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 及消積策略研究

    發布時間:2023-07-06 10:15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VI
    第1 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義 2
    1.3研究內容和方法 3
    1.3.1研究內容 3
    1.3.2研究方法 4
    1.3.3技術路線 4
    1.4研究創新點 5
    第2 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7
    2.1相關概念界定 7
    2.1.1個人信息管理(PIM) 7
    2.1.2數字倉鼠 8
    2.1.3數字囤積(DH) 8
    2.1.4數字囤積行為(DHB) 9
    2.2理論基礎 11
    2.2.1信息生態理論 11
    2.2.2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 11
    2.3文獻綜述 12
    2.3.1個人信息管理相關研究 12
    2.3.1.1PIM的行為模型研究 12
    2.3.1.2PIM的拓展性應用研究 13
    2.3.1.3PIM研究對象及行為類型研究 14
    2.3.1.4PIM面臨的主要挑戰 14
    2.3.2數字囤積行為相關研究 15
    2.3.2.1數字囤積的屬性界定研究 15
    2.3.2.2數字囤積行為的動機和后果 16
    2.3.2.3數字囤積行為研究現狀述評 17
    第3 章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后果的質性分析 19
    3.1研究設計 19
    3.1.1研究方法 19
    3.1.2訪談提綱 20
    3.2訪談樣本收集與整理 21
    3.2.1訪談對象 21
    3.2.2訪談過程及信效度 23
    3.2.3訪談對象的囤積情況 23
    3.3三級編碼結果及飽和度檢驗 26
    3.3.1開放式編碼 26
    3.3.2主軸編碼 30
    3.3.3選擇性編碼 32
    3.3.4理論飽和度檢驗 32
    3.4模型闡述與研究發現 32
    3.4.1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特征 33
    3.4.2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 34
    3.4.2.1影響因素權重賦值 34
    3.4.2.2數字個體影響數字囤積 36
    3.4.2.3數字信息驅動數字囤積 37
    3.4.2.4技術賦權誘發數字囤積 39
    3.4.2.5社會影響引發數字囤積 39
    3.4.2.6情感依戀激發數字囤積 40
    3.4.2.7稟賦效應的調節作用 41
    3.4.3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潛在后果 42
    3.5本章小結 43
    第4 章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 45
    4.1模型與假設 45
    4.1.1理論模型 45
    4.1.2研究假設 46
    4.2問卷設計與收集 47
    4.2.1問卷設計 47
    4.2.2問卷描述性統計 48
    4.3問卷信度分析 49
    4.4問卷量表建構效度檢驗 50
    4.4.1探索性因子分析 50
    4.4.2驗證性因子分析 54
    4.4.2.1數字囤積行為一階驗證性因子分析 54
    4.4.2.2數字囤積行為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 57
    4.5相關性分析 60
    4.6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回歸分析與假設驗證 61
    4.7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的調節分析檢驗 63
    4.7.1稟賦效應的調節效應檢驗 63
    4.7.2存儲渠道的調節效應檢驗 65
    4.8本章小結 66
    第5 章 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消積策略研究 68
    5.1數字保存階段 69
    5.1.1有意識規避過度積累 69
    5.1.2注重數字信息價值的鑒別 69
    5.1.3提高自我信息素養能力 70
    5.2數字管理階段 70
    5.2.1優化存儲載體組織管理功能 70
    5.2.2精簡堆積的數字數據 71
    5.3數字利用階段 71
    5.3.1搜索式利用 71
    5.3.2分享式利用 72
    5.3.3提醒式利用 73
    第6 章 總結與展望 74
    6.1研究總結 74
    6.2研究不足 75
    6.3研究展望 75
    參考文獻 77
    附 錄 81
    附錄 1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訪談提綱 81
    附錄 2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的調查問卷 83
    致 謝 87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89
    第 1 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Cherrier 曾言:“儲存和積累東西是人類的一部分,與其搜尋和儲存物品的本能有關”
    [1]。在數字化發展的今天,數字信息飛躍式增長,加上廣泛可用和成本低廉的數字存儲 設備的出現,囤貨也隨即衍生出了符合時代特色的新特點,取而代之的是在各種電子設 備或平臺中不斷收藏、囤積各類數字數據(電子照片、音視頻、文檔、電子書、郵件、 應用程序、影視游戲等資源),并將囤積的數字材料作為“自我”延伸的一種方式。不 考慮數據本身的有用性而無效囤積大量數字信息,且大部分數據一旦被存儲就很難被刪 除,便會造成越來越嚴重的數字囤積。數碼產品廠商Western Digital針對數字囤積癥做 過一次調查:受訪的 2000人中,竟有 52%的人幾乎很少刪除自己設備中的數字文件(包 括應用程序),而 41%的人會盡可能的避免刪除自己設備中的數字文件,萬不得已的情 況下, 78%的人會被迫采取將文件轉移到其它設備的行為[2]。正如古人云:“松鼠藏果, 多多益善”。數字信息時代的數字原住民一代就像 “數字倉鼠”一樣,樂此不疲囤積著
    “食物",即使囤久了也并不“反芻"。數字囤積行為(Digital Hoarding Behaviour)正 悄然成為當代年輕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現象。
    數字時代,數字信息膨脹與數字信息利用不足是網絡用戶面臨的新挑戰,也助長了 數字囤積行為的擴散。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 IDC)預測全球被創建、 采集或復制的數據集合將從2018年的33ZB增至2025年的175ZB[3]。數字信息的過載 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內心的焦慮,在數字海洋中無差別搶占各類數字信息到存儲空間,進 而便是u盤/硬盤的空間預警、電子郵件堆積如山、手機圖片密密麻麻……正如凱莉•奧 克斯在《按下刪除鍵,為你的數字生活大掃除》一文中描述到的情境:“我的收件箱積 攢了兩萬封未讀郵件,手機里有三萬多張照片…雜亂的數字文件入侵了我的生活,讓我 不知所措。” 可見,這“攢資料”最便捷的時代,也對用戶有效組織和管理個人數字信 息提出新挑戰。雖然保留數字文件能以防萬一、寄托回憶或者帶來心理上的滿足,但數 字文件的繁雜和累積如果發展到較為嚴重的地步,會對個人和組織的發展帶來潛在隱 患。Balkan推測了當前各種在線論壇、博客和社交媒體“數字囤積”存在的可能性, 他認為隨著數字存儲無限可能性的增加,數字材料囤積可能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4]。《人民日報》、《濟寧日報》等也曾發文要提防數字化信息“囤積癖” [5],也有學者撰 文要警惕大學生在信息囤積與知識之間的轉換,盡早破除囤積之困[6]。陳春花在《價值 共生》一書中披露了數字化時代數據的真相:切記勿被數字表面所迷惑,利用數據思維 進行思考和學習,產出知識,尤其提高將數據信息轉化為知識的能力[7]。側面反映了數 字囤積的弊端之一:“保管權”交由數字空間,削弱了主動記憶思考能力,培養了思維 惰性。因此,數字囤積的負面效應亟待引起重視,從個人信息管理的視角,規避數字囤 積的負面效應,破除囤積之困,探索消積策略,促進網絡用戶個體的健康生態發展。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研究目的 數字信息化時代,網絡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瀏覽、下載、存儲數字信息 資源,作為網絡主力軍的大學生對各方面的數字信息需求尤其高,但對數字信息的一味 堆砌也有可能會為個體鑄造一副桎梏,產生迷失、焦慮感,形成囤積惡性循壞。
    因此,本研究針對高校大學生用戶群體,結合其在網絡社區探討的相關話題,運用 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信息生態理論與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探究以下問題:
    (1)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具體表現和特征有哪些?
    (2)影響大學生用戶產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劃分為哪幾個維度? 在各因素作用過程中是否存在調節變量?
    (3)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會帶來那些潛在后果?
    (4)針對大學生數字囤積現象應該怎樣看待?對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該如何去規 避?具體對策建議是什么?
    1.2.2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本研究有利于拓展和深化數字囤積的理論研究,完善個人信息管理及數字管理理 論。數字囤積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學者們尤其國內學者當前對數字囤積的系統性 研究(前因后果及行為特征)著墨甚少。首先,本文通過質性研究,創新性地將大學生 數字囤積行為進行了細粒度劃分,并從信息生態視角出發,從“數字主體”、“數字信息” “技術賦權”“社會影響”和“情感聯結”五個主范疇歸納了大學生數字囤積影響因素, 其次運用定量研究,通過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進一步構建了大學生數字 囤積行為影響因素的整合模型(WSR-DH),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了假設驗證,為數字 囤積影響因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框架,豐富了數字囤積研究的理論視角。
    (二)現實意義
    數字囤積行為是契合時代背景的自然產物,對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 意義。本研究從信息生態視角出發,采用WSR系統方法論構建的大學生數字囤積影響 因素的WSR-DH整合模型以及消極策略,有助于囤積主體和囤積載體的提供者重新審 視現有的存儲方式和技術等是否能誘發大學生的數字囤積行為,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和 修正,尤其各存儲平臺的供應商可采用相關技術手段改善部分功能體驗來輔助囤積者走 出囤積困境,更好地進行斷舍離,在數字時代更好地利用數字信息和技術健康發展。
    本研究通過質性分析也探討了大學生數字囤積的潛在后果,有助于該類群體甚至其 它群體重新審視反思自己的數字積累和存儲行為,為控制和降低數字囤積的負面影響提 供了有益的現實借鑒。
    1.3研究內容和方法
    1.3.1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從個人信息管理視角圍繞數字信息時代下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現象的 前因后果展開研究,首先梳理了相關理論文獻且進行了簡單的網絡調查,進而明確本研 究的研究問題、切入角度和支撐理論;隨后進行探索性分析,針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 展開深度訪談,確定理論框架,構建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機理模型, 為進一步論證該模型的穩健性,設計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通過問 卷的大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模型驗證,最終得出研究結論,基于此,提出有針對性 的對策與建議,更有助于推動數字囤積這個新興領域實證研究的開展。具體包括以下三 個主要核心問題:
    (1) 洞察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特征和潛在后果,結合信息生態理論初步構建行為 理論模型。
    結合已有研究對數字囤積的界定和范疇、量表構建以及數字囤積的普遍不良影響, 設計訪談提綱并爬取網絡文本材料(三角互證),對訪談文本和采集網頁進行自下而上 的程序化三級編碼,逐層析出行為特征,并進一步明晰數字囤積行為的前因后果,借助 信息生態理論構建數字囤積行為理論模型。
    (2) 驗證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不同維度的影響因素,檢驗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 的調節作用。
    在訪談的基礎上,擴大研究樣本量,通過問卷調查大學生數字囤積的基本情況(個 人信息管理程度、囤積類型、儲存載體、囤量及使用頻率等),隨后基于質性分析的研 究結論,提出研究假設并編制測量框架,結合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確 立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模型,運用SPSS和AMOS對假設進行驗證,同時分 析檢驗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的調節效應。
    (3)針對性提出突破大學生數字囤積困境的多維消積策略。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基于個人信息管理中的“保存一管理一利用”三階段,結合分 析出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的調節作用等,對個體破除數字囤積困 境提供可行的多維度措施和消積策略,提醒大學生對自我數字囤積行為保持覺知,為優 化個人信息管理系統和工具、產品設計提供相關建議。
    1.3.2研究方法
    ( 1)文獻調查法。在國內外數據庫(中國知網 CNKI 和國外數據庫 Web of science、 谷歌學術等)使用關鍵詞“個人信息管理”、“數字倉鼠”、“數字囤積”、“數據囤積”、“信 息囤積”、“矢口 識囤積”和“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ament”,“digital hoarding”,“data hoarding”,“virtual hoarding”,“knowledge hoarding”等檢索相關文獻,并導入到 ZOTERO 文獻管理工具中進行歸類,對相關重點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對當前數字囤積領域的研究 現狀進行綜述和述評,找到研究問題所在,為后續研究奠定夯實的理論基礎。
    ( 2)網絡調查法。本研究通過在知乎、百度貼吧、小紅書、微信搜索等網絡社區 搜索有關數字囤積情況的話題,在這四個社區中均檢索到了相關話題,并且發布時間均 在近幾年,且網民的回應都是很感同身受的,該部分網絡調查的內容也為本文的研究問 題的引出提供了一定必要性,此外,本研究從知乎中采集了兩個帖子的標題評論等信息 作為本研究訪談的額外數據補充。
    (3) 深度訪談法。數字囤積作為個體的一種相對隱性的心理行為現象,通過深度 訪談能夠更為全面地挖掘出個體的行為特征及心理邏輯。本研究通過制定半結構化的訪 談提綱對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訪談,允許受訪者積極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表達 自己的觀點,并且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隨時靈活轉變提問方式,調整提問內容,并將訪談 結果通過“訊飛聽見”翻譯工具進行初步轉譯,再由人工進行二次校準,最終將轉譯文 檔導入NVIVO 11中進行編碼,并層層進行剖析。
    (4) 問卷調查法。本研究為驗證質性訪談構建的影響因素模型,采用WSR系統方 法重塑了研究模型,通過問卷量表設計和發放,使用SPSS和AMOS軟件分析工具對 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對建構的模型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檢驗,以確保本文建構模型的有效 性和數據分析的合理性。
    1.3.3技術路線
    本研究的具體流程如圖 1 所示。
     
     
    結論及展望
    圖 1 技術路線圖
    1.4研究創新點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有以下兩點:
    (1)引入信息生態理論和WSR框架構建了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WSR-DH影響 因素模型。首先,與以往 LIS 領域研究非常重視的個人信息管理或者個人存檔不同,本 研究側重于偏消極的一面—數字囤積行為。且在本研究中,對數字囤積行為進行了細粒 度拆分,有利于理解掌握該行為的內涵與范疇,展開后續研究。其次,本研究通過信息 生態理論對質性訪談后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初步模型構建,并在后續引入WSR系統方法 論對模型進行了高度概括凝練,構建了 WSR-DH整合模型,且通過結構方程進行了模 型驗證。最后本研究也未忽視這一消極行為可能給個體帶來的潛在后果。并進一步從個 人信息管理視角出發,從數字保存階段一數字管理階段一數字利用階段提出了突破數字 囤積困境的消積策略。
    (2)系統且全面探究了數字環境下大學生數字囤積的行為機理。目前國內為數不 多的相關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量化為主的研究路線,即為數字囤積行為探索測量工具量 表。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系統性分析了大學生的數字囤積行為、影 響因素及潛在后果,并檢驗了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的調節效應,為囤積者或供應商事前 預防和事后審視修正提供有益的現實借鑒。數字囤積是大學生在數字信息時代最普遍的 現象和司空見慣的行為,本研究為理解個人信息管理下數字信息保存利用提供了另一個 視角,擴展了提升數字信息保存利用的新思路。
    第 2 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本章節主要由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構成。理論基礎層 面,首先對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個人信息管理內涵及其外延進行闡述,其次對個人信息 管理視角下的數字倉鼠、數字囤積行為等相關概念進行歸納總結,并區分其他易與數字 囤積混淆的概念。最后闡述了本研究展開探索性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兩個理論基礎:信息 生態理論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文獻綜述層面,在個人信息管理相關研究部分, 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總結了個人信息管理的模型框架、不同視角、用戶及類型以及面 臨的挑戰。在數字囤積行為相關研究部分,梳理了數字囤積行為的屬性、動機和負面效 應等國內外研究現狀,總結出了數字囤積的表現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指出了現有研究的 局限與不足,進而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個人信息管理(PIM)
    個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的思想最早是由素稱美國信 息時代教父的VannevarBush在其1945年發表的文章《As we may think》中首次提出[8]。 從字面意思來看,個人信息管理包括兩層含義:①個人+信息管理②個人信息+管理,前 者強調個人這一主體開展的系列信息管理活動,后者強調管理的對象是個人信息,顯而 易見,后者比前者更為明晰和貼近。通過現有文獻成果調查發也現,后者在學術界的認 可度更高。Jones[9]認為PIM是指個體為了獲取、存儲、組織、檢索、維護和使用日常 個人信息(包括保存個人和家庭信息資產)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實踐和研究。這些信 息項用于日常完成任務和履行人的各種職責(作為父母、雇員、朋友、社區成員等)。 Richard[10]表示PIM是用于描述個人在其個人計算環境中收集、存儲、組織和訪問其數 字對象(電子郵件、文件、會議、提醒、聯系人、書簽)時執行的日常活動。相比之下, PIM的責任在于個人管理自己的信息。黃義俠[11]則將PIM分為狹義和廣義來闡述,他 認為狹義上的 PIM 是個體對其計算機中的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廣義上的 PIM 還應包 括非個人計算機中存儲的和個體有關的包括學習、工作和生活等信息的管理過程。可見, Richard定義的是一種狹義范疇的個人信息管理,而Jones定義的是廣義范疇的個人信 息管理。謝笑[12]則概括性地將PIM定義為個體對與自己有關且受其控制的整體全部信 息進行的管理,最終目的是便于個體對信息的利用和再利用。 PIM 的定義廣泛多樣,但 大多數定義傾向于廣義的PIM。在2005年的PIM研討會上提出PIM本質上是一種信息 存儲行為,最終目標是便于在以后被獲取被訪問[13]。其實在以往早期的研究中,個人信 息的保存與組織已被視為個人信息管理活動中一大挑戰。在PIM系列活動周期中,信 息的保存與組織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環節,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后續的信息再現和再 利用。
    2.1.2數字倉鼠
    “倉鼠病”一詞曾一度在網絡流行,是指要過冬的倉鼠往往喜好在窩里囤積大量堅 果,堅信某天會用上它,但實際上最后卻很少吃,最終導致辛勤成果白白浪費[14]。“人 的本質是倉鼠,一味開心滿足于馬不停蹄地囤積食物” [15]。但數字時代,人們囤的不是 糧食,而是數字信息。因此,“數字倉鼠”,顧名思義就是指喜好囤積數字化信息的人[16]。 跨越式發展的數字技術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數字賦能時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 與生活方式,大多數網絡用戶都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成為了一只“數字倉鼠”,在海量的 數字信息前孜孜不倦的收藏、關注、訂閱、下載、分類、保存…不會特意翻看,但也舍 不得刪掉。除了造成“勤奮“的假象之外,極少取得實質性收獲,這些人被稱作“倉鼠 癥”患者,其背后表現出的“數字收納”行為即數字囤積行為。
    2.1.3數字囤積(DH)
    2015年Van[17啲一篇案例型的研究論文首次對數字囤積(Digital Hoarding)這一現 象做出定義,他將數字囤積定義為“數字文件積累到失去視角的程度,最終導致壓力和 混亂”。Oravec[18]認為數字囤積是指個體對于某些數據文件(如照片、文章、音頻、視 頻等)表現出持續收集且不愿意刪除的行為,即使使用價值很低。由于Van的觀點更偏 向于病理性的數字囤積,因此本文對于數字囤積的定義更偏向于后者,為了更好地把握 數字囤積的內涵,本文參考Hulbert觀點將數字囤積和數字保存的主要特征進行了區 分,如表 1 所示。
    表 1 數字囤積和數字保存的主要區別
    特征 數字囤積 數字保存
    內容 儲存時明確或不明確,儲存后基 儲存前后都是明確的,也有可能
    本忘記 隨時間淡化
    獲取過程 非結構化;連續累積 結構化;及時保存及時清理
    過度獲取 很可能 可能,不太常見
     
     
    組織程度 大多無組織,數字混亂,需花大
    量時間整理 經常歸檔,有序整理
    數據使用率 低,連續保存后幾乎未使用或瀏 高,幾乎每天或者短時間內使用
    覽,但確信將來會有用 所保存的數字文件
    數據刪除難度 盡管數字文件價值有限,也因各 毫不猶豫刪除或者略微思考后
    種原因不刪除,或者刪除很困難 刪除
    情感依戀 很高 中等
    數字囤積、數據囤積、信息囤積以及知識囤積都是這幾年涌現出來的新概念,是對 數字信息社會中個體的行為現象的一種描述。本研究中的數字囤積同義于數據囤積和信 息囤積,指的是包括對數字類文件或信息流中的信息的持續不斷累積,即使使用率不高, 也不愿清理難以割舍。因此,本研究中將數字囤積、數據囤積和信息囤積統稱為數字囤 積,重點在于強調數字信息的不斷累積。而知識囤積是相較于知識共享的反對面知識保 留而言的,故意的知識隱藏和非故意的知識囤積共同構成知識保留行為,知識囤積具體 指的是在社區、團隊或企業組織中,對于別人未發出請求尋求知識時,默默囤積自己所 擁有的對方所需的知識,不會主動去貢獻分享的行為,重點在于強調知識的不共享,知 識的保留[20]。但是,無論是數字囤積還是知識囤積都是個人信息/知識管理領域中初步 開始受到關注的一個新興話題,在國內外研究尤其國內的研究中為數不多,處在起步階 段。具體如圖2所示。
     
     
    2.1.4數字囤積行為(DHB)
    目前,對于“數字囤積”這個嶄新的概念,學術界尚處于研究的萌芽狀態,因此, 其內涵和外延等界定尚在百家爭鳴當中。認可度較高的是首次對數字囤積進行明確定義 的國外學者van Bennekom的觀點,van Bennekom[17]于2015年通過一個數字囤積的臨 床案例:一位具有物理囤積(Physical Hoarding, PH)行為的男性以數碼攝影形式的積 累將囤積擴展到了數碼領域,其愛好占據了他的生活,癡迷于拍攝、編輯、分類和復制 各種外部圖像硬盤。雖然他從不看照片,但整理照片每天要花2到5個小時,嚴重影響 了他正常的日常活動,導致了相當大的壓力和焦慮。基于此,首次提出數字囤積行為
    (Digital Hoarding Behaviour, DHB)這一概念,指數字文件的積累致使個體降低目標檢 索能力,最終導致個體的壓力和混亂,并且建議將數字囤積歸類為囤積障礙的一個亞型。 可見, van Bennekom 認為的數字囤積略帶有病理性。
    Oravec0]在對數字囤積行為的內涵理解上側重于將“暗數據”和“囤積”結合,他 認為“暗數據”通常用于指數據庫內容“……未仔細索引和存儲,研究者和其他潛在用 戶幾乎看不見,因此更可能未充分利用并最終丟失……”,當前越來越多的人不加區分 地堆積存儲數字文件,如果數據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存儲,或者收集的數據盡管有價值但 尚未使用過,則數據可能是“暗”的,且物聯網(IOT)的到來也為暗數據潛在的囤積 帶來更大的可能性。他的觀點更加強調了囤積的潛在后果。
    Bozaci[22]采用"digital assets hoarding behaviour”這一詞來命名數字囤積行為,不同 于以往學者的“digital hoarding behaviour”,更強調數字作為一種資產而被囤積,并且為 了更系統地理解數字囤積問題,認為應從數字資產的非受控獲取、處置失敗、雜亂無章 的積累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等幾個維度測量數字囤積行為。
    郭海輝[23]等認為數據囤積行為是指個體對于毫無用處的數據文件(如照片、郵件、 音頻、視頻等)表現出持續收集且不愿意刪除的行為,并提供了一個適用于中國文化背 景下的成年人數據囤積行為測量工具,將數據囤積行為劃分為數據持續累積和數據刪除 困難兩個維度。
    吳旭瑤[24]等沿用了 vanBennekom的觀點,表明數字囤積行為是指數字文件的積累 致使個體降低目標檢索能力,最終導致個體的壓力和混亂,且與實物囤積有聯系但又有 所不同。但她對于數字囤積行為是否會演變為信息時代下的"囤積癥”持有質疑態度。
    王梁[25]則將信息囤積和數字囤積等一視同仁,通過對各種現象類實例的闡述,默認 為兩者為同一概念,包括隨時收藏網站、公眾號和小程序,在電腦、手機上無休止下載 app、存儲各類文件等,而且將信息囤積直接與囤積癖劃為等號。
    相較于部分學者提出的"當數字囤積干擾了個體的生產生活時,它就是病態的”, 在本論文研究中,數字囤積不會被視為一種精神障礙,而是作為一種極端的數字信息占 有形式,該行為是一種有意和無意行為的混合,既有工具性的考慮,也有無意識的被動 積累,還有情感性的回憶需要。數字囤積行為作為用戶信息行為的一個小分支,在當前 的研究中雖然還未能引起重視,但是個人信息管理領域的許多早期文獻為用戶如何與數 據交互、如何選擇存儲數據以及如何優先考慮數據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此外,“個人 數據”、“數字數據”和“數字或虛擬財產”等術語在人機交互研究中也越來越常見,逐 漸取代了“個人信息”。
    2.2理論基礎
    2.2.1信息生態理論
    信息生態理論(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由西方學者霍頓F.W.Horton于20世紀80 年代提出[26],他將生態學的觀點和理念嵌入到信息學范疇中,強調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 人、信息、信息環境、信息技術4 個信息生態因子的和諧共生,倡導從系統視角解析信 息活動中不同要素之間的交互模式。其中,信息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有限理性的主體, 以各項信息活動的開展為主導;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的獨立客體,同時也是激 發與建構信息活動與聯系的活力因子;信息技術是當前任何信息現象研究難以回避的載 體;信息環境是主體和客體發生交互作用的場所,是主客體相關聯的外在要素的總和。 信息人產生的信息行為以及信息人與其他要素間的作用關系是這一理論研究的關鍵問 題[27]。目前,信息生態理論已被廣泛應用在管理學、情報學等諸多學科領域。該理論在 數字囤積行為領域同樣適用,數字信息時代中的數字囤積行為是數字用戶主體、數字信 息、社會環境、信息存儲技術等因素共同聯合作用影響下的時代產物,從數字用戶主體 角度來看,用戶是導致數字囤積行為產生的最主要因素,對該行為有工具性的考慮,也 有無意識的被動積累,還有情感性的回憶需要。從數字信息角度來看,數字囤積行為涉 及到對各類型數字信息/數據的持續堆積。從社會環境來看,數字囤積行為易受包括周 圍人以及環境氛圍的影響。從信息存儲技術角度來看,數字囤積行為的產生離不開存儲 平臺/存儲技術發展的引誘。因此,本研究將信息生態理論引入數字囤積行為研究之中。
    2.2.2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
    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論,簡稱WSR方法論,是顧基發 學者于 1994年在英國赫爾大學訪問期間,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的經驗和對中式文化背景 下的實踐思考,最終與朱志昌博士共同提出的[28]。其核心要義為:在分析研究問題,尤 其是各類影響因素研究時,既要考慮對象的物(客觀物質和客觀實在性)的方面(W), 又要考慮物如何更好地被運用到事的方面(S),同時,充分運用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和 實施行為決策的主體人的方面(R),強調對三者的綜合考量,達到“知物理、明事理、 通人理”,從而系統、完整、分層次地來對問題進行剖析。WSR最早應用于系統科學領 域,隨著該方法論研究的深入和豐富,部分學者將其引入到信息和知識管理領域。李柏 洲[29]等采用WSR方法論解決知識轉移風險評價問題。Chen[30]基于WSR建立了知識管 理系統模型。謝笑從WSR視角探索了個人信息組織與管理的系統分析框架[31]。除此之 外,WSR方法論還廣泛應用于各類影響因素研究,陳亮[24]探討了 WSR系統方法論下 的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模型,理論性闡述了物理-事理-人理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他 們均表明在知識管理領域中,物理強調知識的特性,事理強調組織環境,人理強調知識 行為的主體和受體。WSR尤其適合解決有人的因素涉入的問題,個體的數字囤積行為 也遵循物理-事理-人理系統的方法,大學生數字囤積動機是多維的,應綜合考慮不同維 度的具體潛在變量,因此,本研究基于WSR系統方法構建個體數字囤積行為(WSR-DH)
     
     
    2.3文獻綜述
    2.3.1個人信息管理相關研究
    2.3.1.1PIM的行為模型研究
    目前,學者們從不同切入角度對PIM行為模型進行了歸納,相關模型如表2所示。 Barreau從信息管理流程角度將PIM行為過程分為四個子活動[32]。Whittaker從數字生命 周期角度,將PIM行為分為三大類核心操作[33]。Jones從信息存儲的角度指出PIM核心 操作[9]。Bernstein采用9個子活動歸納了 PIM的一個完整過程[34]。王知津從數字存儲 的角度[35],建立了 PIM核心行為框架。可見,學者們在不斷對PIM行為及實踐活動進
    行范疇化和過程化,從而提高 PIM 行為框架模型在傳統紙質個人信息資源和數字信息 時代數字資源情境下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也反映出個人信息管理是囊括多個細粒度個人 行為的宏觀實踐活動,且尤其強調個人信息資源管理中的人、信息和系統/環境交互中 的保存、組織和利用等核心行為實踐。
    表 2 PIM 模型
    提出者 行為模型 創新之處 提出時間
    信息獲取、信息組織
    Barreau 和存儲、信息維護、 較全面梳理呈現出了 PIM 行為全流程的各個子活動 1995
    信息再現
    Whittaker 信息的保存、管理和
    利用 從信息策展生命周期:信息保存會受到信息類型和未來
    何時何地會使用的影響,需權衡信息管理的花費和未來
    信息利用的收益,強調以信息利用核心 2003
    Jones 輸入-存儲-輸出 從信息存儲角度指出 PIM 的核心操作 2007
    搜索、發現、理解、
    Bernstein 組織、保存、查找/
    再查找、再利用、再 體現出了 PIM 的每一個環節行為的完整過程 2008
    獲取到最終利用
    王知津 信息發現/再現行
    為、信息保持行為、
    元行為 體現了用戶同龐大的、未組織的PSI (個人信息空間)之
    間的交互 2009
    2.3.1.2 PIM的拓展性應用研究
    為深入了解個人信息管理理論和有效效處理個人信息,提高不同用戶群體的個人信 息管理能力,學者們嘗試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PIM進行了拓展探索。謝笑將錢學森等 人提出的物理(W)-事理(S)-人理(R)系統方法論引入個人信息管理,將個人信息 管理看作由管理個體、個人信息和管理組織與方法聯合構成的一個整體系統,創新性地 構建了 PIM框架[36],見圖4。鄧昌智從用戶人機交互場景提出了以個人活動為中心的 PIM工具一ACPIM[37],有利于減輕用戶認知符合和記憶壓力,降低交互成本。Jacques[38] 從在線教育視角定義了大學生PIM能力的三個維度:感知PIM工具優劣的能力、根據 PIM工具優劣選擇PIM活動的能力和對PIM活動的理解能力。鄧勝利圍繞獲取、組織、 檢索、維護4個PIM子活動,從支持用戶生產和持續性活動的角度提出移動環境下的 大學生PIM應用框架I39】。
     
    S-事理(組織與管理)
    (R>
    J L
     
    圖4 WSR-個人信息管理
    2.3.1.3PIM研究對象及行為類型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PIM的研究主體已涉獵多個領域的不同用戶群體。包括科研人 員、高校圖書館人員、社交音樂平臺用戶、大學生、醫護人員和兒童等,研究問題主要 聚焦在個人的信息需求、PIM能力、信息隱私和PIM使用工具和方法等。此外,基于 不同的用戶群體的個人信息管理側重面,學者們重點選取 PIM 實踐活動中的某一具體 行為內容進行了相關探索。主要有1)個人信息存儲行為。Majid等人開展的研究旨在 調查大學生網絡個人信息存儲情況,包括存儲的信息類型、如何組織、管理、訪問個人 信息以及他們對個人信息隱私和安全的擔憂信息[40]。調查發現, 75%的受訪者使用網絡 服務來存儲和管理個人信息,少數使用本地存儲。Diekema通過訪談法探索了教師個人 信息管理中的信息保存行為,發現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大多數老師基本會保存學 生有關的各方面信息HU。2)個人信息組織行為。Lorince[42]研究發現用戶對社交音樂平 臺中的標簽進行組織管理對今后查找收聽音樂所起的效果一般。 3)個人信息再現行為。 Bergman研究表明即使改進升級桌面搜索引擎,信息用戶仍對用導航瀏覽方式從個人信 息空間(Personal Space of Information, PSI)中再現信息有著強烈的偏好[43]。由此可以 看出,個人信息的存儲、組織和再現/利用在個人信息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在 信息膨脹的時代下,信息總是難以有效存儲和組織,更多的是日益增長地無效堆積,一 旦超過了我們的管理能力,信息的價值將難以得到有效利用。
    2.3.1.4PIM面臨的主要挑戰
    個人信息管理領域的相關研究早在1996年開始關注數字技術的應用對個體的影 響,信息過載會造成個體的壓力,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認知負荷增多,一旦超出個體承 受能力,會引發自我緊迫感和緊張的焦慮感。Alon和Nachmias指出,未達到理想PIM 行為的原因之一是用戶沒有意識到或者用戶沒有采取令數字信息無序化到有序化的措 施,例如使用標簽在文件夾中組織文件、備份基本信息[44]。Alon表示,為了組織和有 序化個人數字信息空間,需刪除不需要的數字文件以及更多地進行分類組織而不是持續 堆積[45]。可見,如果選擇將數字文件不斷堆積在手機、電腦或u盤等設備上,雖然短時 間內是清晰可獲取的,但隨著數字化信息的日益積累,數字信息的可視化程度和可獲取 性就會大大降低,從而阻礙個體后續對該數字化信息的利用和再利用。方旭為有效解決 個人信息管理中的“三大難題”,將“6T”管理法引入個人信息管理實踐中,可有效地 網羅和精簡個體存儲在可視范圍之內的大量個人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自我信息素養 [46]。如圖 5 所示。
     
     
    綜上,PIM領域越來越重視個體在數字信息時代面臨的數字困境,如信息過載、信 息冗余、個人隱私以及無效保存和組織等現象和行為,以期開發更個性化更智能的個人 信息管理工具和探索更高效的組織管理方法。從個人信息角度來說,數字囤積可以被認 為是個人信息管理中個人信息保存行為的消極處理結果和負面傾向性行為。因此,當前 已有的個人信息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對部分數字困境的關注,為本文開展數字囤積行為的 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3.2數字囤積行為相關研究
    國外近年來針對數字囤積這一新領域的研究頗有成果,研究人員對不同的囤積情境 做了一系列的質性或者定量研究,包括探究這種大量數字積累習慣是否被視為心理疾 病,尤其重點關注積累大量數字數據背后的原因和動機。
    2.3.2.1數字囤積的屬性界定研究
    數字囤積行為是實物囤積行為在虛擬網絡世界中的衍生表現,其作用機制和實物囤 積行為機制同中有異,比如數字囤積行為相對更隱秘,不會大量占用物理空間,也不會 使空間雜亂無章。在心理學中,實物囤積可能是一種潛在心理健康狀況的癥狀,如強迫 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也可能表現為一種稱為囤積障礙(Hoarding Disorder, HD)的心理健康癥狀[47],囤積障礙可能會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巨大的情緒壓力,因為 受影響的個人由于對物品具有強烈情感依戀而難以丟棄囤積的物品[48]。《華爾街日報》 作者Beck對數字囤積行為進行了調查性報道,研究結果表明,認知行為治療師和神經 心理學家雖能意識到這種行為,但很難將其歸類為囤積障礙的一個亞型[49],診斷是否為 病理性囤積行為的關鍵標準為是否影響了生活空間和衛生,但數字囤積顯然不符合。然 而,Hulber建議,數字囤積應被歸類為囤積障礙的一個亞型,因為它符合囤積診斷標準: ①由于情感依戀而難以丟棄物品;②導致視角喪失的混亂;③對日常功能的嚴重困擾和 干擾[19]。但是, Luxon 首次通過定量實驗檢驗數字囤積行為與囤積障礙癥狀相關的假設, 并沒有成功證明數字囤積行為與囤積障礙(HD)或類似的心理疾病之間存在明確聯系 [50]。 Vitale 也表明數字囤積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傾向而非心理障礙,但隨著數字存儲的無 限可能,數字材料的囤積可能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需引起心理學/信息科學研究 者的廣泛關注[51]。
    2.3.2.2數字囤積行為的動機和后果
    在數字囤積的動機研究中,Neave[52]編制的關于個體對于工作中電子郵件存儲的數 字行為(Digital Behaviours Questionnaire, DBQ)問卷廣受領域內學者引用,該問卷由數 字囤積問卷(Digital Hoarding Questionnaire, DHQ)和工作場所中的數字行為問卷(Digital Behaviours in the Workplace Questionnaire, DBWQ)這兩部分組成,主要通過數據持續累 積和數據刪除困難這兩個維度對數據囤積行為進行測度。緊接著,Neave在次年《數字 囤積行為:對網絡安全的影響》一文[53]中明確了四種類型的數字囤積者:“收集者”(有 組織、有系統地控制其數據)、“意外囤積者”(雜亂無章,不知道自己擁有什么,無法 控制)、“指令囤積者”(為所處單位保存數據)和“焦慮囤積者”(擔心刪除數據,與數 據有強烈的情感聯系),但他忽略了個體囤積數字文件除情緒動機以外的其他動機。 Sweeten[54]通過訪談46名參與者對電子郵件這一數字材料的存儲和刪除情況,深入挖掘 數字囤積行為的動機(以供未來使用;作為證據;懶惰/耗時;情感依戀;存儲設備廣 泛)和潛在后果(對生產力的影響;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網絡安全問題;與實物囤積癥 的聯系)。隨后,Mckellar以Sweeten等人提出的問題為起點,采用問卷調查和焦點小 組的方法,對兩個大型知識密集型機構(學術型和商業型)等工作場所囤積數字信息的 原因進行了探究,確定了數字囤積的4個基本維度(焦慮、脫離、順從和收集)[55]。同 樣,Jessica[56]表示囤積數字材料的影響因素也可分4個方面:分離焦慮(記憶損失); 不確定性;人際關系;感知需求。Hulbert提出了受訪者積累大量數據的5個主要動機 (自豪感、幫助別人、數字保存、所有權,存儲成本)和風險(成本變大(硬盤..)、越 多越難組織整理、數據丟失、版權問題)。Bozacil22]針對本科生群體開發了數字照片囤 積量表(Digital Photo Hoarding Scale, DPHS),確定了數字照片囤積的5個維度:“照片 的非受控獲取問題”、“雜亂問題”、“不受控制的照片雜亂”“未能處理照片和由此引起 的問題”以及“不受控制的拍照伴隨著持續的渴望”。綜上,發現大多研究者對數字囤 積行為動機的研究結果存在重疊。
    在數字囤積的潛在后果研究中,Van報告的病理性數字囤積案例研究發現,個體有 可能會從實物囤積擴散延伸至數字領域,并可能會導致日常活動和睡眠受影響[17]。數據 的囤積不同于實物囤積,它通常被視為具有積極的一面(可以隨時訪問可能需要的數 據…),但Gormley認為“信息囤積者并不總是信息共享者”。他們可能更享受囤積資源 給他們帶來的權力和控制感。此外,他還提出數字囤積在個人、組織和環境層面也會產 生負面影響【"I。Strasser和Edwards指出,科學家/科學研究人員是人所共知的數據囤積 者,盡管廣泛鼓勵共享數據以減少錯誤,提高科學質量,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數據只 使用一次(即用于發表) [58]。可見,并不能單純的斷定數字囤積的單一影響。
    國內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成果相對較為薄弱,王琳將視角鎖定到社交媒體這一具體 情境中的數據囤積行為,并利用質性方法探索了其影響因素的交互模式[59]。郭海輝、韋 小滿等[60]人翻譯并修訂了諾森比亞大學心理學系Neave等人的數字囤積行為問卷 (DHQ),該問卷是改編自實物囤積核心要素(累積、難以丟棄和遇險),所得結論與Neave 得出的結果一致,即數據持續累積和數據刪除困難是引發數字囤積的直接因素。隨后, 吳旭瑤等[24]人認為Neave編制的DHQ問卷存在部分缺陷:首先,該問卷側重于測度情 感角度的囤積,忽視了其它動機;其次,適用性有限,僅是針對基于情感性影響的焦慮 囤積者,對于其他類型的囤積著不能很好的區分;最后,集中考量辦公文件(郵件)這 一個單一的數字文件類型,在多元化的數字文件類型中不具備代表性。基于此,自編了 一份數字囤積行為三維度(積累、情感依戀和工作需要)的量表。可見,國內學者對于 數字囤積這個新興領域尚處于摸索中,亟需完善。
    2.3.2.3數字囤積行為研究現狀述評
    縱觀國內外對數字囤積領域的文獻研究得知,迄今為止,數字囤積行為的相關研究 仍較缺乏,研究者對數字囤積行為的形成機制以及數字囤積行為會如何影響個體乃至社 會才開始初步探索。
    國外對數字囤積的研究無論是“量”還是“質”基本都領先于國內,研究內容包括 但不限于個體數字囤積或個體對某一數字文件類型的囤積(圖片、郵件居多)的行為特 征及屬性的界定、囤積的動機以及囤積給個體帶來的影響;研究群體主要圍繞科研人員、 企業員工、大學生以及其它普通用戶群體展開,覆蓋范圍較廣,研究群體的普適性較高; 研究方法有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焦點小組和理論文字性闡述,相對來說已經初步形成 研究體系。有關數字囤積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豐富,但尚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研究相對 分散,現有研究大多為各種因素與數字囤積影響關系的零散性分析和檢驗。涉及的因素 主要有:情感依戀、焦慮、不確定性、懶惰、未來效用等,尤其將情感依戀確定為誘發 數字囤積行為的主要因素,忽略了其它角度的影響,而且并未將“情感依戀”這一變量 進行更深層次的細化探索。二是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并不明晰,且缺乏理論支撐。相關 學者雖做了一些研究,但也只是簡單地將相關因素根據研究目的進行大致分類,并未系 統揭示出各類影響因素間的內在作用機理。三是未有研究將數字囤積本身的特征及前因 后果進行詳細地系統性分析。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針對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相對較多,內容較為豐富,但多傾向 于工作場所環境中的電子郵件類型的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且在東西方巨大文化差異背 景下,國外的研究形式及結論是否適用于本土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國內關于數字囤積行 為的研究處于探索數字囤積行為測量工具的起步階段,僅是對數字囤積行為量表的初步 翻譯借鑒和編制,研究人員主要是高校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為主, 旨在提供挖掘一種區別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式科學測量工具。然而,迄今為止,數字 囤積行為研究相對分散,且研究群體主要圍繞企業員工、科研人員和本科生等群體展開, 研究方法涉及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訪談法以及理論文字性描述,涵蓋一系列數字數據 類型和存儲渠道的數字囤積行為的特征、動機和影響因素以及潛在后果的研究很少受到 關注。因此,本研究利用質性方法聚焦大學生(本碩博)這一學習群體,深入挖掘數字 囤積行為的表現特征、影響因素和潛在影響,為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數字囤積行為提供 新的研究視角。
    第 3 章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后果的質性分析
    本章節通過三級編碼的扎根理論對數字囤積行為表現特征、形成原因和潛在后果進 行了逐層編碼,提煉歸納得到工作需要、懶惰、實物囤積影響等70個初始概念和個體 需求、個人性格、個人習慣、自我效能、信息時效等 40 個有效初始范疇。最終形成數 字個體、數字信息、社會環境、技術賦權、情感聯結、稟賦效應、行為特征和潛在后果 等 8 類主范疇。最后圍繞“數字囤積行為的前因”和“數字囤積行為的后果”兩條線索, 梳理了 7條研究范疇間的典型關系和相互作用,構建了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形成理論模 型。
    3.1研究設計
    3.1.1研究方法
    Glaser 和 Strauss[61]在 1967 年提出了 扎根理論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 GTM),并定義為“在社會研究中系統地獲得和分析的數據中發現的理論”,原理見圖6。 該方法通過啟發式抽象過程形成實質性或者形式性理論,與定量的結構方程模型不同, 該方法通過系統地收集和分析數據而不是檢驗預先設想的想法或假設來產生理論。使用 “扎根理論”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對當前問題的前期研究,由本文綜述可知,數字囤積 行為研究成果很少,且更多的是定量化的量表探索。而扎根理論的研究對象多來自現有 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經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級編碼層層深入剖 析,能夠系統全面地揭露和呈現研究問題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本文的研究對象—— 數字囤積行為是一種微觀層面的、單獨的、個體的信息管理行為,不同的個體都有屬于 自己的信息集合,此不同個體的數字囤積行為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若采用統一的 信息集合去測度個性化的行為,意義不大。扎根理論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定性研究方法, 尤其適合對微觀的現象和行為深入挖掘,且個體的環境差異性及思維復雜性難以用先入 為主的量化方式測度。在信息管理領域,一些學者采用該方法對信息現象和用戶信息行 為開展研究。比如袁順波采用扎根理論方法厘清了科研人員信息繭房的成因要素[62],丁 曉采用扎根理論方法揭示了學業壓力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信息搜索行為的過程及影 響因素[63]。可見,扎根理論方法相比其它方法更為適用于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見圖 7。
     
    數字囤枳行為
    jj (數字風積現象和數字圈 匕I 積行為 丿I
    AJ (數?文件持續累積.難 pI以刪除的形成機制研究丿i
    N(個體差界的行為特征和 說I 影響因素 丿1
    藥(形成機制理論構建+策略
    圖 7 扎根理論研究數字囤積行為的適用性
    3.1.2訪談提綱
    本研究在閱讀相關外文文獻的基礎上,參考Hulber的訪談提綱,并結合數字囤積 行為特征,自編制定了一份半結構化訪談提綱。訪談提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訪談 前的概念了解和數字囤積行為初步界定,見表3;第二部分為受訪者基本信息、實物囤 積情況和個人信息管理情況;第三部分為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特征、影響因素和后果等 問題,見表 4。
    表3受訪者訪前學習材料
    本次訪談需麻煩您完成以下閱讀,謝謝您的配合
    概念了解
    實物囤積 含義:指個體對于沒有用處和價值的物品表現出獲取或無法丟棄的行為。
    含義:指個體對于使用率不高的數據文件(如照片、郵件、音頻、視頻、文章等)表現出持續收集且不 愿意刪除的行為。
    數字囤積 存儲渠道:電腦,手機,云端賬戶,APP,U盤,硬盤,光盤等。
    數字文件:包括影視資源,電子文檔,表格,照片,郵件,安裝包,音樂, 游戲資源,網頁,電子書,音頻,視頻,書簽,桌面圖標,應用程序等。
    請仔細閱讀以下 2 個例子,是否符合/基本符合您的現狀
    例 1: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上都保存了大量的數字文件(見上類型),如課件/講座報告或自拍圖片,但保存后再 也沒有使用或者進行清除,久而久之,設備內存爆滿,卻還在糾結到底要不要刪掉。
    例 2: 訂閱上百個公眾號,關注上百個 up 主,在各個平臺收藏了幾百條文章和視頻,多數都沒有點開過,或是為了 自己的滿足感,或是為了一時心安。
    表4半結構化訪談主要內容
    訪談主旨 主要訪談內容
    1.性別,年級,專業,高校
    受訪者基本
    2.您平常有囤積實物的習慣嗎?請舉例說明一下。
    信息
    3.您在日常生活中會對數字文件(學術、多媒體)進行管理嗎?舉個例子。
    4.您平常囤積數字文件的原因/動機是什么?一般什么情況下會囤積,請舉例說明。
    5.您認為數字囤積行為的具體表現有哪些?或者說怎么界定數字囤積行為?請舉1?2個您囤積數字文
    大學生數字 件的例子(包括囤積情境(偶然/目的),囤積渠道,數字文件類型等)。
    囤積的行為 6.對于您囤積的文件你過后還會使用嗎?一般多久才會檢查清理或者使用呢?
    特征 7.您覺得實物囤積會影響你進行數字囤積嗎?兩者之間會有聯系嗎?
    及前因后果 8.囤積這些文件資源會給您帶來什么影響?
    9.您覺得哪些因素會導致你產生數字囤積的現象呢?
    10.您面對囤積的數字文件會丟棄困難嗎?您不刪除數字文件的原因是什么?
    3.2訪談樣本收集與整理
    3.2.1訪談對象
    已有研究調查證實,在心理學等非臨床專業調查中,大學生存在囤積現象的概率為
    21.5%,而強迫癥患者囤積行為發生率在20%~30%之間[64],且考慮到網民年齡結構中 20-30 歲的大學生占比較大。因此本文選取數字設備使用頻率較高的大學生這一年輕群 體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要求訪談樣本具備以下5個條件: 1)有對 個人數字文件進行管理的行為; 2)學歷背景為本碩博層次的大學生; 3)專業分布盡量
    多樣化,涵蓋范圍廣;4)男女數量盡量相當;5)具有數字囤積行為現象的大學生(界 定標準:A.訪問前:通過囤積行為的概念了解及2個典型例子對訪問者是否存在該現象 進行確定;訪問后:通過訪談文本中能體現該現象表現及特征的語句進行進一步篩選和 確定,例如通過訪問者對“數字囤積行為的特點及表現”回答等)。根據上述5個篩選 標準確定了 32個受訪對象進行簡單訪談,其中 1 人根據訪問前情況了解和實際訪談情 況來看,是極簡主義者(保存的數據盡可能少,定期清理數據),另有1人采集數據無 效,最終明確 30名受訪對象作為本次正式調研對象,分別來自長春、西安、重慶、武 漢、香港、上海、南京、溫州、成都、延安、北京和米蘭等12個地區的16所高校的 18個不同專業;男女分布均衡(男 14;女16);年級覆蓋了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 段。此外,為避免本研究的樣本偏差,根據“贊同量”、“評論數”、“被瀏覽量”“發文 者的粉絲數”等指標最終選取了在線社區問答平臺知乎熱帖“在個人電子材料方面,你 是否有囤積資料的習慣,如何有效的改掉這個壞習慣?”和“你下電子書、下英語資料、 Mark文章,囤了再多你也不愛學習”等后面的回答和評論作為輔助性文本分析材料。 詳情如表 5 所示。
    表5 訪談對象和知乎評論基本情況
    編號 性別 年級 專業 學校 地區 編號 性別 年級 專業 學校 地區
    01 研一 圖書情報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16 研一 新聞傳播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
    02 研一 電子信息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17 大四 醫學 溫州醫科大學 溫州
    03 博一 計算機科學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18 研一 計算機科學 上海科技大學 上海
    04 研三 信息與通信工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 19 大三 歷史學 四川師范大學 成都
    05 大三 服裝設計 西南大學 重慶 20 博三 通信工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
    06 研一 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21 研三 計算機科學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07 大三 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22 研三 教育技術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08 研二 高級信息系統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 23 研三 教育技術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09 研二 圖書館學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24 研三 教育技術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10 研二 法律 復旦大學 上海 25 研二 圖書館學 東北師范大學 長春
    11 研三 電子科學與技術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 26 研一 金融學 延安大學 延安
    12 研二 電子科學與技術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 27 研三 金融學 延安大學 延安
    13 研三 電子科學與技術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 28 研三 交通運輸工程 長安大學 西安
    14 研三 電子科學與技術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 29 大二 圖書館學 長春師范大學 長春
    15 研一 通信工程 米蘭理工大學 米蘭 30 大三 工商管理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知乎 1 在個人電子資料方面,你是否有囤積資料的習慣,如何有效的改掉這個壞習慣?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358096
    你下電子書、下英語資料、Mark文章,囤了再多你也不愛學習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8747094
    3.2.2訪談過程及信效度
    本次訪談的總時間跨度為三周左右,訪談形式包括微信語音、面對面訪談(為保持 相對輕松自然的氛圍,面對面訪談基本選在相對不是很封閉的場合)以及手機電話等, 在訪談前,會提前給受訪者發送了解材料(見表 3)進行前期預熱(預判是否具有數字 囤積行為條件之一),并進行簡單交流,在訪談中會給予訪談者充分的思考和發揮余地, 最終形成 30份訪談記錄文檔和 2 份知乎熱議文檔,所有錄音時長總共 800 多分鐘,平 均每位受訪者約為 20多分鐘,由錄音所整理的形成的材料電子文檔總共 12萬字。
    樣本的信度要求是采集資料內容要有一致性和可靠性,效度要求是采集材料要盡可 能有效、真實和科學[65]。①在樣本選取中,會綜合考慮訪談對象的實際背景情況(學歷、 性別、數字設備使用情況等),且確保受訪者能對本研究的問題暢所欲言。②在整個訪 談中:在訪談開始之前,本人會提前告知每一位受訪者本研究的目的以及本研究的主旨 概念材料(見表 3),并和受訪者進行一個交流探討,使得受訪者能高效輕松進入訪談 話題,此外,也會保證不侵犯受訪者個人隱私。在訪談過程中,認真傾聽并和受訪者互 動交流,在這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提綱,針對某一問題會用多種提問方式來讓受訪者充 分了解問題意圖,盡量避免專業性的學術表達形式,以便更好地深入挖掘一些受訪者的 潛在觀點。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錄音材料逐字逐句轉錄為word文本,并再次檢查文本 和錄音內容的一致性,確保原始材料的完整性,且在后續采用Nvivo對原資料進行編碼, 結果相對科學。此外,整個訪談流程以扎根理論為指導,訪談內容也是建立在國內外相 關文獻基礎之上,綜上,本研究扎根理論的研究過程在描述型效度、解釋型效度和理論 型效度上均符合效度驗證。
    3.2.3訪談對象的囤積情況
    根據訪談前的界定標準篩選以及訪談過程中受訪者的囤積現狀了解,在31個受訪 者中,其中 27個人表示自己經常會發生數字囤積行為, 3 個人偶爾進行這種囤積行為, 只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個極簡主義者,會及時定期清理分類各個存儲設備上的無用文 件。如圖 8所示。具體體現語句為“我現在才發現我是這樣的,就像你例子當中提到地 這樣”“我感覺你在暗示我,確實這兩種情況說的就是我”“太真實了!我經常這樣”等 等。由此可見,隨機抽樣過程中 97%的人有數字囤積行為,幾乎全部的大學生可能已經 有意或無意識地變成了一只“數字倉鼠”。這與百度百家號“英國報姐”(發文量 2.2 萬, 擁有104.4萬粉絲)發布的“當代年輕人:內存可以爆滿,照片絕對不刪!和知乎Topbook
    (粉絲 27 萬)賬號發布的數字囤積癥視頻等下面網絡用戶的評論不謀而合,以及武漢 大學團隊在豆瓣創建的“收藏夾不吃灰”小組(50762 位數字囤積用戶)中的討論也反 映出了大學生這一普遍行為,見圖 9。數字囤積行為已成為大學生甚至網絡用戶的常態
    化行為。
    圖 8 數字囤積頻率
    focusrite7492
    我|■個月之前的就基本不會看,但不會刪導入電腦打個壓縮包,留著心里踏實j
    2020-01-23 □回復 右 3
    •校花的美好生活
    都氐朋友圈里
    2020-01-23 O 回復 □ 2
    < 知乎視頻
    @ Topbook ...
    topbook.cc開啟全新的高效…
    你患有數字囤積癥嗎?
    養藜不是雞梨
    我爸媽手機里三百多張照片,帝t干多張& |
    2020-01-24
    沙縣小翔
    準備好U盤八
    2020-01-25 O 回復 D 贊
    錦雯April
    |有時候刪除了,真用的時候找不到,又很麻煩,不刪除也不用,堆在那里真的很蕊1
    2020-01-23 O 回復 £)贊
     
    且瓣小組
    恭喜你友現了寶藏:)
    分享一個自己吹灰的小方法:微習慣
    分享一下我
    T關于丨收藏家謬論
    各何數字倉息好呀!我們走曲又大亨的訊究生,日萌在開展一項關于"仕交媒體數字刪只曲研究,
    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本次問卷回答內容將會被保密,并且僅用作學術研究。
    來自:小笨烏兒
    2021-12-14 22:42:43
     
     
     
     
     
     
     
     
     
     
     
     
     
     
     
     
     
     
     
     
     
     
     
     
     
     
     
     
     
     
     
     
     
    圖 9 網絡用戶囤積情況
    本次訪談調查中, 30 個大學生受訪者在談話中均提到通常會通過多個數字存儲載 體囤積數字文件。①智能終端設備。大學生通常是直接將各類數字文件存儲到電腦、手 機和 ipad 等智能終端設備中,其中手機和電腦是大學生數字存儲最主要的兩種載體。 因此,受訪者也表示經常因為內存告急而替換手機甚至電腦。②社交平臺軟件。其實如 微信、QQ、知乎和小紅書等都是基于手機、電腦而存在的app。大學生通過在社交軟 件中的交流、瀏覽、下載、轉發、收藏、截圖、錄屏等方式,可以在龐大的信息流中快 速便捷地囤積數字信息,這遵循齊夫的最小努力原則,即用戶希望以最小的代價、最省 力的方式獲取數多質高的信息資源。③網絡存儲服務工具。通過訪談發現大學生的數字 存儲方式逐漸從物理存儲向云存儲過渡,云存儲以其低廉的存儲成本、便利的賬號協同 共享和無限的存儲空間深得大學生青睞。如“像這種付費的難獲取的數字文件可能就是 云上保存了,因為線下的設備都有一定的使用壽命,萬一哪一天硬盤崩了,東西就沒了”。 “手機存不了,存云盤,云盤還不止一個”。“照片手機內存都滿了但我也不愿意刪,或 者上傳到云盤,云盤空間比較大。手機物理內存有限,云盤存儲空間無限。”④移動物 理存儲設備。移動硬盤和 u 盤作為便攜式的傳統移動存儲設備,也是大學生存儲大量數 字文件的選擇之一。移動硬盤大多是理工科學生用來存儲大容量數字資源, U 盤由于其 攜帶方便小巧,很適合大多數普通學生用來存儲臨時學習文件。如“我會隨時攜帶u 盤,以防臨時需要存儲重要文件”。“容量大的且未來確定需要用的文件我一般會長期囤
    在移動硬盤”。見圖 10。
     
    訪談調查中,見圖11。幾乎每個受訪者都提到了會對ppt課件、教程、論文等學習 資料進行長期的無效存儲,這與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調查對象相吻合,大學生個人信息 管理背景下,最常出現的就是對學習資料的累積存儲,由于該類型提及次數較多,且部 分受訪者直接用“學習資料”這一粗粒度的詞籠統闡述其存儲類型,所以本研究單獨將
    學習資料進行了統計,可能與其它類型(文檔、數據集、電子書等)有所重疊,并未完 全互斥獨立。視頻和照片是大學生最常囤積的兩種類型的數字文件,原因大多都是時間 不可回溯,這可能是一種情緒代償。正如弗洛伊德筆下的“身體的缺席和在場”,在翻 閱以往照片和視頻的同時,會以數字數據構造的“情感或精神在場”彌補“身體缺席”。 受訪者也對這種心理邏輯表示贊同。網頁鏈接囤積一是體現在在各類社交平臺上的保存 行為,二是體現在對網站中重要的網頁的添加收藏等。大學生對軟件安裝/應用程序的 囤積體現了對數字化工具資源的囤積,如學習管理與評價工具、知識建構與可視化工具 等。此外,娛樂性數字文件也占據了一定比例,如影視資源、音樂、游戲資源等。令人 詫異的是,在國外學者研究對象中被認為囤積現象體現最為明顯的郵件在本研究調查中 占比略小,一是因為本研究是針對高校學生這個環境下開展的調查,與國外從工作環境 中調查的結果有所出入,二是大環境下中外文化差異和習慣所導致的。此外,少數受訪 者反映的對桌面圖標的囤積可見,即使是在肉眼所及之處,也會產生數字囤積現象,大 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組織能力意識還有待提高。
     
     
    3.3三級編碼結果及飽和度檢驗
    3.3.1開放式編碼 開放編碼是對初始訪談記錄不斷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的過程,需要研究者摒棄個人
    情感和偏見,理性地對原始材料的段落語句進行拆分、提取和凝練,賦予文本初始概念 和有效范疇。通過開放編碼,最終提煉歸納得到70個初始概念和40個有效初始范疇。 詳見表 6。
     
    表 6 開放式編碼(部分)
    原始典型語句(部分) 初始概念 范疇
    前因
    Github 會不斷累積更新一些項目程序文件,雖然我一般不會看,但是找工作的時候如果面試官需
    要,可以把 Github 鏈接發給他,他就能看出你之前所做的一個大致工作 工作需要 個體需求
    會囤一些曲譜,最后發現用到它的地方真的好少,有時候突然發現自己保存了好多,清理起來就
    覺得好麻煩,雖然也沒有很影響我的生活,我就是很邋遢很懶的人 懶惰 個人性格
    我覺得這還和我平常生活中囤物品有聯系。就像倉鼠一樣囤東西,各個方面都存東西,這可能是
    有影響的 實物囤積影響 個人習慣
    我喜歡囤一些比較好笑的圖片,就是梗圖之類的,我會有意識的把它存下來 個人偏好
    我覺得我自己有檢索挖掘一些數字信息的能力,囤積一些自己所需的數字文件材料很正常,別人 想囤都找不到呢。 數字信息挖掘
    存儲能力 自我效能
    法律文件那些它本身時效性比較長,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不會更新,所以我就一直囤著 文件時效長 信息時效
    網上會經常推薦你搜過的相關內容,反復在自己感興趣的那個專業圈子里,所以不知不覺就存了 同類型數字信息 信息推送 信息繭房
    說實話現在的網頁多又雜,這種信息冗余的情況下,若我不收藏保存,可能以后這種相關的類似
    頁面會更多,我找的時候會很麻煩,我很討厭這種現象 信息冗余 信息過載
    很多數字文件比如一些游戲文件或者第三方文件,不易搜尋與獲取,避免以后在需要的時候難找,
    我會第一時間保存到網盤或本地 難獲取數字信
    稀缺數字信息
    考研資料因為是花錢買的,也會存起來不會再刪,因為后續獲取又需要花錢 付費資源
    我電腦桌面就亂七八糟堆積著很多圖標,雖然經常使用的屈指可數,但是其他的我也不愿意刪掉,
    我總覺可能未來那天說不定就用上了 總有一天會用
    未來效用
    經常囤各種視頻,當時認為緩存的視頻可能會覺得沒有網絡的時候可以看,是這種想法。 隨時可用 所有權
    …有的圖標設計的很巧妙精美,就比如那個knime軟件,看上去太有設計感了,我不想把它丟 到回收站,我經常這樣 視覺美感 審美價值
    為什么要存那么多照片,就是跟朋友battle的時候,你能翻出來那種幾百年前的那種細枝末節 的照片,你就贏了,就是作為一種證明,不管是丑照,截圖,只要能Battle贏,因為我之前輸 過 證據證明 記錄證明
    感興趣或興趣相符的文章網頁,來不及看,就囤了 感興趣 感知有趣
    學校通知的的不確定性,會時不時需要很久之前的文件,導致我也沒有辦法全部一鍵刪除,逐個 刪除難度太大 外界不確定性 外在不確定性
     
     
    囤積圖片表情包等,想著沒準以后跟別人聊天能當表情包用了 愉快交流 人際交往
    有些資料大家都想有,那我也不能落后啊。比如課堂上老師說ppt誰要拷一下,拿上U盤先沖上 去,不管我要不要,我先把它拷回來 學習資源攀比
    競爭 內卷現象
    我還會根據粉絲數量關注博主,當粉絲數量很多的時候,可能比較可靠,我可能會去跟風去關注 粉絲關注 跟風從眾
    只要游戲在周圍人中的口碑不錯的話,就會囤下來,有時間再玩,但是可能最后只玩了 1/2,1/3 甚至更短 周圍人推薦 他人影響
    我覺得囤積這些東西即使自己不看,那么可以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分享給別人,這樣你就積累了一
    份人情,別人記住你的分享,以后也會幫助你 資源分享 幫助他人
    我要考試,然后我收藏了很多網上比較火的老師的視頻,囤多了之后,可能不會再去看,但心里
    面會覺得挺舒服的,很有滿足感 心理“富有” 自我滿足
    你把文件囤了之后,你過一段時間你很快你就把它刪了,你當時收藏保存那個行為就顯得很愚蠢,
    很無意義,不刪也是潛在的肯定自己囤積的行為 囤積行為的肯
    自我肯定
    感情上不舍得,刪了就沒了 不舍得刪 依戀不舍
    我手機里有很多相似的照片,但是我就是一個都舍不得刪除,我覺得那些都是美好的回憶,每一
    個狀態都是值得回味的,尤其是細節。很怕我刪掉之后就是錯過了什么非常細微的差別 回憶往事 數字回憶
    我想嘗試很多新鮮實物,但是并沒有實際行動起來,每次當看到想接觸的那些內容的時候,就會
    不斷存起來,然后期待自己以后可能會去做 未來某方面學
    習的期待 美好期許
    公眾號我不想刪,我老怕錯過什么重要信息,還是想獲取更多的信息,即使訂閱消息多到我根本 無法找到 生怕錯過 錯失焦慮
    微博微信或是其它地方看到不錯的文章就轉載或收藏,潛意識就是感覺這么一做,這些東西就都
    是我的了,以后我會慢慢看,但實際上根本不會看了 占有欲、控制欲 安全感
    裝滿網盤,塞滿移動硬盤,撐爆手機、電腦……的“松子”能給我帶來“過冬的充實滿足感” 充實滿足感
    電子產品自動化嚴重,有的時候文件會自動存儲;囤積的過程我都是未知的,更別提清理處置這 部分文件 被動默認囤積 自動備份
    百度網盤、阿里云盤、谷歌云盤等這樣的平臺“公開引誘”我去囤積 存儲設備廣泛
    可用性 存儲空間
    電子存儲成本越來越廉價和方便,很難不把這些“心血”囤積下來 存儲成本低 存儲成本
     
    行為
    關注和收藏了 PR 視頻號教程學習,每看到一條就會點收藏,想學習,但是最后不會去看,每次
    看到那里的時候會很焦慮,又浪費時間,然后接著繼續做相同的事情 消極囤積 行為類型
     
     
    我之前找一些網站很麻煩,每次用過后我以為不需要再用了,然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這件事情
    是給我造成了一個困擾,所以我才有囤積網站的習慣,因為比較便捷 積極囤積
    反正我覺得我的微信都有773個紅點,我都沒點了,我覺得沒有什么影響,我的短信也有169條
    未讀,這些反正我都沒有整理過,郵件也是我感覺就算它是垃圾郵件 佛系囤積
    我不是刻意去收集這些東西的,而是平時遇到的就囤積下來 偶然性囤積
    與學習相關的數字資料都是目的性搜索囤積 目標性囤積
    不斷儲存,不怎么清理刪除,基本處于吃灰的狀態。比如說囤積了大量的圖片和大量的公眾號都 沒有去使用 持續累積&不清
    理刪除 行為特征
    我現在相冊里面有幾萬張圖片,但是其實90%的圖片保存了之后,就也沒啥用,吃灰去了 閑置吃灰
    后果
    太多類似的學習資料,由于沒有序整理,找起來比想象中要耗費時間,會降低學習效率或工作效 率吧 查找耗時 學習效率
    我電腦囤了各種類型的文件比如很多應用程序、書簽、視頻、文檔等等,剛開始沒有好好整理,
    后來越來越多,越來越亂,無從下手,我非常想解決這種熵增的困擾,這一直困擾著我太久 熵增困擾 心理焦慮
    社會提倡斷舍離,數字文件的長期堆積其實也會在無形當中給自己一定的心理壓力 心理壓力
    …可實際情況卻是對這些數字信息的不了解和失控致使我的不安與日俱增……多年來,是了解
    過各種各樣的文件整理、資料管理的方法,可是都沒能堅持下來。現如今這種不安每天都讓我頭 疼,徹底刪除是不可能的… 焦慮不安
    也會占據存儲空間,包括本地、硬盤或網盤云盤,可能就讓我沒有辦法裝進新的文件 空間成本 成本耗費
    我前一個手機就是被大量照片把內存擠爆了,然后換了一個更大內存的新手機 財力浪費
    我看了下自己的微博收藏,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發了一萬七千多條,收藏了一萬五千多條,嚇
    了一跳,平均每天收藏7 條!這些雖然不花錢,但是花費了巨大的時間 時間成本
    你囤積這些數字化信息的過程,也是要花時間的,實際上把這些信息消化的的概率是很小的,會
    造成一個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精力耗費
    長期使用存儲設備囤積材料而逐漸不習慣大腦記憶,以致于過于注重隊對位置的記憶,而忽視了
    內容的消化,記憶力可能有所衰退(谷歌效應) 削弱記憶能力 損害個體認知
    功能
    數字世界也如此,雖然它們不占地方,但是大量囤積畢竟花了時間專門收集,如果不看則會焦慮,
    懷疑那個愚蠢的自己為何做那么多無用功搞出一堆廢墟來 懷疑自己 自我否定
    …給我一種錯覺囤了就意味著我未來某天定會查看閱讀,那么就相當于我早晚會掌握這部分知
    識,這種錯覺會醞釀出一種虛假的知識獲得成就感。長此以往就養成了不斷囤積數字數據卻逐漸 遠離知識的壞習慣 遠離知識 知識排斥
    我網盤剛開始還分類的可以,比較清晰,后來隨著文件數量的增多,每次打開都有種雜亂無章的 拒絕接觸囤積
    焦慮感,所以導致那個 u 盤我現在都不愿意打開,內心是拒絕的 文件
    我有嚴重的“松鼠病”,喜歡囤積各種電子資料。…看到好的我就想囤,沒看到的時候想著要
    囤,更可怕的是囤久了自己都不知道囤了多少…而且囤完之后不看確實是個壞習慣,長此以往
    會導致自己沉浸于占有快感,越發的懶惰… 囤積上癮 病態傾向
    有時候由于焦慮會囤各種各樣的數字材料,但是囤了之后不去使用反而更會焦慮,循環往復,不 斷囤積… 因果循環 惡性循環
     
    3.3.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發現各子范疇之間的內在關聯和語 義關系,在確保各范疇間完全互斥的前提下,進而使用能共同替代子范疇的上位詞,構 建子范疇之間的上位主范疇關系。對開放編碼的 40 個子范疇進行包含和類別梳理歸納, 最終形成 11類主范疇。詳見表 7。
    表7主軸編碼
    主范疇 范疇 內涵解釋
    前因
    個體需求 個體在學習生活中某方面缺乏而對數字囤積產生需求
    個人性格 個體的性格特征差異表現出的數字囤積趨向
    數字個體
    個人習慣 個體的學習生活習慣以及偏好
    自我效能 個體對自身數字信息挖掘存儲能力的主觀判斷
    信息時效性 數字文件在一定時間段內對個體的價值體現屬性 個體不斷關接收存儲系統推送的感興趣信息,久而久之,將自己桎梏 信息繭房
    在繭房里的現象 信息量大、信息傳播速度快導致個體的接收處理信息能力低于獲取到 信息過載
    的信息量,從而引發供需不對等后的囤積行為 個體對于難獲取、付費、冷門以及快下架數字文件資源的占有囤積心 數字信息 稀缺數字數據
    未來效用 數字文件在未來某天發揮的價值
    所有權 個體對囤積數據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處理的權利
    審美價值 能夠滿足個體的審美需要、引起其審美感受的數字信息
    記錄證明 數字信息能夠以證據或者記錄而被囤積的屬性
    感知有趣 個體對感興趣或者充滿趣味的數字信息的囤積
     
    外在不確定性
    人際交往 個體外部隨機性、偶然性的變化所引起的不確定性迫使個體趨于囤積
    因便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而采取數字囤積
    社會環境 內卷現象 無效的模仿、競爭的學習內卷現象
    跟風從眾 跟隨大眾或他人選擇數字信息進行囤積
    他人影響 受周圍人或朋友的口碑/推薦等影響囤積數字信息
    幫助他人 通過數字資源分享幫助他人
    自動備份 電腦、手機等設備自動默認緩存備份數字文件
    技術賦權 存儲空間 隨手可得的儲存設備尤其云存儲為個體提供了不需要擔心空間大小
    的可能
    存儲成本 隨手可得的儲存設備尤其云存儲使得電子存儲廉價且方便
    組織功能 存儲渠道/平臺對數字信息資源存儲組織功能的欠缺造成囤積
    自我滿足 大量數字文件的囤積帶給個體心理上的滿足感
    自我肯定 個體對自己持續累積數字文件表現出的認可
    依戀不舍 個體難以割舍寄托在數字文件尤其是照片等上的情感
    數字回憶 數字文件蘊含的紀念意義和回憶
    情感聯結 美好期許 個體出于對自身某方面發展的期待而囤積數字數據
    錯失焦慮 個體害怕錯過重要有用的信息而產生焦慮、患得患失等情緒,伴隨著
    不斷瀏覽存儲等行為
    安全感 數字文件裝滿網盤等給個體帶來的占有欲、控制欲、依賴感和心里虛
    假安全感
    稟賦效應 損失厭惡 個體在擁有數字文件后表現出高估其價值傾向,以致于表現出難以放
    棄心理
    行為
    行為類型
    數字囤積行
    (積極、佛系、
    消極、偶然性、
    目標性) 個體囤積行為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無所謂和消極情緒或者影響
    個體的偶然性囤積/目標性囤積行為
    行為特征 個體囤積數字文件行為的共性特征
    后果
    學習效率降低 大量雜亂的囤積文件中查找較耗時,降低學習效率
    潛在后果 心理焦慮 數字文件囤積帶來的增熵困擾和“存而不閱”產生的心理壓力及焦慮
    成本耗費 數字囤積造成的空間成本、財力、時間和精力耗費成本 個體認知功能損
    個體過于依賴囤積的數字文件而不習慣記憶致使記憶力減弱 害
    自我否定 “囤而不閱”行為的自我懷疑
    知識排斥 物極必反,數字囤積造成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會讓個體遠離數字文件
    病態傾向 囤積上癮,數字囤積癥,松鼠病
    惡性循環 囤積焦慮互為因果,循環不已
    3.3.3選擇性編碼 最后,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圍繞核心范疇進行高度提煉和邏輯關系梳理,以達到 涵蓋范圍最大化,確定核心范疇與主范疇關系。然后根據主范疇的內涵,圍繞“數字囤 積行為的前因”和“數字囤積行為的后果”兩條線索,研究范疇間的典型關系和相互作 用。詳見表 8。
    表 8 選擇性編碼
    類屬關系 關系結構 結構內涵
    數字個體f數字囤積行為 因果關系 數字個體自身的各個方面促使其產生數字囤積行為
    數字信息f數字囤積行為 因果關系 數字信息表現出的不同效用價值和屬性引發數字囤積行為
    技術賦權f數字囤積行為 因果關系 數字技術賦權直接誘發個體數字囤積行為
    社會影響f數字囤積行為 因果關系 社會影響也會促進數字囤積行為
    情感聯結f數字囤積行為 因果關系 情感聯結會激發個體數字囤積行為
    稟賦效應f數字囤積行為 調節關系 稟賦效應的強弱能夠調節個體對數字囤積行為的嚴重程度
    數字囤積行為f行為潛在后果 因果關系 用戶發生數字囤積行為后導致的潛在后果
     
    3.3.4理論飽和度檢驗
    為檢驗本研究的理論飽和度是否達到標準,隨機抽取訪談樣本(包括 2條知乎貼) 的 3/4 進行編碼分析,剩余的 1/4 進行飽和度檢驗。經對比校驗未能在樣本中再提取新 的節點和關系,由此可見本研究構建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理論模型已呈飽和狀態。
    3.4模型闡述與研究發現
    通過上述質性分析,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個人信息管理視角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
    響機理模型,信息生態理論中的數字人要素、數字數據要素、數字技術要素、數字環境
     
    要素會引發數字囤積行為的產生,個人的情感因素會激發數字囤積,嚴重的數字囤積行
    為會給個體造成一些負面效應。見圖 12。
    行為潛征后果
    「一-菇融—] r 融蒜…] [心理蘇 "i 「碩而玨書一] 廠尿魂__] [ 病理性傾向 ! f 一-Stem —'l
    3.4.1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特征
    數字囤積的特點表現為:①持續存儲大量數字文件;②很少刪除存儲的任何數字信 息;③所存儲的數據大多“吃灰”。表征囤積傾向的第一點是個體多年來持續保存大量 數據。例如,“我存的電子書有數千本”“相冊有幾萬多張圖片”“我存了一萬五千多條 微博”“手機硬盤爆滿” … 盡管保存了很長時間,但是往往會忽略大部分數字文件,選 擇讓這些數字文件在某個角落吃灰。例如“很多文件囤起來就忘了”“只記得大概位置, 而不記得具體內容”“我一旦存了我就不會管它了,除非內存滿了”“ 很多都直接閑置 吃灰了”…訪談發現受訪者堆積大量數字資料也是因為他們傾向于避免或很少整理和刪 除數據。不刪除的原因有很多,如“我只想添加更多內容,因為存儲成本很低,但刪除 的話卻需要做心理斗爭還要進行排序需要很多時間”,同時,云存儲空間的擴容使得受 訪者更傾向于對囤積的數字文件不斷保留。“我有充足的存儲空間,我不會去想太多是 否要刪除”。還有其他因素諸如懶惰、情感依戀、以防萬一…事實證明,相比有意義地 思考評估囤積數據的有用性和其它潛在價值,完全刪除數據貌似更加困難,而且受訪者 基本都承認數字信息對他們自己有價值的可能性很小。
    在個人數字信息管理環境中,大學生的數字囤積類型包括積極囤積、佛系囤積和消 極囤積。在積極性數字囤積情境下,大學生的數字囤積雖然會出現“存而不閱”或“堆 積雜亂的焦慮”的情況,但也為大學生二次回溯提供了一個相對快捷和精準的數字信息 存儲庫。在此情境下,大學生可以直接從數字資源存儲庫高效挖掘所需數字信息,提升 數字資源利用效能,有受訪者提到“當前信息泛濫錯綜復雜,數字囤積為我解決了數字 信息迷霧困擾”。部分數字文件的囤積,為大學生樹立了前進的動力,如有的受訪者表 示“我囤了這些資料之后我可能會有學習的欲望,期待我能回頭學習提升”。帶有積極 情緒的囤積者,會堅定地持續囤積,從而繼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或是追溯美好回憶,而 享受做一只松子滿滿的“數字倉鼠”。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數字囤積本質上是一種過度 保存、無效保存和無序保存的行為,要重視其帶來的潛在后果。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反 映的消極型囤積占比會多于積極性囤積,如“囤完之后很少看確實是個壞習慣,長此以 往會導致自己越發的懶惰” “原以為裝滿網盤,塞滿移動硬盤,撐爆手機、電腦……的 “松子”能給我帶來“過冬的安全感”,可實際情況卻是對這些松子的不了解和失控致 使我的不安與日俱增”“越囤越多,太凌亂了,但是停不下來” …受訪者會出現信息知 識厭惡排斥、壓力和焦慮以及自我否定等消極情緒,雖然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通過在 印象筆記添加已復習和將要復習的標簽來激活“睡美人”數字信息,還有對資料做分類 整理等來消化囤積,但能夠采取的消積措施很有限。由此可見,消極性數字囤積在一定 程度上會引發一些自身心理健康問題和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這是需要重點關注和反思 的社會問題。
    3.4.2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
    3.4.2.1影響因素權重賦值 通過三階段文本編碼分析,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的 節點層次及聯系已見雛形,為了使模型更加直觀和清晰,使用Nvivol2自帶的新建項 功能圖對影響模型進行構建和可視化呈現,見圖 13。針對大學生成為數字倉鼠的原因, 提煉出 5個主要影響因素:“數字個體”“數字信息”“技術賦權”“社會環境”“情感聯 結”。構建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層級節點后,為進一步得到各個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量化 指標,更明確地鎖定不同變量的影響程度,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喚醒大學生數字囤積的覺 知和有效提出相應對策。本研究采用概率論方法對得到的各個編碼因素進行權重賦值 [66],即將每個影響因子頻次與總頻次的比例作為各個影響因素的權重(頻次根據 Nvivo 編碼后自動統計的頻次),以量化的指標反映各影響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差異 化影響程度,見圖 l4。
     
     
     
    O
    個人性格
    次級
    次級,
    「字信息
    次級
    次級
    次級
    枝術賦權
    個人習慣
    芮卷現象
    數字個J本
    他人影響
    感知有趣
    自宦
    CL
    個體需求次級.
    次級
    6
    _ 薦麗戈本
    屜空間
    O O
    信息繭冬佩時效性 次級、心
    稀缺數字信息 次級J
    皿權(j X ;Li
    ™® icWfl
    cr
    自動備份 次級
    次級 次級
    大學生數字囤積、 行為影響因素、
    —J
    次級一2眾
    z ‘ y級錯失焦慮
    \ X. 美好期許
    (/)
    依戀不舍
    圖 l3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層級節點圖
    個體需求,0. 063
    安全感,0.06
    ,個人性格,0. 06
    錯失焦慮,0. 03
    個人習慣,0.056
    數字回憶,0. 07
    籍感聯結
    數字個體
    3 189
    自我效能,0.01
    依戀不舍,0.023 自我肯定,
    自我滿足,0. 013
    存儲成本,0. 033 - S
    ■-信息時效性,0.01
    一信息繭房,0. 003
    卜一信息過載,0.026
    稀缺數字數據,0.073
    存儲空間,0. 099
    0.343
    自動輪叔0. 036 -
    他人影響,0. 017
    未來效用,0. 129
    跟鳳從眾,0.003丿
    內卷現象,0. 02^
    人際交往,0. 007
    外在不確定性,0. 017
    感知有趣,0. 046 \
    記錄證明,
    所有權,0.023
    審美價值,0. 007
    0. 026
    圖 l4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權重
     
     
     
     
     
     
     
     
     
     
     
     
     
     
     
     
     
     
     
     
     
     
     
     
     
     
     
     
     
     
     
     
     
     
     
     
     
    3.4.2.2數字個體影響數字囤積
    作為數字囤積主體的數字個人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需求、個人性格、個人習慣 和自我效能。個體需求指的是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娛樂中產生的數字囤積信息需求。在本 研究中具體細分為學習需要、工作需要、自我提升和培養數字敏銳意識。①學習需要是 大學生數字囤積個體需求因素中占比最大的一個。如“多數囤積和課程相關的論文、ppt、 教程,確實是大部分我真的覺得放在文件夾或者收藏夾吃灰了”(YSH), “只要是上課 的那些課件就會拍照存下來”(YLX), “我的各種課程、論文和讀書筆記存在印象筆記 里,有一些會在需要的時候去翻,但更多的是忘記了”(知乎材料2)。②學習需要在大 學生數字囤積個體需求因素中占比第二。如“看到和未來工作相關的網站我都會收藏起 來”(JY), “看見別人寫的不錯的博客我都會囤起來,可能對我以后的工作有一些幫助” (SX)。“就業其實也是比較有幫助的”(RZX)。③自我提升也是促使個人進行數字囤 積的因素之一。如“當時想個人提升,等自己有空的時候看,但后來就忘記了”(TLJ)。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菜就總會存儲一些教學視頻”(HH)。④培養敏銳意識。如“可能 會培養一種對資源的敏銳意識,不收藏說不定之后就沒有了,需要迅速反映”(ZGQ)。 個體性格是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自然性動機。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現為懶惰和缺乏規劃 性。①懶,怕麻煩。在個人信息管理環境中,受訪者對整理和刪除數字數據普遍表現出 無所謂的態度。如“就是懶得去刪除,明知道有些文件可能沒有用”(HH), “有太多的 文件需要排序和清理刪除,需要一定時間去弄,很麻煩”(PYH)。②缺乏規劃性,“靡 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善始善終也是造成囤積原因之一,如“我感覺個人沒有規劃 性,做事有始沒終,所以才會造成囤積”(PYH)。個人習慣也是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 自然性動機。在本研究中主要體現在受實物囤積習慣影響、個人偏好、強迫癥和學習習 慣。①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會受實物囤積習慣的影響。如“我平常生活中的物品囤積習 慣好像也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囤積網絡資源”(PYH), “我覺得實物囤積會影響數字囤積, 但也并不是完全影響這樣”(ZGQ)。以往研究中鮮有對于實物囤積是否也會有數字囤積 的傾向的研究。②個人偏好也會導致數字囤積。如“我就喜歡囤東西”(LHH), “我有 嚴重的“松鼠病”,喜歡囤積各種電子資料,多多益善”(知乎材料1),“我有收藏癖, 不僅囤電影,囤電子書,還有文章,百度云用了 1600多個G”(知乎材料2)。③強迫癥 也會導致數字囤積。如“為了整個系列文件的完整性,我會每部分都保存,不容缺失” (ZWW), “一旦開始,我就會停不下來,想著不多這一個”(ZH)。④個人的某些學習 生活習慣也會導致數字囤積。如“我習慣性地看到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數字文件信息都會 囤”(LSL), “我一直有堆積軟件舊版本的習慣,因為無法保證最新版本是沒有bug且 絕對兼容的” (知乎材料1)。自我效能是大學生數字囤積的一種能力自信程度的體現。 如“別人想囤都找不到呢”(FMY), “我經常存儲對大家有用的數字信息,有時候周圍 人總找不到相關數字信息的”(ZH), “我自身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偏差,所以我老怕錯過 什么重要信息,就會不斷關注公眾號,下載文件…”
    3.4.2.3數字信息驅動數字囤積
    作為數字囤積客體的數字信息維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時效、信息繭房、信息過載、 稀缺數字信息、未來效用、所有權、審美價值、記錄證明和感知有趣等7個方面。數字 信息時效的長短會引發數字囤積,如“每次存儲數據集在當時很有使用價值,但是不久 之后這個價值未必還在,日益累積就會讓它在電腦不斷吃灰”(BJH), “每次出去玩之 前,我都會有目的地去搜尋探店,瘋狂在小紅書上收藏保存,但是當我真正準備出去的 時候,就想不起來去看小紅書,反而是去打開大眾點評現查”(ZWW)。大學生普遍關 注自身感興趣等特定領域的數字信息的現象即是信息繭房,進而會傾向于發生囤積行 為。如“網上會經常推薦你搜過的相關內容,反復在自己感興趣的那個圈子里,所以不 知不覺就存了很多這個方向的文件”(DJL)。隨著各類數字化信息的膨脹,信息過載是 網絡時代用戶不可避免的。信息過載也會引發數字囤積,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現在信息冗 余和同質信息替代。①信息冗余一方面會激發數字囤積,相反也會減弱數字囤積。如“網 絡數字信息迎面撲來,很難立馬分辨最喜歡和最想要的,就都把他們存下來”“以前信 息匱乏那種時代資源又很難得,會忍不住儲存下來,現在資源太多了,隨時瀏覽查找都 是可以的,所以不需要囤”(ZCY)。②同質類數字信息的不斷出現會讓大學生“喜新厭 舊”,忽略了舊數字信息的及時清理查看,造成囤積。如“即使某天需要,我可能也不 會去使用囤積的數字信息,而會重新去搜尋新的信息,然后囤下來,如此循環往復,就 累積了好多”(PYH), “可下一次再拿起手機,刷的還是最新的消息,囤的舊東西哪有 新東西有趣刺激呢?” (知乎資料2)。稀缺類資源會更加激發大學生數字囤積欲,在本 研究中主要有難獲取資源、冷門資源、快下架資源和付費資源。 ①難獲取資源是大部分 大學生首要想要囤積的數字資源,也是不愿刪除的資源。如“越是罕見的數字化信息文 件我越是會囤。比如我提到的紀錄片系列的,畢竟物以稀為貴,趁早占有”(JY), “獲 取過程比較艱辛所以寧可放著不用也不刪”(LA)。②冷門資料也會驅動大學生囤積。 如“冷門類的電子資料,這樣的只要看見別放過,指不定那天就因為沒人看被刪除了” (知乎材料1)。③快下架資源也會激發大學生的收藏欲。如“影視資源這類具有不穩 定性,若不及時保存,當其中的演員出事的時候,可能就無法再次看到相關影視”“我 喜歡的電視劇資源揚言要下架了,然后我就會囤起來,但我再也沒看這個電視劇” (ZWW)。④付費資源會引發大學生普遍囤積。如“遇到非常喜歡的影視劇、電子書、 音樂就會馬上把它下載下來,擔心哪天都會突然付費”(ZH), “只要是花錢下載的資源 我就不愿意刪”(ZQB)。未來效用是指數字文件的潛在未來價值,這是促使大學生數字 囤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刪除數字數據的一個主要障礙。 PIM 研究理論認為,感 知到的數據未來有用性可能會阻止人們丟棄數據[79]。在本研究中主要分為“總有一天會 用到”和“以防萬一”。①總有一天會用到。如“我看了下自己的微博收藏,從2009年 開始到現在發了一萬七千多條,收藏了一萬五千多條,嚇了一跳,平均每天收藏7條! 這些雖然不花錢,但是花費了巨大的時間,收藏的都沒怎么再看過。當初收藏時想,這 個可能以后會有點用,留著以后再看”(知乎材料2),“知識分享平臺上不斷囤文章主 要是覺得后續不知道那天就會用到”(ZQB)。②以防萬一。這表明囤積者往往很難清楚 地說明囤積數字數據的具體潛在未來價值。如“這些東西你知道自己大概率是不會用的, 只是以防萬一”(ZGQ), “我課上完了,我也不會把課件刪了,雖然可能這輩子也不會 再打開了,但是萬一…”(LA)。流媒體服務有兩個缺點:它們需要互聯網連接,且易 受到審查/內容刪除的影響,因為尋找數字文件卻發現其已被刪除或宿主網站已關閉是 令人沮喪的。而所有權允許受訪者控制在線數據的短暫壽命,這促使一些大學生會持續 存檔一些媒體數據。如“比如歌曲和電影,我囤積了很多。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我仍 然可以聽歌看電影,不依賴在線功能。有些音樂下載的網站,常常把某些原來有的音樂 專輯下架,導致你前幾天還能在線聽結果忽然某一天開始就聽不到了。這時你就知道下 載到硬盤里有多重要了”(知乎材料1), “一些電子書不趁早囤下來以后說不定就找不 到了 ”(ZGQ)。審美價值是指數字文件所引起的對大學生審美感受的滿足。如“圖片很 好看,像素也可以的話,也會讓我想把它們保存下來”(CFZ), “圖標設計巧妙精美的 我一般都直接堆放在電腦上或手機上,我不想把它丟到回收站”(FMY),這一研究也 對“審美價值”對數字囤積的影響進行了探究。部分受訪者認為,保留數字數據作為證 據或記錄是保留數字文件的主要原因,數字數據可以作為所執行工作、發送和接收任務 等的“證據”生成。如“...會以截圖、上傳聊天記錄等方式進行保存,但是不會去回顧, 除非發給別人看的時候,做某方面的證明”(ZH), “聊天截圖、電子郵件、電子文檔這 些我有的時候存著是因為可能某天需要它們以“證據”身份出現”(BJH), “我網盤總 是會持續堆積一些學術講座、論壇的圖片或者視頻,之所以一直存著,是因為我覺得萬 一某天可以拿出來作為我學習的一個記錄” (FMY)。感知有趣是指個體對自身感興 趣或者充滿趣味的數字文件有著囤積的沖動。如“刷微博只要看見我愛豆的照片,我就 會把一系列圖都囤下來再不會刪”(YLX),“對游戲資源這類感興趣的東西我也會不 知不覺囤下來”(ZGQ),“在知乎或者微博上刷到充滿趣味的觀點就會截圖存到手機 相冊”( HH)。
    3.4.2.4技術賦權誘發數字囤積
    馬歇爾十幾年前在研究數字資產的長期保存時預測了一個“誘人”數字景觀:硬盤 存儲變得越來越便宜,用戶可以選擇存儲幾乎所有的東西[67]。現在這個景觀伴隨著云平 臺技術的到來已出現,這無疑為日常用戶存儲數字數據帶了新的契機,個體可擺脫有限 空間的限制,不會感到為了節省或釋放空間而刪除數據的任何壓力,為囤積數據提供了 巨大儲藏庫同時也成為刪除數據的強大障礙。技術賦權由此成為大學生數字囤積的客觀 動機,主要分為自動緩存備份、存儲空間和成本。自動緩存備份是一種被動的默認的數 字囤積。如“電子產品自動化嚴重,有的時候文件會自動存儲;囤積的過程我都是未知 的,更別提清理處置這部分文件”(ZGW), “微信QQ或者瀏覽器文件,點擊下載瀏覽 后,如果你沒有去刪除記錄的話,這部分文件就會一直存在手機、電腦里”(LWZ)。存 儲空間的無限會直接導致數字囤積。包括內存允許和存儲設備的廣泛性。 ①內存允許。 如“我從來都不會想著去清理刪除,所有的類型的文件沒有這個困擾,,只有在內存不 夠的時候”(LA), “數字囤積跟實物囤積還不太一樣,比如我攢紙袋子占地方,但數字 文件它不占我地,反正我空間夠我就繼續囤沒必要刪”(ZWW)。②存儲設備的廣泛可 用性。如“百度網盤、阿里云盤、谷歌云盤等這樣的平臺“公開引誘”我去囤積””(FMY), “存儲空間比較夠,手機存不了,存云盤,云盤還不止一個”(LHH)。存儲成本的低廉 便捷導致了大學生數字囤積。①存儲方便。如“網盤的話,輸入鏈接碼后,我就能直接 獲取到資源,所以我才會囤”(ZY), “在信息時代,存儲信息很方便,順手就把信息保 存了”(ZH)。②存儲成本低。數字存儲要么便宜,要么完全免費。如“在小紅書、抖 音等儲存視頻圖片,基本點擊就收藏了,存儲成本低”(ZY), “如今電子存儲成本的越 來越廉價和方便,很難不把這些“心血”囤積下來”(知乎材料1)。
    3.4.2.5社會影響引發數字囤積
    社會影響是指個體受到外界尤其周圍人的影響或壓力,是個體采取數字囤積的外部 刺激之一。主要包括外在不確定性、他人影響、人際交往、內卷現象、跟風從眾和幫助 他人。①外在不確定性。部分大學生傾向于以事無巨細的數字存儲去對抗無法掌握學習 生活的不確定性。如“存儲的數字文件在以后的學習娛樂生活等方面具有不確定的使用 價值”(YYK), “老師不讓我刪,他隨時有可能需要”(BJH), “為了應付學校通 知的不確定性…”(ZGW)。②他人影響。如“可能受其他人的影響,別人給我推薦,然 后我就會特意去大量儲存這方面的不同類型的數字文件”(ZYY), “入大學以來,我 基本都會根據老師的推薦,下載與這門專業課程相關的電子書籍,或者是保存相關的那 些網站,現在囤了好多都沒看” (ZY)。③人際交往。在講究“關系導向”的中國文 化背景下,個體數字囤積行為動機也出現了溝通感情的新現象。如“囤積圖片表情包等, 想著沒準以后跟別人聊天能當表情包用了” (LA), “數字囤積囤積的信息或者資源 文件,不僅是為了我自身需要,可能是為了滿足和促進人際關系,幫助別人,分享資源”。 ④內卷現象。現如今大學生群體也已被裹挾著踏上了 “卷途”,并且渾然不覺,甚至滲 透到了數字占有層面。如“每逢考試我都會大量存相關資料,大家都在各種渠道囤,我 也必須得跟上,這樣才有競爭力,盡管最后大部分文件還是被放進'冷宮'了”(ZY), “在 聽學術講座論壇分享會的時候,看見別人啪啪啪一直在拍課件,我也會跟著都拍下來, 但其實后面也不會看”(ZCY)。⑤跟風從眾。從眾心在社會中比較普遍,在當代大學 生群體中則尤為突出,在接觸網絡信息時也不例外。如“我還會根據粉絲數量關注博主, 我覺得當粉絲數量很多的時候,我可能會去跟風去關注”(JY)。⑥幫助他人。如“我 網盤有很多翻拍劇或者小說,同學問我是否了解的時候,我就會翻網盤提供給他資源” (LX),“我之前囤了很多雅思方面的數字資料,我現在不需要了,但我還沒刪。我 覺得若有朋友需要的話,我就可以分享給他,就不需要走彎路再去搜尋了,效率會高點” ( LA)。
    3.4.2.6情感依戀激發數字囤積
    數字文件的情感價值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具有重大影響,無論是對數字文件的持 續累積還是不愿刪除都體現了學生某種情感情緒的寄托和依戀,囤積的數字數據對個體 具有情緒增益的功能[68]。具體包括自我滿足、安全感、美好期許、依戀不舍、數字回憶、 自我肯定和錯失焦慮。 ①自我滿足是大學生囤積后的一種內心安慰和精神層面的暫時 “富有”。如“有句話怎么說來著:碼了就等于做了。起碼我勝在了第一步,先碼著吧, 有總比沒有好,我很滿足了” (FMY) , “停留在囤積資料這一步,往往有巨大的幻 覺,讓我感到滿足,覺得學習有巨大的進展,把物理占有誤認為是在學習的進度條中完 成了一大半”(知乎材料2),“囤多了之后,可能不會再去看,但心里面會覺得挺舒 服的,很有滿足感”(WJL)。②安全感。存起來就能找到的想法給大學生提供了虛假 的安全感。如“我在長期不斷下載、收藏中充實了自己的安全感、控制欲和獲得感,但 是反過頭去看好像也沒有很大的優化自己的生活”(FMY), “囤了之后心理上會有一種 莫名的安全感”(YLX)。當然這種安全感干還體現在占有欲、依賴感和充實感上。如“有 時候會覺得收藏了就算是屬于我的了,有一種占有欲吧”(LHH), “對數字文件有一定 的依賴性,離開它們就感覺很空虛”(DJL), “讓自己有種心里的充實感,盡管是虛無縹 緲的” (PYH)。③美好期許。大學生往往出于對自身某方面發展的憧憬和期待而囤積 數字數據。如“我可能是對自己的未來想要有一個期許之類的,比如說我想去學些書法 或者說其他一些技能之類的東西時,看到相關教程或素材,會有意識的存儲下來,但這 個可能未來未必會用得到”(ZGQ), “我想要側面的去鼓勵自己去主動接觸新信息知
    識的時候,比如說有一篇文章我覺得它很有用,但是我可能現在時間比較趕,我就順手 存下來,希望我之后閑暇無趣時去翻閱”(JY), “能給你一個學習的動力”(RZX)。 ④依戀不舍。大學生對為何不清理刪除囤積文件表現出留戀情緒。如“我想象中的使用 需求比我實際的需求要高很多,總覺得難以割舍” (ZWW), “有一點就是不舍得扔
    的想法,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引發了囤積行為”(PYH)。這符合心理學中的“損失規 避效應”,即人們厭惡損失,習慣于逃避損失。⑤數字回憶。數字文件也是個體寄托回 憶和美好時光的載體,尤其是照片和視頻,是人生歷程某時刻的記錄點。如“照片和視 頻的話是記錄人一個成長的過程,在現在這個節奏比較快的時代,照片可以記錄一些快 樂的時光,成長的歷程;我覺得主要還是記錄和記憶吧,覺得很珍貴”(ZL), “照 片視頻類覺得有紀念意義吧,雖然存著也不咋看”(HPQ), “照片就是那種回憶性的, 這種肯定是不要刪的”(BJH)。⑥自我肯定。數字囤積的自我肯定是大學生不愿意刪 除數字數據的障礙之一。如“你把文件囤了之后,你過一段時間你很快你就把它刪了, 你當時收藏保存那個行為就顯得很愚蠢,很無意義,不刪也是潛在的肯定自己囤積的行 為”(PYH)。⑦錯失焦慮。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會產生害怕錯過重要有用的信息而 產生焦慮、患得患失等情緒,并伴隨著不斷瀏覽存儲等行為。如“囤積的欲望來自我害 怕缺乏和錯過,源于我內心的不踏實” (知乎材料2), “有時候看到卻不囤的話心里 會有一種內在的恐慌”(ZGQ),“我老怕錯過什么重要信息,還是想獲取更多的信息” ( LYH)。
    3.4.2.7稟賦效應的調節作用
    訪談發現,個體的數字囤積行為是受稟賦效應的強弱程度調節的有限理性行為。稟 賦效應是指個體在擁有數字文件后表現出高估其價值的傾向[69]。有研究表明,個體的稟 賦效應越強,對要失去的東西的感知失去感就愈加強烈,進而導致對所擁有的東西的感 知價值的評估越高[70]。當個體處于強稟賦狀態時,放棄某物會被認為是損失,按照損失 厭惡效應[71],損失狀態下強烈的失去感將導致個體對物品價值的高估,從而導致數字文 件的持續累積和不愿刪除。如有受訪者表示“當要清理硬盤的時候,總覺得里面存有很 有價值很重要的文件,極其不愿意清理,不敢刪。但是當你的硬盤崩了,又發現好像里 面也沒存啥”(HPQ), “我囤的數字信息文件在被我“占有”期間會莫名地夸大它們的 實際價值,一直不愿意丟棄,有次我不小心搞丟了 u 盤,結果發現好像也沒有那么重要, 并沒有影響我的學習生活”(RZX)。相較于弱稟賦狀態下的大學生,強稟賦狀態下的大 學生會對囤積的數字文件表現出更多的“包容性”,情感依戀所伴隨的所有權感知,會 促使大學生更多地累積數字文件而不愿清理刪除,最終會使得個體及其各類情感感知對 數字囤積的影響作用得以加強。
    3.4.3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潛在后果
    雖然目前數字存儲設備廣泛可用,存儲空間也幾乎不受限制,這為數字囤積創造了 有利條件,但是數字囤積的發展也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極影響。研究發現,大部 分大學生發生數字囤積行為后會導致一些潛在后果:降低學習效率、不同成本的消耗、 損害個體認知功能、自我否定、引發心理焦慮和知識的遠離排斥甚至造成心理疾病或惡 性循環。多名受訪者表示由于囤積文件多且雜導致二次利用查找緩慢,甚至難以搜尋, 這與囤積初始本著提高效率的初心背道而馳;客觀來說大量數字文件的囤積也會造成各 類成本的耗費,①空間成本,雖然相對實物囤積沒有占據物理空間,但是大量文件的堆 積也占了一定的本地內存、網盤和云盤等存儲空間,使得個人難以將其它更有用的數字 信息進行存儲。②時間成本。毋庸置疑,數字囤積者擁擠的收藏夾,爆滿的硬盤網盤的 背后是沉甸甸的時間成本。③財力和精力損耗。如因存儲空間爆滿導致的更換新設備費 用成本,因存儲和查找數字信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注意力和精力浪費等。數字時代已然 到來,“谷歌效應”對人們數字信息獲取方式及記憶的影響難以規避[85]。要么是得到數 字信息后大腦的自動遺忘,要么是傾向記住數字信息的存儲路徑而非數字信息內容本 身,過于依賴外部存儲工具,最終會導致注意力的下降,記憶力的退化,從而損害個體 的認知功能。這與本次訪談調查的受訪者描述的影響之一基本符合。受訪者傾向于將對 數字文件的大腦記憶轉嫁到數字空間,便捷的存儲技術代替了大腦,記憶逐漸變成以保 存為導向,而不是以理解過程為導向,自然而然致使自身的記憶力與感受力逐漸變得脆 弱。
    此外,數字囤積造成的心理層面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大多數受訪者都提到數字囤 積的后遺癥,是心理上的焦慮不安,如“我舍不得丟棄這些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數字文 件,可也沒有動力去整理消化這些信息。因此,這些文件要么永遠吃灰,要么隨著時間 的推移逐漸化為大腦負擔,轉變成另一種焦慮”。可見,大學生在不斷地收藏、下載中 滿足了暫時的安全感、控制欲和獲得感,但最終不僅沒有優化自己的生活,反而會感到 不知所措,產生心理焦慮,囤積的資源最后成為了一種擾亂、一種負擔。在此壓力下, 受訪者表現出極其消極的負面情感,產生自我懷疑的逆反心理,如“…如果不看則會焦 慮,懷疑那個愚蠢的自己為何做那么多無用功搞出一堆廢墟來。”所謂盛極必衰,物極 必反,個體數字囤積現象的愈加嚴重,反而會加重心理壓力和焦慮,令個體遠離數字文 件,產生排斥心理。如有受訪者提到:…這種成就感完全是虛假的,是自欺欺人的,反 而會讓我更加逃避遠離它。還有受訪者提到:…每次打開都有種雜亂無章的焦慮感,所 以寧愿不打開,內心是拒絕的。更有受訪者在受訪過程中直接認同自己的囤積癥行為, 如“我有嚴重的“松鼠病”,喜歡囤積各種電子資料。”“瘋狂地囤,看到就會想要存, 有癮”。
    3.5本章小結
    在數字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保存行為已逐漸演化為數字囤積行為, 呈現出持續累積數字文件、不愿刪除且基本閑置吃灰的行為特征,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數 字用戶尤其大學生已經出現數字囤積的社會現象,并且逐步無意識地成為一只只“數字 倉鼠”,這一結論與郭海輝、 Thorpe 和吳旭瑤等的論斷基本一致。此外,大學生在數字 囤積行為上還表現出了積極性囤積、佛系囤積和消極性囤積等不同類型的行為表現。此 前,多數學者認為“工作需要”和“情感依戀”是誘發數字囤積行為的主要因素,忽略 了其它因素帶來的影響,而且并未將“情感依戀”這一變量進行更深層次的細化探索。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數字囤積行為的過程中,不僅僅有“工作需要”的推動,而且在對 數字文件的“情感依戀”上有著更細粒度的顯著表現,整體來看主要受數字個體、數字 信息、技術賦權、社會影響和情感聯結等五個維度因素的影響。可見,大學生數字囤積 行為的本質是聚焦于人、信息、技術、社會和情感之間的交互,見圖 15,這與“信息 生態理論”相契合。訪談結果表明,大學生數字囤積的負面或消極影響已顯現,這與 vanW] “數字文件的積累致使個體降低目標檢索能力,最終導致個體的壓力和混亂”行 為概念一致,但還未完全演化為病態的“精神障礙”。
     
    圖 15 數據囤積行為各因素交互
    有趣的是,本研究發現,詢問受訪者的數字囤積情況,往往會讓他們感到驚訝和警 覺,并讓他們反思當前不合理的過度數字積累和存儲行為。研究還表明,由于中西方巨 大的文化差異,中國大學生的數字囤積行為不僅局限于電子郵件的囤積,而是廣泛體現 在數字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印證了國外學者關于數字囤積的研究并不完全適用于國內現 狀。此外,Ivanov認為在實物囤積行為上有著顯著的性別差異國,ACAR表示女性比 男性更容易堆積電子郵件[73]。而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發現男女受訪者并未在數字囤積行 為上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后續通過定量方法測度),但了解到女性更傾向于囤積照 片和社交媒體上的娛樂、學習資源,男性通常更樂于囤積軟件、應用程序等,如(男): 我囤積最多的就是app和裝機軟件;(女):我經常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上收 藏堆積很多探店信息或電視劇等娛樂資源。吳旭瑤等認為數字囤積行為會影響個體社會 交往,但本文研究發現,數字囤積行為動機之一便是方便溝通交流,如表情包的囤積, 以及數字信息的分享等都會促進個體的人際交往。關于數字囤積和實物囤積關系的梳理 上,本研究發現,大多受訪者在考慮數字囤積行為時,同時也會提到他們的實物囤積行 為,實物囤積和數字囤積之間存在明顯的重疊影響。對于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探究, van 通過一位從實物囤積者到數字囤積者的轉化案例指出:實物囤積可以“傳播”到數字領 域,實物囤積和數字囤積有著相同的特征。
    第 4 章 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
    由于當前國內外還未有關于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的非常成熟的測度量表,因此, 本章節基于扎根理論識別出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選擇并整合出頻率相對較 高的影響因子,融入物理-事理-人理(WSR)框架,明確定位各維度下的具體因素,從 而構建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WSR-DH研究模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一步調研, 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 分析對依據訪談設定的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彌補質性分析的不足,進一步揭示各影響因 素間的作用機制以及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的調節效應。
    4.1模型與假設
    4.1.1理論模型
    在上一章節的探索性研究中,基于層層遞進的扎根理論對訪談文本和網頁文本進行 了自下而上的逐層編碼,并凝練歸納出了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特征、影響因素和潛在后 果的形成機制,且依據信息生態理論初步構建了影響因素理論模型,但由于該結論是基 于小范圍的探索性研究得出的,樣本相對單薄,尤其對于影響因素的量表設置更需經過 大樣本統計檢驗,以構建更為穩健性的理論模型,供后續研究者參考。同時,考慮到質 性訪談中涉及的部分變量是少數人反映的個別特殊情況,并不具有普適性,因而本章基 于扎根理論的模型選擇并整合出頻率相對較高的變量關系,通過物理-事理-人理(WSR) 系統方法論,進一步精簡研究模型,模型見圖16。并通過問卷調查,采用結構方程模 型對訪談所得的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彌補質性分析的不足,進一步揭示各影響因素間的 作用機制和稟賦效應的調節關系。
     
     
    4.1.2研究假設
    根據扎根理論結果,本研究結合相關文獻中已有的成熟量表,自編數字囤積行為量 表題設,最終提出以下 5個研究假設:
    H1:人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有正向影響。
    (人理因素:個人性格、個人習慣、個人需求、自我效能等主體特征類要素和依賴 滿足感、紀念期許、錯失焦慮等主體情感類動機)
    H2:事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有正向影響。
    (事理因素:數字存儲成本/空間、存儲平臺功能等技術層面要素和人際交往、他 人推薦和內卷環境等社會影響的外在動機)
    H3:物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有正向影響。
    (物理因素:數字文件的稀缺性、未來效用、時效性和信息繭房等數字文件的客觀 要素)
    由 3.5.2.7 節可知,通過訪談初步發現稟賦效應在個體對數字囤積行為的過程中有 調節作用,但僅僅通過訪談無法準確斷定具體的調節路徑。盡管鮮有研究關注這個視角, 但仍有少數研究間接或直接表明稟賦效應在用戶行為特別是保存行為中引起的心理變 化和行為選擇。如資源保存理論也假設個體會維持、保護和構建他人認為有價值的資源, 當面對資源損失時會體驗到壓力和威脅感,如數字文件的刪除[74]。稟賦效應反映的是個 體在擁有物品后高估其價值,它會導致個體將數字材料延伸為自我的一部分,從而產生 損失厭惡心理,這也是數字囤積者不愿刪除數字文件的原因之一。謝光明通過網絡口碑 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實證研究直接表明稟賦效應可以顯著影響消費者的信息認知和行 為選擇[71]。由于稟賦效應反映的是對數字資源的價值的高估和損失厭惡,基于此,本研 究提出以下假設:
    H4:稟賦效應在物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作用路徑中起顯著的調節作用。 通過訪談和文獻調研發現,個體環境下的常見的數字存儲渠道有微博、微信、QQ、 知乎、 B 站、博客、網站論壇、小紅書、抖音、郵箱、阿里云盤、百度網盤、騰訊微云、 迅雷網盤、電腦、手機、 ipad、 U 盤和硬盤等。 W.C.Tsao 認為網絡傳播渠道的不同會對 用戶網絡口碑效果產生差異[75],周曉慧指出消費者感知價值依據線上社會交互的渠道的 不同而不同[76]。按照數字文件存儲類型和渠道的功能特點,本研究將存儲渠道歸納為4 類,分別是社交媒體平臺、互聯網存儲平臺、本地存儲設備、傳統實體存儲設備。其中 社交媒體平臺由于數據信息流和 UGC 模式,可通過隨時點贊、收藏、下載保存等形式 快捷方便地進行各類數據的存儲,尤其是對音視頻、網頁等的累積存儲;互聯網存儲平 臺以其存儲成本愈來愈低,存儲空間趨向于無限的相對優勢,是個體堆積內存容量占比 大且關乎個人學習工作的數字文件的首選;本地存儲設備相較于云存儲有一定的空間限 制,且安全系數低,但訪問獲取方便;傳統實體存儲包括U盤,硬盤等,更是適合累 積使用率低但是需持久保留的數字文件,相比其它渠道更具場景化特點。可見,上述 4 類存儲渠道各有特點,不同的存儲渠道對用戶的數字囤積行為的發生可能會有不同的影 響。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5:存儲渠道在事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作用路徑中起顯著的調節作用。
    4.2問卷設計與收集
    4.2.1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問卷設計題項是在扎根理論的基礎上調整設置而成,主要是面向各高校不 同年級的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展開的調查,調查對象和訪談對象群體是保持一致的。首先, 在問卷引言部分標明問卷目的和用途等,同時對數字囤積行為相關概念進行闡述,并且 根據數字囤積行為概念延伸了 2個學習生活中的數字囤積的實際例子,本研究將是否符 合此例作為篩選被調查者是否為數字囤積者的界定標準,并反映在問卷第一題“你是否 有過上述行為現象?是(繼續);否(終止本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主要通過網絡調 查方式,一是將問卷鏈接在高校QQ、微信群等進行轉發,二是私戳知乎和微博等社交 平臺內關于“數字囤積”話題下方評論的數字囤積者進行收集,最終采集336份問卷, 根據第一題的篩選,有3人表示未曾有數字囤積行為,再根據填寫時間(正常填寫時間 為大約為 4分鐘~6分鐘)、問卷選項(全部選項一致或有明顯規律或前后矛盾)最終篩 選為288份問卷,問卷有效率為85.7%。
    4.2.2問卷描述性統計
    由表 9可知,本研究的被調查者在性別比例上基本持平,女性占比 53.8%,男性占 比 46.2%,女性略高于男性。年級分布情況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專科生>博士研究生。 被調查者的主要存儲渠道分布情況:社交媒體>互聯網存儲>本地存儲>傳統實體存儲。 對于數字文件組織管理情況,有一大部分同學表示會進行分類管理,大多知道位置,但 是至于是否能快速搜索到和是否能及時消化利用還是未知數,可見,大學生有對數字文 件初步分類管理的意識和能力,當然也僅限于文件夾的簡單分類。也有很大比例的大學 生表示有嘗試過組織和整理,但效果不是很好, 27 個人表示僅僅只是簡單堆積數字文 件,對于所囤積文件的利用頻率整體上來看趨于較低水平。
    表9樣本分布頻率(N=288)
    變量 題項 頻率 百分比%
    性別 男性 133 46.2
    女性 155 53.8
    專科生 41 14.2
    年級 本科生 179 62.2
    碩士研究生 63 21.9
    博士研究生 5 1.7
    社交媒體 114 39.6
    存儲渠道 互聯網存儲 94 32.6
    本地存儲 69 24.0
    傳統實體存儲 11 3.8
    經常分類 142 49.3
    組織情況 效果不好 119 41.3
    僅堆積 27 9.4
    經常 5 1.7
    利用情況 需要時 161 55.9
    偶爾 81 28.1
    從不 41 14.2
     
    對于多選題,采用多重響應分析,通過響應率和普及率兩個指標進行分析。并且使 用詞頻圖直觀呈現數字文件存儲類型的占比情況。在此題中,響應率=個案數N/個案總 計數,即該選項在所有響應中(所有1的次數)的比例;普及率=個案數N/有效樣本數,
    即該選項在有效樣本中的比例。由圖17和表10可見,照片、視頻等視覺資源的響應率
    和普及率是囤積文件類型中占比最高的,音頻占比其次,文本類資源占比類型多樣。
    聊天記錄
    網頁餐蠶包
    電子文檔照片賢郵件
    鯛視頻書
    電子書
    圖17囤積數字文件類型
    表 10 數字文件類型
    變量 題項 響應 普及率
    個案數 響應率
    數字文件類型 照片 227 18.1% 78.8%
    音頻 141 11.2% 49.0%
    視頻 210 16.7% 72.9%
    電子郵件 77 6.1% 26.7%
    聊天記錄 136 10.8% 47.2%
    電子文檔 122 9.7% 42.4%
    安裝包 78 6.2% 27.1%
    網頁 72 5.7% 25.0%
    書簽 58 4.6% 20.1%
    電子書 102 8.1% 35.4%
    圖標 21 1.7% 7.3%
    其它類型 10 0.8% 3.5%
    總計 1254 100.0% 435.4%
     
    4.3問卷信度分析
    首先,采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數(Cronbacha系數值,簡稱a系數)對問卷的信度進 行測量,如表 11 所示,五個因子的信度系數值均大于 0.8,在探索性研究中, 0.7以上 均屬高信度,說明本次的研究數據信度質量很高。其次,當總分相關性驗證CITC值<0.3 和刪除項目后的a值明顯高于量表總a值兩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滿足時,需刪除對應的題 項,重新進行分析,由表可知, 5個量表的總分相關性均在0.5以上,分布范圍為 0.589?0.791,因而說明分析項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關系,且量表總a值大于每一個刪除 項后的a值,綜合說明數據信度質量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表 11 變量信度分析結果
    變量 量表題項數 修正項總計相關性 CITC 刪除項的a值 量表總a值
    物理因素 9 0.589 0.866
    人理因素 19 0.791 0.823
    事理因素 10 0.739 0.832 0.870
    稟賦效應 3 0.657 0.861
    數字囤積行為 9 0.747 0.829
     
    4.4問卷量表建構效度檢驗
    4.4.1探索性因子分析
    為更加準確把握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結構維度,驗證初始維度設計的 準確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規范研究結果,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對問卷中 的量表的多元觀測變量進行核心因子提取劃分,優化變量的測量結構維度。在進行探索 性因子分析之前,需要進行KMO樣本檢驗和Bartlett球體檢驗,本文對樣本的KMO 測量值如表 12 所示。
    表 12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KMO 值 0.863
    近似卡方 720.103
    Bartlett 球形度檢驗 df 10
    p值 .000
     
    從上表可以看出,KMO值為0.863大于0.6, Bartlett球形度檢驗值720.103(df=10, P=0.00<0.05),滿足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意味著數據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研究。
    本研究使用最大方差旋轉方法(varimax)對數據進行旋轉,以便找出因子和研究項 的對應關系。物理因素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如表13所示,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物理因 素共提取出四個因子,方差解釋率分別為20.057%、 18.508%、 16.927%和15.053%。各 指標在對應因子的負載(粗體顯示)明顯高于在其他因子的交叉負載,樣本數據因子結 構較為清晰。所提取因子數和前期根據扎根預設的因子數相同,但是其中在未來效用價 值維度的測度項XY3“對于有趣或感興趣的文章、音視頻等來不及看我都會先存起來。” 在提取時被劃分到信息繭房這一維度,由題項內容可知,該題項內容描述更符合張海[77] 在探索信息繭房成因的研究中提到的“用戶長期接觸感興趣的信息,接觸不到異質信息, 很可能造成信息窄化等行為,最終導致信息繭房現象。”因此將該題項劃分到信息繭房 維度。
    表13物理因素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題項 因子1
    稀缺性 因子2
    未來效用 因子3
    時效性 因子 4
    信息繭房
    XQ1 0.826 0.206 0.048 0.038
    XQ2 0.847 0.156 0.123 0.056
    XY1 0.269 0.782 0.160 0.005
    XY2 0.121 0.788 0.042 0.311
    SX1 0.042 0.376 0.839 0.185
    SX2 0.158 -0.045 0.720 0.234
    XY3 0.388 -0.059 0.194 0.607
    JF1 -0.010 0.144 0.161 0.823
    JF2 -0.033 0.219 0.153 0.754
    方差解釋率% 20.057 18.508 16.827 15.053
    事理因素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如表14 所示,事理因素共提取出五個因子,方差解釋 率分別為18.808%、 16.276%、 14.313%、 14.293%和12.933%。各指標在對應因子的負 載(粗體顯示)明顯高于在其他因子的交叉負載,樣本數據因子結構較為清晰。所提取 因子數和前期根據扎根預設的因子數相同。
    表14 事理因素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題項 因子1
    他人推薦 因子2 存儲空間/成本 因子3
    存儲平臺功能 因子 4
    內卷環境 因子5
    人際交往
    JS1 0.811 0.164 0.079 0.221 0.013
    JS2 0.808 0.102 0.085 0.032 0.289
    JS3 0.049 0.807 0.216 0.014 0.155
    JS4 0.32 0.720 -0.135 0.287 0.06
    RJ1 -0.089 0.373 0.749 0.036 0.264
    RJ2 0.359 -0.162 0.755 0.283 0.086
     
     
    SH3 0.154 0.143 0.083 0.88 0.193
    SH2 0.113 0.083 0.158 0.887 0.175
    SH4 0.111 0.061 0.057 0.314 0.787
    SH1 0.164 0.164 0.22 0.077 0.745
    方差解釋率% 18.808 16.276 14.313 14.293 12.933
     
    人理因素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如表15所示,人理因素共提取出七個因子,方差解釋 率分別為13.172%、11.555%、10.300%、9.506%、8.663%、8.481%和7.911%。所提取 因子數和前期根據扎根預設的因子數相同,每組題項都在對應的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 但是其中在個人需求維度的測度項XQ3 “我囤積文件是為了減少記憶方面的壓力。”在 提取時被劃分到依賴滿足感這一維度,減少記憶上的壓力更多體現的是數字囤積者對所 保留的數字文件的依賴,“囤積數字”在這層意義上更多的是“機械大腦”的同義詞, 因此將更準確地是應該將該題項劃分到依賴滿足感維度。
    表 15 人理因素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題項 因子1
    個人性格 因子 4
    個人習慣 因子7
    自我效能 因子3
    個人需求 因子2
    依賴安全感 因子5
    紀念期許 因子 6
    錯失焦慮
    XG1 0.840 0.120 0.088 0.095 0.159 -0.070 0.146
    XG2 0.875 0.005 0.055 0.152 0.047 -0.032 0.097
    XG3 0.826 0.237 0.084 -0.047 -0.048 0.040 0.047
    XI1 0.260 0.740 0.178 0.082 0.105 0.032 0.005
    XI2 0.059 0.643 -0.061 0.343 0.248 0.098 0.268
    XI3 0.104 0.581 0.457 0.035 0.303 0.068 0.067
    XN1 -0.036 0.336 0.722 0.161 0.130 0.081 0.261
    XN2 0.335 0.000 0.681 0.298 0.017 0.111 0.099
    XQ1 0.082 -0.009 0.136 0.754 0.296 -0.044 0.233
    XQ2 0.093 0.238 0.149 0.706 -0.003 0.274 -0.053
    XQ4 0.050 0.126 0.173 0.613 -0.011 0.389 0.180
    XQ3 0.094 0.057 0.268 0.336 0.529 0.294 -0.109
    QX1 0.100 0.156 0.134 0.060 0.791 0.106 0.167
    QX2 -0.008 0.196 -0.055 0.052 0.785 0.055 0.202
    QX3 -0.016 0.084 0.020 0.163 0.006 0.848 0.131
    QX4 -0.070 0.011 0.136 0.160 0.363 0.715 0.014
     
     
    QX5 0.134 -0.062 0.267 0.163 0.022 0.180 0.770
    QX6 0.101 0.245 0.049 0.186 0.353 -0.042 0.619
    QX7 0.291 0.340 0.030 -0.093 0.343 0.103 0.511
    方差解釋率% 13.172 11.555 10.300 9.506 8.663 8.481 7.911
     
    數字囤積行為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如表 16 所示,該行為共提取出三個因子,方差解
    釋率分別為23.617%、 20.508%和20.229%,每組題項都在對應的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 數字囤積行為量表的設計基本符合理論預期維度和假設。
    表16 數字囤積行為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題項 因子1
    刪除困難 因子 2
    閑置吃灰 因子3
    過度累積
    LJ1 0.204 -0.013 0.784
    LJ2 0.220 0.142 0.657
    LJ3 0.062 0.334 0.698
    XZ1 0.124 0.797 0.209
    XZ2 0.272 0.800 0.005
    XZ3 0.281 0.545 0.360
    BS1 0.739 0.246 0.247
    BS2 0.843 0.120 0.157
    BS3 0.778 0.259 0.166
    方差解釋率 23.617 20.508 20.229
     
    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的綜合分析,結果見表 17。探索因子劃分的因子結構與問 卷基本吻合,最大方差解釋率達到了76.6%,各量表的因子載荷系數均大于0.5,各個 量表 KMO 值均在0.7 以上,檢驗結果均在 0.001 水平上顯著,因此表明此量表效度良 好。
    表 17 探索性因子結果匯總
    變量 KMO 上次讀取卡方 自由度 顯著性 最小因子載荷 方差解釋率總和
    物理因素 0.763 577.030 36.000 0.000 0.607 70.445
    事理因素 0.779 797.059 45.000 0.000 0.720 76.623
    人理因素 0.861 1863.925 171.000 0.000 0.511 69.589
    數字囤積行為 0.848 727.012 36.000 0.000 0.545 64.354
    4.4.2驗證性因子分析
    4.4.2.1數字囤積行為一階驗證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的結果主要是將各個構念綜合劃分為結構清晰的幾個核心因子,揭示變 量間的內在結構。最終每個維度中的變量是否能準確反映維度的構念,需要結合驗證性 因子分析的結果進一步明確。對數字囤積行為量表進行一階驗證性因子分析,一方面是 為了驗證各個觀察變量對潛在變量的解釋程度是否與先前理論假設相吻合,另一方面是 為了界定各個潛在變量是否存在共變關系,據此,作為維度界定和分類的依據。如若一 階模型中的各個潛在變量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程度,那么可認為這些潛在變量能夠共同 反映一個更高階的變量。由此,方可進行下一步分析以檢驗更高階因素可以解釋其對應 的一階因素。
    對物理維的 4 個構念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因子載荷數值及模型擬合度指標見圖 18及表18。由分析結果可知,子構面因子載荷達到可接受值,模型擬合指標符合要求, 表明該潛變量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水平,可供進一步研究。
     
     
     
    圖 18 物理維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 18 物理維一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TLI RMR GFI RMSEA
    實際值 2.277 0.951 0.916 0.041 0.967 0.067
    判斷標準 <3 >0.9 >0.9 <0.05 >0.9 <0.08
    對事理維的 5 個構念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因子載荷數值及模型擬合度指標見圖 19及表19。由分析結果可知,子構面因子載荷值均達到可接受值,模型擬合的5個重 要指標經測量均符合要求,表明該潛變量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水平,可供進一步研 究。
     
     
    圖 19 事理維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19 事理維一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NFI RMR GFI
    實際值 2.976 0.935 0.908 0.047 0.952
    判斷標準 <3 >0.9 >0.9 <0.05 >0.9
    對人理維的 7 個構念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因子載荷數值及模型擬合度指標見圖
    20 及表20。由分析結果可知,子構面因子載荷值均達到可接受值,模型擬合指標符合 要求,表明該潛變量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水平,可供進一步研究。
     
     
    圖 20 人理維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 20 人理維一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IFI RMR GFI
    實際值 2.124 0.915 0.917 0.047 0.909
    判斷標準 <3 >0.9 >0.9 <0.05 >0.9
     
    對行為的 3 個構念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常用指標均滿足適配標準,子構面因子載 荷達到可接受值,表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適配度,認為數字囤積行為一階驗證性模型可以 接受,維度界定和分類的依據合理。
     
     
     
    圖 21 行為維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 21 行為維一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TLI RMR GFI
    實際值 2.054 0.964 0.946 0.037 0.964
    判斷標準 <3 >0.9 >0.9 <0.05 >0.9
    4.4.2.2數字囤積行為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 由上一節一階驗證性因子分析可得,一階的各個變量之間兩兩存在較高的關聯度。 本節進一步通過二階驗證性模型,驗證上述變量是否能簡化成高階因子。
    物理因素的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圖 22和表 22所示。各觀測變量對物理因素 的因子載荷均在 0.5 以上,常用指標均滿足適配標準,由此可見該潛變量的四個構面能 夠有效反映物理因素。
     
     
    圖 22 物理維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 22 物理維二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IFI RMSEA GFI
    實際值 2.656 0.931 0.932 0.076 0.956
    判斷標準 <3 >0.9 >0.9 <0.08 >0.9
    事理因素的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圖 23和表 23所示。各觀測變量對事理因素 的因子載荷均在 0.69 以上,常用指標均滿足適配標準,由此可見該潛變量的五個構面 能夠有效反映事理因素。
     
     
    圖 23 事理維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 23 事理維二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IFI RMSEA GFI
    實際值 2.834 0.928 0.929 0.071 0.947
    判斷標準 <3 >0.9 >0.9 <0.08 >0.9
    人理因素的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圖 24和表 24所示。各觀測變量對人理因素 的因子載荷均可接受,常用指標均滿足適配標準,由此可見該潛變量的七個構面能夠有 效反映人理因素。
     
     
     
    圖 24 人理維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 24 人理維二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IFI RMSEA GFI
    實際值 2.43 0.916 0.923 0.071 0.943
    判斷標準 <3 >0.9 >0.9 <0.08 >0.9
    數字囤積行為的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圖 25和表 25所示。各觀測變量對數字 囤積行為的因子載荷均在 0.8 以上,常用指標均滿足適配標準,由此可見該潛變量的三 個構面能夠有效反映數字囤積行為。
     
     
     
    圖 25 行為維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
    表 25 行為維二階驗證擬合指標
    常用指標 CMIN/DF CFI IFI RMSEA GFI
    實際值 2.054 0.964 0.965 0.061 0.964
    判斷標準 <3 >0.9 >0.9 <0.08 >0.9
     
    4.5相關性分析
    在完成上述信效度分析后,為進一步檢驗本研究各變量之間的關系,首先進行各因 素的相關分析,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如表 26所示,結果表明,所有因素 的雙尾檢驗概率P值均小于0.01,表明各個變量之間均在0.01級別(雙側)上顯著相 關,可以初步判定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受各因素的顯著影響,適合進一步進行回歸模型 檢驗。
    表 26 描述統計及相關性分析
    變量 題數 均值 標準差 物理因素 人理因素 事理因素 稟賦效應 數字囤積行為
    物理因素 9 3.990 0.533 1
    人理因素 19 3.700 0.535 .590** 1
    事理因素 10 3.719 0.578 .510** .727** 1
    稟賦效應 3 3.668 0.733 .427** .587** .565** 1
    數字囤積行為 9 3.802 0.609 .505** .681** .642** .620** 1
    **. 在 0.01 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
     
    4.6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回歸分析與假設驗證 回歸分析是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變量間因果關系的有效統計分析方法,因此,在相 關性檢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法進行主效應檢驗。可進行回歸分析前提 有三個[78]:
    第一,殘差正態性。由于除了本模型的三個變量之外,實際上還存在其余潛在隱性 因素影響數字囤積行為,由圖26-27可知,標準化殘差呈正態分布,p-p圖中的散點(殘 差)圍繞漸進線呈正態分布。
     
    圖 26 回歸分析殘差直方圖
     
     
     
    圖 27 正態 P-P 圖
     
    第二,變量之間相互獨立。該前提主要有德賓-沃森(Durbin-Watson, D-W)這一指 標值來判定,當該值在 1 .5~2.5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越接近 2越好,本研究德賓-沃森 值=1.718,見表27,說明樣本之間基本是獨立的,只存在輕微的關聯關系。第三,變量 之間不存在共線性。該前提主要有方差膨脹系數(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和容差來 對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一般認為當VIF<5,容差在0~1之間時,表明模型 變量間不存在共線性。本研究模型中的VIF值遠小于5,容差小于1,見表28,自變量 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7所示,首先,模型的R2=0.519,在統計學中0.3以上都是可 接受的,該值表示自變量物理、事理和人理能夠解釋數字囤積行為的51.9%,解釋力較 好。其次,模型的AN0VA表28中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F=101.983, P=0.000<0.01)。
    表 27 回歸模型的摘要表
    模型 R R方 調整后 R 方 標準估算的錯誤 德賓-沃森
    1 .720a 0.519 0.514 0.42479 1.718
    a. 預測變量:(常量)物理,人理,事理 b. 因變量:數字囤積行為
     
     
    表 28 AN0VA 表(模型顯著性的檢驗)
    模型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顯著性
    1 回歸 55.206 3 18.402 101.983 .000b
    殘差 51.246 284 0.180
    總計 106.453 287
    a. 因變量:數字囤積行為 預測變量:事理,物理,人理
    由回歸分析系數表29可知,三個自變量物理因素、事理因素和人理因素對數字囤 積行為均達到顯著影響,能夠很好地預測數字囤積行為。即物理因素(B =0.123, p<0.05) 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產生,即數字文件越稀缺性,感知未來效用越高, 越具有時效性以及信息繭房效應越強,則產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可能性越大。人理因素(B =0.397, p<0.001)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產生,即個人性格越懶惰越沒 有規劃性,個人習慣越是傾向于收藏,信息素養的自我效能越高,越是在學習和工作中 傾向于無差別的過度保存,在情感上越是寄托于對數字文件的累積所帶來的暫時虛假的 依賴感、滿足感和期許等,則產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可能性越大。事理因素(B=0.291, p<0.001)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產生,即數字存儲技術空間越大,成本 越小,分類組織功能越是受限,所受周圍環境影響越大,數字囤積行為越嚴重。基于此, 構建以下回歸方程:
    數字囤積行為=0.430+0.140*物理+0.452*人理+0.307*事理 在該回歸方程中,物理因素、人理因素和事理因素均能對數字囤積行為正向預測, 驗證了 Hl、H2、H3假設。并且,人理因素對數字囤積行為的標準化回歸系數較高, 說明該因素對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更大,其次是事理因素,最后是物理因素。
    表 29 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回歸分析
    模型 未標準化系數 標準化系數
    Beta t 顯著性 共線性統計
    B 標準錯誤 容差 VIF
    (常量) 0.430 0.208 2.070 0.039
    物理
    1
    人理 0.140 0.059 0.123 2.381 0.018 0.638 1.568
    0.452 0.074 0.397 6.141 0.000 0.406 2.462
    事理 0.307 0.064 0.291 4.799 0.000 0.462 2.166
    a. 因變量:數字囤積行為
     
    4.7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的調節分析檢驗
    4.7.1稟賦效應的調節效應檢驗
    本研究中稟賦效應這一調節變量是一個連續變量,且模型中自變量,調節變量,因 變量均為連續變量,因此采用SPSS中的Process插件對自變量與調節變量相乘形成交 互項法來測度其調節效應。以物理因素為自變量,數字囤積行為為因變量,稟賦效應為 調節變量(連續變量),結果見圖28和表30所示,該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物理因素和稟賦效應的回歸系數同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模型2的R方變化量 存在顯著差異(模型1R方=0.455,模型2R方=0.013),表明物理因素與數字囤積行為 的交互項顯著增加了對模型解釋率,乘積項物理*行為int_1有統計學意義(p<0.01), 所以物理因素與數字囤積行為之間的關系受到稟賦效應的影響,稟賦效應起到正向的調 節作用。由R2的變化量為0.0134可知,調節效應對變異的貢獻接近1.3%。回歸方程表 達式:
    Y (數字囤積行為)=3.7729+0.352*X (物理)+0.3824*W (稟賦)+0.1729*XW (物理* 稟賦)
     
     
    Model
    coeff se
    LLCI ULCI
    consta nt 3.7729
    .0284 132.7858 .0000 3J170 3,8289
     
    Product terms key:
    Int.l : wuli x binfu
    Test(s) of highest order uncondirional interaction(s):
    R2-chng F dfl df2 p
    X*W .0134 7.1607 1.0000 284.0000 .0079
    圖 28 稟賦效應 process 調節圖
    表 30 稟賦效應在物理因素和數字囤積行為之間的調節作用
    模型 標準系數 t F △R2 △F
    模型1
    數字囤積行為 0.294 6.075*** 118.975*** 0.455 118.975***
    稟賦效應 0.494 10.224***
    模型2
    數字囤積行為 -0.247 -1.189
    稟賦效應 -0.370 -1.133 83.418*** 0.013 7.161**
    交互項 1.205 2.676**
    注:*p<.05,**p<.01,***p<.001
     
    根據下圖中的BEGIN DATA中的9組數據采用相關語法代碼繪制調節效應斜率圖。
    DATA LIST FREE/
    wuli binfu xingwei
    BEGIN DATA.
    -5326 -7333 3.3726
    .0000 -.7333 3.4925
    .5326 -.7333 3.6124
    -.5326 .0000 3,5855
    .0000 .0000 3.7729
    .5326 .0000 3.9604
    -.5326 .7333 3.7984
    .0000 .7333 4.0534
    .5326 .7333 4.3084
    END DATA.
    GRAPH/SCATTERPLOT=
    wuli WITH xingwei BY binfu .
    圖 29 稟賦效應 process 調節結果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稟賦效應在物理因素對數字囤積行為影響中的調節作用,本研究 進一步采用簡單斜率圖法(SimpllSlope Test)進行分析,如圖30所示,兩條線有明顯 的交叉趨勢,表明調節效應顯著。具體而言,在強稟賦效應下,物理因素與數字囤積行 為間呈現出更強的正向關系,在弱稟賦效應下,物理因素與數字囤積行為間呈現出較弱 的正向關系,與原先預期相符,假設H4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
     
     
    圖 30 調節效應效率圖
    4.7.2存儲渠道的調節效應檢驗
    本研究中存儲渠道這一調節變量是一個四分類變量,因此不能采用一般的自變量與 調節變量相乘形成交互項法,而是采用分組回歸法[79]。通過分組回歸分析可知,見表 31。在事理因素與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因果關系中,社交媒體、互聯網存儲、本地存 儲和傳統實體存儲對方差的解釋能力分別是:51.3%, 22.5%, 55%, 35.4%。其中 F 更 改值和標準化系數均顯著,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水平均小于 0.01,因此,得出存儲渠道在 事理因素和數字囤積行為之間的調節作用顯著。假設H5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
    表31存儲渠道的調節效應檢驗
    渠道類型 社交媒體互聯網存儲本地存儲傳統實體存儲
    R2 0.513 0.225 0.550 0.354
    調整 R2 0.509 0.217 0.543 0.282
    F 更改 118.80*** 26.784*** 81.941*** 14.935**
    標準化系數 Beta 0.717*** 0.475*** 0.742*** 0.595**
    t 10.871 5.175 9.052 2.222
     
     
    4.8本章小結
    在前文中已對本文所提概念模型中的各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和調節效應
    分析,并對所提假設進行檢驗,現將檢驗結果整理匯總如表 32。
    表 32 假設檢驗結果
    假設 假設內容 路徑系數 P 結果
    H1 人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有正向影響。 0.397 *** 成立
    H2 事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有正向影響。 0.291 *** 成立
    H3 物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有正向影響。 0.123 0.018 成立
    稟賦效應在物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作用路
    H4 徑中起顯著的調節作用。 0.3824 *** 成立
    0.717 ***
    存儲渠道在事理因素對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作用路 0.475 ***
    H5 徑中起顯著的調節作用。 0.742 *** 成立
    0.595 **
     
    此外,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以性別為自變量,數字囤積行為為因變量,分析性 別對數字囤積行為是否存在顯著影響,即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數字囤積行為上的差異 性。如表33所示,性別在過度累積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t=0.151,p>0.05),性別在閑 置吃灰維度(t=2.849, p<0.05)和不愿刪除維度(t=2.210, p<0.05)存在顯著差異。而且 男大學生對數字文件閑置吃灰的程度高于女大學生,但男大學生不愿刪除數字文件的行 為意愿低于女大學生。這與 ACAR 的論斷(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堆積電子郵件)略存在 差異[73]。
    表 33 性別獨立樣本 T 檢驗
    數字囤積行為 變量 性別(平均值±標準差) t p
    過度累積 3.888±0.634 3.900±0.668 0.151 0.880
    閑置吃灰 3.840±0.736 3.585±0.773 2.849 0.005
    不愿刪除 3.710±0.858 3.925±0.782 2.210 0.028
     
    個體在數字信息時代進行個人信息管理的過程中,在數字數據或信息的保存中面臨
    新的挑戰,即數字囤積行為的產生,個體受自身、數字信息、技術、社會和情感等多重
    影響,再加上心理效應和物理存儲載體的調節作用,致使個體數字囤積行為的發生,表
     
    現出持續累積不愿刪除和閑置吃灰等特征,最終給個體帶來不同層面的潛在隱患,因此 需要結合研究結論,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保存一管理一利用”三階段采取突破數字囤 積困境的消積策略,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形成機理的具體原理見圖 31 所示。
     
     
     
    圖 31 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形成機理
     
     
     
     
    第 5 章 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消積策略研究
    據訪談可知,數字數據的繁雜堆積如果發展到較為嚴重的地步,會引發自我強迫和 焦慮、培養思維惰性、損害個體認知功能甚至產生知識排斥等潛在危害。因此有必要針 對囤積困境采取相關策略,消減囤積數量,規避囤積行為,消化囤積內容,喚醒大學生 的消積意識。Whittaker。3】認為個人的信息管理活動包括信息的保存、管理和利用,強調 以信息利用為核心。本研究認為,用戶的數字囤積也會經歷一個數據信息管理周期:保 留(決定保留或丟棄什么)、管理(組織所保留的數據文件等)和利用(搜索、查找和 使用保留的內容),再結合上述章節通過定性和定量析取的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本 研究為突破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數字囤積困境提出有針對性的消積策略。
    本研究的數字囤積行為是貫穿整個周期的一個延續性活動,不同的是,在數字保存 階段,會產生持續累積,無差別或過度保存的行為;在數字管理階段由于在存儲設備上 不加整理的數據雜亂累積,就會引發數據選擇、組織等更大的問題,加劇數字囤積程度, 更重要的是,若無法成功利用數據,則保存和管理數據是毫無意義的。在保存階段需提 高合理保存意識,采取一定的手段措施,在管理階段要積極斷舍離,優化數據標注,靈 活分類,囤積的數據便在一定程度上會得到消減,在利用階段優化導航和搜索等設計, 提高用戶對囤積數據的利用率,及時消化囤積的數字資源。綜上,本研究根據數字囤積 行為的延續性特征,基于個人信息管理中的“保存一管理一利用”三階段,見圖32, 結合分析出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的調節作用等,對個體破除數字 囤積困境提供可行的多維度措施和消積策略。
     
    5.1數字保存階段
    過度累積和無差別保存數字數據是數字囤積行為表征的首要子范疇。如果個體日益 囤積的數字數據越來越多,且不考慮這些數據對自身的價值,那么就喪失了保存的初衷, 因為帶著記憶負擔在雜亂的數字庫中搜索查找目標數據反而效率更低。為此,首先需要 有意識地規避過度保存行為,警惕自我;然后要注重對數字數據價值的鑒別,篩選保存; 其次需要提高自我信息檢索能力,減少囤積。
    5.1.1有意識規避過度積累
    通過訪談和實證檢驗發現人理因素在數字囤積行為形成原因中占比最大,因此數字 囤積者對數字囤積意識的覺醒是至關重要的。具體可通過以下幾點來改善:(1)個體在 數字化環境中偶遇/搜索、組織管理個人數字數據時,要克服懶惰懶散的性格,改變不 良的數字存儲習慣,如存儲 N 多個版本的文件,同質的重復的數字信息也無差別保存 等,或可硬性制定“保存一個刪除一個”的心理暗示,以降低陷入數字囤積困境的概率。
    (2)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會在社交媒體收藏夾中囤積數字信息,收藏夾是數字囤積者的 “重災區”,因此可以參考購物車設定容量上限來通過外力手段促使數字囤積者在保存 數字數據時,對之前的數字數據進行篩選刪除,也能保證最新數字信息的流入,從而有 效遏制數據囤積者的盲目沖動。(3)依托信息技術升級專業存儲工具,實現多環節工具 的互操作集成,設置相同數字信息的重復提示,減少用戶存儲信息的冗余。
    此外,由部分調查者表現且實證證實,云端、社交媒體網站和其它設備等自帶的自 動備份和緩存功能在為個人數字資料提供了雙層保險的同時,也無形中增加了數字囤積 的風險,因為受訪者表示對于此方式保存的數據大部分都不知情,且不好去查找刪除。 面對該類情況,一是需要設計者在該功能上進行優化升級,另一方面用戶可根據需要手 動關閉自動緩存、自動備份不重要數字信息的功能。
    5.1.2注重數字信息價值的鑒別
    通過訪談和實證檢驗發現,諸如稟賦效應、信息繭房、未來效用、內卷現象等均揭 示了當前大學生對于偶遇/搜索的數字數據在短時間內無法準確評估實際的價值效益, 產生了日益嚴重的無用的、冗余的、變質的以及過期等數字信息,這會嚴重影響數字信 息的呈現與再現,利用與再利用。因此,數字囤積者亟待提升對數字信息價值準確評估 判斷的能力。具體可通過以下幾點來改善:(1)一方面是存儲載體本身可以通過設置好 的算法來判斷,比如目前很多郵件都有自動識別垃圾郵件的功能,往后可將該功能拓展, 比如在社交媒體、云存儲、和本地設備都內嵌該功能,自動識別出重復失效的不重要的 垃圾數字數據,暫歸納到一個垃圾文件庫中,為避免算法漏洞清除確實需要的數字信息, 可以設置提示功能,由用戶最終確定,并在存儲后的某段時間內自動清除。(2)另一方 面是數字囤積者需意識到數字囤積發展到嚴重地步的危害,形成自我個性化的評判標 準,明確自身信息需求,不受內卷環境影響,不刻意追隨模仿而做無實際意義的偽競爭, 要綜合衡量數字信息的獲取性和實際價值保存數字數據。在準確認知信息搜索的自我效 能之外,還應審視自我知識消化效能和利用效能,切忌對自我盲目自信導致大量囤積, 只有將符合自身需求的數字資源進行存檔,才能提高數字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和價值。
    5.1.3提高自我信息素養能力
    信息素養、數字素養等是數字信息化背景下人們生產學習活動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 力,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估能力和利用能力等。之所以不斷將數字信息存起來,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可以防止在需要的時候找不到相應的內容,有受訪者直接表示對自己 信息檢索能力的不自信是導致其數字囤積的主要原因,在缺乏足夠的數字需求意識、數 字信息獲取能力和評估能力時,就會無法確定自身對數字信息的準確需求,一味地接受 自主選擇的關注對象、在各個渠道偶遇到的以及跟隨他人推薦的各種數字信息,便容易 陷入多多益善的無限循環之中,從而無意識地掉進數字囤積的困境中。因此,培養個人 對數字信息需求、搜索和評估等素養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能緩解囤積問題。當個體 能明確信息需求,對自身搜索信息的能力自信后,會降低對囤積信息知識的依附和依賴 感,從而使得數字囤積困境有所改善。
    5.2數字管理階段
    允許數字數據堆積表面上看是一種為減少數字數據的整理工作量和節省時間所采 取的暫時性應對策略,但實際上這將使數字囤積者在需要時找出關鍵信息的難度增加, 從而產生大量的無效數據。如果在存儲設備上不可避免地進行累積后,那么及時有效管 理數字數據,借助相關功能刪繁就簡,從過度的堆積、無序保存向合理保存、有序存儲 過渡,消解囤積行為。
    5.2.1優化存儲載體組織管理功能
    正如 Marshall 所言,不經意忽視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人們保存數字信息初期都覺得 它們具有某種價值,但由于沒有耐心、時間和專業技能去管理,最終這些數字信息的價 值被埋沒[67]。在本次調查中,大部分大學生都認為存儲的數字信息太多,后期很難管理, 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即使想使堆積的數字信息更為有序,也不知該如何分類和整理。 (1)對于大學生來,因為科學研究的循環往復性,在此過程中會對積累和偶遇的數字 數據即時保存,這就會造成數字數據的分散堆積問題,若能實現不同終端設備之間數字 數據的更新合并,則在很大程度上能自動減少冗余的數字信息。(2)通過調研發現,大 部分大學生會主動管理存儲的數字信息,但表示管理效果不好,因為大多都僅限于采用 單一的文件夾分類方式,隨著囤積的數字數據量的增加,文件夾單一并列的組織結構存 在很大弊端,文件夾的逐級構建很容易導致層次過深而不利于后續數字數據的呈現和再 利用,失去了快速訪問文件的特性。因此供應商可考慮在各類存儲載體中設計可視化程 度較高、數字信息呈現度高的標簽云結構、時間性結構、語義網絡結構等組織方式。
    5.2.2精簡堆積的數字數據
    由訪談和網絡調查可知,由于疏于分類管理導致的雜亂無章的堆積是大學生數字囤 積現象的一個體現。存儲后應盡快將數字文件按照類型、使用頻率、存儲位置、源、大 小等進行區分,提高學習工作效率,且有必要借助視覺類筆記等工具歸納自己的數字文 件信息存量,提綱挈領,將數字囤積轉化為知識擁有,舒緩熵增困擾等帶來的心理焦慮, 減少數字信息忽略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借助當前個人數字筆記軟件Notion等收藏各 種鏈接、數字資料等,也可以插入鏈接,音頻視頻等,而且可以對可視化分類、排序、 拖拽組合等。
    另一種策略是從“數字倉鼠”轉型成為“紙質倉鼠”。將收藏的數字信息簡明扼要 地摘抄到紙質筆記本上,雖然有點浪費時間,但卻能加深理解和記憶,需要用的時候找 起來也很方便,每摘抄一份信息,就刪除掉一份囤積的數字文件,幫助削弱用戶刪除困 難時的焦慮、煩躁情緒。
    5.3數字利用階段
    通過調查可知,大部分被調查者囤積數字的主要動機就是以防萬一,即數字數據的 未來效用,但往往事與愿違,這些囤積的數據最后基本都是閑置吃灰。數字數據最終的 利用與否至關重要,如果無法成功利用,則保存和管理數字數據是毫無意義的。雖然囤 積的部分文件都是非理性的產物,但是如何在大量混雜的數字數據最大效益地獲取其價 值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三種有效策略,幫助數字囤積者提高囤積的數 字文件的利用率。一是采用搜索式利用策略,二是采用分享式利用策略,三是提醒式利 用策略,以此來消化數字囤積內容,促進數字囤積向數字保存轉化。
    5.3.1搜索式利用
    “科技公司讓人們能夠儲存數據,也應該幫助我們化解‘數字囤積'傾向”,從受 訪者的這一觀點可見,技術在解決數字囤積問題中也要發揮一定的作用。具體做法有:
    (1)造成數字囤積的主要原因是囤積者大多數情況下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數字數據, 甚至已經完全遺忘,這便容易造成囤積或持續囤積。在起初偶遇/搜索時,采取一定的 措施促進用戶即時對內容進行吸收和消化,從根源處杜絕堆積。這一思路和圖情領域中 的“搜索即學習(SAL)”主題不謀而合,即將學習融入到搜索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搜索引擎的核心價值不能局限于便捷地獲取數字信息,更應該重視人們的學習和思考價 值,如可在偶遇/搜索之后保存的環節加入對存儲內容的摘要選填環節,再進行保存, 一方面加深了用戶對內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為之后的導航搜索增添了主題鎖定的另一 種可能。(2)在已囤積的數字資料庫中,提供有利于讓用戶了解所囤積的數字資料的導 航和搜索功能,幫助用戶準確定位數字信息,從而在搜索的不斷喚醒中提醒用戶及時主 動對無用的數字數據進行刪除,對有用的數字資料進行利用。例如,數字信息平臺或存 儲技術提供商可以讓個人更好地了解所存儲的數據,如各個存儲平臺或設備可以嵌入數 字數據的定向搜索獲取功能,即一種結合搜索和導航的混合方法,用戶可以通過搜索查 詢找到特定數據,然后手動導航到目標,并允許用戶標記數據并實現靈活的分類。此外, 提供將囤積的數字信息關鍵詞或名稱等在下拉框或者單獨的導航菜單中顯示的功能設 計,并且在其關鍵詞上動態顯示存儲的來源、上次訪問時間、訪問頻率等信息,讓用戶 對自身所擁有的數字數據能有進一步了解的可能性,才會提高組織整理和利用的概率。
    (3)數字信息平臺或存儲技術提供商應該側重于使個人能夠優先考慮有用的數字數據, 使其更易于訪問,而不是在“汪洋大海”中苦苦搜尋,畢竟累積有時是無意識的,基于 此可以提供數字信息可視化的支持,將不同平臺或設備囤積的數字資料通過主題詞或關 鍵詞等的抽取,形成可視化的知識地圖,并且標有每個知識點所包含的文件數等,自動 鏈接到源文件。
    5.3.2分享式利用 人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專注力是有限的,比起囤積后數字信息的囤積靜止狀態,讓數 字信息流動起來更具有意義。在如今知識焦慮的時代,符號化的收藏方式潛移默化地塑 造了網絡用戶應對激增數字信息的處理方式,收藏夾變得無比臃腫和冗雜,相比無效的 攀比競爭搶占數字資源,采取分享式的“回顧”策略能通過資源置換方式增強數字信息 的流動和交流學習。如可以在社交媒體或者論壇建立類似“收藏夾不吃灰”小組(當前 已有武漢大學的研究生創建該類小組,根據討論情況來看,效果很好,可以在其它平臺 推廣),定期或不定期互相監督打卡,督促整理收藏夾,如別人推薦的截圖,亂得一塌 糊涂的相冊等,激活被塵埃已久的文件。比如可以用文件數、條數等加上日期進行打卡 吹灰,同時還可以分享各自收藏過的有趣內容,互相討論學習和交流,激活塵封的知識, 讓知識流動的同時,也能成功吹灰。
    由于社會影響包括他人幫助、人際交往、推薦和內卷等社會環境也會極大引發數字 囤積的產生,采用逆向思維,通過創建不同小組、群、論壇貼等形式,進行數字材料、 資源交換共享,也有利于走出內卷,讓各自囤積的數字資料在每個人手中都價值最大化, 真正提升自我充實自我,不再將情感寄托于虛假的充實安全感,也為幫助他人、人際交 往等提供了較好的平臺,更能促進知識共享。
    5.3.3提醒式利用
    通過提醒的方式促進用戶突破數字囤積困境,讓用戶被動地減少囤積。培養“設置 每天重復的提醒事項,每天清一個收藏”的微習慣,形成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慣性, 微小的幾乎不可能失敗,也無需過多的心理建設,在清理的同時篩選學習,減少用戶認 知心理負擔,達到為用戶逐步減負的效果。
    當前的部分數字工具為解決數字囤積問題也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功能。然而,調查 發現,許多用戶并沒有完全意識到他們使用的工具所提供的現有功能的可用性和重要 性。因此,可考慮提供一個智能助手,負責“管理”歸檔文件,幫助用戶發現他們不使 用的功能,并鼓勵他們從正在使用的工具中獲得最大的幫助,強化用戶的正面情緒,削 弱負面情緒。
    各個存儲平臺可以內嵌對“雪藏”已久的文件的提醒服務,并提醒三次包括文件存 儲時間,文件主題等,以便讓用戶對文件存量獲悉,三次提醒后可自動發送是否繼續留 存與刪除,通過提高用戶對所囤文件的知曉率去減少文件的存量。
    第 6 章 總結與展望
    6.1研究總結
    熱力學第二定律闡述了在無外力影響下,事物總是會趨于混亂和無序,即熵增現象, 這也是對數字囤積的更高現象層面的抽象描述。數字囤積行為是數字化信息時代背景下 的社會產物,對數字囤積行為進行探索性和實證探究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鑒于網絡調 查和文獻調研,本研究利用質性的扎根理論方法開展了數字囤積行為的探索性研究,構 建了涵蓋行為本身特征以及其前因后果的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 理論框架,并利用概率論方法對各影響因素進行初步權重賦值。其次,利用物理-事理- 人理系統方法論,構建數字囤積行為精簡的高階影響因素模型,并通過信度、探索性因 子、相關性分析和一階、二階驗證性因子對量表維度構造及擬合的合理性進行驗證,最 后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對整個模型的因果關系進行驗證,并且采用SPSS process和分組 回歸對稟賦效應(連續變量)和存儲渠道(分類變量)兩個調節變量進行驗證。研究發 現,數字囤積行為可以分解為過度累積、閑置吃灰和不愿清理刪除三個要素特征,從情 感層面具有三個類型,即積極囤積、佛系囤積和消極囤積。影響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 因素需要從整體的物理維、事理維和人理維三個層面去把握,且稟賦效應和存儲渠道也 在影響作用中發揮一定的調節作用。雖然數字囤積行為具有三重情感色彩(積極、佛系 和消極),但是負面效應占很大比例,如數字囤積發展到嚴重程度會給個人造成學習效 率降低、成本消耗、個體認知功能損害、自我否定、心理焦慮和知識的遠離排斥甚至是 造成心理疾病或惡性循環等負面效應。因此,本研究從個人信息管理活動三階段視角, 提出幾點消積(量上的消減、消除和內容上的消化、利用)策略,以試圖突破數字囤積 困境,擺脫數字倉鼠身份,幫助個體更健康應對如今數字信息時代帶來的信息和知識焦 慮。
    本研究結論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從理論上來看,本研究超越了之前研究單一的電 子郵件這一數字類型,綜合各類型數字文件的囤積進行探索,且將數字囤積行為進行了 細粒度劃分,補充了數字囤積行為的相關研究。此外,本研究通過質性研究全面系統性 探索了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行為特征及前因后果,這不僅深入挖掘了數字囤積現象的 內在形成機制,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包容性較強的理論框架。并且通過量表構建驗證 了本研究影響模型的合理性,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量表借鑒和參考。從實踐上來看,本研 究結果凸顯了數字囤積消極層面的顯著影響,以此啟發數字信息服務平臺或存儲工具提 供商通過多樣化的存儲和呈現數字信息,個性化可視化的數字存儲管理工具,促進人和 技術的健康生態發展,激發用戶對囤積數字信息斷舍離的積極性和熱情,提高數字利用 率,降低囤積自我損耗。本研究得到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數字囤積行為前因后果的一些 有意義的結論,豐富了現有該行為研究的匱乏,以期能夠引起其他學者對數字囤積行為 的重視。
    6.2研究不足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本研究的受訪和調查對象為高校大學生群體。不同 的群體在數字囤積行為上存在差異化的作用機理,不足以代表所有個體在數字信息時代 下的數字囤積行為。第二,本研究沒有對被調查者在數字信息時代中的數字囤積類型角 色進行細分,不同類型數字囤積者的行為表現可能有細微差異,若能結合動機、行為特 征、用戶屬性等勾勒數字囤積者的畫像,那么便能更深層次地挖掘數字囤積行為模式, 為深入探索數字囤積行為奠定基礎。第三,本研究雖然表明數字囤積行為是一種有意識 或無意識地行為,但是在實證研究中未能詳細闡明二者的具體區別。第四,由于數字囤 積主題研究的新穎性,本研究的量表沒能完全借鑒成熟量表進行構建,主要是根據訪談 自設和借鑒編寫部分成熟的量表進行了構建,在穩健性上還有待考察。
    6.3研究展望
    數字囤積現象是當前數字信息化背景下個人和組織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目前國內 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是一個值得持續探討研究的話題。后續研究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 方面著手:
    (1) 對數字囤積者的類型進行研究
    比如,可以提取數據囤積者多維分類指標,對各分類指標進行定量的測度與分析, 最終明確數據囤積者的主要分布類型,以數字囤積者類型分析為起點,從“類”的層次 上劃分數字囤積者類型,厘清不同類型數字囤積者的特征與行為模式,能為深入探索數 字囤積行為奠定基礎。
    (2) 探索其它群體的數字囤積行為 比如隨著當前數字人文浪潮的興起,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紛紛加入到該研究中來,
    尤其是傳統人文領域的學者由于數字素養、數字悟性等差異,很難與當前的數字技術工 具接軌,探討傳統的人文學者在數字化環境是如何與各類數字設備交互以及管理個人的 學術性數據資源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3)組織內的數據囤積行為和知識囤積行為 組織內的數據囤積情況或許更為嚴重,在本研究中尚未探討,因此,可以進一步將 研究對象轉移到組織環境中去探討,比如員工平常的數據保存習慣是否會影響自身對數 據囤積的感知程度以及突破數據囤積困境的意愿程度?又比如組織內員工知識囤積的 行為?
    (4)探討在大數據場域視角下數據囤積的形成機制 用戶主體與所在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融合,數據囤積行為活動的過程與他們生活、工 作、社會和組織的環境文化環環相扣,因此除了關注個人的心理特征以及和技術的交互 特征,還需將其行為活動放置在社會、組織文化、制度等交互場域環境中探索數據囤積 的形成機制。
    (5)結合數字生命周期從用戶體驗的技術視角探索突破數字囤積困境策略 形成數字囤積的部分原因離不開技術的發展,因此,基于用戶體驗的視角,從功能 設計等角度研究規避形成數字囤積的方法,是主要突破數字囤積困境的策略。
    參考文獻
    [1]Cherrier H , Ponnor T . A study of hoarding behavior and attachment to material possessions[J]. Qualitative research reports in communication, 2010, 13(1):8-23.
    [2] 英 國報 姐 . 當代 年輕 人: 內存可 以爆 滿, 照片 絕對 不刪 ![EB/OL] https://www. sohu.com/a/ 368454172_478426, 2020-01-22.
    ⑶IDC:數字化世界 從邊緣到核心[EB/OL].https://www.useit.com.cn/thread-22649 -1-1.
    html , 2019-09-03.
    [4]Ba§kan Q. Entire history of you: Research and design to manage digital hoarding[D]. Ankara,Turkey: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2021.
    [5]人民日報,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囤積知識”只是學習第一 [EB/OL].http://m. people.cn/n4/ 2019/0902/c25-13143756.html,2019-09-02.
    [6]王梁.囤積與消積J].雜文選刊,2021(08):56.
    [7]陳春花.價值共生:數字化時代的組織管理[M].北京:人民郵電岀版社,2021:25.
    [8]Bush V.As we may think[J].Atlantic Monthly,1945(7): 1 1-15.
    [9]Jones W.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41(1): 453—504.
    [10]Boardman R P. Improving tool support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D]. UK, 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2004.
    [11]黃義俠.國外個人信息管理中信息檢索方法分析J].現代情報,2007(09):61-63.
    [12]謝笑.個人信息管理研究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24):21-26.
    [13]聞波.個人信息管理理論研究述評[J].現代情報,2011,31(04):174-177.
    [14]意雯.松鼠病,你中招了嗎?[J].天風,2018(06):56.
    [15]管浩.你是否也是“數字倉鼠”?[J].華東科技,2021(05):18-19.
    [16]Lilyann.人人都是數字倉鼠:我們為何越來越喜歡將信息存儲到網上?[J].記者觀察,2021(16):24-27.
    [17]van Bennekom, Blom R M, Nienke V, et al. A case of digital hoarding[J]. Bmj Case Reports, 2015,9:1-4.
    [18]Oravec J A. Virtual Hoar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2018, 3(1): 27-3.
    [19]Hulber,C. Digital Collection: What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Digital Hoarding? [EB/O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3282119_Digital_Collection_What_makes_it_different _from_Digital_Hoarding,2020-07-29.
    [20]Bilginoglu, E. Knowledge hoarding: A literature review[J]. 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 2018, 9(1):61-72.
    [21]Oravec JA. Digital (or Virtual) Hoarding: Emerging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Hoarding forComputing,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 Sc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2018, 3(1):27-39.
    [22]Bozaci I,Gokdeniz I.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 photo hoarding scale: A research with undergraduate students[J].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 , 2020,10(10):2193-2200.
    [23]郭海輝,韋小滿,趙守盈,金童林•中文版數據囤積行為問卷測評大學生群體的信度與效度J] •中國臨 床心理學雜志,2020,28(03):492-495.
    [24]吳旭瑤,黃旭,李靜.數字囤積行為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1,9 (0 2):116-125.
    [25]王梁.囤積與消積[J].雜文選刊,2021(08):56.
    [26]Hprton F W.Information Ecology [J]. 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1978(9):32-36.
    [27]趙丹,王晰巍,李師萌,張柳.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輿情特征量及行為規律研究——基于信息生態理 論 J].情報學報,2017,36(12):1224-1232.
    [28]Gu J , Zhu Z . The Wuli Shili Renli approach: An Oriental systems methodology [J].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2000, 13(1):11-20.
    [29]李柏洲,徐廣玉.基于方法集的合作創新企業知識轉移風險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 策,2014,31(06):112-117.
    [30]Chen M , Lin X , Zhang Q , et al. Application of Wuli - Shili - Renli system methodolog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J]. Kybernetes, 2009, 38(3/4):346-353.
    [31]謝笑,談海蓉,謝陽群.WSR視角下的個人信息管理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0):45-51.
    [32]Barreau D K . Context as a Factor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5, 46(5):327-339.
    [33]Whittaker S.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rom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to curation[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45(1): 1.
    [35]Bernstein M, Van Kleek M, Karger D, et al. Information scraps: How and why information eludes 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ols[J].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2008, 26(4): 1-46.
    [35]王知津,肖薔.個人信息管理行為研究J].情報科學,2009,27(01):6-11.
    [36]謝笑,談海蓉,謝陽群.WSR視角下的個人信息管理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0):7.
    [37]鄧昌智,敖翔,周明駿,徐禮爽,田豐,戴國忠.以活動為中心的個人信息管理[J].軟件學 報,2008(06):1428-1438.
    [38]Jacques J , Fastrez P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mpetences: A Case Study of Future College Students[C]//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320-331.
    [39]鄧勝利,韋佳岑.移動環境下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研究一一以筆記類App應用為例J].情報理論與 實踐,2017,40(08):23-29
    [40]Majid S , San M M , Tun S , et al. Using Internet Services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a Changing World.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
    [41]Diekema A R , Olsen M W . Teache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 practices: Finding, keeping, and Re-Finding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65(11):2261-2277.
    [42]Lorince J , Joseph K , Todd P M . Analysis of Music Tagging and Listening Patterns: Do Tags Really Function as Retrieval Aids?[C]// 8th Annual Social Computing, Behavioral-Cultur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Conference (SBP 2015). 2015.
    [43]Bergman O, Beyth-Marom R, Nachmias R, et al. Improved search engines and navigation preference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J].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2008, 26(4): 1-24.
    [44]Alon L, Nachmias R. Gaps between actual and ideal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havior[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7: 106292.
    [45]Alon L, Hardof-Jaffe S, Nachmias R. There are pools of information that no one knows how to arrange":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high-level strategies of knowledge workers[C]//Proceedings ofICERI2017 Conference. 2017: 3536-3544.
    [46]方旭,辛剛,謝陽群.基于“6T”管理法的個人信息管理[J].現代情報,2013,33(03):40-43.
    [47]Frost R O, Steketee G, Tolin D F. Comorbidity in hoarding disorder[J]. Focus, 2015, 13(2): 244-251.
    [48]Frost R O, Steketee G, Tolin D F.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hoarding disorder[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2, 8: 219-242.
    [49]Beck M. Drowning in Email, Photo, Files? Hoarding Goes Digital.[J]. Wall Street Journal - Eastern Edition,2012,259(71):D1-D5.
    [50]Luxon A.M. Pinning our possessions: Associations between digital hoarding and symptoms of hoarding disorder - ScienceDirect[J].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19, 21:60-68.
    [51]Vitale F,Janzen I,& McGrenere J. Hoarding and minimalism: Tendencies in digital data preservation[C]//Proceedings of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New York,USA: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18: 1-12.
    [52]Neave N,Briggs P,Mckellar K,et al. Digital hoarding behaviour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9(96): 72-77.
    [53]Neave N,McKellar K,Sillence E,et al. Digital hoarding behaviours: Implications for cybersecurity[J]. Cyber influence and cognitive threats,2020(5):77-95.
    [54]Sweeten G,Sillence E,Neave N. Digital hoarding behaviours: underlying motivations and potential negative conseque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8, 85(8):54-60.
    [55]Mckellar K,Sillence E, Neave N, et al. There Is More Than One Type Of Hoarder: Collecting, Managing And Hoarding Digital Data In The Workplace[J].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20, 32(1): 209-220.
    [56]Jessica L. Alquista and Roy F,et al.Foraging extends beyond food: Hoarding of mental energy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response to uncertainty[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18:17-18.
    [57]Gormley C J , Gormley S J . Data hoarding and information clutter: the impact of cost, life span of data, effectiveness, sharing, productivi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ulture[J].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012, 13(2).
    [58]Strasser B J, Edwards P N. Big Data Is the Answer … But What Is the Question?[J]. Osiris, 2017, 32(1):328-345.
    [59]王琳,杜田羽,朱華健.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數據囤積行為形成機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 踐,2022,45(01):22-29.
    [60]郭海輝,韋小滿,趙守盈,金童林.中文版數據囤積行為問卷測評大學生群體的信度與效度J].中國臨 床心理學雜志,2020,28(03):492-495.
    [61]Glaser B G, Strauss A L, Strutzel E.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 1968, 17(4): 364.
    [62]袁順波.網絡環境下科研人員信息繭房的成因要素研究[J/OL].情報理論與實踐:1-10[2021-12-28].
    [63]丁曉,李健.學業壓力情景下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研究[J].圖書情報工 作,2021,65(07):103-114.
    [64]趙國捧.大學生囤積行為和囤積認知特點及其對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
    [65]Silverman D.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actical Handbook[M].Thousand Oaks,CA: Sage,2013.1-284.
    [66]周瑛,劉越,劉茹.大學生個人數字存檔行為的影響因素探究[J].檔案學研究,2020(01):52-5 &
    [67]Marshall C C . Rethinking 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 part 1: four challenges from the field [J/OL]. D-lib magazine,2008,14(3).[2021-10-01].http://www.dlib.org/dlib/march08/marshall/03 marshall-pt1.html.
    [68]Luxon A.M. Pinning our possessions: Associations between digital hoarding and symptoms of hoarding disorder - ScienceDirect[J].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19, 21:60-68.
    [69]Cushing, A. L. Self extension and the desire to preserve digital posses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48(1), 1-3.
    [70]Peck J , Barger V A , Webb A . In search of a surrogate for touch: The effect of haptic imagery on perceived ownership[J]. Journal ofConsumerPsychology, 2013, 23(2):189-196.
    [71]謝光明,蔣玉石,石純來.考慮稟賦效應調節作用的網絡口碑離散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J].管理 學報,2019,16(03):425-438+455.
    [72]Ivanov V Z , David M C , Eva S , et al. Prevalence, Comorbidity and Heritability of Hoarding Symptoms in Adolescence: A Population Based Twin Study in 15-Year Olds[J]. Plos One, 2013, 8(7):e69140.
    [73]ACAR 0 F, SedaA.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Digital Hoarding Behaviors ofUniversity Executives[J]. European Journal ofDigital Economy Research, 2020, 1(1): 27-44.
    [74]Hobfoll, Stevan E .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 Am
    Psychol, 1989, 44(3):513.
    [75]Tsao W C,Hsieh M T . eWOM persuasiveness: do eWOM platforms and product type matter?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15, 15(4):509-541.
    [76]周曉慧.線上社會交互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8.
    [77]張海.網絡用戶信息繭房成因及影響因素維度研究[J].情報雜志,2021,40(10):166-170+185.
    [78]張欣.基于回歸分析的網約車需求量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大學,2017.
    [79]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02):268-27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guanlilei/gongshangguanli/xixinguanli/8770.html

    上一篇:基于分布式云服務的房地產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