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和意義
1. 研究背景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 2021 年較 2020 年增加了 329 萬人,較 2020年比重提高 0.2 個百分點,如表 1 所示[1]。老年人口總數呈逐年遞增,增速提速的發展趨勢。這些數據充分表明了我國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①,處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加速發展期”,當下老年人口問題急需妥善解決。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加重的背景下,我們需積極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服務需求的各項措施。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計劃政策致一段時期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國家出臺優惠政策從鼓勵生育到開放二胎再到鼓勵三胎,但這對解決日漸突出的養老矛盾見效甚微,因而,越來越多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成為全面小康社會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日漸增加,其身體機能開始逐年下降,免疫力水平逐漸降低,從而導致失能老①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 60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 10%,即標志著該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如果 60 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 10-20%之間,屬于輕度老齡化階段;20-30%之間的占比為中度老齡化階段;超過 30%則是重度老齡化階段。
1
年人的數量增長幅度大。據相關數據顯示,2012 到 2013 年間,失能老年人的數量從 0.36億人增長到 0.375 億人,在同一時期的完全失能老年人數就達到了 0.24 億人,占總失能人口的 64%。2019 年我國高齡老人數遠超 0.32 億人。據有關數據預測,到 2030 年高齡老人數將達約 0.53 億人,占比約達 3.8%;2050 年高齡老人數預達 1.3 億,占比約 10.3%。為著實且有效緩解緊張的養老矛盾,國務院在頂層設計上多次發文作出規劃和安排。“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規劃更為重視專業化養老機構的建設和發展[2]。國務院于 2019 年8 月常務會議提到,要以護理醫療和家政服務的相關需求作為養老服務發展的根本方向[3]。加快養老機構向質量轉變,逐步覆蓋社會各群體,高質量實現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目標。2020 年中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數量達 32.9 萬個,較 2019 年增加了 12.5 萬個,同比增長 39.8%,如表 3 所示。“十四五”規劃將投入更多精力解決養老護理隊伍問題[4]。巨大的養老服務需求給養老機構以發展空間,但還存在著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政策制度、照護風險、照護內容、照護質量方面的問題。現階段應當結合我國養老機構運行情況及當前失能老年人照護中出現的問題,從明晰政府權責及政策保障、強化養老機構長期發展及風險管理能力、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監管與支持力度提升和照護質量提高四個方向進行完善。
2. 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第一,以當前老齡化狀況為出發點,加快老年人口制度保障體系的完善為落腳點。第二,豐富了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的理論研究,通過梳理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相關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優化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的對策建議,對完善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具有理論價值與深遠的理論意義。第三,提高社會各主體對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相關政策、內容、資源以及質量方面的重視,助力照護水平的優化。現實意義:第一,本文在分析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現狀的基礎上,發現當前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存在的問題,為化解存在的照護服務矛盾助力。第二,更好的滿足
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對醫療、精神、物質等需求,加快照護專業人才隊伍發展、促進養老機構適老化建設,保障和改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第三,有助于促進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照護的高質量發展并維護社會公平與穩定。
2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1. 國外研究現狀
(1)長期照護管理制度研究
Sung(1994)指出,政府為老年人群體提供更多長期照護的精神與物質方面的全力支持。1963 年,日本政府為了對護理服務提供堅實的法規制度基礎,頒布《老年人福利法》,設置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的照護機構,其照護是由地方政府自身或政府監管控制的固定福利機構來提供,以此來滿足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需要[5]。Campbell(2003)表明,日本于 2000 年頒布《照護保險法》,以保證長期護理保險的有效實施。這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失能老年人因病住院對照護服務的需求的矛盾,紓解這一群體長期照護的根本性矛盾。其具體的規定為:40 歲開始繳納長期護理保險費,65 歲后即可享受照護保險的照護福利[6]。OECD(2005)將長期照護概念設置成有基本生活照護需求的群體所享受到的很長一段時間的照護服務,通常是依靠相關醫療服務,如預防、創傷包扎、疼痛緩解、藥物選擇、劑量配比、醫療康復等方面的照護服務來實現的[7]。
(2)養老機構服務供需研究
Jones A L 認為,美國的養老機構由政府和民間組織的鼎力支持,其發展成熟度較高。據 2004 年美國統計局相關數據表明,全國養老服務機構約有 0.2 億所,其機構入住率高于 86%。據相關資料顯示,一些國家以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為出發點,挖掘建設具有多元化的養老服務產品與相關的配套設施服務。如日本的養老機構會以本國的老年人口身體健康狀況和護理情況進行分類,建設具有層次性的養老機構,為老年群體提供基本生活照護、醫藥養護、保健康復和心理慰藉等各類養老服務[8]。英國也采取同樣的措施,為不同程度不同需求內容的老年群體提供契合的養老照護服務。并在這種護制度上提出符合邊緣化的老人群體需求的養老照護服務,突出人文關懷的特點[9]。Susan M H 認為,接近 50%的美國老年人需要他人的幫扶來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接近 60%的老年人具有獨立實施日常行為的障礙[10]。盡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大一部分老年群體患有慢性的疾病,但是多數的老年人不會將他人照顧作為生活的行動支柱。存在很大一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自己的家人來照顧自己[11]。Allen,W.Sharing 認為,存在一段時期由女性承擔照護老年人的任務的現象,但女性作為社會成員積極參加工作,就不可避
3
免的減少照護老人的時間和照護的精力[12]。
(3)失能老人照護服務供需研究
Lipson 等學者(2004)表明,機構的照護服務給予的政策補貼是政府財政于長期照護支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13]。政府通過采取政策補貼、制度保護等對失能老人的養老服務保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Kinney 通過對 65 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的調查研究發現,隨著老年人的身體素質的變化逐漸弱化與衰退,有二成以上的老年群體在實施日常行為活動,如吃飯、如廁、洗澡等存在獨自行為障礙,需要得到他人的不同程度的幫助[14]。Yadollah,Tengku 等學者(2012)對馬來西亞進行了一項全國性調查,該研究獲得了400 名 60 歲及以上失能老人,其中有略低于五分之一(18.3%)的人表明援助需求未得到切實滿足。在以部分居住的社區中存在一些失能老人,沒有獲得應給予且未享受基本生活照料幫助,就可能增加失能老人日常生活的跌倒風險,清楚的反映了當前對失能老人的非正式服務是不夠的[15]。Shino Ikea,Damson 等學者(2020)認為,通過日本的一項隊列和問卷調查研究,在日本由于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的殘疾和依賴性的程度各不相同,機構內設有各種類型的寄宿照料設施針對老年人,包括 LTCI 設施,如特殊療養院、老年保健設施、療養院或醫療和長期護理綜合設施。需要進行照護的老人會按殘疾和依賴程度分層,并證明需要從輕度到嚴重的護理水平[16]。
2. 國內研究現狀
(1)失能老人照護服務研究
鄧大松、李玉嬌(2017)表示,于失能群體而言,長期照護具有較大吸引力。失能老年人由于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和養老方式選擇的不同,進而對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內容也呈現出多元差異化的特點。這一群體面臨長期照護服務的供給主體單一、結構失衡、模塊分割等問題,政府要將有效整合資源且銜接政策同時營造有序的市場環境,積極拓展多元主體參與的包容性發展路徑,構建起要素均衡、項目齊全、政策合理的長期照護服務[17]。宋全成、孫敬華(2020)認為,失能老年人是對長期照護需求迫切的弱勢群體,失能老人照護制度的建立,能夠在很大程度保障失能群體。在同一時空范圍內的失能老年人不能既享受醫療又享受生活照料相關的服務。因而完善正式與非正式相結合的照護制度,積極發展以老齡人口群體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為中心點的照護服務體系,是解決當前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尖銳供需矛盾,也是提升照護服務水平的必然選擇[18]。何文炯、
4
楊一心(2020)認為,由于長期照護保險具有局限性,無法規范市場活動,進一步加快建立與實施失能老年人的照護服務的補貼制度是保障其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要。通過建立“困難家庭失能老人照護服務補助資金”測算模型,利用多方數據,表明要加強老年群體的整體性政策統籌規劃設計,健全照護服務的評估體系,健全失能老年人相關照護服務補助籌資制度,落實好各級政府的責任重擔[19]。
(2)養老機構服務供需研究
在未來的“十四五”時期,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增長將會呈現相對平緩的態勢,這是做好養老服務準備的重要窗口期,更是老齡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養老機構照護服務發展的機遇期。據相關測算,全國老年人口數將在“十四五”期間突破 30000 萬人,使得我國從輕度社會轉入中度老齡化國家行列。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成為將中高齡老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養老契機迎來新的春天,這也充分說明了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口將對日常基本生活服務和醫療照顧護理服務的仍然具有很大的需求。鄧寧華(2011)認為,當前市場上的養老機構的基本設施不健全,專業的照顧護理人員短缺,尤其是具有執業資格的醫療類與護理類人員,這就導致了養老機構提供不了專業的養老服務,隨之而來就會導致服務能力水平的下降,這些要素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老人及家屬的入住需求度。因而,經濟與文化上的因素相互作用也使得養老機構成一部分老年群體的“最后的選擇”[20]。龔巧玲、卜小麗、丁軍洲(2019)等學者利用甘肅省各市州 2018 年上報的養老機構統計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該省的養老機構入住率僅為五成,失能老人入住率僅為一成。該省為入住機構的老年群體提供約 14 項養老服務,其中,提供以日常照料服務為主的養老機構占比重最大,膳食與清潔衛生服務次之,護理型的養老機構數量較少,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要[21]。楊宇航、韓聞文等學者(2020)通過對長春市養老機構進行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得出養老機構內以失能與半失能為主要需求群體,其開展康復服務的數量少之又少,機構內從事康復服務的人員距離標準相差甚遠,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并且康復設備及康復輔助器具配置不健全。該市的養老康復服務供給結構失衡,康復內容單一化,不能對接當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群體的康復服務空白,無法滿足老人心理與社會康復的需求[22]。封鐵英、鄧曉君等學者(2020)構建養老機構老年人護理服務方面的對醫療層次的需求分析框架并通過相關調查數據分析,表明養老機構在醫療保障項目領域上缺乏重視,簡化護理程序和內容,老年人群體對醫療角度的護理存
5
在很大的需求潛力。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對其提供的保障項目了解程度越深,則他們對養老機構提供的保障項目的服務質量認可度越高,從而養老機構照護服務供給就會和老年人期望匹配度越高[23]。
(3)養老機構分類管理研究
鐘仁耀、侯冰(2017)養老機構實施分類管理在提高養老資源的利用效率發揮著必要作用,也是實現公共資源有效整合與利用的重要保證。“公平性”是分類管理的關鍵視角。要做好養老機構的屬性與定位劃分后階梯式分類入住的工作,床頭—人數結合的政策分類優惠補貼、加強綜合評估與信息化的統一監管,做好養老機構的分類管理[24]。孟兆敏、李振(2018)認為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條件下,我國養老機構的管理層次不明晰導致了管理結構不合理、需求有偏差、性質不規范等養老機構供需矛盾。因此,從有效管理與老人需求為出發點,明確政府兜底作用,建立與完善分類評估體系等分類管理措施是有效提高養老機構管理效率的方式[25]。刁鵬飛、臧躍、李小永(2019)根據上海市機構養老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表明具有優質服務質量的養老機構數量少并且養老資源分布不均衡,養老機構服務對象不明確的問題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資源錯配等,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應該針對養老機構的服務性質、需求對象、專業人員進行分類的管理。建立健全具有本市特色的養老機構分類管理體系,明確服務對象的范圍,最大程度上緩解養老資源不平衡、服務質量不過關等問題[26]。
3.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通過對國外相關研究的整理發現,相關文獻主要探討了照護管理制度雖起步早、發
展較快,為老年人的照護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養老機構尚未做到根據老年人自身健康狀況與經濟水平提供照護服務,失能老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量依然呈現上升且多元的特點。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老機構照護服務研究,一是采取調查的方式得到的一些數據結果,但時限間隔較長會導致不及時的政策建議的產出,具有滯后性。二是盡管學術界對養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的方式研究越來越重視,但養老機構的管理與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想要充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的關鍵點是解決好養老機構的建設管理。三是生活質量日漸提高,養老機構的智能化與適老化設計研究卻較為落后,不能很的應對社會發展,養老服務產生供需失衡問題。四是當前學者探討的老年長期照護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老年人,針對失能老人的研究較少。除此之外,現如今的失能老人需求既包含
6
物質需求也包含著精神需求。但僅有少數的學者圍繞失能老人精神需求進行探索,其研究重視程度低下。綜上所述,通過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的部分問題,積極學習國外的政策制度典范,完善國內學者對其的建議和對策,為我國選擇養老機構這種服務模式的失能老年人群體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多元的養老照護服務,對接失能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完善我國老年人照護體系。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1.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利用知網等學術工具平臺搜閱文獻資料、查找國內外有關養老服務相關知識的書籍進行仔細梳理,廣泛搜尋與收集我國關于養老機構發展先進試點的信息資料,同時查看養老機構及其失能老年人報告,結合我國當前頒布的養老服務與長期照護的相關政策,掌握機構養老服務的實時動態,為本研究夯實基礎。訪談調查法。通過實地走訪養老機構與入住機構的老年人溝通聊天,了解當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與養老服務的需求點。再次,與管理層溝通交流,了解機構的結構、設施、規章制度及其規模狀況。同時,依據選題和研究內容設計養老機構的訪談提綱,選擇調查地點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的結果修改訪談提綱,而后使用修改后的訪談提綱展開調查,對機構內入住人員與管理人員進行機構內養老服務的具體情況和實施養老服務的現狀開展半結構式訪談。
2. 研究內容
本文以研究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問題為基礎,闡明了現如今養老機構中的失能老年人照護體系建設的必要性與緊急性,分析了我國未來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的照護發展方向。具體的,從我國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角度出發,通過查閱我國養老機構和失能老年人照護文獻與政策,運用社會支持理論、福利多元主義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作為理論基礎,結合實地調研的形式,以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從政策制度、照護風險、照護內容、照護質量四個方面為著力點,深入分析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存在的問題,并對現如今我國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群體的照護問題清晰呈現:鑒定失能標準不統一且補貼標準差異明顯,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面臨較高風險,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內容有待完善,失能老年人機構照護硬軟件設施不完備的問題。其次,依據我國養老
7
機構情況和實際失能老年人照護狀況,進一步探討分析發現是政府權責定位不明,頂層設計不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弱、相關照護監管和支持不足、機構照護資源發展不平衡造成的。鑒于此,針對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照護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建立健全失能鑒定統一標準,國家照護政策支持、養老機構長期發展和風險管理、照護精準性、照護質量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議。
(四) 研究路線圖 1 研究技術路線圖(五) 主要創新點和不足
1. 創新之處
第一,研究視角新穎。選擇養老機構中的失能老年人群體的照護情況進行研究。結合管理學、社會學、護理學多學科視角,豐富研究內容。為回答“失能老年人養老服務
8
需求是什么”“養老機構提供的照護服務是否符合這一群體”“如何完善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的發展”等問題做闡述。進一步推動我國養老服務與長期照護體系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第二,研究內容豐富。結合現行的政策要求,整合養老服務資源。將養老機構與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列為研究清單,分類分層分塊進行剖析。本研究嘗試深入結合社會支持理論、福利多元以及新公共服務理論,分析養老機構如何能提供高質量的機構照護,如何緩解為失能老年人提供照護服務的矛盾問題,為我國推動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福利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第三,研究方法多樣。本研究采用訪談法、實證調查、文獻研究法等多來分析養老機構中失能老年人情況。具體的,客觀性的書籍與文獻研究、真實性的實地調查走訪與完整性的研究過程。
2. 研究不足
樣本調查的局限性與樣本對象觀點的片面性。一方面,因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施調查的養老機構與訪談對象在數量上存在局限性,在代表我國的養老機構與失能老年人的全面性具有欠缺,因而進行的研究無法完全適用于我國其他地區分析和研究,僅作研究方法借鑒。另一方面,失能老年人身的身體狀況欠佳,在老年人的訪談對象選取上具有不確定性,并且被訪談老人的主觀意識較強,因而訪談結果會偏向失能老年人自身利益。養老機構內的管理員和護理員等也會出現該種情況,影響樣本的真實性。筆者會在今后研究中不斷完善,使結論更具有科學性。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