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根據我國第 7 次人口統計結果可知,目前中國 60 周歲及 60 歲及以上人群約為 2.6億,約占總人口的 20%,而 65 歲及 65 周歲及以上的老人則有 1900 萬。而且與第 6 次調查相比,60 歲及 65 歲及更高的老人人數增長了 7.1%,這也是中國社會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中國的老齡人數很多,而且老齡化發展的步伐也很快。中國 60 歲及 65 周歲及以上人群比例在 2010 至 2020 年期間增長 5.44%,65 歲及 65 周歲以上人群比例較2000 年至 2010 年增長 4.63%,且呈現出加速老化趨勢。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民平均壽命在逐漸增長,中國 80 歲及 80 后的人口總數已達 3580 萬,這一比例已超過2.5%,較 10 年之前的 80 多萬人增長了 0.98%。而作為人口稠密的首都北京,北京市 60歲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超過 429 萬,占到常住居民的兩成,這個數字表明,北京市的老齡化問題已相當嚴重。根據國家民政部門的統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出現三千萬以上的高齡老人,這已經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有效地應對老齡問題,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任務,而妥善處理好老齡問題,是我們和國家實現“為民、為國謀幸福”的良好愿望。人口老齡化的有效解決將有力地助力我國創建和諧社會的愿景,也將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平穩運行與發展。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該會議更是明確建立并實施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對應的戰略目標,并且從長遠角度將該戰略進行了統籌謀劃,并制定了系統化的實施策略。在我國社會中,養老問題是十分復雜的,現實性地去應對養老問題更是困難重重。我國當前階段的養老服務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很難滿足當前社會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要。但是這一現狀也促進了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進程,隨之而新興的養老服務產業也正在迅速布局,也迎來了較好的發展前景。養老服務保障是我國現代化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養老服務的人才建設也成為了重中之重。而這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進一步提高整個養老服務人群的素質,并讓其在整個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2. 研究意義
1
(1)理論意義
在北京深度老齡化社會問題突出以及養老服務需求服務迅速增加的背景下,多數學者已經注意到養老服務人才發展落后已經制約了服務的供給平衡,增加養老服務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顯得日益緊迫性。本研究關注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中養老服務人才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而非簡單的數量層面,透過雙因素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分析背后的原因,有望拓展該問題的研究領域。
(2)現實意義
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是影響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養老服務人才需要日益迫切以及養老服務人才短缺的現實狀況下,如何建立科學化、高質量、精專業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已經成為極為關鍵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建設問題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有望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北京養老服務人才的高效供給,提供一定的政策參考。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1. 國外研究綜述
(1)養老護理服務人才培訓體系的研究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其在教育和護理人員方面的研究已位居世界之首,其養老專業人員以本科、博士為主,由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博士生導師和其他人員構成。美國一些專家提出,要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老年護理專業隊伍,就需要把教育與專業訓練相融合,而退休人員的教育水平至少要達到本科以上(Berman A, Thornlow D,2005)[1]。我國的長期照管機構的護士由注冊護士、執業護士和其他專業護士組成。KeisterKJ 指出,透過退休資格測試的新的注冊護士及資深的護士,可以在完成退休金的基礎訓練后,取得學士學位,并擔任老人照顧專業的護士或退休護理的正式護士(Keister KJ,Blixen CE,1998 年)[2]。丹麥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較高。在丹麥,地區政府對公共醫院和社區醫生進行了統一的管理和撥款。出院后,市里會負責醫院的康復和養老資金。醫院、療養中心、養老院三個部分組成了醫療、護理一體化的服務系統。丹麥十分重視康復觀念,推動老人從被動的接受康復訓練到積極參與的發展。康復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2自我照顧能力,減輕社會照護的壓力,節省社會人力。然而,老年人的身體老化是無法避免的,在喪失自我照顧能力時,就必須要有來自不同層面、不同渠道的照顧人員。大力培養各類護理人員。丹麥老年人與子女同居的比率較低,老年人更傾向于在家居住。丹麥政府為老年人提供 24 小時、全方位、專業、細心的醫療服務。丹麥國家在護理人員的培訓上已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具體的護理培訓制度。首先,對護士教育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在 22 所高校中設立了護士專業。護理專業課程內容豐富,除護理學外,還開設人文社會科學、健康科學、自然科學等專業。不僅熟練掌握護理技術,還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護士。與此同時,丹麥也打開了各種教育模式的連接。在人口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在長者周圍的鄰里和朋友之間,積極發展非正規照顧資源。護士可按此方式領取現金或點數。
丹麥國家制定了照顧補助體系,以促進社區對老年人的照顧。按照補貼的實施原理,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即包含向護理人員提供的直接補助金、照顧人與照顧人分享福利、向非官方看護人發放的補助金以及由稅務優惠補助發放到正式看護所的補助金。上述四種助學金對提高受托者的經濟能力、大社會護理人員及促進護理服務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3]。作為“長壽之國”的日本,對提升醫療保健人員的職業質量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日本目前已建立起一種較為完整的退休人員的護理教育訓練制度,學校所提供的醫療專業包括福利士醫與介護福利兩大類別,而介護福利士則是專科,與國內的職相比較的話[4]。近幾年,日本福利人員的發展趨勢是多樣化的,其養老保障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另外,日本學術界也普遍認同日本護理工作者的基數太大,因此應該以專業護理專業作為切入點,在訓練中一是要注意對老人常見疾病的訓練,二是在老年人的多發病管理中,應重視老年人的精神衛生問題,并應加強各層級養老護理人員的協作,使老年人得到科學多樣的養老服務。澳大利亞現已建立起一套專門的養老服務人員培養系統,其中包含中級人員、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強調專業和精細,為各類老年護理人員提供個性化的訓練。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研究登記的護工團體中,發現在訓練老年護理員時,除訓練基礎護理技巧外,也要重視各種特殊的訓練,比如緊急醫療、康復理療、心理安慰等訓練(CheekJ,Ballantyne A, Jones J,2003)[5]。此外,有學者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退休護士或注冊護士在每日的照護工作中,大約要做 20%至 40%的工作(Carryer JB,Harper J,1999)[6],所以,通過強化對退休人員的訓練,可以讓職業護士擺脫老人無人照管的工作。
3
(2)教育和訓練方法對老年保健人員的影響養老護理專業多層次的人才是以其豐厚的資源為基礎,針對這一問題,各國對其培養的內容也不盡一致,如美國加州州立醫院護理學院經調研,結果顯示,獨立創新項目的進階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員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他們的知識與技巧的提升。丹麥有一個補貼系統,由國家制定照顧補助體系,以促進社區對老年人的照顧。按照補貼的實施原理,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包含向護理人員提供的直接補助金;照顧人與照顧人分享福利;向非官方看護人發放的補助金以及由稅務優惠補助發放到正式看護所的補助金。上述四種助學金對提高受托者的經濟能力、壯大社會護理人員及促進護理服務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3)教育和訓練方法對老年保健人員的影響養老護理專業多層次的人才是以其豐厚的資源為基礎,針對這一問題,各國對其培養的內容也不盡一致,如美國加州州立醫院護理學院經調研,結果顯示,設立多個崗位、獨立創新項目的進階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員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他們的知識與技巧的提升。并在學員的基礎上,以學徒制的方式在護生實習中開展實習,確保每位學員都有一名經驗豐富的實習導師,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另外,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醫療機構也將問題式教學法(PBL)引入到了護理人員的訓練中,其獨特之處在于,訓練學員在實際操作中運用知識、提升護士操作技巧、逐漸加深對護士工作的了解。英國的一些專家認為,在“真實”的教學條件下,學校應該給他們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例如,讓他們在一個有經驗的醫生的指導下,幫助他們治療一組整形外科和風濕病人,以訓練他們的實際操作和團隊精神(Della Freeth,Scott Reeves,2002)[7]。因此,在當前,我國在老年護理人員的培養上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相對來說,發達國家在人才的培養和培訓上積累了大量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手段,在人
才的培訓上也存在著很多共同點,盡管很多國家仍然面對著嚴峻的挑戰,但是他們的成功對我們的養老服務人才體系建設有著非常重大的啟示。
2. 國內研究綜述
(1)老年護理人員的發展狀況分析何立軍表示,根據有關資料的保守估算,目前國內的養老專業人才短缺已達到一千萬,而事實上,國內從業人口不到一千萬,因此,養老服務未來的發展若還想形成規模,實現質的飛躍,必須要保證有足夠更廣泛且具備專業素質的人才作為支撐和后備力量。
4
他指出,目前我國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相對落后,其主要因素是缺乏相應的專科設置以及我國還沒有建立專門的人才培訓制度,并且教師的素質還有待提高[8]。米紅等從“醫養結合”的角度來看,存在有些醫療設施相對落后,缺乏專門的醫療衛生服務,病床空置,再加上經費不足等情況,導致一些養老機構常常很難維持下去。許多專家也在探討老年人的需求與需求之間的關系。于敬竹、劉曉奕指出,在我國的老年服務制度還不完善、專業人員短缺、工作條件惡劣等因素下,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造成了老年人的供需不平衡,使其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9]。張曉峰指出,目前我國的老年人群體結構比較脆弱,既有專門的人才短缺,又有大量的人員外流。關于養老服務業人力資源供求不平衡的問題,孫華從政府的職能視角,對南京市養老服務業的供求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認為造成這種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扶持力度不夠,養老服務業專業化水平不高[10]。(2)關于如何加強老年保健人員隊伍的培養目前,在我國的養老護理人員培訓中,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王建民建議,應盡快構建專門的養老護理人員培訓制度,擴大與退休有關的專科、碩士學位,并且要降低費用等,而且要設立專門的養老護理人員培訓資金,并改革訓練的內容、方式等[11]。劉記紅從城市與農村一體化的角度,從城市和農村兩個方面入手,指出要強化人才供需關系,把養老護理人員的教育納入國家的教育體系,把老年護理人員的教育作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老年護理人員的素質,促進老年護理人員的發展,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12]。王天鑫、韓俊江等人提出,要針對當前的養老服務需要,并結合我國的發展特點,構建以護理型人才為主的養老機構[13]。倪微建議,要通過建立健全的長期護理保障體系,保證護士薪酬基金的來源,加強產業和人力資源的穩定,從而促進和支持護士隊伍的發展[14]。張國海等人從養老服務的角度出發,提出要從培訓形式創新、培訓內容合理、激勵體系健全等方面入手,培育出一批高素質的護理人員[15]。林琳等從“健康養老”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建立“老齡”和“老齡教育”的教育體制,創新教育觀念[16]。王芃等對天津市老年護理工作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應從爭取政策支持、開設專業、分層設置崗位、培養和崗位培養等幾個角度來培養老年護理人才[17]。黃加成從社會學角度對養老護理人才培養進行了分析,結合雙因素理論,認為應制定和落實人才培養的保健鼓勵措施,并進一步促進各領域的交流和合作[18]。李慧認為,要強化社會管理的創新,構建社會治理體系,必須要把強化養老專業人才的培養放在重要的優先位置,同時,在方法上加強政府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加強服務的資源集成,統籌各專業、
5
各方面的服務人才的統籌,使之得到更加廣泛的發展[19]。(3)關于養老護理服務人才培養方式的研究不少專家從不同角度,針對目前國內養老護理人員培訓存在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和建議。王建民建議,應盡快構建專門的護理人員培訓制度,擴大與退休有關的專業,提高碩士學位的水平,并實施減免稅的措施,并設立專門的養老護理人員培訓資金,改革訓練的內容、方式等。劉記紅從城市與農村一體化的角度,從城市和農村兩個方面,指出要強化人才供需關系,把養老護理人員的教育納入國家的教育體系,把老年護理人員的教育作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老年護理人員的素質,促進老護理人員的發展,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張國海等從對老年人的服務需要出發,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訓練方式,即通過科學、高效地安排培訓內容,健全培訓激勵體系,培育出大量高素質的護理人員。倪微建議,要通過建立健全的長期護理保障體系,保證護士薪酬基金的來源,加強產業和人力資源的穩定,從而促進和支持護士隊伍的發展。
3. 研究現狀述評
在全球范圍內,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老化,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重視起對老齡化社會適老綜合產業及服務的發展。在養老護理人員培訓方面,外國學者已經關注了比較長的時間,有關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而外國的一些先進的養老管理實踐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開展這些研究有助于全方位認識和了解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情況,揭示了我國養老服務人才數量不足、專業素質偏低、人員流動性大、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包括從教育系統入手,建立養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政府主導培養專業養老服務高級人才以及政府主導結合市場手段建立長護險制度,保障養老產業資金來源,從而穩定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等[20]。筆者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與總結,通過調研、訪談及實地觀察等方法以北京地區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為研究對象,進一步了解現狀并總結問題,闡述和分析北京目前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