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1.1中職畢業生就業形勢 1
1.1.2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在就業中的地位 1
1.1.3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 1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2
1.2.1選題目的 2
1.2.2選題意義 2
1.3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3
1.3.1國內研究現狀 3
1.3.2國外研究現狀 5
1.4研究內容和方法 7
1.4.1研究內容 7
1.4.2研究方法 8
1.4.3創新點及擬突破的難點 8
第二章 本課題相關理論研究 10
2.1核心概念的界定 10
2.1.1職業素質 10
2.1.2教學模式 11
2.1.3中職公共英語 12
2.2基于職業素質的教學模式 12
2.3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12
V
第三章 中職生職業素質和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 14
3.1中職生職業素質現狀與分析 14
3.1.1問卷的設計與實施 14
3.1.2調查結果分析 15
3.2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與分析 17
3.2.1學生方面 17
3.2.2教師方面 20
3.3考核評價體系方面 23
3.3.1英語考評內容 23
3.3.2英語考評重點 23
3.3.3學期測試次數情況 24
3.3.4原因分析 24
第四章 中職學校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25
4.1中職公共英語課程培養目標解讀 25
4.2中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期待 25
4.2.1中職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期待 25
4.2.2企業對中職生職業素質期待 26
4.2.3中職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26
第五章 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建議 28
5.1明確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 28
5.1.1以職業素質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課程目標 29
5.1.2以職業素質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課程結構 29
5.2選取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形式和方法 30
5.2.1教學形式的選取 31
5.2.2教學方法的創新 32
5.2.3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實踐感知 33
5.2.4教學活動實施的補充建議 33
5.3創設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實現條件 34
5.3.1采用模塊教學,培養學生專項能力 34
VI
5.3.2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全面職業素質 36
5.3.3提升運用能力,服務學生職業發展 37
5.3.4英語學習條件的實踐感知 38
5.3.5英語學習條件的實踐對策 38
5.4 實施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評價 40
5.4.1教學評價的實踐感知 40
5.4.2教學評價的實踐對策 41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43
6.1結論 43
6.2展望 43
參考文獻 45
附錄 48
致謝 53
簡介 54
學位論文數據集 55
VII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中職畢業生就業形勢
自建國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歷了近70 年的發展歷程,逐步演變成目前 的態勢。據調查顯示,我國 2016 年的中職畢業生在畢業后初次就業率高達97%, 而在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后的升職情況也穩步發展。[余艷.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英語教學改革J].考試,2013(104):5-6.]由此可見,中職學校正在擔負 著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一線技術人才的責任,尤其是在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擔負著為各行業一線崗位輸送技術性人才的責任。然而,就畢業生的招聘單位的 反饋情況來看,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相距甚遠,而畢業生就 業之后的發展和上升空間也受到了較大限制。中職畢業生普遍存在基礎理論知識 的不足,尤其在學習能力和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因此,中 職生畢業后的實際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矛盾凸顯了出來。
1.1.2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在就業中的地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越來越多的國際產業在我國各個行業 不斷發展,各個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和人才整體綜合素質,尤其是專業知識和英 語水平的要求都日益提高。所以,英語水平逐漸成為了各行業人才就業發展晉升 等方面的重要參考標準,甚至以此為人才職業素質評價的標準。現如今,“會英 語、能進行計算機技能操作”的綜合性人才是人才發展的基本目標。而縱觀當前 一些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情況來看,落后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效 果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等問題已成普遍現象。因此,如何改革中職學校的公共 英語教學成為了當前中職學校的一個難題。
1.1.3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
2015 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 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 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 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 奠定基礎。”[ 席東梅. 筑牢職業教育發展之根基——專家解讀《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
1]中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所需的、 具備一定專業性知識和技術的實用型人才,為促進經濟結構發展的各行業輸送生 產、建設、服務等一線工作的技能性人才。
中職教育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培養適合就業的一線人才;二是為學生就 業之后的發展和晉升打下堅實基礎。中職生在就業后的工作狀態是一個持續發展 變化的過程,而學生必須具備足夠的綜合素質才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這就要求中職生不但要具備突出的就業能力,更要在不斷變化的職場中根據發展 調節自身的各方面素質,以健康的心態和專業能力不斷獲取崗位中需要的新知識 和新技術,保證職場競爭中的優勢,不被逐漸發展變化的職業需求所淘汰。
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課程,不 但要傳授專業的英語知識,幫助畢業生在就業和晉升中脫穎而出,更要擔負起在 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任務。在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配合職業素質的綜合性提 高,從而讓畢業生能夠成為適合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傳統的英語教學 存在很大的弊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接受的大多是“填鴨式”的教學,即便 完全實現了教師的教學任務,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也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因 此,本文以職業素質教育為出發點,以某中職學校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研究當 前中職生的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試圖找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給出 教學改革的對策,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英語能力和職業素質的目的,為學生終身的 就業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選題目的
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如何能充分發揮公共基礎課程的功能,更好地幫助實現中 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就業,并且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奠定扎實 的基礎,這是中職教育學科領域范疇內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對現有研究進行歸納 和總結后,本文從中職公共英語的教學實踐方面入手進行了分析探討。包括教學 理念、教學思路、教學效果、教學設計結構、師資隊伍和學校客觀條件等情況進 行了研討,尋找當前教學實際情況和中職培養目標間的差距,對于中職公共英語 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進行了確認,并通過改革教學理念,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實 現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特色,從而為中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122選題意義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提出,我國的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
干意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5):10-14.
2 3。高素質勞動者是一個具備一定技能的勞動者,高素質是其前提。另外,提高學 生職業英語意識尤其是綜合知識運用水平能極大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然而,現 今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呈低效的狀態,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職業素質的培養,是 眾多中職教師和研究者深思的問題。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 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實踐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上進一步探討。本研究 將促進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理論的深入以及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相結合,以期形 成能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發展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如中職公共英語定位問題、 評價機制問題等,對于如何把公共英語教學和職業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具有較好的 理論意義。
(2)實踐意義 根據中職教育的特點和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實際情況,提出能滿足社會培養高 素質勞動者需要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建議,從而達到提高中職學生綜合運用 英語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其職業素質,同時為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在學生就業及職 業后續發展和提升中發揮重要作用提供參考。
1.3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職業素質”、“中職公共英語”、“中 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為篇名進行檢索,發現從 2000 年至 2018 年發表論文分別 為9721 篇、 9476 篇、 784 篇,但是將職業素質與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相融合的 研究成果較少,目前只有6 篇,并且上述文獻沒有對兩者如何進行結合進行系統 化的研究,只是象征性的提出了一些設想,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下主要就本文 相關的研究現狀作簡要綜述。
1.3.1國內研究現狀
(1)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
目前針對中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多偏向于研究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及 教學手段的創新,一些研究者還發表了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和教學設施的改善 等方面的文獻。隨后國內的英語教學研究者相繼研究出多種教學新理念和方法, 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分層次教學理念、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信息化運 用等多種教學手段。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中職基礎課程對學生畢業就業等問題的 重要作用也逐漸被發現并接受,相繼出現了一些關于就業方面的實用性英語教學
3余明輝.基于培養目標定位層次性的中高職教育銜接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26):5-9.
3
的改革,代表的有模塊化教學和某些特定行業的英語專業知識及實踐,但是在諸 多的研究中,關于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對學生職業素質影響方面的內容微乎其微。[蘇錦繡.“五環”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J].教育評論,2015(3):127-129.]
(2)專門用途英語理論的研究 國內許多學者在受到了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論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啟發 后,針對我國現階段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狀況進行了改革研究。崔艷(2006)最 先給 ESP 進行了系統的定義。喬健(2006)在此基礎上探索中職賓館英語教學的 新模式,指出專門用途英語能使學習者在某一專業上的英語知識和專業技能實現 專門化。陳燕青(2009)提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質量的高低決定畢業生未來就業 時素質的高低,并運用 ESP 開發英語教材,設計英語課程,將學生英語基礎與專 業課結合,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提高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奚家文(2006) 從五個發展層次入手對于 ESP 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其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職 業英語的PAP原則:即實用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應用性原則是職業英語學習的 最終目標。她指出國內針對英語實踐性教學的研究尚處于發展階段,很多理論沒 有系統化的形成,但職業英語必須強調專業的語言實際應用性為主,達到理論與 實踐緊密切合的目的,其對國內英語教學的實踐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麗.專門用途英語研究50年:現狀與趨勢一《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新方向》評介[J].外語界,2012(6):90-94.]
(3) 中職公共課程對職業素質培養的研究 關于中職公共課程對職業能力培養的研究多以交際能力培養或創新能力培養
這些專門能力培養為切入點。王建紅 2011 年在《濰坊教育學院學報》發表的題為 《引進企業文化,培養職業素質——中職學校教學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初探》就是基于在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改革研究。錢明明(2014)在《從選擇走向 定制:中職公共選修課程建設新思維》中指出公共課程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發揮著重 要影響,他認為中職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體作 用,在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配合能力,讓學生在公共課程中達到綜合職 業素質的全面發展。[錢明明.從選擇走向定制:中職公共選修課程建設新思維[J].職業技術教育,2014(25):32-36.]
(4) 中職生職業素質培養的研究 國內教育界對于培養中職生職業素質已經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例如張揚群,呂
紅(2016)在《抓素質教育從評價模式改革入手——重慶市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 價模式改革實踐探索》中對于 2014年國家中職教育為培養“多元化”中職生的綜 合素質進行了總結研究,該項研究前后歷時2年有余,現已有了較為明顯的成果, 在中職教育領域從試點開始不斷得到推廣。[張揚群,呂紅.抓素質教育從評價模式改革入手一重慶市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式改革實踐探索[J].中 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7):64-69.
4]蔣淑雯(2017)在《中職學校學生職 業素養教育課程化的探索》中指出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 存在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培養目標缺乏實踐性以及教育體系缺乏整合性等問題。 她認為目前中職學校的教育課程亟待改革,教育體系必須全面為培養中職生職業 素養服務,尤其是教育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評價必須能夠相輔相成,達到以提 升中職生職業素養為教育的根本目的。[蔣淑雯.中職學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化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5):28-32.]
通過上述文獻可知,目前我國對于職業教育的關注度有了較大提高,關于中 職英語教學研究的橫向和縱向研究的文獻都成逐年上升趨勢。這些研究中多集中 在如何提高中職公共英語教學能力方面,對于教學中同時提高職業素質的研究顯 得較為空洞,且目前的文獻并沒有統一科學的理論體系,其是否能夠指導于實踐 尚有待考究。國內教育領域由于受到社會背景和經濟體系的制約,教育的宗旨均 以如何順利幫助學生就業為基準,這種現象在職業教育中尤甚,因此無論是日常 教學任務還是教學目標都過分的在意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術的學習,對于學生性格 行為責任意識等職業素質的培養極度欠缺,學生也受到影響,存在“只要專業技 術好,其他不重要”的想法。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職業教育出現了許多新的 問題,新專業的不斷出現,基礎課程的不斷調整,如何構建合理的學科體系,基 礎課程如何更好服務于專業課程教學,基礎課程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作用,這 些問題還都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因此,目前我們應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的更新, 重視對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定位新認識的研究,更新教學理念,選取教學模式,豐 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的作用及特色。
1.3.2國外研究現狀
( 1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國外對于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比國內早很多,尤其是其實踐性的總結適合我 們加以分析和借鑒。德國的 “雙元制”教學模式是目前職業教育中最為常見的引 入教學模式。其以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學習手段,在招聘畢業生后與其簽訂勞動培 訓合同,然后在派遣到職業學校進行實踐性工作的學習。[洪芳.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3(3):148-151.]英國實行的是“現代學 徒制度”,整個過程分成兩個階段,先進行為期一年的理論學習,而后轉到企業 參加實踐工作的技術培訓。學習過程大概持續四至五年,受訓者可以在過程中參 加一些封閉式的學習,然后參加考核來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Wang X.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surgical nursing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J]. China Medicine & Pharmacy, 2016.]美國職業教育采取的 是能力基礎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學習后需按照崗位劃分參加由專業人士制定的能 力分析表,借此來考核學生是否達到能力要求,以此來評測學校教學效果。[ Zhang H Y.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J].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2013.
5]國際 勞工組織以勞動需求為主要服務對象,采用“模塊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必須 保證每個模塊化教學場景的真實性,進行現場模擬教學。隨著研究領域的深入, 我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也有了初見成效,很多形式的教學模式如“校企合 作”“產學研合作”等教學手段也都在不斷完善°[郭雅娟.國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2(16):61-63.]Subhamoy Banik和Kalyan Kumar (2018)在"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中指出職業教育模式必須對職 業院校學生未來工作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職業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正規大學不同, 它更側重于某些特定的行業或職業技能的學習,目的是讓基層的工作人員在職業 學校獲得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 Winters A, Meijers F, Harlaar M, et al. The Narrative Quality of Career Conversation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2013, 26(2):115-126.]印度教育部針對政府和個人企業對于勞動力需求 的不同,設立了國家技術發展局(NSDA)行業技能委員會(SSC)并鼓勵其他聯 盟機構參與培訓從而更好的培養特定性人才。這種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雖然在實 行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其強調了政府在職業教育中起到了顯著作用。[ Banik S, Kumar K.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Quality & Employabilit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8.]
(2)職業素質培養的研究
國外從事職業素質培養的相關理論研究起源于2000年以后,最先是見于英國 學者關于音樂教學提出的,該學者針對職業素質培養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論,比如 他提出在音樂教學工作中,通過提高老師的職業道德、職業水平、職業規劃、職 業素養等四個方面的能力來構建一套較為成熟的職業素質體系,該體系在教學過 程當中能夠幫助兒童較為獨立的掌握音樂技能。[ Kuang H, Wang X. Research on the Career Quality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Per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Take Students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M]//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12.]關于英語教學方面的職業素質培 養,日本的一家研究機構進行了相關的構想性研究,他們通過50例案例對比研究 揭示了經過職業素質培養和未經過職業素質培養學生的差異。差異表明,經過職 業素質培養的學生在英語技能的掌握方面非常出色,其英語口語使用、英語詞匯 量的掌握方面要強于未經過職業素質培養的學生。[ Silvia Pessoa, Heather Hendry, Richard Donato,G. Richard Tucker,Hyewon Lee.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 Discourse Perspective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08.] [王麗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問題和策略探討[J].外語界,2016(06):59-65.
6]
(3)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研究
Hutchinson & Waters 在上世紀 60 年代第一次提出了關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 論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文中從英語學習的實際需求出發,揭示 出越來越多的英語學習中不再僅限于語言的交流,更與勞動就業、應用領域和其 他多種用途所需有關。"Hutchinson & Waters從英語學習的不同應用領域將其分 為科技英語、商務英語及社科英語;而國外另外一位學者Jondno將英語的使用環 境分類為技術性職業英語和研究性學術英語。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論主要有三個 特點:首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必須具備明確的教學宗旨;其次,教學模式和課 程結構的選取必須以學習者的需求進行設立;最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必須以學 習者語言實用能力為教學目的。由上述可知,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論與中職教育 教學目的不謀而合。因此,我們需要對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論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借此來指導中職英語教學。[ Gabriela C. Zapata,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Integrat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16.]Handoyo Puji Widodo(2016)在"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 (EVP) ” 中指出職業英 語(EVP)是在特定的英語(ESP)學習目的中逐步發展而來的。[ Gjorgjevska E, Tonkovikj P, Gusev M. Overview of IT solutions for career services and quality assurance at higher education[C]//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s & Microelectronics. 2016.]由于越來越多 的人想學習與他們職業有關的英語課程。他指出ESP教學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在職 者在工作中能夠順利使用英語交流,提升工作的有效溝通效率。而其中教師英語 教授內容或者語言和內容同時傳授也是現階段的一個矛盾問題。文章中以英語作 為目標語言的背景下設計和實施EVP教學,從而幫助更多的從業者提供理論和實 踐指導。[ Widodo H P .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 (EVP)[M]//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7]
結合上述近15 年來的研究現狀,我們發現中職公共英語現有改革存在著以下 三個方面的問題:(1)所有教學改革當中缺乏一個核心的理念和衡量標準,都是 將各種技能或者分析方法加以運用;(2)上述教學改革缺乏與當前教學現狀的結 合,對目前教學現狀當中存在的問題估計不足,因此難以將研究的方法落到實處, 也無法明晰當前的教學目標;(3)目前的基于職業素質的英語教學改革研究大多 數研究都是針對高等教育展開研究的,缺乏專門針對中職學校公共英語教學的改 革研究。鑒于上述研究不足的情況,本文提出以職業素質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 教學改革的探究,旨在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和中職學校英語教學的水平。
1.4研究內容和方法
1.4.1研究內容
本文結合“職業素質”和“教學改革”兩大概念,研究適合培養以職業素質 為導向的中職學校公共英語教學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徑---以職業素質為導向, 與各個專業相融合,以期形成科學、合理、富有創新性與實踐性的中職公共英語 教學模式,即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推動中職英語教學改革。 本文研究內容共分為三部分。
首先,對已有相關文獻進行閱讀并加以分析,在探討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實踐 的問題上采取了數據分析的方法,指出我國中職學校的職業素質教育與當前勞動 力市場中的需求有較大差距。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和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 研究,找出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出適合我國當前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對策,從而指導中職公共 英語教學在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評價等多方面改革的具體措施。
最后,結合實際情況,探索職業素質導向下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特色和作用, 形成比較合理、富有創新性與實踐性的中職英語教學模式,為中職公共英語課堂 教學提供有建設性意義的指導,為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和借鑒。
1.4.2研究方法
為了達到預期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遵循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 法論,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 1 )文獻研究法 本文在查閱大量的書籍、論文、網絡資料及有關英語教育教學理論、英語教 學模式等文獻基礎上,結合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的特點,分析、研究、比較, 了解當前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確立論文的主題及理論 依據。
( 2)問卷調查法 在某中職學校的部分專業,如護理專業、旅游專業、市場營銷專業、國際貿 易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數據整理,在對當前的公共英語教學現狀有了一定 了解的基礎上,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總結。 尤其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對于職業素質方面的認知和實際需求的差距進行了調查, 采集最為真實的資料。
( 3 )訪談法 通過與部分企業人員、教師和學生直接交談的方式,了解情況、收集更多全 面客觀的信息。
1.4.3創新點及擬突破的難點
( 1 )研究的創新點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相關研究的創新點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以往針對中職公 共英語教學改革多以適合就業需求為導向,即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就業。 本文的創新在于以全面提高中職學生職業素質為導向的改革對策,側重于職業素 質的培養。第二,以往的論文所提出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相對落后,本文在教 學改革中所提及的措施與現代科技、生活和時代的發展緊密結合,例如運用微博、 微信、抖音及各種網絡課程和配音模式等多樣化教學手段,更符合當前形勢發展 的要求。第三,以往的調查大部分針對學生成績或教師職稱等客觀實際情況,而 本文增加了企業員工對學生的評價方面的調查,并在調查學生和教師的過程中更 加重視學生的主觀觀點,打破了傳統以成績看結果這種一葉障目的做法,讓調查 更加人性化和真實化。
(2)研究的難點
①本研究需要綜合運用管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對研究者的知識儲備提 出了較高要求。
②本研究需要對具體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現狀進行調研,但由于條件限制,
無法對國內外的企業等用人單位進行實地的調研,難以獲取全面的第一手的資料。
第二章本課題相關理論研究
職業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 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受到一定的啟發,對其未來的職業表現有重要影 響。
2.1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Professional Quality)是從業者在工作崗位中對于自身職業的認知 和根據職業自我調節適應的綜合能力的體現。[蔣乃平.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8-83.]職業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職業認知狀況、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和職業態度等體現出的綜合能力。勞動者能 否順利就業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越高的 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職業素質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穩定性
從業者的職業素質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它一旦形成,便產生相對的穩定性。 當然隨著繼續學習、環境等影響,這種素質還可繼續提高。
(2)整體性
從業者的職業素質與個人的整個素質是有關的。從業者職業素質好不僅指職 業素質高,還包括他的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它們是一個整體,所以具 有整體性。
(3)發展性
一個人的素質是通過教育、自身社會實踐和環境影響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 對性和穩定性。但社會發展會對從業者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促 進社會發展,從業者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所以,素質具有發展性。[魏星,蘭海濤.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 5-6
10]
一般情況下,影響職業素質的因素有很多種,例如從業者的道德品質、工作 經驗、個人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或者生活環境等等。而通常用以評測員工綜合 職業素質的標準有以下幾點:
( 1 )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它具備一 定的職業特征,任何不同的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需要遵照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 也包括從業者對于同事、客戶和其他職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周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12):211-212.]
(2) 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指從業者在就職的過程中,對于職業活動的超前設想,與從業者
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職業目標等息息相關。通常情況,職業理想 因人而異,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與從業者的思想品德、知識結構、道德修養等 均有密切聯系。而且職業理想是不斷變換和發展的,從業者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 調整職業理想。
(3) 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是指勞動者通過國家權威機構認證考核并且拿到相關從業資格證
書,或者說是勞動者在學習某行業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后,能夠從事該行業的技 術和能力。職業技能可以說是勞動者是否具備從業資格和相關從業能力的評判標 準。學校通過開設相關行業的課程,傳授專業技能并在學生結業后獲得相關職業 知識技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劉東菊,湯國明.職業技能大賽對教師職業影響力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1(1):55-59.]
2.1.2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的引導下,逐漸發展并且形成 的教學活動的固定的結構框架或程序。[林潤惠.職業院校教師入門與教學基本功[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11-112
11]本文中探討的“教學模式”主要包含教學 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綜合概念整合。本文在總結相關 文獻的基礎上,認為教學模式普遍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靈活性和穩定 性等特點:
(1) 指向性 所有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某個特定的教學目標所設計而成的,并且在具備一定
條件下,教學模式才能發揮其特有作用,也就是說,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 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無法準確判定最佳的教學模式。而一般選擇最有效的教學 模式,是根據在相同條件下并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效率最高的即為最好的教 學模式。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適宜的使用教學模式的特性,注意發揮其指向性 作用。
(2) 操作性 教學模式是將抽象的、理論的教學理念,以教學活動的方式將教學理念最簡
單有效的體現出來。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行為框架進行有目的性的教學操作行為, 這也讓教師可以更好的進行教學活動并操作于實體的過程當中。
( 3)完整性
教學模式是將教學理論和教學理論的具體實踐相集合的表現形式,這也表示 了它可以在理論和實踐中相輔相成,讓理論和實踐操作緊密的聯合起來,具有完 整性的特點。
( 4)穩定性
由于教學模式是根據大量教學實踐后總結并經過發展而形成的理論概括,它 能指導一般教學活動,因此具有穩定性。通常來說,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這是 由于教學模式是根據特定的理論和教學理念所發展形成的,而教學理念和教育實 踐活動會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等多方面條件的影響,會不斷發展變化的, 因此教學模式具有相對穩定性。
( 5 )靈活性
教學模式并不只適用某個特殊學科,它是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體現。 在某些方面,教學模式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課程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 況調整教學模式的順序或規則,這說明教學模式還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2.1.3中職公共英語
中職公共英語是指中職學校開設的必修公共課程,目的是加強中職生運用英 語的能力。中職公共英語教學以日常口語用語和將來職業所需的英語知識和能力 為主要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英語基礎提高的前提下,不斷增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 和文化意識,為學生進入社會后的職業規劃、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知識 和能力保障。
2.2基于職業素質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包含 5 個因素: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和教學 評價, 5 個因素之間的有規律的聯系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
(1)理論依據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一定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是一 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
(2)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5個因素中 處于核心地位,對其它因素起著制約的作用,決定著操作程序,也是教學評價的 標準和尺度。
(3)操作程序 每一種模式都有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規定在教學中, 師生各步驟先后順序和每個步驟需完成的任務。
(4)實現條件 是指每一種教學模式發揮效力時必備的各種因素,如教學內 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
12
(5)教學評價 是指每一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通過完成教學目標的評價方 法和標準等。
通過上述概念和國外教學模式經驗的總結與理解,本文對基于職業素質的中 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總結出如下的定義: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 即中職公共英語教學中,以英語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為基礎,以中職生職業素質 培養和提高為教學目標之一,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 和教學手段,遵循一定的教學步驟,創設有利于職業素質提升的教學環境,通過 多樣的教學評價,不斷提升學生職業素質。
2.3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培養中職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是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但中職生的 職業素質也是其未來就業和持續性發展的先決條件,如何克服目前傳統的中職公 共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如何在提升中職生英語實踐運用能力的同時提高中職 生職業素質?這是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也是本文要研究的中職公共 英語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這一課題,本文提出了從教學理念、教學 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中職公共英語教學 改革的建議。
13
第三章中職生職業素質和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
國家教育部在2009年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中職英 語課堂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和指導學生更進一步學習英語知識。[勞莉萍基于行業企業需求的中職英語教學改革[J].廣西教育,2012(7):112-113.
14] 學生通過英語的學習,不能只是從課本上學到一些英語知識,而應該更多地產生 了解和認識外國文化的興趣,能客觀的去了解國外的人文地理和歷史文化,拓寬 世界觀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為了更好的了解某中職學校中職生職業素質和教學現狀情況,本人開展了問 卷調查,并對被調查對象的問卷進行了數據的歸納和統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總結當前情況。
3.1中職生職業素質現狀與分析
嘉興市某中職學校成立30余年,學校現有全日制學生11000余名,教職工500 余名,是嘉興市當地規模較大學校之一。學校主要以培養大批量的符合社會崗位 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為主要目的,每年向社會輸送各個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 4000 余名,目前在校就讀的中職學生7000余名,是嘉興市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輸送基 地,因此,以該中職學校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實際價值。此外,通過 對該中職學校為媒介,聯系每年固定與學校合作的大中型企業單位進行問卷的調 查,可以更客觀的了解到目前學校中中職學生的職業素質現狀。
3.1.1問卷的設計與實施
( 1 )調查對象
本問卷的發放以3個調查對象為主,包括某中職學校教職工104人、某中職 學校固定合作的 4 個中大型企業中負責新人培訓和初期崗位指導的一線人員 210 位,以及某中職學校學生214 名。
(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
為了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和調查有效率,調查問卷采取館內現場發放、現場回 收的方式,時間是 2017年 6月 1 日——7 月1 日。發放與回收的情況統計如表3-1 所示:
表 3 -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
項目 學校職工 企業職工 學生
被調查人數 104 210 214
有效問卷 100 200 200
調查有效率 96% 95% 93%
學校教職工方面的問卷發放共計104份,其中有效問卷100份,無效問卷4 份,有效回收率為96%。企業職工方面的問卷發放共計210份,其中有效問卷200 份,無效問卷1 0份,有效回收率為95%。在校學生的問卷發放供給2 1 4份,其中 有效問卷200份,無效問卷14份,有效回收率為93%。根據巴比社會調查理論統 計與分析原理,問卷回收率超過 70%以上即為回收率較高,可信度非常好。由此證 明本調查的有效性可以作為論文的數據支持。
(3)調查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更加客觀的了解到某中職學校當前中職生在學校學習以 及就業方面的實際職業素質情況,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指明一定的方向。
3.1.2調查結果分析
(1)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調查
為了更好的了解某中職學校中職學生對于職業素質的認知,針對該問題進行 了調查,如圖 3-1:
圖 3 -1 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調查
從調查可以看出,對于學生而言,他們認為未來工作崗位相關的專項知識最 為重要,占比63%,認為在校的英語成績更為重要的占比 25%,認為其他方面更為 重要的占比7%,而認為職業素質最為重要的僅占 5%,更有部分同學在調查的過程 中表示對于職業素質沒有明確的概念,甚至有未曾聽說的同學存在,這說明職業 素質的重視和認知程度過低。
(2)教師職業素質認知調查
15
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某中職學校的主要教學重點,我們針對該問題進行了調
查,如圖 3-2:
100% ——
80% 5%~
英語成績專項知識職業素質 其他
圖 3 -2 教師職業素質認知調查
從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有 65%的教師認為當前仍舊主要把學生的英語成績作 為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她們認為英語成績和英語能力的關系成正相關,且未 來學生在就業時英語能力是其崗位競爭的一項優勢。而有 23%的教師認為,相對于 英語成績和其他方面,學生所學專業的專項知識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未來就業, 英語能力起輔助性作用。而在被調查的100位教師中,僅有7%的教師認為職業素 質才是未來學生就業和晉升起到成敗作用的主要原因,英語和專業知識在從業的 過程中可以不斷學習,但是職業素質在就業之后很難培養,應該作為教學重點。 綜合上述情況,目前某中職學校的老師仍然大部分以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作為教 學的重點,而對于學生的專項知識的學習的重視程度欠缺,對學生職業素質的重 視程度最低。
(3)企業對入職員工的需求情況 為了了解學生和教師對于學生入職后的職業認知情況是否與企業的實際需求 所匹配,我們對企業對于入職員工的期望進行了調查,如圖 3-3:
圖 3 -3 企業對入職員工需求調查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企業方面表示畢業生在入職后,相對于專業知識、英語 成績和其他方面的表現,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是畢業生在職業素質方面的培養,
16 占比69%,而專項知識和英語成績各占 1 8%與9%。他們認為畢業生在就職以后,專 業知識和技術都需要進行全新的崗前培訓,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在校所 學的崗位技術已經不適用于新市場的發展,所以在專業技能方面都需要在入職后 從零開始。而英語成績除了一些必要的崗位,大多數崗位對于英語能力的要求相 對簡單,尤其是中職生屬于初級勞動型人才。在就職以后,畢業生的基本性格素 養方面已經形成,在從業后幾乎不會再有對于整體職業素養方面的學習和提升, 因此學校方面的教學尤為重要。["楊光.大學英語教學與高校英語素質教育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9):132-134.
17]
經過對于職業素質的認知這一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后,不難發現企業對于入職 畢業生的最大期望在于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而企業的這一需求恰恰是學生和教師 在校進行學習和教育時最為忽視的一方面。這說明某中職學校在學生對于職業素 質的認知以及教師在教學重點的實際情況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差距很大。
3.2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與分析
3.2.1學生方面
(1)英語學習水平現狀 為了更好的了解某中職學校在校中職學生學習的情況,我們對受訪的 200 位 學生的問卷情況做出了總結和分析:
①英語學習目的調查分析
表3-2 受訪學生英語學習目的調查
工作必須技能 晉升技能 知識儲備 課程設置規定 不知道 合計
人數 24 18 50 86 22 200 人
比例 12% 9% 25% 43% 11% 100%
通過表3-2的統計,有43%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原因是由于學習的課程設置 所致,占比最大。而有 25%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知識的儲備,但將來是 否能用到并不確定。分別有 12%和 9%左右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在將來有可能就業 需要或者晉升需要。這說明,目前某中職學校中職生認為英語學習對未來職業發 展需求影響不大。
②英語學習興趣調查分析
表 3 -3 受訪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調查
英語學習興趣 很感興趣 有興趣 一般 沒興趣 合計
人數 26人 36人 62人 76人 200 人
比例 13% 18% 31% 38% 100%
通過表3-3的統計,有38%的同學對英語學習沒有任何興趣,占比最大。有 31%的同學表示學不學英語無所謂,而對英語感興趣的總體人群占比約 31%,總體 上來看,受訪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低下。
③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因素
表 3 -4 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影響因素調查(可多選)
原因 教學形式無趣 教學內容枯燥 缺乏實用性 教學設施差 其他
人數 88 102 38 50 46
比例 44% 51% 19% 25% 23%
為了更好的了解受訪的200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較低的原因,我們做了進一 步的調查,調查內容較多并可多項選擇。經過表 3-4統計,教學形式無趣、教學 內容枯燥、教學設施的欠缺以及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 幾大重要因素。
(2)對職業的認知要求
①英語能力與就業關系
表 3 -5 英語能力與就業關系調查表
項目 影響很大 有一定影響 影響不大 沒影響 合計
人數 26人 36人 108人 30人 200 人
比例 13% 18% 54% 15% 100%
通過表3-5可知,某中職學校受訪的 200位學生當中,有69%的人表示自己的 英語能力與未來的就業情況影響不大,尤其是對于中職畢業生群體而言,崗位對 于語言能力的要求很低,甚至有 15%的學生表示以后就業完全用不上英語。而僅有 13%的學生表示,英語能力高低直接影響了未來的就業情況。這個數據表明,某中 職學校的學生對于英語能力與職業素質的認知較低。
②英語能力與職業素質關系
18
表 3 -6 英語能力與職業素質的關系調查表
項目 關系很大 關系不大 沒關系 合計
人數 32人 112人 36人 200 人
比例 16% 56% 18% 100%
通過表3-6 可知,某中職學校受訪的 200位學生當中,有16%的學生認為英語 能力是職業素質的標準之一,因此提升英語能力能夠幫助自己提升整體職業素質。 此外,有 56%的學生認為英語能力越好越可以提升個人綜合能力,比如口語能力可 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等,由此可能會對職業素質有一定的幫助。還有 18%的學生表 示自己的英語能力與未來的職業素質沒有任何關系,英語能力的好壞或許會在就 職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跟職業素質毫無關系。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某中職學校 的學生對于英語能力與職業素質的認知較低,這實質上是對職業素質的概念含糊 不清所導致的。
③課堂中職業素質教育情況
表 3 -7 課堂中職業素質教學情況
是否有職業素質相關教育 有 沒有 不確定 合計
人數 10人 176人 14人 200 人
比例 5% 88% 7% 100%
通過表 3-7 可知,在被調查的 200名學生當中,有88%人表示在日常的英語教 學中不存在任何的關于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而約 5%的學生認為日常英語教學中 有一定的職業素質教育,還有 7%的學生表示對職業素質教育的概念模糊,分不清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職業素質教育的具體指哪些內容。這些統計可以明確看出, 在教學過程中,“職業素質教育”的理念嚴重被忽視,學生對職業素質的概念模 糊不清,且課程中極少獲取與職業素質相關的教學內容。
(3)原因分析
①教學形式無法調動學習興趣
通過實際調查得知,當前教學模式依舊以“教師講知識點,學生記筆記”的 為主,長久以來的固有模式使得教師們在上課時一層不變、枯燥乏味。[李丹.關于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33):124-125.
19]而大多數 中職生的英語基礎較弱,課堂上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很難充分掌握,同時教師為 了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生實際知識學會并運用的情況并不作為主要教學參考, 學生一邊無法理解所學知識點,一邊無法將學會的知識點準確運用,最終導致學 而不會直接放棄等情況的出現。
①職業素質和職業需求不了解
通過英語能力與未來就業相關的調查可知,大多數中職生認為自己英語能力 的好壞與未來就業升職沒有直接影響。因為他們認為中職生未來就業時的崗位都 為最基層的一線工人,基本沒有任何機會和外籍高管溝通交流,也沒有任何出國 交流培訓的機會。所以他們普遍認為英語能力強固然是優勢,但是對于其本身英 語學習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來講,為了學習英語而過多的付出精力,不如將專業 技能進一步鉆研,以便在就業能力上突出更實際。
322教師方面
(1)受訪教師情況
通過調查得知,在某中職學校受訪的 100 位教師當中,現有“雙師型”教師 16人,占總受訪比例的16%,而非“雙師型”教師占比 84%,說明某中職學校的“雙 師型”教師較為匱乏。
表 3 -8 教師職稱情況調查
教授 高級講師 講師 總計
人數(人) 8 22 70 100
比例(%) 8% 22% 70% 100%
在某中職學校受訪的100 位教師當中,擁有普通講師職稱的教師有70 人,占 調查人數的70%,而擁有教授和高級講師職稱的教師僅有30人,占比 30%。這說 明某中職學校教師資歷和經驗豐富的教師較為欠缺。
(2)教師對職業素質的認知
20
通過對某中職學校的 100 位受訪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針對教學現狀和職業 素質做了如下統計:
①教師對職業素質培養的認知調查
表 3 -9 教師教學內容情況說明
項目 專業技能 職業素質 理論知識 其他 合計
人數 16 15 63 6 100
比例 16% 15% 63% 6% 100%
從調查的統計分析可知,目前受訪的 1 00位老師表示,有63%的教師當前的主 要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還是集中在對理論知識的傳授上,而有 16%的教師將專業技 能作為日常教學重點,僅有 15%的教師會在課堂中傳授一些關于職業素質的相關知 識。因此可以看出,該中職學校的教師對職業素質培養重要性認識不足。 ②教師企業實習或其他實踐經驗
表 3 -10 教師實踐經驗調查表
項目 半年以下 一年以下 1 年以上 3 年以上 合計
人數 26 54 16 4 100人
比例 26% 54% 16% 4% 100%
針對受訪的100位教師的調查可以看出,僅有4%的教師表示曾經參加過3年 以上的企業或其他類型的實際經驗技術的培訓,而培訓一年以下的教師共占比 80%。甚至還有 26%的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6個月。這表明缺少實踐經驗是中職學 校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加強教師實踐教學水平迫在眉睫。
③教學中職業素質教育情況
表 3 -11 教學中職業素質教育情況之一
是否有職業素質相關教學內容 有 沒有 合計
人數 81人 19人 100人
比例 81% 19% 100%
從表 3-11 可知,在被調查的 100 位教師中,有 81%的教師表示自己在日常英 語教學中會涉及與職業素質相關的內容。例如在旅游專業的課堂中,當教師講到 因飛機航班延誤使得旅客行程有所改變時的相關知識點,同時教師還會講述一些 由此問題所引發的旅客的食宿問題,這都需要帶隊導游和相關部門協調安排。在 整個問題處理過程中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調節和相互配合,導游自身的合作意識和
21 責任意識都是職業素質中的一部分。但通過上面的調查,實際上學生在課堂中學 習到這些內容時,并不清楚此即為職業素質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 日常課程中并不包含關于職業素質的培訓,而教師卻認為教學中已經滲透職業素 質的相關知識。
表 3 -12 教學中職業素質教育情況之二
是否將職業素質教育作為教 學重點講解 有 沒有 不確定 合計
人數 5人 81人 14人 100人
比例 5% 81% 14% 100%
從表 3-12 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 100位一線教師中,僅有2%的教師確定她們 在教學過程中把與職業素質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重點講解。有 14%的教師認為在教 學過程中會提及與教學任務相關的職業素質教育,但是不清楚學生是否會將其視 為教學中的重要知識。而有 81%的教師明確表示在英語課堂中并沒有將職業素質作 為教學重點,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也不會作為課程設計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 職業素質教育在現有教學過程當中被嚴重忽視。
(3)原因分析
①教師對職業教育的理念認知需提高
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對理念領悟的偏差會導致教學活動組織與培養目標的背 離。[白桂芬.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3(35):71-72.]現在的實際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依然集中在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些教師已經意識到教授一些相關的專業知識對學生 的未來就業發展都有所幫助。但是實際上,學生的職業素質是企業在招聘時的主 要關注點,而現實的教學理念與企業實際所需存在嚴重的偏差。[黃紹勇.中職學院教師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及分析[J].思想戰線,2013(1):6.]因此教師必須從 教育理念中將職業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中職教師必須認識到職業素質培養 對學生未來就業及后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學活動中處處滲透與培養, 實現培養目標。
②教師實踐能力發展意向低
根據調查可知,當前的中職學校的教師由于自我發展意識的欠缺,導致出現 了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認可度偏低的現象。[張靜.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11):139-140.
22]就職于中職學校的老師仍將主要的 教學業績集中于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從而忽略了他們職業上的深造和發 展。尤其是現在的教育重心仍集中在教學質量上,評價一位教師的優劣主要參考
其所教授學生的成績和人數,而非教師本身的職業能力。長久以來,導致中職學 校的教師喪失了自我發展的意識,尤其是對于參與實踐能力培訓等方面過于輕視, 導致一些教師僅為“理論型”教師,對于畢業生就業后真正需要的實踐技能知之 甚少。[唐衛紅.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及其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11):81-82.
23]
3.3考核評價體系方面
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某中職學校的英語考核評價體系方面的情況,我們進行 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
3.3.1英語考評內容
表3-13 英語考評內容
項目 聽力 口語 詞匯 語法 寫作
結果 無 無 有 有 有
通過調查分析得知,目前某中職學校英語考評內容中沒有關于聽力和口語的 測試,有基礎英語知識的測試。而實際上在未來就業中,英語能力方面最重要的 就是聽力與口語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從業人員的溝通能力,尤其在就業后的 晉升中,能否與外籍管理人員有效溝通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3.2英語考評重點
通過調查分析得知,目前某中職學校英語考評重點大部分集中在基礎知識測 試,占 78%,這種考評體系也是造成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度重視學生基礎知 識和英語成績的原因,即使有些教師希望在課堂中進行職業素質教育,但最終的 業績考評結果較差也會使教學工作受到質疑。而專業知識測試占比 13%,這說明考 評體系從本質上沒有對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給予重視。
3.3.3學期測試次數情況
表 3 -14 學期測試次數調查表
項目 1次 1-3次 3 次以上 合計
人數 172 28 0 200 人
比例 86% 14% 0 100%
通過調查分析得知,目前某中職學校有 86%的學生每學期僅參加一次英語考 評,部分英語專業學生參加1-3次英語水平測評,3次以上測試的占比為0.這說 明考評體系從次數上難以看出學生階段性的進步,這就導致難以發現教學過程中 的問題。
3.3.4原因分析 通過上述對某中職學校的調查可以總結出英語教學考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①考評內容以筆試為主,完全沒有關于學生口語和聽力方面的測試。對于學生聽 說能力過分忽視。
②在考評中以基礎英語知識為考評的主要內容,對于學生相關專業領域方面的英 語知識考核內容甚少,無法滿足學生未來就業中所需的英語知識。
③大部分學生每學期僅參加一次英語水平測試,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真實英語水 平,更加不能實時了解學生英語學習和發展的動向。
24
第四章中職學校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既有個性特征,又有共性特征。其共性特征是所有勞動者都應具備的基本 職業素質,是現代企業和社會希望中職畢業生所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的部分體現。
4.1中職公共英語課程培養目標解讀
國家教育部門在 2009年對中等職業學校作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提出學生在完成九年 義務教育的課程后,應通過中職學校英語課程的學習更好的提升英語能力。學生不僅要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更應該從英語能力的提升中找出學習信心。[舒潔,宋建軍,譚永平.文化素質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6(10):10-11.]中 職公共英語課程不再單純以英語成績作為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還應該將學生對于英語 實際的應用能力作為教學任務的重點,并應用于未來就業和工作。此外,中職公共英語 課程還應該打破傳統枯燥的教學模式,在知識點中探索和理解外國的人文風俗情況,通 過教學內容來拓寬學生的眼界并了解他國文化。
然而,在當前的中職學校公共英語教學實施中,大部分的中職學校依舊將英語課程 設置為普通的基礎理論課程,每周1-2節,而所選取的教材依舊是普通中職學校常規的 英語教材,只有少數的英語專業類別會進行相關專業領域的劃分。但是中職生一般畢業 后直接就業率很高,他們所從事的行業都是各個領域里針對性較強的一線崗位。[曾健敏.從深化素質教育的角度探索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2(24):110-111.
25]而目前 基礎英語課程教學根本無法滿足他們所學專業的英語知識,例如,幼師專業的基礎英語 課程依舊為傳統的語法和詞匯為主,但當畢業生真正到崗位就業時,語法方面的相關英 語知識根本在就職中無處可用。
4.2中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期待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中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期待的詳細情況,我們對之前受訪的 200 位畢業生和 1 00位企業職工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結果如下:
4.2.1中職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期待
圖 4 -1 中職畢業生職業素質期待
學生的職業能力期待是學生對未來職業所需能力及自身需求的綜合判斷。通過對某 中職學校的 200 位受訪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他們對于專業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 人際交往能力最為看中,而對于組織管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也具有較大期待。
4.2.2企業對中職生職業素質期待
圖 4 -2 企業對中職生職業素質期待
為了更好的了解某中職學校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我們對與某 中職學校合作的企業代表進行了進一步調查,通過100位受訪人員的調查分析得知,企 業對于中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期待最高的分別是責任心、協作意識和道德誠信。這也說 明,相對于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是畢業生的職業素質。
4.2.3中職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從用人單位的調查可以看出,中職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素質
中職畢業生職業道德素質是指通過教育和培養而形成的職業道德方面的狀況和水 平,主要包括職業態度和道德修養水平等,是職業素質的保證。中職畢業生的思想政治 素質是職業素質的靈魂,規定其它素質的性質,對其它素質起著統帥作用。職業素質培 養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素質的滲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 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中職學校,應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職業態度和健康的職業情感, 為其熱愛職業奉獻自我,通過職業實現自我價值。
26
(2) 專業素質與能力 專業素質與能力是指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相應崗位的技術、工作
能力,有職業技能證書和與職業相關的外語基礎等。學生專業技能素質高低決定其在職業 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效果和創造力。因此,專業素質與能力是學生在今后職業活動必備素 質。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三者的融合,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強 大保障。
(3) 人文素養與科學文化素質 人文素養指中職學生擁有較寬闊的視野,正確的審美觀點,較強的審美能力。而科
學文化素質則是職業素質的基礎,是基本素質的體現,包括求知欲望、科學精神和創新 意識。科學文化素質高低決定專業知識結構堅實程度,科學文化素質高的中職學生,即使 將來選擇新的職業,也能較快適應新的工作要求。其中的創新意識的培養還能促使中職生 在今后工作中不斷進取。
(4) 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身體方面,指具有健康的體魄,養成良好的生活
習慣,懂得強身健體與自我保護;心理方面,指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較強的抗挫能力和 心理調適能力。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是職業活動的關鍵,是成就事業的基礎。
27
第五章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建議
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即中職公共英語教學中,以英語教學大綱 和課程目標為基礎,以中職生職業素質培養和提高為教學目標之一,在對學生進行授課 的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遵循一定的教學步驟,創設有利于職業素 質提升的教學環境,通過多樣的教學評價,不斷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結合上述某中職學 校的實際情況,本人提出如下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建議。
5.1明確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
英語課是中職學校必修的文化基礎課程之一,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中職英語課 必須明確兩方面的教學任務:一是作為現代教育的基礎課程之一,中職英語教育必須培 養學生擁有英語基本知識,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基本的聽、說、讀、寫四 項基本能力,給未來應聘和晉升提供一定幫助。二是中職學校作為技術性培育學校,英 語知識必須要服務于學生的職業崗位,符合學生未來的工作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同時,為了實現教育與國際接軌,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 的認識和了解,全面發展綜合性技術人才。[賈珍霞,王曉玲.基于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大家,2011(18):25-31.]
教學理念是一切教學活動和教學框架設計的出發點,實施以職業素質為教學理念的 計劃就必須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課程框架的設計,合理的安排教學活動。[孫靜.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語文建設,2017(32):21-22.]教學理念即教學 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根據教學活動所產生的主觀意識和態度,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靈 魂、為整個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潘玉昆.試論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高職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0(3):158-160.]有效教學理念是指教學活動的效益率,這是20世紀 初期由西方學者所提出。它所指的“效益率”是針對學員在經過教學活動后獲得的效果 或進展,效果的高低是衡量教學活動是否有效以及有效程度的唯一標準。而對于中職學 生來說,其英語能力是否能夠適應崗位所需,是否能夠提升其整體的職業素質是反饋教 學形式的最佳證明。[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114-115.
28]
5.1.1以職業素質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課程目標
為了達到提高中職生的職業素質的目的,中職英語課程目標需要設定為在保證學生 具備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的同時,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和理解,與此同時,在教學中 需要采取“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和自我素養的提升,尤其是品 格方面所需的職業素養,保證學生在未來就業中的可持續發展的先行條件。從下面的英 語課程框架對比圖可以看出,在構建以職業素質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課程框架中,課 程主要圍繞的核心內容從傳統的詞匯、語法、課文和考試中全面向職業實用轉變,新的 課程框架以情景訓練、專業詞匯、實際應用性為主,并以學習者為核心進行課程框架的 設計。
圖 5-1 英語課程框架對比
5.1.2以職業素質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課程結構
(1)課程結構設計改革
在英語課程結構方面,在目前大多數的中職學校中采用的基礎英語配合專業英語, 然后逐漸過渡到實際應用英語的教學形式。[29]目前的中職學校英語課程結構依舊以課本和 詞匯語法為主,需要將課程結構的重點進行調整,例如英語課程的聽力和口語部分調整 為所有英語課程占比的 50%以上,并同時開始英語口語興趣班或者歐美文化電影鑒賞等課 程,以實際應用能力為主全面的進行英語課程的結構調整。
表 5 - 1 課程結構對比
課程結構
課程設置 傳統英語課堂結構 職業素質為導向的英語課程結構
聽力 5% 25%
口語 5% 25%
39鄧光,曹雨平.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4):70-73.
單詞拼寫 20% 10%
語法 20% 10%
課文背誦 15% 10%
寫作 15% 10%
考試 20% 10%
2)課程結構改革后的實際感知
在對某中職學校實驗 1班進行以職業素質為導向的課程結構改革后,可以感覺到學 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都獲得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明顯出現了 “馬太效應”。原本口語基礎好的同學獲得了更大的自信,他們更加敢于表達,對英語 課堂的熱情度也明顯提高。但那些基礎偏差的同學雖然聽力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不 敢開口說,口語水平一直沒有顯著提高,對于“開口說”沒有自信。
(3)課程結構改革后的對策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在課程改革之后,教師在課堂進行分組任務互動中應該注意 安排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尤其在分組的過程中保證每組都要有口語能力較好和口語能 力偏差的同學合作完成,這樣可以更好的調動英語成績偏差的同學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且讓同學彼此間逐漸產生互相幫助配合的責任意識,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了團隊協 作能力的職業素質。此外,在團隊合作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告知學生,每個人都有 其強項和不足之處,大家都習慣于在英語練習中幫助他人成長,今后在其他學習中也會 受到他人幫助,團隊就是彼此互助才能夠全方位的提高每個人的各項能力。教師在合作 中教導學生要懂得付出和幫助,理解團隊合作的真正目的,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和奉獻 精神,這樣在今后的就業中遇到問題時會愿意幫助他人,共同促進團隊發展,培養良好 的職業素質。
5.2選取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形式和方法
不斷探索以培養中職學生職業素質為目的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是保證教學質量 和滿足實際需求的關鍵環節。中職學校需要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理論,結合我國中 職生英語教學的現狀和特點,以職業素質的提高為目的進行長期持續性的教學形式和教 學方法的探索,推進教學過程的不斷優化,在培養中職生英語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職 業素質的全方面發展。[劉文,蒙坪.高職素質教育思路與探索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14):134-136.
30]
5.2.1教學形式的選取
3S 中 心 教 學 模 式 是 以 社 會 為 中 心 ( Society - centered )、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Student-centered )、以學習主題為中心( Subject-centered )創建的英語課堂 教學形式。[王國輝基于“3S中心”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11 (18):196-197.
31]
(1 )以社會為中心
在中職公共英語課堂中將所有教學相關活動以社會職業和崗位需求為教學任務進行 課程的設置和安排。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為主,增強學生英語 實際運用能力和社會能力為目的,摒棄傳統的以語法和詞匯為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例 如,在教授學生關于“旅游”的主題時,需要將旅游景點所用到的信息和場景中有可能 發生的游客問題予以講解、模擬和回答。而不是以往只傳授表面較為膚淺的基本詞匯, 地名或者景點名,更要去注重挖掘景點背后相關的歷史、文化和一些相關的場景語言能 力,完全以社會需求和職業需求為中心來進行教學。
(2)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作為學習的執行者進行定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 輔助角色,幫助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 行各項學習任務的安排和組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組織能力,并克服口語不自信等 問題,將發展學生的職場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重心。例如,在課堂學習中謹記以“教師 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可以將學生分成幾組,并給每個學生設立特定的學習目 標或者在對話中扮演某個角色。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堂上盡可能多的發言機會能夠充分 的彰顯他們學習上的主動性,體現其是學習的主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根據 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學習任務,學生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有目的性的去思考和 相互配合,各個成員完成自己的任務后再配合其他成員完成整體教學任務。這樣分配不 僅可以讓每位成員熟練的掌握自身所用語言,更能夠促進他們完成統一的目標,發揮每 個人學習的主動性。此外,在學生明確教學的目標后,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表述來完成目 標任務,并且成員之間相互幫助、自由發揮,最終在團結合作的集體意識下完成整個情 景任務,也豐富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英語函電寫作課堂中,教師利用項目教學法教學,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 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通過設置外貿實務的案例,導入商務知識情境,引導學生通過 組內合作解決此項目任務,完成寫作目標。學生主體地位突顯,在完成學習任務同時, 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提升其職業素質。
(3)以學習主題為中心
針對某個主題進行英語交流會的形式進行探討,主題探討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將 英語學習的目的弱化,使語言變成中職生談論知識或信息的一種工具,以語言作為輔助 條件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例如可以將不同的學習主題分配給不同的學生, 根據全班人數組成 5-8 人不同的學習小組。老師可以給出不同的學習主題讓每個小組進 行抽簽,然后該組同學針對抽中的學習主題來編造場景進行對話,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有 特定的角色參與其中,大家集體參與完成整個學習主題。每位成員的發揮情況和整體教 學任務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這也客觀的帶動了他們教學內容的參與性,更加顯著的提 升了每位同學的責任意識。此外,在教學場景模擬中,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 同的對話任務,不僅能夠鍛煉語言能力,而且可以提升他們人際交往能力以及遇到問題 后的處理能力。長此以往,對于每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培養都有較大作用。
5.2.2教學方法的創新
國內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陶冶法等。要培養中職 學生的職業素質就必須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
(1) 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談話法+討論法+表演法 在職場對話練習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滲透性的教學內容引導,讓學生在不同情
境中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此之前,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對教學內容提前做好知識準備,尤 其是針對對話過程中的關鍵詞匯和關鍵語句等等,也可采用多媒體等多樣化形式進行展 示。[戴智敏.中職學校專業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0):81-85.
3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并讓每組針對特定詞條進行對話展示,而教 師則需要在學生的對話中進行記錄優缺點,在完成教學內容后進行點評。
(2) 需學生直接參與感知的演示法+表演法
在現代互聯網時代,各個教學資源都非常豐富。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目標提前下載相 關的教學資料在課堂前期進行展示。中職生處于對外界信息非常好奇并樂于接受的年齡 段,這樣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的理解教學內容,在觀看了影像或者視頻之后,學生可以 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教學所映射出的職業場景并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練習,在明確了學習 目標的同時更加增強學習的信心,而在觀看媒體資料的同時,學生也可以從多個角度提 出問題和見解,激發學習的創造力。
(3) 與新型信息技術結合的陶冶法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利用新型信息技術,如微課、抖音、各種APP向學生展示視頻 或影像資源,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講解一些關于跨文化知識或者思維區別方面 的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知識,讓學生抱著欣賞的態度去體驗教學過程。這樣不但讓學 生可以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有效的引導學生在學習 中提升職業素質。
5.2.3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實踐感知
(1) 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中職生英語基礎薄弱,教師在采取多種教學形式時都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 通過對一些英語基礎偏差同學的調查,他們思想上希望和同學一起參與課堂活動,但是 由于英語基礎有限,很多時候聽不懂同學交流的內容,又害怕被嘲笑。這種現象給教學 過程中造成了一定難度,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羞于開口的同學長久以往喪失了學習英 語的信心,這會造成未來學生在就業中喪失工作信心,降低了學生綜合職業素質。
(2) 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愛好不同
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發現,由于每個學生的性格、性別和愛好的不同,對于英語素材 的興趣度不同。例如有些女同學喜歡看歐美劇集,像《緋聞少女》《破產姐妹》《絕望 的主婦》等等,而有些男同學更傾向于觀看美國科幻大片、動漫等等,還有一些同學喜 歡莎士比亞的話劇、詩歌等現象。因此,英語課堂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 在參與某一話題討論時,經常出現女同學討論一部劇集而男同學因不知劇情而無法參與, 或者男同學發起關于某部動作大片的話題時女同學覺得無聊而放棄討論等情況。這種當 焦點產生分歧選擇放棄的習慣一旦形成后,會使學生在就業后對不感興趣的問題養成直 接無視甚至放棄的習慣,不利于職業素質的培養。
(3) 學生缺乏共同探討的話題
由于個體差異性,教師無法讓所有學生都具備同一方面的愛好,但在課堂上如何設計 大家都能參與討論的主題成為了教學中的難題。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如何評價電 影《阿甘正傳》中主人公的性格”,有些觀看過此部電影的同學能夠參與討論,而有些 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同學無法參與課堂討論,尤其是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都會突出積 極正能量的主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能量的精神,但如無共同探討話題也會成為實踐 感知中的一個難題。
5.2.4教學活動實施的補充建議
(1)分流進行層次教學
中職生由于生源較為多樣化,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進行英語課堂 活動時,注意要將英語水平不同的同學進行層次教學。在布置任務或作業時根據學生的 水平選擇難度適中的教學任務。這樣更可以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避免學生由于
33 英語基礎薄弱所體現的自卑感和挫敗感,以致于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孫敬鴻.深入高校因材施教理念實施英語分層教學模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4):15-19.]
(2) 開設不同的英語興趣班
中職學校應多元化開設英語學習興趣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開設口語 班、英美文化班、英語辯論班等等,學生能夠選擇自己的興趣針對性的學習,可以更有 效的促進英語學習效果。例如,有些同學更喜歡英語的話劇,可以開設英語話劇班,組 織不同的同學進行話劇角色扮演,優秀者可以組織參演英文舞臺劇;有些同學喜歡英文 動畫片,尤其是迪士尼等公司出品的大片,可以開設動畫片配音興趣班,讓學生為自己 喜歡的角色進行配音,然后在學校的廣播中播出等等。
(3) 開設“英文電影院”
在現在大片不斷和美劇火熱播出的時代,觀看英語電影和劇集成為了中職生課余愛 好之一,通過影視劇的觀賞,不僅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外國文化,開闊視野,而且能夠在 觀賞中達到英語學習的目的。因此,中職學校應該開設“英文電影院”,定期播放一些 正能量的熱播英文電影,例如《當幸福來敲門》、《了不起的蓋茨比》、《阿甘正傳》 等等。在觀賞影片之后,教師可以定期組織或引導學生進行影評等活動,也可以針對電 影中的某個問題或者看法進行辯論比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習英文的同 時理解電影中傳播出來的正能量,陶冶情操,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提 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5.3創設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實現條件
教學模式的實現條件包含各種條件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學資源能 夠幫助中職學生盡快提升英語學習效果,并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提高學生 對于外界資源利用的意識,培養職業素質。[許啟德.職業素質是職業教育的精髓[J].職業時空,2010(4):37-39.
34]
5.3.1采用模塊教學,培養學生專項能力
(1)模塊化教學的課程設計
因為中職學生普遍學習能力較差,在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態度以及主動性上都明顯 落后,薄弱的基礎加上偏低的學習綜合素質使中職生英語課堂教學陷入了困境。因此, 中職英語教學需要根據這種情況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尤其是注意培養 他們未來就業中比較共性的英語基礎知識,可以采用模塊化教學,把握各個職場環境中 的英語需求,培養中職生英語基礎能力,如表 5-2:
表5-2 中職英語教學模塊
主模塊" 子模塊2 子模塊“ 子模塊卻 子模塊卻 子模塊知
.應聘前準備" 查找招聘信息2 燙司簡加 單位信息" 蝕筍歷" 應聘禮儀"
面試" 發布求職信息Q 模擬面試" 自我作紹" 英文書信" 特長展示*
日常貢嗨* 英文通切』 電話溝通* •會議安排" 邀請函" 實時通訊"
宴請客戶武 訂卷服務* 菜品備紹* 餐桌禮儀" 酒店預定" 接待與送彳亍"
國際貿易相 商品永辭 商品1介格4 商品訂購4 商品使用須知* 商品運輸"
旅游英語P :苻程疔紹" 時間地點安排" 日常洵通Q 景點介紹* 問題脊詢Q
在上述模塊化教學內容方面可以針對不同職業進行實際的場景模擬教學。例如,在某 中職學校中職公共英語1班中共有30名學生,可以讓學生分成5組,每組6個人進行三 位面試官和三位應聘者的場景進行特定訓練。可以給每組規定應聘的主要內容:
表 5 -3 考核內容
項目 面試主題 應聘者評分 面試官評分
組1 酒店前臺面試 1 - 5 分 1 - 5 分
組2 人力資源面試 1 - 5 分 1 - 5 分
組3 護理面試 1 - 5 分 1 - 5 分
組4 導游面試 1 - 5 分 1 - 5 分
組5 銷售員面試 1 - 5 分 1 - 5 分
如此一來,能夠讓學生更加系統的對就職中的每個環節熟悉并了解所需的英語知識, 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模塊化的學習。
(2) 模塊化教學的實踐感知
在對學生采取模塊化教學的實踐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對于模塊化教學普遍有很 高的熱情,但是實驗 1 班所屬專業是旅游專業,因此在模塊化教學分組的過程中每組的 學生都希望能夠以導游面試為教學主題,對于其他主題的參與熱情相對降低。而實驗2 班所屬專業為酒店管理專業,各組學生在參與模塊化教學時更加偏向于針對酒店前臺面 試為教學主題。此外,相對于其他主題,學生對于所屬專業中的其他主題訓練的關注度 也高于跨行業的主題訓練,例如實驗 1 班中未能選取導游面試模塊的同學在面對銷售員 面試的時候,更加傾向于旅游產品類的銷售面試。因此,模塊化教學進行課程必須要合 理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 模塊化教學的對策
35
通過模塊化教學的實踐情況可知,英語教學的內容必須圍繞相關專業,尤其是深度 知識必須與專業性密切相關,真正適用于職業需要。[ Meijerabcd P C. Teacher research in secondary education: Effec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nd school development, and issues of qu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3, 57(57):39-50.]針對不同專業,從二年級開始采取 區別化專業化內容教學。例如《旅游英語》、《護理英語》、《文秘英語》、《計算機 英語》、《學前教育英語》等等,尤其是針對專業性較強的領域,改變傳統的基礎英語 和課文、單詞等背誦的傳統學習方法,而是采取模塊式教學的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李海玲.高職數學課程模塊化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153-155.] 尤其針對上述模塊化教學的問題,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需要盡可能從班級所屬的專業 出發,例如在針對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面試模塊的訓練時,可以將面試的主題設計為“導 游面試、旅游產品銷售面試、旅游電話咨詢員面試”等等旅游專業衍生的模塊。基礎英 語知識是保證專業性英語知識的前提,但是專業性英語能力的運用是通過實際鍛煉才能 獲得,只有在自身專業范圍內的相關英語能力得到鍛煉,才能夠更好的幫助未來職業發 展。[黃金子.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促進作用與教學改革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 &v.39;No.897(11):52-55.
36]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培養學生不要存在主觀上的偏見,更要向學生表明,未來就業 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從事與自己行業相關的工作,培養學生要面對各種事物的應變 能力和接受能力,注重專業技術之外的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職業素質提升的目 的。
5.3.2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全面職業素質
專業技能并非職場發展的唯一條件,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職業素質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了用人單位的重視,例如對于崗位的奉獻精神和團隊的協作意識,在工作中體現出 的責任感和人品素質,在遇到問題時的反應能力和心理素質等等,如表 4-4所示:
表5-4 素質培養目標
課文題目 文字主旨 素質培養
Why do you learn English? 為什么學習英語? 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中西方的差異 跨文化知識
Who can solve the problem? 誰能解決麻煩? 團隊合作能力
Table manners 餐桌禮儀 社會禮儀知識
What's your hobby? 愛好與興趣 人際交往能力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積極向上的心態
在中職課堂中,素質教育不能依靠一味的說教,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慢慢滲透,讓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來領悟。目前的中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教師都是把書本上體現出來 的英語知識進行講解和傳授,但是并未真正理解教材的編纂者在內容中賦予的深層次的 內容。[楊麗.關于高職高專教學改革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17):175-177.]因此,中職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如在結合課本教學 內容的同時,注重其中積極正面的勵志故事,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 同時明白德才兼備的道理;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學生重視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在 教學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
另外,可以讓學生互相分享一些自身的英語實例,什么時候在生活中真正的用到了 英語。例如,學生中很多都有出國旅游的經歷,那么在國外的時候,他們聽到的和希望 的能力是什么?然后讓學生以英語進行表述,例如:
An interesting thing happened when I was in Thailand...
When I was in Australia, I forgot the name of my hotel...
When I want to buy the cosmetics in the airplane...
A foreigner who asked me at the bus station...
類似的英語語境能夠讓學生更加理解到英語技能的必要性和實用性,同時奇妙的英 語使用感覺更加激發學生們好奇的天性等,這樣不但能在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進行英語語 言的學習,而且能夠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Reid J A. 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the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o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managing teacher identities[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1, 16(2):47-51.]
5.3.3提升運用能力,服務學生職業發展
語言是使用者之間用以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不同文化的理解。[李紅.高職英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J].教育與職業,2011(27):114-115.] 基礎英語知識可以幫助中職生進行簡單和基本的交流,但是若想進一步深層次或專業性 的進行理解與交流,必須保證在有扎實的語法基礎之上,具備運用專業英語詞匯和專業 領域知識的能力。中職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在相關專業領域進行運 用,因此必須針對性的進行特殊領域英語知識的學習。[ Lunt I. EuroPsy: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Psychology[J]. European Psychologist, 2011, 16(2):104-110.
37]例如,酒店服務類英語學生需要 掌握基本的接待和服務英語,對于時間、地點、用餐、定退房等專業性詞匯著重學習。 而旅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時,需要著重學習歷史、文化以及各熱門旅游景點的 背景介紹等等,這樣有專業性的去進行英語學習,才能在就業和升職的時候顯示出英語 能力的優勢,增加就業優勢和把握未來的升職機遇。教師在教學中除設計課程內容之外, 也要將職業素質引導加入教學模塊中。例如,學生目前都眾所周知即便他們為非英語專 業,但是英語能力強也能夠幫助他們就業,而教師要繼續引發學生對于多種知識能力學 習意識的培養。告知學生不是只有英語對于各個專業未來就業有所幫助,很多諸如常見 的醫療知識、護理知識、急救常識、商務信函格式等在各個工作崗位上都有可能用到, 因此引導學生不要限制于英語能力的學習,更要廣泛了解和掌握正確的其他知識,從而 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行為習慣,未來就業后也能夠保證持續學習的習慣,增強職業素質 的培養。
5.3.4英語學習條件的實踐感知
(1) 語言訓練環境的實踐情況
當前某中職學校的教學地點一直以普通教室為主,學生在進行課題訓練時無法聽到自 己的口語對話,因此無法糾正自己發音中的很多問題。此外,教學中一味的板書抄寫形 式枯燥乏味,完全抑制了場景對話中的鮮活性。最后,在模擬場景訓練時依舊以教室為 中心,設施和工具都依靠學生的想象進行,無法讓學生真正的體會職場樂趣。
(2) 課后學習設施的實踐情況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很難延伸一直有助于提升職業
素質的教學內容。例如,一次課堂上模擬“酒店客人突發疾病應急處理”的主題時,教 師根據教學任務對相關的專業詞匯進行了講述,但是除了教授學生如何撥打 120 急救電 話之外,還需要安排其他工作人員陪同病人、引導 120 達到指定門口、疏散人群、聯系 客人家屬等等,如何相互配合進行合理調配等非常有助于提升職業素質的內容無法在有 限課時內講完,造成了學生了解不全面、不透徹的情況時有發生。
5.3.5英語學習條件的實踐對策
(1)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英語學習環境 中職學校應加大對于多媒體和語音室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進 行模擬訓練,體會真實自然的職場語言環境。[徐珺.外語教學研究的六種途徑試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3(6):3-6.
38]
語音室:語言的根本用途在于溝通,因此聽說能力是語言使用的最終體現。中職學 校通過建立語音室,讓學生更加方便的對自身的聽說能力進行訓練,通過跟讀和錄音回 放來糾正自身錯誤發音,達到發音標準、溝通無誤的目的,克服傳統學生在英語學習后 不敢張嘴導致形成啞巴英語等情況。
多媒體: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目前教學活動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段,它通過圖像、 聲音、文字等多種元素相結合,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單一文字學習的枯燥形式,有效激 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英語對話情景中的交際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教 學活動中,中職教師應對多媒體設施加以利用,通過呈現教材中的趣味性來避免教學內 容枯燥等問題,將學習內容生動化、具體化。
實訓基地:學校建設校內多功能綜合實訓基地或聯合企業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將中職公 共英語課堂放入實訓基地,以職場形式實踐教學需要以職業需求為原則進行模塊化的針 對性訓練,以實用性為手段完成各種場景的教學目標。職場模擬實踐教學可以通過不同 情景設置進行專項培訓,讓學生通過模擬身臨其境的學習實踐,全方面的促進職場英語 能力的培養。
(2) 建立自主學習中心,創設英語學習條件
利用網絡和手機已經普及的優勢,建立英語自主學習中心能夠彌補英語課堂中的制 約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在英語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學內容無法 涵蓋全方面的相關知識,而學生的知識需求側重點不同,例如有些喜歡人文知識,有些 喜歡風景概況等。在英語自主學習中心,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掃描QRcode或瀏覽網頁等 方式,隨時學習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更為廣泛的課外學習資源。每一個相關重點和難點問 題都可以通過影像、光盤、圖片等介紹方式,給學生課后知識的學習提供了更為便捷的 場所。尤其是中職生對于國外的風俗等情況了解較少,通過多媒體學習中心,可以更好 的了解異國文化和風土人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擴展世界觀,同時提升自我修養。[沈晶.基于職業素質的職業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J].考試,2016(59):92.]多 媒體自主學習中心通過網絡資源,讓學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各種英語知識,教師可以通 過網絡系統與學生進行互動或者在線瀏覽教學內容,真正的幫助學生達到課后隨時可以 進行學習的目的。英語多媒體自主學習中心不但具備趣味性的特點,更可以培養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
(3) 開展多樣語言活動,激發英語學習興趣 開展多元化的語言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英語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交際能
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對于職業素質的提升都有較大的幫助。語言活動的形式 豐富多樣,可以是英語角、英語辯論比賽、英語歌唱比賽、英語趣配音等等,只要為可 行性的活動即可發起,而一般這類活動在學生當中都極受歡迎,發起單位可以是某個班 級、某個社會組織,是可行性較高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活動之一。[韋莉萍.加拿大沉浸式教學法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5(2):162-163.
39]學生通過參加這類語 言活動,不但語言能力能得到提升,而且在活動進行中還可以提升多方面的能力,為未 來職業素質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4) 改編相關英語教材,提高英語學習積極性 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的英語教材都是以教育局統一編寫的中職專用教材為主。教
材內容多以英語基礎知識為主,并且配合各個場景的情景對話。學生通過課文來學習相 關的詞匯和語句,通過語句來學習其中包含的語法項目,中職三年英語教材課文內容的 難度逐漸遞進,但是根本沒有針對某個特殊專業或者特殊領域的相關教材。教材是教師 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教材的普遍性使得教師無法根據不同專業來區別講解課程。因此, 要想真正在日常課堂教學上讓學生達到學習內容符合實際情況的目的,必須改編有針對 性的專業教材,讓教師有的放矢。因此,中職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 的專業適當的進行教材改編,其內容可以以教師實踐經驗所涉及的內容為主,結合模塊 化訓練場景,同時配合網絡資源等多方面輔助進行教材編寫。例如,旅游專業的教材可 以圍繞訂票、酒店安排、景區介紹等方面進行教材編寫;商務英語可以圍繞會議洽談、 見面禮貌、溝通禁忌等方面進行教材編寫;學前教育專業可以圍繞打招呼、吃早餐、唱 歌、跳舞等方面進行教材編寫。如此一來,讓不同專業的學生真正能夠從教材上學習到 未來工作中所需的專業知識,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4實施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評價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之一。一般來講,中職學生在學校中并沒有社會承 認的英語等級測試,因此如果想測試英語水平就只能參加全國公共英語等級PETS測試, 但是由于受到傳統英語測試的限制,PETS仍然屬于應試性教育,無法測試考生的英語實 際運用能力。
5.4.1教學評價的實踐感知
(1) 知識體系與職業能力評價不符 中職學校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調整知識體系和教學形式,因此在課程評價
標準方面,應該針對此情況明確相符合的評價原則。例如,在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 教學中,考核的主要內容應該以崗位實際所需為主。目前的考核評價體系仍舊延續傳統 的筆試答卷的形式,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口語考核時,學生經常出現“難以啟齒、不知 所措”等情況,這與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職業素質的目標相悖。由此說明目 前的考核形式與實際職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 能力評價對象和方式單一
目前某中職學校對于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的評價人依舊以授課教師為主,書面考試形 式為主要形式,但通過上面的調查可知,某中職學校中的“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少,這 就說明教師本身對于學生未來崗位職業能力的需求并不了解,因此這種盲目的評價存在 一定的漏洞。例如,教師在考核某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時,在對銷售專業的學生進行考 核時,考核點依舊圍繞如何表達“現金支付、零錢不足、填表辦理會員”等問題。但實 際上,該崗位目前最常見的詞匯應該是“掃碼支付、手機號碼注冊、自助服務”等等。 由于教師實際崗位經驗的缺乏,造成了中職生就業時英語能力無法匹配最新的崗位需求 的情況。
40
5.4.2教學評價的實踐對策
(1)調整知識體系,突顯職業能力評價 中職英語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在掌握基礎英語知識的前提下,能夠在未來的崗位
中滿足該崗位范圍內所需的英語能力。因此,中職生的英語能力測試必須要注重英語聽 力和口語方面的考核及評定,尤其是考核內容應與學生的實際專業相結合,學生能夠在 該崗位中使用英語正確熟練的完成專業任務即可。[周鳳鳴.中專英語教學中沉浸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4(18):45-49.]例如,在入職面試環節中,日常咨詢、 預定和正常對話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言項目。而一些特殊的專業,如旅游專業的學生 必須能夠熟練的理解和表達交際方面的相關口語,對旅行景點的介紹、旅游過程中的安 全注意事項、基本的出發集合時間和突然緊急問題等都需要進行考核。而商務英語專業 則在基本日常用語的基礎上,需要對商務洽談方面的場景對話、人物介紹和公司產品宣 傳以及會客用餐等方面進行專業英語測試考核。考評體系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例如場景 模擬表演、主題抽簽現場演示、根據特定內容進行討論,也可以聘請外教或者兼職教師 一對一隨機對話等等。采取多元化的測評體系不僅能夠提升中職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而且可以鍛煉他們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更能科學的給出學生英語成績的綜合性評價。
(2)改革考評方式,綜合評定結果 目前中職學校一般都是“2+1”式的學制,即在學校進行為期兩年的理論知識學習,
第三年到工作崗位上進行實習。一般對于學生英語成績的考評都是在學校測試后老師給 出的測試結果,但這種結果較為單一,也無法驗證其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學校可以聯 合企業和行業進行綜合性的測評方式,目前行業范疇內的英語相關資格證書包括 BEC 商 務英語證書、英語口語證書、公共英語等級證書、英語導游證書等等,學校通過這種方 式評定學生在相關行業內的英語水平。[孔凡成.國外校企合作中職業教育模式及啟示[J].職教論壇,2013(11):62-64.
41]中職公共英語教學需要對行業測評加以重視,尤 其是不同專業給出英語能力的認證標準,學生是否能夠通過相關專業的行業測試可以更 好的檢驗教學效果是否與行業需求相一致,如若出現學生行業測評通過率較低的情況, 需要立即調整教學形式達到滿足行業職業標準的目的。在企業方面,可以根據學生的實 習情況,聯合企業的相關負責人進行調查問卷或回訪的形式來測評學生崗位英語能力。 例如請實習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組織實習生負責人填寫學生基礎知識、職業素養、英語 能力等多方面的調查評定,然后進行整理報告向學校反饋,學校根據其反饋結果作為學 生能力測評的評分標準之一。這種三方合一的多元化、過程化的評定結果才能真正的測 評出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是檢驗教學效果更客觀的體現,這樣不斷的進行經驗
總結,調整教學形式才能真正培養出滿足社會崗位需求的實用性人才。
42
第六章結論與展望
6.1結論
中職畢業生的英語能力在其未來的就業和升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通過公共英語 課堂教學豐富中職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培養中職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是中職教育的重要 任務。與此同時,中職生的職業素質是其未來就業持續性發展的先決條件,如何在提升 中職生職業素質的同時提高中職生英語實踐能力是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的難題。本文通過 對某中職學校的中職生的職業素質和英語學習現狀調查為基礎,找出目前公共英語教學 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即中職公共英語教學中, 以英語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為基礎,以中職生職業素質培養和提高為教學目標之一,在 對學生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采取以社會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學生為中心
(Student-centered)、以學習主題為中心(Subject-centered)的英語課堂教學形式, 實施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談話法、討論法、表演法和以欣賞活動為主的陶冶法等多種 教學方法,遵循課前組織學生自主預習-課中創設語言環境操練并分層次教學-課后鼓勵 學生參加多元化英語學習興趣活動的教學步驟,采用模塊化教學、加強素質教育并提升 其專業語言運用能力、創設自主學習中心等教學環境,最后,通過調整知識體系使其突 顯職業能力評價,改革考評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學評價,不斷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圍繞 該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探索研究,提出四個方面對策措施:一是明確以職業素質培養為 導向的中職英語教學目標;二是選取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形式和 方法;三是創設以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實現條件;四是實施以 職業素質培養為導向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評價,并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在每一個教學 階段都伴隨著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為目的,將職業素質教育蘊含到中職公共英語教學 過程中,最終幫助形成比較完善的基于職業素質的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使其推動中 職生職業素質不斷提升,推進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6.2展望
中職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是漫長的過程,它對畢業生未來的就業生涯起到持續發展的 重要作用,中職學校必須對此予以足夠重視。通過不斷推進和改革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 革,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并提升職業素質是未來中職公共英語教學工作
43
的兩大主要方向。本研究以中職生職業素質為出發點,提出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改 進措施,以此推動中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但在整體的改進措施中尚存在一些缺點和不 足,例如只是以嘉興市某中職學校為調查對象,使調查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改進措 施中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都需要未來不斷進行具體檢驗;還有學校資源投入和企業的配合 等等都需要進一步溝通和加強。這其中都可能存在一些無法預見性的問題,本研究僅針 對中職學校中的一部分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尚有的不足之處,希望研究者和廣 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未來中職生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現并解決。
44
參考文獻
[1]Wang X.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surgical nursing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J]. China Medicine & Pharmacy, 2016.
[2]Zhang H Y.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J].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2013.
[3]Banik S, Kumar K.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Quality & Employabilit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8.
[4]Silvia Pessoa, Heather Hendry, Richard Donato,G. Richard Tucker,Hyewon Lee.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 Discourse Perspective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10.
[5]Gabriela C. Zapata,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Integrat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16.
[6]Widodo H P .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 (EVP)[M]//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7]Zhao J. On English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J].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7.
[8]Winters A, Meijers F, Harlaar M, et al. The Narrative Quality of Career Conversation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2013, 26(2):115-126.
[9]Kuang H, Wang X. Research on the Career Quality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Per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Take Students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M]//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12.
[10]Gjorgjevska E, Tonkovikj P, Gusev M. Overview of IT solutions for career services and quality assurance at higher education[C]//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s & Microelectronics. 2016.
[11]Doicin C V, Chircu S, Cotet B G, et al. Study Regard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Customized Career Counselling and Orientation Service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6, 834:6.
[12]VerhaestD,BaertS. The effects ofworkpla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on employment and match quality: is there an early-career trade-off?[J]. Empirical Economics, 2017:1-42.
[13]Djukic M, Kovner C T, Brewer C S, et al. Educational Gaps and Solutions for Early-Career Nurse Managers'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Quality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15, 45(4):206-11.
[14]Meijers F, Kuijpers M, Gundy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competencies, career identity, motivation and quality ofcho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 Vocational Guidance, 2013, 13(1):47-66.
[15]Haynes G, MccroneT,WadeP. Young people's decision-making: the importance of high quality school-based careers education, information, advice and guidance[J].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2013, 28(4):459-482.
[16]Malmberg LE, Hagger H, Burn K, et al. Observed classroom quality dur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two
45
year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0, 102(4):916-932.
[17]Catron S D. An Investigation of Online Educational Quality in 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Using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J]. Proquest Llc, 2012, 160(2):194-203.
[18]Meijerabcd P C. Teacher research in secondary education: Effec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nd school development, and issues of qu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3, 57(57):39-50.
[19]Reid J A. 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the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o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managing teacher identities[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1, 16(2):47-51.
[20]Lunt I. EuroPsy: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Psychology[J]. European Psychologist, 2011, 16(2):104-110.
[21]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武漢:湖北教育岀版社,2014:114-115.
[22]榮曉華.公共關系學[M].東北財經大學岀版社,2015.
[23]林潤惠.職業院校教師入門與教學基本功[M].清華大學岀版社,2015: 111-112
[24]洪芳.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3(3):148-151.
[25]郭雅娟.國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2(16):61-63.
[26]王麗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問題和策略探討[J].外語界,2016(06):59-65.
[27]蔣乃平.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8-83.
[28]周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12):211-212.
[29]劉東菊,湯國明.職業技能大賽對教師職業影響力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1(1):55-59.
[30]蔣淑雯.中職學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化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5):28-32.
[31]戴慶寧,呂曄.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J].國外外語教學,2014(16):18-22.
[32]徐婧.CBI教學理念研究綜述[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7):26-28.
[33]鄒瑋瑋.VESL教學模式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實踐與研究[J].山西青年,2017(6):6-7.
[34]王麗萍.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與外語教學[J].理論觀察,2013(6):122-123.
[35]勞莉萍.基于行業企業需求的中職英語教學改革[J].廣西教育,2012(7):112-113.
[36]黃紹勇.中職學院教師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及分析J].思想戰線,2013(1):6.
[37]唐衛紅.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及其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11):81-82.
[38]賈珍霞,王曉玲.基于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大家,2011(18):25-31.
[39]李海玲.高職數學課程模塊化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153-155.
[40]王國輝.基于“3S中心”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11 (18):196-197.
[41]戴智敏.中職學校專業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0):81-85.
[42]孫敬鴻.深入高校因材施教理念實施英語分層教學模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4):15-19.
[43]許啟德.職業素質是職業教育的精髓[J].職業時空,2010(4):37-39.
[44]徐珺.外語教學研究的六種途徑試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3(6):3-6.
[45]沈晶.基于職業素質的職業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J].考試,2016(59):92.
[46]韋莉萍.加拿大沉浸式教學法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5(2):162-163.
[47]董昕.沉浸式教學法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9):267-269.
[48]孔凡成.國外校企合作中職業教育模式及啟示[J].職教論壇,2013(11):62-64.
[49]趙葵.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5(8):89-90.
46
[50]席東梅. 筑牢職業教育發展之根基——專家解讀《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 養質量的若干意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5):10-14.
[51]余明輝.基于培養目標定位層次性的中高職教育銜接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26):5-9.
[52]蘇錦繡.“五環”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J].教育評論,2015(3):127-129.
[53]王麗.專門用途英語研究50年:現狀與趨勢一一《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新方向》評介[J].外語界, 2012(6):90-94.
[54]錢明明.從選擇走向定制:中職公共選修課程建設新思維[J].職業技術教育,2014(25):32-36.
[55]張揚群, 呂紅. 抓素質教育從評價模式改革入手——重慶市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式改革實踐 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7):64-69.
[56]楊光.大學英語教學與高校英語素質教育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9):132-134.
[58]白桂芬.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3(35):71-72.
[59]李丹.關于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33):124-125.
[60]張靜.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11):139-140.
[61]陳紅.基于素質教育的高職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21):162-163.
[62]舒潔,宋建軍,譚永平.文化素質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 2016(10):10-11.
[63]曾健敏.從深化素質教育的角度探索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2(24):110-111.
[64]黃金子.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促進作用與教學改革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8, v.39;No.897(11):52-55.
[65]潘玉昆.試論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高職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0(3):158-160.
[66]楊麗.關于高職高專教學改革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17):175-177.
[67]李紅.高職英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J].教育與職業,2011(27):114-115.
[68]孫靜.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語文建設,2017(32):21-22.
[69]鄧光,曹雨平.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4):70-73.
[70]劉文,蒙坪.高職素質教育思路與探索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1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