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 1 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義 1
1.3國內外研究概況 2
1.3.1國內外對特殊教育學校景觀的研究概況 2
1.3.2國內外對職業學校景觀的研究概況 6
1.3.3國內外對補償性景觀的研究概況 7
1.4研究內容與方法 8
1.4.1研究內容 8
1.4.2研究方法 9
1.5技術路線 10
第 2 章 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相關理論研究
2.1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分類 11
2.1.1聽覺障礙學生 11
2.1.2視覺障礙學生 11
2.1.3智力障礙學生 12
2.2特殊教育學生特征分析 12
2.2.1生理特征 12
2.2.2心理特征 14
2.2.3行為特征 14
2.3特殊教育理論 15
2.3.1醫療學說 15
2.3.2發展學說 16
IV
2.3.3行為學說 16
2.3.4認知學說 16
2.3.5人性學說 17
2.3.6環境學說 17
2.4職業學校校園特點 18
2.4.1復雜性 18
2.4.2生產性 18
2.4.3開放性 19
2.5職業學校校園專項設計原理 19
2.5.1功能系統設計原理 19
2.5.2交通系統設計原理 21
2.5.3景觀系統設計原理 22
2.6特殊教育學生對職業學校校園景觀的需求 22
2.6.1聽力障礙學生景觀需求 22
2.6.2視覺障礙學生景觀需求 23
2.6.3智力障礙學生景觀需求 23
2.6.4綜合需求 23
第 3 章 案例分析與實例調研
3.1特殊教育學校案例分析 25
3.1.1美國加勞德特大學 25
3.1.2廣東省河源市特殊教育學校 26
3.1.3稻荷山特殊教育學校 27
3.1.4案例總結 28
3.2特殊教育學校實例調研 29
3.2.1學校概況 29
3.2.2調研分析 29
3.2.3調研結論 34
3.3職業學校案例分析 35
3.3.1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35
V
3.3.2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36
3.3.3汕尾市高級技工職業學校 37
3.3.4案例總結 39
3.4職業學校實例調研 39
3.4.1山東職業學院 39
3.4.2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43
3.4.3濟南職業學院 46
3.4.4調研小結 50
第 4 章 特殊教育職業學校補償性景觀設計策略
4.1生理補償性景觀設計策略 51
4.1.1視覺補償 51
4.1.2聽覺補償 53
4.1.3觸覺補償 56
4.1.4嗅覺補償 59
4.2心理補償性景觀設計策略 62
4.2.1心理依托 62
4.2.2人文關懷 62
4.2.3環境育人 63
4.2.4職業熏陶 63
4.2.5增能設計 64
第 5 章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補償性景觀設計實踐
5.1項目概況 65
5.1.1項目背景 65
5.1.2項目區位 65
5.1.3場地現狀 65
5.2項目定位 66
5.2.1設計目標 66
5.2.2設計策略 66
5.3總體規劃設計 67
VI
5.3.1功能系統 67
5.3.2交通系統 68
5.3.3景觀系統 69
5.4生理補償設計 71
5.4.1視覺補償設計 71
5.4.2聽覺補償設計 71
5.4.3嗅覺補償設計 73
5.4.4觸覺補償設計 73
5.5心理補償設計 75
5.5.1交往性補償設計 75
5.5.2人本性補償設計 75
第 6 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79
致謝 84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論文發表及科研情況 84
附錄一:濟南市特殊教育學校調查問卷 85
附錄二:濟南市職業學校校園規劃總體滿意度調查問卷 86
附錄三:山東特殊職業學院補償性景觀設計 88
VII
第 1 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1)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近五十年來,由于教育平等思想的宣傳 以及社會的關注,尤其在 2008 年北京殘奧會的帶動下,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進 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1]。截止 2012年,全國共建有特殊教育學校 1853所, 其中視力殘疾學校 33所,聽力殘疾學校 478所,智力殘疾學校 396所,其他學 校 799 所。 2011 年,國務院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 的意見》強調“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同年,國務院批轉了《中國殘疾人事業 “十二五”發展綱要》,要求:“大力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殘疾人高 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2012年,教育部頒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 五年規劃》,指出“開展多種形式殘疾人職業教育,使殘疾學生最終都能掌握一 項生存技能”。
(2)特殊教育職業學校景觀缺乏針對性與特殊性。目前,關于特殊教育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以及學校的基礎配置與無障礙設施方面,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景觀設計研究較少且主要依附在校園建筑的框架之下,缺 乏針對性的景觀設計。對于職業學校的景觀規劃研究大都沿用普通高校的景觀 模式,不具有職業學校的特殊性。因此對于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的景觀規劃研究 近乎空白。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研究目的
現階段對于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的景觀設計研究十分匱乏,大部分特殊教育 職業學校的景觀規劃直接沿用了普通高校的景觀規劃模式,缺乏特殊性。本設 計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特殊教育學生、高等職業學校以及補償性設計的研究,從 學生的生理補償與心理補償層面出發,提出適用于特殊教育職業學校校園景觀 設計的方法,為學生創造集教育、休閑、療養與無障礙為一體的校園環境,并 為今后的特教職業學校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1.2.2研究意義
本文將“補償性設計”的理念運用于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的景觀建設中,對
1
相關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1)對特殊教育職業學校景觀設計研究的理論補充
目前,針對特殊教育學校景觀規劃的理論研究已經逐步得到重視,然而對 于特殊教育職業學校景觀規劃的理論研究卻相對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對 該領域理論的初探,以期為今后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一定意義的借鑒作用。
(2)對特殊教育職業學校景觀設計研究的踐行
第一,促進特殊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補償性設計作為康復療養的一種形 式,旨在通過生理補償和心理補償,讓學生通過完好感官與環境互動,使校園 設計變得人性化,讓學生產生心靈歸屬感,消除心理負擔,激發最大潛能;第 二,體現教育的平等。殘疾人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之一,他們不僅擁有受教育 的權利,還應享有平等的社會交流。補償性設計通過對空間的構建與重組,為 特殊教育學生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學習與交流環境,滿足其生理及心理需求, 有助于學生健康積極的性格養成;第三,符合特殊教育職業學校建設的時代發 展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特殊教育事業與職業人才培養事業逐步得到 重視,對特殊教育學校與職業學校的建設研究也在不斷完善,通過景觀的營建 體現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的環境特質,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
1.3國內外研究概況
1.3.1國內外對特殊教育學校景觀的研究概況
(1)國外研究現狀
①理論研究
特殊教育的萌芽最早出現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為教育平 等理念奠定了基礎。16 世紀出現了對于殘疾兒童的教育嘗試的文字記載,18 世 紀開始產生了正規的特殊教育學校。1770 年,萊佩在法國開辦了世界上第一所 聾人教育學校;1784 年,阿羽伊在法國創辦了第一所盲童學校;1837 年,謝根 在法國創辦的智力落后兒童學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智障類學校之一。20 世紀初, 艾倫在波士頓為患有弱視的學生專門開設了弱視班級[2]。隨著特殊教育學校建 設的不斷發展,與其相關的研究也在不斷豐富,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特殊兒童與環境交互。20世紀初,瑪利亞•蒙臺梭利創辦“兒童之
家”,她主張兒童應有足夠的環境與空間進行探索與實踐,強調學生與學校空間
2
的參與與互動;1919 年,胡格-赫爾姆斯第一次將游戲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 在游戲中與兒童接觸,并通過游戲與兒童的潛意識進行溝通[]。 1941 年,米勒 和多拉德提出“個人行為是由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的”。 20 世紀 70 年代, 以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爾為代表的研究強調應在自然環境中對自閉癥兒童進 行治療。
其次是特殊教育學校的設計和無障礙設計。英國詹姆斯•霍姆斯-西德爾所 著《無障礙設計:建筑設計師和建筑經理手冊》(1996),旨在幫助設計師改進在 他們負責的建筑中為殘疾人所提供的設施與服務[4];美國克萊爾•庫伯•馬庫 斯編著的《人居環境:城市開放空間設計指引(第二版)》(1997),為后人研究無 障礙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5];美國建筑師協會會員戴維•紐曼編著的《學院和 大學設施的建筑類型基礎(第二版)》(2013)通過分析特教學校的建筑案例,對 建筑設計在各個領域之間的相互合作進行了闡述[6];德國約金•費舍爾、菲利 普•莫伊澤的《無障礙建筑設計手冊:21世紀的年齡和殘疾友好規劃和建筑》 (2014)則通過分析案例介紹了無障礙設計所帶來的諸多便利[7]。
日本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研究較為系統和全面,無論是教育相關或是無障 礙相關的資料中,都涵蓋了特殊教育學校的設計內容。例如,高橋儀平的《無 障礙建筑設計手冊》 (2003)中對殘障兒童所使用環境的環境設計進行了較為細 致的分析;日本建筑學會編著的《新版簡明無障礙建筑設計資料集成》 (2006) 以建筑及其外環境為著眼點,從三個部分分別闡述了如何解決人們在日常生活 中遇到的行動障礙;日本建筑學會編著的“建筑設計資料集成”(福利•醫療篇) (2006)和“建筑設計資料”系列:《聾•啞•養護學校兒童病院院內分級》(2008) 兩本書專門介紹了日本特教學校的設計標準,并結合了大量的實際設計案例; 田中直人、保志場國夫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刺激五感的設計方法》 (2013)則 從多個角度展示了在無障礙設施的幫助下,殘障人士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 場景。
②實踐研究
在特殊教育學校景觀實踐研究方面,國外也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位于德國 雷根斯堡的一家盲人機構專門為視力有嚴重障礙的學生設置。學校為學生準備 了不同高度的扶手便于指引方向。除此之外,還在墻壁面前的欄桿上放置了彩 色塑料球,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受周圍環境;英國的格拉斯哥 Hazelwood 盲童學校的大樓結構與包墻材料均使用天然材料,便于保溫及提高 孩子感官的敏感度。在主通道區域,設計師設置了一面帶有折痕的“感官墻”, 可以幫助盲童引導方向;德國的英戈爾施塔特的教育培訓中心與英國西薩塞克 斯郡 Mid-Sussex 特殊教育學校的設計都十分注重色彩的運用,前者用色彩營造 出積極向上氛圍,后者則多使用學生挑選的色彩并在學校各處印刷學生的藝術 作品。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近年來隨著國家的逐步重 視及社會的不斷關注,我國對于特殊教育學校規劃建設的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 成果。
①理論研究
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國家制定并發布了相關的建設規定,JGJ76- 2003《特殊教育學校建筑設計規范》、《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建標 156-2011)》, 均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規模,建筑項目構成、布局、選址,校園規劃與建設 用地,校舍建筑面積指標等內容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目前,我國關于特教學校的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領域。張宗堯的《現 代建筑設計系列手冊:托幼中小學校建筑設計手冊》(1999)一書中介紹了特教類 學校的選址、總平設計以及教學用房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特殊教 育學校建筑設計規范》(2004)提出了特教類學校建筑設計的相關規范;《國家建 筑標準設計圖集:無障礙設計》(2013)強調我國無障礙系統建設中新技術、新理 念以及新產品的應用。其次,對于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設計研究,一些相 關期刊文獻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闡述。張濤、湯朝暉等結合實際案例探索了特 殊教育學校的設計思路[8, 9]。雷鳴在此基礎上對特校的特殊性與設計特點進行了 研究[10]。郭小葉與張翼等基于聽障兒童與視障兒童行為特征分別研究了視障學 校與盲校的功能空間組成與教學空間分類[11, 12]。
我國在特殊教育學校景觀設計領域的研究則相對有限,且主要依托于建筑 設計框架之下。現階段對于特教學校景觀的研究主要分為盲校建設研究、聾啞 學校建設研究、智障類學校建設研究以及綜合類特教學校建設研究。在盲校建
4
設研究中,王芙蓉提出了盲校環境的無障礙體系構建模式[13];高理敬從文化建 設角度對盲校建設進行研究[14];劉琳從視障人群的行為特征出發,系統地研究 了這一特殊人群對景觀要素如水體、綠地及基礎設施等的需求;楊超從視障兒 童交往模式出發,深入探究了視障學校外部交往空間的設計方法與策略;林逍 為視障類學校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設指導原則。在聾啞學校建設研究中,余 夢云闡述了聾啞類特殊教育學校景觀要素的設計要求及學校各功能分區的景觀 營建方法。在智障類學校建設研究中,郭庭鴻等研究了針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 性景觀以及他們的干預模式,對特殊人群所處環境的規劃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參 考[15];吳邊通過對智障兒童的分析研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及規范,總結出滿 足智障兒童需求的針對智障類學校的景觀設計導則;陳梅通過探索智障兒童的 生理及心理狀況以及行為方式,結合相關學科,總結出智障類特殊教育學校景 觀設計的方法和導則;駱玉彬歸納出構造智力障礙學校校園空間環境的一般性 原則,并提出智力障礙學校的空間次序應該是智力障礙兒童自我感知的次序, 要以此為基礎進行設計。在綜合類特教學校建設研究中,彭榮斌對特殊教育學 校規劃設計和各個功能空間及校園無障礙設計做了初步總結;潘叔敬結合殘障 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從校園的專項設計如入口空間設計等方面入手展開詳 細敘述,通過研究得出特殊教育學校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李兆巖從補償設計 的角度闡述了特殊教育學校道路的鋪裝設計方法,利用刺激感官的設計方法、 智能化的設備和對鋪裝的設計策略來提高特教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
②實踐研究 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景觀現狀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校 園選址、配套設施及規劃設計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在配套設施方面,缺 乏針對性的康復器材,娛樂設施不足且相對老舊。在規劃設計方面,缺乏完備 的導覽系統與完善的無障礙系統,同時存在因分區不合理而導致無法滿足學生 的日常活動需求等問題。在植物配置方面,綠量與植物種類豐富度都較為欠缺, 配置方式單一,且沒有充分發揮植物的療養作用。除此之外,還存在色彩單調、 無障礙設施細節不完善等問題。
( 3 )小結
①主要針對學前教育以及義務教育,對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的研究較為
5
匱乏。
②相關研究理論在特殊教育學校設計中的實踐運用均相對較晚,且主要集 中在建筑設計或無障礙設計領域,同時局限在對特殊教育學校建筑設計個案的 經驗總結以及對學校各種類型教學功能空間特殊性的討論上。
③特殊教育學校景觀設計主要依托于建筑設計這一框架體系下,缺乏針對 性、系統性的研究。近年來,國外對特殊教育學校景觀進行設計實踐并取得了 初步的成果,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而我國在這一方面則顯得較為落后。
1.3.2國內外對職業學校景觀的研究概況
(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針對學校這個特定對象的規劃設計已經具有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 G?F •麥威克所著《學校學習環境中的感知因素》與赫伯特?J •沃爾伯格所 著《教育環境及其影響》從空間的總體規劃角度闡述了教育建筑空間對學生培 養的重要作用[16, 17];羅伯特•鮑威爾所著《學校建筑一一新一代校園》一書從 設計背景、理念、元素及發展的歷程與趨勢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對校園建筑進行 了論述[18];埃莉諾.柯蒂斯的《學校建筑》則從一系列案例中對建筑與教育功能 的平衡進行了討論[19]。在職業學校的建設和設計領域,國外主要以實訓空間和 教學空間作為研究的重點,在實踐案例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形成實用性較強的 研究成果。
(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目前能找到的研究文獻大多針對普通高校,對于職業技術學校景觀規 劃設計的研究較少,其中,梁海岫對廣東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研究 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他將建筑學與職業教育學的相關資料相結合,較為系統 地總結分析了這兩門學科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同時基于大量的案例分析、理論 推演和訪談調查對職業院校進行分析,總結其在規劃與設計方面的問題并提出 了相關的策略,為后續有關職業校園景觀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20]。在 此基礎上,李遠在對實訓建筑進行建筑分類的基礎上探討實訓建筑單體設計和 規劃布局因素[21]。曲文晶通過實地調研,提出實訓空間規劃布局原則、建筑空 間組合及對應的設計方法[22]。另有郭俊億、范朝等為職教園區、職教小鎮等職 業教育復合空間的布局規劃提供參考[23, 24]。
6
( 3 )小結
①校園規劃理論主要針對普通高校,很少有針對職業技術學校的校園規劃 設計研究。
②大多數職業技術學校的研究主要針對實訓建筑的建筑設計以及課程體系, 鮮有關于職業技術學校的景觀規劃設計研究。
③國內大多數職業學校的規劃設計沿用普通高校的規劃模式,不具有特殊
性。
1.3.3國內外對補償性景觀的研究概況
“補償”在心理學中指當行為主體因為生理或心理原因而無法達成自身目 標時,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自身缺陷,以起到減輕焦慮、建立自尊心的目的。 不同的學科領域對補償的研究各有側重。在景觀研究中主要側重于補償中的生 理缺陷補償與心理缺陷補償。生理缺陷補償主要指機體在某一器官病變時,其 他器官通過相應的功能增強來彌補身體缺陷。而心理缺陷補償則指人因自身缺 陷而激發出彌補缺陷的強烈愿望,從而發展自身優勢。因此,補償性景觀主要 指利用景觀元素使行為主體增強感官認知,擴大環境優勢,同時兼具引導性與 人性化的景觀。
(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針對補償性景觀的研究與實踐主要集中在感官公園。感官公園作為針
對感官強化而設計的專類公園,它面向的群體主要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群, 比如兒童、老年人及殘障人士[25-27],公園以“全方位”為設計理念,力求使所 有人都能通過針對性的設計來滿足自己對于場地的使用需求[28-30]。例如,日本 大阪的感官花園(1997),景觀設計師三宅祥介將“通用設計” ——即盡可能面 向所有使用者的設計理念應用到感官花園中,使公園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西 班牙卡斯特利翁感官公園(2004)力求讓使用人群充分調動感官來感受自然,并 將感官感受與知識傳播相互融合,將其變為知識傳播的有效途徑,使人們充分 了解自然、親近自然;新加坡大巴窯感官公園(2009)按照人不同感官對環境的 感知方式劃分為五大區域,分別讓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 種感知方式對公園進行體驗;意大利的弗洛辛諾感官公園(2011)通過圓錐狀的 景觀場地和場地的高低起伏變化,創造一個個親密互動的房間,以增強游客的
7
感官體驗。
(2)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對于補償性景觀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成果較少,對感官補償 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視覺和聽覺方面,缺乏綜合系統的感知設計研究。為盲人 設計的盲道是在景觀設計中融入觸覺感官的典型代表。在此基礎上,許多學者 認為景觀設計中應融入對其他群體的關注。例如學者陳大乾和劉敏認為,老年 人及殘障人士在觸覺感知方面相比于普通人來說較為遲鈍,因此在進行景觀設 計時,要將這類人群的特殊景觀需求考慮進去。
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對嗅覺的應用還比較少,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在景觀設計中應用芳香性植物。針對這一點,魏正旸、楊潔宇等人在研究 中格外強調了我國園林建造過程中嗅覺設計的使用[31, 32],張曉瑋等人針對具體 植物的選擇展開研究[33]。
(3) 小結
①綜合國內外研究,本文對補償性景觀的定義為:補償性景觀主要指利用 景觀元素擴大環境優勢,使行為主體增強感官認知,彌補生理缺陷,加以心理 撫慰,同時兼具引導性與人性化的景觀。
②補償性景觀的研究與實踐主要集中在感官公園,國外針對感官公園已經 做出了較為豐富的探索與嘗試,主要針對兒童、老年人及殘障人士。
③國內對感官公園的研究以理論為主,且多數集中在視覺與聽覺補償,缺 乏綜合系統的感知設計研究。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
1.4.1研究內容
論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特殊教育人群研究:通過文獻調研法,對特殊教育學生進行分類研究, 根據學生殘障部位的不同加以分類,再通過問卷調研法、現場觀察法等對各類 學生的校園景觀需求進行調研。
(2) 職業教育學校空間研究:通過現場觀察法了解職業院校校園不同功能 空間的特點,再通過案例分析法,對職業院校的空間加以分析,對不同的校園 功能空間進行劃分。
8
(3) 補償性景觀設計方法研究:根據特殊學生群體對校園景觀的需求以及 校園功能空間的特點,研究補償性景觀設計手法,塑造具有教育性和人性化的 職業校園景觀。
1.4.2研究方法
(1) 文獻研究法 通過圖書館、學術資源網站、互聯網資源等途徑閱讀相關規范與理論,獲
取特殊教育、高等職業學校景觀規劃、補償性設計等相關資料。
(2) 問卷調查法 通過制作并發放問卷的方式對特教學生進行訪談,深入了解每種類型的殘
障學生對于景觀的需求,為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景觀設計項目的完成提供依 據和參考。
(3)半結構訪談法 按照事先準備的訪談大綱對特教學生進行采訪,訪談內容與問卷類似。
(4) 案例分析法 結合文獻資料,對經典設計案例進行分析解讀,深入淺出,使要說明的問
題和結論變得具體直接。同時,在撰寫論文期間參加相關學術會議、論壇、展 覽等,獲取最新相關動態。
(5)現場觀察法 通過現場觀察法了解職業院校校園不同功能空間的特點,為特教職業學院 功能分區的確定提供參考。
(6) 分析比較法 對國內外特殊教育學校、高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校進行比較分析,挖掘其
常用的手法,同時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比對,總結設計思想。
(7) 歸納總結法 根據對前期特殊教育及高等職業學校分類及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特殊
教育職業學校的特征、功能分區、道路系統以及景觀和綠地規劃模式。
第 2 章 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相關理論研究
2.1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分類
根據國務院 2009 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與 住建部 2011 年發布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現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主 要包括聽覺障礙學生、視覺障礙學生與智力障礙學生。
2.1.1聽覺障礙學生
聽覺障礙學生是指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聽力永久性障礙,聽不到或聽不清周 圍環境音及言語音,以至影響日常生活的學生。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 調查殘疾標準》,聽力殘疾主要分為以下四個等級(如表 2.1)。
表 2.1 聽力殘疾分級與標準
障礙分級 結構與功能損
傷程度 聽力損失 理解與交流受
限程度 社會生活參與
障礙程度
聽力殘疾一級 極重度損傷 三 91 dBHL (較
好耳) 極度受限 極嚴重障礙
聽力殘疾二級 重度損傷 81—90 dBHL
(較好耳) 重度受限 重度障礙
聽力殘疾三級 中重度損傷 61—80 dBHL
(較好耳) 中度受限 中度障礙
聽力殘疾四級 中度損傷 41—60 dBHL
(較好耳) 輕度受限 輕度障礙
2.1.2視覺障礙學生
視覺障礙學生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視力受損或視野縮小,并無法或暫時 無法通過手術、藥物等療法恢復視力的學生。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 查殘疾標準》,視力殘疾分為盲與低視力兩類,共分為四個等級(如表 2.2)
表 2.2 視力殘疾分級與標準
障礙類別 障礙分級 最佳矯正視力
盲 一級 <0.02-無光感;或視野半徑<5度
二級 三0.02-<0.05;或視野半徑<10度
低視力 三級 20.05-0.1
四級 20.1-<0.3
11
2.1.3智力障礙學生
智力障礙學生是指智力明顯低于常人的學生。智力障礙學生的個人活動與 參與均受到限制,需要所處環境提供支持。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 殘疾標準》,智力殘疾主要分為以下四個等級(如表 2.3)。
表 2.3 智力殘疾分級與標準
障礙分級 發展商
(DQ)
0—6 歲 智商(IQ)
7 歲及以上 適應性行為
( AB) WHO-DASII
分值
18 歲以上
智力殘疾一級 W25 <20 極重度 三116分
智力殘疾二級 26-39 20—34 重度 106-115分
智力殘疾三級 40-54 35—49 中度 96-105 分
智力殘疾四級 55-75 50—69 輕度 52-95 分
2.2特殊教育學生特征分析
2.2.1生理特征
(1)聽覺障礙學生生理特征
根據我國醫務工作者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調查研究,聽障學生的身體狀 況與正常學生存在差異,相當數量的聽障學生在身高、體重等指標上低于同齡 的正常學生。除此之外,在肩寬均數上,很多聽障學生要大于同齡正常學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聽障學生日常交流依賴手語,鍛煉了手臂肌肉。
在感知覺方面,聽障學生由于靠聽力獲取的信息不完整、不準確,因此他 們的視覺、觸覺等其他健全感覺就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補償作用。其中,視覺所 起的作用最大。在日常生活中,聽障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眼睛的 觀察,經過長期的鍛煉,他們的視知覺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具有較為敏銳的 觀察力。
在注意力方面,由于聽力缺陷,聲音信息往往無法吸引聽障學生的注意力。 相比起聲音刺激,來自視覺、觸覺等知覺的刺激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 此,相比起一般的聲響,鮮艷的顏色、活動的教具更能夠引起聽障學生的注意。 除此之外,由于聽障學生主要依賴視覺觀察事物,因此注意力具有先后性,無 法同時對多個刺激物進行反饋。
在記憶方面,受感知覺特點影響,比起語言類材料,通過刺激視覺、觸覺 12
等知覺的直觀類型的材料更容易被記憶。
在語言方面,聽障學生的語言發展嚴重落后于他們的生理發展,因此他們 的口語形成相對較晚。學生之間的語言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可以通 過訓練達到與正常學生基本無異的程度,但也有的學生甚至不會說話,只能用 手勢表達自己的想法。
(2)視覺障礙學生生理特征
在身體狀況方面,視障學生的身高、體重、心率、肺活量等指標較低,其 中身高與骨盆寬較為明顯。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相當數量的視障學生出現 盲態、駝背與脊柱側彎等現象。
在感知覺方面,由于視覺信息缺失,視覺障礙學生需要通過其他途徑進行 信息補償。在后天訓練的情況下,他們的其他感官可以發揮十分重要的補償作 用,也因此他們的聽覺、嗅覺、觸覺等感知覺往往比常人更加靈敏,尤其是聽 覺,視障學生通過聲音信息去認識環境,久而久之,他們的聽覺注意力和聽覺 選擇性都會有顯著提高。但由于視覺信息的缺失,在認知過程中普遍存在不完 整、不準確的現象。
在注意力方面,由于視覺缺失,視障學生的注意廣度會減小,但是注意分 配相對較好。
在記憶方面,視障學生對物體進行認知的方式主要靠聽力和觸摸,缺乏視 覺經驗,難以形成視覺表象,但是聽覺記憶較強。
在語言方面,視力障礙本身不影響語言系統的發展,但是部分視障學生或 存在一定的言語缺陷比如口吃等。
(3)智力障礙學生生理特征
在身體狀況方面,智力缺陷的程度不同,所呈現的身體狀況也是不同的。 對于輕度智力障礙學生,身體狀況與正常學生的差異不大。智力缺陷越嚴重, 身體狀況越差。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從相貌 來看,大部分智力障礙學生與正常學生沒有明顯區別,只有少量智障學生呈現 出異常容貌。
在感知覺方面,智障學生的感知覺相對遲鈍,一般只能感受到比較醒目、 鮮艷以及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刺激信息。并且在單位時間內,智障學生所接收
13
的信息明顯比普通學生少。
在記憶力、注意力,以及語言方面,智障學生的狀況都不是很理想。注意 力不集中,記憶困難,具有語言缺陷都是智障學生的常見問題。
2.2.2心理特征
(1) 聽覺障礙學生心理特征
聽障學生由于生理條件特殊,往往會比正常學生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 理壓力與心理創傷的影響。由于聽覺與語言表達方面的障礙,他們往往缺少朋 友的支持與鼓勵,有時甚至被排擠與厭棄,因此聽障學生往往會感到孤獨與自 卑,甚至影響到他們認知、人格等方面的發展,以至于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 題。有學者通過對國內針對聽障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的整理歸納發現,聽障兒童 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低于正常學生[34]。
(2) 視覺障礙學生心理特征
據研究表明,視障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沖動與恐怖傾向及身體癥狀 三方面[35]。其中,沖動傾向與恐怖傾向與視障學生的人格缺陷有關。首先,視 覺信息的缺失使視障學生相較正常學生而言缺乏知識與經驗、對事物的認知較 為淺顯片面,因此視障學生會存在性格不穩定、安全感缺乏及依賴性強等問題。 除此之外,由于視力受損,缺乏安全感,視障學生害怕沒有聲音的環境。其次, 由于身體缺陷,視障學生在社交方面會遇到較多困難,這也是造成他們對自身 身體癥狀焦慮的重要原因。
(3) 智力障礙學生心理特征
造成智力障礙的病因不同,智力障礙學生的心理特征也不同。比如自閉癥 兒童的助人行為相比起一般智力障礙學生要缺乏很多,而唐氏綜合征患兒的分 享水平行為則要低于其他智力障礙兒童。雖然智障學生的心理特征要具體情況 具體分析,但總體來講,智力障礙學生生活經驗少、經歷不足,在人格塑造上 較為欠缺,情感發展較為緩慢,自控能力比較差,較易產生負面情緒[36]。
2.2.3行為特征
(1)聽覺障礙學生行為特征 聽障學生的行為能力較為突出。在遇到無法用語言溝通及表達的情況時, 他們一般采用肢體語言來進行表達。與此同時,他們的身體協調能力較好,對
14
事物也保持著很大的好奇心。
(2)視覺障礙學生行為特征 由于視力受損,視障學生對空間無法進行感知,不能辨別方向。因此在外
出時需要他人幫助或者依靠欄桿、盲道、盲杖等輔助設施及工具。
(3)智力障礙學生行為特征
智力障礙學生平衡能力較弱且難以控制自身情緒。在日常行走過程中容易 摔跤,并且時常會突然發怒,甚至動手打人。
2.3特殊教育理論
特殊教育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沒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屬于由多種學科知 識交叉形成的學科。在《理論模型與特殊教育方法》一書中,歸納出了六種對 特殊教育學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學說,分別是醫療學說、發展學說、行為學說、 認知學說、人性學說與環境學說[37]。理論學說是學科發展的原理與基礎,因此 這六類理論學說對于特殊教育學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8]。
2.3.1醫療學說
醫療學說中較早的理論是拉馬克的進化學說,其中的“用進廢退”理論提 出常用的器官會日漸發達,而不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此理論為后來的缺 陷補償理論奠定了基礎。而后孟德爾對于遺傳學的研究與高爾頓“優生學”的 提出使人們將重點放在改善后代素質,減少殘疾新生兒的出現上。
醫療學說將殘疾兒童所遇到的學習問題歸結于學生的生理原因,是器官病 變的結果,因此醫療學派主張在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展開訓練之前先進行全 方位的身體檢測,以期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迄今,受醫療學說影響最深的 過程訓練法仍應用于個別化的教學中。訓練過程主要包括:收集數據,分析問 題;制定方案進行實驗與干預;改變實驗對象生活方式及實驗方式;對實驗結 果進行評價;長期觀測效果[39]。但醫療學說存在著很多弊端與缺陷,主要體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研究表明,相比起先天生理缺陷,后天的環境干預對 于殘疾兒童的學習能力影響更大,因此大家普遍認為殘疾兒童更加缺乏來自教 育方面的幫助而非醫療救助。其次,醫療學說造成了殘疾兒童受教育的不平等, 教師可以以學生先天生理缺陷為由放棄為學生提供幫助,社會也對特殊人群存 在誤解與偏見。因此,醫療學說在現代受到較多爭議。
15
2.3.2發展學說
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提出了“白板說”,即人在出 生之始如同白板,一切知識的獲得來源于后天的學習與經驗。“白板說”強調了 后天的學習對于特殊兒童的重要作用。受其影響,法國心理學家依塔爾在對 “野孩”的訓練中采用了針對性的感官訓練的方式,這種訓練方式后來深深地 影響了他的學生。1837年,他的學生謝根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智障類學校。
發展學說認為所有的兒童所經歷的學習上的發展過程都是相同的,特殊兒 童的生理缺陷只影響他們發展速度,使他們的學習進程相對落后、遲緩,但只 要發展到與普通兒童相同的階段就同樣具備學習知識與技能的能力。發展學說 要求教師分別找到學生在體能、智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階段,找到他們進入 學習準備的時間節點,以便于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訓練[40, 41]。同時,發展學說認 為應該為特殊學生提供自然的發展環境,反對干預式的訓練教學方法。
2.3.3行為學說
行為學說最早起源于 19 世紀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由俄國生理學家巴浦洛 夫提出,學說將機體的意識和行為歸結為感受器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相應反應。 在此基礎上,1913年約翰•華生首先提出了行為主義理論,他認為無論是正常的 行為亦或是非正常的行為,都是行為主體在環境影響下后天習得的,但是華生 的行為主義較為極端,因此 1930 起出現了以斯納金為創始人的新行為主義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人受到刺激與人做出相應的行為反饋中間存在著中間變量,即機 體當時的心理及生理狀況。
行為學說認為行為分析是特殊教育的基礎,教師應該通過改變影響學生行 為的內因與外因來達到改變學生行為習慣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使用 恰當的行為矯正技巧,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弱化乃至消除學生的不良行 為,具體操作方式如繪制圖標記錄學生的行為變化等[42, 43]。但在普通教育中, 由于教學方式太過固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阻礙了學生發展, 因此行為學說倡導的教育方法應用較少。
2.3.4認知學說
認知發展理論以 20 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著稱,由著名心理學家
讓•皮亞杰提出,他將認知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
16
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及形式運算階段。皮亞杰認為機體的心理發展狀況是由主
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所決定的,隨著外界環境與自身狀態的不斷變化,機體
的智力水平也會發生相應改變來適應這種變化。在皮亞杰的基礎上,布魯納所
提出的布魯納學習理論則認為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外在因素對
于行為的影響就會減弱,內部因素將更加重要,兒童會更加主動地操控環境、
解決問題。與皮亞杰同時期的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則更加側重社會環境、 文化等因素對于兒童的認知影響。
認知學說不同于行為學說僅研究機體外在反應及可觀測的行為,認知學說 更加關注機體的內在因素。該學說揭示了大腦的信息處理過程,由此發展出來 的信息加工理論對特殊教育的學習訓練有很大助益。目前,已經有許多研究證 明某些學習困難與障礙是由于認知缺陷所導致的,因此認知學說所發展出的 “認知行為矯正方案”、“過程訓練方法”等訓練模式都對特殊教育發展產生了 巨大影響[44]。
2.3.5人性學說
對于人性學說的研究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我國自先秦時期已 經開始有思想家對人性的問題展開了思考。從古至今,思想家們一直將人作為 研究的核心,對于人性的思考貫穿始終,是研究的重要范疇。
人性學說認為人通過自我實現來實現自我的發展,表現在特殊教育中,人 性學說主張讓學生為自己負責,實現獨立學習與自主學習。該學說認為造成學 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欠缺,而是因為學生缺乏對于學 科的興趣與熱情。相比起學科能力的訓練,教師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 往能力、社會技能等[45]。
2.3.6環境學說
1943 年,美國心理學家布倫斯維克首次提出環境心理學這一概念,并在概 率功能主義中強調了人在構建對于環境的認知中主觀能動性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后,環境心理學開始逐漸發展成一門較為先進的前沿學科。
環境學說強調人與環境因素的交互對人行為的影響,對于特殊學生來講, 環境因素主要指學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環境學說認為,當人所處的環境與 個人行為模式相協調時,學習就會比較順利,而當所處環境與個人行為模式不
17
協調,個人的實際能力與預期不符,便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46]。這就要求教師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以使環境因素與學生個人特點相協調為目標[47],具體方 式主要分為調整環境因素或修正學生行為兩種。在環境學說指導下,教師還應 鼓勵家長與社區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參與課程制定等,以期更好地協 調學生的發展[48]。
2.4職業學校校園特點
2.4.1復雜性
職業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注重綜合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培養,職業學校專業 種類繁多且專業性強,專業之間,實訓空間的規劃與布局完全不同,由此決定 了職業學校在規劃上的復雜性。此外,辦學模式、校園文化、企業參與等不同 因素也會對校園的空間布局起到很大影響。因此,職業院校之間的區別甚至不 亞于職業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區別。
職業院校的復雜性還體現在人員的復雜性上。職業學校中的學生組成不同, 包括全日制、短期培訓、失業培訓上崗等等,這就導致了學生學歷不同,年齡 不同,來源不同,在此基礎上還有技術人員參與。不同人員對空間的需求也不 同,如短期培訓的人群更需要學習與住宿的空間而不注重運動空間、企業技術 人員的需求與教職工相似但又與生產部分聯系緊密等。人員的復雜性決定了職 業學校的校園規劃將朝向非線性發展。
2.4.2生產性
職業院校區別于普通高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普 通高校注重學術研究,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不同,職業院校主要為就業服 務,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因此職業院校最核心的 特點便是具有生產性。
職業院校生產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在校園建設中的參與所決定的。企業 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參與建設,一種是由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與人員; 第二種是企業直接參與到學校的建設過程中;第三種則是學校參與到企業的建 設中。職業院校與企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共同負擔起人才培養的責任,是 今后職業院校理想的發展趨勢。在校園規劃中,只有考慮到職業院校所特有的
18
生產性,才能夠與企業同構,更有利于職業人才的培養。
2.4.3開放性
相比起普通高校,開放性也是職業院校十分重要的特點。職業院校的辦學 理念決定了其對企業響應的敏感程度。出于教學需求,職業院校需要利用教學 資源開展各種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與此同時,還要與企業的結構調整保持同 步。職業校園中匯集了來自外界的物流與人流沖突,校園受外部因素影響很大, 因此在規劃時不能將校園考慮為一個封閉空間,與普通高校相比,職業院校與 外部空間擁有更多的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換,即擁有更高的開放性。
職業學校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界面上的開放性,職業 校園與外部環境沒有明確界限,也沒有軟質界限進行阻隔,整個校園環境呈現 對外開放的狀態;二是形態上的開放性,職業院校首層局部架空,使得整個空 間流線更加流暢,布局更加靈活。
2.5職業學校校園專項設計原理
2.5.1功能系統設計原理
根據校園規劃理論,校園基本的功能分區主要包括教學區、生活區與運動 區。但隨著校園規模的擴大,功能分區的單一降低了使用空間的靈活性,分區 之間的聯系性減弱。在分區與分區之間距離過長時,很容易為使用者帶來不便。 除此之外,學校人群的作息時間較為統一,因此經常會出現特定時間段內大量 人群從一個分區向另一個分區活動,容易造成交通擁堵,降低空間的使用率。
為了解決這種情況,當代校園主要采取了兩種新的分區模式。第一種是復 合化功能分區,第二種則是增加新的功能分區[49]。
所謂復合化功能分區,是指將傳統的教學區、生活區與運動區三大分區進 行復合,在校園內形成多個組團,每個組團中都包含各種功能。這種將原功能 分區打散重組的方式提高了校園空間的利用率,使空間更加靈活多變。
新的功能區主要包括校前區、科研區、產業區、成教區、實訓區等等。校 前區作為城市空間與校園空間的過渡空間,主要承擔展示校園形象的作用,主 要包含行政辦公樓等與外界交流密切的功能單位。科研區與產業區往往成組出 現,便于研究與生產一體化。成教區面向成人教育,在有些學校會單獨設置,
19
通常有獨立出入口。由職業學校教學模式所決定,實訓區是職業學校最重要的 分區,是職業院校的特色分區,在學生的日常教學安排中,實訓與實習將占據 大量時間,在實訓區會發生大量的教學與交往行為,同時,實訓區也是職業院 校投入最多的功能區。在規劃時,將實訓區分割為多個功能單元并不符合集聚 與規模效應,也會破壞實訓區所承擔的生產功能,在進行校園規劃時,實訓區 應該作為校園流線的焦點,及校園多個功能區的共同交集。
因此,在進行職業院校的功能區規劃時,不應拘泥于傳統理論,要充分考 慮到場地情況,自然條件以及學校專業種類等等,實現功能區的復合型與多樣 性,使其協調發展。
職業院校的功能區布局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以實訓區為中心
實訓區作為職業院校最重要功能區,與其他的功能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根據校園場地實際情況規劃,將實訓區與教學區、生活區與運動區相整合。考 慮到實訓區的生產功能,為了方便與校外企業聯系與材料運輸,具有生產性質 的實訓區應酌情靠近校園外部,模擬及文教性質的實訓區則應盡量靠近校園內 部[20]。
(2) 多樣聯系與功能復合
校園規劃從強調功能分區到加強功能復合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隨著校園空 間的不斷發展,校園的多樣性與層次性也在不斷提高。例如生活區規劃中,根 據職業院校的專業不同,可以對生活區進行不同規劃,將生活區與學生專業相 結合;又如在進行運動區布局時,原則上為了對外開放,應盡量將運動區設置 在學校邊緣,但由于新建的職業院校主要位于郊區,外來人員相對較少,對運 動場地的需求也相對較小,另一方面,復合型的運動場地更能符合學生需求。 因此應設置多個運動場地,將運動區域與生活區域結合起來。
(3)預留發展用地
校園規劃應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期建設、二期建設以及三期建設。首 期建設完成主要的交通流線建設和功能區劃,并留下足夠的發展用地,二期建 設則要根據場地發展狀況將空白的預留用地逐步完善,三期建設則是基本完成 校園總體規劃的階段。現如今,許多校園建設為了迅速形成軸線,完成校園風
20
采展示,而將建筑分配到所有用地中。這樣的建設方式缺乏前瞻性,不利于學 校后期發展。
2.5.2交通系統設計原理
學校的交通大致分為三類:機動車、非機動車與人行。機動車可分為入校 與不入校兩類。入校機動車主要指行政辦公車輛與實驗運輸車輛等等。不入校 車輛主要是僅在校園固定區域活動的車輛,比如后勤車輛等。
校園交通具有很強的交叉性與陣發性。上下課及課間時段即為人流高峰期, 大量學生要在一定時間內到達目的地。一般兩地超過五分鐘步行距離,大部分 學生就會傾向于選擇自行車或電動車作為交通工具。大量非機動車的使用則難 以避免地造成道路擁堵及停車混亂的問題。
職業學校出于辦學特點的原因,學校規模一般較小。因此校園內交通以步 行為主。經研究發現,大部分職業學校的中心區范圍屬于五分鐘以內的步行距 離范圍。除此以外,職業院校的實訓區常常要承擔企業的生產任務,因此校內 會進入運輸材料與成品的機動車,交通情況復雜。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有時會 選擇不設校門,建筑首層局部架空,方便車輛通行。
職業院校的交通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以步行半徑為基準建立校園交通網絡
校園交通體系的建立應該以步行半徑為主要考量標準。以步行半徑為規劃 原則的交通體系在功能區服務半徑、道路形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校園道 路規劃以步行者為先,服務半徑大致為 400 米,在服務半徑范圍內完成生活區 與教學區的功能區域整合。除此之外,根據實訓區功能的不同,校內會有生產 車輛進出,因此實訓區域的交通流線需要另外規劃。
(2)交通流線應具有多樣性 職業院校與普通高校不同,職業院校的專業性更強,因此職業院校之間的 差異很大,在制定交通網絡時必須考慮學校自身情況。
(3)與城市道路或工業園區應具有銜接性
新建的職業學校多數位于郊區,在城市與學校之間建設快速道路系統可以 完善校園與市區之間的連接性,有效增強學校的輻射能力。隨著城市發展,職 業院校會與企業逐步結合,學校的專業會與周邊企業保持同構,因此校園與企
21
業之間應做到盡量無縫銜接,弱化校園邊界。
2.5.3景觀系統設計原理
規劃校園景觀系統首先要弘揚人文精神。高校在進行景觀建設時,應該充 分結合自身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日積月累,才能形成特有的校園風光。
職業學校與普通高校相比,在建筑文化與教育文化方面都相對匱乏,原因 主要有如下三點。第一,職業學校建校時間一般相對較晚,與普通高校相比缺 少人文傳統;第二,職業學校由于學制較短,教師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普通高 校相比也相對較弱;第三,職業學校更加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當下行 業需求為目標,因此更加強調實用知識而忽略人文精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 職業學校越來越傾向于培養綜合素質,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設校園人文精神就 顯得十分重要[50]。
職業院校的景觀設計應將人文環境系統的建設作為設計重點。在人文環境 系統規劃時要更加側重職業院校的創新而弱化傳承。在建設初期,應該針對學 校的教學特色和辦學目的進行學校定位,確定主題,進而得出設計導則來作為 整個景觀規劃設計的指導方向。
2.6特殊教育學生對職業學校校園景觀的需求
2.6.1聽力障礙學生景觀需求
相較于其他兩類殘障學生,聽障學生的行動能力是最強的,因此對校園景 觀的使用率也是最高的,但是由于聽覺信息的缺失,使得聽障學生對環境情況 不能做出及時反應,在運動時很容易跌倒,因此要格外注意活動場地的安全性。
聽障學生由于對環境的感知較差,較易對環境做出錯誤認知或做出錯誤判 斷而發生危險。因此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要注意增加場地的易識別性,無 論是空間秩序、層次還是場地標識系統的設置,都應該具有較強的導向性。
對于聽障學生來說,視覺起到了最主要的感官補償作用,因此校園景觀中 應多采用色彩鮮艷、造型特征鮮明的景觀設施便于識別,同時為學生帶來良好 的使用體驗。除了視覺補償之外,嗅覺觸覺等感官補償也應該在設計中有所體 現,比如芳香植物的應用等等。
22
2.6.2視覺障礙學生景觀需求
視障學生由于視力缺失,在日常行動中受到諸多限制,因此在景觀設計中, 無障礙是首先應該考慮的。除了無障礙設施像如盲道的設置,場地的易通達性、 安全性、導向性等都是無障礙的體現[51]。
在感官補償方面,視障學生的聽覺、觸覺較為敏感。在聽覺方面的補償可 以通過自然聲音的規劃以及聲音交互裝置的設置得以實現。觸覺補償方面,可 以通過材質各異的鋪裝、具有特殊觸感的植物以及可以進行觸摸交互的墻體、 小品等等來實現。在嗅覺補償方面,可以利用芳香植物來指引方向等等。
2.6.3智力障礙學生景觀需求
智力障礙學生相比起其他兩類殘障學生,感知能力相對較弱,且平衡能力 也存在問題,時常會摔跤。因此在景觀設計中,安全性是最要考慮的。鑒于智 障學生的情緒難以控制,容易緊張焦慮,因此在景觀營造方面,親和、舒適的 氣氛,活潑、放松的環境都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
2.6.4綜合需求
綜合以上不同人群對景觀的需求,有以下三點在景觀設計中需要注意。
(1)安全性與無障礙性
特殊教育學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對所處場地與環境存在信息缺失,在日 常行動中也存在諸多困難,因此景觀設計的安全性與無障礙性是首先需要保證 的。比如在使用率較高的場地應盡量使用塑膠等軟質材料,減少混凝土的使用, 避免學生磕傷;在設置基本的盲道、欄桿之外,設置完備的標識系統;避免使 用有毒、有刺的植物等[52]。
(2)補償性
特殊教育學生的生理缺陷降低了他們對環境的感知與適應能力,也因此產 生了諸多心理問題。補償假設理論認為,一個感覺器官存在殘疾,就要通過其 余器官來獲取信息,而其余器官也會因此得到相應的補償。在心理層面,學生 會因自身缺陷而激發出彌補缺陷的強烈愿望,從而發展自身優勢。因此對于學 校的景觀設計,要著重環境的補償功能,通過設計來對學生的生理缺陷進行彌 補,同時激發學生潛能,在心理層面進行補償,以期提高學生對學校的適應能 力。
23
(3)康復性
特殊教育職業學校作為殘障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應充分考慮學校的康 復與療養的作用。在景觀設計中不僅要注重布局的安排,植物的配置,還應注 意發揮景觀本身的療養作用。景觀的療養作用體現在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清 新獨特的自然景觀對殘障學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人文景觀則使 學生們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24
第 3 章 案例分析與實例調研
3.1特殊教育學校案例分析
3.1.1美國加勞德特大學 美國加勞德特大學位于美國華盛頓,是全球唯一一所為聾啞人設置本、碩、 博學位的私立綜合性大學(如圖 3.1)。學校一直致力于為聾啞學生提供良好的 學習與生活環境,并在校園建設中不斷探索與實踐。設計師從強化聾啞人的感 知、克服聾啞人的交流困難入手,使校園建筑成為他們增強感知覺的工具[53]。
圖 3.1 美國加勞德特大學(來源:參考文獻 [53])
策略借鑒:設計師通過擴大感知范圍如對學生的生理缺陷進行補償,增強 校園的安全性與無障礙性,提升了學生心理感受。增加視覺感知的措施主要分 為增加可視化空間、使用反射表面、設計風景走廊、使用信號燈、適當運用燈 光五種方式。增加可視化空間是指在門廳的過渡空間使用透明材料,增加自然 光的引入等等,以此保障聽障者視線的流暢,便于手語交流與心理壓力的減輕 (如圖 3.2)。使用反射表面是指利用材料的反射屬性使學生能夠看到視線以外 的環境狀況,擴大聽障學生的視域范圍,減少危險情況的發生(如圖 3.3)。設 計風景走廊可以將建筑內外環境聯系起來,使人可以觀察到室外地標建筑,對 于聽障學生進行定位有重要作用(如圖 3.4)。利用信號燈代替聲音指令可以彌 補聽障學生視力上的缺陷,加勞德特大學通過改變燈光強度與閃爍頻率來代替 鈴聲傳遞不同信息,比如用高亮度的閃爍光源代表緊急指令,用柔和的閃爍光 源表示上課鈴等(如圖 3.5)。由于很多聽障學生同時患有視覺障礙,因此對光 線的要求更多,因此學校將合理的燈光設置與建筑元素相結合,設計出足夠的 25
光照,增加學生的視覺清晰度(如圖 3.6)。
增加觸覺感知的措施主要分為使用震動設備和粗糙材質兩種。為了減少聽 障者在行走過程中與人發生碰撞,在人經過的時候,地面會產生微小振動提醒 聽障學生。在踏步邊緣、出入口、轉彎處等轉換空間,設計師使用了粗糙材質 進行空間區分,有效地提升了聽障者在行走過程中的安全性。
除了強化感知的補償性策略外,設計師針對手語交流進行了相應的設計策 略,具體策略如下:增強可視交流,比如加寬人行道、調整家具形式等以便于 進行手語對話;進行方便手語交流的空間節點設計如簡化轉換空間、在高差中 使用坡道等等。
3.1.2廣東省河源市特殊教育學校
學校位于廣東省河源市,面向年齡段 6—12 歲的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和智 力障礙的學生,是一所提供義務教育的綜合類特教學校[54]。
在校園總體規劃上,為了迎合基地周邊體量較小的民居,設計師放棄了整
26 體的、有標準平面的建筑形式,而根據使用功能將學校劃分為 6 個體量較小的 建筑。學校的設計風格與周邊建筑風格相貼合,增加了學生對場地的歸屬感。 建筑的屋頂形式與墻壁顏色也極力貼合周邊民居風格,建筑氣氛與細節延續了 傳統村落的特質。對于大部分來自周邊村落的學生,學校建筑語言為他們保留 了“家”的味道,有利于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如圖 3.7)。
策略借鑒:在無障礙設計上,學校的中庭設置了一條無障礙大型“滑梯”, 連接地面與建筑二層。極具特色與趣味性的設計使得這條坡道深受學生與家長 的喜愛。坡道中心是下沉舞臺,舞臺與坡道結合,凝聚了校園空間,為學生提 供了交流與溝通的場所(如圖 3.8)。
圖 3.7 學校鳥瞰(來源:參考文獻 [54] ) 圖 3.8 學校中庭(來源:參考文獻 [54]) 在補償性設計上,學校為了照顧殘障學生的心理,通過色彩增加了建筑辨 識度,主要通過建筑遮陽板的不同涂色進行色彩區分。教學樓使用紫、綠、藍 三種冷色,行政樓與宿舍樓采用由淺至深過渡的黃調暖色。而主入口、食堂入 口與下沉舞臺的局部則采用鮮艷的紅橙色活躍氣氛。而運動場、坡道等則都選 用冷色。除此之外,為了訓練學生行走,相鄰跑道使用不同顏色加以區分。
3.1.3稻荷山特殊教育學校
學校位于日本長野縣筑摩市,是一個專門為殘障學生提供教育的場所。學 校在建設之初以建設“校園小鎮”為理念,一方面是希望將校園本身打造成一 座小鎮,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將校園的設計風格與周邊小鎮相融合,保證校園與 周邊城鎮的聯系暢通[55](如圖 3.9)。在風格上,建筑十分貼近小鎮特色,在學 校大門等場地建造時,設計師有意保留了神龕與櫻花樹,使學校與周圍小鎮更 加融合,極具當地特色的建筑結構與建筑長廊也為學生提供了探索機會。
策略借鑒:在校園規劃上,設計師在學校教學樓周邊開辟出了庭院和小菜
27
園,這樣的場地極大調動了學生們甚至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為人們提供了
娛樂與交流的場地。與此同時,這樣的空間也緩解了學生的疲勞與壓力,具有
除了景觀的康復性設計外,學校原生態的設計理念也非常值得借鑒學習。 在建筑材料上,設計師既沒有使用金屬材料,也沒有使用合成板材,而是就地 取材,減少了能源消耗,也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最低。該項目不僅對周邊環 境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為居民與學生提供了接觸大自然的交流場地,原生 態的設計理念,無污染的建筑材料,使得稻荷山特殊教育學校成為了融合了
森林”與“小鎮”的溫馨場所(如圖 3.10—11)。
圖 3.10 學校教學樓圖(來源:參考文獻 [55]) 圖 3.11 學校內庭(來源:參考文獻 [55])
3.1.4案例總結
通過對三所學校的案例分析總結,筆者發現三所學校都在滿足基本的無障
礙出行要求的基礎上,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生理補償與心理補償設計。美國加
勞德特大學主要側重通過擴大感知范圍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視覺上與觸覺上的生
28 理補償,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校園環境;河源市特殊教育學校通過對建筑進行色 彩區分的方式,在視覺層面進行了生理補償設計。此外,學校通過將周邊民居 風格融入設計中,增強了學生的場地歸屬感,使學生感受到“家”的氣氛,在 心理層面對學生進行了補償;稻禾山特殊教育學校主要運用了心理補償設計, 在設計上融合了周邊小鎮風格,同時在校園中開辟小庭院與菜園,增強了場地 活力,緩解了學生壓力。
3.2特殊教育學校實例調研
3.2.1學校概況
我國在進行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時,主要建設綜合類特殊教育學校,因此, 在調研對象的選擇上,筆者選擇了濟南市較有代表性的綜合類特殊教育學校—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是山東省唯一一所公辦特殊教育高職院校,設有 5 個系及 12 個專業方向。學校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南辛莊西路。受地理位置限制, 因此面積有限,僅占地約 3.5公頃,建筑面積約 4萬平方米。
3.2.2調研分析
(1)現場調研分析 山東特教學院處在濟南大學的圍合之中,背靠青龍山,環境優美,學習氛 圍濃厚,周邊來往通行車輛較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安全性。
受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限制,校園僅占地約 3.5公頃,其中建筑面積約為 4 萬平方米,包括辦公樓、教學樓、禮儀食堂、學生公寓與教師公寓。學校主要 分為四個主要功能區域: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與運動區(如圖 3.12)。在交 通規劃上,機動車道在校園外圍構成交通系統骨架,在校園內部將宿舍區與其 他區域相隔,以此作為校園動靜區分的界限,但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如圖 3.13)。 校園內景觀設施較少,僅有簡單的綠化,且樹種較為單一,多沿場地邊緣種植, 景觀效果有待提升。
29
來源:作者自繪)
在空間布局上,山東特教學院的主入口位于校園南側。辦公樓起到校園展 示的作用,位于校園入口處。由校園辦公樓、教學樓、禮儀食堂三座建筑呈 “U”型圍合而成的場地作為校園的操場。校園東側主要由教師公寓、學生公 寓、校史館與禮儀食堂四座建筑圍合而成(如圖 3.14)。樓前廣場作為校園除操 場外最主要的集散及活動場地(如圖 3.15)。除操場與樓前廣場外,校園內可供 休閑游憩的區域僅有幾處亭廊架,校園內缺乏便于學生交流談心的較為私密的
在交通流線上,校園內的交通基本可以滿足特教學生的日常需求,校園內 的盲道設置完整,貫穿校園內各主要建筑(如圖 3.17),且在樓梯踏步前都有特 殊的帶有凸起紋路的鋪裝作為提醒。建筑物內走廊都設有扶手(如圖 3.18),校 園內場地的高差處理多用緩坡代替臺階。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部分細節處的無 障礙設計,比如還有許多建筑出口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如圖 3.19),校園內沒 有成體系的導覽系統等。
30
在景觀規劃上,校園通過校園東西兩側的宣傳欄與墻體彩繪彰顯校園文化, 西側宣傳欄展示校園歷史沿革,東側彩繪復刻名家字畫(如圖 3.20)。不足之處 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功能性設施不完備,缺乏具有康養功能及教育功 能的景觀設施,唯一一處健身器材較為老舊(如圖 3.21)。其次是校園內景觀小 品匱乏,僅有 3 處亭廊架與一處小游園,欠缺景觀的趣味性與校園的文化性。 在校園色彩方面,校園內主色調偏灰,與普通學校區別不大,缺少顏色鮮明艷
在植物配置上,校園內植物主要以花壇與行道樹的形式種植在場地邊界及 建筑周邊,除此之外在校園辦公樓東側的小游園內搭配景觀石進行了植物造景 (如圖 3.22)。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綠量及配置方式上。校園內的植物種類較為 單一,沒有考慮到學生對于植物色彩、觸感等元素的特殊需求;在配置方式上, 除了辦公樓東側的小游園外,沒有形成多樣性的、復層混交的植物組團(如圖
3.23)。
31
圖 3.22 小游園 圖 3.23 校園種植
(來源:作者自攝) (來源:作者自攝)
(2)問卷與采訪分析 問卷以線上發送問卷鏈接、線下發放紙質問卷與線下采訪的方式進行,共 發放問卷 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 185 份。問卷從學生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對景 觀的感受與反饋展開,以下是調查分析。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山東特教學院學生年齡區間大致為 15 歲至 21 歲,以聽力障礙與視力障礙居多,占學校殘障學生的 80%。在生理方面,87% 的同學認為在校園內活動基本順利(如圖3.24),近90%的同學反映校園內器械 使用順利(如圖 3.25),證明校園內的無障礙建設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基本 需求。在心理層面,雖然絕大多數同學表示自己與老師同學的交流順利,但是 僅21%的同學表示與老師同學的交流較為頻繁(如圖3.26)。在課間時間,一半 以上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待在教室而不是去走廊或廣場活動(如圖 3.27),對于學 校舉辦的課外活動也僅有26%的學生表示愿意主動參加(如圖3.28)。從景觀規 劃的角度而言,以上問題表明校園內的景觀設置缺乏補償性與康復性。景觀設 施與小品無法吸引學生使用;在空間布局上,沒有滿足學生的交流與交往需求, 在學生生理及心理方面的補償與療愈作用較為欠缺。對于校園內的景觀情況, 42%的同學認為一般(如圖 3.29),大部分同學認為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對校園景 觀規劃更加重要,說明學校的整體景觀規劃有待提升(如圖 3.30)。
32
圖 3.28 特教學生對學校活動參加自愿程度統計 圖 3.29 特教學生對校園景觀滿意程度統計
(來源:作者自繪) (來源:作者自繪)
33
其他
特色的景觀小品
優秀的植物配置
完善的無障礙設施
充足的活動空間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圖 3.30 特教學生針對校園景觀規劃問題調查反饋(來源:作者自繪)
3.2.3調研結論
從以上調研分析可得,由于山東特殊教育學院用地面積有限,僅有3.5公頃。 校內用地主要集中在建筑上,容積率較高,因此,校園內景觀規劃與景觀建設 相對而言較為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校園內的無障礙設施雖然 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但在細節方面較為欠缺,比如標識系統不夠完善、場 地導向性不夠強等。其次,景觀缺乏補償性與康復性。因為校園面積較小,學 生的活動區域基本只有操場與學生公寓前的廣場,而操場與廣場基本沒有進行 空間的圍合與景觀裝置的設置,校園內既沒有針對不同身體狀況學生設置的補 償性景觀,也沒有有助于學生身體健康的康復性設施。在空間規劃上,缺少便 于學生彼此之間交流交往的私密性較強的小空間,不利于緩解學生孤獨自閉的 情緒,無法讓學生對所處環境產生歸屬感。第三,校園內植物種植基本集中在 校園的場地及建筑邊緣,且樹種種類較為單一,除了辦公樓東側的小游園外, 沒有形成多樣性的、復層混交的植物組團。除此之外,校園內還存在景觀小品 匱乏,校園文化不突出,缺乏校園特色等問題。
通過對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的調研,不難發現,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事 業的重視,我國的特殊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許多特殊教育學校已經不再是之前 建設陳舊、簡陋,設置配備十分不齊全的狀況,學校的建筑布置與基礎設施已 經較為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對校園景觀規劃方面的投入較為有限,所 以在校園景觀設計中,對特教學生特殊性的考量不夠完善,也缺乏景觀上交互 性、補償性與康復性方面的塑造,使得學生的戶外活動范圍局限于操場與廣場。 因此,在今后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中,除了注意學校整體的完善與規范,同時 也要為特教學生提供良好的戶外交往空間,并在景觀規劃的同時,考慮到學生 的心理狀況及交往需求,在景觀空間的塑造過程中除了完備的無障礙設施,還 34
要兼具景觀的補償性與康復性,融合校園文化,在滿足學生景觀需求的同時加 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3.3職業學校案例分析 3.3.1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廣東省佛山市,總占地約 117 萬平方米,建筑面 積為 60 多萬平方米。規劃之初,設計團隊就對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 環境特點以及學校定位和教育環境進行了充分研究與考量,堅持人本理念,明 確了景觀的建設思路。
在功能區劃分上大致把學校分為了四大功能區: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 與實訓區。學校南北中軸線上的校門、日景等節點與軸線兩側的教學樓與活動 場地等形成了不同的圍合方式(如圖 3.31),環湖道路為校園師生提供了安全方 便的交通環境。考慮到氣候問題,學區雨水較多,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設 計師將教學建筑彼此之間以連廊相接,使師生可以直接通過連廊完成樓與樓之 間的通行(如圖 3.32)。在景觀塑造方面,設計師營造了順德特有的水鄉氛圍,
(來源:作者自繪) (來源:作者自繪)
在校園的文化景觀塑造上,學校籌劃了智慧門、日景等以“人文”為主體 的系列景觀,使得校園環境具有了本校特色。學校校門成弧形設計,校門兩側 石柱以華表與左右手為意向,寓意學校求賢若渴、廣納人才;學校標志性建筑 ——智慧門以中國古代熏香球為原型,表達人類對知識和真理的不斷追求(如 圖 3.33 );日景位于學校東西向軸線與南北向軸線交點,形似日晷,提醒師生珍
35
惜光陰(如圖 3.34)。除此之外,校園內還設置了信合廣場、科技迷宮等節點, 充分展示了校園文化與人文內涵。
圖 3.33 智慧門(來源:學院官網) 圖 3.34 日景(來源:學院官網)
在進行校園綠化景觀時,設計師也將其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在學校的教學 區、生活區與實訓區三個功能區建有三個主題林,分別為歷屆校友捐種、熱心 企業與企業家捐種,及學校職工夫妻捐種。
3.3.2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總占地面積 33.3 萬平方米, 建筑面積約為 25 萬平方米。在功能區規劃設計方面,學校共分為教學區、實訓 區、生活區、運動區、辦公行政區和對外交流區六大部分,功能區呈“品”字 型分布,彼此之間既能互不干擾又可以有機聯系(如圖 3.35)。
圖 3.35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功能分區(來源:作者自繪)
在道路系統規劃方面,學校的機動車道構成了校園交通系統的骨架,并通 過校園內部的景觀元素逐步完成動靜過渡。校園內沿教學區與生活區的軸線以 人行及自行車行為主,保證了交通的安全性與便捷性[57](如圖 3.36)。
36
圖 3.36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交通流線(來源:作者自繪)
在景觀建設方面,設計堅持生態與人本的原則,在景觀構建中對場地自然 狀況進行分析,提取了——丘陵、河流與水塘三個景觀元素進行設計,營造了 疏密有致的校園空間(如圖 3.37)。為了給師生提供更加充滿活力與人情味的空 間,每組建筑都有從室內空間到公共空間的過渡,同時結合了親水平臺、小橋 流水等多形態空間,既為人們提供了交流場地,也滿足了校園的開放性需求。
圖 3.37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鳥瞰圖(來源:參考文獻 [57] )
3.3.3汕尾市高級技工職業學校 汕尾市高級技工職業學校坐落于廣東省汕尾市,總占地面積 6.31 萬平方米, 總建筑面積 5.16 萬平方米。在規劃層面,學校采用“兩軸四中心多點”的布局 模式,主軸線串聯校園廣場與主教學建筑,展現學校的文化特色,景觀軸串聯 東西及中軸綠化,展現學校的自然風光。規劃充分考慮學校教學與實訓、實訓
37
與校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總體形成了多軸發展的復合型功能分區[58]。
在校園與社會資源共享方面,校園打破以往的封閉模式,將校園空間劃分 為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與私密空間,使校園在保持與外界交流的基礎上也擁 有一定的私密環境。開放空間主要包括學校的廣場、運動場等場地,以靠近校 園便捷,方便周邊居民通行為原則。半開放空間主要包括學校的體育館、實訓 樓等具有重要社會資源價值、可以聯系校園與社會的公共建筑。設計師將公共 建筑主要布置在近入口處,便于學校內外進行交流。私密空間主要包括行政區 與生活區等。在設計時主要將其安置在較為靠南的中軸線上,既保證了社會可 達性低,具有安全保障,也保證與校園其他片區聯系緊密,便于學生生活與學 習(如圖 3.38)。
在人文環境的塑造上,設計師將校園建筑設計為紅色間白色、局部加深的 色彩形式,營造古典素雅的氛圍;采用聚合型的校園空間形態,為學生提供更 加活潑開放的交流空間;塑造景觀環境,結合自然景觀打造山水校園(如圖 3.39);營造校園文化氣氛,通過雕塑廣場、禮儀廣場的設置增加場地儀式感
圖 3.39 校園規劃設計效果圖(來源:學校官網) 圖 3.40 禮儀廣場(來源:學校官網)
38
3.3.4案例總結
通過對三所職業學校的案例分析總結,筆者發現三所學校在規劃設計上都 符合在功能系統上以實訓區為中心、多樣聯系與功能復合,在交通系統上以步 行半徑為基準建立、流線具有多樣性、與城市道路或工業園區具有銜接性,在 景觀系統上弘揚人文精神的規劃設計原理。在功能系統上,由于三所學校都具 有生產性質,因此實訓區都位于校園外部,方便與外界進行交流溝通。在交通 系統層面,順德職院出于場地氣候考慮,設計連廊便于師生出行;杭科院通過 步行道與景觀元素結合的方式實現校園內的動靜過渡;汕尾高技打破封閉模式, 實現了開放空間到私密空間的過渡。在景觀系統上,順德職院通過設計人文節 點如“智慧門”等來彰顯校園特色;杭科院提取了景觀場地中三種景觀元素塑 造校園空間;汕尾高技通過建筑色彩的改變及景觀小品的應用營造校園氛圍。
3.4職業學校實例調研
為了獲得山東職業學校校園規劃建設的一手資料,為下文的景觀設計提供 理論依據,筆者對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山東職業學院、濟南職業學院與山東商 業職業技術學院三所職業院校進行了調研,具體的調研方式為問卷調研與現場 觀察,主要從校園的功能系統設計、交通系統設計與景觀系統設計三個方面展 開調研。
3.4.1山東職業學院
(1)調研分析
學校概況:山東職業學院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經十東路,學校占地約 80.6 公 頃,學校建筑面積約為 38萬平方米。
校園周邊環境:學校位于歷城區經十東路 23000 號,地處市郊。學校緊鄰 經十東路,交通便利,來往大型車輛較多。學校周邊多為產業園區,便于學校 與產業之間進行交流,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校園功能系統布局:校園中間區域為圖書館,與大門、校前噴泉中心廣場 形成明確的主軸線,軸線兩側為學校教學樓。校門西側為學校的實訓區域—— 軌道交通實驗實訓中心與鐵路養護維修實訓場。圖書館東西兩側分別為東湖景 觀區與西湖景觀區,東湖景觀區鄰學校校史館——南益館。圖書館南側為學校 的宿舍區,宿舍區東側為校園運動區(如圖 3.41)。
39
校園交通系統布局:校園外環路構成了整所學校的交通骨架,校園內沿校 園主軸線以步行為主要的交通方式,游步道與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相結合。實 訓區交通流線相對獨立,區域位于校園最西側,緊鄰莊科路,便于實訓車輛進 出,對校園內交通的影響相對較小(如圖 3.42)。
校園景觀系統布局:山東職業學院作為有鐵路行業背景的高校,校園內多 用火車元素進行景觀設計。校園入口處陳列了一座上游型蒸汽機車,凸顯校園 特色,在實訓中心門口也陳列了兩臺機車作為景觀小品。在校園主軸線東西兩 側的東湖景觀區和西湖景觀區,構成了校園主要的景觀節點。在校園文化展示 方面,山職設置了校史館來宣揚校園歷史與校園文化。
(來源:作者自繪) (來源:作者自繪) 問卷分析:問卷以線上發送問卷鏈接與線下發放紙質問卷的形式展開,共 發放問卷 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 180 份,問卷主要針對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及 景觀設計三個方向展開,以下是調查問卷分析。
在校園功能分區方面,有 42%的同學評價良好,28%的同學評價一般,反 映最多的問題是各區域之間距離較遠,通行時間長及運動場地過少(如圖 3.45)。 在交通方面,70%的同學在校園內的交通方式為步行(如圖 3.43),在日常出行 中,64%的同學在 0-10min 內可以到達目的地(如圖 3.44)。對于校園內交通存 在的問題,74%的同學認為校園內人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如圖 3.46)。在景 觀方面,大部分同學對景觀評價較好,提出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綠化管理欠缺、 雜草多,缺乏安靜空間兩方面(如圖 3.47-3.49)。
40
圖 3.46 山職學生針對校園交通流線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41
圖 3.47 山職學生針對校園綠化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圖 3.48 山職學生針對校園公共空間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圖 3.49 山職學生針對校園文化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2)調研結論 山東職業學院作為一所有鐵路行業背景的高職院校,校園規劃都以此為依 據開展。校園實訓區域為軌道交通實驗實訓中心與鐵路養護維修實訓場,且靠 近校門,有單獨的交通流線,方便與校外企業聯系與材料運輸。步行為校園主 要的交通方式,大部分區域在 10 分鐘內可達的范圍。在人文景觀方面,學校通 過設置機車小品、建立校史館等方式彰顯校園文化。
42
3.4.2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1)調研分析
學校概況: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濟南市旅游路,學校占地約 173 公 頃,學校建筑面積約為 42萬平方米。
校園周邊環境:學校位于歷城區旅游路 4516 號,來往大型車輛較多,交通 便利。校園周邊多為校區及產業園區,如濟南職業學院、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 院、中共濟南市委黨校、齊魯制藥產業園等,學習氛圍濃厚。
校園功能系統布局:校園東西兩側分別為學生的生活區、運動區與教職工 生活區。校園正門與校園廣場、圖書館構成主軸線,廣場兩側分別為校園辦公 區與校園教學區、實訓區。辦公區與教職工生活區以南湖景觀區與北湖景觀區 相隔。辦公區北側為裕德大酒店(山東省餐旅實訓基地),便于學生在校內與企 業進行溝通實習(如圖 3.50)。
校園交通系統布局:學校主路由東西向的黃河大道、長江大道與珠江大道 三條道路構成,與南北向的萊茵河路、運河路、東江路、西江路、恒河路共同 構成學校的道路骨架,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富水路、秀水路、錢江路、明江路等 支路共同構成學校的道路系統(如圖 3.51)。
校園景觀系統布局:商職在人文景觀的設計上較為出色。校園整體基調為 藍色,代表天空與海洋,象征學校開闊的眼界與博大的胸懷。校園主節點—— 商鼎廣場上設有校園主題雕塑——商鼎。雕塑正反兩面鼎文都用大篆書寫。正 面上書“商鼎”,背面上書竣工鼎銘,作為學校文化底蘊的標志,同時也昭示了 學校爭當一流的領先戰略。
問卷分析:問卷以線上發送問卷鏈接與線下發放紙質問卷的形式展開,共 發放問卷 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 191 份,問卷主要針對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及 景觀設計三個方向展開,以下是調查問卷分析。
在校園功能分區方面,有 67%的同學評價很好及良好,反映最多的問題是 各區域之間距離較遠,通行時間長及食堂小賣部過少(如圖 3.54)。在交通方面, 76%的同學在校園內的交通方式為步行(如圖 3.52),在日常出行中,64%的同 學在 0-10min 內可以到達目的地(如圖 3.53)。對于校園內交通存在的問題,81% 的同學認為校園內人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如圖 3.55)。在景觀方面,78%的 同學認為校園內綠化后期管理不到位(如圖 3.56), 57%的同學認為校園內缺乏 安靜的私密空間(如圖 3.57), 51%的同學認為校園內缺乏展示校園歷史的構筑, 40%的同學認為校園內的文化氣息不夠濃厚(如圖 3.58)。
圖 3.55 商職學生針對校園交通流線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圖 3.56 商職學生針對校園綠化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其他
圖 3.57 商職學生針對校園公共空間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圖 3.58 商職學生針對校園文化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45
(2)調研結論
山東商業職業學院作為商業類院校,實訓區不需要過多的材料運輸,也不 需要使用大型設備,因此實訓區占比相對較少。與校園合作企業裕德大酒店 (山東省餐旅實訓基地)位于校園中軸線,一方面便于學生在校內直接進入企 業實習實訓,另一方面起到展示校園形象的作用。在功能分區上,將教學區、 實訓區與生活區打散,在校園內形成多個組團,提高空間使用效率,但運動區 較少。在交通方面,步行為主要的交通方式,大部分區域在 10 分鐘內可達范圍。 此外,由于學校的教學性質,實訓區交通沒有進行單獨規劃。在人文景觀設計 上,校園內設有商鼎廣場,廣場中設有標志性雕塑商鼎來展示校園文化,但校 園內缺乏展示校園歷史的構筑。
3.4.3濟南職業學院
(1)調研分析
學校概況:濟南職業學院位于濟南市旅游路,學校占地約 86 公頃,學校建 筑面積約為 18.2萬平方米。
校園周邊環境:校園與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相鄰,周邊環境相同,在此 不再贅述。
校園功能系統布局:校園入口廣場與條形景觀帶形成學校主軸,廣場兩側 為校園辦公樓與圖書館,景觀帶兩側為學校教學樓與實驗樓,主軸兩側主要為 校園教學區與辦公區。教學樓東側為校園實訓區。校園生活區與教學區以教學 樓南側的運動區與景觀廣場相隔(如圖 3.59)。
校園交通系統布局:校園主路由串聯教學區、辦公區與運動區的環形道路 構成。實訓區道路相對獨立,實訓樓位于校園最東側,東側道路直通校園東門, 實訓車輛可以直接進出,無需在校園內通行(如圖 3.60)。
46
圖 3.59 濟南職業學院功能分區 圖 3.60 濟南職業學院交通流線
(來源:作者自繪) (來源:作者自繪) 校園景觀系統布局:在景觀系統規劃上,濟南職業學院提取了很多具有代 表性的校園特色元素進行應用與設計。校園從入口廣場到景觀湖形成學校主軸 線,軸線穿過教學區與辦公區之間景觀帶。入口廣場用彩色鋪裝鋪出濟職校徽 與“JNVC ”紋樣;景觀帶采用模紋花壇的形式,模紋花壇的圖樣元素提取自校 徽樣式。教學區南側的景觀湖區為校園景觀主節點,與東西兩側的運動場結合, 將教學區與生活區分割開來。
問卷分析:問卷以線上發送問卷鏈接與線下發放紙質問卷的形式展開,共 發放問卷 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 193 份,問卷主要針對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及 景觀設計三個方向展開,以下是調查問卷分析。
在校園功能分區方面,有 49%的同學評價一般,反映最多的問題為各區域 之間相隔較遠,通行不便(如圖 3.63)。在交通方面, 84%的同學在校園內的 交通方式為步行(如圖3.61),在日常出行中,75%的同學在0-10min內可以到 達目的地(如圖 3.62)。對于校園內交通存在的問題, 82%的同學認為校園內人 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如圖 3.64)。在景觀方面, 45%的同學認為缺少樹蔭, 33%的同學認為綠化后期管理欠缺(如圖3.65),有83%同學認為校園內缺乏展 示校園歷史的構筑, 44%的同學認為校園內缺乏標志性小品(如圖 3.66-3.67)。
47
圖 3.64 濟職學生針對校園交通流線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48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圖 3.65 濟職學生針對校園綠化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圖 3.66 濟職學生針對校園公共空間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圖 3.67 濟職學生針對校園文化問題反饋調查(來源:作者自繪)
(2)調研結論 濟南職業學院在功能系統設計上采用復合型功能分區,設有多個運動區、 生活區,提高空間使用效率,便于減少使用者的通行時間。校園實訓區緊鄰學 校東門,便于生產車輛進出,減小對校園內交通的影響。校園總體面積較小, 校園中心區域都在 5 分鐘步行范圍之內。在校園人文景觀建設上,校園在入口 廣場處采用鋪裝與模紋花壇的形式表現學校校徽圖樣,但總體上缺乏標志性小 品與展示校園歷史的構筑,校園的文化氣息不夠濃厚,無法給人留下較為深刻 的印象。
49
3.4.4調研小結
通過對三所學校的調研,筆者發現在功能分區方面,學校的教學性質決定 了實訓區域的位置、大小與交通流線。山職與濟職的實訓區具有生產功能,因 此實訓區占比相對較大,位置位于校園邊界,有獨立的交通路線便于生產車輛 進出。商職屬于商業類院校,生產性較弱,因此實訓區域占比較小,并與校園 共用一套交通流線。同時校內企業裕德大酒店作為山東省餐旅實訓基地,不僅 便于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實習,還起到了展示校園形象的作用。除此之外,商職 與山職都采用了復合型功能分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園的空間利用率。從 問卷的反饋來看,三所學校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是教學樓與實訓樓,且普遍反 映各區域之間距離較遠,通行耗費時間較長,說明在空間組團方面還需要進一 步完善。
在交通方面,學生的普遍通行方式均為步行。濟職與山職面積相對較小, 校園中心區域都在 5 分鐘步行范圍之內,在校園的日常出行中,學生基本可以 在十分鐘之內到達目的地。商職面積相對較大,但90 %的學生依然可以在1 5分 鐘以內到達目的地,說明三所學校在交通流線的布局上較為完善。但根據問卷 結果,三所學校都存在校園內人車混行的情況,具有安全隱患。
在景觀方面,三所學校的入口廣場都具有展示校園文化的作用,但對校園 歷史的展示都相對欠缺,文化氣息不夠濃厚。根據問卷顯示,三所學校的綠化 都存在后期管理不足,植物生長狀態差與雜草多的問題。在公共空間方面,三 所學校的學生都認為安靜休憩的空間較少。
50
第 4 章 特殊教育職業學校補償性景觀設計策略
本文通過分析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生理、心理與行為特征,結合他們對景 觀的需求,從生理補償和心理補償兩個層面提出景觀設計策略,以期彌補特殊 教育學生身心上的不足,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校園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
4.1生理補償性景觀設計策略
對于特殊教育學生來說,他們的生理缺陷從不同方面降低了他們對環境的 感知和適應能力。補償假設理論認為,一個感覺器官存在殘疾,就要通過其余 器官來獲取信息,而其余器官也會因此得到相應的補償[59]。由于完好感官發揮 代償作用代替受損感官接受信息,再加之以后天的訓練,因此特教學生的完好 感官相較于正常學生來說更加靈敏。因此對于特教學校的景觀設計,要充分發 揮環境的補償功能,通過設計來刺激學生感官,對學生的生理缺陷進行彌補, 以期提高學生對學校的適應能力[60]。由于味覺補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問題,因 此,本文主要從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四個方面來提出生理補償的設計策略。
4.1.1視覺補償
(1)視覺補償分類
人們對于景觀設計的感知首先是從視覺開始的,視覺感知相較于其他感知 覺較為綜合,它結合外界光景以及環境,最終形成一種綜合的評價系統,來幫 助人們對于所處環境有一個基本了解。因此,在景觀設計中融入視覺元素是十 分重要的。在景觀中進行視覺補償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
①利用光影進行視覺補償。光影對園林景觀的視覺呈現和氣氛營造有著十
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光影自身具有的文化與精神屬性可以讓人對其產生聯想, 因此,光影可以通過視覺層面與精神層面同時塑造景觀,表達設計師意圖[61]。
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由于材料更加豐富,結構更加自由,因此光影的設計 形式更加多樣,除了在設計中展現光影的變化,還可以形成豐富的“物影”與 “光形”。在當代種類多樣的人工光源與控制技術的支持下,設計師基本可以實 現任意的光影造型。
②利用色彩進行視覺補償。人對于色彩是較為敏感的,人的心理可以被色
彩所影響,也因此色彩有時被運用到人類心理問題的解決中。不同的色彩會帶
51
給人不同的聯想與不同的精神感受。在景觀設計中,色彩在組織與改變空間、 傳遞情感以及影響學生心理,輔助治療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2]。
在空間組織上,色彩可以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比如利用色彩進行功能區 之間的強調,分別從宏觀、中觀與微觀視角利用顏色進行功能區的強化與細分。 對特教學校的景觀設計來說,由于學生的生理缺陷導致他們對于環境的感知受 限,因此用明確的彩色劃分空間,強調警示作用十分必要。除此之外,在環境 條件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色彩也可以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比如體量過大的建 筑采用高明度或冷色調的處理方式使建筑在視覺上縮小。需要突出的節點則可 以采用對比色使之成為焦點等等。
在情感傳遞層面,不同的色彩可以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像如紅色代 表熱情、綠色象征生命等等。對特教學校來講,色彩對學生的刺激則應格外注 意。特殊教育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都或多或少對周圍環境缺乏安全感。研究 表明,色彩對人的心理有顯著影響,色彩療法已經開始作為輔助手段應用于臨 床,例如用綠色減輕患者恐懼、藍色減輕患者緊張等等。因此在特教學校的色 彩設計中,應盡量使用明快的色彩而避免使用傳統學校的灰白色調,通過合理 的色彩搭配來給學生營造溫馨愉快的氛圍,起到穩定學生情緒、疏導心理的作 用。
③利用形態進行視覺補償。除了光影與色彩之外,景觀的獨特形態也是視
覺補償的重要形式,例如建筑形狀、地形地貌、設施小品等,都能給人帶來強 烈的視覺沖擊。適當的造型不僅能美化環境,豐富場地,還能彰顯場地文化肌 理,增加場地的精神內涵。對特教校園的景觀設計來說,形態各異的造型可以 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場地趣味性,同時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高場 地的安全性。
( 2)視覺補償構建
視覺補償的構建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認知、體驗與感知階段。在認 知階段中,景觀設計應注意整體風格的統一,從整體到局部,考慮局部的造型 與層次,結合場地的布局、位置、色彩、尺度、體量等因素進行場地設計。在 體驗階段,則要注意場地營建時的流暢性與整體性以及功能區之間的過渡空間 的嚴密性把控。感知階段則是在以上兩個階段的建設基礎上,綜合考慮場地使
52
用人群的需求。對于特殊教育學校來說,要從特教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出發, 在充分考慮他們意識反應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景觀塑造。
4.1.2聽覺補償
(1)聲音分類
人們對環境的認知有 85%來源于視覺,而 10%則來源于聽覺,視覺和聽覺 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兩種途徑。翁玫在《聽覺景觀設計》一文中將我們 日常所接觸的到的聲音大致分為了自然聲、人文聲與社會聲三類,根據聲音的 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也會有很大差異,并以校園為例進行調研。根據調研可得, 學生對自然聲與人文聲的情緒反饋多數較為積極,而對社會聲的反饋則較為消 極(如表 4.1)。因此,在特教學校景觀規劃中進行聽覺補償時,運用適合的聲 音元素調動景觀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63]。
表 4.1 校園聲音調查統計表
聲音分類 聲音名稱 物理特性 心理特性
音量 音調 持續時間
自然聲 狂風聲 大 高 長 厭煩,急躁
暴雨聲 大 高 長 不安
樹葉沙沙聲 小 低 時間集中 舒緩,輕松
蟬聲 大 高 長 煩躁,不安
鳥鳴 一般 高 時間集中 輕松,愉悅
人文聲 鈴聲 大 高 短 急促,刺耳
講課聲 小 低 長 積極,進取
討論聲 一般 低 時間集中 快樂,積極
廣播聲 大 高 短 放松
社會聲 交通聲 大, 高 長 煩躁
機器聲 大 低 長 煩躁,不安
腳步聲 小 高 短 別扭,煩躁
2)聽覺補償構建
在利用聲音元素對景觀進行聽覺補償時,可以通過增強主體與景觀之間的 互動的方式,強化主體對于空間信息的感知。具體的補償設計方法主要可以分 為正設計、負設計與零設計三種。
正設計意為在原有景觀聲音元素的基礎上增加新的聲音元素。在設計中可
53
以對場地的自然聲進行整合,利用植物、水體等自然資源增加場地的聲音設計。 例如丹麥的 Pindstrup Centrer 在進行戶外場所設計時,為了強化殘障學生對場地 的認知,提高學生對場地的認同感,利用了不同樹種由于葉片大小、材質不同 的特性而在風中發出的聲響不同的特點,在不同區域設置不同的樹種,利用自 然聲音元素對場地進行了空間劃分。也可以將裝置與自然結合進行聲音設計, 例如芬蘭的西貝柳斯公園,在園中裝置了用不銹鋼管組成的管風琴狀建筑,在 風吹過鋼管時可以發出悅耳的音效,可以演奏出“風的聲音”,以此紀念音樂家 西貝柳斯。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人工手段制造聲音來進行設計,例如澳大利 亞布雷的海灘前灣公園原址是個造船廠,設計師為了還原場地的歷史記憶,在 原場地船身范圍內播放碼頭音效,并在岸邊播放船入水的音效,以期模擬當年 造船廠的環境。
負設計顧名思義就是為場地聲音做減法,去除景觀中不和諧的、不必要的 聲音元素。噪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對于特教學生的影響尤其明顯。 特教學校的噪音來源主要分為外部的交通噪音以及校園內部的由于人活動而產 生的噪音。因此在進行聲音負設計時,設計重點則應該為建立校園空間與外部 空間的隔音屏障以及合理規劃校園分區,利用景觀格擋等方式進行區塊與區塊 之間的降噪設計。具體設計方式主要分為植物圍護與人造構筑兩種。
經研究表明,植物及土壤對 2000Hz 以上的高頻聲音衰減效果良好,地被植 物與土壤對于頻率在500-2000HZ的中頻聲音的衰減效果也較為優秀。其中葉片 面積大、質厚的闊葉植物與枝葉較為密集的針葉植物降噪效果最好(如表 4.2)。 在應用中,對于校園與外界格擋作用的防護綠地可以選擇分支點低、枝葉茂密 的高籬植物進行交錯種植,如果遇到防護對象過高比如臨近建筑的情況,可以 加種降噪效果較好的喬木。用于區塊之間格擋作用的綠地由于用地范圍有所限 制,所需保護的受聲點又較為低矮,因此適合選用中層密植的形式,具體種植 模式為高層種植落葉樹種,中層選用常綠灌木,根據情況進行交錯式、散點式 等種植方式,底層點綴花灌木配合地被提高綠地觀賞性,結合地形可在 5-10 米 范圍內形成較為有效的降噪綠化帶[64]。
54
表 4.2 常用降噪植物 [64]
植物名稱 拉丁學名 植物特征 葉長(cm) 葉寬
( cm)
雪松 Cedrus deodara 常綠喬木 8-60
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 常綠喬木 0.1-0.15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落葉喬木 4-15 (復葉)
懸鈴木 Platanus orientalis 落葉喬木 9-15 9-17
鵝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 落葉喬木 4-18 5-19
珊瑚樸 Celtis julianae 落葉喬木 6-12 3. 5-8
麻櫟 Quercus acutissima 落葉喬木 8-19 2-6
楓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落葉喬木 10-18
重陽木 Bischofia polycarpa 落葉喬木 5-14 3-9
黃山欒 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
integrifoliola 落葉喬木 3. 5-7 2-3. 5
銀杏 Ginkgo biloba 落葉喬木 3-10 5-8
荷花玉蘭 Magnolia grandiflora 常綠喬木 10-20 4-10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常綠喬木 6-12 2.5-5.5
樂昌含笑 Michelia chapensis 常綠喬木 6.5-16 3.5-7
杜英 Elaeocarpus decipiens 常綠喬木 7-12 2-3.5
女貞 Ligustrum lucidum 常綠喬木、灌木 6-17 3-8
珊瑚樹 Viburnum odoratissimum 常綠灌木、小喬 7-20
石楠 Photinia serratifolia 常綠灌木、小喬 9-22 3-6.5
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常綠灌木、小喬 5-10 2.5-5
胡頹子 Elaeagnus pungens 常綠灌木 5-10 1.8-5
夾竹桃 Nerium oleander 常綠灌木 11-15 2-2.5
蚊母樹 Distylium racemosum 常綠灌木、中喬 3-7 1.5-3.5
杜鵑 Rhododendron simsii 灌木 1.5-5 0.5-3
八角金盤 Fatsia japonica 常綠灌木、小喬 12-30 12-30
常春藤 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 常綠攀援灌木 5-12 3-10
紫金牛 Ardisia japonica 常綠灌木 4-7 1.5-4
虎耳草 Saxifraga stolonifera 多年生草本 1.5-7.5 2-12
55
吉祥草 Reineckea carnea 多年生草本 10-38 0.3-3.5
麥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多年生草本 10-50 0.15-0.35
沿階草 Ophiopogon bodinieri 多年生草本 20-40 0.2-0.4
除了植物圍擋以外,人造構筑也是十分有效的進行聲音負設計的方式。例 如由瑪莎施瓦茨所設計的機場吸音墻。該構筑位于邁阿密國際機場,長 1.6km, 用于格擋機場與相鄰住區。不同于傳統的灰色冰冷的死墻,為了給臨近住區更 好的觀賞體驗,設計師在隔音墻上開鑿出圓洞并安裝了彩色玻璃,使得墻體在 太陽照射下投影出五彩的光圈,結合地形的起伏變化,使得整個墻體充滿了活 力與趣味性。
零設計意味不對場地進行額外的聲音設計,維持場地的聲音元素現狀,對 其進行保護和保存。在零設計的場地中,可以利用裝置收集場地聲音元素,使 人們可以聽到平時容易忽略,不易察覺的聲音,增加人與場地的親近。例如日 本的“Shiru-ku Road”公園,在公園中放置了很多收音設備去收集平時人們難 以聽到的聲音,比如高處的竹葉聲等,可以為游客即時播放。在公園的地面也 有一些裝置,需要游客趴在地上去聽,所播放的是即時收錄的蟲鳴聲等等。這 些裝置增加了場地的趣味性,也增強了人與景觀的互動性,使人對景觀有參與 感。
4.1.3觸覺補償
(1)材料分類
在景觀參與中,觸覺感知無處不在。因此,進行材質的選擇對于增進行為 主體與景觀之間的互動有重要作用。在景觀構建中,常用的材質主要分為硬質 材料與軟質材料兩種。
景觀中常應用的硬質材料主要有木材、石材、混凝土、磚、金屬與玻璃[65]。 木材可塑性強,具有良好的觸感,屬于暖性材料,樸實而穩定。應用木材的構 筑一般會給人帶來親切放松的感覺,在現代景觀中多用于花架、棧道、游戲設 施等不用作承重結構的景觀設施。石材耐久性強,觸感堅硬,由于地質運動、 組成元素以及后天加工方式的不同,石材可以呈現出多種表面效果,無論是毛 石的粗獷野性還是拋光石材的光潔華麗,都可以豐富景觀的設計細節。石材的 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可以獨立成景,也可以用作景觀設施,可以作為設施面層,
56
也可以用作設施結構。混凝土可塑性極高,可以澆筑成任意形狀,造價低廉。 在應用中既可以用于地面板材、砌塊等,也可以制成造型各異的景觀小品,提 高景觀的趣味性。磚的體塊小、重量輕且性質穩定,一般用作墻體砌筑、道路 基礎及鋪裝。手作磚頭具有獨特的紋理與質感,給人帶來沉穩且質樸的感受。 金屬材料具有獨特的光澤與質地,質量輕,強度與可塑性良好。金屬材料可以 營造出工業感與現代感的景觀氣氛,主要應用于景觀小品結構與造型。玻璃質 地光滑堅硬,強度低,易碎,外形輕盈透亮光,可以透射、反射以及折射光線, 是一種獨特個性的現代材料。一般用于采光、墻體及地面材料,同時也因為自 身特有的藝術表現力而被應用于景觀中的獨特造型。
軟質材料在狹義上普遍被認為等同于植物材料,但除了植物材料之外,土 壤、水體等也是重要的軟質材料。黃悅穎在《廣義視角下軟質景觀材料的應用 研究》中將軟質材料分為了三類:植物、水體、土壤以及其他自然物質。在觸 覺補償設計的軟質材料應用中,植物與水體是最重要的部分[66]。
植物在景觀中應用廣泛,功能多樣。與傳統用于觸覺治療的人工制品不同, 植物本身具有季相變化,且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各自具有自己 獨特的性狀,可以豐富人們的觸覺體驗。除此之外,植物的色彩、氣味也在視 覺和聽覺上為人們帶來了多重景觀體驗[67]。在觸覺補償設計時,應盡量挑選觸 感特殊的植物,比如紫薇、千日紅、麥稈菊、八寶景天等等,以期增加景觀趣 味性的同時強化觸覺體驗。
水體是軟質景觀材料中另一種重要的組成成分。在景觀應用中,水體主要 分為自然水體與人工水體,表現形式一般是河流、湖泊、人造噴泉及湍流等。 研究表明,相較于其他景觀元素,人們對于水體的感知更加敏感,不同形態的 水會帶給人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靜態的水面會使人沉靜安穩,而動態的噴泉 與激流,則會帶給人活力與生機。
(2)材質選擇原則 在特教學校進行觸覺補償設計時,由于學生生理上的缺失,因此在材料的 選擇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對于特教學生而言,由于生理缺陷,對外界 的感知存在障礙,因此在進行觸覺補償時,安全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對于
57
材質的安全性衡量主要從銳度和舒適度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銳度是根據材料銳 性以及對人的傷害作為評判標準,舒適度則是對人對材質的接受程度進行考量。 在進行觸覺補償設計時,應盡量選用銳度低,舒適度高的材質,避免大面積使 用銳度較高的材料,避免發生危險,同時也避免空間過于缺乏親和力。同時, 在設計時,也可以采用不同材質組合的方式,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觸覺體驗,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空間上的劃分。
第二,要注意材料的可感知性。可感知性是指通過觸摸的方式接收信息, 從而了解材質屬性。特教學生,尤其是視覺障礙學生,需要通過觸摸的方式來 對物體表面特征產生基本認知。因此在進行觸覺補償設計時,在滿足基礎需求 的基礎上,應該盡量選用可以充分表現自身屬性的材質,比如粗糙的毛石、溫 潤的木頭,柔軟的草地等。
(3)觸覺補償構建
在特教學校進行觸覺補償設計時,可以主要從基面、維護面與標識系統三 個方面進行構建。
基面設計對于特教學生,尤其是視覺障礙學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 缺乏視覺信息,視覺障礙學生日常行走依賴于盲杖等工具,好的基面設計可以 起到指引方向、輔助行走的作用,學生可以利用基面鋪裝材質的不同和凹凸的 觸感來進行空間感知。需要注意的是,視覺障礙學生行走時需要用盲杖敲擊地 面,智力障礙學生活動能力有限,容易磕碰,因此在進行基面設計時,要避免 使用間隙過大的鋪裝如嵌草磚、汀步等,以防盲杖卡縫或學生跌倒而發生危險。
維護面設計是指用于區塊之間起到格擋作用的邊界設計。在觸覺補償設計 中,維護面設計以通過觸覺刺激加強特教學生的環境感知為原則,主要可以分 為植物圍護設計和人造圍墻設計兩種。在進行植物圍護設計中,可以應用觸感 較為獨特的植物,比如火炬樹、海桐、結香等,要避免使用有毒有刺的植物如 夾竹桃、枸骨等,以免發生危險。在進行人造圍墻設計時,可以多采用質感較 為粗糙的天然材料,便于特教學生尤其是視覺障礙學生通過觸摸的方式辨別方 向,同時也可以進行一定的復健訓練。例如英國的格拉斯哥 Hazelwood 盲童學 校的“感官墻”,學生可以通過觸摸墻上的折痕進行定位與方向辨認。
標識系統設計是指通過對標識的系統規劃實現信息傳遞和形象表現的綜合
58
性設計。相對于傳統的平面式標識,帶有盲文信息的三維立體的標識可以讓行 為主體通過觸摸的方式了解標識信息,可以讓視覺障礙學生“以手代目”,彌補 視覺信息的缺失。
4.1.4嗅覺補償
(1)氣味分類
在景觀中,嗅覺所能感知到的氣味信息主要分為自然類和人工類。嗅覺補 償設計的重點就是合理利用氣味來強化行為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充分發揮 氣味特點,縮小人與場地的距離感,增加場地的親和力[68]。由于特教學生感官 信息缺失,出于安全考慮,本文主要強調自然類信息在景觀中的應用。
在景觀中,增加場地的自然類氣味信息主要通過芳香植物的應用。我國豐 富的芳香植物資源為景觀中的嗅覺補償設計提供了物質條件,芳香植物的葉香、 花香、果香不僅可以增添場地中的嗅覺信息,刺激人的感官,通過氣味彌補人 其他感官的缺失,增加人與景觀的互動性,帶給人愉悅的心理感受,同時,植 物氣味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如表 4.3)。
表4.3常用芳香植物[69]
植物名稱 拉丁學名 芳香部位 氣味 作用 栽植形式
茉莉花 Jasminum
sambac 花 清香 增強抵抗力,放松身心 叢植
金桂 Osman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 花 甜香 提神醒腦,化痰止咳 綠籬
紫丁香 Syringa oblata 花 辛香 清熱燥濕,有抑菌作用 孤植、專類
園
素馨花 Jasminum grandiflorum 花 濃香 舒緩心情,護膚美容 垂直綠化
玉蘭 Yulania denudata 花 清香 緩解疼痛,殺菌消毒 行道樹
荷花玉蘭 Magn olia grandiflora 花 清香 祛風散寒,凈化空氣 行道樹
含笑花 Michelia figo 花 幽香 振奮精神,消除疲勞 叢植
月季花 Rosa chinensis 花 濃香 止痛,消炎,解毒 叢植、專類
園
59
玫瑰 Rosa rugosa 花 濃香 舒氣活血,美容養顏 叢植、專類
園
梔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花 清香 治療失眠,抑菌,止痛 綠籬
胡椒木 Zanthoxylum
piperitum 全株 辛香 驅寒、止瀉、解毒 綠籬
九里香 Murraya exotica 花、果 濃香 麻醉、止痛 綠籬
蠟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花 濃香 止咳、舒緩心情 孤植、叢植
玉簪 Hosta plantaginea 花 濃香 可以用于咽喉腫痛 地被、巖石
園
菊花 Chrysanthemum
x morifo lium 花 辛香 降壓安神,治療頭暈頭
疼 花壇、花境
蓮 Nelumbo
nucfera 花 清香 降低血壓,促進睡眠 水景
柚子 Citrus maxima 果 清香 幫助消化,解酒 孤植觀果
檸檬 Citrus x Umon 果 清香 預防心血管疾病 孤植觀果
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果 甜香 幫助消化,止咳 孤植觀果
佛手 Citrus medica L.
'Fingered' 果 清香 治療消化不良,凈化空
氣,抑制細菌 孤植觀果
薄荷 Mentha
canadensis 全株 清涼 收斂殺菌,清心醒神 片植、帶狀
種植
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 全株 芳香 提神,鎮痛,解毒 片植、帶狀
種植
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全株 芳香 緩解焦慮,治療失眠 芳香步道、
花海
百里香 Thymus mongolicus 全株 藥香 治療感冒,健脾消食 花境、花 壇、巖石 園、香料園
迷迭香 Rosmarinus
officinalis 全株 藥香 抗菌,助消化 片植、帶狀
種植
鼠尾草 Salvia japonica 全株 芳香 殺菌滅菌,養顏美容 片狀種植
羅勒 Ocimum
basi licum 全株 辛香 提神,治療頭痛,減輕
壓力 片植、帶狀
種植
60
風信子 Hyac inthus orientalis 花 濃香 穩定情緒,消除疲勞 布置花壇、
花境
晚香玉 Polianthes
tuberosa 花 幽香 清熱解毒,舒緩心情 布置花壇、
花境
2)嗅覺補償構建
在特教學生認知環境的過程中,除了視覺信息、聲音信息等因素外,嗅覺 所感知的氣味信息也在他們感知環境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本文對于 嗅覺補償的研究重點集中在芳香植物上,因此嗅覺補償構建則主要討論芳香植 物的具體應用形式。芳香植物的應用形式主要有專類園、保健綠地、其他芳香 綠地[70]。
在專類園的構建中,主要選取地面形態優美,氣味芬芳的植物類型,比如 薔薇科、木蘭科等科屬的植物,花形優美,氣味芬芳;松柏類植物,枝葉清香; 蕓香科等植物,果香撲鼻。此類植物主要用于觀賞與科普,在特教學校的應用 中,適合配置于地塊較大的、具有一定科普與觀賞性質的綠地中。
在保健綠地的建設中,主要選取能揮發有益物質,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助益 的植物種類。如松柏類植物揮發的氣味可以防治結核病、喜樹揮發的氣味可以 抑制癌細胞生長、紫羅蘭的香味可以殺菌、菊花可以鎮痛、檜木揮發的氣味可 以舒緩壓力等。此類植物起保健作用,主要應用在廣場綠地,生活區綠地等。
在其他芳香綠地中,可以根據芳香植物自身屬性進行適當應用。比如可以 應用一些香花植物栽在人行道兩側,形成“香路”,以此彌補視覺障礙學生的感 官缺陷,利用氣味定位方向,增加景觀的親切性[71]。
在芳香植物的具體應用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則。首先,芳香植物 的使用要注意主次。在應用過程中,以一到兩種味道為主,其他味道作為輔助, 避免氣味過于混雜;還要注意氣味與周邊環境是否和諧,比如在安靜療養的環 境中不適合應用濃香型的植物等。第二,要注意植物應用位置的開敞程度,不 同的開敞程度所應用的植物氣味濃度差異很大,因此在種植時要注意植物密度、 方向以及品種。第三,要注意植物的季相變化,做到四季“有香可聞”。除此之 外,還要進行植物的氣味成分判定,避免使用對人身體有害的植物。
61
4.2心理補償性景觀設計策略
4.2.1心理依托
特殊教育學校受教學性質限制,校園環境相對封閉,學生較少與外界接觸, 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最多的除了家人,就是老師和同學。由于自身缺陷,特教學 生較易產生自卑、孤獨等負面情緒,加之周圍環境的不穩定性,使他們十分缺 乏安全感。校園作為特教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對他們有很大的心理影響,因 此,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的、便于交流的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提高空間積極 性的設計方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 增加空間尺度。考慮到部分學生肢體殘疾,需要借助拐杖或輪椅等工 具幫助行走,在特定場所還需要設置雙層扶手,因此在進行空間設計時,要增 加空間尺度來滿足基本通行需求,在必要情況下可以設置足夠容納雙人通行的 通道。場地出入口作為交通樞紐,多發生大量人員的聚集與停留,也應適當拓 寬,并加設一些輔助設施,便于學生出行。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較小的空 間容易引發特殊兒童之間的侵犯行為,因此增加空間尺度還有利于學生之間的 交流合作與日常相處。
(2) 設置“凹”空間。在道路上應該適當設置“凹”空間。“凹”空間不 僅可以為行動不方便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回轉與停留的空間,也為學生創造了交 流條件與機會,同時也保證了道路通暢。
(3) 完善空間設施。完善的空間設施可以保證空間使用者進行各種類型活 動的便利性,吸引人群進行空間使用,提高空間的使用率。除此之外,設施完 善的公共空間可以提高人們對場地的歸屬感。空間設施一般包括休憩、健身、 餐飲、照明與無障礙五類,對于特教學生而言,對空間設施的需求要比正常使 用人群更加豐富和完善,比如更加明亮且范圍更廣的照明、特制的座椅、針對 殘障人群設計的健身器材、便于殘障人士購買的餐飲窗口、完善的無障礙系統 等。
4.2.2人文關懷
對于特教學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理缺陷所帶來的不便會引起他們 心中的落差感,從而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產生反感與焦慮。因此在景觀設計中, 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降低他們的行動難
62
度,保障他們的日常活動可以輕松而安全地實現。從人文關懷角度進行景觀設 計時主要可以從提高空間歸屬感以及建立完善的導視系統兩方面著手。
(1) 提高空間的歸屬感。校園空間的合理設計可以增強特教學生對學校的 歸屬感與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環境感知的缺失,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 的家,從而提高學生的舒適感,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提高空間歸屬感的設計原 則主要分為安全性、審美性、參與性、識別性與功能性五種。其中參與性原則 對人們對環境歸屬感的產生有直接影響[72]。學生按照自己意愿參與到校園的設 計與建設中可以極大提高對學校的歸屬感,比如讓學生參與校園的植物養護、 打理屬于自己的一塊園地、設置手繪墻等等。
(2) 建立導視系統。構建合理且完善的導視系統可以充分體現出對特教學 生的人文關懷,提高他們的安全感。對于一所綜合類特殊教育學校來說,導視 系統的顏色、材質、形象與趣味性都十分重要。在進行導視系統設計時,在保 證色彩、規格、照明等方面的統一的基礎上,要注意設計的多樣性。在展示層 面,導視系統可以采用平面、立面等多種形式,同時視距要保證使用人群的使 用舒適性;在材質選擇上可以與不同環境相配合;在顏色使用上,要注意色彩 對空間的區分作用,便于學生辨識空間;除此之外,導視系統要盡量生動形象, 避免因為過于正式而使使用者視覺疲勞,失去導視作用。導視系統雖然對空間 構成沒有影響,卻充分體現了環境的人性化程度。
4.2.3環境育人
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校園環境對于成長有重要作用,優秀的校園環 境可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陶冶情操。在學校的規劃設計中,架構 靈活實用促進交流的活動空間,設計方便快捷的交通流線,塑造文化氣息濃厚 的校園景觀是學校環境育人的重要保證。在進行功能區規劃時,充分考慮學校 性質進行功能區尤其是實訓區的設計,結合交通流線,以期實現以校企合作, 教學相長教學理念為基礎,以聯系便捷,通達順暢為原則的校園規劃。在景觀 層面,結合校園文化特色,為學生提供風景優美校園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4.2.4職業熏陶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職業學校的發展逐漸受到了重視。但由于 社會存在的固有印象和不良認知,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會產生自信心匱乏甚至
63
自卑的心理。自信心對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以及今后對社會的適應都有著重 要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建立起學生的職業自信迫在眉睫。
除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校園的人文建設也對學生的職業自信有著重要作用。 在校園人文環境的建設上,許多學校對于校園文化、理念、精神,以及地域文 化的注入還十分欠缺。職業學校的規劃不僅要滿足功能的需求,還應充分挖掘 校園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營造出濃厚的文化及職業氛圍,在校園的重要節點 創造具有職業特色的文化主題景觀,給學生提供一個文化氛圍濃厚、職業特色 鮮明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樹立起職業自信與自豪感。
4.2.5增能設計
增能是指行為主體在與人和環境交互過程中加以機會的運用使自己獲得能 量的過程。增能理論認為,現如今在特殊教育事業中,過于強調特殊教育學生 的脆弱性,而疏忽了學生自身的發展潛能。環境對人產生的障礙與壓迫會影響 人能力的發揮,從而使人產生無力感。而有效的社會互動則能增加人的能力, 從而使人實現自我價值[73]。
特殊教育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同樣有著社會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求。但由 于自身缺陷與環境的限制,特殊教育學生往往陷入失能狀態。因此,學生的增 能過程是增加控制感而減少失能感的過程[74]。通過分析學生的行為特征及所處 環境,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所面對的心理及環境障礙,改善學生的生活狀態, 增強權能,最后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這個過程一般要從個人、人際與社會三 個層面進行[75]。
在個人層面上,要使學生積極應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鍛煉基本的自理能力; 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情況提供針對性訓練,以幫助他們更好地 適應社會。在校園景觀規劃上,要在提供完善的無障礙設施的基礎上,提供更 多的鍛煉機會,比如設置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運動器械、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實 訓場地等[76]。在人際層面上,考慮學生的社會交往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交機會, 幫助學生與正常人交往。在景觀方面主要表現在提供更多便于交流的積極空間, 增加學生的交流機會,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在社會層面上,要改變對于殘疾 的固有觀念,減輕學生因自身缺陷而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減少學生的無力感, 構建更加友好的校園與社會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
64
第5 章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補償性景觀設計實踐
5.1項目概況
5.1.1項目背景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老校位于濟南市市中區南辛莊西路 326 號,受地理 位置限制,因此面積有限,僅占地約 3.5 公頃,建筑面積約 4 萬平方米。2019 年,省發改委同意實施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新校區一期建設項目,新校區建 設正式立項。老校背靠青龍山環境優美,校園內有法桐大道、石榴樹等記憶點。 校園不僅是空間載體,也是精神載體,承載著全體師生珍貴的記憶。在新校景 觀設計中藝術化再現老校的歷史,彰顯特教人 30 多年來風風雨雨辦學育人的風 采。
5.1.2項目區位
基地位于濟南長清大學科技園西北,濟廣高速公路和 220國道之間,距 R1 紫薇路軌交站2.2km,東北側距離鳳凰山約lkm,南側距離北大沙河約1.5km, 東南側距園博園4.3km,山環水繞,視野開闊,景色優美,自然環境條件優越 (如圖 5.1)。
圖 5.1 項目區位(來源:作者自繪)
5 . 1 .3場地現狀
基地東側及南側道路面向長清市區,靠近居住區和中小學,未來出入校園
65
人流量較大。而西北側玉皇山路為城市快速路,非生活性道路且相鄰工業用地, 未來使用率較低。在活動場地的布置上應側重于地塊的南側、東側(如圖 5.2)。 基地整體形態為不規則三角形,場地西側邊長約963.7m,東側邊長約769.7m,
南側邊長729.5m,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32.6公頃(489畝)。現狀地勢東高西低, 地形略有起伏。最高點與最低點高差約為3m (如圖5.3)。
來源:作者自繪)
5.2項目定位
5.2.1設計目標
通過對特殊教育學生、高等職業院校以及補償性設計的研究,從學生的生 理補償與心理補償層面出發,提出適用于特殊教育職業學校校園景觀設計的方 法,為學生創造集教育、休閑、療養與無障礙為一體的校園環境,并為今后的 特教職業學校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5.2.2設計策略
考慮到學校職業院校的性質,設計以職業院校的系統規劃原理作為基底, 建立以實訓區為中心、多樣聯系與功能復合的功能系統;以步行半徑為基準、 流線具有多樣性、與城市道路或工業園區具有銜接性的交通系統;弘揚人文精 神的景觀系統。在此專項設計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理補償與心理補償層面出 發,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補償與交往性補償與人本性補償的設計,構 建具有安全性、補償性與康復性的校園景觀。
66
5 .3總體規劃設計
5.3.1功能系統
在功能分區上,教學區與實訓區相整合,這樣的規劃方式不僅可以適應學 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同時也可以減少用地浪費,以達到集約化的目的。 教學實訓區臨近城市道路,位于學校入口,運動區與生活區則分布于校園內部。 校園內各個功能區均衡布置,用兩個半徑 300 米的圈將校園分為兩個區塊,每 個區塊都具有學習、生活與運動功能,為人群就近使用場地提供了便利(如圖 5.4-5.6)。
67
來源:作者自繪)
5.3.2交通系統
在交通流線上,建立了完善的康復步道系統,為特教學生提供真正的無障 礙出行環境(如圖 5.7);將教學實訓區放在校園外圍,校外車輛方便進出,縮 短流線減少干擾,完善了城市與學校之間的道路系統,增強了學校的輻射能力 (如圖 5.8);校園內設置多個地下停車場供機動車進行使用,同時在校園外圍 設置充足的地上機動車停車位,解決校內的人車矛盾(如圖 5.9) [77, 78]。
5.3.3景觀系統
在景觀系統設計上,重點主要放在了校園內部的兩條軸線,分別為禮儀軸 與景觀軸。校園東西向軸線為禮儀軸,串聯了校園入口廣場、圖書館辦公綜合 樓與學生中心,注重校園的莊嚴氣度與厚重沉積,入口廣場通過校史浮雕等構 筑展現學校的歷史變遷與校園特色,圖書館西側的綠地空間通過活力休閑的裝 置展示校園精神,學生中心西側廣場則展現了校園的文化交流與多元融合。校 園南北向軸線為山水軸,中國古代筑城講究“山之南,水之北”,山水軸以學校 圖書館為主體建筑,北側掇山為丘,南側為景觀湖,形成山-筑-水的南北景觀 序列(如圖 5.10-5.11)。
在節點設計上,提取校徽中“立”字盲文圖案,采用景觀“解構主義”手 法,設計1 3個文化節點散落在校園各處,象征校徽中的1 3個點(如圖5 . 1 2)。
69
圖 5.10 總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圖 5.11 軸線關系
圖 5.12 節點關系
來源:作者自繪)
來源:作者自繪)
70
5.4生理補償設計
5.4.1視覺補償設計
視覺補償在方案中主要通過構筑與植物兩方面來表現。在構筑方面,因藝 術類專業招收聽障學生較多,因此選擇藝術系中庭作為視覺補償的場地,設計 了 “PATCHWORK”廣場(如圖5.13)。拼布(PATCHWORK),是古典唯美主 義手工藝。 PATCHWORK 廣場于服裝藝術系、藝術設計系教學樓中庭,將拼布 圖案抽象化,通過彩色透水瀝青地面表現。體現學科專業特色。拼塊用燈帶分 隔,設置多個感應點,實現人與燈光的互動。
圖 5.13 PATCHWORK 廣場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在植物方面,通過色葉植物及花卉的使用,增加校園色彩,增強校園中的 視覺補償。
5.4.2聽覺補償設計 聽覺補償在方案中分為正設計、負設計與零設計。正設計主要通過構筑與 設備兩方面來實現。在構筑方面,因醫學康復系與信息技術系中視障學生較多, 因此選擇信息技術與康復醫學中庭作為聽覺補償的場地,設計了“RMIT”廣場
(如圖5.14)。RMIT廣場取自康復醫學(Rehabilitation Medicine)與信息技術 (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鋪裝設計上提取電路意向,并在電路節點上設置 旱噴,從豎向角度迎合針灸意向。通過噴泉水聲來刺激學生聽覺,以此達到聽 覺補償的效果。在設備方面,通過在校園內分散布置紅外線語音提示柱和AI智 能亭等設備,起到語音警示及交互作用(如圖 5.15) [79, 80]。
71
圖 5.14 RMIT 廣場平面圖 圖 5.15 語音播放設備分布
(來源:作者自繪) (來源:作者自繪) 零設計通過在校園內分散布置收音設備,收集校園中不易察覺的自然聲響, 并通過播放設備讓學生可以聽到日常生活中難以聽到的蟲鳴葉響,增加場地的 趣味性與學生對場地的歸屬感(如圖 5.16)。
負設計的設計重點為建立校園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隔音屏障以及合理規劃校 園分區。設計中主要使用了降噪植物圍擋的方式降低場地噪聲,選取了校園內 最需要隔音的三個區域進行植物圍擋,形成了校內外隔音種植區、教學區隔音 種植區與宿舍區隔音種植區,分別運用了不同的植物配置進行隔音處理(如圖 5.17)。
5.4.3嗅覺補償設計
嗅覺補償設計在景觀中主要通過芳香植物的應用來實現。場地取名“尋香 徑”,意為以香尋路,聞香識途。設計中將場地按季節分為“春郁”、“夏馨”、 “秋沁”與“冬韻”四個主題,每個區塊選用當季具有代表性的芳香植物,并 結合其他植物進行植物配置,力求全年可賞,四季有香(如圖 5.18)。
圖 5.18 尋香徑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5.4.4觸覺補償設計
觸覺補償設計在方案中主要通過基面、維護面及標識系統三個方面實現。
方案中的基面設計體現在校園中的康復步道體系。體系分為單側盲道、雙側盲 道、復合型康復步道、綠色關懷通道及60cm寬盲道(如圖5.19) [81]。維護面補 償主要體現在圖書館西側綠地——撫識園的設計上(如圖 5.20)。設計中結合人 造圍墻與植物維護兩種形式。采用觸感較為特殊的植物與互動景觀墻完成場地 設置。取名撫識,意為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感知世界。標識系統補償 主要體現在校園內分散布置的標識構筑如標識牌等的設計上,相對于傳統的平 面式標識,帶有盲文信息的三維立體標識可以讓行為主體通過觸摸的方式了解 標識信息,可以讓視覺障礙學生“以手代目”,彌補視覺信息的缺失(如圖
5.21) 。
73
60cm^W道
單側盲道路段碗90cm) 雙側盲道踣段匱60cm*2) 復合型康復步道碗90cm) 綠色關懷通道僵90cm*2)
LLLLLI
<11111^
圖 5.19 無障礙交通體系(來源:作者自繪)
Q
圖 5.20 撫識園平面圖 (來源:作者自繪)
圖 5.21 標識系統分布
(來源:作者自繪)
5.5心理補償設計
5.5.1交往性補償設計
校園作為特教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對他們有很大的心理影響,因此,為 他們提供一個積極的、便于交流的場所就顯得尤為重要。交往性補償在方案中 主要通過宿舍區“趣味花園”節點的設計來實現(如圖 5.22)。“趣味花園”為 學生日常生活提供一個便于交流與休憩的場地,場地內通過植物配置與趣味設 施增加空間的吸引力,便于學生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并通過在場地內設置 “凹”空間、完善場地設施的方式增加使用者對場地的歸屬感,提高場地的使 用率。
圖 5.22 趣味花園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5.5.2人本性補償設計
對于特教學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理缺陷所帶來的不便會引起他們 心中的落差感,從而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產生反感與焦慮。因此在景觀設計中, 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況。從人文關懷角度進行景觀設計時可以提 高空間歸屬感。人本性補償在方案中主要通過宿舍區的“一米菜園”與“南山 園”兩個節點的設計來實現。“一米菜園”最早由美國的梅爾•巴塞洛繆提出, 通過在場地中擺放種植箱的方式為人們提供簡易高效的種植方法,同時,“一米 菜園”也是讓學生親近自然、體驗生活美好的方式(如圖 5.23)。“南山園”取 自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種豆南山下”一句。通過宿舍區小菜園與立體小花 園的設置,讓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到種植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空間歸屬感。起到 放松身心,減小壓力的作用(如圖 5.24)。
75
圖 5.23 一米菜地平面圖
圖 5.24 南山園平面圖
(來源:作者自繪)
(來源:作者自繪)
76
第 6 章 結論與展望
目前,關于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的更新、教學理念的深入 及學校的基礎設施配置和無障礙研究,對景觀規劃的研究較少且主要依附在校 園建筑的框架之下,缺乏針對性的景觀設計。對于職業學校的景觀規劃研究大 都沿用普通高校的景觀模式,不具有職業院校的特殊性。因此對于特殊教育職 業院校的景觀規劃研究近乎空白。因此,本文將職業院校的規劃原理與特殊教 育學校使用人群的景觀需求相結合,將“補償性設計”的理念運用于特殊教育 職業學校的景觀設計中,以此指導應用于特殊教育學生使用的校園環境,提升 學生對于校園的歸屬感,優化了使用主體對于所處環境的使用體驗。通過上文 闡述,主要的得出了以下成果。
第一,本文總結了職業學校的景觀建設的相關理論。根據職業學校復雜性、 生產性與開放性的特點,梳理出職業學校在功能系統、交通系統與景觀系統上 的相關設計原理。在功能區布局時,要注意要以實訓區域為規劃中心,加強功 能區之間的功能復合,提高校園規劃的多樣性與層次性,同時在規劃時要留下 足夠的發展用地便于以后根據場地發展狀況逐步完善。在進行交通規劃時,考 慮到職業院校的專業性與特殊性,主要以步行半徑作為交通網絡的建立基準, 并注意流線的多樣性設計。與此同時,考慮到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相互聯系, 在交通網絡構建時也要注意校園交通與工業園區及城市道路之間的銜接性。在 景觀系統規劃時,考慮到職業院校建校時間較晚且學制較短的特點,應將人文 環境的建設作為設計重點,同時在規劃時要注意側重職業院校的創新而要弱化 傳承,應根據學校的專業特點來進行定位。
第二,本文根據使用人群的特殊性,總結出了三類特殊教育學生對景觀的 特殊需求,并結合“補償性設計”相關理論,提出了針對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的 景觀設計策略。研究以特殊教育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特征為切入點,將 “補償性設計”的理念運用到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知覺及心理 的綜合作用中,以此提出具體的景觀構建方式。其中,在以視覺補償為主導的 設計中,主要通過色彩及光影變化來增強行為主體的視覺體驗;以聽覺補償為 主導的設計中主要通過正設計、零設計及負設計的方式優化行為主體的聽覺感 受;以觸覺補償為主導的設計中主要通過對基面、維護面及標識系統的構建提
77
升特教學生對于環境的有效感知;以嗅覺補償為主導的設計中則主要通過不同 類型的植物進行氣味組織,強化學生對于空間的體驗感。針對心理補償層面, 主要通過心理依托、人文關懷、環境育人、職業熏陶、增能設計五個角度進行 景觀設計。
第三,將基于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的補償性景觀設計研究與項目相結合,并 完成方案,對理論研究進行了設計論證。研究將所得設計原理與設計策略導入 以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為例的設計構建中。將職業院校的功能系統、交通系 統與景觀系統的設計原理與設計原則應用到校園的總體規劃設計中,并從生理 補償與心理補償兩方面出發,對校園節點進行了整合梳理,使得視覺、聽覺、 觸覺與嗅覺四方面的生理補償及交往性及人本性兩方面的心理補償都在校園景 觀規劃與具體節點中得到相應體現。方案集教育性、康復性及無障礙性于一體, 促進了行為主體與校園環境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了學生對于校園的歸屬感, 以此反證研究的可行性。
由于研究時間與論文篇幅的限制,本文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對于 職業院校的研究,由于其專業性很強,因此對于校園的具體規劃要求也不盡相 同,筆者只對職業院校的規劃設計原理進行了大致的梳理,沒有對各個專業進 行深入了解與研究,因此在設計中沒有辦法充分考慮到所有專業的針對性需求。 其次,對于使用人群的研究,本文只列舉了目前特殊教育學校最主要的學生類 型即聽障學生、視障學生及智障學生,但這三類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細分為許多 不同類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存在但不普遍的殘障情況,對于這些更為復雜 的學生狀況的研究受時間與能力限制筆者無法面面俱到,因此對于特殊教育學 生的景觀需求研究并不完善。
在今后的研究中,特殊教育職業院校的規劃設計應該多樣化,不拘泥于單 一模式,而應針對不同的區位環境、不同的專業特點進行不同的規劃設計,并 對使用人群的缺陷狀況做出更細致的劃分,使設計更具針對性。
78
參考文獻
[1]張彩云.特殊教育發展的脈絡、經驗與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21, 41(12): 101-108.
[2]特殊教育學_百度百科[Z].: 2021,是2005年-是2006年.
[3]江秀娜.社會排斥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特殊兒童教育一一對X機構六名特殊兒童個案的分 析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9):38-43.
[4]Holmes-Siedle J. Barrier-Free Design: A Manual for Building Designers and Managers[M]. Butterworth Architecture, 1996.
[5]Marcus C C. 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 2nd Edition[M].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7.
[6]Neuman D J. Building Type Basics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ilities, Second Edition[M]. Wiley, 2013.
[7]Fischer J, Meuser P. Design Manual Accessible Architecture:Age and disability friendly planning and building in the 21stcentury[M].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14.
[8]張濤,孫煒瑋.特殊教育學校建筑創作初探[J].華中建筑,2006(05): 39-43.
[9]湯朝暉,陳靜香,楊曉川.兩所特殊教育學校的設計探索與實踐J].南方建筑,2009(02): 19-22.
[10]雷鳴.特殊教育學校的設計實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6).
[11]張翼,湯朝暉.盲校教學空間設計要點[J].華中建筑,2013,31(01):65-69.
[12]郭小葉.基于聽力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學空間的設計要點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 研究(電子版) , 2013(20).
[13]王芙蓉.盲校無障礙體系構建[J].新建筑,2003 (6) :15-16.
[14]高理敬.盲校校園文化建設淺談[J].現代特殊教育,2012(3):13-15.
[15]郭庭鴻,董靚,張米娜.面向自閉兒童的康復景觀及其干預模式研究[J].中國園林,2013, 29(08): 45-48.
[16]Maiweike G F. Perceptual Factors In the School Learning Environment[M]. Wiley,1970.
[17]Wahlberg H J.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M]. Wiley,1979.
[18]Powell R. Architecture of Learning New Singapore Schools[M]. Tianji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Curtis E. School builders[M]. Wiley-Academy, 2003.
79
[20]梁海岫.協同發展觀念下的廣東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 2009.
[21]李遠.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校內實訓建筑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1.
[22]曲文晶.工科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實訓空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23]郭俊億.職教園區共享實訓模式及空間設計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
[24]范朝.職業教育特色小鎮規劃設計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
[25]Krzeptowska-Moszkowicz I, Moszkowicz L, Porada K.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ensory Gardens in the Generally Accessible Space of a Large City: Analysis of Multiple Cases from Krakow (Poland) Using the Therapeutic Space Attribute Rating Method[J]. SUSTAINABILITY, 2021, 13(11).
[26]De la Motte P R. Therapeutic garden designs in special needs facilities in Victoria, Australia[Z]. 29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on Horticulture - Sustaining Lives, Livelihoods and Landscapes (IHC) / 12th International People Plant Symposium - Horticulture and Human Communitie: 2016: 1121, 47-50.
[27]Bourdon E, Belmin J. Enriched gardens improve cogni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dementia: a pilot controlled trial[J].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1, 13(1).
[28]Laska T, Petrova Y, Sgem. SENSORY GARDEN IN URBAN ENVIRONMENT[Z]. 3rd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Arts, SGEM 2016: 2016197-205.
[29]Souter-Brown G, Hinckson E, Duncan S. Effects of a sensory garden on workplace wellbeing: A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1, 207.
[30]Paula Cristina de Oliveira Vons, Janete Maria Scopel,Luciana Scur. The Sensory Garden as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Activity for Social Inclusion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Museum of University of Caxias do Sul[J]. Scientia cum Industria,2014,2(2).
[31]魏正旸.城市公共空間的嗅覺設計分析[J].建筑與文化,2019(10):142-143.
[32]楊潔宇.嗅覺在設計場景中的心理促進作用[J].藝術科技,2019, 32: 24&
[33]張曉瑋.觀賞芳香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9, 37: 16632- 16635.
[34]田青.聽障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及展望[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 31(06):
80
98-101.
[35]李祚山.視覺障礙兒童的人格與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其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 2005(12): 79-83.
[36]金星,韋小滿.培智學校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實驗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0): 26-31.
[37]Cole P G, Chan L K A. Theoreti-cal Models and Special Education Methods.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Special Education [M]. Sydney : Prentice Hall of Australia PublishingLTD, 1990.
[38]陳云英.建構特殊教育理論[J].中國特殊教育,2003(1): 1-6.
[39]Nancy V, Erin S M, M K J. Medical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Special Education Laws, and Social Services: A Preliminary Scale Development and Pilot Study [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2019, 119(10).
[40]Raqqad M A. The Ext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wareness of Thinking Patterns among Talented Students in Jorda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2016, 7(11).
[41]Hopman J A B, van Lier P A C, van der Ende J, et al. Impact of the Good Behavior Game 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J]. Teachers and Teaching, 2018, 24(4).
[42]Yadav G, Sundaravadivel P, Kesavan L, et al. Affect-Learn: An IoT-based Affectiv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Special Education[Z]. 6th IEEE Virtual World Forum on Internet of Things (IEEE WF-IoT): 2020.
[43]Park Y, Kiely M T, Brownell M T, 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Knowledge, Instructional Practice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Reading Fluency[J].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019, 34(2).
[44]Movahedazarhouligh S.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Knowledge Base, Landscape, and Trends in Leadership Literature in Early Intervention, Early Childhood, and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J]. INFANTS & YOUNG CHILDREN, 2021, 34(3): 159-177.
[45]楊銀.情感教育視域下特殊教育師生關系的偏倚及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 41(16):
37-41.
[46]Beld M H M, Van den Heuvel E G, van der Helm G H P, et al. The impact of classroom climate on students' perception of social exclusion in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9, 103.
[47]宮慧娜,雷江華. 美國高質量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的特點及啟示——以范德堡大學特殊教 育專業本科培養項目為例[J].教育學報,2021, 17(2): 98-10&
81
[48]戴健雨,葛新斌. 特殊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滿意度影響因素的模型建構與闡釋——基于扎 根理論的視角[J].中國特殊教育,2021(2): 18-25.
[49]汪淙.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以昭通職教中心為例 [D]. 清華大學, 2011.
[50]宋園園,趙慶瑋,張猛.淺析突出文化特色的職業院校校園景觀設計[J].現代園藝,2020, 43(21): 149-150.
[51]開欣.基于視障者的無障礙景觀設計探究[J].南方農業,2021, 15(20): 58-59, 62.
[52]秦川.園林景觀中的無障礙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21, 44(18): 94-95.
[53]張鈺曌,陳洋.聾啞學校無障礙空間環境設計研究一一以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為例J].建 筑學報, 2016(3):106-110.
[54]蘇笑悅,陶郅,鄧壽朋.從村中來,到村中去一一廣東省河源市特殊教育學校[J].新建筑, 2020(2):58-61.
[55]Ota Atsushi Kitagawara Architects Takumi,吳迪.平等的使用權-景觀中的無障礙設計:稻 荷山特殊教育學校[J].景觀設計,2011, (5):9-17.
[56]強金國,劉曉順,吳舒婷,等.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 10(03): 63-66.
[57]錢明一,張燕. “生態校園、詩意校園、山地校園”——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校總體規 劃設計[J].華中建筑,2014, 32(02): 128-132.
[58]鄧雨晴,肖大威. 雙元制教學體系下中等職業學校規劃策略——以汕尾市高級技工職業 學校規劃為例[J].中外建筑,2020(04): 110-112.
[59]L. R P, Gilbert G. Developmental intersensory interference: Augmented prenatal sensory experience interferes with auditory learning in duck embryo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 28(5).
[60]朱捷.感官障礙類特殊教育學校景觀交互設計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5.
[61]白樺琳.光影在風景園林中的藝術性表達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3.
[62]董赤,李兆巖.特殊教育學校校園景觀色彩研究[J].藝術科技,2019, 32(12): 131-213.
[63]翁玫.聽覺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7,23(12):46-51.
[64]劉佳妮.園林植物降噪功能研究[D].浙江大學,2007.
[65]徐措宜.現代景觀設計中的硬質景觀材料選擇與應用[D].南京林業大學,2009.
[66]黃悅穎.廣義視角下軟質景觀材料的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6.
[67]鄒雨岑.康復花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4.
82
[68]Palsdottir A M, Spendrup S, Martensson L, et al. Garden Smellscape-Experiences of Plant
Scents in a Nature-Based Intervention[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 12.
[69]陳雷.芳香植物專類園植物配置及景觀營造探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70]趙立曦.淺析芳香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J].山西林業,2006(04): 32-33.
[71]梅瑤炯.一米陽光——辰山植物園盲人植物園設計[J].上海建設科技,2011(03): 43-45.
[72]李虹儒.基于居民歸屬感的居住區景觀設計[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73]操捷.淺談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J].中國包裝,2019, 39(8): 33-35.
[74]蘇志權. 增能理論視域下提升殘疾人社會適應能力的實踐探索——以廣東省中山市 M 區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2020.
[75]杜靜.增能理論在殘疾人自主生活服務中的運用一一以成年智力障礙者為例J].開封教 育學院學報, 2017,37(12):181-182.
[76]張盼,吳燕丹,鄭程浩. 賦權增能理論視角下中國部分殘疾人體育參與的困境與破解策 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 32(05): 412-416.
[77]陳秀容.論公共空間景觀中的無障礙設計[J].四川建材,2020, 46(12): 60-61.
[78]郎立強.景觀設計中的無障礙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36): 423.
[79]劉洪沛,肖玉賢.平臺視角下的特殊教育云服務生態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 2021(6): 19-24.
[80]鄧柳,雷江華.人工智能應用于特殊教育的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21(3): 18-
25.
[81]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上海市市政規劃設計研究院, 等.無障礙設計規范[S].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