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全科醫學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入我國內地,近年來全科醫學在我國蓬勃發展, 建立了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全科醫學科具有以人為中心、以預防為先導、照顧連 續性、服務對象廣泛、醫患聯系緊密等優勢【I】,致力于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全科醫 學人才培訓與學術研究等方面[2]。且全科醫學的“以人為中心”的觀念與我國傳統醫學中 “整體觀”的理念不約而同。目前,大多數基層衛生服務中心所采用的診療及管理方式以 現代醫學為主的形式,雖具有一定的效果和優勢⑶,但同時存在著缺乏養生保健等健康 教育的意識和態度,因此,社區衛生中心的健康管理理念有待進一步改善。
中醫學是在我國傳統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診療技術及養生保健 思想與方法的醫學體系,歷代醫家以中醫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辨證為主,將理論作為實 踐的基石,將實踐奉行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準則,中醫理論體系就是在這樣長久有理可循 -理論檢驗-理論升華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最終形成了完整獨特的中醫學理論體系⑷。 其特點是簡、便、驗、廉,在優勢病種、傳染病防治、治未病、養生保健等領域有著獨 特的優勢[勻,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出臺的《浙江省中醫 藥發展“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要大力發展中醫醫療服務、中醫藥產業、科研創新等[句。 可以看出,中醫藥的發展是我國當下著重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發展全科醫學與中醫藥學,中醫全科應運而生,它是以中醫 學為核心,結合全科醫學的特點,融合其他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 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綜合性臨床學科⑺,目前尚在起步階段,而現有全科醫生多為臨床 醫學專業畢業,對中醫藥知識了解程度較為薄弱。同時我國“十四五”規劃期間基層人才 隊伍建設上也提及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引進中醫藥人才到基層,引導基層衛生專 業技術人員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新路徑,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的中醫藥服務能力[8】。另外,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所能提供的輔助檢查項目有限,而中醫 對診療過程中的輔助檢查項目等要求不高,其更適合在基層醫療服務中開展。研究顯示, 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能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刃。另有調查研究發現,社區中老 年人的中醫養生接受度高,且相信中醫養生有利于健康,但實際較少進行中醫養生行為, 其主要原因為無法獲取專業的中醫藥服務,故社區中老年人對中醫養生的需求較大,尤 其對中醫養生服務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和專業性要求更高㈣。上海市楊浦區某社區衛生 服務中心研究發現,通過中醫綜合管理可改善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提高血壓控制水 平⑴]。另有數據表明,實施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社區糖尿病患者中醫藥健康管理模式, 可以提高患者的規范服藥率和自我監測率,進而能夠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問。
全科醫師作為基層醫療服務人員,應具備相應的中醫素養,包括對中醫藥理論體系、 中醫藥概念術語及中醫藥社會影響的認知和理解g,這不僅能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基礎的 中醫藥保健服務,也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普及,促進中醫藥在基層發揮更大的作用。一 項關于北京市基層醫療服務人員的中醫素養調查顯示[四,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非中 醫全科醫生和防保人員的中醫素養較低,對培訓的需求程度較高,故加強基層醫療衛生 人員中醫藥知識也是基層全科醫生自身的訴求。而培養更多的中醫全科人才,加強當前 全科醫生的中醫水平,普及中醫藥文化,是三級甲等中醫院全科醫學科的重要工作之一, 故開展此次研究調查。
—\研究方式與方法
(-)研究方式
1.研究對象選取
采用隨機抽樣法,通過醫院醫聯體關系、微信、實地走訪等方式聯系杭州市城區社 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發問卷二維碼,共收回問卷113份,回收問卷后剔除不符合研究的 問卷13例,剩余有效問卷100份。
1.1納入標準:
(1)專業為臨床醫學或中醫學或中西醫結合臨床等醫學相關專業;
(2)崗位為全科醫生;
(3)在臨床工作時間超過1年,即2020年11月1日前參加工作的全科醫師;
(4)知情并愿意參加此次調查。
1.2排除標準:
(1)正在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全科醫師。
2.研究內容
2.1基層全科醫生基本情況
性別、年齡、學歷(專科/本科/研究生)、專業(臨床醫學/中醫學沖西醫結合/其他)、 工作時間、職稱(助理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中醫理論知識 系統性學習(大學本科/西學中/師承學習/其他/無)等。
2.2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
(1)中醫藥理論體系的了解程度:對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等理論的 認識情況;
(2)中醫藥概念術語的了解程度:對中醫病名、常用術語等專有名詞等了解程度;
(3)中醫藥社會影響的認知和理解情況:對中醫藥發展相關政策、中醫藥日常傳播情 況、中醫藥文化的了解情況。
2.3基層全科醫生中醫藥使用情況及需求程度
(1)日常工作中是否會運用中醫藥技術:中藥飲片制劑(草藥)、中成藥、針灸、推拿、 其他中醫外治方法;
(2)日常工作中運用中醫藥技術的相應病種:慢性病/未分化疾病/常見病等;
(3)日常工作中是否會推薦患者使用中醫藥技術:中藥飲片制劑(草藥)、中成藥、針 灸、推拿、其他中醫外治方法;
(4)是否希望獲得更多、更專業的中醫藥指導及培訓。
3.研究步驟
設計問卷后邀請2位三級甲等中醫院全科醫學科、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評 估問卷是否具有反映基層全科醫師中醫素養的作用,再邀請5位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試 做問卷,明確無歧義、錯誤或詞不達意等問題后,分發問卷二維碼,問卷開放時間為6 周,6周后關閉問卷通道,截止回收問卷。回收問卷后剔除不符合要求問卷,對數據有 效性進行整理,后對性別、年齡、專業、職稱等因素與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醫藥概念術 語和中醫藥社會影響的認知和理解的程度,及工作期間中醫藥的使用情況、中醫藥知識 需求情況的關系進行統計分析。
4.統計學方法
利用EXCEL錄入數據,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資料以 人數(%)表示。
二、結 果
分發問卷6周后,共收到問卷113份,根據納入標準剔除無效問卷13份后,總計 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為88.50%。
(-)基本情況
1 •性別統計
男性40人,占比40%;女性60人,占比60%o (詳見圖1)
圖1:參與調查人員性別分布
2.年齡分布
21-30歲27人,占比27%; 31-40歲48人,占比48%; 41-50歲19人,占比19%;
51-60歲6人,占比6%; 60歲以上0人。(詳見圖2)
圖2:參與調查人員年齡分布
3•地區分布
回收問卷范圍涵蓋杭州市城區各轄區,其中西湖區22人、上城區29人、拱墅區9 人、濱江區5人、錢塘區22人、蕭山區8人、余杭區2人、臨平區3人。(詳見圖3)
4.學歷分布
本科學歷以下1人,占比1%;本科學歷71人,占比71%;研究生及以上學歷28
圖4:參與調查人員學歷分布
5 •執業方向
臨床醫學50人,占比50%;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38人占比38%;中西醫結 合方向12人,占比12%。(詳見圖5)
圖5:參與調查人員執業方向分布
圖7:參與調查人員職稱分布
&系統性中醫學習背景分布
即是否經歷正規中醫學,如全日制本科、西學中、師承學習等,不含繼續教育類學 習:有相關學習經歷59人,占比59%,無相關學習經歷41人,占比41%o (詳見圖8)
圖8:系統性中醫學習背景分布
■有相關經歷 無相關經歷
9•中醫相關繼續教育參與情況
參與過中醫繼續教育66人,占比66%;未參與過中醫繼續教育34人,占比34%。
(詳見圖9)
圖9:中醫類繼續教育參與情況
(二)中醫素養調查結果
中醫素養分為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醫藥概念術語及中醫藥社會影響三方面的認知和 理解,總計25題,其中中醫藥理論體系10題,中醫藥概念術語10題,中醫藥社會影 響力5題,每題4分,統計總分及各項目分。
1 •整體分析
經統計,中醫藥理論體系(總分40分)平均分為22.24±12.40分,中醫藥概念術語 (總分40分)平均分為21.16±12.05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總分20分)平均分7.64±5.74 分,總分平均分為51.04±26.50分。(詳見圖10)
圖10:中么素養各模塊得分情況
滿分?平均得分
49.70±29.20 分;
女性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2.4±12.06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 21.87±11.20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7.67±5.27分,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 51.93±24.75 分。(詳見表 1,圖 11)
經SPSS 25.0軟件成組兩樣本T-檢驗計算:
性別與中醫理論體系得分關系,t=-0.16, F=0.88(P>0.05),無統計學意義; 性別與中醫藥概念術語得分關系,t=-0.72, P=0.48 (P>0.05),無統計學意義; 性別與中醫藥社會影響力得分關系,t=-0.58, 7M).96 (P>0.05),無統計學意義; 性別與中醫素養總得分關系,E0.41, P=0.68 (P>0.05),無統計學意義;
表1:性別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性別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語
(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力
(分) 總分(分)
男性 22.00±13.03 20.10±13.30 7.60±6.46 49.70±29.20
女性 22.4±12.06 21.87±11.20 7.67±5.27 51.93±24.75
圖11:性別與中醫藥素養的相關性
3.年齡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21-30歲27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0.44±12.32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 均得分19.70±12.65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7.11±5.58分,中醫素養總平均分 為 47.26±26.23 分;
31-40歲48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4.42±11.85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 均得分22.25±11.46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58±5.95分,中醫素養總平均分 為 55.25±25.81 分;
41-50歲19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19.37±13.22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 均得分20.2R13.03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5.68±5.85分,中醫素養總平均分 為 45.26±2&41 分;
51-60歲6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2.00±14.48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 得分22.00±13.08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8.67±3.01分,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 52.67±27.88 分;
60歲以上0人。(詳見表2,圖12)
經SPSS 25.0軟件成組多樣本方差分析:
年齡與中醫理論體系得分關系,F=1.024, P=0.39 (P>0.05),無統計學意義;
年齡與中醫藥概念術語得分關系,F=0.31, P=0.82 (P>0.05),無統計學意義;
年齡與醫藥社會影響力得分關系,F=1.32, P=0.27 (P>0.05),無統計學意義;
年齡與中醫素養總得分關系,F-0.89, A0.45 (C0.05),無統計學意義;
故年齡對個人中醫理論體系認知程度、中醫藥概念術語認知程度、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了解程度及個人中醫素養無明顯影響。
表2:年齡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年齡區段
(歲)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分) 總分(分)
21-30 20.44±12.32 19.70±12.65 7.11±5.58 47.26±26.23
31-40 24.42±11.85 22.25±11.46 8.58±5.95 55.25±25.81
41-50 19.37±13.22 20.21±13.03 5.68±5.85 45.26±28.41
51-60 22.00±14.48 22.00±13.08 8.67±3.01 52.67±27.88
60以上 0.00 0.00 0.00 0.00
52.67
4.學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本科及本科以下72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0.22±12.27分,中藥概念術語 模塊平均得分20.17±12.41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7.33±5.88分,中醫素養總 平均分為47.72±26.78分;
研究生學歷28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7.43±11.19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 平均得分23.71±10.61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43±5.37分,中醫素養總平均 分為59.57±23.71分。(詳見表3,圖13)
經SPSS軟件成組兩樣本T-檢驗計算:
學歷與中醫理論體系認知程度,L-2.67, P=0.009 (P<0.05),有統計學意義; 學歷與中醫藥概念術語認知程度,E1.33, P=0.18(P>0.05),無統計學意義; 學歷與中醫藥社會影響力了解程度,A0.81, P=0.42(P>0.05),無統計學意義; 學歷與中醫素養總得分,t=-2.02, P=0.046 (P<0.05),有統計學意義。
故學歷對個人中醫理論體系對認知有影響意義,對中醫藥概念術語及中醫藥社會影 響力無明顯影響作用,對個人中醫素養有影響作用。
表3:學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學歷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語
(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力
(分) 總分(分)
本科及本科以下 20.22±12.27 20.17± 12.41 7.33±5.88 47.72±26.78
研究生 *
27.43± 11.19 23.7U10.61 8.43±5.37 *
59.57±23?71
注:*P<0.05與本科及本科以下組比較
圖13:學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本科及本科以下?研究生
5.醫學執業方向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臨床醫學執業醫師50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14.48±9.10分,中藥概念術 語模塊平均得分14.96±10.62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6.16±6.27分,中醫素養 總平均分為35.60±21.84分;
中醫學(含針灸/推拿)執業醫師38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32.84±7.39分, 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29.26±8.06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9.47±4.50分, 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71.58±14.90分;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執業醫師12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1.00±12.89分, 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21.33±13.57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00±5.66分, 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50.33±30.10分。(詳見表4,圖14)
經SPSS 25.0軟件成組多樣本方差分析:
醫學執業方向與中醫理論體系得分關系,F=44.77, P=0.00 (P<0.05),有統計學意義, 其中臨床醫學方向與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比較P=0.00 (P<0.05),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醫學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03 (F<0.05),有統計學意義,中醫學
(含針灸/推拿)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00 (^<0.05),有統計學意義;
醫學執業方向與中醫藥概念術語得分關系,F=21.51, P=0.00(F<0.05),有統計學意 義,其中臨床醫學方向與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比較P=0.00 (P<0.05),有統計學意 義,臨床醫學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53 (P>0.05),無統計學意義,中 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02 (P<0.05),有統計學意 義;
醫學執業方向與中醫藥社會影響力得分關系,F=3.83, P=0.03 (P<0.05),有統計學 意義,其中臨床醫學方向與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比較尸=0.01 (尸<0.05),有統計學 意義,臨床醫學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31 (P>0.05),無統計學意義, 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43(P>0.05),無統計學 意義;
醫學執業方向與中醫素養總分得分關系,F=32.63, J^O.OO (P<0.05),有統計學意義, 其中臨床醫學方向與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比較P=0.00 (P<0.05),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醫學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03 (P<0.05),無統計學意義,中醫學
(含針灸/推拿)方向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比較P=0.00 (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醫學執業方向對個人中醫理論體系認知、中醫藥概念術語、中醫藥社會 影響力均有影響,尤其在臨床醫學及中醫學Z之間表現明顯,故不同執業方向對醫師個 人中醫素養有明顯差異。
執業方向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
響力(分) 總分(分)
臨床醫學 14.48±9.10 14.96±10.62 6.16±6.27 35.60±21.84
中醫學(含
32.84±7.39 29.26± 8.06 9.47±4.50 71.58±14.90
針灸/推拿)
中西醫結合
21.00±12.89*# 21.33±13.57# 8?00±5.66 50.33±30.10*#
臨床醫學
注:*P<0.05與臨床醫學組對比,#P<0.05與中醫學(含針灸/推拿)組對比
圖14:醫學執業方向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6•職稱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初級職稱(住院醫師)38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3.26±13.66分,中藥概 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20.53±12.72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7.26±6.02分,中醫 素養總平均分為51.05±28.55分;
中級職稱(主治醫師)42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1.21±12.17分,中藥概 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20.65±11.77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7.44±5.49分,中醫 素養總平均分為49.30±25.99分;
中級以上醫師(副主任醫師及主任醫師)19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 22.53±10.52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23.58±11.62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
均分&84±5.90分,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54.95±24.22分。(詳見表5,圖15)
經SPSS 25.0軟件成組多樣本方差分析:
職稱與中醫理論體系得分關系,F=0.28, P=0.76 (P>0.05),無統計學意義;
職稱與中醫藥概念術語得分關系,F=0.47, P=0.63 (P>0.05),無統計學意義;
職稱與醫藥社會影響力得分關系,F=0.52, JM).60(Q>0.05),無統計學意義;
職稱與中醫素養總得分關系,F=0.30, P=0.75 (7>0.05),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職稱對個人中醫理論體系認知程度、中醫藥概念術語認知程度、中醫藥 社會影響力了解程度及個人中醫素養無明顯影響。
表5:職稱與醫學素養的相關性
職稱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分) 總分(分)
初級 23.26±13.66 20.53±12.72 7.26±6.02 51.05土28.55
中級 21.21±12.17 20.65±11.77 7.44±5.49 49.30±25.99
中級以上 22.53±10.52 23.58±11.62 8.84±5.90 54.95±24.22
圖15:職稱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初級■中級?中級以上
7.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有中醫系統學習(如全日制教育、官方組織的西醫人員學習中醫課程及考試、師承 學習等)59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5.42±12.71分,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得 分22.98±12.40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07±5.33分,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 56.47±27.36 分;
無中醫系統學習的41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17.66±10.47分,中藥概念術 語模塊平均得分18.54土11.16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7.02±6.31分,中醫素養 總平均分為43.22±23.36分;(詳見表6,圖16)
經SPSS 25.0軟件成組兩樣本T-檢驗計算:
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理論體系得分關系,t=3.22, "0.00 (F<0.05),有統計 學意義;
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藥概念術語得分關系,t=1.84, P=0.07 (T^O.05),無統計 學意義;
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藥社會影響力得分關系,L0.89, P=0.37 (P>0.05),無統 計學意義;
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素養總得分關系,t=2.53, P=0.01 (P<0.05),有統計學意 義;
故中醫系統學習可影響個人中醫理論體系的認知及理解,進而影響個人中醫素養,
對中醫概念術語及中醫藥社會影響力的認知影響不大。
表6: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中醫系統
性學習經
歷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分) 總分(分)
有 25.42±12.71 22.98±12.40 8.07±5.33 56.47±27.36
無 *
17.66±10.47 18.54±11.16 7.02±6.31 *
43.22±23.36
注:*F<0.05與有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組比較
&中醫繼續教育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有中醫繼續教育學習經歷的66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25.33±12.40分,中 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24.06±11.71分,中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55±5.34分, 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57.94±25.84分;
無中醫繼續教育學習經歷的的34人,中醫理論體系模塊平均分為16.24±10.09分, 中藥概念術語模塊平均得分15.53±10.78分沖醫藥社會影響力模塊平均分5.88±6.17分, 中醫素養總平均分為37.65±22.61分;(詳見表7,圖17)
經SPSS 25.0軟件成組兩樣本T-檢驗計算:
中醫繼續教育經歷與中醫理論體系得分關系,L3.69,片0.00 (P<0.05),有統計學 意義;
中醫繼續教育經歷與中醫藥概念術語得分關系,L3.54, P=0.00(F<0.05),有統計學 意義;
中醫繼續教育經歷與中醫藥社會影響力得分關系,t=2.24, F=0.03 (F<0.05),有統計 學意義;
中醫繼續教育經歷與中醫素養總得分關系,t=3.88, P=0.00(P<0.05),有統計學意義; 故中醫繼續教育對個人中醫理論體系、中醫概念術語、中醫藥社會影響力均有影響
作用,進而改善個人中醫素養。
表7:中醫繼續教育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中醫繼續
教育經歷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分) 總分(分)
有 25.33±12.40 24.06±11.71 8.55±5.34 57.94±25.84
無 16.24±10.09* 15.53±10.78* *
5.88±6.17 37.65±22.61*
注:*P<0.05與有中醫繼續教育經歷組比較
圖17:中醫繼續教育經歷與屮醫素養的相關性
■有學Al經歷■無學習經歷
(三)中醫藥使用情況
結果顯示,參與調査人員中39人在工作中從未或偶爾使用中成藥物,占比39.00%, 61人常使用中成藥物,占比61.00%; 55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藥飲片(中草藥)藥物, 占比55.00%, 45人常使用中藥飲片(中草藥)藥物,占比45.00%; 66人從未或偶爾使 用中醫外治技術(如:針灸/推拿/穴位貼敷/耳穴壓豆等),占比66.00%, 34人常使用 中醫外治技術,占比34.00%。(詳見表8,圖18)
表&中醫藥使用情況
從未使用或偶爾使用0-30% 經常使用30-100%
中成藥(人) 39 61
比例 39% 61%
中藥飲片(人) 55 45
比例 55% 45%
中醫外治技術(人) 66 34
比例 66% 34%
圖18:中醫藥使用情況
3 .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50名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23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成藥,占比46.00%, 27人經常 使用中成藥,占比54.00%; 39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藥飲片,占比78.00%, 11人經常使 用中藥飲片,占比22.00%; 40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醫外治技術,占比80.00%, 10人經 常使用中醫外治技術,占比20.00%。(詳見表9,圖19)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從未或偶爾使用
(人)
經常使用(人) 23 (46.00%)
27 (54.00%) 39 (7&00%)
11 (22.00%) 40 (80.00%)
10 (20.00%)
圖19: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2.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38名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醫師中11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成藥,占比28.95%, 27人經常使用中成藥占比71.05%: 10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藥飲片,占比26.32%, 28 人經常使用中藥飲片,占比73.68%; 18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醫外治技術,占比47.37%, 20人經常使用中醫外治技術,占比52.63%o (詳見表10,圖20)
表10: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從未或偶爾使用 (人) 11 (28.95%) 10 (26.32%) 18 (47.37%)
經常使用(人) 27 (71.05%) 28 (73.68%) 20 (52.63%)
3.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12名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5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成藥,占比41.67%, 7 人經常使用中成藥占比58.33%; 6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藥飲片,占比50.00%, 6人經常 使用中藥飲片,占比50.00%; 8人從未或偶爾使用中醫外治技術,占比66.67%, 4人經 常使用中醫外治技術,占比33.33%» (詳見表11,圖21)
表11: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從未或偶爾使用 (人)
經常使用(人) 5 (41.67%)
7 (58.33%) 6 (50.00%)
6 (50.00%) 8 (66.67%)
4 (33.33%)
4.臨床執業方向與中醫藥使用情況的對比
經統計,執業方向為中醫學方向的醫生中有71.05%的醫生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 中成藥,同時73.68%的中醫生會在工作中經常運用中藥飲片制劑,52.63%的中醫生會 經常使用中醫外治技術,均為最多;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的醫生有50%會在工作中常使 用中藥飲片,相較臨床醫學的醫生使用率明顯較高。(詳見表12,圖22)
表12:各臨床執業方向醫生中醫藥經常性使用情況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臨床醫學 54.00% 22.00% 20.00%
中醫學(含針灸、推
拿) 71.05% 73.68% 52.63%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
學 58.33% 50.00% 33.33%
■臨床醫學鏗中醫學(含針灸、推拿)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
5.中醫藥技術施展對象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人員日常工作中,63人會為未分化疾病(如胸悶、頭暈等以癥 狀為主的患者)患者提供或推薦中醫藥技術,占比63.00%; 76人會慢性疾病(如高血 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或推薦中醫藥技術,占比76.00%; 65人會為常見疾病
(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常見病)患者提供或推薦中醫藥技術,占比65.00%; 42人會為腫疑難病患者提供或推薦中醫藥技術,占比42.00%; 45人會為腫瘤患者提供 或推薦中醫藥技術,占比45.00%;另有8人不會主動為患者提供或推薦中醫藥技術, 占比8.00%。(詳見表13,圖23)
表13:中醫藥技術施展對象分析
未分化疾 病 慢性病 常見病 疑難病 腫瘤 不使用、
不推薦
人數 63 76 65 42 45 8
占比 63.00% 76.00% 65.00% 42.00% 45.00% 8.00%
圖23:屮醫藥技術施展對象
■■人數—占比
(四)中醫藥學習期望
調查中有91人希望在日后能有機會學習中醫藥知識,占比91%,其中希望學習中 醫基礎知識的有59人,占比64.84%;希望學習中醫藥合理運用的有79人,占比86.81%; 希望學習中藥學的有55人,占比60.44%;希望學習針灸、推拿相關知識的有50人, 占比54.95%o (詳見表14,圖24)
表14:中醫藥學習期望統計
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藥合理運
用 中藥學 針灸、推拿相關
知識
人數(人) 59 79 55 50
占比 64.84% 86.81% 60.44% 54.95%
90
80
70
60
圖24:中醫藥學習期望情況
50
40
30
10
86.81%
■■人數 占比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三、分析與討論
(-)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的相關影響因素
基層全科醫生個人中醫素養將會影響其生活、工作中對中醫藥的運用及宣傳,通過 此次調查,評估了基層全科醫生對中醫理論系統、中醫藥概念術語以及中醫藥社會影響 的認知及了解程度,并對比分析性別、年齡、學歷、執業方向、職稱、是否有系統性中 醫學習、是否參與了中醫繼續教育等因素。
通過分析問卷結果發現,性別、年齡對個人中醫理論系統、中醫藥概念術語以及中 醫藥社會影響力認知程度無明顯影響作用,繼而不影響其個人中醫素養情況;
而學歷對中醫理論體系的認知有影響作用,進而可影響個人中醫素養情況,這可能 由于學歷越高對于理論體系的理解能力越強,對不同的理論體系具有更好的接受性。
執業方向對個人中醫理論系統、中醫藥概念術語以及中醫藥社會影響力認知程度均 有明顯影響作用,對個人中醫素養情況有明顯影響;執業方向往往是醫生專業學科的啟 蒙方向,決定了醫生整體的執業方向,也決定了醫生主要的診療思維體系,臨床醫學執 業方向的醫師多未曾了解中醫理論,在中醫理論系統、中醫藥概念術語以及中醫藥社會 影響力三方面與中醫學(含針灸/推拿)、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的醫生都有明顯差距, 中醫素養各模塊得分普遍偏低;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在學習階段不僅學習現代醫學理論 體系,也兼顧中醫學理論體系,故與臨床醫學方向醫師有明顯不同,但其中醫素養平均 得分均不及中醫學方向醫生;亦凸顯出中醫學方向執業醫師中醫素養相對較高。
統計發現職稱對中醫理論系統、中醫藥概念術語以及中醫藥社會影響力認知程度無 明顯影響作用,但此次調查中中級職稱以上人數僅為19人,樣本量較小,故存在一定 誤差。
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理論體系有明顯影響作用,這可能與本科階段西醫人員 學習中醫的繼續教育培訓班基本均以中醫基礎理論起始,故系統學習可明顯增強個人中 醫理論體系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增加個人中醫素養情況,但對中醫藥概念術語以及中醫 藥社會影響力認知程度無明顯差異。
中醫繼續教育培訓班一般為工作期間醫生所參加的學習培訓班,內容廣泛,涉及中 醫理論、中藥、中醫外治技術等方面,可由醫師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項目參加,故對中醫 理論系統、中醫藥概念術語以及中醫藥社會影響力認知程度均有明顯影響作用,能夠有 效提升基層全科醫師中醫素養,提升個人對中醫藥文化對興趣。
綜上所述,當下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普遍不高,臨床醫學方向尤甚,而基層全科 醫生的學歷、執業方向、系統性中醫學習經歷、參加中醫繼續教育培訓班等因素均可提 升其個人中醫素養能力,所以日后可通過組織針對基層全科醫生的中醫相關繼續教育培 訓班以加強基層中醫診療氛圍,提高全科醫生的中醫素養,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 提升基層全科醫生的中醫藥服務能力。
(-)基層中醫藥使用現況
調查顯示有61%的基層全科醫生經常性使用中成藥,而55%的全科醫生從未或偶然 使用中藥飲片,66%從未或偶爾使用中醫外治技術,這與中成藥在日常醫療工作中使用 較方便,且對中醫藥理論體系的依賴性較中藥飲片和中醫外治的要低許多有關,往往可 根據臨床癥狀及西醫診斷、臨床經驗即可運用,但長此以往可能出現因缺乏辨證論治而 導致的錯誤用藥,研究顯示基層全科醫生對中醫藥的合理用藥的學習也有較大需求。
中藥飲片的使用往往需要醫生辨證論治,這對醫生的中醫理論體系掌握程度有較高 的要求,故一般在中醫學方向及中西醫結合方向的醫生工作中才會運用。而中西醫結合 方向的醫生不僅有一定的中醫理論基礎,也有臨床醫學理論基礎,所以在工作中往往會 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及自身能力選擇治療方式,所以在中藥飲片使用率上不及純中醫醫生。
中醫外治技術對醫生中醫素養能力要求則更高,不僅需要掌握中醫理論,還需要醫 生花費更多時間在患者的治療操作上。受新冠疫情影響,當下社區醫療工作較為繁忙, 故中醫外治技術的開展情況也較低,且外治技術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硬件設施要求也 較高,也是影響基層開展中醫外治技術的原因之一。
(三)不足與展望
此次研究著重于調查基層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的中醫素養情況,研究表明專業學 習方向及工作后繼續教育對個人中醫素養有明顯影響作用,但此次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1.此次研究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樣本總量較少,使得統計結果存在偏倚。造成上 述的原因包括當下基層全科醫生工作繁忙,醫聯體數量有限,且聯系不夠緊密;
2.各轄區樣本量相差較大,無法進行地區間的比較;
3.問卷設計較長,參與者填寫時感受不佳,也會流失部分調查數據。
此次研究擬對基層全科醫生的執業發展及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提供幫助。關于未來相 關研究的展望,筆者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1 •后續研究可依托課題進行,并在相關行政部門的幫助下全面開展基層全科醫生的 調研,這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基層全科醫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與態度;
2•組建更專業的團隊設計、評估問卷,提升問卷的專業性、科學性,團結現科室力 量,改良問卷,精簡問卷題量的同時,加強其評估性能,強化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醫藥 概念術語及中醫藥社會影響三方面的評估特點;
3.后續可參考本研究結果開展中醫繼續教育培訓班,加強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 進一步加強基層全科醫生對中醫理論體系的認知及理解,進而促進基層中醫藥技術的使 用;
4.參考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的調研,可進一步開展基層護理人員的中醫素養調查 評估,了解基層護理人員的中醫文化了解程度,繼而提升中醫護理技術在基層醫療中的 運用;
5•將研究面擴大至浙江省全域,評估我省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情況、中醫藥技術 普及程度,加強省級三甲中醫院全科醫學對中醫藥文化對宣傳、引領的作用。
結論
第一,杭州市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偏低。
第二,性別、年齡、職稱對全科醫生中醫素養無明顯影響作用。
第三,學歷可影響個人對中醫理論體系的認知,繼而影響其中醫素養水平。
第四,執業方向對全科醫生的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醫藥概念術語、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都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對個人中醫素養水平有明顯的影響作用。
第五,中醫系統性學習及中醫繼續教育學習均能提高全科醫生對中醫藥理論體系的 認知,進而提升個人中醫素養水平。
第六,杭州市基層全科醫生對中醫藥相關繼續教育的需求較大,開展中醫相關繼續 教育可提升基層中醫藥的開展情況。
創新點
第一,本研究首次系統地對杭州市基層全科醫生的中醫素養進行了評估。
第二,首次對影響杭州市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具體分析對比。
第三,統計了基層全科醫生日常使用中醫藥技術的情況。
第四,統計了基層全科醫生對中醫藥相關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及希望學習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子賛,佟旭,李海玉•中醫全科醫學診療實踐及發展優勢[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 (9) :1433-1436.
[2] 王麗,陳慶偉,李桂瓊等.三級醫院設置全科醫學科的作用及其發展策略[J].中國全科醫 學,201&21(31):3805-380&
[3] 何志勇.全科醫學與中醫藥健康管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 志,2021,29(11):213-214.
[4] 龐立健,呂曉東,王銘鈞,張耀藝,史雁南,王琳琳.基于中醫理論體系對全科醫學發展的 戰略思考[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5):705-709.
[5] 李磊,于銘,于瑤.論公眾中醫藥素養的內涵[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 (6): 6-7.
[6] 施翔,章關春,樓彥.浙江印發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JJ.中醫藥管理雜 志,2021,29(11):136.
[7] 姜建國沖西醫全科醫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8] 唐昌敏,周思彤,方鵬騫.“十四五”期間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重點領域與對策探 析[J]沖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8(08):564-566+601.
[9] 李磊.提高公眾中醫藥素養的探索[N]沖國中醫藥報,2008.01.14(8):
[10] 吉彬彬,林信冰,唐陶然,唐瀟,田雅婷,袁琪,羅堯岳•社區中老年人中醫養生知信 行及服務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0(6): 768-771.
[11] 畢月萍,華離坤社區高血壓中醫綜合管理的效果評價[JJ.上海醫藥.2020.41(4):37-41.
[12] 夏健松.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社區糖尿病患者中醫藥健康管理模式的運用[J].糖尿病 新世界,2020,23(01):191-192.
[13] 劉鋼,趙京.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非中醫全科醫生和防保人員的中醫素養及培訓 需求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0):1218-1221.
[14] 夏海暉,詹望桃,匡莉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全科醫療服務體系發展的挑戰、機 遇與路徑思考[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0,37(6):567-570.
[15] 楊輝,韓建軍,許巖麗.中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發展、挑戰與展望[J].中國全科醫 學,2019,22(19):2267-2279.
[16] 黃敏,夏文廣.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西醫結合培養管理新模式探索[J].經濟 師,2021(01):245-247.
[17] 李明,巫小芳沖醫體質辨識及干預在高血壓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觀察[J]沖 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8):159-161.
[18] 王引俠,梁芳,孔小靜,等十位一體”延續性照護服務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康復中的 應用效果[幾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8): 156-157.
[19] 史文凌.從中醫調理看老年慢性病的管理一中醫外治與食藥內調相結合的療法介紹 [JJ.養生大世界,2020(10):70-72
[20] 張荷,余靜芝,裴定邦.基于全科醫護團隊的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 應用[J]沖醫藥管理雜志,2021,29(13):230-231.
[21] 江明,馮思瑩,江珈誼,等.全科醫護團隊對社區星光平安寶服務人群進行中醫健康管理 的效果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18):88-89.
[22] 鐘曉丹,陶媛媛,雷婷,左太平,陳暉,張湘蓮.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例談基層全科醫師 防控新發傳染病[J].內科,2021,16(01):112-113+132.
[23] 全小慶,周海蓉,高偉良,陳東暉,關春麗,李艷華,廖小兵,梁圓圓,盧萬可,段學燕.基層醫 療集團體系中全科醫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社區防控中的實踐[J].現代醫 院,2021,21(06):933-935.
[24] 余其貴,謝軍,楊琳琳,陳娟.全科醫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探討[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5):164-165.
[25] 程琦,高杉,于春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西醫防治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 藥,2020.6(37):627-633.
[26] 蔣鵬飛,李書楠,劉培,等.全國各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防治方案分析[J].中醫學 報,2020,35(4):709-719.
[27] 史鳴飛,王傳池,胡鏡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藥預防方用藥規律分析[JJ.世界科學技術 沖醫藥現代化,2020,22⑵306-309.
[28] 張佳樂,楊莉,鮮天才,等.艾灸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思路探討[J].醫學爭 鳴,2020,40(3): 254-258.
[29] 鄒德輝,常宏.淺議中醫外治法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應用價值[J].中醫學 報,2020,35(5): 920-923.
[30] 張晉,宋昌梅,杲春陽,等.中藥香囊辟瘟囊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用探討[J].北京中 醫藥,2020,39(2):131-133.
[31]楊思敏,張坯珥,黃宗海,等.任督灸用于新冠肺炎的預防和后期體質的恢復[J].中醫學 報,2020,35(5):924-927.
[32]王饒瓊,楊思進,謝春光,等.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 藥藥理與臨床,2020,36(1):13-1 &
[33]丁曉娟,張勇,何東初,等.清肺透邪扶正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及機制研 究[J/OL].醫藥導報,(2020-03-03).
[34]雍文興,馮彩琴,張利英,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甘肅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驗案4則[J]. 上海中醫藥雜志,2020,54⑶:21 -24.
[35]苗青,叢曉東,王冰,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認識與思考[J].中醫雜 志,2020,61(4):286-288.
[36]曹華沖醫全科對推動全科醫學發展的思考卩].醫藥前沿,2017,7(10):351-352.
[37]龐立健,呂曉東,王銘鈞,等.基于中醫理論體系對全科醫學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華全 科醫學,2020,18(5):705-709.
[38]危玲.農村定向醫學本科生的中醫適宜技術學習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 育,2021,19(18):194-196.
附圖
圖2:參與調查人員性別分布
40%
?男性
丄女性
圖1參與調查人員性別分布
48
圖2參與調查人員年齡分布
圖3:與調查人
29
圖3參與調查人員工作所在轄區分布
i / X J ' '4 'J 1 1J
71
1 ■
1 1 1 ■
圖4參與調查人員學歷分布
5:參與調查人員執業方向
圖8參與調查人員系統性中醫學習背景分布
圖9:中醫類繼續教育
圖9參與調查人員中醫類繼續教育參與情況分布
EllO:
圖10參與調查人員中醫素養各模塊平均得分情況
圖性別與中醫藥素養的相關性
60.00
50.00
40.00
宀
、、
匸 30.00
22.00 22.40
中醫藥理論體系
20.10
21.87
7.60 7.67
總分
■男性
Q女性
中醫藥概念術語
中醫藥社會影響
圖11不同性別中醫素養各模塊的得分情況
52.67
圖12不同年齡中醫素養得分情況
13:
59.57
圖14 :醫學執業方向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圖14不同執業方向中醫素養得分情況
圖15 :職稱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圖16是否具備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的中醫素養得分情況
圖17:中醫繼續教育經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對18:中醫藥使用情7
圖18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圖19中醫學(含針灸、推拿)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1]20:中
圖20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圖21各執業方向醫師中醫藥經常性使用率
圖22參與調查人員中醫藥技術施展對象
23 :
76
圖23參與調査人員中醫藥學習期望情況
90
80
70
60
圖 24: H
903
86.81%
圖24中藥學習期望
附表
表1性別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性別 中醫理論體
系(分) 中醫藥概念術語
(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力
(分) 總分(分)
男性 22.00±13.03 20.10±13.30 7.60±6.46 49.70±29.20
女性 22.4± 12.06 21.87±11.20 7.67±5.27 51.93±24.75
表2年齡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年齡區段
(歲)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語
(分) 中醫藥社會影
響力(分) 總分(分)
21-30 20.44±12.32 19.70±12.65 7.1H5.58 47.26±26.23
31-40 24.42±11.85 22.25± 11.46 & 58±5.95 55.25±25.81
41-50 19.37±13.22 20.2H13.03 5.68±5.85 45.26±2&41
51-60 22.00±14.48 22.00±13.08 8.67±3.01 52.67±27.88
60以上 0.00 0.00 0.00 0.00
表3學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學歷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語
(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力
(分) 總分(分)
本科及本科以下 20.22±12.27 20.17±12.41 7.33±5.88 47.72±26.78
研究生 *
27.43±11.19 23.71±10.61 8.43±5.37 *
59.57±23.71
注:*P<0.05與本科及本科以下組比較
表4醫學執業方向與醫學素養的相關性
執業方向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
響力(分) 總分(分)
臨床醫學 14.48±9.10 14.96±10.62 6.16±6.27 35.60±21.84
中醫學(含
32.84±7.39 29.26±&06 9.47±4.50 71.58±14.90
針灸/推拿)
中西醫結合
21.00±12.89*# 21.33±13.57# 8.00±5.66 50.33±30.10*#
臨床醫學
注:*P<0.05與臨床醫學組對比,#P<0.05與中醫學(含針灸/推拿)組對比
表5職稱與醫學素養的相關性
職稱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語
(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分) 總分(分)
初級 23.26±13.66 20.53±12.72 7.26±6.02 51.05±28.55
中級 21.21±12.17 20.65±11.77 7.44±5.49 49.30±25.99
中級以上 22.53±10.52 23.58±11.62 8.84±5.90 54.95±24.22
表6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中醫系統
性學習經
歷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分) 總分(分)
有 25.42±12.71 22.98±12.40 8.07±5.33 56.47±27.36
無 *
17.66±10.47 18.54±11.16 7.02±6.31 43.22±23.36*
注:*P<0.05與有中醫系統性學習經歷組比較
表7中醫繼續教育與中醫素養的相關性
中醫繼續
教育經歷 中醫理論體系
(分) 中醫藥概念術
語(分) 中醫藥社會影響
力(分) 總分(分)
有 25.33±12.40 24.06±11.71 & 55±5.34 57.94±25.84
無 16.24±10.09* *
15.53±10.78 5.88±6.17* *
37.65±22.61
注:*P<0.05與有中醫繼續教育經歷組比較
表8中醫藥使用情況
從未使用或偶爾使用0-30% 經常使用30-100%
中成藥(人) 39 61
比例 39% 61%
中藥飲片(人) 55 45
比例 55% 45%
中醫外治技術(人) 66 34
比例 66% 34%
表9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從未或偶爾使用(人) 23 (46.00%) 39 (78.00%) 40 (80.00%)
經常使用(人) 27 (54.00%) 11 (22.00%) 10 (20.00%)
表10中醫學(含針灸、 推拿)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從未或偶爾使用(人) 11 (28.95%) 10 (26.32%) 18 (47.37%)
經常使用(人) 27 (71.05%) 28 (73.68%) 20 (52.63%)
表11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醫師中醫藥使用情況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從未或偶爾使用(人) 5 (41.67%) 6 (50.00%) 8 (66.67%)
經常使用(人) 7 (58.33%) 6 (50.00%) 4 (33.33%)
表12各臨床執業方向中醫藥使用率
中成藥 中藥飲片 中醫外治技術
臨床醫學 54.00% 22.00% 20.00%
中醫學(含針灸、推拿) 71.05% 73.68% 52.63%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 5&33% 50.00% 33.33%
表13中醫藥技術施展對象分析
未分化疾病 慢性病 常見病 疑難病 腫瘤 不使用、不推薦
人數 63 76 65 42 45 8
占比 63.00% 76.00% 65.00% 42.00% 45.00% &00%
表14中醫藥學習期望統計
中醫基礎知識中醫藥合理運用 中藥學 針灸 、推拿相關知識
人數(人) 59 79 55 50
占比 64.84% 86.81% 60.44% 54.95%
附件:問卷
杭州市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相關調研
尊敬的全科醫生您好,我們是浙江省中醫院全科醫學科,現希望通過本問卷了解杭州市 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情況,以便后續開展相關繼續教育等項目,請您如實填寫本問卷, 感謝您的配合。
您的性別:[單選題]*
0男。女
您的年齡段:[單選題]*
。21~30 。31~40 。41~50 。51~60
o60以上
您的工作單位是否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站點[單選題]*
o是
0否
您的工作單位所在轄區[單選題]*
。西湖區
。上城區
。拱墅區
。濱江區
。錢塘區
O蕭山區
O余杭區
。臨平區
O其他 *
您的最高學歷是:[單選題]*
。本科以下
O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您的醫學執業方向為[單選題]*
。臨床醫學
。中醫學(含針灸、推拿)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
。其他 *
您的已參加工作的年限為[單選題]*
O小于1年
ol-10 年
011-20 年
。超過20年
您目前的職稱是[單選題]*
。住院醫師
o主治醫師
。副主任醫師
O主任醫師
。其他 *
您是否經歷過或正在經歷中醫系統性學習(如全日制本科、西學中、師承學習等,不含
繼續教育類學習):[單選題]*
。有
O無
您是否參加過中醫相關繼續教育類學習[單選題]*
。有
o無
此頁為中醫素養情況調研,即包括對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醫藥概念術語及中醫藥社會影 響的認知和理解
此單元中設有“不了解”選項,為排他性選項,可依據個人知曉情況如實作答,感謝配合 研究結果僅用于本課題成果,不做他用
1.以下不屬于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是:[單選題]*
。陰陽學說
。一元論(正確答案)
。五行學說
。藏象學說
O體質學說
。不了解
2.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所對應的臟腑正確的是* [單選題]*
o肝屬火
o心屬金
O肺屬木
。脾屬土 (正確答案)
。不了解
3..六經辨證出自* [單選題]*
。《黃帝內經》
。《傷寒論》(正確答案)
。《神農本草經》
。《難經》
O不了解
4.”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根本依據在于*[單選題]*
。辨證論治(正確答案)
o對癥治療
。辨病論療
。因人而異
。因病而異
O不了解
5.下列哪項屬于“癥狀”[單選題]*
。心煩失眠(正確答案)
o喉中痰鳴
。腹如舟狀
。脈細無力
。舌苔薄黃
O不了解
6.繼發性病因是指既是(),又是致病因素的一類病因[單選題]* o病源
。病理產物(正確答案)
。傳染性致病因素
0病原微生物
。體內異物
0不了解
7.任脈、督脈歸屬于[單選題]*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正確答案)
。十五經脈
。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
0不了解
&具有“主水液”功能的臟腑是[單選題]*
O心
O三焦
。肝
。腎(正確答案)
。脾
。不了解
9.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單選題]*
。元氣(正確答案)
O宗氣
。營氣
。衛氣
。水谷精微
。不了解
10.“陰陽離決,精神乃絕”是指*[單選題
。陰陽平衡關系的破壞
。陰陽對立關系的破壞
。陰陽互根關系的破壞(正確答案)
。陰陽消長關系的破壞
。陰陽轉化關系的破壞
O不了解
11.主升清的臟是[單選題]*
O心
。肝
。脾(正確答案)
。肺
。腎
O不了解
12.用液體輔料拌炒藥物,叫做[單選題]*
。炒
。炙(正確答案)
。懺
o煨
。不了解
13.“鼓脹”主要指[單選題]*
。胃動力減弱所致腹脹
。肝硬化所致腹部膨隆(正確答案)
。胃腸炎所致腹部脹滿不適
。便秘所致腹部脹滿
O不了解
14.經氣是指* [單選題]*
。經脈之氣
。經絡之氣
。十二經之氣
。經絡的生理功能(正確答案)
o不了解
15.以下關于煎藥的說法,正確的是[單選題]*
。單煎主要用于貴重藥物,以避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物吸收
。后下多因具有氣味芳香的藥物,需取其揮發油起效,故需后下,避免失效
o”武火,為急火、大火煎
。”文火“為慢火、微火煎
。以上均正確(正確答案)
O不了解
16.關于中醫內科疾病分類、命名及其特點,正確的是[單選題]*
。按病因病機分為外感熱病和雜病兩類的是《內經》
。中醫內科病癥的命名原則是以病因、病機、病理產物、病位、主癥、體征為依據
。中風、中暑是以主癥命名的疾病
。以病理產物命名的疾病有痰飲、瘀癥
。以上均正確(正確答案)
o不了解
17.關于方劑的組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單選題]*
。君藥,指針對主要病因或主癥,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臣藥,指輔助君藥以加強治療病因或主癥的藥物;或是指針對次要病因或次要癥狀起 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一是指引經藥,即引方中諸藥到達“病所,啲藥物;二是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 物
。以上均正確(正確答案)
O不了解
18.被稱之為“水谷之海”的是[單選題]*
二隹
* 八、、
脾
肝
小腸
胃(正確答案)
不了解
19.下列關于中醫“感冒,啲說法中,正確的是[單選題]*
。感冒是由于六淫、時行病毒侵入人體而致病
。感冒分為:風寒束表/風熱犯表/暑濕遏表
。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均屬于中醫“感冒”范疇
。益氣解表適用于各種感冒
。以上均正確(正確答案)
。不了解
20.面色特點是晦暗、暴露的,稱為:[單選題]*
。病色(正確答案)
。客色
o主色
o常色
。不了解
21.以下屬于“老浙八味”(指最為有名的八味道地中藥材)的中藥是*
□杭白菊(正確答案)
□溫郁金(正確答案)
□石斛
□白術(正確答案)
□紫苑
□不了解
22.為促進中醫藥發展,國家發布了哪些政策措施*
□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正確答案)
□提高中藥產業發展活力(正確答案)
□增強中醫藥發展動力(正確答案)
□完善中西醫結合制度(正確答案)
□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正確答案)
□提高中醫藥發展效益(正確答案)
□營造中醫藥發展良好環境(正確答案)
□不了解
23.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您所知的常見中醫藥預防及治療方式有*
□ 口服湯藥(正確答案)
□佩戴香囊(正確答案)
□草藥熏煮(正確答案)
□針灸
□推拿
□不了解
24.以下成語中,與中醫藥相關的有*
□沁人心脾(正確答案)
□肝膽相照(正確答案)
□不按君臣(正確答案)
□以毒攻毒(正確答案)
□神圣工巧(正確答案)
□不了解
25.以中醫學為基礎的醫學有*
□日本的漢方醫學(正確答案)
□韓國的韓醫學(正確答案)
□朝鮮的高麗醫學(正確答案)
□越南的東醫學(正確答案)
□不了解
此頁為中醫藥運用及展望調研,請您結合您的工作情況配合填寫,謝謝
1.
從未使用0% 偶爾使用
0-30% 經常使用
30-60% 總是使用
60-90% 幾乎全部使
用 90-100%
中成藥 O O 0 O O
中藥飲片
類(中草
藥) O O O O O
中醫外治
技術(如: 針灸/推拿/ 穴位貼敷/ 耳穴壓豆
等)
2.在您的工作中,您會為哪些患者提供或推薦中醫藥技術:[多選題]* □未分化疾患:胸悶/心悸等以癥狀為主的患者
□慢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常見病患者: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常見病
□疑難病
□腫瘤患者
□其他 *
□不會主動推薦
3.您是否希望學習中醫藥相關知識,如:中醫基礎,中醫藥的合理運用,中醫外治的使 用*[單選題]*
。希望
o不希望
4.您所希望學習到哪些方面的中醫知識[多選題]*
口中醫基礎
□中醫藥的合理運用
□中藥學
□針灸/推拿
□其他 *
(依賴于第4題第1個選項)
感謝您的耐心填寫,謝謝!
致謝
時光飛逝,轉眼間就到了畢業的時間。首先要感謝導師張爍教授一直以來對我的悉 心指導和諄諄教誨。并給予我極大的鼓勵,讓我有信心去完成此課題,我也從張老師的 身上學習到了對科研對嚴謹與認真,我也一定會保持著這一份態度到日后對工作、學習、 科研之中去。同時也要感謝科里的同事伙伴們,為我這個科研小白提供了許多幫助,在 工作上為我分擔來許多,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及經歷完成論文。感謝徐素美老師為我研究 之路保駕護航,感謝李露露給我許多經驗方法,感謝陳鑫麗師姐不斷對被我“騷擾”,感 謝閘弄口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留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白楊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等多家社區衛生 服務中心的老師們認真參與來問卷的調查并幫我轉發、宣傳……借此機會,感謝所有幫助 過我的老師以及同事們。
在此,還要感謝醫院給我機會,讓我能有機會提升自我,也有機會做更多自己想做 的事;感謝學校給我來一個廣闊的平臺,不斷給予我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最后,感謝親愛的父母及親友對我一如既往的關心與支持,這也是我一切力量的源 泉和動力。
文獻綜述
中醫全科醫學的發展現狀及思考
蔣正浩
摘要:中醫全科醫學是一門以中醫學為核心,結合全科醫學的特點,融合其他學科的最 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綜合性臨床學科,適用予廣大基 層醫療服務機構,適用范圍廣泛,不僅可用于疾病診治、慢病管理,也可用于養生保健 等各方面。中醫全科醫學目前尚在起步發展階段,需有系統化的培養體系,并可依托現 有全科醫學的發展,提升廣大全科醫生的中醫素養,進一步促進中醫全科醫學的發展。 關鍵詞:中醫全科全科醫學中醫素養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inking of gener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general medicine as the cor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medicine,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ther disciplines and form a unique values and methodology of comprehensive clinical disciplines, applicable to the grassroots medical service, broad scope, not only can be use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slow disease management, also can be used in health ca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Gener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a systematic training system is needed, which can be reli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general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CM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CM general practic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General practice Chinese medicine accomplishment
全科醫學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入我國內地,近年來全科醫學在我國蓬勃發展, 建立了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全科醫學科具有以人為中心、以預防為先導、照顧連 續性、服務對象廣泛、醫患聯系緊密等優勢⑴,致力于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全科醫 學人才培訓與學術研究等方面⑵。且全科醫學的“以人為中心汀的觀念與我國傳統醫學中 “整體觀汀的理念不約而同。目前,大多數基層衛生服務中心所采用的診療及管理方式以 西醫為主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效果和優勢卩】,但同時存在著缺乏養生保健等健康教育的 缺陷,社區衛生中心的健康管理理念有待進一步改善。
中醫學是在我國傳統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診療技術及養生保健 思想與方法的醫學體系,是歷代醫家以中醫理論體系為診療指導,以辨證為主,以經驗 為輔,將理論作為實踐的基石,將實踐奉行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準則,中醫理論體系就是 在這樣長久有理可循-檢驗理論-升華理論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最終形成堅實獨特的 中醫學理論體系⑷。其特點是簡、便、驗、廉,在優勢病種、傳染病防治、治未病、養 生保健等領域有著獨特的優勢同,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 “十四五”規劃也明確出臺《浙江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大力發展中醫醫療服務、 中醫藥產業、科研創新等各方面[旬。
當下我國基層醫療以現代醫學為主,并且全科醫生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與居民日 益增長的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很大差距[⑷⑸,有調查顯示多數患者認為,患者大 病考慮大醫院品牌、名專家口碑,小病還是希望能就近解決,多數基層全科醫生缺乏自 信,尤其在中醫診療方面,欠缺相應知識體系的學習,導致患者信任度降低【問,當提升 基層全科醫生中醫素養后,可以提升基層全科醫生的診療思路及診療方式,進而為社區 居民提供更豐富的醫療服務,增強醫生自身信念,提升患者信任度,尤其在慢病管理中 具有較大優勢。通過大量研究及統計,開展慢性疾病防治,并做好有效的慢性病患者管 理,對患者病情的改善及降低多種并發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17-切,當采用中醫健康管 理模式時,可更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也能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滿意度與預后效果㈤。
在公共衛生方面,基層社區衛生機構的全醫生肩負著基礎醫療和健康宣教的重要任 務,在防治傳染病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22]。以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在新 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基層全科醫生成為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是落實社區防控 的重要實踐者©I,在發熱患者篩查、隔離患者觀察、社區慢性病患者連續性照顧以及新 冠肺炎患者治療后跟蹤隨訪、社區居民心理疏導、傳染病新冠健康教育等都有著重要作 用[2%而在中醫方面,新冠肺炎歸屬中醫“疫病”范疇QI,大量數據表明:以補肺衛氣為 主的方藥可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以預防新冠肺炎【26-27】,另外,香囊、艾灸等中醫外治方 法[28-31],對預防新冠肺炎也具有一定的意義,而在治療治療方面,通過臨床觀察卩2-33]及 對比,中醫藥參與治療可縮短患者的治療周期,并可有效減輕患者癥狀,加快肺部炎癥 的吸收,減少病情進一步向重癥及危重癥的幾率結合全科醫生與中醫藥在新型冠 狀病毒肺炎疫情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加強現有全科醫生中醫水平,發展中醫全科醫學 對流行病的預防與診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當下全科醫生的發展由于經濟、理念、環境、配套設施等因素影響,發展雖有起色 卻仍面對著:全科醫生數量少、全科醫生醫療技術水平欠缺、基層衛生服務中心醫療配 套服務不足等問題31,適當的加入中醫相關認知的培養,提升全科醫生的中醫素養,將 會提高全科醫生在日常工作中中醫技術的開展及合理運用,有助于中醫全科醫學更有效 的發展,也可以減緩基層全科醫生對輔助性檢驗、檢查等項目、設備的依賴,進而將醫 療服務帶至更遠,更貧瘠,更需要的地方。
為進一步提升全科醫生中醫素養,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努力:注重全科醫學/ 中醫全科醫學在本科學習階段中醫基礎學習,加強《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 學》、《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理論課程的學習,培養中醫興趣,穩固中醫基礎。在全科醫 學/中醫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時增加中醫相關科室的輪轉學習,如中醫科、針灸科、 推拿科等,進而將理論知識運用于臨床,并在規培期間分派中醫生全程帶領跟師,建立 系統、全面的中醫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流程〔"I。面向現有基層全科醫生開展中醫素 養調研,了解當下全科醫生對中醫知識的認知情況,對中醫文化的認可程度,并積極開 展中醫相關繼教學習班,推廣如針法、灸法、按摩、外治(包括刮痂療法、灌腸療法、 火罐療法、竹灌療法、藥摩療法、天灸療法、鹽熨療法、熏洗療法、藥浴療法、香薰療 法、火熨療法、芳香療法、外敷療法、膏藥療法、中藥蠟療、敷臍療法、蜂針療法等)、 內服、中藥炮制技術等㈣中醫適宜技術。完善政策保障,加強中醫藥相關法律法案的完 善,增加中醫藥獎勵機制,鼓勵更多全科醫生學習中醫技術,增加中醫素養及信念,使 基層醫療能規范有序開展中醫診療工作,突顯三級診療的優勢。增加中醫藥文化的普及 宣傳,通過各種傳媒方式宣傳正規的中醫藥文化,如社區健康教育講座、醫療自媒體號、 中醫藥知識進課堂等方式,讓老百姓認識中醫藥,進而愿意主動去了解中醫藥,接受在 日常就診中加入中醫藥診療的方式等。
綜上所述,我國當下中醫全科發展尚在起步之處,且中醫全科的發展不僅需要從本 科教育開始,在研究生培養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階段也需加強中醫理念,鍛煉中醫 技能水平,強化中醫診療思路,更需要在后續繼續教育學習中不斷鞏固中醫基礎理論, 更新中醫診療思路。同時,中醫全科醫學的也需依賴現有全科醫學的發展,鼓勵基層全 科醫生西學中,培養現有全科醫生中醫素養,增加全科醫生對中醫治療的信任度,促進 基層衛生服務提供中醫藥相關服務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子寶,佟旭,李海玉•中醫全科醫學診療實踐及發展優勢[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
(9):1433-1436.
[2] 王麗,陳慶偉,李桂瓊等.三級醫院設置全科醫學科的作用及其發展策略[J].中國全科醫 學,201&21(31):3805-3808.
[3] 何志勇.全科醫學與中醫藥健康管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 志,2021,29(11):213-214.
[4] 龐立健,呂曉東,王銘鈞,張耀藝,史雁南,王琳琳.基于中醫理論體系對全科醫學發展的 戰略思考[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5):705-709.
[5] 李磊,于銘,于瑤.論公眾中醫藥素養的內涵[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 (6): 6-7.
[6] 施翔,章關春,樓彥.浙江印發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J].中醫藥管理雜 志,2021,29(11):136.
⑺姜建國沖西醫全科醫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8] 唐昌敏,周思彤,方鵬騫.“十四五”期間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重點領域與對策探 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8(08):564-566+601.
[9] 李磊.提高公眾中醫藥素養的探索[N]沖國中醫藥報,2008.01.14(8):
[10] 吉彬彬,林信冰,唐陶然,唐瀟,田雅婷,袁琪,羅堯岳•社區中老年人中醫養生知信 行及服務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0⑹:768-771.
[11] 畢月萍,華離坤.社區高血壓中醫綜合管理的效果評價[幾上海醫藥.2020.41(4):37-41.
[12] 夏健松.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社區糖尿病患者中醫藥健康管理模式的運用[J].糖尿病 新世界,2020,23(01):191-192.
[13] 劉鋼,趙京.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非中醫全科醫生和防保人員的中醫素養及培訓 需求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0):1218 -1221.
[14] 夏海暉,詹望桃,匡莉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全科醫療服務體系發展的挑戰、機 遇與路徑思考[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0,37(6):567-570.
[1習楊輝,韓建軍,許巖麗.中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發展、挑戰與展望[J].中國全科醫 學,2019,22(19):2267-2279.
[16]黃敏,夏文廣•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西醫結合培養管理新模式探索[J].經濟 師,2021(01):245-247.
[17]李明,巫小芳.中醫體質辨識及干預在高血壓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 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8):159-161.
[18]王引俠,梁芳,孔小靜,等•”十位一體”延續性照護服務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康復中的 應用效果卩].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8):156-157.
[1刃史文凌•從中醫調理看老年慢性病的管理一中醫外治與食藥內調相結合的療法介紹 [J].養生大世界,2020(10):70-72
[20]張荷,余靜芝,裴定邦.基于全科醫護團隊的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 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29(13):230-231.
[21]江明,馮思瑩,江珈誼,等.全科醫護團隊對社區星光平安寶服務人群進行中醫健康管理 的效果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18):88-89.
[22]鐘曉丹,陶媛媛,雷婷,左太平,陳暉,張湘蓮.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例談基層全科醫師 防控新發傳染病[J].內科,2021,16(01):112-113+132.
[23]全小慶,周海蓉,高偉良,陳東暉,關春麗,李艷華,廖小兵,梁圓圓,盧萬可,段學燕.基層醫 療集團體系中全科醫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社區防控中的實踐[J].現代醫 院,2021,21(06):933-935.
[24]余其貴,謝軍,楊琳琳,陳娟.全科醫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探討[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5):164-165.
[25]程琦,高杉,于春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西醫防治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 藥,2020.6(37):627-633.
[26]蔣鵬飛,李書楠,劉培,等.全國各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防治方案分析[J].中醫學 報,2020,35(4):709-719.
[27]史鳴飛,王傳池,胡鏡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藥預防方用藥規律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 沖醫藥現代化,2020,22Q:306-309.
[28]張佳樂,楊莉,鮮天才,等.艾灸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思路探討[J].醫學爭 鳴,2020,40(3): 254-258.
[2刃鄒德輝,常宏.淺議中醫外治法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應用價值[J].中醫學 報,2020,35(5): 920-923.
[30]張晉,宋昌梅,杲春陽,等.中藥香囊辟瘟囊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用探討[J].北京中 醫藥,2020,39⑵:131-133.
[31]楊思敏,張坍垢,黃宗海,等•任督灸用于新冠肺炎的預防和后期體質的恢復[J].中醫學 報,2020,35(5):924-927.
[32]王饒瓊,楊思進,謝春光,等.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 藥藥理與臨床,2020,36(1):13-1 &
[33]丁曉娟,張勇,何東初,等.清肺透邪扶正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及機制研 究[J/OLJ.E 藥導報,(2020-03-03).
[34]雍文興,馮彩琴,張利英,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甘肅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驗案4則[J]. 上海中醫藥雜志,2020,54⑶:21 -24.
[35]苗青,叢曉東,王冰,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認識與思考[J].中醫雜 志,2020,61(4):286-28&
[36]曹華.中醫全科對推動全科醫學發展的思考[J].醫藥前沿,2017,7(10):351-352.
[37]龐立健,呂曉東,王銘鈞,等.基于中醫理論體系對全科醫學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華全 科醫學,2020,18(5):705-709.
[38]危玲.農村定向醫學本科生的中醫適宜技術學習探討[幾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 育,2021,19(18):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