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1研究背景
1990 年 WHO 首次正式給安寧療護定義為:安寧療護是對那些患無法治愈 性疾病的病人提供積極的、功能整體性的服務,主要是通過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 軀體癥狀,處理心理、社會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達到安寧療護的目標一 最大可能提高病人及家屬的生活質量[1]。2002 年、 2010年幾度更新其定義。2010 年 WHO 的最新定義為:通過對已確診為不可治愈性疾病的患者實施早期介入的 護理干預,評估和治療包括患者疼痛在內的其他生理、心理、精神問題,緩解其 痛苦與不適,提高其患病存活期間的生活質量,并且幫助患者及家人接受疾病的 過程,正確面對死亡的一種護理模式[2]。
近年來,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惡性腫瘤已是全球范圍內威脅人類生命的 主要疾病。據報道, 2013 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達 270.59/10 萬,死亡率達 163.83/10萬,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4]。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 顯示,惡性腫瘤在我國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構成表中位居第 1,占主要疾 病死因構成的 25.43%[5]。此外,我國每年新發現的癌癥患者大約有 160 萬,每 年死亡約 130 多萬[6]。這些癌癥病人對安寧療護的需求是巨大的,也是迫切的、 現實的。除了疾病譜的改變,日益嚴重的老齡化也是我國需要大力發展安寧療護 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自 1990 年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且我國老齡人口增長量 和增長速度十分驚人。國家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 上老人總數已達 2.64 億,占比 18.7%, 65 歲及以上老人占比 13.5%[7]。預計到 2040 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增加到 3.74 億,占當時總人口的 24.48%左右,跨 入深度老齡化社會[8]。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也是一個潛在的且急劇增 加的安寧療護需求。
此外,隨著世界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人類的健康觀 念也隨之發生了轉變。人們對醫院或者醫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治療疾病、延長 壽命那么簡單,在衣食無憂的今天,大家更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在最 大程度上改善生命質量,并最終能實現“尊嚴死”的美好夢想。這在以腫瘤患者 和老年患者為代表的臨終患者群體上體現更為突出。而安寧療護是實現“尊嚴死” 的有效途徑,幫助患者及患者家屬能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減輕對死亡的恐懼,勇 敢地直面死亡。總之,癌癥患者和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導致安寧療護客觀需求的 增長,而人類健康觀念的轉變和對死亡尊嚴的重視,則會引發人們對安寧療護的 主觀需要相應增加。盡管人們對安寧療護的需求呈上升趨勢,但是安寧療護在我 國的發展卻不盡人意,尚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國家層面也積極推動安寧療 護的發展:不僅頒布了安寧療護試行政策,開展了全國范圍內的安寧療護基地試 點,更在《“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明確指出積極 開展安寧療護服務[9]。
目前國內關于安寧療護的研究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缺乏西 部城市的相關研究。重慶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核心之一,對西部地區起著 引領帶動作用,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 2019 年,重慶市三個 區縣作為第二批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基地。國內此前的研究對象主要為醫護人員, 少有學者關注護理專業學生(簡稱護生)。護生作為護理人員的儲備人才,作為 未來安寧療護服務的直接提供者,作為安寧療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其 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到今后在臨床工作中對臨終患者的照護態 度和質量,并影響到我國安寧療護護理事業的發展。因此,本研究擬通過調查重 慶市某高等醫學院校護生安寧療護認知現狀和所持態度,探索相關的影響因素, 以期推動安寧療護護理工作的發展。
2研究目的和意義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為研究主題,運用生命價值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知信行理論,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等理論問題進行研究; 以重慶市某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學生為實證研究對象,綜合分析研究結果,了解其 安寧療護的認知現狀和所持態度,并探索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而豐富安寧療護的 內容,為安寧療護護理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2.2 研究意義
2.2.1理論意義
安寧療護是保證臨終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因而國家和學術界對安寧療 護都十分重視。國內對安寧療護已有一些研究,但集中在臨終患者(包括老人, 腫瘤患者,慢性病患者)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及接受度和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態 度行為調查,少有學者以護理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然而護理專業學生作為未 來安寧療護服務的直接提供者,他們對安寧療護認知和態度將直接影響安寧療護 事業日后的發展。因此,本研究試圖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通過對護理專業學生安 寧療護認知、態度進行調查,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以此豐富安寧療護的研究內 容,為安寧療護護理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2.2.2現實意義
國內外現有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安寧療護不僅能保證臨終患者生命末期的 生存質量,還能提高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滿意度,幫助他們安然地度過了人 生的最后時光,讓他們維持了最后的尊嚴。對安寧療護有恰當的認知,包括全面 掌握安寧療護知識,是提供專業安寧療護的保證。我國的安寧療護起步較晚,相 關研究甚少,許多醫學院校未將安寧療護納入護理專業學生教育體系,因此,有 必要了解護理專業學生對安寧療護認知現狀和所持態度,從而針對性地改善他們 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和態度,促進安寧療護健康有序發展,發揮重慶作為“成渝雙 城經濟圈”的示范作用,帶動西部地區安寧療護事業的發展,為日后全面開展高 質量的安寧療護打下基礎。
3國內外研究現狀
3.1國內安寧療護研究現狀
國內的相關研究集中在臨終患者(包括老人,腫瘤患者,慢性病患者)對安 寧療護的認知及接受度和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很少有人以護理 專業學生作為研究視角。為系統分析我國安寧療護認知、態度研究現狀,特對護 理專業學生及醫護人員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析。
3.1.1醫護人員安寧療護認知、態度相關研究
缺乏安寧護理知識是護士從事安寧護理實踐中最大的障礙之一,這將直接影 響實施安寧護理的質量。諸海燕等[10]研究發現,安寧療護知識及格的護士只占 34.0%,表明護士安寧療護相關知識掌握不全。此外,鄒敏[11]的研究結果也與之 一致。安寧療護通過有效控制疼痛來達到改善臨終患者生存質量的終極目標,而 護士作為安寧療護的主要提供者,在改善臨終患者疼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相關 文獻指出[12-13],醫護人員在癌痛相關知識的回答中得分較低,反映了醫護人員對 臨終病人疼痛方面知識的缺失。安寧療護不僅關注臨終患者的生存質量,還需對 患者家屬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無論是心理問題的疏導,還是病情的告知,都需 要護士擁有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和技巧。鄭悅平[6]的研究顯示, 40.4%的醫護人員 害怕應對臨終患者家屬情感的悲傷, 23.8%不知道對瀕死患者家屬說什么,這提 示醫護人員缺乏與臨終患者家屬溝通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與家屬溝通知識的缺 乏也將直接影響醫護人員哀傷輔導的開展。文獻表明[14-15],護士缺乏哀傷輔導知 識,對于患者的心理支持、對家屬喪親的悲哀反應的支持明顯不足。由此可見, 我國護士普遍缺乏安寧療護知識,尤其是疼痛管理知識、家屬溝通和哀傷輔導知 識。
缺乏安寧療護知識必然導致護士安寧療護認知水平低下。陳秀明[16]的研究 表明,只有 4.5%可以表述安寧療護基本概念。鄒敏[11]的結果顯示,上海護理人 員安寧療護總體正確率為45.6%,稍高于長春市的40.3%[16],表明發達地區護理 人員認知水平稍高于欠發達地區,但我國護士總體認知水平不高。由于國內安寧 療護屬于正在開拓的新領域,學校教育很少涉及安寧療護相關課程,醫護人員只 能從實踐中逐步提高安寧療護認知水平和相關技能,因此高年資、高職稱護士安 寧療護認知度相對較高。同時,相關文獻也表明[17-18],高年資、高職稱護士臨終 關懷態度更積極。此外,安寧療護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以老人、腫瘤患者、慢性病 患者等為主的臨終患者及其家屬,而不同科室接觸臨終患者的機會存在明顯差別, 因此科室的不同對護士安寧療護認知有一定影響。相關文獻表明[19-22],急診科、 心腦血管科、腫瘤科、老年科護士安寧療護認知水平相對較高,這與護士接觸危 重癥患者的機會和數量有關,在護理危重癥患者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安寧護理相 關問題。
3.1.2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研究現狀
國內以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視角的安寧療護文獻主要聚焦以下四個方面: (一)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相關;(二)課程或實踐干預對安寧 療護教育的促進效果;(三)引進國外先進研究成果以期推進我國安寧療護的發 展;(四)編制相關問卷對護生安寧療護能力進行測評。
我國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不高,但態度積極且學習意愿強烈。文獻表明 [23-25],我國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并不樂觀,正確率范圍為43.09%?52.05%。 這與我國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的教育不夠深入且不成體系有關。同時,前期研 究表明[25-26],護生對安寧療護態度積極,并對安寧療護有著很高的學習熱情,但 只有 19.8%的護理學生愿意在未來從事安寧療護,這一結果仍然不理想。護生認 為安寧療護應該是一門必修的獨立學科,并包括一些必要的課外學習[26],但目 前我國僅有少部分院校專門設立“安寧療護”課程[27],并不能滿足護生的學習需求。 為更好滿足護生的學習需求以期促進安寧療護的發展,我國學者積極探索適宜的 安寧療護教育方法和模式。前期研究顯示[28-29],空巢老人舒緩照護志愿服務有利 于改善護生安寧療護態度及對待死亡的態度;人文關懷實踐能促進護生安寧療護 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培養護生對臨終患者的關懷以及責任感。可見實踐類活動可 以促進安寧療護教育。此外,故事教學法[30]、對分課堂[31]均有助于護生安寧療 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應在安寧療護教育中推廣普及。
3.2國外安寧療護研究現狀
3.2.1國外安寧療護發展現狀
安寧療護起源于英國,隨后美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等60多個國家相繼 出現安寧療護服務[32]。截至2011 年, 136個國家(地區)出現了安寧療護機構, 并有20個國家將安寧療護納入醫療衛生體系[33]。其中,英國社會力量的參與程 度極高,所推出的《利物浦護理路徑》和黃金標準架構已廣泛應用于全世界;美 國日益完善的醫療照護保險制度和專業認證制度備受關注;日本結合自身傳統文 化所建立的居家療養模式,不僅極具日本本土特色,也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安寧療 護事業的本土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3.2.2國外安寧療護相關研究
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安寧療護發展相對較好的國家,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 掌握情況仍不夠理想,而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情況更為糟糕。Brichner[34]對美國 加利福利亞 111 名醫生的調查表明,醫生缺乏給予病人安寧療護指導的知識。 Bradley[35]對美國康涅狄格州231名醫生安寧療護知識的研究也指出,僅48.3% 的醫生認為所接受的培訓能很好地照護臨終病人的癥狀。而在欠發達國家中,醫 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更為糟糕。Kassa H[36]對埃塞俄比亞341名護士的 調查顯示,只有 30.5%的護士能夠很好地掌握安寧療護知識。盡管美國加利福利 亞的研究結果顯示, 72.1%的醫生認為安寧療護知識的缺乏不會影響安寧療護的 實施,但僅有16%的醫生能夠正確識別需進行安寧療護的所有8種候選診斷,大 多數醫生(84%)不能識別所有的恰當診斷[34],這說明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的知識 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他們對安寧療護對象的判斷,從而限制了他們使用安寧療護。
文獻表明[37-38],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的缺乏是阻礙安寧療護發展的重要因 素,并且醫護人員在疼痛管理知識和醫患溝通知識與技巧方面顯得尤為薄弱。 Jastrza 等[39]研究顯示,護士在疼痛相關知識和疼痛管理的態度方面有改進的空間。 Sato等[40]研究也指出,疼痛癥狀管理在日本腫瘤患者安寧療護實踐中是最難的, 護士常忽視對患者的疼痛評估,不能正確認識患者的疼痛,護士疼痛認知水平低, 必然導致其安寧療護認知程度低且安寧療護質量不高。除了疼痛管理知識的缺乏, 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知識和能力也需要加強。Olsman[41 ]的研究表明: 有超過四成的受訪醫護工作者對向臨終患者及其家屬傳達預期的存活時間是存 在一定心理障礙的,有近四成的受訪醫護工作者認為醫療機構在安寧療護方面缺 乏有效的指導與必要的幫助。White[42]和Denham[43]對護士的研究也發現,護士 未接受足夠的安寧療護相關知識培訓,不足以為病人提供足夠的安寧療護服務, 需加強人際溝通、與人協作及應對死亡的培訓,尤其是加強與臨終患者和家屬進 行有效溝通的能力。
綜合相關研究來看,醫護人員對安寧療護的態度仍需進一步改善。 Bradley[34] 等對美國康涅狄格州 231 名醫生安寧療護態度的研究顯示:33.9%的醫生認為第 一次和病人及家屬討論安寧療護,往往會使他們失去希望,這說明醫生認為安寧 療護是與負面、消極相關聯,甚至代表著絕望。Pantilat[44]對瀕死病人的照護分 析也表明在美國許多醫生不愿意和病人談論死亡,不愿意向病人提到安寧療護。 由此可見,許多醫生回避與病人談論安寧療護,說明他們對安寧療護持不確定甚 至否定態度,但臨終病人對安寧療護有需求,因而醫生應及時調整自己對安寧療 護的態度,直面安寧療護有關問題,并和臨終病人加強相關的溝通。 Veilqaard[45] 等關于丹麥醫生和護士對終末期病人照護態度的調查說明在丹麥對臨終關懷服 務的態度護士比醫生更積極。
3.3國內外研究的局限
部分發達國家安寧療護雖做得不錯,但國情的差異使得我國不能生搬硬套。 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態度行為調查,以護理專業學生 為視角的研究相對不足。然而護理專業學生作為未來安寧療護服務的直接提供者, 對安寧療護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對護理專業學生認知、態度進行調查研究 尤為必要,以此促進我國安寧療護健康有序發展。
4研究內容
4.1 相關理論
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相關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利用生命價值 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知信行理論,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及其影 響因素、社會認知、知信行等理論問題進行研究。
4.2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現狀和所持態度
在文獻研究、專家咨詢的基礎上,以現有量表為藍本,結合護理專業學生的 特點和我國的國情自制調查問卷,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認知 水平和所持態度進行分析與總結。
4.3護理專業學生的死亡態度
在文獻研究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選取調查量表, 對護理專業學生的死亡態 度進行調查與分析。
4.4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的相關因素和影響因素
利用 Mann-Whitney 檢驗和 Kruskal-Wallis 檢驗,從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
知識掌握情況、認知水平、安寧療護態度與基本人口學變量、死亡態度等方面探 索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認知水平和所持態度相關影響因素。
4.5安寧療護教育現狀及困境
在理論研究與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安寧療護教育的現狀,了解教育 的困境,為調查研究做出質性補充。
4.6 對策探究
通過以上幾部分的調查研究,了解護理專業學生對安寧療護的認知現狀和所 持態度,分析其影響因素,探究安寧療護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結合文獻研究, 提出對策建議。
5相關概念與基礎理論
5.1 相關概念
5.1.1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指的是通過對已確診為不可治愈性疾病的患者實施早期介入的護 理干預,評估和治療包括患者疼痛在內的其他生理、心理、精神問題,緩解其痛 苦與不適,提高其患病存活期間的生活質量,并且幫助患者及家人接受疾病的過 程,正確面對死亡的一種護理模式[2]。安寧療護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臨終患者及其 家屬的舒適感,強調通過安寧療護照護者的服務,幫助患者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 后的旅程,同時也對臨終者的家屬進行有必要的心理支持[46]。
5.1.2護理專業
護理是指運用技術幫助健康人或者患者保持健康、恢復健康及安寧死亡的活 動,護理活動能滿足人的需求,使人的機體處于舒適狀態。護理專業是一種專業 類型,屬于醫藥衛生類。護理本科學制四年,專科學制三年,根據現代醫學模式 和臨床發展要求,培養具備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學、護理科研、人文社 科、醫學和預防保健知識的高級人才[47]。護理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生理學、病 理學等基礎醫學相關課程,還要掌握人體解剖學、基礎護理學、臨床各科護理、 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以及與人的健康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同時需具備對服 務對象實施一般臨床護理、社區健康服務、康復護理及整體護理的基本能力。本 研究中的護理專業指的是研究對象在大學本科及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專業,研究對 象都是護理專業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5.1.3認知
認知是指人腦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對信息加工的過程。人腦接受外界輸 入的信息,如思維、記憶、知覺、感覺、語言和想象等,經過大腦加工后轉換成 內心活動,然后支配人的行為,這個就是認知過程[48]。本文中的認知和認知過 程,指的是研究對象對安寧療護相關知識和信息是否了解、是否掌握及了解和掌 握的程度,安寧療護的知識來源及獲取途徑,安寧療護相關課程學習情況,對安 寧療護理念和內涵、倫理和宗教問題以及臨終患者心理的認知情況,是否對安寧 療護服務對象有清楚的認知,包括臨終患者及其家屬。
5.1.4態度
態度是在社會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個體對某一類社會事物的心理傾向。其成分 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具有社會性、相對性、協調性、穩定性、間接性。 促使其形成的因素包括需要、群體關系、吸收新知識、人格特征、模仿等五個方 面。同時,態度具有穩定性,改變十分不易[49]。本研究中的態度主要指的是研 究對象面對死亡的心態,是否愿意學習安寧療護,是否愿意從事安寧療護工作, 安寧療護機構接受情況,對安寧療護的支持程度,對死亡教育的態度。
5.2 基礎理論
5.2.1生命價值理論
生命價值論[50]主張生命神圣、生命質量、生命價值的統一,即把生命的神 圣性建立在生命的質量和生命的價值的辯證統一之上,是對生命神圣論和生命質 量論的繼承和發展。生命價值論是把生命神圣與生命質量相統一的嶄新的生命倫 理觀,也成了當代醫學道德的主導思想和對人的生命干預的主要依據[51]。在生 命價值論趨于成熟的同時,人們愈發重視死亡尊嚴,因此以“優逝”為特點的安 寧療護也逐漸興起。由此可看出,生命價值論正是支撐安寧療護不斷進步的源動 力。
5.2.1知信行理論
“知”為知識、學習,“信”為信念、態度,“行”為行為、行動。知信行 模式[52]認為:知識是基礎,信念與態度是動力,行為的產生和改變是目標。在 健康相關領域,知信行模式已發展成為較成熟的模式,它將人類健康行為的改變 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 3 個連續過程。即人們通過學習獲得相關的 健康知識和技能,逐步建立起健康的信念與態度,從而主動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 行為。為了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必須有知識和學習作為基礎,且以正確的信念 和積極的態度為動力。
在安寧療護事業發展中,知信行模式也同樣適用。護理人員作為安寧療護的 主體,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恰恰是安寧療護發展的源頭。護理人員對安寧療護相 關知識不了解,勢必會影響他們對安寧療護的態度以及提供安寧療護的能力。因 此,在安寧療護人才培養方面,要重視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相關知識儲備,增加他 們對未來工作的認識,促進正確的工作信念和態度的確立,從而確保他們將來有 能力提供安寧療護服務。但是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間只存在因果聯系,并不存在 必然性。所以,在運用知信行理論時,要注意結合環境、政策因素,通過周圍環 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在行為上也達到預期目標。
5.2.3 社會認知理論
行為不是簡單的環境與個人的產出,也不是簡單的個人和行為的產出。社會 認知理論將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結合起來,從而預測個體行為。社會 認知理論認為,三種主要因素有影響個人改變行為的可能性,即自我效能、目標 和結果的期望值[53]。在本研究中具體體現為:首先,護理學生必須自我感到能 夠勝任;其次,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的正向預期必須超過負向預期;第三,護理 學生必須感到社會認可安寧療護。在理論上,一個擁有強烈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有 可能嘗試某種行為,同時樹立較高的目標,使行動做得更好[5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研究倫理
本研究嚴格遵守研究倫理原則。首先,本研究完全尊重護理學生的自主參與 權,事先告知護理學生研究目的與意義,征得同意后開展調查。其次,本研究遵 循求真的科研態度,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不傷害、不欺騙的原則進行,充分尊重 護理學生的人格權益。此外,本研究所獲取的全部數據、訪談資料及錄音嚴格遵 守匿名與保密原則。
2研究方法
2.1 文獻研究法
查找和檢索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 Pub Med 數據庫、 SCIE 數據庫、 EBSCO 數據庫等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收集目前國內外關于安寧療護方面的文獻資料, 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深入了解國內外安寧療護的研究 進展,分析總結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框架。
2.2 問卷調查法
在查閱文獻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以現行有效的調查量表為藍本,自行設計 調查問卷,編制《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調查問卷》,通過發放問卷的方 式調查重慶市某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 安寧療護認知現狀、對安寧療護所持態度及死亡態度。由調查人員組織集中填寫, 并在填寫前進行填寫指導。
2.3 深度訪談法
在查閱文獻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設計護理專業學生訪談提綱,通過對重慶 市某高等醫學院校部分護理專業學生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問卷中不能反映的潛在 信息。
2.4 統計分析法
通過Excel 2010軟件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26.0軟件對所調查的數據進行 統計分析。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認知得分及態度得分均進行正態檢驗 及方差齊性檢驗,發現不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不齊, 故本研究采用非參數檢驗進 行單因素分析,并采用斯皮爾曼相關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進行 回歸分析。進行單因素分析時,對二分類資料采用曼•惠特尼檢驗(Mann Whitney Test),對多分類變量采用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 Test)。漸進顯著性即P值<0.05, 視為有統計學意義, P 值均為雙側概率。
3對象與工具
3.1對象
目前國內關于安寧療護的研究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西部城 市的相關研究相對不足。加之重慶在西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作為“成渝雙城經 濟圈”的核心之一,重慶對西部地區起著引領帶動作用。此外,在 2019 年重慶 市三個區縣(北碚區、九龍坡區、 石柱縣)入選第二批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基地, 安寧療護的發展也受到了重視。高等醫學院校整體教學能力更強,以便做好示范 作用,且本研究開展期間重慶市僅有一所地方高等醫學院校,故本研究以該高等 醫學院校為例,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進行研究。調查對象為重慶某 醫學院校護理專業學生。
于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1 月開展調查研究,分別選取就讀于重慶市某高 等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護理本科生每個年級人數400?600人, 均有4個大班,對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故隨機抽取兩個大班,每個大班 的人數是130?170人;護理研究生因人數較少故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每 個年級隨機抽取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就讀于重慶市某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專 業的本科生、研究生;(2)自愿參與本研究;(3)能夠正確理解問卷內容且無閱 讀障礙。
此外,本研究對護理學生按照年級進行分層抽樣,根據自愿原則和信息飽和 度原則,共對 4 名大一學生, 4 名大二學生, 4 名大三學生, 3 名大四學生, 3 名研一學生, 1名研二學生, 2名研三學生,共21名護理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
3.2工具
3.2.1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調查問卷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基本情況、安寧療護知 識量表、安寧療護認知、安寧療護態度、死亡態度五部分。詳見附件一。 (1)基本情況
護理學生基本情況共 10個條目,包括性別、民族、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 家庭年收入、健康狀況、文化程度、年級、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及個人經歷。 (2)安寧療護知識量表
安寧療護知識量表量表以Ross教授的《安寧療護知識量表》(Palliative care quiz for nursing, PCQN)為藍本,結合護生的特殊性,并根據安寧療護在我國的 發展情況,參考鄭悅平自制的《臨終關懷知識問卷》進行修訂,旨在考察護理專 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該量表共 20 個條目,包括安寧療護原理、疼痛及其 控制、止痛藥的使用、心理社會支持四個維度,每個維度 5個條目。統計分析指 標包括各條目得分率、維度分和總分。答題選項為“正確”“錯誤”“不知道”三 個選項。選項與標準答案一致得1 分,不一致得 0分,選擇“不知道”選項得0 分,得分范圍為 0-20,分數越高說明安寧療護知識掌握越好。
PCQN是1996年由加拿大的Ross教授聯合加拿大的姑息護理協會成員、資 深護理專家及心理專家等共同編制,包含20個條目,主要包括姑息護理的原理、 疼痛及其他癥狀的控制、心理社會支持3 個方面。大量的研究數據證明,該量表 有極其良好的信效度。但 PCQN 旨在考察護士安寧療護知識水平,因而側重疼 痛及其他癥狀的控制維度的知識,部分題目并不適用于考察護理學生。因此,本 研究充分考慮到護理學生臨床實踐經驗缺乏的現狀,刪掉了疼痛及其他癥狀的控 制維度的部分題目。另外,鄭悅平自制的《臨終關懷知識問卷》是基于我國的安 寧療護教材——《臨終關懷》一書編制而成,包括臨終關懷的基本概念、基本內 容、服務對象、基本哲理與原則、疼痛藥物的使用等部分。該部分Cronbach's a 為 0.74。充分考慮護理專業學生的特殊性以及我國安寧療護的發展現狀,結合我 國安寧療護教材的內容增加了幾個問題,并將修訂后的量表重新劃分為安寧療護 原理(題號:1、 2、 3、 5、 19)、疼痛及其控制(題號:7、 8、 17、 10、 11)、止 痛藥的使用(題號:9、 12、 13、 14、 15)、心理社會支持(題號:4、 6、 16、 18、 20)四個維度。對修改版量表做了信效度檢測,顯示該修改版量表的 Cronbach'sa 系數為 0.883。
( 3) 安寧療護認知
安寧療護認知問卷參考楊海苓自制的《山東省綜合醫院護理人員姑息護理知 信行調查表》一般認知情況部分進行修訂,旨在了解護生對安寧療護的認知情況。 該問卷共 11 個條目,包括安寧療護的認知情況和途徑、相關課程學習情況、理 念和內涵、倫理和宗教問題、臨終患者心理、疼痛管理、服務對象、患者及其家 屬。統計分析指標包括各條目得分率和總分。答題選項為“是”“否”兩個選項。 選“是”得1 分,選“否”得0分,其中題2不計分,題7為反向計分,得分范 圍為 0-10,分數越高說明安寧療護認知水平越高。
( 4)安寧療護態度
安寧療護態度問卷綜合考慮吸收鄭悅平自制的《臨終關懷照護態度問卷》和 余婷自制的《臨終關懷態度問卷》,并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進行修訂調整。安 寧療護態度問卷共設置10個條目,旨在了解護理專業學生對安寧療護的態度, 包括接受安寧療護服務的意愿、從事安寧療護意愿、安寧療護機構接受情況、對 安寧療護教育的態度、對安寧療護的支持、對死亡教育的態度。統計分析指標包 括各條目得分率、各維度得分率和總分。各條目分別設置了三個選項,選擇“A
(愿意/同意)”得1分,選擇“B (不確定)”得0.5分,選擇“C (不愿意/不同 意)”得0分,得分范圍為0-10,分數越高說明安寧療護態度越積極。
( 5)死亡態度
死亡態度調查問卷以1994年Wong等編制的死亡態度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為基礎,并于2014年由唐魯等運用Brislin跨文化原 則對我國臺灣地區 DAP-R 翻譯版進行文化調試,形成了適合大陸地區護理人員 死亡態度測量的中文版 DAP-R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C)。前期研究表明,該量表在華人群體中的重測信度分 別為:0.86、 0.88、 0.65、 0.97、 0.84,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能夠對 死亡態度進行較好的測量。 DAP-R-C 主要測量護理專業學生的死亡態度,并探 討不同死亡態度對其安寧療護認知、態度的影響。
死亡態度量表共有 32 個條目,分為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自然接受、逃離 接受、趨近接受五個維度。各條目分別設置“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意見”、 “同意”、“非常同意”五個選項,采用 5 級評分法,均為正向計分,且通過比 較各維度平均分得出護理專業學生的死亡態度傾向,分值越高則表明對該維度的 認同度越高。
3.2.2訪談工具
在文獻查閱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研究針對護理學生的特點編制了《護理學 生安寧療護認知與教育現狀訪談提綱》進行深度訪談,以探索護理學生安寧療護 認知與教育現狀,挖掘深層問題。訪談提綱見附件二。
4技術路線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1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1.1 樣本基本情況
總共發放問卷1277份,回收116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5%。其中護理 本科生1074人,護理研究生94人。調查對象大多數為女性(89.2%)、漢族(90.8%) 和非宗教人士(99.6%)。 只有6.6%的學生不喜歡護理專業, 3.9%的學生之前經 歷過重病, 15.6%的學生經歷過照顧臨終病人,具體人口統計數據見表1。
表1護理專業學生一般資料(n=1168)
基本情況 人數(占比%) 基本情況 人數(占比%) 基本情況 人數(占比%)
性別 文化程度 醫學相關志愿服務
男 126(10.8) 本科 1074(92.0) 有 548( 46.9)
女 1042(89.2) 碩士 94(8.0) 無 620( 53.1)
民族 家庭所在地 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
漢 1061(90.8) 省會城市或直轄市 291(24.9) 有 46( 3.9)
其它 107(9.2) 地級市 86(7.4) 無 1122 (96.1)
宗教信仰 縣城或小城鎮 401(34.3) 患重大疾病的家人
無 1163(99.6) 農村 390(33.4) 有 348( 29.8)
有 5(0.4) 家庭年收入 無 820( 70.2 )
健康狀況 小于5萬 550(47.1) 直面親人死亡經歷
良好 896(76.7) 5到10萬 432(37.0) 有 555 (47.5)
一般 260(22.3) 10到30萬 165(14.1) 無 613( 52.5)
欠佳 12(1.0) 30萬以上 21(1.8) 危重患者接觸史
年級 對護理專業的態度 有 433( 37.1)
大一 338(28.9) 喜歡 308(26.4) 無 735( 62.9)
大二 301(25.8) 中立 783(67.0) 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
大三 219(18.8) 不喜歡 77(6.6) 有 182( 15.6)
大四 216(18.5) 醫院實習經歷 無 986( 84.4)
研一 45(3.9) 有 438(37.5) 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
研二 26(2.2) 無 730(62.5) 有 833( 75.6)
研三 23(2.0) 無 285( 24.4)
1.2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及各維度情況與特征
1.2.1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量表總體情況
對護理專業學生填寫的安寧療護知識問卷得分進行統計,結果顯示 1168 名 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中位數為 11.00,得分率為 50.3%,得分范圍為 0-18(滿分20)。安寧療護原理維度和疼痛及其控制維度得分率均為60%以上, 其次是心理社會支持維度(43.3%),而止痛藥的使用維度得分率最低,僅為29.9%。 得分情況詳見表 2。
表2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情況(n=1168)
知識總分 安寧療護原理 疼痛及其控制 止痛藥的使用 心理社會支持
中位數 11.00 4.00 3.00 1.00 2.00
得分率( % ) 50.3 65.5 61.2 29.9 43.3
最大值 18.00 5.00 5.00 5.00 5.00
最小值 0 0 0 0 0
1.2.2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各條目情況與特征
對安寧療護知識問卷各條目得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護生各條目 得分率跨度較大, 25%的條目(即正確率前五)得分率均高于 80%,但同時存在 20%的條目(即正確率后四)得分率低于 10%,兩級分化嚴重。
正確率前五的條目分別是“輔助性治療在疼痛管理中很重要”,“臨終患者容 易產生恐懼、否認、焦慮、抑郁及絕望等心理狀態”,“慢性疼痛的表現與急性疼 痛是不同的”,“疼痛是臨終病人特別是癌癥臨終病人常見的癥狀之一”,“安寧療 護服務的內容包括醫療、護理、心理咨詢、社會支援、居喪照護和死亡教育等多 學科、多方面的綜合性服務”,正確率均為 80%以上。其中有三個條目屬于疼痛 及其控制維度。
正確率后五的條目分別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家屬留在患者的床邊至關重 要”,“當嗎啡長期用于疼痛管理時,藥物成癮是個大問題”,“安寧療護要求護士 保持冷靜,不要過多受情緒影響”,“疼痛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 “安慰劑治療疼痛是有效的”除“安慰劑治療疼痛是有效的”的正確率為11.2%, 其余四條目正確率均低于10%,最低僅2.5%。其他條目情況見表3。
表3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各條目得分情況(n=1168)
題目 回答正確人數 回答錯誤人數 正確率(%)
安寧療護原理 65.5
1.安寧療護既不延緩也不加速病人的死亡。 567 601 48.5
2.安寧療護僅合適那些病情每況愈下或趨于惡化的患者。 * 580 588 49.7
3.安寧療護服務的內容包括醫療、護理、心理咨詢、社會支援、 950 218 81.3
居喪照護和死亡教育等多學科、多方面的綜合性服務。
5.安寧療護的理念與積極治療是相通的。 921 247 78.9
19.安寧療護是幫助病人勇敢面對死亡,安然接受死亡。 818 350 70.0
疼痛及其控制 61.2
7.疼痛是臨終病人特別是癌癥臨終病人常見的癥狀之一。 986 182 84.4
8.焦慮或疲勞會降低疼痛的閾值。 452 716 38.7
10.輔助性治療在疼痛管理中很重要。 1047 121 89.6
11.疼痛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 107 1061 9.2
17.慢性疼痛的表現與急性疼痛是不同的。 1009 159 86.4
止痛藥的使用 29.9
9.安慰劑治療疼痛是有效的。* 131 1037 11.2
12.疼痛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按照“時鐘”給藥,而不是按照“必要 498 670 42.6
時”給藥。
13.當嗎啡長期用于疼痛管理時,藥物成癮是個大問題。* 44 1124 3.8
14.在大劑量使用的情況下,可待因比嗎啡更能導致惡心、嘔吐。 666 502 57.0
15.對于慢性疼痛,杜冷丁不是一種有效的止痛劑。 453 715 38.8
心理社會支持 43.3
4.對晚期病人,心理安慰是無效的。 * 580 588 49.7
6.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家屬留在患者的床邊至關重要。* 29 1139 2.5
16.安寧療護要求護士保持冷靜,不要過多受情緒影響。* 54 1114 4.6
18.對于從事安寧療護的醫務人員而言,眼見患者一個個死亡,必 386 782 33.0
然會產生倦怠。*
20.臨終患者容易產生恐懼、否認、焦慮、抑郁及絕望等心理狀態。 1019 149 87.2
注:帶*條目選擇“錯誤”選項即與標準答案一致。
1.3人口學變量及個人經歷對安寧療護知識及其各維度的影響
基本人口學變量有 8個,包括性別、民族、宗教信仰、年級、健康狀況、家 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個人經歷共設置了 8個條目,分別 是醫院實習經歷、醫學相關志愿服務、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患重大疾病的家人、 直面親人死亡經歷、危重患者接觸史、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參加遺體告別或葬 禮。
1.3.1人口學變量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的影響
以性別、民族、宗教信仰為自變量,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為因變量, 進行曼•惠特尼檢驗,結果發現,性別、民族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 有影響(PV0.05),宗教信仰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無影響(P>0.05)。
以年級、健康狀況、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專業的態度為自變量,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秩和檢驗,結果發現,年級、健康狀 況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有影響(PV0.05),其它人口學變量對護理學生 安寧療護知識總分無影響(P>0.05)。詳見表4。
表4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的單因素分析(n=1168)
因素 得分M Z/H 顯著性 因素 得分廉 Z 顯著性
性別 -4. 060 .000 對護理專業的態度 3. 259 .196
男 10.00 喜歡 11.00
女 11.00 中立 11.00
民族 -2.276 .023 不喜歡 10.00
漢 11.00 醫院實習經歷 -6.687 .000
少數民族 10.00 有 11.00
宗教信仰 -.256 .798 無 10.00
有 11.00 醫學相關志愿服務 -4.428 .000
無 11.00 有 11.00
家庭所在地 6.868 .076 無 10.00
省會城市或直轄市 11.00 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 -.836 .403
地級市 10.00 有 11.00
縣城或小城鎮 11.00 無 11.00
農村 10.00 患重大疾病的家人 -.341 .733
家庭年收入 4.597 .204 有 11.00
小于 5 萬 11.00 無 11.00
5到10萬 11.00 直面親人死亡經歷 -.180 .857
10到30萬 11.00 有 11.00
30萬以上 11.00 無 11.00
健康狀況 11.213 .004 危重患者接觸史 -5.193 .000
良好 11.00 有 11.00
一般 10.00 無 10.00
欠佳 10.00 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 -4.898 .000
年級 46.211 .000 有 11.00
大一 10.00 無 10.00
大二 11.00 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 -.238 .812
大三 11.00 有 11.00
大四 11.00 無 11.00
碩士研究生 11.50
對年級、健康狀況進行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大一與大三、大四、研究生,
大二與研究生,大三與研究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 健康狀況良好與一般的護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詳 見表 5。
表5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的兩兩比較(n=1168)
因素 兩兩比較 顯著性 Adj.顯著性a 因素 兩兩比較 顯著性 Adj.顯著性a
大一 VS大二 .020 .196 健康
狀況 欠佳VS—般 .910 1.000
大一 VS大三 .003 .032 欠佳VS良好 .364 1.000
大一 VS大四 .000 .000 一般VS良好 .001 .003
大一 VS研究生 .000 .000
大二VS大三 .423 1.000
年級 大二VS大四 .005 .052
大二VS研究生 .000 .000
大三VS大四 .063 .633
大三VS研究生 .001 .007
大四VS研究生 .052 .518
注:a已針對多項檢驗通過Bonferroni校正法調整顯著性值。
1.3.2 人口學變量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各維度的影響
以性別、民族、宗教信仰為自變量,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及其控制維度、 止痛藥的使用維度、心理社會支持維度得分為因變量,進行曼•惠特尼檢驗,結 果發現,不同性別的護理學生在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及其控制維度以及止痛 藥的使用維度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不同民族的護理學生在安寧 療護原理維度和疼痛及其控制維度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宗教信 仰對知識各維度均無影響(P>0.05)。
以年級、健康狀況、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專業的態度為自變量, 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及其控制維度、止痛藥的使用維度、心理社會支持維度 為因變量,進行進行秩和檢驗,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護理學生在安寧療護原理 維度、疼痛及其控制維度以及止痛藥的使用維度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 0.05),不同健康狀況的護理學生在安寧療護原理維度和止痛藥的使用維度得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其它人口學變量對知識各維度均無影響(P>0.05)。 詳見表 6。
表6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各維度的單因素分析(n=1168)
心理社會支持 安寧療護原理 疼痛及其控制 止痛藥的使用
Me Z/H P Me Z/H P Me Z/H P Me Z/H P
性別 -.757 .449 -2.558 .011 -3.683 .000 -3.048 .002
男 2.00 3.00 3.00 1.00
女 2.00 4.00 3.00 1.00
民族 -.245 .807 -3.194 .001 -2.350 .019 -.075 .940
漢族 2.00 4.00 3.00 1.00
少數民族 2.00 3.00 3.00 1.00
宗教信仰 -.116 .908 -.864 .388 -.798 .425 -.259 .796
無 2.00 4.00 3.00 2.00
有 2.00 4.00 4.00 1.00
家庭所在地 4.928 .177 12.549 .006 .565 .904 5.611 .132
省會城市或 2.00 4.00 3.00 2.00
直轄市
地級市 2.00 4.00 3.00 1.00
縣城或小城 2.00 4.00 3.00 2.00
鎮
農村 2.00 3.00 3.00 1.00
家庭年收入 6.680 .083 14.887 .002 6.077 .108 1.977 .577
小于5萬 2.00 3.00 3.00 1.00
5到10萬 2.00 4.00 3.00 1.00
10到30萬 2.00 4.00 3.00 2.00
30萬以上 2.00 4.00 4.00 2.00
健康狀況 3.749 .153 7.697 .021 2.355 .308 10.184 .006
良好 2.00 4.00 3.00 2.00
一般 2.00 3.00 3.00 1.00
欠佳 2.00 4.00 3.00 1.00
年級 7.626 .106 23.016 .000 71.737 .000 20.754 .000
大一 2.00 3.00 3.00 1.00
大二 2.00 4.00 3.00 1.00
大三 2.00 4.00 3.00 2.00
大四 2.00 4.00 3.00 2.00
碩士研究生 2.00 4.00 4.00 2.00
對護理專業 11.675 .003 2.337 .311 .247 .884 4.955 .084
的態度
喜歡 2.00 4.00 3.00 2.00
中立 2.00 4.00 3.00 1.00
不喜歡 2.00 3.00 3.00 1.00
醫院實習經 -.303 .762 -5.463 .000 -6.579 .000 -4.265 .000
歷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2.00 3.00 3.00 1.00
醫學相關志 -.428 .669 -3.320 .001 -4.401 .000 -3.107 .002
愿服務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2.00 3.00 3.00 1.00
本人患嚴重 -.368 .713 -1.359 .174 -1.639 .101 -.147 .883
疾病經歷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2.00 4.00 3.00 1.00
患重大疾病 -.386 .699 -.611 .541 -.847 .397 -.869 .385
的家人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2.00 4.00 3.00 1.00
直面親人死 -1.447 .148 -.664 .506 -.831 .406 -.503 .615
亡經歷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2.00 4.00 3.00 1.00
危重患者接 -.518 .604 -5.160 .000 -6.393 .000 -2.047 .041
觸史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2.00 3.00 3.00 1.00
處置死亡患 -.437 .662 -4.269 .000 -3.985 .000 -3.030 .002
者經歷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3.00 3.00 3.00 1.00
參加遺體告 -.738 .460 -.740 .459 -.547 .584 -.085 .932
別或葬禮
有 2.00 4.00 3.00 2.00
無 2.00 4.00 3.00 1.00
1.3.3個人經歷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及各維度的影響
護理學生個人經歷共設置了 8個條目,各條目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 及各維度得分的影響情況具體如下。
分別以護理學生個人經歷 8 條目為自變量,以安寧療護知識總分為因變量, 進行曼•惠特尼檢驗,結果發現,有醫院實習經歷、醫學相關志愿服務、危重患 者接觸史、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的護生得分略高于沒有相應經歷的護生,且得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但其它個人經歷對護理學生得分無影響(P>0.05)。 詳見表 5。
接著以護理學生個人經歷8條目為自變量,以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及其 控制維度、止痛藥的使用維度、心理社會支持維度得分為因變量,進行曼•惠特 尼檢驗,結果發現,有無醫院實習經歷、醫學相關志愿服務、危重患者接觸史、 處置死亡患者經歷的護生在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及其控制維度、止痛藥的使 用維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在心理社會支持維度得分差異無統計 學意義(P>0.05);其余條目在安寧療護知識四維度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6。
1.4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水平及差異分析
1.4.1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總體認知水平
研究結果顯示, 1168 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為4.33±1.966,得分 率為43.3%。詳見表7。
表7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態度得分情況(n=1168)
均值±標準差 得分率 中位數Me 最大值 最小值
認知總分 4.33±1.966 43.3% 4.00 10.00 0.00
態度總分 7.233±1.8124 72.3% 7.50 10.00 0.00
1.4.2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各條目得分情況
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各條目得分率差異較大,范圍為12.0%?88.9%。 以前聽說過安寧療護的護理學生不足四成(39.7%),只有17.5%的護生了解安寧 療護的理念和內涵,學習過安寧療護相關課程的護理學生僅12%,且77.1%護理 學生誤把成癮當作疼痛治療的一個障礙。雖然 88.9%的護理學生認為安寧療護應 對患者家屬提供心理支持, 80.1%認為安寧療護可以改善中晚期患者及其家屬的 生活質量,但知道與臨終患者或喪親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的護理學生只有 24.5%。詳見表 8。
表8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各條目得分情況(n=1168)
題目 是(%) 否(%) 得分率(%)
安寧療護的認知情況 39.7
1.您以前聽說過安寧療護嗎? 464(39.7) 704(60.3)
安寧療護理念和內涵 17.5
3.您了解安寧療護的理念和內涵嗎? 204(17.5) 964(82.5)
相關課程學習情況 12.0
4.您是否學習過安寧療護的相關課程? 140(12.0) 1028(88.0)
臨終患者心理 40.3
5.您是否了解臨終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 471(40.3) 697(59.7)
疼痛管理 22.9
7.您認為成癮是疼痛治療的一個障礙嗎?* 900(77.1) 268(22.9)
倫理和宗教問題 28.7
9.您是否了解在安寧療護中所涉及到的倫理道德和宗教問題? 335(28.7) 833(71.3)
服務對象 78.3
11.您認為安寧療護服務的對象應該包括患有無法治愈的慢性病患者 914(78.3) 254(21.7)
嗎?
患者及其家屬 64.5
6.您知道與臨終患者或喪親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嗎? 286(24.5) 882(75.5)
8.您認為安寧療護應對患者家屬提供心理支持嗎? 1038(88.9) 130(11.1)
10.您是否認為安寧療護可以改善中晚期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 935(80.1) 233(19.9)
注:帶*條目選擇“否”得 1 分。
1.4.3人口學變量及個人經歷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的差異分析
分別以性別、民族、宗教信仰為自變量,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為因變 量,進行曼•惠特尼檢驗,結果發現,性別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有影響 (PV0.05),民族、宗教信仰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無影響(P>0.05)。 詳見表 9。
分別以年級、健康狀況、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專業的態度為自 變量,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為因變量進行秩和檢驗,結果發現,家庭年收 入、健康狀況、年級、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對護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有影響(PV 0.05),家庭所在地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無影響(P>0.05)。詳見表9。 此外,對年級、健康狀況、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專業的態度進行兩兩比較,結果 顯示,大一與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大二與大四、研究生,大三與研究生 安寧療護認知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健康狀況良好與一般的護生安 寧療護認知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對護理專業持中立態度與持喜歡
態度的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詳見表10。
表9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的單因素分析(n=1168)
因素 得分Me Z/H 顯著
性 因素 得分
Me Z/H 顯著性
性別 -4.425 .000 對護理專業的態度 16.202 .000
男 3.00 喜歡 4.00
女 4.00 中立 4.00
民族 -1.882 .060 不喜歡 4.00
漢 4.00 醫院實習經歷 -12.575 .000
少數民族 4.00 有 5.00
宗教信仰 -.966 .334 無 4.00
有 4.00 醫學相關志愿服務 -9.244 .000
無 5.00 有 4.00
家庭所在地 .689 .876 無 4.00
省會城市或直轄市 4.00 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 -2.296 .022
地級市 4.00 有 4.00
縣城或小城鎮 4.00 無 4.00
農村 4.00 患重大疾病的家人 -1.068 .285
家庭年收入 8.372 .039 有 4.00
小于5萬 4.00 無 4.00
5到10萬 4.00 直面親人死亡經歷 -.937 .349
10到30萬 4.00 有 4.00
30萬以上 4.00 無 4.00
健康狀況 7.018 .030 危重患者接觸史 -8.595 .000
良好 4.00 有 5.00
一般 4.00 無 4.00
欠佳 4.00 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 -7.064 .000
年級 194.389 .000 有 5.00
大一 3.00 無 4.00
大二 4.00 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 -.236 .814
大三 4.00 有 4.00
大四 5.00 無 4.00
碩士研究生 5.00
分別以個人經歷8條目為自變量,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為因變量,進 行曼•惠特尼檢驗,結果發現,醫院實習經歷、參加醫學相關志愿服務、本人患 嚴重疾病經歷、危重患者接觸史、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對護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 有影響(PV0.05),其它個人經歷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無影響(P>0.05)。 詳見表 9。
表10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的兩兩比較(n=1168)
因素 兩兩比較 顯著性 Adj.顯著性a 因素 兩兩比較 顯著性 Adj.顯著性a
注:a已針對多項檢驗通過Bonferroni校正法調整顯著性值。
1.5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情況與差異分析
1.5.1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總體情況與特征
研究結果顯示, 1168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為7.233±1.8124,得 分率為72.3%,中位數為7.50,范圍為0-10(表7)。 63.10%的護理學生態度得 分在7分或以上,只有2.40%的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持消極態度(表11)。
表11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態度總分情況(n=1168)
安寧療護態度總分 0<x<4 (消極態度) 4<xv7(中性態度) 7<x<10(積極態度)
人數 28 403 737
占比(%) 2.40 34.50 63.10
1.5.2護生安寧療護態度各維度情況與特征
研究表明,護生在安寧療護態度各維度的得分率差異較大,在58.5%~87.3% 之間。其中,對死亡教育的態度和對安寧療護教育的態度得分率均在80%以上, 對安寧療護的支持程度最低。其中,77.8%的護生認為有必要進行臨終關懷教育, 78.7%的護生認為有必要對臨終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死亡教育。但只有 36.3%的護 生希望將來從事姑息治療, 53.3%的護生錯誤地認為必須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才 能達到挽救臨終病人生命的目的。詳見表12 。
表12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各條目得分情況(n=1168)
題目 愿意
N(%) 不確定
N(%) 不愿意
N(%) 得分率(%)
接受安寧療護服務的意愿 68.8
1 如果身邊的人需要,您愿意把他送去安寧療護機構嗎? 503(43.1) 606(51.9) 59(5.1)
2 如果以后年邁有一定需要,您愿意去安寧療護機構嗎? 538(46.1) 526(45.0) 104(8.9)
從事安寧療護意愿 36.3
3 若有機會,您愿意從事安寧療護的相關工作嗎? 424(36.3) 640(54.8) 104(8.9)
安寧療護機構接受情況 71.2
5 如果在您家附近設立一所安寧療護院,您愿意嗎? 601(51.5) 462(39.6) 105(9.0)
對安寧療護教育的態度 82.2
4 您愿意繼續學習或深入了解安寧療護的相關知識嗎? 717(61.4) 403(34.5) 48(4.1)
6 您愿意將安寧療護作為護士的職業素養嗎? 757(64.8) 359(30.7) 52(4.5)
10 對國民進行安寧療護教育是必要的。 909(77.8) 230(19.7) 29(2.5)
對安寧療護的支持 58.5
7 如果對臨終病人更早地實施安寧療護,許多病人將受益更多。 815(69.8) 315(27.0) 38(3.3)
8 臨終病人不需積極治療來達到保存生命的目的。 243(20.8) 303(25.9) 622(53.3)
對死亡教育的態度 87.3
9 有必要對臨終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死亡教育。 919(78.7) 201(17.2) 48(4.1)
1.5.3人口學變量及個人經歷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的差異分析
分別以性別、民族、宗教信仰為自變量,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為因變 量,進行曼•惠特尼檢驗,結果發現性別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有影響(P <0.05),民族、宗教信仰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無影響(P>0.05)。詳 見表 13。
分別以年級、健康狀況、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專業的態度為自 變量,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為因變量進行秩和檢驗,結果發現,健康狀況、 年級、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對護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有影響(PV0.05),家庭所在 地、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無影響(P>0.05)。詳見表13。 此外,對年級、健康狀況、家庭年收入、對護理專業的態度進行兩兩比較,結果 顯示,大一與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大二與大四、研究生,大三與研究生 安寧療護態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狀況良好與一般的護生安 寧療護態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護理專業持喜歡態度與持中立
態度、持不喜歡態度的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V0.05)。 詳見表 14。
表13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態度的單因素分析(n=1168)
因素 得分Me Z/H 顯著性 因素 得分Me Z/H 顯著性
性別 -3.920 .000 對護理專業的態度 52.923 .000
男 6.500 喜歡 8.000
女 7.500 中立 7.000
民族 -1.134 .257 不喜歡 6.750
漢 7.500 醫院實習經歷 -5.752 .000
少數民族 7.000 有 8.000
宗教信仰 -1.334 .182 無 7.000
有 7.500 醫學相關志愿服務 -5.329 .000
無 8.750 有 7.500
家庭所在地 4.436 .218 無 7.000
省會城市或直轄市 7.500 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 -.116 .908
地級市 7.500 有 7.500
縣城或小城鎮 7.500 無 7.500
農村 7.000 患重大疾病的家人 -.271 .786
家庭年收入 6.794 .079 有 7.500
小于5萬 7.000 無 7.500
5到10萬 7.500 直面親人死亡經歷 -1.298 .194
10到30萬 7.500 有 7.500
30萬以上 8.000 無 7.000
健康狀況 15.083 .001 危重患者接觸史 -4.514 .000
良好 7.500 有 7.500
一般 7.000 無 7.000
欠佳 6.500 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 -3.410 .001
年級 58.223 .000 有 8.000
大一 6.750 無 7.500
大二 7.500 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 -1.828 .068
大三 7.500 有 7.500
大四 8.000 無 7.000
碩士研究生 8.000
分別以個人經歷8條目為自變量,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為因變量,進 行曼•惠特尼檢驗,結果發現,醫院實習經歷、參加醫學相關志愿服務、危重患 者接觸史、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對護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有影響(PV0.05),其 它個人經歷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無影響(P>0.05)。詳見表13。
表14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態度的兩兩比較(n=1168)
因素 兩兩比較 顯著性 Adj.顯著性a 因素 兩兩比較 顯著性 Adj.顯著性a
大一 VS大二
大一 VS大三 .005 .045 健康 一般VS良好 .148 .444
.003 .026 狀況 欠佳VS—般 .026 .078
大一 VS大四 .000 .000 欠佳VS良好 .002 .005
大一 VS研究生 .000 .000 <5 萬 VS5-10 萬 .033 .197
大二VS大三 .681 1.000 < 5 萬 VS10-30 .016 .098
家
庭 萬
年級 大二VS大四 .003 .034 <5 萬 VS> 30 萬 .056 .334
年
大二VS研究生 .001 .010 收 5-10 萬 VS10-30 .407 1.000
入 萬
大三VS大四 .019 .193 5-10 萬 VS > 30 .197 1.000
萬
大三VS研究生 .004 .043 10-30 萬 VS>30 .360 1.000
萬
大四VS研究生 .301 1.000
對護 不喜歡VS中立 .063 .189
理專 不喜歡VS喜歡 .000 .000
業的 中立VS喜歡 .000 .000
態度
注: a. 已針對多項檢驗通過 Bonferroni 校正法調整顯著性值。
1.6護理學生死亡態度及其與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的相關分析
1.6.1護理學生死亡態度總體狀況
研究表明,在死亡態度上, 1168 名護生在自然接受維度得分最高
(Median=3.80),從高到低依次是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懼、趨近接受和 逃離接受(表 15)。
表15護理專業學生死亡態度得分情況(n=1168)
死亡恐懼 死亡逃避 自然接受 趨近接受 逃離接受
中位數Me 2.86 3.00 3.80 2.80 2.60
最大值 5.00 5.00 5.00 5.00 5.00
最小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6.2死亡態度與安寧療護知識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確定護理學生死亡態度是否對其安寧療護知識存在預測關系,將護 理學生死亡態度各維度得分與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進行 Spearman 相 關性分析,結果見表 16。安寧療護知識總分與自然接受維度呈顯著正向相關, 與死亡恐懼維度呈顯著負向相關;安寧療護原理維度及心理社會支持維度與逃離 接受維度、死亡恐懼維度呈顯著負向相關,與自然接受維度呈顯著正向相關;疼 痛及其控制維度與自然接受維度呈顯著正向相關;止痛藥的使用維度與自然接受 維度呈顯著正向相關。
表16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與死亡態度的相關分析(n=1168)
逃離接受 自然接受 死亡逃避 死亡恐懼 趨近接受
rs P rs P rs P rs P rs P
總分 -.047 .107 .083** .005 -.011 .718 -.084** .004 -.004 .895
安寧療 -.058* .046 .145** .000 -0.036 .222 -.088** .003 -0.018 .544
護原理
疼痛及 -0.002 .936 .100** .001 0.006 .828 -0.028 .347 0.014 .632
知識 其控制
止痛藥 0.015 .607 -.059* .042 0.013 .647 -0.042 0.15 0.034 .241
的使用
心理社 -.092** .002 .130** .000 -0.008 .778 -.112** .000 -0.052 .076
會支持
認知 -.061* .037 .082** .005 .001 .968 -.050 .088 -.014 .627
態度 -.039 .184 .150** .000 -.095** .001 -.101** .001 .020 .498
注:*: R0. 05; **: P<0.01.
1.6.3死亡態度與安寧療護認知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確定護理學生死亡態度是否對其安寧療認知存在預測關系,將護理 學生死亡態度各維度得分與安寧療護認知得分進行 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結果 見表 16。安寧療護認知與自然接受維度呈顯著正向相關,與逃離接受維度顯著 負向相關。
1.6.4死亡態度與安寧療護態度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確定護理學生死亡態度是否對其安寧療護態度存在預測關系,將護 理學生死亡態度各維度得分與安寧療護態度得分進行 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結 果見表 16。安寧療護態度與死亡逃避維度及死亡恐懼維度呈顯著負向相關,與 自然接受維度呈顯著正向相關。
1.7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確定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之間是否存在預測關系, 將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各維度得分及總分與認知得分、態度得分,認知得分與 態度得分分別進行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 17。安寧療護知識與認知、態 度呈顯著正向相關,安寧療護認知與態度呈顯著正向相關。
表17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之間的相關分析(n=1168)
知識 認知 態度
Y P Y P Y P
知識 1 .354** .000 .334** .000
認知 .354** .000 1 .342** .000
態度 334** .000 .342** .000 1 .000
注: * : P<0.05; ** : P<0.01
2訪談結果與分析
2.1 樣本基本情況
以護理學生年級分層抽樣,根據自愿和信息飽和度原則,共對 4 名大一學生, 4 名大二學生,4 名大三學生,3 名大四學生,3 名研一學生,1 名研二學生,2 名研三學生,共 21 名護理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訪談結束 24h 內將訪談資料全 部轉錄為文字,并采用 Colaizzi7 步分析法[54]分析訪談資料。樣本基本情況見表 19。
表19訪談對象基本信息(n=21)
編號 年齡 性別 學歷層次 年級 了解安寧療護的途徑 是否愿意學習安寧療護 是否愿意從事安寧療護
S1 19 女 本科在讀 大一 上課、網絡 不確定 愿意
S2 23 女 本科在讀 大四 上課 非常愿意 愿意
S3 25 女 碩士在讀 研三 專業培訓 愿意 不愿意
S4 19 女 本科在讀 大二 課程 不確定 不確定
S5 20 男 本科在讀 大三 老年護理學課程 愿意 不愿意
S6 32 女 碩士在讀 研一 臨床工作經驗 愿意 不太愿意
S7 19 女 本科在讀 大二 上課、網絡 愿意 愿意
S8 19 男 本科在讀 大一 護理人文和護理倫理 愿意 愿意,非首選
S9 23 女 本科在讀 大四 課外書籍 愿意 愿意
S10 22 女 碩士在讀 研一 上課 愿意 可接受,但不是最愿意
S11 19 女 本科在讀 大一 人文關懷課程、講座 不是非常愿意 愿意
S12 21 女 本科在讀 大三 上課、網絡 很愿意 不太愿意
S13 19 女 本科在讀 大二 班級群、問卷 愿意 不愿意
S14 24 女 碩士在讀 研二 課程、學術會議 不愿意 不確定
S15 21 女 本科在讀 大三 老年護理學課程、網絡 比較愿意 愿意,但非長時間
S16 19 女 本科在讀 大一 護理人文課程 有必要 愿意
S17 22 女 本科在讀 大四 基礎護理課程 愿意 比較愿意
S18 27 女 碩士在讀 研三 老年護理學、兒科護理學
課程 愿意 愿意
S19 21 女 本科在讀 大三 人文修養、社區護理、老
年護理學課程 愿意 不確定
S20 24 女 碩士在讀 研一 護理學基礎課程 比較愿意 愿意
S21 19 女 本科在讀 大二 網絡 非常愿意 愿意
2.2 結果與分析
2.2.1護理學生了解安寧療護途徑單一,認知片面且重點存在偏差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最主要的獲取途徑是課堂,其次是網絡。訪談對象中, 大多數護理學生都談到了在課堂上獲取安寧療護知識,少數護理學生通過網絡了 解安寧療護。大部分護理學生雖然聽說過安寧療護,但只是聽老師在課堂上提過, 掌握程度不夠深入,對安寧療護僅有模糊認知。
S7:老師上課的時候會提到,網絡也會宣傳到一些。但老師就只是上課時作 為補充提了一下。
S18:還是聽說過的,但是了解的不是很深刻。上課了解的,我們在本科的 時候就有涉及到一些課程,里面會有一部分講解,……老年護理學和兒科護理學 有涉及到,還有基礎護理學。
S19: 沒有聽過這個詞,但是應該跟臨終護理差不多。人文修養有講過臨終 關懷,還有就是社區護理,有講到跟老年人相關的一些社區護理,還有一個老年 護理學,還有就是比較重的疾病,會提到一下那個心理護理。
受限于單一的了解途徑,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認知片面,對其掌握程度不夠 深入,對其側重點并不了解,存在一些認知偏差與誤區。
訪談對象對疾病治療、疼痛控制、與家屬溝通、心理治療、死亡教育五部分 進行重要性排序,具體結果見表 20。
表20訪談對象安寧療護五部分重要性排序情況(n=21)
編號 年齡 年級 重要性排序
S1 19 大一 疼痛控制〉疾病治療〉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
S2 23 大四 疼痛控制>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疾病治療
S3 25 研三 死亡教育、與家屬溝通>心理治療>疾病治療、疼痛控制
S4 19 大二 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疾病治療、疼痛控制
S5 20 大三 疼痛控制>與家屬溝通>疾病治療、心理治療>死亡教育
S6 32 研一 疼痛控制>疾病治療>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
S7 19 大二 死亡教育>與家屬溝通>疼痛控制>心理治療>疾病治療
S8 19 大一 疼痛控制>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疾病治療
S9 23 大四 疼痛控制>死亡教育>心理治療>家屬的溝通>疾病治療
S10 22 研一 疼痛控制>心理治療>死亡教育>與家屬溝通>疾病治療
S11 19 大一 與家屬溝通>心理治療>疾病治療>死亡教育>疼痛控制
S12 21 大三 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疼痛控制>死亡教育>疾病治療
S13 19 大二 死亡教育>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疼痛控制>疾病治療
S14 24 研二 疼痛控制>心理治療>死亡教育>與家屬溝通>疾病治療
S15 21 大三 心理治療>死亡教育>疾病治療>疼痛控制>與家屬溝通
S16 19 大一 心理治療>疾病治療>疼痛控制>死亡教育>與家屬溝通
S17 22 大四 疼痛控制>心理治療>死亡教育>與家屬溝通>疾病治療
S18 27 研三 疼痛控制>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疾病治療
S19 21 大三 疼痛控制>疾病治療>與家人溝通>心理治療>死亡教育
S20 24 研一 疼痛控制>心理治療>疾病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
S21 19 大二 死亡教育〉疼痛控制〉與家屬溝通〉心理治療〉疾病治療
(1)護理學生對于疼痛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將疼痛控制排在第一或
第二的護理學生不足六成,且部分護理學生將其排到了最末位。
S3:根據我對這個領域的了解的話,死亡教育相對來說更加重要一些。…… 其實死亡教育當中它不僅是包括病人本身,家屬溝通其實也在死亡教育當中的一
部分。 心理治療也是比較重要的吧,我傾向于把心理治療排在前面 我覺 得①(疾病治療)和②(疼痛控制)的話其實更偏向于醫療方面的一個控制,不 管是疾病治療也好,疼痛控制也好,它的決定權不在護士上面,其實更多的是在 醫療方面,我們作為這個跨學科一個合作團隊,就是整個安寧療護它不是只有護 士參與的,其實在這里我們是起著一個輔助的角色,所以我傾向于把1 和2排在 最后面。
S4:我認為心理治療、與家屬的溝通會擺在第一個層次,那么死亡教育是第 二個層次,疾病治療和疼痛控制對我而言是在第三個層次。
S11 :我覺得③(與家屬溝通)應該最重要吧。就是現在我們都知道醫患矛 盾就是比較尖銳嘛,然后就是溝通真的很重要。然后的話應該是心理治療,然后 是疾病治療,第四的話應該是死亡教育,接下來疼痛控制。
(2)對于安寧療護適用對象而言,疾病治療已不再是他們的重要訴求,但 護理學生對其仍存在一些誤區:第一認為疾病治療比疼痛控制更為重要;第二認 為疾病治療對于終末期患者依然十分重要,將其排在了第二位。
S6:疾病治療是第二個,不到最后一步,我覺得人的求生欲望還是很強的。 第二個疾病治療,因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治愈,既然是不能治愈的疾病, 那有的是帶瘤生存的,這樣子也是可以的。
S15:我覺得把④(心理治療)排在第一,再就是死亡教育,然后疾病治療、 疼痛控制,最后才是與家屬溝通。……因為還是想就是在他可以的條件下能夠還 是就是多有一些時光就是陪陪家人啊,然后多看看他們這些。
S16: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心理治療吧,你要從心理上治療好。然后第二個 就是疾病治療,就是你要把他的病給治好。然后第三個就是疼痛控制。 本質 上你要把他的疾病給控制好,然后疼痛控制就是你要讓他感覺到不痛苦。
2.2.2安寧療護內容零散分布,不成體系
訪談資料顯示,目前該院校尚未開設獨立的安寧療護課程,護理學生在專業 課程的學習中可以接觸到安寧療護相關內容,但都是零散分布在不同課程之中。 大一、大二的護理人文和護理倫理課程以及大三、大四的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 基礎護理等專業課程中都有安寧療護相關內容。總體來看,護理學生缺乏安寧療 護的系統學習。
S2:沒有接觸過(安寧療護相關課程)。因為我覺得這個現在還是沒有發展 地那么完善,然后在臨床實際當中也沒有接觸到這一板塊,所以說了解還是比較 匱乏。實習的時候沒有去過老年科這些,也沒有去過ICU。因為我覺得這些科室 好像更容易接觸到臨終病人。
S3:目前正規的課程應該是沒有的。據我所知,不管是本科還是研究生階段 都沒有相關的課程,但是會有相關的會議。但是那個會議是在我入學之前,然后 由青杠那邊去舉辦的一場,然后邀請了臺灣那邊的趙可式教授過來進行這種安寧 療護的宣傳和知識普及。
S10:應該沒有,只是說老師會講一點點。老師講的不多,因為它不是授課 的目標,只是有些時候提到,內容很少。
S19: 沒有,沒有具體的一門課,就是零碎的有一些。
2.2.3護理學生學習安寧療護的意愿強烈,但從事安寧療護的意愿不強
訪談資料顯示,絕大多數護理學生愿意學習安寧療護,肯定了安寧療護的學 習的重要性與價值。但由于對薪資、專業能力、情緒問題的擔憂,愿意從事安寧 療護工作的護理學生明顯減少,且帶有各種附加條件。
S5:我個人非常肯定這份工作的意義,但是我自己不會從事這份工作。因為 我是一個男生,未來涉及到養家糊口,所以肯定會想著要去更加累一點的地方, 因為它對應的薪酬會高一點。
S8:我愿意去了解(安寧療護)的,……首先我自己是接受也愿意(從事安 寧療護工作),但是可能不會成為首要的選擇。……感覺經常接觸老跟死亡或者 很多病人的一些負面情緒。感覺有的時候我會變得壓抑吧,我怕控制不了。
S9:但是我看了(《最好的告別》)這本書之后,我就會發現真的很需要人去 做這一塊,所以我現在就對這一塊兒很感興趣,所以我現在是愿意從事這一塊兒 的。……你在臨床你會發現大家對疾病、對死亡就了解的真的很少,就有很多的 恐懼,包括我自己也很恐懼。……那些其他非醫學專業的,他們的恐懼可能會更 多一點,我覺得我如果我能夠幫助到他們的話就真的很好。
S13:我學習這個相關的知識我是愿意的,但是工作我還是不愿意接觸更多 的要死的人。那可能有點自私,我覺得我不想從事,想要了解是為了自己著想, 不想去見這么多離別傷心的事情,讓自己不開心。
S15:我還是比較愿意去學習,他的一個心理治療,然后他的人文關懷,我 其實還是有一點興趣。……我不愿意長時間做,因為我覺得這種還是會影響到我 的,我是屬于那種淚點特別低的,我看不得這種生離死別。看到人家那種我可能 也會很傷心、很難過。……所以我覺得基于這兩點我愿意去從事一下這個行業。
2.2.4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課程的期待
訪談資料顯示,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課程的期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護理學生希望安寧療護課程能同時兼顧理論學習和實踐,線上、線下 課程皆可,課程形式為必修課、專業限選課或公選課,課堂上老師能與大家有更 多的互動交流。此外,護理學生希望能針對醫學生甚至公眾開展各類知識科普活 動,比如講座或者線上短視頻。
S1:如果有的話,我覺得現有的課程內容,就比如說線上線下講解的一些 PPT,老師面對面教授,然后教授一些是可以的。然后我更希望加入的是一些實 踐的,就是我們能夠親身和病人和患者然后有一個真切的溝通,然后這樣可能會 對了解和體會那個安寧療護有一個更好的作用。
S7:可以線下也可以線上的那種網課或者那種視頻,我會更傾向于線下吧, 因為我覺得線下更直觀一些,線上可能會沒有那么直觀。授課的對象肯定是我們 護理,還有那些醫學方面的學生,還有跟安寧療護有關的一些普通大眾,我覺得 可能也需要了解一些。
S11 :如果以后有這種課程,我希望課程類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會好一點, 我們就可以在理論上學習知識。然后養老院是把這些知識實踐出來,然后會更有 畫面感,很有場景性。
S15 :我覺得必修和限選課可以提到這個程度上來。
S18:課程類型線上線下都有優缺點,對我自己而言,我更愿意線上學習, 因為線上它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可以反復觀看,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 線下的話就沒有那種反復觀看的效果,但是可能線下的效果會好一點,但是我還 是更喜歡線上。我覺得對于我們學醫的人來講,應該是作為一個公共課來學的。
S19:我不知道它有多少理論哈。就是我還是希望能夠多有一些實踐,因為 書本上的知識你學的再通透也不可以,就是很好的應用。
(2) 護理學生希望多學習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和死亡教育的內容,究其 原因,一是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希望能彌補自己的短板;二是對這些內容很感興
趣。
S5 :我會更希望學習死亡教育。就是因為我們確實對死亡教育接觸的很 少……就是這方面學的很少,所以我會更想主動彌補自己這個短板。
S6:我最愿意接受的是與家屬溝通和心理治療。……這兩塊兒的需求可能相 對于其他科的需求可能相對要少一點。而且千人千面,就算你學了很多東西,但 是你在用的時候你還是會發現不夠,因為每個人他都不一樣,隨時都會有突發狀 況。
S12 :我個人比較傾向于跟心理相關的東西,就是比如說他們當時就是臨終那 些病人的一種心理狀態。然后我怎樣去在心理這方面讓他就是更好的去接受這樣 一個現狀
S18:我更想學習心理治療和死亡教育,因為我覺得這兩塊兒的話對于安寧 療護是很重要的。首先你做好了心理治療,患者他才能很好的配合你接下來的一 些治療,然后死亡教育是必須的,要讓他享受生命。最后去世時,能夠安靜從容 淡然的去面對這件事情,我覺得也很重要。對他來說走完整個人生還是一個很重 要的事情。
S21 :那我個人方面可能就是學習死亡教育,因為感覺現實生活中大家也不 太能談論到這個方面的事情,然后是和家屬溝通的一個技巧方式之類的。
(3)護理學生希望能以考試加實踐的方式進行課程考核,同時有的護理學 生考慮現有的學業壓力,希望考核能少一點。
S1:對于考核方式我覺得考試加實踐更好點。
S4:然后說到考核方式的話,這個更希望他進行實踐考核。如果只是在理論 層面進行考核,我認為是有意義,但是不如實踐考核意義更大。
S11: 考核的話肯定是要有理論的考試嘛,然后應該是平時的表現,還有就 是那實踐的考核。
S12:就是學業本身也比較繁重的情況下,說實話在開展這種就更傾向于不 要太多的考核。而是更多的傾向于交流。 就是不要傾向于比如說那個期末考 試考核這種就不是太想。
2.2.5護理學生缺乏臨終病人接觸經歷,存在畏難情緒
護理學生缺乏與臨終病人接觸經歷,存在畏難情緒,主要擔憂有:(1)個人 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不足;(2)個人心理問題;(3)難以應對終末期病人消極 心理;(4)尚未掌握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方法。
S15:我覺得我自身沒有上過臨床,不知道話怎么說,不知道應該怎么做。 我覺得成熟一點之后,我可能會愿意去,我自己現在的一些能力不太夠,護理的 一些技能還不太夠。
S18:最大的困難我覺得肯定還是自己知識儲備能力的問題,沒有掌握相關 的一些理論和護理,不知道怎么去給那個病人做好溝通,怎么去給他很好的護理。
S17:我覺得可能就是心理比較壓抑吧,因為他不像這個其他科室會面臨新 生或者病人康復出院。……所以可能長期這樣的話可能心里會有一點點壓力吧, 需要很強大的心理狀態。
S21 :如果對于我來說的話,如果我的親人會有這種情況,可能會心理上很 難接受, 心理上還是很難接受死亡這么一件事情的,還是會選擇各種方式來 治療。
S10:就自我心理方面的吧,有的可能會很兇,很兇的話你可能就很害怕。 但是他很抑郁呢,你要想辦法怎么去安慰他,我會挺有心理壓力的。與家屬的話 可能是溝通問題。
S14: 我護理這樣臨終的病人的話,我覺得最大的困難還是說他的心理上的 一些問題,因為怎樣讓他接受他即將死亡的這個消息。
S20:我之前沒有接觸過臨終病人的護理過程,但就我而言,最大的困難應 該是溝通方面,因為我口才不好,不會說話。我會擔心要怎么跟人家說會更好, 要怎樣讓人家接受這個事實。
S5:最大的困難應該就是一個溝通方式。就像平時的一些病人我們知道他會 著急,會疼痛,我們能夠有效的溝通,但是我很難去共情……我們的溝通就是在 我們護理程序當中的健康教育這一塊兒。每一次學習的話就是大同小異,但是不 會涉及安寧療護這樣的溝通。
第四章 討 論
1安寧療護知識水平較低且各維度、各條目差距明顯
1.1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較差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學生對安寧療護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差,處于中低 水平,這可能是由于安寧療護在我國發展緩慢且護理專業課程中安寧療護內容不 足。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的正確率為 50.3%,這與前期在沙特阿拉伯[55] (36.5%)、約旦[56](40%)、巴勒斯坦[57](40.58%)以及一些歐洲國家[58-59](希 臘 41% 、西班牙 45.65% )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不同國家得分的差異可能是由于 其社會經濟及安寧療護發展階段不同所致。單論我國的情況,本研究中 50.3%的 正確率,與前期研究的正確率趨于一致,范圍為43.09%?52.05%[23-24]。護理專 業學生對安寧療護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不樂觀,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國開展安寧療 護的時間較晚,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并受到我國社會經濟、傳統觀念及普及力 度的影響,故安寧療護發展整體較慢。此外,安寧療護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安寧療 護教育,有研究[27]表明我國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的教育不夠深入,僅有少部 分院校專門設立“安寧療護”課程,且教學內容未曾統一。同時,訪談結果也顯示 本研究中醫學院校目前尚未制定專門的、必修的、統一的安寧療護課程,即安寧 療護的內容也只是分散在其它護理專業課程的部分單元中,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 一致[29]。
1.2安寧療護知識各維度得分情況并不理想
從安寧療護知識的四個維度來看,護理專業學生在安寧療護原理上的正確率 最高(65.5%),其次是疼痛及其控制(61.2%)、心理社會支持(43.3%)以及止 痛藥的使用(29.9%),上述數據表明護理專業學生在安寧療護知識方面存在不足, 特別是在心理社會支持和止痛藥的使用兩個維度。止痛藥的使用對終末期患者是 基礎性治療,而護理專業學生對止痛藥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涉及止痛藥的具體 臨床實踐尚不能完全了解,金佳佳[60]的研究結果也體現出護理專業學生缺乏止 痛藥的臨床實踐。故護理專業學生缺乏止痛藥的正確使用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與 掌握,造成護理專業學生該維度得分率最低。在心理社會支持方面,護理專業學 生尚不能全面了解安寧療護知識,其更注重患者生理痛苦方面的內容,缺乏患者 及其家屬心理狀態的相關知識,故導致護理專業學生該維度正確率較低。前期研 究表明[26,61],護理學生尤其缺乏疼痛與癥狀管理相關知識,與本研究的結果相悖, 這可能與本研究問卷的細微調整及所選樣本的不同有關。
1.3安寧療護知識各條目得分率差異較大
1.3.1常識性或基礎性知識掌握較好,而專業性知識掌握較差
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正確 5位中有三個是屬于疼痛及其控制維度,這 三個條目的內容均是醫學基礎性知識,甚至是常識性內容,故護理專業學生答題 的正確率居于前列,但該維度剩余兩個條目卻都在正確率后5 位中,分別是“疼 痛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安慰劑治療疼痛是有效的”。首 先是疼痛治療方法,王丁要[62]的研究結果顯示疼痛治療方法是按照治療原則來決 定的,絕非病情的嚴重程度;其次是安慰劑治療疼痛的效用,張會娟[63]的研究 結果則體現出安慰劑治療在慢性疼痛治療中是有效的,但終末期患者呈現不同程 度的疼痛,因而安慰劑無法全面治療終末期患者的疼痛,該條目得分率低可能是 由于護理專業學生對疼痛程度的混淆和對安慰劑了解不充分,Chover-Sierra[59] 的研究也有一致的結果。這兩個條目涉及疼痛控制的具體操作和臨床知識,專業 性很強,加之護理專業學生大多尚未學習該方面的知識,故這兩條目正確率偏低。
在心理社會支持維度,條目“臨終患者容易產生恐懼、否認、焦慮、抑郁及 絕望等心理狀態”排在了正確率的前5位此條目是患者心理的闡述,根據常識也 可得到正確答案,故本條目的正確率較高。而正確率后 5位也有兩個條目屬于該 維度。其一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家屬留在患者的床邊至關重要”,該條目的正 確說法是死亡來臨時家屬應留在患者身旁但不是至關重要;但是護理專業學生的 認知與其相悖,Chover-Sierra[59] (13.9%)、Dimoula[58] (1.5%)的研究結果與其 一致。其二是“安寧療護要求護士保持冷靜,不要過多受情緒影響”,該條目的 正確答案是護士應與患者共情;護理專業學生則認為應當保持冷靜的態度,但冷 靜的情緒會為終末期患者帶來消極的情緒影響,也會不利于終末期患者得到心理 安慰,護理專業學生對此出現認知偏差,故該條目的得分率低。該條目正確率為 4.6%,遠低于 Zhou 的研究中江蘇地區護生的 56.7%[23]。原因可能是 Zhou 的研 究對象僅為大三末的護生,而本研究包括了大量尚未學習護理專業課程的大一和 大二學生。
“安寧療護服務的內容包括醫療、護理、心理咨詢、社會支援、居喪照護和 死亡教育等多學科、多方面的綜合性服務”,該條目內容為基礎概念,大多數護 理專業學生在課本或其他途徑了解過,因此正確率屬于前五。正確率后5中的“當 嗎啡長期用于疼痛管理時,藥物成癮是個大問題”屬于止痛藥的使用維度,該條 目內容涉及到止痛藥物使用的專業知識,沒有學習相關知識和參與實踐的護理專 業學生無法進行正確判斷。同時終末期患者最值得關注的是終末期的生活質量, 而止痛藥的使用對其屬于基礎治療,成癮性相對終末期的痛苦而言已不再是首要 問題。
總而言之,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正確率前 5 位均是常識性知識或者醫 學基礎知識,以護理專業學生的認知水平可以正確回答這些條目,而正確率后 5 的條目是專業性較強的知識,且屬于護理專業學生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識內容,有 的甚至與我國傳統觀念相悖,故護理專業學生答對該類條目的困難較大。
1.3.2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存在知識誤區
結果可見,護理學生普遍對安寧療護存在四大誤區:(一)“當死亡來臨的時 候,家屬留在患者的床邊至關重要”;(二)“疼痛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于病情的 嚴重程度”;(三)“當嗎啡長期用于疼痛管理時,藥物成癮是個大問題”;(四) “安寧療護要求護士保持冷靜,不要過多受情緒影響”。
本研究中,僅 2.5%的護生認識到家屬陪伴對于臨終患者雖有一定的作用但 并非至關重要。這與國內外大多數類似研究的結果一致[23,26,58-59,64],但與一些研 究結果相悖[55,56,65],可能的原因是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文化因素會影響家庭成員 在照顧臨終病人過程中的基本角色定位及社會期望,從而一定程度影響人們對家 屬陪伴的認識[64]。由于我國是以家庭為導向的儒家社會,人們認為家人應該盡 可能多地陪伴患者,尤其在病情嚴重的時候[23]。受此觀念影響,我國護理學生 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屬陪伴對于臨終患者至關重要,因而我國護生普遍存在這一誤 解。誤區二和誤區三均與疼痛控制相關,內容涉及到疼痛治療和止痛藥物使用的 專業知識。楊海苓[20]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有臨床經驗的護士也仍然存在上述誤 區。護理專業學生本就缺乏專業知識,加上臨床經驗不足,對此誤解更深。本研 究中的護理專業學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學習基礎醫學相關課程,大三開始學習護 理專業課程并參與臨床見習,因此造成護理學生對此不了解甚至誤解。此外,本 研究中僅 4.6% 的護理學生認識到安寧療護并未要求護士保持完全冷靜,不能有 任何個人情緒。安寧療護不僅提供醫療、護理等醫療專業服務,還需提供心理咨 詢、社會支援、居喪照護等人文關懷服務。對于終末期患者及其家屬而言,醫護 人員的人文關懷比醫療專業能力更為重要。
2基本特征、個人經歷不同,影響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
2.1不同人口學特征對安寧療護知識水平影響存在差異
2.1.1性別、民族、宗教信仰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有影響,女生安 寧療護知識得分高于男生,可能是由于在學業觀念、自覺性以及機械記憶、課堂 態度和成績動機上,女生比男生更積極[66-67]。且性別對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 及其控制維度以及止痛藥的使用維度有影響,對心理社會支持維度無影響。女生 在安寧療護原理、疼痛及其控制以及止痛藥的使用這三個維度得分高于男生,可 能原因是三個維度所設置條目多為概念性或知識性內容,而女生在自覺性、機械 記憶上更積極。但性別對心理社會支持維度并無影響,是由于心理社會支持維度 除條目 20 屬于偏常識性考察,其他條目專業性較強或與我國傳統觀念相悖,護 生并未進行安寧療護的系統學習,憑個人直覺進行選擇,性別差異并不明顯。
不同民族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有影響,漢族學生得分明顯高于 少數民族學生,且民族對安寧療護原理維度以及疼痛及其控制維度有影響,對止 痛藥的使用維度、心理社會支持維度無影響。這與蔣慶娟[25]提出的護生安寧療 護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受民族因素的影響有所不同,可能與所選樣本的民族比例不 同有關,本研究納入的樣本中是少數民族護生人數較少(9.2%),有待擴大樣本 量進一步研究。
宗教信仰對護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無影響,這與蔣慶娟[25]提 出的有宗教信仰的護生對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更好不一致,可能與本研究中有宗教
信仰的護生太少(0.4%)有關,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2.1.2學習階段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碩士研究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高于護理本科生,這可能 與研究生期間學習了解護理知識更加專業和深入以及更多的臨床實踐有關。對年 級進行兩兩比較,發現大一、大二、大三與研究生存在差異,這是因為隨著學歷 層次的升高,知識面的擴大,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斷增強,所學 知識體系更全面,視野更廣,理念更新,實踐更多[68]。而大四與研究生無明顯 差異,可能是由于大四學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臨床實踐經驗,與研究生的 學習程度接近。此外,大一與大二、大三也存在差異,且年級越高的護理專業學 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越高,蔣慶娟[25]、Wallace[69]的研究也體現出該結果。這可 能是由于護理專業課程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開課,醫學實習、臨床實踐也屬于該 階段,故大三、大四的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高于大一學生。因此,年 級的增長以及臨床實踐經驗有助于安寧療護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年級對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及其控制維度以及止痛 藥的使用維度有影響,對心理社會支持維度無影響。隨著年級的增長,專業知識 的積累使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原理了解加深,臨床實踐經歷的增加讓護理學生對 疼痛控制和止痛藥的使用了解更多,故在這三個維度得分呈遞增趨勢。但心理社 會支持維度條目設置偏難,除條目 20 屬于偏常識性考察,其他條目專業性較強 或與我國傳統觀念相悖,無論是本科護生還是護理研究生,都未進行安寧療護的 系統學習,年級差異并不明顯。
2.1.3家庭環境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所在地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原理維度有影響,對其進行 兩兩比較,發現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護生安寧療護原理得分比農村的護生高,可 能是由于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接受安寧療護相關知識的途徑較少,加之農村 普遍崇尚“壽終正寢”, 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居喪習俗,從認知上妨礙農村護 生會對安寧療護的了解,且安寧療護原理主要屬于認知上的考察。家庭年收入對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原理維度有影響,對其進行兩兩比較,發現家庭年收入小于 5 萬的護生安寧療護原理得分低于家庭年收入 5-10 萬、家庭年收入 10-30 萬的護 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年收入小于5萬的家庭在溫飽水平掙扎,僅是維
持家庭生計已讓家庭成員焦頭爛額,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升對安寧療護的認知。
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安寧療護知識總分、疼痛及其控制維度、止痛藥 的使用維度、心理社會支持維度無影響。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雖會對護生的認知 產生一定影響,但護理學生在校都會接受系統的護理專業教育,對安寧療護的總 體了解水平大致相同,在知識性維度得分也無差異。
2.1.4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狀況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有影響,對其進行兩 兩比較,發現健康狀況良好的護生安寧療護原理得分及止痛藥的使用得分均高于 健康狀況一般的護生。健康狀況一般的護生多處于亞健康狀態,即疾病和健康之 間的臨界狀態。發生生理和心理亞健康的學生容易出現學習記憶下降的發生率升 高以及學習效率降低等問題[70],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故健康狀況一般的護 生在知識總分、安寧療護原理得分及止痛藥的使用得分均低于健康狀況良好的護 生。即健康狀況以學習狀態為中介影響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健康狀況對心理 社會支持及疼痛及其控制維度無影響,可能與這兩個維度題目設置有關。心理社 會支持維度題目設置偏難,已超出大部分護生的知識涉獵范圍,普遍正確率不高; 而疼痛控制維度題目側重偏常識的考察,護生正確率偏高。兩維度得分幾乎不受 護生學習狀態或學習效率的影響,故不受健康狀況的影響。
2.1.5對護理專業的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在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安寧療護原理維度、 疼痛及其控制維度以及止痛藥的使用維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護 生都面臨應試和考取資格證的壓力,因此無論對護理專業持何種態度,都得學習 專業知識,掌握疼痛及止痛藥相關內容,故在知識總分、安寧療護原理、疼痛及 其控制以及止痛藥的使用上并無差異。
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在心理社會支持維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其進行兩 兩比較,發現對護理專業持不喜歡態度的護生得分低于持中立態度、喜歡態度的 護生。心理社會支持維度題目設置偏難,已超出大部分護生的知識涉獵范圍,考 察護生知識面的廣度。應付各種考試和考證已經消耗了護生的大部分學習熱情, 對于不喜歡護理專業的護生而言自然不會去主動學習試卷外的知識,故在心理支 持維度得分低于其他兩組護生。
2.2不同個人經歷對安寧療護知識水平影響存在差異
2.2.1醫學實踐經歷、危重死亡醫學專業接觸史
研究結果顯示,醫院實習經歷、醫學相關志愿服務、危重患者接觸史以及處 置死亡患者的經歷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均有影響,且有相關經歷的 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高于無相關經歷的護理專業學生。有過醫學實踐 經歷(包括醫院實習經歷和醫學相關志愿服務)的護理專業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學 到更多有關止痛藥的使用和安寧療護專業知識的內容;接觸過危重、死亡患者經 歷的護理專業學生能切身體會到安寧療護知識對終末期患者的意義,更能促進其 對安寧療護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有相關經歷的護生得分更高。 Adriaansen[71] 和Knapp[72]的研究也顯示出臨床實踐有助于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知識的學習。 故本研究再次證實臨床實踐經驗有助于安寧療護知識學習。
醫院實習經歷、醫學相關志愿服務、危重患者接觸史、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 均對安寧療護原理維度、疼痛及其控制維度以及止痛藥的使用維度有影響,而對 心理社會支持維度無影響。可能是由于護理學生在醫院實習經歷和醫學相關志愿 服務中都能在實踐中學習更多疼痛及疼痛控制的知識,更切身體會安寧療護;在 處置死亡患者和危重患者接觸史都能接觸終末期患者,能夠更深刻體會死亡,也 能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故有醫學實踐經歷、危重死亡醫學專業接觸史處 置死亡患者經歷的護生在知識各維度表現優于沒有此類經歷的護生。
2.2.2本人患病及家人患病死亡經歷
研究結果顯示,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患重大疾病的家人、直面親人死亡經 歷、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對護生安寧療護知識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無影響。上述經 歷會讓護生與醫院有更多接觸,甚至會面對遺體,但多為生活經歷,護生作為病 人或家屬只需要與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溝通,缺乏專業實踐和安寧療護相關知識的 積累,因此有無此類經歷并不會對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有影響。
3安寧療護認知平低,且基本特征和個人經歷對其影響存在差異
3.1護理學生總體認知水平低,各條目得分率差異較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率為 43.3%,說明護生對 安寧療護認知情況并不樂觀。這與我國安寧療護起步晚發展緩慢且護生未接受安 寧療護系統學習有關。護生安寧療護認知各條目得分率差異較大,范圍為 12.0%?88.9%,說明護生對安寧療護各方面了解程度不同,存在一定認知誤區 或盲區。
大多數護理學生并未聽說過安寧療護,這與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有關。我國目 前僅有少部分院校專門設立“安寧療護”課程,且本研究中的醫學院校目前尚未 制定專門的、必修的、統一的安寧療護課程,僅 12%的護生學習過安寧療護相關 課程也可加以佐證。陳秀明[16]的研究表明,大多數臨床護理人員(包括護理管 理者)對安寧療護概念、原則和內涵缺乏認識,因此對于尚未踏上臨床工作的護 生而言缺乏對安寧療護的理念和內涵的了解也是十分正常的。成癮是疼痛治療的 一個障礙是大多數護生存在的認知誤區,說明護生缺乏疼痛管理的知識,與其臨 床經驗不足相關。即便是有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認為成癮是疼痛治療的一個障 礙的比例也高達 73.5%[6]。
88.9%的護理學生認為安寧療護應對患者家屬提供心理支持, 80.1%認為安 寧療護可以改善中晚期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說明護生已經認識到安寧療護 對中晚期患者及其家屬的重要性。不過本研究發現,只有少數護生知道與臨終患 者或喪親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表明護生并未掌握有效的溝通方法。文獻顯 示[47],護士在執行安寧療護方面缺乏經驗,很多時候不知道怎么與病人及家屬 溝通。
3.2基本特征、個人經歷不同,影響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水平
3.2.1不同人口學特征對安寧療護認知水平影響存在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性別、年級、健康狀況、對護理專業的態度是護理學生安寧 療護認知水平的影響因素,而民族、宗教信仰、家庭年收入、家庭所在地無統計 學意義。
在性別方面,女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高于男生,與本研究中女生安寧療護知 識掌握情況優于男生一致。相關文獻[73]提示,性別影響護生安寧療護認知程度 主要表現在女生比男生情感更細膩、保守、敏感。在年級方面,高年級護生安寧 療護認知得分高于低年級,兩兩比較發現大一、大二、大三與研究生認知存在差 異,這是因為學歷層次的影響。而大四與研究生認知無明顯差異,可能是由于大 四與研究生在專業知識累積和臨床實踐經驗上相差不大,研究生階段已進入亞專 科領域,側重亞專科內容的學習。此外,大一與大二、大三、大四,大二與大四, 也存在差異,且年級越高,認知越好。這可能與護理專業課程和醫院見習主要集 中在大三、大四有關。可見,護理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和臨床實踐能提高對安寧療 護的認知度。在健康狀況方面,健康狀況良好與一般的護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差 異有統計學意義。健康狀況以學習狀態為中介影響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健康 狀況良好的護生知識水平更高,且知識的內化即為認知,故健康狀況良好的護生 認知度更高。在對護理專業的態度方面,對護理專業持中立態度與持喜歡態度的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雖然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并未對護 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產生影響,但不同的態度影響了專業知識的吸收內化,喜歡 護理專業的學生學習更具主觀能動性,因而內化更好,認知度更高。
民族、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護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無影響, 但其背后的原因并不相同。民族、宗教信仰對認知無影響,這與蔣慶娟[26]的研 究不一致,可能受制于調研區域民族比例和當代大學生信仰宗教的比例,納入本 研究的少數民族護生、有宗教信仰的護生太少,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家 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對安寧療護認知無影響,可能是由于外在環境對護理學生 認知的影響可忽略。認知是指人腦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對信息加工的過程, 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護生在家庭環境中獲得的知識有限,加上家庭所在地、 家庭年收入屬于外在環境因素,對護生認知的細微影響在其所接受的專業教育的 影響下可忽略不計,因而不同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的護生在安寧療護認知上 并無顯著差異。
3.2.2不同個人經歷對安寧療護認知水平影響存在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醫院實習經歷、參加醫學相關志愿服務、危重患者接觸史、 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是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的影響因素, 患重大疾病的家人、直面親人死亡經歷、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無統計學意義。
有過醫學實踐經歷(包括醫院實習經歷和醫學相關志愿服務)或接觸過危重、 死亡患者的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更好,而認知就是知識內化的過程, 因此有相關經歷的護生認知水平更好。有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的護理學生安寧療 護認知得分高于無此經歷的護生,可能是由于護生患病期間與醫護人員交流頻繁, 了解到更多醫學知識,從而認知度提高。另外本人患嚴重疾病的經歷讓護生更深 刻理解死亡,切身體會到安寧療護對危重患者的重要意義。患重大疾病的家人、 直面親人死亡經歷、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對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得分無影 響,可能是由于上述經歷雖然會讓護生與醫院有更多接觸,甚至會面對遺體,但 缺乏對死亡的深層次思考。
4安寧療護態度積極,但基本特征和個人經歷對其影響存在差異
4.1護理學生有著積極的安寧療護態度和正向的死亡態度
盡管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較差,對安寧療護認知情況也并不樂觀,但 大多數學生認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組成部分,并對安寧療護持積極態度。研究發 現,學生在自然接受維度上得分最高,這意味著大多數學生認為死亡是生命的一 個自然過程。我國此前的研究[23,74-76]有著一致的結論,四川、江蘇、上海和山東 等地的大多數護理專業學生都認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組成部分,即大多數護生都 有著正向的死亡態度。
研究結果表明, 63.10%的護生對安寧療護持積極態度,對安寧療護教育和死 亡教育的態度尤為積極。同時,先前的研究指出,安寧療護教育的需求正在增加 [77-78],護生認為安寧療護應該是一門必修的獨立學科,并包括一些必要的額外學 習[26],這表明護生對安寧療護有很高的學習熱情。然而,只有 36.3%的護理學生 愿意在未來從事安寧療護,這一結果仍然不理想,但明顯高于之前研究的 19.8%[26]。可能的原因是,前一項研究的調查時間是在 2016 年 3 月至 7 月,而 本研究是在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 月,我國的安寧療護教育在過去四年取得 了一定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的學生錯誤地認為臨終病人仍然需要積極 的治療來挽救生命,這可能是該醫學院校護理專業安寧療護教育不足的結果。
4.2基本特征、個人經歷不同,影響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
4.2.1不同人口學特征對安寧療護態度影響存在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性別、年級、健康狀況、對護理專業的態度是護理學生安寧 療護態度的影響因素,而民族、宗教信仰、家庭年收入、家庭所在地無統計學意
義。
在性別方面,女生態度得分明顯高于男生。文獻顯示[79],安寧療護認知與 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即良好的安寧療護認知可以促 進積極態度的養成。本研究發現,女生安寧療護認知度更高,因此女生對待安寧 療護的態度更為積極。在年級方面,大一與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大二與 大四、研究生,大三與研究生安寧療護態度存在差異。“知信行”模式認為,知 識是信念與態度的前提,即人們通過學習獲得相關的知識,逐步影響信念和態度。 護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安寧療護態度差異主要是由于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認知度 所決定的,這與本研究顯示出的知識水平差異和認知差異相一致。在健康狀況方 面,健康狀況良好比一般的護生安寧療護態度更積極。護生健康狀況決定了他們 的學習狀態,從而對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產生影響,并間接影響了 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的態度。在對護理專業的態度方面,對護理專業持喜歡態度 與持中立態度、持不喜歡態度的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有差異。雖然對護理 專業的態度并未對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水平產生影響,但不同的態度影響了專業知 識的吸收內化,喜歡護理專業的學生學習更具主觀能動性,安寧療護認知度更高, 因而對安寧療護態度更為積極。
民族、宗教信仰對護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無影響。可能受制于調研區域民族 比例和當代大學生信仰宗教的比例,納入本研究的少數民族護生、有宗教信仰的 護生太少,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正確的認知是形成良好態度的前提。然 而前期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的護生在安寧療護認知上并無顯 著差異,因此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并未對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產生影響。
4.2.2不同個人經歷對安寧療護態度影響存在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醫院實習經歷、參加醫學相關志愿服務、危重患者接觸史、 處置死亡患者的經歷是護生安寧療護態度得分的影響因素,本人患嚴重疾病經歷、 患重大疾病的家人、直面親人死亡經歷、參加遺體告別或葬禮無統計學意義。
有過醫學實踐經歷(包括醫院實習經歷和醫學相關志愿服務)或接觸過危重、 死亡患者的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更佳,認知度更高,因此對安寧療護的態 度更為積極。本人患病或家人患病、死亡等生活經歷雖增加了護理學生與醫護人 員的接觸,但缺乏對死亡深層次的交流和思考,因此有無此類經歷并不會促進護
生安寧療護正向態度的形成。
5知識、認知、態度、死亡態度之間有一定相關性
5.1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之間存 在顯著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與認知呈正向相關。安 寧療護知識水平和認知度本質上都是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只是側重不同。知識 水平從客觀上考察了護理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而認知度則是考察護理學生主觀上 對安寧療護的了解程度。因此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因知識和認知本質相同, 故將知識與認知結合起來分析。研究結果還發現,安寧療護知識、認知與態度呈 顯著正向相關。這與陳貴梅[76]對醫學本科生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安寧療護知識與 態度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良好的姑息治療態度是積極學習知識的前提。同時, 鄭悅平[6]和陶巍巍[80]的研究結果以及知信行模型中知、信、行之間互成因果關系 的理論也支持這一研究結果。
5.2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與死亡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Spearman 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與死 亡態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安寧療護知識總分與自然接受維 度呈顯著正向相關,與死亡恐懼維度呈顯著負向相關。孫麗[81]的研究表明,安 寧療護知識得分較高的臨床護士通常有更積極的死亡態度。也就是說,隨著安寧 療護知識的豐富,積極的死亡態度被提升,同時消極的死亡態度被降低。文獻表 明[80,82],通過在校接受的醫學課程,護理專業學生基本上可以坦然接受死亡和安 寧療護,因此他們對安寧療護和死亡教育的態度比其他非醫學專業更積極。這一 證據也可佐證安寧療護認知與死亡態度的相關性。隨著護理學生安寧療護認知加 深,他們更坦然面對死亡,正向死亡態度增強且負向死亡態度減弱。
本研究還發現,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與自然接受呈正相關,與死亡逃避、 死亡恐懼呈負相關。雖然在Zhou[23]對低年級護生的研究中沒有發現安寧療護態 度和死亡態度之間的相關性,但之前對護士的研究發現[68,83-84],安寧療護態度和 死亡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杜華[68],孟召霞[83]和Wang[85]研究表明,安寧療護態 度與自然接受顯著正相關,有本研究結論一致。文獻表明[68,83-84],護士的安寧療 護態度與死亡逃避、死亡恐懼呈負相關。良好的安寧療護態度是積極學習知識的 前提。在此基礎上,隨著安寧療護知識的積累,對死亡的認識不斷加深,因此死 亡態度越積極。
此外,安寧療護知識各維度與死亡態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安寧療護原 理維度及心理社會支持維度與逃離接受維度、死亡恐懼維度呈顯著負向相關,與 自然接受維度呈顯著正向相關。即安寧療護原理與心理社會支持相關內容的知曉 率越高,越能促進了自然接受態度的形成,同時降低了消極死亡態度(如逃離接 受、死亡恐懼)的發生。而疼痛及其控制維度及止痛藥的使用維度與自然接受維 度呈顯著正向相關。這說明隨著護理學生對疼痛了解加深、對止痛藥的使用更熟 悉,他們對于死亡思考更多,越能坦然看待死亡這一正常生理現象,對死亡的態 度越積極正面。知信行模型中知、信、行之間互成因果關系的理論可以支持這一 研究結果。
6安寧療護教育不足,但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課程有期待
根據對護理學生訪談結果來看,該醫學院校安寧療護教育現狀概括如下:目 前該院校尚未開設獨立的安寧療護課程,護理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可以接觸 零散的知識,盡管護理學生學習安寧療護的意愿強烈,但缺乏安寧療護的系統學 習,加上課堂是護理學生了解安寧療護最主要的途徑,因此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 認知片面,存在一些認知偏差與誤區。此外,護理學生缺乏與臨終病人接觸經歷, 存在畏難情緒和各種擔憂,所以從事安寧療護的意愿并不強。文獻表明[25],將涉 及安寧療護知識的專業課程作為必修課的學校在安寧療護知識得分上高于將其 設為選修課或不開設相關專業課程的學校。進一步說明了系統地學習可提高護理 學生知識水平,糾正認知偏差。
通過訪談,我們發現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課程的有以下幾點期待:(一)課 程能同時兼顧理論學習和實踐,設置為護理學生和醫學生的必修課或專業限選課; (二)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和死亡教育三個方面難度偏大,課程上多設置相關 內容;(三)上課及考核方式更加靈活,線上線下相結合,采用考試加實踐的方 式進行綜合考核。護理學生缺乏與臨終病人接觸的經歷,他們也意識到了臨床實 踐的必要性,訪談中護理學生表示“我希望課程類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會好一點, 我們就可以在理論上學習知識。然后養老院是把這些知識實踐出來,然后會更有 畫面感,很有場景性”。因此護理學生都希望安寧療護課程能兼顧理論學習與臨 床實踐,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可以到臨床或養老院進行應用。護理學生對課程內容 的期待主要與自身知識短板有關,雖然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死亡教育成為護 理學生知識短板的原因并不相同,與現行專業課程設置和社會環境都密切相關, 但克服知識短板的方式都離不開系統學習。另外,護理學生期待更靈活的上課方 式,這與護理學生學業壓力大有關。訪談中護理學生表示,“對我自己而言,我 更愿意線上學習,因為線上它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可以反復觀看,也可以利用碎 片化的時間學習”。
此外,訪談中也發現,護理學生希望通過各種渠道提高公眾對安寧療護的認 知。他們建議,可將安寧療護設置為大學公選課,并定期針對公眾開展講座或者 線上短視頻等科普活動。這樣可以為安寧療護的推行營造良好的大環境。
第五章 建 議
盡管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較差,對安寧療護認知情況也并不樂觀, 但大多數護理學生持有正向死亡態度,并對安寧療護持積極態度。同時護理學生 安寧療護教育現狀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安寧療護內容不成體系、了解安寧療護 途徑單一、存在認知偏差等。本文依據知信行理論,提出改善護理學生知識水平 和態度的建議。但是在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間只存在因果聯系,并不存在必然性。 同時本文依據社會認知理論將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結合起來,從環境、 社會因素進行補充,提出改善社會大環境的建議。
1 構建規范的安寧療護基礎教育體系,提高護理學生知識水平
知信行模式[52]認為,知識是促進信念與態度形成的基礎。護理專業學生作 為未來安寧療護事業發展的儲備力量,也需要有死亡及安寧療護相關方面知識儲 備。高校教育是護理學生獲取安寧療護知識、培養正確的安寧療護態度的有效途 徑。開展安寧療護教育是推廣安寧療護的首要環節,只有醫護人員認識了死亡的 實質和死亡的客觀必然性,才可以從理性和感情兩方面關懷臨終病人。然而醫護 人員在崗階段并不是接受安寧療護教育的最佳時機,應該構建規范的安寧療護基 礎教育體系,加強護理學生在校教育,從而為他們今后走上臨床崗位打下良好的 基礎。
1.1明確安寧療護課程內容與形式
目前,安寧療護已被美國界定為護理學生的一門必修課[86],而我國大部分 醫學院校及綜合院校的護理專業都還沒有將安寧療護相關的課程放入必修課程 中,安寧療護高等護理教育尚未普及,導致目前安寧療護教育層次不齊[20,87-88]。 護理專業學生得到理想的安寧療護教學效果的前提是單獨開設相關課程[20],同 時也有學者[6]建議在醫學教育中設置安寧療護課程,對護理學生開展安寧療護基 礎教育。因此安寧療護教育應該成為護理學生的必修課程,并針對不同學習階段 的護理學生開展適宜的安寧療護課程。李惠云[89]研究指出,對于高校護理專業 學生授課時間不能低于 10 學時;對于研究方向為“安寧療護”或“臨終關懷” 的護理學生,授課學時不應低于 30 學時,但現在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還未達到 要求。
各高校需根據安寧療護的實際需要制定課程的學習目標,從而根據課程的目 標進一步明確授課的具體內容。綜合我國安寧療護發展現狀和護理學生的需求, 課程的具體內容應包括:第一部分:對安寧療護本質的正確認識。一方面從哲學、 醫學、法學、生命倫理學等角度認識安寧療護,另一方面從安寧療護的起源、發 展歷程、國內外發展現狀了解其發展過程。第二部分:對專業核心知識的學習。 包括臨終常見癥狀,以疼痛管理為主的臨終癥狀控制,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 特點,臨終心理關懷,護患溝通技巧,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死亡教育,安寧療護 人員的心理調適。第三部分:與安寧療護相關的知識。包括安寧療護相關倫理法 規等知識,不同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人對死亡的態度。
1.2以實踐促進安寧療護知識的內化吸收
實踐教育環節是安寧療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護理學生帶著理論知識到 實踐中去,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促進安寧療護知識 的內化吸收,還可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帶回課堂解決。文獻表明[90-91],實踐環 節不僅能增加學生對臨終的了解,還是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重要階段。
實踐環節主要的主要方式是體驗式教學和臨床實踐。臨床實踐主要針對高年 級護理學生且近距離接觸患者及家屬,很難做好從學生到護士角色的轉換,身份 適應存在一定的困難;而體驗式教學可在大學課堂上對臨床實踐進行模擬,增強 護理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適應性。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樣化的途徑進行體驗式 教學。可將學生分為患者組、家屬組及醫護組,進行安寧療護的實際體驗,增加 課堂的趣味性;或讓學生扮演終末期病人,在上課過程中配合老師,以達到不一 樣的教學效果。
臨床實踐是安寧療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課程的學時設置中明確規定 相應的見習或實習學時,護理學生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到臨床實際中去,將理論 應用于實踐。同時,實踐環節往往是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重要階段[90],通過與 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近距離接觸,真正了解他們的感受,激發護理學生的愛心、 同理心,讓護理學生從內心里想要去幫助患者、陪伴患者,減輕他們的痛苦。但 在臨床實踐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對護理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指導,特別是前一、兩 次去臨床上的護理學生,以免護理學生對于某些突發狀況感到不適,對安寧療護 相關工作產生抗拒的心理。
2 多渠道改善護理學生安寧療護態度
2.1將死亡教育納入護理教育體系,改善護理學生死亡態度
死亡態度是指個體對死亡反應所持的評價性、穩定性的內部心理傾向,是個 體對自身及他人死亡的態度反應[92]。同時,有文獻表明[75],沒有經過死亡教育 的護理學生死亡態度相對消極,其臨終關懷態度也是消極的。可見,培養護理學 生擁有正確科學的死亡態度,對提升他們的安寧療護態度,保證其安寧療護質量 都極為重要。因此,醫學院校應高度重視死亡教育,結合護理學生的死亡態度特 點,針對性開展死亡教育。
在劉宇[93]的研究中指出,安寧療護教育相關課程應包括死亡教育理論基礎、 死亡教育實踐、死亡教育應用三個部分,可見死亡教育本就是安寧療護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但我國死亡教育開展較晚,尚處于探索階段。為更好適應我國死亡教 育發展現狀,筆者建議,現階段將死亡教育設置為滲透課程,待后期再將其設置 為獨立課程。滲透課程就是將死亡教育的教學內容融入人文護理、社區護理、護 理心理、護理倫理、老年護理等課程中。同時應選擇易于學生理解且易于教師講 解和推廣的教學內容,避免晦澀難懂的內容,慢慢讓護理學生接觸并接受死亡教 育。
2.2引導對安寧療護的合理認知,促進護理學生安寧療護就業意愿
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從業意愿不強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護理學生對安寧療 護的認知比較表淺,甚至存在一些誤區,因此學校對護理學生加以引導,使他們 更系統深入地認識安寧療護,產生對安寧療護的認同感。
社會認知理論[50]認為,影響個人改變行為可能性的首要因素是自我效能, 即他對行為必須自我感到勝任。護理學生對自己專業能力不自信且對從事安寧療 護工作有許多憂慮,這是造成他們自我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醫學院校可 通過以下措施引導對安寧療護的合理認知,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首先,加強安 寧療護教育,提高護理學生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增加護理學生對自己專業能力 的自信;然后,積極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附屬醫院和養老院達成長期合作關系, 完成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的校外實訓課程,提升安寧療護實踐能力;最后,建立榜 樣效應促進護理學生樹立良好的安寧療護態度,提升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的職業 認可度,促進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2.3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少踐行安寧療護的阻力
我國安寧療護事業發展的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是缺乏社會支持。僅僅依靠醫 護人員是不夠的,它需要人們在觀念上進行一場革命,需要社會整體環境的支持。 社會認知理論可以從社會、環境方面進行補充。
2.3.1在全社會開展安寧療護教育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傳統宗教信仰不同,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十分消極。我 國傳統文化是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長期歷史沉淀,人們對死亡的看法深受此 影響,對死亡始終采取否定、蒙蔽的負面態度,甚至避諱言語中對死亡的提及。 受此影響,我國公眾對死亡諱莫如深,死亡態度相對消極,人們不愿意主動了解 或接受安寧療護,也是安寧療護發展普及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有學者指出[6], 從健康教育的角度來看,安寧療護教育應納入學校教育計劃內,并逐漸被家長、 教師、及其廣大民眾所接受。通過對公眾開展安寧療護教育,可有效提高社會公 眾的死亡態度,提升安寧療護的認知及態度。前期的研究[82,94]指出,護理學生對 死亡教育、安寧療護等的了解程度均高于其他專業,且對安寧療護和死亡教育的 態度比其他專業更積極。由此可見,安寧療護的教育對象不應該局限于醫護專業 學生,而是納入所有在校學生,讓安寧療護教育成為國民基礎教育。
2.3.2采用多種宣傳途徑,提高安寧療護社會認同度
社會認知理論[53]認為,影響個人改變行為可能性的因素之一是他必須感到 社會認可這種行為。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安寧療護在我國普及率和認同度 都不高。政府有關部門應協調各方資源,采用各種宣傳方式提高安寧療護社會認 同度。
大眾傳媒應負起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死亡觀念的先導社會責任,通過廣播、 影視、書刊、報紙等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廣大群眾宣傳生與死的醫學、心理、 社會、倫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將安寧療護的觀念傳播到社會各階層,使大眾 去除對死亡的恐怖印象;利用網絡的優勢和小視頻的廣覆蓋率,有關部門可定期 推廣一些科普短視頻,讓人們了解安寧療護的發展和優勢,提高安寧療護成為公 眾選擇的可能性;醫學院校和醫院可以定期組織安寧療護相關的科普活動,通過 專家講座、座談會讓安寧療護概念走進社區或者養老院,讓老人認識它,了解它, 并逐漸接受它。越早接受正確的死亡觀念,越能使個人重視生命的意義并接受失 去親人的悲痛。每個人都要經歷個人和親人的死亡,因此,社會大眾會關注并參 與其中。
第六章 研究總結與展望
1 主要的研究結論
護理專業學生死亡態度和安寧療護態度都相對積極,但他們對安寧療護知識 的掌握情況較差,認知情況并不樂觀且存在一定認知誤區或盲區。究其原因,這 與該醫學院校安寧療護教育現狀密切相關。目前該醫學院校尚未開設獨立的安寧 療護課程,護理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可以接觸零散的知識,盡管護理學生學 習安寧療護的意愿強烈,但缺乏安寧療護的系統學習,加上課堂是護理學生了解 安寧療護最主要的途徑,因此護理學生對安寧療護認知片面,存在一些認知偏差 與誤區。并且護理學生缺乏與臨終病人接觸經歷,存在畏難情緒和各種擔憂,所 以從事安寧療護的意愿并不強。因其學習安寧療護的意愿強烈,護理學生希望將 安寧療護課程設置為護理學生和醫學生的必修課或專業限選課,不僅能同時兼顧 理論學習和實踐,還能采用更靈活的上課及考核方式,且在理論學習方面多設置 心理治療、與家屬溝通和死亡教育相關內容。此外,護理學生希望通過各種渠道 提高公眾對安寧療護的認知。
2 研究特色
在疾病譜變化,人口老齡化及人們對死亡尊嚴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以“優 逝”為特點的安寧療護正逐漸興起。但國內的相關研究集中在臨終患者(包括老 人,腫瘤患者,慢性病患者)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及接受度和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 識態度行為調查,很少有人以護理專業學生作為研究視角。然而護理專業學生作 為未來安寧療護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對安寧療護事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因此本文 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3研究局限與展望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本研究僅對護理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調查,未 關注到大專及中專層次的護理專業學生,調查范圍不夠廣泛。建議以其他省份或 其他院校為例,同時也關注到大專及中專層次的護理專業學生,以便收集到不同 地區的各個層次的護理專業學生的安寧療護認知與態度的數據。
因人財物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僅從安寧療護人才供給側調查了護理專業學 生,未從需求側了解安寧療護機構對護理人員的需求,未納入安寧療護機構的工 作人員。建議日后補充安寧療護機構的相關研究,從而促進安寧療護更進一步的 發展。
參考文獻
[1]WHO. Cancer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04. Geneva , Switzerland,1990.
[2]WH0. Palliative care [EB/OL]. http://www.who.int/cancer/palliative/en
[3]陳萬青,鄭榮壽,張思維,曾紅梅,鄒小農,赫捷.2013年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 [J].中國腫瘤,2017,26(01):1-7.
[4]段紀俊,嚴亞瓊,楊念念,曾晶,鄭榮壽,張思維,陳萬青.中國惡性腫瘤發病與死亡的 國際比較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6,8(07):17-23.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衛生和社會服務,部分地區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 構成 2020: 22-16. http://www.stats.gov.cn/tisi/ndsi/2021/indexch.htm
⑹鄭悅平.醫護人員臨終關懷照護知識、態度及相關因素研究[D].中南大學,2008.
[7]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 202105/t20210510_1817181.html,2021-05-11/2021-05-12.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 //www.gov.cn/xinwen/2020-02/28/content 5484361.htm
[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 體系規劃的通口[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 5674844.htm
[10]諸海燕,張宇平,王玲歡,等.基層醫院護士安寧療護知識與照護態度的調查分析[J].中 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34):4894-4897.
[11]鄒敏,徐燕,袁長蓉.三甲醫院護士姑息護理知識掌握現狀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6,
20 (12A): 3133-3134.
[12]劉丹丹.梅州市臨終關懷現狀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2011.
[13]孫麗秋,楊萍,丁玥.腫瘤專科醫院護士癌癥疼痛相關知識水平調查分析. 中國護理管理, 2012, 12(9):76-79.
[14]李玲利,李卡,寧寧.應用PCQN量表對護士姑息護理知曉度的調查[J].現代護理,
2007, 13(27): 2599-2600.
[15]段紅英,金曉燕,沈麗瓊,侯羅婭.山西省25所三甲醫院護士安寧療護臨床實踐的調查 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8,33(24):8-10.
[16]陳秀明.長春市社區護士姑息護理認知現狀的調查[D].長春:吉林大學,2011.
[17]陸宇晗,楊紅,趙藝媛,曾純.腫瘤科護士對臨終照護的態度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護理 研究, 2016, 30(21):2647-2650.
[18]張慧影.新疆某三甲醫院臨床護士臨終照護態度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石河子大學, 2018.
[19]岳菁華,林霞.護士安寧護理認知現狀及提升對策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8, 18(01):139-143.
[20]楊海苓.山東省綜合醫院護士姑息護理認知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8.
[21]張玉璽,吳金鳳,范云霞,林征.老年科護士姑息護理知識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
2013, 28 (7): 44-46.
[22]陳香芝,陳靜,白琴.護士安寧護理自我效能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
2012, 11(2):11-13.
[23]Zhou Y, Li Q, Zhang W.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regarding palliative care in China: A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 Nurs Open. 2020 Oct 13;8(1):343-353.
[24]黃愛微,單云眉,單云峰•實習護生姑息護理知識掌握現狀及學習需求的調查J] •中國實 用護理雜志, 2010(07):64-66.
[25]蔣慶娟,盧運紅,馮海麗,甘青坤,譚禎雯•廣西1156名本科護理專業學生對臨終關懷 的認知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7, 17(10):1345-1349.
[26]Jiang Q, Lu Y, Ying Y, Zhao H.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bout palliative care: A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Nurse Educ Today. 2019;80:15-21. doi:10.1016/j.nedt.2019.05.040.
[27]郭奕嬙,徐萌澤,張榮,辛小林,徐靜,楊盼盼,封桂英.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態度及影 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35(13):62-64.
[28]包烏仁,屈瑩,王東雨,張艷云,龔國梅.空巢老人舒緩照護志愿服務對本科護生臨終關 懷及死亡態度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20,35(07):1-4.
[29]唐慶蓉,陳琦,瞿曉萍,曹文婷,楊霜霜,張敏,趙文薔.安寧療護病房人文關懷實踐對 提升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S1):267-270.
[30]王敏,陳煉紅,周麗平,劉靜馨.故事教學法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臨終關懷態度的影響研 究[J].護理研究,2018,32(23):3779-3781.
[31]周雪,馮吉波,薛棟艷,史宏睿.基于對分課堂的護理本科安寧療護教學改進J].護理學 雜志, 2019, 34(20):71-74.
[32]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岀版社,2004.
[33]胡哲豪.安寧療護政策在歐美及亞洲國家(地區)的實踐和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9, 25(06):117-124.
[34]Brickner L, Scannell K, Marauet S, Ackerson L. Barriers to hospice care and referrals: survey of physician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 in a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J Palliate Med. 2004 June; 7(3):411-8.
[35]Bradley, Elizabeth H. Physicians' Ratings of Their Knowledge, Attitude, and End-of-life-care Practic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2002 April;77(4);305-311.
[36]Kassa H, Murugan R, Zewdu F, Hailu M, Woldeyohannes D.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towards palliative care among nurses working in selected hospitals, Addis Ababa, Ethiopia. BMC Palliat Care.2014 Mar 4; 13(1):6.
[37]Levin ML, Berry JI, Leiter J: Management of pain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Physician reports of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 Pain Symptom Manage .1998;15:27-40.
[38]Visentin M, Trentin L, de Marco R, Zanolin 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Italian medical staff towards the approach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pain.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1;22:925-930.
[39]Jastrzab G, Fairbrother G, Kerr S, et al.Profiling the 'pain-aware' nurse: acute care nurses'attitude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adult pain management.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3, 21(2):27-32.
[40]Sato K, Inone Y, Umeda M, et al. A japanese regionuide survey of the knowledge, difficulties and self reported palliative care practies among nurses. Jpn J CLin Oncol, 2014, 44(8):718-728.
[41] Olsman E, Leget C, Onwuteaka-Philipsen B, et al. Should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hope be truthful, helpful or available? An interpretative synthesis of literature describi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perspectives on hope of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J]. Palliative medicine, 2014,
28(1):59-70.
[42]White KR,Coyne PJ,Patel UB. Are nurses adequately prepared for end-of-life care? [J].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001 ,33(1):147-151.
[43]Denham SA, Meyer MG, Rathbun A, Toborg MA, Thornton L. Knowledge of rural nurses' aides about end-of-life care. Fam Community Health. 2006 Jul-Sep;29(3):229-41.
[44]Pantilat, S. Care of dying patient: beyond symptom management. West J Med. 1999 October; 171(4); 253-256.
[45]Veilqarrd T,Addington-Hall JM. Attitudes of Danish doctors and nurses to palliative and terminal care. Palliat Med. 2005 Mar;119-27.
[46]王丹.意義的重塑--臨終患者的儀式治療研究--以春社工“再生緣”項目為例[D].華東理工 大學,2018.
[47]循證護理:讓復旦護理學科添上高飛的“羽翼”,復旦大學新聞文化網[EB\OL]. http://shmc.fudan.edu.cn/content/65760.2015-07-03/2020-04-05.
[48]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9]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0]王明旭,趙明杰.醫學倫理學[M] . 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51]袁永飛,田林杰.“醫學倫理學”生命三論審視、反省與融貫[J].中國醫學倫理 學,2021,34(08):913-922.
[52]李春玉.社區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
[53]許菲斐. 河南省農村艾滋病高發區不同人群對艾滋病認知、態度、行為及政策措施的調 查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54]劉明. Colaizzi 七 個 步 驟 在 現 象 學 研 究 資 料 分 析 中 的 應 用 [J]. 護 理 學 雜 志,2019,34(11):90-92.
[55]Khraisat, O.M., Hamdan, M., Ghazzawwi, M. Palliative care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Saudi Arabia: knowledge assessment among nursing students. J. Palliat. Care. 2017; 32 (3-4), 121126. https://doi.org/10.1177/0825859717743229.
[56]Al Qadire, M. Knowledge of palliative care: an online survey. Nurse Educ. Today. 2014; 34 (5), 714-718.
[57]Harazneh, L., Ayed, A., Fashafsheh, I. Knowledge of palliative care among bachelors nursing students. J. Health Med. Nurs. 2015;18, 25-32.
[58]Dimoula M, Kotronoulas G, Katsaragakis S, et,al.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palliative care and attitudes towards end-of-life care: A three-cohort, cross-sectional survey. Nurse Educ Today. 2019;74:7-14. doi:10.1016/j.nedt.2018.11.025
[59]Chover-Sierra E,Martinez-Sabater A. Analysis of Spanish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in palliative care. An online survey in five colleges. Nurse Educ Pract. 2020;49:102903. doi:10.1016/j.nepr.2020.102903
[60]金佳佳,童鶯歌,劉苗苗,柴玲.我國護理專業學生疼痛管理知識態度研究現狀J].中華 護理教育, 2018, 15(10):782-785.
[61]Sujatha R, Jayagowri K. Assessment of Palliative Care Awareness among Undergraduate
Healthcare Students. J Clin Diagn Res. 2017 Sep;11(9):JC06-JC10.
[62]王丁要,徐國厚.癌性疼痛臨床治療方法的研究現狀[J].中國療養醫學,2019,
28(09):942-944.DOI:10.13517/j.cnki.ccm.2019.09.016.
[63 ]張會娟,彭微微,周麗麗,呂雪靖,魏華,胡理.安慰劑效應的心理機制及臨床應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8, 26(03):467-471+453.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8.03.011.
[64]Kim , B.H. , et al.. Evaluation of end-of-life 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m-geriatric train-the-trainer program in Korea. Korean J. Adult Nurs. 2012; 24(4), 390-395. https://doi.org/10.7475/kjan.2012.244390.
[65]Wilson O, Avalos G, Dowling M. Knowledge of palliative care and attitudes towards
nursing the dying patient. Br. J. Nurs. 2016; 25(11) , 600-605.
https://doi.org/10.12968/bjon.2016.25.11.600.
[66]秦向前.大學生學習態度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重慶:西南大學,200&
[67]余鳳英,周瓊,黃海林.成人醫學生學習成績性別差異的比較分析.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 院學報, 1998(2):69-75.
[68]杜華,吳萌,潘玉芹,甘普琴,丁從蘭,呂銀.安徽省腫瘤科護士安寧療護態度現狀及其 影響因素[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5):1-6.
[69]Wallace M, Grossman S, Campbell S, et,al. Integration of end-of-life care content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curricula: student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J Prof Nurs. 2009; 25(1): 50-56. doi:10.1016/j.profnurs.2008.08.003
[70]石敏.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對學習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2, 19(10):1580-1581.
[71]Adriaansen M, van Achterberg T. The content and effects of palliative care courses for nurses: a literature review. Int J Nurs Stud. 2008;45(3):471-485. doi:10.1016/j.ijnurstu.2007.01.016
[72]Knapp CA, Madden V, Wang H, et al. 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 of palliative care in
Florida:a quantitative study. Int J Palliat Nurs. 2009; 15(9): 432-439.
doi:10.12968/ijpn.2009.15.9.44255.
[73]高玲玲,周花,張英華,等.164名護理本科生的死亡態度與死亡觀的調查分析[J].中
國行為醫學科學, 2007 , 16( 1 ): 78.
[74]彭亞,趙莉,沈夢蝶,凌麗,鄒虹靖.本科護生的死亡態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 究, 2018, 32(03):380-383.
[75]顧志華.護生死亡態度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21,19(05):715-718.
[76]范燕燕,馬夢真,杜星斌,咸慧文.全日制護理本科生的死亡態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07):14-15.
[77]Park,M.,Yeom,H.A.,Yong,S.J. Hospice care education needs of nursing home staff in South Kore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alliat Care. 2019; 18(1) , 20. https://doi.org/10.1186/s12904-019-0405-x.
[78]Azami-Aghdash,S.,Jabbari, H., Bakhshian, F., et al.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of Iranian
nurses about hospice care. Indian J. Palliat. Care. 2015; 21 (2) , 209-213.
https://doi.org/10.4103/0973-1075.156505.
[79]陳貴梅,史盧少博,尤愛軍,陳任,丁宏.某醫學院校本科生對臨終關懷的認知、態度及其影響 因素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4):331-336.
[80]陶巍巍,李青文,王繡玉,等. 存在主義視角下不同專業醫學生臨終關懷態度調查及生 命教育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 (12): 1655-1660
[81]孫麗,顧道琴,胡成文.我國死亡態度的文獻計量學分析.護理管理雜志, 2019, 19(3):196-199.
[82]趙雙萍,趙雪萍.在校大學生臨終關懷認知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 報,2021,42(14):1260-1262.
[83]孟召霞,李艷琳,支彩霞,等.護士照顧臨終患者態度與個人死亡態度的相關性研究[J].護
理學雜志, 2014, 29(2):51 -53.
[84]Sekiya N, Kuroda Y, Nakajima K, et al.Views on life and death of physicians, nurses, cancer patients and general population in Japan.Plos One, 2017, 12(5):e0176648.
[85]Wang L, Li C, Zhang Q. Clinical nurses'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and caring for dying patients in China. Int J Palliat Nurs, 2018, 24 (1):33 -39.
[86]滑霏,袁長蓉,徐燕.美國姑息護理政策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 (11):39-40.
[87]劉光華,袁春蕾,護理研宄生姑息護理認知的研宄[J].護理學雜志,2017, (18): 100-102.
[88]王露等.在校本科護生姑息護理認知現狀的調査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 (34):2709-2711.
[89]李惠云,王琳,周立穎等.醫學院校應加大“臨終關懷”授課力度J].中等醫學教育,
2001, 19(1): 20-21.
[90]寧珍.高等院校護理專業學生臨終關懷認知與態度現狀研究[D].南昌大學, 2020.DOI:10.27232/d.cnki.gnchu.2020.000212.
[91]米穎馨,楊旭文,任宇婷,等.北京市大學生參與臨終關懷志愿服務現狀的訪談研究[J], 醫學與哲學, 2019, 40(19):29-31.
[92]陳四光,安獻麗.436名大學生死亡態度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 (4): 303-304.
[93]劉宇.護理學專業死亡教育課程知識體系構建研究[D].延邊大學,2019.
[94]黃星月,劉洋洋,李欣,張季微,邸琨敏.河北省醫學院校生命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調研報告 [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01):93-95.
文獻綜述
安寧療護相關研究綜述
1 概述
1990 年 WHO 首次正式給安寧療護定義為:安寧療護是對那些患無法治愈 的疾病病人提供積極的、功能整體性的服務,主要是通過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軀 體癥狀,處理心理、社會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達到姑息護理的目標一最 大可能提高病人及家屬的生活質量[1]。2002 年、2010 年幾度更新其定義。2010 年 WHO 的最新定義為:通過對已確診為不可治愈性疾病的患者實施早期介入的 護理干預,評估和治療包括患者疼痛在內的其他生理、心理、精神問題,緩解其 痛苦與不適,提高其患病存活期間的生活質量,并且幫助患者及家人接受疾病的 過程,正確面對死亡的一種護理模式[2]。目前已有大量的數據證實,對于惡性腫 瘤、慢性疾病而言,安寧療護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最有效的方法。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國外研究現狀
安寧療護起源于英國, 1967 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國倫敦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 現代意義上安寧護理院,這是安寧護理事業發展的里程碑[3]。隨后美國、法國、 日本、加拿大等 60 多個國家相繼出現安寧療護服務[4],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截至 2011 年,安寧療護相關機構出現在 136 個國家(地區),將安寧療護納入 醫療衛生體系的國家達 20 個[5]。其中英國、美國和日本在配套政策和人才培養 上相對成熟且各具特色。因此,下文簡要梳理了英國、美國和日本在安寧療護相 關政策和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并整理了國外醫護人員關于安寧療護認知與態度 的研究。
2.1.1安寧療護在英國、美國和日本的發展現狀
英國安寧療護政策注重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所推出的利物浦護理路徑和黃 金標準架構是培養高水平安寧療護護理人員的有效途徑;美國醫療照護保險制度 日益完善,注重安寧療護學科的發展,并通過各種協會學會明確安寧療護的行業 標準;日本結合自身傳統文化所建立的居家療養模式,不僅極具日本本土特色, 也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安寧療護事業的本土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并通過繼續醫 學教育的安寧療護癥狀管理和評估重點方案項目對醫生進行安寧療護培訓,促進 安寧療護專業人才的發展。
( 1 )英國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安寧療護的國家,是現代安寧療護的發源地。發展初 期,安寧療護之家在英國迅速發展,年均新增數超 10 個[6],多由宗教機構和慈 善組織成立并負責運營,且一度成為安寧療護的服務主力。隨著《衛生服務和社 區護理法》的頒布,逐步形成了社區主導的安寧療護模式[7]。
英國在政策上注重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推動整合社會資源。為了更好地鼓 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英國將安寧療護作為長期關注的政策重點,制定清晰的發 展藍圖,以確保有需求的公眾都能享受安寧療護服務[8]。2015 年,英國在《安 寧療護展望計劃(2015-2020)》中提出六大發展愿景,并闡述了愿景實現的具體 做法和路徑[9]。同時英國尤其注重吸收社會資金和志愿者來保障安寧療護的運營 資金和服務送達。安寧療護體系的運營資金由政府和社會共同承擔,且主要由慈 善組織、安寧療護之家籌集,英國國家衛生機構僅以稅收提供 32%的安寧療護支 出[10,11]。2014年,志愿者人數達 16萬名,無償服務超過2300 萬小時,價值1.5 億英鎊,使安寧療護服務成本下降超過 20%[12]。志愿者不僅積極參與宣傳推廣 [13],還以提供幫助、給予建議等方式加入社區臨終關懷服務,增強服務的可及 性[14]。
利物浦護理路徑和黃金標準架構是培養高水平安寧療護護理人員的有效途 徑。利物浦護理路徑是由利物浦皇家大學和瑪麗癌癥治療中心在20 世紀90 年代 共同提出,其主要目的就是把安寧院高質量的臨終護理以路徑的方式推廣應用到 醫院病房、社區等其他醫療衛生機構[15],至 21 世紀初已有 20 多個國家應用了 利物浦路徑[16]。并有研究表明[17],該路徑對臨終病人有高質量的照顧。為切實 提高醫護人員安寧療護水平,利物浦瑪麗癌癥治療中心特地為實施利物浦護理路 徑的醫護人員提供了基礎和高級訓練班[16],以期更好地保障臨終病人生命末期 的生存質量。此外,黃金標準架構旨在為生命末期照護工作者提供卓越的訓練。 為滿足臨終病人的需求和期許,黃金標準架構提供了包括居家照護、家事護理、 急診和社區醫院照護、失智癥護理等內容的訓練計劃,其中也包括了靈性照護和 臨床技能,并于 2010 年起開始提供越來越多視訊、 DVD 等遠距學習的訓練計 劃[11]。有效的路徑推廣方式加上照護工作者所接受卓越的訓練共同造就了英國高 死亡質量,因此英國 2010年、 2015 年連續兩次死亡質量指數排名第一。
(2)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展安寧療護的國家,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21 世紀初 期, 80%以上的大型醫院都有安寧療護團隊, 6000 多名醫生獲得了美國醫學專 科委員會的緩和醫學認證[18-19]。截止 2015 年底,大中型醫院中安寧療護的普及 率約 95%[20]。
為促進安寧療護的發展,美國建立了專門的安寧療護醫療照護保險并不斷完 善其受益對象。1982 年,美國建立了安寧療護醫療照護保險,由政府來分擔照 護者的風險[11]。因此,大部分安寧療護的費用由醫療保險負擔,部分由醫療補助 及私人保險負擔[21],極大地減輕了患者負擔。為更好地惠及終末期病人,安寧 療護納入保險給付對象不限于癌末病人,還包括了慢性病患者。
安寧療護學科建設是美國安寧療護快速發展的基礎。2006 年臨終關懷和姑 息緩和醫學正式成為一個醫學專科,大部分醫學院校將安寧療護作為醫學本科生 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一些院校將其設為獨立專業,開設護理碩士學位課程專門培 養安寧療護的護理專家。Dickinson[22]的研究也顯示,安寧療護培訓的可獲得性 很高,并且在不斷增加;同時醫學生的參與率也逐年增加。同時, Van Aalst Cohen[23]等人2008年對美國47個醫學院安寧療護提供方式的調查顯示,30%有 必修課程, 19%有必修輪轉, 29%在必修輪轉中綜合姑息治療, 15%提供選修課, 僅 7%沒有課程或輪轉。除了學科建設,美國還通過協會學會對安寧療護的發展 進行指導,明確專業標準。美國成立了美國國家臨終關懷和姑息護理認證委員會, 對從事安寧療護的護理人員進行資格認證[24]。這一措施明確了安寧療護護理人 員的資格認證制度和準入制度,是安寧療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一步。同時, 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和美國醫學院校協會都對醫學院校安寧療護課程內容進行 規范,明確應包括預后推理、共同決策、知情同意的管理、探究意義和靈性、壞 消息溝通、預立遺囑溝通、臨終關懷意愿、停止急救和安寧療護等內容,并進行 安寧療護技能相關培訓[25,26]。此外,為加深公民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并提高其接受 度,死亡教育課程也已成為美國社會性的教育體系[27]。
( 3 )日本
日本是亞洲最早開始安寧療護的國家,1981 年于圣隸醫院建立的安寧療護 病房,是亞洲第一個安寧療護機構[28]。此后,日本安寧療護事業發展迅速。就 安寧療護病房而言,1990年僅有5家,20世紀末已有86家,至2010年已有235 家[29],至 2014 年達到 321 家[30]。截止 2009年年底,日本 24%的癌癥患者接受 了專業安寧療護服務[31]。
日本沒有單獨成文的安寧療護法律和政策,但相關法律和政策分布在《國家 健康保險法》《長期護理保險法》和《癌癥控制法案》等保健法之中。為擴大安 寧療護覆蓋面,日本將安寧療護納入國家健康保險,并不斷納入受益對象,由住 院患者安寧療護服務轉為一般病房安寧療護,并將家庭臨終關懷診所和日托臨終 關懷院納入入國民保險體系[32]。結合日本傳統文化,為更好地向民眾提供適合 的安寧療護服務,日本建立了獨立式的居家安寧機構,并鼓勵被保險人在有能力 自理的情況下居家療養[11]。
《2012 促進癌癥控制項目的基本計劃》提出,從癌癥確診開始就向患者提 供安寧療護[33]。然而僅依靠安寧療護病房和安寧療護小組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因此所有醫療從業人員都需要了解安寧療護,并能夠提供初級安寧療護。因此, 繼續醫學教育的安寧療護癥狀管理和評估重點方案項目(Palliative Care Emphasis Program on Symptom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for 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 PEACE)應運而生。PEACE教育對象不局限腫瘤科醫生,而是為日 本所有醫生提供教育機會。 PEACE 項目是一個為期 2 天的培訓計劃,共設有 9 個模塊,分別是安寧療護哲學、癌癥疼痛的評估和管理、阿片類藥物的處方、其 他癥狀管理、心理問題管理、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以社區為基礎的安寧療護,包 括總共 12 個小時的互動講習,其中結合了互動教學、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34]。 截至2015年3月,57,764名醫生完成了 PEACE計劃[35]。相關研究表明,接受 PEACE訓練的醫生安寧療護知識得分高于未接受PEACE訓練的醫生,即使在項 目完成的 2 個月后結果仍是持續的,并且醫生對安寧療護的態度也有明顯改善 [34,36]。此外,日本為醫學教育制定了安寧療護的共同教學大綱,預計將其作為本
科醫學教育的一部分使用[37]。
2.1.2國外醫護人員安寧療護認知、態度的研究
(1) 國外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不夠理想。
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安寧療護發展相對較好的國家,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 掌握情況仍不夠理想,而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情況更為糟糕。Brichner[38]對美國 加利福利亞 111 名醫生的調查表明,醫生缺乏給予病人安寧療護指導的知識。 Bradley[39]對美國康涅狄格州231名醫生安寧療護知識的研究也指出,僅48.3% 的醫生認為所接受的培訓能很好地照護臨終病人的癥狀。而在欠發達國家中,醫 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更為糟糕。 Kassa H [40]對埃塞俄比亞341 名護士的 調查顯示,只有 30.5%的護士能夠很好地掌握安寧療護知識。盡管美國加利福利 亞的研究結果顯示, 72.1%的醫生認為安寧療護知識的缺乏不會影響安寧療護的 實施,但僅有 16%的醫生能夠正確識別需進行安寧療護的所有 8 種候選診斷,大 多數醫生(84%)不能識別所有的恰當診斷[38],這說明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的知識掌 握情況將直接影響他們對安寧療護對象的判斷,從而限制了他們使用安寧療護。
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識的缺乏是阻礙安寧療護發展的重要因素,并且醫護人 員在疼痛管理知識和醫患溝通知識與技巧方面顯得尤為薄弱°Jastrzab等[41 ]研究 顯示,護士在疼痛相關知識和疼痛管理的方面有改進的空間。Sato等[42]研究也 指出,疼痛癥狀管理在日本腫瘤患者安寧療護實踐中是最難的,護士常忽視對患 者的疼痛評估,不能正確認識患者的疼痛,護士疼痛認知水平低,必然導致其安 寧療護認知程度低且安寧療護質量不高。除了疼痛管理知識的缺乏,醫護人員與 患者及家屬溝通的知識和能力也需要加強。Olsman[43]的研究表明:有超過四成 的受訪醫護工作者對向臨終患者及其家屬傳達預期的存活時間是存在一定心理 障礙的,有近四成的受訪醫護工作者認為醫療機構在安寧療護方面缺乏有效的指 導與必要的幫助。White屮]和Denham[45]對護士的研究也發現,護士未接受足夠的 安寧療護相關知識培訓,不足以為病人提供足夠的安寧療護服務,需加強人際溝 通、與人協作及應對死亡的培訓,尤其是加強與臨終患者和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 能力。
(2) 國外醫護人員對安寧療護的態度需要改善
綜合相關研究來看,醫護人員對安寧療護的態度仍需進一步改善。 Bradley[39] 等對美國康涅狄格州 231 名醫生安寧療護態度的研究顯示:33.9%的醫生認為第 一次和病人及家屬討論安寧療護,往往會使他們失去希望,這說明醫生認為安寧 療護是與負面、消極相關聯,甚至代表著絕望。Pantilat[46]對瀕死病人的照護分 析也表明在美國許多醫生不愿意和病人談論死亡,不愿意向病人提到安寧療護。 由此可見,許多醫生回避與病人談論安寧療護,說明他們對安寧療護持不確定甚 至否定態度,但臨終病人對安寧療護有需求,因而醫生應及時調整自己對安寧療 護的態度,直面安寧療護有關問題,并和臨終病人加強相關的溝通。 Veilqaard[47] 等關于丹麥醫生和護士對終末期病人照護態度的調查說明在丹麥對臨終關懷服 務的態度護士比醫生更積極。
2.2 國內研究現狀
為系統分析我國安寧療護有關研究現狀,下文梳理了我國安寧療護發展現狀, 并對護理專業學生及醫護人員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析。
2.2.1我國安寧療護發展現狀
我國各地區安寧療護發展不同步、不均衡。具體來看,我國臺灣地區在配套 支持政策和發展規模上都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大陸地區發展則較為滯后。
我國臺灣地區于 1981 年開始安寧療護,先后通過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和《患者自主權利法》立法[11],并根據國際安寧療護發展及臺灣當地形勢進行了 多次修法。除了確立配套支持政策,我國臺灣地區還通過保障資金來源促進安寧 療護的普及。臺灣中央全民健康保險局 2006 年將安寧居家及住院均正式納入健 保給付;2009 年 9 月 1 日將所有重大器官衰竭的末期病人皆納入健保給付;2014 年起將社區安寧療護納入健保給付[11,48]。在此基礎上,我國臺灣地區安寧療護取 得了不錯的發展。截至2014年,我國臺灣地區年安寧病房服務機構共計50家, 總床數693床,安寧居家照護服務機構共計71家,安寧共同照護服務機構共計 85 家[49]。《2015 年度死亡質量指數》指出,中國臺灣死亡質量排名第 6[50]。
中國大陸的安寧療護起步相對較晚, 1988 年天津醫科大學成立了內地第一 所臨終關懷醫院,標志著中國大陸安寧療護事業的開始[51]。大陸地區在政策支 持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先后發布了《關于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 (試行)的通知》、《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安寧療護實 踐指南(試行)》、《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和《安寧療護中心管理規范 (試行)》[52,53]。除上述試行政策外,中國大陸還沒有專門對于安寧療護機構管 理制訂相關的政策法規,國家、省(市)也尚未對綜合醫院頒布針對安寧療護須 統一遵守的一般性的衛生和醫療規定,部分政策條文雖體現了相關部門對安寧療 護的關注,但大都缺乏系統的針對性政策措施。除各地省級醫院寧養病房和上海 市設立的安寧療護病區病人費用可納入醫保外,絕大多數安寧療護機構未被納入 國家醫療保障體系[54,55]。
2.2.2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相關研究
缺乏安寧護理知識是護士從事安寧護理實踐中最大的障礙之一,這將直接影 響安寧護理的質量。諸海燕等[56]的研究發現,安寧療護知識及格的護士只占 34.0%,表明護士安寧療護相關知識掌握不全。此外,鄒敏[57]、王婷婷[58]的研究 結果也與之一致。安寧療護通過有效控制疼痛來達到改善臨終患者生存質量的終 極目標。而護士作為安寧療護的主要提供者,在改善臨終患者疼痛中起著重要的 作用。相關文獻指出[59,60],醫護人員在癌痛相關知識的回答中得分較低,反映了 醫護人員對臨終病人疼痛方面知識的缺失。安寧療護不僅關注臨終患者的生存質 量,還需對患者家屬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無論是心理問題的疏導,還是病情的 告知,都需要護士擁有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和技巧。鄭悅平[61]的研究顯示, 40.4% 的醫護人員害怕應對臨終患者家屬情感的悲傷, 23.8%不知道對瀕死患者家屬說 什么,這提示醫護人員缺乏與臨終患者家屬溝通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與家屬溝 通知識的缺乏也將直接影響醫護人員哀傷輔導的開展。文獻表明[62,63],護士缺乏 哀傷輔導知識,對于患者的心理支持、對家屬喪親的悲哀反應的支持明顯不足。 由此可見,我國護士普遍缺乏安寧療護知識,尤其是疼痛管理知識、家屬溝通和 哀傷輔導知識。
缺乏安寧療護知識必然導致護士安寧療護認知水平低下。陳秀明[64]的研究 表明,只有 4.5%可以表述安寧療護基本概念。鄒敏[57]的結果顯示,上海護理人 員安寧療護總體正確率為 45.6%,稍高于長春市的 40.3%[64],表明發達地區護理 人員認知水平稍高于欠發達地區,但我國護士總體認知水平不高。由于國內安寧 療護屬于正在開拓的新領域,學校教育很少涉及安寧療護相關課程,醫護人員只 能從實踐中逐步提高安寧療護認知和相關技能,因此高年資、高職稱護士安寧療 護認知度相對較高。同時,相關文獻也表明[65,66],高年資、高職稱護士臨終關懷 態度更積極。此外,安寧療護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以老人、腫瘤患者、慢性病患者 等為主的臨終患者及其家屬,而不同科室接觸臨終患者的機會存在明顯差別,因 此科室的不同對護士安寧療護認知有一定影響。相關文獻表明[67-70] ,急診科、 心腦血管科、腫瘤科、老年科護士安寧療護認知水平相對較高,這與護士接觸危 重癥患者的機會和數量有關,在護理危重癥患者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安寧護理相 關問題。
2.2.3 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研究現狀
國內以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視角的安寧療護文獻主要聚焦以下四個方面:一、
護理學生安寧療護知識、認知、態度相關;二、課程或實踐干預對安寧療護教育 的促進效果;三、引進國外先進研究成果以期推進我國安寧療護的發展;四、編 制相關問卷對護生安寧療護能力進行測評。
文獻表明[71-73],我國護生安寧療護知識掌握情況并不樂觀,正確率范圍為 43.09%?52.05%。這與我國護理專業學生安寧療護的教育不夠深入且不成體系 有關。同時,前期研究表明[73-74],護生對安寧療護態度積極,并對安寧療護有著 很高的學習熱情,但只有19.8%的護理學生愿意在未來從事安寧療護,這一結果 仍然不理想。護生認為安寧療護應該是一門必修的獨立學科,并包括一些必要的 課外學習[74],但目前我國僅有少部分院校專門設立“安寧療護”課程[75],并不能 滿足護生的學習需求。為更好滿足護生的學習需求以期促進安寧療護的發展,我 國學者積極探索適宜的安寧療護教育方法和模式。前期研究顯示[76,77],空巢老人 舒緩照護志愿服務有利于改善護生安寧療護態度及對待死亡的態度;人文關懷實 踐能促進護生安寧療護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培養護生對臨終患者的關懷以及責任 感。可見實踐類活動可以促進安寧療護教育。此外,故事教學法[78]、對分課堂[79] 均有助于護生安寧療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應在安寧療護教育中推廣普及。
3 總結
在疾病譜變化,人口老齡化及人們對死亡尊嚴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以“優
逝”為特點的安寧療護正逐漸興起。部分發達國家安寧療護總體發展不錯,但與
我國國情存在差異,不能生搬硬套,而國內的相關研究集中在臨終患者(包括老 人,腫瘤患者,慢性病患者)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及接受度和醫護人員安寧療護知 識態度行為調查,很少有人以護理專業學生作為研究視角。然而護理專業學生作 為未來安寧療護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對安寧療護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對護 理專業學生認知、態度進行調查研究尤為必要,以此促進我國安寧療護健康有序 發展。
參考文獻
[1]WHO. Cancer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04. Geneva, Switzerland, 1990.
[2]WHO. Palliative care [EB/OL]. http://www.who.int/cancer/palliative/en
[3]LUTZ S.The history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J].Current Problems in Cancer, 2011, 35(6) : 304-309.DOI: 10.1016 /j.currproblcancer.2011.10.004.
[4]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岀版社,2004.
[5]Connor, S. R. & Bermedo, M. C. Global Atlas of 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https: //www.who.int/nmh/Global_Atlas_of_Palliative_Care.pdf.
[6]Clark, D. From Margins to Centre: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Palliative Care in Cance匚 The Lancet Oncology, 2007, 8(5).
[7]Eve, A. Smith, A. M. & Tebbit, P.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the UK 1994-5, Including a Summary of Trends 1990-5. Palliative Medicine, 1997, 11(1).
[8]Black, N. Dixon, Tan, J. S. & Knapp, M. Improving Healthcare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in England: Good Progress but More to do.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15, 108(12).
[9]National Palliative and End of Life Care Partnership.Ambitions for Palliative and End of Life Care: A National Framework for Local Action 2015-2020, 2015. http: //end of life care ambition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5/09/Ambitions-for-Palliative-and-End-of-Life-Care.pdf.
[10]肖棣文,馬衛紅.安寧療護體系發展中的政府與社會:基于英美經驗的比較分析J].中國行 政管理,2019(12):33-40.
[11]胡哲豪.安寧療護政策在歐美及亞洲國家(地區)的實踐和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 展,2019,25(06):117-124.
[12]Scott, R. We Cannot Do it Without You the Impact of Volunteers in UK Hospices. European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 2015, 22(2).
[13]Morris, S. M. Payne, S. Ockenden, N. et al. Hospice Volunteers: Bridging the Gap to the Community?.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17, 25(6).
[14]Addingtonhall, J. M. & Karlsen, S. A National Survey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Volunteers Working in Voluntary Hospice Services in the UK. I. Attitudes to Current Issues Affecting Hospices and Palliative Care. Palliative Medicine, 2005, 19(1 ).
[15]Ellershaw J E, Murphy D. The national pathway network of palliative care pathways[J]. J Integ Care Pathr, 2003,7(1):11-13.
[16]Marie Curie Palliative Care Institute Liverpool. Care of the dying:Everyone's business [EB/OL]. [2011-12-01]. http://www.mcpcil.org.uk/.
[17] Remington, R., Wakim, G.A Comparison of Hosp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010, 36( 9) : 16 -21.
[18]Center to Advance Palliative Care. Palliative care programs continue rapid growth in US
hospitals: Becoming standard practi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EB/OL].( 20 1 0-04-05). http://www.capc.org/news_and_events/releases/04-05-10.
[19]Morrion R S. Models of palliative care deli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J]. Curr Opin Support Palliat Care, 2013, 7(2): 201-206.
[20]Gruhler H, Krutka A, Luetke-Stahlman H, et al. Determining palliative care penetration rate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 [J].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18, 55(2):226-235.
[21]National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Organization (2015) . NHPCO's Facts and Figur es Hospice Care in America [EB/OL]. https://www.nhpco.org /sites/default/files/public/Statist ics_Research/2015_Facts_Figures. Pdf .
[22]Dickinson GE. Thirty-five years of end-of-life issues in US medical schools. Am J Hosp PalliatMed. 2011;28(6):412-7.
[23]Van Aalst-Cohen ER, Riggs R, Byock IR. Palliative care in medical school curricula: a survey of United Statesmedical schools. JPalliatMed. 2008;11 (9):1200—2.
[24]MARSHALL V. Benefits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certification[J]. Home Healthcare Nurse,2009,27 (8) :463-467.
[25]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and Structure of a Medical School. 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s Leading to the M.D. Degree. May 2012. http://www.lcme.org/functions.pdf. [Accessed 19 January 2013]
[26]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ages Task Force on the Clinical Skill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Skills Curricula for Undergraduate Me
dical Education, 2005. https://members.aamc.org/eweb/upload/Recommendations%20for%20Cli nical%20Skills%20Curricula%202005.pdf. [Accessed 19 January 2013]
[27]Doka K J.Hannelore wass: death education-an enduring legacy[J]. Death Studies,2015, 39(9) : 545-548.
[28]林益卿、盧建中、林盈利、徐慧娟、楊佩玉.臺日安寧療護發展之比較J].安寧療護 雜志,2011,16( 2) : 133 - 150.
[29]姜珊,寧曉紅.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緩和醫療和終末期照顧現狀J].實用老年醫學, 2018, 32 (1): 13-16.
[30]Aoyama M, Moritat, Kizaway, et al. The Japan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Evaluation Study: Study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and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and Response Rates [J]. Am J Hosp Palliat Care, 2017, 34 (7): 654-664.
[31]Kizawa Y, Morita T, Hamano J,et,al. Specialized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 in Japa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by patients with cancer. Am J Hosp Palliat Care. 2013;30(6):552-5.
[32]劉勝男,李文碩,秦源,李昆.國外緩和醫療的政策經驗及啟示J].醫學與哲 學,2019,40(12):24-27+32.
[33]Satoru Tsuneto.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palliative care in Japan[J].Jpn J Clin Oncol, 2013;43(1)17-21.
[34]Nakazawa Y, Yamamoto R, Kato M,et,al. Improved knowledge of and difficulties in palliative care among physicians during 2008 and 2015 in Japan: Association with a nationwide palliative care education program[J]. Cancer. 2018;124(3):626-635.
[35]Ministry of Health, Labor, and Welfare. Current status and issues of palliative care ed ucation program [in Japanese]. http://www.mhlw.go.jp/file/05-Shingikai-1 090 1 000-Kenkoukyo ku-Soumuka/0000128693.pdf. Published 2016. Accessed October 24, 2016.
[36]Yamamoto R, Kizawa Y, Nakazawa Y, et,al. Outcome evaluation of the Palliative care Emphasis program on symptom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for 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 nationwide physician education project for primary palliative care in Japan[J]. J Palliat Med. 2015;18(1):45-9.
[37]Kizawa Y, Tsuneto S, Tamba K,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ationwide consensus syllabu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for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Japan: a modified Delphi method.
Palliat Med. 2012;26:744 - 52.
[38]Brickner L, Scannell K, Marauet S, Ackerson L. Barriers to hospice care and referrals: survey of physician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 in a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J Palliate Med. 2004 June; 7(3):411-8.
[39]Bradley, Elizabeth H. Physicians'Ratings of Their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End-of-life-care Practic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2002 April;77(4);305-311.
[40]Kassa H, Murugan R, Zewdu F, Hailu M, Woldeyohannes D.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towards palliative care among nurses working in selected hospitals, Addis Ababa, Ethiopia. BMC Palliat Care.2014 Mar 4; 13(1):6.
[41]Jastrzab G, Fairbrother G, Kerr S, et al.Profiling the 'pain-aware' nurse: acute care nurses'attitude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adult pain management.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3,21(2):27-32.
[42]Sato K, Inone Y, Umeda M, et al. A japanese regionuide survey of the knowledge, difficulties and self reported palliative care practies among nurses. Jpn J CLin Oncol, 2014,44(8):718-728.
[43]Olsman E, Leget C, Onwuteaka-Philipsen B, et al. Should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hope be truthful, helpful or available? An interpretative synthesis of literature describi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perspectives on hope of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J]. Palliative medicine, 2014, 28(1):59-70.
[44]White KR, Coyne PJ, Patel UB. Are nurses adequately prepared for end-of-life care? [J].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001,33(1):147-151.
[45]Denham SA, Meyer MG, Rathbun A, et, al. Knowledge of rural nurses' aides about end-of-life care. Fam Community Health. 2006 Jul-Sep;29(3):229-41.
[46]Pantilat, S. Care of dying patient: beyond symptom management. West J Med. 1999 October; 171(4); 253-256.
[47]Veilqarrd T, Addington-Hall JM. Attitudes of Danish doctors and nurses to palliative and terminal care. Palliat Med. 2005 Mar;119-27.
[48] 王思雅.長期照顧體系下的安寧居家療護[J].社區發展季刊,2016, 153: 170-181.
[49]臺 灣安 寧照 顧 協會.臺 灣地 區安 寧療護 資源 分布 現況 [EB/OL].[2014-07-14] http://www.tho.org.tw/xms/.
[50]劉繼同,袁敏.中國大陸臨終關懷服務體系的歷史、現狀、問題與前瞻J].社會工作, 2016( 2) : 34-49.
[51]張雪梅,胡秀英.我國安寧療護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J].中華現代護 理雜志, 2016, 22 ( 34) :4885-4888.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4-2907. 2016. 34. 001.
[52]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2016-07-08.
[53]劉勝男,李文碩,秦源,李昆.國外緩和醫療的政策經驗及啟示[J].醫學與哲 學,2019,40(12):24-27+32.
[54]桂欣鈺,楊晶,楊丹,等.中國本土舒緩醫學的發展現狀和前景[J].醫學與哲學,2016, 37(12B): 83-87.
[55]蘇永剛,馬娉,陳曉陽.英國臨終關懷現狀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 2012( 2) : 48 - 54. DOI: 10. 3969 /j. issn. 1003-4145. 2012. 02. 009.
[56]諸海燕,張宇平,王玲歡,等.基層醫院護士安寧療護知識與照護態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現 代護理雜志,2016,22(34):4894-4897.
[57]鄒敏,徐燕,袁長蓉.三甲醫院護士姑息護理知識掌握現狀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6,20 (12A): 3133-3134.
[58]王婷婷.南京市三甲醫院醫護人員姑息護理知識的調查和分析[D].南京中醫藥大 學,2015.
[59]劉丹丹.梅州市臨終關懷現狀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2011.
[60]孫麗秋,楊萍,丁玥.腫瘤專科醫院護士癌癥疼痛相關知識水平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 理,2012,12(9):76-79.
[61]鄭悅平.醫護人員臨終關懷照護知識、態度及相關因素研究[D].中南大學,2008.
[62]李玲利,李卡,寧寧.應用PCQN量表對護士姑息護理知曉度的調查[J].現代護理,2007, 13(27): 2599-2600.
[63]段紅英,金曉燕,沈麗瓊,侯羅婭.山西省 25 所三甲醫院護士安寧療護臨床實踐的調查分析 [J].護理學雜志,2018,33(24):8-10.
[64]陳秀明.長春市社區護士姑息護理認知現狀的調查[D].長春:吉林大學,2011.
[65]陸宇晗,楊紅,趙藝媛,曾純.腫瘤科護士對臨終照護的態度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護理研 究,2016,30(21):2647-2650.
[66]張慧影.新疆某三甲醫院臨床護士臨終照護態度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石河子大 學,2018.
[67]岳菁華,林霞.護士安寧護理認知現狀及提升對策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 理,2018,18(01):139-143.
[68]楊海苓.山東省綜合醫院護士姑息護理認知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8.
[69]張玉璽,吳金鳳,范云霞,林征.老年科護士姑息護理知識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 28 (7): 44-46.
[70]陳香芝,陳靜,白琴.護士安寧護理自我效能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現代臨床護 理,2012,11(2):11-13.
[71]Zhou Y, Li Q, Zhang W.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regarding palliative care in China: A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 Nurs Open. 2020 Oct 13;8(1):343-353.
[72 ]黃愛微,單云眉,單云峰.實習護生姑息護理知識掌握現狀及學習需求的調查J].中國實用 護理雜志,2010(07):64-66.
[73]蔣慶娟,盧運紅,馮海麗,甘青坤,譚禎雯.廣西 1156 名本科護理專業學生對臨終關懷的認知 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10):1345-1349.
[74]Jiang Q, Lu Y, Ying Y, Zhao H.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bout palliative care: A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Nurse Educ Today. 2019 Sep;80:15-21.
[75]郭奕嬙,徐萌澤,張榮,辛小林,徐靜,楊盼盼,封桂英.護理本科生安寧療護態度及影響因素調 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35(13):62-64.
[76]包烏仁,屈瑩,王東雨,張艷云,龔國梅.空巢老人舒緩照護志愿服務對本科護生臨終關懷及 死亡態度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20,35(07):1-4.
[77]唐慶蓉,陳琦,瞿曉萍,曹文婷,楊霜霜,張敏,趙文薔.安寧療護病房人文關懷實踐對提升護理 專業學生安寧療護認知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S1):267-270.
[78]王敏,陳煉紅,周麗平,劉靜馨.故事教學法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臨終關懷態度的影響研究 [J].護理研究,2018,32(23):3779-3781.
[79 ]周雪,馮吉波,薛棟艷,史宏睿.基于對分課堂的護理本科安寧療護教學改進J].護理學雜 志,2019,34(2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