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研究

    發布時間:2023-01-11 10:57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意義 2
    一'理論意義 2
    二' 現實意義 3
    第三節主要研究內容 4
    第四節研究方法 5
    第五節研究思路及框架 6
    第六節創新之處 8
    第二章國內外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綜述 9
    第一節國際組織電子商務測度理論 9
    —、OECD 9
    二' 歐盟 11
    三' APEC 13
    第二節發達國家電子商務統計與測度理論 13
    —、美國 13
    二' 英國 14
    第三節中國電子商務統計 16
    第四節國內外學術界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的相關研究 18
    ―'國夕卜 18
    二' 國內 20
    第五節總結 22
    第三章電子商務測度相關理論及測度體系的構建 24
    第一節電子商務的界定 24
    一、 電子商務的定義 24
    二、 電子商務的分類 29
    第二節電子商務應用與服務 32
    一、 電子商務應用 32
    二、 電子商務服務 33
    第三節創新擴散理論 34
    第四節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模型 35
    一'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設計原則及思路 35
    二、 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 37
    三、 指標體系說明 39
    第五節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步驟 40
    一、數據收集及處理 40
    二' 指標無量綱化 - 41
    三、 確定指標權重 42
    四、 各級指數及總指數的測算 46
    第四章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測度實證分析 48
    第一節電子商務發展準備度測度 48
    一、資源投入 48
    二' 用戶準備度 51
    三、小結 52
    第二節電子商務使用強度測度 53
    一、用戶使用度 53
    二' 交易規模 54
    三、小結 55
    第三節電子商務影響度測度 56
    一、對經濟的影響 56
    二' 對社會的影響 57
    三、小結 58
    第四節電子商務發展總指數測度 58
    第五章結論 60
    第一節總結 60
    第二節不足與展望 61
    致謝 67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在商業領域和國際貿易中的廣泛應用,利用其實現商務活 動的電子化和國際化,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電子商務應運而生, 成為信息時代的產物。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易模式,電子商務以其低成本、高效率 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電子商務的概念 是由IBM提出的。1996年,IBM公司將Electronic Commerce (E-commerce)定義 為:企業與其交易對象之間貿易過程的電子化,在1997年,IBM又提出了Electronic Business (E—Business),將其定義為:企業利用互聯網等電子工具,實現企業 間業務流程和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的電子化,達到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的 目標。
    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起步較晚,同全球其他國家一樣,經歷了EDI、信息化、 互聯網不同時期,但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國內的電子商務開始進入 快速發展軌道。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到2013年底,我國電子商務交易 額達10.2萬億,同比增長29.9%o其中,B2B電子商務交易額達8.2萬億元,同 比增長31.2%;網絡零售市場(包括B2C和C2C)交易規模達18851億元,同比 增長42.8%;移動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325億元,同比增長141%,顯示了強勁的發 展趨勢。2013年,我國網購用戶規模達3.12億人,而2012年用戶規模為2.47億 人,同比增長26.3%0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電子商務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并將在 很長一段時間繼續保持這種趨勢,這將會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各經濟主體產生深 刻、積極的影響。
    作為促進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電子商務越來越受到人們 的關注。各國政府和企業對其表現出強烈的重視,同時它也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 點。如何準確定義電子商務,如何通過衡量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以了解其對經濟發 展的影響程度,政府、企業應制定何種政策和發展策略并且如何評價這些政策和 策略帶來的實際效果等,這些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一些國際組織(如OECD、 APEC和歐盟)和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等)早期在電子商務統計方面進行了 很多研究和實踐,取得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 全面、正式的、官方的電子商務統計制度或體系,只有一些半官方或非官方的機 構和部門探索性地進行了相關的統計調查,其涉及的調查范圍及內容相當有限, 使用的技術和方法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探討。學術界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的研究大 都建立在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基礎上,導致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同時從宏 觀層面,對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電子商務準備狀況和使用強度 兩個方面,很少深入探討電子商務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隨著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 作用的日益凸顯,我們有必要從電子商務準備度、使用強度和影響度三個方面全 面、深入分析電子商務發展狀況。
    第二節研究意義
    2007年6月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共同編制 了《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首次明確了電子商務的概念,認為電子商 務是網絡化的新型經濟活動,即基于互聯網、電信網絡和廣播電視網等電子信息 網絡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活動,而不只是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流通或交易方式。可 以看出,電子商務涵蓋了不同社會經濟主體之間和主體內部的經濟活動,體現了 信息技術的網絡化應用。《規劃》同時指出: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戰略意義在于, 推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實 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12年3月27 B,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 指出: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場和創新經營模 式的有效手段,是提升產業和資源的組織化程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 運行質量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優化產業結構、支撐戰略性新興產 業發展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滿足和提升消費需求、 改善民生和帶動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愈加 深遠的影響。
    一、理論意義
    國內外官方和一些咨詢機構關于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的測度大多數屬于統計 調查,對測度所需要的指標體系的研究不夠深入、全面,調查涉及的定性指標較 多,缺少關鍵性的定量指標。而學術界眾多學者從不同層面、不同出發點探討電 子商務發展測度問題,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電子商務理論研究成果,但均具有探索 性,并且全面系統地測度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的研究較少。所以,本文從宏觀層面, 構建準確、全面、可行性較高的測度指標體系,通過確定指標權重、指標無量綱 化等一系列測度方法的選擇,呈現出科學、合理的測度過程。這樣做一方面單從 理論研究角度,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電子商務理論研究的內容,比如文中對電子商 務的界定、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測度方法的選擇等,使得人們從理論上進一步 了解到電子商務活動的機理和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從發展測度角度, 不僅豐富了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研究的內容,同時還充實了宏觀(國家或區域)電 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研究。本文基于創新擴散與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之間的密切關 系,提出電子商務發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即從準備、使用強度和影響三個模塊全 面剖析電子商務發展過程,進一步設計出每一模塊的具體指標,具有一定的創新 價值。
    二、現實意義
    首先,本文對電子商務的界定及其發展水平測度的研究,為政府統計部門、 信息部門、商務部門測評一國或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 方法指導,有利于科學評價一國或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其次,各級政府參 考本文給出的測度方法與理論,對現階段國家或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特征、 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有利于制定出適合本國或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政策或 規劃;最后,在某種程度上,為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微觀上和宏觀上的電子商務測度研究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前者是測度企業電子商 務發展狀況,而后者測度的范圍包括企業、政府和個人,研究內容更加全面,研 究過程更加復雜、困難。同時本文在深入解析各國政府及學者對電子商務的界定 的基礎上,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發展階段及特點,確定了關于電子商務的定義,使 得人們對電子商務及其過程有了更加清晰、正確的理解。
    第三節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內外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理論的借鑒研究。在電子商務統計調查方面 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起步較早,擁有較為成熟、完善的調查技術和調 查體系,尤其是指標數據的收集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一些國際組織 (女n OECD. APEC、歐盟)結合國際需求與電子商務特有的發展特點,在電子 商務統計標準體系及模板問卷制定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各國的統計調查及本 文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的研究提供了統一、可靠的理論框架,使得各國或各地區的 測度結果具有很強的橫向與縱向可比性。除此之外,國際專家、學者關于電子商 務發展測度的研究不勝枚舉,各有千秋,其中運用的相關測度體系和方法也非常 值得參考。通過對以上各個領域關于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的深度剖析比較,找 出各自的優缺點,剔除糟粕,取其精華,為本文下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與支撐。
    第二,電子商務的定義。準確的定義電子商務是進行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的重 要前提。什么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統計范圍有多大?電子商務涵蓋哪些方 面?到目前為止,許多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提出了關于電子商務的不同定義, 但通過分析發現,這些定義中大部分是基于OECD的定義提出的。OECD關于 電子商務的定義分狹義和廣義兩種,本文根據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特點及統計需 要,給出明確的電子商務定義,便于進一步構建指標體系和進行數據收集。
    第三,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指標體系是測度電子商務發展水 平的關鍵,如何建立正確、科學的指標體系以準確反映電子商務的整體發展水 平?由于中國至今還未有測度電子商務發展的統一、標準的指標體系,因此本文 首先具體分析總結各國際組織、各國官方機構及諸多學者所構建的各種指標體 系,立足本國實際,設計出系統、全面且具有可行性的指標體系。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重點研究了 OECD的指標體系和模板問卷及《CII電子商務指數研究與測算》 課題組的指標體系,這兩者均具有值得借鑒之處,為本文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 極具價值的理論參考;同時探討羅杰斯的創新擴散曲線與電子商務發展過程的對 應關系,在此基礎上構建指標體系。
    第四,指標權重的確定。在多指標決策研究中,權重的確定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問題,它的合理、科學性關乎決策結果的準確性。確定權重時,我們應盡量 保持其客觀性,并不意味著主觀賦權法不可取,應綜合各權重計算方法的優缺點 及經濟意義,選擇合適的方法確定權重。由于本文的數據直接可得性較差,需要 翻閱大量年鑒及研究報告,從中找到需要的數據,不同的數據來源導致指標統計 口徑略有差別,因此,在搜集數據時,要對不同出處的數據調整為本文所需的指 標數據。此外,指標數據單位均不同,存在不同的量綱,不適宜直接進行加權測 算,因此必須先利用合理的無量綱化方法消除量綱不同帶來的影響。
    第五,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的實例研究。首先利用本文提出的指標體系,從關 于電子商務的各類年鑒及研究報告中挖掘出與所有指標相對應的數據,將指標和 數據進行適度調整。然后,運用本文選擇的測度方法,計算出各級指數,從不同 層面上分析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及趨勢。
    第四節研究方法
    針對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我們將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一是文獻追蹤研究法。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的豐富資源,翻閱、整理出關于電 子商務的大量研究文獻和資料,通過仔細研究分析,分別形成關于電子商務的定 義、電子商務測度理論和方法(包括發達國家的電子商務統計、國際組織的電子 商務發展測度模型、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電子商務測度理論)的文獻綜述。其中不 僅概括總結出每類測度理論,還包括對比分析各自的閃光點及不足,從中找出值 得借鑒之處,為下面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論參考。
    二是歸納演繹法。在對電子商務進行界定時,歸納總結出各類研究中關于電 子商務的定義,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實況,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電子商務定義, 再結合具體問題,給出適合本次研究的定義。同時,利用歸納、演繹法,總結出 電子商務應用與電子商務服務的定義與具體分類。
    三是移植借鑒法。將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及其提出的創新擴散曲線與電子 商務發展過程結合起來,找出相通之處,提出與創新擴散曲線相對應的電子商務 生命周期模型。同時,借鑒其他研究機構及學者的測度理論,構建和選擇電子商 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和具體的測度方法。
    四是層次分析法。這種方法屬于主觀賦權法,專家根據信息、經驗對每層指 標的相對重要程度給予一定的判斷,形成判斷矩陣,然后經過計算得到歸一化之 后的特征向量,即為對應指標的權重。
    五是綜合評價法。確定每一類及各類指標下的小指標的權重,對具體指標標 準化并賦權后,加總求出各類指標指數,最后計算出反映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的總 指數,可作橫向(國家或區域)和縱向(時間上)比較分析。
    六是實證分析法。根據構建的電子商務測度體系及已確定的權重,利用一切 合理渠道搜集并整理出所需的相關數據,逐層計算出各類指標及總指數,對測度 結果進行詳細分析,概括出現階段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 相應的解決辦法。
    第五節研究思路及框架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緒論。先從電子商務研究的背景出發,概述我國電子商務整體發 展狀況及研究現狀,然后闡述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明 確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創新之處。
    第二部分,國內外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綜述。本文詳細總結了國內外關于 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的理論研究,包括發達國家與國內調查機構的電子商務統計調 查體系、國際組織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的理論模型及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相關研究, 同時對這些理論框架進行對比分析,提出各自的利與弊,尋找其中值得參考或借 鑒的測度理論與方法。
    第三部分,電子商務測度的相關理論與指標體系的構建。本部分首先對電子 商務進行界定,通過歸納分析各國、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及研究學者對電子商務 的定義,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定義,同時為了便于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對電子商務 進行分類;然后,闡述創新擴散理論,探討創新擴散曲線與電子商務發展階段的 對應關系,基于以上研究及設計原則,構建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并且對 各個具體指標進行詳細解釋說明;最后,運用層析分析法確定各層指標下每個指 標的權重。
    第四部分,實證分析。利用各種年鑒、相關研究報告等資料搜集關于我國電 子商務的相關數據,根據前面構建的指標體系,篩選并整理出所需要的數據,計 
    算出基層指標數值并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賦權計算得到所有指標值及總指 數,最后,對結果進行分析說明,判斷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整體狀況及特 點。
    第五部分,結論與展望。概括總結本文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并闡明不足之處 及下一步進行的研究方向。
    研究框架如下所示:
    研究背景及意義
    研究內容及方法
     
     
    國際組織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 文獻綜述
    發達國家與中國電子商務統計調查
    國內外學者電子商務相關理論
    1 r
    電子商務的界定及分類
    電子商務應用與服務
    創新擴散理論
     
     
    墾十創耕曠敢埋論旳電于冏務友展測度棋型 ? 數據收集及處理
    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指標權重確定
     
    測度步驟 -> 指標無量綱化
    、r
    實證分析 —? 各級指標測算
    結論與展望
     
    圖1-1本文研究框架
    第六節創新之處
    本研究可能的創新之處包括以下幾個:
    第一,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模型的構建。電子商務也是一 項創新,通過分析發現創新擴散的“S形”曲線的三個階段和電子商務發展過程 相關,即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同樣包括從初始到成熟三個發展階段:電子商務的 準備、使用強度和影響。以往的研究均集中在測度電子商務準備度或使用強度上, 涉及到電子商務影響度測度的研究較少。目前電子商務發展己相對成熟,對社會 和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僅從前兩個維度研究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已不太合理,所 以本研究從這準備度、使用強度及影響度三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以測度電子商務 發展狀況。
    第二,測度指標體系中具體指標的設計。由于現有的研究基于不同研究目的 構建指標體系,設計的具體指標形式不一。本文總結研究了許多不同指標體系及 其中具體指標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根據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指標設計原則,逐 一確定每個模塊的指標構成。
    第三,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基于前面構建的測度體系,利用 各種渠道搜集并整理出所需要的相關數據,對于部分基礎指標,選擇合適的方法 對其進行估算。根據測算出的指標權重集,依次測算出各級指數值,并通過逐一 分析各級指數的變化情況,全面考察我國近幾年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以及發現 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為政府和企業制定各自的發展戰略 提供一定的參考。
    第二章國內外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綜述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快速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主 要關注點包括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狀況、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程度及如何發展電 子商務。因此,政府、研究機構和學術界為解決這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對電子商務 進行了測度研究。總體上,國內外對電子商務統計測度的研究主要分為官方的、 研究機構、專業咨詢公司的研究及學術界的研究,此外還包括彼此間相互合作開 展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發達國家和國際性組織最早開始對電子商務統 計進行研究,例如OECD、APEC、歐盟、美國、英國。本章對典型且具有影響 力的電子商務統計測度理論作一一介紹,同時進行比較分析,深層次剖析各自的 優缺點,無論從統計范圍、方法、內容,對值得借鑒之處進行學習并加以利用。
    第一節國際組織電子商務測度理論
    —、OECD
    (-)OECD電子商務統計的發展歷程
    1997年7月,OECD成立了信息、計算機和通信政策委員會(Committee for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Policy,簡稱 ICCP)統計專家小組, 并舉辦第一次關于信息社會指標的會議E,目的是“建立一套定義和方法,以推 動信息社會、信息經濟和電子商務各個方面的國際可比數據的編制工作”。1998 年7月,ICCP舉辦第二次會議,年末,成立關于信息社會指標的工作小組(Working Party on Indicators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簡稱 WPIIS ),主要工作是構建國 際可比的信息社會指標及其相關統計,該工作組致力于制定衡量ICT基礎設施、 相關服務、內容和應用系統、尤其是電子商務方面的指標。1999年4月,WPIIS 舉辦第三次會議,會議內容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的定義及衡量問題、電子商務的 經濟和社會影響[2】。OECD在電子商務定義、模板問卷、指標衡量的優先度和數 據搜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電子商務衡量的優先度研究
    2000年4月,wpns提出兩個有關電子商務交易的定義,即廣義電子商務 和狹義電子商務,OECD對此表示認可。基于此定義,OECD提出了衡量電子商 務發展的生命周期模型,該模型采用創新擴散的S形曲線,即電子商務發展的統 計應該按照從初始到成熟分為三大模塊[3】,首先是電子商務的準備模塊,即支持 電子商務發展所必須的技術、基礎設施;其次,是電子商務的使用強度模塊,即 電子商務發展的規模和應用程度,包括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情況、個人應用情況、 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等;第三,是電子商務的影響和作用模塊,即發現電子商務的 附加價值和乘數效應,評估電子商務在提升經濟和社會活動效率的特殊貢獻。由 于衡量的困難,先進行前兩個維度(準備和強度)指標的衡量。考慮到不同國家 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數據搜集能力方面的差異,在國際可比的基礎上給出電子商務 衡量的優先度的建議,見表2-1和2-2。
    表2-1衡量電子商務維度、部門方面的優先度
    內容 優先衡量的方面 次優先衡量的方面
    統計指標 電子商務的“準備”和“強度" 電子商務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部門 企業部門,家庭(個人)部門 政府部門
    定性或定量 主要是定性 許多定量指標
    交易或過程 電子商務交易 電子商務的商務過程
     
    表2-2電子商務統計前兩個維度(“準備”與“強度”)優先衡量的指標
    "準備"指標 “使用強度"指標
    計算機的可獲得性 計算機使用的程度
    接入WWW 網站的使用
    接入互聯網 互聯網使用的程度
    ICT技術 使用互聯網進行銷售和購買的金額
    ICT技術應用的障礙 使用互聯網進行銷售和購買,使用這些網絡支付的金額
    認為ICT技術應用的益處 在互聯網上購/銷的產品類型
    在互聯網上購買產品的地點
    (三)企業、家庭模板問卷
    1999年,WPIIS與Voorburg集團制定關于企業ICT產品和服務使用的模板 問卷,在2001年OECD通過了此問卷,2002年、2005年又相繼對之進行修訂。 該問卷是由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模塊組成,可以根據技術和政策變化的需要,添加
    部分模塊或指標。模塊可以一起使用,也可以作為單獨模塊使用,既體現了國家
    信息的價值,又有國際比較的可能性。模板問卷中的五個核心模塊,旨在測度電 子商務的準備度和使用度,如表2-3所示。
    表2-3 OECD關于企業ICT應用與電子商務的模板問卷〔佃
    模板問卷(2001) 修訂的模板問卷(2005)
    模塊A:關于ICT系統的一般信息。此模塊問題包 含在新的模塊A中。 模塊A:企業使用ICT的一般信息。包括計算機、 互聯網、LAN、WLAN、內部網和外部網的使用情 況,接入互聯網的方式,IT安全測度,以及病毒、 惡意程序等的攻擊。
    模塊B:互聯網的使用。此模塊問題被分在新的模塊
    A中
    模塊C: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詢問由互聯網接入 的企業);涉及通過互聯網購買/銷售的指標,此模 塊問題包含在新模塊B中。 模塊B:企業如何在業務活動中使用ICTo包JS企業 是否有一個網站;網站上可用的功能(包括客戶關 系功能、隱私與安全特征、在線購買與支付設施); 互聯網電子商務和非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生率或交 易額;通過互聯網和其他技術銷售的產品的性質; 與互聯網銷售相關的利益與障礙等。
    模塊D:通過EDI或其他基于計算機的網絡的電子 商務。此模塊問題包含在新的模塊B中。
    模塊E: 一般關于互聯網和ICT應用的障礙。此模塊 問題包含在新的模塊B中。
    模塊X:背景信息。此模塊問題包含在新的模塊C 中。 模塊C:企業其他信息。主要經濟活動與雇員數量, 每年的營業額。此信息用于對產量進行分類(按行 業和規模)。
    OECD關于家庭(個人)ICT應用與電子商務的模板問卷是由澳大利亞完成 的。澳大利亞在2000年的會議上提交了模板問卷、2002年OECD通過、2005 年進行了修訂。該模板問卷具有以下特點:關注互聯網的接入和使用;基于模塊; 具有靈活性;各國可以根據需要加入其他模塊或問題。具體模板如表2-4所示。
    表2-4 OECD關于家庭(個人)ICT應用與電子商務的模板問卷〔6,7)
    模板問卷(2002) 修訂的模板問卷(2005)
    模塊A:家庭接入計算機和互聯網。此模塊關注接入互聯網 的設備的類型,連接速度(區別高速和低速互聯網服務)0 模塊A:家庭ICT的使用。由家庭使用[CT 的問題組成。
    模塊B:家庭使用互聯網的障礙。指標有助于監控^digital divide”問題,和與安全、成本問題相關的IT潛在“瓶頸”。
    模塊C:個人使用互聯網的地點和頻率。 模塊B:個人ICT的使用。此模塊包含許多 模板問卷(2002)中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的 基本問題,另外還包括一些新的問題:移動 電話的個人使用,經歷過的IT安全問題等。
    模塊D:個人從事互聯網活動的類型和目的。
    模塊E:互聯網商務的詳情:個人的互聯網活動和障礙
    二' 歐盟
     
    歐盟作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 體于一身,組織內各成員國聯系緊密。為了實現到2010年使歐洲成為最具競爭 力的經濟體的目標,2000年歐洲理事會發起“ 2002年電子歐洲行動計劃”(eEurope Action Plan 2002),該計劃涵蓋三個方面:建立更廉價、更安全和更快的互聯網; 加大人力和技能的投資;促進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歐盟成員國共同研究并制定了 23個指標系列,形成正式文件同,2000年歐洲理事會通過該文件。歐洲委員會 利用這23個指標,收集了 15個成員國及冰島、挪威和瑞士共18個國家的相關 數據,并對數據評估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2002年的電子歐洲測評報告對 指標制定的成果進行全面概括〔9】,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對政策進展進行分析比較。
    2002年,歐洲理事會發起"2005年電子歐洲行動計劃"(eEurope Action Plan 2005),將重點轉向互聯網的有效使用和可用性上,試圖通過以競爭價格提供廣 泛的寬帶訪問和安全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公共服務和動態電子商務環境㈣。 該計劃目的是將信息社會的益處帶給所有歐洲人。為此,歐盟開展了一項針對 20種公共服務的在線調查,其中12種向面向市民,8種面向企業。調查目的是 使參與國能夠對在線公共服務的發展進行分析,并進行國與國之間的比較。
    2005年,為了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歐洲委員會發起2006-2010年的五年 戰略i2010⑴1,其基準框架如表2-5所示。
    表2-5J2010主題及其內容
    優先政策 主題 內容
    1•監測歐洲信息空間
    ( European Information
    Space) 寬帶的發展 寬帶覆蓋率
    寬帶定購
    速度與價格
    接入互聯網的多種平臺
    先進的服務 先進在線服務的可用性 先進在線服務的使用
    安全 ICT使用中的安全問題
    影響 ICT部門的發展
    2.監測研究和商務創新 ICT研究的投資 ICT研究經費所占比例
    商務釆納ICT 聯通性和ICT采納情況
    商務釆納ICT的影響 企業、家庭、政府在ICT±的投資和消費 對生產力的影響
    職業與技能
    3.監測信息社會內涵、公共服 務、生命素質 信息社會內涵 計算家庭聯通性和使用兩個不同指數 e-accessibility 測度數字文化
    公共服務 e-govemment
    三' APEC
    APEC是首先把電子商務統計提到重要議程的區域性論壇之一。由于其成員 國分別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導致每個國家在電子商務發展中面臨不同的挑 戰。APEC制定了《電子商務準備狀況評估指南》[⑵,目的是幫助成員國測度與 了解各自的電子商務準備狀況,從而形成符合自身國情的電子商務發展計劃,促 進各國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該指南給出測度電子商務準備狀況的指標體系, 包括6大類指標:基本架構和技術、必要的服務連接、技能及人力資源、數字經 濟狀況、目前Internet運用的水平與類型和推進活動,其中每大類指標下又包含 一系列具體的問題和指標。該指南采用定性的評估方法,評估結果只是國家或地 區的發展水平及變動趨勢,不包括國家或地區之間電子商務就緒度的比較。與 OECD提出的測評框架不同,APEC主要是針對電子商務準備情況的評估,這主 要是與APEC成員國所處的電子商務發展階段和評估需求有關。
    第二節發達國家電子商務統計與測度理論
    —、美國
    美國服務業發達,其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較早,電子商務應用也領先于很多 國家。因此,美國是世界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和電子商務統計最早的國家之一, 其負責電子商務統計的主要機構是美國普査局。
    1999年美國普查局開始進行第一次電子商務銷售額的數據搜集工作,在已 有的月度零售業抽樣調查中加入有關電子商務銷售額的兩個調查問題(是否進行 在線銷售,在線銷售總額是多少),最終公布電子商務零售額的季度估計值。在 此之后,美國普查局通過將有關電子商務銷售額的問題加入到1999年各行業的 年度抽樣調查中,包括零售業、批發業和按北美產業分類體系劃分的部分服務業, 從而獲得1999年這些行業電子商務的相關數據。而對于制造業部門,在年度抽 樣調查中,美國普查局不僅要獲得電子商務銷售額的數據,同時還需要掌握制造 業企業有關電子商務活動的整個商業過程問。為此,普查局設計了一個補充調查 表,用于對制造業電子商務數據的收集。綜上所述,根據不同部門經濟和電子商 務活動的特性,美國普查局采用不同調查指標來度量電子商務活動,具體調查[⑷
    如表2-6所示。
    表2-6美國電子商務年度統計調查
    名稱 頻率 調查方法 調査目的 調查方式
    年度制造業抽 一年 分層抽樣調查 企業生產和銷售、電子商務活動 加入補充調查問卷
    樣調查 一次 和電子商務流程等
    年度貿易抽樣 一年 分層抽樣調查 批發企業的銷售額、電子商務銷 現有問卷中加入有關電
    調查 一次 售額及其他有關的經濟活動 子商務的問題
    年度服裝業抽 一年 分層抽樣調查 服務業企業年收入、支出及其電 現有問卷中加入有關電
    樣調査 一次 子商務收入 子商務的問題
    年度零售貿易 一年 分層抽樣調査 銷售額、電子商務銷售額及其他 現有問卷中加入有關電
    抽樣調查 一次 零售企業指標 子商務的問題
    由上述年度調查表可以看出,美國的電子商務統計并沒有覆蓋美國的全部經
     
    濟活動,按北美產業分類體系劃分的行業中,未被包含在內的行業經濟活動有農 業、采掘業、建筑業、約三分之一的服務業、非貨物批發商和公用事業
    二' 英國
    英國國家統計局利用OECD提出的電子商務發展的生命周期模型理論,對 英國的電子商務進行測度,詳細分析了電子商務準備、使用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針對電子商務的具體測度方法,英國統計局發布了一些相關文件a】,該文件主要 總結了國家統計辦公室(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電子特使辦公室 (Office of e-Envoy, OeE)和貿易工業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框架、測度方法、變量及其來源、數據質量及其他需要 做的工作,構建了包含80個指標的測度體系,對9個經濟大國實施調查,并給 出調查結果。但是由于調查難度與數據來源等問題,該項調查只使用其中的49 項指標,涵蓋市場、個人、企業、政府的電子商務準備、使用、影響各個方面。 指標見表2-7所示。
     
    表2-7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測度指標體系
    類別 指標 定義
    (1)市場
    準備 風險資本利用率 全部私有股本/風險資本投資占GDP的%
    企業研發投資 商業企業界R&D經費占GDP的%
    ICT產品與服務的開支占GDP 的% ICT開支二軟件+硬件+ICT服務+電信設備與服務
    IT職員數 高技能ICT工人占所有職員%
    IT文化教師的% 教過ICT入門課程的中學教師的%
    每臺PC的學生數 中學每臺PC的學生數
    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百人 中學每百人擁有的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數
    連接互聯網學校的% 連接互聯網的中學的%
    ICT教育情況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大學生的%
    使用互聯網教學的教師% 用互聯網進行教學的中學教師的%
    研究機構間的連接速度 核心網絡間的連接速度Gb/s
    (2)個人
    準備 有計算機的家庭的% 有計算機的家庭的%
    互聯網訪問的家庭的% 以任何方式訪問互聯網的家庭的%
    可以進行寬帶訪問的家庭的% 有能力進行寬帶訪問的家庭的%
    有技能障礙的個人的% 個人對技能障礙調查的回答
    (3)企業 準備 有計算機的企業的% 包括PC、工作站和終端
    互聯網訪問的企業的% 以任何方式訪問互聯網的企業的%
    寬帶訪問的企業的% 有能力進行寬帶訪問的企業的%
    經過IT培訓的勞動力的% 給勞動力提供正式IT培訓的企業的%
    (4)技術 和訪問 個人互聯網訪問價格 非高峰期價格
    企業互聯網訪問價格 非高峰期價格
    個人寬帶互聯網訪問價格 居民對服務(不包括每年的連接)的平均租用費
    企業寬帶互聯網訪問價格 低速商務服務(不包括每年的連接)的平均租用費
    認為訪問成本是障礙的企業的% 未來使用在線技術有障礙一在線技術安裝費
    認為訪問成本是障礙的家庭的% 對使用互聯網認為負擔不起或有障礙的家庭的%
    (5)個人
    使用 使用互聯網的個人的% 上年使用的,或曾在某些國家調査中使用的
    使用寬帶互聯網的家庭的% 寬帶滲透率
    使用頻率 一周訪問若干次的用戶的%
    (6)企業 使用 使用寬帶互聯網服務的企業的% 互聯網連接方法(%):使用租賃線路,無線寬帶/衛星
    連接互聯網小型企業的% 定義為10-50人
    訪問互聯網勞動力的% 至少每月訪問互聯網的勞動力的%
    (7)個人
    目的 網上購物的個人的% 購買或預訂票/產品/服務
    消費者人均網上花費 消費者人均B2C交易額
    訪問目的 為了經濟目的(銀行業務和找工作)使用互聯網的家庭的%
    (8)企業 目的 有網站的企業的% 任意類型的網站,市場營銷或銷售的,自己或第三方的
    網上銷售企業的% 通過互聯網或其他計算機網絡進行交易,產品和服務通過 這些網絡預訂,但支付和配送可以使網下進行的
    (9)政府 服務 使用網上政府服務的家庭的% 通過互聯網使用政府服務的家庭的%
    使用網上政府服務的企業的% 通過互聯網使用政府服務的企業的%
    (10)信
    譽與安全 經歷過安全問題的個人的% 問題定義為:計算機病毒、入侵、攻擊,信用卡濫用或其 他
    認為安全是障礙的企業的% 未來使用在線技術有障礙一欺詐風險的%
    (11)企
    業影響 提供網上售后服務的企業的% 用ICT改變或改革售后服務的企業的%
    網上招聘的企業的% 用ICT對外提供空缺名額和工作機會的企業的%
    網上購買的企業的% 通過互聯網或其他計算機網絡進行交易,產品和服務通過 這些網絡預訂,但支付和配送可以是網下進行的
    (12)市
    場影響 ICT界工作崗位的增長 ICT界就業額占整個商業界的%
    安全服務器數 每千名居民的安全服務器數
    遠程工作者的% 正規+臨時遠程工作者占全部就業人數的%
    B2C電子商務占總銷售額的% 家庭電子商務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
    B2B電子商務占總銷售額的% 企業電子商務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
    ICT服務占商業界附加值的% ICT界服務業占商業界內的附加值的%
    第三節中國電子商務統計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應用起步較晚,電子商務的統計調查也是處于試驗與探索 階段。因此,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正式的、官方的電子商務統計體系,只有一 些半官方或非官方機構進行的相關調查,其調查內容及范圍非常有限,缺乏統一 性,難以構成體系。我國已有的關于電子商務的統計調查主要有4個皿叫 《中 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CII中國電子商務總指數指標體系研究與指 數測算》[2叭《企業互聯網應用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統計調查》、《企業電子商 務發展現狀調查》。
    一、《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
    從1997年開始,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實施的定期統計調查, 每年發布兩次調查報告,目的是從網民角度了解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應用情況 及電子商務的應用情況。為了使每次統計調查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CNNIC 在開展調查前,會邀請有關專家和學者對調查方案進行改進修訂,進一步提高調 查結果的準確度。根據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和統計調查水平,分別采取網上自動 搜尋、網上問卷調查、網下抽樣調查等方法進行相關指標的數據搜集。主要調查 內容包括上網計算機數、網民數、網上購物情況(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標)及支付、 配送方式。
    二、《CII中國電子商務總指數指標體系研究與指數測算》
    2000年,由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與中國互聯網研究與發展中心 (CII)合作共同開展的研究,旨在通過測算衡量全國和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與應 用狀況的相應指標,從宏觀上把握和了解全國及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為各 級政府、企業制定宏觀或微觀電子商務發展策略提供量化參考依據。該指標體系 涉及9個分類指數,包括交易類、效益類、基礎設施類、人力資本類、網絡景氣 類、用戶滿意度類、環境政策類、安全類及發展潛力類。其調查對象為《互聯網 周刊》的讀者群,采用抽樣調查及問卷調查獲取相關數據。此研究釆用線性加權 法對各級指標進行測算,具體測算公式為:
    X 另 (2-1)
    i=l J=l
    其中CII表示全國或各地區電子商務總指數的得分,n為電子商務總指數構 成的要素個數,m為第i個要素的指標個數,坊表示第i個構成要素中第j個指 標的標準值,地表示第i個要素的第j個指標的權重。
    三'《企業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統計調查》與《企業 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統計調查》
    《企業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統計調查》是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貿易市場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于 2001年共同開展的非定期統計調查,目的是通過調查和了解大中型企業電子商 務的應用環境和發展規模。主要調查內容包括上網企業數、企業擁有網站數、開 展電子商務的企業數、從事網上采購和銷售的企業數及相應的采購和銷售規模、 支付手段、送貨方式及電子商務工作人員受教育情況。該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案 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問卷調查對象是全國各地經貿委主管部門、中央管企業、 520戶國家重點企業和地方骨干企業,從中抽取1300個企業作為樣本。案例調 查作為問卷調查的補充,調查對象是中國11家大型企業集團分布在不同地區、 不同行業的下屬企業。
    《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調查》是由賽迪顧問有限公司(CCID)實施的統 計調查,主要是考察中國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的經營銷售規模與設備模式,包括互 聯網建設情況、B2B情況、B2C情況。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是每半年實施 一次的定期調查,并且定期發布調查結果,因此其代表性較強,具有較強的社會 影響力。但它同《中國企業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統計調查》和《企業 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調查》一樣,調查內容大多是涉及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的環境, 如互聯網基礎設施、互聯網應用、人力資源、互聯網安全等方面,關注電子商務 本身的內容很少,缺少核心的定量指標一電子商務交易額。而《CII中國電子商 務總指數指標體系研究與指數測算》的統計范圍覆蓋全國各個地區,統計內容包 括電子商務的各個方面,反映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整體水平,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綜上所述,4個統計調查分別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調查方法及調查對象對中國 電子商務發展現狀進行統計分析,各有千秋。由于這些統計調查均是探索性的, 統計范圍是有限的,統計方法及統計內容均是探索性的,并且缺少具有代表性的 調查數據一電子商務交易額,因此調查結果僅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一定的參考依 據,不能完全反映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
    第四節國內外學術界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的相關研究
    —、國外
    國外學者對電子商務水平測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狀況的 測度和國家實施電子商務效果的測度兩個方面。
    在測度電子商務應用狀況方面,勒費弗爾•路易斯等(Lefebvre Louis-A. etal., 2005)【21】根據設計與研發、采購、生產、營銷、物流與配送5大功能設計36種 eBPs,基于36種eBPs,釆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中小型制造業企業B2B 電子商務的采納路徑,提出B2B電子商務在中小型制造業企業滲透的合理改進 路線,同時結果顯示:企業電子商務活動和效益源于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逐 漸積累的過程;弗雷德里克等(Kaefer Frederick etaL, 2004)【空提出業務效益的 10項構成因素,主要集中在使用B2B電子商務獲得的業務績效上,測度并分析 組織約束對B2B電子商務工作成功的影響;祝凱文(Zhu Kevin, 2004)冋基于 資源評估IT基礎設施和電子商務能力的企業價值,探究兩者的互補性;洛里•倫 納德等(Leonard, Lori N.K . et al., 2003)列利用零售企業電子商務調查數據, 分析電子商務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結果表明:采用電子商務的大型B2C零 售企業的財務狀況并沒有顯示出一致的模式。尤特恩•斯泰西(Ewton Stacey E., 2004) a】采用Delphi和AHP,測度電子商務技術對整個經營過程的影響;庫馬 爾•色米等(Kumar Samee et al., 2006)兇利用Logistics回歸分析等數據分析方 法,探討了電子商務對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影響。可以看出,上述 研究均是基于抽樣調查或典型案例分析進行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電 子商務應用狀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無法完整反映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 整體水平。
    在國家實施電子商務效果測度方面,拉施•威廉(Wresch William, 2003)旳 對9個基礎設施存在問題的不發達國家電子商務進行調查分析,調查內容包括對 電子商務網站、國家基礎設施、經營方法、產品選擇的統計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在這9個國家中,除蘇丹外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很少,許多國家的企業雖然在建 設和維護網站方面具有創造性,但由于存在地方障礙,在產品構成方面也有問題, 導致在線銷售額太低;托尼•克萊頓等(Tony Clayton et al., 2006)冏提出一個分 為6個模塊的基準框架:市場可用技能與資本、技術基礎設施的可用性與成本、 主要經濟參與者基礎設施準備、促進使用與開發使用價值方面的進展、個人與企 業和政府行為的變化、信用,同時利用此框架中的49個指標對英、美、澳、加、 德、法、瑞、意、日9個國家進行比較分析;黃等(Hwang W.et al., 2006) [28] 通過對處于電子商務不同發展階段的三個國家(韓國、土耳其、美國)的在線購 物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它們不僅在經濟、基礎設施、文化方面存在差異,更重要 的是在信息準確度、安全、產品價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戴維斯•提姆(Davis Tim, 2003)〔29】通過總結加拿大統計局的電子商務統計經驗,認為定義電子商務 是開展研究的首要工作,同時必須保證數據的可靠性、一致性、國際可比性。上 述研究對于從宏觀層面探討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 國內
    國內除了上述一些機構、組織和咨詢公司開展的電子商務統計調查之外,很 多學者也逐漸展開對電子商務測度的研究。魏建良、謝陽群(2006)問和任今方 (2013)[切對國內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關電子商務水平測度方面的研究進行綜合 評述,其中包括官方機構、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專業咨詢公司的相關研究,逐 一總結出每種測度方法的優缺點,為我國進行電子商務測度提供理論和方法參 考。曾鴻(2005)網認為建立電子商務統計指標體系是進行電子商務統計的基礎, 同時在界定電子商務定義和統計范圍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指出指標體系可以從以 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構建:電子商務供需統計、電子商務交易構成統計、電子商 務交易流向統計。賈懷勤、王海濤(2008) Pi】認為若要進行電子商務統計首先需 弄清統計與調查的區別,然后指出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電子商務進行統計:電子商 務交易類指標、電子商務基礎設施類指標、實施電子商務的客觀環境和對電子商 務主觀認識類指標,同時具體解析了建立電子商務交易統計制度的迫切性和難 度。錢海婷(2009) a】也對現有的電子商務測度的理論模型和績效評估方法(主 要是發達國家的)進行了深入研究。以上研究均是對電子商務測度方法進行探索 性的研究,試圖尋找和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測度方法和統計制度,但都無實證研 究或應用于實際調查,僅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
    王玨輝、趙英才(2006)⑴]構建了具有較強操作性及實用性的電子商務發展 基礎指數,按主成分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從而測算出深圳市1995年一2002年 的電子商務發展基礎指數,結果表明:深圳市電子商務處于高速強勁發展階段, 發展態勢良好。劉躍、王文慶(2009)[珂從區域角度構建了包括電子商務信息化 指數、人力資源指數、交易類指數的電子商務發展測度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 分析法(AHP)測算了重慶市2002年至2008年間的電子商務發展指數,結果顯 示:重慶市的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但水平較低;很明顯該指標體系均由定量指標 構成,他們指出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加入包括法律政策、企業信用、物流水平 及網上支付等二級指標的電子商務交易環境一級指標,全面衡量各地區的電子商 務發展水平。楊正貴(2011)昭歸納出適用于歐盟各國的電子商務應用指標體, 包括行業應用類、個人應用類、交易規模類、消極因素類4大類,同時對各國電 子商務應用狀況進行了測算和對比分析,最后給出適合中國的電子商務應用度統 計指標體系。黃健青、水淼、柴文義(2012) ["I采用面向交易的電子商務就緒度 模型體系,該模型涵蓋基礎設施就緒、社會環境就緒、市場條件就緒、消費者和 企業就緒四個方面,同時測量了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印度、巴西 等七國電子商務就緒度的發展水平。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七國在23個二級指 標中的具體得分及最終的總排名,分析各國的差距及形成原因,為發展中國家特 別是我國提高電子商務就緒度水平提供了建議。葉瓊偉、聶秋云(2013)陽基于 CII指標體系,構建了適用于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采用變異 系數法(確定指標權重)和簡單線性加權模型對中國2000-2010年電子商務發展 水平總指數進行測算;最后實證分析了電子商務對我國服務業的影響。
    以上所述研究均是從宏觀上考察國家或區域電子商務的總體發展狀況,除此 之外國內很多學者也從微觀層面及不同角度評價了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應用 狀況。陳疇舖、胡保亮(2004) a】基于企業電子商務運作機理,設計了一套包含 6大類26個具體指標的企業電子商務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涉及電子商 務基礎設施、電子商務外部環境、電子商務內部管理環境、電子商務流程、電子 商務安全以及電子商務效益6個方面,并提出相應的組合評價方法;黃京華 (2004) a)基于對多種電子商務就緒評價方法的比較分析,提出了一套包括企業 需求、外部環境、信息技術與企業文化3個方面指標的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評估指 標體系,它是一種分層次的定量指標體系,通過統計測算判斷企業在信息技術、 管理、經營方面的準備程度,確定企業需要改進的地方;李友翔(2009)[佝從支 撐層、應用層和協同層3個層面建立了由25個細化指標構成的外貿企業電子商 務成熟度指標體系,主要從準備度和使用度對外貿企業的電子商務成熟度進行了 測度;趙晶、朱鎮(2010)的基于價值創造過程,依據企業資源觀(RBV), 從戰略構建、資源分析、能力評估和績效測度四個維度之間的因果作用關系構建 電子商務績效評價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建立了電子商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實現 對價值產生的中間過程因素和關聯作用關系的綜合評價,同時對我國75家制造 業企業電子商務績效進行測評,從而驗證了評價指標體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穆 榮等(2009)[切從電子商務意識、電子商務行為、電子商務成果、電子商務平臺 四個要素構建了電子商務建設測度指標體系,并通過對全國10個省份相關數據 的搜集,運用因子分析,檢驗該指標體系的可行性與可靠性。
    第五節總結
    通過對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國內外官方和學者關于電子商務統計與發展測 度理論的詳細分析,可以發現以上所涉及到的測度體系都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及可 操作性,但測度體系之間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通過分析比較發現,每個體系具有 各自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國際組織中OECD從準備、使用、影響三個維度制定了電子商務衡 量的優先度及指標體系,同時設計了企業和家庭電子商務模板問卷;APEC主要 針對各國及地區的電子商務準備狀況,提出了相應的基本測度框架;歐盟則從企 業、家庭、政府等角度全面了解電子商務準備、使用強度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同時還關注安全、在線公共服務、帶寬等情況。可以看出:第一,國際組織主要 集中在理論研究方面,旨在為其成員國提供可參考的理論體系,這些體系面向電 子商務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的不同國家或地區,因此,這些理論框架或指標體系并 不一定適合各個國家或地區。第二,這些測評體系注重理論框架或指標體系的全 面性,而較少考慮其可操作性。主要表現在部分指標的不可量化,或者量化的準 確度非常低,以及數據收集困難等問題上。
    第二,發達國家如美國的電子商務統計調查方法均采用抽樣調查,可能會遇 到樣本錯誤或非樣本錯誤等問題,從而導致調查結果的可信度降低。美國電子商 務統計調查范圍只包括制造業、批發貿易業、零售貿易業和服務業四個行業,沒 有覆蓋所有行業,同時其調查方式基本是補充調查或在已有調查中加入相關問 題,調査內容較少,不能滿足各個行業、企業、家庭對電子商務統計的不同需求, 調查結果也不能全面反映國家或地區電子商務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且美國的官方 統計的重點在于收集電子商務、社會信息經濟方面的數據,研究發展趨勢,制定 相關政策和發展策略,研究重點不在測度指標體系的建立。英國統計局提出的電 子商務測度指標體系涵蓋了電子商務的方方面面,并且其制定考慮了國際可比 性,但是由于各國收集數據的難易程度不同,實際調查時只使用了其中49個指 標,說明這個指標體系缺乏可操作性,同國際組織的測度體系一樣,具有很強的 理論參考。
    第三,中國電子商務統計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前面提到的四項電子商務 統計調查中,《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査》和《CII中國電子商務總指數 指標體系研究與指數測算》屬于宏觀統計調查,前者是從網民角度開展的定性調 查,側重于考察互聯網基礎設施和人們對電子商務的參與程度,缺少電子商務交 易額等關鍵的量化指標;后者從全國和地區角度調查和評估電子商務的發展水 平,統計范圍和內容較為廣泛和全面,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代表性,但容易受樣 本大小影響,造成結果偏差,并且部分指標缺乏可操作性,難以獲得數據,或是 由于主觀評價,數據準確性有待商榷。《企業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統 計調查》和《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屬于微觀統計調查,前者側重于 調查大中型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環境和發展規模等問題,后者側重于調查和了解 企業電子商務經營、銷售規模及設備模式,兩者涉及到電子商務本身的調查內容 較少,統計調查體系不夠系統和全面。
    第四,國內外很多學者對電子商務測度進行了積極、深入地研究。綜合來看, 國外學者的研究早于且優于國內的很多研究,但研究對象與目的不同,基本上都 不太適合直接用于對中國電子商務的測度;國內的研究成果較少,對電子商務的 界定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根據中國實際進一步完善對電子商務的相關研究;很 多測度框架較為復雜,涉及到的指標較為繁多,使得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論探討層 面,不具有實踐性與可行性,尤其是國內的研究需要擴大研究范圍,提高研究的 深度,從不同角度探索并建立電子商務測度指標體系。
    第三章電子商務測度相關理論及測度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以上電子商務測度研究成果的分析總結,可以發現世界范圍內的研究 均集中在電子商務準備狀況和電子商務應用狀況測度兩個方面,對電子商務影響 測度的探索較少。同時政府部門及其所屬機構開展的測度研究,基本以OECD 的電子商務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而學術界眾多學者的研究極具個人主觀色彩, 研究目的的確定和研究對象的選取往往圍繞自己的研究興趣,測度方法及測度框 架的選擇具有很強的探索性,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理論基礎和參考體 系。就電子商務發展測度而言,已有的研究一般是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進行探 討的,但重點仍在微觀方面。所以結合以上幾點來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 論價值。
    一個有效、全面的測度模型,必須建立在準確的概念和完善的理論基礎上。 本章首先從界定電子商務入手,分析不同國家、研究機構和學者對電子商務的定 義,根據本文研究需要,考慮中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及發展特點,給出有關電子 商務的定義及分類,并且圍繞上述定義,概括出與電子商務相關概念(如電子商 務應用、電子商務服務)的解釋;然后詳細介紹創新擴散理論,根據其與電子商 務發展過程的相互關系,提出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電子商務測度模型,并確定測 度步驟及具體的測度方法。
    第一節電子商務的界定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其對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社會各個方面已經產生 了重要的影響和強烈的沖擊。人們對它的關注日益加深,但對其認識還不夠深入, 加上各自的出發點不同,形成了對電子商務的各種解釋和定義,始終沒有一個統 一、公認的定義。對于中國來說,電子商務是一個外來詞,是E-commerce或 E-business的譯文,但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在實際應用時,應加以區分,不能 混用。測度電子商務必須考慮數據的用途和國際可比性,因此電子商務的界定是 進行有效測度的前提。
    —、電子商務的定義
    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企業、學者基于自己所處地位和對電子商務的參與程 度,給出了很多不同的定義。對此一一列舉。
    (一)國際組織、政府的定義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GIIC)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電子商務是運用信息 技術作為通信手段的經濟活動,人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有經濟價值的產品和服 務進行宣傳、購置和結算。這種交易方式不受地理位置、資金及銷售渠道的影響, 所有企業、公司、政府組織、一般公民、社會團體或組織都可以參加經濟活動, 這些經濟活動涵蓋農業、林業、漁業、工業及服務業。
    聯合國國際貿易程序簡化工作組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釆用電子形式開展的商 務活動,包括供應商、客戶、政府及其參與方之間通過任何形式的電子工具,如 電子數據交換(EDI)、Web技術、電子郵件等共享結構或非結構化商務信息, 并管理和完成在管理活動、商務活動和消費者活動中的各種交易。
    歐洲議會在“電子商務歐洲動議”中對電子商務的定義是:電子商務是通過 電子方式進行的商務活動。它通過電子方式處理和傳遞數據,包括文本、聲音和 圖像。它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貨物電子貿易和服務、在線數據傳遞、電子資金劃 撥、電子證券交易、電子貨運單、商業拍賣、合作設計和工程、在線資料、公共 產品的獲得。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關于電子商務的定義:企業之間、企業與消 費者之間信息內容與需求交換的一種通用術語。世界貿易組織在《電子商務專題 報告》中認為,電子商務就是通過電信網絡進行的生產、營銷、銷售和流通活動, 它不僅包括基于Internet的交易,還包括所有利用電信技術來解決問題、降低成 本、增加價值和創造商機的商務活動。
    美國政府在《全球電子商務綱要》中,指出: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互聯網進行 的各種商業活動,包括廣告、交易、支付、各種服務等活動。
    加拿大統計局及加拿大產業部的定義為:電子商務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的 交易,包括所有權的轉移或者是有形和無形資產使用權的轉移。同時指出:電子 商務是發生在進行交易的外部各方的,如企業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企業與政 府之間等,一個企業內部的交易不是電子商務。這也是加拿大官方統計部門的定 義。
    中國在《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計劃》中,明確指出:電子商務是網絡化 的新型經濟活動,即基于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電信網絡等電子信息網絡的生產、 流通和消費活動,而不僅僅是基于互聯網的新型交易或流通方式。
    (二)跨國公司的定義
    各大跨國公司特別是IT公司作為電子商務技術和服務的供給方,是電子商 務持續發展強有力的支持者與支撐者。國內外一些大型IT企業均根據自己所處 的地位和市場需要,給出了各自的定義。下面列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司的定 義。
    IBM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電子商務=IT+Web+業務。即其認為電子商務是在 互聯網與傳統的信息技術系統相結合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在互聯網上開展的動 態商務活動。同時IBM公司認為,電子商務分為廣義電子商務與狹義電子商務。 狹義的電子商務又被稱為電子交易,主要是基于互聯網進行的交易,廣義的電子 商務不僅包括電子交易,還包括其他利用互聯網進行的所有商業活動,如財務核 算、生產計劃安排、客戶聯系、物資調配等。因此,廣義上,IBM的定義強調 在網絡環境(互聯網、企業內部網、企業外部網)下的商業化應用,是把買賣雙 方、生產廠商及其合作伙伴結合起來的應用。
    HP (惠普)公司認為,電子商務一般是指從售前服務到售后支持的各個環 節均實現電子化、自動化。它的定義包括廣義的電子商務(E-business)、狹義 的電子商務(E-commerce)和電子消費(E-consumer)三個概念:E-consumer 是指通過電子化手段開展的商業貿易活動,以商品買賣為中心,它包括商家之間 的電子商務、商家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兩種形式;E-business主要指各 項電子業務,不僅包括在線商品交易,還包括對客戶的服務和商業伙伴間的合作; E-consumer可以被理解為人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工作、購物、娛樂等一系 列活動。可見,E-business 包含 E-consumer<>
    Intel (英特爾)公司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電子商務=電子市場+電子交易+電 子服務。SUN公司認為電子商務是指利用Internet進行的商務交易。
    總的來說,IT公司對電子商務定義趨向于廣泛意義上的電子商務定義,不 僅關注交易的形式,還重視交易的基礎,包括網絡系統本身以及與交易有關的各 個方面。
    ㈢學術界的定義
    勒費弗爾•路易斯(Lefebvre Louis A, 2005)等人在研究企業電子商務活動及 其商務過程時,將電子商務定義為兩種: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互聯網的買賣; 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使用互聯網及相關技術支持組織各種必要的職能活動;并且 根據研究需要,釆用廣義定義。Emmelhainz在其著作《EDI全面管理指南》中, 從功能角度把電子商務定義為,通過電子方式,并利用網絡實現信息、物資的商 業交換活動。Stephen Haag等(2005)在《信息時代的管理信息系統》中指出:
    “電子商務是被信息技術,特別是因特網技術加速促進了的商務貿易。”
    我國學者李琪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電子商務是指系統化地利用電子工具,高 效率、低成本地從事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活動全過程。清華大學姜旭平教授 認為: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利用電子技術和網絡從事營銷管理和對外經營活動,這 也是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所認同的關于電子商務的定義。洪薇茵等(2006)在探討 企業從傳統渠道轉向互聯網的程度的過程中,將電子商務定義為:在互聯網上開 展產生收益的商務活動的任何Web技術應用。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在對電子商務進行相關研究時,更多的釆用廣義的電 子商務定義,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對電子商務定量測度的開展。
    電子商務仍然是一個新生事物,國際標準也不統一,加上技術性很強,導致 存在各種不一致的理解。從以上所述的不同定義,可以總結出,電子商務是指社 會主體之間利用一切電子工具和電子技術所進行的各種商務活動的過程,包括信 息交換、銷售、支付、物流、售前售后服務、共享資源等。其中,社會主體包括 供貨商、銷售商、消費者、企業、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等機構或個人。電子工具是 指計算機硬件和各種通信網絡(包括互聯網、內部網、外部網及其他);電子技 術是指處理、傳遞、交換和獲得數據的多技術集合。電子商務就是整個商貿活動 的自動化和電子化,可以提高企業乃至全社會的效率、降低各種成本。
    (四)適用于統計的定義
    國際上普遍認可、適用于電子商務統計的定義是OECD和美國商務部普查 局的定義。
    OECD的定義
    按照1998年在加拿大舉行的OECD部長級會議的建議,WPIIS在1999年 建立了一個定義和衡量電子商務的專家組,并于2000年4月的會議上確定了關 于電子商務的兩種定義,即狹義電子商務與廣義電子商務。
    狹義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家庭、政府和其他公共或私人組織之間利用互聯 網進行的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或購買活動。商品和服務的定貨是通過這些網絡實現 的,但付款和產品服務的最終交付可以是在網上進行的,也可以是在往下完成的。 定貨具體包括定單發放和接受,均是通過在線自動交易的應用設備,如基于互聯 網的EDI (包括Internet EDI和非Internet EDI)、基于互聯網的無線電話(Minitel) 或其他基于Web的有效設備(任何接入網絡的手段如移動電話、電視機),不 包括通過電話、傳真機等手段發放和接受的定單。這種定義主要關注的是電子商 務交易本身,是更適用于統計的概念。
    廣義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家庭、政府和其他公共或私人組織之間通過基于 計算機的網絡進行產品和服務的銷售與購買活動。產品和服務的定貨是在網上實 現的,而支付和最終交付可以在網上進行,也可以在網下完成。定貨包括定單發 放和接受,均是通過在線自動交易的應用設備(如互聯網設備、EDI、無線電話 或交互式電話)進行的。
    廣義上,電子商務不僅指電子商務交易本身,還應該包括計算機網絡基礎設 施、相關服務的應用及交易前后的各種活動(即整個商務過程)。因此,為了從 統計上全面反映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有必要從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使用情況及 電子商務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度量。OECD的兩個定義均集中在電子商 務本身,而本文則基于更加廣泛的范圍對電子商務進行測度。
    2.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定義
    美國商務部普查局對電子商務的定義同樣分為廣義定義和狹義定義兩種。
    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社會經濟主體通過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網絡進行商務活 動的所有過程,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活動(ERP,即指企業資源計劃),還包括 企業外部的各種活動(CRM,即客戶關系管理)。這里經濟主體包括營利性的、 非營利性的實體和政府實體。其過程包括針對生產過程、內部管理與經營、客戶 關系的活動。具體地講,針對生產過程的包括定貨、貨物調撥、庫存補給、貨物 的支付和其他電子聯系,以及生產管理或參與更為直接的生產過程;針對內部管 理與經營的,包括職員服務培訓系統、企業招聘、信息共享及電視會議等;針對 客戶關系的,包括營銷、銷售、客戶訂單管理、客戶付款與客戶管理及供貨。可 見,該定義所包含的內容比OECD的兩個定義更加廣泛,全面地反映了電子商 務活動過程。
    狹義的電子商務:通過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網絡進行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活動。 一個電子商務交易的完成表示買賣雙方在線達成了產品或服務的使用權利的轉 讓協議。決定一個電子商務交易的關鍵性因素是在線協議,與是否在線支付無關。 但是其中只有有價值的交易才被計算在內,那些免費的產品或服務如免費下載軟 件不會被計算在內。交易過程涉及買賣雙方,但產生的交易額是從賣方角度計算, 是為了避免重復計算。一些電子商務交易活動如:制造廠商基于互聯網向其它廠 家銷售產品或是基于EDI網絡銷售產品給零售商。這個定義與OECD的廣義定 義基本一致。
    OECD關于電子商務的定義被其他國家統計部門或研究機構廣泛釆用,雖然 在定義中的具體用詞有所差別,這樣做有助于進行國際比較和科學統計。
    (五)本文采用的電子商務的定義及其內涵
    到目前為止,我國對電子商務還沒有形成一個標準、統一的定義,從不同角 度,電子商務的定義會有一定的區別。因此針對本文的研究目的,對電子商務的 界定希望做到涵蓋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進行不同行業之間的統計比較。
    通過現有定義的分析比較,本文基于OECD的廣義定義和美國商務部普查 局的狹義定義,對我國電子商務進行界定。根據我國國情和統計需要,本文認為 電子商務是通過基于計算機的網絡進行產品或服務的交易活動,無論這個交易采 用何種支付手段。該定義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行為主體:是指交易的雙方,可以是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等;交易媒介; 是指計算機、網絡或各種電子工具(包括EDI、無線電話、Web電視或交互式電 話系統等);交易內容:是指產品和服務的買賣活動;交易結果:是指交易雙方 發生了交易行為,實現了所有權的轉移。
    二' 電子商務的分類
    (_) 一般意義上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電子商務可劃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類型。
    1 •按使用網絡的類型分類
    按照使用網絡的類型,電子商務可分為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基于EDI 的電子商務、基于內部網的電子商務、基于外部網的電子商務。
    EDI就是按照協議,將商業文件進行格式化和標準化,通過計算機網絡與商 業伙伴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之間進行數據處理和數據交換。EDI包括互聯網EDI 和非互聯網EDI。
    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所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包括最初的電子郵件,到后 來發展起來的信息發布、信息共享、購買或銷售產品和服務,無疑不體現了互聯 網的強大功能及電子商務技術的飛速發展。
    企業內部網就是企業內部的虛擬網絡。許多大型企業利用內部網建立企業資 源計劃系統,將資金劃撥、生產、管理集為一體,從而進行企業內部的電子商務 活動,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各項費用。
    企業外部網就是將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的內部網連接在一起構成的網絡。基 于此網絡的電子商務主要指企業利用外部網與貨物供應商、產品銷售商及其他企 業開展的商務活動。
    2•按交易對象分類
    按照交易對象,電子商務可分為五類:B2B (企業對企業)、B2C (企業對 消費者)、B2G (企業對政府)、C2C (消費者對消費者)、C2G (消費者對政 府)。
    B2B是指各個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或其他專用網絡進行信息交換與傳遞,開 展在線商務活動。它是電子商務的主要形式,是其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企業 獲取競爭優勢和市場地位的主要方式。B2B電子商務的特點是交易次數少、交易 量大,一般是用于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之間的大宗交易。
    B2C是指企業利用在線零售模式,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商貿活動。這 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類型,互聯網上出現的各種虛擬商業中心和網上商店,諸如 天貓商城、凡客、亞馬遜網上書店、當當網等均屬此類型,它們提供種類繁多的 消費品和服務。
    B2G是指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通過網絡開展的電子商務活動,如美國政府 在網上公布釆購清單,企業利用電子化方式對此回應;政府通過電子工具在線向 企業征稅。這樣做可以提高政府辦公的效率、公開性和透明度。
    C2C是指消費者利用網絡向其他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交易模式,買賣雙 方均需要依附第三方交易平臺上,最常見的是淘寶網的各家網店。
    C2G是指政府與公民之間進行的各種商務活動,比如個人稅收、社會福利 基金的網上發放等,這種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但未來隨著經濟的發 展,政府部門將會向人們提供更完善的網上服務。
    3.按電子商務交易范圍分類
    按照電子商務交易范圍,可劃分為三類:全球電子商務、遠程國內電子商務、 本地電子商務。全球電子商務是指全球范圍內交易雙方通過網絡開展的貿易活 動;遠程國內電子商務是指一國范圍內基于網絡開展的交易活動;本地電子商務 是指基于本地區的通信網絡開展的電子商務。
    4.按商務活動內容分類
    按照商務活動內容,電子商務可劃分為:直接電子商務和間接電子商務兩種。 間接電子商務是指有形產品的網上定貨或支付等活動,它需要通過傳統渠道(現 代快遞、郵政服務等)配送產品。直接電子商務是指無形產品或服務的網上定貨 或支付等活動,比如某些信息服務、計算機軟件、娛樂內容的網上訂購、支付和 交付。
    5.按商業活動運作方式分類
    按照商業活動的運作方式,電子商務可劃分為非完全電子商務和完全電子商 務。非完全電子商務是指需要利用一些外部因素,不能完全利用電子商務方式來 完成整個交易過程的電子商務。完全電子商務是指完全可利用電子商務方式完成 整個交易過程的電子商務。也就是說,商品和服務交易的全部過程是在網絡上完 成的。
    (二)適用于統計的分類
    對于電子商務,一般意義上的分類與統計調查的需要相互不銜接,從前者的 角度出發不利于統計調查的有效實施。因此考慮到統計的需要,我們除了從上述 前兩個方面對電子商務進行分類,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分類:按照交易形態分為實 物產品交易和服務產品交易;按照行政區域或經濟區域劃分,可以分析比較不同 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規律及特點;按照支付方式可分為貨到付款類型的、 在線支付類型的、銀行電匯類型的及利用其它支付方式的電子商務;按照配送方 式,分為利用電子郵件、第三方配送、企業自營及其他配送方式的電子商務。
    第二節電子商務應用與服務
    從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角度看,“電子商務應用”相當于市場中“需求 者”,如企業、個人、政府等利用電子商務服務進行生產、管理、流通和消費活 動;而“電子商務服務”相當于“供給者”,為電子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必 需的各種服務,比如軟件服務、信用管理、物流、電子支付、網絡安全等。所以 實現整個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不僅需要生產廠商、貿易公司、客戶及政府的直接 參與交易,同時也需要IT公司提供的信息技術服務及信用管理、電子支付、電 子認證、物流等技術和行業的有力支撐。
    —、電子商務應用
    電子商務應用是指機構或個人利用電子手段獲得商務信息以及實現商品和 服務的銷售、購買等,常見的概念有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個人電子商務應用及政 府電子商務應用。
    企業應用電子商務體現在:自建門戶網站或搭建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開 展商務活動。企業的門戶網站從最初只提供網絡接入和搜索引擎,到現在主要提 供網絡接入、搜索引擎、聊天室、電子公告牌、免費郵箱、影音資訊、電子商務、 網絡社區、網絡游戲、免費網頁空間等更加豐富的業務。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 臺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關服務的信息網 絡系統總和,它是由交易雙方以外的第三方建立并提供的。如果這個交易平臺是 由企業建立的,那么在統計企業建立的門戶網站數目時,經常會難以判別企業是 擁有獨立的網站還是搭載第三方平臺的網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將企業搭載的 平臺一律視為第三方交易平臺。對于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狀況的測度,可以從上述 自建門戶網站和搭載第三方平臺兩個角度進行探討,具體測度框架會在下面章節 中詳細描述。
    個人電子商務應用是指自然人利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開展的商務活動。在 B2B和B2C的交易模式中,網商的身份是企業,但在C2C模式中,網商的身份 多是個人。隨著C2C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同時考慮到統計方案的可行性及統 計意義,將個人網上開店的行為劃歸到企業電子商務范疇內,并且明確了個人電 子商務應用的定義:指個人消費者利用電子方式進行網上購物的行為。與之有關 的三個統計指標是網民數、網上購物的網民數和網上購物總額,而網上購物總額 與企業網上交易額是重復數據,兩者擇一統計。
    政府電子商務應用一般就是指電子政務,最早提出并開展電子政務的是美國 政府。OECD指出,將新的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到政府的工作職能中,可以改變政 府的運作方式和結構。世界銀行將電子政務定義為: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運用 信息通信技術,改善政府與企業、公眾及其他政府機構的關系,實現高效的政府 管理。李傳軍(2011)在《電子政務》一書中指出:電子政務是利用電子信息技 術進行的政務活動,他認為電子政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電子政務主要指 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活動;而廣義的電子政務泛指各種公共管理活動。在以往 的研究中,一般采用廣義的定義。廣義上,電子政務包括政府部門內部辦公的電 子化和網絡化、政府部門之間通過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和實時通信以及政府通過網 絡與公民進行信息交流。按照交易與服務對象,電子政務可分為G2B (政府與 企業之間的政務活動)、G2C (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政務活動)、G2G (政府與政 府之間的政務活動)三種模式。針對政府在電子政務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從政 府的信息化投入、網站建設與維護情況、人力資本投入、平臺利用情況等相關方 面對政府電子商務的應用情況進行測度。
    二' 電子商務服務
    電子商務服務一詞起源于國外,經歷了從因特爾服務提供商(ISP)到應用 服務提供商(ASP)的發展過程。
    《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首次提出了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戰略規劃, 指出由于電子商務應用乃至整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將大力發展電子 商務服務作為重中之重。同時,《規劃》從現代外包服務的角度出發,認為電子 商務服務包括信息技術系統外包服務、基于網絡的交易服務、業務外包服務。柴 躍廷指出,電子商務服務是通過信息通信網絡,尤其是互聯網,為企業、個人和 政府提供與商品和服務交易過程相關的信用管理、電子認證、數據處理、在線支 付、物流等服務的活動;他認為電子商務服務可以劃分為支撐型服務、中介型服 務、集市型服務、商店型服務。梁春曉在其主編的《電子商務服務》中,將電子 商務服務定義為:為滿足電子商務應用需要提供的服務,認為所有提供電子商務 月艮務的企業的集合,即為電子商務服務業;在該書中按照不同標準將電子商務劃 分幾種不同的類型:按行業分為行業性電子商務服務與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按 照環節分為專項服務和全程服務,按照服務對象分為面向消費者的服務與面向生 產者的服務,還有上面提到的按功能分為信息技術外包服務、交易服務和業務流 程服務。
    第三節創新擴散理論
    創新擴散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E.M.Rogers) 于1962年提出的,它的指導思想是面對創新,一部分人的思想會比其他人更為 開放,愿意接受并采納創新。羅杰斯在其所著的《創新擴散》一書中指出,“創 新是一種被個人或采納單位視為新穎的實踐、觀念或事物”。一項創新應該具備 以下五個特征:相對優越性一與其他替代的事物相比,某項創新具有一定的優勢; 兼容性一某項創新與現存價值觀、以往經驗及預期需求的一致程度;復雜性一某 項創新被理解和使用的難度;可試驗性一某項創新在特定環境下可被試驗的程 度;可觀察性:某項創新的結果能被釆納者觀察到的程度。而美國學者羅杰•菲 德認為創新還應具備“熟悉”這一特征。
    創新擴散是指一項創新經過一段時間、通過特定渠道、在社會系統中進行傳 播的過程。所以創新擴散基本包括四個要素:一項創新、時間、特定傳播渠道、 通過對創新和創新擴散定義的解析,可知創新擴散過程包括五個階段:
    獲知:接觸某種新產品或新技術,并開始對其進行了解;
    說服:對該項創新態度的形成,即對創新形成贊同或反對的態度。
    決定:根據自身需求及對該項創新的深入了解,確定是否采納。
    實施:將創新運用于實踐當中;
    確認:根據創新結果,并尋求更多與創新相關的情報,強化或撤回上述決定。 羅杰斯通過探究創新擴散的過程和各種影響因素,概括出一項創新在社會系 統中的各個成員之間傳播的規律,提出了著名的創新擴散“S”形曲線,即創新 累積釆納者數量隨時間呈S形狀。對S形曲線的解釋:某項創新擴散的早期, 釆用者較少,進展很慢;當采納者的數量增加到居民的10%~25%時,擴散的速 度會突然加快,曲線在一段時間內也會迅速上升并一直保持這個趨勢,即所謂的 “起飛期”;當整個系統中潛在的采納者大都采納了創新時,接近或達到飽和點, 擴散速度就會變得緩慢。整個擴散過程類似于一條“S”形的曲線。在創新擴散 過程中,最早的那些釆納者為之后擴散的加速起飛作了必要的準備,這些數量頗 少的采納者為創新在社會成員中的傳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羅杰斯認為,新產品 或新技術能持續在社會系統的成員之間傳播的必要條件是:這種新事物的釆納者 必須達到一定數量(臨界點),一般是指人口的10%~25%o創新擴散過程會在 數量達到臨界點時起飛,接著進入加速擴散階段。飽和點(saturatedpoint)的出 現,意味著創新(新技術或新產品)在社會系統的成員之間一般達不到100%擴 散。實際上,在社會系統中許多創新擴散最終只能達到某個比例。當系統中所有 潛在的創新采納者大部分采用了該創新時,系統中累積的創新釆納者數量就是該 創新擴散的飽和點。
    學術界對創新擴散理論和模型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只是基于創新擴 散理論探討創新擴散規律(擴散的S形曲線)與電子商務發展過程的關系,在此 不必深入探究創新擴散模型及其機理。
    第四節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模型
    基于已有的研究及上面的理論分析,各個國家或地區應該根據本國實際,構 建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框架。本節首先從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設計原則和思 路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然后參考國內外現有的指標體系,提岀適合我國的電子商 務測度指標體系框架,設計具體指標,最后探索測度過程所需要的具體方法。
    一、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設計原則及思路
    (_)理論依據
    前面已經討論了創新擴散理論,電子商務也是一項創新,它的擴散過程同樣 遵循羅杰斯的“S”形曲線。與之相對應,我們將電子商務發展過程分為從初始 到成熟三個階段:準備(Readiness,就緒度)、使用強度(Intensity,應用度) 和影響(Impact),這同樣也構成了 OECD關于電子商務發展的生命周期模型。 準備階段測度的是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商務、技術和社會基礎設施情況,即準備 度或就緒度,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的準備情況;使用強度階段測 度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應用狀況,也可稱之為應用度;影響階段測度電子商務對社 會和經濟的影響程度,即影響度。本文以描述電子商務發展的生命周期模型為理 論依據,同時參照OECD關于電子商務的測度框架,構建符合中國電子商務發 展特點的指標體系。
     
    圖3-1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的生命周期模型:S形曲線
    資料來源: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commerce
    (二)設計原則
    從不同角度出發構建的指標體系存在很大差異,并且每個指標體系各有優缺 點,因此要構建較為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系統全面性:一方面,本文測度的是電子商務發展的整體水平,所以設計的 指標體系要全面反映電子商務發展的各個方面,不要局限于某些方面;另一方面, 設計時要考慮到指標間的相互關系,盡量保持不同指標間的相互獨立性。
    合理性原則:本文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基于現有相關研究的,因此具有科學性。 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到中國電子商務所處的發展階段及測度對象,并且測度區域電 子商務的發展狀況,要從宏觀層面而非微觀層面構建測度體系。
    簡約性原則:強調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 指標,盡量使用簡單、較少的指標反映較為全面的情況。指標分層過多或具體指 標繁多,均會導致測度過程變得繁雜,影響測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可操作性原則:一方面,構建的指標體系應該做到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并 且指標必須有清晰的定義、易于理解和收集數據;另一方面,指標體系的模塊化 設計保證了它的穩定性,局部指標的更改不影響整體的測度,便于之后對指標體 系的修正和完善。
    可比性原則:一方面,指內部可比性,體現在指標體系內的各類指標之間的 可比性及同一指標的時間可比性和空間可比性。另一方面,指外部可比性,體現 在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具有標準化的特點,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用于國際或地區 比較。
    (三)設計思路
    國內外官方、機構和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大部分從電子商務的就緒度和應用度 兩個維度,探討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由于全國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并且部分省份相差較大或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比如有些省份(北京、上海、浙 江等)發展較為成熟,將要或基本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相持平,但有些省份(貴 州、甘肅、寧夏等)還處于電子商務發展的初期或快速上升期。因此為了從宏觀 上縱觀全國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根據確定的電子商務定義及我國電子商務統計 管理的需要,不僅考察電子商務的準備和應用狀況,還需測度電子商務對社會和 國民經濟的影響。
    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創新擴散理論和OECD提出的電子商 務生命周期模型為理論依據,也就是說從電子商務的準備度、使用強度和影響度 三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發達國家普遍以OECD的指標框架為標準,設計各自 的指標體系,可見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同時為了遵循國際可比性, 本文在設計指標時參考OECD的基本框架和模板。
    構建的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必須滿足不同社會行為主體關于電子商 務的統計需要。首先是企業,其次是個體消費者,由于政府的網上業務較少,并 且其基本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因而構建指標體系時主要考慮個人、企業電子 商務發展測度,對政府及第三方平臺的電子商務統計進行一定的補充。
    二、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
     
    基于前述的設計原則及設計思路,根據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階段,建立了如
    下表的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42個三級指標。
    表3-1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
    三級指標 指標涵義或解釋
    準 備 度 資 源 投 入 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占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
    比重 反映國家和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程度。
    電子商務企業從業人員年收 入規模 反映企業人力資本投入情況。
    用 戶 準 備 互聯網普及率 網民規模/人口數,反映公眾使用互聯網絡的情況.
    寬帶滲透率 使用寬帶連接網絡的家庭數/接入互聯網的家庭數,這里主要 反映家庭寬帶上網的程度
    每百人中電話數 包括每百人中使用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總數目,其中移動電 話的使用量是移動電子商務的基礎和發展潛力。
    使 用 強 度 用 戶 使 用 移動電子商務的用戶比例 移動購物的用戶數/網上購物的用戶數
    網上支付用戶比例 網上支付用戶數/網上購物用戶數,反映了第三方支付的使用
    率。
    網上購物的用戶比例 網絡購物的用戶規模/互聯網用戶規模
    上網注冊會員數 指在各類第三方平臺上登記注冊的企業數,反映了企業參與電 子商務活動的程度。
    交 易 規 模 B2B電子商務交易規模 反映B2B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狀況。
    網絡零售電子商務交易規模 反映網絡零售市場的發展狀況。
    影 響 度 對 經 濟 的 影 響 對GDP的貢獻 電子商務交易額/GDP,粗略地表示電子商務對GDP的貢獻。
    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占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 網絡零售市場(包括B2C、C2C)交易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 額,反映了電子商務促進消費的作用。
    對 社 會 的 影 響 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 占比 包括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和電子商務帶動的從業 人員(如服務商、網絡模特、快遞人員及依托電商的新興產業) 人數,兩者之和與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值,反映了電子商務對 社會就業結構的影響。
    快遞行業業務收入規模 反映電子商務帶動第三方物流快遞公司快速發展的作用。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 規模 反映了電子商務對第三方電子支付服務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B2B電子商務市場營收規模 反映電子商務對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推動作用。
    三、指標體系說明
    隨著我國ICT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使用推動了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電 子商務在社會經濟單位中的普及率日益提高,同時電子商務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日 漸突顯出來,所以本文不僅研究電子商務的準備狀況及使用狀況,同時嘗試性地 測度其影響度,還原電子商務對社會經濟真實的影響力。
    準備度是開展電子商務的動力和基礎支撐,關注的是資源投入狀況及用戶準 備情況。①資源投入狀況反映了經濟單位開展電子商務的人力(從業人員)、物 力或財力(固定資產)投入情況,它是決定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因素之一,電子 商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相關人力資源的投入。由于數據的可得性,選取具有代表 性的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收入規模評估人力資本投入狀況,它的測算涉及到電子 商務從業人員規模與電子商務平均工資水平,因此其既反映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潛 力,又間接反映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包括電子信 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和通信設備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反映了國家和企業 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情況。③用戶準備是社會各經濟主體開展電子商務的前提和 必要條件,首先從考察ICT的使用情況(互聯網普及率及寬帶滲透率)入手, 然后考慮開展電子商務的其他可能渠道(每百人電話數)的使用情況。
    使用強度是電子商務發展指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其指標構成應該體現社 會經濟單位參與電子商務活動的具體情況及交易規模。因此我們從用戶使用及交 易規模兩個方面測度使用強度。①用戶使用主要集中在網絡購物上,并且近幾年 隨著ICT的發展與應用,手機購物行業發展迅速,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催生出一 大批依托電子商務的服務群體如網上支付,所以用戶使用方面的具體指標包括網 上購物的用戶比例、移動電子商務用戶比例、網上支付的用戶比例,以及中小企 業積極參與電子商務的程度(上網注冊會員增長率,即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上注冊 的企業規模)。②關于交易規模,主要考察電子商務的兩大交易市場(B2B電子 商務市場和網絡零售市場)的交易情況,這兩者的交易總額基本涵蓋了整個電子 商務市場的交易金額,體現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規模。
    影響度,即電子商務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①對國民經濟的影 響反映了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經營、管理、消費、流通 的促進作用,由于數據收集的難度,剔除部分相關性較小的指標,因此該類指標 下的具體指標包括對GDP的貢獻、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的比重。②對社會的影響主要考察電子商務對社會各行業及結構產生的影響,包 括對第三方物流的影響(快遞行業業務收入)、對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的影響(第 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包括直接從業人員及間接 帶動的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及B2B電子商務市場的收入規模。 前兩個指標反映了電子商務支撐服務業的發展情況,最后一個指標反映了電子商 務交易服務業的發展情況,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占比反映電子商務對社會就業結構 的影響程度。
    第五節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步驟
    根據構建的電子商務指標體系,可以對國家或區域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進行 測度分析。由于利用多指標評估一國或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的整體水平,本文釆 用綜合評價分析的方法對其進行測度。綜合評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爛值 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線性加權分析法等多種方法,基于實際的經濟意義及測度 結果的可解釋性,本研究選擇使用線性加權法進行測度分析。電子商務發展測度 的整個過程包括數據收集及處理、指標無量綱化、確定指標權重、各層指數及總 指數的測算。其中涉及到的具體方法在下面的研究中一一列舉出。
    一'數據收集及處理
    由于我國官方機構尚未有關于電子商務方面的較為全面的統計調查,大部分 指標數據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收集: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艾瑞咨詢集 團《電子商務行業年度監測報告》、《中國信息年鑒》、《中國電子商務報告》、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及中國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關于電子商務的年度統計調查數據。
    由于部分指標數據無法直接獲得,需要通過對相關原始數據的整理并利用合 理的估計方法推算得到,如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收入規模及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 資規模等。針對這部分指標數據的具體測算方法及過程在實證分析部分作詳細介 紹。
    二、指標無量綱化
    在多指標決策分析中,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綱或計量單 位,不能直接用于綜合指數的測算,需要先將各指標進行相應的轉換,以消除量 綱或計量單位的不同帶來的影響,即無量綱化。它是通過數學變換對指標數據的 標準化,將不同量綱或計量單位描述的原始指標值或評價值轉化成無量綱的相對 值。無量綱化方法主要包括直線型無量綱化、曲線型無量綱化、折線型無量綱化 三大類。其中最常利用的是直線型方法,它包括極值法、標準化法(Z-score法) 和閥值法等。
    <-)極值法
    對于正向指標、逆向指標及適度指標,應分別選取合理的極值化公式進行無 量化處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 1, 一衛廠禮 (3-1)
    X —X -
    max min
    逆向指標: (3-2)
    >i 一
    Xmax _ 兀min
    適度指標: Z= , m,n (當 %<齊 <X”
    Xm-Xmin 時) (3-3)
    ”=喚,(當和<旳 <叫琢 時); (3-4)
     
    其中兀和必分別為實際指標數據和標準化之后的指標數值,x喚、張和X”, 分別為指標數據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適度值。
    可見,極值法所利用的數據信息較少,沒有充分利用樣本信息,并且最大值 與最小值的差距將會對變換后的數值產生很大影響,即差距越大或越小會過多地 降低或提高變換后的數值,影響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因此,極值法無量 綱化方法在實際中很少利用。
    (二)蘇化法
    標準化法(Z-score法)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種無量綱化方法,具體公式為:
    y嚴遼 (3-5)
    6
    其中,瓦、6分別為指標的實際數據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標準化法充分利用了樣本的所有信息,具有較強的客觀性,但是使用該方法 的前提是原始數據呈正態分布,并且其轉換后的數值有可能是負值,在多指標評 價中不具有實際經濟意義。因此,使用該方法的局限性較大。
    (=)閥值法
    閥值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將指標的實際值與一個確定的臨界值相比得到無量 綱的指標評價值。閥值可以是理想值、極大值、極小值、平均值等,它的選取需 要考慮實際的經濟意義與研究目的。其公式可以簡化為:
    =— (3-6)
    P.
    上式中,口代表閥值。
    與其他方法相比,閥值法簡單易行,便于理解和解釋,一般將其解釋為指標 實際值相對于理想水平的實現程度,但其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點:臨界值的確定具 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使得轉換結果缺乏客觀性和說服力。
    由于本文指標體系中大部分是正向指標,所做的無量綱化處理:一是如果只 需考察某一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即各項測度指標的縱向比較,則采用定基法, 基本做法是選擇某一年份為基期,將報告期的指標值轉換為相對于基期的評價 值;一是若需進行某一時期內各地區發展狀況的橫向比較,則選擇某一地區的指 標值或指標的理想值為閥值,利用閥值法消除指標的量綱影響。
    三' 確定指標權重
    權重是以某種數量形式對比、權衡被評價事物總體中諸因素相對重要程度的 量值。在電子商務水平測度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體現出該指標在指標體系中本 身的價值和決策者對該指標地位的理解程度,它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電子商務 水平測度結果的客觀性、公平性、合理性。因此綜合考慮,權重應該具有以下特 性:客觀性一權重應真實反映各指標對綜合指標的貢獻;范圍性一權重應在特定 的范圍內,不宜過大或過小;層次性一不同指標層指標的權重應該相互獨立,不 具有相關性。
    根據原始數據的來源不同,將權重的計算方法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 兩類。主觀賦權法常見的有德爾菲法(Delphi)、層次分析法(AHP)等,計算 過程是由專家根據經驗分析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通過綜合處理求出各指標的權 重,優點是解釋強,缺點是主觀性較強,缺乏客觀性。客觀賦權法常見的有主成 分分析法、爛值法、回歸分析法,就是利用實際的樣本數據,運用一定的統計模 型,計算得到指標權重,可見優點是客觀性很強,精度較高,缺點是取得的結果 一般缺乏合理的解釋。在方法的采用上,有樣本數據時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爛 值法和線性回歸法等客觀賦權法;沒有樣本數據時,可釆用Delphi和AHP等主 觀賦權法。
    很難說某種賦權方法一定優于其他方法(劉敏,2008) o英國國家統計局電 子商務測度研究課題組基于權重確定方法不依賴觀測數據的原則,提出多種賦權 方法,最終采用的方案是:按影響投資者和消費者行為的相關問題將變量分組, 從IAP (Information Age Partnership)召集一些彼此獨立的專家,對影響因素進 行打分評估。中國國家統計局《CII電子商務指數研究與測算》課題組采用專家 打分法確定權重,即采用問卷方式,將專家的打分結果綜合平均后作為權重。勒 費弗爾•路易斯等(2005)考慮到36個eBPs測度指標的相對復雜度與權重相當, 采用Delphi確定指標權重。國內許多學術研究釆用王蓮芬(1990)的AHP確定 指標權重。為了保證測算結果具有合理的經濟解釋,根據樣本數據的缺失程度及 獲取難度,并且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已經形成了清晰的遞階層次結構,因此,選 擇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層指標的權重。
    AHP是美國學者薩蒂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其基本過程是首先將復 雜的問題以指標的形式分解成一個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然后運用專家經驗、知 識和信息,對同一層次的指標相對于上一層次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構 造出判斷矩陣,計算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歸一化后的 特征向量即為各指標權重向量。具體的測算步驟如下:
    (-)構酬斷矩陣
    專家根據同一層指標對于上一層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及判斷矩陣比例標度
     
    (如表3-2所示),給出不同的判斷矩陣力=[勺]"”。其中勺表示指標i與指標 j相對于上一層指標的重要程度對應的比例標度,且勺=1/偸,alt=l (i, j=l,2,3,…,)。比如關于一級指標重要程度的判斷矩陣的構造形式見表3-3所
    表3-2 1-9判斷矩陣比例標度
    比例標度 含義或解釋
    1 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前者比后者略為重要
    5 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前者比后者重要
    7 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前者比后者很重要
    9 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前者比后者極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
     
     
    表3-3 —級指標重要程度的判斷矩陣的構造形式
    準備度 使用強度 影響度
    準備度 1
    使用強度 1
    影響度 1
    (二)計算指標權置
    由于直接計算判斷矩陣A的特征值的過程非常復雜,一般利用求和法或求
     
    根法近似求出A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求和法:
    首先,將矩陣的各列進行歸一化處理,即為=曇-;
    然后,按行求和,即齊 =&;
    最后,歸一化,求出即為各指標權重。
    求根法:
    首先將矩陣的各行進行下列計算:v,.= ”匸[勺;
     
     
    (三)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對專家給出的所有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判斷專家思維邏輯的一致 性,避免出現內部矛盾。
    首先計算出一致性指標值<?.厶=益工, (3-12)
    n —1
    其中心為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計算公式為
    (3-13)
    然后,計算-致性比例cm說,M為平均隨機-致性指標,其取值如 下所示:
    表3-4A.Z.取值表
    矩陣階數 3 4 5 6 7 8 9 10
    R.I. 0.52 0.89 1.12 1.26 1.36 1.41 1.46 1.49
    一般地,當C.RVM時,認為判斷矩陣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否則,應該重新
     
    調整判斷矩陣。
    最后,假設針對某指標,第n個專家給出的權重為叫,本文同等燮寺每位 專家的決策,所以利用幾何平均法計算得到該指標的最終權重:
    為w”
    W嚴—o (3-14)
    'N
    (四)本文指標體系的權重集
    針對上述的指標體系,利用20位電子商務專家根據經驗、知識給出的判斷 矩陣,剔除未通過一致性檢驗的矩陣,運用求根法求出各指標的相應權重,并作 相應調整后得到的結果如表3-5所示。
     
    表3-5指標權重集
    級 指 標 權重 二級指標 權重 三級指標 權重 綜合權重
    準 備 度 0.2 資源投入 0.5 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社會固
    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 0.6 0.06
    電子商務從業人員收入規模 0.4 0.04
    用戶準備 0.5 互聯網普及率 0.5 0.05
    寬帶滲透率 0.3 0.03
    每百人中電話數 0.2 0.02
    使 用 強 度 0.3 用戶使用 0.4 網上購物的用戶比例 0.4 0.048
    移動電子商務的用戶比例 0.2 0.024
    網上支付用戶比例 0.25 0.03
    上網注冊會員數 0.15 0.018
    交易規模 0.6 B2B電子商務交易規模 0.7 0.126
    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 0.3 0.054
    0.5 對經濟的影響 0.5 對GDP的貢獻 0.7 0.175
    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 售總額的比重 0.3 0.075
    對社會的影響 0.5 電子商務帶動的從業人員比例 0.35 0.0875
    快遞行業業務收入規模 0.25 0.0625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 0.2 0.05
    B2B電子商務市場營收規模 0.2 0.05
     
    四' 各級指數及總指數的測算
    為了便于操作,基于前面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線性加權法對電子商務發展 總指數進行測算,具體公式為:
    n m I
    ECI = X(2兒叫)w" (3-15)
    z=l j=l
    其中,ECI為電子商務發展總指數,n為一級指標個數,in為第i個一級指 標下的二級指標個數,I為第i個一級指標下第j個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個數。 切為第i個一級指標下第j個一級指標下的第k個三級指標無量綱化后的值,除 為第i個一級指標下第j個一級指標下的第k個三級指標的權重,物為第i個一 級指標下第j個二級指標的權重,w,為第i個--級指標的權重。
    同樣,通過計算也可以得到一級指數和二級指數,公式為:
    m I
    y< ' j = l,2,...,n (3-16)
    j=l k=\
    I
    兒=工珈除,7=1,2,...,11; j = (3-17)
    在求出綜合權董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利用無量綱化后的三級指標值,測算出 總指數,公式如下:
    N
    ECJ =為丫網 (3-18)
    其中,N為所有三級指標的總個數,近為其中第i個三級指標的無量綱化后 的數值,必為該指標對應的權重。
    第四章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測度實證分析
    基于OECD關于測度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理論框架,本文從準備度、使用 強度及影響度三個維度全面測度并分析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本章從前面提到的 數據來源收集我國2008-2013年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的相關指標數據,利用上述構 建的指標體系及測度步驟,測算各層指數,并對比分析各項指數在時間上的發展 變化,最后概括總結出我國電子商務的整體發展狀況,通過每層指數的詳細分析, 尋找出可能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的因素。
    為了進一步研究的需要,先對收集到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適度調整,并將調 整過的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指數化。由于收集的數據屬于時間序列數 據,利用上一章節提到的相應方法對其進行處理,具體方法:將2008年設定為 基期,2009-2013年的各項指標數據與2008年相應數據做比較,得出2008-2013 年測度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各項指數,計算公式為:
    第N年測度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的各項指數=第N年的各項指標數據/2008年 的對應指標數據*100
    利用上述方法,得到所有基礎指數,根據已給出的指標權重集,依次計算出 各層指數及總指數,并對測算結果逐一進行具體分析,系統考察電子商務發展狀 況。
    第一節電子商務發展準備度測度
    電子商務準備度反映的是社會經濟主體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資源投入狀況 和用戶準備情況,從以上這兩個方面對其進行測度。
    一、資源投入
    本研究將資源投入分為人力資本投入和固定資產投入兩個部分。
    (-)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必規模
    對于人力資本投入,應該包括電子商務從業人員規模、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水 平、從業人員素質及對從業人員進行IT培訓情況,由于數據收集的困難及時間、 精力的限制,通過查閱艾瑞網的電子商務研究報告,得到不同電子商務業務人員 的薪資情況,整理如下:
    表4-1電子商務業務人員月均收入水平
    網商類型 企業間電子商務從業
    人員 網上零售企業從業
    人員 前兩者收入的中間值 C2C賣家及人
    月平均收入 6800 6500 6650 2500
    數據來源:艾瑞咨詢《中國電子商務從業人員職業發展及薪酬研究報告2008》
    表中,企業間電子商務從業人員是指B2B電子商務從業人員,網上零售從 業人員主要指B2C從業人員。從《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中 搜集到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規模及C2C賣家規模,2013年的電子商務服 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為235萬人,而當期的C2C賣家為1122萬,可見電子商務 服務企業從業人員規模中不包含C2C賣家規模,因此從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 人員收入和C2C賣家收入兩方面考察電子商務從業人員收入水平,其中
    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企業間電子商務從業人員收入水平 +網上零售企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2
    但是上述報告只給出了 2008年的薪資數據,同時無法搜集到其他年份的收 入數據,因此我們以2008年的不變收入計算各年的年收入規模。計算結果如下 表所示。 ’
    表4-2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收入規模及其指數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規模(萬人) 45 100 160 180 200 235
    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人員收入規模(億元) 359.1 798 1276.8 1436.4 1596 1875.3
    C2C賣家規模(萬) 760 1040 1300 1620 1365 1122
    C2C賣家年收入規模(億元) 2280 3120 3900 4860 4095 3366
    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收入規模(億元) 2639.1 3918 5176.8 6296.4 5691 5241.3
    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收入規模指數 100.00 148.46 196.16 238.58 215.64 198.60
    數據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
    可以看出,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人員規模及收入規模均呈上升趨勢,但C2C 賣家數量及收入規模呈先增加后遞減的態勢,導致最終計算得到的電子商務企業 從業人員總收入及其指數也呈現同樣的發展趨勢。這反映了電子商務企業的人力 資本投入持續增加,同時隨著網絡零售市場的日益發展和用戶對網購要求的日益 提高,C2C賣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如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以應變強大的 市場競爭,所以岀現優勝劣汰的現象,這一現象在近期內將繼續存在。
    (二)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反映了國家及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情況,信息 化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力,該指標間接反映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準備程 度。從《信息統計年鑒2013》中可以得到2008-2012年的電子信息產業固定資產 投資額和通信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兩者之和約等于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2013年的相關數據可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取。電子信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 的權威管理部門,同時也是信息產業部在統計分析時經常采用的名詞。通信業是 人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同過某種行為或媒介進行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的行業,其發 展狀況反映了信息化進程。利用獲取的基礎數據,從而可以得到信息產業固定資 產投資總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及其指數。
    表4-3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及其指數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6596 7871.9 9190 11514 13205.8 14582.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172828.4 224598.8 251683.8 311485.1 374694.7 447074
    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社 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 3.82 3.50 3.65 3.70 3.52 3.26
    上述指標指數 100.00 91.83 95.67 96.86 92.35 85.47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年鑒2013》、工業與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庫、《中國統計年鑒2013》及《201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通過分析發現,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逐年遞增,反映了國家對信息產 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但其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份額從2012年開始下降, 說明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其發展日趨成熟,國家在不影響其持續發展的 基礎上,對投資比重進行了適度調整。
    根據上述測算出的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收入規模指數和信息產業固定資產 投資占比指數,對兩者賦予權重體系中相應的權重,測算出資源投入指數,結果 如下所示。
    表44資源投入指數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年收入規模指數 100.00 148.46 196.16 238.58 215.64 198.60
    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占比指數 100.00 91.83 95.67 96.86 92.35 85.47
    資源投入指數 100.00 114.48 135.87 153.55 141.66 130.72
    測算結果顯示,資源投入指數從2008年的100增長至2011年的153.55,2011
    年之后緩慢下降,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電子商務從業人員規模指 數和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指數的雙重影響,其中導致電子商務從業人員規 模指數在近幾年下降的因素是C2C賣家數量的減少,說明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 發展,C2C賣家處于不斷規范化中,未來還會淘汰更多不正規(如服務質量差、 商品質量不過關、誠信較差)的賣家。但從其他方面來看,如信息產業固定資產 投資規模和電子商務從業人員規模均保持穩定增加,國家及社會各經濟主體均對 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予了強大的資源投入與支持。
    二' 用戶準備度
    .用戶準備是指社會各經濟主體參與電子商務所做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互聯 網普及率、寬帶滲透率、每百人電話數及上網注冊會員增長率。互聯網普及率是 指公民使用互聯網的規模或比例,其與傳統經濟的日益緊密結合,促進孟網絡購 物、在線支付、物流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寬帶滲透率主要是考察使用寬帶上網的 家庭規模及比例,寬帶使用率的提高帶動了網民互聯網應用的發展,加快了電子 商務、現代物流、網上銀行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每百人電話數包括固定電話數 和移動電話數,移動電話數是開展移動電子商務的重要基礎之一,隨著手機購物、 支付等電子商務的日益發展,移動電話的擁有量也逐漸成為衡量電子商務發展的 準備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從互聯網普及率、寬帶滲透率及每百天電話數 三個方面測度用戶準備狀況,這三個指標數據中除每百人電話數來源于《中國信 息統計年鑒2013》夕卜,其余兩個指標數據均來源于《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 計報告(2011-2013)》。為了便于比較,將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賦予 相應的權重,通過測算得到2008-2013年用戶準備度指數,如表4-5所示。
    表4-5用戶準備度指數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互聯網普及率 22.60 28.90 34.30 3&10 42.10 45.80
    寬帶滲透率 87.10 93.24 95.54 96.46 96.85 97.50
    每百人電話數(部) 74.29 79.89 86.41 94.81 103.1 110.5
    互聯網普及率指數 100.00 127.88 151,77 168.58 186.28 202.65
    寬帶滲透率指數 100.00 107.05 109.69 110.75 111.20 111.94
    每百人電話數指數 100.00 107.54 116.31 127.62 138.78 148.74
    用戶準備度指數 100.00 117.56 132.05 143.04 154.26 164.66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年鑒201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011-2013)》。
    測算結果顯示,用戶準備度指數保持持續上升趨勢,這主要得益于互聯網普 及率的快速提高及每百人電話數的穩步增加,而寬帶滲透率則穩定在0.87-0.98 之間。結果表明,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及電子商務應用的發展,人們對互聯網的使 用日益加深,并且越來越意識到電子商務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與改變,同時隨著移 動電話的普及,進一步推動了移動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寬帶滲透率的提高也從 側面說明了政府對寬帶上網及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支持。這三者都反映了社會經 濟單位為開展電子商務所做的積極、充足的準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子商務的 持續發展。
    三、小結
    基于以上對資源投入指數及用戶準備度指數的測算結果,進一步計算出電子 商務發展的準備度指數,結果如表4-6所示。
    表4-6電子商務發展準備度指數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資源投入指數 100.00 114.48 135.87 153.55 141.66 130.72
    用戶準備指數 100.00 117.56 132.05 143.04 154.26 164.66
    電子商務發展準備度指數 100.00 116.02 133.96 148.29 147.96 147.69
    結果顯示,電子商務發展的準備度指數逐年提高,僅在2011-2013年間出現 輕微下降,主要是由于資源投入指數在此期間的明顯降低,追根溯底,導致這一 結果的原因是C2C賣家的優勢劣汰的自然發展過程,以及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 資比重的降低。因此,政府和企業可以通過調整對信息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提高電子商務發展的準備度,從而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第二節電子商務使用強度測度
    電子商務的使用強度是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較為重要的階段,最直觀地反映 了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狀況,其主要體現在用戶使用強度和交易規模兩個方 面。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測度電子商務的使用強度。
    一、用戶使用度
    用戶使用度是從用戶角度出發,考察電子商務被使用的程度,涉及到的指標 包括網絡購物用戶比例、移動電子商務用戶比例、網上支付用戶比例及上網注冊 會員規模。網絡購物比例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購物的用戶數占上網人數的比例。 隨著購物環境(如支付、物流環境)的日趨完善與成熟及互聯網應用的潔入發展, 網絡購物已成為眾多網民的主要購物方式之一。移動電子商務是指利用手機、 PDA及掌上電腦等無線終端進行的B2B、B2C或者C2C電子商務,它將因特 網、移動通信技術、短距離通信技術及其它技術完善的結合,為人們提供各種便 捷的貿易活動及綜合服務。隨著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廣泛普及 網絡環境的改善,為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網上支付是指客戶為購買 特定商品和服務,通過電子設備,借助互聯網絡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資金轉 移的行為,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這三個指標分別 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用戶使用電子商務的程度。上網注冊會員規模是指在第三方交 易平臺上注冊的中小企業數,中小企業數已達到企業總數的90%以上,使用第三 方電子商務平臺的中小企業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程度。綜上 所述,選擇從網絡購物用戶規模、移動電子商務用戶比例、網上支付用戶比例及 上網注冊會員規模綜合分析并測度電子商務的用戶使用強度。
    表4-7用戶使用強度指標構成及指數測算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網上購物用戶比例(%) 26.51 31.51 34.55 39.56 43.79 50.52
    移動電子商務用戶比例(%) 14.03 15.42 25.44 42.18 59.65 76.14
    網上支付用戶比例(%) 17.60 24.50 30.00 32.50 39.10 42.10
    上網注冊會員規模(萬) 920 1250 1400 1600 1700 1900
    網上購物用戶比例指數 100.00 118.86 130.33 149.24 165.20 190.57
    移動電子商務用戶比例指數 100.00 109.91 181.28 300.66 425.12 542.69
    上網注冊會員規模指數 100.00 135.87 152.17 173.91 184.78 206.52
    用戶使用強度指數 100 124.71 153.83 192.08 234.36 275.54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年鑒201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011-2013)》、《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年度數據監測報告(2011-2013)》。
    結果顯示,用戶使用強度指數在2008-2013年間從100迅速增加至275.54, 2013年的用戶使用強度是2008年的2倍多,主要歸功于移動電子商務用戶比例 的快速提高,以及網上購物用戶比例、網上支付用戶比例的持續增加。結果表明, 從個人使用和企業使用角度來看,電子商務應用正處于不斷加深與創新之中,電 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網購、移動購物、網上支付等各新老行業的更替和發展,這 些行業的迅速崛起反映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因此,這四個指標值及其指數值 分別從不同層面說明了電子商務的使用強度及發展情況,同時從綜合指數來看, 電子商務使用強度持續提高,說明了電子商務正處于強勁發展階段。
    二、交易規模
    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是指借助網絡訂單釆購或銷售商品和服務的總額,包括服 務性商品交易額和實物性商品交易額,也可根據定義將其拆分為電子商務采購額 和電子商務銷售額。但在現有的統計資料與數據庫中缺少這四個指標的完整數 據。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電子商務市場年度數據監測報告》中搜集 到B2B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和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的數據。B2B是指企業 與企業之間的一種營銷關系,它是利用企業內部網,通過B2B交易平臺,為客 戶提供服務,電子商務B2B市場交易額占據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的主要部分。 網絡零售是指通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渠道,針對個人或者家庭的需求銷售商品或 提供服務,屬于針對總端顧客(而非生產性顧客)的電子商務活動,它包括B2C
    和B2C兩種主要形式,其中C2C網絡零售仍是主流。隨著B2C市場競爭的加大 及傳統企業的加速觸網,網絡零售市場將一直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因此,從B2B 市場交易額和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兩個方面測度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具體分析電 子商務市場的交易狀況。測算結果如表4-8所示。
    表4-8交易規模指標構成及指數測算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B2B市場交易規模(萬億) 3.00 3.28 3.80 4.90 6.25 8.20
    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億元) 1300 2600 5141 8019 13205 18851
    B2B市場交易規模指數 100.00 109.33 126.67 163.33 208.33 273.33
    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指數 100.00 200.00 395.46 616.85 1015.77 1450.08
    交易規模指數 100.00 136.53 207.31 299.39 450.56 626一36
    數據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年度數據監測報告(2011-213)》.
    從測算結果來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持續攀升,2008年的交易規模是 2013年的14倍,可見發展超速,可能是由于主流B2C電商之間的白遢化競爭、 電子商務與傳統零售企業的緊密結合以及政府制定的相關電商政策的帶動作用; 同時,隨著B2B平臺的完善化建設及B2B與B2C的加速融合,B2B市場也同樣 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交易規模持續增加,所以導致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指數在 2008-2013年間從100躍升至626.36,從交易規模角度反映了電子商務發展迅速。
    三、小結
    根據以上的測算分析,計算出電子商務的使用強度指數,探討電子商務的應 用狀況。具體結果如表4-9所示。
    表4-9電子商務使用強度指標構成及指數測算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用戶使用強度指數 100.00 124.71 153.83 192.08 234.36 275.54
    交易規模指數 100.00 136.53 207.31 299.39 450.56 626.36
    電子商務使用強度指數 100.00 131.80 185.91 256.46 364.08 486.03
    測算結果顯示,電子商務使用強度指數持續上升,增速明顯,主要是由于交 易規模指數的高速提升,根本原因是網絡零售規模的持續快速增加。這表明,無 論從用戶使用強度還是交易規模角度,都從廣度和深度上說明了電子商務使用逐 步提高,極大地體現了電子商務積極向上的發展情況。同時這一結果也從側面說
    明了人們越來越關注并了解電子商務,更加接受和認可電子商務帶來的便捷之 處。
    第三節電子商務影響度測度
    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度是指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的影響。因 此,從對經濟的影響和對社會的影響兩個角度測度電子商務的影響度。
    -\對經濟的影響
    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反映了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 種交易活動的開展程度。這一部分的具體指標包括對GDP的貢獻和網絡零售市 場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用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與GDP的比值 粗略地估計電子商務對GDP的貢獻。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 額的比重反映了網絡零售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隨著電子商務應用的不斷加深,人 們對網上購物的需求不斷增加,極大地刺激了消費,從而推動經濟持續高效發展。 因此,依次對各項指標進行無量化處理,轉換成指數形式,最終測算出電子商務 對經濟的影響指數,具體結果如表4-10所示。
    表4-10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指標構成及指數測算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對GDP的貢獻(%) 10.03 10.85 11.21 12.68 16.38 17.93
    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社會消 費品零售規模的比重(%〉 1.13 1.96 3.27 4.36 6.28 7.93
    對GDP的貢獻指數 100.00 108.21 111.74 126.44 163.30 178.77
    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社會消 費品零售規模的比重指數 100.00 173.10 289.24 385.13 554.62 700.19
    對經濟的影響指數 100.00 127.67 164.99 204.05 280.70 335.19
    數據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年度數據監測報告(2011-2013)》、《中國統 計年鑒2013》及《2013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測算結果顯示,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指數在2008-2013年間持續升高,并 且在2013年達到335.19,是2008年的3倍多。同時電子商務對GDP的貢獻逐 步提高,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所占比重增速最快,多輪電商戰役的爆發導致B2C 市場洗牌加速,直接拉動了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的攀升,說明電子商務的發展 與應用促進了消費的快速增長,綜合來看,電子商務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 大影響。
    二、對社會的影響
    電子商務對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社會各行業及社會結構產生的影響。電 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電子商務交易服務業(B2B、B2C電商平臺)及電子商務支 撐服務業(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第三方物流與配送服務業)的發展。所以本部分 從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B2B電子商務市場營收 規模、快遞行業業務收入規模及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規模4個方面分析并測度電子 商務對社會的整體影響。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包括電子商務服務業直接從 業人員和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從業人員,兩者之和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反映 了電子商務對社會就業結構產生的影響。B2B電子商務市場營收規模爾 了電子 商務對電子商務服務業產生的推動作用。快遞行業中70%以上的業務量來自網 購,所以快遞行業業務收入規模體現了電子商務對第三方物流與配送行業發展的 促進作用。隨著電子商務發展的日益推進,電子支付市場已形成穩定的業務格局 且支付方式多元化,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發展飛速。通過對上述4個指標數據 的收集及相應指數的測算,從不同角度深入探析電子商務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測 度結果如表4-11所示。
    表4-11對社會的影響指標構成及指數測算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 業人員的比例(%) 0.83 1.19 1.79 2.00 2.22 2.49
    B2B電子商務市場營收規模(億元) 40 65 95.5 130 160 205
    快遞行業業務收入規模(億元) 408 479 574.6 758 1055.3 1441.7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億元) 2355.8 5550 10858 21610 38039 53729.8
    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 業人員的比例指數 100.00 143.73 216.40 242.45 268.39 301.26
    B2B電子商務市場營收規模指數 100.00 162.50 238.75 325.00 400.00 512.50
    快遞行業業務收入規模指數 100.00 117.40 140.83 185.78 258.65 353.36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指數 100.00 235.59 460.91 917.31 1614.70 2280.75
    對社會的影響指數 100.00 159.27 250.88 379.76 561.54 752.43
    數據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年度數據監測報告⑵11-2013)》、《郵政行 業發展統計公報(2008-2013)》、艾瑞咨詢《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年度監測報告》。
    測算結果顯示,電子商務對社會的影響指數逐年上漲,2013年的指數值是 2008年的7倍多,綜合來看,這主要取決于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的 飛速增長,從2008的2355.8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53729.8億元,并且B2B電 子商務市場營收規模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說明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各 行業的崛起或迅速發展,同時還催生了一大批新興服務群體(如運營服務、網絡 模特、網絡裝修師等)。
    三、小結
    根據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指數和對社會的影響指數,利用前面給出的指標 權重集,加權測算出電子商務的影響度指數。結果如表4-12所示。
    表4-12電子商務影響度指標構成及指數測算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對經濟的影響指數 100.00 127.67 164.99 204.05 280.70 335.19
    對社會的影響指數 100.00 159.27 250.88 379.76 561.54 752.43
    電子商務影響度指數 100.00 143.47 207.93 291.90 421.12 543.81
    測算結果顯示,電子商務影響度指數在2008-2013年間持續上升,表明了電 子商務對社會和國民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其與傳統經濟的逐漸結合,促進國民 經濟快速向前發展,同時也說明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我國可以將電 子商務作為主要產業進行鼓勵發展。
    第四節電子商務發展總指數測度
    本文從電子商務準備度、使用強度及影響度三個方面全面探討并測度電子商 務發展狀況,基于上面三個相關指數的測算結果,賦予相應的權重,計算得到電 子商務發展總指數。該指數代表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整體水平,測算結果如表4-13 所示。
    表4-13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構成及指數測算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準備度指數 100.00 116.02 133.96 14&29 147.96 147.69
    使用強度指數 100.00 131.80 185.91 256.46 364.08 486.03
    影響度指數 100.00 143.47 207.93 291.90 421.12 543.81
    總指數 100.00 134.48 186.53 252.55 349.38 447.25
    結果顯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總指數在2008-2009年間持續上升,說明電子 商務發展狀況良好。除了電子商務準備度指數出現稍微下降,使用強度指數和影 響度指數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提高。結果表明,第一,從電子商務準備度角度,人 力資本投入和固定資產投入份額的下降,導致了電子商務準備度的下降,但在用 戶準備度方面,互聯網普及率及每百人電話數的逐年提高對電子商務發展所起的 推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在繼續保持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可以相應地加大 人力資本與信息化固定資產的投入,為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第 二,從使用強度角度,即電子商務使用本身來看,網絡購物用戶比例、診動電子 商務用戶比例、網上支付用戶比例及使用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企業規模均呈現不同 程度的上升,體現了用戶使用或參與電子商務的程度不斷加深。并且各類電子商 務交易規模逐步提高,進一步地反映了電子商務的使用程度逐步提升,在此后很 長一段時期內仍將繼續保持或強化這種應用。第三,從影響度角度來看,電子商 務的發展對經濟、社會各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電子商務服券業(包 括交易服務業和支撐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及電子商務對GDP的貢獻,顯示出電 子商務產業在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時也間接反映了電子商務服務業具有極大 的發展潛力。因此,國家在鼓勵電子商務應用的同時,也要做好發展電子商務服 務業的工作,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電子商務交易服務企業和電子商務支撐服務企業 的發展,全面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總結
    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流通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提振內需、擴大消費、促進就業的重要 途徑之一。近幾年,在個人、企業和政府的共同推動下,我國電子商務保持了快 速發展勁頭。針對測度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包 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內外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的綜合評述。國內外關于電子商務測度 的理論研究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包括國內外官方統計機構或研究機構的電子商務 統計調查、國際組織提出的關于電子商務發展各階段的測度框架,以及國內外學 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對電子商務進行的各種不同研究。將查閱并了解到的理論研 究進行歸納總結,提取值得借鑒或與本研究相關的測度理論,具體分析各自的優 缺點,為本研究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需要提出的是,在對電子商務 進行界定時,同樣總結并參考了來自國內外不同機構及研究者的定義。針對我國 電子商務發展與應用情況,本文給出的電子商務定義為:電子商務是指通過基于 計算機的網絡進行產品或服務的交易活動,無論這個交易釆用何種支付手段。
    第二,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理論框架及指標體系的構建。電子商務本身就是一 項創新,在創新擴散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根據電子商務發展過程,提出基于創新 擴散理論的電子商務生命周期模型。接著,借鑒OECD關于電子商務測度的理 論框架,構建本研究所需要的測度模型,并且根據實際及設計原則,建立較為完 整、全面的指標體系,這是電子商務發展測度的重中之重。根據我國電子商務發 展特征,本文從準備度、使用強度、影響度三個維度構建了電子商務測度指標體 系。其中,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及測度的可行性,通過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及研究 報告,根據搜集到的相關數據對指標體系的具體指標進行調整,或是通過某些方 法測算得到所需要的指標數據。
    第三,測度方法的選擇。基于對涉及到的不同測度方法的總結評價,以及后 面研究的需要,選擇線性加權的方法測度各層指數及總指數。至于指標權重的確 定,為了使測算結果便于解釋,選擇主觀性較強的層次分析法確定所有指標的權 重。方法的客觀與否并不代表其好與壞,所以要針對研究目的及樣本數據的獲取 程度,選擇合理的方法。利用各種渠道獲取的數據測算出所需要的基礎指標數據, 但這些指標數據的量綱或單位均有所不同,需要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研究 選擇簡便的定基法將其無量綱化,即指數化。
    第四,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狀況進行測度。選取我國2008-2013年電子商務 的相關數據,利用上述提出的指標體系及測度方法,全面測度并分析我國近6 年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對每一維度的指標值及指數值進行具體分析,尋找可能 的影響因素及存在的問題,針對部分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或策略。結果表明, 我國電子商務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使用強度逐步提高,其對社會和國民經濟的 影響程度不斷加深,帶動了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的飛速發展。同時,電子商務的發 展也催生了一些新興服務群體(如網絡模特、網絡裝修師等),并逐漸形成新的 服務行業。
    第二節不足與展望
    本文在指標體系構建及部分測度方法的確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創新,但由于能 力有限、精力和時間的不足,導致研究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有待今后的進一步 改進與完善。 凈
    第一,指標體系的逐步完善與調整。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考慮到數據的可 得性,根據可獲取的相關數據,對原本建立的指標體系中的部分基礎指標進行了 適度調整,同時全部釆用定量指標,避免使用所有的定性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 影響測度的準確性和分析的完整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針對部分定量 指標和定性指標,開展相關的統計調查,以獲取所需數據。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 斷推進及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指標體系中的部分指標具有一定的時限性,需要 對其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得測度體系可以準確測度并反映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及 趨勢。
    第二,根據研究目的及測算結果的經濟意義,選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測度指標 體系的權重,主觀性較強,缺乏客觀性,所以在樣本數據充足的條件下,可以同 時使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比較兩者得出的權重值,若利用客觀賦權法得 到的指標體系缺乏一定的經濟意義,選擇組合賦權法確定權重,削弱了兩種方法 存在的部分缺點。
    第三,由于數據收集的困難,本文僅從時間跨度上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狀況 進行了實證分析,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有所差別,依據本 研究無法發現不同區域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能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或發展政策。因此,接下來可以從區域跨度上對全國各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 進行橫向對比分析,針對處于電子商務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為各自的電子商務 發展規劃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第四,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國際地位。綜合考慮各電子商務大國(如美 國、加拿大、英國、日本、中國等)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設計出適用范圍較廣 的指標體系及測度方法,從而進行各國之間的比較分析,總結出中國電子商務發 展水平的相對位置及導致這一結果的具體影響因素,提煉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較高 國家的豐富經驗,結合中國的發展特點,找到穩步提升中國電子商務水平的路徑。
    卻文獻
    [1]OECD. Measuring electronic commerce[R], Committee for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Policy, Paris, 1997.
    [2]OEC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Preliminary findings and research agenda[RJ. OECD Working Party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WPIE), Paris, 1999.
    [3]OECD.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lectronic commerce, a provisional framework and follow-up strategy[R], DSTI/ICCP/IIS(99)4/Final, Paris, 1999.
    [4]OECD. Measuring ICT usage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in enterprise: Proposal for a model questionnaire on ICT usage[R]. DSTI/ICCP/IIS(2001)2, Paris, 2001.
    [5]OECD. ICT use by business: Revised OECD model survey[R]. DSTI/ICCP/IIS(2005)2, Paris, 2005.
    [6]OECD. Measuring ICT usage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in households/by individuals: A model questionnaire[R].DSTI/ICCP/IIS(2002)2? Paris, 2002.
    [7]OECD. ICT access and use by households and individuals: Revised OECD model survey [R], DSTI/ICCP/IIS(2005)3s Paris, 2005.
    [8]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ist of eEurope benchmarking indicators [R]. ECO
    33& Brussels, 2000.
    [9]Tony Clayton. Towards a measurement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benchmarking[R]. http://www.statistics.gcw/uk/、2002.
    [10]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Europe 2005: Benchmarking indicators[R].
    COM(2002)665, Brussels, 2002.
    [1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i2010-A European information society for growth and employment[R]. COM(2005)229? Brussels, 2005.
    [12]APEC. APEC E-Commerce Readiness Initiative[EB/OL], www.abaconline.o 咚 wwwaomnige.go¥/apEc/? 2000.
    [13]E-State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nual Survey of Manufectures: Computer Network Use Supplement[R]. June 8, 2001.
    [14]B.K.Atrostic, John Gates, and Aron Jarmin. Measxiring the Electronic Economy: Current States and Next Steps[R]. US, 2000.
    [15]賀鏗,李曉超.中外電子商務統計與應用研究就[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94-123.
    [16]魏建良,謝陽群.電子商務水平測度理論評述[JJ.情報雜志,2006(2): 91-93.
    [17]任今方.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測度方法述評[幾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133(11): 170-171.
    [18]《電子商務統計及其應用研究》課題組.中國電子商務統計及其應用(上)[J].中國統 計,2002(12): 16?1&
    [19]《電子商務統計及其應用研究》課題組.中國電子商務統計及其應用(下)[J].中國統 計,2003(1):21-24.
    [20]《CII電子商務指數研究與測算》課題組.關于電子商務水平測度的研究[JJ.統計研究, 2001(12):26-31.
    [21]Lefebvre Louis-A, Lefebvre Elisabeth, Elia Elie, et al. Exploring B-to-B e-commerce adoption trajectories in manufacturing SMEs [J], Technovationg, 2005,25(12): 1443-1456.
    [22]Kaefer frederick, Bendoly Elliot.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success of business-to-business e-commerce efforts: A transactional focus[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4,41(5): 529-541.
    [23]Zhu Kevi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e-commerce
    capability: A resour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ir business valu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bnnation Systems, 2004,21(1): 167-202.
    [24]Leonard Lori N.K., Manly Tracy S.. Does e-commerce affect the financial results of large retail companies ? [J]. 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2003,315-320.
    [25]Ewton Stacey 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e-commerce technologies on overall business processes: An analytic Delphi process[J].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for Reshaping the World, 2003, 197-207.
    [26]Kumar Sameer, Petersen Palo. Impact of e-commerce in lowering operational costs and rais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17(3):283-302.
    [27]Wresch William. Initial e-commerce efforts in nin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A review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business approaches and product selection[J],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3, 11(2): 67-78.
    [28]Hwang w., Pietrofbrte Roberta.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mmerce: A comparison of online shopping preferences among Korean, Turkish and US populations卩].Behavio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6,25(1): 3-18.
    [29]Davis Tim. E-commerce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J]. Statistical Journ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2003,20(3-4): 289-301.
    [30]曾鴻.電子商務統計指標體系構建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9): 36-37.
    [31]賈懷勤,王海濤.對建立我國電子商務統計的思考[J].中國統i+, 2008(8): 47-49.
    [32]錢海婷.電子商務測度模型及績效評估方法探討[J].管理現代化,2009(5): 39-41.
    [33]王玨輝,趙英才.電子商務發展基礎指數及其測算一以深圳為例[C].第三屆中美電子 商務高級論壇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113-117.
    [34]劉躍,王文慶.區域電子商務發展指數的重構及實證分析[J].科學學與科孝技術管理, 2009(7): 144-147.
    [35]楊正貴.電子商務發展應用度統計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1.
    [36]黃健青,水淼,柴文義.電子商務發展就緒度水平模型及實證研究[J].統計預測與決策, 2012(18): 100-103.
    卩7]葉瓊偉,聶秋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及對我國服務業影響的鑼研究[J]. 電子商務,2013(11):28-30.
    [38]陳疇鋪,胡保亮.企業電子商務成熟度的組合評價[J].商業研究,2004(12):173-176.
    卩9]黃京華,黃河,趙純均.企業電子商務就緒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應用研究卩].清華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19(3): 63-69.
    [40]李友翔.外貿企業電子商務成熟度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09.
    [41]趙晶,朱鎮,王飛等.基于過程的企業電子商務績效評價模型[JJ.管理工程學報, 2010(1): 17-23.
    [42]黃艷玲.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水平測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43]穆榮,孔勝,張同健.我國企業電子商務建設測度體系的構建[J].統計預測與決策, 2009(8): 175-177.
    [44]劉敏.電子商務發展測度與預測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45]劉敏,楊京英.信息化影響評估:業務流程視角的電子商務擴展[J].統計研究,2010,
    27(12): 57-66.
    [46] 張野,明茹雪,楊帆.電子商務發展指數的測算模型構建方法[JJ.電子設計工程,2012, 20(22): 149-153.
    [47] 楊堅爭,王堯明,張瑞霞.電子商務對上海企業影響狀況調查分析[JJ.上海經濟研究, 2011(11): 104-113.
    [48] 宗乾進.國外社會化電子商務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13, 32(10): 117-121.
    [49] 張環宇.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測度及方式創新[幾商業時代,2013(8): 43-44.
    [5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htto://www.cnnic.net.cn/hlwftvi/hlwxzbg/. 2013.
    [51]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R]. http://www. 100 巳 c.cn/zt/201 Obgdz/. 2013.
    [52] 艾瑞咨詢集團.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年度監測報告[R], htto://report.iresearch.cn/reDorts_2/ec/com-iResearch/. 2013.
    [53] 鄧健,張同健.我國旅游企業電子商務成長性測度體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研究, 2010(1): 6-8.
    [54] 潘維斯.我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測評體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5.
    [55] 《電子商務統計及其應用》課題組.美國電子商務統計[J].中國統計,2003(7): 52-5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dianzishangwu/6197.html

    上一篇:農產品交易領域電子商務020模式應 用研究

    下一篇:020電子商務模式下顧客感知價值提升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