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及提升路 徑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05 10:42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V
    1引 言 8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8
    1.1.1研究背景 8
    1.1.2研究意義 10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1
    1.2.1國外研究現狀 11
    1.2.2國內研究現狀 12
    1.2.3文獻評述 15
    1.3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6
    1.3.1相關概念界定 16
    1.3.2研究內容 17
    1.3.3技術路線 18
    1.4研究方法 19
    1.5創新點與不足 20
    1.5.1研究的創新點 20
    1.5.2研究的不足 21
    2理論基礎與評價方法選擇 21
    2.1理論基礎 21
    2.1.1生態經濟理論 21
    2.1.2可持續發展理論 22
    2.1.3綠色農業理論 22
    2.2評價方法的比較選擇 22
    2.2.1評價方法的介紹 23
    2.2.2方法的選擇 23
    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及分析 23
    IV
    3.1河南農業發展概況 24
    3.1.1社會經濟條件 24
    3.1.2資源稟賦條件 25
    3.1.3農業發展現狀 27
    3.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 32
    3.2.1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采取的措施 32
    3.2.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取得的成效 34
    3.2.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問題 35
    4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方法選擇 36
    4.1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7
    4.1.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37
    4.1.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39
    4.1.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40
    4.2研究數據說明 43
    4.2.1數據來源 43
    4.2.2數據處理 43
    4.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研究方法 44
    4.3.1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 44
    4.3.2研究方法 44
    5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及分析 45
    5.1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 45
    5.1.1指標權重的確定 45
    5.1.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評價結果 46
    5.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分析 47
    5.2.1準則層評價結果分析 48
    5.2.2指標層評價結果分析 50
    6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路徑研究 54
    6.1障礙度模型的構建 55
    6.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障礙因素分析 55
    6.2.1指標層障礙因素分析 55
    6.2.2準則層障礙因素分析 57
    V
    7結論與建議 59
    7.1研究結論 59
    7.2對策建議 60
    7.2.1加強治理,優化農產品生產環境 60
    7.2.2科學施策,提升資源有效利用能力 61
    7.2.3延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水平 61
    7.2.4優化結構,促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 62
    參考文獻 63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 68
    致 謝 69
    VI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研究背景
    農業生產的資源約束正在逐步趨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 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推動著農業的現代化轉型。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各類農 產品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與工業部門相比,農業生產對資源的依賴性更強。為有 效緩解供需矛盾而增加農產品的供給量的生產行為加劇了對生產資源的消耗,加 之其他部門的發展對資源的分化,這使得農業生產所面臨的資源壓力也在不斷增 加,農業生產的資源約束正在逐步趨緊。
    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問題正在加重。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為農業生產帶來 了技術進步,新品種、新技術、化肥農藥等現代化生產資料的投入使得糧食和其 它主要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顯著增加。我國的化肥施用量從 1978 年 的 884.0 萬噸增加到 2020 年的 5250.7 萬噸,其中 2015 年高達 6022.6 萬噸;在 此期間,我國糧食總產量從 30476.5 上升到 66949.2 萬噸,實現了從吃不飽到滿足 14億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歷史性跨越①。盡管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發展迅速,農 業生產總量和生產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農業生產中大量化學藥物的 使用,使得農業生產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由此產生的農產品質量問題開 始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問題正在加重,其所造成的 影響正在逐漸擴大,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向綠色發展轉型。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逐步朝 著“質與量同步”的方向靠近,人們對各類物質產品已經從最初“量的滿足”轉 變為“質的追求”。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更高質量生活水平的需求,有 必要進一步推動農業朝著高質量階段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柱 產業,農業的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和體現,同時也是推動現代農業 “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大背景下,通過農業
    ①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整理得出。
    7 綠色發展,保障農業生產的量與質,是實現糧食安全、人民安康以及國家興旺的 重要基礎。
    政策引導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八大的重要內容,這也意味 著我國正式從國家層面重視并開展了“綠色發展”的新章程。而作為生態文明建 設的第一站,農業必須開好第一局面。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綠 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2017年9 月,針對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工作,國務院首次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 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尤其強調了現代農業發展應 當在“高質量、守生態”的前提下開展,在美麗新中國建設任務中,農業始終都 是重要內容,綠色農業不僅關系到糧食安全,也是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 鄉村建設的直接體現。應當始終秉持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將發展與環境相結合, 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同時,《意見》還尤其指出,為了更加科學 地開展綠色農業,各地區應當制定并完善相關評估標準和依據,評估標準要科學 化、因地制宜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大的目標。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下 發了《關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明確強調了“綠色興農”的重要性。農 業綠色發展不僅關系到人民的健康,更關系到農業生產環境的可持續,是實現資 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大舉措。《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針對我國近 些年開展綠色農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綠色農業發展取得的一些成就和 存在的問題。其中指出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普遍問題:監測不到位、考核 標準不明確等。針對這些問題,應當盡快給出與地方相適宜的農業綠色發展指數, 并據此制定科學的測量方法,開展高效農業綠色發展。
    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和農村人口大省,肩負著保障國 家糧食安全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任。長期以來,國家對河南省農業生產的指 導要求是高產高效以保證國家糧食供給。在此情況下,為了獲取更大的農業產出, 河南省也投入了大量的農業生產物資,這也就導致了各類農業生產物資的實際利 用率很難提升。此外,河南省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同時也面臨著農產品質量不高和經濟效益低等問題。在推進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 換的進程中,河南省農業發展也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傳統農業增長動能的弊端 逐漸顯現。2021 年 3 月出臺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
    8
    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持續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 略,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通過在農村地區廣泛開展農業綠色發展,實現各項 農業生產資源的轉型,對于河南農業發展而言,如何才能有效開展綠色農業是急 需解決的問題。農業綠色發展既是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實現 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質量安全的必然路徑。
    本研究在此背景下,綜合運用熵權法、多目標函數綜合測度法以及障礙度模 型對河南省 2010-2020年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測度及提升路徑研究,從而 為提升河南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農業作業環境無污染、農業效益進一步提升、 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保護提供參考建議,共同推動河南農業的綠色發展。
    1.1.2研究意義
    本研究的總目標是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以 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理論等為理論基礎,對重點農區河南省的農業綠色發 展水平進行測度評價,同時分別從動態和靜態的維度探究其發展變化情況和變化 特征,之后對阻礙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的障礙因素進行測算診斷 并探究提升路徑,從而為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一些可參考且具有實踐可能性 的對策。
    (1)理論意義
    要想發展高質量農業,就必須重視綠色發展,同時,農業綠色發展也是現 代鄉村振興、生態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構建農 業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本研 究以農業綠色發展相關理論為基礎,探究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和目標,以農業 綠色發展的內涵和目標為依據構建指標體系著手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水平 進行綜合評價,一方面是對前人關于區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的一個補充,另一 方面為完善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提供探索性思路;第二,本研 究嘗試運用障礙度模型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障礙因素進行測算分析, 結合分析結果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第三,本研究運用生 態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為基礎進行指標體系構建和綜合評價,從 理論角度豐富了農業綠色發展相關研究的跨學科交叉的內容。
    9
    (2)現實意義 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對于河南省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糧食產出質量安全具有重 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政策文件對農業綠色發展的定 義,準確把握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從而以科學的方式建立一套與河南農業發展 相符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體系,根據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評價以及障礙因素的探 究,探尋提升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路徑,推動河南省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保障糧食質量安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 生態效益。同時,也為其他省份的農業綠色發展路徑選擇提供河南范例。本研究 的現實意義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經濟效益方面,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可以推 動和河南省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從而提升河南省的農業經濟效益以及進一步提 升農民的生產收入;第二,社會效益方面,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可以有效改善河南 省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河南省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水平以滿足人民群 眾的需求;第三,生態效益方面,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有助于河南省農業生態環境 的健康發展,同時可以促進河南省資源利用更加合理高效,達到資源利用的帕累 托最優。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內外學者已經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做了諸多研究,主要圍繞農業綠色發展的 含義、不同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影響農業綠色發展的關聯因素以及農業綠色發展 的評價等方面展開研究。
    1.2.1國外研究現狀
    與國內研究相比,國外針對農業綠色發展的相關研究較國內更豐富,時間也 較早。從環境保護、生產方式、投入結構、經濟增長等多方面對農業綠色發展進 行研究。Rachel (1962)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通過列舉農業生產中放任化學 品的使用而造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而影響到人類健康的事實來警醒世人 注意環境的保護。到1970年,美國學者Albreche從不同產業的概念角度,提出 了“生態農業”,并逐漸被大眾認可,多數學者都認為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中的 一個階段(邵立民,2008)。Worthington(1980)對生態農業的理論和內涵進行
    10
    了補充完善,認為其生產方式自然有活力、農業生態系統資源低投入,結構可變
    化。Pearce (1993)認為,農業生產中除追求經濟增長外,更應該注意經濟增 長與生態安全的平衡。Pimentel (2005)強調,生態農業是開展農業綠色發展的 必要前提,要通過生產環境綠色化和生產方式科技化的方式,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Parviz Koohafkan(2012)認為農業綠色發展有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 生產投入結構、保護生態環境。Lovato等(2017)通過對巴西過去四十余年的生 態農業發展現狀分析,探究了生態農業發展與國家相關政策之間的關聯性。 Hallegatteetal(2011)認為農業綠色發展要注重效率、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 以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Whittinghil等(2016)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業領域在 環境問題中應作出的貢獻,其路徑包括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1.2.2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整體起步較晚,但隨著時間推移,國內 學者對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脈絡逐漸清晰,研究內容逐漸豐富。
    (1)關于農業綠色發展內涵的研究
    2017 年 9 月,國務院針對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我國 農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不僅對農業綠色發 展的概念做了全面闡述,同時也結合我國的農業環境解釋了農業綠色發展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這也是國家首次從戰略層面對農業綠色發展加以重視。通過農業綠 色發展,不僅能夠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也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產業轉 型,進一步實現農業朝著高質量、生態化、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是習近平農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經濟學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朱信凱等,2017),農業綠色發展是針對農業發展 的“全域綠色化”,囊括了經濟、社會和生態領域(孫煒琳等,2019),農業綠 色發展具有“綠色”和“發展”雙重目的性,它既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同 時也是“農業經濟高效化”發展的體現(焦翔,2019)。部分學者從理念、手段、 目的三個層次以及農業綠色發展低碳性特征、經濟性原則、安全性目標三個方面 對農業綠色發展的科學內涵進行界定(鞏前文等,2020),認為農業綠色發展強 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低碳循環、生態環保、節能高效的發展方式(張新美,
    11
    2019),同時是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資源合理利用為目標,通過調整農業生 產的投入結構使得在達到上述目標的同時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李由甲, 2016)。羅必良(2017)從三個層面對農業綠色發展進行分析:第一,實現“農 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同步發展;第二,實現“農產品產量”和“農產品質 量”的同步提升;第三,實現“農民生活環境”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雙向結合。 農業綠色發展是生產布局、資源利用、生產手段、產品產出等全過程的綠色化, 更加注重提質增效,其本質就是以“綠色”為核心,通過農業生產環節的去污染 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生產保質保量的目的(尹昌斌等, 2021;金書秦 等, 2020)。
    國內學者除對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進行定性分析外,還進行了大量的定量研 究。
    (2)關于農業綠色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 部分學者對不同的農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對于寧夏地區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而言,最大的阻礙因素包括:農民人均收 入較低、日常生活消費支出較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等(葉麗娜等, 2018)。 第一產業增加值對東部地區的農業綠色生產水平有很大的影響,而中部和西部地 區的農業綠色生產水平主要受到地方經濟水平的影響(黃炎忠等, 2017)。崔寧 波等(2021)基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視角運用超越對數函數形式的 SFA 模型 對環境約束下2004—2018年我國三大流域糧食主產區展開分析,通過研究發現, 加大對農業發展財政支持、提升第一產業在地方經濟中的比例、完善農業生產的 環境制度等,能夠對農業綠色而發展產生正向影響,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對農業 綠色發展有負向影響。有學者研究發現數字化水平與農業綠色發展間呈倒 U 形 關系,提升數字化水平有助于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但過度的數字化投入并不能持續 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樊勝岳等, 2021)。此外,規模經營、機械化、經 營性收入以及技術培訓對農戶的綠色生產行為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有助于農業綠 色發展(周洲等, 2021;姜松等, 2021)。從農戶角度而言,耕地面積、農戶經 濟水平、農民的文化學歷水平、政策支持、農民接受技能培訓的時間、自覺意識 等相關因素對農民農業綠色發展的認知和實踐行為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地區的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栗瀅超等, 2020)。
    12
    (3)關于農業綠色發展路徑的研究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應當從思想層面、管理體制和發展機制等方面共同作用 (龔曉東,2019)。基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發展的重要論述,有學者認為應 當從水資源保護、污水治理、耕地保護和治理等路徑實現農業綠色發展(于法穩, 2016)。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應當從資源合理利用和政策、制度監管 等方面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余卓君等,2021)。面對逐漸趨緊的環境 約束,農業綠色發展的提升路徑表現為生產投入的科學性、環保投入的高效性、 生產結構的合理性、技術推廣的普適性、污染監測的嚴格性五個方面(楊佳利, 2021)。在糧食主產區河南省,應通過產業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種養結 合的循環農業、政府監管下的企業農戶合作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高亞楠等, 2020;沈興興,2021))。基于眾多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不同區域農業綠色發 展水平提升的一般路徑表現為政府主導作用、提升生產者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帶 動、科學評價認證、加強環境治理、提高產品品質品牌質量、擴大對外開放等方 面。(包曉斌,2020;陳姍姍等 2021)。
    (4)關于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余永琦等(2021)從資源利用、環境影響、生態保育以及經濟效益等 4 個維 度,結合江西省農業發展的特點,選取資源利用和經濟效益兩個維度開展農業綠 色評估體系建設,同時,結合障礙度模型分析了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及存 在的問題。查建平等(2021)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高效發展三個層面搭建了 一個包含 18 個二級指標的農業綠色發展評估體系,并分別對黃河流域的各個省 份、地區開展評估。竇艷芬等(2021)分別從農業資源利用的合理性、農業生產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現狀、人居生存環境的治理現狀以及綠 色生產現狀五個方面建立包含17項二級指標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 層次分析法對 2010—2018 年間天津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開展評價。蔣海玲等 (2020)運用德爾菲法從政策的設立、管理、實施和效果四個維度建立包含 52 個具體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借助網絡層次分析模型評價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績 效水平。趙會杰和于法穩(2019)基于 2003-2017 年我國 13 個糧食主產區的面 板數據,以新發展理念及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為依據,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產出高效和生活保障四個維度建立包含 11 個二級指標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
    13
    體系,運用改進熵值法和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對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綠 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賈云飛等(2019)從資源利用、產地環境、經濟效益和綠 色氛圍四個維度著手建立包含 20 個二級指標的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并對河 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張乃明等(2018)結合農業綠色發展的特點與 需求,提出一個包含10項評估指標的農業綠色發展評估體系,運用熵權法確定 權重后對云南省保山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周霞和李昕欣(2021) 從化學農資利用率、能源機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和水資源利用率四個方面建立 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權法、泰爾指數、。收斂指數和絕對B收斂指數對山東省 2010-2019年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戴致光(2021)從經濟效益、資源利 用、生態優化和基本保障4個層面選取了18個代表性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熵值法客觀評價了2005-2018年遼寧省的農業綠色生產水平及各市之間的差 異。高健和葛子豪( 2020)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供給、鄉村發展、生態 制度五個層面建立指標體系,并綜合利用熵權法和層次分析法分別對各個評估指 標對農業綠色發展產生的影響程度進行對比分析。
    1.2.3文獻評述
    通過對國內外關聯研究文獻的整合發現,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于農業綠 色發展的相關研究均十分豐富。國外學者較早開始對農業綠色發展進行研究,且 研究主要圍繞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國內學者對農 業綠色發展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涉及范圍較為全面,不僅包括農業綠色發展 含義,也包括農業綠色發展評估模型和評估參數等。但綜合來看,現有研究仍存 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是針對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存在定性與定量分離的問題。盡管大多數學者 均通過研究探究了國內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但在定性與定量結合方 面仍然存在較大的短板,缺乏量化指標,難以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二是農業 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尚不全面,未形成系統性的指標體系。大多數的學者主 要是從農業綠色發展的含義角度,對農業綠色發展的評估體系做研究,但不同學 者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所遵循的評價指標選取原則不同,造成標準不統一。另 外,指標權重確定方法的不同也使得評價結果存在有差異。三是缺乏對于河南省
    14 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河南省作為我國的重點農區、糧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其 農業發展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的農業 發展質量和農產品供給質量。現有的全國層面上的農業綠色發展研究結果表明,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居于全國中下水平,在農業大省中居于末位(魏琦等 2018; 李欠男等 2022),與河南省農業發展水平不相匹配,同時也與全國農業發展趨 勢不相適應。國內關于河南農業綠色發展的相關研究并不多,尚未形成河南農業 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河南也難以形成自己的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同時, 現有對于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的指標體系的一般性太強,難以體 現河南的區域特色性,除此之外,針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一些阻礙因素 也沒有做深入研究,難以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河南省作為研究區域,基于中共河南省委印發的《河南 省創新機制體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以及參考現有 研究的相關指標體系,構建具有橫向和縱向可比性的更貼近河南現實情況的評價 指標體系并探究其時空變化情況,結合河南農業發展特點以及農業綠色發展中存 在的共性問題和特殊問題,分別給出解決方案,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農業 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3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3.1相關概念界定
    綠色農業。目前,學界對于綠色農業概念界定主要依照生態經濟學理論。從 本質上來看,綠色農業指的是以現代農業管理思想為核心,結合現代農業生產技 術開展的以“高質量、重安全”為目標的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協調的發展模式。綠 色農業不僅是推動現代農業轉型的道路之一,同時也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可持 續、人類生存環境可持續的重要內容。綠色農業是經濟效益、農業生產和生態環 境相結合的農業模式(黃鸝,2013)。換言之,綠色農業也就是一種同時兼顧社 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農業模式。
    農業綠色發展。相較于綠色農業,農業綠色發展從本質意義上說是一種發展 理念,是推進可持續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在農業領域的體現。本研究基于前人對 農業綠色發展內涵的探究內容將農業綠色發展定義為以資源利用合理、生態環境
    15 友好為基本原則,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為推力,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 產品質量為目標,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于農業領域的生產生活中的農業生產生 活方式。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水平”是指在生產、文化、能力等方面達到的高度。 結合現有文獻本研究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定義為某一區域利用內部和外部因素 使其農業綠色發展能力所達到的高度。本研究使用由各維度二級指標測算加總后 的農業綠色發展綜合得分作為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量化表現。
    1.3.2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河南省為研究區域,以農業綠色發展的現有研究為基礎,從五個維 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權法對河南省2010-2020年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 價。之后基于評價結果對其變化特征進行分析以及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 障礙因素進行探究,并有針對性地給出政策建議。本研究主要分為七部分內容。
    第一章為引言。在本章中,首先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確立本研究 的目標;其次,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總結,通過具體分析,選取對本文研究有一 定幫助作用的內容,并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問題進行補充;最后是定義相關概念, 使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更為清晰。
    第二章主要介紹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研究方法的選擇依據。在本章中,首 先論述生態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效率理論以及綠色農業理論,作為本研 究的理論基礎;其次,引入專家打分法、層次分析法、熵權法等研究方法,并進 行比較,選定適合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為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第三章對河南省農業發展概況進行分析。首先從河南省的資源現狀、經濟現 狀和農業現狀三個方面對河南省農業發展概況進行論述;其次,從采取的措施、 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三個方面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定性分析, 為下文的定量分析做鋪墊。
    第四章是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政策文件中對農 業綠色發展的要求以及現有文獻中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為依據,從資源 利用、生產環境、經濟效益、生態協調以及綠色供給五個維度著手構建評價指標 體系。
    16
    第五章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運用熵權法對指標體系中的各 項指標進行賦權,之后運用多目標函數法對2010-2020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得 分進行測算,并分別從準則層、指標層兩個角度對評價結果做具體深入的分析研 究。
    第六章主要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結合對河南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結果,利用障礙度模型分析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影響 因素,找尋阻礙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的主要障礙因素,為下文提 出針對性建議提供依據。
    第七章為結論和建議部分。結合前文定性分析結果和定量研究結果總結出研 究結論,并根據第六章中障礙因素的測算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促進河南省農 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
    1.3.3技術路線
    (1)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遵循“背景研究--理論分析--現狀分析--水平評價--結果分 析--對策建議”的路線。首先,基于對現有相關文獻的總結梳理,搭建研究框架、 引出研究主題并進行理論分析;其次,通過統計數據和官方公報對河南省農業綠 色發展現狀描述;再次,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并分析其時空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運用障礙度模型進行障礙因素診斷,探究出 阻礙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的障礙因素;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結 果結合國家政策大背景給出相應的建議促進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 升的建議。
    (2)技術路線圖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作出本研究的技術路線圖如圖 1-1 所示:
    17
     
     
    準則層評價結 指標層評價結
    果分析 果分析
    1 1
    V
    基于障礙度模型的河南省農 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路徑研 究
     
     
    ? 結論與建議
    圖 1-1 技術路線圖
    Figure 1-1 Technology Roadmap
    1.4研究方法
    就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來說,既包含評價的一般性質,同時又包含 農業綠色發展這一研究對象和河南省這一研究區域的特殊性。關于構建河南省農 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后面的評價研究部分,應當結合河南農業發展的特 點開展具體化、科學化的評價。因此,本文開展研究工作采用的具體方法主要包
    18
    括以下幾種:
    文獻分析法。主要通過互聯網與線下各個渠道查詢閱覽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相 關的期刊資料與文獻,并結合本文研究所需,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有目的的總結 與歸納,并進一步探究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邏輯和目標。
    熵權法。運用熵權法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權重,作為下一步綜合 評價打分的基礎。
    多目標綜合函數測度法。運用多目標綜合函數測度法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 水平進行測度評價,并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阻礙因素進行障礙度模型分析, 以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促進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
    規范分析法。在運用實證研究計算出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得分以確定河 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運用規范分析法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相關 政策和發展對策的研究以及發展路徑選擇研究。
    1.5創新點與不足
    1.5.1研究的創新點
    本文的創新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選題的創新。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提出,農業綠色發展問題逐漸成為眾多 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宏觀層面,本研究基于中觀層面, 探究重點農區、糧食大省河南省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及其障礙因素,在選題上具 有一定程度的創新。
    二是指標體系的創新。根據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完善優化了農業綠色發展的 評價指標體系,使得研究結果更加符合農業大省河南實際。在評價指標體系中, 綜合考慮到《河南省創新機制體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提到 的目標要求以及河南省的區域特征,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加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 糧食產量等指標。
    三是研究視角的創新。基于動態靜態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動態上研究河南省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變化趨勢,靜態上研究河南省每年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 得分情況以及各準則層一級指標和指標層二級指標的具體情況。
    19
    1.5.2研究的不足
    當前對于農業綠色發展的理論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數據相對零散,數 據的獲取難度較大,導致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未能引入如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業基 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指標,有待進一步完善。本研究是基于統計年鑒中的省級數據 以及官網數據進行的,由于地級市數據獲取難度較大,因此本研究只停留于省級 層面。今后,在各地級市的指標可獲得的情況下,可利用Topsis、空間自相關等 方法,從而對河南省的各個市級地區農業發展水平開展趨勢研究。
    2理論基礎與評價方法選擇
    2.1理論基礎
    農業綠色發展是將農業發展與資源合理利用和環境有效保護結合起來,達到 一種協調發展的狀態。綠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三 者的統一,即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當前,與農業綠 色發展相關聯的理論有很多,其中既包括經濟角度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也包括環 境層面的生態環境理論。從本質上來看,這些理論的重點都在強調農業的生產方 式與發展方式的轉變,強調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目標協調統一。
    2.1.1生態經濟理論
    在 18 世紀初期時,歐美等國家的一些學者就開始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 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和協調發展進行研究,這也是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雛 形。例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他認為人們從自然 環境中獲取資源的行為并不是無限的,而應當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適度開 采和利用,這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承載與開采最大限度”。 1798 年,學者馬爾薩斯指出,在資源環境有限的前提下,人口的快速增長必然會帶來 二者的沖突與矛盾。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1876 版)中對人類發出了“告 誡”。強調人類在位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也應當有所警惕和擔憂。整 體來看,目前國際上的學者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探究主要從生態環境與人這一主體 的關系角度開展研究,仍然屬于較低的研究層次。對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潛
    20
    在關系,并沒有太多的學者注意到。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學者開始對生態經 濟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從本質上來看,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主題是人類的 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的各項生產活動所需物資都需要從生態環 境中索取。當生態環境的循環系統被破壞,無法再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物 資時,就會導致經濟系統陷入癱瘓。現代經濟的發展要受到環境的制約,以保護 生態環境為前提發展經濟,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就成了客觀的必然趨勢。
    2.1.2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強調現有各類資源應當同時滿足當下以及后代人的需求,其基本 原則是公平、共同、可持續,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 調性。同時,可持續發展同時又包含三個層面: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社會發展 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下,人類的生產活動應 當秉持“高效、環保、公平、協調”的原則。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續發展與經濟 發展之間并不存在沖突,它強調應當在現有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實現與環境承載 力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有利因素。
    2.1.3綠色農業理論
    綠色農業指的是通過集約化的生產方式生產或銷售綠色食品為目的而實行 的一系列農業生產活動。綠色農業不僅強調農業生產方式的高效化,同時也對生 產環境和生產結果的“綠色化”尤為重視。此外,在綠色農業思想的指引下,還 應當開展包括農用生產物資的循環使用、生產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農業作業環境 的清潔改善。從本質上來看,綠色農業是對傳統粗放型農業的轉型,是同時兼具 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綠色農業的目標是提高農產品供 給的質量,農業綠色發展則為綠色農業實現其目標做保障。
    2.2評價方法的比較選擇
    目前對于發展水平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專家打分法、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等, 三種方法各有特征,具體介紹如下。
    21
    2.2.1評價方法的介紹
    專家打分法。專家打分法依托定性與定量為基礎,通過專家評估打分開展定 量評估,從結果形式來看,專家打分法具有數理特點。具體實施過程為:首先, 結合評估對象的特點明確評估參數指標,并按照一定的量化做等級劃分,分別按 照不同分值做表示;其次,以上述劃分的指標、等級和數值為基礎,由專家按照 相關評估標準開展評估工作;最后,采用加法評分法、加權平均法等不同的計算 方式計算出評估對象的總分,即評估結果。專家打分法具有操作簡單、易于理解 的特點,能夠在各項統計數據不足的前提下開展量化評估。專家打分法的缺點是 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方面不夠。
    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學者TLSaaty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層 次分析法同樣是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式開展多準則決策分析。具體操作為: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成對比矩陣、計算權向量并做一致性檢驗、計算組合權 向量并作一致性檢驗。該評估方法具有系統性的特征以及簡潔實用的決策方法且 所需數據量較少,其缺點是當指標過多時,數據統計量大,且權重難以確定。
    熵權法。在信息論中經常也能夠熵對不確定性進行度量。一般而言,信息量 與這種不確定性呈負相關。因此,要想降低熵的度量,就應當最大限度地擴大信 息量,從而降低信息的不確定性。為了判定某一事件的隨機性,可以采用熵權法。 此外,熵權法還能夠計算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
    2.2.2方法的選擇
    在上述三種方法中,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對研究結 果存在有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而熵權法則較為客觀, 可以避免主觀因素對結果造成的影響,為保證本研究客觀性和準確性,使研究結 果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選擇使用熵權法。
    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及分析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革命(余欣榮, 2018)。農業綠色 發展就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利用資源為前提,以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綠色化為 手段,以綜合提高農業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目標的農業發展方式。河南省 22
    特有的農業基礎使其具備了較大的農業綠色發展的潛力。
    3.1河南農業發展概況
    3.1.1社會經濟條件
    河南是我國第一農業大省,從總面積來看,河南接近 17 萬平方公里,占全 國總面積的 1.74%。到 2021 年,河南省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 58.21%,生產總值 57182.87 億元,其中,三大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 5792.44 億元、22874.21 億元和 27194.43 億元。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 9.7%、41.6%和 4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達到 55435 元,居于全國中等水平。2020 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 4168.84 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 10372.67 億元,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 1145.40 億元, 占比達到 11.04%,表明對于政府對于農業部門的支持力度較大。
    由表 3-1可知,2010-2020年河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在穩步提升,2020 年河南 省地區生產總值是 2010 年的 2.38 倍。從其構成情況來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 的占比逐漸減少。反之,第三產業的占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到 2019 年, 在河南的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首次成為占比最大的產業類。這表明,河南省的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逐漸提高,社會經濟結構逐漸合理,且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標 準的“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構成模式。這表明河南省社會經濟條 件良好,具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
    表 3-1 2010-2020 年河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及構成(單位:億元)
    Table 3-1 2010-2020 GDP and its composition of Henan Province (unit: 100 million yuan)
    年份 地區生產總值 第一產業比重 第二產業比重 第三產業比重
    2010 23092.36 14.1% 57.3% 28.6%
    2011 26931.03 13.0% 57.3% 29.7%
    2012 29599.31 12.7% 56.3% 30.9%
    2013 32155.86 12.6% 55.4% 32.0%
    2014 34938.24 11.9% 51.0% 37.1%
    2015 37002.16 11.4% 48.4% 40.2%
    2016 40471.79 10.6% 47.6% 41.8%
    23
     
    2017 44552.83 9.3% 47.4% 43.3%
    2018 48055.86 8.9% 45.9% 45.2%
    2019 54259.20 8.5% 43.5% 48.0%
    2020 54997.07 9.7% 41.6% 48.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3.1.2資源稟賦條件
    河南省地處華北平原腹地,位于黃河中下游,全省總面積為 16.7 萬平方公 里,下轄17個地級市。
    河南省地緣遼闊,地形豐富多樣,其中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占總面 積的 55.7%、26.6%、17.7%,耕地多集中于豫東豫南平原盆地地區,少數分布在 豫西豫北丘陵山區。河南省地跨黃河、淮河、海河和長江流域,豫東地區為黃淮 海沖積平原,河流的沖擊形成了質量較高的耕地,加之氣候適中、降水充沛,使 其農業生產的資源稟賦條件較為優越,農業生產的基礎較好。
    河南省農業資源優勢突出。河南省地域遼闊,各地區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各 種農作物的生長種植,2020 年耕地面積 8119.3 千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 6.05%,居全國第三位,是我國耕地的富集地區之一;擁有較豐富的水資源,區 域內水域面積比較廣闊,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03.5億立方米。由表3-2 可知,2010-2020 年 10 年間,河南省耕地面積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從 2010 到 2015年,河南省耕地面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減少約 71.6 千公頃,可能 的原因是城鎮化的發展侵占了部分耕地資源;從 2016 年開始,河南省耕地面積 開始逐步增加,到2020年達到8119.3千公頃,增加了約53.7千公頃,得益于政 府加強了對于耕地的保護。農作物播種面積在這期間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表 明河南省農業生產對于耕地資源的利用程度正在升高,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 省、糧食生產大省和農村人口大省,對我國糧食生產安全以及綠色農業發展等方 面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護和高效利用耕地資源是必然選擇。
    24
     
    表 3-2 河南省耕地與農作物播種面積(單位:千公頃)
    Table 3-2 Cultivated Land and Crop Sown Area in Henan Province (unit: thousand hectares)
    年份 耕地面積 農作物播種面積
    2010 8177.5 14320.8
    2011 8161.9 14373.3
    2012 8156.8 14386.9
    2013 8140.7 14586.5
    2014 8126.1 14731.5
    2015 8105.9 14879.7
    2016 8111.0 14902.7
    2017 8112.3 14732.5
    2018 8158.3 14783.4
    2019 8159.6 14714.0
    2020 8119.3 14688.0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河南省在農業生產中能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發展機械化、規模化農業, 將優勢產區集中連片化。在豫東平原地區發展小麥、玉米等糧食糧食的種植,在 西部、北部山區發展優質林果和藥材的種植,在豫南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發展 水稻種植、優質弱筋小麥的種植,農業生產布局較為合理,具有推進農業綠色發 展的資源稟賦基礎。
    3.1.3農業發展現狀
    河南省是我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在農業生產方面具有 堅實的基礎。近些年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河南的各地區開展,推動農業
    25
    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河南省農業 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指的是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等在 內的各個農業生產服務業相互之間的構成,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 根據實際發展需求對農業產業結構做相應的調整。從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近 十年時間里,河南省的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總值處于不斷提升的狀態,年均增速為 7.7%,表明河南省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具體到農、林、牧、漁各行業及其服務業 的情況來看,農業產值始終保持增長的趨勢,所占比重也常年維持在 60%以上, 農業作為河南省的優勢性產業,持續地為河南省經濟增長做出貢獻;林業產值總 體上呈現出波動中上升的態勢,從2010年到2014年均保持增長,在經歷2015、 2016 兩年短暫的下滑期后又開始穩步提升,接近于下滑前的最高水平,但林業 產值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表明河南省林業發展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牧業總 產值較為穩定,上下波動幅度不大且占比重較高,表明畜牧業在河南省農業經濟 發展中的長期穩定貢獻,但同時也帶來了禽畜糞污染等問題,應當對此問題予以 重視;漁業產值在研究期間內穩步提升但總體上占比較低,這是因為河南境內湖 泊河流較少,缺乏漁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條件;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在研究期間內 提升較大,從2010年的200.9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11.35億元,翻了兩倍有 余,年均增速高達 12.0%,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逐年提高,這表明河南農業 社會化服務在 2009-2020 年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保障力量。
    26
     
    表3-3 2010-2020 年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單位:億元)
    Table 3-3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20 (unit: 100 million yuan)
    農林牧漁總 農業 林業 牧業 漁業 農林牧漁服務業
    年份
    產值 產值 比重 產值 比重 產值 比重 產值 比重 產值 比重
    2010 5619.70 3504.07 62.35% 115.29 2.05% 1733.07 30.84% 66.30 1.18% 200.96 3.58%
    2011 6055.54 3553.25 58.68% 127.32 2.10% 2088.14 34.48% 66.33 1.10% 220.50 3.64%
    2012 6473.70 3897.46 60.20% 140.85 2.18% 2313.49 32.76% 77.59 1.20% 237.23 3.66%
    2013 6938.24 4126.25 59.47% 152.35 2.20% 2307.23 33.34% 82.50 1.19% 263.65 3.80%
    2014 7244.34 4399.17 60.73% 152.40 2.10% 2229.01 31.85% 91.07 1.26% 294.47 4.06%
    2015 7299.58 4503.71 61.70% 134.28 1.84% 2229.01 30.54% 105.20 1.44% 327.38 4.48%
    2016 7405.42 4459.29 60.22% 121.28 1.64% 2355.99 31.81% 107.27 1.45% 361.59 4.88%
    2017 7562.53 4552.68 60.20% 128.88 1.70% 2368.92 31.32% 107.79 1.43% 404.26 5.35%
    2018 7757.94 4825.97 62.21% 136.98 1.77% 2210.88 28.50% 119.28 1.54% 464.83 5.99%
    2019 8541.77 5408.59 63.32% 140.76 1.65% 2316.50 27.12% 118.16 1.38% 557.76 6.53%
    2020 9956.35 6244.80 62.72% 126.70 1.27% 2855.80 28.68% 117.60 1.18% 611.35 6.15%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較為穩定。表 3-4顯示了 2010-2020年河南省主要農產 品播種面積。從主要農產品播種面積的情況來看,由表 3-4可知,2010-2020年 除棉花播種面積外,其余作物播種面積變化情況不明顯。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河南 省,糧食播種面積常年保持穩定且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棉花和油料播種面積相對 較小。棉花播種面積逐年遞減,從 2010 年的 354230 公頃減少到 2020 年的 16200 公頃,并仍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這可能跟棉花的種植逐漸向優勢產區如新疆等 地區轉移。油料作物的播種面積從整體上看是保持上升的,但增長幅度不大。
    27
     
    表 3-4 2010-2020年河南省主要農產品播種面積(單位:千公頃)
    Table 3-4 The sown area of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20 (unit:
    thousand hectares)
    年份 糧食播種面積 棉花播種面積 油料播種面積
    2010 10027.00 354.23 1431.68
    2011 10244.43 280.57 1413.60
    2012 10434.56 169.40 1378.05
    2013 10697.43 114.96 1361.87
    2014 10944.97 88.11 1339.01
    2015 11126.30 64.34 1311.84
    2016 11219.55 50.03 1302.35
    2017 10915.13 40.00 1397.49
    2018 10906.08 36.68 1461.40
    2019 10734.54 33.80 1533.93
    2020 10738.80 16.20 1597.50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主要農產品產量在不斷提升。從主要農產品產量的情況來看,由表 3-5可知, 2010-2020年河南省糧食產量穩步提升,2020年相較于 2010年增加了 1243.98 萬噸,表明河南省作為糧食主產區,其糧食生產基礎好、水平高;棉花產量在研 究期間內連續下降,跟棉花播種面積持續下降有關;油料作物產量和園林水果的 產量逐年增加,表明河南省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同時增加 油料等經濟作物產品的種植,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實現農民增收的目 標。
    28
    表 3-5 2010-2020年河南省主要農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Table 3-5 Production of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20 (unit: 10,000 tons)
    年份 糧食產量 棉花產量 油料產量 園林水果產量
    2010 5581.82 33.89 515.66 797.50
    2011 5733.92 27.04 501.69 835.56
    2012 5898.38 16.95 530.38 872.91
    2013 6023.80 11.68 542.13 891.25
    2014 6133.60 8.44 531.41 899.36
    2015 6470.22 6.77 538.99 919.68
    2016 6498.01 4.88 549.82 927.12
    2017 6524.25 4.40 586.95 931.98
    2018 6648.91 3.79 631.03 907.39
    2019 6695.36 2.71 645.45 950.74
    2020 6825.80 1.80 672.60 956.40
    數據來源: 《中國統計年鑒》
    河南省財政支農力度較大。政府農林水事務支出是針對農業各產業生產發展 提供的一系列開支總合。從圖 3-1中河南省政府針對地方農業各產業財政支出的 比例可以看出,河南省農林水事務支出值逐年增加,從 2010 年的 399.19 億元增 加到 2020 年的 1145.40 億元,增幅達到 186.93%,表明河南省財政對于農業的支 持力度在加大;農林水事務支出所占比重在此期間保持在 10%以上,波動幅度不 大,表明河南財政對于農業的支持比較穩定。因為農業的比較收益低,比較優勢 不足,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對農業的大量財政扶持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 因素。在河南省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 是推動農業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部分之一。政府對農林水事務的支持力度在一定 程度上表明政府對農業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河南省政府對于農業的重視程度 較高,農業綠色發展對于資金、基礎設施建設等的需求較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支 持。
    29
     
    11.80 11.60
    11.40
    11.20
    11.00
    10.80
    10.60
    10.40
    10.20
    10.00
    9.80
    9.60
    圖 3-1 2010-2020 年河南省財政支農情況
    Figure 3-1 Fisc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20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3.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
    在本節中,首先分析河南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所采取的措施;其次對河南省 近幾年開展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成績做分析,最后再結合具體分析結果探究河南 省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障礙因素,綜合上述的分析結果對河南省農業 綠色發展現實狀況加以準確把握。
    3.2.1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采取的措施
    營造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環境。黨和政府歷來重視“三農”問題,習近平總 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把“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并落實到現 代農業生產中。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綠色、創新、高效、協調”的發展理 念正式從國家層面對農業綠色發展給予指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離不開農業綠 色發展,農業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2017 年 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 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綠色而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 性文件,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2018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的《農業綠 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支撐;2021年,為了
    30
    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推動我國綠色農業的穩定發展,國家農業部門聯合科技 和發改委,共同制定了關于新時期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整體規劃。為現代農業綠 色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制定相關 政策推進農業綠色發展。2016 年,河南省政府印發《河南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 方式實施方案》提出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2019 年《河 南省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強調以“兩山論”為指 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2020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建 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出臺,指出要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2021 年《中 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 意見》中強調要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多項政策文件的出臺為河南省農業綠色 發展的推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強化資源保護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保護和高效利用農業生產資源是農業綠色 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基礎性保障。近年來,河南省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耕地資源、水 資源等農業生產資源的保護和高效利用。一方面,嚴格保護耕地數量,切實提升 耕地質量,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措施,結合土地面積測量精準量化施肥、 通過現代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引進深耕作業技術、禁止農田秸稈焚燒并 二次利用等措施。通過對農田的生態環境檢測,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在保障國家 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劃分特色農業生產片區,推動農業生產 合理布局,現已形成東部北部平原糧食生產片區、西部南部山區特色優質林果片 區。另一方面,積極采取措施控制農業用水量,依托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起 合理的農業用水價格機制,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鼓勵農民節約生產用水。
    堅持生態治理助推農業綠色發展。近年來河南省推進生態治理工程且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為河南農業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河南省生態環境廳網站 資料顯示,2010-2012 年河南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維持在較高水平,且從 2010 年的 4428.7 千公頃增長到 2012 年的 4510.9 千公頃,2013 年經歷短暫的下滑后 又逐步上升,到 2020 年已經達到 4033.8 千公頃。表明河南省持續投入農業基礎 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產地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 為農業綠色發展的推進奠定了基礎。
    31
    建立健全支撐體系保障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綠色發展的推進需要強有力的支 撐體系,河南省采取措施,建立了農業綠色發展支撐保障體系。一是積極與科研 機構、科研院校等開展合作,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加大科研投入,積極推動成果轉 化,要從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實現品種、技術、環境及成果的“綜合 綠色化”。二是以農業綠色化為核心打造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民依托現有 資源積極開展合作生產經營,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三是通過耕地地力補貼、 農產品價格補貼、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貼等生態補償制度鼓勵農民參與到農業綠 色發展中。四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根本,加強以農產品質量為核心的產品質量 認證管理體系建設,鼓勵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創建以及綠色食品 和綠色食品企業的認證。五是通過區農業綠色發展示范的方式,打造示范區引領, 全省逐步推進的農業綠色發展河南模式。
    3.2.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取得的成效
    綠色生產行為逐漸被采納。對于農業綠色發展而言,農業生產作業方式的標 準化、無害化是重要標志之一。尤其是在近些年來,河南省開始在多個地級市開 展綠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推廣,引導農戶積極參與農業綠色發展。據河南省政 府門戶網站資料顯示,截止到 2020 年,河南省全省范圍內已經有 9 個綠色食品 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 7家企業獲取了綠色食品生產證,綠色生產資料產品認 證數量達到 30 個。此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化肥、農藥、薄膜等對環 境產生一定危害的生產資料使用量從2015 年后開始逐年下降,實現“負增長”, 農業面源污染情況有了一定的好轉,表明農業生產中的綠色生產行為正逐漸被采 納。
    綠色農產品供給水平在逐漸提高。農業生產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實現農產品 的供應。因此,農業綠色發展也應當把綠色農產品的市場供給能力作為評估標準 之一。隨著農業綠色發展在河南省的逐步推進,河南省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 戰略,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優質、綠色農產品的供給能力。截止到 2020 年底,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單位數達到 2022 家,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標 識產品數達到 3040 個,且在無公害農產品的總種植面積和無公害農產品產量方 面均位居全國前列;獲有機食品單位認證的企業達14 家,獲有機食品認證的產
    32 品個數為 32 個,認證面積達到 0.86 萬公頃。在綠色食品認證方面,從 2010 年 起河南省綠色食品認證企業個數和產品數量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狀態,截止到 2020 年底,河南省綠色食品認證企業已經達到 756 家,綠色食品認證數量達到 1367 個,表明河南省的綠色供給水平在逐漸提高。
    農業綠色發展體系已基本形成。資源的集約化利用、農業的提質增效是農業 綠色發展的體現形式之一。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行動的開展,河南省家庭 農場、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數量也在逐年增多,截止到 2020 年底,河南省實 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超過 20 萬個(實際 24.7 萬個),農業產業集群達到 254 個的目標。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河南省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也在 逐步提高,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連年提高,到 2020 年已達到 611.36 億元,農作 物機械作業率達到 82.6%,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 15%。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是農業 綠色發展的必要條件,2020 年,河南省的農業生產中,科技貢獻率達到 60.7%, 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 9.2%。其中,小麥和玉米的農業科技貢獻率位居全國前列, 糧食作物良種使用率保持在97%以上②。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壯大、農業社會化 服務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業新技術應用率的提高標志著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體系 已經基本形成。
    3.2.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農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對于 農業綠色發展而言,如何平衡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十分重要 的問題。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雖然已經具有了較好的基礎且初見成效,但仍存在 有一系列的問題。
    農業生產資源約束逐漸趨緊。雖然從總耕地面積來看,河南省在全國占據很 大的優勢,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在全國僅排名第九。到 2021 年,全 國人均更低面積為 2.62 畝,河南的人均耕地面積卻比這一平均值低 1.5 畝。外加 不宜種植農作物的特殊地貌,耕地情況表現為省內耕地分布不均勻,耕地資源增 長潛力缺乏。此外,盡管我國的四大流域均經過河南境內,且水系較發達,但河
    ② 數據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33 南的農業用水并不充足,且存在嚴重的地域不均情況。而由于獨特的氣候條件, 導致河南的降水季節較集中,全年降水不均勻。因此,河南省的人均、畝均水資 源占有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用水結構失衡是河南省農業生產面臨的另外 一個問題,而從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來看,地下水的使用量占比為 85.3%,農業 用水結構嚴重失衡,農業灌溉用水過度依賴于地下水,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的約束 日漸趨緊。
    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問題依舊嚴峻。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河南省農用化
    肥施用折純量為648 萬噸,其中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分別為182.2萬噸、
    85.5萬噸、52.2 萬噸和 328 萬噸。化肥施用強度為 441.18 千克/公頃,是發達國 家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 千克/公頃的 1.96 倍。農藥使用總量雖然在減少,但單 位面積農藥使用量仍處在較高水平,為 6.99 千克/公頃。農膜使用量 15.17 萬噸 雖然與2016 年的16.31萬噸相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仍高于 2010年的水平。 由于難以找到化肥、農藥以及農膜的環保替代品,河南省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形 式依舊嚴峻。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河南省作為糧食主產區,其優越的農業基 礎為農業綠色發展的推進提供了有利條件,但由于河南省內不同地區地形的差異 與約束,農業綠色發展呈現出范圍小、能力弱、程度低、差異大的現象。而在農 業綠色發展過程中,對于種植業以及養殖業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趨同性,沒有 對農業綠色發展進行創新,尤其在偏遠山區,許多務農人員尚未意識到創新綠色 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由此造成在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進而制約 了農業綠色發展。
    4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方法選擇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在農業領域,打 造生態農業,推動可持續綠色發展,成為了國家新的農業發展理念。2017 年 9 月,國務院關于綠色農業發展印發的《意見》對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整體戰略目 標和具體實施方案做了全面闡釋。2019 年,中共河南省委印發《河南省創新體 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河南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進度和目標 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20 年 6 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關
    34 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中尤其強調了要把“綠色理念”貫穿到鄉村發 展的各個環節和板塊中,要讓鄉村振興是“綠色振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
    農業綠色發展理念是一種實現經濟、社會、自然三大系統協調發展的理念。 河南省作為糧食主產區、農業大省和糧食生產大省,農業綠色發展不僅是新時代 農業發展形勢的轉變,同時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基礎。 因此,有必要以河南省為研究區域,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科學的評價, 探究阻礙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河南 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的對策建議。構建科學合理可靠的評價指標體系 是準確把握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基礎。基于此,本章將在第三章對河南省 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文獻梳理以及河南省農業生產特征構建河 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為下一步準確評價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 平奠定基礎,同時對數據及方法的選擇做出闡釋。
    4.1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圍繞科學評價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目標,依照一 定的原則建立與河南農業發展特點相符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并以該體系為 依據和指導,對河南農業綠色發展開展客觀評價與科學指導。
    4.1.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當圍繞農業綠色發展的任務和目標。構建評價指標體 系時首先要考慮到政策文件中對農業綠色發展提出的目標與要求,本研究以國家 和河南省關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頒發的三項文件中的內容作為評價指標體系構 建主要參考,同時結合現有文獻研究進行對比分析,既借鑒現有研究中指標體系 的內容,又結合政策文件中對于農業綠色發展工作的要求重點,結合前文對于河 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的分析,有創造性地結合河南省實際精準構建適用于河南 省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政策文件對于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
    35
    資源利用更加高效。農業生產的資源約束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所面臨的重點 問題之一,較低的資源利用率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人口多資源少同 樣也是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道門檻。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現代農業生產 與發展應當首先明確生產體系,要在嚴格的生產體系內開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的綠色可持續農業。
    產地環境更加清潔。當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為了提升產量而大量使用各類 化肥、農藥會對人類以及整個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也開始重新評估與 考慮農業發展的模式。因此,對于現代農業而言,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與增長方式 的轉變,不僅是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內容。通 過對農業綠色發展的推廣與應用,實現農業作業環境治理、人居環境治理與生態 環境治理的結合,從而為可持續發展打下農業基礎。
    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農業綠色發展的實現離不開穩定的生態系統,穩定的生 態系統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森林、濕地等的保護與修復對于農業綠 色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考慮到生 態系統的維度。
    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通過農業綠色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天然綠 色食品,也是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綠色產品的供給能力可以作為 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標尺之一。今年來,河南省堅持質量興農、品 牌強農戰略,提高綠色產品的供給能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 需要。因此,綠色供給能力同樣是指標體系中應當考慮的維度之一。
    (2)現有研究中的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
    為更為準確地把握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進展,運用中國知網的高級檢索 功能,檢索主題設置為“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期刊來源選用“北大核心 +CSSCI+CSCD”,選擇“精確”的匹配方式,時間范圍設置為2015-2021年。通過 對文獻的梳理、對比與總結,選取出現頻次較高的指標同時遵循科學性、合理性 原則,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在對指標進行取舍后作為本研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中的參考。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章中的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本研究的參考,如下表所 示。
    36
    表 4-1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參考
    Table 4-1 Construction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文獻來源 體系框架
    崔元鋒等(2009) 生態效益水平、經濟效益水平、社會效益水平 3個維度 27個二
    級指標
    金賽美(2019) 基于DPSIR模型構建包含25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
    許烜、宋微(2021) 資源利用、環境友好、生態保護、農村發展 4個維度 13個二級
    指標
    余永琦等(2021) 資源利用、環境影響、生態保育、經濟效益 4個維度 26個二級
    指標
    周靜(2021)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經濟增長 4個維度12 個二級
    指標
    查建平等(2021)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發展 3個維度 18個二級指標
     
    4.1.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能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精準 性、科學性和合理性是準確評價把握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基礎。目前國內 學者圍繞農業綠色發展評價做了諸多研究,但對于評價指標的選擇尚未形成統一 的標準。為了同時確保評價指標體系的全面性和精準性,本次研究將結合以下幾 點原則:
    (1)科學客觀性原則
    在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二級指標的選取、各項指標權 重的確定、一級指標的確定和評價得分的計算與分析都應當建立在對于河南省農 業綠色發展狀況、任務與目標等的深入了解與掌握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農業綠 色發展評價體系,具體分析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瓶頸 問題,從而為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提供針對性的參考建議。
    37
    在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剔除主觀因素的影響,盡可能地以客觀實際為構 建依據。同時,在各級指標權重的確定時也應剔除主觀判斷的影響,采用客觀的 方法進行,以保證評價結果更加真實客觀。
    (2)全面系統性原則
    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其發展水平是多維度共同作用的結果。在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考慮全面,從系統全局的角度出發,對農業綠色發展的 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做多層次構建,提高結果的精準性。目標層為評價指標體系構 建的綜合目標,即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水平,由多個維度構成;準則層為構 成目標層的各個維度,即農業綠色發展在各維度措施與目標體現;如綠色產品供 給、生態環境保護等;指標層是對各準則層內部具體指標的細化。同時應當注意 各維度之間的關系,避免交叉重復。
    (3)定量可操作性原則
    定性指標難以進行量化分析,容易受到研究者的主觀判斷的影響。為了提高 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應當盡可能降低定性指標的使用,而選擇具有客觀屬性的定 量指標開展分析研究。
    可操作性是評價指標選取過程中應當考慮的另一項重要因素。即使部分指標 會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產生影響,但是受限于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連續性、完整 性、準確性,在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應當舍棄,同時也應保證所選擇的評 價方法的可操作性,確保研究的順利進行。
    (4)地域特色性原則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資源稟賦條件和農業生產特征,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應 充分考慮到研究區域的特征進行多角度分析。河南省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氣候特 征四季分明,本研究在構建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時,兼顧河南 省資源稟賦條件、農業發展狀況、社會經濟條件等現實狀況,選擇具有典型性的 指標體現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確保評價指標體系的地域特色性。
    4.1.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研究通過“上下結合”的方式落實前文所述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首先,根據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的總方針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自上而下地
    38
    總結各項要求,通過對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的綜合分析和系統梳理,結合各地 方農業發展和生產環境的特點,分別從資源利用、生產環境、經濟效益、生態協 調以及綠色供給五個方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其次,由下到上地結 合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河南省政府文件中的要求,舍棄替代性較高的指標,選出5 個一級指標、20 個二級指標,5 個一級指標反映了農業綠色發展的 5 個方面的核 心要求,具體指標及解釋見下文。
    根據以上分析并結合河南省實際,在本研究中圍繞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任 務,以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為目標層,以資源有效利用、生產環境清潔、經 濟效益水平、生態協調程度、綠色產品供給能力五個維度為準則層著手建立評價 指標體系。
    一是資源有效利用。該維度主要對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類生產物資、資源的綜 合利用率做分析,包括土地復種指數、土地產出率、節水灌溉面積比重、財政支 農水平和資本投入水平 5 項二級指標。其中,通過土地復種指數與土地產出率的 計算分析,能夠對當地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做評估。節水灌溉面積比重由節水 灌溉面積與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值表示,該指標反映了對于水資源的利用情況。 財政支農水平指的是地方農林水事務支出占地方財政的一般財政預算支出的比 例、資本投入水平由農林牧漁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 值計算得出,這兩項指標反映了資本的利用情況。
    二是生產環境清潔。此維度用以衡量農業生產中對于環境的保護程度。具體 包括化肥施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薄膜使用強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以及農業 社會化服務 5 項二級指標。其中,通過化肥的總使用量與使用化肥播種面積之比, 就能計算出化肥的施用強度,按照這一計算邏輯,同樣可以計算出農藥和薄膜等 其他農業生產所需物資的使用強度。化肥、農藥和薄膜的使用強度結果均為負向 指標,反映出農業生產對于環境的污染程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反映出對于水土 的保護,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計 算得出,反映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標準化程度。
    三是經濟效益水平。此維度用于衡量農業生產中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提 高同樣是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具體包括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糧食產量、農村居 民可支配收入、單位農業機械動力產值、單位農業耗水產值 5 項二級指標。其中,
    39
    單位農業機械動力產值指的是通過單位機械動力的投入獲取的單位農業產值,單 位農業耗水產值指的是單位耗水量的投入獲取單位農業產值量。以上5項指標反 映了農業生產中的經濟效益水平。
    四是生態協調程度。此維度用于衡量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具體包括農業抗災 能力、水土協調度以及森林覆蓋率 3 項指標。其中,農業抗災能力由受災面積和 成災面積差額與受災面積之比計算得出,水土協調度由水資源總量和耕地資源總 量的比值表示,森林覆蓋率由相關年鑒數據直接得出。
    五是綠色供給能力。此維度用于衡量綠色產品的供給水平。具體包括三品一 標產品認證數量、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2項指標,反映出河南省綠色產品的供給 能力。
    具體而言,本次研究關于河南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4-2所
    示。
    表 4-2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Table 4-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in Henan Province
    目標層 準則層 指標層 計算方法 指標
    屬性
    河南省農業綠 土地復種指數 X1 農作物播種面積/耕地面積 +
    色發展水平 土地產出率 X2 農業總產值/農作物播種面積 +
    資源有 節水灌溉面積比重
    X3 節水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 +
    效利用 財政支農水平 X4 地方農林水事務支出/地方財政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
    資本投入水平 X5 農林牧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
    化肥施用強度 X6 化肥施用量/農作物播種面積 -
    農藥使用強度 X7 農藥使用量/農作物播種面積 -
    生產環 薄膜使用強度 X8 薄膜使用量/農作物播種面積 -
    境清潔 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由《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直接獲
    X9 +
    農業社會化服務水 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農林牧漁 +
    40
     
     
    平 X10 業總產值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由年鑒數據直接獲取 +
    X11
    糧食產量 X12 由年鑒數據直接獲取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
    經濟效 配收入 X13 由年鑒數據直接獲取 +
    益水平 單位農業機械動力 農業產值/農業機械總動力 +
    產值 X14
    單位農業耗水量產 農業產值/農業耗水量 +
    值 X15 (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受災面
    抗災能力 X16 +
    生態協
    調程度 水土協調度 X17 水資源總量/耕地資源總量 +
    森林覆蓋率 X18 由年鑒數據直接獲得 +
    三品一標產品認證 由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網站獲得 +
    綠色供 數量 X19
    給能力 綠色食品企業認證 由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網站獲得 +
    數 X20
     
    4.2研究數據說明
    4.2.1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河南省為研究對象,測算 2010-2020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并分析其動態演變,包括資源有效利用、生產環境清潔、經濟效益水平、生態協 調程度、綠色供給能力 5 個維度,20 項二級指標的相關數據。各項數據由《中 國農業生產統計》《河南農業統計年鑒》以及《農業生產發展數據統計》等相關 資料整理獲得,經計算處理后得到各項二級指標的數據,極個別缺失數據采用插 值法進行填補。
    4.2.2數據處理
    41
    在多指標綜合評價的過程中,由于各項指標數據的原始量綱不同、方向不同, 為避免不同量綱數據在計算時產生誤差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在進行測算 分析之前應當對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參考張衛華(2005)的 方法,采用如下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對于正向指標:― 兮-min( x1 j,…皿) (1)
    max(x1),•…,xmj) ― min(X1 j,…,
    對于負向指標:X‘= ( ZJ:宀(一叫―_
    max( x1 j,…,xmj) — min( x j,…,xm])
    上述公式中,“^⑺1 j,…,和min(X1 j,……Xm )分別表示研究的時間區間 內表示第j個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運用熵值法確定指標的權重時,需通過坐 標平移的方法消除數據的負值,把平移過后的非負數據記作Xj。
    4.3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研究方法
    4.3.1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
    如前文第2章第3節內容所述,針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一般有三種不 同的方法。相比于前兩者,熵權法能夠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增強在指標賦 權過程中的客觀性,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真實、準確。因此,本研究選用熵權 法對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進行賦權。
    4.3.2研究方法
    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本研究選用熵權法對各項指標進行賦權后通過多目標 綜合函數法法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測度評價。總共分為兩步,第 一步,通過熵權法對各項指標的權重做分析;第二步,通過多目標綜合函數法進 行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的測算。在對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剩 余具體步驟如下:
    (1)計算指標比重。即計算標準化后第i年第j項指標的值在所有年份中的 第j項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值的總和中的比重py.。
    Pi =-mr^
    工X"
    =1
    42
     
    2)計算第 j 項指標的熵值。
    勺=-[lnm 1 PjlnPj
    上式中 ej e[0,1]。 (4)
    (3)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
    d j =1 - ej (5)
    4)計算第 j 項指標的權重。
    d j 1 - e j (6)
    0 =——=
    j n n
    乞d乞(1-勺)
    j=1 j =1
    5)計算第 i 年的農業綠色發展綜合得分。
    n
    gi = ^0XiJ
    j=1 (7)
    gi e [0,1],取值越大說明該年份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越高。
     
    5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及分析
    5.1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
    5.1.1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后,運用熵權法對各項指標的權重進行計算,計算結
    果如下表所示:
    表 5-1 各項指標權重
    Table 5-1 Weights of various indicators
    指標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權重 0.0351 0.0490 0.0359 0.0255 0.0437 0.0842 0.0888 0.0238 0.0367 0.0581
    指標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權重 0.0370 0.0339 0.0407 0.0630 0.0534 0.0194 0.0343 0.0702 0.0707 0.0966
    數據來源:作者計算得出
    由表5-1可知,在20個二級指標中,權重較大的指標有水土協調度X17、農 藥使用強度X7、化肥施用強度X6、抗災能力X16、三品一標產品認證數量X19;
    43
    單位農業機械動力產值X14、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X10、土地產出率X2、農村居 民可支配收入X13權重次之;其余指標如財政支農水平X4、薄膜使用強度X8等 權重則相對較輕。
    從各準則層的情況來看,權重最大的是生產環境清潔,權重為0.2916;經濟 效益水平次之,權重為0.2280;資源有效利用和綠色供給能力權重稍弱,分別為 0.1892 和 0.1673;生態協調程度權重最弱,為0.1239。
    5.1.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評價結果
    結合和前文通過熵權法計算出的各指標權重,運用多目標綜合函數法,借助 公式(7)對 2010-2020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綜合得分進行計算。計算結 果如下表所示:
    表 5-2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得分
    Table 5-2 Comprehensive score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年份 資源有效利用 生產環境清潔 經濟效益水平 生態協調程度 綠色供給能力 綜合得分
    2010 0.0581 0.1239 0.0015 0.0483 0.0000 0.2318
    2011 0.0446 0.0851 0.0114 0.0335 0.0059 0.1805
    2012 0.0216 0.0708 0.0321 0.0285 0.0101 0.1631
    2013 0.0401 0.0194 0.0528 0.0209 0.0169 0.1502
    2014 0.0599 0.0387 0.0861 0.0927 0.0128 0.2903
    2015 0.0970 0.0358 0.0960 0.0973 0.0418 0.3680
    2016 0.0962 0.0722 0.1156 0.0968 0.0199 0.4007
    2017 0.1061 0.1029 0.1279 0.1025 0.0420 0.4814
    2018 0.1092 0.1700 0.1425 0.0863 0.0740 0.5818
    2019 0.0891 0.2357 0.1721 0.0833 0.1151 0.6953
    2020 0.1162 0.2693 0.2280 0.1052 0.1673 0.8860
    平均值 0.0762 0.1113 0.0969 0.0723 0.0460 0.4026
    數據來源:作者計算得出
     
    2010-2020 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如表 5-2所示。整體來看,
    盡管河南省近幾年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并不算太高,但其發展速度尤其迅速。從
    2010年到2020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保持波動上升的整體態勢,農業綠色發 展綜合得分由 2010 年的 0.2318上升到 2020 年的 0.8860,增幅達到282.23%,呈 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進一步地,根據評價結果可將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進程分為三個不同的階 段。第一階段在 2010 年到 2013年,這一階段河南省的農業綠色發展處于連續下 降趨勢,且整體水平較低,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綜合得分不斷下降,且變化尤 為明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在這一階段,由于缺乏相應的綠色發展意識和政策 保障,河南省化肥、農藥以及薄膜的使用強度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節水灌溉面 積比重和資本投入水平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因此在這一階段內,河南省農業綠色 發展水平表現為連續下降的態勢。二是逐步上升的中水平階段(2014-2017), 在這一階段內,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得分在經歷了前一階段的連續下降后開 始逐步回升,從0.1502 上升到 0.4814,提升幅度較大,上升趨勢明顯,結合實 際情況來看,在這一階段,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環境有了改善,在《河南 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指出,現代農業發展應當不斷調整 發展模式,在不同的發展模式下探尋創新發展道路,同時要開展不同形式的規模 經營,以集約、高效、綠色、可持續為方向,此后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的出臺進一 步推動了河南省農業生產向綠色轉型,在此期間,化肥、農藥以及薄膜使用強度 有所下降,土地復種指數、土地產出率以及資本投入水平均有所提高,河南省農 業綠色發展也表現為良好的發展態勢。三是跨越式增長的中高水平階段 (2018-2020),在這一階段內,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得分呈現出跨越式上 升的趨勢,以平均 22.6%的年增長率從0.4814上升到 0.8860,提升速度快,提升 幅度大,基本達到高水平,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在這一階段,隨著綠色發展理念 的推進,農業生產中的綠色行為也逐漸被采納,加之中央政府和河南省均印發有 關農業綠色發展推進工作的指導性政策文件,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推進速度明顯 加快,化肥、農藥以及薄膜的使用強度連續下降,土地復種指數、節水灌溉面積 比重以及資本投入水平連續提升,綠色食品認證和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量加速增 長,因此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在這一階段內實現了跨越式的上升,達到較高 的水平。
    45
    5.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分析 本節基于上一節的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分別從準則層和指標 層的角度進一步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
    5.2.1準則層評價結果分析
    為更加清晰直觀地把握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得分變化情況,根據測算結果作
    出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得分變化趨勢如下圖:
    1.0000
     
    2014-2020 年間,伴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河南省 從多個維度不斷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從各準則層一級指標情況來看,除生態 協調程度在此期間內略有波動外,其余維度均表現為上升的趨勢,河南省農業綠 色發展水平從整體上也表現為穩步上升。
    46
    進一步地,基于各準則層的得分占農業綠色發展水綜合得分的比重確定準則 層各維度的貢獻率,從各準則層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貢獻率探究2010-2020年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驅動力變化情況,如表5-3所示。
    表 5-3 農業綠色發展各維度貢獻率情況(單位:%)
    Table 5-3 Contribution rate of each dimens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unit:%)
    年份 資源有效利用 生產環境清潔 經濟效益水平 生態協調程度 綠色供給能力
    2010 25.07 53.46 0.64 20.83 0.00
    2011 24.71 47.16 6.30 18.55 3.28
    2012 13.25 43.40 19.71 17.48 6.17
    2013 26.72 12.90 35.19 13.91 11.28
    2014 20.65 13.34 29.67 31.94 4.40
    2015 26.35 9.74 26.10 26.44 11.37
    2016 24.01 18.01 28.86 24.16 4.96
    2017 22.05 21.38 26.56 21.29 8.72
    2018 18.76 29.22 24.48 14.82 12.71
    2019 12.81 33.90 24.75 11.98 16.56
    2020 13.12 30.40 25.74 11.87 18.88
    平均值 20.68 28.45 22.55 19.39 8.94
     
    表 5-3 反映了 2010-2020 年間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各準則層對于農業綠色發 展水平的貢獻率。通過上表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對于河南省的農業綠色發展而 言,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相關驅動因素也發生變化。2010-2014年,生產環境 清潔和經濟效益水平兩個維度的指標對于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指數的貢獻 率較高,這一階段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為生產環境清潔和經濟效 益水平維度。2014年后,各個維度間貢獻率的差別逐漸縮小,表明河南省農業 綠色發展的驅動因素由單一轉向多元化。從平均情況來看,2010-2020年河南省 農業綠色發展的驅動因素依次表現為生產環境清潔維度、經濟效益水平維度、資 源有效利用維度、態協調程度維度以及綠色供給能力維度。在研究期間內,綠色 供給能力維度的平均貢獻率僅為8.94%,表明河南省綠色供給能力有待于進一步 加強。
    47
    5.2.2指標層評價結果分析
    (1)資源有效利用維度各指標得分變化情況分析
    結合前文分析結果可知,資源有效利用得分從2010年的0.0581上升到2020
    年的0.1162,除2019年略有下降之外,整體上表現為穩步上升的趨勢。資源有 效利用維度各二級指標的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0.050
     
     
    圖 5-2 資源有效利用維度各指標得分變化
    Figure 5-2 Changes in the scores of each indicator in the dimension of resource efficient use
    圖 5-2 反映了 2010-2020 年資源有效利用維度各指標得分變化情況。具體到 各項二級指標的情況來看,除財政支農水平得分略有下降之外,各項二級指標指 數均表現為波動上升的趨勢,其中土地復種指數得分和資本投入水平得分增幅較 大。結合實際情況具體而言,2010-2020 年河南省土地復種指數由1.75增長到 1.80,資本投入水平由 0.0496 增長到0.0571,增幅比較明顯,這表明河南省農業 生產中對于土地資源和資本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較快。
    (2)生產環境清潔維度各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結合前文分析結果可知,在研究期間內生產環境清潔得分從2010年的0.1239 經短暫的下降后又逐步上升到2020年的0.2693。生產環境清潔維度各二級指標 的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48
     
     
    Figure 5-3 Changes in the scores of each indicator in the dimension of production environment cleanliness
    圖 5-3 反映了 2010-2020 年生產環境清潔維度各指標得分變化情況。結合前 文分析結果可知,在研究期間內生產環境清潔得分從2010 年的0.1239經短暫的 下降后又逐步上升到2020 年的0.2693。具體到各二級指標情況來看,生產環境 清潔維度內5 項二級指標得分從整體上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結合實際情況具體 而言,化肥施用強度由 2010年的 457.48 千克/公頃下降到2020 年的441.17千克 /公頃,農藥使用強度由2010 年的8.72千克/公頃下降到 2020 年的 6.98 千克/公 頃,薄膜使用強度基本維持不變,表明河南省實施的“肥藥雙減”行動取得了初 步成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保持穩定,表明河南省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農業 社會化服務水平由2010 年的0.0315上升到 2020 年的 0.0614,增幅較為明顯, 較高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利于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標準化,從而推動農業綠 色發展。
    (3)經濟效益水平維度各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結合前文分析結果可知,在研究期間內經濟效益水平得分呈現出“先緩后急” 的上升趨勢,從2010 年的0.0015上升到 2020 年的 0.2280。經濟效益水平維度 各二級指標的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49
     
    Figure 5-4 Changes in the score index of each indicator in the dimension of economic benefit level
    圖 5-4 反映了 2010-2020 年經濟效益水平各指標得分的變化情況。具體到各 二級指標得分變化情況來看,在研究期間內,經濟效益水平維度 5 個二級指標得 分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其中,單位機械動力產值得分增幅最大,表明單位農業 機械動力所帶來的產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2010-2020 年,河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5619.7億元增長到 9956.3 億元;糧食產量從
    5581.2萬噸增加到6825.8萬噸;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 5919.01 元增加到 16107.9 元;單位機械動力產值從3472.77元/千瓦增加到 5968.10 元/千瓦;單位 農業耗水產值從15.76 元增加到 26.34 元,表明河南省農業經濟效益水平在研究 期間內得到了顯著提高,其對農業綠色發展的推動也在加強。
    (4)生態協調程度維度各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結合前文綜合得分的結果可知,在研究期間內生態協調程度得分呈現出先 “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 W 型波動趨勢。生態協調程度維度各二級指標的變 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50
     
     
    Figure 5-5 Changes in the scores of each indicator at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oordination
    圖 5-5 反映了 2010-2020 年生態協調程度層面各指標得分變化情況。可以看 出,在 2010-2013 年,生態協調程度得分從 0.0483 下降到 0.0209,之后開始迅速 回升并于2017年達到0.1025,之后經歷兩年的連續下降之后于2020年回升到 0.1052。從各二級指標的情況來看,水土協調度指標得分呈現出波動中下降的狀 態,農業抗災能力指標得分經歷下降后又回升到原有水平,森林覆蓋率指標得分 在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保持穩定。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在研究期間內,水土 協調度整體上呈現出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0.065下降到2020的 0.050,表明 河南省水土資源協調程度不理想;森林覆蓋率在2010-2013年為21.5%,2014-2020 年為24.1%,作為我國農業大省,河南每年的糧食總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對于保 障國家整體糧食安全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土地資源十分寶貴的大 環境下,多數耕地用于糧食生產,森林覆蓋率雖然增幅不大,但與其他省份相比 表現出較為穩定的狀態;農業抗災能力略有下降,2010年農業抗災能力指數為 0.627,2020年農業抗災能力指數為0.583,河南省農業抗災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 強。
    (5)綠色供給能力維度各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結合前文綜合得分的結果可知,綠色供給能力得分在2010-2020年間表現為 波動中上升的狀態,在2020年達到0.1673。綠色供給能力維度各二級指標的變 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51
     
     
    Figure 5-6 Scores of each indicator at the level of green supply capacity
    圖 5-6 反映了 2010-2020 年綠色供給能力層面各指標得分變化情況。具體到 二級指標情況來看,綠色食品認證數量指標得分和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指標得分 均表現為先緩后急的上升趨勢。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在研究期間內,河南省 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從 2010 年的 101 個增加到 2020 年的 610 個,增幅達到 503%; 河南省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從2010 年的39 家增加到2020 年的370 家;表明 2010-2020 年間,河南省“品牌興農、質量強農”的戰略得到充分落實,河南省 綠色產品供給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6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路徑研究
    前文基于宏觀角度從目標層著手對2010-2020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 行縱向變化分析,同時也從準則層和目標層著手對每年的農業綠色發展各維度的 情況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并沒有從微觀的角度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面臨 的一些阻礙做深入的分析。因此,為了結合河南省自身的農業發展特點,對河南 省農業綠色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本章主要通過對上一章節河南農業綠 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分析,從微觀角度運用障礙度模型來找出制約河南省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的障礙因素,再進行障礙度分析,進一步更深入地去研究 阻礙河南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的障礙因素并進行全面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更有
    52 針對性的提出相關建議促進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
    6.1障礙度模型的構建
    從本質上來看,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是為 了對河南農業綠色發展的各個關聯因素做分析,并發現其農業綠色發展中的短板 和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正改善,進一步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通過熵權法對河 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綜合水平做評估,再利用障礙度模型分析河南農業綠色發展 中存在的各項瓶頸,從而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本文研究的障礙度模型主要包 括三部分:差異因子貢獻率、指標偏離度和障礙度。具體步驟如下:
    (1)計算因子貢獻度,即單因素對總目標權重。
    Uj = Rk x^j (8)
    其中,Rk為第k個準則層的權重。
    (2)計算指標偏離度,即指標實際與理想差異。
    Iij =1- Xij (9)
    (3)計算障礙度。
    O. = j (10)
    ij n
    工j
    j=1
    O.表示第i年第j項指標的障礙度,將該值排序可確定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 升中各障礙因子的主次關系。
    6.2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障礙因素分析
    6.2.1指標層障礙因素分析
    運用障礙度模型從指標層二級指標的層面對制約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的障礙因素進行探究,并從中選取障礙度大于等于10%的二級指標作為本次分析 的主要障礙因素,結果如下表所示。
    53
     
    表 6-1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指標層障礙因素(單位:%)
    Table 6-1 Obstacle factors in the indicator layer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unit: %)
    指標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01 4.09 3.37 3.19 1.91 1.20 0.09 0.00 1.44 2.25 4.15 13.99
    02 5.70 5.20 4.40 3.89 3.97 4.18 4.63 4.50 5.32 5.27 0.00
    03 2.74 2.07 3.82 3.34 3.23 2.77 2.39 2.21 2.20 1.16 0.00
    04 0.00 0.82 1.43 0.84 1.71 0.11 2.47 1.76 3.63 8.45 15.73
    05 2.72 4.09 4.38 4.50 3.95 3.27 1.98 1.14 0.00 5.93 14.00
    06 6.14 9.64 11.90 12.07 14.69 17.05 17.80 20.68 19.35 12.83 0.00
    07 14.03 14.79 14.29 13.83 15.25 15.20 15.27 13.92 10.58 6.92 0.00
    08 0.06 0.95 1.67 3.77 2.97 2.46 2.91 2.08 0.59 0.00 2.93
    09 0.42 0.47 0.00 5.81 5.68 5.31 5.75 6.16 7.07 8.79 25.60
    010 9.39 8.53 8.33 7.68 8.07 11.78 6.41 5.37 3.20 0.00 12.88
    011 5.18 4.33 3.81 3.19 3.34 3.59 3.73 4.08 4.92 4.82 0.00
    012 4.76 3.88 3.25 2.71 2.73 1.54 1.53 1.64 1.27 1.42 0.00
    013 5.70 4.84 4.40 3.54 3.54 3.33 3.02 2.71 2.39 1.51 0.00
    014 8.66 8.21 7.39 6.76 7.34 7.97 5.63 5.81 7.11 7.39 0.00
    015 7.45 6.96 6.29 5.54 3.54 4.50 5.38 5.79 6.78 7.23 0.00
    016 7.27 6.36 6.09 5.66 6.72 5.46 7.57 7.21 7.41 5.46 0.00
    017 9.93 9.06 8.70 8.02 9.64 9.12 10.99 11.17 10.56 9.85 0.00
    018 0.00 1.37 1.76 2.03 1.84 1.98 1.70 1.10 2.60 7.45 9.17
    019 5.35 4.97 4.89 4.73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0 0.41 0.06 0.00 0.18 0.61 0.31 0.82 1.22 2.77 1.38 5.68
    由表 6-1 可知,同一個二級指標在不同的年份對河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 升的阻礙程度不同,同一年份的不同的二級指標對于該年份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阻礙程度也不相同。2010-2020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變化趨勢 表現為由集中趨于分散。2010-2019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表 現為化肥施用強度06、農藥使用強度07以及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017。其中, 化肥施用強度和農藥使用強度兩項指標的障礙度常年居于10%以上,成為相應時
    54
    間段制約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因素。2020 年河南省農業綠
    色發展的障礙因素表現為土地復種指數01、財政支農水平04、資本投入水平05、 水土流失治理面積09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010。
    在前文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在二級指標的層面上整理出各年份排名前五位的 障礙因素進一步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6-2 2010-2020 年各年份前五位障礙因素(單位:% ) Table 6-2 Top five barriers in each year from 2010 to 2020(unit:%)
    年份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2010 07(14.03) 017(9.93) 010(9.39) 014(8.66) 015(7.45)
    2011 07(14.79) 06(9.64) 017(9.06) 010(8.53) 014(8.21)
    2012 07(14.29) 06(11.90) 017(8.70) 010(8.33) 014(7.39)
    2013 07(13.83) 06(12.07) 017(8.02) 010(7.68) 014(6.76)
    2014 07(15.25) 06(14.69) 017(9.64) 010(8.07) 014(7.34)
    2015 06(17.05) 07(15.20) 010(11.78) 017(9.12) 014(7.97)
    2016 06(17.80) 07(15.27) 017(10.99) 016(7.57) 010(6.41)
    2017 06(20.68) 07(13.92) 017(11.17) 016(7.21) 09(6.16)
    2018 06(19.35) 07(10.58) 017(10.56) 016(7.41) 014(7.11)
    2019 06(12.83) 017(9.85) 09(8.79) 04(8.45) 018(7.45)
    2020 09(25.60) 04(15.73) 05(14.00) 01(13.99) 010(12.88)
    表 6-2 為 2010-2020 年各年份前五位障礙因素情況表。由表可知,從出現頻 次來看,在障礙度大小排名前五的障礙因素中,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 017出現頻 次最高,為 10 次;其次為化肥施用強度06和農藥使用強度07,出現頻次均為 9 次;再次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010和單位機械動力產值014,出現頻次分別為 8 次和 7 次。從各年份情況來看,化肥使用強度 06和農藥使用強度07常年居于 障礙因素中的前兩位,表明二者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的阻礙較 大;其次為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 017,有7 次排在第三位,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 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6.2.2準則層障礙因素分析
    55
     
    進一步地,從準則層各一級指標著手,探究各維度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
    的制約程度。運用障礙度模型對各一級指標的障礙度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6-3 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準則層障礙因素(單位: % )
    Table 6-3 0bstacle factors at the standard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unit:%)
    年份 資源有效利用 生產環境清潔 經濟效益水平 生態協調程度 綠色供給能力
    2010 15.25 30.04 31.75 5.76 17.20
    2011 15.56 34.39 28.23 6.40 15.42
    2012 17.22 36.20 25.13 6.65 14.79
    2013 14.47 43.17 21.73 6.94 13.68
    2014 14.05 46.66 20.48 2.45 16.36
    2015 10.42 51.80 20.91 2.29 14.58
    2016 11.48 48.14 19.29 2.53 18.56
    2017 11.05 48.21 20.03 2.32 18.38
    2018 13.41 40.79 22.46 5.37 17.97
    2019 24.96 28.54 22.37 8.83 15.30
    2020 43.73 41.42 0.00 14.85 0.00
    平均值 17.42 40.85 21.13 5.85 14.75
    排名 3 1 2 5 4
    由表 6-3可知,2010-2020年期間各維度阻礙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程度從 高到低依次為生產環境清潔、經濟效益水平、資源有效利用、綠色供給能力以及 生態協調程度。其中,資源有效利用、綠色供給能力以及生態協調程度三個維度 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所造成的阻礙程度維持在20%以下,屬于較低 水平的阻礙程度。結合前文對各指標層障礙因素的分析情況來看,生產環境清潔 維度中的化肥施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的障礙度較高是該維度一級指標成為河南 省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原因。
    2010-2014 年,排名前三的障礙因素均為生產環境清潔、經濟效益水平、資 源環境利用;2015-2019 年情況有所變化,在這幾年中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障
    56 礙因素排名前三的為生產環境清潔、經濟效益水平和綠色供給能力;具體到2020 年的情況分析,該年度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前三位障礙因素表現為資源有效利 用(43.73%)、生產環境清潔(41.42%)和生態協調程度(14.85%)。可以看 出,河南農業綠色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所面臨的障礙因素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而就 目前來看,資源有效利用維度和生產環境清潔維度是最主要的兩大障礙因素。
    一直以來,河南省為了推動省農業發展一直在努力推動農業轉型,然而,受 傳統農業發展的諸多束縛,農業轉型也必然面臨諸多的阻礙,其中,粗放型農業 諸多根深蒂固的問題尤為普遍,包括農業排放強度較高,化肥施用強度遠超國際 安全線(225kg/公頃);河南省屬于經濟實力不強的省份,財政支農力度偏緊, 加之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導致農業資源利用不充分,農業綠色發展進程緩慢,與 中部其他農業大省相比差距明顯。
    7結論與建議
    本次研究首先結合河南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進行定性分析,同時,通過對河 南省2010至2020年的農業綠色發展相關數據的搜集、整理與分析,通過實證分 析評價,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做綜合評估,依據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所 包含的五個維度2010-2020 年綜合得分平均值將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分為三個 不同階段,本章歸納總結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河南省農業綠 色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7.1研究結論
    第一,通過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河南省農業綠色 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表現為農業經濟實力增強、綠色生產行為逐漸被采 納、綠色農產品供給水平在逐漸提高、農業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形成,但仍舊存在 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資源約束逐漸趨緊、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問 題依舊嚴峻、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
    第二,通過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算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在2010年 到 2020 年,河南省的農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呈現上升趨勢,且中間存在先下降
    57 后上升的部分波動,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平均水平不高,但提升較快且提升幅度 較大;除此之外,對于河南省的農業綠色發展而言,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相關 驅動因素也發生變化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表現為多元化的驅動因素。
    通過對2010-2020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障礙因素進行探究可以發現:從 指標層二級指標的情況來看,2010-2020 年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 變化趨勢表現為由集中趨于分散。從準則層一級指標的情況來看,環境影響是制 約河南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因素,河南農業綠色發展同時還面臨著較大的資源與 經濟效益制約。 2010-2020 年期間準則層維度阻礙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 步提升的障礙因素從高到低依次為生產環境清潔、經濟效益水平、資源有效利用、 綠色供給能力以及生態協調程度。
    7.2對策建議
    本節基于前文研究結論,以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問題為核心,通過障礙度模 型探究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阻礙因素,并結合河南農業發展的特點給出切 實可行的解決方式,期望以此推動河南農業綠色發展。
    從前文的研究結果來看,目前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雖然處于中高層次, 但離高層次仍有差距,且農業綠色發展進一步提升的障礙比較明顯。從本文所構 建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內部來看,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應當建立有 利于優化農產品生產環境、提高資源有效利用能力和農業經濟效益水平的農業綠 色發展推進機制。
    7.2.1加強治理,優化農產品生產環境
    結合前文研究結果來看,2010-2020 年,環境不清潔作為首要障礙因素,嚴 重阻礙了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在現實中具體表現為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以及 農膜的過量使用。要使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需破除環境因素的 制約。一是要將綠色環保的理念貫穿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農業綠色發展的參與主 體為農戶,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行為對農業綠色發展產生影響。因此,要進一步 加大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力度,鼓勵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選 擇可降解的農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農用薄膜,鼓勵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減
    58
    少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二是以政府為引導,建立農業生產、生態與生活“三生 協調”的農業綠色發展機制,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對農業生態保護的重視程 度,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引導農戶積極參與農業綠色發展。
    7.2.2科學施策,提升資源有效利用能力
    結合前文研究結果來看,2010-2020年,資源利用低效是制約河南省農業綠 色發展水平提升的第二障礙因素,因此,通過提升各類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推 進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一是要全面貫徹并落實國家關于農業生產與發展的基本 綱要與規劃,堅決維護黨中央關于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守住耕地 面積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強化政府職能,加強對耕地非農化利用 的監管;同時,減少農業生產對耕地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通過對耕地質量的 保護提高土地產出率,從而提升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力。二是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 效率,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減少農業生產灌溉中 對水資源的浪費。三是通過制定與農業資源利用相關的法律制度,對農業資源的 各項使用權、所有權、利用率等通過法律法規加以明確,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提供法律保障,對于一些資源利用存在嚴重不合理的行為,要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人的責任。
    7.2.3延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水平
    結合前文研究結果來看,2010-2020年,經濟效益水平較低是制約河南省農 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的第三障礙因素。要使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 升,需從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著手。一是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對于農副產品庫 存應當加快處理速度,通過市場渠道的打通和平臺搭建,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更加 寬闊的渠道。二是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促進農業與其他 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合供應鏈,促進農民獲得更 多價值收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水平,促進農民增收。三是以政府為主體,其它 社會資本為輔助,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財政政策,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加強 對農業綠色發展的資金投入,通過補貼等制度建立激勵機制,積極引導農戶參與 農業綠色發展。
    59
    7.2.4優化結構,促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
    結合前文研究結果來看,提升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一是要充分發揮河南省現有的農業 優勢,一方面要確保農業發展按照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發展生態農業,發展 區域優勢特色農產品,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的集群發展,提高區域信息的流通度 和聚集度,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二是要提高不同經濟部門間的協調發展能力,形 成以保護生態環境、有效利用資源為基準,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的綠色發展產業體 系,并以此帶動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
    60
    參考文獻
    [1]包曉斌.北京都市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J].前線,2020(10):80-82.
    [2]查建平,周霞,周玉璽.沿黃九省(區)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分析J/OL].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11[2021-12-23]
    [3]陳姍姍,張向前.新時代下的福建省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J].科技管理研 究,2021,41(18):96-104.
    [4]崔寧波,生世玉.糧食主產區農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因素、質量測度與動力分析 ——基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視角[J/OL].農業資源與環境學 報:1-17[2021-12-22].
    [5]崔元鋒,嚴立冬,陸金鑄,屈志光.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30(06):29-33.
    ⑹戴致光.遼寧省農業綠色生產水平評價及區域差異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 劃:1-10[2021-12-23].
    [7]竇艷芬,趙廣,姜巖.天津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中國農機化學 報,2021,42(01):159-165.
    [8]樊勝岳,李耀龍,馬曉杰,劉紅.數字化水平對農業綠色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基于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J].世界農業,2021(12):4-16.
    [9]費紅梅,劉文明,王凱寧,姜會明.中國農業清潔生產:興起、困境及推進路徑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06):753-758.
    [10]高健,葛子豪.江蘇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及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 與區劃,2020,41(12):14-22.
    [11]高亞楠,馬培衢.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徑分析一一以河南省糧食主產區為例J].糧 食科技與經濟,2020,45(04):50-51.
    [12]高亞楠,馬培衢.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徑分析一一以河南省糧食主產區為例J].糧 食科技與經濟,2020,45(04):50-51.
    [13]龔曉東.農業綠色發展路徑探析一一以河南省許昌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 技,2019,30(16):209-210.
    [14]鞏前文,李學敏.農業綠色發展指數構建與測度:2005 — 2018年[J].改 革,2020(01):133-145.
    61
    [15]郭迷.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1.
    [16]黃鵬.綠色農業發展簡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17]黃炎忠,羅小鋒,李兆亮.我國農業綠色生產水平的時空差異及影響因素[J].中 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22(09):183-190.
    [18]賈云飛,趙勃霖,何澤軍,張朝輝,張銳.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評價及推進方向研 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9,53(05):823-830.
    [19]姜松,周潔,邱爽.適度規模經營是否能抑制農業面源污染——基于動態門檻面 板模型的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2021(07):33-48.
    [20]蔣海玲,潘曉曉,王冀寧,李雯.基于網絡分析法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績效評價
    [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1):236-243.
    [21]焦翔.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9(07):3-5.
    [22]金賽美.中國省際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及區域差異評價[J].求索,2019(02):89-95.
    [23]金書秦,牛坤玉,韓冬梅.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及其“十四五”取向J].改 革,2020(02):30-39.
    [24]靖培星,趙偉峰,鄭謙,張德化.安徽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動態預測及路徑研究 [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0):51-56.
    [25]李欠男,李谷成,尹朝靜.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及收斂性——基于 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2,27(02):230-242.
    [26]李由甲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7(03):6-8.
    [27]栗瀅超,劉向華.鄉村振興下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的影響因素探析[J].河南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20,60(04):36-43.
    [28]羅必良.推進我國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J].農業經濟與管 理,2017(06):8-11.
    [29]邵立民.我國綠色農業戰略選擇及對策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30]沈興興.小農戶步入農業綠色發展軌道的路徑初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 劃,2021,42(03):103-109.
    [31]孫煒琳,王瑞波,姜茜,黃圣男.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與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 源與區劃,2019,40(04):14-21.
    [32]孫兆旭,陳東景.基于熵值法的我國藍色經濟發展時空演變及障礙度診斷J].生
    62
    態經濟,2019,35(05):54-61.
    [33]魏琦,張斌,金書秦.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構建及區域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 問題,2018,No.467(11):11-20.
    [34]楊佳利.環境約束下綠色農業發展的意義和提升路徑[J].中國市 場,2021(09):68-69.
    [35]葉麗娜,高桂英.寧夏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與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科學研 究,2018,39(01):1-5.
    [36]尹昌斌,李福奪,王術,郝艾波.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概念、內涵與原則J].中國農 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1):1-6.
    [37]于法穩.習近平綠色發展新思想與農業的綠色轉型發展J].中國農村觀 察,2016(05):2-9+94.
    [38]于婷,于法穩.基于熵權TOPSIS法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障礙因子診斷J]. 云南社會科學,2021(05):76-83.
    [39]余欣榮.全面推進農業發展的綠色變革[N].人民日報,2018-02-08(010).
    [40]余永琦,王長松,彭柳林,余艷鋒.基于熵權TOPSIS模型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 價與障礙因素分析——以江西省為例[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 劃:1-11[2021-12-23].
    [41]余卓君,朱曉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新疆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考及提升路 徑研究[J].中國商論,2021(09):161-163.
    [42]袁久和.我國農村綠色發展水平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18(06):46-53.
    [43]張乃明,張麗,趙宏,韓云昌,段永蕙.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J].生態經濟,2018,34(11):21-24+46.
    [44]張衛華, 趙銘軍. 指標無量綱化方法對綜合評價結果可靠性的影響及其實證 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 20(3):4.
    [45]張新美.論綠色發展理念與農業現代化[J].農業經濟,2019(06):26-27.
    [46]趙會杰,于法穩.基于熵值法的糧食主產區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J].改 革,2019(11):136-146.
    [47]趙穎文,呂火明.四川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及障礙因素研究J].農業
    63
    經濟與管理,2018(04):28-37.
    [48]周靜•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評價、區域差異分析及優化路徑J]•農村經 濟,2021(12):99-108.
    [49]周霞,李昕欣.綠色農業生產水平的空間異質性分析:基于山東省 2010-2019 年的經驗數據[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06):152-164.
    [50]周洲,張莉俠,賈磊,張孝宇.大都市郊區農戶綠色生產行為影響因素——基于 上海市金山區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9):1-7.
    [51]朱信凱,張晨,楊曉婷•習近平農業思想及十八大以來的實踐[J].經濟社會體制 比較,2017(05):1-12.
    [52]Carson, Rachel. Silent spring[M]. 科學出版社, 1963.
    [53]Lovato, Paulo, Emilio, et al. Agroecology development in Brazil between 1970 and 2015[J]. Agroecology &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2017.
    [54]M.基利•沃辛敦著,張壬午.生態農業及有關農業技術[M].農業出版社, 1984.
    [ 5 5 ] ParvizKoohafkan . Green Agriculture: foundations for biodiverse, resilient and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2012, 10(1):p.61-75.
    [ 5 6] Pearce D W , Atkinson G D . Capital theor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ndicator of "weak" sustaina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3, 8(2):103-108.
    [57]Pimentel D , Burgess M . An Environmental, Energetic and Economic Comparison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J].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4.
    [58]Stephane Hallegatte, Heal G M , Fay M , et al. From growth to green growth -- a framework[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1.
    [59]Whittinghill L J , D Hsueh, Culligan P , et al. Stormwater performance of a full scale rooftop farm: Runoff water quality[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6, 91:195-206.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359.html

    上一篇:中國種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研究

    下一篇:石嘴山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及提升路徑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