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家長主義視角下中產階層的養育實踐 與其教育焦慮的關系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11 15:06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緣起 1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意義 4
    四、研究內容 5
    五、研究的重難點與創新之處 5
    六、核心概念界定 6
    (一)中產階層 6
    (二)教育焦慮 6
    第二章 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 7
    一、文獻綜述 7
    (一)教育焦慮的內涵及成因 7
    (二)中產階層的養育特征 10
    (三)家長主義及其特征 12
    (四)中國中產階層的界定 15
    二、理論框架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9
    一、總體研究設計 19
    二、數據收集方法 20
    (一)抽樣 20
    (二)數據收集方法 22
    三、數據分析方法 22
    四、研究的效度與倫理 23
    第四章 家長責任與有限市場/能力:中產階層養育實踐的特征分析 24
    一、教養模式 24
    (一)企業主階層 25
    V
    (二)老中產階層 26
    (三)新中產階層 27
    (四)邊緣中產階層 30
    二、教育投資模式 32
    (一)企業主階層 32
    (二)老中產階層 34
    (三)新中產階層 36
    (四)邊緣中產階層 40
    三、學校參與模式 41
    (一)企業主階層 42
    (二)老中產階層 42
    (三)新中產階層 43
    (四)邊緣中產階層 44
    四、小結 44
    第五章 高強度與不確定性:中產階層教育焦慮及其成因分析 46
    一、教養模式與教育焦慮 46
    (一)企業主階層 46
    (二)老中產階層 47
    (三)新中產階層 48
    (四)邊緣中產階層 49
    二、教育投資模式與教育焦慮 51
    (一)企業主階層 51
    (二)老中產階層 52
    (三)新中產階層 53
    (四)邊緣中產階層 54
    三、學校參與模式與教育焦慮 56
    (一)企業主階層 56
    (二)老中產階層 56
    (三)新中產階層 57
    (四)邊緣中產階層 57
    VI
    四、小結 58
    第六章 研究總結 59
    一、總結與討論 59
    (一)研究發現總結 59
    (二)研究討論 61
    二、對策建議 61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63
    (一)研究的不足 63
    (二)研究的展望 64
    參考文獻 65
    附錄 73
    在學期間公開發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77
    致 謝 78
    VII
    Content
    Chinese Abstract I
    English Abstract II
    Chapter1 Introduction 1
    IThe Research Background 1
    IIThe Research Purpose 4
    丨丨丨 The Research Implication 4
    IVResearch Contents 5
    VResearch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5
    VIConcept Definnition 6
    iMiddle Class 6
    iiEducational Anxiety 6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7
    I Literature Review 7
    iConnotation and Causes of Educational Anxiety 7
    i The Nurt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Class 1 0
    iiiParentalis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12
    ivThe Definition of Middle Class in China 15
    I Theoretical Framework 18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19
    I Overall Research Design 19
    I Data Collection 20
    i Sample 20
    i Interview 22
    Data Aanalysis 22
    V Validity and Ethics of Research 23
    Chapter4 Par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Limited Market / Ability :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class Parenting Practice 24
    I Parenting Mode 24
    VIII
    iPrivate Entrepreneurs 25
    iiThe Old Middle Class 26
    iiiThe New Middle Class 27
    ivThe Marginalized Middle Class 30
    II Education Investment Model 32
    i Private Entrepreneurs 32
    i The Old Middle Class 34
    i The New Middle Class 3 6
    vThe Marginalized Middle Class 40
    丨丨丨 School Engagement Model 41
    i Private Entrepreneurs 42
    i The Old Middle Class 42
    i The New Middle Class 43
    vThe Marginalized Middle Class 44
    IV Summary 44
    Chapter5 High Intensity and Uncertainty :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Educational Anxiety in Middle Class 46
    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ring Pattern and Educational Anxiety 46
    i Private Entrepreneurs 46
    i The Old Middle Class 47
    i The New Middle Class 48
    v The Marginalized Middle Class 49
    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Investment Modeland Educational Anxiety50
    i Private Entrepreneurs 51
    i The Old Middle Class 52
    i The New Middle Class 5 3
    v The Marginalized Middle Class 54
    丨丨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ngagement Model andEducational Anxiety 56
    i Private Entrepreneurs 56
    i The Old Middle Class 56
    IX
    i The New Middle Class 57
    v The Marginalized Middle Class 57
    V Summary 58
    Chapter6 Conclusion 59
    I Summary and Discussion 59
    i Summary of findings 59
    i Disscussion 61
    I Policy Implications 6 1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63
    i Limitations 63
    i Future Research 64
    References 65
    Interview Outline 73
    Papers and Works Published 77
    Acknowledgement 7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不少研究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情緒正普遍彌漫,并推動著普通 家庭不斷增加教育投入。這引起了相關部門、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2018 年,智課教 育家長成長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指出,68%的受調查家長 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 6%的家長表示“不焦慮”;家長 最能接受的教育花銷額度達家庭收入的 40%[1]。為此,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臺相關政 策,推動為學生減負、禁止在職教師從事有償家教,并大力整頓課外教輔機構以幫助減 輕普通家庭的教育焦慮。例如,20 18年2月,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 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智課教育家長成長研究院.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EB/OL]. https://mp. weixin. qq. com/s/fkRm9Tw57s ugFGcq2kMAA,2018-09-16.] [ 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工商總局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切實減
    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EB/OL].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6/s3321/2 01802/t20180226_327752.html,2018-02-22.],著手整理整頓校外培訓機 構;2021 年7月,中央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 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明確提出要減輕學生的過重作業負擔和 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在各省市,地方政府也相應出臺了 治理措施。2022 年 1 月,廣州教育局發出了《致全市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再次提醒學 生家長“不盲目參加培訓,不為焦慮買單,將‘成長權'還給孩子”[ 廣州教育.不要盲目培訓,不為焦慮買單一一廣州市教育局致全市學生家長的一封信[EB/OL]. https://mp. weixin. qq. com/s/RGrGFHqFQ_ymWzpKswjysQ,2022-01 -02.] [ 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局長就2018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EB/OL]. http: //www. stats. gov. cn/tjsj/sjjd/2 01901/t20190121_1645944. html, 2019-01-21.]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我國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EB/OL]. http://www. gov. cn/xinwen/ 2017-12/20/content_5248927. htm,2017-12-20.]。但仍難以抑制 家長的非理性教育消費、有效緩解教育焦慮,甚至催生如“家政服務”“眾籌私教”“住 家教師”等新型校外教育方式。
    我國目前已有4億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世界第一 [4][5]。國家提出要在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是顯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 的建議[EB/OL]. http: //www. gov. 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 htm, 2020-11-03.
    1]。但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生活物價水平提高、市場不穩定,尤其是“新冠” 疫情影響下,中產階層的壓力和焦慮不斷增加。子女教育更是他們壓力和焦慮的重要來 源[1][2]。不斷增加的教育焦慮和夸張的教育消費極有可能導致他們沉重的經濟負擔,影 響國家顯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發展目標的實現。
    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難以緩解,體現出普通家庭教育焦慮成因的復雜性。實際上, 教育焦慮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不是中國社會所特有,其他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歐 美國家的教育焦慮也廣泛存在。關于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有不少研究初步涉獵,這些研 究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家長教育焦慮的內容;(2)家長教育焦慮的原因。主 要結論有:
    (1)家長的教育焦慮的內容:家長教育焦慮大體指向教育起點焦慮、教育過程焦 慮和教育結果焦慮三個方面[3][4],主要包括擇校焦慮、學業成就焦慮、身心健康焦慮、 就業發展焦慮、親子互動焦慮、自身教育能力焦慮等[5][6][7]。
    (2)家長教育焦慮的原因:包括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研究者多為關注外部原因。 在外部原因上主要歸結為:社會競爭激烈[8][9][10]、階層固化[11][12]、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13][14]、媒體和教培機構放大焦慮[15][16][17][18]等。內部原因主要是家長的從眾和攀比心理, 對階層流動的擔憂和高教育期望[ 李春玲.中國中產階層成長中的煩惱與壓力[J].人民論壇,2016(27) :64-67.] [ 雷開春.青年白領社會焦慮現象的本質:中產地位身份威脅[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 (05):61-69.] [ 錢潔,繆建東.破解家長教育焦慮的可能路徑: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2021 (09): 38-43.] [ 顧嚴.求解:結構性教育焦慮與結構性教育矛盾[J].探索與爭鳴,2021 (05) :9-11.] [ 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06):57-61.] [ 韓海棠.中產階層家長的教育焦慮:現狀、問題與原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8.] [ 成方琪.父母教育焦慮的產生、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9.] [ Cooper M. Cut Adrift: Families in insecure times. Berkeley [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59.] [ Park, H., Buchmann, C., Choi, J., Merry, J. J. Learning Beyond the School Walls: Trends and Implicati
    on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16(42): 231-252.] [ Cooper, M. Cut Adrift: Families in Insecure Times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 雷開春.青年白領社會焦慮現象的本質:中產地位身份威脅[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05) :61-69.] [ 張濟洲.“高考工廠”背后的階層焦慮與機會公平[J].中國高教研究,2015(09):33-36.] [ 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34 (06) : 57-61.] [ 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 (02): 18-23.] [ 楊小微.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問診、探源與開方[J].人民論壇,2019(34):104-105.] [ 耿羽.莫比烏斯環:“雞娃群”與教育焦慮[J].中國青年研究,2021 (11):80-87.] [ 謝欣荷.“雙減”政策后校外培訓機構如何再進行教育焦慮販賣? 項以A校外培訓機構為個案的教師課堂
    話語分析[J].教師教育論壇,2021, 34(10) : 13-16.] [ 王文智,胡珊珊.校外輔導機構廣告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18) :62-69+82.] [ 付曉珊.子女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對中產階層焦慮的影響[D].西南財經大學,2019.] [ 王芳.《小舍得》:“雞娃”時代的主體性發展困境[J].學術月刊,2021, 53(11): 168-176.] [ 金一虹,楊笛.教育“拼媽”:“家長主義”的盛行與母職再造[J].南京社會科學,2015 (02) :61-67.] [ 史秋霞,王開慶.做好父母:家長主義浪潮下的教養困境一一基于暢銷雜志讀者來信的文本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 2021(02):13-19.
    2]。
    也有較少研究指出,家長主體的過度發展、家長主義是教育焦慮產生的內在原因 [20][21][22]。“家長主義”這一概念最早由布朗于 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是對 20 世紀七八 十年代以來普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發展趨勢的總結。他指出,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 以及新西蘭的教育發展上,存在著三波浪潮。第一波浪潮發生在 19世紀末,隨著大眾 教育的興起,國家在普通人教育中的主導角色得到空前的強調;第二波浪潮發生在20 世紀中期,隨著"優績主義(meritocracy)"意識形態的興起,普通人的能力和努力被 看作是其教育和職業生涯的首要決定因素;第三波浪潮發生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 一時期,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家長主義(parentocracy)"興起。其核心體現在 兩個層面,在觀念層面,強調父母在教育事務上的主導權和責任,強調以市場機制解決 教育問題;在行動層面則強調父母自由擇校,強調父母通過策略性的教育投入幫助孩子 接受最好的教育以保持教育競爭優勢。 [ BrownP. The‘Third Wav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arentocracy [J]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01):65-86.
    [2]Ellie L, Bristow J, Faircloth C, & Macvarish J . Parenting culture studies [M]. L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25-50.
    [3]Bradford. Intensive mothering: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 motherhood [M]. ON: Demeter Press, 2014:66-85.
    [4]Villalobos A. Motherload: Making it all better in insecure times. Berkeley [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69.
    [5]Poikolainen, J. A case study of parents'school choice strategies in a Finnish urban context [J].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2, 11 (1 ): 127-144.
    [6]van Zanten, A., Darchy-Koechlin, B. Parentocracie et marche' contre me' ritocratie [J]. Le Monde deL' e' ducation, 2005, 340: 18-19.
    [7]Dom, L., Verhoeven, J. Partnership and conflict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s: How are schools
    reacting to the new participation law in Flanders (Belgium)?[M].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6, 21(5): 567-597.
    [8]Donahoo. S Further deferring the dream: How privileged parents prev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affirmative action [C].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5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2009.
    [9]J. Gordon. Challenges to Japanese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human rights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0: 17-53.
    [10]Ong, A. Beware growing‘parentocracy' [N]. The Sunday Times, 2014-03-30.] [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劉云杉:直面成長一一從“別人家的孩子”到“國家精英” [EB/OL]. https://mp. weixin. qq. com/s/MnuacRZ-Ls9XM7UaGxuplw, 2020-07-03.
    [12]趙同友.“家長主義”時代家校的權利邊界、互動機制與教育公平[J].現代教育論叢,2022, No. 243(01):41-49.
    [13]滕寬.家長主義教育傾向對中學生學業成績及性別差異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20.
    [14]沈洪成.激活優勢:家長主義浪潮下家長參與的群體差異[J].社會,2020,40(02):168-203.
    [15]金一虹,楊笛.教育“拼媽”:“家長主義”的盛行與母職再造[J].南京社會科學,2015(02):61-67.
    [16]楊可.母職的經紀人化一一教育市場化背景下的母職變遷[J].婦女研究論叢,2018(02) :79-90.
    [17]鄭楊.社會變遷中的育兒模式變化與“母職”重構一一對微信育兒群的觀察[J].貴州社會科學,2019(07):87-95.
    3
    [18]李珊珊,文軍.“密集型育兒”:當代家庭教養方式的轉型實踐及其反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 (03):4
    8-57.
    [1]段巖娜.認同、反思與游離:城市中產家庭“密集型育兒”的類型化分析J].云南社會科學,2021 (06):142-148.
    [2]唐詠.被建構的焦慮母職和參與父職:基于深圳中產階層家庭教育的質性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38(06):101-113.
    [3]蔡玲.育兒差距:家庭教養方式的實踐與分化[J].青年探索,2021 (03):73-87.
    [4]劉保中.家庭教育投入:期望、投資與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岀版社,2021:127-134.
    [5]藍佩嘉.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J].臺灣社會學,2014(27):97-140.
    [6]文軍,李珊珊.文化資本代際傳遞的階層差異及其影響一一基于上海市中產階層和工人階層家庭的比較研究[J].華 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04):101-113+175.
    4]總體而言,家長主義主張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主 體,他們個人對孩子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決定著孩子的教育成果和發展結果[2][3][4]。
    后來者指出,這波浪潮遠及芬蘭、法國、比利時、巴西甚至日本和新加坡等國 [5][6][7][8][9][10]。有研究初步指出,在當代中國,父母(尤其是中產階層的父母)的教育參與 也體現出了相當程度的家長主義特征 [11][12][13][14]。例如,學界已有不少針對中國中產階 層家長教育參與的研究。這些研究指出中產階層家長重視自身在子女教育事務上的權力 和責任,在時間、物質和精力的投入體現出密集的特征[15][16][17][18]。他們積極利用市場機 制為孩子挑選優質學校,投入不菲的金錢和精力讓孩子參加課外補習班和興趣班,并輔 導他們的作業,積極參與家校合作等[1][2][3][4][5][6]。
    不過總體來說,已有研究對我國中產階層家長在子女教育事務上的特征未做系統總 結,尤其是對其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出了家長主義的特征未做深入探究。本研究試圖立足 深度訪談,從家長的視角出發,對中產階層家長養育實踐的家長主義特征做深入探討, 并探究其和他們中間日益蔓延的教育焦慮之間潛在的關聯。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以家長主義理論為指導,以 18 名廣州市中產階層家長為研究參與者,力 圖描述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特征及其內部分化、探討其與他們教育焦慮間的聯系,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緩解中產階層家長教育焦慮的對策建議。具體目標可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以家長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描述接受訪談的中產階層其養育實踐的總體特 征及內部差異。
    第二,描述中產階層家長群體教育焦慮的特征及其內部差異,以家長主義理論為指 導分析中產階層家長養育實踐與其教育焦慮的內在聯系及機制。
    第三,立足上述分析,提出緩解中產階層家長教育焦慮的對策建議。
    三、研究意義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主要有:在當前已有部分研究初步探討了中產階層家長教育焦慮 的成因,但這些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社會環境及教育制度等因素的影響,較少立足中產階 層家長,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分析其教育焦慮的成因,本研究立足家長主義理論,從中產 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及其特征切入分析普通中產家庭家長教育焦慮背后的原因,可為認 識和理解中產階層家長的教育焦慮提供新的視角和認識。
    本研究的實踐意義主要有:針對我國中產階層群體中普遍彌漫著的教育焦慮,我國 相關部門先后頒布了系列旨在緩解教育焦慮的政策措施,但部分權威調查顯示,依然有 相當比例的家長表示自身的教育焦慮依然存在[1]。本研究立足家長主義理論,細致分析 中產階層教育焦慮的部分成因,可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認識引發家長教 育焦慮的因素,為他們制定相關政策、緩解家長教育焦慮提供信息參考。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家長主義理論為指導,圍繞“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與其教育焦慮的關 系”這一問題開展研究,核心的研究內容如下:
    首先,以家長主義理論為指導,立足訪談數據分析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及其群 體內部的差異。主要為立足家長主義理論,結合實證性質的訪談數據,(1)從養育模 式、教養投資模式、學校參與模式三個方面來描述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特征;(2) 分析這一群體中間,企業主階層、老中產階層、新中產階層和邊緣中產階層在養育實踐 特征上可能存在的內部差異。
    其次,立足上述分析,探究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與其教育焦慮的關系及具體機 制。主要為立足對中產階層家長養育特征和教育焦慮狀況的分析,探究中產階層家長的 養育實踐與他們教育焦慮之間的關聯及機制。
    最后,提出緩解中產階層家長教育焦慮的對策建議。主要為結合研究發現,有針對 性地提出緩解中產階層家長教育焦慮的對策與建議。
    五、研究的重難點與創新之處
    本研究重點在于,立足家長主義理論,借助通過深度訪談法獲得的數據,描述受訪 中產階層家長養育實踐的特征及該群體的內部差異;并以此為基礎判斷受訪家庭家長其 養育實踐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出家長主義的特征并以之為基礎探究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 實踐與其教育焦慮狀況之間的關聯及機制。
    本研究難點在于,立足理論和數據,探討中產階層養育實踐與其教育焦慮之間的聯 系及具體機制。
    本研究的創新性主要體現為,過去已有研究分析了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家庭養育 的家長主義特征,但較少系統關注其與教育焦慮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立足實證數據,可 [[1]共青團中央.學生家長怎么看“雙減” ?團中央進行50萬份樣本大調查[EB/OL].https://mp. weixin.qq.com/s/f5 qJKNLzvKIWuBlwFXaizQ, 2021 -09-19.] [] 為理解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提供另一種視角。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產階層
    學界當前對中產階層的內涵仍未形成明確、統一的共識,本研究引用李強對中產階 層的定義,認為中產階層是指生活水平、財產地位、社會地位處于中等層次的社會群體 [1]。在中國中產階層的內部劃分上,本研究結合 EAMC 項目[ 李強.當代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271.] [ EAMC項目全稱東亞中產階級比較研究項目,EAMC項目以戈德索普的階級分層框架為基礎,把階級劃分為企 業家階級、新中產階級、老中產階級、邊緣中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業勞動者共六個階級,項目指岀,廣義的中間 階層包括新中產階級、老中產階級和邊緣中產階級,狹義的中間階層專指新中產階級。EAMC項目的研究人員認為 這樣的中間階層分類適合近期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的中間階層狀況分析。] [ 韓海棠.中產階層家長的教育焦慮:現狀、問題與原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8.
    6]和李春玲的劃分標準,主 要按照職業分類把中產階層內部劃分為四個群體:企業主階層(私營企業主)、新中產 階層(受雇于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和政府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員以及受雇于私營和外資 企業的管理人員)、老中產階層(個體工商戶)、邊緣中產階層(受過中高等教育、從 事低層白領工作的人員)。
    (二)教育焦慮
    本研究引用韓海棠對教育焦慮的界定,將家長的教育焦慮界定為,家長在子女教育 過程中因遇到難以克服的問題以及面對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體 驗,如緊張不安、擔心、憂慮、煩躁、害怕等。主要表現為主觀的情緒反應和相應的客 觀行為[3]。
    第二章 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
    本章將先就教育焦慮的內涵及成因,中產階層的養育特征,家長主義及其特征以及 中國中產階層的界定四個主題開展文獻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論框 架。
    一、文獻綜述
    (一)教育焦慮的內涵及成因
    針對教育焦慮,已有不少研究,這些研究關注到家長、教師和學生中間都存在著一 定的教育焦慮[1][2][3]。學生的教育焦慮則是已有研究關注的重心。近些年,隨著家長教育 焦慮日益普遍,學界逐步地轉換焦點,較為集中地探討家長的教育焦慮現象,但總體而 言,該類研究依然初步——數量少且不系統和深入。
    1 .教育焦慮的內涵
    就如何界定家長教育焦慮,已有研究并未形成一致認識。多數研究借鑒心理學的“焦 慮”定義,將家長的“教育焦慮”界定為家長因子女教育過程和結果的不確定而生發的 擔憂,是一種情緒狀態或心理現象,并伴隨相應的客觀行為。例如,陳華仔和肖維認為 教育焦慮是人們因教育過程及結果的不確定性而產生出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復 雜情緒狀態[ 張國霖.家長的教育焦慮[J].基礎教育,2016,13(06) :1.] [ 牛利華.教師專業共同體的實踐焦慮與現實岀路[J].外國教育研究,2013,40(07) :59-65.] [ 黃小瑞,占盛麗.家庭作業及課外補習對學生數學焦慮的影響一一中國上海與芬蘭的比較[J].全球教育展望, 2015,44(12):105-115+124.] [ 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 (02): 18-23.]。刁生富和李香玲指出教育焦慮是指人們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因社會、學 校、家庭和學生等因素以及外在支持系統缺失等原因而產生的一系列反常心理現象[ 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06):57-61.]。
    已有研究按照教育焦慮的不同表現對其進行了簡單的類型劃分。例如,有研究人員 指出,按照焦慮的不同程度可以將教育焦慮分為正常焦慮和過度焦慮兩種類型。鞏閱瑄 等人認為由學歷期望引發的教育焦慮屬于正常范疇,但是在正常焦慮基礎上,父母對子 女的專斷決策則是過度教育焦慮[ 鞏閱瑄,陳濤,薛海平.愛的邊界:家庭教育焦慮是否會增加課外補習投入?[J].教育發展研究,2021, 41 (Z2) : 82- 92.
    7]。也有研究人員根據教育焦慮對象的不同,將教育焦 慮概括為以下三類:一是對子女學業成就和未來發展的焦慮,主要指家長擔心子女在學 業和未來工作上缺乏競爭力,該類焦慮包括學習成績焦慮、學習態度焦慮、未來發展焦 慮[1][2];二是對學校教育質量的焦慮,主要指家長因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產生的焦慮,包 括擇校焦慮、分流焦慮、教改焦慮[3][4];三是家長對自身教育能力的焦慮,主要是指家 長擔心自己能否教育好孩子[5][6]。另有研究將教育焦慮劃分為親子互動焦慮和子女健康 焦慮兩種類型[7][8]。總體而言,已有針對家長教育焦慮的劃分較為多樣,且內在邏輯并 不總是一致,但其也折射岀家長教育焦慮的復雜性。
    2.教育焦慮成因
    對于家長教育焦慮的成因,已有研究進行過不少討論。這些研究分別關注宏觀、中 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因素的影響。
    在宏觀層面,研究者指岀家長教育焦慮的成因主要有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階層流 動困難和教育資源的稀缺和不均三個因素。首先,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勞 動力市場收入不平等和勞動力市場競爭的加劇,使成年人對子女的未來沒有安全感,這 加劇了家長尤其是中上階層家長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焦慮感和緊迫感[9][10][11];其次,社 會階層固化,向上流動困難[ 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 (02): 18-23.] [ 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06):57-61.] [ 顧嚴.求解:結構性教育焦慮與結構性教育矛盾[J].探索與爭鳴,2021 (05) :9-11.] [ 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06):57-61.] [ 成方琪.父母教育焦慮的產生、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9.] [ 劉善槐.農村家長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J].人民論壇,2020(14):72-74.] [ 韓海棠.中產階層家長的教育焦慮:現狀、問題與原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8.] [ 李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對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影響一家長教育焦慮的中介作用[D].魯東大學,2018.] [ Cooper M. Cut Adrift: Families in insecure times. Berkeley[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59.] [ Park, H., Buchmann, C., Choi, J., Merry, J. J. Learning Beyond the School Walls: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16(42): 231 -252.] [ Cooper, M. Cut Adrift: Families in Insecure Times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 張濟洲.“高考工廠”背后的階層焦慮與機會公平[J].中國高教研究,2015(09):33-36.]。李強指岀,中國中產階層中的大部分人處于中產邊緣層, 而不是地位比較穩定的中產核心階層,一旦受到經濟上的沖擊,就可能從中產階層跌入 低收入群體[ 李強.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變遷的特征與趨勢[J].河北學刊,2021,41 (05): 190-199.] [ 雷開春.青年白領社會焦慮現象的本質:中產地位身份威脅[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05) :61-69.] [ 張濟洲.“高考工廠”背后的階層焦慮與機會公平[J].中國高教研究,2015(09):33-36.]。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重要機制,是個人和家庭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渠道, 岀于對階層向上流動的羨慕或地位向下跌落的恐懼[14][15],加之全球競爭的加劇和收入不 平等,讓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發生社會階層下滑[ Ramey G, Ramey VA. The rug rat rac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J]. 2010,41(1):129-199.
    8],這導致他們產生教育焦慮;最 后,教育的不均衡發展和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使得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難以得到 滿足,學位劃區和考試改革等教育政策使普通人對教育的預期變得紊亂[ 顧嚴.求解:結構性教育焦慮與結構性教育矛盾[J].探索與爭鳴,2021 (05):9-11.
    [2] 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06):57-61.
    [3] 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 (02): 18-23.
    [4] 劉艷妹.小學生家長的教育焦慮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5] 黃曉磊.家庭教育焦慮作為社會綜合征的治理邏輯[J].中華家教,2021 (01) :90-92.
    [6] 劉付齊,謝愛磊,席長華.“相對越界”與家校沖突 項基于G市S校家校沖突檔案的批判性話語分析[J].現代
    教育論叢,2022(01):50-59+112.
    [7] 楊小微.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問診、探源與開方[J].人民論壇,2019(34):104-105.
    [8] 耿羽.莫比烏斯環:“雞娃群”與教育焦慮[J].中國青年研究,2021(11):80-87.
    [9] 李金洲.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的形成機理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21.
    [10] 王文智,胡珊珊.校外輔導機構廣告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18) :62-69+82.] [2021(03): 48-57.],刺激了家長 對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發起爭奪,進而加劇了他們的教育焦慮[2][3][4][5]。
    在中觀層面,家長教育焦慮的主要誘因則包括學校組織管理的不恰當、網絡媒介對 教育焦慮的放大、以及教培機構的焦慮營銷等。研究者指岀,家長對學校組織管理的不 滿會帶來一定的教育焦慮[6];網絡媒介刻意營造和放大教育焦慮會加深普通家長的困擾 [7][8],尤其是非官方媒介信息接觸在一定程度上會顯著增加家長的教育焦慮[9][10];校外 培訓機構岀于盈利目的,在廣告宣傳上片面放大教育中的競爭與篩選,制造、散播、販 賣教育焦慮,也是家長產生教育焦慮的重要原因[11][12]。
    在微觀層面,家長教育焦慮的主要原因包括家長的個體心理、教育期望、家長教育 認知和家長教育投入等因素。研究者指岀:首先,家長易受周圍群體的影響,在子女的 教育事務上容易有從眾、攀比、盲目等心理,這些會導致教育焦慮[13];其次,家長的教 育期望是教育焦慮產生的重要原因。例如,付曉珊指岀,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焦慮 發生的比越則越高[14]。不過,尹霞等人的研究卻有不同觀點,他們指岀對孩子的高教育 期望不一定會導致高焦慮,但期望偏差偏大會導致家長產生較高的教育焦慮[15];再次, 家長的教育認知會影響教育焦慮,例如,錢潔和繆建東指岀家長教育焦慮的內在根源在 于教育評價的確定性引發的認知沖突和因知識轉換的不確定性引發的知行矛盾,包括難 以平衡孩子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學習的短期目標和發展的長期目標,本體性、方法 論、價值策略性的教育知識與實踐產生矛盾等[16]。最后,教育投入越多也會伴隨焦慮的 產生[17]。例如,付曉珊等人通過量化分析發現,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精力投入是顯著影響 其教育焦慮的重要因素,投入的時間與精力越多,家長越有可能產生焦慮心理[ 付曉珊.子女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對中產階層焦慮的影響[D].西南財經大學,2019.
    [2]王芳.《小舍得》:“雞娃”時代的主體性發展困境[J].學術月刊,2021,53(11):168-176.
    [3]李珊珊,文軍.“密集型育兒”:當代家庭教養方式的轉型實踐及其反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 (03): 48-57.
    [4]Ishizuka, P. Social class, gender , and contemporary parenting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experiment [J]. Social forces, 2019(3): 31-58.
    [5]王芳.《小舍得》:“雞娃”時代的主體性發展困境[J].學術月刊,2021,53(11):168-176.
    [6]李珊珊,文軍.“密集型育兒”:當代家庭教養方式的轉型實踐及其反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 (03): 48-57.
    [7]謝愛磊.高強度育兒,讓我們面臨什么[N].光明日報,2021-10-12(14).
    [8]蔡玲.育兒差距:家庭教養方式的實踐與分化[J].青年探索,2021 (03):73-87.
    [9][美]馬賽厄斯•德普克,[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M].吳嫻,魯敏兒,譯.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 2019:28-37.
    [10][美]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M].張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岀版社,2010:1-4.] [ 李珊珊,文軍.“密集型育兒”:當代家庭教養方式的轉型實踐及其反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 (03):4 8-57.
    [12]Ishizuka, P. Social class, gender, and contemporary parenting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experiment [J]. Social forces, 2019(3): 31-58.
    [13]王芳.《小舍得》:“雞娃”時代的主體性發展困境[J].學術月刊,2021,53(11):168-176.
    [14][美]馬賽厄斯•德普克,[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M].吳嫻,魯敏兒,譯.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9:28-37,59-93.
    10]。王芳 更是指出,家長教育焦慮產生的根本內在原因是家長主體性泛濫——其由家長的密集養 育所帶來 [2]。
    3.總結
    綜上所述,家長的教育焦慮成因復雜,是一系列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 果。已有研究加深了我們對家長教育焦慮成因的認識,但是這些研究多將內外因素分割 考慮,較少關注家長的養育實踐及其影響,尤其是較少考慮宏觀的社會和歷史條件如何 影響了家長的養育實踐,而特定類型的養育風格又是否與教育焦慮有著關聯。
    二)中產階層的養育特征
    已有研究指出,當代中產階層家長在子女養育上總體呈現密集養育(intensive parenting)的特征[3][4][5],即家長以孩子為中心,在子女養育過程中投入大量時間、精力、 金錢、情感甚至知識[6][7]——這使其區別于工人階層,后者的養育側重為子女提供基本 生活保證[8]。德普克法和齊利博蒂直接指出,中國家長時常插手并強烈干預孩子生活, 他們的養育屬于密集型教養[9]。當前針對中產階層養育的研究中所提及的“協作培養” “高強度育兒”“直升機育兒”“密集母職”等專業術語均指向密集養育[10][11][12][13], 其中“高強度育兒”“直升機育兒”意味著家長在子女教育中的高參與度、高時間密集 度和高控制度[14]。也有研究指出,中產階層的養育是一種“半規制化養育”,其強調的 是中產階層家長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在管控孩子,但會給予孩子一定自由空間[1]。不少研 究指岀,中產階層家長的密集養育在實踐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特征:幫助子女規劃學 習路線[2],為他們選擇優質學校[3][4]、安排校外補習班和興趣班[5][6],積極參與子女的學 校教育[7][8]、注重親子互動[9][10][11]等。
    中產階層的養育在實踐上雖然總體呈現岀了密集養育的特征,但其內部也存在一定 差異。例如,劉保中通過分析中國家庭追蹤調查 2018年的數據發現,中產階層內部不 同家庭之間在子女教育投入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與分化,收入更高和教育背景更好的家 庭,對子女的教育投入總體上更高[ 安超,李強.半規制化養育與兒童的文化反叛一一三個中產家庭的童年民族志[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 報,2021,20(01):75-86.] [ 楊可.母職的經紀人化一一教育市場化背景下的母職變遷[J].婦女研究論叢,2018(02) :79-90.] [ 陸韻.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擇校熱”背后教育不公平的生成與治理[J].中國教育學刊,2020(12):35-41.] [ 孟令熙.對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合理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 (09) :26-27.] [ 薛海平,師歡歡.起跑線競爭:我國中小學生首次參與課外補習時間分析——支持“雙減”政策落實的一項實證研 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 40(02) :71-89.] [ 李學靜.社會認知視角下初中生家長課外補習決策行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1.] [ 董艷,王飛.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長認同度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02):122-127.] [ 張俊,吳重涵,王梅霧.家長和教師參與家校合作的跨界行為研究一一基于交疊影響域理論的經驗模型[J].教育發 展研究,2018,38(02):78-84.] [ Nelson MK. Parenting out of control: Anxious parents in uncertain times [M]. NYU Press, 2010: 174.] [ 李博健.“我中有你”:城市中產家庭的代際親密關系與個體發展[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9.] [ 王曦影.當代中國的家庭養育、親子關系和母職形象[J].中華家教,2021 (04):81.] [ 劉保中.家庭教育投入:期望、投資與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岀版社,2021:125,133-134.]。安超等人指岀中產階層養育有三種類型:精英中 產家庭是民主宣稱下的犧牲式陪伴,普通中產家庭是隨性寵溺下的情感依附養育,邊緣 中產家長則是愧疚驅動下的補償式教育[ 安超,李強.半規制化養育與兒童的文化反叛一一三個中產家庭的童年民族志[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 報,2021,20(01):75-86.] [ 段巖娜.認同、反思與游離:城市中產家庭“密集型育兒”的類型化分析[J].云南社會科學,2021(06):142-148.] [ [美]馬賽厄斯•德普克,[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M].吳嫻,魯敏兒,譯.上海:上海 人民岀版社,2019:137..
    11]。也有研究人員按照親子關系、教育參與和教 育期望三個維度的不同,將中產階層的養育實踐分為認知型、反思型、游離型三種。其 中奉行認知型養育的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投入和教育參與,會充分運用自己的文化資本 和經濟資本投入孩子的教育;而奉行反思型養育的父母會圍繞“什么是好的教育”在育 兒實踐中調整育兒策略,他們對主流教養邏輯持反對態度,注重以長遠眼光看待孩子的 成長;奉行游離型養育的父母會選擇離開主流教育選擇新式教育、以自然成長為理念教 育子女[14]。
    研究者指岀,中產階層所奉行的密集養育與當下的社會環境高度關聯,不同社會群 體間的經濟收入差距越大,不平等突岀,教育回報率越高,教育文憑對于獲得市場地位 越有幫助,中產階層家長則越有可能奉行密集式育兒實踐[15][16][17]。
    已有研究表明,家長越來越注重家長參與對孩子教育和成長的影響,中產階層家長 的養育實踐總體呈現密集養育特征,且存在階層內部的差異。這些研究為我們認識家長 參與及中產階層的養育實踐提供了更豐富的認識,但是針對中產階層內部的養育實踐及 其內部差異的研究仍較少,探討尚不充分和深入。
    (三)家長主義及其特征
    “家長主義”概念最早由 Brown 在分析 20 世紀 90 年代英國的教育政策走向時提出 [1]。Brown指出,19世紀后半期以來,英國教育經歷了三波浪潮(英國、美國、澳大利 亞以及新西蘭也是如此)。第一波浪潮發生在 19 世紀末,隨著大眾教育的興起,國家 在普通人教育中的主導角色得到空前的強調;第二波浪潮發生在 20 世紀中期,隨著“優 績主義”(meritocracy)意識形態的興起,普通人的能力和努力被看作是其教育和職業 生涯的首要決定因素;第三波浪潮發生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時期,隨著自由資 本主義的發展,“家長主義” (parentocracy)興起。其核心體現在兩個層面,在觀念層 面,強調父母在教育事務上的主導權和責任,強調以市場機制解決教育問題;在行動層 面則強調父母自由擇校,強調父母通過策略性的教育投入幫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以保 持教育競爭優勢[2]。
    家長主義的出現與興起,與英國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切聯系。第二波教育浪潮強調 的是優績主義——在精英主義的教育體系中給予所有人平等的機會以及與能力相符的 工作。但是,隨著西方的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年輕人失業率提高,以及高等教育 支出削減帶來的大學教育發展減緩,當權者對社會流動下降的擔憂不斷加劇。為了維護 社會等級制度和權威,他們寄希望于教育,希望通過自由市場方案進行社會篩選,企圖 以“父母選擇”“卓越標準”“經濟自由”的口號把私有化教育系統合理化[3]。而在個 體層面,教育文憑則成為降低失業可能性或保持社會優勢的工具,這導致了中產階層對 教育文憑需求的日益增長[4]。與此同時,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西方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主
    [16]Ramey G, Ramey VA . The rug rat rac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J]. 2010,41(1),129-199.
    [17][美]馬賽厄斯•德普克,[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岡.吳嫻,魯敏兒,譯.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19:139-173.
    [1]Brown P. The‘Third Wav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arentocracy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01):65-86.
    [2]Brown P . The‘Third Wav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arentocracy [J]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01):65-86.
    [3]Brown P . The‘Third Wav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arentocracy [J]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01):65-86.
    [4]Brown P . The ‘ Third Wav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arentocracy [J]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12
    流思潮,其主張將教育在內的公共服務私營化,在教育領域引入市場機制[Education, 1990(01):65-86.] [ 吳合文,毛亞慶.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2):1-7.
    [2]劉云杉.拔尖的陷阱[EB/OL]. http: //yenching. pku. edu. cn/info/1039/3973. htm, 2021-10-12.
    [3]沈洪成.激活優勢:家長主義浪潮下家長參與的群體差異[J].社會,2020,40(02):168-203.
    [4]Barrett Dewiele C E , Edgerton J D. Parentocracy Revisited: Still a Relevant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Mid dle Class Educational Advantage? [J]. Interchange, 2016, 47(2):189-210.
    [5]Tessman, D., Koyama, J. Borderland parentocracy: Mexican parents and their transfronterizo children [J]. Journal of Latinos and Education, 2017, 18(4): 328-339.
    [6]Katartzi, E. Youth, family and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Greek case of parentocracy [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7, 26(3): 310-325.
    [7]Barrett Dewiele C E , Edgerton J D. Parentocracy Revisited: Still a Relevant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Middl e Class Educational Advantage? [J]. Interchange, 2016, 47(2):189-210.
    [8]滕寬.家長主義教育傾向對中學生學業成績及性別差異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20.
    [9]Lareau, D. Conley. Social class: Howdoes itwork? [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8: 118-151.
    [10]Brown P. The‘Third Wav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arentocracy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01):65-86.]。
    現今,家長主義已成為一股全球浪潮,受到各國和各地區研究人員的關注,如中國、 芬蘭、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墨西哥、希臘等國的學者均對此問題有過探究 [2][3][4][5][6]。后來的學者對家長主義這一概念進行了擴展,用以理解中產階層的教育優勢。 例如,Corinne等人把家長主義概念化為有利于家長消費者主權和市場解決方案的社會 政治意識形態、以促進兒童發展為前提的主動干預式育兒模式。他們的研究還發現,中 產階級父母認為養育的核心任務是積極幫助孩子做好教育準備和職業準備,以在社會流 動競爭中獲得成功[7]。在全球范圍內,奉行家長主義的中產父母在觀念和實踐上呈現岀 一定特征,主要表現如下:
    在觀念層面上,他們認為自身對孩子的教育負有主要責任[8],家長們堅信要積極培 養孩子的能力并為他們創造機會[9],在子女教育上父母具有消費者主權且應遵循自由市 場機制,認為這是實現優質教育和提高孩子學業表現的最有效途徑。需要注意的是,他 們的子女教育選擇會受到自身資本和偏好的顯著影響[10]。此外,中產階層父母更具有向 教育機構咨詢的意識[ Barrett Dewiele C E , Edgerton J D . Parentocracy Revisited: Still a Relevant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Middle Class Educational Advantage? [J]. Interchange, 2016, 47(2): 189-210.
    [12][美]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M].張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岀版社,2010:1-4.
    13]。
    在實踐上,首先,奉行家長主義的父母主張高度參與的積極教養模式,他們感到有 必要對孩子的教育發展進行細致管理,援引這一教養模式的父母更積極安排促進孩子技 能發展的經驗活動,動用自己的資本來幫助孩子獲得成功。拉魯提岀的中產階層“協同 培養”亦屬于這一模式[12]。
    其次,奉行家長主義的父母注重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一方面,他們努力為孩子選擇 正確的教育路徑,不同程度地參與孩子教育路線規劃[ Barrett Dewiele C E , Edgerton J D . Parentocracy Revisited: Still a Relevant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Middle Class Educational Advantage? [J]. Interchange, 2016, 47(2):189-210.
    [2]Okuma-Nystrom, M. K. Limited freedom of choice: Cases of high schools in Stockholm and Tokyo [J].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5, 28 (1) : 57 - 73.
    [3]Windle, J. The limits of school choice: some implications for accountability of selective practices and position al competition in Australian education [J].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2009, 50(3): 231-246.
    [4]Bosetti, L., Pyryt, M. Parental motivation in school choice [J]. Journal of School Choice: International Rese arch and Reform, 2007, 1 (4): 89-108.
    [5]McNamara Horvat, E., Weininger, E., Lareau, A. From social ties to social capital: Clas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hools and parent network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3, 40(2):319-35 1.
    [6]Lareau, A., Munoz, V.“You're not going to call the shots”: Structur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the PTO at a suburba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M].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2, 85(3): 201-218.
    [7]金一虹,楊笛.教育“拼媽”:“家長主義”的盛行與母職再造[J].南京社會科學,2015(02):61-67.
    [8]楊可.母職的經紀人化一一教育市場化背景下的母職變遷[J].婦女研究論叢,2018(02):79-90.
    [9]鄭楊.社會變遷中的育兒模式變化與“母職”重構一一對微信育兒群的觀察[J].貴州社會科學,2019(07):87-95.
    [10]趙同友.“家長主義”時代家校的權利邊界、互動機制與教育公平[J].現代教育論叢,2022(01):41-49+111-112.] [ 史秋霞,王開慶.做好父母:家長主義浪潮下的教養困境一一基于暢銷雜志讀者來信的文本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 2021(02):13-19.
    [12]劉云杉.拔尖的陷阱[EB/OL]. http: //yenching. pku. edu. cn/info/1039/3973. htm, 2021-10-12.
    [13]沈洪成.激活優勢:家長主義浪潮下家長參與的群體差異[J].社會,2020,40(02):168-203.
    14],引入市場邏輯,根據自己的意 愿和能力為孩子選擇優質學校[2][3]。博塞蒂和皮里特對加拿大亞伯達省的研究發現,中 產階層的父母更多選擇非公立學校,以提高孩子的學業成就和幫助他們發展能力[4]。另 一方面,他們通過經濟投入配合孩子發展各種技能和經驗,將興趣愛好的培養視為一種 積極的教育投資。
    最后,奉行家長主義的父母重視學校參與。中產階層父母注重在學校事務中利用自 己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發揮家長的集體力量[5],會直接干預學校教育,必要時提出異 議與要求,并認為學校應尊重家長的消費者主權。為了給孩子的教育成功創造更好的條 件,他們甚至敢于挑戰學校權威[6]。
    國內也有不少研究指出,家長主義已在我國興起并盛行,并圍繞家長主義展開了初 步研究[7][8][9][10][11][12]。但沈洪成指出,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制度存在差異,理解中國的家 長主義時需要考慮中國本土的社會文化體制,其主要包括,一是學校教育內容受國家統 一規劃管控,二是教育資源呈現分割的狀態,城市的學區房制度納入了市場的自由選擇 原則,三是廣闊的校外補習市場為家庭的自由選擇提供廣場空間。而且,中國的家長參 與具有績效主義導向,更側重家庭空間的私人事務而不是學校空間的私人事務[13]。
    綜上所述,目前圍繞家長主義的研究以國外文獻居多,且多側重的是討論家長主義 的起源并結合家長主義某一特征展開深入研究。國內研究對家長主義有初步探討,積累 了部分認識。由于中西方歷史背景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研究中國的家長主義時應充分考 慮中國的本土特征,但當前國內的相關研究仍較少關注到這一點,未有深入分析家長主 義在中國的獨特內涵。
    (四)中國中產階層的界定
    “中產階層”一詞來源于英文的“中產階級”(middleclass)。在中文表達上,還 有中間階級、中等階級、中間等級、中間階層等說法。在我國語境下,“中產階層”與 “中產階級”經常互用。中西方的中產階層發展不一致,歐美國家從 18世紀工業革命 發展至今,社會結構和職業結構發生的變化已較為穩定,中產階層隊伍不斷壯大且成為 社會的主流,形成了中產階級。但我國當代中產階層自改革開放才興起,階層隊伍發展 仍未成熟,處于不穩定階段,未形成明顯的階級地位,仍處于中間階層狀態。
    中產階層(中產階級)的定義隨著不同國家、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在不斷演變。李成 指岀,對于我國中產階層,存在三個觀察視角:中產階層的公眾形象、政府對中產階層 的官方表述、社會學界對中產階層的定義。其中,中產階層常以高檔次的收入和消費習 慣的公眾形象岀現,對應的是學術研究中所指的中產階層上層;政府則將中產階層視為 對現存政治制度的一種威脅,隨著中產階層可以成為社會穩定力量的觀點岀現,政府領 導人似乎接受了此觀點,但對中產階層仍持不信任態度,在官方表達中使用的是“中等 收入群體”而不是“中產階層” [1]。
    我國大多數學者對于中產階層的概念界定,迄今還未達成較為明確一致的答案,但 普遍認同中產階層是位于社會上層和社會下層之間的群體,處于一個相對而非絕對位 置。例如,蘇海南、王宏、常風林認為,中產階層是指在近代以來的社會分層格局中, 家庭人均收入和財產處于社會平均水平附近、能夠保證享受當時的體面生活,所從事職 業和所受教育程度主要居于社會中等層級及其附近、價值觀和行為與所處時代平穩發展 要求和希望趨向基本一致的社會群體[ 李成.“中產”中國:超越經濟轉型的新興中國中產階級[M].上海:上海譯文岀版社,2013,2:129-131.] [ 蘇海南,王宏,常風林.當代中國中產階層的興起[M].杭州:浙江大學岀版社,2015:34.]。李強則認為中產階層是指生活水平、財產地位、 社會地位處于中等層次的社會群體[ 李強.當代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271.]。陸學藝認為,中國的中產階層(中間階層)是指 以從事腦力勞動為主,靠工資及薪金謀生,具有謀取一份較高收人、較好工作環境及條 件的職業就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 象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具有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的社會地位分層群體[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岀版社,2002:252.
    15]。
    對于我國中產階層的劃分標準,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主要從收入、職業、教 育程度、消費四項標準來劃分和界定中產階層。
    第一類是主要以收入為劃分標準。代表學者是由蘇海南、王宏、常風林,他們主張 以經濟水平作為衡量中產階層的標準,同時把教育水平和職業作為充分條件也即重要參 考依據。具體來說,中產階層應符合以下標準:首先,中產階層成員的收入應當介于各 地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平均值與平均值的 2.5 倍之間;其次,中產階層應當擁有住 房或具有在可預見的未來時間內購買住房的經濟能力;其三,中產階層成員的生活較富 裕,家庭支出的恩格爾系數在 25%-35%;其四,中產階層的職業位置和受教育程度多數 處于社會中等或偏上,同時不排斥其他教育水平;最后,中產階層正在開始形成相同或 相近的價值觀,崇尚個性,渴望實現自我價值,行為舉止比較規范,關注民主、公正, 同時也希望社會穩定[1]。
    第二類是按照職業作為分類標準。主要以李春玲為代表,李春玲提出的分類標準是 針對 EAMC 項目(東亞中產階級比較研究項目)的標準進行修正而產生的。 EAMC 項 目則是在戈德索普的分類——國際社會學界劃分中間階層最主流的模式——基礎上進 一步把階級劃分為六個:①企業家階層(雇用20人以上的企業主);②新中產階層(專業 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③老中產階層(雇用20人以下的小雇主和不雇用他人的小業主); ④邊緣中產階層(普通辦公人員和非體力商業服務業人員);⑤工人階級(技術人員、監 管人員、技術工人、半技術和非技術工人);⑥農業勞動者。根據這一分類,廣義上的 中間階層是一種大中間階層概念,包括新中產階層、老中產階層和邊緣中產階層[ 蘇海南,王宏,常風林.當代中國中產階層的興起[M].杭州:浙江大學岀版社,2015:74-80.] [ 李友梅等.中國中產階層的形成與特征[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岀版社,2018, 22-23.]。
    李春玲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對 EAMC 項目中產階層的分類進行修正,提出中國的 中產階層包括四個群體:企業主階層(私營企業主)、新中產階層(受雇于私營和外資 企業的新中產階層以及受雇于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和政府管理的事業單位的新中產階 層)、老中產階層(個體工商戶)、邊緣中產階層(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和 80 年代出生 的、受過中高等教育、從事低層白領工作的年輕人,即所謂的“小白領”) [ 李春玲.比較視野下的中產階級形成:過程影響以及社會經濟后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岀版社,2009:120- 124.
    16]。
    第三類是綜合職業、收入、就業能力、消費及生活方式、道德修養提出中產階層的 衡量標準。以陸學藝為代表,他提出,中產階層在職業的工作、勞動方式上,是從事以 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包括以腦力勞動為主兼具體力勞動的職業;在職業權力上,對其 授權管轄的工作對象,如下屬人員及其辦公設備、工具、方式等,擁有一定的調度、支 配、控制權,對其上司及其業務安排,有一定的建議權、發言權;在收入及財富水平上, 主要指工資、薪金等所從事的合法職業的合法報酬和經合法手續獲得的私人財富,包括 以合法方式擁有的收入、報酬,如股票、利息、私人饋贈、遺產等,其收人及財富水平 在社會中等水平者;在就業能力上,主要指具有中等以上國民教育學歷水平、具有專業 技術培訓資歷及掌握相應的職業專業技能;在消費及生活方式上,有能力支付其中等水 平的家庭消費,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為滿足家庭成員豐富的文化、精神需要,提供必 備的物質條件,如購私產房、私人汽車、定期旅游休假和相應的文化、社交消費等;在 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上,包括道德自律——遵紀守法,舉止文明,回報社會等的 行為。陸學藝還把中產階層內部劃分為中上層、中中層和中下層。中上層包括私營企業 主、專業技術人員全體,中中層包括公務員、辦事員與小業主、個體戶這兩個群體,中 下層則包括商業、服務業人員及白領工人這兩個群體[1]。
    第四類是按照收入水平、職業類別和教育資本三個指標作為測量的指標。李培林、 張翼按照這種標準,劃分岀了收入中產、職業中產和教育中層。“收入中產階級”是指 以中國城市戶籍人口的平均收入線作為參考基準,平均線以上到平均線的2.5倍的人群; “職業中產”是指把各種領取薪金的、具有一定管理權限或技術水平的非體力勞動者(不 包括體力勞動管理人員),也包括“自雇”和雇主等;“教育中層”是指那些取得了中 專和大學本科階段及以上教育文憑的人員[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岀版社,2002:252-253, 259-261.] [ 李培林,張翼.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認同和社會態度[J].社會,2008(02):1-19+220.]。
    由于學界對于我國中產階層的定義和劃分標準的不一致,中產階層的規模仍未得岀 確切的計算,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國中產階層正在快速擴張,并已達到一定規模。由于 收入是界定中產階層的重要維度,人們在統計中產階層規模時常以收入來衡量。李強和 王昊通過分析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數據,指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社會全體 人口的比例已經很大——2012年已達到46.02%,但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層比例仍然較 小[ 李強,王昊.我國中產階層的規模、結構問題與發展對策[J].社會,2017, 37(03):163-179.] [ 瑞信.瑞信:全球中產階級的財富凈值自2000年以來倍增至80.7萬億美元,占全球財富32%[EB/OL]. https://ww w. credit-suisse. com/cn/sc/about-us/press-release/pr-10132015. html, 2015-10-13.
    17]。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在2015年發表的《全球財富報告》 認為,中國大陸的中產階層占全國成年人口的11%,達1.09億人,中產階層人數占全球 之首[4]。
    二、理論框架
    立足上述分析,本文提岀的指導研究的理論框架如下所述:
    家長主義既是一種養育觀念,更是一種養育實踐。在養育觀念層面,其核心在于:
    (1)對于家長和學校在子女教育中責任和主導權力的認識,奉行家長主義的家長可能 認為家長自身對孩子的教育負有主要責任,并對學校教育教學具有干涉權利;(2)對 市場機制在幫助子女獲得教育優勢中作用的認識,奉行家長主義的家長可能認為家校教 育責任具有明顯分工,家庭教育重視市場解決方案。在教育實踐層面,其核心可從三個 方面加以理解:(1)在教養模式上,奉行家長主義的家長會進行高強度養育,注重親 子互動與陪伴,主動學習養育知識,輔導子女作業;(2)在教育投資上,奉行家長主 義的家長可能會注重教育路線規劃,通過擇校尋求優質教育資源,購買校外教育服務; (3)在學校教育參與上,奉行家長主義的家長可能會圍繞子女學習與學校教師溝通, 參與學校公共服務與管理決策。
    父母的養育實踐和養育觀念彼此關聯,其共同的指向是子女的教育優勢。但由于外 在社會環境、教育系統、家庭資本以及子女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對自身在教育中責任和 主導權的信奉和把握、以及對市場機制作為有效的爭取教育優勢的信奉及把握都有可能 受到挑戰,這可能會引發不同類型的焦慮,例如:未來發展焦慮、升學選擇焦慮、學習 成績焦慮、學習態度焦慮、健康狀況焦慮等。具體的理論框架見圖 2-1 所示。
     
     
    圖 2-1 理論框架圖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一、總體研究設計
    本研究總體采用質性研究設計。質性研究的研究域是行為主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和互動,關注的是與研究對象相關聯的主觀意義和社會意義,目的在于探索新知和發展 建立在實證基礎上的理論[1]。質性研究的特點使其尤其適合本研究,主要原因有: 第一,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和教育焦慮是通過包括親子互動在內的教育行為 及策略體現的。養育實踐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其背后隱含深層社會意義。質性研究所倡 導的持續和深入的訪談對于動態過程和意義的把握顯然更有優勢。
    第二,中產階層內部存在較大差異,個體的社會地位與面臨的現實阻礙不同,往往 影響著其具體的養育實踐和教育焦慮。質性研究中倡導的細致訪談顯然有助于挖掘中產 階層內部不同家長群體的養育實踐及教育焦慮的差異,也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每個個 體的狀況,立足整體而非割裂的社會因素理解中產家庭教育焦慮的成因。
    第三,深度訪談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人們對體驗的理解和詮釋,影響了其實踐[ 伍威•弗里克.質性研究導引[M].重慶:重慶大學岀版,2011,6:12-13.] [注:本研究遵循研究倫理,受訪者稱呼均為化名)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岀版社,2000:313.
    22]。 本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立足中產階層,從他們的視角岀發理解其困境。深度訪談則提 供了理解中產階層構建其養育實踐社會意義的合適手段。
    在研究思路上,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主要任務包括:(1)系統梳理文獻。圍繞本研究的問題, 系統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關于教育焦慮、家長養育、家長主義、中產階層的文獻,以及 收集相關的中央和地方政策文本,關注研究參與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學校教育發展 狀況。根據研究需要選取恰當的質性研究數據收集方式,在家長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適 切的理論框架。(2)撰寫研究計劃書。根據已有的文獻梳理分析和建立理論框架,撰 寫研究計劃書,確定研究問題、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訪談提綱等。
    ( 3)預調研。在小規模范圍內預訪談,獲取訪談數據、受訪者訪談反饋,根據訪談數 據進一步理解研究,完善訪談提綱。
    第二階段: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主要任務包括:(1)根據研究要求,尋找并篩選 符合條件的中產階層家長作為受訪者,獲取訪談同意,展開深度訪談。(2)根據研究 理論和理論框架,對所收集的訪談數據進行整理與編碼分析,同時閱讀相關文獻修正理
    論框架、完善訪談提綱。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呈現。主要任務包括:(1)這一階段根據訪談數據的分析, 總結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特征和內部分化,及其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家長主義特征;
    (2)總結中產階層家長的教育焦慮及其與養育實踐的關系;(3)在研究發現基礎上, 提岀緩解中產階層家長教育焦慮的對策建議。
    二、數據收集方法
    (一)抽樣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廣州市中產階層家長,為了解決本研究的基本問題,在樣本的 選擇上主要遵循以下標準:(1)家庭長期生活并居住在廣州;(2)子女在廣州市任一 中小學校就讀;(3)夫妻雙方至少有一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本研究的樣本地理范圍為 廣州市的原因主要有:(1)我國中產階層主要聚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1],廣州作為我 國人口數量比特大城市多的超大城市,中產階層類型豐富全面且典型;(2)筆者所在 學校位于廣州市,便于筆者展開線下訪談,收集更科學可靠的訪談數據。
    在具體的抽樣時筆者采取的策略主要為滾雪球抽樣,即從身邊的人獲取符合研究條 件、感興趣的個案,再邀請其幫助介紹其他參與者。筆者共聯系訪談了 20 名受訪者, 最終符合條件的共有 18 位(研究參與者基本信息見表 3-1)。
    表 3 - 1 研究參與者基本信息
    家庭
    序號 中產階層
    所屬群體 受訪者
    與其配偶 受教育
    程度 職業 家庭
    年收入 子女教育年
    總支出 孩子-年級
    大女兒-高二
    麗莎 中專 全職媽媽 二女兒-六年級
    1 企業主階層 麗莎丈夫 大專 工廠老板 451-500 萬 100 萬 三兒子-二年級
    四兒子-一年級
    依文 大專 全職媽媽、微商 大兒子-五年級
    2 企業主階層 依文丈夫 大專 商人 100-150 萬 20 萬左右 二兒子-幼兒園
    敏姐 本科 保險銷售員、微商 大兒子-六年級
    3 老中產階層 敏姐丈夫 本科 公司職員 71-80 萬 13 萬 小兒子-幼兒園
    珍珠 碩士 主編 大女兒-初一
    4 老中產階層 珍珠丈夫 大專 商人 41-50 萬 6萬 小女兒-幼兒園
    珊珊 大專 全職媽媽、電商 大兒子-四年級
    5 新中產階層 珊珊丈夫 大專 公司管理人員 21-25 萬 2-3 萬 小兒子-未上學
    婷姐 中專 全職媽媽 大兒子-三年級
    6 新中產階層 婷姐丈夫 本科 工程項目經理 26-30 萬 2 萬左右 小兒子-未上學
    喬菲 碩士 國際教育規劃師
    7 新中產階層 喬菲丈夫 碩士 化工行業銷售 71-80 萬 10 萬 兒子-三年級
    豪哥 大專 中學教師 女兒-五年級
    8 新中產階層 豪哥妻子 大專 公司職員 21-25 萬 2萬
    欣姐 本科 中職教師 大兒子-五年級
    9 新中產階層 欣姐丈夫 本科 基層公務員 36-40 萬 7萬 小兒子-三年級
    宏哥 本科 基層公務員 大女兒-五年級
    10 新中產階層 宏哥妻子 本科 事業單位社工 31-35 萬 4萬 小女兒-一年級
    霞姐 本科 小學教師 大兒子- 初一
    11 新中產階層 霞姐丈夫 本科 中學教師 25-30 萬 10 萬 小女兒-幼兒園
    華哥 本科 基層公務員
    12 新中產階層 華哥前妻 本科 公司職員 41-45 萬 5萬 兒子-二年級
    佩姐 本科 公司管理人員
    13 新中產階層 佩姐丈夫 大專 公司管理人員 26-30 萬 7萬 兒子-高三
    倩倩 大專 全職媽媽 大兒子-二年級
    14 新中產階層 倩倩丈夫 大專 自主創業 16-20 萬 3萬 小女兒-幼兒園
    玲姐 大專 公司職員
    15 邊緣中產階層 玲姐丈夫 本科 自由職業 16-20 萬 3.1 萬 女兒-初一
    櫻姐 大專 公司職員
    16 邊緣中產階層 櫻姐丈夫 本科 公司職員 16-20 萬 4.8-6 萬 女兒-五年級
    歡姐 大專 社區工作人員
    17 邊緣中產階層 歡姐丈夫 大專 廚師 11-15 萬 2萬 兒子-高二
    秀秀 本科 公司職員
    18 邊緣中產階層 秀秀丈夫 本科 公司職員 16-20 萬 2.2 萬 兒子-六年級
    (二)數據收集方法
    在數據收集上,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訪談法。訪談的基本內容依據理論框架設 計,主要圍繞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展開:(1)家庭基本情況;(2)子女教育規劃;(3) 子女學習管理;(4)學校參與情況;(5)教育焦慮狀況;(6)對教育及家長角色的 看法。
    開展訪談的具體過程為:首先,與受訪者建立初步聯系,介紹本研究的基本情況和 對受訪者的期待,為正式訪談奠定良好基礎;其次,在訪談正式開始前,再次向受訪者 介紹本研究的基本情況及訪談目的,出示并請受訪者簽訂《訪談保密承諾書》一式兩份, 向受訪者說明按照自己的最真實情況及想法回答問題即可;訪談接受時邀請受訪者填寫 《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問卷》,作為訪談的輔助資料。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根據訪談提綱展開半結構化訪談,結合受訪者的回答內容靈活 調整問題順序,及時追問。注重傾聽,表達對訪談的重視及對受訪者的尊重。每位受訪 者接受訪談的時間為 1.5-2.5 小時,訪談次數為 1-2 次。所有訪談均在獲得受訪者同意 后進行錄音。訪談結束后及時撰寫訪談筆記并進行轉錄,最終整理形成約 40 萬字的文 字資料。
    三、數據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共分轉錄、編碼和分析歸納三個階段。整個資料分析遵循整-分-合的過程, 對資料進行逐步的螺旋式提升[1]。
    第一階段為轉錄,主要為將深度訪談的錄音轉錄整理為文字資料,為下一步編碼做 準備。
    第二階段為編碼,主要為依據研究問題和理論框架建立編碼,在訪談中找出相關概 念、主題、時間和題材標志,賦予訪談數據以意義;隨著編碼和資料搜集的推進,及時 調整修正理論框架,并修改完善編碼。保證數據分析與訪談保持相互交叉進行,在螺旋 上升中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充分體現質性研究的特點。
    在資料編碼的具體操作上,首先,是進行一級編碼,把全部訪談資料打散,逐字逐 句對資料內容登錄,賦予概念,再進行重新組合。一級編碼過程中填寫分析備忘錄,思 考出現的理論性問題。
    接著,進行二級編碼,重點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關系,并探尋這些概念中 研究參與者的動機和意圖,理解他們的言語時需考慮當時的語境及研究參與者所處的社 會文化背景,使類屬間的聯系趨于明晰、具體。
    最后,是進行三級編碼,系統分析發現概念類屬,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并把分析集中 到與其有關的編碼上面,核心類屬可以把研究的大部分結果囊括在較為寬泛的理論范圍 內[1]。
    第三階段是分析歸納。對編碼的數據進行總結分析,歸納岀中產階層家長養育實踐、 養育觀念及教育焦慮情況,分析總結他們的養育實踐與教育焦慮間的關系,形成初步結 論。
    四、研究的效度與倫理
    質的研究的效度關注的是社會事實的建構過程和人們在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經 驗和解釋[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岀版社,2000:332-335.] [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岀版社,2000:99.
    23]。為保證研究效度,處理研究中可能岀現的“效度威脅”,本研究采取了以 下措施:首先,與接受訪談的中產階層家長建立良好的合作互惠關系,以保證資料的順 利收集與可靠性;其次,與受訪者分享資料以及對這些資料的理解,分析資料遇到疑惑 時與受訪者澄清確認,以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再次,進行三角互證,結合社會報道、學 術研究結論、調查報告等不同來源收集資料,相互印證;最后,及時與導師、同學匯報 討論逐漸成型的研究發現,確保研究發現是基于訪談資料形成的。
    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本研究嚴格遵守相關倫理規定。采取了以下系列措施保障研 究對象的合法權益:首先,在訪談前,詢問并尊重受訪者接受訪談的意愿;其次,在訪 談過程中,向受訪者說明訪談的目的,保證嚴格遵守研究倫理——包括對受訪者進行化 名處理,不泄露個人身份信息,訪談所獲數據均只用于學術研究,并與受訪者簽訂一式 兩份的《訪談保密承諾書》,分別供訪談者和受訪者保存;最后,在訪談錄音前征得受 訪者同意,并保證錄音只用于輔助訪談內容的記錄,別無他用。
    第四章 家長責任與有限市場/能力:中產階層養育實踐的
    特征分析
    Corinne 等人指出,父母的養育實踐上主要可從其奉行的教養模式、教育投資模式 和學校參與模式三個方面加以分析[1]。本章將先從這三個維度描述和分析不同中產階層 群體家長(包括企業主階層、老中產階層、新中產階層以及邊緣中產階層)養育實踐的 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中產階層家長養育實踐的總體特征。
    一、教養模式
    教養模式是指父母用于撫養孩子的廣義策略,過去的研究指出,其主要可以通過對 子女的控制、成熟的要求、親子交往清晰度、關懷與支持[ Barrett Dewiele C E, Edgerton J D. Parentocracy Revisited: Still a Relevant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Middle Class Educational Advantage? [J]. Interchange, 2016,47(2):189-210.] [ 控制是指父母為影響子女行為所使用的方式,包括強化和獎勵;成熟的要求是指父母期望和要求子女表現出來的 最大潛力;親子交往清晰度是指多大程度上子女參與家庭決策一句父母對子女解釋紀律要求的原因;關懷與支持是 指父母在照料子女過程中表現出的愛與參與的程度。] [ Diana Baumrind.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J]. Genetic Psycholigy Monographs, 1967,75(1):43-88.]加以觀察。Baumrind根據父 母的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將教養模式分為四類,它們分別是權威型
    (authoritative)、專制型(authoritarian)、寬容型(permissive)、忽視型(neglectful)
    [3]。所謂權威型教養模式,是指父母試圖以理性、問題導向的態度引導孩子的行為,是 一種高回應、高要求的教養模式;所謂專制型教養模式,是指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 并且對孩子施加管控,是一種低回應、高要求的教養模式;所謂寬容型,是指父母放任 自由,讓孩子自主決策并鼓勵獨立,對于家庭責任和有序行為對孩子幾乎不作要求,是 一種高回應、高要求的教養模式;所謂忽視型教養模式,是指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放 任自流,是一種低回應、低要求的教養模式[ Diana Baumrind.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J]. Genetic Psycholigy Monographs, 1967,75(1):43-88.
    24]。總體來看,我們的數據分析表明,接受 訪談的所有中產階層家長所踐行的主導性的教養模式為高強度養育,即權威型或專制型 教養模式、或結合了權威和專制元素的養育。不過他們內部又有著一定差異,其中企業 主階層前期奉行的是專制型教養模式,后期的教養模式則偏權威型;老中產階層為權威 型教養模式;新中產階層為權威型教養模式或專制型教養模式,或結合了權威和專制元 素的教養模式;邊緣中產階層選擇的則是結合了權威和專制元素的教養模式。
    (一)企業主階層
    接受訪談的所有中產家庭中,僅有兩個家庭來自企業主階層——麗莎和依文的家 庭。像更大范圍的調查揭示的普遍規律一樣,麗莎和依文丈夫都從商——是非常典型的 企業主階層成員。麗莎自己是全職媽媽,但丈夫是工廠老板;依文自己是全職媽媽、做 點微商,她的丈夫則是位成功的商人。兩個家庭匯報的經濟收入分別高達超過 400 萬和 超過 100 萬——按照瑞信銀行的統計,這一水平在中產階層中應當為非常靠前的水平。 與更大范圍的調查所揭示的規律一致,麗莎和依文和他們各自的丈夫教育水平都相對較 低——都分別只有中專和大專學歷。
    盡管訪談的家庭數量有限——僅有兩個,但深入而豐富的訪談數據依然提供了總結 他們家庭教養模式的可能。總體來看,麗莎和依文家庭所奉行的教養模式非常類似,前 期為專制型教養模式,后來則逐步轉變為權威型教養模式。
    麗莎和依文家庭教養模式中的專制元素主要體現為對孩子提岀嚴格要求,并利用懲 罰性手段限制孩子的自由意志。例如,在接受訪談時,麗莎曾提及,她過去施行打罵教 育,“開始就好好的,說了說不清就開始打了”;類似的情況依文也有提及,她對孩子 的學習成績提岀高要求,且時刻監督孩子的日常: “以前好變態,我現在就覺得有點過 分。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基本上三科都是滿分,然后他只要有一道題不會,我就覺得你 不可以不會,你怎么會不會?你上課在干什么?做題有沒有用心?然后就用這種方式去 跟孩子溝通。”有一次孩子在家獨自寫作業,依文回來發現孩子 3 個小時只寫了 5 個字 后非常生氣,“這真的是火冒三丈的那種感覺”,并打了孩子,“我打他了,打得很狠”。
    他們教養模式中的專制元素的另一體現為對孩子課后作業的詳細安排與監督,例 如,在接受訪談時,麗莎曾提及自己在孩子放學后到入睡前的時間都全部用來督促孩子, 還曾聘請家庭教師監督和陪伴孩子寫作業、鍛煉;類似的情況依文也有提及——在孩子 寫作業時會全程監督,“三年級之前我是這么管的,他不是每天抄作業嘛,有時候沒抄 我就問,他在那里寫作業我就坐在這里看。 我就會盯著他,一步一步的盯著他,也 會盯著他收書包。所有的事情都必須在我的監督下完成,那種高壓。 ”
    對父母而言,養育也是個需不斷學習和反思的過程。麗莎和依文也如此,隨著孩子 的成長,他們不斷反思,也意識到嚴厲教育可能給孩子帶來了過度壓力,并積極調整教 養方式,逐步地從專制型轉向權威型。
    所謂權威型是指以說理、鼓勵而不是強迫的方式來影響孩子的選擇,例如,在接受
    25 訪談時,麗莎曾提及即使緊張女兒的學習,也會鼓勵孩子:“老大,我都已經給她安排 好了以后干嘛的,但是最起碼你還是要混一個大學畢業,有的時候我說多了,我又怕她 壓力大,我就會反過來說叫她努力就好,你按照我安排的去做,只要你努力了,如果沒 考上大學也沒關系。”類似的情況依文也有提及,依文曾以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接受游 泳課,從不喜歡變為喜歡,依文認為“連哄帶騙就是教育”:“因為有男生說他像女生, 我就告訴他愛運動的男孩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所以他就喜歡。”依文家庭還會每周組織 不同主題的家庭會議,傾聽孩子的意見分享。
    麗莎和依文家庭教養模式中權威元素的另一體現為他們愿意學習科學的養育知識, 期望更理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在接受訪談時,麗莎曾提及她參加的學佛課程涉及指導 養育孩子和調整家長心態,“我之前還是有點貪心,想把他們培養成學霸,后面發現太 難了,特別是對于我們這種多胎的家庭。我學佛過后,我就覺得不至于這么拼。”此外, 麗莎還請過專業機構為孩子做智力測試,根據孩子情況有針對性地養育。類似的情況依 文也有提及,她在養育過程中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并咨詢教育行業人士:“一個(培 訓)機構的校長是我朋友,她說:‘你就忍痛,你放一段時間,豁出去了,他這段時間 就不要讓他完成了,你就天天跟老師溝通,你天天讓老師去批評他。'結果我真的,反 正就忍住內心那種想發火的沖動。 慢慢我就開始改變了,開始放手了,……讓他養
    成一個習慣,就是這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只負責提醒和監督”。
    (二)老中產階層
    在所有受訪中產家庭中,僅有兩個家庭來自老中產階層——珍珠和敏姐的家庭。與 其他調查揭示的規律一致,兩個家庭的經濟收入較高的一方——珍珠丈夫和敏姐——均 為小雇主,是典型的老中產階層成員。珍珠自己是報社主編,但丈夫是個體工商戶;敏 姐自己是成功的微商銷售代理,過去曾做了 10年全職媽媽,她的丈夫則是公司職員。 兩個家庭匯報的經濟收入分別高達 71-80萬元、 41-50 萬元,按照瑞信銀行的統計,這 一水平在中產階層中應當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與更大范圍的調查顯示的老中產階層教 育水平較低有差異,珍珠和敏姐和他們各自的丈夫教育水平不一致——珍珠是碩士研究 生學歷,丈夫是大專學歷;敏姐和她丈夫均是本科學歷。
    盡管受訪的老中產階層數量有限,豐富的訪談數據同樣提供了總結他們家庭教養模 式的可能。總體來看,珍珠和敏姐家庭的教養模式非常類似,均為權威型。
    他們教養模式中的權威元素體現之一為主張建立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圍,尊重并注意 26
    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征求孩子的反對意見。在教育孩子時,認為他們的自主意愿和紀 律遵守同樣重要。例如,在接受訪談時,敏姐曾提及希望孩子能夠在“自由平等”的環 境“自由地成長”。 她舉例到,有一次,孩子的鋼琴老師建議孩子考級但孩子不愿意, “只想自由自在地彈”, 于是老師讓敏姐勸說孩子,但她表示尊重孩子的意見,“他不 愿意考試就不考試”。類似的情況珍珠也有提及,她曾想給女兒報讀芭蕾興趣班,但是 孩子不喜歡便作罷。孩子上尤克里里興趣班回到家不愿意繼續練習,她便“暗暗地使了 一個小心機”,跟興趣班老師說讓孩子在結課時要進行結課表演,借此給予孩子練習的 動力。
    他們的教養模式中權威元素的另一體現為在家長的掌控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的 成長空間。例如,在接受訪談時,敏姐曾表示希望孩子在“自由平等”的環境“自由地 成長”, 自己對孩子沒有“很大的要求”,只希望孩子具備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愛的 能力,但是她又自己指岀“這個要求也挺大的”。
    他們的教養模式中的權威元素還體現為注重科學養育、了解孩子生長規律,具有較 強的主動學習意識。例如,在接受訪談時,敏姐曾表示她以前是醫生,注重孩子身心健 康,“因為我本來就是學醫的,所以我對孩子的心理教育或者心理的安全感,我是非常 注重的,我覺得 0 到 6 歲之間我一定要陪伴他,我當時想錢可以少賺一點,但我陪伴他 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會更健康,身體也更健康。”類似的情況珍珠也有提及,她表示自 己過去曾看了不少育兒的書籍。在一次心理沙盤游戲中珍珠發現,孩子認為自己不被父 母理解且受到約束,珍珠自此更注重學習養育知識,報名研修“家庭教育指導師”相關 課程,并經常在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發表與孩子教育相關的內容: “我生孩子開始我就看 各種各樣的書,育兒方面的書,以前我看的更厲害,我現在都不怎么看了,我開始對這 些東西我會去了解,有很多育兒的一些東西,包括現在像我們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然 后昨天我做完沙盤我就覺得我還是應該再看看書,然后去了解一下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是 什么特點,然后我要怎么樣去做到真的支持到他,我覺得我需要做知識上的更新,這個 是知識方面的東西,我覺得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于學習,所以我們還是習慣去借助書本, 然后去學。”
    (三)新中產階層
    接受訪談的所有中產家庭中,來自新中產階層家庭的數量最多——共有 10 個,其 中 6 個家庭是雙職工家庭——喬菲、豪哥、欣姐、宏哥、霞姐、佩姐。雖然這些新中產
    27
    階層成員職業類型多樣,但均為受雇公私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具體職業包 括教師、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公司管理人員和普通公司職員。受訪的新中產階層家 庭經濟收入主要集中在 21-45 萬,部分家庭經濟收入高達 71-80 萬——喬菲的家庭(新 中產階層家庭收入詳看表 3-1)。按照瑞信銀行的統計,總體來看,這一水平在中產階 層中處于中等水平。與更大范圍調查所揭示的規律一致,中產階層家庭的教育水平普遍 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極個別為大專和中專學歷。
    豐富的新中產階層樣本和訪談數據提供了總結他們家庭教養模式的便利。總體來 看,新中產階層家庭所奉行的教養模式為權威型教養模式或專制型教養模式,或為結合 了權威和專制元素的教養模式。
    權威型的新中產階層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例如,在接受訪談時,專門從事 教育工作,擁有“國際教育規劃師” “臺灣SI家庭教育認證顧問師”“高級家庭教育 指導師”“全球生涯規劃師”等多個頭銜的喬菲曾提及,她主張活動選擇要以孩子的意 愿為主:“反正學校里的那種興趣班都是他自己為主,不是我選的。因為他們會發一個 表,星期幾星期幾學什么,然后他自己去選,我就只是負責交錢而已。”類似的情況豪 哥妻子也有提及,她指出自己會根據孩子的興趣報讀課外班:“因為她喜歡畫畫,我們 給她當做放松,周末給她上畫畫班,……其它我都沒怎么給她上了,因為她的興趣也只 在畫畫,別的她也不喜歡。”
    專制型的新中產階層父母,對孩子的學業和成長提出極其嚴格的要求,并倡導親力 親為。他們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時刻監督孩子。本研究中專制型的新中產父母只有作 為全職媽媽的珊珊。為了學習養育孩子的知識,她曾自考教師資格證,且學習心理學。 在接受訪談時,珊珊提及,為了監督孩子學習,她曾到托管所兼職,并把孩子安排到托 管所寫作業,“我專門就是為了盯著他我去那里干了兩年。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去,每天 去兼職三個小時,在那里盯著他做作業,同時又盯著別人小孩做作業。 ”珊珊還會在考 前為孩子精心劃考試重點,并要求孩子考高分,若成績不理想則責罵孩子,并加強學習 干預, “我每次要求他一定要考到多少分,一定要考到那個分數,考不到就要加倍努力 給他們加一些題。”但是她又說自己并不單純苛刻——自己可能很嚴格,并要求孩子付 出,但同時又充滿深情和愛[1], “經常兇他一下,再給他一個‘蜜糖'吃”。
    結合權威和專制元素的新中產階層父母,權威元素的體現為注重對孩子成長的陪
    [1][美]馬賽厄斯•德普克,[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M].吳嫻,魯敏兒,譯.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19:30.
    28
    伴,以陪伴參與的方式表達愛意。例如,在接受訪談時,霞姐曾提及她跟丈夫會經常陪 同孩子參加足球比賽,親歷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無論比賽是在區里還是市里,我們 都會去看。我對于孩子踢足球還有表演這些都很上癮的,有時候我兒子跟隊出去比賽, 我和我老公就會帶著我們的女兒開車去看他比賽。”類似的情況欣姐也有提及,她表示 會保證有固定的親子相處時間,盡可能把孩子的課外班都安排到工作日,周末騰出時間 用于家人相處:“剩下時間我要跟他們親子活動,我一定要有一天完整的時間讓他什么 都不做,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帶他們去戶外親子活動。”
    他們的教養模式中的權威元素的另一體現為會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意愿報讀興趣班 種類。例如,在接受訪談時,欣姐曾提及想給小兒子報書法班,“但他就怎么都不愿意”, 于是給小兒子報了他自己喜歡的科學興趣班;類似的情況婷姐也有提及到:“后面到二 年級了,他就自己說學鋼琴,架子鼓,我就說學吧那就學吧。”
    新中產階層父母教養模式中的專制元素體現為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習慣提出嚴格要 求。例如,在接受訪談時,霞姐曾提及她丈夫曾因反對孩子玩熱門網絡游戲,“摔壞了 兩部手機一部iPad”,他們會嚴格要求孩子在固定時段必須做學習相關的事情;類似的 情況佩姐也有提及,“現在到了高三,為了強迫他能夠專心一點,以前他回到家就是拿 手機,他一拿著手機基本上整天都是看手機,什么都不做的,到了高三我們就會把家里 的電腦和他的智能手機都收走,不讓他玩,然后他現在都是用老人機,也能玩得很開心。”
    新中產階層父母教養模式中的專制元素的另一體現為強制為孩子報讀課外班。例 如,婷姐的孩子學習架子鼓是因為她要求孩子必須要培養興趣,“學個架子鼓還是媽媽 強烈要求搞個興趣。”類似的情況宏哥也有提及,為了讓孩子保持學習優勢以及避免“雙 減”后孩子無事可做,他給兩個孩子報讀了課外班:“就算它再怎么減,我也得花錢送 他們去,因為學校支持畢竟還是不足夠的,……到時候你去跟別人競爭的時候,你是沒 有優勢的,所以說還是得送她去培訓,教育這一塊。……如果“雙減”一下來,學校根 本上是沒有作業的,對于她的學習是沒有一點好處的,那么還是得給她報機構,要不然 在家真的是無所事事,……現在電視、手機、平板什么都有,抵擋不了這些誘惑的,現 在小孩子無可避免,避無可避的。所以只能夠把她丟到培訓機構去學。”
    值得提出的是,部分新中產階層父母在自己的養育模式中結合了權威和專制元素, 這印證了尼爾森提出的觀點,即他們一方面擔心孩子因承受過度安排、學業壓力、以及 物質和心理的過度放縱而無法保證擁有純真快樂的童年;另一方面,卻又通過這些方式
    29
    來為孩子積累優勢,以確保孩子在教育和職業競爭中獲得成功[ Nelson MK. Parenting out of control: Anxious parents in uncertain times [M]. NYU Press, 2010:86.
    30]。
    無論是采用哪種教養模式的新中產階層父母,普遍的權威型元素還體現為注重養育 知識學習,主動更新養育觀念,認可科學養育。典型的學習方式是閱讀書籍和瀏覽自媒 體資訊,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還會利用專業所長及時獲取教育知識;考取教育類證書則 是更深層次的學習,比如教師資格證書和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
    “(孩子讀書,你要投入很多精力嗎?)其實怎么說呢,有一些習慣培養好,其實 我們第一個是沒有經驗的,因為我之前是有考過教師資格證的,生他(二孩)的時候是 考.過.幼.師.證.的,我是完全真的按教科書版本在教他的,什么學生觀啊教育觀那些。現在 因為可能到中年,我最近又報了小學科目的證書,……反正我是覺得他長大越來越大, 然后他心理變化是很多的,我自己去年又研究了心理學。”(珊珊)
    受訪家長喬菲的養育學習最為深入,她擁有“國際教育規劃師”擁有“臺灣SI家 庭教育認證顧問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全球生涯規劃師”等多個頭銜,并在個 人社交媒體賬號輸出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觀點。談及學習教育知識的原因,喬菲解釋 說:
    “……畢竟在我們這一代的話,你能夠接受的信息更多,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包 括為什么我要去學家庭教育板塊,我確實是覺得,當你真正的去了解一個人的成長階段 和特點,你知道了原來孩子他的潛力和發展要到 25歲才完整,你要讓他在25之前就能 夠像大人一樣去思考或者去做出理性的判斷,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其實懂得了原 來他是這樣子的,你可以去做什么調整,而不是他做不到你的習慣就去指責他或者是怎 么樣子。”
    (四)邊緣中產階層
    接受訪談的所有中產家庭中,有四個家庭來自邊緣中產階層——櫻姐、歡姐、秀秀、 玲姐的家庭。四位受訪者都是公司低層白領——是非常典型的邊緣中產成員。櫻姐和她 丈夫、秀秀和她丈夫都是公司普通職員;歡姐是社區工作人員,但丈夫是廚師;玲姐是 公司普通職員,但丈夫是自由職業,曾經開過工廠。四個家庭匯報的經濟收入分別為: 櫻姐、秀秀、玲姐家庭均為16-20萬,歡姐家庭為11-15萬,按照瑞信銀行的統計,這 一水平在中產階層中為非常靠后的水平。與更大范圍的調查所揭示的規律一致,他們和 各自的丈夫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櫻姐、歡姐和曉潔和他們的丈夫分別為大專、本科學 歷,秀秀和她丈夫均為本科學歷。
    總體來看,邊緣中產家庭所奉行的教養模式非常類似——結合了權威和專制元素。 受訪家庭教養模式中的權威元素體現為在報讀興趣班時會聽取孩子的意見。例如, 在接受訪談時,秀秀曾提及她沒有堅持通過興趣班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因為孩子不喜歡: “低年級的時候有學過足球、圍棋,但是我兒子就不堅持的,他最終還是喜歡他的 iPad。 所以一路以來就沒培養到什么興趣。” 類似的情況玲姐也有提及——她不會逼迫孩子參 加不喜歡的興趣班:“(曾經)在外面報了一個(書法)體驗課,上完幾節課就不上了。 叫她去跳拉丁舞,學一點就不去了。她不堅持,可能跟我們家長有關系,她去就去,不 去就算了,也不是逼著她一定要去學。”
    櫻姐、歡姐、秀秀、玲姐家庭所采用的教養模式中的專制元素的另一體現為,他們 中的部分會堅持自己對孩子課外補習的充分決定權,甚至會強制為孩子報讀學科類補習 班。例如,在接受訪談時,秀秀曾提及,由于孩子的語文成績較差,便給孩子報讀了補 習班:“因為我兒子的語文是最差的,突破不了高分,所以去年五年級下學期開始,我 們花巨款給他報了一對一。就希望他的成績能夠趕上來的,因為他數學跟英語在校內能 達到100分水平,所以我們學校內的這兩科就不太管,就去課外拓展了。……但是我兒 子對于補習其實他自己就有點抗拒的。” 類似的情況櫻姐也有提及,她提起孩子有一階 段想要報名上XES培訓機構的課,但自己拒絕了孩子的請求,給孩子報讀了 KET(劍橋 英語)培訓課程:“他(櫻姐老公)覺得可以去學XES,包括我小孩她也想去學,但全 部被我拒絕了。我就覺得沒必要,提前學那么多干嘛。語文要去學,我也不知道學什么, 還不如自己課外看多點書。英語的話,還更需要去學,因為你沒有這個氛圍,學校的那 些英語又非常簡單,想自己再學扎實一點的話,肯定是要去培訓的。”
    受訪家庭教養模式中專制元素的另一體現是在子女教育上缺乏科學指導,主要依照 自身經驗、認知判斷,以及參照周圍家長群體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在接受訪談時, 歡姐曾提及她過去閱讀過養育的相關書籍,但因自身知識轉化能力和耐心有限,難于在 實際養育中踐行而放棄學習, “我是沒有耐心去研究這些,有時候看了也不知道怎么去 運用,不會用那種方法去教。” 類似的情況櫻姐也有提及,過去當過 5 年全職媽媽的她 說自己不會按照書本的指導教育孩子: “看的那些書有些時候自己也不會去做,覺得書 里講的真好,我也這樣做,真的有時候做不了。” 但是她卻表達了對自己養育方式的質 疑,難以確定自己的做法是否科學、正確: “其實我也不太懂到底做夠了沒有,因為有 些時候我老公就說我做的太多了 從小因為我全職的時候教東西教太多,反而搞得她
    31
    懶得動腦筋,舉個例子,不是教她打魚的方法,而是只是把魚直接交給她, 小時候 這方面的啟發做的比較少,感覺長大了這方面好像是有點缺陷。”
    二、教育投資模式
    教育投資模式,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為家長對子女教育路線的規劃;二為購買相 關教育服務以增強子女的教育競爭力[1]。楊可指出,出于對自身責任的重視,當代父母 尤其是母親往往會充當子女的教育經紀人,他們會根據家庭資本及父母偏好為孩子規劃 最有助于將來成功的教育路線[ Barrett Dewiele C E, Edgerton J D. Parentocracy Revisited: Still a Relevant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Middle Class Educational Advantage? [J]. Interchange, 2016, 47(2):189-210.] [ 楊可.母職的經紀人化一一教育市場化背景下的母職變遷J].婦女研究論叢,2018(02) :79-90.]。追求優質教育資源是規劃的核心,中產階層父母的子 女教育路線規劃重點體現在擇校上。不同學段的入學方式不同,擇校的關注點亦有不同。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實行“就近入學”政策,小學和初中的擇校主要依據是戶籍地 或居住地所在地,因此,“學區房”質量是決定小學和初中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中考 和高考則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中產階層父母普遍期望孩子能進入精英大學,中考和高 考的選拔性又強調了學校教育質量和教育輸出的重要性,因此,為保持教育競爭優勢, 中產階層父母競相為子女選擇優質學校。劉鈞燕指出,教育責任意識越強的家長,越有 可能尋求校外教育來促進孩子的學業發展[ 劉鈞燕.我國中小學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長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2):83-95.
    32
    [1]家長知校.廣州小升初6大升學途徑,一文帶你全面了解[EB/OL]. https: //mp. weixin. qq. com/s/WeMuCnoOp0jiF 9D2aeOVQw, 2021-09-17.
    33]。
    總體來看,我們的數據分析表明,接受訪談的所有中產階層家長在對子女教育路線 規上呈現一定的擇優特征;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呈現注重消費品質與投資功能的特 征。他們內部又有著一定差異,其中,企業主階層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的是“頂配”, 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追求的是“綜合素質培養”;老中產階層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 求的是“高品質”,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追求的是“興趣能力培養”;新中產階層 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的是“優質”,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追求的則是“綜合競爭 力培養”;邊緣中產階層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的是“性價比”,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 買上追求的是“學業競爭力培養”。
    (一)企業主階層
    在廣州,小學入學主要按照學區劃分入學,初中入學(下文簡稱為“小升初”)途 徑則相較多樣(參見圖 4-1),孩子處于小升初階段的受訪中產階層父母普遍苦惱于子 女的升學問題。根據廣州市相關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政策規定,戶籍在廣州的學生(簡稱 “戶籍生”)可以通過電腦派位或對口直升的方式進入公辦學校,亦可參加民辦學校的 提前錄取或搖號;非戶籍生則可通過積分入學或政策性照顧生的方式進入公辦學校,亦 可通過提前錄取或搖號的方式進入民辦學校。
     
     
    圖 4-1 2021 年廣州市戶籍生“小升初”入學途徑[1]
    麗莎和依文屬于企業主階層,家庭經濟資本較為雄厚。在接受訪談時,她們都提到 在擇校和教育服務購買上具有極強的選擇余地。數據分析表明,他們的教育投資模式有 明顯特征,在教育路線規劃上具有極強的擇優意識、追求“頂配”,在校外教育服務的 購買上追求的則是全面、高品質的綜合素質培養。
    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頂配”主要是指,麗莎和依文的家庭會在擇校時充分地利用 家庭經濟優勢為孩子選擇區域內的頂級教育資源。他們在為子女的中小學階段升學路徑 做設計的思路可總結為:優質民辦小學——市/區內優質初中——市內優質高中。由于 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遵循“就近入學”政策原則,為了孩子能夠享受便利、高質量的學校 教育,他們傾向于利用雄厚的經濟資本,通過購置生活和教育配套設施完善的小區住宅 來解決擇校問題。購買的小區對應的學區學校往往在行政區內享有高社會聲譽。以麗莎 為例,考慮到孩子上學便利及工作便利因素,她購買了享有行政區內社會公認的最優質 的民辦學校教育資源的學區房。對于四胎家庭的麗莎而言,完善的小區設施固然便利其 照顧子女的學習與生活,但學校質量仍比不上廣州市核心城區的頂級優質學校。為此, 麗莎曾打算讓學習成績最好的正在讀六年級的二女兒爭取初中進入更優質的學校,她表 示自己做好了兩手準備,可能會讓孩子直升小區內的優質民辦初中,但也不想放棄考進 廣州市名校的機會。她在訪談中解釋道:“還有一學期有可能又會去拼一下(“密考”), 寒假的時候看一下要不要去其他學校,有可能會去給她找資源,給她去參加幾個不要錢 的那種“密考”,參加一下能考得上就考,要錢的密考都不參加,不想去當“炮灰”。 說句實話,有票在手里面都還不一定去,因為這里還是要近一點,如果我都有別的票保 底的,你這里(直升初中)就不慌,如果別的學校是重點班,這里是普通班,那就多個 選擇肯定就更好了。”為了解更多升學擇校信息,麗莎還付費進入了一個小升初的社群, 及時了解升學和“密考”相關的資訊、要求。
    在教育服務購買追求“綜合素質培養”是指既注重為子女購買高端學科類補習班, 也注重購買興趣班,還注重昂貴的文化教育消費。在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下,麗莎和依 文都非常熱衷于購買各種優質教育服務,為孩子報讀各類高端課外興趣班和補習班,以 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和學業水平,甚至定期帶孩子出國旅游開闊他們的視野。他們希望 這些投資能幫助孩子發展特長,以增加他們在將來的學業和就業競爭優勢。
    依文坦言自己過去十分希望“自己孩子是最優秀的那一個”。 在接受訪談時,她提 到在當年的寒假已經為孩子報讀了語數英三科的補習班,還報讀了游泳、籃球等興趣班。 自孩子小學開始,她還先后給孩子報過畫畫、形體、圍棋班等。此外,每年帶孩子出國 旅游,并指導孩子做旅游攻略,借此開拓孩子的視野,鍛煉組織能力。在訪談中,她說 到:“覺得最好的學習不在學校,還有一部分應該再讓他自己去親眼所見、所感受。” 麗莎對四個孩子的教育投資也十分舍得,根據四個孩子的不同情況為他們報讀了不 同的補習班和興趣班,且興趣班多為私教課程。麗莎的四個孩子在上學日課余時間及周 末大部分時間基本都在校外培訓班中度過。為更清楚了解每個孩子的上課內容和時間, 麗莎還特意制作了一份匯集了四個孩子課外班情況的課程表。
    (二)老中產階層
    珍珠和敏姐的家庭經濟資本較為寬裕。在接受訪談時,她們都提到在擇校和教育服 務購買上具有較強的選擇余地。數據分析表明,他們的教育投資模式也具有明顯的特征, 主要為: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高品質,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致力于培養孩子的興
    34
    趣和能力。
    教育路線規劃上的“高品質”追求主要是指,珍珠和敏姐的家庭會在擇校時充分地 考慮學校及其周邊環境可能存在的不足,利用家庭的經濟優勢為孩子選擇區域內的相對 優質教育資源。以珍珠為例,為規避學校育人功能不足的情況,她對孩子的教育路線規 劃過程十分曲折:
    珍珠希望給予孩子理想化、非應試的教育,打算放棄孩子將來的國內升學路徑,在 學前階段她為大女兒選擇了一所以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為教育理念的非傳統學校。但這樣 一所理想學校卻讓珍珠感覺不符合自己家庭實際情況,“因為它小眾,在國內它的資源 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就會要求家庭投入非常之多,比如經濟方面和時間精力的投入”。 后來由于這所學校未拿到小學辦學資質而被停辦,珍珠的孩子則回到學區房對應的省一 級小學:
    “關于升學的東西,開始我們沒有弄的特別清楚,所以也是隨緣。……(養育)第 一個孩子往往不是那么有經驗的,我們也不知道應該要去關注哪些東西,當時只是覺得 這個學校是省一級,校園環境我們當時也去看過,我們覺得校園環境特別好。”
    后來,珍珠對這所省一級的學校并不滿意,因為這所小學并不注重非學科課程的教 學,且對口直升的初中中考升學率只有 30%, “這邊學位相對說還不是很理想”“師資 一般”“生源也不是很好”。 意識到學區房會影響學區對應中小學校質量的珍珠家庭, 正在重新打算購買優質學區房,目的是保證正在讀幼兒園的二女兒將來能享受到優質教 育資源。
    出于對優質教育的追求,珍珠毅然決定讓大女兒小升初時讀其他優質學校,為此帶 著孩子四處參加了不下 10 所學校的“密考”,增加孩子被優質學校錄取的機會。一向 反感校外補習的珍珠,還給孩子報讀了專門針對小升初“密考”的課外培訓班。回憶起 小升初那段日子,珍珠表示“費心費力”:
    “ 現在回過頭來看,確實也是,真的是全面撒網的時候,真的有挺茫然的,而 且很辛苦很費力。但是其實到后面你會發現,反正這個東西你沒辦法,你第一次經歷的 時候你不懂,你就只能全面撒網。……(費力主要是指哪些方面?)時間、精力啊,去 參加考試,你要安排呀,你要跟著她跑呀,你要決定是不是去考,其實每次啊我覺得都 費心費力的。其實我們后來參加的密考也不是很多,整個大概考過十多二十場的樣子, 不算多,而且考到后面自己慢慢的有點明白,其實如果難度太高的那一種,我們是不行 的。”
    35
    最終,珍珠的孩子獲得了幾所優質學校的錄取資格,綜合考慮之下接受了一所社會 聲譽不錯的公辦學校的錄取。問及如何選擇確定最終的學校,珍珠解釋到:
    “很明顯肯定比學校好不好呀。我們手上考過的學校也不是很多,比如說它是私立 學校,學校又小,學費又特別高,你肯定不會去呀。你就會在自己手上僅有的那幾個里 面選擇。我覺得那個學校還可以,還算比較理想,一個它是公立學校,費用比較低,然 后整個來說,它的教育集團在廣州已經算是進一流的了,那是一流學校下面的一個分校, 它還是比較新,反正我覺得中等偏上的一個學校。”
    在教育服務購買上偏重“興趣能力培養”是指,極其重視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并購 買課外興趣類課程,但不主動為孩子購買學科補習課程。例如,在自由教育理念驅使下, 珍珠和敏姐提出,他們非常樂意為孩子購買興趣能力培養類的教育服務。但在升學時期, 他們認為必要時應為孩子購買學科補習課程,借以提高孩子的升學競爭力。
    敏姐在接受訪談時表示,自己過去曾給孩子報讀過早教課,“可以鍛煉孩子離開父 母他自己那種分離的能力”,由于孩子父親經常出差不在家,敏姐還特意選擇了一位男 教師給孩子上課。
    在家長珍珠看來,興趣愛好越廣泛,代表著能力越強,為此,即使在孩子六年級面 臨結業考試的時期,她也沒有放棄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給孩子報讀尤克里里興趣班:
    “。……但是我還是覺得興趣愛好還是需要培養的,……如果你有興趣愛好的話, 我覺得還是應該能夠堅持,而且肯定你還是能力越強越好,我是希望她能力比較強。然 后現在也在學琴,學尤克里里,學吉他什么的。……其實即使在小升初那樣有壓力的情 況下,我從來也不覺得應該放棄興趣愛好跟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希望培養她這些能力。 ”
    (三)新中產階層
    新中產階層的家庭經濟資本普遍處于中等水平,部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接受訪 談時,大部分新中產家庭都提到在擇校和教育服務購買時會考慮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 數據分析表明,他們在教育投資模式上的主要特征為,在教育路線規劃上具有追求“優 質”,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則注重綜合競爭力培養。
    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優質”主要是指,新中產階層家庭會在擇校時充分利用家庭 的經濟優勢或戶籍優勢為子女選擇較優質教育資源。對于經濟資本中等的家庭,他們為 子女的中小學階段升學路徑做設計的思路可總結為:優質公立小學(極個別優質民辦小 學)——優質公立初中(極個別為優質民辦初中)——市內優質高中。這樣的家庭有珊
    36 珊、婷姐、豪哥、欣姐、宏哥、霞姐、佩姐、倩倩共 8 個家庭;對于經濟資本中等偏上 水平的家庭,他們希望孩子將來出國留學,教育路線規劃總體思路為:市內頂級優質小 學/國際化辦學學校——市內頂級優質初中/國際化辦學學校——高中出國留學,這樣的 家庭有喬菲、華哥的家庭。
    在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遵循“就近入學”政策原則下,新中產階層家庭同樣注重孩子 獲得優質學校教育資源。父母選擇什么學校取決于父母的意愿和支付能力,由于經濟不 雄厚,新中產階層父母在購買住宅時只能選擇購買能力范圍內的“學區房”,這些學區 房通常對口優質小學,但學區內涵蓋的不同初中辦學質量不一;有的中產父母同時擁有 兩套學區房,則會為孩子選擇更優質的學校入讀。以珊珊為例,他們家庭決定在廣州落 戶時想買優質學區房,但由于經濟能力有限,只能退而求其次到相對便宜的地段購買有 優質學區但居住條件較差的學區房:“其實當時我們是看中了 KDQ 二小,但是因為二 小挺難進的,然后又要在那里的房子,以前那邊的房子好像挺貴的,也有可能是經濟方 面的問題,所以沒有在那邊買,后面就直接過來這邊,看中了那個學校,所以才落戶這 里的。 而且這邊有SY中學,那些學校還是挺好的。”
    佩姐的孩子現今上高中,為我們提供了窺探中產階層教育路線規劃的例子。佩姐家 庭在孩子小學前置換了一套更大、小學質量更好的學區房,但是孩子對口直升的初中辦 學質量很差。為此,佩姐想到的辦法是讓孩子參加“密考”,通過考試的方式進入市內 的優質初中:“他直升的學校是 A 中,那個學校(的學生)可能考上高中的不到三分之 一,……那時候如果(我的孩子)去了 B中我都不能接受,我也不想我的兒子在那邊 待。……他那時候已經屬于電腦派位了,也是不可掌控的,但那時候……所有的機構都 有“密考”,其實真不真實,也真不知道。……我兒子那時候也考得不算多了,就考了 三四場,有些人考了十幾場。” 在佩姐看來,進入優質初中意味著進入優質高中的幾率 更大,她兒子所在的初中中考升學率較高,為了讓孩子保持教育競爭優勢,佩姐的孩子 初中一直都有上課外補習班,不出所望,佩姐的孩子中考時考進了一所國家級示范性普 通高中。
    公辦學校是中國學校教育的主體,加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費教育,公辦學校一直 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首要選擇,但優質民辦學校也受到不少新中產階層父母的青睞。家 長豪哥在一所民辦名校當老師,由于教職工子女有學費優惠政策,他們把孩子從老家接 過來讀書,“這邊的教育也許會比我們在老家那些村里面的小學好吧”。 在豪哥夫妻的
    37
    描述中,這所學校“有名氣”“對學生要求高”“沒有幾個是差生”, 由于學校社會聲 譽和培養質量高,豪哥夫婦決定孩子初中繼續在這所學校讀書。
    婷姐家庭與大多數新中產階層家庭一樣,希望孩子接受國內的教育,但是她的子女 教育路線規劃與其他家庭有較大差異——把異地上學加入到規劃中。我國的大學錄取分 數普遍存在省份差異,高考所在地在哪里對考取大學有重要影響。婷姐家庭老家在湖南, 但夫妻戶口落在廣州,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他們在廣州購置了一間擁有優質學位但小 區設施相對落后的學區房,并把孩子從老家接來廣州讀書:
    “因為我們之前大的(孩子)也有在老家上過一年幼兒園,也是上公立的,我們那 邊也是有學位的, 我們那邊教育方面在湖南應該不算差的,也還算好的,然后弄到 廣州來就是因為一二線城市肯定發展的比較好,廣州至少比我們老家稍微全面一點,一 般是德智體那些都全面發展的,它不像老家局限于學習,主要就是學習,沒有全面發展 的那種……小區對應的兩所小學都是我們區數一數二的。”
    考慮到孩子將來需面臨升學擇校,婷姐家庭做好了針對不同情況的預備方案——根 據孩子的初中學習成績決定將來是在廣州還是回老家讀書:
    “當時買房還考慮到……廣州的錄取分數線會比我們老家那邊低很多,……如果能 夠考得好的就肯定好,如果他考不好也有考慮把他放在老家那邊上學,因為老家專門針 對那些語數外那些,他們主要就是抓學習的。如果說初中他的學習處于那種低下游的, 會考慮回去一兩個學期,上完初中或者上完高中再回來廣州參加高考。”
    接受訪談的部分新中產家庭經濟較為寬裕,打算讓孩子將來出國留學,由于這一獨 特教育路線規劃,他們比其他新中產階層家庭有更廣的擇優范圍。一方面,他們希望孩 子接受國外的先進教育;另一方面又不想放棄國內升學道路。例如,華哥及其前妻在軍 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廣州工作,并居住在廣州軍區大院內,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居住在這 里的孩子可入讀某所廣州市頂級優質小學,若父母在外購置房產則失去軍區大院的居住 資格,也即意味著孩子無法入讀該小學,為此,華哥把在外購置的房子出售了。但是由 于孩子成績不理想,小升初被選進廣州市優質初中比較難,電腦派位也存在不確定性, 華哥表示到時候可能會找關系把孩子送進優質學校。華哥和他前妻均希望孩子在高中階 段到東南亞某國家留學,因為該國的教材與美國同步,為了讓孩子順利在該國留學,華 哥前妻已在該國購置房產。喬菲同樣希望孩子在高中出國,但與華哥不同的是,喬菲希 望孩子能兼顧國內、國外兩種教育系統。一方面,她希望孩子接受國外的先進教育,另 一方面又不想放棄國內升學道路。為此,她為孩子選擇了國內一所倡導國際化辦學的民 38
    辦學校(非國際學校)。談及選擇學校的過程,喬菲在訪談中分享到:
    “因為首先我是已經把公立學校是排除掉了的,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去公立的學 校。當時其實我家孩子英文學習的導師就會說,孩子其實相對比較活躍,覺得他比較適 合去國際學校的。然后我看完了一圈整個廣州市的國際學校之后,我還是發現不是很理 想,同時我也覺得一開始就把孩子小學定位在國際學校,相當于你就把他國內的這條路 給擋了,我也不想這樣子做。所以最后,之前有朋友去過這個學校,包括我在微信公眾 號上有看過報道,對這個學校的印象也不錯。當我去訪問這所學校的時候,還是被它的 整個氛圍所吸引,所以當時就決定了讓孩子報讀這個學校。”
    在教育服務購買上注重綜合競爭力培養是指,受訪的大部分新中產階層父母為孩子 報讀課外補習班和興趣班均希望能對孩子的學業有幫助。已有研究指出,受過良好教育 的父母通常獲得的教育收益更高,更重視教育的經濟和社會收益[ Psacharopoulos, G., Patrinos, H. A.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Further Update [J]. Education Economics, 2004(2):111-134.
    39]。新中產階層父母既 重視購買課外補習類課程,也不輕視興趣類課程購買,視興趣愛好更多為一種教育投資 而不是文化消費。經濟資本豐富的新中產階層父母還會進行高端教育投資,安排孩子參 加昂貴的夏令營、小眾培訓班、出國旅游。興趣和特長的培養需要持久投入,新中產階 層父母通常在孩子剛上小學時就為孩子報讀興趣類課程。以欣姐為例,她為兩個兒子報 讀了每周一到周五下午的課外補習班和興趣班,且希望這些課外班能對孩子學業起到幫 助作用:
    “周二的美術是因為學校有時候都會挺多手抄報之類的作業,我也覺得學會畫畫以 后,老師布置這些美術類的作業,也可以獨立去完成;周四的語文就是之前我說的原因, 因為我知道現在高考的語文還是比較難的,而且語文不是說補一兩年就可以馬上有個提 升,我覺得它是一個比較長的持續的一個培養過程,所以我就比較主張他們學語文,而 且給他們學XES (培訓機構)的語文,還是在于他能夠講很多課外的知識給他們,比如 說歷史的古代的文言文,這些是我平時不能給他的;周五哥哥上書法課,現在高考中考 都是電腦掃描改卷,那個字不能太難看,要不然你真的吃虧就在這里了,所以我就希望 哥哥能夠把字寫好一點。”
    即使國家和學校大力倡導“雙減”,受訪的新中產階層父母表示他們并不會放棄購 買校外教育服務,“就算它再怎么減,我也得花錢送他們去”, 以增加孩子進入優質學 校幾率。例如,受訪家長宏哥提及,他會對將來的教育市場進行預判,并做好應對措施:
    “有的(東西)我要能繼續保持,因為像粵語說的“占著個茅坑位”,要不然的話, 因為現在XES、XDF (培訓機構)都沒有線下教學了,那么其實嚴格來說,可能到了明 年,所有的人都會聚集到ZY(培訓機構),因為ZY是現在僅剩的在廣州市里面有線 下教學的一個大型培訓機構,那么可能很多人會沖著ZY去,如果你不去占這個位的話, 說不定你到時候連進都進不去。”
    (四)邊緣中產階層
    邊緣中產階層家庭經濟資本較為有限。在接受訪談時,受訪者普遍提及在擇校和教 育服務購買上面臨著不少現實約束。數據分析表明,他們的教育投資模式其特征主要為, 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性價比,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則注重學業競爭力培養。
    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高性價比”是指,邊緣中產階層具有一定擇優意識,但受家 庭經濟水平限制,在擇校方面缺乏擇優能力,難以通過購置更高昂更優質的學區房為子 女選擇優質學校;但基本能承受校外教育服務購買費用,通過校外教育服務這一經濟要 求更低、可行性更高的手段幫助提高小升初和中高考的競爭力。邊緣中產階層在孩子小 學階段不注重擇校,在購房時亦未著重考慮孩子將來的上學問題,正如家長秀秀在訪談 中說到的:“我主要是考慮我們自己的生活,多于他的學習。因為反正在廣州在哪里上 學就在哪里上,或者住宿也沒關系,我不會隨著他的學習而看房子。”作為廣州本地人 的歡姐,家庭亦缺乏購房的經濟資本,只能讓孩子就近入讀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她表示通過購房讓孩子上更優質學校的想法難以實現。玲姐的家庭由于已在深圳買房, 在廣州選擇了租房,由于玲姐夫婦工作在不同行政區,孩子根據家長工作情況多次轉學, 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身份之間轉換,小學階段的教育路線規劃極弱。
    隨著孩子上學,邊緣中產階層的教育路線規劃意識逐漸增強,在小升初擇校時體現 出一定的規劃性。由于小學擇校規劃意識低,他們孩子所在的學區和小學辦學質量一般, 這意味著小升初時極有可能被分配到辦學質量差的初中。出于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 櫻姐、秀秀和玲姐與其他中產階層家長一樣考慮“密考”和投簡歷,并為孩子提前做了 相應的課外培訓準備。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玲姐在孩子出生時正值“赴港生子”風潮, 她的孩子是在香港出生并擁有香港籍戶口,在小升初時進入了一所對香港籍學生有招生 優待政策的初中。
    與其他邊緣中產階層家庭不同,歡姐對孩子小學、初中的教育規劃較弱,但在孩子 升高中時則開始仔細籌謀。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優質高中、極力規避考上職校—
    40
    —雖然孩子初中成績處于“勉強上高中” 水平。歡姐在訪談時表示,為了如此,在填報 孩子中考升學志愿時也把學費高昂的民辦高中列入考慮范圍:
    “他的目標是 C 中,離我們又近一點,但是他填報志愿的時候,我叫他不要填了, 如果真的他填了要上就等于沒書讀了,差得太遠,最低分數現在達不到。……那時候填 報志愿是有(填民辦學校)的,他首先要選,不管你考不考到,這個是第二選的,選了 民辦,是在另外一個區的,一個學期要兩萬多,等于說一年就 4 萬多。好幸運,后來可 以查分數了,錄取了就踏實很多,感覺心馬上輕松了一點,那時候好擔心考不上的,(民 辦學校)必須要報的,要有準備。肯定不想他去讀中專,但是沒辦法啊,你考不上就只 能去,不然不讀書嗎?學校都說你去這些正規的學校,盡管是最差的學校,氛圍都不同 的,中專的學校校風很差的,只不過是把你困在學校而已,在那些學校學不了東西的, 但是你考不到高中也只能這樣了。”
    在教育服務購買上注重培養學業競爭力是指,接受訪談的邊緣中產家庭教育服務購 買的出發點是提高孩子升學競爭優勢,只有少部分會同時關注興趣培養。以櫻姐為例, 雖然她反對超前教育并拒絕女兒想參加 XES 機構補習課程的想法,但為了提高孩子的 小升初競爭力,她為孩子報讀了兩門英語課外班,一門課程針對KET(劍橋英語)證書, 一門課程是經她朋友介紹的美國外教課。此外,櫻姐還給孩子報名了畫畫、鋼琴和舞蹈 班,還為孩子報名過鋼琴、舞蹈考級考試。家長玲姐則給孩子報讀了專門針對小升初的 補習班,在培訓后再為孩子報名參加“為學杯”比賽并獲得證書。歡姐和秀秀則只注重 提高學業成績,只購買課外補習類課程而未購買興趣類課程。歡姐表示,由于經濟水平 有限,自己曾經“不舍得用這筆錢去投資(課外興趣) ”。
    三、學校參與模式
    劉力將家長學校參與的模式分為三類,它們分別是形式參與、人際參與和管理式參 與。所謂形式參與,是指家長與老師的討論限于個別學生的教育問題,是最表面化的參 與;所謂人際參與,是指家長與教師在親切氣氛下相互交流意見和建議,包括協助學校 和老師組織活動;所謂管理式參與,是指家長有權利做出有關學校事務的決定[1]。總體 來看,我們的數據分析表明,接受訪談的所有中產階層家長踐行的主導型的參與模式為 形式參與和人際參與。不過他們內部又有著一定差異,其中,企業主階層以人際參與為
    [1]劉力.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2(01) :62-66.
    41 主;老中產階層以形式參與為主;新中產階層以形式參與為主,少部分為人際參與;邊 緣中產階層以形式參與為主。
    (一)企業主階層
    麗莎和依文都是全職媽媽,充裕的閑暇時間允許他們可以充分地參與學校教育。他 們具有較強的家校聯系意識并積極付諸行動,學校參與既包括形式參與,也有人際參與。
    形式參與主要表現為他們日常與教師保持暢通的聯系、交流孩子的在校學習表現。 例如,依文的孩子考試成績出來后,老師主動與其聯系報告孩子的成績并提出提高成績 的建議,依文也會詢問孩子的成績處于年級的哪一水平。
    麗莎和依文在參與學校教育時也有著充分的人際參與。其主要體現為,他們都擔任 班級家委和家長志愿者,樂于為學校和班級做貢獻,積極參與到學校或班級公共服務中。 在接受訪談時,依文曾提及自己一直擔任班級家委,每年的班級活動基本都由她主要負 責,有時會代替沒空的學校家委參加學校家委會活動或會議。她在訪談中表示自己擔任 家委是希望對孩子成長有幫助:“我的性格是一個比較積極主動的人,就想給孩子做個 榜樣,其實沒有任何的其他的想法,因為我兒子他不喜歡參與群體的活動,他的性格是 比較慢熱型的,所以我就想著給孩子做個榜樣,(讓他意識到)我在積極地參加一些活 動,做一些事情,他也可以自己做。”
    家長麗莎擔任過第一個孩子的班級家委,希望更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與老師有 更強的互動。擔任了家委的麗莎需要處理大量的班級后勤工作,比如收班費、購買作業 本、運動會物資保障、教師節給老師準備鮮花,還要經常到學校開會。由于部分家委經 驗不足,麗莎坦言“一出事老師找的又是我”,后因嫌棄家委事情太多、難以忍受部分 班級家長斤斤計較班費而退出了家委會。繁瑣的家委工作直接導致麗莎拒絕了第二個孩 子的班主任讓她當家委的邀請。當第四個孩子上一年級時,她又申請當班級家委,被老 師以家里孩子太多會很忙為由拒絕。為了能參與學校活動,她后來又報名了學校的交通 疏導家長志愿服務。
    (二)老中產階層
    珍珠和敏姐及她們的丈夫都有自己的工作,這限制了她們在學校教育參與中投入大 量時間的可能。她們的學校參與主要為形式參與,圍繞孩子學習和發展與老師保持基本 聯系,且能夠理解教師視教育為謀生手段而非教育事業。例如,敏姐孩子未完成布置的
    42
    作業,敏姐則被老師“請家長”。珍珠在孩子轉學到新學校后希望孩子的組織管理能力 得到發展,便向班主任提出想孩子當班干部的申請,遭到班主任的拒絕,珍珠對此回應 到:“其實老師習慣于用那些已經習慣用的那些孩子當班干部,其他的孩子其實已經就 很難有機會再去鍛煉自己,我其實都為了這個事情跟班主任爭取過,但是沒有爭取到, 但是我也能夠理解,他真的如果只把這個事情當成一個工作,不把當成一個育人的事情 的時候,他不會去說我來關注到每一個個體的需要,……因為……(原來的孩子)已經 很能夠把這個(班級)事情處理好,對我(教師)來說是最輕松的,所以我能夠理解他。 但是作為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確實是這方面就不太好。”
    珍珠孩子的班主任產假結束后情緒變得暴躁,在課堂上對學生發脾氣,珍珠得知后 通過網絡表達自己對班主任的關心,被老師誤解為是家長責怪她:“我不是對她不滿意, 她真的就是沒有那么多精力在孩子身上。……我當時跟她聊的目的并不是說覺得她做的 不好,可能是想安慰他,然后她老師就一下子就跳起來,她說難道老師不能發脾氣嗎?”
    (三)新中產階層
    新中產階層家庭由于大多數為雙職工家庭,他們具有保持家校聯系的意識,但閑暇 時間有限,學校參與主要為形式參與,少部分家庭還有人際參與。
    形式參與主要表現為他們與學校教師保持日常的通訊聯系,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 情況。例如,在接受訪談時,婷姐表示與老師保持一周至少兩到三次的交流頻次,“問 他學習,在校表現啊,這是最起碼的。”他們一般傾向于作為學校教育的支持者配合學 校教師,主張不要給學校制造不必要的麻煩,以便老師更專注于教學,欣姐受訪中表示: “其實不要經常跟老師找茬,也不要跟學校找茬,這樣老師才用心(教學生)。”
    人際參與主要體現為擔任班級家委,甚至發揮自身特長參與學校活動策劃。以華哥 家庭為例,由于華哥的孩子學習表現比較差,“不讓人省心”,孩子的媽媽便極力加入 班級家委,希望與老師獲得更多溝通,“家委的孩子,班主任也會比較用心幫你多管理”。 此外,由于華哥和他前妻均是軍藝團出身,他們經常幫助班級和學校編排藝術活動,表 示“義無反顧”。校長甚至找他們幫助編排校慶活動:“前段時間學校搞校慶是校長找 到我來弄,我肯定會去,校長說有什么條件盡管提,我說沒什么條件,我一定幫你把這 個活動搞好。”
    欣姐主張家長不給學校制造麻煩,但出于對孩子學業和班級管理的重視,驅使她利 用自己的社會資本暗中影響學校決策。在孩子進入一年級前,她動用自己的人脈關系托 43
    人調整了孩子在學校的分班,把孩子安排進擁有最好師資的班級,欣姐接受訪談時解釋 到:“因為也擔心,我自己做教育都知道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班主任能夠管到位 的話,對整個班的班風是很重要,所以當時我是找了人,所以現在這個班主任是很不錯 的,而且很放心,從一年級到現在五年級都沒有換。”
    (四)邊緣中產階層
    邊緣中產階層父母忙于生計,較少有閑暇時間參與學校教育,他們的學校參與僅限 于形式參與,主要體現為,與老師保持私下聯系以了解孩子學習表現,參加學校組織的 活動,即使他們對學校不滿,也不會提出意見和建議。歡姐在訪談中表示自己的時間不 允許自己做家委,歡姐坦言:“第一我沒有時間,第二加入家委需要做很多事情的,…… 本來工作家庭都已經很忙了,自己又沒有精力去忙那些事,反正有其他家長擔任就好 了。”但是,歡姐會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活動,在孩子不同階段都會參加學校面向家長 的課堂開放日,她表示: “我每次都會去聽的,小學初中的時候都有的。”
    秀秀對學校管理不滿時,沒有選擇向學校反饋,而是加強自己對孩子的管理與監督:
    “……他們跟我們家長就油鹽不進,我覺得他們是打工者的老師,他就是完成教育 任務,當然也不至于說不布置作業,作業這些還是關注的,……但是私下沒什么交 流。……我對于普通這種公立學校有點不滿意的,因為他們有點那種小圈子,有時候必 須有一些活動要舉辦,但是他可能沒有組織能力或者人手去搞那么大,他可能只通知家 委,就那么幾個人知道去參加一下。……(中途有沒有想過要給孩子換學校?)沒有, 因為沒有這個能力,從經濟跟關系方面也沒有這種能力。就我自己看緊一點,或者是我 讓他去外面拓展,上外面的補習班。”
    四、小結
    過去的研究指出,在世界范圍內,普通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的養育實踐逐漸地顯 現出了家長主義的特征,其主要表現為重視家長主權、重視市場機制。其中,重家長主 權意指重視家長在教育事務中的權力和責任,重市場機制是指看重通過市場手段(例如 擇校和教育投入等)為子女爭取教育優勢。本章通過資料分析發現,受訪的中產家長, 其養育模式也呈現出一定的家長主義特征——但是是有自身特點的家長主義特征。主要 表現為:受訪家長頗為重視自身在子女教育中的責任,但權力意識剛剛覺醒;他們重視
    44 通過市場手段為子女爭取教育優勢,但由于所處地區教育系統的特征——非完全市場, 或由于自身市場能力的局限,無法有效地將市場視作解決教育問題的手段。
    在本研究中,受訪中產階層重視自身在子女教育中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他們在觀念 上認為家長的行為和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發展,“父母要做榜樣”“家長態度決定孩 子成長方向”。 在家長教育責任的驅使下,中產階層踐行的主導型教養模式偏權威型或 專斷型而非寬容或忽視型教養模式;對子女教育路線規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擇優意識和 追求;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不同程度注重消費品質與投資功能,積極購買學科類課 程或興趣類課程;在學校教育參與上,以形式參與或人際參與為主的方式與學校教師保 持聯系,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學業表現。
    45
    第五章 高強度與不確定性:中產階層教育焦慮及其成因分
    本章主要從養育實踐的教養模式、教育投資模式、學校參與模式三個方面切入,分 析它們對于中產父母在時間、精力與金錢投入等方面的要求,進而闡述中產教育焦慮的 成因。
    一、教養模式與教育焦慮
    (一)企業主階層
    在教養上,麗莎和依文奉行的是前期專制型、后期權威型的教養模式,專制模式強 調的是高要求和低回應——制定嚴格的家庭規則并讓孩子遵守規則,向子女表達自己的 意愿并要求其遵守;權威模式強調的是高要求和高回應——鼓勵孩子獨立,主張對孩子 的需要保持敏感盡力滿足他們的需要,和他們經常保持人際互動,并有效地平衡好說理 和懲罰,在培養他們獨立性的同時輸入看重的社會和價值觀。
    但正如研究人員所指出的,無論是專制還是權威,其突出的都是家長的作用和角色, 需要他們高強度地參與到孩子的發展過程當中,而此不可避免地帶來焦慮。
    在孩子尚年幼,奉行專制教養模式的階段,麗莎和依文這兩位全職媽媽的生活以孩 子為中心,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他們對孩子提出高要求,并期望 高教育投入能轉換成高質量產出——孩子優異的學習成績。但實際的情況是,孩子不是 父母的產品,父母也無法完全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若孩子的成績未達到父母期待,則 被他們視為時間、精力投入的失敗,也容易因此導致焦慮。正如已有研究指出的,期望 偏差偏大會導致家長產生較高的教育焦慮[1]。在接受訪談的過程中,依文分享的故事能 幫助理解老中產階層專制型教養模式是如何導致教育焦慮的:
    “一個孩子確實是一個家庭的未來,然后所以就放棄了工作,專門一手帶孩子。當 剛開始的時候也確實有那種心理的落差,……然后我就開始去學習,學習什么幼兒心理 學,兒童心理學。 我覺得以前就是一天24小時,我23小時都在投入。 剛開始 上小學,就過度焦慮,那段時間其實也是沒調整過來,就想想我已經安排的這么好了,
    [1]尹霞,劉永存,張和平,涂文婷.家長期望偏差與教育焦慮[J].青年研究,2022(01) :40-48+95.
    46
    我已經這么用心的帶你了,我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全部傾注在你身上,你不可以做的不好, 其實就是有點變態的那種想法。 以前好變態,我現在就覺得有點過分。一年級二年 級三年級基本上三科都是滿分,然后他只要有一道題不會,我就覺得你不可以不會,你 怎么會不會?你上課在干什么?做題有沒有用心?然后就用這種方式去跟孩子溝 通……我就會盯著他,一步一步的盯著他,也會盯著他收書包。所有的事情都必須在我 的監督下完成,那種高壓。”
    做父母也是個逐漸成長的過程,麗莎和依文意識到自身過去的嚴厲教育不但給自己 帶來心態上的焦慮,更帶給孩子過度壓力。在孩子稍年長時,他們的教養模式逐步轉變 為權威型。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在這一時期,在養育過程他們注重平衡好說理和懲罰, 并鼓勵孩子獨立,這使得他們原先的焦慮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以依文為例,在咨詢培訓 機構校長建議、傾聽孩子內心想法后,她表示當時決定改變自己過去對孩子“所有的事 情都必須在我的監督下完成,那種高壓”的狀態,開始調整對孩子的養育策略,培養孩 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依文表示自己的焦慮狀態得到及時緩解:“我覺得(以前)管的、 參與的太多,還好我‘剎車'比較及時。”
    但至于麗莎家庭,無論是施行專制型教養還是權威型教養,養育四個孩子所消耗的 精力和金錢都意味著揮不去的焦慮。例如,麗莎提到,每個孩子個體存在差異,需要教 育投入和購買的內容亦有所不同,如何在四個孩子之間分配資源,加之時間和精力有限, 往往帶來糾結與焦慮。她說道:“我會覺得壓力大,我老公有的時候也會覺得壓力大, 有的時候就會說養不起了。……畢竟要管這么多個小孩,每個孩子的情況又不一樣。在 他們的補習班、興趣班上都要花好多錢。所以我覺得4個小孩我不知道要怎么樣做到平 等,……我現在這么多個(孩子),我就覺得把這個培養好了,另外的就放棄了,對他 們就有點不公的感覺。”
    (二)老中產階層
    在教養上,珍珠和敏姐奉行的是權威型教養模式,他們都認為家長的陪伴對孩子成 長起重要作用,并期望投入充足時間到子女養育上。但實際投入時間的多少往往難以把 握,過度投入往往意味著過度焦慮。例如,敏姐在受訪過程中表示,孩子的學習跟不上 其他孩子時,她會產生對孩子學習的焦慮:“有時候也焦慮,尤其是上小學以后有一段 時間也很焦慮,人家所有的孩子拼音都學完了,他沒學。別人在升小學之前已經把很多 知識都學了,為了讓他上課認真聽講,我的孩子沒有提前學,我也跟他說了,他是愿意
    47 的,有一個月的時間他跟不上的,但是他可以接受。”當時作為全職媽媽的敏姐有充足 的時間允許她在課后輔導孩子,幫助孩子學習拼音,當孩子拼音學會了,焦慮也隨之解 除。
    與敏姐不同,珍珠正因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時間、精力投入不夠而產生了焦慮, 她在訪談中表示: “我也還是患得患失,因為我也還是不太想接受一個比較差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有一些難過、焦慮,然后我想投入更多的時間跟精力到這個事情上, 但是我確實又投入不了,然后我就很難受,……因為我又要工作,然后我家里還有一個 小孩,然后家務這些我都要去處理。”
    此外,珍珠在受訪中透露,自己對孩子的積極教育投入在孩子看來卻成為束縛,她 不知該如何培養才能使孩子成為成功、幸福的人,這種不知如何制定養育要求的困惑使 她產生不少焦慮: “(昨天)我就跟她一起去玩沙盤,其實也是沖擊我比較大,真的, 其實我是很努力去培養孩子的,……但是我孩子就覺得很約束,就是在我這里感受到很 多的約束,……突然發現我的價值觀崩潰了。……包括以前還有現在,我一樣的也是有 一些焦慮,就是因為我也沒弄明白,我都不知道到底怎么樣算是一個成功或者一個幸福 的人,我自己都沒有活明白。”
    (三)新中產階層
    在教養上,新中產階層奉行的是權威型、專制型或結合了權威和專制元素的教養模 式。
    具有權威元素的新中產階層父母,重視家長的養育責任,高強度地參與到孩子的發 展過程當中,對孩子不斷提出要求,新中產階層父母由于受過較好的教育,是教育的既 得利益者,更注重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出于對教育以及家長養育責任的重視, 他們對孩子不斷提出要求,但當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或學習態度未達到家長期待時,家長 容易產生焦慮。以宏哥為例,他在受訪中提及,自己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由于工作崗 位的性質及自身不追求升職加薪,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他表示:
    “覺得家長一定還是得在小孩的學習上花點心思,畢竟家長的態度決定了這小孩日 后的成長的方向。……沒有說(家長做到怎么樣就)滿足的,就還是不停的去要求,不 停的去改進自己對小孩的一些要求做法,不可能松的,一松的話就完球(完蛋)了。” 但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卻令他產生焦慮:
    “因為現在首先一個“雙減”政策,包括社會環境,都不像我們以前,小孩子覺得
    48
    ‘我現在這個年紀我沒有什么壓力,反正我該玩的玩該怎么樣就怎么樣'這樣子,沒有 一個意識。不像我們以前,小時候經濟條件一般,就想著通過讀書,家長、社會也是說 要出人頭地,要讀書,現在這些小孩子就沒有這個概念了,所以說肯定會焦慮。”
    作為中職教師的欣姐在訪談中也同樣表示有類似的焦慮:
    “我做老師,我的學生的生源他們的學習能力真的是比較低,我就很擔心孩子,我 看到很多那種不學的、厭學的、棄學的,我就很擔心孩子會這樣,就有這種焦慮,因為 我自己讀書走過來的每一步,我肯定不會像他們這樣,我肯定會有個目標,該走到哪一 步,要給自己定下我要下一步要怎么樣,但我看到我的學生他不是的,所以就擔心現在 的孩子都這樣。”
    在教養模式上具有專制元素的新中產階層父母,同樣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大量時間和 精力,并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甚至通常會在孩子考前給予輔導與支持,但是,在考試 前,父母的投入是否能換來孩子的好成績是未知的、不確定的。這容易導致他們陷入焦 慮。以珊珊為例,在受訪中,她一再表示自己經常出現考前焦慮:“比如說我兒子他要 期末考了,今天晚上我很焦慮,真的是忍不住的那種憂慮,又擔心他考不好,又擔心他 遇到不懂做的題目。其實我不是不相信他,就是心里有那種擔憂。……我沒有辦法把分 數看得太淡,我覺得我看分數還是看得比較重的,因為我覺得你在學校連這個分數你都 考不到自己的目標,更不用說以后了。”
    但專制養育的內在困境是,它又容易導致踐行此養育模式的父母焦慮其教養方式會 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珊珊在受訪中就表示:
    “比如說在學習輔導方面的問題,他有一道題不會,換個思維幫他講了很多次他還 吸收不了,所以我就很著急了。我直接罵,我這人還是挺兇的,他一直說我是母老虎, 很兇的,可能一開始我很有耐心,但是如果我給了你那么多次機會,然后你還做不好或 者是不會做,我直接就罵了,或者是皮帶打了,經常拿一條皮帶在身邊那種,可能還是 挺暴力的。……我有段時間是跟班主任聊過的,叫他幫我關注一下孩子是不是最近心理 發生了什么變化,好像經常郁郁不悶的樣子。后面可能老師找過他聊天,他說媽媽太兇 了,上次考試考不好罵了他,罵了之后他可能心里就不爽了。 ”
    (四)邊緣中產階層
    在教養上,邊緣中產階層奉行的是結合權威和專斷的教養模式,與其他中產階層群
    體一樣,他們同樣重視家長的作用和角色,但是在參與子女發展中由于精力、時間、經
    49
    濟水平有限,難以自如發揮自身的作用和角色,也因此難以避免地產生焦慮。
    接受訪談的部分邊緣中產階層父母,權威元素突出,主張自己要對孩子的教育負責, 并對孩子提出高期望,但邊緣中產階層經濟水平往往相較有限,必須忙于生計,這限制 了他們在子女教育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當他們把自己跟其他更高教育投入的家長對 比、把自己孩子跟學業表現更好的孩子對比,發現自身家庭與其他家庭存在差異時,容 易形成心理落差,進而導致教育焦慮的產生。正如秀秀在接受訪談時直言“沒有對比就 沒有傷害”:“現在就是最焦慮的時候,因為要準備小升初了,我了解到別的家長或者 是別的學校的家長,特別是那種所謂的名校的那種家長,人家就三科從小就開始課外培 訓,他們的孩子也特別的厲害,時間管理很厲害,可以上那么多課,因為上課不單是上 課的,肯定是對應著就是刷題跟作業的,竟然能搞定這么多作業就很牛,然后對比自己 的兒子,你就會覺得差好遠。”
    家長歡姐在訪談中也提及類似的因投入受限帶來的焦慮:
    “焦慮是肯定有,……可能人家的管理方式很多的,就可以顯得會更好一點,我們 就沒有太多精力,投入太少。有些家長投入很多,真的付出了很多,肯定是想要自己的 小孩子達到他的目的或者更高的水平。”
    專制元素突出的邊緣中產父母則往往由于精力消耗過大而產生焦慮。以櫻姐為例, 她在訪談中提及,自己給孩子報讀了不少課外興趣班,在處理興趣班的調整、溝通事務 上,她感覺到精力消耗大,且易產生煩悶心情:
    “(精力消耗)是比較大的,不可能給她報一個班,她就一定學得好的,有些東西 也要跟著去學去了解,才抓得了她。就像鋼琴雖然我不懂,我不可能給她報個鋼琴課, 我就全丟給老師,……因為他回來要練習,做老師布置的作業,要監督她有沒有做 好。 有些時候每給她報一個興趣班,我就會更忙一點。因為有些東西你還要跟老師 溝通的,包括畫畫也是,她畫什么好呢?畫漫畫,還是畫素描,這些都要去跟老師去溝 通的,總得要耗時間去溝通。溝通了之后,小孩學了反饋回來的信息,也要去跟老師溝 通,小孩說突然又想轉畫其他的,我又不專業,我就問老師。她本來想轉漫畫,我又不 專業,我肯定是要去跟老師溝通,她學了一段時間,她適不適合去轉漫畫或者什么,這 些都要去溝通的。……后來他爸說還要給她報編程,我說我不管了,你要報你去管,…… 你自己去了解,我是沒時間再去搞了,已經夠煩了。”
    50
    二、教育投資模式與教育焦慮
    (一)企業主階層
    在教育路線規劃上,麗莎和依文所用的是極強的擇優策略,追求“頂配”,在校外 教育服務的購買上注重追求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麗莎和依文追求“頂配”的教育資源,在訪談中提到自己并不滿足于已占有的優質 教育資源,希望將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但由于“就近入學”等小升初政策對學籍、 戶籍的限制,即使自己擁有雄厚的經濟資本也難以自由獲取更頂級的教育資源。對頂級 資源的追求驅使麗莎和依文更廣泛地追求獲取優質資源的途徑和手段。但追求過程充斥 了錯綜復雜的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手段也并不總是透明,有據可循,這就意味著結果往 往充滿了不確定性,所有這些都共同催生了他們的焦慮。
    以麗莎為例,孩子雖然享有區里最好的民辦學校資源,她卻在受訪中表示其比不上 市中心更優質的學校資源:“如果當時要再高要求一點,肯定就是買(市中心更好的) 學位房,小孩上學這就不會像現在這么焦慮了,教學質量就會好很多。”為此,她打算 給準備小升初的孩子報名參加“密考”,還付費進入了一個小升初的社群,以及時了解 升學和“密考”相關的資訊、要求。麗莎表示,群里家長經常分享的孩子技能證書和比 賽獲獎情況讓她產生焦慮,不敢松懈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看別人在補,就去跟著補, 也會隨波逐流的這種,……那些群你進去你就會很焦慮,因為你的孩子不優秀,……那 里面全是很拔尖的小孩。”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可能怎么也比不上其他優秀的 家庭,麗莎選擇性“躺平”:“現在我就不看(群)了,可能是因為我學佛過后,我就 覺得順其自然了,……覺得無所謂。但是我也不會直接佛系躺平,也會通過努力,過后 事實證明我怎么努力都沒用,然后我就會放棄了,我就覺得我已經盡力就可以了,就會 先嘗試看一下。”問及孩子后續是否會參加“密考”,麗莎表示肯定,但不會專門特意 準備“密考”:“有可能會去給他找資源,找找那種給他去參加幾個密考,不要錢的那 種密考要錢,的密考都不參加,不想去當炮灰,不要想著畢業考無所謂了,參加一下, 能考得上就考。說句實話有票在手里面都還不一定去,因為這里還是要近一點。如果我 都有別的票保底的,你這里就不慌,如果別的學校是重點班,這里又是普通班,那就多 個選擇肯定就更好了。”
    企業主階層的校外服務購買注重全面、高品質的產品以培養孩子綜合素質,全面意
    51
    味著注重購買提升孩子文化素養和學業水平的服務,高品質意味著注重購買昂貴優質的 教育服務。但是,由于市場銷售的教育產品類型豐富,復雜多樣,在收集信息、購買服 務上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這容易讓人產生焦慮。對于麗莎的多孩家庭而言,更是 如此,甚至還要擔心這些經濟投入無法轉換成孩子的優異學習表現:“畢竟要管這么多 個小孩,每個孩子的情況又不一樣。在他們的補習班、興趣班上都要花好多錢。……(大 女兒)說(高考)考 400 分都有好大壓力,天我就覺得我對他完全失望透頂了,但是沒 有表現出來,就覺得她太不自信了,自己 400 多分都考不到嗎?還讀了這個學校,我還 花這么多錢給她補習。……擔心我女兒連400多分都考不上,然后我成為全廠的笑柄。”
    (二)老中產階層
    在教育路線規劃上,珍珠和敏姐所用的擇優策略體現為追求“高品質”,在校外教 育服務的購買上注重追求培養興趣能力。
    與企業主階層類似,教育路線的擇優過程若存在政策局限,再加上意識到中高考升 學的競爭激烈,老中產階層亦會產生焦慮。以珍珠為例,當她留意到中考分流的殘酷后 產生了擔心與焦慮:“我覺得我還是有一些焦慮,(怎么說?)我覺得我還是會思考一 下培養孩子,而且升學、高考其實也還是比較殘酷的。……其實以前我沒有注意到,但 是我后來才知道中考都只有 50%的升學率,天啊我覺得我還蠻震驚的,而且我雖然自己 是碩士,但是其實我之前不覺得中考是一個事情,但是后來我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 就覺得這個是有點嚴峻,而且也不會因為我是碩士,然后我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怎么樣, 這個都是一個你需要培養需要關注的過程。” 在這一情況下,珍珠毅然讓孩子參加“密 考”,期望孩子進入優質學校而提高升學競爭力。準備“密考”的過程同樣給珍珠帶來 焦慮:“現在回過頭來看,真的是全面撒網的時候,真的有挺茫然的,而且很辛苦很費 力。……你第一次經歷的時候你不懂,你就只能全面撒網,然后也不知道到底是一個什 么樣的狀態,什么樣的一個學校已經差不多或者可以了。(費力主要指)時間精力啊, 去參加考試,你要安排呀,你要跟著她跑呀,你要決定是不是去考,其實每次啊我覺得 都費心費力的。”
    不過,政策的影響顯而易見,當政策明晰,升學路線清晰時,路線規劃并不總帶來 焦慮。例如,敏姐在受訪中提及,由于學校升學政策的改變,孩子無需通過考試篩選即 可升入本校初中部,這消除了他們小升初擇校的緊張感:“一開始他們學校小學(部升 初中部)也要考的,說實話我們還有點緊張,也想考回這個學校,然后覺得要考試了,
    52 肯定這兩年會把精力側重一下,可能會犧牲一些愛好的時間,就讓他好好的考。現在它 竟然直升了,我們就把規劃放長一點了,原來的規劃是現在小考很重要,緊急又重要。 他現在不考試了,然后我們就會拉長一點,拉到中考,把眼光放的長一點。”
    老中產階層在校外服務購買上注重對孩子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但是培養的過程貫穿 著家長對孩子養育目標的焦慮。以珍珠為例,珍珠在受訪中提及到:“其實即使在小升 初那樣有壓力的情況下,我從來也不覺得應該放棄興趣愛好跟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希望 培養她這些能力。這個方面,其實那個時候,包括以前還有現在,我一樣的也是有一些 焦慮,就是因為我也沒弄明白,我都不知道到底怎么樣算是一個成功或者一個幸福的人, 我自己都沒有活明白。”
    (三)新中產階層
    在教育路線規劃上,新中產階層所用的是追求“優質”的擇優策略,在校外教育服 務的購買上注重追求培養孩子的綜合競爭力,即同時注重購買學科類和興趣類的校外服 務。
    大部分新中產階層擁有一定的經濟資本但又未達到寬裕水平,導致他們在擇校時僅 能考慮相對優質小學對應的學區房。到了孩子小升初時,由于招生政策限制,入讀何所 初中又往往難以控制——除非該小學對口直升的學校僅有一所,但這一情況較為罕見。 新中產階層普遍認為初中學校的質量對孩子學業表現有重要影響,因此,當初中擇校存 在不確定性時,他們又會像其他中產父母一樣,考慮通過“密考”或投簡歷、考高分的 方式增加進入優質初中或初中重點班的幾率。由于疊加著考試競爭以及結果的不確定 性,新中產階層父母易產生高度焦慮。以珊珊為例,她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到理 想中的學校和班級,在訪談中表示:“我們這邊有個SY中學,然后SY中學有分國防 班和火箭班、普通班,我是跟他說了你最好是考到國防班,最低分數要國防班,如果不 行的話可能我會找一些私立的給他讀。……所以我有跟他說,四年級的時候就是要抓緊 一點,我會盯得你緊一點,可能我還會去托管盯著你,但是你必須,我是跟他下了通令 的,必須考到國防班,必須的!”
    與這些家長不同,欣姐表示她并不想讓孩子參加“密考”,擔心“密考”會給自己 帶來焦慮情緒,在訪談中她解釋到:“因為本身我不想把這個時間耗在去找學校去密考, 我知道很多家長群密考之間那種信息,你會被別人帶著走的,被其他家長帶著你走,你 的思想都被別人牽引著。如果你加了那個群,你每天都很焦慮,你看到他們在準備什么
    53 的時候,你又想跟孩子去準備什么,我這個是不是有點掩耳盜鈴了?因為我自己也是很 容易焦慮的人,我不進這種群,我屏蔽他們這個世界,我知道我自己一定會受他們的影 響。”
    對于希望孩子將來出國留學的喬菲和華哥,在訪談中表示他們并沒有上述家長因擇 優而帶來的升學焦慮。喬菲在受訪中談及的話或許可以解釋他們沒有其他家長焦慮的原 因:“起碼對我來講,我會覺得其實讀大學并沒有像想象中那么的難,因為我們把國際 都作為了一個考慮的范圍之后,并不像在中國要高考那么的艱難。”
    新中產階層既熱衷購買學科類校外服務,也熱衷購買興趣類校外服務,但與企業主 階層和老中產階層不同,在校外服務購買上,他們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競爭力,而非前 兩者看重的“綜合素質”和“興趣”。對于像宏哥這樣的新中產而言,校外服務的購買 往往與子女的教育路線規劃緊密聯系,是實現規劃的重要手段。但是,政策的不確定性 又往往導致他們意欲應用的市場手段失靈。例如,當前的“雙減”政策倡導減輕學生學 業負擔,但這也讓教培市場變幻莫測,讓部分家長失去了所謂的掌控孩子學習質量的機 會,對他們而言,這往往意味著焦慮。以宏哥為例,宏哥希望自己的女兒初中能夠進入 好學校,對此,他在購買校外服務上做好了長遠打算,并表示不能放松對孩子的課外補 習干預:
    “初中這一塊因為現在是電腦派位,但是如果你是足夠優秀的話,其實很多好的初 中也會通過這種不是明面上的東西,也會擇優的,這一塊我也希望她能夠通過自己的一 個能力進到一些比較好的初中,為日后的中考高考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因為畢竟我是過 來人,我自己也知道進了一個好初中跟一個一般的初中的區別。……覺得家長一定還是 得在小孩的學習上花點心思,畢竟家長的態度決定了這小孩日后的成長的方向。……沒 有說(家長做到怎么樣就)滿足的,就還是不停的去要求,不停的去改進自己對小孩的 一些要求做法,不可能松的,一松的話就完球(完蛋)了。……“有的(東西)我要能 繼續保持,因為像粵語說的“占著個茅坑位”,要不然的話,因為現在XES、XDF (培 訓機構)都沒有線下教學了,那么其實嚴格來說,可能到了明年,所有的人都會聚集到 ZY(培訓機構),因為ZY是現在僅剩的在廣州市里面有線下教學的一個大型培訓機構, 那么可能很多人會沖著 ZY 去,如果你不去占這個位的話,說不定你到時候連進都進不 去。”
    (四)邊緣中產階層
    54
    在教育路線規劃上,邊緣中產階層所用的是追求“性價比”的擇優策略,在校外教 育服務的購買上注重追求培養孩子的學業競爭力,注重購買學科類校外服務。
    邊緣中產階層在教育路線的規劃上,限于經濟水平,擇優能力往往不足,幾乎難以 通過購買優質學區房和讀民辦學校的方式幫助子女獲取優質學校教育資源。結果,他們 往往寄希望于小考和中考,希望孩子在下一學段通過考試進入水平更高的學校,但這一 過程產生的不確定性易導致家長產生焦慮。以歡姐為例,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考時能 夠考上高中甚至是好高中,但是她在受訪時表示孩子平時的初中成績處于“勉強上高中” 水平,這給她帶來不少焦慮——因為她并不希望孩子因成績太差上不了高中而去讀職 校。為此,歡姐給孩子報讀了補習班,即使家庭經濟水平有限,她最終還是讓孩子在填 報志愿時填報了學費昂貴的民辦高中。當孩子如愿考上高中,歡姐的焦慮也隨即消失。 回憶起孩子中考錄取那段時間,歡姐在訪談中分享到: “剛好他提前批(被 C 公辦高中 錄取)到了,不然第一批第二批你報都考不到,達不到那個分數,真的好險的,就一步 之差,就只能去民辦學校了。……(填補志愿時有)選了民辦(學校),一個學期要2 萬多,等于說一年就4萬多。好幸運,后來可以查分數了,錄取了就踏實很多,感覺心 馬上輕松了一點,那時候好擔心考不上的。”
    邊緣中產階層的校外服務購買普遍注重孩子學業競爭力的培養——他們寄希望于 購買學科類的校外服務以提高孩子在升學階段的學業競爭力。但校外教育服務亦給邊緣 中產階層父母帶來了焦慮。
    具體來說,一是購買校外服務無法保證能促進孩子成績的提高,資金投入帶來的經 濟壓力也容易造成邊緣中產階層父母的焦慮。以歡姐為例,她在訪談中提及自己對課外 補習的擔憂: “如果是從他的學習成績來看,肯定是要補的,但是有一點擔心,可能是 不想投入太多,給他補習了,感覺收獲不是很大,就是成績好像提升不大,等于說你的 錢已經花出去了,但是收獲甚微那種,不是說心疼這筆錢,但是投進去就想他有點收獲。”
    二是子女對校外教育服務的消極態度也易引發家長的焦慮。以秀秀為例,她在受訪 中提及,自己的孩子面對高難度校外補習課程易生畏難情緒,加之孩子具有拖延的不良 習慣,讓她心生焦慮。在訪談中,她表示: “我兒子性格方面又不算有野心那種人,不 會說我遇到困難要怎么樣,他可能遇到困難會是第一時間退縮的人,所以這個也是挺讓 我焦慮的點。……就會不斷的提醒跟鞭策他關于拖拉這種、遇到困難退縮的這種,但是 我自己覺得性格是不是天生的,我覺得那還挺沮喪的,有點很難改變的感覺,但只能就 是安慰自己說走一步算一步,對能做到多少就多少,過分的強迫可能也不行。……他拖 55
    拉或者是遇到困難的這種我會不理解的,我就會很煩躁。”
    三、學校參與模式與教育焦慮
    (一)企業主階層
    在學校參與模式上,麗莎和依文包括形式參與和人際參與,最主要的是人際參與。 企業主階層的形式參與是出于對孩子學業表現的關心和擔心——在與老師的日常溝通 中獲取孩子的學業表現。人際參與則比形式參與程度更深——父母作為班級家委參與家 委會事務。對于依文而言,人際參與能夠緩解其對孩子的焦慮——孩子性格慢熱,不愿 意參與集體活動。對麗莎而言,人際參與卻給她帶來了煩惱和焦慮。正如上一章所言, 麗莎為了與大女兒老師有更多機會交流,幫助提升孩子成績,成為了大女兒班級的家委。 但是繁瑣的家委事務以及不熟練工作的家委讓她感覺到壓力與不愉快,她在受訪中談 到:“(當家委)又出心又出力,……媽的隔三岔五還要去學校開會。……老二的班主 任找到我叫我當家委,我都說忙不過來,為了她(大女兒)就赴湯蹈火這種去當家委。…… 收班費一個人 500 元,我收。過一會買個資料 300 多元,你又要收取班費。一會兒又要 采購,采購的人又沒當過家委,所有東西要我(弄)。老師一出事找的又是我。……哎, 反正我就相當于一頂三這種,太猛了。”
    (二)老中產階層
    珍珠和敏姐的學校參與模式是形式參與。在訪談中,敏姐未曾表示學校參與對其焦 慮的影響。珍珠與老師日常溝通的形式參與和對學校的評價,卻可窺探出她對學校教育 質量的擔憂與焦慮。珍珠分享的與老師日常溝通的兩個故事——申請讓孩子當班干部被 拒、安慰班主任卻被誤解為責怪,讓她意識到學校班主任在育人方面的不足。結合珍珠 在受訪過程中對學校師資的評價,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珍珠的升學焦慮及為二女兒換學區 房的打算:
    “后來我發現它的師資其實應該也相當相對來說一般,比較普通,我覺得我最介意 的就是,她讀了 6年,我發現在小學階段大家就已經只關注語數英了,……比如說思想 政治,還有一些法制、健康心理、科學那些配套的書,……他們基本上很少上,但是我 覺得其實這些內容對一個人的成長是特別重要。……我覺得這個學校這些沒有上好,也 沒有強調過,我就覺得很可惜。”
    56
    (三)新中產階層
    新中產階層的學校參與模式主要為形式參與,少部分家長為人際參與。通過形式參 與——與教師的日常溝通——能夠幫助獲得子女的在校課堂表現和學業表現,當這些溝 通反饋的是負面信息時,往往會加劇家長的焦慮。例如,婷姐在受訪中提及,老師反饋 的孩子上課開小差會使其意識到孩子的自律性不足:“有時候老師都會跟家長有聯系的, 就是說有時候上課會神游。上課開始會仔細在聽,突然之間又在那里掰手指或者干嘛。”
    華哥則在訪談中表示他的孩子學習成績處于班級下游,孩子在校表現不好時老師會 告知家長,從而給家長帶來壓力——家長因為孩子學習跟不上擔心、焦慮。他在訪談中 說到: “假如明天考試,老師跟你說明天考一二單元回去自己復習,那不就給你布置作 業嗎?回家你不能不復習。……假如你的孩子考得不好的話,老師會把卷子發給你看, 你家孩子考得那個樣子你怎么辦?無形當中的壓力還是給家長的呀。……(更贊成)自 由放縱的教育,老師也不要給我們家里壓力,因為考不好的話,老師也會給你壓力,說 你看你孩子考成這樣,你看看你回去有沒有跟孩子們復習,有沒有給孩子做功課,有沒 有監督孩子。孩子媽媽每次都跟我說:‘完了,老師又來找我了。'老師說你有沒有給 孩子復習,有沒有看著孩子寫作業,他媽媽說:‘我都有,但是他考試就這樣怎么辦呢?' 所以我就說,其實老師給我們的壓力轉化到孩子身上去,孩子也累我們也累。有時候(復 習)吼孩子,他媽媽第二天起來就跟我說嗓子啞,自己生悶氣,他媽媽生悶氣就睡不著 覺。”
    新中產階層父母的人際參與則是家長為加強與老師的溝通,幫助提升孩子學業的策 略,也是家長為緩解子女教育焦慮的一種策略。在已有訪談數據中,并未觀察到家長的 人際參與對其教育焦慮的影響。
    (四)邊緣中產階層
    邊緣中產階層的學校參與模式是形式參與。形式參與是家長圍繞孩子的學業表現與 老師展開日常溝通,但是當家長的溝通目的未實現時,又易誘發焦慮。例如,家長秀秀 想從老師處得知孩子的考試分數,由于“雙減”政策并不允許學校向學生透露具體的考 試成績和排名,老師拒絕了秀秀的請求,秀秀在訪談中表示: “我們這種校內級別的話, 它是85分以上就已經是a級了,所以85跟99、95其實差距很大的,所以你只告訴我 他得了 a就意義不是很大了。(可以問老師分數嗎?)老師就不會告訴你,現在很嚴,
    57
    就是老師的責任很嚴密,我各方面試探,然后老師都不告訴我。……整個班2/3的學生 都是a,有什么意義呢? 85分是a,95分也是a,但是85跟95就是差了 10分。因為你 到了小升初的時候,那一分半分還是蠻重要的。”
    四、小結
    總體來看,中產階層在養育模式上體現出的重家長責任和重市場手段的家長主義特 征均導致了他們教育焦慮情緒的產生。中產階層父母的養育實踐與教育焦慮的關聯機制 可歸納為:一方面,中產階層父母重視自身在子女教育中的責任,這驅使著他們花費了 大量的時間、精力、情感和金錢,高強度投入到孩子的養育中。但是在投入過程中出現 的各種現實因素——社會不平等與競爭加劇、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又會約束著他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踐行自身的養育實踐,而此不可避免地帶來焦慮。這 些現實因素主要因中產階層自身獨特的社會地位而來——他們的市場能力有限,可投入 的時間、精力、經濟和文化資本往往存在局限。另一方面,中產階層父母看重通過市場 手段為子女爭取教育優勢,但是在使用市場手段的過程中,諸種不確定性,尤其是政策 方面的不確定性往往阻礙了他們手段的實現,這也容易造成中產階層父母的教育焦慮。 例如,近年來,教培市場受到管控,部分受訪的中產階層父母均表示無法再有效地通過 購買校外教育服務增強子女的教育競爭力,加上市場能力有限、無法再購買更加高端類 型的教育產品,這導致了他們持續的教育焦慮。當然,在具體的影響因素上,中產階層 內部又有著一定的分化,例如,企業主階層的教育焦慮主要受養育高要求和高精力投入、 追求頂級教育資源、攀比心理、煩雜的學校參與四個因素的影響;老中產階層的教育焦 慮主要受子女教育精力投入欲求不滿、子女養育困惑兩個因素的影響;新中產階層的教 育焦慮主要受子女不良學習態度、子女學業成績未達要求、教師負面反饋三個因素的影 響;邊緣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主要受有限的精力和金錢投入、攀比心理、子女不良學習 態度、學校參與不暢四個因素的影響。
    58
    第六章 研究總結
    一、總結與討論
    (一)研究發現總結
    本研究以家長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廣州市18名中產階層家長為研究參與者,描述 了中產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特征及其內部分化、探討其與他們教育焦慮間的聯系。數據 分析揭示的基本發現如下:
    1.受訪的中產階層家長,其養育模式呈現出一定的有自身特點的家長主義特征。在 觀念層面的主要表現為:受訪家長頗為重視自身在子女教育中的責任,但教育權力意識 剛剛覺醒;他們重視通過市場手段為子女爭取教育優勢,但或由于教育系統的特征—— 非完全市場,或由于自身市場能力的局限,無法有效地將市場視作解決自身面臨的教育 問題的最有效手段。
    2.在上述觀念的影響下,中產階層踐行的養育模式有如下特征,總體來看,(1) 在教養模式上,中產階層踐行的主導型教養模式偏權威型或專斷型而非寬容型或忽視 型;(2)對子女教育路線規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擇優意識和追求;在校外教育服務的 購買上不同程度注重消費品質與投資功能,積極購買學科類課程或興趣類課程;(3) 在學校教育參與上以形式參與或人際參與為主,與學校教師保持聯系以了解孩子的學業 表現。
    當然,在具體養育模式上,中產階層內部又有著一定的分化,例如,在(1)在教 養模式上,受訪企業主階層家庭前期奉行的是專制型教養模式,后期的教養模式則偏權 威型;受訪老中產階層家庭奉行的則為權威型教養模式;受訪新中產階層家庭奉行的是 權威型或專制型教養模式,又或結合了二者元素的教養模式;邊緣中產階層選擇的則是 結合了權威和專制元素的教養模式。(2)在教育投資上,企業主階層在教育路線規劃 上追求的是“頂配”,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追求的是“綜合素質培養”;老中產階 層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的是“高品質”,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追求的是“興趣能 力培養”;新中產階層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的是“優質”,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 追求的則是“綜合競爭力培養”;邊緣中產階層在教育路線規劃上追求的是“性價比”, 在校外教育服務的購買上追求的是“學業競爭力培養”。(3)在學校教育參與上,企
    59
    業主階層以人際參與為主;老中產階層以形式參與為主;新中產階層以形式參與為主, 少部分為人際參與;邊緣中產階層以形式參與為主。
    3.中產階層獨特的養育模式——重家長責任和重市場手段的家長主義特征,均易 導致教育焦慮情緒的產生。中產階層父母的養育實踐與教育焦慮的關聯機制可歸納為: 一方面,中產階層父母重視自身在子女教育中的責任,這驅使著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精力、情感和金錢,高強度投入到孩子的養育中。但是在投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實因 素——社會不平等與競爭加劇、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又約束著他們 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踐行自身的養育實踐,而此不可避免地帶來焦慮。這些現實因素主要 因中產階層自身獨特的社會地位而來——他們的市場能力有限,可投入的時間、精力、 經濟和文化資本往往存在局限。另一方面,中產階層父母看重通過市場手段為子女爭取 教育優勢,但是在使用市場手段的過程中,諸種不確定性,尤其是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 往往阻礙了他們手段的實現,這也容易造成中產階層父母的教育焦慮。當然,在具體的 影響因素上,中產階層內部又有著一定的分化,例如,企業主階層的教育焦慮主要受養 育高要求和高精力投入、追求頂級教育資源、攀比心理、煩雜的學校參與四個因素的影 響;老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主要受子女教育精力投入欲求不滿、子女養育困惑兩個因素 的影響;新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主要受子女不良學習態度、子女學業成績未達要求、教 師負面反饋三個因素的影響;邊緣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主要受有限的精力和金錢投入、 攀比心理、子女不良學習態度、學校參與不暢四個因素的影響。
     
    圖 6 - 1 研究結論框架圖
    (二)研究討論
    過去的研究指出,在世界范圍內,普通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的養育實踐逐漸地顯 現出了家長主義的特征,其主要表現為重視家長主權、重視市場機制。其中,重家長主 權意指重視家長在教育事務中的權力和責任,重市場機制是指看重通過市場手段(例如 擇校和教育投入等)為子女爭取教育優勢。過去我國的研究人員對家長主義的特征概括 較為單一,大部分僅強調突出家長主義中的家長教育責任,圍繞家長責任研究我國家長 的養育實踐,缺乏對家長主義概念的深度解析。由于我國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制與西方 存在較大差異,本研究發現了家長主義在我國的發展呈現明顯的本土特征,這與過去少 數學者強調的理解中國的家長主義需要考慮中國本土的社會文化體制一致[1]。通過對訪 談資料分析,本研究還發現中國的家長主義呈現本土特征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國的教育市 場并不強調西方的自由市場,中國的教育市場受國家的管控較嚴。
    針對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過去的研究對其產生的原因討論不多,且多從外部原因 切入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與其獨特養育模式——教養模式、教育 投資模式和學校參與模式有著一定的關聯。中國有著悠久的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再加 上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中產父母越來越重視養育責任,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 錢到子女養育中。但是,中產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是有限的,他們的市場地位決定了其不 能像上層階層那樣擁有極其豐厚的資源供使用。此外,由于宏觀教育政策的限制——如 “就近入學”政策、“雙減”政策等——中產也無法有效地使用自己常用的市場手段解 決子女的養育難題,這亦會導致他們產生焦慮。本研究所揭示的中產教育焦慮的內容和 具體原因的多樣性,是對已有研究的一項重要補充。
    此外,普通家庭的養育模式和社會背景緊密相關。論文中揭示的中產的養育模式要 結合兩個要素加以理解,一是社會不平等,二是教育系統的選拔性強。
    二、對策建議
    第一,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積極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家長主義的父母強調其對子女的教育責任,但學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教育資源分布不 均的現實問題很大程度上成為家長責任落實過程中的障礙。我國長期面臨教育資源發展 不均衡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區域內的教育資源質量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就近入學”“電
    [1]沈洪成.激活優勢:長主義浪潮下家長參與的群體差異[J].社會,2020,40(02):168-203.
    61 腦派位”等入學升學方式催化下,中產階層的升學擇校焦慮加劇,進而推動著家長加大 子女教育投入,以落實其教育責任,大大增加了家長的經濟和精力負擔。因此,社會管 理者應當大力促進區域內的教育資源分布均衡,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積極探索教育 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推動優秀教師資源的區域流動,整體提高區域內學校教育的質量。
    第二,落實學校素質教育,五育并舉,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功能。當前的家長越 來越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但在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長期影響下,當前學校教育 仍以學科教育為主,應試教育特征明顯,素質教育落實不到位,難以滿足大多數家長的 教育需求。對此,學校應加強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開齊開足素質教育課程,貫徹落實素 質教育,注重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例如,根據學生興趣特長開設第二課堂或課后托管 服務課程,引入校外培訓機構等第三方機構,依托第三方機構資源展開素質教育,滿足 不同家長和孩子的教育需求,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服務水平。
    第三,構建多元教育評價體系,規范招生制度,大力推動教育公平。過去的教育評 價體系和招生制度尤其是高中、大學的招生制度體現出明顯的唯分數導向,為了孩子接 受更優質、更高層次的教育,不少家長把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子女學業成績提 高中,引發教育焦慮。此外,本研究發現中產家長的高強度養育和升學焦慮與義務教育 階段的招生制度密切相關,相關政策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入學,但實際情況往往是部 分學校為追求升學率爭奪優秀生源,聯合社會培訓機構發起諸如“密考”、簡歷篩選等 暗箱操作手段擾亂招生入學秩序,加劇了家長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焦慮。因此,一方面, 教育部門應構建和完善多元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破除唯分數、唯升學 傾向,加快推進中高考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各級教育部們和學校貫徹落實《義務教育 質量評價指南》,切實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不良教育評價導向,社會管理者應嚴厲打 擊擾亂招生入學秩序的行為,完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政策,加強監管學校招生入學 工作,促進教育公平,在制度層面切實減少家長的教育焦慮。
    第四,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行為,凈化校外培訓市場。中產階層家長重視通過市場手 段為子女爭取教育優勢,校外培訓機構正抓住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制造緊張情緒,進 一步刺激家長的教育焦慮,形態各樣、收費不一的課外培訓班吸引大量家長在子女校外 培訓上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并產生一定經濟負擔。對此,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應繼續 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行為,嚴格規范其培訓范圍和內容,凈化校外培訓市場,恢復良好的 教育市場生態。
    第五,加強家校共育,完善家校合作機制。中產階層家長普通以學校參與的方式更 62
    多掌握子女發展情況,但受學校管理水平及師資水平等限制,家校共育水平仍不高,例 如,部分學校把教育責任轉移給家長,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無形增加家長尤其是雙職工 家庭家長的精力負擔;教師只注重教學忽視育人,與家長的子女綜合發展目標不一致。 對此,學校和家長應理清權責邊界,主動擔負其各自責任,完善家校合作機制,使家校 雙方朝著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努力,真正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的作用,消減家長對學校教育水平的擔心。
    第六,完善“雙減”政策,避免“一刀切”制造新焦慮。“雙減”政策的出發點是 緩解學生學業負擔和家長教育焦慮,但政策落地過程中的“一刀切”措施卻引發了不少 家長的教育焦慮,例如,對小學和初中階段學校布置的家庭書面作業量提出具體限制, 嚴格限制校外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等,忽視了不同孩子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接受能力,不 同中產群體家長對孩子個性化發展的合理教育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新的教育焦 慮。對此,教育管理者在落實“雙減”政策過程中應避免“一刀切”,探索制定具有一 定彈性空間的措施,真正意義上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緩解教育焦慮。
    第七,形成科學養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本研究在訪談中發現,中產家長不 合理的教育期望和不科學的養育觀念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或加劇其教育焦慮,甚至對子女 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對此,家長自身應主動學習形成科學的養育觀念,根據子女實 際情況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社會相關管理部門可聯合社會專業力量與學校力量,貫徹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方針指導,應大力推動建設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例如建立家 庭教育指導中心、在中小學校設立“家長學校”,為家庭教育提供幫助,合力促進家長 形成科學養育觀念以正確指導養育實踐;針對具有高特質焦慮[1]的家長,可由社會或學 校專業心理團隊給予心理疏導,提供應對和調節教育焦慮的方法指導,幫助調整形成積 極的養育心態。此外,還應提高夫妻雙方的養育責任意識,避免養育責任和壓力由其中 一方尤其是全職媽媽單獨承擔,合理分擔夫妻雙方的養育責任。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目前針對家長養育實踐與其教育焦慮的研究很少,由于研究者客觀條件和能力的限 制,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彭家欣,楊奇偉,羅躍嘉.不同特質焦慮水平的選擇性注意偏向[J].心理學報,2013, 45 (10) : 1085T093.
    63
    首先,調查對象選取的范圍有限。基于條件的限制和可操作性的考慮,本研究選取 的 18 位中產階層家庭均來自廣州,受地域限制明顯。若擴大研究范圍,選取中產階層 家庭時兼顧其他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涵蓋更多中國中產階層家庭,可能能夠對中國中產 階層家庭的養育實踐和教育焦慮形成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樣本多樣性不足。受研究者社會資本條件限制,企業主階層、老中產階層分 別只找到兩位調查對象,且群體內部的差異如受教育水平差異較大,對于這兩個群體養 育實踐和教育焦慮的分析難以總結出更多共性特點,需要進一步豐富樣本以對結論做進 一步驗證。
    最后,研究者的社會身份局限。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均為中產階層家長,研究者作為 一名沒有養育子女經歷的學生,在訪談過程中對及時捕捉家長話語背后更深層的涵義存 在一定困難,難以“感同身受”,需要通過閱讀文獻、與導師討論等方式挖掘數據背后 的意義,以及與家長補充訪談內容。
    (二)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只是為理解家長教育焦慮提供了一個視角,仍有許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地 方:
    第一,擴大研究范圍,在長時間內探討更多關于中產階層家長養育實踐與教育焦慮 的案例,以驗證研究結論的可推廣度。
    第二,探討不同階層尤其是低層家長的養育實踐與教育焦慮的關系,更全面理解當 前社會廣泛存在的教育焦慮現象。
    6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學術期刊
    [1]李春玲•中國中產階層成長中的煩惱與壓力[J].人民論壇,2016(27):64-67.
    [2]雷開春•青年白領社會焦慮現象的本質:中產地位身份威脅[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 014,(05): 61 -69.
    [3]錢潔,繆建東.破解家長教育焦慮的可能路徑: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 系[J].中國教育學刊,2021 (09):38-43.
    [4]顧嚴.求解:結構性教育焦慮與結構性教育矛盾[J].探索與爭鳴,2021 (05) :9-11.
    [5]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3 4(06):57-61.
    [6]張濟洲•“高考工廠”背后的階層焦慮與機會公平[J].中國高教研究,2015
    (09): 33-36.
    [7]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 (02): 18-23.
    [8]楊小微•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問診、探源與開方[J].人民論壇,2019(34):104-105.
    [9]耿羽.莫比烏斯環:“雞娃群”與教育焦慮[J].中國青年研究,2021 (11):80-87.
    [10]謝欣荷•“雙減”政策后校外培訓機構如何再進行教育焦慮販賣?一一一項以A校 外培訓機構為個案的教師課堂話語分析[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 (10) : 13-16.
    [11]王文智,胡珊珊•校外輔導機構廣告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 2020,40(18):62-69+82.
    [12]王芳.《小舍得》:“雞娃”時代的主體性發展困境[J].學術月刊,2021,53(11):
    168-176.
    [13]金一虹,楊笛•教育“拼媽”:“家長主義”的盛行與母職再造[J].南京社會科學, 2015(02):61-67.
    [14]史秋霞,王開慶.做好父母:家長主義浪潮下的教養困境——基于暢銷雜志讀者來信 的文本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21 (02) : 13-19.
    [15]趙同友•“家長主義”時代家校的權利邊界、互動機制與教育公平[J].現代教育論叢,
    65
    2022,No.243(01):41-49,111-112.
    [16]沈洪成.激活優勢:家長主義浪潮下家長參與的群體差異[J].社會,2020, 40(02): 168-203.
    [17]楊可.母職的經紀人化一一教育市場化背景下的母職變遷[J].婦女研究論叢,2018(0 2): 79-90.
    [18]鄭楊.社會變遷中的育兒模式變化與“母職”重構一一對微信育兒群的觀察[J].貴州 社會科學, 2019(07):87-95.
    [19]李珊珊,文軍•“密集型育兒”:當代家庭教養方式的轉型實踐及其反思[J].國家教 育行政學院學報, 2021(03):48-57.
    [20]段巖娜•認同、反思與游離:城市中產家庭“密集型育兒”的類型化分析[J].云南社 會科學, 2021(06):142-148.
    [21]唐詠•被建構的焦慮母職和參與父職:基于深圳中產階層家庭教育的質性研究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38(06):101-113.
    [22]蔡玲.育兒差距:家庭教養方式的實踐與分化[J].青年探索,2021(03): 73-87.
    [23]藍佩嘉•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J].臺灣社會學, 2014(27): 97-140.
    [24]文軍,李珊珊.文化資本代際傳遞的階層差異及其影響——基于上海市中產階層和 工人階層家庭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50(04): 101-1 13, 175.
    [25]張國霖.家長的教育焦慮[J].基礎教育,2016, 13 (06): 1.
    [26]牛利華.教師專業共同體的實踐焦慮與現實出路[J].外國教育研究,2013, 40(07): 59 -65.
    [27]黃小瑞,占盛麗.家庭作業及課外補習對學生數學焦慮的影響——中國上海與芬蘭 的比較[J].全球教育展望,2015, 44(12): 105-115+124.
    [28]鞏閱瑄,陳濤,薛海平•愛的邊界:家庭教育焦慮是否會增加課外補習投入?[J].教育 發展研究, 2021, 41(Z2):82-92.
    [29]劉善槐•農村家長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J].人民論壇,2020(14):72-74.
    [30]李強.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變遷的特征與趨勢[J].河北學刊,2021, 41 (05):190-199.
    [31]黃曉磊.家庭教育焦慮作為社會綜合征的治理邏輯[J].中華家教,2021 (01) :90-
    66
    92.
    [32]劉付齊,謝愛磊,席長華•“相對越界”與家校沖突——一項基于G市S校家校沖突 檔案的批判性話語分析[J].現代教育論叢,2022(01): 50-59+112.
    [33]尹霞,劉永存,張和平,涂文婷.家長期望偏差與教育焦慮[J].青年研究,2022 (01) : 40 -48+95.
    [34]安超,李強.半規制化養育與兒童的文化反叛一一三個中產家庭的童年民族志[J].湖 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01):75-86.
    [35]陸韻•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擇校熱”背后教育不公平的生成與治理[J].中國教育學刊, 2020(12):35-41.
    [36]孟令熙.對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合理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 (09) : 26-27.
    [37]薛海平,師歡歡.起跑線競爭:我國中小學生首次參與課外補習時間分析——支持
    “雙減”政策落實的一項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02):
    71-89.
    [38]董艷,王飛•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長認同度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0 2): 122-127.
    [39]張俊,吳重涵,王梅霧.家長和教師參與家校合作的跨界行為研究——基于交疊影響 域理論的經驗模型[J].教育發展研究,2018, 38(02) : 78-84.
    [40]王曦影•當代中國的家庭養育、親子關系和母職形象[J].中華家教,2021 (04):81.
    [41]吳合文,毛亞慶.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 2): 1 -7.
    [42]李培林,張翼•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認同和社會態度[J].社會,2008 (02) : 1-19+ 220.
    [43]李強,王昊•我國中產階層的規模、結構問題與發展對策[J].社會,2017,37(03):
    163-179.
    [44]劉鈞燕.我國中小學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長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02): 83-95.
    [45]劉力.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2(01) :62-66.
    [46]陳彬莉,李英華,袁麗•階層、流動與反思:流動人口家庭教養實踐的多重邏輯[J]. 教育學報,2021,17(03):117-131.
    67
    二)學術著作
    [1] 劉保中•家庭教育投入:期望、投資與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2] 李強•當代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3] [美]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M].張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劉保中•家庭教育投入:期望、投資與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5] [美]馬賽厄斯•德普克,[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M]. 吳嫻,魯敏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6] [德]伍威•弗里克.質性研究導引[M].孫進,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2011.
    [7] [美]埃文•賽德曼.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M].周海濤,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9.
    [8]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9] 蘇海南,王宏,常風林•當代中國中產階層的興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10] 李春玲,呂鵬•社會分層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1] 李春玲•比較視野下的中產階級形成:過程、影響以及社會經濟后果[M].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12] 李友梅•中國中產階層的形成與特征:基于特大城市的經驗研究[M].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 2018.
    [13] [美]艾倫.中國夢: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的崛起及其影響[M].孫雪,李敏,譯.上海: 文匯出版社, 2011.
    [14] 蘇海南,王宏,常風林•當代中國中產階層的興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34.
    [15]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52- 253, 259-261.
    [16] 李成•“中產”中國:超越經濟轉型的新興中國中產階級[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 2013, 2:129-131.
    [17] [美]蘭德爾•柯林斯.文憑社會[M].劉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18] [美]勞倫A里韋拉.出身:不平等的選拔與精英的自我復制[M].江濤,李敏,譯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68
    (三)學位論文
    [1]韓海棠.中產階層家長的教育焦慮:現狀、問題與原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8.
    [2]成方琪•父母教育焦慮的產生、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
    2019.
    [3]付曉珊•子女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對中產階層焦慮的影響[D].西南財經大學,2019.
    [4]滕寬•家長主義教育傾向對中學生學業成績及性別差異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
    2020.
    [5]李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對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影響一家長教育焦慮的中介作用[D]. 魯東大學, 2018.
    [6]劉艷妹.小學生家長的教育焦慮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7]李金洲•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的形成機理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21.
    [8]李學靜.社會認知視角下初中生家長課外補習決策行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
    2021 .
    [9]李博健.“我中有你”:城市中產家庭的代際親密關系與個體發展[D].上海社會科學 院, 2019.
    [10]錢亞玲.城市小學家校沖突及其化解對策研究[D].安慶師范大學,2020.
    (四)報紙文章
    [1]謝愛磊•高強度育兒,讓我們面臨什么[N].光明日報,2021-10-12(14).
    (五)電子文獻
    [1]智課教育家長成長研究院.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EB/OL]. https://mp. w eixin. qq. com/s/fkRm9-lw57sugFGcq2kMAA, 2018-09-16.
    [2]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工商總局辦公廳.教育部 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 知[EB/OL].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A06/s3321 /201802/120180226_327752. ht ml, 2018-02-22.
    [3]廣州教育.不要盲目培訓,不為焦慮買單——廣州市教育局致全市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EB/OL]. https://mp. weixin. qq. com/s/RGrGFHqFQ_ymWzpKswjysQ, 2022-01-02.
    69
    [4]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局長就2018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EB/OL].http:// www. stats. gov. cn/tjsj/sjjd/201901 /t20190121 _1645944. html,2019-01 -21 .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我國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EB/OL]. http://www. gov. cn/xinwen/2017-12/20/content_5248927. htm,2017-12-20.
    [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 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 http: //www. gov. cn/zhengce/2020-11/0 3/content_5556991. htm,2020-11-03.
    [7]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劉云杉:直面成長——從“別人家的孩子”到“國家 精英” [EB/OL]. https://mp. weixin. qq. com/s/MnuacRZ-Ls9XM7UaGxuplw, 2020-07- 03.
    [8]共青團中央.學生家長怎么看“雙減”?團中央進行50萬份樣本大調查[EB/OL]. htt ps://mp. weixin. qq. com/s/f5qJKNLzvKIWuBlwFXaizQ, 2021-09-19.
    [9]劉云杉.拔尖的陷阱[EB/OL]. http://yenching. pku. edu. cn/info/1039/3973. htm, 202 1 -10-12.
    [10]瑞信.瑞信:全球中產階級的財富凈值自 2000 年以來倍增至 80. 7 萬億美元,占全球
    財富 32%[EB/OL]. https://www. credit-suisse. com/cn/sc/about-us/press-release/pr-101 32015. html, 2015-10-13.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EB/OL]. ht 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6/s7053/201202/t20120217_170639. html, 2012-02
    17.
    二、外文部分
    (一)學術期刊
    [1] Park, H., Buchmann, C., Choi, J., Merry, J. J. Learning Beyond the School Walls: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16(42):231- 252.
    [3]Brown P. The‘Third Wave':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arentocracy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01): 65-86.
    [4]Poikolainen, J. A case study of parents'school choice strategies in a Finnish
    70
    urban context [J].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2, 11(1):127-144.
    [5]van Zanten, A., Darchy-Koechlin, B. Parentocracie et marche'contre me' ritocratie [J]. Le Monde deL' education, 2005, 340:18-19.
    [6]Dom, L., Verhoeven, J. Partnership and conflict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s: How are schools reacting to the new participation law in Flanders (Belgium)? [J]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6, 21(5): 567-597.
    [7]Ramey G, Ramey VA. The rug rat rac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J].2010,41(1):129-199.
    [8]Ishizuka, P. Social class, gender, and contemporary parenting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experiment [J]. Social forces, 2019 (3): 31-58.
    [9]Barrett Dewiele C E , Edgerton J D. Parentocracy Revisited: Still a Relevant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Middle Class Educational Advantage? [J]. Interchange, 2016, 47(2):189-210.
    [10]Tessman, D., Koyama, J . Borderland parentocracy: Mexican parents and their transfronterizo children [J]. Journal of Latinos and Education, 2017,
    18(4):328-339.
    [11]Katartzi, E. Youth, family and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Greek case of parentocracy [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7, 26(3):310- 325.
    [12]Okuma-Nystrom, M. K. Limited freedom of choice: Cases of high schools in Stockholm and Tokyo [J].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5, 28(1):57-73.
    [13]Windle, J. The limits of school choice: some implications for accountability of s elective practices and positional competition in Australian education [J].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2009, 50(3): 231-246.
    [14]Bosetti, L., Pyryt, M. Parental motivation in school choice [J]. Journal of School Choic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Reform, 2007, 1(4): 89-108.
    [15]McNamara Horvat, E., Weininger, E., Lareau, A. From social ties to social capital: Clas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hools and parent networks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3, 40(2): 319-351.
    71
    [16]Diana Baumrind.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J]. Genetic Psycholigy Monographs, 1967, 75(1): 43-88.
    [17]Psacharopoulos, G., Patrinos, H. A.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Further Update [J]. Education Economics, 2004(2):111-134.
    (二)學術著作
    [1]Cooper M. Cut Adrift: Families in insecure times. Berkeley [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2]Ellie L, Bristow J, Faircloth C, & Macvarish J . Parenting culture studies [M]. L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3]Bradford. Intensive mothering: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 motherhood
    [M]. ON: Demeter Press, 2014.
    [4]Villalobos A. Motherload: Making it all better in insecure times Berkeley [M]. C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5]J. Gordon. Challenges to Japanese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human rights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0.
    [6]Nelson MK. Parenting out of control: Anxious parents in uncertain times [M]. NYU Press, 2010.
    [7]Doepke M, & Zilibotti F.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how we raise our kids [M].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8]Lareau, D. Conley. Social class: How does it work? [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8.
    (三)報紙文章
    [1] Ong, A. Beware growing‘parentocracy'[N]. The Sunday Times, 201403-30.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jioayushuoshilunwen/4541.html

    上一篇: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5E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 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下一篇:第十屆世界引導式教育大會線上同 傳實踐報告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