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緩解養老機構護理員 職業倦怠的小組工作實踐

    發布時間:2022-08-08 15:33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速。老年人如何照料,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議題,已經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議題。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導致家庭結構逐漸趨于核心化、小型化[1],致使家庭養老難以實現。社區養老需要多方聯動,目前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在此背景下,機構養老優勢突顯,養老護理員是保證養老機構正常運行和入住老人得到高質量服務的關鍵因素[2]。養老機構中護理員無疑是中流砥柱,養老護理員被譽為“生命的經營師”,他們是老年人生活的護衛者,養老服務的直接輸出者[3]。其特殊性在于時刻在老年人身邊,深入老年生活的全過程,其作用舉足輕重。即便如此,并不意味著員能愉快的完成日常工作,輕松的實現人生價值。于此相反,相當數量的護理員有職業倦怠問題,所以我們要緩解護理員的職業倦怠,從而提高他們工作積極性、提升他們服務質量。學術領域對職業倦怠的研究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職業倦怠起源與西方國家。職業倦怠一詞最早是由心理學家 Freudenberger 在 1974 年提出的[4]。他給職業倦怠的定義為“一種極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現的情緒衰竭癥狀[5]。”隨后Maslach 等人對職業倦怠進行了深入研究,將職業倦怠主要因素概括為三方面內容。分別是情緒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6]。我國是從 90 年代開始對職業倦怠展開研究。雖然研究之初就有學者關注到醫護領域,但更多的學者將研究重放在了醫生、護士群體,對護理員這一群體關注較少,養老護理員的研究更[1] 楊菊華,何炤華.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的變遷與延續[J].人口研究,2014,38(02):36-51.[2] 陳冰潔,竇麗,聶玉琴,韓雯雯.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核心勝任力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J].職業與健康,2021,37(08):1100-1103.DOI:10.13329/j.cnki.zyyjk.2021.0274.[3] 佚名. 我國養老護理員缺口已達上百萬 民政部獨家回應:如何解決養老護理員職業發展瓶頸[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701066444656540&wfr=spider&for=pc.2020.11.07.[4] 張 麗 霞 , 束 義 明 , 黃 宇 靈 . 上 海 市 高 校 教 學 管 理 人 員 的 職 業 倦 怠 及 緩 解 對 策 研 究 [J]. 教 育 現 代化,2019,6(59):114-115+119.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9.041.[5] 王 佳 . 高 職 院 校 中 行 政 人 員 職 業 倦 怠 分 析 及 對 策 研 究 [J]. 當 代 教 育 實 踐 與 教 學 研究,2017(06):151+147.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7.0989.[6] MASLACH C Burnout :the cost of caring[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2.
    1
    第 1 章 緒 論
    是少之又少。養老護理員作為養老機構的主力軍[7],所從事的工作主要為幫助老年人更好的生活。這一群體是亟需我們關注的,因為護理員的倦怠程度直接影響其所提供服務的優劣。只有護理員開心愉快的工作,才能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養老護理員是職業倦怠高發群體[8]。通過對養老護理員進行調查發現,養老護理員的現狀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主要由于他們工資較低、福利待遇較差、工作時間長,使得這一職業的從業者學歷層次較低、年齡普遍偏大、流動性也較大[9]。兩者相互作用致使護理員倦怠日趨嚴重。除此顯性環境外,還有隱性環境[10]。這種隱形環境體現在護理員自身護護理工作缺乏職業認同,致使護理員經常自我否定。更加重了護理員的職業倦怠。基于護理員職業倦怠日益嚴重的情況,本文對長春市 W 養老機構進行了實踐調查、收集資料。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介入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研究,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選取小組工作方法,在生態系統理論和職業認同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支持小組實務技巧和相關研究經驗,根據護理員職業倦怠表現,分析職業倦怠原因,探索社工介入緩解護理員職業倦怠的有效路徑。

    1.1.2 研究意義
    為及時發現和干預護理員職業倦怠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是社會工作緩解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研究,以長春市 W 養老院為例,不僅分析了護理員職業倦怠理論依據、表現、原因,而且采用了社工介入策略對 W 養老機構進行實務研究,用生態系統理論的視角和職業認同理論的知識來緩解護理員的職業倦怠。通過實務活動,得出具有普適性的理論進行推廣,為以后預防干預護理員職業倦怠,維護其身心健康提供了實證依據。為養老機構發展和護理員自身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以養老護理員為研究對象,通過社會工作方法介入其職業倦怠問題,通過介入提升護理員職業認同感。護理員是養老機構主要從業群體,護理員職業倦怠得到有效緩解,可以降低養老機構管理難度,可以提升養老機構服務品質。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7] 夏雅雄,蘇吉兒.寧波市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核心能力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全科護理,2019,17(08):900-903.[8] 陸 蓓 蔚 , 張 林 妹 , 許 東 晴 . 護 理 人 員 職 業 倦 怠 現 狀 、 成 因 及 干 預 策 略 [J]. 健 康 教 育 與 健 康 促進,2018,13(04):336-337+341.DOI:10.16117/j.cnki.31-1974/r.201804014.[9] 馬躍如,易丹,胡斌. 養老護理員工作幸福感的隨機突變機理[J]. 系統管理學報,2021,30(3):526-538.DOI:10.3969/j.issn1005-2542.2021.03.012.[10] 尹偉,宋婭婷.基于顯隱性環境分析的舊社區更新設計策略——以成都市曹家巷為例[J].《規劃師》論叢,2020(00):209-214.
    2
    第 1 章 緒 論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研究現狀
    (1)職業倦怠的相關研究
    職業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稱“工作倦怠”。最早對職業倦怠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70 年代[11]。紐約臨床心理學家 Freudenberge 首先提出倦怠(burnout)這一新概念,他指出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現的情緒耗竭癥狀[12]。表現出的是身心耗竭、厭惡工作、對待服務對象淡漠。職業倦怠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研究學界形成了幾大流派。分別是 Freudenberger 的臨床學觀點認為職業倦怠產生是由于對工作的過高要求和能力的不匹配導致、Cherniss 的組織學觀點[13]認為工作組織因素是造成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Sarason 的社會學及歷史學觀點認為職業倦怠程度受社會環境的響、Farber 的批判性綜合觀點認為在工作中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是造成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以及 Maslach 的社會心理學觀點,該觀點采用綜合視角看待職業倦怠。目前 職業倦怠定義普遍使用的是Maslach 對職業倦怠的定義,Maslach 等認為職業倦怠有情緒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個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三個維度的表現14]。隨著職業倦怠概念的清晰,研究者開始進入實證研究階段,開始提出大量的數據、案例作為實證資料,研發標準化的測量工具。目前主流的測量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是 MBI 量表、BM 量表、S-MBM 量表、OLBL 量表和 CBI哥本哈根工作倦怠問卷[15]。其中 MBI 量表是目前影響力最大的職業倦怠測量工具。量表包括 MBI-SS (MBI-Human Service Survey)、MBI-ES(MBI-EducatorSurvey)和 MBI-GS (MBI-General Survey)。MBI 含 22 個項目,包括情緒耗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等三個分量表[16]。該量表是目前使用量最多,也最受廣大職業倦怠研究者喜愛的職業倦怠量表,MBI 量表適合各個行業人群,具有良好的信用和效度。[11] 陸 斯琦 , 唐 云翔, 嚴 進. 不 同年 齡護 理人 員職 業 倦怠 與防 御方 式 的關 系[J]. 中 國健 康心 理志,2012,20(12):18111814.DOI:10.13342/j.cnki.cjhp.2012.12.044.[12] 卞冉,龍立榮.工作倦怠的理論研究及其進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04):317-320+310.[13] Cherniss C, Stelling J. Professional burnou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J].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82, 11(1): 105.[14] MASLACH, C.A multidimensional theory of burnout[C]//Cooper C L.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68~85.[15] KRISTENSEN T S, BORRITZ M, VILLADSEN E,etal.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 new tool for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J]. Work & Stress, 2005,19:192~207.[16] 蘇銘鑫 趙崇蓮. 職業倦怠研究綜述-趙崇蓮[J]. 寧波大學學報, 2009, 第 31 卷(第 4 期): 65–69.3
    第 1 章 緒 論(2)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相關研究
    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處于較高水平,比如 Kandelman(2018)對 14 家養老機構護理員進行職業倦怠測量,發現 40%的養老機構護理員有職業倦怠。護理員職業倦怠的產生原因學者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Farber(1982)研究發現護理員自身原因容易引發職業倦怠[17]。Harrision(1980)自身缺乏工作勝任感導致工作達不到目標從而引發職業倦怠[18]。Norbert(2000)對 316 名德國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工作壓力大和缺乏控制感是職業倦怠產生的主要原因[19]。Nogueira(2018)對 492 名護理員的研究中發現工作經驗是造成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20]。Micheal Simon(2017對瑞士3239 名養老機構護理員研究中發現,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護理員職業倦怠程度[21]。Cherniss ( 1982 ) 研 究 認 為 組 織 因 素 容 易 引 發 職 業 倦 怠 [22] 。 SuzanneM·Waddill-goad(2019)對倦怠原因進行研究,認為院舍環境與團隊因素是導致職業倦怠重要因素[23]。Kathrin Boerne(2017)在對養老護理員職業倦怠研究時發現,養老機構的制度和同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更容易導致情緒壓力促使職業倦怠情況加重[24]。Sultan(2018)在對護理專業實習生進行職業倦怠研究是發現不能與被護理老人建立良好關系引發職業倦怠問題不在少數[25]。Garcia(2012)研究得出結論社會支持的缺失導致職業壓力,加劇職業倦怠[
    4
    第 1 章 緒 論
    地位被貶低,在社會中不受重視,在工作中護理員與護士被區別對待,是造成護理員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Neta Roitenberg(2020)通過對以色列的護理員調查發現,多數護理員職業倦怠原因是因為社會地位低和受歧視[27]。(3)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相關研究國外社會工作學者較少關注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并且在護理員職業倦怠研究過程中運用個案工作進行職業倦怠介入較多,小組工作也有使用但相對較少,還有部分學者將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結合使用。從文獻數量方面看,個案工作進行介入研究的文獻數量最多,其次是個案工作與小組工作綜合介入研究的文獻量,單獨的小組工作介入相關研究涉及的文獻最少。運用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可以通過成立護理員成長小組,基于職業倦怠理論,在社會工作者的引導下,護理員可以在小組互動中學習調節情緒的技能,學會處理消極情緒,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建立團體支持網絡護理員在團體支持和幫助下共同成長[28]。

    1.2.2 國內研究現狀
    (1)職業倦怠的相關研究
    我國關于職業倦怠的研究始于 1990 年,最早出現在郭耀邦的《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芻議》[29],在此后的 30 多年我國多學科學者對職業倦怠問題進行研究。涉及學科有高等教育、中職教育、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醫藥衛生、社會學及統計學等。涉及行業有教師、醫護人員、公務員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職業倦怠的涉及行業有所更新,近幾年出現了臨終關懷志愿者、出版編輯、圖書管理員、養老機構護理員。雖然有學者對關注到養老護理員職業,但運用社會工作方法介入較少。我國的職業倦怠量表大多是根據 Maslash 的 MBI 量表進行的本土化的研究。比如 2003 年李超平等[30]第一次在國內根據 294 份調查問卷的結果對 MBI-GS 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的 MBI-GS 更符合中國國情,并且保留了 MBI-GS 的結構。李永鑫等[31]將國外職業倦怠問卷進行了本土化的改編,編制出了適用于中國文
     
    第 1 章 緒 論
    化的職業倦怠問卷(CMBI)。祝宏偉[32]根據 Maslach 的職業倦怠三維度模型為理論基礎,編制了適用于我國醫生的職業倦怠量表(BI-PS)。王國香等人編制的適用于教師的 EBI(教師職業倦怠量表)[33]。本文采用的是李超平在獲得職業倦怠問卷開發者 Michael Leiter 教授的授權后,在國內修訂的經過本土化調整后的 MBI-GS 量表。該量表在國內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目前我國研究職業倦怠主要運用的是李超平博士職業倦怠量表(MBI-GS)。(2)養老護理員職業倦怠的相關研究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研究起始于 2002 年,因為那年《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出臺,首次將養老護理員界定為“對老年人生活進行照料、護理的服務人員[34]。”該標準給養老護理員的等級、培訓實踐、考核辦法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該標準的出現標志者養老護理員成為專門的職業[35]。經過 20 年的發展,養老護理員的考核流程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全國民政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 年)》中指出,2020 年我國養老護理員預計目標要擴充到 600 萬人[36],根據民政部 2020 年 3 月公布的數據顯示,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只有 37 萬人,其中真正的護理員只有 20 多萬人[37]。針對我國老年人口激增而護理員從業人員少的問題,20 多個學科的學者以不同的角度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分別是養老護理隊伍建設、服務體系、職業素質培養、長期照護保險等方面[38] 。盡管研究范圍涉及各個學科,但是專門針對養老護理員職業倦怠的研究卻寥寥無幾。養老護理員職業倦怠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還是有許多專家學者關注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比如趙思宇、張會君對遼寧省 321 名養老護理員進行調查認為養老護理員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共情能力和職業承諾程度偏低,并且年輕護理員相較年長護理員共情能力更低,研究發現可以通過提高共情能力和薪資待遇來緩解職業倦怠[39]。饒艷、吳文輝、余蘭仙、陳聯對杭州市 160[32] 祝宏偉.工作要求、工作控制感與醫生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J].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6:90[33] 王國香,劉長江,伍新春.教師職業倦怠量表的修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03):82-86.[34] 陳雪萍,章冬瑛,倪榮,楊立江,楊佳琦.杭州市養老機構為老服務現狀調查與對策[J].護理學雜志,
    6
    第 1 章 緒 論
    名養老護理員調查研究發現職業倦怠情況與工作壓力源成正相關,壓力越大,表現的職業倦怠水平越高。而工作壓力來源分別是工作量大、擔心工作出差錯、護理員工作社會地位低[40]。尹亞妮、李新影對 39 名養老護士和 140 名養老護理員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護士的職業倦怠程度低于護理員。且護理員中年輕、學歷高、職業級別高的護理員職業倦怠程度更高,文中指出可通過關注護理員的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專業能力等情況分別關注不同群體的職業倦怠維度,減少職業倦怠的發生[41]。袁群、屈群芳、何清湖研究發現養老護理員普遍存在嚴重的負性情緒,長期的得不到良好的疏導而導致職業倦怠和離職意愿,可以通過五行音樂聯合八段錦,進行心理干預療法,提高積極應對職業倦怠能力,達到緩解職業倦怠的效果[42]。劉繼紅、崔華梅在研究中分析職業倦怠原因為人員少、工作雜,薪酬福利待遇低、職業上升通道窄,和社會認知程度低等,該研究認為應對措施應提高福利待遇,提升社會認可、加強心理疏導[43]。(3)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相關研究國內社會工作者對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研究較為缺乏,能檢索到的相關文章多為碩士學位論文,核心期刊文獻鳳毛麟角。通過研究發現,小組工作介入方法對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有效果,社會工作者主要基于社會工作的理念、方法,結合養老機構中護理員具體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結果及其形成原因,對護理員的職業倦怠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介入。通過小組工作介入,解決人際關系緊張問題,幫助護理人員建立正式和非正式溝通渠道,鏈接各種資源幫助護理人員應對和緩解職業倦怠問題。此外,還有學者運用認知理論,調查和分析臨床護理員的職業倦怠的現狀、問題及影響因素,通過對護理人員開展工作和小組工作綜合介入方式,幫助臨床護理人員緩解職業倦怠的問題[44]。
    7
    第 1 章 緒 論
    1.2.3 文獻述評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成果的梳理發現,對于職業倦怠的研究國外學者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實證角度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研究體系。我國雖然對職業倦怠的研究和養老護理員的研究都起步較晚,但是從文獻中和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學者近幾年也開始重視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倦怠問題,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檢出率更高。由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從業人員需求多的特殊性,使得我國的關于養老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研究優勢。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對職業倦怠的產生原因和測量工具以及解決方法都進行了分析,但是通過整理發現較少進行實務干預,特別是針對養老機構護理員的實務干預。本文主要根據在長春市 W 機構的調研期間整理的相關資料,利用自己所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對緩解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問題進行研究,有針對性的緩解 W 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倦怠的問題。期望能為通過研究總結出普適的職業倦怠原因,為緩解職業倦怠的問題提供新的路徑,為我國養老產業發展貢獻社工力量。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指通過查閱文獻的方式收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并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文本研究所需資料。本文的文獻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兩步,第一步是在準備階段查找相關的政策文件和新聞報道,對養老機構以及護理員有總體的了解。第二步通過檢索,從不同角度查閱有關養老院護理員職業倦怠的文獻,提煉核心觀點并以這些研究為基礎展開后續研究。
    1.3.2 觀察法
    觀察法是通過觀察的形式收集和獲取被觀察者情況的一種方式。本文通過社工深入到 W 養老機構觀察護理員的日常工作狀態,記錄他們日常工作時的行為和反應。記錄護理員在社工介入前后的護理員對待相同情況的表現,做前后對比,用來發掘護理員自設難以發現的問題。
    1.3.3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調查者在前期、后期運用相關主題的問卷,(本文運用的是
    8
    第 1 章 緒 論
    李超平博士經過本土化修改版的職業倦怠調查問卷)對被調查者進行測量,以衡量在社工介入過程中的被調查者的職業倦怠變化。本文所使用的調查問卷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基本信息調查表(見附錄 1)和職業倦怠調查表(見附錄 2)。基本信息部分對護理員的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健康狀況等情況進行調查。職業倦怠量表部分共 15 個條目,分別從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對護理員進行調查。
    1.3.4 訪談法
    訪談法是訪談者根據訪談提綱與被訪談者之間進行對話,從中收集有被訪談者信息,并對信息整理歸集的一種方法。本研究根據訪談提綱(見附錄 3)對養老機構護理員進行有針對行的訪談。訪談主要從基本情況、健康狀況、心理狀態、社會關系、工作情況、生活情況等六個方面對護理員的情況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yixuelei/huliyiuxe/2786.html

    上一篇:昆明市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

    下一篇:長春市智慧社區養老服務問題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