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Educ-Al-tion Rebooted? 英漢翻譯實踐報告

    發布時間:2022-10-12 15:52
    目 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II
    第一章 任務描述 1
    第一節 原文題材與體裁分析 1
    一、原文題材分析 1
    二、原文體裁分析 2
    第二節 翻譯的目的與意義 2
    一、翻譯的目的 3
    二、翻譯的意義 3
    第二章 譯前準備 5
    第一節 文獻綜述 5
    一、相關翻譯研究文獻述評 5
    二、相關題材翻譯實踐成果述評 9
    第二節 準備事項 12
    一、工具、參考文獻的準備 12
    二、平行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12
    三、翻譯策略選擇 15
    第三節 實施計劃 16
    一、翻譯及撰寫計劃 16
    二、應急預案 16
    第三章 翻譯執行情況 18
    第一節 翻譯過程 18
    一、術語表制定 18
    二、翻譯過程執行概述 18
    III
    三、翻譯過程監控策略 18
    第二節 譯后事項 19
    一、譯文審校 19
    二、譯文評價 19
    第四章 案例分析 21
    第一節 詞匯翻譯 21
    一、 專有名詞的翻譯 21
    二、 非謂語動詞的翻譯 25
    第二節 句子翻譯 28
    一、 被動句的翻譯 29
    二、 復雜句的翻譯 35
    第三節 語篇翻譯 40
    一、 回指的翻譯 41
    二、 連接詞的翻譯 42
    三、 關鍵詞重復的翻譯 43
    第五章 翻譯實踐總結 45
    第一節 問題與不足 45
    第二節 思考與總結 46
    參考文獻 47
    附錄 50
    附錄1:原文、譯文 50
    附錄2:平行文本 92
    附錄3:術語表及縮略語表 93
    致 謝 96
    攻讀學位論文期間發表論文 97
    獨創性聲明 98
    IV
    第一章 任務描述
    翻譯絕非簡單的語言轉換過程,譯者需要在學習語言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基礎 上大量地進行翻譯實踐活動從而提升自身的翻譯技能和水平。本章節為任務描述, 內容包括原文題材與體裁分析以及項目的目的和意義,通過兩小節內容的梳理有 利于譯者在翻譯實踐過程中選取最佳的翻譯策略及方法。
    第一節 原文題材與體裁分析
    文本題材是表達作者主題和中心思想所運用的材料,而文本體裁則是文章的 表現形式,往往通過不同的標準來進行分類。本節譯者主要從原文題材與體裁兩方 面進行分析和重點描述。在譯者正式開展相關翻譯任務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源文本 明確源文本的題材和體裁有利于譯者清楚認知源文本的語言特征,為后續翻譯工 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
    一、原文題材分析
    創新性科技預測報告Educ-AI-tionRebooted?《人工智能+教育”能否引發教育 新變革?》由英國智庫 NESTA (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教育團隊于2019年2月發布。該報告屬于非文學文本,內容涉及人工智 能和教育。作者詳細分析和解讀了 AI人工智能在教育體系的應用前景以及需要注 意的問題,預見出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的緊迫性。該報告整體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是對人工智能的定義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工具的 3 種不同分類,并在 此基礎上客觀剖析了當今教育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在教育領域場景下應 用的創新性優勢,描述出在中小學及高等院校中應用人工智能的場景及范圍等;第 二部分深入介紹了著眼于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提出教育人工智能面臨的主要挑 戰,例如資金、數據安全、各方態度等,概述了現階段可采取的行動以及努力方向, 以及如何最大限度獲取教育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并控制風險,發揮英國在教 育智能化領域的競爭優勢。該報告有力地證明了各種不同教育人工智能工具的巨 大潛力,不論是面向學生、面向教師還是面向教育系統,它都將以深刻的方式改變 教育,使教育者有機會可以重新構想教育系統設計,使其更好地適應智能化的未來
    二、原文體裁分析
    首先,從整體看,該文本屬于科技體裁的信息類文本,內容與人工智能及教育 強相關,專業性較強,整體采用科學性闡述,句式規整,邏輯嚴密,表達嚴謹。通 過舉例分析及對案例的細致敘述,準確地傳遞客觀事實和應用情景,有深入的分析 及客觀的論證,邏輯性極強,條理清晰。因此,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需忠實于 原文,還需擺脫原文表達方式的結構框架,使得譯文在合乎原文表達含義的同時符 合目的語的邏輯和語言習慣,以方便讀者理解。
    其次,在詞匯方面,該文本中包含大量縮略語,要求譯者具有相當的相關知識 儲備,從而準確翻譯易于讀者理解。如“iDAT”一詞譯“iDAT開放研究實驗室”, 要求譯者反復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方能確保相應詞匯翻譯的精準及通用性,從而達 到更忠實的翻譯效果,更易被讀者接受并理解。
    再次,在句法方面,源文本句式多變,長短句結合,句法結構多變,被動語態 及多從句疊加使用等體現了科技信息型文本鮮明的客觀性特征,使得傳遞的信息 更加突出、更具說服里,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語序的混亂,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 中要根據英漢語言特征,結合所學翻譯理論,仔細斟酌句子語序,應用恰當的翻譯 策略和方法,從而使譯文流暢自然,符合漢語表達的習慣。
    最后,從語篇方面分析,源文本邏輯清晰,敘述嚴謹。但由于源文本段落較長, 信息量內容較多,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需注意譯文的銜接及連貫性,以便于目 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
    第二節 翻譯的目的與意義
    本節主要闡述的是翻譯的目的與意義。翻譯的目的是指選擇此文本完成翻譯 實踐的主要原因,而翻譯意義則指的是翻譯實踐活動所帶來的影響。明確翻譯的目 的和意義是開展翻譯實踐工作的必要前提,同時為宏觀把握翻譯文本和選擇翻譯 策略及方法提供借鑒與指導。
    2
    一、翻譯的目的
    其一,引進國外研究報告,為中國相關領域發展提供時效性信息同步及借鑒參 考。譯者希望通過本次翻譯實踐可以引發國內教育實踐者的思考,分析人工智能對 教育領域將造成的影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從而更有效地規避風險、應對 人工智能給未來帶來的挑戰。
    其二,提升譯者的個人翻譯技能。首先通過對此文本的研究,譯者可以跨領域 了解到科技、教育、政府等領域的相關表達方式,以及此類型文本在詞匯、句式及 語篇等層面的特點,擴充相關領域術語及背景知識積累。最后通過整個翻譯實踐過 程,譯者得以不斷總結歸納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問題、使用到的策略及方法,從而 進一步梳理出翻譯心得和觀點啟發。
    二、翻譯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目前國內科技類翻譯實踐成果較少,多以著作等翻譯為主,對于國外創新性科 技研究報告的翻譯更是少之甚少。譯者希望通過此次翻譯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促進大家對于相關領域的關注及翻譯實踐,以推動此領域翻譯理論及方法的發展。 另外,譯者也希望通過總結此次翻譯經驗及方法能夠為日后相關領域或主題的翻 譯實踐提供借鑒與參考。
    (二)實踐意義
    伴隨國家教育部的“雙減”政策出臺,其核心是要為師生減負,要回歸到學校 的教育主陣地,這就需要人工智能技術與學校的教學場景、教研、教學管理深度融 合,是教育模式的改變,而這正與譯者所選文本的中心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 文章雖闡釋了 AI人工智能在英國教育體系內的應用暢想及相關問題,但對于讀者 了解AI人工智能在教育行業的應用仍具備相當的普遍性科普意義。同時英國的教 育體系和中國教育行業的區別并不妨礙我們作為借鑒和思考,同樣作為教育體系, 同樣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們未來也必將面對同樣的問題。所以除去 翻譯本身對于專業領域提升的理論意義之外,對于我們更好地借鑒和學習英國教
    3
    育人工智能體系的優劣,以及AI人工智能對我們中國現有教育行業正在和即將帶 來的革命性改變具備極大的實踐意義。
    第二章 譯前準備
    翻譯并非表面所見直白的語言轉換,“翻譯實踐告訴我們,翻譯的成功與否, 譯品的質量如何,歸根結底還是譯者本身的素質問題。”①譯者所選原文本涉及人 工智能及教育多領域,要求譯者需要做好充分的譯前準備工作,從而完成此次的翻 譯實踐任務。
    第一節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包含相關翻譯研究文獻述評及相關翻譯實踐成果述評兩個部分。閱 讀并了解國內外翻譯研究文獻以及實踐成果能夠幫助更精準快速地把握譯文的文 體及風格,從而促進整個翻譯進程得以順利完成。
    一、相關翻譯研究文獻述評
    相關翻譯研究文獻述評主要是從理論的角度闡述譯者在正式開展翻譯實踐工 作前,通過圖書館及互聯網等方式查閱并總結的的科技信息型文本相關的國外翻 譯理論研究成果和國內翻譯理論研宄成果,旨在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為翻譯過程 中遇到的問題及難點提供理論性指導。
    (一) 國外翻譯研究文獻述評
    國外對于科技文本翻譯的研究由來已久。比如 Jody Byrne 在《技術翻譯》一 書中表達科技文本翻譯的目的是傳遞和交流信息②。譯者在翻譯科技文本時需根據 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調整語序及句子結構,甚至重復信息,從而增加譯文的可 讀性,可以說是為科技信息型文本翻譯提供了翻譯策略及方法性指導。
    功能派翻譯理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其理論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重 要階段,分別是賴斯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理論,費米爾的目的論及其延伸理論,曼 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和諾德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功能理論鼓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
    ①胡庚申.從“譯者中心”到“譯者責任” J].中國翻譯,2014,35(01):29-35.
    ②Jody, B.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M]. Dordrecht: Springer, 2006: 11.
    5
    選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實現其翻譯目的。因此,將功能翻譯理論作為科技英語文本 的翻譯指導理論,既可在宏觀層面又可在微觀層面提供翻譯策略及方法的指導,具 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Reiss的文本功能類型學則明確了科技文本翻譯的宗旨和標準,她認為文本分 為三大類型:信息型、表達型及感染型。重內容的信息型文本旨在傳遞消息,提供 客觀事實,諸如觀點、信息等;表達型文本重點在于傳達原文本內容的藝術形式, 頗具美學特點;感染型文本目的在于感染讀者以達到預期讀者反應。賴斯認為,“文 本類型是影響譯者選擇適當翻譯方法的首要因素。”①基于此,在科技文體的翻譯 過程中,其翻譯宗旨是將文本蘊含的信息毫無遺漏地轉換到目標語中,準確無誤地 表達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信息的準確與真實是譯者需要把握的核心,而非語 言層面上的形式對應。
    著名語言學家Eugene A.Nida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則為譯者翻譯科技文本提供 了方向性指導。其理論認為要實現從語義到文體源語信息的還原,必須用最恰當、 最對等和最自然的語言進行翻譯。這種對等指的是動態上的對等而不是形式上的 對等,在翻譯時強調不拘于原文的句式和結構,也不局限于個別詞匯語句本身的絕 對意義,而是將重點放在文章所要表達的精神和含義上,功能對等理論就是在此思 想的指導下進行語言翻譯的。一般來說,功能對等分為詞匯、句法、篇章及風格四 個層次的對等,這四個層次的對等中,奈達認為“形式是其次,意義才是首要的。” 譯者在翻譯時,需注重其專業性特征,“著重強調用詞的準確性,使詞匯功能性對 等,從而準確表達原文作者要傳輸的信息”。 ②
    此外,科技英語的詞匯也具有其獨特的特征。Peter Newmark認為,“科技英 語與其他英語翻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科技文本中含有大量的專業術語。”③雖然術 語通常只占科技文本內容的 5-10%左右。在 Newmark 看來,科技文本譯本最重要
    ①Reiss, K., Hans, V.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Tubingen: Niemeyer, 1984:175.
    ②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岀版公司,2000,35(01):65.
    ③Newmark, P. A Text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7-128.
    6
    的一點就是要與材料現實接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術語的使用是科技文本最重要 的特征。
    綜上所述,國外研究學者在理論層面提出了可應用于科技文本的翻譯策略及 方法,為譯者本次的翻譯實踐活動提供了相當的理論指導,提出翻譯時譯者需了解 翻譯目的,從而更準確地翻譯并傳遞原文信息。
    (二)國內翻譯研究文獻述評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對科技信息型文本的翻譯做了相關研究,其內容涵蓋了科 技英語文本的語言特點、翻譯要求、以及翻譯中譯者容易存在或忽略的問題。因此, 研讀國內翻譯研究文獻述評可以更好地指導本次的翻譯實踐工作。
    就中國科技翻譯發展歷程而言,自1950年《翻譯通訊》創刊并發表科技翻譯 論文以來,中國科技翻譯研究至今已經歷70余年的歷史。方夢之先生在《近半世 紀我國科技翻譯研究的回顧與評述》一文中將中國翻譯研究整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1950年至1979年,中國科技翻譯的“摸索與停頓期”;1980年至1989年,則是 “引進與總結期” ;1989年至1999年為“爭鳴與發展期” ,方先生指出此階段科 技翻譯研究借鑒多學科研究成果,著重研究譯文的目的、功能及翻譯策略。①
    就科技翻譯的本質而言,“科學翻譯”②一詞源于李亞舒先生的《科學翻譯學 探索》一書中。李亞舒先生將“科技翻譯學”拓展深化為“科學翻譯學”,并提出 “科學翻譯”中的“科學”的涵義是廣泛的,科學翻譯應該涵蓋“自然科學、工程 技術、社會科學、外事外貿等包括以情感為主的文藝領域之外的一切實用翻譯領 域”。由此可見,“科學翻譯”的本質是“實用翻譯”。
    就科技翻譯的策略和技巧而言,作為科學翻譯的重要分支,科技翻譯專門針對 實用文體中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問題,其文本多是陳述客觀事實,陳述一個真理 或者過程,或者描述物品的功能和特點,因此科技英語文本具有鮮明特色,其文體 嚴謹周密,概念準確,邏輯性強,行文簡練,重點突出。科技英語文本最重要的功 能就是信息功能,即傳遞和交流信息。付勇林和唐躍勤在《科技翻譯》一書中曾提
    ①方夢之.近半世紀我國科技翻譯研究的回顧與評述[J].上海科技翻譯,2002(03):1-4.
    ②李亞舒.科學翻譯學探索[M].清華大學岀版社,2017:3-79.
    7 到,“科技英語文本的特點和功能決定了科技英語翻譯的標準,即忠實準確,通順 流暢和規范專業。”①科技翻譯必須盡量做到專業化。王建國在《科技翻譯的靈活 性與模式化》中說到,“專業化和專門化才是科技翻譯之實質。合格的科技翻譯工 作者應該熟知有關的專業知識和文體模式。”②科技英語語篇具有較強的邏輯性, 故不免使用大量復雜長句,在翻譯長句時,首先要弄清楚原文的句子結構,分析成 分和邏輯關系,以便清晰地表達原意。趙萱和鄭仰成在《科技英語翻譯》中提到, “在復合長句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采用順序法、逆序法、分譯法和綜合法等翻 譯技巧。”③其對譯者的科技翻譯實踐活動提供極具借鑒價值的翻譯策略及方法性 指導。
    此外,很多國內學者對科技英語翻譯的詞匯和句法層面做了專門的研究,并提 出相應的翻譯方法及翻譯策略。李亞舒在《中國科技翻譯學的科學內涵》一文中對 科技英語的詞匯和句法特點做了較為系統的分析。④在詞匯方面,分析表明科技詞 匯構成形式廣泛,詞性轉換多,大量使用動詞、名詞和介詞短語;在句法層面,則 是高頻使用祈使句及虛擬語氣,大量使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中長而結構復雜的句 子給譯者帶來許多困擾,譯者可酌情對句子進行分析、簡化,再以適當的方法,將 復雜的英語長句準確地譯成漢語。
    科技英語翻譯還應從語篇層面予以考慮。顧曉波在《語篇性與科技翻譯》中提 出就科技翻譯而言,譯者尤其要注意漢語的語篇性,在翻譯時必須遵循銜接和連貫 原則⑤。英漢作為不同的語言在構詞、表達習慣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在英漢翻 譯過程中譯者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轉換,以實現從原語到目的語的對等轉換,保 證語篇連貫。在眾多國內研究文獻中,從詞匯、句法和語篇層面對科技英語漢譯展 開研究探討的學者數不勝數,為初次接觸科技英語翻譯的譯者者提供了相當的借 鑒和幫助。
    ①傅勇林,唐躍勤.科技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岀版社,2012:2.
    ②王建國.科技翻譯的靈活性與模式化J].中國科技翻譯,2004,17(2):10.
    ③趙萱,鄭仰成.科技英語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27-29.
    ④李亞舒.中國科技翻譯學的科學內涵(下)一一建立中國科技翻譯學的對策[J].中國科技翻譯,1991(4):
    1-6.
    ⑤顧曉波•語篇性與科技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5, 28(4):38-41.
    8
    二、相關題材翻譯實踐成果述評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英語翻譯研究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選 題新穎、研究方法多樣化,內容多是廣受關注的熱門領域。特別是近幾年,國內外 各領域與人工智能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因而對其翻譯提岀了更高的要求,國內外 的譯著較多。
    (一)國外翻譯實踐成果述評
    以 2008—2016 年間 Web of Science 收錄的十大國際翻譯研究權威期刊為研 究對象,分析國外科技類題材的翻譯實踐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研究發現近年來 國外科技類文本的翻譯研究熱點和焦點多聚焦與“teaching, curriculum, competence, professionalism, evaluation/assessment”等,這些高頻節點反映了國外翻譯實踐研究 的熱點。其中課程作為教學的要素之一,對文獻的定性分析顯示,課程研究不僅針 對傳統的翻譯實踐,更多涉及到了諸多獨立學科的翻譯領域,如機器與機器輔助翻 譯、翻譯工具等。此外,研究者還從諸如語言教學、語篇分析、過程研究、實證研 究、個案研究、市場與社會需求、全球化、遠程與移動學習等視角開展了頗有意義 的探討。另外高中心度關鍵詞還有“ evaluation/assessment”,這一主題的科技類文 獻涉及翻譯結果、過程等方面,比較有影響力的是 House 的“翻譯質量評估”模 式①。另外其他高頻關鍵詞涉及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權重等論題。
    除此之外,國外的科技類文本的翻譯實踐成果的另一主要來源是官方外媒,借 由期刊、報紙、網絡等媒介報道我國科技方面的成果與突破,其特點是翻譯信息準 確,報道內容貼近科技前沿動態,頗具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國外翻譯實踐的研究成果對于譯者結合中國語境,能夠在獲取最新 科技相關動態消息作為背景知識儲備的同時,能夠在多元方法論指導下開展跨學 科、跨模態的翻譯實踐活動頗有幫助。
    ① House, J.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 Tubingen: Narr, 1997: 96-107.
    9
    (二)國內翻譯實踐成果述評
    身處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是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和熱議的話題,通過在中國知 網、萬方等數據庫中檢索關鍵詞“翻譯”、“人工智能”之后,可檢索到大量的相 關翻譯實踐文獻,不難發現國內目前對于科技及人工智能相關的翻譯實踐研究正 進行的如火如荼,眾多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應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對 此類科技文本進行翻譯實踐與探究,為之后的譯者提供翻譯策略及方法的指導。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的李臘、賈曉慶、程驍以德國大陸馬牌輪胎公司的翻譯 實踐為例,著重研究了科技術語的特征,探討相應的翻譯策略。筆者建議譯者應將 電子詞典與紙質詞典有機結合,利用平行文本及代入具體文本和語境中找尋更為 準確的翻譯。①此外,還提出了通過增譯法,如在動詞或形容詞后加后綴,形成名 詞性詞匯,以及增加理解性的詞語,令句意更加明確通順。文章的最后作者更是呼 吁建立小型專業術語庫或專用語料庫,使得各領域語料庫更具針對性,這也必將是 未來的發展趨勢。
    來自貴州大學的趙歡、何泠靜則基于科技英語翻譯中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理論的做了實踐性的應用研究,對于句式的翻譯策略及方法整理出頗具借鑒意義 的指導,如變形,包括詞性變換、語態變換等等,無論哪一種變換方法,關鍵在于 理解原文本的核心概念,再根據不同文本情況、表達方法和目的做出變換;而重組, 即重新排列或顛倒位置,根據目標語的使用習慣,調換句子中詞或短語的位置。② 在科技英語翻譯實踐中,科技英語文本善用長句闡釋某些復雜觀點概念,但中文慣 用精簡短句表意,因此要對語序做相應調整及重組。對于復雜長句,可運用反譯和 拆譯法。翻譯實踐中,要靈活采用語義翻譯、交際翻譯理論進行指導,選取恰當的 翻譯技巧和方法,以達到預期效果。
    隨著當今的科技英語文本特征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科技英語文本兼有傳 達信息以及表達、號召的功能。如劉婷將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具體應用到科技英
    ①李臘,賈曉慶,程驍.輪胎行業科技術語的漢譯研究一一以德國大陸馬牌輪胎公司翻譯實踐為例[J].中國 科技術語,2018,20(05):26-31.
    ②趙歡,何泠靜.科技英語翻譯中語義和交際翻譯理論應用研究[J].海外英語,2018(14):158-160.
    10
    語翻譯領域中的石油翻譯中,從詞匯、句法及語態方面對石油文本進行分析,并相 應地提出順譯、增譯、分譯等方法①;蔚艷梅基于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及其指導 下的科技英語翻譯標準,從句法和修辭等層面對科技翻譯實踐進行分析闡釋②;陳 海濤、肖洪森則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國科協網站 上的英語譯文,指出其翻譯中的中國內容、國際表達的重要意義③。
    從國內的翻譯實踐方面來看,通過中國知網查詢,就有許多關于人工智能的英 譯實踐報告,其中有關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應用于銀行業,如高文焱的《科普類文 本英漢翻譯中隱含意義的再現——《人工智能與銀行業的未來》(第3至4章)的 翻譯實踐報告》,源文本主要聚焦當下熱度極高的人工智能和分析技術,以及其如 何應用于銀行業這一特定領域,為相關產業應對信息時代的變革提供參考。譯者從 詞匯和句子層面入手,探討源文本中隱含意義再現的問題。對于詞匯而言,譯者重 點從名詞、動詞和副詞角度出發,靈活運用詞義引申和交際翻譯策略的相關知識, 對詞匯中隱含信息進行剖析;而對于句子層面,譯者則重點放在說明性從句上,采 取句式重構以及語序調整等方法,并結合分譯、增譯、轉換等翻譯技巧,力求準確 再現原文內容④;有的則關于人工智能運用于醫療領域,如林婉星的《《機器學習 和智能醫療:改善健康狀況的大數據》(第六章)翻譯實踐報告》,源文本主要介 紹人工智能倫理及其概念,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及其帶來的好處,以及管理 人工智能所面臨的挑戰等等,譯者以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理論支撐,從專業術語 被動語態和長難句等角度進行剖析,探尋最佳翻譯策略⑤。國內外該題材的翻譯實 踐整體趨勢是譯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論及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對各類科技文 本進行了探析及翻譯實踐。
    ①劉婷.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看石油科技英語的翻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06):52-53.
    ②蔚艷梅.基于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的科技英語翻譯應用研究[J].文教資料,2016(31):23-25.
    ③陳海濤,肖洪森.中國內容國際表達一一紐馬克翻譯理論與中國科協官方網站新聞英譯J]新疆大學學 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8(04):153-156.
    ④高文焱.科普類文本英漢翻譯中隱含意義的再現[D].大連外國語大學,2021. D0I:10.26993/d.cnki. gslyc.2021.000207.
    ⑤林婉星.《機器學習和智能醫療:改善健康狀況的大數據》(第六章)翻譯實踐報告[D].四川外國語大學, 2021. D0I:10.27348/d.cnki.gscwc.2021.000212.
    11
    第二節 準備事項
    在譯者正式開展翻譯之前,翻譯準備工作尤為重要。充分的翻譯準備有利于推 進翻譯實踐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且極大地提高翻譯質量。此次譯者從翻譯工具、參 考文獻及平行文本三個方面著手準備。
    一、工具、參考文獻的準備
    在翻譯工具的選擇上,對于文本中英語詞匯翻譯譯者主要使用的詞典有《陸谷 孫英漢大辭典》、《柯林斯COBUILD高階英漢雙解學習詞典》(第八版)、《牛 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九版)、《英漢人工智能簡明詞典》、《韋氏高階英漢 雙解詞典》及《英漢科技大詞典》(第二版)。
    在翻譯理論部分,譯者學習了李長栓編著的《非文學翻譯》、錢歌川的《翻譯 的技巧》、陳海慶編著的《布局謀篇英漢篇章互譯技巧》等,以便在翻譯實踐中更 好地運用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漢語部分則需要側重學習人工智能以及教育等相 關知識,為了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源文本,譯者主要參閱的資料包括侯公林的《人工 智能與我們》、王世新的《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等,從而彌補譯者在此領域欠缺的 背景及專業知識,確保翻譯時詞匯表達準確、有據可循,句子更有邏輯性,保證目 的語的地道性。
    二、平行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基于李長栓教授的定義,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狹義理解是指并排放在 一起,可逐句對照的原文和譯文。從廣義上理解,則是與原文內容接近的任何參考 資料①,應用于翻譯實踐能有效改善譯者語言能力薄弱和專業知識匱乏等對翻譯質 量的制約②。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和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譯者在翻譯之前根 據翻譯文本內容和體裁特點,從多渠道搜集了相關書籍、文章和資料。
    (一)譯者針對源語可供參考的書籍包括:
    1.UNESC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①李長栓.非文學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岀版社,2009:91.
    ②周學恒,鄧曉明.平行文本在非文學翻譯中的應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42-46.
    12
    Education 此報告同屬于科技信息型文本,內容上從教育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善學 習成果、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數據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等幾個方向提出建 議,其中涉及到虛擬教學助理、計算機支持的異地協作學習,建立伙伴關系,共享 物質和財政資源等等,與譯者所選源文本內容高度一致,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2.Deloitte. Global Development of AI-based Education 德勤發布的《2019教育智能化發展報告》中,對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階段、
    智適應教育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教育投資市場情況等進行分析,全面展示了人工 智能對傳統教育行業產生的深刻變革,并對人工智能教育未來面臨的挑戰進行了 展望與思考。目前國內外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應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如智適 應學習、人機對話、雙師課堂、語音測評、智能語言處理的應用等。此報告除在內 容層面提供參考借鑒之外,還從詞匯表達、人工智能相關術語參考方面為譯者提供 指導。
    3.Joseph E. Aou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作者奧恩認為,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數據素養、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學生需
    要數據素養來管理大數據流,需要科技素養來了解機器的工作原理,而作為人類, 他們也需要人文素養(人性、溝通和設計)以在未來的勞動力市場中與智能機器協 同合作。同時,他認為,經濟增長是必然的,而經濟增長與培養生產力掛鉤。為更 好地培養生產力,大學應多和企業合作,讓企業參與大學活動,參與調整大學課程 內容的制定和設計,同時把大學當成企業一樣運營。其中涉及到的數據管理、企業 與大學合作等內容與源文本相近,為譯者提供了相當的背景知識儲備,方便譯者對 源文本有更好更深層次的理解。
    4.Anthony Seldon, Oladimeji Abidoye. The Fourth Education Revolution
    該著作中描述了伴隨著教育與科技的發展,世界歷史上所經歷的四次教育革 命,以及每次教育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革。通過前三次教育革命的深入分析,闡述 了我們應如何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使教育對象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革。 基于對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深入分析,技術對教育的沖擊和重塑,對未來的教育機構
    13 教師和學生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人 工智能終將徹底賦能教育環境而提高個性化學習體驗。該著作與譯者所選擇的源 文本標題不謀而合,通過了解前三次的教育革命,譯者能夠更容易理解源文本作者 所引發的關于人工智能會否引發新教育革命的思考。
    (二)針對目的語可供參考的書籍包括:
    1.林曉峰,謝康 《人工智能現狀及其教育應用的理性思考》
    該書從教育視角梳理人工智能落地教育場景,展示了五個方面的人工智能典 型的應用場景,匯聚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真實案例,針對技術尚未成熟、與教育 結合還不夠緊密、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單一的智能算法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教育場 景以及人工智能的價值認識存在兩極化的五個難題,預測了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未 來的五個發展趨勢,讓教育變革真正發生。此外藍皮書還對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提 出了五個建議,對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無論是應用場景的 展示還是對人工智能應用所面臨的難題都在源文本中有所體現,為譯者背景知識 儲備和相關資料查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2.李青,郜暉,李晟 以技術引領跨界創新和社會發展——英國開放大學《創新 教學報告》
    自2012年起,英國開放大學每年都會面向教師、政策制定者、學術研究者及 其他相關方發布一份年度《創新教學報告》,著重介紹和討論在科學技術支持下教 育領域將會出現的、可能會帶來巨大影響的創新教學法。而2020版的報告則從應 對未來的教育、教育創新以及克服條件約束的教育創新三類主題切入,介紹了十種 創新教學法及相應教學實踐案例。其中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歸納總結出了人工智能 應用于教育中的三類場景和典型案例,其中突破條件的局限使學習成為可能的教 育創新,“線上實驗室”克服了遠程教學或是缺少實驗條件時開展實驗教學的困 難,“離線網絡學習”以低廉的成本解決了無法訪問互聯網的難題,通過共享學習 資源便利學習者交流。
    3.王敏 英國博爾頓學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與學效率
    14
    文章介紹了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 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與英國博爾頓學院(Bolton College)的戰略性信息學習技術負責人阿夫塔布•侯 賽因(Aftab Hussain)共同探討的關于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的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 學生層面,使用大數據為每個學生創建個性化、基于數據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助手,二是教師層面,減少教師管理相關工作量。博爾頓學院致力 于以AI幫助教師節省時間,讓教師更專注于支持學生的學習。三是對教育4.0的 看法。
    平行文本2涉及的開放大學以及平行文本3中涉及到的博爾頓學院在譯者選 取的報告中均作為人工智能應用的案例提及,因此通過本平行文本,可以進一步豐 富譯者的相關背景知識儲備,保證譯文質量。
    4.余勝泉,盧宇,陳晨 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
    該書從教育視角梳理人工智能落地教育場景,展示了五個方面的人工智能典 型的應用場景,匯聚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真實案例,針對技術尚未成熟、與教育 結合還不夠緊密、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單一的智能算法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教育場 景以及人工智能的價值認識存在兩極化的五個難題,預測了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未 來的五個發展趨勢,讓教育變革真正發生。此外藍皮書還對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提 出了五個建議,對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此文本中對于人工 智能+教育發展的建議可作為參考,幫助譯者更深層次理解源文本作者的觀點。
    三、翻譯策略選擇
    源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其目的在于向讀者傳遞信息,其中涉及大量的事實及 案例。因此本次翻譯實踐活動主要以奈達的翻譯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對翻譯過程 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從詞匯、句法、語篇三個層面進行案例分析,總結適用于該類文 本翻譯活動中所使用的翻譯技巧及策略,如拆分重組法、直譯加注、轉譯法等,為 今后同類型文本的漢譯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首先,針對文本中的詞匯,譯者的翻譯策略是約定俗成、直譯加注釋、詞性轉 換等方法。其次,句法方面的翻譯策略則是調整句子語序,采用順序法、逆序法、 拆分重組法等翻譯方法,以便準確傳遞原文本信息,使讀者真正理解和體會原文作
    15
    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最后,在語篇連貫性層面,譯者通過回指、連接詞翻譯及關鍵 詞重復方面總結語篇連貫的翻譯技巧,使譯文更具連貫性特點,符合目的語的行文 思路和習慣。
    第三節 實施計劃
    在譯者完成相應的翻譯準備工作之后,需要依據源文本的難度、譯者自身的翻 譯水平、翻譯時間分配等等制定出本次翻譯實踐的翻譯及撰寫計劃。一份優秀的翻 譯實施計劃能夠使得譯者長期保持高效自警,保證譯者能夠在預定時間順利完成 翻譯實踐工作內容及翻譯實踐論文。制定應急預案則能夠幫助譯者應對不同的突 發情況,保證論文如期完成。
    一、翻譯及撰寫計劃
    2021.05—2021.06 選擇并研究源文本。
    2021.07—2021.09 確定源文本,完成初稿翻譯。
    校對、修改譯文,完成翻譯實踐報告撰寫及修改,做好
    2021.10—2021.11 中期答辯準備。
    根據導師和評委組老師的修改建議,修改并完善翻譯
    2021.12—2022.01 實踐報告。
    2022.02—2022.05 整合修改,做好畢業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
     
    二、應急預案
    翻譯源文本和撰寫翻譯實踐報告的過程需要制定應急預案,以便譯者從容應 對在實際過程中遇到的突發問題或情況。首先,針對較易預見的時間安排及進度問 題,譯者將所有的翻譯工作按步驟分解,并制定每一個動作完成的時間節點,同時 預留出可靈活調配的buffer time,確保能夠按照計劃推進各項翻譯任務的進度進展。 另外,針對相關文本文檔的存儲問題,除了做到及時、隨時保存內容修改及更新之
    16 外,譯者還將文檔多位置、多方式存儲(如網盤、手機、電腦、移動硬盤等等), 多備份留存,以免因文檔丟失或文件破損影響整體進度。此外,譯者還使用修改更 新時間來標注命名各文檔,從而做到不同時期不同版本文檔的準確區分。
    17
    第三章 翻譯執行情況
    高效合理的翻譯計劃是保證翻譯工作保質保量完成的先決條件,也是開展翻 譯實踐報告撰寫前的首要步驟。本章節主要從翻譯過程和譯后事項兩個方面闡述 了實際翻譯工作的執行情況。
    第一節 翻譯過程
    本節為對翻譯過程的梳理和敘述,包括術語表制定、翻譯過程執行概述及翻譯 過程監控策略。翻譯過程也是翻譯實踐工作的重要環節,進一步保證了翻譯工作的 有序進行。
    一、術語表制定
    術語表的制定可以規范并統一專業術語的翻譯,避免出現譯文語義模糊或令 讀者難以理解的情況。因此,在翻譯前,需反復閱讀原文本,總結文本中出現的術 語,同時《柯林斯COBUILD高階英漢雙解學習詞典》(第八版)、《牛津高階英漢 雙解詞典》(第九版)、《英漢人工智能簡明詞典》、《韋氏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及 《英漢科技大詞典》(第二版)確定專業術語的意義,保持目的語的地道性。因此, 術語表的制定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本翻譯報告最終歸結出中英對 照的術語30條、縮略語12條于附錄中,內容涉及科技、教育等多領域。 二、翻譯過程執行概述
    翻譯前查閱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相關資料。初譯時,根據已有的少量知識儲備和 相關資料完成了翻譯。第二輪翻譯時,對明顯的語法、標點、漏譯、錯譯等問題進 行修正,對翻譯難點及部分不確定的專業術語進行標注。第三輪翻譯,主要完善的 則是詞匯的表達和句子的內在邏輯。
    三、翻譯過程監控策略
    本次翻譯實踐過程對文本的翻譯和修改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初譯階段的主要 目的在于整體把握和理解文本大意;第二輪翻譯則側重修改明顯錯誤,并解決初譯
    18
    第三章 翻譯執行情況
    時出現的問題和難點,如非謂語動詞的翻譯等;第三輪翻譯,重點則放在了完善譯 文語言和句子及篇章的邏輯性上,如被動語態、長難句及篇章銜接與連貫性等。整 個翻譯實踐過程嚴格遵循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完成多輪翻譯和修改。同時,根據 問題和難點的不同情況,則采用詞性轉換、拆分重組等多種翻譯方法、策略以及技 巧加以解決。
    第二節 譯后事項
    翻譯的完成并不代表翻譯工作的結束,譯文審校與譯文評價作是翻譯工作的 最后一個環節,同時也是保證譯文質量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譯文審校
    在翻譯過程中,審校對于保證譯文質量、提高譯文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①。
    通過自我校對及他人校對,進行多次修改。
    首先,對譯文的書寫錯誤、標點符號錯誤、語法錯誤以及漏譯、錯譯等方面進 行自我校對。通過比對平行文本等資料,對譯文語言的運用進行了調整。
    其次,將譯文交由同學校對,并結合反饋進一步修改。 最后,積極與導師溝通,在導師指導下,完善譯文并形成終稿。
    二、譯文評價
    譯文審校完成后,導師、同學以及自己對譯文的評價有助于譯者清晰認知譯文 的翻譯質量,并結合導師和同學提出的建議進一步完善和修改。
    (一)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主要從翻譯內容是否完整、準確、可讀三個維度進行。完整性是指是 否存在錯譯、漏譯的情況;準確性則是指有無書寫、標點、語法、語義錯誤,譯文 是否忠實于原文信息;可讀性則是指譯文語言是否通順,思路清晰。
    本次翻譯實踐譯者收獲頗豐,譯文整體較為完整且流暢自然,能夠做到對文章 主旨思想的把握,對遇到難點及問題的分析和處理能力隨著翻譯過程的推進也有
    ①趙越,高震宇.譯文審校的方法及原則淺析[J].校園英語,2017(22): 231.
    19
    所提升。同時,對源文本的翻譯研究也豐富了譯者的知識儲備,如對科技類信息型 文本的語言風格和行文結構的把握、英國政府、教育結構及人工智能等背景知識的 獲取、教育和科技類專業術語等的儲備、以及針對不同難點內容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的實操使用等等。
    譯文仍有不足之處,在審校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翻譯較為生硬之處,個別處表述 內容不夠清晰,比如復雜句式翻譯時的語序和邏輯上的處理、語篇內的連貫和銜接 的處理等等,影響了譯文的可讀性和讀者的理解。基于此,譯者仍需不斷積累翻譯 實踐經驗,從而做到更細致完善的翻譯處理。
    (二)他人評價
    他人評價主要從句法和語篇角度出發,如句式是否存在西式漢語表達,語篇是 否連貫等。同學評價譯文結構完整,但文中涉及到的縮略語及專業術語等,需仔細 校對,以確保詞匯翻譯的準確性。
    導師從整體及多角度給予專業性的評價和指導。導師評價譯文結構完整,框架 清晰,語言較為準確,但仍需完善和修改,特別是對某些被動語態和長難句的翻譯 處理上,存在表達不清晰不細致的內容,還需進一步校對和修改。
    20
    第四章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譯者對翻譯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有特色的或較為困難的部分進行 分析以及歸納總結,從而整理出譯者的翻譯思路及方法。源文本為科技體裁的信息 類文本,具有科學性以及邏輯性強的特點,科技文本翻譯的目的是準確傳達原文作 者的觀點信息。因此,對科技文本的翻譯,譯者需遵循準確性和客觀性的原則,在 詞匯、句式、語篇等處理上做仔細斟酌和考量。
    本章譯者將進一步以 Educ-AI-tion Rebooted? 的翻譯實踐為例,分別從詞語層 面、句法層面以及語篇層面的翻譯中擇取案例,深入探討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如何 指導科技文本翻譯。
    第一節 詞匯翻譯
    詞匯是科技文本構成的基礎,詞匯層面的翻譯也極大程度地體現出科技文本 的翻譯特點。如果詞匯翻譯不靈活,譯文將難以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并理解。因此, 在詞匯翻譯過程中,譯者需使用適當的翻譯技巧從而保證詞匯翻譯的準確性和流 暢性。
    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遇到了很多詞匯層面的翻譯問題,本節將重點討論譯 者是如何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從專有名詞和非謂語動詞的翻譯角度 進行案例分析,探討了翻譯科技文本詞匯時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在此次翻譯實踐中 筆者主要使用了約定俗成、異化、注釋、詞性轉換等翻譯方法,從而令譯文更符合 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一、專有名詞的翻譯
    專有名詞在不同領域和文本中均有涉及。在譯者翻譯過程中也是遇到了各種 不同類別的專有名詞,翻譯工作遭遇較多阻礙,后總結發現專有名詞的翻譯具有其 獨到之處,而非初譯時的單詞含義的簡單疊加,以下為譯者對所遇到的專有名詞的 翻譯所做的進一步梳理和分析,總結出其相應的翻譯方法。
    21
    (一)縮略語翻譯 縮略語作為科技語篇中被廣泛應用的詞匯,具有簡潔清晰、格式規范的特點。 源文本中涉及教育、科技、政府等不同主題領域的縮略語,對譯者理解和翻譯帶來 了諸多困難。因此,為了做到對原文信息的準確傳達,譯者對縮略語的翻譯處理采 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如異化和注釋。
    【例 1】Following a trial run by the Behavioural Insights Team in 2017, Ofsted has been using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to identify which schools should be prioritised for a full school inspection since the Summer of 2018. This involves training an algorithm which uses datasets from across many schools. Using progress and attainment data from the DfE, school workforce census data, and parental view responses, the AIEd is able to make predictions about a schools' performance in an inspection.
    【初譯】在行為洞察團隊2017年試用此類人工智能教育工具之后,教育標準 局緊隨其后,在2018年夏季開始使用實時監控的機器學習技術來判斷優先安排哪 些學校進行全校檢查。這涉及到使用各所學校的數據集來訓練算法。面向系統的人 工智能教育工具能夠通過分析教育部提供的進步和成績數據、學校勞動力人口普 查數據及家長意見反饋數據等,預測出在學校檢查中各所學校的表現。
    【改譯】在行為洞察團隊2017年試用此類人工智能教育工具之后,英國教育 標準局緊隨其后,在2018年夏季開始使用實時監控的機器學習技術來判斷優先安 排哪些學校進行全校檢查。這涉及到使用各所學校的數據集來訓練算法。面向系統 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能夠通過分析英國教育部提供的進步和成績數據、學校勞動 力人口普查數據及家長意見反饋數據等,預測出在學校檢查中各所學校的表現。
    分析:譯者在初譯時最先只能依據源文本語境將這類縮略詞簡單理解為組織 或機構的代稱,但具體是什么含義,其全稱對應的是什么卻無從得知。因其源文本 面對的是英國讀者,所以通過查找工具書及大量關于英國教育、科技體系的相關文 獻,譯者確定了這類縮略詞的全稱及其對應的含義,分別為:Ofsted (Office for
    22 Standards in Education)教育標準局;Df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教育部;BESA (British Engineering Standards Association) 英國工程標準協會;Becta (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 ) 英國教育通信和技術局。
    因源文本中大量出現此類縮略詞類型的專有名詞,對理解原文大意和翻譯工 作的進行造成不少困難,因此在這部分中專門梳理了對此類縮略語類型的詞匯的 翻譯處理策略,同時總結出縮略語表放于附錄中,約定俗成的翻譯策略簡潔準確, 更易為讀者所理解,也可為類似文本的翻譯提供借鑒。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因源文 本作者及文本發表的智庫網站都來自英國,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為避免信息傳達有 誤,造成譯入語讀者理解偏差,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翻譯時還加注補充“英國”。
    【例 2】Eighty four percent of respondents to NASUWT's 2017 survey identified workload as their number one concern.
    【初譯】在英國全國校長會暨女教師工會聯盟2017年所做的調查中提到,84% 的受訪教師認為工作量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改譯】在英國最大的教師聯盟NASUWT2017年所做的調查中提到,84%的受 訪教師認為工作量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例 3】Emoti-OS, developed as part of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Plymouth School of Creative Arts and iDAT (An Open Research Lab for playful experimentation with creative technology) , measures and visually represents the wellbeing and mood of pupils and staff in the school.
    【初譯】Emoti-OS是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創意藝術學院和iDAT合作開發的項 目之一,Emoti-OS能夠測量出學校學生和教師的幸福指數和“情緒”指數,并以 可視化方式呈現。Emoti-OS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聊天機器人和基于表情符號的 用戶界面。
    【改譯】Emoti-OS表情聊天機器人,是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創意藝術學院和 iDAT開放研究實驗室合作開發的項目之一,Emoti-OS能夠測量出學校學生和教師 的幸福指數和“情緒”指數,并以可視化方式呈現。Emoti-OS由兩部分組成,分 別是聊天機器人和基于表情符號的用戶界面。
    23
    分析:針對這一類縮寫詞匯的翻譯處理,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工具書,并 結合上下文語境及語義,最終采用異化加注釋的翻譯策略。如NASUWT在文章中 出現頻率較高,為加深目的語讀者對這一詞匯的印象,在首次翻譯時保留了 “NASUWT”,加注解釋“英國最大的教師聯盟”,相比在初譯中的直譯,更易 為讀者所理解。在之后文本中該詞匯再次出現時則僅保留英文部分,符合動態對等 中詞匯對等的原則,同時也給目的語引入新的概念。同理,針對 Emoti-OS, iDAT 等則直接保留英文縮略語部分,加以注釋說明解釋其含義,分別是“Emoti-OS表 情聊天機器人”及“iDAT開放研究實驗室”,相比生硬地將詞匯一一翻譯,異化 及增加注釋的翻譯處理方式,通過總結性或概念性的注釋加注,更便于目的語讀者 的理解。
    (二)人名的翻譯
    【例4】 Damian Hind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recently said, “Teachers should not have to email outside of office hours and should instead embrace innovative technology such as AI to help to reduce their workload.”
    【初譯】近期,英國教育大臣達米安•漢茲表示,“教師本不應在非工作時間 發送郵件,而應該使用人工智能這樣的創新技術來降低繁重的工作量。”
    【改譯】近期,英國教育大臣達米安•海因茲表示,“教師本不應在非工作時 間發送郵件,而應該使用人工智能這樣的創新技術來降低繁重的工作量。”
    分析:例4中出現的人名Damian Hinds,譯者在初譯時采用了音譯法,譯為 “達米安•漢茲”,但在后續的修訂過程中,通過搜索網絡資源,發現其在多篇新 聞報導中出現,已有約定俗成的譯法,因此譯者將其修訂為“達米安•海因茲”, 避免讀者產生誤區。
    在本篇報告中作者引用了諸多知名機構、院校專家的觀點和看法,用于論證人 工智能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各方對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應用產生的憂慮,因此報告中 出現了大量的人名。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人名的翻譯處理主要采用的是音譯法, 同時在修訂過程中,通過參考英語姓名翻譯相關的工具書及網絡資源搜索外,對于 一些已經廣泛使用的人名翻譯,譯者則遵循約定俗成的翻譯原則進行翻譯處理,參
    24
    考在相關文獻報道中對這些專家姓名的中文翻譯,而非隨意發揮,造成讀者理解不 便、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例 5】Case study 4: 'Ada' and Bolton College
    【初譯】案例研究4: “Ada”及英國博爾頓學院
    【改譯】案例研究4:虛擬助理“Ada”及英國博爾頓學院
    分析:如例5中出現的Ada,同樣是人名則采用了不同的翻譯處理策略及方 法。譯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對于英國博爾頓學院虛擬助理 Ada 的報道中多 保留英文“Ada” ,而非翻譯為約定俗成的中文譯法“艾達”。此外,由于此處是 其在文章中的首次出現,所以譯者除保留其英文的同時加以中文注釋,方便讀者理 解。
    對于人名的翻譯處理,廣為使用的是三種翻譯策略及方法,約定俗成、音譯法、 注釋法。在處理不同文本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機構名稱、產品名稱等此類的專 有名詞時,可先通過查找工具書、文獻資料等確認有無約定俗成的翻譯內容,一方 面有助于減輕譯者的翻譯負擔,另一方面約定俗成的翻譯更易為目的語讀者所接 受和理解。但需注意的是,不可以偏概全,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求最為適合 的翻譯策略及方法,保證譯文的質量和可讀性及原文信息的準確傳達。
    綜上所述,翻譯的源文本中大量出現專有名詞,特別是縮略語,其出現對翻譯 工作的推進帶來不少的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譯者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因此一 方面在專業術語表的基礎上補充了縮略語表;另一方面為避免譯入語讀者面臨同 樣的理解困難,對于此類專有名詞的翻譯處理,需根據不同情況采用約定俗成的譯 法,始終遵循功能對等理論的翻譯原則,尊重已確定形成并受到廣泛認可的譯法, 避免隨意發揮或生搬硬套,而造成譯名混亂現象,影響譯文質量和讀者理解。同時, 在此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可保留英文的同時,結合總結或概括性的注釋 加注的翻譯方法進一步解釋,便于讀者更易接受和理解。 二、非謂語動詞的翻譯
    科技文本的作者一般重點關注事物的概念與原理、現象與事實,思維邏輯偏于 抽象客觀化,因此在科技文本傾向于大量使用非謂語形式,即不定式、動名詞、現
    25
    在分詞和過去分詞,使語句更加簡潔。本節中譯者就文本中出現的不同的非謂語動 詞結構的語句進行分析,并總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從而保證譯文的通順和 流暢。
    (一)詞性轉換法
    【例 6】Exploring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初譯】對中小學及高校場景中人工智能未來的探究
    【改譯】探究中小學及高校場景中人工智能的未來
    【例 7】 Curating and staggering learning materials based on a student's needs.
    【初譯】根據學生需求對學習資料的選擇和制定。
    【改譯】根據學生需求,選擇并制定學習材料。
    【例8】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learners.
    【初譯】學生協作的促進。
    【改譯】促進學生協作。
    分析:在譯者初譯時,往往會忽略英漢語言差異,即英語是靜態語言,而漢語 則是動態語言。以上 3 個例子是各級標題的翻譯典型案例,其共同特點是動名詞 形式置于句首獨立成段作為標題,如采用絕對化的詞匯對等不改變詞性進行直譯, 如譯為“對…的探究”等,則與漢語的表達習慣不符。因此,考慮到語言的邏輯關 系和漢語的表達習慣,對于這類名詞化結構的處理,可以從構詞法的角度和思路入 手,找出其動詞詞根,分別 “explore”、“curate”、“stagger”、"facilitate”,并改 譯為相應的動詞“探究”、“選擇”、“制定”和“促進”,更符合漢語的表達方 式,且其動態含義也可以更好地表達源文本的內容。如遇到超過一個以上的動名詞 同時存在(如例7),則還需考慮各個動名詞之間的關系,再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 調整邏輯順序進行翻譯。
    【例 9】Thirdly,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 for people.
    【初譯】再次,我們對探究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感興趣。
    【改譯】再次,我們熱衷于探究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6
    分析:原文中的interested是interest的過去分詞的非謂語形式,此處用作形容 詞,與be動詞形成系表結構。初譯版本直接翻譯,翻譯腔過于明顯,再次改譯后 將英語的系表結構轉譯為漢語的動賓結構,更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讀者也更容 易接受,從而達到文本翻譯的目的。
    (二)改譯法
    【例 10】However, some argue that it may also bring opportunities for a more radical restructuring of education provision — bringing on a Fourth Education Revolution.
    【初譯】但一些人認為,這也可能為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教育供給或將經 歷更為徹底的洗牌,引發第四次教育革命。
    【改譯】但一些人認為,這也可能為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教育供給或將經 歷更為徹底的洗牌一一最終引發第四次教育革命。
    【例 11】Having said that, we do not want to drift into the realms of science fiction- all case studies in this report describe AIEd tools being used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today.
    【初譯】正如此所說,我們也不希望科幻化人工智能,報告中所有的案例研究 敘述的都是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在當今英國中小學及高校被實際應用的場景。
    【改譯】話雖如此,我們也不希望科幻化人工智能,報告中所有的案例研究敘 述的都是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在當今英國中小學及高校被實際應用的場景。
    分析:在以上兩個案例中,源文本作者分別使用了動詞詞組bring on的現在分 詞的形式,以及動詞詞組say that的現在分詞完成式的形式,整個非謂語動詞結構 在句中分別做結果狀語和讓步狀語,凸顯出科技型文本行文清晰簡潔、內在邏輯性 強的語言特色。因此,在對類似的現在分詞結構的非謂語形式進行翻譯處理時,譯 者在改譯時重新梳理并理清整個語句的結構和邏輯關系,之后再按照漢語的表達 習慣來翻譯。譯者最終翻譯為“最終引發第四次教育革命”及“話雖如此”。
    【例12】 Used effectively, AIEd can automate tasks that are a drain on teachers' time, from the relatively simple (such as data administration) to the more complex (see Case study 6: Essay marking in China).
    27
    【初譯】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可以自動執行耗費教師大量時間的任務, 從相對簡單的任務(如數據管理)到更為復雜的任務(參見案例研究6:中國論文 評分)。
    【改譯】如能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可以自動執行耗費教師大量時間的 任務,從相對簡單的任務(如數據管理)到更為復雜的任務(參見案例研究6:中 國論文評分)。
    分析:原文中的used為use的過去分詞形式,充當整句話的條件狀語成分, 譯者在確定了過去分詞部分的功能和含義之后,進行了改譯,體現出它的含義和邏 輯關系,以便讓讀者接受,達到文本翻譯的目的。
    英語中的各種詞形、詞性的變換,往往令譯者的翻譯工作受到阻礙,此問題在 科技文本中尤為凸顯。英語和漢語因分屬于不同語系,所以在語言結構上存在較大 差異。若在翻譯過程中過分強調詞匯在詞性和格式上的對等,譯文必然不符合漢語 的邏輯思路和語言習慣,難以被讀者閱讀和理解,影響譯文的可讀性。在奈達的功 能對等理論的核心指導下,譯者應避免生搬硬套,而是靈活翻譯,使“譯文讀者對 原文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①。”
    本章節中,譯者從詞匯層面出發,以專有名詞和非謂語動詞結構角度著手進行 案例分析。對于專有名詞的翻譯,譯者可采用注釋、異化和約定俗成的翻譯方法。 針對非謂語動詞結構,則可使用詞性轉換的翻譯策略。當然,科技文本中詞匯層面 的翻譯也并非局限在固定的模式當中,作為譯者,需要重點把握科技文本的詞匯特 點,做到靈活應對、用語自然、邏輯連貫,從而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內容和信息。
    第二節 句子翻譯
    科技文本作為一種信息類型的文本,除了在詞匯層面的翻譯具有其自身特色 以外,句法上的翻譯也有別與其他類型文本。科技文本強調客觀準確地傳達原作者 的觀點和信息,需要嚴謹周密的思維邏輯,所以科技文本的作者為準確客觀地表述 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常常使用結構復雜的長句,使描述對象邏輯嚴謹、結構緊湊,
    ① 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L. Brill,2010: 38-39.
    28 這也是科技英語文本的一大句法特點。但是,由于英漢語言及文化等差異,在句法 層面也存在明顯差異,漢語多短句,結構簡單;而英語多長句、從句,語序及結構 靈活多變,所以翻譯過程中譯者需注意結合英漢語言的差異化特點。本章節譯者主 要從被動句和復雜句的翻譯這兩個方面歸納分析,探討科技文本中句法層面的翻 譯。
    一、被動句的翻譯 科技文本重點關注客觀事實,描述客觀現象,總結客觀規律。由于其句子的核 心在于所陳述的事情本質,而具體的行為執行者相對不太重要,往往可以被忽略, 因此被動句的使用是科技文本最鮮明的特點。源文本的作者大量使用被動結構,塑 造信息類科技文本所敘述對象的客觀性,同時兼具內容的可讀性,以便讀者對文本 內容理解和研讀。被動語態常見的結構有“be + V-ed”或“get + V-ed”,它們在科技 語篇中被廣泛使用②。但由于英語傾向于使用被動句式,而漢語則多使用主動句, 因此,對被動句的翻譯處理是本次譯者實際翻譯過程中的一大難點。本節中,譯者 針對源文本中高頻出現的被動句式結構,選取典型案例,對比分析并總結出譯者在 翻譯過程中主要使用的兩種被動句的處理方式,分別是轉譯為漢語主動句及保留 英語被動句。
    (一)轉譯為漢語主動句
    【例13】 It's made up of two parts: a chat-bot and an emoji-based interface.
    【初譯】Emoti-OS是兩部分組成的,分別是聊天機器人和基于表情符號的用 戶界面。
    【改譯】Emoti-OS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聊天機器人和基于表情符號的用戶 界面。
    【例 14】In this model, insights gained from data collected by AIEd are combined with insights from staff in the school to create a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to enable decision making that brings together the views of students and staff.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岀版社,2010: 121.
    29
    【初譯】在這個模型中,從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收集的數據中提取的觀點結合 學校教師的觀點,形成了集體智能,結合學生和教師的觀點從而做出決策。
    【改譯】在這個模型中,從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收集的數據中提取的觀點與學校 教師的觀點相結合,形成了集體智能,結合學生和教師的觀點從而做出決策。
    分析:例13和例14是較常見的簡短型被動語態句式案例,構成結構與漢語 相似,有約定俗成的譯法。“be made up/composed of”常譯作"由 組成” ,"be
    combined with”常譯作“與 相結合”。
    【例 15】 “The ‘Holy Grail' would be for every student to have the benefits of personalised tuition for at least part of every lesson, which would ensure that their own needs were individually addressed, and then to have time for group work, when the student can offer contributions and listen to those made by fellow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初譯】“圣杯”(人工智能教育自適應學習平臺)讓每個學生在每節課程中 至少有一部分的內容可以接受個性化輔導,保證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被滿足。 這樣學生和教師利用剩余的時間完成小組活動,學生和教師之間提出和分享觀點。
    【改譯】“圣杯”(人工智能教育自適應學習平臺)讓每個學生在每節課程中 至少有一部分的內容可以接受個性化輔導,保證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以滿 足。這樣學生和教師利用剩余的時間完成小組活動,學生和教師之間提出和分享觀 點。
    【例16】Imagine a classroom in which AIEd adaptive learning platform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retain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with a class cohort (social bonds and skills, motivation,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and many more) and those of personalised instruction (the benefits of one-to-one tuition are well documented).
    【初譯】想象一下,一個配備了人工智能教育自適應學習平臺的教室,它不僅 保留了集體學習的優點(例如鍛煉學生社會交際能力、促進學生間相互激勵和相互 學習等等),同時還提供個性化教學(一對一教學的益處已在上文中被充分證實)。
    【改譯】想象一下,一個配備了人工智能教育自適應學習平臺的教室,它不僅 保留了集體學習的優點(例如鍛煉學生社會交際能力、促進學生間相互激勵和相互
    30
    學習等等),同時還提供個性化教學(一對一教學的益處已在上文中得到充分證 實)。
    【例 17】Through this process, companies could be incentivised to address specific priorities which are underserved by the market currently.
    【初譯】通過這個過程,人工智能教育公司也會被邀勵去重視那些被當前市場 忽略且亟待解決的需求。
    【改譯】通過這個過程,人工智能教育公司也會受到激勵去重視那些被當前市 場忽略且亟待解決的需求。
    分析:例 15 中的“be addressed”、例 16 中的“be documented”、例 17 中的 “be incentivised”均為被動語態句式,表達被動含義,分別表達的是“學生的個性化學 習需求被滿足”、“益處被充分證實”及“公司被激勵”,但如果在翻譯時直接加 上“被”字未免有畫蛇添足之嫌,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使用“得以”和“受到”代 替“被”來表達原文中傳遞的被動含義,原句主語則保持不變,這樣一來,原文中 的英語被動句就轉譯為漢語主動句。除了“得以,得到”和“受到”之外,譯者在 翻譯被動語態句式的過程中,還可以使用“予以”等動詞將英語被動句轉譯為漢 語主動句。主動形式的漢語句式蘊含被動意義,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更易被譯入 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
    【例 18】This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grant funding programmes.
    【初譯】可通過撥款資助計劃從而被實現。
    【改譯】可通過撥款資助計劃來實現。
    分析:例18中,譯者在初譯時,將英語中謂語“can be achieved”直接翻譯為 漢語中的“被實現”,忽略了正常漢語的正常表達。改譯后,譯者將謂語被動部分 “could be achieved ”翻譯為“可…實現”。同時,筆者沒有擅自為其補充主語, 保留了原文的客觀與嚴謹。總結而言,在翻譯過程中,如遇到類似情況的被動句式 結構,譯者可翻譯為“可以•••”,使譯文更為地道,體現出科技文體的特點。
    【例 19】In this example, data collected by AIEd tools could be used not only to understand how well a child can apply a mathematical theory to a problem, but also a
    31
    range of aptitudes — from collabor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to confidence and concentration.
    【初譯】在這個例子中,由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收集的數據不僅可以被用于理解 孩子將數學理論應用于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從協作能力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到自信力和專注力。
    【改譯】在這個例子中,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收集的數據不僅可以用于理解孩子 將數學理論應用于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從協作能力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到自信力和專注力。
    【例20】 This data is collected by the platform. Edulai have combined this data with student self-assessments and teacher assessments to train an algorithm.
    【初譯】Edulai平臺將由平臺收集的數據與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從而訓練算法。
    【改譯】Edulai平臺收集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相 結合,從而訓練算法。
    分析:例19中,出現了兩處的被動結構,需要首先分析出真實謂語與非謂語 之間的邏輯關系,對于第一處的被動結構“collected by”,譯者通過梳理語法語句結 構,還原出collect這一動作的施動者AIED tools,并將其從原文中的賓語譯為主 語,被動語態轉譯為主動語態,“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收集的數據”。第二處的 "could be used ”則直接譯作“應用于..”。
    同例19 一樣,例20中,出現的被動結構是由be collected + by引出動作的施 動者,譯者在翻譯時采用同樣的翻譯策略,還原補充出真正的主語“Edulai平臺”, 并將被動語態轉譯為主動語態,這樣英語被動句就變成了完全意義上的漢語主動 句,使得譯文簡潔通順、邏輯清晰,且易于理解,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并準確再 現了原文作者所表達的內容。
    【例21】 ‘Ada' is built using IBM Watson (a computer system that can answer questions) and responds to student enquiries such as, ‘What is the hand-in date for my assignment?' or ‘When does the library close today?'.
    32
    【初譯】“Ada”由IBM Watson系統(一種可以回答問題的計算機系統)構建, 可以回答學生的問題,例如“作業上交的截止時間是什么時候?”或“圖書館今 天幾點閉館?”
    【改譯】“Ada”是使用IBM Watson系統(一種可以回答問題的計算機系統) 構建的,可以回答學生的問題,例如“作業上交的截止時間是什么時候?”或“圖 書館今天幾點閉館?”
    分析:此方法是把英語中的被動句結構翻譯成漢語的判斷句結構,通常譯為 “是…的”的結構,目的在于強調某些成分的內容,而非強調動作或主語本身,如 例21中,作者想要強調的是“使用IBM Watson系統(一種可以回答問題的計算 機系統)”,因此作者采用“是…的”譯法,增強語句的準確性和專業性,且符合 漢語的語言習慣。
    科技文本中常使用被動句式來突顯其闡述內容的客觀事實性,但漢語表達更 傾向于使用主動語態。“漢語的動詞不具備英語動詞那樣的形態變化,因而主要依 仗詞匯手段以及句式來表示被動語態。”因此,對于被動句的處理,可優先考慮轉 態的翻譯方法,即翻譯過程中把原文本中的被動語態句式結構轉換成譯文中的主 動語態句式結構。總結本次翻譯過程中譯者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對常見的被動語態 句式沿用約定俗稱的統一譯法,譯為的漢語動詞本身具有主動表被動的特點,以及 依據翻譯需要補充添加動作施動者作為漢語主動語態的主語,或是轉譯為漢語的 判斷句等,從而做到譯文信息準確傳達并容易被讀者所理解。
    (二)保留英語被動句
    【例 22】 Although AIEd is often seen as seeking to replace teachers (and some CEOs of technology companies are quite open about this aim),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is is neither possibl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nor desirable.
    【初譯】雖然人們常將人工智能教育工具看作是取代人類教師的角色,(特別 一些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對此目標也并不避諱),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在可預 見的未來里)這不可能,也不可取。
    33
    【改譯】人工智能教育工具雖然經常被認定是取代人類教師的角色,(特別一 些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對此目標也并不避諱,,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在可預見 的未來里,這不可能,也不可取。
    【例 23】Learner-facing tool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or ‘adaptive', ‘personalised' or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platforms, and have capabilities like:
    【初譯】通常人們將這類面向學習者的工具稱作“智能教輔系統”,“自適應 學習平臺”、“個性化學習平臺”或“差異化學習平臺”,通常具有以下功能:
    【改譯】這類面向學習者的工具通常被稱作“智能教輔系統”,“自適應學習 平臺”、“個性化學習平臺”或“差異化學習平臺”,通常具有以下功能:
    【例24】 Even if certain sensitive attributes are excluded from training data, others can sometimes act as surrogates through links such as the one between parental birthplace and ethnicity. Alternatively the algorithms may also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reflect the preferences and biases of their creators.
    【初譯】即使人們將某些敏感屬性的數據排除在訓練數據之外,也會有其他數 據替代,比如將父母出生地、種族信息之間建立聯系。或者,算法也可能有意或無 意地反映出其開發者的個人喜好和偏見。
    【改譯】即使某些敏感屬性的數據被排除在訓練數據之外,也會有其他數據替 代,比如將父母出生地、種族信息之間建立聯系。或者,算法也可能有意或無意地 反映出其開發者的個人喜好和偏見。
    【例 25】For example, analysis of academic publications may reveal trends in AIEd research which are not currently captured.
    【初譯】例如,對學術出版物的分析可能會揭露目前人們尚未注意到的人工智 能教育的研究趨勢。
    【改譯】例如,對學術出版物的分析可能會揭露目前尚未被注意到的人工智能 教育的研究趨勢。
    34
    分析:例22-25英語的被動句都直接翻譯成了漢語的被動句。雖然漢語中較少 使用包含被動含義的詞,但有時為了突出強調被動者或被動行為,也會用到“被” 字結構,從而保留原文的客觀性;或是翻譯到漢語時,并沒有合適的主動語態的動 詞來表達被動的含義。因此,在翻譯這類被動句時需采取被動句譯法,更能凸顯原 文信息的客觀性。而以上3個例子都是著重強調被動部分的動作,以及強調主語 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因此,譯者采用的是保留英語被動句的翻譯方法
    原文本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被動句。通過分析總結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譯者 整理出兩種針對被動語態句式的不同的翻譯策略及方法,即轉譯為漢語主動句和 保留譯為英語被動句。但在實際翻譯時,譯者應遵循源文本的邏輯線索,在理清句 子結構和內在邏輯的基礎上,根據實際的語言結構、語境和含義選擇符合漢語結構 的形式進行翻譯。不必過分拘泥于原被動語態形式和格式,避免翻譯痕跡過于明顯 翻譯腔重,不符合漢語的用語習慣。盡可能簡潔恰當地表達目的文本,有利于讀者 獲取信息。
    二、復雜句的翻譯
    科技英語往往包含大量復雜句,用來描述復雜的科學事實和邏輯關系,容易給 讀者的理解造成困難。復雜句通常包含一個或多個從屬子句,包括定語從句、狀語 從句和名詞從句等分類,以此來傳遞內在的邏輯關系,復雜句的使用是源文本句法 層面的另一主要特征。在處理復雜句的翻譯時,譯者首先需要從語法層面理清各主 從句及成分結構,弄清楚句子的主要內容以及各成分的內在邏輯關系,最后按照漢 語的語言表達習慣來完成翻譯。在本節中,譯者借由具體的案例分析,梳理翻譯過 程中遇到的代表性的復雜句結構,譯者分別使用了順序/逆序翻譯法和拆句重組法 等翻譯策略及方法進行翻譯處理,化繁為簡,同時兼顧客觀準確。
    【例 26】Although the potential for AI to bring change is very high, | the exact direction| that change will take |is highly uncertain.
    【初譯】雖然人工智能擁有極大的潛力引發變革,但變革本身的方向卻是極為 不確定的。
    35
    【改譯】人工智能雖然擁有極大的潛力引發變革,但變革本身的方向卻是極為 不確定的。
    分析:步驟1:提取主句及邏輯結構,主句為“the exact direction is highly uncertain”,邏輯結構為“雖然…,但是…”
    步驟2:提取從句結構,從句為although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此外,還有that 引導的定語從句。
    步驟3:翻譯各結構成分。雖然丨人工智能引發變革的潛力是巨大的,丨具體 的方向丨變革發生丨是極為不確定的。
    步驟4:重組查看語序。對于讓步狀語從句的翻譯,需要注意英語中是將引導 詞although置于主語之前,而譯為漢語時需要注意將主語移置于句首,位于讓步連 詞“雖然”之前,符合漢語的用語習慣。同類句式的引導詞還有“though”、“even if”、“even though ” 等等。
    【例 27】 One challenge I presented by many current forms of AI I is I who is responsible I when they fail.
    【初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提出的一項挑戰是,誰來承擔出故障時的責任。
    【改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提出的一項挑戰是,當它們出故障時,誰來負責。
    分析:步驟1:提取主句及邏輯結構,主句為“ one challenge is…”。
    步驟2:提取從句結構和插入成分,從句為who引導的表語從句,此外,還有 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以及插入的被動成分。
    步驟3:翻譯各結構成分。一項挑戰I被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提出I是I誰負責 |當它們出故障時I。
    步驟4:重組查看語序。對于插入的被動成分,譯者采用的是轉譯法,將被動 轉為主動。而對于時間狀語從句的翻譯,在翻譯成漢語時,需要將時間狀語成分提 前至句首,因此對這句的處理譯者使用的是逆序翻譯法。
    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順序上會有明顯差異。對于如例26 中讓步狀語從句、例 27 中時間狀語從句的翻譯處理,雖然英語中表示時間、目的、原因、條件等狀語
    36 成分一般都放在句尾,但在翻譯成漢語時,通常需要做逆序翻譯或調整從句引導詞 和主語的語序位置,從而做到更加地道的譯文表達,符合讀者的語言習慣。
    【例 28】In England, there are indications I that the government are keen to support teacher-facing tools I that reduce administration.
    【初譯】面向教師使用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能夠減少教師管理工作,跡象表明 英國政府對這類工具給予極大支持。
    【改譯】種種跡象表明英國政府對可以減少教師管理工作且面向教師使用的 人工智能教育工具給予極大支持。
    步驟1:提取主句及邏輯結構,主句為“ there are indications…”。
    步驟2:提取從句結構和插入成分,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that the government are keen to support teacher-facing tools”。最后是 that 引導的定語從句“tools that reduce administration”。
    步驟3:翻譯各結構成分。在英國有跡象表明I政府支持面向教師的人工智 能教育工具I減少管理工作。
    步驟 4:重組查看語序,按邏輯順序和語意完善翻譯。此例句邏輯清晰,中間 包含 that 引導的賓語從句這一名詞性從句和 that 引導的定語從句成分,但與漢語 的行文思路和邏輯基本相同。因此,相比初譯時采用的拆分重組譯法,改譯時所使 用的順序譯法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易于為讀者理解。
    【例 29】But AIEd has huge potential I to both address the challenges I we face in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today, and ask profound questions I about what we would like them to look like in the future.
    【初譯】但人工智能教育仍擁有巨大的潛力,既可以解決我們如今中小學及高 校所面臨的挑戰,又可以引發我們思考問題,“我們所期待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未來 是怎樣的?”
    【改譯】但人工智能教育仍擁有巨大的潛力,既可以解決我們如今中小學及高 校所面臨的挑戰,又可以引發我們思考“我們所期待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未來是怎 樣的?”這樣深刻的問題。
    37
    分析:步驟1:提取主句及邏輯結構,主句為"But AIEd has huge potential…”。 步驟2:提取從句結構和插入成分,主句之后有to do不定式引出的目的狀語, 由both…and…連接,之后是省略引導詞的定語從句“ “challenges we face in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today”。最后是 what 引導的賓語從句 “what we would like them to look like in the future”。
    步驟3:翻譯各結構成分。但是人工智能教育擁有巨大潛力I既能夠解決挑 戰I我們如今在中小學及高校所面臨的I又能夠提出深刻問題I關于我們希望它 們在未來的樣子。
    步驟4:重組查看語序,按邏輯順序和語意完善翻譯。例句中包含that引導的 定語從句以及what引導的賓語從句,在源文本中定語從句部分置后修飾限定名詞 "challenge",而在轉譯為漢語時,需要將其翻譯為偏正短語“如今中小學及高校所 面臨的挑戰”,采用的同樣是逆序翻譯法。
    【例 30】Finally,〔although we are confident Ithat large numbers of the AIEd tools in the market now do not harness some of the more complex technologies |- such as neural networks or machine learning — |it's extremely hard to know precisely Iwhat type of algorithms or other technologies specific products are driven by,| particularly if those companies themselves self-identify as AIEd.
    【初譯】最后,我們雖然相信現今市面上多數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尚未應用到復 雜的技術,例如神經網絡或機器學習,但想要弄清楚某些產品具體應用的是哪一種 算法或技術,尤其是有些公司自稱其產品為“人工智能教育產品”,還是相當困難 的。
    【改譯】最后,我們雖然相信現今市面上多數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尚未應用到例 如神經網絡或機器學習這樣復雜的技術,但想要弄清楚某些產品具體應用的是哪 一種算法或技術,還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有些公司自稱其產品為“人工智能教育 產品”,想要弄清楚他們所應用的算法或技術就更難了。
    38
    分析:例30 是一個典型的多結構成分復雜句。乍看之下,句子構造復雜,句 中有句,譯者若逐字逐句翻譯,譯文勢必邏輯混亂,難以閱讀,也就違背了功能對 等理論的原則。因此,譯者仍遵循4 步法進行翻譯處理。
    步驟1:提取主句及邏輯結構,主句為“ it' s extremely hard to know…”。
    步驟2:提取從句結構和插入成分,although引導讓步狀語從句,從句中嵌套 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在主句中又加入what引出的另一個賓語從句及if引出的條 件狀語從句,同時句中還有破折號加入的插入語成分的補充舉例以及被動句式。
    步驟3:翻譯各結構成分。最后,I我們雖然相信I現今市面上多數人工智能 教育工具尚未應用到復雜的技術I例如神經網絡或機器學習I具體知道相當困 難I某些產品具體應用的是哪一種算法或技術I特別是如果有些公司自稱其產品 為“人工智能教育產品”。
    步驟 4:重組查看語序,按邏輯順序和語意完善翻譯。在理清句子結構之后, 重組信息,并將復雜長句和各種插入成分轉化為符合漢語習慣的短句。
    【例31】 I While AIEd tools are a long way off being able to assess the whole spectrum of skills and attributes I that we would wish to develop in young people I - from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to problem solving and collaboration - Ithere are promising signs.
    【初譯】人工智能教育工具雖然對于這類技能和屬性的評價還有很長的路要 走,這類技能和屬性指的是我們希望年輕人能夠具備的創新能力、擁有幸福感,具 備解決問題及協作的能力,但種種有希望的跡象已然開始顯現。
    【改譯】我們希望年輕人能夠具備創新能力、擁有幸福感,具備解決問題及協 作的能力,人工智能教育工具雖然還尚不能評價分析此類的技能和屬性,但種種跡 象已然開始顯現,對此我們充滿希望。
    分析:初譯的文本較為晦澀難懂,且內在邏輯混亂。因此,譯者重新分析整個 句子。
    步驟1:提取主句及邏輯結構,主句為“there are promising signs... ”。
    39
    步驟2:提取從句結構和插入成分,while引導讓步狀語從句,內含that引導 的定語從句修飾限定skills and attributes,以及from... to...介詞短語的插入補充成分。
    步驟3: 翻譯各結構成分。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尚且不能評價分析全部的技能和 屬性I我們希望年輕人能夠具備的I從創新能力、擁有幸福感,到具備解決問題及 協作的能力I種種有希望的跡象已然開始顯現。
    步驟4:重組查看語序,按邏輯順序和語意完善翻譯。在理解了整個語句的內 在邏輯及上下文之后,譯者通過將多從句拆分,提煉為單主句,結合連接詞搭建內 在邏輯關系,再借由補充說明的增譯內容將整句內容加以完整說明,便于讀者理解 其內容及含義。
    對科技信息型文本中復雜句的翻譯,其難點在于,一是包含信息量大、從句成 分多、修飾插入成分多、語法結構復雜,譯者容易理解錯誤;二是,由于英漢兩種 語言的差異較大,譯者還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換為漢語進行準確表達。因此在對其 翻譯處理中,譯者遵循4步法,首先提取主要邏輯和主句結構,其次對內在的從句 結構加以分析,再次對拆分出的各部分進行翻譯,最后按邏輯順序重組所有成分結 構,產出易于讀者理解的翻譯內容,在翻譯處理過程中可采用順/逆序譯法、拆句 重組法等翻譯策略及方法。
    第三節 語篇翻譯
    在語篇層面,科技文本的語篇具有結構完整性和語篇連貫的特點。此外,段落 之間也存在著聯系和銜接,因此要求譯者在充分理解語篇的基礎上,仔細分析其內 在邏輯,對語義連貫和銜接手段進行仔細分析,使譯文連貫清晰。本節譯者挑選出 三個方面進行案例分析,分別是語篇回指的翻譯、連接詞的翻譯和關鍵詞重復的翻 譯,研究其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及對語篇銜接與連貫性的影響。
    一、回指的翻譯
    回指是指所指的對象上文中已表達,或者上文原詞出現過,為了使言語不累 贅,具有連貫性特征,常用代詞來替代上文己經出現過的詞,原文作者在多處地方
    40
    使用此翻譯手段。譯者在翻譯時針對代詞的回指,運用了以下兩種翻譯方法:一是 代詞指代明確,二是省略不譯。
    【例 32】 First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oes not describe a single technology. It is now used as a catchall term to describe a range of technologies, from an algorithm or app to machine learning and neural networks. This makes it quite tricky to define through a technology lens alone.
    【初譯】 首先,“人工智能”并非是單一科學技術。如今被用作一個廣泛的術 語,涵蓋從算法或應用程序到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多種科學技術,因此很難通過單 一科學技術的角度定義。
    【改譯】首先,“人工智能” 并非是單一科學技術。如今人工智能被用作一 個廣泛的術語,涵蓋從算法或應用程序到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多種科學技術,因此 很難通過單一科學技術的角度定義人工智能。
    分析:根據上下文,可以確定在第一個 It 指代的是上文中的“人工智能”, 而在It做形式主語所引導的句子中,“to define AI”是“It”的回指對象,意思為“定 義人工智能”,因此在改譯時,譯者將兩個“It ”翻譯為與上文照應的“人工智能” 和“定義人工智能”,運用指代明確的譯法來突顯其內容的重要性。英語習慣使用 代詞來突顯段落或句中所重復描述的事物,構建起內在銜接與聯系,而漢語則擅長 使用實詞,指代明確,語義及聯系清晰準確。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以翻譯對 等理論為指導,使用回指指代明確的方法對源文本中的代詞進行翻譯,從而使譯文 既忠實于原文,又能顯示出各句各部分之間的銜接與聯系。
    【例33】 Teacher-facing AIEd can help teachers to reduce their workload, gain insights about students and innovate in their classroom. It supports teacher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apabilities including:
    【初譯】面向教師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能夠減少教師工作量,它使教師有時間 和精力深入了解學生并在課堂中發揮創新,它在以下多個方面為教師提供支持:
    【改譯】面向教師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能夠減少教師工作量,使教師有時間和 精力深入了解學生并在課堂中發揮創新,并在以下多個方面為教師提供支持:
    41
    分析:“It”在此句中也是代詞回指的手段。“It”在這里也是指代的是上文 中的“面向教師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通過補充連接詞“并且”將同一主語的 多單句進行銜接,并且讀者通過閱讀上文,已很明確的知道“It”所代表的含義, 為了避免贅述,使譯文與原文保持一致,清晰簡明,所以在此句中“ It ”省略不譯。
    因此,在語篇層面,代詞的回指翻譯處理上,可依據上下文及邏輯關系,選擇 代詞指代明確和省譯的兩種不同翻譯方法。
    二、連接詞的翻譯
    連接詞是語篇銜接中最被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其作用是使語篇內容具有邏 輯性,清晰展示出文章內部時間、空間及邏輯上的關系。作為語篇銜接不可或缺的 存在,不同連接詞對應翻譯時有不同的含義,可表示時間、地點、條件、因果、轉 折、讓步等邏輯層面的聯系。連接詞的使用也是科技文本的另一個鮮明特點,可以 清晰展示出句子、段落的結構,并且使文本結構緊湊。譯者在處理連接詞翻譯時, 必須首先根據上下文理清語篇層面的邏輯,不可斷章取義,同時結合使用漢語地道 的連詞,使譯文同原文一樣具有內在的銜接性和邏輯性。
    【例 34】Finally, although we are confident that large numbers of the AIEd tools in the market now do not harness some of the more complex technologies — such as neural networks or machine learning — it's extremely hard to know precisely what type of algorithms or other technologies specific products are driven by, particularly if those companies themselves self-identify as AIEd. By sticking with an outcome-based definition, we remain focused on the impact on users.
    【初譯】最后,雖然我們相信現今市面上多數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尚未應用到例 如神經網絡或機器學習這樣復雜的技術,但想要弄清楚某些產品具體應用的是哪 一種算法或技術,還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有些公司自稱其產品為“人工智能教育 產品”,想要弄清楚他們所應用的算法或技術很難。通過遵循以結果為導向的定義 方式,我們仍將關注和重點放在人工智能對用戶的影響上。
    【改譯】最后,雖然我們相信現今市面上多數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尚未應用到例 如神經網絡或機器學習這樣復雜的技術,但想要弄清楚某些產品具體應用的是哪
    42 一種算法或技術,還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有些公司自稱其產品為“人工智能教育 產品”,想要弄清楚他們所應用的算法或技術就更難了。因此,通過遵循以結果為 導向的定義方式,我們仍將重點放在人工智能對其用戶的影響層面上。
    分析:正常“although”單獨翻譯為“雖然”,但在句中與下文的“it' s extremely hard”起到銜接作用,譯為“雖然…,但是…”體現出結構上的讓步關 系。另外,在結尾句的處理上,譯者結合上下文,增加了“因此”這一連接詞,引 出下文表達的內容,清晰地體現了原文兩個句子之間的關系,承接上文,交代原由, 同時也增強了譯文可讀性及語篇的邏輯性,使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結構更加緊湊
    三、關鍵詞重復的翻譯
    英語習慣使用代詞來突顯段落或句中所重復描述的事物,而漢語則更多使用 實 詞,從而做到指代明確,語義清晰。本節中,譯者使用重復關鍵詞的方法對源 語中的重要概念進行強調,從而使譯文準確傳達源文本信息,且語篇銜接自然、連 貫。
    【例 35】However, advances in machine learning raise the possibility of a more sophisticated version- rather than having students follow one of a static set of pathways designed by a human,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try to pick up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gaps in knowledge to build on and scaffold learning appropriately,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greatly increased level of ‘personalisation'.
    【初譯】然而,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加大了誕生更復雜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的 可能性。它不是讓學生遵循人為設計的一系列靜態學習路徑,相反,它能夠找出學 生的強弱項以及知識缺口,在此基礎上配合適當的層遞學習,從而提供更高層次的 “個性化學習服務”。
    【改譯】然而,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提高了誕生更復雜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的 可能性。機器學習算法并非讓學生遵循人為設計的一系列靜態學習路徑,相反,機 器學習算法能夠找出學生的強弱項以及知識缺口,在此基礎上配合適當的層遞學 習,從而提供更高層次的“個性化學習服務”。
    43
    分析:此段的重點是描述機器學習技術和算法的功能及特性。在翻譯時,譯者 為了保證譯文的通順和連貫,需要將句中省略的“機器學習技術/算法”還原翻譯 出來。因此,為了更為準確地傳達原文信息,避免造成讀者誤解,譯者通過反復強 調“機器學習技術/算法”這一名詞,突出重點,實現譯文的通順和連貫,使之符 合漢語的行文思路和表達習慣。
    本節中譯者從語篇角度分析,通過對代詞回指翻譯、連接詞翻譯和關鍵詞重復 的翻譯策略,增強了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從而使得文章上下文語義明確,邏輯清晰, 方便讀者了解文章的結構,更好地理解譯文。
    44
    第五章 翻譯實踐總結
    在本次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幸得各位老師和同學們 的幫助,同時自己也研讀了翻譯類的書籍、平行文本等內容,熟悉了許多翻譯理論, 并親自實踐了翻譯技巧及方法,切實地鍛煉了自己的翻譯能力。此外,因譯者選擇 的是科技型信息文本,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積累了不少關于人工智能相關的 背景知識和專業術語儲備,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及更多 的期待。翻譯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通過翻譯實踐和撰寫翻譯實踐報 告的過程,譯者對翻譯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收獲頗豐、受益良多。
    第一節 問題與不足
    此次譯者翻譯的文本選自英國智庫NESTA教育團隊于2019年2月發布的創新 性科技預測報告 Educ-AI-tion Rebooted? 《“人工智能+教育”能否引發教育新變 革?》。此文本屬于典型的科技體裁的信息類文本,在翻譯時譯者力圖做到準確、 忠實地傳遞原文信息。針對本次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譯者總結如下:
    首先,雖然近幾年人工智能在國內外都頗具熱度及發展,但因這篇報告的作者 來自于英國,其報告內容是基于英國的教育體系及政策環境,中英兩國在文化和教 育方面存在一些差異,譯者對于英國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并不熟悉,相關知識儲 備不足,翻譯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常會有中途暫停翻譯,臨時翻查書籍資料的情況,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翻譯項目的實際推進。
    其次,譯者在英漢雙語之間的轉換還不夠靈活,有時源文本的英文含義已經做 到基本理解,但翻譯成漢語時又總覺得詞不達意,語意有所欠缺。此外,對于詞匯、 句式及語篇層面的分析還可做更深層次的挖掘,有待日后研究。
    此外,對于翻譯工具的使用,以及翻譯策略及方法的使用不夠熟練,翻譯理論 指導具體翻譯實踐仍需加強學習與訓練,從而在之后的翻譯實踐過程中保證更高 質量的譯文輸出,及更高效的翻譯過程。
    45
    第二節 思考與總結
    對翻譯實踐經歷的回顧也是一次自我思考的過程,針對上述的問題與不足,譯 者做出進一步的總結,結合自身心得體會,得出以下結論,旨在希望能夠對后續的 翻譯實踐工作有所參考和幫助。
    一、做好充分的譯前準備工作
    作為譯者,首要任務是準確傳遞原作者意圖表述的信息,因此充分的譯前準備 是保證譯文質量的必要前提,也是后續翻譯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步驟。特別是對于 類似人工智能這樣新興話題的科技型文本而言,內容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充分的譯前準備工作更是尤為關鍵。為了保證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譯者可在譯前 從閱讀參考文獻、研讀平行文本、制定術語表、準備翻譯輔助工具等方面準備,這 樣在翻譯時才能更為順暢、得心應手。 二、把握中西語言及文化差異,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
    此外,譯者還需要注意把握中西語言及文化的差異,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使 譯文符合文本的體裁特點和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由于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 異,如漢語多主動、英語多被動;漢語多短句、英語多長句等,譯者需避免翻譯時 出現漢語歐化的現象,影響譯文質量。譯者還需具有跨文化意識,從詞匯、句法和 篇章層面出發探究具體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具體應用到實 際翻譯過程中,從而實現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
    三、反復修改和校對,保證譯文質量
    最后,修訂和校對在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翻譯的過程需要譯者嚴謹和有耐心 不能一蹴而就。翻譯完成后譯者需要做好譯文校對,通過反復的修改、打磨及潤色, 保證譯文的質量,比如對于拿不準的翻譯,需要大量查詢找出最準確的翻譯方案, 使之邏輯嚴謹、表達通順、符合漢語的行文規范。同時,譯者也需在修改、校對的 過程中不斷總結翻譯方法,提高自身翻譯水平。
    在本次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面臨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問題與難點,深感學無 止境。一名好的譯者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及中英雙語的語言轉換能
    46
    力,還需具備深厚的中西文化儲備,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新知識、新動向,開拓視 野和見解,不斷提升自己,這也正是驗證了那句"A good translator has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翻譯是一項嚴肅的工作, 盡管我們如今身處人工智能時代,但翻譯并不能被機器完全取代,主要原因就在于 譯者豐富的知識文化儲備以及措辭行文的專業能力。此外,翻譯的過程,絕不僅僅 局限于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基礎層面的簡單對等。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還需考慮目標 讀者,使譯文更加簡潔易懂。最后,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書中的翻譯策 略和技巧只有實際應用于翻譯實踐中才能真正地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
    47
    參考文獻
    [1]陳海慶.布局謀篇:英漢篇章互譯技巧[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2]陳海濤,肖洪森. 中國內容 國際表達——紐馬克翻譯理論與中國科協官方網 站新聞英譯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8(04).
    [3]方夢之.近半世紀我國科技翻譯研究的回顧與評述[J].上海科技翻譯,2002, (03).
    [4]方夢之.英語科技文體:范式與翻譯[M].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
    [5]傅勇林,唐躍勤.科技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6]顧曉波•語篇性與科技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5, 28(4).
    [7]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35(01).
    [8]侯公林.人工智能與我們[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9]胡庚申.從“譯者中心”到“譯者責任” [J].中國翻譯,2014,35(01).
    [10]李長栓.非文學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11]李臘,賈曉慶,程驍. 輪胎行業科技術語的漢譯研究——以德國大陸馬牌輪胎 公司翻譯實踐為例[J].中國科技術語,2018,20(05).
    [12]李亞舒.科學翻譯學探索[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13]李亞舒. 中國科技翻譯學的科學內涵(下)——建立中國科技翻譯學的對策
    [J]. 中國科技翻譯,1991,(4).
    [1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5]劉婷.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看石油科技英語的翻譯[J].開封教育學院 學報,2016,36(06).
    [16]錢歌川.翻譯的技巧[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17]王建國.科技翻譯的靈活性與模式化[J].中國科技翻譯,2004,17(2).
    [18]蔚艷梅.基于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的科技英語翻譯應用研究[J].文教資料, 2016,(31).
    48
    參考文獻
    [19]趙歡,何泠靜.科技英語翻譯中語義和交際翻譯理論應用研究[J].海外英語, 2018,(14).
    [20]趙萱,鄭仰成.科技英語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1]趙越,高震宇.譯文審校的方法及原則淺析[J]?校園英語,2017,(22).
    [22]周學恒,鄧曉明.平行文本在非文學翻譯中的應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8).
    [23]Dicerto, S. Multimodal Meaning in Context: Pragmatics[J]. 2018.
    [24]Esekhaigbe, et al. Analysis of Measur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AI +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C]. In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7.
    [25]House, J.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 Tubingen: Narr, 1997.
    [26]Jody, B.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M]. Dordrecht: Springer, 2006.
    [27]J, Y. A study on AI Education in Graduate School through IPA[J]. Journal of the Korean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2019.
    [28]Karen, H. Born in China, taught by AI[J].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20.
    [29]Liao, X.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to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J]. Open Journal of Modern Linguistics, 2018.
    [30]Neumann, M. AI education matters[J]. AI Matters, 2019.
    [31]Newmark, P. A Text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2]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L. Brill, 2010.
    [33]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34]Recalde, J. M., Palau, R. NL., Gales, et al. Developments for Smart Classrooms: School Perspectives and Nee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and Blended Learning (IJMBL), 2020.
    49
    [35]Reiss, K., Hans, V.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Tubingen: Niemeyer, 198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jioayushuoshilunwen/4566.html

    上一篇:Q 縣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 問題與對策研究

    下一篇:《青少年情感教育》(節選)翻譯實踐報告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