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 中的應用研究

    發布時間:2022-12-10 10:55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V
    第一章前言 1
    1.1選題背景 1
    1.2研究意義 2
    1.2.1理論意義 2
    1.2.2實踐意義 2
    第二章文獻綜述 3
    2.1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3
    2.1.1移動端應用軟件概念界定 3
    2.1.2理論基礎 3
    2.2國內外研究現狀 5
    221國內研究現狀 5
    2.2.2國外研究現狀 12
    2.2.3綜述小結 15
    第三章研究設計 17
    3.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7
    3.1.1研究對象 17
    312研究方法 17
    3.2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圖 20
    3.2.1研究思路 20
    3.2.2技術路線圖 20
    第四章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移動端應用軟件可行性分析 22
    4.1教師問卷分析 22
    4加教師個人信息情況 22
    4.1.2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情況 22
    4.1.3教師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態度情況 24
    4.2學生問卷分析 25
    4.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6
    422大學生移動端應用設備、軟件使用情況 26
    423大學生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學習的態度 27
    424大學生公共體育課課程需求分析 29
    4.3小結 30
    第五章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應用中的設計與應用 32
    5.1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的設計原則 32
    5.1.1問題導向原則 32
    512可操作原則 32
    5.1.3反饋調節原則 33
    5.2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各環節適配設計與應用 33
    5.2.1適配班級選取及前期準備 33
    522移動端應用軟件功能分析與選擇 34
    5.2.3課前教學準備環節設計及應用 36
    524課中教學示范環節設計及應用 37
    5.2.5課后作業監管環節設計及應用 39
    526小結 45
    5.3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應用反饋與分析 46
    5.3.1應用前后學生體育情感態度變化情況 46
    5.3.2移動端應用軟件選擇、應用情況分析 50
    533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調整措施 51
    第六章分析與結論 54
    6.1分析 54
    6.1.1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中使用優勢 54
    6.1.2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中的問題分析 56
    6.2結論 58
    6.3建議 59
    6.3.1對軟件開發者的建議 59
    6.3.2對師生使用群體的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附錄 66
    附錄A 66
    附錄B 69
    附錄C 71
    附錄D 71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成果 75
    致謝 76
    第一章前言
    1.1選題背景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以及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學朝著一種“多元”的道 路發展,教育教學開始呈現“現代化”、“科學化”、“全面化”的全新面貌。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在此前印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點》中強調要全面推 進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具體包括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體系、提升數字 化應用能力、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以及提升數字化國際影響力等等。國家政策明 確指出未來將加強高校教育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管理進程。
    過去幾年,移動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日益增長,由于可獲得性強、交互性強 和成本低廉吸引了教育界的興趣,促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利用移動技術來促 進教學。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產業的融合,產生了“微課”、“MOOC”等形式的教學 手段,對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有顯著作用。現在通過使用移動技術,改變 學習方式,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具有巨大潛力,能允許教師在不受時間和地點 限制的情況下進行教學,使學習能夠在課后或教室外得以繼續。結合大數據的分 析,使教育者能夠在更個性化的層面上,通過經常使用的設備與學習者聯系,針 對個體學習者定制個性化的方案①。
    大學生作為目前青少年隊伍中的主力軍,體質健康水平近幾年“不增反降”。 公共體育課程作為改善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遏制大學 生健康水平下滑,激發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成為了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首要 解決的問題。移動端應用軟件作為一種潛在的體育教學資源,可以實現體育課程 授課的多元空間化、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豐富化,評價方式多樣化和反饋及時化, 這些優勢對于補充體育教學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提升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 質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將移動端應用軟件運用 到體育課程教學中,不僅是體育教學邁向“多元化”的一次創新嘗試,也是移動端 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教學中運用也是踐行“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的一次積極探
    ①Chu, H. C., Hwang, G. J., Tsai, C. C., & Tseng, J. C. (2010). A two-tier test approach to developing location-aware mobile le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4), 1618-1627 https://doi.org/10.1016/j_compedu.2010.07.004 索。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礎之上,對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的應用展開調查,探 索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新模式,為高校體育教學現代化提供參考。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本文的理論意義在于,通過調查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的應 用,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回答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如何推進信息化教學”的時代命 題,豐富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理論體系,為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向 數字化、信息化轉變提供理論依據。
    其次,本研究還將為教育信息化提供體育教學方面的參考,拓寬教育信息化 的研究范圍,促進信息化技術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與發展。
    1.2.2實踐意義
    本研究通過調查現階段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的使用現狀、遇 到的困境,總結移動端應用軟件的特點與功能,試圖找到匹配高校大學體育公共 課的最佳應用方案,為進一步提高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效果與質量提供科學和可行 的建議。
    其次,本研究通過實證方法,在應用班級設計應用方案后,調查學生和教師 的影響,解決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為大學體育教學實現信息化、 數字化提供改革思路和實踐參考。
    第二章文獻綜述
    2.1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丄1移動端應用軟件概念界定
    智能手機和移動應用的出現革新了大眾接觸信息的方式,同樣也改變了教育 者呈現、分享和管理課程內容的方式①。移動端應用軟件需要搭載在手機、平板 等便攜設備中,具備社交功能、統計分析功能、反饋功能等等。這類軟件是依托 于互聯網、大數據等各項技術獲取資源、隨時隨地進行交流的一種交互工具。在 教育領域,基于移動端應用的教學方式是指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使用無線可攜 帶設備、裝載多媒體內容的新型課程教學方式②。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每個學生和老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手機上裝載的移動應 用引入了新的溝通方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③(Alexander, 2004)o手持設備的計 算和通信能力大大增強了課堂的互動程度④(Liu和Kao, 2007),提高了面對面 交互還能支持交互學習場景⑤(Hoppe等人,2003)°Roschelle、Patton和Tatar(2007) 認為,使用手持設備可以通過提供1:1的學生與設備比例,實現在整個學習日和 學習者的個人生活中隨時獲取學習機會來提高教學效果⑥。
    2丄2理論基礎
    2.1.2.1短板理論
    短板理論⑦又稱為“木桶效應”,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盛水的木桶是由 許多塊木板箍成,盛水量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盛
    ® Wicks, M. (2010). A national primer on K-12 online learning version 2 (p. 50). Vienna, V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K-12 Learning.
    ②Melhuis.k& Falloon G.(2010).Looking to the future: -M-Learning with the I-pad., 1-16
    ③Alexander, B. (2004). Going Nomadic: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use Review, 5, 2004, 29-35
    ④Liu, C. C. and Kao, L. C., (2007). Do handheld devices facilitate face-to-face collaboration? Handheld devices with large shared display groupware to facilitate group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3, 285-299.
    ⑤Hoppe, H.U., Joiner R_, Milrad M., & Sharpies, M., (2003).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 pp 255-261.
    ⑥Roschelle, J., Patton, C, Tatar, D. (2007). Designing networked handheld devices to enhance school learning. In M. Zelkowitz (Ed.) Advances in Computers Vbl 70, 1-60.
    ⑦宋立華.教育應拒絕短板理論的演繹[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101.
    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這塊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公共體育課程的各個環節的組織和實施過程都是優劣不齊的,若想教學質量 和效果得到顯著的提高,課程環節的劣勢部分往往會制約整個課程發展的水平。 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與調查,目前公共體育課程盡管在教學實施上花了大量精力, 但由于課后體育活動學生參與率較低,課后環節教師無監管手段等原因,造成課 堂環節和課后環節銜接不暢,課后環節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課堂上的教學缺少 課后的回顧與練習使得公共體育課后環節成為了公共體育課程的短板,直接影響 到了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果。現在,軟件開發公司已經開發出多種體育 運動軟件,其推出的功能可滿足體育教學、體育鍛煉、體育評價等方面的需求, 類似的應用軟件可以在運動的過程中記錄運動時長、運動軌跡及心率等方面的信 息,做到“運動過程可視化”。既然個人的運動過程可以被記錄,那么教師可以通 過學生的運動記錄了解學生課后是否進行了體育鍛煉、是否完成了體育作業。
    移動端應用軟件的部分功能為教師管理課后環節帶來了技術監管的工具,公 共體育課的課后環節不在是無法監管的“盲區”,移動端應用軟件的介入為公共體 育課程的課后環節提供了技術保證,補齊公共體育課程開展與組織過程中的“短 板”,使得公共體育課程課堂與課后緊密練習在一起,從而提高公共體育課程的 教學質量與效果。
    2.122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是由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在1932年提出的思想理論,在1968 年貝塔朗菲在其專著中提出: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所有 的要素都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各要素之間也不是簡單的相加或者機械式的排 列組合就可以發揮出整體性作用,只有各要素之間相互產生作用,才能將整體效 能發揮最大化,達到最優的目標①。
    我國公共體育課程是由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考核評價等多方面 教學主體組合而成的,各教學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 響的。在傳統的體育教學實踐中,由于場地、師資、器材以及天氣等主客觀因素 造成公共體育課程難以實現教學目標和課程教學的完整性與連貫性,這就直接加 大了公共體育課程質量和效果提升的難度。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把握好教師與
    ®黃曉俊,劉玉琴基于系統論的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9,35(03):60-66.
    學生之間的關系、課堂與課外的關系、體育理論與體育技術教學的關系等等各要 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要素與公共體育課程整體的關系,只有把握好了各要素之間 的關系才能發揮出公共體育課程的整體效能。系統理論同樣也具有時代性,系統 要素要隨著社會因素和行業發展而進步。移動端應用軟件作為一種現代化融入公 共體育課程中,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單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與溝通的 橋梁,更是加速各要素融合的進程的工具,便于教師快速把握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從而將整體效能發揮出最大化。
    2.1.2.3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人本主義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 人物是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o此理論將 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師引向學生,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 學的主體,從而促進了個性化教學運動的發展玖現在的大學生在心理上自我意 識開始增強,創新意識和思維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在行為上喜歡追求新奇。根據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所提到的,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特點, 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學生群體中廣泛使用,已經滲透到了方方面面,滿足了學 生多元化的學習和生活需求。同樣,移動端應用軟件作為體育學習的一種新手段, 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為學生學習帶來了便利。在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 環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和自主性,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甚 至是決策者,通過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 習興趣,減輕體育教學的難度,從而提高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實際效果。 2.2國內外研究現狀
    2.2.1國內研究現狀
    2.2.1.1關于移動端應用軟件的相關研究
    從查閱文獻資料來看,對于移動端應用軟件的研究主要是從價值、特征以及 應用等三個方面。
    (1)關于移動端應用軟件的價值研究
    探討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應用對其在各個領域以及多個領域融合有著重要作 用。目前移動端應用軟件廣泛用于通訊、社交、醫療以及教育等各個行業,在每 個行業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移動端應用軟件是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收集、分析、處理數據滿足不同人 群,不同場景的應用需要,是目前應用途徑最廣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手段。張雙志 在其研究中認為技術賦能教育,搭建了一個打破時空限制的教學交互空間,為終 身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①。鄒文武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向轉變》 —文中提到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結合不僅僅是教學改革重要要求,也是未 來學校教學質量提高新的增長點②。教育部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 (2011-2020年)》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構建學習型社會。 從而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隊列之中③。
    由此可見,教育現代化下的新型技術手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方式 等等行為習慣,大多數學者也認為現代化下的新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也具有深遠意 義,對優質資源共享、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和構建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關于移動端應用軟件的特征研究
    胡小勇、許婷等學者認為新一代的智能技術具有數據化、互聯化、智能化等 特點,對實現教育公平有著深刻意義④。宣小紅等學者在研究中強調教育信息化 最明顯的特征是“個性化”⑤。黃容懷等學者提出要依靠互聯網技術打造網格化、 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⑥。 盧向群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智慧學習空間的涌現,未來教育信息化將會具有智慧 化、自由化、便捷化、公平化等等特征⑦。張偉平、陳夢婷等學者也認為教育現
    ①張雙志.教育信息化2.0:議題構建與路徑選擇——基于政策工具分析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
    干 IJ ,2020(09): 57-63.
    ®鄒文武.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向轉變[J].人民教育,2020(Z2): 119-120.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2016-06-08)[2019-02-16],
    ®胡小勇,許婷,曹宇星,徐歡云.信息化促進新時代基礎教育公平理論研究:內涵、路徑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 究,2020,41(09):34-40.
    ©宣小紅,紀效聲,石邦宏,馬世洪.育人本位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建構[J].中國教育學
    干 I」,2020(08)包-58.
    ®黃榮懷,陳麗,田陽,陸曉靜,鄭勤華,曾海軍.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的發展方向與研發路徑[J].電化教育研 究,2020,41(01):10-18.
    ®盧向群,孫禹基于5G技術的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9,21(06):120-12& 代2.0時代相較于1.0時代更加具有數據性和智能性等特點①。
    綜上所述,雖然學者們對于移動學習軟件特點的表述不統一,但表述的意思 與內涵在實質上還是一致的,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具有數據化、智能化、便捷化、 共享化等特征。
    (3)關于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應用研究
    李雪、李冬梅等學者將移動端應用程序應用于醫療護理過程中,利用微信小 程序以及相關軟件對患者和護理人員進行評測、指導,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②。 王子健將市面上的應用軟件進行梳理和分類,提出問題推動移動端應用軟件更好 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務③。毛保華、孟冉等人研究中將相關軟件應用到城市軌道運 營管理之中④。郭樹林等學者將安卓手機軟件應用于引航的航道航行、停泊參考 等環節中,利用相關移動端應用軟件形成一套航行系統⑤。
    胡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慕課教學”是 “互聯網+教育”下的產物,是推進教學進程的一次有效探索,它利用慕課軟件對 教育資源進行了一個更深度的整合⑥。郭大光、李文對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實行線 上教學進行了調查,通過對334所高校、13997名教師和256504名學生等參與人 員進行調查,探究其特定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對于未來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實現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具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⑦。薛成龍、郭瀛霞兩位學者 在《高校線上教學改革轉向及應對策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大中小學大規模 的將“線下教學”轉入“線上教學”,在將來線上教學的模式會由教育資源從分割向 共享轉變,教育技術從輔助手段將會轉變與教學更加深度融合⑧。賀金森等人在
    ®張偉平,陳夢婷,趙曉娜,白雪.教育信息化2.0時代課堂教學新生態的構建[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
    版),2020,8(01):9-10
    ②李雪,李冬梅,胡紫燕,周瑤,平燕汝,許虹.移動健康應用程序在失智癥患者照護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 志,2021,56(06):942-947.
    ®王子健.運用App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現狀與展望一基于對724個城市766個App的調查分析[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4}(01):6-13,
    ®毛保華,孟冉,陳海波.城市軌道交通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規范化管理[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20,19(04):15-22.
    ®郭樹林,張德文.基于安卓系統的移動導航在引航中的應用[J].中國水運,2021,{4}(06): 126-12&
    ®胡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模式研究匸].云南財經大學,2016.
    ®郭大光,李文.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征一基于對學生、教師、教務人員問卷調查的實證研 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7):1-30.
    ®郭瀛霞.高校線上教學改革轉向及應對策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7):65-74.
    《數據時代體育科學研究思維的變革》中對體育科技發展的描述中提及到:伴隨 著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不斷普及與推廣,大范圍的對人類產生的行為、健康、位置 等指標數據進行收集、存儲以及分析成為可能①。于浩洋,黃亞玲認為伴隨著科 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與互聯網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不斷滲透,移動端軟件將會在各 個領域應用開來,體育工作者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探索信息化背景下體育各個 領域的應用于變革②。多位學者對于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了大量的應用研究,并 且一些應用軟件與各行業融合度很高,教育領域和體育領域也不例外。
    體育課程是一項以身體練習為主的課程,正由于課程性質的特殊性,雖然網 絡教學逐漸滲透至各個層次階段、各個科目,但對于體育課程而言利用移動端應 用軟件與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結合的發展歷程還較短。近幾年各項學科都在朝向現 代化技術前進,而體育課程教學現代化的改革一直還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張文 才、何敏學在《020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教學的本質與模式建構》的研究中提到 020教學模式建造了一個線上教學、線下交流的雙向聯動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 將網絡教學的交互模式與體育課程教學的時空特征緊密聯系在一起③。王佳茵在 《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實施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近幾年來當前高 校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還較為落后,在教學理念、技術、設備、內容、方 法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④。何波在《中外公共體育課程比較研究》中提到目 前公共體育課程在高校實施過程中還是過于形式化和保守化,缺乏靈活性和實用 性。因此我們需要在教育行業中融入互聯網思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互聯 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實施體系⑤。李琳在《新媒體對大學體育教育發展的影響 與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到目前的傳統教學模式落后,新媒體技術與體育教學相割 裂,無法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同時高校里的新媒體學生管理系統以及學習資 源相對于滯后,并不能滿足新互聯網時代下體育教學的需求,種種原因導致新媒 體在體育課程的教學中并不能發揮出作用的最大化⑥。胡桂康在《基于學生健康 體質下的體育教學信息化發展》文章中指出現在的體育課程知識無法滿足學生學
    ®賀鑫森,王崗侏羅敬.大數據時代體育科學研究思維的變革[J].體育文化導刊,2014(09):29-32.
    ②于浩洋,黃亞玲.“大數據”時代體育何去何從[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02):5-9.
    ®張文才,何敏學.020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教學的本質與模式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0(03):86-8&
    ®王佳茵.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實施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06):62-64.
    ®何波.中外公共體育課程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2):115-118.
    ®李琳.新媒體對大學體育教育發展的影響與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5):15 習的需求,學校要改變固有的模式,利用相關互聯網技術延伸體育課堂①。劉永 強(2015)通過調查8所高校體育化的開展現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現狀及其影 響因素。結果表明高校信息化基礎條件較為充分,但是信息化應用環境不足,缺乏 政策引導②。張得保,秦春波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體育課在線教學的實 施與思考》一文中通過研究深圳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在疫情期間的開展情況,分析 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實施效果,指出未來的公共體育課教學需要建設互聯 網教學+管理模式③。現在移動端應用軟件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可以將移動端應用 軟件與體育教學相結合,構建一個更為智能化的教學環境提高公共體育課程教學 的效果與質量,從而推動大學體質健康水平的發展。
    總的來說,公共體育課程對于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我 國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出現了種種阻礙,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并沒有明顯的 提升作用,因此眾多學者提出用新的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改革,輔助教學,提高公 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但是并沒有提出運用哪種技術運用到哪個環節之中的具 體措施,因此為本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研究空間。
    2.2.1.2關于公共體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1)關于制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研究
    ①關于公共體育課程課后環節方面的研究
    彭仁蘭、楊楠在研究中提出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在下滑趨勢下雖然有所回升, 但是,下滑趨并沒有得到遏制,原因之一是因為現在的體育課教學方法不能適應 新時期公共體育的發展④。叢燦日、王志學的觀點認為課外體育鍛煉是作為高校 體育課程的有效延伸,雖然形式多樣,但學生參與率普遍較低,并且教師、學校 領導者對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次數上缺乏有效的保證與監管。所以學生體 質健康水平難以提咼⑤。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是以傳授為主,例如:講解示范法、分解教學法、重復練
    ®胡桂康.基于學生健康體質下的體育教學信息化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20(Sl):110-lll.
    ®劉永強.大學體育信息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推進影響因素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扌艮,2015,38(03): 111-115.
    ®張得保,秦春波,張輝,曾小松.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體育課在線教學的實施與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 扌艮,2020,39(03): 10-17.
    ®彭仁蘭,楊楠.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質量下降成因及對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16,41(08):188-192.
    ®叢燦日,王志學.“嚴出”之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審視及推進路徑[J].體育學刊,2020,27(02):117-123. 習法等等①。這些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忽視了師生的互動交流,忽視了 學生的體驗感受,所以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教師們也逐漸意識到要想提 高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就必須要將公共體育課程課后環節有效利用 起來,如何利用公共體育課程課后環節,將課堂與課后進行銜接還需要進一步的 探索。
    ②關于公共體育課教材使用環節的研究
    潘建芬在研究中指出體育教材的教學對于學生體育態度的培養起著重要作 用。但目前大多數教師并沒有將教材納入體育教學計劃之中②。李沛立、高健等 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一線教師在教材內容選擇的精準性、適宜性及教材內容難易程 度評價上一直處于混亂和膚淺狀態③。
    ③關于公共體育課教學示范環節的研究
    李穎、張云龍在研究中提出很多高校單憑自己的體育教師開課、訓練或課外 指導,卻普遍缺乏挖掘、整合校內外綜合體育資源④。王軍紅學者在研究中發現 35歲以下的教師和50歲以上的體育教師成為高校體育教師行業的主力,老教師 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容易“力不從心”。青年教師因缺乏教學經 驗而極易導致課堂教學中重點、難點問題不突出等問題⑤。景楓在研究中表明只 有正確的教師示范,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動作特點、結構,構建正確的 動作概念,在課堂中要善于采取多種組織形式,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 ⑥
    O
    ④關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環節的研究
    羅偉柱、鄧星華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把體育教學的功能窄 化,認為體能增長或者運動技術掌握是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單純追求大運動量 和單個技術難度,導致體育理論知識無法支撐與指導體育實踐⑦。荊雯、池靜蓮 等學者在調查中發現體育教學過程中僅僅凸顯著學生運動技能等“硬實力”的增
    ®楊國慶,唐曉雯.試論體育教學中的教學方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02):75-76.
    ®潘建芬.體育課程需要目標單元教學設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⑵
    ®李沛立,高健,陳浩.學校體育教材內容中項目等級及T+3”分級模型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
    扌艮,2018,30(04):331-335+384.
    ®李穎,張云龍.高校體育人文環境的現狀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05):106-109.
    ®王軍紅.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27):67-69.
    ®景楓.高職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探究[J].運動,2014,(20): 136+140.
    ®羅偉柱,鄧星華.體育深度教學: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應然進路[J].體育學刊,2020,27(02):90-95. 
    長,而忽視學生文化教育“軟實力”的問題①。趙富學提出目前體育課程受“厚技能, 薄健康”、“強體能,弱衛生”等觀念的影響,體育教師需要強化健康教育知識技 能的基礎性訓練,指出體育教學中的體育理論課程與體育技能課程同樣重要②。
    通過對以上研究的梳理,我們發現課后環節的缺失、體育理論課形同虛設、 部分教師示范準確性受到客觀條件限制、體育教材利用不充分以及受極端天氣影 響大等是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困境。移動端應用軟件能夠實 現將集中的教學空間分散、呈現多維的示范動作、搭載互動的多媒體理論課程以 及提供全天候反饋通道,是較好的解決公共體育課程困境的輔助技術。
    (2)關于移動端應用軟件融入公共體育課程影響因素的研究
    雖然我國提倡發展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但是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過 程中還受著較多方面的影響。梁金玉認為信息化技術給體育學科帶來種種優勢, 但是從教學管理者的觀念以及信息素養水平還較低,體育網絡資源還較缺乏③。 趙海波通過對浙江省9所高校的專業任課教師和學生為調研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影響信息化教學與體育課程融合的主要因素有教師的信息化觀念、 體育教學資源、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能力等三方面④。高嵩、黎力榕等學者認為 我國體育信息化教學主要受到信技術設備、教師的個人能力等因素的影響⑤。
    從以上研究中得出在體育學科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的進程中主要受三方面的 影響:①學生。信息化技術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對于學生的自 覺性自律性有著更高的要求。②教師以及管理人員。信息化技術作為新型的生產 力工具,不僅能減輕教師管理的負擔,同時也能減輕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負擔, 但同時更加考驗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水平與教學駕馭能力。③J支術設備。信息化技 術依靠“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技術的革新推動教育發展。
    (3)關于移動端應用軟件融入公共體育課程的實證研究
    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存在的種種局限,也得到了相關學者、教師以及管理人 員的重視,我國不少學者在公共體育課中使用信息化技術積極進行實踐。
    ®荊雯,池靜蓮.體育專業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重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7):98-103.
    ®趙富學.抗擊疫情背景下體育教師健康教學素養的失衡特征因析及復位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 扌艮,2020,43(03): 149-156.
    ®梁金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體育的職能演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6):20-24.
    ®趙海波我國體育專業信息化教學的時代邏輯與路徑選擇[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1):39-44+60.
    ®高嵩,黎力榕.智慧體育教學環境建設發展趨勢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4):121-124.
    黃淑婷在其研究中通過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的學生利用運動手環和學校數 據化平臺進行實驗,結果顯示課后鍛煉時間與體質健康水平呈高度的正相關,移 動端應用軟件的功能起到了監督和監管的作用,從而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①。
    薛惠忠在對高校學生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微信公眾平臺推 送體育類微課是比較認可的。有益于推動高校體育管理信息化、公開化、便捷化 的改革步伐②。崔海霞在進行高校乒乓球選項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微課技術對高 校學生進行12周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微課對于高校學生的期末成績得到了有 效的提高③。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已有學者運用“抖音”、微信等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 育課中進行實證研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本文的設計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 但學者進行實驗的技術運用只局限于單項移動端應用軟件。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礎 之上,詳細分析移動端應用軟件的特點與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現狀,豐富了應用 軟件的選擇范圍,運用多項信息化技術,對不同項目的班級進行多環節、多維度 實驗,為日后信息化技術在公共體育課程中的實驗及應用提供思路。
    2.2.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把在教育背景下使用的移動技術稱為移動學習技術(mobile learning technologies, Sharpies, 2009)④。移動學習的優勢在于不受環境限制、 無線、高度便攜且具有多媒體功能,為課程的開展帶來了新的維度⑤。移動學習 在體育課程的應用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可以以符合體育本質的方式支持學習⑥ (Casey, Goodyear & Armor, 2017)。例如,多媒體移動設備、攝像頭、與健 康相關的應用程序和可穿戴設備等技術為以動作技術學習為基礎的體育課程提 供了加強觀察反饋學習的機會,此外還能幫助學生從解剖和生理的角度理解運動 的本質。
    ®黃淑婷.大數據在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中應用的研究匸].北京體育大學,2019.
    ®薛惠忠.高校公共體育微信公眾管理平臺設計與實踐[D].中北大學,2017.
    ®崔海霞.微課在石家莊市普通高校公共體育乒乓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④Sharpies, M. (2009). Methods for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In G. Vavoula, N. Pachler, & A. Kukulska-Hulme (Eds.), Researching mobile learning: Frameworks, tools and research designs (pp. 17-39). New York, NY: Peter Lang.
    ⑤Melhuis.k& Falloon G.(2010).Looking to the future:-M-Leaming with the I-pad., 1-16
    ⑥Casey, A., V Goodyear, and K. Armour. 2017.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dagogy,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i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22: 288-304.
    2.2.2.1移動學習的特性
    移動學習相較于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在于便攜性、社交互動性、語境感知、 多媒體交互和個性化,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Klopfer, Squire, Jenkins, 2002)、 自主學習和課外學習中有進一步提升②(Lee, Drake, Thayne, 2016)。這些優勢促 進了體育教學的豐富性,也使移動學習成為教育者和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22.2.2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應用
    就移動應用軟件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領域而言,動態領域被采用最多。這與 體育教學的特點相一致,因此研究者大多將移動技術融入到動態體育教學中。 Nagovitsynx Vladykinax Volkov、Tutolmin 和 Sokol'nikova(2015)在體育文化課程 中使用了移動端應用軟件。實驗通過對學習內容進行規劃,模擬學習方法和完成 情況,在活動中滿足學生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強化他們的知識③。結果顯示, 實驗組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認知行為高于對照組學生。
    Janko et al.(2017)采用應用程序監測學生的身體運動和健康狀況,幫助他們 在沒有老師和家長監督的情況下進行更積極的培訓④。Franklin和Smith(2015)使 用移動端設備作為在線工具來評估健身和健康活動的過程。這不僅有助于學習者 了解自己的學習期望和目標,以及具體任務的要求,還有助于學習者根據自己的 學習過程做出可靠判斷,促進反思、修正和改進⑤。
    體育教師可以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提供的豐富資源,以參與和目標導向構建 和設計課程和知識。經驗證據表明,教師可以采用試錯和反思來實施一些方法, 開發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最佳方案®(Sargent 2018)。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如何
    ①Klopfer, E., Squire, K., & Jenkins, H. (2002). Environmental detectives: PDAs as a window into a virtual simulated worl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Tokushima, Japan.
    ②Lee, V R., Drake, J. R., & Thayne, J. L. (2016). Appropriating quantified self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elementary statis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9(4), 354365.
    ③Nagovitsyn, R. S., Vladykina, I. V, Vblkov, P. B_, Tutolmin, A. V, & SokoPnikova, E. I. (2015). Program management of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using mobile metho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Culture, (4), 10-10.
    ④Janko, V, Cvetkovic, B_, Gradisek, A., Lustrek, M., Strumbelj, B_, & Kajtna, T. (2017). e-Gibalec: Mobile application to monitor and encourage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children. 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Smart Environments, 9(5), 595-609.
    ⑤Franklin, R_, & Smith, J. (2015). Practical assessment on the run - iPads as an eff ective mobile and paperless tool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y, 23(1), 27986.
    ⑥Sargent, J. 2018. ''Exploring Pedag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rough Appreciative Inquiry.” PhD thesis,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以及何時使用這些應用程序,以最大化學生在任務上的時間®(Bodsworth, Goodyear 2017)。
    22.2.3移動學習對體育課程質量的提升
    由于移動設備的便攜性,學習者可以隨時閱讀學習資料、練習和收集信息 ®(Hwang, Tsai, Yang, 2008)o同時,學習系統可以根據學習者所處的環境,為學 習者提供指導和所需的補充學習材料④(Wu, Hwang, Tsai, Chen, Huang, 201 l)o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將移動設備融入教育帶來了顯著的效益和巨大的潛力。它 可以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信息檢索和知識創造,促進各類教育機構的互動和交 流。此外,它可以通過連通性和使用各種應用程序來教育學習者,從而實現廣泛 學習®(Hernando et al., 2014)。Naismith et al.(2006)指出將移動學習融入教育可 以帶來巨大的效益,移動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知識,設 計活動,促進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不僅如此,使用移動設備可以 擴大支持范圍,并為學生提供資源和材料。Huang, Liu, Wang, Li, Zhang, and Liu (2016)指出,移動學習不僅繼承了傳統遠程教學的優勢,同時更有效地幫助學習者 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學習障礙⑥。
    —些教育專家認為,移動應用軟件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多種作用: 首先,它們被用作交流工具,如白板、記分板和展示平臺。其次,移動設備和應 用軟件被用作教室管理工具,充當計時器、音樂顯示器和麥克風⑦(Pyle, Esslinger 2014)。最后,它們可以作為自我評估和反饋的工具。因此,許多研究討論了將各 種與健康相關的應用程序成功納入體育課的策略®(Sinelnikov 2012; Martin, Ameluxen-Cole- man, Heinrichs 2015)o文獻還發現,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
    ①Bodsworth, H_, and V Goodyear. 2017.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2: 563-579.
    ③Hwang, G. J., Tsai, C. C., & Yang, S. J. (2008). Criteria, 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2), 81-91.
    ④Hwang, G. J., & Tsai, C. C. (2011). 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0.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4), E65-E70.
    ⑤Hernando, M. M., Arevalo, C. G., Catasus, M. G., & Mon, C.乙(2014). Mobile learning: A collaborative experience using QR cod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11(1), 175-191.
    ⑥Huang, W., Liu, J., Wang, X., Li, J_, Zhang, R_, & Liu, Y (2016). Applic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and big data on improv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MOOCs.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3, 1-7.
    ⑦Pyle, B_, and K. Esslinger. 2014. ''Utilizing Techn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Addressing the Obstacles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80: 35-42.
    ⑧Sinelnikov, O. A. 2012. "Using the IPad in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83 (1): 39-45.
    機和應用軟件等數字技術可以提高兒童的動機(Pyle and Esslinger 2014)、認知 理解(Casey and Jones 2011)、運動技能發展(Palao et al. 2015)、興奮感和主 觀歸屬感①(Martin, Ameluxen-Coleman, and Heinrichs 2015)。
    222.4研究局限
    盡管眾多研究者證實了在體育教學中采用移動學習實驗研究和系統開發的 有效性,但體育活動的位置和方式較為復雜,特別是大多數發生在傳統教學情境 中的移動學習,學習環境和互動更加豐富,也更難控制。因此,有研究者指出, 為了深入理解這一新現象,移動學習不僅需要定量研究,還需要定性研究和混合 方法的綜合考慮®(Pimmer et al., 2016)。此外,通過簡單地操縱一些變量和控 制其他變量,很難準確揭示移動學習中的因果關系。定性研究或混合方法強調從 科學、教育和人文關懷等不同角度對學習情境進行整體調查③(Fu, Hwang, 2018)o 這值得進一步研究。
    由于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每項運動的形式也有很大差異,所以移動技術在不 同體育技術教學方面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驗證。止匕外,目前研究領域多集中在動 態體育教學方面;移動技術在靜態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應引起重視。此外,還需調 查其他體育運動,并探索移動學習對更多體育運動的潛力。在研究問題上,除了 對技術接受度或使用意圖的探索外,學習態度、興趣、認知、績效及影響因素也 應該被調查,特別是在技能方面的學習表現,自我效能,自信,或預期的表現。
    總的來說,世界各國范圍內較為發達的國家中早已開始了信息化進程,并且 將信息化與教育領域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磨合時間較長。各個國家也在積極的進 行實踐,挖掘信息化教學的更大潛力、尋求更大、更加廣泛的發展。
    2.2.3綜述小結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匯總梳理后,得出以下結論:以移動端應用軟件 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具有智能化、數據化、個性化、共享化等特征,正在與各個行 業進行深度的融合,同時也在逐漸改變和滲透教育領域。對我國教育教學、服務 質量、社會公平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研究移動端應用軟件與教育結合是
    ①Martin, N. J., E. J. Ameluxen-Coleman, and D. M. Heinrichs. 2015. ^Innovative Ways to Use Modern Technology to Enhance, Rather Than Hinder,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86: 46-53.
    ②Pimmer, C., Mateescu, M., & Grohbiel, U. (2016).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490-501.
    ③Fu, Q. K_, & Hwang, G. J. (2018). Trends in mobile technology-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from 2007 to 2016. Computers & Education, 119, 129-143.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國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增反降”,開展公共體育 課程作為保障體質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對于高校教育、國民素質等方面發揮著 重要地位,承擔著特殊的使命。
    我國學者對于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眾多 學者的研究中證明了相關應用軟件能夠彌補傳統的公共體育課教學的種種不足。 但是我國目前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實施效果并不如意,這可能需要進一步 對教師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和體驗和相關應用軟件的精細化配置進行進一步研究。 因此,如何促進移動端應用軟件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更好地融合成為本研究 的主要目的。本文從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兩個方面,調查相關應用軟件在高校公 共體育課程中使用的師生反饋,同時根據我們對各類軟件的分析,將適配方案在 班級中應用,并進行信息化課堂管理與信息化課程監控,為提高公共體育課程的 管理效率和教學效果、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提供策略。
    第三章研究設計
    3.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3丄1研究對象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的應用。
    3丄2研究方法
    3.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文獻數據庫和湖南工業大學圖書館查閱文獻, 總結歸納公共體育課程相關的資料文獻,了解目前國內外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 體育課程的現狀,厘清可用于體育教學的移動端應用軟件的功能與類別。
    3.1.2.2問卷調查法
    (-)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目的在于通過對學生、教師等方面進行調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待 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態度和前期使用經驗、體育課程開展的形式、現存的問題,以 及教師群體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意愿情況等等,探討移動端應用軟件運用于公 共體育課程的可行性。針對學生的調查主要是了解學生對移動端應用軟件與公共 體育課程融合方式的態度及體育鍛煉態度的情況。針對教師的調查主要是了解教 師群體目前在公共體育課程開展的瓶頸,及移動端應用軟件投入使用的情況。
    (二)調查對象
    本文調查研究部分以湖南工業大學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選擇大一年級公共 體育課體能普修課、大二年級籃球選項課、大二年級啦啦操選項課班級學生,共 242人,其中女生171人,男生71人。受調查的學生均為正在進行公共體育課程 學習的同學。
    應用研究的對象共102人。其中47人(男23人,女24人)來自大一年級公 共體育課體能班,28人來自大二年級籃球選項班(男19人,女9人),36人(均 為女)來自大二年級啦啦操選項班。
    調查的教師均來自湖南省各高校從事公共體育課教學的教師,其中主要來自 湖南工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以及湘潭大學,所涵蓋的教學科目涉及體能項 
    目、球類項目、形體操類項目等。
    (三) 問卷設計
    學生問卷主要由兩份問卷組成,其一是《大學生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情況》
    (學生問卷1),此份問卷主要包含五個類型問題:一、個人信息類,了解被調查 對象的性別、年齡和專業。二、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類,了解學生目前廣泛使用 的應用軟件類型、軟件使用情況。三、情感態度類,了解學生上課時信息化使用 程度、態度情況等。四、體育鍛煉情況,了解學生體育鍛煉頻率、時間、興趣等 等情況,從而分析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等情況。五、公共體育課程需求類, 通過系列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公共體育課程學習的方式、情感體驗等方面的需求進 行分析。其二是學者毛志雄編制的《體育鍛煉態度行為量表》①(學生問卷2)。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中應用的目的首先是利用其多媒體信息豐富的 特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是利用其聯通功能打通課上課下的鴻溝,跨時 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強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聯,用反饋和良性競爭 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促使鍛煉習慣的養成。因此,本研究將采取“青 少年鍛煉態度一行為量表”檢測三個應用班在前后的態度變化情況,作為體育鍛 煉效果的重要測量工具。在使用應用軟件前后發放調查問卷,搜集研究對象的體 育鍛煉態度,分析借助移動端應用軟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影響情況。
    教師問卷主要是通過前期梳理相關學者對于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困境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教師信息,了解教師的性別、年齡以 及任教過的公共體育課程課型。第二部分,教師的軟件具體運用能力,調查教師 以往使用軟件和應用環節的經歷。第三部分,教師使用的意愿,研究教師對移動 端應用軟件的使用態度以及后續是否愿意運用的意愿情況。通過此份教師問卷對 公共體育課程實際的教學形式與困難,及對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術運用情況進 行詳細了解,為本研究后續進行設計和實證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
    (四) 問卷的回收、發放
    所有問卷均采取應用軟件(問卷星)發放的形式,教師問卷共發放80份, 回收75份,有效問卷74份(表3-1) o回收后通過問卷星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
    《大學生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情況》問卷共發放294份,回收256份,有效問卷
    ®毛榮建.青少年學生鍛煉態度一行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檢驗[D].北京體育大學,2003. 
    242份。使用問卷星軟件對回收的信息進行分析。《體育鍛煉態度量表》調查對象 為目前正在接受公共體育課程學習的籃球選項班、啦啦操選項班、體能普修班級 生,共發放2次。第一次發放時間為應用前,共發放111份,回收111份,有效 問卷111份。第二次發放時間為應用后,共發放111份,回收111份,有效問卷 111份,回收后運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通過兩次數據進行對比,調 查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的變化情況。
    表3-]問卷發放、回收情況表
    發放問卷 回收問卷 有效問卷
    教師問卷 80 75 74
    學生問卷1 294 256 242
    學生問卷2 111 111 111
     
    (五)問卷信效度檢驗
    以Cronbach's a系數為指標對《體育鍛煉態度量表》進行信度分析,一共回 收111份樣本數據,信度系數為0.903,毛建榮學者在《青少年學生鍛煉態度行為 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檢驗》①研究中對該問卷進行了效度分析,結果較好。
    綜上所述,本次調查的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問卷數據可用于本研究。
    3.123訪談法
    通過對大學公共體育教師進行訪談,分別了解教師在應用過程中的執行情況、 軟件使用需求和對現有應用的改進建議,并綜合訪談結果,對在公共體育課程中 投放移動應用軟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后續移動端應用軟件融合體育教學、軟 件的設計和開發提供參考。
    表3-2訪談對象基本情況
    序號 工作單位 職位
    1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大學體育部部長
    2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教師
    3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教師
    4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教師
    ®毛榮建.青少年學生鍛煉態度一行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檢驗[D].北京體育大學,2003.
    3.1.2.4實證研究法
    本文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結合公共體育課程實際開展情況對移動端應用軟 件的特點、功能進行分析,將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環節與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適配 與設計。在此基礎上,本文選擇了有代表性的應用軟件在原先沒有使用過此類教 學方式的班級上進行應用,對其應用前后所產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變化進行 分析。
    3.1.2.5數理分析法
    以實證應用前后回收的問卷數據為樣本,利用SPSS、excel.問卷星等軟件 對數據進行整合與處理,結合公共體育課程開展情況、應用情況等方面,對學生 的學習效果、師生情感態度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
    3.2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圖
    3.2.1研究思路
    本研究選擇湖南工業大學的大一年級公共體育課體能普修課、大二年級籃球 選項課、大二年級啦啦操選項課班的學生以及從事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 作為問卷調查對象。第一,調查應用涵蓋了球類和健身項目,是大學公共體育課 較有代表性的課程類型。第二,篩選有代表性的班級,結合班級特點教學要求, 遴選軟件,設計教學環節。第三,培訓相關教師掌握了解軟件應用的功能,使教 師能夠在上課前、上課中、上課后熟練運用軟件輔助教學過程。第四,在教學過 程中應用軟件,并詳細記錄。第五,調查學生、教師使用軟件的態度和反饋。
    3.2.2技術路線圖
    根據研究思路,本研究技術路線圖如下: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的應用效果和對策
    圖3?1技術路線圖
    第四章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移動端應用軟件可行性分析
    4.1教師問卷分析
    4.1.1教師個人信息情況
    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教師共有74名(表牛1),均來自于湖南省3所不同的 高校從事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教師,其中男性36名,為女性38名。整體年齡分 布在20-30歲13人31-40歲32人,41-50歲的23人,50歲以上6人。性別年齡 結構較合理。
    表牛1教師信息情況統計(N=74)
    性別 年齡 任課類別
    <30歲 31-40 40-50 >50 體能班 球類 操類
    人 數 36 38 13 32 23 6 67 34 26
    占 比 48.65% 51.35% 17.57% 43.24% 31.08% 8.11% 90.54% 45.95% 35.14%
    教師教授的課程也涵蓋了公共體育課程大部分課程類別。其中有67名教師 擔任過體能普修課程教師,34名教師擔任過籃球、足球等專項的球類選項課程教 師,26名教師擔任過形體、武術、啦啦操等操類選項課程教師。因此這74名教 師在大學體育教師群體中具有一定代表意義。
    4.1.2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情況
    為調查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師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具體運用能力,對74 名教師針對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環節情況進行調查(表牛2)。
    首先針對教師網絡搜索教學資源的情況進行了解。67名教師會經常使用移動 端應用軟件檢索和收集授課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其中僅7名教師偶爾使用軟件 進行教學資源的檢索。雖然使用頻率不一,但幾乎都具備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 行信息檢索能力。
    其次調查教師具體應用軟件使用的能力。如現在應用市場中較為熱門的軟件, 釘釘、學習通等教學管理一體化軟件以及微信、QQ等社交通訊軟件,所有教師 均表示具有使用過這類型軟件的經歷,有12位教師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會經常 
    使用這類軟件,有59位教師偶爾使用這類型的應用軟件。在對以上使用軟件的 71位教師進一步調查中發現:教師們主要使用以溝通交流群聊為主的功能,以考 勤為目的的簽到打卡功能,偶爾有少數教師利用軟件進行線上教學。對不使用移 動端應用軟件的3位教師中,他們認為,傳統教學中,不需要再使用此類型軟件。
    表4-2教師軟件使用情況統計 (N=74)
    教師信息檢索能力 教師教學軟件使用情況
    人數 占比 人數 占比
    經常使用 67 90.54% 12 16.21%
    偶爾使用 7 9.46% 59 79.73%
    幾乎不使用 0 0.00% 3 0.41%
     
    隨后調查教師課后體育任務的布置與檢查情況(表牛3),有45位教師會布 置體育課后作業,有29位教師從未布置體育課后作業。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教師 中有23位教師采取口頭詢問的方式檢查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有10位教師有使用 過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檢查,有12位教師只布置作業的環節,并無檢查。
    表4-3教師課后作業檢查方式情況統計(N=74)
    布置體育課后作業 不布置課后作業
    口頭詢問 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 不檢查
    人數 23 10 12 29
    占比 31.08% 13.5% 16.22% 39.19%
     
    接下來調查教師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具體運用能力(圖牛1),根據教師以 往經歷,受調查的教師均在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用過以微信、QQ等為 代表的通訊軟件,有24人使用過釘釘、學習通為代表的教學管理一體化軟件, 有8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體育鍛煉軟件。有14位老師在教學中嘗試過騰訊 會議以及抖音等軟件。
    最后根據以往教學經歷,有13位教師在課后管理環節運用過移動端應用軟 件,有39位教師利用軟件輔助過理論課程教學,有42位教師在教學示范環節使 用過移動端應用軟件,有6位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使用過電子教材。
     
    綜合上述五個方面調查結果,74名接受調查的大學體育教師都具有移動端教 學軟件進行教學的使用經歷。極少數教師繼續使用移動端應用,輔助公共體育課 程教學。部分教師將移動端應用軟件局限于理論課程的教學。通過統計了解,大 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在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移動端教學軟件,均具備基 礎網絡搜索能力、線上教學能力以及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能力,但是對于移動端 應用軟件并〉殳有實現最大化運用效果。
    4.1.3教師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態度情況
    問卷第三部分,主要調查教師對于移動端應用軟件教學使用的意愿情況(表
    4-4)。在受訪的74名教師中有59位教師認為體育課后部分需要加大改進力度,
    15位教師認為理論課程教學環節需加強。受訪的74位教師對移動端應用軟件的
    應用價值均持肯定態度,認為移動端應用對優化體育課堂教學,轉變體育學習方 式具有積極影響。
    其次重點調查教師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具體 環節的意愿情況。在課后監控環節,74位教師都愿意使用相關移動端應用軟件進 行學生課后體育作業監測,其中61位教師意愿較為強烈。在教學示范環節中的 調查中,有43名教師均對采取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技術動作示范的教學表達了 強烈的意愿,有28名教師對此環節的應用表達肯定態度。在教材使用環節,有 62位教師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采取電子教材進行授課持肯定態度,其中26名教師 意愿強烈。有12位教師認為無所謂。在理論課程教學環節,有70名教師愿意使 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體育理論課程教學,有4名教師持中立態度,認為無所謂。
    表4-4教師各環節使用軟件態度情況統計(N=74)
    非常愿意 無所謂 不愿意 非常不愿意
    課后監管環節 人數 61 13 0 0 0
    占比 82.43% 17.57% 0.00% 0.00% 0.00%
    教學示范環節 人數 43 28 3 0 0
    占比 58.11% 37.84% 4.05% 0.00% 0.00%
    教材使用環節 人數 26 36 12 0 0
    占比 35.14% 48.65% 16.22% 0.00% 0.00%
    理論教學環節 人數 53 17 4 0 0
    占比 71.62% 22.97% 5.40% 0.00% 0.00%
     
    最后問卷調查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態度情況。教師根據先前使用經驗,對 其在進行信息化體育教學之后的感受調查中,有52位教師認為移動端應用軟件 提高了公共體育課教學效率,有6位教師認為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體育課程的 備課中會耗費很大精力和時間,還有16位教師認為移動端應用軟件對信息能力 要求較高,需要進一步地摸索和使用。
    受訪教師中有71位教師愿意在后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積極進 行移動端應用軟件在的應用嘗試,僅僅只有3位教師認為傳統教學也能滿足教學 需求,不需要運用其他方式。
    綜合教師問卷情況,受調查的74名教師均有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教學的 經歷,基本具備線上教學能力、教學資源搜索能力、應用軟件使用能力等等,教 師信息化能力程度為本研究后續應用實證提供了支撐。同時根據教師意愿性調查, 多數教師對于各環節應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意愿程度較高,同時也愿意在后續的 教學過程中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
    4.2學生問卷分析
    根據對湖南工業大學的部分學生進行調查,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大學生 對公共體育課學習的情況
    4.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根據回收的242份調查問卷情況看 俵4-5),其中男生71人,占調查對象的 29.34%,女生171人 占調查對象的70.66%。從年級分布看,大學一年級學生138 人,占比 57.02%,大二年級104人,占比42.98%。根據專業類型看,各種專業類 型的學生均有參與調查。其中文科類型專業學生有59人,占比24.38%,理科類 型專業學生132人,占比5455%,藝術類型專業學生29人,占比11.98%,其他 類型專業學生22人,占比909%。
    表4-5大學生性別、年級、專業情況統計(N=242)
    性別 人數 占比 年級 人數 占比 專業 人數 占比
    文科 59 24.38%
    71 29.34% 大一 138 57.02% 理科 132 54.55%
    藝術 29 11.98%
    171 70.66% 大二 104 42.98% 其他 22 9.09%
     
    422大學生移動端應用設備、軟件使用情況
    (1)根據表牛6統計情況,被調查對象均擁有移動端應用設備,且絕大多數 都有使用移動端設備學習的經歷。2020年受疫情影響,受訪大學采取此前開展了 體育線上授課,73.97%學生具有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體育學習的經歷。這說明大 學生具備后續研究的先決條件,他們的客觀條件和主觀經歷為后續應用研究奠定 了基礎。
    表牛6大學生移動端設備、學習經歷情況統計(N=242)
    人數 242 0
    您是否擁有信息化技術學習的設備?如:手機、平板等
    占比 100% 0.00%
    人數 201 41
    您是否有移動設備進行學習經歷?
    占比 83.06% 16.94%
    人數 179 63
    您是否具有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體育學習的經歷
    占比 73.97% 26.03%
    (2)從大學生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喜好看(圖4-2),大學生使用移動端應 用軟件類型排首位的是社交通訊類,有240人選擇了此選項,主要以QQ、微信 等為交流軟件為主。排第二位是視頻影音類,有154名學生選擇此項,女口:騰訊 視頻、網易云音樂等等。排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購物消費和娛樂游戲,分別由132 人和121人進行選擇。第五位運動健康軟件選擇的學生人數僅僅52人,選擇學 生較少。另有31人選擇其他類型軟件。
     
     
    圖4-2大學生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喜好(N=242)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結論,目前大部分學生都具備移動端設備。通過對大學 生移動端應用軟件的使用喜好調查,大部分學生主要用于社交通訊功能的軟件較 多,而運動健康類軟件在高校學生中沒受到高頻次使用。以上調查情況極大反映 本研究所需設備條件。
    4.2.3大學生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學習的態度
    (1) 大學生對以往經歷的體驗(表牛7)來說,有196位同學在使用移動端 教學軟件進行學習時荻得良好學習體驗,有46名學生認為在運用移動端應用軟 件學習時沒有獲得良好體驗。總的來說,八成學生對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學習的 感受持肯定和贊同態度。
    (2) 其他科目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輔助教學情況看,有225名學生在其他 科目學習中,教師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輔助教學。只有17名學生在其他科 目學習中教師沒有用到,這說明,其他科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移動端應用軟 件進行教學,絕大部分學生在通過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學習。大學生對于移動端 學習的喜愛程度,絕大部分學生對利用移動端設備學習持肯定態度,僅僅只有26 名學生持否定態度,229名學生表示愿意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學習。從調查結 果中看,絕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對移動端學習進行積極的嘗試,對移動端軟件進
    行體育學習同樣也持肯定態度。
    表4-7大學生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體驗情況統計(N=242)
    人數 196 46
    您認為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學習時有獲得良好學習體驗么
    占比 80.99% 17.77
    人數 225 17
    是否有其他科目的老師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輔助教學?
    占比 92.98% 7.02%
    人數 216 26
    您愿意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信息化技術或者設備么?
    占比 89.26% 10.74%
    人數 229 13
    您愿意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體育學習么?
    占比 94.63% 5.37%
     
    (3)對學生在移動端設備中下載學習軟件數量(表牛8)的調查中發現,所 有調查對象手機中都至少有一種學習軟件,49名同學的移動端設備中有1-2個學 習方面的應用軟件,75名學生設備中含有3-4個應用軟件,而移動端設備中具有 5個及其以上學習用途的應用軟件的學生占了近五成。
    表牛8大學生學習軟件數量情況調查(N=242)
    學習軟件數量 5個及其以上 3-4個 1-2個
    人數 118 75 49
    占比 48.76% 30.99% 20.25%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學生都有利用移動端設備和應用軟件進行學習 的經歷,其他科目老師幾乎都采取利用移動端設備和應用軟件的教學方式進行輔 助教學。大多數學生對于移動端設備的體驗感較好,不排斥利用移動端設備應用 軟件進行學習。這些先前學習經驗和情感態度也為應用提供了心理建設,使得學 生在后續應用過程中不排斥、不反感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公共體育課的學習。
    4.2.4大學生公共體育課課程需求分析
    以上調查結果以及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成效可以得出(表牛9),大學生對于 移動端應用軟件融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量較。對于利用移動端 應用軟件學習公共體育課程的需求和態度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表4-9大學生公共體育課程需求統計情況(N=242)
    你是否接受體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智能化手段輔助教學? 人數 225 17
    占比 92.98% 7.02%
    圖文或者短視頻的形式的電子教材是否會增加您的使用頻率? 人數 161 81
    占比 66.53% 33.47%
    電子體育教材或者短視頻教材是否能激發您的體育學習的興趣? 人數 152 90
    占比 62.81% 37.19%
    你是否支持極端天氣或者場地缺乏的情況下,體育教師運用相關 人數 194 51
    教學軟件組織線上教學? 占比 80.17% 19.83%
     
    (1) 在242名被調查的大學生中,161名學生認為如果將公共體育課程的教 材或者教學內容以短視頻、電子文本形式發放給學生,可以更加激發學生學習體 育項目的興趣和使用頻率,只有81名學生認為沒有太大的影響。
    (2) 194名學生十分接受自己的體育老師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作為公共體育 課程教學、監管的輔助手段,只有少數學生表示不能接受。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極 端天氣或者場地不足情況下,可以借助移動端設備進行授課、或者鍛煉。
    (3) 在所有受調查學生中,有近8鳳的學生使用過運動打卡類型的應用軟 件。不少同學表明此類軟件可以激發自己進行體育學習的興趣并且監督自己進行 體育鍛煉。
    上述調查可知,目前大學生對使用移動端設備以及應用軟件輔助體育學習和 鍛煉,具有強烈的意愿和迫切需求,為后續應用和實施提供了動力,先前的體育 學習、體育鍛煉經驗也對后續工作減小阻礙。
    通過對高校部分學生的調查,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逐漸開發過程中,能逐漸滿 足人們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并且能兼顧人們更高需求。通過對學 生在移動端設備及應用軟件的使用、學習態度、學習需求、鍛煉偏好等方面的研 究發現,大學生基本都具備移動端應用設備,絕大多數人都有移動學習經歷,并 且對移動學習的使用態度較好。種種調查結果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作為“教育信 息化”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在積極投入到“信息化”建設中,這也為日后移動端應
    用軟件融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帶來充沛的應用條件。
    目前各學科專業都在提倡“信息化教學”,移動端應用軟件是學科教育信息化、 智能化的首要工具,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輔助教學是教育信息化最直接、最易操 作的途徑。
    據調查,目前教師在組織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的確遇到了來自教師、 教學、教材等方面的種種局限。部分教師由于信息化意識不強,依舊延續傳統教 學模式,但多數教師率先加入到“互聯網+體育”的隊列中,積極尋求提高教學質 量和效果的方法。雖然他們積極推動公共體育課程改革,但由于在學生范圍內沒 有大規模應用和長時間使用,效果只是“曇花一現”。
    大部分學生都贊成在公共體育課程的學習中加入信息化元素,并且支持運用 移動端應用軟件輔助公共體育課程的學習。通過對學生調查、訪談了解了大多數 學生應用軟件使用習慣、公共體育課程學習習慣以及課外體育鍛煉意向,再結合 目前市面上開發出來可用于體育教學的應用軟件特點,發現部分軟件既可以滿足 學生鍛煉、學習和教師教學、管理方面的需要,使用方式也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 特點。因此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輔助公共體育 課程教學,通過此種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4.3小結
    師生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教師在生活中廣泛使用通訊類移動端應用軟 件,比如微信、QQ等。多數教師認為移動端應用軟件的介入對優化課堂教學、 轉變學習方式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基本具備應用軟件的操作能力,會主動在體育 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微信、QQ等軟件建立班級群,方便師生之間溝通交流、信息 傳遞。80%教師表示愿意通過自主學習或者集中培訓的形式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教 學能力。但在實際中嘗試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體育課程的教學、管理人數占 比較少。因此對教師意愿和可行性分析,教師具備使用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條件, 需要加強培訓和配置優化,降低使用移動端軟件進行體育科學教程的困難。
    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學生均持有移動端設備和搭載應用軟件,其 中99.17%同學有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學習的經驗,有半數以上學生有使用過移動 端應用軟件進行體育學習的經歷。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具備移動端 應用軟件中學習功能的操作能力,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使用過軟件進行體育學習。 不過同時發現,相比于其他學科,體育課程教學中移動端應用軟件的使用率明顯 偏低,這一方面與體育課程教學的特點有關,這可能需要加強體育課程教學過程 中專屬應用的功能,如即時動作反饋功能等。
    總的來說,教師和學生對移動應用在公共體育課程中的使用持有積極態度, 并且雙方都具有能力和設備實現移動應用的深度課堂參與。目前研究根據大學公 共體育課程的需求,科學分析移動應用的適配性,使移動應用能夠更好地服務大 學公共體育課。
    第五章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應用中的設計與應
    5.1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的設計原則
    5.1.1問題導向原則
    公共體育課程是高校課程組成的一部分,也是學校體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主要陣地。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增反 降”,我們要以改善這一局面為主要目的。公共體育課程作為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改善這一現象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和公共 體育課程的實際教學反饋,發現目前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多環節存在短板,局限了 公共體育課程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女口:教師調查中發現的體育課后環節無監管方 式、動作示范受主客觀因素影響、課程環節銜接不暢等問題。以這些實際存在的 問題為研究起點,以解決各環節的問題為主要目的,以此提高公共體育課程的教 學質量和效果。在實踐中保持問題敏感性,善于發現、深入分析,從多個方面提 高學生健康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堅持問 題導向原則,對提升公共體育課程的質量、大學生綜合素質都具有決定性作用。 5.1.2可操作原則
    可操作性,是指在移動端應用軟件投入到公共體育課程的應用過程、軟件使 用、評價方式都要簡潔、簡便、易操作。每個高校學生面臨著多門課程的學習, 每位教師也面對著多個年級、多個班級、多名學生,若應用環節極耗費時間、過 于復雜繁瑣,會使得學生和教師產生應付心理,會影響應用效果。為了在應用過 程中不過多增加教師和學生雙方負擔,因此要保證應用實施過程中簡單易行,可 在教師和學生都接受的強度、范圍內進行。
    本研究的可操作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軟件選擇方面,在移動端 應用軟件設計時,根據師生以往使用經歷、使用喜好遴選操作簡便、界面簡潔、 教師較為熟悉的移動端應用軟件。教師經過自學和集中培訓后快速上手,有利于 教師運用軟件的相關功能,提高教學管理效率,便于教師了解和解決學生在使用 在中所遇到的問題。二、應用過程方面,在設計中簡化了移動端應用軟件在教學 過程的應用步驟,在整個應用的環節中,盡量減少師生下載軟件的數量。又可以 實現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最好還能兼顧到其他學科的教學需要。
    5.1.3反饋調節原則
    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影響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和教師的教 學,我們就需要不斷去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進行 實踐。
    本研究將移動端應用軟件作為教學工具,目的是為促進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效 果和質量。這對于傳統的公共體育課程來說是一個新嘗試,尤其是本研究中涵蓋 了公共體育課程操類、體能類、球類班級,各類課程特點不一,因此在應用前要 仔細分析項目特點、教學步驟以及軟件所用環節,做好應用的前期準備。在教學 應用過程中要詳細記錄師生軟件使用情況、使用中出現的問題等等,分析問題產 生的原因并及時控制、調整教學步驟或者教學方式,確保后續教學內容能順利開 展和實施。在應用周期結束后,通過應用前后效果的對比分析,結合師生反饋情 況,最終為移動端應用軟件融入公共體育課程,提高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 效果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5.2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各環節適配設計與應用
    5.2.1適配班級選取及前期準備
    本研究中應用對象為湖南工業大學大一年級體能普修班、大二年級啦啦操選 項班、大二年級籃球選項班的學生,啦啦操選項班共36人,均為女生。體能班 共47人,男生23人,女生24人。籃球選項班共28人,女生9人,男生19人。
    各個班級的授課內容依據學期教學計劃,體能普修班本學期的授課內容主要 以身體素質練習為主,籃球選項班授課內容主要以運球、投籃、基本步伐為主, 啦啦操選項班的教學內容主要以花球啦啦操自編成套為主。本研究根據不同專項 的運動特點、教學內容進行移動端應用軟件與使用環節的遴選,對各班在不同教 學環節的應用中進行實際調整與記錄。
    各個應用班級的應用周期為12周,其中第1周和第12周為測試周,對應用 前后的學生進行問卷的發放與調查。應用時長為每周一次課,每次90分鐘。
    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先對目前廣泛應用教學的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初步的使 用方法,并且對于軟件的功能進行分類和分析。在初步選取了可進行運用的軟件 后,教師集中進行了移動端應用軟件功能使用的培訓,對移動端應用軟件的使用 與應用深度的學習,確保在應用過程中能實行,并且可以解決學生的使用困難問 題。
    5.2.2移動端應用軟件功能分析與選擇
    移動應用軟件在每個人所穿戴的移動設備中都必不可少。在教育教學中大致 可以分成三類:交互類,工具類,內容支持類。結合體育學科特點以及大學生的 學習情況,可將目前可用于公共體育課程教育教學的應用軟件根據功能進行分類, 包括數據處理類、視頻教學類、運動監管類。
    數據處理類型應用軟件具有強大的數據收集和處理能力,一般受眾為教師和 學生以及學校管理者,大多用于學生考勤、收發作業、批改作業等教學環節。下 表列舉了目前應用市場中下載量較高的數據處理類教學軟件(表5-1) o
    女『'釘釘”軟件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免費移動辦公管理軟件,其功能包含考勤 打卡、視頻會議、溝通交流、文件傳輸等功能。釘釘用戶目前已達到4億用戶、 1700萬組織,主要面向企業和不同層次的學校。類似的軟件還有“學習通”,專業 用于教學教育的一款軟件。特點是包含課程種類多樣,資源豐富,軟件內含蓋圖 書、期刊、專題、報紙、講座等素材。除此之外還具備學生與教師溝通交流、教 師布置作業、學生上交作業、教師批改、學生互評等功能。主要面向的對象為具 備獨立的信息收集能力高等教育機構學生。
    表5-1數據處理類教育教學應用軟件
    名稱 簡介 Android IOS
    釘釘 為企業、學校打造的溝通、協調、智能的移動平臺 V V
    學習通 為學校打造的課程學習、知識傳播與管理分享平臺 V V
     
    視頻教學類軟件主要是通過視頻方式將課堂內容傳播至每一個學習者。老師 不再面對面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而是轉至移動設備的屏幕中,學生與老師借助 互聯網技術,隨時隨地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下表是目前使用范圍較廣的相關視 頻軟件俵5-2)。
    表5-2視頻教類教育教學應用軟件
    類別 名稱 簡介 Android IOS
    騰訊課堂 在線直播學習平臺
    直播類 騰訊會議 簡單易用、高清流暢、安全可靠的云會議協
    作平臺
    網易公開課 國內外名校公開課、泛視頻知識滿足不同學
    錄播類 習階段需求
    中國大學 匯集頂尖的MOOC課程,每一個用戶可免
    MOOC 費享受最好的高等教育
     
    目前視頻教學軟件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視頻直播形式。如騰訊課堂、騰 訊會議,通過用戶建立一個虛擬房間或者虛擬教室,在規定時間進入房間或教室, 開展教學或者會議。這種直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面對面模式中的交流互動、同時 能完整記錄每一個用戶的使用數據,并較為完整詳細的將用戶數據反饋至教師或 者領導者。二是視頻錄播形式。如niooc、網易公開課,這些軟件大部分是采取 企業和中外高校的教育部門、機構進行合作,將國內外優秀學習資源進行收集、 整合,并提供給每一個學習者。這種學習方式打破教學上空間與時間的桎梏,為 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新思路。
    運動監管類軟件主要是指軟件后臺記錄運動健身數據、分析運動狀況以及推 送運動課程等功能的移動端應用軟件。常見的軟件有keep、天天跳繩、運動健康 等等俵5-3)。
    表5-3運動監管類教育教學應用軟件
    名稱 簡介 Android IOS
    Keep 平臺提供豐富多樣鍛煉、健身課程,詳細記錄個人鍛煉變 V V
    化情況
    天天 通過游戲化、社交化和碎片化的方式和AI識別技術進行體 V V
    跳繩 育鍛煉計數,從而生成體育運動記錄
    班小二 班級管理小程序,涵蓋班級通知、報名接龍,促進家校溝 V V
     
    通協作。
    現在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軟件根據人們現實需要不斷進行優化。運 動軟件的推出不僅使得用戶在自由鍛煉時能獲得專業指導,同時也記錄鍛煉過程、 記錄可以分享、發送給他人,用于社交或者打卡。
    既然如此,公共體育課程課缺少課后監管的工具和平臺,可以利用學生運動 軌跡和完成記錄作為課后鍛煉的憑證,將課后作業的完成與否與鍛煉記錄相掛鉤, 教師布置作業后,學生通過運動軟件將運動記錄進行截圖,作為完成鍛煉打卡的 證明發送給教師,教師就可以詳細知曉學生課后的鍛煉情況,為教師進行課后監 管提供了有效途徑。
    可用于教育教學的應用軟件,遠遠不止例舉出來的這幾種軟件,還有各大培 訓機構、各個學科協會也會推出類似功能的學習軟件和小程序,因為比較小眾, 在此不詳細展開。在互聯網飛速發展、應用軟件不斷優化、功能推陳出新的時代 里,適用于教學的軟件不僅僅包含專用的學習軟件,就連我們日常使用的微信、 QQ等軟件也可以滿足部分教、學雙邊活動的需要。
    本文主要研究移動端應用軟件對大學生公共體育課的學習和應用,因此選取 的軟件主要是以信息傳輸、身體活動的軟件為主,通過對應用公共體育課程中的 部分軟件功能進行分析,本研究選取了湖南工業大學體能班和籃球班以及啦啦操 班作為應用對象,跟蹤調查、詳細記錄教學過程中應用情況。
    5.2.3課前教學準備環節設計及應用
    5.2.3.1教材使用、理論教學環節應用選配設計
    在高校開展的公共體育課程中,基本都是以身體實踐的技術練習為主要授課 內容,體育教材在教師、學生群體中使用率極低。教師和學生沒有意識到理論教 學的重要性,大多數學科教材除了紙質教材外,會額外提供配套的電子教材,提 供形式以二維碼、配套軟件等為主,使用者通過運用自己的移動設備下載相關軟 件或者掃描知識點二維碼,便可在移動設備中進行圖片瀏覽以及微視頻觀看,這 種方式對場地要求較小,也為教師理論課教學提供了素材,教師無需專門制作課 件或者必須使用多媒體進行集中室內授課,學生也無需專門攜帶體育教材,減輕 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負擔。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理論教學,利用理論 知識指導技術動作的學習,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論、實踐知 識。
    5.23.2線上教學環節選配設計及應用
    目前我國建立了許多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層次的教育教學平臺,其中 在大學生群體中應用較廣的平臺有:中國大學MOOC、網易公開課等等,是由教 育部愛課程網與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共同合作推出的在線教育平臺,目前在這些 平臺上搜索“體育”,可以搜索到不同高校不同項目的體育課程,平臺提供線上錄 播課程教學,主講教師均為國內一流高校優秀教師,讓全國各地的學生皆能享受 到優質教育。還有一種途徑的線上教學方式是學校教師在教學軟件上建立“虛擬 教室”直播進行教學,學生通過使用同樣方式進入“虛擬教室”,師生雙方在網絡 上實現雙邊的教學活動。類似功能的軟件有釘釘、學習通、騰訊課堂等等。
    結合體育課程特點,公共體育課程線上教學若為理論課程教學時,PPT展示、 體育視頻展示都是理論授課的主要載體,因此課件展示功能為基礎必備功能。課 堂管理主要包括打卡、簽到、生成學習記錄等功能,直播軟件的簽到打卡均在課 堂教學過程中,簽到打卡的時間一般由教師自主發起,學習記錄會記載學生進入 課堂時間、離開課堂時間等等。錄播則不具備簽到打卡功能,學習記錄一般只記 錄課程學習是否完成。
    若線上教學內容為身體素質教學,則師生實時互動則是線上教學必不可少的 功能,通過相關軟件比較,錄播類軟件是先前錄制完成的視頻,不具備實時互動 功能,在身體素質練習的線上教學主要采用直播類型教學軟件。三款直播教學軟 件在互動、管理、展示功能基本大同小異(表5-4)o
    表5-4錄播直播軟件情況一覽表
    錄播類軟件 直播類軟件
    中國大學MOOC 釘釘 學習通 騰訊課堂
    課件展示功能 J J J J
    師生實時互動功能 J J J
    課堂管理功能 J J J
    5.2.4課中教學示范環節設計及應用
    體育技能示范是體育教師必備的專業基本功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部分教 師能力逐漸衰減,無法進行正確的動作示范。但是制定教學計劃和內容并不會改 變,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環節存在欠缺。一堂公共體育課中教師示范時間有限, 不可能為每位同學單獨進行示范,學生未完全掌握技術學習就開始動作練習,導 致達不到技術要求。教師示范環節在公共體育課程中既影響學生學習,也制約著 學生練習,因此示范環節在公共體育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短視頻、 微課等視頻廣泛流傳下,教師會精心挑選示范視頻作為上課教材發送給學生,讓 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學習正確的技術動作,課后也可以反復觀看示范視頻進行復習。
    5.2.4.1示范視頻的來源
    在信息化教學的趨勢下,教師們逐步了解到視頻傳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 要性。目前進行教學傳播的示范視頻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自主錄制
    高校聘請專業攝影人員對骨干教師的示范動作進行錄制,將錄制的視頻進行 處理,在示范過程中運用文本進行技術動作的解釋,利用高質量多角度的拍攝, 確保技術動作能完整的、準確的展示。此種視頻錄制方式對教師的技術準確度、 錄制設備的要求、視頻剪輯的操作要求較高。一方面可以用于本校老師進行授課,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學習資源推動學校特色課程的建設。
    (二)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
    目前短視頻軟件成為眾多人群中最常使用的軟件類型之一,微課正是短視頻 種類中的一種。現在短視頻軟件中有許多教育教學內容,時間在15秒至8分鐘 不等。教師可在短視頻軟件中尋找適合教學的相關技術動作示范視頻,推送給學 生進行學習。這類短視頻時間短、信息多,學習時不會占據太多時間,學生易于 接受并吸收。
    由于操類班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為啦啦操自編成套,成套內容為學校教師自 主編制,網絡上并無相關視頻,因此教學過程中采取本校教師自主錄制作為示范 視頻的來源,選擇優秀青年教師根據教學計劃錄制分解動作視頻和圖文詳解供學 生學習。體能班級和籃球班級的教學示范視頻教師可去網站搜集,部分無合適示 范的技術動作,也可采取教師錄制的方式,繼而進行匯總、分類,建立專門校屬 資源庫,方便教師進行搜索和查找。
    524.2示范視頻投放軟件
    目前市面上針對體育教學視頻的推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軟件:一、微信等 通訊軟件,教師可將教學視頻發送至微信群中。相較于其他軟件,微信這類軟件 在學生群體中更易操作和上手。二、釘釘、學習通等教育學習類軟件,教師在釘 釘群中進行教師示范視頻的投放。這種軟件的功能相較于社交軟件,有詳細的角 色區分,教師開放的權限較學生更加完備,反饋功能也更加全面,可以實現更加 豐富的教學互動。
    本研究中,由于一直都是以釘釘群作為師生交流溝通的軟件平臺,因此教師 發布重要通知和示范視頻是均采用釘釘軟件,目的是與其他的社交軟件進行明顯 區分,專門在釘釘群中建立課程的班級群中進行課程交流和學習。
    5.2.4.3示范視頻投放時機
    在應用設計時,對視頻投放時機做了多次實踐和調整。視頻發放的時機一般 情況主要為:課前、集體教學時、分組練習時、課后四個時間段。
    通過對各個項目的公共體育課程進行特點分析,教師示范難度較大的動作教 學時(如體能課中的引體向上),難以長時間邊示范邊口述動作要領,因此教師 可以在課前或者集體教學時,選擇讓學生觀看示范視頻并進行講解。籃球中的移 動步伐、方向變換以及技戰術學習,或者體能項目的起跑動作、途中跑等的技術 動作都可以采取在課前發放教學內容的示范視頻,讓學生進行預習,學習技術所 使用的場景,使得學生盡早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在操類選項課程中,以 教師分解示范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學完畢后,留足夠時間讓學生自主練習,通常 操類動作常常為多個動作組合而成,學生接受程度不同,學習進度也不同,教師 可以在學生自主練習時投放視頻,不同學生依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觀看示范視頻進 行回顧和練習。此舉還可以幫助學生課下時間自己進行練習,再次鞏固技術動作。 不同專項有不同的發放時機,除了考慮項目技術特性,還需考慮授課班級的特點。 5.2.5課后作業監管環節設計及應用
    公共體育課程的課后環節一直是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嘗試攻克的難點,本研究 調查公共體育課程的實際開展情況以及學生態度,結合教師的教育教學需要,主 要內容是教師安排相關課后體育練習,學生完成相關任務并進行檢查。
    5.2.5.1課后環節可用軟件選擇
    大學生課后環節需要的應用軟件主要包含體育運動完成和作業通知、上交兩 種類型軟件。需要在運動完成軟件和作業收發軟件中選擇滿足學生運動需求和教 師管理需求的軟件。
    —、運動完成軟件功能特點分析
    根據對目前軟件應用市場中具有運動鍛煉功能的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分類 探析,選取了目前在教師、學生群體中廣泛使用的應用軟件,女口: keep、天天跳 繩、運動健康等。各個軟件的側重點不同(表5-5)o
    運動健康軟件是指目前智能移動端設備都具有的系統自帶軟件。主要功能是 記步、記錄軌跡等信息,基本滿足了常規鍛煉需求。天天跳繩軟件主要面向中小 學生,鍛煉項目基本上涵蓋了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女口:跳繩、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等。天天跳繩軟件的應用場景更加局限于小范圍的原地運動,適合在家 里、寢室里進行。keep軟件除了具備一般運動軟件的常規功能之外,還主打健身、 購物功能,具有入門、進階至高級等不同層次的系統課程、運動器材的購買,打 造共同運動的社交圈,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鍛煉需求,更面向于全體有體育鍛煉需 求的人群。
    表5-5三款運動軟件功能統計
    適用運動項目 常規功能 后臺監管
    AI
    Keep 7
     
    天天跳繩
    運動健康 V
    (-)適用場景
    在適用場景上,keep是一款室內和室外都通用的軟件。keep不僅提供室外 跑步、步行、騎行等,也具有室內健身課程,是一款室內外鍛煉兼備的移動端應 用軟件。天天跳繩軟件主要是解決小面積住宅、房間的運動需求,因此所包含的 運動項目都基本為原地,移動路線距離較近,所以此軟件更加適合室內進行。而 手機系統自帶的運動軟件,主打功能為距離性運動的記錄,所以此類軟件除了室 外跑步運動的記錄,也會搭載第三方跑步機進行距離和時間等信息的記錄,是一 款兼顧室內與室外跑步記錄的軟件。
    (二) 交互功能
    三款軟件在運動過程中都具備交互功能,其中keep軟件和運動健康軟件是 通過真人語音指導進行設備與用戶進行互動,而天天跳繩軟件則是通過人體利用 攝像頭“入鏡”,設備進行感應進行動作完成識別的方式進行互動。
    (三) 后臺監管
    三款軟件中只有天天跳繩軟件區分了教師與學生角色,教師可以后臺監測學 生鍛煉數據。keep軟件和運動健康軟件面向的不只是學校,而是面向更廣闊人群。 運動健康軟件沒有做用戶角色區分,所有用戶都能享受到界面功能。但是keep 更加打造個性化,對用戶進行精細化分析,對用戶的性別、年齡、鍛煉目的等等 進行了詳細調查,雖然無法對用戶進行后臺監管,但是此款軟件提供的運動方案 更加貼近用戶自身鍛煉需求。
    (四) 適用運動類型
    在先前進行的學生鍛煉偏好的調查中顯示,跑步類型是大學生目前最常進行 的鍛煉項目,以上三款軟件都可詳細記錄跑步信息。在跑步過程中keep軟件會 有真人語音提供路程距離、速度指導等等;運動健康軟件會語音提示路程距離; 天天跳繩提供的原地跑項目,解決了極端天氣又無室內跑步器材用戶的阻礙,但 是AI識別在跑步過程中會出現距離判斷不準確的問題。
    Keep軟件和天天跳繩軟件的體育鍛煉中都有球類的相關練習,keep軟件有 籃球和足球兩種類型,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運動,為用戶提供一系列的系統課程。 其中籃球包括籃球運球練習、籃球彈跳練習、核心力量等近20種課程,足球主 要是控球技術的入門和強化等3種課程。天天跳繩軟件主要包含籃球、足球、排 球三種類型的球類練習。與keep軟件不同的是,天天跳繩軟件的球類練習更加 貼近中考體育項目,主要是針對單個體育技術,如籃球的“V字運球”、足球的“盤 球繞桿”、排球的“墊球練習”。運動健康軟件則不支持球類運動。
    Keep軟件中所包含的操類運動,除了軟件中專人專錄制的操類、舞蹈類課 程,還引進了目前市面上較為流行的運動達人等相關課程。天天跳繩軟件主要是 以中小學校教授的廣播體操練習為主。運動健康軟件基本不具備操類運動功能。
    二、作業收發軟件功能特點分析
    在課后環節此類軟件主要是用于教師進行課后體育作業的發布和反饋。用于 文件傳輸和社交功能的軟件都可應用于本環節。目前市面上出現教學一體化軟件, 滿足了作業收發、集中反饋、群聊溝通等等功能。釘釘軟件和學習通軟件的“作 業”功能與其他功能分離開來,獨立與“打卡”、“通知”等其他功能并列。相較于其 他軟件來說,這兩款軟件在作業模式中更為成熟和高效(表5-6)o
    表5-6移動端應用軟件作業相關功能情況表
    釘釘 學習通
    作業發布功能 J J
    作業提醒功能 J
    作業上交功能 J J
    作業補交功能 J
    作業展示功能 J
    作業批改功能 J J
    體育修改功能 J
    在作業反饋功能方面,釘釘和學習通均是在群聊溝通功能的基礎上發布課后 體育作業。在作業的提醒上,釘釘軟件會在設置的上交期限前的一個小時在班級 群中自動發布未交作業同學的名單,這一方式不僅對學生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對 教師進行作業名單統計具有幫助作用。
    作業的批改方式上,幾乎都是采用教師評價,而學習通軟件進行了方式創新 ——學生互評,極大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也便于學生查看其他學生的作業, 促進學生直接相互學習。釘釘軟件可以選擇優秀作業在群里進行展示,軟件會將 優秀作業在班級群里進行推送,不僅加大優秀作業的傳閱率,也很好地為其他同 學進行示范作用。
    釘釘軟件還具備作業補交功能,錯過了上交時間學生仍然可進行上交,并會 在延期上交的學生作業上標注“補交”。而學習通軟件則不具備“作業補交”功能。 釘釘軟件還具備作業“二次修改”功能,當教師發現學生作業不盡人意或者教師可 以將作業“打回”,讓學生重新進行修改后二次提交,給予學生更正和完善的空間。
    總的來說,在作業環節,各類具有社交功能的軟件都具備作業的發布、上交 與反饋。但是學習通軟件和釘釘軟件在作業的功能上更專業化。學習通在具備作 業的基礎功能上,對作業批改方式上進行了創新。釘釘軟件則是在作業提示、補 交、作業展示等環節更加精細化。
    5.2.5.2課后環節內容設計
    (-)任務的選擇
    根據三個課型項目的特點和學期教學計劃,以體適能練習、籃球運球與基本 步伐學習、啦啦操成套學習為主線,體能素質練習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因此課后 作業的布置內容會依據不同專項班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而定,采取以“專項 技術+體能練習”的搭配的練習方式,體能練習項目緊扣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 重點。
    每周課程完畢后,教師會依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的相關體能練習,若上課的 教學情況,大多數同學接受程度較好,教師則安排專項技術動作練習和強度較強 的體能練習,女口:長跑、跳躍練習等。若學生在本堂課的學習較為吃力,教師則 安排專項技術動作和難度較小的體能素質,女口:仰臥起坐、俯臥撐等項目。
    (二)頻率的選擇
    根據之前學生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主動性看,242 名受調查學生中有67名學生有主動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想法或行動,另外175 名學生表明自己不會主動進行體育鍛煉,也無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意愿。也就是 表明有28%的學生會主動進行體育鍛煉,72%的學生沒有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意 識。
    (2) 因受調查學生中進行公共體育課程學習的學生均為非體育專業的學生, 其專業課程排課數量、學習時間都不一致。對進行學生可接受教師布置體育課后 作業頻率調查,為后續課后作業的設計提供可靠依據(表5-7)o
    根據學生最接受教師布置體育作業的次數情況調查,201名學生選擇了“每周 1-2次”,約占受調查學生的83.06%, 38名學生選擇了“每周3次”,約占15.70%, 3人選擇了“每周3次以上”,約占2.48%。由此可見,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可接受教 師布置體育作業的頻率基本為一周1-2次。
    (3) 從學生能接受的課后作業的完成時長看,選擇“單次15-30分鐘”選項的 同學最多,有173名同學,約占71.49%;有63名學生認為自己每次可以接受的 課后作業時長約15分鐘以下,約占26.03%;只有6名學生選擇了 30分鐘以上, 占2.48%。通過調查,大學生普遍接受的體育課后作業完成時長大致為15-30分 鐘。
    (4)從體育鍛煉偏好的運動項目看,在“如果進行體育鍛煉會優先選擇什么 項目”的調查中,127名學生偏向于跑步、徒步類運動,約占54.48%; 66名學生 選擇身體素質類運動,約占27.27%; 49名學生選擇技術技能類的運動項目,約 占20.25%o也就是說,半數學生傾向于跑步、徒步類型的運動項目,部分學生傾 向于身體素質運動項目。
    表5-7大學生課后任務意向情況統計(N=242)
    作業頻率意向 (次/周) 作業時長意向(分鐘/次) 作業內容意向
    1-2 3 >3 <15 15-30 >30 跑步徒
    步類 身體素
    質類 技術技
    能類
    201 38 3 63 173 6 127 66 49
    83.06% 15.70% 2.48% 26.03% 71.49% 2.48% 54.48% 27.27% 20.25%
     
    通過相關調查及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大部分學生認為本專業的文化課程任 務較多,無法承受較長時間或者較頻繁的體育課后任務。體育課后作業的頻率為 —周1-2次,每次時長為15-30分鐘是大部分同學普遍接受的強度和運動量。在 項目選擇上,盡管每個項目均有同學喜歡,但跑步和徒步類型的距離性運動更受 學生青睞。在此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目前可接受的鍛煉強度和頻率,為后續應用 提供實施條件,確保了后續應用的可操作性、科學性。
    例如:公共體育課程的課時一周為2課時,時長共90分鐘,三個類型班級 體育作業布置均采取“一周布置2次”的頻率。教師自選兩個節點,進行作業的收 發。此前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能接受的強度為單次15-30分鐘左右,因此課后 環節的作業設計單次不宜時間較長。根據先前的教學經驗,學生在練習技術動作 時,無法一次就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通常需要反復練習、多次錄制。當教師布 置的室外作業,由于天氣原因無法即時完成,因此課后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可選擇 —次完成,也允許分成多次完成,留給學生的彈性空間較大,學生只需在上交節 點前進行上交即可。
    (三)保障、組織方式的選擇
    對于教師來說,每位教師的信息化水平不一。學生在軟件使用過程中遇到問 題,教師要為學生解決。在應用前教師進行軟件使用培訓,自己能順利使用后再 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學校進行相關信息技術培訓,這也是應用實踐準備的前提條 件。
    通過相關實際情況調查,目前公共體育課程的期末考評方式,為平時成績與 項目測試成績兩者按照相應比例得出學期成績。由于教師先前并無體育鍛煉任務 的布置和檢查,不少學校將學生平時成績等同于學生考勤,若有了檢查課后作業 的工具和手段,那課后作業的完成上交情況也同樣應該納入到體育期末考評的指 標中,一方面緩解了“重技能”的結果性評價,增加了體育考評的過程性評價指標。 另一方面,通過將課后體育作業納入到體育考評指標中,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后練 習的重視程度,同時對完成過程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
    5.2.6小結
    本章從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組織環節與目前市面上可用于教學的軟件進行 適配分析。在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社交軟件或者教育教學軟件 進行技術動作視頻、圖文的發放,一是可以為學生創設更加真實的教學情境,二 是豐富體育教學形式和資源。課后環節可用keep軟件、天天跳繩軟件、運動健 康軟件進行課后鍛煉的打卡,再通過通訊軟件進行上交,起到用移動端軟件代替 教師進行課后鍛煉的監測作用,教師只需在過程中進行監管。體育理論課一直是 公共體育課程不被重視的一個課程內容,利用線上教學軟件,可以擴充體育教學 時間,擴展體育教學場地,同時有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支撐技能學習,對培養 學生的體育觀念、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體育習慣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重點在操類班、球類班、體能類班進行應用,根據班級情況和授課內 容進行設計,如下圖5-1所示,在課程開始之前選用釘釘軟件建立班級群,將教 師自主錄制的技術示范視頻在班級群中進行發放,供學生學習和保存。教材是使 用教師自制的動作圖文詳解。在課后環節,教師在釘釘群中進行作業發布,學生 完成后將錄制的視頻或者完成運動的界面截圖上交至釘釘群中的作業功能,教師
    進行集中批閱和個性反饋。如遇極端天氣場地無法進行體育授課,教師可選擇 在釘釘群中進行線上授課,學生自行選擇合適地點進行學習,教師授課內容將調
    整為操類理論知識教學或者是體能訓練。
     
    圖5-1應用班級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流程設計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下載2-3個移動端應用軟件使用搭配基本可以滿 足共體育課程教學在課前、課堂、課后環節以及理論教學和極端天氣下教學的 需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情況需求進行篩選,選出最符合本校學生 體育課程學習的最優解決方案。
    5.3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應用反饋與分析
    通過三類專項班進行應用,結合應用過程總結和訪談兩個部分進行反饋情況 進行總結和分析。
    5.3.1應用前后學生體育情感態度變化情況
    531.1操類班級體育情感態度變化情況
    如下表(表5-8)所示,對啦啦操級36位學生進行應用前后調查了體育鍛煉 態度情況的調查,其中,行為態度方面平均得分為25.50±6.780分,目標態度方面 平均得分為45.97±6.996分,行為認知方面平均得分為28.44±3.775分,行為習慣 方面平均得分為28.42±7.299分,行為意向方面平均得分為22.92±5.901分,情感 體驗方面得分為34.31±7.671分,行為控制感方面得分為20.31±5.879分,主觀標 準方面得分為20.44±3.613分。經過一個學期的應用實踐,再次對學生進行體育鍛 煉態度情況的分析,將兩次得分情況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根據統計結果可知: 啦啦操選項班的36名學生在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以及主觀標準的分 數情況相較于應用前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p<0.05),說明啦啦操班學生在行為 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主觀標準四個方面均得到了顯著提高。
    表5-8啦啦操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變化情況(N=36)
    體育態度分量 性別 應用前 應用后 t值 P值
    行為態度(分) 女(11=36 人) 25.50±6.780 27.61±4.959 -1.470 0.150
    目標態度(分) 女(n=36 A) 45.97±6.996 43.28±4.151 1.943 0.060
    行為認知(分) 女(n=36人) 28.44±3.775 29.11±3.187 -0.866 0.392
    行為習慣(分) 女(n=36人) 28.42±7.299 32.56±6.566 -2.367 0.024*
    行為意向(分) 女(n=36人) 22.92±5.901 26.00±3.891 -2.660 0.012*
    情感體驗(分) 女(n=36人) 34.31±7.671 38.31±5.600 -2.468 0.019*
    行為控制感(分) 女(n=36人) 20.31±5.879 20.72±5.483 -0.288 0.775
    主觀標準(分) 女(n=36人) 20.44±3.613 22.83±4.802 -2.217 0.033*
    注:*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即p<0.05; **表示存在高顯著性差異,即p<0.01
    5.3.1.2體能類班級體育情感態度變化情況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對實踐結束后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表(表
    5-9)所示,在應用開始之前,體能班23名男生的行為態度為24.78±6.208分、目 標態度為45.22±6.557分、行為認知為26.74±5.379分、行為習慣為26.65±7.043分、 行為意向為22.26±4.202分、情感體驗為31.78±7.769分、行為控制感為20.43±5.814 分、主觀標準為18.70±4.847分。24名女生的行為態度得分為24.46±5.808、目標態 度為43.0CH6.283分、行為認知為25.71±3.747分、行為習慣為27.21±5.209分、行 為意向為22.38±3.797、情感體驗為30.17±7.106分、行為控制感為20.71±3.629分、 主觀標準為20.25±3.040分。經過一個周期的應用后,男女生的體育鍛煉行為態度 情況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全班47名學生均在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 向和情感體驗四個方面有顯著提高,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p<0.05)o女生相較 于男生在行為態度和目標態度兩方面也有顯著提高。
    表5-9體能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變化情況(N=47)
    體育態度分量 性別 應用前 應用后 t值 P值
    行為態度 男(11=23 人) 24.7&=6.208 27.83±7.560 -2.034 0.054
    女(n=24人) 24.4&5.808 26.88±6.046 -2.805 0.010*
    目標態度 男(n=23 A) 45.22±6.557 47.35±9.113 -1.383 0.181
    女(n=24人) 43.0Qt6.283 46.50±7.083 -2.952 0.007和
    行為認知 男(n=23人) 26.74±5.379 29.22±4.242 -2.427 0.024*
    女(11=24 人) 25.7U3.747 28.33±4.114 -3.234 0.004**
    行為習慣 男(n=23 A) 26.65±7.043 33.87±8.683 -4.792 0.000**
    女(n=24人) 27.2U5.209 32.08±7.168 -6.584 0.000**
    行為意向 男(n=23 A) 22.2&4.202 25.96±5.183 -4.183 0.000**
    女(n=24人) 22.3&=3.797 25.25±4.152 -5.656 0.000**
    情感體驗 男(n=23 A) 31.7&=7.769 37.48±7.833 -3.813 0.001**
    女(n=24人) 30.17±7.106 36.63±6.620 -8.176 0.000**
    行為控制感 男(n=23 A) 20.43±5.814 23.26±6.348 -1.693 0.104
    女(n=24人) 20.7U3.629 22.50±5.397 -1.707 0.101
    主觀標準 男(n=23 A) 18.7Qt4.847 20.70±4.847 -1.163 0.104
    女(n=24人) 20.25±3.040 21.96±4.832 -1.311 0.203
     
    注:*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即p<0.05; **表示存在高顯著性差異,即p<0.01
    5.3.1.3籃球班級體育情感態度變化情況
    如表5-10所示,對籃球選項班級28名學生(19名男生、9名女生)進行體 育行為態度情況的調查。根據教學應用前后的調查情況看,在教學應用前,男生 行為態度方面得分為26.32±5.197,目標態度方面得分為42.37±6.166,行為認知方 面得分為26.05±5.739、行為習慣方面得分為32.11±6.903、行為意向得分為24.32± 5.012、情感體驗方面得分為33.63±7.790、行為控制感方面得分為21.84±5.500、主 觀標準方面得分為22.37±4.890。經過一個學期的應用后,統計結果顯示,男生在 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六個方面的得 分得到了提高,與應用前的分數相比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p<0.05)o
    女生在應用前行為態度方面得分為22.56±4.667、目標態度得分為40.00±4.183、 行為認知方面得分為27.22±2.279、行為習慣方面得分為27.0CH7.826、行為意向方 面得分為21.67±6.062J晴感體驗方面得分為32.78±6.888、行為控制感為19.67±3.678、 主觀標準方面得分為21.11±5.061,在一個周期的應用后,女生在行為態度、目標 態度、情感體驗三個方面有較大的提高,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p<0.05)o
    表5-10籃球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變化情況(N=28)
    體育態度分量 性別 應用前 應用后 t值 p值
    行為態度 男(11=19 人) 26.32±5.197 30.68±4.888 -2.669 0.001**
    女(n=9 A) 22.56±4.667 27.00±5.852 -1.781 0.002和
    目標態度 男(n=19 A) 42.37±6.166 47.74±5.999 -2.720 0.002和
    女(n=9 A) 40.00±4.183 48.44±5.769 -3.555 0.001**
    行為認知 男(n=19 A) 26.05±5.739 28.37±3.670 -1.482 0.031*
    女(n=9 A) 27.22±2.279 29.78±3.383 -1.880 0.109
    行為習慣 男(n=19 A) 32.11±6.903 36.84±6.743 -2.140 0.000**
    女(n=9 A) 27.00±7.826 31.78±9.284 -1.180 0.098
    行為意向 男(n=19 A) 24.32±5.012 26.8^=4.829 -1.615 0.025*
    女(n=9 A) 21.67±6.062 24.78±4.868 -1.200 0.078
    情感體驗 男(n=19 A) 33.63±7.790 39.05±5.275 -2.512 0.000**
    女(n=9 A) 32.78±6.888 4O.ll±2.759 -2.965 0.006和
    行為控制感 男(n=19 A) 21.84±5.500 24.8^=5.238 -1.752 0.061
    女(n=9 A) 19.67±3.678 21.44±6.654 -0.745 0.298
    主觀標準 男(n=19 A) 22.37±4.890 20.68±3.384 -1.235 0.295
    女(n=9 A) 21.11±5.061 24.33±2.958 -1.649 0.131
     
    注:*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即p<0.05; **表示存在高顯著性差異,即p<0.01
    應用過程中,對湖南工業大學大學體育部部長以及團委老師進行了訪談與調 查,在此期間學校未組織大規模、規律性的體育鍛煉活動。分析認為,學生體育 鍛煉態度行為的改善主要是因為體育教師對班級學生采取應用軟件進行了創新 的教學方式、監督方式等。
    綜合三個班級的體育態度情況看,在12周的教學應用中,所有班級的學生 在情感體驗方面均有顯著提高,說明大部分學生通過完成體育作業的過程中,提 高了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頻率,并且也在體育鍛煉中激發了自身的豐富情感,獲 得多樣情緒體驗。絕大多數同學在行為習慣方面得分提高,說明在完成體育作業 的同時,個人參與體育鍛煉的自動化程度也在提高,逐漸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在體能班和啦啦操班級中,學生行為意向方面得分也有顯著提高,說明在這兩個 班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愿明顯得到提升,極大加深了體育鍛煉的參與程度。但 大部分學生在主管標準、行為認知、目標態度、行為態度方面無明顯變化。根據 學者毛建榮在分量與體育鍛煉態度的關系中表明,行為習慣、行為意向均可直接 影響體育鍛煉態度行為,因此可以看出經過12周的應用,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 煉行為與態度具有積極的影響,后續可以加大對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 課程的應用,從而改善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和意愿。
    532移動端應用軟件選擇、應用情況分析
    本研究對不同課程環節進行了長時間調查,通過采訪、跟蹤部分教師、學生, 對師生運用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原因進行了詳細記錄與分 析。
    5.3.2.1師生軟件選擇情況
    (-)教師選擇移動端應用軟件情況分析
    在授課的各個環節,都有使用移動應用軟件。從軟件的選擇上看,應用班級 的授課教師均選擇運用釘釘軟件作為師生溝通的工具。在釘釘軟件中建立班級群, 發放示范視頻、發布作業、情況公示以及學生作業的上交。問及選擇原因,教師 們表示因為釘釘軟件整合了線上授課、作業上交、學習記錄、溝通交流等功能, 不僅齊全,而且使用群體廣泛,使用者可互相學習和交流。在課后體育鍛煉環節, 教師在眾多運動軟件中較多選擇了手機系統自帶的“運動'嗽件和“天天跳繩”軟 件。Keep軟件雖然相較于這兩款軟件的功能更加齊全、鍛煉種類更加豐富,但 不適合全班大面積統一鍛煉,適合存在個性化需求的用戶群體。“運動健康”和“天 天跳繩”軟件功能可以滿足教師課后監管的基本需要,例如教師檢查作業,只需 通過簡潔的界面截圖查看跑步距離、路線、時間等信息。“天天跳繩”軟件更加貼 合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項目內容,針對性較強,教師可以布置體能練習作業, 而軟件界面也會生成學生鍛煉過程的視頻、時間、個數等信息,方便教師可以通 過后臺監控進行有效管理。
    由此可見,對于教師來說,選擇軟件的首要標準是功能針對性強、界面簡潔、 操作簡單。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對軟件的學習,也有利于教師更好的上手操作, 實現利用移動端軟件為教學過程“減負”。
    表5-11教師軟件選擇情況表
    選擇軟件 選擇應用環節 教師選擇原因
    釘釘 線上授課/示范視頻發放/作業管理 功能齊全、操作簡單、后臺監控
    天天跳繩 課后鍛煉 后臺監控、內容針對性強
    運動健康 課后鍛煉 界面簡潔、滿足教師作業要求
    (二)學生選擇移動端應用軟件情況分析
    在學生使用的過程中,會優先選擇操作簡單、功能齊全的軟件。大部分學生 指出,若軟件操作界面簡單,好上手,使用體驗感會較好。若教師要求學生下載 多個移動端應用軟件,學生會產生抗拒情緒,學生更希望利用手機上現有的應用 軟件滿足公共體育課程的學習需要。因此我們在選擇應用軟件時需要更多傾聽學 生訴求,這些訴求包括:功能齊全、操作簡便、無需多個軟件交替使用。
    5.3.3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調整措施
    依據研究設計和計劃,對三個應用班級進行12周的應用后,對在應用過程 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記錄、調查與調整,以保證公共體育課程后續的正常實施與實 踐優化。具體調整措施如下:
    (-)技術學習與復習
    在教師示范環節中,教師需要在網絡上搜索、篩選教學相關視頻,推送至學 生的移動端。教師一般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一是保存視頻到本地,再將原視頻發 送至學生群中。二是教師可以將網絡上的視頻鏈接發送至學生群,學生可點擊鏈 接直接觀看。前者的缺點是通訊軟件會降低本地保存視頻畫質的清晰度,影響學 生的觀看體驗。后者的缺點是會遇到視頻被下架等情況,導致鏈接失效,學生無 法觀看。在實際情況中,多數教師最終采用直接發送原視頻的方式進行推送,學 生可直接觀看。為解決畫質問題,教師會篩選較高畫質的視頻,如若視頻傳播降 低畫質,教師采取錄屏的方式,將視頻發送至群中。
    通過三個體育項目班級的12周應用過程看,各個項目在教學過程中均采用 了電子教材的形式進行教學,而在實踐中因為也對發放時機做了多次的嘗試和調 整,發放的時機主要為:課前、課間休息時、分組練習時、課后四個時間段。類 似于籃球的移動步伐、方向變換或者體能項目的起跑動作、途中跑等較單一的技 術動作,可以采取在課前發放電子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預習,提前學習相關技 術,有利于學生對技術動作形成表像。對于操類班級來說,視頻發放時機較好的 階段為分組自由練習時。在分組練習時,教師往往預留時間較長,但無法指導到 每一位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薄弱環節調節示范視頻自行復習。這對于教師來 說,在示范講解環節減輕了教學負擔,也有了更多時間用于學生的糾錯與評價。
    (二)課后作業環節
    課后練習的主要內容,根據練習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仰臥起坐、俯臥撐、 立定跳遠等等為主的小范圍體能素質練習;以跑步、健走為主的距離類體能素質
    鍛煉;以成套動作練習為主的技術動作練習。在應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按照學 生的學習情況、授課內容,對課后練習內容進行調整。
    在考察方式上,為減少學生學習軟件時間成本,教師在考察跑步的課后練習 時,一般不限制學生使用的軟件,但完成界面的截圖必須同時包含跑步路程、跑 步時間、跑步軌跡等信息。在體能練習的項目中,主要使用“天天跳繩”軟件。為 了避免學生利用一些方式欺騙智能AI技術,教師利用軟件的視頻記錄功能,要 求學生使用軟件時需露出完整界面,顯示運動視頻記錄,方便教師辨別作業的真 實性。在成套動作為主的技術動作練習時,教師一般要求學生錄制視頻上交,學 生一般能夠保質保量完成,錄制視頻的時長一般在1-3分鐘,視頻的機位也盡量 采取固定機位錄制,學生也可單人完成。
    在作業布置的頻率上,教師對“一周一布置”和“一周二布置”都采取過實踐, 根據實踐過程的反饋發現“一周一次”的布置留給學生完成作業的“彈性時間”較 多,學生完成的態度和質量也較高,教師的評閱難度也較小,在短時間的應用后, 調整為“一周一布置”。
    課后作業的管理,包含課后作業的布置、評閱、反饋三個環節。首先,體育 作業的布置一般包括理論作業與技能作業兩種。理論作業的上交對學生群體來說 不陌生,但是技能作業的布置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是一個新體驗,作業的上交時 間、作業的完成內容、作業的上交形式都是需要教師提前考慮的,教師會根據授 課內容、天氣情況進行相關作業的布置,軟件會自動提醒學生上交、補交作業, 也會給予教師“優秀作業展示”、“作業退回”等功能的權限。
    部分教師在應用過程中發現,教師對作業管理的程度影響學生作業的上交情 況。先前教師采取軟件提供的“一鍵提醒”功能,無差別對待所有學生,長此以往 學生失去完成課后作業的動力。當教師頻繁使用作業批改和點評以及優秀作業展 示,給予學生反饋,學生在作業上交中配合度增強,有利于體育作業的可持續進 行。教師也表示軟件功能為教師在課后環節提供了合理的監督和管理手段。在應 用過程中教師也有表示面對一個班的作業反饋較為輕松,但是如果大范圍班級進 行應用實踐,則會“力不從心”,因此到后期,教師在作業檢查中實行“抽查”、“班 干部檢查”等等批閱方式。
    (三)線上教學及理論教學環節
    以籃球課教學為例,因為對場地要求較高,一旦遇到極端天氣或者地面潮濕, 不具備室內籃球場的場地就面臨著“無地可上”的境遇,按照學校管理規定,教室 的使用一般需要提前預定,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只能停課,也許會打亂教學計劃, 影響教學計劃執行,現在因為移動軟件給學生提供了軟件和技術支持,通過在學 生群體中的調查,大部分學生十分支持極端天氣進行網絡教學。不少教師錯誤的 將線上教學等同于只能進行理論教學,其實不然,除了可以選擇利用軟件直播進 行籃球相關規則、裁判等理論課程的教學,也可以利用移動設備組織學生進行一 些小范圍的身體素質練習。學生上課的場地也不局限于寢室,可以自行尋找合適 的場地,在寢室里、在走廊上、在室內空地中,進行體能訓練,女口:籃球運動中 的步伐練習、高抬腿、兩頭起、俯臥撐、仰臥起坐等等,都可以滿足學生體育練 習的內容和強度。同樣,為因場地不足或者受客觀原因影響的其他專項的公共體 育課提供一種新的教學思路。
    體育課理論教學主要以教師根據教材自創或者搜集的素材,教師制作或者下 載動作分解的圖片,加入重點標注,將圖片或者教學微課視頻發送至群中,學生 觀看、學習教師自制內容,增加體育理論知識。體育教材不一定只有體育書本上 的內容,依照教學內容進行錄制、標注、圖文詳解都算體育教材形式之一,理論 教學和教材的使用不一定必須在教室中進行,每次進行技能教授時可以將該動作 涉及的理論知識和圖文詳解發送到學生群里,體育教材的使用和理論知識的教授 貫穿到每次課的教學過程之中。
    第六章分析與結論
    6.1分析
    6.1.1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中使用優勢
    6.1.1.1形成一條完整的“公共體育課程鏈”
    體育作業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一直處于形同虛設的尷尬局面。由于缺乏課 后監管的管理方式和提交作業的反饋方式,逐漸使體育的課后環節成為了體育教 學無法管控的盲區。有些教師程序化地布置課后作業,卻未設置檢查學生的完成 情況的環節和做出反饋,久而久之,學生形成“體育課后”并不重要的觀點,造成 “體育課堂,和“體育課后,割裂的局面。2020年的疫情,催生了大規模的線上教學, 使各種可用于教學的應用軟件走入教師的視野,并被大量應用。疫情過后,教學 終究需要回歸線下,吸收特殊時期可保留的優秀經驗對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存在 重要意義。
    移動端應用軟件的發展,填充了公共體育課程中課前準備環節、課中展示環 節和課后作業環節中曾經存在缺失或者不足的方面,為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方式 提供了新渠道,也為教師提供了新的監管手段。移動端應用軟件不僅僅連接著學 生和老師,同時也將公共體育課堂和公共體育課后兩個部分串聯起來,形成了一 條完整的“公共體育課程鏈”。
    6.1.1.2拓展了“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路徑
    “陽光體育運動”是國家為了增進學生體質健康,吸引億萬學生走向操場、走 進自然,進行體育鍛煉的群體活動,也是學校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傳統的 “廣播操”、“冬季長跑”是學校中常見的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方式。近幾年中,不 少高校也利用“健康跑”等軟件,開展陽光體育長跑運動。盡管本研究的對象是公 共體育課程,但移動端應用軟件的應用優勢也為公共體育課程的延伸提供了極大 的便利。可穿戴設備與應用軟件的結合一方面能夠客觀地監測體育活動中的各種 物理和生理數據,另一方面能夠迅速地反饋出學生的個人表現,加上數據庫的支 撐,不僅可以反映學生成績在整個群體中的位置,也可以反映學生成績在個人歷 次測試中的位置,這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學的考評標準,以及根據學生的學習鍛煉 目標生成個性化的體育鍛煉計劃。
    6.1.1.3緩解了極端天氣和場地不足帶來的影響
    體育教學時常會遇到因為潮濕或者臨時天氣變化,場地不利于體育課程的進 行的情況。類似情況會影響課程教學進度,降低學生的學習連貫性,對學習興趣 和學習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移動應用軟件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選擇寢 室、走廊等開闊場地,自由決定上課地點。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部分室內 場地不足的高校在極端天氣難以開展公共體育課的情況,減少對教師教學計劃的 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教學相關的內容作為課后體育作業;學生等待天氣較好 的時機完成體育鍛煉,彌補體育課堂所未達到的運動量。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保證 了學生學習的連貫性,為在有限的條件下提高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
    6.1.1.4教學示范視頻的使用確保良好示范效果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認為動作示范是體育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 個環節。當教師因年齡增長或者其他原因,難以進行正確示范時,通過給學生提 供技術示范視頻,讓學生在課前或者課中提前觀看練習有助于學生形成運動表象, 從而輔助學生進行技能學習。并且,制作精良的視頻往往遵循學生學習的基本規 律,示范視頻呈現的速度、拍攝的角度、字幕的編排等細節,都為學習者更好地 理解視頻內容,掌握重點難點和練習要點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內容。示范視頻還可 用于課后學生復習階段,課后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設備觀看視頻,調節視頻速 度進行二次學習或復習,在課后也能獲得一定的指導。
    6.1.1.5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和行為
    應用前后的數據說明,絕大部分在體育鍛煉行為和態度上有了顯著的變化。 學生在體育鍛煉行為上,通過軟件的指導、監督功能增加了學生體育鍛煉的頻率, 有利于大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是體育鍛煉的思想上,學生在 鍛煉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對學生情感態度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由此可以 發現,教師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監督,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和行 為發揮了正面促進作用。但部分學生在主管標準、行為認知、目標態度、行為態 度方面無明顯變化,原因可能與應用周期較短、學生自覺意識較弱有關。
    本文為應用研究,因此重點關注應用過程中產生的現象與變化。后續研究可 以采用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方式,更加系統地探究移動軟件的應用與學生體育 鍛煉態度和行為變化的因果關系。
    6.1.2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中的問題分析
    6.1.2.1軟件自身設計的問題
    (1)卡頓、閃退影響學習效果和數據保存
    軟件卡頓、閃退是指在打開應用軟件時,畫面出現停止不動,或者突然中斷 退出的情況。產生此現象的原因多數為大量用戶在同一個時間段集中進入應用軟 件造成的軟件崩潰。遇到卡頓、閃退的情況,會影響學生進行學習的連貫性和體 驗感,甚至會影響軟件自動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導致這些情況出現的原因 主要是目前部分軟件的服務器處理速度和處理能力還跟不上大量教學的使用需 求。
    (2)軟件的部分功能尚未建設完成
    在實踐的過程中,研究還發現軟件的部分功能正在開發或者開發未完成導致 部分功能無法使用。如天天跳繩中,盡管設置了立定跳遠的練習項目,在實際使 用出現軟件無法計數的現象。此外,在此軟件中是通過智能AI進行人像識別, 保證人進入鏡頭后根據動態進行計數,但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學生利用移動人偶進 行項目練習的情況,這些都說明目前此軟件技術還不夠完善,無法精確識別人體。 盡管軟件雖已投入市場使用,仍然需要不斷進行優化。
    6.1.2.2教師應用過程的問題
    (1)教師對應用端應用軟件熟悉度不高
    因為目前并沒有能夠完全連接公共體育課前和課后需要的一站式服務應用 軟件,教師與學生常需要下載2-3個不同的應用軟件,交替使用。因此教師面臨 著除備課之外,還需學習使用多個應用軟件或軟件使用不熟練的情況。這也從側 面說明教師群體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學校也可以組織集體培訓,更好 地幫助教師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
    (2)教師互動程度低影響課后作業完成質量
    在應用實踐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一定情況下影響著學生完成課后練 習的配合度。調查表明師生互動性越強的班級學生作業的上交率和完成情況更加 優秀,學生配合的意愿也更高。有個別教師在課后環節的軟件使用過程中只運用 了作業通知、作業批閱功能等簡單功能,或者教師只是發布通知的“群主”,學生 在群中的配合度也較為低下,出現較多同學的不課后練習、不交作業的情況。在 師生互動交流頻繁的班級群中,教師會利用個性化的語言激勵學生,與學生溝通, 利用作業展示平臺,將優秀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表彰和展示,學生課后作業完成 較理想。
    (3)工作量增加影響教師積極性
    移動端應用軟件的使用,極大程度改善了學生課后體育情況,既然學生“有 反饋”,教師就必須“有評價”。在應用過程的選取班級較少,一個老師基本面臨 著30-40人的班級作業,但是一旦真正大范圍的進行實踐,教師評價的作業數量 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教師的教學的工作量。教師可發揮學生骨干力量, 學生骨干向班級學生傳達教師的相關安排和負責解決學生在課堂或者課后的軟 件使用問題,同時也將班級學生中出現的困難和建議積極向教師反映。對于如何 合理安排教師批改、如何最大化發揮骨干力量還需進一步的進行規劃。
    6.1.2.3學生應用過程出現的問題
    (1) 學生自制力有待加強
    大學生的持續性自制力不強是使用移動應用軟件進行教學的困難之一。在實 踐中,前六周的體育課后鍛煉任務能做到每個人按時按量上交,但是隨著時間的 推移,學生作業上交率有明顯的下滑趨勢。雖然軟件為教師提供了監管手段,無 法實時監督到每位同學,一些學習自制力不強的同學就會出現遲交、或者不交作 業的情況,極個別的學生發現軟件是機械化記錄數據的漏洞之后,存在著“偷工 減料”的行為。
    在公共體育課堂的學習中,教師在課上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的移動端設備觀看 教師視頻,雖然在視頻的觀看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語言指導,但是教師無法觀測 到是否每個人都按要求的打開視頻進行學習,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脫離”課堂的 情況,學生難以專注于課堂,反而加大了教師的管理負擔。
    (2) 課后體育活動的安全需要進一步加強
    無論是體育課中或者是體育課后,進行身體活動的過程都存在著損傷等問題, 因此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都需要重點強調學生的安全問題。線下課堂的老師會一 直在場地中進行教學和管理,使學生的安全受到保障。而在課后環節,學生需要 走出課堂,無人監護,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需要自己保障。因此教師需要 在體育課程的布置和監管過程中多次強調和警醒,提醒學生做好熱身活動、保護 好自身的安全等等問題。學校也應該在各個運動場所安排教師、校醫等工作人員 進行值班,保護學生安全。
    (3)器材難以完全保障
    應用過程中發現,啦啦操班級和體能班級的器材采取自行購買的方式,但籃 球班級部分學生使用的是學校器材室提供籃球,下課交還至學校器材室。而在課 后,若布置帶球內容的作業,學生因為缺乏器材,難以完成。另由于籃球步伐移 動路線長且范圍廣,拍攝難度較大。在應用過程中,器材使用不便和拍攝難度大, 成為籃球班級的作業內容難以實施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教師在發 現問題后,取消需要的帶球練習作業內容,調整為籃球技術練習中與之相對應的 身體部位素質力量練習,女口:籃球專項體能素質、爆發力練習、下肢力量素質等 練習。
    6.2結論
    本文對目前市面上較流行的移動端應用軟件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研究,并將適 用于教育用途的移動端應用軟件用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對公共體育課程進行 設計和應用。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 將移動端應用軟件用于公共體育課程中,有效地將“公共體育課后”環節重 新歸入“公共體育課程”之中,拓展了學生體育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便于學生提高 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和鍛煉。
    2、 移動端應用軟件融入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和管理之中,使得公共體 育課形成一條完整的“公共體育課程鏈”,緩解了極端天氣下公共體育課程開展問 題,也為后續高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3、 電子教材和教學示范視頻的運用,豐富了體育課程教學的手段,減輕了 教師的示范壓力,同時學生也可以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學習,更易置身于學習 相關的情境之中,增加了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便利性,極大提高了體育教材的使 用性和可讀性。
    4、 移動端軟件的應用明顯提升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意愿和執行力,對學生形 成練好的鍛煉習慣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有積極作用。
    5、 在本研究中,為在各個環節達到教學目的,采用了多種軟件組合的方式 進行管理。應用結束后,師生普遍反饋更加傾向于功能齊全,操作簡單、界面簡 潔的應用軟件。教師在選擇軟件還會考慮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6、 應用軟件功能缺陷,師生信息技術能力不足,學生自制力不強、激勵政 策不完善等都是影響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體育課程應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6.3建議
    6.3.1對軟件開發者的建議
    6.3.1.1以體育課堂需求為導向,進行軟件開發設計
    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一款移動端應用軟件能夠完全滿足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 需要,大多需要將市面上使用的應用軟件的部分功能“東拼西湊”滿足體育教學的 需要。因此設計和建立一款符合體育教學、管理的專業軟件,打造“一體化”智慧 平臺為軟件開發者提供了新的機會。這款新軟件需要滿足體育學科的個性化的需 求,既能投放學習內容,又能將學生課堂學習記錄、課后練習記錄、成績等等信 息反饋到平臺上。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教師和學生下載軟件的工作量,也便于教師 或者管理人員更加科學、系統的分析學生數據。
    6.3.1.2升級軟件功能,建立防作弊機制
    在軟件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前期大多數同學都能按要求按質按量的完成,但 是后期有少數同學為了應付交作業要求,利用軟件漏洞敷衍對待體育作業,并無 實際效果,這種情況不利于教師后續開展相應的活動任務。軟件可以設立相應的 防作弊功能,女口:人臉識別、打開第三方軟件感應等等。在學生運動過程中可以 保證本人操作,增強學生完成體育作業的真實性。
    632對師生使用群體的建議
    6.3.2.1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師生信息化能力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繼續加強信息化技術的學習。移動端軟件是信息 化時代下的一個具體化的產品,信息化技術是解放生產力的一項技術,移動端應 用軟件是解放教師教學的有力工具。需要學習如何使用、如何操作這項工具,讓 移動端應用設備、移動端應用軟件推動我們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若操作不熟練 或者不能利用其功能,移動端軟件就會成為教學過程中的負擔,而阻礙我們進行 教育教學活動。
    現在衡量一個教師的標準不僅僅是教學能力,還需要考驗信息技術能力,未 來體育教學呈現多元化、智能化的趨勢,教師不單單是需要講好課,更需要學習 利用智能軟件、智能設備,豐富教學形式。
    6.3.22加強正面引導,提升大學生自律意識
    移動端應用軟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平臺,彌補了傳統 教學的時間、場地固化等缺陷,為全體學生提供了自我學習的工具,同時分散的 教學模式的開展,對學生自身的自覺性和自我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考驗。教師在教 學、監督管理的過程要利用軟件相關功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刻關注學 生的相關動態。
    軟件提供了一個更智能的平臺,給予了教師和學生更多的選擇性和空間,利 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過程中也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也是師生必須做到的。
    6.3.23促進師生互動,完善師生激勵制度
    對于學生來說,長時間的完成體育作業難免會出現松懈的情況,根據學生作 業上交的情況,在第七周和第八周學生的作業上交數量情況中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建議在把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納入學生成績評定的范疇,并且加強過程的激勵與 監管。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課后作業的布置和評閱無疑占據了教師的課后時間, 增加工作量。為保證教師評閱的數量和質量,做到“次次有反饋”,學校制定相應 的激勵辦法,在教師的評優評先或是績效評定等方面給予認可。
    本次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應用實踐仍有不成熟之處,但是 也是一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大膽探索,促進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與效果 的提升,未來隨著時代技術的發展,學習場景的多元多樣,“互聯網+體育教學” 融合度更加深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理論和實踐也會邁向一個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彭仁蘭,楊楠.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質量下降成因及對策[幾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16,41(08): 188-192.
    [2] 宋立華教育應拒絕短板理論的演繹[幾中國教育學刊,2016(11): 101.
    [3] 黃曉俊,劉玉琴.基于系統論的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幾吉林體育學院學
    報,2019,35(03):60-66.
    [4] 靳于謙.基于人本主義管理理論的高校課堂管理[幾教育教學論壇,2022(01): 1件147.
    [5] 張雙志.教育信息化2.0:議題構建與路徑選擇一基于政策工具分析的視角[幾教育學術 月千 U,2020(09):57-63.
    [6] 鄒文武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向轉變[J].人民教育,2020(Z2): 119-120.
    [7]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020)[EB/OL].(201&0&08)[2019-02-1
    6],
    [8] 胡小勇,許婷,曹宇星,徐歡云.信息化促進新時代基礎教育公平理論研究:內涵、路徑與策 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9):34-40.
    [9] 宣小紅,紀效琛,石邦宏,馬世洪.育人本位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建構[J].中 國教育學刊,2020(08)0-5 &
    [10] 黃榮懷,陳麗,田陽,陸曉靜,鄭勤華曾海軍.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的發展方向與研發路徑 [幾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1): 10-18.
    [11] 盧向群,孫禹.基于5G技術的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幾中國工程科學,2019,21(06): 120-128.
    [12] 張偉平,陳夢婷,趙曉娜,白雪.教育信息化2.0時代課堂教學新生態的構建[幾蘇州大學學 報傲育科學版),2020,8(01)9]
    [13] 李雪,李冬梅,胡紫燕,周瑤,平燕汝,許虹.移動健康應用程序在失智癥患者照護中的應用 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06):942-947.
    [14] 王子健.運用App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現狀與展望——基于對724個城市766個Ap p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 {4} (01) 613.
    [15] 毛保華孟冉,陳海波城市軌道交通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規范化管理[幾北京交通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4): 15-22.
    [16] 郭樹林,張德文基于安卓系統的移動導航在引航中的應用[J].中國水運2021,{4}(06): 126-1
    [17] 胡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模式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6
    [18] 郭大光,李文.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征一基于對學生、教師、教務人員 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幾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7): 1-30.
    [19] 郭瀛霞.高校線上教學改革轉向及應對策略[幾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 7):65-74.
    [20] 賀鑫森,王崗,朱羅敬大數據時代體育科學研究思維的變革[幾體育文化導刊,2014(09):29-
    32.
    [21] 于浩洋,黃亞玲.“大數據”時代體育何去何從[幾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02):5-9.
    [22] 彭仁蘭,楊楠.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質量下降成因及對策[幾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41(08):188-192.
    [23] 叢燦日汪志學“嚴出”之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審視及推進路徑[幾體育學刊,2020,27(02): 117-123.
    [24] 楊國慶,唐曉雯.試論體育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幾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02):75-76.
    [25] 潘建芬.體育課程需要目標單元教學設計[幾北京體育大學學2018,41(12): 107-111.
    [26] 李沛立高健陳浩.學校體育教材內容中項目等級及T+3”分級模型研究[幾首都體育學院 學報,2018,30(04):331-335+384.
    [27] 李穎張云龍.高校體育人文環境的現狀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 37(05):106-109.
    [28] 王軍紅.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及策略[幾教育與職業2015(27):67-69.
    [29] 景楓.高職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探究[J].運動,2014,(20): 13升140.
    [30] 羅偉柱,鄧星華.體育深度教學: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應然進路[幾體育學刊,2020,27(0 2):90-95.
    [31] 荊雯,池靜蓮.體育專業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重構[幾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7):9
    8-103.
    [32] 張文才,何敏學.020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教學的本質與模式建構[幾教學與管理,2020(03):
    86-88.
    [33] 王佳茵.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實施策略研究[幾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06):
    62-64.
    [34] 何波.中外大學體育課程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2): 115-11&
    [35] 李琳新媒體對大學體育教育發展的影響與策略研究[幾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5): 15
    [36] 胡桂康基于學生健康體質下的體育教學信息化發展[幾中國教育學刊,2O2O(S1):11(M11.
    [37] 劉永強.大學體育信息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推進影響因素研究[幾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5,38(03): 111-115.
    [38] 趙富學航擊疫情背景下體育教師健康教學素養的失衡特征因析及復位思考[幾北京體 育大學學報,2020,43(03): 149-156.
    [39] 張得保,秦春波,張輝,曾小松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體育課在線教學的實施與思考[幾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3): 10-17.
    [40] 梁金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體育的職能演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6):2424.
    [41] 趙海波.我國體育專業信息化教學的時代邏輯與路徑選擇[幾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 (01):39-44+60.
    [42] 高嵩,黎力榕.智慧體育教學環境建設發展趨勢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4): 121 -124.
    [43] 黃淑婷.大數據在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中應用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
    9.
    [44] 薛惠忠.高校公共體育微信公眾管理平臺設計與實踐[D].中北大學,2017.
    [45] 崔海霞.微課在石家莊市普通高校公共體育乒乓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 范大學,2017.
    [46] 毛春華國夕卜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對我國的啟示[幾中國成人教育,2017(22): 103-106.
    [47] 蘭國帥,郭倩,張怡,孔雪柯,鐘秋菊影響未來高等教育教學的宏觀趨勢、技術實踐和未來 場景一絵020年EDUCAUSE地平線報告(教學版)》要點與思考[幾開放教育研
    究,2020,26(02):27-39.
    [48] 毛榮建.青少年學生鍛煉態度―亍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檢驗[D].北京體育大學,2003.
    [49] Chu, H. C., Hwang, G. J., Tsai, C. C., & Tseng, J. C. (2010). A two-tier test approach to developing location-aware mobile le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4), 1618-1627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0.07.004
    [50] Wicks, M. (2010). A national primer on K-12 online learning version 2 (p. 50). Vienna, V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K-12 Learning.
    [51] Melhuis.k& Falloon G.(2010).Looking to the future:-M-Leaming with the I-pad., 1-16
    [52] Alexander, B. (2004). Going Nomadic: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use
    Review, 5, 2004, 29-35
    [53] Liu, C. C. and Kao, L. C., (2007). Do handheld devices facilitate face-to-face collaboration?
    移動端應用軟件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Handheld devices with large shared display groupware to facilitate group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3, 285-299.
    [54]Hoppe, H.U., Joiner R., Milrad M.,& Sharpies, M.? (2003).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 pp 255-261.
    [55]Roschelle, J., Patton, C, Tatar, D. (2007). Designing networked handheld devices to enhance school learning. In M. Zelkowitz (Ed.) Advances in Computers Vol 70,1-60.
    [56]Sharpies, M. (2009). Methods for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In G ^avoula, N. Pachler^ & A. Kukulska-Hulme (Eds.), Researching mobile leamiiig: Frameworks, tools and research designs (pp. 17-39). New York, NY: Peter Lang.
    [57]Melhuis.k& Falloon G.(2010).Looking to the foture:-M-Leaming with the I-pad., 1-16
    [58]Casey,-A., V. Goodyear, and K. Armour. 2017.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dagogy,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i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55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22: 288-304.
    [59]Klopfer, E.? Squire, K.? & Jenkins, H. (2002). Environmental detectives: PDAs as a window into a virtual simulated worl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Tokushima, Japan.
    [60]Lee, V. R., Drake, J. R.? & Thayne, J. L. (2016). Appropriating quantified self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elementaiy statis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EEE I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9(4), 354365.
    [61]Nagovitsyn, R. S.? Vladykina, I. V., Volkov, P. B, Tutolmin, A. V.? & Sokol5nikova, E. I.
    (2015), Program management of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using mobile methods. Theot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Culture, (4), 10-10.
    [62]Janko, V, Cvetkovic^ B., Gradisek^ Lustrek, M.? Strumbelj, B , & Kajtna, T, (2017). e-Gibalec: Mobile application to monitor and encourage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children. 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Smart Environments, 9(5), 595-609.
    [63]Franklin, R.? & Smith, J. (2015). Practical assessment on the run - iPads as an eff ective mobile and paperless tool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j^ 23( 1)? 27986
    [64]Sargent, J. 2018. "Exploring Pedag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rough Appreciative Inquiry." PhD thesis, Loughborough Universify.
    [65]Bodsworth, H., and V Goodyear. 2017.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2: 563-579.
    [66]Hwang, G. J.? Tsai, C. C.? & Yang, S. J. (2008). Criteria, 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2), 81-91.
    [67]Hwang, G. J., & Tsai, C. C. (2011). 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0.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4), E65-E70.
    [68]Hernando, M. M., Arevalo, C. G., Catasus, M. G., & Mon, C.乙(2014). Mobile learning: A collaborative e^)erience using QR cod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11(1), 175-191.
    [69]Huang, W., Liu, J., Wang, X., Li, J., Zhang, R., & Liu, Y. (2016). Applic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and big data on improv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MOOCs.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3, 1-7.
    [70]Pyle, B., and K. Esslinger. 2014. "Utilizing Techn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Addressing the
    Obstacles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80: 35-42.
    [71]Sinelnikov, O. A. 2012. "Using the IPad in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83 (1): 39-45.
    [72]Martin, N. J., E. J. Ameluxen-Coleman, and D. M. Heinrichs. 2015. "Innovative Ways to Use Modem Technology to Enhance, Rather Than Hinder,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86: 46-53.
    [73]Pimmer, C., Mateescu, M., & Grohbiel, U. (2016).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490-501.
    [74]Fu, Q. K., & Hwang, G. J. (2018). Trends in mobile technology-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from 2007 to 2016. Computers & Education, 119, 129-143.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kechengyujiaoxuelun/5465.html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校本課程教 學資源開發與實踐

    下一篇:初中《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實踐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