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程教學效果研究

    發布時間:2022-12-10 11:05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引 言 1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
    1.研究背景 1
    2.研究意義 2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3
    1.國內研究綜述 4
    2.國外研究綜述 12
    3.總結與反思 14
    (三)研究的重難點與創新點 15
    1.研究重點 15
    2.研究難點 16
    3.研究創新點 16
    (四)研究內容、思路與方法 17
    1.研究內容 17
    2.研究思路 17
    3.研究方法 18
    一、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20
    (一) 混合式教學概念界定 20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20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 21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2
    二、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問卷設計 24
    (一)理論模型與研究假設 24
    1.理論模型 24
    2.研究假設 26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問卷設計和分析 26
    V
    1.問卷設計 26
    2.問卷信效度檢驗 27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問卷設計和分析 35
    1.問卷設計 35
    2.問卷信效度檢驗 38
    三、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41
    (一)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現狀分析 41
    1.混合式教學效果總體呈現良好 41
    2.混合式教學提升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認知程度 41
    3.混合式教學加強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情感認同 43
    4.混合式教學強化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意行導向 46
    (二)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影響因素分析 48
    1.各影響因素會對該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產生正向影響 48
    2.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影響機制分析 49
    3.影響因素對教學效果的模型分析 55
    (三)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70
    1.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升 70
    2.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思修”課知識點與學生實際密切程度有待進一步加
    71
    3.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線上課程趣味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73
    4.學生無法將知識點進一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74
    (四) 結論 76
    四、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提升路徑 77
    (一)突出教師主導地位 77
    1.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 77
    2.深化教師的職業認知 78
    3.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79
    4.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內容 80
    VI
    二)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81
    1. 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 81
    2. 端正學生學習價值觀 81
    3.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82
    4.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82
    三)提升大學生“思修”課線上和線下課程的教學效果 83
    1.增強線上課程的實際性和趣味性 83
    2.完善線上和線下課程考核 84
    3.保證線上和線下課程質量 84
    五、 結語 86
    參考文獻 87
    附錄一: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問卷.. 92
    附錄二:訪談提綱 98
    致 謝 99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100
    獨創性聲明 101
    VII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美國學者 Jay Cross 于1999 年在美國的《培訓雜志》中發表了相關論文,提出了 E- Learning這一名詞,“混合式教學”隨即登上歷史舞臺。①此后,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 教授在E-Learning這一概念的基礎之上,提出“混合式教學”的理念,引起國內教育學 界關注。②該教學法不只是單純地升級了教學技術和手段,它也逐步改變了 “以教師為 中心”的教學模式,遵從新的教學理念——“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因為其符合新時 代教育的發展方向,成為教育界研究的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于 2016年 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要運用 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 代感和吸引力。”③為了深入貫徹落實該會議精神,清華大學于2017年11月,召開“未 來教育論壇暨2017年中國大學生在線學習白皮書發布會”,發布了《2017年中國大學 生在線學習白皮書》,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在致辭中,肯定了混合式教學中的 各種線上教育工具所發揮的作用。 2018 年,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深入研究網絡教學的內容設計和功能發揮,不斷創新網 絡教學形式,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④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 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 指出,要“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 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建設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 中心”。⑤至此,“混合式教學”這一理念正式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改革之中。
    ①唐寶華.構建e-Learning信息化教育模式初探[J].職業時空,2010,6(02):109-110.
    ②張春花.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探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37(05):56-59.
    ③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 局面 [N]. 人民日報,2016-12-09.
    ④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 報,2018(05):15-18.
    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 國教育部公報,2019(09):2-7.
    1
    混合式教學擁有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①,有效整合網絡信息資源和課堂內容②,遵循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③等優勢,因此其能改善目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一 些問題,如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度不高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夠 多⑤,數字資源利用率不高⑥,以及評價體系不夠合理科學⑦等,對于思政課的教學改革 有很大的幫助。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將圍繞“大學生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這一研究主題,通過定 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就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現狀、問題、影響因素 和提升路徑等問題進行聚焦并展開探索。
    2.研究意義
    本研究將探究大學生在經過“混合式教學”的思政課之后,學生對于該種課堂的反 饋,分析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⑧目前的發展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 影響其教學效果的因素,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切實可行的提升路徑,因此,本研究具有 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理論意義 第一,本研究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了解和分析高校“思修”課運用混 合式教學的現狀,歸納總結高校在運用混合式教學提升“思修”課教學效果方面所取得 的成績以及積累的經驗,同時分析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目前的發展情
    ①李艷.信息時代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活動開展一一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 刊,2021(09):113.
    ②王麗麗.基于SPOC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15):46-48.
    ③趙紅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路徑研究一一評《新媒體技術與應用》[J].科技管理研 究,2021,41(06):224.
    ④張潤枝,梁瑤.關于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1(01):65-69.
    ⑤張瑜,金哲.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一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2):94-98.
    ⑥王秀霞.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21,37(04):135-139.
    ⑦李海東,吳昊.基于全過程的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一一以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為例[J].中國大學 教學,2021(05):65-71+91.
    ⑧根據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修訂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 建設工程辦公室的直接領導下,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改名為《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由于本論文開始研究撰寫于 2020.12,因此在本研究中仍舊沿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名字。
    2
    況,總結當下存在的問題,為提升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提供理論基礎和決策依據。
    第二,本研究運用實證研究的方式,分析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 學效果目前的發展情況,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建立模型, 為提升混合式教學在高線“思修”課中的教學效果提供了更為科學和直觀的數據,有利 于深化對于高校“思修”課運用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規律的認識,有利于拓展對于該領域 的研究。
    (2)現實意義
    第一,本研究使用了自編問卷,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進行研究,并對影響其教學效果的因素進行分析,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在混合式教學模 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發展現狀,為混合式教學在大學生“思修”課中的教 學效果提升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能夠在高校“思修”課的教育實踐和研究中推廣。
    第二,本研究在文獻分析、師生訪談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 學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模型”,并以問卷數據加以驗證,可以為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 對大學生“思修”課進行教學改革,提供實證研究的支撐。
    第三,本研究拓展了提高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思修”課中教學效果的途徑和方式。 針對調查現狀,結合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現實需求,當前高校“思修”課對于混合式教學 運用存在的問題、影響其教學效果的因素等最新實際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的對策,有利于提高高校“思修”課的親和力,增強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 課的教學效果,使其全面提升。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混合式教學在國外運用時間較早,在國內直到本世紀初才登上歷史舞臺,且該教學 方式在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后開始在國內被廣泛應用,目前,國內學者對于研究在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堂,其目光多聚焦于思政課的教育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提 升其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三個方面,但是只有小部分學者研究其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 國外學者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大多為對其概念進行界定,優劣的比較,及其課堂設 計,且其多運用于語言類課程以及理工科課程的教學之中,但是,國外部分學者在對混 合式教學的研究過程中,加入實證分析,這點對本研究有借鑒意義。因此,本部分主要
    3
    對國內研究思政課堂運用混合式教學的相關文獻,以及國外對混合式教學相關研究,進
    行梳理總結,得出當前該領域的發展情況,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國內研究綜述
    (1)關鍵詞共現分析
    通常情況下,關鍵詞是對論文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若某一關鍵詞在多篇論文中出 現頻率較高,說明該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其前沿問題與該關鍵詞密切相關。通過對 大學生思政課堂運用混合式教學之后的教學效果的相關論文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 得出該領域目前的研究熱點問題。根據圖1對關鍵詞進行總結分析,將思政課混合式教 學教學效果研究的關鍵詞熱點概括為思政課教師、教學效果、教學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對 策這四個方面。
     
     
    ①思政課教師
    將“教師隊伍”、“思政教師”、“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等幾個關鍵詞 概括為思政課教師,從以下幾點進行梳理:第一,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其主 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通過混合式教學這種先進的教學 手段,使思政課擺脫“灌輸”的形式,使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和教師的的思想在課堂 中得到碰撞。①第二,思政課教師不能淡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堅持“以 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而不是只是將先進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繼續維持曾經的“全 面灌輸”式教學。②第三,思政課教師在混合式教學的課堂中,是連接線上課程與線下 課程的橋梁。首先,教師在線上課程中要選擇適當的內容,使其貼近學生和實際,具有 引導性,能夠突出重點,而不僅僅是枯燥的概念,改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固有看法,同 時,線上的理論知識課可以相應地解決線下課程學時少,學生線下學習任務重的問題。
    ③其次,教師在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樹立“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觀念,避 免出現線上線下“脫節”或是“不沾邊”的情況,使線上線下課堂成功地融合,④更好 地發揮其作用。第四,思政課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學生在線上學習理 論知識時比較枯燥,為此,在面對面的課堂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針對一些實際問題的 探討,注重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⑤同時,在原先的思政課堂中,學生由于受到手機的 誘惑導致其聽課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也會隨之下降,當混合式教學引入思政課之后,手 機成為線下課堂的必備工具,成為使學生抬頭的“利器”,也成為拉近學生和教師關系 的重要溝通工具。⑥第五,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并且擁有堅定的 政治立場。教師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以及堅定的政治立場,使自身的人格魅力 不斷提升,課堂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也會隨之增加,且在解決學生問題的時候,思維要新, 視野開闊,把問題由淺入深地剖析,⑦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在無形之中轉 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第六,部分教師對思政課 運用混合式教學持懷疑態度。在思政課堂中運用混合式教學屬于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部分教師對其效果持懷疑或者否定的態度,認為其效果不明顯,或者是認為思政課還是 按照原來的模式進行效果更好,⑧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思政課混合式
    ①李軒航.“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1):76-78.
    ②姚曉萍.混合式教學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4):67-69+72.
    ③楊美云.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 論”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2):60-62.
    ④王霞.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09):23-25.
    ⑤張博,張世昌.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整體性的三個協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06):98-101.
    ⑥洪偉.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中的運用——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06):49-52.
    ⑦周濤.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師素養提升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22):80-82.
    ⑧沈蕾.混合式教學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9,28(01):45-48+56. 教學的線上課堂中的教學視頻多為事先錄制,學生雖然有機會聆聽名師講解,但是幾乎 不能與老師在線溝通,且課程也以老師講解為主,會降低學生學習的效果;①其次,由 于線上課堂時空的分離,教師無法監管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在線上對于基礎知識的 掌握程度下降。②再次,部分教師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教學中,盲目夸大了學 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導致其教學效果與預期值相去甚遠。③最后,思政課混合式教 學對于教師在信息技術和備課投入中又有了更大的挑戰,但是目前,部分教師由于無法 適應線上課堂的上課方式,導致教學資源浪費,也會降低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教師對于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有著舉足輕重 的影響,同時,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教師,教師需要具備足夠的職業信念,堅 定的政治立場,并且與學生關系融洽,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才能 被更好地展現。
    ②教學效果
    將“教學效果”、“學習效果”等幾個關鍵詞概括為教學效果,從以下幾點進行梳 理:第一,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堂會更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在課堂 中的發言權。首先,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其強調“以學生為 中心”,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主題討論、搶答等方式,多與學生進行對話,以此來 走近學生和融入學生,⑤在這個過程中,也增強了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教師給 出的一些話題,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更活躍地進行發言,很大程度上能夠使學生的課堂注 意力更加集中,⑥其次,師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也使兩者的關系更加平等化。⑦第二,混 合式教學引入思政課堂,其線上豐富的資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首先,線上的學 習資料大部分可以做到開放共享,使學生擁有了更豐富的資料庫。⑧其次,學生在課后
    ①呂秀俠.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思政課中的優化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7(09):73-74.
    ②張樂,仲麗萍.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生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策略探析[J].高教論壇,2020(09):34-36.
    ③張春花.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反思[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04):101-104.
    ④蘇比努爾•阿里木,萬霞.基于SPOC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9,29(10):83-87.
    ⑤張潤枝,梁瑤.關于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1(01):65-69.
    ⑥秦麗莉,何艷華,歐陽西貝.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生態給養”轉化有效性研究[J].外語界,2020(06):79-86.
    ⑦王萍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7(04):211-214.
    ⑧劉剛,宋田田,邵冬基.試論“三位一體”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一一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無錫 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4):33-36+40.
    6
    還可以反復自行學習線上的資料和課程,對知識點的鞏固可以進一步強化。①第三,混 合式教學模式下思政課的教學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如在課堂中加入討論法、案例法等, 都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生運用知識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②第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 政課將對學生的考核分布于學習過程之中,學生在課堂上的一次發言,都會被記錄在最 終成績中,且還會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使考核更加公開公平。③
    但是,目前思政課中的混合式教學仍存在一些缺陷:第一,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 政課可能會降低部分自主學習能力不高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 生來說,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尤其是線上的課程,僅僅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 間,但是學習效果反而是降低了。④第二,線上線下的課程內容銜接不恰當。脫節的課 程內容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脫節或者是重復,降低了混合式教學的作用。⑤第三,學 生過于依賴線上的網絡信息和知識。信息的多元化導致學生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假,全盤 接受,反而會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降低思政課的教學效果。⑥第四,學校對 于線上平臺的建設不夠完善。線上平臺操作過于復雜,或是功能不夠全面,都會降低教 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⑦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思政課堂中運用混合式教學,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能夠更好地發揮,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也會更加密切,學生也可以不斷提升其學習能力;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會降低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需要經過思考提出相應的對策。
    ③教學模式改革
    將“思政課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等幾個關鍵詞概括為教學模式改革,將其概 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混合式教學進入思政課堂可以滿足思政課本身的特殊性。思 政課的教學目標包括,幫助學生在大學這一關鍵時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
    ①汪瀟瀟,聶風華,吳瑕.清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的建設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08):83-88.
    ②婁慧玲,楊熙,尚凌月,周逸人,吳燕華.以“學”為中心的基因工程實驗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J/OL].生物工程學 報:1-11[2021-05-21].
    ③馬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行動研究一一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融合創新[J].教育學術月刊,2020(07):97-105.
    ④張瑜,金哲.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一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2):94-98.
    ⑤孟德娜.慕課混合式教學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若干思考[J].中國市場,2016(49):196-197.
    ⑥黃曉龍.“慕課”視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若干分析與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 報,2018,31(23):78-79.
    ⑦郭曼.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J].廣西教育,2020(31):95-97.
    7
    值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真正地傳達給每一位學生,并 且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將其轉化自覺行動。由于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政治 性較強,學生會覺得內容枯燥,因而導致其教學效果不好,但是混合式教學可以運用討 論等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激發,從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 極性。①第二,混合式教學融入思政課堂是順應信息時代的潮流。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 速發展,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在此情況下,為了順 應時代潮流,思政課的改革迫在眉睫。②國務院在2015年7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積 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工作高度融合,力 求使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煥發出新的活力,展現出現代社會發展動力。③此文件加速了 混合式教學與思政課的融合。此后,在新冠疫情期間,各高校貫徹落實《教育部社科司 關于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政課教學組織工作的通知》的精神,鼓勵教師運 用各種在線課程平臺,積極組織開展線上教學,進一步推動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改革。 ④第三,混合式教學使思政課擁有了新模式。在將思政課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之后, 思政課堂明確地被分成課前、課中、課后這三部分。學生需要在線上平臺自主完成“課 前”和“課后”的學習,“課中”仍然在傳統課堂中學習,課前和課后的學習作為傳統 的線下課堂的補充和鞏固。⑤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 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混合式教學融入思政課有其必要性,不僅是為了滿 足思政課自身特殊性的需要,還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且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 提升教學效果。
    ④提升對策 將“優化路徑”等幾個關鍵詞概括為提升對策,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概括:第一, 教師是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首先,在新模式下, 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急需提升,思政課教師需要能夠更好地把控
    ①孟霆,姜海麗,劉艷磊.美國高校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經驗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04):80-84.
    ②鄧兆娟.基于以職業素質為基點的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大眾科技,2016,18(12):66-68.
    ③申飛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分析[J].福建茶葉,2019,41(06):130-131.
    ④燕文華,吳淑霞.慕課背景下“云端思政”混合式教學方法探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 論”課程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29(11):99-101+121.
    ⑤胡慧.基于“任務驅動”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設計及運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10):16-18.
    8
    線上和線下的課堂節奏,①使線上和線下更好地銜接;其次,將運用混合式教學納入教 師評價制度之中,并且按照一定的教學工作量,給予教師適當的工作補貼;②再次,教 師需要結合混合式教學的優勢,改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理念,更新對學生綜合成績評 定的方式。③第二,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堂。學生需要改變學 習態度,主動提升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做到對思政課和專業課一視同仁,平 時和期末并重,積極主動地參與平時和期末的自評和互評,讓考核更能真實反應學生的 學習情況。④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要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 課教學效果,應該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入手,但是卻缺少對于線上課程改革的分析和 研究。
    (2)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分析
    通過對關鍵詞聚類的時間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效果 這一研究的發展脈絡,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效果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如圖2。
     
     
    9
    圖 2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效果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
    2016 年,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研究開始被學者廣泛關注。早期的對于思政 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研究的重點,主要在于線上課程教學效果的研究,學者更多地將 關注點集中于,在互聯網時代,將線上課堂引入思政課迫在眉睫,且這一舉措順應時代 潮流的發展,同時,學者們也會關注,教師和學生能否適應在思政課中運用線上教學這 一方式。①2017年,通過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一年的應用和研究,學者們的研究范圍開 始拓展,他們將研究領域擴展到推廣思政課線上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線上教學有利 于推動傳統線下課堂的發展,如何優化思政課線上教學的網絡平臺,以及教師應該如何 更好地優化線上課程,②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2018年,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進入低谷 期,該年學者對其研究領域仍然集中于思政課線上課程的設計以及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提 升路徑。③2019年,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重新升溫,學者開始將線上與線下的課程放到一 起進行詳細的教學設計,思政課中運用混合式教學不再僅僅是運用其線上技術,而是將 其作為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種路徑,④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模式重塑,學者將混合式 教學放到其中一門思政課中,開始具體地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⑤并 且普遍得出結論: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⑥具體表現為,學生能夠 更加自覺地進行思政課的學習,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增加,過程性評價能夠更加落實, ⑦使學生也能夠參與到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考核中。此外,學者們通過對思政課混合式 教學的實際應用之后,也開始發現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堂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 部分教師無法適應線上教學導致教學資源的浪費,部分教師的線上課程形同虛設,⑧部
    ①宮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9):35-37.
    ②胡文聞.慕課視閾下混合式教學在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16):176-178.
    ③姜燕.“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混合式實踐教學模式運行保障探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18,18(04):118-121.
    ④虞滿華,吳芳芳,郝松.基于“互聯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 版),2019,19(04):22-27.
    ⑤劉海梅,何建東.高校思政課“四維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以湖北理工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為例[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6(01):83-86.
    ⑥楊穎華.基于MOOC的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探析[J].才智,2019(17):26-27.
    ⑦謝敏,雙修海,池素雙.混合式學習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一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J].東莞理工學院 學報,2019,26(04):127-132.
    ⑧段凌燕,王天哲.高校思政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困境及建議[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3(04):46-49+53.
    10
    分學生由于增加了線上課程,導致其學習壓力增大,從而怠慢對思政課的學習。 2020 年,對于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研究到達巔峰期,由于疫情的爆發,導致學校在 年初無法正常開學和授課,教育局出臺各種文件,鼓勵各個學校開通線上平臺,使教師 能夠為學生正常授課,喊出“停課不停學”的口號,①此舉大大提升了混合式教學在思 政課中的地位,對其教學效果的研究盛況空前。在此之前,對于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研 究更多地停留在線上平臺,忽視了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從2020 年開始,學者更多地從 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出發,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并且基于此,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進行完善; 同時,學者開始更多地考慮思政課本身存在的問題,②從該方面入手,對癥下藥,發揮 混合式教學所特有的優勢來提升其教學效果。此外,學者更多關注在開學之后,混合式 教學模式在思政課中應用的效果,并對此提出了許多的問題,如具體的線上線下課時分 配問題,線上線下課程如何更好地融合問題等,③針對這些問題,學者們通過研究,提 出相應的提升路徑,如線上學習應主要集中于基礎的理論知識學習,線下學習應以重難 點知識的學習,以及結合時政熱點問題的討論為主等。④2021年,對于思政課混合式教 學教學效果的研究依然延續的 2020 年的研究重點,著重于討論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目前 存在的問題,以及其具體的教學效果應該怎樣提升。⑤這意味著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 思政課的研究開始由簡單的線上技術分析,轉為將其視為一種教學模式,并對其教學效 果進行探討的成熟研究。
    綜上所述,從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前沿熱點分析來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 個方面:首先,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路徑的研究,應把線上與線 下結合起來,將其視為一個整體,重點應該在于怎樣設計線上與線下的課程,才可以更 好地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其次,在研究過程中,應該明確的是,研究的落腳點還是 應該在于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模式,其目的是更好地完善
    ①張少云,阿巴拜克熱•買買提.疫情期間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及建議一一以和田師范專科學校思政課 教學為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20,39(02):13-18.
    ②崔仲平.信息技術環境下思政課教學模式[J].現代企業,2020(07):131-132.
    ③滿鑫垚,張海濤.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通化師范學院學 報,2020,41(09):140-144.
    ④馬海燕.“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知識習得路徑建構研究一一以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為例[J].武漢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20,19(05):78-81.
    ⑤張妍婷.信息化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一以“概論”課混合式教學為例[J].公關世界,2021(01):85-86.
    11
    思政課的教學。再次,對于從研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在提出提升其教學效果對策 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著眼于思政課教師,而學生僅僅是教學效果的感受者和反饋者,其 實,教學效果的提升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只有 雙向的努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
    2.國外研究綜述
    混合式教學最早是由美國學者Jay Cross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式,最 早應用于企業培訓,隨后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于 21 世紀初傳入我國,引起學者的廣 泛關注。大部分國外學者認為,在教學中應該改變“教師主導課堂”這一現狀,因此提出 將教師的教學理念往“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并且他們認為,該種理念有利于吸引學生學 習,并且使該種學習方式持續發展。①
    對于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相關研究,學者普遍認為,使用混合式教學對學生的學 習有積極影響,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線上學習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成果。 ②具體來說,其教學效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 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豐富的線上資源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同時,為了提升 學生的學習效果,設計了簡單易用的在線平臺,③使學生學習線上課程的時間和地點更 加自由化。④第二,線上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于自主學習的熱愛, 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更高,也更加愿意參與課堂的討論與活動。⑤且線上 學習開辟了一條師生、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其增強了學生與同齡人以及教師之間的聯系。 (Seya and Bigelano, 2011)。第三,學者認為,在高等教育中,學生和教師理所應當能
    Cindy E. Hmelo-Silver.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16-19.
    Rini Sefriani, Rina Sepriana, Indra Wijaya, Popi Radyuli, Menrisal.Blended learning with Edmodo: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during the COVID- 1 9 pandem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2021,293-299.
    Hyejin Park and Peter Shea.A Review of Ten-Year Research through Co-citation Analysis: Online Learning, Distance 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J].Online Learning, 2020,24(2), 225-244.
    Goda, Y., Yamada, M., Kato, H., Matsuda, T., Saito, Y., & Miyagawa, H. Procrastination and other learning behavioral types in e-learn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earning outcomes.[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37, 72 - 80.
    Yilmaz, R. Exploring the role of e-learning readiness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in flipped classroom.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7,70,251 - 260.
    12
    夠快速、動態地獲取全球化信息,而混合式教學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了解不同知識領域 的最新途徑。同時,學生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學習自己所需要的知識。①
    對于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大部分國外學者認為其有三個方 面:學生、教師以及學校。在學生因素方面,有學者指出,混合式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 性因素,就在于學生所運用的學習方法,且經過他們的調查反應,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 積極態度也會影響其教學效果,有學生指出,運用混合式教學進行學習時,學生更容易 將知識點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批判性思維。②同時,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也是影 響混合式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顯示,所謂內在動機,就是要讓學生能夠享受混合 式教學模式下的課程,相對于書本上的知識點,學生更喜歡將知識點活學活用的實踐經 歷。③此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程度,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也有很大 的影響,研究發現,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越多,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就越充分,對相關課 程的學習興趣就會越濃厚,學生更能夠專心地對該課程進行學習。④在教師因素方面, 有學者認為教師對于線上線下教材的選擇和銜接很重要,教師在選擇學習材料的過程中 需要對材料進行仔細地評估,材料在能夠結合知識點的同時,要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 求。⑤同時,教師的能力以及在新的教學環境中采取的教學方法都會對混合式教學的學 習效果產生影響,教師不僅要提升其在新模式下的教學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還需 要提升其信息技術能力,使混合式教學技術能夠真正運用于教學之中。⑥此外,教師對 于學生在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反饋,也會影響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在混合 式教學中加入定期的小測驗,如周測,月考等,使學生能夠及時進行檢測,并了解上一
    ① Bandura,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behavioral change.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 84(2), 191 -
    215.
    Robert A. Ellis and Ana-Maria Bliuc.An exploration into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approaches to inquiry and online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blended environment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6,970-980.
    Omer Delialioglu and Zahide Yildirim.Students' Perceptions on Effective Dimensions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J].EducationalTechnology & Society, 2007,10 (2), 133-146.
    Prieto, A. S. Educational model ofb-learning at Universidad Tecnologica de Chile-INACAP concepcion-talcahuano.
    Academic results of 4 years of experience. REXE-Revista de Estudios y Experiencias en Educacion,2016, 9(18), 137 - 155.
    Milevica D. Bojovic.BLENDED LEARNING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T EME,
    r . XLI, 6 p .4, OKTo6ap geqeM6ap 2017, ctp . 1017 1036.
    ⑥Imberon Munoz, Silva Garsia and Jered Guzman.Competencias en los procesos de ense-nanza-aprendizaje virtual y semipresencial.[J].INVESTIGACIONES / RESEARCH,2011,107-114.
    13 階段自己的學習情況,確保學生能夠完成自己的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①在學校因素 方面,學者們認為,學校對于線上技術的支持非常重要,要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在線上進 行學習,教師也能夠及時地適應新的教學方式,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混合式教學的環 境中快樂地學習,拋棄緊張的學習氛圍,教師也需要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教師與教師之 間需要交流和共享新的教學資源,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②
    同時,許多學者也提出了關于提升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相關建議,如,在混合式 教學中,要增加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 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學生進行積極思考;③教師可以不斷拋出問題,增加學 生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在課堂中進行思考和討論,是運用知識點和實踐的過程,更有助 于提升教學效果;④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教師制定教學計劃的依據;⑤教師必須定期制定評 估計劃,收集、分析、解釋和回應有關學生學習的信息,以此來形成對學生學習的有效 反饋。⑥學校需要提供互聯網技術以及資金的支持,完善線上教學的平臺,增加更多可 選擇的課程,使學生能按照自身的需求進行選擇,提升線上課程的教學效果。⑦
    3.總結與反思
    從國內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前沿熱點分析來看,首先對于混合式教學模 式下思政課教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揮其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教師的政治素養,培養
    Allison Powell, John Watson, Patrick Staley, Susan Patrick, Michael Horn, Leslie Fetzer, Laura Hibbard, Jonathan Oglesby,
    Su Verma.Blending Learning:The Evolution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Education from 2008 - 2015.[J].2015,1-20.
    SonnyE. Kirkley,Jamie R. Kirkley.Creating Next Generatio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Using Mixed Reality, Video Games and Simulations.[J].TechTrends,2004,42-54.
    Alrushiedat, Nimer,Olfman, Lorne. Aiding Participation and Engagement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2013,133-144.
    Hwang, W.-Y., Hsu, J.-L., Tretiakov,A., Chou, H.-W., & Lee, C.-Y. Intra-action, Interaction and Outeraction i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9,12 (2), 222 一 239.
    Jeannie Myung, Alix Gallagher, Benjamin Cottingham, Angela Gong, Hayin Kimner, Joe Witte, Kevin Gee, Heather Hough.Supporting Learning in the COVID-19 Context:Research to Guide Distance and Blended Instruction.[J]. Policy Analysis for California Education,2020,21-84.
    ⑥Bhupinder S. Sran, John W. Weber.BLENDED AND ONSIT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COMPARISON OF DELIVERYMODELS AND COURSE OUTCOMES.[J].Northeast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2,290-295.
    Jennifer Hall Rivera.Science-based laboratory comprehension: an examination of effective practices within traditional,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Open Learning, 2016,VOL. 31, NO. 3, 209 - 218.
    14 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幾個方面,但是對于教師的職業信念這一方面研究較少,習近平總書 記曾說過,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 性,①教師對于思政工作的熱愛程度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于課程的熱愛和重視程度,且只 有教師擁有較強的職業信念,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投入課堂,因此對于這一方面的研 究有待加強。其次,對于學生這一教學主體的研究較少,其實學生才是教學效果的反饋 者,且教學效果不僅僅只是依靠教師單方面提升,也要依靠學生自身,讓學生體會到思 政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提升對于課程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努力,才 能夠更好地提升其教學效果。
    從國外學者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首先國外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多 集中于其教學設計的研究,對其影響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在影響因素 的研究上與國內的維度略有差異,國外對于混合式教學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學 生的學習方法、教師對于教材的選擇、師生互動以及混合式的學習環境幾個層面,對于 將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態度、教師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以及混合式教學的評價方式作 為影響因素進行的研究較少;其次,在提升路徑方面,國外學者與國內有相同之處也有 差異,其多集中于研究如何在混合式教學中增加師生的互動、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 性、教師應該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以及學校應加大對于混合式教學的資金技術支持 等,對于混合式教學的評價方式的改變研究較少。綜上,國外學者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研 究對于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第一,其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該采取何種 新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關系,這兩個因素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本研究更好地設計影響 因素的維度。第二,在提升路徑方面,國外對于密切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主 體性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及問題導向的教學方式,也為本研究的提升路徑提供了一定的 參考價值。
    (三)研究的重難點與創新點
    1. 研究重點
    ①運用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問卷作為本研 究的調查工具,結合對學生和老師的訪談,調查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
    ①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9-3-18.
    15 果,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影響因素,建立其模型。
    ②通過對問卷以及數據的分析,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 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驗證其模型。
    ③提出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提升路徑是本研究的最終落腳 點。根據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運用現狀、問題、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 使得出的結論盡可能的有代表性,從而為提出提升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 學效果的有效措施做好準備。
    2.研究難點
    目前學界對于在大學生“思修”課堂中運用“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實 證研究,且國外并無國內該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修課”,因此,只能參考國外 學者對于將“混合式教學”這一模式運用于其他課程的研究成果,這使本研究可參考的 已有研究成果有限,成為本研究的一大難點。
    3.研究創新點
    ①研究方法的創新。在文獻梳理時,本研究采取了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方法,更直觀 的探究研究熱點以及篩選文獻;在了解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現狀、問題及 其影響因素時,采用了定量分析法,通過編制問卷,對數據進行量化研究,使研究結果 更具有科學性。
    ②研究內容的創新。目前“思修”課“混合式教學”在“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領域 仍是一個學術研究熱點,本研究將從“思修課”自身的特殊性出發,結合“混合式教學” 本身具有的優勢,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提升路徑。
    ③研究視角的創新。本研究運用了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 識,以及統計學的學科知識與方法,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進 行分析,為探索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提升路徑開拓視角,增加 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16
    (四)研究內容、思路與方法
    1.研究內容
    本研究的具體研究內容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①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現狀以及問題的調查。通過混合式 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獲得感調查問卷,運用SPSS22.0對篩選出的有效數據 進行分析,總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②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的提出。通過混合式教學 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并對其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 提出該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包括學生和教師因素,其中教師 維度包括思政教師的政治立場、職業信念、業務能力以及師生關系四個因素,學生維度 包括課程評價、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對于線上課程質量的評價,以及學生 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態度六個因素,并提出作用機制模型假設。
    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提升路徑。通過上述研究,最終得出切實可行的提升路徑,提 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2.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提出問題之后,針對“教學效果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通過質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力求得到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 學效果的提升路徑。本研究的總體思路圖詳見圖 3。
    17
     
    圖 3 “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總體思路圖
     
    3.研究方法
    ①社會調查法
    本研究使用了半結構化訪談、課堂觀察法、問卷調查法來獲取大學生“思修”課“混 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的第一手資料。半結構化訪談法以及課堂觀察法是在問卷編制前后, 在課后對本科生和授課教師進行訪談。一方面能夠得到第一手“思修”課“混合式教學” 的資料,另一方面能夠對后期數據分析提供補充。問卷調查法的調查對象是浙江省內 1013名,已結束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本科生。問卷內容包括兩個問卷, 一是大學生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問卷;二是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 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的問卷。而后將獲取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和比較,得出較為科學直 觀的結論。
    ②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適合對研究對象的現狀及其性質進行分析。本研究將運用文獻分析法對 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 素。
    ③定量研究法
    定量分析法可以使研究者更加精確地認識其研究對象,揭示規律,理清其內在關系, 并且更準確地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大學生“思修”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課程
    18 之一,其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不僅能夠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同時其還深刻地通過專業 知識影響著學生的精神世界。現如今順應時代潮流,將其與混合式教學相結合,有利于 大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知識,以及了解和討論社會基本情況和社會熱點問題。因此,如 何提升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修”課中的教學效果,就成為大學生“思修” 課改革的重要命題。為了能夠客觀準確地了解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修”課的 教學效果,及其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對大學生“思 修”課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數據分析,并進行模型驗證。本研究運用 SPSS22.0 對問卷進行處理和分析,并通過數據分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 果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模型。
    ④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將研究者作為研究工具,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 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得出從原始資料中得出結論。
    19
    一、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一)混合式教學概念界定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在線平臺教學和線下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相較 于以理論傳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其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 念,但是也不能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①,將線上平臺教學與線下的面對面課堂教學相結 合,開闊學生的思維和眼界,讓學生能夠吸收到更多不一樣的觀點。②此外,混合式教 學模式并不是將線上與線下簡單地相加,而是將兩種教學模式進行融合,取長補短,在 線上課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學習“時空”的自由,且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學習,提 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③在線下課堂中,教師可以以問題貫穿課堂,在師生交流和討 論的過程中,讓教師走近學生,融入學生,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 識,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是一種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為理念的,將線上教學與 傳統線下教學充分融合,發揮兩者優勢的教學方式。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其教學理念的理論,該理論認為,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自身潛能。其主要強調,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發掘其主體創造潛能,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被充分地發掘。因此, 在上課過程中, 教師需要使學生處于輕松的心理環境之中,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 能夠充分地發揮其主體創造性。羅杰斯認為, 在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 中, 教師并不會以傳統的強制灌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學生的課堂 主體性,作為課堂的引導者,逐步促進學生學習,即教師是課堂和學生的“引導者”, 為 學生提供學習經驗和自由學習的環境。
    ①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03):1-6.
    ②馮偉,張治勇.混合式實踐教學的探索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2(02):46-48.
    ③張玲.混合式學習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0(20):142-143.
    ④王岳喜,張云芳.職業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特征分析及實施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1):46-50.
    20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修”課堂中,教師也改變思政課堂以往的“老師講,學 生聽”的上課方式,而是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積極思考,參與互動和交流,成為課堂的 主人。在互聯網時代,為了方便學生進行課程學習,越來越多的學習網站和手機 APP 被融入課堂教學,且自 2013 年以來,我國高校將大量網絡在線課程應用于教學,之后 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等高校相繼與國際平臺合作開發在線課程,推出中國式慕課平 臺,并面向國內各高校開放,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在這些軟件和平臺中,一節網課的時 間在 10分鐘到 40分鐘不等,且學生可以反復進行觀看;學生在選擇學習課程時,需要 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針對自己的專業需要以及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在學習過程中,學 可以實現學習時間和空間的最大化自由。同時,這些線上軟件也提供了社交平臺,學生 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發言和留言,與老師進行互動。這些優勢使混合式教學充分尊重了 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研究”, 契合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
    本研究以學生的獲得感作為測量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測 量指標,其中包括了知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層面,充分尊重了“以學生為中心” 的宗旨,通過學生的直觀感受,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進行 衡量。此外,本研究還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的方式,直接了解學生對于該模式下“思修” 課的評價,使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認為,主體原則是思政教育需要遵守的原則之一,其中首要的 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領導者和策劃者,其主導作用越強, 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接受知識;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也是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原則的內在要求。①教師在課堂中發揮良好的主導作用,從 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學,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達到教學目的。
    在運用混合式教學的思政課堂中,教師在線上著重教授思想政治相關的理論知識, 而在線下課程中,教師會著重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并且拋出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時 政熱點問題,引發學生的熱烈討論。在這樣子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聽 課人”,他們已經轉變為課堂的“參與者”,教師則需要在學生的討論遇到瓶頸或者錯
    ①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1 誤時進行引導,使討論得以進行下去。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如果教師把學生當 做課堂的主導者,任由學生掌控課堂,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容易將某些錯誤的觀點進行散 播,導致教學失控,如果老師不加以制止,學生不但無法在思政課堂中學到相關的知識, 還有可能會誤入歧途。因此,教師必須在思政課堂中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成為課堂的 “引路人”,在學生發揮主體能動性進行討論的同時,給學生一定的指引,使教師和學 生的思想在課堂中進行碰撞,提升思政課的容量與效率,學生不但能夠在課堂中學到“思 修”課的相關基礎知識,還能夠在課堂中學會思辨能力,以及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使 師生雙方都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
    因此,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起著關鍵作用,據此,本研究 將教師因素作為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因素之一。首先,因為教師 需要在課堂中需要引導學生,使學生的思想不會收到歪風邪氣的影響,教師本人的政治 素養很重要;其次,教師需要對思政教師這一職業充滿熱愛,不僅僅傳授學生知識,更 多需要依靠自身的職業熱情去感染學生;再次,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思修課堂中,教師 和學生會產生許多的討論和交流,因此師生關系尤為重要,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課堂學 術氛圍濃厚,拉進師生距離,使學生敞開心扉,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更有利于提升教 學效果。綜上所述,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將教師的政治素養、職業信念和師 生關系作為教師因素中的二級維度進行研究。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學習觀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動接受知識的主體, 并且對知識進行建構,學生會按照自身的需求,并將自身已有知識作為基礎,對知識進 行主動選擇,從而進行學習和理解。因此,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非常重要。在混合式教學 的課堂中,其特點就是突出教師和學生針對問題的交流和討論,學生可以在線上平臺對 于線上課程的內容進行提問和交流,也可以在線下課程中,和老師同學針對重難點以及 相關實際問題進行討論,使思政課堂真正地活躍起來;教師和學生也不再是兩個單獨分 離的因素,而是充分融合成一個整體,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線上學習空間和線下 學習空間,使兩個空間的學習內容相互補充,將傳統的“教學——學習——考試”轉變 為“學習——討論——行動”,即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之后和教師以及同學在線下 課堂中進行討論,最后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學習和生活之中,這不僅提升了思政課的
    22 教學效果,而且也使新時代下的思政課能夠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思政課能夠與時俱 進。此外,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改革,遵循了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規律和新時代大 學生的新特點,使思政課在傳播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更加擁有親和力①。其將思政課教 學與信息技術充分結合,并且貫穿思政課課前、課中、課后,打造全方位的智慧課堂, 運用線上的主體討論以及搶答等環節,針對時政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學生不僅可以真正 地參與課堂,使課堂更具學術氣氛,還可以提升學生運用思政課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的能力,提升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學習效果。
    因此,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主體之一,據此,本研究將學生因素作 為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因素之一。首先,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線 上課程的評價很重要,學生對線上課程的印象會影響線上課程的教學效果;其次,學生 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修”課的整體評價也會影響其教學效果;再次,在“思修” 課中運用新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對思政課保有新鮮感,且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也 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進而提升教學效果。綜上所述,結合建構主 義學習理論,將對線上課程的評價、課程評價、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作為 學生因素中的二級維度。
    ①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海外 版),2019-03-19.
    23
    二、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問
    卷設計
    一)理論模型與研究假設
    1.理論模型
    根據“教學效果”的概念,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以及結 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和國內關于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提出 的相關政策,本研究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進行假設模型構建,如圖2-1 所示, 將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政課中的獲得感作為評價其教學效果的指標,將獲得感細 化為知、情、意、行四個層面,主要分為增強提升對于思修課內容的理解、與思修課內 容產生共鳴、通過思修課內容樹立目標、以及將思修課的所學內容落實到行動之中這四 個維度。
     
    圖 2-1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假設模型
     
    根據對“教學效果”的假設,混合式教學模式、大學生“思修”課以及混合式教學 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的特征,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國 內對于混合式教學在思政課中應用的政策支持,并結合國內外學界現有的對混合試教學 以及影響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因素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構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 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假設模型,如圖2-2 所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 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主要受教師和學生兩個維度因素的影響,其中,教師因素包
    24 括政治立場、職業信念、業務能力、師生關系這四個二級維度,政治立場表示思政課教 師在課堂中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對待社會政治生活、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根 本態度;職業信念是指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其認為可以確信并愿意做為自身行動 指南的認識或看法;業務能力是指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中的創新能力、決策能力、組織能 力、控制能力;師生關系是指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 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學生因素包括課程評價、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對線上課程的評價、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態度這六個二級維度,課程評價 是指學生對于在思政課堂中運用混合式教學這一方式的整體評價;學習興趣是指增加學 生對于思政課內容求知欲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 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學習較為持久的肯定或 否定的行為傾向;對線上課程的評價是指學生對于思政課開展的線上平臺學習內容的評 價。同時,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又會相互作用,最終共同影響其教學效果。
     
    圖 2-2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假設模型
     
    25
    2.研究假設
    通過上文的分析,本研究確定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 因素模型中的相關因素,并通過自編問卷來調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 教學效果的發展狀況、以及其影響因素。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l: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4個維度的教學效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H2: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4個維度的教學效果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
    H3:不同專業類別的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修”課中的教學效果可能存 在差異性;
    H4: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修”課中的教學效果可能存 在差異性;
    H5: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修”課中的教學效果可能存 在差異性;
    H6:教師因素顯著正向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H7:學生因素顯著正向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H8: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之間會相互影響,最終共同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 “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問卷設計和分析
    1.問卷設計
    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采用學生在該課程中的獲得感作為評價指標,即大學生 在接受“思修”課過程中或過程后,因物質層面或是精神層面的獲得,而產生的持續的、 積極的、正向的主觀體驗。問卷在設計的過程中,以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目標、德 育形成的基本規律、混合式教學的概念和特點為理論基礎,著眼于大學生對“思修”課 的真實體驗和表達,按照初步結構模型,經過相關專業的老師和該課程的本科生的建議, 形成本研究的最終模型,如圖2-3 所示,并且編制出初始問卷,其中包括4 個維度,共 34 題初始題項。在具體的調查方式上,采取線上網絡調查,通過授課老師發放調查問卷。
    該問卷由基本人口學信息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量表兩部
    分組成,其中基本人口學信息共有6 個題項,主要想考查性別、年級、專業類別、民族、
    26
    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的不同,是否會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 產生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總共分為 4個維度, 即知識維度(7 個題項)、情感維度(7個題項)、意志維度(7個題項)、行為維度(7 個題項)。該問卷采用利克特 5 點記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 記 1 分到 5 分,得分越高,表示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越 好。
     
     
    2.問卷信效度檢驗
    問卷發放采取線上發放的形式,選取浙江省高校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大學生“思修” 課的學生作為被試者,針對不同的專業類、不同政治面貌等相關群體,進行正式施測。 問卷樣本共 1013 份,回收率為 100%,剔除無效問卷,共有有效問卷共 914 份,問卷有 效率 90.23%。其樣本結構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樣本結構
    頻數(N) 百分比( %)
    性別 347 37.9
    567 62.0
    年級 大一 908 99.3
    大二 4 0.4
    27
     
     
    大三
    大四 l
    l 0.l
    0.l
    專業 哲學 ll l.2
    歷史學 5 0.5
    文學 87 9.5
    藝術學 50 5.4
    教育學 0 0
    法學 ll3 l2.3
    經濟學 2l2 23.l
    管理學 205 22.4
    理學 42 4.5
    工學 l89 20.6
    農學 0 0
    醫學 0 0
    軍事學 0 0
    民族 民族 876 95.8
    少數民族 38 4.l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3 0.3
    民主黨派 2 0.2
    共青團員 820 89.7
    群眾 89 9.7
    宗教信仰 基督教 l0 l.0
    伊斯蘭教 2 0.2
    佛教 l7 l.8
    道教 l 0.l
    無宗教信仰 884 96.7
     
    (1)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是可用于檢驗問卷的可靠性或適切性,可以根據分析結果決定是否篩選或 修改個別題項。本研究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問卷進行項目
    28
    分析。其項目分析摘要表如表 2-2 所示,由此可知:其決斷值均大于等于 3.000,題項 與總分相關與校正題項與總分相關分別均大于等于 0.400,在同質性檢驗中,題項刪除 后的a值均小于等于0.989,共同性均大于等于0.200,因素負荷量均大于等于0.450, 所有未達標準指標數均為 0,說明該問卷中的所有題項均符合標準,可以保留全部題項。
    表 2-2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量表題項項目分析摘要表
     
     
     
    校正題
    題項與 題項刪
    項 與 因素負
    總分相 除 后 共同性
    總分相 荷量
    的a值
    A1 30.395 .795** .777 .989 .623 .790 0 保留
    A2 29.716 .848** .836 .989 .713 .845 0 保留
    A3 30.047 .877** .867 .989 .766 .875 0 保留
    A4 28.776 .876** .867 .989 .768 .876 0 保留
    A5 28.709 .893** .885 .989 .798 .893 0 保留
    A6 30.008 .905** .897 .988 .819 .905 0 保留
    A7 31.683 .876** .866 .989 .766 .875 0 保留
    B1 30.150 .891** .883 .989 .795 .892 0 保留
    B2 31.020 .853** .840 .989 .722 .850 0 保留
    B3 31.789 .905** .897 .988 .817 .904 0 保留
    B4 27.129 .881** .872 .989 .779 .883 0 保留
    B5 29.877 .885** .875 .989 .783 .885 0 保留
    B6 29.108 .871** .860 .989 .758 .871 0 保留
    B7 28.159 .868** .857 .989 .755 .869 0 保留
    C1 29.775 .906** .899 .988 .822 .907 0 保留
    C2 29.999 .890** .882 .989 .794 .891 0 保留
     
    29
    C3 30.426 .872** .861 .989 .758 .871 0 保留
    C4 32.347 .914** .907 .988 .837 .915 0 保留
    C5 34.418 .906** .899 .988 .823 .907 0 保留
    C6 32.702 .909** .902 .988 .828 .910 0 保留
    C7 29.280 .885** .876 .989 .786 .886 0 保留
    D1 30.947 .883** .874 .989 .783 .885 0 保留
    D2 28.015 .870** .860 .989 .760 .872 0 保留
    D3 33.006 .863** .851 .989 .745 .863 0 保留
    D4 32.002 .895** .887 .989 .804 .897 0 保留
    D5 31.945 .881** .872 .989 .778 .882 0 保留
    D6 30.569 .876** .867 .989 .769 .877 0 保留
    D7 60.697 .858** .847 .989 .737 .859 0 保留
    判標 三 3.000 2.400 2 .400 <.989 2 .200 2.450
    (2)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過正交旋轉主成分分析法,來檢驗該問卷的建構效度。其中 KMO 值越接近 l, 表明變量間相關性越強,①該問卷的KMO的值為0.983,大于0.900,達到了較好水平, 這說明在變量之間存在共同因素,非常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通過結果可知,該組數據的
    Bartlett' s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39251.171 (自由度為378),P=0.000(<0.001),因此 巴特利特球度檢測具有顯著意義,說明應拒絕各變量獨立的假設,即變量間具有較強的 相關性,各項都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數為 4 作為主成分, 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77.46%,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程序的逐題刪除法,其題項刪除順序 如下:“A5” t “B2” t “A6” t “C7” - “A7”,共刪除5題,保留23道題,具 體結果見表 2-3。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與預想的維度一致,將因素 1 命名為“知識維 度”、將因素 2命名為“情感維度”、將因素 3 命名為“意志維度”,將因素 4 命名為 “行為維度”。
    表 2-3 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知識維度 情感維度 意志維度 行為維度 共同性
    ① 吳明隆 . 問卷統計分析務實—— SPSS 操作與應用 [M]. 重慶 :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9:158.
    30
     
    A1 .841 .340 .334 .125 .823
    A2 .837 .428 .353 .049 .883
    A3 .791 .410 .326 .040 .885
    A4 .667 .422 .261 .111 .831
    B1 .332 .708 .142 .125 .833
    B3 .361 .657 .153 .069 .840
    B4 .412 .826 .009 .058 .851
    B5 .441 .812 .060 .126 .854
    B6 .438 .788 .052 .218 .813
    B7 .381 .831 .005 .177 .836
    C1 .006 .012 .788 .492 .863
    C2 .084 .122 .778 .406 .861
    C3 .062 .241 .842 .419 .885
    C4 .141 .088 .725 .499 .885
    C5 .104 .035 .753 .453 .872
    C6 .138 .006 .702 .407 .861
    D1 .243 .061 .408 .768 .849
    D2 .267 .104 .474 .787 .844
    D3 .312 .176 .496 .780 .854
    D4 .275 .011 .473 .828 .910
    D5 .206 .072 .438 .737 .832
    D6 .205 .098 .470 .703 .819
    D7 .265 .096 .477 .773 .826
     
    (3)驗證性因素分析
    ①結構效度
    由表2-4和圖2-4可知,X2/df的值為4.706,小于5,在可接受的范圍內;RMSEA 的值為0.076,小于0.8,在可接受的范圍內;CFI值為0.951,大于0.9,適配良好;IFI 的值為0.951,大于0.9,適配良好;TLI的值為0.945,大于0.9,適配良好;NFI的值
    31
     
    為0.944,大于0.9,適配良好;RFI的值為0.937,大于0.9,適配良好。綜上所述,混
    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模型整體適配較好。
    表 2-4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模型整體擬合系數表
    X2/df RMSEA CFI IFI TLI NFI RFI
    4.706 .076 .951 .951 .945 .944 .937
     
     
     
    圖 2-4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模型圖
    ②聚斂效度
    由表 2-5 可知, 4 各維度中的各個題項的因子荷載均大于 0.7,說明每個題項均有很 高的代表性。此外,各個維度的平均方差變異AVE均大于0.5,且組合信度CR均大于 0.8,說明該模型的聚斂效度較理想。
    表 2-5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模型因子荷載 路徑 Estimate AVE CR
    A1 <--- 知識維度 0.854
    0.82 0.948
    A2 <--- 知識維度 0.923
    32
     
    A3 <--- 知識維度 0.948
    A4 <--- 知識維度 0.895
    B1 <--- 情感維度 0.895
    B3 <--- 情感維度 0.908
    B4 <--- 情感維度 0.899 0.802 0.960
    B5 <--- 情感維度 0.905
    B6 <--- 情感維度 0.885
    B7 <--- 情感維度 0.88
    C1 <--- 意志維度 0.914
    C2 <--- 意志維度 0.905
    C3 <--- 意志維度 0.893 0.840 0.969
    C4 <--- 意志維度 0.935
    C5 <--- 意志維度 0.928
    C6 <--- 意志維度 0.923
    D1 <--- 行為維度 0.911
    D2 <--- 行為維度 0.902
    D3 <--- 行為維度 0.916
    D4 <--- 行為維度 0.941 0.827 0.971
    D5 <--- 行為維度 0.906
    D6 <--- 行為維度 0.898
    D7 <--- 行為維度 0.892
     
    ③區分效度
    由表2-6可知,4個維度之間均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1),此外,相關性的系 數絕對值均小于0.5,且均小于其對應的AVE的平方根,說明各個維度之間具有一定的 相關性,同時彼此之間又具有一定的區分度,即說明該量表的區分效度理想。
    表 2-6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模型區分效度
    知識維度 情感維度 意志維度 行為維度
    知識維度 0.82
    33
     
    情感維度 0.27*** 0.802
    意志維度 0.281*** 0.266*** 0.84
    行為維度 0.255*** 0.249*** 0.282*** 0.827
    AVE 平方根 0.906 0.896 0.917 0.909
    (4)信度檢驗 信度是指測驗問卷所測得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問卷的信度越大,其測量標準誤 差就越小。①測量信度經常使用的方法為測量各維度的Cronbach'sAlpha內部一致性系 數,由表 2-7 顯示,總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 系數為 0.987,大于 0.8,說明總量表具 有良好的信度。
    表 2-7 大學生 “思修 ”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總量表信度分析結果
    可靠性統計量
    Cronbach's Alpha 項數
    .987 23
    同時,將量表中4 個維度的信度分別進行檢驗,結果如表 2-8 所示。 4 個維度的 Cronbach's Alpha系數均在0.9以上,在可接受的范圍內,表明此量表的可靠性較高。因 此保留初始模型中的 4 個維度、23 個題項。
     
    表 2-8 各個維度的信度分析結果
    維度 Cronbach's Alpha 項數
    知識維度 .946 4
    情感維度 .960 6
    意志維度 .969 6
    行為維度 .971 7
    (5)結論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問卷的結構是具有多維度 的,根據分析可知,其由知識維度、情感維度、意志維度和行為維度構成,各維度之間 獨立且具體,同時其又依存于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整體之中。此外, 通過對該份問卷進行項目分析、信效度檢驗可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
    ① 吳明隆 . 問卷統計分析務實—— SPSS 操作與應用 [M]. 重慶 :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9:158.
    34
    教學效果問卷編制嚴謹合理,擁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測量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 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其測量結果可作為研究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 果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的基礎。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問卷設計和分析
    1.問卷設計
    根據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目標、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 混合式教學的概念和特點,按照初步結構模型,經過相關專業的老師和該課程的本科生 的建議,形成最終結構模型,如圖 2-5,編制出具有2個維度,題項29題的問卷,其中 包括教師和學生這兩個維度,教師因素包括政治立場、職業信念、師生關系這三個二級 維度,學生因素包括課程評價、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對線上課程的評價這 五個二級維度。該問卷采用利克特 5 點記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依次記1分到5分,得分越高,表示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該因素對大學生“思修”課 教學效果的影響越正向。
     
    圖 2-5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模型圖
     
     
    表 2-9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問卷設計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教師因素 政治立場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
    主義道路充滿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喜
    35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
    科學性
    職業信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對教師職業的熱愛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對學生有著殷切的期
    盼,希望學生能成為“德才 兼備”的人才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對“教書育人”有著深
    刻的使命感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上課時很投入,充滿激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符合“學高為師,身正 為范”的要求,在思想道德 修養方面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喜歡在課間和學生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很隨和,總是樂意為學
    生解決各種困惑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老師對學生很民主、很平等、
    很友善
    學生因素 課程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36
    老師的授課內容拓寬了我的
    知識面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在大學一年級開設這門課程
    是必要的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雖然這門課不是我的專業 課,但這是一門比較重要的 課程
    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
    這是一門讓我感興趣的課程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上課
    風格能夠吸引我
    在課堂教學中,課程的內容
    本身能夠吸引我
    學習動機 在課堂教學中,我希望在這
    門課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從
    而能夠獲得獎學金
    在課堂教學中,我希望通過
    這門課的學習,能提高思想
    道德修養與法律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我希望通過 這門課程的學習,能開闊我 的知識面,能提高我分析問 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希望通過 這門課的學習,能對我未來 的就學或者升學提供一定的 幫助
    37
     
    學習態度 在課堂教學中,我很少玩手
    機、或做其他作業
    在課堂教學中,我一般都能
    積極參與到這門課的課堂活
    動中去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夠認真
    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和
    作業
    對線上課程的評價 我覺得這門課程的線上教學
    視頻質量挺好的
    我覺得線上課程教師講解清
    晰,知識豐富
    我覺得通過線上課程,我能
    夠學習到該課程的相關內容
    我覺得線上課程的時長很合
    我覺得線上課程平臺的操作
    簡單明了
     
    2.問卷信效度檢驗
    (1)信度分析
    用 Cronbach's Alpha 系數作為本問卷信度分析指標,來檢驗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 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問卷的信度。通過表 2-10 可知,該問卷的 Cronbach's Alpha 系數為 0.984,說明該問卷具有較好信度。
    表 2-10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可靠性統計量
    Cronbach's Alpha 項數
    .984 29
    此外,將分別對該問卷中的兩個影響因素的信度進行檢驗,由表2-11可知,2 個影 響因素的 Cronbach's Alpha 系數均在 0.9 以上,表明其潛變量信度良好。
    表 2-11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問卷潛變量的信度分析結果
    潛變量 可測變量個數 Cronbach's Alpha
    教師因素 11 .977
    學生因素 18 .974
    綜上所述,該問卷的總信度系數以及各個維度的信度系數均在 0.9 以上,表明該問 卷信度在可接受范圍之內,且總體信度較好。
    (2)效度分析
    為了檢驗問卷的效度,運用正交旋轉主成分分析法,由表 2-12 可知,該問卷的
    KMO=0.975>0.8,效度較高。Bartlett球度檢驗所對應P值=0.000<0.01,因此巴特利特 球度檢測具有顯著意義,認為該問卷均適合做因素分析。
    表 2-12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量表的效度檢驗表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975
    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35534.158
    df 406
    Sig. .000
    本研究分別分析了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兩個分問卷與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程度,來分 析問卷結構是否合理。詳見表2-13和表2-14。通過下表可知,各相關系數均大于0,表 明各因子與因子影響因素之間均顯著正相關。在各個影響因素分量表中,分因子之間的 相關系數均低于因子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說明教師因素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 “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問卷的整體概念較為一致,整個問卷有效且具有較好的結 構效度。
    表 2-13 教師因素分量表與其各因子之間相關性分析表
    教師因素 政治立場 職業信念 師生關系
    教師因素 Pearson 相關性 1
    政治立場 Pearson 相關性 .944** 1
    職業信念 Pearson 相關性 .975** .890** 1
    師生關系 Pearson 相關性 .934** .827** .864** 1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表 2-14 學生因素分量表與其各因子之間相關性分析表
    學生因
    課程評
    學習興
    學習動
    學習態
    對線上
    課程的
    評價
    學生因 Pearson
    1
    相關性
    課程評 Pearson
    .899** 1
    相關性
    學習興 Pearson
    .919** .843** 1
    相關性
    學習動 Pearson
    .938** .828** .865** 1
    相關性
    學習態 Pearson
    .876** .702** .753** .790** 1
    相關性
    對線上
    Pearson
    課程的 .923** .770** .772** .802** .776** 1
    相關性
    評價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40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及其影響
    因素分析
    在完成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問卷及其影響因素問卷設計之 后,將其投入使用,調查該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目前的發展狀況和存在的 問題,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現狀分析
    1.混合式教學效果總體呈現良好
    為了更直觀地反映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通過spss22.0,對混 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量表中的四個維度進行分數計算,得出各個 維度中各個題項的平均分,由于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量表題項采用的是李克特五 點量表法,所以各題項的水平數值介于 1-5 間,最大值不能超過5,最小值也在1以上, 因此,通過表3-1可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對“思修”課的獲得感總分為4.65分, 且四個維度的獲得感平均分均在4.5分以上,在沒有運用混合式教學的大學生“思修” 課中,其獲得感的平均總分只能到達4.08分,①相比之下說明,目前在混合式教學模式 下的大學生“思修”課程中,學生的獲得感較高,同時也說明這種形式下的大學生“思 修”課教學效果較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表明目前高校采用混合式教學來改 革大學生“思修”課這一舉措成果顯著。
    表 3-1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總體效果
    知識維度 情感維度 意志維度 行為維度 獲得感總分
    “思修”課獲得感 4.60 4.67 4.66 4.65 4.65
     
    2.混合式教學提升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認知程度
    第一,由表 3-1 可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在知識
    ①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41 層面的獲得感平均得分為4.60,相較于傳統課堂,其平均得分為4.02,①可以推斷出, 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對于“思修”課知識的認知程度。通過對課堂進行 觀察之后,可以發現,線上平臺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且教師會提前 將一些與本節課程相關的補充內容,包括相關書籍、相關的新聞熱點,提前上傳至線上 課堂,學生在進行線下討論時,能夠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且在線平臺上的相關課程能夠 有效地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預習,學生也能夠對線上視頻進行反復觀看,能夠起到 有效的復習作用。
    第二,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幫助不同專業的學生,加強對大學生“思修”課知識的掌 握。對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問卷中不同專業的學生的知識維度進行卡 方檢驗,由表3-2可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歷史學、文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的 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知識的掌握相對更高,而在傳統課堂的大學生“思修”課中, 文史類和藝術類的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知識的掌握要強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其平 均分達到 4.19 分和 4.17分,但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對于其知識的掌握總體得分是最 低的,只有3.97分,②相比之下,各個專業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中 對于知識的掌握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且提升最顯著的就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的學 生。
    表 3-2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認知程度專業類別差異
    卡方檢驗 描述性統計
    維度 Pearson 卡方 漸進 Sig. (雙側) 是否
    顯著 分組 人數 平均分 標準差
    哲學 11 4.45 .688
    歷史學 5 4.80 .447
    文學 87 4.54 .643
    知識維度 .023 藝術學 50 4.48 .646
    法學 113 4.40 .750
    經濟學 212 4.60 .528
    管理學 205 4.51 .661
     
    ①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②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42
    理學 42 4.48 .890
    工學 189 4.40 .790
    第三,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升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知識的 認知程度。將知識維度、情感維度、意志維度、行為維度和獲得感總分作為檢驗變量, 將政治面貌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截取知識維度分析結果,由表3-3可知, 知識維度均達到顯著水平,其F值分別為6.020***,這說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 生“思修”課中,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知識層面的教學效果,存在顯著差異。通過 LSD 事后比較分析可知,在知識維度中,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的差異情況為,中共 黨員高于共青團員高于群眾高于民主黨派。且與傳統課堂的大學生“思修”課相比,在 傳統課堂中,中共黨員的知識層面的平均得分最高,為4.28分,民主黨派、共青團員和 群眾的得分分別為3.96、4.06和3.99,①而在混合式教學的課堂中,中共黨員的平均得 分達到 4.75 分,共青團員和群眾的得分也均高于傳統課堂的得分,這說明,混合式教學 模式能夠提高了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對于“思修”課知識點的認知效果。
    表 3-3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認知程度現狀政治面貌差異
    檢驗變
    政治面貌 個數 平均數 單題平 F值 LSD
    均值 標準差
    中共黨員 3 19.00 4.75 1.73
    (A)
    知識維 民主黨派 2 11.50 2.88 3.54
    (B) 6.020*** A>C>D>B
    共青團員 820 18.42 4.61 2.34
    (C)
    群眾(D) 89 18.21 4.55 2.46
     
    3.混合式教學加強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情感認同
    第一,由表 3-1 可知,在混合式教學的模式下,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在情感 獲得感上的平均分是最高的。由圖表 3-1 可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對于“思 修”課的情感獲得感基本上都處于5分和4分之中,且在傳統課堂中的大學生“思修”
    ①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43 課的情感獲得感平均分數為4.32分,①比其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情感獲得感分數稍低, 由此可以得出,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修”課中,在增強其對于課程情感認 同方面的教學效果是有效的,由此可以推測,線下課程更多的是結合線上課程所學的理 論知識,對于相關的社會問題、時政治問題進行探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加直接地 激發出他們對于“思修”課知識情感上的認同,例如,通過線上課堂學習愛國主義及其 時代精神,并且在線下課堂進行討論相關的時政熱點問題之后,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愛 國主義情懷,并且在課后會通過一系列愛國主義行為表達出來。如在 2020 年初爆發的 新冠疫情之中,學生們無法去學校進行面對面的上課,只能在家中進行線上學習,但是 學生們并沒有消極懈怠,在完成線上課程的同時,也在社區中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幫 助社區發放口罩等疫情需要品,更有青年人為警察局和醫院等地捐贈口罩和送外賣,盡 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同時,在疫情中,學生們也更加切身地體會到了我國 的制度優勢,提升了制度自信,更加認可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 迅速發展,大學生在課堂之外通過各種其他途徑,如電影、新聞,對“中國精神”、“社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知識的掌握逐步增加,因此,學生在情感上的獲得感會相對較高。
    圖表 3-1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量表情感維度得分分布情況匯總
    情感維度得分分布情況
     
    ■人數■百分比
     
    第二,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增強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情感 認同。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問卷中的情感維度進行卡方 檢驗,由表3-4 可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歷史學、文學、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 和理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知識的情感收獲總體來看都是較高的,而在傳 統課堂的大學生“思修”課中,理工類學生對其情感情感認同度是最高的,為 4.43 分,
    ①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44 而藝術類的學生對其情感認同度是最低的,僅為4.08分,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混合式 教學能夠提升所有專業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情感收獲程度,而且,藝術類的學 生在運用該種教學方式之后,其情感教學效果提升尤為顯著。
    表 3-4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情感認同專業類別差異
    卡方檢驗 描述性統計
    Pearson 卡方 是否
    維度 漸進 Sig. (雙側) 顯著 分組 人數 平均分 標準差
    哲學 11 4.45 .688
    歷史學 5 4.80 .447
    文學 87 4.57 .603
    藝術學 50 4.54 .646
    情感維度 .017 法學 113 4.47 .682
    經濟學 212 4.67 .508
    管理學 205 4.56 .621
    理學 42 4.52 .890
    工學 189 4.48 .755
    第三,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加強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情感認 同。將知識維度、情感維度、意志維度、行為維度和獲得感總分作為檢驗變量,將政治 面貌這一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截取情感維度分析結果,由表3-5可 知,情感維度達到顯著水平,其F值分別為5.087**,這說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 學生“思修”課中,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情感認同方面的獲得感,即其教學效果 存在顯著差異。而后進一步通過 LSD 事后比較分析,發現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情 感維度中,為中共黨員的情感認同高于共青團員高于群眾高于民主黨派。且與傳統課堂 的大學生“思修”課相比,在傳統“思修”課堂中,中共黨員在情感維度中的平均得分 為4.42,民主黨派、共青團員和群眾的平均得分為4.29、 4.36和4.26, ②而在混合式教 學模式的思修課堂中,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和群眾的情感獲得得分均提升,因此可以得 出,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高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對于“思修”課的情感認同。
    ①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②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45
    表 3-5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情感認同現狀政治面貌差異
    檢驗變
    政治面貌 個數 平均數 單題平 F值 LSD
    均值 標準差
    中共黨員 3 30.00 5 .00
    (A)
    情感維 民主黨派 2 19.50 3.25 6.36
    (B) 5.087** A>C>D>B
    共青團員 820 28.05 4.68 3.23
    (C)
    群眾(D) 89 27.88 4.65 3.23
     
    4.混合式教學強化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意行導向
    第一,由表 3-1可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在意志 層面和情感層面的獲得感平均得分分為 4.66 和4.65,得分非常接近,相較于傳統課堂的 得分,為3.93,①由此可以得出,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強化大學生在“思修”課后 的意行導向。可以推測,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堂之后,其對于知識的情感認同提 升,更容易將這種認同轉化為自身的意志,如學生更容易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等,強化 意志之后,學生就更可能將這種意志付諸于行為,因此,學生的意行得分會提高。
    第二,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強化不同專業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意志導向。對 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問卷中的意志和行為兩個維度進行卡 方檢驗,分析得出表 3-6,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意志維度,對于混合式教學 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差異較為顯著,但是在行為維度,其差異并不 顯著。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其在意志層面的教學效果均較好。在傳統課堂的大學 生“思修”課中,文史類專業的學生在行為層面的獲得感得分最高,為4.14分,②相比 之下可以看出,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各個專業的學生在行為層面的教學效果均有顯著 提升。
    ①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②李媛媛.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獲得感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20.
    46
     
    表 3-6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意行導向專業類別差異
    卡方檢驗 描述性統計
    維度 Pearson 卡方 漸進 Sig. (雙側) 是否
    顯著 分組 人數 平均分 標準差
    哲學 11 4.55 .688
    歷史學 5 5.00 .000
    文學 87 4.59 .601
    藝術學 50 4.54 .542
    意志維度 .019 法學 113 4.47 .682
    經濟學 212 4.67 .508
    管理學 205 4.54 .645
    理學 42 4.60 .885
    工學 189 4.52 .794
    哲學 11 4.45 .688
    歷史學 5 4.80 .447
    文學 87 4.55 .643
    藝術學 50 4.54 .542
    行為維度 .068 法學 113 4.47 .682
    經濟學 212 4.67 .508
    管理學 205 4.54 .645
    理學 42 4.55 .803
    工學 189 4.43 .794
    第三,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強化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意行導 向。將知識維度、情感維度、意志維度、行為維度和獲得感總分作為檢驗變量,將政治 面貌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截取意志和行為兩個維度分析結果,由表3-7 可知,意志維度和行為維度總分均達到顯著水平,其F值分別為3.439*、2.892*,這說 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中的意志層面和行為 層面的獲得感,即其教學效果存在顯著差異。而后進一步通過 LSD 事后比較分析,發 現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意志維度和行為維度上的差異情況是一致的,均為中共黨員
    47
     
    高于共青團員高于群眾高于民主黨派。且與傳統課堂的大學生“思修”課相比,傳統課 堂的行為維度中,中共黨員的得分最高,為 4.16,民主黨派、共青團員和群眾的得分分 別為 3.86、3.92和3.96,其得分均低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修”課學生在行為層面 上的得分,由此可以推斷,混合式教學模式強化了不同政治面貌學生的“思修”課的意 行導向。
    表 3-7 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效果意行導向現狀政治面貌差異
    檢驗變
    政治面貌 單題平 LSD
    個數 平均數 均值 標準差 F值
    中共黨員
    意志維
    ( A )
    民主黨派 3 29.00 4.83 1.73
    ( B )
    共青團員 2 20.50 3.42 4.95 3.439* A>C>D>B
    ( C ) 820 27.97 4.66 3.33
    群眾( D)
    中共黨員 89 27.88 4.65 3.47
    行為維
    ( A )
    民主黨派 3 34.67 4.95 .58
    ( B )
    共青團員 2 25.50 3.64 10.61 2.892* A>C>D>B
    ( C ) 820 32.63 4.66 3.81
    群眾( D) 89 32.17 4.60 4.39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影響因素分析
    1.各影響因素會對該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產生正向影響
    為了分析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是 否顯著,以及兩者之間的緊密程度,本研究運用SPSS22.0進行相關性分析,其分析結 果詳見表3-8。從中可知,教師因素、學生因素與獲得感總分,以及其各維度之間對應
    48
    的 P 值<0.001說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與其影響因素之間具有 顯著性。此外,兩者之間相關系數均大于0.7,說明其關系非常緊密,由下表可知,混 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相關系數均大于 0.7,說 明兩者之間關系非常緊密,且均為正相關,因此可以說明,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都會對 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產生正向影響。
    表 3-8 該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與其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表
    相關性
    教師因素 學生因素
    知識維度 Pearson 相關性 .763** .773**
    情感維度 Pearson 相關性 .866** .840**
    意志維度 Pearson 相關性 .850** .861**
    行為維度 Pearson 相關性 .861** .858**
    獲得感總分 Pearson 相關性 .883** .880**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2.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影響機制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問卷由知識、情感、 意志和行為 4個維度構成,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量表 由教師和學生兩大因素構成,其中教師因素包括政治立場、職業信念和師生關系三個層 面,學生因素包括課程評價、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對線上課程的評價這五 個層面,本部分將把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的各個具 體維度作為基礎,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展開具體的分析。
    (1)影響因素各維度對總體教學效果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通過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摘要表 3-9 可知,在所有變量中,共有六個變量對總體教學 效果有顯著的預測能力,依次為“政治立場”、“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職業 信念”“師生關系”、“學習態度”。六個預測變量與總體教學效果這一依變量的多元 相關系數為0.925、決定系數R2為0.856,最后回歸模型整體性檢驗的F值為898.613
    (p=0.000<0.05)因而六個預測變量共可有效解釋總體教學效果85.6%的變異量。
    49
    將每個變量的預測能力由高到低進行排序,對總體教學效果預測能力最強的自變量 為“政治立場”,其解釋變異量為 76.8%;其次為“學習動機”,其解釋變異量為 7.6%; 其余四個自變量的預測力分別為 0.8%, 0.4%, 0.1%, 0.1%。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來看, 六個自變量的0值分別為0.384,0.278,0.178,0.172,0.058,0.043,且其均為正數, 表示其對于總體教學效果的影響均為正向影響。
    至此,得出 六個影響因素與總體教學效果之間的回歸方程式。 非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總體教學效果=3.526+2.948x政治立場+1.514X學習動機+1.192X學習興趣+0.798X職
    業信念+0.427X師生關系+0.302X學習態度
    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總體教學效果=0.384x政治立場+0.278X學習動機+0.178X學習興趣+0.172X職業信念
    +0.058X師生關系+0.043 x學習態度
    表 3-9 影響因素各維度對總體教學效果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摘要表
    自變量
    投入順
    多元相
    關系數 決定系
    數 R2 增加量 F值 凈F值 B Beta
    截距 3.526
    1.政治
    立場 .876 .768 .768 3016.552*** 3016.552*** 2.948 .384
    2.學習
    動機 .918 .844 .076 2456.438*** 440.993*** 1.514 .278
    3.學習
    興趣 .923 .851 .008 1734.412*** 46.263*** 1.192 .178
    4.職業
    信念 .925 .855 .004 1336.970*** 22.383*** .798 .172
    5.師生
    關系 .925 .855 .001 1073.782*** 3.909* .427 .058
    6.學習
    態度 .925 .856 .001 898.613*** 4.149* .302 .043
    50
    *** P<0.001 *P<0.05
    (2)影響因素各維度對知識維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運用逐步多元回歸法對八個影響因素與知識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通過表 3-10 可知,共有七個變量對知識維度有顯著得預測力,依次為“政治立場”、“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職業信念”“師生關系”、“課程評價”、“對線上課程的評價”。 七個預測變量與知識維度依變量的多元相關系數為0.805、決定系數R2為0.648,最后 回歸模型整體性檢驗的F值為237.847(p=0.000<0.05),因而七個預測變量共可有效解 釋總體教學效果 64.8%的變異量。
    將每個變量的預測能力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政治立場”這一因素對知識維度的預 測力最高,其解釋變異量為 55.8%;其次為“學習興趣”,其解釋變異量為 6.4%;其余 五個自變量的預測力分別為 1.3%, 0.7%, 0.2%, 0.2%, ,02%。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來 看,七個自變量的0值分別為 0.221, 0.211,0.171, 0.211,0.146,0.124,0.074,且其 均為正數,表示其對于知識維度的影響均為正向影響。
    至此,得出七個影響因素與知識維度之間的回歸方程式。 非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知識維度=1.334+0.328x政治立場+0.272X學習興趣+0.180X學習動機+0.189X職業信 念+0.206X師生關系+0.168X課程評價+0.509X對線上課程的評價
    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知識維度=0.221 x政治立場+0.211 x學習興趣+0.171X學習動機+0.211X職業信念
    +0.146X師生關系+0.124X課程評價+0.074X對線上課程的評價
    表 3-10 影響因素各維度對知識維度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摘要表
    自變量
    投入順
    多元相
    關系數 決定系
    數 R2 增加量 F值 凈F值 B Beta
    截距 1.334
    1.政治 .747 .558 .558 1151.604*** 1151.604*** .328 .221
    立場
    2.學習 .788 .622 .064 748.111*** 152.861*** .272 .211
     
    51
     
    興趣
    3.學習
    動機 .796 .634 .013 526.295[ P<0.001 *P<0.05
    (3)影響因素各維度對情感維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歸法對八個影響因素與情感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由表 3-11 可知,共有六個變量對情感維度具有顯著的預測力,依次為“政治立場”、“學習動機”、 “職業信念”、“學習興趣”“課程評價”、“師生關系”。六個預測變量與情感維度 依變量的多元相關系數為0.897、決定系數R2為0.804,最后回歸模型整體性檢驗的F 值為621.349 (p=0.000<0.05),因而六個預測變量共可有效解釋總體教學效果80.4%的 變異量。
    將每個變量的預測能力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政治立場”這一因素對情感維度有最 高的預測力,其解釋變異量為 72.4%;其次為“學習動機”,其解釋變異量為 5.7%;其 余四個自變量的預測力分別為 1.3%, 0.6%, 0.1%, 0.3%。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來看, 六個自變量的0值分別為 0.327, 0.212, 0.251, 0.143, 0.146, 0.147, 0.123,且其均為 正數,表示其對于情感維度的影響均為正向影響。
    至此,得出六個影響因素與情感維度之間的回歸方程式。 非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情感維度=1.608+0.667x政治立場+0.306X學習動機+0.308x職業信念+0.254x學習興 趣+0.274X課程評價+0.240X師生關系
    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52] 31.905*** .180 .171
    4.職業
    信念 .801 .642 .007 407.204*** 18.890*** .189 .211
    5.師生
    關系 .802 .644 .002 327.827*** 4.338* .206 .146
    6.課程 評價 .804 .646 .002 275.766*** 6.155* .168 .124
    7.對線
    上課程 .805 .648 .002 237.847*** 4.306* .059 .074
    的評價
     
    情感維度=0.327x政治立場+0.212X學習動機+0.251 x職業信念+0.143 x學習興趣
    +0.147X課程評價+0.123 x師生關系
    表 3-11 影響因素各維度對情感維度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摘要表
    自變量
    投入順
    多元相
    關系數 決定系
    數 R2 增加量 F值 凈F值 B Beta
    截距 1.608
    1.政治
    立場 .851 .724 .724 2395.188*** 2395.188*** .667 .327
    2.學習
    動機 .884 .781 .057 1624.433*** 236.137*** .306 .212
    3.職業
    信念 .891 .794 .013 1168.357*** 56.889*** .308 .251
    4.學習
    興趣 .895 .800 .006 910.596*** 29.096*** .254 .143
    5.課程
    評價 .895 .802 .001 733.840*** 6.156* .274 .147
    6.師生
    關系 .897 .804 .003 621.349*** 12.485*** .240 .123
    *** P<0.001 *P<0.05
    (4)影響因素各維度對意志維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歸法分析八個影響因素與意志維度間的關系。通過表3-12可知, 共有四個變量中對意志維度有顯著的預測力,依次為“學習動機”、“政治立場”、“學 習興趣”、 “職業信念”。四個預測變量與意志維度依變量的多元相關系數為0.898、 決定系數R2為0.806,最后回歸模型整體性檢驗的F值為946.658 (p=0.000<0.05),因 而四個預測變量共可有效解釋總體教學效果 80.6%的變異量。
    將每個變量的預測能力由高到低進行排序,“學習動機”對意志維度最有最高的預 測力,其解釋變異量為 72.2%;其次為“政治立場”,其解釋變異量為 7.6%;其余兩個
    53 自變量的預測力分別為 0.5%, 0.3%。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來看,四個自變量的0值分別 為 0.370, 0.317, 0.148, 0.129,且其均為正數,表示其對于意志維度的影響均為正向影 響。
    至此,得出四個影響因素與意志維度之間的回歸方程式。 非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意志維度=0.640+0.551x學習動機+0.666X政治立場+0.272x學習興趣+0.163x職業信 念
    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意志維度=0.370x學習動機+0.317X政治立場+0.148X學習興趣+0.129x職業信念
    表 3-12 影響因素各維度對意志維度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摘要表
    自變量
    投入順
    多元相
    關系數 決定系
    數 R2 增加量 F值 凈F值 B Beta
    截距 .640
    1.學習
    動機 .850 .722 .722 2374.115*** 2374.115*** .551 .370
    2.政治
    立場 .893 .798 .076 1800.659*** 341.310*** .666 .317
    3.學習
    興趣 .896 .803 .005 1239.419*** 24.407*** .272 .148
    4.職業
    信念 .898 .806 .003 946.658*** 14.247*** .163 .129
    *** P<0.001
    (5)影響因素各維度對行為維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歸法分析八個影響因素與行為維度間的關系。由表3-13 可知,共 有四個變量中對行為維度有顯著的預測力,依次為“政治立場”、“學習動機”、“學 習興趣”、“學習態度”。四個預測變量與行為維度依變量的多元相關系數為 0.910、 決定系數R2為0.829,最后回歸模型整體性檢驗的F值為1101.446 (p=0.000<0.05),
    54 因而四個預測變量共可有效解釋總體教學效果 82.9%的變異量。 將每個變量的預測能力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政治立場”對行為維度有最高的預測 力,其解釋變異量為76.1%;其次為“學習動機”,其解釋變異量為6.2%;其余兩個自 變量的預測力分別為0.5%, 0.2%。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來看,四個自變量的0值分別為 0.510, 0.275, 0.130, 0.065,且其均為正數,表示其對于行為維度的影響均為正向影響。
    至此,得出四個影響因素與行為維度之間的回歸方程式。 非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行為維度=0.328+1.244x政治立場+0.475x學習動機+0.276x學習興趣+0.144x學習態 度
    標準化回歸方程式如下:
    行為維度=0.510x政治立場+0.275X學習動機+0.130X學習興趣+0.065x學習態度
    表 3-13 影響因素各維度對行為維度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摘要表
    自變量
    投入順
    多元相
    關系數 決定系
    數 R2 增加量 F值 凈F值 B Beta
    截距 .328
    1.政治
    立場 .872 .761 .761 2897.634*** 2897.634*** 1.244 .510
    2.學習
    動機 .907 .823 .062 2113.460*** 318.983*** .475 .275
    3.學習
    興趣 .910 .827 .005 1454.701*** 25.147*** .276 .130
    4.學習
    態度 .910 .829 .002 1101.446*** 8.019** .144 .065
    *** P<0.001**p<0.01
     
    3.影響因素對教學效果的模型分析
    (1)影響因素對教學效果的路徑分析
    55 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中,根據前文理論假設模型的路徑圖,進行路徑分析,得 到其路徑關系圖 3-1,由圖可知,教師因素對教學效果的標準化直接效果值為 0.480,學 生因素對教學效果的標準化直接效果值為0.459,且兩者路勁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均達0.05 的顯著水平。
     
    圖 3-1 影響因素與教學效果的路徑關系圖
    (2)各影響因素對教學效果的模型分析
    ①教師因素
    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 修”課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領導者和發動者,要在教 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體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和學生心 理發展的特點,更新其教學方法,提升“思修”課的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緊跟時代發 展潮流,將其運用于大學生“思修”課程中,不僅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 能夠一改以往“完全灌輸式”的課堂風格,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本研 究通過教師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堂中的政治立場、職業信念、師生關 系這三個層面,來分析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由圖 3-2 可知,在這三個層面中,影響教 學效果的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職業信念、師生關系、政治立場。
    56
     
     
    圖 3-2 教師因素結構方程模擬圖
     
     
    表 3-14 教師因素結構方程模擬擬合指數
    X2/df RMSEA NFI RFI IFI TLI RMR
    2.312 .056 .980 .947 .981 .949 .011
    首先是職業信念。教師想要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首先自身需要履行好職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思政教師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的教師, 不僅需要有充足的專業知識,由于思政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具 備與其特殊性相符的,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能夠認同并且熱愛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以身作者,以自身的言行影響教育學生。以“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對‘教 書育人'有著深刻的使命感”一題為例,如圖3-3所示, 78%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感受 到教師對于“教書育人”的使命感,這就說明教師所擁有的強烈的職業信念可以感染大 部分的學生,且最終將會在教師的教學效果中體現出來。
    57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對“教
    書育人”有著深刻的使命感
    圖 3-3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對‘教書育人'有著深刻的使命感”題項餅圖
    此外,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由表3-15 可知,教師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 修”課中,體現出來的對學生的殷切期盼,以及對于思政課教學的熱情,授課的認真程 度,自身的思想修養與道德修養,都會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表 3-15 教師“職業信念”訪談內容整合表
    職業信念
    訪談內容 范疇
    老師在思修課中不僅僅是單純地教授知識點,同時也培養我們的思想品德,讓我 們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 沁亡曰護牛陸-J-
    思修課上我們學會了如何去嘗試新鮮事物、如何去解決問題和困難,我們需要提
    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擁有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希望學生德才
    兼備
    在學習中,老師引導我們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處理周邊的事。
    通過老師的講解、結合相關視頻、以及同學演講等多樣化教學,不僅有利于加深
    對知識的理解,也讓我感受到老師上課的熱情,能夠被感染 老師上課很投
    老師詳細且全面的向我們講述法律,講述如何與他人相處,讓我頗有收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聽的津津有味,調動了我的發言熱情,
    老師很優秀,她不只是在講課堂上的內容,更是在向我們展示她的人生閱歷,在
    其中,我能夠學到許多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 老師是學生的
    榜樣
    老師學識淵博,慈祥而善解人意,她總是用一種我最覺得舒適的方法講述這一節 課上的內容。
    課堂上,老師的一些話能夠激勵我。 有“教書育人”
    58
     
     
    老師讓同學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組成新的團隊,能夠培養我們團隊合作精神。 的使命感
    老師會包容大家各式各樣的觀點并加以引導和改進,這讓我感覺到我不僅僅是在 上課,也是在認識整個自己和整個世界。
    老師通過討論、提問等各種方式,提高了我小組合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問題 的能力。 熱愛教師
    老師講的很熟練、深刻,深入而淺出,啟迪同學們的思考,而選取的話題,也是 當今大學生十分關心的。 的職業
    其次是政治立場。思政教師必須擁有的最基本素養就是政治素養,這是由思政教育 的階級性所決定的。教師只有擁有正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場,能夠積極理解運用各種 黨中央的政策,才能更好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堅 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一題為例,由圖3-4可知,76%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感受 到教師較高的政治素養,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在線下課堂中運用更多貼近學 生生活的實際案例和時政熱點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在此過程中將正確的政治觀念傳授 給學生,學生不在是機械地聽政治觀念,而是在主動的討論中接受政治觀念,有利于提 升教學效果。
     
    圖 3-4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題項餅圖 此外,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由表3-16可知,教師在課堂中標所表現出的對社會主 義制度和道路的信仰,以及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崇,都會吸引學生更加熱愛和認 可大學生“思修”課所傳授的知識內容和理論體系。
    59
     
    表 3-16 教師“政治立場”訪談內容整合表
    政治立場
    訪談內容 范疇
    老師對中國精神的講授,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懷。 對社會主義制度和
    道路充滿信心
    老師告訴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知道“青年興則國家 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通過老師的講述,我知曉了我們應該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到
    了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老師對于優秀的精神與文化的講授,激發我為美好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 力量。 對中國傳統文化充
    滿喜愛
    老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述,讓我感到作為當代大學生,也必須明辨是 非。
    通過這門課程老師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的講述,我深刻了解到,我們 都應當做個有教養的人。
    最后是師生關系。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 一般情況下,教育者是這類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教育者沒有辦法做到言行一致、對學 生一視同仁、寬大仁慈,沖突就會不可避免,從而就會影響其教學效果。以“在課堂教 學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對學生很民主、很平等、很友善。”一題為例,由圖 3-5 可知, 80%的學生都能夠完全感受到思政課教師的平等和友善,這就說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思政課教師能夠很好地和學生進行溝通,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在線下課堂中能夠更 多地跟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有更多機會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即使是在線上平臺, 教師也可以跟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和教師之間會有更多的親密感,能夠更好地拉進 師生關系,有利于提升其教學效果。
    60
     
    ::
    ■3
    2
    ■1
    圖 3-5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老師對學生很民主、很平等、很友善”題項餅圖
    此外,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由表 3-17可知,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愿意和學生 交流,以及樂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的態度,都能夠拉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從而使 學生更容易融入課堂,提升教學效果。
    表 3-17 教師“師生關系”訪談內容整合
    師生關系
    訪談內容 范疇
    對于老師的問題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但每一次回答都有它的可取之處, 都能被尊重,這是讓我感受最深的。 教師平
    等友善
    老師的諄諄教導和循循善誘,讓我回答問題充滿了自信,即使答錯了,老師也會逐步 誘導我走向正確的道路。
    上課時老師的提問,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尊重每一位同學的看法
    老師也是一個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的人,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敢于去站起來反駁并發表
    意見,并且愿意針對學生的質疑進行交流討論 教師愿
    意和學
    生交流
    在老師設計的小組PPT發言時的課前準備,課上發言,課后總結,既讓我們了解了我 們負責的主題的具體內容,我們還通過在線下的互動,線上的相互反思,可以跟老師 互相討論,增進了關系
    老師經常會給我們很多指明人生道路的啟發
    老師通過展示真實案例,讓我們對此進行主題討論,進行頭腦風暴,在我們遇到瓶頸 的時候及時給我們點撥。 愿意為
    學生答
    疑解惑
    老師在課堂中,給我們講解了很多鮮活生動的案例,便于我們理解深奧的知識點
    61
     
     
    老師常常會用一個案例引入課堂的重要內容,這種方式對我們理解知識點和加深記憶 很有幫助
    ②學生因素
    根據兩個影響因素的模型圖可知,學生因素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 課教學效果的影響是最大的,根據已有研究推測其原因,思修課能否滿足大學生的主體 需求,是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能否提升的關鍵。學生內在精神世界發展的需要與 滿足其需要的方式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矛盾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要想提升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就要不斷創新各種上課方式,來滿足學生精神 世界發展的需求,因此,混合式教學在大學生“思修”中的應用,很好地改變了以往“思 修”課的面貌,更加容易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學生因素對于其教學效果 的影響就會相對顯著。本研究通過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堂中的 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對線上課程的評價、學習興趣、課程評價這五個層面,來分析對 其教學效果的影響,由圖 3-6 可知,在這五個層面中,影響教學效果的程度從高到低依 次為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課程評價、對線上課程的評價、學習態度。
     
    圖 3-6 學生因素結構方程模擬圖
     
     
    表 3-18 學生因素結構方程模擬擬合指數
    X2/df RMSEA NFI RFI IFI TLI RMR
    2.286 0.011 .975 .960 .977 .963 .017
     
    首先是學習動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學生并不是“腦袋空空”的個體,而是在基礎
    知識的前提下,參與到“思修”課中,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實際需求,對知識進行取
    62 舍。以問卷中題Bel “在課堂教學中,我希望在這門課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從而能夠獲 得獎學金。”和題Be3 “在課堂教學中,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開闊我的知識 面,能提高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題為例進行比較分析,由圖3-7可知, 大學生在混合式教學的“思修”課堂中,更多的是希望能夠學習相關知識,提升自身的 能力,而對于得到獎學金這一學習動機,相對而言正在逐步弱化,這就說明在混合式教 學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動機正在從功利轉向學習知識。
    Bel和Bc3題項選擇比較
     
     
    圖 3-7 Bc1 和 Bc3 題項選擇比較
    此外,通過與學生交流之后,由表3-19可知,學生學習大學生“思修”課的動機 更多的是能夠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并且通過學習知識點提 高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對其未來的專業課學習和就業產生幫助。
    表 3-19 學生“學習動機”訪談內容整合表
    學習動機
    訪談內容 范疇
    通過半年對“思修”課的學習,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使我的思想水平有了提高。 提高思想道德修
    美匕比律等美
    通過這學期的學習我感受到學習這門課使我有很大的收獲。在課上我們學習了 樹立理想、修養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這在提高了我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同時也提 高了我的法律素養。
    思修就是這樣一門課,看似什么沒有獲得確切的知識,卻提升了我們對于思想 價值的認同感,讓我們初步了解了很多看似平常的問題都有它背后所應該遵從 的法律 養與法律素養
    學習課程之后,我更加關注各種社會問題和國家問題,并且能夠針對問題進行 思考。 開拓知識面,提
    高分析解決問題
    63
     
     
    我更加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思考。 的能力
    提升了個人的思想覺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在國家問題上決不含 糊,在社交問題上要正確對待,各種不同的章節引人思考,也利于我們自己的 成長
    與老師互動能夠訓練我們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幫助我們從高中生邁向真正的大
    學生,這對我們未來的大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對未來的學習和
    就業產生幫助
    思修課雖然不會像專業課那樣子傳授技能,卻真正的授我以漁。
    獲得高分幫助拿
    到獎學金
    其次是學習興趣。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最為迅速,在此期間,大學生求 知欲旺盛,認知能力增強,情感活動豐富,因此這個時期的他們興趣愛好會比較廣泛, 對任何事物都會擁有好奇心。因此學習興趣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 的教學效果也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以問卷中題Bb2“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上課風格 能夠吸引我。”和Bb3 “在課堂教學中,課程的內容本身能夠吸引我。”為例進行比較, 由圖 3-8 可知,對于學生來說,老師的上課風格相較于課程內容本身,更能夠吸引學生。
    “思修”課中有些知識晦澀深奧,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學生很難從內容本身感 受到樂趣,但是在混合式教學的模式中,教師可以才去多種教學方式,特別是在線下課 堂,教師可以利用主題討論、搶答等環節,加上教師的個人魅力和獨特的上課方式,較 容易吸引學生認真聽講,從而提升其教學效果。
    Bb2和Bb3題項選擇比較圖
     
    Bb2 Bb3
     
    圖 3-8 Bb2 和 Bb3 題項選擇比較圖
    64
     
    此外,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之后,由表3-20可知,除了教師輕松且平易近人的上 課風格能夠使學生對“思修”課產生興趣之外,學生對于能夠對他們現階段產生幫助的 知識點,也會產生學習的興趣,且通過混合式教學這種特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 中進行討論,也能夠間接地讓學生感受到“思修”課的有趣之處。
    表 3-20 學生“學習興趣”訪談內容整合表
    學習興趣
    訪談內容 范疇
    像課上的小組討論話題,有聚焦一些當代大學生痛點,比如“大學生空心病”,因為真
    的是個大學生都很有感受,就會很想要和大家一起去討論,去了解這是不是有解決辦法,
    也是通過這種途徑自己去到達通透的理解好好學習真正意義的高度。還有一些小組話題 這是一
    關于法律,關于名族精神等等,先通過小組的比較青澀的想法便于理解跟上,后有老師 門有趣
    升華一下,便于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學到蠻多的。 且有意
    思修課的內容涵蓋廣,且授課形式新穎。 義的課
    這門課對我很有幫助,每一節課都能夠學會很多知識和道理,有時候想不明白的問題在
    課堂上都不經意間被解決了
    我覺得老師講課非常和藹親切,就沒有給人一種距離感。
    老師講課比較生動也有內容。 老師的 上課風 格能夠 吸引我
    老師采用小組制作PPT并演講的方式,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老師便組織大家進行了小組討論,鼓勵大家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課堂交給了我們學
    學習思修課有助于學到做人的道理。 課程內
    這門課不僅讓我學習到了法律與道德知識,更讓我懂得了如何充實的生活,如何過有意 容本身
    義的人生。 能夠吸
    這門課讓我知道如何去認識自己,讓我擁有更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引我
    再次是課程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結合學生的思 想發展水平和現實需求,經過教師篩選之后,將思想政治信息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因此 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應當是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以“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在大學 一年級開設這門課程是必要的”一題為例,由圖3-9可知,有76%的同學完全認可大學 生“思修”課的開設, 19%的同學對其開設的必要性也是比較認可,只有 5%的學生認
    65
    為這門課的開設有欠考慮,這就說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下,大學生“思修”課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能夠為大部分學生所接受,增加學生對于“思修”課內容 的認同,從而更容易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
     
    圖 3-9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感受到在大學一年級開設這門課程是必要的”題項分析圖
    此外,通過與學生交流之后,由表 3-21可知,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 更容易從課堂中感受到開設大學生“思修”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學生們對“思修” 課本身的內容也有了改觀,認為其實能夠真正拓寬知識面的課程,而不是單純地對他們 進行灌輸知識點。
    表 3-21 學生“課程評價”訪談內容整合表
    課程評價
    訪談內容 范疇
    在學習思修課之后,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對法律的認知,對成長的認知,尤其是對自己
    的認知,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拓寬知
    識面
    這門課程教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擁有了更豐富的知識面。
    通過這半年對思修的學習,拓寬了我的知識面。
    在思修課的學習上收獲了很多,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只是學習表面的東西,我們要透 過事實看待知識點的深層意義,不能流于表面。此外,我還學習到了如何讓人生更有意 義,讓我感受到這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 學生眼 中“思 修”課 的重要 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科,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我對思想政治的 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意識到思想是一個人的基礎,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正處于思想發
    66
     
    展的良好時期,思修這門課剛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拓思維,形成正確的思想修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我認為非常適合大一新生來學習,此時的我們正處 于半只腳踏進社會的狀態,對很多社會上的事情都是一知半解。這門課程教會了我們應 該如何為人處世,人的道德底線應該是怎么樣的,并且教會了我們該怎么樣做好自己, 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做事沖動幼稚且不深思熟慮,進入大學的我們更應該學會處世不驚 和隨機應變,不可再像從前那樣只顧著學習,而忽略了很多方面的東西。 學生眼 中“思 修”課 的 必 要 性
    思修課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它幫我們塑造良好的思想。
    思修課為我們大一新生在大學里如何更有意義地學習和生活指明了方向。
    第四是對線上課程的評價。在混合式教學中,線上課程的作用主要是傳授學生“思 修”課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線上課程起到了“基礎課”的作用,對于其教學效果的 提升處于關鍵地位。以問卷中“我覺得通過線上課程,我能夠學習到該課程的相關內容” 一題為例,通過圖3-10 可知,有73%的大學生認為非常符合, 20%的大學生認為比較符 合,僅有剩下 7%的大學生認為該說法并非符合他們的真實情況,這就說明,在混合式 教學的模式中,大部分的學生在線上的“思修”課堂的學習效果還是比較高的,可以從 中學習到相關的基礎知識,從而為線下課堂的討論奠定基礎,這也說明在大學生“思修” 課中應用混合式教學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我覺得通過線上課程,我能夠學習
    到該課程的相關內容
     
     
    圖 3-10 “我覺得通過線上課程,我能夠學習到該課程的相關內容”題項餅圖
    此外,通過學生對于線上課程的反饋,由表3-22可知,盡管混合式教學能夠提升 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其線上課程仍舊存在諸多阻礙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如線上課程 的質量依舊有待提高,線上教師的講解過于平淡,線上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線上平臺 操作存在問題,線上課程的時長不合理等問題。
    67
     
    表 3-22 學生“對線上課程的評價”訪談內容整合表
    對線上課程的評價
    訪談內容 范疇
    有一部分就是視頻內容太過單調導致的,很多視頻內容都是一個老師從頭到尾講知識, 就像念稿子一樣,很枯燥,引不起學生的興趣。 線上課
    程質量
    選擇優秀資源、分章節呈現是非常必要的。
    課后作業在完成后看不到正確的答案與解析,讓我們很難從錯題中學習整理出新的知識
    點,所以應該在出項錯題后,能夠有相應的錯題分析會更好。
    線上課堂是課本上基礎的內容,作為線下課的補充,但線上課堂的內容多但較為無趣
    線上授課老師講課也很細致。 線上教 師講解 情況
    線上課程教師無法像線下一樣全面監督,而且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會大幅度減少。
    希望老師能夠在視頻之前上傳本章節的文檔資料,更方便學生可以適時了解視頻內容。
    可能有的同學會在最后幾天狂刷課,我認為平臺應當及時在不同時間點對進度不夠的同 學發放通知,或是制定每天的學習額度,避免學生將課程集中在幾天刷完而沒有學習效 果。 線上學
    習效率
    學生進行“線上學習”會大幅減少聽課的效率,因為周圍沒有一點兒上課的氛圍,學生
    不能像在課堂上一樣很好的吸收消化知識,老師無法時時了解學生上課情況。
    線上學習系統并不完善。線上學習的課程統一放出,讓同學們感到恐懼,會因為不知道
    視頻總量而盲目趕進度,深怕自己不能看完線上課程。
    學習通軟件無論是手機端還是電腦端都十分死板,很多時候連鼠標移開視頻的界面,視 頻都會暫停。 線上平
    厶錦化
    電子化教材不利于學生做筆記 臺操作
    視頻長度在十幾分鐘左右,十幾分鐘可以較為豐富,全面的把當節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 表達,時長適當的線上教學視頻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集中思想的去 學習,記憶本節課的內容。 線上視
    頻時長
    課堂盡量避免教師“一言堂”,教師講授時間不宜過長(一般 15 分鐘左右),盡量與 學生互動,讓學生連麥發問、練習、反饋、展示。
    我認為如果一個視頻的長度可以再調整短一點,大家就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來看視頻,
     
    68
     
    看視頻的動力也會強一些,效果應該也會更好
    第五是學習態度。在大學生“思修”課的學習過程中,好的學習態度能夠影響學生 在“思修”課中的知情意行,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在課堂教學中,我一般都 能積極參與到這門課的課堂活動中去”一題為例,由圖3-11可知,有 68%的學生可以 完全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25%的學生也是比較認可這種說法,只有 7%的學生對于課 堂活動的參與度較低,表明大部分的同學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大學生“思修”課堂中, 能夠以認真或是較為認真的態度去學習,這對其教學效果有些積極正向的影響。
     
    圖 3-11 “在課堂教學中,我一般都能積極參與到這門課的課堂活動中去”題項分析圖
    此外,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由表 3-23 可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 “思修”課堂 多了很多不同以往的因素,如課堂討論,搶答等,這些新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課 堂,學生也會更主動積極地參加課堂活動,以及更加認真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內容, 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表 3-23 學生“學習態度”訪談內容整合表
    學習態度
    訪談內容 范疇
    積極學習線上的視頻講解,在課堂中完成PPT演示講解,參加學生分小組討論話 題,提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積極參加課堂
    活動
    在我們小組講解前,小組成員們友好分工,分工明確合作愉快,而且同學們制作
    的 PPT 從畫面制作到選取例子都更符合我們同齡人的口味。
    老師拋出疑問,同學們用積極的回答表明自己的立場。當然,問答也并不僅僅局
    69
     
    限在師生中,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有互相問答。
    每章學習之后會對課程進行總結,更加方便期末的復習 認真完成老師
    積極完成每次的PPT分享 布置的任務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1.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升
    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量表中的知識維 度平均分為 4.60 分,總體來看分數很高,但是跟其他三個維度的分數相比,其分數是四 個維度中最低的,說明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中,對于知識的掌 握依然有待加強。以知識維度題項A1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讓我對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新時代有所了解。”為例,其分析情況詳見圖 3-12,該題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該屬于 基礎題,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完全掌握該知識點的學生僅有 33%, 27%和20%的學生 對于該題的回答是“比較符合”和“一般符合”,意味著該部分學生對于該知識點存在 模糊的地方,還有 20%的學生對該題基本上是比較不理解或者是完全不理解的,以上數 據說明其實超過半數的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的基礎知識還是 存在漏洞的。由以上數據分析推測,在混合式教學的模式中,學生在線上平臺上對基礎 知識進行自習,這就說明學生在線上學習的效率較低,部分同學的學習自主性較差,可 能存在“刷課”的現象,只是將完成線上學習時長當成任務,而不是真正在進行知識的 攝入。在訪談中部分學生提到:
    線上課沒有很好的監督措施,只能通過一系列數據反映情況,一部分同學不能很自 覺的認真完成視頻觀看及課后習題,線上授課的時間安排在周六早上更是有很多同學不 愿意在這個時候起床學習,因此草草對待網課,甚至可能在期末才開始所謂的“刷”網 課,這樣顯然是沒有效果的。(經濟專業大一學生)
    自制力不夠的學生很容易在進行線上學習時走神或者是做自己的事情。(漢語言文 學專業大一學生)
    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監管難度增大,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很低。(法學專業大一學生)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學生訪談推斷,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重視 程度依舊不夠,對于“思修”課學習的刻苦程度也不及專業課,如何提升線上學習的效
    70
    率,強化學生對于“思修”課的重視程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真正能 夠投入自主學習之中,使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Al: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 讓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 代有所了解。
     
     
    圖 3-12 “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解”題項分析餅圖
    2.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思修”課知識點與學生實際密切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混合式教學的線上課堂中,存在無法將知識點與學生實際建立聯系的問題。首先, 通過比較A1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讓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所了解。)、 A2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對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等問題有了正確的了 解。)、A3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讓我知道到堅定的理想信念對于人生的重要性。) 三道題各個選項的選擇人數,詳見圖3-13,我們可以看出,對于A2和A3兩題的理解 比較到位的人數多于A1,由此我們可以發現,A2和A3的題目是有關于人生觀和理想 信念的,大一的學生們剛進入大學,很多學生會處于一個迷茫的階段,對于接下來的人 生會有很多疑問,因此學生們對于這些更加貼近自身實際需求的知識點,會更加容易產 生共鳴,而對于 A1 的知識點,雖然其屬于基礎知識,但是其內容距離學生的日常生活 有些距離,學生對其更容易產生枯燥感,因此這個知識點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也會下降。 在訪談中部分學生提到:
    線上課程主要都在闡述書中知識點,有些許枯燥乏味。(歷史學專業大一學生)
    71
     
    其次,混合式教學無法在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和學生實際之間架起橋梁,運用的 部分案例較為陳舊,學生無法產生共情心理。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 學效果問卷中,情感維度的獲得感總分是四個維度中最高的,為4.67分。這說明,通過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學習之后,大學生對“思修”課中的知識點在情 感上還是比較認同的,換言之,在學習這些知識點之后,比較能夠讓他們產生共情,使 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到底應該樹立怎么樣的人生觀,同時也會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思 想,提升他們對于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認同。但是在進一步分析數據就會發現, 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知識點的認同度,還是存在一定提升空間。如針對B3 (通過本 課程的學習之后,我對中國夢和自己的青春之夢充滿向往之情。)的分析,詳見圖3-14, 我們可以得知,有 70%的同學選擇的是“完全符合”,但是也有剩下的 30%的同學對于 該題項或多或少存在些許的不贊同,這就說明對于中國夢和自身的青春之夢的向往之情 有部分同學依舊是無法共情的。在訪談中部分學生提到:
    網課可以給我們看看一些更貼近時代特色和新聞的教學視頻,而不是單單地聽著視 頻中那些年代久遠的事例。更富有時代的特色也能夠讓我們緊跟時代的腳步,對這個時 代有更充足的了解,也能夠讓我們自己做出一些順應時代的改變。(歷史學專業大一學 生)
    72
     
    B3: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對中國
    夢和自己的青春之夢充滿向往之情。
    ::
    ■3
    2
    ■1
    圖 3-14 “對中國夢和自己的青春之夢充滿向往之情”題項分析餅圖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運用混合式教學中 線上課程的資源和線下課堂的討論時間,將一些深奧抽象的知識點,盡可能地和學生的 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行講解,提升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一些較 為抽象的知識點的情感認同度,也是我們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方向。
    3.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的線上課程趣味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大學生“思修”課的有些知識點會比較抽象,學生只是通過線上視頻來學習基礎知 識點,對于抽象的概念還是無法理解,且趣味性不夠,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 過對比情感維度不同題項的答題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不同的題目學生的情感認同 度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通過比較B4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為自己是中華民族 兒女而自豪。)和B6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感到社會主義道德比資本主義道德 進步。)這兩道題各個選項的選擇人數,詳見圖3-15,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于B4的 情感認同度會更高,而對于B6題項的問題,就會有更多的同學無法在情感上產生認同,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大學生更加容易對于一些淺顯易懂的話語產生情感共鳴,而面對一 些比較疏遠抽象的名詞的時候,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就會較為困難。在訪談中部分學生提 到:
    線上課程多是以錄播形式,比較冷冰冰的傳播知識,缺失趣味性,可在課程之間增 加一些小小的互動來提高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對于老師上課的內容,可以增加多樣性。 不必要照著課本內容原樣復述,可以增加一些課外內容,將內容以圖文等形式插入視頻 之中,吸引學生的興趣。(法學專業大一學生)
    73
    錄播的課程也不夠有趣,學生的注意力很難時刻在課程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一 學生)
    因此,在利用混合式教學進行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線 上學習平臺的優勢,使線上線下的課程能夠淺顯易懂,化難為簡,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 過程中,更容易在情感層面上認可它,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B4、B6各選項選擇人數比較圖
     
    圖 3-15 B4、 B6 各選項選擇人數比較圖
     
    4.學生無法將知識點進一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混合式教學雖然能夠提升學生在“思修”課中的學習效果,從意志維度的獲得感分 數相對較高可以看出,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的學習之后,能夠 較好地將情感認同進一步深化,形成自己的意志。但是,通過分析每個題項的具體數據, 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意志堅定程度還是有待加強的。例如,如圖3-16所示,通過 C5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立志要成為一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題項,我們 可以得知,有 72%的學生是完全認可該說法的,但是依然有 28%的同學對該說法存有疑 慮,因此對此無法完全認可。對于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學生在學習課程之后,沒有進 行相應地鞏固,因此對于知識點遺忘較快,因此對于知識點的內化程度有限,僅限于情 感上的認可。在訪談中部分學生提到:
    線上課的內容非常的豐富,但是往往會出現學習之后很快遺忘知識點的情況,為了 更好的讓同學們復習,建議可以在每課、每章、課程的最后,放上整理好的知識點,可 以讓同學們在線上平臺學習過后,對所學內容有一個系統的回顧,也方便同學們進行復 習。(日語專業大一學生)
    因此,對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修”課中,我們要如何在意志層面使學生由
    74
     
    淺入深的內化于心,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利用混合式教學,使同學們在學 習知識并且在情感上認同之后,能夠更好地內化于心,使我們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C5: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立
    志要成為一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圖 3-16 “立志要成為一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題項分析餅圖
    此外,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更加側重于提升學生課堂中的學習效果,但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僅僅只在課堂之中進行,即使是在課后,學生也要能夠將所學知識運 用于生活、學習和工作之中。由上述分析可知,行為維度的平均分處于比較高的水平, 說明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之后,能夠將部分知識點內化最終通 過行為表現出來,但是單獨分析各個題項,能夠發現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點上還是存在 不足之處。如D3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會在具體的學習、生活之中實踐愛國主 義精神。)的具體分析如圖3-17所示,我們可得知69%的同學在學習之后可以在現實 生活中將愛國主義通過行動表現出來,但是依然有31%的同學,在行為上做的是不夠的, 根據數據推測,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學生可能會無法理解如何將這種知識點轉化為 行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線下課堂的討論,使學生對一些有距離感的知識點更加了解, 并且最終外化于行,是本研究的最終落腳點。
    D3: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我會在具
    體的學習、生活之中實踐愛國主義精神。
    ::
    ■3
    2
    ■1
    圖 3-17 “在具體的學習、生活之中實踐愛國主義精神”題項分析餅圖
    75
    四)結論
    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探索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現狀、 影響因素、存在問題,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整體而言,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中學生的教學效果總體呈 良好情況:混合式教學可以提升不同專業和不同政治面貌學生的“思修”課教學效果; 其可以強化不同專業和政治面貌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的情感認同;其可以強化不 同專業和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在進行大學生“思修”課學習之后的意行導向。
    第二,就其影響效果而言,各個具體的影響因素均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 修”課的教學效果產生正向影響:首先是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均會對其教學效果產生正 向影響;其次,“政治立場”、“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職業信念”“師生關 系”、“學習態度”這六個因素均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總體教學效果 產生正向影響;“政治立場”、“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職業信念”“師生關 系”、“課程評價”、“對線上課程的評價”這七個因素均對其教學效果中的知識維度 產生正向影響;“政治立場”、“學習動機”、“職業信念”、“學習興趣”“課程評 價”、“師生關系”這六個因素均對其教學效果中的情感維度產生正向影響;“學習動 機”、“政治立場”、“學習興趣”、“職業信念”這四個維度均對其教學效果中的意 志維度產生正向影響;“政治立場”、“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這 四個維度均對其教學效果產生正向影響。
    第三,就其影響機制而言,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會相互作用,并且最終共同作用于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首先,在教師因素中,對其教學效果 的影響從高到低依次是職業信念、師生關系、政治立場;其次,在學生因素中,對其教 學效果的影響從高到低依次是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課程評價、對線上課程的評價、學 習態度。
    第四,目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存在的問題仍有:學生在 該模式中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加強;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中的知識點與 學生實際的密切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修”課混合式教學線上課程的趣味性 有待進一步加強;在該模式下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內化有待進一步強化。
    76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提升路徑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針對大學生所面臨的一些思想道德問題和法 律問題,對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進行引導,以此來提高大學生 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素養。針對在上述研究中所得出的研究現狀和提出的問題,以及 結合影響該課程教學效果的因素,根據混合式教學所遵循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政治教育學 原理的理論體系,本研究就此對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提出以下幾點提升路徑。
    (一)突出教師主導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認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師對思想 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起到關鍵作用。教師對課堂的主導性越強,越能夠更好地履行其思 政教師的職能。而履行好職能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素質,思政課的特殊性 決定了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充分地專業知識,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用自身的思想和行 為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因此,本文從教師的政治素養、職業信念以及師生關系三個方面, 提出以下幾條路徑,來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
    1.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
    通過對影響因素的分析,以及結合對學生的訪談可知,學生會在課堂中感受到教師 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素養是思政課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是思政課教師在課堂 中的政治信念、政治觀點、政治立場的綜合表現。首先,“思修”課教師必須要有堅定 的共產主義信念。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擺脫僅僅講解什么是“共產主義理想” 的方式,其可以通過討論各種時政新聞熱點,讓學生在實際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更深刻地 了解共產主義信念和遠大理想。其次,教師需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在混合式教學模式 下的思政課堂,學生作為生長在信息技術時代的新青年,對于網絡信息的搜索和獲取可 能會優先于思政課教師,因此學生所汲取到的信息魚龍混雜,教師在課堂中必須用堅定 的政治立場,與黨中央的政策精神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在課堂中更好地發揮其主導作 用,防止學生被錯誤信息和思潮“帶跑偏”。如教師在講解“人生觀”這一章節時,就 需要幫助學生擺脫網絡上諸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潮,要教導學生去
    77
    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積極思考人生的意義,特別是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對于 前路比較迷茫,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防止在大學期間碌碌無為,一事 無成。再次,教師需要擁有較高的政治水平,在跟學生討論各種社會熱點時,教師要能 夠從實際出發,明辨是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種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原理。 如教師在講解“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這一節內容時,就可以結合時事新聞,告知學 生網絡暴力的危害,大家都需要遵守網絡道德,每位同學在享受網絡的同時,也要做到 加強網絡自律的義務,用自己的力量促進網絡的健康和諧。最后,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 政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 清醒和政治覺悟,對于各種政策觀念,教師自身要做到真信、真懂、真用。因此教師在 幫助學生理解各種方針政策的過程中,需要將枯燥深奧的政策,以最簡單直白的方式講 解清楚,以理服人,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如教師在講解“依法治國”時,就可 以結合思維導圖厘清十六字方針之間的關系,再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講解,將書本上的文 字轉化為生動的圖片或是視頻,便于學生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2.深化教師的職業認知
    通過對影響因素的分析,結合學生的訪談內容,可以得知,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 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愛,并為之感染。因此,思政教師必須要具備足夠的職業素養。首先, 思政教師必須要熱愛思政政治教育事業。只有教師自身對思想政治教育擁有高度的認同 感,才能夠以更加認真負責的態度完成其教育工作,在混合式教學的新模式下,教師需 要花時間去適應和學習信息技術,需要去思考怎樣將該教學方式與思政課更好地融合, 認真負責地備好每一次課,讓學生能夠在新模式下耳目一新,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思 政課的教學效果。如教師在進行對“什么是理想信念”這一節進行備課時,不僅要在線 上課堂中上傳相應地基礎知識課程,還可以穿插一些實際的問題,如“你認為理想與空 想的區別是什么”等,激發學生思考,并且可以在線下課堂中結合案例和學生進行討論, 更好地將線上課程與線下內容結合起來,提升教學效果。其次,思政課教師需要以身作 則,發揮其為人師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不僅要做“經師”,更要做好“人師”, 在授課過程中,其嘉言懿行都要成為學生的楷模,以此來引導學生向正確道路發展。如 教師在講解“向上向善,知行合一”這一節內容時,就需要結合社會道德楷模的例子, 也可以結合身邊人和事,或是自身的例子,來教導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教師
    78
    還可以組織社會實踐課,帶學生體驗志愿活動,并請學生代表進行感悟分享,親身體驗 之后,學生會對知識點產生新的感悟。再次,思政課教師需要對教書育人有著深刻地使 命感。不能只是把思政課教師當成一份謀生的工作,在講好專業知識之外,要能夠具備 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要能夠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課堂以及教學工作保有熱情,以此 來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氛圍之中,提升思政課的聽課效果和教學效果。 如教師在講解“中國精神”這一部分時,可以結合知識點,拋出問題請同學進行思考, 如“對于中國精神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等,以講故事的方式代替講知識的方式,一 方面提升學生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營造積極討論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真正地 進入課堂。
    3.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結合對學生的訪談,可以推斷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可以 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更好地提升其教 學效果,不僅能夠使學生用更加積極熱情的心態對待“思修”課,還能夠使教師的教學 步驟順利開展,使教學目的能夠輕松愉快地實現,最終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混合式教 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不同于以往的思政課,其要求在課堂中,師生必須處于平 等地位,且兩者必須相互尊重,教師不能夠居高臨下的指導學生,他們的關系應該轉變 為“同一個戰壕里的伙伴”。因此,首先,教師需要擁有良好的思想作風。思政課教師 需要具備公正民主平等的良好作風,做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教師可以指出學生的不 足,但是也要虛心采納學生給予教師的建議,使雙方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從而提升教 師的教學效果。如學生在進行 PPT 講解時,教師需要對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進行公平公 開的點評,一視同仁。其次,教師需要關愛自己的學生。只有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 關系才能夠拉進,師生之間能夠產生親密感和信任感。如教師在線下課堂與學生進行討 論,或者請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時,教師要仔細聆聽學生的回答,并且鼓勵學生作答,讓 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再次,教師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混合式教學的思政課堂中, 互動的是基礎,教師在線下課堂與學生的探討交流都是提升教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 教師要防止“學生圍著老師轉”的情況,要做到師生之間進行平等探討。
    79
    4.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內容
    首先,在以往的教學中,“思修”課的重點會落腳于教師所傳授的內容和教法,其 往往會忽略學生需要擁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但是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更改 曾經單純的灌輸式教學,需要根據線上學生所反饋的問題或者問題進行備課,在線下課 堂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有思想碰撞的“思修”課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用問題引 導整個課堂的進程,教師在不斷拋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進行思考的過程,多多 運用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發表觀點的方式,增強“思修”課的互動效果。其次,教師可 以在線下或者線上課程的授課中加入更多的短視頻,豐富課程資料,將學生從課本和 PPT 中解放出來,緩解學生長時間對著文字的疲勞感。再次,思政課的教育內容是參照 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社會要求,有選擇地進行設計。因此,教師在選擇相關時政熱點 對課本內容進行補充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所選內容必須要與社會發展方向一致, 能夠反映黨和人民的意志,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夠選擇一些低俗或者嘩眾取 寵的社會娛樂新聞,這樣子僅僅只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已。同時,在選擇材料時也 需要注意,不能夠選擇一些已經過時的新聞,因為思政教育的內容需要與時俱進,立足 現實、面向未來的內容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二,在選擇補充內容時要 注意其針對性和可接受性。要選擇學生所真正需要的教學內容,因為思政教育的最終目 的是要滿足學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只有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形成積極的導向作用;同 時,選擇的內容不能太過于“高大上”,要從學生的思想熟度出發,以“最近發展區” 為目標,選擇學生可以接受的內容,更好地促進學生將書中知識轉化為其自身意志,從 而提升教學效果。第三,教師在選擇內容過程中,要注意內容的整體性、協調性、層次 性。馬克思主義原理認為,當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將前后的知識融會貫通,并不是學一節,扔一 節,而是在學習后面的知識點時,要幫助學生回憶并且運用之前所學的知識點,使學生 能夠意識到,所有的知識點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這樣子學生才能更好地應用所 學知識,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總而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 意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即使這不是他們所謂的專業課,但是這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 程,在學習過程中,這門課能夠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并且能夠對他們的未來學習生活提 供思想上的指導和幫助,使思政課產生現實意義。
    80
    (二)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以學生為中心”是混合式教學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因此,必須要重視學生的自 覺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認為,學生并不是只能聽從教師安排的,完全被動的個 體,其實學生是作為有感情、有思想地個體參與到思政教育活動中來的,且在大學階段, 學生的思維活躍、情感激烈,主體意識增強,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以及興趣愛好, 主動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因此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舍棄曾經強硬灌輸的 方式,轉而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自覺參與到思 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去,這樣一來,不僅達到了混合式教學所要求的師生互動原則,也 能夠更好地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1. 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
    根據數據調查顯示,學生對于大學生“思修”課知識的掌握不夠充分,由此推測, 原因在于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高,導致線上基礎知識教學的效率不高。因此,在混合式 教學模式的“思修”課中,一定要提升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首先,學生要確定合適的學 習目標。對于大一新生來說,對于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都還處于一個迷茫的階段,可能會 導致其不知道接下來需要“學什么”以及“怎么學”,因此,大學生必須在上課之前, 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才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其 次,學生需要提升自己的學習計劃能力。由其是針對線上課程學習,要根據線下課程的 學習進度進行學習,不能將所有的課程內容壓縮到最后一周進行學習,一方面會導致學 習很匆忙甚至無法完成學習內容,從而導致“刷課”這種渾水摸魚的情況出現;另一方 面會導致線上課程的內容無法與線下內容更好的結合,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再次,學 生需要提升資源選擇的能力。在混合式教學中,學生需要在自主學習的時間段進行資料 搜集和閱覽,擴展自己的知識面。但是,學生需要能夠鑒別資料的優劣,在查閱相關資 料的過程中,不能受一些歪風邪氣的影響,選擇正確的內容和教師以及同學進行分享, 做到真正地優質資源共享,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2. 端正學生學習價值觀
    根據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的分析可知,學生
    81
    的學習效果好壞,會受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且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學習態度相對較 好的學生,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而學生正確的學習價值觀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 態度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因此,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首先,學生需要知 曉,線上教學并不是無人監管的學習區域,線上學習是線下課堂的前提,如果線上的基 礎知識點無法掌握,那將會影響線下課堂的討論,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因此,在線上課 堂中,學生需要端正其學習態度,認真學好基礎知識點。其次,學生需要意識到“思修” 課的重要性,雖然它不是專業課,但是它是一門必修課,通過對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思想 上的指導。再次,學生需要樹立積極的學習動機。學生需要明白學習“思修”課的正確 意義,而不是僅僅為了得到高分,或者是爭取獎學金這樣功利的目的進行學習。
    3.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根據課堂觀察可以得知,在混合式教學的“思修”課中,學生不在是被灌輸知識的 對象,而是主動學習知識的主體,能夠進行實時思考。因此,學生必須改變以往的學習 方式。首先,學生需要養成線上預習的習慣。線上課程是對每一節基礎知識點的梳理, 只有將基礎知識點全部掌握,才能在線下課堂中進行有內容和思想的討論,也有助于學 生更好地進行思考。其次,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線下課堂討論以及小組 PPT 分享之前,學生需要自行去查閱資料,并且將資料轉化為自己的思考,最終在課堂 中分享,因此,學生畢竟能夠進行大量的相關內容的閱讀,并且能夠鑒別內容的優劣, 不能將他人的思想照搬照抄,做一個“復讀機”,而且是在綜合他人的思想基礎之上, 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子的閱讀才是有效的,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再次, 學生要有團隊合作的意識。在大學學習中,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個體,往往在小組分享中, 小組成員是一同進行合作學習的,因此,學生必須明白什么是團隊合作,并不是只是由 組長分配任務,幾位成員完成PPT和演講稿的制作,剩下的成員上臺進行展示即可,而 是要共同進行資料的搜集,綜合每個同學的觀點,形成觀點的碰撞和對比,再進行展示, 保證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之中。
    4.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上述研究結果可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思修”課程更能激發學生的
    82
    學習興趣,且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更多是教師的上課方式和風格。因此,為了能夠使學 生在思政課堂中體會到樂趣,使其能夠維持對于課程的熱情,教師的良好的上課方式很 重要,教師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認為,教師的人格魅力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會對學生產生無形的影響,此外,其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 素之一。首先,教師需要熱愛、關心學生,在課堂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而不是 自顧自地講課。其次,教師需要做到表里如一。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主體,教師不 能對學生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公共場合和私人生活中要表現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真 正地打動學生,使學生愿意跟教師進行更加深入地的交流,教師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 從學生出發制定課程內容,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思政課內容,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教 學效果。
    (三)提升大學生“思修”課線上和線下課程的教學效果
    1.增強線上課程的實際性和趣味性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合對學生的訪談內容,可以得知,大部分學生認為線上 課程的理論性太強,且缺乏線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導致學生在線上學習基礎知識 點時的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其也會對線下課堂中的問題討論產生不利影響。首先,要 增加線上理論課程的實際性。有部分學生反饋,線上課程大部分是線上教師對理論知識 點進行講述,沒有中間休息的過程,就像在聽演講稿,很枯燥,因此,可以適當地豐富 視頻內容,在線上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添加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的簡單案例,讓學生 多一些新鮮感。其次,要增加線上課堂的趣味性。在線上課堂的上課過程中,線上視頻 往往是錄播的形式,線上的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無法與學生產生任何的互動,導致學生 很容易產生疲憊感,降低線上教學的質量。因此,可以適當地增加部分直播課程,讓時 間合適的學生也可以參與直播課程,開啟留言區,使學生可以在留言區隨時提問和討論, 觀看錄播視頻的同學也可以在留言區留言,由教師課后或是線下課堂中進行回答,增加 線上課程的互動性,此外,學生們也可以看到直播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留言區的討論 情況,這也是學生在線上課堂學習的過程。
    83
    2.完善線上和線下課程考核
    通過問卷的分析結果,結合訪談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學生在“思修”課后,即使 是對知識點產生情感上的認同,也會由于課后沒辦法及時鞏固,導致對知識的遺忘,往 往復習都會放在期末考試之前,對照線上的考試大綱進行復習,在短時間內也沒辦法再 對知識點進行深刻的解讀,最終導致所學知識很難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產生影響。因 此,完善線上和線下課程的考核能夠有效提升其教學效果。首先,需要開設線上的對于 每節知識點的考核,增加課后的小測驗和對問題的討論,一方面可以對本節知識點進行 鞏固,另一方面,對一些小問題進行談論和回答可以增加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也是為 線下的討論做鋪墊。其次,要增加線上測驗和問題的詳細解析,部分學生在訪談過程中 提及,線上課程雖然由部分題目,但是沒有詳細的解析,即使錯了也沒辦法知道錯在何 處,而且有些題目甚至沒有顯示答案,導致學生即使完成練習,也達不到鞏固的作用。 因此,在增加正確答案以及詳細地解析之后,學生能夠及時校對并且溫習該知識點,相 應地提升線上課程的教學效果。再次,對于線下課程的考核不能僅僅停留于期末考試, 也要加入隨堂測驗,用于檢驗學生對于一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幫助學生查漏補 缺,為教師制定下一節課的教學計劃提供一定的依據;此外,還需要將學生在線下課堂 中的活動加入到過程考核之中,一方面可以檢驗實踐活動對于學生掌握鞏固知識的有效 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學習 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3.保證線上和線下課程質量
    線上課程的質量決定了學生線上基礎知識點學習的成效,而線下課程的討論與實踐 活動是對于線上課程知識點的鞏固和檢驗,因此兩者十分關鍵。但是通過訪談可以得知, 很多同學對于線上課程的質量以及線下課程的活動形式還是擁有諸多意見,如視頻時長 不合理,平臺操作不便,上課效率很難保證,線下課堂的討論形式不豐富等。因此,要 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的教學效果的前提,就是要保證線上和線下課 程的質量。首先,需要調整視頻時長。混合式教學最突出的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實現學生 的學習時空自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安排學習。但是學生反應有些視 頻時長過長,需要他們專門安排一個時間段進行學習,因此盡可能地縮短線上視頻的時
    84
    間,讓學生可以在空閑的零碎時間進行學習,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增加線上平臺的可 操作性。線上平臺的上課流暢度需要提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因為視頻卡頓等問 題而中斷思路。此外,線上平臺的電子資料需要提供學生下載的位置,使學生不用一邊 上課還要一邊“瘋狂”記筆記,降低學習效率,學生下載電子資料后,可以自行選擇打 印或者線上觀看,可以節省記錄筆記的時間,將更多注意力集中于線上課程的講授中。 再次,需要增加線上課程的監管機制。學生在線上學習完全依靠學生的自主性,但是對 于自主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而言,可能上沒幾分鐘就心不在焉,因此需要增加每節視頻 中的小測試,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之前學習的狀況, 如小測試無法通過,就需要學生重新對本節視頻進行學習,一次來增加線上課程的教學 效果。最后,需要豐富線下課程中的實踐活動形式。不能僅僅只有主題討論這一種模式, 還可以增加辯論賽、模擬實際案例等活動,將現實中的事件搬入課堂,讓學生成為事件 中的主人公,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此外,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調研的實 踐活動,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一個主題進行社會調研實踐,最終以報告的形式在 課堂中進行分享展示,不僅鞏固了知識點,也幫助學生增加了社會經驗,增強其實踐能 力。
    85
    五、結語
    大學生“思修”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核心課程之一,承擔著培養新 時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任務,培養有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的新 時代青年;混合式教學是信息化時代發展潮流的產物,其對于改變以往思政課教學效果 不盡理想的狀況具有深遠意義。因此,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 果的研究,是新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點。本文以獲得感 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指標,旨在檢驗目前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思修”課的教學效 果高低,在結合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專家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之后,通過設計問卷,以知、 情、意、行四個維度作為衡量其教學效果的具體指標;并且以此為基礎,建立影響其教 學效果影響因素的模型,進行問卷設計,推動本研究進一步深入和完善。通過混合式教 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和分析可知:大學生在該模式下的“思 修”課總體獲得感較高,且混合式教學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于“思修”課的認知程度、情 感認同和意行導向,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其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同時,也發現目前的大 學生“思修”課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夠高,線上課程與實際問題密 切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線上課程的趣味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學生無法將知識點更好地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不僅不利于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也會阻礙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這些事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之上,通過結合對其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的研 究,提出三個方面的教學效果提升路徑:突出教師主導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 升大學生“思修”課線上教學的質量。
    雖然本文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現狀和其影響因素兩個方 面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但是由于筆者學術水平的限制,以及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 學生“思修”課教學效果方面的資料有限,本文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和完善,如對于 混合式教學的理論研究還是有待進一步加強;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思修”課 教學效果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得不夠透徹;對于提升其教學效果的策略還不夠全面和 具體等。筆者將會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繼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盡量彌補和完善現 有研究的不足之處。在這里,筆者也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引起更多學者對于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思政課領域運用研究的關注,從而不斷促進該模式在思政課領域的發 展和完善,做到進一步提升該模式下的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86
    參考文獻
    (一)著作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10.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6.
    [3]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務實一一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岀版社,2009.
    [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M].高等教育岀版社,201 &
    (二)期刊
    [1]王娟.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2021, 42(16) :149-150.
    [2]張 夏青 . 新時代 高 職思 政 課 混 合 式 教 學 改革創新理 論 維度分 析 [J]. 高 教 學 刊,2021,7(14):116-119.
    [3]唐云紅,謝啟秦.“互聯網+”時代地方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衡陽師范學院學 報,2021,42(02):143-148.
    [4]黃艷.后疫情時代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21,19(01):12-15.
    ⑸雷鳴,楊菊梅.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 究,2021,5(05):96-98.
    [6]曹海艷,孫躍東,羅堯成,單彥廣.“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混合式教學課程學習設計思考[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21(01):187-192.
    [7]陳東,陳引弟.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 報,2020(12):91-94.
    [8]傅 暢 梅 , 李 艷 陽 . 基 于 OBE 理 念 的 思 政 課 混 合 式 教 學 探 析 [J]. 洛 陽 師 范 學 院 學 報,2020,39(12):77-79.
    [9]曾喜云,李芬.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專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為 例[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20, 28 (04) : 62-6&
    [10]江海,沈會琪.思政課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到融合式教學[J].產業與科技論 壇,2020,19(21):142-143.
    [11]史迎霞.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0, 36(03) :62-63.
    [12]孟超,趙金玲.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策略[J].科技風,2020(25):51-52.
    [13]劉淑嫻.自律性:一個影響在線混合式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J].科技風,2020(24) :63-65.
    87
    [14]張春花.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反思[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20,18(04):101-104.
    [15]吳麗娜.探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法制博 覽,2020(23):48-49.
    [16]侯靈華.線上混合式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一一以寧夏警官職業學院為例[A].四川 勞動保障雜志岀版有限公司.勞動保障研究會議論文集(五)[C].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岀版有限公司: 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2020:3.
    [17]王霞.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09) :23-25.
    [18]馬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行動研究一一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融合創新J].教育學術月 刊,2020(07):97-105.
    [19]陳文林.高校思政課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 踐),2020(07):67-68.
    [20]張夏青.“八個相統一”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創新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 踐),2020(07):71-73.
    [21]吳爭春,于天真,狄神武.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之“道”“術”“效” J].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20,36(03):63-67.
    [22]于水婧.混合式教學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8) :198.
    [23]李軒航.“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 報,2020,33(11):76-78.
    [24]王勝.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 刊),2020(05):48-49.
    [25]王麗,劉娜娜,李敬有.影響“互聯網+”下混合式教學成果的因素J].科技經濟導 刊,2020,28(11):83-85.
    [26]林子榮,宋儉.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武漢大學1249 份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02):112-120.
    [27]吳曉芹.淺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法制與社 會,2020(05):196-197.
    [28]裴立媛.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 報,2020(01):21-24.
    [29]樊靜.基于SP0C的高職混合式教學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
    88
    踐,2020,3(03):57-58.
    [30]陳建君.基于因子分析的混合式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一一以“動畫運動規律” M00C與 課堂混合式教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 7 (09) :166-167.
    [31]趙亞鋒,藺志娟.新時代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 學研究,2020(02):39-40.
    [32]徐敏 , 金 黎 明 . 高 校 開展混 合 式 教 學 模 式 的 調 查及影 響 因 素 分 析 [J]. 科 技 風,2019(35):56-57+59.
    [33]張艷春.互聯網+思政課:基于MOOC理念下混合式教學方法拓展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 究,2019(24):47-48.
    [34]楊美云.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2) :60-62.
    [35]宋顏云.混合式教學改革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21):104-105+111.
    [36]熊燕霞.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智庫時代,2019(39) :289-290.
    [37]宮秀琪.“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三位一體”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貴州交通職業技 術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19 (29) :182-183.
    [38]申飛.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分析[J].福建茶葉,2019, 41 (06) :130-131.
    [39]薛萌.“互聯網+”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才智,2018(31):93.
    [40]羅順元.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體系概論課為例[J].教育觀察,2018,7(05) :4-5+17.
    [41]王萍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廣西社會科 學,2017(04):211-214.
    [42]汪瀟瀟,聶風華,吳瑕.清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的建設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 術,2016,26(08):83-88.
    [43]于麗美.“互聯網+”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教學思考一一基于M00C的混合式教學創新發展的視角 [J].亞太教育,2016(16):129.
    [44]Andri Ioannou,Christina Vasiliou,Panayiotis Zaphiris,Tanja Arh,TomaZ Klobu6ar,Matija Pipan. Creative Multimod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Blended Interaction for Problem-Based Activity in HCI Education[J]. TechTrends,2014,47-56.
    [45]Cindy E. Hmelo-Silver.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16-19.
    89
    [46]Akkoyunlu, B., & Soylu, M. Y. (2008). A Study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 (1), 183-193.
    [47]Intra-action, Interaction and Outeraction i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9,222-239.
    [48]Kuo Y C , Belland B R , Schroder K E E , et al. K-12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an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interaction type i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Distance Education, 2014, 35(3):360-381.
    [49]Sran B S , Weber J W . BLENDED AND ONSIT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COMPARISON OF DELIVERY MODELS AND COURSE OUTCOMES[J]. Proceedings for the Northeast Region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2012,290-295.
    [50]Qiyun Wang,Changqin Huang. Pedagogical, social and technical designs of a blended synchronous learning environ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8,49(3).
    [51]Ellis R A , Bliuc A M . An exploration into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approaches to inquiry and online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blended environment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 47(5):970-980.
    [52]M Bojovie. BLENDED LEARN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J].TEME, r. XLI, 6p. 4, okmo6ap gewM6ap,2017, ctp. 1017-1036.
    [53]Using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to Introduce Wiki Environments in Blended-Learning Pedagogies: Evidence From a Business Capstone Cours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12,666-683.
    [54]Sonny E. Kirkley,Jamie R. Kirkley. Creating next generatio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using mixed reality, Video Games and Simulations[J]. TechTrends,2004,42-53.
    [55]Alrushiedat, Nimer,Olfman, Lorne. Aiding Participation and Engagement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2013,133-144.
    [56]Student Engagement i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with Lecture-Based and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2,310-322.
    [57]Jennifer Hall Rivera. Science-based laboratory comprehension: an examination of effective practices within traditional,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2016,209-218.
    (三)學位論文
    [1]李秋婷.混合式教學在云南涉藏州市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
    90
    學,2021.
    [2]趙玉琴.基于“互聯網+”的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3]張靜淼.“金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9.
    [4]張燕.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應用的路徑研究[D].新疆大學,2020.
    [5]呂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的現狀與優化研究[D].重慶郵電大學,2019.
    [6]呂傳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7.
    (四)報紙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 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強調,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讓互聯網更 好造福國家和人民[N].人民日報,2016-04-20(1).
    [3]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 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9-07(1).
    [4]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3-19.
    [5]劉云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6-2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kechengyujiaoxuelun/5473.html

    上一篇:基于CDIO理念的中職《電子技能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下一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律與法治"課程教學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