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緒論 1
0.1 選題背景和研究對象 1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 3
0.3 文獻綜述 3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 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理論概述 12
1.1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 12
1.2地域文化 13
1.3地域文化和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關系 13
1.4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作用 14
1.5蘭州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意義 16
第二章 蘭州飲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8
2.1蘭州飲食文化 18
2.2蘭州飲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價值 20
2.3蘭州飲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22
2.4蘭州飲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建議 31
第三章 蘭州節慶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39
3.1蘭州節慶文化 39
3.2蘭州節慶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作用 40
3.3蘭州節慶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41
3.4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建議 48
第四章 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54
4.1 蘭州地名文化 54
V
4.2 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作用 55
4.3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56
4.4蘭州地名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建議 63
結語 71
參考文獻 73
致謝 75
附錄 1:蘭州飲食文化課堂記錄 76
附錄 2: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留學生反饋 80
附錄 3: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漢語教師反饋 81
附錄 4: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記錄 82
附錄 5: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漢語教師反饋 85
附錄 6: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記錄 86
附錄 7: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當小導游的介紹記錄 89
附錄 8: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漢語教師反饋 90
VI
緒論
論文以地域文化在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應用為研究對象,以蘭州地域文 化為例,討論了地域文化在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的理論內容,借用案 例分析以及訪談等方式,結合《中國概況》,探討出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 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教學原則、教學策略。論文從教師“教”的角度,針對中高 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探討蘭州地域文化內容的選取原則以及教學方法。該研 究希望在把握中國文化“共性”的基礎上,如何做到蘭州地域文化和中高級中亞 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有效結合,使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更因地制宜。
0.1 選題背景和研究對象
0.1.1 選題背景
第一,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來中國留學,而地域文 化是留學生來到中國接觸較多的文化,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都和地域文化息息 相關。因此,在來華留學生文化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目前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多的成果,形成了一套 文化教學的指導原則,但是現有的研究還是無法顧全所有地域和高校的實際情況。 在這種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開始關注國際中文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作用, 利用地域特色提高招生的競爭力,地域特色已經慢慢成為吸引留學生的重要招牌。 對于蘭州地域文化,雖然已有蘭州民俗、蘭州民間藝術等研究,但大多針對的是 蘭州本土文化的研究,比如蘭州鼓子的民俗價值、蘭州春節民俗、蘭州太平鼓的 傳承和發展、蘭州飲食民俗特點等,且面向的多是中國學生,沒有將蘭州地域文 化與國際中文教育的聯系做過多的關注和結合。蘭州環境獨特,民族眾多,地域 文化獨具特色。獨具特色的蘭州地域文化是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重要教學資 源,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將其應用到文化教學之中。
第三,筆者有幸在實習階段接觸到了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發現蘭州地域文化 對他們在蘭州的留學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有了解蘭州地域文化的欲望。因 此,筆者希望通過與他們密切相關的蘭州地域文化拉近教師、中國文化和他們的 距離,激發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 蘭州的留學生活。此外,古代絲路上中亞和蘭州貿易的往來,到現代“蘭州號” 中亞國際貨運返程列車的開通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亞和蘭州的文化交流
1
越來越緊密,來蘭州留學的中亞學生越來越多。因此,將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 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0.1.2 研究對象
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地域文化在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中的應用,以蘭州地域 文化為例,主要從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三個方面進行了 具體的探討。選取這三個角度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筆者發現蘭州飲食對中高級 中亞留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因此漢語教師可以利用蘭州飲食的“吸引力”來激 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第二,他們對蘭州的節日存在較多的 文化困惑,在文化教學中融入蘭州節慶文化,有利于解讀他們的困惑;第三,中 高級中亞留學生經常會去蘭州周圍旅游,他們希望了解景點背后的更多文化,通 過蘭州地名的講解,一方面可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蘭州地名與出門 購物、出行等息息相關,這種天生的“親近性”有利于幫助他們學習漢語,提高 漢語水平。地域文化在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中的應用,以蘭州地域文化為例, 其中涉及到的教學對象、教學所使用的教材如下:
(一)教學對象
論文的教學對象主要是蘭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中的 30 名中高級中亞留 學生,從年齡分布上看,中高級中亞留學生主要是在 25-30 歲之間的,具有獨立 思考能力的成人;從水平上看,他們整體上處于中高級水平,具備了一定的交際 能力,但是漢語水平還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語速以及所 用的詞匯需盡量簡單;從性格上看,他們的性格比較外向、開放,上課比較積極 活躍;從學習動機看,他們比較喜歡漢語,喜歡中國文化,希望可以通過學習漢 語拿到學位、在中國更好地學習和生活、更好地研究中國文化或者是在自己國家 找到好工作,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他們在蘭州留學,必然會接觸蘭州地域文 化。因此蘭州地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補充融入其文化教學中,具有較大的價值。 論文選取“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這個群體,主要有以下考慮:第一,筆者實習所 在班級是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為主體,所教的課程是《中國文化概況》,以文化 教學為主;第二,選擇中亞地區是近年來蘭州大學留學的中亞學生越來越多,且 蘭州和中亞從絲路開創至今,都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利 用共同的文化主題找到文化教學的切入點,拉近教師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關系。
(二)所用教材介紹 筆者所在班級使用的教材是寧繼鳴先生的《中國概況》,該教材是來華留學 生專業漢語學習叢書,針對的教學對象是來華留學生和海外孔院的學習者。全書 按照章節編排,共 16 章,51 節,每章一個主題,每節一個主題內容,主要介紹
2
了中國的國情、歷史等基本內容。該書語言通俗易懂,生僻字有注音,成語、文 化現象、術語等附有隨文翻譯,共有 219幅插圖,圖文結合,大量豐富的配圖有 利于學習者更加直觀地理解教材內容。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取合適的角度,結 合《中國概況》教材,適當地將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
目前關于蘭州地域文化和來華留學生文化教學結合的研究比較少,論文希望 探索蘭州地域文化的地域特色價值,提煉出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 文化教學的選取內容、具體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同時引起大家對地域文化的 重視,使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做到因地制宜。
蘭州地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教學的補充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不 但在理論上有重要的價值,在實踐方面也有重要意義。
第一,論文就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 探討,同時還探索了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在文化教學中 的價值,這些研究為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提供了相關的 理論支撐。
第二,論文研究立足于教學實踐,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這一特定群體,選 取和他們切身相關的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并針對教學 中的有益嘗試和不足,提出了相對應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因此,該論文的研 究有利于為以后漢語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提供借鑒,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獨具地域特色的蘭州地域文化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這個特別的教學對象的 結合,具有針對性,使文化教學能夠將教學和學習者的實際需求有機融合,使文 化教學更加具體、更生動、更有活力,且在注重“文化共性的基礎上”,又注重 “文化的地域特性”,為實現國際中文教育因地制宜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借鑒。 同時,蘭州地域文化的融入,不是要代替主流文化,而是筆者希望通過蘭州地域 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補充融入文化教學,探索出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原則, 為以后的文化教學提供借鑒,這是以往其他的研究者所沒有明確強調的。
0.3 文獻綜述
在具體梳理探討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相關研究之前,現將 研究中的相關概念做以下說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這 兩個概念是對外國人進行第二語言教學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名稱。1982 年提出“對
3 外漢語教學”,進而產生出了對外漢語文化教學;2019 年 12 月召開的對外漢語 教學大會上,確定了“國際中文教育”這一新名稱。由于 2019 年之前尚未確定 “國際中文教育”這一名稱,因此,為了不造成誤會,在文獻綜述里還是使用“對 外漢語文化教學”這一名稱;在正文以及其他部分的“文化教學”指的是“國際 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學”。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研究起源于 20 世紀 80 年代1,通過中國知網,以“對 外漢語文化教學”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有關它的相關文獻研究相對較多, 1985 年至今共計 4074 篇,其中對外漢語初級文化教學 256 篇,對外漢語中級文 化教學共計 349 篇,對外漢語高級文化教學 412 篇,由此可知,目前對外漢語文 化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聚焦在中高級水平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而該研究可以為 本文的研究提供相關的理論基礎。徐開妍、徐瑛琦(2018)指出“文化教學的重 心在于區別外國文化的中國文化教學,而關于中國內部地域文化教學的研究尚顯 不足,地域文化教學也在轉化為文化教學的新趨勢”2。由此可知,目前地域文 化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根據已有的研究,筆者將目 光放在了教學對象和文化內容上,即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國別以及地域文化特 色上。通過中國知網,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 現相關文獻 3 篇。從中國知網上搜索到的文獻和著作數量來看,針對中高級對外 漢語文化教學的研究相對多,針對地域文化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結合的 研究較少,其中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這一特定區域、特定水平的研究相對來說 更少。中亞地區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化環境,且從西漢絲綢之路的開辟后,中亞和 蘭州就有著較長的歷史淵源,針對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 學有著特殊的研究意義。論文的文獻梳理基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研究 以及地域文化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結合的研究基礎上,試圖豐富中亞地區留學生 的中高級文化教學研究以及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研究。
基于研究對象的確定及其涉及到的教學對象,將有關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 教育文化教學的研究相關文獻分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關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 文化教學的研究;第二,關于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研究。筆者希望 通過這些文獻的整理以期對該論文的研究起鋪墊作用,幫助該論文后續的教學研 究。
0.3.1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相關研究
根據中國知網現有文獻調查發現,目前關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研
1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岀版社,2014:118.
2徐開妍、徐瑛琦.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地域文化研究述評J].漢字文化,2018(19):5-6.
4
究非常少,只找到以下的相關文獻:
蔣志娟(2014)對中亞留學生中級漢語口語中文化教學課堂進行觀摩,總結 出了情景表演法、任務型教學法、隨機滲透法、講解法和對比法五種教學方法, 然后進行了對中亞留學生中級口語課中文化教學的現狀調查,從教師、教材編寫 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蔣志娟.中亞留學生中級漢語口語課中的文化教學現狀研究-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 大學,2014.]
張慧(2014)結合中級漢語綜合課文化教學的原則,分析《博雅漢語.中級 沖刺篇》和《發展漢語.中級綜合》的文化項目編排,同時結合課堂觀察,主要 從教師的文化意識及言傳身教、教材剖析、課內外教學結合等五個角度提出教學 建議。[張慧•中級中亞留學生精讀課的文化教學研究-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4.]
董晉男(2018)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詩歌教學,對唐邊塞詩中的文化元 素做了分類,對教師、教學對象、教材進行調查,認為文化元素的選擇應遵循“典 型性、針對性、趣味性”的標準并進行了具體的教學實踐,然后對教學實踐進行 教學評估和提出教學建議。[董晉男•基于文化元素的中高級中亞留學生詩歌教學研究-以唐邊塞詩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
5]
由上可知,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課型主要涉及中高級文化課、中級漢語口 語課、中級漢語綜合課,主要從教師、教材、課內外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式等 角度提出建議,主要從漢語語言類的教材進行分析,這些研究可以為本文提供一 定的理論基礎;但是關于中亞留學生的中高級文化教學如何和當地地域文化以及 文化教材的結合,缺少關注。
論文結合《中國概況》文化教材,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結合蘭州飲食文 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的具體教學,從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原則等 多角度提出相關的具體建議。因此,論文的研究有利于豐富地域文化和中高級中 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有利于為后面教師開展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 化教學提供具體的建議。
0.3.2 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相關研究
相對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地域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的研究較為落后, 其研究內容也較少。通過中國知網檢索,以“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以下可視化分析圖表。
圖 0-1 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文獻總體趨勢分析圖[李曉鵬,沈鐵,劉爽.地域文化滲透的社會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165-167.]
從文獻總體趨勢分析表可以看岀,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研究主要 岀現在 2007 年以后,2009-2012 年,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的相關文 獻數量基本保持不變,2011-2014 年和 2015-2019 年這兩個階段,相關文獻數量 有較快的增長,其中 2019 年有關文獻數量最多,達到 11 篇。
2020-2022年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的相關文獻數量呈快速增長趨 勢,共計 14 篇,主要有以下相關文獻:
李楊(2020)的《茶文化在蒙古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啟發與應用》,李忠娟 (2020)《簡析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何蓓燁、耿小森、丁楊(2020) 的《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傳播——以齊魯文化為例》,黃錦、郭思妤、 白彩艷(2021)的《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以貴州文化為例》,王文 杰(2021)的《茶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溫小風、許曉芳(2021)的 《試析三晉文化在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楊陳貝尼(2021)的《中國陶 瓷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薛曉鳳(2021)的《山西民俗文化在對 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陳佳佳(2021)的《中原文化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 中的應用研究》,張明慧(2021)的《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劉力銘(2021)的《淺析中醫藥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由上可知,2020-2022 年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主要從“應用研究、 文化傳播”兩個角度切入。筆者通過對以上文獻進行整理,發現“應用研究”主 要涉及:地域文化對留學生、漢語習得、文化適應、中國文化了解等的影響和作 用。
整體上,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呈波動增長,這說明地域文化的 價值開始得到關注和重視,并慢慢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
筆者根據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有關于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研 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地域文化融入的價值、地域文化融入的角度、地域文化 融入的教學原則以及教學方法等。
(一)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價值研究 [1 來自中國知網可視化分析圖] []
近年來,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價值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尤其是其 意義和作用方面。李曉鵬、沈鐵、劉爽(2017)指出“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滲透地 域文化,有利于使漢語教學更具有人文特質和構建高校對外漢語教學新局面”。 1該作者認為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體現對外漢語教學的社會意義和對高校漢語 教學的發展。曹丹(2017)以徽州文化為例,認為地域文化融入漢語教學有利于 增強留學生學習中華文化興趣和提高他們的漢語交際能力,并且有利于增強漢語 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1 [曹丹.探究了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大眾文藝,2017(16):255.]該作者認為地域文化對提高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和活 化漢語教學具有重要作用。魏莉娜(2019)提出地域文化在減少留學生“文化休克” 率,縮短對環境的適應周期,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交際能力,對增強漢語教學的 實用性和趣味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魏莉娜.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以三秦文化為例J].新西部,2019(3):40+35.]該作者側重地域文化在幫助留學生度過 “文化休克期”、激發學習興趣和活化漢語課堂等方面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地域文化的融入對對外漢語教學具有積極、重要的影響,且其滲 透的意義和價值主要涉及到漢語習得、文化適應、課堂教學、學習興趣、高校發 展等方面。論文試圖從文化適應、漢語習得、學習興趣等角度探討蘭州地域文化 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二)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研究
地域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具有重要作用,但從何種角度融入也顯得十分重要, 因此學者們對該問題做了以下的探索:
第一,從宏觀整體的角度探討地域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這一類主要 是從整體出發,將地域資源分門別類,然后提出相對應的具體教學策略。但有部 分研究缺乏實踐意義,比如羅云的《長沙地方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以及對開封、 徐州、南通等地區的研究。但是尹悅(2017)根據武漢城市文化可利用的文化資 源,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從 理論到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尹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城市文化資源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第二,從方言角度導入,將方言進行分類,再結合具體的實際教學,探究方
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和分析。如江曉麗(2013)通過對新HSK詞匯大綱、
對外漢語文化類教材和留學生學習方言詞匯需求等的調查和教學訪談,提出了方 言課程設置、方言教材編寫以及方言區地域文化教學等方面的建議。[江曉麗.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方言詞匯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7]再如吳昊 (2014)通過對蘇州留學生調查和訪談,了解留學生對吳地方言的學習感受和意 愿,結合教師訪談和教學觀摩,并通過課程設置,總結出吳地方言文化融入漢語
教學的一般性導入方法。[吳昊.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語言文化的導入與課程設置-以吳地語言文化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4.]
第三,選取一些特色文化,設計相關的活動或是作為專題介紹引入。如孫夢 (2013)利用黑龍江特色文化資源,通過設計四種黑龍江地域文化的課外活動方 案,讓留學生體驗漢語學習和文化交流的樂趣,激發他們的漢語學習興趣。[孫夢.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黑龍江地域文化活動設計[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再 如余凱(2016)從昆明街巷名稱入手,通過街巷名稱的文化教學,幫助留學生熟 悉城市的地理特征和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余凱.漢語國際中文教育的地名文化教學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劉文靜.濟南泉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再如劉文靜(2019)選取濟 南具有代表性的“泉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設計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相結 合的教學設計,使留學生更好地了解濟南“泉文化”,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4
綜上所述,目前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主要是從宏觀以及方言、特色文 化等微觀兩個角度進行探索,總體呈現岀從宏觀的資源整合到微觀的具體文化特 色研究的特點。論文從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的微觀角度 進行探索,并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對于一些存在的問題,提岀了具體的教學建 議,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三)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策略研究
有了好的融入角度,好的教學策略也至關重要,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 的教學策略關系到地域文化融入的效果。
王悅欣、張彤(2011)從提岀發揮政府部門指導作用、完善對外漢語教學課 程體系、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編寫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強化對外漢語單位的責 任意識和提升團隊實力和活力等五個方面的建議。[王悅欣,張彤.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的導入-以河北為例[J].河北學刊,2011 (6) : 229-231.]該作者根據河北資源的鮮明 特色和稟賦,從政府、對外漢語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材編寫、教師隊伍以及 對外漢語單位等五個角度提岀了較為詳細的建議,但是缺少具體的實踐。
苪榮,荊亞玲(2012)指岀在確立教學目標、課前準備、課堂導入、課后鞏 固等四個環節進行地域文化導入,導入時要遵循附屬性原則、適度性原則、針對 性原則和短期性原則,且可以利用特別適用于地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課堂討論 法、情景模擬法。[苪嶸,荊亞玲.論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地域文化導入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2(7):92-94.
8]該作者從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地域文化的導入,并指岀要注 意的導入原則和可利用的教學方法,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陳知揚(2015)指岀在地域文化導入方面,要遵循“實用性、趣味性、啟發 性、發展性”等導入原則,提岀要正視地域文化的導入,完善教學方式,利用旅 游文化資源,展現地域特色以及融入本土民間技藝,豐富課堂教學等教學方法。
1 但是該作者提出的導入原則只是一個相對簡單的課程設置方案,并未進行真正 的可行性的教學實踐。
張晟平(2016)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留學生對黑龍江文化的接受程度,整合黑 龍江文化資源,提出了“利用文化對比、教師展示圖片和視頻以及組織實踐活動” 的教學策略,并設計了冰雪文化教學案例來進行具體的教學。[陳知揚.城市國際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與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武漢市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5.] [張晟平.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以黑龍江為例[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該作者先用問卷 了解學生意愿,針對黑龍江文化提出了教學方法,再進行教學實踐,從理論到實 踐,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李妙浩、何曉琴(2020)以陜西地域文化為例,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留學生學 習方言的意愿,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師自身等角度為開展第 二課堂提供了較具體的建議。[李妙浩,何曉琴.試論在陜留學生方言及文化教學[J].文學教育(下),2020(12):80.]該作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方言意 愿,從多種角度提出相關建議,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教學 原則和教學方法,其中目前學者們主要提出地域文化應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實 用性、適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關于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的教學方法各有側重,總體呈現出從理論上的探討到具體實踐驗證的轉變。
(四) 蘭州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蘭州地域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比較少,目前筆者只發現一篇,該篇論 文是蘭州大學碩士畢業生孟凡江寫的《初級漢語文化類泛讀課本編撰設計-以蘭 州文化為中心》,作者對對外漢語教材和研究資料的整理,主要從視圖展現形式、 蘭州文化點實踐、練習模式和跨文化對比的角度,選取合適的蘭州文化內容,進 行課本編撰設計,并最后進行了具體的教學實踐。[孟凡江.初級漢語文化類泛讀課本編撰設計-以蘭州文化為中心[D].蘭州:蘭州大學,2017.
9]該篇論文針對初級漢語文化 類泛讀課本編撰,以蘭州文化為中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較為詳細的教學策略, 并在實踐中進行了驗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此外,目前筆者沒有找到地域文化 (包括蘭州地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相關文獻。
由此可知,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留學生文化教學的研究還有較大的研 究空間。論文以蘭州地域文化為例,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這個特殊群體,通過 具體的教學實踐,從漢語教師反饋、留學生反饋以及課堂記錄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從教學原則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有利于豐富蘭州地域文化在中高 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應用研究,為相關的文化教學提供具體的教學建議。
(五) 小結
可見,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從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來進行展開的, 總體上,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從研究時間上看,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成果大多發表在 2007 年后,尤其是最近十年,2007 年之前幾乎沒有該類研究,因此該研究還有 較大的研究空間。
第二,從研究內容上看,地域文化教學內容的界定缺乏公共的標準:地域文 化教學的教學原則、教學目標等一系列問題,仍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且目 前關于蘭州地域文化和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相結合的內容較為欠缺。
第三,從研究方法看,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現有研究呈現出從理論 型向實踐型的過渡,從宏觀的理論原則向具體的教學設計轉變,但是大多是經驗 總結,缺乏具體的實踐和實際調查研究作為支撐。雖然有關地域文化教學的研究 成果已經有不少,但是還存在很多不足,沒有形成具體可行的研究成果。
論文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結合蘭州地域文化和《中國概況》具體教材, 通過教學實踐分析并指出了教學中的有益嘗試和不足,從而提出相應的具體教學 建議,有利于為以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開展針對性教學提供借鑒,有利于豐富地 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研究,同時有利于引起大家對地域文化 的重視,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資源,為實現國際中文教育因地制宜、針對性教 學提供新角度、新方法。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論文主要以蘭州地域文化為例,研究地域文化作為一種輔助性內容融入國際 中文教育,如何在把握“中國文化共性的基礎上”,又突出文化教學的“地域性 特征”,使文化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具體的研究思路主要分為以下步驟:第一, 充分查找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了解目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以及地域文化 在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中應用情況的現狀;第二,定位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 明確文化教學的內容、界定地域文化以及蘭州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和國際中文教 育文化教學的關系以及融入文化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從蘭州飲食文化、 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三個角度探索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 文化教學的應用,同時從漢語教師反饋、留學生反饋、課堂教學實錄三個角度分 析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教學效果,從而提出相對應的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第四,通過蘭州地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
10 應用,提出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需要考慮的因素:教學原則的針對性和適 應性、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教師素養、PPT制作、文化內容的延伸等,同時對地 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應用進行了反思。
0.4.2 研究方法
論文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和訪談法,案例分析法是通過蘭州飲食文化、蘭 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三個教學案例的具體分析,探討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 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取得的教學效果以及提出具體的教學策 略。訪談法主要是指主要在課后,針對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 文化課堂的教學效果,與 5位漢語實習教師、一位蘭州大學一線教師以及中高級 中亞留學生進行訪談,訪談中進行手機錄音,并在訪談后進行記錄和分析。
11
第一章 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理論概述
地域文化如何界定?地域文化與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具有怎樣的關系? 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這些都是地域 文化作為補充性內容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應考慮的問題。
1.1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
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具有怎樣的關系,文化教學的內容應如何界定,這都是 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20 世紀 80 年代,國際中文教育界認為文化對語言教學有重要影響,文化教 學作為漢語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開始得到重視。趙賢洲(1989)在《文化差 異與文化導入論略》首次提出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導入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趙賢洲.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1):76-83.]吳 仁甫、徐子亮(1996)從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位”與“量” 的角度出發,認為基礎漢語教學是“無中生有”,交際文化教學是“雪中送炭”, 知識文化是“錦上添花”。[吳仁甫、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位”與“量” [N].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6(4):86-88.]至此,國際中文教育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 關系基本確定: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根本性質不同,語言教學 居首位,文化教學第二位,文化教學在整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中的比重應隨著教 學階段的不同從初級到高級逐步提升。劉珣(2014)指出:對外漢語教學以語言 教學為主,同時緊密結合相關的文化教學,這在對外漢語教學界已成為共識。[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岀版社,2014:130.] [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1):37-46.]根 據已有的研究,論文對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界定為: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 輔相成,但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階段相適應,為語言教學服務。
文化教學滲透到語言教學已經成為共識,但關于怎樣劃分國際中文教育文化 教學的內容,學界至今眾說紛紜。魯健驥(1990)提出在基礎階段介紹中國文化 有兩個側重點不容忽視:一是要介紹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習俗; 二是要介紹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有一定文化教養的中國人身上反映的文化習俗。 4林國立(1997)提出文化大綱的基本內容是中國人的民族觀念、民族心理、民族 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文化大綱的取舍應遵循共性原則、共時性原則個從眾性 原則以及文化大綱內容的表述應以觀念為綱,以語言表達方式為目的。[林國立.構建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因素體系-研制文化大綱之我見[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1):17-28.
12]雖然文 化定位的問題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在學者專家們的努力下,“交際文化”作 為一種語言教學理論正在日趨成熟。劉珣(2014)指出:國際中文教育相關的文 化教學應是三個層次“國際中文教育學科范圍內語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國情和文 化背景知識”,確定文化教學內容應體現語言的、交際的、對外的三條原則。[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岀版社,2014:131.]論 文主要是基于劉珣先生的觀點展開論述的,在選取地域文化內容時,盡量體現出 語言的、交際的、對外的原則,通過具體的蘭州地域文化來讓留學生更好地認識 中華文化,更好地幫助他們提高漢語交際能力,適應中國留學生活。
1.2地域文化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林立,地域文化眾多。由于地方范圍界定的不確定性, 地域文化的界定,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白欲曉(2011)指出地域文化劃分 可依據“地域要素,文化風貌,文化認同”等指標。[白欲曉.“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版,2011(1):76-80.]該作者認為地域文化劃分 應有相關的指標,應體現地域文化內涵。吳秀菊(2016) 指出:地域文化是指最 能體現一個空間范圍內有特點的文化類型,具有當地特色并自成體系。[吳秀菊.貴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對外語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16):6-7.]該作者 認為地域文化應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具有獨特的地域性。侯家寶(2019)認為地 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侯家寶.地域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以三晉文化教學為例[J].漢字文化,2019(16) :79-80.
13]該作者認為地域文化 應體現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內容。綜合上述,根據前人對地域文化的定義,本 研究對地域文化的界定為:在一個特定地區內,體現了區域內的民俗民風、生活 習性、宗教信仰等,是文化與地域環境的融合,具有范圍性、獨特性、針對性、 傳承性等特點。根據前面地域文化的界定,論文研究的蘭州地域文化指的是蘭州 地區的文化,反映了蘭州人民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民俗禮儀、民族心理、文 化觀念等文化,包括:蘭州歷史文化、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民間 藝術文化、蘭州方言文化、蘭州地名文化等。
1.3地域文化和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關系
無論是從地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關系來看,還是從地域文化和來華留學生 的關系來看,地域文化和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都密不可分。
首先,地域文化和中華文化關系密切。中華文化是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 主體內容,是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主流內容,而中華文化由不同的地域文化 組成,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地域表現。劉宇(2009)認為:中華文化是中華地域 文化的主體標志,中華地域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劉宇.論中華文化中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特征[J].江漢論壇,2009(9):119-124.]由此可見,了解 地域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多樣性的認識,是對中華文化更加具體的認識。
其次,從地域文化和來華留學生生活和學習有著緊密的聯系。第一,柳茜、 李泉在(2017)考察了蘭州市相關高校外國留學生面臨的漢語環境和方言接觸對 漢語學習的影響,得岀了留學生絕大多數有方言接觸的需求和意愿,方言接觸和 學習不但能一定程度滿足留學生對方言的交際需求,并且對他們普通話的學習有 積極作用。[柳茜,李泉.方言接觸對留學生漢語學習影響實證研究-基于蘭州高校的調查[J].語言文字應用,2019(3): 115-124.]由上可知,來華留學生有學習地域文化的需求。此外,留學生在中 國留學,在交流時必不可少地要了解當地文化。因此,地域文化對于留學生來說, 是其學習的需求。第二,地域文化和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有著密切、直接的 關系,是連接留學生和中國文化的橋梁,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比如衣 食住行等生活方面也往往是他們關注的問題。第三,地域文化有著貼近生活的語 境,與日常交際相關聯,可以讓留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 不斷地檢驗,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交際能力。
1.4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作用
從跨文化適應、文化模式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文化教材、課堂教學 以及地域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等角度來看,地域文化作為輔助性內容融入國際中 文教育文化教學都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一,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幫助留學生更快地度過“文化休克”期,縮 短跨文化適應周期。留學生來中國留學,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容易在生活和學 習中產生“文化沖突”,這種文化沖突主要體現在“社交障礙、語言不通、生活 不適應”等,而這種文化的不適應容易使留學生陷入“文化休克期”。“文化休 克”指的是在非本民族文化環境中生活或學習的人,由于文化沖突和文化不適應 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的精神癥狀。[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岀版社,2014:124.
14]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處于異環境的人一 般都要經歷:蜜月階段、挫折階段(文化休克期)、調整階段、適應階段等跨文 化適應的四個階段,而這一過程適應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學習者對不同文化的態度。 因此,教師在注重漢語教學的質量的同時也要關注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在課堂中 適當地補充與留學生關系密切的地域文化,幫助留學生了解和熟悉當地的生活環 境,更快地度過“文化休克”期,縮短跨文化適應周期。
第二,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留學生更快融入當地生活。留學生來到中國, 中國文化對他們來說是一套全新的文化規則,這樣陌生的環境容易讓他們感到緊 張、焦慮,甚至開始排斥中華文化。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引入地域文化,將課堂 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將留學生置于真實文化情境中檢驗自己所學,讓他 們更快地了解新的文化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他們的緊張感和焦慮感, 減輕他們對陌生文化的排斥和疏離感,幫助他們更快地找到歸屬感,盡快融入當 地生活。
第三,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中國地域遼闊, 地域文化豐富,且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留學生在中國不同的區域學習漢語,他們 在課堂外面對的是一個方言環境,中國文化一些含義深刻、內容復雜、抽象的內 容,使得留學生在課下很難找到適合它的語境,這不利于留學生理解和運用中國 文化。從上一節可知,地域文化有著貼近生活的語境,和留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將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有利于留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的語境, 將中國文化具體化,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
第四,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活化文化教學。目前的國際中文教育教材以 傳統文化為主,然而當下的中國文化未能全面地反映。張雅淇(2019)通過對《中 國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兩冊教材內容分為三個維度(只展示傳 統文化、只展示當下文化和兩者都展示)對比,發現《中國文化》只展示傳統文 化的內容接近 90%,而只展示當代文化所占比例為 0%,《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 活》兩冊只展示傳統文化所占比例接近 60%,只展示當下文化所占比例低于 5%。[張雅淇.對外漢語文化類教材《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大 學,2019:15.
15] 且在實際教學中,教材中的有些文化知識過于陳舊,與留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距甚 遠,這不利于開展具有真實情景的課堂教學,也不利于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熱 情。由上可知,在文化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因素,對展現當下的中國文化有重要 作用,對開展真實的課堂教學有重要幫助。因此,漢語教師將地域文化作為文化 補充添加到文化教學中,有利于改善漢語教材無法及時更新的遺憾,使文化教學 內容與時俱進,同時有利于拓展文化教學的內容,活化文化教學。
第五,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使文化教學具體化。不管課堂教學內容如何 生動形象,都沒有眼見為實來得真切,將地域文化融入漢語課堂,將留學生的漢 語學習和實際生活相關聯,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實際,不但可以增加文化教學的 實用性,而且可以讓文化教學“活起來”,使文化教學更加的實際化、具體化、 生活化。此外,從地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關系來看,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 要組成部分,其融入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加全面地、有深度地了解中國文化,完善 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1.5蘭州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意義
論文涉及的教學對象主要是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因此,此處的文化教學主要 指的是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無論是從現實的要求,還是留學生的需求 或是蘭州地域文化獨特的文化資源來看,將其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 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一,蘭州地域文化的融入是現實的要求。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一帶一 路”的倡議,希望通過中國文化和沿線國家文化的交流,實現特色文化的融合與 創新。蘭州和中亞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且蘭州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始,就和 中亞有著密切的交流。魏晉十六國至隋唐時期,蘭州是粟特人商團的聚集地,他 們將麻紡織品、毛氈等銷售到蘭州,又將金城及其附近所產的絲綢銷售至撒馬爾 罕(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因此,漢語教師將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 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有利于促進獨具特色的蘭州地域文化和中亞文化的交流,促 進中國和中亞的文化交流。
第二,蘭州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滿足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學習需求。高 辛(2016)指岀:甘肅省作為我國“絲綢之路”重鎮,由于風俗等原因吸引著大 批中亞留學生來甘,尤其是來華研究生。[高辛.甘肅省來華研究生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
16]由此可知,甘肅省的風俗等因素是吸 引中亞留學生來甘留學的重要因素。蘭州作為甘肅的省會城市,具有獨具特色的 民俗民風。因此,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中添加蘭州地域文化元素,有 利于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第三,蘭州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蘭州地 域文化和中國文化。目前在漢語教材中,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I)》 《中國概況》等教材,蘭州地域文化較少被提及。然而蘭州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比如“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彩陶文化、牛肉面文化”等,是文化教學的重要素 材和內容。因此漢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蘭州特色文化的優勢,在課堂中融入蘭州地 域文化,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蘭州、認識蘭州地域文化、認識 中國文化。
第四,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在蘭州學習,每天都和蘭州地域文化接觸。因此, 漢語教師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適當地引入蘭州地域文化因素,將漢語 學習和真實的社會文化環境相結合,將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置于相關的地域文化背 景下,幫助他們更好地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提高他們實際的漢語交際能力。
但在進行蘭州地域文化具體應用探索前,針對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 文化教學融入的方式及文化教學的內容做以下說明:
首先,蘭州地域文化作為輔助性內容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方式 有以下考慮:第一,可以選擇作為文化專題講座的形式融入;第二,可以選擇相 同的文化主題,以一節課的形式融入,時間控制在45 分鐘以內,比如以選擇《中 國概況》的“飲食文化”一課,用具體的蘭州飲食文化引岀中國茶文化、酒文化; 第三,可以作為具體的例子來融入,比如講到中國的傳統建筑,舉例“蘭州窯洞”, 通過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接觸到的文化來拉近中國文化和留學生的距離,論文主 要從第二個角度進行探索。
第二,蘭州地域文化歷史悠久,具有多元化、地域性的特征,論文主要以蘭 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為例,探討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 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應用,豐富蘭州地域文化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相 結合的研究內容。論文試圖在中華文化的“共性”基礎上,結合蘭州地域文化, 探索文化教學的“地域性”,使文化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努力做到因地制宜。
17
第二章 蘭州飲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應
用研究
中國飲食不僅是滿足人體生理需要的“吃”,還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內 涵。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 的飲食習慣、審美追求、文明禮儀等。通過深入探討中國飲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內 涵,讓漢語學習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從而更好地延伸岀中國文化的 其他層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具有“親近感和共鳴性強”的飲食文化本身 就是對外交流和溝通的突破口。此外,中國飲食滲透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留學生在中國求學,有學習中國飲食文化的需求和意愿。蔣瑞涵(2016)根 據教學實踐,發現中國餐飲文化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1我國疆域遼闊,飲食地域差異明顯,這使中國飲食呈現岀鮮明的地域性。一般 來說,留學生在中國留學,會在固定的一個區域學習漢語,當地文化是留學生進 行交際的文化環境。因此,教師在文化教學中結合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選取 和留學生所在區域相關的飲食文化內容,讓他們在課下就可以找到所學知識的社 會文化語境,在實際生活中可以運用,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漢語的信心。
蘭州飲食文化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地域分支,是對蘭州地域文化的反映,是 對蘭州人民飲食習慣、審美要求、民族文化心理等的重要折射。蘭州飲食文化融 入到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它本身獨特的地域性、包容性、民族性以及重 要的文化價值在豐富文化教學內容、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縮短文化適應周期和 理解中國文化內涵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但要明確的是:蘭州飲食文化的融入 只是作為輔助性內容,并不會取代中國飲食文化在文化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2.1蘭州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重要傳統思想、文明禮儀等。蘭州飲食文化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分支,是中 國飲食文化的地域表現,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同樣反映了中華文化許多重要的 傳統觀念。
第一,蘭州飲食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體現了中華文化“和而 不同的價值觀”。蘭州是一個民族雜居的城市,有著漢族、回族、蒙古族等 36
1蔣瑞涵.漢語國際教育餐飲文化專題教學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6.
18 個民族,民族的眾多要求蘭州飲食文化具有“包容”的性質,既要適合不同民族 的口味,又要能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比如東鄉族喜飲茶,在蘭州婚喪嫁娶節日 禮俗中,“定茶、禮茶包”是必備禮物之一。白曉榮(2011)指出“蘭州東鄉族 文化融蒙古族、漢族、回族以及中亞撒爾塔人為一體,這種多元一體在飲食習俗 方面尤為明顯”。[白曉榮.蘭州東鄉族食俗文化的特點[J].群文天地,2011 (1):67-68.
19]再比如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喜愛的羊肉在蘭州的餐館 中經常可見,成為蘭州人接待客人的重要食物之一,而且蘭州人喜歡在冬天吃羊 肉、喝羊肉湯來驅寒保暖。如今,東鄉族喜飲茶、多民族喜愛的羊肉都融入在蘭 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見民族的融合促進了蘭州飲食的融合,使蘭州飲食呈 現出了極大的包容性。因此,將蘭州的飲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 學中,有利于理解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其包容性的特點”。
第二,蘭州飲食文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蘭州飲食基于人的物質 需求和精神需求,形成了一系列的飲食民俗活動,表現了蘭州人民對物質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需求。首先,蘭州飲食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求。蘭州地處西北,氣候 干旱,經濟相對不發達,古時生活條件不好的人家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可以 吃上一頓豐盛的佳肴,甚至現在家喻戶曉的蘭州牛肉面在創立之初,原為西北地 區來招待高級賓客的風味食品。其次,蘭州飲食承載了人們的美好生活愿望。比 如蘭州除夕夜吃八寶飯,寓意萬事如意、吉祥吉慶。比如蘭州人重陽節飲菊花酒, 人們認為飲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壽,表現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再比如老人或者小 孩生日時要吃“臊子面”,蘊含“長壽長福”。再比如蘭州春節當地“送五窮” 的食俗,表達了蘭州人希望擺脫貧困、變富裕的愿望。蘭州飲食文化先是滿足人 的生理需求,然后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求,接著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的飲 食禮儀,從而促進蘭州社會的發展,促進中國飲食的發展。因此,漢語教師將蘭 州飲食文化融入文化教學,有利于留學生了解蘭州飲食民俗的意義以及更好地理 解中國“以人為本”的思想。
第三,蘭州飲食文化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首先,蘭州飲食文化順 應天時。蘭州飲食具有“夏季喜涼食,冬季好進補”的特點,蘭州人根據季節的 不同,選擇不同的食物,比如:夏天蘭州人喜歡用酒曲制作甜胚子來解暑,冬季 會食“羊肉”來御寒。其次,蘭州飲食因地制宜。在食物原料方面,蘭州地處西 北干旱地帶,種植了大量小麥、土豆,利用他們制作各種面食。在口味方面,蘭 州人嗜好酸辣。蘭州人喜歡“酸”與“醋”有關,蘭州地處黃土高原,風沙較大, 土壤中的 pH 值偏高,水質硬化度較高,食用醋可以平衡身體的酸堿程度。蘭州 人喜好“辣”是因為蘭州大部分地區被黃土覆蓋,植被稀少,作為食物的蔬菜和 調料更少,而辣椒是一種很好的替代品。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追求與自然和諧相 處,尊重自然規律。將蘭州飲食文化融入文化教學,有利于更加具體地理解蘭州 飲食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同時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內 涵。
2.2蘭州飲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價值
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蘭 州飲食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分支,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由前一節可知,蘭 州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體現了中國文化內涵。因此,漢語教師將蘭州飲食文化融 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一,蘭州飲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建立溝通的窗口和橋梁。馬斯文(2016) 通過甘肅與中亞五國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現狀的研究發現:中亞學生熱衷選甘肅作 為留學目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上的諸多便利是其影響因素。[馬斯文.甘肅與中亞五國高等教育合作現狀與研究J].亞太教育,2016(30):114-115.
20]由此可知,飲食便 利是影響留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地的因素。因此,漢語教師可以利用蘭州飲食,找 到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共同的文化主題,建立與他們溝通的窗口和橋梁,而這種 溝通橋梁的建立有利于拉近漢語教師與他們的距離,拉近他們與中國文化的距離, 消除他們對陌生環境的陌生感和疏離感。
表 2.1 漢語文化教材中飲食主題文化內容
文化教材:中級-高級 話題 飲食主題文化內容
《中國文化》第三版(韓
鑒堂) 飲食文化 ①家常菜和菜系:八大菜系
②中國菜的特點
③火鍋
《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活》
(I)(張英、金舒年) 民以食為天 “東坡肉的傳說”
《文化全景--中級漢語
教程(上)》(史跡) 中國菜 ①記菜名
②火鍋
③中國菜
《中國概況》(寧繼鳴) 飲食文化 ①八大菜系、特色小吃
②茶文化
③酒文化
第二,蘭州飲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擴充飲食文化教學的內容。中國飲食文 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文化教學中,漢語教師結合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有利 于使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做到因地制宜。但縱觀表 2.1 中的漢語文化教材可知, 中國傳統的并具有代表性的飲食類別是文化教學的首選,如:火鍋、八大菜系、 東坡肉,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沒有得到較好地體現。魏碧玉(2015)總結了對 外漢語中飲食文化內容具有面向本土學生的特點,無法全面地體現中國菜系特色 和地域特色。[魏碧玉.對外漢語教材中飲食文化內容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蘭州飲食文化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分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 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吃羊肉的養生文化、喝牛奶雞蛋醪糟的酒文化、吃 凍梨的吉祥文化、三炮臺的茶文化”,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是文化教學的重 要素材。在文化教學中,漢語教師在講中國飲食文化時,講到酒文化就可以舉例 “蘭州藍白酒或是甜胚子”;講到“食文化”,就可以舉例“蘭州牛肉面”;講 到茶文化,可以舉例“蘭州三炮臺”。通過具體的例子,讓文化教學在“文化的 共性”的基礎上,突出“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性的突出不僅是對中國飲食文化 的擴展和豐富,而且可以使文化教學更加地具體、形象。
第三,蘭州飲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 文化的內涵。萬建中(2011)指出:中國飲食文化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巧妙結合, 具有較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岀版社,2011:43.]這種審美價值在蘭州飲食中也有所體現,比如蘭 州牛肉面具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點,這是蘭州牛肉面對“色、 香、味俱全”的“味道美、造型美”的追求,且蘭州牛肉面精細地制作過程本身 就是對烹飪藝術的追求。在文化教學中加入具有審美價值的蘭州飲食文化,不僅 有助于提高中華文化課的審美性、鑒賞性、深度性,更有利于留學生感悟中國的 審美文化。在 2.1 節筆者已經論述蘭州飲食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 想:“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因此,在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中融入蘭州飲食文化,讓他們了解蘭州飲食習俗, 了解蘭州飲食背后的文化意義,不僅有助于幫助留學生加深對蘭州飲食文化的記 憶和理解,而且更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于勇(2016)指出將中 國飲食文化作為教學切入點,合理融入在語音、漢字、詞匯等教學過程中,將幫 助留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漢語,了解中國飲食文化內涵。[于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飲食文化教學研究[J].亞太教育,2016(11):205-106.
21]
第四,蘭州飲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中高級留學生更好地適應蘭州的生活。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在蘭州留學,每天都要和蘭州飲食打交道,他們的生活和學習 都和蘭州的飲食有關,且在教學過程中,漢語教師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都會不可 避免地提到“如何吃、怎么吃”的問題。漢語教師在課堂中融入蘭州飲食文化, 比如蘭州牛肉面、甜胚子、三炮臺等,留學生在課下就可以找到這些蘭州飲食文 化所承載的社會文化語境,從而將課堂所學應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經過不斷 地實踐,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可以提升漢語水平,漢語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他們和 當地人進行交流,從而更好地適應蘭州生活,縮短文化適應周期。
2.3蘭州飲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如何將蘭州飲食文化更有效地融入其文化課堂,需 要精心的設計,以下是關于蘭州飲食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具體的 教學實踐,同時針對具體的教學實踐,從漢語教師、留學生以及教學課堂記錄三 個層面對其教學效果進行分析。
2.3.1 蘭州飲食文化教學設計-以《飲食文化-蘭州飲食文化》為例
(一) 《飲食文化-蘭州飲食文化》的教學作用 蘭州飲食文化的教學課件和教案都是筆者親自設計,該教學實踐也是由筆者
親自實施。蘭州飲食文化融入《飲食文化》的教學總共1課時,以文化教學為主, 旨在讓學生了解蘭州飲食文化的內涵,從而更好理解中國飲食文化。本次教學主 要采用了圖片展示的直觀教學、南北飲食對比方法以及動作、表情等體態語表達 方式。通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身邊的蘭州飲食文化入手,用“蘭州牛肉面、三炮 臺、甜胚子”來引出中國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將留學生置于真實的社會文 化語境中,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同時在講解每一節新課內容 前,教授留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詞匯。
(二)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設計主要遵循美觀、簡潔、突出重點、由淺入深的原則。第一,PPT圖 片的選取盡量美觀簡潔,每頁PPT的文字盡量少,突出重點即可。其次,每頁 PPT 盡量以一個較簡單的問題導入。第三,課件的整體是由易到難,從具體的蘭 州文化展示到蘭州文化特點及其成因的總結。
(三)教學設計
【課型】
中高級漢語文化課
【使用課文】
《飲食文化》選自《中國概況》第十四章第三節,而筆者選取該課文的原因 是《飲食文化》和蘭州飲食文化有相通的主題,而相同的主題切合蘭州飲食文化 融入的角度。
【教學對象】
30 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
【教學目標】
22
通過教學,讓留學生了解蘭州飲食文化,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 通過教學,讓留學生有意愿去了解中國其他的飲食文化,從而更好地理解中 國文化。
通過教學,讓留學生有意愿去說岀蘭州飲食和他們國家飲食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圖片法向學生展示蘭州的蘭州牛肉面、炒面片、甜胚子、土豆、三炮臺、 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加直觀了解蘭州飲食文化。
通過講解法向學生講解蘭州飲食的背后代表的文化內涵,從而學會進一步了 解蘭州飲食,感受蘭州飲食的魅力。
通過動作、表情等體態語的表演,使漢語課堂更加生動、形象,幫助留學生 更好地理解蘭州飲食文化和中國飲食文化。
通過對比南北方的飲食差異,讓留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飲食,了解蘭州 飲食和他們國家飲食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蘭州飲食文化,學習蘭州牛肉面、臊子面、三炮臺、甜胚子等的文 化內涵,感受蘭州飲食文化的魅力和美妙之處,幫助其更好地適應蘭州的生活。 【教學重難點】
理解蘭州飲食文化的內涵,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
【教學時間】
一課時:45 分鐘
【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 教師提岀問題引起學生注意,并啟發學生思考。
問題 1:“蘭州的美食有哪些?”
問題 2:你能說岀幾種?是否都嘗試過?味道怎么樣? 第二步:展示“牛肉面、烤肉、甜胚子、白蘭瓜、凍梨”等圖片引導學生, 讓學生說岀“圖片內容”的名字。
第三步:開始本節課的第一個主題“蘭州面食”,主要內容包括牛肉面的歷 史和特點以及臊子面、炒面片等內涵;第二是講解蘭州茶文化-三炮臺以及中國 的茶文化;第三是蘭州酒文化-甜胚子以及中國酒文化和中國傳統節日的關系。 最后總結蘭州飲食文化的特點及其成因。
第四步:布置作業,讓留學生將他們國家的飲食與蘭州飲食做對比,說明他 們國家飲食的特點以及產生的原因。
【教學用具】
23
多媒體:PPT圖片
板書:展示教學重難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學內容】
課文:《飲食文化》(選自《中國概況》第十四章第三節) 文化內涵:蘭州飲食文化內涵和中國飲食文化內涵
【《飲食文化》具體教案設計】
第一步:組織教學
1、 教師問好:同學們好,很久沒有見到大家,很想念大家,見到你們很高 興,你們假期過得怎么樣?
2、 點名:教師點名,記錄學生考勤情況。
第二步:導入新課
1、 教師提問,并引導學生說出他們所了解的蘭州美食。
問題:同學們,你們已經在蘭州學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蘭州有一定了 解,那說到蘭州,說到蘭州的美食,你們會想到哪些美食呢?
2、 教師在PPT 上展示蘭州美食圖片:甜胚子奶茶、三炮臺、牛肉面、臊子 面、牛奶雞蛋醪糟、烤羊肉、白蘭瓜、玉米、土豆、黑瓜子、凍梨、百合、大豆 等。教師在學生說完后,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說出 PPT 上的美食的名字,讓學生對 蘭州美食總體上有個了解,有個整體的直觀感受,同時也問學生是否吃過。
第三步:講解新課
1、思考和討論蘭州牛肉面是什么?
圖 2.1 蘭州牛肉面是什么?
①教師提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回答
②學生思考問題并自由回答
③教師給出觀點:
蘭州牛肉面創始人:陳維精
熱鍋子面:馬保子于1915 年創建
24
熱鍋子面創建原因:馬保子因為家境貧寒,制成熱鍋牛肉面并沿街叫賣。后 來,他又把煮過牛肉、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面,大受歡迎。后來其子馬杰三不斷改 進牛肉面,成就了現在的蘭州牛肉面。
2、蘭州牛肉面的特點是什么?
①教師提問并展示PPT,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岀自己的觀點:
表 2.2 蘭州牛肉面的特點
蘭州 牛肉 面的 特點 一清 用牛骨頭燉岀來的
清湯 色清氣香、味道
鮮美 色香味俱 全,體現 了中國飲 食文化對 美的追求
二白 白蘿卜片:潔白 色澤好,造型美
三紅 辣椒油:鮮紅
四綠 香菜、蒜苗:翠綠
五黃 面條:黃亮
3、蘭州人一般什么時候吃臊子面?
圖 2.2 臊子面
①教師提問并加以引導
②留學生思考問題并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岀觀點: 在老人壽辰、小孩生日及其他節日的時候食用,蘊含“福壽延年”之意,體
現了人們對延年益壽的追求。
4、理解和探討蘭州俗語“要想長壽,多吃羊肉”?
25
①教師提問并加以引導
②留學生思考問題并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自己的觀點:
表 2.3 “要想長壽,多吃羊肉”的原因和觀念
原因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羊肉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
:不易發胖
:肉質細膩,容易消化,抗疾病
:冬天吃,可以驅寒、暖胃
觀念 蘭州地處西北內陸,氣候寒冷需要食物進行保暖和提供熱 量,而羊肉豐富的營養物質能滿足人體的需要,且有利于 身體健康長壽,體現了中國養生思想。
5、為什么北方以面食為主?
①教師提問
②留學生思考并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觀點:
表 2.4 北方以面食為主的原因
第一:氣候干燥,小麥種植廣泛 氣候
第二:西北寒冷 地理位置
第三:飲食習慣:南米北面 飲食習慣
6、蘭州有名的茶是什么?為什么蘭州人愛喝茶?
26
圖 2.4 蘭州有名的茶是什么?
①教師提問并展示圖片
②留學生思考并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觀點同時展示 PPT:
表 2.5 蘭州茶文化
三炮臺 名稱由來 又稱“蓋碗茶”,由茶蓋、茶碗、茶托三部 分組成,故稱為“三炮臺”或蓋碗茶。
歷史由來 它源于盛唐時期,是明清時期從四川地區傳 入西北。
蘭州人 愛喝茶 的原因 蘭州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茶馬古道也與之交匯,蘭州 繼承并發揚了茶文化,由于茶文化的發展,衍生了茶道、 茶藝,茶禮。
7、蘭州人一般什么時候喝甜胚子?
圖 2.5 蘭州人一般什么時候喝甜胚子?
①教師提問并展示圖片和引導
②留學生思考并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觀點同時展示 PPT:
27
表 2.6 甜胚子
甜胚子 時間 屬于清明節、端午節節日食品
(用于祭祀,表示對神靈的尊敬和驅災避禍的祈求)
夏天喝,具有解暑功效
原料 主要材料有燕麥、酒曲
引申:為什么中國傳統節日離不開酒?
第一,中國人愛喝酒是歷史的選擇,在中國古代,日常飲品就是酒和茶; 第二,中國崇尚白酒,是精神訴求文化的傳承; 第三,在中國傳統節日里,酒是美好的東西,應貢獻給神明和祖先; 甜胚子作為清明和端午的節日食品,這說明蘭州飲食和中國傳統節日有著密 切的聯系;甜胚子也是由酒釀制作成的,表現了酒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滲透。
8、在蘭州,土豆有多少種做法?
圖 2.6 在蘭州,土豆有多少種做法?
①教師提問并展示圖片
②留學生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觀點同時展示PPT: 烹飪方法多樣:煎、炸、煮、燉
9、蘭州飲食有什么特點?
①教師提問并加以引導
②留學生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觀點同時展示PPT:
28
表 2.7 蘭州飲食的特點
蘭州飲食特點 第一,以面粉食品為主食、面食
品豐富多彩 蘭州拉面、臊子面、炒面片等
第二,以雜糧為輔,雜糧種類繁
多、制作精細 土豆、玉米、小麥等
第三,嗜好酸辣 蘭州拉面
第四,夏季喜涼食,冬季好進補 夏:甜胚子 冬:羊肉
第五,烹飪方法多樣:煎、炸、
煮、燉 土豆、面食
10、蘭州飲食特點形成的原因?
①教師提問并加以引導
②留學生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觀點同時展示 PPT:
表 2.8 蘭州飲食特點成因
氣候 蘭州氣候干旱、晝夜溫差大
蘭州飲食 地理位置 位于西北內陸,黃土高原
特點形成 民族 民族雜居的城市,36 個民族生活在蘭州
原因 歷史 飲食習慣
引申:中國飲食文化受哪些因素影響?
①教師引導留學生:蘭州天氣怎么樣?南方天氣怎么樣?蘭州在中國的哪個 位置?北方?南方?蘭州很多清真餐廳嗎?同時對留學生的回答給予反饋:看來 大家這節課掌握得不錯,為你高興,給你們點贊。
②留學生自由回答:氣候、地理位置、北方、民族、宗教
③教師總結并給出觀點同時展示 PPT:
因素:宗教、地理、歷史、飲食風俗等[ 來自于教材《中國概況》第 224 頁
29]
11、板書
12、布置課后作業
①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蘭州飲食。
②查閱資料,將蘭州飲食和你們國家的飲食作對比。
2.3.2教學反饋
該教學反饋主要是基于上一節“蘭州飲食文化的具體教學實踐”,主要從課 堂教學記錄、留學生反饋、漢語教師反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總體上,蘭州飲食 文化課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記錄(見附錄 1)
該課堂教學記錄是筆者在課堂中通過手機錄音,然后課下進行記錄。從課堂 教學記錄來看,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對蘭州飲食文化內容較感興趣、其課堂學習的 積極性較高、其課堂氛圍比較活躍,且該課堂教學激發了他們的分享欲。由此可 知,該次課堂整體上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 教學提問不夠具體,留學生認為教師提問難度較大。
(二) 留學生對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的反饋(見附錄 2)
留學生的教學反饋主要是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剛下課時對教師的反饋和教師 在課下對他們進行的訪問,主要是從留學生對文化內容的喜愛度、教學語言的簡 潔度以及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度進行訪問的。雖然該訪問的科學性、邏輯性有 待考察,但這些都是留學生的真實反饋。因此,該教學反饋具有參考價值。有必 要說明的是:雖然選該課程的學生整體上是中高級水平,但是他們之間的漢語水 平還是存在差異,因此,程度稍微較弱的學生就采用了英文反饋。
30
從留學生反饋看,課后大部分留學生表示課堂比較有趣,能夠理解和吸收所 學內容。由此可見,簡單的教學語言、幽默的動作演示教學方式、媒介語(英文) 的使用、美觀的 PPT 課件以及蘭州牛肉面、茶文化、酒文化的教學內容的選取在 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 教學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三)漢語教師對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的反饋(見附錄 3)
筆者實習的班級包括筆者共 7 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教師以及一個蘭州 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指導教師,筆者在上這節課時,共有 5 名漢語教師觀摩 課堂。該反饋主要是通過筆者課下與他們的訪談,訪談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 教學的優點和不足。該反饋都是觀摩教師直接且真實的反饋,具有參考價值。
從漢語教師反饋看,教學內容適合、教學方式有效、教學語言簡潔,整體課 堂較活潑、有趣,學生的配合度、積極性、參與度較高,教師能夠抓住學生的眼 球。總體上,蘭州飲食文化的具體教學實踐收獲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具 體教學中,授課教師也存在較多問題:媒介語使用較多,講解邏輯缺乏科學性、 教學提問不嚴謹、教學引入不夠具體化、詞匯闡釋不夠到位。
2.4蘭州飲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建議
基于前一節蘭州飲食文化的具體教學實踐,根據教學實踐中的有益嘗試和 不足,提出相應的建議。接下來對具體的教學建議做相關說明和論述:
第一,要明確的是:蘭州飲食文化只是在文化教學中起輔助作用,并不會取 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主體地位,它只是作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補充和拓展。
第二,將蘭州飲食文化應用到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中,收獲了較好 的教學效果,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對蘭州飲食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漢語學習 也有了一定信心,下課和生活中也積極和老師探討蘭州的其他飲食和中國其他地 區的飲食。但在教學中,由于筆者教學經驗的不足,還有較多不足的地方,因此 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和教學 引入具體化”等方面的建議。
第三,筆者根據留學生和漢語教師的反饋,發現教師的語言、綜合的教學方 法、教學內容的選擇、PPT課件的美觀等在活躍漢語課堂、提高留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和幫助留學生理解蘭州文化內涵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總結了關于蘭州 飲食文化教學在“教師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的建議。
31
2.4.1 教師綜合素養的培養
表2.9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1
漢語教師反饋 高老師:要注意邏輯問題和表述問題、用現象去解釋結果不太 好(因為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所以蘭州飲食文化有這樣的特 點?)
八'、• /
李老師:蘭州牛肉面是什么?這個提問有點尷尬,不太好,還
有“熱量”一詞的解釋不是很好。
劉老師:但是有些問題設置不是特別有效,比如:牛肉面是什 么?這個問題對中國學生,一時之間也不太好回答,更何況是 外國學生。這個提問不是有效提問。
由表2.9 可知,授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存在以下的問題:第一,講解邏輯 不清晰,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第二,教學提問不夠嚴謹,增加了留學生的學習難 度,不是有效提問;第三,講解時,使用的詞匯難度較大,“熱量”一詞的解釋 沒有到位。一堂好的漢語課應是教學提問明確、講解邏輯科學、教學解釋盡量通 俗易懂,而授課教師存在這種問題和本身的綜合素養有一定關系。因此,為了避 免出現以上的問題,提高漢語教師的綜合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劉珣(1996)表 示:理論學科的研究,教學方法的探索,教材的編寫,考試的研制,課堂教學水 準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努力,更取決于教師的素質。1那又該如何提高漢語教 師的綜合素養?首先,教師應要有“終身學習意識”,不斷練習普通話,練習漢 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的讀寫能力,不斷完善語言基礎素質。第二,教師要培 養跨文化交際意識,樹立了解學生的意識,根據學生的水平來選擇相應教學詞匯。 第三,教師要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素養,避免出現教學講解缺乏科學性的問題。第 四,崔希亮在《對外漢語綜合課優秀教案集》中表示“教學觀摩活動不僅是一個 很好的契機,而且是展現教師風采、提升水平的好途徑。”2
2.4.2教學講解引入具體化
表 2.10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反饋和課堂記錄
漢語 教師 反饋 高老師:引導應該要慢慢引進,不然留學生會覺得問題難度比較 大(對于解釋為什么蘭州牛肉面只給高級賓客吃,應該一步一 步引導:先說西北以前窮,普通百姓沒有錢,買不起,只有富 人和有錢人買得起,這樣一步一步引導更有利于學生理解)。
課堂 教學環節 留學生反應
記錄 3、為什么“蘭州牛肉面原為 西北地區招待高級賓客的風 味食品”? 回答:太貴了、好吃。 留學生認真思考,但回答的同學 比較少。
1劉珣.關于漢語教師培訓的幾個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96(2):99-104.
2崔希亮.對外漢語綜合課優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岀版社,2010:2.
32
由表 2.10 可知,從留學生反應來看,教師的教學講解引入對他們的幫助不 大;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授課教師在講“蘭州牛肉面原為西北地區招待高級賓 客的風味食品”的原因時,教學講解引入不夠具體,導致留學生覺得教師的提問 難度較大。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的講解引入要引起重視,教學的引入是否具 體影響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難度。因此漢語教師在教授文化課時,知識的引入要層 層遞進,一步一步進行引導,使簡單的問題更簡單,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減少 漢語學習者的學習壓力。比如講“甜胚子的內涵”時,先講解“甜胚子”是什么, 然后說明“甜胚子”和清明節的關系,最后引出“蘭州人清明節用甜胚子祭祀祖 先是表示對祖先的尊敬”的文化內涵。
2.4.3教師語言的簡潔性
表 2.11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2
漢語教師
反饋 高老師:語速也比較慢,學生可以聽懂,能夠激發學生 學習漢語的熱情。
劉老師:教師聲音洪亮,有激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
性,老師的語言也比較簡單。
李老師:能注意到你有刻意注意語速。
留學生反
饋 學生 1:老師,你上得很好,我基本都可以明白,你的 語言比較簡單
學生 2:你的語言比較簡單,說得不快,我都可以理解。
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授課教師的語言較簡單、語速較慢,有控制語速的語 言意識,且洪亮的聲音和富有激情的語言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 熱情方面有重要作用。從留學生反饋來看,留學生覺得教師的語言較簡單、語速 較慢,且這樣的語言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課堂內容。由此可見,在文化教學中, 教師語言的簡潔性、生動性對課堂教學和漢語學習者都有重要的影響。黃曉穎 (2008)指出對外漢語教師的語言應具有“語速慢、講解淺顯易懂”的特點。[黃曉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藝術:來自教學教學實踐的微技能探討】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岀版社, 2008:63+66.
33]因 此,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盡量使用簡潔的、通俗易懂的詞匯或句子解釋文化知 識。那教師該如何在教學中做到語言簡潔呢?首先,教師應該要有教學語言意識, 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放慢語速,盡量尋找和留學生生活相關的詞匯、他們熟悉的事 物去解釋新內容。第二,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實踐,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 驗,總結出簡單易懂的教學指示語言,比如“請說、請讀、怎么說”等。第三, 有意識地重復比較難的句子或者詞匯。
2.4.4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表 2.12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3
漢語教 師反饋 李老師:留學生對新內容有興趣
高老師:內容也比較有趣
留學生
反饋 學生 2:而且我喜歡蘭州牛肉面,我喜歡茶文化、酒文化
學生 6:老師,我可以去做牛肉面嗎?去餐館里,因為我覺 得蘭州牛肉面很好吃,我希望以后回我的國家可以開個牛肉 面館。
學生 7:老師,我們國家也喜歡吃面,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很 好吃的美食,而且他們也有不同的意思。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大多數喜歡面面食,且有一部分同學喜歡喝茶。因此,筆 者在講解蘭州文化時選取了“三炮臺、蘭州牛肉面”,希望利用共同的文化話題, 相似的文化背景,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希望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 更好地展開漢語文化教學。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留學生對教師選取的文化內容 感興趣。從留學生反饋來看,授課教師選取的蘭州飲食文化內容(蘭州牛肉面、 茶文化、酒文化)是留學生感興趣的,且激發了留學生在課堂中的分享欲和表達 欲。
由此可見,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應該具有針對性,針對中亞留學 生。“茶文化、飲食文化”是不錯的教學素材;針對喜飲茶和喜飲酒的英國學生, 茶文化和酒文化會是不錯的漢語教學內容。除了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這里的針 對性還應包括針對不同區域的教學,這樣才有利于在中華文化共性的基礎上,開 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漢語教學,使漢語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因地制宜。針對蘭州,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蘭州飲食,比如前面提到的“蘭州牛肉面”。針對成都, “火鍋、麻婆豆腐”都是不錯的教學素材。
2.4.5教學方法綜合化
34
表 2.13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4
漢語教
師反饋 李老師:對比法用得比較好,北方飲食和南方飲食對比, 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作業反
饋 第二天課前 10 分鐘,來自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一名同學介 紹了他國家的飲食文化:飲食習慣、飲食特點、飲食特點 形成的原因以及表達了他對蘭州飲食的喜愛。
一名來自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同學介紹了其他食物形成的 原因,并將吉爾吉斯坦主食和蘭州飲食做了詳細對比。
其他的同學表示可不可以再介紹其他的飲食文化,比如火 鍋、蘭州的燒烤等。
留學生
反饋 學生 9:I feel your class is very interesting.You make it fun and easy to understand.Although my Chinese is not very good to understand at least help of what you are explaining.Your class is really interesting and I enjoy it.
學生 5:你的表達很好,講得也比較有趣。
學生 3:老師,你的動作很有趣,讓我可以明白
學 生 8 : Personally,I think the class was enjoyable considering have you combined humor to your mode of teaching pulling the whole class along with you.
4 名學生:你的課很精彩,讓我不想看手機,我的注意力在 你身上,因為你有動作,有表情,還有英文解釋。
本次課堂教學,筆者主要采用圖片展示的直觀式教學和南北飲食對比以及體 態語表演的教學方式。筆者希望蘭州美食圖片展示可以讓整個教學過程醒目、直 觀;南北飲食的對比,使留學生更加直觀地明白中國飲食的形成和地理環境有關; 體態語的表演,比如動作、表情的演示幫助留學生理解蘭州飲食文化,使漢語文 化課堂更加生動形象。
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授課教師將“南北方飲食作對比”有利于留學生理解 “蘭州飲食的特點”,該教學方法運用得較好。從留學生反饋來看,留學生認為 教師的課堂比較有趣和精彩,認為教師的動作演示、幽默的表達方式、講解方式 比較有趣。從留學生作業反饋來看,對比法的運用有利于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 蘭州飲食和他們國家飲食的異同點。
由此可見,圖片展示、對比法以及體態語等教學方式的結合在活躍課堂、幫 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筆者認為 在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法來幫助留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同時增強課 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提升教學效果。
2.4.6沉浸式漢語教學
35
表 2.14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5
漢語教師 客 賓 如“ 比 釋 解 文 英 用 要 不 量 盡 學
教
語 漢 用 量 盡 時。 同詞 :等 師”
老量 李熱
留學生反饋 eue don ayo eer d v ve iiv sge nIv l0i a1l dfb roI w t t. sh o ea p.
Ys ng re t. a k[ Rod Ellis .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岀版社,1999.] o r s kmas ma p a m g l o, n y c ls d r Al n n u Aaoo :t)y 8 rs 10 y 生 de 9/ jo 學 un 9( en
手釋 看 解釋 想文 不英 我有 ,讓還
從留學生反饋來看,留學生認為課堂比較精彩,他們比較享受課堂,教師的 英文翻譯有助于他們理解課堂所學內容。但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他們認為授課 教師應盡量使用漢語教學,盡量避免使用媒介語,因為留學生處在一個全漢語的 文化環境,沉浸式的漢學教學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漢語水平。
根據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的“輸入假說”,人們習得語言主要是通過自 然“習得”而不是學習。“習得”是在自然環境中,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當語言 內容重復地出現,學習者就越容易掌握。1而教師的漢語課堂有其獨特的優勢: 嚴密的課程體系、集中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雖然“英文解釋”有利 于幫助留學生理解,但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他們有天然的以漢語為母語的環境, 教師應該進行沉浸式的漢語教學,控制英語媒介語的使用。在集中的、有嚴密組 織性的環境下,教師有意識地注重語言的簡潔性,用全漢語講解,可以更快地幫 助留學生提高漢語水平。彭帆(2018)指出“沉浸式漢語教學普遍效果優于普通 語言教學,是因為沉浸式的漢語語言學習環境使漢語學習者習得語言的速度和能 力比在非目的語環境中外語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要高很多。”[彭帆.對外漢語教學的沉浸式教學法J].漢字文化,2018(S2):35-36.
36]
2.4.7其他建議
表 2.15 蘭州飲食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6
漢語 教師 反饋 孫老師 2:文化引申做得比較好,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蘭州酒 文化、茶文化,同時將中國酒文化和節日的關系結合以及中 國茶文化茶禮的結合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
學反 留生饋 大多數留學生紛紛想要PPT課件,希望老師可以給他們,他 們想再次學習,因為他們覺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學生4:老師,你的PPT很好看,我很喜歡,可以給我你的 PPT 嗎?
前面已經從教師素養、教學引入、教師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媒介語
的使用等方面提岀了具體建議,除了以上的建議,筆者認為適當的文化引申和 PPT 課件的制作對文化教學也有較大作用。
首先,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文化內容的適當延伸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理解 中國文化。因此,在文化教學中,筆者認為,漢語教師可以適當地引申岀其他層 面的文化內容,這樣不僅有利于擴充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留學生更 具體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但是在延伸其他層面的文化時,要注意“適度性”。
其次,根據前面 2.4.1 節提到的課件設計思路,可以發現筆者做了一下考慮: 第一,盡量選取了較為美觀的圖片,PPT每頁盡量以一個較為通俗易通的問題導 入,且每頁 PPT 的文字較簡潔;第二,課件設計的思路遵循“由點到面、由淺入 深”的原則:從蘭州面食、蘭州茶文化、酒文化,到蘭州飲食的特點以其成因。 筆者希望利用 PPT 課件的直觀性來輔助課堂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減輕 教學的難度,幫助留學生更加具體、形象地理解蘭州飲食文化內涵。
從留學生反饋來看,留學生對教師的 PPT 比較喜歡,比較感興趣,精美的 PPT 課件有利于吸引留學生的注意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筆者認為 漢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精美、簡潔的 PPT 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在制作 PPT時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PPT課件不能太過于花哨,喧賓奪主,重點還是 要突岀課堂教學的知識內涵,圖片只是用來輔助文化教學,盡量選擇簡潔、美觀 的圖片;第二,每一頁 PPT 的文字不宜過多,突岀重點和關鍵詞適宜,因為課堂 教學的關鍵還是在于教師的引導和講解;第三,課件內容難度盡量適合留學生的 漢語水平,不宜過難或者過簡單。
2.5 小結
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蘭州飲食文化作為中國飲食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將蘭州飲食文化作為文化補充融入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不僅有利于拉近蘭州飲食文化與留學生的距離,而 且有利于豐富飲食文化教學的層次和幫助留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中國文化內涵 以及更好地適應蘭州留學生活。蘭州牛肉面、蘭州三炮臺、蘭州甜胚子等都可以 作為蘭州飲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內容,但在具體融入的過程 中要注意教師綜合素養的培養、教學講解引入的具體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 學語言的簡潔性、媒介語的使用以及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蘭州飲食文化作為輔助性內容融入文化教學,不僅對文化教學產生重要影響, 對語言教學也意義巨大。蘭州飲食文化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和內涵, 將其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中,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而 對中國文化的更好理解有利于他們更加得體地運用漢語,從而提升漢語水平,而
37
漢語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漢語語言的學習。
38
第三章 蘭州節慶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應
用研究
中國有較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 八節等。這些節日的民俗活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了中國人的民俗 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蕭放(2005)認為:傳統節日蘊含著豐 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審美情趣、民族精神信仰、倫理關系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 示。[ 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 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50.
39]對漢語教師來說,文化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節慶文化是可以利用和選擇的 重要教學資源,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內涵的講解,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理解 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審美觀和生活方式等,提升認識中國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此 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通過中國傳統節日和留學生所在國家傳統節 日的對比,利用共同的文化話題,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蘭州節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蘭州人民的生 活方式、民族心理、對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敬神祭祖的祭祀文化等,漢語教師將 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在完善留學生對中國節慶文化 的認知、解讀他們的文化困惑、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蘭州生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但要明確的是:蘭州節慶文化的融入,只是作為文化教學的補充內容,文化教學 的主流內容仍然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
3.1蘭州節慶文化
蘭州節慶文化是中國節慶文化的地域分支,既保留著傳統色彩,又帶有鮮明 的地域特色,不僅反映了蘭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體現了儒家倫理道德 和中國的敬神祭祖的禮儀文化。
第一,蘭州節慶文化體現了中國人祈福納吉、闔家團圓的愿望。蘭州人除夕 晚上“吃豬耳朵或是吃紅棗煮的雞蛋”,象征“新的一年百病不生”。端午節蘭 州人不僅會吃粽子、飲雄黃酒,而且會給小孩的鼻子、耳朵、眼睛、嘴巴邊上等 抹雄黃酒以防蟲子叮咬,表達人們 驅邪避災、納福迎祥的美好愿望。正月初一 蘭州人會吃韭黃菜餃子,象征“招財進寶和團圓”;吃“豬油包子”,寓意“有 油有肉”。元宵節時,蘭州人會吃元宵,象征“闔家團圓”。在中秋節時,蘭州 人中秋節會蒸月餅,擺香案,放置瓜果及月餅祭祀月神,表達了“闔家團圓、生 活美滿”的心愿。由此可見,蘭州的節慶文化不但保留著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色 彩,而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將蘭州節慶文化融入文化教學,可以在中國傳統 節慶文化的基礎上,突出文化教學的地域特色。
第二,蘭州節慶文化體現了傳統的孝道文化。比如春節之時,小輩要給長輩 敬酒,以表達對他們的尊敬;在吃年夜飯時,長輩為上座,小輩在中間,父母為 下座。“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強調“禮”的重要性,中國傳統節 日是體現和傳達“禮”的重要方式,而蘭州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正是對儒家的倫理 道德的具體表現。
第三,蘭州節慶文化體現了敬神祭祖的祭祀文化。春節時,蘭州人有飲“屠 蘇酒”的傳統,首先要用“寒食”祭祀祖先,然后再大人小孩依次飲酒,而且蘭 州春節以祭神祭祖為主,祭祀程序是先天神、再地神、三灶君、四門神、五圈神 (牛、羊、馬等牲畜)、六財神,最后為家祖。[政協蘭州市委員會.蘭州文史資料選輯[M].甘肅省新聞岀版局,1988:190-191.
40]清明節時,蘭州人準備酒、肉 等食物祭祖,并且清除墓碑旁的雜草,以此來追思和懷念祖先。中元節時,蘭州 人除了在家里放置供品祭祀祖先,還會在路邊燒紙錢,以祈求祖先庇護。臘八節 時,除了喝臘八粥,蘭州人還會遍祭庭戶。蘭州二月龍抬頭節祭祀龍王,中秋祭 祀月神,春節、清明、中元節祭祀祖先以及端午節吃粽子緬懷屈原,每個節日都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敬神祭祖的祭祀文化。
3.2蘭州節慶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作用
蘭州節慶文化是中國節慶文化的地域體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將其融入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對于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融入蘭州生活、解讀文 化困惑以及全面認識中國文化都具有重要影響。
第一,蘭州節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留學生理解蘭州民族文化心理,融入蘭 州當地生活。在 3.1節筆者已經論述了蘭州傳統節日體現了儒家的孝道文化及敬 神祭祖的祭祀文化禮儀和蘭州人民祈福納吉、闔家團圓的愿望。因此,教師將蘭 州傳統節日融入到文化教學中,有利于中亞留學生了解蘭州民族文化的心理,了 解蘭州人民的生活方式,減少文化交流的差異,避免一些民俗禁忌,更好地和當 地人進行交流,更好地適應蘭州的留學生活。
第二,蘭州節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解讀文化困惑,激發學習興趣。筆者在 教學實習中發現,由于文化的差異,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對蘭州中元節、重陽節、 冬至節、臘八節等節日存在文化困惑:為什么中元節,蘭州人要在路邊燒紙錢; 為什么重陽節,中國同學要去爬蘭山;冬至節,為什么中國同學要吃餃子;臘八 節,為什么中國同學要喝臘八粥。如果漢語教師在課堂中講解“中元節蘭州人在 路邊燒紙錢”是對祖先的一種懷念和追思;講解“重陽節登皋蘭山”是蘭州人民 對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祈求,講解“冬至吃餃子”是為紀念醫圣張仲景“舍藥 救人”的高尚美德和蘭州人民對傳統美德重視;講解“臘八節喝臘八粥”是蘭州 人民對喜慶豐收、祈福辟邪的愿望。這樣有利于解答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困 惑,而他們的文化困惑得到解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 提高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第三,蘭州節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幫助留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節慶文 化。中亞留學生在蘭州求學,經常會接觸到蘭州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蘭州市 會舉辦廟會,有社火等節目表演;端午節時,蘭州大學食堂會推出各種口味的粽 子;中元節時,經常可見蘭州人在路邊燒紙錢;中秋節時,蘭州大學食堂推出各 種月餅,且校園里會舉辦有關于中秋的活動等。漢語教師將蘭州傳統節日融入中 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有利于他們認知蘭州傳統節日文化。從 3.1 可知蘭州的傳統 節日不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且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因此,漢語教師 將蘭州傳統節日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有利于他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 國節慶文化的內涵。比如教師通過講解蘭州春節,不僅可以讓留學生了解中國傳 統春節吃“團圓飯”的意義,還可以理解蘭州春節吃“豬耳朵”來祈福避禍的愿 望。
3.3蘭州節慶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蘭州節慶文化作為中國節慶文化的地域分支,具有中國節慶文化的“共性”, 又具有鮮明的“蘭州特色”,如何在中國節慶文化“共性”的基礎上,將蘭州節 慶文化更好地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需要通過精心的設計。
3.3.1 蘭州節慶文化的教學設計-以《傳統節日-蘭州春節》為例
(一)《傳統節日-蘭州春節》的教學作用 蘭州節慶文化教學設計是筆者親自設計,且該教學實踐也是由筆者親自實施。 《傳統節日-蘭州春節》中關于蘭州春節的教學時長 35 分鐘,主要內容是文化教 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蘭州春節既保留著傳統又既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內涵,從 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春節文化。本次教學運用了圖片展示、視頻展示、蘭州與 南方春節食物對比等教學方法,同時在講解每一節新課內容前,教授留學生比較 難理解的詞匯。通過蘭州春節文化中的社火、飲食,吸引留學生的注意力,幫助
41
學生更好地了解蘭州人的民俗特點,更好地適應蘭州生活。
(二)課件設計思路 蘭州春節課件都是由筆者親自設計,該課件設置是根據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的原則:從蘭州春節的開始,到蘭州春節的活動、吃的食物,到蘭州春節文化含 義的總結。目的是希望可以減輕留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 蘭州春節文化。教學最后與留學生國家的傳統節日相聯系,是希望通過結合留學 生密切相關的文化,來引導他們有意愿說出他們國家節日文化,促進中國春節和 他們國家最盛大節日的一個交流,拉近和他們的距離。
(三)教學設計 蘭州春節教學全部由筆者親自設計,具體教學實踐也是由筆者親自實施,接 下來是關于教學設計的具體展示。
【課型】
中高級漢語文化課
【使用課文】
《傳統節日》選自《中國概況》第十四章第一節,筆者將蘭州春節融入《傳 統節日》這一節是因為“傳統節日”的春節和蘭州春節有著共同的文化主題,蘭 州春節不僅蘊含傳統春節的文化內涵,而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筆者希望在堅 持傳統春節共性的基礎上,突出蘭州春節的地域特色。
【教學對象】
中高級中亞 30 名留學生
【教學目標】 通過圖片展示、視頻播放和講解法幫助留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蘭州春節的文 化內涵。
通過蘭州春節和中國春節食物對比,讓留學生了解蘭州春節的地域特色。 通過對蘭州春節文化內涵的歸納,幫助留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通過對課堂提問的一步一步引導,減輕留學生學習的難度,幫助他們更好地 認知蘭州春節文化內涵,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節慶文化。
【教學重難點】
了解蘭州春節的文化內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35 分鐘
【教學過程】 第一步:先詢問留學生知道中國最大的節日是什么,引出春節,從而導入蘭 州春節的新課講解。
42
第二步:講解過春節,蘭州人會做什么、吃什么、有什么春節慶祝活動。 第三步:總結蘭州春節的文化內涵。
第四步:布置作業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圖片、視頻
板書:展示教學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學內容】
文化內涵:了解蘭州春節文化內涵。
(一)組織教學
1、問好
2、點名:教師點名,確認留學生考勤情況 (二)導入教學: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什么?
圖 3.1 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是什么?
①教師提問并展示PPT,同時引導:同學們好,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那你 們知道中國最大的、最重要的節日是什么嗎?它有什么意義呢?它有多久的歷史 呢?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觀點:春節,象征著團結、興旺,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目的:通過傳統春節的介紹,引入蘭州春節,同時需要和留學生明確的是“蘭 州春節的講解是在中國春節的共性基礎上展開的”。
1、蘭州人春節什么時候開始?
43
圖 3.2 蘭州春節什么時候開始?
①教師先講解:蘭州春節不僅擁有中國傳統春節的整體文化內涵,而且蘭州 春節擁有自己的地域特色然后教師提問并展示PPT,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蘭州春節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傳說這天灶君向玉帝匯報一年家中的善惡 之事,每家每戶換新灶神像,放置灶糖、灶餅、佳肴供奉,請灶君“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石莉萍.蘭州春節民俗的由來及內涵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3.
44]
2、春節的前一夜叫什么?
圖 3.3 春節的前一夜叫什么?
①教師展示PPT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春節的前一夜被稱為“除夕”,在除夕,中國人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也叫“團圓飯”,象征合家團圓。
3、蘭州人除夕會做什么?
圖 3.4 蘭州人除夕會做什么?
①教師展示 PPT 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表 3.1 蘭州春節習俗
活動 文化內涵
祭祖 天涯望哭 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和親人團圓的愿望。
祭祀祖先 表達了對祖先的思念和緬懷,同時祈求得到祖 先的保佑。
打醋壇 表達蘭州人祛除疾病、瘟疫的美好愿望。
目的:通過具體的活動來體現蘭州春節祭祖的習俗,使蘭州春節的講解更加
地具體形象。
4、蘭州人春節有什么活動?
圖 3.5 蘭州春節有什么活動?
①教師展示 PPT 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45
表 3.2 蘭州社火
社 火
目的:通過蘭州春節代表性的社火活動的介紹,引出社火的具體表演,從具 體的表演來闡釋蘭州春節的文化內涵,減輕留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他們更好地 理解蘭州春節的文化內涵。
5、“太平鼓表演”視頻播放
①首先教師提問引導,然后播放視頻。
問題 1:蘭州人打鼓有什么特點?
問題 2:表現了蘭州人民的什么性格特點?
②留學生觀看視頻,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鼓手表演氣勢雄渾,龍騰虎躍,鼓聲震撼山岳,使人精神振奮,充分顯示 了蘭州人民豪爽坦蕩、憨直奔放的性格特點。[石莉萍.蘭州春節民俗的由來與內涵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4.
46]
目的:該視頻總共35秒,內容主要是人們表演太平鼓。播放該視頻旨在讓 留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蘭州春節的節日氛圍以及蘭州人民豪爽的性格特點,增強 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6、蘭州人過年吃什么
圖 3.6 蘭州人過年吃什么?
①教師展示PPT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表 3.3 春節蘭州和南方食物對比
地區 食物 文化內涵
蘭州 韭黃餃子 象征“團圓、招財進寶”
屠蘇酒 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
八寶飯 寓意“百事如意、甜甜蜜蜜、吉祥喜慶”
臊子面 又稱“長壽面”,象征“長壽長福”
南方 年糕 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年
年步步登高之意”
湯圓 象征“闔家團圓”
目的:通過留學生感興趣的蘭州春節飲食來表現蘭州春節的文化內涵,同時 將“蘭州春節食物”和“南方春節的食物”作對比,幫助留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 蘭州春節中的文化內涵,同時完善他們對中國春節文化的認知。
7、 蘭州春節有什么文化內涵 首先教師帶領留學生回顧前面多學的知識,幫助留學生鞏固和回憶,最后總
結“春節的文化內涵”:一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二是源于祭神祭祖。
目的:通過前面蘭州春節具體活動、食物等的講解,然后幫助留學生總結蘭 州春節的文化內涵,加深他們對蘭州春節文化內涵的認識。
延伸:你們國家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什么?
①教師提問學生他們國家有什么盛大的節日,詢問他們的節日有什么特別的 含義。
②留學生自由回答:納烏魯斯節、開齋節、新年、圣誕節
③教師對留學生的回答做出相應反饋 目的:將中國春節和留學生國家最盛大節日聯系,讓留學生有意愿說出他們
國家最盛大節日,將教學內容和留學生的實際相結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8、 作業布置: 查閱資料,尋找有關春節的故事。
3.3.2 教學反饋
該教學反饋主要基于上一節“蘭州春節的具體教學實踐”,主要從課堂教學 記錄、兩名漢語教師的反饋兩個方面進行總結。總體上蘭州節慶文化課堂收獲了 不錯的教學效果,同時兩名漢語教師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一)《傳統節日-蘭州春節》課堂教學記錄(見附錄 4) 該課堂教學記錄是筆者在課堂中通過手機錄音,然后課下進行記錄和分析。
47
雖然該課堂記錄帶有筆者的主觀感受,但是對留學生和授課教師行為的真實反饋, 具有真實性,因此具有參考的價值。
從課堂教學記錄來看,留學生對蘭州節慶文化內容較感興趣,尤其是蘭州春 節的食物以及社火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回答問題的速度都有不錯的提高。針 對教師詢問留學生國家有什么盛大節日,一名來自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同學介紹 了他國家最大的節日-納烏魯斯節。在下課的時候有同學提問: “為什么7月份 經常有人在路邊燒紙錢”。第二次課前,有一名烏茲別克斯坦的同學介紹了春節 “年的由來”的故事,且表示他們國家也有較多關于節日的故事傳說。
(二)漢語教師對《傳統節日-蘭州春節》課堂教學的反饋(見附錄 5)
在進行蘭州節慶文化教學時,共有兩名漢語教師在對我的課堂進行觀摩,一 名是實習教師劉老師,一名是指導教師高老師。在課后,筆者對兩名課堂觀摩教 師進行訪談,主要從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的優點和不足兩方面展開的。雖然該 反饋比較少,但是該反饋是觀摩教師的真實反饋,相對來說比較客觀,具有合理 性。
從漢語教師的反饋來看,授課教師選取的內容比較有趣,課堂較為活躍,學 生的積極性較高,但同時也提出了相關的教學建議,比如:開展第二課堂、開設 蘭州節慶文化專題講座、選取的文化內容應避免文化沖突、節日文化講解可以注 重文化內涵且聯系節慶文化的演變。
3.4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建議
基于前一節蘭州節慶文化的具體教學實踐,根據教學實踐中的有益嘗試和不 足,提出相應的建議。在此之前,對具體的教學建議做相關說明和論述:
第一,筆者要明確的是:蘭州節慶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融 入,只是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內容補充,并不會取代中國傳統節日的主流 地位,文化教學的主體內容還是“中國傳統節日”。
第二,筆者將蘭州春節應用到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中,收獲了不錯 的效果,留學生對蘭州春節有了進一步了解,課下和生活中也積極和教師探討蘭 州的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等節日。因此,筆者總結了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 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3.4.1 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教學原則
(一)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指的是:漢語教師在講解文化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點 到面、由表層含義到深層文化內涵的有層次的教學。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第一,
48
先講解“春節”是什么、有多久的歷史,然后具體探討“春節”的文化內涵,學 生回答問題的難度有一定降低,且他們的回答問題的反應也相對較快。第二,筆 者先講解“蘭州春節有哪些活動,人們會吃哪些食物”,然后再講解他們的文化 含義,發現在幫助留學生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有一定作用。第三,課間設置 思路:從蘭州春節什么時候開始,到蘭州人春節做什么、吃什么,最后總結蘭州 春節文化內涵,整體上呈現出“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特點,而這樣的教學設 計對教師展開文化教學起到了幫助,使整個課堂比較有節奏。整體上,筆者遵循 了“循序漸進”的文化教學原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飲食文化教 學中,漢語教師可以在設計課件或是教學講解時利用此原則更好地展開飲食文化 教學和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飲食文化。
(二)地域性原則
表 3.4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記錄 1
教學環節 留學生反應
3、蘭州人除夕會做什么?
(除夕祭祖) 留學生覺得“望天涯哭”和“打醋 壇”比較有趣,他們覺得比較新奇、 比較奇怪。
4、蘭州人春節有什么活動? (社火:踩高蹺、太平鼓、舞 龍燈) 整體上,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比較感
興趣。
5、蘭州人過年吃什么? (八寶飯、屠蘇酒、臊子面、 韭黃餃子) 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較高。
地域文化融入文化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是在“文化共性的基礎上,突出文化 的地域性”,這樣才有利于更好地將地域文化融入文化教學中,更好實現國際中 文教育因地制宜以及針對性教學。筆者將蘭州節慶文化運用到中高級中亞留學生 文化教學中,在把握“蘭州春節傳統色彩的同時,突出蘭州春節的地域特色”, 比如蘭州春節除夕人們“天涯望哭和打醋壇的傳統”,春節吃“八寶飯、臊子面” 和迎春賽的“社火”習俗。在教學中,留學生對于蘭州春節的獨特“望天涯哭、 打醋壇和社火”習俗較感興趣,且看到蘭州春節美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較大 的提高。因此,在選擇節慶文化內容時,遵循“地域性的原則”一是可以充分利 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使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成為文化教學的素材,二是可以提高 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幫助留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
(三)趣味性原則
49
表 3.5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記錄和課堂教學反饋
漢語教師反饋 整節課內容比較有趣,課堂比較活躍。
課堂教學記錄 教學內容 留學生反應
“太平鼓表演”視頻
播放 有學生模仿打太平鼓的動作
蘭州美食圖片的選取 學生看到美食圖片,回答問
題的積極性較高。
德索澤認為:如何喚起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上最重要的問題。[馬蘭.對外漢語情感教學的課堂實施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75-78.]筆 者發現“太平鼓表演”視頻播放和比較美觀的飲食圖片對留學生較有吸引力,其 中留學生模仿打鼓動作也帶動了全班的學習氛圍。因此可以看出比較有趣的、生 動的、形象的教學內容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求知欲。因此,漢語教師在 選取教學內容時,可以適當地選取較有趣的課堂知識和比較精美的圖片。但是在 選取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時,要注意適當選取,不能過度;同時選取的內 容不能僅僅是光有趣味性,還應引導學生思考該內容的具有文化性,讓學生從表 層的趣味性到深入了解飲食文化所包含的深層文化內涵,提升文化教學的深度。 比如筆者在播放“太平鼓”視頻時,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太平鼓展現了蘭州人民 什么樣的性格”,不僅激發了留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太平鼓深層的文化內涵更 有利于留學生了解蘭州人民的性格,了解蘭州人的生活習慣,從而更好地融入蘭 州當地生活。
(四)避免文化沖突原則
表 3.6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1
漢語 教師 反饋 高老師:選取的內容沒有涉及敏感或是文化沖突話題,但是 講節日文化時,還是要盡量避免飲食文化沖突內容,比如留 學生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最好是不要在課堂大肆談論豬肉。
根據漢語教師的反饋,筆者所在班級的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大多信奉伊斯蘭教, 在他們的飲食文化里,吃豬肉是禁忌,因此,漢語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盡 量規避這種“具有沖突性”的文化內容。朱婧(2017)指出:不同民族由于信仰、 習俗、禁忌等方面的差異產生文化沖突是很普遍的,比如對伊斯蘭教徒而言豬肉、 酒水等是禁忌,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不要談論豬肉、殺豬等有關話題,避免使有 這方面有信仰的學生產生不滿情緒,避免文化沖突影響教學。[朱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及應對策略[J].語文建設,2017(15):14-15.
50]同時,為了更好 地避免文化沖突,教師要提高規避“雷區”的意識,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 因為漢語學習者的文化背景是多元化的,由于文化的差異,一些教師覺得不是很 重要的問題,但對于有這方面宗教信仰的學生來說,卻是非常重要。教師只有在 充分儲備了這些文化知識后,才可以有效避免“踩雷”,順利開展文化教學。
五)時代性原則
表 3.7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2
漢語 教師 反饋 高老師:其次,講節日文化,最好就是選取比較有文化內涵 但是又不是已經淘汰的、落后的或是封建的,同時可以聯系 蘭州節日文化的演變,對新舊節日文化做一個講解。
從漢語教師的反饋來看,教學內容的選取和講解應遵循“時代性”的原則, 更有利于完善留學生對蘭州春節文化的認識,讓留學生對蘭州春節的認知不只停 留在傳統特色上,而且對當下的蘭州春節文化也有所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蘭 州春節呈現出的新的特點,蘭州春節的文化內涵和內容也在不斷地豐富,比如除 夕年夜飯的空間從家中擴大到飯店、酒館等地;拜年的方式從賀卡擴大到短信、 微信、電話等現代通訊方式。石莉萍(2008)指出:如今,蘭州春節習俗經過世 代傳承、演變發展和融合,民俗活動的封建色彩逐步減弱,地方特色和新的時代 特征更加明顯。[石莉萍.蘭州春節民俗的由來與內涵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5.
51]因此,漢語教師在教授節慶文化時,選取具有“時代性”的文 化內容,不僅有利于完善留學生對中國節慶文化的認識,而且留學生在學習與時 俱進的文化話題時,可以讓他們產生貼近生活的感覺,讓他們更容易在真實的社 會環境中找到相應的文化語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漢語實際應 用能力。
3.4.2 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教學方法
在前一節筆者已經提出了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 相關教學原則:代表性原則、地域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避免文化沖突原則以及 時代性原則。除了教學原則之外,根據漢語教師的反饋和蘭州春節教學課堂記錄, 論文也提出相關的教學方法。
(一)視頻展示法
表 3.8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記錄 2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留學生反應
5、《太平鼓表演》視頻
播放 視頻展示 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模仿打鼓的 動作,且帶動了全班的氛圍。
由上表可知,授課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運用了視頻展示的方法,圖片展示法 幫助留學生更輕易地回答出了課堂問題以及提高了他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視頻 展示法更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由此可見,在文化教學中,漢語教師可以利用視 頻展示來減輕課堂教學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引導法、對比法、講解法的綜合運用
表 3.9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記錄 3
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留學生反應 教學方
法
6、蘭州人 過年吃什 么? 教師引導學生,然后 教師總結。同時教師 在黑板上做板書,與 “南方人吃什么”作 對比。 首先,大部分學生回答: 餃子、牛肉面、米飯。其 次,部分學生回答:團圓、 好運、酒好喝、可以長壽 等。 導圖、比
、 法 。 引法片對法
7、蘭州春 節有什么 文化內 涵? 首先教師帶領留學 生回顧前面已學的 知識,最后總結。 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總 結。接著留學生提出問 題:為什么 7 月份很多人 在路邊燒紙? 引導法
教學第 1、
2、3、5 環
節 教師將問題分解,一 步一步引導學生回 答。 在教師的引導下,大部分 問題回答得不錯,有一些 問題還是覺得有難度。 圖片 法、講 解法、 引導法
由表可知,授課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使用了圖片法、對比法、引導法、講解法、 等方法。在蘭州飲食文化一章已經具體論述了圖片法的優點,此處就不展開論述 了。從留學生的反應來看,引導法使大部分留學生可以對教師提問做出回應,且 回答的效果較好;講解法幫助留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整體的認識,為下面蘭州社 火具體節目表演講解做了較好的鋪墊;對比法的運用使留學生對蘭州春節飲食和 南方春節食物的了解更加直觀和具體。這幾種方法在教學中交叉運用或者綜合運 用,比如引導法、對比法、圖片法的交叉。 因此,筆者認為在中國節慶文化教 學中,可以利用圖片法、視頻法、引導法、講解法、對比法等綜合教學方法來輔 助中國節慶文化教學的開展。
(三)第二課堂教學的開展
表 3.10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3
漢語教 師反饋 劉老師:可以結合更多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比 如“第二課堂太平鼓體驗活動或是包餃子體驗活動”
根據漢語教師的反饋,除了筆者所使用的教學方法,結合“第二課堂教學”, 比如太平鼓體驗活動和包餃子體驗活動,有利于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 課堂”是指:以第一課堂為載體衍生出來的以學生為主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 動。 夏敏(1995)認為:第二課堂未脫離第二課堂,還為第一課堂提供了一個 檢驗效果的實踐平臺。[夏敏.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第二課堂”活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⑴:75-77.]夏宇華(2020)認為:以生活和實踐為本位的第二課堂 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夏宇華.淺談第二課堂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及思考J].科技視野,2020(2):34-36.
52]因此, 筆者認為可以有機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為文化教學服務,通過第一 課堂來傳授相關理論知識,然后通過第二課堂來檢驗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將課 堂知識和實際相結合,解決留學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失落,提高他們學習漢 語的信心;但是在開展第二課堂要注意不能完全脫離第一課堂所學內容,不然達 不到科學完整的學習效果。
(四)節慶文化專題講座
表 3.11 蘭州春節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4
漢語 教師 反饋 劉老師:或者是針對留學生的課堂和課下提問,做一個“蘭 州節慶文化專題講座”,有一個較全面、系統地回應。
除了“開展第二課堂”,根據漢語教師反饋,開展蘭州節慶文化專題講座也 是一個重要途徑,有利于解答留學生對蘭州節慶文化的困惑。筆者也認為舉辦相 關文化專題的講座,作為文化教學的補充,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由于課堂教 學時間的有限,有些文化內容或是文化困惑無法深入展開講解,借助文化專題講 座,將文化內容進行分類,較為系統地介紹給學生,一方面有助于留學生更加全 面地認識中國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解答留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困惑。比 如為使留學生了解更多關于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節日的地 域文化內涵,舉辦介紹蘭州節慶文化的專題講座來配合中國傳統節日教學。
(五)小結
中國傳統節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而蘭州節慶文化是中國節慶 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體現中國文化很多重要的思想觀念,將蘭州節慶文化融入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蘭州節慶文 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將蘭州節慶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有助 于他們減少和當地人交流的文化沖突,減少文化誤解,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 行,而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有利于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漢語的信心,更好地提高 漢語水平,進而促進語言教學的發展。
但蘭州節慶文化在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原則、地域性原則、趣味性原則、 避免文化沖突原則、時代性原則”等教學原則,同時運用視頻法、引導法、對比 法、講解法綜合的教學方法,從課堂和課外等多個角度來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減輕文化教學的難度。
53
第四章 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
應用研究
中國地域遼闊,地名文化豐富,由于地域差異,地名文化又呈現出鮮明的地 域特色。地名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的歷史、人文、經濟、 文明等,針對不同區域的留學生,選取相對應的地名文化,有利于留學生了解所 在區域的地理風貌、人文風情以及歷史文化,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留學生活。從語 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深層機制,語言離不開 文化,對語言文化的掌握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語言,從而提高漢語交際的能力。地 名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王功俯、洪林(2000) 指出“地名是濃縮的歷史,是縮寫的文化,傳統文化是地名命名的源頭,中國地 名是傳統文化的見證。”[王功俯、洪林.傳統文化和中國地名的關系[J].中國地名,2000(06):19-20.]因此,在文化教學中講解地名文化,讓留學生理解地 名背后的文化內涵,有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漢語。此外,將地名文化融入 文化教學,是“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的要求。陳思(2018)對《國際漢 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所涉及的地名文化內容做了統計和分析,發現從一級到五 級目標幾乎每一級都涉及了一些地名教學內容。[陳思.對外漢語視域下的溫州地名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 &
54]
蘭州地名文化作為中國地名文化的地域分支,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是對蘭 州地理、歷史、文明等的重要反映,且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在蘭州生活,必然會接 觸到蘭州地名文化,因此,將其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有利于中高級 中亞留學生更好地適應蘭州的留學生生活,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更好地學好漢 語。
但要明確的是:蘭州地名文化只是作為輔助性內容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 文化教學,文化教學的主體內容還是中國地名文化。
4.1 蘭州地名文化
蘭州地名文化作為中國地名文化的地域表現,反映蘭州的地理地貌、歷史、 民族文化以及文化心理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征。
第一,蘭州地名文化具有邊塞文化特征,反映了蘭州的軍事文化。蘭州自古 就是重要的邊塞要地,因此,蘭州很多地名和古代軍事活動有關。比如明代沿長 城修建的供軍事觀察的烽火臺,也叫“煙墩”以及沿用到今天的“五里墩”,都 是以邊塞遺址命名的地名。再比如“陳官營、榆中縣的七十二營堡”,是以邊關 屯兵的“營堡”命名的地名。再如漢代修建的鎮守蘭州的關卡:“青石關、金城 關”以及沿用至今的金城公園、青石關,是以“關隘”命名的地名。
第二,蘭州地名反映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蘭州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城市, 36 個民族在此生活著,且蘭州歷史上被“匈奴、鮮卑、蒙古、滿族”等多個少 數民族統治過,隨著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蘭州地名也呈現出民族文化融合的 特征,反映著民族接觸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蘭州市永登縣“國家森林公園吐 魯溝”是蒙古語和漢語合稱相結合的地名,“吐魯”在古代蒙語的意思是“大、 美好果園”。蘭州市七里河區的“阿干”是以鮮卑語命名的,“阿干”是鮮卑語 “阿哥”的意思。晉代鮮卑人慕容璝鎮守蘭州時,作了《阿干歌》來表達對遠方 兄長的思念,“阿干”因此而得名。
第三,蘭州地名反映了絲路文化。蘭州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是絲 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具有豐富的絲路文化。絲路文化在蘭州地名中也有所體現, 比如:安寧區的“十里店”,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在此修建的商鋪是供 過往的商販行人住宿的。再比如今酒泉路北段,是過去南大街、中正路的綢鋪街。
第四,蘭州地名表達了蘭州人民的生活愿望。首先,蘭州地處西北干旱地區, 蘭州人民對水資源的追求更加顯著,這在蘭州地名中,表現得也較為明顯,很多 以水命名的地名,比如五泉山、水車博覽園、水泉子等。此外,人們討厭戰爭和 災難,渴望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這在蘭州地名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安、 平、寧、福”等字經常出現在地名中,如安寧區、平安村、幸福村、和平村等。
第五,蘭州地名反映了蘭州著名人士文化。蘭州很多地名是以著名人士的姓 或名命名的,比如:中山橋、中山路是以孫中山先生的名來命名的。比如“左公 路”是以左宗棠的名字命名的。比如“一悟路”是以“張一悟烈士”的名字命名 的。
第六,蘭州地名反映了蘭州的地理地貌,有些地名具有自然地理色彩。蘭州 市位于群山之中,黃河穿城而過,河流沖涮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天然河溝,因此很 多地方以“溝”來命名地名,比如:石佛溝、杏樹溝、棗樹溝等。蘭州中部地形 較為平坦,多坪或臺,比如張家坪、彭家坪、九州臺、羅家臺等。蘭州地勢西南 高,東北低,黃河自西南流向東北,橫穿蘭州,形成了較多的峽谷和河谷,比如: 興隆峽、徐家峽、白土崖等。
4.2 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作用
中國地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差異性,在不同區域融合不同地名文化,有利于 留學生適應中國的留學生活,且從文化和語言的關系來看,地域文化融入文化教
55
學,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學好漢語。蘭州地名文化作為中國地名文化的地域表現, 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域特色,因此,將其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 化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蘭州地名文化的學習,有利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了解蘭州地域文化。 由前一節可知蘭州地名文化反映了蘭州在古代的重要地理位置、蘭州民族的融合、 著名人士文化、絲路文化等,將其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有利于留 學生對蘭州這個城市有進一步的了解,對蘭州歷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對蘭州歷 史文化了解的越深入,越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蘭州的生活。此外,蘭州地名是 蘭州地域文化的載體,學習蘭州地名文化,有利于了解蘭州人的民俗民活習慣、 思維方式等,避免跨文化交際障礙,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縮短文化適應周期。
第二,蘭州地名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擴展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漢語詞匯。辛 穎、唐欣(2021)指出“地名是存在于語言詞匯系統中的專有名詞,需要通過文 字來記載,地名不僅與文化相關,也是詞匯的一部分”。[辛穎、唐欣.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蘭州轄區行政區劃地名研究[J].發展,2021(3):64-73.
56]蘭州作為一座歷史文 化名城,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地名文化,具有豐富的漢語詞匯。因此,將蘭州 地名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有利于擴充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漢 語詞匯。
第三,蘭州地名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提高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信心。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無論是坐地鐵還是出門游玩逛街,隨處可以接觸到蘭州地名。 因此,漢語教師可以利用地名文化的親近性來拉近漢語教師、中國文化和中高級 留學生的距離,利用他們熟悉的地名來減輕漢語學習的難度,提升他們的學習漢 語的信心。
4.3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前一節已經論述了蘭州地名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在幫助留 學生了解蘭州地域文化、適應蘭州生活、擴充漢語詞匯、更好地學習漢語等方面 有重要作用。接下來主要探討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中的具 體運用。
4.3.1 蘭州地名文化教學設計-以《省與自治區-蘭州地名文化》為例
(一)《省與自治區-蘭州地名文化》的教學作用
蘭州地名文化的教學課件和教學設計都是筆者親自設計,且該教學實踐也是 由筆者親自實施。從總體內容來說,筆者希望通過蘭州地名文化的講解,幫助中 高級中亞留學生了解蘭州地名文化的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地名文化以及中 國文化內涵,進一步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更好地適應蘭州的生活,更好地學習 漢語。
(二) 教學設計思路
本次教學選取了“蘭州、中山橋、以城市命名的蘭州地名、五福巷、國家森 林公園吐魯溝”等較為實用的教學內容,試圖拉近漢語授課教師、蘭州地名文化 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距離。針對選取內容,主要運用了“圖片法、講解法、啟 發式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筆者希望通過綜合方法的運用,從 多角度調動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
(三) 教學設計
【課型】
中高級漢語文化課
【使用課文】
《省與自治區》選自《中國概況》第二章第二節,而筆者選取該課文的原因 是《省與自治區》和蘭州地名文化有相同的主題,而相同的主題,有利于蘭州地 名文化的融入。
【教學對象】
30 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讓留學生了解蘭州地名文化,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
通過教學,讓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通過教學,讓留學生有意愿去說出他們國家的地名文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圖片法向學生展示蘭州、中山橋、甘肅行政區劃圖、五福巷、國家森林 公園吐魯溝等圖片,從而幫助學生更加直觀了解蘭州地名文化。
通過講解法向學生講解蘭州地名的背后代表的文化內涵,從而學會更深入地 了解蘭州,了解蘭州文化,了解中國文化。
通過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逐步思考,減輕教師提問的難度,更好地理解 蘭州地名文化內涵。
通過任務型教學法,激發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檢驗他們的課堂學 習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蘭州地名文化,感受蘭州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幫助其更好地 適應蘭州的生活。
57
【教學重難點】
了解蘭州地名文化的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 【教學時間】
一課時:35 分鐘
【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 教師提出問題以引起學生注意,并啟發學生思考。
問題 1:你知道哪些蘭州地名? 第二步:講解蘭州金城、中山橋、蘭州以城市命名的街道名稱、五福巷、國 家森林公園吐魯溝的相關知識。
第三步:回歸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從而引申出地名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圖片
板書:展示教學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學內容】 課文:《省與自治區》選自《中國概況》第二章第二節,從該角度融入“蘭 州地名文化”。
文化內涵:蘭州地名內涵以及中國地名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省與自治區-蘭州地名文化》具體教案設計】
第一步:組織教學
1、 教師問好
2、 點名:教師點名,記錄學生考勤情況。
第二步: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并引導學生說出他們所了解的蘭州地名。 問題:同學們在蘭州生活有一段時間了,你們知道哪些蘭州地名? 目的:通過他們熟悉的地名來導入新課,從而引起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注意 力。
第三步:講解新課
1、蘭州名稱的由來
58
圖 4.1 蘭州名稱的由來
①教師展示 PPT 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首先,因為城南有皋蘭山,所以名蘭州。隋文帝開皇三年,隋文帝廢郡置州,
將金城郡改為蘭州,蘭州的名稱沿襲至今。其次,關于“金城”的一名的由來: 第一,蘭州地勢險要,固若金湯,所以稱為“金城”; 第二,據說在筑城時發 現金子,因此,稱為“金城”。
目的:通過“蘭州”與“金城”名稱的由來,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了解蘭 州,了解蘭州的歷史。
2、以城市命名的蘭州地名有哪些?
圖 4.2 以城市命名的蘭州地名有哪些?
①教師展示 PPT 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以城市命名的蘭州地名有:慶陽路、張掖路、天水路、麥積山路、酒泉路、
59 白銀路、嘉峪關西路等,其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蘭州是甘肅省會城市,為了 突顯蘭州省會城市的重要地位;第二,為了方便人們更好地了解甘肅省,而且在 中國很多區域都是利用這種方法。
目的:通過以城市命名的蘭州地名講解,幫助留學生更好地了解蘭州和甘肅。
3、中山橋
圖 4.3 中山橋是為了紀念誰?
①教師展示PPT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中山橋又名蘭州黃河鐵橋,位于甘肅省蘭州市白塔山下,民國十七年(1928 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始稱“中山橋”。“孫中山”是民國總統,被稱為“國 父”。類似的地名還有“中山路、左公路”,“左公路”是為了紀念“左宗棠”。
目的:通過“中山橋”的講解,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了解蘭州地名以“著 名人士”命名的理據。
4、五福巷
圖 4.4 五福巷的“五福”是指什么?
①教師展示PPT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60
③教師總結:
“五福巷”位于蘭州市城關區廣武門街道,其中“五福”指的是長壽、富貴、 康寧、好德、善終,“長壽”指“福壽綿長”;“富貴”指“錢財富足、地位尊 貴”;“康寧”指“身體健康、心靈安寧”;“好德”指“生性仁善、寬厚寧靜”。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在取地名時,往往蘊含了美好的含義,表現了他們對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愿望。以此類似的還有:賜福巷、延壽巷等。
目的:通過“五福巷”的講解,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了解中國人追求“安 定、和平、美好”等生活的文化心理,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5、國家森林公園吐魯溝
圖 4.5 國家森林公園吐魯溝
①教師展示 PPT 并提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
②留學生思考,自由回答
③教師總結:
“國家森林公園吐魯溝”位于蘭州市永登縣,是 4A 級景區,是蒙古語“吐 魯”和漢語“溝”結合命名的地名,“吐魯”是古代蒙語,意思是“大、美好果 園”。蘭州市被群山環繞,黃河穿城而過,河流沖涮形成了不同的天然河溝,因 此很多地方以“溝”來命名地名,“吐魯溝”就是其表現。從該地名可以看出“蘭 州民族的融合以及蘭州的地理面貌”。
目的:通過回顧總結歸納,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鞏固和復習課堂所學知識, 進一步提高他們對蘭州地名文化內涵和中國地名文化內涵的認知。
6、課堂活動:我是小導游
請留學生選擇一個地名,這個地名可以是剛剛學過的或是你知道的,然后以 導游的方式介紹其地理位置和文化內涵,比如: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歡迎來 到蘭州,蘭州這個名字由來和一座山有關,那座山名叫“皋蘭山”,蘭州就是因 “皋蘭山”而得名。希望大家可以在蘭州玩得開心。同時給留學生 1 分鐘的準備
61
時間。
目的:該設計的目的一是為了檢驗留學生的學習成果,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
7、知識回顧
知識回顧
蘭州金城 五福巷
地名文化具有地理
色彩和人文色彩 吐百溝
中山橋 天水路
圖 4.6 蘭州地名文化知識回顧
教師引導留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然后進行總結:
從“蘭州金城”的由來我們了解了有關蘭州的歷史,從“蘭州的街道以城市 命名”,我們更加了解了蘭州的地位和甘肅,從“中山橋”,我們了解了蘭州以 “著名人士”命名的理據,從“五福巷”,我們了解了“中國人追求安定、和平、 美好生活”的文化心理,從“國家森林公園吐魯溝”,我們了解了蘭州的民族融 合以及蘭州的地理面貌。由此可以看出,蘭州的地名具有地理色彩和人文色彩, 是對蘭州歷史、人文、民族融合、地理面貌的反映,是蘭州地域文化的載體。蘭 州地名是中國地名文化的地域表現,這說明中國地名是對中國地理地貌、文化、 歷史、民族等的折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目的:通過回顧總結歸納,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鞏固和復習課堂所學知識, 加深他們對蘭州地名文化內涵和中國地名文化內涵的理解。
4.3.2教學反饋
該教學反饋主要基于“蘭州地名文化的具體教學實踐”,主要從課堂教學記 錄和漢語教師反饋兩方面進行總結。
(一)蘭州地名文化課堂記錄分析(見附錄 6) 該課堂記錄是筆者在課堂中通過手機錄音,然后課下進行記錄和分析。從附 錄 6 可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對蘭州大學周圍、網紅打卡地、著名旅游景點等的 地名比較熟悉,可以較好地回答出教師的提問,且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較高。對于
62 去過的地方,留學生的回答積極性也較高;對于“五福巷”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 地名,留學生覺得有趣。且通過對蘭州地名的教學,他們有了解蘭州其他地名、 中國地名以及他們國家地名的意愿。由此可知,蘭州地名文化教學,在一定程度 上調動了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度、課堂表達欲和分享欲以 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總體上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此外,通過蘭州地名 文化的教學,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對蘭州有了進一步了解,對中國人的文化心 理有了進一步了解。
(二)蘭州地名文化-漢語教師反饋(見附錄 8) 筆者在教授蘭州地名文化教學時,共有兩名漢語實習老師進行課堂教學觀摩, 一名是實習教師孫老師,一名是實習教師李老師。這兩位教師都是漢語國際專業 碩士研究生。針對漢語教師的反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方式是否有效、 教學內容是否合適、教學效果怎么樣等。雖然該反饋比較少,但是該反饋是觀摩 教師的真實反饋,相對來說比較客觀,具有合理性。
從教學方式來看,教學方式較為有效,尤其是啟發式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 從教學內容來看,本次蘭州地名文化教學的教學內容比較實用;從教學效果來看, 整體課堂氛圍較好,教學節奏不錯,學生配合度較高,蘭州地名文化的講解有利 于幫助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
4.4蘭州地名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建議
基于前一節蘭州地名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具體運用,根據 對課堂記錄和漢語教師反饋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接下來對具體教學建 議做相關說明:
第一,要明確的是: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文化教學的融入,只是作為 輔助性內容,并不會取代中國地名文化的主流地位,文化教學的主體內容還是“中 國地名文化”。
第二,筆者將蘭州地名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總體上取得了 不錯的教學效果,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對蘭州地名文化、中國地名文化有了進一步 了解,課下有部分同學積極和教師討論北京、成都等地的地名文化。根據課堂教 學記錄和漢語教師的反饋,提出了相關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4.4.1 蘭州地名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教學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63
表 4.1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記錄和反饋 1
漢語 教師 反饋 孫老師 1:且選取的地名都是比較常見的,留學生在生活中 經常也會遇到。
李老師:選取的內容比較實用,對幫助留學生學習漢語和
適應蘭州生活有一定作用。
課堂 教學 記錄 教學環節 留學生反應
導入:你知道 哪些蘭州地 名? 留學生對學校周圍和一些網紅地名以及旅 游景點的地名比較熟悉,回答積極性較高。
1、蘭州名稱的
由來 留學生因為去過蘭山,所以可以比較快給
岀正確的答案
2、以城市命名
的蘭州地名 大部分同學對甘肅的城市有一定了解,尤 其是對蘭州、敦煌、張掖、麥積山,因為 很多同學表示去過這些城市或者想去,大 部分同學對學校周圍的路比較熟悉。
3、中山橋是為
了紀念誰? 大部分同學表示去過,覺得風景不錯。
5、國家森林公 園吐魯溝 有部分留學生表示去過,但是說不岀名字, 且那里的風景比較好,他們還想去那爬山。
實用性原則指的是教學內容要來源于生活,要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要有真 實性,要有利于進行交際活動。白玉寒(2017)提出文化教學要遵循實用性原則, 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白玉寒.跨文化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岀版社,2017:44.
64]中高級中亞留學生 在蘭州學習,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地名,比如出門購物、坐地鐵、游玩等,因此, 漢語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生活相關的、出現頻率高的、常用的 地名,比如蘭州街道的地名,地鐵站的地名以及公交路線、地圖經常出現的地名、 著名旅游景點地名等。這樣不僅有利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在蘭州的生活,方便他 們出行,而且漢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授這些具有“實用性”的地名,他們就可 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自身的漢語水 平。從課堂教學記錄來看,因為中高級中亞留學生對蘭州大學周圍、網紅打卡地、 著名旅游景點等的地名比較熟悉,所以可以比較好地回答出教師的提問,且回答 問題的積極性較高;對于去過的地方,留學生的回答積極性也較高。從漢語教師 反饋來看,授課教師選取的蘭州地名文化內涵較為實用,對幫助留學生適應蘭州 的生活和學習漢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地名文化教學中,漢語教師在選取地 名文化項目時,遵循“實用性”的原則,有利于開展文化教學。
(二)文化性原則
表 4.2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記錄和反饋 2
漢語教 師反饋 孫老師 1:地名文化內涵的講解有利于讓留學生從文化 的角度去理解漢語,有助于幫助他們學習漢語。
課堂教 學記錄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1、蘭州的名稱
由來 講解蘭州名稱由來以及金城由來。
2、以城市命名
的蘭州地名 然后教師講解很多路是以甘肅其他城
市的名字命名的知識
3、中山橋 然后教師簡要介紹“孫中山”,并講
解“中山橋”名稱的由來
4、五福巷 然后教師講解“五福”含義,然后教 師解釋中國人取地名時的文化內涵。
5、國家森林公 園吐魯溝 然后教師講解“國家森林公園吐魯溝” 的地理位置和名稱及其文化內涵。
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1968)認為“語言是打開文化寶庫的鑰匙,離開語言 天然依賴的文化背景,難以充分理解語言本身”。[約翰。萊昂斯.理論語言學導論】M].劍橋:劍橋大學岀版社,1968:67-102.]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 文化內涵的學習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語言。因此,了解蘭州地名文化內涵,有利于 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提高漢語水平。從課堂教學記錄可知,授課 教師在講解蘭州地名文化時,有意識地講解蘭州地名文化的內涵,讓留學生不僅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無形中提升了他們對蘭州地名文化的深層認 識,且“五福巷”內涵的講解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蘭州地名文化內涵的講解有助于幫助留學生學習漢語。吳 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一書中表明“如今第二語言教學不僅要聯系 目的語的文化背景,而且還需要進一步掌握文化詞語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內 容。”[吳平.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M].北京:世界圖書岀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1.
65]因此,漢語教師在開展文化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利用“文化性”原則, 來幫助留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更好地理解漢語。
(三)文化相近原則
從教學設計可知,筆者將蘭州地名文化教學融入《中國概況》的第二章第二 節,因為該節提到了“省與自治區”名稱的由來和蘭州地名文化有相通之處,有 相通的主題。由此可見,授課教師在融入蘭州地名文化時,和課本知識相聯系, 且利用相似的文化話題,相似的文化主題,將蘭州地名文化無形之中融入中高級 中亞留學生的文化課堂,來拉近蘭州地名文化和留學生的距離。從課堂觀摩記錄 來看,蘭州地名文化的融入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將地域文化融入文 化教學時,可以利用“文化相近”的原則來拉近教學內容和留學生的距離。
(三)通俗易懂的原則
表 4.3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1
漢語教 師反饋 李老師:雖然教師的語言比較簡單,但PPT展示的 詞匯也應更簡單,比如:開皇三年。
“通俗易懂”指的是教師所用詞匯、句子應讓學生容易理解。從漢語教師反 饋來看,PPT詞匯展示詞匯存在難度較大的問題,詞匯的展示應該更簡單。由此 可見,在文化教學中,教師課堂的語言不僅要簡明,在展示課件時,詞匯也應遵 循“通俗易懂”的原則。
4.3.2蘭州地名文化的教學方法
(一)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表 4.4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記錄 1
教學環節 留學生反應 教師行為
導入:你知 道哪些蘭州 地名? 回答積極性較高 教師提問并引導:同學們在 蘭州生活有一段時間了,你 們知道哪些蘭州地名?
1、蘭州的名
稱由來 留學生因為去過 蘭山,所以可以比 較快給岀正確的 答案 首先,教師展示PPT并提問:
這是哪里?叫什么名字?
2、以城市命 名的蘭州地 名 大部分同學對甘 肅的 城 市 有一 定 了解,因為很多同 學表示去過這些 城市或者想去。 我們學校周圍有哪些路?接 著教師提問:你發現他們和 甘肅的城市有什么關系?
3、中山橋 大部分同學表示 去過,覺得風景不 錯。 教師展示PPT并提問:這是
哪?你們去過嗎?
4、五福巷 且有留學生表示 他們 國 家 有的 地 名也有表示“好 運,美好”的含義 你們國家在取地名時,也會
注意這些嗎?
由表 4.4 可知,授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有意識地將課堂所學知識和中高級 中亞留學生的生活相聯系,通過留學生熟悉的事物來調動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實 踐也證明,通過將文化教學和留學生的了解的、熟悉的、與他們生活相關的事物 相聯系,不僅可以讓留學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文化語境,增強他們對所學 內容的表達欲以及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激發他們分享他們所在國家的 地名文化。因此,教師在文化教學中可以利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方法”,以 此來輔助文化教學的開展和調動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啟發式教學法
66
表 4.5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記錄和反饋 3
教學環節 留學生反應 教師行為 教學
方法
4、五福巷 大部分同學表 示不知道,個 別同學回答: 健康、幸運、 好運。
并有留學生表 示他去過賜福 巷逛街,挺不 錯的。 教師展示 PPT 并講解“五福巷” 的地理位置以及“福”的含義, 然后提問:“五福”是指哪五福? 有什么含義?然后教師講解“五 福”含義,并舉例:賜福巷、延 壽巷、福利路等例子。 片啟式、解 、學 圖法發教講法
教師接著提問:這說明中國人在 取地名時,有什么樣的文化追 求,是以一種什么心態去取地名 的?然后教師解釋其文化內涵。
5、國家森 林公園吐 魯溝 有部分留學生 表示去過,但 是說不岀名 字,且那里的 風景比較好, 他們還想去那 爬山。且有同 學提問“雁灘” 是不是和蘭州 的地形有關。 教師展示 PPT 并提問:大家知道 這是哪嗎?去過嗎?然后教師 講解“國家森林公園吐魯溝”的 地理位置和名稱。 圖片 法、講 解法、 啟發 式教
教師提問:“吐魯”是什么意思? 然后教師講解其文化內涵。
教師提問:“國家森林公園吐魯 溝”中的“溝”有什么特別的含 義?大家看它的字形,和什么有 關?然后講解其內涵。
漢語教師 反饋 將大問題拆分小 難度,挺不錯。 問題,一步一步啟發學生,減輕了學生的
由表 4.5 可知,該教師將蘭州地名文化融入文化教學,主要采用了圖片展示、 講解法、啟發式教學方法,且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圖片展示讓留學 生對蘭州、中山橋、五福巷、吐魯溝的感知更加直觀和具體,講解法有利于中高 級中亞留學生更好地理解蘭州地名文化的內涵。
對于比較難或是抽象的文化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學生 思考,有利于減輕地名文化知識學習的難度;而且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都是成年人, 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有利于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提高他們漢語學習的信心和能力。在法國任教的漢語教師王彥(2013)在《國際 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一書中指岀“跨文化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學生中國的 歷史是什么,文化是什么,而是要引導學生,讓他們看到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在認 識上的深刻變化。”[朱勇.國際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13:202-203.
67]從課堂記錄來看,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積極性 較高,課堂的參與度也較好,且引發了關于蘭州“雁灘”地名的思考。從漢語教 師反饋來看,把大問題拆分為若干個小問題,不斷啟發留學生,減輕了他們的學 習難度,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說,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對 開展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地名文化教學具有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除了地名文 化教學,對于其他文化教學,“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備選教 學方法。
(三)任務型教學法
表 4.6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記錄和反饋 4
教學環節 留學生反應 教師行為 教學方法
課堂活 動: 我 是 小導游 有一名哈薩克斯坦的同學介紹 了中山橋,一名吉爾吉斯坦的同 學介紹了“白塔山”,一名哈薩 克斯坦的同學介紹了“中山橋”, 一名介紹了“吐魯溝”,一名介 紹了“天水路”。 教師展示 PPT, 然后 舉岀具體 例子,引導 學生表達。 任務型教
學法
漢語教師 反饋 李老師:導游這種任務型的形式可以鍛煉學生 力、可以檢測學生學習成果,激發留學生的學 很不錯。 的語言能
習興趣,
任務型教學法是指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完成任務的形式來進行的教學,強調 “在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從課堂教學記錄來看,授課教師通過布置“小導 游”的任務引導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留學生的課堂表達 欲以及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小導游”的任務型教學 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而且可以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在一定程 度上激發了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錯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文化教學中,漢語 教師可以利用任務型教學法來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查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尤其是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但在設計任務時,漢語教師要注意“考 慮學生的興趣和水平,控制任務的難度”。周夢云(2018)指岀:任務型教學法 有利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信和學習興趣。[周夢云.新西蘭但尼丁中小學漢語教學及文化活動分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8:29.
68]
(四)歸納法
表 4.7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記錄和反饋 5
教學環節 留學生反應 教師行為 教學方法
6、知識總 結 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 下,積極性較高,且在 回答教師提問時,回答 得較好,較快,并提問: 中國很多的地名都是 這樣嗎? 教師引導留學生回 顧和總結課堂所學 知識,并引岀地名文 化的內涵以及其和 中國文化的關系,同 時回答學生的問題。 歸納法
漢語教師 反饋 李老師:課堂最后歸納總結對幫助留學生鞏固和復習新 知識有很大的作用。
從課堂教學記錄來看,授課教師運用歸納法引導學生回顧課堂所學知識,并 從蘭州地名引申岀了地名文化的內涵以及地名和中國文化的關系,且在教師的引 導下,留學生積極性較高,回答問題速度較快并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其他地名的好 奇心。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課堂最后總結歸納有利于留學生復習和鞏固了所學 知識。由此可知,歸納法的運用不僅有利于幫助留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 而且使課堂教學從具體的內容上升到了意義的高度,提升了教學的深度。因此, 在文化教學中,在教學最后使用歸納法,有助于留學生學習漢語和教師開展文化 教學。
4.3.3其他建議
表 4.8 蘭州地名文化課堂教學反饋 2
漢語 教師 反饋 但可以講解方法可以更多樣化,很多地名和傳說或是 故事有關,可以通過故事的方法引入,比如:五泉山 和霍去病的故事。
從漢語教師反饋來看,除了以上的教學方法,“趣味故事法”是一個不錯 的選擇。故事是人們以敘事方式認識世界的結果,具有教育性、隱喻性、文化性、 生動性,比較通俗易懂,也便于口口相傳。采用趣味故事的教學方法,可以使課 堂生動形象,充滿活力。比如教授五泉山時,漢語教師可以漢代霍去病這個人物 為中心,通過講述其西征匈奴,途經蘭山,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又是如何解決困 難,他為什么用馬鞭在山崖上連戳五下,最后怎么得到了泉水,層層遞進,來吸 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講述故事時,漢語教師要放慢語速, 使用簡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同時可以加上體態語的表演,使故事講解更加生 動、形象。
4.4.2 小結
中國地名是對中國地理、歷史、人文的縮影和見證,蘭州地名作為中國地名 文化的地域表現,蘭州地名反映了蘭州的地理地貌、人文風情、歷史等,是蘭州
69
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蘭州城市變遷的見證,將其融入來蘭留學的中高級中亞 留學生的文化教學在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幫助他們適應 蘭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地名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而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漢語 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漢語,更加得體地運用漢語,從而促進語 言教學的發展,比如“蘭州地名的詞匯可以幫助他們提升漢語詞匯量,蘭州地名 的親民性有利于克服漢字學習難的難點
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在將其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時, 可以利用“實用性、文化性、文化相近性”的教學原則拉近中國文化、漢語教師 和他們的距離、提高他們的漢語學習積極性以及課堂參與度,同時綜合利用“理 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以及趣味故事講解法”等 多種教學方法來展開文化教學。
70
結語
論文期望通過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具體實踐,總 結岀地域文化融入文化教學的要注意的原則、方法等,同時對地域文化融入國際 中文教育文化教學進行展望。
(一)地域文化在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中應用的啟示 論文聚焦于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的應用進行研究,以蘭州地 域文化為例,期望在中國文化“共性”的基礎上,把握蘭州地域文化的“地域性”。 從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在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的 具體應用來看,從這三個角度將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是 切實可行的。蘭州地域文化融入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化教學切實可行,離不開教 師在教學中遵循的教學原則和使用的教學方法。從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 蘭州地名文化的具體教學實踐來看,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利用不同的教 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從多種角度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教學原則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從蘭州節慶文化的具體實踐來看,教師 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地域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避免文化沖突原則、時代性原 則”有利于降低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難度、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求 知欲、提升他們對中國春節文化的認知以及有利于漢語教師更順利地開展文化教 學;從蘭州地名文化的具體教學實踐來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遵循“實用性原 則、文化性原則、文化相近原則、通俗易懂原則”有利于幫助留學生適應蘭州留 學生活、提高他們的漢語實際交際水平、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漢語等。利用不同 的教學原則,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重 要的影響。但并不是說針對某一種文化,只利用某一種原則,而是針對不同文化, 可以利用多種教學原則,且教學原則可以交叉使用,只是針對不同的內容,教學 原則的選取應有所側重。要在把握“中國文化共性”的基礎上,把握文化教學的 “地域性”,將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時,“地域性的原則、實用 性的原則、文化性的原則是首先應該考慮的原則,其他原則應建立在此基礎上, 堅持文化原則的共性,在共性的基礎上又突岀文化原則的個性。比如:在堅持“地 域性的原則、實用性的原則、文化性的原則基礎上,蘭州節慶文化要重視“循序 漸進原則、避免文化沖突原則以及時代性原則,蘭州地名文化要重視“文化相近 原則、通俗易懂原則”,而“實用性原則、文化性原則”在蘭州地名文化教學中 也是重中之重。
第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從蘭州飲食文化的具體實踐來看,圖片法、對比 法、體態語表演等教學方式綜合化、沉浸式漢語教學是影響中高級中亞留學生文
71 化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從蘭州節慶文化得具體教學實踐來看,運用“視頻 展示法、引導法、對比法、講解法”等教學方法有利于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 更加直觀具體,從而減輕課堂教學的難度;此外,第二課堂教學的開展以及節慶 文化專題專做的開展也是重要途徑。從蘭州地名文化的具體實踐來看,綜合利用 “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歸納法以及故事趣 味法”有利于提高中高級中亞留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表達欲以及提升課堂的趣 味性和深度。將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 利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重要幫助;但需要明確的是:針 對不同的內容,可以利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同時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綜合使用。
第三,利用教學原則選取合理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 學的質量,除此之外,教師綜合素養的培養、文化內容的適當延申以及 PPT 課件 的制作也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將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 育時,要考慮教師、文化內容的延申以及課件的制作等因素。
(二)地域文化融入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不足和展望 論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針對中高級中亞留學生這一特定群體, 選取和他們切身相關的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營造更加 真實的課堂環境。因此,論文的研究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具體性、可操作性強 的特點。但論文有以下不足的地方:第一是只研究了中亞中高級這一教學群體, 未對比其他國家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情況。第二是由于課時短、教學時間不長,筆 者只研究了中高級中亞留學生一學期的文化教學,這不能代表學習的整個過程。 第三,選取的內容有限,論文只從蘭州飲食文化、蘭州節慶文化、蘭州地名文化 三個層面研究,選取內容比較窄,并不能代表所有蘭州地域文化。
總之,筆者希望該論文可以給文化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新思路,讓更多人 注意到地域文化的價值,尋求更多將地域文化融入到漢語教學的可能性,努力實 現漢語教學本土資源和國際化的結合,使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因地制宜,從而 更好地幫助留學生適應中國的留學生活,更好地學好漢語,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化。 但要明確的是文化教學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是和語言教學的階段相適應的,是 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文化教學的主體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 地域文化知識只是作為文化補充融入到國際中文教育中,只是發揮其輔助作用, 并不能取代中國主流文化。
72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約翰。萊昂斯.理論語言學導論[M].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1968.
[2]政協蘭州市委員會.蘭州文史資料選輯[M].蘭州:甘肅省新聞出版局,1988.
[3]Rod Ellis.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黃曉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藝術:來自教學實踐的微技能探討[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出版社,2008.
[5]崔希亮.對外漢語綜合課優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6]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國法制出 版社,2010.
[7]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8]吳平.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9]朱勇.國際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0]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
[11]白玉寒.跨文化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
二、期刊
[1]趙賢洲.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1).
[2]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0(1).
[3]夏敏.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第二課堂”活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1).
[4]劉珣.關于漢語教師培訓的幾個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96(2).
[5]吳仁甫、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位”與“量” J].華東師范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6]林國立.構建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因素體系-研制文化大綱之我見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7(1).
[7]馬蘭.對外漢語情感教學的課堂實施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8]王功俯、洪林.傳統文化和中國地名的關系J].中國地名,2000(06).
[9]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5).
[10]石莉萍.蘭州春節民俗的由來及內涵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11]劉宇.論中華文化中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特征J].江漢論壇,2009(9).
[12]白曉榮.蘭州東鄉族食俗文化的特點J].群文天地,2011(1).
[13]白欲曉.“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版,2011(1).
[14]王悅欣,張彤.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的導入-以河北為例J].河北學刊,2011(6).
[15]苪嶸,荊亞玲.論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地域文化導入J].現代物業(中旬刊), 2012(7).
[16]馬斯文.甘肅與中亞五國高等教育合作現狀與研究J].亞太教育,2016(30).
[17]吳秀菊.貴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對外語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16).
[18]于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飲食文化教學研究J].亞太教育,2016(11).
73
[19]曹丹.探究了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大眾文藝,2017(16).
[20]李曉鵬,沈鐵,劉爽.地域文化滲透的社會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 (2).
[21]朱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及應對策略J].語文建設,2017(15).
[22]彭帆.對外漢語教學的沉浸式教學法J].漢字文化,2018(S2).
[23]侯家寶.地域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以三晉文化教學為例J]漢字文化, 2019(16).
[24]石莉萍、祁恒珺、史建國.試論蘭州特色飲食民俗及特點J].中國外資,2019(19).
[25]魏莉娜.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以三秦文化為例J].新西部,2019(3).
[26]李妙浩,何曉琴.試論在陜留學生方言及文化教學J].文學教育(下),2020(12).
[27]夏宇華.淺談第二課堂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及思考J].科技視野,2020(2).
[28]辛穎、唐欣.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蘭州轄區行政區劃地名研究J].發展,2021(3).
三、學位論文
[1]江曉麗.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方言詞匯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孫夢.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黑龍江地域文化活動設計[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3.
[3]蔣志娟.中亞留學生中級漢語口語課中的文化教學現狀研究-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D]. 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4.
[4]吳昊.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語言文化的導入與課程設置-以吳地語言文化為例[D].蘇州: 蘇州大學,2014.
[5]張慧.中級中亞留學生精讀課的文化教學研究-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 師范大學,2014.
[6]陳知揚.城市國際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與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武漢市為例[D].武漢:華 中科技大,2015.
[7]魏碧玉.對外漢語教材中飲食文化內容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8]高辛.甘肅省來華研究生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
[9]蔣瑞涵.漢語國際教育餐飲文化專題教學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6.
[10]余凱.漢語國際中文教育的地名文化教學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11]張晟平.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以黑龍江為例[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
[12]孟凡江.初級漢語文化類泛讀課本編撰設計-以蘭州文化為中心[D].蘭州:蘭州大學, 2017.
[13]尹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城市文化資源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14]陳思.對外漢語視域下的溫州地名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
[15]董晉男.基于文化元素的中高級中亞留學生詩歌教學研究-以唐邊塞詩為例[D].蘭州: 西北師范大學,2018.
[16]周夢云.新西蘭但尼丁中小學漢語教學及文化活動分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8.
[17]劉文靜.濟南泉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18]張雅淇.對外漢語文化類教材《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比較研究 [D].長春:吉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