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融入)研究——以天山區X社區為例
發布時間:2022-05-13 10:12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烏魯木齊經濟迅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疆內外人口,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南疆農民和務工人員來到烏魯木齊,他們的子女也跟隨父母從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城市社區生活,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流動兒童。流動兒童正值身心發育的關鍵期,但是因為疏于照顧,融入當地社區困難,其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身心健康以及成長前途和未來的發展受于威脅。因此研究烏魯木齊流動兒童社會適應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生態系統視角下為,通過對天山去某社區流動兒童社會工作介入成效的分析,繼而提出了運用此理論對流動兒童進行社會工作介入的方案。

關鍵字:流動兒童 社會工作 生態系統視角
一、 研究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健全,數量龐大的農民離開了家園來到城市務工。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優惠政策下,新疆的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烏魯木齊發展速度最快,從而導致烏魯木齊流動人口迅速增長,并對烏魯木齊帶來了巨大影響。這種社會流動規模愈來愈大的最直接的結果是造就了流動兒童這個新的社會弱勢群體。對于流動兒童的概念,不同研究者給與的定義有所不同。教育部門一般將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動兒童統計為“隨遷子女”,即隨務工父母到輸入地的城區、鎮區同住的適齡兒童少年。
隨著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流動兒童的關注度的提高,不同的學科圍繞流動兒童開展的學術研究也日益增加并且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各學科所研究的重點從不同方面反映了流動兒童的狀況。研究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和流動兒童醫療衛生問題的論文居多,其次就是圍繞心理學領域和社會學領域開展的。從搜索到的文獻看,從社會學視角研究的流動兒童問題,大部分都從優勢理論、結構化理論、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增能理論等分析其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介入策略,缺乏對流動兒童問題的整體性認識。生態系統理論則能很好的將服務對象置于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研究,考慮流動兒童與周圍社會環境是相互作用、互相補充的整體,即所謂的“人在情境中”,重視人的生活經驗、生活空間、生態資源分布等,發現個人行為與社會環境各個系統之間的互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達到對問題產生的原因、特征的整體性認識。本文期望借助生態系統理論,在介紹以天山區某某社區項目的基礎上,分析流動兒童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介入策略。
二、 烏魯木齊市流動兒童總體現狀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烏魯木齊市常住人口為311萬人,其中登記流動人口數達86 萬人,其中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烏魯木齊市共登記流動人口85.87萬人。烏魯木齊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有13個。烏魯木齊市X社區位于天山區黑甲山片區管委會,該管委會一共包括十二個社區,其中流動人口有23070余人,流動人口中少數民族6870戶,14788 人,占流動人口總數64.1%。X社區社區所轄總人口1343戶、36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305戶、933人,少數民族163戶、540人,流動人口1038戶、2660余人,少數民族521戶、1425人,重點人員12人,低保戶23戶、38人,殘疾人8人,6歲到18歲兒童(青少年)502人,占總人口的14%。X社區在烏魯木齊市一直是流動人口較多,重點管控的社區。該社區是少數民族流動兒童比較聚集的社區。這些兒童多數來自南疆喀什、和田、克州及阿克蘇地區。該社區具有流動人口多、分布集中、管理難度大、人員復雜、生活水平低、貧困等特點。通過對社區內流動兒童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其結果顯示,80%的家庭靠擺攤做小生意維持生計90%的流動人口收到貧困補助,26.7%的流動人口家庭生活比較貧困,月收入在1000至1500元。這些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見也各不相同,但總體上96%的家長希望孩子可以通過義務教育考上大學。對該社區的流動兒童進行需求分析,這些流動兒童表示與家長每天交流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有7%的兒童表示從未交流過。流動兒童因為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出現學習成績差,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現象,有11%的兒童表示不想去上學,感到壓力很大,在學校又沒有朋友。這些流動兒童基本上很滿意自己所在的社區環境,但是希望社區能夠多開辦一些活動,希望借此機會與同輩群體接觸交流,其中40%的孩子希望能在社區輔導學校的知識。調查中發現這些流動兒童比較孤獨、自卑、焦慮。
2013年3月針對轄區流動兒童較多、其家長均為打工者,早出晚歸孩子無人照顧的實際情況,在天山區婦聯,新疆兒童發展中心的支持幫助下,在原來的兒童活動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朝陽兒童中心。該中心面積60平方米,教學娛樂設施齊全,配備專職工作人員1名。每日到“朝陽”活動的兒童達70名,長期參加活動的50余名。
三、 問題分析
通過調查、文獻研究不難得出,目前流動兒童面臨的主要困難有:
(一) 家庭教育問題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源,家庭教育不當會使孩子走上歧途。但是流動兒童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故家庭教育缺失很嚴重,教育子女方法簡單粗暴、與孩子的溝通教育少、對孩子的缺乏正確的引導,造成親情淡漠。除此之外,流動兒童父母在城市工作生活壓力大,大多父母依舊有重養輕教的思想,認為滿足孩子物質需求就足以,用錢補償感情,卻對孩子的精神需求、身心發展、學習情況關注的很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認知和能力,因而導致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處于真空狀態。
(二) 學校教育問題
流動兒童跟隨父母來到城市,生活極不穩定,居無定所,不斷轉學,面臨學校教育環境、教學方式、課程安排以及教材的大轉變,很難適應城市教育與新環境,導致他們缺乏學習熱情和動力,甚至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所以流動兒童在學習方面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少部分流動兒童學習態度認真,學習成績優異。但絕大多數流動兒童學習態度不端正,不求進取,學習主動性強,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差,厭學、逃學等現象較為嚴重。流動兒童父母每天忙于打工掙錢,很少與學校老師聯系,一學期與老師見不上幾次面,也通不上幾次電話。雖然流動兒童在城市接受教育,但因為自身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流動兒童放學或者周末基本在家,不去參加課外輔導班或者興趣班,所以并不能像城市兒童一樣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得到發展。
筆者2014年在北京某打工子弟學校當志愿者老師進行實地考察時發現,每個班級人數超過50人,老師沒有精力對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對有突出問題的流動兒童缺乏管理,導致整個班級紀律差,影響到了學習成績較好的流動兒童。
(三) 心里與安全問題
卡特和莫麥戈得里提出的個體心理發展階段模型,兒童中期即6-11、12歲是道德發展包括智力邏輯和良心邏輯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國這個年齡段的流動兒童數量很多,身心發育不成熟,自我調節以及自控能力很差,再加上這些兒童由于缺乏家長的關心關愛與正確引導,存在嚴重的“情感饑渴”。生活居無定所以及受到社區其他人的歧視使這些流動兒童心理壓力很大,導致心理健康失衡、行為偏差,形成各種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這些兒童大多數內向、冷漠,敏感,時常感到孤獨、自卑、焦慮、抑郁、被歧視與無歸屬感。這些兒童人際交往出現問題,時常感到交友困難,自我效能感低,較為膽怯,害怕主動交朋友時被拒絕或歧視,有的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在安全方面,流動兒童安全意識薄弱,又缺乏家長的有效監管以及居住地的社區環境差,關于流動兒童溺水、燙傷、燒傷、交通意外、傷害和被強奸、猥褻、拐賣等案例屢見不鮮。
(四) 衛生狀況問題
衛生習慣和衛生意識,反映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但是,流動兒童在衛生狀況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有研究表明, 流動兒童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高發人群。流動兒童的死亡率和常見疾病患病率高于流入地戶籍兒童。死因有可預防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營養性疾病。流動人口一般都居住在城鄉結合部的出租房內,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都比較差,周圍衛生設施不完善,流動人口無法正規接受疫苗,對一些傳染病缺乏免疫力。流動兒童父母本身衛生觀念不是很強,由忙于生計,對家庭衛生狀況和孩子的衛生習慣關心較少,致使一些本身衛生習慣較差的兒童長時間不洗澡不刷牙不換衣服等。除此之外,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流動兒童家長只能滿足孩子的溫飽,導致流動兒童中營養不良的居多。調查顯示,有18%的流動兒童有吃不飽飯的情況,每天能吃上一個雞蛋或喝一杯牛奶的只占52.3%,患病自行買藥的流動兒童占37.56%,到個體診所就診的占19.88%。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guanlilei/xingzhengguanli/2304.html】
上一篇:期刊發表|如何寫出優秀行政管理論文
下一篇:稅收征管對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研究—— 基于金稅三期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