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

    發布時間:2023-01-10 15:20
    第一章 緒 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2
    1.3文獻綜述 2
    1.3.1國外研究綜述 2
    1.3.2國內研究綜述 3
    1.4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5
    1.4.1研究內容 5
    1.4.2研究方法 6
    1.5技術路線 6
    1.6創新之處 7
    第二章 農產品電子商務概述 8
    2.1電子商務 8
    2.1.1電子商務定義 8
    2.1.2電子商務的一般模式 8
    2.2農產品電子商務 9
    2.2.1農產品電子商務概念 9
    2.2.2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要素 9
    2.2.3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特點 10
    2.2.4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意義 11
    2.2.5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2
    第三章 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3.1嫩江縣農產品生產發展現狀 21
    3.2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22
    3.2.1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良好的政策環境 22
    3.2.2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現狀 23
    3.2.3農產品標準化與品牌化建設現狀 24
    3.2.4嫩江縣物流體系發展現狀 25
    3.2.5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有模式 25
    3.2.6網絡支付發展現狀 26
    3.3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 26
    3.3.1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 27
    3.3.2交易主體對農產品電子商務認識不足 27
    3.3.3嫩江縣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 27
    3.3.4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缺乏 28
    3.3.5網絡支付體系發展不完善 28
    3.3.6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需加強 29
    第四章 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行性模式研究 30
    4.1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可行性模式的設計基礎和原則 30
    4.1.1 模式設計的基礎 30
    4.1.2模式設計的原則 30
    4.2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行性模式 31
    4.2.1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 31
    4.2.2農產品網上超市模式 32
    第五章 推進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 34
    5.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34
    5.2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34
    5.3提高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的認識 35
    5.4加強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35
    5.4.1 制定農產品生產標準 35
    5.4.2加強農產品標準的推廣和實施 35
    5.4.3大力發展農產品品牌 36
    5.5培養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 36
    5.6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 37
    5.7完善網絡支付體系 38
    結 論 39
    參考文獻 40
    致 謝 43
    作者簡歷 44
    第一章 緒 論
    1.1研究背景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internet)為核心的網絡技 術被發明并被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網絡經濟時代。全世界的信 息、資源不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而隨時共享,人們傳統的商業理念、貿易形式被因 特網徹底顛覆,電子商務這一全新的產物與傳統貿易相比,因為其在生產、經營、貿易、管 理等流程中具有跨越地域限制、減少交易成本和流通環節、縮短流通時間、規范交易方式的 優勢而迅速發展。
    農產品電子商務就是在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管 理,通過將電子商務平臺與現代物流的有機結合,建立起適合網絡經濟的高效能農產品營銷 體系。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也是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物產豐富,農產品種類繁 多。然而近年來我國各種農產品“買難”、“賣難”現象已經頻繁出現,如2008 年以來相繼出 現的陜西的西瓜沒人買、廣西的荔枝大量滯銷、云南的洋蔥賣不出去, 2010 年的綠豆 13.5 元/500克、姜 8 元/500克、大蒜高達10元/500克的高價現象,被大家無奈的稱之為“豆你玩”“姜 你軍”、 “蒜你狠”的現象。這些現象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國農業特有的分散性生產與社會化 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的結果,這迫切需要我們建立一種新的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現 代市場服務體系來解決這些矛盾,而農產品電子商務則因為其在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 都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管理,具有傳統交易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要想 有效解決當前農產品交易面臨的困境,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是必由之路。
    嫩江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處于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內,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 業大縣。耕地面積 647.66萬畝,耕地全部位于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黑土帶上, 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質肥沃,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 晝夜溫差大,適合農作物生長,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甜 菜等,野生的農產品有山野菜、猴頭、木耳、榛子、松籽等等。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 先后被確定為東北地區大豆原良種示范基地、國家大豆出口基地縣、國家糧食生產百強縣、 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第一批糖料生產基地、中國大豆之鄉、國家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國 家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機化管理先進縣、黑龍江省糧食高產創建先進縣、 全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縣。2012 年嫩江縣糧食總產達到 936546 噸,連續 8 年被評為全國 糧食生產先進縣。雖然嫩江縣農產品品質優良,產量突出,可是由于農業生產分散、農作物 種植結構、生產結構不盡合理,市場體系建設和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不健全,導致出現了農 產品銷售的相對過剩,使農民豐產不豐收的現象頻繁發生,極大地阻礙了嫩江縣農業和農村 經濟的快速發展。
    如何促進嫩江縣農產品產值實現“疊加”和“倍增”,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成 為當前嫩江縣現代農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而新時期以互聯網絡為基礎、以信息技術 為手段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出現,為解決嫩江縣農業生產的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帶來 了契機,隨著嫩江縣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 全縣人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絡的飛速 發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助推作用,利用互聯網絡 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使嫩江縣傳統的農產品生產經營模式發生 歷史性變革,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大幅度提高,促進嫩江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快速提升,推 動嫩江縣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實現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嫩江縣是農業大縣,農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本文通過對嫩江縣農產品生產、銷售 情況進行分析,針對目前嫩江縣產業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等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 通過對國際、國內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比較快的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及發展現狀進行探討 和借鑒,幫助嫩江縣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從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轉變思路, 充分認識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了解嫩江縣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嫩江縣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 運營模式和現實可行的對策和建議。
    1.3文獻綜述
    1.3.1國外研究綜述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網絡經濟時代,電子商務發展如火如 荼。而農產品特有的保鮮、易腐的特點造成了在傳統交易中受地域、季節等條件限制,嚴重 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出現不僅使農產品銷售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而且 還使農業經營者與市場連接起來,克服了農產品盲目種植的誤區,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 邁進的必由之路。世界發達國家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其 相對于傳統貿易的優越性凸顯,促使世界各國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研究不斷深入。
    J Henderson 指出:農業投入企業和他們客戶之間的電子商務活動是有限的,要解決的首 要的問題是農民對電子商務的應用障礙。 (J Henderson,20 1 1)。
    Poole 對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了基礎性研究,他認為,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促進信 息的流動,同時還方便產業協調、價格發現以及提高市場透明度(Poole, 2012)。
    Janene Carey 和 Hutchinson Software 認為,農民使用在線交流,使農村業務流程得到精 簡,效率得到提高(anene Carey, Hutchinson Software, 2012)。
    Gwen 從農業的角度探討了電子商務所具有的各項功能:第一、信息資源;第二、記錄
    和保存數據并且制定生產模型;第三、采購供應品;第四,銷售農產品(Gwen, 2013)。
    M.VPosner 認為在網上進行買賣的農產品生產商趨向于更年輕化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經
    營者(M.VPosner, 2007)。
    菲力浦(Philip)和溫德爾(wnedeu)認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重點放在鼓勵農村電腦和互聯 網應用、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和利用多媒體技術和遠程教育等方式提高農場主素質等方面 ((Philip, wnedeu, 2010)。
    1.3.2國內研究綜述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絡逐漸普及到各行各業。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 農產品電子商務正因為其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而處于快速發展和被大力推廣階段。但是農 產品電子商務在中國起步較晚,國內從事農業信息化研究的專家比較多,而專門從事農產品 電子商務研究的專家學者數量有限,研究主要集中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基礎研究、模式 研究、物流體系研究、發展對策研究等幾個方面。
    (1)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基礎研究 才科扎西等在《關于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中指出中國在電子商務實施過程中,如何實 現一個高效、安全和價廉的電子商務,主要在于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科學規劃、設計和構建(才 科扎西,胡飛, 2009)。
    甘蕓等在《論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與未來》中介紹國外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背 景下,對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作了實例的分析和前景展望(甘蕓,陳玉妹,趙健, 2010)。
    林華在《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途徑和措施》從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必要性,產品電子 商務模式進行論述,提出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措施(林華, 2012)。
    賈衛麗在《我國農產品物流問題》中指出針對我國農產品物流其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 中面臨著重視程度不足、物流主體發育不成熟、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物流技術水 平低、流運作模式滯后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必須對癥下藥,結合中國實際,探索適合我國 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思路"(賈衛麗, 2011)。
    姜華在《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中對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及應用現狀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前景,以及農產品 電子商務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姜華, 2010)。
    (2)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模式研究 胡天石在《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中結合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特點和問題,分析電 子商務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同時通過近年來農產品電子商務實踐對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 式作進一步的探索,在現有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的基礎上找出適合中國國情、具有發展前途 的模式(胡天石, 2009)。
    余春鵬在《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研究》中結合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特點和問題以及國 內外相關理論實踐,分析電子商務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設計了一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 目的是能為中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及為中國的農產品企業提供借鑒(余春鵬, 2010)。
    胡亞會等在《我國農業電子商務模式研究—基于商務主體主導與匹配的視角》中基于商 務主體主導性的視角與商務主體匹配性的視角,并結合于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運作環境、農 業電子商務模式的類型、交易特征、發展路徑、應用策略、及政府職能的分析,對我國農業 電子商務實踐的發展存在著現實性的理論借鑒與指導作用(胡亞會,蘇 虹,張同健, 2011)。
    胡書云等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中從分析農產品在運用電子商務過程中所遇到 的問題入手,結合電子商務模式的新趨勢,總結出適應農產品交易的電子商務模式(胡書云, 黃暉, 2012)。
    王崇錦在《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中論述到:研究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對于提 高農產品生產效率、擴大農產品的流通范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和增 加農民收入、有效解決城鎮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王崇錦, 2013)。
    (3)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
    陳小梅在《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中闡述: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總體水平不 高,其原因主要在交易主體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意識和能力有限;交易對象的標準化、品 牌化建設滯后;交易媒介建設薄弱;交易環境不夠完善。為此, 要提升交易主體的素質、改 進交易對象的品質、加強交易媒介的建設、完善交易環境以促進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陳小梅, 2007)。
    傅波在《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中本系統分析了發展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必要 性和可行性, 指出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和存在障礙,對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 作進一步的探索,以便在現有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的基礎上找出適合中國國情,且具有發展前 途的模式,以促進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傅波, 2010)。
    王雙進等在分析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的基礎上,認為電子商務是傳統農業生產經營 的必然選擇,并提出了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有關對策(王雙進、高貴如、郭 珊、王 智, 2012)。
    孫百鳴等在《黑龍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與對策》中指出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 商品糧基地,糧食產能居于全國前列,被譽為“中華大糧倉”。但由于農村市場體系滯后、農 產品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基礎設施薄弱等導致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遲緩, 嚴重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為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應做好以下幾點:轉變觀念, 提高認識;加大投入;推行標準,建立體系;發展物流,培養人才。(孫百鳴,張明明,肖偉 民, 2012)
    石魯達在《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中從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分析 黑龍江省現有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的基礎上,對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了創新, 并為推動對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提出如加快信息網絡建設、積極引導農民成立專 業合作社、培養和引進電子商務人才、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體 系建設以及加強交易平臺的品牌推廣等意見(石魯達, 2013)。
    (4)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物流體系研究
    李穗豫從分析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長、交易手段落后、信息化程 度低等現狀入手,提出實現農產品電子化物流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試圖構建以信息技術為 依托,以電子商務為手段,以第三方物流為保障的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李穗豫, 2008)。
    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 物流配送在電子商務中的地位越顯重要,特別是在現代經濟 中,物流配送逐漸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最后領域。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如何提高物流配送水 平,已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柳健通過分析我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 服務于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策略(柳健, 2008)。
    鄧敏在《完善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研究》中針對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的現狀, 分析了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的對 策(鄧敏, 2010)。
    孫穎蓀以電子商務為大環境,研究分析了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物流管理特點問題及對策 分析,提出建立一個有別于傳統倉儲、運輸模式的現代物流管理系統,使電子商務的優勢要 在經濟活動中得到體現的主張(孫穎蓀, 2011)。
    陳顯友通過分析分析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以及物流配送體系的內涵、意義及發展狀況, 介紹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幾種經營模式以及物流配送體系模式的涵義及特點,對發展好農產 品電子商務以及物流配送體系、實現農產品最高價值提出對策建議(陳顯友, 2013)
    綜上所述,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及推進策略的研究,眾說紛紜,各有 見地。雖然國外農產品電子商務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理論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實際應用 也達到一定規模,而國內關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實際應用剛剛初具規模, 但是不同地區應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客觀條件不同,存在的制約因素也不同,應用主體的層 次不同,會導致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應用情況也不一樣,從不同的視角各自論述的農產品電子 商務發展及推進策略的研究,都非常有見解,對于從事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理論研究的人 員和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人員很有啟迪。
    1.4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1.4.1研究內容
    論文第一部分為緒論。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以及國際國內關 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的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為農產品電子商務概述。從幾個世界權威組織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開始探究,對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概念界定、特點、要素、應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意義以及我國農產品電子 商務發展現狀進行介紹。
    第三部分對嫩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從嫩江農產品發展現狀、農村 信息化現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政策環境、人才培養、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現狀等進行 分析,找出嫩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四部分為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模式研究,針對嫩江縣農業發展現狀及自身特 點,提出了發展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可行性,結合嫩江實際設計出適合嫩江縣情的農產品 電子商務模式。
    第五部分提出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對策。主要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強網絡 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加強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培養農產品 電子商務人才、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完善網絡支付體系等等。
    第六部分為結論。對本文進行總結。
    1.4.2研究方法
    本文在完成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獻查閱法、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和比較分 析法等方法,對嫩江縣農業生產經營狀況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嫩 江縣在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制約因素,針對嫩江縣的縣情和實際情況提出 合理化建議,為農產品電子商務能夠在嫩江縣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支撐,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內 容:
    (1) 文獻查閱法:本人通過國家電子圖書館及嫩江縣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相關的中外文獻 到嫩江縣統計局、檔案局、工信局、糧食局、農業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財政局等查閱了 有關資料。
    (2) 問卷調查法:開展問卷調查是掌握第一手資料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次調查問卷主要 對象是針對嫩江縣的分散農戶、種地大戶、農民專業協會、涉農企業和城市居民等發放問卷 調查。
    (3) 專家咨詢法:根據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征求關注嫩江縣發展的專家和 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確定發展對策。
    (4) 綜合分析法:根據調查結果對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 因進行綜合分析,對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行性模式進行論述,總結出適合嫩江縣 情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
    1.5技術路線
     
    1.6 創新之處
    本論文的創新之處主要是通過在查閱文獻、調查研究、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嫩江 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認真研究,根據嫩江縣具體情況分析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 子商務的可行性,針對嫩江縣信息化基礎設施現狀、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業經營主體的狀況 設計出適合嫩江縣情的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展的模式,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第二章 農產品電子商務概述
    2.1電子商務
    2.1.1電子商務定義
    電子商務這一稱謂早已有之,只是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及不同組織機構給了不同的定義。 筆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搜集的不同的定義進行整理分析,在這里引用 IT 技術公司和 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商務實用教程》中幾個比較權威的概念 。
    IT(信息技術)行業是電子商務的直接設計者,IT行業中能夠具有代表性的是IBM,惠普, 英特爾和聯想。這些公司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都由于自身技術特點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但總 的來說,無論是HP公司的E—WORLD、IBM公司的E—BUSINESS、還是Intel公司、lenovo 公司,都認同認為電子商務是基于 Internet 廣泛聯系的網絡下,不同計算機之間建立的商業 運作體系,利用 Internet 或 Intranet 網絡來實現商業活動和商業運作過程的電子化;而 E-Comerce (電子貿易)是電子商務的一部分,是企業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通過 Internet 來進行的商業交易,包括廣告宣傳、產品介紹、商品訂購、付款及售后服務等方面。
    1997 年 11 月,國際商會在巴黎世界電子商務會議上對電子商務做了比較權威的闡述:在 業務上電子商務指實現整個貿易活動的電子化,交易各方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各種形式的商 業貿易;在技術上電子商務采用EDI!E-mail共享數據庫、電子公告牌以及條形碼等多種技術 (彭欣, 2003)。
    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電子商務是運用電子通信作為手段的經濟活動, 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對帶有經濟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宣傳、購買和結算(彭欣, 2003)。
    歐洲議會在“歐洲電子商務發展倡議”中指出:電子商務是通過電子方式進行的商務活 動,它通過電子方式處理、傳遞數據,包括文本、聲音和圖像(彭欣, 2003)。
    雖然上述幾種定義各種不同,但是都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利用電子化的手段, 二是從事商務活動。
    2.1.2電子商務的一般模式
    電子商務模式劃分標準不同,類型也不同。比較常見的劃分方法是竇隔學者論述的:按 照參與交易主體來劃分,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B2B 模式,即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網絡技術和各種商務網絡平臺進行產品、服務及信息 的交換。這些過程包括發布供求信息、談判、訂貨、簽約、接受票據、付款、商品的發送管 理并監控配送過程、索賠處理等(竇隔, 2011)。
    B2C 模式,即企業通過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新型的購物環境-網上商店,消費者通 過網絡在網上購物、在網上支付。由于這種模式節省了客戶和企業的時間和空間,大大提高 了交易效率,節省了寶貴的時間。B2C電子商務的付款方式是貨到付款與網上支付相結合, 而大多數企業的配送選擇物流外包方式以節約運營成本(竇隔,2011)。
    C2C模式,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C2C網絡交易平臺就是為買賣雙方交易提 供的互聯網平臺,賣家可以在網站上登出其想出售商品的信息,買家可以從中選擇并購買自 己需要的物品(竇隔, 2011)。
    B2A 模式,指的是企業與政府機構之間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例如,政府將采購的細節 在國際互聯網絡上公布,通過網上競價方式進行招標,企業也要通過電子的方式進行投標(竇 隔, 2011)。
    2.2農產品電子商務
    2.2.1農產品電子商務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規定,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包 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2006)。
    農產品電子商務就是充分利用現有現代信息設備和互聯網絡資源,將先進信息技術應用 到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及運輸中,使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實現電子化管理、網絡化經營 的農產品管營銷理方式。
    2.2.2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要素
    農產品電子商務主要有五大主要要素:一是由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組成的交易單元; 二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最基本的要素---信息流;三是所有商品貿易最終實現的標志---資金 流;四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完成必須有配套的物流;五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得以完成的保障--安 全。
    農產品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相比其最大的優勢就是信息流。嫩江縣耕地面積大,具有傳 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所具有的人口分布相對分散,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的特點,電子商務 的發展通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絡溝通和交換農業商務信息,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徹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資源瞬間共享,信息流的問題, 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得以順利發展的基本因素。嫩江縣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剛剛起步,處于信 息流階段。
    電子支付是電子商務活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子商務能夠順利發展的基礎 條件。商務就是要發生交易,而交易的成功與否是以最終付款為標志,因此在電子商務交易 過程中電子支付是很重要的一環,這一環節也是在總體交易過程對安全性和技術性要求最高 的環節。
    電子商務的最大特點是以方便、快捷、低成本的商務過程來提供全球化個性化的服務, 這種高效率的實現需要良好的物流體系來支撐,農產品電子商務區別于傳統農產品營銷的一 個主要優勢之一就是有配套的現代化的暢通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
    安全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得以順利完成的必要條件之一。要保障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中的
    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的雙重安全,就要依靠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從提高信息安全技術手段、 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入手,“政府主導、企業為主、全民參與”,構建一個 良好的誠信環境,完善金融系統電子支付體系的漏洞和風險,提高計算機網絡安全系數,完 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為農產品電子商務貿易中的信息安全和 資金安全提供雙重保障。
    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組成的交易單元主要包括農民、種植大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農村經紀人、農產品加工企業、中介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零售商、農產品超市等 等,是農產品電子商務活動的必備條件
    這五個要素之間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個閉合的循環體系。見下圖:
     
    圖 2.1 農產品電子商務基本要素圖
    2.2.3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特點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互聯網絡為基礎,以農產品為主要貿易對象的農產品電子商務與 傳統的農產品貿易形式相比,具有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低成本運營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整個實施過程完全通過計算機的互聯網絡系統來完成,與傳統貿易相 比節約了農產品的宣傳廣告費用、溝通成本費用,節約了買賣雙方的時間,同時通過互聯網 信息資源瞬間共享的特點可以進行農業結構優化調整,避免了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盲目性。據 互聯網研究與發展中心的《CII中國電子商務指數報告》分析表明:電子商務與傳統交易方 式相比,在交易時間上可節省 19.34%,在交易費用上,可節省 11.61%。
    (二)高效率交易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全過程都通過網絡平臺來完成,買賣雙方直接交易,縮短了交易流程 簡化了流通環節,節約了交易時間,節省了中介費用,降低了買賣和管理的成本,實現了高 效率交易。
    (三) 方式方便快捷
    由于農產品電子商務是基于 Internet 的貿易形勢,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買賣雙方 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有 Internet 就可以進行產品交易,非常的方便快捷,真正實現 了貿易全球化。
    (四) 交易安全透明
    基于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絡是農產品電子商務買賣雙方家交易的平臺,整個交易過 程都被各種安全技術、數字認證、安全機制以及法律法規對網絡交易的安全記性保障,使農 產品電子商務貿易更加安全透明。
    2.2.4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意義
    中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化大農業過渡階段,黨中央國務院連續10年相繼出臺了多 項政策,加大資金和人才投入,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以互聯網為平臺、以信息技 術為核心的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對促進農業生產 經營者更新經營理念,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建設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一)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可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快速準確的傳播共享
    相對于短信、電視、電話、廣播、報紙、信息、簡報等等各種信息傳播渠道而言,網絡 傳播是信息傳播時效性最高的一種傳播方式。農業產業相對于信息資源的需求量與其他產業 相比具有散、雜、多的特點,農產品電子商務不只單單需要市場的產品供求信息,還需要與 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農業技術、天氣預報、田間管理、政策法規、質量安全等等信息資源。 因此發展農業電子商務,通過電子商務信息系統,將農業生產經營中所需的綜合性信息和數 據進行手機整理,并通過互聯網絡進行發布,使供需雙方及時獲得全面而準確的最新農產品 信息,推動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使相關農業部門和農民能夠根據所需信息做出科學合理的 判斷,減少因所獲信息的不對稱性帶來的農業風險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二) 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減少流通成本
    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渠道主要是農戶生產,批發商收購,分銷商營銷等若干中間商經手, 最后才到消費者手中。這樣的營銷過程中存在多個銷售環節,很容易因為信息傳播不暢、信 息失真、流通時間過長、產品因積壓變質等造成時間、成本、金錢的損失。發展農產品電子 商務,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可提供一種新的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和方式,讓供求雙方通過互聯 網絡平臺直接在線商談進行交易, 開辟了更為廣闊的交易市場空間,拓寬了農產品的營銷渠 道,縮短了交易流程,減少了流通成本,使買賣雙方都能實現信息、資源和利益共享。
     
    圖 2.2 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模式
     
     
     
    圖 2.3 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交易模式
    (三)健全農村市場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
    農村市場體系主要包括農業生產需要的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糧食、畜水產 品、蔬菜、水果、山特產品等農業產出品、農村必備消費品等等與農業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 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涉農市場流通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 傳統思想觀念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歷來重生產、輕流通,造成了現在我國農村市場體系與現 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步伐不一致,急需改變陳舊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加強農 業信息市場體系的發展,通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絡平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 讓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農產品消費者瞬間實現資源共享,加速農產品的流通速度,縮短交易 鏈條,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這種降低 交易成本、縮減交易周期、克服傳統農業銷售對實物基礎設施依賴的特點,能夠有效克服農 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不利因素,可增加農業產業效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對我國農業 產業化進程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2.5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一)我國已具備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政策環境
    政府部門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辦局相 繼出臺了一些加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規,從2005 年開始,每年的中央 1 號文件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都有指導性意見。見下表:
     
    表 2.1 2005 年 —2012 年中央 1 號文件中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性意見的主要內容
    年份 中央1 號文件中與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關的重要內容
    2005 加快農產品流通和檢驗檢測設施建設。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 流通方式。改造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經紀人代理、農產品拍賣、網上交易等方式,增強 交易功能。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對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用 地按工業用地對待。
    2006 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
    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2007 采取優惠財稅措施,支持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企業發展。要合理布局,加快建設一批 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 現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設“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和“農村商務信 息服務”等工程。
    2008 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大市場、大流通。繼續實施“萬村 千鄉”、“雙百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按工業用地 對待的政策。加強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開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試點。供銷合作社要加快 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
    2009 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大力度支持重點產區和集散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流通 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型糧食物流節點、農產品冷鏈系統和生鮮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落實停 止收取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政策。支持大型連鎖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開展農 超對接,建設農產品直接采購基地。發揮農村經紀人作用。長期實行并逐步完善鮮活農產品運 銷綠色通道政策,推進在全國范圍內免收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通行費。
    2010 大力度建設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設施,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大型涉農企 業投資建設農產品物流設施。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逐步拓展交易品種,鼓勵生產經營者 運用期貨交易機制規避市場風險。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支持農產品營銷。全面推進雙百市場工 程和農超對接,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產銷對接,減少流 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加強市場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
    2011 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加強水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范圍,優化站網布局, 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實現資料共享。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 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 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
    2012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 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 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生產者與批發市場、農貿 市場、超市、賓館飯店、學校和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 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系。扶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 展聯通城鄉市場的雙向流通網絡。
    資料來源:2005年---2012年中央1 號文件)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政府對農業電子商務建設和發展的重視程度。
    (二)我國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號,我國網民規模達6.18 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 為 45.8%,較 2012 年底提升 3.7 個百分點。企業信息化辦公也飛速發展,到 2013 年末全國 使用計算機辦公的企業比例已經達到93.1%。見下圖:
     
    圖 2.4 中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
     
    (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由上圖還可以看出,我國網民數增幅較快,到2008 年已經超過美國躍居全世界第一位 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優勢超過了世界 21.9%的平均水平,農村網民數也呈快速上升趨勢 到 2009 年首次突破1 個億,到 2013 年已經達到 1.77 億,占我國網民總數的 26.2%。
     
    圖 2.5 使用計算機的企業比例(按規模劃分)
     
    (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從上圖可以看出,按照企業人員規模劃分,人數在100人以上大中型規模性企業,計算 機使用率接近98%, 7人及以下的微小型企業計算機使用率最低,僅為83.5%,微小企業計 算機使用率與其他規模企業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圖 2.6 使用計算機的企業比例(按區域劃分)
    (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從上圖可以看出,按照企業所在區域劃分,企業計算機使用率的差異狀況則表現為,中 部地區企業計算機使用率相對較低,東西部地區企業計算機使用率相對較高,都達到90%以 上,且東西部地區企業計算機使用率相差不大,僅僅相差4 個百分點。
    雖然計算機使用情況按照區域劃分呈現出東西部接近,中部稍差的狀況,但是網民規模 增速和互聯網普及率排名則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情況,東部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遠遠超過西部 地區和中部,北京已經達到 75.2%,而江西剛剛達到 32.6%。從下表就可以明顯看出來:
    表 2.2 2012-2013 年中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
    省份 網民(萬人) 普及率 網民規模增速 普及率排名
    北京 1556 75.2% 6.7% 1
    上海 1683 70.7% 4.8% 2
    廣東 6992 66.0% 5.5% 3
    福建 2402 64.1% 5.4% 4
    天津 866 61.3% 9.2% 5
    浙江 3330 60.8% 3.4% 6
    遼寧 2453 55.9% 11.6% 7
    江蘇 4095 51.7% 3.6% 8
    新疆 1094 49.0% 13.7% 9
    山西 1755 48.6% 10.4% 10
    青海 274 47.8% 15.7% 11
     
     
    續表 2.2 2012-2013 年中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
    省份 網民(萬人) 普及率 網民規模增速 普及率排名
    河北 3389 46.5% 12.1% 12
    海南 411 46.4% 7.0% 13
    山西 1689 45.0% 8.9% 14
    山東 4329 44.7% 12% 15
    重慶 1293 43.9% 8.2% 16
    內蒙古 1093 43.9% 13.3% 17
    寧夏 283 43.7% 9.7% 18
    湖北 2491 43.1% 7.9% 19
    吉林 1163 42.3% 9.5% 20
    黑龍江 1514 39.5% 13.9% 21
    廣西 1774 37.9% 11.9% 22
    西藏 115 37.4% 13.9% 23
    湖南 2410 36.3% 9.5% 24
    安徽 2150 35.9% 15% 25
    四川 2835 35.1% 10.7% 26
    河南 3283 34.9% 15% 27
    甘肅 894 34.7% 12.5% 28
    貴州 1146 32.9% 15.6% 29
    云南 1528 32.8% 15.7% 30
    江西 1468 32.6% 15.9% 31
    全國 61758 45.8% 9.5% --
    (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從以上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和網民規模飛速遞增,但在同時也應 該看到,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和發展狀況在 2012 年、2013 年持續存在地域性差異,北京、上 海、廣東等東部地區省市的互聯網普及率相對較高,超過 65%,而江西、云南、貴州等省份 的互聯網普及率則相對較低,均不到 33%。另一方面,東部地區網民數占到了全國網民數的 57.8%,超過了中西部網民數總和。東部與中西部發展差異很大,數字鴻溝非常顯著。
    (三)交易主體和互聯網絡交易率逐年提高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結果數據顯示,農民和企業對互聯網絡的認識逐年提高, 顯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例為 28.6%,規模達 1.77 億,相比 2012 年增長 2101 萬人。2013 年,農村網民規模的增長速度為 13.5%,城鎮網民規模的增長速度
    為 8.0%,我國農村網民在總體網民中所占比重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2013 年中國農村互聯 網普及率為27.5%,延續了2012年的增長態勢,城鄉網民規模及互聯網普及率差距逐步縮小。
    (CNNIC)《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見下圖:
     
    圖 2.7 中國城鄉網絡普及情況圖
     
    (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隨著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農村人口比重在逐年下降的情況 下,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和農村網民上網率在逐年增加,充分說明了農民對互聯網認識的提 高。雖然農村居民互聯網普及率在逐年提高,但是農村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網上銀行和網上 炒股的功能的比例,遠遠比城鎮網民低很多。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利用互聯網絡 進行交易的用戶規模達到3.02億,比2012年增長了5987萬,增長率達到24.7%,電子商務 交易率從2012年的42.9%提升至2013 年的48.9% 。具體情況見下圖。
     
    圖 2.8 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現狀圖
     
    (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四)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 我國農產品交易的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已經具備初步雛形并逐漸完善。主要有如下三種物 流模式:一種從農業生產者到當地市場開始流通的物流體系,具體如下圖:
     
     
     
    一種是從農業生產經營者到農產品批發商開始流通的物流體系模式,具體見下圖:
     
     
     
    一種是從農業生產經營者到銷售代理商開始流通的物流體系模式,具體見下圖:
    圖 2.10 物流體系模式圖二
    —A銷售地
    竺斗批發商
    圖 2.11 物流體系模式圖三
    (五)電子支付平臺功能正逐步加強
    隨著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的擴大,電子支付平臺的支付功能也越來越強大,除了網上交易 可以網絡支付外,網絡支付還利用其本身方便、快捷的特點,把網絡支付功能拓展到了電話 費、手機費、電費、打車費等等,這促使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大幅度增加,截至 2013 年 12 月,達到 2.60 億,比 2012 年增長了 3955 萬,使網民電子支付的使用率由 2012 年的 39.1%提高到了42.1%,具體見下圖:
     
    圖 2.12 中國網絡支付用戶及使用情況圖
     
    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從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現狀圖和中國網絡支付用戶及使用情況圖可以看出,隨著我國互聯 網平臺安全環境的提高,電子商務交易、網絡支付等整體應用環境的優化,以及保障網絡電 子交易法規的逐步完善,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電子商務比傳統貿易的 優越性凸顯,將大大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的長足發展。
    (六)電子支付應用逐步普及
    隨著互聯網絡的飛速發展和電子商務的逐步普及,與電子商務相匹配的網絡支付手段--- 電子支付手段在我國已經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當前人們主要使用的電子支付手段主要 有網上銀行、手機支付、虛擬貨幣等方式,常用的支付工具主要有信用卡、電子貨幣(數字 現金、電子錢包、智能卡)電子支票等等。伴隨著電子支付的逐步普及,各金融機構和網絡 平臺都加強了網絡支付的加密技術及認證技術等安全性措施,國家也出臺的相關的法律法規 及規章制度,使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電子支付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保障,更有利于進 一步普及。
    (七)培養發展電子商務所需人才已得到重視 電子商務這種新型經營模式因為其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能夠突破空間和時間界 限的特點而逐漸成為企業拓展發展空間的有效手段。中國從2006年開始就陸續出臺一些政策 和文件,鼓勵支持和培養發展電子商務所需的人才。2013 年 3 月 27日工信部規劃司發布了 《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加快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中具體提出要 積極引導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加強電子商務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 更多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鼓勵職業教育和社會培訓機構發展多層次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快培 養既懂商務、又具備信息化技能的電子商務應用人才。積極開展面向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電 子商務培訓。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并幫助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創業 型人才成長。本規劃是落實《2006-2020 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重要舉措, 是“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八)電子商務交易形成了主要的模式
    根據查閱相關文獻和資料,筆者覺得廣西大學的兩位專家學者對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的 研究較透徹: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有B2B、B2C、G2C等3種模式(張 蕊,翁凱,羅先元,2009)。
    張蕊等認為B2B模式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線交易的一種主要電子商務模式,其表現形式 有以下幾種(張蕊,翁凱,羅先元,2009)。
    (1) 在線拍賣: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有關農產品的拍賣信息,約定具體時間、地點來招 集競拍人,成交后電子商務企業向買賣人收取相應的傭金。如山東壽光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中 農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展此業務。
    (2) 網上招投標:農產品網上招投標包括委托招標和自助招標,服務全部在互聯網上實 現。中農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從事此項業務。
    (3) 網絡直銷:該交易模式集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垂直型綜合服務社區及網上洽談、拍 賣、直銷等全方位服務于一體,將增值內容和商務服務平臺緊密集成,建成網上的 B2B 大型 農產品交易市場。如深圳中農網,集成了電子商務平臺,擁有各類會員企業近4000家。涉及 國內農產品生產、加工、經銷、消費以及農業科研、行政等單位,涵蓋果蔬、糧油、食品、 飲料、水產、肉禽蛋、花卉、飼料、畜牧、服務等各行業。
    (4) 涉農商品交易所:20世紀90年代,市場的高級形式——期貨市場在中國開始運行。 目前,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等主要期貨交易市場的期貨交易都已經開始向電子 化的交易形式發展。
    B2C 模式
    張蕊等認為:一些商務網站開展了 B2C模式的交易活動。如天津市農業信息中心和天津 市農業環保站建立的無公害蔬菜網,通過天津市夢得農副產品配送中心為廣大市民提供網上 訂菜服務;此外,吉林省糧食局開通的中國金糧網、遼寧省構建的金農網等也采用該種模式(張 蕊,翁凱,羅先元,2009)。
    G2C 模式
    張蕊等認為:目前,G2C模式主要以政府辦的供求信息服務型網站模式為主,以中國農 業信息網為代表,包括各級政府組織的涉農網站。總體來看,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處于多 層次發展的初級階段;商務活動的信息流已經比較多地采用電子化方式進行,而在物流和資金 流方面的電子化應用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張蕊,翁凱,羅先元,2009)。
    第三章 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3.1嫩江縣農產品生產發展現狀
    嫩江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地處松嫩平原南部,總面積 1.51 萬平方公里,行政區面積 居于黑龍江省第三位。縣轄14 個鄉(鎮)場,147 個行政村,境內駐有中儲糧北方公司、農 墾九三管理局及10 個國營農場、22 個駐軍農場。縣域內耕地面積 1200萬畝,其中縣屬耕地 647.66 萬畝,位居全國縣級第一位,耕地全部位于全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地區 黑土帶上,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嫩江縣屬于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有效積 溫1700°C--2300°C, 土壤和氣溫環境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農業是嫩江縣的支柱性產業,農 產品種類多、產量高。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非轉基因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燕 麥、蔬菜、瓜果等,作物產量在全省乃至全國名列前茅,2012 年嫩江縣糧食總產達到936546 噸,實現糧食產量8 連增,連續8 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嫩江縣有草原面積 320 萬 畝,水面面積5 萬畝,水草豐沛,是畜牧養殖的黃金地帶,2012 年末畜牧業存欄數達到226843 頭,豬牛羊肉產量達到49157 噸,牛奶產量達到 52967 噸,禽蛋產量 7003 噸;嫩江縣林地面 積 900 萬畝,2012 年林業產值達 4898 萬元,其中林木培育種植 3050 萬元,林產品產值 1648 萬元,林木采伐產值 200 萬元,嫩江縣還有柞蠶、獺兔、鹿等特色養殖,盛產木耳、蘑菇、 蕨菜、黃花菜、野山芹、刺老芽等十幾種山特產品,農產品種類繁多,產銷量大。
    表 3.1 嫩江縣 2010—2012 年糧食播種面積及產量表 單位:萬畝 斤 噸
    指標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總播種面積 577.99 647.66 647.66
    糧食播種面積 565.67 642.82 642.82
    糧食單產 5702 7234 7940
    糧食總產 1075299 1506622 1653738
    數據來源:嫩江縣2010—2012年統計年鑒
    表 3.2 嫩江縣 2010—2012 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單位:萬元
    指標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543615 754256 936546
    農業產值 444873 628888 798530
    林業產值 3807 4418 4898
    牧業產值 83659 106931 115531
    漁業產值 740 810 2051
    農林牧漁業服務產值 10536 13209 15536
    數據來源: 嫩江縣財政局、嫩江縣統計局
     
    近年來嫩江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產品品牌建設,先后建成并發展 了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如嫩江縣嵩天薯業、嫩江縣辰鷹乳業、嫩江縣巨祥油脂有限 公司、嫩江縣綠芳馬肉干廠等省級龍頭企業,嫩江縣鴻星面粉廠、嫩江縣四合大豆制品加工 廠、嫩江縣翔和油脂有限公司、嫩江豐源雜糧加工有限公司、華順糧食貿易有限公司、光輝 糧油有限公司等等市、縣級龍頭企業,打造了“辰鷹”牌系列奶粉、巨祥牌大豆油、巨祥牌 面粉、綠芳牌馬肉干、鴻興牌面粉、四合牌大豆制品、鑫海牌山野菜、豐源牌雜糧、光輝牌 大豆油等一系列綠色農產品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一定的聲譽。
    3.2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3.2.1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良好的政策環境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網民數量已超越美國,居全世界第一位,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 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家對農業信息化和農產 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非常重視,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和制定一些重要文件和規劃, 都是“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以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發展, 這對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見下表:
    表 3.3 發展電子商務的相關政策
    時間 文件名稱 重點內容
    2004 年 8 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
    簽名法》 是我國信息化領域第一部法律。從法律制度上保障電子交 易安全,促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發展,為電子認證服 務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為電子商務安全認證體 系和網絡信任體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2005 年 1 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 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 意見》 提出了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五項基本原則:政府推動與企 業主導相結合、營造環境與推廣應用相結合、網絡經濟和 實體經濟相結合、重點推進和協調發展相結合、加快發展 與加強管理相結合。
    2006 年 5 月 《 2006-2020 年國家信 息化發展戰略》 提出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行動計劃”:營造環境、完善 政策、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加快信用、 認證、標準、支付和現代物流建設;完善結算清算信息系 統;探索多層次、多元化的電子商務發展方式。
    2007 年 6 月 《電子商務發展“十一
    五”規劃》 進一步明確了電子商務的產業地位,明確了我國電子商務 發展的總體目標,同時,還從提高電子商務水平、培育電 子商務服務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完善支撐環境四個 方面提出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具體目標。
    2008 年 10 月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 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 題的決定》 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 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 化為農服務作用
    2009 年 6 月 《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
    振興規劃》 提高信息技術服務“ 三農”水平,加速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
    化,發展壯大涉農電子產品和信息化服務。
     
    續表3.3 發展電子商務的相關政策
    時間 文件名稱 重點內容
    2010 年 1 月 《關于加快流通領域電
    子商務發展的意見》 要提高社會公眾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度和參與度,開拓適宜 網上交易的居民消費領域,培育和擴大網上消費群體 。
    2012 年 2 月 《電子商務發展“十二
    五”規劃》 到2 0 15年,電子商務進一步普及深化,對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貢獻顯著提高。電子商務在現代服務業中的比 重明顯上升。電子商務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安全 可信、規范有序的網絡商務環境。
    資料來源:2004年一2012年相關資料和文件
     
    黑龍江也連續出臺一些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措施。如:黑龍江省政府的《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里明確指出:要通過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 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實施品牌戰略、創新營銷方式和加強市場建設來搞活農產品市場流 通,實施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面向農業大戶、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業綜 合信息服務體系;黑龍江省工商局出臺《關于促進全省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實施意見》, 意見指出:針對我省電子商務發展相對滯后,開展電子商務的市場主體數量少、規模小、市 場占有率低,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也比較大的特點,要求擴大省內網絡經濟主體數量和規模, 推動實體經濟上網;嫩江縣委、縣政府也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從 2007 年開始連續5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連續提出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快發展商貿倉儲物流產 業,圍繞建設“商貿旅游明星城”,引進大型商貿物流企業,構筑農副產品物流和專業批發市 場等商貿物流體系,把嫩江縣建成黑龍江省西北部商貿物流中心,完成中儲糧倉儲庫和新糧 集團倉儲庫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資農機物流園區、汽車物流產業園區、南京雨潤冷 鏈物流等項目建設。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為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有利助推器。
    3.2.2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現狀
    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重視支持努力下,嫩江縣轄 14個鄉鎮,147 個行政村,電話覆蓋率和 網絡覆蓋率都已經達到100%,截至到2012 年末,嫩江政府綜合辦公樓、農業局、水務局、 農機局、水產局等縣城內所有單位已全部建成局域網,14 個鄉鎮全部實行寬帶網絡終端建設, 147 個行政村已經全部撥號上網并建成農村信息服務站,全面完成了縣、鄉、村三級網絡服 務體系建設。100% 的單位可以電子化辦公,60%的單位都有自己的信息平臺,嫩江縣政府 網站、嫩江農網(氣象網)、嫩江縣農業信息網、嫩江縣水務局網站及8 個鄉鎮的網站相繼建 成并開通。隨著光纜、網絡延伸到各個鄉(鎮)、村、屯,147 個行政村都配備了農村信息員, 農業信息服務對象已全面向中介組織、種養大戶、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以及經紀人延伸,嫩 江縣已初步形成了縣有信息平臺、鄉鎮有網絡終端、村有信息服務站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嫩江縣農業信息化工作已初步發展,形成了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固定電話網和無線電 話網絡信息共享互動的格局,農業信息服務已經進入初步發展階段。嫩江縣政府信息中心, 建立了嫩江縣政府網站,嫩江縣農業局信息中心和 14個鄉鎮信息網絡終端都依靠黑龍江農業 信息網的網站模版,相繼建立了嫩江縣農業信息網和各鄉鎮自己的信息網站。嫩江縣氣象局 建立商務嫩江農網等等。縣內各涉農農業信息平臺、14個鄉鎮網絡終端和147個村級信息服 務站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實現了涉農信息的收集、篩選、發布的雙向服務,通過信息網絡平 臺、手機短信、嫩江有線電視發布以及創辦的《嫩江農業信息》、《嫩江科技》等農業信息刊 物,及時發布農業生產技術信息、農業氣象信息、農業生產災害預警、農業政策、法規、農產 品價格行情、農產品供求信息等各種涉農信息,通過設立農業專家服務熱線電話,免費為農 民提供專家咨詢、農業技術難題解答,較好的滿足了農民的信息需求,為全縣農民農業生產 起到了參謀、助手的作用。嫩江縣農業信息機構自2006年以來,平均每年利用“一站通”供 求信息網站為農民發布供求信息都在300條以上。通過中國農業信息網站名牌農產品推介頻 道,為縣內知名企業、農產品開展網上廣告宣傳,積極探索和促進我縣優質品牌農產品實現網 上交易。
     
    數據來源:2012年嫩江縣國民經濟統計年鑒
     
    3.2.3農產品標準化與品牌化建設現狀
    嫩江縣近年來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目標,以生產綠色安全農產品為出發點,以培育農 產品品牌為重點,積極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化建設。一是以行業標準為基礎,以國 家標準和省級標準為基準,以嫩江縣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生產經營方式為出發 點,制定了適合我縣農業特點、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的的大豆、小麥、甜菜、玉米、馬鈴薯、 亞麻、蕓豆、河蟹、耕整地技術規程等 14項嫩江縣農業技術標準體系。二是積極開展農業標 準化示范區和示范鄉鎮建設。幾年來建設大豆農業標準化示范鄉鎮三個,畜牧業養殖標準化 示范村二個,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五個,嫩江縣2008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三是 根據嫩江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引導縣域內產業發展農產品品牌建設。嫩江縣 有 23 種蔬菜、18種水產品、9 種畜產品、8 種山特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100萬畝小 麥、100 萬畝大豆被認定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近幾年嫩江縣品牌農產品獲得長足發展,如 巨祥大豆油和面粉、鑫海山野菜、華強白糖、四合冷榨油及豆粉和休閑食品、綠芳馬肉干、 鴻興面粉、圣源雜糧等,這些品牌農產品在全國乃至有些在全省都有良好的知名度。2012 年 嫩江縣大豆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四是大力開展農業標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截 止到2012 年末,嫩江縣與農產品有關的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包括嫩江縣環境檢驗檢測中心、嫩 江縣地質檢驗檢測中心、嫩江縣糧食檢驗檢測中心、嫩江縣種子檢驗檢測中心、嫩江縣土肥 檢驗檢測中心、嫩江縣植物保護檢驗檢測中心、嫩江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這些檢 驗檢測機構涵蓋了農作物從種植到銷售全過程的跟蹤檢測監督,促進了嫩江縣農業標準化建 設和農產品品質的提升。五是嫩江縣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規范發展。 嫩江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都在工商部門注冊備案實行,實行董事會制度,民主管理、民 主決策,截止到 2012 年 2 月,嫩江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經發展到 187 個,其中種植 業合作社 105個,養殖業合作社 37個,農機專業合作社45個,帶動農戶1 1935 戶。
    3.2.4嫩江縣物流體系發展現狀
    嫩江縣交通便捷,嫩林鐵路與富嫩鐵路在此對接,向北延伸至大興安嶺林區和呼瑪牧區, 向南延伸至齊齊哈爾進入全國鐵路網,齊加鐵路、京加G111公路、嫩呼S208公路、嫩黑S301 公路、鶴嫩S303公路、加黑S310公路在嫩江穿境而過,境內嫩江至黑寶山的地方鐵路于88 年建成通車,是黑龍江省最早的地方鐵路。嫩江境內縣鄉公路縱橫交織,境內現有公路總里 程2394.084公里,其中國道56.826公里、省道351.73公里、鄉級路904.352公里、村級路 1002.083公里、專用公路79.093公里;嫩江縣干流流經嫩江縣境內通航水域,現有內河航 道水運碼頭9個(均為車渡口),船舶17艘,總噸位440總噸,功率為350千瓦;嫩江縣航 空護林站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個全功能航空護林站,航站設備齊全,現運轉使用良好,嫩江縣 是東北地區交通物流的中心,具有發展物流的地緣優勢。
    嫩江縣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四通八達,為嫩江縣物流發展創造了方 便的交通條件。目前嫩江縣以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體系已經初具規模。嫩江縣域 內物流除了鐵路運輸外,其余的主要是貨站物流和快遞公司的物流,貨站物流主要有振宇貨 站、外聯貨站、萬里行貨站、順達貨站等 13 家,快遞公司的物流主要有申通、圓通、匯通、 韻達、郵政等17 家,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都能到達全國各地。
    3.2.5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有模式
    嫩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產品有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品、牛、養、禽、 冷水魚等畜水產品、黑木耳、蘑菇、各種山野菜等山特產品、獺兔、狐貍、貉子等各種特色 養殖等等,農產品種類繁多,產銷量大,嫩江縣的農產品銷售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營銷模式: 即農產品收獲后由中間商或者批發商來農戶手中把農產品買走,在由中間商繼續去流通。由 于嫩江縣土地面積廣,地勢分山區、丘陵和平原,這種傳統的貿易方式對于交通不便利的山 區和丘陵地區的農戶與很不公平,往往是本來價格很好,可是等中間商到這個地區的時候, 農產品價格已經降低了,這種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傳統貿易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 步伐,這就迫切需要尋求一種先進的貿易方式來進行農產品銷售,嫩江縣加快發展農產品電 子商務迫在眉睫。針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包含的五個要素和循環模式,以及嫩江縣農產品生產 特點及經營方式,嫩江縣目前農產品商務模式只是主要停留在信息流狀態,不能進行網絡交 易。主要模式有以下兩種。
    (1)政府網站模式 政府網站模式主要是以嫩江縣政府主辦的嫩江縣政府網、嫩江縣農業局主辦的嫩江縣農 業信息網、嫩江縣水務局主辦的嫩江縣水務局網站等,這些涉農信息網站除了發布主要新聞 動態等電子政務信息外,還會提供農業生產的價格行情、農業政策法規、農業專家服務熱線、 農業生產技術信息、縣內企業簡介等等,主要用途是為了方便農民和涉農企業查詢農業信息, 學習農業技術,了解政策法規搭建、了解主要企業及產品等等,沒有在線交易的功能。
    (2)企業信息展示模式
    企業信息展示模式主要由嫩江縣的一些涉農企業建設的本企業網站,網站主要內容是做 一些企業介紹、企業產品展示、企業聯系方式等等信息,還有些企業網站還發布些相關企業 連接等。如嫩江春白酒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網站。這類網站的用途主要企業用以發布自己的 信息,對企業的業績加以介紹,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展示,有的企業還提供一些農業新聞、與 本企業有關的營銷售區域信息等等,并沒有交易功能。究其原因除了企業觀念比較落后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企業資金和人才力量薄弱,沒有足夠的量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務交易網站,因 此此類網站只能提供信息的展示,并不能實現在線交易。
    3.2.6網絡支付發展現狀
    截止 2012 年 12月,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2.60億,用戶年增長3955萬, 增長率為 17.9%,使用率提升至 42.1%。目前,我國網上支付用戶主要使用網上銀行支付和 第三方支付賬戶余額支付兩種支付類型,分別覆蓋了 75.7%和 79.2%的支付用戶,其中,第 三方支付工具用戶中,有 80%的用戶使用支付寶實現網上支付。(石魯達,2013)
    嫩江縣域內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人民銀行、農村信用合 作聯社、郵政儲蓄、龍江銀行、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9 家銀行,其中工商銀行有5 個 分所,建設銀行有3 個分所,中國銀行有2 個分所,郵政儲蓄有4 個分所,農業銀行3 個分 所,這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都建在嫩江縣城鎮范圍內,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14個鄉鎮都有 儲蓄所,在個別的行政村還有儲蓄代辦點。全縣金融機構共有大小金融分支機構36家,從業 人員共有756人,除了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外,其余的銀行都開通了網上銀行業務,為嫩江縣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網絡支付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3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
    筆者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組織座談、個別訪談、查閱資料、咨詢專家等形式,獲取盡可 能多的第一手資料,對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原因進行分析和歸 納。結果顯示: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雖然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 是因為嫩江縣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業經營主體對農產品電子商務沒有充分的認識, 與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的一些配套體系建設還不完備,嫩江縣的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還 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如下問題亟待解決。
    3.3.1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
    嫩江縣電話覆蓋率和網絡覆蓋率雖然達到了 100%,但是由于農民本身缺乏對農業信息 化的認識,認為互聯網絡成本較高,大多數農民不愿意投入資金去買計算機。認識上的落后 成為嫩江縣農民上網的主要障礙,嫩江縣互聯網普及率為 43.4%,而嫩江縣農民的互聯網普 及率僅為 26.9%。嫩江縣網站建設基礎比較薄弱,只有嫩江縣政府網站、嫩江縣農業信息網 站、嫩江縣氣象網站、嫩江縣水務局網站等幾家網站,有局部鄉鎮用黑龍江省農業信息網模 版建立自己的網站,網站內容都以政務信息為主,涉農信息也主要是宣傳和發布一些農業技 術信息、農產品價格行情、嫩江縣農產品展示信息等,沒有專門從事農產品交易的電子商務 網站。
    3.3.2交易主體對農產品電子商務認識不足
    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主體主要包括農民、種養大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經 紀人、中介組織、農產品經營者、涉農企業等。嫩江縣是農業大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產業。全縣總人口約 33.2 萬人,農業人口達到 23 萬人,農村人口多、基礎弱的現實決定了 嫩江縣的農民接受教育相對少,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的事實。農民受傳統的春種秋收、靠 天吃飯、靠經驗種地的生產方式和交易方式的影響,大部分農民普遍認為春種秋收是自然規 律,發不發展電子商務都得種地,都得生產,反正生產出的農產品能夠賣出去就行;還有一 些農民雖然認識到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但是總認為網絡 銷售見不著對方的面,擔心賣出產品到時候收不到貨款,或者在網上購買產品,又擔心支產 品質量不好,或者產品質量合格付了貨款后收不到產品,必須親自見面交易談判心里才踏實。 對于農民這種受傳統生產觀念的影響,對農產品電子商務認識不到位、理解不透徹的情況, 究其根本原因是對農產品電子商務較傳統貿易方式相比較所具有的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限 制、隨時實現信息交流、快速完成產品交易的優點沒有親身經歷和親自體驗,因此認識不充 分,使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嫩江縣只起到了發布信息、傳播信息的作用,主要交易功能沒有得 到充分展示,導致了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緩慢。
    3.3.3嫩江縣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
    適合電子商務的商品主要是標準化產品和可鑒別性產品(李佳妮,2010)。嫩江縣要想發 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就要以國家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為標準、以與國際標準化體系接軌為目標, 加快建設嫩江縣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和從而推動嫩江縣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嫩江縣農產品 標準化體系及農產品品牌化建設仍有所欠缺。嫩江縣農產品雖然物產豐富,種類繁多,質量 優良,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沒有品牌的農產品,而且目前只有 14 種農產品技術標準, 8 個農 產品品牌,其余的都因為沒有嚴格的技術標準體系而很難實現等級劃分,在現有的農產品技 術標準在施行過程中,由于生產者認識不到位盲目追求產量和具體執行部門監督力度不夠, 農業生產全過程并沒有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操作,嚴重影響了嫩江縣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進程, 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嫩江縣雖然有環境監測中心、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土壤肥料檢檢測中心、質量技術 監督局檢驗檢測中心等等,表面上看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是由于經費、人 員技術力量等條件制約,檢驗檢測功能尚未完全充分發揮,起不到監督檢測的作用,這也是 嫩江縣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3.3.4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缺乏
    嫩江縣農民具備了利用網絡工具的能力,但是也僅僅是只能瀏覽網頁,看到自己需要的 農業信息及農產品信息等。而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需要的人才不僅需要精通網絡技術,更要精 通農業經濟運行規律,能夠對在網絡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加工、預測,從而為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交易主體(農民、農業大戶、農業合作組織、農村經紀人、中介組織、農產 品經營者、涉農企業和農產品經銷商根據農業信息分析來提供及時、準確的農產品信息。但 是嫩江縣從事農業信息的鄉鎮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比較陳舊,鄉鎮農業電子商務專業 技術人才整體素質較低,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偏少,初級人才比例占大多數,文化程度相 對也偏低,專科及專科以上的僅占人員總數的27%,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人才缺乏,給嫩 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見下圖:
     
    圖 3.2 鄉鎮農業技術人員文化程度分布圖 數據來源:筆者對嫩江縣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的調查統計結果
     
    3.3.5網絡支付體系發展不完善
    對于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面臨一個難題是網絡支付問題。目前,嫩江縣進行所有 電子商務的支付手段都是依托于嫩江縣域內的各大銀行的銀行卡進行網絡支付的。但是嫩江 縣能夠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交易主體,除了個別涉農企業和中介組織外,其余的都是具體 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都在鄉鎮農村生活,而與農民緊密相聯的金融機構是農村信用社合作 聯社,信用聯社遍布了嫩江縣所有鄉鎮,甚至個別村屯還設有代理點。但是嫩江縣農村信用 社合作聯社卻沒有開通網絡銀行,而嫩江縣的農村地區沒有其他銀行的分支機構,這種網絡 支付體系發展不完善,為網絡支付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3.3.6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需加強
    嫩江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處于三省四市的中心地帶,是東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交通 運輸四通八達,物流體系已然初具規模,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都能到達全國各地,但是嫩江 縣的物流主體呈分散、多元的特點,只有少數幾個是相對實力較強的貨站物流,其余都是組 織規模較小、實力不強的物流個體業戶,或者是快遞連鎖公司的物流,物流運輸主要是常溫 物流,沒有農產品電子商務運輸真正需要的大型冷庫儲藏、冷鏈物流,缺乏統一、規范、高 標準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
    第四章 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行性模式研究
    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模式研究,立足于嫩江縣實際,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對嫩江縣農業生產農戶、村干部隊伍、涉農企業主要領導、消費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對農產品 電子商務的認識程度和發展預期獲得一定的資料;對嫩江縣農業生產現狀、農產品銷售現狀、 嫩江縣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農產品品牌建設情況、嫩江縣農業信息化發展狀況等相關 信息取得盡可能多的全面的資料;在充分學習借鑒國內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較先進的城市 和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獲得的資料咨詢相關專家,設計出適合嫩江縣情的切實可行 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和農產品網上超市模式。
    4.1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可行性模式的設計基礎和原則
    4.1.1模式設計的基礎
    一是嫩江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生產具有傳統農業的季節性、地域性特點。同時嫩 江縣也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23 萬農民在 647.66 萬畝的耕地上勞作,具有生 產經營非常分散,生產者文化水平不高、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的特點,要改造傳統農業,加 速建設現代化大農業,就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設計適合嫩江特點的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可行性模式以改變傳統農業,是促進嫩江縣農業標準建設、農產品企業化經營、農產品規模 化、專業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嫩江縣農業快速發展的必然需求。
    二是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省、市、縣相繼出臺了 相關政策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為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的有利助推器。
    三是近年來嫩江縣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嫩江縣固定電話、有線 電視和網絡電纜覆蓋率達到了 100%,徹底解決了“網絡延伸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問題,嫩江縣 農業部門建立了縣有農業信息中心、鄉鎮有農業信息網絡終端、村有農業信息服務站的縣鄉 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政府部門的涉農網站建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些農業信息化建 設為嫩江縣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4.1.2模式設計的原則
    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模式設計,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技術服務為紐帶,以 高質量、高標準的目標進行規劃和實施,遵循信息及時性、操作適應性、系統功能先進性、 用戶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統易管理性等整體設計的原則,同時要考慮使用對象大部分是 農業生產經營者,網站平臺還要簡潔、適用、易操作、易維護,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 為用戶著想的原則,以用戶的需求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求得先進性和實用性相統一。
    4.2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行性模式
    4.2.1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
    所謂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就是由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搭建一個圍繞農產品生產、銷售 的信息平臺,特別適合嫩江縣農業生產分散、信息化基礎不高、農業電子商務人才缺乏的實 際情況。第三方電子商務模式又分為政府搭建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和中介組織或企業搭建 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
    (一)政府搭建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
    結合嫩江縣從事農業生產的交易主體文化水平有限,受傳統生產觀念的束縛,對電子商 務的認識不充分的情況,發展一種由政府搭建平臺作為中介,既可以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信 息、農產品價格行情、農產品展示信息,又可以給為農戶和需求企業發布農產品的供求信息 的第三方交易平臺。這種政府積極參與和引導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非常適合嫩江縣情,也 有利于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嫩江縣推廣。比較典型的模式代表是嫩江縣政府網站及嫩江縣農業 信息網站、嫩江縣農業氣象網站及嫩江縣水務局網站等。這些網站除了政務信息外,還發布 一些嫩江縣的氣象信息、農技信息及農產品供求信息等。如嫩江縣政府網站和嫩江縣農業信 息網站,該網站都分別設有一級欄目 10-15 個個,二級欄目 20-30 個個,除了發布宣傳報道 時事新聞、政策法規、工作動態、典型宣傳、科技推廣等等相關欄目外,還鏈接了省內外的 農業信息網站,能夠給嫩江縣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的信息服務,這 種政府搭建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具有權威性、非營利性的特點,對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 發展有一個正確的引導作用。
     
     
    圖 4.1 政府搭建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
    (二)中介組織或企業搭建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
    嫩江縣地域遼闊,耕地面積 647.66 萬畝,農產品物產豐富,種類繁多,糧食綜合生產能 力高,糧豆薯年產量在30億斤以上,每年都有大宗農產品需要出售,農戶生產經營比較分散, 傳統的貿易形勢阻礙了嫩江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而由中介組織或企業搭建的第三方平臺, 既能發布農業科技信息,又有農產品購銷信息,還能提供農產品網上交易,比較適合在買方 和賣方都十分分散的情況下實現大宗農產品的交易,與嫩江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非常匹配。 這種由中介組織或企業建立的第三方平臺,具有交易流程規范、交易方式科學的特點,消除 了傳統商務活動中信息傳遞與交流的時空障礙,減少了傳統交易中存在的交易不規范、不科 學的弊病,將有效推動嫩江縣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步伐,促進嫩江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圖 4.2 中介組織或企業搭建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
     
    4.2.2農產品網上超市模式
    嫩江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處于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內,土地肥沃,林海浩瀚, 水草豐富,是農牧業生產的黃金地帶。縣內耕地大部分是近年開發的,以黑壤土為主,土質 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為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且嫩江縣檢驗檢 測機構健全,可通過開展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健康,為城市居民能夠吃 到放心、安全的農產品提供保障,也為促進農產品營銷起到了積極作用。
    鼓勵嫩江縣的蔬菜生產基地、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以及雜糧、大豆 油、面粉、肉、蛋、奶等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物流企業或農業合作組織合作,進行農超對接。 農戶與物流企業或者農業合作組織簽訂訂單,提供質量優良的農產品,涉農企業或農業合作 組織依靠自身優勢發展農產品網上超市,建立物流配送體系,通過直銷的形式為居民提供綠 色、有機的米、面、雜糧、蔬菜、蛋、奶、生鮮肉等農產品。具體操作為在網上開設農產品 網店,在各物流節點開設農產品超市實體店,消費者通過網上訂貨,物流企業或農業合作組 織進行自營物流配送,真正實現“網上訂貨,網下交易”。這種農超對接的形式大大縮短了農 產品的流通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縮短了交易時間,既為一些忙碌的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也 為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夠吃到健康、新鮮、便宜的農產品提供了可能。
    第五章 推進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
    5.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農產品是特殊的商品,其既有季節性、地域性的特點,又有種類繁多、儲存和運輸方式 多樣的特點,更有生產主體和交易主體多元化的特點,而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要實現農產 品電子商務,必須有統一的規劃和協調,這就建議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運用政府的宏觀 調控功能在總體上予以支持和規劃。
    5.2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必須具備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而農產品電子商務要想做好做 強必須做好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站體系規劃,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通過 制定一些激勵政策和措施,增加財政收入,整合現有信息基礎設施資源,為農產品電子商務 順利開展創造有力的基礎條件。
    首先需要政府對農業信息化增加財政投入。如對于率先開展農業信息化的農業經營主體 對其投入的基礎設施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以鼓勵和推動農民積極的參與到農村信息化的建 設中來。
    二是政府可以出面和網絡運營商進行協調,對于積極開展農業信息化的農業生產者或者 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適當的減免寬帶費用,對于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如計算機、 信息終端設備、數據空間等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對于經營規模小、財力不足的農民提供價 格低廉的手機幫助農民實現上網等。
    三是政府要對縣內農、林、牧、農機、氣象等涉農服務機構的數據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保證部門間能夠充分溝通和協調,數據資源能夠共享,對農業生產中急需的信息能夠對農業 生產經營者免費開放,如現在的嫩江農業氣象資料需會員才能查閱,農民如果不交費就查詢 不到農業生產需要的氣象知識。
    四是需要設立以網絡服務為主的多種信息服務模式,利用網絡、廣播、電視、手機信息 等等多種載體為農業生產和經營主體提供信息服務。
    五是鼓勵電子商務網站建設。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處于探索階段,除了政府職能網站 可以作為信息展示和交易平臺外,還需要扶持鼓勵一些具有前瞻性思想的農業經營主體開展 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政府除了對電子商務平臺的硬件購買給予扶持外,對于電子商 務網站的內容也要給予指導和規范,如保證網站的頁面操作簡單,不同文化層次水平的人員 都能進行操作,信息發布流程嚴格管理,在線交易功能安全保障,交易查看功能方便修改等 等,以保證網站具有實用性和時效性,用網站實際質量和能夠發揮的經濟效益來吸引和帶動 更多的農業交易主體參與到農業電子商務中來。
    5.3提高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的認識
    要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步伐必須提高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的認識。針對嫩江縣農 村教育相對落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農民受傳統生產方式和交易方式影響較深的特點, 政府通過有關電子商務的基本知識、公益講座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及其他農業交易主 體的素質,及時傳達農業生產信息給農民以改變他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使他們首先在思想 上打破傳統,從封閉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生活空間中解放出來,逐步接受市場經濟信息,及時 了解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產品市場動態,能夠自覺的接受和應用信息技術;鼓勵農民嘗 試根據市場信息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和銷售策略,選擇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引導農民 嘗試網絡購物,通過親自購買和銷售,讓農民親自體驗到通過網絡這種方式能以較低的價格、 更為便捷地購買到更滿意的商品,使農民充分認識網絡商務的方便、快捷、節省資源和網絡 交易的可信度,農民便會自覺地學習、應用新技術、新成果參與農產品的加工、銷售;鼓勵 農民通過合作組織或者第三方網站嘗試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而改變思想觀念,提高交易主體 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認識,推動嫩江縣電子商務的發展。
    5.4加強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網絡為基礎實行的一種農產品交易模式,農產品電子商務具 有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跨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而逐漸成為農產品交易發展的 趨勢。因為網絡的跨越時空性的特點使其具有廣泛的宣傳效應,使產品信息瞬間就能傳遞于 千里之外,但是這種宣傳效應存在兩面性, 既能傳播正面信息,也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嫩 江縣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就務必要保證農產品的質量,使嫩江縣的農產品在電子商務中充 分享用免費廣告的正面效應,才能做大做強。因此嫩江縣要基于互聯網絡為基礎開展農產品 電子商務,必須積極加強嫩江縣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保證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5.4.1制定農產品生產標準
    由于嫩江縣幅員遼闊,橫跨四、五、六三個積溫帶,農作物種植品種較多,生產方式多 種多樣,這就需要以嫩江縣實際生產情況為基礎、以國家標準為骨干、以省級標準為參照、 以與國際標準接軌為目標,制定一批適合嫩江農產品生產實際的農產品生產標準,以實際質 量的提升來提高我縣農產品的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5.4.2加強農產品標準的推廣和實施
    組織農業技術人員積極深入到鄉(鎮)、村、屯,以辦培訓班和發宣傳冊的形式向農業生 產經營主體進行對農業標準化進行大力宣傳,讓農業經營主體明白什么是農業標準化,標準 化生產的必要性和創造的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嫩江縣環境檢驗檢測中心、種子檢驗檢測中心、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嫩江縣技術監督檢驗檢測中心等系統的檢驗檢測功能,對嫩 江縣農產品從種植、田間管理、收獲、加工、銷售都進行嚴格管理,強化農產品產前、產中、 產后到銷售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保證嫩江縣的農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從源頭上開始都嚴格 按照標準規范進行,從氛圍上形成從經營主體到監督者都支持和關注農業標準化工作,進而 提高全社會農業標準化意識水平。
    5.4.3大力發展農產品品牌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已經開始了從數量到 質量轉變,農產品的競爭已經從價格競爭到質量的競爭,發展農產品品牌勢在必行,嫩江縣 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的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 認證和注冊、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商標的注冊等等,培育和開發一批質量好、有特色、產量 穩的嫩江縣品牌農產品,確保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嫩江農產品能以質量和信譽而保證銷路。
    5.5 培養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
     
     
    圖 5.1 嫩江縣培養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模式圖
    嫩江縣電子商務發展處于探索階段,雖然近幾年嫩江縣網絡延伸到鄉鎮、村、屯,農村 網民數量有所增長,但是農村網民對互聯網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網絡游戲和娛樂,只有少數農 民在網上查查與農業生產技術有關的信息,農村信息化人才、電子商務綜合人才嚴重缺乏, 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關鍵,建議嫩江縣應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 方式,加大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力度。一是以政府為主導,與相關高校合作,采 取培養村村大學生的方式,培養一批本土的電子商務人才;二是充分利用嫩江縣職業高中、 嫩江縣技工學校、嫩江縣高級中學、嫩江縣農民大學等場所,對農民進行網絡知識、信息技 術和電子商務等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民接受和運用網絡的能力,提升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使 農民能夠有效的運用信息手段進行信息搜索,鼓勵農民嘗試使用電子網絡平臺進行購物和發 布供求信息,讓農民在親身實踐中體驗到電子商務的方便快捷和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使 農民在思想上接受并認同電子商務,逐步引導農民運用農業信息指導農業生產,用網絡平臺 進行農產品銷售,提高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第三、政府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和 鼓勵一些高等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進入我縣農村進行“信息扶貧”,幫助我縣開展農產 品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建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模式培育,為推動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 展服務。
    5.6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
    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套的物流配送體系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構成環節,缺少了這一環 節,整個電子商務活動是不可能實現的。嫩江縣政府對農村地區交通設施進行大力建設、改善 的情況下,要加快電子商務的發展就必須盡快建立起在從鄉村到城市的集倉儲、冷藏、加工、 配送以及長短途運輸功能為一體的農產品配送體系,因此,要鼓勵更多的運輸企業發展現代物 流。(石魯達,2013)
    按照嫩江縣2012—2020年發展規劃,嫩江縣在現有的鐵路、陸路常溫物流的基礎上,要 通過多種途徑發展壯大商貿物流規模。一是立足嫩江縣物流產業現有優勢和基礎,圍繞我縣 農林牧漁和土特產及礦產等重點產業,以農產品營銷為核心,按照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 的要求整合和改造現現有商貿物流專業批發市場、倉儲設施、加快發展專業市場體系,不斷 擴大商貿物流產業發展規模,達到物流輻射覆蓋3000萬畝耕地(向西輻射莫力達瓦、向南輻 射九三、向北輻射黑河),涉及人口7000萬的物流集散目標。二是加快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 系,加強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方面的基礎性建設,重點 加強運輸基礎設施(鐵路、碼頭、貨運場站)、物流節點(物流樞紐、物流基地、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公共倉庫)和物流網絡建設,加強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培育有區域競爭力的物流 企業,加強與“大商所”和“華糧集團”等企業合作,推動專業化的行業物流發展,重點推進順 達物流、中儲糧倉儲物流、新糧倉儲物流等項目建設,形成布局合理、規模化、網絡化、集 約化、專業化、高效率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三是積極引導第三方物流發展。由于生鮮農產 品的特性,我國傳統的農產品配送形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今農產品物流形式的發展要求, 因此,專業的物流運作方式使得以綜合物流代理為主的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成為必然趨勢, 第三方物流獨立于農業生產者和農場品經營者的特性,使得這種物流方式能夠提供專業化的 物流服務,進行信息化服務、專業化管理和集中配送,服務方式靈活多樣,能夠大大降低整 體物流成本。同時,第三方物流能夠很好地解決當前農產品物流中的諸多問題如農產品物流 設備落后,加工能力、保鮮、防蟲、低溫等技術落后,以及農產品流通的盲目性等問題。從 長遠的發展趨勢來看,第三方物流多樣化的、差異化的服務,不僅能夠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 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還可以降低農產品生產者和農產品經營者的成本, 使農產品生產者和農產品經營者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放到自己所從事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中, 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在制定物流產業政策時,應給予第三方物流企業必要的政策扶持。 如減免稅收、提供信貸支持等,積極引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此外,應積極引導農產品 流通企業和農產品市場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淘汰低效、落后的農產品物流組織和設施, 促進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石魯達,2013)
     
    分類
    倉儲
    包裝
    5.7完善網絡支付體系
    所有商品的價值都是通過貨幣來衡量的,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農產品也不例外。所有商 品的交易都是通過貨幣為媒介來完成的,傳統的貿易完成的標志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電 子商務則是買方通過網絡搜索找到合適的商品進行購買,收到符合產品描述的產品后,將貨 款及時付給商家,貨款支付完成標志著一筆電子商務交易完成,兩者不同的是傳統貿易是買 賣雙方面對面的現金交易,而電子商務則是無紙交易,通過網絡支付來實現,具有方便快捷、 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在嫩江縣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支付體系雖有一定的基礎,但是還 需完善。
    一是開通農村金融機構的網絡支付。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主體主要是農民、農村專業合作 社、農業生產大戶和一些涉農企業、中介組織等。而在嫩江縣從事農產品交易的除了個別涉 農企業和中介組織外,大部分都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農民能夠方便利用的金融機構只有農 村信用社合作聯社一家,信用聯社分支機構遍布了嫩江縣所有鄉鎮,甚至個別村屯還設有代 理點,但是嫩江縣農村信用社合作聯社卻沒有開通網絡銀行,沒有電子支付功能。其他各大 商業銀行雖然都開通了電子銀行,但是在鄉鎮都沒有分支機構。這種網絡支付體系的不健全 為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筆者建議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這一金融機 構開通電子支付功能,或者是其他開通電子支付業務的各大商業銀行在鄉鎮設立分支機構, 以方便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的主體雙方進行網絡支付、賬戶查詢和網銀充值,為農產品電子 商務的順利開展提供方便。
    二是加強網絡支付的安全性。由政府主導,縣里各相關部門、各鄉鎮農業技術部門、農 民專業技術組織、農民協會、涉農組織等加強對農戶進行網絡支付安全的宣傳、引導和培訓, 幫助交易主體在體驗到到電子商務的方便便捷性的同時,也要樹立安全意識,提高農民用戶 維權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政府也要會同相關部門,在農村地區加強網絡安全防控措施,保 證電子支付活動能夠安全進行,以推進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順利開展。
    嫩江縣是典型的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縣,農業收入是全縣國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支柱, 而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和銷售模式嚴重制約著嫩江縣農業產業的發展,嫩江縣的農產品電子 商務的發展正處于探索階段。本文通過對嫩江縣農產品生產、銷售情況進行分析,針對目前 嫩江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通過對國內外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現狀進行探討和借鑒,了解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農產品電子商 務在嫩江縣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運營模式。為政府部門和農業大戶提供一些具有現實可行性 的對策和建議,為選擇適合嫩江縣情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推進策略提供理論支持。
    第一,在對電子商務的概念、模式以及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定義和要素進行理論闡述的基 礎上,提出了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意義,并對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進行理論分析。
    第二,對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交易主體對農產品電子商務認識不足, 存在不接受和不信任的思想,嫩江縣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農業標準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缺乏,給嫩江縣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網絡支付體系發 展不完善,利用網絡支付進行電子結算這一方式還未被廣大農民認同和推廣,嫩江縣村級金 融系統還沒有開通網絡銀行,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缺乏統一、規范、高標準的農產品物流 配送體系。并對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產生問題原因進行認真分析。
    第三,經過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在對嫩江縣農業生產現狀、農產品銷售現狀、農業生 產經營主體對電子商務的認識程度、以及嫩江縣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農產品品牌建設 情況、嫩江縣農業信息化發展狀況等相關信息取得盡可能全面的資料的基礎上,請教相關專 家,針對嫩江縣自身特點對嫩江縣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進行創新和發展,設計出適合嫩江 縣實際情況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可行性模式 即第三方交易平臺模式和農產品網上超
    市模式。
    第四,提出解決阻礙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通過加大政府支持和投入的力 度,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宣傳培訓和積極引導,提高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的認識, 發展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和農產品品牌戰略,培養和引進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加強農產 品物流體系和建設完善網絡支付體系等,為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嫩江縣更好的發展提出建議和 思考。
    本文旨在為嫩江縣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提供理論參考。由于時間有限,筆者閱讀文獻和 搜集資料不夠全面、加之知識結構和寫作水平的限制,本文對嫩江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 認識和分析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網絡安全的防范措施等還 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加以彌補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布拉德•阿倫•克蘭丁爾(Brad?AlanKleindl).網絡營銷[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95~99.
    [2]才科扎西.胡飛.關于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 [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2009(12): 35~37.
    [3]陳顯友,黑龍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市場營銷.2012(4): 13?15.
    [4]陳顯友.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管理的特點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3- 6: 14?16.
    [5]陳小梅.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北方經貿.2007 - 7: 5?6.
    [6]陳彥麗.對黑龍江省流通體系構建的思考[J].北方經貿.2008 (9):54?55.
    [7]鄧 敏.完善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0- 4 : 3~5.
    [8]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1.
    [9]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1.
    [10]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1.
    [11]電子商務“十二”發展規劃.工信部規劃司.2012-3.
    [12]丁喻.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0 (379): 112~113.
    [13]段維.試論電子商務涉及的版權問題[J].出版科學.2009(4): 79?85.
    [14]樊博實.黑龍江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2(11): 40~41.
    [15]費建.農產品電子商務指引[M].香港:文滙出版社,2010, 75~125.
    [16]傅波.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湖南大學.2010.
    [17]高亞娟.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J].商業時代,2011(14): 5~7.
    [18]韓倩. 河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北:河北農業大學, 2006.
    [19]何飛,黃體允,李英艷.電子商務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09 ( 7) : 96?97.
    [20]候艷艷.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以壽光蔬菜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農業 科學院, 2008.
    [21]胡桂紅.山東省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07): 7~9.
    [22]胡書云.黃暉.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北方經濟,2012 - 9: 45~47
    [23]胡天石. 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9.
    [24]胡天石.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9.
    [25]黃宇紅.電子商務下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的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2) : 25?27.
    [26]姜華.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 (2): 5124-5126.
    [27]李碧珍.農產品物流模式創新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5): 67~69.
    [28]李佳妮. 湖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湖南農業大學, 2010.
    [29]李瑾,秦向陽.北京市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09 (5): 15~17.
    [30]李穗豫.基于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構建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 3: 6~7.
    [31]林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途徑和措施.農業與技術2012 (6) :12~15.
    [32]劉吉昌,魏宇.關于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考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2012(4): 8~11.
    [33]柳健.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體系構建策略物流科技[J].2012--3: 5~7.
    [34]盧陽.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江蘇商論.2011 (10): 10?12.
    [35](美)威廉姆森,(美)溫特編,姚海鑫,邢源源譯.企業的性質起源、演變和發展[M].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2007, 105?114.
    [36]孟楓平.日本農業信息化進程的主要特點[J].世界農業.2009-4(288) :38?39.
    [37]彭會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交易成本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 ( 4): 115?117.
    [38]彭劍.湖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湖南農業大學, 2008.
    [39]彭欣.電子商務使用教程第二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1~155.
    [40]石魯達.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黑龍江:東北農業大學, 2013.
    [41]孫百鳴,王春平.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選擇[J].商業研究,2012( 8) :101?111.
    [42]孫百鳴,張明明,肖偉民.《黑龍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北方經貿 2012-4: 5?6.
    [43]孫百鳴.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9-3: 199?200.
    [44]孫冠英.日本農業標準化管理制度[J].環球博覽中國標準化2009-08 :70~72.
    [45]孫穎蓀.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管理的特點問題及對策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1- 8: 3?5.
    [46]田景熙.電子商務案例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175-176.
    [47]王崇錦在.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 2013.
    [48]王桂平.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運作[J].山東農業科學.2011(11)19~21.
    [49]王雙進.高貴如.郭珊.王智.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 2012- 40:4?6.
    [50]楊燕,王偉.從消費者角度看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11(10): 68-70.
    [51]尹艷冰.電子商務在天津農產品貿易中的應用[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工業大學, 2005.
    [52]余春鵬.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同濟大學, 2010.
    [53]占錦川.農產品電子商務[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151~168.
    [54]張楚.電子商務法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00~235.
    [55]張黨利,李安周,李海平.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創新[J].湖北農業科學,2011(14),15~18.
    [56]張葳葳司晶.黑龍江省農業標準化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08(3): 6?9.
    [57]趙躍坤.新農村建設中黑龍江省農產品物流模式優化的研究[J].商業經濟.2010, 358 ( 9 ).
    [58]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制定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5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6.
    [60]2010年度中國行業電子商務網站調查報告[R].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0.
    [61]2010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0.
    [62]2012電子商務行業分析報告[R].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2.
    [63]ColeEhmke,StanEmst.TheMarketE-CommereeSeMeesinAghculture,AAEAAnnual Meerings,May2011,Pages10?12.
    [64]SameerSaehdeva.Amerieane-GovernmeniStateandFederalRatings. [J].2006(4).
    [65]Gwen.Agametheory approach in seller-buyer supply chain [J]. EuroPeanJoumal of Operational Researeh, 2013: 442?448.
    [66]Philip, wnedeu.InternationalTradeandTeehniealChange[J]8.Oxfo, Papers,2010,(2):323?341.
    [67]POOLE. B. How will agricultural E-Markets evolve? [R].Washington D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SDA Outlook Forum,2011: 2?23.
    [68]R.Govindasamy and J Italia.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gricultural Organic Products (Ao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Life Sciences (ICALS 2012)Turkey, September 10-12,2012[C].2012: 371?373.
    [69]J Henderson and Hutchinson Software. Frank Dooley, Jay Akridge .Intenet and E-commerce AdoPtion by Agricultural Input Firms,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ume26, Number4,Pages505-520.
    M.VPosner. A knowledge-based 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mmerce system for sell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 in Agriculture,2007,57: 33?46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dianzishangwu/6178.html

    上一篇:唯品會電子商務平臺的盈利能力分析

    下一篇:湖南省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