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初中《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實踐研究

    發布時間:2022-12-10 10:57
    一、緒 論 1
    (一)選題緣由 1
    (二)文獻綜述 2
    (三) 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8
    (四) 研究方法 8
    二、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 10
    (一)基本概念 10
    1.網絡成癮 10
    2.校本課程 10
    (二)理論基礎 10
    1.過程性校本課程開發理論 10
    2.網絡成癮行為矯正教育理論 11
    3.信息素養教育理論 11
    三、 《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的需求現狀分析 12
    (一) 某校初中生網絡成癮現狀調查 13
    1.問卷調查的實施 13
    2.調查數據分析 14
    (二) 《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的需求分析 17
    1.學校課程開發的需求 17
    2.初中生在信息社會中健康發展的需要 17
    3.一線信息技術教育的需要 18
    四、 《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設計 19
    (一) 校本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 19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9
    2.過程與方法 19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9
    (二) 校本課程內容的設計 19
    1.設計依據 19
    2.課程內容體系 20
    (三) 校本課程教學方法設計 21
    1.設計依據 21
    2.具體案例 21
    (四) 校本課程教學評價設計 27
    五、 《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教學行動實踐 29
    (一)行動實踐設計 29
    1.整體思路 29
    2.具體程序 30
    (二)第一輪行動實踐 30
    1.教學行動的細化 30
    2.教學活動的展開 31
    3.教學反思 31
    4.教學案例 32
    (三)第二輪教學行動實踐 34
    1.教學行動的細化 34
    2.教學活動的展開 35
    3.教學反思 35
    4.教學案例 36
    (四) 《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實施效果分析 38
    1.教學實施效果 38
    2. 教學滿意度效果 43
    (五) 《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完善 48
    1.教學內容的完善 48
    2.教學方法的完善 49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50
    (一)研究結論 50
    1.《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研發切實可行 50
    2.《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專題化內容體系可行 50
    3.案例結合情景的教學方法開展網絡成癮教育有效 50
    4.初中生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有機結合 50
    (二)研究展望 51
    1.研究的不足之處 51
    2.未來發展 51
    55
    附錄1:初中生網絡使用特點調查問卷 55
    65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論文發表情況 66
    一、緒 論
    (一)選題緣由
    1.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絡時代的來臨,我國網絡使用人數急劇增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 中心(CNNIC)在2019年2月28日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份,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8.29億,普及率達59.6%。網絡 使用逐漸出現普遍性、便利性和低齡化的趨勢特性。青少年網絡成癮日益受到人們的重 視。據2018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約有1650萬,其中 “網癮少年”比例高達13.2%,還約有13%的青少年存在網絡使用成癮的傾向,且調 查發現初中階段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由此可見,通過教育手段教育初中生健康安全用 網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工作。
    2.中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初中生作為新 興一代,對于新事物能夠快速接受并熟練掌握,但對于正處初中階段的他們,自我控制 能力若,網絡的誘惑有如此之大,使其很容易深陷網癮無法自拔。但在網癮學生或有網 癮傾向的學生中不乏一些對于計算機相關程序操作熟練的信息技術人才。因此,從中學 生核心素養教育的視角來正確引導學生的上網動機和網絡行為,并將其天賦和計算機技 能合理應用是消除網絡危害的根本方法。根據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 性等特征,指導學生科學正確使用網絡,在信息時代養成對于信息技術探究鉆研的良好 習慣,為中國立于世界信息強國之林做出自己的貢獻。
    3.T 市信息素養教育的需要
    為切實做好預防初中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有效維護初中學生身心健康和生 命安全,T市X區將信息素養教育列為初中階段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尤其是將當前初 中生對網絡的合理應用引導教育放到首位。強調切實增強網絡教育引導的責任感和緊迫 感,強調需要教育引導初中學生綠色上網和文明上網,保障廣大初中學生在良好的網絡 環境下健康快樂成長。為此,先后多次進行面向初中生網絡游戲沉迷情況進行全面排查, 以求能夠了解并掌握區域內初中學生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對排查中發現的網絡違規行 為,采取針對性的整治措施。對發現網絡成癮的問題,要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干涉引導, 尤其是要求在區域內集中組織開展專題教育和開設明確的網絡安全類專題校本課程。除 此之外,廣州、深圳、上海和北京地區的一些區域的教育局也紛紛開始將網絡素養教育 作為各自區域內校本課程建設的特色或核心來抓,尤其是強調對學生合理上網和網絡游 戲成癮的有效引導與科學矯正工作。
    總之,以往關于網絡成癮的研究大都是出自心理學,醫學或者社會學,犯罪學等視 角的研究,在教育領域尤其是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領域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是信息技術課 程又是和有網癮傾向學生距離最近的一門課程。所以,如何設計研發應對網絡成癮的校 本課程,給網絡成癮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和因材施教,是信息時代和信息素養教育為一線 教育工作者出的一道富有挑戰性的題目。
    (二)文獻綜述
    1.初中生網絡成癮
    (1)初中生網絡成癮的概述
    截止到 2019 年 7 月,筆者以“初中生”“網絡成癮”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檢索 到文獻620篇,其中碩博論文為152篇。網絡成癮的概念最初是 1995 年由美國精神科 醫生Ivan Goldberg提出的。后來,Young K.S.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于1996年在第 104 屆美國心理學年會上正式發布了網絡成癮的概念[1]。周倩(1997)認為網絡成癮是 一種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的著迷或依賴狀態,也就隨之產生了網絡依賴的概念[2]。在中 國知網的碩博士論文庫中以“初中生”和“網絡成癮”為關鍵詞搜索2009-2019十一年 之間的學位論文共101篇,去掉不相關的8篇,與本研究有關的論文為93篇。選取了 出現率較高的前 18 個專業,發現其中與網癮有關的大部分論文集中在心理學、醫學、 社會學等專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專業分別是應用心理學與發現與教育心理學。邊慧 冕( 20 1 8)提出使用薩提亞團體輔導治療初中生的網絡成癮問題,提出中學生自尊和網 癮之間總體存在負向相關關系,自尊水平越高,網癮水平越低[3]。劉勤為(2016)認為 心理虐待對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仍然顯著,且自我控制在也理虐待與網絡成痕之間的中 介作用非常穩固[4]。白小云(2015)主要探究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與網絡成 癮之間的關系問題,她認為在父母教養方式上,兩性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但相對于單 親家庭的學生,非單親家庭的學生享有更多的父母情感溫暖、父母偏愛及更少的父母懲 罰[5]。可以看到心理學領域主要是使用具體心理輔導的辦法解決網絡成癮學生的實際問 題,或者是探究是哪些因素導致了初中生的網絡成癮問題。李莉(2018)主要探究了父 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的網絡成癮之間的關系,與心理學領域不同的是,她側重于社會工 作的介入方式來解釋和解決網癮問題。其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應該學會使用理智的教養方 式,初中生也應學會如何使用網絡才是安全正確的,作為學校和社會則應該做好相關管 理工作,有效預防初中生沉迷網絡[6]。在教育學領域,李文靜(2013)對初中生網絡成 癮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她認為初中生網絡自我監控水平可以預測初中生是否 有網絡成癮的傾向,網絡成癮的學生自我監控水平最低[7]。在流行病與預防統計學領域, 張志華(2017)認為目的明確網癮是可以引起身心健康、社會、情緒等一系列問題的成 癮行為,對其基因及機制研究可以為治療和預防提供相應的幫助[8]。在體育教育訓練學 領域,肖飛(2018)在探究校園足球特色校與非特色校高中生網癮和體質現狀的比較中 認為網絡成癮和體質下降作為青少年亟待解決的問題回。由此可以看到對于初中生網絡 成癮問題各個學科領域都在使用自身的手段來全面調查、提出對策和解決問題。但教育 技術學近十年來僅有一篇論文與之相關,這也充分說明,在教育技術領域對于初中生網 絡成癮的研究還是處于前期的探索階段。根據論文需要,結合上述文獻,將從初中生網
    絡成癮的表現與如何對網癮初中生進行行為矯正兩個方面來進行綜述。如下圖1 所示:
     
    圖1-1近十一年與青少年網絡成癮有關的學位論文所屬專業分布
    (2)初中生網絡成癮的表現
    青少年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網絡成癮也給人們的工作學習、人際關系、 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等方面帶來了許多的不好的影響,并且以初中生的網絡成癮的負面 影響尤為突出。各國就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社會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進未成年人成 長,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國外學者較早對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癥狀和表現進行了 關注。C.H,Chen等人(2005)認為網絡成癮者經常伴隨著時間流逝感的喪失和對基本 需求的忽略,要花更多時間上網才能體驗到與之前相同的興奮與滿足感,如果接觸不到 電腦就會產生惱火、緊張、易怒和抑郁等情緒。很多初中生網絡成癮者在沒有電腦的情 況下,會像敲擊鍵盤一樣地以手指拍擊,甚至會反復思考咀嚼他們在網上做的事[10]。 Block(2008)認為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學階段患上網絡成癮會產生很多消極后果,包括與 家人和朋友的疏遠和爭吵,對學習或個人責任的忽視、低成就,健身活動減少和疲勞及 不良的健康狀況等[11]。
    國內近些年由于網絡的發展與普及,使得網絡的高頻率使用者越來越低齡化,而身 心發展尚不健全的初中生正不斷受到使用網絡成癮的困擾。金保林(2019)認為初中生 網絡成癮現象具有長期的負面影響,學生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不僅會對其正常學業和 生活造成嚴重損害,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12]。邱璐蘋(2018)認為網絡成癮的 學生普遍親子關系疏離,感情淡漠,缺乏朋友,社會支持較少,自信心和自尊心下降,孤獨 感升高[13]。葛纓,霍俊妤(2018)等人認為網絡成癮的初中生性格敏感且容易焦慮,在 與父母老師和同學相處過程中會有人際關系緊張、情感信任危機的情況出現,她們更渴 望獲得虛擬情感[14]。張志華和孫業桓(2018)認為網絡成癮的初中生首先會表現出情感 淡漠,一般情況下,初中生感情低落時,他們不會輕易對家長和朋友表白心事,而是靠 網絡來進行情緒的宣泄。其次會表現為意志力的薄弱,網絡成癮者急于求成,但是當目 的達不到的時候就會產出挫敗感,久而久之,他們會經不起一點失敗和挫折[15]。 馬阿 米娜(2017)認為網癮學生會有四種類型的表現,分別為長時間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 拔;不自覺瀏覽網絡上的色輕內容;長時間交友聊天,過分重視網絡交友,熱衷于網戀 以及過分追求掌握網絡計算機知識,沉迷于研究網絡技術[16]。胡珊和范會勇(2015)認 為如果初中生長期處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過多使用網絡會導致與社會交際變窄。忽略家 庭與社交生活,淡化親情和友情,導致家庭成員關系緊張,不再彼此信任[17]。黃榮懷等 人(2014)認為初中生學生網絡使用包括適度用網、趨于過度用網和過度用網。所謂“過 度用網”是指每日用網的時間過長,伴隨出現嚴重的網絡使用耐受性、戒斷反應以及社 會功能受損等問題的發生。“趨于過度用網”是指在過度用網的基礎上還暫時沒有對生 活和學習造成嚴重影響。適度用網則是指在學習和生活中,網絡的使用在學生的學習和 生活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18]。
    (3)初中生網絡成癮的矯正
    Young (2015)認為,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有必要了解網絡成癮的危害,并管理規 范學生的上網行為,在初中生健康教育計劃中引入“青少年網絡成癮”的課程開展準則 與教育教學計劃[19]。韓國在2001 年就成立了“網絡中毒咨詢中心”。該中心以初中老 師和家長為對象, 開設“網絡成癮”預防講座, 切實落實網絡不良行為預防教育, 幫助 孩子安全使用網絡網絡;美國的中小學如今都對學校的電腦實行聯網管理,以防止學生 產生網絡成癮的現象。如華盛頓市所有公立中學的電腦都實現了聯網, 隨時可以監控所 在轄區的學生是否在學校的網絡上接觸到了不良內容以及接觸網絡的時長。
    在借鑒國外網絡成癮干預成果的基礎上,我國研究者們通過在一線工作的長期經 驗,創造出了適合我國初中生網絡成癮矯正的各種方案。陶然和應力(2014)提出了“五 位一體”的網絡成癮矯正新模式,實現對網絡成癮者的矯正[20]。史維存等人(2018)認 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網癮學生進行矯正:首先,要了解網絡使用的優缺點,讓學生 在上網的過程具備過濾不良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讓學 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再次,掌握信息檢索方法,更有效地進行學習。最后,合理運 用網絡輔助各學科的學習[21]。晏中(2017)則是從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提出了對 于網絡成癮的矯正建議。學校要采用積極舉措提高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水平和素養。家庭 方面家長與初中生共同制定上網的行為契約和計劃形式,形成良好的監督氛圍,適時給 予鼓勵和鞭策。最后政府要對初中生實施網絡誘騙和攻擊的人,堅決予以堅決打擊[22]。 杜若琳(2017)則認為加強個人心理素質的修煉也是必不可少的,個體需要正確對待人 生道路的困難與挫折,提高個人溝通和交際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控制好網絡使用 時間,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23]。
    2. 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的概述
    國內對于校本課程研究的文獻有很多,截止到2019年,筆者以“校本課程”為關 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到文獻15307篇, 2009-2019近十一年的文獻數為12295篇,其
    中與中學校本課程主題相關的文獻為249篇,碩博論文2453篇,整體發展趨勢向上。
    如圖2和圖3所示:
     
    1973年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等專家學者首次提出“校本課程” 一詞,該詞起源于 非集中制課程的國家。菲呂馬克提出:“校本課程開發指為改善學校的教育品質,從事 學校教育工作的相關成員計劃與指導的各種活動”。澳大利亞的馬什教授(2010)認為,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課程決策權下放的象征,是一種重視師生共同決定、建構學習行為 體系的哲學[24]。英國著名學者斯基爾貝克(2000)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由學校教育人 員負責學生學習方案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價”泅。J. Eggleston(2002)提出“校本 課程的開發是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學校運用相關資源,通過計劃、合作、討論、實 驗與評價來開發適合學生需要的課程” [26]。
    國內校本課程開發相對比較晚。我國學者施良方(1996)指出“教師參與課程改革 將會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27]。此外,崔允漷(1999)在《略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 改革方向》一書中,提出了以校為本的概念和建議,主要涉及課程的相關政策。鐘啟泉 (2003)意識到了學校的特殊性以及學校對課程開發的意義。他在《現代課程論》中指 出:“課程開發應具有三個層次,三者間的關系因所在國家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學校 在課程開發中的創造性作用和以一線教師為主要開發主體,這是當今的趨勢[28]。”斌華 教授在他的專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了四個種模式,即目標模式、 動態模式、過程模式和環境模式。
    (2)校本課程建構的理論分析
    約瑟夫. 施瓦布(1939)主張教師和學生要盡可能的發揮潛力,通過集體的“課程 審議”方式來解決問題。斯滕豪斯(1975)提出“教師即研究者”強調行動研究的研究 方法以及反思性的探索方式。勞頓和斯基爾貝克的“情境模式”思想提出于二十世紀七 八十年代,從社會文化分析著手,以文化性、適應性為特點,為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 程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多爾(2006)的后現代課程觀重視多元文化課程,認為課程 應是開放的、動態循環的。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及資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美 國的拉考夫和俄羅斯的約翰遜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了“具身”概念,強調身體在認 知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這體現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精神,也為課程開發中困境的破解提 供思路。
    (3)校本課程的實踐應用研究
    國外對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活動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的有美國俄亥俄州切斯特 市學校開發的“天才教育”校本課程;英國有曼納帕克學校“人文學科”校本課程開發 研究;加拿大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主要有安大略省林木線中學的歷史和地理學課校 本課程開發研究;日本通過設立 “綜合學習時間”和“校本學科與科目”進行特色校 本課程教育[29]。
    我國雖然校本課程開發相對較晚,但勢頭猛進,也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在理論指導和教育政策支持下,很多學校都進行了嘗試與探索。我國校本課程開發比較 有特色的學校:江蘇錫山高級中學從“活動課程和選修課”走向“校本課程”開發的道 路;南京師大附中是全員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開發了很多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上海 大同中學則從國際的視野引入開發了校本課程《知識論》,通過對話探究來培養學生批 判性反思意識與能力;華東師大附中的“跨學科研究活動輔導”課程的開發;北方交通 大學二附中通過開發“環境教育”校本課程,來促進學校從基礎薄弱中轉變;還有上海 市七寶中學在開發校本課程中注重校本課程的評價等等。
    3.《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研發
    (1)作為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校本課程一的部分
    信息素養的研究從歐洲起源。國外學者專注于網絡素養教育的目標、內涵、和教育 方式等,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Mokhter和Intan Azura等人在新加坡四所學校開展了 實驗,證明信息素養教育與提高學生信息素養能力么間存在顯著相關性。美國韋伯斯特 大學 Art Silverblatt 教授(2000)提到青少年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信息素養研究的重耍組 成部分。在加拿大, 公民的網絡素養教育目標是喚起學生內心對他人的責任和權利。進 入數字時代,學校也應肩負起網絡公民教育的重任:學校應多加引導, 讓學生明確自己 在網絡空間中的權利和義務, 學會保護自己的網絡隱私和名譽、防止被騙、被利用[30]。 網絡素養教育的普及與推廣亦應伴隨著聯網的發展而發展。如何通過系統化的教育課程 和訓練,培養青少年的批判素養和提升他們的批判能力,是信息素養研究的一個重要方 向[31]。在家庭信息素養教育方面,Nikken和Jansz (2014)調查了荷蘭家長對孩子使用 互聯網的干預和指導行為,發現父母采用了包括“共同使用”、“積極調解”和“限制 性調解”,以及一些諸如“監督”和“技術安全指導”等新的策略[32]。
    我國對于信息素養教育的探索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教育部提出了要用 5到10 年時間在全國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提 高學生信息素養是“互聯網+” 時代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來看大部分網絡 成癮的初中生,對于信息素養以及信息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欠缺的。網絡道德教育和 信息素養培養是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探析在信息技術課堂開 展網絡道德與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焦雯婷(2019)認為探索如何在網絡環境中利用 網絡技術對中學生的網絡道德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是一項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 意義的任務関。熊新(2017)認為如何構建與時俱進的網絡道德管理機制和平臺,提高 人們的網絡道德修養水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4]。張靈麗(2016)指出必須重視利用信息 技術課堂開展正確使用網絡的教育[35]。韓麗和康冬梅(2017)指出要以網育人,抓住課 堂,實施網絡道德教育[36]。胡珊(2018)指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積極承擔在信息技術課 程中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任務[37]。袁曉琳和肖少北(2017)在分析青少年網絡道德行為 失范的成因之后,指出信息技術課程中關于信息素養教育必須要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正確 使用網絡,抵制成癮,在教學內容上要滲透網絡道德教育[38]。郁勝(2016)認為在信息 技術教學中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滲透已成為信息技術教師的共識[39]。周子儀(2018)將 信息素養分為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四個方面來進行校本課程的 設計。其中信息道德中要求學生能夠合理適度地使用網絡,不沉迷其中。使網絡成為我 們學習生活的推進器,而不是逃避現實,自暴自棄的發泄場[40]。黃天佑(2016)認為當 代中學生網絡道德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也存在網絡道德認知和網絡道德行為不相 一致等問題[41]。
    (2)作為獨立的信息技術類校本課程
    除了計算機常規課程的技術延伸之外,近年來對于網絡過度使用所引起的危害也逐 漸引起了一線教師與學校的重視。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網絡道德教育抵制網絡不良 信息的通知》中指出:網絡成癮作為危害當今青年學生群體的癥結,需要信息技術老師 與學校合作研發相關校本課程的內容以對癥下藥。
    謝忠良(2018)也主張“把信息技術教學與學校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學生心理 教育問題,以及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等進行整合,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形成網絡化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但是就目前來看將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作為校本 課程主題,在目前的中學領域還是處于有待探索和開發的階段,并沒有成熟的課程體系 與前人的經驗作為參考和借鑒。在青少年網絡成癮愈演愈烈的今天,通過開設與網癮相 關的校本課程,與學生共同探討,幫助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已是大勢所趨,也是一線信息 技術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2019 年的 9 月是國家網絡安全宣傳月,全國各地的中小學興起了一股安全用網的 新浪潮。上海市各學校按照相關要求,精心制作活動方案,以開展預防網絡成癮主題班 會、案例講解、宣傳海報、校園網絡安全簽名等多種形式向師生宣傳《網絡安全法》及 相關法規;此外,廣東省各大中小學也紛紛通過校園電子屏、廣播、宣傳欄、微信等多 渠道介紹網絡安全使用知識,引導并帶動師生積極參與網絡安全校園日活動,培養了師 生綠色上網和文明上網的良好習慣,增強了網絡安全意識。T市也以國家號召和相關的 政策文件為先導,針對全市各大中小學開展為期兩年的網絡成癮預防與網絡安全使用的 主題教育活動,著重強調學生網絡成癮的嚴峻性以及正確用網行為的教育必要性。各地 對網絡教育的重視和積極引導,為網絡成癮的矯正教育研究行動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實施 基礎與政策支持。
    (三) 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研究問題的局限性
    目前關于初中生網絡成癮的研究,大多數是以心理學,預防醫學,社會學和犯罪學 等角度來研究論述的。而相關的主要實驗側重點往往是針對那些非常嚴重成癮的個體來 進行的,而對于那些成癮后沒有被發現或者是潛在成癮的學生,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所以,關于初中生網絡成癮的預防教育,還非常有必要從學校開設相關專題課程方面還 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簡言之,研究對象不能單單局限于已經出現成癮現象的“問題” 學生,而對于一般的普通學生仍需要進行預防性的引導教育。
    2.研究內容的有限性
    作為學校課程當中和網絡應用技術關系最緊密的學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更多的 是從教育技術學角度來探討對于網絡成癮初中生進行干預與矯正的,網絡引導教育僅僅 是課程的一個專題或單元,還遠遠無法滿足當前初中生對網絡應用教育引動的需求。可 以說,對初中生網絡應用的引導教育整體上還是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信息技術課不僅僅 是要教給學生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也承擔著對學生信息倫理道 德和信息素養的教化與監督作用。如何正確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學生,讓他們將自己的信 息技術技能運用在合理的領域里,是當前一線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不容推脫的重要職責。
    3.研究方法的不足 傳統的研究方法較多采用的是調查研究法,為了取得有說服力的研究結論,研究往
    往需要大容量的樣本數目和訪談對象。但實際上,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網絡教育普 及程度的不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呈現出很大的區域差異性。現實的教育實際情況, 需求更多地立足于特定區域內的特色分析研究。我國中小學都基于本校現狀積極開發具 有地區特色的校本課程。而作為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基本理念的校本課程,與當今困 擾初中生網絡使用成癮問題之間的結合尚不緊密。
    (四) 研究方法
    1. 調查研究
    問卷調查法一般來說是通過讓被調查填寫一些開放或者半開放的題目,從而快速搜 集大量信息的研究方法。根據研究需要,在設計教學模塊之前,對課程學習者進行教育 需求的問卷調查。即對某中學初一年級學生網絡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對學生平均上網時 長、上網動機、上網偏好等情況進行了解,由此篩選出有網癮傾向的一部分學生作為實 驗對象,從而為整個教學實施做好相應準備。而采用面對面訪談形式對調查對象提出問 題,收集并對其進行總結和提煉,以得出真實的非主觀的事實性材料。本研究中,教學 實施過后對學生和上課老師進行訪談,旨在了解《網絡成癮的與矯正》校本課程的教學 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2. 行動研究
    在自然真正的教育實踐環境中,一線教育人員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多種研究方法 和技術綜合運用以解決實際教育問題,這樣的研究就是行動研究。本文通過行動研究將 《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付諸教學實踐,具體教學實踐分為兩輪:第一輪將 前期通過問卷調查篩選出來的實驗組進行集中教學,通過錄像和聽課記錄來觀察教學的 進展情況,教學完成后進行模擬測試,通過得出的教學效果反饋來進行反思和總結,將 修改后的教學內容和方案應用到后面的實踐中去。第二輪則是有針對性進行調整,使第 一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得以解決,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將存在的教育實踐問題加以順利解 決,最后結合兩輪的教學實踐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
    二、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基本概念
    1.網絡成癮 網癮是一個覆蓋領域廣,內涵豐富的概念,因此對其定義莫衷一是。如從心理學的 角度來剖析網癮的定義為:網癮是指對網絡的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索然無味; 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絡依戀失控,對上網者產生 負面影響的時候,通常作為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處理。該定義將網癮作為一個純粹的心 理障礙,側重網癮的心理性;從網絡成癮的社會性出發,有學者將網癮定義為網絡的過 度使用造成的心理障礙,從而導致恐怖社交,社會能力下降,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 能明顯下降的行為障礙;從醫學的角度來說網絡成癮是對網絡的超承受力使用而造成患 者的身體病變,精神障礙,行為失控等臨床癥狀的病癥。雖然是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網 絡成癮進行了定義,但這些概念的共同點是一致的認可了網癮的起因是因為對網絡的過 度使用。同時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 )》,網絡成癮指在 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沖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長期反復使用網絡后對學業、 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綜上所述,對前人的網癮定義進行分析提煉,并結合當下初中生 網絡成癮覆蓋面廣,危害性大等特點,總結出如下定義,即網癮是指網絡用戶長時間地、 習慣性地沉溺在互聯網的信息內容中,并對其產生強烈的渴望和依賴性,以至于達到了 沉溺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心理 和生理病癥。 [42]作為本研究《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的概念基礎。
    2.校本課程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深化改革拉開了序幕,我國中小學開始全面進入了國家課程校本 化實施及課程開發的全新階段。校本課程的提出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 本研究所理解的校本課程的含義為:“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指導和具體實施下,由 學校領導自主制定相關制度和方案。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對學生個人素養提升、學 生學科知識的發展以及個人能力的發展等方面的需求進行系統合理的評估后,組織專門 人員、教師及學生,結合學校現有資源、周邊片區資源和社會其他資源,以提高學生個 人能力和素養、提高學校教育水平、改善學校教學結構、提升學校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意 識為目的而開發的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多樣式的課程。”
    (二)理論基礎
    1.過程性校本課程開發理論
    英國課程理論專家勞倫斯•斯騰豪斯(1975)率先提出過程模式這一理論。其核心 理念即:課程的研究和開發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發展的過程,課程的設計應該是研 究、編制、評價合而為一的。過程模式致力于提高教師的素養與專業自主性,通過這樣 的過程,教師不再是政策或方案的被動執行者,而是主動的反思者和實踐者。
    在《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的校本課程的研發過程中,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實 踐者,是教學過程的反思者。在將編制的教材內容真正付諸教學實踐時,通過認真觀察 和記錄學生上課時的反饋,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學習,摸索適合 學生的學習的最佳路徑,從而有效幫助成癮學生進行矯正,對未成癮學生進行預防,達 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校本課程的評價方面,其評價結果是使校本課程走向完善的階 梯。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使他們意識到網絡成癮對于自身和社會的危害,根據教 師的評價,可以對于課堂進行的教學效果和過程進行評析和診斷,從而得出修改的方向 與建議。以發展的角度,進行課程評價,不斷完善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2.網絡成癮行為矯正教育理論
    艾森克最早對行為矯正一詞進行科學界定。他認為其實質就是通過某些學習理論對 個體在行為和情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治療的一種方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是行為 主義的集大成者,認為人格是個體的獨特的行為模式,行為是可以塑造的。隨著斯金納 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和一些社會學習理論的興起以及它們在臨 床中的應用, 行為矯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并慢慢發展成為一套完善的矯正和塑造個體 行為的系統方法。20世紀80年代, 行為矯正理論研究開始在國內發展, 最初在國內教 育領域的應用主要是針對一些特殊教育。之后的研究將行為矯正理論不斷深入到各個教 育領域。
    所以,行為矯正的程序和方法以行為學理論為基礎,通過行為強化的方式對網絡依 賴行為進行矯正研究。綜上行為矯正研究的重點是個體的矯正過程,個體可以在日常生 活中通過正強化或者負強化消除那些不良或者不適應的行為。運用到《網絡成癮的預防 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中,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對于學生進行正強化和負強化,加深他們 對于網絡的認知,并使他們深刻了解到自身在使用網絡的一些不正確行為,通過老師的 知道和課程的學習逐漸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網絡的正確途徑。
    3.信息素養教育理論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其中對于中學生的信息文 化教育是緊緊圍繞核心素養的三大方面和六大要素所展開的。信息素養教育理論研究如 何適應大數據的時代要求繼續發展,隨著傳播學中“信息爆炸”“信息溝”等理論的興 起,學界已經對信息本質有了更為深刻地認識[44]。目前, 國內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的 技術應用大大落后于技術更新速度, 進一步導致小學、初中信息素養水平趨于同質化 [45]。面對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現狀,無法對于學生使用網絡做出過多地干預,所以加強 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幫助他們合理適度使用網絡,搜索信息是信息技術教育的重中之 重。同時教師除了應具備豐富的信息知識和敏銳的信息意識, 還應具備滿足教育教學所 需要的信息能力和培養信息時代合格公民的能力陰。因此教會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技 能,健康安全用網,是新時代信息技術教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不僅僅是當今學生 的基本核心素養,更是現代人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技能。
    在《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當前初中階段學 生身心發展不成熟與網絡信息素養教育不健全之間的矛盾。緊密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培養 中學生核心素養與信息素養的指示。通過開發信息技術學科下校本課程的教育教學,在 矯正學生錯誤行為的同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信息素養教育。使學習既學習新知識, 有提高網絡使用素養,從而成為文明合格的網民。
    三、《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的需求現狀分析
    (一)某校初中生網絡成癮現狀調查
    1.問卷調查的實施
    (1) 調查對象
    在 T 市某學校里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研究對象,其中初一學生 120 人,初二 學生 120 人,初三學生 120 人,共計 360 人作為被試并按照抽樣方法要求對他們進行 隨機編碼。在抽樣過程中,研究對象選取標準是初一至初三的在校學生且自愿參加本次 項目研究。
    (2) 調查方法 采取現場問卷調查法,使用統一的問卷或量表,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施測,答卷前統
    一講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及填寫要求,并強調對受試者的資料保密,受試者在同一時間 填表并統一收回。為消除被調查者的顧慮,提高調查表的可信度,調查采用匿名編碼的 方式進行。
    (3) 調查指標
    本調查共使用兩個問卷:一是測學生網絡依賴情況,二是測學生需求。陳淑惠( 2003) 編制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為基礎,該量表共 有二十六個條目包括五個維度,分別為強迫性上網行為(5 個)、網絡戒斷行為與網絡 退癮反應(5 個) 、耐受性(4個) 、時間管理問題(5 個)及人際及健康問題(7 個)。 該量表為五級評分的李克特式自評量表,每個條目后均包括“非常符合”、“符合”、“不 確定” “不符合”、“極不符合”5個選項,分別計為5分、4 分、3 分、2 分和1 分。各 維度得分為該維度所有條目得分總和,該量表總得分為五個維度得分的總和,總得分越 高,表示網絡成癮越嚴重。該量表信度良好,Cronbach a系數為0.94,各分量表的 Cronbach a系數介于0.78?0.90之間,兩周后測信度為0.83。
    測需求所用自擬量表《中學生網絡使用需求統計問卷》該量表共有三十六個條目包 括九個維度,分別為有關網絡沉迷(4 個)、網絡表達(4 個)、網絡社交(4 個)、 網絡購物(4個)、網絡安全(4個)、網絡的正確使用(4個)、網絡游戲(4個)、 網絡不良信息(4個)以及網絡信息(4個)。該量表為五級評分的李克特式自評量表, 每個條目后均包括“非常符合”、“符合”、“不確定” “不符合”、“極不符合”5 個選項, 分別計為 5 分、4 分、3 分、2 分和 1 分。各維度得分為該維度所有條目得分總和, 根據各個條目的得分進行由高至低的排序,從而得出該校初中生的校本課程教學需求。 該量表信度良好,Cronbach a系數為0.92,各分量表的Cronbach a系數介于0.70?0.90 之間,兩周后測信度為 0.82。
    ( 4)調查過程 第一,預調查階段:在正式調查之前進行的預調查,認真分析預調查過程中出現的 問題,并根據上述問題及時修改調查問卷及量表內容,以保證調查問卷及量表內容易于 理解。
    第二,正式調查階段:與正式問卷調查之前對全部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以減少由 于調查人員不同所帶來的偏倚。調查時采用統一的方法向研究對象解釋本次調查目的、 調查的無害性及調查的不記名性,以消除研究對象的顧慮。本研究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 查,問卷由調查員本人填寫或被調查者當場填寫,并當場進行查對,對問卷填寫不完全 及有錯誤的問卷及時糾正,問卷填寫完畢后當場回收。
    第三,據整理及分析階段:所有原始資料整理后,應用雙錄入方法錄入并核查,以 保證數據錄入的可靠性與準確性。數據錄入完畢后,結合原始調整調查問卷及量表進行 核對,發現問題后立即修改。數據分析過程中,與教育學專家探討并確定數據的分析方 法,以確保最后的分析結果準確無誤。采用 SPSS19.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調查數據分析
    表 3-1 初中生網絡使用特點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統計
    項目 問卷發放 問卷回收 回收率(%) 有效份數 有效率(%)
    初一年級 120 120 100% 112 93.3%
    初二年級 120 120 100% 101 84.2%
    初三年級 120 120 100% 96 80%
    總計 360 360 100% 309 85.8%
    由表 1 可以得出,本次調查共收回問卷 360 份,回收率為 100%,其中初一年級有 效問卷112 份,占比93.3%;初二年級有效問卷 101 份,占比 84.2%;初三年級有效問 卷96份,占比80% 。總計有效問卷為309份,占比85.8% 。
     
    表 3-2 初中生網絡使用特點調查問卷的人口學變量基本統計
    性別 頻率 百分比
    初一年級 55 49.1
    57 50.9
    初二年級 50 49.5
    51 50.5
    初三年級 42 43.8
    54 56.2
    總計 147 47.57
    162 52.43
    由表2可以得出,初一年級男生55人,占比49.1%,女生57人,占比50.9%;初
    二年級男生 50人,占比 49.5%,女生 51 人,占比 50.5%;初三年級男生 42人,占比
    43.8%,女生54人,占比56.2%。總計男生 147人,占 47.57%,女生 162 人,占 52.43%。
     
    (1)學生的問卷得分統計
    整個問卷(26題)的平均分為94.1分,其中最高分為122分,最低分為38分。
     
     
    圖 3-1 初中生網絡使用特點調查問卷各分數段占比
    由圖4可得,分數在30至55分之間的有44人,占比14.2%;分數在55分至75 分之間的有66人,占比21.4%;分數在75至95分之間的有97人,占比31.4%;分數 在95至115之間的有59人,占比19.1%;分數在115以上的有42人,占比13.9%。
    (2)學生網癮情況
    經過309 份問卷調查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并根據中文網絡成癮量表的相關內容,最
    終決定總分>115分,本研究將其定義為“網絡成癮傾向”;總分<115分,本研究將其定 義為“非網絡成癮傾向”。
    表 3-3 參加校本課程的學生序號及分數
    序號 總分 序號 總分 序號 總分
    191 122 32 117 97 115
    255 121 67 117 108 115
    297 121 84 117 111 115
    24 120 142 117 128 115
    76 120 178 117 146 115
    85 120 237 117 152 115
    278 120 242 117 168 115
    73 119 260 117 169 115
    307 119 296 117 172 115
    138 118 65 116
    148 118 104 116
    149 118 185 116
    154 118 223 116
    156 118 302 116
    235 118 21 115
    290 118 59 115
    如表3所示,將上述42名同學組成校本課集體,隨機抽取2 1 人作為本研究的實驗
     
    組,剩下的 21 人參與正常的信息技術課進行學習,并作為實驗對照組。
    (3)學生網絡教育的需求統計
    初中生網絡需求統計
     
     
    勰釁T釁隸聽釁常T
    ■總分 127 152 171 104 136 91 S9 3-4 66
     
    圖 3-2 初中生網絡需求統計
    根據自擬量表《中學生網絡使用需求統計問卷》對42 名學生的網絡教育需求進行 統計,結果如圖5 所示。需求維度得分由高至低分別為網絡社交171 分、網絡表達152 分、安全使用網絡 136分、認識網絡成癮127 分、網絡購物104 分、正確使用網絡 91 分、網絡游戲89分、網絡信息66分、網絡不良信息34分。
    (4)教師的訪談
    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組進行了訪談。
    教師甲:在T市的信息技術教研活動中,教研員多次強調在2020-2030年這十年間, 重點加強初中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倫理道德的培養與教育。教學對象是初中階段的學 生。面對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他們,如何合理有效地培養他們正確使用網絡的習慣,使用 他們能夠接受、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是當前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 大考驗。現在網絡發展如此之快,學生對于網絡的了解與熟練程度遠超的想象。但是反 觀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材,對于網絡的教學內容還停留在技術操作的教授層面。所以 我認為,開設有關認識網絡沉迷,教會學生安全、正確使用網絡地校本課程作為教材的 補充,對于有相關問題的學生進行行為矯正與問題預防是很有必要的。
    教師乙:現在的初中生和以前不一樣,人手一臺手機,幾乎家家都有電腦。他們的 日常生活與網絡幾乎是零距離。正是青春叛逆期的他們,變得越來越不愿意與家長、老 師溝通,寧愿把心里話說給網絡上素不相識的網友。我見過許多沉迷于網絡社交的學生, 他們的微信有上百的好友,微博有幾千的粉絲,但是在班里能說的上話的同學卻很少。 他們與世界的溝通大多數時候是靠雙手敲擊鍵盤而不是張嘴說話。我覺得這對于一個孩 子的健康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現在學生在網絡上的生活都非常精彩,他們在社交平 臺上上傳照片,拍攝有趣的視頻,寫長篇大論的文章,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少言寡語, 性格內向。所以我希望校本課程的開設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網絡社交與網絡表 達,而且還能讓他們了解到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互相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性。
    教師丙:經常會有學生在課下與我閑聊時說起自己網購的經歷。會問我:“老師, 我跟您說昨天我在淘寶上遇見一個無良賣家太氣人了 ”“老師您年度花唄賬單有
    多少錢啊,我為了還花唄分期下個月又該吃土了。”“老師,我昨天又在閑魚上賣掉了 一雙自己的球鞋!”這些對話讓我不禁感嘆,網絡購物真的已經成為全民參與的一項社 會活動了。現在的中學生雖然不掙錢,但是花起錢來真實一點不含糊,今天參加個雙十 一,明天又要在直播間里搶優惠券。但是十幾歲的孩子心智尚未健全,在網絡上進行交 易的時候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與常識,很容易上當受騙。輕則買到質量差的的產品而投 訴無門,重則賬號被盜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所以我一直會在課余時間提醒學生們網購 需謹慎。現在開設了這個校本課程,我希望可以開設網絡購物的專題,教給學生如何在 網絡上安全地進行交易。
    (二)《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的需求分析
    1.學校課程開發的需求
    初中生是信息倫理道德教育的重點人群, 做好初中生的信息倫理道德教育是提高 全民族信息素養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根據對于T市某校初中三個年級的360名學生進行 的調查發現,分數在115以上的學生人數為42人,占總人數的13.9%。對這些有網癮傾 向的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他們在網絡社交、網絡表達、以及網絡游戲等方面的問 題較多,且對于網絡安全知識具有一定程度的缺乏。目前來看,在天T市某校初中信息 技術教材中,與網絡有關的模塊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但是從內容的使用程度來看,大 部分是比較簡單的網絡入門基礎操作,涉及到網絡安全使用以及網絡倫理道德與法律的 內容所占課時也就2-3課時左右。關于初中生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暫時是沒有明確教 學內容的。為了切實響應T市教育委員會對于初中生網絡成癮的相關文件指示,作為定 點實驗校,《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研發是貼合學校需求的。
    2.初中生在信息社會中健康發展的需要
    初中生網絡成癮的源頭就是對于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素養教育的缺乏,使其運用錯 誤的途徑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來休閑娛樂、來結交朋友甚至逃避現實。通過對在校初中 生的問卷調查與隨機訪談發現超過25%的受訪學生稱每天使用網絡超2小時,其中15% 的孩子表示每天上網超3小時。一般意義上青少年上網時間控制在1-2小時以下為最佳, 每天上網超5 小時即可被認定為存在網癮。網絡游戲和上網看電影聽音樂占據孩子大量 時間,分別有 33%和 37%的受訪者每天在網游和影視音樂上花費半小時以上。網絡游 戲覆蓋近9成的孩子,有約30%屬于比較沉迷于網游的群體。針對上述多樣化的初中生 網絡應用狀況,采用一味的“封堵”措施是極其不合理的,更需要的是對他們的網絡應 用領域進行合理的引導,有針對性地將各種網絡應用利弊建議科學分析,讓初中生門學 會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以支持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3.一線信息技術教育的需要
    為了切實貫徹落實T市教育委員會文件關于做好預防初中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 工作的緊急通知的相關精神,T市也組織了多次全市性的信息技術教師的教研活動。通 過對初中一線信息技術教師的訪談發現,目前教師一致認為開設正確使用網絡,矯正學 生的不健康用網行為的相關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T市有網絡成癮傾向的初中生不在少 數,非合理用網不僅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而且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 威脅。而傳統教材對于相關內容的缺失,往往使教師的教學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T市 在通知中也強調要加強對于學生家長的知識普及,只有做到學校老師教學,家中家長監 督,才能形成家校聯合互助互利的教育網絡,充分保證學生的合理用網。所以開設《網 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是將初中生網絡成癮問題作為在信息技術教育的重中之 重所邁出的堅實一步。
    綜上,根據對于本校學生的調查發現,避免其接觸網絡的做法是不現實的,但是面 對如此嚴峻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難題,一線教師需要做的就是以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 教給他們如何正確使用網絡,如何在網絡中保護自己,用知識武裝自己。而關于網絡成 癮方面的教育在某學校的日常教學中還是處于比較空白的狀態,這也是區教育主管部門 選擇該學校作為研發《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基地的初衷。
    四、《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設計
    (一)校本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要求學生了解網癮的定義、類型以及后果。熟悉有關于網絡使用的法律法規以及道 德準則。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與危險時,會運用恰當的方式解決或尋求幫助。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案例分析法全方位了解網絡成癮的危害,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團隊配合,通 過課程輔助軟件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在情景劇場中鍛煉自己的表現力,學會 欣賞、聆聽與客觀評價他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網銀真實案例與模擬劇場的學習,深刻意識到網絡使用成癮是百害無利的,在 以后上網過程中可以對自己的上網行為時刻進行監督與自查。通過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 軟件的學習與使用,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體驗計算機世界的樂趣與奇妙。 (二)校本課程內容的設計
    1.設計依據
    (1)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相關要求
    “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作為 學生信息倫理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被明確說明。初中生是信息倫理道德教育的重 點人群, 做好初中生的信息倫理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信息素養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盡 管國內、外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情況存在差異,但教育目標基本一致,即理解技術有關 的倫理、法規,合理地、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而《網絡成癮 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研發正是順應這一教育趨勢,將網絡安全、網絡正確使用、上 網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等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呈現出來,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小組合 作、情景劇表演當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從而提高信息素養,遵守網絡道德,讓網絡 真正成為他們學習生活的好伙伴。
    (2) 初中生網絡教育的相關要求
    合理開展初中生網絡教育,要求控制和掌握其教育的“制高點”和主動權, 有效提 高青少年的網絡使用水平。在《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實際教學中筆者將真 實情景通過學生表演小劇的方式再現到課堂上,給學生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體驗不到的觀 感與共鳴。同時根據網絡教育模式內容豐富性的特點,筆者在教材內容編寫的過程中, 盡量貼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將使用網絡各個方面地問題用詼諧的筆觸展示給學生,以 激發其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為目標,從而讓他們掌握在網絡中明辨是非的方法,安全合理 地使用網絡。
    (3) 校本師生網絡教育的需求
    根據前期問卷所篩選出來的 42 名學生進行的網絡需求統計以及對本校初中信息組 教師進行的訪談。最終選取六個網絡教育維度進行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制。分別為認識網
    絡沉迷、網絡表達、網絡社交、網絡購物、安全使用網絡以及正確使用網絡。并將問卷 所涉及的剩余三個維度即網絡游戲、網絡不良信息以及網絡信息瀏覽融合進校本課程的 內容中,確保學生可以全方位地學習和吸收網絡知識,從而有效進行自身的問題預防與 行為矯正。
    2.課程內容體系
    基于上述分析,T市某校《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內容分為六個主題基 本上課分為網絡成癮的概況和正確使用網絡兩大部分組成。該課程整體上將網絡使用與 網絡依賴行為矯正相結合,事例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邏輯符合學生的接受和理解 能力。具體內容如圖5 所示。由23 課時來完成相關的教育活動。
     
    在《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教材所包含的六個章節分別為章節一:認識網絡沉迷分 為讓人著迷的電腦、網絡真是好朋友、游戲與網吧四節。章節二:正確網絡表達分為圖 片、影像、日志和網絡抄襲四節。章節三:合理網絡社交分為網友、網婚、網絡爭吵和 網絡暴力等七節。章節四:理性網絡購物分為賣家和買家兩節。章節五:安全使用網絡 分為網絡病毒和不良信息網站兩節。章節六:正確使用網絡分為網絡浪費我們的時間、 網絡傷害我們的身體、網絡分散我們的精力以及密碼安全四節。
    (三)校本課程教學方法設計
    1.設計依據
    (1) 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很常見的教學方法,通過其客觀的真實性和突出的實踐性可以激 發學生的認同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研發的過程 中充分意識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性,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校本課程的案例教學并沒僅 僅采用傳統的教學媒體展示案例,而是通過“大項目,小事件”的形式,將案例環環相 扣。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案例不勝枚舉,如何將案例分類,理清其中的邏輯關系,以什么 樣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才能將課堂效果最優化,是教學實踐中需要著力攻堅的問題。通過 案例的展示,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參與度,這也是案例教學法成為《網絡成癮 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主要教學法的原因之一。
    (2) 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法要求師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進行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可以形象逼 真地模擬復現真實的場景,使學生體會到與真實場景相似的感受。同時它有著將知、情、 意、行融為一體的特點把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感受和情緒 體驗。傳統的情景教學需要運用生活、實物顯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直觀再現情境, 角色扮演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方法。但是在《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教學實踐過程中 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通過分組表演呈現出了多種多樣的課堂情景,最典型的是學生的 專屬小劇場。通過學生生動的情景再現,不僅將真實案例表演出來,每個組員各司其職 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這對于網絡依賴的矯正可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2.具體案例
    (1)案例教學
    以《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第一課時先導課教學為例
    表 4-1 案例教學案例教案
    科目 《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
    課名 網絡成癮的危害與預防 課時 1
    年級 初中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教學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么是“網癮”,并了解其一般標準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網絡成癮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表達,對沉迷網絡的危害有更為深刻的 認識,進而學會科學、理性地使用網絡,提高自控力和約束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了解“網癮”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通過對一個個鮮活案例的直觀感受,自覺 形成對網癮危害的認同感,進而自我警惕,在討論過程中形成清晰的防范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網絡成癮的危害;如何預防網絡成癮
    難點:如何預防網絡成癮
    教學媒體 幻燈片
    教學設計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提問:同學們喜歡上網嗎?為什么喜歡?請
    說說理由 列舉網絡給
    自己學習和 生活帶來的 諸多便利。
    學生回答 借助絕大多數家 長都會限制學生 上網時間這一現 象,使從而引出課 題。
    網癮及其
    判斷標準 ①什么叫網癮?
    ②判斷網癮的標準 請大家做一個自我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患上
    了“網絡綜合癥”。 學生根據自 己的理解回 答。
    學生自測 使學生認識到網 絡成癮有科學的 判斷標準,對自己 是否網絡成癮形 成初步了解。
    網絡成癮 者的心理 成因 提問:所有人上網都會成癮嗎?什么樣的青
    少年容易網絡成癮呢?為什么?
    回納總結 學生討論回
    了解了什么 是生物識別之后, 對于人臉識別的 概念有了更加深 入的認知。
    網癮的危
    你上網時間最長的一次是多久?還記得那 次下網后自己身體的感受嗎?
    沉迷網絡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哪些危 害呢?
    環節二:教師補充展示系列案例,引發深入
    全面思考。 學生回答
    環節一:學生 展示資料,交 流信息,豐富 體驗 喚起學生群體 產生共鳴,從而實 現對“沉迷網絡具 有嚴重危害性”的 認同。
    危害一:網 絡嚴重危 害身體健 幻燈片展示第一組資料
    看了上述三則案例,你有什么感受?從中得
    出什么結論? 認真思考,積
    極回答老師
    提出的問題。 通過案例,使 學生深刻認識到 ——沉迷網絡的
     
     
    危害一:網絡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危害
    危害二:網 癮容易誘 發違法犯 罪行為 幻燈片展示第二組材料
    這組案例給我們什么警示呢?為什么在網 癮孩子身上容易發生弒父殺母的學案呢? 學生討論分 析 感受現實中
    真實的慘案,警示 學生網癮的危害。
    危害三:網 癮容易荒
    廢學業 幻燈片展示第三組資料
    這三則材料說明了什么?你是否有過因上
    網時間過長而影響成績的經歷? 學生討論發 言 認識到網癮
    是學習路上的絆
    腳石。
    危害四:網 癮會帶來 沉重的經 濟負擔 幻燈片展示第四組材料
    這一組資料與第一粗(猝死)的資料相比, 其后果有什么區別?
    為什么花季少年如此輕生呢? 學生回答
    學生嘗試分
    認識生命之
    珍貴,懂得尊重生 命,珍愛生命。
    青少年如 何預防網 絡成癮 網癮如毒癮,給無數家庭和個人帶來無法彌 補的傷害。
    如何預防網絡成癮,做到防患于未然?你認 為青少年自身該怎么做? 各組討論,形 成本組的觀 點,派代表交 流。
    教師總結 幻燈片展示:①明確上網目的,合理安排上 網時間;②不進營業性網吧,遠離不良游戲的誘 惑;③培養廣泛興趣愛好,增加戶外活動量;④ 主動與他人共同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⑤正確 看待成功與失敗,派樣耐挫能力。
     
    (2)情景教學
    以校本課程第一章第三節《游戲中的對手》為例,將教學設計呈現如下
    表 4-2 情景教學法案例教案
    科目 《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
    課名 第一章第三節《游戲中的對手》 課 時 1
    年級 初中 課 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第一,了解網絡游戲成癮所造成的后果,并學會如何理性面對游戲 過程與方法目標:
    第一,通過課堂學生自己組織編排的情景短劇《游戲不歸路》,讓學生親身 體驗網絡游戲成癮對于一個家庭和一個孩子所造成打擊是毀滅性的。
    第二,通過表演和觀看網癮小短劇,使學生們可以參與到課程中來,通過小 組討論的形式分析網絡成癮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最后由老師 來進行總結和升華。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第一,了解網絡游戲沉迷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通過觀看或表演網絡成 癮的情景短劇,可以讓學生站在成癮孩子與家長的角度,一起體驗整個成癮 過程的點點滴滴。從而從自身的現實情況出發,引發共鳴,自覺抵制和矯正 在網絡使用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網絡成癮的危害
    難點:通過情景短劇來進行分析與討論
    教學媒體 幻燈片
    教學設計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同學們,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 已經大致了解了沉迷于網絡對自己和 家人的生活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咱們 班的小演員們表現的也都惟妙惟肖。 那么今天這節課呢,我們要討論的是 沉迷于網絡游戲怎么辦? 學生回憶并
    思考 幫同學們回憶 起 前 面 兩 節 課 大 家 表 演 的 精 彩情景。引出本 節課的主題。
    學生討論 提問:大家平時都愛玩游戲嗎?愛玩 哪些游戲?你在玩游戲的時候有沒有 注意到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樣的變化? 下面就一起來欣賞小演員們的精彩情 景小劇《網癮不歸路》 同 學 們 積 極
    舉手發言 從 學 生 實 際 生 活出發引發他 們的思考與共 鳴。
     
    演員的角色分工:小磊(學生),小磊爸爸,小磊媽媽,同學A,同學B, 網吧網管
    場景一(前期介紹):小磊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擁有高學歷,對 他的教育很嚴格。課時,如今小磊頭發蓬亂,臉色蒼白,永遠都是一副極其 平靜的表情。除了網絡游戲,他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現實世界似乎與他 毫不相干。
    場景二(小學三年級時):恰逢父母感情不和,小磊很怕自己變成沒人要的 孩子。放學后不愿意回家,避免碰到父母的爭吵。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 一個叫《鐵甲風暴》的游戲。小磊頭腦聰明,很快捷掌握了游戲技巧。在那 個虛擬世界里,小磊指揮著千軍萬馬,這種豪邁的感覺深深吸引了小磊,他 覺得自己在游戲里簡直就是萬人敬仰的領袖。知道媽媽找到了游戲廳,把他 拉回了家,也把他拉回了現實生活中。
    場景三(小學五年級時):媽媽在家里裝配了一臺高配置的電腦,更令曉蕾 高興的事,家里還接通了寬帶,他又可以玩游戲了。第一個讓小磊著迷的游 戲是《泡泡堂》,他不知疲倦的玩個不停。就在這時,小磊的媽媽開始再次 干預小磊了,規定他每周只能玩一個小時。為了防止他偷偷上網,媽媽還設 置了雙重開機密碼。
    場景四(初中二年級時):小磊轉學到一個陌生城市讀寄宿學校。剛開始的 時候他十分乖巧,遵守學校各種規章制度,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秀。隨著對環 境的熟悉,小磊跟一些特別喜歡玩游戲的同學成了朋友,他開始跟同學們一 起偷偷翻墻溜出學校去玩游戲。
    第一次溜出學校,走在漆黑無人的路上,小磊和幾個朋友沒有恐懼,只 有強烈的興奮感。面對網管,小磊十分緊張,害怕網管拒絕年少的他們來上 網。沒想到網管連頭都沒抬,收了錢就丟給他一張上網卡。這一玩就是一夜, 直到清晨六點,他們才不得不趕回學校上課了。
    這時的小雷已經不再迷戀《泡泡堂》了,《冒險島》和《魔獸爭霸 3》 是這個時期他最愛玩的游戲。這兩款游戲都較為復雜,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 和精力才能玩好,但任務完成后的喜悅感超過了《泡泡堂》。上網吧玩游戲 要花很多錢,但小磊從不擔心這個,父母每月都會給他足夠多的零花錢,這 也成了小磊深入游戲中的經濟保障。
    為了擠出時間玩游戲,小磊開始突擊學習,常常在打游戲的間隙補上功 課。而此時每周四小時的游戲時間已經不能滿足他了,他開始改為工作日打 游戲,周末再補習功課,這時他加入了大型游戲《魔獸世界》。
    場景五(高中時期):初中畢業后,小磊回到了老家廈門,進了一所重點高 中讀書。一直以來突擊補習的思想盤踞在小磊心中,他仍然將大量的時間放 在了游戲上。當成績迅速下滑,小磊才幡然悔悟,準備奮起直追時發現已經 晚了。巨大的挫折感籠罩著他,于是開始請了家教。
    面對著各種習題冥思苦想,但成績還是不見什么起色,這讓小磊灰心喪 氣,他選擇了放棄,因為游戲中尋找成功和勝利要容易一些。這時他又開始 玩起了《真三國無雙》《怪物獵人》和《紛爭》等游戲。
    在家人的監管之下,小磊無法整天整夜玩游戲,但他花在游戲上的時間 還是不斷增多起來。父母對小磊能否考上大學感到絕望。他們準備為兒子鋪 就另一條道路,出國留學。花了兩年的時間,小磊才勉強拿到一個過關的成 績,獲得了留學到美國的機會。
    場景六(在美國):到達美國后,小磊自由了。第二天就買了完全屬于他的 電腦,拿到電腦的當天晚上,他就與同學聯機玩游戲一一Dota。跟以前的游 戲相比 Dota 要求更加復雜,小磊一經接觸,就立刻迷上了它。就在小磊每 周花費六十多個小時玩游戲,游戲技能與日俱增的同時,他的學業亮起了紅 燈。
    對于小磊來說,去美國讀大學本來就有些勉強。漸漸地小磊不上課了, 不參加考試了,甚至將機票賣掉做自己玩游戲的開銷,最后一紙退學通知書 終止了他的留學生涯,只能回到國內。
    場景七(回國后):小磊的父親給小磊找了工作,可他覺得一個月才幾千塊 錢的工資實在太少不愿意去。他的這種狀態遭到了父母的埋怨,批評他不懂 事、沒良心,白白花了家里七八十萬。為了逃避父母的埋愿,太有一頭扎進 了游戲里。每周七天,小磊平均花費在游戲上的時間達到了 70 小時,也就 是每天十小時的時間。
    結語:一個原本聰明、可以層為優秀人才的孩子,就這樣深陷其中,被網絡 游戲會掉了。
     
    感謝這些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學生在小組
    里經過了熱烈的
    討論,分別從小磊 通過觀看情 景劇,學生近距 離了解了一個 聰明的孩子是
    根據課前分好的小組,大家來小 的認知因素、家庭 怎眼一步一步
    組討論一下,通過剛才這一則網絡成 因素、學校因素、 在網絡成癮的
    癮的情景短劇,你們都會從哪些角度 社會因素和個體 魔爪中走向毀
    案例分析 來進行分析呢? 因素來進行了詳 滅的。通過小組
    原本聰明的小磊是怎么樣一步一 細分析。并將自己 討論和設身處
    步淪陷到網絡之中的呢? 放到家長的角度 地的提出建議,
    如果你是小磊的家長和學校的老 與學校的角度,對 相信學生們對
    師,你會怎么做? 小磊的教育問題 于網癮的危害
    提出了自己的建 會有更加深入
    議。 的體會。
    同學們剛才分析和討論的都非常好,老師為大家梳理了一下小磊一步步
    在網絡中淪陷的時間點和事件,整理為如下圖表:
    小磊網絡淪陷時間點
    70 —60——
    竊60
    孕50
    長40 —30 》—
    表格梳理 撫30
    橋20
    上.―—
    Z Z Z Z • &
     
    圖 4-1 小磊網絡淪陷時間節點
    小磊是一個聰明、冷靜的孩子。從他對游戲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出,他是
    個具有很強思維能力和協調能力的人。 隨著游戲的深入,他對游戲的耐受性
    總結 越來越高,需要更多的時間何經理,才能從游戲中獲得預期的滿足感和喜悅
    感。如果小磊能夠控制自己對游戲的癡迷,那么他一定是個優秀的人,可惜
    他最終不能自拔、成了網癮患者。希望同學們根據今天的討論與表演,在以
    后的網絡使用中不斷監督與審視自己。
    四)校本課程教學評價設計
    針對校本課程的評價而言,以內部評價為主,外部評價為輔。學校評價由初中信息
    技術教研組與專家領導組成。其主要工作是在校本課程實施之前,對內容、教學教法以 及課時安排進行把控,保障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可操作性與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專家 教師參與課程的進行,對學生上課時的表現與課堂反饋進行評價,與任課教師商量改進 方法。教師評價以個人反思與同行評價為主,授課教師在課后對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效果進行反思,通過課后練習來實時跟進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以此對日后的教學節奏 予以把控。其他教師通過聽課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活動,在與任課教師的教研交流中對 課程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學生層面對校本課程評價,通過反思每節課的課后練習成績 與自己在校本課程中的表現進行自評,客觀評價與反思自己學習時優點與不足,在此基 礎上來反映網絡成癮校本課的課程效果。
    五、《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教學行動實踐
    (一)行動實踐設計
    1.整體思路
    本次行動研究的中心指導原則為:密切結合校本課程教材,將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 校本課程與常規信息技術課中涉及有關網絡安全與正確的常規課程在不同的教學班使 用,對比學生的情況變化。根據上述原則,本次研究的教學內容就要在現行中國地圖出 版社出版的中學信息技術教材與編制的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的校本課程教材中進行選 擇,在校本課程中還會加入視頻微課、相關網站與典型案例等課外拓展內容。
    本次研究共分為兩輪行動實踐,實踐設計的目的旨在通過實行不同的教學內容,使 學生達到的不同學習收獲。所以本研究的教學設計為兩版,一版為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 校本課程的教學設計;一版為中學信息技術網絡安全與正確使用的常規教學設計。集合 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的情況、學生的學習態度對比和測試題所測得的學習效果 比較,來證明校本課程真實有效。
     
     
    圖 5-1 校本課程兩輪教學實踐流程圖
    2.具體程序
    本研究分為兩輪行動研究,自 2019年 9月至 2019 年12 月底,歷時四個月的時間。 將《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作為校本課納入學校教學課程體系,以小班制形式(21/班) 授課,每周 1 課時,每節課 45 分鐘,共十六課時,授課地點為微格教室。校本課教材 內容分為六章共 23 節第一輪教學實踐的時間為 9、10 月份(1~8 周),授課內容為第 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前三課。第二輪教學實踐的時間為11、12月份(9~16周), 授課內容為第三章 4-7 課以及第五章、第六章。
    (二)第一輪行動實踐
    1.教學行動的細化
    第一輪教學實踐方案分為課程介紹、正式開課、期中學習交流會三個階段。整個方 案圍繞以上三大板塊進行設計、實施、改進。第一階段課程介紹安排在第一周,讓學生 了解到在日常使用網絡時,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并使其對于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產生認 同感并積極配合。教師將致力于激發學生對于了解網絡的興趣,不要讓學生認為自己被 選擇進入校本課程學習小組而感到自卑,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習慣其實是可被糾正 的。教師通過介紹以后課程的學習流程和任務,與學生商討最適合的進度以及學習方式
    第二階段正式開課主要集中在第二周至第七周完成第一章、第二章與第三章前三課 共計 11 個課時的學習。教師介紹各種在日常上網中會遇到的問題,緊密貼合學生的日 常生活,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與發言。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短劇,讓學生 親身經歷網絡使用不當會產生的后果。結合校本課程教材,教師引導學生勇敢抒發自己 的所思所想所感,并結合給定主題的情景劇的編排讓學生做到感同身受。
    第三階段初中學習交流會安排在第八周,校本課程學習已經過半,通過師生交流和 評價表以及測試題的形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針對于前半學期的內容編制測試題 目,采用不記名的方式來填寫,不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 形式派代表發言,內容可以是學習體會,對于未來課程開展的建議以及對于自身行為調 整的進展情況等等。
    2.教學活動的展開
    在課前階段老師會將本節課所需要的教學材料準備充分,對本節課要進行情景劇表 演的小組提前進行彩排預演,提出自己的指導建議。
    正式上課時,老師會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教學。提問、討論、發言以及作品成果展 示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小組成員不僅是學習的同伴、共同完成任務的幫手、更是 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督促者。充分讓學生融入一個集體中去,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 力與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想法、發揮自身的優勢。這對于養成良好 的上網習慣是百利無害的。上課分為新知識講解階段和情景劇表演階段。老師對于新知 識點以及案例的講授,學生在組內對問題焦點進行熱烈討論并積極發言。之后老師會邀 請在上節課提前布置好任務的小組進行情景劇展示,小劇緊密貼近本節課的內容重點。 通過小組同學生動的展示,不僅讓觀看的同學對于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表演者 本身在展示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深刻的感悟與體會。這也就為之后的觀后感交流積累了話 題素材,觀眾會對小劇提出中肯的建議并分享自己的體會,演員也會發辮自己的參演感 受,最后由教師總結收尾。
    課下階段老師會隨機和班上的同學進行交流,詢問他們對于上課的想法。給下一個 小組布置情景劇任務,選出組長并隨時跟進排練的進展情況。
    3.教學反思
    (1) 校本課當中的內容與時間和信息技術知識結合的不夠緊密。此次校本課程的 研發初衷是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幫助學生預防與矯正網絡依賴性行 為。但通過第一輪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校本課堂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要素過少,導致有 點像心理健康輔導課。所以筆者及時修改課程內容,添加了一些制作微課程、發布公眾 號與視頻的拍攝剪輯等信息元素到課程當中。期待學生在對網絡成癮有更加深刻認識的 同時,也學會一些軟件和信息工具的操作。
    (2)課程任務設置單一。本節課采取了情景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多多參與到課堂 中來,親身體驗案例中的主人公的感受,以此來對自己日常的上網行為進行評估。但發 現在第一次情景劇成功完成之后,學生對之后的任務越來越敷衍了事。筆者發現因為學 生來自于3 個不同的年級,共同空閑的時間不多,所以對于排練有了一定的困難。而且 一開始學生會覺得情景劇的形式新穎有趣,但每周一次的任務對他們來說時間緊任務重
    而且到后來也么有了新鮮感。所以筆者在下面的實踐中拉長小劇的準備時間,并減少小 劇的數量,將內容代之以更加多樣化的任務形式的任務形式布置下去。
    (3)教師嘗試過將小劇的表演與新課程的講解安排到同一節課進行,但是發現無 論哪一項先開始,學生們的注意力都無法集中,還容易造成紀律渙散的情況。所以筆者 在以后的課堂中將兩者分開,分成知識講解課與成果展示課,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上課 的集中力,也可以保證成果展示的完整度。
    4.教學案例
    表 5-1 第一輪教學實踐案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網上交友自我保護的方法;知道網上交友的特點及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辯證認識網上交友的影響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慎重將網上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不沉迷于虛擬世界的交往;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慎重結交網友
    難點:網絡交友的影響
    表 5-2 第一輪教學實踐案例對照組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新課導入 設置問題情 景,暢聊網上 交友 展示問題情境:同學們相信大家對網絡都不陌生,
    那么你們平時上網都會做些什么呢? 回憶上網經 驗,積極回答 問題。
    一.網上交 友 (一)網上交 友的特點 探究一:小梅的網上交往
    1.展示初中生小梅通過微信.“搖一搖”添加網友李 東后聊天截圖(小梅:嗨,你好!李東:你好!你在哪工 作呢?
    小梅:南寧。你呢?李東:我在天安門掃大街呢!小 梅:666,這么便宜的事情,我怎么沒有遇到呢!)
    2.PPT展示小梅不想和李東聊天,想要刪除他的頁 面。
    3.小梅在十九大召開之際通過網絡與不同職業網 友熱議祖國成就。引發學生思考:網上交往具有什 么特點? 了解情境, 思 考問題,聯系 生活實際得 出答案:網上 交友具有虛 擬、自主、平 等的特點。
    (二)網上交 探究二:網上交往的影響 根據圖片情
     
     
    新課講授 友的影響 1.展示組圖情境(小梅的網友分布圖、小梅的八卦姐 妹團、漫畫:如此年夜飯、漫畫:就愛虛擬交友)。合 作討論:網上交往具有哪些影響?
    (要求 4 人一組,一名記錄員一名發言人,時間 5 分鐘)落實知識:網上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境,合作探究 網上交友的 積極影響、消 極影響并正 確歸類。
    二.慎重結
    交網友
    (一)1.如何 慎重結交網 友
    2.網上交友自 我保護的方 法 探究三:慎重結交網友
    首先播放視頻《亮亮結交網友的那點事兒》,然后 展示問題串:
    1.結交網友黑風俠給亮亮,的學習生活帶來什么影 響?
    2.黑風俠邀請亮亮見面,該不該去?如果去了,可 能會導致什么結果? (網上交友具有不確定性,要學 會保護自己)
    3.如果亮亮一定要和網友見面,作為朋友的你有什 么建議?
    4.是什么導致了亮亮的悲劇?為了避免悲劇的發 生,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如何做到慎重結交網友? 仔細觀看視 頻,思考問題 串,結合生活 經驗探討網 上交友的自 我保護方法、 慎重結交網 友的要求。
    課堂提升 總結本課的 知識,進步掌 握日常慎重 網上交友方 法要求。 展示慎重網上交友順口溜,集體朗讀:
    “網上交友要警惕,讓您匯款有貓膩;裝窮裝病最常 見,博您同情把您騙;
    盜取 QQ 來搭訕,冒充好友巧借錢;不明來電別輕 信,家庭情況要保密;” 回顧知識,進 一步掌握慎 重網絡交友 的要求。
     
    表 5-3 第一輪教學實踐案例實驗組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新課導入 設置問題情
    景,暢聊網上
    交友 同學們日常除了面對面與朋友進行社交活動之外,
    還會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進行社交活動呢? 積極回答問
    題。引出網絡
    社交
    布置探究任
    既然網絡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那么多的便利,可以 使我們不用面對面就能與天南地北的朋友溝通情 感、分享生活。但是網絡交友時絕對安全的嗎?下 面請我們欣賞同學們自編自導的小劇,在看的過程 中我們一起在腦子里思考1.網絡交友有哪些特 明確任務,欣 賞小劇
     
     
    點? 2.網絡交友的積極與消極影響有哪些?
    小劇場時間《網絡上的“好朋友”》
    新課講授 以小組為單 位合作探究 網絡交友的 優 缺 點以 及 特點 分組討論,小劇中體現出來的網絡交友的特點和有
    缺點都有哪些?由組長收集匯總討論結果。
    小組匯報時要求有理有據,教師根據學生總結在黑
    板上完成網絡交友表格的填寫 仔細觀看完
    短劇之后,小 組討論網絡 交友的特點 及優缺點。推 舉代表在課 堂上發言。
    課堂提升 觀看視頻, 集思廣益 教師播放初中花季少女沉迷網絡交友,遭到欺騙后 欲輕生的視頻。
    觀看后為學生設立情景,引發大家思考 1.網絡上認 識的“好朋友”都安全可靠嗎? 2.如果對方詢問關 于你的家庭住址、學校或通訊方式你會給他嗎? 3. 如果網友找你借錢怎么辦? 4.如果要與網友見面 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認真觀看視 頻,思考老師 提出的問題, 舉手表達自 己的看法
    教師總結 網絡交友是 把 “雙刃劍” 把握現實生 活中 的友誼 才最重要 總結網絡交友的特點以及優缺點,教會學生如何慎 重結交網友,如何在網絡世界中保護自己 傾聽老師總
    結,做好筆記
     
    (三)第二輪教學行動實踐
    1.教學行動的細化
    根據第一輪教學實踐所發現的問題,對第二輪的教學計劃做了相應的調整。在第九 周和第十周進行教材內容的講解,完成第三章共計4 課時的學習。給學生布置一個情景 小劇的任務,并教給學生如何搜集資料進行公眾號和微課程的制作。在完成基礎課程內 容講解的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分組教授微信公眾號的制作和利用軟件進行微課程 短視頻的制作。在第十一周學生完成情景小劇的現場展示,相應的學習小組展示微課視 頻和公眾號,并交流制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與相應收獲。在同學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中, 教師指導其他學生認真觀看同學的作品展示,鼓勵交流討論并提出中肯的建議。第十二 至第十五周完成第四章至第六章共計8 課時的學習。布置情景小劇并教授學生視頻剪輯 的簡單方法,將情景劇制作成視頻的形式。在完成基礎課程內容講解的同時。教授學生 視頻從拍攝到剪輯的制作過程,將學生分成演員、拍攝和后期三組,完成任務。第十六 周期末學習成果展示,三組同學依次上臺進行匯報并最終展示視頻成品。教師依次對三 組同學的學習制作過程進行點評,并指導組件進行評價與討論。最后為校本課程進行總 結收尾。
    2.教學活動的展開
    吸取了第一輪教學實踐過程的經驗教訓,在第二輪教學實踐的開展中筆者將下半個 學習的教學分成知識課與展示課兩個部分。而且將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技術操作學習融入 了日常教學當中。
    第一階段是第九周——第十一周。教學任務為完成第三單元的教學、一個情景劇表 演以及微信公眾號和微課程的制作。增加了學生的情景劇表演的排練準備時間,減輕了 學生的課后負擔。同時學生對于公眾號與微課程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這是真正 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技能。在微信公眾號制作教學中,筆者選取了秀米網站,教給學生 排版、搜集資料、調整格式、添加圖片與視頻等等。并為校本課程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 號,供學生練習使用。學生將做好的公眾號文章發布在上面,大家一起討論改進,學習 氛圍非常積極和諧。在微課程的制作中筆者的教學分為基礎教學與能力提升教學兩個部 分。在基礎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將制作好的幻燈片轉換成微課,這里就涉及到了錄屏 軟件的使用。教會學生EV錄屏和超級錄屏軟件的使用,讓他們可以在之前學習的內容 中任選一節做一個簡單的ppt,并用錄屏軟件制作成微課。對于學有余力者,筆者為他 們推薦萬彩動畫大師,作為微課制作的進階訓練。
    第二階段是第十二周——第十五周。教學任務為完成后三個單元的教學、一個情景 劇表演,學會使用攝像機將表演視頻錄下來并進行簡單的視頻編輯。教學工作和情景劇 排練的環節步驟與之前相同。學生對于攝像機與三腳架非常好奇,每個人都興致勃勃想 上手實際操作。筆者教給他們如何調節三角架的高矮平衡、如何將攝像機安裝到三腳架 上、如何確定攝像機正常工作等等。視頻編輯使用簡單的視頻編輯專家軟件進行視頻的 剪輯與拼接。這是一項全班同學共同參與的任務,筆者將學生分為三個組,在任務都完 成的情況下大家可以相互幫助,教給其他同學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經過這三個星期的 學習,很多學生對于視頻的制作與攝像產生了興趣,并向筆者表達了以后有機會還想深 入學習的想法。
    最后一節段是第十六周,全班同學的期末作品展示與期末考核。將剪輯好的視頻在 全班播放,每個小組輪番上臺匯報自己小組在這三個星期中所做的工作。教師分發試卷 檢驗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成果,并在課程的最后做期末總結。
    3.教學反思
    為期四個月的校本課程在 12 月底告一段落了。第二輪教學實踐相較于第一輪來說 無論是在課程內容上還是課后任務布置上都有較大程度的調整和改進。減少了情景劇的 個數,延長了排練時間。將計算機的技術使用教學與作品的制作與展示融入到了校本課 程的學習中來。
    在下半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知識點講解,并教會了學生①使用“秀 米”制作和發布公眾號。②使用錄屏軟件、玩彩動畫大師制作微課程短視頻。③使用單 反、攝像機拍攝視頻,并學會使用視頻編輯專家, Pr 等軟件進行簡單的剪輯。學生在 學習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任務,都充滿了興趣和好奇。慢慢筆者發現,一些原本比較內 向,不愛說話的孩子變得敢于舉手發言了。學生對于電腦網絡的注意力已由娛樂逐漸轉 到網絡的實用性上來,也有不少的學生在課下向筆者表達了自己對于計算機很感興趣, 希望以后有機會可以更加深入地學習,這一點令筆者倍感欣慰。
    但美中不足的是,因為人數多、時間緊和每個人分工不同的原因,教師無法親自教 給每個學生所有軟件工具的具體使用方式。他們每個人只能親身參與到一至兩項的任務 實踐當中,其余的只能在課上聽同學展示講解,也有不少求知欲強的同學對此表示遺憾。 但任課教師也對學生們保證,有問題可以隨時來辦公室向她請教,同時也鼓勵他們不同 小組之間相互學習交流。
    4.教學案例
    表 5-4 第二輪教學實踐案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第一,列舉生活中的各種購物信息,感受購物的豐富多樣性。 第二,舉例說明,理解網上購物的概念,掌握如何進行網上購物,并能熟練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第一,培養學生學會使用網購,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主動學習,與時俱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第一,本節課采取自主、主動、探究學習的方式,由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和 任務驅動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如何能購物,增加學生的交流合作意識。
    第二,了解在網絡購物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培養理性購物的良好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網上購物的概念,掌握網購的操作,學會理性網購 難點:網購的概念較抽象,熟練運用操作,并能實踐掌握如何網購。
     
    表 5-5 第二輪教學實踐案例對照組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新課導入 設置網絡購物
    問題情景 播放“2019年雙11購物狂歡節”的相關 視頻 觀看視頻
    思考問題
    出示目標 出示教學目標 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
    內容
    講授新課 展示網購操作
    流程 教師通過PPT演示一遍進入網站、注冊登 錄、選購商品等網上購物的流程,讓學生 認真聽老師講演,做好 相應的記錄,動手操作
     
     
    對網上購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時候有不懂的及時問 舉手提問。
    探索研究 小組之間互相
    幫助 重點指導每個小組的組長,讓一部分學生 先學會,然后再指導先學會的學生去教組 內其他同學,爭取讓組內的每一位同學都 掌握網絡購物最基本的操作。 學生把剛才老師講的 內容馬上動手去探索 研究,親自動手操作, 體驗網購的每一個環 節。
    問題思考 思考由網絡購 物引發的問題 網絡購物的方便快捷,但是網絡購物是絕 對安全的嗎?你們知道沉迷于網絡購物的 人能做出多瘋狂的事嗎?播放視頻《女子 沉迷網購,不惜借網貸購物》。 觀看視頻 學生小組討論網購的 優缺點。
    思考問題并嘗試解答。
    總結 教師總結點出 網購要適度的 主題 網絡購物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
    便利,但是網購也需要適度理性。 學生發表自己對于過 度網購的見解看法。 認真聽老師的總結。
     
    表 5-6 第二輪教學實踐案例實驗組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新課導入 設置網絡購物
    問題情景 老師展示一本“雙十一”下單買的新書。 講述自己的購物經歷。并提問同學們,大 家平時都會從哪里買東西? 同學紛紛舉手講述自 己在網 上選購商品的 經歷,課堂氣氛積極踴 躍。
    展示網購流程 出示課件,教師將網絡購物的幾項重要步 驟做成幾個模塊,請同學們上來辨別是否 是正確的步驟,并給它們排個順序 學生積極舉手上臺,分 辨模塊的正確與否,并 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 將它們排序。臺下的同 學認真觀看,并提出自 己的看法。
    講授新課 網絡購物的優
    勢與缺點 教師播放關于網絡購物的視頻。之后請同 學按接龍的方式概括出視頻中體現網購的 優點和缺點都有哪些?提問學生有沒有什 么不同的看法來進行補充或更正。將總結 出的信息做成卡片貼在黑板上。 學生按順序對視頻的 信息進行概括總結,并 提出自己的看法。協助 老師完成優缺點歸類 表格。
    小劇場時 學生自導自演情景小劇《“網購”你是認真的嗎?》
    觀劇感受 分享看劇體會
    警醒往后生活 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情景劇表演中 出現了哪些網購的弊端?2.主人公的行為 做法你是否認同?3.談一談你從中得到了 哪些經驗教訓,分享給大家。 小組討論,由組長收集 記錄歸納一組的意見 和觀點,并在分享交流 時間由教師每組選取 一個代表發言
    總結 教師總結 點出網購雖好, 但要適度的主
    首先肯定網絡購物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 了極大的便利,但網絡并不是絕對安全的, 我們需要提高警惕,適度理性消費,讓網 絡購物真正惠及我們的生活 學生發表自己對于過 度網購的見解看法 認真聽老師的總結
    作業 學會在網上搜集關于網絡購物的資料,并使用秀米網頁制作微信公眾號,以小組為單 位完成。要求分工明確,內容重點突出。
     
    (四)《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實施效果分析
    1.教學實施效果
    (1)第一輪教學效果分析
    ①師生課堂行為評價
    由初中信息教研組的老師們對教師的課堂行為表現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打 分。其中評分項目與依據如下。第一,教學目標。要求目標清晰明確,三維目標設置準 確。第二,教學內容。要求難易程度適當,有明確的教學重難點。第三,教學方法。使 用恰當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時間分配。要求教學環 節清晰,教學時間分配合理,并能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時間分配。第五,教學組 織形式,能有效組織學生進行個別學習、小組合作以及集體學習。每一評分項滿分 20 分,總分 100分。由信息組六名教師依次打分,最后取平均值。具體評分狀況如圖 9所 示除了時間分配方面對照組要高于實驗組5分,其余四項的分數都是實驗組較高,但總 體來說兩組的分差并不大。
     
     
    第一輪教學實踐教師課堂行為評價
     
     
     
     
     
     
    0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時間分配 埶•學組級形
    總分
    ■實噓組 86 77 91 69 75 79.6
    ■對照組 84 71 83 74 70 76.4
    ■實噓組■對照組
     
    圖 5-2 第一輪教學實踐教師課堂行為評價
    由校本課程的任課教師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課堂學習表現進行打分。其中評分項 目與依據如下。第一,課堂參與情況。積極參與討論,注意力集中。第二,小組合作交 流情況。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和作品,成員之間認真聽取意見,相互交流。第三,學生問 題意識。學生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對老師的問題能做出積極的反饋。第四,學生創造 學習成果的能力,能夠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在課余時間主動向老師請教完成作品 中出現的困難。第五,可以理解與欣賞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對同學的作品成果能做出 中肯的評價,認真聆聽和欣賞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每一評分項滿分 20 分,總分 100 分。由任課老師根據全班學生總體課堂表現依次打分,最后取平均值。具體評分狀況如 圖 10 所示,除了學生創造學習成果的能力實驗組以兩分之差低于對照組,其余四項實
    驗組的分數都要高于對照組
     
    0 課堂蜃與情 況 小組合作交 流情況 學生問題意 識 學生創苣學
    習成暑的能 可以理解與 成賞其他同 學的學習成
    總分
    ■實噓組 81 76 79 64 S5 77
    ■對照組 75 71 78 66 £1 74.2
    ■實噓組■對照組
     
    圖 5-3 第一輪教學實踐學生課堂行為評價
     
    ②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在本次教學實驗中,由同一名教師先后來完成對兩個同質班級(各 21人)的同一 教學內容的教學講授工作。其中,第一輪教學實踐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生的期中考試 成績來獲得。使用統計分析軟件 SPSS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實驗結果數據進行獨 立樣本 T 檢驗,主要分析信息如下。
    表 5-7 第一輪教學實踐學生期中考試成績
    84 86 85 94 78 81 85 84 67 82 80 71 89 75 80 75 71 95 79 81 69
    96 84 75 77 71 86 96 74 71 80 78 76 65 66 87 83 81 92 76 76 80
     
     
    表 5-8 第一輪教學實踐期中考試基線情況
    基線情況
    分組 N 平均值(E) 標準差 標準誤
    期中 對照 21 79.57 8.606 1.878
    實驗 21 80.52 7.507 1.638
     
     
    表 5-9 獨立樣本 T 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
    方差齊性檢驗 均值t檢驗
    F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雙尾) 平均差 標準誤
    差差值 差值的95%置信區間
    下限 上限
    己假設方差齊性 .394 .534 -.382 40 .704 -.952 2.492 -5. 989 4. 084
    未假設方差齊性 -.382 39.277 .704 -.952 2.492 -5. 992 4. 087
     
    該測試試卷共設置10 道題,其中客觀題60 分,主觀題40 分,共計測試卷滿分為 100 分。由統計圖表可知,對照組的學生學習效果均值為 79.57 分,實驗組的均值為 80.52,實驗組的平均值高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的標準差小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 學生的成績波動高于對照組學生們成績波動的幅度。然后進一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 的學習效果值,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其中,在方差齊性檢驗中。顯著性高于 0.05, 說明兩個數值方差齊性,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兩者數據分部之間沒什么差異,均為正態 分布狀況;假設方差相等時,顯著性(雙尾)值大于 0.05,表明不同教學模式下不同 組的成績結果差異不顯著。由此可知,實驗組的學習效果與對照組的學習效果差異并不 大,需要改進。
    (2)第二輪教學效果分析
    ①師生課堂行為評價
    根據圖 11 可以看出,經過第二輪的改進,實驗組與對照組上述五個評價項目的平 均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實驗組分數上漲的幅度明顯要高于對照組。在第二年教 學實踐中兩組的分差教學目標4分,教學內容16分,教學方法10分,時間分配9分, 教學組織形式 13 分,總平均分 9.8 分。實驗組的分數漲幅大,與對照組的分差也明顯 增大。說明任課教師吸取了第一輪教學實踐的經驗教訓,對于教育教學方面的修改還是 初見成效的。
    第二輪教學實踐教師課堂行為評價
     
    ■實噓組 89 91 94 B6 85 89
    ■對照組 85 75 84 77 73 78.8
     
    ■實驗組■對照組
    圖5-4第二輪教學實踐教師課堂行為評價
    根據圖 12 可以看出,經過教師對于課程時間分配的調整,以及教學內容與方法的 修改。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實驗組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無論是在分數漲幅上,還是與對照組的分差上都有明顯增加,其中課堂參與情況分差 11分,小組合作交流情況分差18分,學生問題意識明顯增強分差4分,學生創造學習 成果的能力分差 10 分,對于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的理解與欣賞能力分差 9 分,總平均 分分差 10.4 分。說明經過第二輪教學實踐的調整之后,學生與老師時間的配合更加默 契,學習效果也有明顯起色。
     
    第二輪教學實踐學生課堂行為評價 蕈f
    0 課堂蜃與情 況 小組合作交 流情況 學生問題意 識 學生創苣學
    習成暑的能 可以理解與 成賞其他同 學的學習成
    總分
    ■實噓組 &S 92 88 S1 92 BB.2
    ■對照組 77 74 84 71 E3 77.8
    ■實噓組■對照組
     
    圖 5-5 第二輪教學實踐學生課堂行為評價
    ②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在本次教學飾演過程中,分別選取兩個等值的平行班作為實驗對象。分別采用傳統 的課程內容與方法和《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教材與教學方法來進行同一教 學內容的教學,任課老師均為同一名教師,第二輪教學實踐學生的學習成績通過期末成 績來獲得的。其中對照組21 人,實驗組21 人,分別發放試卷21 份,回收試卷21 份, 試卷回收率 100%。使用統計分析軟件 SPSS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試驗結果數據進行獨 立樣本 T 檢驗,主要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5-10 第一輪教學實踐學生期中考試成績
    84 86 85 94 78 81 85 84 67 82 80 71 89 75 80 75 71 95 79 81 69
    96 84 75 77 71 86 96 74 71 80 78 76 65 66 87 83 81 92 76 76 80
     
    表 5-11 第二輪教學實踐期中考試基線情況
    基線情況
    分組 N 平均值(E) 標準差 標準誤
    期末成績 對照 21 81.00 4. 278 .934
    實驗 21 8&43 6. 336 1. 383
     
    表 5-12 獨立樣本 T 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
    方差齊性檢驗 均值t檢驗
    F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雙尾) 平均差 標準誤差
    差值 差值的95%置信區間
    下限 上限
    己假設方差齊性 2. 389 .130 -4. 454 40 .000 -7. 430 1. 668 -10. 802 -4. 058
    未假設方差齊性 -4. 454 35. 096 .000 -7. 430 1. 668 -10. 817 -4. 044
     
    該測試試卷共設置10 道題,其中客觀題60 分,主觀題40 分,共計測試卷滿分為 100 分。由統計圖表可知,對照組的學生學習效果均值為 81.00 分,實驗組的均值為 88.43,實驗組的平均值高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的標準差大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 學生的成績波動低于對照組學生們成績波動的幅度。然后進一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 的學習效果值,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其中,在方差齊性檢驗中。顯著性高于 0.05, 說明兩個數值方差齊性,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兩者數據分部之間沒什么差異,均為正態 分布狀況;假設方差相等時,顯著性(雙尾)值小于 0.05,表明不同教學模式下不同 組的成績結果差異顯著。由此可知,在課程內容的掌握方面,實驗組的學習效果要顯著 高于對照組。
    2. 教學滿意度效果
    (1)學生學習的滿意度
    ①第一輪學生訪談
    學生A (初一):我覺得能上有關于網絡的校本課程非常新奇,經過半學期的學習 之后我發現自己平時習以為常的網絡使用行為其實存在不少問題。老師上課的內容特別 接地氣,我也通過小劇的排練與很多八、九年級的哥哥姐姐成為了好朋友。
    學生B (初二):我非常那個喜歡聽老師講關于上網我們可能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情 況,不像在家里,多用一會兒電腦家長就劈頭蓋臉地數落我。老師通過舉例子和生動平 等地與我們對話、討論,讓我打心底里接受,并感覺到了老師對我們的尊重與理解。但 是我悄悄提一個小建議,我覺得把正式的知識講解課和小劇的展示放在一節課里有點不 好,知識點講解的時間緊張有限不說,大家激情澎湃地演完小劇之后,前面講的什么知 識我一點兒都想不起來了。
    學生C (初三):這個校本課我非常喜歡,因為明年就要中考了,我覺得學習壓力 有點大的時候就喜歡通過玩電腦游戲來解壓,但一玩就容易忘了時間,有時我也很苦惱, 但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老師在課上講的內容在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都經歷過,也會產 生共鳴。但是因為是畢業班的原因,我覺得每周排練小劇對我來說壓力有些大。如果擔 任主演的話,我的課余時間真的有點不夠用,但是又不想讓組員都等我。所以希望老師 可以給我們每個小劇的準備時間延長一點,我相信這樣小劇的質量和效果都會變得更 好。
    ②第二輪學生訪談
    學生D (初一):轉眼間一學期的校本課程就上完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竟然掌握 了這么多的技能。也讓我切實了解到了電腦不僅僅是可以聊天、打游戲、追劇,還有那 么多有意思的軟件和應用來幫助我們完成各種任務。我收獲了很多新朋友,我也會在以 后的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為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網絡使用計劃,讓電腦真正成為我學 習生活中的好幫手。
    學生E (初二):期中之后老師對我們的課程進度和課后任務的布置做了較大程度 的調整,我覺得非常受益。不再像剛開學的兩個月一樣,每天都在緊張地排練小劇,生 怕表演的時候出錯,大家會笑話我。在下半個學期我們的課后任務游客新花樣,老師教 給了我們如何使用攝像機,以及進行簡單的視頻剪輯操作。大家熟悉的公眾號的制作預 發布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也不是什么難事兒了。我們還將學到的知識合作錄成了微課。 現在發現,除了休閑娛樂之外電腦其實很能干,是我們之前小看它了。
    學生F (初三):生動有趣得校本課程陪我走過了畢業辦的第一學期,在后兩個月 經過老師的調整我們的排劇時間長了很多,壓力也隨之減小。而且還設置了更加豐富多 彩的實操任務。我掌握了用視頻編輯專家和Pr進行視頻剪輯,學會了使用秀米網頁發 布公眾號,了解了簡單的微課制作流程,讓我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不再靠網絡游戲來排 解壓力,有這么多有意義的事情等我去做,我感覺學習也并不都是痛苦的,每一節課都 在享受收獲的喜悅。
    ③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測試學生兩輪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學習滿意度,問卷的維度主 要涉及教師教學方式(6 道)、學生學習方法(4 道)、校本課程知識的應用(5 道) 和學生學習態度(5 道)這四個方面來調查(見附錄四)。該測試問卷共設置 20 小題, 每題 5 分,滿分 100 分。滿意度設為很滿意(5 分)、滿意(4 分)、一般(3 分)、 不滿意(2分)、很不滿意(1 分),共五個等級分。實驗組21 人,對照組21 人,分 別發放 21 份問卷,共回收問卷 42 份,問卷回收率為 100%。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下,通 過問卷統計學生對《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學習的滿意度,使用 SPSS 對兩組學生進行 獨立樣本 T 檢驗。主要分析數據如下:
     
    表 5-13 教師教學方式調查基線情況
    基線情況
    分組 N 平均值(E) 標準差 標準誤
    總分 對照
    21 16.41 1.983 .449
    實驗
    21 20.66 1.567 1.246
     
     
    表 5-14 獨立樣本 T 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
    方差齊性檢驗 值t檢驗
    F 顯著
    t 自由
    顯著性(雙
    尾) 平均差 標準誤
    差差值 差值的95%置信
    區間
    下限 上限
    總 分 已假設方差齊
    11.982 .052 -5.487 58 .000 -3.587 .449 29.846 33.6168
    未假設方差齊
    -5.487 58 .000 -3.587 1.246 33.330 43.906
     
    由統計圖表可知,對照組均值為 16.41 分,實驗組均值為 20.66 分,實驗組平均分 高于對照組。對照組標準差大于實驗組,說明對照組成績波動程度高于實驗組學生成績 波動幅度。由課堂知識檢測獨立樣本T檢驗,可得方差方程的檢驗中,顯著性大于0.05, 說明方差齊性,假設方差相等,顯著性(雙尾)值<0.05,得對照組和實驗組成績結果差 異顯著。由此可知,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上實驗組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
    表 5-15 學生學習方法調查基線情況
    基線情況
    分組 N 平均值(E) 標準差 標準誤
    總分 對照
    21 9.65 1.451 .879
    實驗
    21 13.76 0.984 1.364
     
    表5-16獨立樣本T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
     
    方差齊性檢驗 值t檢驗
    F 顯著
    t 自由
    顯著性(雙
    尾) 平均差 標準誤
    差差值 差值的95%置信
    區間
    下限 上限
    總 分 已假設方差齊
    5.792 .063 1.268 58 .037 -6.377 .879 16.267 23.876
    未假設方差齊
    1.309 58 .045 -6.377 1.364 26.378 2&764
    由統計圖表可知,對照組均值為9.65 分,實驗組均值為13.76 分,實驗組平均分 高于對照組。對照組標準差大于實驗組,說明對照組成績波動程度高于實驗組學生成績 波動幅度。由課堂知識檢測獨立樣本T檢驗,可得方差方程的檢驗中,顯著性大于0.05, 說明方差齊性,假設方差相等,顯著性(雙尾)值<0.05,得對照組和實驗組成績結果差 異顯著。由此可知,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實驗組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
    表 5-17 校本課程知識的應用調查基線情況
    基線情況
    分組 N 平均值(E) 標準差 標準誤
    總分 對照
    21 11.73 8.145 1.526
    實驗
    21 13.87 3.387 .765
     
     
    表 5-18 獨立樣本 T 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
    方差齊性檢驗 值t檢驗
    F 顯著
    t 自由
    顯著性(雙
    尾) 平均差 標準誤
    差差值 差值的95%置信
    區間
    下限 上限
    總 分 已假設方差齊
    4.811 .152 1.265 58 .027 -3.86 1.526 24.873 29.461
    未假設方差齊
    1.027 58 .038 -3.86 .765 28.971 33.531
    由統計圖表可知,對照組均值為 11.73 分,實驗組均值為 13.87 分,實驗組平均 分高于對照組。對照組標準差大于實驗組,說明對照組成績波動程度高于實驗組學生成 績波動幅度。由課堂知識檢測獨立樣本 T 檢驗,可得方差方程的檢驗中,顯著性大于
    0.05, 說明方差齊性,假設方差相等,顯著性(雙尾)值<0.05, 得對照組和實驗組成績 結果差異顯著。由此可知,在校本課程知識的運用上實驗組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
    表 5-19 學生學習態度調查基線情況
    基線情況
    分組 N 平均值(E) 標準差 標準誤
    總分 對照
    21 13.89 5.330 1.230
    實驗
    21 1&76 1.652 .278
     
     
    表 5-20 獨立樣本 T 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
    方差齊性檢驗 均值t檢驗
    F 顯著
    t 自由
    顯著性
    (雙
    尾) 平均差 標準誤
    差差值 差值的95
    區間 %置信
    下限 上限
    總 分 已假設方差齊
    6.963 .184 1.291 58 .033 -2.65 1.230 12.267 19.762
    未假設方差齊
    1.172 58 .024 -2.65 .278 14.872 21.981
    由統計圖表可知,對照組均值為 13.89 分,實驗組均值為 18.76 分,實驗組平均分 高于對照組。對照組標準差大于實驗組,說明對照組成績波動程度高于實驗組學生成績 波動幅度。由課堂知識檢測獨立樣本T檢驗,可得方差方程的檢驗中,顯著性大于0.05, 說明方差齊性,假設方差相等,顯著性(雙尾)值<0.05,得對照組和實驗組成績結果差 異顯著。由此可知,在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實驗組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
    (2)專家點評
    ①第一輪專家型教師點評
    教師A (信息中心主任,高級教師):我認為這門校本課開的很有必要,抓住了如 今初中生的網絡使用通病,是非常有開創性和教育意義的。作為一名從事信息技術教育 工作20余年的老教師,我見證了網絡技術與產品的變革,同樣也見到了學生民對于網 絡由新奇生澀到習以為常、游刃有余地使用和操作的全過程。但是因為我們的教學內容 里缺乏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健康地使用網絡,倒是很多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無法自拔。所 以本節校本課在我認為,是對當前信息技術可得延長與補充。但是我希望它能與信息技 術結合的更緊密一點,除了表演案例情景劇,是否可以交給學生們更多電腦技術使用方 面的知識?讓他們的注意力從游戲、網購等地方轉移到網絡技術的使用上來?這是我初 步的想法與建議,希望老師可以考慮并調整采納。
    教師B (德育中心主任,高級教師):我很高興能看到學校除了開設知識技能的課 程之外,還開設了有關問題行為預防與矯正的校本課程。這不僅是針對當今學生網絡行 為健康的強心劑,還為我們對于網絡行為的教育開創了新的途徑。我們發現對于問題行 為除了批評教育,強制戒除之外,又開創了教育活動疏導這一新的途徑。我認為這是一 次富有挑戰性的嘗試。但我希望的是孩子們在開展活動,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發言的同 時,能有實在的知識與行為習慣的收獲。簡單來說,這個校本課程應是趣味性、實踐性 與嚴肅性兼備的。老師應該著重考慮的是如何在讓孩子們快樂學些同時又提高他們的知 識技能與學習效率。我認為這是一節成熟的校本課程應該具備的要素
    ②第二輪專家型教師點評
    教師C (副校長,心理輔導員,教齡30年):縱觀30余年的教育教學生涯,我目 睹了許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近幾年來網絡依賴性行為在學 生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們曾嘗試過開展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教 育,但是收效甚微。通過季節校本課的觀摩我認為形勢新穎,課堂活躍而且教學內容豐 富。教師不僅鼓勵學生張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而寫還和電腦技術緊密相結合。我 體會到了變堵為疏的妙處之所在。不要是網絡為洪水猛獸,而是要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 到有意義的事情上面。這樣既解決了問題,有增強了技能,培養了興趣愛好,何樂而不 為呢?
    (五)《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完善 經過兩輪校本課程的教學實踐,以及課后多角度的分析評價。無論是在校本課程的 內容安排上,還是在教師教授的方式方法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調整。
    1.教學內容的完善
    《網絡成癮的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在于對有網癮傾向的學生進行問題 預防與行為矯正。但是課程內容如何讓學生學起來沒有抵觸情緒,如何讓學生能夠接受、 樂于接受是教學內容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在第一輪教學實踐過程當中主要讓學生了解什 么是網絡成癮,將具體真實的案例展示出來讓學生了解和討論。經過半學期的實踐之后 發現,內容還是略顯單薄。對于學生而言,計算機、網絡還只是生活中的附屬品,他們 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網絡世界中應當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以及在不 合理使用網絡之后會對學習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實質影響。簡而言之,學生在校本課程學 習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那些案例中的故事與他們相距甚遠。所以在 第二輪教學實踐中教師將網絡倫理道德的相關理論加入到了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當中, 普及相關的網絡法規以及公民在使用網絡時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義務。讓學生切實體會到 忽略規則本身是對自己以及公共網絡秩序的不負責任。同時在第二輪教學實踐中將計算 機相關教學內容融入課程。怎樣才能將學生的興趣點轉移而又不將電腦隔離在生活之 外,是筆者著重思考的問題。教師嘗試讓學生接觸微信公眾號與微課短視頻的制作,教 他們如何使用攝像機等拍攝工具以及簡單的視頻編輯技術。使學生在了解網絡成癮對其 造成的切實危害的同時,學習有關電腦網絡的新知識和新操作。讓他們知道除了娛樂休 閑只玩,電腦值得學習的地方還很多,也能體會到掌握新技術的喜悅。
    2.教學方法的完善
    傳統的講授法和討論法在校本課程中仍然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網絡沉迷傾向的 學生往往在現實生活中不善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性格相對孤僻。所以教師會留出時間給 學生彼此熟悉,討論交流觀點的機會。但是在兩輪的教學實踐中也發現有學生在討論的 過程當中渾水摸魚,討論與話題不相關的內容。所以在修改討論法時,會在課中適當安 排信息技術教研組的教師下到各個小組參與討論。不僅可以對學生作出指導而且可以起 到監督的作用。通過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感受網癮 給生活帶來的危害和隱患,在表演和編排情景劇的過程當中,學生們增進了感情,也更 好地參與了集體生活。但是經過第一輪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排練情景劇的任務過于繁 重,因為年級不同,排練時間比較緊張。所以在第二輪調整了情景教學的時間以及任務 量,并添加了一些信息技術方面的操作任務。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減輕了學生的課 余負擔,使排練的情景短劇雖少而精。經過第一輪的實踐和第二輪的改進,教師將計算 機網絡操作的知識融入到了課堂當中。不僅教給孩子們知識,還對一些電腦軟件進行現 場操作和演示。第二輪新加入的操作法和演示法注重鍛煉學生們的信息技術的實操能 力,讓學生在頭腦領會新知識,思想接受新知識的同時,雙手也能學會新技能。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1.《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研發切實可行
    為切實響應與貫徹落實T市教育委員會文件關于做好預防初中學生沉迷網絡教育 引導工作的相關精神與要求,作為區重點網絡教育實驗基地,進行《網絡成癮預防與矯 正》校本課程的研發與教學實踐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全市一線信息技術教師的教研組 會議上也強調了要將中學生網絡成癮問題放在本年度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明 確提出要設置《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受其影響,T市某校領導高度重視, 組織專門由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組成的校本課程教研小組,并結合學校歷年來對網絡教育 的教學經驗積累,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研發是 切實可行的。
    2.《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專題化內容體系可行
    根據對T市某校初中學生的網絡教育需求統計分析,《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 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學習和網絡應用的實際需求。共包括七個專題,分別面向學生們 的不同需求:認識網絡成癮、網絡表達、網絡購物、網絡社交、網絡安全、網絡游戲、 網絡不良信息抵制等。校本課程內容例選取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校本課程教材的 學習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于使用網絡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 果。通過學生期中和期末測試以及初中信息技術教研小組對于老師教學過程的觀察,可 以得出《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專題化內容體系建設切實可行。
    3.案例結合情景的教學方法開展網絡成癮教育有效
    在《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案例教學法與情景教學法 的結合運用充分調動了初中學生的有意義學習行為。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以及情景劇的 編排表演,學生們對于如何安全、正確地使用網路有了新的理解,對網絡成癮給學生學 習生活造成的危害也有了深刻的感悟。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案例教學法與情景教學 法的結合運用使課堂氣氛更加輕松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更充分激發起來,校本 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表現出明顯的提 升。在案例與情景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下,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也顯著地高于傳統教學方法。 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學生們還掌握了更多網絡應用技能來輔助學習,讓學生們清晰認 識到科學合理使用網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案例結合情景教學方法開展網絡成癮教育行 之有效。
    4.初中生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有機結合
    《網絡成癮預防與矯正》校本課程的研發,不僅契合了區域內特定學校實際網絡素 質教育發展的需求,而且還能對學生進行網絡成癮預防教育與行為矯正活動。更為重要 的是,還能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實踐出發,突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特色,培養學生的 學科興趣并應用于實踐。校本課程中加入微信公眾號及微課程制作等內容,教授初中生 如何使用攝像設備拍攝剪輯情景劇,使學生們在接受新知的同時,還培養了運用多種信 息技術應用的興趣愛好。通過學生學習的課后訪談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對于網絡應用 技術表示出強烈的興趣和持續深入探索的動機。此次針對網絡成癮的信息素養校本教育 實驗不僅矯正了學生們的網絡使用行為,而且更為學生們的科學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發 展機遇。通過網絡倫理道德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很好地推動初中 生網絡教育的校本課程研發和實施。
    (二)研究展望
    1.研究的不足之處
    (1)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較弱,可借鑒課程資源較為匱乏 我國目前對于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相關視頻資源大多是新聞報道類,微課程、專門的
    網絡教育網站和已有校本課程等不多。在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過程中,盡管目前很多學校 與老師已經注意到網絡使用行為的健康與否是目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熱點問題之一, 但是對于如何開發校本課程、怎樣合理利用校本課程資源等,一線教師的研發意識還是 非常薄弱的,對于校本課程教材研發的很多具體細節還有待于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2)學校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少,網絡問題行為的監管力度弱 普遍的一線學校對學生網絡應用問題行為監管是較為薄弱的,基本是處于屏蔽或漠
    視的狀態中。尤其是因為升學的壓力,鼓勵學生參加信息技術相關比賽的機會少之又少, 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自從安全健康用網教育專題活動 開展以來,一線的幾個實驗學校對于這方面的重視明顯加強,但仍然缺乏一個相對健全 和系統的執行辦法和規章制度來貫徹落實。
    (3)政策法規的缺乏,學生健康用網的意識差 在收集校本課程教材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網絡上關于青少年網絡問題行為的預防與
    矯正相關的資料少之又少。缺乏相應的宣傳普及安全用網的網站供中學生瀏覽。學生網 絡的使用與資源的查找大多數靠自學,但是網絡上的內容魚龍混雜,查找起來也相當麻 煩,這就造成很多不良網站、網絡詐騙以及電腦病毒的趁虛而入。面對這些網絡問題, 如果學生缺乏相應的安全知識,也很難從容應對。
    2.未來發展
    (1)鼓勵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將正確使用網絡融進日常信息技術教學中。 目前,已經有很多學校意識到信息技術教學僅僅依靠課本是遠遠不夠的。隨著創客 教育、STEAM教育等新興教育思想的興起,從小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教給他們編程 算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發展趨勢。學生不僅要在操作技巧上能力越來越強,而且 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信息倫理道德教育的實施。是否能正確使用網絡、健康使用網絡和 科學運用網絡,其重要性遠在高超的網絡操作技巧學習之上。所以,教師要積極提升自 身的素養,培養課程開發能力,教會學生對于不健康網絡使用行為的預防意識,提高自 身的自我矯正和自我反省能力。
    (2) 加強學校對學生網絡問題行為的預防與監管力度,提供展示學生實操能力的 平臺
    對于網絡使用有依賴成癮傾向的學生,不僅會耽誤學業,精神狀態不佳,嚴重者甚 至會影響身體健康。學校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對于學生的精神面貌與健康行 為都應該全方位地重視監管。為此,需要形成班主任與家長的家校溝通機制,及時溝通 學生的日常行為問題。由信息技術教師、心理教師和學生班主任等組成學校的網絡健康 咨詢隊伍,在課上將正確使用網絡的觀念傳達給學生,在課下對于問題學生及時進行問 題解決與心理疏導,也可以請校外專家來學校進行相關講座。同時,學校也可以積極組 織開展諸如機器人編程、無人機、視頻編輯和微課制作等相關課外興趣小組或校本課程, 積極組織學生多參加省市乃至國家級的信息技術應用類比賽或訓練營等等。
    (3) 增強健康上網和青少年網絡成癮矯正教育的宣傳力度,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 在近幾年里,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愈來愈多,并成為當今社會和學校教育無法忽
    視的一個問題。為此,更需要從問題的源頭開始把控加以解決,學校的重視、家長的配 合以及社會提供的支持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一方面需要積極建立起青少年安全用網的 社會公共資源庫,建立相關教育類網站索引或推薦目錄;另一方面也在視頻類客戶端、 游戲端游等開設青少年保護模式,科學合理地引導青少年有序運用網絡。最后,還應該 積極組織教育部門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各類信息技術比賽,將網絡應用技術、計算機操 作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作為綜合考察學生能力的一部分,使學生學會科學用網, 健康用網,合理用網,這才是一線信息技術教育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陳美蓉.初中生感覺尋求、積極心理資本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D].深圳大學,2018.
    [2]劉蒙.農村初中生網絡成癮和自我控制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8.
    [3]邊慧冕.基于自尊提升的薩提亞團體輔導治療中學生網絡成癮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4]劉勤為.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虐待與網絡成癮的關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 16.
    [5]白小云.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6]李莉.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網絡成癮關系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7]李文靜.初中生網絡成癮的現狀調查及教育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3.
    [8]張志華.網絡成癮易感基因及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7.
    [9]肖飛.校園足球特色校與非特色校高中生網絡成癮和體質現狀的比較[D].遼寧師范 大學,2018.
    [10]Ko,C.H,Chen,C.C,Chen,S.H & Yen,C.F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nternet addiction i n college students:An interview study.CNS Spectrums,13,147-153,2005
    [11]Block,J.J.Issues for DSM-5:Internet addiction.America Journal of Psychiatry,165,306-307,2008.
    [12]金保林.初中生網絡成癮現象和干預措施研究[C].教師教育論壇(第四輯).廣西寫作學會教學 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129-131.
    [13]邱璐蘋.初中生社會支持和孤獨感對網絡成癮的影響與干預研究[D].鄭州大學,2018.
    [14]葛纓,霍俊妤,王鑫強.網絡成癮青少年初始沙盤特征[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 (03) :83-386.
    [15]張志華,孫業桓.中國初中生網絡成癮現況及流行特征的Meta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8, 39 (10):1481-1485.
    [16]馬阿米娜.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及教育對策[J].河南教育,2017(12):11-13.
    [17]胡珊,范會勇.初中生網絡成癮癥狀、歸因及教育對策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31(05):5 9-63.
    [18]黃榮懷,王曉晨,周穎,董艷.數字一代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研究一一北京市中小學生網絡生活方式 的現狀調查[J].電化教育研究,2014, 35(01):33-37+44.
    [19]王丹丹.大學生網癮問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燕山大學,2017.
    [20]陶然等.網絡成癮探析與干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1]史維存,鄧冬梅,姜博.初中生網絡成癮的原因與教育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8(14):117-1 18.
    [22]晏中.青少年克服網癮的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0) :23.
    [23]杜若琳.初中生網絡依賴行為成因分析及預防對策探討[J].科技資訊,2017,15 (24) :217-218.
    [24]崔允淳.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5]吳剛平,劉良華.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6]尚敏.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27]施良方.課程理論一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8]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25-349.
    [29]宋雪蓮.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14.
    [30]余慧菊,楊俊鋒.數字公民與核心素養:加拿大數字素養教育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0 7):5-11.
    [31]劉嬌.初中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聊城大學,2015.
    [32]Nikken, Jansz. Developing scales to measure parental medi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internet use[J].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2014.30(2):250-266.
    [33]焦雯婷.西安市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9.
    [34]熊新.初中生網絡道德現狀及管理對策研究[D].延邊大學,2017.
    [35]張靈麗.淺議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6, 3(13):175-176.
    [36]韓麗, 康冬梅. 基于高校圖書館的小學期信息素養課程實踐探索——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
    [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02):60-63.
    [37]胡姍.網絡道德信息接觸、網絡評價與初中生道德判斷的關系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十一屆 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2018:2.
    [38]袁曉琳,肖少北.初中生網絡道德的實證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7(30)SS:25-27.
    [39]郁勝.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網絡道德與法制意識的嘗試[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24):1 05+112.
    [40]周子儀.信息素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刊),2018(05) :37-41.
    [41]黃天佑.當代中學生網絡道德問題分析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6(01) :98-99+130.
    [42]張曉燕.初中生網癮防治的分析與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3.
    [43]UNESCO.AlexandriaProclamation[EB/OL].http://www.bibalex.org/pinfolit2005/alex Procla mation.htm.2008.
    [44]陸俊,卜冰華.媒介素養一一信息素養教育的新坐標[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 (06) :3
    6.
    [45]錢冬明,趙怡陽,羅安妮.中小學生信息素養現狀的調查研究一一以成都市為例[J].現代教育技 術,2019,29(06) :48-54.
    馬欣研,朱益明,薛峰.教師信息素養分析框架構建與應用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03): 92-102.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kechengyujiaoxuelun/5466.html

    上一篇:移動端應用軟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 中的應用研究

    下一篇:陜西省高中化學選修課程設置與 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