<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清末民初日本漢語教科書中的中國 形象研究——以《北京事情》與 《北京風俗問答》為例

    發布時間:2022-10-12 10:06
    目錄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 1
    1.1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1
    1.2研究現狀 2
    1.2.1近代日本漢語教科書研究 2
    1.2.2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中國形象研究 6
    1.3 研究設計 10
    1.3.1研究對象 10
    1.3.2理論基礎 11
    1.3.3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兩本漢語教科書的簡介 13
    2.1教科書簡介 13
    2.1.1作者生平 13
    2.1.2成書背景 13
    2.1.3版本情況 14
    2.2教科書體例與主要內容 15
    2.2.1教科書體例 15
    2.2.2主要內容 18
    2.3本章小結 23
    第三章 教科書中的文化項目與民俗類別統計 25
    3.1《北京風俗問答》 文化項目統計 25
    3.1.1文化項目劃分標準簡述 26
    3.1.2《北京風俗問答》文化項目分類統計 28
    3.2《北京事情》民俗分類統計 33
    3.2.1民俗類別劃分標準簡述 33
    3.2.2《北京事情》民俗類別量化統計 34
    3.3本章小結 42
    第四章 教科書中“中國形象”的呈現 43
    4.1《北京風俗問答》中所呈現的中國形象 43
    4.1.1傳統制造業衰敗的經濟形象 44
    4.1.2公共秩序失調的社會形象 45
    4.1.3自然風光秀麗的地理形象 47
    4.1.4其他篇 49
    4.2《北京事情》中所呈現的中國形象 50
    4.2.1充滿商業氣息的農業大國形象 51
    4.2.2注重歲時儀禮的傳統古國形象 53
    4.2.3具有豐富民俗語言的文化大國形象 55
    4.3本章小結 56
    第五章 對當代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啟示 58
    5.1兩本教科書的歷史價值 58
    5.1.1延伸國際中文教育歷史長度 58
    5.1.2豐富國際中文教育文本材料 58
    5.2對兩本教科書的評價 59
    5.2.1兩本教科書的優點 59
    5.2.2兩本教科書的不足 60
    5.3對當代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啟示 61
    5.3.1文化語言,有機融合 62
    5.3.2客觀選材,趣味典型 63
    5.4本章小結 65
    第六章 結語 66
    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 新文化項目表 71
    致謝 79
    第一章 緒論
    1.1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一直以來深受漢民 族文化影響,學習漢語的歷史悠久。自 1876 年 9 月開始,日本的中國語教育開 始由南京話轉為北京官話。此后陸續出版了大批北京話教材、讀本和工具書,為 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北京話和域外漢語教學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但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于對外漢語教材的研究集中在當代與近代出版的本 土化教材和國別化教材上。將視角轉至“異族之故事”,并嘗試將研究的時間階 段向前推至近代漢語教科書的文獻資料數量較少。因此,若能開拓視野,轉換研 究視角,便可為我們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史提供新的文本材料。
    本文以北京大學出版社發行的《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中的《北京事情》 《北京風俗問答》為例,選用以上兩冊教材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相較于“日本北京話教科書匯編系列”中的其他幾本北京話教科書,《北京 事情》與《北京風俗問答》在展現清末民初的中國形象上更具有研究價值,主要 表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選取的兩本教材站在“他者”的視角下呈現了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形 象。這一時期,日本國內民眾學習漢語的熱情空前高漲,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 漢語學習者開始重新審視對中國的傳統認知。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多元 價值觀的框架下,重新看待作為“他者”的近代中國。本文擬選取的兩本教科書 都是從日本編寫者的角度出發,對北京地區的天文、地理、傳統文化、風俗人情 以及北京城市變遷等方方面面做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因此,借助“新文化項目表” 與“民俗分類表”進行量化統計,將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日本人關心的中國問題 有哪些,“他者”視角下塑造、傳播的中國形象是否客觀、全面。
    其二,擬選取的兩本教材在展現早期中國形象上具有代表性。《早期北京話 珍稀文獻集成》作為“早期北京話珍本典籍校釋與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全面 
    收錄了清中葉至民國末年早期北京話的珍稀文獻。選取的教材中所展現的主體城 市——北京,一直以來都被視作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可以說是早期中國形象 的代表城市。因此,將這兩本教材作為研究早期中國形象的文本材料,其展現的 城市風貌更具有早期中國形象的代表性。
    其三,兩本教材很好地呈現了中國形象的歷時嬗變。《北京事情》主要描繪 了清末時期典型的中國形象,而《北京風俗問答》則呈現了民國初年在共和制影 響下,正處于新舊制度更迭的北京城的形象。
    1.2研究現狀
    1.2.1近代日本漢語教科書研究
    明治維新是日本的重大歷史轉折,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的社會。近代日本 漢語教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從時間上來看,日本的近代漢語教育 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明治前期至中日甲午戰爭為第一階段,從中日甲午戰爭, 經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到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為第二階段。
    1.2.1.1日本學者對近代日本漢語教科書的研究
    對近代以來的日本漢語教科書研究,六角恒廣是這一領域的先驅者、奠基者。 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就開始對日本近代的漢語教科書進行收集、整理與收錄。 在“不二出版社”的幫助下,先后出版了《中國語有關書書目》(1968 年初版, 1985 年補訂再版)、《中國語教本集成》 (1990—1998 年陸續出版)、《中國語 教學書志》 (1994 年)。三套教材相互補充、相互聯系,《書目》按時間順序列 出了從 1867 至 1945 年間日本出版的 1437 種漢語教科書、工具書的目錄;《集 成》是日本近代 200多種漢語教科書、工具書的影印本;《書志》是其中156 種 漢語教科書、工具書的題解、介紹。除此之外,六角恒廣在日本近代漢語教育史 方面著述頗豐,《近代日本的中國語教育》 (1961 年初版,1984 年再版,不二 出版社)、《中國語的道路》 (與橫山宏合著,1975 年 3 月出版,大修書店)、
    2
    《中國語教育史研究》 (1988 年,東方書店)《中國語教育史論考》 (1989 年3 月,不二出版社)《中國語學習余聞》 (1998 年 5 月,同學社)等。上述著作的 出版大致理清了近代日本漢語教育史的基本脈絡。
    波多野太郎對近代日本早期漢語教科書進行了搜集整理,他搜集影印的《中 國語學資料叢刊》包括“白話研究篇” “燕語社會風俗•官話翻譯•古典小說•精 選課本篇”《中國語文資料匯刊》第一至第五篇 20 卷以及《中文資料叢刊補遺》 匯集了大量日本明治時期的漢語教材及題解。
    安藤彥太郎著述了《中國語和近代日本》,介紹了明治時期與中日甲午戰爭 時期日本的中國語發展現狀。深刻剖析了日本近代的漢語教學發展是與日本對外 擴張的政策密不可分的。
    隨后還有日本學者如藤朝太郎、倉石武四郎,對日本近代漢語教育從不同的 視角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日本漢語教育研究起步較早,從上世紀 50 年代就已經開始,大量的文獻搜集與整理工作為我們勾勒出了近代以來日本漢語 教學的大框架。但是日本學者對于近代以來漢語教科書的研究集中在文獻收集與 整理上,缺乏細致、深入與多維度的探討,特別是對于具體教材語言特點的研究 還存在大量的空白。
    1.2.1.2國內學者對近代日本漢語教科書的研究
    相較于日本學者,國內學者對于近代以來日本漢語教科書的研究起步稍晚。 在這一領域取得較為豐碩成果的學者有李無未、王順洪、張美蘭等。
    張美蘭《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材匯刊》(2011),搜集整理了 50 余種相關 教材,為北京官話研究與世界漢語教學史留下了豐富的文本資料。
    李無未主編的《日本漢語教材匯刊(江戶明治編)》(2015),集合了 130 余種江戶時期至明治時期所使用的漢語教科書與工具書,這一集刊是目前為止國 內最為詳實、豐富的江戶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匯刊,大大地填補了國內對于日本 早期漢語教科書的文獻空白,為我們研究江戶明治時期的漢語教材、世界漢語教 學史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
    王洪君、郭銳、劉云合體主編了《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2018),文 獻集成共八個系列,其中的“日本北京話教科書匯編”包含了日本早期北京話會 話書、綜合教科書、改編讀物和風俗紀聞讀物等多種類型的北京教材,這一系列 精選了《燕京婦語》《四聲聯珠》《北京紀聞》《京華事略》等二十余部教材, 為我們研究當時的北京風俗紀聞、城市現狀、語言面貌提供了充實的文獻材料。 此珍稀文獻集成在中日韓三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大大填補了世界漢語教學史的 空白。
    對于早期日本漢語教科書的研究,除了搜集整理的工作,國內學者還對早期 日本漢語教科書中的語言要素展開了多方位的探討研究。本文在搜集整理現有文 獻的基礎上,歸納得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針對具體教材的語音特點展開探討。
    如吳菲(2007)在其碩士論文中對教材《日漢英語言合璧》的片假名注音系 統進行深入研究,借助語料庫對教材中所收錄單字的聲母、韻母、聲調進行詳盡 的分析;
    李沫(2016)選取了兩本明治時期日本漢語教科書,對《日清字音鑒》和《北 京官話聲音譜》的語音系統做橫向比較,再結合《語言自邇集》,縱向觀察北京 語音系統的流變與發展規律;
    魏葉(2018)選取了《北京官話日清商業會話》為研究對象,不僅對教材的 片假名注音系統、聲母、韻母、聲調進行分析,探究20 世紀北京語音系統的特 點與規律,還加入了與《語言自邇集》的對比分析;
    王繼超(2018)選取了五本上海話教材,對其假名注音機制和假名注音下的 上海話音系特征進行了探究;
    高利娟、汪銀峰(2019)以《清語獨案內》為例,通過教材分析總結漢語聲 調的歷史演變規律。
    第二類是針對具體教材展開詞匯、語法上的研究。
    張美蘭(2007),對早期日本漢語教材中的北京口語詞進行整理歸納,分析 這些口語詞匯所具有的特點;
    李無未、楊杏紅(2011),選擇了日本明治時期北京話教科書,分析北京官 話課本中的語氣詞與同時期其他文獻記載中的詞形、讀音上的差異,并簡述產生 4
    這一現象的原因;
    陳明娥、李無未(2012),搜集整理了十本明治時期的漢語教科書中的 1510 個北京話詞語,對其進行詞性分類,由此分析早期北京口語面貌,肯定了這類教 材在展現北京風土人情與社會現實的重要作用;
    另外,鄧苗雯(2013)、董瑞祥(2013)、楊杏紅(2013)、黎莉(2018) 都是從具體教科書詞匯的選取、編排和特征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了明治時期日 本漢語教科書中詞匯使用情況及特點。
    此外,還有針對教材編寫中的語法項目展開探究的。如楊杏紅、張娜(2012) 分析了在《官話指南》(1881)等書中“所”作為副詞的特殊用法。楊杏紅(2013) 從語法角度討論了北京官話的詞類、句式問題,并進行了對比研究,突出清代官 話的特殊性;李正群(2019)以四部明治時期的教材作為研究對象,對教材中出 現的“叫”字句進行了句法、語義層面的分析,再與現代的叫字句進行縱向對比 研究。
    第三類是針對專本教材進行研究的。
    徐麗(2014)以三本明治時期的漢語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論述了明治時期 漢語教材在世界漢語教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簡介東西方所編撰的漢語教科書, 最后對幾本教材所反映的晚清中國的政治、經濟、教育現狀進行分析;
    近藤幸美(2011)、鄺立賓(2012)、張博(2016 年)、朱曉琳(2017)、 裴露露(2018 年)等,都是以具體的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對教材 的體例、內容、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會話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1.2.1.3兩本日本早期北京話教科書研究現狀
    依據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可知,對《北京事情》這一教材的研究方向集中在 教材中突出的語言特點。高育花(2016)在論文中對《北京官話談論新篇》和《官 話北京事情》中的語氣詞進行了研究,在詳盡描寫與分析教材中出現的語氣詞后, 與同期京味小說《小額》和《春阿氏》中的同類語言現象進行對比,得出了兩本 教材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語氣詞,如:“麼、呢、罷、哪”等,“啊”及其變體
    “哪”“呀”。隨后還有王美玉( 2020 )在其碩士論文中對《北京事情》進行了 
    專門的研究,在明確了《北京事情》這一教材在早期漢語教學史的地位之后,對 教材中最為突出的語言特點:“俗語”與“禮貌語”進行了專題研究,并對教材 中的民俗語言進行了量化統計與分析。
    對《北京風俗問答》展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教材文本里的北京城市面貌。 宋莉華(2007)在其文中引用了《北京風俗問答》這一教材,討論了早期日本北 京話教科書中有關北京城市的書寫,作者嘗試利用這一文本對當時北京城的宏觀 與微觀的城市面貌進行分析;還有張勃(2014)嘗試從《北京風俗問答》這一教 材出發,對20 世紀初北京城市現代化的變遷進行專題研究,對北京城市建設與 管理、人口分布、城市建構、居民生活等諸多方面做考察。
    綜上,通過對已閱文獻的整理可知,對于以上兩本日本早期北京話教科書的 研究還存在較大的空白。現有的研究仍是多以教材的語言要素作為研究的主體, 或是將這一教材作為展現北京城市化變遷與城市風貌的文獻載體,借助教材文本 觀察當時的北京風貌。因此,本文擬從教材本身出發,將教材文本內容中展現中 國形象的文化項目與民俗類別進行量化統計,以此為突破口,分析得出當時的日 本人最關心的中國問題為何,從“他者”視角塑造的中國形象是否客觀多元。希 望能夠對今后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
    1.2.2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中國形象研究
    1.2.2.1中國形象的內涵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文獻中較少使用“中國形象”這一概念,大部分以“國家形象” 為關鍵詞,而對于“國家形象”這一概念眾說紛紜,國內外學者都曾嘗試從不同 的角度對其進行界定。
    較早對“國家形象”這一概念做出相關界定的是徐小鴿(1996),他從新聞 傳播學的視角來界定國家形象,他認為國家形象就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 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 象”。
    徐小鴿的說法僅僅界定了新聞傳播視角下國家形象的模糊概念,對其具體的 內涵并未做詳細的描寫。真正開始對國家形象內涵做出準確闡釋的是管文虎 6
    (2000),在《國家形象論》中他明確指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 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 予的總和評價與認定。”
    隨后,以孫有中(2002)為代表的學者指出,國家形象的概念可以細化為: “國家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對該國政治(政府信譽、外交能力與軍事準備等)、 經濟(金融實力、財政實力、產品特色與質量、國民收入等)、社會(社會凝聚 力、安全與穩定、國民士氣、民族性格等)、文化(科技實力、教育水平、文化 遺產、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與地理(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數量等)等 方面狀況的認識與評價。還可分為國內形象與國際形象,兩者之間往往存在較大 差異。”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國家形象”這一概念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被豐富和細化,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可以得出不同的國 家形象的內涵。以往學者的相關研究為我們界定“中國形象”的內涵奠定了基礎。 因此,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把“中國形象”的內涵確定為:中國形象 就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結合起來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整體形象。 中國形象具有主觀性,可以被塑造,可以被傳播。本文所研究的教材中的中國形 象,就是站在日本編寫者的角度,所觀察到的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形 象。漢語學習者在教材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 化等方面的整體認知。
    1.2.2.2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中國形象研究
    上文對中國形象的內涵界定做了簡要探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確定了 “中國形象”的內涵。接下來將對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中國形象研究現狀做出歸 納總結。
    隨著漢語學習熱度的不斷高漲,學習漢語的人群數量日益龐大。漢語國際教 育領域成為了傳播中國形象的又一重要陣地。因此,將中國形象融入漢語國際教 育領域的文獻數量也在逐年攀升。通過整理歸納,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向:漢語 國際教育與中國形象的塑造問題、與對外漢語教學參與者相關的中國形象認知問 
    題、中國形象傳播的載體問題,以孔子學院為主。
    首先是漢語國際教育與中國形象塑造的問題,包文英(2011)從理論層面論 述了公共外交、國際漢語教育和國家形象塑造之間的關系。文中提出以下觀點: 一是漢語國際教育已然成為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命題 是國家形象的塑造;三是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修辭路是漢語教材;胡麗珍、雷冬 平(2019)指出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漢語國際推廣對構建良性的國家形象 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應當將漢語國際推廣與國家形象建構結合起來,通過編寫 國別化的教材、建立推廣漢語教學的遠程操作平臺、培養優質的國際中文教師, 以此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其次是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參與者有關的中國形象認知問題,這里的參與者主 要包括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與國際中文學習者。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研究主要集中在培養學生們形成國家形象的 意識。王敬艷、趙惠霞(2019)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提出作為漢語國際 教育碩士研究生,應當具備國家形象意識,能夠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也做到國家 形象的輸出;蔡慶一、王瑞、曾建松(2020)也發文指出,作為新時代的漢語國 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應當通過學習國家形象內涵、樹立跨文化意識、踐行文化自 覺與文化自信三個維度,牢固樹立國家意識。
    對于漢語學習者,重點開展了中國形象認知的研究。曹歡(2021)選取了緬 甸若開邦皎漂的漢語學習者,對這一群體展開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 法,了解這一地區的漢語學習者心中的中國形象。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緬甸若 開邦皎漂地區的漢語學習者對中國的整體印象良好,對經濟、文化、漢語形象評 價較高,對國民形象、政府形象、產品形象、孔院形象好感程度逐次降低,還有 較大的提升空間。
    最后是涉及中國形象傳播的主要載體問題,孔子學院作為在海外傳播中國形 象的重要機構,在傳播、建構中國形象上有重要作用。高金萍、郭之恩(2013) 發文探討了孔子學院與公共外交的關系,孔子學院作為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渠 道,應當基于漢語教學和客觀事實來傳承中國文化、展現中國國情、陳述國家政 策。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孔子學院顯然已經成為構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 的新場所;管秀蘭(2015)在文中指出孔子學院應將儒家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重 8
    新詮釋,向全人類分享中國的優秀文化,展示出多元、真實的當代中國形象。
    綜上,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中國形象研究主要從國家形象塑造、與對外漢語 教學相關人員的中國形象認知以及孔子學院在建構與傳播中國形象三個維度展 開。上述研究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 系。由于本文是針對對外漢語教材中的中國形象的研究,因此在下文中將繼續論 述對外漢語教材中中國形象的研究現狀。
    1.2.2.3對外漢語教材中的中國形象研究
    對外漢語教材作為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播中國形象的重要工 具。王玉英,江蘇楊(2020)提出將國家形象的概念引入對外漢語教材具有必要 性與可行性。經過大量的文獻查找與閱讀,本文發現將具體的對外漢語教材與國 家形象建構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文獻數量較多。
    如黃麗(2017)以漢語教材《中文》為例,從價值判斷、家庭觀念、社會關 系、景觀形象、民族融合等幾個方面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呈現教材中的中國形 象;
    荊繪錦(2018)以發展漢語系列中、高級綜合和閱讀教材為例,解析教材中 國家形象“自塑”的過程,通過歸納總結出教材中國家形象展現的過程;
    王英心(2019)以《新實用漢語課本》和《漢語教程》作為研究對象,對教 材中有關國家形象元素的內容進行了量化統計分析。結合訪談得出如下結論,兩 本教材通過大量的中國元素的展現建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但也存在許多不足, 如中國元素的選取過于老舊,與時代更替速度不匹配、國家形象展現角度不夠全 面;
    宋瑞亞(2019)通過考察《漢語教程》和《中文聽說讀寫》中多模態符號對 國家形象的建構,對比兩部教材的話語特點,反映兩部教材所呈現話語主體的意 識形態和立場。從中美兩國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國家形象建構的國別化特點;
    韓晴晴(2020)以《中國文化》第 1版與第 3版教材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 兩版教材之間對于國家形象展示上的優缺點,并在對比研究之后提出相關的改善 意見;
    姚子慧(2021)以《博雅漢語》與《發展漢語》為素材,結合文本分析與訪 談的方法,對比分析了兩本教材之間國家形象、國家形象態度傾向、呈現的國際 關系框架三個方面的異同點。
    上文提及的文獻主要集中在不同漢語教材之間國家形象的對比研究上。除此 之外,還有其他學者針對漢語教材中的人物設計與獨特形象展開研究的,如:彭 增安(2015)從漢語教材中的獨生子女形象切入,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原因 及國家政策,并對中國國家形象輸出產生的影響做了總結說明;朱勇,張舒(2018) 提出了應當重視漢語教材中國家形象自塑的重要性,對于教材編寫中人物設計的 原則、思路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王金陽(2019)以四本國際漢語教材為研究對 象,通過量化統計的方式,對教材中的中國女性人物形象進行共時與歷時的比較, 總結出國際漢語教材中對于女性形象設計的優缺點。
    縱覽上文,將國家形象引入具體的漢語教材分析開拓了當前教材分析的全新 視角。通過歸納整理現有文獻資料,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將“中國形象” 融入對外漢語教材逐漸引起學界的關注;(2)研究對象以當代中國編寫的教材 為主,研究角度以教材之間中國形象呈現的對比為主;(3)針對域外早期對外 漢語教材展開中國形象研究的文獻數量較少,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存在較大的空 白。
    1.3研究設計
    1.3.1研究對象
    本文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一書中的《北京事 情》與《北京風俗問答》為研究對象。從歷史、域外的角度搜尋新的研究材料, 從選取國內編寫教材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單一視角,切換至域外,將目光從當代出 版的漢語教材轉移至清末民初的日本漢語會話類教科書。重新審視教材中所展現 的中國形象,對清末民初日本北京話教科書編寫過程中展現的中國形象進行細致 描繪。結合量化統計,分析教材中中國形象的構成,在此基礎之上考察日本學者 在編寫的北京話教科書中體現的中國形象是否客觀。以期能為當代對外漢語文化
    10
    教學提供切實、可取的建議。
    1.3.2理論基礎
    一、情感過濾假說,是由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說中的一部分。也被稱為屏蔽 效應假說。二語學習者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斷地接觸目的語,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接 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語言輸入,但是這些輸入并不都會被學習者所接受。在這 一過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影響了學習者,如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 是否緊張焦慮以及自身對于目的語文化的情感態度都會影響習得的效果。本文所 研究的對象是在“日本人”的視角下編寫的教科書。因此,可以運用此理論對清 末民初時期的日本人學習漢語與編寫教科書的動機、對華的情感態度進行分析。 運用這一理論,對“他者”視角下傳遞、構建的中國形象有深層次的理解。
    二、“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是社會心理學中關于群際關系的一 個重要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提出,這一假說指出:刻板印象和態 度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一群體對另一群體缺乏充足的信息或存在錯誤信息。通過接 觸情境,能夠獲取新的信息,澄清錯誤的感知,為學習者/群體提供再學習的機 會。這一假說在提出之后,受到了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得到后繼學者的不斷 補充。“接觸假說”理論指出,為減少群際偏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群體在最 佳條件下進行接觸。
    目前,中國在自我建構國家形象方面的主要障礙就是來自國際上對于中國的 負面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一部分來自長期的歷史遺留問題,另一部分是由于 大眾傳媒傳播的間接性,他們對于中國的國家形象幾乎都是“間接所得”,并不 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抑或是切實體會。
    本文擬采用該理論,將其運用到中國形象的分析之中。本文所選教材的編寫 者都是來華學習的日本學者或是精通中國文化的漢語教師。他們或是來華留學學 習漢語,師從大家,或是出身于京師同文館的漢語教師。他們對中國的文化與社 會都有較深的接觸了解。因此,可以在對教材文本進行定量分析后,結合“接觸 假說”考察這一群體編寫的漢語教材所呈現的中國形象是否更具客觀性。
    1.3.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
    一、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在確定相應的研究主題后,針對這一課題或假設搜集、整理、 鑒定與課題相關的文獻,并在閱讀文獻后形成全面且較為客觀的文獻綜述,為研 究的課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本文對早期的日本漢語教材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國家形象研究現狀、漢語國 際教育領域的中國形象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性的文獻整理。為后期開展清末民初 日本漢語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提供切實可行的研究路徑。
    二、 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結合法
    本文考察清末民初日本漢語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但是中國形象這一概念在 以往的研究中較少提及。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語教科書中的“中 國形象”做出概念定義,再依據民俗分類表與新文化項目表,對《早期北京話珍 稀文獻集成》一書中的《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進行分類量化統計。量化 統計,既限定了教材分析“中國形象”的維度,又為后文進行“中國形象”分析 提供客觀、具體的數據支撐。
    12
    第二章 兩本漢語教科書的簡介
    2.1教科書簡介
    2.1.1作者生平
    本文所選取的兩本教科書分別是《北京事情》與《北京風俗問答》。前者由 英繼原撰,宮島吉敏編寫;后者由加藤鐮三郎編寫。兩位編者都是來華留學的日 本學生。但編寫的教科書在內容上有所區別,因此在開展教材文本內容的研究之 前,有必要對兩位編者的生平加以闡述,有助于多角度理解教材中所呈現中國形 象的形成機制。
    英繼,全名紹古英繼,滿洲旗人,是宮島吉敏留學北京時期的老師。與當時 的日本公使館有往來,長期幫助在華日本人學習漢語。紹古英繼還是中田敬義在 北京公使館任職時期的漢語教師。此外,1883—1884 年他還曾任日本駐北京公 使福島安正的漢語老師。紹古英繼作為當時有名的漢語教師,除了《北京事情》 這一本教材之外,還參與編訂審閱了《北京官話伊蘇普寓言》和《自邇集平仄篇 四聲聯珠》。
    宮島吉敏,是著名的漢語教育家宮島大八的堂弟,曾于明治 30 年(1897) 入日本善鄰書院學習漢語,明治 37 年(1904)日俄戰爭時期,還作為海軍翻譯 從軍,其后留學北京。宮島吉敏編寫的著作還有《支那語語法講義》《支那語小 文典》《官話時文問答》《中國語語法》等。
    加藤鐮三郎,民國時期曾在北京留學。在留學期間,將其在北京所見的風俗 人情與世態風貌編寫成稿,回國之后,交予恩師岡本正文校閱后編纂成書。除此 之外,加藤鐮三郎還另著有《新名詞會話篇》(恩霖閱)《北京官話讀本》。
    2.1.2成書背景
    兩本教科書成書于清末民初時期。清末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發展迅 
    速,日本主張積極向西方國家學習,借明治維新運動逐漸向現代化國家過渡。反 觀中國,在西方的堅船利炮的打擊之下,“天朝上國”的夢逐漸破碎。在這一時 代大背景之下,日本對于中國的情感態度也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日本明治政府在這一時期大力推行所謂的侵華“大陸政策”,這一政策的實 施直接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強占臺灣”“日俄戰爭”的爆發。日本國 內頓時掀起一股了解中國、研究中國的熱潮。日本開始學習西方近代先進的文明 技術,中國反而淪為了一個必須脫離、被解構的對象。“脫亞入歐”成為這一時 代最為典型的時代語境。中國在日本的形象開始由“文明的母國”轉變為“文明 的落伍者”“野蠻國家”“亞洲的惡友”。這一變化始于鴉片戰爭,到了中日甲 午戰爭時期進一步加劇,中國被剝奪了東方之代表的典范意義,轉變為被日本輕 視、蔑視、乃至企圖征服的對象。西方國家持續擴張侵略,中國被迫卷入近代化。 傳統封建制度統治下的中國與近代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在此時交織,新舊制度更 迭,政治、經濟、文化都處在一片混亂之中。這一現象在《北京風俗問答》中體 現的尤為明顯。
    在特定時代背景的推動之下,“東亞書院”應運而生,這是一個以研究“中 國學”為要務的高等間諜學府。這兩本教材的編寫應當就是在東亞同文書院的推 動下進行的,經歷了明治維新的富國強兵,特別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標志性 勝利,日本人的自信心與民族主義情緒極度膨脹。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的 日本民眾學習中國語的熱情也是空前高漲。當時的東亞同文書院會要求學生利用 最后一年暑假,來到中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大批“中國通”在對中國的政治、 經濟、地理、文化、風俗、交通情況做全方位的了解之后,會將這些情況編輯成 書,以滿足當時日本的軍事、政治需要。
    2.1.3版本情況
    現在所能搜集到的《北京事情》的版主要有兩個。第一個版本于明治三十九 ( 1906 )年八月五日印刷,八月十日發行。編者為宮島吉敏,由田中慶太郎在文 求堂發行,于株式會社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印刷。在中日兩國均設點售賣,日本 的主要售賣書店有:文求堂支店、東京堂書店、松村書店、丸善株式會社支社松 14
    田書店等……除此之外,在中國的上海泰東同文局分局、北京日化洋行、營口賓 川書店等地也有售賣。扉頁的中央豎式排布了“北京事情”四字,上方寫著小字 “官話”,右上角題寫“英繼原撰 宮島吉敏編”,左下角注釋“東京文求堂藏 版”。正文豎式排版,繁體出版,由右到左,用“、”表示斷句,用阿拉伯數字
    “1、2、3……”表示說話角色的輪換。正文共190頁。該版本于大正四年一月 一日(1916)再版印刷,大正四年(1916)一月五日再版發行。
    該版本先后被《中國語學資料叢刊》(1985)和《中國語教本類集成》(1995) 影印收錄。
    第二個版本收錄于由劉云主編的《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中,經點校、 注釋后橫版出版,于 2018 年發行。本文所選用的就是這一版本。
    《北京風俗問答》初版于大正十三年(1924)九月首次發行。教材的主要內 容是作者在北京留學期間和恩霖先生就當地的風俗人情和其他值得知曉的世間 情態等注意事項所作的談笑之語。在歸京后,加藤鐮三郎呈上先師岡本正文先生, 岡本正文在加以校閱后,從而得以出版。
    1939 年本書發行第六版,這一版本被《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收錄。 編入“日本北京話教科書匯編”系列,這一系列的教材是日本早期北京話教學活 動的縮影。本文所研究的就是2018 年出版的《北京風俗問答》。
    2.2教科書體例與主要內容
    2.2.1教科書體例
    《北京事情》全書豎版排布,由六個部分組成,分天時、節序、地勢、宮室、 人事、風俗,共 121 個章節。由兩個人物貫穿教材始終,一個是初到北京的一個 漢語水平較高的日本人,另一個是一個在北京“久住”的人。全書以二人一問一 答的形式,詳細介紹了當時北京城及周圍近郊地區的氣候特點、人世百態。全書 內容詳實,語言自然靈動,富有生活氣息,是一部在當時受眾數量較為龐大的漢 語教科書。
    如文中“節序一”:
    聽兄臺所說的天時的這些話,足見是您明白天文了。
    什么話,什么話,誰敢說明白天文哪?也不過是每天的一天到晚,過一個月 算完了三十天,糊里糊涂過日子就是了。
    兄臺說到這兒,我想,每年每月,天時的寒暑溫涼、四季的春夏秋冬,都必 有個分別的。
    那自然。從正月起是新年,天下一樣。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京城里頭從十三 到十七,為五天燈節,因為這五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掛燈。
    十月呢?
    十一月上墳,俗說:“十月一,送寒衣。”給亡人燒紙衣裳。和七月十五一 樣,都上分燒紙去。十一月沒事,有個冬至節在這個月內。十二月就是年底,又 快要過新年了。
    好快。
    通讀完全本教科書后,可以發現全文以二人對話貫穿全文,因此從體例上來 看這是一本典型的會話類教材。從文章所涉及到的話題編排與對話中的選詞,可 大致判斷教材的難度為中級,針對的是中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
    《北京風俗問答》也采用了二人對話的編排形式。全書共100 個章節,正文 222頁。教材以專題的形式還原了民國時期的北京舊貌,描繪了日常生活中的北 京風土人情。本教材對正處于新舊制度更迭時期北京的城市衛生、交通、醫療、 娛樂以及社會治安等多方面進行了描述,并對眾多社會問題進行揭露,如:房價 上漲、金融詐騙、制毒販毒、人口販賣以及醫院和火車站等公共服務機構所存在 的腐敗現象等。因此,本書不僅是一部學習現代北京官話的良好教材,更是一幅 描繪20 世紀初北京城市形象的風情畫。
    如房價上漲的問題,在教材的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北京之房價”中,便由 二人的對話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
    現在北京的房價可了不得了。
    可不是嘛,簡直的長的沒有王法了!在幾年前是一年一長,這二年可好了, 半年一長。要照著這個辦法兒,這簡直的不叫下等人在北京里頭住了。
    第十八章 續前
    16
    這二年以來更是不得了,聽聽房價,簡直的都沒了情理了。
    由此可知,早在近百年前的北京話教科書中,“買房難”這個問題就被大眾 所關注到,并且通過“他者”的筆觸被記錄下來。因此,從教材所涉及的話題類 型以及詞匯的難易程度,大致可以判斷《北京風俗問答》這一教材針對的教學對 象也是中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教材的體例是會話類教材。
    明治以來,日本漢語教科書發展繁榮,各種體例漢語教科書得到全方位發展。 據《日本中國語教學志》(2000)統計所得,明治時期出版的漢語會話教科書多 達 56 本。這一時期,典型的會話類教科書常會在書名后加上“問答”“會話”“談 論”等詞。如平巖道知合著《談論新篇》(1898)金國璞著《華言問答》(1903) 皆川秀孝著《清語會話》(1909),都是這一時期的會話類教材。也有一部分教 材,書名并未加上上述的詞語,但是從教材內容來說就是會話類教材。如:北邊 白血抄譯《燕京婦語》(1906),還有本文所研究的《北京事情》(1906)都屬 于會話類教材。
    從搜集所得的資料可知,明治以來的會話教材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以會話內 容的占比來說,可以分為純會話類教材以及綜合類會話類教材。像本文所研究的 《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教材以會話貫穿始終,不涉及其他的教學內容, 被稱為純會話類教材。還有一部分教材,將會話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但教材中 還包含語音、詞匯、短句等內容教學。如《官話指南》,正文除去四卷對話以外, 還在凡例中對漢語的四聲、元音、輔音等發音問題做了說明;再如《清語會話》, 雖然書目名稱為會話,但是教材內容卻是由“語音篇”“詞匯篇”“會話篇”組 成,這就屬于綜合類會話教材。
    從教材文本所涉及的內容來看,會話主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商業類 會話教材”,如御幡雅文所著的《生意筋絡》(1903)、《滬語便商》(1890) 內容主要與商業經營有關;“軍事類會話教材”,如湯原景政所著的《軍用日清 會話》(1904)、善鄰書院出版的《北清通用軍事會話問答之部》(1904),會 話內容主要與軍事有關;“生活類會話教材”,如本論文研究的《北京事情》以 及北邊白血抄譯《燕京婦語》等,這些教材內容主要涉及生活百態,屬于生活類 會話教材。
    綜上所述,依據明治以來會話類教材的分類標準,《北京事情》與《北京風 
    俗問答》屬于中級難度的純會話類教材。兩本教材的主要內容屬于生活類,主要 的會話主題是生活百科類,描繪了清末民初時期北京城的市井百態,是當時社會 狀態的生動反映。
    2.2.2主要內容
    兩本教材的主要內容通過目錄便可以清晰地看出,都是通過專題的形式來探 討當時的北京城市風貌。《北京事情》由天時、節序、地勢、宮室、人事、風俗 六大板塊構成。每一個板塊主題明晰,全面介紹了清末民初北京城內外的天時地 勢與風土人情。《北京風俗問答》全書共 100個章節,以選材紛繁的專題還原了 民國時期的北京舊貌,對處于新舊制度更迭時期北京的城市衛生、交通、醫療、 娛樂以及社會治安等多方面進行了描述。而且,兩本北京話教材在清末民初時期 中國形象的呈現上具有歷時性。《北京事情》集中描寫了清末時期的北京城風貌, 而《北京風俗問答》則更多的將筆墨用于刻畫民國初年的北京風貌,教材突出描 繪了新舊交織的近代中國。
    2.2.2.1《北京事情》主要內容
    《北京事情》專題一:“天時類”,共三小節,第一節描述了北京城的四季 氣溫特點,第二節介紹了北京城四季雨水的分布規律,第三節,由風雨雷電等自 然現象至人間世事的各類俗語。
    《北京事情》專題二:“節序類”,共三小節,第一節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節 日;第二節則介紹了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與“三大節”;第三節展現了二十四 節氣與百姓莊稼之間的重要關系,并詳細刻畫了“立春”時節的迎春、打春的風 俗。
    《北京事情》專題三:“地勢類”,共六小節,第一節,從上一專題結尾的 “打春”儀式銜接至北京內城九門的介紹;第二節,介紹北京城的外城七門;第 三節至第四節介紹了紫禁城內外四個方位之間的主要建筑物以及著名的“京師八 景”;第五節主要介紹了京師內外的人口分布特點以及繁華地帶的商業區;第六 18
    節則寫到了北京城惡劣的道路衛生條件與落后的排水系統。
    《北京事情》專題四:“宮室類”,共八小節,第一節介紹了北京的租房規 則;第二節介紹了京城房子的大致樣式,重點介紹了四合房的構造;第三節介紹 了北京的會館以及典房的規矩;第四節記述了房屋買賣的中介;第五節和第六節 主要介紹了京城住店、打尖的實況和旅館的基本設施;第七節介紹了房屋中介的 收入來源;第八節介紹了京城內外的王府、衙門、社稷壇等建筑。
    《北京事情》專題五:“人事類”,共五十三小節,第一節至第四節介紹了 北京作為五方雜處之地,各行各業的分布規律,以及旗人和漢人居住的地區分布; 第五節至第五十三節介紹了老百姓們的吃穿用度以及與此相關的貨物買賣的分 布。
    《北京事情》專題六:“風俗類”,共四十六節,話題由上一節的人事過渡 至婚姻、嫁娶、生兒、養女的傳統風俗。第一節至第四節主要講述了婦人懷胎、 婦人臨盆的注意事項;第五節到第三十四節主要講述了小孩兒從出生到成長、上 學,參加科考的一系列事件,向讀者生動的展現了一個中國孩子的成長軌跡;第 三十五節到第四十八節主要講述青年人婚娶的種種習俗與注意事項。
    2.2.2.2《北京風俗問答》主要內容
    不同于《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專題涉及內容更加多樣化。簡言之, 這本北京話教科書主要描繪了 20 世紀前二十年間北京城市建設與管理、城市人 口分布、城市規劃、居民生活模式等諸多方面的基本狀態與諸多變化。
    由于教材涉及的主題內容多樣繁雜,所以先以教材目錄的形式呈現出文本的 基本內容,目錄內容見下表 2-1。
    表 2-1 《北京風俗問答》目錄
    書名 目錄
    《北京風俗問答》 第一章賀新居落成
    第二章集古齋
    第三章舉人拉車
     
    書名 目錄
    《北京風俗問答》 第四章電影進步
    第五章北京之警察
    第六章社會中虛榮惡習
    第七章拆城問題
    第八章中央公園武劇
    第九章續前
    第十章一文公司
    第^一章北京之溝通
    第十二章巡警哀榮
    第十三章家庭我見
    第十四章續前
    第十五章言談之變化
    第十六章官話之研究
    第十七章北京之房價
    第十八章續前
    第十九章荷香茶社
    第二十章連陰雨
    第二^一章翠微山旅行
    第二十二章續前
    第二十三章續前
    第二十四章續前
    第二十五章北京之普通食品
    第二十六章 生計日絕之北京
    第二十七章皇室暗潮
    第二十八章談相家
    第二十九章度量衡之怪現象
    第三十章續前
    20
     
    書名 目錄
    《北京風俗問答》 第三^一章花轎應當改良
    第三十二章賀文明結婚
    第三十三章中學招收女學生
    第三十四章牛奶黑幕
    第三十五章救世軍
    第三十六章續前
    第三十七章悟善堂
    第三十八章續前
    第三十九章孔教會
    第四十章續前
    第四^一章續前
    第四十二章戒壇寺游
    第四十三章續前
    第四十四章續前
    第四十五章續前
    第四十六章那家花園
    第四十七章火車站欺人
    第四十八章續前
    第四十九章北京社會最流行之寫會
    第五十章寫會中之流弊
    第五^一章北京之人造水
    第五十二章慶府變為拍賣場
    第五十三章協和醫院之腐敗
    第五十四章續前
    第五十五章續前
    第五十六章北京之尸氣
    第五十七章煙土暢銷
     
    書名 目錄
    《北京風俗問答》 第五十八章金丹
    第五十九章未來之電車
    第六十章軍隊之黑幕
    第六^一章 流寇李自成
    第六十二章貼秋膘兒
    第六十三章國慶日
    第六十四章藥肆真偽
    第六十五章中藥衰落原因
    第六十六章減價一半
    第六十七章獎券發達
    第六十八章獎券害人
    第六十九章屠獸場
    第七十章農歷新年
    第七十一章拜年
    第七十二章中國菜之研究
    第七十三章水仙花
    第七十四章潭柘寺
    第七十五章續前
    第七十六章續前
    第七十七章馬肝鋪
    第七十八章盼雪
    第七十九章雪天留飲
    第八十章取締糞夫
    第八章人販子林立
    第八十二章姑娘被拐
    第八十三章續前
    第八十四章冬防弊病
    22
     
    書名 目錄
    《北京風俗問答》 第八十五章北京之白吃團
    第八十六章母性缺乏
    第八十七章家庭慘劇
    第八十八章清明祭掃
    第八十九章植樹之成績
    第九十章醫生黑幕
    第九^一章續前
    第九十二章續前
    第九十三章今日之醫院
    第九十四章 京綏(道)上日記
    第九十五章續前
    第九十六章續前
    第九十七章續前
    第九十八章續前
    第九十九章續前
    第一百章續前
     
    由目錄可知,《北京風俗問答》共有100 個章節,涉及內容廣泛,對于民國 初年的中國狀況有全面、生動的展現。《北京事情》集中于清末時期傳統中國形 象的展現,而《北京風俗問答》則關注到了許多在《北京事情》中沒有涉及到的 話題,如“警察”“醫院”等新式機構,展現了民國初年的北京新風貌。處于民 國初年的北京,正是新舊制度更新的特殊時期,也是北京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階段。
    2.3本章小結
    本章節主要對所研究的《北京事情》與《北京風俗問答》這兩本教材的基本 情況進行了簡要說明。首先是從教材的作者生平、成書背景、版本情況三個方面 
    對教材的基本情況做詳細說明,這為后文教材中的中國形象分析提供了具體的時 代背景。再對教材的文本內容進行梳理,為后文分析教材中的中國形象提供文本 支撐。但是僅僅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單的羅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下一章節本 文將依據“新文化項目表”與民俗分類對教材的文本進行量化統計,為后文中國 形象分析提供相對客觀的數據支撐。
    24
    第三章 教科書中的文化項目與民俗類別統計
    由于兩本教材之間文本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北京風俗問答》這一教材涉 及主題廣泛,因此本文將運用“新文化項目表”對教材進行分類量化統計。而《北 京事情》這一教材主題明晰,且涉及的內容主要圍繞中國傳統民俗展開,因此本 文選取了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2009)中提出的民俗分類,對教材內容進行量 化統計。嘗試在分類量化統計的基礎上,再對教材文本所展現的中國形象進行分 析。
    本章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已有的文化項目劃分標準進行簡 述,并結合《北京風俗問答》的具體內容,整理得出屬于這本教材的文化項目劃 分標準,再對教材內容展開分類。第二部分是運用鐘敬文(2009)的民俗分類標 準,對《北京事情》的文本內容進行分類量化統計,為后文中國形象的分析提供 客觀的數據支撐。
    3.1《北京風俗問答》 文化項目統計
    文化項目最早由魏春木、卞覺非(1992)提出。二人在文中指出:“一個文 化項目,可以視為一個文化元素。文化項目是指包含一定細目特征的文化元素。”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項目框架的建構與研究,讓教材的文化因素分析有據可依。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對文化項目框架的建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除了上文 提及的魏春木、卞覺非(1992),還有盧偉①(2003)由層級關系劃分得出的文 化項目框架,以及最新的周小兵(2019)提出的基于國際漢語教材語料庫得出的 文化項目框架,下文稱“新文化項目表”。“新文化項目表”共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5個項目,第二層46個項目,第三層212個項目,為了更具象化地理解 所列文化項目的用途,還在各項目后標注了教材中的常用度及典型案例。以下簡 稱“魏卞體系”、“盧偉體系”、“新文化項目表”。
    ①劉頌浩.《乘風漢語》教學設計與研究[M].世界圖書岀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7):46-55.
     
     
     
     
     
    3.1.1文化項目劃分標準簡述
    、“魏卞體系”
    魏卞二人認為文化項目為文化教學提供了具體的教學內容,是構建文化體系 的一磚一瓦。文化項目的劃分應當遵循以下五條原則:差異性原則、系統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等級性原則。除此之外,還提出文化項目的劃定應有 具體的范圍。
    在此基礎之上,魏、卞二人對教材中的文化項目做出了劃分。將文化項目分 為文化行為項目與文化心理項目。對于文化心理項目,對照社會、人生、自然等 不同范疇進行細化,再劃分為四小類:①屬于社會價值觀念的。②屬于人生價值 觀念的。③屬于倫理價值觀念的。④屬于自然觀的。
    至于文化行為項目,根據學生實際的交際需求,將文化行為項目劃分為介入
    性文化行為項目與非介入性行為項目。介入性文化行為項目大致的形式如下:打
    招呼、約會等;非介入性行為項目的形式如下:中國人的孝敬長輩、家庭教育等。
    從“魏卞體系”開始,文化項目有了清晰的層次,文化項目的教學有了具體
    可量化的項目分類。
    、盧偉體系
    盧偉(2003)針對《乘風漢語》這一具體的漢語教材,從詞匯系統的角度出 發,建立了文化項目的層級結構。通過闡述詞匯的文化內涵或是語用功能,將文 化大綱與詞匯大綱、功能大綱相結合,把《乘風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內容劃分為 言語行為模式、非言語行為模式、背景信息。介紹了中國文化教學大綱中的10 個總類、31個子類、190 個文化素。在文化項目的數量上多于“魏卞體系”,具 體的文化項目分類如下表 3-1:
    表3-1 “盧偉體系”文化項目分類表
     
     
    總類項 子類項 總類項 子類項
    社會交際 非言語交際 生活方式
    社會結構 國家 交通與通訊
    人民
    家庭 旅行
    風俗習慣 節慶習俗
    購物
    婚喪禮慶
    家具及公共設施
    教育 教育
    休閑娛樂
    學習
    健康 醫療 其他
    價值觀念 社會價值觀念
    倫理社會價值觀 念 時間觀念 時間觀念
    時間單位
    審美觀 空間觀念 方位
    地理
    自然觀 象征觀念 數字
    顏色
    吉祥物
    忌諱
     
    三、“新文化項目表”
    上述文化項目的分類與體系建構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 仍存在許多局限性。周小兵(2019)指出,現有的文化項目體系存在以下幾點不 足:一是系統性不足,存在不分層或分層不合理與歸類不當的現象;二是文化項 目的覆蓋不夠全面;三是沒有大規模語料庫的支撐。因此,針對以上的不足,周 小兵先生帶領的團隊篩選出了3212 冊教材,進行新文化項目表的構建。“新文 化項目表”的終稿包含3個層級:第一層級5個項目,第二層級46個項目,第 三層級212個項目,具體的分類見附錄一。
    周小兵先生帶領的團隊所構建的這個“新文化項目表”,是目前為止最為細 致、分類最為系統的體系。因此,《北京風俗問答》將采用這一框架,對教材中 涉及文化項目表中的內容進行分類量化統計。對于教材中有所涉及,而未能在“新 項目表”中找到對應文化項目的,結合參考“魏卞體系”以及“盧偉體系”進行 
    補充。采用“新項目表”中的三層分類結構,對未能找到對應文化項目的歸入其 他類別。在《北京風俗問答》這本教科書中,其他部分的文化項目主要是指:市 民生活變遷、新式的社會團體組織、公共基礎建設、社會治安問題。
    3.1.2《北京風俗問答》文化項目分類統計
    《北京風俗問答》這一本教材共有 100個章節,涉及主題廣泛。首先,依據 教材每一篇目的主要內容,確定每一課在第一層級文化項目劃分標準中所對應的 項目類別。其他類別是指課文的內容在“新文化項目表”中未能找到對應文化項 目分類的部分,在結合教材具體內容與其他兩個文化項目的劃分標準后,得出以 下子類:市民生活變遷、新式的社會團體組織、公共基礎建設、社會治安問題。 這一部分文化項目的分布較為零散,為了方便統計,將以上四類項目合并統計。 第一層級文化項目分布情況如下表 3-2:
    表3-2 《北京風俗問答》第一層級文化項目分布圖
    A:中國國情 B:成就文化 C:日常生 活和習俗 D:交際活 動 E:思想觀 念 其他
    篇數/
    占比 47/47% 2/2% 25/25% 1/1% 6/6% 19/19%
     
    為了更加直觀的感受教材中第一層級文化項目的分布特點,特將以上數據轉 為餅狀圖,具體數據見下圖 3-1,表格附于下頁。
    28
    北京風俗問答》文化項目分布圖
     
     
    由上文圖表所呈現的數據結果可知,《北京風俗問答》中所涉及的文化項目 數量分布,由多至少分別是中國國情類、日常生活和習俗類、其他、思想觀念、 交際活動、成就文化。因此,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在《北京風俗問答》這 一教材中所展現的主要是中國國情維度以及日常生活習俗維度的中國形象,對于 交際文化維度以及成就文化維度的中國形象在本教材中涉及較少。
    在第一層級文化項目劃分標準之下,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對應的第二層級與 第三層級的文化項目各有不同。在二次分類后,每篇課文所對應的文化項目如下 表 3-3 :
    表 3-3 《北京風俗問答》文化項目細分表
    目錄 文化項目分布(第二層級與第三層級)
    第一章賀新居落成 C:日常生活和習俗3.1.1買房租房喬遷 之喜
    第二章集古齋 A中國國情2.3第二產業 制造業的衰 敗
    第三章舉人拉車 A中國國情6.4.2社群與職業
    第四章電影進步 A中國國情9.3電影業的發展
    第五章北京之警察 A中國國情1.1政治制度與政府機構
    第六章社會中虛榮惡習 E思想觀念1.1面子觀念
     
    目錄 文化項目分布(第二層級與第三層級)
    第七章拆城問題 E思想觀念 3.3.2空間觀念(封建思想 與城市化進程)
    第八章-第九章中央公園武劇 A中國國情11公共安全
    第十章一文公司 A中國國情 &4社會救濟與服務
    第^一章北京之溝通 A中國國情 &3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
    第十二章巡警哀榮 A中國國情 &4社會救濟及服務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家庭我見 E思想觀念 2.4家庭觀念
    第十五章言談之變化 B成就文化4.1中國語(標準語的特點)
    第十六章官話之研究 B成就文化4.8辭典(官話典籍)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北京之房價 A中國國情 & 5住房保障(買房難)
    第十九章荷香茶社 C:日常生活和習俗10.3泡茶館、茶社
    第二十章連陰雨 A中國國情3.6氣候天氣
    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四章
    翠微山旅行 A 中國國情 3.3自然地貌及景點 /C
    10.2 旅行
    第二十五章北京之普通食品 C:日常生活和習俗2.2日常食物
    第二十六章 生計日絕之北京 其他(市民生活變化)
    第二十七章皇室暗潮 其他(人民閑談政治生活)
    第二十八章談相家 C:日常生活和習俗13.(禁忌迷信與象征)
    13.4儀式或行為
    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
    度量衡之怪現象 C:日常生活和習俗&度量衡
    第三^一章花轎應當改良 C:日常生活和習俗13.3婚禮(婚禮習 俗)
    第三十二章賀文明結婚 C:日常生活和習俗13.3婚禮(婚禮思 想)
    30
     
    目錄 文化項目分布(第二層級與第三層級)
    第三十三章中學招收女學生 其他(新式教育思想)
    第三十四章牛奶黑幕 A中國國情& 3公共衛生食品安全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
    救世軍 E思想觀念4.1.4基督教(中國化的基
    督教)
    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
    悟善堂 其他(社會團體組織)迷信
    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一章 孔教會 其他(社會團體組織)迷信、官僚
    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五章戒壇寺游 A中國國情3.3自然地貌及景點
    第四十六章那家花園 無具體分類(基礎設施)公園
    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
    火車站欺人 其他(社會治安問題)
    第四十九章北京社會最流行之寫會 其他(社會團體組織)
    第五十章寫會中之流弊 其他(社會團體組織)
    第五^一章北京之人造水 A中國國情 &3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
    第五十二章慶府變為拍賣場 社會變遷(新舊交替)
    第五十三章-第五十五章
    協和醫院之腐敗 A中國國情
    8.3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
    第五十六章北京之尸氣 A中國國情
    8.3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
    第五十七章煙土暢銷 A中國國情
    11公共安全(吸毒禁毒)
    第五十八章金丹 A中國國情
    11公共安全(吸毒禁毒)
    第五十九章未來之電車 C:日常生活和習俗
    6.1城市交通系統(新式交通方式)
     
    目錄 文化項目分布(第二層級與第三層級)
    第六十章軍隊之黑幕 A中國國情1.4政治問題(官員腐敗)
    第六^一章 流寇李自成 A中國國情5.2.2近代歷史事件
    第六十二章貼秋膘兒 C: 日常生活和習俗10.9.2養生保健
    第六十三章國慶日 C:日常生活和習俗11.3非傳統節日
    第六十四章藥肆真偽 A中國國情經濟2.4第三產業
    第六十五章中藥衰落原因 A中國國情經濟2.4第三產業
    第六十六章減價一半 A中國國情經濟
    第六十七章獎券發達 A中國國情經濟
    第六十八章獎券害人 A中國國情經濟
    第六十九章屠獸場 A中國國情&3公共衛生
    第七十章農歷新年 C: 日常生活和習俗11.2傳統節日
    第七十一章拜年 C:日常生活和習俗11.1節氣習俗
    第七十二章中國菜之研究 A中國國情 &3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
    (食品衛生問題)
    第七十三章水仙花 C:日常生活和習俗
    10.4種花養草養寵物
    第七十四章-第七十六章潭柘寺游 A中國國情3.3自然地貌及景點
    第七十七章馬肝鋪 其他(市民生活變遷)
    第七十八章盼雪 A中國國情3.6氣候天氣
    第七十九章雪天留飲 D交際活動
    1.3做客待客:鄰里間串門
    第八十章取締糞夫 A中國國情 &3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
    第八章人販子林立 A中國國情11.公共安全 犯罪率 人口 拐賣
    第八十二章-第八十三章 姑娘被拐 C:日常生活和習俗14•治安狀況
    32
     
    目錄 文化項目分布(第二層級與第三層級)
    第八十四章冬防弊病 C:日常生活和習俗11.1節氣習俗/A中
    國國情8.4社會救濟與服務
    第八十五章北京之白吃團 C:日常生活和習俗14•治安狀況
    第八十六章母性缺乏 C:日常生活和習俗5•家庭生活親子關 系
    第八十七章家庭慘劇 C:日常生活和習俗5•家庭生活妯娌關 系
    第八十八章清明祭掃 C:日常生活和習俗11.1節氣習俗
    第八十九章植樹之成績 A中國國情4.1生態環境保護
    第九十章-第九十二章
    醫生黑幕 C: 日常生活和習俗10.9.1看病就醫
    第九十三章
    今日之醫院 C:日常生活和習俗
    10.9.1私人診所
    第九十四章-第一百章
    京綏(道)上日記 A中國國情3.3自然地貌及景點/C
    10.2 旅行
     
    依據“新文化項目表”,上述表格對教材的具體篇目做出分類,具體的數據 分析將在下一章節中詳細呈現。
    3.2《北京事情》民俗分類統計
    由于《北京事情》教材內容清晰,主要以描繪清末時期北京的風土人情為主, 涉及的話題類型不像《北京風俗問答》一樣紛繁復雜,以“新文化項目表”來量 化分析這本教材,框架過大。考慮到文本內容以風俗習慣為主,因此本文采用了 民俗學相關的分類標準對教材進行量化統計。
    3.2.1民俗類別劃分標準簡述
    本次將采用鐘敬文②(2009)在《民俗學概論》一書中所提出的分類標準。 鐘敬文在書中將民俗事項分為兩大層級,第一層級為以下四個大類:物質民俗、 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第二層級細分為20個子類。
    具體分類情況見下表3-4:
    表 3-4 鐘敬文民俗分類表
    物質民俗 生產民俗、商貿民俗、飲食民俗、服飾 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醫藥保健 民俗
    社會民俗(社會組織及制度民俗) 社會組織民俗:
    (血緣組織、地緣組織、業緣組織)
    社會制度民俗:
    (習慣法、人生儀禮等)、歲時節日民
    俗、民間娛樂習俗
    精神民俗 民間信仰、民間巫術、民間哲學倫理觀 念、民間藝術
    語言民俗 民俗語言、民間文學
     
    3.2.2《北京事情》民俗類別量化統計
    《北京事情》共有 121 個章節,按照天時、節序、地勢、宮室、人事、風俗 六個專題編排教材。幾乎每一篇課文都有涉及到不同的民俗類別,也有部分課文 內容未展現出具體的民俗類別,此類課文忽略不計。對于課文體現了不止一項民 俗類別時,針對這類現象,對這篇課文多次重復統計。
    首先,按照課文的主題將教材中的文章進行第一層分類量化統計。主要觀察 本教材所涉及的第一層級民俗類別分布情況,具體分析見下頁表3-5:
    ②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岀版社,2009.
    34
    表 3-5 《北京事情》民俗類別分布表
    民俗類別 物質民俗 社會民俗 精神民俗 語言民俗
    數量/占比 78/64.5% 25/20.6% 0/0% 57/47.1%
     
    為了更加直觀的觀察出課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民俗類別,將以上表格轉化為條
    形統計圖,具體見下圖 3-2:
     
     
    從以上圖表可知,在《北京事情》這一本教材中展現的民俗類別主要是物質 民俗與語言民俗,社會民俗次之,精神民俗在教材沒有涉及。因此在下文的分析 中,對于《北京事情》這一教材中中國形象的分析,就可以從物質民俗維度以及 語言民俗維度展開分析。
    接下來,對于教材中涉及的民俗分類進行細化,具體分類結果見下表3-6:
    表 3-6 《北京事情》民俗類別分布表(第二層級)
    目錄 民俗類別
    天時一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目錄 民俗類別
    天時二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天時三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節序一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社會民俗(歲時節日)
    節序二 物質民俗(農業生產)
    社會民俗(歲時節日)
    節序三 物質民俗(農業生產)
    社會民俗(歲時節日)
    地勢一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
    地勢二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
    地勢三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
    地勢四
    地勢五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居住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地勢六
    宮室一
    宮室二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宮室三 社會風俗(社會組織地緣組織)
    宮室四
    宮室五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宮室六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宮室七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宮室八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
    人事一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
    人事二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
    36
     
    目錄 民俗類別
    人事三 物質民俗(居住生活)
    人事四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五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人事六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人事七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人事八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人事九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
    人事十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人事^一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人事十二 物質民俗(飲食生活)
    人事十三 物質民俗(飲食生活)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十四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人事十五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
    人事十六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
    人事十七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人事十八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目錄 民俗類別
    人事十九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二十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
    人事二^一 物質民俗(飲食生活)
    人事二十二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飲食 生活)
    人事二十三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二十四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二十五 物質民俗(服飾生活)
    人事二十六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服飾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人事二十七 物質民俗(服飾生活)
    人事二十八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二十九 物質民俗(工匠)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三十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服飾 生活)
    人事三十一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服飾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人事三十二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服飾 生活)
    人事三十三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三十四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服飾 生活)語言民俗(民諺語 俗語、諺語)
    38
     
    目錄 民俗類別
    人事三十五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服飾 生活)
    人事三十六 物質民俗(服飾生活)
    人事三十七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三十八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物質民俗(服飾 生活)
    人事三十九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人事四十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四十一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四十二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四十三
    人事四十四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四十五 物質民俗(工匠)
    人事四十六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四十七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四十八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四十九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五十 物質民俗(商貿生產)語言民俗(民諺
    語俗語、諺語)
    人事五十一 物質民俗(工匠)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人事五十二 物質民俗(工匠)物質民俗(商貿生產)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人事五十三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目錄 民俗類別
    風俗一
    風俗二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歲時儀禮)
    風俗三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歲時儀禮)
    風俗四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歲時儀禮)
    風俗五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歲時儀禮)
    風俗六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歲時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七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歲時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八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歲時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九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十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十一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十二
    風俗十三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十四
    風俗十五
    風俗十六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十七
    風俗十八
    風俗十九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二十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二^一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二十二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二十三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二十四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40
     
    目錄 民俗類別
    風俗二十五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二十六
    風俗二十七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二十八
    風俗二十九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三十
    風俗三十一
    風俗三十二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三十三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三十四 語言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三十五婚姻總論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人生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三十六婚姻求親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人生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三十七婚姻合姻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風俗三十八婚禮放定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風俗三十九婚姻放定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人生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四十婚禮放定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人生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四十一婚禮放定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風俗四十二婚禮嫁妝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 人生儀禮)語言 民俗(民諺語俗語、諺語)
    風俗四十三婚禮嫁妝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風俗四十四婚禮通信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目錄 民俗類別
    風俗四十五婚禮通書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風俗四十六婚禮通書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風俗四十七婚禮備轎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風俗四十八婚禮過禮 社會風俗(社會制度人生儀禮)
     
    3.3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對兩本教材的文本內容進行分類量化統計,為下一章的中國形象分 析提供數據支撐。由于兩本教材文本內容不同,選取的會話主題分布不一,因此 參考了不同的分類標準。《北京風俗問答》這本教材涉及主題廣泛,文本內容與 “新文化項目表”的分類標準較為匹配,在對教材進行分類量化統計后,得出了 以下的結論:一是《北京風俗問答》主要涉及了中國國情以及日常生活和習俗維 度的文化項目,其他三類所涉較少;二是可從經濟、社會、地理等角度對《北京 風俗問答》中所呈現的中國形象進行分析。
    《北京事情》這本教材以展現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為主,因此本文選取了鐘敬 文(2009)《民俗學概論》中的分類標準,將文章內容依據四類不同的民俗進行 分類,量化統計后可知,教材中主要呈現的民俗類別是物質民俗與語言民俗,社 會民俗次之,精神民俗在教材沒有涉及。
    基于以上的數據與圖表,下一章節將對分類量化統計后的結果進行數據分 析,再對教材中呈現的中國形象展開論述。
    42
    第四章 教科書中“中國形象”的呈現
    綜合前人所提出的中國形象的定義,中國形象分為“自塑”與“他塑”兩個 維度。本文所研究的教材中的中國形象就是站在日本編寫者的角度,所觀察到的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形象。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 地形成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整體認知。
    基于前一章節對教材內容的分類量化統計,可知《北京風俗問答》對于中國 形象的展現主要集中在:中國國情維度(主要包括社會、經濟、政治、地理等方 面)與日常生活與習俗維度。而《北京事情》則以不同的民俗類別呈現了清末時 期的中國形象。
    4.1 《北京風俗問答》中所呈現的中國形象
    第三章中對《北京風俗問答》中涉及中國國情維度的文化項目進行了統計與
    展示。為更直觀地呈現教材里中國國情維度的中國形象,本文將涉及中國國情維 度的課文按照經濟、社會、地理、政治四大類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下圖4-1:
     
    4.1.1傳統制造業衰敗的經濟形象
    表4-1 《北京風俗問答》經濟類文化項目分布表
    文化項目 具體篇目
    2.3第二產業 制造業的衰敗 第二章集古齋
    2.4第三產業 第六十四章藥肆真偽
     
    在《北京風俗問答》這本教材中,涉及經濟主題的篇目是:第二章“集古齋” 第六十四章“藥肆真偽”第六十五章“中藥衰落原因”。
    “集古齋”講述了自打民國成立以來,北京紅極一時的漆雕局——集古齋面 臨關門倒閉的境況。“藥肆真偽”“中藥衰落的原因”兩篇則記述了北京當地藥 肆中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在這一背景之下,大藥房開始逐漸取代中藥房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藥房在民眾心中口碑日漸崩壞,作者更是指出:“草樹木皮這些個 東西,是一天比一天的衰落了。但愿往后有人對于中國的草根木皮設法改良,那 才能抵制西藥、保全國粹哪。”
    傳統制造業日益衰敗的經濟形象十分符合撰寫這本教材的時代背景,在民國 初年,資本主義經濟強有力地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制造業與第三產業,使得本土產 業出現蕭條景象,紛紛面臨倒閉。
    教材所呈現出民國初年中國的經濟形象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傳統制造 業、第三產業衰敗蕭條,停滯不前,資本主義工商業強有力的沖擊了中國傳統制 造業;二是社會民眾對于當前的經濟狀況情緒消極,甚至對曾經引以為傲的中藥 產業也產生了懷疑情緒。
    綜上,編者所呈現的經濟維度的中國形象在情感色彩上偏消極,但是這一現 狀大致符合清末民初時期中國的經濟狀況。
    44
    4.1.2公共秩序失調的社會形象
    表4-2 《北京風俗問答》社會類文化項目分布表
    文化項目 具體篇目
    4.1生態環境保護 第八十九章植樹之成績
    5.2.2近代歷史事件 第六^一章 流寇李自成
    6.4.2社群與職業 第三章舉人拉車
    8.3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 第^一章北京之溝通
    第五十一章 北京之人造水
    第五十三章 協和醫院之腐敗——第五十五章
    (續前)
    第五十六章北京之尸氣
    8.3公共衛生(食品安全) 第三十四章牛奶黑幕 第六十九章 屠獸場 第七十二章 中國菜之研究 第八十章取締糞夫
    8.4社會救濟與服務 第十章一文公司
    第十二章巡警哀榮
    & 5住房保障(買房難) 第十七章北京之房價 第十八章(續前)
    9.3電影業的發展 第四章電影進步
    11公共安全
    (吸毒禁毒)(犯罪率、人口拐
    賣) 第八章中央公園武劇 第九章(續前)
    第五十七章 煙土暢銷
    第五十八章 金丹 第八^一章人販子林立
     
    對于社會現狀的描述,《北京風俗問答》這本教材中所涉篇目較多,主要通 過社會救濟與服務、公共衛生與醫療保障、公共安全、住房保障、社群與職業等 文化項目展現了當時的中國形象。
    公共衛生與醫療保障是教材中涉及篇目最多的文化項目。第十一章 “北京 
    之溝通”、第三十四章“牛奶黑幕”、第五十一章“北京之人造水”、第五十三
    章“協和醫院之腐敗”、第五十六章“北京之尸氣”、第七十二章“中國菜之研 究”都有所涉及。“北京之溝通”主要講述了北京的地下排水系統不完善,導致 北京城區道路衛生條件十分惡劣,整日發臭。“牛奶黑幕”披露了當時的牛奶公 司為賺黑心錢,以次充好,牛奶衛生狀況堪憂,存在巨大的食品衛生問題。“北 京之人造水”陳述了北京城的水質狀況極差,但是北京人卻愛由著性子亂喝水, 導致痢疾發作。在這一背景下,教材討論了北京發展人造水的可行性。“協和醫 院之腐敗”則講述了當時北京醫院的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致使腐敗滋生。病人 們投醫無門,只有通過賄賂才能更加有效率的看病。“北京之尸氣”講述了由于 陳尸過久,致使城內空氣環境十分惡劣,街道惡臭彌漫。“中國菜之研究”則從 二人的對話之中透露出中國菜的巨大缺點:只管味道,不顧衛生與營養。
    公共安全這一問題在教材中也略有體現。教材中主要有以下篇目有所涉及: 第八章 “中央公園武劇”、第五十七章“煙土暢銷”、第五十八章“金丹”。 “中央公園武劇”講述了發生在中央公園的一出不文明的事情:民眾由于發生了 糾紛,當眾打起了群架,嚴重擾亂了公共場合秩序。“煙土暢銷”與“金丹”的 課文內容都是吸毒禁毒之事,主要講述了當時大煙、金丹此類毒品在北京城內盛 極一時,屢禁不止,官員將領們也都“默許”毒品在市面上的流行。
    住房保障問題主要體現在買房難、住房難。在教材第十七章 “北京之房價” 中,這一話題由二人間的對話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一人提及房價,便說道:“現 在北京的房價可了不得了。”另一人回道:“可不是嘛,簡直的長得沒有王法了! 在前幾年是一年一長,這二年可好了,半年一長。要照這個鬧法兒,這簡直不叫 下等人在北京里頭住了。”教材通過二人之間的對話,生動形象的展現出清末民 初時就已出現的買房難的問題,人民住房得不到相應的保障。
    社群與職業這一話題更是清末民初時期的熱點話題。民國建立以來,科舉制 度被廢除,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不完善,致使民眾失業現象十分普遍。教材第三章 “舉人拉車”中所刻畫的這個舉人,就是時代浪潮下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這 個車夫原來是一名舉人,1905 年科舉制廢除之后,他迫于生計,只能通過拉車 養活自己。課文通過舉人和客人之間的對話,展現了在民國初年,時代巨變,制 度更迭,人民群眾的悲慘現狀。像這樣的“舉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數不勝數。 46
    就像文中最后所寫的:“唉。自民國以來,人民的生計是一天不如一天。” 由 于城市功能開始向現代化轉型,城市的社會結構也自然發生了變化,開始由傳統 的等級制度演變為現代的職業功能。本文展現的就是新舊制度交織下,社會傳統 職業制度與現代城市化進程無法適配的現狀。
    縱覽上文,大致可知在加藤鐮三郎視角下的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現狀大致 是:(1)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狀況堪憂,醫療保障體系彌漫著腐敗與黑暗,人 民住房無法得到保障;(2)市政管理混亂,社會秩序完全失衡,金錢的重要性 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3)失業現象普遍,人民的生計一日不如一日。
    與上文所描述的經濟形象相同,加藤鐮三郎呈現社會維度的中國形象仍是偏 向消極。其實這與清末民初的經濟發展狀況密不可分,持續低迷的經濟狀況自然 無法為發展健康、有序、活力的社會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4.1.3自然風光秀麗的地理形象
    表4-3 《北京風俗問答》地理類文化項目分布表
    文化項目 具體篇目
    3.3自然地貌及景點 第二十一章翠微山旅行一一第二十四章
    (續前)
    第四十二章 戒壇寺游——第四十五章(續前) 第七十四章 潭柘寺游——第七十六章(續前) 第九十四章 京綏(道)上日記——第一百章
    (續前)
    3.6氣候天氣 第二十章連陰雨
    第七十八章盼雪
     
    中國的地理形象在教材中主要是通過作者的旅行游記得以展現的。教材中第 二十章“連陰雨”、第二十一章“翠微山旅行”、第四十二章“戒壇寺游”、第 七十四章“潭柘寺游”、第七十八章“盼雪”、第九十四章“京綏(道)上日記”。 上述所列的課文在教材中展現了北京城及近郊的自然風光與北京一帶的天氣與 
    氣候特點。
    “連陰雨”與“盼雪”兩篇課文通過民間俗語展現了北京城春冬兩季的天氣 特點。運用俗語展現了天氣與莊稼種植之間的密切關系,如“四月晴,五月雨, 六月連陰吃飽飯”“瑞雪兆豐年”等俗語。讓當時的漢語學習者能夠大致感知北 京城的氣候特點以及天時與農業種植之間緊密的關系。
    “翠微山旅行”“戒壇寺游”“潭柘寺游”“京綏(道)上日記”四篇課文。 展現了作者在北京留學期間所游歷的自然景點。通過三次游記類型的記敘,層層 遞進,同漢語學習者分別介紹了北京翠微山的八大處、戒壇寺、潭柘寺。通過文 章的介紹,學生熟悉了“八大處”為何。在熟悉了翠微山八大處后,作者便在后 文提及了戒壇寺游,教材內容前后有所承接,并說:“戒壇寺的風景名勝全比八 大處還強。”將沿途所觀的太子嶺、楊家墳、老爺廟、太平嶺、千佛閣自然的引 出,移步換景,讓學習者自然地跟隨作者的腳步游覽了一遍戒壇寺。接著便是“潭 柘寺游”,文章篇幅較小。主要介紹了由羅鍋嶺向六里溝方向出發到達潭柘寺的 游行路線。觀賞的景點以佛廟古寺為主。整篇文章透露出了作者對潭柘寺自然風 貌的喜愛與欣賞。教材結尾便來到了京綏道上,以六章的篇幅介紹了綏遠之行。 此次綏遠之行,作者途徑了歸化、綏遠兩城,在路途中經居庸關、宣化府、張家 口到塞外。先至歸化城,觀賞了大昭寺、古無量寺、九邊第一泉,在城中平康里 發現了當地的“公娼總寓”,在公寓內吸食鴉片的現象十分嚴重。最后到達了綏 遠城,拜訪了都統便啟程回京了。回京途中發生了火車相撞之事,火車停滯不前, 幾人便相約逛了福生莊。回京后,作者更是表示還要去中國的西湖、上海游歷賞 玩。對中國各類自然風光的贊美之情展露無遺。
    綜上可知,相較于消極負面的社會形象,中國的地理形象給日本編寫者留下 了相對正面的形象:(1)風光秀麗,自然景觀清新雅致,使人不禁心生向往之 情;( 2)地大物博,山川景色氣勢磅礴;( 3)關注日常氣候變化,氣候變化與 農業種植密切相關。
    對地理維度的中國形象呈現,編者一反前文的消極態度,在教材中展現了我 國的大好河山,字里行間難掩欣賞之情。其實這不難理解,編者的祖國日本是一 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國土面積不如中國幅員遼闊,自然風光單一。因此,即使清 末民初時期的中國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但是氣勢磅礴的山川河流、秀美景色仍 48
    舊吸引著各色漢語學習者的目光。
    4.1.4其他篇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經濟、社會、地理等方面的中國形象,教材還展現了近代 中國的政治形象,并對當時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方面有所描寫,但是篇幅較小,因 此將涉及這兩類文化項目的篇目歸為其他類。
    首先是政治形象,在教材的“北京之警察”“軍隊之黑幕”兩篇課文中都有 所體現。“北京之警察”講述了北京警察這一新政創始的時間與發展近況,由于 警察選拔制度嚴格,要求高,因此北京警察新政發展態勢良好,取得了長足的進 步。另一組織——軍隊,在“軍隊之黑幕”一文中,作者揭露了當時中國軍隊中 出現的腐敗問題,為得雙倍軍餉,“鼓勵”士兵打敗仗,然后遣散各路士兵,將 軍餉私吞。還有更甚者,兵匪相連,沆瀣一氣,賺黑心錢。作者在后文提及:“中 國軍隊雖然不能都是這樣兒,可是這樣兒的黑幕實在很多呀。”近代中國的政治 形象在本教材中以兩個典型的組織機構所展現。作者對于警察的健康發展表示贊 揚,但也表達了對于此類軍隊黑幕的批判。
    其次是教材中所展現的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形象,在教材中的第六章 “社 會中虛榮惡習”、第七章 “拆城問題”、第十三章“家庭我見”、第三十五章 “救世軍”中都有所體現。“社會中虛榮惡習”主要講述了北京社會為了追求面 子,滋生出的虛榮惡習,在娶媳婦、聘姑娘、辦喪事等方面,不顧自身實際情況 盲目追求虛榮。“拆城問題”主要介紹了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城墻是否要拆除 的問題。城墻在清朝以前都是封建王權的象征,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墻的 存在嚴重阻礙了城市發展,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百害而無一利”,但是其他人 卻持保守意見,呈現了封建傳統思想下主導的空間觀念。城墻是皇權穩固的一種 象征,20世紀 20年代的北京執政者仍然難以擺脫這種慣性思維。“家庭我見” 呈現了在由來已久的中國大家庭制度下,祖孫世代同居的現象,以及這一現象存 在的弊端。“救世軍”則向學習者講述了中國化基督教的發展現狀,“救世軍” 的出現切合當時中國民眾的需求,或為生存,或為男女私情。“救世軍”的出現 喪失了宗教本身的價值,而為民眾的一己私利服務。
    綜上,在加藤鐮三郎筆下的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有以下的特點:(1)家庭觀 層面,大家庭制度盛行,樂于四世同堂,幾代共同生活于一個屋檐下,注重家庭 內部的團結,家庭內部親屬關系明晰;(2)空間觀念層面,以傳統的封建思想 為重,注重等級觀念,不能夠遵從城市化進程,進行城市規劃建設;( 3)面子 觀念層面,民國初年,物質條件的極度匱乏,反致愛慕虛榮的社會風氣甚囂塵上。
    其他維度的中國形象在情感色彩上也是以消極、冷峻的批判為主。在編者筆 下以描繪當時的政治風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為主。社會政治風氣不正,為了一 己私利,軍匪勾結坑害百姓;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封建傳統,不能適應近代化、城 市化的節奏。
    綜上所述,在《北京風俗問答》中呈現的清末民初的中國形象在經濟、社會、 其他維度都處處為編者所詬病,唯有地理中國的形象稍顯積極。這與新舊交織的 民國時期的基本國情大致相符,但是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作者所呈現的中國形象 難免有些主觀,視角過于單一。文章下一節主要分析《北京事情》中所呈現的中 國形象。
    4.2《北京事情》中所呈現的中國形象
    《北京事情》這本教材中所呈現得中國形象則多以民俗的形式展示。因此, 在分類量化統計后得出如下數據,具體見下表4-4與表4-5:
    表 4-4 《北京事情》社會民俗分類統計表
    社會民俗 社會制度(歲時節
    日) 社會制度(人生儀
    禮) 社會組織(地緣組 織)
    數量 3 21 1
     
     
    表 4-5 《北京事情》物質民俗分類統計表
    物質民俗 農業生產 居住生活 商貿生產 飲食生活 服飾生活 工匠
    數量 2 10 39 13 10 4
    50
    涉及到語言民俗的有 57 篇課文,社會民俗與物質民俗所涉課文數量如上表 呈現。結合文章內容與民俗類別的統計,可以看出《北京事情》所呈現的清末時 期的中國形象具有以下的特點:充滿商業氣息的農業大國形象、注重歲時儀禮的 傳統古國形象、具有豐富民俗語言的文化大國形象。
    4.2.1充滿商業氣息的農業大國形象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重農抑商的思想深入人心。但隨著時代的 發展,晚清時期,由于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中國開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 國家,小農經濟開始逐漸走向土崩瓦解,中國被迫融入資本主義市場。這一現象 在教材中也得到了印證,教材中涉及農業生產民俗的課文僅有2 篇,而涉及到商 貿生產話題的課文有 39 篇。僅有的兩篇討論農業生產的課文分別是“節序二” 與“節序三”。節序二主要介紹了傳統三大節與二十四節氣,農民們按照節日與 傳統節氣種地。節序三則詳細刻畫了立春打牛的節日習俗,為當時的漢語學習者 呈現了生動形象的農業大國的形象,但是此類話題在《北京事情》中涉獵較少, 主要是以商貿生產為主。
    這一現象的產生與當時清末時期實行的三大改革運動密切相關,“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都切實扭轉了“重農抑商”的觀念,促進了民族工商 業的發展。教材中展現的商貿活動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特定的行業有固定籍 貫的經營人群;二、具有特色的經營方式,如“坐商”“游商”“攤商”。
    首先是特定的行業有固定籍貫的經營人群,如米行、糧行的經營者多來自山 東,錢行、裁縫鋪的經營者多來自江南。北京作為當時南來北往的經濟中心,全 國各地的商人匯聚于此,在清末三大新政的促進下,北京的商業也迎來了短暫的 春天。本文在對文本內容整理歸納后得出以下分布情況表,具體見下頁表 4-6。
    表 4-6 《北京事情》來京經商從事行業及籍貫分布表
    籍貫 行業
    山東 米行、糧行、豬肉鋪、飯莊子、飯館子、挑水夫、雜
    糧店、掛爐鋪
    江南 錢行、銀行、裁縫鋪
    山西 錢行、銀行、酒行、煤鋪、煤窯、養駱駝、鐵鋪、油、 鹽雜貨鋪、糧行、干果子鋪、酒鋪、油鹽鋪、煙錢鋪
    安徽 茶行、裁縫鋪
    陜西 皮貨鋪、估衣鋪
    北京 點心鋪/游商、鐘表鋪、冥衣鋪、廚子茶房、工匠、 官鹽店、茶湯鋪、韃子餑 餑鋪、綢緞鋪、裁縫鋪、估衣攤子、帽鋪、珠寶首飾 鋪、干果鋪子
    直隸 布鋪、洋貨鋪、本地布鋪、裁縫鋪、估衣攤子、帽鋪、 柜箱鋪、官鹽店、洋布鋪
    安徽 熏茶
    內蒙古 牛羊肉生意
    天津 洋布鋪
     
    北京城內出現了固定的籍貫經營固定行業的現象,這一現象也間接催生了 “商幫”群體的出現。
    其次,在北京進行商貿活動的經營者多以“坐商”“游商”“攤商”的形式 開展。“坐商”是指有固定的店鋪、地址進行商貿活動,“游商”是指走街串巷 的小商小販,“攤商”是指在固定的市場攤位開展商品售賣。這些形式在教材中 有相關的記載:
    是了。那么我要吃點心,只好買到家里來吃了?
    不但可以上鋪子去買,而且門口一天到晚的都有送到門口來賣的。
    52
    (人事二十二)
    上文中的“上鋪子”就是坐商,到門口販賣的就是“游商”。除此之外,教 材中還提及了“攤商”:
    有估衣鋪,是陜西人開的多。有估衣攤子,是本地人、直隸人多。
    (人事二十九)
    4.2.2注重歲時儀禮的傳統古國形象
    在對《北京事情》內容進行統計后,教材中涉及歲時儀禮與人生儀禮的課文 數量有24篇。其中涉及歲時節日民俗話題的課文有3篇,涉及人生儀禮話題的 課文有 24 篇。歲時儀禮與人生儀禮是社會民俗的子類,教材以較大的篇幅描述 刻畫了中國傳統的歲時節日與人生儀禮,在“他者”的視角下塑造出了一個注重 歲時儀禮的傳統古國的形象。
    歲時節日,主要是指人們約定俗成的,具有某些具體民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 日。歲時節日是在農業文明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傳統的節俗活動花樣繁多,難 以盡述。但是,這些禮俗背后都蘊含著最簡單的底層邏輯,就是百姓們希望糧食 豐收、人畜兩旺、年年長安。這種美好的祈愿在教材中就有所記錄。
    一年節氣的早晚,也是關乎百姓們的莊稼呀。
    是“立春大吉”。這一天,家家兒都吃春餅。地方官有迎春、打春的規矩, 十八省府州縣都是一樣的。
    怎么個樣式? 用土做一個牛,名叫“春牛”。另有一個“芒神”,也是土做的。抬出東直 門外,地方官出城把這春牛打碎,就為“打春”。 (節序三)
    人生儀禮,是指每個人在人生的重要階段經歷的重大儀式,主要包括誕生禮、 成年禮、婚禮和葬禮。教材中對于誕生禮與婚禮都進行了相當篇幅的描述與刻畫, 尤其是婚姻禮儀,教材中有13篇課文涉及此類話題。
    中國人的人生儀禮既與世界上其他國家與民族有許多不同,又因為自身多民 族聚居和環境的復雜性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樣態。
    首先是誕生儀禮,這是一個人一生的開端,大體包括了婦人求子、孕期禁忌、 慶賀生子。從我國重視子嗣的情況來看,從婦人懷胎到嬰兒誕生,都有各種各樣 的民俗禁忌。這些在教材中都有所展示:
    這么說,婦人懷胎,這里的風俗必定有一番保養之法了?
    到三個月上,丈夫和婆婆知道了,可就不許她坐車,不叫她登梯爬高兒的, 不準拿沉東西,不敢叫她吃螃蟹和兔肉兒。 (風俗二) 那又是大夫的事了。單講小孩洗三天的事吧。
    何為“洗三”?
    生下來三天為“洗三”。前一天,親友們都送黑糖、核桃仁兒、雞子兒、小 米兒,為“送米粥”。到了洗三正日,更熱鬧了,都來賀喜。
    是了。
    (風俗三)
    “風俗二”展示了孕婦孕期的一些禁忌,“風俗三”則講述了慶賀生子中傳 統的生命降生儀式“洗三”。這是一種慶祝家庭增添人口的儀式,也是標志新生 兒脫離母體降生人世的象征性儀式。
    除了誕生儀禮的展現,教材中還對婚姻禮儀進行大篇幅的刻畫,從婚姻總論 開始,論述了婚禮求親、合姻、放定、嫁妝、通信、通書、備轎、過禮。將傳統 的結婚儀禮程式在教材中完整的呈現出來。這些婚俗本身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 涵。相親、訂婚階段的媒、帖、聘都有其文化含義。媒,作為一種傳統婚俗禮儀, 存在的歷史悠久。《說文》曰:“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禮記.內則》 云:“聘則為妻”。下文是教材所展現婚俗的其中一角:
    我記得一句話說:“良緣天定”,也說“天作之合”。雖說“天定知天緣兒”, 然而人生面不熟的兩家兒人家兒,媒人給人說親、提親,怎么會三言兩語,就會 說成了呢?
    哎呀,這也不是一件鬧著玩兒的事。俗言說:“媒婆兒的嘴”,那媒婆兒的 嘴,真能說得死人翻身。
    哼。
    假如一家有個小子,他父母到了時候要給他提親,素日已經看中了某家的姑 娘好,就托付媒婆兒給說去。 (風俗三十六婚姻求親) 54
    哎呀,古禮婚姻之禮,有納采納征的,這是如今的什么禮呢?
    大約就是如今放定和娶的時候之先的過禮吧。
    都是什么禮物呢?
    分旗禮漢禮。
    旗禮怎么樣?
    都是用如意一柄的多。 (風俗三十七婚姻合姻)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歲時儀禮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時代的發 展不斷變化流轉,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4.2.3具有豐富民俗語言的文化大國形象
    據統計,整本教材中提及了101 句俗語。全書共121 個章節。幾乎每個章節 都會提及一句俗言,這顯然是作者有意為之。主旨是為了讓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 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地道的中國文化。索緒爾(1985)曾說:“一個民族的風 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教材中展現的豐富的民俗語言正展現了中 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
    這些民俗語言的出現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聚類出現,用于學習某一類俗語,如: 春天不大下大雨,俗言說:“春雨貴如油”。又如:“麥收三月雨”。
    ……到了秋天,有俗言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動絲綿”(天時二)
    二是將俗語融入人間世事哲理的論述,將抽象的哲理融于文化教學,如: 這京城人常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啊,這比的就是福禍不禁不由,來的快的意思嘛? 是嘛。又說:“雷聲兒大,雨點兒小。”
    這比方的是事情的虎頭蛇尾。 (天時三)
    三是將俗語置于文章結尾,用以總結全文,如: 在“宮室二”這一篇課文中,兩人對話交流北京房子的樣式特點,由北京房 子的特點轉至對話者家中的房子樣式。
    城里那兒有山哪?
    堆得假山也叫“山子石兒”,挖的水叫“月牙河”,好看著的了。 您府上也如此嘛?
    我不能。等發了財再說吧。 那沒什么。產業是有錢就能置。 可不是!俗語說:“有了置,沒了棄”,就說的是房屋地產的話。 是了。
    文章結尾用一句俗語總結,“有了置,沒了棄。”簡潔明了,點明會話主題。
    4.3本章小結
    本章節基于前文對教材的簡介與教材內容的分類量化統計,對兩本教材中呈 現的中國形象展開分析。
    清末時期出版的《北京事情》在教材中呈現了較為正面積極的中國形象。簡 言之,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充滿商業氣息的農業大國的形象,二是注重歲時 儀禮的傳統古國的形象;三則是具有豐富民俗文化的文化大國的形象。
    在對《北京風俗問答》教材內容的文化項目分類量化統計后,大致從教材所 展現的經濟形象、社會形象、地理形象以及其他維度四個方面開展論述。
    總結得出,在加藤鐮三郎筆下:(1)經濟發展上,清末民初的中國經濟滯 后,停滯不前,民眾情緒消極,無心發展新興制造業;(2)社會秩序與福利保 障上,清末民初的中國形象更是糟糕,公共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政府管理缺失, 社會秩序混亂不堪,群眾素質普遍低下,食品安全存在巨大隱患,資本主義工商 業強烈地沖擊中國傳統行業地的發展,大量民眾失業。日益虛高的房價,與不斷 增加的失業人數形成鮮明的對比,人民的基礎住房需求無法得到保障;(3)地 理層面的中國形象,在與經濟社會層面的中國形象相比之下,稍顯積極正面,在 加藤鐮三郎的筆下,地理中國的形象以自然地貌與景點游記的形式呈現,作者在 游覽中國的秀美山川后,在教材中呈現出地理中國的形象是清新自然,雅致且不 失趣味,山水秀麗,引人入勝;(4)其他維度的中國形象的展現,主要集中在
    56
    政治形象以及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通過講述民初時期警察與軍隊兩個群體生活的 現狀,呈現了民國初年在制度更迭、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下,北京城政府機構的 腐敗與職能失調。展現了中國人封建、滯后的家庭觀、空間觀與面子觀,刻畫了 一群不能夠與時代共同進步的傳統老古板形象的中國人。
    兩本教材之間呈現了清末至民初時期的中國形象變遷,展現了“他者”視角 下所塑造的中國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為我們了解清末民初日本人視角下的中 國形象提供了豐富的文本材料。
    但是,兩本教科書呈現的中國形象是“他者”視角下的主觀投射。這一中國 形象的形成與特殊的時代背景、編者對于近代中國的情感態度、編寫教材的目的 密不可分。清末民初時期,日本在經歷明治維新之后逐漸向資本主義工業國過渡, 而近代中國則成為需要被解構、脫離的形象,編者難免會以文明邦國的視角俯視 近代中國,在這樣的情感態度下所塑造出的中國形象難免會有些片面甚至過于消 極。
    第五章 對當代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啟示
    《北京事情》與《北京風俗問答》是研究早期北京話的珍稀文獻資料。不僅 可以作為呈現清末民初時期中國形象的重要文本載體,而且是我國世界漢語教學 的珍稀文獻資料。
    本章節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將《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置于 世界漢語教學史的大框架之下,分析兩本教科書的歷史價值。第二部分主要是對 兩本教科書的優缺點進行客觀的評述。最后回歸教學,從文本出發探討兩本教科 書對當代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啟示。
    5.1 兩本教科書的歷史價值
    5.1.1延伸國際中文教育歷史長度
    清民兩代是北京話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也是漢語史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 但是國內的國際中文教育對于教學史的研究總是不自覺地忽略這一段歷史的存 在,而將目光聚焦于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際中文教育。《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 答》此類教材的出現,填補了清末民初時期日本漢語教學史的空白,切實延伸了 世界漢語教學史的長度。
    尤其是以《北京事情》為代表的明治時期的漢語教材發展空前繁榮,這一時 期出版的教材徹底扭轉了以往以“南京話”為教學內容的教學現象,轉為學習北 京官話。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明治時期的北京話教科書,記錄了日本漢語教學 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且全面學習北京話,這對世界漢語教學史具有重大意義。
    5.1.2豐富國際中文教育文本材料
    《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選自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早期北京話珍稀 文獻集成》,全本共包含八個系列,本文所研究的兩本教科書出自“日本北京話 教科書匯編”系列。整個系列包含了日本早期北京話會話書、綜合教科書、改編
    58 
    讀物和風俗紀聞讀物,各類教材的出版為我們展現了日本早期北京話教學活動的 縮影,為研究世界漢語教學史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綜上,國內學者對于世界漢語教學史的研究起步較晚,這一領域的研究仍存 在較大的空白。正是因為這樣數量龐大且種類豐富的日本早期北京話教材,不僅 切實地延伸了我國域外漢語教學歷史的長度,而且為我們研究世界漢語教學史提 供了形形色色的文獻資料。
    5.2對兩本教科書的評價
    5.2.1兩本教科書的優點
    《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作為日本明治后期出現的漢語教科書,在日 本漢語教學史上有其獨特的價值,與同時代的教科書相比,具有其自身獨特的進 步性。
    首先,相較于《官話指南》《語言自邇集》等教材,本文所研究的兩本教科 書精準定位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前文第二章中在分析教材體例一節中已做出闡 述,在此不做贅述。兩本教科書在話題編排以及文章篇幅上都是針對中級水平的 漢語學習者,而《官話指南》《語言自邇集》由語音章、部首章、散語章、問答 章(短句長篇對話)、談論篇(短篇)、踐約傳(長篇)、聲調練習、詞類幾個 板塊構成,語言點設置由簡至難,教科書所針對的人群不固定,教科書在編排中 未能考慮到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差異。
    其次,兩本教科書在話題與語料的選擇上能夠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發展軌跡, 話題情境設置真實。反觀同時期的《語言自邇集》,教材內所選編的閱讀內容大 部分都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原作基礎上進行改編,如《自邇集•踐約篇》便 是選自中國古代戲劇作品《西廂記》,漢語學習者長期學習的文化內容與實際生 活脫軌,這樣的文化知識學習不能夠讓學習者運用在現實交際場景之中。但是, 《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兩本教材能與時俱進,以清末民初為時代背景, 生動刻畫了這一時期中國與中國人的現狀。為漢語學習者提供新式、實用的語料。
    最后,明治時期的日本漢語教科書多追求實用性而忽視了文化教學,《北京 事情》《北京風俗問答》卻能反其道而行之,加強對文化教學的關注,將文化教 
    學滲透于教科書編排的角角落落。學習者在學習這兩部教材的過程中,不僅能夠 學習到地道的北京口語,還能在接觸教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知中國的文化。 可以在《北京事情》里學習到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感知大部分中國人的日常生 活狀態,看到傳統中國意義下一個人一生的成長軌跡。還可以從《北京風俗問答》 中感受到民國時期新舊制度交織下的中國面貌。兩本教科書對于清末民初時期的 中國刻畫可謂是面面俱到。
    5.2.2兩本教科書的不足
    但是教材出版年代較早,清末民初時期日本的漢語教科書編撰還未形成體 系,對外漢語教學還未能成為一門成熟獨立的學科。因此,兩本教材的編撰不可 避免的存在一些時代局限性。
    一、教材編寫視角單一,主觀色彩濃厚。這一缺點在《北京風俗問答》中體 現的尤為明顯。在這本教材中,作者一反日本早期對于中國作為“文明母國”的 尊敬與崇拜之情,代以冷峻的筆觸刻畫了民國初年衰敗、滯后的社會現狀。不難 看出,這樣的表述帶著鮮明的主觀色彩。在經歷了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人,他們在 塑造中國形象的過程中,時常包含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視角。在明治維新后的十五 年間,日本就初步實現了由封建的農業國轉變為資本主義農業國家,經濟發展迅 猛。到了19 世紀90 年代初期,日本又實現了以軍工業為發動機,以發展輕工業 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完全轉變為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國。在西方現代文明思想 的指引下,刻畫與塑造清末民初中國形象之時便自然的將中國與西方的城市化建 設相比。因此,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編者總會無意識的以文明邦國國民的身份, 俯視、批判當時的中國。
    二、教材編排并沒有很好地遵循“由簡入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教材編 排的過程中從始至終,難度基本保持一致,這一編排現象不符合二語學習者學習 與接受新語言的心理規律。
    以《北京事情》的天時專題為例,本專題共三篇文章,是教材的開篇之作。 在三篇課文中依次出現了以下的民俗語言:
    (1)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天時一》
    (2) 春雨貴如油,麥收三月雨。
    60
    3)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動絲綿。
    4)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干。
    5) 早霞不出門,晚霞晴千里。
    《天時二》
    6)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7) 雷聲兒大,雨點兒小。
    8) 那個人云山霧罩的。
    9) 一個人一個水珠兒。
    10) 天砸砸眾人。
    11) 老天爺有眼睛。
    12) 手大遮得過天去嘛。
    13) 天無絕人之路。
    14) 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
    《天時三》
    以上十四句民間諺語就出自《北京事情》的天時一至天時三這三篇課文。不 論從出現的民俗語言的數量分布、詞匯的難易程度,還是從俗語背后所蘊含的文 化含義來看,課文在難易度設置上并未完全遵循 “由簡到難” “循序漸進”的 原則。
    以上兩點不足也是在清末民初時期日本編撰的漢語教科書中普遍存在的。但 瑕不掩瑜,編者能夠在眾人狂熱追求極致實用性的明治時期,編撰出兩本兼具文 化教學價值與語言教學價值的北京話教科書,是世界漢語教學史上一筆寶貴的歷 史財富。
    5.3對當代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啟示
    趙賢州(1989)提出了“文化導入說”。文化導入作為文化教學的一種方法, 可以被理解為在國際中文教育的教材編寫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 有層級的向漢語學習者傳遞與日常生活與交際密切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幫助漢 語學習者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導入應當遵循階段性、適度性、規范性和科學性 
    原則。
    兩本教科書的編排在文化導入上是當代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典范,能 將文化項目融入語言教學,讓讀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這也啟示我 們在今后的文化教學中應當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5.3.1 文化語言,有機融合
    《北京事情》與《北京風俗問答》在教材編排中,能夠選取真實的語料,將 語言教學與文化導入相融合。漢語學習者能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 到北京的城市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樹立起跨文化意識。
    教材的這一特質啟示我們當代的文化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語言與文化的有 機結合。如兩本教材中都有所提及的“婚禮”習俗,《北京事情》中所展現的就 是傳統禮俗指引下的舊時婚禮樣式,而《北京風俗問答》則展現了新式婚禮禮俗。
    及至到了吉時,女客們親友都到齊了,男家堂客也來了,彼此見面。 我知道了,不喝茶。
    喝。
    怎么又喝呢?不怕插言插語的嘛?
    在南邊是喝果茶。
    果茶是什么? 把瓜子、落花生、龍眼、紅棗、青梅之類,擱在茶碗里,加上白糖,客來了 用開水一沏,有小茶匙兒,每人一碗,就為果茶。北邊漢人有用糖水的,總是有 茶之意,無茶之名就是了。
    是了。 及至喝了果茶請姑娘出來,必是他婆婆親自給姑娘戴上簪子,就是放定。
    《北京事情》(風俗四十一 婚禮放定)
    依我的愚見,轎子是應當改良的。改良的法子也很省事,只要叫他透空氣就 是了。這個事情,若是一時辦不到,您可以把日子改一改,等天冷了再辦,大概 也沒什么妨礙。 《北京風俗問答》(第三十一章 花轎應當改良)
    62
    可是我聽說,您這回辦事是按著新式的樣子結婚,實在是文明的很。并且我 看那個禮單上,一切的秩序也是井井有條,總算您是辦事的老手了。
    《北京風俗問答》(第三十二章 賀文明結婚)
    兩本教科書通過二人的會話,向當時的漢語學習者展現了舊式婚禮與新式婚 禮禮俗的變化。這一文化現象的呈現并非通過百度百科式的講解,而是通過更具 生活氣息的對話呈現,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授巧妙地融合為一。
    除此之外,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巧妙地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話 題銜接自然,整本教材篇章之間自成一體。編者在撰寫《北京事情》這一教材時, 各專題之間承接順暢自然,彼此之間互相聯系。比如節序與地勢專題,節序三描 寫了立春時節“打春”的傳統習俗,“地勢一”在文章開頭便由打春的地點引入, 開展北京地勢專題的描述,各個話題之間銜接自然。
    5.3.2客觀選材,趣味典型
    除了做到語言教學與文化導入的有機融合,還要注意文化話題的選材。選取 的文化話題應當能夠體現當時的時代特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學習到的文化 點不僅僅只是用于紙上談兵,還能夠被學習者運用到日常生活實際之中。就像《北 京事情》與《北京風俗問答》的文化選題貼近人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讓漢語 學習者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北京人民生活的現狀。
    《北京風俗問答》中展現的“新鮮事物”:電影、警察、各類慈善組織、新 的交通方式(電車、火車之類的),不僅話題新穎,且貼近學習者的日常生活, 能夠將學習到的內容運用至交際場景之中,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
    話題的選材除了典型性與客觀性之外,還應當兼顧趣味性,文化的教學并非 死板僵化的文化傳播,教材的趣味性文化編排能讓文化教學煥發出全新的生命 力。《北京事情》與《北京風俗問答》,課文的對話情境生動,話題間的銜接自 然,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對話富有生活氣息,能夠抓住讀者眼球,激發學習者興 趣,情不自禁的想要探索教材中的其他內容。以下文為例:
    我又想起一件事來了。
    什么?
    人的身上,不是竟有身子,還有頭腳呢!
    那自然。
    比方人身上穿上了衣裳了,頭上、腳下怎么樣? 頭上有眼耳口鼻,腳下有十個腳趾頭。
    你所答非所問了。
    又怎么了?
    我問的是頭上戴的、腳底下穿的。
    啊,您問頭上戴的帽子和腳下穿的靴子、鞋啊!
    啊。 《北京事情》(人事三十)
    昨天我回家的時候兒,雇了一輛皮車。他走的很慢,我是很著急。我就跟他 說:“你快點兒走哇!”
    他說:“先生,您可憐可憐我吧。我本沒拉過車,我這也是沒法子呀。” 我說:“原先你干什么哪?” 他說:“我本是個念書的。十八歲的時候兒中的秀才,廿一歲癸卯科中的舉 人。在那個時候兒,心里想著是要做官。萬沒想到今年四十五歲,會拉車了。”
    《北京風俗問答》(第三章 舉人拉車)
    《北京事情》中所選的對話生動活潑,短短的幾句話,便能讓人物形象便躍 然紙上,話題的承接也不顯生硬,順暢自然。
    《北京風俗問答》所選的“舉人拉車”事件,與民國初年的社會現狀高度貼 合,能夠在編排教材的過程中,選擇具有時代典型性的文化項目。讓漢語學習者 接軌社會實際,感知時代脈搏。
    綜上所述,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關系如同骨骼與血肉,二者相生相依,只 有二者有機融合,方能讓漢語學習者認識、感知、接收到一個完整的中國。在文 化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層層遞進,為學習者提供最新、最具典型性、最有趣味性的 語料與知識,幫助漢語學習者搭建起跨文化的橋梁,讓漢語學習者學習到的內容 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能夠學以致用,運用于日常生活實踐之中。
    64
    5.4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將兩本教科書納入世界漢語教學史 的大框架下,肯定它們的歷史價值。事實證明,此類明治時期北京話教科書的存 在大大的彌補了我國域外世界漢語教育史的空白,延伸了世界漢語教學史的長 度,也為現在的漢語國際研究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文本材料。第二部分是結合時 代背景客觀地評價兩本教科書的優點與不足之處,與同時代的《官話指南》《語 言自邇集》相比,兩本教材的優點主要有:一是能夠精確定位教學對象;二是在 教材編寫中能夠體現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語料與文化項目的選材真實可感;三是 在教材編排中突出文化教學,在同時期的教材中獨樹一幟。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 兩本教材也有較為突出的缺點:一是無法擺脫時代的桎梏,編者站在文明邦國的 視角俯視近代中國,致使教材的編寫視角單一,主觀色彩較為濃厚;二是教材的 編寫不能完全貫徹落實“循序漸進”“由簡入難”的原則。
    最后一部分就是回歸教學,探討兩本教材對當代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的 啟示。首先應當明確在漢語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忽視文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文 化教學的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是協調好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占比,做到 語言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其次是辯證看待,做到客觀選材,文化項目與話題的選 取能夠具有時代典型性與趣味性。
    第六章 結語
    本文以《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為研究對象,嘗試通過對教科書的分 析,觀察“他者”視角下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形象。全文主體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介紹兩本教材的成書年代、作者生平、成書的時代背景,為后文分 析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提供具體的時代背景。再分析當時的日本群眾對待中國人 民的情感態度,并結合情感過濾假說,了解編者塑造這一中國形象背后的原因與 動機。第二部分主要參考“新文化項目表”以及鐘敬文的“民俗分類標準”,在 兩類標準框架下,對文本內容進行量化統計,并在歸納整理后得出以下結論:《北 京事情》可以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語言民俗的維度對教材中的中國形象展開 分析,《北京風俗問答》則可以依據文化項目分布的特點,分析教材中所展現的 經濟、社會、地理以及其他維度的中國形象。第三部分則是對兩本北京話教科書 所呈現的中國形象展開具象描寫。《北京事情》展現的中國形象有以下特點:一 是充滿商業氣息的農業大國形象,二是注重歲時儀禮的傳統古國形象,三是具有 豐富民俗語言的文化大國形象。而《北京風俗問答》呈現的中國形象:經濟上傳 統制造業逐漸衰敗;社會管理失序、政府職能失調、人民群眾生活無法得到保障; 中國人民思想封建落后。只有在地理形象層面,編者對于中國的秀美山川表達了 由衷的贊美之情。第四部分先通過梳理世界漢語教學史的發展脈絡肯定兩本教科 書的歷史價值,再結合時代背景客觀評價兩本教材的優缺點,最后對當代國際中 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提出相關建議。
    《北京事情》《北京風俗問答》出版至今雖已過去百年有余,但兩本教科書 仍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界學者的關注。不斷被六角恒廣、李無未、王洪君、 郭銳等國內外學者收錄至自己編寫的著作之中。然而對此類日本明治時期的北京 教科書展開具體研究的文獻數量卻不豐富,對于域外世界漢語教學史的研究仍然 還存在很大的空白。本文對于兩本教科書的探討也僅限于教材所呈現的“中國形 象”與文化教學方面的閃光點。隨著論文撰寫的不斷深入,愈發察覺此類教材還 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比如此類教材的語言特點、編排理念、同時期教材的對 比研究等。由于文本篇幅的限制與本人學識能力的局限,不能對以上陳述的問題 一一探討,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夠繼續對這一領域的教材深入挖掘與研究。
    66
    參考文獻
    [1]包文英.試論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意識[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43(06):100-104+152.
    [2]蔡慶一,王瑞,曾建松. 新時代國家形象及大學生國家形象意識培養——以漢語國際教育專 業學生為例[J].高教學刊,2020(07):14-16.
    [3]曹歡.“一帶一路”背景下緬甸若開邦皎漂漢語學習者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研究[D].云南師 范大學,2021.
    [4]陳明娥, 李無未. 清末民初北京話口語詞匯及其漢語史價值——以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課 本為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56-63.
    [5]陳明娥.世界漢語教育史的重大收獲一一評《日本漢語教科書匯刊(江戶明治編)》J].廈大 中文學報,2016(01):238-244.
    [6]鄧苗雯.《官話指南》詞匯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
    [7]董瑞祥.《談論新篇》詞匯研究[D].廣州大學,2017.
    [8]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 ,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5,43.
    [9]高金萍,郭之恩.孔子學院與公共外交J].中國文化究,2013(04):189-196.
    [10]高利娟,汪銀峰.日本漢語教科書《清語獨案內》聲調研究J].宜春學院學 報,2019,41(02):84-88.
    [11]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電子科技大學大學出版社,2000.
    [12]高育花.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材《北京官話談論新篇》《官話北京事情》語氣詞研究J].人 文叢刊,2016(00):18-26.
    [13]葛平平.東亞域外漢語教科書文獻考述及比較——以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朝鮮和日本為 例[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3):322-327.
    [14]管秀蘭.孔子學院在中國海外形象建構過程中的作用[J].世界教育信 息,2015,28(21):58-61.
    [15]韓晴晴.《中國文化》第1版與第3版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20.
    [16]胡麗珍,雷冬平.全球視野下國家形象塑造的漢語國際推廣戰略[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學報,2019,37(02):71-75.
    [17]黃麗.對外漢語教材《中文》里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D].廣西大學,2017.
    [18]近藤美幸.山岸辰藏《日清會話獨習》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19]荊繪錦.對外漢語中、高級綜合和閱讀教材(發展漢語系列)的中國形象研究[D].江西師范 大學,2018.
    [20]邙立賓.皆川秀孝《清語會話》(《―小力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1]寇振鋒. 甲午戰爭時期日 軍《兵要支那語》 探究 [J]. 日 本 侵 華 南 京 大 屠 殺 研 究,2018(03):75-80+142.
    [22]寇振鋒.甲午戰爭時期日軍參謀本部編《日清會話》探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 教學與研究版),2020,18(01):68-77.
    [23]黎莉.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生財大道》詞匯研究[D].廣州大學,2018.
    [24]李沫.清代兩種域外漢語教材音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
    [25]劉頌浩.《乘風漢語》教學設計與研究[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7):46-55.
    [26]李無未,孟廣潔.日本漢語教科書的學術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2-22(007).
    [27]李無未,楊杏紅.清末民初北京官話語氣詞例釋——以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課本為依據 [J].漢語學習,2011(01):96-103.
    [28]李園園.中英經典語言教材中的國家形象對比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
    [29]李正群.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材“叫”字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30]林銘珊.日本近代漢語教科書內容研究[J].海外華文育,2019(02):92-102.
    [31]劉小雪.《官話指南》詞匯研究[D].重慶三峽學院,2019.
    [32]劉曉南.國家形象塑造與國際漢語文化傳播一一對《中國人的氣質》一書的再度審視[J].中 文自學指導,2008(06):25-31.
    [33]六角恒光著,王順洪譯.《日本中國語教學書志》[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2000.
    [34]倪超.明治時期日本漢語教科書《清語正規》研究[D].廣州大學,2019.
    [35]裴露露.西島良爾《增訂清語教科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36]彭增安.國際漢語教材中的獨生子女形象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5,55(06):124-130.
    [37]宋莉華.近代日本官話讀本中的北京書寫一一以《北京風俗問答》為中心[J].上海師范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40-45
    [38]宋瑞亞.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家形象的多模態話語建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9.
    [39]孫藝銘.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燕語啟蒙》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9.
    68
    [40]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J].國際論壇,2002(03):14-21.
    [41]王洪君,郭銳,劉云.《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42]王繼超.明治時期日編上海話教材注音研究[D].廈門大學,2018.
    [43]王金陽.國家形象建構視閾下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女性人物形象設計研究[D].大連外國語大 學,2019.
    [44]王敬艷,趙惠霞.論“一帶一路”建設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人才培養規格的新要求[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02):35-38.
    [45]王美玉.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材《北京事情》研究[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21.
    [46]王順洪.近十幾年來日本的漢語教科書[J].語言教學與究,1991(03):143-151.
    [47]王順洪.六角恒廣的日本近代漢語教育史研究[J].漢語學習,1999(04):62-64.
    [48]王婷婷.《燕語生意筋絡》的版本、語言與商業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20.
    [49]王琬嫣.《燕京婦語》的話題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50]王英心.國際漢語教材中的中國形象元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9.
    [51]王宇宏.日本軍用漢語教科書(1867-1942)軍事詞匯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52]王玉英,江蘇楊.國家形象引入對外漢語教材的積極作用[J].文教資料,2020(31):4-6.
    [53]王祖嫘.東南亞五國漢語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相關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8.
    [54]魏春木,卞覺非.基礎漢語教學階段文化導入內容初探[J].世界漢語學,1992(01):54-60.
    [55]魏葉.《北京官話日清商業會話》語音研究[D].遼寧大學,2018.
    [56]吳菲.《日漢英語言合璧》語音教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7.
    [57]徐麗.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58]徐小鴿.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02):35-45.
    [59]閆峰.日本明治時期商用漢語教科書研究[D].吉林大學,2007.
    [60]閆峰. 日 本明 治 時 期 商 業漢語教科 書出 版 情 況初探 [J]. 長春 教育 學 院 報,2011,27(02):36-38.
    [61]楊星.中外使用社區漢語教材的“國家形象修辭”對比研究[D].魯東大學,2019.
    [62]楊杏紅,張娜.清末域外北京官話課本中的特殊成分“所” [C]//第五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 與對外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2:98-103.
    [63]楊杏紅,張娜.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口語課本的編寫特點[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 報,2013,31(06):100-103.
    [64]楊 杏紅 . 日 本明 治 時 期 北京 官 話 課本中 的 兒化 詞 [J]. 長春師 范 學 院 學
    報,2013,32(11):41-45.
    [65]姚子慧.《發展漢語》與《博雅漢語》中的國家形象對比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
    [66]葉青青.廣部精《亞細亞言語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20.
    [67]余思思.清末民初北京官話口語教材對比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68]張勃.蛻變中的都市一從《北京風俗問答》看20世紀初期北京城市的現代化[J].北京聯 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04):8-14.
    [69]張博.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官話急就篇》研究[D].吉林大學,2016.
    [70]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71]張美蘭.明治期間日本漢語教科書中的北京話口語詞[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 報,2007(02):146-167.
    [72]張美蘭.《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材匯刊》[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3]周小兵,謝爽,徐霄鷹.基于國際漢語教材語料庫的中華文化項目表開發[J].華文教學與研 究,2019(01):50-58+73.
    [74]朱曉琳.從《語言自邇集》版本變化看對外漢語教材編寫[D].四川師范大學,2017.
    [75]朱勇,張舒.國際漢語教材中國人物形象自塑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 究,2018(03):24-30+54.
    [76]Allport ,G.W.The nature of prejudice[M].Menlo Park,CA:Adisson—Wesley,1954.
    [77]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jioayushuoshilunwen/4547.html

    上一篇:論教育救助制度優化的法治路徑

    下一篇:地方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以大理州民族中學為個案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