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1 章 緒論 1
1.1論文研究的背景、目的與意義 1
1.1.1論文的研究背景 1
1.1.2論文研究目的 2
1.1.3論文研究意義 3
1.2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評述 5
1.2.1位置優勢理論研究現狀 5
1.2.2市場導向國內外研究現狀 8
1.2.3人力資源柔性的研究現狀 14
1.2.4社會網絡與新進入企業績效相關研究現狀 15
1.2.5外部搜尋研究現狀 17
1.2.6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20
1.3論文的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22
1.3.1論文研究思路 22
1.3.2論文研究內容 23
1.4論文的研究方法 25
1.5論文的創新之處 26
第2 章 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基礎 28
2.1相關概念界定 28
2.1.1新進入企業的概念界定 28
2.1.2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內涵與維度劃分 31
2.1.3人力資源柔性內涵與特征 34
2.1.4外部搜尋內涵與維度劃分 38
2.1.5競爭網絡與競爭網絡結構的界定 41
2.1.6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界定 42
2.2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 43
2.2.1位置優勢理論 43
2.2.2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來源與聯系 45
2.3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49
2.3.1市場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49
2.3.2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50
2.3.3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的交互作用分析 51
2.4外部搜尋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的理論分析 53
2.4.1跨界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過程的理論分析 53
2.4.2信息交互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過程的理論分析 55
2.5競爭網絡結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56
2.5.1競爭網絡特點與競爭網絡結構 56
2.5.2競爭網絡結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三種機制 57
2.6理論模型提出與研究設計 58
2.6.1理論模型 58
2.6.2實證研究設計 59
2.7本章小結 62
第 3 章 競爭網絡結構下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 63
3.1市場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63
3.1.1顧客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63
3.1.2競爭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64
3.2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假設提出 64
3.2.1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64
3.2.2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65
3.2.3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66
3.3市場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實證分析 67
3.3.1實證對象選擇 67
3.3.2變量測量 68
3.3.3實證分析 70
3.3.4進一步討論 73
3.4結果討論 75
3.5本章小結 76
第 4 章 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以及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 77
4.1人力資源柔性與市場導向交互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77
4.1.1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77
4.1.2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77
4.1.3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78
4.2 外部搜尋中介效應假設提出 79
4.2.1跨界搜尋的中介效應假設提出 79
4.2.2信息交互的中介效應假設提出 82
4.3實證研究設計與檢驗 84
4.3.1問卷設計與變量測量 84
4.3.2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 86
4.3.3量表信效度檢驗 88
4.4中介作用實證分析 99
4.4.1變量相關性檢驗 99
4.4.2人力資源柔性與市場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回歸分析 100
4.4.3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檢驗 102
4.4.4進一步討論 112
4.5結果討論 117
4.6本章小結 119
第 5 章 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 120
5.1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120
5.1.1競爭網絡規模對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120
5.1.2競爭網絡密度對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121
5.1.3競爭網絡異質性對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122
5.2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123
5.2.1網絡規模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 123
5.2.2網絡密度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 125
5.2.3網絡異質性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126
5.3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檢驗 128
5.3.1競爭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128
5.3.2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130
5.3.3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132
5.3.4進一步討論 134
5.3.5回歸結果分析 142
5.4結果討論 144
5.5本章小結 146
第6 章 不同情境下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 147
6.1動態競爭視角下的多主體仿真模型構建 147
6.1.1基于MAS的動態競爭模型框架與基本假設 147
6.1.2動態競爭模型主體結構設計 149
6.1.3動態競爭模型的主體行為規則設計 150
6.2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54
6.2.1仿真模型參數值討論 155
6.2.2競爭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55
6.2.3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57
6.3不同成長階段下新進入企業通過外部搜尋提升競爭優勢路徑分析 159
6.3.1第一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的路徑分析 159
6.3.2第二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的路徑分析 162
6.4競爭網絡結構影響新進入企業對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65
6.4.1競爭規模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65
6.4.2競爭網絡異質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66
6.5結果討論 168
6.6本章小結 168
第7 章 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路徑分析與策略 169
7.1不同情境下新進入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路徑比較分析 169
7.1.1不同市場導向下提升競爭優勢的路徑比較分析 170
7.1.2外部搜尋提升競爭優勢的網絡結構選擇的路徑分析 172
7.2實施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173
7.2.1以競爭導向為主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173
7.2.2以顧客導向為主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174
7.3基于外部搜尋的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176
7.3.1實施競爭導向時注重增強創新組織文化并提高敏捷性 176
7.3.2實施顧客導向時需精準個性地與消費者進行信息交互 177
7.3.3培養人力資源柔性并靈活配置人力資源 176
7.4競爭網絡結構視角下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178
7.4.1實施市場導向時嵌入競爭網絡結構選擇的策略 178
7.4.2開展外部搜尋時競爭網絡結構選擇的策略 178
7.5本章小結 179
結 論 180
參考文獻 183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211
致 謝 211
附 錄 213
第 1 章 緒論
1.1論文研究的背景、目的與意義
1.1.1論文的研究背景
市場中消費者消費結構和邏輯的動態變化使得產業內出現超額利潤和市場機遇,為 企業進入市場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刺激,而新進入企業的持續進入會加劇產業的競爭程 度(Bain,1965[1])。然而,由于組織資源的有限性,企業卻不得不對資源投入的重點 領域進行取舍(薛鐳等,2011[2])。由于新進入企業在進入市場早期往往缺乏各種資源 和能力,在市場機會識別、管理技能及資源獲取利用等方面都處于劣勢(梁強等,2017[3]; Brush等,2001[4]),大部分新進入企業難以與現有企業正面交鋒,展開激烈競爭。在互 聯網經濟和新媒體環境下,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進入了透明化階段,企業需要調整現有 的經營理念和戰略導向以適應消費環境的改變。
企業的各種活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員工的知識、專業技能和承諾。人力資源 柔性有助于新進入企業適應復雜變化的環境和企業運營時的多樣化需求,提升組織適應 能力,提高組織績效。對現有人力資源進行整合、配置是新進入企業在面臨資源稟賦少 和“新進入者障礙”的困境(王玲玲和趙文紅,2017[5])時的最優策略。新進入企業需要 根據自身資源選擇合適的競爭策略和開展競爭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 最大限度地提升與在位企業間的相對競爭優勢。只有當新進入企業擁有能夠將及時的機 遇尋求與有效的利益尋求活動相結合和整合的人力資源組合時,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競爭 優勢(Zhao等,2020[6])。人力資源柔性作為一種靈活的組織能力,能夠為企業帶來持 續的競爭優勢,然而單一視角的研究難以應用于企業的實踐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企業 的戰略和人力資源柔性的協同作用。
對新進入企業來說,如何避免激發在位企業的攻擊和通過實施合適的市場導向和整 合企業的人力資源以最大可能的提升市場中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是新進入企業在激 烈競爭中獲勝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現有的研究對如何指導新進入企業合理配置人力 資源柔性提升競爭優勢尚未給出明確的定論。新進入企業外部環境高度復雜、不確定性 程度高,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通過市場導向實施和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柔性進而獲得 競爭優勢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有待解決:首先,面對 復雜多變的環境,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擺脫新進入障礙;其次, 新進入企業如何應對外部競爭環境,通過外部搜尋獲得創新的異質性知識和信息。新進 入企業市場導向實施過程中的環境動態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對戰略實施的效果影響較 大,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的高低能夠直接影響新進入企業的成敗和企業績效,因此厘 清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深入挖掘外部競爭環境對新進入企業的 競爭優勢的影響對于提升新進入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外部搜尋、獲得產品市場優勢進而 獲得績效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面對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市場結構、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新進入企業既 有機遇又面臨挑戰,如何根據目前的人力資源情況和競爭對手分析進行策略選擇是新進 入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如何通過外部搜尋擺脫資源困境,避免“新進入者障礙”, 獲得競爭優勢是亟待為新進入企業管理者厘清的關鍵問題,也是目前研究所缺失的重要 內容。因此,本文在整合位置優勢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的基礎上,探究新進入企業市場 導向及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主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資源和經驗 較少的情況下,新進入企業是否有位置優勢?位置優勢作為一種潛在的能力組合,新進 入是否能夠將其順利轉化成競爭優勢?位置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路徑是什么?企業 實施市場導向以推動組織發展是許多企業的必然選擇,在環境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市場 導向是否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第二,面臨“新進入障礙”的企業更需要快速 獲得技能和知識,那么,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什么 作用?第三,市場進入的企業處于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之中,新進入企業需要不斷開展 外部搜尋活動以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那么,競爭網絡結構作為一種重要的網絡特征, 是否對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以及外部搜尋與競爭優勢的關系產生調節作用? 1.1.2論文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位置優勢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為基礎,分析新進入企業市場導 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以及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路徑,以期為新進 入企業的管理決策提供指導;基于動態競爭和社會網絡理論,挖掘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 作用,通過構建仿真模型和演化仿真,以期為新進入企業選擇有效的市場導向和網絡結 構提供理論及實踐指導,幫助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 五個子目標:
(1)刻畫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的來源,構建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的新進入企業 位置優勢的來源影響競爭優勢的理論模型。通過文獻梳理整合位置優勢理論和競爭網絡 構建新進入企業不同位置優勢來源影響外部搜尋與競爭優勢的理論模型;利用服務業新 進入企業的現實數據探究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以及從不同視角對競爭網絡 結構的調節效應進行分析。
(2) 引入人力資源柔性和外部搜尋,利用問卷數據對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的結 論進行交叉驗證,并挖掘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以 及中介效應分析,揭示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外部搜尋的中 介作用,通過多元回歸分析探究外部搜尋的影響機理;
(3) 基于社會網絡理論分析競爭網絡結構在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 程中的調節效應。利用新進入企業的調查問卷數據,借鑒社會網絡分析挖掘不同視角下 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機制,進一步檢驗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提出并完善新進 入企業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深層次多方面影響機理;
(4) 對不同網絡結構下的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不同 影響路徑進行仿真分析。通過構建動態競爭模型對不同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的新進 入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的變化進行分析,并對不同競爭網絡結構的新進入企業利潤 增長和市場份額的變化進行了仿真,以期分析不同網絡結構下的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 勢的路徑;
(5) 通過實證分析和仿真方法相結合,為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提出路徑和策 略選擇依據。根據對實證結果和仿真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分別對實施市場導向、具有人 力資源柔性以及嵌入到不同的競爭網絡結構中的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變化進行對比 分析,進而從競爭網絡結構選擇、人力資源柔性提升、外部搜尋的實施等方面提出新進 入企業競爭優勢的最優路徑。
1.1.3論文研究意義
1.1.3.1理論意義
本文的理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揭示了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的來源及其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
結合新進入企業的特點,本文整合位置優勢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深入挖掘新進入企 業位置優勢的維度構成,及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效應差異。通過分析 結合新進入企業與已有企業的差異,從競爭視角分析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對競爭優勢的 影響關系,能夠豐富現有的新進入企業的優勢來源對績效的影響研究。本文在一定程度 上能夠拓展了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分析,能夠補 充現有關于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的研究內容。
(2) 整合位置優勢理論和外部搜尋,探究了外部搜尋在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與 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影響機理,明確了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提升競 爭優勢的作用路徑。
雖然國內外關于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研究較多,但關于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與 新進入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結論不一致,需要進一步的探索。本文通過分析不同市場導 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挖掘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 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能夠進一步拓展現有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 的影響機理,豐富現有的理論成果。
(3) 基于社會網絡理論拓展了新進入企業動態競爭的研究視角,進一步明確了競 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
以新進入企業為研究對象,本文在分析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從不同視 角分析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機制,結合動態競爭和社會網絡理論,利 用調查問卷數據探究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進一步豐富了現有關于競爭網絡結構的 研究,為新進入企業更好地關注外部競爭關系網絡提供新的借鑒。
1.1.3.2實踐意義
本文的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管理者多維度識別企業的位置優勢。
新進入企業的管理者需要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中準確進行決策,克服新進入劣勢。準 確識別企業的位置優勢是提升其在競爭市場中的優勢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的位置優勢 決定了企業的戰略制定方向和人力資源分配模式,更與企業的創新活動密切相關。通過 多維度識別企業的位置優勢,整合現有資源和能力,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有效實 施,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快速提升其競爭優勢。
(2) 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管理者正確認識競爭網絡結構并規避競爭對手的響應。
外部環境快速多變使得新進入企業需要及時調整戰略決策來適應動態復雜的外部 環境,調整新進入企業的行為以盡可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技能獲得最大的競爭優勢。競 爭網絡結構既能為新進入企業提供競爭對手“非自愿”溢出的異質性的知識和信息,又能 為企業觀測競爭對手的活動提供可能。通過競爭網絡結構準確實施競爭性活動,在規避 競爭對手的攻擊或報復性響應時,開拓市場和提高產品創新,有助于新進入企業提高市 場地位。
(3) 有助于新進入企業開展恰當的搜尋活動實施創新。
新進入企業往往面臨資源有限的困境,需要在經營過程中對每一項行動進行決策, 合理分配資源,以最大化的提升競爭優勢。外部搜尋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是在激烈競 爭中獲得外部資源和技術的重要方式。然而受到資源的限制,新進入企業需要找到并實 施最有效的外部搜尋行為。本文整合位置優勢理論和外部搜尋研究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 和人力資源柔性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有助于新進入企業根據自身的戰略目標和人力 資源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和實施最有效的搜尋活動,以獲得更多知識和信息最大化地 促進產品創新。
1.2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評述
1.2.1位置優勢理論研究現狀
1.2.1.1位置優勢來源
營銷領域的學者認為位置優勢代表了由于企業的營銷決策和實施工作而實際交付 給目標市場的相對價值(相對于客戶可用的替代品),以及實現此目標的成本(Day和 Wensley,1988[7]; Morgan等,2004[8])。與戰略管理領域的學者認為的“已實現戰略”概 念化相一致(Mintzberg 和 Waters, 1985[9])。Day 和 Wensley( 1988[7])首次提出企業 的位置優勢直接類似于競爭性壁壘,可能會阻止企業轉移其戰略地位。企業的位置優勢 來源于具有的獨特的、其他企業難以復制的資源和能力。組織的能力(即“深深地嵌入” 組織常規中的“復雜技能組合”)可以基于創新產品或優質服務而帶來位置優勢。擁有這 種位置優勢的公司應該享有卓越的業績。在麥肯錫公司(McKinsey and Co.)賦予的價 值鏈或業務系統框架中,對位置優勢的理解最好,但Porter(1985[10])在很大程度上將 其發展成為一種管理工具。位置優勢的驅動因素是高水平的技能和資源,能夠最大程度 的降低成本或者是為客戶創造價值。Hult和Ketchen(2001[11])認為市場導向、創業導 向、創新和組織學習不能獨立的構成獨特的資源,但它們共同創造獨特的位置優勢,高 階的位置優勢對企業的績效產生積極影響。
Day和Wensley(1988[7])認為,位置優勢的產生和維持是競爭戰略,是競爭戰略的 不斷完善和資源的反復調配過程中周期性、長期反饋的結果。Day和Wensley(1988[7]) 認為位置優勢的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最低的交付成本位置。通過以低于競爭對手的成本執行大多數活動,同時提供同 等產品,可以獲得總體成本優勢。例如,NUCOR通過廣泛使用廢金屬代替鐵礦石并通 過有效的連續鑄造方法生產所有鋼材,從而消除了制造鑄錠的中間步驟,從而獲得了令 人羨慕的鋼鐵成本地位。該策略也可以專注于不同的細分市場。例如,霍華德堡紙僅使 用再生紙漿而不是更昂貴的原始紙漿來制造衛生紙和其他產品。但是,這種質量僅對于 非本地市場(辦公樓,旅館和飯店)可以接受,因此公司不會嘗試通過雜貨店向本地市 場出售產品。
2.差異化的位置。當某些增值活動以導致客戶認為具有優勢的感知優勢的方式進行 時,企業就與眾不同。為了使這些活動有利可圖,客戶必須愿意為此付出價格溢價,并 且溢價必須超過卓越性能的附加成本。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區分企業或其產品:提供優 質服務,使用強大的品牌名稱,提供創新功能以及提供卓越的產品質量是其中的一些首 選途徑。因此,寶潔公司通過一種新型的超強吸水輪廓紙模型重新奪回了一次性尿布市 場的份額損失。所羅門(Salomon)通過一系列創新,例如滿足普通滑雪者而不是專業滑 雪者需求的步入式結合器,在滑雪固定器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數字設備通過人工智 能系統增強了其在小型計算機市場中的地位,該系統可顯著減少訂單填寫時間并提高準 確性。這種將差異視為對客戶重要的某些屬性的感知上的優勢(可能是唯一性)的觀點 與Dickson和Ginter (1987) [12啲立場一致。它超越了產品的物理屬性,涵蓋了業務的 所有活動和聯系,包括戶外運動品牌-所羅門(Salomon)向其經銷商提供的全面支持, 以確保他們積極推廣其靴子和捆綁帶的卓越功能。
后續學者們對位置優勢理論研究進行了補充。Cooper和Kleinschmidt ( 1993[13])以 及Song和Parry(1997[14])報告了產品競爭優勢與新產品成功水平之間的顯著正相關。 Gatignon和Xuereb(1997[15])的研究表明,差異化競爭優勢是新產品成功營銷的核心要 素。Henard和Szymanski(2001[16])的薈萃分析發現將產品的不同優勢描述為新產品性 能的主要驅動力。Carbonell和Rodriguez (2006[17])認為新企業的位置優勢能夠正向影 響新產品績效。Hult和Ketchen(2001[11])表明,由市場定位,企業家精神,創新能力 和組織學習的融合所產生的位置優勢對跨國公司的業績(五年平均投資回報,收入和股 價平均變化)產生積極影響。Hill(1988[18])認為基于成本、發展和銷售的位置優勢是 提高公司績效的關鍵因素。Sapienza等(2006[19])認為新進入企業可能會比在位企業成 長更快,但由于缺乏慣性和歷史知識,需要通過更具有創新性的方式實施競爭戰略,從 而超越競爭對手。而且隨著新進入企業年齡的增加,通過競爭性的策略來建立能力和位 置優勢,能夠降低風險并增加成功的可能性(Sapienza 等, 2006[19])。Varadarajan(2O2O[20]) 認為客戶信息資源能夠幫助企業獲得位置優勢。雖然企業的位置優勢是努力通過競爭策 略成為行業中的低成本生產商和/或通過產品/服務系列的差異化而產生的結果得到了學 者們的認同,現有研究也對位置優勢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但有關于新進入企業的位置 優勢來源以及位置優勢如何影響競爭優勢和績效的機理還沒有確定的結論。
1.2.1.2位置優勢構成因素
市場營銷的研究中討論的位置優勢的維度主要包括:
(1) 基于產品的位置優勢:比如創新的產品功能,產品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便利 性以及產品包裝(Li 和 Calantone, 1998[21]; Morgan 和 Vorhies,2001[22])。例如 Apple 被廣泛認為在簡化使用時尚的電腦和消費類的電子設備。
(2) 基于服務的位置優勢:例如售前和售后服務以及服務質量(Szymanski等, 1993[23]; Morgan 等, 2004[8])。Zappos以其注明的服務理念和執行力迅速建立了其美國 互聯網鞋零售業務,Mandarin Oriental因其在亞洲的服務質量而享有盛譽。
(3) 基于價格的位置優勢:較低的產品或服務價格(Hauser 1988[24]; Lichtenstein 等,1993[25])。例如在零售業中,沃爾瑪提供的雜貨和一般商品價格低于其美國競爭對 手;Lidl和Aldi在歐洲大部分地區站的了同樣的位置。在全球汽車工業中,Tata在印度 確立了最低的價格地位,現代汽車則在美國以及其他許多發達市場中確立了價格優勢。
(4) 基于成本的位置優勢:單位成本和已售商品成本較低(Day和Wensley, 1988[7]; Hunt和Morgan,1995[26])。在航空業中,西南航空公司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 的成本領先者。Ryannair不斷降低非常低的航空公司運營成本在歐洲享有盛譽。在醫療 行業,印度的Aravind眼科醫院開發了成本更低的白內障手術方法。
(5) 基于圖像的位置優勢:例如品牌形象,質量聲譽和企業形象(Brown和Dacin 1997[27]; Mizik和Jacobson,2008[28])。例如在汽車行業中,寶馬作為“終極駕駛”的地 位以及豐田汽車在可靠性方面的聲譽。
(6) 基于交付的位置優勢:例如產品/服務的可用性和可訪問性,交付提前期等 等(Bienstock 等,1997[29]; Mentzer 等,2001[30])。例如,Caterpillar 的全球經銷商網絡 和備件庫存為該公司在起競爭的許多全球和行業市場中提供了優勢。同時,Zara在時尚 零售中比競爭對手更快地在商店中提供最新時尚而聞名。
在實踐中,企業可能未能在所有上述維度均獲得優勢,更多的可能是在某些維度是 在某些維度上處于不利地位,在某些維度上與競爭對手處于同等地位,在其余維度上存 在不同程度的積極優勢。同樣,位置優勢的這些維度是相輔相成的,比如相對于競爭對 手的價格優勢不太可能使企業隨著時間流逝而享有優越的績效,除非能夠與同等地位優 勢或者成本優勢相結合。位置優勢是企業績效的直接先決條件的結果,能夠以超越于競 爭對手的相對優勢吸引目標客戶的購買行為(Anderson等,1994[31]; Narver和Slater, 1990[32])以及企業的財務績效(Day 和 Wensley,1988[7]; Morgan 等,2004[8])。Jogaratnam (2017[33])認為人力資本、市場導向和創業導向雖然不能直接“導致”位置優勢,但能夠 作為位置優勢這一潛在變量的一階指標。人力資本、市場導向和創業導向作為三種潛在 的能力,共同產生位置優勢(Hult和Ketchen,2001[11])。
1.2.1.3位置優勢與企業績效
企業試圖提供能夠創造出更高顧客機制并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位置優勢的學者指 出通過位置優勢能夠有助于獲得較好的企業績效。通過獲得位置優勢,企業能夠獲得較 高的滿意度,進而獲得較高的忠誠度和獲利能力。或者,通過降低已交付產品的成本, 企業很可能既可以實現更高的利潤率,又可以降低產品價格并實現更大的銷量和更大的 利潤(Day和Wensley, 1988[7])。Menguc等(2007[34])表明,位置優勢不僅可以驅動 各種增長指標的有效公司績效,而且可以提高投資效率,從而提高有效的公司績效。 Langerak ( 2003[35])的發現將位置優勢視為降低成本和為客戶增加價值同時保持理想利 潤率的核心要素。根據Hunt和Morgan (1995[26])的研究,獲得位置優勢的公司可以實 現卓越的業績。此外 Morgan 等(2004[8])認為,位置優勢直接影響出口風險企業的績 效,因為風險企業提供價值產品的相對優勢決定了目標客戶的購買行為以及該行為在企 業在海外市場中的結果。Hult和Ketchen (2001[11])基于資源基礎觀,認為市場導向, 企業家精神,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夠創造企業的某些位置優勢,并利用大型跨國公司 的數據驗證了位置優勢對績效(五年平均投資回報、收入和股價平均變化)的正向影響。
1.2.2市場導向國內外研究現狀
1.2.2.1市場導向概念界定與分類
國內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市場導向進行了概念界定,現有市場導向的經典文獻的 定義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1)市場導向的早期定義
早起市場導向的學者們從營銷觀念出發進行研究。其中,Hise (1965[36])指出采用 市場營銷觀念(marketing concept)的企業會重點關注顧客信息、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和 產品開發。同時,也指出企業的營銷部門對于企業調整組織結構和行業市場地位的提升 和戰略實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性。McNamara (1972[37])認為采用市場導向的企業必須 在過程和結構的設計上提高顧客滿意度以及長期利潤。Shapiro (1988[38])將市場導向概 念化為組織決策過程,該過程的核心的管理層的強烈承諾,即部門間共享信息并在職能 人員和部門人員之間實行開放式決策。Shapiro (1988) [38]指出了具有市場導向的企業的 三個特征:(1)有關所有重要購買影響的信息滲透到公司的每個職能部門(第120頁);
(2)戰略和戰術決策是跨職能和跨部門做出的(第121頁); (3)各部門和職能部門 做出協調一致的決策,并懷著堅定的決心執行這些決策(第122頁)。 Webster( 1988[39]) 也認為具有營銷觀念的企業應該具備相應的市場信息和組織決策等特征。在早起對市場 導向的研究中,這些定義更多的是對市場導向的概念進行理論探討和概念性總結,強調 企業在經營中應關注市場營銷觀念的執行以及注重各科需求,強調市場營銷部門的戰略 意義。
(2)市場導向定義的行為觀點 盡管有關使用市場導向的文獻與使用營銷概念的文獻不同,但最初采用“市場導向” 來指代McCarthy和Perreault ( 1990[40])定義的市場營銷觀念的實施(Lafferty和Hult, 2001[41])。市場導向的重點是客戶導向,著眼于消費者需求并通過建立客戶滿意來獲利 (Kotler和Armstrong, 1994[42]),同時市場導向也是建立營銷概念的最新術語。
Ries和Trout (1986[43])指出,在外部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不盡的各個行業、企業 都需要通過實施市場導向,搜集市場信息以提高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市 場導向。20世紀90年代,Kohli和Jaworski ( 1990[44])從行為角度給出了市場導向的可 操作性的定義,這為市場導向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Kohli和Jaworski (1990[44])認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從策略制定到執行組織活動,都反映了營銷觀念, 并且市場導向的企業行為與營銷觀念(marketing concept)保持一致。Kohli及Jaworski (1990[44])認為實施市場導向的企業能夠更加關注市場中相關情報的搜集,整合并分析, 通過在組織內部信息傳播促進企業活動的實施。在這一過程中,Kohli和Jaworski( 1990[44]) 指出,市場導向包含了三個關鍵維度:情報產生,情報在組織內的傳播,組織行為的的 實施。這一定義在之后的市場導向研究中得到了學者們的認同,被廣泛采用。
之后,Ruekert (1992[45])延伸了 Kohli 及 Jaworski (1990[44])的定義,加人了策略 發展的概念,進一步地將市場導向定義為,組織獲取顧客需求等信息,確定與顧客需求 相關的戰略,以回應顧客需求和期望為核心執行企業的策略。這一定義認為企業市場導 向的實施程度取決于:從顧客或市場中能夠獲得多少可用的信息,如何確定戰略實施行 動以符合顧客需求。其后學者Day ( 1994[46])提出了市場驅動(Market-driven)理論, 認為企業不僅要搜集消費者、競爭者的信息,還要收集相應的市場信息o Day (1994 [46]) 認為企業要想獲得卓越的成長績效需要重視和培養市場偵測能力,并將這個能力落實到 企業內部每一項任務流程中,保障企業能開放搜集信息、進行部門間有效地信息傳遞、 部門間增強了解,企業還需要具備存儲這種信息的能力,在充分了解外部環境變化時, 整合內部資源回應。Wu等(2019[47])認為以市場為導向是指EMNE致力于集中精力資 源,能源和對關鍵市場子集的關注。這樣做有助于企業細分復雜的競爭格局并專注于最 有前途的細分市場。Wilden等(2019[48])認為市場導向能夠促進企業的動態能力的部署 和促進其增長。
(3)市場導向的組織文化觀點
Narver和Slater(1990[32])從組織文化角度提出了市場導向的定義,這種操作化定 義強調企業內部的職能部門間的協調。在Narver和Slater(1990[32])的定義中,提出市 場導向的企業需求從三方面開展企業行為:以顧客為導向,以競爭者為導向和各個職能 部門的協調活動,在決策時以關注長期發展和企業利潤為標準。Deshpande和Webster (1989[49])認為市場導向與組織文化是相生的,隨著企業市場導向的確定,企業組織文 化也就形成了。Hurley和Hult(1998[50])也認為市場導向的企業必須有被組織成員共享 和認可的價值觀與規范,融合組織文化的市場導向更能發揮其效用,所以從組織文化層 面來探討市場導向最具意義。此外,Hunt和Morgan(1995[26])也指出當組織進行市場 導向一段時間之后,會逐漸形成該組織的文化,并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六種觀點,每種觀點的學者們從自身研究內容出發 定義了市場導向,如下表 1.1 所示:
表 1.1 市場導向的代表性文獻與觀點分類
Table 1.1 Market Orientation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and Opinion Classification
觀點和年份 代表性文獻 主要觀點
決策過程
(1988) Glazer (1991[51]) ; Shapiro(1988[38]) 企業需要了解市場,能夠在部門間做出協調 一致的決策(Shapiro,1988[38])
市場情報
(1990) Cadogan 和 Diamantopoulos ( 1995[52] ) ; Jaworski 和 Kohli ( 1993[53] );Kohli 和 Jaworski (1990[44]);Kohli 等(1993[54]);
Maltz 和 Kohli (1996[55]) 組織內部生產市場情報并進行傳播和響應
(Kohli 和 Jaworski, 1990[44])。主要強調情 報生成、情報傳播和響應能力。
基于文化的 行為(1990) Han 等(1998[56]); Narver 和
Slater (1990[32]); Siguaw 和 Diamantopoulos(1995[57]);Slater 和 Narver(1994[58]) 組織內部的一種文化,有效的實施組織行為, 從而為顧客創造價值,帶起卓越績效(Narver 和 Slater, 1990[32],第21 頁)。市場導向包 括三個行為要素:(1)以客戶為導向;(2) 競爭對手定位;(3)部門間協調。
戰略影響焦 點(1992) Day (1994[46]) ; Gatignon 和 Xuereb (1997[15]);Morgan 和 Strong(1998) [59]; Ruekert (1992[45]) ; Webster (1992[60]) 獲得顧客需求和使用信息,制定戰略以滿足 和響應顧客需求變化(Ruekert, 1992[45];第 228頁)。
顧客導向
(1993) Deshpande 和 Farley(1998a [61]);
Deshpande 等(1993[62]) ; Siguaw 等 (1994[63]) 顧客導向是將客戶利益放在首位的一組信 念,同時不排除所有其他利益相關者(如所 有者,經理和員工)的利益,以便發展長期 獲利的企業(Deshpande 等, 1993 [62],p.27)。
組織文化
(1993) Deshpande 等(1993[62])
Deshpande 和 Farley ( 1998b [64]); Deshpande等(1993 [62])將顧客導向視為整 體的一部分企業文化,其價值觀強化并延續
Deshpande 和 Webster (1989[49]); 了這一重點。這種觀點類似于 Slater和 Narver
Webster (1981 [65]; 1992 [60])(1995[66], p.67)。
(4)市場導向的維度劃分
Tuominen和Moller ( 1996[67])認為,行為視角可以分為兩類:市場信息處理和市場 信息的功能協調。基于該分類,QuintanaDeniz (2001[68])建議將市場導向研究分為五個 互補類別:(1)作為一種經營理念或文化;(2)作為市場信息的過程;(三)作為市 場信息的功能協調;(4)作為管理支持系統;(5)作為組織資源。
市場信息處理觀點是基于 Kohli 和 Jaworski( 1990[44]), Kohli 等(1993[54])與 Jaworski 和Kohli (1993[53])的研究,這些學者們認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司是其行為與營銷概念 一致的公司。市場導向由三個維度來定義:(1)市場情報的產生,這是指收集和評估有 關客戶需求和偏好以及影響這些需求的發展和完善的環境力量的信息;(2)在部門之間 傳播這種情報,這取決于組織內部市場信息交換的過程(水平和垂直)以及維度(正式 和非正式);(3)組織的響應,指為響應已生成和傳播的情報而采取的行動,并以目標 市場的選擇為代表。
市場信息的功能協調的觀點源于Narver和Slater (1990[32])的研究,他們是第一位 通過開發概念模型來采用市場取向的有效措施的概念模型,該模型從三個維度驗證了結 構:(1)顧客導向;(2)競爭導向;(3)部門間協調。但是,盡管該構造的實施以市 場導向的行為方面為中心,但通過將市場導向概念化為更有效,更有效地為客戶創造卓 越價值的組織文化,文化層面在概念的定義中仍然很突出。
Becker和Homburg ( 1999[69])提出了管理系統的觀點,試圖填補有關如何組織管理 系統以支持公司的市場定位的文獻資料的空白,并確定了面向市場的管理系統的五個維 度:(1)組織系統,涵蓋了結構和流程的定義;(2)信息系統,是指信息的獲取,傳 播和存儲;(3)規劃系統,該系統涉及目標的選擇,環境的監測和替代方案的選擇;(4) 通過將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進行比較并分析偏差來控制內部和外部方面的系統;(5)人 力資源管理系統,涵蓋招聘,培訓,評估,職業發展和薪酬問題。
資源和組織學習理論對市場導向理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有日益重要的 市場導向視角,即資源視角(Hunt, 2001[70])。從資源和能力理論的角度來看,總的來 說,市場導向可以理解為一個組織框架,如果采用和實施,則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吸 收到組織文化中。從這個角度看,市場導向是理解和滿足客戶的卓越能力。例如,了解 和跟蹤市場的能力以及與客戶建立關系的能力(Day,1994[46])。它的特點是考慮到了 解客戶的當前和潛在需求是以下方面的關鍵要素:(1)為客戶創造卓越的價值;(2) 支持系統地共享有關當前和潛在客戶,競爭對手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3)在整個組織 范圍內優先考慮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和競爭對手的活動,以利用機會并規避威脅 (Morgan 和 Strong, 1998[59])
1.2.2.2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和企業績效研究現狀
對大量研究營銷概念各個方面的文獻的研究發現,存在一個壓倒性的,有時是明確 的假設,即實施營銷將提高組織績效(Felton,1959[71]; Houston, 1986[72]; Brownlie和 Saren, 1992[73])。通過梳理文獻綜述,本文發現,研究市場導向與組織績效有關的論文 主要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一種是評估市場導向內涵和其與績效聯系的作用的研究。第 二種是研究不同環境下市場導向與績效之間的聯系。第三種是研究市場導向類型與績效 關系的研究。第一類的主要研究是Kohli 和 Jaworski( 1990[44]), Narver 和 Slater( 1990[32]), Jaworski 和 Kohli ( 1993[53])以及 Slater 和 Narver (1994[58])進行的研究。在對文獻進行 了詳盡的審查并進行了一系列高管訪談之后,Kohli和Jaworski (1990[44])提出,市場導 向會影響客戶,員工和企業,其影響程度受供求因素影響。他們繼續指出,組織的市場 定位水平越高,組織的整體績效就越高,其績效表現為投資回報率,利潤,銷售和市場 份額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來的實證研究中,Jaworski和Kohli (1993[53])修改了 市場導向結果的模型,以區分績效的客觀和主觀度量。Liao等(2011[74])在對市場定位 和績效的研究進行回顧時指出,有 36 項實證研究表明存在正向關系,兩個沒有關系。 Bhattarai (2019[75])認為市場導向能夠改善社會企業績效。國內外學者對市場導向影響 企業績效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展開:直接作用和中介作用機制。其中,中介作用機制從 能力視角、企業行為層面、資源視角和組織層面等四個角度展示現有研究的中介變量。 如表 1.2 所示。
表 1.2 市場導向影響企業績效的文獻整理
Table 1.2 Literature Review of Market Orientation Affecting Firm Performance
作用 機制 變量 代表文獻
直接 作用 正向影響:Sussan 和 Johnson (1997[76]) ; Morgan 等 (2003[77]);孫永風等(2003[78])
負向影響:Berthon 等(2000[79]) ; Atuahene-Gima (2005[80])
中介 機制 行為層面:創新,組織學習,商業模 式創新,技術導向行為 Baker和Sinkula ( 2009阿);彭正龍和何培旭
(2015阿);李巍(2017[83]);朱秀梅等(2012[84]);
組織層面:產品創新,知識整合 李巍(2015昭);鄧渝(2016[86]);
能力層面:營銷能力,動態能力,組 織創造力,技術能力,整合能力 楊智等(2009[87]);簡兆權等(2015阿);白楊等 (2014[89]);吳曉云和張欣妍(2015[90]);
資源層面:學習導向,開放度 張婧和段艷玲(2013[91]);陽銀娟,陳勁(2015[92])
第二組研究包括對不同國家背景下的市場導向與績效之間聯系的研究。Greenley (1995a[93])對英國公司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市場導向和績效之間的關聯受到環境因 素的調節。有趣的是,Greenley (1995a[93])的發現與 Narver 和 Slater (1990[32]) ,Slater 和 Narver (1994[58]) ,Ruekert ( 1992[45])以及 Jaworski 和 Kohli ( 1993[53])的發現不一 致,但支持了 Jaworski 和 Kohli ( 1993[53])以及 Diamantopoulos 和 Hart ( 1993[94])的某 些發現。相反,Selnes等(1996[95])對美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市場導向進行了調查。 Selnes等(1996[95])發現兩個樣本的市場導向和績效之間的關聯是相似的。同樣,Pitt等 (1996[96])對馬耳他和英國的市場導向進行調查,發現兩個樣本的市場導向和績效之間 存在相似的關聯。張旸等(2006[97])從組織文化角度驗證市場導向和組織績效的關系, 并證明所有制類型、行業類型和組織規模對該關系的調節作用。Guo等(2019[98])認為 市場導向是一項設計收益和成本考慮因素的投資決策,環境因素能夠影響采取的市場導 向的作用。
最后一類研究集中于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的聯系。Udriyah等(2019[99])對紡織業 的中小企業進行了分析后,發現中小企業的市場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和績效有正向的作 用。Zhou,Brown等(2009[100])從需求視角,研究了市場導向和競爭優勢以及績效之間 的關系。Li和Zhou (2010[101])研究了外國公司進入中國新興市場的情境下,市場導向 與新興市場中的競爭優勢的關系。LI,ZHAO等(2008[102])認為由于資源基礎有限,中 小企業的戰略間的協調對競爭優勢和績效至關重要。
雖然已有對市場導向的研究內容較為充分,但現有關于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的相關 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未來加以關注: ①不同制度環境背景下的新進入企業市場導 向的特殊性以及隨著新進入企業發展市場導向的變革過程。②市場導向與新進入企業嵌 入網絡的互動關系,即在特定市場導向下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結構對于企業選擇相應 策略和行為的影響。市場導向存在著區域、文化等特征,因此如何構建適合特定情境的 市場導向或創業導向測量體系是未來研究需要迫切關注的問題(Madsen,2007[103])。 ③基于資源整合和利用的市場導向選擇以及市場導向與新進入企業創新產出的關系研 究,即探討市場導向和資源的交互對新進入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 ④市場導向與績效間 的作用關系雖然一直受到關注,但學者們認為市場導向對績效的作用機理依然需要深入 探討(Kara等,2005[104]; Baker和Sinkula, 2009[82]),市場導向對企業創新的作用機 理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以關注(Keh等,2007[105])。
1.2.3人力資源柔性的研究現狀
1.2.3.1人力資源柔性的概念界定與維度劃分
企業的創新計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員工的知識、專業技能和承諾(Youndt等, 1996[106])。柔性有助于組織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滿足經營管理的多樣化需求、獲取競爭 優勢和提升組織績效(Combe 等, 2012[107])。所以人力資源柔性對于企業能夠使用員 工技能和員工行為適應動態環境至關重要(Wright和Snell, 1998[108])。人力資源柔性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是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戰略柔性的觀點相結合的產物, 其作為組織柔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涉及人力資源特質對動態環境的適應性(Ketkar 和Sett, 2010[109])。Ngo等(2012[110])認為人力資源柔性是一種能夠幫助企業開發和 保持競爭優勢的戰略柔性。人力資源柔性專注于內部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的適應,也被學 者們看做是企業的一種動態能力(Wright 和 Snell, 1998[ 108]; Eisenhardt 和 Martin, 2000[111]; Zollo和Winter, 2002[112])。人力資源柔性是一種能力,可以使組織對市場需求的變化 做出相應,具有適應性并成功在動態環境中運營(Lepak等,2003[113]; Milliman等, 1991[114]),能夠幫助企業根據環境需求快速重新配置資源和活動(Hansen等,2019[115])。
人力資源柔性作為一種能夠應對復雜環境、提升組織優勢的特質,是一個多維度的 概念(Bhattacharya等,2005[116]),學者們主要從三個維度進行了研究:員工技能柔性, 員工行為柔性和人力資源實踐柔性。員工技能柔性是指員工擁有的豐富的技能能夠應用 于組織中,不同技能的員工能夠順應組織的需求。員工行為柔性主要指組織內的員工擁 有一整套行為腳本的程度。人力資源實踐柔性是描述人力資源能夠根據復雜多樣的情緒 被應用或者改變以適應于組織。
1.2.3.2人力資源柔性與企業競爭優勢
人力資源柔性作為一種動態能力在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方面受到了實踐者和學者們 的廣泛關注(李召敏和趙曙明,2016 [117])。盡管學者們認為人力資源柔性與企業績效 是相互聯系的,但是學者們目前對這種聯系了解的較少,并且對人力資源系統的構建缺 乏清晰的認識(Boon 等, 2019[118])。人力資源柔性與績效之間的聯系需要進一步的實 證研究(Huselid 等,1997[119])和更大的理論發展(Guest, 1997[120])。Bhattacharya 等 (2005[116])認為人力資源柔性是競爭優勢的來源,而競爭優勢會提高企業績效oMcGrath 等(2004[121])認為人力資源柔性能夠促進企業根據環境突發事件、實施未來的行動時行 使選擇權,從而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回報。當企業管理層意識到技術變化、競爭對手行為、 消費者喜好等帶來的環境不確定性時,他們往往會通過提高員工技能和行為的靈活性來 為未來的人力資源配置創造選擇(Bhattacharya和 Wright, 20051122])。Ketkar和Sett (2010[109])通過對印度98家制造業和103家服務于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源柔性能夠調動 環境活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且人力資源實踐在實現卓越企業績效中作為結構性機制 發揮著重要作用。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學者提倡在動態環境中增強系統有效性的人力 資源系統和流程的靈活性(Milliman等,1991[114]; Wright和Snell,1998[108]),他們將 人力資源柔性視作一種動態能力,可以幫助政治適應不斷變換的環境突發事件。人力資 源柔性以及人力資源系統都能作為企業的一種能力來增強組織的靈活性,進而幫助企業 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然而,盡管人力資源柔性非常重要,但是人力資源柔性的作用 及其在動態環境中幫助維持組織有效性的過程尚未通過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文獻中的實 證研究得到充分解決(Ketkar和Sett,2010[109])。
1.2.4社會網絡的相關研究現狀
從上個世紀 90 年代以來,美國的社會學和管理學的學者們對社會網絡理論進行了 豐富和完善,到現在已經應用到很多學科的研究中。社會網絡理論從網絡視角關注節點 間的關系和網絡結構的作用,從而對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基于 Granovetter (1973)的“弱 連接優勢理論” [123]與“嵌入理論"WBurKWgZg])的“結構洞理論”以及Lin(2001[126]) 的“社會資源理論”等中層理論的支撐,結合學者們提出的問卷測量和分析方法,使得社 會網絡理論能夠運營到很多研究中,能夠確定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學者們嘗試把 社會網絡理論用于企業間的競爭關系層面。現有關于新進入企業的創業網絡特征對創新 活動和企業績效的影響關系主要從結構視角、關系視角和認知視角開展研究。該主題下 的研究極其強調網絡對于新進入企業資源獲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結構視角的研究分析 網絡規模、強度等對于資源獲取數量、種類和質量的積極作用,從而來提升企業績效和 創造競爭優勢。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如下表1.3所示。
表 1.3 新進入企業網絡視角下研究成果
Table 1.3 Researches of New Entrants from the Network Perspective
視角 特征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學者
結構 視角 網絡規模、網絡強度 等結構特性 創業網絡結構特征對創業企業 的行為、績效,以及競爭優勢和 創新等方面的影響。主要從網絡 中進行資源獲取、吸收能力的作 用。學者們還對不同階段的創業 企業的網絡演化進行了分析 Hoang 和 Antoncic (2003[127]);
Watson( 2007[128]) ; Wu 等
( 2008[129] ) ; Premaratne
(2001[130]) ; Schu^ens 和 Stam (2003[131]);林嵩和姜彥福 (2009[132]);左晶晶和謝晉宇 (2013[133])
關系 視角 強關系、結構洞等 微觀視角下的創業網絡研究,例 如成員信任、強關系等的影響 De 和 Saparito (2006[134]);韓煒 和楊婉毓(2015[135])
成員間形成的共同語 成員間的認知和準則對企業的 言、共同準則及一致 收益的影響
性傾向等
相應地,競爭網絡的發展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Gimeno (2004[139])認為區別于合 作網絡,競爭網絡中的主體是有選擇性的關注對手的公共行為,競爭網絡的建立是被動 產生的。盧福財、胡平波(2007[140])研究發現通過合理的競合網絡組織,知識溢出效應 能夠幫助成員改變知識結構,提高競爭力。學者們也關注了競爭網絡結構的作用,例如, 楊建梅等(2007[141])在對 578 家獨立軟件運營商所組成的競爭關系網絡進行研究時, 指出該網絡表現出明顯的無標度結構屬性以及復雜的動態能力。董保寶(2012[142])研究 發現,在有向加權的競爭網絡中,處于不同點權和邊權的節點,企業發起競爭性行為的 擴散效應不同,但是最終擴散的范圍都是有限的,與焦點企業所在的社團邊界有關。李
實萍(2014[143])對不同網絡結構的航空公司的競爭網絡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在網絡強度、 網絡密度與競爭優勢過程中,動態能力發揮了完全中介作用,在網絡中心度影響競爭優 勢過程中動態能力有部分中介作用。Skilton和Bernardes (2015[144])融合動態競爭理論 和社會網絡理論研究競爭網絡結構對產品市場準入的影響,研究發現網絡規模和競爭對 手多樣性對產品市場準入的正向影響顯著。Gao等(2017[145])利用中國餐飲企業的數據 對競爭網絡結構和競爭行為對顧客績效的影響進行了研究。Guizzardi等(2019[146])將 網絡引入在線酒店市場,認為酒店業的連通性結構可以看做是競爭網絡。Bimpikis等 (2019[147])確定了平衡結果與底層網絡結構中的供應路徑之間的新穎聯系,繼續研究競 爭結構變化的影響。Vantaggiato等(2020[148])從機會結構的視角研究了內部正式的網 絡機構作為機會結構的影響,認為內部的正式網絡結構可以幫助 NCA 實施競爭政策并 增強其機構自主權。
關于產業集群方面競爭網絡的研究也獲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后銳等(2010[149])基于 宏觀視角,使用復雜網絡方法勾勒出物流產業競爭關系復雜網絡的整體競爭態勢。Hou 等(2015[150])以中國啤酒行業為例,建立了一系列產業競爭壓力網絡,檢驗了競爭結構 與并購行為之間的關系。李敬等(2017[151])運用網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5 年以來“一帶
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的競爭互補關系及動態變化。吳松強等(2018[152])從利用式-探 索式知識搜索視角出發,構建“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特征、知識搜索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 系研究模型。通過對 178家軟件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的實證檢驗,發現產業集群網絡結構 特征的網絡穩定性和位置中心度正向影響知識搜索和企業競爭優勢;利用式知識搜索對 企業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利用式知識搜索在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特征與企業競爭優勢關
系中起中介作用。李慶滿等(2018[153])對群內競爭、群外競爭、集群標準網絡外部性對 集群內技術標準聯盟組建意愿和創新績效的影響進行機理分析。
目前將社會網絡理論應用到競爭網絡的研究較為豐富,學者們分別從企業微觀、產 業集群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但相比于合作網絡,競爭網絡的研究還較為缺乏,主要 表現在:競爭網絡演化層面研究較少,目前還主要集中在競爭網絡結構對創新績效的影 響,關于競爭網絡隨時間演化的變化及其對創新績效時序性的影響還有所欠缺。
1.2.5外部搜尋研究現狀
1.2.5.1外部搜尋概念界定
外部搜尋來自于20世紀90年代起,學術界和實踐管理者將技術搜尋的關注點轉向 了非本地搜尋(Sidhu等,2004[154])。外部搜尋主要是強調企業通過自身的資源和能力 從組織邊界之外獲得大量有價值的知識(Van De Vrande等,2011[155]),利用獲得的知 識進行技術革新(Yang和Li,2011[156])。但非本地搜尋會導致企業搜尋成本上升,協 調難度加大(Zhao等,2005[157]),且頻繁同外部主體合作也可能導致企業內部原有技 術知識的泄漏(Franzoni和Sauermann,2014[158])。學者們最早關注的是組織搜尋,外 部搜尋也起源于此。組織搜尋是對知識進行重組、定位以及創造新知識的過程(Nelson 和Winter,1982[159]),也是組織通過搜尋外部有用的知識,進而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Huber (1991[160])。在此基礎上,Rosenkopf 和 Nerkar (2001[161])率先提出了“跨界搜尋” 的概念,且認為跨界搜尋能夠擺脫本地搜尋的路徑依賴和能力陷阱,并將其界定為組織 跨越組織邊界和知識基礎進行的外部搜尋。隨后,跨界搜尋這一概念被應用于組織決策 和創新領域,并被界定為:組織在創新過程中,為解決問題對外部不同來源的各類知識 進行創造性整合的活動(Katila和Ahuja,2002[162])。張文紅等(2011[163])認為,跨界 搜尋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涉及跨越組織認知、地域和時間邊界而進行的科學知識、技術 知識和市場知識的搜尋活動。Leiponen和Helfat (2010[164])認為外部搜尋能夠使組織獲 取關鍵信息資源,幫助組織適應環境轉變,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外部搜尋程度越高,越 能為組織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創新空間(Leiponen和Helfat, 2010[164])。Katila和Ahuja (2002[162]) , Laursen和Salter (2006a[165])把跨界搜尋定義為“組織在產品創新過程中, 為解決問題而對外部不同來源的技術知識進行創造性整合的活動”。
1.2.5.2外部搜尋維度劃分
按照維度的不同,外部搜尋可以從搜尋寬度和搜尋深度兩個方面度量,搜尋寬度代 表組織探索不同的領域、多樣的外部技術資源所涉及的廣泛程度,搜尋深度是指組織開 發每一種外部技術資源所表現出的強度和重復性(Chiang和Hung, 2010[166])。除了從 搜尋寬度和搜深度之外,學者們還從具體的市場搜尋、技術搜尋和知識搜尋等方面進行 了研究。邊界明晰是外部搜尋研究的基礎,但目前有關外部搜尋的維度研究還較為分散, 主要從知識距離和知識類型兩種邊界進行區分(Li等,2008[167])。知識距離邊界主要 是從搜尋知識與企業既有知識之間的相對距離來界定,包括認知維度、地理維度和時間 維度。如基于時間邊界,Nerkar (2003[1網)將組織搜尋分為新知識和熟悉知識,并驗證 了新知識對突破性創新的正向影響,而熟悉知識對突破性創新的倒U型影響。在認知維 度方面,相關研究從技術相似性和技術來源的協同性來劃分跨界搜尋,并發現相似性技 術的搜尋能夠節約成本,且更容易識別和管理相關知識,但過分追求相似知識則容易造 成“短視”(Rosenkopf和Almeida, 2003[169])。而非相似技術則為突破創新提供了新的 知識基礎,但獲取較為困難(Ahuja和Lampert, 2001[170])。知識類型邊界則主要考察 企業搜尋的知識類型,如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和市場知識。研究表明,不同技術水平的 公司關注的知識類型不一致,中低技術的公司更加關注市場技術,相反,高技術水平的 公司更關注科研技術(Grimpe和Sofka, 2009[171])。此外,還有研究基于組織二元性邏 輯,如Zhang和Duan (2010[172])將組織知識搜尋分為反應型搜尋和前瞻型搜尋,分別 對應現有市場和潛在市場的外部市場、技術知識;Katila和Chen (2008[173])則將探索- 開發的框架引入搜尋領域,將組織搜尋分為探索性搜尋和利用性搜尋;肖丁丁和朱桂龍 (2016[174])從組織內外技術能力結構耦合的視角,將跨界搜尋分為組織邊界和技術邊界 兩個維度,并將跨組織邊界搜尋細分為科技驅動型跨界搜尋和市場驅動型跨界搜尋,以 及將跨技術邊界搜尋細分為共性技術導向和產品技術導向跨界搜尋。
1.2.5.3外部搜尋與創新績效
外部搜尋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關系尚未得到統一結論,仍需進一步驗證。例如, Katila和Ahuja (2002[162])利用英國、日本、北美、臺灣等地企業為樣本的數據進行了 實證研究,結果證明了搜尋與創新績效之間呈倒U形關系,然而以中國內地、芬蘭等地 的企業為樣本的實證研究卻發現搜尋能夠正向影響產品創新,并沒有發現任何支持邊際 效益遞減的現象(鄔愛其和李生校,2012[175];宋晶等,2014[176]; Leiponen和Helfat, 2010[164])。無獨有偶,很多以外國企業為樣本的研究也同樣發現了非線性的關系。Phene 等(2006[177])以美國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搜尋地理距離與突破創新績效存在倒 U 形 關系;Laursen和Salter (2006b[165])以英國企業為樣本,驗證了搜尋寬度、搜尋深度與 創新績效呈倒U形關系;Wu (2014[178])以1262家中國臺灣企業為樣本,驗證了搜尋 寬度與產品創新績效之間的倒U形關系。Shi等(2019[179])則認為,在協作網絡中,外 部搜尋與企業的創新成果之間有倒 U 型關系,還探索了這些曲線關系是否受到網絡中 心性等結構的影響。然而,奇怪的是,很多中國的外部搜尋的研究就發現外部搜尋與創 新績效間的線性因果關系。例如,張峰等(2014[180])驗證了搜尋寬度、搜尋深度與創新 績效的正向線性關系;繆根紅等(2014[181])驗證了外部新知識搜尋寬度、外部舊知識搜 尋寬度、外部舊知識搜尋深度與創新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在外部搜尋的維度方面,學者們展開了不同的研究。部分學者關注了外部搜尋的寬 度、廣度和深度等的研究。還有學者關注外部搜尋的類型,例如知識搜尋、市場搜尋和 技術搜尋等。因此,本文著重從這兩個方面梳理相關文獻。
(1)外部知識搜尋寬度、廣度和深度對于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Oerlemans等(2013[182])使用南非國家統計部門的創新調查的數據,探究了外部知 識搜尋對創新產出和創新方式的影響關系。在這個研究中,外部知識搜尋的寬度用不同 外部聯盟的伙伴類型的數量來衡量。相應地,Tsai和Wang (2009[183])利用臺灣技術創 新調查獲得的企業層面的數據,用不同研發合作伙伴的數量測度外部搜尋,驗證了外部 搜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關系。Leipones與Helfat (2010[164])使用芬蘭的創新調查數據對 外部知識搜尋的寬度進行細化,分為創新目標數量和所使用的外部知識來源數量,分別 檢驗了外部搜尋寬度的這兩個維度對產品創新成功率的影響。在 Leipones 與 Helfat (2010[164])研究的基礎上,王悅亨等(2015[184])從企業創新目標廣度和信息來源廣度, 利用中國的企業創新的問卷數據分析了知識搜索廣度對企業創新的影響。Dahlander等 (2016[185])認為企業外部搜尋的廣度能夠提升創新成果,但是個人對搜索的關注度有 限,培養廣度會消耗注意力。Dahlander等(2016[185])從個人的外部搜尋視角出發,研 究了員工的外部搜尋范圍對創新成果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研究關注了外部知識 搜尋寬度對于創新績效的影響(Love等,2014[186]; Roper和Hewitt-Dundas, 2015[187]; Wu, 2014[178]) 。學者們還從外部搜尋的深度和強度進行了研究,例如 Denicolai 等 (2014[188])使用專利和財務數據,對企業外部知識強度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進行了研 究;Salge等(2013[189])利用應該保健服務行業的數據探究了外部知識搜尋深度與新產 品開發的關系。瞿孫平等(2016[190])探討了外部知識搜尋強度對創新績效的影響oGolgeci 等(2019[191])從嵌入性視角,研究了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嵌入型和創新績效的關系,并驗 證了外部搜尋深度和廣度的調節效應。
(2)部分研究將企業外部知識搜尋看成是一個維度來展開探討,而且這類研究多 數采用一個統一整體的角度來度量企業外部知識搜尋。比如,Knudsen和Mortenson
(2011[192])探究了企業外部知識搜尋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另外,宋晶(2014[176])
等人將外部知識搜尋納入到企業合作關系網絡當中,驗證了外部知識搜尋對合作創新績 效的影響。應洪斌(2016[193])則從外部網絡出發,對外部知識搜尋與創新績效的關系進 行了分析。而陳力田與許慶瑞(2014[194])則在Rosenkopf與Nerkar (2001[161])所做研 究的基礎上探討并且檢驗了跨組織邊界搜尋對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把跨組織邊 界搜尋看做是單一維度,是幫助企業在外部環境動態變化時的最有效的外部搜尋方法, 能夠幫助企業獲取新知識,支撐企業的創新。Martini (2017[195])等人將外部知識搜尋看 成一個組織層面的實踐活動進而探究了其對企業知識創造以及創新收益的作用。Wang 和Libaers (2016[196])探究了新興經濟體企業外部非模仿知識(nonmimetic)搜尋對于其 創新績效的作用。Flor等(2018[197])探究了高科技企業的外部知識搜尋和吸收能力對創 新的影響,認為企業可以利用外部產生的知識來提高其創新績效。Radicic和Pugh (2017[198])利用來自歐洲 28個國家或地區的調查數據,從歐洲中小企業的外部搜尋策 略方面補充了開放式創新對中小型企業績效的研究oDong和Netten(2017[199])從垂直、 水平和社會維度的廣度和深度等多個角度探討了 IT 投資如何影響企業的外部搜尋。
然而,已有外部搜尋與創新績效的相關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已有研究大多 停留在搜尋與創新績效直接效應的理論演繹和推導階段,定量研究仍相對較少且結論上 存在諸多差異(楊慧軍和楊建君,2016[200])。同時,已有研究單純關注搜尋對創新績效 的直接影響,忽視了企業在知識獲取過程中關系聯結的紐帶作用(熊偉等,2011[201])。
1.2.6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有關基于交付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的文獻表明,客戶需求隨著保證的交付和更少的交 付時間而增加。而且,較短的交貨時間可以提高價格(So, 2000[202])。營銷差異化競爭 策略通過開發新產品和使用營銷傳播來提高知名度來提供獨特性(Menguc等,2007[34])。 在這種情況下,成功的競爭戰略的關鍵不是低成本,沒有差異,而是如何將各種戰略要 素整合到有效的總體價值主張中。因此,綜合考慮,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獲得可持續 的競爭策略和位置優勢至關重要,而競爭策略和位置優勢又有助于提高業績。然而,通 過對國內外文獻綜述和梳理后發現,現有研究對企業的競爭策略和位置優勢等進行了不 同視角的探索,也研究了市場導向對創新和企業績效不同視角下的影響關系,這在一定 程度上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關借鑒,但從已有研究現狀來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 要表現在:
(1)學者們分別從資源和能力的視角分析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對績效和競爭優勢 的影響機理,但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盡管學者們認為人力資源柔性與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是相互聯系的,但是人力資 源柔性與競爭優勢之間的聯系較弱,對人力資源系統的構建缺乏清晰的認識。這就使得 在指導新進入企業實踐時容易忽略人力資源柔性的價值。其次,導致人力資源柔性與企 業績效間關系存在爭議的可能原因是大部分研究主要關注人力資源柔性與員工績效間 的直接關系,而缺乏深入研究人力資源柔性與企業績效的中間路徑。整合人力資源戰略 實踐與企業戰略分析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獲得具有重要意義。
(2)已有市場導向研究的重點是構建市場導向與績效間的直接、線性聯系,但是市 場導向對企業成功的作用比已有研究描述的更為復雜,需要進一步地挖掘。對于面臨“新 進入障礙”的企業來說,人力資源柔性和市場導向是否能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外部搜尋擺脫資 源困境這個問題在現有研究中還沒有完全得到解決。與此同時,現有研究中市場導向對 產品創新和企業績效的影響關系結論并不統一,可能的原因是沒有考慮到研究對象的特 點,或者未能區分不同市場導向的影響差異。結論的不統一就導致現有研究缺少對市場 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作用機理問題的系統分析。
(3)現有成果關于位置優勢的研究需要從不同視角進行完善。對于新進入企業來 說有效地將無形的位置優勢轉變為持續競爭優勢是成功的關鍵。新進入如何認識位置優 勢,通過位置優勢不斷地發揮無形資源和能力的作用,將位置優勢轉變為有形的競爭優 勢是面對激烈市場競爭時管理決策的重點和難點。然而學者們對位置優勢的研究還有待 補充,企業在實踐中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同時,由于受到數據和方法的限制,難以通 過年鑒等統計數據分析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的維度和其對績效的因果關系,所以目前 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競爭優勢如何轉變為績效。
(4)面對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現有研究較少關注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不同的競 爭網絡結構獲得競爭優勢。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市場導向實施是新進入企業在 市場進入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然而,競爭網絡結構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對新進入企業 實施市場導向的調節效應沒有得到統一結論。創新思想可以出現在行業的任何地方,但 與這些創新來源的競爭聯系卻構成了重要的媒體。競爭網絡是企業獲得所需資源、提高 其對行業內新穎思想的認知的重要途徑,由此而獲得的外部互補性資源可以彌補組織內 部所缺乏的資源、知識和能力,降低創新風險和成本,縮短創新周期,提高創新效率, 提升組織競爭優勢。然而目前的社會網絡理論更關注節點間合作關系的影響和演化,對 于以競爭關系為基礎的自我中心網絡結構的作用機理需要進一步探索。
1.3論文的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1.3.1論文研究思路
基于位置優勢理論,本文主要研究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其競爭 優勢的影響,將基于以下研究思路開展工作:
首先,本文對新進入企業的內涵進行界定,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對市場進入進行分析, 探究新進入企業的特點和位置優勢的維度劃分,結合新進入企業的特點剖析新進入企業 位置優勢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構建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 勢的理論分析框架,更進一步地剖析外部搜尋和競爭網絡結構在該過程中的影響。
其次,本文利用餐飲企業數據對市場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機理進行了初 步探索,根據動態競爭分析新進入企業所在的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根據文獻梳理 提出了研究假設,利用餐飲業新進入企業數據檢驗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比較分析新進入 企業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的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差異,初步探究競爭網絡結 構的調節效應。
更進一步地,本文通過拓展位置優勢理論探究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 響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深層機理,以多個行業的問卷數據對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的 作用進行交叉驗證,并引入人力資源柔性,分析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的作用進行 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在此基礎上,本文引入了外部搜尋這一變量,旨在于分析新進入 企業如何實施行為以克服“新進入障礙”。通過文獻梳理構建中介效應模型挖掘外部搜尋 在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效應。
再次,以社會網絡理論為基礎,挖掘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 可能存在的調節效應,并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通過對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外部搜 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變量進行分析,提出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研究假設, 對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進行實證檢驗,分析不同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機理。
最后,為了進一步模擬競爭環境中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獲得,以中介效應和調節 效應的實證結果為基礎,利用多主體仿真軟件對不同情境下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和 外部搜尋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進行仿真分析。本文構建了動態競爭的多主體模 型,利用 netlogo6.1.0 對不同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新進入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 額的變化進行分析,并對不同外部搜尋行為和競爭網絡結構對新進入企業利潤增長和市 場份額的變化進行了仿真。論文的主要研究框架如圖 1.1 所示:
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基礎
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以及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
數據收集與中介效應檢驗
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
調節效應檢驗
不同情境下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I
仿真結果比較分析
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路徑分析與策略
圖 1.1 論文技術路線圖
Fig. 1.1 Technology Roadmap
1.3.2論文研究內容
本文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6部分:
第 1 部分 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基礎。本部分
是研究的前期工作,對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的來源進行了劃分,分析了外部環境對新 進入企業市場導向的影響,定義了研究設計的變量的內涵,并分析了新進入企業位置優 勢各來源之間的聯系,提出了新進入企業在競爭環境中市場導向和競爭網絡結構的特點 更進一步地,從位置優勢理論出發,分別分析了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 以及外部搜尋和競爭網絡結構對競爭優勢的作用和聯系。
第 2 部分 競爭網絡結構下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本部分嘗試通 過餐飲業新進入企業數據建立市場導向、競爭網絡結構及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之間的影 響關系。首先,提出了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及競爭網絡結構調節作用 的理論模型;其次,以餐飲業新進入企業為實證對象驗證變量間的影響關系;最后,基 于實證結果分析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嘗試回答新進入企業如何 通過競爭網絡結構獲得更好的競爭優勢,并進一步提出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市場導向的 實施和人力資源柔性跨越新進入者障礙實施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的新問題,為第 3、 4 部分探究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獲得競爭優勢的深層機理 分析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 3 部分 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以及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 本部分嘗試引入外部搜尋中介變量,并基于對新進入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剖析新進入企 業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的內在機理。首先,結合理論梳理, 提出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影響關系的假設,挖掘外部搜 尋中介變量的作用機理,構建概念模型;其次,設計發放調查問卷,對問卷進行信效度 分析,利用多元回歸方法檢驗模型中各個變量間的影響關系;最后,基于外部搜尋的中 介效應檢驗分析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以支 持第 4 部分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對競爭優勢影響程度的比較研究。
第 4 部分 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 本部分在第 3部分的基礎上嘗試引入競爭網絡結構變量,探究不同競爭網絡結構對新進 入企業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的調節效用機理,進一步明確競爭網絡結構調節效應的具 體作用機理。首先,通過文獻梳理,基于動態競爭理論構建競爭網絡規模、密度和異質 性對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調節作用模型;其次,設計發放問卷,對問卷 進行信效度分析,利用多元統計方法驗證變量間影響關系;最后,基于競爭網絡結構的 調節效應檢驗比較分析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開展不同外部搜尋的新進入企業獲得的競 爭優勢差異,為第 5部分的影響機理仿真分析提供指導。
第 5 部分 不同情境下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 析。本部分利用計算機仿真軟件分別針對實施不同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業獲得市場份額 和利潤增長的路徑進行初步解析,然后模擬實施跨界搜尋、信息交互等的新進入企業的 市場份額和利潤增長,最后模擬競爭網絡規模和網絡異質性嵌入對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 影響競爭優勢的機理進行仿真分析,確定不同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情境下的新進入 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最優路徑,為第 6 部分進行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路徑分析和 策略提出提供數據支持。
第 6 部分 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路徑分析和策略。本部分根據前文的研究結 果,分析了不同市場導向和外部搜尋的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路徑分析,之后為新 進入企業提出了相關策略。首先。根據中介效用檢驗結果,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 得進行了路徑分析;整合位置優勢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提出不同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 業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選擇;然后根據調節效用檢驗和仿真結果分析,提出不同競爭網 絡結構下,新進入企業在市場導向實施和外部搜尋時的競爭網絡結構的選擇策略,包括 競爭網絡規模和競爭網絡異質性選擇的策略。
1.4論文的研究方法
(1)文獻歸納法
在文獻梳理和理論分析部分采用文獻歸納法對現有文獻和理論進行梳理。首先,就 現有市場導向、位置優勢理論、外部搜尋和競爭優勢等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通過閱讀分析文獻,對市場導向、網絡結構的基本概念、要素和維度劃分進行歸納總結, 理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在回顧位置優勢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等相關研究成果 基礎上,挖掘競爭優勢的前因變量,進一步給出了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 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
(2)問卷調查法
在文獻梳理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梳理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測量題項,設計開發 測量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外部搜尋、競爭網絡結構和競爭優勢的調查 問卷,以新進入企業為實證對象,發放問卷獲得相關數據,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信效度 分析,作為多元統計分析的基礎。
(3)社會網絡分析法
根據網絡爬蟲獲得的企業數據,構建新進入企業的個體競爭網絡,借鑒社會網絡分 析法和軟件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的網絡結構和網絡特征進行分析,計算每一個新進 入企業的網絡結構指標,為多元統計分析奠定基礎。
(4)多元統計分析法
采用多元統計分析法對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運用 SPSS、AMOS 等軟件對市場 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和競爭優勢間影響關系的直接效應、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和競爭網 絡結構的調節效應進行實證檢驗;借助相關性分析、信效度分析等方法對回收的問卷數 據進行質量評估;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對變量間的影響關系進行驗證。
(5)多主體仿真
根據實證檢驗結果對不同情境下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 勢的影響機理進行演化仿真分析。以新進入企業為實驗對象,構建多主體的動態競爭模 型,模擬不同情境下的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影響過程, 并對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變化進行仿真分析,比較不同競爭環境下市場導向和 人力資源柔性的最優組合以及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路徑分析。
1.5論文的創新之處
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了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來源的理論框架,更清晰地揭示了新進入企業位 置優勢的構成。本文通過梳理新進入企業外部環境存在的障礙以及市場進入的動力來源 分析新進入企業在創新資源和市場導向選擇方面與已有企業的差異。通過整合位置優勢 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本文著重分析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的外部搜尋 和競爭優勢的影響關系,能夠彌補單個理論視角下對新進入企業研究的局限性。本文的 研究設計能夠清晰地揭示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的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兩 個基本問題,即“新進入企業實施市場導向作用效果為什么不同”和“新進入企業如何通 過外部環境和網絡獲取競爭優勢”。
(2)揭示了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和競爭優勢的影 響機理,深入解析新進入企業如何克服“新進入障礙”問題。區別于已有在位企業,新進 入企業往往面臨較小的創業機會和市場進入,同時創新成本較高,在面臨新進入者障礙 的情況時如何有效地選擇合適的外部搜尋提升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不同 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下的新進入企業的外部搜尋行為進行分析,從企業行為層 面深入剖析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通過探究不同維度組 合對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的影響機理,并揭示外部搜尋變量在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 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影響過程中的中介效應。在豐富現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能夠為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性行為的實施提供指導意義。
(3)提出了競爭網絡結構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三個層面的影響機理。區別 于現有靜態視角下的網絡結構和網絡特征等因素的調節效應,本文通過構建“市場導向 與人力資源柔性--外部搜尋--競爭優勢”的理論模型,檢驗在該過程中競爭網絡結構的調 節效應,從創新、競爭互動和產業組織經濟學三個方面解析新進入企業通過動態的網絡 結構對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的作用機理這一問題,能夠豐富現有的理論成果。
(4)通過構建動態競爭的仿真模型,探究了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可能的路 徑,豐富了現有的競爭網絡和新創企業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利用計算機仿真比較不同情 境中新進入企業市場份額和利潤的演化,提出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可能的路徑和 策略,更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本文在總結動態競爭理論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將個體競 爭網絡結構納入研究模型,挖掘新進入企業競爭網絡結構對競爭優勢影響機理,通過計 算機仿真,深入探究在不同競爭環境下,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 優勢的影響路徑比較分析。
第 2 章 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
勢的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新進入企業的概念界定
2.1.1.1市場進入的內涵
本文關注市場進入是因為市場進入會改變市場中的企業戰略方向和競爭格局,有可 能引起市場勢力的重新洗牌,激發企業具有競爭意識和實施創新行為。當新產品和服務 與企業的產品大相徑庭時,就構成了新產業。更常見的時通過發展利基市場來發展新產 業,這些利基變得足夠大且獨特時,就可以獨立地歸類為產業。這說明行業發展傾向于 在各個時間點創造進入機會,通常認為標準行業或者產品生命周期包括成立、成長、成 熟和衰退階段,并且大多數市場進入發生在市場的初期和成長階段(Giarratana,2004[2°3])。 本文根據Giarratana (2004[203])的觀點,技術、客戶需求或者業務實踐狀態的任何變化 都可能導致新的細分市場的產生,同時,企業要在該細分市場中決定是否要進入,并且 企業始終可以選擇進入已建立的市場。
Giarratana (2004[203])把新市場分為四類:新成立的行業,新的產品利基市場,企 業未進入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市場,已有的且企業未進入的產品市場。這4 類市場的差異 主要體現在市場是否是新出現的以及地理距離是否存在。因此,本文從地域視角分析, 將廣義的市場進入分為兩類:一是同一地域內跨行業的企業進入新市場,二是跨行業企 業跨地域的市場進入。前者實質上同一地域的企業跨越不同行業的進入,只涉及行業壁 壘;后者是跨越市場壁壘和地域壁壘的疊加。在本質上,這兩類的市場進入企業也可以 從市場角度分成兩類:新創企業和進入新市場的已有企業。
目前學者們主要從兩方面來研究新進入企業,一類是新創企業。另一類是進入新市 場的企業。本文涉及的新進入企業是廣義的,是包含新創企業的新進入企業。從產品市 場角度看,凡是新進入該產品市場的企業都算是新進入企業。現有研究分別對新創企業 和企業的產品市場進入進行了研究。新創企業是指新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向 市場和顧客提供新的產品或服務的一類實體。在產品市場中,新創企業是進入該產品市 場的全新進入企業,提供的產品和企業品牌是與在位企業有所差異。本文所涉及的新進 入企業是廣義的“新”企業,與企業的成立時間無關,更主要是通過市場進入打破行業 或市場壁壘,進行一個新的市場的企業。這些企業既可以是新創企業也可以是由于戰略 調整主動拓展新的經營領域而導致的產品市場進入的已有企業。
2.1.1.2新進入企業的內涵
關于市場進入的文獻傾向于假定進入是在一個新產業產生的開始。但實際上,企業 在行業生命周期的許多時候都會做出進入或者退出的決策。每當技術或者企業的業務實 踐狀態發生變化時,企業都必須決定是否要參與該行業的下一階段或者進入新的行業。 當然,在新興產業里,企業不需要一定要事先明確是否會研發出新的產品,新的客戶或 者市場細分之后才采用新技術或者新的商業模式。企業需要決定的是提供與當前已有產 品或者服務有所不同的產品或者服務。所以,無論是新創企業還是已有企業都有隨時面 臨是否進行市場進入的決策。而這種決策的本質是為了企業能夠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產 品市場并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為了將新進入企業和已有企業或者未采取市場進入企業進行區分,本文從市場進入 的視角對新進入企業定義為:為了獲得一定的利益,選擇通過產品或戰略調整等進入新 的產品市場的企業。總的來說,新進入企業主要包含兩類:新創企業和進入新的產品市 場的在位企業。在新創企業的初創期,選擇進入某個產品市場時,創業者面臨的首要問 題是如何將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被顧客接納,從而換回投入以維持生存和成長(田莉和 張玉利,2012[204])。新興行業中的新產品商業化通常不僅需要接觸焦點行業的核心技術, 而且還需要支持商業化資產。但是,公司在首次投資該行業時可能并不具備這些關鍵能 力(Moeen, 2017[205])。然而。在位企業則有一定的資源和管理經驗,選擇以何種方式、 何種時機進入市場將在很大程度決定著其市場進入的成敗以及能否更好地實施后續追 趕計劃(Moeen,2017[205])。
組織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任何一個組織的成長都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組織醞釀階段 創生階段、早期成長階段及晚期成長階段Holt(1992[206])。盡管也有其他學者的不同提 法,如Greiner (1972[207])提出了組織成長與發展的五階段模型:創業、聚合、規范化、 成熟、再發展或衰退。 Adizes( 1989[208])、 Kazanjian 和 Dra-zin( 1990[209])等亦在其研 究中對組織成長階段有著略有不同的觀點。但他們均認為新創企業自成立后至成熟前, 都要經歷一個特殊的早期成長階段,處于此階段的企業均可稱之為“新創企業”。公司成 長的階段模型具有明顯的優勢(Zhai等,2007[210])。該領域的研究人員認為,公司的成 長取決于清晰的戰略和計劃,以及良好的領導才能和對學習的熱情(Bartlett和Ghoshal,
2000[211]),這更多地是公司層面的問題。因此,基于生命周期理論,本文重新界定了新 進入企業的生命周期,如下圖2.1所示。
從圖2.1中可以看出,第一階段是新創企業的生命周期,第二階段是已有企業的技 術或者業務實踐狀態發生變化,企業決定參與該行業的下一階段或者進入新的行業而發 生的產品市場轉變。在第二階段中,企業躍遷到新市場后,在新產品市場中開始進入新 的生命周期,在該階段的企業通常具有一定的資源和管理經驗的積累。第一階段和第二 階段進入新市場的企業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兩個不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都要面臨 “新進入劣勢”,例如對新市場的了解程度和市場經驗較少,都要面臨快速了解市場需求 盡快獲得市場份額等問題。然而,區別于第一階段的新創企業,處于第二階段的新進入 企業具有新創企業沒有的其他方面的優勢,例如員工彼此更熟悉相處融洽,團隊具有凝 聚力協同能力強,信息傳遞效率更高等方面的優勢。
圖 2.1 企業生命周期與市場進入
Fig. 2.1 Enterprise Life Cycle and Market Entry
2.1.1.3新進入企業的特點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進入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初次進入市場的新創企業,另 一類是經過轉型升級或者轉變經營戰略進入新市場的在位企業。這兩種企業從企業周期 視角看沒有太多的共性,但企業面臨的挑戰卻是共通的。總的來說,這兩類新進入企業 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新進入企業在新的市場中要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市場風險較大。
企業進入新的產品市場,通常要比市場中的在位企業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包括顧 客偏好的把握,企業運營模式的改進,產品和服務的革新。面臨挑戰的同時,新進入企 業也有一定的優勢,具有更大的組織靈活性,更高的團隊凝聚力,更易于快速調整組織 模式以適應于市場和需求的變化。
(2)已經積累的管理經驗可能不適用于新的市場和企業運營,新進入企業需要獲 得更多外部資源的支撐。
不管是新創企業還是轉型升級的企業,隨著消費模式和消費需求的快速變化,企業 管理者已有的管理經驗需要及時調整,難以適應新的經營模式和新的市場。此時,企業 如果能從外部獲得支持,則有利于組織內部的快速調整。
(3)與在位企業相比,新進入企業具有較高的市場潛力和強勁的市場沖擊力,迫于 經營壓力,新進入企業更有可能采取競爭性行為。
一方面,新進入企業為快速實現愿景并確立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往往會采用激 進的方式實現組織目標。通常,進入新的產品市場的企業在競爭行為選擇時往往會有以 下的傾向:(1)創新性,即通過引入新產品/服務來從事創造力和實驗的傾向;(2)冒 險,即采取大膽行動的傾向;(3)積極性,即它尋求新機遇并力爭領先于競爭對手的程 度(Miller, 1983[212])。這三個特征之間的共同差異決定了企業行為的競爭性程度。另 一方面,在競爭的市場中,企業面臨市場進入時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合作,這是一種 雙贏戰略,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合作極不穩定,且成本較大;二是競爭,不僅能夠 實現市場支付水平的最大化,而且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旅游產業組織合理化(鄔愛 其, 2000[213])。與此同時,新進入企業往往面臨的較大的生存壓力,需要以較快的速度 獲得市場和顧客的認可,打開市場,站穩腳跟。因此,新進入企業比在位企業更傾向于 采取競爭性的行為占領市場。
2.1.2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內涵與維度劃分
2.1.2.1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內涵界定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學者們對市場導向的研究日益增加(Bruning和Lockshin, 1994[214])。雖然有許多研究將市場導向與其他導向(例如客戶導向)做相同的定義 (Shapiro, 1988[38])但更多的研究表明,市場導向是截然不同的,含有較少的政治化性 質(Kohli 和 Jaworski, 1990[44])和更多積極的、長期的關注(Slater 和 Narver, 1994[58])。 市場導向的概念主要有兩類的理論構成。首先,Kohli和Jaworski( 1990[44])基于信息的 概念化將市場導向定義為對市場情報的收集,傳播和響應。其次,存在著一種Narver和 Slater(1990[32])的以文化為導向的方法,把市場導向定義為“最有效果、最有效率地創 造必要行為,旨在于為買方創造更高價值的組織文化”。
目前關于市場導向的定義和分類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闡釋。其中,Kohli 和Jaworski (1990[44])等學者提出,市場導向是營銷觀念的執行,是一種組織行為,是 指整個組織產生有關顧客需求的市場信息,跨部門傳播市場信息,并舉組織之全力來加 以響應。Appiah-Adu (1998[215])進一步認為,對于通常以臨時和短期決策策略為特征的 較小公司,以顧客為導向的策略可以為他們提供組織范圍內的重點,以制定目標,指導 決策和指導行動。Laforet和Tann (2006[216])表明以客戶為中心是制造中小企業創新的 驅動力之一。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以客戶為導向可能是成功的關鍵標準,因為這類公 司通常缺乏財務資源來探索其他業務獲利能力來源,例如研發,競爭優勢,低成本領導 力或技術人員來制定有效的計劃策略(Pelham和Wilson,1995[217])。
Narver和Slater (1990[32])指出,作為一種組織文化,市場導向能夠幫助組織向顧 客傳遞承諾并創造卓越的價值,在此基礎上保障和維持良好有序的經營活動、獲得良好 的組織績效,具體包括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及跨部門協調等三個要素。企業的競爭者 導向描述的是企業關注競爭對手的行動,根據其反應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和行動,例如, 追蹤競爭對手的行為并尋找對策進行反擊。關注競爭對手的行動能夠避免無視對手的存 在而引起錯誤的決策陷阱。實施顧客導向的企業以顧客需求為中心,通過滿足顧客需求, 創造顧客價值為核心,針對顧客的消費行為、偏好以及能力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進行 產品研發、營銷方式的改進,能夠動態的適應外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顧客導向能夠幫 助企業貼近顧客實際需求,以顧客為主導進行產品生產和營銷。雖然 Narver 和 Slater (1990[32])認為市場導向是組織文化的體現,但市場導向的最終作用體現在指導組織持 續創造優異的價值,指導企業為獲得良好績效而采取的經營活動上。Day (1994[46])認 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司具有收集有關客戶和競爭對手的市場情報并將其與戰略決策過 程整合的過程。他建議,市場情報來自與促進集成和實施的跨過程(例如,戰略計劃) 相聯系的外部過程。因此,我們認為市場導向的顯著特征是整個組織對整個市場(客戶, 競爭對手和環境中的其他實體)的關注。
結合市場導向領域的研究,本文進一步地對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進行定義。本文 借鑒Kohli和Jaworski (1990[44])對市場導向的定義,將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定義為 進入新產品市場的企業為獲得在該市場中持續的發展,建立并維持與顧客互利的關系, 比競爭者更好地為顧客提供卓越的價值而開展的一系列行為活動。本文認為新進入企業 在策略選擇上主要專注于擴大市場份額和獲得較好的市場地位,應對競爭時主要采用戰 術性的競爭導向和戰略性的顧客導向。
2.1.2.2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維度劃分
從市場進入的競爭視角來看,新進入企業的競爭性行為主要包括兩類:戰術性行動 和戰略性行動(Chen和Miller, 1994[218])。企業的競爭行為是企業為了防御或者改進 本身的相對競爭地位而發起的,競爭性行動傳達了某種明顯或者隱含的信息,這些信息 在市場中是通過競爭對手間的行動進行傳遞的。其中,戰術性行動常常用于調整(finetune )策略,牽涉較少的資源,容易實施和撤銷,例如制定較低價格。戰略性行動常常 牽涉對具體,獨特的資源的重大承諾,不容易執行,例如推出新產品。當競爭者采取降 價這種不需要特別專業、復雜協調與重要資源投入的行動時,容易引起競爭對手的快速 響應;如果一項競爭性行動涉及新產品的開發,需要投入較多的管理與財務資源,很可 能牽涉部門間與外部顧客間的復雜性協調活動,競爭對手響應的困難度提高,響應的數 目較少(Chen和Miller, 1994[218])。當市場中在位企業受到新進入企業進入的市場威 脅時,在位企業往往對信息進行分析并做出響應。對新進入企業來說,開展戰術性行動 的目的是快速獲得市場份額,同時承擔較大的市場進入風險;開展戰略性行動不太容易 激發在位企業的攻擊性響應行為,新進入企業更容易進入市場,但獲得競爭優勢的速度 較慢,而且對新進入企業的資金和技術資源要求較高。所以,新進入企業在選擇市場戰 略時,也需要把在位企業的競爭性響應的可能性考慮在內,在市場進入過程中,新進入 企業需要根據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變化對戰術性行動和戰略性行動進行調整。結合 市場導向領域和動態競爭的研究,本文將市場導向分為戰術性的競爭導向和戰略性的顧 客導向。
本文將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定義為進入新的產品市場的新進入企業實施的戰術 性的活動,旨在于幫助新進入企業快速打開產品市場,發現市場機會并通過提供差異化 的產品,以較低成本生產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一系列策略行動。新進入 企業的顧客導向定義為進入新的產品市場的企業,選擇采用以顧客需求為主,通過提高 產品質量和挖掘顧客差異化的需求,在品牌和營銷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以獲得顧客滿 意,進而獲得競爭優勢的一系列策略行為。
本文對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進行了劃分,分為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兩種導向的 劃分如下圖2.2所示。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無論是競爭導向還是顧客導向都是快速打 入市場獲得顧客滿意的有效方式,兩者的側重點和目的有所不同。競爭導向側重通過關 注行業市場中競爭對手的行為,通過技術模仿以較低成本占領市場,或者通過技術革新 和價值鏈整合提供創新的差異化產品快速行動或者響應競爭對手,以創新等方式獲得在 市場中的比較優勢,進而獲得市場份額和市場地位。競爭導向的優勢在于能夠快速進入 市場,前期技術投入少,但戰略意圖明顯,攻擊性強,技術研發的風險高、成本大。顧
客導向則側重關注顧客需求,在產品質量和營銷方式等方面的創新獲得顧客滿意,進而 促進顧客價值,樹立品牌效應,進而獲得較高的顧客滿意和知名度,獲得比競爭對手更 好的忠誠顧客和品牌價值,能夠獲得超額利潤。顧客導向的優勢在于技術風險低,不易 被競爭對手察覺,但對新進入企業對市場信息和消費者需求掌握程度要求較高,新市場
的拓展周期較長。
2.1.3人力資源柔性內涵與特征
2.1.3.1人力資源柔性概念界定
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學者提倡人力資源系統和流程的靈活性,可以幫助組織適用復 雜而動態的環境(Lengnick-Hall 和 Lengnick-Hall, 1988[219]; Kerr 和 Jackofsky, 1989[220]; Milliman等,1991[114]),同時,人力資源柔性被認為是一種幫助組織適應不斷變化的環 境突發事件的能力(Snell和Wright, 1996[221])。Milliman( 1991[114])等首次較為正式 地把人力資源柔性作為一個概念提出,并將其定義為“促進組織有效,及時地適應其環 境或公司內部變化或多樣化需求的能力”。Wright和Snell ( 1998[108])借鑒Sanchez (1995[222])的研究,首次系統性地從戰略柔性的視角探討并定義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 分析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中應有的能力、內容和過程,從“員工技能”“員工行為”“人力資 源實踐”三個層面解釋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具有的“資源柔性”“戰略柔性”。需要注意的是 Wright和Snell (1998[108])并沒有給出“人力資源柔性”的概念界定,僅僅表達為“戰略人 力資源管理中的柔性可以構想為人力資源所擁有技能和行為的儲備能夠提供給企業在 競爭環境中選擇追求可選戰略方案之自由的程度,以及必要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得到快 速識別、開發和實施以最大化人力資源內在柔性的程度”(簡稱“W-S論述”)。后續人力 資源柔性研究者基本上都將Wright和Snell (1998[108])的研究作為人力資源柔性研究的 基礎,且大都直接或間接地將“W-S論述”視為人力資源柔性的定義(雖然各自表達上有 所不同)。Ketkar 和 Sett (2009[223])擴展了 Wright 和 Snell ( 1998[108])關于人力資源柔 性的概念,并確定了一套人力資源實踐的內容,稱為“柔性誘導人力資源實踐”,可以通 過持續更新和振興去人力資源來幫助企業實現資源柔性,符合環境要求。他們認為,這 些做法如果由具有明確戰略意圖的管理人員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設計和應用,就 可以幫助企業發展出更廣泛的員工技能和行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
一些研究探討了人力資源柔性的內涵和維度。在內涵上,Wright和Snell (1998[108]) 將人力資源柔性概念化為“可以在各種情況下對其進行適應和應用的程度”和“如何快速 重新組合、重新配置和部署這些實踐”。Ngo等(2012[110])認為人力資源柔性是一種能 夠幫助企業開發和保持競爭優勢的戰略柔性。李召敏和趙曙明(2016[117])將人力資源柔 性界定為:組織員工擁有多種技能和行為腳本的程度,以及人力資源實踐能夠被識別、 開發和實施的程度,它能為企業在競爭環境下的戰略方案選擇和實際問題解決等提供有 力支持。
在維度上,人力資源柔性作為組織的一種內在特質,通常被視為一個多維度構念 (Bhattacharya 等,2005[116])。Wright 和 Snell ( 1998[108])從三個維度確定了人力資源 柔性中的通用變量:(1)員工技能柔性,(2)員工行為柔性和(3)人力資源實踐柔性, 并把這些子維度進一步細分為資源柔性和協調柔性。員工技能柔性是指兩個屬性:員工 技能可以應用到潛在替代用途的數量(資源柔性),以及具有不同技能的個人可以快速 調動(協調柔性)。員工行為柔性表示員工之間可以使用足夠廣泛的行為腳本,他們可 以適應情況的需求(資源柔性),同時保持不同成員對相似情況的響應相似(協調柔性)。
Ketkar和Sett (2009[223])在Wright和Snell (1998[108])的維度基礎上進一步引入了誘導 人力資源實踐的柔性這一維度,從四個維度對人力資源柔性進行了劃分。
基于以上國內外學者對人力資源柔性的定義,本文將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定 義為:新進入企業的員工擁有多種技能,并能適應企業運營的需要,協調組織行為和響 應外部變化,以保證企業在面臨外部環境不確定時擁有更大的戰略自由程度和快速響應 的能力。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包括員工技能柔性、員工行為柔性和人力資源實踐 柔性三個維度。
2.1.3.2人力資源柔性的特點
Milliman ( 1991[114])認為人力資源柔性(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從適應中(fit) 分離出來的獨立概念,它可能涉及諸如監視組織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能力以及迅速實施組 織變革,創新和擁有適應多種不同情況的各種技能的能力。可能需要靈活性的四種可能 情況包括:(a)動態環境;(b)各種不同的環境條件和情況;(c)迅速變化的組織目 標或戰略;以及(d)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組織目標(Lengnick-Hall和Lengnick-Hall, 1988[219])。人力資源柔性是企業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重要能力之一,既能保障企業內部 運營效率,又能快速應對外部環境或者組織目標的變化。從這兩點來看,人力資源柔性 既包含運營柔性的特點,又凸顯了戰略柔性的特點。通常學者們提及到的運營柔性是指 企業應對日常活動變化的能力,常常具體到生產制造、產品設計、營銷、采購等不同方 面(De Toni和Tonchia,2005[224]);戰略柔性則為前者的升華,更加綜合和關乎企業 的戰略抉擇和發展方向。具備戰略柔性的企業在面臨內外部不確定性時擁有更大的戰略 自由程度,以實現企業的(長期)生存或競爭優勢的保持(Aaker和Mascarenhas,1984[225], Sanchez, 1995[222])。人力資源作為企業擁有的最獨特的一種資源,在企業運行過程中 發揮著超越其他有形或無形資源的作用:既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應對日常活動變化,提 供知識和信息等異質性資源,也能提高企業資源配置,及時調整戰略和發展方向。所以, Wright和Snell (1998[108])認為人力資源柔性既有運營柔性,也有戰略柔性的特征,具 體如下:
人力資源柔性的運營柔性特征體現在: ①企業必須具有可配置和使用的人力資源尤 其是人才資源; ②企業必須具備高效靈活的人力資源系統和實踐來釋放人力資源的能力
人力資源柔性的戰略柔性特征體現在: ①人力資源柔性能夠幫助企業及時了解環境 的變化,對環境變化的趨勢進行預判,同時對擁有的資源進行高效配置(Teece等, 1997[226]);②人力資源在環境感知上的作用無可替代,員工對環境的感知有助于企業 及時進行戰略調整。
從競爭響應的視角看,人力資源柔性的戰略柔性這一特征還體現在對外部環境表現 出來的先動性和回應性。縱覽國內外關于戰略柔性的定義(Aaker和Mascarenhas, 1984[225];Hitt 等,1998[227])可以發現學者們從不同的表述幾乎都描述了人力資源柔性 具有的回應性(能夠幫助企業有效、迅速應對環境變化以及不確定性的能力),先動性 (幫助企業預先干預環境變化、在環境變化之前,幫助企業進行進攻性的操縱環境的能
力)。本文認為先動性主要體現了人力資源柔性聚焦外部環境變化,預先對企業內部資 源進行優化配置或者戰略調整,在態勢變化之前預判,提高對環境的適應性這一作用。 回應性主要體現了人力資源柔性所具有的多技能可用性人才和資源,以及應用這些資源 快速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人力資源柔性能夠提高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中高效配置資源的戰略能力(戰略性)(De Toni和Tonchia, 2005[224])。同時,人力資源柔性對提高新進入企業預判環境趨勢的能 力(即先動性)、應對外部變化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正確的戰略性和及時的先動性能 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快速識別并響應競爭對手的行為,因此,戰略 性和先動性對新進入企業來說尤其重要。在不確定環境中,新進入企業配置可以用的資 源,及時響應競爭對手的行為,對于獲得或維持市場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戰略性是新進 入企業運營的重要保障,能夠保障新進入企業擁有關鍵資源以應對外界的變化。同時, 人力資源柔性強調把員工視作準確及時的信息元,例如識別顧客需求和競爭者行動等 (Wright和Snell, 1998[108])。具有先動性的企業能夠具有超前的預測力,在態勢發生 變化前主動進行干預,在時間上獲得比競爭對手更超前的行動力,能夠獲得更強的競爭 力、更高的收益和發展(Lumpkin和Dess, 1996[228])。先動性是應對外部變化的重要 特質;戰略性是人力資源柔性的基礎特點,也是先動性的前提。人力資源柔性的戰略性 與先動性相輔相成,兩者結合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的戰略實施保駕護航,發揮協同作用, 更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建立。綜上,本文梳理了人力資源柔性的運營柔性、戰 略柔性,以及先動性和回應性的關系圖如下圖所示:
戰略柔性
主動性
圖2.3人力資源柔性的特點關系圖
Fig. 2.3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y 從圖 2.3 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維度上的人力資源柔性對企業能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當人力資源柔性中的對環境或目標變化的調整的主動性較低時,人力資源柔性只發揮了 回應性的作用。回應性作用的大小同時又取決于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柔性的作用范圍的高 低。當企業內擁有較大范圍的人力資源柔性時,企業部門間的知識和較強,知識和信息 傳導速度較快,企業內部的人員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感和團隊意見較強,企業能夠快速應 對競爭對手或者環境的變化,對內部戰略進行調整;當企業內只有較小范圍的人力資源 柔性時,僅僅能應對企業日常運營的需求,難以實行多部門的協同作戰,信息共享和知 識傳遞效率較低。
當企業的人力資源應對環境變化的主動性較高時,企業員工具有先動性的意識,能 夠以“先發制人”的競爭意識應對環境變化和競爭對手帶來的壓力,能夠先于環境變化而 變化、展開進攻性操縱、甚至干預環境的能力,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陷入被動、落 后的局面。先動性的作用效果大小取決于組織內人力資源柔性的作用范圍高低。當企業 內擁有較大范圍的人力資源柔性時,企業部門間的協同作用能夠發揮較大優勢,利用組 織和部門間的知識和信息交換,獲得異質性的知識,能夠最大限度地快速響應和預判環 境變化,通過先動性提高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競爭性行動的效率和效果;當企業內人力 資源柔性的應用范圍較低時,雖然企業難以獲得部門間的協同作用,但在部門內部的執 行力依然較高,通過部門內的信息交換,員工能夠更好的完成基礎任務。
2.1.4外部搜尋內涵與維度劃分
2.1.4.1外部搜尋的內涵
外部搜尋源于企業行為理論中的組織搜尋行為研究。Cyert和March (1963[229])在 《企業行為理論》一書中給出了企業搜尋行為的目的是通過以問題為導向,實施搜尋行 為獲得解決問題的信息。Nelson和Winter (1982[159])認為組織搜尋是組織實施的一系 列信息搜集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相應的問題或者獲得新的想法°Huber(1991[160]) 系統性地梳理了知識獲取的相關組織學習概念后,提出搜尋是組織的一個學習過程,基 于該過程能夠解決問題、發現機會。隨著開放式創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從 組織邊界之外獲得創新資源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企業跨越邊界獲得創新源的行為引起 了戰略學者的關注。Rosenkopf和Nerkar (2001[165])將“跨界”一詞引入到戰略管理領域 進行研究,將企業的跨界搜尋定義為為了獲得資源跨越組織邊界,在組織邊界外部進行 探索活動。類似的概念還有遠程搜尋、探索性搜尋和非本地搜尋等。相比起來,跨界搜 尋的概念更為明確,也更易于操作,因此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面對資源較少的困境,從組織外部獲得資源是支持創新的重 要方式。新進入企業需要與外部主體和環境進行密切的聯系,獲得關鍵信息源。外部搜 尋對新進入企業的作用還體現在,一方面,幫助新進入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架起了資 源利用的橋梁,使得資源在利益主體間的流動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外 部搜尋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進行高效決策、提高企業的行動力。從組織內外部獲得知識 和信息的視角分析,本文將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定義為進入新的產品市場的企業為了獲 得異質性的市場信息、技術更新信息、企業運營所需知識和消費者潛在需求等關鍵資源, 從組織外部甚至跨越行業邊界開展的一系列行動,這些行動能推動企業創新和提高應對 風險和競爭的能力。本文將新進入企業的外部搜尋分為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
(1)跨界搜尋的內涵
Rosenkopf和Nerkar(2001[161])率先定義了“跨界搜尋”:是組織跨越組織變量和知 識基礎進行的外部搜尋活動,跨界搜尋能夠幫助組織克服本地搜索的路徑依賴和避免掉 入能力陷阱。隨后,Katila和Ahuja(2002[162])將跨界搜尋定義為組織為了實現創新, 對組織外部不同來源的知識進行創造性整合的活動,以解決組織遇到的問題。張文紅等 (2011[163])則認為跨界搜尋是組織越過認知、低于和時間等邊界,進行的一系列科學知 識、技術知識和市場知識等的搜尋活動。從以上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跨界搜尋其實是 一個在不同的組織之間、本地和外部連續進行的活動,包含了地理、時間和認知等層面 的活動。鑒于目前跨界搜尋的邊界劃分與搜尋內容仍然還在探索,不能邊界的搜尋行為 對企業的資源和信息的獲取作用也不相同,本文主要關注知識類型的維度劃分。Sidhu等 (2007[230])的研究指出,組織網絡是跨界搜尋的重要渠道,跨界搜尋主要包含兩類知識 -市場知識和技術知識。LI等(2008[167])則將跨界搜尋分為科學知識搜尋、技術知識搜 尋和市場知識搜尋,科學知識搜尋指對有關自然、社會現象的一般性理論知識的搜尋, 屬于基礎研究;而技術知識搜尋指用于產品或服務開發的技能和經驗知識的搜尋,屬于 應用研究,主要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市場知識搜尋則是指從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那 里搜尋產品和市場知識。本文借鑒張文紅等(2011[163])的觀點,將跨界搜尋界定為組織 跨越自身邊界和知識基礎而進行的知識開發、獲取等整合性的活動,并借鑒 LI 等 (2008[167])的研究,將跨界搜尋分為市場搜尋、技術搜尋和知識搜尋。
(2)信息交互的內涵
信息涉及事實、公理命題和符號之類的數據,一旦了解它們的句法規則,就可以在 不喪失完整性的情況下進行傳輸(Kogut和Zander, 1992[231]; Morgan, 2012[232])。長 期以來信息一直被視作關鍵的營銷資產(Glazer, 1991[51]; Jaworski和Kohli, 1993[53])。 企業最明顯的信息是有關客戶、渠道成員和競爭對手的營銷活動的重要輸入,例如定價、 廣告、產品開發和營銷計劃(Day,1994[46]; Morgan等,2009[233])。交互決定理論認 為交互關系能夠改變個體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而個體的認知和行為與其所處的環境是 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Bolton和Deighton等(2009[234])指出,個體或組織在進行溝 通互動時,能夠相互、及時進行信息的傳遞和行為響應,而這個響應的程度就是交互性。 Ramani和Kumar (2008[235])認為在企業營銷過程中,能夠與個體顧客進行信息傳遞、 收集并利用有用的信息達到提升企業績效的目的,交互則反映了企業與顧客進行信息交 換的這一能力。Morgan (2007[236])以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為研究基礎,進而提出了交互 創新理論,提出在企業-科研機構-制度環境之間進行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創新, 這一交互過程是多重的、復雜的。莊貴軍和廖貅武(2012[237])以網絡交互技術為研究主 體,從交互導向、IT能力以及管理人員和邊界人員對交互技術的運用能力三方面探究交 互能力的影響。王麗平和何亞蓉(2016[238])認為交互能力是在合作創新網絡中,企業與 其他合作主體為獲得協同利益而實施的共同參與、信息共享和關系協調的能力。
公司基于市場的資源中最主要的是關系資源,如品牌資產,客戶資產和渠道資產, 這些資源是由于其與客戶和營銷中介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Varadarajan, 2020[20])。企 業的信息交互既是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過程,也是一種與消費者和其他主體互 動、社會化聚合過程。一方面,企業與消費者進行信息交互,能夠幫助企業通過與消費 者的互動獲得社會集聚效應;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環境下,個體消費者能夠通過網絡與 企業進行信息交互,而這種信息交互行為往往能通過消費者的口碑進行傳播,從而企業 獲得更多的溢價。也就是說,信息交互往往是企業、消費者與其他不同主體之間進行復 雜的互動和信息交流的過程。在本文中,信息交互(Information Interaction)是指在社交 網絡環境下,新進入企業在戰略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準確的顧客需求和市場信息, 與顧客或市場中其他主體間實施的信息共享、互動和參與價值創造的行為。
2.1.4.2外部搜尋的維度劃分
本文將新進入企業的外部搜尋分為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更進一步地,借鑒 LI 等 (2008[167])的研究,本文按照企業不同職能部門對知識的需求,將新進入企業的跨界搜 尋分為市場搜尋、技術搜尋和知識搜尋。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搜尋衡量的是企業如何跨越 組織邊界對市場價格、搜索市場信息,與顧客、供應商、伙伴甚至是競爭對手那里獲得 產品信息,搜集相應的營銷、商業模式和市場邊界的情報,獲得市場信息和知識。進行 市場搜尋的新進入企業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行為追蹤目標顧客,利用相關的顧客、價值鏈 成員和競爭對手形成價值網絡,進而構建新進入企業獨有的戰略優勢。技術搜尋是新進 入企業到組織邊界外部或跨越行業、技術邊界進行搜尋的過程,目的是獲得可用于創新 和產品研發的最新的技術和前沿的工藝流程,獲得創新所需的技術源,提高新進入企業 的產品創新和研發能力。知識搜尋則側重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基礎知識的搜尋,新進入企 業需要從組織邊界外部進行知識的搜索,進行整理、重組和組織內共享以創造新知識的 過程。知識搜尋是企業的基礎活動,用于連接企業內外部的知識源,也是流程創新所需 要的關鍵紐帶。知識搜尋既能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異質性的新知識,又能幫助新進入企 業內部進行知識識別、吸收和利用新知識的關鍵活動。
2.1.5競爭網絡與競爭網絡結構的界定
企業的市場進入使得企業間存在動態競爭,而企業間這種動態的競爭又產生了通過 行為和反應模式表達的相互依賴關系。進入新市場通過增加或減少與老對手的接觸和與 新競爭對手的接觸,改變了新進入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的組合。競爭關系表現出使網絡 理論可行的關系形式的基本屬性(Knoke和Yang,2008[239]),因為它們隨著時間的推 移而變化。競爭網絡來自社會實體的互動(Simmel, 1964[240]),在競爭網絡中,企業有 選擇性地關注公共的行為。在本文中,競爭網絡被定義為由競爭對手之間相互依存的關 系構成的網絡。
競爭網絡的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有可能促進更廣泛的組織間網絡理論的發展 并擴大戰略學者對產品市場進入和競爭動態的理解(Skilton和Bernardes,2015[144])。 競爭網絡代表了從外而內的方法在分析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其他戰略決策方面的最新和 重要進展。競爭網絡是以自我為中心且特定于公司的,它由一個行業內的重點公司和處 于二元式競爭關系中的兩家公司所查看的所有競爭者組成,這取決于他們獨特的戰略態 勢。圖2.4直觀地顯示了兩個競爭對手A和B的競爭網絡。在圖中,A把B視作競爭對 手,但是他們各自的自我競爭網絡不同。A的競爭網絡較小,由A1,B和C組成,而 B的競爭網絡包括B1,B2, B3和C。由于C是A和B的共同競爭者,因此在兩個競 爭網絡中均會出現。但A不是B的競爭對手。所以,在B的競爭網絡中沒有A。
圖2.4 A和B的競爭網絡圖
Fig. 2.4 Competition Network of A and B
因此,競爭網絡提供了捕獲競爭對手之間特定于企業的行業競爭關系的分析視角, 這與I/O經濟學不同,后者將一個行業內的公司視為同質競爭者。戰略群組的分析功能 強大,可以幫助重點公司根據競爭者的競爭重要性對競爭者進行排名,并預測最直接的 攻擊或反應,而競爭網絡則將公司置于競爭關系網絡中,從而可以檢查該網絡的各種結 構特征及其對戰略的影響。
與合作網絡一致的是,競爭網絡也是由企業主體間的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社會網 絡可以基于競爭性相互依存關系的想法使本文不同于基于合作關系的社交網絡研究。競 爭性關系展現了使網絡理論可行的關系形式的基本屬性(Knoke和Yang, 2019[239]), 因為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強度,頻率和強度上變化。借鑒Skilton和Bernardes(2015[144]) 的研究,本文將競爭網絡結構定義為焦點企業的自我競爭網絡的網絡結構,主要包括競 爭網絡規模,競爭網絡密度和競爭網絡異質性。其中,競爭網絡規模反映了焦點企業的 直接競爭對手的個數,競爭網絡規模越大,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也就越大。競爭網絡密 度反映的是焦點企業的競爭網絡的密集程度。網絡密度越大,企業間的競爭關系越密切。 競爭網絡異質性反映的是焦點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差異程度。競爭網絡異質性越大,網絡 中企業節點的差異越大。
2.1.6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界定
戰略領域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競爭優勢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例如,Ansoff(1988[241]) 認為競爭優勢是指企業所具有的某些產品或市場營銷中的要素,這些要素能提高其優于 競爭對手的、相對的競爭地位或市場地位。Porter f 1985[10])認為競爭優勢產生的最根本 的原因是企業能夠為其客戶創造的超過其成本的價值。競爭優勢被David f1986[242])定 義為本公司勝過競爭對手之處。如果某公司能夠做到其競爭公司所不能,或擁有其競爭 公司求之不得的東西,該公司便具有了競爭優勢。
資源領域的學者認為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構成了企業的競爭優勢(Barney,1991[243])。 競爭優勢被定義為競爭者無法復制其公司執行的競爭戰略的條件,競爭對手也無法通過 其競爭戰略獲得公司獲得的利益(Coyne, 1986[244])。知識和智力資本已成為核心競爭 力的主要基礎和卓越優勢的關鍵(Lubit, 2001[245])。
營銷領域的學者們則認為,口碑、顧客滿意和聲望等因素也都構成了競爭優勢 (Saeidi 等,2015[246]; Gupta, 2002[247]; Awang 和 Jusoff, 2009[248])。他們認為顧客滿 意和口碑、聲望都能為企業帶來忠誠顧客,進而未來收獲可觀的銷量和投資回報率,能 夠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和財務業績。
從以上學者的定義中可以看出,競爭優勢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競爭優勢是相 對的。優勢一定是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能夠超越競爭對手的方面則具有優勢,否則便 不具有優勢。其次,企業的競爭優勢一定是與超額利潤相聯系的,在市場競爭中擁有競 爭優勢的企業也就有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沒有獲得超額利潤的企業,市場占有率再高 也有從神壇跌落的那天,難以持續經營,就不存在競爭優勢。最后,競爭優勢與競爭劣 勢是相對的,在這中間還有一種競爭平勢的狀態。在市場中,那些低于行業平均收益, 難以獲得收益的企業處于競爭劣勢。還有一種企業雖然沒有獲得超額利潤,但是能夠獲 得行業平均收益的企業,這些企業在市場中處于競爭平勢的狀態。
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獲得市場份額進而獲得超額利潤是企業運營的目標,因此, 本文把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定義為新進入企業在新市場中通過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 向消費者提供更高的價值,能夠獲得超越于競爭對手的顧客滿意、口碑,甚至是市場份 額等的市場態勢。這些都能有助于新進入企業在市場中獲得高于行業平均利潤的收入, 進而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2.2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
2.2.1位置優勢理論
Day和Wensley (1988[7])首次提出企業的位置優勢直接類似于競爭性壁壘,可能會 阻止企業轉移其戰略地位,來源于具有的獨特的、其他企業難以復制的資源和能力。本 文認為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是指由于企業具有的獨特的資源(包括知識和信息)和無 形的技術與能力,在行業市場內能夠獲得獨特的競爭性壁壘,通過實施戰略和行為提供 低成本、差異化產品,能夠在行業中獲得優于競爭對手的比較優勢。
資源基礎觀和位置優勢理論的學者們認為企業的優勢來源主要有高超的技能和優 越的資源。戰略領域的學者通常研究如何將高級技能和資源轉化為位置優勢,同時學者 們普遍認為差異化或成本優勢最終應以高于競爭對手的份額或者利潤率來回報(Porter, 1980[249])。收益的大小和優勢持續的時間往往取決于: f1) 客戶感知的價值和由此產生的價格是否大于產生差異化的活動的額外成本 f2)業務目標在較高的即時利潤(通過采取最大的可行的價格溢價來實現)與通過滲 透價格獲得的增加的市場份額之間的權衡取舍
f3) 競爭對手在匹配或跨越優勢方面遇到的困難。并非所有行業都提供平等的機會來 維持優勢,只有那些擁有持久、不可逆轉和特定于市場的資產以及技術變革步伐 緩慢的才有可能保證持久的盈利能力f Ghemawat, 1986[250])。
獲勝的業務決策通常會根據可取的價值主張加以利用,這些價值主張直接來自于成 本領先優勢和差異化的結合(Martin等,2017[251])。同時,人力資源柔性能夠滿足新進 入企業資源需求和運營靈活性來應對風險提高競爭優勢。所以本文將新進入企業位置優 勢的維度分為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其中市場導向分為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對于 缺乏經驗和資源的新進入企業通過位置優勢獲得成功尤為重要。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 本文利用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來刻畫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更進一步的探究位置 優勢對競爭優勢的影響過程,以豐富現有的研究只是零星的解決了優勢來源到績效的轉 化這一問題。本文構建的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評估框架如圖 2.5 所示。
本文認為企業的位置優勢與競爭優勢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一方面,位置優 勢主要與企業所擁有的無形資源和能力有關,并且難以直接轉化為企業的財務或者競爭 優勢,需要企業的管理層進行活動實施或者業務決策。通過正確的管理決策才能將新進 入企業的位置優勢轉化為比較優勢,進而獲得可知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等等。而競爭優勢 能夠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績效或者市場地位。另一方面,位置優勢是潛在的,難以直接觀 測,對于企業的管理和運營過程中很容易忽視位置優勢的作用;而競爭優勢則是企業具 有的可直接測量的、能直接轉化為有形的財務績效和可觀的市場指標,更容易受到管理 者的重視。
對于資源、能力和經驗有限的新進入企業的管理者來說,發揮位置優勢的作用有利 于企業能夠快速調動、整合資源和能力,獲得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企業將位置優勢轉 化為競爭優勢的途徑主要有:(1)企業必須為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或以更低的成本創造 可比的價值fParnell, 2006[252])。以競爭對手為中心的競爭策略表明,只有當公司能夠 建立可以保留的差異時,它才能超越競爭對手(Porter, 1980[249])。新進入企業實施競 爭導向能夠通過企業針對自身與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分析,進行相關資源整合,完善價值 鏈實施競爭行為,來獲得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優勢;以顧客為中心的新進入企業通過 關注顧客需求和標準,尋求細分市場中的機會,通過提供價值更好的產品來獲得比競爭 對手更高的顧客滿意,獲得較高的品牌價值和聲譽等。(2)組織內的個人和團體運用他 們的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的方式獲取、合并和轉化可用資源時,企業的 能力得到發展。人力資源柔性擁有與任務相關的人力資本,包括與客戶、供應商和競爭 壓力有關的行業特定只是和先前的經驗,有助于最大程度的減少威脅并利用機會(Unger 等, 2011[253]; Lee 等, 2016[254]),從而產生位置優勢。較高的人力資源柔性的新進入 企業能夠通過靈活的人力資本、較豐富和熟練的員工技能以及高效的人力資源系統來促 進企業的資源獲得和知識共享,提高新進入企業的資源可用性。人力資源柔性具有的戰 略柔性能夠有助于新進入企業應對外部風險和管理決策時的準確性,降低不確定性風險 運營柔性有利于新進入企業在內部運營和與外部顧客信息交互等流程中發揮促進作用, 提高新進入企業在與顧客進行價值共創等過程中獲得比競爭對手更高的顧客價值。
Fig. 2.5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New Entrants Positional Advantage
2.2.2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來源與聯系
2.2.2.1 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來源
雖然位置優勢的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分析了位置優勢的構成以及位置優勢與績效的 關系,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現有位置優勢的來源尚未能涵蓋企業的差異化的位置優 勢。因此,基于位置優勢理論的相關論點,本文從市場進入視角對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 勢來源進行了補充。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來源主要有:
f1) 較低的支付價格: 很多成功的管理軼事表明,企業通過以低于競爭對手的成本執行大多數活動,同時 提供同等產品,可以獲得總體成本優勢。零售業中的沃爾瑪,汽車行業中的Tata和現代 汽車,都是通過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較低的支付價格表明新進入企 業能夠有較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產品,有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這種具有競爭性的價格優 勢進入市場。這一點與波特的低成本領先戰略和競爭導向側重的內容一致。
f2) 超越競爭對手的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企業營銷活動的本質是提供價值主張或者承諾,而顧客才是與企業互動過程中價值 的評判者(Gummesson 等, 2010[255])。為顧客提供額外價值更高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 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優勢。這一點與顧客導向側重的內容一致。
f3) 顧客信任度較高的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是品牌競爭力的體現,新進入能夠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使自有品牌比競爭 對手的品牌更好的滿足消費需求,并擴大市場份額獲取高額利潤(邴紅艷,2002[256])。 品牌作為獨特的無法復制與模仿的稀缺資源,能夠提升顧客機制并導致品牌消費忠誠 fKeller, 1993[257]) 。品牌也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無形契約” fKotler, 2001[258]) , 通過商業承諾,企業能夠提高消費者對產品服務、價值等要素的感知,把“對等的市場交 換關系”依據“無形契約”深入形成品牌競爭力。品牌可以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并集中體 現在品牌市場占有率和溢價能力上。品牌價值會影響消費者的品牌偏好并通過品牌偏好 影響消費者忠誠。新進入企業通過梳理顧客信任的良好的品牌,獲得忠誠度較高的品牌 價值,有利于新進入企業從競爭對手那里獲得更多的顧客和市場份額。
f4) 靈活的運營模式和人力資源: 靈活的運營模式和人力資源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采取主動行動或應對不斷變化的 競爭環境或者突發事件 fEisenhardt 和 Martin, 2000[111]; Teece,2007[259]; Hitt 等,2001[260])。 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企業獲得并發展廣泛的員工技能和行為,使公司能力利用未來的市 場機會和避免人力資產過時的風險fBowman和Hurry, 1993[261])。新進入企業不僅僅 需要擁有具有優勢的資源,還需要具備動員、整合和實際部署資源的能力,而靈活的運 營模式和人力資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輕松、快速并且經濟高效的重新配置和部署資源 f Sanchez, 1995[262]),用于創造顧客價值和獲得優勢。
f5) 可獲得的用于創新信息源:
與在位企業相比,新進入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要涉及更多的信息源。企業用于 創新過程中的信息源主要包括知識和技術信息。從來源上又可以分為:內部信息源和外 部信息源。對新進入企業來說,破解缺乏資源和經驗的困境關鍵在于外部搜尋,以獲得 更多的創新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企業的價值鏈或者活動系統的不同部分擁有相關的不 同類型的知識源(Leiponen和Helfat, 2010[164]),包括從自身研發中獲得的知識,以及 從競爭對手、客戶、供應商和大學等來源獲得的信息。雖然企業既可以從內部獲得知識, 又可以從外部的價值鏈和系統的不同階段獲得更多特定類型的知識,但這些具體的信息 源中,新進入企業會從不同的信息提供者那里尋求知識。
(6) 較好的競爭網絡位置:
競爭網絡增加了新進入企業對行業內新穎思想的了解。競爭網絡中由于企業主體的 聯系密切,增加了“非自愿性”技術溢出的可能性(Cassiman和Veugelers, 2002[263]), 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異質性的技術和知識等,為新進入企業的創新提供了新的知識源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還與其對行業內潛在競爭攻擊的認識有關。網絡內的行動通常可 以迅速激發新企業危機意識。新進入企業建立競爭網絡的范圍越廣,可以感知到的潛在 攻擊就越多。更重要的是,廣泛的網絡還降低了被行業內同行視為競爭對手而意外攻擊 的可能性。
2.2.2.2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與企業行為的聯系
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來源構成了企業的位置優勢,也為新進入企業行為的開展或 者能力的獲取提供了優勢。通過實施這些行為能夠將無形的位置優勢轉化為企業在市場 中的競爭優勢。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與企業行為或能力以及與競爭優勢的聯系如圖 2.6 所示。本文認為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與企業行為的聯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發揮協同作用
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是新進入企業建立并維持與顧客互利的關系,比競爭者更好地 為顧客提供卓越的價值的重要策略行動,分別以低成本為中心和以差異化產品和高質量 服務為中心,幫助新進入獲得更好的市場份額和顧客價值。以低成本為中心的競爭導向 通過技術模仿或者供應鏈整合降低成本或支付價格,通過比提供更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 或服務為新進入企業獲得市場份額。以差異化產品或服務為中心的顧客導向通過產品或 服務進入高端細分市場并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獲得顧客滿意和品牌價值。競爭導向和 顧客導向都能指導新進入企業的競爭性行為和產品(或營銷)創新。但是企業的一切活 動都是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進行的,具有人力資源柔性的新進入企業能夠為企業的導向 實施提供智力資本,靈活的運營模式和廣泛的腳本,為新進入企業導向的準確實施提供 保障,加速競爭性行為的開展,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市場份額和品牌價值。同時,競 爭導向和顧客導向作為新進入企業的策略準則,能夠指導人力資本更好的發揮柔性的作 用,整合一切資源,重新部署技術和能力,高效開展競爭性活動。
f2)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能促進創新信息源的獲取 開放式創新的研究表明,企業的創新活動涉及技術思想的創造和重組,需要涉及從 內外部搜尋用于實施創新活動的可用的知識和信息源。這些創新涉及到系統中一系列不 同的來源或者渠道,例如,高校、供應商和客戶等,每一個渠道會為新進入企業提供不 同類型的知識和信息,通過對知識和信息的外部搜尋和內部研發,有助于新進入企業根 據市場需求準確提供創新性的產品,進而獲得利潤和顧客忠誠。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 企業以競爭對手為中心,旨在于通過模仿或技術超越獲得成本優勢,不斷的汲取內外部 可能的創新源,通過外部搜尋或者內部研發獲得用于研發或創新的技術知識和市場信息 繼而獲得市場份額。實施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以顧客需求為中心,旨在于通過高質量 服務或者新的商業模式獲得顧客價值優勢,不斷的汲取市場中可能的信息和知識,通過 外部搜尋或者內部信息共享獲得用于改進服務或商業模式創新的知識和市場信息,進而 獲得品牌價值。
f3) 新進入企業的網絡位置促進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的實施以及創新信息的獲取 首先,競爭網絡為新進入企業提供了觀察競爭對手行為的機會,通過關注對手產品 或技術動態能夠了解未來潛在的市場機會,通過跟隨行業領先者的行動,有利于新進入 企業“搭便車”獲得一部分市場份額。其次,適當的競爭網絡位置增加了新進入企業對行 業內新穎思想的了解,通過嵌入合適的競爭網絡位置,新進入企業能夠獲得“非自愿”的 知識溢出f Cassiman和Veugelers, 2002[263]),更好的將資源集中在創新上可以為新進 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以及競爭性行為的實施提供了基礎,有利于新進入企業降 低產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最后,除了提供創新思想的途徑外,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 絡還與其對行業內潛在競爭攻擊的認識有關,通過競爭網絡傳遞的競爭壓力,新進入企 業可以感知潛在的競爭對手的攻擊。通過快速響應競爭對手的行為,新進入企業能夠降 低被同行視為競爭對手而意外攻擊的可能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市場地位。
2.3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2.3.1市場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競爭導向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主要在于:
1.當新進入企業以競爭對手為中心時,能夠關注市場中競爭對手的信息和行動, 根據競爭對手的行動和反應來進行策略的調整;
2.以競爭導向為核心的新進入企業,能夠密切追蹤競爭對手的競爭性行動轉譯競 爭對手產品創新和技術更替的信號,為之后的市場競爭準備充足的對策來反擊,避免無 視競爭對手的存在而造成的短視;
3.新進入企業結合自身的上下游的價值鏈進行信息和資源整合,通過技術革新突 破行業或競爭對手的技術壁壘,以獲得市場地位。
顧客導向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1.當新進入企業以滿足顧客需求、增加顧客價值為經營出發點時,在整個組織內部 會激發“顧客需求至上”的經營理念,有利于獲得新進入企業的顧客滿意;
2.在營銷時側重分析顧客的消費能力,關注消費需求和偏好,對消費者的行為進行 分析,從而重視以顧客為導向的產品開發和營銷手段的更新,緊跟消費者動態需求變化;
3.在進行產品創新和部門內信息分享時更加關注潛在的市場需求,在組織內部經營 活動開展過程中關注顧客需求變化并掌握未來市場變化趨勢,預先將潛在的顧客需求與 新產品相結合,更有針對性的開拓市場,有利于新進入企業避開“資源劣勢”,并在市場 中站穩腳跟。
2.3.2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根據資源基礎觀,人力資源柔性能夠為新進入企業提供持續的競爭優勢,因為人力 資本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無形資本,這是競爭對手難以通過模仿獲得的。企業對人力 資源柔性的投資也很難被技術進步或者其他替代品所替代。人力資源柔性還能通過技能 和積極的行為給員工充足的決定權,為組織的運行提供了高度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有利 于企業的創新(Do等,2016[264])。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利用靈活的人力資源靈巧的 特性,新進入企業具有對員工的技能和行為進行漸進式轉換,以滿足當前和新興戰略的 需求。人力資源柔性能夠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有積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 面:
1.通過發揮人力資源的柔性,提高員工的技能和行為規范。由于企業可以通過實 施人力資源管理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人力資源固有的靈活性fWright 等, 2001[265]),能夠 幫助員工提高適應特定條件的能力,同時員工擁有廣泛的行為腳本fBhattacharya等, 2005[116])。人力資源柔性還能賦予員工技能和行為習慣,這些技能和行為習慣不僅需要 使用現有流程服務于現有客戶和產品市場,還可能需要使用新流程的新客戶和產品市場 部門。
2.激發員工的在不同條件下的適應性,進而增強新進入企業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 人力資源柔性為員工提供了更多更寬松的環境,能夠讓員工在各種條件下適應和展示適 當的行為習慣,使得新進入企業能夠快速適應復雜而動態的環境fSnell等,1996[221]), 提高新進入企業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時的快速響應能力,有利于新進入企業在激烈的競爭 中站穩腳跟。
3.高效能的工作時間和靈活的流程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拓展。人力資源柔性 高的新進入企業能夠利用高性能的工作時間來提高員工績效的能力,并且為員工提供更 多的培訓fBecker等, 2001[266])。同時,員工可以利用靈活的流程服務于客戶,更有針 對性地收集市場信息,有利于新市場的拓展和產品革新。
4.通過協調專業資源,獲得部門間較高的協同作用。靈活的人力資源能夠幫助企 業重新融合、重新分配、重新打包和重新部署不斷變化的人力資產,協調共同專業的人力 資源,有利于部門間知識共享和信息交換,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發揮部門間的協同作用。
2.3.3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的相互作用關系分析
盡管新進入企業能夠通過成本領先的競爭戰略以降低支出為中心,獲得市場份額, 但對于“資源障礙”的新進入企業來說,持續的競爭優勢來源很難獲得。對面臨“進入障礙” 的新進入企業來說,成功的競爭戰略的關鍵不是低成本,而是如何將新進入企業的各種 資源要素和能力整合到有效的總體價值主張中。這些價值主張主要來源于成本領先優勢 和差異化的結合。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創造客戶價值。市場導 向能夠通過整個組織獲得隱含價值并且組織中的所有業務流程都創造卓越的客戶價值 (Slater, 2001[267])。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也可以通過高素質的員工,提供恰當的技能 (Mavondo 等, 2005[268])創造客戶價值。因此,綜合考慮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能 夠為了解新進入企業的優勢來源提供了更為全面的表述,也為新進入企業獲得優勢提出 了更多的現實的可能(Mavondo等,2005[268]),對于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作為位置優勢的來源,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能夠為企業 獲得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提供了保障。市場導向在指導企業實施各種行為獲得相對優勢的 過程中需要得到人力資源柔性的支持,市場導向要在學習型組織的氛圍下才能發揮最大 效用(Slater和Narver, 1995[66]),當業務部門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依賴性較大時,人 力資源柔性對顧客價值或績效的影響就越大。例如,開展競爭導向的企業想要進行技術 創新、行業壁壘突破,獲得創新產出的過程中,需要收集可觀測的競爭對手的技術信息、 追蹤對手的行動甚至進行價值鏈整合等等活動時,人力資源柔性能夠通過柔性化的人力 資源配置能夠有效發揮部門間協同作用,提高創新效率,進而幫助新進入企業突破資源 困境,獲得較好的市場地位。同樣,實施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的戰略行動重心在于收 集市場中的顧客信息,對顧客偏好和行為分析,實現組織內部的信息共享等,此時人力 資源柔性的作用則體現為通過多樣性的人力資源為企業各項行動提供異質性的知識,進 行顧客行為預測的準確性,提高組織的先動性,還能發揮員工個體間的協同作用,有助 于新進入企業提高顧客價值,創新營銷模式等競爭優勢。在人力資源柔性提高組織先動 性和異質性人才資源,發揮人力資源的靈活性、提高組織應對風險和變化的能力時,市 場導向的戰略性具有協同作用。這一戰略性的協同體現在新進入企業組織層面的市場導 向戰略有助于促進員工對企業主體戰略目標和行動的理解,在適應外部變化時能夠協調 組織行為和響應變化,以市場為導向開展靈活的工作、協調專業資源來幫助企業克服資 源剛性的問題。
本文認為,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具有協同作用,如圖 2.7 所示。市場導向與人 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協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人力資源柔性能夠發揮增益作用助力新進入企業通過市場導向獲得競爭優勢。
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能有效地幫助新進入企業收集市場情報、轉譯信息,感知市 場存在的機會,系統地選擇、執行和修正企業行為,通過知識共享、信息交換等內部運 營去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并獲得市場份額。在人力資源柔性的作用下,一方面,新進入 企業能夠破解一部分“資源困境”的問題,通過員工和組織部門間的協調快速響應企業的 戰略調整和外部環境變化,通過發揮人力資源的無形的增值活動,為新進入企業獲得更 多的外部資金支持來源,削弱資源剛性對新進入企業創新活動的阻礙作用,增加新進入 企業的資源存量和促進技術革新。另一方面,通過柔性和動態的人力資源的協調,能夠 加速組織內部的知識共享和信息交換,提高知識可用性,減少冗余信息,降低由于員工 間不默契而造成的情感和任務沖突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協同效用,降低企業溝通和運營 的成本,從而高效準確地實施創新行為為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人力資源 柔性的先動性還能夠對競爭局勢和技術革新、市場需求等變化進行預測,有助于新進入 企業市場導向戰略實施過程中預先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提前進行技術革新或者干預引 導消費需求,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因此,人力資源柔性能夠發揮增益作用助力于新進入 企業市場導向的實施,提高企業創新效率,進而獲得競爭優勢。
2.市場導向能夠發揮加速作用促進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提升市場份額和顧客滿 意。
柔性的人力資源能夠為新進入企業提供重要的、具有多種技能的關鍵人員,并且這 些人員會攜帶、交換適合戰略的必要信息。例如,多技能的員工擁有的知識可以促進他 們對組織戰略及其環境的理解;具備先動性的員工擁有預測和感知的能力,通過對外部 信息快速的理解、轉譯信息并對快速采取應對措施,有助于新進入企業在競爭中獲得先 機,先發制人。所以,人力資源柔性能夠適應企業運營的需要,協調組織行為和響應外 部變化,以保證企業在面臨外部不確定是擁有更大的戰略自由程度和快速響應能力。同 時,新進入企業運行時也需要具有前瞻性、競爭力強的戰略指導。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 業會更加關注環境的變化,重視競爭對手的行為和市場需求的變動。市場導向能夠加速 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促進市場份額和顧客價值的創造,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 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在市場導向策略的指導下,柔性的人力資源提供的多技能 員工能夠克服事先資源、經驗短缺這一劣勢(Chang, 1996[269]),從企業事先擅長的產 品和細分市場著手,根據其先前經驗準確把握技術變革和產品研發方向,快速掃描市場
環境中顧客和競爭者傳遞的市場需求信號和競爭信息,更精準地定位到市場需求的產品
和服務,快速占領市場,獲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柔性的人力資源能夠在市場導向的 指導下,有的放矢的響應外部環境變化,積極協調內部資源和能力,提高企業的環境適 應性,在實施戰略的過程中獲得顧客需求和市場信息的知識,增加企業內異質性知識和 隱形信息的共享,提升企業的研發和營銷等方面的能力,快速響應多變的競爭局勢,從
而有助于新進入企業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圖 2.7 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交互作用分析
Fig. 2.7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in new entrants
2.4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外部搜尋在加速新產品開發中有重要作用,新進入企業進行外部搜尋的力度越大, 越有可能增加新產品研發的知識存量以及有效提升企業決策和創新能力。外部搜尋能夠 支持企業與創新生態系統建立有效且持續的協作聯系,以大學、主要客戶、已建立的客 戶和具有高度專業知識的專家為代表。外部搜尋的行為對于新產品開發的前端至關重要 可以在很多關鍵環節影響到企業的產品創新,例如技術趨勢分析、客戶趨勢分析、市場 研究、與主要客戶的持續互動和分析客戶產品偏好等(Koen等,2002[270])。在外部搜 尋過程中,有能力的員工可以更好地審視環境,通過產品創新發現市場增長的潛在機會, 并制定內部和外部協作流程,以開發創新思想(Martini等,2017[251])。因此,外部搜 尋能夠鼓勵新進入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創新觀念和持續創新(Anand等,2002[271])。
2.4.1跨界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過程的理論分析
根據進化經濟學理論,實施市場進入的企業之前的資源和能力會影響到進入的可能 性和成功,即使是對新創企業也是如此。跨界搜尋作為新進入企業從組織邊界外部獲得 資源和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克服市場進入的障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獲得相對優勢。
通過市場搜尋,新進入企業可以追蹤顧客需求軌跡,選擇和利用與其相關的顧客、 供應商、競爭對手組成的價值網絡來構建獨特的戰略競爭優勢f Sidhu等,2007[230])。 市場搜尋是在市場層面跨越組織邊界對顧客的需求和偏好以及影響顧客需求和偏好的 信息進行廣泛的搜尋。市場搜尋不僅關注現有顧客的現實需求,而且重視搜尋顧客的潛 在需求,通過及時的追蹤這些需求能夠為企業調整業務范圍提供新思路(Atuahene-Gima 等,2006[272])。市場搜尋使得企業能夠充分關注現有市場青睞,聆聽客戶需求,有助于 企業洞察市場上尚未滿足的潛在需求,率先進行原始性的產品開發或商業模式設計fWei 和Atuahene-Gima, 2009[273])。同時,市場搜尋能夠使企業發現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和邊 緣顧客群體,而為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提供了穩定的顧客群體(Sidhu等,2007[230])。從 知識吸收的邊界來看,市場搜尋涉及組織現有顧客和競爭邊界之外的知識吸收和利用, 這給新進入企業提供了除企業現有技能、知識和經驗以外的有關顧客和競爭對手的新的 異質性信息 fLaursen, 2012[274])。
外部技術搜尋通過建立企業與外部主體的聯系,獲取和整合企業外部技術知識,能 夠克服組織內部技術知識的局限,跟蹤先進技術,快速搶占市場,能夠有效解決新進入 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等問題(楊雪等,2017[275])。企業通過技術 跨界搜尋不僅增加了差異性技術元素,給新進入企業帶來更多的富有創新性的想法 fKatila和Ahuja, 2002[276]),而且通過組合企業內外部技術知識,能夠突破原有的技 術局限,以更加激進的方式創造出潛在的解決方案,并有可能形成突破性的技術創新 fLin和Li, 2013[277])。此時,技術跨界搜尋也為企業在開發新產品及新服務方面提供 了潛在機會,并使得企業能夠進入全新的服務領域,而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張文紅等, 2014[278])。
跨越組織邊界的知識搜尋能夠為新進入企業提供足夠的知識組合和重構的機會,避 免企業陷入組織剛性和短視的陷阱,為新進入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提高組織運行的靈活性 和發現解決方法和機會的可能。在新進入企業實施知識搜尋實踐中,能夠促進橫向跨功 能集成,能夠在鼓勵和管理員工在創新流程前端為技術或者市場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與企業的運營實踐進行互補。另一方面,外部知識搜尋能夠與內部組織機制產生互補性, 有助于新進入企業探索不同配置組合,加速創新流程,提高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fMartini 等,2017[195])。
2.4.2信息交互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過程的理論分析
除跨界搜尋外,新進入企業同時也需要通過信息交互獲得潛在的市場和顧客需求信
息。一方面,信息交互能夠幫助企業實現企業與消費者、合作伙伴相互間的信息交換, 關注顧客需求和市場信息,進而實現價值共創,為新進入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另一方面, 通過實施信息交互,新進入企業能夠將其從顧客和伙伴那里得到的有用信息與供應鏈中 的主體進行信息交換,通過線上線下的信息融合,為價值網絡的成員提供異質性的信息,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的價值共創。信息交互能夠實現從終端帶動上游
企業的生產,進而降低新進入企業的成本,在精準營銷的同時能夠獲得競爭優勢。
圖 2.8 新進入企業通過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的過程分析
Fig. 2.8 Process Analysis of New Entrants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External Search 通過梳理文獻,本文提出了新進入企業通過跨界搜尋、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的過
程模型,如圖 2.8 所示。圖 2.8 表明了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外部搜尋獲得異質性的信息 和知識,增加企業內部的知識和信息存量,促進企業創新和競爭優勢的提升的過程。跨 界搜尋作為第三條提升組織競爭優勢的有效路徑,比內部研發和外部并購更有助于新進 入企業獲得異質性的知識和信息。外部信息和知識源是企業創新過程的重要因素,能夠 激發組織的創新思維和提升創新能力,縮短組織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時間。同時, 新知識是企業利用當前資源和搜尋能力獲得的,企業通過知識重構過程能夠應用獲得的 新知識激發創新。新進入企業的跨界搜尋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跨越組織邊界,及時了解 競爭對手的市場動態,獲得異質性的市場、供應商的產品和價格變動信息,在價格和成 本控制時能知己知彼,獲得先發優勢。同時,跨越搜尋能夠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技術改 進方案和研發成果,通過對這些技術加以消化吸收改進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的產品研發和 創新提供更多成熟的可靠方案和具有創新性的想法。
2.5競爭網絡結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分析
2.5.1競爭網絡特點與競爭網絡結構
競爭網絡也是社會網絡的一種,具有社會網絡的普遍特征。區別在于競爭網絡中節 點間的聯系屬于競爭關系。
(1)競爭網絡具有被動和主動連接的雙重屬性。與合作網絡不同,競爭網絡具有 明顯的被動連接的屬性,競爭網絡中的焦點企業會有選擇性的時刻關注一些競爭對手的 行為。合作網絡更多的體現出網絡主體間的主動鏈接性,一旦兩個主體間建立了合作關 系,鏈接就是雙向的,即合作雙贏。競爭網絡更多的是體現焦點企業與其他企業的競爭 關系,由于競爭關系的特殊性,這種鏈接可能是主動和被動同時存在的。
(2)競爭關系是動態變化的。競爭對手之間存在互動,同時,競爭關系也不是一 成不變的。合作網絡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合作周期,合作伙伴不會主動打破這種合作關系, 因為一旦主動破壞合作的規則,未來在行業中將很難再次獲得其他主體的信任,這種合 作關系的建立和切斷的成本太高。而競爭關系的建立往往是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市場 地位決定的,這兩者恰好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隨著市場中競爭格局和市場勢力的改 變,市場中會迅速重新洗牌,競爭關系瞬時可變。
(3)具有小世界網絡特征
競爭網絡作為社會網絡的一種,具有社會網絡的小世界特征。主要表現的網絡特征 是:具有較大的聚合系數和較短的特征路徑長度。因此,在競爭網絡中,信息傳遞速度 較快,并且改變網絡中的連接,就可以對網絡的性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4)具有非對稱性
社會網絡中鏈接分為有向和無向的,在競爭網絡中也存在這兩種鏈接。但在自我競 爭網絡中,由于競爭關系的有向性,只考慮單焦點企業時,其自我競爭網絡中的鏈接往 往是有向的。根據多點競爭,A企業的競爭對手是B,但B不一定把A視作競爭對手。
自我中心網絡中使用的測量方法主要來源于社會網絡分析。在實際研究中,形成了 一套比較成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學者們在測量自我網絡結構時,基本上從自我網絡的 規模(網絡成員的多少)和網絡的密度(網絡成員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以及網絡異質 性(網絡成員的多樣性)等指標來度量。與社會網絡一樣,競爭網絡同樣具有網絡規模、 網絡密度和異質性等結構。因此,本文的競爭網絡結構是指競爭網絡規模,競爭網絡密 度和競爭網絡異質性。競爭網絡規模是指自我競爭網絡中節點的數量。競爭網絡規模越 大,往往能夠為企業提供較大的刺激。競爭網絡密度的衡量標準是實際實現的自我網絡 成員之間可能存在的競爭聯系的百分比,測量的是焦點企業與競爭對手聯系的緊密程度。 競爭網絡異質性是指自我競爭網絡中網絡成員的差異程度。
2.5.2競爭網絡結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三種機制
本文認為競爭網絡不僅構成新進入企業內部組織、內部資源以及在行業或宏觀環境 中的地位,還構成了位置優勢的重要來源。競爭網絡可以通過三種機制來增強新進入企 業的競爭優勢,這三種機制分別來自于社會網絡,競爭動態和行業內競爭。并且,這三 種類型的收益隨著競爭網絡規模的增加而增加,如圖2.9所示(以主體B為例),圖中 三種不同顏色的路徑代表不同的作用機制。
競爭網絡增加了新進入企業對行業內新穎思想的了解。創新思想可以出現在行業的 任何地方。盡管這些創新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分布在整個行業中,但與這些創新來源的競 爭聯系卻構成了重要的媒體。新進入企業通常會關注競爭對手的行為和產品。因此,它 可以通過諸如產品首次亮相和新聞發布之類的公共事件來收集有關其競爭對手的創新 信息,也可以通過研究其在市場上的產品來推斷創新的進展。及時獲取新興思想將促進 新進入企業的創新過程,從而幫助它獲得先發優勢或迅速追趕。競爭網絡較小的新進入 企業可能與創新者沒有競爭關系。由于缺乏管理人員的關注或缺乏傳播信息的媒體,其 獲得創新的機會將受到限制。因此,新進入企業可能只會在較晚的時候才了解創新,這 很可能使創新處于各種后發劣勢之下,或更糟糕的是處于被淘汰的風險中。
除了提供創新思想的途徑外,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還與其對行業內潛在競爭攻擊 的認識有關。對于新進入企業而言,由行業老大或在位企業發起的攻擊都可以確定該新 進入企業的優勢及其績效(Porter, 1990[279]; Chen和Miller, 1994[218])。為了避免此類 攻擊的可怕后果并贏得戰斗,通常需要新進入企業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正如先前 的研究表明的那樣,這樣做的前提是,新進入企業必須在足夠的時間內意識到這些攻擊。 只有在新進入企業了解攻擊是什么以及隨之而來的影響之后,它才能有效地做出響應。 新進入企業通常會警惕將其納入競爭網絡的其他企業的競爭舉措。網絡內的行動通常可 以迅速激發新企業危機意識。新進入企業建立競爭網絡的范圍越廣,可以感知到的潛在 攻擊就越多。更重要的是,廣泛的網絡還降低了不被視為競爭對手的行業內同行發出意 外攻擊的可能性。大量研究和商業軼事表明,來自意外競爭對手的攻擊有時甚至更有害。 當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僅限于少數競爭者時,它可能不會意識到來自其他競爭者的攻 擊,并且會成為意外沖擊的受害者。隨后,由于缺乏對攻擊的意識和不及時的響應,其 優勢可能會被削弱(Gimeno, 2004[139])。
此外,競爭網絡也可以成為新進入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優勢的動力來源。正如經 濟學和管理學學者所公認的那樣,產品市場內的競爭為新進入企業提高運營效率和進行 不斷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本質上,這種自我增強是市場效率的基礎。競爭網絡 是這些競爭壓力的載體和傳遞者。當新進入企業與許多行業內同業之間形成競爭網絡時 這種聯系很可能將壓力轉移給新進入企業。當新進入企業必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時,競 爭壓力很大。當競爭對手改進運營或創新時,它必須效法。否則,競爭將淘汰它。相反, 當新進入企業僅與所有競爭者的一小部分進行競爭時,競爭壓力往往很小。新進入企業
現在只需要保持領先地位就可以了,隨之來自于競爭對手的緊迫感和刺激感降低。 競爭網絡的三種作用機制
圖2.9競爭網絡的三種作用機制(以主體B為例)
Fig. 2.9 Three mechanisms of competition network ftaking agent B as an example)
2.6理論模型提出與研究設計
2.6.1理論模型
本文基于位置優勢理論,整合外部搜尋和社會網絡理論分析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 競爭優勢獲得的影響機理,并利用仿真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進行對比。本文從 以下幾方面逐層揭示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來源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本文按照“發現 問題-解析問題-中介效應分析-調節效應分析-演化仿真”的邏輯,從企業行為(市場導向) 和能力(人力資源柔性)視角出發構建了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模 型,并驗證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在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進一步剖析網絡結構的調節效 應,最后通過仿真演化分析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路徑。本文主要分為四個子研究。 首先,子研究一是探究競爭網絡結構下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的關系。利用餐 飲企業的數據初步探究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是否有利于提升競爭優勢,更進一步的分
析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回答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市場導向和競爭網絡結構提升競 爭優勢。其次,子研究二是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的影響 以及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分析。在子研究二中引入人力資源柔性的變量,通過發放調查 問卷,分析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探究外部 搜尋的中介效應,回答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交互和外部搜尋是否有利于提升競爭 優勢。然后,在子研究三中,進一步明確了競爭網絡結構在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的調節作用的具體路徑,發現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調節 作用,回答了競爭網絡結構如何促進外部搜尋提升競爭優勢這一問題。在子研究四中, 利用多主體仿真模擬位置優勢的各個變量對競爭優勢的作用的路徑分析以及競爭網絡 結構動態變化的作用,為新進入企業解決動態環境下如何進行管理決策提升競爭優勢提
出建議。論文整體理論模型如圖 2.10 所示。
2.6.2實證研究設計
根據文獻梳理,本文進行如下的研究設計,論文主要分為以下 4個子研究,回答
相應的研究問題。論文整體的研究設計如圖 2.11 所示。
研究目的與數據來源
圖2.11 論文整體研究設計
Fig. 2.11 The Overall Research Design
首先,本文利用快周期的餐飲也新進入企業的實際觀測數據進行子研究一:競爭網 絡結構下的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的關系研究。子研究一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不 同競爭網絡結構下的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的關系是什么這一問題,探究不同 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競爭網絡結構獲得競爭優勢。子研究一的內容在本文中 安排在第三章,利用 2017年10月-2018年12月的餐飲企業的數據,識別新進入企業和
在位企業,確定新進入企業進入時間和市場導向的選擇,持續觀測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 勢的變化情況。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餐飲業新進入企業的數據初步探索市場導向 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影響關系,并探究競爭網絡結構是否存在調節效應。該部分 主要揭示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獲得的作用以及探究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 應,嘗試回答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關系,為子研 究二和子研究三的研究內容和模型打下理論基礎。
互聯網經濟背景下,新進入企業需要盡早且快速地吸引顧客。所以對新進入企業來 說,線上的顧客評價非常重要,因為它可能反映了未來產品的潛在需求,同時作為網站 訪問量的獨立訪問者數量和頁面訪問量都提供了高于凈收入及其組成部分的股票價格 的解釋力,有利于企業品牌化進程的推進。因此在子研究一中,本文利用來自于大眾點 評網的餐飲企業數據,通過探究市場導向在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 的影響差異,明確了新進入企業在發展和戰略制定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初步探究了競爭 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為子研究二的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的機理分析 提供了基礎。
在子研究一的基礎上,本文開展了子研究二:人力資源柔性及外部搜尋對新進入企 業競爭優勢的影響研究。子研究二在本文中是第四章,通過調查問卷數據對子研究一中 的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作用進行了交叉驗證,用不同行業的數據驗證了結論的普適性, 研究設計較科學。在此基礎上,子研究二對子研究一進行了拓展,主要回答了市場導向 對競爭優勢影響的機理分析,并討論了外部搜尋的中介作用。這一部分通過引入人力資 源柔性變量,分析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交互作用;更進一步 地,引入外部搜尋這一中介變量,揭示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 介效應,解釋為什么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能夠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獲得。進一步 引出了下一步要探討的話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網絡結構下的新進入企業的外部搜尋 的作用是否有所差異這一問題,為第五章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然后,基于子研究二的內容,本文開展了子研究三:競爭網絡結構在新進入企業外 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研究。子研究二是開展子研究三的前提,先明確 了子研究二中的外部搜尋的中介作用,才有可能通過子研究三進一步明確競爭網絡結構 具體的調節作用路徑和機理。子研究三的研究目的是通過回歸分析對競爭網絡結構的調 節效應進行分析驗證,揭示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新進入企業通過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 的機理,檢驗不同邊界條件下外部搜尋對競爭優勢的影響關系差異。
通過子研究三的回歸分析,本文能夠回答新進入企業如何在不同競爭網絡結構下通 過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的問題,檢驗了外部搜尋的作用邊界,為新進入企業的行為選 擇和嵌入適當的網絡結構提供指導。利用調查問卷的數據,本文分別驗證了不同競爭網 絡結構的調節作用,并分析不同網絡結構下,不同行業間的外部搜尋的作用差異。這一 部分的結論為接下來的仿真演化提供了依據。
最后,是子研究四的內容:不同情境下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 爭優勢的仿真分析。根據以上的研究,本文確定了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能夠影 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在這個過程中,外部搜尋存在中介作用。同時企業嵌入的競爭 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調節作用。在子研究四中主要通過多主體仿 真來實現動態企業間的競爭變化,來模擬企業運行中新進入企業的導向和行為的實施以 及競爭網絡結構的嵌入。所以,在子研究四,也就是第六章中,本文構建了動態競爭模 型,利用 Netlogo6.1.0 對不同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下新進入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 額的變化進行分析,并對不同行為組合和競爭網絡結構時新進入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 額的變化進行了仿真,分析了不同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 的路徑,為新進入企業的決策制定提供借鑒。
2.7本章小結
本章從位置優勢理論出發,通過分析新進入企業的進入障礙,對新進入企業的位置 優勢進行了系統的擴展分析。首先,對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市場導向、外部搜尋等進 行了概念界定,其次,通過理論梳理,分析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提升 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外部搜尋和競爭網絡結構影響新進入 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機理,為后續的實證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 3 章 競爭網絡結構下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
的影響
雖然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關系得到了學者們的認同,但新進入企業如何通過 市場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相關研究較少。餐飲行業屬于產品消費的快周期市場,市場中 企業間的競爭激烈,市場進入現象更為普遍,產品和市場需求更新快,企業數量多,并 且行業數據更易得。所以本章利用餐飲業新進入企業數據探究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與 競爭優勢的關系。在本章中利用成都市餐飲業新進入企業數據進行分析,整合社會網絡 和動態競爭理論,初步探究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作用,從競爭視角分析競 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
3.1市場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市場導向的企業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組織和利用市場信息,整合外部環境中競爭對 手信息,了解客戶表達和潛在需求,為這些需求提供卓越的解決方案并提升組織自身優 勢。本文從位置優勢出發分析并提出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假設。
3.1.1顧客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顧客導向是把顧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系列價值觀(Brady和Cronin, 2001[28O]; Korschun等,2014[281]; Deshpande, 1993[282]),這些價值觀使企業能夠始終關注顧客的 需要(郭賢達等, 2009[283]),更加關注與顧客需求有關的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收 集內外部的顧客信息。當新進入企業在市場中主動收集有關顧客需求的信息時,企業可 以深入挖掘顧客潛在的、差異化的需求并進行未來需求趨勢分析,并根據所獲得的信息 分析結果向市場中不斷推出滿足顧客需求的新產品。實施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還能激 發營銷部門注重與顧客互動,提供價值主張或者顧客承諾,獲得更好的顧客績效。在組 織文化層面,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宗旨,增加顧客價值為經營出發 點,提高整個組織的服務理念。實施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能夠通過提供滿足顧客需求 的差異化產品或服務,企業會獲得比競爭對手更高的顧客滿意度并積累顧客價值
(Rodriguez等,2015[284]),幫助新進入企業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因此,基于上述 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1:新進入企業的顧客導向可以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提升。
3.1.2競爭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競爭導向強調以競爭對手為中心(楊艷和景奉杰,2016[285]; Ozkaya等,2015[286]), 注重比競爭對手更快地了解并預見市場需求,優先于競爭對手調整戰略對策(O'Dwyer 和Gilmore,2017[287]),提供更有競爭優勢的產品與服務(Lukas和Ferrell,2000[288])。 新進入企業在資源稟賦、競爭力方面與既有企業相比處于劣勢,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因此新進入企業有必要采取競爭導向戰略(Bendle,2014[289]),獲得競爭優勢。競爭導 向作為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的來源之一,能夠從競爭對手出發,分析、評價競爭環境, 選擇目標市場,通過提供與競爭對手相比更高性價比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市場需求,獲得 相對價格優勢和較高的顧客評價,更多更好的顧客評價能夠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優勢。實 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還能關注競爭對手的行動信息,能夠密切追蹤競爭對手的競爭 性行動轉譯競爭對手產品創新和技術更替的信號,為之后的市場競爭準備充足的對策來 反擊。另外,競爭導向還能幫助新進入企業整合價值鏈資源,通過技術創新等降低生產 或服務成本,打破行業壁壘,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市場地位。因此,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假設:
H2: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可以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提升。
3.2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作用假設提出
競爭網絡來自社會實體的互動(Simmel和Wolff,1964[240]),實體間的競爭關系則 是關系形式的一種,可以隨時間以強度、頻率等變化的順序表達的。競爭網絡與合作網 絡的區別在于合作網絡中節點的行動遵循私人信息流,而在競爭網絡中節點的行動來源 有選擇地關注公共行為(Tsai等,2011[290])。競爭網絡結構能夠影響焦點企業與競爭對 手之間的行為和決策。本文認為競爭網絡不僅構成新進入企業內部組織、內部資源以及 在行業或宏觀環境中的地位,還構成了位置優勢的重要來源,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 爭優勢。
3.2.1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隨著網絡規模的增加,產品市場進入的速度將會增加。大規模的競爭網絡會給企業 更多的機會和動機進入市場。由于擁有大型網絡的企業將能夠更好地觀察更多的產品創 新或識別新的客戶和競爭對手(Skilton和Bernardes,2015[144])。因此,產品市場的進 入會越來越普遍。反之,小規模的競爭網絡不能給企業提供較多的產品進入市場的刺激, 企業產品進入市場的機會和動機會減少。
競爭網絡增加了新進入企業對行業內新穎思想的了解,在網絡規模較大的競爭網絡 中,新進入企業能夠更好的定位于產品創新或者識別新的顧客,通過產品或營銷的創新 獲得顧客滿意。較大規模的競爭網絡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能夠較快地獲取 顧客偏好、消費行為和潛在需求等信息,推出更滿足顧客需求的新產品,更容易獲得較 多較好的在線評論,進而使企業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提升。反之,當新進入企業嵌入到 規模較小的競爭網絡中,由于不能準確把握顧客偏好和潛在需求,顧客導向實施效果較 弱,相比于資源豐富的已有企業難以獲得較高的顧客評價,因此顧客導向對新進入企業 競爭優勢提升效果較弱。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
H3:當競爭網絡規模越大時,顧客導向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作用越大。
企業進入到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時會尋求均勢以擺脫競爭對手。大的競爭網絡規模可 以幫助企業更好地關注企業的競爭對手。個體競爭網絡規模越大,表明企業的競爭對手 的個數越多,市場中的競爭越激烈,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傾向于獲得與競爭對手 平等的市場地位。具體的來說,當嵌入于規模較大的競爭網絡時,新進入企業可以通過 競爭網絡更快速、高效地獲取競爭對手實施的行為策略和產品信息,能夠迅速調整競爭 戰略,以期獲得由于競爭對手的顧客滿意,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反之,嵌入于規 模較小的競爭網絡中時,新進入企業與競爭對手的聯系較少,缺乏創新的媒介,其創新 的機會將手打限制;同時難以準確掌握競爭對手信息,競爭導向實施效果較弱,企業競 爭優勢較低。因此,網絡規模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的過程中起到正向的 調節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當競爭網絡規模越大時,競爭導向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作用越大。
3.2.2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網絡密度能夠衡量網絡中的內部成員之間聯系的密集程度(李志剛等,2007[291])。 在網絡中,網絡密度可以理解為焦點企業與競爭對手的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在研究網 絡密度與產品市場進入關系時,Skilton和Bernardes(2015[144])提出,網絡連接越密切, 相互依存的行動應該越多。在密集連接的網絡中,進入一個單一的產品市場對于應對多 個競爭對手可能是有用的fBurt, 2007[292]),從而企業可以通過采取較少的行動來降低 競爭成本。同時也因為任何進入活動都可能引發多種反應。如果進入一個新產品市場會 引起后續競爭活動的連鎖反應,從而導致整個競爭成本更高,那么擁有高密度競爭網絡 的企業可能會更有選擇性地更謹慎地進入產品市場。
在高密度即競爭激烈的競爭網絡中,任何企業的行為會引發更多企業進行響應,并 且這種響應會通過密集連接的網絡迅速傳播,競爭對手可能會模仿、學習企業的顧客導 向,因而降低了顧客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的提升效果。反之,當網絡密度較小時,企業 與競爭對手間的聯系不緊密,企業的行為不會引起競爭對手過度的關注,企業更傾向于 實施顧客導向獲得較多的顧客滿意,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得到提升。因此,基于上 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5:當競爭網絡密度越大時,顧客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的提升作用越小。
在密集連接的競爭網絡中,新進入企業采取競爭導向時,其競爭對手能夠很快識別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行為并快速做出響應,進而引起競爭對手的對手后續競爭活動的連鎖 反應,競爭對手可能會模仿、學習企業的顧客導向,因而降低了顧客導向對企業競爭優 勢的提升效果。反之,當網絡密度較小時,企業與競爭對手間的聯系不緊密,企業的行 為不會引起競爭對手過度的關注,企業更傾向于實施顧客導向獲得較多的顧客滿意,提 升企業競爭優勢。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6:當競爭網絡密度越大時,競爭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的提升作用越小。
3.2.3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本文網絡異質性是指網絡內成員的多樣化、差異化程度,新進入企業的自我中心網 絡異質性也就是Skilton和Bernardes (2015[144])研究中的競爭者多樣性。這是因為新進 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就是市場中與自己有聯系的競爭對手的競爭關系構成的網絡,競爭者 多樣性描繪了自我競爭網絡的網絡異質性。新進入企業所嵌入的競爭網絡的網絡異質性 程度越高,網絡成員的定價差異化、多元化程度越高。Skilton和Bernardes (2015[144]) 認為當競爭對手相似時,為了保持競爭力,可能需要進入較少的產品市場;當競爭對手 是多樣化時,企業可能需要進入更多的市場來保持勢力相當。這表明,當競爭對手多樣 化時,產品市場的進入會更加頻繁。
網絡異質性程度高的競爭網絡中,企業間的產品、服務以及定位等都存在很大差異, 企業多維度地滿足不同需求、不同消費水平的顧客。同時由于網絡中企業間的定位、目 標顧客差異大,因此企業的競爭行為受到的響應較少。在網絡異質性程度高的網絡中, 由于新進入企業可以接觸到豐富的信息源,接觸到更多的產品或技術信息,既能夠挖掘 潛在顧客需求,又能技術研發推出更好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更好更快契合顧客和市場 變化的需求,獲得優于競爭對手的顧客滿意,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反之,網絡異質性較 低時,企業在相同市場中提供相似的產品,顧客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企業挖掘潛在顧客 需求的成本較高,難以準確把握顧客潛在需求,不利于企業通過顧客導向提高顧客滿意 以及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7:隨著網絡異質性的增加,顧客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提升效果越大。
在網絡異質性較高的網絡中,由于網絡成員的定位差異化、多元化程度高,企業通 過實施競爭導向提供比競爭對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或服務更容易滿足細分市場中的顧 客需求,進而競爭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提升效果更好。同時,異質性較高的網絡中,由 于企業間的差異較大,當新進入企業的實施攻擊性較強的競爭導向,不易受到競爭對手 的報復性的響應。反之,當網絡異質性較低時,定位差異化、多元化程度低,企業間行 為方式和產品差異較小,企業通過實施競爭導向提供比競爭對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或服 務不易獲得顧客關注,進而競爭導向對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作用較低。會因此,基于上述 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8:隨著網絡異質性的增加,競爭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提升效果越大。
3.3市場導向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實證分析
3.3.1實證對象選擇
Skilton和Bernardes(2015[144])選擇網絡理論很少被應用于的飛機改裝市場,是因 為在飛機改裝市場中企業之間很少合作。與他們的樣本選擇一致的是,本文選擇戰略學 者不太關注的餐飲業市場,同樣是因為餐飲企業之間很少合作。并且市場進入門檻低, 規模差異小的餐飲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這使得企業在 競爭環境中更傾向于采取市場導向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重視潛在市場需求。避免應用社 會網絡分析方法不對稱競爭的影響,而且降低規模差異對競爭優勢影響,能夠明確市場 導向的影響作用。另外,餐飲行業屬于快周期行業,市場進入普遍,數據易得,企業樣 本量大,因此本文在第三章先利用餐飲企業數據對論文的主體模型進行初步分析。
本文數據來自于大眾點評網。大眾點評網是中國首家最大、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 獨立的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Gao 等, 2017[145]),擁有全方位的商家信息與海量消費者 體驗的點評(Zhang 等,2010[293]; Zhang 和 Savage,2015[294])。本文選取成都市 2017 年10月到2018年12月間的人均消費70以上的餐飲企業(including mid-price and upscale) 并以季度為時間單位觀測新進入企業進入和市場導向戰略的實施。原始數據中成都市 2018 年一季度共有 1517 家餐飲企業,二季度共 1666家餐飲企業,三季度共 1599 家餐 飲企業。為避免餐飲企業名稱信息的雷同,本文利用SQL數據庫進行標記篩選。最終篩 選出 2018 年 1-3 季度的新進入企業信息并記錄樣本企業的名稱代碼、所處位置的經緯
度、人均消費水平、菜品內容、點評數量及口味、環境、人員服務、商戶級別評分等信 息,初步形成成都市新進入餐飲企業的樣本數據表。
通過對初步采集的成都市新進入餐飲企業觀測,剔除信息缺失或不屬于餐飲企業的 樣本,最終得到有效的成都市新進入餐飲企業共403家。其中第一季度進入市場的餐飲 企業151家、第二季度新進入企業193家、第三季度新進入企業59家。為了探究成都 市新進入餐飲企業市場導向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具體影響,需要將樣本數據表中的某些變 量進行如下的數值化處理,以便于后續分析。
企業集聚使得近距離觀察并模仿競爭對手的戰略和競爭行為成為可能。集聚于同一 商圈的餐飲企業間各種聯系和信息交互在吸引更多消費者和降低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 同時,也為新進入企業觀察已有企業的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提供便利,有助于新進入企 業選擇有競爭力的市場導向。因此,按照企業之間的距離遠近測度餐飲企業間是否存在 直接競爭關系有現實意義。本文通過計算餐飲企業間的地理距離構建競爭網絡,利用 UCINET6.0軟件計算競爭網絡的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等網絡結構指標。
3.3.2變量測量
f1)自變量
本文基于大眾點評網中消費者對餐飲企業的評分的數據,對顧客給出的企業的口味 服務、環境質量的評分計算均值,來衡量該企業的顧客滿意。本文認為實施顧客導向的 企業能夠獲得比競爭對手更高的顧客滿意,所以本文采用新進入企業的顧客滿意值減去 競爭對手的顧客滿意值作為新進入企業的顧客導向。因為要相對于網絡中與其有直接或 間接關系的企業擁有更高的評價,得到更卓越的顧客滿意,才可說明此新進入企業更傾 向采取顧客導向。如果顧客導向值為正的,說明新進入企業比競爭對手更關注顧客導向,
差值越大,新進入企業采取顧客導向的程度越高。顧客導向的計算公式如f 3-1):
其中,CusO,表示新進入企業采取顧客導向的程度;
(TAS’ + ENV, + SERJ/3表示新進入企業i的口味、環境和服務三項評分的平均值; 工:=沖」+ ENV] + SER] )/3n表示與新進入企業的所有競爭對手的三項評分的平 均值。
相對于競爭對手新進入企業的相對低成本的差異程度能夠反映新進入企業的競爭 導向的實施程度,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的測量是用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對手的價格減去 新進入企業的價格。競爭導向值為正,說明新進入企業的價格較低,差值越大,新進入 企業采取競爭導向的程度越高。競爭導向的計算公式如(3-2):
n PRICINGj
ComOi =工 -PRICING, (3-2)
j =1 n
其中,ComOl表示新進入企業i采取競爭導向的程度;
工LPRICINGj / n表示與新進入企業存在競爭關系的所有企業的價格均值; PRICING,表示新進入企業的價格。
(2)競爭優勢 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企業需要盡早且快速地吸引顧客,這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
尤為重要。新進入企業需要迫切提升線上的口碑和顧客評論,因為它可能反映了未來產 品的潛在需求,作為網站訪問量的獨立訪問者數量和頁面訪問量都提供了高于凈收入及 其組成部分的股票價格的解釋力(Zhang 等, 2010[293])。參考葉強(2009[295])的研究, 將顧客評論的數量作為衡量競爭優勢的指標,在線評論人數越多代表了餐飲企業的受歡 迎程度越大、潛在產品需求越高。Cosguner和Chan等(2017[296])和葉強(2009[295]) 的研究表明,消費者線上購買會參考之前消費者的評價,線上評價越多會為消費者提供 更多的參考,提高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因此本文用企業在T+1期獲得的線上顧客評論數 量與T期顧客評論數量的差值來測度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o 該差值越大,說明企業得到消費者的關注越高,消費者購買的可能性越大,潛在的產品 需求也越高。競爭優勢的計算公式如(3-3)所示:
CAi = REVIEW _NUMi(t+1) -REVIEW _NUMi(t) (3-3)
其中,CA,表示新進入企業i的競爭優勢;
REVIEW_NUMitt+1)代表新進入企業i第t+1期的全部顧客點評數;
REVIEW_NUMi(t)為新進入企業i第t期的全部顧客點評數。
(3)調節變量
參考Kalnins (2016[297])的做法,我們根據公式(3-4)計算不同商圈中企業間的地 理距離,并根據企業間的地理距離為 500 米、1000 米和 1500米分別構建了競爭網絡, 測度新進入企業所在競爭網絡中的網絡結構,
DLOcatlon ^/[^7 ((Latik -Latjk)2 + (Lonik -Lonjk)2) for all j / i] (3-4)
其中,K代表商圈,i和j代表不同的餐飲企業。
網絡規模(Network Size)指在競爭網絡中,新進入企業的所有競爭對手的數量。網 絡規模反應了在新進入企業臨近的地理周邊市場中存在的競爭對手企業的個數,規模越 大的競爭網絡,新進入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就越大。
網絡密度f Network Density )則反應了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中的節點連接的密集 程度,具體算法是根據網絡節點間存在的實際關系除以網絡節點間關系的理論最大值 [144]。新進入企業嵌入的網絡密度越大,表明競爭網絡中企業主體的聯系越緊密,競爭越
激烈。網絡密度的計算公式如(3-5)所示:
ND = ’
N X (N -1) 其中,ND’是新進入企業i所在的競爭網絡密度;
Tt是新進入企業i與競爭對手之間實際存在的關系數;
N’X(N’ -1)表示新進入企業’與競爭對手之間理論上競爭關系的最大值。
本文用新進入企業所有競爭對手的主營業務差異程度測量網絡異質性(Network
Heterogeneity)。企業產品的不同定價反應了企業的經營業務和目標客戶的不同,因此, 本文采用企業間的價格差異來測度網絡中企業主體在經營業務和目標客戶的差異程度。
根據收集到的餐飲企業的數據,計算新進入企業與所有競爭對手價格的方差,數值越大, 表明新進入企業所在的競爭網絡中的異質性就越大。網絡異質性的計算公式如(3-6)所 示:
NH’=Var(Pr’ce1:Pr’cen) f3-6)
其中,NH,表示新進入企業i的網絡異質性;
Var(Price]: Price” )代表新進入企業i的直接競爭對手的價格方差。
f4)控制變量
Skilton和Bernardes f2015[144])以航空飛機維修業為實證對象,選擇飛機維修證書 和修改的補充證書為控制變量,因為這兩個證書的擁有者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和市場準 入能力。一方面,由于本文選取餐飲業的新進入企業為實證對象,不同于航空飛機維修 業,餐飲業的準入門檻和技術壁壘較低,企業間的規模差異較小,選擇常見的企業規模 等控制變量的意義不大。另一方面,不同時間進入市場的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和市場競 爭結構也不同,可能會影響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本文以新進入企業市場進入時 間作為控制變量,避免由于企業進入市場的時間不同而影響研究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3.3.3實證分析
f1)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相關性檢驗
從表3.1中得出,各變量間的Pearson相關分析系數均介于0.008與0.321之間,遠 小于0.6,說明多重共線性問題存在的可能性較小,可以進行多元線性分層回歸。此外, 為了將實證檢驗結果的誤差降到最低,本文在進行分層回歸分析前將所有變量進行中心 化處理。
表3.1變量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Table 3.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ables
均值 標準差 1 2 3 4 5 6 7
1.競爭優勢 75.878 133.293 1
2.進入時間 1.770 0.686 0.085 1
3.顧客導向 0.019 0.675 0.261** -0.045 1
4.競爭導向 14.156 50.301 0.101* 0.049 -0.108* 1
5.網絡規模 18.890 18.026 0.230** -0.017 0.046 0.058 1
6.網絡密度 0.682 0.307 0.127* -0.121* 0.035 0.092 0.321** 1
7.網絡異質性 159.275 85.873 0.112* 0.012 0.071 0.269** 0.162** 0.008 1
注:N=403, **P<0.01; *P<0.05
2)假設檢驗
新進入企業嵌入不同競爭網絡中時,外部環境不同可能會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 產生影響。為檢驗不同距離的競爭網絡中已有企業對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 勢的關系,參考Baum和Haveman ( 1997[298])的做法我們根據企業間500米、1000米 和 1500 米的距離分別構建了競爭網絡,測度競爭網絡中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的兩個 維度,并檢驗了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關系。如下表3.2所 示。模型1、2是按照500米距離構建競爭關系網絡,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 的回歸分析。模型3、4是按照1000米距離構建競爭網絡時,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 爭優勢的回歸分析。按照企業間距離1500米構建競爭網絡時,變量間回歸分析結果如 模型5和模型6所示。
表3.2不同距離劃分競爭網絡中的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影響回歸分析
Table 3.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arket Orientation Influe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模型中各變量的VIF最大值均遠小于5,說明各變量間沒有顯著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模型 2呈現了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與企業競爭優勢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從回歸結果中 可看出,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的系數分別為56.135和0.329,均大于0,且分別在0.01 水平和 0.05 水平上顯著。因此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均對企業競爭優勢有顯著的正向影 響作用,假設H1和H2成立。從模型結果可以看出,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均對新進入 企業競爭優勢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這說明了按照500米, 1000米或者1500米劃分競 爭網絡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不大。在之后的分析中,我們按照500米的距離進行競爭網絡 的構建,測度競爭網絡結構,分析競爭網絡結構在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 程中的調節效應,如表3.3所示。
由模型7可知,加入網絡規模與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交互項后,模型擬合優度較好,
DW值均介于1.935與2.000之間,不存在自相關,VIF最大值為1.149,不存在多重共 線性。顧客導向與網絡規模交互項系數為正且顯著(卩=1.598, p<0.01),假設H3得到 驗證。而競爭導向與網絡規模的交互項系數為正但不顯著(卩=0.004, p>0.1),假設H4 沒有得到驗證。這表明網絡規模對顧客導向與競爭優勢提升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而網絡規模對競爭導向與競爭優勢提升的關系沒有調節作用。
表 3.3 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檢驗
Table 3.3 Test of Moderation Effects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tructure
變量 模型1 模型2 模型7 模型8 模型9
控制變量
進入時間 16.555* 16.155 17.698* 19.359* 17.654*
自變量
顧客導向 56.135*** 54.905*** 54.601*** 60.453***
競爭導向 0.329** 0.335** 0.323** 0.149
調節變量
網絡規模 1.606***
網絡密度 36.930
網絡異質性 0.002**
顧客導向*網絡規模 1.598***
競爭導向*網絡規模 0.004
顧客導向*網絡密度 31.354
競爭導向*網絡密度 0.862
顧客導向*網絡異質性 0.001
競爭導向*網絡異質性 1.16E-05*
R2 0.007 0.092 0.155 0.108 0.117
Adj.R2 0.005 0.084 0.141 0.093 0.101
F值 2.929* 12.463*** 11.210*** 7.429*** 7.637***
MAX VIF 1.000 1.025 1.149 1.199 1.380
D-W 1.935 1.963 1.941 1.952
注:N=403, * p<0.10; **p<0.05; ***pV0.01
由模型 8可知,加入網絡密度后,交互項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未驗證網絡密度的 調節效應。假設H5、H6未得到支持。從模型9中可以看出,網絡異質性與顧客導向和 競爭導向交互項的系數均為正,但顧客導向與網絡異質性的系數不顯著(0=0.001, p>0.1), 表明網絡異質性對顧客導向影響企業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作用,假設 H7 未得到支 持。由于競爭導向與網絡異質性的系數為正且顯著(0=1.16E-05, p<0.1),說明網絡異 質性在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有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8得到支持。
3.3.4進一步討論
從回歸分結果中我們發現,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未得到驗證,網絡規模和網絡異質 性部分調節效應不顯著。為深入探究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機理,本文對網絡結構各 個維度的樣本數據進行分組,分別檢驗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的異同,以期發現調節 效應的深層機理。
本文對新進入企業樣本數據按照網絡規模進行排序分組,分為低、中、高三組數據, 分別對變量間關系進行回歸分析,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3.4所示。從模型10-12可以 看出,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不存多重共線性。在低網絡規模情境下,網絡規模只對顧 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有正向調節效應(卩=0.228, p<0.05) o從模型13和模型14可以看 出,中等網絡規模情境下,網絡規模對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有正向調節效應(卩=0.208, p<0.05) o然而,在高網絡規模情境下,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不顯著。
表 3.4 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分組回歸檢驗
Table 3.4 Group Regression Tes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ize Moderation Effects
變量 低網絡規模(N=135) 中網絡規模(N=134) 高網絡規模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14 模型15 模型16
控制變量
進入時間 0.099 0.126 0.129 0.229*** 0.257*** 0.033 0.035
自變量
顧客導向 0.298*** 0.234*** 0.158* 0.180** 0.376*** 0.379***
競爭導向 0.103 0.111 0.136 0.069 0.101 0.103
調節變量
網絡規模 0.081*** 0.290*** 0.194** 0.190** 0.154* 0.159*
顧客導向*網 絡規模 0.228** 0.023 0.037
競爭導向*網 絡規模 0.056 0.208** 0.000
R2 0.010 0.224 0.276 0.125 0.162 0.146 0.148
Adj.R2 0.002 0.200 0.242 0.098 0.123 0.120 0.107
F值 1.294 9.309*** &068*** 4.656*** 4.122*** 5.524*** 3.664***
MAX VIF 1.000 1.090 1.906 1.037 1.199 1.049 1.108
注:* p<0.10; **p<0.05; ***p<0.01
表 3.5 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分組回歸檢驗
Table 3.5 Group Regression Tes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Density Moderation Effects
變量 低網絡密度f N=135) 中網絡密度fN=134) 高網絡密度f N=134)
模型17 模型18 模型19 模型20 模型21 模型22 模型23
控制變量
進入時間 0.106 0.121 0.093 0.193** 0.197** 0.065 0.084
自變量
顧客導向 0.328*** 0.303*** 0.244*** 0.243*** 0.231*** 0.267***
競爭導向 -0.028 -0.003 0.152* 0.159* 0.166* 0.118
調節變量
網絡密度 0.252*** 0.248*** 0.171** 0.168** -0.141 -0.135
顧客導向*網 絡密度 0.193** 0.051 -0.159*
競爭導向*網 絡密度 -0.062 -0.027 -0.144
Adj.R2 0.004 0.183 0.215 0.122 0.111 0.087 0.141
F值 1.525 &480*** 7.105*** 5.600*** 3 771*** 4.181*** 3.863***
MAX VIF 1.000 1.091 1.107 1.042 1.068 1.098 1.296
注:* p<0.10; **p<0.05; ***p<0.01
表 3.6 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分組回歸檢驗
Table 3.6 Group Regression Tes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Heterogeneity Moderation Effects
變量 低網絡異質性 中網絡異質性 高網絡異質性
模型24 模型25 模型26 模型27 模型28 模型29 模型30
控制變量
進入時間 0.065 0.060 0.051 0.054 0.052 0.198* 0.187*
自變量
顧客導向 0.306*** 0.319*** 0.367*** 0.361*** 0.201* 0.241*
競爭導向 -0.044 -0.050 0.073 0.067 0.173 0.112
調節變量
網絡異質性 0.114 0.108 -0.024 -0.009 0.154 0.226*
顧客導向*網 絡異質性 0.056 -0.080 0.073
競爭導向*網 絡異質性 -0.054 -0.007 0.123
Adj.R2 -0.003 0.101 0.092 0.108 0.100 0.083 0.068
F值 0.557 4.750*** 3.272*** 5.043*** 3.483*** 2.869** 2.012*
MAX VIF 1.000 1.057 1.101 1.026 1.449 1.025 2.263
注:* p<0.10 ; **p<0.05; ***p<0.01
通過觀測網絡密度的數據結構我們發現,網絡密度取值范圍從0到1,如果不加以 區別的通過回歸分析驗證調節作用可能會對結果影響較大。因此,本文按照網絡密度的 大小進行排序,將網絡密度平均分為高、中、低三組數據分別進行調節效應檢驗,如表 3.5所示。從表3.5中模型17-19可以看出,在網絡密度較低時,網絡密度在顧客導向影 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調節效應(卩=0.193, p<0.05),對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沒有 調節效應。模型20和模型21中中等的網絡密度對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 程中均沒有調節效應。模型22和模型23中,較高的網絡密度對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 有負向調節效應(卩=-0.159, p<0.10)o
同樣地,本文對新進入企業樣本數據按照網絡異質性進行排序分組,分為低、中、 高三組數據,分別對變量間關系進行回歸分析,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3.6所示。從模 型 24-30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不存多重共線性,但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 在低、中、高三種情境下都未獲得驗證。
3.4結果討論
本文利用餐飲業新進入企業的數據驗證了市場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 關系,從動態視角下分析競爭網絡結構在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以 期深入挖掘網絡結構的影響機理。研究結果表明,網絡規模對顧客導向與競爭優勢提升 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而網絡規模對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作用。 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不顯著。網絡異質性在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有正向調節 作用,而網絡異質性對顧客導向影響企業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作用。根據實證結果, 本文對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競爭網絡結構的影響機制進行了總結:
(1)不同程度的網絡規模下,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效果不同。根 據實證結果可知,低網絡規模在顧客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中 等程度的網絡規模在競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有正向調節作用。然而在高網絡規 模情境下,網絡規模在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均沒有調節效應。這可 能是由于隨著網絡規模增大,網絡內的競爭對手增加,新進入企業從關注市場和顧客需 求轉向關注同一市場中競爭對手的信息和行動。因此,在低網絡規模的情境下,網絡規 模對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有正向調節;在中等程度的網絡規模情境下,網絡規模在競 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有正向調節作用。但隨著網絡規模的增加,新進入企業往 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密切關注市場和競爭對手的信息和行為而忽略了消費者的需求, 網絡規模不能幫助新進入企業通過實施市場導向提升競爭優勢。
(2)相對于顧客導向,競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受競爭網絡異質的影響較大。 網絡異質性在競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有正向調節作用,但網絡異質性在顧客導 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沒有調節作用。可能是因為網絡異質性程度較大的網絡中,企 業實施顧客導向時,競爭對手的響應時間比實施競爭導向的滯后時間長,因此還有待進 一步檢驗網絡異質性在顧客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的作用。
f3)在市場導向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密度的影響作用可能是非線性的。 研究結果表明較低的網絡密度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調節效應,較高的 網絡密度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負向調節效應,而中等程度的網絡密度在顧 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效應。這可能是在密集的網絡中,顧客導向的企業 進行服務創新時能夠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推動新進入企業進行新的產品市場搜尋 激發新進入企業的創造力,能夠提升競爭優勢。當網絡成員間互動關系密切時,區域內 組織易形成一種行為規范,可以提高網絡行動者整體的制度合法性,增強網絡內行動者 獲取資源的能力(謝洪明等,2011[299]),新進入企業采取顧客導向在競爭激烈時其戰略 實施效果會產生質的飛躍(諸波和干勝道,2015[300]),使企業競爭優勢提升幅度更大。 然而,當新進入企業嵌入的競爭網絡更加密集時,采用的顧客導向戰略可能不利于競爭 優勢的提升。這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的競爭對手的顧客導向戰略同質化嚴重,過度的競爭 會引起企業間對顧客這種稀缺資源的爭奪,新進入企業的行動的多樣性受到限制,因而 由于這種過度競爭削弱了新進入企業顧客導向對競爭優勢的作用。
與此同時,本文研究還發現無論什么程度的網絡密度在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均沒有調節作用。網絡密度沒有調節作用可能是因為連接緊密的網絡中企業間的相互 依賴性增加,企業能夠采取的競爭行為基本相似,并且競爭對手的關注,模仿、響應等 行為都會通過網絡影響到各個節點。同時,在同一市場中,企業的資源相似度較高,資 源差別不大,而面對的消費群體和需求偏好相同,難以提升顧客滿意和獲得更多的關注, 因而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提升難度較大。當企業的行為動機和機會降低時,企業更傾 向于采用不明顯的間接競爭的方式搶占供應商的資源或者維護客戶關系,而這些行為難 以準確測量。
3.5本章小結
本章利用餐飲業新進入企業數據檢驗了在競爭網絡結構下的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 的影響機理。首先,本文利用餐飲企業這一特殊行業檢驗了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與競爭 優勢的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地檢驗了競爭網絡規模、密度和異質性在這 一過程中的調節效應。雖然在本章中在特殊行業的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以及調節 效應得到了驗證,但其他一般行業中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以及市場導向 對競爭優勢的更深入的影響機理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第 4 章 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以及
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
在復雜多變的互聯網時代,技術迭代快,市場需求變化周期短,外部不確定的環境 變化復雜,競爭對手多,競爭局勢激烈,人力資源柔性為新進入企業克服資源困境提供 了新的可能。同樣是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市場導向這一重要競爭戰略,如何 與人力資源柔性協同發揮增益作用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問題。
為了進一步分析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對競爭優勢的影響 機理,以及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中介變量,本文在第三章餐飲行業數據實證結果的基礎 上,通過理論梳理分析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作用以及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 對一般行業的企業發放調查問卷并對結論進行普適性的檢驗。
4.1人力資源柔性與市場導向交互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 出
4.1.1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人力資源柔性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能力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一方面, 人力資源柔性能夠適應企業運營的需要,協調組織行為和響應外部變化,以保證企業在 面臨外部不確定是擁有更大的戰略自由程度和快速響應能力。另一方面,人力資源柔性 能夠提高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中高效配置資源的戰略能力(戰略性((De Toni和Tonchia, 2005[224]) o同時,人力資源柔性還可以提高新進入企業預判環境趨勢、應對外部變化的 能力(即先動性)。戰略性是新進入企業運營的重要保障,能夠保障新進入企業擁有關 鍵資源以應對外界的變化。先動性是應對外部變化的重要特質。人力資源柔性的戰略性 與先動性相輔相成,兩者結合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的戰略實施保駕護航,發揮協同作用, 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
4.1.2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實施競爭導向的企業會密切關注市場上現有和潛在競爭對手的行為,分析競爭對手 的優勢和劣勢,關注對手實施的戰略和可能發展的能力,進而做出相應的對策(Narver 和Slater, 1990[32])。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通常持續關注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 同時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也是實施競爭導向的保障。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交 互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人力資源柔性能夠發揮增益作用助力于新進入企業通過競爭導向獲得競爭 優勢。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對各個方面的資源需求較大,而人力資源柔性能夠幫 助新進入企業破解一部分“資源困境”的問題,通過員工和組織部門間的協調快速響應企 業的戰略調整和外部環境變化,通過發揮人力資源的無形的增值活動,為新進入企業獲 得更多的外部資金支持來源,削弱資源剛性對新進入企業創新活動的阻礙作用,增加新 進入企業的知識存量和促進技術革新。同時,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能夠通過獲得 的外部信息預測未來技術進步趨勢和市場競爭信號,在競爭對手的行動之前快速告知態 勢變化,事先進行變化、干預或者進行營銷等策略調整,通過發揮各部門的協同增益作 用獲得先發優勢。另一方面,競爭導向能夠發揮加速作用促進新進入企業通過人力資源 柔性獲得競爭優勢。人力資源柔性能夠靈活配置企業內部資源,在競爭導向的指導下, 從企業事先擅長的產品和細分市場著手,根據其先前經驗準確把握技術變革和產品研發 方向,預測未來技術革新的方向,積極主動運用市場結構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先動性地 進行競爭策略和方向的調整,引導員工進行知識交換,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加速新 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同時,柔性的人力資源能夠在競爭導向的指導下,關注核心 競爭對手的行為和市場信息,有的放矢的響應市場中對手的攻擊行為,積極協調內部資 源和能力,提升新進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獲得競爭優勢。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交互對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
4.1.3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假設提出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顧客需求多樣,新進入企業需要精準定位顧客需求,實施顧客 導向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快速識別潛在顧客并滿足市場需求。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 的交互能更好的保障新進入企業的戰略的實施和創新行動的開展。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 導向交互作用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人力資源柔性能夠發揮增益作用助力于新進入企業通過顧客導向獲得競爭 優勢。人力資源柔性能夠有效避免顧客導向實施過程中,脫離顧客實際需求,避免主觀 臆斷等陷阱,準確定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變化,有助于靈活的調整新進入企業的內外部 網絡關系fZhou和Wu, 2010[301]),通過組織內部的知識和信息共享,降低由于各個任 務部門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沖突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協同增益。另一方面,顧客導向 能夠發揮加速作用促進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提升市場份額和顧客滿意。通過實施顧 客導向,新進入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顧客信息和需求情報,這也有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 人力資源柔性發揮先動性,優先于競爭對手快速定位市場需求的變化,從而高效準確的 創新以提供符合市場預期的產品和服務,加速競爭優勢的獲得。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 設:
H3: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交互對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
4.2外部搜尋中介效應假設提出
市場導向強調企業通過對市場信息的獲取和處理來滿足客戶需要(Jaworski和Kohli, 1993[53])。對新進入企業來說,市場導向能借助與其之間的信息共享來滿足其需要。市 場導向并不會自動導致企業的外部資源獲取,而是通過引導企業的資源獲取行為(例如 信息共享)來對績效產生影響的(Hult 等, 2005[302])。所以,外部搜尋這一獲得外部資 源和信息的重要方式需要新進入企業加以重視。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在實施市場導向 的同時,新進入企業生存和成功還取決于其滿足至少三方面目標的能力。首先,企業必 須滿足一些市場需求和需要。如果外部對公司產品沒有需求的話,企業最終會死亡。其 次,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企業要想成功必須嘗試發展競爭優勢來超越向同一市場提供 產品的其他企業。第三,企業需要建立一套內部一致的業務流程,以確保滿足上述產出 和競爭優勢需求f Ahuja和Morris, 2001[303])。新進入企業對行業內成熟技術的關注能 夠幫助企業提供可靠和可預測的產品的動力(S0rensen和Stuart, 2000[304]),這就使得 新進入企業能夠與市場中的用戶和合作伙伴進行信息交互。企業組織的程序和結構有利 于在臨近領域進行技術搜尋,但對于未知領域的搜尋可能更有助于企業的成功,這就刺 激新進入企業通過跨界搜尋來獲得新的技術、市場信息和知識。
4.2.1跨界搜尋的中介效應假設提出
盡管過度跨界搜索可能會帶來消極影響,但是現有研究普遍認為跨界搜索能夠促進 企業創新。跨界搜尋能夠為新進入企業帶來外部異質性的知識和信息,部署企業通向市 場的外部通道(朱益霞等,2016[298])。跨界搜尋是企業異質性知識輸入的重要方式,在 組織邊界內外部,能夠幫助企業實施知識探索、記憶和開發過程的一種具體方式 (Lichtenthaler, 2011[305])。從戰略資源獲取視角來看,跨界搜尋作為第三條提升組織 競爭優勢的有效路徑(Katila和Ahuja, 2002[162]),比內部研發和外部并購更有助于新 進入企業獲得異質性的知識和信息。外部知識源是企業創新過程的重要因素,能夠激發 組織的創新思維和提升創新能力,縮短組織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時間。同時,創新 搜尋理論認為,新知識是企業利用當前資源和搜尋能力獲得的,企業通過知識重構過程 能夠應用獲得的新知識激發創新。
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搜尋衡量的是企業如何跨越組織邊界對市場價格、市場概況的搜 尋,包括從顧客、合作伙伴與競爭對手那里搜尋產品信息和市場營銷行為、細分市場邊 界等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的。當新進入企業以競爭導向為核心時,企業擁有的人力資源柔 性與競爭導向的交互能夠正向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市場搜尋在這一交互過程中的 中介作用體現在:首先,市場搜尋這一行為和過程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跨越組織邊界, 獲得更全面的市場信息,有助于企業在實施競爭導向時及時了解競爭對手的市場動態, 獲得異質性的市場、供應商的產品和價格變動信息,在價格和成本控制時能知己知彼; 其次,市場搜尋獲得的一致性的市場信息有助于新進入企業快速開展競爭性的活動,獲 得市場中的先發優勢,在人力資源柔性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導向的實施效果的同時,市 場搜尋能夠加速新進入企業在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a:市場搜尋在競爭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搜尋在顧客導向提升競爭優勢過程的中介作用體現在企業的市 場搜尋能夠促進新進入企業更加關注市場機會,掃描外部市場的態勢變化,促進企業開 展更多的外部市場開拓活動,有利于覺察到潛在的機會或威脅信號,并對這些市場信息 加以吸收和轉譯,從而獲得先動優勢和產品創新的持續動力(周飛和孫銳,2016[306]), 有助于新進入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當新進入企業以顧客導向為核心時,企業 擁有的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的交互能夠正向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市場搜尋在 這一交互過程中的中介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市場搜尋是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獲得 競爭優勢的重要方式,在市場搜尋過程中,獲得的新的市場機會和態勢變化能夠幫助新 進入企業發現更多機會,增強新進入企業的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交互提升競爭優 勢的作用。另一方面,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還具有柔性的人力資源時,在組織內 部的信息吸收和轉譯的能力獲得提升,通過實施市場搜尋,能夠開展更多的外部市場活 動,獲得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等創新的動力,進而增強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
因此,本文認為:
H4b:市場搜尋在顧客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為了有效實現企業戰略的目標,企業需要針對性地獲取知識(鄔愛其和李生校, 2011[307])。通過與市場中的相關企業主體、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供應商等主體的知識 交換都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異質性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新進入企業的創新活動的開 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與不同的外部組織進行知識交換獲得的 知識類型是不同的。一般學者們普遍認同的知識類型分為兩種產業內部知識和產業外部 知識。新進入企業的知識搜尋能力能幫助企業獲得以上兩種類型的專業知識。當新進入 企業以競爭導向為核心時,企業擁有的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的交互能夠正向提升企 業的競爭優勢,同時知識搜尋在這一交互過程中的中介作用體現在:首先,實施競爭導 向的新進入企業,將企業競爭活動的重點放在競爭對手和技術創新方面,具有知識搜尋 能力的新進入企業能夠幫助企業從產業內部獲得競爭者的相關知識,從產業外部獲得技 術創新的非冗余的異質性知識。具有柔性的人力資源的新進入企業在實施競爭導向時能 更加關注其創新活動中所需的知識,進而關注從組織外部獲得異質性知識的途徑。開展 的知識搜尋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關注和學習競爭者,對比自身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挖掘 潛在的機遇,進一步明確未來競爭的方向,有針對性的開展創新活動,更好的打造有差 異的競爭優勢(Baum等,2000[308])。其次,從產業外來看,搜尋外部的知識不容易與 新進入企業現有知識重復,知識冗余的概率較低。開展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在人力資 源柔性的推動下,能夠順利開展跨界的知識搜尋,利用新的外部知識來改進企業的知識 結構,有助于激發企業新的創新方案和創新成果(Maggioni, 2007[309]),進而獲得新進 入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a:知識搜尋在競爭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與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不同,實施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更多的關注產業內 的市場和顧客信息。產業內的上下游企業、中介機構都是企業可以合作的伙伴,與這些 企業和機構的知識交換能夠有助于企業獲得快速掌握變化莫測的市場信息。當新進入企 業實施顧客導向時,企業擁有的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的交互能夠正向提升企業的競 爭優勢,同時知識搜尋在這一交互過程中的中介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與上游企業開展 的知識搜尋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前沿的技術進步和發展情況,預測未 來市場走勢;另一方面,與下游企業開展的知識搜尋,新進入企業能夠掌握不同產品在 市場中的反饋和更新穎的商業運作模式,驅動新進入企業的創新理念和運營模式的更新 及時調整顧客導向的著力點,增強創新成果的市場有效性(Bair和Gereffi, 2001[310]), 在避免激發競爭對手反擊的情形下快速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b:知識搜尋在顧客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當新進入企業以競爭導向為核心時,企業擁有的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的交互能 夠正向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新進入企業的技術搜尋的中介作用主要體現在:首先,跨 越組織邊界的外部技術搜尋能夠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技術改進方案和研發成果,具有人 力資源柔性的新進入企業在實施競爭導向時,可以通過對這些技術加以消化吸收改進, 為新進入企業的產品研發和創新提供更多成熟的可靠方案和具有創新性的想法(Katila 和Ahuja, 2002[162])。其次,通過整合新進入企業內外部的相關技術知識,有助于企業 突破原有的技術瓶頸和提高研發效率,以突破性的創新方式研發出新技術和新產品,甚 至實現突破性的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Lin和Li, 2013[277]),打破現有市場中的技術壟 斷和壁壘,以較高的性價比和差異化的產品吸引消費者,更好的通過新進入企業的競爭 導向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6a:技術搜尋在競爭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新進入企業開展的技術搜尋也為新進入企業提供更好的差異化的服務提供了可能。 技術搜尋在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體現在:在競 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通過技術搜尋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維持忠誠 顧客和顧客黏性。開展技術搜尋的新進入企業通過技術的溢出效應獲得服務質量的提升 和服務模式的創新,甚至催生出更契合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張文紅等,2014[278]),進 而有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實施顧客導向獲得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具有人力資源柔性的 新進入企業內部對新知識和技術的轉化吸收能力更強,對新技術的需求和重視程度也更 高,開展技術搜尋時的新技術能夠在組織內部快速轉化為新的創新產出和新的成果,進 而提升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6b:技術搜尋在顧客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4.2.2信息交互的中介效應假設提出
當消費者參與到企業的產品設計和開發中,在營銷和銷售等供應鏈各個環節中有消 費者和企業實行交互時,產品的價值就產生了(Prahalad和Ramaswamy, 2005[311]), 用戶、企業和價值網絡成員之間的異質性交互是競爭優勢的新來源(Prahalad和 Ramaswamy, 2004[312])。很明顯,交互對企業來說能夠提供具有稀缺性的信息和資源, 進而為新進入企業帶來競爭優勢(Ramani, 2006[313])。
當具有人力資源柔性的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時,更需要來自外部價值鏈的有效 信息交換。與外部組織進行信息交互能夠幫助企業實現企業與合作伙伴相互間的信息交 換,收集信息并建立穩固的關系,從而獲取價值(Ramani, 2006[313])。信息交互在競爭 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主要體現在:信息交互一方面 能夠利用人力資源柔性加速信息在供應鏈中的傳遞速度,加快供應鏈各個主體的信息共 享效率,能夠提高新進入企業上下游的信息對等,瞄準消費者的需求進行高效的產品生 產和創新活動,以終端用戶的需求帶動上游生產和研發等活動,有效降低供應鏈牛鞭效 應,降低供應鏈整體成本(Liao等[314]),有利于新進入企業更好的實施競爭導向,提高 降價的空間,有利于獲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信息交互還可以有效提高新進入企業與 科研機構和制度環境進行信息交換,與創新單位共同參與、信息共享,獲得與其他合作 主體間良好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在技術上開展創新協作,吸 收外部互補性的技術資源并轉化為新進入企業的內部知識,進而提升新進入企業的研發 能力,有助于競爭優勢的獲得。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7a:信息交互在競爭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信息交互在顧客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主要體 現在:一方面,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能夠從各個方面增強新進入企業的組織能力,例 如在業務流程改造中與價值鏈中的主體進行交互,提升管理效率,在顧客與企業進行良 好的信息溝通,提高信息交互質量、并共同創造體驗(Ramaswamy, 2005[315])。人力資 源柔性與顧客導向交互過程中需要組織內部通過外部的信息交互提供高效信息交換和 高效傳輸的保障,通過與價值鏈主體的交互增強內部的組織能力和面對復雜環境的適應 性。另一方面,在新網絡時代,企業更需要建立在短時間內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機制, 提升用戶滿意度和企業的競爭力(Lowson等,1999[316])。企業與顧客的交互行為通過 提升合作價值和競爭優勢對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Lusch和Vargo, 2014[317])。當具有 柔性的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時,通過與顧客的信息交互能夠實現企業與消費者、合 作伙伴相互間的信息交換,關注顧客需求和市場信息,進而實現價值共創,為企業帶來 競爭優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7b:信息交互在顧客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 中介作用。
4.3實證研究設計與檢驗
4.3.1問卷設計與變量測量
4.3.1.1問卷設計
由于文中涉及到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外部搜尋以及競爭優勢等 相關資料難以從年鑒或者企業數據庫中獲得,因此本文通過向新進入企業發放調查問卷 的方式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具體問卷設計過程如下:
(1)文獻整理。通過閱讀英文文獻提取出競爭導向、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外 部搜尋和競爭優勢的英文量表題項。為了確保概念的等價性,委托翻譯員將其翻譯成中 文,再通過小組討論確保題項的準確性;
(2)專家討論。將初步篩選出來的問卷發放給戰略領域的相關學者,通過收集戰略 領域專家的意見進一步修改問卷題項;
(3)與企業家討論確定問卷。將設計好的問卷發放給黑龍江省企業的管理者,與黑 龍江省內的企業家通過電話或郵件交流,征集他們對題項的意見和建議,從問卷設計的 維度和題項表述方面進一步進行修改,形成最終問卷。
問卷中需要測量的變量有: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外部搜尋,競爭優勢和競爭 網絡結構。基于新進入企業的特征,本文將調查問卷分為6部分,分別是:
(1)新進入企業基本情況:所在行業,所在省份,成立年限,企業規模,行業發展
階段,上一次市場進入活動時間,企業市場份額,企業所有制等;
(2)市場導向維度劃分:分為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
(3)人力資源柔性:主要從新進入企業的員工技能通用性、員工行為可調性和人力 資源可控性等三個方面設計量表;
(4)外部搜尋各個要素的測量:市場搜尋,知識搜尋,技術搜尋和信息交互;
(5)競爭優勢:主要側重新進入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的相對競爭優勢。
(6)競爭網絡結構:競爭網絡規模、競爭網絡密度、競爭網絡異質性。
4.3.1.2變量測量
本文采用Likert7級量表對變量進行測量。具體做法是將問卷的題項劃分為7等,
并賦予每個等級相應的分值,由1至7表示由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
(1)市場導向:
競爭導向:借鑒(Lukas和Ferrell, 2000[288])的研究,根據本文的研究問題從產品 價格、策略制定以及消費者價格偏好等方面設計題項。顧客導向:借鑒 Reijonen 等
(2012[318]) , Homburg 等(2011[319]) , Lukas 和 Ferrell (2000[288])的研究從顧客承諾、 顧客滿意度和售后服務等方面設計問卷。
(2)人力資源柔性:
人力資源柔性主要包含三個維度,借鑒Wright和Snell (1998[108])和Bhattacharya 等(2005[116])的研究,從員工技能柔性、員工行為柔性和人力資源實踐柔性等三個方面 設計問卷。員工技能柔性題項為:具備不同技能的員工能在企業需要時將員工轉移到其 他職位上。員工行為柔性題項為:員工工作習慣的柔性有助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 整。人力資源實踐題項為:本企業的人力資源實踐的柔性有助于企業適應不斷變化的環 境需求。
(3)外部搜尋:
跨界搜尋:借鑒周飛和孫銳(2016[306]) , Sidhu等(2007[230]),張文紅等(2014[278]) 的研究,從市場搜尋和技術搜尋的視角設計量表;借鑒宋晶等(2014[176]),鄔愛其和李 生校(2011[307]) , Laursen和Salter (2006[165])構建知識搜尋的問卷量表。信息交互的 量表是借鑒孫璐等(2018[320])的研究整理問卷題項,從企業工作活動和與客戶的交互兩 方面進行問卷測量。
(4)競爭優勢:借鑒 Saeidi 等(2015[246]) , Chang (2011[321]) , Bataineh 和 Al Zoabi (2011[332])的研究,從產品質量、差異化、品牌形象、市場份額和市場地位等方面設計
與競爭對手相較的競爭優勢量表。本文設計的是李克特 7分量表,如果在競爭優勢的題 項上打分為 4 分,則是競爭平勢,超過4 分本文認為該新進入企業有競爭優勢,低于4 分,本文認為新進入企業處于競爭劣勢。
(5)競爭網絡結構:
競爭網絡規模測量:借鑒張一博和何建民(2017[323])的網絡規模量表題項,本文對 競爭網絡規模的測度量表進行了修正。競爭網絡密度測量:借鑒 Hansen(1999[324]), 董保寶等(2017[325])的網絡密度的量表,參考Skilton和Bernardes (2015[144])對競爭 網絡密度的界定對問卷題項進行修改。競爭網絡異質性測量:借鑒常紅錦和仵永恒 (2013[326])的研究,本文對競爭網絡異質性的量表題項進行修正。
4.3.2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
在進行大規模問卷調研之前,先發放60份問卷給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MBA學員 以及企業管理者進行預調研,檢驗問卷的可讀性,溝通探討、調整題項的描述方式,形 成調查問卷終稿。同時,在發放大規模問卷前,為避免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本文對國內六個區域的總共8大類的企業管理層無差異地發放調查問卷,并以隨機抽樣 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問卷發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收集現場調查問卷。首先,我 們通過MBA班的同學、校友會成員以及依托有合作關系的企業來確定相關市場進入業 務的新進入企業名單;其次,與新進入企業管理層針對問卷內容進行溝通;然后在規定 時間和地點將人員集中起來,現場發放問卷,并當場收回問卷。第二種是電郵收集問卷 數據。首先,確定第一步之外的新進入企業名單,聯系企業的管理層負責人,將調查問 卷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負責人;最后由代理人負責按要求發放和收回問卷。問卷調查起 止時間是2018年4月-6月。共發放問卷890份,回收有效問卷631份,問卷回收率為 70.89%。有效問卷的新進入企業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4.1企業基本信息
Table 4.1 Enterprise Information
測量指標 類別 有效問卷數 百分比
行業類別 制造業 304 4&2
住宿餐飲業 31 4.9
交通運輸業 29 4.6
建筑業 42 6.7
信息與通信 125 19.8
金融和保險業 46 7.3
零售業 31 4.9
其他 23 3.6
合計 631 100.0
所在區域 華北地區 138 21.9
華東地區 244 3&7
中南地區 172 27.3
東北地區 39 6.1
西南地區 34 5.4
西北地區 4 0.6
合計 631 100
企業分類 新創企業 166 13.0
進入新市場企業 465 87.0
合計 631 100.0
市場進入時間 1-3年 492 7&0
4-8年 139 22.0
合計 631 100.0
續表4.1
企業規模 少于10人 2 0.3
10-99 人 115 1&2
100-199 人 109 17.3
200-299 人 85 13.5
300-499 人 89 14.1
500-999 人 105 16.6
1000人以上 126 20.0
合計 631 100.0
市場份額 <10% 128 20.3
10%-20% 234 37.1
20%-30% 159 25.2
30%-50% 85 13.4
50%以上 25 4.0
合計 631 100.0
成立年限 1-5年 82 13.0
6-10 年 203 32.2
11-15 年 177 2& 1
15年以上 169 26.7
合計 631 100.0
行業階段 導入期 16 2.5
成長期 339 53.7
成熟期 272 43.2
衰退期 4 0.6
合計 631 100.0
企業性質 國有獨資或控股 141 22.3
私營或民營企業 405 64.2
外資或港澳臺企業 68 10.8
集體或其他 17 2.7
合計 631 100.0
是否上市 上市企業 202 32.0
非上市企業 429 6&0
合計 631 100.0
從表 4.1 中可以看出,本次調查問卷涉及到的行業類別較廣,其中最主要的行業是
制造業,問卷有效回收量占 48.2%,其次是信息與通信行業,問卷有效回收量占19.8%。 本次調查的新進入企業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華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安徽)、 中南(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華北地區(北京,天津, 河北,山西,內蒙古)。問卷中進入新市場的企業較多,有效問卷數量占總數量的87%。 從企業規模來看,大部分企業的員工數都在 100人以上。被調查的企業約有82.6%的新 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小于 30%。成立年限小于 10 年的企業占 45.2%。行業發展階段處 于衰退期的企業僅有 0.6%,大部分的企業所在行業是發展或較為成熟的階段。86.5%的 企業屬于國有或私營企業,問卷中的外資企業僅有 10.8%,同時,68%的企業屬于非上 市企業。
為避免數據同源偏差這一問題,本文首先在問卷里設置了反向問題設計,通過這些 反向問題過濾掉不合格的問卷。另外,本文還通過被試者信息隱匿以及選項重測的方法 對此進行設計層面的規避。檢測同源偏差經常采用Harman單因子法,即將所有觀測變 量進行因子分析,在未旋轉時得到的第一個主成分為CMV值。本文中,調查數據的所 有觀測變量進行因子分析,未旋轉情形下獲取的第一個主成分載荷比均不超過40%,說 明同源偏差并不嚴重,可以進一步進行數據分析。
4.3.3量表信效度檢驗
4.3.3.1量表信度檢驗
信度是指量表所測得的結果的穩定性與一致性,本文利用AMOS21.0軟件計算量表 的Cronbach's Alpha系數來檢驗各維度量表的信度。一般認為,Cronbach's Alpha系數 值大于0.7是可以接受的。市場導向量表的信度分析如表4.2所示。
表4.2市場導向量表的信度分析
Table 4.2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Market Orientation
市場導向 題項 刪除項后的 標度平均值 刪除項后的 標度方差 修正后的項與 總計相關性 平方多重 相關性 刪除項后的
Cronbach's Alpha
競爭導向 COM1 26.03 18.499 0.419 0.315 0.738
COM2 25.70 18.179 0.508 0.382 0.712
COM3 25.60 18.39 0.51 0.347 0.712
顧客導向 CUS1 25.27 18.387 0.485 0.422 0.718
CUS2 25.19 18.421 0.512 0.396 0.711
CUS3 25.27 18.049 0.521 0.395 0.709
Cronbach's Alpha 0.752
基于標準化項的 Cronbach's Alpha 0.754
1)市場導向的信度檢驗
在本文中,市場導向分為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兩個構念,分別對這兩個構念的信度 及總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每個構念中的題項系數均大于 0.7,且小于整體 Cronbach's Alpha 的系數,因此每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很高,如表 4.2 所示。每個題項系數均大于 0.7,且小于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0.752,表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很高。
(2)人力資源柔性的信度檢驗
如表4.3所示,在人力資源柔性維度中,題項的Cronbach's Alpha均大于0.7,且小 于整體 Cronbach's Alpha 的系數(0.820),因此每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很高。
表 4.3 人力資源柔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Table 4.3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刪除項后的標 度平均值 刪除項后的 標度方差 修正后的項與 總計相關性 平方多重
相關性 刪除項后的
Cronbach's Alpha
HRF1 9.29 6.018 0.67 0.451 0.757
HRF2 9.99 5.8 0.685 0.47 0.741
HRF3 9.56 5.291 0.671 0.45 0.759
Cronbach's Alpha 0.820
基于標準化項的 Cronbach's Alpha 0.821
3)跨界搜尋的信度檢驗
在本文中,跨界搜尋分為市場搜尋、技術搜尋和知識搜尋三個個構念,分別對這三 個構念的信度及總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每個構念中的題項系數均大于 0.7,且小于整 體 Cronbach's Alpha 的系數,因此每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很高,如表 4.4 所示。每個題 項系數均大于0.7,且小于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0.771,表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很高。
表 4.4 跨界搜尋量表的信度分析
Table 4.4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Cross Boundary Search
題項 刪除項后的 標度平均值 刪除項后的 標度方差 修正后的項與 總計相關性 平方多重相 關性 刪除項后的
Cronbach's Alpha
市場搜尋 MS1 44.29 37.740 0.506 0.439 0.741
MS2 43.71 37.582 0.524 0.466 0.738
MS3 43.66 36.656 0.570 0.497 0.730
技術搜尋 TS1 42.88 41.963 0.386 0.273 0.759
TS2 42.75 39.700 0.520 0.333 0.741
TS3 42.82 42.292 0.361 0.257 0.762
知識搜尋 KS1 43.76 37.504 0.401 0.207 0.763
KS2 42.92 41.591 0.392 0.184 0.758
KS3 43.25 38.731 0.445 0.239 0.751
Cronbach's Alpha 0.771
基于標準化項的
Cronbach's Alpha 0.774
4)信息交互的信度檢驗
本文對信息交互量表總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每個構念中的題項系數均大于 0.7, 且小于整體Cronbach's Alpha的系數,因此每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很高,如表4.5所示。 每個題項系數均大于 0.68,且小于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0.734,表明量表的內部一 致性很高。
表 4.5 信息交互量表的信度分析
Table 4.5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題項 刪除項后的標度 平均值 刪除項后的 標度方差 修正后的項與 總計相關性 平方多重 相關性 刪除項后的
Cronbach's Alpha
II1 27.21 18.197 0.428 0.19 0.709
II2 27.13 18.222 0.473 0.242 0.697
II3 27.68 16.388 0.45 0.217 0.71
II4 27.12 19.008 0.488 0.249 0.696
II5 27.19 17.994 0.499 0.256 0.689
II6 27.28 17.681 0.517 0.279 0.684
Cronbach's Alpha 0.734
基于標準化項的
Cronbach's Alpha 0.742
5)競爭網絡結構的信度檢驗
在本文中,競爭網絡結構分為競爭網絡規模,競爭網絡密度和競爭網絡異質性,分 別對構念的信度及總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每個構念中的題項系數均大于 0.7,且小于 整體Cronbach's Alpha的系數,因此每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很高,如表4.6所示。每個 題項系數均大于0.7,且小于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0.812,表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很 高。
表 4.6 競爭網絡結構量表的信度分析
Table 4.6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tructure
題項 刪除項后的 標度平均值 刪除項后的 標度方差 修正后的項與 總計相關性 平方多重 相關性 刪除項后的
Cronbach's Alpha
網絡規模 NS1 69.75 107.84 0.221 0.485 0.815
NS2 69.98 104.276 0.315 0.398 0.809
NS3 69.9 108.783 0.165 0.438 0.812
網絡密度 ND1 69.7 99.91 0.565 0.468 0.791
ND2 69.76 99.223 0.558 0.446 0.791
ND3 69.56 102.786 0.461 0.292 0.799
ND4 69.34 101.076 0.519 0.407 0.794
ND5 69.37 100.017 0.562 0.411 0.792
ND6 69.36 101.632 0.51 0.372 0.795
ND7 69.46 100.846 0.527 0.429 0.794
ND8 69.53 99.373 0.555 0.489 0.792
ND9 69.42 101.811 0.496 0.371 0.796
網絡異質性 NH1 70.33 104.753 0.322 0.409 0.808
NH2 70.05 102.629 0.381 0.415 0.804
NH3 70.55 103.635 0.328 0.309 0.809
Cronbach's Alpha 0.812
基于標準化項的
Cronbach's Alpha 0.819
6)競爭優勢的信度檢驗
本文對競爭優勢的總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每個構念中的題項系數均大于 0.7,且 小于整體 Cronbach's Alpha 的系數,因此每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很高,如表 4.7 所示。 每個題項系數均大于 0.7,且小于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0.822,表明量表的內部一致 性很高。
表 4.7 競爭優勢量表的信度分析
Table 4.7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Advantage
題項 刪除項后的 標度平均值 刪除項后的 標度方差 修正后的項與總 計相關性 平方多重 相關性 刪除項后的
Cronbach's Alpha
CA1 21.14 13.067 0.703 0.557 0.759
CA2 21.27 15.43 0.63 0.426 0.784
CA3 20.9 12.668 0.746 0.594 0.744
Cronbach's Alpha 0.822
基于標準化項的
Cronbach's Alpha 0.819
4.3.3.2 量表效度檢驗
(1)市場導向的效度檢驗
根據Kaiser (1974)的觀點,KMO值大于0.9是最好的,大于0.8是比較好的,大 于0.7是中等水平,大于0.6較差,而0.5是最低水平。如果KMO值小于0.5,則較不 易作因子分析。而對于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在做因子分析時,要求Bartletts球形檢驗結 果的_2值必須達到顯著水平,即PV0.05。表4.8是市場導向的效度分析。從表4.8可以 看出,市場導向量表的KMO值大于0.7,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從表4.9可以看出 第一個因子的累積解釋方差未超過 50%。表 4.10 是對市場導向的 6 個題項進行了正交 旋轉,得到了兩個成分,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的題項分別旋轉到成分 1 和成分 2,表明 量表題項具有較好的區分度。
表4.8市場導向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Table 4.8 KMO and Bartlett Test of Market Orientation
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 0.751
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1058.205
自由度 15
顯著性 0
表 4.9 市場導向的總方差解釋
Table 4.9 Market-oriented explanation of total variance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載荷平方; 和 旋轉載荷平方和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1 2.696 44.931 44.931 2.696 44.931 44.931 2.112 35.193 35.193
2 1.419 23.644 68.575 1.419 23.644 68.575 2.003 33.382 68.575
3 0.535 & 921 77.497
4 0.495 & 243 85.74
5 0.445 7.411 93.151
6 0.411 6.849 100
表 4.10 市場導向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a
Table 4.10 Market-oriented composition matrix
成分1 成分2
COM1 0.814
COM2 0.822
COM3 0.78
CUS1 0.853
CUS2 0.818
CUS3 0.808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方法: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a旋轉在3次迭代后己收斂。
(2)人力資源柔性的效度檢驗
從表4.11可以看出,量表的KMO值大于0.7,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從表4.12 可以看出第一個題項旋轉后的累積解釋方差未超過50%。表4.13 是人力資源柔性題項 的成分矩陣,每個因子的載荷系數都大于0.7。
表4.11人力資源柔性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Table 4.11 KMO and Bartlett Test of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 0.72
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670.35
自由度 3
顯著性 0
表4.12 人力資源柔性的總方差解釋
Table 4.12 Explanation of total variance of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y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載荷平方和 旋轉載荷平方和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1 2.211 73.689 73.689 2.211 73.689 73.689 1.319 43.965 43.965
2 0.407 13.579 87.268 0.407 13.579 87.268 1.299 43.303 87.268
3 0.382 12.732 100
表 4.13 人力資源柔性成分矩陣 a
Table 4.13 Human resource flexible component matrix
成分1
HRF1 0.856
HRF2 0.864
HRF3 0.855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a 提取了 1 個成分。
(3)跨界搜尋的效度檢驗
跨界搜尋的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如表 4.14 所示。從表 4.14 可以看出,跨界搜尋 量表的 KMO 值大于 0.8,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跨界搜尋的總方差解釋如表 4.15 所示。從表 4.15 可以看出第一個因子的累積解釋方差未超過 30%。表 4.16 是對跨界搜 尋的 9個題項進行了正交旋轉,得到了市場搜尋、技術搜尋和知識搜尋三個成分,表明 量表題項具有較好的區分度。
表4.14跨界搜尋的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Table 4.14 KMO and Bartlett Test of Cross Boundary Search
KMO取樣適切性量數 0.803
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1401.155
自由度 36
顯著性 0
表4.15 跨界搜尋的總方差解釋
Table 4.15 Explanation of the total variance of cross-border search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載荷平方和 旋轉載荷平方和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1 3.242 36.019 36.019 3.242 36.019 36.019 2.207 24.526 24.526
2 1.472 16.359 52.378 1.472 16.359 52.378 1.806 20.063 44.589
3 0.998 11.088 63.466 0.998 11.088 63.466 1.699 18.877 63.466
4 0.771 & 563 72.029
5 0.639 7.105 79.134
6 0.561 6.233 85.367
7 0.543 6.031 91.398
8 0.410 4.559 95.957
9 0.364 4.043 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表 4.16 跨界搜尋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a
Table 4.16 Cross-boundary search component matrix
成分1 成分2 成分3
MS1 0.840
MS2 0.846
MS3 0.828
TS1 0.771
TS2 0.611
TS3 0.817
KS1 0.806
KS2 0.707
KS3 0.543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方法: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 a 旋轉在 5 次迭代后已收斂。
(4)信息交互的效度檢驗
信息交互的KMO和巴特利特檢驗如表4.17所示。從表4.17可以看出,信息交互 量表的KMO值大于0.8,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從表4.18可以看出第一個因子的 累積解釋方差未超過 50%。表4.19匯報了信息交互的 6個題項的得分矩陣,各個題項 的得分差距不大,保持一致,表明量表就有較好的一致性。
表4.17信息交互的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Table 4.17 KMO and Bartlett Test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 0.823
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648.548
自由度 15
顯著性 0
表4.18 信息交互的總方差解釋
Table 4.18 Explanation of total variance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載荷平方和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1 2.623 43.72 43.72 2.623 43.72 43.72
2 0.782 13.04 56.76
3 0.738 12.297 69.057
4 0.677 11.284 80.341
5 0.622 10.365 90.706
6 0.558 9.294 100
表4.19 信息交互的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Table 4.19 Information exchange 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成分1
II1 0.231
II2 0.253
II3 0.242
II4 0.256
II5 0.260
II6 0.269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方法: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
5)競爭網絡結構的效度檢驗
表4.20 競爭網絡結構的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
Table 4.20 KMO and Bartlett Tes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tructure
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 0.837
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3161.971
自由度 105
顯著性 0
表4.21 競爭網絡結構的總方差解釋
Table 4.21 Explanation of the total variance of the competitive network structure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載荷平方和 旋轉載荷平方和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1 4.61 30.732 30.732 4.61 30.732 30.732 4.134 27.561 27.561
2 2.22 14.8 45.532 2.22 14.8 45.532 2.143 14.284 41.844
3 1.531 10.207 55.739 1.531 10.207 55.739 2.084 13.894 55.739
4 1.004 6.691 62.429
5 0.91 6.065 68.494
6 0.629 4.192 72.686
7 0.584 3.89 76.577
8 0.571 3.804 80.38
9 0.528 3.523 83.904
10 0.484 3.228 87.132
11 0.445 2.965 90.096
12 0.428 2.856 92.953
13 0.392 2.613 95.566
14 0.352 2.349 97.914
15 0.313 2.086 100
從表4.20可以看出,競爭網絡結構量表的KMO值大于0. 8,量表具有較好的結 構效度。從表 4.21 可以看出第一個因子的累積解釋方差未超過30%。表 4.22 是對競爭 網絡結構的 15個題項進行了正交旋轉,得到了三個成分,表明量表題項具有較好的區 分度。
表4.22競爭網絡結構旋轉后的成分矩陣a
Table 4.22 Composition matrix of competitive network structure
成分1 成分2 成分3
NS1 0.858
NS2 0.796
NS3 0.837
ND1 0.641
ND2 0.633
ND3 0.55
ND4 0.679
ND5 0.681
ND6 0.655
ND7 0.708
ND8 0.761
ND9 0.688
NH1 0.816
NH2 0.779
NH3 0.787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方法: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a旋轉在5次迭代后己收
斂。
(6)競爭優勢的效度檢驗
從表4.23可以看出,競爭優勢量表的KMO值大于0. 8,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 度;從表 4.24 可以看出題項的總累積解釋方差超過50%。表 4.25 是對競爭優勢題項的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分析。
表4.23 競爭優勢的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
Table 4.23 KMO and Bartlett Test of Competition Advantage
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 0.814
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1143.897
自由度 10
顯著性 0
表4.24 競爭優勢的總方差解釋
Table 4.24 Explanation of total varian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載荷平方和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總計 方差百分比 累積%
1 2.273 75.766 75.766 2.273 75.766 75.766
2 0.441 14.699 90.464
3 0.286 9.536 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表 4.25 競爭優勢的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Table 4.2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成分1
CA1 0.285
CA2 0.265
CA3 0.295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方法: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
4.3.3.3驗證性因子分析
Fonell與Larcker (1981[327])在其研究中指出,評價聚合效度的高低需要參考以下 三個條件:首先是構念所屬測量題項的因子載荷數值(Factor Loading)應該大于0.5; 其次,平均方差析出量f 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的數值要高于0.5;第三, 量表的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的數值要大于0.7。因此,本文將利用結 構方程模型展開驗證性因子分析來檢驗量表的效度。根據Bollen (1989[328])研究,應該 使用多個不同類型且穩定的適配性指標來判定結構方程的穩定性與有效性,因此本文利 用 AMOS 軟件里的 CFA 驗證性因子分析來判定整個模型的效果,具體指標見表 4.26。
表4.26 驗證性因子分析匯總
Table 4.26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題項 因子載荷 CR AVE 擬合優度指標
競爭導向 COM1 0.814 0.847 0.649 x 2/df=1.801,
RMR=0.071,
RMSEA=0.036,
GFI=0.890,
AGFI=0.871,
NFI=0.852,
CFI=0.928,
IFI=0.928,
TLI=0.919
COM2 0.822
COM3 0.780
顧客導向 CUS1 0.853 0.866 0.683
CUS2 0.818
CUS3 0.808
人力資源柔性 HRF1 0.856 0.894 0.737
HRF2 0.864
HRF3 0.855
市場搜尋 MS1 0.841 0.876 0.702
MS2 0.846
MS3 0.827
技術搜尋 TS1 0.771 0.780 0.545
TS2 0.611
TS3 0.817
知識搜尋 KS1 0.759 0.775 0.535
KS2 0.673
KS3 0.758
信息交互 II1 0.606 0.823 0.437
II2 0.664
II3 0.634
II4 0.672
II5 0.681
II6 0.705
競爭優勢 CA1 0.83 0.904 0.758
CA2 0.71
CA3 0.86
競爭網絡規模 NS1 0.868 0.876 0.702
NS2 0.805
NS3 0.840
競爭網絡密度 ND1 0.651 0.880 0.450
ND2 0.639
ND3 0.545
ND4 0.692
ND5 0.695
ND6 0.666
ND7 0.696
ND8 0.752
ND9 0.685
競爭網絡異質性 NH1 0.827 0.843 0.642
NH2 0.798
NH3 0.778
本文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CFA)檢查測量模型的可靠性,收斂性有效性和判別有
效性。選擇了五種擬合指數來評估擬合優度(Kline, 1998[329]) : ( 1) %2/df統計量:不 需要顯著的p值;(2) GFI (擬合優度指數):大于0.90的值令人滿意;(3) AGFI (調 整后的擬合優度指數):可接受的值大于0.90; (4) CFI (比較適應性指數):滿足要 求的值大于0.90; (5)RMSEA(均方根誤差為近似值):小于0.05的值是有利的(Anderson 和Gerbing, 1988[330]; Hair等,1998[331])。從表4.26中可以看出,所有變量的題項的 因子載荷都大于0.6,除和競爭網絡密度外,所有變量的AVE均大于0.5,和競爭網絡 密度的AVE接近0.5,可以接受。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指標較為理想,x 2/df=1.801,小 于 3; RMR=0.071,小于 0.08; RMSEA=0.036,小于 0.05; GFI 和 AGFI, NFI 均接近 0.9; CFI, IFI, TLI均大于0.9。綜合上述分析,本文所涉及到的人力資源柔性、市場導 向、外部搜尋、競爭優勢和競爭網絡結構等變量的調查問卷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4.4中介作用實證分析
4.4.1變量相關性檢驗
本文運用SPSS25.0軟件,首先對變量間的相關性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27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且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AVE標準差。由 表4.27可知,自變量競爭導向、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與中介變量市場搜尋、技術搜 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的相關性都在p<0.01的水平上顯著,且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較小
(均小于0.6,且小于AVE的標準差),表明變量間沒有較大的共線性。調節變量網絡 規模ND與知識搜尋KS沒有相關性,網絡異質性NH與網絡密度NS不相關。變量間 的影響關系需要進一步通過多元回歸分析進行驗證。
表 4.27 變量間相關性檢驗
Table 4.27 Correlation Test between Variables
Mean SD COM CUS HRF MS TS KS II NS ND NH CA
COM 4.84 1.03 0.805
CUS 5.34 1.03 0.309
*** 0.826
0.285 0.401
HRF 4.81 1.14 *** *** 0.858
MS 4.87 1.20 0.121 0.187 0.249 0.837
*** *** ***
TS 5.94 0.84 0.197 0.313 0.310 0.297 0.738
*** *** *** ***
KS 5.45 1.02 0.142 0.266 0.378 0.359 0.428 0.731
*** *** *** *** ***
II 5.56 0.76 0.252 0.368 0.377 0.395 0.536 0.576 0.661
*** *** *** *** *** ***
NS 4.88 1.21 0.077 0.074 0.066 0.121 0.100 0.061 0.207 0.838
* * * *** ** ***
ND 5.22 0.88 0.273 0.328 0.412 0.356 0.387 0.463 0.581 0.183 0.671
*** *** *** *** *** *** *** ***
NH 4.47 1.20 0.111 0.194 0.202 0.263 0.158 0.221 0.237 0.023 0.267 0.801
*** *** *** *** *** *** *** ***
CA 4.86 1.14 0.464 0.519 0.522 0.214 0.356 0.394 0.425 0.098 0.463 0.217 0.871
*** *** *** *** *** *** *** ** *** ***
注:N=631;對角線為 AVE 標準差;***p<0.01, **p<0.05, *p<0.1 (雙尾檢驗)
4.4.2人力資源柔性與市場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回歸分析
控制變量和自變量對競爭優勢的回歸結果如表 4.28 所示。在模型1 中,本文匯報了 控制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關系;在模型 2和 3中,依次加入了競爭導向、顧客導向和人 力資源柔性。并在模型 4 和模型 5 中驗證了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交互作用的影 響。從模型 1到模型 3可以看出,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顧客導向和資源分別對競爭 優勢有正向影響,各個模型的AdjR2較高,說明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優度,F值均在0.01 水平上顯著。由模型 3可知,競爭導向、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 勢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卩=0.262, pV0.01;卩=0.306, pV0.01;卩=0.251, p<0.01),表 明企業的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能對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有正向作用,假設 H1 得到驗證。但在模型 4 和模型 5 中,由于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和顧客導向-人力 資源柔性交互是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的乘積項,模型的maxVIF值變大,說明變量 間存在較強的共線性。由于變量間較強的共線性會使得模型檢驗時會出現誤差,因此在 模型 6和模型 7本文采用嶺回歸的方式消除變量間的共線性。
表 4.28 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的回歸模型
Table 4.28 Regression Model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y
Interaction on Competition Advantage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模型7
常數項 4.091*** 0.883** 0.338 -0.405 -0.192 1.933*** 1.755***
(0.351) (0.348) (0.338) (0.641) (0.670) (0.28) (0.281)
所在行業 -0.025 -0.012 -0.008 -0.014 -0.008 -0.013 -0.007
(0.018) (0.015) (0.014) (0.015) (0.015) (0.0123) (0.012)
所在區域 0.008 0.011** 0.011** 0.011** 0.010* 0.008 0.007
(0.007) (0.005) (0.005) (0.005) (0.005) (0.004) (0.005)
成長階段 -0.107 -0.028 0.014 0.004 0.016 -0.0023 0.009
(0.085) (0.071) (0.068) (0.072) (0.007) (0.058) (0.058)
市場進入 0.137 0.071 0.075 0.075 0.132 0.055 0.094
時間 (0.098) (0.081) (0.077) (0.082) (0.081) (0.068) (0.066)
企業規模 0.014 0.015 0.006 0.005 0.003 0.014 0.009
(0.023) (0.019) (0.018) (0.019) (0.019) (0.015) (0.015)
市場份額 0.400*** 0.265*** 0.226*** 0.238*** 0.269*** 0.215*** 0.232***
(0.038) (0.033) (0.032) (0.034) (0.033) (0.027) (0.027)
成立年限 0.127** 0.083* 0.064 0.077* 0.060 0.073 0.064
(0.051) (0.042) (0.040) (0.043) (0.042) (0.031) (0.03)
行業發展 0.076 0.019 0.022 0.052 0.029 0.055 0.026
階段 (0.087) (0.072) (0.068) (0.072) (0.072) (0.054) (0.053)
所有制 -0.059 -0.031 -0.015 -0.031 -0.018 -0.033 -0.022
(0.063) (0.052) (0.049) (0.052) (0.052) (0.043) (0.042)
是否上市 -0.373*** -0.337*** -0.316*** -0.326*** -0.324*** -0.278*** -0.273***
企業 (0.095) (0.079) (0.075) (0.079) (0.079) (0.063) (0.062)
競爭導向 0.301*** 0.262*** 0.680*** 0.199***
(0.034) (0.033) (0.124) (0.025)
顧客導向 0.389*** 0.306*** 0.597*** 0.233***
(0.034) (0.034) (0.119) (0.026)
HRF 0.251*** 0.689*** 0.550*** 0.210*** 0.170***
(0.031) (0.121) (0.131) (0.023) (0.022)
競爭導向- -0.076*** 0.021***
HRF交互 (0.025) (0.0024)
顧客導向- -0.051** 0.021***
HRF交互 (0.025) (0.002)
Adj R2 0.244 0.479 0.528 0.474 0.483 0.458 0.472
AR2 0.245 0.04
F 21.291*** 49.264*** 55.191*** 44.685*** 46.236*** 41 93*** 44.311***
D-W 2.020 1.993 1.948 1.955 1.920
max VIF 1.692 1.699 1.705 40.245 46.826
注:N=631,括號里是標準誤差;***p<0.01, **p<0.05, *p<0.1 (雙尾檢驗)
嶺回歸(ridge regression, Tikhonov regularization)是一種專用于共線性數據分析的 有偏估計回歸方法,實質上是一種改良的最小二乘估計法,通過放棄最小二乘法的無偏 性,以損失部分信息、降低精度為代價獲得回歸系數更為符合實際、更可靠的回歸方法, 對病態數據的擬合要強于最小二乘法。
借鑒尹康(2013[332]),郭源園和李莉(2017[333])等的研究,本文在SPSS25.0中用 嶺回歸的方法消除變量間的共線性,方法如下:
INCLUDE'/Applications/IBM/SPSS/Statistics/25/Samples/Italian/Ridge regression.sps'.
RIDGEREG ENTER = comO res comres
/dep= CA
/start=0
/inc=0.01
/stop=1
/k=999.
圖1•市場導向和HRF的嶺回歸軌跡圖 圖2•市場導向與HRF交互的嶺回歸軌跡圖
Fig.1 MO and HRF ridge regression trajectory Fig.2 ridge regression trajectory of MO and HRF interaction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無論是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做自變量,還是市場導向、 人力資源柔性以及交互項均作為自變量時,當K=0.2, ridge trace基本趨于平緩。因此, 本文設定K=0.2,進一步運算如下命令,得到模型6和模型7的指標。
INCLUDE'/Applications/IBM/SPSS/Statistics/25/Samples/Italian/Ridge regression.sps'.
RIDGEREG ENTER = indus area period lastmarketentry number marketshare years industryperiod ownership listing cusO res cusres /dep= CA /k=0.2.
從表 4.28 中可以看出,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和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的 系數均大于 0,且顯著(卩=0.199, p<0.01; P=0.210, p<0.01;卩=0.021, p<0.01)。顧 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和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的系數均大于0,且顯著(卩=0.233, p<0.01;卩=0.170, p<0.01;卩=0.021, p<0.01)。因此,假設 H2, H3 得到驗證。
4.4.3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檢驗
借鑒Zhao等(2010[334])的研究,本文用process軟件的bootstrap檢驗來驗證外部 搜尋的中介效應。Process被廣泛應用于SPSS, SAS等分析軟件,既能提供可視化的操 作,又能通過語法進行編程擴展其功能。在現有的研究中,Process經常用來進行中介效 應、調節效應等復雜模型的檢驗。在回歸分析的結果中,除了報告回歸系數和模型參數
知網,還提供了模型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的估計值,并提供Bootstrap置信區 間等結果。
4.4.3.1市場搜尋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4.29 市場搜尋的中介效應檢驗
Table 4.29 Mediation Effect Test of Market Search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競爭導向 總效應 0.3679 0.0328 0.3034 0.4324
直接效應 0.3489 0.0324 0.2854 0.4125
間接效應 0.0189 0.0078 0.0051 0.0349
顧客導向 總效應 0.4260 0.0316 0.3640 0.4881
直接效應 0.4017 0.0317 0.3394 0.4639
間接效應 0.0244 0.0080 0.0106 0.0419
人力資源 柔性
(HRF) 總效應 0.3679 0.0328 0.3034 0.4324
直接效應 0.3489 0.0324 0.2854 0.4125
間接效應 0.0189 0.0078 0.0051 0.0349
競爭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0.1558 0.0303 -0.2153 -0.0962
直接效應 -0.1562 0.0295 -0.2141 -0.0983
間接效應 0.0005 0.0081 -0.0159 -0.0170
顧客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0.1660 0.0291 -0.2231 -0.1089
直接效應 -0.1600 0.0283 -0.2156 -0.1044
間接效應 -0.0060 0.0076 -0.0216 0.0080
表 4.29 中的直接效應是指控制中介變量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直接影響;間接效應 是指中介變量在自變量影響因變量過程中的作用。直接效應區間(LLCI, ULCI)不包含 0 說明直接效用顯著,如果直接效應區間包含0 ,則說明直接效應不顯著。同樣,間接 效應區間(LLCI, ULCI)不包含0說明間接效用顯著,如果間接效應區間包含0,則說 明間接效應不顯著。從表4.29可以看出,當自變量分別是競爭導向、顧客導向、人力資 源柔性,以及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交互時,市場搜尋作為中介變量的間接效應顯著
((LLCI, ULCI)區間不包含0);當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交互作為自變量時,市 場搜尋作為中介變量的間接效應不顯著(置信區間包含 0),也就是說市場搜尋在人力 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沒有中介作用。具體的回歸模型如表 4.30所示:
從模型 8-13可知,競爭導向、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以及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 導向交互和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向交互分別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具有顯著的正 向影響(卩=0.405, p<0.01;卩=0.470, p<0.01;卩=0.404, p<0.01;卩=0.066, p<0.01; 卩=0.063, p<0.01) o模型14-18 中,分別加入了市場搜尋的中介變量。由模型14可知, 市場搜尋在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49, p<0.01;卩=0.166, p<0.01)。由模型15可知,市場搜尋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 (卩=0.402, p<0.01;卩=0.133, p<0.01)。由模型16可知,市場搜尋在人力資源柔性 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76, p<0.01;卩=0.114, p<0.01)。由模型 17可知,市場搜尋在人力資源柔性與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 0.156, p<0.01;卩=0.204, p<0.01),假設H4a得到驗證。由模型18可知,變量的系 數顯著(卩=-0.160, p<0.01;卩=0.197, p<0.01),但市場搜尋在人力資源柔性與顧客導 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中介作用,假設H4b未得到驗證。表4.30是市場搜尋的中 介效應檢驗,如下表所示。
表4.30市場搜尋的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Table 4.30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arket Search Mediation Effect Test
模型8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14 模型15 模型16 模型17 模型18
常數項 4 091***
(0.351) 2 385***
(0.355) ]752***
(0.35) 2.279***
(0.348) 2 gw***
(0.312) 2664***
(0.31) -0.592**
(0.278) -0.627**
(0.269) -0.658**
(0.276) -0.766**
(0.295) -0.769***
(0.294)
所在 行業 -0.025
(0.018) -0.022
(0.016) -0.012
(0.016) -0.015
(0.016) -0.016
(0.015) -0.007
(0.015) -0.014
(0.014) -0.0065
(0.014) -0.010
(0.014) -0.014
(0.015) -0.016
(0.015)
所在 區域 0.008
(0.007) 0.011*
(0.006) 0.010
(0.006) 0.008
(0.0059) 0.010*
(0.0056) 0.008
(0.005) 0.011**
(0.005) 0.0097
(0.005) 0.009
(0.005) 0.011*
(0.005) 0.010
(0.006)
成長 階段 -0.107
(0.085) -0.075
(0.078) -0.040
(0.075) -0.016
(0.077) -0.022
(0.073) -0.0009
(0.072) -0.044
(0.067) -0.019
(0.065) -0.0034
(0.067) -0.041
(0.072) -0.036
(0.072)
市場 進入 0.137
(0.098) 0.061
(0.089) 0.127
(0.086) 0.129
(0.088) 0.066
(0.084) 0.113
(0.082) 0.040
(0.077) 0.098
(0.075) 0.102
(0.076) 0.108
(0.082) 0.123
(0.082)
企業 規模 0.014
(0.023) 0.019
(0.021) 0.011
(0.020) -0.0005
(0.021) 0.007
(0.020) -0.0009
(0.020) 0.022
(0.018) 0.014
(0.018) 0.004
(0.018) 0.018
(0.020) 0.021
(0.019)
市場 份額 0400***
(0.038) 0.306***
(0.036) ° 322***
(0.034) ° 300***
(0.036) 0254***
(0.034) 0270***
(0.033) 0273***
(0.031) 0 286***
(0.030) 0270***
(0.031) ° 335***
(0.032) 0.340***
(0.032)
0127**
(0.051) 0.110**
(0.047) 0.089**
(0.045) 0.083
(0.046) 0.081*
(0.044) 0.076*
(0.043) 0.085**
(0.040) 0.070
(0.039) 0.067*
(0.04) 0 092**
(0.043) 0.074
(0.043)
行業發展 階段 0.076
(0.087) 0.064
(0.079) 0.018
(0.076) 0.062
(0.078) 0.058
(0.074) 0.019
(0.073) 0.072
(0.068) 0.031
(0.066) 0.065
(0.068) 0.079
(0.073) 0.100
(0.073)
所有制 -0.059
(0.063) -0.054
(0.057) -0.031
(0.055) -0.023
(0.056) -0.022
(0.054) -0.005
(0.053) -0.029
(0.049) -0.014
(0.048) -0.010
(0.049) -0.038
(0.053) -0.042
(0.053)
是否 上市 -0.373***
(0.095) -0.358***
(0.087) _0 344***
(0.084) -0.328***
(0.086) -0.324***
(0.081) -0.311***
(0.08) -0.308***
(0.075) -0.298***
(0.073) -0.286***
(0.075) -0.321***
(0.080) -0.329***
(0.080)
競爭導向 0 405***(0.036) 0 349***(0.033)
顧客導向 0 470***(0.035) 0 402***(0.032)
HRF 0.40***(0.03) 038***(0.034)
競爭導向
HRF交互 0.066***
(0.0044) -0.156***
(0.030)
顧客導向 HRF交互 0.063***
(0.004) -0.160***
(0.028)
市場 搜尋 0.166***
(0.032) 0.133***
(0.031) 0114***
(0.032) 0204***
(0.034) 0197***
(0.034)
AdjR2 0.244 0.381 0.425 0.402 0.458 0.472 0.407 0.441 0.414 0.326 0.331
F 21 291*** 34.646*** 41 51*** 3781*** 47.48*** 50.39*** 35.39*** 40 64*** 36.35*** 24.96*** 25.41***
注:N=631, ***p<0.01, **p<0.05, *p<0.1
4.4.3.2知識搜尋的中介效應檢驗
從表 4.31 可以看出,當自變量分別是競爭導向、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以及競 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和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時,知識搜尋作為中介變量的 間接效應顯著(置信區間不包含0) ,也就是說知識搜尋在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影響 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有中介作用。
表4.31 知識搜尋的中介檢驗結果
Table 4.31 Mediation Effect Test of Knowledge Search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競爭導向 總效應 0.4051 0.0362 0.3341 0.4761
直接效應 0.3566 0.0333 0.2911 0.4220
間接效應 0.0485 0.0163 0.0179 0.0820
顧客導向 總效應 0.4697 0.0349 0.4013 0.5382
直接效應 0.3842 0.0340 0.3174 0.4510
間接效應 0.0855 0.0158 0.0575 0.1196
人力資源柔 性(HRF) 總效應 0.4039 0.0328 0.3394 0.4684
直接效應 0.3025 0.0336 0.2365 0.3685
間接效應 0.1014 0.0181 0.0700 0.1412
競爭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0.0665 0.0044 0.0579 0.0751
直接效應 0.0548 0.0044 0.0461 0.0634
間接效應 0.0118 0.0022 0.0080 0.0166
顧客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0.0631 0.0040 0.0553 0.0708
直接效應 0.0515 0.0042 0.0433 0.0597
間接效應 0.0116 0.0022 0.0077 0.0161
從表 4.32 可以看出,各個模型的 AdjR2 均大于 0.4,F 值均在 0.001 水平上顯著。 由模型19可知,知識搜尋在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57, p<0.01;卩=0.357, p<0.01)。由模型20可知,知識搜尋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84, p<0.01;卩=0.301, p<0.01)。由模型21可知,知識搜 尋在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03, p<0.01;卩=0.286, p<0.01)。由模型22可知,知識搜尋在人力資源柔性-競爭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055, p<0.01;卩=0.271, p<0.01),假設H5a得到驗證。由模 型23可知,各個變量的系數顯著(卩=0.052, p<0.01;卩=0.234, p<0.01),知識搜尋 在人力資源柔性-顧客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假設 H5b 得到驗 證。具體的回歸模型如表 4.32 所示:
表4.32知識搜尋的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Table 4.3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Knowledge Search Mediation Effect Test
模型8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19 模型20 模型21 模型22 模型23
常數項 4 091***
(0.351) 2 385***
(0.355) ]752***
(0.35) 2.279***
(0.348) 2 gw***
(0.312) 2664***
(0.31) 0.888
(0.351) 0.744**
(0.35) 1.374***
(0.349) 1 751***
(0.32) 1 812***
(0.33)
所在 行業 -0.025
(0.018) -0.022
(0.016) -0.012
(0.016) -0.015
(0.016) -0.016
(0.015) -0.007
(0.015) -0.018
(0.015) -0.010
(0.015) -0.014
(0.015) -0.014
(0.014) -0.008
(0.014)
所在 區域 0.008
(0.007) 0.011*
(0.006) 0.010
(0.006) 0.008
(0.0059) 0.010*
(0.0056) 0.008
(0.005) 0.0087
(0.005) 0.0077
(0.005) 0.0068
(0.006) 0.008
(0.005) 0.0075
(0.005)
成長 階段 -0.107
(0.085) -0.075
(0.078) -0.040
(0.075) -0.016
(0.077) -0.022
(0.073) -0.0009
(0.072) -0.0096
(0.071) 0.0065
(0.071) 0.017
(0.073) 0.016
(0.069) 0.025
(0.070)
市場 進入 0.137
(0.098) 0.061
(0.089) 0.127
(0.086) 0.129
(0.088) 0.066
(0.084) 0.113
(0.082) 0.0091
(0.082) 0.078
(0.081) 0.082
(0.084) 0.033
(0.079) 0.078
(0.080)
企業 規模 0.014
(0.023) 0.019
(0.021) 0.011
(0.020) -0.0005
(0.021) 0.007
(0.020) -0.0009
(0.020) 0.0008
(0.019) -0.003
(0.019) -0.011
(0.020) -0.005
(0.019) -0.009
(0.019)
市場 份額 0400***
(0.038) 0.306***
(0.036) ° 322***
(0.034) ° 300***
(0.036) 0254***
(0.034) 0270***
(0.033) 0245***
(0.033) 0275***
(0.033) 0267***
(0.034) 0225***
(0.033) 0247***
(0.032)
0127**
(0.051) 0.110**
(0.047) 0.089**
(0.045) 0.083
(0.046) 0.081*
(0.044) 0.076*
(0.043) 0.066
(0.043) 0.057
(0.042) 0.058
(0.044) 0.054
(0.042) 0.055
(0.042)
行業發展 階段 0.076
(0.087) 0.064
(0.079) 0.018
(0.076) 0.062
(0.078) 0.058
(0.074) 0.019
(0.073) 0.096
(0.072) 0.054
(0.072) 0.089
(0.074) 0.084
(0.070) 0.049
(0.071)
所有制 -0.059
(0.063) -0.054
(0.057) -0.031
(0.055) -0.023
(0.056) -0.022
(0.054) -0.005
(0.053) -0.056
(0.052) -0.038
(0.052) -0.034
(0.053) -0.030
(0.051) -0.016
(0.051)
是否 上市 -0.373***
(0.095) -0.358***
(0.087) _0 344***
(0.084) -0.328***
(0.086) -0.324***
(0.081) -0.311***
(0.08) -0.291***
(0.079) -0.292***
(0.079) -0.284***
(0.082) -0.281***
(0.077) -0.278***
(0.078)
競爭導向 0 405***(0.036) 0 357***(0.033)
顧客導向 0 470***(0.035) 0 384***(0.034)
HRF 0.40***(0.03) 0.30***(0.034)
競爭導向
HRF交互 0.066***
(0.0044) 0055***
(0.0044)
顧客導向
HRF交互 0.063***
(0.004) 0 052***
(0.004)
知識 搜尋 ° 357***
(0.032) 0 301***
(0.033) 0286***
(0.035) 0271***
(0.033) 0234***
(0.034)
AdjR2 0.244 0.381 0.425 0.402 0.458 0.472 0.485 0.494 0.460 0.512 0.510
F 21 291*** 34.646*** 41 51*** 3781*** 47.48*** 50.39*** 48437*** 5021*** 43.86*** 53 98*** 53.66***
注:N=631, ***P<0.01, **P<0.05, *P<0.1
4.4.3.3技術搜尋的中介效應檢驗
從表 4.33 可以看出,當自變量分別是競爭導向、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以及競 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和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時,技術搜尋作為中介變量的 間接效應顯著(置信區間不包含0),也就是說技術搜尋在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影響 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有中介作用。
表4.33 技術搜尋的中介檢驗結果
Table 4.33 Mediation Efect Test of Technology Search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競爭導向 總效應 0.405l 0.0362 0.334l 0.476l
直接效應 0.3666 0.0354 0.297l 0.4360
間接效應 0.0385 0.0ll8 0.0l73 0.0634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顧客導向 總效應 0.4697 0.0349 0.40l3 0.5382
直接效應 0.4l94 0.0355 0.3498 0.489l
間接效應 0.0503 0.0l33 0.026l 0.0789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人力資源 柔性 (HRF) 總效應 0.4039 0.0328 0.3394 0.4684
直接效應 0.3565 0.0332 0.29l3 0.42l6
間接效應 0.0474 0.0l2l 0.0256 0.0733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競爭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0.0665 0.0044 0.0579 0.075l
直接效應 0.0606 0.0044 0.05l8 0.0693
間接效應 0.0060 0.00l6 0.0032 0.0094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顧客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0.063l 0.0040 0.0553 0.0708
直接效應 0.0576 0.004l 0.0495 0.0657
間接效應 0.0054 0.00l6 0.0025 0.0088
從表4.34可以看出,各個模型的Adj R2均大于0.4, F值均在0.001水平上顯著。 由模型24可知,技術搜尋在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67, pVO.Ol;卩=0.298, pVO.Ol)。由模型25可知,技術搜尋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419, pVO.Ol;卩=0.230, pVO.Ol)。由模型26可知,技術搜 尋在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57, pVO.Ol;卩=0.249, pV0.0l) 。由模型27可知,技術搜尋在人力資源柔性-競爭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06l, pVO.Ol; p=0.22, pVO.Ol),假設H6a得到驗證。由模 型28可知,變量的系數顯著(卩=0.058, pVO.Ol;卩=0.l77, pVO.Ol),技術搜尋在人 力資源柔性-顧客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中介作用,假設H6b得到驗證。具體 的回歸模型如表 4.34 所示:
表4.34技術搜尋的中介效應檢驗
Table 4.3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echnology Search Mediation Effect Test
模型8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24 模型25 模型26 模型27 模型28
常數項 4 091***
(0.351) 2 385***
(0.355) ]752***
(0.35) 2.279***
(0.348) 2 gw*** (0.312) 2664***
(0.31) 1.018**
(0.397) 0.823**
(0.39) 1 218***
(0.389) 1 790***
(0.36) 1 879***
(0.36)
所在 行業 -0.025
(0.018) -0.022
(0.016) -0.012
(0.016) -0.015
(0.016) -0.016
(0.015) -0.007
(0.015) -0.022
(0.016) -0.012
(0.015) -0.015
(0.015) -0.016
(0.015) -0.008
(0.014)
所在 區域 0.008
(0.007) 0.011*
(0.006) 0.010
(0.006) 0.008
(0.0059) 0.010*
(0.0056) 0.008
(0.005) 0.011*
(0.006) 0.009
(0.005) 0.0086
(0.006) 0.010*
(0.005) 0.009
(0.005)
成長 階段 -0.107
(0.085) -0.075
(0.078) -0.040
(0.075) -0.016
(0.077) -0.022
(0.073) -0.0009
(0.072) -0.029
(0.076) -0.009
(0.074) 0.015
(0.075) 0.0074
(0.072) 0.019
(0.072)
市場 進入 0.137
(0.098) 0.061
(0.089) 0.127
(0.086) 0.129
(0.088) 0.066
(0.084) 0.113
(0.082) 0.024
(0.086) 0.0133
(0.084) 0.013
(0.087) 0.077
(0.082) 0.119
(0.081)
企業 規模 0.014
(0.023) 0.019
(0.021) 0.011
(0.020) -0.0005
(0.021) 0.007
(0.020) -0.0009
(0.020) 0.000
(0.021) -0.003
(0.020) -0.014
(0.021) -0.006
(0.019) -0.011
(0.020)
市場 份額 0400***
(0.038) 0.306***
(0.036) ° 322***
(0.034) ° 300***
(0.036) 0254***
(0.034) 0270***
(0.033) 0286***
(0.035) ° 307***
(0.034) 0287***
(0.035) 0245***
(0.034) 0264***
(0.033)
0127**
(0.051) 0.110**
(0.047) 0.089**
(0.045) 0.083
(0.046) 0.081*
(0.044) 0.076*
(0.043) 0.097
(0.045) 0.081*
(0.044) 0.076
(0.045) 0.073
(0.043) 0.071
(0.042)
行業發展 階段 0.076
(0.087) 0.064
(0.079) 0.018
(0.076) 0.062
(0.078) 0.058
(0.074) 0.019
(0.073) 0.020
(0.076) -0.011
(0.075) 0.026
(0.076) 0.026
(0.073) -0.0028
(0.072)
所有制 -0.059
(0.063) -0.054
(0.057) -0.031
(0.055) -0.023
(0.056) -0.022
(0.054) -0.005
(0.053) -0.064
(0.055) -0.042
(0.054) -0.036
(0.055) -0.033
(0.053) -0.016
(0.052)
是否 上市 -0.373***
(0.095) -0.358***
(0.087) _0 344***
(0.084) -0.328***
(0.086) -0.324***
(0.081) -0.311***
(0.08) -0.369***
(0.084) -0.355***
(0.082) -0.341***
(0.084) -0.335***
(0.080) -0.322***
(0.079)
競爭導向 0 405***(0.036) 0 367***(0.035)
顧客導向 0 470***(0.035) 0 419***(0.036)
HRF 0 404***(0.03) 036***(0.033)
競爭導向
HRF交互 0.066***
(0.0044) 0061***
(0.0044)
顧客導向 HRF交互 0.063***
(0.004) 0058***
(0.004)
技術 搜尋 0298***
(0.044) 0230***
(0.044) 0249***
(0.044) 0.22***
(0.043) 0.177***
(0.043)
AdjR2 0.244 0.381 0.425 0.402 0.458 0.472 0.424 0.449 0.431 0.480 0.486
F 21 291*** 34.646*** 41 51*** 3781*** 47.48*** 50.39*** 37 95*** 41 95*** 38 95*** 47.61*** 4&78***
注:N=631, ***P<0.01, **P<0.05, *P<0.1
4.4.3.4信息交互的中介效應檢驗
從表 4.35 可以看出,當自變量分別是競爭導向、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以及競 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和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時,作為中介變量的間接效應 顯著(置信區間不包含0),也就是說信息交互在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 的過程中有中介作用。
表4.35 信息交互的中介效應檢驗
Table 4.35 Mediation Effect Test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自變量 Effect SE LLCI ULCI
競爭導向 總效應 O.4O5l O.O362 O.3341 O.4761
直接效應 O.3329 O.O347 O.2647 O.4O11
間接效應 O.O722 O.O152 O.O436 O.1O39
顧客導向 總效應 O.4697 O.O349 O.4O13 O.5382
直接效應 O.3778 O.O354 O.3O83 O.4473
間接效應 O.O919 O.O158 O.O638 O.1259
人力資源 柔性
(HRF) 總效應 O.4O39 O.O328 O.3394 O.4684
直接效應 O.3147 O.O333 O.2493 O.38OO
間接效應 O.O892 O.O151 O.O62O O.12O2
競爭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O.O665 O.OO44 O.O579 O.O751
直接效應 O.O551 O.OO45 O.O463 O.O639
間接效應 O.O114 O.OO2O O.OO77 O.O156
顧客導向-
HRF交互 總效應 O.O631 O.OO4O O.O553 O.O7O8
直接效應 O.O524 O.OO42 O.O441 O.O6O7
間接效應 O.O1O6 O.OO2O O.OO69 O.O147
從表4.36可以看出,各個模型的Adj R2均大于0.4, F值均在0.001水平上顯著。 由模型29可知,信息交互在競爭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33, pVO.Ol;卩=0.442, pVO.Ol)。由模型30可知,信息交互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78, pVO.Ol;卩=0.369, pVO.Ol)。由模型31可知,信息交 互在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315, pVO.Ol;卩=0.385, pVO.Ol)。由模型32可知,信息交互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 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卩=0.055, pVO.Ol; p=0.34, pVO.Ol),假設H7a得到驗證。由模 型33可知,變量的系數顯著(卩=0.053, pVO.Ol;卩=0.292, pVO.Ol),信息交互在顧 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中介作用,假設 H7b 得到驗證。具體 的回歸模型如表 4.36 所示:
表4.36信息交互的中介效應檢驗
Table 4.3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Mediation Effect Test
模型8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29 模型30 模型31 模型32 模型33
常數項 4 091***
(0.351) 2 385***
(0.355) ]752***
(0.35) 2.279***
(0.348) 2 gw***
(0.312) 2.664***
(0.31) 0.201
(0.41) 0.131**
(0.40) 0.512***
(0.400) 1.123***
(0.38) 1 258***
(0.38)
所在 行業 -0.025
(0.018) -0.022
(0.016) -0.012
(0.016) -0.015
(0.016) -0.016
(0.015) -0.007
(0.015) -0.014
(0.015) -0.007
(0.015) -0.009
(0.015) -0.010
(0.015) -0.005
(0.014)
所在 區域 0.008
(0.007) 0.011*
(0.006) 0.010
(0.006) 0.008
(0.0059) 0.010*
(0.0056) 0.008
(0.005) 0.011*
(0.006) 0.009
(0.005) 0.0087
(0.006) 0.010*
(0.005) 0.009
(0.005)
成長 階段 -0.107
(0.085) -0.075
(0.078) -0.040
(0.075) -0.016
(0.077) -0.022
(0.073) -0.0009
(0.072) 0.014
(0.074) 0.027
(0.073) 0.047
(0.074) 0.0037
(0.071) 0.044
(0.071)
市場 進入 0.137
(0.098) 0.061
(0.089) 0.127
(0.086) 0.129
(0.088) 0.066
(0.084) 0.113
(0.082) 0.081
(0.084) 0.0134
(0.082) 0.137
(0.084) 0.083
(0.080) 0.122
(0.080)
企業 規模 0.014
(0.023) 0.019
(0.021) 0.011
(0.020) -0.0005
(0.021) 0.007
(0.020) -0.0009
(0.020) 0.012
(0.020) 0.006
(0.019) -0.003
(0.020) 0.003
(0.019) -0.003
(0.019)
市場 份額 0400***
(0.038) 0.306***
(0.036) ° 322***
(0.034) ° 300***
(0.036) 0254***
(0.034) 0270***
(0.033) 0283***
(0.034) ° 304***
(0.033) 0287***
(0.034) 0 248***
(0.033) 0.266***
(0.033)
0127**
(0.051) 0.110**
(0.047) 0.089**
(0.045) 0.083
(0.046) 0.081*
(0.044) 0.076*
(0.043) 0.111
(0.044) 0.095**
(0.043) 0.091
(0.044) 0.087**
(0.042) 0.083**
(0.042)
行業發展 階段 0.076
(0.087) 0.064
(0.079) 0.018
(0.076) 0.062
(0.078) 0.058
(0.074) 0.019
(0.073) 0.028
(0.074) -0.003
(0.073) 0.032
(0.074) 0.032
(0.071) 0.0036
(0.071)
所有制 -0.059
(0.063) -0.054
(0.057) -0.031
(0.055) -0.023
(0.056) -0.022
(0.054) -0.005
(0.053) -0.053
(0.053) -0.035
(0.053) -0.030
(0.054) -0.027
(0.051) -0.013
(0.051)
是否 上市 -0.373***
(0.095) -0.358***
(0.087) _0 344***
(0.084) -0.328***
(0.086) -0.324***
(0.081) -0.311***
(0.08) -0.337***
(0.082) -0.33***
(0.080) -0.318***
(0.082) -0.314***
(0.078) -0.306***
(0.078)
競爭導向 0 405***(0.036) 0.333***(0.035)
顧客導向 0 47***(0.035) ° 378***(0.035)
HRF 0.4***(0.03) 0 315***(0.03)
競爭導向
HRF交互 0.066***
(0.0044) 0 055***
(0.0045)
顧客導向
HRF交互 0.063**
(0.004) 0 053***
(0.004)
信息交互 0442***
(0.047) 0.369***
(0.048) ° 385***
(0.049) ° 34***
(0.047) 0292***
(0.048)
AdjR2 0.244 0.381 0.425 0.402 0.458 0.472 0.459 0.475 0.457 0.500 0.502
F 21 291*** 34.646*** 41 51*** 3781*** 47.48*** 50.39*** 43.64*** 46.59*** 43 28*** 51 39*** 51 91***
注:N=631, ***P<0.01, **P<0.05, *P<0.1
4.4.4進一步討論
由于制造業行業具有體量大,創新需求較大的特點,其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之間的 影響關系可能會與其他行業有所差異,因此,本文將企業所在行業進行劃分,分為制造 業和非制造業來進行行業的進一步討論。其中,問卷涉及的制造業企業樣本有 304 份, 占總數的 48%。
4.4.4.1制造業企業的回歸分析
本文利用 304份制造業企業數據對變量間關系進一步驗證,結果如表 4.37 所示。
表 4.37 制造業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和市場搜尋對競爭優勢的回歸結果
Table 4.37 Regression Results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y
Interaction and Marker Search on Competition Advantage in 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常數項 4.21*** 0.915* 0.55** 2.09*** 1.755***
(0.505) (0.531) (0.517) (0.23) (0.281)
所在區域 -0.004 0.000 -0.003 0.007 0.007
(0.01) (0.008) (0.008) (0.004) (0.005)
成長階段 -0.121 -0.033 -0.006 -0.0022 0.009
(0.135) (0.116) (0.112) (0.058) (0.058)
市場進入時間 0.25*
(0.145) 0.206*
(0.124) 0.183
(0.119) 0.053
(0.068) 0.094
(0.066)
企業規模 0.035 0.013 -0.001 0.016 0.009
(0.033) (0.028) (0.027) (0.015) (0.015)
市場份額 0.361*** 0.237*** 0.206*** 0.21*** 0.232***
(0.056) (0.050) (0.048) (0.027) (0.027)
成立年限 0.176** 0.151** 0.125** 0.070 0.064
(0.073) (0.062) (0.060) (0.031) (0.03)
行業發展階段 -0.04
(0.125) -0.029
(0.107) -0.028
(0.103) 0.054
(0.054) 0.026
(0.053)
所有制 -0.023 0.025 0.024 -0.030 -0.022
(0.091) (0.078) (0.075) (0.043) (0.042)
是否上市企業 -0.443*** -0.352*** -0.343*** -0.275*** -0.273***
(0.135) (0.116) (0.111) (0.063) (0.062)
競爭導向 0.216*** 0.196*** 0.194***
(0.051) (0.049) (0.037)
顧客導向 0.424*** 0.327*** 0.258***
(0.052) (0.054) (0.042)
HRF 0.243*** 0.261*** 0.183***
(0.050) (0.037) (0.037)
競爭導向-HRF交互 0.025***
(0.0036)
顧客導向-HRF交互 0.026***
(0.003)
Adj R2 0.220 0.434 0.475 0.328 0.347
F 10.493*** 22.127*** 23.869*** 50.254*** 54.59***
注:N=304,括號里是標準誤差;***p<0.01, **p<0.05, *p<0.1 (雙尾檢驗)
模型1-5的擬合優度效果較好,F值均顯著。從表中模型1-3可以看出,當以制造 企業為實證對象時,新進人企業的競爭導向、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企業競爭優勢
的影響都是正向顯著的(p<0.01)。由模型4、5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市場導向-人力資 源柔性的交互作用顯著(卩=0.025,p<0.01;卩=0.026,p<0.01)。
表4.38 制造業企業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Table 4.38Regression Analysis of Mediation Effect of External Search in Manufacturing Firm
模型6 模型7 模型8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常數項 1.295** 0.922* 2.622*** 2.54*** 1.011* 0.769 2.23*** 2.307***
(0.539) (0.527) (0.502) (0.48) (0.53) (0.521) (0.49) (0.48)
所在區域 -0.003 -0.004 -0.002 -0.006 0.000 -0.003 -0.001 -0.005
(0.009) (0.008) (0.009) (0.008) (0.008) (0.008) (0.008) (0.008)
成長階段 -0.009 -0.052 -0.008 -0.058 0.016 -0.034 0.017 -0.039
(0.118) (0.114) (0.⑵ (0.115) (0.116) (0.113) (0.⑵ (0.114)
市場進入 0.152 0.208* 0.16 0.196 0.149 0.206* 0.158 0.193
時間 (0.126) (0.122) (0.127) (0.123) (0.124) (0.121) (0.127) (0.122)
企業規模 0.013 -0.005 0.016 -0.007 0.000 -0.014 -0.002 -0.017
(0.029) (0.028) (0.029) (0.028) (0.028) (0.028) (0.028) (0.028)
市場份額 0.227*** 0.26*** 0.237*** 0.261*** 0.218*** 0.254*** 0.226*** 0.254***
(0.052) (0.049) (0.052) (0.049) (0.050) (0.049) (0.050) (0.049)
成立年限 0.105 0.138** 0.107 0.135** 0.088 0.125** 0.088 0.122**
(0.064) (0.062) (0.064) (0.062) (0.063) (0.061) (0.064) (0.062)
行業發展 -0.013 -0.026 0.000 -0.028 0.013 -0.007 0.026 -0.009
階段 (0.109) (0.105) (0.11) (0.107) (0.107) (0.105) (0.108) (0.106)
所有制 -0.007 0.05 -0.010 0.05 -0.02 0.040 -0.022 0.037
(0.079) (0.077) (0.008) (0.078) (0.078) (0.076) (0.078) (0.078)
是否上市 -0.366*** -0.371*** -0.370*** -0.367*** -0.359*** -0.367*** -0.362*** -0.364***
企業 (0.118) (0.114) (0.119) (0.115) (0.116) (0.113) (0.117) (0.114)
競爭導向 0.257***
(0.051) 0.259***
(0.050)
顧客導向 0.365***
(0.054) 0.352***
(0.054)
HRF 0.326*** 0.240*** 0.279*** 0.21***
(0.051) (0.053) (0.053) (0.054)
競爭導向- 0.057*** 0.052***
HRF交互 (0.007) (0.007)
顧客導向- 0.059*** 0.054***
HRF交互 (0.006) (0.006)
市場搜尋 0.078* 0.058 0.093** 0.061
(0.044) (0.043) (0.043) (0.043)
知識搜尋 0.171*** 0.127*** 0.189*** 0.127***
(0.049) (0.048) (0.047) (0.048)
Adj R2 0.415 0.450 0.399 0.438 0.432 0.460 0.422 0.447
F 1&885*** 21.676*** 19.321*** 22.452*** 20.23*** 22.487*** 21.106*** 23.27***
注:N=304,括號里是標準誤差;***p<0.01, **p<0.05, *p<0.1 (雙尾檢驗)
從模型 6-9可以看出,市場搜尋只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以及兩者交互時有正 向的部分中介作用,市場搜尋在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以及兩者交互時沒有顯著的正 向中介作用。這一結論與之前的回歸結果一致。從模型10-13可以看出,知識搜尋的部 分中介作用均顯著,這一結論與之前的回歸結果一致。
續表 4.38
模型14 模型15 模型16 模型17 模型18 模型19 模型20 模型21
常數項 0.680 0.653 1.942*** 2.17*** 0.43 0.423* 1.55*** 1.85***
(0.560) (0.541) (0.526) (0.51) (0.572) (0.55) (0.551) (0.54)
所在區域 -0.003 -0.005 -0.003 -0.006 -0.001 -0.003 -0.001 -0.005
(0.008) (0.008) (0.008) (0.008) (0.008) (0.008) (0.008) (0.008)
成長階段 -0.031 -0.066 -0.033 -0.073 -0.014 -0.054 -0.015 -0.060
(0.116) (0.113) (0.117) (0.114) (0.115) (0.113) (0.116) (0.114)
市場進入 0.184 0.229* 0.196 0.219* 0.181 0.227* 0.192 0.216
時間 (0.124) (0.122) (0.125) (0.122) (0.123) (0.120) (0.124) (0.123)
企業規模 -0.009 -0.019 -0.01 -0.022 0.007 -0.008 0.007 -0.010
(0.029) (0.028) (0.029) (0.028) (0.028) (0.027) (0.028) (0.028)
市場份額 0.212*** 0.251*** 0.22*** 0.252*** 0.214*** 0.251*** 0.222*** 0.251***
(0.050) (0.048) (0.05) (0.048) (0.050) (0.048) (0.050) (0.048)
成立年限 0.102 0.136** 0.104 0.134** 0.119* 0.146** 0.122* 0.144**
(0.062) (0.061) (0.063) (0.062) (0.062) (0.061) (0.063) (0.061)
行業發展 -0.041 -0.046 -0.033 -0.049 -0.055 -0.057 -0.049 -0.059
階段 (0.107) (0.105) (0.108) (0.107) (0.106) (0.104) (0.107) (0.105)
所有制 -0.039 0.026 -0.044 0.025 -0.056 0.010 -0.062 0.007
(0.078) (0.076) (0.078) (0.077) (0.077) (0.077) (0.078) (0.077)
是否上市 -0.39*** -0.388*** -0.396*** -0.386*** -0.328*** -0.345*** -0.329*** -0.341***
企業 (0.116) (0.113) (0.117) (0.115) (0.115) (0.113) (0.116) (0.114)
競爭導向 0.259***
(0.050) 0.244***
(0.05)
顧客導向 0.344***
(0.055) 0.33***
(0.055)
HRF 0.299*** 0.235*** 0.271*** 0.214***
(0.050) (0.051) (0.052) (0.052)
競爭導向- 0.055*** 0.050***
HRF交互 (0.007) (0.007)
顧客導向- 0.056*** 0.052***
HRF交互 (0.006) (0.006)
技術搜尋 0.241*** 0.154** 0.261*** 0.164***
(0.064) (0.065) (0.064) (0.065)
信息交互 0.304*** 0.215*** 0.329*** 0.226***
(0.072) (0.073) (0.071) (0.074)
Adj R2 0.436 0.457 0.423 0.446 0.442 0.463 0.432 0.451
F 20.497*** 22.265*** 21.202*** 23.164*** 21.015*** 22.735*** 21.958*** 23.657***
注:N=304,括號里是標準誤差;***p<0.01, **p<0.05, *p<0.1 (雙尾檢驗)
從模型 14-21,可以看出,技術搜尋和信息交互的中介作用都顯著,且由于市場導 向、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項均在 99%的置信區間上顯著,所以在制造業企業數據中, 技術搜尋和信息交互存在部分中介效應。這一結論與之前的結論一致。
4.4.4.2非制造業企業的回歸分析
本文利用 327份非制造業企業數據對變量間關系進一步驗證,結果如表 4.39 所示。
表 4.39 非制造業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和市場搜尋對競爭優勢的回歸結
果
Table 4.39 Regression Results of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Interaction and Marker Search on Competition Advantage in non-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22 模型23 模型24 模型25 模型26
常數項 3.74*** 0.760* 0.105 1.798*** 1.746***
(0.48) (0.448) (0.435) (0.212) (0.217)
所在區域 0.018* 0.019*** 0.022*** 0.005 0.03
(0.009) (0.007) (0.007) (0.004) (0.005)
成長階段 -0.08 -0.027 0.029 -0.0021 -0.003
(0.112) (0.090) (0.086) (0.056) (0.058)
市場進入時間 0.064
(0.134) -0.032
(0.108) -0.010
(0.102) 0.043
(0.060) 0.064
(0.066)
企業規模 -0.004 0.014 0.012 0.012 0.010
(0.033) (0.027) (0.026) (0.015) (0.015)
市場份額 0.43*** 0.295*** 0.241*** 0.25*** 0.233***
(0.054) (0.045) (0.043) (0.027) (0.027)
成立年限 0.083 0.033 0.015 0.072 0.065
(0.072) (0.059) (0.055) (0.031) (0.03)
行業發展階段 0.19
(0.123) 0.046
(0.100) 0.062
(0.094) 0.052
(0.054) 0.045
(0.053)
所有制 -0.087 -0.067 -0.041 -0.02 -0.03
(0.087) (0.070) (0.066) (0.043) (0.042)
是否上市企業 -0.303** -0.343*** -0.304*** -0.245*** -0.263***
(0.137) (0.110) (0.104) (0.03) (0.062)
競爭導向 0.370*** 0.310*** 0.249***
(0.047) (0.045) (0.039)
顧客導向 0.371*** 0.300*** 0.247***
(0.046) (0.045) (0.038)
HRF 0.255*** 0.247*** 0.228***
(0.040) (0.032) (0.032)
競爭導向-HRF 0.027***
交互 (0.003)
顧客導向-HRF 0.026***
交互 (0.003)
Adj R2 0.256 0.517 0.570 0.393 0.395
F 13.466*** 32.772*** 37.04*** 71.366*** 72.094***
注:N=327,括號里是標準誤差;***p<0.01, **p<0.05, *p<0.1 (雙尾檢驗)
模型22-26的擬合優度效果較好,F值均顯著。從表中模型22-24可以看出,當以 制造企業為實證對象時,新進人企業的競爭導向、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企業競爭
優勢的影響都是正向顯著的(p<0.01)。由模型25、26中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市場導向
-人力資源柔性的交互作用顯著(卩=0.027,p<0.01;卩=0.026,p<0.01)。
表4.40 非制造業企業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Table 4.40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ediation Effect of External Search in non-Manufacturing
模型27 模型28 模型29 模型30 模型31 模型32 模型33 模型34
常數項 0.359 0.270 1.968*** 1.934*** 0.117 0.177 1.667*** 1.788***
(0.48) (0.486) (0.457) (0.459) (0.46) (0.467) (0.435) (0.439)
所在區域 0.022*** 0.023*** 0.002*** 0.023*** 0.019*** 0.020*** 0.018** 0.020***
(0.007) (0.007) (0.007) (0.007) (0.007) (0.006) (0.007) (0.007)
成長階段 0.017 0.094 -0.002 0.079 0.019 0.092 0.007 0.078
(0.091) (0.091) (0.092) (0.093) (0.088) (0.090) (0.090) (0.092)
市場進入 -0.011 0.034 -0.014 0.023 -0.024 0.027 -0.024 0.017
時間 (0.108) (0.108) (0.110) (0.110) (0.105) (0.106) (0.107) (0.109)
企業規模 0.007 0.021 0.009 0.018 -0.010 0.005 -0.008 0.003
(0.027) (0.027) (0.028) (0.028) (0.026) (0.027) (0.027) (0.027)
市場份額 0.262*** 0.268*** 0.274*** 0.270*** 0.255*** 0.264*** 0.265*** 0.266***
(0.046) (0.046) (0.046) (0.047) (0.045) (0.045) (0.045) (0.046)
成立年限 0.043 -0.009 0.044 0.009 0.051 -0.002 0.048 0.016
(0.058) (0.059) (0.060) (0.060) (0.057) (0.058) (0.058) (0.059)
行業發展 0.139 0.089 0.139 0.087 0.119 0.075 0.122 0.075
階段 (0.099) (0.100) (0.101) (0.102) (0.096) (0.098) (0.099) (0.100)
所有制 -0.016 -0.055 -0.007 -0.047 -0.019 -0.059 -0.010 -0.050
(0.070) (0.070) (0.072) (0.072) (0.068) (0.069) (0.070) (0.071)
是否上市 -0.291*** -0.258*** -0.284** -0.252** -0.279*** -0.248** -0.268** -0.241**
企業 (0.11) (0.111) (0.113) (0.113) (0.108) (0.109) (0.110) (0.112)
競爭導向 0.361***
(0.047) 0.373***
(0.045)
顧客導向 0.353***
(0.047) 0.348***
(0.046)
HRF 0.306*** 0.298*** 0.282*** 0.284***
(0.042) (0.042) (0.041) (0.042)
競爭導向- 0.068*** 0.066***
HRF交互 (0.006) (0.006)
顧客導向- 0.063*** 0.061***
HRF交互 (0.006) (0.006)
市場搜尋 0.105*** 0.104*** 0.100** 0.100**
(0.039) (0.039) (0.040) (0.040)
知識搜尋 0.181*** 0.154*** 0.179*** 0.151***
(0.038) (0.039) (0.038) (0.040)
Adj R2 0.538 0.516 0.498 0.512 0.543 0.529 0.521 0.508
F 30.471*** 29 941*** 30.415*** 30.051*** 33.317*** 31.509*** 33.264*** 32.59***
注:N=327,括號里是標準誤差;***p<0.01, **p<0.05, *p<0.1 (雙尾檢驗)
從模型 27-30可以看出,市場搜尋無論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以及兩者交互時 還是在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以及兩者交互時均有顯著的正向中介作用,由于市場導 向、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項均正向顯著,因此,市場搜尋在非制造業企業市場導向影 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這一結論與之前制造業企業的回歸結果基本一 致。也就是說與制造業企業相比,非制造業企業的市場搜尋的中介作用更大一些。從模 型 31-34 可以看出,知識搜尋的部分中介作用均成立,與制造業企業的回歸結果一致。
續表 4.40
模型35 模型36 模型37 模型38 模型39 模型40 模型41 模型42
常數項 0.110 -0.080 1.570*** 1.466*** -0.690 -0.744 0.631 0.642
(0.508) (0.513) (0.497) (0.497) (0.515) (0.52) (0.516) (0.519)
所在區域 0.021*** 0.022*** 0.021*** 0.022*** 0.020*** 0.020*** 0.019*** 0.020***
(0.007) (0.007) (0.007) (0.007) (0.007) (0.007) (0.007) (0.007)
成長階段 0.040 0.119 0.026 0.108 0.088 0.154* 0.077 0.144
(0.092) (0.092) (0.093) (0.093) (0.089) (0.089) (0.091) (0.091)
市場進入 -0.003 0.038 -0.010 0.026 0.000 0.040 -0.004 0.030
時間 (0.107) (0.107) (0.109) (0.109) (0.104) (0.104) (0.106) (0.106)
企業規模 -0.005 0.008 -0.003 0.006 -0.002 0.010 0.000 0.008
(0.027) (0.027) (0.027) (0.027) (0.026) (0.026) (0.027) (0.027)
市場份額 0.251*** 0.254*** 0.261*** 0.255*** 0.252*** 0.258*** 0.263*** 0.260***
(0.046) (0.046) (0.046) (0.047) (0.044) (0.044) (0.045) (0.045)
成立年限 0.047 -0.004 0.047 0.013 0.058 0.013 0.059 0.029**
(0.058) (0.058) (0.059) (0.059) (0.056) (0.057) (0.057) (0.058)
行業發展 0.098 0.047 0.095 0.042 0.111 0.069 0.110 0.067
階段 (0.099) (0.100) (0.101) (0.101) (0.096) (0.097) (0.097) (0.098)
所有制 -0.029 -0.067 -0.021 -0.060 0.003 -0.031 0.012 -0.024
(0.070) (0.070) (0.071) (0.071) (0.068) (0.068) (0.069) (0.069)
是否上市 -0.291*** -0.260** -0.285** -0.254** -0.304*** -0.275** -0.298*** -0.27***
企業 (0.110) (0.110) (0.112) (0.112) (0.107) (0.107) (0.109) (0.109)
競爭導向 0.341***
(0.047) 0.315***
(0.046)
顧客導向 0.337***
(0.047) 0.304***
(0.047)
HRF 0.304*** 0.294*** 0.271*** 0.266***
(0.042) (0.042) (0.041) (0.042)
競爭導向- 0.066*** 0.059***
HRF交互 (0.006) (0.006)
顧客導向- 0.061*** 0.055***
HRF交互 (0.006) (0.006)
技術搜尋 0.172*** 0.191*** 0.187*** 0.200***
(0.058) (0.057) (0.059) (0.059)
信息交互 0.342*** 0.339*** 0.357*** 0.351***
(0.063) (0.064) (0.065) (0.065)
Adj R2 0.523 0.522 0.504 0.503 0.551 0.546 0.533 0.528
F 30.757*** 30.65*** 31.124*** 31.05*** 34.347*** 33.629*** 34.885*** 34.198***
注:N=327,括號里是標準誤差;***p<0.01,**p<0.05,*p<0.1 (雙尾檢驗)
從模型 35-42,可以看出,技術搜尋和信息交互的中介作用都顯著,并且由于市場 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項的系數均為正向顯著,所以,技術搜尋和信息交互在非 制造業企業中的中介作用為部分中介,與之前的結論一致。
4.5結果討論
通過設計發放問卷,并對回收的631份有效樣本進行統計回歸分析,探討了新進入
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并驗證了新進 入企業外部搜尋在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獲得過程中的中 介效應。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對研究假設進行整理與匯總,檢驗結果如表 4.41 所示。
表4.41 假設結果統計
Table 4.41 Statistics of Hypothesis Results
假設 結果
H1: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 支持
H2: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 支持
H3:新進入企業的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 支持
H4a:市場搜尋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 支持
H4b:市場搜尋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不支持
H5a:知識搜尋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 支持
H5b:知識搜尋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支持
H6a:技術搜尋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 支持
H6b:技術搜尋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支持
H7a:信息交互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 支持
H7b:信息交互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 支持
從表4.41可以看出,只有市場搜尋在人力資源柔性-顧客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的 中介作用未通過檢驗。本文認為市場搜尋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 過程中的中介作用沒有得到驗證的原因可能是市場搜尋的中介作用可能是非線性的。例 如,當市場信息接近飽和時,繼續實施過度的市場搜尋可能會導致顧客需求不準確、市 場信息偏離,以及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反而削弱了新進入企業通過顧客導向獲得競爭優 勢的作用。對新進入企業來說,可能更傾向于通過信息交互來精準定位市場和顧客需求。 通過對假設和實證結果的分析,本文對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外部搜尋對競爭優勢 的作用機制整理如下:
(1) 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能夠有助于競爭優勢的獲得,不同的 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顧客導向對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的系數最大,即,新進入企業的顧客導向對競爭優勢獲得的作用最大。人力資源柔性-競 爭導向交互、人力資源柔性-顧客導向交互能夠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也 就是說,當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或者顧客導向時,人力資源柔性最大化能夠促進新 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
該部分的研究結果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提供一定指導。首先,在競 爭導向和顧客導向決策時,新進入企業應當首選顧客導向,原因如下:(1)顧客導向對 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的效果最好;(2)顧客導向是有助于企業獲得忠誠顧客、品 牌效應進而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同時,不易激發市場中市場地位較高的競爭 對手的攻擊行為。競爭導向雖然能快速獲得顧客滿意和短期競爭優勢,但是更易激發競 爭對手的反擊,因此不利于新進入企業的長遠發展。競爭導向更像是“飲鴆止渴”的策略, 而顧客導向是“厚積薄發”。但是在實踐中,這兩種策略沒有對錯和優劣之分,需要管理 者在合適的時機選擇恰當的戰略,快速占領市場。另一方面,管理者在實踐中應該重新 審視人力資源柔性的促進作用,與市場導向相結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柔性和 市場導向的正向作用。
(2) 外部搜尋在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能夠發揮正向中介效 應促進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的提升效果,但不同的搜尋行為適應的市場導向存在差 異。但市場搜尋在人力資源柔性-競爭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 但在人力資源柔性-顧客導向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沒有得到驗證。新進 入企業競爭優勢可以通過獲得外部搜尋來獲得。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有不同程度的促進 作用。雖然市場搜尋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沒 有得到驗證,但不能代表市場搜尋沒有中介作用。
外部搜尋的中介作用表明,新進入企業通過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獲得競爭優勢 存著幾種可能的路徑。在新進入企業的實踐管理中,管理者可以綜合考量企業的人力資 源柔性和組織架構,有目的地培育跨界搜尋、信息交互的幾種外部搜尋行為來獲得競爭 優勢。需要管理者注意的是,當實施顧客導向時,需要準確衡量本企業的市場信息需求 和顧客需要的差異,避免過度偏離戰略,導致獲得競爭優勢的作用不明顯,浪費企業寶 貴的資源,錯失獲得市場地位和中忠誠顧客的最佳時機。
4.6本章小結
本文結合位置優勢理論,從資源視角探討了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新進入 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關系,并從行為視角分析新進入企業的外部搜尋在其中的正向中介 作用。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問卷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多層線性回歸分析得到變量間 的影響關系。研究表明,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能夠有助于競爭優勢 的獲得。市場搜尋在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 用,但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沒有得到驗證。知 識搜尋能夠在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起到正向 的中介作用。技術搜尋能夠在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 過程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信息交互能夠在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 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
第5 章 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
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
在上一章中,本文探究了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但關于外部搜尋的作用邊界還有待 分析。在本章中,從競爭網絡的視角出發,利用收集到的調查問卷數據探究在不同競爭 網絡結構下,外部搜尋對競爭優勢的正向影響差異。這一研究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進 一步擴展現有競爭網絡結構的研究,在外部搜尋提升競爭優勢的過程中分析競爭網絡結 構的情境作用,有助于從創新、動態競爭和產業組織經濟學三個方面更好地理解競爭網 絡結構的調節作用;二是探究不同情境下的外部搜尋的作用邊界,進一步拓展外部搜尋 的研究。
5.1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5.1.1競爭網絡規模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競爭網絡中隨著企業間競爭關系的建立,主體間信息流動頻繁,這為新進入企業了 解其他競爭對手的行動和策略提供了基礎。同時,企業主體間的攻擊-響應的競爭互動過 程使得主體間的知識和信息溢出。競爭網絡規模較大的新進入企業,表明行業中競爭對 手較多,新進入企業的外部聯系越廣,新進入企業可以通過與某個特定的競爭對手之間 的關系橋梁嵌入到更大的外部性網絡中,通過這種橋梁關系獲取更多的有價知識。
競爭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 規模越大,新進入企業通過競爭網絡獲得行業內新穎的知識就越多。這些知識主要包括 競爭對手的經營策略、最新的商業模式,產品研發技術等等。通過觀測和識別競爭對手 的行為和創新產品,例如通過注入產品首次亮相和新聞發布之類的時間來手機有關其競 爭對手的創新信息,及時獲得新穎的思想推進新進入企業的產品創新研發的進展。及時 獲取新興思想將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創新過程,從而幫助它獲得先發優勢或迅速追趕。競 爭網絡較小的公司可能與創新者沒有競爭關系。由于缺乏管理人員的關注或缺乏傳播信 息的媒體,其獲得創新的機會將受到限制。因此,公司可能只會在較晚的時候才了解創 新,這很可能使創新處于各種后發劣勢之下,或者更糟的是處于過時的風險之下。
其次,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越大,新進入企業通過競爭網絡獲得市場和顧客 需求的信息就越多。例如通過研究競爭對手的新產品來推斷創新進展或者潛在的市場需 求。獲得更多更新的市場需求信息也是新進入企業應對競爭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在激烈 的市場中,往往由行業老大或新進入者發起的攻擊都可以確定其競爭優勢及其績效
(Chen和Miller, 2015[335])。為了避免此類攻擊的可怕后果并贏得戰斗,新進入企業 通常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及時應對攻擊競爭的前提是新進入企業必須在足夠 的時間內意識到來自競爭對手的這些攻擊。只有在新進入企業了解攻擊是什么以及隨之 而來的影響之后,它才能有效地做出響應。網絡內的信息流動通常可以幫助新進入企業 覺察到危險信號。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的范圍越廣,能感知到的潛在攻擊就越多。更 重要的是,廣泛的網絡還降低了不被視為競爭對手的行業內同行發出意外攻擊的可能性 大量研究和商業軼事表明,來自意外競爭對手的攻擊有時甚至更有害。當新進入企業的 競爭網絡僅限于少數競爭者時,它可能不會意識到來自其他競爭者的攻擊,并且會成為 意外沖擊的受害者。隨后,由于缺乏對攻擊的意識和不及時的響應,其優勢可能會被削 弱(Gimeno, 2004[139])。
最后,競爭網絡也可以成為企業通過組織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優勢的動力來源。 正如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所公認的那樣,產品市場內的競爭為企業提高運營效率和進行 不斷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本質上,這種自我增強是市場效率的基礎。競爭網絡 是這些競爭壓力的載體和傳遞者。當新進入企業與許多行業內的同行之間形成競爭網絡 時,這種聯系很可能將壓力轉移給焦點公司。當競爭對手改進運營或創新時,新進入企 業必須效法。例如,通過競爭網絡中溢出的信息,新進入企業能夠識別競爭對手的創新 性的行為或者有效的經營模式,通過組織學習改進自身的經營模式和創新行為,跟隨競 爭對手的戰略步伐。否則,新進入企業在激烈的競爭將會被淘汰。相反,當新進入企業 僅與小部分競爭者進行競爭時,競爭壓力往往很小。
5.1.2競爭網絡密度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企業所在的競爭網絡密度用于刻畫焦點企業在網絡中于其他節點相互連邊的密集 程度。當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對手也相互競爭時,企業間的行為將是相互依賴的。網絡連 接越密切,相互依存的行動應該越多。密集網絡所帶來的規范環境使得網絡成員更傾向 于與熟悉的伙伴合作,產生的鎖定效應會將其他成員排除在外(Hipkinand和Naude, 2006[336])。密集網絡中新進入企業維持現有的大量聯結需要的成本和資源更多(其中包 括了對網絡成員已失去優勢的聯結),高額的成本可能讓新進入企業沒有力量再去培養 有前景的新聯結(Gargiulo和Benassi, 2000[337]),從而錯失異質性信息的來源。
密集連接的網絡應該比稀疏連接對競爭模式有不同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方面,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競爭互動的過程中,企業之間的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 會使得企業間的行為趨向于一致。密集網絡中高凝聚力和分享標準的發展, 將產生強 烈的行為一致壓力而不是差異的行為(Kraatz, 1998[338]),并且阻礙新成員的加入。這 就導致了難以獲得更多的創新思想,捕捉和識別市場信號的難度增加,新進入企業可能 會選擇有較多經驗和保守的創新行為,這種“路徑依賴”會削弱新進入企業的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與競爭對手連接的新進入企業能夠通過與其他企業主體間的信號“傳遞- 轉譯”的過程獲得來自外部環境的信息。然而,有密集連接的新進入企業也會面臨更加 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獲得來自競爭對手更多的外部競爭壓力。當來自外部傳導的創新 和競爭壓力較大時,新進入企業可能會陷入競爭的“牢籠”,面臨外部的高壓和復雜的環 境,新進入企業的經營決策很大概率上會出現失誤。例如無出其右的諾基亞在競爭對手 紛紛轉向智能手機市場時,未能及時調整經營方向,錯失智能手機市場,最后在競爭中 淘汰。
新進入企業能夠通過外部搜尋獲得知識和信息開展創新行為,突破技術界限,推出 新產品,進而在市場中獲得了相應的競爭優勢。但與此同時,新進入企業所在的競爭網 絡能夠將網絡中各個企業的行為和信息進行企業間的傳遞。關注通過競爭網絡傳導接收 到的信號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一些有利信息,比如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競爭行為 和最新產品,進而推測出競爭對手的目標市場和未來可能的行動。然而,當新進入企業 的自我競爭網絡密度較大時,對新進入企業來說,外部競爭環境較為激烈,新進入企業 獲得的來自各個競爭對手和外部環境的信息也就越多。此時,新進入企業在市場中獲得 競爭優勢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快速做出正確決策。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和紛繁復雜的 競爭對手的行為信息,新進入企業的決策者需要針對這些信息進行轉譯分析,根據新進 入企業目前的能力和資源分析可能的方案,進而評估決策方案、做出有效響應。但是, 面對激烈的外部競爭壓力和大量的市場和競爭對手的信息,新進入企業的資源和信息轉 譯能力有限時,管理者難以從冗余的信息中分析得到有利信息,進而出現決策失誤,錯 失推出新產品占領市場進而獲得競爭優勢的良機。
5.1.3競爭網絡異質性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理論分析
異質性網絡可以降低網絡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降低調研、信息、決策、治理和執 行等創新成本,從而可以推動創新的實施;而在一個高度信任的環境中,企業可以減少 對突發事件的顧慮,能夠集中精力做好新產品的開發和創新(Knack和Philip, 1997[339])。 異質性的網絡可以通過多種路徑推動創新(Song等,2003[340])。首先,網絡之中蘊含 大量的資源、知識、技術和信息等內容,可以為新創企業創新的實施提供可靠的基礎保 障,可以滿足技術、知識等要素向創新轉化的條件。其次,交互的網絡關系可以為企業 提供知識、技能和經驗,提高網絡成員間的信任,分散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改 善企業間關系。再次,異質性的網絡會促進網絡成員之間的主動交流,從而促進知識的 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可以彌補企業創新所需的知識、資源、技術等條件,從而 推動創新的實施和創新績效的達成。最后,異質性程度高的網絡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 網絡成員對問題的不同意見將引導團隊對外部環境存在的機會、危險,自身的優劣勢, 各種方案的利弊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做出高質量的決策,提高創新能力(Wendy等, 2005[341])。
異質性的競爭網絡比同質的網絡更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競爭網絡異質 性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新進入企業能通過異質性的競爭網絡獲得更 多其他領域和市場的知識。異質性的競爭網絡表明新進入企業與不同細分市場的企業主 體建立了信息交流的渠道,搭建了知識“共享”的平臺,雖然這種“共享”主要是通過溢出 效應實現的。異質性的知識通過網絡聯系能夠傳遞到新進入企業,有利于新進入企業把 握市場動向,進而針對目標市場,明確潛在的市場需求和目標群體,進行產品研發,搶 先一步占領市場。
其次,異質性的網絡還能為新進入企業提供多樣化的信息,包括技術革新、產品創 新、市場和顧客偏好信息等,這些信息能助力于新進入企業在實施產品創新和經營模式 改進時獲得更多的解決方案和有效的市場反饋信息,進而選擇有效方案進行組織創新, 有利于競爭優勢。
最重要的是,新進入企業嵌入異質性較高的競爭網絡也是應對激烈競爭的一種方式 當一個企業的競爭對手同質化程度嚴重時,企業間的競爭壓力較大。為了保持競爭力, 企業會選擇進入細分市場轉移和分散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Skilton和Bernardes, 2015[144])。異質性程度較高的競爭網絡,企業主體間的競爭程度被弱化,企業間競爭的 注意力獲得分散,不同細分市場中的企業間競爭關系較為模糊,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壓力 得以緩解,新進入企業管理者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如何定位目標群體和組織創新層面,更 有利于新進入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存活。
5.2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假設提 出
5.2.1網絡規模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在本文的理論中,競爭網絡提供的三種類型的收益本質上主要是信息性的。正是網 絡中涌現的新思想的信息被注入到新進入企業的創新過程中,而競爭者的攻擊信息則使 新進入企業能夠及時制定應對措施,并感受到持續改進的動力。新進入企業從競爭網絡 中搜索有用信息所采取的行動成為企業能否從其外部搜尋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條件。
競爭網絡規模反映企業外部競爭網絡中眾多競爭關系中嵌入主體的多少,網絡規模 越大意味著新進入企業外部競爭網絡中的關系越多,嵌入在競爭網絡關系中的資源越多 外部可能獲取的知識資源越豐富(李綱等,2017[342])。同時,新進入企業的成功一定程 度上取決于外部資源的豐富程度,由于新進入企業自身資源有限,從外部獲取市場、技 術和知識成為其開展創新研發的重要過程。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越大意味著新進 入企業的競爭對手越多,獲得外部異質性的資源越多,資源的多樣性越大。嵌入到更大 的競爭網絡時,新進入企業可以通過與某個競爭對手之間的特定關系了解到其他競爭對 手的行為,或者通過觀測競爭對手的對手行為,預測競爭對手的行為,提前應對。網絡 規模越大,企業外部網絡關系中嵌入的資源越多,越容易獲取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各種資 源;而且網絡知識共享為彼此間的學習、交流提供了機會,并激發了企業新知識的創造 和創新(解學梅和左蕾蕾,2013[343])。新進入企業的跨界搜尋能力主要是通過外部環境 和跨越組織邊界獲取企業所需的資源和知識,競爭網絡恰好可以為新進入企業提供這一 便利途徑。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搜尋能力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規模越大的新進 入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外部市場信息,通過觀測競爭對手的創新產品信息能夠推進新進 入企業的產品研發過程,縮短新產品研發周期,避免錯誤的研發方向,有利于新進入企 業快速推出新產品,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
企業的核心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源泉,所以新進入企業很難 以最低的成本獲得競爭對手最新的生產技術。外部技術搜尋能力能夠提升新進入企業的 競爭優勢,但這一過程同樣得益于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的溢出效應。競爭網絡規模較 大時,新進入企業能夠從不同競爭對手獲得不同的異質性信息和企業最新研發信息。一 方面,新進入企業能夠以較小的成本模仿對手的產品創新,獲得“搭便車”的紅利;另一 方面,通過競爭網絡,新進入企業可以獲得對手的產品信息,通過與競爭對手的對手合 作或者與其上下游供應商等合作可以快速獲得新技術,推進新產品的研發進展。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
新進入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需要科學知識的支撐,涉及到企業運行的方方面面。新進 入企業需要通過知識搜尋獲得企業日常運行和識別風險、應對危機的知識。競爭網絡中 的新進入企業通過與對手連接的網絡獲得異質性的科學知識,學習識別風險、應對競爭, 快速調整組織機構以獲得競爭優勢。嵌入到較大網絡規模的新進入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 信息,相應的能夠快速實施競爭行為,有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
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是通過與用戶的不斷交互,收集信息并建立穩固的關系,進 而獲得稀缺性的資源和信息。競爭網絡規模較大的新進入企業能通過信息交互促進競爭 優勢的獲得,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從企業主體視角來看,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 互能夠通過與供應商合作創新實現與顧客的價值共創(Martinez, 2014[344]),從而獲得 競爭優勢,具有較大網絡規模的新進入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競爭對手的行為信息,以及 更多的供應商的研發信息,更好的選擇最合適的供應商進行產品研發,進而滿足市場需 求,獲得競爭優勢。其次,從顧客視角來看,與消費者積極交互和對話的新進入企業能 夠在消費者心理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消費者參與產品設計和開發等的各個環節 (Ramaswamy, 2004[312]),有利于消費者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 信任的交互關系,從而減少“認知摩擦”(Cooper, 2006[345]),進而新進入企業獲得顧客 忠誠和競爭優勢。較大的競爭網絡內的信息流動通常可以幫助新進入企業覺察到市場信 號。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的范圍越廣,能感知到的市場信息就越多。例如,具有較大 的網絡規模的新進入企業能夠通過與競爭對手的接觸,觀察對手的行為和市場反應。因 此具有較大競爭網絡規模的新進入企業能夠通過與競爭對手的接觸準確獲取市場信息 和顧客需求,促進新進入企業更好的與顧客進行信息交互提升競爭優勢。
H4: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
5.2.2網絡密度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假設提出
高密度的網絡與低密度網絡的調節作用不同。在密集度較高的網絡中,網絡成員間 信息的迅速流動容易導致新進入企業與網絡成員間的異質性的市場信息差距逐漸減少, 信息高度同質化(禹獻云等,2013[346]),降低了新進入企業搜尋到潛在細分市場的可能 性。網絡成員的市場開發被抑制,市場信息的擴散也成了無源之水,從而阻礙新市場的 拓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作用。
密集的網絡密度表明企業主體間聯系緊密,密集的網絡有利于提高主體間的隱形的 信息和資源的流動,雖然密集的網絡提高了“非自愿性”技術溢出的可能,但是對新進入 企業來說,密集網絡能夠帶來企業間共享準則及形成共同行為模式的同時,冗余的密集 聯系會擾亂新進入企業技術搜尋的方向,技術搜尋的難度增大,進而阻礙了新進入企業 對新技術的識別,錯失多樣性的信息。所以,新進入企業要獲取創新需要的互補資產和 技術難度增大,從而不利于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因此,本文認為:
H6: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作用。
當網絡密度過高時,密集的聯系帶來冗余和重復的知識。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這 種大量重復知識的篩選-分析-消化吸收的過程需要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和人力,給新進 入企業的業務單位帶來很多壓力,增加重復管理成本; 過量外部信息將增加網絡成員 對有價值信息的篩選難度,不利于迅速決策以及新鮮知識擴散難以有效獲得知識存量的 提升。綜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7: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作用。
隨著新進入企業與競爭對手的聯系越來越密集,新進入企業獲得的冗余信息較多, 企業組織對信息轉譯的難度變大,不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的獲得 由于新進入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有限,用于進行信息篩選和分析的能力和資源有限,這就 使得新進入企業難以有效開展信息交互,導致新進入企業重復接收冗余信息,提高信息 篩選的難度。過度冗余的信息蘊含很多無效信息,導致新進入企業難以進行有效的信息 交互(Levinthal和March, 1993[347])。更重要的是,企業間網絡如果越密集,網絡的通 訊結構就會形成一種集中控制和協調的機制,這些都會給新進入企業的業務部門間的信 息交換造成極大的壓力(Rowley, 1997[348])。因此,本文認為:
H8: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作用。
5.2.3網絡異質性在外部搜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假設提 出
網絡異質性強的企業在社會網絡中存在更多的結構洞和弱關系,新進入企業擁有更 多的機會通過網絡獲得可用的信息,從而在行業中能夠處于優勢地位(劉友金等, 2015[349])。異質性的知識通過網絡聯系能夠傳遞到新進入企業,有利于新進入企業把握 市場動向,進而針對目標市場,明確潛在的市場需求和目標群體,進行產品研發,搶先 一步占領市場。
異質性網絡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當新進入企業開展市場搜尋時,異質 性網絡可以降低網絡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降低調研、信息、決策、治理和執行等流程 成本,從而可以推動市場信息的獲取;而在一個高度信任的環境中,企業可以減少對突 發事件的顧慮,能夠集中精力做好市場信號轉譯和新產品的開發(Knack和Keefer,
1997[339])。其次,異質性程度高的網絡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市場搜尋獲得的信息和知 識需要團隊成員進行分析和轉譯,進而形成新市場的推廣創意,網絡中的異質性的市場 信息將引導新進入企業的人員對外部環境存在的機會、危險,自身的優劣勢,各種方案 的利弊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做出高質量的市場進入決策,提高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力 (Wendy等,2005[341])。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9: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應。
異質性網絡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資源獲取渠道(Wang等,2012[350]; Burt, 1992[351], 2005[352])。技術知識也是重要的創新資源。網絡的異質性、網絡中的地位以及個體與網 絡成員的關系,共同決定著企業擁有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邵云飛等,2009[353])。網絡內 成員差異越大,所承載資源差異越大,網絡異質性就越大。異質性較高的網絡結構能夠 為創業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要素組合機會(張寶建等,2015[354])。異質性的網絡開拓新進 入企業的創新視野,為新進入企業敏銳地感覺環境中存在的創新機遇、創新機會的識別 提供了基礎。而異質性網絡傳遞的異質性的信息能夠為新進入企業帶來新產品和服務的 創意(楊雋萍等,2015[355])。新進入企業可通過技術搜尋,從異質性的網絡中獲得新應 用、新技能、新技術等(Burt, 2005[351]),這是同質性行業連接網絡不能帶給企業的獨 特無形資源。技術知識的異質性可以形成新進入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并有助于創新問 題的良性解決(Amabile和Conti, 1999[356]),從而促進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創造,有利 于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0: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 應。
多樣化的網絡能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或互補性的知識支持(McEvily和Zaheer, 1999[357])。新進入企業在實施知識搜尋時,能夠為組織內部的知識傳遞、知識共享提供 較為順暢的溝通平臺,有利于在進行復雜決策時通過組織內外部的知識傳遞獲得全面的 信息,提高決策質量(Taylor, 1993[358])。網絡中的異質性知識可促進新進入企業技術 資源的動態增長、加大技術多元化程度(Granstrand, 1998[359]),可增強知識溢出效應、 加強企業研發活動、減少投資風險(Garcia-Vega, 2006[360]),為企業帶來新穎性知識與 想法,拓展企業的創新思路,從而為企業提供多路徑的問題解決方案(Rodan和Galunic, 2004[361]),并最終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因此,本文認為:
H11: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 應。
網絡關系中,節點的多樣性對企業的創新行為產生重要的作用,多樣化的節點能給 焦點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互補性信息(McEvily和Zaheer, 1999[357]),包括市場和顧客偏 好信息等。這些市場信息能助力于新進入企業在實施信息交互時有效開展與顧客的價值 共創活動,進而對產品創新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和有效的市場反饋信息,選擇有效方案 進行組織創新,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本文認為:
H12: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 應。
5.3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檢驗
5.3.1競爭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競爭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檢驗結果如表 5.1 所示。從表5.1 模型1 可以看出,市場 搜尋和競爭網絡規模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18, 0.085, p<0.01), F值顯著,模型的調 整R2=0.290,模型5加入網絡規模和市場搜尋的交乘項(MS*NS) 后,交乘項正向顯著
(卩=0.074, p<0.05),表明競爭網絡規模在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調節效 應,假設H1獲得支持。從模型2可以看出,技術搜尋和競爭網絡規模的系數正向顯著
(卩=0.36, 0.076, p<0.01), F值顯著,模型的調整R2=0.317,在模型6加入了網絡規 模和技術搜尋的交乘項(TS*NS)后,交乘項不顯著(卩=0.017, p>0.1),表明競爭網絡 規模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不顯著,假設H2未獲得支持。從模型 3可以看出,知識搜尋和競爭網絡規模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35, 0.084, p<0.05) , F值 顯著,模型的調整R2=0.344,在模型7加入了網絡規模和知識搜尋的交乘項(KS*NS) 后,交乘項正向顯著(卩=0.049, p<0.1),表明競爭網絡規模在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 過程中有正向調節效應。假設H3獲得支持。
從模型4可以看出,信息交互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53, p<0.05) , F值顯著,模型 的調整R2=0.367,在模型8加入了網絡規模和信息交互的交乘項(II*NS)后,交乘項 正向顯著(卩=0.098, p<0.01),表明競爭網絡規模在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 向調節效應。假設H4獲得支持。
表5.1競爭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1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ize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模型7 模型8
常數項 2 505*** ]79*** 1.736*** 0 89** 4 23*** 228** 3.06*** 3 50***
(0.427) (0.44) (0.42) (0.44) (0.73) (1」2) (0.901) (1.07)
所在行業 -0.013(0.017) -0.02(0.02) -0.02(0.02) -0.01(0.02) -0.015(0.017) -0.019(0.017) -0.0198(0.016) -0.012(0.016)
所在區域 0.011*(0.006) 0.01(0.006) 0.01(0.01) 0.01(0.1) 0.010(0.0063) 0.009(0.006) 0.0085(0.006) 0.0077(0.006)
成長階段 -0.08(0.083) -0.052(0.082) -0.04(0.08) 0.005(0.079) -0.089(0.083) -0.053(0.082) -0.035(0.079) 0.018(0.079)
市場進入 0.132(0.095) 0.16*(0.09) 0.13(0.09) 0.15(0.1) 0.134(0.094) 0.161*(0.093) 0.140(0.091) 0.153*(0.089)
企業規模 0.026(0.023) -0.004(0.02) -0.005(0.02) 0.01(0.02) 0.023(0.023) -0.004(0.022) -0.005(0.022) 0.0099(0.021)
市場 0.403*** q 37*** 0 38*** 0 35*** 0.396*** 0368*** 0.372*** 0.346***
份額 (0.037) (0.037) (0.036) (0.04) (0.037) (0.037) (0.036) (0.036)
成立 0.115** on** 0.1** 0.13*** 0.117** 0.114** 0.094** 0.119**
年限 (0.05) (0.05) (0.05) (0.07) (0.049) (0.049) (0.048) (0.046)
行業發展 0.094(0.084) 0.02(0.08) 0.09(0.08) 0.03(0.08) 0.098(0.083) 0.018(0.083) 0.097(0.081) 0.029(0.079)
所有制 -0.038(0.061) -0.074(0.059) -0.06(0.058) -0.06(0.057) -0.027(0.061) -0.07(0.060) -0.067(0.058) -0.059(0.057)
是否 .0 338*** ■0.363*** .031*** _q 34*** .0 338*** -0.364*** ■0.303*** ■0.316***
上市 (0.093) (0.091) (0.089) (0.09) (0.092) (0.091) (0.089) (0.087)
市場搜尋(MS) 0.18***(0.03) -0.180(0.129)
技術搜尋(TS) 0.36**(0.05) 0.275(0.178)
知識搜尋(KS) 0.35**(0.04) 0.104(0.149)
信息交互(II) 0.53**(0.05) 0.052(0.186)
NS 0 085***(0.032) 0.076**(0.032) ) 084***(0 031) 0.035(0.031) ■0.267**(0.125) -0.026(0.218) -0.186(0.165) ■0.507**(0.206)
MS*NS 0.074**(0.025)
TS*NS 0.017(0.036)
KS*NS 0.049*(0.030)
II*NS 0 098***(0.037)
R2 0.290 0.317 0.344 0.367 0.313 0.331 0.360 0.386
F 22.46*** 2265*** 28 55*** 31.48*** 21.64*** 23.44*** 26.65*** 29 $9***
5.3.2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檢驗回歸結果表如表5.2所示。從模型9可以看出,市場 搜尋和競爭網絡密度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08, 0.45, p<0.05) , F值顯著,模型的調整 R2=0.384,模型13加入網絡密度和市場搜尋的交乘項(MS*ND)后,交乘項不顯著 (卩=0.043, p>0.1),表明競爭網絡密度在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正向調節 效應。假設H5未獲得支持。從模型10可以看出,技術搜尋和競爭網絡密度的系數正向 顯著(卩=0.21, 0.42, p<0.01), F值顯著,模型的調整R2=0.398,在模型14加入了網 絡密度和技術搜尋的交乘項(TS*ND)后,交乘項負向顯著(卩=-0.088, p<0.05),表明 競爭網絡密度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負向調節效應。假設H6獲得支持。從 模型11可以看出,知識搜尋和競爭網絡密度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21, 0.39, p<0.01), F值顯著,模型的調整R2=0.405,在模型15加入了網絡密度和知識搜尋的交乘項(KS*ND) 后,交乘項負向不顯著(卩=-0.024, p<0.1),表明競爭網絡密度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 勢過程中沒有調節效應。假設H7未獲得支持。從模型12可以看出,信息交互和競爭網 絡密度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33, p<0.01) , F值顯著,模型的調整R2=0.409,在模型16 加入了網絡密度和信息交互的交乘項(II*ND)后,交乘項不顯著(卩=-0.057, p>0.1), 表明競爭網絡密度在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效應。假設H8未獲得支持。
更進一步地,為了驗證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本文從跨界搜尋、信息交互兩個 維度出發,檢驗了在跨界搜尋、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作用, 結果發現,變量間的交乘項不是正向顯著,也就是說競爭網絡密度在跨界搜尋、信息交 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正向調節效應。
表5.2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2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Density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14 模型15 模型16
常數項 1.06**(0.41) 0.63(0.42) 0.79**(0.40) 0.36(0.42) 2.11**(0.88) -1.96(1.50) 0.153(1.15) -1.197(1.33)
所在行業 -0.011(0.02) -0.014(0.02) -0.015(0.02) -0.01(0.02) -0.012(0.016) -0.014(0.016) -0.015(0.016) -0.009(0.016)
所在區域 0.011*(0.006) 0.01(0.006) 0.01(0.006) 0.01(0.006) 0.011*(0.0059) 0.010*(0.006) 0.0095(0.006) 0.0096*(0.006)
成長階段 0.032(0.08) 0.043(0.08) 0.043(0.07) 0.05(0.08) 0.029(0.078) 0.049(0.077) 0.044(0.077) 0.053(0.076)
市場進入 0.11(0.088) 0.13(0.08) 0.11(0.08) 0.13(0.09) 0.107(0.088) 0.131(0.087) 0.114(0.087) 0.136(0.086)
企業規模 0.015(0.021) -0.001(0.02) -0.002(0.02) 0.008(0.021) 0.015(0.021) 0.003(0.021) -0.0028(0.021) 0.0085(0.020)
市場 O 35*** O 33*** O 34*** O 33*** O 346*** O 332*** 0 34*** 0.336***
份額 (0.035) (0.035) (0.034) (0.034) (0.035) (0.035) (0.035) (0.034)
成立 0.09* 0.09* 0.08* 0.10** 0.088* 0.081* 0.083* 0.102**
年限 (0.046) (0.046) (0.045) (0.045) (0.046) (0.046) (0.045) (0.045)
行業 0.09 0.05 0.09 0.05 0.096 0.055 0.091 0.054
發展 (0.078) (0.078) (0.08) (0.07) (0.078) (0.077) (0.077) (0.077)
所有制 -0.035 -0.05 -0.05 -0.05 -0.036 -0.047 -0.047 -0.047
(0.06) (0.06) (0.05) (0.05) (0.057) (0.056) (0.055) (0.055)
是否 _q 29*** -0.304*** -0.277*** -0.296*** -0.288*** -0.299*** -0.277*** -0.297***
上市 (0.086) (0.085) (0.085) (0.085) (0.086) (0.085) (0.085) (0.085)
市場搜尋(MS) 0.08**(0.03) -0.14(0.168)
技術搜尋(TS) 021***(0.05) 0.63***(0240)
知識搜尋(KS) 021***(0.04) 0.325(0.203)
信息交互(II) 0.33***(0.06) 0 607***(0.234)
競爭網絡密度
(ND) O45***(oo45) 0 42***(0.044) 039***(0.046) 033***(0.049) 0.245(0.16) 0 949***(0 299) 0.514**(0.220) 0.648**(0.259)
MS*ND 0.043(0.032)
TS*ND -0.088*(0.049)
KS*ND -0.024(0.040)
II*ND -0.057(0.046)
AdjR2 0.384 0.398 0.405 0.409 0.400 0.412 0.417 0.422
F 33 785*** 35 67*** 36 72*** 37 381*** 31.36*** 33 29*** 33 88*** 34 65***
5.3.3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檢驗回歸結果表如表 5.3 所示。從表 5.3 模型17 可以看 出,市場搜尋和競爭網絡異質性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16, 0.144, p<0.05) , F值顯著, 模型的調整R2=0.303,模型21加入網絡異質性和市場搜尋的交乘項(MS*NH) 后,交 乘項正向顯著(卩=0.060, p<0.05),表明競爭網絡異質性在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 中有正向調節效應。假設H9獲得支持。
從模型18可以看出,技術搜尋和競爭網絡異質性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34, 0.15, p<0.01), F值顯著,模型的調整R2=0.335,在模型22加入了網絡異質性和技術搜尋的 交乘項(TS*NH)后,交乘項負向顯著(卩=-0.094, p<0.05),表明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技 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負向調節效應。假設H10未獲得支持。從模型19可以看 出,知識搜尋和競爭網絡異質性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32, 0.13, p<0.01), F值顯著, 模型的調整R2=0.354,在模型23加入了網絡異質性和知識搜尋的交乘項(KS*NH)后, 交乘項正向顯著(卩=0.092, p<0.01),表明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 程中有正向調節效應。假設H11獲得支持。
從模型20可以看出,信息交互和競爭網絡異質性的系數正向顯著(卩=0.50, 0.116, p<0.01) , F值顯著,模型的調整R2=0.38,在模型24加入了網絡異質性和信息交互的 交乘項(II*NH)后,交乘項正向顯著(卩=0.107, p<0.05),表明競爭網絡異質性在信 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調節效應。假設H12獲得支持。
表5.3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6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Heterogeneity
模型17 模型18 模型19 模型20 模型21 模型22 模型23 模型24
常數項 24i***(04i) 1 54***(043) 1.68***(0.40) 0.641(0.43) 3.67***(0.67) 1 524***(o.42) 3 76***(o.7i) 3.38***(1.05)
所在行業 -0.013(0.017) -0.018(0.016) -0.019(0.016) -0.01(0.016) -0.012(0.017) -0.018(0.016) -0.019(0.016) -0.012(0.016)
所在區域 0.01**(0.006) 0.008(0.006) 0.008(0.006) 0.008(0.006) 0.0097(0.006) 0.009(0.006) 0.008(0.006) 0.0096(0.0059)
成長階段 -0.03(0.08) 0.003(0.008) 0.007(0.008) 0.043(0.078) -0.031(0.083) 0.002(0.081) 0.035(0.080) 0.049(0.078)
市場進入 0.11(0.09) 0.13(0.092) 0.11(0.09) 0.14(0.09) 0.104(0.094) 0.135(0.091) 0.102(0.089) 0.109(0.089)
企業 0.014 -0.014 -0.014 0.002 0.014 -0.016 -0.015 0.0009**
規模 (0.022) (0.022) (0.022) (0.021) (0.022) (0.022) (0.021) (0.021)
市場 O40*** O 36*** O 37*** O 35*** 0 391*** 0 356*** 0 364*** O 342***
份額 (0.037) (0.036) (0.036) (0.035) (0.037) (0.036) (0.035) (0.035)
成立 0 12** 0.13** 0.10** 0.13** 0.108** 0.115** 0.100** 0127**
年限 (0.049) (0.048) (0.047) (0.046) (0.049) (0.048) (0.046) (0.046)
行業 0.104 0.036 0.104 0.04 0.108 0.032 0.094 0.034
發展 (0.083) (0.082) (0.080) (0.080) (0.083) (0.081) (0.079) (0.078)
所有制 -0.036 -0.068 -0.057 -0.055 -0.036 -0.057 -0.055 -0.046
(0.060) (0.060) (0.058) (0.057) (0.060) (0.059) (0.057) (0.056)
是否 -0.34*** -0.36*** -0.32*** -0.33*** -0.369*** -0.392*** -0.332*** -0.348***
上市 (0.092) (0.089) (0.088) (0.086) (0.092) (0.090) (0.088) (0.086)
市場搜尋
(MS) 0.16***(0.03) -0.097(0.112)
技術搜尋(TS) 0.34***(0.05) 0 351***(0 047)
知識搜尋(KS) 0.32***(0.04) -0.069(0.116)
信息交互(II) 0.50***(0.05) 0.022(0.175)
競爭網絡 O144*** 0150*** O13*** 0116*** -0.144 0 147*** -0.361** -0.485**
異質性(NH) (0.03) (0.03) (0.03) (0.03) (0.13) (0.032) (0.14) (0.213)
MS*NH 0.060**(0.025)
TS*NH 0.094**(0.038)
KS*NH 0 092***(0.026)
II*NH 0.107**(0.038)
AdjR2 0.303 0.335 0.354 0.380 0.323 0.340 0.379 0.400
F 23 834*** 27446*** 29 74*** 33.17*** 22.60*** 26.014*** 28 95*** 31 60***
5.3.4進一步討論
由于制造業行業具有企業規模大,創新需求較大的特點,其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之 間的影響關系可能會與其他行業有所差異,因此,本文將企業所在行業進行劃分,分為 制造業和非制造業來進行行業間差異的進一步討論。其中,問卷涉及的制造業企業樣本 有304份,占總數的48%。
5.3.4.1制造業企業的調節效應檢驗
本文利用304份制造業企業數據對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進一步驗證。競爭網絡 規模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5.4所示。競爭網絡密度 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5.5所示。競爭網絡異質性在 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5.6所示。
從表5.4中模型1和模型5可知,制造業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在市場搜尋、知識搜 尋和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的調節作用(卩=0.116, p<0.05;卩=0.058, p<0.1;卩=0.117, p<0.05),這些結論與整體樣本的回歸結果一致。在技術搜尋影響競爭 優勢過程中,制造業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的正向調節效應不顯著,這一結論也與整體樣 本的回歸結果一致。
在表 5.5 中,在市場搜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制造業企業 競爭網絡密度的負向調節效應不顯著,這些結論與整體樣本的回歸結果一致。然而,在 技術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密度的負向調節效應也不顯著,與整體樣本的 回歸結果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制造業的競爭關系與其他行業相比更加密切,企業間的 聯系緊密,通過技術革新的競爭性行為容易激發競爭對手的連鎖式響應;并且由于制造 業企業的技術革新成本較高,通過網絡溢出的新穎的技術知識轉化為創新成果獲得競爭 優勢的過程較為漫長,新進入企業難以通過密集的競爭網絡快速提升短期的競爭優勢。 可能這種通過密集的競爭網絡,技術搜尋到的技術信息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長期的競 爭優勢,這一點在未來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從表5.6中模型17-24可以看出,在制造業企業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競 爭網絡異質性均具有正向調節作用,這些結論與整體樣本的結論一致。也就是說,制造 業企業在戰略選擇和管理實踐中,可以關注競爭網絡的變化,有意選擇異質性較高的網 絡,有助于競爭優勢的提升。
表5.4制造業企業競爭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4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ize in 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模型7 模型8
常數項 2987*** 2 42*** 2 477*** 1.668*** 2989*** 2彳28*** 2 511*** 1.735***
(0.606) (0.614) (0.59) (0.624) (0.602) (0.612) (0.593) (0.62)
所在區域 0.000(0.010) -0.003(0.009) 0.002(0.009) -0.000(0.09) -0.003(0.010) -0.001(0.009) 0.000(0.009) -0.005(0.009)
成長階段 -0.127(0.132) -0.154(0.129) -0.069(0.128) -0.112(0.125) -0.131(0.131) -0.157(0.129) -0.064(0.128) -0.095(0.124)
市場進入 0.221(0.141) >273*(0.138) 0.216(0.137) 0.255*(0.134) 0.221(0.141) 0.275**(0.138) 0.221(0.137) 0.257*(0.133)
企業規模 0.037(0.032) -0.004(0.032) 0.006(0.031) 0.017(0.03) 0.035(0.032) -0.001(0.032) 0.008(0.031) 0.015(0.030)
市場 0.376*** 0 338*** 0 338*** 0.323*** 0.362*** 0.344*** 0.334*** 0308***
份額 (0.055) (0.053) (0.053) (0.052) (0.035) (0.054) (0.053) (0.052)
成立 0157** 0.152** 0.124** 0.170** 0.156** 0.152** 0.118* 0 159**
年限 (0.071) (0.07) (0.069) (0.068) (0.071) (0.070) (0.069) (0.067)
行業發展 -0.009(0.122) -0.062(0.119) 0.028(0.119) -0.084(0.116) -0.015(0.122) -0.056(0.120) 0.032(0.119) -0.076(0.115)
所有制 0.014(0.089) -0.049(0.087) -0.015(0.086) -0.08(0.085) 0.030(0.089) -0.053(0.087) -0.016(0.086) -0.077(0.084)
是否 -0.436*** .0478*** -0.416*** .0368*** ■0.417*** ■0.473*** 一 0.414*** ■0.349***
上市 (0.132) (0.129) (0.128) (0.126) (0.131) (0.129) (0.128) (0.125)
市場搜尋(MS j 197***(0 046) 0 185***(0.046)
技術搜尋(TS) >39***(0 07) 0 378***(0.071)
知識搜尋(KS) )303***(0 049) 0 296***(0.049)
信息交互(II) 0 521***(0.074) 0 491***(0.074)
NS 0.027(0.048) -0.010(0.047) 0.025(0.046) -0.028(0.046) 0.040(0.048) -0.005(0.048) 0.026(0.046) -0.009(0.047)
MS*NS 0.116**(0.056)
TS*NS -0.062(0.058)
KS*NS 0.058*(0.055)
II*NS 0.117**(0.048)
R2 0.263 0.293 0.309 0.332 0.271 0.293 0.309 0.343
F I。808*** 12.393*** 13.311*** 14.660*** 10378*** 11.464*** 12.300*** 14.160***
表5.5制造業企業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Density in 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14 模型15 模型16
常數項 1.2298**(0.58) 0.810(0.597) 1.04*(0.58) 0.684(0.60) 123**(0.59) 0.842(0.60) 1.04*(0.58) 0.756(0.609)
所在區域 -0.001(0.009) -0.002(0.009) 0.000(0.009) -0.001(0.009) -0.001(0.009) -0.002(0.009) 0.000(0.009) 0.000(0.009)
成長階段 -0.028(0.123) -0.052(0.122) -0.007(0.122) -0.041(0.121) -0.028(0.123) -0.051(0.122) -0.007(0.122) -0.036(0.121)
市場進入 0274**(0.13) 0.30**(0.129) 0.261**(0.129) 0.287**(0.129) 0 274**(0.132) 0.303**(0.130) 0.261**(0.129) 0.284(0.129)
企業規模 0.028(0.030) 0.006(0.030) 0.011(0.029) 0.019(0.029) 0.028(0.030) 0.009(0.030) 0.011(0.029) 0.022(0.029)
市場 0.303*** 0 288*** 0 290*** 0 288*** ° 303*** 0 288*** ° 29*** 0289***
份額 (0.052) (0.051) (0.051) (0.051) (0.052) (0.051) (0.051) (0.051)
成立 0.107 0.107 0.091 0.127* 0.107 0.103* 0.091 0.121*
年限 (0.066) (0.066) (0.066) (0.065) (0.067) (0.066) (0.066) (0.066)
行業 -0.032 -0.059 -0.003 -0.072 -0.032 -0.058 -0.003 -0.069
發展 (0.114) (0.112) (0.112) (0.112) (0.114) (0.112) (0.112) (0.112)
所有制 -0.030 -0.058 -0.038 -0.072 -0.030 -0.055 -0.038 -0.070
(0.083) (0.081) (0.081) (0.081) (0.083) (0.082) (0.081) (0.081)
是否 -0.289** -0.321*** -0.295** -0.276** -0.289** -0.314** -0.294** -0.275**
上市 (0.124) (0.123) (0.122) (0.122) (0.125) (0.124) (0.123) (0.122)
市場搜尋(MS) 0.084*(0.046) 0.084*(0.046)
技術搜尋(TS) 0 226***(0.069) 0 207***(0.076)
知識搜尋(KS) O 182***(0.051) ° 182***(0.051)
信息交互(II) 0 295***(0.082) 0 281***(0.084)
競爭網絡密度
(ND) 0 468***(0.069) 0 432***(0.068) 0 411***(0 069) 037***(0.074) 0 468***(0.069) 0 444***(0.071) 0 411***(0.069) 0 371***(0.074)
MS*ND 0.000(0.049)
TS*ND -0.035(0.058)
KS*ND -0.002(0.049)
II*ND -0.032(0.042)
AdjR2 0.386 0.378 0.383 0.383 0.386 0.377 0.381 0.382
F 16.676*** ]7 772* * * 18089*** 18.100*** 15.234*** 16287*** 16625*** 16.616***
注:N=304, ***p<0.01, **p<0.05, *p<0.1
表5.6制造業企業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6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Heterogeneity in 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17 模型18 模型19 模型20 模型21 模型22 模型23 模型24
常數項 2 612***(0.575) 1 691***(0.604) 1 859***(o.57) 0.955(0.617) 257***(0.577) 1 749***(0.604) 1.86***(0.57) 1 247**(0.626)
所在區域 0.000(0.009) -0.002(0.009) 0.002(0.009) 0.001(0.009) 0.000(0.009) 0.000(0.009) 0.003(0.009) 0.004(0.009)
成長階段 -0.081(0.131) -0.102(0.127) -0.022(0.126) -0.067(0.124) -0.0781(0.131) -0.095(0.127) -0.022(0.125) -0.069(0.123)
市場進入 0.259*(0.14) 0.313**(0.136) 0.255*(0.134) 0.298**(0.132) 0.266*(0.140) 0.308**(0.136) 0.252*(0.134) 0.254*(0.133)
企業 0.019 -0.020 -0.012 0.002 0.020 -0.021 -0.009 0.002
規模 (0.032) (0.032) (0.031) (0.030) (0.032) (0.032) (0.031) (0.030)
市場 O 373*** 0 34*** O 339*** 0 326*** 0.368*** ° 327*** ° 339*** ° 309***
份額 (0.054) (0.052) (0.052) (0.051) (0.054) (0.053) (0.052) (0.051)
成立 0.167** 0.163** 0.134** O18*** 0.166** 0.164** 0.138** ° 178***
年限 (0.070) (0.068) (0.068) (0.066) (0.070) (0.068) (0.068) (0.066)
行業 -0.015 -0.064 0.024 -0.086 -0.023 -0.075 0.005 -0.112
發展 (0.121) (0.117) (0.116) (0.114) (0.121) (0.117) (0.116) (0.114)
所有制 0.013 -0.037 -0.007 -0.066 0.014 -0.023 -0.008 -0.055
(0.088) (0.085) (0.084) (0.083) (0.088) (0.068) (0.084) (0.083)
是否 -0.429*** -0.459*** -0.408*** -0.357*** -0.433*** -0.475*** -0.408*** -0.370***
上市 (0.130) (0.127) (0.125) (0.124) (0.130) (0.127) (0.124) (0.123)
市場搜尋
(MS) 0 154***(0 048) 0 158***(0.048)
技術搜尋(TS) 0 353***(0 068) 036***(0.068)
知識搜尋(KS) 0 285***(0.048) 0 284***(0.048)
信息交互(II) 0 475***(0 071) 0 450***(0.072)
競爭網絡 0146*** 0163*** 0.166*** O152*** 0 ° 148*** 0169*** 0147***
異質性(NH) (0.052) (0.048) (0.048) (0.047) (0.53) (0.049) (0.048) (0.047)
MS*NH 0.045**(0.054)
TS*NH 0.095**(0.063)
KS*NH 0.089*(0.049)
II*NH 0.122**(0.054)
AdjR2 0.281 0.319 0.336 0.354 0.280 0.322 0.341 0.363
F 11 765*** 13 906*** 14 921*** 16.068*** 10 831*** 12.986*** 14.060*** 15.359***
5.3.4.2非制造業企業的調節效應檢驗
本文利用 327份非制造業企業數據對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進一步驗證。競爭網 絡規模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 5.7 所示。競爭網絡密 度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 5.8 所示。競爭網絡異質性 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如表 5.9 所示。
從表 5.7中的模型1和模型5 可以看出,在非制造業企業市場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 程中,競爭網絡規模有正向調節作用(卩=0.109, p<0.05),這一結論與制造業的結論一 致。從模型 3、4 和模型7、8 可知,競爭網絡規模在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 的過程中有正向調節作用,這一結論與制造業的結論一致。從模型2和模型6可以看出, 在非制造業企業開展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規模有正向調節作用 (卩=0.087, p<0.1)。雖然這一結果與制造業企業的分析結果不同,但由于模型6中競 爭網絡規模的顯著性較弱,有可能是因為某些數據異常造成的誤差。
從表 5.8 中的模型 9 和模型 13 可以看出,非制造業企業在實施市場搜尋獲得競爭 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密度有正向調節效應(卩=0.097, p<0.05),這一結論與制造業企 業的結論不同。這可能是由于非制造業的新進入企業更需要更多的異質性市場信息來創 新、獲得忠誠顧客,而制造業企業和核心競爭力是技術革新,先進的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也是制造業行業的準入要求。因此,競爭網絡密度的作用也需要根據企業所在的不同行 業、不同發展階段來進行辨證分析,也是目前研究的結論難以統一的原因。在競爭網絡 理論的后續的研究中,還需要學者們進一步深入挖掘競爭網絡密度深層的作用機理。從 模型 14、15和 16中可以看出,競爭網絡密度在非制造業企業技術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 程中有負向調節效應,在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效應,這些 結論與整體樣本的回歸結果一致。
從表 5.9 的模型 17-24 可以看出,競爭網絡異質性在非制造業企業外部搜尋對競爭 優勢的影響過程中有正向調節作用,這一結論與整體樣本的回歸結果一致。也就是說, 非制造業企業在戰略選擇和管理實踐中,同樣可以關注競爭網絡的變化,選擇異質性較 高的網絡開展競爭,有助于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
表5.7非制造業企業競爭網絡規模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7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ize in non-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模型7 模型8
常數項 1.923*** 0.909*** 1.693*** 0.012 1 864*** 0.870** 1.66*** -0.113
(0.581) (0.624) (0.561) (0.61) (0.579) (0.622) (0.562) (0.614)
所在區域 0.021**(0.009) 0.019**(0.008) 0.016*(0.008) 0.016**(0.008) 0.021**(0.009) 0.019**(0.008) 0.016*(0.008) 0.017**(0.008)
成長階段 -0.036(0.108) 0.024(0.107) -0.034(0.106) 0.092(0.103) -0.048(0.108) 0.013(0.107) -0.031(0.106) 0.109(0.103)
市場進入 0.064(0.129) 0.068(0.126) 0.053(0.126) 0.062(0.12) 0.068(0.128) 0.078(0.126) 0.060(0.126) 0.060(0.120)
企業規模 0.018(0.033) -0.002(0.032) -0.006(0.032) 0.001(0.03) 0.015(0.032) -0.003(0.032) -0.006(0.032) 0.005(0.030)
市場 0.427*** 0.393*** 0.414*** 0378*** 0.421*** 0.399*** 0.411*** 0.371***
份額 (0.053) (0.052) (0.052) (0.05) (0.052) (0.052) (0.052) (0.050)
成立 0.073 0.076 0.081** 0.09 0.077** 0.084 0.078 0.084
年限 (0.073) (0.068) (0.068) (0.065) (0.069) (0.068) (0.068) (0.065)
行業發展 0.208*(0.118) 0.124(0.116) 0.182(0.116) 0.149(0.111) 0.214*(0.118) 0.118(0.116) 0.183(0.116) 0.144(0.111)
所有制 -0.085(0.084) -0.106(0.082) -0.089(0.082) -0.039(0.079) -0.079(0.083) -0.105(0.082) -0.093(0.082) -0.039(0.078)
是否 ■0.229* ■0.224* -0.211 ■0.271** ■0.249* ■0.227* -0.206 ■0.257**
上市 (0.133) (0.13) (0.130) (0.125) (0.133) (0.13) (0.131) (0.125)
市場搜尋(M, >168***(0.047) 0.178(0.047)
技術搜尋(TS 035***(0 065) 0.355***(0.065)
知識搜尋(KS )236***(0.045) 0 241***(0.045)
信息交互(II) 0 549***(0.07) 0 57***(0.072)
NS )139***(0 045) )152***(0.043) )139***(0.043) 0.089**(0.042) 0 147***(0.044) 0 153***(0.043) 0 139***(0.043) 0.084**(0.042)
MS*NS 0.109**(0.050)
TS*NS 0.087*(0.048)
KS*NS 0.042*(0.046)
II*NS 0 076***(0.050)
R2 0.310 0.342 0.340 0.398 0.318 0.346 0.339 0.401
F 14.310*** 16.386*** 16.248*** 20.595*** 13.659*** 15.394*** 14954*** 19.154***
表5.8非制造業企業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8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Density in non-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模型13 模型14 模型15 模型16
常數項 0.788(0.551) 0.310(0.577) 0.795(0.536) -0.115(0.578) 0.683(0.551) 0.577(0.591) 0.762(0.544) -0.027(0.592)
所在區域 0.021**(0.008) 0.020**(0.008) 0.019**(0.008) 0.018**(0.008) 0 021***(0 008) 0 021***(0 008) 0.019**(0.008) 0.018**(0.008)
成長階段 0.084(0.102) 0.115(0.102) 0.079(0.101) 0.135(0.10) 0.076(0.101) 0.120(0.101) 0.081(0.101) 0.128(0.101)
市場進入 -0.026(0.12) -0.022(0.119) -0.026(0.12) -0.003(0.117) -0.053(0.120) -0.008(0.119) -0.032(0.121) 0.010(0.119)
企業規模 -0.003(0.030) -0.013(0.03) -0.014(0.03) -0.008(0.029) -0.001(0.03) -0.009(0.030) -0.013(0.030) -0.009(0.029)
市場份額 0 376***(0 049) 0 358***(oo49) 0.373***(0.049) 0 358***(0.049) 0 370***(0.049) 0 360***(0.049) 0 37***(0.049) 0 362***(0.048)
成立年限 0.075(0.065) 0.075(0.064) 0.078(0.065) 0.084(0.063) 0.071(0.065) 0.062(0.064) 0.076(0.065) 0.086(0.063)
行業發展 0.195*(0.110) 0.15(0.11) 0.183*(0.11) 0.161(0.108) 0.209*(0.11) 0.165(0.110) 0.185*(0.11) 0.162(0.108)
所有制 -0.034(0.078) -0.047(0.078) -0.039(0.078) -0.018(0.076) -0.035(0.078) -0.039(0.077) -0.038(0.078) -0.019(0.076)
是否上市 ■0.277** ■0.276** ■0.269** ■0.293** ■0.281** ■0.273** 027** ■0.296**
(0.123) (0.122) (0.122) (0.120) (0.122) (0.121) (0.123) (0.120)
市場搜尋
(MS) 0.066(0.046) 0.080*(0.046)
技術搜尋
(TS) 0 191***(0 066) 0.138*(0.071)
知識搜尋
(KS) 0.111**(0.047) 0.115**(0.049)
信息交互
(H) 0.355***(0.82) 0 342***(0.084)
網絡密度
(ND) 0 465***(0 060) 0433***(0 06) 0 431***(0 062) 0 326***(0.067) 0 472***(0.06) 0.434***(0.06) 0 432***(0.062) 0 325***(0.068)
MS*ND 0.097**(0.048)
TS*ND ■0.094*(0.048)
KS*ND -0.019(0.051)
II*ND -0.032(0.045)
AdjR2 0.401 0.413 0.408 0.431 0.407 0.418 0.406 0.431
F 20 $69*** 2i $54*** 2i4i8*** 23.492*** 19.645*** 20525*** 19.591*** 21543***
注:N=327, ***p<0.01, **p<0.05, *p<0.1
表5.9非制造業企業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Table 5.9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Competition Network Heterogeneity in non-Manufacturing Firms
模型17 模型18 模型19 模型20 模型21 模型22 模型23 模型24
常數項 2 027***(0.561) 1.115*(0.602) 1 922***(0.538) 0.092(0.597) 2.006***(0.556) 1.05*(0.601) 1 723***(0.535) 0.014(0.596)
所在區域 0.019**(0.009) 0.017**(0.008) 0.014*(0.008) 0.015*(0.008) 0.019**(0.009) 0.017**(0.008) 0.014(0.008) 0.015*(0.008)
成長階段 0.027(0.109) 0.087(0.108) 0.022(0.107) 0.132(0.103) 0.017(0.108) 0.082(0.108) 0.058(0.106) 0.146(0.103)
市場進入 -0.013(0.129) -0.011(0.127) -0.015(0.127) 0.012(0.121) -0.037(0.128) 0.135(0.091) -0.028(0.106) -0.008(0.121)
企業 0.011 -0.009 -0.012 -0.003 0.007 -0.010 -0.019 -0.004
規模 (0.032) (0.032) (0.032) (0.030) (0.032) (0.126) (0.031) (0.030)
市場 0409*** O 375*** O 398*** 0.366*** 0 404*** ° 371*** ° 389*** ° 357***
份額 (0.052) (0.052) (0.052) (0.049) (0.052) (0.052) (0.051) (0.049)
成立 0.067 0.079 0.075 0.086 0.050 0072** 0.076 0.087
年限 (0.070) (0.068) (0.068) (0.065) (0.069) (0.068) (0.067) (0.065)
行業 0.226** 0.145 0.198* 0.162 0251** 0.145 0.200* 0.162
發展 (0.118) (0.117) (0.116) (0.111) (0.117) (0.116) (0.115) (0.110)
所有制 -0.077 -0.097 -0.082 -0.034 -0.075 -0.088 -0.078 -0.020
(0.084) (0.082) (0.082) (0.078) (0.083) (0.082) (0.081) (0.078)
是否 -0.253* -0.252* -0.241* -0.286** -0.311** -0.284** -0.278** -0.307**
上市 (0.132) (0.129) (0.130) (0.124) (0.133) (0.130) (0.129) (0.123)
市場搜尋
(MS) 0 159***(0 047) 0.186***(0.048)
技術搜尋(TS) 0 334***(0 066) 0 348***(0.066)
知識搜尋(KS) 0 22***(0.046) 0.252(0.046)
信息交互(II) 0.099**(0.043) 0 561***(0.071)
競爭網絡 O152*** 0155*** O135*** ° 541*** 0.155**** 0 161*** ° 146*** 0092**
異質性(NH) (0.045) (0.043) (0.044) (0.071) (0.044) (0.043) (0.044) (0.042)
MS*NH 0 134***(0.05)
TS*NH 0.083*(0.050)
KS*NH ° 128***(0.042)
II*NH 0.090**(0.046)
AdjR2 0.314 0.343 0.337 0.400 0.327 0.346 0.354 0.405
F 14 549*** 16.447*** 16.093*** 20734*** 14.197*** 15 398*** 15.890*** 19.513***
5.3.5回歸結果分析
從表 5.1 中可以看出,競爭網絡規模在市場搜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 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應,而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效應。這表明 新進入企業選擇嵌入較大的競爭網絡能夠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從競爭的層 面來分析,當新進入企業開展市場搜尋時,較大的競爭網絡能夠提供更多的觀察競爭對 手的機會,獲得來自外部市場的信號和競爭對手的行為信息,挖掘潛在市場信息,準確 研發新產品。但同時,新進入企業面臨較大的競爭網絡規模時,表明市場中的競爭環境 較為激烈,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新進入企業觀察競爭對手行為的可能性降低,難以準 確把握有利的產品技術和創新行為,當網絡中的技術溢出較少時,不利于新進入企業通 過技術搜尋提高產品創新。從知識層面,新進入企業面臨較大規模的競爭網絡時,行業 中競爭對手較多,新進入企業的外部聯系越廣,新進入企業可以通過與某個特定的競爭 對手之間的關系橋梁嵌入到更大的外部性網絡中,通過這種橋梁關系獲取更多的有價知 識。這種通過網絡傳導獲得的異質性知識能夠為新進入企業提高組織運行效率提供保障
從表 5.2 中可知,競爭網絡密度僅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效 應,假設 H6 得到驗證。而在前文的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檢驗中,網絡密度的調節 效應不顯著,假設H5, H7和H8未通過驗證。這可能是由于較密集的競爭網絡中,新 進入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連接接收到的競爭壓力較大。這就導致了新進入企業難以通過 網絡傳導獲得更多的創新思想,捕捉和識別市場信號的難度增加,新進入企業可能會選 擇有較多經驗和保守的創新行為,這種“路徑依賴”會削弱新進入企業通過技術搜尋開展 的產品創新。密集網絡中企業會由于“合法性”壓力而出現制度趨同,減少網絡內企業創 新差異的可能,過高的網絡密度將導致新進入企業順從行為并缺乏創新,不利于新進入 企業通過外部搜尋和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
從表 5.3中可知,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假設都獲得支持。結果表明,競爭網 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應。這可能是由于 異質性的網絡中,與新進入企業相同技術創新路線的企業較少,能夠提供更多可能的異 質性的技術溢出。同時,在異質性的競爭網絡中,新進入企業面臨很多的異質性知識、 市場信息等無形資源,為新進入企業提供更多產品創新和顧客需求的信息,緩解新進入 企業的“新進入劣勢”,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另外,異質性較高的競爭網 絡中,企業競爭壓力得到分散,進入新市場的企業采用競爭性行為不會激發在位企業的 激烈響應,也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的發展。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對研究假設進行整理與匯總,檢驗結果如表5.10所示。
表5.10 研究假設檢驗結果
Table 5.10 Research hypothesis test results 假設 結果
H1: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支持
H2: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未獲得支持
H3: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支持
H4:競爭網絡規模在新進入企業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支持
H5: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未獲得支持
H6: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支持
H7: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未獲得支持 H8: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未獲得支持 H9: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 應。 支持
H10: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 應。 支持
H11: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 應。 支持
H12: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 應。 支持
在表5.1實證分析結果中,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 程中的調節效應也是正向的,但不顯著(卩=0.017, p>0.1),也就是說假設H2未通過。 這可能是因為較大的競爭網絡規模表明市場中的競爭環境較為激烈,在激烈的競爭市場 中,新進入企業觀察競爭對手行為的可能性降低,難以準確把握有利的產品技術和創新 行為,因此,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較大時,新進入企業通過技術搜尋提高產品創 新獲得競爭優勢的難度增大。經過5.3.4的行業的進一步討論,從表5.4和表5.7中可以 看出,制造業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也是不顯 著的(p>0.1),非制造業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 應也是微弱顯著的(0.087, p=0.098)。雖然在非制造業企業樣本中假設H2得到了部分 驗證,但由于顯著性的說服力較小,難以排除數據波動的影響,如果采用更嚴格的顯著 性標準,則假設 H2 也難以通過。綜上可以認為,競爭網絡規模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 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也是不顯著的,這一結論不會受到行業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假設H1, H3和H4均在制造業和非制造業的樣本中得到驗證。也就是說,競爭網絡規模在市場搜 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是顯著的,這一結論不受行業 變化的影響。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假設只有 H6 得到 了驗證。在表5.2中,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市場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 正向作用,但不顯著(卩=0.043, p>0.1)。在表5.5中制造業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對市場 搜尋影響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結果也是正向作用,不顯著。然而在表5.8中,非制造業 企業是競爭網絡密度對市場搜尋影響競爭優勢中是正向調節作用,且顯著(卩=0.097, p<0.05)。這可能是因為制造業企業的競爭網絡密集度較高,企業間傳遞的信息高度同 質化,降低了新進入企業搜尋到潛在細分市場的可能性。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搜尋難以準 確定位新進入企業的未來目標市場,這就削弱了新進入企業競爭行為的優勢,未能很好 地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在后續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探索不同行業間競爭網絡密度的調 節效應機理。這一結論顯示了行業間競爭網絡結構調節作用的差異,進一步提示在研究 中不能忽略行業的因素。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 勢過程中存在負向作用,但不顯著(卩=-0.024, -0.057, p>0.1)。在表5.2和5.8中,本 文對制造業企業和非制造業企業分別進行了競爭網絡密度調節效應的檢驗,假設H7和 H8均未通過,競爭網絡密度在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作用, 但不顯著。這說明,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非制造業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作用一致,未 來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這可能是因為密集網絡中高凝聚力和分享標準的發展, 將產生強烈的行為一致壓力而不是差異的行為(Kraatz, 1998[338]),并且阻礙新成員的 加入。這就導致了新進入企業難以通過競爭網絡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接觸不到新穎 的主流的創新思想,捕捉和識別市場信號的難度增加,削弱新進入企業的創新能力。因 此,新進入企業通過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難以獲得有效的知識和信息,何談創新和競爭 優勢。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異質性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假設全部得 到了驗證。在表5.6和表5.9中,競爭網絡異質性的調節效應均為正向且顯著的,說明 競爭網絡異質性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用在不同行業間沒有顯著差 異。
5.4結果討論
根據回收的 631 個有效問卷的回歸分析,本文對12個研究假設進行了一一檢驗, 本章對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影響機制總結如下:
(1)在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規模的作用存在差異。在市場搜尋、 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規模有正向的調節作用。新進入企 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在市場搜尋和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更顯著 (卩=0.074, 0.098, p<0.05)。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在知識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 中的調節效應也是正向的,但僅在90%的水平上顯著(卩=0.049, p<0.1)。新進入企業 的競爭網絡規模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也是正向的,但不顯著 (卩=0.017, p>0.1)。這可能是因為較大的競爭網絡規模表明市場中的競爭環境較為激 烈,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新進入企業觀察競爭對手行為的可能性降低,難以準確把握 有利的產品技術和創新行為,因此,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較大時,新進入企業通 過技術搜尋提高產品創新獲得競爭優勢的難度增大。
新進入企業在市場進入決策之前,應該了解行業內競爭網絡規模的情況,選擇嵌入 規模較大的競爭網絡。當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較小時,難以發揮競爭網絡規模的 促進作用,并且競爭網絡規模較小的行業可能是行業競爭過于激烈,不利于新進入企業 的發展。當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較大時,此時新進入可以選擇的經營決策是:加 大市場搜尋和知識搜尋的力度,將新進入企業的人財物等資源向外部搜尋和信息交互傾 斜,爭取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快速響應競爭對手的行為,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重拳 出擊。
(2)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的作用可能是非線性的,作用效果受到外部搜尋行 為的限制,僅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存在負向調節作用。新進入企業的競爭 網絡密度在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作用,但不顯著(卩=0.043, p>0.1), 這一結論在制造業企業中尤為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在密集度較高的網絡中,企業間傳遞 的信息高度同質化,降低了新進入企業搜尋到潛在細分市場的可能性。新進入企業的市 場搜尋難以準確定位新進入企業的未來目標市場,這就削弱了新進入企業競爭行為的優 勢,未能很好地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而制造業企業由于行業特點和技術革新的要求, 制造業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難以通過市場搜尋,獲得更多的異質性的信息。而非制造業 企業則相反,嵌入較密集的競爭網絡中,能夠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搜尋,有利于獲得 顧客需求和市場變化的信息。如果新進入企業是非制造業企業,在市場進入決策時應當 傾向于選擇聯系較密集的競爭網絡,實施市場搜尋,有助于獲得競爭優勢。
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在知識搜尋、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 作用,但不顯著(卩=-0.024,-0.057, p>0.1) o這一結果在制造業和非制造業企業中是一 致的,說明競爭網絡密度在知識搜尋、信息交互影響競爭優勢中的作用不明顯,不存在 行業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密集網絡中高凝聚力和分享標準的發展,將產生強烈的行為一 致壓力而不是差異的行為(Kraatz, 1998[338]),并且阻礙新成員的加入。這就導致了新 進入企業難以通過競爭網絡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接觸不到新穎的主流的創新思想, 捕捉和識別市場信號的難度增加,削弱新進入企業的創新能力。因此,新進入企業通過 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難以獲得有效的知識和信息,何談創新和競爭優勢。
當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較大時,此時可以選擇的經營決策是:非制造業企業 盡可能地開展市場搜尋,然后才是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雖然高密度的網絡不能為新進 入企業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但這些行為能夠為新進入企業進入新的市場提供了很好的 保障,這也是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也有利于新進入企業能 夠尋找到合適的契機,進行產品升級和生產領域的改變,嵌入到競爭聯系更稀疏的網絡 中,更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3)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異質性在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影響,且 這一正向調節效應不受行業影響。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異質性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 勢的獲得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網絡新進入企業可以獲得異質性的知識和信息,感知到的 競爭壓力也較小,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的發展。因此,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異質性在市 場搜尋、技術搜尋、知識搜尋、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作用(卩=0.060, p<0.05;卩=0.094, p<0.05;卩=0.092, p<0.01;卩=0.107, p<0.05)。雖然外部搜尋對于新 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具有重要作用,但競爭網絡異質性能夠為新進入企業提供更多異 質性的信息和知識,有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競爭網絡觀測競爭對手的行為、通過轉譯獲 得異質性的信息和技術變革,激發企業內部的創新行為,為獲得競爭優勢提供助力。
新進入企業在市場進入決策之前,應關注外部競爭網絡的異質性變化,選擇合適的 網絡進行嵌入。當嵌入的競爭網絡異質性較小時,異質性網絡的調節效用可以較小,新 進入企業應當關注自身的外部搜尋,盡可能的跨越組織邊界獲得更多知識和信息,并進 行技術革新和細分市場的變化,逐漸調整自身戰略盡可能的嵌入異質性較大的競爭網絡 當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異質性較大時,此時可以選擇的經營決策是依據企業自身能力 和資源,結合自身戰略目標和劣勢,著重選擇調節效應較大的信息交互、技術搜尋等行 為,為快速獲得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提供可能。
5.5本章小結
本章在第四章的實證結果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分析調查問卷,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 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的競 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不同。競爭網絡規模在市場搜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獲得競爭 優勢的過程中存在正向調節效應。競爭網絡密度在新進入企業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 程中存在負向調節效應。競爭網絡異質性在市場搜尋、技術搜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 獲得競爭優勢過程存在正向調節。最后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本章為新進入企業提出了 相應的指導性的建議。
第 6 章 不同情境下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
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通過實證分析,本文驗證了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 勢的影響,分析了外部搜尋的中介機制,更進一步地,探究了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用。 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剖析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獲得的作 用,但由于數據和方法的限制,有以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首先,由于實證方法難 以模擬在多個企業復雜的運營過程中對行為和能力的選擇,難以分析在復雜的情境下多 個位置優勢的變量如何共同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其次,由于缺乏數據,新進入企業的 位置優勢來源的多維度變量對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影響還未解決,需要通過仿真來 針對不同情境下的企業競爭優勢獲得進行路徑分析。最后,處于第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 的人力資源柔性可能會比新創企業具有優勢,例如員工彼此更熟悉相處融洽,團隊具有 凝聚力協同能力強,信息傳遞效率更高等,需要分別針對不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人力資 源柔性提升競爭優勢的路徑進行討論。因此,本文在實證分析驗證的變量間因果關系的 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多主體仿真方法模擬現實的競爭網絡的動態變化,以分析不同情境 下的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變化并為提高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提出建議。
6.1動態競爭視角下的多主體仿真模型構建
6.1.1動態競爭模型框架與基本假設
Echo是一種由適應性主體構成的演化模型,改編自John Holland的書Hidden Order (霍蘭德,2000[363]) o它可以用于促進各種領域的實驗,其中代理的適應性隨其背景而 變化。Echo的這種特殊適應具有生物學風味,并且將代理稱為“生物”,并且具有與“物 種”相同的交配偏好的代理組。通過Echo, Holland試圖將關于復雜自適應系統的直覺編 成一個更嚴格和抽象的模型。Holland的靈感來自生態系統研究的概念,特別是關于生 態位的動態。在Echo中,Holland設計了相應的主體間交互活動的幾個機制,例如規定 了進攻方與防御方的資源交換的選擇機制,主體具有的對資源進行加工重組的轉換機制 主體有選擇的與其他主體集合的選擇交配機制等等。Holland試圖創建一個抽象模型, 以促進理解進化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在Echo中,創造了生物可以消耗,轉化和交 換資源的不同生態位,但這種模型不一定只是一種生物模型-它也可以被視為其他現象 的模型,如新市場的出現。應該注意的是,隱藏順序中規定的Echo并不是一個特定的 模型,而是一個構建模型的框架。在隱藏順序中有許多未完全指定的機制,并且描述包 括可以實現的多種不同機制。沒有既定的模型是“ Echo模型”,只能有適合的“Echo模型”, 也就是說“Echo模型”是需要根據不同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進行調整和設置。本文結合 Holland的ECHO模型建立競爭網絡中適應性主體的仿真邏輯框架,如圖6.1所示。
1 .本文假定市場中有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兩個群體,所有企業主體面臨的是完全 競爭市場。本文仿真只考慮人力資源柔性差異的影響,不考慮企業主體的規模差異。所 有企業主體的收益函數主要與價格(Price)成反比,與顧客滿意度(CS)成正比。企業 的價格越低,購買的顧客越多,市場份額越大;企業獲得的顧客滿意度越高,市場份額 D越大。
2.企業主體采用跨界搜尋時能夠獲得技術資源和信息,提高技術創新水平,降低生 產成本;采用信息交互能夠獲得市場和顧客偏好的信息,提高顧客滿意度。
3.企業主體間存在競爭和兼并機制:
(1)競爭:顧客購買行為具有黏性和滯后期。如果競爭機制被觸發后,之后的每一 期都對比當期市場中的所有企業主體的價格(或者顧客滿意度)大小,企業具有價格(或 者滿意度)優勢時,將從有link的直接競爭對手那里獲得0%的市場份額的轉移。
(2)兼并:本次仿真隨機觸發兼并行為,觸發兼并機制后,比較有競爭關系的所有 企業的收益函數,最大的一方兼并最小的一方。兼并后在下一期成為新進入企業進入市 場。為了區分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兼并,本文設置市場中具有競爭關系的企業間收 益比例大于80%時才會發起兼并行為。
圖 6.1 適應性主體的仿真模型邏輯框架圖
Fig.6.1 Logic framework of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adaptive subject
6.1.2動態競爭模型主體結構設計
本文的仿真模型框圖如圖6.2所示。二維環境作為企業所在的市場,市場中擁有在 位企業和新進入企業兩種主體,主體在市場中的位置通過主體的坐標進行確定,在仿真 初始會給定坐標位置,主體的要素還包括了主體標識、人力資源柔性、外部搜尋和市場 導向等的屬性。當主體間的標識相同時才能視為同一類主體,同一類主體能夠進行資源 的交換和傳遞。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會展開對有限信息和資源的爭奪,也包含市場和 顧客,為了模擬這種動態競爭,因此本文設置了主體間的競爭機制和人力資源的分配機 制。人力資源占有量與主體自身的競爭實力有關,競爭力越大的主體獲得的人力資源越 多。主體間的競爭機制主要是新進入企業的通過在演化過程中經過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 等行為獲得信息和知識來改進市場地位,進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當新進入企業能力足 夠強大,而在位企業能力較弱時,新進入企業會根據一定規則兼并在位企業;同時如果 新進入企業在搜尋過程中獲得較多資源和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后,在位企業也會根據一定 的規則兼并新進入企業。通過這一仿真模型,本文可以模擬不同市場導向和人力資源柔 性的新進入企業,實施不同的行為來獲得競爭優勢的過程,并通過控制規則模擬新進入 企業與在位企業間的交互、兼并等過程。
本文仿真的主體主要包含兩部分:新進入企業(new entrants )和在位企業 (incumbents),隨機均勻分布在市場中。本文假設用10*10的方格代表整個市場,并 隨機產生10個新進入企業和100個在位企業,每個企業主體各占據一個方格。在不同 仿真周期內,均有新進入企業的進入、競爭兼并機制的發生。同時,企業主體可以通過 實施不同的競爭導向和外部搜尋行為獲得收益。在本模型中,假設各個主體的收益函數 與價格和顧客滿意度相關。因此,市場中的主體設計的屬性參數包括:
(1) 各個主體所在的空間位置W (x, y):按(x, y)坐標系,隨機分布不同的企 業位置。
(2)各個企業主體的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根據仿真需要在t=0時,分配企業主體一定 的人力資源柔性,各個主體的人力資源不相關。
(3)競爭和兼并:本文將每個主體附近的 8個鄰居瓦片上的主體作為競爭對手,用 link 連接。在仿真過程中,每一個企業主體會與市場中收益函數差距最大的主體執行兼并過 程,具有收益絕對優勢的在位企業也可以兼并新進入企業,同樣,具有收益絕對優勢的 新進入企業可以兼并在位企業。
技術 電客
市場9〈知識 新企業>
跨界搜尋 信息交互
圖 6.2 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動態競爭仿真模型框架
Fig.6.2 Model framework for new entry companies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6.1.3動態競爭模型的主體行為規則設計
6.1.3.1主體和主體行為規則的概念
在多主體仿真模型中,主體能夠根據給定的制定進行簡單的動作執行,并通過多個 主體一定時間的演化模擬復雜的變化過程。根據給定的規則,每個主體都具有相應的適 應環境的能力。Wooldridge ( 1995[364])認為主體是高度自治的,在仿真運行時能夠按照 規則自主的采取行動,而不需要外界的干預;主體還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能夠與環境中 的其他主體進行交互;主體能夠感知環境,并做出相應的行為以適應這個變化,也就是 說對外部的刺激是有反應的;主體的行為是自發的,根據其感知到的外部環境主動做出 行為。通過設計主體的規則,能夠實現主體的行為實施、主體間的互動,甚至環境與主 體間的相互作用,進而能夠涌現出復雜的仿真現象。Holland。63]認為“刺激-反應”規則
(stimulus-response rules)是描述主體行為的一種方式,能夠表述不同主體的不同行為模 式。因此,在進行主體行為規則設計的時候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首先,行為規則要單 一,能夠涵蓋該類下的所有的主體;其次,要含有主體間交互的語法;最后,需要有一 個用于適應性的調整規則。規則設計的時候盡量通俗易懂,盡可能把握主體的最主要的 行為,用最簡單的規則就能實現復雜的行為交互的模擬,研究模型也更容易控制。依據 上文的規則,根據本文要模擬的動態競爭模型和要解決的問題,分別對主體的不同市場 導向、人力資源柔性的分配,以及外部搜尋行為和競爭網絡結構的各個情境下的企業主 體的行為規則進行了以下設計。
6.1.3.2不同人力資源柔性分配和市場導向時行為規則設計:
1.t=0時,給定企業主體的初始人力資源柔性設置為Rw(100,1000),假設企業實施 競爭導向時應用処的人力資源柔性,那么(1 -&)R0的人力資源柔性會投入到顧客導向。 當&大于0.5時,表明企業的市場導向更傾向于競爭導向;反之,則傾向于實施顧客導 向。為了仿真不同人力資源柔性下的新進入企業收益變化,本文將兩類企業主體的坨和 & (^e(0,1))設置為滑動條。在位企業主體的人力資源以(0.5, 0.5)的概率將人力資 源平均分配給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
2.t=0時,新進入企業進入市場前,市場已經達到均衡狀態,均衡價格為Pr ice0,市 場中顧客對所有產品的滿意度為CS0 o
(1)當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時,新進入企業采用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方式進 入市場,此時新進入企業定價為Pr = Pr叫廠MProfitz, 〃e(0,l);由于新進入企 業此時沒有實施顧客導向,那么此時新進入企業的顧客滿意度與市場中所有企業主體的 顧客滿意度均值一致。此時,根據之前的市場份額函數,計算新進入企業的收益為:
Profitt = [c — a(Pricet_1 - ii6Profitt X) + )StPr北幺才一(Pr(一、-口&Profitt_1) — 8Profitt_1 其中,C是計算市場份額的常數,&=1, a, 0, 〃是參數,Profitt-1是t-1期的收益函 數,當t=1時,Prf0 = R0, Pricet-1是t-1期的產品定價,CSt是t期的所有企業的顧客 滿意度均值,Pr叱是市場中所有主體的價格均值。
(2)當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時,CSt = CSt-1+5(1-&)Profitt_1,此時,根據之前 的市場份額函數,計算新進入企業的收益為:
Profit = C -aPricet + + ^(1 -^Profitt1) Price廠(1_B)Profitt-1
其中,C是計算市場份額的常數,&=1, 0,》是參數,Profitt-1是t-1期的收益函 數,當t=1時,Profit0 = R0 o Prg是市場中所有主體的價格均值。
6.1.3.3新進入企業實施不同行為時的仿真規則
企業主體實施跨界搜尋時:技術的搜尋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獲得最新的研 發技術進行產品創新,進而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有助于企業實施通過降低價格獲 得市場份額。假設企業投入研發R&D invest= P1R>,在第t期研發的技術積累techAccum 為:
techAccumt = techAccumt一、+ 2p] 2 w(0,1)
當t=0時,給定市場的均衡價格是Pr/Ce0,如果企業主體成功研發,則企業的產品 定價為Pr哄=(1 — techAccw^Hice。。由于每次技術研發失敗與成功對企業技術積累的 指數影響是不一樣的,而且即使研發失敗,企業的技術積累指數還是比沒有投入時提高, 為了模擬這一行為,本文在每一個仿真周期內比較新進入企業與有link連接的競爭對手 的價格均值,如果新進入企業的價格低于競爭對手則研發成功,否則失敗。如果研發失 敗的話,當期的技術積累指數折半計算。
企業主體實施信息交互時:企業市場份額與企業的業務推廣和銷售行為有關,企業 與顧客實施信息交互時,能夠獲得更大的顧客需求信息,能夠更好的獲得顧客滿意 CS。 一般來說,企業的資源投入也代表了較好的品牌和較大的市場投入,在信息交互時能夠 獲得較多的顧客信息,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占領市場。此時的新進入企業產品價格與競 爭對手均價相同。同樣的,企業投入資源進行市場拓展時具有風險,為了反映市場風險 對客戶群體數量的影響,系統隨機產生0~0.1之間的隨機數risk (趙劍冬,2010[365]), 第T期時,客戶購買數量salenumt為:
t -1 t-1
salenumt = ^salenum. = C + 0CSf '^salenum. - salenum- * risk
i = 0 i =0
其中,C = k * P2t , P2,是指在第t期企業投入到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0,1)。 也就是說,顧客滿意度的大小與新進入企業投入的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成正比。
6.1.3.4網絡結構嵌入選擇的規則設計
由于企業間的競爭網絡是小世界網絡,具有較大的聚合系數(clustering coefficient) 和較短的特征路徑長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企業處于網絡規模和異質性較大的 位置會有助于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因此本文設置新進入企業在競爭對手的選擇上設置 兩個優先連接機制:度連接(曹霞和劉國巍,2015[366])和異質性連接。
1.度連接:選擇網絡中link數量最多的在位企業主體進行連接。
主體的link數量越多說明該主體具有更多的強關系或弱關系,說明該主體是市場中 的關鍵點,故本文采用度擇優連接機制,即新進入企業選擇主體link數量最多的在位企 業建立競爭關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C 1, max(,)的在位企業
L.j = <
y [ 0,其他情況
其中,NS'i表示節點度函數,用于計算節點度,上標1表示該主體是在位企業。
2.網絡異質性連接:選擇網絡異質性最高的在位企業連接。
網絡異質性體現了競爭網絡中主體獲得信息的能力。競爭網絡中各主體為獲得競爭 優勢,通常會嵌入到網絡中異質性較高的網絡位置,通過觀測對手的行為進行信息分析。 仿真初始時分配給不同主體(0~9)的細分代碼,相同代碼的企業代表具有相同的客戶 群,不同代碼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客戶群體。上文設置為與某一企業主體相鄰的8個瓦片 中的其他主體均有競爭關系,因此要計算每個主體的競爭對手在細分市場中的的異質性 N比(用Agresti提出的IQV法測量)。冊,越高的主體代表其與很多不同細分市場中 的企業有競爭關系,競爭對手在細分市場中越多,說明該主體能夠獲得更多、具有差異 的知識和信息,有利于企業開展創新和競爭活動。因此,在這個連接機制下,新進入企 業與NHi最高的企業連接能通過觀測該主體的行為進行模仿創新,有利于新進入企業獲 得競爭優勢。
k
1 -藝 p2
i=1
2
其中,k代表企業鄰居的細分代碼類別數量,pi代表第i類鄰居占所有鄰居類別的比
重平方數。
本文將使用競爭對手多樣性NH>來描述企業在位企業主體的網絡異質性,并以此 構建競爭網絡中異質性影響機制:
1, maxiNH')的在位企業主體
L..= <
y 0, 其他情況
其中,曲;表示i的在位企業主體的異質性函數,用于計算該主體所處網絡的異質 性,上標1是指該主體屬于在位企業。
本文仿真中主要參數設置及含義如下表所示:
表6.1基于MAS的企業競爭模型參數表
Table 6.1 Parameters of firm competition model based on MAS
序號 性 屬 值 始 初 義 含
1 s
Po
x at o Fl 隨機
2 s
Po y at o Fl 隨機
3 R0 nt
4 at o Fl 導
5 )R0
©
-
1
/|\ at o Fl 導
6 C nt 1
0
7 at o Fl 1
0
0
8 0 at o F 1
0
0
9 at o F 6
0
0
1 kp1 at o F
1 p2 at o F 息 信
2
1 p3 at o F
13 at o Fl 術0
4 e0 c r. P nt 0
1
5 r1-t
et.
mp
o ec c nt 0
1
6 CSt at o Fl 2 p * k 始1 初0 ;0 于乙 //|\ 護G 客數 顧系 的為
,2 時”
* 其£
17 一禺 at o F 5
0 度
意 滿 均 平
的
手
對
爭
競
片 瓦 個
8 rt1-
et.
mp
o ec c nt 0
1
9
1 mt u n le a s nt 0
1
0
2 S •n at o Fl 0
0
1
2 7 at o F 1
0
22 r
et
mp Yco % 0 1 at o F
23 e ru T 是否
24 ? S
N an e o B e ru T 是否
5
2 ?
H
N e ru T 異
行
進
否
是
6.2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本文的仿真分析借助的是NetLogo這個軟件,Uri Wilensky于1999年對其進行了 開發。選擇這個仿真軟件的原因是,Netlogo特別適用于隨著時間演化的復雜系統的仿 真建模分析。在 Netlogo 中,不同的主體 agent 能夠接收和執行不同的命令,有助于探 究微觀和宏觀層面的個體行為模式的聯系。
6.2.1仿真模型參數值討論
仿真模型的輸出結果依賴于輸入參數。仿真輸入參數的初始值不同可能會導致完全 不同的仿真輸出結果。為了使得仿真結果更加與現實相吻合,以及更容易分析,在本研 究中仿真參數初始值主要通過(1)通過實際調查得到;(2)根據調查數據進行等比例 的簡化;(3)情景假設;(4)在其他仿真參數確定的基礎上,通過仿真模型的平衡狀 態確定輸入參數的大概范圍。
6.2.2競爭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第一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對企業利潤和市場份額的影響仿真
在新進入企業創立的第一階段,本文設定初始人力資源柔性與在位企業一致。參數
設置如下:在位企業競爭導向6=0.50,所有企業主體的HRF0設置為200, C=4, a=0.17.
圖6.3第一階段實施競爭導向的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3 Competition-oriented firm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in the first phase
圖6.3中(a)和(b)是第一階段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80%時的企業利 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紅色的線代表的是在位企業的數值,綠色的線代表的是新進 入企業的數值。(c)和(d)是第一階段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70%時的企業 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e)和(f)是第一階段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
60%時的企業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從圖6.3可以看出,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 開展競爭導向時,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均降低;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 市場份額持續增長,最后呈現均衡狀態(在位企業最大值為13.6)。并且在所有的時刻 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均未超過在位企業。對比(b), (d)和(f)可知,隨著競爭導
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降低,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差距越來越小。也就 是說新進入企業適當降低競爭導向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有助于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市 場份額的增長。
(2)第二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對企業利潤和市場份額的影響仿真
第二階段下的新進入企業往往是有較好的人力資源柔性,因此本文設置新進入企業
不同的人力資源柔性分析第二階段下的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對利潤和市場份額的
影響。參數設置如下:新進入企業競爭導向6=0.80,在位企業競爭導向6=0.50,新進入
企業主體的 HRF0 設置為 400,500 和 700,在位企業主體的 HRF0 設置為200, C=4,
(e)利潤增長分布(HRF0=700, 6=0.80) (f)市場份額分布(HRF0=700, 6=0.80)
圖6.4第二階段實施競爭導向的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4 Competition-oriented firm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in the second phase
圖6.4中(a)和(b)是第二階段競爭導向企業人力資源柔性為400,人力資源柔性
占用率為80%時的企業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紅色的線代表的是在位企業的數值 綠色的線代表的是新進入企業的數值。(c)和(d)第二階段競爭導向企業人力資源柔
性為500,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80%時的企業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e)和(f) 是第二階段競爭導向企業人力資源柔性為700,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80%時的企業利 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從圖6.4可以看出,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開展競爭導向時, 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均降低;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 最后呈現均衡狀態。對比(b)、(d)和(f)可知,隨著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的增 加,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差距越來越小,并且在(f)中新進入企業的市場 份額曾經超越過在位企業。也就是說新進入企業初始人力資源柔性的增加有助于促進新 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獲得市場份額的增長。
6.2.3顧客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1)第一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對企業利潤和市場份額的影響仿真
參數設置如下:所有企業主體的HRF0設置為200, C=4, a=0.17,卩=0.17,在位企業顧
客導向6=0.50,新進入企業的顧客導向分別設置為0.6,0.7,0.8。
圖 6.5第一階段實施顧客導向的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5 Customer-oriented firm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in the first phase
圖6.5中(a)和(b)是第一階段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60%時的企業利 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紅色的線代表的是在位企業的數值,綠色的線代表的是新進 入企業的數值。(c)和(d)是第一階段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70%時的企業 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e)和(f)是第一階段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
80%時的企業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從圖 6.5 可以看出,新進入企業開展顧客導 向時,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均降低;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持 續增長,最后呈現均衡狀態。并且隨著新進入企業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提高, 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快速增長,最后超越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對比(b), (d)和
(f)可知,隨著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的提高,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差距 越來越小,并超越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新進入企業提高顧客導向的人力資源 柔性有助于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增長,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2)第二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對企業利潤和市場份額的影響仿真
參數設置如下:新進入企業顧客導向6=0.80,在位企業顧客導向6=0.50,在位企業主 體的 HRF0 設置為 200, C=4, a=0.17,卩=0.17
圖 6.6第二階段實施顧客導向的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6 The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f customer-oriented firm in the second phase
圖6.6中(a)和(b)是第二階段顧客導向企業人力資源柔性為400,資源占用率為
80%時的企業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c)和(d)第二階段顧客導向企業人力資
源柔性為500,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80%時的企業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e)
和(f)是第二階段顧客導向企業人力資源柔性為800,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80%時的 企業利潤增長與市場份額函數值。從圖 6.6可以看出,新進入企業與實施顧客導向時,
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均降低;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
最后呈現均衡狀態。對比(b), (d)和(f)可知,隨著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的增
加,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差距越來越小,并且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都能 超過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新進入企業初始人力資源柔性的增加能夠促進新進 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提升市場份額。
6.3不同成長階段下新進入企業開展外部搜尋提升競爭優勢路徑分析
在這一部分,為了進一步刻畫不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的本文將分別針對不同階段 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路徑進行討論。
6.3.1第一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的路徑分析
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設置為均值為90,標準差為5 的正態分布,在位企業的 人力資源柔性設置為均值為 100,標準差為5 的正態分布。由于新進入企業普遍面臨資 源和管理經驗缺乏的境況,所以本文設置為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較低,且新進入 企業的常量 C 小于在位企業常量 C 的情況來模擬新進入企業在第一階段的市場進入, 通過調整不同的行為來獲得可能的最優路徑。
6.3.1.1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時的仿真分析
參數設置如下:新進入企業C=8.80,在位企業C=10,1=0.01, y=0.02, k=0.1, a=0.09, 卩=0.01。為了對比分析,本文設置在位企業主體的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1=0.4, 信息交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2=0.3,其他行為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3=0.3。新進入 企業的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分別為0.9, 0.8, 0.7時,對應的信息交互人力資源 柔性占用率設置為 0.1, 0.2, 0.3。圖6.7是第一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時的利潤 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通過對比下圖采用不同的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時新進入企業和在位 企業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的分布,本文為第一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配置和
(e)利潤增長分布(p1=0.7, p2=0.3) (f)市場份額分布(p1=0.7, p2=0.3)
圖6.7第一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7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f new entrants implementing cross-border search in
the first phase
從圖6.7的(b) , (d) , (f)可以看出,在第一階段,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 和經驗落后的情況下,通過實施跨界搜尋能夠提升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并能在一定 時間內獲得較多的市場份額,甚至會超過在位企業。新進入企業實施的跨界搜尋的人力 資源投入越多,市場份額也越大。但是從(a) , (c) , (e)企業的利潤增長可以看出, 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先降低,后提升再降低的過程,但利潤增長都大于 0。新進入企業
的利潤增長也同樣經歷了降低-增長-降低的過程,并且在中間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可 能會超過在位企業,但是隨著仿真時間的增加,過度實施跨界搜尋的競爭行為的新進入 企業利潤率快速下降,出現負增長。這就說明,跨界搜尋對在位企業來說是獲得市場份 額和利潤的較好的行為,但對于新進入企業,短期的跨界搜尋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獲得利 潤的增長,但持續的跨界搜尋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不是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最佳方案。
同時從仿真曲線來說,新進入企業在實施跨界搜尋的后期為了獲得增長的利潤需要外部 更多的資源投入來抵消跨界搜尋的持續資源消耗。
6.3.1.2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時的仿真分析
參數設置如下:新進入企業C=8.80,在位企業C=10,在位企業主體的跨界搜尋人 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1=0.4,信息交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2=0.3,其他行為的人力資源 柔性占用率 p3=0.3, 1=0.01, y=0.02, k=0.1, a=0.09, B=0.01。圖 6.8 是第一階段新進入 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通過對比下圖采用不同的人力資源柔
性分配時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的分布,本文為第一階段的新進
圖 6.8第一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8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f new entrants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in the first stage
從圖6.8的(b)可以看出,在第一階段,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和經驗落后的情 況下,通過實施信息交互提升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的作用較小,隨著仿真時間的增加, 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差距逐漸增大。從(d),(f)可以看出,隨著信息 交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降低,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提高,新進入企業的 市場份額提升程度更明顯。因此,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提升市場份額的作用不如跨
界搜尋更明顯。但是從(a), (c) , (e)企業的利潤增長分布可以看出,新進入企業
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都是先降低,后提升再降低的過程,并且利潤增長都大于0。也 就是說企業的信息交互雖然對于提升市場份額的作用不如跨界搜尋,但對于企業獲得利 潤的作用更大。當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最高時,新進入企業的 利潤和市場份額幾乎是線性的持續增長。但隨著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降低
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提高),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
綜上,無論是市場份額和利潤增長,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都會有正向的作用。對于在 第一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來說,人力資源和經驗較少時,增加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占用率 是企業獲得穩步發展的基本保障。
6.3.2第二階段下新進入企業外部搜尋的路徑分析
6.3.2.1 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時的仿真分析
參數設置如下:在位企業主體的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1=0.4,信息交互人 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2=0.3,其他行為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3=0.3, 1=0.01, y=0.02, k=0.1, a=0.09,卩=0.01。在第二階段中,新進入企業具有較高人力資源柔性和市場經驗, 為了更好的模擬現實情況,本文設置新進入企業C=10,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分 布服從均值200,標準差為5的正態分布,在位企業C=10,在位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分 布服從均值 100,標準差為 5 的正態分布。圖 6.9 是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 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通過對比下圖采用不同的人力資源分配時新進入企業和 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的分布,本文為第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配置和
企業行為提供借鑒。
(f)市場份額分布(p1=0.7, p2=0.3)
圖6.9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9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f new entrants in the second phase implementing
cross-border search
從圖6.9的(b) , (d) , (f)可以看出,在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較多 和經驗較多的情況下,隨著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增加,新 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獲得提高,甚至從低于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增長到超過在位企業。 新進入企業實施的跨界搜尋的人力資源柔性投入越多,市場份額也越大。但是從(a),
(c) , (e)企業的利潤增長可以看出,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先降低,后提升再降低的
過程,但利潤增長都大于 0。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也同樣經歷了降低-增長-降低的過 程,并且在中間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可能會超過在位企業,但是隨著仿真時間的增加, 過度實施跨界搜尋的新進入企業利潤率快速下降,出現負增長。這就說明,跨界搜尋對 在位企業來說是獲得市場份額和利潤的較好的行為,但對于新進入企業,短期的跨界搜 尋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獲得利潤的增長,但持續的跨界搜尋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不是獲得 持續競爭優勢的最佳方案。同時從仿真曲線來說,新進入企業在實施跨界搜尋的后期為 了獲得增長的利潤需要外部更多的資源投入來抵消跨界搜尋的持續資源消耗。這一結論 與第一階段的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行為的結論一致。
6.3.2.2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時的仿真分析
參數設置如下:在位企業主體的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1=0.4,信息交互人 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2=0.3,其他行為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3=0.3, 1=0.01, y=0.02, k=0.1, a=0.09,卩=0.01。在第二階段中,新進入企業具有較多人力資源柔性和市場經驗, 為了更好的模擬現實情況,本文設置新進入企業C=10,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分 布服從均值200,標準差為5的正態分布,在位企業C=10,在位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分 布服從均值100,標準差為5的正態分布。圖6.10是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 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通過對比下圖采用不同的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時新進入企 業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的分布,本文為第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 性配置和企業行為提供借鑒。
(e)利潤增長分布(p1=0.3, p2=0.7) (f)市場份額分布(p1=0.3, p2=0.7)
圖6.10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10 The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f new entrants in the second stage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從圖6.10的(b)可以看出,在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人力資源柔性較高的情況下,
通過實施信息交互提升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的作用較小,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 場份額差距逐漸增大。從(d), (f)可以看出,隨著信息交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 降低,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提高,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提升程度更明顯。
因此,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提升市場份額的作用不如跨界搜尋更明顯。這一點結論 與第一階段時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是一致的。但是從(a), (c)企業的利潤增長 分布可以看出,在位企業的利潤增長都是先降低,后提升再降低的過程,新進入企業的
利潤增長是降低-增加的過程,并且利潤增長都大于0。對比(a) , (c)新進入企業實
施信息交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為0.8時利潤增長大于信息交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是
0.9 時的利潤增長,也就是說在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不是人力資源柔性占 用率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個提升利潤增長的最優閾值。從(e)中可以看出,隨著跨界 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增加,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下降趨勢逐漸明顯。也就是說 在第二階段企業的信息交互雖然對于提升市場份額的作用不如跨界搜尋,但對于企業獲 得利潤的作用更大。當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最高時,新進入企 業的利潤和市場份額幾乎是線性的持續增長。但隨著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 降低(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提高),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開始出現下降的 趨勢。綜上,無論是市場份額和利潤增長,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都會有正向的作用。
對于在第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來說,此時找到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 率最優分配有利于企業獲得利潤和市場份額雙重增長。
6.4競爭網絡結構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根據前文的實證分析,新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和競爭網絡異質性對新進入企業 競爭優勢的正向作用得到驗證,競爭網絡密度的影響機理較為復雜尚未得到明確的影響 關系,因此本文主要針對競爭網絡規模嵌入和競爭網絡異質性嵌入下,分析新進入企業 獲得競爭優勢的路徑。參數設置如下:新進入企業C=8.84,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 分布服從均值90,標準差為5的正態分布,在位企業C=10,在位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 分布服從均值 100,標準差為5 的正態分布。在位企業主體的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 用率p1=0.4,信息交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2=0.3,其他行為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 p3=0.3, 1=0.01, y=0.02,k=0.1, a=0.09,卩=0.01。圖 6.11 是企業進行網絡規模嵌入時 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本文通過設置不同人力資源柔性配置,模擬新進入企業的 行為,并對比分析提出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較優方案。
6.4.1競爭規模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e)利潤增長分布(p1=0.2, p2=0.6, p3=0.2) (f)市場份額分布(p1=0.2, p2=0.6, p3=0.2)
圖 6.11新進入企業進行網絡規模嵌入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 6.11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f new entrants embedding network size
在圖6.11中,(a)和(b)是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實施相同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比 例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企業主體的利潤增長趨勢基本還是降低-提高-降低的 過程,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始終小于在位企業的,到仿真運行后期,新進入企業的利 潤出現負增長,這說明新進入企業需要從外部獲得更多資源投入,才能維持新進入企業 的利潤率。同時,企業主體的市場份額都是增長趨勢,而且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沒有 超越在位企業。(c)和(d)是新進入企業加大跨界搜尋的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比例時的 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函數。與(a)和(b)相比,相同的是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依然 沒有超過在位企業,但是市場份額明顯超過在位企業的均值。這就說明新進入企業的跨 界搜尋對于快速獲得市場份額具有重要作用,在增長利潤函數方面的作用不是很明顯。
(e)和(f)是新進入企業提高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比例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 份額函數。與(a)和(b)相比,市場份額沒有明顯超過在位企業的均值,但是利潤函 數明顯呈現正向增長趨勢,而且在仿真前期有超越在位企業,在仿真后期在位企業利潤 增長降低的時候新進入企業依然是繼續增長趨勢。這就說明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有助 于新進入企業獲得較多的利潤增長,這可能是顧客滿意帶來的顧客粘性效應的作用。
6.4.2競爭網絡異質性影響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仿真分析
參數設置如下:新進入企業C=8.84,新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分布服從均值90, 標準差為5的正態分布,在位企業C=10,在位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分布服從均值100, 標準差為5的正態分布。在位企業主體的跨界搜尋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1=0.4,信息交 互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2=0.3,其他行為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p3=0.3,1=0.01, y=0.02, k=0.1, a=0.09,卩=0.01。圖6.12是企業進行網絡異質性嵌入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 布。本文通過設置不同人力資源柔性配置,模擬新進入企業的行為,并對比分析提出新 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較優方案。
(e)利潤增長分布(p1=0.2, p2=0.6, p3=0.2) (f)市場份額分布(p1=0.2, p2=0.6, p3=0.2)
圖6.12新進入企業進行網絡異質性嵌入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
Fig.6.12 Profit growth and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f new entrants embedding network heterogeneity
在圖6.12中,(a)和(b)是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實施相同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比 例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分布。企業主體的利潤增長趨勢基本還是降低-提高-降低的 過程,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始終小于在位企業的,到仿真運行后期,新進入企業的利 潤出現負增長,這說明新進入企業需要從外部獲得更多資源投入,才能維持新進入企業 的利潤率。同時,企業主體的市場份額都是增長趨勢,而且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沒有 超越在位企業。(C)和(d)是新進入企業加大跨界搜尋的人力資源柔性分配比例時的 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函數。與(a)和(b)相比,相同的是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依然 沒有超過在位企業,但是市場份額明顯超過在位企業的均值。這就說明新進入企業在選 擇競爭網絡異質性嵌入后跨界搜尋依然對于快速獲得市場份額具有重要作用,在增長利 潤函數方面的作用不是很明顯。(e)和(f)是新進入企業加大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 性分配比例時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函數。與(a)和(b)相比,市場份額在仿真前期 與在位企業的差距有縮短,但后期還是小于在位企業的均值,這一點與實施競爭網絡規 模嵌入的時候有區別。新進入企業和在位企業的利潤函數明顯呈現正向增長趨勢,而且 在仿真前期有超越在位企業,在仿真后期在位企業利潤增長降低的時候新進入企業依然 是繼續增長趨勢,這一點與實施競爭網絡規模嵌入的時候結論一致。這就說明在新進入 企業實施競爭網絡異質性嵌入時,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也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較多 的利潤增長,這可能是顧客滿意帶來的顧客粘性效應的作用,而且在前期獲得的市場份 額也較多。
6.5結果討論
本章利用netlogo6.1.0對不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 勢的影響關系進行了仿真分析,驗證了第四章、第五章的實證結論,并為新進入企業獲 得競爭優勢提供了借鑒。本章得到的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力資源柔性初始值一定時,新進入企業適當降低競爭導向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 率有助于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增長。隨著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降低 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差距越來越小。相同的是,人力資源柔性初始值一定 時,新進入企業提高顧客導向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有助于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 的增長,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2.新進入企業初始人力資源柔性的增加有助于促進新進入企業實施市場導向獲得市 場份額的增長。無論是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或者顧客導向時,隨著新進入企業人力 資源柔性的增加,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差距越來越小,并且新進入企業的 市場份額可能會超越過在位企業。
3.在第一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的短期的跨界搜尋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獲得利潤的增長 但持續的跨界搜尋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不是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最佳方案。新進入企業 在實施跨界搜尋的后期為了獲得增長的利潤需要外部更多的資源投入來抵消跨界搜尋 的持續資源消耗。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雖然對于提升市場份額的作用不如跨界搜尋, 但對于企業獲得利潤的作用更大。對于在第一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來說,人力資源柔性和 經驗較少時,增加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是企業獲得穩步發展的基本保障。
4.在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跨界搜尋與第一階段的結論一致。對于在第二階段的 新進入企業來說,此時找到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最優分配有利于 企業獲得利潤和市場份額雙重增長。對于在第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來說,資源較多時, 為了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增長,應該將人力資源柔性向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傾斜 此時新進入企業應當注意三種不同行為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的分配,找到最優配置。
6.6本章小結
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本章通過制定netlogo仿真規則,利用netlogo6.1.0對新進入 企業不同人力資源柔性和市場導向交互下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的變化進行分析,并 對不同行為組合和競爭網絡結構時新進入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的變化進行了仿真。 通過對比不同組合下新進入企業的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變化,為新進入企業的決策提供 借鑒。
第 7 章 提升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路徑分析與策略
從第三章到第五章的不同方法和數據的實證分析均驗證了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 競爭優勢獲得的正向作用,外部搜尋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競爭網絡結構在部 分路徑中存在調節效應。更進一步地,第六章對不同情境下的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獲得 的路徑進行了仿真分析,并對新進入企業第一階段或者第二階段的人力資源柔性不同情 況進行了模擬分析。上述實證和仿真結果為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提供了借鑒。本章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歸納梳理,為不同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 獲取提供相應的策略建議。
7.1不同情境下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路徑比較分析
根據前文實證和仿真結果,本章為新進入企業在不同情境下提升競爭優勢路徑進行 了總結,以期為新進入企業提升自身優勢提供指導。不同情境下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 優勢路徑效果如表 7.1 所示。
從表 7.1 中可以看出,在本文的第三章檢驗了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獲得競爭優勢 的影響,并分析了高中低不同競爭網絡規模、密度和異質性時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 得情況。在第四章,引入了人力資源柔性這一變量,驗證了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的 交互對競爭優勢的正向影響作用;同時,還檢驗了外部搜尋在這一過程中的中介作用, 對比了不同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路徑。在第五章檢 驗了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并對競爭網絡的作用差 異進行了分析。在第六章引入多主體的仿真分析方法,構建了新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 動態競爭的仿真模型,針對不同階段下的新進入企業進行建模分析,更進一步地對不同 情境下的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提升的路徑進行了仿真,通過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 了部分結論。
表 7.1 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路徑分析結果對比
Table 7.1 Analysis Results Comparison of the Path for New Entrants Impro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章節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人力資源柔性較低)(人力資源柔性較高)
網絡規模和異質短期的外部搜尋能夠 與第一階段的結論 性對市場搜尋和為新進入企業獲得利 一致,為了獲得增
7.1.1不同市場導向下提升競爭優勢的路徑比較分析
從表 7.1 可以看出,當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時,外部搜尋在市 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中介作用,同時不同的外部搜尋在 新進入企業實施不同的市場導向時的作用也存在差異。實施不同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業 的戰略目標是存在差異的,以競爭導向為主的新進入企業要通過具有競爭性的手段和行 為快速獲得市場份額,在市場中獲得話語權,擴大品牌知名度。以顧客導向為主的新進 入企業主要通過推出優質的服務和產品,獲得市場中消費者的認可,進而獲得顧客口碑 和品牌效應,在市場中擁有忠誠顧客,擴大品牌滿意度。所以,從戰略目標上可以將不 同市場導向的企業分為以獲得短期占有市場為目標的新進入企業和以獲得長期利潤為 目標的新進入企業,分別對應的市場導向是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
7.1.1.1 以競爭為導向的新進入企業路徑分析
當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時,市場搜尋、知識搜尋、技術搜尋、信息交互都能正 向中介競爭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也就是說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 向于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對競爭優勢的正向影響有一部分是通過外部搜尋獲得的。實施競 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的獲得:
首先,獲得更多外部資源支持,提高競爭導向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人力資源柔 性和競爭導向都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因此,當新進入企業用于競爭導向 的人力資源柔性越多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新進入企業有更多的籌碼進行企業間的價 格競爭,或者研發更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其次,培養新進入企業的外部搜尋的能力,加強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的培育,同時 在組織內鼓勵進行知識共享。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能夠幫助新企業打破了行業和地域的 障礙以及固有的思維定勢,為新進入企業“突破邊界-躍遷新市場”提供了有利保障。知識 共享則能夠保障內外部信息和知識的暢通,提高組織效率,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能夠實 施快速反應。
最后,選擇嵌入中等網絡規模,網絡異質性較大的競爭網絡。中等規模和競爭者多 樣化的競爭網絡往往表征著市場中需求較大,顧客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并且競爭對手之 間市場的重疊度較小,有利于新進入的進入和競爭導向的實施。嵌入到中等網絡規模, 網絡異質性較大的競爭網絡能夠避免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激發在位企業的正面 響應,而不利于市場份額的擴大。
7.1.1.2以顧客為導向的新進入企業路徑分析
當新進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時,除市場搜尋之外,知識搜尋、技術搜尋、信息交互 都能正向中介競爭導向和人力資源柔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這是與實施競爭導向不同的 一點。因此,與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不同的是,實施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可以 從以下兩方面獲得競爭優勢的獲得:
首先,盡量減少市場搜尋的人力資源柔性占用率,轉向與顧客的信息交互,獲得忠 誠顧客。實施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可以通過配置、應用和整合各種信息交互基礎設施、 信息交互無形資源,與市場中顧客群體以及合作伙伴等成員共同參與企業的研發設計活 動,共同創造用戶體驗,實現價值共創,進而獲得忠誠顧客,在市場中站穩。
其次,選擇低網絡規模,較低的網絡密度的競爭網絡。與實施競爭導向相同,低網 絡規模,較低的網絡密度的競爭網絡同樣表征著市場中企業聯系緊密度較低。競爭對手 不會過度關注新企業的進入,同時,較大的市場和顧客需求的缺口有利于顧客導向的新 進入企業找到適合自身的切入點,準確滿足潛在的市場需求,在激發在位企業響應之前 順利占有市場,獲得先發優勢。
7.1.2外部搜尋提升競爭優勢的網絡結構路徑分析
在前文的基礎上,本章梳理了不同競爭網絡結構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獲得的影響 效果,如表 7.2 所示。當新進入企業具有市場搜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時,嵌入的競 爭網絡規模和競爭網絡異質性能夠正向調節競爭優勢的獲得。當新進入企業具有技術搜 尋時,競爭網絡密度和競爭網絡異質性有負向調節效應。
表 7.2 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匯總
Table 7.2 Summary of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tructures
競爭網絡規模 競爭網絡密度 競爭網絡異質性
市場搜尋 +(0.074) X +(0.060)
知識搜尋 +(0.049) X +(0.092)
技術搜尋 X -0.088 -0.094
信息交互 +(0.098) X +(0.107)
注:+代表正向調節效應,-代表負向調節效應,X表示調節效應未得到驗證
對比表 7.2 的系數可知,在新進入企業的市場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 規模的正向調節作用大于競爭網絡異質性。由此可見在新進入企業實施市場搜尋時,可 以優先嵌入較大的競爭網絡規模,其次選擇嵌入競爭網絡異質性較高的競爭網絡,能夠 有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開展市場搜尋提升競爭優勢。而在新進入企業的知識搜尋獲得競 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規模的正向調節作用均小于競爭網絡異質性。在新進入企業實 施知識搜尋時,可以優先嵌入異質性較大的競爭網絡,其次選擇嵌入競爭網絡規模較大 的競爭網絡,能夠有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開展知識搜尋提升競爭優勢。同樣地,在新進 入企業的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密度的負向調節作用小于競爭網絡異 質性。在開展知識搜尋時,密集和差異較大的競爭網絡可能會阻礙新進入企業的技術搜 尋的效果,削弱通過網絡中的技術溢出進行技術創新的可能性,此時的新進入企業應當 避免在競爭網絡密度和異質性較高時消耗資源開展技術搜尋。與知識搜尋的結果相同的 是,在新進入企業進行信息交互時,競爭網絡規模的正向調節作用均小于競爭網絡異質 性。在新進入企業實施信息交互時,可以優先嵌入異質性較大的競爭網絡,其次選擇嵌 入競爭網絡規模較大的競爭網絡,能夠有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開展新信息交互提升競爭 優勢。
7.2不同市場導向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7.2.1以競爭導向為主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7.2.1.1整合供應鏈資源以提高新進入企業應對競爭的能力
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一方面需要更多外部資源的支撐,維持這種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創新能力來應對競爭。供應鏈資源的整合能夠為新進入企業提高自 身能力和競爭力有很好的支撐。然而,對新進入企業而言,社會主體對企業的信任程度 較低,某些關鍵性資源更是難以獲取。新進入企業整合供應鏈資源獲得創新資源和應對 競爭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1) 外部資源是動態的,新進入企業想要取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建立隔離機制,生 成技術壁壘。
(2) 新進入企業應該持續投入精力去爭取市場上可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源,以保障 后續創新活動的開展和促進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3) 新進入企業可以通過外部搜尋來獲得創新的關鍵資源。外部搜尋打破了“非 此地發明”與“非此地銷售”的思維定勢,為新進入企業技術能力“破壁-實踐-躍遷”提供了 基礎條件,能夠為企業提供異質性的知識和信息,有利于新進入企業時刻保持技術知識 先進性。新進入企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跨界搜尋獲得相應的知識和信息。首先,從 公共的科研主體機構獲取、轉移前沿知識。在位企業往往實行專有性策略以保護企業的 前沿的技術和知識,專利是最好的專有性策略。對新進入企業而言,在位企業的新穎的 專利技術很難獲得,但是可以通過與其他的主體之間的合作進行創新源的獲得。例如, 與公共研發機構合作,開放性的創新能幫助新進入企業催生創新;又或者跨界從交叉的 領域或者行業汲取可能的技術和專利,提升新進入企業的探索能力。新進入企業的這種 跨界搜尋,能夠避免在行業邊界內激發新的競爭對手的響應,從產品到顧客需求,再到 生產流程的革新等等信息的搜索,都是有利于新進入企業創新的關鍵流程。從渠道來看, 行業協會、供應商組織的專業會議等都有可能是創新來源。這些創新來源和渠道技能幫 助新進入企業整合分散的市場和技術信息,系統全面的開拓現有的價值網絡,實現營銷、 運營等商業模式的創新,還能幫助新進入企業在各個相關領域開拓合作關系,增加人才 或者技術的獲得,提高創新能力和應對競爭風險的能力。
7.2.1.2選擇合適的網絡結構嵌入,獲得更多外部創新刺激和規避激烈競爭 如果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嵌入都較小規模的競爭網絡中,由于市場中競爭對 手少,競爭不激烈,能夠快速獲得較好的發展,但是同時相應的企業獲得的外部有效信 息源也較少,從長期效應來看,對于新進入企業的發展幫助較小。適當的競爭能夠為新 進入企業提供足夠的刺激源和動力源,在競爭中能夠激勵新進入企業不斷開展研發,提 升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保障足夠的運營活力和市場沖擊力。另外,中等規模和競爭 者多樣化的競爭網絡同樣象征著市場中顧客的產品需求較大,顧客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能夠為新進入企業提供更好的前進的動力。與此同時,適當的網絡規模能夠保障企業間 既有聯系,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又沒有過度激烈的競爭。競爭對手之間市場的重疊度 較小,有利于新進入的進入和競爭導向的實施。所以,新進入企業需要嵌入到適合的網 絡規模和網絡異質性較大的競爭網絡能夠避免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激發在位企 業的正面響應,而不利于市場份額的擴大。
7.2.2以顧客導向為主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7.2.2.1 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迅速獲得品牌價值 樹立品牌是新進入企業獲得市場和顧客忠誠的重要途徑之一。品牌作為企業的無形 資產能夠為新進入企業帶來更加有優勢的競爭力和未來客觀的收入,這對于新進入企業 在市場中發展壯大具有關鍵作用。新進入企業獲得品牌價值的方式主要有:
(1) 開展產品創新,提高消費者的體驗感知,提升品牌聲譽。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服務是否成功還涉及到消費者感知價值的大小,提高消費者的主觀感知價值能夠有利于 品牌聲譽的提高。消費者在心目中感知到的品牌形象和顧客價值有一部分是來自于消費 體驗過程中的,如果消費者能夠對品牌或者產品產生積極的感知,不僅能夠提高消費者對 質量的評估和品牌態度,還會提高對整體企業形象的認知。另外,感知價值還能影響消費 者的購買行為和口碑,有較好的感知體驗的消費者更容易把產品推薦給其他消費者,有利 于提高新進入企業的品牌聲譽。
(2) 為市場部門的員工提供簡單的工具,用于收集和分析市場情報。市場部門的 員工更能貼近客戶,快速靈活的滿足他們的需求。通過在企業內部推行這種簡易市場情報 共享的工具有利于企業內部快速傳播顧客需求信息,減少信息的消耗,幫助新進入企業收 集第一手的顧客需求從而針對性地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或者服務來滿足顧客需求,獲得顧 客忠誠和提升品牌價值。
(3) 在企業內部開展更多的品牌定位的培訓,提高員工的服務意識。首先,對于 新進入企業來說,優質的服務是維持現有客戶并拓展市場的重要方式,在企業內部開展 更多的品牌定位的培訓,有利于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充分了解管理者的戰略意圖。對外能 夠實現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較好的品牌效應;對內,能夠增強員工間的凝聚力和團隊的協 作意識。其次,提高員工的服務意識能夠在遇到顧客信任危機時及時化解。服務失敗可 能會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缺失,提高員工的服務意識,秉承顧客至上的宗旨有助于 激發當服務失敗時,員工及時應對的積極性,從而挽回品牌聲譽的損失,減少品牌聲譽 受損的可能性。
7.2.2.2實行靈活的運營模式,增強與人力資源柔性的交互作用 由于即使是在環境不確定性較低的情況下,企業的戰略意圖會存在很大差異,所以 企業需要調整企業的人力資源柔性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而采用的不同類型的策略。例如 企業可以通過建立新的員工技能和能力與現有技能和能力整合來擴展或者完善企業的 動態能力。當企業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很高時,基于持續改進的資源整合過程不太可能 起作用;當客戶偏好、技術或者市場結構發生不連續變化時,新進入企業旨在通過利用 現有的資源創造新機會或者專注于現有市場機會創造顧客價值也不太可能維持企業的 競爭優勢。不同的環境變化和戰略意圖需要采用不同柔性的人力資源進行實踐配置,以 及在人力資源上具有不同類型的員工技能和行為,能夠有效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卓越的 企業績效。
新進入企業增強顧客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交互的關鍵作用主要體現在:首先,當外 部環境變化涉及到產品市場需求的水平(例如現有客戶群的擴大對現有產品需求增加), 則新進入企業需要具有生產能力上的靈活性,這意味著企業能夠快速增強產品的市場需 求,通過收購/重新部署各個部門/地區的現有員工來提高員工的數量和技能優勢。其次, 當環境變化涉及到對新產品或者產品特征的需求改變時,要求新進入企業應當提高新的 技術/產品或者更新服務生產流程時,人力資源柔性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在產品功能提 升上具有靈活性。新進入企業通過擁有靈活的員工技能、行為準則,靈活的企業運營模 式,能夠準確生產和交付新的產品或服務。最后,當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時,企業可能需 要擁有人力資源財務成本的靈活性,通過與員工密切聯系來降低雇傭成本的報酬來保障 產出能力。
7.3 基于外部搜尋的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7.3.1實施競爭導向時注重增強創新組織文化并提高敏捷性
產品和服務是顧客感知的重要的維度。以顧客為導向的新進入企業的決策出發點就 是為了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尋求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所以新進入企業更應該因為顧 客需求多樣化提高產品及服務的價值,甚至是對現有產品及服務流程的改進。新進入企 業需要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在于顧客互動過程中進行相應的創新,在這個過程中,顧客 既是創新思想的源泉,也是重要的合作者參與到這一過程之中。增強創新意識,提高產 品和服務質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增進企業與顧客間的粘合度,獲得忠誠顧客。
服務質量是服務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企業獨特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保持可持 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成功要素。服務的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以及異質性等特點, 增加了顧客購買決策的風險。為顧客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不僅能提高顧客滿意度,而且 能增強顧客的信任度,最終促進顧客忠誠的形成。顧客與產品和服務接觸過程中形成對 品牌的感知,而這一感知是相對的,顧客對比不同品牌形成一定的感知大小,對于感知 價值較大的品牌則具有更多的顧客信任和顧客滿意。通過創新,新進入企業能夠在市場 中滿足顧客需求,進而獲得超過競爭對手的顧客感知價值,獲得忠誠顧客并在競爭中脫 穎而出。
7.3.2實施顧客導向時需精準個性地與消費者進行信息交互
在社交網絡環境下,企業與顧客間的信息交互往往會通過特定的網絡系統,通過顧 客與企業間較強的信任關系而產生的信息交換的行為。從企業角度來看,與顧客的信息 交互能夠有助于企業把握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從顧客心理來說,與企業的信息交 互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全面更有價值的信息。所以企業與顧客的信息交互是一種 雙贏的行為過程。更重要的時,在社交網絡環境下,顧客會將獲得的企業的信息與志趣 相同的其他顧客共享,這種通過交互形成的關系網絡能夠加速企業產品信息的分享,滿 足顧客的情感需求,有利于企業品牌形象的樹立。
信息交互的本質在于與顧客信息交換進行價值共創。在社交網絡環境下,企業能夠 通過與顧客在服務、資源、價值創造等方面進行信息交換,通過顧客的參與和分享形成 有共識和統一認知的品牌產品。通過與顧客的交互,還能將顧客引入產品的設計-生產- 銷售等環節中,集思廣益的對產品和商業模式進行調整和創新,形成企業品牌自身的競 爭優勢。注重于顧客價值創造的顧客導向的新進入企業產品生產和研發的重要環節,也 是新進入企業超越在位企業,跨越行業壁壘等障礙的重要方法。
7.3.3培養人力資源柔性并靈活配置人力資源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人力資源成為了企業成功的稀缺要素,企業也將面臨外部資 源獲取的困境。如何花費較少的資源獲得較大的收益成為新進入企業管理層需要考慮的 重中之重。人力資源配置的結果是對人力資源進行組合,使其相適應、相協調以形成企 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只有企業科學、合理地組合利用人力資源才能發揮所得資源的最大 潛力,創造企業價值。同時,有效的人力資源配置能促使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有利 于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但不同競爭性行為對人力資源柔性的要求和提升競爭優勢的 作用存在差異。因此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較優化的 利潤和市場份額。新進入企業提高人力資源柔性的方式有:
(1) 不定期培養提高人力資源的技能,以提高員工技能柔性。
通過不定期對員工能力的培養,幫助員工了解各個部門的運行,促進員工尋求新的 方案或者技術提高工作技能,并獲得員工的競爭力。為員工提供更高效更規范的行為腳 本和規則,幫助員工適應市場等的需求,快速了解客戶需求,學習新進能以及提高根據 需求做出改變的能力。
(2) 培養員工的全局意識,營造鼓勵員工積極創新的組織氛圍。
人力資源柔性能夠促進組織創新,鼓勵員工冒險,學習新技能并能激勵員工的創新 意愿。培養員工的全局意識能夠盡可能地提高個人的大局意識,關注組織戰略調整,增 強組織凝聚力,獲得在不同部門間員工靈活適應其工作變化的可能。在企業內部營造鼓 勵員工創新的組織氛圍,能夠讓員工不僅可以遵循標準的操作程序,還可以讓員工在各 種條件下適應和展示其創新的行為意愿,提高組織的人力資源柔性和創新能力。另外, 這種組織氛圍還能使新進入企業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提供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3) 實施靈活的組織結構,能夠根據組織需要靈活配置人力資源。
靈活的組織結構例如跨職能團隊、職位輪換或者質量圈子,都能幫助新進入企業 獲得較高的人力資源柔性。當新進入企業初始人力資源柔性較少時,可以考慮將資源對 不同外部搜尋行為進行動態的規劃,例如,實施競爭導向的企業可以將較多人力資源用 于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的培育上。在新進入企業組織發展過程中,持續觀測并根據市場 環境和競爭對手響應行為的變化相應地對人力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和分配,并利用配置后 的人力資源產出新服務、新產品、新技術創造出市場價值,進而獲得競爭優勢。當新進 入企業實施顧客導向時,可以將較多人力資源側重于市場搜尋和信息交互。
7.4競爭網絡結構視角下提升競爭優勢的策略
7.4.1實施市場導向時競爭網絡結構選擇的策略
(1)以戰略性競爭行為為主,避免嵌入規模較大的競爭網絡。
雖然競爭網絡規模有助于新進入企業通過網絡獲得異質性的知識和信息,通過網絡 獲得相關“非自愿”溢出的技術等,甚至獲得觀測競爭對手的機會,但是越大的競爭網絡 規模可能會帶來更多冗余的知識和信息,在復雜繁多的信息中,轉譯競爭對手傳遞的信 號會消耗新進入企業更多的資源,甚至會被競爭對手的假信號蒙蔽,掉入競爭對手的陷 阱,反而不利于新進入企業的提升競爭優勢。另外,競爭規模較大的網絡還表征了細分 市場中企業主體多,競爭較為激烈,新進入企業的戰術性競爭行為可能會激發很多在位 企業的響應,所以實施競爭導向的新進入企業應盡可能避免激發競爭對手的報復性響應 采用以創新或提高服務質量為主的戰略性的競爭行為。
(2)關注競爭網絡異質性,密切跟蹤顧客需求變化
有新企業進入的市場往往具有市場需求較大,市場處于發展階段的特點。選擇市場 前景較好的市場進入能夠有利于新企業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并順利開拓市場。同時競爭 異質性較大的市場中企業間的主營業務重疊較小,新企業推出差異化的產品能夠最大程 度的避免直接競爭和直接競爭對手的激烈響應。在競爭對手多樣化的市場中,企業間的 相互依賴程度較低,企業行為的多樣化程度也較高。當競爭對手在屬性上存在差異,對 競爭對手行動的響應就會減弱,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避免正面激發在位企業的響應有利 于新企業在市場中的生存和穩定。
另外,為了減少各個企業在動態競爭中主營業務趨于同質的可能,新進入企業應當 密切跟蹤顧客需求,減少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市場重疊。新進入企業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展 市場拓展。例如,跟蹤企業的主營業務市場需求分析,關注顧客需求變化,開展創新提 升產品或服務質量,或實現顧客價值共創等,為新進入企業獲得更多的顧客價值和樹立 品牌效應。
7.4.2開展外部搜尋時競爭網絡結構選擇的策略
(1)加強外部網絡治理避免嵌入密度較大的競爭網絡
網絡既是企業間非正式關系的紐帶,又是市場中將所有單個主體整合為一個體系的 社會粘合劑。市場中的企業不是孤立存在的,企業的行動、決策均會影響利益相關者的 相應決策,尤其是不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通過外部網絡治理,新進入企業能夠一方面 對各個網絡主體利益進行協調,盡可能的避免激發直接的競爭對手的響應;另一方面, 新進入企業整合內部與外部網絡資源,為新進入企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提供保障。在 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新進入企業與不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壁壘較高,資源難以直 接在企業間流動,這就加大了新進入企業獲得外部資源的難度。但只要有連接的地方就 會存在信息溢出和資源的交換。雖然新進入企業不能通過直接的流動資源或者復制等方 式獲得其他企業的內部資源,但可以通過企業間的網絡獲得無形的資源。新進入企業主 動參與和實施的網絡治理的本質就是要通過企業主體間的網絡獲得其他有用的信息和 知識,并與自身內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企業經營效果和效率。
(2)根據企業戰略意圖和能力選擇適合的外部搜尋行為,并嵌入不同的競爭網絡。 開展市場和技術搜尋時可以嵌入較大規模的競爭網絡,實施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時 優先選擇嵌入異質性較大的競爭網絡。如果新進入企業同時開展多個外部搜尋行為時, 應該密切關注外部競爭網絡的變化,利用不同的網絡結構盡可能地實現外部搜尋的收益 最大化,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7.5本章小結
通過對前文實證和仿真結果的總結梳理,本章對實施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的新進 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提出了建議,分別從人力資源柔性、外部搜尋和競爭網絡結構的 選擇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以期對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提升提供幫助和借鑒。
結 論
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新進入企業面臨市場定位和網絡嵌入的決策問題。如何 在有限資源的情境下實施市場導向獲得競爭優勢是新進入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基 于位置優勢理論,結合動態競爭和社會網絡理論,對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獲 得的影響機理進行剖析。首先,本文利用大眾點評餐飲企業的數據,基于社會網絡分析, 對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對競爭優勢的影響過程中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進行了初步 驗證,并分別對競爭網絡結構的高、中、低三組數據進行了對比。其次,通過發放調查 問卷,本文確定了在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的機理,并驗證 了外部搜尋的中介效應。更進一步地,本文繼續驗證了競爭網絡結構在外部搜尋影響競 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效應,分別從三個視角分析了競爭網絡結構的影響機制。最后,本 文基于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的實證結果,利用 netlogo 軟件對不同人力資源柔性不同市 場導向的新進入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路徑進行了仿真分析,通過對仿真結果的對比,為 新進入企業在不同情境中的路徑選擇提供決策上的建議。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構建了新進入企業位置優勢來源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位置優勢各個維度間的 聯系。基于位置優勢理論的相關論點,本文從市場進入視角對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來 源進行了補充。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來源主要有:較低的支付價格,超越競爭對手的 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顧客信任度較高的品牌價值,靈活的運營模式和人力資源,可獲 得的用于創新信息源,較好的競爭網絡位置。新進入企業的位置優勢來源構成了企業的 位置優勢,也為新進入企業行為的開展或者能力的獲取提供了優勢。通過實施這些行為 能夠將無形的位置優勢轉化為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和顧客 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發揮協同作用,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能促進創新信息 源的獲取,新進入企業的網絡位置促進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的實施以及創新信息的獲取
(2)不同程度的競爭網絡結構對新進入企業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的調節作用存 在差異。低網絡規模在顧客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中等程度的 網絡規模在競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有正向調節作用。然而在高網絡規模情境下 網絡規模在顧客導向和競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均沒有調節效應。網絡異質性在競 爭導向提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有正向調節作用,但網絡異質性在顧客導向提升競爭優勢 的關系中沒有調節作用。有趣的是,研究結果表明較低的網絡密度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 優勢過程中有正向調節效應,較高的網絡密度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負向調 節效應,而中等程度的網絡密度在顧客導向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沒有調節效應。
(3)外部搜尋在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及其交互提升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效 應存在差異。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以及資源都有助于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 優勢,但是影響程度存在差異。競爭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顧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 交互能夠對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有正向影響,也就是說,當新進入企業實施競爭導向 或者顧客導向時,人力資源柔性最大化能夠促進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外部搜尋 在市場導向-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中介作用。但市場搜尋在競爭導 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有正向的中介作用,但在顧客導向-人力資源 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沒有得到驗證。新進入企業競爭優勢可以通過 獲得外部搜尋來獲得。跨界搜尋、信息交互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雖然市場搜尋在顧 客導向-人力資源柔性交互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的中介作用沒有得到驗證,但不能代表 市場搜尋沒有中介作用。
(4)競爭網絡結構對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具有三種作用機制,在市場導向和人力 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過程中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的作用路徑和效應具有不同程 度的差異。競爭網絡結構具有三方面的調節機制,分別來自于社會網絡,競爭動態和行 業內競爭。競爭網絡結構能夠幫助新進入企業獲得創新性的想法、識別競爭對手的攻擊 行為并為新進入企業提供創新推動力。競爭網絡規模、異質性在市場導向影響競爭優勢 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競爭網絡密度的作用較為復雜,沒有得到確切的結論,還需 進一步檢驗。競爭網絡結構的調節效應具體作用在外部搜尋對競爭優勢影響過程中。新 進入企業的競爭網絡規模在不同的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不同的正向影響,但 僅在市場搜尋、知識搜尋和信息交互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調節作用得到驗證。新進入 企業的競爭網絡密度僅在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的存在負向調節作用。新進入企 業的競爭網絡異質性在不同外部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有主要發揮正向影響,但僅在 技術搜尋獲得競爭優勢過程中存在負向調節作用。
(5)不同情境下的新進入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路徑存在差異,新進入企業的決策 者需要根據外部環境和自身資源能力情況進行權衡。初始人力資源柔性一定時,新進入 企業適當降低競爭導向的人力資源的占用有助于促進新進入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增長。初 始人力資源柔性一定時,新進入企業提高顧客導向的人力資源的投入有助于促進新進入 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增長,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在第一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的短期的跨界 搜尋能夠為新進入企業獲得利潤的增長,但持續的跨界搜尋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不是獲 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最佳方案。新進入企業在實施跨界搜尋的后期為了獲得增長的利潤需 要外部更多的資源投入來抵消跨界搜尋的持續資源消耗。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雖然對 于提升市場份額的作用不如跨界搜尋,但對于企業獲得利潤的作用更大。無論是市場份 額和利潤增長,新進入企業的信息交互都會有正向的作用。在第二階段新進入企業實施 跨界搜尋與第一階段的結論一致。對于在第二階段的新進入企業來說,此時找到跨界搜 尋和信息交互的人力資源占用最優分配有利于企業獲得利潤和市場份額雙重增長。為了 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增長,應該將人力資源向跨界搜尋和信息交互傾斜。此時新 進入企業應當注意三種不同行為的人力資源占有率的分配,找到最優配置。
本文基于位置優勢理論探究新進入企業的市場導向與人力資源柔性影響競爭優勢 的影響機理,為有效提升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提供了一些借鑒。盡管本文有一定意義 的研究結論,但受限于個人能力,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在后續的研究中,從以下幾方面 進行進一步補充和完善:(1)受限于數據來源,在實證部分,沒有考慮到對新進入企業 的具體的資源差異。在后續研究中,應該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新進入企業分開驗證,或者 對比分析新創企業或在位企業進入新市場的兩種不同情況下的各個變量的作用差異,對 比分析以進一步驗證中介和調節作用的差異。(2)新進入企業的競爭優勢獲得離不開創 新行為,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對創新的類型進行劃分,探究外部搜尋對創 新行為和競爭優勢的影響的具體路徑,分析不同路徑下的競爭網絡結構的作用是否存在 差異。(3)競爭網絡密度的調節效應尚未得到統一結論,還需要后續進行實證檢驗。在 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通過不同行業年鑒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對結論進行進一步的 驗證,還可以通過數據挖掘等提取出特征向量,對不同維度的數據進行特征提取,有效 解決作用差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ain J S.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Their Character and Consequen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2]薛鐳,楊艷,朱恒源. 戰略導向對我國企業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一個高科技行 業-非高科技行業企業的比較[J].科研管理,2011, 32(12): 1-8.
[3]梁強,鄒立凱,宋麗紅,李新春,王博.組織印記、生態位與新創企業成長——基于 組織生態學視角的質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7(06):141 -154.
[4]Brush C G, Greene P G, Hart M 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1,15(1): 64-78.
[5]王玲玲,趙文紅.創業資源獲取,適應能力對新進入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研究
與發展管理, 2017, 29(3): 1-12.
[6]Zhao E Y, Ishihara M, Jennings P D.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s dynamic tensions: Converging (diverging) effects of experience and networks on market entry timing and entran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20, 35(2): 105933.
[7]Day G S, Wensley R. Assessing advantage: a framework for diagnosing competitive superior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2): 1-20.
[8]Morgan N A, Kaleka A, Katsikeas C S. Antecedents of export venture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assess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90-108.
[9]Mintzberg H, Waters J A. Of strategies, deliberate and emerg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5, 6(3): 257-272.
[10]Porter M E.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985, 5(3): 60.
[11]Hult G T M, Ketchen Jr D J. Does market orientation matter?: A tes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onal advantage and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9): 899-906.
[12]Dickson P R, Ginter J L. Market segment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y[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7, 51(2): 1-10.
[13]Cooper R G, Kleinschmidt E J. New-product succes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3, 22(2): 85-99.
[14]Song X M, Parry M E. The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new product success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4(1): 64-76.
[15]Gatignon H, Xuereb J M.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firm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4(1): 77-90.
[16]Henard D H, Szymanski D M. Why some new products are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38(3): 362-375.
[17]Carbonell P, Rodriguez A I. The impact of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speed on perceptions of positional advantage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6, 23(1): 1-12.
[18]Hill C W L. Differentiation versus low cost or differentiation and low cost: A contingency framewor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 401-412.
[19]Sapienza H J, Autio E, George G, et al. A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s of early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survival and growt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4): 914-933.
[20]Varadarajan R. Custome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dvantage, marketing strateg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 market resources based view[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
[21]Li T, Calantone R J. The impact of market knowledge competence on new product advantag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4): 13-29.
[22]Morgan N A, Vorhies D W. Product quality alignment and business uni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1, 18(6): 396-407.
[23]Szymanski D M, Bharadwaj S G, Varadarajan P R. Standardization versus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4): 1-17.
[24]Hauser J R. Note—Competitive price and positioning strategies[J]. Marketing Science, 1988, 7(1): 76-91.
[25]Lichtenstein D R, Ridgway N M, Netemeyer R G. Price perceptions and consumer shopping behavior: a field stud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3, 30(2): 234-245.
[26]Hunt S D, Morgan R M.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 59(2): 1-15.
[27]Brown T J, Dacin P A.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1): 68-84.
[28]Mizik N, Jacobson R. The financial value impact of perceptual brand attribut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8, 45(1): 15-32.
[29]Bienstock C C, Mentzer J T, Bird M M. Measuring physical distribution service quality[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5(1): 31.
[30]Mentzer J T, Flint D J, Hult G T M. 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 as a segment-customized proces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65(4): 82-104.
[31]Anderson E W, Fornell C, Lehmann D R. Customer satisfaction, market share, and profitability: Findings from Swede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3): 53-66.
[32]Narver J C, Slater S F.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20-35.
[33]Jogaratnam G.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position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restaurant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7, 60: 104-113.
[34]Menguc B, Auh S, Shih 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rket orient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uni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60(4), 314—321.
[35]Langerak F.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positional advantag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03, 11(2): 93-115.
[36]Hise R T. Have manufacturing firms adopted the marketing concept?[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65, 29(3): 9-12.
[37]McNamara C P.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marketing concept[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2, 36(1): 50-57.
[38]Shapiro B P. What the hell is market oriented?[M]. HBR Reprints, 1988.
[39]Webster Jr F E. The rediscovery of the marketing concept[J]. Business horizons, 1988, 31(3): 29-39.
[40]McCarthy J E, Perreault W D Jr. Basic Marketing ± A Managerial Approach[M]. Irwin, Homewood, IL,1990.
[41]Lafferty B A, Hult G T M. A synthesis of contemporary market orientation perspective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42]Kotler P, Armstrong 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M].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43]Ries A, Trout J. Marketing warfare[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986.
[44]Kohli A K, Jaworski B J. Market orientation: the construc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2): 1-18.
[45]Ruekert R W. Developing a market orientation: an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2, 9(3): 225-245.
[46]Day G S. 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4): 37-52.
[47]Wu J, Ma Z, Liu Z. The 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on emerging market firms' new produc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99: 524-533.
[48]Wilden R, Gudergan S, Lings I. The interplay and growth implic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market orient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9, 83: 21-30.
[49]Deshpande R, Webster Jr F 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marketing: defi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9, 53(1): 3-15.
[50]Hurley R F, Hult G T M. Innov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3): 42-54.
[51]Glazer R. Marketing in an information-intensive environment: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knowledge as an asset[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1, 55(4): 1-19.
[52]Cadogan*% J W, Diamantopoulos A. Narver and Slater, Kohli and Jaworski and the market orientation construct: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1995, 3(1): 41-60.
[53]Jaworski B J, Kohli A K. Market orient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3): 53-70.
[54]Kohli A K, Jaworski B J, Kumar A. MARKOR: a measure of market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3, 30(4): 467-477.
[55]Maltz E, Kohli A K. Market intelligence dissemination across functional boundari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6, 33(1): 47-61.
[56]Han J K, Kim N, Srivastava R K.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4): 30-45.
[57]Siguaw J A, Diamantopoulos A. Measuring market orientation: some evidence on Narver and Slater's three-component scale[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1995, 3(2): 77-88.
[58]Slater S F, Narver J C. Doe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1): 46-55.
[59]Morgan R E, Strong C A. Market orientation and dimension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0]Webster Jr F E. 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corpor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 56(4): 1-17.
[61]Deshpande R, Farley J U. Measuring market orientation: generalization and synthesis[J]. Journal of market-focused management, 1998a, 2(3): 213-232.
[62]Deshpande R, Farley J U, Webster Jr F E. Corporate culture,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ness in Japanese firms: a quadrad analy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1): 23-37.
[63]Siguaw J A, Brown G, Widing R 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rket orientation of the firm on sales force behavior and attitud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4, 31(1): 106-116.
[64]Deshpande R, Farley J U. The market orientation construct: Correlations, culture, and comprehensiveness[J]. Journal of Market-Focused Management, 1998, 2(3): 237-239.
[65]Webster Jr F E. Top Management's Concerns about Marketing: Issues for the 1980'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1, 45(3): 9-16.
[66]Slater S F, Narver J C. 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 59(3): 63-74.
[67]Tuominen M, Moller K. Market orientation: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y Confrence, Budapest, Hungary, 1996: 1161-1181.
[68]Quintana Deniz A. La orientacion al mercado desde la perspectiva de las capacidades y otros recursos intangibles: un modelo explicativo de los resultados empresariales[M]. 2001.
[69]Becker J, Homburg C. Market-oriented management: a systems-bas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Focused Management, 1999, 4(1): 17-41.
[70]Hunt S D. Commentary-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issues, answers and an invit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71]Felton A P. Making the marketing concept work[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9, 37:
55-65.
[72]Houston F S. The marketing concept: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6, 50(2): 81-87.
[73]Brownlie D, Saren M. The four Ps of the marketing concept: prescriptive, polemical, permanent and problematical[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 26(4): 34-47.
[74]Liao S H, Chang W J, Wu C C, et al. A survey of market orientation research (1995— 2008)[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 40(2): 301-310.
[75]Bhattarai C R, Kwong C C Y, Tasavori M. Market orientation, market disruptiveness capability and social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96: 47-60.
[76]Sussan A P, Johnson W C. The impact of market/quality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1997, 33(1-2): 161-165.
[77]Morgan R E, Strong C A.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dimension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56(3): 163-176.
[78]孫永風,張睿,李垣.轉型經濟時期國有企業市場導向型戰略與績效的實證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03(7): 80-83.
[79]Berthon P, Holbrook M B, Hulbert J M. Beyond market orientation: a conceptualization of market evolution[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0, 14(3): 50-66.
[80]Atuahene-Gima K. Resolving the capability-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4): 61-83.
[81]Baker W E, Sinkula J M.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s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profitability in small business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9, 47(4): 443-464.
[82]彭正龍,何培旭,李澤. 戰略導向,雙元營銷活動與服務企業績效: 市場競爭強度的 調節作用[J].經濟管理,2015 (6): 75-86.
[83]李巍. 戰略導向,商業模式創新與經營績效——基于我國制造型中小企業數據的實 證分析[J].商業研究,2017 (1): 34-41.
[84]朱秀梅,韓蓉,陳海濤.戰略導向的構成及相互作用關系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 2012,30(8): 1211-1220.
[85]李巍.戰略導向均衡對產品創新與經營績效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5, 36(1): 143-151.
[86]鄧渝.市場還是關系依賴?聯盟伙伴選擇導向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研究[J].外 國經濟與管理,2016,38(05):18-31+43.
[87]楊智,張茜嵐,謝春燕. 企業戰略導向的選擇: 市場導向或創新導向——基于湖南 省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 27(2): 278-288.
[88]簡兆權,王晨,陳鍵宏.戰略導向、動態能力與技術創新: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 [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5,27(02):65-76.
[89]白楊,劉新梅,韓驍.市場導向與組織創造力——技術知識、市場知識的獲取路徑分 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04):87-95.
[90]吳曉云,張欣妍.企業能力、技術創新和價值網絡合作創新與企業績效[J].管理科學, 2015,28(06):12-26.
[91]張婧,段艷玲.戰略導向,組織創新性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 2013,10(11): 1625-1633.
[92]陽銀娟,陳勁.開放式創新中市場導向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5, 36(03):103-110.
[93]Greenley G E. Forms of market orientation in UK compan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5,32(1): 47-66.
[94]Diamantopoulos,A.,Hart,S.. Linking market orientation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preliminary evidence on Kohli and Jaworski's framework[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1993,1(2): 93-121.
[95]Selnes F, Jaworski B J, Kohli A K. Market orientation in United States and Scandinavian companies. A cross-cultural study[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6, 12(2): 139-157.
[96]Pitt L, Caruana A, Berthon P R. Market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some European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6.
[97]張旸,張旭,董大海.基于企業文化的市場導向與組織績效的關系研究[J].中國軟 科學,2006 (12): 103-109.
[98]Guo C, Kulviwat S, Zhu J, et al. Competing in an emerging marke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19, 27(3): 248-267.
[99]Udriyah U, Tham J, Azam S. The effects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textile SMEs[J]. 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 2019, 9(9): 1419-1428.
[100]Zhou K Z, Brown J R, Dev C S. Market orient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performance: A demand-bas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9, 62(11): 1063-1070.
[101]Li J J, Zhou K Z. How foreign firms achie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hinese emerging economy: Managerial ties and market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 63(8): 856-862.
[102]Li Y,Zhao Y, Tan J,et 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linkage: Evidence from Chinese small firm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8,46(1): 113-133.
[103]Madsen E L. The significance of sustaine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performance of firms-A longitudinal analysis[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7, 19(2): 185-204.
[104]Kara A, Spillan J E, DeShields Jr O W.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 study of small-sized service retailers using MARKOR scale[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5,43(2): 105-118.
[105]Keh HT,Nguyen T T M,Ng H P.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4): 592-611.
[106]Youndt M A, Snell S A, Dean Jr J W, et 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4): 836-866.
[107]Combe I, Combe I A, Rudd J M, et al. Antecedents to strategic flexibil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2.
[108]Wright P M, Snell S A. Toward 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fit and flexibility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756-772.
[109]Ketkar S, Sett P K. Environmental dynamism,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multi-level causal model[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0, 21(8): 1173-1206.
[110]Ngo H, Loi R, Foley S.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in foreign subsidia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Hong Ko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Studies, 2012, 20(1): 1125.
[111]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0-11): 1105-1121.
[112]Zollo M, Winter S G.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3(3): 339-351.
[113]Lepak D P, Takeuchi R, Snell S A. Employment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employment mode,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technological intens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5): 681-703.
[114]Milliman J, Glinow M A V, Nathan M.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s and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mplications for congruence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2): 318-339.
[115]Hansen N K, Guttel W H, Swart J. HRM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Exploitative, exploratory, and ambidextrous HR architectur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9, 30(4): 648-679.
[116]Bhattacharya M, Gibson D E, Doty D H. The effects of flexibility in employee skills, employee behaviors, and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 31(4): 622-640.
[117]李召敏, 趙曙明. 關系導向型戰略領導, 人力資源柔性與組織績效--基于轉型經濟 下民營企業的實證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6 (04): 73-89.
[118]Boon C, Den Hartog D N, Lepak D 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ir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9, 45(6): 24982537.
[119]Huselid M A, Jackson S E, Schuler R S. Technical and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s determinants of firm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1): 171-188.
[120]Guest D 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7, 8(3): 263-276.
[121]McGrath R G, Ferrier W J, Mendelow A L. Real options as engines of choice and heterogene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4, 29(1): 86-101.
[122]Bhattacharya M, Wright P M. Managing human assets in an uncertain world: applying real options theory to HRM[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5, 16(6): 929-948.
[123]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1360-1380.
[124]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 481-510.
[125]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26]Lin 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27]Hoang H,Antoncic B.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 165-187.
[128]Watson J.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6): 852-874.
[129]Wu L Y,Wang C J,Chen C P,et al.. Internal Resources,External Network,and Competitiveness during the Growth Stage: A Study of Taiwanese High-Tech Ventur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32(3): 529-549.
[130]Premaratne S P. Networks,resources,and small business growth: The experience in Sri Lank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1,39(4): 363-371.
[131]Schutjens V, Stam E. The evolution and nature of young firm networks: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 21(2): 115-134.
[132]林嵩,姜彥福.創業網絡推進創業成長的機制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08):109- 118.
[133]左晶晶,謝晉宇.社會網絡結構與創業績效——基于 270 名科技型大學生創業者的 問卷調查[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25(03):64-73.
[134]De Carolis D M, Saparito P. Social capital, cogn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 30(1): 41-56.
[135]韓煒,楊婉毓.創業網絡治理機制、網絡結構與新進入企業績效的作用關系研究[J]. 管理評論,2015,27(12):65-79.
[136]Uhlaner L M, Floren R H, Geerlings J R. Owner commitment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privately-held firm: An empirical stud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7, 29(3): 275-293.
[137]陳文沛.關系網絡與創業機會識別:創業學習的多重中介效應[J].科學學研究,2016, 34(09):1391-1396.
[138]張廣琦,陳忠衛,李宏貴.什么樣的創業團隊才有助于降低離職傾向?—基于人際信 任的視角[J].管理評論,2016,28(12):127-144.
[139]Gimeno J. Competition within and between networks: 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competitive embeddedness on alliance form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820-842.
[140]盧福財,胡平波•基于競爭與合作關系的網絡組織成員間知識溢出效應分析[J].中 國工業經濟,2007,(09):79-86.
[141]Yang J, Lu L, Xie W, et al. On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networks: A new method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nalysi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7, 382(2): 704-714.
[142]董保寶.網絡結構與競爭優勢關系研究一一基于動態能力中介效應的視角[J].管 理學報,2012,(01):50-56.
[143]李實萍.網絡位置的不同組合對航空公司競爭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4, (10):57-68.
[144]Skilton P F, Bernardes E. Competiti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product market en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1): 1688-1696.
[145]Gao Y, Zhu J, Zhu J. The Influence of Competiti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 on Customer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Catering Industry[J].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017, 13(12): 8193-8203.
[146]Guizzardi A, Pons F M E, Ranieri E. Competition patterns, spatial and advance booking effects in the accommodation market onlin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1: 476-489.
[147]Bimpikis K, Ehsani S, ilkilig R. Cournot competition in networked markets[J]. Management Science, 2019, 65(6): 2467-2481.
[148]Vantaggiato F P, Kassim H, Wright K. Internal network structures as opportunity structures: control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 European competition network[J].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020: 1-20.
[149]后銳,楊建梅,姚燦中.物流產業競爭關系復雜網絡模型研究[J].管理學報,2010, 7(3):406-411.
[150]Hou R, Yang J, Yao C, et al. How does competition structure affect industry merger waves? A network analysis perspective[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5, 429: 140-156.
[151]李敬,陳旎,萬廣華,陳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的競爭互補關系及動態 變化——基于網絡分析方法[J].管理世界,2017(04):10-19
[152]吳松強,蔡婷婷,趙順龍•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特征、知識搜索與企業競爭優勢[J].科 學學研究,2018,36(07):1196-1205+1283.
[153]李慶滿,楊皎平,趙宏霞.集群內外競爭、標準網絡外部性對標準聯盟組建意愿和 創新績效的影響[J].管理科學,2018,31(02):45-58
[154]Sidhu J S, Volberda H W, Commandeur H R. Exploring exploration orientation and its seterminant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6): 913-932.
[155]Van De Vrande V, Vanhaverbeke W, Duysters G. Technology in sourcing and the creation of pioneering technologie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6): 974-987.
[156]Yang T, Li C. Competenc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competitivenes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1, 49(9):1444-1470.
[157]Zhao H, Tong X, Wong P K, et al. Types of technology sourcing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ingapore manufacturing firms[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5,16(2):209-224.
[158]Franzoni C, Sauermann H. Crowd science: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pen collaborative projects[J]. Research Policy, 2014,43(1):1-20.
[159]Nelson R R, 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2.
[160]Huber G P.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 88-115.
[161]Rosenkopf L,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Exploration,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 : 287-306.
[162]Katila, R.,Ahuja G. 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 (6) : 1183-1194.
[163]張文紅,趙亞普,施建軍.創新中的組織搜索:概念的重新架構[J]?武漢:管理學 報,2011,(9)
[164]Leiponen A, Helfat C E. Innovation objectives, knowledge sources, and the benefits of breadt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2): 224-236.
[165]Laursen K,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2): 131-150.
[166]Chiang Y H, Hung K P. Exploring open search strategies and perceive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s[J]. R&d Management, 2010, 40(3): 292-299.
[167]Li Y, Vanhaverbeke W, Schoenmakers W.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innovation: Reframing the interpretation[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8, 17(2): 107126.
[168]Nerkar A. Old is gold? The value of temporal explor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new knowledge[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2): 211-229.
[169]Rosenkopf L,Almeida P. Overcoming Local Search Through Alliances and Mobility[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 (6) :751-766.
[170]Ahuja G,Lampert M 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6/7) : 521-543.
[171]Grimpe C, Sofka W. Search pattern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Low-and high-technology sec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J]. Research policy, 2009, 38(3): 495-506.
[172]Zhang J,Duan Y L.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Chinese Manufacturer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0, 48, ( 6) : 849-867.
[173]Katila R, Chen E L. Effects of search timing on innovation: The value of not being in sync with rival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8, 53(4): 593-625.
[174]肖丁丁,朱桂龍.跨界搜尋對組織雙元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一基于創新能力結構視 角[J]•北京:科學學研究,2016,(7).
[175]鄔愛其,李生校.外部創新搜尋戰略與新創集群企業產品創新[J].科研管理,2012, 33(7): 1-7.
[176]宋晶,陳菊紅,孫永磊•不同地域文化下網絡搜尋對合作創新績效的影響[J].管理 科學,2014,27(3):39-49.
[177]Phene A, Fladmoe-Lindquist K, Marsh L.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in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space and geographic origi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4): 369-388.
[178]Wu J.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knowledge search and CEO tenure on product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4, 23(1): 65-89.
[179]Shi X, Zhang Q, Zheng Z.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external search in collaboration networks: embeddedness in knowledge networks as moderator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9.
[180]張峰,劉俠.外部知識搜尋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J].管理科學,2014, 27(1):31 -42.
[181]繆根紅,陳萬明,唐朝永•外部創新搜尋、知識整合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科技 進步與對策,2014,31(1) : 130-135.
[182]Oerlemans L A G, Knoben J, Pretorius M W.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J]. Technovation,2013, 33(6-7): 234-246.
[183]Tsai Kuen-Hung, Wang Jiann-Chyuan. External technology sourc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LMT sector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aiwan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rvey [J]. Research Policy, 2009, 38(3): 518-526.
[184]王悅亨,王毅,李紀珍.創新目標、信息來源與創新成功關系實證研究[J].科研管 理,2015,36(1):8-17.
[185]Dahlander L, O'Mahony S, Gann D M. One foot in, one foot out: how does individuals' external search breadth affect innovation outcom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2): 280-302.
[186]Love J H, Roper S, Vahter P. Learning from openness: the dynamics of breath in external innovation linkag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1): 1703-1716.
[187]Roper S, Hewitt-Dundas N. Knowledge stocks, knowledge flows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matched patents and innovation panel data [J]. Research Policy, 2015, 44 (7):1327-1340.
[188]Denicolai S, Ramirez M, Tidd J. Creating and capturing value from external knowledg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knowledge intensity [J]. R&D Management, 2014, 44(3): 248-264.
[189]Salge T O, Farchi T, Barrett Michael I, Dopson S. When does search openness really matter? A contingency study of health-care innovation project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3, 30(4): 659-676.
[190]瞿秋平,石宏偉,俞林,倪衛濤,于云波.知識搜索、吸收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J]. 情報雜志,2016,35(8):185-191.
[191]Golgeci I, Ferraris A, Arslan A, et al. European MNE subsidiaries' embeddednes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oderating role of external search depth and breadt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102: 97-108.
[192]Knudsen M P, Mortensen T B. Some immediate-but negative-effects of openness on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 Technovation, 2011, 31(1): 54-64.
[193]應洪斌.結構洞對產品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一基于知識搜索與轉移的視角[J]. 科研管理,2016,37(4):9-15.
[194]陳力田,許慶瑞.知識搜尋跨邊界協同對自主創新能力結果類型影響的實證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10):13-25.
[195]Martini A, Neirotti P, Appio F P. Knowledge searching, integrating and performing: always a tuned trio for innov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7, 50(2): 200-220.
[196]Wang Tang, Libaers D. Nonmimetic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6, 33 (5):570-588
[197]Flor M L, Cooper S Y, Oltra M J. External knowledge search,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adical innova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6(2): 183-194.
[198]Radicic D, Pugh G. Performance Effects of External Search Strategies in Europea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7, 55: 76114.
[199]Dong J Q, Netten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xternal search in the open innovation age: New findings from German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7, 120: 223-231.
[200]楊慧軍,楊建君.外部搜尋,聯結強度,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J].管理科學, 2016, 29(3): 24-37.
[201]熊偉,奉小斌,陳麗瓊.國外跨界搜尋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 33 6) : 18-26.
[202]So, K. C. (2000). Price and time competition for service delivery.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4), 392-409.
[203]Giarratana M S. The birth of a new industry: entry by start-ups and the drivers of firm growth: the case of encryption software[J]. Research Policy, 2004, 33(5): 787-806.
[204]田莉,張玉利.基于創業團隊先前經驗的新技術企業市場進入戰略選擇研究[J].管理 科學,2012,25(01):1-14.
[205]Moeen M. Entry into nascent industries: disentangling a firm's capability portfolio at the time of investment versus market en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0): 1986-2004.
[206]Holt,D.H . Entrepreneurship: New Venture Creation,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2)
[207]Greiner L E.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1972.
[208]Adizes I, Lifecycles I C. 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J]. Corporate Life Cycle, 1989.
[209]Kazanjian R K, Drazin R. A stage-contingent model of design and growth for technology based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0, 5(3): 137-150.
[210]Zhai E, Shi Y, Gregory M. The growth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 (EMS)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7, 107(1): 1-19.
[211]Bartlett C A, Ghoshal S. Going global: lessons from late movers[J]. Reading, 2000, 1(3): 75-84.
[212]Miller D. 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3, 29(7): 770-791.
[213]鄔愛其•旅游市場進入博弈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0(11):120-122.
[214]Bruning E R, Lockshin L S. Marketing's role in generat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1994, 2(3): 163-188.
[215]Appiah-Adu K, Singh S.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f SMEs[J]. Management decision, 1998, 36(6): 385-394.
[216]Laforet S, Tann J.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6, 13(3): 363-380.
[217]Pelham A M, Wilson D 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market structure, firm structure, strateg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culture on dimensions of small-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5, 24(1): 27-43.
[218]Chen M J,Miller D. Competitive attack, retaliation and performance: An expectancyvalence framewor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2):85-102.
[219]Lengnick-Hall C A, Lengnick-Hall M L.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proposed typolog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 454-470.
[220]Kerr J L, Jackofsky E F. Aligning managers with strategie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versus selec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S1): 157-170.
[221]Snell S A, Youndt M A, Wright M.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erging resource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1996, pp. 61-90.
[222]Sanchez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6(S1): 135-159.
[223]Ketkar S, Sett P K. HR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multi-level causal model[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9, 20(5): 10091038.
[224]De Toni A, Tonchia S. Definitions and linkages between operational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ies[J]. Omega, 2005, 33(6): 525-540.
[225]Aaker D A, Mascarenhas B. The need for strategic flexibility[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984, 5(2): 74.
[226]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227]Hitt M A, Keats B W, DeMarie S M. Navigating in 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 Building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21st centu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1998, 12(4): 22-42.
[228]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229]Cyert R M, March J G.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 Englewood Cliffs, NJ, 1963, 2(4): 169-187.
[230]Sidhu J S, Commandeur H R, Volberda H W.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alue of supply, demand, and spatial search for innov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1): 20-38.
[231]Kogut B, 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 3(3): 383-397.
[232]Morgan N A. Marketing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2, 40(1): 102-119.
[233]Morgan N A, Vorhies D W, Mason C H. Market orient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8): 909-920.
[234]Bolton,R N,Saxena-Iyer S.Interactive services: A frame work,synthesis and research direction[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9,23(1) : 91-104.
[235]Ramani G,Kumar V. Interaction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 72 (1) :27-45.
[236]Morgan K. The learning region: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newal[J].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147-159.
[237]莊貴軍, 廖貅武. 企業的交互能力與交互策略: 基于網絡交互技術的一個研究框架
[J].營銷科學學報,2012,(4) : 59-70.
[238]王麗平,何亞蓉.互補性資源、交互能力與合作創新績效[J].科學學研究,2016, 34(01):132-141.
[239]Knoke D, Yang 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19.
[240]Simmel G, WOLFF K H.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Translated,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Kurt H. Wolff[M]. New York; Collier-Macmillan: London, 1964.
[241]Ansoff H I, McDonnell E J.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M]. New York: J. Wiley, 1988.
[242]David F R. Fundament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 Macmillan Pub Co, 1986.
[243]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 99-120.
[244]Coyne K P.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What it is, what it isn't[J]. Business horizons, 1986, 29(1): 54-61.
[245]Lubit R.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 29(3): 164-178.
[246]Saeidi S P, Sofian S, Saeidi P, et al. How do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e to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putation,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 68(2): 341-350.
[247]Gupta S. Strategic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via differentiation[J].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USA, 2002.
[248]Awang Z H, Jusoff K.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laysian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09, 4(5): 173-178.
[249]Porter M. E.(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J]. New York, 1980.
[250]Ghemawat P. Sustainable advanta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6, 64(5): 53-58.
[251]Martin S L, Javalgi R G, Cavusgil E. Marketing capabilities, positional advantage, and performance of born global firms: Contingent effect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7, 26(3): 527-543.
[252]Parnell J A. Generic strategies after two decade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strategy[J]. Management decision, 2006.
[253]Unger J M, Rauch A, Frese M, et al. Human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 meta- analy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 26(3): 341-358.
[254]Lee C, Hallak R, Sardeshmukh S R.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restaurant performance: A higher-order structural model[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3: 215-228.
[255]Gummesson E, Mele C, Polese F, et al. Transitioning from service management to service-dominant logi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0.
[256]邴紅艷.品牌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工程科學,2002(05):79-83+87.
[257]Keller K L.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1): 1-22.
[258]Kotler P. Direccion de mercadotecnia: analisis, planeacion, implementacion y control[M]. Mag^ster en Administracion-Tiempo Parcial 29, ESAN, 2001.
[259]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13191350.
[260]Hitt M A, Bierman L, Shimizu K, et al.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1): 13-28.
[261]Bowman E H, Hurry D. Strategy through the option lens: An integrated view of resource investments and the incremental-choice pro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4): 760-782.
[262]Sanchez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fir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rial work in dynamic markets: A strategic options perspective[J]. 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3, 9(1): 251-291.
[263]Cassiman B, Veugelers R. R&D cooperation and spillover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elgiu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4): 1169-1184.
[264]Do B R, Yeh P W, Madsen J.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culture[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6.
[265]Wright P M, Dunford B B, Snell S A.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27(6): 701-721.
[266]Becker B E, Huselid M A, Huselid M A, et al. The HR scorecard: Linking people,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1.
[267]Slater S F. Market orien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millennium[J] .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1.
[268]Mavondo F T, Chimhanzi J, Stewart J.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269]Chang S J.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entry, exi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during 1981—89[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8): 587-611.
[270]Koen P A, Ajamian G M, Boyce S, et al. Fuzzy front end: effective methods, tools, and techniques[J]. The PDMA toolbook 1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2002.
[271]Anand V, Glick W H, Manz C C. Thriving on the knowledge of outsiders: Tapping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02, 16(1): 87-101.
[272]Atuahene-Gima,K. ,Li,H. ,De Luca,L. M.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Marketing Strategy Innovativenes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 Chinese New Technology Ventur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3) : 359 - 372.
[273]Wei Y S, Atuahene-Gima K. 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ward Syste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9,26,(2) : 89 - 96.
[274]Laursen,K. Keep Searching and You'll Find: What Do We Know About Variety Creation Through Firms' Search Activities for Innov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2,21,(5) : 1181-1220.
[275]楊雪, 顧新, 王元地. 外部技術搜尋平衡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一一企業規模 的調節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 38(7): 62-72.
[276]KATILA R,AHUJA G. 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 45(6):1 183-1194
[277]Lin C J, Li C R. The effect of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o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3, 20(2): 93-113.
[278]張文紅,趙亞普,陳愛玲.外部研發機構聯系能否提升企業創新?一一跨界搜索的中介 作用[J].科學學研究,2014,32(02):289-296.
[279]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M]. Free Pr, 1990.
[280]Brady M K, Cronin Jr J J. Customer orientation: Effects on customer service perceptions and outcome behaviors[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01, 3(3): 241-251.
[281]Korschun D, Bhattacharya C B, Swain S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the job performance of frontline employe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4, 78(3): 20-37.
[282]Deshpande R, Farley J U, Webster Jr F E. Corporate culture,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ness in Japanese firms: a quadrad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2337.
[283]郭賢達,孫瑾,吳堅,陳榮•顧客導向和創新導向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09 (3): 67-73.
[284]Rodriguez M, Peterson R M, Ajjan H. CRM/social media technology: impact on customer orientation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al sales performance[M]//Ideas in Marketing: Finding the New and Polishing the Old. Springer, Cham, 2015: 636-638.
[285]楊艷,景奉杰.新創小微企業營銷績效研究:顧客合法性感知視角[J].管理科學, 2016, 29(2): 66-76.
[286]Ozkaya H E, Droge C, Hult G T M, et al. Market orientation, knowledge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15, 32(3): 309-318.
[287]O'Dwyer M, Gilmore A. Competitor orientation in successful SM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17: 1-17.
[288]Lukas B A, Ferrell O C.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 28(2): 239-247.
[289]Bendle N, Vandenbosch M. Competitor orient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markets[J]. Marketing Science, 2014, 33(6): 781-795.
[290]Tsai W, Su K H, Chen M J. Seeing through the eyes of a rival: Competitor acumen based on rival-centric percep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4): 761-778.
[291]李志剛,湯書昆,梁曉艷,趙林捷.產業集群網絡結構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 科學學研究, 2007, 25(4): 777-782.
[292]Burt R S. Secondhand brokerage: Evid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structure for managers, bankers, and analys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119-148.
[293]Zhang Z, Ye Q, Law R, et al. The impact of e-word-of-mouth on the online popularity of restaurants: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reviews and editor review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0, 29(4): 694-700.
[294]Zhang J C, Savage S J, Chen Y. Consumer uncertainty and price discrimination through online coupons: an empirical study of restaurants in Shanghai[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5, 33: 43-55.
[295]Ye Q, Law R, Gu B. The impact of online user reviews on hotel room sa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9, 28(1): 180-182.
[296]Cosguner K, Chan T Y, Seetharaman P B. Behavioral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Switching Costs[J]. Marketing Science, 2017, 36(3): 426-435.
[297]Kalnins A. Beyond Manhattan: Localized competi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ailure in urban hotel market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14[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11): 2235-2253.
[298]朱益霞,周飛,沙振權•跨界搜尋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一吸收能力的視角[J] •經濟管 理,2016,38(11):92-104.
[299]謝洪明,趙麗,程聰.網絡密度、學習能力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 技術管理,2011,32(10):57-63.
[300]諸波,干勝道.市場競爭程度、經營戰略與業績評價指標選擇[J].會計研 究,2015,(2):51-57+94.
[301]Zhou K Z, Wu 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5): 547-561.
[302]Hult G T,Ketchen D J,Slater S 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of Disparate Approach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 12) : 1173 -1181
[303]Ahuja G, Morris Lampert 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521-543.
[304]S0rensen J B, Stuart T E. Aging, obsolescence,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1): 81-112.
[305]Lichtenthaler U. Open Innovation: Past Research, Current Debates,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1) : 75 - 93.
[306]周飛,孫銳•基于動態能力視角的跨界搜尋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 報,2016,13(11):1674-1680.
[307]鄔愛其,李生校.從“到哪里學習”轉向“向誰學習”—專業知識搜尋戰略對新創集群企 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11,29(12):1906-1913.
[308]Baum J A C, Calabrese T, Silverman B S. Don't go it alone: 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267-294.
[309]Maggioni M A, Nosvelli M, Uberti T E. Space versus networks in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 European analysi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7, 86(3): 471-493.
[310]Bair J, Gereffi G. 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J]. World development, 2001, 29(11): 1885-1903.
[311]普拉哈拉德CK,拉馬斯瓦米V消費者王朝-與顧客共創價值[M].王永貴,譯.北 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12]Prahalad CK, Ramaswamy V. Co-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4, 18(3): 5-14.
[313]Ramani G. Interaction Orientation: The New Measure of Marketing Capabilities[D]. Jonas Stolz: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2006.
[314]Liao SH, Kuo FI.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llaboration for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ase of the Taiwan's TFT-LCD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 156: 295-304.
[315]Ramaswamy V. Experience Co-Creation: The New Frontier of IT[J]. Leading Edge Forum Journal, 2005(6): 41-53.
[316]Lowson B, King R, Hunter A. Quick Response: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to Meet Consumer Demand[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1999.
[317]Lusch R, Vargo S. A service lens on value creation: Marketing's role in achieving strategic advanta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4,57 (1): 44-66.
[318]Reijonen H, Laukkanen T, Komppula R, et al. Are growing SMEs more market-oriented and brand-oriented?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50(4): 699-716.
[319]Homburg C, Muller M, Klarmann M. When does salespeople's customer orientation lead to customer loyalty?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relational and functional customer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 39(6): 795-812.
[320]孫璐,李力,孔英.信息交互能力的測度及其對競爭優勢的影響研究:基于用戶體驗的 價值共創視角[J].管理工程學報,2018,32(02):67-83.
[321]Chang C H. 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ethic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mediation role of gree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 104(3): 361370.
[322]Bataineh M T, Al Zoabi M.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rdanian Commercial Banks (Irbid district) an empir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11, 10(10): 15-24.
[323]張一博,何建民.酒店聯盟網絡規模對酒店績效的影響一資源整合過程的中介效應 [J].經濟管理,2017,39(10):128-141.
[324]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1): 82-111.
[325]董保寶,尹璐,許杭軍.探索式創新與新創企業績效:基于多層級網絡結構的交互效應 研究[J].南方經濟,2017(03):42-56.
[326]常紅錦,仵永恒•網絡異質性、網絡密度與企業創新績效一基于知識資源視角[J] •財經 論叢,2013(06):83-88.
[327]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 39-50.
[328]Bollen K A. A new incremental fit index for genera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1989, 17(3): 303-316.
[329]Kline R B.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New York: Guilford, 1998.
[330]Anderson J C, Gerbing D W.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8, 103(3): 411.
[331]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8.
[332]尹康•常用統計軟件關于嶺回歸計算原理的比較分析[J] •統計研究,2013,30(02):109- 112.
[333]郭源園,李莉.西部內陸省區區域經濟差異影響因素——以重慶為例[J].地理研 究,2017,36(05):926-944.
[334]Zhao X, Lynch Jr J G, Chen Q. Reconsidering Baron and Kenny: Myths and truths about medi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0, 37(2): 197-206.
[335]Chen M J, Miller D. Reconceptualizing competitive dynamics: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5): 758-775.
[336]Hipkinand I, Naude P.Developing effective alliance partnerships:lessons from a case study[J].Long Range Planning, 2006, 39 (1) :51-69.
[337]Gargiulo M, Benassi M.Trapped in your own net?Network cohesion,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adaptation of social capital[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 (2) :183-196.
[338]Kraatz M S.Learning by association?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nd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 (6) :621-643.
[339]Knack S, Keefer P. 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4): 1251-1288.
[340]Song J, Almeida P, Wu G. Learning by hiring: When is mobility more likely to facilitate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 [J]. 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 :351-365
[341]Wendy K. Smith, Michael L. Tushman. 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 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 vation stream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5):522-536.
[342]李綱,陳靜靜,楊雪•網絡能力、知識獲取與企業服務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網絡 規模的調節作用[J].管理評論,2017,29(02):59-68+86
[343]解學梅, 左蕾蕾.企業協同創新網絡特征與創新績效:基于知識吸收能力的中介效應 研究[J
[344]Martinez M G. Co-Creation of Value by Open Innovation: Unlocking New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gribusiness, 2014, 30(2): 132-147.
[345]Cooper A.交互設計之路:讓高科技產品回歸人性[M]. 丁全鋼,譯.第2版.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346]禹獻云,曾德明,陳艷麗,文金艷•技術創新網絡知識增長過程建模與仿真研究[J].科研 管理,2013,34(10):35-41.
[347]Levinthal D A, March J G. The myopia of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S2): 95-112.
[348]Rowley T J. Moving beyond dyadic ties: A network theory of stakeholder influ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887-910.
[349]劉友金,李彬,劉天琦•產業集群式轉移行為的實證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5(04):131- 141.
[350]Wang K Y, Wang Y, Huang K P, et al.Heterogeneous Networks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of SMEs in Emerging Economies[J].Quality&Quantity, 2012, 46, (5) :1643- 1657.
[351]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52]Burt R S. Brokerage and Closure: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apital[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53]邵云飛,歐陽青燕,孫雷•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及其在創新研究中的運用[J].武漢:管理 學報, 2009, (9) .
[354]張寶建,孫國強,薛婷,張宇.網絡結構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一一基于中國孵化企業 的調查分析[J].軟科學,2015,29(03):5-8.
[355]楊雋萍,彭學兵,廖亭亭•網絡異質性、知識異質性與新創企業創新[J].長春:情報科 學, 2015, (4) .
[356]Amabile T M, Conti R.Changes in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during Downsiz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 (6) :630-640.
[357]McEvily B, Zaheer A. Bridging ties: A source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12): 1133-1156.
[358]Taylor Cox. Cultural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M].San Franciseo: Berrett Koehler,1993:108
[359]Granstrand O.Towards a theory of the technology-based firm[J].Research Policy, 1998, 27:465-489.
[360]Garcia-Vega M.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promote innov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European firms[J].Research Policy, 2006, 35 (2) :230-246.
[361]Rodan S, Galunic C.More than network structure:How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influences managerial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ve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 (6) :541-562.
[362]王正中.基于演化的復雜系統建模與仿真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3, 15(7): 905- 909.
[363]約翰H霍蘭德•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364]Wooldridge M, Jennings N R. Intelligent agents: Theory and practice[J]. 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1995, 10(2): 115-152.
[365]趙劍冬.基于Agent的產業集群企業競爭模型與仿真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
[366]曹霞,劉國巍.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規模、連接機制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 多主體仿真和動態系統論視角[J].運籌與管理,2015,24(02):24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