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淘寶村的演變路徑及其動力機制:多案例研究

    發布時間:2023-01-11 11:46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1.1淘寶村的定義與標準 1
    1.1.2淘寶村的“集群時代” 1
    1.2研究問題 2
    1.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
    1.4研究方法 3
    1.5研究的創新之處 3
    1.6研究內容及結構 4
    第二章文獻回顧 6
    2.1產業集群 6
    2.1.1產業集群理論 6
    2.1.2產業集群生命周期 11
    2.1.3產業集群動力機制 12
    2.2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14
    2.2.1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概念 14
    2.2.2電子商務產業集群興起原因 15
    2.2.3電子商務產業集聚效應 15
    2.2.4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演化階段 16
    2.2.5電子商務產業集群面臨的問題 16
    2.3簡要評述 17
    第三章研究設計 19
    3.1研究方法 19
    3.2案例選擇 19
    3.3資料來源與收集過程 20
    第四章案例分析 21
    4.1淘寶村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征 22
    4.2淘寶村演進的動力機制 26
    第五章結論與討論 32
    5.1研究結論 32
    5.1.1淘寶村與傳統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比較 32
    5.1.2淘寶村與傳統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比較 32
    5.2研究啟示 33
    5.2.1對網商的啟示 33
    5.2.2對政府的啟示 34
    5.3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35
    5.3.1研究的局限性 35
    5.3.2未來研究展望 35
    參考文獻 37
    致謝 40
    圖表目錄
    圖1-1淘寶村規模增長趨勢 1
    圖1-2研究框架 4
    圖2-1波特“鉆石模型” 10
    表3-1案例基本信息 20
    表4T開放性編碼示例 22
    表4-2淘寶村生命周期 22
    表4-3淘寶村演進動力機制 26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淘寶村的定義與標準
    阿里巴巴研究中心對淘寶村的定義進行了界定,淘寶村是很多家網商集聚在 某一個村落,以淘寶網為主要的經營平臺,依托于淘寶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形成 協同效應以及規模效應的集群現象1。淘寶村有以下三條認定標準:
    1) 交易場所:淘寶村的經營場所位于農村地區,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
    2) 交易規模:淘寶村的電商年交易總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
    3) 網商規模:本村的活躍網店總數達到本村家庭戶數的10%以上,或者活 躍網店總數達到100家以上。
    1.1.2淘寶村的"集群時代”
    2009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一批淘寶村。截止2013年底,全國總共發現的 淘寶村數量為20個。2014年,淘寶村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基于媒體報道、 各地申報、數據分析、實地調研等信息,阿里巴巴研究院共發現淘寶村211個2。
    淘寶村規模增長趨勢
     
     
    圖1-1淘寶村規模增長趨勢
    淘寶村在淘寶村數量上、網店數量上以及直接就業人數上都進入了非常繁榮 的時代。從一開始的3個淘寶村,到2013年的20個,再到2014年進入統計視
    阿里研究院.《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4)》,2014.
    阿里研究院.《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4)》,2014. 野的200多個,淘寶村在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淘 寶村成為了中國電子商務在國際上的一張獨特的名片,并引發了國內外學者、專 家、媒體的廣泛關注。
    1.2研究問題
    2014年,農村電子商務最具有典型的代表——淘寶村,迎來了階梯式的發 展,“淘寶村”的岀現是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政 府對農村電子商務的高度關注下,電子商務平臺對農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 熱情。
    淘寶村是農村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產物,是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 自發形成的。我國的“淘寶村”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是特有的經濟現象。這一獨特 的經濟現象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淘寶村是互聯網時代農民發家致富的神話, 這一神話是如何誕生的?這樣的創富模式是否還可以在我國廣袤無垠的農村繼續 復制?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與傳統行業中的產業集群有哪些區別?這些 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對淘寶村的興起原因、發展脈絡和發展趨勢 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的了解淘寶村。
    此外,隨著淘寶村的快速發展,開始出現一些問題,包括人才匱乏、激烈的 同質化競爭、缺少管理和組織以及空間受到制約等等,這些問題阻礙了淘寶村的 進一步發展S淘寶村的發展需要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 其獨特的特征,也需要克服不同的障礙。本文在對淘寶村的興起原因、發展脈絡 和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歸納出淘寶村發展的不同階段,并對每 一階段淘寶村所具有的特征進行整理,理清每一階段淘寶村所需面臨的問題。對 淘寶村的研究,有利于推動更多淘寶村的浮現,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1.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淘寶村給中國農村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消費都市化、產業在線化 和就業本地化等方面°。未來,淘寶村將進一步改變中國農村的面貌,淘寶村將 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電子商務將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要素。然 而,學術上對淘寶村的相關研究還存在欠缺。本文試圖深入研究淘寶村的興起原
    3阿里研究院.《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4)》,2014.
    4阿里研究院.《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4)》,2014.
    因、發展脈絡和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淘寶村發展的不同階段,并對 每一階段淘寶村所具有的特征進行整理,理清每一階段淘寶村所需面臨的問題。
    產業在特定的空間進行集聚,還有為何在這一空間集聚,都受一定規律的支 配,并會表現出某些特性。淘寶村作為一種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模式,它 的產生也受一定規律的支配。很多學者從各種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對產業集群進行 了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傳統的產業集群。對電子商 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模式還很少有學者進行相關研究。那么,電子商務平臺的出 現是否能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模式與傳統的產業集 群模式存在著哪些方面的不同呢?這些問題亟需相關研究來進行解答。本文將對 產業集群的研究延伸到了電子商務平臺的背景下,拓寬了產業集群的研究領域, 并且為實踐中更好的建設淘寶村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具有非常深遠的意 義。
    1.4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包含了一套特有而完整的設計思路、資料收集步驟以及分析策略, 是管理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李懷祖,2004),適合于對現象進行理解以及探究 “為什么”與“如何”類的問題(Yin, 2002b)o相比于其他方法,案例研究法 能對案例進行系統的理解和詳細的描述,而且也能掌握所處的脈絡情景與動態的 互動過程,能夠獲得一個較整體與全面的觀點(鄭伯壩、黃敏萍,2008; Gummesson, 1991 )„本文的研究內容是淘寶村的興起原因、發展脈絡和發展趨勢,盡管已有 研究對產業集群的探討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對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 模式的研究還較為少見,同時也需從淘寶村發展的各個階段予以深入剖析,因此 這一研究問題適合援引探索性研究的思路。可見,本文的研究內容能與案例研究 法的優點良好契合,符合Eisenhardt (1989)提出的適宜應用案例研究法的相關 條件。
    具體而言,本文運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對多案例進行比較分析。跨案例研究 相對單案例研究能使分析結果具有更高的普遍性,適用于理論構建(Yin, 2002a, 2002b)。各案例間的辯駁與比較更有助于支撐結論的可信度。
    1.5研究的創新之處
    本研究的創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僅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全國發現的淘寶 村數量就從個位數到兩位數再到三位數。統計結果表明,2014年是淘寶村數量 的集中爆發期。淘寶村的大量出現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但是對淘寶村的研 究還甚少,淘寶村的興起還沒有得到理論上的解釋,本文深入研究淘寶村的興起 原因、發展脈絡和發展趨勢,彌補了學術界對淘寶村研究的不足。二、產業在特 定的空間進行集聚,還有為何在這一空間集聚,都受一定規律的支配,并會表現 出某些特性。淘寶村作為一種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模式,它的產生也受一 定規律的支配。很多學者從各種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對產業集群進行了理論分析和 實證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傳統的產業集群。對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 業集群模式還很少有學者進行相關研究。那么,電子商務平臺的出現是否能促進 產業集群的形成,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模式與傳統的產業集群模式存在著 哪些方面的不同呢?這些問題亟需相關研究來進行解答。本文將對產業集群的研 究延伸到了電子商務平臺的背景下,拓寬了產業集群的研究領域,并且為實踐中 更好的建設淘寶村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1.6研究內容及結構
    在內容安排上,本文一共包括五章內容,如圖1-2所示。
     
    第一章:緒論部分,對當前淘寶村發展現狀、趨勢和相關問題等研究背景進 行簡要的概括,提出本文的研究問題,并闡明研究目的及研究意義。
    第二章:文獻回顧,對產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等相關研究進行大量文 獻回顧,并分析討論已有的相關研究理論和結論。
    第三章:研究設計,介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過程。
    第四章:案例分析,對案例進行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討論,得出本文的主要結論,提出了本研究的啟示,并指出 本研究的局限性,同時對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研究展望。
    第二章文獻回顧
    2.1產業集群
    邁克爾•波特(1990)在《國家競爭優勢》中認為,產業集群是某特定產業 的企業和機構聚集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穩定的集合體。 產業在特定的空間進行集聚,還有為何在這一空間集聚,都受一定規律的支配, 并會表現出某些特性。這種集聚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同時也影響經濟發展。基 于此,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對產業集群進行了相關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
    2.1.1產業集群理論
    (1)分工協作理論
    亞當•斯密(1776)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詳細論述了勞動 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并且增加國民財富。亞當•斯密提出隨著人類交換能力 的不斷提高,分工隨之產生與發展。亞當•斯密將勞動分工分為三種類型:一、 企業內部分工;二、企業間的分工;三、產業分工(社會分工)。事實上,產業 集群就是在企業間的分工基礎上形成的。產業集群所擁有的卓越的效率優勢主要 來源于企業間的分工,產業集群能夠保證并進一步深化分工與專業化,而分工與 專業化的深化能促進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
    馬克思(1975)批判性的繼承并發展了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馬克思認為, 社會分工衡量了生產力發展的程度,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社會分工 開始出現。社會分工的程度不僅體現了生產力水平,也體現了社會生產中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產生社會分工,同時社會分工又推動了生 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反映了生產關系性質,并影響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相 對于建立在分散基礎上的生產,建立在分工與協作基礎上的生產能夠產生更高的 效率。形成這種效應的原因有以下五點:一、在相同生產量的條件下,集體的協 作性生產比分散性生產節約所占用的空間;二、協作性的集體生產在交貨期臨近 或者其他緊急的情況下能夠完成更大的產量;三、在協作性的集體生產環境中, 通過勞動效率的差異可以表現出個人能力,在你追我趕的比賽中提高生產率;四、 在同一個企業里融合了各個生產環節,方便組織、管理以及控制,能夠保證生產 有比例和連續的進行;五、集體的協作性生產比分散性生產能夠提升物質資料利 用的效率。
    (2)規模經濟理論
    “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這兩個概念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90) 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提岀的。馬歇爾是第一個提出以外部規模經濟為集聚 動因的產業集群理論的學者。馬歇爾認為,與內部規模經濟一樣,外部規模經濟 同樣具有很高的產業組織效率。外部規模經濟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擁有專業 技術與能力的勞動力市場;二、能夠獲得中間產品;三、能夠獲得信息與技術。 另外,馬歇爾詳細的研究了形成規模經濟的理由。馬歇爾(Marshell)的觀點是, 技術、原料以及機械的經濟是大批量生產的最大的好處。與小工廠相比,大的工 廠所運用的機械具有效率優勢,因此能達到加快生產率的目的。大工廠進行大規 模的采購能夠獲得更低廉的采購成本,此外,大工廠能有效利用運輸工具來運輸 批量較大的產品,以此來獲得相對低廉的運輸成本。勞動力搜尋的成本以及輔助 生產的成本的降低、通過人與人間密切的關系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以及協同創新 的氛圍,這些因素都推動了產業集群的發展。
    (3)產業區位理論
    阿爾弗雷德•韋伯(1909)發表《工業區位論》,創立了工業區位理論。阿爾 弗雷德•韋伯從微觀層面的角度分析了企業區位選擇的問題,闡明企業在選擇是 否集聚的時候,會對比集聚所帶來的好處與成本。阿爾弗雷德•韋伯對產業集聚 的階段進行了劃分: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低級階段是簡單的通過企業本身規模 的擴張而形成的集聚。高級階段的產業集群是由多類企業在空間上形成集中而產 生的集聚。憑借其完善的組織,大企業在地方集中,與此同時吸引更多的類似企 業在空間上形成集中o若干企業在某一區域內的集聚有利于帶來更多集群效應與 長遠利益。在高級階段,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認為產業集群的形成 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的原因:一、勞動力組織發展。二、技術設備發展。三、經 常性的開支成本。四、市場化因素。其中,市場化因素被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認為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產業集群能最大限度地擴大批量采購 和銷售的規模,得到低成本的信用;另一方面,產業集群產生了統一的產品市場, 這類集群經濟不僅能引起單個企業本身的節約,而且能引起區域化的社會節約。 阿爾弗雷德•韋伯從區位因素角度探究了產業集群所擁有的優勢,并提出企業規 模擴張產生的集聚傾向與集聚所創造的集中化共同決定產業集群。
    (4)新產業區理論
    "新產業區"(New Industrial District)的概念是由巴格納斯科(Bagnasco)
    首次提岀的,新產業區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區域內,一群社會背景相似的企業和人 們共同形成的綜合體。新產業區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在創業初期,會受到 各種各樣因素的限制,在進行區域選擇的時候,這些企業會傾向于那些比較熟悉、 自己比較信任、關系相對穩定的區域,這些區域的文化因素、歷史因素、社會因 素以及相關政策都有助于創業,并且這些區域的文化力可以降低創業風險,有助 于企業成功,這就解釋了產業為何會在地里位置上彼此吸引,也解釋了集聚現象 產生的原因,反過來集聚會產生規模和范圍經濟,進一步擴大產業區的規模。薩 克森寧(A. Saxenian, 1994)認為硅谷所擁有的有利于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文化生 態環境造就了硅谷的成功。此后,由瑞士、法國、意大利地區科學家們組成的 GREMI (區域創新環境研究)小組提出了文化環境的概念。GREMI把技術創新 和“地域體”理論結合起來,探究了技術創新的動態性及其演進過程,提出創新 環境擁有地方特性,創新環境受創新行為的影響,也影響著創新行為。產業集聚 能帶來大規模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好處,這是一個企業所不能實 現的。創新環境理論關注創新行為協同效應,關注集群內部創新主體間集體的效 率,關注社會的根植性。在創新地區內,創新企業聚集在某一特定區域,依托著 集群區域內良好的環境,彼此之間進行獨立的運作。
    (5)增長極理論
    弗朗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在其著作《經濟空間:理論與運用》中 首次提岀了增長極的概念。弗朗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認為,同一時期 內,不同地區會有著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某些單位主導了經濟增長的趨勢,而 這些單位往往趨向于集中在地區內區位較好的地方,以追求外部規模經濟,增長 極由此形成。增長極理論還引入了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推動性單位。當推動 性單位創新或者增長時,其他經濟單位會跟隨其一起增長,它起到了支配性的作 用。一間工廠、同一部門內部的一組工廠、有合同關系的一些工廠的組合都有可 能是推動性單位。弗朗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把推動性單位的特征總結 為以下幾點:一、有發展前途的、高技術水平的新興產業;二、市場需求廣泛的 產業;三、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
    (6)技術創新理論
    熊彼特(Schumpeter)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系統性的提出技術創新理 論。熊彼特認為,企業集群的形成來源于技術創新以及技術創新擴散。創新不是 孤立存在的,而是趨向于集群,并且在時間上呈現非均勻分布。這是因為,在創 新取得成功以后,其他企業會追隨其腳步;其次,創新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門以 及與其相鄰近的部門,而不是在整個經濟系統內隨機的均勻的分布。在解釋經濟 波動或者經濟周期時,熊彼特認為,除了外部因素以外,經濟波動的發生存在兩 方面主要的原因:一、創新的群集;二、創新的非周期性增長。在上述觀點中, 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一、與隨后相類似的創新相比,初次創新要困難的 多,初次創新突破了進入障礙,這對于跟隨者的信心、觀念、行為及認識有著很 大的啟發;二、創新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初次創新的成功或是失敗的 經驗和教訓,都給跟隨者們提供了借鑒,讓他們能夠迅速取得創新成功,避免他 們走彎路。這兩點重要性將客觀導致技術創新的集群現象。
    (7)基于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理論
    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 1990)最先從競爭力角度分析和探究了產 業集群現象,提出了基于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理論。隨著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產 業集群在全球經濟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 構建了 “鉆石模型”(如圖2-1),該模型由四個主要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組成, 從競爭力的角度探究了產業集群現象,研究結果表明產業集群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減少交易的成本,還能夠改善激勵機制,創造集體財富。此外,在創新條件的改 善中產業集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產業集群還能夠加快生產率,同時有助于產 生新的企業。同其他區域的企業相比,集群內部企業一開始會因為激烈的競爭而 導致利潤減少,但卻可以形成競爭優勢。
     
    圖2-1波特“鉆石模型”
    (8)其他相關理論
    從網絡、社會資本視角研究產業集群。近年來,不少學者對產業集群網絡結 構進行了研究,學者們除了關注如何通過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來提高產業集群績 效外,還探究了中介研究機構在集群網絡中的創新性以及其對產業集群績效的作 用。產業集群和社會網絡環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的基礎。 Eisingerich等(2008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構建了產業集群績效的一個模型, 他們提出績效水平高的產業集群表現在兩方面:網絡強度與網絡開放性,前者會 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而后者對產業集群績效的正向影響會增加不確定性。 K^jikawa等(2010)在現有的網絡和組織理論的基礎上,對日本八個地區的產業 集群網絡進行了研究,由于網絡節點企業之間關系比較薄弱,所以需增加網路鏈 接活動來幫助優質網絡發展。Liu (2011)探究了創新聯盟對集群網絡密度以及 結構的影響,提出在網絡結構不夠緊密的情況下,結構洞不會出現。Bathelt和 Zeng (2012)基于強調生產者和消費者網絡以及關聯學習的重要性,以上海化工 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區位之間的供需關系以及產業集群企業之間的 網絡關系。
    從信息、知識溢出和創新視角研究產業聚集現象。Saxenian (1994)提出產 業集群內的知識溢出主要通過四種途徑實現:企業間直接合作、企業衍生、企業 間員工流動和企業間非正式交流。王緝慈(2001)研究發現,全球的高新技術產 業一般都集中在企業、公共研究機構和大學密集的區域。除了由于這些地方的人 才和知識資源非常充足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地方間的互動非常頻繁和高 效,產生了知識溢出效應。Athreye (2004)對硅谷計算機產業集群進行了研究, 發現群內企業之間人員的流動非常頻繁,提出由此形成的知識溢出是該產業集群 不斷創新的驅動力。在集群內,伴隨著企業之間勞動流動率的提高,知識溢出的 速度也不斷提高。Miguel等(2008)提出產業集群的創新來源于基于知識溢出 效應的商業模式的創新。Roger (2009)對知識溢岀、創業精神以及經濟發展間 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提出知識溢出有助于創業。楊功平和胡玉鳳(2013)運用重 復博弈研究得出:產業集群平臺下聯合所有權的最優性以及知識溢出的重要性。 由此得知,知識溢出效應的形成需要產業集聚平臺,能夠更好的提供正反饋機制 和重復博弈達到創新知識的累積,使集群內的個體所擁有的知識儲量逐步增多, 也更靠近經濟的前沿,這樣創新知識就會越來越多,進一步加塊了新知識或者新 技術的開發與推廣,使得本地區的產業集群同其他地區的產業集群相比,更具有 競爭優勢,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整個集群的綜合競爭力。
    2.1.2產業集群生命周期
    與產業一樣,產業集群也存在生命周期,這一點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學 者們也對此進行了專門論述。
    Eisingerich等(2008)把產業集群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少年階段和成熟階 段。在少年階段,產業集群的產品創新較多,這些創新是由產業集群進入者攜帶 進入的,集群內生產者數量和產品種類持續增多,新的產品成為已有產品的擴展 品而非替代產品,在該階段產業集群內的產品因為缺乏統一的標準而迅速變化。 在成熟階段,產業集群內的創新則主要來源于產業集群內干中學的過程,隨著生 產過程標準化,集群內的產品日漸趨同,新的產品對已有產品呈現出了替代關系, 產品的種類也趨于穩定。另外,組織間的網絡強度、合作關系、開放性和企業家 內生等對集群內創新的影響在少年階段和成熟階段也有著顯著不同。
    Maggioni (2004)則把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在初始階段,產業 集群的發展一般由外部激變所觸發,集群內企業向外界持續釋放集群所在地具有 盈利性信息,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這一集群;第二階段,伴隨著集群內企業 數量的增多,馬歇爾的集聚經濟成為產業集群增長和轉型的原因;第三階段,產 業集群有可能成為國家或地區的技術領袖,并能夠抵御外部的經濟衰退和技術沖 擊,也有可能走向衰退。
    相對來說,Tichy (1998)的劃分則被大部分學者們所接受,Tichy提出產業 集群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產生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以及衰退僵化階段。 在最初階段,生產過程與產品尚未標準化,憑借著分工與協作、資源和信息共享 以及知識溢出效應,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獲得了競爭優勢;在成長階段,產業集 群發展迅猛,產量獲得較大提高,集群內資源趨向于集中;在成熟階段,與產生 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產品與生產過程趨于標準化,集群創新速度有所放緩,企業 追求大批量生產,生產相同產品的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競爭變得更為激烈,導致 利潤有所減少;在衰退階段,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大量退出,集群創新趨向停滯, 競爭優勢逐漸減弱。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描繪了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充滿著復 雜性,涉及到創新、技術、企業存量、產出等諸方面的變化與演進,并且這些演 進與變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些演進會成為產業集群演進與變化的驅動力,而 其他方面的演進則可視為這些驅動力演進的表征與結果。上述文獻中出現了集群 過程創新與產品創新演變、集群企業進入與退出、產品趨同化以及產品與生產過 程標準化等問題,上述問題與產業集群技術演進密切相關,可視為集群技術演進 的結果與表征,而國外學者們廣泛認同集群技術演進是集群演進驅動力之一。另 外,Maggioni (2004)所提及的馬歇爾的集聚經濟演變是另一個重要驅動力,該 驅動力的演變直接會影響產業集群產出、創新績效以及集群企業進入和退出等方 面。
    2.1.3產業集群動力機制
    對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探究,已成為產業集群研究的核心。產業集群動力機 制的概念比較模糊,很難清楚的進行界定,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構成以及作用原 理也比較復雜。國內學者明確以產業集群動力機制作為研究對象,國外學者常用 DynamismDynamics和Dynamic mechanism等來進彳亍表述,但產業集群動力機 制這一概念的內涵還尚未得到明確界定與分析。
    產業集群的動力分為生成動力與發展動力,在集群形成階段體現為生成動力, 在產業集群發展階段體現為發展動力。最早對集群生成動力進行研究的學者為馬 歇爾(Al&edMarshall)。馬歇爾(1890)對產業集群的區位因素進行了探討,提 出集群的動力來源于原材料的供應、便利的運輸條件、專業化的人才和技術的擴 散。馬歇爾(1920)提出由于外部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了產業集群的出現。韋 伯(Al&ed Weber, 1909)分析了產業集群的區位因素,提出產業集群現象是由 很多因素推動形成的。韋伯(Alfi'ed Weber, 1929)率先提出了聚集經濟這一概 念,他量先采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來分析單一產業在區位上的 分布。隨后,多位學者對聚集經濟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克魯格曼(Krugman, 1991)、Hoover (1975)、揚格(1928)等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產業集群的生成動 力,包括規模收益遞增、規模報酬理論、“集聚體”等。1990年,邁克爾•波特 (Michael E. Porter)在其著作《國家的競爭優勢》中構建了 “鉆石模型”,提出 產業集群的動力包括四大主要因素與兩大輔助要素。Brown (2000)認為生成動 力是孤立的、不穩定的,伴隨著集群的發展,一些動力的作用會漸漸消退。
    Martin和Sunley(1996)提岀對集群動力機制的相關研究的轉變是從辨識生 成動力到分析發展動力。與產業集群生成動力相比,發展動力擁有層次更高的屬 性以及更加穩定的作用形式,在相對穩定的驅動力的作用之下,包括非正規學習、 品牌意識、網絡協同與合作、技術創新、競爭與合作、知識溢出效應等,產業集 群才能夠發展,并且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Martin & Michael, 1999; Jorg Meyer, 1998)。此外,產業集群發展動力通常存在著清晰的作用規則和穩定的協調關系, 而非獨立的產生作用。
    Best (2001 )提岀了集群動力機制模型,他把集群發展表述為從集群到新創 企業,再到多行業形成,再到開放系統,最后返回集群的過程,推動這一過程的 動力依次為“企業專業化——知識溢出——技術多樣性——水平整合與再整合一 —企業專業化”。Best認為產業集群發展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企業間的協作溝通; 產業集群的生命力是吸引外部企業進入,進而產生出一批新的企業,知識溢出效 應在這一階段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新創企業的大批岀現能推動集群技術升級 和提高技術多樣化,并由此產生各個產業部門;通過水平整合和再整合,產業集 群內的企業之間會產生協同效應,這有利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專業化程度,并且通 過和外部環境進行能量和物質互換形成一個開放化的系統。英國Swann教授 (1996, 1999, 2002)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幾個產業集群,他構建了兩個模 型:企業進入與集群增長模型,來研究集群動態特征,他把產業集群動力機制歸 納為包含產業優勢、企業增長、新創企業、氣候、文化資本、基礎設施等協同作 用的系統。Brenner (2001, 2003)提出產業集群擁有7種動力;非正式的交流、 人力資本的累積、企業合作、企業依賴、區域政策、社會輿論和資本市場,并且 建立了數學模型來分析這7種動力對產業集群發展的作用。魏守華(2002)通過 整合社會資本基礎上的地域分工、合作效率、技術創新及其擴散、外部經濟這四 個因素,構建了競爭優勢與集群動力機制的關系圖。J&rg Meyer Stamer (2003) 從微觀、中觀、宏觀以及兆觀四個層次構建了產業集群動力模型。隨廣軍等(2004) 把產業集群動力因素歸為以下幾個因素:市場信息、企業家能力、要素資源、社 會環境、產業配套設施、政府政策、技術創新,并構建出集群生命周期動力因素 函數。
    產業集群動力機制推動了集群的形成、發展以及演進,是集群運行的規則和 集群發展的結構體系,有著穩定的規律。從影響產業集群發展以及完善的因素來 看,一些外部因素也影響著產業集群動力機制。實踐表明,產業集群得以健康、 持續發展需要依靠完善的產業集群動力機制。
    2.2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國內以及國外的學術界,對于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無論是行業 產業集群還是區域產業集群,都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于電子商務產業集 群或產業鏈的研究,還相對欠缺。淘寶村是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成功案例。淘寶 村自2009年開始出現,但淘寶村的數量直至2014年才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國內 外有關淘寶村的研究還非常少。
    2.2.1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概念
    學者們從不同的側重點和視角來研究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因此,對電子商務 產業集群概念的表述存在差異。池麗月(2010)提出了組成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 三大主要部分:網商、網貨供應商、配套服務提供商。蔣定福和岳敘(2012)將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概念界定為:一群在地理上相互鄰近或者在業務上存在關聯 性,在互聯網平臺上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以實現商務目標的機構和企業所組成 的集聚體。吳先鋒(2014)認為區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是指立足于服務區域社會 生活和經濟發展、發揮區域優勢,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在特定地理空間上 集聚。閆明磊(2006)基于虛擬組織理論,提出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存在虛擬性, 依托互聯網,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可以減少對空間地理的依賴性。
    2.2.2電子商務產業集群興起原因
    除了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概念的表述存在差異,學者們對淘寶村的興起原因 也各有不同的見解。黃梅英(2014)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對軍埔淘寶村電子 商務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數據結果顯示25%的網商是通過親 戚或者朋友介紹從事電子商務的,這與農村電商的發展特征相符。在中國,傳統 的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信息完全對稱,而且有統一的 規矩。這對電子商務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優勢。一個農村電商先發展起來,便 向周邊的親友擴散,帶動他們一起開展電子商務。在歸納電商產業集群相關定義 的基礎上,吳先鋒(2014)界定了區域電商產業集群概念。在對電商產業集群的 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了區域電商產業集群特征,把區域電子商 務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因歸為四個方面:一、尋求規模經濟;二、區域產業品牌和 特色提升;三、降低創新風險;四、政府的支持和倡導。并且對四大動因進行了 相關分析,為建設我國區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提供參考。葉建美(2012)采用問 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東風村網商進行實地調研,探究沙集模式產生的原因, 分析其對東風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的影響,了解其目前發展的現狀和 存在的問題,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新的思路。阿里巴巴研究院(2014)統計分析 了淘寶村快速爆發的三個原因:一、淘寶網這種平臺電商模式,非常適合農民創 業;二、淘寶村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包括成本上的優勢和經營上的靈活性等;三、 返鄉人員的拉動和先期崛起淘寶村的示范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與阿里巴巴研究中心(2011)合作調研了沙集鎮淘寶村。通過沙集現象總結出沙 集模式。歸納了沙集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選 對了產品;一群勤奮、開放、誠信的年輕人;農村特有的親情關系和口碑傳播; 當地政府的支持。
    2.2.3電子商務產業集聚效應
    電子商務產業集聚會帶來競爭優勢、經濟效應和集群效應等,學者們對此也 進行了相關研究。Guo Guihang (2014)通過研究分析軍埔淘寶村,探討了電子 商務產業集聚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應。在Michael E. Porter提岀的鉆石模 型等理論的支撐下,Guo Guihang研究發現淘寶村擁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具體來 說,集群網商可以享受很多有利因素,如知識溢出和政府補貼資金。當遭遇嚴重 的局部競爭,網商可以通過采用差異化戰略來避免財務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 完善的相關行業可以為網商提供無風險或低風險的商業機會。此外,集群有助于 在消費者之間快速共享信息。但斌等(2010)對我國電商產業集群的發展態勢進 行了探究,在結合有關實例的基礎上,從兩個方面:電商對產業集群的作用機理 和產業集群對電商的作用機理進行透徹剖析,構建了電商和產業集群的聯動發展 模型,提出了電子商務所構建的營銷平臺、資源整合平臺、融資平臺支撐著產業 集群的升級,產業集群所形成的信用優勢、聚集效應、知識溢出、鄰近效應對電 商的發展有正向的推進作用,從而實現了電子商務和產業集群良性發展。陶安 (2014)對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內近300家企業進行調查,提出集群內企業的電 子商務應用能力、企業間的伙伴關系和供應鏈管理對集群競爭優勢影響的相關假 設,構建了相關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集群內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能力對伙伴關 系的維系和供應鏈管理有顯著正相關性;集群內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能力和企業 間緊密的伙伴關系對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提高需通過供應鏈管理進行傳導;供應 鏈管理對提高集群競爭優勢有顯著影響。
    2.2.4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演化階段
    學者們在關注電子商務產業集群興起原因和帶來的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對電 子商務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進行了歸納。駱瑩雁(2014)以沙集淘寶村為例,分 析了沙集淘寶村的演化過程。沙集鎮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經歷了五個階段,種子階 段、集群網絡形成階段、集群成長階段、集群轉型階段和集群衰退階段。面對目 前沙集淘寶村面臨的網商多、復制者多和平臺混雜等問題,文章作者建議沙集模 式未來需要通過構建電子商務平臺的雙邊市場,形成平臺化治理的思維。李煩和 劉寶春(2014)通過研究分析并結合相關實踐,構建了我國電商產業集群的演化 模型,總結出了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演化過程的五個階段:準備期、孕育期、成長 期、穩定期和衰退期。
    2.2.5電子商務產業集群面臨的問題
    隨著淘寶村的快速發展,開始出現一些問題,包括人才匱乏、激烈的同質化 競爭、缺少管理和組織以及空間受到制約等等。方巍巍(2014)通過對大量的義 烏電子商務企業以及配套行業進行調查,針對義烏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存在的商業 層次低、產業鏈建設不完善、網商規模集聚能力差等問題,提出釆用協同創新的 思想來建設義烏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發展體系,促進產業集群良性互動,推進義烏 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與阿里巴巴研究中心(2011) 合作調研了沙集鎮淘寶村。發現了沙集模式目前面臨的挑戰,突出表現為:龍頭 企業的缺乏、知識產權和品牌、缺乏人才、產品質量隱患、砸價現象、同質化競 爭問題等。
    23簡要評述
    從以上文獻的回顧來看,國內外學者從各個角度對產業集群進行了研究。總 的來說,產業集群的存在和發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 外部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數量非常之多,集群內部的企 業之間相互進行著高度分工與協作,有著非常高的生產效率,產品不斷銷往集群 區域外市場,產業集群由此獲得了外部規模經濟。
    2) 節省空間交易成本。尋找成本、合約談判成本、合約執行成本、運輸成 本以及信息成本都屬于空間交易成本。產業集群區域內部的企業在地理上彼此靠 近,有助于形成相互信賴的信用機制,這樣可以降低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幾率。 產業集群區域內的企業之間維系著靈活的非正式關系。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相 對于遠距離企業聯盟和垂直一體化安排,產業集群具有更高的效率。
    3) 學習和創新效應。產業集群能培養企業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產業集群內 部企業彼此相互接近,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集群內企業不斷地進行組織管理和 技術創新。一家企業進行創新,該創新知識很容易外溢到該區域內的其他企業, 這種知識溢出效應給產業集群帶來了競爭優勢。另外,產業集群有助于培育企業 家才能,促使新的企業不斷誕生。
    此外,學者們也對產業集群生命周期進行了論述,產業集群的演進是有生命 周期的,處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集群其發展動力存在差異,所以對產業集群動 力機制進行研究的時候需界定對應的生命周期。
    相比產業集群的研究,有關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研究還很不完善,沒有形成 成熟的理論體系,對于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和演變路徑國內外學者尚未 取得共識,有待進一步探究。目前國內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包括依托信 息的虛擬集群以及依托實體的物理集群,本文研究的對象為后者,重點研究淘寶 村的發展模式。關于淘寶村的興起原因,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學者 們也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研究,但尚未形成統一觀點。對淘寶村的研究需要借 鑒產業集群相關的成熟理論,但也需要關注電子商務平臺的特征,從電子商務平 臺背景出發,探究淘寶村這一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
    第三章研究設計
    3.1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包含了一套特有而完整的設計思路、資料收集步驟以及分析策略, 是管理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李懷祖,2004),適合于對現象進行理解以及探究 “為什么”與“如何”類的問題(Yin, 2002b)o相比于其他方法,案例研究法 能對案例進行系統的理解和詳細的描述,而且也能掌握所處的脈絡情景與動態的 互動過程,能夠獲得一個較整體與全面的觀點(鄭伯壩、黃敏萍,2008; Gummesson, 1991)o本文的研究內容是淘寶村的興起原因、發展脈絡和發展趨勢,盡管已有 研究對產業集群的探討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對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群 模式的研究還較為少見,同時也需從淘寶村發展的各個階段予以深入剖析,因此 這一研究問題適合援弓I探索性研究的思路。可見,本文的研究內容能與案例研究 法的優點良好契合,符合Eisenhadt (1989)提出的適宜應用案例研究法的相關 條件。
    具體而言,本文運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對多案例進行比較分析。跨案例研究 相對單案例研究能使分析結果具有更高的普遍性,適用于理論構建(Yin, 2002a, 2002b)o各案例間的辯駁與比較更有助于支撐結論的可信度。
    3.2案例選擇
    案例選擇首先需要定義選擇的標準和篩選的過程,選擇樣本的主要理論依據 是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而非統計概念(Glaser & Strauss, 1967)。案例研 究方法既注重現象所在情景又涉及到案例本身,因此會出現大量變量,如果運用 統計抽樣方法,那么涉及到的變量越多,需要研究的案例也就越多,則會導致研 究變得過分復雜。所以,在案例研究方法中,樣本選擇的標準是依據案例的特殊 性而不是一般性,也就是所謂的探索性思路(Yin, 2002b)o
    本文主要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淘寶村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 為:(1)交易場所:經營場所位于農村地區,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2)交易規 模:電商年交易總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3)網商規模:活躍網店總數達到本 村家庭戶數的10%以上,或者本村的活躍網店總數達到100家以上。根據研究對 象的選擇標準,研究團隊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二手數據,從中選擇了 40個樣本 作為備選集。
    關于案例數量,Eisenhardt (1959)提出多案例研究中案例的數量在4-8個 之間最為合適,而Yin (2002a)認為案例的數量在6-10個之間為宜。所以,在 上述案例集中,研究團隊進一步選取其中8個樣本作為最終案例,主要依據:(1) 不同地區的淘寶村兼顧;(2)經營不同類別產品的淘寶村兼顧;(3)擁有資源優 勢的淘寶村和自發興起的淘寶村兼顧。選取的最終案例的基本信息如表3-1所示。
    表3-1案例基本信息
    名稱 所在地 主導產業
    東風村 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 家具
    軍埔村 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軍埔村 服裝、不銹鋼制品
    金槐村 揚州市和江區西湖鎮金槐村 毛絨玩具
    下營村 十堰市那西縣澗池鄉下營村 綠松石
    灣頭村 濱州市博興縣錦秋街道灣頭村 草編產品
    里仁洞村 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里仁洞村 女裝
    青巖劉村 金華市義烏市江東街道青巖劉村 襪子、女裝
    丁樓村 荷澤市曹縣大集鄉丁樓村 演出服飾
     
    3.3資料來源與收集過程
    根據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本文的研究團隊最終選取8個樣本作為研究對象。 本文資料的來源:(1)在線訪問研究對象的網店;(2)在線收集研究對象涉及的 相關信息;(3)在網站上檢索到的相關文獻。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研究組成員 對案例資料和數據進行反復審核,確保對所有案例的分析具有同樣的質量和結構。
    第四章案例分析
    本文的研究團隊由5位成員組成,包括兩位教授和三位碩士研究生。在對案 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采用常用的內容分析法(Contents Analysis)對收集 到的原始資料進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步驟如下:
    1) 根據本文的研究內容選擇研究樣本,本文主要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 淘寶村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為:(1)交易場所:經營場所位于農村 地區,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2)交易規模:電商年交易總額達到1000萬元以 ±; (3)網商規模:活躍網店總數達到本村家庭戶數的10%以上,或者本村的活 躍網店總數達到100家以上。根據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研究團隊先收集和整理 了大量二手數據,從中選擇了 40個樣本作為備選集。關于案例數量,Eisenhardt
    (1959)提出多案例研究中案例的數量在4-8個之間最為合適,而Yin (2002a) 認為案例的數量在6-10個之間為宜。所以,在上述案例集中,研究團隊進一步 選取其中8個樣本作為最終案例,主要依據:(1)不同地區的淘寶村兼顧;(2) 經營不同類別產品的淘寶村兼顧;(3)擁有資源優勢的淘寶村和自發興起的淘寶 村兼顧。
    2) 確定分析單元,根據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本文的研究團隊最終選取8 個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本文資料的來源:(1)在線訪問研究對象的網店;(2)在 線收集研究對象涉及的相關信息;(3)在網站上檢索到的相關文獻。本文的分析 單元為每個樣本的所有資料。
    3) 設立分析類目,在對淘寶村的演變路徑及其特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本 文把淘寶村的生命周期分為萌芽階段、擴散階段、分工階段、規范化階段,這是 在對所有樣本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劃分的,每一階段的特征分為淘寶村的 規模、主導產業、企業之間的協同性、企業間信息的共享性、相關配套設施以及 政府干預程度等方面,每一階段的特征類目是從傳統產業集群的相關研究中提煉 岀來的,根據這些類目,研究團隊有針對性的對分析單元的資料進行研究與分析。
    4)資料分析,首先,我們通過研究每個案例的資料來獲得對這一案例的透 徹了解,在單個案例的研究基礎上,我們開展跨案例分析比較,進一步獲取對所 有案例更加全面和系統的宏觀理解。本文主要采用開放性編碼對資料進行分析和 整理,目的在于從大量的定性資料中提煉出淘寶村的發展路徑和動力機制。開放 性編碼要求貼近數據,從資料中產生概念,主要是將資料分解、提煉和范疇化的 過程。在此過程中,要求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盡量“懸置”個人“傾見”和研究 界的“定見”,將所有資料按其本身所呈現的狀態進行編碼(陳向明,2000)0開 放性編碼的過程類似一個漏斗,剛開始時范圍較寬,需要對資料內容進行逐行檢 視,隨后不斷縮小范圍。
    在具體操作中,課題組5名成員首先對一個淘寶村的資料進行編碼,然后就 編碼結果的異同與內涵進行詳細討論,以確定在本課題研究情境下編碼的基本規 則。接著三位成員繼續對剩下的7個案例分別獨立進行編碼,兩名成員負責檢核。 經過以上過程,最終從資料中抽象出淘寶村發展的四個階段和淘寶村發展各階段 的動力機制。表4-1是本研究中開放性編碼的幾個示例。
    表4-1開放性編碼示例
    范疇 典型引用
    演變路徑 一個曾經靠賣破爛為業的蘇北小村莊,3000多農民在一個人的帶領 下開了 1200多家淘寶網店,年交易額居然高達4億元……淘寶村一 代:隨意求大,松散型聯盟1+1<2;淘寶村二代:分合有道,公司型 聯盟l+l>2o (解密“淘寶村”千家網店共贏之道)
    動力機制 關于入行的原因,25 %的從業者是親戚朋友介紹進入到電子商務行 業,這符合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中國農村是一個區別于成熟 市場經濟的特殊形態社會。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指出,中國傳統的鄉 村社會是“熟人社會”,熟人社會不僅有公認一致的規矩,而且信息全 對稱。這種“熟人社會”對于電子商務的成長和擴散,具有天然的優勢。 一個農村電商戶率先發展起來,便形成漣漪效應,向周邊的親友、鄰 居擴散,帶動大家一起從事電子商務。(黃梅英,2014)
     
    4.1淘寶村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征
    與傳統產業集群一樣,淘寶村的演進是有生命周期的,處在生命周期不同階 段的淘寶村其發展動力存在差異,所以對淘寶村動力機制進行研究的時候需界定 對應的生命周期。本文把淘寶村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并對每一階段的特 征進行了整理歸納(如表4-2),主要從淘寶村的規模、主導產業、企業之間的協 同性、企業間信息的共享性、相關配套設施以及政府干預程度等方面來對淘寶村 的發展特征進行梳理。
    表4-2淘寶村生命周期
    特征 萌芽階段 擴散階段 分工階段 規范化階段
    規模 規模小 規模擴張 規模趨于穩定 規模處于動態變 化中
    主導產業 產品種類單一, 以主導產業為主 在主導產業的基 礎上,銷售同質 化產品 銷售與主導產業 具有關聯性的產 品 以主導產業為主, 關聯產品為輔
    企業的協同性 企業間的協同性 低 企業間的協同性 開始加強,淘寶 店主們合作經營 企業間的協同性 進一步加強,形 成產業鏈上下級 的合作關系 企業間的協同性 表現為合作與競 爭
    信息的共享性 企業間信息的共 享性低 信息共享程度 高,村民們經常 聚在一起討論網 店經營經驗 企業間信息的交 流更為頻繁,除 了業務上的交流 往來,還定期交 流經營經驗 信息的共享使淘 寶村出現仿制現 象,創新程度低
    配套設施 相關配套設施很 不完善 配套設施不斷完 善 配套設施進一步 完善,形成一條 完整的產業鏈 人才引進與培養 機制不夠完善
    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程度低 政府并沒有主動 對淘寶村的發展 進行干預,而是 適時地有針對性 的提供指導和幫 助 政府對淘寶村的 發展提供政策上 和經濟上的扶持 政府對淘寶村面 臨的問題需要制 定相應的政策預 以規范
    淘寶村的生命周期包括四個階段:萌芽階段、擴散階段、分工階段、規范化 階段。萌芽階段是指淘寶村尚未形成,只有率先發展起來的幾家淘寶店的階段。 擴散階段是指在率先發展起來的幾家淘寶店的帶動下,其他村民紛紛效仿,加入 電商大軍的階段。分工階段是指當淘寶村的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淘寶村開 始出現分工,形成產業鏈的階段。規范化階段是指淘寶村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出現了一些問題,需對其進行規范化的階段。
    (1)萌芽階段及其特征
    淘寶村首先是從萌芽階段發展起來的。在萌芽階段,淘寶村的規模還很小, 甚至可以說沒有形成規模。大多數的淘寶村是從一兩個淘寶店開始發展起來的, 如沙集鎮東風村就是在孫寒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他在網上銷售簡易木質家具, 創富百萬,在他引發的賺錢效應的帶動下,東風淘寶村才有了雛形;軍埔淘寶村 是由許史東、許冰峰、黃時加等十幾個從廣州打工回鄉的年輕人帶動發展起來的; 下營淘寶村的開拓者是村里的村民王濤,在王濤及其堂弟王杰的帶動下,村民紛 紛效仿開起淘寶店。關于網上銷售的產品,有的淘寶村是基于村里原來所經營的 產業,例如曹縣丁樓村,依靠傳統手藝——表演服飾加工,演變為繁榮的淘寶村;
    而有的淘寶村其主導產業與村里原來所經營的產業并無聯系,是偶然因素興起的, 如東風村原來是以回收廢舊塑料為業的,如今村民們以在網上銷售家具為生。由 于處在萌芽階段,淘寶村只有率先發展起來的兩三個淘寶店,所以店鋪之間的協 同性以及信息的共享程度很低。在萌芽階段,淘寶村的配套設施還很不完善。東 風村孫寒最初開網店的時候,村里還沒有寬帶,全鎮也只有唯一的一個快遞員, 經過孫寒不懈的努力,電信局才答應幫他安裝寬帶,在快遞員路經村里的時候, 付一點提成,求他幫忙把貨物帶到宿遷然后發向全國。在淘寶村最初的萌芽發展 階段,政府并沒有進行過多的干預,當淘寶村逐步發展起來后,才引起有關部門 的重視,對其加以引導和幫助。
    (2)擴散階段及其特征
    在率先發展起來的淘寶店鋪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效仿開起淘寶店,淘寶村 進入擴散階段,規模不斷擴大。金槐村生產毛絨玩具的家庭作坊在周圍朋友開網 店的帶動下,開始關注網上銷售,進駐淘寶從事電子商務銷售。灣頭村大部分村 民原來都是通過傳統方式從事草編生意,2006年起,灣頭村出現了第一批淘寶 店,開始在淘寶上銷售草編產品,接下來幾年,灣頭村的草編淘寶店憑借網絡購 物飛快發展的契機,淘寶店從最初的十幾家發展到如今的一千多家。在產品方面, 在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村民們主要銷售同質化的產品。隨著淘寶村規模的不斷擴 大,企業間的協同性開始加強,就拿東風村來說,一開始所有的淘寶店銷售的都 是孫寒所生產的簡易木制家具,孫寒充當生產商的角色,而村民們的淘寶店就是 分銷商,后來,一部分村民開始自己生產家具,在家具銷售過程中,哪家缺貨會 從其他店鋪調貨,店鋪之間形成了很好的合作關系。在信息共享方面,淘寶村內 的村民大都沾親帶故,不少村民從事電子商務,也是由其他村民帶領的,村民們 聚在一起,經常會討論網店經營經驗。下營村是個小山村,村里開淘寶店的都是 二、三十歲的青年人,這些年輕人聚在一起,討論交流的都是網上營銷。淘寶村 規模的擴張,會引起淘寶村內相關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包括網絡設施,物流企 業,金融機構等等。在淘寶店的帶動下,物流企業紛紛在淘寶村設立物流網點, 村里的各家各戶也都通上了網絡,金融機構也為有需要的網店主提供融資幫助。 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為淘寶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另外,在擴散階 段,政府并沒有主動對淘寶村的發展進行干預,而是適時地有針對性的提供指導 和幫助。
    (3)分工階段及其特征
    在擴張階段,村民們開設淘寶店具有隨意性,大家所經營的產品大都雷同, 這就導致了網店的銷量、利潤不斷下降。在這時,淘寶村適時地做出了調整,開 始分工協作,進入分工階段。東風村為了解決無序的內部競爭,大家開始豐富經 營種類,除了銷售當地特產,還銷售燈具、創意植物、小家電、裝飾材料等產品, 這些產品與家具大都具有關聯性。在經營分工上,新增加的產品一部分從別的地 方進貨,一部分由村內有能力的人自行生產,完善了產業鏈。此外,返鄉的大學 生還開設了專門的網頁設計公司,來幫村民裝修網店、設計廣告語、拍攝產品圖 片等。下營村在淘寶店的帶動下,己經形成了綠松石“采購一加工一運輸一銷售” 的產業鏈條。義烏青巖劉村衍生出了網頁制作、網站銷售、店鋪裝修、產品攝影、 貨物包裝、貨物中轉、快遞配送、商品運輸、網店超市等多種新興行業,形成了 -條完善的產業鏈。在分工階段,淘寶村呈現出了錯位分級的發展態勢,企業間 的合作由水平向縱向發展,形成產業鏈上下級的合作關系,企業間信息的交流也 更為頻繁,除了業務上的交流往來,還定期的探討生意經。此外,在這一階段, 相關配套設施也更為完善,淘寶村的規模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 也加大了對電商的扶持力度。在軍埔村,金融部門給電商企業提供貼息貸款,解 決了電商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揭陽市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用金融杠桿來 幫助中小企業發展。政府還為符合條件的電商企業提供網費、房租等的減免和補 貼,建設電商創業園區,吸引外地企業和快遞公司的加盟進駐。政府還新建了一 批寬帶節點、寬帶端口和光纖線路,軍埔村實現了無線網絡覆蓋和光纖到戶,成 為潮汕地區資費最低、網速最快的地方。此外,這里還開設了電子商務培訓中心, 開展免費培訓。與此同時,華南師范大學與揭陽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合作,在軍埔 村開辦電子商務人才精英班,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注入活力與智慧。
    (4)規范化階段及其特征
    在分工階段,淘寶村逐步發展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但同時,淘寶村的發展 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圖片盜用行為、同質化競爭、人才缺乏、產 品缺乏創新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淘寶村進行規范化,淘寶村進入規 范化階段。從2011年起,淘寶網出臺了一系列新的規則,加強了對圖片盜用的 懲罰力度,寶貝搜索的排名依據由信譽高低變為銷量大小,提高淘寶商城的服務 年費等。這些新規,對于經營能力一般的淘寶店鋪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淘寶村的 店主主要以農民為主,他們的知識水平、經營管理能力相對來說較低,淘寶出臺 的這些新規,壓縮了店鋪的利潤空間。另外,淘寶村大多數店鋪銷售的產品具有 同質性,相互之間通過價格戰來競爭,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一方面,店鋪的 經營成本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店鋪的收入逐漸減少,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店鋪 利潤空間被壓縮至最低。此外,由于店鋪銷售的產品基本相同,店鋪的創新程度 不高,一家店鋪開發了新的產品,其他店鋪很容易進行仿制,導致整個淘寶村的 創新意愿不強。人才的缺乏也是淘寶村面臨的問題,店鋪的經營需要各方面專業 的人才,而淘寶村主要以家庭作坊的模式的發展起來,缺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機 制。在規范化階段,一部分經營不善的店鋪會被淘汰,又有新的店鋪會開設起來, 淘寶村的規模處于動態變化中。在經營的產品上,產品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 店鋪間的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企業間的協同性表現為合作與競爭,一方面企業 間存在業務上的合作,另一方面企業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由于地理位置上的 鄰近,企業間的交流依舊密切,這帶來了新的問題,即產品缺乏創新,缺乏自主 品牌。很顯然,淘寶村正處于產業升級的重要關頭,如果上述問題能夠得以解決, 那么淘寶村將會形成更為完備的產業鏈。在規范化階段,政府和店家們需要共同 謀求解決之道,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來規范淘寶店家的行為,淘寶店家也要 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尋找發展的突破口。
    4.2淘寶村演進的動力機制
    在對淘寶村的生命周期進行歸納的基礎上,本文對每一階段的動力機制進行 了詳細的探討,總結出淘寶村演進過程中的動力機制(如表4-3)o
    表4-3淘寶村演進動力機制
    萌芽階段 擴散階段 分工階段 規范化階段
    動力機制 創新 區位因素 社會網絡 創業知識溢出 預期成本收益 外部規模經濟 分工協作理論 同質化競爭
    (1)萌芽階段的動力機制
    在萌芽階段,淘寶村的規模還很小,只有率先發展起來的幾家淘寶店。在這
    一階段,淘寶村的興起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通過
    對案例的分析,把萌芽階段的驅動因素歸為兩方面:創新和區位因素。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 "創新"這一概念。熊彼特(Schumpeter)用創新一詞來闡釋經濟發展,他提出 經濟發展的根源在于創新。熊彼特認為存在五種創新:一、提供一種新的產品或 者引進一種新質量的產品;二、采用新技術或者新生產方法;三、挖掘新市場; 四、從其他供給渠道來獲得原料或者半成品:五、改變企業的組織形式。在淘寶 產業興起之前,丁樓村大部分村民從事表演服飾制作和銷售生意,2010年,個 別村民探索性地在淘寶上開設了淘寶店,結果銷售訂單紛至沓來,農民們看到了 其中的商機于是不斷加入,生產規模急速擴大,最終形成了丁樓淘寶村。與丁樓 村不同,沙集鎮東風村原先以回收廢舊塑料為業,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孫寒開 始在網上銷售簡易木質家具,創富百萬,在他引發的賺錢效應的帶動下,東風淘 寶村才有了雛形。不管是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引入電商模式,還是從無到有的開 設了淘寶店,這都是一種創新,而正是這樣的創新,才導致了淘寶村后來的興起。
    區位因素是指引起區位的地理特征以及功能形成與變化的因素,包括自然、 社會經濟、技術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指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區位形狀等;社 會經濟因素指政治、文化、人口、資金等;技術因素指科技水平等。在淘寶村發 展的萌芽階段,區位因素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青巖劉村憑借著全國 小商品集散地的區位優勢,吸引了大批淘寶網商進村開店。在淘寶村發展起來之 前,里仁洞村還是蠻荒之地,房租非常便宜,一套100 E的小產權房平均月租不 超過一千。跟市區比起來,里仁洞村生活成本要低很多。此外,里仁洞村附近有 多家快遞公司,公共交通也很便利,公交車直達淘寶店主的三家主要取貨點之一: 沙河服裝批發市場,到“十三行”或者“白馬”也只需稍轉幾站。里仁洞村得 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淘寶小賣家。由于聚集了大量的淘寶賣家, 里仁洞村被稱為“淘寶村”。一部分淘寶村是建立在區位優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在各種區位因素中,房租成本、交通條件等是吸引淘寶店家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的淘寶村,創新和區位因素分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誘導作用,正是因 為創新和區位優勢的存在,淘寶村才得以興起。
    (2)擴散階段的動力機制
    在擴散階段,村民們在先行淘寶店的帶動下,紛紛加入到電商的大軍中來, 形成了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在這一階段,本文基于案例研究把淘寶村的動力機制 歸為三個驅動因素:社會網絡、創業知識溢出、預期成本收益。
    社會網絡指社會單位間的政治、管理、經濟以及傳統、文化和人與人間多種 關系結合成的網絡關系。社會網絡的提出,為研究產業集群提供了新的視角。社 會網絡可以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和信息交易成本,增進聯系和信任,促進知識和信 息的流動,便于敏感信息和隱含知識的傳播。Elfring (2003)對集群網絡中強、 弱聯系對顯性、隱性知識的影響進行了研究。Elfring提出弱聯系有助于顯性知識 的溝通,而強聯系有助于隱性知識的溝通。農村是一個基于地緣、血緣、人情的 熟人社會,熟人社會具有人情、面子、信用、規則等特征(宋麗娜,2009)0這 些特征對淘寶村擴散階段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農村,人與人之間存 在著強聯系,根據Elfring的研究,強聯系有助于隱性知識的溝通,農村社會人 與人間的強聯系使網店的創富知識成為人盡皆知的信息,在淘寶村發展的擴散階 段,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加速了淘寶村的擴張。下營村是個不大的村子,王濤、王 杰開網店的事被村里人知道后,大家都想像他們一樣開網店,下營村的村民大都 沾親帶故,王濤、王杰兄弟倆傳授開網店的經驗給村民們,在他們的指導下,村 民們紛紛開起了網店。東風村孫寒開網店致富后,村民們紛紛向他請教致富經驗, 礙于親鄰面子,孫寒手把手的教村民們開網店的方法,最終形成了東風淘寶村。
    閆華飛(2015)對創業行為、創業知識溢岀和產業集群發展績效三者之間的 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創業行為顯著的正向影響創業知識溢出;創業知 識溢出顯著的正向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績效;而創業行為不顯著影響產業集群發展 績效。這一研究結果可以很好的用來解釋幾家成功淘寶店是如何擴散成一個淘寶 村的,創業知識溢出效應在擴散階段起到了重要的驅動作用。創業知識溢出指創 業者的知識被后來或者潛在創業者取得而并未獲得補償,或者獲得的補償低于其 價值的現象,它屬于知識溢出。創業知識溢出的主體和客體分別是創業者(企業 家)、在位企業內部員工或新創企業,創業知識溢出的內容是識別以及利用機會 的知識和克服新進入不足的知識,也就是創業機會抓取以及克服新進入不足的知 識溢出。下營淘寶村的開拓者是王濤,2010年,王濤的堂弟王杰去幫王濤看淘 寶店,2011年3月份,王杰另起爐灶開始銷售綠松石,之后開了淘寶店。金槐 村生產毛絨玩具的家庭作坊在周圍朋友開網店的帶動下,開始關注網上銷售,進 駐淘寶從事電子商務銷售。灣頭村大部分村民原來都是通過傳統方式從事草編生 意,2006年起,灣頭村出現了第一批淘寶店,開始在淘寶上銷售草編產品,接 下來幾年,灣頭村的草編淘寶店憑借網絡購物飛快發展的契機,淘寶店從最初的 十幾家發展到如今的一千多家。
    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本文的研究團隊還發現很多村民開設網店是因 為開設網店的成本很低,這里就涉及到電子商務平臺的特征問題,電子商務平臺 對于創業者來說,具有低風險、低成本、靈活、市場廣闊等優勢,這對于農民創 業來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張小蒂(2010)提出產業集聚實質上是企 業家集聚,企業家是市場過程中的產物,如果勞動力在原來的部門積累了一定的 知識使得其成為企業家的收益超過現有收益,那么他將會選擇成立新的企業,從 而擴大了一個地區產業集聚的規模。而建立新企業必然會涉及到投資,當投資額 超過了其自有的財富,就需要進行融資,此時金融市場在企業家和產業集聚形成 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影響著企業家顯現的速度以及產業集聚水平。 根據張小蒂(2010)的研究,一個地區金融市場的效率越高,相應的,該地區企 業家顯現速度越快,同時該地區的企業家密度也較高,通過示范效應和財富效應, 企業家會更快的在該地區顯現,導致該地區產業集聚規模迅速擴張。這與淘寶村 的爆發式發展形成了悖論,淘寶村是在金融市場效率相對較低的農村發展起來的, 在金融市場效率較低的地區,企業家顯現的速度和產業集聚的規模都將受到限制, 那為什么淘寶村能如此大規模的涌現呢?淘寶村與傳統產業集聚有所不同,淘寶 村是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產業集聚,電子商務平臺對于創業者來說,具有低風險、 低成本、靈活、市場廣闊(林雨軒,2014;趙正麗,2014,王若蕙,2008)等優 勢。電子商務平臺的這些特征彌補了農村金融市場效率相對較低的缺陷,在電子 商務平臺下,創業者的創業成本很低,可以不需要通過金融市場來籌集資金。從 電子商務平臺特征的角度來考慮,可以解釋為什么淘寶村可以在農村得以迅速發 展。魯德銀(2007)研究了企業遷移、企業家行為與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研究 結果表明,企業遷移有兩個主要動因:產業集群收益預期和產業集群遷移成本預 期。從收益與成本這個角度來考慮,電子商務平臺對創業者來說,意味著較低的 成本預期,使創業者的創業意愿更高,從而產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綜上,本文 認為預期收益高和預期成本低是淘寶村規模擴散的原因。
    (3)分工階段的動力機制
    “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這兩個概念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90) 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提岀的。馬歇爾是第一個提出以外部規模經濟為集聚 動因的產業集群理論的學者。馬歇爾認為,與內部規模經濟一樣,外部規模經濟 同樣具有很高的產業組織效率。
    與傳統產業集群一樣,淘寶村的發展也受到了外部規模經濟的驅動,外部規 模經濟在淘寶村的分工階段表現的尤為明顯。由于企業間的分工,淘寶村擁有了 卓越的效率優勢。大量網商的集聚不僅能夠保證分工與專業化的效率,還能進一 步加深分工與專業化,反過來促進淘寶村的發展。東風村在經歷了萌芽階段和擴 散階段之后,步入了分工階段。在這一階段,東風村獲得了外部規模經濟和分工 協作優勢。在進貨方面,由于東風村銷售的很多產品需要從幾百里外的地方進貨, 需消耗很多人力物力,為了方便店鋪規模小的淘寶店能不岀村就找到貨源,東風 村陸續開設了好幾家網貨超市,按照各個淘寶店不同的進貨需求,統一從外地批 量進貨,降低了淘寶店的進貨成本。淘寶店家不出村就能夠找到上千種產品,并 且可以先把圖片和商品說明掛在店鋪上,等接到顧客訂單再從網貨超市取貨,無 需為庫存擔憂。在物流方面,東風村與近二十家快遞公司取得了合作,這些快遞 公司在東風村設置了常駐收貨點,淘寶店家不用跑到鎮上去發貨了,因為發貨量 大,淘寶店家的快遞費非常低,網店的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4)規范化階段的動力機制
    淘寶村在經歷了萌芽階段、擴散階段、分工階段之后,開始出現增長乏力的 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質化競爭、人才缺乏、缺乏組織、產品缺乏創新、空間 束縛等等。青巖劉村素有“中國網店第一村”的美譽,伴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 淘寶店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現在青巖劉村的流動率很大,一些在競爭中失 利的小賣家只能選擇離開。里仁洞村因為聚集了大量網商而發展成為淘寶村,但 是隨著村里淘寶店家數量的不斷增多,房租也不斷上漲,擠壓了店家的利潤空間, 由于房租上漲,上百家淘寶店主己搬離該村。在規范化階段,淘寶村處于產業升 級的重要關頭,如果上述問題能夠得以解決,那么淘寶村將會形成更為完備的產 業鏈。
    在淘寶村發展的過程中,同質化競爭是很難避免的,主要是因為:一、自發 性,淘寶村是村民自發形成的;二、草根性,淘寶店家的起步都很低。在自發性 和草根性的共同作用下就表現為從眾,這種同質化是難以避免的,到了一定的階 段就制約了淘寶村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需要轉型。從另一個角度看,同質化競爭 也是好事。同質化競爭會產生創新,會產生新的品牌和產品。目前,在淘寶村中, 發展比較好的網商大多注冊了商標和品牌,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東 灣頭村的賈培曉,他將自己的草編制品定位成行業中的中高端產品,并在2009 年,注冊了商標,名為''目暖”。在同質化競爭的壓力下,未來淘寶村需要走自 主品牌道路,這就需要淘寶店鋪自身不斷升級,建設自己的設計團隊,對其服務 模式進行不斷創新,以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
    第五章結論與討論
    5.1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多個淘寶村進行分析,歸納出了淘寶村演變的一般路徑,淘寶 村的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階段:萌芽階段、擴散階段、分工階段、規范化階段,并 且對每個階段的動力機制進行了探究,在萌芽階段,淘寶村的驅動因素主要為創 新和區位因素;在擴散階段,淘寶村的動力機制包括社會網絡、創業知識溢岀以 及預期成本收益;在分工階段,則主要由外部規模經濟和分工協作來驅動淘寶村 的進一步發展;在規范化階段,同質化競爭一方面制約了淘寶村的發展,另一方 面也促進了淘寶村的創新。
    5.1.1淘寶村與傳統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比較
    淘寶村與傳統產業集群的演變過程具有相似性,但在集群演變的各個階段所 表現出的特征有所不同,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差異:配套設施、政府干預。與傳統 產業集群不同,淘寶村具有兩個特征:一、自發性,淘寶村是村民自發形成的; 二、草根性,淘寶店家的起步都很低。淘寶村形成于農村,相對來說,農村的各 項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后,隨著淘寶村的不斷發展,村里的各項設施才不斷完善。 而傳統產業集群大多是在配套設施比較完善的地區形成起來的,依靠著便利的交 通設施、完善的服務體系以及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等,傳統產業集群得以快速發 展。此外,在政策方面,淘寶村在演變的整個生命周期,政府都極少進行主動干 預。這與傳統產業集群有所不同,一部分產業集群是在政府的推動下才興起的, 政府在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政府會出臺相關 政策對產業集群提供扶持,包括稅收政策、資金支持等等。
    5.1.2淘寶村與傳統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比較
    本文認為,淘寶村與傳統產業集群動力機制主要存在兩方面的不同:農村“熟 人社會”的性質和電子商務平臺的特征。
    農村是一個基于地緣、血緣、人情的熟人社會,熟人社會具有人情、面子、 信用、規則等特征(宋麗娜,2009)0熟人社會可以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和信息交 易成本,增進聯系和信任,促進知識和信息的流動,便于敏感信息和隱含知識的 傳播。這些特征對淘寶村擴散階段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產業 集群內,企業之間不存在這樣的熟人社會,因此知識和信息的擴散相對淘寶村來 說沒有如此便捷。而知識和信息的流動對形成集群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此外,電子商務平臺的特征也是推動淘寶村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電子商務 平臺對于創業者來說,具有低風險、低成本、靈活、市場廣闊(林雨軒,2014; 趙正麗,2014,王若蕙,2008)等優勢。這是傳統產業集群所不具有的,傳統產 業集群在初期所需的投資比淘寶村多很多,這就束縛了農村創業者的腳步,農村 金融市場效率相對較低,村民們很難獲取傳統產業集群初期所需的投資資金,而 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創業成本非常之低,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一臺電腦、一根 網線”就是創業者所需的全部成本。在先行者巨大的賺錢效應的帶動下,考慮到 幾乎不需要什么成本,村民們紛紛加入了電商的隊伍,淘寶村隨之興起。
    5.2研究啟示
    本研究通過對多個淘寶村進行分析,歸納出了淘寶村演變的一般路徑,并且 對淘寶村各個演變階段的動力機制進行了探究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結果存在兩方 面的啟亦:對網商的啟不和對政府的啟不©
    5.2.1對網商的啟示
    1) 隨著淘寶村生命周期的演進,需不斷調整經營策略。
    淘寶村的發展會經歷四個階段,在各個階段網商需對其經營策略進行不斷調 整。大網商都是從小網商慢慢發展起來的。在起步階段,網商應把注意力集中在 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上,不斷積累信譽。等淘寶店集聚了一定的人氣之后,網商 可以豐富產品的種類。在網店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店家可以在線下自己生產產品, 引進設計團隊,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客戶的忠誠度,獲得競爭優勢。
    2) 注重產品質量,誠信經營。
    不管是傳統產業還是電子商務,企業都要保證產品質量。東風淘寶村做家具 的板材大都來自山東省臨沂市,這種板材曾被檢查出甲醛超標。隨著淘寶商城對 商品質量的愈加重視,東風村的家具需要更新換代。網商在經營過程中,要始終 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獲得信譽。
    3) 提高服務水平。
    電商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網商在經營過程中,要提高自身服務水平。淘寶 店家要對客服進行必要的培訓,從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來滿足買家的需求, 在服務上取得優勢。
    4) 樹立品牌意識,建立自主品牌,形成差異化優勢。
    目前,在淘寶村中,發展比較好的網商大多注冊了商標和品牌,并且形成了 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東灣頭村的賈培曉,他將自己的草編制品定位成行業中的 中高端產品,并在2009年,注冊了商標,名為“目暖”。網商在經營過程中,需 要樹立品牌意識,建立自主品牌,形成差異化優勢。
    5) 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目前,大部分淘寶村都面臨著人才缺乏的問題,淘寶村的經濟條件相對來說 還是不夠發達,難以吸引高端人才。因此,網商需要不斷學習,加強對現有人才 的培養,使人才與網店的發展能夠相匹配。
    5.2.2對政府的啟示
    本文對淘寶村的演變階段進行了歸納,政府在淘寶村發展的不同階段應出臺 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推動淘寶村的發展。
    1) 萌芽階段
    淘寶村的興起一般是由幾家經營比較成功的網商帶動的,在這一段創新和區 位因素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萌芽階段,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勵有創業意愿的村民 在網上開設網店,從事電子商務;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區位 優勢,如改善交通條件,減免房租、網費等,吸引淘寶店家進駐。
    2) 擴散階段
    在擴散階段,在率先發展起來的成功網商的帶動下,村民們開始從事電商。 在這一階段,成功網商的經營經驗對其他處于起步階段的網商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政府可以組織一些經驗交流活動,為網商間的相互學習提供一條渠道,促進網商 間的合作與交流,政府還可以開設一些電子商務培訓中心,幫助村民們更好的經 營網店。
    3) 分工階段
    在分工階段,淘寶村呈現出了錯位分級的發展態勢。隨著店鋪規模的不斷擴 張,一些網商從單純的銷售轉為自己生產自己銷售模式,對這一階段的網商來說, 如何獲得資金來實現網店的擴張成了問題。針對網商融資困難的問題,金融部門 可以提供貼息貸款,政府還可以為符合條件的網商提供網費、房租上的優惠和減 免等,來扶持電商行業的發展。
    4)規范化階段
    在淘寶村的規范化發展階段,由本地網商所組成的電子商務協會、聯盟等在 組織和協調方面開始發揮起實質性的作用,電子商務協會、聯盟能對淘寶村的發 展進行相對清晰的規劃。政府應大力促進電子商務協會、聯盟的形成,實現網商 協同發展。另外,目前,不少淘寶村存在人才缺乏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困境,政 府可以開設一些電子商務培訓中心,免費培訓實戰型電商就業、創業人才,為電 子商務產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5.3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5.3.1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對淘寶村的演進過程以及各階段的動力機制進 行了探討,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數據來源方面,本文的資料主要來源于:(1)在線訪問研究對象的 網店;(2)在線收集研究對象涉及的相關信息;(3)在網站上檢索到的相關文獻。 這些數據都是二手數據,二手數據雖然收集比較容易,收集的成本也比較低,但 是對于研究來說,二手資料的準確性和相關性都不夠高。因此,在此基礎上得出 的結論可能不夠精確。
    其次,雖然本文的研究團隊對每個案例都獲得了透徹的了解,并在單個案例 的研究基礎上,開展了跨案例分析比較,進一步獲取了對所有案例更加全面和系 統的宏觀理解,但是由于經驗和能力的不足,本研究的案例分析過程還不夠完善。
    最后,本文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國內外關于淘寶村的研究還比較少,本文 對淘寶村的興起原因、發展脈絡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 學術界對淘寶村研究的不足,但不可否認,本文的研究缺乏相關理論支持。 5.3.2未來研究展望
    基于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本文提岀如下研究展望:
    首先,在數據來源方面,除了收集二手數據,還需對各個淘寶村進行深入探 訪,進一步收集一手資料。通過對企業、員工、政府進行訪談、發放問卷等,獲 取原始資料。在一手數據與二手數據相結合的基礎上,得出更為精確、更為可靠 的結論。
    其次,在研究設計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要設計更為嚴謹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本文的研究團隊由5位成員組成,包括兩位教授和三位碩士研究生,相對來說, 碩士研究生的經驗和能力還存在欠缺,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較為簡單。未來的研究 可以組建經驗更為豐富的研究團隊,采用更為復雜的研究方法,來提高論文的信 度和效度。
    最后,本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屬于定性研究,接下來 的研究可以對淘寶村的興起原因、演變路徑、動力機制等進行定量研究,通過定 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來彌補學術界對淘寶村研究的不足。為實踐中更好的發展淘 寶村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Yin R. K.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2a.
    [2],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2b.
    [3]. Gummesson V. Qualitative Methods in Management Research,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9.
    [4].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5]. Michael E. Porte匚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 1776?
    [7]. Marx K, Engels F. The German Ideology[J].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5.
    [8]. 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
    [9]. Alfred Weber.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1909.
    [10], Francois Perroux,《經濟空間:理論的應用》,1950.
    [11]. Francois Perroux,《略論發展極的概念》,1955.
    [12]. Schumpeter, Joseph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12.
    [13]. Y Kajikawa, et al. Multiscale Analysis of Interfirm Networks in Regional Clusters[J].
    Technovation, 2010, 30(3): 168-180.
    [14]. Chih-Hsing Liu.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Alliance 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Cluster[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1): 299-305.
    [15]. H Bathelt, G Zeng. Strong Growth in Weakly-developed Networks: Producer-user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 Brokers in the Greater 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fJ].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2(1): 158-170.
    [16]. A. Saxenian.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z].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 Athreye S.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a study of the Cambridge high-tech cluster.
    Building High-Tech Cluster Silicon Vall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8]. Miguel-Angel, Joaquin Guzman, Domingo Ribeiro. Clusters and Busines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2008(10): 187-210.
    [19]. Roger Stough, Peter Nijkamp. Knowledge Spillovers,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9(3): 835-838.
    [20]. Eisingerich A, Falck O, Heblich S, Kretschmer T. Cluster Innovation Along the
    Industry Life cyclefR]. Jena Economic Research Papers(JERP)5 Working Papers, 2008.
    [21], Maggioni M. A. The Rise and Fall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echnology and the Life
    Cycle of Region[R]. Institut d'Economia de Barcelona(IEB), Working Papers, 2004.
    [22]. Tick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fM], London: Pion Limited, 1998.
    [23].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f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24]. Edgar M. Hoover.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1975.
    [25]. Brown. Locatio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8, 18(1): 59-80.
    [26]. Ron Martin, Peter Sunley.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27]. Martin Bell, Michael Albu. 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 1999, 27(9): 1715-1734.
    [28]. Jorg Meyer Stamer. New Dimension s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 1998(10).
    [29]. Best, Michael H. Cluster Dynamics, Ch.3 in: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newal of American Industr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0]. Brenner T, Weigelt 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imulating Spatial
    Dynamics.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 2001, 4(1): 127-147.
    [31]. Brenner T.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Localized Industrial Clusters: An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2001, 4(3): 4.
    [32], Guo Guihang, Liang Qian, Luo Guangfan. Effects of Clusters on China*s E-Commerce:
    Evidence from the Junpu Taobao Vill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4.
    [33]. Glaser B. G.,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ldine.
    [34]. Elfring T, Hulsink W. 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 21(4): 409-422.
    [35]. Arikan, A. T. Interfirm Knowledge Exchanges and the Knowledge Creation Capability
    of Clust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4): 658-676.
    [36],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77-90.
    [37], Kim, J., Yoo, C. W. Why 'Design' does not Work Well for Cluster Policy? With the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Manpower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7,38(3): 321-338.
    [38]. Naresh R. Pandit, et. A Comparison of Clustering Dynamics i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iesfJ].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2, (9): 195-224.
    [39].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西安交通大學岀版社,2004年.
    [40].鄭伯壩、黃敏萍.《實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8.
    [41],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3-14,8-86.
    [42].王緝慈,童昕.論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產業群:地方競爭優勢的源泉.戰略與管理,
    2001(6): 28-36.
    [43].楊功平,胡玉鳳.產業集群下知識溢出效應聯合所有權的博弈分析[J].價值工程,
    2013(2): 151-152.
    [44].揚格.收益遞增和經濟發展,192&
    [45].魏守華.集群競爭力的動力機制以及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2(10).
    [46],隨廣軍,申明浩.產業集聚生命周期演進的動態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4(11).
    [47],池麗月.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建設問題探討[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5).
    [48],蔣定福,岳魏.上海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推進策略研究[J].商業時代,2012(16).
    [49],吳先鋒,謝蜀芳,盧華玲,王曉樂.區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形成動因分析[J].現代
    商貿工業,2014(4).
    [50].閏明磊.論虛擬電子商務產業集群[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 (5).
    [51],黃梅英,賓寧等.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調查——基于揭陽市軍埔淘寶村的調查分
    析.商務營銷,2014(10).
    [52].葉建美.E時代下“淘寶村”模式實證分析.現代經濟信息,2012.
    [53].阿里研究院.《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4)》,2014.
    [54],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沙集模式”研究報
    告》,2011.
    [55],但斌,胡軍,邵漢華等.電子商務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機理研究[J].情報雜志,
    2010, 29(6).
    [56].陶安,覃艷華,曹細玉.電子商務環境下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影響因素研究——基
    于珠三角傳統產業集群的實證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14).
    [57],駱瑩雁.淺析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以沙集淘寶村為例.中國商貿,
    2014.
    [58].李愷,劉寶春.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演化模型分析.中國商貿,2014(32).
    [59],方巍巍,基于協同創新模式的義烏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策略研究.物流技術,
    2014(7).
    [60],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1],宋麗娜.熟人社會的性質.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62].閆華飛.創業行為、創業知識溢出與產業集群發展績效.科學學研究,2015(01).
    [63],張小蒂.企業家顯現與產業集聚:金融市場的聯結效應.中國工業經濟,2010(5):
    59-67.
    [64],林雨軒.基于電子網絡商務平臺的大學生創業探討——以莆田學院學生創業實踐
    為例.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B13215S), 2014
    [65],趙正麗.電子商務 大學生創業的最佳途徑.電子商務,2014.
    [66],王若蕙.C2C電子商務創業研究.長安大學,2008.
    [67],魯德銀.企業家行為、企業遷移、產業集群與農村城鎮化政策.財經研究,2007(11).
    [68],劉恒江,陳繼祥,周莉娜.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研究的最新動態.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4(7).
    [69],武開,徐榮貞.產業集群內隱性知識溢出與創新研究.情報雜志,2012(8).
    [70],王嬌俐,王文平,王為東.產業集群升級的內生動力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商業經濟
    與管理,2013(2).
    [71],付韜,張永安.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探析.華東經濟管理,2010(6).
    [72].吳勤堂.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機理分析.管理世界,2004(2).
    [73].王瑛.基于知識網絡特征的產業集群升級動力研究.情報雜志,2011(5).
    [74],楊勇,周勤.集群網絡、知識溢出和企業家精神——基于美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的證
    據.管理工程學報,2013(2).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dianzishangwu/6222.html

    上一篇:基于Agent-Swarm仿真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 信用優化研究

    下一篇:Y電子商務公司發展戰略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