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 的優化應用策略研究

    發布時間:2023-06-28 10:53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意義 3
    一、 選題背景 3
    二、 選題意義 4
    第二節 主要研究方法 5
    一、 文獻分析法 5
    二、 調查法 5
    三、課堂觀察 6
    第三節 相關概念界定 6
    一、互動與互動教學模式 6
    二、 互動的類型 8
    三、 互動教學的特征 8
    四、高職英語 9
    第二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11
    第一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 1
    一、國外互動教學模式研究概述 1 1
    二、 國內英語互動教學研究概述 1 3
    三、 國內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研究概述 14
    第二節 理論基礎 15
    一、建構主義“學生中心教學”理論 15
    二、 輸入輸出理論 1 7
    三、 互動假說 19
    第三章 高職學校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研究 21
    第一節 研究思路 2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 2 2
    一、問卷調查 22
    二、教師訪談 23
    三、課堂觀察 24
    第三節 結果及分析 25
    一、問卷調查結果 25
    二、訪談結果分析 33
    三、課堂觀察結果及分析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0
    第一節 高職英語教學互動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40
    一、教師因素 40
    二、學生因素 41
    二、環境因素 43
    第二節 提升互動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應用效果的建議對策 44
    一、優化互動教學活動設計 44
    二、提高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參與度 46
    三、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47
    四、構建高效的課堂互動組織形式 48
    五、加強師生情感互動 50
    六、創設多元學習評價機制 53
    第五章 反思與展望 55
    參考文獻 56
    附錄一 61
    附錄二 63
    附錄三 66
    附錄四 67
    致謝 68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69
    學位論文數據集表 70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學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行業專家學者們對高 職教育的巨大成就進行了總結,同時也提出了高職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遇到 的各種挑戰與問題。在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也正 在大刀闊斧地開展著。為了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在高職人才培養工作中扮演者重 要的角色的高職英語教育同樣也面臨著急迫的改革需要。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的 大力支持扶植、以及各種發展與規劃政策的落地,社會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 求快速增加,使得高等職業院校得到快速的發展,高職教育的招生規模快速擴大。 招生的方式和渠道不斷增加,教學資源和實踐資源相對緊張,造成高職英語教育 與專業教育同樣的問題,一是教學的師生比數量一直擴大,遠高出正常的職業教 育師生比例要求;二是教學場所和教學安排過渡緊張,無法根據教育需要安排教 學場所。為解決教學課時和教學學分的問題,滿足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硬指標 要求,基礎課程、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只能通過大班教學的方式完成,造成 如高職公共英語等需要小班上課的課程卻無法合理根據其特性進行安排,不利于 教學互動,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影響了高等職 業教育人才培養總體質量。在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機遇和挑戰共存,高職 英語教育教學中存在不少的困境,如學生因為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等原 因產生不愿意學、厭學甚至放棄學英語的念頭,而高職英語教師也同樣面臨著這 種學情備受打擊,進而逐漸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教學和學生,以完成任務的方式教 授課程。因此,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是關鍵因素,而互動教學模式是語 言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模式符合語 言習得的規律,以二語習得和認知語言學為基礎,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引 導下進行目的明確的的互動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 教師通過互動模式導入知識,學生作為互動主體積極參與教學互動過程,吸收知 識并利用該互動過程適時輸出,通過這樣的互動過程學生完成了知識的主動建 構,使語言不斷得到內化,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英語及其他語言教育的基本特征,其“工具性” 取向在職業教育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高等職業教育強調職業性和技能性,著眼 于職業現實的需要,為學生就業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根據這一要求,高職高 專英語教育必須在注重“人文性”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工具性”。這一特性強 調英語應該是一種應用工具,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目標指導下結合學生的實際需 求,通過互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即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 使用英語,同時關注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職場需求對接,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和就業競爭力創造條件。
    高職公共英語是高等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一門重要基礎素質課,重點培養職業 技能需要的英語技能資料解讀能力和溝通能力,要突出課程的專業特點,以及專 業對英語能力的需要和技能發展對英語的需要。針對技能人才的公共需要服務, 應當突出英語的技能要求和應用需要,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和閱讀能力,強調基 礎英語教育和聽說讀寫譯能力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國家教育部 2000.]。而當前高等職業院校的英語教育是高中教育和 高等教育的結合教學,以傳統教學的課程講授方法為主,突出對學生語言知識的 灌輸式教學,重視知識培養和英語專業考試能力培養,忽視了技能型人才的語言 應用能力與專業能力培養,以及學生的特點教學方法設計,產生了英語教學與學 生需求的偏差,也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不重視和厭學現象。由于學生對英語學 習過程的厭倦,造成英語教學效果的不理想,教師更加努力教學以改變學生的學 習情況,學生也只有按照教學的要求認真學,加劇了英語學習過程的枯燥,產生 了雙方都辛苦的學習過程,突現了傳統英語教學方法在高等職業教育的種種教學 弊端,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學質量。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教師 需要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特點,改革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以學生技能培養 為中心,突出職業人才的應用語言能力的教學改革需要。針對英語講授為主的教 學方法改革,根據語言交流需要的職業人才培養特點,增加需要師生配合的教學 活動設計,營造輕松、愉悅的互動學習氣氛,讓學生在教學互動的活動中獲得知 識,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來提高英語專業應用技能,培養語言的情感特點和語言美 的心理感受,通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提高對英語的應用能力培養,培養出專業 需要的專業英語能力,滿足社會和企業對職業人才的英語能力要求 [左煥琪.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7.]。
    本課題主要是對英語課堂中互動教學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調查研究,分析 高職公共英語互動教學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實施情況從而提出優化應用策略,研究 主要的圍繞以下問題開展:
    1.實施的互動教學有哪些方式,各種現有互動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怎么樣?
    2.高職英語互動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因素是什么?
    3.如何改進或提高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效果?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意義
    一、選題背景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高度融合,我們需要培養更多高 素質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來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但現有的職業教育人才 培養質量問題也不斷突顯,各種學術期刊的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從不同角度反 映了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遇到的種種問題。由于受到現 有教學資源、教師資源、傳統教育模式和區域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高職學生 的素質與能力培養遇到了很多挑戰,為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提供國家發展 需要的技能人才,高職教育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高職院校針對教學的改革不斷 擴大和深入開展。高職英語教育同樣面臨著急迫的改革需求,如何更好地服務于 專業課程學習,并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是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目 標 [季舒鴻,王正華.高職英語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1-2.] 。高職教育的英語課程改革也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要求一直前行,隨著適合 英語教學和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運用,改變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突出了 以學情分析為基礎的互動教學方法。互動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 績,以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為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得到推廣,互動式教學設計和 教學方法滿足了英語教學改革要求,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不斷推廣,對英語互動教 學的研究也不斷深入,但更多的是關于該模式的應用方面的研究,對于實施效果 反饋和方法改進方面則較少。
    課題是以本人所在的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汕尾職業技術學院,位于廣東 省東部經濟欠發達的一座沿海小城市,是汕尾市唯一一所公辦高等職業技術學 院,該區域特點決定了學院處于教學硬件軟件都急需提升的狀態,學院的英語教 學質量亦是如此。本人在該學院從事高職英語教學工作已有十余年,在教學中以 學生為中心并注重在課內外與學生的互動,不斷總結反思并觀察同行互動教學開 展的形式和效果,現借助此機會選擇此課題作為研究方向,旨在通過調查和研究 了解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和效果,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 進建議和對策,服務于我校或同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提高人才培養綜合素質使 之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二、選題意義
    (一)理論意義
    課題針對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效果和存在問題,以汕尾職 業技術學院作為個案調查研究,以期豐富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理論并為教學實 踐研究提供參考。在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的互動教學研 究,高職的英語互動教學亦應該與時俱進,更應該建立一個系統化、個性化多維 度的模式,充分發揮效果和優勢,才能更好地服務高職英語教育教學。從高職學 生的生源情況和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來看,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能在一定程 度上避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學生因為基礎薄弱而放棄繼續學習的后果。互動教 學是推進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高職英語教學質量能否得以改進也是檢 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的重要重要指標之一。互動教學模式是當前比較流行 的教學模式,尤其很適合高職英語教學的應用與研究。
    本研究將在高職英語教學指導方針及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互動教學模式 應用理論及方法,對互動教學實施效果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分析調查研究結果的 統計分析,提出互動式教學設計的具體改進措施,為完善學生為中心、構建主義 教育理論的應用,提供調查分析依據。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對高職英語互動教學 進行重新思考和設計,更好地發揮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效果。高職 英語互動教學研究,是對英語互動教學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新探索,將有助于豐富 高職互動教學的相關理論。
    (二)實踐意義
    第一,高職英語教學隨著職業教學的發展,課程改革也隨著職業教育人才培 養的需要進行深入實踐和發展研究,如何利用高職教育的發展,改變英語教學方 法,形成符合高職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對高職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第二,本研究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為范圍,調研對象是本校的學生和英語教 師,所以調研的開展和結論對本校英語教學的開展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能夠客 觀提供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并提出一套針對本校特點的互動教學模式應用及改 進方法,促進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提升,增加專業人才的培養能力。
    第三,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將推進好的教學方法的廣泛應用,促 使更多的教學方法在職業教育改革中成功,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效果提升,提高高 等職業英語教學效果,使得高職不同專業學生在英語教學中,英語知識、學習能 力和語言情感多方面的得到發展。同時為其他課程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思路 和借鑒,共同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第二節 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以互動教學模式相關理論的原則與理念為依據,對高職英語互動教學的 內容進行研究,主要方法有:
    一、文獻分析法
    利用文獻資源庫的檢索功能,通過對互動教學方法的相關文獻查詢、學習和 分析,閱讀了本研究相關的國內外關于外語教學理論,職業教育外語教學改革研 究成果、教學方法論、以學生為中心和互動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文獻資料,相關 的教學方法研究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在總結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互動 教學方法調查研究的理論依據,應用情況和效果分析等進行了一定的總結,為本 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調查方法的借鑒和教學方法改進參考。
    二、調查法
    (一)問卷調查
    問卷是調查法經常應用的工具,本研究結合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中心、互動 假說、輸入輸出等二語習得和相關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設計出對互動教學方法使 用效果的調查問卷,并根據教學改革活動情況確定好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為獲取 有效的調查信息,為本研究提供分析需要的可靠數據 4。主要側重了解在互動教 學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課堂參與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進而分析影響高職英語教學互動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訪談調查
    訪談調查主要采用采訪者與受訪者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訪談的內容為訪 談前設定主要的幾個主題,主要訪談對象為我校 15 位英語教學專任教師,教齡 5 年以上,職稱均為講師,年齡 45 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主要了解高職英語一線教師對待互動教學的態度、互動教學的設計、互動教
    4文秋芳,秦曉晴.外語教學問卷調查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1. 學的實施效果及存在的困難,結合以上幾方面進行思考和討論,就提高高職英語 互動教學效果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課堂觀察
    觀察法是外語教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師課堂教學觀 察,研究者通過觀察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管理方法,教學行 為模式等,確認教師的互動教學開展如何,師生的互動活動開展如何,是否應對 了語言教學的需要,是否突出了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等。另外,研究人員還可以使 用互動教學方法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觀察。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在英語學習或 教學的過程中,很可能都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別人的教學技巧和方法 等進行過觀察。觀察都是在學習或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的。觀察時或觀察后我們很 可能會進行思考、對比,反思自己應該向比人學習的地方。在研究中,本人隨機 聽課 20節,其中至少 10節為訪談對象的教師的課堂,通過課堂觀察對本校英語 教學課堂互動現狀做比較深入的實證了解,主要觀察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 的頻率、研究教師實施互動教學的方式、學生反應和互動的效果等方面。 第三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互動與互動教學模式
    “互動”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互動是指一切物質存在的相互作用 與影響,互動就是在場的或在影響范圍內的成分、物體、對象或現象相互改變對 方行為和性質的作用。狹義的互動主要是指人與人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傳播信息 之間的互動。“互動"的英文是interaction,在最權威的英文詞典《The Merriam Webster Dictionary》(《韋氏詞典》)中 interaction 的定義為:“Mutual or Reciprocal action or influence; have the same feelings one for others ”。在英文釋義中,互動式 相互或相互作用或影響,互動雙方能夠收到同樣的反饋。從中文詞源分析,“互” 代表的就是“交替和相互”的意義;而對于“動”來說,主要代表的就是“作用 或變化”的意義。在中英文的釋義中,都可以看出“互動”是指互動雙方通過一 定的交互進而對雙方產生一定作用或影響的過程。互動的雙方是相對獨立的主 體,師生互動作為其特殊形式之一,它的雙方必然同處于主體地位。因此,教學 中師生互動(包括師生、生生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這一時空內,師生之間利用 一切信息傳播方式進行的交互過程,這樣的交互過程通過師生間交互作用和相互 影響進而促進相互間心理上、行為上的改變。
    根據上述互動定義,“互動”過程需要把握三個關鍵要素。第一,是“互動” 需要能夠進行“交替和交互”的媒介,也即雙主體之間互動所需的一切信息傳播 方式,在教學互動中也即通過對話、多媒體、游戲等等活動方式實現師生、生生 互動。第二,是通過“互動”過程產生“作用和影響”,這一作用和影響是相互 且對等的,學生通過“互動”過程建構知識,而教師則能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診 斷學生情況,調整教學步調,同時這樣的過程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第三,這樣 的“作用和影響”最終導致相互間心理上、行為上的改變,這個改變則是需要與 課程教學的目標相一致。在實際的互動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針對互動要求的各 種因素、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是繁雜。互動教學的深入發展的實踐教學中,能夠促 進教師進行更多的教學研究,互動活動的設計與改進研究,思考互動教學過程方 法,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與互動活動設計能力。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學生能夠從多角 度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享受成功互動的知識與能力增長的愉悅。因此, 互動教學是一種師生自我學習、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和不斷自我反思的教學方法, 通過教學方法的實施,提高師生的學習意識和反思意識能力。
    教學互動不僅僅是教與學的互動,也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還包括學習小組 與學習小組、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5。從關于互動、教學互動的定義上看,英語教 學互動要求互動不能夠局限于教與學,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應該以教學目標的要 求,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的全方位互動,不僅課堂前后、課程中間的互動,還有小 組互動、人際互動、合作互動和促進互動等互動要求,從互動活動中形成良好的 人際關系,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教學過程,融洽、合作、促進的互動關系,提高高 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互動式教學,使得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吸收者,突出的是學 生在互動中的主體性,只有學生成為了教學課堂中的主體,才能真正實現教學中 的“互動”。因此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關鍵在于使課堂的“教師中心”向“學生 中心”轉移。互動教學模式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還是師生人格平等的教學改 革,特點在互動,重點是平等,內容開放、動態和發展的教學過程。在這一過程 中,師生關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調節,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個體 與學習中介及個人環境互相影響,從而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
    章潔.中外教師課堂師生互動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結構模式。互動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學發展中的重大成果之一,它以學生為中心, 通過教師的教學啟發和引導,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和教學互動,通過教學互動 增加交流溝通,實現在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同時能夠增進師生情感的科學有效 教學方法。互動模式廣泛應用于現代基礎教學,職業培訓和成人教育,尤其適用 于外語教學,符合二語習得規律。
    二、互動的類型
    課堂互動在課堂這個特定環境里的所發生的師生互動,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 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我國學者吳康寧教授認為,師生互動又可以細 分為師個互動、師班互動和師組互動 [ 吳康寧 教育社會學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師生間互動就是教師與學生個體或群體 間的互動,是傳統教學中的常用方式,可以是教師與個體學生互動,也可以教師 與群體學生互動,比如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輔導或任務分配,可以是整個班級, 個別同學或小組,通過教學、輔導和任務分配對學生進行知識基礎了解,教學過 程管理控制,英語知識講解與任務指導等。專家Jiang則把課堂互動分為八種不 同的類型 [ Jiang, 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6. 2000]:教師——全體學生,比如上文提到過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全體學生進 行知識點的講解;教師——某學生,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對某個學生進行提問或者 做示范;教師——某學生——某學生,比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會話表演,分角色 朗讀等;某學生——教師,比如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向教師提問;某學生——全 體學生,比如學生向全班同學展示PPT,做小演講等等;某些學生一一某些學生, 比如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給視頻配音等等;某學生——某學生,比如學生同桌之 間討論問題,編對話等等;學生獨自活動,比如學生獨自做習題,做作業等。
    三、互動教學的特征
    互動教學模式在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兩個環節中實現整體性動態互動, 即“教”與“學”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有序發展的整體活動。互動教學模 式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總結出以下特征 [范玲娜.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研究[D].寧夏大學,2014]:
    1.互動性:互動教學方法重點在互動,這是其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最大區別, 互動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中的互動,是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根據學生的特點 和專業要求進行的教學互動活動設計,通過教學互動實現教學目標的新的教學方 法。
    2.探究性:探究性是互動教學的探索性要求,是針對教學活動和教學互動的 效果探究,師生在互動教學中不斷思考對教學過程的互動,不斷提高教學互動效 果的探究,師生的教學互動探究不斷提高各自的學習能力和互動技巧。
    3.開放性:互動教學以實現教學目標為起點,以專業需要為終點,合理的設 計教學項目,根據教學項目設計教學活動與教學互動,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教材 的設計,采取多角度的教材內容的選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專業的經典案例、 外語外文雜志等來設計教學互動。
    4.民主性:民主是平等交流的基礎,平等是正常交流的需要,互動教學需要 師生共同了解各自的信息內容,正確處理交流信息,針對交流信息進行合理的反 應,民主性突出了平等交流、正確理解和合理反映的需要,是互動教學取得良好 效果的基礎,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營造民主的環境。
    簡而言之,互動教學是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雙向 互動”是否能夠達成,必須結合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機制、學生的求知內在機制和 師生的合作機制共同形成,根本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以及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 [呂興中.法學本科互動式教學法初探J].思想戰線,2010,36(S2):264-265.]。所以,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平等的師 生關系,是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條件。
    四、高職英語
    高職英語具有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外語教學三位特征。要了解它的內涵和 特點,可以從其與中職基礎英語教學和與普通高校英語教學的對比來分析。與中 職基礎英語教學相比,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對語言知識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的要求 更高;與普通高校英語教學相比,對語言知識水平要求稍低,但更強調以能力為 本位,以崗位要求為依據,突出基礎性、應用性和針對性。同普通教育相比,它 屬于職業教育;同中等職業教育相比,它處于高等教育層面;同理工類專業相比, 它是外語類專業,具有ESP(專門用途英語)屬性。簡言之,高職英語教育處在高 等教育層次,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直接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楊志康.走出高職高專外語專業教學的困境.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 200(3):66-69]。高職高專英語教
    育包括專業英語教育(面向英語專業)和公共英語教育(面向非英語專業)兩個方 面。本文所研究的“高職英語”指的是公共英語教學范疇。
    英語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強調多樣性,實用性和專業性。高職 英語教學需要以培養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為根本,以職業(專業)崗位要求為目標, 突出職業性、應用性和針對性。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的教學要求“應用 為主,專業要求為度”,要求處理好傳授基礎英語、培養專業需要的職業英語技 能和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素養,樹立以學生特點培養為中心,以專業為特點,重 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使他們能夠進行專業的英語交流。不應過于關注基礎英 語知識,更要突出專業與應用性的高職特色。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英語教學應當突破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建立 適合高職特點公共英語教學方法,并以高職學生和專業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滿 足“應用為主”的教學特點,以學生與職業為中心,以培養自覺學習和應用能力 為目標,以崗位和專業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自覺學習基礎知識和英語溝通等 專業應用能力。也就是說,高職英語的教學必須從這三方面著手:
    1.多樣性: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11, 指出每個人都有八種主要智能,高職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主張“多元評價”。 人 才培養評價是保障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方法,互動式教學從不同的角度設計教學 互動,需要多角度的評價方法運用。
    2.實用性:高職教育要以職業教育的實用性為先,高職英語課程關注英語實 際運用能力的培養。
    3.專業性: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程,高職英語需要與專業結合,最大化實現 英語的實用性。因此,每個專業的專業英語則由于應用領域不同,需要針對各自 專業特點進行課程內容設計,突出英語職業實際應用能力上的專業性。
    Howard Gardner.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1983
    第二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國外互動教學模式研究概述
    互動教學在 20 世紀80 年代已成為西方國家的主流。有學者認識到交互式教 學模式在外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Krashen( 1981)指出,參與互動有助于 積極提高學生的第二語言習得能力,并強調教學過程中的雙向互動可以促進語言 習得 [
    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ergamon, Oxford.]。但是,由于當時教學條件和教師能力的限制,互動教學模式無法實施。 就二語習得研究而言,我們見證了從孤立的語言研究到社會背景下的語言研究的 重要轉變。這種轉變可以追溯到20 世紀70 年代,當許多研究人員開始認識到在 第二語言教學課堂上發生的這一過程的重要性時,他們在過去 30 年中一直在對 此進行研究。然而,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它才成為主流, 90 年代以來,許多 西方學者致力于做大量的研究來探索課堂實際發生的事情,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 很大的成功。
    隨著互動教學進入主流學術界的視野,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互動在第二語 言教學中的重要性。Swain(1985)指出,交互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了產生語言 輸出的機會,促使他們形成新語言的成分,并允許他們在實際環境中使用這些成 分,促進自主學習[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235-253). Rowley, MA: Newbury House.]o Rivers (1987)是課堂互動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他認為外 語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在于為學生提供自由使用語言的機會,創 造有利于語言學習的環境 [ Rivers. W. M. 1987.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 1995.]。教師應該是組織者和導演,而不是課堂的控制者和 演員,學生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而不是安靜的聽眾和接受者。通過觀 察,Johnson( 1995)指出:課堂是一個獨特的交流環境,其中交流的意義和交 流的結構是由雙方和學生的行為和看法以及教室存在的社會、文化環境決定 的 [ Johnson. E. Karen.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學生應該“通過使用語言來學習語言”而不是“學習語言知識”,并進一 步指出課堂互動是影響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變量。互動教學模式的提出,人們漸 
    漸關注到,該模式關鍵在于課堂中心的轉移。根據上述討論可知,互動教學法關 鍵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創設一個語言交流環境,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 活動,能夠自由與老師和同伴交流互動,通過語言的運用進而掌握語言。
    外語互動教學法的具體實施。Ellis (1994)認為在實施過程中,互動教學模 式要求教師激勵學生不斷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新的知識,而 且激發了學生的原始知識鏈,幫助學生整合新舊知識,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 和消解16。實施的具體原則上,Brown (1994)總結了 12種語言教學原則17,為 互動教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指出了教師語言教學的方向。他認為,交互式 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是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的。該過程實現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 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和課堂討論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 性,吸引了學生對二語習得的興趣,有效地促進了他們的語言學習效果。總的來 說,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于外語教學是有益和有效的。在上個世紀學 者們對于互動教學法提出了很多理念及實施原則,新世紀以來,對于互動教學法 的研究則逐步轉向為對其應用的實踐研究。如外語語境中的語言習得與互動的差 異(Philp,2009)。隨著科技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教育工作者將互動教 學與多媒體技術、網絡課程等結合,開展具體的互動教學實踐研究。 Coyle(2010) 研究了交互白板作為交互教學的重要媒介對教學的影響。研究發現,教師可以通 過白板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但對教學的影響有限。根據研究結果,作者 建議關注和發展教師的課堂互動能力 18。
    目前,課堂互動是國外最流行的教學模式之一。西方國家的語言教學,其目 標是用更加科學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來替代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方法。總的來說,國外在外語互動教學的研究主要從以下的兩個方面進行,一是 從教師教學設計角度,針對外語教師的教學法進行研究,旨在通過實際的教學方 法比如教師積極使用互動的教學方法,認真進行互動輸入的教學準備,強化轉化 過程的教學管理方法,以及輸入效果的控制,注意教學中三個階段的聯系,達到 有效的互動教學目的,優化、調整和改進教學互動和教學方法。二是從學生主體 出發,對于學習者的特點進行研究,要真正實現外語教學中的互動效果,需要學 生積極參與教學互動,通過教學中的互動習得語言知識和技能,培養全方面語言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18Coyle, Y.2010.The Impact of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on the Teacher and Children 's Language Use in an ESL Immersion Classroom. System 38, (4): 614 一 625.
    學習的興趣,形成自覺自動的學習習慣,并結合互動活動形成自己的語言學習方 法,不斷延深和擴充語言學習條件,形成自我學習、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的語言 實踐活動,提高語言的學習能力。這些研究,對于我國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和教師 互動教學法的應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國內英語互動教學研究概述
    根據國外的理論和實踐,不難發現互動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 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我國研究者和教師的重視。國內最早有關互動教學的研究, 始于 1978 年李筱菊教授對交際語言教學理論的研究,隨后,開始大量引進并進 行互動教學的研究。在初期研究階段,首先是對外國研究的大量引進,以開拓思 路跟上國際步伐,“這些研究的許多主張、觀點都是對國外文獻的摘、引、編、 譯等”[郭整風.由“單向”到“互動”一一英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關鍵[J].外語與外語學,2002(06):22-24+63.]。 20 世紀90 年代末,互動教學改革的嘗試開始入駐學校進行試點實踐。 而后,進入 21 世紀后,互動教學領域的研究迅速擴展細化,進入了學科實踐層 面。由于英語學習涉及的語言交流運用特點,互動教學在英語學科的研究較早, 且應用廣泛。
    通過知網搜索關鍵詞“互動教學”并含“英語”,得到國內英語互動教學研 究現狀,根據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除去搜索關鍵詞研究主題集中在 “大學英 語”、 “教學模式”、“師生互動”、“課堂互動”等方面。從中可以發現, 國內英語互動教學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動模式研究,討論主體集中在師生兩者關系 互動之上,關注范圍主要集中于課堂,而非課外。除此之外的“大學英語”關鍵 詞,更是表明互動教學相對在高等教育中研究更多,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研究者更 能從理論上對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提煉總結,另一方面也是針對教學對象學生的 自主性更大,更適合互動教學這一方式。本研究問題為高職英語互動教學,與“ 大 學英語”屬于同一個層次的英語教學研究,在課堂上的學生有一定相似性,因此, 有關大學英語互動教學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國內有關英語互動教學研究主要分為理論研究、模式研究、策略研究以及實 踐應用研究。外語教學課堂互動研究應用的理論主要包括反饋原理、三大外語學 習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等 [李異飛.我國外語教學課堂互動研究回顧及發展趨勢分析[J].外語界,2014(4): 47-53.]。具 體的互動教學模式研究中,如張立提出了多方位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并進行了
    具體的教學設計,其核心主要是分組學習模式,輔以教師的介入,以此方法促進 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張立.多方位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S2):40-42.]。李素枝對中外教師英語課堂互動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 在該研究中總結了 8中互動模式,即:TT, TS,TST,TSTST,S1S2, ST,STS, S1S2S1 (T代表教師,S指學生),研究結果表明,典型的模式仍然為TST (教師 —學生—教師)結構,無論是中國教師課堂還是外教課堂,教師統治了絕大多數 的啟動步和反饋步;研究還發現,由學生啟動話步的模式能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 程度 [李素枝.中外教師英語課堂互動模式對比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02):34-39.]。在互動教學模式研究中,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原有的實體互動模式 下,增加了借助虛擬網絡及相關設備實現的多維互動,如周云提出一種基于微博 英語班級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 [周云.微博英語班級與課堂教學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02):79-84.],該模式將課內外學習有機聯動起來,搭建了 師生、生生多元互動平臺。在互動教學策略上,我國外語教學課堂互動中的策略 研究以經驗總結為主,需要開展相關實證研究獲得更多實證數據的支持 [李異飛.我國外語教學課堂互動研究回顧及發展趨勢分析[J].外語界,2014(4): 47-53.]。在策 略的提出上,研究者們集中于如何促使學生能夠真正“互動”,因此提出創設環 境、設置問題、小組討論等等策略。在互動教學的實踐應用研究上,主要是利用 實驗法與問卷訪談等實證方法探討互動教學法的有效性。
    國內有關英語互動教學法的研究較為充實,在應用上對于互動的主要模式形 成了基本的共識,并根據實踐應用進行了經驗總結,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結論,但 對于互動教學的運用評價研究較少,特別是對于互動教學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 此,本研究即是從互動教學的應用結果出發,針對其進行實證評價,而后得出影 響互動教學的實施因素,最后提出優化策略。
    三、國內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研究概述
    在中國知網以“高職英語 互動教學”為主題進行了檢索,截止到2019 年1 月,一共出現了 804 條記錄,其中發表在期刊的共有 667篇文章,碩博士論文共 有 136 篇,這幾個簡單的數據說明高職英語互動教學在十幾年前開始迄今仍然是 研究的熱點,而且一直長盛不衰,從研究的主題來看,早期的研究主要圍繞高職 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探討,肖春艷、鄭琳靜(2005)就關于高職英語課 堂“生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建立進行了討論 [25肖春艷,鄭琳靜.關于建立高職英語課堂“生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探討[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005(02):42-43+46.];而到了 2010 年前后關于互動教 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則達到了頂峰,劉爽(2009)談論了高職英 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體會,劉小芳(2009)探討了互動式教學在高職高專 英語中的應用,同時對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李仕 敏(2010)分析了分組互動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 實施分組互動任務型教學法在旅游英語課程教學中對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的培養 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6。近幾年學者們對該主題的研究方向更傾向于多元化互動 教學模式、現代化信息技術輔助下的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應用以及互 動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效果研究,魏薇(2018)研究了多維互動模式在高職英語 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在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下,在極其豐富的多媒體資源輔助 下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 力 27;陳曼倩,閆晶,賈志穎( 2018)等人對信息化環境下高職英語多模態互動 教學進行了研究,以期通過多模態和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推動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 個性化、自主化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 28。可以說,學術界對互動教學 模式的應用進行了大范圍深入的研究,熱度一直不減,足以證明互動教學在語言 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今年開始有少數學者開始著力于思考互動教學模式的教學實 踐中的應用效果,張彥玲(2017)分析了互動型英語課堂演講模式在高職公共英 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繆榕菲、鄒玉紅(2018)等人對高職英語互動性教學實踐 效果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結合以上對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獻綜述和研究趨勢導向,本 人出于對教學實踐的需要和實用性出發,通過調查所在學校的英語互動教學現實 情況,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分析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 題,借助相關研究成果得出提升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效果的應用策略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學生中心教學”理論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建構主義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
    26李仕敏.分組互動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0(10):79-80.
    27魏薇.多維互動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292-293.
    28陳曼倩,閆晶,賈志穎.信息化環境下高職英語多模態互動教學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18(02):164-166.
     
    杰(J.Piaget)。建構主義也叫結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認為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是簡單地被動地接收信息,應該是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 習中,通過學習建構專業需要的英語知識 [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05):77-80.]。學生不僅要參與到互動活動中,還 可以通過學習進行小組內的教學互動改進,通過改進教學互動構建適合自己的英 語知識,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新舊知識結合,在舊知識中學習和鞏固新知識,通 過建構產出新的知識和經驗,白逸仙(2011)認為:教師則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 助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成為共同的學習伙伴和合作者。應盡可能地從現實中尋 找素材,通過設計情景化、多樣化的問題情境,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 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協作互動 的教學活動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 學生根據一定的社會情景知識和經驗,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工具,通過意義建 構的方式而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建構主義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 忽視教師指導作用。將建構主義理論運用在英語互動教學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指 導意義。將會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師"滿堂灌"、改善缺乏活力的課堂狀況,互動式 教學模式易于形成師生、生生、師本、生本等多維層次的交流和溝通,有助于扭 轉傳統“滿堂灌”、“一人堂”教學氛圍中學生被動被灌輸知識違背二語習得規 律的局面。
    要在建構主義視角下優化高職英語語言學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從創設互動教 學環境考慮,為學生營造具有探索性的學習環境。情境對話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方 法,也是封閉式英語培訓成功經驗,仿真的英語互動情境是互動教學的有效方法, 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互動設計中增加情境設計,來滿足互動教學的需要,實現互 動教學的應用能力培養目標。開展互動教學活動需要的情境,一是教師要在教學 互動活動設計中營造對話情境,通過營造的互動情境活動,讓學生有機會通過情 境自主探索知識,有效地進行知識探索。
    (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是對建構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近年來新興的一 種教學方法,是針對在信息和智能產品發展后,學生獲得信息與知識的渠道增加, 也造成不同地域和同一地域不同家庭的孩子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差異變大,當 然,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也在擴大, 出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根據學生間的差異,針
    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通過活動對掌握知識和技能學生進行補強,對知 識和技能未掌握的學生進行知識傳輸,這種傳輸通常由掌握知識的學生通過教學 活動傳輸,以及教師對學生未掌握知識的傳輸,教師還要根據傳輸情況進行相應 的補充,并對活動情況進行控制和管理,將知識傳輸于活動融為一體,在增強交 流的活動中實現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理論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都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學生 和教師的溝通進行新的知識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的重點互動活動的設計 與運用,以學生的情況分析為基礎,以知識的分析與重新建構為主線,突出有效 溝通和互動活動的學習模式,逐步在互動中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理論,在國 外的基礎教育和技術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 [趙飛,鄒為誠.互動假說的理論建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02):78-87.]。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是教學內容 與學生實際有效結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能夠有效提高學習 積極性與學習效率。高職公共英語就是基礎課程與技術課程的結合,高職學生的 英語基礎差異大,這種學情與建構主義理論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要求高度一 致,也就是說,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該采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根據教學目 標要求進行教學環境營造,根據課程知識傳輸需要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利用以學 生為中心教學理論進行教學,可以形成學生間知識增長和新知識增加,通過學生 間英語知識傳授、教師傳輸和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需要建構英語學習環 境,教學過程互動活動設計,需要有好的教學環境,通過環境互動形成學生的自 覺學習,構建有效的互動教學過程。
    二、輸入輸出理論
    二語習得理論20 世紀80 年代初,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二 語習得理論,該理論包括五大假說理論,其中最引起關注的當屬“輸入假說理 論”[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輸入假說理論”對當代教學設計中對教學管理過程設計有重要指導作 用,主要強調在教學管理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中,要注 意理解輸入(comprehension input)的作用,應該以一定的學生基礎知識為起點, 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有效的發散和提高。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 上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知識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和提高,通過對已有知
    識的擴展,達到學習新知識的教學目標。其中重要的內容是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 情況,進行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不能脫離現有的知識水平,如果設計的教學內 容低于學生的現有知識,或者高于學生的現有知識,都將讓學生產生學習障礙, 簡單的不愿再學習,難度大的將無法學習好,都無法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基于基 礎知識的教學設計,就是通過說的“i+1”的理論,對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要清 楚,不清楚要通過考試、提問等方式了解清楚。學生的基礎知識是互動教學設計 的起點,根據學生的基礎設計互動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管理,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互動設計,達到教學過程的有效互動,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知識上進行學習新的 知識,在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溝通能力的提升。當然,在實際的運用中還要注意 教學技巧的設計,比如知識的深入淺出,由易到難的知識設計,教學語言的組織 過程與方法都要在學生的知識基礎上進行,以達到互動學習的效果。
    語言學習需要考慮其特殊的文字結構,正確的表達方法,“輸入假說理論” 對教學的指導,不僅體現在輸入的基礎分析要求,不是停留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 教學設計,還要考慮教學產生的實際效果,也就是教學的輸出。其實,“輸入假 說理論”是二語習得語言理論的一部分,運用“輸入假說理論”進行教學設計需 要在二語習得語言理論上進行,二語習得語言理論認為,語言輸出可以促進語言 習得的產生,對教學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從流程管理的角度上看,輸入和 輸出是流程設計的重要內容,一個管理過程的輸出效果如何,不僅要關注其輸入 與輸出是否匹配,要考慮輸入的內容是否能夠產生輸出結果的需要,輸出結果的 要求是否可以通過輸入達到,以及在流程設計中必須考慮輸出保證的制度設計、 人員分析管理方法、評價標準和工具使用,這些都是保證輸入和輸出的需要。當 然,流程管理做作為管理學和企業管理的重要理論,有著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 如果能夠合理地運用到互動教學中,將對互動教學方法的使用起到促進作用。流 程管理和二語習得語言理論有著極高的相似,也是由相同的三部分組成,中間部 分就是對輸入的有效轉化過程。互動還為學習者提供了接受可理解性輸入和反饋 輸入的機會。不僅如此,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者還不得不對自身的語言輸出進行 調整,交際有助于理解,而理解是輸出的基礎,沒有理解也就沒有輸出。從學者的研 究成果看,“輸入假說理論”輸入和輸出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語言習得 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語言的流利、正確互動。根據流程管理理論,輸入、 轉化和輸出的過程都要合理,才能保證流程的正常運作,需要對三個內容做認真 的準備,合理的過程管理,及時的檢查和調整,才能達到流程管理的效果。從流 程管理三個過程階段看,互動教學也可以從輸入、轉化、輸出三個方面考慮,將 互動教學設計分為輸入、轉化、輸出三部分,輸入的是知識信息、學生信息、教 學任務、學生準備和教學環境設計要合理;轉化的是教學過程活動、過程互動、 學生練習、教學管理要跟上,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轉化;輸出的是學生的知識進步、 語言能力提升、溝通交流能力和教學評價等信息。通過用流程管理的方法,將互 動教學過程管理,在輸入、轉化、輸出三個階段如流程管理一樣緊密相連,不斷 改進輸入、轉化、輸出,使其符合互動教學要求,不斷循環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讓互動教學用流程管理的方法得到發展。
    三、互動假說
    互動假說理論是Long以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為理論基礎在1983年提出 的,其哲學根據是互動主義認識論本質是強調語言間互動的認知功能,此理論的 關鍵詞是協商和調整,即在意義協商基礎上的語言形式調整 32。協商和調整是互動 假說理論的核心,協商是對語言溝通的改進,調整是對溝通內容和方法的調整, 需要平等的語言水平或地位,語言水平決定了溝通的效果,調整決定了溝通的環 境,只有平等才能相互溝通順暢,協商才能相互理解溝通內容,互動的過程離不 開溝通與協商,需要根據語言的信息進行調整,通過互動溝通中不斷地協商,不 斷地調整溝通的內容和方法,才能達到互動教學的目的,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水 平。
    互動假說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初步提出、完整提出和更新完善。 后一階段都是為前一階段的補充和完善。“互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可追溯到 20世紀70年代,Wagner-Gough &Hatch指出,會話在二語習得中對可理解性 輸入和促進語言輸出都起了重要作用。Long在Krashen輸入假說的基礎上,把 可理解性輸入與互動相結合,正式提出了“互動假說”。 互動假說在進入教學 過程后,由于各自的心理與技巧的問題,以及實際的教學環境變化,引起了專家 學者的改進研究。 Pica 認為互動能有助于學習者建立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聯 系,語言習得是一個認知、心理、社會互動的過程。Swain指出,調整的輸出是 促進二語習得的重要條件,學習者通過反思自己的輸出,對語言進行調整提高輸 出的有效性,不僅提高輸出的流利程度,而且促進語言的準確性33o Grass重新
    Long, M. H.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 [C]. New York: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1981(379):59-78..
    33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Cook, G. & Seidlhofer, B (eds.)
    闡了輸入、互動、反饋、輸出的二語習得整合模式,被稱為“互動假說”。它描
    述了語言習得的全過程,從語言的可理解輸入到學習者參與互動、反饋處理再到
    語言輸出。 Grass 與 Long 觀點一致的地方在于意義協商,他們認為意義協商能
    把語言輸入、學習者的內在能力,如選擇注意、語言輸出有效的聯系起來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 Grass, S.1997. 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ong
    對互動假說進行了更新,把輸入、互動、輸出連為一體,最終完善了“互動假說”。
    第三章 高職學校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研究
    第一節 研究思路
    近年來,高職英語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有了實質性轉變,越來 越多的先進教學方法運用到高職英語教學中來以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的提高。互 動教學作為高職英語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模式,它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能否充分 發揮其效果決定著高職英語教學質量。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最終目 標,根據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標準的要求實施教學,致力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 所在的學校推廣使用互動英語教學模式多年,為了檢驗應用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 效果,完善并優化互動教學模式應用策略,作者通過問卷發放、教師訪談和課堂 觀察等對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調查,深入了解高職英 語互動教學的現狀,通過調查查找分析影響因素,提出優化互動模式在高職英語 教學效果的建議。
    首先明確了我國高職英語的教學標準和要求,通過文獻資料了解我國英語教 學前沿研究方向,確定互動教學為高職英語教學研究熱點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 值,從而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觀察研究,通過對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的英 語互動教學現狀開展調查研究,運用統計軟件等手段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通過 調查結果從學生、教師和宏觀環境等幾個方面分析了影響高職英語應用互動教學 模式效果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因素從教學層面和管理層方面找出對應的優化建議 和對策。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的英語教師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開展 師生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參與調查的學生主要是我校大一和大二年級的學生, 具體包括: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中英文秘書、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學前 教育、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軟件技術等共 10 個專業,涵蓋研究需要的文理專業,每個專業隨機抽取 30名學生,共發放了300 份調查問卷,其中回收有效問卷 262 份。教師則面向我校 15 位目前或者曾經擔 任以上參與學生問卷調查各專業英語教學的專任教師,教齡 5年以上,均為講師 職稱。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
    根據文獻綜述部分的闡述,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外已有大量關于互動模式應用 于教學方面的研究。國家教育部對高職英語教學質量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建議應 用“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等適合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本人所在的教學系推 廣應用互動教學模式已有多年,本研究將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學現狀為例 從以下方面進行調查:
    1.教師在應用互動模式的主要教學活動有哪些?效果如何?
    2.高職英語課堂互動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因素是什么?
    3.如何才能提高高職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問卷調查
    (一)調查目的及內容
    結合研究的目標,作者分別設計了教師和學生調查問卷,問卷各包括 18 個 問題,學生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 3個問題,主要從學生角度了解互動教 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開展情況;第二部分的 6個問題側重了解學生參與英 語互動教學的情況;第三部分的 8 個問題旨在調查互動教學的效果。
    在完成以上學生問卷調查的同時,為了更好地確定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 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效果,研究中也設計了教師問卷調查,問卷包括18個問題, 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的 3個問題主要從教師角度了解互動教學模式在高 職英語教學中的開展情況;第二部分的 6個問題是互動教學在英語教學實施過程 中的具體情況;第三部分的 6 個問題是關于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最后一部 分的 3 個問題是關于高職英語互動教學的困難及反饋,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及對 策。
    (二)調查對象選取
    1.問卷調查對象選取
    研究中所調研的學校共有 5個非英語專業教學系,共設專業24個,學生問 卷的調查對象范圍為每個系隨機選取1-2個專業,共在10個專業中發放問卷300 份,其中文科專業 6 個,理工科專業 4 個,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情況如下表 3.1 所示:
    表一 調查學生基本情況
    院系名稱 專業 年級
    旅游管理
    經濟管理系 電子商務
    工商企業管理
    人文社科系 中英文秘書
    行政管理
    藝術與設計系 學前教育
    機電工程系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應用電子技術
    信息工程系 計算機網絡技術
    軟件技術
    2.教師問卷調查對象選取
    所調研學校外語外貿系大學英語教研室共有 35 名現擔任或曾經擔任各專業 公共英語教學工作,本次問卷調查基本涵蓋了所有公共英語專任教師,覆蓋面較 廣。
    二、教師訪談
    (一)訪談的目的及主要內容
    對于問卷調查中未能深入探討的問題,本人同時采用了訪談的方式力求使調 查的信息和數據更為全面。訪談內容是對問卷調查的拓展與補充,具體圍繞下列 內容展開:
    1.訪談教師對互動教學的態度;
    2.組織互動教學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效果如何;
    3.深入了解教師對影響英語互動效果的因素及見解。
    通過訪談,本人對互動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教師們在開展互 動教學時的具體方式有了更詳細的了解,收集了訪談教師提出的對互動教學的建 議等。同時了解到在實施互動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些都是迫切需 要及時解決和調整的。
    (二)訪談對象的選取
    訪談對象為參與教師問卷調查中的其中 10 位教師,主要為中青年骨干教師, 職稱均為講師,教齡 6-16 年不等,任教專業涵蓋筆者所調研的班級。基本情況 如表 3.2 所示:
    表二 參與訪談的教師基本情況
    編碼 訪談日期 教齡 職稱 任教專業
    教師 A 2018/3/22 (p.m.) 7 講師 學前教育
    教師B 2018/4/9 (a.m.) 9 講師 工商企業管理
    教師 C 2018/4/25 (a.m.) 14 講師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教師 D 2018/5/11 (p.m.) 18 講師 中英文秘書
    教師 E 2018/5/14 (a.m) 6 講師 電子商務
    教師 F 2018/5/23 (p.m.) 12 講師 行政管理
    教師 G 2018/5/29 (p.m.) 16 講師 軟件技術
    教師 H 2018/6/4 (p.m.) 9 講師 應用電子技術
    教師 I 2018/6/11 (a.m.) 13 講師 計算機網絡技術
    教師 J 2018/6/25 (p.m.) 11 講師 旅游管理
    (注:a.m.二ante meridiem 上午;p.m.二post meridiem 下午和晚上)
     
    三、課堂觀察
    觀察法是外語教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通過對課堂教學觀察 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管理方法,教學行為模式等,在真實的 課堂中觀察教師的互動教學開展情況,師生的互動活動有哪些形式,課堂中所采 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等。另外,研究人員還可以使 用互動教學方法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觀察。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在英語學習或 教學的過程中,很可能都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別人的教學技巧和方法 等進行過觀察。觀察都是在學習或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的。觀察時或觀察后我們很 可能會進行思考、對比,反思自己應該向別人學習的地方。
    課堂觀察是真實地了解具體互動教學現狀是必不可少的方式。為了更全面地 了解高職英語互動教學現狀,本人在一個學期內隨堂聽課 20 節,其中至少 10 節為訪談教師的課堂,涵蓋參與問卷調查主要專業的班級,通過課堂觀察對本校 英語教學課堂互動現狀做比較深入的實證了解,主要觀察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 互動的頻率、研究教師實施互動教學的方式、學生反應和互動的效果等方面。同 時有意識地針對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中提到的存在問題進行觀察。
    本人所調研的學校實行“推門聽課”制度且對教師每學期同行聽課有一定的 任務要求,所以本人所觀察的課堂都是在未事先告知授課教師的情況下進行的, 具有隨機性和真實性。
    第三節 結果及分析
    本次學生問卷調查面向六個非英語專業大一、大二正在開設高職英語課程班 級學生,涵蓋我校高職文理專業共10 個專業,每個專業隨機抽取 30名學生,共 發放了 300 份調查問卷,其中回收有效問卷 262 份。教師問卷本次發放 35 份, 回收有效問卷 32份。
    一、問卷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分兩部分呈現,第一部分為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第二部分為教 師問卷調查的結果。
    (一)學生問卷調查
    本人結合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從互動教學開展情況、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情 況和互動教學效果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互動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情況
    圖1互動教學模式應用基本情況調查結果
    問題:你的英語老師組織過互動教學活動嗎?
    0.00%
    9.18%
    61.21%
    ■總是■經常■偶爾■從不
    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從學生層面了解互動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地位和應用的 頻率數據表明大部分教師平時在英語教學中都會開展互動活動,在頻率方面,“總
    是”組織互動教學活動的比例占 62.21%,“經常”和“偶爾”的分別占 29.61% 和 9.18% ,沒有學生反饋存在教師“從不”互動的現象。可見,互動教學是高職 英語教學中應用面比較廣的一種教學模式。
    圖2互動教學模式應用基本情況調查結果
    問題:英語課堂上老師最常組織的互動活動是
    什么?
    ■W
    35
    30
    25
    20
    10
    0
    問卷中調查了關于“英語課程上老師最常組織的互動活動是什么”,從搜集 到的數據可以看到英語教學互動的主要形式是“小組討論”(37.02%)和“師問 生答”(35.11%),“生問師答”和“師生游戲互動”的比例分別為 16.03%和 12.21%。從比例上來看,“小組互動”是最常用的教學互動形式,而互動問答活 動中則“師問生答”比“生問師答”占的比例明顯高出,可以說,在互動教學過 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仍有可提高的空間。
    2.學生參與英語互動教學的情況
    在互動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情況也是檢驗互動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問
    卷中設置了 6個問題以這一關注點展開調查,具體數據如下表:
     
     
     
    調查數據結果表明“經常”在英語課堂上回答老師的提問(39.31%)、“經 常”參與英語學習合作活動(39.31%)、“經常”在英語課堂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發表自己的看法(40.08%)、“經常”在英語教學互動活動過程中與其他同學進 行交流(37.02%),這個頻率是最高的。而表示“總是”的頻率則次之,分別是 33.21%、 28.24%、 33.21%、 38.17%。接著是表示“偶爾”的比例分別是 17.18%、 25.19%、 19.08%、 17.18%。也存在少數表示“從不”的學生,占比分別是 11.07%、 8.02%、 8.02、 6.11%。
    學生在互動中的主動性方面,學生表示“總是”會主動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 的學生占 22.14%,表示“經常”的占 29.01%,表示“偶爾”的占35.11%,表示 “從不”的占 13.74% 。
    在問卷結束后本人隨機訪談了部分學生,了解學生不愿意參與互動活動的原 因,57.63%的學生表示英語是因為“英語水平有限”,33.21%的學生表示“活動 內容與考試無關”,29.01%的學生表示“對互動活動不感興趣”,28.24%的學生 表示“害怕犯錯誤被嘲笑”,21.76%的學生表示“互動形式太單調”。這些數據 表明學生不愿意參與互動教學活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可回 避的重點。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大部分學生都會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參與教學互動活動以及在小組討論活動中 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說,互動教學促進了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且大部分 學生喜歡并樂意參與英語課堂中的教學互動。然而,本人也發現仍有小部分學生 對英語互動教學的態度是消極的。
    3.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效果
    通過學生問卷的第 11-18個問題,本人整理出如下數據,該部分顯示了高職 英語互動教學實施的效果。
     
     
    問題一:互動英語教學活動是否促進了課堂氣氛?
    問題二:互動教學是否提高了你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問題三:你竟得在英語教學中使用互動是否増加了趣味性?
    問題四:互動教學幫助你發現了英語學習的薄弱點嗎?
    問題五:互動教學是否促進你與同學們的溝通交流嗎?
    問題六:互動教學是否幫助你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了進步?
    互動教學的課堂氛圍方面,數據表明認為互動英語教學互動“很大程度”促 進了課堂氣氛的占 49.24%,表示“有一定程度”促進的占 33.21%,表示“稍微” 有促進作用的占 12.21%,表示對課堂氣氛沒有作用的占6.11%。調查結果顯示, 認為英語互動教學“非常有趣”和“有趣”的比例是34.35%和 39.31%,認為“稍 微有趣”和“無趣”的比例是20.23%和 6.11%。可以看出,英語互動教學模式對 活躍課堂氣氛和增加教學趣味性有很大的作用。
    在“英語互動教學是否提高學習信心”方面,51.15%的學生認為“非常明顯 的提高”,29.01%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提高”,認為“稍微提高”和“沒有提高” 的學生占 13.36%和 7.25%。在互動教學對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作用方面, 48.09%的學生表示有“極大的作用”,32.06%的學生表示“有一定的作用”,15.27% 和 5.34% 的學生分別認為“稍微有作用”和“沒有作用”。
    在調查互動教學是否有助發現英語學習的薄弱點方面,41.22%的學生表示 “有極大的幫助”,26.34%表示“有一定幫助”,24.05%表示“有點幫助”,9.16% 表示“沒有幫助”。大部分學生肯定了互動教學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了進步,特 別是英語聽說能力方面。表示互動教學促使英語考試成績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 步”的占 37.02%,表示“取得了進步”的占 36.26%,表示“稍微取得了進步” 的占 20.23%,表示“沒有取得進步”的占7.25%。
    同時英語互動教學使他們在哪方面能力提高最大,63.36%的學生認為是“聽 說能力”,26.34%認為是“閱讀理解能力”認為在“寫作能力”和“其它”的則 為 8.02% 和 3.05% 。
    通過分析以上數據,總的來說,學生認為英語互動教學對他們的英語學習興 趣和信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很多學生感覺英語互動教學有助于發現學習的薄弱 點,促進與同學的交流,而且有助于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等英 語語言技能甚至有大學生表示互動教學對提高考試成績有幫助。
    (二)教師問卷調查
    結合教師問卷調查的結果,本人將從互動教學的基本情況、互動教學活動形 式和學生參與情況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高職英語互動教學基本情況
    以下數據由教師調查問卷的第1-3 個問題整理得出,顯示了所調查學校高職 英語互動教學的基本開展情況。
    表三 互動教學的基本情況(教師卷)
    問題1 選項4 人數, 百分比(%)
    1、您平時愿意組組英語 A.非常愿意"
    互動教學嗎? P
    13^ 4063^
    C. 一般4 9.37^
    不愿意' 0P
    2、您認為在英語課堂中 A.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P 56.25+-
    使用互動教學方式的理
    由是什么?燧選2 B.鍛煉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100P
    C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竝弁
    D.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13^ 40.63^
    氛你認為互動敎學的主 A.老師屮 0P
    體是誰?,
    B-字生小 2卻 6163+-
    C.老師和學生1 1卻 343 S+-
     
    首先在第一個問題中表示平時“非常愿意”組織英語互動教學的教師比例占 50%,表示“愿意”的占 40.63%,表示“一般”的占 9.37%,參與調查中的教師 無人表示“不愿意”。
    第二個問題中關于在英語課堂中使用互動教學方式的理由,100%的教師表示 “鍛煉學生英語交際能力”,62.5%表示“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56.25%表 示“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40.63%表示是出于“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而在第三問題中,教師們認為的比例是 34.38%,參與調查的教師無人認為 互動教學的主體是互動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的比例較大(65.63%),認為互動 教學的主體是“老師和學生”“教師”。
    以上調查結果發現,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面還是比較廣泛 的,而且教師們在使用這一模式的時候也是帶著明確的目標的。同時,根據互動 教學模式理論,其教學主體應該是“學生”本身,然而調查顯示仍有部分教師認 為互動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說明大部分的教師對互動教學模式內涵認 識到位,但仍存在部分教師需要進一步學習理解互動教學模式的理論和內涵。
    2.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活動形式和學生參與情況
    教師問卷的第4-9個問題主要用于了解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活動形式和學生參
     
     
    問題一:對于您的提問,學生們是否積極主動思考并發言?
    問題二:學生們對于合作活動積極參與?
    問題三:互動教學過程中,您主動了解過同學們是否遇到問題嗎?
    問題四:當學生們在互動教學活動中遇到問題,您是否給予耐心指導?
    冋題五:互動教學活動之后,您是否會作出反憒(表揚、點評' 糾錯)?
    從教師的調查問卷中本人發現,教師們在教學過程運用了各種互動教學活動
    來組織教學,包括小組討論、師問生答、生問師答、教學游戲互動等。調查結果 也可以看出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或小組討論時都積極進行了思考。同時調查結果 顯示,大部分的教師都是責任心非常強的,很多教師在布置學生小組討論等活動
    時都會在教室巡視走動以便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問題給予耐心解答。
    另外,在教學互動活動完成之后,數據顯示大部分教師(52.5%)會對學生的表
    現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表揚加點評糾錯”,部分教師(28.13%)會引導學生“自
    我糾錯”,小部分教師(6.25%)分別會進行“簡單點評和糾錯”和“引導他人
    點評和糾錯”。
     
     
     
    3.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效果
    圖 6 互動教學效果和評價的調查結果(教師卷)
    ■沒有
    稍徴
    ■—定程度
    ■很大程度
    所有教師一致認為英語互動教學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學習興趣方面,認為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占 34.38%,“一定程度提高”的 占 40.63,“稍微提高”的占 21.88%;學習信心方面,50%的教師認為“非常明 顯的提高”,43.75%的教師認為“有一定提高”,12.5 的教師認為“稍微提高”。
    大部分教師反饋互動教學明顯促進了師生溝通交流(78.13%),認為極大地 幫助了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了進步(34.38%),特別是英語聽說能力方面 (71.88%)。
    在關于互動教學是否有助于發現學生英語學習的薄弱點方面,教師的反饋結 果與學生相似,62.5%的教師表示“有極大的幫助”,28.13%表示“有一定幫助”, 9.37%表示“不太確定”。
    問題 15關于互動教學對學生英語成績的影響方面,65.63%的教師表示能“幫 助學生提高成績”,31.25%的教師表示能“不太確定”,3.12%的教師表示互動 教學“對考試成績無太大影響”。
    綜觀以上數據,顯然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在高職英語教學里起著積極正面的 促進作用,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也增進了師生之間 的交流從而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學習的薄弱點,進而促進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與進步。
    二、訪談結果分析
    為了使調查研究的數據更為充分,筆者分別訪談了 10 位參與了問卷調查的 教師,訪談主要圍繞以下主題:
    1.組織互動教學的主要活動有哪些?效果如何?
    2.影響英語互動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3.高職英語互動教學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4.討論更好地發揮互動教學效果的方法。 通過訪談,得知所有參與訪談的教師均肯定地表示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非常
    適合高職英語教學的方法,它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提高教學效果,應推廣 使用。也有部分教師認為較之傳統教學模式,互動教學模式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教 學中更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且課堂中持續的互動能夠保持學生的注 意力,這對原本英語學習興趣和基礎都不足的高職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互動教學 的課堂氛圍更為和諧,在這種平等人人參與的環境下學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和見解。
    當然,在訪談中教師們大多都談到了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面臨的各種困難, 作為一門公共課即非專業課,未能得到學生甚至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視,在 課程的安排方面也沒有得到合理考慮,如課時不斷縮減,且有些教學系因為各種 原因將不同專業或班級的學生采用了合班上課,直接導致授課班級人數過多,非 常不利于互動教學的實施,這與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規律和教學特點是相違背 的。因此難免造成效率低下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的結果。同時教師也都談到了作為 非專業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因為基礎薄弱自信心不足,尤其是理工科專業 的英語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們不愿意配合教師教學參與到互動活動中等問題。 討論到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互動這一問題,根據參與訪談教師的反饋,歸納 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學生對互動活動不感興趣或互動內容太難超 出學生的英語能力;(2)學生英語水平有限,在英語聽說方面有困難,無法自 如地表達;(3)學生自尊心強,負面心理負擔重(容易緊張/害怕/膽怯),擔心
    犯錯誤被同學嘲笑。
    教師們采用各種辦法扭轉這一局面,其中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互動是主要方法 之一與問卷調查結果一致,老師們反饋“小組討論”、“師生問答”等使互動教 學的主要課堂活動。同時也有教師反饋,隨著信息化教學技術的發展,教學互動 的形式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很多教師會使用一些教學APP如“英語流利說”、 “英語趣配音”、“FiF 口語訓練”等建立班群,布置學生完成形式多樣、趣味 性強的各種活動,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在互動教學 模式中,教師傾向于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的在課堂上進行自我展示,如布置情景邀 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者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做學習項目匯報等活動。
    在談到影響英語互動教學效果的因素時,有教師承認在有限的課時要完成課 程內容,平時教學還是以學生考試或完成課程需要為主,課堂互動活動也只能簡 單開展,沒有注重發展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互動的目的有時候是出于拉近與學 生的距離和緩和課堂氛圍。同時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可能影響互動教學效 果的因素:教師對互動教學活動設計方法的掌握、課堂掌控能力、課堂教學組織 形式(班級學生人數多,大班授課)、學生學科基礎、學生認知水平、教師對教 學目標的理解和反饋、學生課堂注意力、教師應對教學困難的能力、學生小組討 論的結果反饋方法與指導、學生主觀能動性等 [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若干研究課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5)]。在評價體制方面,受傳統教學 觀念的影響,教育評價體制關注得更多的仍是學生的成績分數而不是實際應用語 言的能力,同時學生的情感、品德、能力、素質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
    在訪談的過程中教師們也就改進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效果提出了幾點具體建 議:1.結合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教學互動活動;2.教學內容應多與日常生活聯系, 注重實用性,實現為真實交際開展互動;3.互動活動開展時注重情感交流,營造 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4.結合專業方向,教學內容項目化,以項目為導向設計與 未來的職業相關的互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互動交流,使其意識到 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習興趣;5.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參與人機互動,促進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6.拓展第二課堂活動,既可以彌補教學課時的不足,也為學生提 供參與課外活動進行自主學習的平臺;7.改進評價方法,采用多元多向評價手段, 評價不應只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可以開展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等,真正 體現互動教學模式下的平等民主。
    總的來說,通過訪談,教師們看到了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互動教學 的優勢,訪談教師所提及的影響因素可以歸納成以下幾方面:學生因素、教師因 素和宏觀環境因素。所有訪談教師都肯定互動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且 愿意多開展英語互動教學。同時教師們也非常關注互動教學模式的發展與內涵, 包括互動教學的組織形式及影響互動教學效果的因素等。
    三、課堂觀察結果及分析
    除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本人還在訪談的教師中隨機聽課 10 節進行了課堂觀 察并在自己任教的班級進行教學實踐和觀察。這是研究中歷時最長的一項調查, 延續一個學期。在 2018年 10月開始實施課堂觀察環節,同時也是新生入學后的 教學第一周,各開課專業教學進度一致。整個課堂觀察結合了所設計的課堂觀察 記錄表(見表二)進行了記錄,主要觀察點為課堂中的互動教學情況。
    表四 課堂觀察記錄表
    教學課題/內容:
    聽課時間&地點:
    授課教師&班級:
    序號 互動形式 組織形式 活動目的 學生參與情況 教師反饋評價 備注
     
     
     
     
     
    評析與建議:
     
    根據課堂觀察的記錄結果統計顯示,在課堂上教師常用的互動形式主要有“師問
    生答”、“生問師答”、“生生互動”及“生本互動(人機互動)”,其中“師問生 答”的使用頻率最高。通過簡單統計,在本人觀察的 10 節由訪談教師授課的課堂中, 全部教師(100%)都采用了“師問生答”這一互動形式,而且基本上頻率都比較高; 而“生問師答”的使用頻率則為 60%,這個數值還包括部分教師在完成授課后設置的
    “答疑環節”,但卻存在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沒有問題可問的情況;“生生互動”也是 較多教師采用的一種互動形式,在所觀察的課堂中也占據了100%的比重,“生生互動” 的活動組織形式較為多樣(見表三),如果說課文理解講授方面教師多用“問答”形 式,那么以任務和項目為主要學習內容的環節則多以“生生互動”為主;“生本互動” 或“人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教學媒介的輔助下完成的,“本” 可理解為課本,即教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材中的教學活動設計進行互動, 而“人機互動”是近年來隨著教學信息化技術的高度發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可供使 用的資源也十分豐富,在所觀察的課堂中,全部教師均使用了一種或多種能讓學生在 課堂上或課外進行互動學習的教學軟件或平臺,如云墨藍班課、英語趣配音、扇貝單 詞、英語流利說以及Fif 口語訓練等,觀察中發現學生對“人機互動”的熱情比較高, 就算是基礎差不愿在課堂中參與互動的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互動軟件或平臺 完成互動學習任務。
    表五 高職英語課堂常見互動活動
    互動形式 組織方式 主要活動
    師問生答 教師一全體學生 提問回答
    教師一某學生 提問回答
    生問師答 某個學生一教師 討論、質疑解惑
    某些(小組)學生一教師 討論、質疑解惑
    生生互動 某學生一某學生 討論、對話、角色扮演
    某學生一全體學生 匯報、演講
    某些學生一某些學生 討論、辯論、會話表演
    生本互動/人機互動 學生一教學媒介 對話、視頻配音、測評
     
    在課堂觀察過程中,針對學生參與互動的表現,本人均及時進行了記錄并且 課后對每一節課存在的問題也進行反思和分析,總結歸納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 三個方面:
    1.在課堂上,學生并不一定能按教師的引導和計劃主動完成任務,有時候他 們的主動是有“選擇性”的,如根據自己感興趣或者熟悉的主題,同時有時候僅 僅是出于配合老師完成教學,即被動的互動,缺乏生命力。
    2.即使教師布置的互動活動已具有趣味性,學生表面上看來感興趣樂于參 與,但任務的完成結果卻不容樂觀,甚至有時候會偏離主題或者是活動的目標。
    3.在課堂中的“生生互動”中,如果是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那么在小組中學 習基礎差的學生參與積極性也差,求助的意愿不強,統一造成小組內的成員參與 面不全,一般任務總是最終落在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學生身上,由這些學生負責完 成。
    除了以上分析的學生問題,教師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在課堂觀察的過程 中本人發現:
    1.盡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有師生互動的形式,但是大多數的時間是教師話語 占比較大的比例。因此我們可以說,很多互動教學課堂實際上仍然是以教師為主。
    2.課堂互動的活動形式往往比較單一。課堂上很多互動活動通常是師個和師 班的形式。而師組或師對的形式則非常少見。
    問答互動是英語互動教學課堂最常用的方式,但不可否認很多教師依舊缺乏 提問的技巧。課堂上很多教師偏向于提一些封閉性問題而不是開放性問題,而且 也經常讓學生指出回答問題學生的錯誤,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教育起 源于“問答”,教學本就是一個對話和交往的過程,師生在對話和交往中共同創 造意義的過程 [程亮,劉耀明,楊海燕.對話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1.]。課堂上的提問基本上無疑是每位教師每節課必不可少的環節, “問答教學”也是體現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最平常最普遍的形式,因而這一最 原始的方式是互動教學模式研究中最不可忽視的課題。
    本人結合課堂觀察記錄,同時為了更精確地統計問答互動這一環節的具體數 據,在征得兩位同一教學內容的教師和學校的同意后調出學校教學監控錄像,通 過錄像回放進行了數據統計和分析,具體見表四:
     
    表六 某兩位教師的課堂觀察(問答互動)對比分析
    任課教師 教師C 教師J
    授課內容 Starting a business
    班級人數 52 54
    提問 次數 48 36
    回答 次數 76 52
    問題類型 記憶類 20 41.67% 3 8.33%
    理解類 26 54.17% 15 41.67%
    運用類 2 4.16% 12 33.33%
    判斷類 0 6 16.67%
    問題性質 開放型 12 25% 31 86.11%
    封閉型 36 75% 5 13.89%
    回答方式 齊答 37 48. 68% 9 17.3%
    對象選取 男生 4 7.7% 8 14.8%
    女生 16 30.77% 11 20.37%
    回答情況 期待答案 55 72.37% 21 40.38%
    非期待答案 21 27.63% 31 59.62%
    教師反饋 正向評價 13 17.11% 16 30.77%
    中性評價 34 44.74% 19 36.54%
    負向評價 3 3.5% 2 3.8%
    無評價 26 34.21% 25 28.89%
    以上課堂觀察中兩位教師的授課內容相同,屬于同課異構,該課主要是課文 的講解和閱讀理解,觀測點主要是針對課堂提問方面,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較 為明顯地觀察到:
    1.在教師提問頻率方面, C 老師在 45 分鐘內提問 48 次,即大約每分鐘提 問 1個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達到 76次,從數據上來看師生之間的互動頻 率還是比較客觀的,學生的參與程度也比較高,但與后面的數據分析結果所顯示 的現象卻不相一致。根據問題的類型統計,主要為簡單的記憶類和理解類的問題, 分別占了 41.67%和 54.17%,且該老師提的問題中 75%為封閉性問題,可以說問 題類型比較單一,且很多問題是面向全班學生提問的,全班齊答的方式占到 48.68%,這也是該教師如何能在 45 分鐘的一節課中完成這么多問答的原因。相 比之下,J老師的提問次數少一些,一節課提問了 36次,學生回答52次,其中 全班齊答 9次(17.3%)。然而我們也能看到,教師 J 的問題類型設計主要是理 解、運用、判斷類的問題,呈合理分布,記憶類的問題只占了 8.33%,且開放式 提問的比例為 86.11%,多用個別提問回答的方式,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 維能力。
    2.在選取回答問題的對象方面,很明顯兩位教師的課堂中女生單獨獲得回 答問題的機會比男生多,這也顯示了在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中女生的學習積極性比 男生高,也提示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關注男生群體。在整理記錄的同 時也發現,個別活躍積極的學生也能夠獲得更多單獨發言的計劃,兩個班中都有 2-3 名學生主動參與問答互動多達3 次以上。
    3.在回答問題情況方面,在 C 老師的課堂中,大多數(72.37%的)學生回 答問題符合期待答案,這與該教師設置的問題類型有直接關系,且面向全班提問 齊答的方式也能提高學生回答的“準確率”。由于J教師更側重問題類別的層次 結構,即較多的設置了開放式問題與個別回答的方式,自然學生回答中得到符合 期待答案的比率會低于非期待答案,但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的一個過程,同時也 表明提問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引導作用。
    4.在教師反饋評價方面,兩位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更多給予了中性評價,多 用 yes, ok, good 等簡單重復的方式回應;在“無評價”方面的比例也較高,分 別為 33.21%和 28.89%,這也是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我們知 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反饋與評價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從而作用于學習的效 果,在學生回答正確時應及時加以鼓勵和肯定,而當學生回答出現偏差時也應對 原因做出具體分析和指點,提問的目的應避免于尋找標準答案,更應在互動教學 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思考。
    通過以上各項研究的實施,不難發現,盡管和傳統的英語課堂以語法翻譯法 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相比,互動教學模式的開展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促 進英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自信態度等發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毋庸置 疑的是,目前的互動課堂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下文將根據以上在調查研究中發現 的問題從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活動設計、現行評價標準、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等方 面來對問題存在的原因進行具體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高職英語教學互動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一、教師因素
    高職學校層次的英語教學更具強調多樣性、實用性和專業性,需要以培養學 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為根本,對接職業(專業)崗位要求為目標,其專業性、實用 性、針對性比起普通英語教學更強,這也就給高職英語教師提出更多更高的標準 和要求。很多高職英語教師在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學習階段專業基本上為外語類專 業,對高職學校中的各類專業了解不深,這對教授專業英語類課程帶來很大的難 度;同時,高職英語教師的教學也存在綜合高中和大學本科英語教學模式的現象, 未深入考慮高職學生的生源和學習特點等差異。
    受傳統教學思維與教學方法的影響,在實施互動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深受教 師主體的教學地位影響,加上不同教師的來源和教育背景,對互動教學方法的學 習、理解和研究深度的差別,從研究結果上看,對互動教學研究較深、擅長分析 比較教學問題,能夠更加理解學生的想法,考察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共同學習 英語,認真從學生需求的角度探究教學互動,認真組織教學互動活動設計;對互 動教學方法學習不夠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互動活動設計比較隨意, 沒有認真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是簡單地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和教師評價的教 學互動。
    在前面章節中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對互動教學模式的 理論基礎和內涵認識還不夠深刻,需進一步學習和加強。互動教學的功能是多方 位的,它不僅僅能活躍課程氣氛,有效的教學互動更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 因此,在實施高職英語互動教學時,教師們應首先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開展互動, 互動活動的開展不應流于形式和表面,同時也要明確互動的目的和教學目標的有 機結合,實現教學內容在互動中得以貫穿和呈現。另外,在課堂觀察中本人發現, 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話語仍占了較多的比例,這也是違背了互動教學模式中 的“民主性”這一特性,偏離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理念,與此同時,教師語速 的快慢,語音語調,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對使用教學方法考慮不足,都在一定程度 
    上影響師生課堂互動的效果 [季紅琴,蔣凌姿.高校英語教師課堂話語互動的人際功能的實現[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16,16(04):48-52.]。
    不同背景的教師對教學過程設計與教學活動設計的認識、能力、選擇和行為 有所不同,如果不能夠將各個背景的教師用統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將影 響到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應該只以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去設 計教學,也應該避免根據自己理解深度設置教學圍城,這將導致學生與教師獨立 于各自的環境中。教師的言語設計也會影響教學質量,尤其是互動的教學質量, 學生在課堂吸收的不僅是語言,還有語言背后的準確、權威、親和等滿足教學活 動的要求。因此,教師背景、課程教學統一性要求、教師教學的語言組織都必須 結合選定的教學方法,合理的組織活動,才能達到課程的一致性教學效果。
    教師還必須了解和正確認識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態度和動機,以及影響學生 學習英語的因素和專業素養的關系。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差異大,專業對英 語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需要教師在充分認識教學與學生的基礎上,需要根據互 動教學的要求,建設師生平等的教學過程,平等協助的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環境 建設,用朋友般的協約方法、平等的方式進行課堂紀律約定。
    高職院校學生絕大多數是成年人,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尊心,心理相對基本 成熟,很在意外界的重視程度,也有著不同的興趣和特長。因此,在英語教學設 計中需要互動,通過互動活動的設計,將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合理地設計到活 動中,將組織活動覆蓋于教學,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關心鼓勵學生認識學習英 語,認真尋找和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共同關心的話題。
    二、學生因素
    學生是互動教學活動的重要成員與參與者,決定著互動教學活動的成功與 否,學生因素主要包括興趣、性格、專業特點、英語基礎和課堂態度等,都會影 響教學方法的使用和效果,影響著教學互動活動的設計與開展。要保證互動教學 的質量,首先,要找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大家參加互動活動的積極性。互動 教學方法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特點,進行互動教學 活動設計,將英語教學過程的互動活動設計建立在專業特點的興趣上,讓學生在 愉快地學習中了解互動教學好處,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重視生動有趣 的互動教學活動。
    第二,高職學生因基礎問題的水平差別,是互動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一個重 要因素。英語水平的情況決定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信心,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多 數學生比較關心教學,愿意積極參與教學互動,盡力在互動教學活動中用英語溝 通。英語基礎好的同學往往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即主力軍,在活動中占據了 大多數的交流活動,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由于交流水平的限制,只能對自己 熟悉的內容進行有限的交流,如果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差,且沒有進行前期的活 動準備,只能是互動教學活動的旁觀者,也沒有達到互動教學方法的要求。學生 的英語基礎也是互動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學生的英語基礎上 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是為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進行前期的互動準備,通 過準備與教學過程互動,以期讓所有的學生者能夠參與活動。
    第三,學生的組合對互動教學活動設計也有直接影響。互動教學活動設計中 的學生組合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障,根據調查的情況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 學生分組為結合互動活動的特點,多數是通過學生學號順序或彼此熟悉程度分 組,在課堂觀察中也發現學生都傾向于集中扎堆坐在教室靠后的座位上,這說明 部分學生還是內心還是不想與教師有較近的距離,這當然也是抗拒與教師互動的 一種表現。當然,這與教師對學生的熟悉程度有關,多數公共英語教師是非專業 教學系教師,再加上只通過有限的課堂學時與學生接觸,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十分 有限,說明師生之間情感疏遠冷漠也必然影響互動教學的開展及效果。
    最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焦慮度也是互動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從文獻研究 的成果看,說話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語言表達能力會受到限制,會降低其表達 的語言效果,無法表達其實際的想法,當然,也會挫傷學習積極性,引起對教學 互動的抵觸。互動教學需要營造輕松的互動環境,需要師生正確對待溝通環境, 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敢于樂于用英語進行互動交流,容易學習新的知識, 建設和諧的課堂環境。因此,在互動教學設計中還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 遵循二語習得輸入輸出理論“i+1”規律,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技能條件下增加 新的學習內容,既能體驗成就感又能滿足挑戰下的刺激感,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 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師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進行學習強化并解決學習中存在 的,認識自己的存在的不足,認真為下一次互動活動準備,不斷在提高英語學生 中增加自信。
    三、環境因素
    高職英語教學的一個比較大的矛盾在于,在高職院校開設英語課程首先是從 國家教育部對高職人才培養素質的標準出發的,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 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外語特別是英語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 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原因,許多高職院校逐步把課程重點放到職業技 能課程上,教學時間也逐步轉移到職業技能課程和專業實踐實習中,公共英語教 學課時一直減少,或者采用大班、英語課程合班授課的做法,甚至有些高職院校 已經將高職英語課程排除在教學計劃中,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很難實現高職英語 的教學目標,這也導致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英語能力還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 需求。
    在我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大多是通過課堂學習來實現的,而課堂 教學的實施需要教材為依托,互動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英語教學對教材的選用也 有一定的標準,如教材的話題和內容應該結合“熱點”,最好是學生熟悉的、感 興趣的、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然而由于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沒有科學的規劃或 選用適合教學互動的教材,一定程度也影響或制約了高職院校英語互動教學的質 量和效果。
    英語是一種語言,實踐環境對語言的習得是非常重要的,語言的聽、說、讀、 寫、主要來自練習,需要用具體的實踐來學習,需要在語言的環境和情景中去領 會,只有在具體的語景中體會其應用,再從模擬交際訓練過渡到真實交際,對其 真實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然而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氛 圍,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不理想。學生最常接觸到的英語環境就是英語課堂,但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及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課堂上都是老師講得多,因為長期 受這些模式的影響,特別是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在高職英 語教學中即使授課教師應用了互動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學生仍存在 不愿意參與互動的情況,甚至有些老師為了保證學生能聽得懂或者強調學生掌握 語法等知識,仍采用語法翻譯法來進行授課。筆者所調研學校的英語第二課堂活 動大部分是面向英語專業學生開展的,雖然校園英語角活動是面向全院師生的范 圍,但每次活動的開展仍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非英語專 業的學生參與其中更是寥寥無幾,大多數參加者都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真正對英 語學習有興趣或者出于鍛煉英語口語的目的。
    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教學技術的推廣,網絡教學與網絡 互動、網絡微課教學和學生微課制作等,都是很好英語學習的途徑,而且近年來 英語網絡學習工具也注重從原先單向的學習轉化為多向互動的模式。說明互動教 學模式已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的應用中。但是這一方式在高職院校的推動同樣面 臨著一定的困難,一個層面是來自教師的,有些教師因為教學任務繁重等原因沒 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的教育技術的使用方法。那么如果教育技術滯后也將一定 程度影響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另一個層面是來自學生的,學校或教師為學生提供 了學習的平臺或渠道,但是如果學生不愿意配合使用,或者只是消極應付完成任 務,這也會制約互動教學效果的發揮。因此,從學校的層面,對師生的教與學分 別建構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助于促進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同時促進學 生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最終通過自主學習實現課內0課 時的學習方式解決教學學時等局限的制約。
    第二節 提升互動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應用效果的建議對策
    一、優化互動教學活動設計
    找準“問題”是教學互動得以開展的條件和基礎,為確保互動教學的實施效 果,教師必須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針 對“熱點”和“難點”,精心設計互動教學活動。英語互動教學設計必須有一個 明確的目標,教學設計的任務和目標應緊密結合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 為出發點,再結合英語語言實用技能的掌握和輸出為根本目標 [蔡慧科學課堂互動共享教學三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06]。教學互動活動 的開展不應只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還要根據高職學生的不同 專業分層分類進行教學和設計活動,針對性地相應的互動活動,如會計專業,可 以要設計與其相關的互動活動,以會計的專業用語來引導學生了解相應的詞匯和 語句,以及一些特殊英語縮寫和專業寫作,這就需要針對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設 計,在設計活動中不斷展開來實現,比如,針對稅務的相關詞匯,與詞匯相關的 常用例句,這些例句組成的常用短語和報告,并可以設計工作相關的崗位進行溝 通活動。即分成稅務人員,稅務助理,稅局工作人員等工作相關崗位進行專業溝 通,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職業與專業語言應用能力,讓學生自覺自愿學習英 語。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基礎問題,針對性地、近地推 進教學活動,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增加學習動力。在互動活動設計中,還要注 意由于互動可能引起的不利于教學因素,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混亂現象,注意 控制教學目標實現的過度互動安排。
    教學設計的作用就是實現教學目的,互動式教學設計應根據教學目的進行教 學活動設計,在教學活動中設計學習互動,必須控制好活動的內容,互動的時機 合理,互動的效果如何,活動的設計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符合專 業教學的要求,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習,需要教師了解專業的學生需要,英語學習 需要,興趣和愛好,需要不斷觀察學生的互動反應,在教學中尋找學生關注的內 容,學生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讓學生投入到互動活動中,在活動中互動,在互動 中學習。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專業特點,營造專業相關的英語活動,利用 英語了活動了解專業的英語應用內容,英語應用的情景,英語與專業相關訓練, 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專業特點的項目化教學內容,以及項目下的教學活動 設計,為了方便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情分析與專業特點,進行互動教學活動的 模塊化設計,通過系列教學活動項目化設計,能夠盡可能多的學習專業與企業需 要的英語知識與應用能力培養,以達到相應的專業英語教學效果。如針對工商企 業管理學生的職業特點,打破了傳統章節教學的過程方法,根據工商企業管理專 業特點,進行了以下應用英語內容項目化結構的設計(參考表三工商企業管理大 學英語教學項目化內容)。
    表七 工商企業管理大學英語教學項目化內容
    項目序號 項目模塊 項目內容
    1 人力資源英語 基本的人力資源詞匯及語句、職場交際情景
    2 營銷英語 營銷專業詞匯及語句、職場交際情景
    3 商務英語 商務與合同專業詞匯及語句、職場交際情景
    4 會計英語 會計詞匯及語句、職場交際情景
    5 職位英語 崗位相關的詞匯及語句、職場交際情景
    6 企業英語 企業培訓的英語詞句、職場交際情景
    7 職業交流 面試,工作交流、職場交際情景
    8 專業英語書信 營銷、質量和通知等相關書信、職場交際情景
    與此同時,互動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互動設計,還需要由多種教學方法來共同
    完成教學,需要結合教學的需要適當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如互動教學分配學生 任務要合適,要有挑戰,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投入到互動活動中,需要結合教學 開展的需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不是對不同的學生都是用相同的角色,需要 根據學生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過程管理方法,如對基礎不好的學生,在前期的 活動準備中以激勵其交流為目標,可以用傳統教學中的命令方法,隨著學生的變 化和能力的提升,可以布置稍微難度大的交流互動,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以及 課后輔導的方式進行上課前的基本功準備,以便教學過程中更好地互動交流,讓 學生在課堂互動中更加自信。當然,學生的差異不僅體現在英語基礎上,語言學 習的能力和天賦差別,學習動力上的差別,都需要教師適當的教學方法,豐富而 有差別的教學內容,及時對學生的關注,認真的前期準備,先進合理的教學設備 與工具的使用,上好一次互動教學課程要求教師準備很多利于教學的備課工作, 以及課后消化需要的文獻、參考資料、外文刊物、英語網絡材料等,都擴大學生 的英語語言學習的工具,引導學生利用工具,用自己獨特的學習節奏和方法,快 樂學習,都互動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內容。
    另外,高職英語教學互動的設計還要考慮人數和教學設備,針對不同的班級 人數,開展不同的活動方式,爭取小班教學模式,盡可能多用輔助設備來配合教 學互動,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結合互動教學的方法和周全的教學準備,讓學生 輕松學習,自信學習。
    二、提高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參與度
    互動教學是一個全息的過程教學的方式。互動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和以學生 為中心教學理論為依托,都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學生和教師的溝通進行新 的知識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的重點互動活動的設計與運用。高職學 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這種學情與建構主義理論和以學生 為中心教學理論要求高度一致,也就是說,通過互動教學構建有效的互動教學過 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從原來被動消極的學習 轉變為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前面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參 與度還有需要提高的空間,一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整體參與程度,二是學生因 為基礎參差等原因個體參與程度。
    結合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讓學生“動” 起來,以提高學生在互動教學中的參與度:
    首先是“動”在教學熱點上。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學生熟悉的主題 和內容,熱門話題和與學生專業崗位相關度高的問題進行互動,有利于學生提出 自己的觀點或是參與其中。如果學生對主題生疏或所設計的互動活動脫離現實需 要,互動就可能開展不起來。當然教學中也必不可少地會涉及學生不熟悉的領域 方面的問題,對于這類問題教師可提前布置給學生預先準備,指導學生借助信息 技術手段獲取知識或者是開展生生互動,讓學生互相交流。
    二是"動"在教學重點上。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的把握 是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教師通過深入理解教學大綱和教材,掌握 重點和難點,使所設計的互動活動更具有價值,避免流于形式或未能促進學生學 習效果的互動。
    三是"動"在教學疑點上。教學疑點不僅是教學內容的構成部分,也是有效激 發學生思考與探索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互動活動中可以針對部分知識點,設置合 理的疑點,或者是有不全面和不完備的內容,讓學生在懷疑的情景中,發揮獨立 思考和互動學習能力。面對疑問和未知,學生往往更為敏感和感興趣。圍繞一點 問題開展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以換取學生的開放心態和激活創造力。 這也提示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人為設置疑問或懸念,激發 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其中與探索問題的答案,另外,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 題,通過與教師或同學的互動一起共同解決問題也是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
    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落實和突顯,不僅是互動教學的內在要 求,也是實現高職學生能力發展的根本途徑。只有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成為學習的主人,互動教學才能有效開展。為了讓學生參與互動探索和學習,我 們還應確保多邊互動,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而不僅僅是教師和個別優秀學生 之間的互動。對于不積極參與的學生,教師可以使用“投擲繡球”即點名指定的 方法來觸動他們思考和回答問題。提高互動教學的全員性、廣泛性也是檢驗互動 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三、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任務完成情況的指標,國家對高職教育提出了“實用為 主,夠用為度”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目標,是對高職教育和學生情況分析后的 人才培養要求,實用與夠用是以職業人才的實際出發,對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目標 的合理要求。但是,夠用為度,也就是說,高職的英語教學還是有一定的目標要 求,只是以實際應用需要基礎上的英語理論要求,明確不同的專業英語教學目標, 針對專業交流需要的知識目標,在專業特點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根據 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和互動活動的內容設計,從專業性、連續性角度,借助充 分的時間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當前高職院校由于專業性教學要求,突出以實踐、 實習為主的專業能力培養,高職學校的公共英語教學課時也被不斷壓縮,那么如 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完成高職階段的教學目標也是開展互動教學過程中需要 認真思考的問題。
    教學目標的設置既要結合高職英語的教學內容同時也要考慮高職學生的英 語學科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專業就業崗位的需求等因素。互動教學模式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其教學活動目標的設置更應該緊密圍繞以上 各個因素。首先體現在教材的選用上,高職英語教材的選用須結合專業的需求, 理工科專業應突出學生將來就業崗位的內容,如學科專業術語的認讀,專業英語 的讀寫技能,教材的話題與語言功能等。而商務管理類教材的選用則應更緊扣職 場的交際英語教學內容。當然教材的內容與活動安排都應是便于教師開展互動互 動的。另一方面,教師在完成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后,應充分評估學生的英語學習 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的難度,科學定位教學目標,如果學生 的基礎較好,設置目標過低,學生將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與之同時,如果教學目 標較大地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將挫敗學生的自信心,漸漸地磨滅學生的學 習興趣。
    四、構建高效的課堂互動組織形式
    (一)交互模式在英語教學的適當性
    英語教學是以學生動口和動手學習的課程,突出聽、說、讀、寫的綜合學習 能力,動口和動手是實現聽、說、讀、寫的學習過程,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差異, 突出學習伙伴選擇需要和課程互動的重要性,要求公共英語教學需要合理選擇互 動模式。高職公共英語的應用能力培養需要,需要學生在互動中應用英語表達能 力,需要通過互動活動選擇和更換伙伴和小組成員,達到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保 持,以及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實現。
    (二)清晰的指令給予
    互動教學是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下進行的,如果沒有清晰的指令下達,將造成 教學過程的雜亂無序,無法正常開展互動教學。教師對教學互動中各種指令的清 晰下達,有利于教學任務的清晰布置,有利于教學互動的順利進行,如何把握教 學指令的下達,還有很多需要考慮和認真設計的內容:如指令的簡短和準確,指 令不能過長,否則學生不能夠及時獲取和領會,指令準確包括指令設計準確和發 送時機的準確,如果學生的注意力沒有在教師身上,或者學生在專注于進行的教 學活動中等,在這些可能會造成指令失效或延遲的情況下,教師不應該下達指令。 當然,指令下達的有效性也要求教師要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交待指令的解釋和演 示,也需要進行身體和語言互動配合,需要明確和簡短的指令,要求學生明白互 動過程的控制,活動的目的、步驟和要求,并且要確認學生是否真正聽明白。教 學在互動活動中還要監控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學生對教學指令的實踐活動中的 理解體現,以及規定的活動時間內是否完成活動任務目標,以及學生對教學指令 反饋等。
    (三)學生座位的合理編排
    互動式教學還要考慮互動活動中學生角色的搭配,針對教學活動角色設計需 要進行學生選擇和分組,加上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差異因素,教學設計中要進行教 室的選擇和學生座位編排,教室選擇以寬大、周圍安靜和不干擾其他教學活動為 主。寬大的教室方便互動教學活動進行,方便互動活動的調整和重新組合,在教 學活動中各小組的互動空間大,方便互動小組教學活動,不易受到其他小組活動 的影響,也不能影響到外界的教學。另外,教室的布置不能用“秧田式”的傳統 方式,教學桌椅的選擇以體積小、質量輕的單人桌椅為好,方便互動活動小組重 組與空間設計的桌椅移動、排列。另外,學生的座位編排也有一定的技巧,以方 便小組組合和拆分為主,如單數組和雙數組人員的調配和重組,不能對教學活動 因準備而造成太大影響,也不宜使用過于固定的實訓教室,以免限制教學互動的 人數調整和活動的實施,座位的安排以教學為中心,以互動活動為主題,將互動 活動需要的成員按照方便排列的座位次序安排好,減少過多的準備和調整時間, 達到以最短的準備時間為目標,進行學生座位安排管理。互動形式是教學方式的 重要構成,需要注意實用的結構,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起來,來達到互動教學 的效果。
    (四)責任到人、合理控制活動時間
    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差異決定了教學模式的選擇,也限制了學習任務的安排, 針對英語基礎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通過小組任務的完成實現共同成 長的學習過程,這就需要針對學習任務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學生角色,根據學習 在小組的特點,選擇出合適的小組責任人,即要保證學習過程的一起進步,也要 保證不同基礎的學生共同學習,還要保證能力較強的學生有足夠的學習量。要求 責任人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嚴格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并及時確認任務的完成情 況,以及是否需要調整學習任務,保證學生都能夠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投入盡可 能多的精力到學習中去。
    五、加強師生情感互動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比較微妙的內容,好的情感可以使教學互動與溝通取得好 的效果,師生、生生間的情感達到最佳狀態,將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助于 活動任務的達成,有利于建設開放、互動、和諧的教學心理環境,實現教學過程 中學習積極表現,學生為中心的活動開展,形成良好的班級學習氣氛,實現學生 心理健康發展。
    (一)相互互助的師生關系
    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同學之 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師 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提問,參與小組合作討論等活動, 關注學生課堂學生的精神狀況和情感態度,在前面章節的調查結果已經顯示部分 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態度是比較消極的也不愿意參與教學互動活動,當然對高職 學生來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為教師則有責任和義務鼓勵和關注每一位學生 參與學習,不應該把關注點只放在某一些學習成績好的愿意學習的學生身上。同 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惑和難題的時候教師也應及時和積極給予解答或應 道,或者引導組織生生之間的互助互動,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師生互動,應該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 看到的是一種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 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 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生生互動作為課堂 互動的重要組織形式,以課堂為平臺在教師的導領下,實現同學之間的學習互動, 這其中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過程,更是理解加工信息的過程。真正的互動信息走 向應該是多維的,即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等。互動教學 模式不僅具有反饋和雙向互動的特點,學生甚至可能直接獲取老師沒有講授的外
    部信息。因此,學生的主體性即主動性、自主性、獨立性就得以充分的發展。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 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的。也就是說,心靈交融,才能實現交往 溝通。
    語言教學除了教授語言,還蘊含著施教者根據一定的教育學基本原理及相關 社會實踐經驗,對受教者進行全面、全程、全人教育的實質 [季舒鴻,王正華.高職英語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1]。在高職英語教學 中,教學的主要媒介是教材,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對教材即教學內容中提煉的情 感態度對教學實施階段的情感互動起到關鍵作用,教師對教學內容體現的情感的 正確分析及把握決定了教師在互動過程中信息的傳遞指引,同時也能對學生反饋 到教師及同學的信息能有全面的掌控,以達到符合教學目標的互動,從而避免流 于形式和漫無目的或偏離目的的互動。與此同時,教師在對教學材料所隱含的情 感態度進行分析的時候也應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包括教師自身的經歷、學生的 認知水平、現實的情況以及將來工作學習的需要等方面,如在“Workplace Communication"這一課題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日常的交流沖突情景進行討論 再創設職場情景通過對相關教學材料的學習了解以后工作中即職場的內部外部 交流沖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掌握職場沖突的應對方法,在完 成教學材料的學習后,教師可根據此話題再設計拓展延伸互動活動,引導學生用 哲學的角度思考問題,不管是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矛盾沖突無處不在,在教學過程 中注重學生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的積累有助于建立牢固的師生互助理解關系。
    互動教學模式就是師生間的思想和感情交流的過程,突出了情感互動的重要 性的教學模式,是實現學生熱愛、喜歡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現代教育對教學過 程的重要要求。師生雙方的相互喜歡的情感交流,可以促進相互間的感情更加深 厚,深厚的情感更好地促進教學互動開展,激發師生雙方對對方的喜愛,愛屋及 烏地發展為對課程和學習的喜愛,這樣的教學情感環境下,必將產生一個積極向 上的學習氣氛,克服了傳統教學方法教學中,由于缺少情感交流產生的學習逆反 心理,甚至放棄學習心理。尊重是建立在雙向和平等的基礎上,尊師是學生的本 分,教師也應尊重學生,教師應該為人師表,通過用心教授學生,關注學生的進 步,不斷地通過激勵學生,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培養獲得學生的尊敬,在教學互 動中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及時表揚學生、激勵學生,是對學生的付出與成就的尊敬, 形成友好互動中的相互尊敬,教師喜愛學生的教學氣氛營造和不斷鞏固,形成師 生友好、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氛圍不斷向更融洽發展的 環境下學習英語,更能抵御學生形成不良心理和厭學問題等,避免學生因厭學而 產生逃學、曠課等問題,以及由這些問題產生的其他學生和社會問題。
    (二)課堂話語平等的環境
    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的教學過程的主講角色還是在一定范圍內 存在,教師以IRE(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式的“滿堂問"課堂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話語權過重,缺少學生的課程參與,形成了一言堂式的滿堂灌, 其中一部分的互動活動還是以教師為主體,根據教學過程的學習管理需要,而設 置為提高課堂紀律的簡單提問與回答,教師的問題多數是一些啟發學生的、與教 學知識相關的封閉式問題,學生只是根據教師問題進行回答,基本以基礎知識和 簡單的知識擴展為主,互動的內容比較固定,學生很少有發揮和擴展的機會,更 沒有質疑和反問的可能,一直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互動問題答案只有教師能夠發 揮,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節奏進行有限的發揮,就互動問題與互動交流的內容, 教師極少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思維擴展,阻礙了學生英語發 散思維的發展,限制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在課堂話語中包含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根據趙曉紅(1998)以“教師為中 心”教學模式的研究,教師的話語量占課堂時間的 65%-90%,課堂的知識點基 本通過教師的講授來傳遞。對于互動式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師的話語并不是越多 越好,如學者王銀泉(1959)和郭寶菊(2000)在研究中也一致認同。根據互動式課 堂話語平等性的分析維度,教師認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主張師 生之間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Long(1983)提出當本族語者與二語學習者或高水平 的非本族語與低水平的二語學習者交流的時候,通常會調整互動來解決交流過程 中所遇到的困難。互動教學需要師生平等的環境,只有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活動 才能順利開展互動教學,需要教師注意互動中的信息確認,信息核實和信息理解, 都需要學生的配合與重復,如果在互動的過程中師生間出現不平等,必將產生學 生對教師的敬畏,互動中表現對信息的處理小于對人際處理的重要性,產生信息 處理過程的教師認知,學生根據教師的認識更新自己認知,使得信息過程的形式 化,產生互動效果的表面化,進而出現師生理解差異的無法協調性,學生不愿協 調理解分歧,也無法獲得協調分歧的機會。只有師生間的平等才能保證信息處理 的合理,師生間才能有準確的信息交流,出現理解分歧才有協調的機會,才能解 決互動交流的困境,協商理解分歧的信息處理,使互動交流不斷深入。
    六、創設多元學習評價機制
    建構主義認為,認知個體是用主動的方式解釋客觀世界,這個過程是在不斷 發展和變化中的,因此用統一的標準化的方式來評價是不適合的。當前評價方面 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相結合,遵循“木桶效應”,對技 術性和教學性等方面進行平行評價,把質化評價方法作為量化評價指導,同時把 量化評價結果又作為質化評價結果的基礎 [王正華.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學習模式與評價手段探析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6)]。尤其是與傳統教學方法有著明顯差 異的互動教學模式,評價方法應注重多種能力評價、多元評價方法、多元評價主 體(學生參與評價)。評價從“以結果為中心”向“以過程為中心”轉變,強調 學習的步驟、策略和過程。實行過程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注重形成性評價, 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終結性評價。
    教學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目標、動力和效果。教學評估的主要作用在于 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優點與弱點,幫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調節學習方法和策 略。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側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 程度,比較片面發映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也讓學生沒有充分的動力完成平時的 課堂學習任務與課后練習活動。而英語互動教學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師生在 整個過程中處于一個互動交流的狀態,因此應該采用過程性的評價,通過多種評 價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激發,提高互動教學效果。具體分成縱 向橫向兩個維度進行,縱向維度從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橫向維度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多 種技術手段來進行評價。整體上則實現質化評價與量化評價的結合。
    橫向維度:課前評價,教師提前進行互動教學的相關設計,在課前通過話題 引入等形式,組織學生進入到課前準備中,這時可以確定學生的投入情況,參與 度,資料的收集情況等等。在課堂評價中發現并肯定學生的優點,教師要細致觀 察學生的表現,注重形成性評價而非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所有的學生。課后評價 一方面是對學生課后任務完成的評價,另一方面則是對于整個縱向維度的課前、 課后、課中的綜合性評價。這幾個階段的課堂評價需要與橫向維度的具體評價手 段相結合,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等方式一起進行。
    縱向維度:互動教學的特點不僅實現了在課堂上的多向交流,同時也有利于 教師在課外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掌握學生課后的學習情況或對教學的反 饋信息,方便與學生進行溝通,實現多維互動。根據互動教學的特點,縱向維度 的評價則是線上和線下評價的結合。教師既需要對于課堂現場中的學生的表現反 饋進行評價,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學生的互動參與,根據網絡大數據形成量 化評價。
    互動教學的總體評價應遵循量化評價與質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質化評價是 一種定性的評價,含有一種價值觀的取向,在整個評價中需要以質化評價作為引 導,實現學生的整體過程性的評價,在整個評價中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注重形成性和發展性評價。在具體的評價當中,我們需要運用量化評價的方式, 在現代化的社會中,量化評價不僅僅是通過學生成績進行評價,同時可以利用網 絡大數據,通過客觀量化的方式,收集學生參與互動的次數、頻率、內容,以此 判斷學生的積極性。最終通過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的縱橫評價維度,實現學生的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
    第五章 反思與展望
    本研究聚焦高職英語互動教學的應用策略研究,主要通過對個案高職學校對 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進行調查,掌握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現狀及存在的 問題,并結合相關理論基礎展開分析,致力于發現影響互動模式影響或制約該模 式效果發揮的因素,從而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但是本人在研究過程中,受到自 身知識、能力的限制,深知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調查所需要的數據來源主 要是本人所在高職院校里的一部分學生和英語教師的問卷調查、訪談以及部分班 級的英語課堂觀察,盡管大部分的所獲得的資料和數據對于研究具有很好的價 值,可以滿足研究的需要,但是主體樣本僅取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廣泛性和代表 性不夠突出。得到的數據或許不能代表其他高職院校英語互動教學的現狀,各種 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策略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
    根據研究的不足之處,本人希望今后的研究可以擴大研究的范圍和主體,廣 泛地進行調研,并且從互動教學模式的不同維度進行研究,特別是在互聯網+時 代背景下的高職英語互動教學研究,繼續尋求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的途徑。
    參考文獻
    [1]All wright, R.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4(2):156-172.
    [2]Brock, C. A.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 TESOL Quarterly, 1986(20):47-59.
    [3]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4]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Davis P. & Pearse E.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2.
    [7]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8]Ellis, R.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 [M]. New York, NY: Wiley-Blackwell. 2012.
    [9]Gardner, R. & Lambert, W.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2,
    [10]Gloria, G. Two Complementary Modes of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Interaction [J]. ELT Journal, 3: 273-279. 2002.
    [11]Hall, J. K. The role of oral practices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our everyday life: The social cultural dimension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learning of other langua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14):145-166.
    [12]Hymes, D. Foreword to Communication Rules: Theory and Research [M]. Beverly Hill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80.
    [13]Jiang, 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6. 2000.
    [14]Johnson, 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16]Krashen, S. D. &Terrell, T. D.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7]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18]Long, M. H.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 [C]. New York: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1981(379):59-78.
    [19]Long, M. H.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ress. 1983.
    [20]Long, M. H.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A]. TESOL. 1983.
    [21]Richards, J. &Rogers, 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2]Rivers, Wilga.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3]Rivers, Wilga.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5. 1997.
    [24]Rivers, Wilga.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45-55.
    [25]Mackey & C. Polio (Ed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Interactio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in Honour of Susan M. Gass [M],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9:157-175.
    [26]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34-35.
    [27]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J]. Newbury: Newbury House, 1985:235-253.
    [28]Driscoll M.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J]. E-learning,2002(1):61 -68.
    [29]陳紅•大學外語“立體互動式”教學模式初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7).
    [30]曹彩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教育現代 化,2016,3(35):206-207+209.
    [31]車一鳴.高中英語課堂互動中的教師因素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32]戴麗麗,代紀燕•教師教學策略的轉變:論新課程視閾下的課堂互動J]現代中小 學教育, 2008(11).
    [33]德朗舍爾&拜爾•教師怎樣教:對課堂中口頭語言互動的分析[M].國際教育局岀 版.1996.
    [34]格奧爾格•齊美爾,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結構[M].北京華夏岀版社.2001(1).
    [35]關文信主編.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論[M].中國人民大學岀版社.2006: 99-100.
    [36]郭爽.大學英語互助式教學的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7]季紅琴,蔣凌姿.高校英語教師課堂話語互動的人際功能的實現J].南京工業職業 技術學院學報,2016,16(04):48-52.
    [38]季舒鴻,王正華.高職英語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師范大學岀版集 團.2012.
    [39]韓琴,周宗奎,胡衛平.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及教學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6(06): 16.
    [40]姜興華.課堂互動視角下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信念與學習成績相關性研究[D].大 連海事大學,2016.
    [4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岀版社.1985.
    [42]李恒.Long的互動假說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瘋狂英語(理論 版),2016(04):108-109.
    [43]李會平,唐忠順.“互動假說”與外語教學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 踐,2015,7(09):114-116.
    [44]雷瓊華.論課堂互動教學對高職學生外語習得的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7
    [45]雷靜.高職院校職業英語教學改革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46 ]李玉玲.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分析和應用J].教育探索,2007(8).
    [47]李夢瑩.淺談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中的互動游戲J].考試周刊,2018 (26): 111.
    [48]林玲.提高初中英語生生互動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寧波大學,2015.
    [49]劉家訪.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一一互動教學[M].福建教育岀版社.2005..
    [50]呂巖.高職英語“多維度、互動性、開放式”評價機制策略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 技術學院學報,2017,30(04):64-66.
    [51]呂巖多維互動教學模式視域下的高職英語教學實效性研究[J].成都航空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 2016-12-19
    [52]倪倩.反思性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華章,2011(34).
    [53]孫澤文.也論互動教學的內涵、特征與實施原則[J].教育探索,2008(11).
    [54]孫澤文.互動教學:理論基礎、實施原則和相關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 科學版,2007(10).
    [55]宋曉麗.高職師范英語互動教學模式淺探[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 147-148.
    [56]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若干研究課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5).
    [57]王艷.中職互動式英語課堂模式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58]文秋芳,秦曉晴.外語教學問卷調查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岀版社.2009.
    [59]文秋芳.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岀版社.2010.
    [60]鄔明君.高校課堂師生互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 學,2016.
    [61]余麗.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62]余玉峰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有效互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63]向前進,曹佩升主筆.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英語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 題組.外語高職英語需求狀況及教學體系改革與發展研究[J].中國外語,2009(3): 11-19.
    [64]徐翠波建構主義理論下大學英語自主性學習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 學報 2014(4)
    [65]徐紅 高職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策略研究 [J]. 海外英語- 2011(11)
    [66]徐華,黃華.“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高職教育國際化路徑研究[J].江蘇高 教,2016(4):143-145.
    [67]楊春霞二語習得理論與職業學院大學英語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 版,2009(1).
    [68]伊小琴“互聯網+”環境下高職英語教學新模式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17(1):113- 115.
    [69]袁玉.多元互動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英語教師,2016,16 (23) :144-146.
    [70]張雅敏 互動式英語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教學刊 2018.16
    [71]章潔.中外教師課堂師生互動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72]周東妮.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 學,2015.
    [73]朱倩儀.教改之協商式英語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6 (26): 168-169.
    [74]左煥琪.外語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岀版社.2002.
    [75]左煥琪.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岀版社.2007: 87.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yingyujiaoxue/8754.html

    上一篇: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問題研究 —以L市兩所小學為例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