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03 14:53
    目錄
    1緒論 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2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3
    1.2.1國外研究現狀 3
    1.2.2國內研究現狀 4
    123研究評述 6
    1.3研究內容與方法 6
    1.3.1研究內容 6
    1.3.2研究方法 7
    1.4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8
    1.4.1創新之處 8
    1.4.2不足之處 8
    2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9
    2.1新型職業農民相關概念 9
    2.1.1傳統農民 9
    2.1.2新型職業農民 9
    2.1.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10
    2.2相關理論基礎 10
    2.2.1人力資本理論 10
    2.2.2勞動力供求均衡理論 11
    2.2.3終身教育理論 12
    3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13
    3.1鶴壁市農業發展簡況 13
    3.2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態勢 14
    3.2.1新型職業農民基本情況 15
    3.2.1培育主體以政府部門為主 17
    3.2.2培育內容以生產知識技能為主 18
    3.2.3培育機制以規范培育流程為主 19
    3.3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模式 20
    3.3.1政府主導型 20
    3.3.2政企合作型 21
    3.3.3市場導向型 22
    3.4鶴壁市培育模式特點 23
    3.4.1模式建構立體化 23
    3.4.2模式定位本土化 24
    3.4.3模式發展信息化 25
    4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效果評價 26
    4.1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26
    4.2評價指標權重及排序 29
    4.2.1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29
    4.2.2判斷矩陣層次排序分析 31
    4.3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比較分析 34
    4.3.1評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方法 34
    4.3.2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綜合分析 34
    5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問題分析 37
    5.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不健全 37
    5.1.1專項性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針對性政策保障 37
    5.1.2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培育質量控制保障 37
    5.1.3培育資金來源單一化,培訓資源整合力度低 38
    5.2培育培育缺乏市場導向,培育效果不明顯 38
    5.2.1培育主體和方式傳統單一 38
    5.2.2培育內容應用性低 39
    5.3培育對象素質參差不齊,新生勞力少 39
    5.4產業發展缺乏動力,培育環境滯后 39
    6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優化的對策 41
    6.1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 41
    6丄1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政策 41
    6.1.2健全認定管理和培育質量保障機制 41
    6.1.3建立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 42
    6.2 市場導向科學培育 43
    6.2.1發展多元培育主體 43
    6.2.2精準設置培育內容 43
    6.3有效遴選培育對象,培育新動力 44
    6.4拓展產業支撐平臺 44
    6.4.1產業培育融合發展 44
    6.4.2基于資源優勢培育新動能 45
    致謝 46
    參考文獻 47
    附錄A 51
    附錄B 53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難點。2020年, 我國順利邁進小康,吹響鄉村振興的號角,接續推動新型城鎮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農民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基礎性問題。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 面對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強化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扎實有 序做好“三農”工作,持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然而相關研究表明,農業作為基礎, 已經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短板。與此同時,由于經濟收入差距明顯,大部分農村 生產要素和中青年勞動力持續向工業發達部門和城市涌入,致使農業、農村現代化發 展中顯現出新三農問題,如農村空心化的加劇,人口老齡化趨勢顯著,農村土地被空 置、荒廢,農業生產率和耕地利用效率下降等⑴。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時期,對農民 進行資本主義“剝削”,以及用“福利”農民轉變身份農民的方式,在中國行不通。 據農業農村部公開數據得知,截至2018年,我國農村人口有57661萬人,而新型職業 農民有1500萬余人,僅占農村人口總量的0.20%,這意味著現代農業人才振興、建設 現代農業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農業“后繼無人”成為潛在隱患,“由誰種地,怎 么種好地”,成為制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問題。
    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對農民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2】。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 人力資本積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鄉村精英是農村社會的骨干力量,而職業農 民是鄉村精英人才的主要組成部分。1982年以來,國家先后發布了 24個“一號文 件”,其中,11個聚焦新型職業農民(見表1-1) o
    《河南農業農村發展報告(2019)》顯示,鶴壁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排全省第一, 現代化農業相對領先,農業商品化、集約化發展水平較高,具有農民培育的先天資源 基礎。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利用自身農業優勢和天然生態資源,促進優質 農業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實現現代農業平穩轉型,需要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 育的產業支撐平臺。然而與其他地區相比,目前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研究和實 踐,仍處在初級階段,相關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培育成果不穩固,農業發展貢獻率較 低。加之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又受到氣候、社會、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農業生 產力水平偏低,致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展緩慢。
    在新時代背景下,鶴壁市已逐步意識到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必要性及其時代機 遇。本文通過分析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優化整合其要素,推進其培育模式 優化升級,使其在培育的具體實踐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有效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 和壯大,提高培育效率,鞏固培育質量。
     
    表1-1 2012-2022年“一號文件”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匯總表
    年份 中央一號文件 相關內容
    2012 年 《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 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未升學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免 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 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2013 年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 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 加強農業職業教冇培訓。利用好孑類培訓資源,強化對專 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訓力度。
    2014 年 《關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 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 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的教冇培訓力度。
    2015 年 《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 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信貸支持體系,完善金融支持服務,積 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2016 年 《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 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 軍。將其納入國家教冇培訓發展規劃,建立農民職業教冇 培訓體系。
    2017 年 《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 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 干意見》 囤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奇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整合培 訓資源,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統籌規劃、產業帶動 的培訓機制。
    2018 年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支持新型職業農民以彈性學制的形式,參與中高等農業職 業教育。創新培訓機制,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 等主體組織培訓。
    2019 年 《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
    “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 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發展以農村需求導向的職業 教冇,加大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建設。出臺培養懂農業、愛 農村、愛農民“三農”工作隊伍的政策意見。
    2020 年 《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 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 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 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 系。
    2021 年 《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 見》 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 作社兩類經營主體,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推進農民合 作社質量提升。培育高素質農民,組織參與技能評估、學 歷教冇,設立專門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
    2022 年 《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重點工作的意見》 實施奇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 雁”項目、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 支持辦好涉農高等學校和職業教冇。培養鄉村規劃、設 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
    資料來源: 2012-2022年—號文件整理所得。
     
    1.1.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影響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對鶴壁培育模式 的研究具有較大的理論意義。具體概括如下:首先,本文對鶴壁市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相關的理論基礎。當前,大部分針對農民培育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培訓體系、培育效率等方面,對于其培育模式的研究仍 處于初步研究階段。通過研究發現,培育主體的單一化,培育市場導向的缺乏,培訓 對象群體綜合素質偏低,培訓內容、方式與農民實際意愿存在脫節,以及培育機制的 不健全,導致職業農民的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的現象,本文從培育的主體和客體、培 育內容和培育機制四個方面,對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提出了優化對策。
    (2)現實意義
    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要點,人才以及產業都是建設的核心內容。 各省、市、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標志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入 關鍵時期。對河南省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培育模式的發 展現狀,強化鶴壁市鄉村聚才引才平臺的建設,運用AHP層次分析法,構建評價指標 體系和模型,在優化整合其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更好地指導河南省鶴壁市新型職業農 民培育實踐,提高社會對職業農民的認可度,促進小農戶轉化為職業農民,推動城鄉 要素的平等交流,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解決鶴壁市鄉村空心化問題,為鶴壁市實現鄉 村振興提供農業人才支撐。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外研究現狀
    (1)關于職業農民培育的理論研究
    國外對職業農民培育相關理論的研究比較早。Pudasaini。]研究認為農民接受教育 的時間與農業產值、銷售額呈正比。卡爾•馬克思【“I在其經典理論中提出勞動創造社 會財富,對勞動者進行教育投資可提高其職業技能,從而提高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 舒爾茨[5】主要研究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被稱為“人力資本之父”,認為 農業人力資本的投資,對農業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是提升生產 效率的顯著因素,應該注重對農業勞動者的教育培訓投資。Wallace^研究南非國家的 農業教育,指出政府對于農業方面的職業教育不夠重視,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力度不足,難以引入社會資本,成為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Maguire^在研究 中指出,國家部門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決定了農民職業培訓是否能夠真正滿 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2)關于影響職業農民培育的因素研究
    Freedgoocp]研究發現,政府的支持是職業農民發展進程中的關鍵,該學者認為對 農民培訓時,應該同時注重培育的數量和質量。Mahmoudi9]基于對農藥知識培育的調 研,指出農民對農藥等相關知識的了解,主要依靠其自身經驗,年齡越長,經驗越多, 對農藥知識的培育需求就越小,因此,年齡是影響農民培訓需求的關鍵。BennelW。]研 究中指出,大部分農業培訓的項目,常常缺乏資源來支持培訓方案的后續活動。因此, 缺乏反饋和有效的培訓后課程審查,導致課程改革滯后于實際需求,培訓內容與實際 情況聯系不緊密,從而致使培訓項目對大部分農民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MondN等 人在研究農民種植有機蔬菜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發現由于農民對于有機蔬菜缺乏專業 認知,加之生產方式傳統化,對農民職業培訓的需求并不高漲。由此認為,專業知識 和先進生產觀念是影響培育的重要指標。
    (3)關于職業農民教育模式的研究
    通過了解國外職業農民培育成果發現,國外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發展呈現多元化 的特點,相較于國內,已經非常成熟。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以企業為主導, 加強與職業教育院校的合作,通過理論與實踐教育結合的方式,推動校企聯合辦學,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公共資源,直接從院校向企業輸送合格、成熟的技術人員[121。日 本對于職業農民的培育開始較早,1948年頒布的《農業改良助長法》就對農民培訓做 出了相關規定。日本政府對于復合型和應用型的農業實用人才非常重視,在資金、政 策、法律法規等多方面對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農 民教育培訓體系[⑶。美國基于農業生產經營標準化、規模化等水平較高的優勢,集農 民教培、科技攻關與推廣為一體,構筑了 “三位一體+信息化”的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舊。在此模式下,美國所屬的聯邦農業推廣局總體協調,依托各級農廣機構開展培育 工作[⑸。蔡云風,閆志利[⑹在對比分析國外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基礎上,歸納出東亞、 北美、西歐三種模式類型,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出從豐富培訓內容、扶植多元主 體、創新培育體系、強化政策、資金、法律保障等方面出發,創新我國職業農民培育 的發展路徑。
    1.2.2國內研究現狀
    (1)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的研究
    學者曾一春[⑺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生產、經營為職業,且能夠獲取較高 收益的農業勞動群體,是一種職業的、專業的現代農民。吳曉婷、楊錦繡[⑺認為培育 不等同于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是高素質農民群體,對其展開的培育要包括認定管理、 教育教學、政策扶持等多個方面。魏學文等學者[罔指出,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 職業,能夠獲得較高收入和社會地位,具有農村情懷、現代生產意識和能力、明確經 濟人屬性的高素質農民。張明媚[⑼從多維性角度出發,將新型職業農民定義為經過市 場和現實選擇,擁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能、科學文化素質,且長期從事農業 的從業人員。薛晴[20]等人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觀點,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 內涵:愛農業是基礎、懂技術是核心、善經營是關鍵。朱啟臻,胡方萌Bl;胡鵬輝©I 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具備先進的現代化生產觀念,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的同時, 是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向市場提供農產品及相關服務的主體。郭智奇等[23】認為,較高 的專業生產技能、科學文化和道德素養、較強的市場競爭意識、自我穩定發展的能力 是新型職業農民必備的條件。康紅芹Bl從職業視角予以內涵解釋,新型職業農民同時 具備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追求創新是其特質,堅持恪守職業道德,為社會樹立榜樣 作用。楊海華©I認為,新時代職業農民具備較高文化、職業素養和濃厚鄉土情結,頭 腦靈活,對農業保持熱愛。
    (2)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的研究
    陳利昌[2旬基于廣州市固定觀察點農戶調查數據,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認為年 齡、家庭年人均收入和對培育政策的了解程度這三個影響因素,對農民是否參與培育 有顯著影響。吳良Ml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家庭人口數量、家庭勞動力人口的數量以及 培訓所需支付的費用等因素,是影響新疆農民參與培育的主要因素。趙靜,徐秀梅[28】 基于山東省調查實證分析,研究發現職業農民的影響因素在其發育的各個時期,顯現 出周期性差異。初始因素主要有品種、農業政策支持和非農就業經歷,中期是品牌、 培訓、營銷、經營管理,成熟期的主要因素則包括農場設施、市場和耕地面積。徐輝, 孔令成等[29】對7個省63個村展開調研,運用DEA模型,分析得出管理和環境等因素 是影響培育后農民生產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強對職業農民培育的扶持力度。鄭 興明[30];黃楓燕[31]則認為吸引農科類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是解決職業農 民培育供求時滯和不平衡問題的重要舉措。因此,對582名農科類學生進行了調研, 分析得出其植根農村基層、從業于農業實踐的主要意愿及因素。劉勝林,王雨林[32]等 學者通過對四川攀西地區的民族山區的調研,運用Logistic-ISM模型分析得出,農民 參與培訓的時間、教師的培訓水平、農民的年齡及其對收入的滿意程度是影響職業農 民培訓評價的主要因素。
    (3) 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研究
    沈霞妙在“農民荒”背景下,基于新生代農民職業教育視角,分析我國農業面臨 的主要問題和困境,從觀念革新、政策引導、完善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創新職業教育 培訓模式的發展對策。王琳[珂在吉林省電子商務發展的背景下,將“培養”和“創業” 有機結合,融合相關理論研究,探索研究“培養+創業”的一條龍培育模式,從而促 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馬東a】認為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同時, 發揮市場作用,積極探索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等培育模式,創新發展以市場為主導驅 動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呂雅輝,張潤清a】等學者采用實地座談等方法,以 “陽晨模式”為案例,分析研究了以產業聯盟為載體的典型培育模式,發現在該培育 模式中,校企合作是基礎,政府保障是關鍵,各相關利益主體利益聯合機制是動力, 機制運行高效,在特定條件下可加以復制應用。徐仙娥,朱奇彪【"I根據云和縣的職業 農民培育情況,總結并分析得出其“三位一體幫陪式”培育模式的特點,認為該模式 將產業、基地和學校緊密結合,有效帶動了培育的發展,其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4) 關于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的研究
    學者郭曉鳴,王璐PS]認為培訓方式和實際需求的脫節、政策資源分割不均、小農 戶的后顧之憂難以解決等問題,是當前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以四 川省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職業化改革試點為例,從政策支撐和制度傾斜 兩個層面,探索出農民培育良性循環發展的有效路徑。劉暢,王思怡等mi于農民職業 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耦合視角,運用實證分析方法,從黑龍江省實際情況出發,提出應 從因時制宜制定合理的培育目標,鼎新革故探索培育模式,因利承便設置培育內容, 多策并用改進政策扶持幾個方面,對職業農民培育進行優化。徐進,康芳㈤]認為,新 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助推農民朝職業化方向發展的基本手段,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源 頭活水。立足于新時代,將相關扶持政策落地、科學遴選培育對象、健全職業教培體 系、加強保障等,是其培育工作的基本優化路徑。徐輝⑷]根據“內生主導、外生推動” 的培育思路,在分析新型職業農民產生溯源的基礎上,從培育對象、培育方式、培育 機制、培育政策等方面,對新常態下的培育工作進行了初步設想和思考,以助力培育 工作協調發展。單武雄H2]運用AHP-Fuzzy構建指標模型,并對我國職業農民的培訓模 式進行了劃分,認為要協調發揮好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從外部環境、制度供給、創新 培訓模式、整合培訓的基礎設施和各項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因地制宜,解決模式的 選擇困境。
    123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國外對于職業農民的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共識, 在農民職業教育、農民培育影響因素和問題解決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討與研究, 形成了相對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盡管因每個國家的國情所致,美國、日本等發達國 家的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路徑不盡相同,但它們都將農民的培育工作納入農業可持續發 展的戰略部署[⑹,建立了相對完備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體系,發展出一系列符合國 情且行之有效的培育模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國提供了可借鑒的培育經驗。
    國內對于職業農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內涵、影響因素、培育效率、問題和對 策等方面。然而對培育模式的研究中,將理論和實證數據結合的應用研究不多,且其 實證研究大多采用DEA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及多種logistic回歸模型等。此外, 盡管鶴壁市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較早,積極調動市場主體參與培育,培育流程較為 規范,然而其農業產業發展較為局限,且具有針對性的相關政策、資金投入較少,沒 有形成系統的、可推廣的職業農民培育質量保障機制。因此,采用層次分析法,研究 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對該市及類似地區的農業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現代 化的推進具有重大意義。
    1.3研究內容與方法
    131研究內容
    鶴壁市農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水平相對領 先,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也頗具特色。因此,選取鶴壁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為 研究對象,分析總結了培育現狀、及其現有培育模式的類型、特點等,在勞動力供求 均衡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等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確定模式評價指標,構建模型,運用 層次分析法,深挖影響模式發展的關鍵性指標,將模式效果排序分析,得出最優模式, 并對其優化重組,發揮各要素最大效能;最后,針對模式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優化對 策,促進培育模式的創新發展,保障培育質量。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概念及理論。包括研究背景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概念和理 論梳理。
    第二部分是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以及培育模式的實證分析。具體包括鶴 壁市農業發展的簡況、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培育模式的類型及特點,以及對培育模 式的效果評價。
     
    第三部分著重找出培育模式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培育機制、培育內容、培育 主體、客體和產業環境等多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1.3.2研究方法
    (1) 文獻研究法。熟悉國內外研究現狀,梳理歸納理論基礎,并找出評價鶴壁 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主要指標。
    (2) 調查研究法。分析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結合問卷調查、實地訪 談和統計數據分析,了解其培育現狀、培育模式及其模式特點,最終確定培育模式的 評價指標。
    (3) 層次分析法。通過實地調研和對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訪談,結合層次分析 法,構建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影響因素評價的模型,把定性的變量定量,計 算出各指標權重,實現量化研究,對培育模式影響因素評價,根據其結果,從而優化 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本研究技術路線見圖l-lo
     
    1.4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1.4.1創新之處
    根據有關職業農民的文獻,自2012年以來,新型職業農民研究一直是熱門焦點, 也引起了國內外各個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其研究前沿正在逐步拓展,尤其是在職業農 民的內涵、培訓效率、培育的重要性及其相關政策等方面。而關于培育模式的研究偏 少,少有學者對某個地區的農民培育模式進行比較研究。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研究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結合鶴壁市職業農民培育實際情 況,基于評價模型和體系,得出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最優模式,對其進行優化, 進而更好地指導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工作,助力鶴壁農業人才隊伍建設。
    1.4.2不足之處
    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 農民培育首當其沖的任務必然是增強新型職業農民這一職業對農民的吸引力。而職業 農民仍處在起始的發展階段,當前尚無法實現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在現實中面臨的 尖銳矛盾,短期內難以得到妥善解決,這給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此外,本研究還有 很多局限性。如,數據收集具有有限性,以及本人學術水平、理論和實踐研究能力尚 淺,難以全面準確地分析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問題,致使本研究深度不 夠。
    2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2.1新型職業農民相關概念
    2.1.1傳統農民
    關于什么是農民,眾學者尚未形成共識。國內外研究者也有著不同的觀點。“農 民,播殖耕稼者。”社會學家艾君認為,農民的概念是動態發展的,封建時期農民屬 于“士農工商”的第二階層,是一種階級的代表,他們生活在農村,是生活環境封閉、 生產自給自足的群體屮]。而當前學術界多從職業角度,來對農民進行概念界定,大部 分學者認為農民就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者。美國人類學家埃里•沃爾夫則認為, “傳統農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其與“市民”相對應,以維持家庭生計為目的,從 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而“職業農民”與“教師”、“醫生”等職業并列,消除了身 份的烙印,以追求市場經濟報酬最大化為目的⑷]。然而,在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 下,農民與土地密切相關,人們普遍認為,農民是指通過農業生產獲得生活收入的農 村勞動者。尤其是1958年我國推行戶籍制度后,農村戶籍持有者即為農民,戶籍成為 農民身份的唯一判斷準則,農民實際上成為了一種戶籍上的概念,更加突顯了農民的 身份意義[旳。當前,我國城鎮化進入增長期,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別是高素質的中青 年勞動者,正逐漸向城市轉移,農業兼業化日益突出屮]。但即使他們離開農業生產, 進入到非農產業,在城市工作,他們仍被歸為“農民”身份。因此,長期以來,農民 實際上僅是一種戶籍對身份的限制,是社會身份的標簽,它既包括農業勞動者,也包 括沒有城市戶籍的非農就業者跑。
    2.1.2新型職業農民
    《“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 為職業、有相應專業技能,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且具有一定水準的從事現代農業 的勞動者[㈣。國家對于“三農”領域的重視,使得國內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 日臻增多。與傳統農民的生產被動性、發展路徑封閉化和身份化不同,多數研究者認 為,新型職業農民要滿足以下條件:首先,是要從事農業及其相關實踐活動,并以農 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具備專業技能、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知識的農民;其次,要充 分參與市場,其主要目的是進入市場,并實現最大化經濟報酬,具有顯著市場化特征; 再者,具備從事該職業的穩定性,能夠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社會對其認可度較高, 具有較高且穩定的社會地位;最后,具備強烈事業心與責任感、現代化觀念和職業素 養等a】。
    綜上所述,本文中“新型職業農民”是基于時代發展需要,以農業及相關實踐活 動為職業的勞動者,他們是具有職業身份和經紀人屬性的,具備專業化的生產技能、 現代農業的經營、組織和管理能力、科學文化素質等職業綜合素質的勞動群體。具體 可劃分為生產經營型(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以及家庭農場等),專業技能型(在家 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的新型經營主體、涉農企業中的農業工人)和社會服務型(為農 業生產鏈提供相關服務,如水利員、植保員、農業相關服務人員等)。
    2.1.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培育”區別于“培訓”,“培訓”側重于技術技能傳授的過程,而“培育”是 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M,職業農民的培育不僅包括對農民生產技能的培訓,更要將教 育培訓、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培育機制等多個方面有機結合,從而引導被培育者從 農民群體轉變為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di。其內容主要包括激勉多樣化培育主體、甄選 培育客體、合理優化培育內容、革新培育方式、規范培育體系、優化培育模式等。
    《詞典》中,對于“模式”的釋義為某種事務的標準形式,或能夠讓人效仿的標準樣 式。部分研究者認為模式是處理某類問題的方法歸納或方法論,用于指導解決實際問 題[呵。綜上,培育模式,即培訓教育的范型或樣式。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總的來說,可以看做是一個系統的集合概念,即基于農業 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從某個地區實際出發,通過培育主體、培育客體、培育內容、政 策保障、社會和經濟等多方位、全過程的構成要素有機聯結,優化整合資源要素,以 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素養、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為 目的,以教育培訓為核心開展符合實際的科學高效的培育范式少]。
    2.2相關理論基礎
    2.2.1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是凝結在勞動力身上的資本總和,即有價值增值的生產知識、技能、智 力、健康等存量總和[何。它與“物質資本”相對,且其作用大于物質資本,是資本的 核心a】。國內外學者大多基于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對農民培育展開研究。亞當•斯密 首次將人力視為資本,肯定勞動創造價值,認為勞動技能的熟練水平制約勞動者的勞 動能力和水平,而人的能力是后天開發和實踐的結果,而勞動技能的掌握程度需要通 過付出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的教育才能提高。此外,業務學習的難易程度也是影響不 同職業工資差別的重要因素。舒爾茨被稱為“人力資本之父”,他首次系統提出人力 資本理論,從宏觀上分析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認為人力資本是通過投資自 己而獲得的有用技能的存量[切。貝克爾則從微觀視角,分析年齡—收入曲線、人力資 本和個人收入分配關系等問題,與舒爾茨的理論互補,構成了相對系統的人力資本理 論。該理論觀點如下:(1)認為人力資源是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不 只是成本,其經濟效益遠超物質資本再生產。提升人口素質是其核心,而教育是提高 人力素質的基本手段,即教育培訓推動人口質量發展,進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2) 人力資本綜合技能和知識存量越高,其所帶來的產出就越高。然而,該理論在討論教 育對提高工資的作用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對工資的影響[涸。因 此,要以市場供需為導向,把勞動力價格波動作為投資衡量符號。在實現我國鄉村振 興中,提升勞動者綜合能力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對農民進行職業培育作為農村人力資 本投資的主要手段,也就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助推器。此外,人力本理論還 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勞動者的社會階級地位與個人受教育程度及其知識文化資本存量 呈正比關系。因此,在有效提升人力資本質量的過程中,也會提高農民的職業地位以 及社會及其個人對其職業的認同感和尊崇感[59】,進而進一步鞏固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 效果。
    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對我國“三農”問題進行探索分析,不僅能夠擴大該理論的使 用范疇,也進一步從不同視角對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引發經濟學領域的新思考a】。縱觀 我國農業發展,傳統農業對我國農民的阻滯一望而知,培育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職 業農民勢必是需要政府、社會及其個人的多方努力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本文基于人 力資本理論,通過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幫助農民實現素質提升,為鄉村振興,培育 一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隊伍mi。
    2.2.2勞動力供求均衡理論
    均衡,是從物理學中延伸出的經濟學概念。最直接的含義被看成是各種力量處于 平衡狀態,或無內在變化趨向的狀態。經濟學意義上的均衡,往往是指經濟系統中某 一經濟單元,在各種經濟社會變量的相互制約下,達到的一種平衡的、相對靜態的狀 態。供求均衡理論最早來源于西方學者們對于市場經濟價格運行機制的研究,后被運 用于經濟活動[61]。依據均衡理論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社會總供求的平衡一方面能 夠使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優化地區要素配置,調整產業 結構,提升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QI。
    勞動力市場一般均衡,是在某市場工資率下,勞動力市場需求恰好與勞動力供給 相等的狀態。在這一特定工資率下,通過市場實現的勞動力供給量就是勞動力均衡供 給量,這一工資率即為均衡工資率。狹義的供需平衡是某個消費者與供給者的關系, 而廣義的供求平衡關注的是一個國家地區的產品和勞動力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系[冋。 勞動力供求均衡理論指出供求間的平衡狀態,及該狀態下的最佳效果。現實中,勞動 力需求的發生是快速且無常的,實際供給的變化卻需要時間,二者之間存在時滯回]。 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在一定時期內,增大先進生產要素的投入,延長勞動時間,在 短時間內降低勞動力需求。此外,政策執行也是保證勞動力市場動態均衡的有效措施 [65]。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處于供給過剩的狀態,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下, 城鎮化不斷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農村的壓力。但 是,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在現代農業轉型的進程中,我國農村高素質勞 動力短缺問題日臻嚴重,農村高素質實用人才的市場需求量遠遠大于其供給量a】。在 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體制下,面對鶴壁市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職業農民及其培育主 體和培育內容供給滯后的問題,本文從解決供求均衡理論中的時滯問題入手,分析對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體、內容、機制等要素,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這為合理解決 職業農民培育的滯后問題打下了基礎。
    2.2.3終身教育理論
    在《終身教育導論》中,保羅•朗格朗系統論述了終身教育理論⑹]。他指出終身教 育是一個總體的理念或原則,他以人們所面對的挑戰為著手點,認為人的生命不應被 簡單劃分為教育的前半生和工作的后半生,終身教育是一種全方位的系統性整體[68】。 一般來說,終身教育是指人一生中各階段所受不同教育的總和,包含學校和社會教育, 正規和非正規教育a】,其中成人教育,即社會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㈤]。終身 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靈活性等特點,要求學習者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 與時俱進、全面協調發展。做好終身教育要最大程度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參與到教育 活動當中去,使學習者適應工作和職業發展需要的同時,注重發展個性、提高人格品 質,挖掘學習者的潛在才能,充分發展學習者的優勢。為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其 增強對社會、經濟、技術等多方面變化的主動適應性,不管是完結或喪失學校教育機 會的原有農民,還是參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新生動力,都需要通過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自 身生產技能和專業素養,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并以此提高收入和社會地位, 獲得自我認同和價值實現[小。終身教育理論的提出和推廣,為國內教育理念注入了新 鮮血液,促進了國內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和培育模式改革的有效推進。本文以終身教育 理論為基礎,使職業農民的培育貫穿農民成長各階段,不斷提高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 以適應并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3.1鶴壁市農業發展簡況
    鶴壁市是河南省地級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5°26'-36°02',東經 113°59'-114°45',是太行東麓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總面積約2182平方千米。目前, 鶴壁市轄三區兩縣,共5個行政區,即淇濱區、山城區、鶴山區、淇縣、浚縣,1個 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開發區。
    表3-1 2020年鶴壁市人口情況表
    項目 構成 人數(萬人) 比重(%)
    性別 男性 79.24 50.60
    女性 77.36 49.40
    0-14 歲 33.92 21.66
    年齡 15-64 歲 103.97 66.39
    65歲以上 18.71 11.95
    區域 城鎮 95.49 60.98
    鄉村 61.11 39.02
    數據來源:鶴壁市統計局官方網站公布數據。
     
    2020年,鶴壁市常住人口 156.6萬人,與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156.9萬人相比,
    人口凈流出0.02%o其中,城鎮人口 95.49萬人,占60.98%;農村人口 61.11萬人,占 39.02%,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比重提高13.55%o
    表3-2 2020年鶴壁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農林牧漁業產值表
    項目 選項 數值
    小麥 897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平方千米) 玉米
    油料 779
    148
    蔬菜 113
    種植業 59.20
    林業 2.10
    農林牧漁業產值(億兀)
    牧業 77.20
    漁業 0.90
    數據來源:2020年鶴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0年,鶴壁市年糧食作物面積17.3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2%,其中,小麥種 植面積與上年持平,為897平方千米;玉米種植面積779平方千米,增長0.6%;油料 種植面積為148平方千米,增長5.7%;蔬菜種植面積113平方千米,增長1.2%。2020 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居全省第6,達到149.70億元,依照可比價,同比增長了 3.0%o其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分別為59.20億元、2.10億元、77.20億 元、0.90億元。
    表3-3 2019-2021年鶴壁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和面積情況表
    年份 投資金額(億元) 高標準農田面積(平方千米)
    2019 年 0.76 33.33
    2020 年 1.86 79.33
    2021 年 1.97 84.00
    數據來源:鶴壁市人民政府官網數據。
    鶴壁市發揮“鶴壁糧倉”作用,穩定提升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走在全 省前列。2019年,鶴壁市投資0.76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33.33平方千米;2020年建 設高標準農田79.33平方千米,總投資達1.86億元;2021年增加投資到1.97億元,新 建高標準農田84.00平方千米。其中,淇縣被國家確定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評估試點。
    鶴壁市畜牧業是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7.63%,草坡占地 達到2.87萬公頃,是河南省生豬、肉雞、蛋雞的主要產地,其人均畜牧業產量、蛋類 總產量等指標連續13年在全省排名第一。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水平較高,形成了 “企 業+基層+農民”模式,亦稱為“鶴壁模式”。食品及相關其產業,也是鶴壁的優勢產 業之一,產業體系涵蓋了畜禽肉及其制品、冷凍食品、食用油加工、食品添加劑、淀 粉、烘焙食品、果蔬飲料、豆制品等17個領域。有規模企業95家,省級龍頭企業35 家、國家級4家,形成了包含快餐和休閑飲料在內的兩大新興產業,和肉、面制品兩 大傳統產業。“中國名牌企業”大用、永達兩家肉雞企業,打造了鶴壁特色的農產品 品牌,曾為“神舟10號”宇航員,研制并提供太空肉食品。此外,鶴壁淇縣、浚縣等 也分布較多的食品公司,生產食用油、調理面粉、餅干、糖果、面粉等多樣化產品。
    鶴壁農業現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依托先進農業信息化技術,對農產品從育苗、 育種,到質量安全的全過程有效感知與控制,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發展高效種養業和 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國家特色的農產品優勢區。鶴壁市農科 院先后主持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農業成果轉化基金等項目。浚縣農科院 的玉米浚單20,先后創下國內夏玉米5畝、10萬畝等面積的最高單產紀錄,溫家寶總 理將其命名"永優"。
    3.2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態勢
    2012年,農業部公布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試點縣15個,鶴壁市浚縣是其中之 一。鶴壁市積極推進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重點選擇種養大戶、有志務農的科技 示范戶、返鄉創業大學生、退役士兵等新型經營主體,年平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約 800人。2018年,鶴壁市推進示范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高質拓展創建行動。開拓農 民合作社1701個,入社達16.82萬戶,入社率75.11%,其中,省級17個、國家級15 個。投資36億元,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12個,省級集群10個。2021年,鶴壁市“十 四五”人才發展規劃中提出,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要積極評估農業農村實用人 才總量及其供求結構,建全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目錄和人才信息庫,加大培育力度,完 善保障措施,打造一支具有濃厚鄉村情懷的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構建中西部地 區鄉村振興的“鶴壁模式”。現階段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狀況已具備一定的特 征。本研究調研通過抽樣訪談、發放問卷的形式,在鶴壁市實地調研,進行數據收集。 主要調研對象為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青年農場主、家庭農場主、新型農業經營主 體帶頭人等職業農民。于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隨機抽取參與過及正在參與鶴 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5個培訓班共計250人發放問卷,每個班隨機抽取5人進行 具體訪談,回收有效問卷210份,問卷有效率84%。實地訪談和調查的數據為本研究 提供了有力支持,筆者在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的 特征以及培育的基本情況。
    3.2.1新型職業農民基本情況
    (1)性別構成和年齡分布
    通過表3-4的調研數據顯示,在性別上,參加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中男性和女性 分別有98人和112人,占比分別達到46.67%和53.33%。在年齡結構方面,參與培育 的農民在20歲以下的占比為4.29%, 20-39歲的占比為37.14%, 40-59歲上的占比為 53.33%, 60歲及以上的占比5.24%,表明參與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年齡段相對集中于 40-59歲,職業農民老齡化特征明顯。調查顯示,年齡在20-39歲區間的職業農民能夠 更好的進行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的學習,相對于40歲以下的年輕人來說,年齡越大,接 受吸收新事物的效率越低,培育效果就越差。
    表3-4 2020年鶴壁市參與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性別與年齡分布調查表
    項目 選項 人數(人) 比例(%)
    性別 98 46.67
    112 53.33
    20歲以下 9 4.29
    年齡 20-39 歲 78 37.14
    40-59 歲 112 53.33
    60歲及以上 11 5.24
    數據來源:根據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問卷(見附件A)整理所得。
    (2)學歷構成
     
    表3-5 2020年鶴壁市參與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構成調查表
    學歷 人數(人) 比例(%)
    初中及以下 69 32.86
    中專或高中 86 40.95
    專科 42 20.00
    本科及以上 13 6.19
    數據來源:根據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問卷整理所得。
    如表3-5的數據顯示,在學歷構成方面,受訪者中初中、高中(中專)、專科和 本科及以上的占比分別為32.86%、40.95%、20.00%和6.19%,其中,初中學歷占比最 高,本科及以上僅有6.19%,這表明目前接受職業農民培育的人員受教育程度不高。 較高學歷的新型職業農民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內生驅動力,對于培育內容能夠更好、 更快地主動掌握,將其所學運用于實踐活動,對于相關政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積極 配合培育工作。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學歷越高,培育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
    (3)農業用地規模及農業經營收入
    鶴壁市在適度經營的基礎上,以土地托管和股份合作等主導模式,擴大土地適度 規模經營面積達510平方千米,比重占到53.04%。根據表3-6顯示,被調查者中農業 用地面積在5畝以下、5-10畝、11-40畝、40畝以上的人數分別是51人、132人、14 人、13人,其中,農業用地面積在5-10畝的人數占比最高,達到62.86%,農業用地 面積處于11畝-40畝的人數僅占6.67%, 40畝以上的占比6.19%0占有農業面積數與 規模化經營程度呈正比,這表明被調查者的規模化經營程度較低。同時,農業規模化 經營程度越高,農業收入越高。如圖3-1,參與培育的農民中,收入在5萬以下、5萬 -10萬、10萬-15萬、15萬-25萬、25萬以上占比分別為9.53%、40.48%、25.71%、 18.57%、5.71%,其中農業經營收入在5-10萬區間的占比最高,25萬以上的僅占 5.71%o
     
    ■■人數—比例
    圖3-1 2020年鶴壁市參與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營收入調查圖
    表3-6鶴壁市參與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生產規模調查表
    耕種面積 人數(人) 比例(%)
    5畝以下 51 24.29%
    5-10 畝 132 62.86%
    11-40 畝 14 6.67%
    40畝以上 13 6.19%
     
    數據來源:根據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問卷整理所得。
    3.2.2培育主體以政府部門為主
    鶴壁市以“政府主導、農民自愿、依托產業、突出重點、關注實效”為基本原則, 持續推進培育工作的開展。指引農民科教培訓中心挑起重擔,發揮其培育基礎作用, 進行深入摸底調查、積極組織培訓活動、認證管理、績效考核等工作。充分發揮農技 推廣站、農科院在科技方面的優勢,為農民提供與現代農業有關的專業技術培訓,以 及訓后的跟蹤指導服務。建立符合條件的培育主體資源庫,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 場、種養大戶、涉農企業等多元化培育主體參與培育活動,承擔農民實習實訓任務, 規范市場主體有序參與培育行為。凝聚現代農業園區等多元勢力,拓寬引才聚才平臺。 鶴壁市的農民培育工作主要由農業農村局負責,培訓機構包括鶴壁市農業技術培訓中 心、農業產業園農民培育基地、鶴壁市農信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 等;培訓地點包括中國(鶴壁)農業硅谷產業園新農邦商學院、浚縣惠華糧食高產創 建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鶴壁市農信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農民田間學校、鶴壁市科 技中等專業學校等培訓基地。
    表3-7 2020年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情況調查表
    類型 人數(人) 比例(%)
    參與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 120 57.14
    參與涉農企業組織的培訓 14 6.67
    參與農業產業園組織的培訓 53 25.24
    參與農民合作社組織的培訓 23 10.95
    數據來源:根據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問卷整理所得。
     
    調查顯示,從培育主體來看,57.14%的職業農民參加過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占 比最高。25.24%參加過農業產業園提供的培訓,10.95%通過農業合作社進行培訓,僅 有6.67%接受過涉農企業提供的教育培訓。由此可見,在整個培育過程中,由于農業 自身的弱質性,導致難以搭建鄉村聚才引才平臺,盡管政府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培 訓,吸引多方資金資本投入,但政府部門依然占據培育的主導地位,其他市場和社會 主體的參與度不高,聯合培育的機制不完善,沒有形成多措并舉、齊抓共管的培育合 力,加之基層農機推廣隊伍和科技特派員隊伍人員偏少,培育力量較為薄弱,在開展 繁重的培育工作中掣襟露肘。
    3.2.3培育內容以生產知識技能為主
    為適應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鶴壁市對于職業農民培育內容的設置,主要圍 繞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構建培訓課程,依托小麥玉米作物、畜牧養殖、水產 養殖、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主導產業的優勢及產業鏈發展要求,主要分為綜合素 養、專業能力、能力拓展三大內容模塊,針對不同類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科學設 置經營管理型和生產技能型等不同系列的課程體系,遵循農民教育規律和培訓特點, 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以玉米小麥種植技術、養殖技術、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農產品加工技術等實用生產技術和知識為主要培育內容,加強培育過程的實訓實踐, 將課堂從教室搬到田間,提高技術實踐在培育中的比重,使職業農民將所學變為所用。 組織職業農民學員進行現場實訓,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強鎮、科技小院、對 臺農業園區等平臺和基地觀摩交流、實操演練,統籌區域內優質培育資源,學優學先, 開展跨區域合作學習交流,在實戰中提高能力水平。同時豐富培育內容,把農產品營 銷、互聯網+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管理、疫情防控、轉基因科普知識、黨史 教育、安全教育、防汛排澇、疫情防控、災后產業恢復等納入培育內容,將綠色生態 理念貫穿培育過程。
    表3-8 2020年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調查表
    類型 選項 人數(人) 比例(%)
    課堂教學 12 5.71
    線上培訓 10 4.76
    最需要的培訓形式 現場實訓 22 10.48
    參觀學習 18 8.57
    科技人員或專家指導 144 68.57
    其他 4 1.90
    0次 110 52.38
    每年獲得專家指導的次數 1-3次 72 34.29
    3次以上 28 13.33
    農業實用技能 85 40.48
    最需要的培訓內容 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營銷 64 30.48
    農業經營管理和法律知識 46 21.90
    其它 15 7.14
    數據來源:根據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問卷整理所得。
     
    農業技術人員和專家指導是農民吸收新技能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也是最受農民青 睞的培育形式。如表3-8所示,有68.57%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得到科技人員或專家的教 育指導,然而,在被調查者中,每年能夠獲得專家指導3次以上的僅占13.33%, 1-3 次的占34.29%,有52.38%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機會與科技人員或專家進行交流和接觸。 在培育內容方面,有40.48%的受訪者認為農業實用技能是其最需要的教學內容, 30.48%的受訪者認為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營銷對其最具吸引力。
    2018年鶴壁市山城區農業局在鶴壁市科技中等專業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 遴選有意愿參加職業農民培育、有帶動能力的農民、種養大戶等作為學員,聘請農技 推廣教授、專家、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培訓教師,共培訓包括50名專業型職業農民、50 名新型經營主體在內的學員100人,其中專業型培訓時間為7天;新型經營主體培訓 時間為15天。期間分別開展了為期一周及兩周的封閉式教學。一期培訓內容主要是種 子選育與種植、蔬菜安全與種植、農業病蟲害防治、農業新技術應用、食用菌種植等 多方面知識。二期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負責人等新型經營主體圍繞小麥玉米綠色 高產栽培技術、品牌建設、“三品一標”、參觀特色農業基地、電商營銷、互聯網+ 鄉村休閑旅游等內容進行了全面培訓。通過集中講授、科技人員或專家入戶指導、田 間地頭指導、直播培訓等方式,從不同層次結構上滿足農民對于培育的需求。其中, 最具特色的是近幾年開展的網紅直播培訓,吸引了大量農民參加培訓。一部分被調查 的職業農民表示,直播培訓幫助自己了解了網絡,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了 收入。但由于網絡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部分被調 查者表示直播花費的時間成本與收入不成正比。
    表3-9 2020年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調查表
    類型 選項 人數(人) 比例(%)
    沒有效果 9 4.29
    沒有顯著效果 113 53.81
    直播培訓效果 效果一般 47 22.38
    效果較為顯著 26 12.38
    效果顯著 15 7.14
    應用性很弱 19 9.05
    應用性較弱 83 39.52
    培訓內容應用程度 具有一定應用性 45 21.43
    應用性較強 41 19.52
    應用性很強 22 10.48
    數據來源:根據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問卷整理所得。
     
    基于2020年調研得到的210份數據顯示,如表3-9,有53.81%的被調查者認為直 播培訓并沒有對自己的農產品銷售起到顯著效果。在培育內容的應用程度方面,有 39.52%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學內容的應用性較弱,僅有10.48%的被調查者認為培訓內容 的應用性很強。
    3.2.4培育機制以規范培育流程為主
    遴選培育對象是職業農民培訓的開端。重點面向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等主體中, 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民,精準選拔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培育對象,進行能力提升(農 業經理人培育對象增加面試或者測試);以返鄉創業的農創客、退役士兵、農民工、 農業后繼者為重點人群,精準遴選農村創業創新者培養對象;針對鄉村治理和社會事 業重點人群培育需求,精準遴選鄉村治理和社會事業帶頭人培育對象;圍繞農業企業、 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小農戶等,精準遴選種養加銷能手、鄉村事業促進者培訓對象 等,分類組建主題培訓班。積極吸納殘疾人等參加專業技能提升培訓。
    在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推進過程中,注重職業農民的訓前報名、信息入庫,訓中 的規劃安排、資源調配,訓后的跟蹤服務、激勵措施等。首先,在培訓前,各縣(區) 農業農村科教工作機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與農牧漁業產業發展、農機化和新型 農業經營服務主體、人居環境、農墾管理部門等溝通協作,支持行業重點人才培養需 求,要求各類培訓對象通過手機下載“云上智農” APP,或在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 (www.ngx.net.cn)的系統中,在線報名培訓。與共青團、婦聯及有關院校、科研院 所等配合,做好培訓學員的信息入庫及相關工作。進行學員培訓信息線上檔案管理, 做好線下學員身份、來源等培訓臺帳。其次,實施“政策支撐+參訓農民+專家教授+ 講堂培訓+基地實習+創業服務+跟蹤指導”的培育模式。根據農業生產時節,靈活分 段進行培訓,合理規劃培訓時間,堅持訓育融合,強化訓后服務。重視師資選聘、優 質教材、實訓孵化基地、考試考核等重點環節,規范受訓學員評價頒證。緊緊圍繞特 色產業,分產業、分類型開設培訓專題班,制訂差異化的培訓計劃,延展育種、種養、 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培訓。緊緊圍繞鄉村振興中鄉村規劃、鄉村治理、社會事 業發展需求,分類型制定培訓計劃,組織開展村組干部及社會事業帶頭人專題培訓班, 著力提升管理村鎮及社會事業發展能力。除此之外,為鞏固培育成果,每年對學員進 行考核和評估,優推產業化經營輻射強的農民,參加中央、省、市、縣種養大戶的評 選,此外,還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撐、技術指導、電商培訓等育后服務, 優選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北京京東云農業產業升級特訓等活動。
    從整體來說,鶴壁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以選拔培育對象,規范線上線下 融合培訓的方式,支持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與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強化訓后技術指 導和跟蹤服務為主,以此規范培育的流程,但其針對性政策和資金保障較少,缺乏監 督管理和培育質量等方面的保障機制。
    3.3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模式
    在新型職業農民長期的培育實踐中,發展出了具有推廣價值的培育模式。值得關 注的是,沒有模式可以被完全復制粘貼,任何一種模式都需要保持動態發展性與實際 情況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其示范價值。從總體看來,當前鶴壁市新型農民培育模式按培 育主體劃分,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型:政府主導型、政企合作型、市場推動型。
    3.3.1政府主導型
    鶴壁市政府主導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可以分為政府規劃型、院校培育型。
    政府規劃型培育模式是指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以推出系列培育規劃或工程為手段, 來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的一種模式。主要包括:(1) “現代農匠”計劃。 重點關注家庭農場主、高層次農業人才、農業電商和文化旅游人才、產業融合發展人 才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計劃到2025年底,選拔100個“鶴壁現代農匠”,培育2500 名以上新型職業農民。(2)圍繞種業種質提升工程,重點聚焦種羊、種豬、玉米、 小麥等優勢領域,加快培育相關高端專業人才。(3)實施鄉土人才培育工程,主要 選派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專家組建農業科技服務團,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 鄉村技能人才提升行動等,通過各種支持,將其培育為生產經營專業化、規模化的、 有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
    院校培育型培育模式,是指政府依托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給予有意愿、有 能力參與職業農民培育的農民重新獲得正規學歷教育或非學歷培育,從而發揮農科教 一體化的培育優勢。涉農院校在農業領域更具專業性,能夠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系統 化專業培育服務。職業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學歷教育,也可以進行高等教育非學歷培育, 參與高質量科技培訓的同時,能夠獲得院校開設的創業培訓、專家課下跟蹤指導等服 務。除此之外,院校鼓勵大學畢業生深入農村基層,到農村就業、創業,培育高質量 科技示范戶,拓寬人才向農業農村流通的渠道。
    典型案例:(1)鶴壁市持續推進“興鶴聚才計劃”,優化了人才結構,不僅擴 大了農村人才隊伍的規模,也使其人才隊伍得到了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建設打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截至“十三五”末期,鶴壁市人才總量達到了 24.9 萬人,比2015年增長21%o其中,農村高素質實用人才達到了 2300余人。(2)鶴壁 市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依托鶴壁市中等專業學校通過集中教學及現場觀摩等 方式,組織學員深入新鄭市“好想你”紅棗小鎮、南樂縣蔬菜種植基地觀摩,學習有 關農業技術應用、生產、銷售流程、農民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的先進經驗。學員們 通過培訓學到了病蟲害防治、食用菌種植、農業品牌樹立等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 式,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奠定了扎實基礎。(3)鶴壁市農業局與河南科技學院、河 南牧業經濟學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開展農民骨干創業培訓、河南農業經理人鶴壁市生豬 復養專題培訓班等。培訓以集中培訓為主,分散指導為輔,避免純理論式教學,切實 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培訓教師負責指導學員制定可行性創業計劃書,并在培訓后為 學員提供兩年的后續服務。并為學員提供技術、信息、經營等方面的服務,確保學員 結業后能夠學有所成,使學員在特色種植、創業能力、組建創業團隊、農業企業運作 等方面學有所獲。
    3.3.2政企合作型
    鶴壁市政企合作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主要分為園區創新型和推廣示范型兩 種培訓模式。
    園區創新型是指結合當地農業經濟市場發展,政府聯合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等 市場主體協同創新搭建培育基地,為學員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和實用的信息化學習平 臺,從而為農業發展培育現代化的高科技創新人才。該模式在各園區內龍頭企業的帶 動下,集研發、資金、中試、生產基地、產業化、推廣、培訓等功能于一身,創立特 色農產品品牌,總結歸納成功技術示范和先進產業開發經驗,實行標準化、專業化、 規模化生產,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云計算和大數據研發、涉農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 用、農業電子商務等領域,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益農信息社提供更完善、更專業的 農業產業化技術支撐和經營模式。
    推廣示范型側重于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先進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通過高薪 聘請、外聘或兼職等途徑,強化農技推廣站、農業科技園區、涉農企業等培育專家隊 伍建設,通過專家下基層、農民幫帶扶的方式為農民提供技術推廣指導、答疑解惑等 訓前、訓后全過程跟蹤服務,培育一部分高素質農民成為科技示范戶,然后,這些專 業大戶再把他們的經驗和知識輻射到各個農戶家庭,以示范的方式發揮較強的傳播影 響作用,從而達到培育效果。該培育模式主要通過鏈條式裂變傳遞方式,吸引更多農 民加入到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培訓當中去,使得農民遇到農業難題,更方便、更有針對 性的找到專任解答疑惑,將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轉化成為農民生產經營所用的工具, 切實提高農民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為進一步鞏固培育效果,鶴壁市各地利用示范園區 和產業基地等創辦農民培育基地,貼近產業,下沉培育重心,將培訓班辦到大棚、辦 到田間地頭,邊干邊學,完善培育機制,方便農民的同時,放大培育效果。采取“學 中干、干中學”的“課堂+基地”模式、“田間學校”模式。在農民培育示范基地, 給農民做示范,帶領農民干,使學員一學就懂、一看就會。
    典型實例:(1)鶴壁市農信通集團,通過互聯網的感知化、實時化和智能化的 手段,為農業合作社制定了智慧農業園區整體解決方案,將精準動態科學的信息服務 貫穿土地流轉、農村金融、農技推廣以及農業生產生產全過程,成為農業生產的“定 位儀”和“指揮棒”,是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此外,大田里的物聯網設備 能夠在兼顧境情、災情、苗情監測的同時,同步感知太陽輻射、農田環境等;基于信 息化的智能監控系統可以“精準”查看被模糊化處理的作物生長周期。政府依托園區 對新型職業農民展開系統化培訓,農民經過培訓,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操控大田灌溉 機澆水、施肥、打藥,提高了農民勞動效率,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飲馬泉薯業專 業合作社,在全國的標桿示范社,培育了 0.8平方千米脫毒紅薯種苗以及4個種植基 地,帶動周邊種植戶2000余名,年銷售額超過4000萬元。(2)鶴壁市浚縣也培養了 一批溝通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民的“橋梁”,這些學以致用的農村能人大戶,在職業農 民培育中充當了 “二傳手”的作用。來自于浚縣小傅莊的種糧大戶傅太華,在農民創 業培訓班表現優異,被定為班輔導員,他種植的“鄭麥369”,是來自省農科院的優 質強筋小麥良種,畝產穩定保持在500千克左右,加上通過合作社與兩家公司簽訂生 產訂單,2019年每畝地實現增收250元左右。村民自發前來詢問種植方法,在他的示 范和指導下,全村自發調整種植結構,他也成了村民的“編外農技員”。
    3.3.3市場導向型
    鶴壁市市場導向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主要分為產業依托型和合作組織型。
    產業依托型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發展需求為依托,結合當地特色優勢農 業產業或涉農企業的發展需要,對農民展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模式。該模式主要圍 繞產業發展所需,通過涉農龍頭企業、產業協會等對農民展開更具有針對性的培育, 包括關鍵技術知識、標準化生產技術、科技知識、產品產供銷服務等,與市場情況結 合更緊密。同時利用“訂單”,實現部分農民向第二、三產業進行轉移。
    合作組織型的主要培育主體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協會,培育客體是合作社和 農民協會的組織成員。該模式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長效機制,為組織成員提供 信息化服務,建設無公害生產基地,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市場經濟知識、法律法規 知識、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為主要培訓內容,推行標準化生產,規范農民 行為。結合市場實際情況,鶴壁市不斷創新組織形式,根據合作社、涉農企業發展以 及農民創業就業的需求,采取“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式培育方式,與參 加培育的農民簽訂收購協議,并對其進行跟蹤指導,在實踐中鞏固培育效果。
    典型案例:為提升農業經濟總體效益,鶴壁在保證糧食種植面積及產量的基礎上, 以市場變化為導向,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花卉、蔬菜、油料、食用菌等高質高效 經濟作物,提高農業效益。依托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對農民開展教育培訓,促進優質 特種小麥生產。2019年,鶴壁市優質專用小麥的種植面積達到183.33平方千米,同比 增長64.7%o另外,根據市場需求,以銷定產,優質專用小麥訂貨率達到100%o通過 專業合作社,培育村民的綠色生產觀念,倡導秸稈過腹還田。淇縣郭灣村村民索玉兵, 在專業合作社,從事牛羊養殖,他購入秸稈破碎機、運輸車輛等設備,每年從周邊20 多個行政村購買9000余噸秸稈,部分用于牛羊飼料,其余出售給周邊農場,年利潤 15萬元。2019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連續兩年達到省級零火點目標。從 慢速到快速,從數量到質量,從黑色到綠色,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3.4鶴壁市培育模式特點
    鶴壁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整體呈現出“政府主導、校企配合”的特征。 相較于當前大部分地區存在的職業農民培育意識薄弱、市場主體參與率不高等問題, 鶴壁市自2012年浚縣被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以來,其農民培育工作得 到了政府與學校、涉農企業等多方培育主體的相對重視與支持。政府負責在總體上, 指定培育規劃和目標,搭建平臺、提供資金以及政策支持;學校則利用自身場地、教 學設備以及專業師資力量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根據政府提出的總體目標和規劃,具體 制定培育方案、培育內容等,側重于對學員的理論教育培訓;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 等市場主體結合生產基地、市場信息優勢等,側重于實踐教育培訓,而后續的技術指 導、創業指導等則由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通過培育,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在 質量和數量兩方面得到提升,鄉村致富帶頭人隊伍逐步壯大,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 式,持續推動鶴壁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鶴壁特色的農民培育模式對其他地區的職 業農民培育模式發展也賦有一定示范價值。
    3.4.1模式建構立體化
    當前大部分地區的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仍然存在政府“唱獨角戲”的狀態,單一刻 板的培育模式使農民培育工作限于表面。鶴壁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不斷推進
    下,在綠色、創新、開放、共享的理念下,積極構建多主體、立體化的職業農民培育 模式。本研究按培育主體不同劃出三種類型,具體的培育主體包括各級相關政府部門, 各學校、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與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多種類型的培育模式適應 了當地農民對培育的立體化需求。首先,政府能夠統籌把握鄉村人才增量提質的新形 勢,做好頂層設計和基礎工作,挑起大梁,為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其 次,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主體可以為職業農民提供專業化、系統性的知識技能培訓與服 務,保障培育工程的核心輸出;最后,積極引導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等主體和社會 民間組織成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最先把握市場動態,提高職業農民在農業現代化發 展應具備的各項能力,是培育工作的“導航燈”。各種模式在培育過程中,將科學化 引導與精細化管理相結合,滿足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對于頂層政策資金保障、核 心培育內容以及市場動向把握的立體化需求,使得農民得到了理念與能力的同步提高, 質量與數量的雙向發展。因此,相較于目前許多地區僅以政府為主力的農民培育,鶴 壁市以政府為總抓手,以內容輸出為核心,傾向于市場導向的立體化新型職業農民培 育模式,更為符合農民培育發展的市場化趨勢,也為解決其他地區對于農民培育的需 求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培育范式。
    3.4.2模式定位本土化
    無論何種農民培育模式都應立足于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鶴壁市 堅持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化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找準各地方、各區域優劣勢,形成 了優勢互補、特色各異、良性競爭、有序推進的鶴壁模式。各模式的核心是因地制宜, 促進農民增收,以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進行相關技術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育。 整合資源,加強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的合作,實施數字鄉村和智慧農業發展建設,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是各模式發展的關鍵。鶴壁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 圍繞現代農業、區域特色產業、綠色產業轉型升級,做優乳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 等優勢特色產業,培育一批高度產業融合的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糧食高產試點市,累 計創建玉米綠色高產示范區333.33平方千米、小麥示范區400平方千米、花生示范區 100平方千米,走出一條鶴壁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鶴壁市大河澗鄉牛橫嶺村, 積極引進生態農業項目,先后流轉土地20萬平方米,建設仙果源產業基地,在專家的 建議和指導下,栽植了草莓、獗猴桃、葡萄、果林養雞等特色農產品,結合區域生態 優勢,創新種養殖、觀光旅游等一體化產品,多產業相聯結,實現產業的平穩轉型升 級。“冬春草莓夏葡萄,秋天來摘獗猴桃。” 土地流轉后的農戶從以前一畝地一年不 到300元的收入到流轉后一畝地年收入近千元,農戶不僅可以拿到土地流轉的租金, 產業分紅也會發放股金。經過網紅直播培訓的農戶更是可以通過直播等網絡平臺的銷 售,開拓了多渠道營銷途徑,提高了自身收入和生活水平。以中鶴集團為代表,各農 業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應用先進的綠色農業技術,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經營選 取訂單化、標準化模式,打造了 133.33平方公里的綠色清潔糧源基地。
    3.4.3模式發展信息化
    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需要保持動態發展才能與時俱進,發揮出其示范價值。信息 化和高精尖化發展是鶴壁市農業發展和模式運行的導向。相較于國內現有的其他培育 模式,如,安康模式村(社)校合作的“忠誠模式”、園(場)校合作的“隆科模 式”,以及南陵縣的“幫扶指導式”的培育模式,鶴壁市的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更多的 傾向于引導信息化產業園區等市場主體來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是基于時代發展需要, 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群體,在信息化的大數據時代,鶴壁市做好學員訓前、訓中、訓 后培訓信息的線上管理,各培育模式以智慧農業、創業創新等為發展方向,以獨具特 色優勢的農業產業園為依托,建設河南農業大數據中心,發展農業新業態新產業,建 立2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生態農業、高效特色信息農業等新業 態逐步嶄露頭角。各培育主體結合鶴壁農業發展現狀,推進設施農業、大田種植、產 業園區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創建,通過科學的系統化培育,信息化綠色發展理念和綜 合發展思維深入人心,農業信息化應用服務層次和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得到了提升。鶴 壁的“農業硅谷”一一中國(鶴壁)農業硅谷產業園,是國內首家農業信息科技產業 園。它擁有大型的農業大數據中心,以鶴壁中心機房為核心,畢節、武清等為備份中 心與主節點,存儲了超過5000TB的農業大數據,將云計算服務,部署到27個省份的 3000多個應用系統。通過科學的系統化培育,農民可以安裝產業園研發的智慧農業控 制軟件,實時監測地塊的光照、濕度等數據,自動調節大棚等。在收獲時節,農民還 可以依靠大數據信息,來了解和分析通過哪些渠道甘薯品種賣得最好,根據市場銷售 額等數據信息,管理者可以評估是否改進品種或擴大種植規模。此外,園區在約200 平方千米的農田裝置了環境監測設備,用于大田境情管理。在發展智慧畜牧業進程中, 與鶴壁誼發牧業聯合建設智慧化養豬場。傳統農業中,1個豬舍要2-3名人員輪班工 作。如今,一個物聯網監測系統,就可以把控豬舍內的實時溫度及有害氣體,自動發 出警報,開啟通風和噴霧冷卻設備,職業農民通過實操培訓,1個人就可以照看2到3 個豬舍。經過學習和培訓的土地流轉大戶和大型養殖企業得到了智慧化管理支持,提 高了經濟效益。
    4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效果評價
    目前人們逐漸意識到鄉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國內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大多 是從培育經驗介紹總結、培訓效率等方面展開的定性研究,對于培育模式的對比分析 及其實證研究比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供求均衡 理論以及終身教育理論,立足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情況,用層次分析法構建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評價指標體系,經過比較分析,發現影響模式發展的關鍵指標, 找出適合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際需求的最優模式,根據關鍵影響因素提出其存 在問題以及相應優化對策,從而促進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發展。
    4.1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本文結合培育模式的相關研究文獻,采取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的方法,同時,通 過整理發現,現階段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模式進行研究的內容比較豐富,魏秀宇["I等學 者利用層次分析法以皖北地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例實行研究,構建了個體情況、 培訓情況等指標體系;楊林偉⑴]等學者基于云南省賓川縣的調查,運用層次分析法, 構建了創業能力、培育內容、政策扶持等評價指標體系。學者溫菊萍【"I基于培訓績效 視角,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培訓內容、培訓投入、培訓機制等指標,對五種教育 培訓模式排序。賈亞娟⑴]等學者利用層次分析法,建構了包括經營管理素質、文化教 育素質在內的13個三級指標。本文基于評價指標確定的科學性、全面性、重要性、系 統性原則,結合前人研究,以及《“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等相 關文件,初步確定了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影響因素。
    表4-1專家咨詢小組成員基本情況表
    類別 人數(人) 資質
    政府工作專家 5 負責協助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相關工作
    新型職業農民代表 10 來自浚縣、鶴山區、山城區、淇濱區等縣區的
    新型職業農民代表
    培育授課專家 4 培育課程的教授教師
    農業產業園、涉農企業相關專家 6 熟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工作
     
    本文在確定了培育模式評價指標后,采取德爾菲法對專家進行訪談,將指標重要 程度兩兩比較并打分。Delbecaq指出,若參與研究的專家小組是同性質,需要5-10人, 若是異性質,則需15-30人,若樣本大于13人,信度就高于0.80o因此,本文選取訪 談打分專家樣本25人。本文確定專家為從事或者參與農民培訓年限超過5年a】。具體 的受訪專家包括:從事或參加農民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代表10位,4位培育授課專家,
    6位農業產業園和涉農企業相關工作人員,5位政府官員和工作人員等25位專家(如 表4-1)。通過對專家意見多次匯總,經過多輪指標篩選,從總體上合理的構建了以 培育主體、培育客體、培育內容、培育機制四個指標為一級指標,以生產技能、農業 經營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產業發展狀況等16個內容為二級指標的鶴壁市新型職 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的評價指標,如表4-2所示。
    表4-2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評價指標體系
    A B C 文獻來源
    C1政府 傅雪梅,莊天慧卩6]
    C2涉農企業 林月丹卩7],劉琦卩8]
    B1培育主體 C3農業產業園 陳利昌【79]
    C4農民合作社 李鳳艷㈤】,劉琦【67]
    C5產業發展狀況 張寧阿,林月丹卩7]
    C6職業認同感 李新倉,劉新志【82]
    新型職業農 B2培育客體 C7綜合素質 張寧阿,楊林偉卩3]
    民培育模式 C8規模化經營 陳利昌【79]
    效果評價指 C9農業經營管理知識 李鳳艷剛,賈亞娟"I
    標體示 B3培育內容 C10生產技能 楊林偉冋,林月丹卩7]
    C11創業創新能力 張寧阿,賈亞娟卩5]
    C12職業素質 李艷鳳[80】,張寧阿
    C13培育質量保障機制 劉琦El,陳利昌卩9]
    C14認定管理 李鳳艷[80]
    B4培育機制 C15考核機制 李新倉,劉新志阿
    C16動態跟蹤 李鳳艷[80】,林月丹卩7]
     
    資料來源:根據文獻歸納和專家訪談所得。
    如表4-2所示,本文通過確定16項評價指標,搭建目標層、準則層(培育主體 B1、培育客體B2、培育內容B3和培育機制B4)、指標層三個層次,建立了鶴壁市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說明如下:
    (1) B1:培育主體: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組織推動者或投資者,包括政府、 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四個子指標。
    C1:政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是以縣(市)為試點,政府作為國家進行社 會管理的機關,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組織和投資主體。
    C2:涉農企業:指從事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加工、研發、銷售等活動的企業。 涉農企業與職業農民教育是利益相關者,在市場導向下,涉農企業對高素質農業勞動 力有著迫切需求,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有力培育主體。
    C3:農業產業園:是空間意義上,現代農業的聚集區,它集先進科學技術的研發與實 驗、產業融合先導、新型農民實訓、招商引資示范、休閑農業等功能為一體,是職業 農民培育主體之一,利用自身“產學研”集中優勢,為培育創造出優良廣闊的教育培 訓、實操實習、參觀示范和創業就業平臺。
    C4:農民合作社:是一種基于自愿結社、民主管理原則,為其成員服務的互助經濟組 織。主要為社員提供相關的信息、培訓等服務,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收購、加工、銷 售,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服務等。
    (2) B2:培育客體:主要包括家庭農場主、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專業大戶等。培 育客體所在產業的發展情況、所具備的鄉村情懷等是影響培育質量的關鍵因素。
    C5:產業發展狀況:指農業農村各產業誕生、成長及進化發展的情況,包括各主導產 業的分布和發展水平等。培育客體從事產業的發展狀況是影響培育的重要因素。
    C6:職業認同感:指社會和培育客體,對于該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工作內容等因 素的認同感和尊崇感,有利于提高農民參與職業農民培育的主動性。
    C7:綜合素質:是指培育客體所具備的較高科學文化素養、較強的學習能力、與時俱 進的現代化觀念和法律觀念等,培育客體的綜合素質越高,對其培育的效果越好。
    C8:規模化經營:指在一定條件下,農業各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和運行,其中,土地 是最基礎的生產資料。因此,要整合利用土地資源,創新規模化經營方式,以獲取最 大經濟效益。
    (3) B3:培育內容:是指在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以提升職業農民綜合素質能力為 目標,設置的相關培育內容。滿足市場和農民培育需求的培育內容對提升培育質量具 有重要影響。
    C9:農業經營管理知識: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市場營銷、農業資源整合利用、品牌建 設、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內容。
    C10:生產技能:生產技能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主要是指農業生產、研發、加 工等方面的技術和實踐技能。
    C11:創業創新能力:是指農民所具備的創新素養和創業能力。農民是新時代下,創 業潛力和產業需求最大的群體,創業創新能力的培育,能夠有效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呵。
    C12:職業素質:是指設置職業道德素養、職業精神、團隊合作、科學發展等內容, 提高培育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滿足職業農民培育的更高需求。
    (4) B4:培育機制:是指調節、制約、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各要素有效運轉的結 構、功能及其運行方式。
    C13:培育質量保障機制:是指在一定范圍內,以保證職業農民成長質量為目標,職 業農民培育的各相關主體和主要因素,相互作用的運作方式或策略。構建系統完善的 
    保障機制是促進培育效果長效保持、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協調管理機 制、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和質量評估監督機制等方面。
    C14:認定管理:是指在特定標準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遴選有需求、有優勢的對 象進行培育,對完成培育且通過考核的學員進行初、中、高級認定,頒發資格證書, 錄入信息,便于管理。
    C15:考核機制: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在進行培訓之后,定期對其進行考核,使其培訓 效果長效化,將培訓內容切實轉化為實際效能。
    C16:動態跟蹤:是指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牽頭,將生產實踐的跟蹤指導服務貫徹到 培職業農民培育全過程,以保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效果長效化。
    4.2評價指標權重及排序
    4.2.1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AHP)將定性定量相結合,先把決策主題的有關要素分成目標、標 準、方案等層次〔陽,再對方案進行兩兩比較、打分,對各指標權數作規范化處理,從 而得到各層次排序。本文中,采取層次分析法(AHP),對培育模式指標進行權重賦 值,并運用粒子群優化算法,對專家打分中的主觀影響進行修正和消除。具體步驟如 下:
     
    明確問題,通過廣泛搜集信息和實際調研,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出與問題相 關的關鍵影響因素等,構建指標體系(表4-2),繪制層次結構圖(圖4-1)。
    A為目標,Ui、Uj, (I, j=L 2, , n)為因素。uij則表示Ui對Uj的相對重要性,
    并形成判斷矩陣P。薩蒂等人提出一致矩陣法,把全部因素兩兩比較,采用1-9個判 斷尺度,以提升精確度。判斷矩陣由專家群組填寫。
    表4-3判斷矩陣中1-9比率標度和數字含義
    標度 指標i比指標j 說明
    1 同樣重要 兩者對目標具有相同重要性
    3 稍微重要 兩者間的判斷差異輕微
    5 較強重要 兩者間的判斷差異明顯
    7 強烈重要 兩者間的判斷差異強烈
    9 絕對重要 兩者間的判斷差異極端
    2, 4, 6, 8 兩相鄰判斷的中間值 判斷屬于兩者之間
    各值倒數 Ui與Uj比較為Uij ,則Uj與Ui比較為Uij=l/Uij
     
    (3)層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依據判斷矩陣,求出對應于最大特征根尢max的 特征向量w。公式如下:
    Pw=Xmax • w (公式 1)
    w經歸一化處理,得到各因素排序,即權重分配。隨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如表4-4),驗證排序是否合理。具體方法如下:
    ①計算一致性指標CI, CI=西寧(公式2)
    n-1
    其中,n為矩陣階數,X max為最大特征根。
    ②查表4-4得到RI值,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表4-4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n 1 2 3 4 5
    RI 0 0 0.52 0.89 1.12
    ③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R,
    CR=^ (公式 3)
    R1
    當CR<0.1時或Xmax=n, CI=O時,則認為判斷矩陣有完全一致性;CI值越大,不 一致性越嚴重。一般認為CIW0.1,其一致性更為合理,反之,就需調整元素,使其 具有滿意一致性。
    根據專家訪談數據,以及上述方法得出準則層和指標層各權重及綜合排序,并得 出各CR<0.1,即判斷矩陣具有滿意一致性,如表4-5所示。
    Bl= (Cl, C2, C3, C4) = (0.4862, 0.1502, 0.1599, 0.2037)
    B2= (C5, C6, C7, C8) = (0.3421, 0.1476, 0.2426, 0.2677)
    B3= (C9, CIO, Cll, C12) = (0.2416, 0.3454, 0.1791, 0.2334)
    B4= (C13, C14, C15, C16) = (0.4002, 0.2151, 0.1325, 0.2522)
    表4-5檢驗表
    矩陣 Xmax CI CR
    A-B 4.0058 0.0019 0.0022
    B1-C 4.0043 0.0014 0.0016
    B2-C 4.0067 0.0022 0.0025
    B3-C 4.0082 0.0027 0.0031
    B4-C 4.0035 0.0012 0.0013
     
    4.2.2判斷矩陣層次排序分析
    匯總各指標評分數據,計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經過歸一化處理,得到權重 的排序結果。
    表4-6 B層對A層的影響
    培育主體 培育客體 培育內容 培育機制 權重(Wi) 排序
    培育主體 1 1.6840 0.8831 0.7044 0.2395 2
    培育客體 0.5089 1 0.5140 0.6955 0.1545 4
    培育內容 1.2731 1.8909 1 0.8127 0.2386 3
    培育機制 1.4031 1.9840 2.0881 1 0.3674 1
    Xmax=4.0059, CI=0.0019, CR=0.0022<0.1
    從表4-6的結果可以看出,準則層中培育機制B4的權重最高,其權重為0.3674o 其次是培育主體、培育內容和培育客體,其權重分別為0.2395、0.2386、0.1545。這 表明在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中,培育機制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開展培育工作 時就要注重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動態跟蹤、考核機制和質量保障機制對培育效果的 影響。此計算結果與專家訪談的意見一致,專家們認為,這四項指標對于職業農民的 培育都具有重要影響,但由于培育工作難度及其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 明顯等各方面原因,需要政府牽頭起到整個培育工程的引領支撐作用。然而,盡管政 府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主導部門,積極整合資源,但其相關的農民培育政策 和資金保障較少,缺乏監督管理、獎懲措施和培育質量等方面的保障機制,涉農企業 等培育主體仍缺乏參與和組織培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育的內容無法緊跟市場 和農民的實際需求變化,繼而對于整體綜合素質較低的農民群體也沒有顯著吸引力, 新型農民培育的工作較難開展。一個良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運行機制,會上下 聯動影響到培育主體和客體參與培育的能動性、培育內容的設置等多個方面,因此, 培育工作的各機制如何運行以吸引農民和多元化培育主體參與培育,推進培育工作切 合實際、與時俱進,符合市場和農民的實際需求,保障培育的質量、穩固培育成果, 從而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是鶴壁市農民培育工作推進亟需考慮的因素。
    表4-7 C層對B1層的影響
    政府 涉農企業 農業產業園 農民合作社 權重 排序
    政府 1 3.5142 2.7361 2.4627 0.4862 1
    涉農企業 0.2758 1 1.0674 0.7328 0.1502 4
    農業產業園 0.3691 0.9215 1 0.8139 0.1599 3
    農民合作社 0.4127 1.3818 1.2796 1 0.2037 2
    Xmax=4.0043, CI=0.0014, CR=0.0016<0.1
    如表4-7所示,政府的指標權重為0.4862,是在培育主體中最重要的指標因素, 其次是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園,涉農企業的權重最低。這表明政府是新型職業農民 培育工作中的牽頭部門,是最重要的培育主體,即培育工作的主要組織者。新型職業 農民的培育是一項關乎國家農業長期發展的基礎工程,需要政府具有傾向性的政策和 資金支持,具有顯著公益性;政府作為實施培育工程的公共主體,要準確把握區域優 勢,承接上下級部門,完成上級任務的同時,組織引導各級部門積極開展培育工作。 農民合作社擁有政府賦予的培育自主權,其內部人員是被培育者的同時,也承擔著政 府賦予的培育工作組織者的角色。而涉農企業和農業產業園等市場主體更注重追求實 質性的物質利益,其“理性經濟人”特征更為明顯,加之承擔培育工作的直接回報及 其自身資金有限等原因,大部分還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因此,專家們認為, 政府部門如何更科學有效的整合資源,主導培育工作開展的同時,將權利逐步下放到 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和農業產業園等其他培育主體,發揮多元化培育主體的自身優 勢,吸引社會資本力量的注入是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程中的瓶頸。
    表4-8 C層對B2層的影響
    產業發展狀況 職業認同感 綜合素質 規模化經營 權重 排序
    產業發展狀況 1 2.2417 1.4513 1.0577 0.3421 1
    職業認同感 0.3988 1 0.5924 0.5043 0.1476 4
    綜合素質 0.6792 1.7641 1 0.7269 0.2426 3
    規模化經營 0.8979 2.0812 1.4375 1 0.2677 2
    Xmax=4.0067, CI=0.0022, CR=0.0025<0.1
    表4-8中,產業發展狀況是最重要的,其權重是0.3421 o規模化經營的指標緊隨 其后,其權重為0.2677,其次是綜合素質,職業認同感,其權重分別為0.2426和 0.1476。這說明在培育客體這一指標層中,接受培育的職業農民所從事產業的發展情 況,是影響鶴壁市培育模式發展的最緊要因素。專家認為,鶴壁市現代化農業技術較 為先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高,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要以產業為立足點 和出發點,堅持圍繞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延伸現代農業及農業產業鏈,依 托鶴壁市畜牧業,玉米、小麥、油料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果蔬種植等優勢產業和農 業資源,開拓產業支撐平臺,以市場的需求為中心,合理高效地推進職業農民的培育 工作,這樣才能夠將農民培育與農業生產實踐充分結合,跟蹤指導農民生產,為農民 解決實際問題,充分調動職業農民創業就業的積極性,切實增加其收入。此外,鶴壁 市農業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較高,規模化經營程度也是影響職業農民培育的一個 主要因素。農民的適度規模經營,會增強其對于培育的需求和欲望,主動參與到培育 當中去,以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其次,參訓農民對農民這一職業越認同,其參與培 育的積極性就越高,綜合素質較高的職業農民對于培育內容的吸收和運用也更加充分, 因此,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感和綜合素質也會對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產生一 定影響。
    表4-9 C層對B3層的影響
    農業經營管理 能力 生產技 能 創新創業 能力 職業素質 權重 排序
    農業經營管理能力 1 0.7065 1.2415 1.1119 0.2416 2
    生產技能 1.4154 1 1.9585 1.4695 0.3454 1
    創新創業能力 0.8055 0.5106 1 0.7162 0.1791 4
    職業素質 0.8994 0.6805 1.3963 1 0.2334 3
    Xmax=4.0043, CI=0.0014, CR=0.0016<0.1
    表4-9表明:生產技能的指標權重最高,為0.3454,其次是農業經營管理能力、 職業素質,創新創業能力最低。當前農民參加培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益、增加 收入,調查顯示,相對于經營管理、創新創業等培育內容,有關生產技術和專業技能 的傳授對農民來說更有吸引力。專家認為,要著眼于農民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和市場 實際情況,加強對種子、果蔬、實用菌的育種與種植、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畜牧養殖 品種配套、飼養和防疫技術等,以及農業新技術和其他先進技術的培訓,可以更直接、 更有效地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幫助農民增收。當前鶴壁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 平走在全省前列,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也相對領先,然而鶴壁市農民的整體綜合素質 較低,傳統“小農經濟”思想對于農民的影響較為深刻,大部分農民都無法做到及時 跟進市場需求變化,無法與時俱進,因此針對農民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觀念、職業道德 等職業素質的培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農民轉變生產觀念,接受新鮮事物; 對于有一定文化素質基礎的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青年農場主等新型經營主體,進 行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業創業與品牌建設、組織管理、市場信息分析、互聯網+鄉村 休閑農業等經營管理方面的培訓,能夠更好地吸收和運用,也可以為職業農民的培育 注入新鮮血液。關于創新創業能力,由于農民生產觀念、自身資金有限和市場變化等 多方面原因,只有少數農民愿意打破傳統觀念,去自發創新創業,因此,創新創業能 力的培育效果有限,該指標權重占比最低。
    表4-10 C層對B4層的影響
    培育質量保障機制 認定管理 考核機制 動態跟蹤 權重 排序
    培育質量保障機制 1 2.0926 2.8957 1.6328 0.4002 1
    認定管理 0.5071 1 1.7203 0.9472 0.2151 3
    考核機制 0.3592 0.5874 1 0.5633 0.1325 4
    動態跟蹤 0.7486 1.1625 1.7942 1 0.2522 2
    Xmax=4.0035, CI=0.0012, CR=0.0013<0.1
    如表4-10所示,培育質量保障機制的權重最高,其權重為0.4002,其次是動態跟 蹤、認定管理和考核機制。這表明在培育機制方面,建立健全培育質量保障機制對于 培育模式的發展更為重要。政府的政策和規章制度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指揮棒,職 業農民的培育經費也主要由政府“買單”,然而其他培育主體在組織培訓活動時,需 先行墊付資金,而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回報率偏低,加之政府缺乏專項性政策法規, 工作人員分身乏術,各部門“九龍治水”,各自為政,部分農民培育工作流于形式, 政府部門為了完成硬性任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培”無“育”的現象。因此如何 促進培育效果長效保持、培育模式形成良性循環,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質量 保障機制至關重要。專家認為,動態跟蹤回訪工作也是制約農民培育質量提高的瓶頸 問題。如何創新跟蹤回訪制度,做好訓后服務,使農民真正及時有效的掌握所學的技 術知識,并將理論應用于生產實踐活動中去,產生實際經濟效益,對研究如何對新型 職業農民培育模式進行優化,具有一定引導價值。而由于職業農民的管理部門分布相 對分散,缺乏專門的管理體系和機構,大部分農民認為職業資格的認定和考核費時費 力,且對自身的后期發展影響不大,因此,認定管理和考核機制在培育機制中所占權 重較低。
    4.3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比較分析
    4.3.1評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方法
    本研究釆用線性綜合評價模型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進行綜合評價:
    m
    % =》WjXq
    7 = 1
    式中,%代表第i個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值,則表示第i個評價對象第j項指數 值,%為兀)的權重系數。其中,= Wj > 0o
    4.3.2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綜合分析
    (1)培育主體比較與分析
    表4-1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比較分析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政府主導型 政企合作型 市場推動型
    政府 0.0714 0.0517 0.0187
    培育主體 涉農企業 0.0389 0.0518 0.0376
    農業產業園 0.0524 0.0504 0.0256
    農民合作社 0.0536 0.0403 0.0115
    得分 0.2163 0.1942 0.0934
    排序 1 2 3
     
    如表4-11,政府主導型得分最高,得分為0.2163o政企合作型排名第二,得分為
    0.1942,市場推動型為第三,得了 0.0934o
    (2)培育客體比較與分析
     
    表4-12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客體比較分析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政府主導型 政企合作型 市場推動型
    產業發展狀況 0.0826 0.0706 0.0432
    職業認同感 0.0376 0.0525 0.0163
    工口冃各仲 綜合素質 0.0289 0.0378 0.0241
    規模化經營 0.0452 0.0462 0.0373
    得分 0.1943 0.2071 0.1209
    排序 2 1 3
    在表4-12中, 政企合作型培育模式在培育客體這一層次中排第一,得了 0.2071,
    政府主導型第二, 得分為0.1943, 市場主導型第三, 得分是0.1209o
     
    (3)培育內容比較與分析
    表4-1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內容比較分析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政府主導型 政企合作型 市場推動型
    農業經營管理知識 0.0594 0.0537 0.0351
    培育內容 生產技能 0.0685 0.0482 0.0347
    創業創新能力 0.0496 0.0408 0.0388
    職業素質 0.0462 0.0397 0.0289
    得分 0.2237 0.1824 0.1375
    排序 1 2 3
     
    表4-13的結果表明,在培育內容方面,政府主導型的培育模式排第一,其權重為
    0.2237,政企合作型得分為0.1824,排第二,市場推動型為第三,得分0.1375。
    (4)培育機制比較與分析
    表4-14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比較分析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政府主導型 政企合作型 市場推動型
    培育質量保障機制 0.0761 0.0675 0.0466
    培育機制 認定管理 0.0493 0.0446 0.0472
    考核機制 0.0426 0.0496 0.0327
    動態跟蹤 0.0614 0.0528 0.0481
    得分 0.2294 0.2145 0.1746
    排序 1 2 3
    如表4-14, 在培育機制方面, 政府主導型是第一,得分0.2294, 政企合作型排第
     
    二,得分為0.2145,市場推動型排第三,得分是0.1746o
    (5)綜合比較分析
    表4-15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綜合比較分析
    一級指標 政府主導型 政企合作型 市場推動型
    培育主體 0.2163 0.1942 0.0934
    培育客體 0.1943 0.2071 0.1209
    培育內容 0.2237 0.1824 0.1375
    培育機制 0.2294 0.2145 0.1746
    得分 0.8627 0.7982 0.5264
    排名 1 2 3
    如表4-15,從最終的排序結果可以看出,在本研究的評價指標體系下,政府主導 型的培育模式是最優的培育模式,得分為0.8627,政企合作模式以0.7982分排名第二, 市場驅動模式以0.5264分排名第三,這說明政府主導模式在鶴壁市更具現實優勢。
    本章在第三章的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最終結果與專家意見一致, 培育機制、政府、農業產業發展狀況、生產技能以及培育質量保障機制這五個指標對 于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優化最為重要。可以看到鶴壁市政府這些年較為重 視有關職業農民培育的問題,創新了多渠道多元化培育模式,為職業農民尋求有效措 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當前鶴壁市實際發展情況下,政府主導的培育模式為最 優模式,政府上下聯動推進培育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等多元化 培育主體的加入使培育效果日益突出,但是農民培育仍存在不少問題。
    5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問題分析
    基于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以及實證分析得到,培育機制、政府、農業產 業發展狀況、生產技能以及培育質量保障機制這五項指標對于優化鶴壁市新型職業農 民培育模式最為重要,其權重分別為0.3443、0.3759、0.3324、0.3454、0.4291。結合 職業農民培育實際、專家訪談以及實證結果,本章節將從培育機制、培育主體、培育 內容和培育客體四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目前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存在 的問題。
    5.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不健全
    5.1.1專項性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針對性政策保障
    立法是農民教育的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保障機制的持久運行須建立在明確的 專項性法律基礎上。我國職業農民培育仍處于探索階段,國家層面沒有專項性的法律 法規,其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對比發達國家農民培訓發展史,其立法工作貫穿 全過程阿。美國依法治農,相繼通過的《莫雷爾法》、《職業教育法》、《哈奇法》 等,在不同時期、從不同角度支持了農民職業培育的法律體系;日本于1883年,頒布 了其職業教育史上的首部正式的專項法規一一《農業學校通則》;1969年德國頒布 《職業教育法》,在法律上確立了德國“雙元制”農業學歷教育體制。我國陸續出臺 的《農業法》、《職業教育法》等與農民職業教育相關的法規,屬于綱領性規定,內 容寬泛,過度依賴地方規則,缺乏政策的穩定性、系統性和政策執行的可操作性,無 法保障政策的規范實施。并且除甘肅、天津外,其他地區尚沒有統一的職業農民培育 相關的法律法規。鶴壁市位于農業相對發達的中原地區,在農業培訓的資金、組織和 管理等方面,不僅缺乏統領性的國家法律法規,其地方的政策規范也缺乏統一性和針 對性。在目前發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文件中,大多側重于訓前、訓中、訓后培 訓形式和流程的規范,對于培育內容的引導規范較為模糊,對于相關培育部門的職責 劃分不清晰,對培育資金、獎懲措施等方面涉及較少,從而導致管理主體等相關政策 配套的缺位,從根源上限制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5.1.2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培育質量控制保障
    鶴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即以政府為主體,以農業產業園、合作社、農業企 業等多種資源和市場主體為補充。調研數據也顯示,57.14%的職業農民參加過鶴壁政 府部門組織的培訓。由此可見,在整個培育過程中,政府部門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然 而目前鶴壁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與多數地區相同的問題。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質量考核指標并不完善,過于傾向培訓數量,政府作為主導部門,為了追求業績,完 成指標,仍然存在以完成培訓任務和人數達標為主的“走過場”現象。部分參與農民 培育工作的培育主體也存在職責不清、機構不健全,甚至名存實亡等問題;盡管鶴壁 市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激勵措施甚至硬性規定,但由于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投資大見效慢 的特點,社會、市場資源主體仍然缺乏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參與積極性,沒有形成 多措并舉、齊抓共管的培育合力,加重了政府統籌協調、整合資金資源的難度。與此 同時,由于缺乏全方位的培育質量監管保障機制,各培育主體“九龍治水”,在教學 過程和管理上都存在“灰箱”現象,導致資源錯配,后續的持續支撐跟不上,無法滿 足農民發展的實際需要,造成資源浪費。
    5.1.3培育資金來源單一化,培訓資源整合力度低
    近年來,鶴壁市政府積極整合資源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但由于工作難度、 經濟和社會效益等各方面原因,鮮有農業企業等其他主體注入社會資本力量,基層政 府在推進工作時大多依賴上級專項財政資金,導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金來源單一, 資源匱乏。加之政府分身乏術,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財 政方面的預算做得不夠詳細,使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不夠完備,無 法為培育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務。根據調查顯示,2020年,只有3.2%的職業農民獲得 規模經營補貼,21.3%的貸款需求被滿足,經過認定的職業農民由于資金缺口,難以 將培訓多學的知識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農業擴大再生產的發展受阻,導致培育實效 較差。加之農民的培育工作與政府、商務、金融、科技、林業、畜牧業等多個領域和 部門工作交叉,而各領域和部門之間缺少有效聯動,沒有做到有效資源整合,造成服 務體系不完善,職能發揮不到位。
    5.2培育培育缺乏市場導向,培育效果不明顯
    5.2.1培育主體和方式傳統單一
    目前,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活動大部分由政府部門組織,市場、社會主體的 參與度偏低,根據本研究調查顯示,僅有25.24%的職業農民參加過農業產業園提供的 培訓,6.67%接受過涉農企業提供的教育培訓。政府作為培育工作的主抓手,沒有充 分將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等市場主體調動起來,致使培育缺乏市場導向、培育工作 流于表面;整個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全社會關心支 持的合力尚未形成。盡管鶴壁市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方式上不斷創新,采取了田間 課堂、網絡直播、科技下鄉、現場實訓、參觀學習等多種培訓方式,但由于缺乏資金、 組織難度大等客觀條件限制,傳統的課堂教學現場集中授課方式仍是培訓的主流方式, 培育實際與農民需求脫節,68.57%的受訪者都希望得到專家指導,但有52.38%的受訪 者并沒有得到與專家交流的機會。僅有部分優勢特色產業的培訓課程才考慮農民的實 際需求,改進培育方式。
    5.2.2培育內容應用性低
    在培育內容方面,本研究的調查數據顯示,有40.48%的受訪者表示其最需要的是 農業實用技能,30.48%的受訪者認為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營銷對其最具吸引力。當前鶴 壁市的職業農民培育,是以基礎農業生產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為主,以農業經營管理 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為輔,然而由于農民的整體綜合素質不高,大部分農民都無法 做到及時跟進市場,培育內容的設置也缺乏對農民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和市場實際情 況的實時掌握和動態調整,導致內容輸出與實際所需有所偏差。此外,無論是基礎農 業知識技能的培訓,還是現代化的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能力培育,仍然以枯燥的理論 知識傳授為主,這對于大部分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民來說,是難以吸收和繁瑣無味的, 在實際生產活動中也很難加以應用,僅有10.48%的被調查者認為其所學知識能夠很好 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所以,在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后,培育所帶來的實際效果 和經濟收益并不明顯。
    5.3培育對象素質參差不齊,新生勞力少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人的素質和能 力是關鍵[陰。而農村人力資本的開發是對農民的投資,可以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實現 能力的提升。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具備較高素質,會技術、懂經營,綜合素質越高,農 民對于培育內容的吸收程度越好。通過專家給培育客體的綜合素質打分得出的權重結 果0.2117也可以看出,培育對象的綜合素質也是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的一個比較重要的 因素。因此,參與培育的農民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基礎。而在本研究調研的職業 農民中,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僅有6.19%,受訓職業農民中初中和高中學歷的占比分 別達到32.86%、40.95%,結合專家訪談內容,發現接受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整體受教 育程度不高、綜合素質較低。加之鶴壁市在培育對象的選擇上,缺乏對農民基本情況 的充分摸底調查,僅按政策規定,鼓勵種養大戶、退役士兵、返鄉學生等群體參與培 育,缺少詳細規范的遴選細則和標準,導致實際參與培育的農民,多半經驗豐富、技 術熟練,但文化程度偏低,學習積極性以及對知識的接收和應用程度也較差。整體來 看,大多受訓農民缺乏系統性的基礎教育和現代化的生產經營理念,整體素質發展不 均衡,此次調研中,40-59歲上的職業農民占比為53.33%, 40歲以上的人員是參加培 訓的主體,由于缺乏政策傾向,年輕且學歷高的人員更愿意到城市工作,老齡化現象 較為嚴重,導致職業農民的培育缺乏新生勞力。
    5.4產業發展缺乏動力,培育環境滯后
    新型職業農民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特定環境和載體的“孕育和培植”。 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無論是生產結構、人 口結構還是鄉村形態等都產生了深刻變化。鶴壁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加 速了農民土地的流轉,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得到了發展,拓寬了農業產業支撐平臺, 這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在本研究的專家打分評價中,產業發展狀況對于培育 客體這一準則層也是最重要的。然而在調研中顯示,受訪職業農民中,其農業生產所 用土地40畝以上的占比僅有6.19%,反映出其所從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程度較低。 當前鶴壁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盡管其具備一定的農業先進科技,但是在實際應用中 沒有發揮出最大效用,西部山區林果、小雜糧、中草藥等特色農業帶“靠天收”的情 況依然存在,產業的發展支撐能力較弱。其次,農民傳統生產觀念根深蒂固,小而分 散的農業生產方式占據主流地位,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較低。此外,鶴壁市農業產業 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盡管政府歷年來注重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龍頭企業已達200 余家,然而其規模化程度不高,分布不均,部分產業缺乏龍頭企業牽引,產業鏈較短, 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地區農業產業發展不同,導致新型 經營主體培育對象來源分散、規模不一,缺乏廣闊的產業支撐平臺,制約著鶴壁市新 型職業農民培育環境的發展。
    6鶴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優化的對策
    6.1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
    6.1.1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政策
    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劃分權責,推動各主體積極參與,實現協調管理 是保障培育質量的前提。
    第一,強化政策設計與落實。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公益性和社會性較 強的利國利民工程。從地方層面來講,鶴壁市要在規范培育工作的流程與程序的基礎 上,通過政策規范,從遴選對象、設置培育內容、基金管理、培育激勵的獎懲措施一 直到監督反饋等環節,構建政策保障機制,完善相關的政策配套。并在國家法律允許 的情況下,適當調整當地政策和制度,以增強對其培育政策和支持措施的可操作性和 執行力。從國家層面來講,政府可學習國外相關經驗,從立法角度對其進行規范[覘, 規定法定義務主體和個人違反培育工作政策的法律后果,推進培育法制化進程。
    與此同時,要充分發揚鶴壁市在職業農民培育中政府從整體把握地區差異性的優 勢特點,因地制宜,科學考慮鶴壁市的農民整體素質、農民對于培育的需求、產業發 展狀況、規模化經營程度、涉農企業等市場主體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與時俱進,制定更加符合鶴壁市實際情況的地方性政策,使農民培育工作規范化、標 準化和科學化。
    第二,完善協調管理機制。當前多數地區的農民培育工作主要牽頭人仍是政府。 鶴壁市政府作為整個培育體系的主導部門,要充分發揮其組織管理和引導功能,從全 局出發,加強組織領導,協調農業、財政、教育等各有關職能部門,建立職責分工明 確、全方位全過程的組織領導體系,避免職責劃分不清晰、“走過場”的培訓現象, 使各部門形成聯動,進行有機銜接,發揮“1 + 1>2”的工作效能。建立聯會制度,定 期組織召開相關部門會議,匯報和討論培育工作的具體情況,做好下一步規劃設計和 安排,優化培育資源配置,實現合理有效分工,設定培育目標,科學構建對于農民培 育質量考核的指標,優化針對培育主體的考核機制,確保培訓部門、監管部門和其他 主體各司其職,形成科學高效的培育合力。各培育主體也可以實行“一把手”責任制, 校長(各培育負責人)是培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制定規章制度,將職責壓實到內部 各職能部門,落實成效,形成長效機制,使各部門有據可循,有責可依。
    6.1.2健全認定管理和培育質量保障機制
    第一,構建科學統一的認定管理機制。鶴壁市應該在做好培訓學員的信息入庫及 學員培訓信息線上檔案管理的基礎上,加強學員學習檔案的統一管理,記錄農民學習 的次數、培訓內容、考核結果等,進一步細化類別和資格等級,根據三區兩縣不同產 業狀況和農民整體素質設計認定標準及方案,完善門檻準入標準,并形成法律條文, 增加權威性。同時,將認定和動態管理機制結合,進行長期跟蹤考核。定期考核已獲 資格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其終身學習的意識,實現素質持續提高。對考核合格 的人員,也要做好檔案管理的及時跟進,創建個人電子卡,實時記錄;對考核不合格 的人員可以采取“回爐重造”或及時清退的方式進行鞭策。
    第二,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協作的培育質量監督保障機制。無論是鶴壁還是 對于其他地區來說,科學有效的培育質量監管機制是保障培育質量的關鍵。首先,要 落實問責制度,增強各執行主體的責任意識,將責任與任務落到實處,避免培育過程 中的敷衍賽責[旳。政府和各培育主體要在培育工作的各個環節都加強自我監管,完善 培育質量監督考核指標,保障培育工作有效推進。其次要保障群眾監督通道的暢通, 引導培育參與人員切實反映實際問題,確保監管措施的有效實施。同時可以引進第三 方監督機構,對各地區各級新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展開拉網式監督評價,隨時對各培育 主體的投入和產出和學員的收入、技能收獲等進行調研監督,對培育過程中的指標造 價、虛報人數等騙取補貼的行為要嚴格上報,嚴肅處理,一方面保障監管的公平公正 性,另一方面,緩解政府壓力,提高培育質量,保障培育工作的高效發展。
    第三,建立健全科學化長效化的培育評估機制。培訓活動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培育 工作的結束,應創新建立符合鶴壁實際情況的培育績效評估體系。由于鶴壁市培育活 動的參與主體頗為廣泛,在構建評估體系的過程中要收集與之相關的評估主體的數據, 使用多樣化的評估方法,圍繞評估主體的價值取向和培訓流程等方面來確定評估內容, 增強評估體系的可操作性。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深入調查培育過程中 各主體的現實需求,了解培訓活動的不足,從而為提高培育工作質量提供更多依據, 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
    6.1.3建立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
    第一,鼓勵多元化主體參與培育投資。鶴壁市當地政府是職業農民培育的總指揮, 但僅靠財政撥款遠遠不夠。要以政府投入為主,豐富其他投資渠道。政府可以發揮主 導作用,建立獨立賬戶,通過物質獎勵、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財政補貼等方式,整 合政府公共資源,一方面向職業農民予以政策支撐,另一方面,吸引教育、金融和農 業貿易等資源注入。此外,可以參照西方國家基金化運作模式,委托專業機構管理政 府、企業等主體投入的專項資金,從而提供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制。
    第二,建立合理的資金分配制度和分類扶持體系,促進培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一 方面,結合考核監督機制,落實對培育工作各環節和各權責部門的打分制度,將其檢 查結果納入考核評估,進行反饋,與經費分配掛鉤,避免資源浪費的同時,形成一定 的激勵機制[陶。再者,根據不同分類設計不同扶持政策,做到資源利用最優化。具體 可以從三個角度考慮:一是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三種類型來設計精準扶持策略,如生 產型農民傾向貸款政策,而技能型農民則更需要技術支持;二是根據當地農民信息統 計來劃分,建設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統計平臺,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分析農民真正 需求,為扶持政策的設計提供依據;三是靈活扶持策略,在不同類型的職業農民現實 需求中,存在交叉需求,如農場生產經營類農戶對于農業保險、貸款、用地扶持的需 求都是較高的,政府可以根據分類和行業不同交叉,設計多種組合政策,在一定條件 下讓職業農民自由選擇所需要的扶持政策,創新靈活扶持。
    6.2市場導向科學培育
    6.2.1發展多元培育主體
    堅持培育主體多元化。由于農業的弱質性以及缺乏政策傾向等多種原因,具備高 學歷背景的年輕人更愿意到城市里從事非農行業,所以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 政府一般會占主導地位,對培育工作起到引領作用。但培育職業農民的工作是長期而 復雜的,單靠政府力量難免左支右細,甚至會出現損害農民權益的壟斷現象。因此, 要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社會機構等社會和市場資本、資源的加 入,促進社會資本向農業領域轉移,有效彌補政府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社會機構與公共實體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同時能夠促進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的創新, 為農民提供更先進更優質的服務,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使農民受益。在英國,農民的培 育工作完全由社會機構負責,政府只提供相關法律和政策保障。這種完全由市場推動 培育工作的模式,推動了職業農民培育產業化的發展,從而使得大部分職業農民都能 夠得到更具針對性的系統化培訓方案。鶴壁市在未來的培育模式發展進程中,在政府 宏觀主導的同時,也要加大提倡市場運作的力度,弱化政府對培育的微觀調控,充分 發揮起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積極引入社會和市場力量,參與到職業農民的培育 中去,充分調動各主體對職業農民培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政企合作型和市場推 動型的培育模式,彌補公共資源的不足、提高市場競爭活力,助力培育產業化發展。 從全國范圍來看,市場推動型的培育模式也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趨勢,重視市 場導向,充分調動各主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能動性,甚至由校企完全擔負起職 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形成專業的農民培育產業,使農民培育更加貼合市場實際,提升 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農民培育產業化的發展進程,確保現代農民培育效益最大 化。
    6.2.2精準設置培育內容
    鶴壁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程度在全省排第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內容的設置,要順 應農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以市場實際需求為導向,差異化設計,滿 足不同類型職業農民多樣化培育需求的同時,增強培育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和應用 性[87]。鶴壁市主導產業有玉米、小麥、油料、蔬菜等種植業,蛋雞、肉雞、生豬、肉 牛、肉羊養殖業和農產品產品生產加工業等產業,各地區應圍繞這些特色主導產業, 結合農民生產實際以及學員可理解程度,加強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深耕深播、氮肥 后移等先進種植技術知識、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等生產知識技能的培訓,根據市 場行情變化,加強養殖行業的畜禽品種、飼料和防疫管理、欄舍設計等配套技術培訓, 將培育與農時季節、生產環節、市場信息等緊密結合,使培育內容的實效性最大化。 對高級職業農民、涉農企業帶頭人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電商、綠色農業、品 牌建設、市場營銷、組織管理等經營管理內容的培育,著力提升其市場運作和組織經 營管理能力,在“種好地”的同時,延伸農業產業鏈,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雙市場, 切實促進農民增收。此外,對職業農民的培育要注重農業農村政策、現代化農業生產 經營觀念、職業精神等綜合素質的培育,增強職業農民對其職業的認同感和尊崇感, 提高職業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培育效果得到保障。
    6.3有效遴選培育對象,培育新動力
    規范遴選流程,合理分流,過濾式篩選培育對象。新型職業農民是具備較高素質 的農業從業人員,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參與培育工作,因此,有效遴選培育對象,是優 化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重要途徑[阿。針對大部分農村農民綜合文化素質相對不高的情 況,在選拔培育對象時,應該選擇培育意愿強、文化基礎或專業素養高的人接受培育, 這部分人員不一定是來自于農村,但一定是長期從事農業且具有學習意識和發展能力 的。鶴壁市應以縣為主,按照一定遴選標準和程序,依托當地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展 開宣傳和摸底調查,積極動員縣域內思想積極、基礎良好、善經營懂技術的農民參與 培育。合理分流選拔培育對象,從農業產業角度來看,要根據區域內優勢主導產業, 重點遴選優勢產業領域的生產者或從業者優先進行培育,如在淇河中下游都市生態農 業帶,優先遴選培育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的從業者參與培育,在浚縣、鶴山區等平原特 色農業區和西部山區農業帶,則優先選擇香椿、小米、小河白菜等特色農業產業從業 人員進行培育。再者,可以從培育對象本身出發,將意愿群體按其素質水平分類,一 類是整體素質較好且有志將農民作為職業的農民,另一類是綜合素質欠佳,但以農業 生產經營收入作為生活主要來源的農民,將這兩類意愿群體細化歸類,從而精準施教、 分類培育,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培育資源。此外,可以強化政策傾斜和財政補貼, 優先保證職業農民的惠農扶持政策,享受農機推廣等配套服務,為其提供金融信貸以 及各類項目支持,吸引年紀較小、素質較高的農業勞動力,參與到職業農民的培育中 來,為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增添新動力。
    6.4拓展產業支撐平臺
    6.4.1產業培育融合發展
    產業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載體和平臺,農業產業的壯大,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創 業就業環境,使得農民擁有一定產業基礎和資本,從而優化農村投資環境,激發廣大 農民參與培育的能動性。另一方面,通過對農業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更好地促進 農民持續增收,從而進入“把農民培育好”到“將產業發展好”的良性循環[覘。因此, 鶴壁市要以產業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搭建產業支撐平臺,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融 入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全過程,拓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空間。在鶴壁市三大產業融合 發展的過程中,要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加強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園專業化、精細化管 理,聯結農業生產、再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通過增環補鏈、前延后伸、 拓寬加深,打造一個完整產業鏈。創新“互聯網+ ”,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信息 物流、物聯網和互聯網服務等協同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集群發展,凝聚現代 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為農民創造一個生產、創業和實訓實習的廣闊平臺[陰。以綠色 休閑農業為例,鶴壁市依托太行山脈、淇河等生態優勢資源,深度圍繞互聯網+、觀 光農業+,融合休閑、文化等多種產業,前后延伸住宿、餐飲等產業鏈,從而在實現 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流,依托產業支撐平臺開展新型職業農民 培育。
    6.4.2基于資源優勢培育新動能
    任何地區的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都需要立足于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的實際需 求來展開,以市場為導向,培育新動能,為農民培育工作拓展支撐平臺。鶴壁市綠色 食品產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優勢和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在消費市場需求變化的帶動下, 畜牧和食品產業成為支柱產業。近年來,鶴壁市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綠色智慧農業發 展較為迅速,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面對諸多挑戰,鶴壁市應 堅持消費者市場導向,依托資源優勢,開創農業新模式、新業態,為鶴壁市職業農民 培育提供更廣闊的平臺。積極借助現代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開拓“互聯 網+”農業平臺,建設高質高效的綠色農業基地,推動先進設施裝備、種養殖技術、 大數據等功能融合發展,從而實現產品和技術信息化高質量融合發展。推廣宣傳“永 優”玉米、“纏絲鴨蛋”、“強筋小麥”、“小河白菜”、“藏香豬”等特色產品發 展種養殖技術,打造“大用”、“永達”等品牌形成區域公眾品牌,通過與電商平臺 對接,開拓多元化的農產品營銷渠道,對農民開展特色產業相關培育,推動“產銷” 融合模式進一步發展;發展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民聯合創新模式,深度融合各類 經營主體。擴大農民的受益空間,從而激活職業農民對新技能、新知識的需求,加強 農民積極主動接受培訓教育的意愿。此外,憑借獨特的資源和環境優勢,鶴壁市應加 強農業與旅游、體育、文化、養老、健康等產業的高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 色主導產業。培育綠色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建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和生態農業 主題公園等,建設農產品電商網站等現代農業的社會化綜合服務主體。立足生態農業 觀光等產業,以規模化、特色化為要求,在西部山區特色農業帶建設度假村、觀光旅 游農業、農家樂、鄉村旅店等,促進鄉村旅游住宿等行業的發展,使生態優勢為農民 增收致富開拓新渠道,為職業農民培育新動能,注入新活力。
    致謝
    一年西山,兩年龍山,三年梧桐路。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這是筆者用三年科大 時光寫下的致謝篇。開學如昨日,畢業近眼前,近二十年的求學路即將畫上句點,心 中滿是不舍與留戀。在此畢業之際,謹向幫助我、關心我的老師、朋友、家人表達真 摯感謝!
    片言之賜,皆吾師也。首先,感謝我的導師一一陳昌洪教授。藹然可親、關愛學 生、鉆心科研、認真負責的陳老師,在生活上,時刻教導我們把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 一位,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時刻為學生著想。在學業上,為我們解疑答惑,指導我選 擇專業課程、了解學術研究,引導我進入學術之門。從畢業論文題目的選擇到最終定 稿,大到框架,小到詞句,陳老師一直對我耐心指導,給我提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其次,感謝所有給予我幫助的老師們。在完成論文的各環節中,李燕瓊老師、鄭 祥江老師、王德平老師、王建洪老師、賀新生老師、張宇老師、龐建剛老師、何霖俐 老師、胡茂老師、周蕾老師、胡建老師、唐志康老師等老師們為我提供了很多專業指 導,使我對論文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幫助我開拓了視野,拓展了思路,使我的 畢業論文撰寫工作更加順利;在研二的專業實踐中,綿陽市農業農村局的陳杰老師, 以及宅基地管理科的領導和老師們,為我提供了寶貴的實習平臺,為我的生活、學習 實踐、科研調查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和支持,使筆者對農業農村工作有了更深刻 的認識和體會;以及,感謝論文調研過程中給予筆者幫助的所有專家、老師、朋友和 善良的人們。特此,再次感謝所有可愛可敬的老師們。
    “愿你歸來仍年少”,感謝我的老朋友們和新朋友們。感謝在研究生期間給予我幫 助的所有同學、師兄師姐師弟師妹。感恩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的喜怒哀樂都可以與 “積極進取好青年”、“滑雪人”、“干飯天團”們隨時分享,在我的每一個困頓和 陽光里,目光所及都有你們的支持與陪伴。感恩過去我與朋友們彼此珍惜的所有時光, 不管今后各自身處何方,希望我們依舊并肩前行,“歸來仍是少年”。
    寸草春暉,陟山古陟配。感謝我的父母,二十多年來,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 默默在我身后,給我無限的幫助與支持。當我想到他們時,內心就會充滿溫暖和力量。 感恩他們的無私付出,給予我無限的支持,讓我心無旁聲做想做的事情,感恩自己在 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里長大。祝愿父母身體健康,萬事順意。
    最后,感謝自己即使偶有坎坷與畏懼也樂觀面對勇敢堅持。
    至此,就與熟悉的校園老師和同學,隨園漫步的小貓,巴適的四川美食,還有綿 陽這座充滿植物的南方城市道聲再見。愿未來可期,似陽光!
    參考文獻
    [1]李新倉,劉新志.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農業經濟,2021,(10):76-77.
    [2]王成利,徐光平,楊真.土地流轉對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基于家庭代際教育投資視角[J].改
    革,2020(10):128-140.
    [3]Pudasalni, S.P.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Nepal[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3,65:509-515.
    [4]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708.
    [5]TheodoreW.Schult乙TTansformingTTaditioiialAgTicultuTe[M].London:YaleUni^eTsityPTess,New
    Haven,1964,PP.88..
    [6]Wallce I,Mantzou K,Taylor P. Policy options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 sub-Saharan
    Africa: report of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R]. AERDD Working Paper 961.Reading,UK: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6.
    [7]Maguire c. From agriculture to rural development:critical choices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5 European Conference on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C]. Seale-Hayne Campus, University of Plymouth,UK. 2011.
    [8]Freedgood Dempsey. Cultiva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Resources and Policies to Help Beginning
    Farmers Succeed in Agriculture[J].American Farmlang Trust,2014.
    [9]Hashemi Seyyed Mahmoud,Hosseini Seyed Mahmood,Hashemi Mohamm-ad Kazem. Farmers'
    perceptions of safe use of pesticides:determinants and training needs [J].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16,(85):57-66.
    [10]Bennell P.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anzannia and Zimbabw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form [R].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Education Research Series 2& 1998.
    [11]Shimul Mond,Theerachai Haitook,and Suchint Simaraks. Farmer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toward Organic Vegetables Cultivation in Northeast Thailand [J] Kasetsart J. (Soc.
    Sci),2014,(35):158-166.
    [12]楊雪華,孫井會,穆群.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策略及發展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7,(35):204.
    [13]李毅.日本和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對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9(10):59-64.
    [14]趙正洲,王鵬余斌.國外農民培訓模式及特點[J]世界農業,2018,⑹:51-54,
    [15]朱健,王輝.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我國教育人力資本開發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8,(3): 20.
    [16]蔡云鳳,閆志利中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20,(3):154-157.
    [17]曾一春.加快培養支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N].農民日報,2014-05-30(003).
    [18]魏學文,劉文烈.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與培育機制[J].農業經濟,2015(07):73?75.
    [19]張明媚.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及其意義[J].農業經濟,2016,(10):66-67.
    [20]薛晴,陳會謙,孫秀芳.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內涵及理論價值[J].農業經濟,2019(08):72-74.
    [21]朱啟臻,胡方萌.新型職業農民生成環境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迢(10):61-69.
    [22]朱啟臻,胡鵬輝,許漢澤.論家庭農場:優勢、條件與規模[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07):11-17.
    [23]郭智奇,齊國,楊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5):7-13.
    [24]康紅芹.新型職業農民:概念辨析與內涵新解[J].當代職業教育,2018(05):4-&
    [25]楊海華.新時代職業農民培育的內涵與價值取向探析[J].職教論壇,2018(10):25-31.
    [26] 陳利昌,陳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一一基于廣州市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的調 查[J].農業經濟,2019(12):39-41.
    [27] 吳良.新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7,(4):76-7&
    [28] 趙靜,徐秀梅.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的周期差異性實證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1,(18):1
    74-178
    [29] 徐輝,孔令成,張明如.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效率的三階段DEA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9,(8): 177-184.
    [30] 鄭興明,曾憲祿農科類大學生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20,(5):97-102.
    [31] 黃楓燕,鄭興明淺析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及培養路徑一一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視 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7):279-281.
    [32] 劉勝林王雨林,李冬梅.民族山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評價的影響因素研究一一基于Y縣327份問 卷的 Logistic-ISM 模型分析[J].農村經濟,2020(10):138-144.
    [33] 沈霞“農民荒”背景下新生代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20,(03):87-8&
    [34] 王琳.基于電子商務模式下的吉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創業” 一條龍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
    與科技,2020,31(09):352-353.
    [35] 馬東.市場驅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與路徑研究[J]澗南農業,2019(03):48-49.
    [36] 呂雅輝,張潤清,張亮,趙幫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陽晨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38 -49.
    [37] 徐仙娥,朱奇彪.云和縣構建“三位一體幫培式”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J].浙江農業科 學,2019,(12)-2081-2084.
    [38] 郭曉鳴,王璐.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約束、支持策略及培育路徑優化[J].農村經濟,2021(12):1-9.
    [39] 劉暢,王思怡,馬國巍,吳立全.農業現代化與農民職業化耦合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一 以黑龍江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04):568-577.
    [40] 徐進,康芳.鄉村振興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01):83- 89.
    [41] 徐輝.新常態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08):9-15.
    [42] 單武雄.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評價研究——基于AHP-Fuzzy模型[J].安徽農學通報,2015,(1 3):5-7+9,
    [43] 楊琴,吳兆明.國外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借鑒與啟示[J].成人教育,2020, 40(06):76-81.
    [44] 趙家興.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21.
    [45] 諸葛毅.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8,(32):357-359+372.
    [46] 徐立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9.
    [47] 李春玲.陜西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1.
    [48] 許浩.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路徑與舉措[J].中國遠程教育,2019,(11):70-73.
    [49] 張勝軍,李翠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共同體:內涵與意蘊[J].職教論壇,2015(34):56-5&
    [50] 單武雄.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一一基于湖南省石門縣500份調查問卷的分析[J].職業 技術教育,2014,35(16):71-74.
    [51] 鐘光榮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農業科技,2018(21):287-28&
    [52] 梁成艾.“職業農民”概念的歷史溯源與現代擴張一一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之視角[J].農村經 濟,2018(12):123-128.
    [53]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4):107-112.
    [54]周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制度建設與產業內培育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2019(10):124-127.
    [55]ANGRIST N,DJANKOV S,GOLDBERG PK,et al.Measuring human capital using global learning data[J].Nature,2021,592(7854):403-40&
    [56]貝克爾.人力資本理論一一關于教育的理論和實證分析[M].郭虹,譯.中信出版社,2007.
    [57]西奧多• W •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商務印書館出版.2010年11月版.
    [58]樊明.人力資本理論:問題及新解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1,35(05):46-56.
    [59]楊國勇.城鄉二元格局下的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01):16-1 &
    [60]張億鈞,朱建文,李想.基于人力資本投資視角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
    18(24):165-169.
    [61]王輝,曾湘泉.勞動力緊缺推升了工資上漲嗎?一一基于中國勞動力市場大數據的靜態均衡檢驗 [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31(06): 12-23.
    [62]張立迎,張俊霞,劉生.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生產均衡發展研究[J].江西農業,2018(22):127.
    [63]王芳琴,于維生.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勞動力市場非均衡分析[J].經濟問題,2012(09):25-30.
    [64]王家傳.轉型期中國勞動力市場幾個重要問題解讀一一評《中國城鄉勞動力市場非均衡問題研 究》[J].統計與決策,2018,34(23):2+189.
    [65]儲麗琴,曹海敏.提高勞動報酬的就業效應分析一一基于非均衡勞動力市場的研究[J].經濟問 題,2013(09):18-22.
    [66]孫垂強,霍圣年.我國農業勞動力需求的長期均衡與短期動態[J].農村實用技術,2019(11):2
    2-24.
    [67]李國強.保羅•朗格朗與終身教育理論一一兼論西方終身教育理論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啟示[J]. 教育研究,2017,38(06):146-150+15 &
    [68]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69]高虹瑤,張健.終身教育理論的歷史演進[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2):36-37.
    [70]徐莉.基于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可持續變革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71]高志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72]魏秀宇,周偉.新型職業農民素質評價模型及應用[J].湘南學院學報,2017,38(05):44-49.
    [73]楊林偉,李永前,唐紅帥.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調查[J].項目管理技 術,2020,18(04):27-32.
    [74]溫菊萍.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的比較與選擇一一基于培訓績效的視角[J].成人教育,2017,3 7(08):71-75.
    [75]賈亞娟,寧澤逵,楊天榮.基于AHP法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J].西安財經學院 學報,2017,30(01):82-90.
    [76]傅雪梅,莊天慧.成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及其效果影響因素[J].貴州農業科學,2016,44
    (01):171-176+181.
    [77]林月丹.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路徑[J].農業經濟,2021,(04):89-91.
    [78]劉琦.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21(02):86-87.
    [79]陳利昌,陳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一基于廣州市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的調 查[J].農業經濟,2019,(12):39-41.
    [80]張寧“互聯網+”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09):83-85.
    [81]李新倉,劉新志.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農業經濟,2021,(10):76-77.
    [82]李鳳艷.鄉村振興視角下加快遼寧高素質農民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20,(07):80-81.
    [83]李仕凱.黑龍江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D].大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9.
    [84]劉芙,劉玲,高珍妮,葉思彤.鄉村振興背景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法治保障研究[J].農業經濟,2
    021(06):62-64.
    [85]儲慧基于AHP分析法的新型農民培訓模式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86]畢濤,翟緒軍,徐斌黑龍江省農民創業典型調查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8,(2):
    135-140.
    [87]孟建鋒,李魏瀚,續淑敏.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探究[J].農業經濟,2019(11):
    61-63.
    [88]李新倉,劉新志.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農業經濟,2021,(10):76-77.
    [89]張寧“互聯網+”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09):83-85.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312.html

    上一篇:山東省財政支農支出效率評價及提升研究

    下一篇: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