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 I I
緒 論 1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
0.1.1研究背景 1
0.1.2 研究意義 2
0.2 文獻綜述 3
0.2.1產業融合和農村產業融合的概念研究 3
0.2.2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 5
0.2.3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增長的研究 7
0.2.4文獻述評 9
0.3 研究內容和基本框架 10
0.3.1研究內容 10
0.3.2基本框架 12
0.4 研究方法 13
0.5 研究的創新點和不足 13
0.5.1創新之處 13
0.5.2研究的不足 13
1理論分析 15
1.1相關概念 15
1.1.1產業融合 15
1.1.2農民收入 16
1.2理論基礎 16
1.2.1交易成本理論 16
1.2.2可持續發展理論 16
1.2.3規模經濟理論 17
1.2.4農業多功能理論 17
1.2.5分工演進理論 18
1.3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影響的機理分析 19
1.3.1中國農村產業融合通過生產經營內部優化來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 19
VI
1.3.2中國農村產業融合通過外部資源整合提高農村居民農民收入 22
2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和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 25
2.1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現狀分析 25
2.2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現狀分析 26
2.2.1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分析 27
2.2.2農村居民收入區域性差異分析 28
2.3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現狀 29
2.3.1產業鏈延伸帶動農民收入提升 29
2.3.2農村產業融合帶動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水平 30
3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和區域分析 32
3.1中國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測量方法 32
3.1.1農村產業融合度測算指標選取 32
3.1.2農村產業融合度測算 33
3.2中國各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現狀分析 37
3.2.1各區域產業融合水平分析 37
3.2.2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 40
4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 44
4.1變量選擇 44
4.1.1模型設定 44
4.1.2相關指標的選取和處理 44
4.2樣本檢驗 46
4.2.1相關性檢驗 46
4.2.2多重共線性檢驗 47
4.3實證結果估計法與實證分析 47
4.3.1兩步GMM的估計結果 47
4.3.2實證結果分析 47
4.4區域異質性檢驗 49
4.5穩健性檢驗 50
4.6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各細分指標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 51
4.6.1灰色關聯度分析步驟 51
4.6.2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52
VII
4.6.3灰色關聯度實證分析 56
4.7主要結論 57
5加快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 59
5.1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挖掘農業多功能性 59
5.2加強科學技術的推廣 60
5.3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的投入力度 60
5.4加強人才的引進 61
參考文獻 62
致 謝 68
VIII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 1-1 生產經營內部優化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機理 22
圖 1-2 外部資源整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作用機理 24
圖 2-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速水平 27
圖 2-2 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人居可支配收入 29
圖 2-3 2007 年-2020 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31
圖 3-1 東北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37
圖 3-2 東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38
圖 3-3 中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39
圖 3-4 西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39
圖 3-5 農業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41
圖 3-6 中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 42
圖 4-1 各地區關聯度匯總 56
表目錄
表 2-1 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28
表 3-1 農村產業融合指標評價表 32
表 3-2 熵值法計算權重結果匯總 34
表 3-3 各級指標權重 35
表 3-4 各省份產業融合水平 35
表 4-1 變量描述性統計 45
表 4-3 多重共線性檢驗 47
表 4-4 回歸結果 47
表 4-5 區域性回歸結果 49
表 4-6 穩健性檢驗結果 50
表 4-7 東部地區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52
表 4-8 中部地區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52
IX
表 4-9 西部地區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53
表 4-10 東北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53
表 4-11 東部地區關聯度結果 54
表 4-12 中部地區關聯度結果 55
表 4-13 西部地區關聯度結果 55
表 4-14 東北地區關聯度結果 56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0.1.1 研究背景
“十四五”規劃中針對“三農”問題提出了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產業融合 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關注的重 點領域,它的本質就是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隨著我國惠農政策的不斷深 入,根據 WTO 的規則,農業補貼已經接近天花板,農產品價格的調控和農業補貼對 農民收入增長的效應已經接近瓶頸,必須找到新的方式來保障農民收入增長的加速 度不變,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來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波動。所以我國在 2015 年 提出農村產業融合戰略,以第一產業為核心,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增加農產品的附加 值,改變農民的收入結構。2018 年我國根據經濟形式的變化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 且強調了農村產業融合是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優先發 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發展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促進農業繁榮發展,各地區就要以農業為核心,因地制宜將農 業與加工業、銷售業一體化實現產業分工,改變單一的農村產業格局,同時發展鄉 村旅游、綠色生態農業培育新的產業來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產業的發展融合與人 口規模相掛鉤,經濟業態的豐富也會吸引人口回流,優秀的人才返鄉也會帶來技術、 管理水平的提升,進一步加快城鄉之間要素的流動,為農民收入增長賦能,由此可 見農村產業融合對于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重大意義。
2020 年我國完成了全面脫貧的目標,但是脫貧并沒有終點。很多農村貧困戶是 處在偏遠的地區,當地土地資源匱乏、氣候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種種不利因 素很容易讓脫貧的農民再度返貧,這些地區的人民是政府重點幫助扶持的對象,需 要有產業支撐和政策紅利帶動當地的發展。總體上來說,我國農村各地區的資源稟 賦,文化、環境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于經濟基礎較好,基礎設施完善的農村 地區,產業融合水平較高,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小農戶在生產價 值鏈的底端,只是提供勞動沒有參與經營,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弱,產業沒有形 成規模化,所以來說我國產業融合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國家不斷加大農村地區 的投資,完善相關制度保障農民的利益,但是農村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例如農村產業鏈不夠完善、休閑旅游業同質性比較高、農產品種植和加工資源利用
1
率低、生產要素沒有得到優化、化肥使用量同發達國家相比較高。本文以鄉村振興 為背景,進一步深入分析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增長的內在機理,探索出農民增 收的有效途徑,分析可區域之間農村產業融合的差異,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村可 持續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0.1.2 研究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并不是農業強國,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農業現代 化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在發展制造業的同時也要帶動農業走向現代化。在十九屆 五中全會強調了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是 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是研究新一代的數字、信息技術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 的建設和產業融合,農村產業融合如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農村一二三產業繁榮發 展可以將各部分資源有機整合起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利益機制的完善可以調 動農民的積極性,為增產增收保駕護航,產業融合最終目的是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 將農業與城鄉要素流動的通道打開,縮小城鄉差距。總的來說,農村產業融合具有 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來說,“三農”問題、鄉村振興問題的核心就是提高農民的可支 配收入,中央一號文件從 2015 年開始反復強調農村產業融合,可見農村產業融合 就是提高農民收入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但是國內學者很多只是通過案例分析和 基于各區域進行產業融合研究,通過測量各個省的產業融合水平來研究產業融合進 程,基于全國層面研究的比較少,針對區域異質性進行分析還很少,研究不夠充分, 沒有考慮到各個省的資本積累和經濟水平的不同。本文通過收集 29 個省的數據, 借助理論模型來填補農村產業融合在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與農民增收的關系和影 響途徑,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理論和建議。
二、現實意義
從現實意義來說,“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方面要深化農 村改革,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產業融合,另一方面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 振興有效銜接。2020 我國已經完成全面脫貧攻堅的任務,但是脫貧攻堅并沒有終點, 我國的農村產業融合只是發展到初級階段,產業融合水平較低,農民參與和政策引 導水平還有待提高,農民生產組織規模小,農業生產還是處于粗放型經營的狀態。 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要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的農業供給側改革,轉變生產方式,加 速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早日完成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因此本文
2
以農村產業融合為中心,研究和探討各個省的產業融合水平以及與產業融合促進農 業現代化的機制與途徑,為農民增收提供理論支撐和意見。
0.2 文獻綜述
0.2.1 產業融合和農村產業融合的概念研究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水平的提升,人們已經邁入信息化時代,國內外學者對 產業融合的概念有著不同的定義和研究,且大多數研究集中在產業融合的定義、路 徑,邊界三個方面。
產業融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國外學者對于產業融合沒有統一的定義,主 要從技術進步和產業邊界兩個角度去定義產業融合。Sahal (1988)首次提出了產業 融合概念,他認為產業之間是存在相互聯系的,產業融合最早出現在有相同或相似 技術的產業間。Rosenberg N (1963)則是從技術融合的角度來定義產業融合,提出 某些技術在一系列產業中的廣泛應用和擴散,并導致創新活動發生的過程,可被視 為產業發生融合。周振華( 2003)、胡漢輝( 2003)、席曉麗( 2006)技術創新成 為產業擁有相同技術基礎的必要條件,網絡的便捷加快了融合的進程。厲無畏等 (2003)從產業融合的特征來定義產業融合,他認為新的產業或新的增長點出現才被 稱為產業融合。Greenstein(1997)從產業邊界演化的角度定義產業融合,指出產 業融合是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Hacklin F (2008)也 提出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正在模糊行業的界限,產業融合的價值體現在創新管理上。 譚明交(2016)和Stieglitz(2002)從技術發展的角度將產業融合分為技術互補型融 合和技術替代型融合。馮賀霞(2020)認為產業融合利用數據要素和創意要素形成 “互聯網+農業”和“文化創意農業”。Heo等(2019)認為產業融合通常發生在具 有高度趨同性的行業群體即“行業趨同群體”且在全球層面上,趨同越來越傾向于 集中在“中心產業群”中。
歐盟委員會進一步對產業融合進行了拓展,產業融合主要包含技術、市場和產 品三個層次(European Commission, 1997)。Broring(2010)從市場和技術的角度 進行分析,認為技術和市場是相互追逐的過程,兩者差距越大就越需要一種開放的 創新戰略來彌補這些差距。馬健( 2006)認為產業融合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才 會發生的,這兩者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和市場需求的特征,導致產業中企業之間競 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植草益(2001) 對產業融合表述為由于技術進步和準入領域的變化,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 術融合,在經過不同產業或行業之間的業務、組織、管理和市場的資源整合后,改
3
變了原有產業產品和市場需求的特征,導致產業中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 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
國外學者對于產業融合集中在二三產業,對于第一產業涉及較少,而我國是農 業大國,農村居民人口數量接近全國人口的一半,農民的收入問題是黨和國家重點 關注的領域,并且實踐結果表明農村產業融合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途徑,深入 貫徹落實農村產業融合為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民收入結構的改善提供了新思 路。
1990 年后,荷蘭發現了農業的文化價值,發展創意農業,挖掘農業的多樣功能 和延長產業鏈。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較早由日本今村奈良臣(2014) 提 出,他從產業鏈延伸、產業融合方面提出了農業“六次產業”概念,即六次產業 =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后期他又進一步擴展了這個概念,認為六次產業 = 第一產業X第二產業X第三產業。六次產業理論認為第一產業生產水平的提升是產 業融合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延伸,鼓勵農戶發展多種經營方式,實現農村 一二三產業融合并產生乘數效應。在日本的實踐中,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六次產 業理論不僅提升了農民的收入還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使農業發展具有多元化。 梁偉軍( 2011) 則進一步提出,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不僅包括農業與高新技術產業 的滲透融合、農業與服務業的交叉融合和綜合性融合,還應包括農業內部產業之間 的整合性融合,農業產業融合范圍得到拓展。何立勝(2004)認為農村產業融合的 目標是將信息業、服務業與農業相結合,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
國內學者張來武( 2018) 依據勞動對象和產業任務的不同,將國民經濟劃分為 六次產業,并提出了六次產業理論。他將第四產業劃分為互聯網平臺;第五產業是 獲取并利用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平臺,以互聯網為依托,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 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結合第五產業進行成果轉化,從而形成全新的第六產業。今 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產業理論是對傳統產業理論的創新,以農業為基礎進行產業鏈 的延伸,將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相結合,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但是并沒有提出 第四產業和第五產業,沒有發揮互聯網中介平臺的優勢,進一步將產業鏈擴大,形 成系統的產業理論。
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基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來提出的,在保 證糧食安全的同時將第一產業進行產業鏈延伸、與二三產業相結合來提高農民的收 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農村產業興旺可以有效 帶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勞動力就業,縮小城鄉居民福利差距。Rhodes (1993)認
4
為農業專業化的的實現路徑是由普通生產者向專業化生產者發展。馬曉河( 2015)、 姜云長( 2015)、張義博(2015)根據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相關內容對農村一 二三產業融合進行了較嚴謹的政策解讀,主要涉及政策定義、融合形式、融合現狀 與發展等問題,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研究提供了基礎。余濤(2020)從實證檢驗 和理論推導指出鄉村振興和產業融合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拓展了新經濟形態下產業 融合的內容。王麗納(2019)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產業融合發展途徑,指出通 過農業內部優化和農業外部融合來降低交易成本,擴大農村生產總值,拓展農民的 收入空間,改變農民收入結構較為單一的狀況,發展更多產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在產業融合沒有開始之前農民作為農村生產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但是由于自身文化 水平的局限性只是處于生產者的角色,沒有享受到農產品流通過程所帶來的紅利。 韓曉瑩(2017)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賦予了農民新的職業角色,由 傳統的生產者向經營者去轉變,而且促進了土地流轉,探索新的發展方式。趙霞
(2017)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實質是以農業為依托,賦予農民及相關經營主體 新的角色定位,形成技術和產品綜合應用、改變原有體制等渠道,實現資源整合、 調度多方積極性,打造更長產業鏈,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 發展。李乾(2018)建議應該充分發揮其他利益主體的優勢,通過簽訂契約的方式構 建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民展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 不斷優化分工格局、調整產業結構,通過資金、技術、管理優勢為農村經濟注入新 的活力。
0.2.2 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是共同促進的良性關系,其內涵和形式在不 斷的變化,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從融合發生條件、路徑、和存在的問題三 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和入手。
農村產業融合的發生條件和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農村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 教育水平。李晶晶(2021)認為農作物生長的季節性賦予了農戶兼業經營的時間, 進而為農戶兼業經營的空間流動創造了機會。周振(2016)認為農業生產機械化的 實現,替代了部分勞動力,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貢獻度達 72.5%。龔斌磊(2021)認為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減少了農村地區對于勞動力的依賴, 隨著技術的升級,農業的產出效率也會隨之提升。農作物的季節性生長和機械化生 產為農民混業經營提拱了條件,使農民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可以進行兼業經營,不單 單只依賴第一產業所帶來的收入,Huffman (1980)、Kamaruddin(2015)認為加大
5
教育投資,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會影響農民的職業選擇,改變農民的思維模式,增 加農民的收入。
通過國內外關于產業融合文獻的梳理,發現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驅動力。李 英杰(2021)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數 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的構建,助推農業產出增長和效率提升。而數字技術的應用同 樣在為農村產業融合賦能。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核心內容的 數字技術為全球變革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 響。陳國軍(2021)認為農業生產數據和非農業生產數據對農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數據要素的流動改變農業生產的基礎配置,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夏顯力(2019) 認為數字鄉村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數字鄉村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促進要素流動,優化生產經營過程,挖掘農業發展潛能。殷浩棟( 2020)從技術進 步的角度認為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集成了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災害預警等新技術, 在農業生產環節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更加科學化地促進農業生產提質 增效,崔凱(2020)認為大力發展鄉村數字經濟,將不僅有利于培育鄉村產業新增 長點,拓展農民就業創業新渠道,對于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和推動數字紅利普惠而言, 也都有重要的意義。莊晉財(2019)通過梳理鄉鎮企業發展軌跡,認為當今鄉村發 展需要鄉村創業者具有較高企業家才能進一步加快鄉村產業轉型。
學者對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路徑和主體有不同的研究。李小靜(2016) 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有:一是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改善農 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產業融合發展創造基礎。李明賢 (2019)提出在農村產業融合利益聯結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幫助農民縮小交易成 本,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在企業和農戶之間搭起橋梁,方便雙方互惠共利。劉斐 (2021)認為農戶與農村基層組織積極互動,完善利益共享的社會規范,激發農戶 的主管動能有助于加快產業融合的進程。Hacklin (2010)認為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業 產業化存在正向促進作用,農業大戶掌握大量生產資料和可用耕地,更容易像規模 化發展形成規模化收益。郝華勇(2018)通過研究湖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 指出其實現路徑需配有多元融合主體、由政府主導建立利益機制以及完善產業融合 服務渠道。趙趁(2019)按照經營主體將農村產業融合分為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 專業大戶以及家庭農場為主導四種發展模式。方春華(2014)對新型經營主體的統 計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結果表明,“互聯網+農業”、“文化創意+農業”新型經營 主體的融合效果優于“接二連三”的新型經營主體。郭軍等(2019) 基于河南省 3
6
個融合案例,認為農村產業融合通過產業延伸、產業整合、產業交叉、技術滲透 4 種模式影響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進而 增加農民收入。楊濤(2019)總結了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包括:農 業產業化聯合、農業“新六產”、農業產業鏈增值以及城鄉融合模式。
農村產業融合起步晚,在融合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的問題。萬海遠(2022)通過 運用無條件分位數回歸法發現農村內部收入呈擴大趨勢,主要原因在于市場化收入 增速減少。姜晶等(2018)認為農業產業融合中存在農業內部結構失衡,缺乏新型 經營主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層次和深度不夠、要素資源缺乏流動性、農村基礎 設施不夠完善、融合發展環境不夠優化等問題。薛永基等( 2021 )通過對2003—2018 年中國 29 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部分地區產業融合滯后,農民收入主 要以第一產業為主,產業融合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李桃( 2020)認為農村地區部 分價格補貼存在負效應,稅收政策停滯在農村初級加工階段,沒有形成全產業鏈的 激勵政策,需要進一步延申和完善。李愛軍(2018)選擇赫芬達爾指數法和灰色關 聯分析,以安徽省為例,分別測度了第一產業內部各行業融合度、農業與相關第二 產業融合度、農業與相關第三產業融合度,結果表明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度 較低。王艷君等(2016)在分析對比產業融合測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索采用產值貢 獻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四川一三產業融合度進行測算,結果表明目前該地區一三 產業融合水平較低。胡海(2020)運用共生模型指出農村產業融合存在能量失衡問 題,沒有形成連續共生的發展模式,各個主體間連接松散,惠農政策流于形式的問 題。劉振偉(2018)指數農村的“公共利益”認定需要完善,包括農村地區的土地 征收,宅基地的管理制度等。
0.2.3 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增長的研究
我國提出農村產業融合政策主要是以帶動農民收入水平提升,改善農村居住環 境為根本目的,推動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 入增長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在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增長方面,部分學者認為產業融合可以發揮減貧作 用,帶動收入增長。葉興慶( 2020)通過理清中國農村減貧歷程,在改革開放四十 年后,中國已經告別了絕對貧困,應該建立相對貧困的指標體系,從多維度進行減 貧,防止農村地區在陷入貧困。樊增增(2021)指出農村地區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 人口,實現精準扶貧,縮小城鄉差距是我們下一步發展目標。李曉龍(2019)利用 中介效應模型證實了農村產業融合通過縮小城鄉差距帶動經濟增長。張靜(2019)
7
指數農村產業融合通過科技創業、社會資本參與這兩個中介變量發揮減貧作用,農 村產業融合度越高,減貧效應越明顯。
部分學者認為產業融合可以改變資源配置來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進而提 升農民收入。蘇毅清等(2016)認為,產業融合的本質是產業間分工的內部化,農 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交易費用、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 來使農業獲益。李莉(2019)認為農村產業融合向網絡化形態發展,通過加快城鄉 要素的流動,突出農村的主體地位,形成城市與農村雙向發展,帶動農民收入提升。 李小靜(2021)認為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化階段,單純的發展農業、依靠財政補貼和農 民外出務工來增加農民收入難度加大,應該通過體制創新,盤活農村資產,推動產 業融合帶動收入增長。Lomhar(2001)認為農業與工業的結合會加快農村地區資源 的周轉速度,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帶動農民收入增長。Rhodes(1998)提出產 業融合能夠調整產業結構,使生產、加工、銷售趨向于一體化,提高第二產業的比 重。梁樹廣(2017)認為產業融合能夠推動供給模式、生產經營方式像市場化轉換, 提升配置效率。關羽彤(2020)通過構建VAR模型和方差分解發現產業融合能夠帶 動產業升級,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齊文浩(2021)采用分位數回 歸模型驗證了產業融合可以帶動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增加收入。崔博(2021)認為 農村產業融合以市場最終需求倒逼農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與內涵, 還可以進一步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拉近生產者與消費群體的距離。曹祎遐等(2019) 基于 31 個省的面板數據,通過門檻效應模型得出當人力資本達到一定高度,固定 投資處于合理區間,農村產業融合會顯著增加農民收入。楊歌謠等(2021)利用傾 向得分匹配法實證分析了農村產業融合對多維貧困戶的減貧效應,參與產業融合的 農戶其貧困發生率顯著降低。任維哲(2019)認為農村產業融合能打破農村地區的 封閉性,加速農地流轉,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二是從產業融合與消費升級雙向促進的角度來研究農民收入增長,隨著經濟結 構的升級,人民對食品安全、綠色農業和鄉村旅游及其他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品質要 求日益提升,新的需求也會加速產業融合,反過來產業融合業會促進消費的增長, 進而帶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黃花(2019)認為農產品需求已經像高層次進行轉 變,需求端的變化帶動產業結構發展。張麥生(2020)通過構建人-地-產業”的系 統分析框架,指出消費升級、利益追求是促進產業融合的重要因素。劉宇鵬等(2016) 基于“數據-行為-績效”研究范式比較研究了不同農業產業化模式的經濟效益,發 現生態種養業產業化模式、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兼業產業化模式對農民收入增長具
8
有顯著促進作用。鐘漪萍等(2020)認為消費需求與資本積累是農旅融合促進農村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傳導路徑,農旅融合通過增加固定資產,加快資本積累的 速度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而帶動農民收入增長。徐沁(2021)指出旅游 業與零售業相結合的模式遠高于傳統消費行業的價值,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抓 手。陸琪(2022)通過實證發現農村電商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湯 洪俊(2017)認為應該充分挖掘農業多功能性,依靠農村的自然環境,綠色生態優 勢,發展農旅、康養、旅游、休閑相結合的模式,滿足消費者對享受自然生態的追 求。楊慧楨(2020)認為在發展旅游業的基礎上,結合帶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去 發展旅游業,讓農業朝向多元化發展,使農業具有宣傳、文化、觀光的功能。鐘真
(2020)運用回歸分析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發現鄉村旅游通過要素稟賦的中介傳導, 鄉村旅游收入的提升可以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0.2.4 文獻述評
總體而言,現有文獻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思路,多數文獻集 中在融合概念、融合主體、影響收入的機理分析,這些描述性分析為后續研究打下 了基礎,但是對現有文獻客觀總結不難發現,研究成果難免存在不足之處,第一, 我國學者更多對產業融合的探討停留在概念界定,融合路徑等問題上,關于這方面 的探討只停留在理論階段,缺乏實證的研究。第二,缺乏省級層面的數據支持,更 多的樣本集中在某一區域,中國各個省市資源稟賦不同,處于的發展階段也不同, 考慮到各區域農民長期收入不平等,YAN(2019)認為分析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影響農 民收入的區域差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周芳(2021)運用扎根理論,提出農村產 業融合是一個動態發展模式,但并非對于所有地區都適用。我們應該結合中國各區 域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研究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第三,我國經濟發展進 入“新常態”階段,農村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加工產業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本文結合實證研究,通過測度各地區產業融合水平,提出針對性意見。鑒于此本文 選取全國 29 個省市作為研究對象,(新疆、西藏由于部分年份缺失沒有納入),首 先深入研究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增長的內在機理,新技術的應用如何從供給端、 需求端來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構建互聯網銷售平臺,拓寬農民的銷售渠道,提升農 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考慮到各個省市農民的收入結構不同,各地的資源、金融發展 水平不同,通過熵值法選取多個指標測算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分成四個區域研究農 村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的關系,考慮區域異質性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在現有的文獻
9
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實證研究,并進一步運用灰色關聯度法分析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
標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
0.3 研究內容和基本框架
0.3.1 研究內容
緒論。一是表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闡述本文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二是國 內外文獻綜述,首先總結國內外關于產業融合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理 清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和發展途徑,最后是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 響。三是介紹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框架;四是介紹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通過查閱 國內國外文獻,總結學習現有的研究方法,為本文提供理論指導,最后提出本文存 在的創新點和不足。
第一部分:理論分析。對產業融合和農民收入的概念進行論述,而農村產業融 合是在產業融合基礎上進行展開,然后介紹相關理論包括交易成本理論、可持續發 展理論、規模經濟理論、農業多功能理論、分工演進理論,在此基礎上分析農村產 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增長的機理分析。
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機理。首先明確數字、農業技術的應用正在改 變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民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消費者也可以更好的反饋給農 民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進行轉變,機械化的覆蓋和現代分工 體系的應用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在生產經營內部不斷優化的基礎上,農村產業融 合豐富農村的產業鏈,將第一產業與外部資源相整合,形成農村產業鏈的橫向和縱 向延伸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擴大農民的就業渠道。
第二部分: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和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本章節首先分析農村產 業融合的現狀,其次根據相關數據,研究農民收入和收入增速的現狀,最后分析農 村產業融合對收入的影響狀況。
第三部分: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和區域分析。首先借鑒已有文獻選 取具有代表性的正向和負向指標,多個層次去構建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指標體系, 計算方法本文選擇的是熵值法,通過對具體的測算數值分析,基于區域異質性的角 度去分析各個區域融合現狀水平和產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第四部分:我國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選取29個省、市、自治 區2006-2020年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實證模型為N咯=氐叫 + ^GDPw + B3HUMW + I^URLit + + Qt,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NI表示農民可 支配收入,,TC表示農村產業融合水平,通過熵值法進行計算,GDP表示地區生產
10
總值,HUM表示人力資本水平,一般認為當地的教育投入越多人力資本水平越高, 可以間接通過對農村教育投入測算得出,URL表示城鎮化水平通過城鎮人口與總人 口的比值測算得出,/NU表示農業信貸水平通過涉農貸款與農林牧漁業總值比值得 出,&表示誤差項。以農民可支配收入為被解釋變量,以計算出的融合度為主要解釋 變量,建立GMM模型通過stata進行實證檢驗與分析。兩步GMM估計結果表明,農 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民收入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在增加了其他控制變量之后,農 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民收入依然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分區域檢驗的結果表明,產 業融合對收入的影響水平從東部、中部、西部依次遞減,經濟基礎、城鎮化水平、 人力資本水平等外部因素都會影響產業融合水平對收入的促進作用。運用灰色關聯 度分析法分析農村產業融合各細分指標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同樣采取分區域研究, 結果表明東、中、西、東北四個區域得分最高的是化肥施用量,表明各地方農民收 入對化肥施用依賴很高,我國農業水平距離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農業還有一定差距, 西部得分與其他三個區域還有差距,要加強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和政策引導。
第五部分:加快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總結上文的研究 成果,并對于更好促進農村地區產業融合給出政策建議。農村產業融合可以促進就 業和人口回流,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力度給予政策,促進人口、技術、資金等要素在 城鄉雙向流動,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的生活水平,跟進配套 設施建設像停車場、污水垃圾處理廠、公共廁所,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利于營造良好 的生活環境,加快鄉村旅游的發展,給予企業和人才更多的優惠稅收政策,促進科 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快農村產業的融合進程。
11
0.3.2 基本框架
理論分析
12
0.4 研究方法
一是文獻研究法。首先通過收集國內外學者對于產業融合和農村產業融合的相 關資料,找到學者所研究的側重點,理清現有文獻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他們 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研究。其次通過關于各個省市的對融合水平測量方法的借鑒參考, 從各個省市的統計年鑒尋找有關數據,為實證研究做基礎。
二是定量分析法。通過熵值法將評價體系下所列的八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并 計算出權重,從而計算出各指標數值以及各省產業融合度數值,另一方面整理 2008 年至 2020 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力資本水平、城鎮化水平等控制變量的數據, 并建立GMM模型,對多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三是比較研究法。將我國分成東、中、西、東北四個地區,比較各個地區內省 市的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分析各地區域之間產業融合發展的差異,針對不同地區結 合自身發展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0.5 研究的創新點和不足
0.5.1 創新之處
一、 研究視角的創新。
技術的創新帶動產業融合,迅速發展的數字技術正在滲透日常生活中,逐漸模 糊產業的邊界,改變原有生活習慣,新的需求和供給正在被挖掘和創造,越來越多 的人離不開互聯網的便捷,農村產業融合在數字、信息技術的助力下,也同樣會形 成新的模式,農村產業融合會對農民增收形成新的傳導機制,在信息化和數字經濟 時代,新的技術正在為農村產業融合賦能而目前該領域的文獻比較少,很多文獻停 留在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缺少實證研究,本文通過測算農村產業融合水平,通過 計量模型分析其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探究產業融合與收入增長的內在機理。
二、 研究方法的創新。
過去的文獻研究領域集中在各個區域,缺少省級層面的經驗證據,本文通過熵 值法測算各個地區的產業融合水平,基于區域異質性的視角,來比較各個省的產業 融合水平,并通過構建GMM模型,并通過hansen、AR檢驗,來保證控制變量有效, 通過計量結果的分析比較,來驗證產業融合的收入效應。
0.5.2 研究的不足
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參考國內學者的研究方法,選取了部分控制 變量,可能存在遺漏變量的問題,不具有全面性。
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增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產業融合的內涵在不斷
13
豐富,各個省市的進程也不一樣,本文只是劃分了東北、東部、中部、西部四個地 區,從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兩者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需要繼續進行深入研 究。
14
1理論分析
1.1相關概念
1.1.1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在分工基礎上提出來的,分工與融合是對立與統一的關系,馬克思 認為生產力的增長導致了社會分工的出現,而三次社會分工促使三大產業分離,產 業發展受到資源稟賦和生產要素流通的限制。產業融合就是在分工的基礎上衍生出 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產品的供給端和需求端都發生了 變化,產業融合打破了行業界限,促進了生產要素的流通和交換,不同產業間進行 融合、交叉和滲透,在此過程中降低了交易成本,擴大了生產規模形成了新的產業 鏈,開拓新的市場,制造業與服務業相結合形成了新的產品特征,市場的競爭環境 發生了變化,總的來說技術的創新和需求的轉變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因,新的業態 和新的市場是產業融合的結果。目前來看,我國完成了基本工業化的建設,實現了 全面脫貧的目標,人民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出口所占的經濟比重穩步增長,但是 仍然面臨產品同質化強、創新程度低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 造業強國,存在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這些問題與產業融合程度低、制造業和服 務業沒有融合發展密切相關,在國家競爭加劇,誰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掌控了話語權 的背景下的我國提出了要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改善經濟結構,推動產業高級化發 展的戰略。產業融合發展能夠提升優化產業鏈,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相結合,打破 行業壁壘,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本文所研究的農村產業融合就是在產業融合理論基 礎上提出來的,將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相結合,農村產業融合來源于日本提出的六 次產業化,通過產業融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將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開發多元 化農產品,技術創新加快了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流通,農產品銷售與互聯網相結合開 拓了新的市場,在市場和科技的結合下,農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立足于可持續 發展理論和農業多功能理論,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將農業發展與旅游業相結合, 打造出新的產業鏈,形成了農旅結合的新模式,既帶動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還 提供了就業崗位,讓更多的人力和資本向農村聚集,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貫徹 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了農村地區的資本存量,加強城鄉之間的互動交流,增強農 村地區的發展地位。
15
1.1.2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按照來源可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 入,其中工資性收入主要表現在通過勞務獲取的收入,家庭經營收入主要包括從事 農業生產、畜牧業養殖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包括農民入股合作社,出租自家財產所 獲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主要以政府補助為主,在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村,農民的 主要收入來自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但隨著農村產業融合的深入,農民的收 入來源也得到了拓展,農業與服務業的發展極大的提升了農民的收入,隨著新型經 營主體的完善,農民與市場之間的交易成本也在縮小,產業規模的擴張使交易成本 內部化,這些都在影響著農民的經營性收入,所以本文研究的農民收入是農民的可 支配收入,涵蓋以上四個方面,能夠客觀反應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1.2理論基礎
1.2.1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最早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到的, 他指出交易成本的本質就是:只要經營活動主體發生交往互換的活動,交易主體間 存在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就會存在,雙方為獲取準確的信息所支付的費用就是交 易成本。威廉姆森在 1975 年將交易成本分為搜尋成本、議價成本、違約成本、決策 成本,從我國農業的發展來看,農業的交易成本在不斷提高,其原因可以分為兩個 方面,一是農民在議價能力、市場信息收集都是處于弱勢的一方,二是農業生產沒 有形成規模化,小農戶經營和自身經濟實力導致了農民在生產活動和利益分配中處 于不平等的地位。而農村產業融合通過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延長產業鏈擴大生產規 模,將獨立的生產、加工、銷售環節連接起來構成整體,與社會資源相結合通過契 約的方式成立像企業那樣的組織,減少搜集市場信息的成本,縮短產品流通的環節, 減少各獨立環節的費用,增強農民的議價能力,讓農民享受更多的收益。
1.2.2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是指經濟發展要有持續性,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 要為后代留有空間,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界政府的重視。學者對于可 持續發展評估提出了不同的方法,皮爾斯提出環境資源的成本應該反映在產品價格 上,一是資源開采的成本,二是資源開采、使用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成本,三是當 代資源消耗后,后代獲取資源的可替代性成本。穆拉辛格認為,在發展的過程中需 要對資源定價才能評估發展的收益,他將環境的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 其中使用價值是指保證后代人對于資源的使用而愿意支付的價格,非使用價值也叫
16
存在價值,是指未來人類可能利用的資源的價值,也包括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自然 資源,如綠地、草坪、瀕危的動物等。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體系是在國外學者研究 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的評價標準包含了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使用、消耗排 放、和保護治理這五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評價指標的選取。
農村產業融合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使農業種植向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發展, 節約了生產成本,倡導農民使用農家肥,通過農林、農牧、農漁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使資源得到循環利用,提升了資源的使用率還保護了當地的生 態環境,提升了農民的收入。同時綠色農業的發展契合當代社會的需求,消費者更 加偏愛無農業化肥殘留的農產品,將農業與服務業的相結合,打造農旅結合,使農 民在農閑季節也能獲得收入,充分利用農村的土地資源與生態資源,打造農業休閑 度假村,發揮了農業的多功能性還貫徹落實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了農業向市場 化發展的腳步。
1.2.3規模經濟理論
亞當斯密是規模經濟理論的創始人,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 出,勞動分工可以將生產程序細化,提高每個工人的熟練度和生產技巧,而勞動分 工的基礎就是生產規模化。生產規模化可以提升企業產品的競爭力,縮短產品的生 產周期,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使企業能夠快速占領市場并且獲取更多的資源,規 模經濟使企業獲取更多有利的生產要素,抵御市場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土地經營分散,沒有達到規模化, 機械化種植程度低,另一方面我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已經褪去,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 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國外正在興起的發展中國家所出口的農產品成本低于國內, 對于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農民缺乏資金和管理經驗,對于品牌的建立和持續優化缺 乏關注。我國需要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就需要把農業產業鏈朝向規模化發展,加大農 業育種研發的投入,用機械化去替代人力資本,解放農村勞動力,讓農業朝向多元 化發展,在政府的引導下成立農村合作社與企業相合作,引進新的培育、養殖技術, 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使農業生產的平均成本低于市場成本來面對進口農產 品的競爭,使農業朝向市場化進行發展。只有提升生產規模才能更有效的面對市場 風險,提升產業規模是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提升農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必經之 路。
1.2.4農業多功能理論
在傳統社會中,農業一直起到維持社會穩定的功能,通過向社會提供農產品,
17
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直到20 世紀80 年代,日本率先提出“稻 米文化”,賦予了農業除了基本功能以外更多的功能,包括社會功能、生態功能、 文化功能。
傳統意義上來說,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農 業也起到吸納剩余勞動力、帶動經濟發展的社會功能,農業的穩健增長可以帶動農 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農民在經濟社會中不僅是生產資料的提供者也同樣作為一個消 費者,收入的增加會拉動內需的發展,加快商品的周轉速度,促進經濟的增長,農 業在與二三產業結合的同時,形成新的產業鏈也會創造更多的崗位,帶動當地的就 業。
農業的生態功能體現在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對生態環境起到修復功能,農業本 身就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但是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生物薄膜的隨意丟棄都會對 土壤、水源造成面源污染,不僅會加重農藥的殘留,也會對周圍動植物的生存造成 影響,這些代價最終是要人類自己來承擔,農業的生態功能要求農業走可持續性發 展道路,發展循環農業,減少廢棄物、污染物的排放,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發揮農 業的正外部性。
農業的文化功能可以很好的發揮宣傳、教育作用,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各個地區可以結合地域特點推出特色農產品,樹立品牌效應,擴大發展規模帶動經 濟發展,避免農產品同質性帶來收入的下降,同時農業可以對積極人生觀的形成起 到促進作用,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1.2.5分工演進理論
亞當斯密(1776)最早在《國富論》對分工理論進行系統性研究和闡述,他提 出勞動者由于分工形成特定的工種,只專注于屬于自己工種的生產線,勞動者的熟 練度得到提升,因此生產效率得到提高,而分工受限于市場規模、商品運輸、人口 規模等影響因素,亞當斯密初步構建了分工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而楊小凱(1994) 通過對分工演進過程的梳理,繼承了亞當斯密的專業化分工理論,得出分工是經濟 內生增長的動力,每個參與分工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人們能夠自行比較分工 結構,選擇有效率的分工體系,分工演進為自發循環的過程。對于本文來說分工理 論同樣適用于農村產業融合,通過分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傳統農業發展受到資源 稟賦的限制和農業生產季節性制約,雖然分工效率遠不如工業體系,但是隨著農村 經營主體的地位逐漸改善,專業化生產和管理要素的滲透,農民通過生產專業化和 生產服務體系的建設,用新技術和新的生產要素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交
18
易成本,改變農村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鏈不斷被完善和拓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 農業進行轉變,成立專業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生產、收割、銷售等環節外包給 專業組織,將小農戶的分散經營轉變為市場化服務,生產服務規模化是農業專業化 分工的重要表現形式,分工演進在農業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1.3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影響的機理分析
糧食安全、農民收入增長問題一直是我國關注的重點民生問題,2021 年我國完 成了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但保障農民收入增長這一使命沒有終點,要讓農民享受 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紅利,為農民收入增長保駕護航,而農村產業融合政策是改變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新的時代 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有了新的內涵和發展方式。本章在以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 進一步具體分析和闡述農村產業融合如何影響農民收入,改變農民的收入結構,同 時為下一章的計量結果打下基礎。
產業融合最早發生在工業與服務業之間,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第三產 業占國民收入總值的比重日漸提升,2013 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也 表明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體系建設不斷走向成熟,同時農村的弱勢地位 逐漸凸顯出來。在城鄉二元制的束縛下,農村的發展一直受到人力水平和資源流動 的限制,農產品與工業產品存在價格剪刀差,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處于不平等的地 位,為了謀取更高的收入一部分農民選擇外出務工,這就導致留守兒童和空心村的 出現,青年勞動力的減少導致農村土地資源的荒廢,經營性收入的減少加快了人口 流失的速度。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服務業與農業結合成為農 村發展新的方向,產業融合通過建立平等的交換機制、專業化的服務組織,讓農民 與市場對接,以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首先推進了產業結構 優化,提高二三產業在農民生產經營的比重,將農業生產環節與加工銷售結合起來, 實現農業生產鏈的縱向延伸,將更多的利潤留在農民手中;其次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建立生產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使農產品與市場的需求端 及時匹配,在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最后將農業 與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依據各地農村發展實際情況,將農業與旅游業服務業相結合, 既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延伸出了新的產業鏈,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 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兩點。
1.3.1中國農村產業融合通過生產經營內部優化來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第一,農業種植結構升級。
19
在過去我國面臨人多地少的局面,為了保障農業增產增收投入了大量的化肥農 藥,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同時生產成本不斷提升,化肥農藥投入所帶來的邊際 收益呈遞減趨勢,農業種植的利潤受到了擠壓,農民的主要經營收入增速放緩。而 產業融合政策是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展開融合,產業融合也會引入先進的種 植方式和生產機器和促進農業產出效率提升,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探索農林、 農牧、農漁相結合的生產模式,發展循環農業,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例如增加 秸稈的使用效率,過去農村地區秸稈作為一種廢棄物沒有使用價值,處理秸稈采用 露天焚燒的方式,既加重了空氣污染還浪費了資源,而現在隨著對秸稈處理方式的 研究深入和技術手段的成熟,秸稈不在作為為一種農業廢棄物,可以將它通過機械 碾碎埋入土壤,利用微生物分解做成肥料,也可以通過沼氣池發酵用作照明、做飯, 沼渣還可以喂豬,2019年秸稈的利用率達到80%,相當于增加20%的農業資源,充 分利用秸稈資源對于發展循環農業有重要意義,而且通過生物有機肥、農家肥的使 用可以改善土壤種植的環境,降低了生產成本,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增加種養產 出,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生產轉變成節約型生產,通過生產成本的控制,農業廢 棄物的循環使用減少了額外購買化肥、飼料的支出,提升了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農民在生產經營環節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而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加快農業技術 的推廣和滲透,加大農村地區與龍頭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合作,通過運用新的技術培 育優質的農業種子來適應土壤環境,探索新型農作物、優質農產品的培植管理技術, 持續的改善農業的種植結構,增加優質農產品的覆蓋面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 加農民收入。2015 年我國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去解決部分農產品像玉米供過于求的 現象,推動農業種植結構升級,而優質農產品的供求矛盾已經凸顯出來,消費者更 加偏愛綠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可以加快要素的流動和信息的傳導,農 民可以細化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優勢,提高產品檔次,利用產品的新奇性 和質量保障開辟新的市場,農民獲得的收入遠超于同質化的大宗產品所帶來的平均 收益。
第二,推動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活動分散,農民過去只是充當生產者這一單一角色,最主 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將農作物出售給經銷商,同時農民議價能力弱,獲取市場信息 渠道單一,種植農產品的種類只是依據往年的經驗,農民不能及時有效獲取市場 的信息,根據市場和外部環境調整種植方案,這些都會導致農產品滯銷,農戶與 經銷商無法形成一致給農民帶來損失,另一方面農民僅依靠自產自銷收入增長幅
20
度有限,除了國家的農業補貼沒有額外的的保障機制,收入不確定性風險在增 加。農村產業融合通過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成立生產合作社,專業化的生產服務 機構,由政府引導,鼓勵農民以生產要素入股,這里的生產要素還包括土地的經 營權、承辦權,對于人口流失嚴重的地區,加快土地流轉,將分散的土地連接起 來承包給個人或者集體,來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種植,發揮機械化種植的最大效 益同時還能避免土地資源荒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傳導形式,由合作 社與企業簽訂合同,通過訂單的方式組織農戶生產所需要的農產品,減少農民的 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企業獲取了穩定的生產原材料,減少了市場波動帶來 的不確定性風險。企業也可以采用雇傭合同的方式,對于提供生產要素或者勞務 的農民在年底享受生產、加工、銷售帶來的分紅,拓寬了農民的收入來源,讓農 民享受到二次分配所帶來的收益,提升農民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改變農村地區 分散經營,小農戶經營的方式,克服小農戶交易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的問題。這 種新型經營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將生產活動與分配關系連接起來,將農業生產 的各個環節剝離出來,以分工的方式交由專業化組織完成,隨著分工的演進和市 場化水平的提升,農民所購買的服務成本也會隨之降低,服務內容和體系也會不 斷升級。這種利益聯結機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保障了農民的利益,實現 了由個人經營轉變成集體經營,形成了與企業合作共享的發展模式,使生產經營 活動規范化,農民享受到產業鏈延長所帶來的收益。農村合作社與外來經濟主體 之間也形成了雙向的約束機制,雙方共擔風險、利益共享,外來經營主體憑借信 息優勢,及時判斷市場變化,把握生產周期,通過建立合作共享關系及時將信息 傳達給合作社,通過機械化的覆蓋和先進的管理技術保障合作社成員的生產效率 得到提升,隨著利益、合作關系更加緊密,農村產業融合像更高水平進行演進, 服務規模不斷擴大,規模效益凸顯出來,農民購買服務成本低于農民單獨種植的 成本,體系的完善和效益的凸顯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充分發揮利益聯結主體的優 勢帶動農民收入提升。圖1-1 說明了生產經營內部優化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機 理。
21
圖 1-1 生產經營內部優化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機理
1.3.2中國農村產業融合通過外部資源整合提高農村居民農民收入
第一,延伸產業鏈。
過去我國農業面臨人多地少、機械化程度低的局面,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不 能滿足家庭支出,很多人選擇去城市打工,而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將產業鏈進行延伸, 產業鏈的延伸不僅還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解決了農村的就業問題,可以吸引 更多的人回鄉就業,帶動家鄉發展,推動農產品銷售與互聯網結合,農民可以同時 進行線上線下農產品的銷售,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將這些環節打通,降低整個環節 的交易成本,拓寬農民的銷售渠道。
產業鏈的延伸通過將生產環節、加工環節和銷售環節連接在一起。具體來說就 是把農產品的清洗、加工、烘干、包裝、銷售、運輸做成產業化,引入社會資本的 參與,形成一條規范化的產業鏈,將知識、信息、科技、管理等要素融入到產業融 合中。農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不足,管理經驗的缺乏,很難完成整個環節,一些 發達地區已經建立專業化分工體系和農業服務體系,在生產端引入龍頭企業為農民 提供生產租賃服務,農民可以通過租賃農業生產機械的方式開展機械化種植,在生 產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持、災害預警,企業可以建立合作網點或者通過遠程教學的方 式定期組織農業培訓,傳授種植知識,推廣農業技術,提升農民的知識儲備。這些 環節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科學化的種植保障農產品質量,為以后的銷售流通打 好基礎,在銷售流動環節通過和物流公司攜手有經驗的銷售服務平臺合作,建立倉
22
儲、包裝、銷售一體化的基地,推廣和應用現代化的保鮮、包裝技術,由原產地直 接配送到消費者手中,減少了中間的運輸成本,消費者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原產地 產品,農民獲得了產品附加值帶來的收益,擴大了市場份額,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獲 得了好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拉近了消費者與農民的距離,農民利用互聯網的便捷 性銷售農產品,改變了傳統的銷售方式,在全民直播的浪潮下,農民同樣可以為自 己的農產品代言,找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定位,打造具有特色農產品品牌,通過開展 品牌化經營擴大農產品的知名度,催生出新的經濟業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 高農民的收入。
第二,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
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所帶來的收入。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在農業發展 的基礎上去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將農業進行橫向延伸,與外部資源進行整合,通 過發展休閑農業、綠色農業、康養農業等新型經營方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改 變當地的人力、土地、資本等要素稟賦的格局,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農村,進一步 推動鄉村發展。
具體來說就是將農業與旅游、養老、教育深度結合,結合自身生態環境的優 勢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務業,給城市的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度假,遠離喧囂的 旅游景點,給兒童了解大自然,體驗農業生產加工過程的平臺,既起到了教育休 閑作用還給當地農民帶來額外的收入,擺脫了只能依靠農業來獲得收入的傳統觀 念。將自家住宅或者閑置土地打造成旅游小鎮、田園農場等農業綜合體,充分利 用當地的農業、土地資源,實現農業的生態效益,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讓農戶 明白綠水青山也會帶來收益,增加農民的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圖1-2 說明了外 部資源整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作用機理。
23
圖 1-2 外部資源整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作用機理
24
2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和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
2.1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現狀分析
農村產業融合是解決三農問題,帶動農民收入提升的重要基礎政策,隨著政策 的不斷深入,戶籍制度逐漸放開,農村土地流轉開始試點,農村的資源稟賦得到改 善,農業生產朝向區域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農村的經濟業態得到改善,我國的農 村產業融合正在快速的發展。
農村產業融合加快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過去農業生產更多是分散經營,一 部分農業經濟作物沒有農業機械的覆蓋,農業生產還處于薄弱環節,隨著產業融合 的深入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提升。據農業部初步統計,2019 年農業機械動力 10 億 千瓦左右,我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8%。2020 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0 億 千瓦,我國農業機械化率達到 70%。對于棉花、糖類等基本大宗商品機械化生產體 系已經建立,農業機械工作環境得到改善,農業機械化廣泛用于農業播種、收割、 儲藏等環節,在畜牧業、漁業、林業也得到廣泛使用,機械化的廣泛使用推動農業 向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內部經營結構,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人力成本的支 出,但是發達國家像美國、英國、日本農業機械化率達到 90%,我國農業機械水平 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村產業融合已經初步推動了農產品生產像機械化 轉變,我們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由“人工”轉向機械化生產,不斷地優化農業機械設 備,加快機械化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
建立生產合作社、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村產業融合重點發展方向,陳一明 (2021)指出農業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行業,但同也是弱勢行業,農業發展 受到季節性、周期性制約,農業經營者還要同時面對國內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國 外的政策和市場供給的變化同樣會給農業發展帶來沖擊。建立生產合作社、降低風 險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方式,截止2020 年我國登記在案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0 萬家,是十年前的 6倍,合作社在政府的扶持下迎來高速發展,全國縣級以上合作 服務社達到16 萬家,縣級以上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經營服務產值達到 9600億元。農 村合作社通過專業化服務降低交易成本和減少市場風險為農民增加產量的同時帶 來收入水平的提升,大部分農村合作社建立起標準化種植體系,將分散的農戶聯合 起來,通過規模化種植共同抵御風險,合作社作為生產大戶具有像種子、化肥、農 藥等生產資料的議價能力,生產經營得到內部優化,實現以較低成本去進行種植、
25
施肥等生產環節同時閑置的土地資源也得到利用,農民在年底享受分紅。2016 年陜 西省安康市旬陽縣開始積極探索經營生產方式轉變,通過將土地經營權入股,通過 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截止到 2019 年,土地入股成員分工 8 萬元,解決了土 地分散、經營困難等問題,激發了農民的參與性,更多的農民拿到分成后紛紛加入 合作社,壯大了合作社規模,合作社帶領農民走向規模化發展,實現雙贏。在農村 產業融合過程中專業化的服務組織起到了帶頭和引領作用,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農村產業融合不斷推出新業態,將農業與外部資源相結合,互聯網的發展改變 了市場的銷售格局,萬寶瑞(2019)認為產品銷售已經形成新的格局,線上線下已 經并存并長期發展下去,線上銷售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空間,同時也會促進農村產 業融合發展。根據商務大數據統計,2020年農村網絡銷售達到 1.8萬億元,同比增 長 9%, 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55% ,全國已經建成縣級物流中心和電商中心 2100 個, 村級電商服務站點 14 萬個,已經基本上實現農村各地區互聯互通,農村電商正在 蓬勃發展,解決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幫助農民拓展銷路,同時電商扶貧已 經得到廣泛推廣,拼多多推出”拼購+產地直發”的新模式,擴大品牌的宣傳力度, 將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在2020 年拼多多農副產品銷售額超過2700 億元,幫助100 萬貧困人口增加收入。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打造出特色旅游小鎮,發展康養產業也 廣受歡迎,2020 年農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12 億人次,旅游收入達到 6000億元,鄉 村旅游正在成為農村發展的藍海,為帶動農民就業、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吸引市場 投資打造良好基礎,黑龍江省五常市不僅將”稻花香”稻米銷售全國而且打造出品 牌生態園,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發展觀光農業與休閑農業,讓游客體驗稻米文 化,將水稻種植、加工、觀光、餐飲、教育一體化,積極探索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 的發展模式,每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農村產業融合不斷將農業與外部資源相結合, 將農業的價值進行深度挖掘,打造出新的產業鏈,不斷賦予農民新的角色定位,從 生產者轉向經營者,加工業、農村生產合作社、鄉村旅游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 支撐,農村產業融合在各省市走向繁榮。
2.2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隨著惠農政策的不斷深入, 農村的經濟面貌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收入性 來源已經發生了變化。
人均可支配收入從 2007 年的 4327 元增長到 2019 年的 16021 元,收入大幅增 長得益于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本章將地區劃分為東、中、西
26
和東北四個地區,主要通過收入水平的增速對比,來分析各地區收入水平的現狀和 差異。
2.2.1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分析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速水平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圖 2-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速水平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2021)》作者整理
從圖 2-1 來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整體上呈持續增長狀態,從 2007 年 的 4000 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16000 元,年均增長率達到 23% ,2020 年在新冠疫情的 波動下農民收入也保持增長達到17131 元,在國家政策對“三農”問題的不斷重視 下,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支持,農村的資本存量得到提升,農村閑置的資 源得到開發利用,在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下,農民收入保持穩健增長。
從增速水平來看,增速波動水平較大,一方面由于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 進入新常態階段,對供給端和需求端都有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 國外經濟波動也會對國內產生影響。從圖可以看出2008 年-2009年收入增速大幅度 下滑,由 2008 年的 15.3%下降到 8.7%,下降了 7 個百分點,當時由于美國發生次 貸危機,美國國內居民需求顯著減少,我國作為出口大國,出口企業訂單大幅下滑, 企業通過裁員的方式維持生存,在沿海出口企業打工的農民首當其沖面臨失業問題, 為了維持經濟穩定,降低國外金融危機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國家開始投入 四萬億救市計劃,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提供就 業崗位,保障農民的收入水平不下滑,通過一系列投資計劃的實施使經濟逐漸復蘇, 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從 2009 年-2011 年開始大幅度增加,2011 年增速水平達到最
27 高點 17%。
2015 年我國開始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來解決部分農產品供給過剩的問題,通 過農業結構的調整來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有效供給和高端供給,探索標準化 生產,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告別過去粗曠式發展,國家通過減少部分供給過剩的農 產品補貼,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來調節供給體系。從2015 年開始收入增速有所下滑, 但是波動性不大,增速維持在 8%左右,通過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圍繞消 費者需求去生產,來帶動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2019年-2020 年增速由9.6%下降到 6.93%,增速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外來因素新冠疫情的影響,群眾的生產和生 活發生停滯,農產品的銷量也受到影響,給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帶來波動,但是隨著 復產復工的進行,各地區紛紛開展線上銷售,借助互聯網直播平臺的推廣,農產品 的銷路得到了拓展,營銷體系越發成熟。
2.2.2農村居民收入區域性差異分析
表 2-1 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東部地區農村 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中部地區農村
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西部地區農村 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東北地區農村
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2007 5854.981 3844.369 3028.377 4348.274
2008 6598.24 4453.38 3517.75 5101.18
2009 7155.53 4792.75 3816.47 5456.59
2010 8142.806 5509.619 4417.944 6434.498
2011 9585.044 6529.929 5246.746 7790.641
2012 10817.48 7435.235 6026.614 8846.486
2013 11856.8 8983.24 7436.62 9761.45
2014 13144.64 10011.08 8295 10802.12
2015 14297.35 10919.01 9093.39 11490.1
2016 15498.29 11794.25 9918.37 12274.59
2017 16822.06 12805.77 10828.59 13115.78
2018 18285.7 13954.12 11831.35 14080.36
2019 19988.56 15290.46 13035.33 15356.67
2020 24818.65 16079.43 14052.49 16561.94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2021)》作者整理
28
30000
■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中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東北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圖 2-2 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人居可支配收入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2021)》作者整理
區域劃分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國 務院發布關于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將我國區域劃分成東部、西 部、中部、東北四個地區。從圖 2-2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 區域性差異,東部地區處于領先地位,從表2-1 可以看出農民收入水平持續上升在 2020 年達到 24818 元,東北地區略微領先中部地區,但在 2013 年以后,東北地區 增速降緩。截止到 2020 年中部和東北地區農民可支配收入持平達到 16000 元,東 部地區有著良好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條件好的地區開展產業融合能夠保證農民 收入穩定增長。西部地區在 2013 年之后收入增速加快,這表明西部地區得到國家 政策支持、財政資金投入后產業融合取得了快速發展,年均收入增速達到 25%,領 先于其他地區。但是可以看到在 2020 年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 14052 元,落后 于其他地區,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差,生態環境是限制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農業發 展對收入的帶動效應有限。東北地區收入年均增速 19%低于其他地區,表明東北地 區缺少發展動能,農民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應該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深 化農業改革,積極探索新型農產品的種植,為農業發展注入動能,推進農業與二三 產業的相結合,打造出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將農產品加銷售產業進行升級。
2.3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現狀
2.3.1 產業鏈延伸帶動農民收入提升
產業融合是將新的技術,新的發展理念共同貫徹融入到生產流通環節,改變傳
29
統的經營方式,幫助農民走向致富創收的道路。
在北方地區受天氣的影響,冬天就進入農閑的季節,但是隨著大棚技術的普及 和應用,在冬季農業生產也沒有停滯,為農民帶來額外的收入。以遼寧丹東為例, 草莓種植在當地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是市場規模一直沒有擴大,銷售渠道單一,但 是隨著規模經營的展開,更多的農民加入到生產合作社中,學習大棚種植技術,通 過展開標準化種植,積極開展線上銷售,突破了季節的限制,草莓種植已經成為當 地居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同時規模化的興起也帶動加工包裝產業的發展,在東港市 包裝加工企業就有上百家,上下游企業的日益完善為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統計 2019 年東港市的草莓種植面積達到 15 萬畝,年產值 46 億元,通過將優勢 產業做強,推動產業像規模化發展,產業鏈的不斷延伸為農民帶來收入水平的提升。 在全國這種優勢農產品借助網絡營銷的擴張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各種反 季節的農產品也會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農村電商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為農產品 打開了新的銷路,帶動收入水平的提升。
2.3.2農村產業融合帶動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水平
農村產業融合對提供就業崗位,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了 有利的支撐。
首先在提供就業崗位方面,由于機械化、數字化在制造業的應用,很多崗位被 機器所代替,如傳統的紡織業和生產車間,只保留了少部分懂技術操作的生產工人, 制造業所能接納的勞動力大幅度減少。一部分外出打工大的農民面臨失業問題,對 于外出務工的農民收入來源和收入穩定很難有所保證,農民收入增長的形勢不容樂 觀。對于在家鄉務農的農民,農產品價格波動性大,農業補貼和轉移性支付的力度 有限,農民收入增長面臨下降的風險。而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延伸產業鏈,推進農產 品加工業的發展,帶動農民返鄉就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而農民在收入水平相差 不多的情況下更喜歡在自己家鄉工作,農村產業融合作為一種內生力量帶動農民收 入水平不斷增長,隨著農產品深度加工的開展,產業不斷積聚,農產品的附加值不 斷提升。據統計 2019年,農產品加工業創造了3000 萬個工作崗位,為農村地區帶 來 22 萬億的營業收入,直接提升了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傳統的農產品在 向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進行轉換,產業興旺使農民的收入有所保障,改善了農民的 收入水平面臨下降的狀況。
30
2007年-2020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鄉收入比值
圖 2-3 2007 年 -2020 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2021)》作者整理
從圖2-3 可以看出,全國城鎮和農村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增加,城鎮居民 可支配收入從 2007 的 13602 增長到 2020 年的 43834 元,年均增長 24%,而農村居 民由 2007 年的 4326 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17131 元,年均增長 22%,農村地區的增速 水平正在追趕城鎮居民的增速水平,同時城鄉收入比值由 2007 的 3 倍下降到 2020 的 2.5 倍,這表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不斷加快,農村產業融合不斷地帶動 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正在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但是從圖2-3 可以看出截止到2020 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仍是農村的2.5 倍,兩者還是有很大差距。農村與城 市在資源稟賦、制度分配、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本水平都存在差距,這就導致農 民居民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政策實施效果受到影響。總體來看,農村產業融合 可以縮小城鄉差距,農村可支配收入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1
3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和區域分析
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的內容和形式在不斷的完善和創新,產業在新的技術水平加 持下形成了新的業態,例如,訂單農業、互聯網+農業,新業態的出現對農民收入也 會帶來影響。本章在此基礎上首先測算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接下來分析農村產業融 合存在的問題,為下章實證分析打好基礎。
3.1中國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測量方法
3.1.1 農村產業融合度測算指標選取
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度的科學準確測算是展開研究的基礎,農村產業融合度的測 算有不同的方法,陳池波(2021)采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將產業融合細分 成各個指標,來測算服務業與農業的投入產出關系。余濤(2020)通過產業延伸、 產業交叉、產業擴展,產業重組四個維度,選取六個二級指標去測算農村產業融合 度。張岳(2021)采用客觀賦權的熵值法,采用多個指標計算權重,來保證結果的科 學性。陳學云(2018)、程莉(2020)采用耦合度分析法。譚交明(2016)采用隨 機前沿法進行分析。陳盛偉(2020)通過運用熵值法和 TOPSIS 法構建農村產業融合 發展評價體系。李蕓(2017)、王玲(2017)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測算農村產業融合 發展水平,分析相關指標的貢獻度,通過文獻梳理,再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客 觀性,本文選取客觀賦權的熵值法來測算農村產業融合度,本文從三個層次進行展 開第一層次為農業現代化水平,第二層次為農業多功能性展開,第三層次為農業與 服務業相結合,來進行系統性研究,為如表3-1 所述。
表 3-1 農村產業融合指標評價表
—級指標 二級指標 單位
農村產
業融合
水平 農業現代化水平 Q1第一產業總產值 億元
Q2農業機械總動力 萬千瓦時
農業功能性展開 Q3鄉村旅游年收入 億元
Q4化肥施用程度 萬噸
Q5農業加工業總動力 千瓦時
農業與服務業相結合 Q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 億元
Q7互聯網普及程度 萬人
資料來源:根據已有研究作者分析匯總整理
32
為了保障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借鑒趙可霖(2021)、冀銘希(2021)、劉
曉璇(2020)的做法,選取7個具體指標來測算農村產業融合度,來提高結果的準 確性。
(一) 第一產業總產值。該指標衡量第一產業的發展情況,農村產業融合是在第 一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產業鏈延伸,第一產業的的增長是產業融合的基礎。
(二) 各地區農業機械總動力。通過各地區農業機械的使用程度來測算農業現代 化水平,機械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農業發展的越快,產出效率得到提升,用機械 去替代人力,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
(三) 鄉村旅游年收入。反應休閑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水平,利用當地的自然資 源與休閑旅游相結合,打造出新的產業鏈,是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體現,既有助 于生態環境的修復還給農民帶來額外的收益,充分挖掘農業的生態休閑功能。
(四) 化肥施用程度。在短期內增加化肥的使用可以帶來產量的提升,但是長期
過度施用對土地和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產業融合會加速農業轉型,通
過減少化肥的使用強度向綠色農業、節約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 標,促進農業的循環發展,用農家肥去替代化肥。
(五) 加工業總動力。主要是衡量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農業與第二產業相結 合是產業融合重要表現形式,農業與加工業的結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六) 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該指標是衡量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情況,農業與服 務業相結合是產業鏈延伸的具體表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帶動了服務業的 發展,是評價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重要指標。
(七) 寬帶普及程度。技術進步是產業融合的基礎,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農村產 業融合注入了新的動力,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農業知識,提升自身知識水 平,農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及時獲取市場信息的變化,很多訂單都可 以在網上處理完成,減少了交易成本,互聯網的發展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基礎。
由于新疆、西藏部分數據缺失,本文選取 29個省市 2007-2020年的數據進行測 算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本節指標體系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 年鑒》、《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統計年鑒》、《中國農業農村部》。
3.1.2農村產業融合度測算
利用選取的指標用熵值法進行測算,由于選取的指標代表不同的變量,各個指 標的單位也不同,第一步先要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數據改成竝)的形式,匸(1,
33
2?“m) J=(l,2...n), i代表地區m = 29,j代表二級指標,九=7。 第二步,將正向指標標準化處理為:
=%— mini} j max \xj \ — min \xj \
負向指標標準化:
加ax{xj卜辿
ij max X ] — min X }
第三步,定義熵,其中mJ/^s,則第丿•個指標的信息熵值與第i年的第丿•個指標比 重分別是:
ej = -m£(p Xlnpj 3.3
i=1
i=1
第四步,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首先信息指標的冗余度為 fi =1—ej 進而計算出權重:
_ fj “
◎ - ~k 3.5
工f
i-1
第五步,利用線性加權法計算農村產業融合度,計算公式如下:tCi =^wjXij 其中tCi代表i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本文利用 2007年-2020年29個省市的數據計算出產業融合水平,具體結果如 下,表3-2是熵值法計算權重結果匯總。
表 3-2 熵值法計算權重結果匯總
項 信息熵值e 信息效用值d 權重系數w
農業機械總動力 0.9363 0.0637 11.12%
第一產業總產值 0.9463 0.0537 9.37%
化肥施用量 0.9916 0.0084 1.47%
互聯網普及程度 0.9130 0.0870 15.18%
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 0.8685 0.1315 22.96%
34
項 信息熵值e 信息效用值d 權重系數w
鄉村旅游年收入 0.8395 0.1605 28.01%
農業加工業機械總動力 0.9319 0.0681 11.89%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匯總得出
下面將針對該權重系數對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進行權重的計算,得到以下表格
3-3:
表 3-3 各級指標權重
總指標 —級指標 權重 二級指標 權重
農村產業融合 水平 產業鏈延伸 20.49% QI第一產業總產值 9.37%
Q2農業機械總動力 11.12%
農業多功能性 41.37% Q3鄉村旅游年收入 20.01%
Q4化肥施用量(負向指 標) 9.47%
Q5農業加工業總動力 11.89%
服務業與農業 融合 38.14% Q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 值 22.96%
Q7互聯網普及程度 15.18%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匯總得出
根據上文中的權重情況來看,鄉村旅旅游年收入的權重系數最高為 20.01%,其 次是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權重系數為 22.96%,然后其余變量的排名是互聯網普及程 度、農業加工業總動力、農業現代化水平、第一產業總產值和化肥施用量。下面依 據各個變量的權重對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指標進行計算,得到以下表格 3-4:
表3-4各省份產業融合水平
200 200 200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2
id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古
35
10. 10. 10.
甘肅 4.5 4.8 5.0 5.6 5.9 6.3 7.0 7.1 7.5 7.8 8.7 6 6 7
10. 11. 12. 14. 15. 17. 18. 20. 22. 39. 45. 46
福建 9.5 9.7 8 7 7 3 5 5 8 6 8 3 8 0
10. 10. 11. 14. 15. 18. 20. 22. 39. 48. 58. 58
貴州 9.2 9.8 3 8 8 0 7 6 5 7 5 5 5 9
10. 11. 13. 15. 16. 18. 17. 16. 16. 16. 15. 16
遼寧 8.8 9.6 2 3 2 9 9 0 7 5 6 7 9 0
36
200 200 200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1 202
id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續表3-4
重慶 10. 11. 12. 14. 17. 19. 21. 22.
6.6 7.3 7.7 8.5 9.2 9.9 6 4 7 3 0 4 2 0
陜西 10. 10. 11. 12. 13. 14. 15. 17.
6.2 6.7 7.1 7.7 8.3 9.3 1 8 7 5 7 8 8 0
青海 1.9 1.9 2.0 2.1 2.2 2.2 2.3 2.4 2.4 2.5 2.8 3.2 3.6 3.8
黑龍 11. 12.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7.4 7.9 8.8 9.8
江 4 8 1 1 1 0 8 8 3 0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2021)》、《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7-2021)》、《中國
農產品加工業統計年鑒(2007-2021)》并通過熵值法計算得出,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從表3-4 可以看出在選取的29 個省市中,只有遼寧省在2017 年-2020年產業 融合水平呈下降趨勢,山東、廣東、湖南產業融合水平靠前,各省除了遼寧省以 外都在穩步增長。下面將29 個省分為四個地區來研究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現狀。
3.2中國各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現狀分析
3.2.1各區域產業融合水平分析
東北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35.00
0.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圖 3-1 東北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由熵值法計算得出
從圖3-1 來看,東三省融合度低于全國水平,東三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 進行農業現代化水平建設的同時需要逐步探索農村產業與服務業相結合,擺脫單 一的發展方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豐富產業融合的形式,提升農民的收入水
37
平。
東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圖 3-2 東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數據來源:由熵值法計算得出
從圖3-2 東部地區的測算結果來看,天津、北京、上海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低 于全國水平,這三個城市與其他東部地區定位不同,承擔政治、經濟建設重任,以 二三產業為主,服務業主要與工業相結合,其他六個省像山東、江蘇、廣東、河北、 福建其經濟基礎較好,農村基礎設施完善,農業加工業水平較高,其產業融合水平 高于全國水平,海南省主要是以旅游產業為主,農作物主要以熱帶水果為主,產業 較為單一,所以農業產業融合水平也是較東部其他省份落后,可見對于經濟發達的 地區會帶動農村發展,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的速度。
38
中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安徽—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全國
圖 3-3 中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數據來源:由熵值法計算得出
西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圖 3-4 西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數據來源:由熵值法計算得出
從圖3-3 可以看出中部地區農村產業融合水平也存在差異,山西省融合度低于 全國水平,湖南、湖北、安徽融合度較高,從圖 3-4 可以看出西部地區除了四川、 陜西、廣西、其余省份農村產業融合度都處于全國水平之下,對于西部地區自然環 境是限制其發展農業的最大瓶頸,水資源缺乏、山地面積高不適合展開機械化種植, 無法發展成規模化種導致農業融合水平程度低,相比之下山東,河南,江蘇耕地資 源豐富,氣候土壤都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同時這三個省份也是農業大省,農業基礎
39
設施完善,其農業融合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自然資源稟賦也是限制農村產業 融合水平的重要條件。
3.2.2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
產業融合政策是在 2015 年提出來的,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并沒有完善的體系 和運作方式,部分地區農業與其他產業沒有深度融合,還需要找出問題所在,結合 國內實際發展狀況采取解決措施,讓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為農民增產增收提 供幫助。
第一,融合水平低。
從產業融合測算水平來看,選取的 29 個省只有 14 個省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我國的產業融合水平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產業融合水平較低。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 看,產業鏈條不夠豐富,部分地區還是處于銷售提供初級農產品的階段,并沒有形 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 2016 年我國農副產品加工業企業數達到25694 個,比 15 年增長 4%,但是 2016年到 2020年呈遞減趨勢, 2019年加工業企業數下 降到21346 個,加工企業數量的減少說明我國農產品加工規模并沒有有效擴張,農 產品的附加值沒有得到提升,而加工業作為農村產業融合進程中重要的一環,加快 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相結合是開展農業多功能性的重要保障,在融合過程中還出 現了只停留在初級加工過程中,部分農村地區在產品加工領域只是對產品進行簡單 處理,包括清洗泥土、分類包裝,這些簡單步驟,這種融合只是處于初級融合的水 平,難以形成品牌競爭力,不能持續帶動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從農業多功能性角度 來看,農產品加工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但是產業融合還需要挖掘農業 的多功能性,改善當地的農業種植結構,東北地區有著最肥沃的土壤,但是農產品 只是以玉米、大豆為主,農產品同質性強,產業融合度也很難提升,在滿足基本需 求的同時,各地區需要結合地域特推出特色農產品、小眾農產品,在口感、品質、 觀賞性上尋求競爭優勢,傳統的觀念更多停留在以為種植大宗作物為主,消費者的 需求已經像小眾化、新奇化產品轉換,農業的供給端也要及時調整,充分挖掘農業 的多功能性。
第二,缺少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
農業要想快速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龍頭企業通過資金、技術方面 的優勢能夠擴張產業鏈,實現產業規模化,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加快農產品 的研發和改進過程,但是我國的農業企業生產領域較為分散。根據圖3-5顯示,從 細分行業來看,多數農業企業集中在農產品加工、畜牧業和農業綜合業,農產品加
40
工占比達到50%,只有少數企業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上,呈現這種局面 說明我國農業企業還沒有發揮帶頭作用,只是停留在初級層次的加工和收益見效快 的畜牧業上,對于從事科研研究、育種改良的種植業、林業、漁業企業較少,沒有 從生產端領域去攻克核心技術。
政府應該積極引進龍頭企業的加入,建立聯農帶農的幫扶機制,給予入駐的農 業企業稅收優惠,農村產業融合光靠農民自身很難開展,農民防范風險能力差,需 要發揮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平臺優勢,通過生產流程的標準化、技術的規范化 達到行業標準,通過生產規模化縮小生產成本,例如在 2019 年豬肉價格飆升,最高 十月份生豬價格達到 37 塊錢每公斤,但是隨著供給的增加和周期的轉換,在 2021 年豬肉價格開始大幅度回落,達到 25 塊錢每公斤,豬肉價格的大幅跳水使養豬的 農民遭受到損失,賣豬的收益小于生產投入的成本,而養豬企業例如新希望、牧原 股份可以通過控制生產成本,優化生產流程,在期貨市場做套期保值減少損失,農 民在面對生產周期的變化缺少引導和資金的支持,還局限于小農戶的思維,需要加 強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
農業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60%
圖 3-5 農業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2019中國農業企業 500強排行榜》
第三,鄉村旅游同質性強。
從熵值法計算權重結果可以看出鄉村旅游占比達到 20%,鄉村旅游伴隨農村產 業融合政策不斷深入,打造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目標,農民 的收入水平也迎來了顯著的提升。
41
農村產業鏈不在停留在第一產業,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開創了新的機遇,城市 居民相比喧囂的都市更喜歡去農村接觸大自然,根據中國文化旅游部數據,2019年 旅游部認定了400 個鄉村旅游示范縣,每個縣都有特色的經營方式,農業采摘、特 色農產品吸引著游客涌入,鄉村旅游的人數在穩定增長,據圖3-6 所示,2019 年我 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 32 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 8500 億元,與 2015 年收入 相比,年均增速 23%,在產業融合政策的引導下,各地區加快了農業與旅游業的相 結合,鄉村旅游收入占農業總產值達到 12%,這表明鄉村旅游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鄉村旅游可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但是在融合發展過程中,鄉村 旅游遇到了發展瓶頸,很多地區鄉村旅游主要以采摘、農家樂為主,同質性很強, 每個地區的發展模式都很相似,沒有核心競爭力,對于經濟基礎好的地區可以逐步 探索鄉村旅游的教育、療養功能,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像高級階段發展,給城市 里的兒童提供一個了解自然、體驗農業種植的平臺,讓城市生活的居民找到一個休 閑放松的場所,各地區可以結合地域特色推出有特點、有意義的活動,避免同質化、 重復性建設,提升鄉村旅游的競爭力。
中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億人)
圖 3-6 中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
數據來源: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2011-2020)》
第四,缺乏技術和專業型人才。
產業融合賴于技術創新、產業鏈的延伸所帶來的新型經營模式,專業的人才是
42
產業融合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農村地區現在面臨的現狀是很多農村青年人都去城 里務工,在農村更多的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文化素質不夠強,缺少必要的專 業知識,很難擔當產業融合的重任。同時一些地區基礎設施落后、工資待遇低,這 些硬件因素的缺乏很難吸引到專業人才,很多高校的畢業生選擇在城里工作不愿意 去農村發展,專業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的發展,互聯網+農業已經成為 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根據《阿里農村研究報告》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淘寶 村數量達到5425個,比上年增加1200個,為滯銷的農產品提供銷售渠道,幫助農 民度過疫情。電商平臺的運營、品牌的創立需要有產品推廣經驗的團隊來完成,農 作物的改良、優化需要有農業知識的研究人員去指導,可是相應人才培養體系和配 套措施還沒有建立運行。所以說我國農村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人才體系的培 養和輸送機制是農村電商規模化的重要支撐,政府需要及時重視這個問題,與農業 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給他們提供實驗研究的平臺,促進更多科研結果像農業領域 轉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建設農村,為推進產業融合做出貢獻。
43
4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
根據上一章分析,農民收入水平在農村產業融合開展的帶動下不斷提升,但是 農民收入也會受到城鎮化水平、經濟基礎等多個因素影響,究竟農村產業融合是否 真正的帶動農民增收?本章通過實證模型分析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程 度,來明確農村產業融合的促進程度。
4.1變量選擇
4.1.1 模型設定
本文主要研究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的收入影響程度,實證模型為N/比= BE + IhGDPit + (hHUMjt + (hURLit + 陽陋 + %,其中 i 表示省份,t 表示 年份,N/表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TC表示農村產業融合水平,通過熵值法進行 計算,GDP表示地區生產總值,HUM表示人力資本水平,URL表示城鎮化水平, INV表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水平,&表示誤差項。B]、B2……B5表示對應指標變量 的系數。
4.1.2相關指標的選取和處理
(一)變量選取
由于新疆和西藏部分數據缺失,本文選取29個省, 2007年到2020年的面板 數據進行分析,考慮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獲得性本文選取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 被解釋變量,農村產業融合水平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通過選取地區生產總值、人 力資本水平、城鎮化水平、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水平作為控制變量,通過實證來分 析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程度。
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 入,是在農民純收入的基礎上加上二次分配的結果,隨著農民享受的福利待遇越來 越優厚,農民收入構成中來自保險、醫療、政府補助的收入日益增多,農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更能反應實際收入水平。本文用M表示。
2.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農村產業融合水平作為核心解釋變量.本文采取熵值法利用多個二級指標測算
出來,通過測算各指標的權重,從多個角度衡量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本文選取前文計 算出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數值用TC表示。
44
3.地區生產水平 地區生產水平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地區在一段時間內的產出水平,是衡量一個國 家或者地區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一個地區的產出水平越高,當地的基礎 設施、生產體系就越完善,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就越強,因此地區生產水平 和農民收入存在正相關。本文選取各地區GDP衡量當地的生產水平。
4.人力資本水平 一個地區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資本越充裕,農民能快速的接受和掌握新技術,
從而帶來生產水平和收入的提升。一般認為當地的教育投入越多人力資本水平越高, 可以間接通過對農村教育投入測算得出。本文選取各地區農村教育投入金額表示人 力資本水平用HUM表示。
5.城鎮化水平 推進城鎮化進程能夠加快產業發展水平,將經濟發展重心從農業轉移到二三產
業上,從而提供更多的崗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居民的非農兼業收入。 本文采用各地區城鎮人口比上城鄉人口總數衡量城鎮化水平,用URZ表示。
6.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水平 加大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更好的開展農村產業融合
的必要條件,他會以間接的形式影響農民的收入水平。本文通過固定資產投資與農 林牧漁業總值比值得出,用/NU表示。
(二)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全國 29 個省市 2007 年到 2020 年的面板數據來分析農村產業融合對 農民收入的影響程度,本章算選取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 統計年鑒》、《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統計年鑒》、《中國農業農村部》。
(三) 數據處理 為了消除價格的影響,本文選取2006年為基期,來保證數據更符合實際情況,
所得到的結果更加準確。
(四) 描述性統計分析 上述指標描述性統計表如下
表 4-1 變量描述性統計
Variable Obs Mean Std. Dev. Min Max
Ni 406 1.008 0.547 0.233 3.32
Rid 406 18.597 15.279 1.888 75.105
Gdp 406 9.592 0.933 6.681 11.587
Hum 406 0.037 0.014 0.018 0.091
url 406 0.556 0.134 0.282 0.896
Inv 406 0.128 0.088 0.004 0.913
從上表4-1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整體樣本量為 406,然后對各個指標的均 值、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其中被解釋變量人均可支配收入 ni的均值為1.008,說明所有省份的可支配收入均值為1.008萬元,然后其標準差 為0. 547,小于1. 008,說明其波動性較小,滿足收斂性檢驗。然后其最小值為0. 233 萬元,最大值為3.32萬元。然后本文的解釋變量農村產業融合指標的均值為18.597, 標準差為15.279,標準差小于均值說明同樣滿足收斂性檢驗,然后最小值為1.888, 最大值為 75.105,其數據的差異性較大。
4.2樣本檢驗
4.2.1 相關性檢驗
表 4-2 相關性檢驗
Variables (1) (2) (3) (4) (5) (6)
(1) ni 1.000
(2) rid 0.319* 1.000
(3) gdp 0.575* 0.728* 1.000
(4) hum -0.227* -0.229* -0.557* 1.000
(5) url 0.768* -0.026 0.395* -0.420* 1.000
(6) inv -0.361* -0.194* -0.382* 0.128* -0.360* 1.000
*** p<0.01, ** p<0.05, * p<0.1
相關性分析是對兩個或多個具有相關性變量進行分析,去進行變量之間密切程 度的分析,本文研究的核心是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的關系,已經通過理論說明 兩者之間存在聯系。通過表 4-2的相關性檢驗,可以看出從結果來看,被解釋變量 ni與rid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說明農村產業融合度對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 響是正向的,兩個變量從理論和數據檢驗上來說都具有相關性,可以放到回歸方程 中,然后從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情況來分析,各個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之間的相關 系數均小于 0.8,不存在共線性問題,因此可以展開回歸,為了進一步保證模型的 有效性,下面需要對其進行 VIF 共線性檢驗。
46
4.2.2多重共線性檢驗
表 4-3 多重共線性檢驗
VIF 1/VIF
gdp 4.461 0.224
rid 2.973 0.336
url 1.696 0.59
hum 1.696 0.59
Inv 1.296 0.772
Mean VIF 2.425
當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存在線性關系時,會造成多重共線性問題,影響回歸系 數的準確性。為了規避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在開始實證檢驗之前,進行多重共線 性檢驗。一般可以認為VIF數值的大小代表多重共線性的嚴重程度,通常來說當VIF 的數值小于10,可以認為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從表4-3的VIF檢驗結果能夠看 出,所有變量的VIF值均小于10,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可以展 開下文中的回歸。
4.3實證結果估計法與實證分析
4.3.1兩步GMM的估計結果
本文采用一般到特殊的估計方法,在計量模型中逐步加入控制變量,以考察每 個獨立的變量是否對農民收入有影響。在下表3-4可以看出序列(1)-(5)在逐漸 加入控制變量后農村產業融合的變量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農村產 業融合能夠提升農民收入水平,這與之前分析理論推導相一致,伴隨著控制變量的 增加,序列(5)的農村產業融合的系數為 0.2651,農村產業融合每上升一個點, 農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0.2651%,這意味著可以加快產業融合來提升農民的收入。從 序列(1)到(5)來看,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為正且都在 1%的水平上顯著,控制變 量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再加入其他變量之后控制變量的符號也沒有發生變化, 這說明估計結果具有穩健性,從表中可以看出,AR(2)的值均大于0.1,這表明原 模型不存在二階序列自相關,同時可以看出hansen檢驗的P值接近1,不存在過度 約束的問題,模型設定合理,可以進行實證分析。
4.3.2實證結果分析
表 4-4 回歸結果
47
VARIABLES (1) ni (2) ni (3) ni (4) ni (5) ni
rid 0.0107*** 0.00874*** 0.0120*** 0.0689*** 0.0851***
(0.000337) (0.000644) (0.00116) (0.000381) (0.000610)
gdp 0.440*** 0.565*** 0.203*** 0.210***
(0.00599) (0.0141) (0.0129) (0.0129)
hum 0.09262*** 0.01612*** 0.01581***
(0.483) (0.745) (1.149)
url 0.03522*** 0.04518***
(0.0489) (0.0888)
inv 0.0336***
(0.0105)
Constant 0.847*** -3.028*** -4.518*** -3.619*** -3.715***
(0.00495) (0.0517) (0.129) (0.123) (0.174)
Observations 406 406 406 406 406
Number of idd 29 29 29 29 29
ar2p 0.101 0.121 0.154 0.202 0.185
hansenp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p<0.01, ** p<0.05, * p<0.1 注:***、**、**分別表示在 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括號內為 t 值
從表 4-4 序列(5)可以看出,地區生產總值對農民可支配收入的系數為正且顯 著,表明地區生產總值增加可以帶動農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地區生產水平的提升 可以提高居民的購買力,加快農產品的周轉速度,增加農民的收入。
人力資本水平系數顯著為正,表明通過加大教育的投入也可以帶動農民收入水 平的提升,農民可以通過培訓學習和了解新技術 ,學習新的培育方法和掌握新機械 的使用方法,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通過自身不斷的學習獲得更多的農業知識, 增加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收入。
城鎮化率對農民可支配收入的系數為正且顯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可以帶動 農村地區的發展,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可以減少農產品的運輸、儲存成本, 更多的城市居民也去農村地區休閑旅游,產業鏈的豐富為更多的農村居民提供就業 崗位,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
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對農民可支配收入的系數為正且顯著,加大對農村固定 資產的投資可以改變提升當地的資本存量水平,推進機械化種植養殖的進行,使農 業像規模化發展,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減少了農民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工
48 作時間,使他們有時間有精力發展二三產業,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民收入水 平。
從表 4-4 中序列(5)可以發現,地區生產總值對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帶動效應最 強,GDP的系數為0.210,是所有控制變量中系數最高的,地區生產總值,反映了當 地的生產經濟狀況,地區生產總值越高,商品流通速度越快,當地政府有更多的財 政資金用于改善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農產品銷售流通體系,加快農業現 代化發展,顯著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所有變量中系數最小的是人力資本水平,每 增加一單位對農民收入的帶動作用為0.0158%,農村與城市發展相比,人才、資金、 管理處于劣勢地位,農村地區人口流失嚴重,中國正在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經濟 進入轉型階段,我國迫切需要需要把人口紅利優勢轉換為人才紅利,從目前來看, 人才優勢沒有在農村體現出來,政府需要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投身到鄉村建設中, 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4.4區域異質性檢驗
表 4-5 區域性回歸結果
ni Coef. St.Err. t-value p-value Sig
tci1 (東部) 0.00558 0.001 5.81 0.000 ***
tci2 (中部) 0.00443 0.001 0.34 0.734
tci3 (西部) 0.00311 0.001 0.26 0.015 **
gdp 0.2733 0.062 4.38 0.000 ***
hum 3.0978 1.481 2.09 0.037 **
url 3.6862 0.323 11.41 0.000 ***
inv 0.4095 0.104 3.92 0.000 ***
Constant -0.2011 0.515 -0.39 0.696
***p<0.01, ** p<0.05, * p<0.1
注:***、**、**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coef表示關聯系數,St Err為標 準誤,t-value為t值,p-value為P值
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各個地區的起點不同,每個地區的資源稟賦都會存在 差異,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農村產業融合對收入的提升,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 個地區經濟條件、資源分布各不相同,在各個地區實施產業融合政策對農民收入的 帶動作用也存在差異,導致各個地區的產業融合進程不同。本文采用豪斯曼檢驗來 確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從表 4-5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相關系數為 0.00558, 說明當地區為東部地區時,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與農村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 相關,相關系數為 0.00558,從其顯著性情況來看,在0.01 水平下顯著,說明東部
49 地區的影響是顯著正向。然后中部地區的相關系數為0.00443,但是p值檢驗結果 并不滿足檢驗,結果不顯著。最后是西部地區的回歸,從回歸結果來看,其相關系 數為 0.00311,說明西部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與農村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 正相關,但是系數最小,由此來看,西部地區由于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態環 境惡劣,不適合開展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這三個因素導致了農作物產量低,而產業 融合的基礎是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在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基礎上去開展產業融合, 這說明農村產業融合需要去匹配西部地區當前的發展水平,西部地區的發展需要國 家政策,資金的扶持,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在農業水平提升,基礎設施完 善的基礎上再去開展產業融合,這才能更好的帶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4.5穩健性檢驗
本文的穩健性檢驗將熵值法測算的rid替換為均值測算的rid2,對其進行穩健 性檢驗。表4-6中可以看出,AR (2)的值均大于0.1,這表明原模型不存在二階序 列自相關,同時可以看出hansen檢驗的P值接近1,不存在過度約束的問題,檢驗 結果如下,從結果表 4-6 來看,用均值方法測算的農村產業融合度 rid2 顯著,說 明穩健性檢驗通過。
表4-6穩健性檢驗結果
(2)
VARIABLES ni
rid2 0.00846***
(0.000860)
gdp 0.197***
(0.0148)
hum 1.543***
(1.309)
url 3.557***
(0.105)
inv 0.312**
(0.140)
Constant -3.714***
(0.217)
Observations 406
Number of idd 29
ar2p 0.163
hansenp 1.000
50
ar1p 0.0506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 p<0.01, ** p<0.05, * p<0.1
注:***、**、**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括號內為t值
4.6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各細分指標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
中國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是由 7 個二級指標通過熵值法測算得出的,本章將 29 個省市劃分成東北、東、中、西四個地區,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一步分析研究 各地區中國農村產業融合各細分指標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4.6.1灰色關聯度分析步驟
灰色關聯度分析是一種多因素統計方法,通過測定各數據之間關聯度的強弱, 將關聯度進行排序,解釋各指標之間關聯程度、強弱、大小,這個方法通常用來計 算容量小的樣本。首選運用平均值法進行去量綱化處理,然后根據相關公式計算關 聯度,對關聯度進行排序以便進一步分析相關指標的聯系和解釋各地區指標的差異, 灰色關聯度步驟如下:
(1)確定比較數列和參考數列 參考數列通常被定義為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列,比較數列是對系統行為有
影響的相關因素所匯總的數列。本文主要研究農村產業融合和農民收入之間的關 系,所以選取農民收入作為參考數列,選取評價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的二級指標作 為比較數列分別為農業機械總動力、第一產業增加值、化肥使用量、農村寬帶接 入數量、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鄉村旅游年收入、農業加工業機械總動力,設 參考數列Y、比較數列X如下:
Y = {y(s)s = 1,2,3,4?“n}: X = {X(s)s = 1,2,3,4?“n}
(2)變量的去量綱化
為了去除變量量綱效應帶來的影響,消除單位所帶來的差異。
竝二需“1'2'3…”八1'2'3…” 41
(3)計算相關系數
Ci(fc) min min|y(fc)-Xf(fc)| +pmaxmax^Qc),P U (0, 8),p 稱為分辨系數,p 通常取 0.5
= 0
Aj(fc)+pmaxmax £(花)
4.2
( 4)關聯度計算
々畔殆i瀘 4.3
51
計算出每個比較序列的關聯度兀,通常認為關聯度越接近1,比較序列與參考 序列關聯程度越高,當關聯度兀在0-0.4之間,表示兩個序列的關聯度較低;關聯 度兀在0.4-0.6之間,關聯程度處于居中區;關聯度兀在0.6-0.8之間,表示關聯 程度較強,當關聯度兀在0.8-1之間,兩者具有極強的關聯性。
4.6.2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29個省市2007年-2020年的數據,將29個省市,分成東部、西 部、東北、中部四個地區,比較序列選取的指標全部來自熵值法測算農村產業融 合水平的二級指標,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客觀性,參考序列的指標為農民可 支配收入水平,農民可支配收入相比農村居民純收入更好的反應二次分配和轉移 性收入的水平,具體數據計算結果如下表:4-7、4-8、4-9、5-0。
表 4-7 東部地區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農業機械
總動力 第一產業
增加值 化肥施
用量 農村寬帶 接入用戶 數量 農林牧漁 服務業產 值 鄉村旅 游年收 入 農業加
工業機 械總動 力
2007 0.8841 0.8841 0.8859 0.8836 0.8833 0.8829 0.8842
2008 0.8539 0.8539 0.8556 0.8535 0.8532 0.853 0.8539
2009 0.8328 0.8328 0.8345 0.8325 0.8321 0.832 0.8331
2010 0.7992 0.7993 0.8007 0.7987 0.7986 0.7984 0.7993
2011 0.7535 0.7538 0.7546 0.7531 0.753 0.753 0.7536
2012 0.7188 0.7191 0.7200 0.7186 0.7184 0.7184 0.7191
2013 0.6869 0.6871 0.6878 0.6867 0.6865 0.6864 0.6868
2014 0.6561 0.6565 0.6568 0.6559 0.6558 0.6556 0.6561
2015 0.6302 0.6306 0.6312 0.6301 0.6299 0.6299 0.6303
2016 0.6053 0.6057 0.6062 0.6055 0.6054 0.6053 0.6055
2017 0.5802 0.5806 0.5811 0.5805 0.5804 0.5802 0.5805
2018 0.5557 0.556 0.5565 0.5559 0.5559 0.5558 0.5559
2019 0.5301 0.5303 0.5306 0.5303 0.5301 0.5301 0.5302
2020 0.5401 0.5320 0.5401 0.5306 0.5402 0.5421 0.5431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匯總得出
表 4-8 中部地區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52
農業機械
總動力 第一產
業增加
值 化肥施
用量 農村寬帶 接入用戶 數量 農林牧漁 服務業產 值 鄉村旅游
年收入 農業加工 業機械總 動力
2007 0.9672 0.9669 0.9708 0.9659 0.9656 0.9656 0.9678
2008 0.9188 0.9186 0.9220 0.9172 0.9170 0.9169 0.9192
2009 0.8960 0.8960 0.8990 0.8947 0.8946 0.8944 0.8966
2010 0.8478 0.8476 0.8499 0.8462 0.8462 0.8460 0.8481
2011 0.7863 0.7864 0.7880 0.7850 0.7848 0.7848 0.7866
2012 0.7399 0.7400 0.7414 0.7388 0.7387 0.7387 0.7403
2013 0.6786 0.6789 0.6797 0.6777 0.6774 0.6774 0.6788
2014 0.6407 0.6407 0.6417 0.6398 0.6398 0.6397 0.6406
2015 0.6129 0.6133 0.6140 0.6126 0.6123 0.6123 0.6132
2016 0.5872 0.5877 0.5881 0.5867 0.5869 0.5869 0.5873
2017 0.5604 0.5609 0.5612 0.5603 0.5601 0.5601 0.5607
2018 0.5320 0.5327 0.5331 0.5320 0.5319 0.5320 0.5323
2019 0.5022 0.5027 0.5030 0.5022 0.5020 0.5021 0.5024
2020 0.5010 0.5020 0.5031 0.5122 0.5022 0.5025 0.512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匯總得出
表 4-9 西部地區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農業機械
總動力 第一產業
增加值 化肥施
用量 農村寬帶接
入用戶數量 農林牧漁
服務業產
值 鄉村旅游
年收入 農業加工
業機械總
動力
2007 0.9392 0.9393 0.9460 0.9386 0.9383 0.9382 0.9406
2008 0.8983 0.8986 0.9043 0.8978 0.8976 0.8976 0.8998
2009 0.8751 0.8750 0.8806 0.8743 0.8742 0.8742 0.8763
2010 0.8318 0.8321 0.8367 0.8310 0.8309 0.8311 0.8330
2011 0.7794 0.7799 0.7838 0.7788 0.7789 0.7789 0.7807
2012 0.7366 0.7370 0.7403 0.7359 0.7359 0.7358 0.7373
2013 0.6716 0.6719 0.6747 0.6710 0.6710 0.6712 0.6722
2014 0.6354 0.6359 0.6383 0.6351 0.6351 0.6352 0.6362
2015 0.6056 0.6059 0.6079 0.6051 0.6051 0.6051 0.6062
2016 0.5779 0.5784 0.5802 0.5776 0.5777 0.5778 0.5787
2017 0.5500 0.5506 0.5521 0.5502 0.5500 0.5503 0.5508
2018 0.5221 0.5228 0.5241 0.5226 0.5222 0.5224 0.5228
2019 0.4927 0.4930 0.4943 0.4926 0.4928 0.4929 0.4932
2020 0.4912 0.4876 0.4976 0.4945 0.5002 0.4967 0.4931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匯總得出
表 4-10 東北各指標數據關聯系數
53
農業機械
總動力 第一產業
增加值 化肥施
用量 農村寬帶接 入用戶數量 農林牧漁
服務業產
值 鄉村旅游
年收入 農業加工
業機械總
動力
2007 0.9767 0.9770 0.9817 0.9760 0.9757 0.9757 0.9767
2008 0.9210 0.9213 0.9253 0.9200 0.9200 0.9200 0.9203
2009 0.8967 0.8970 0.9003 0.8957 0.8957 0.8953 0.8963
2010 0.8363 0.8367 0.8397 0.8357 0.8353 0.8353 0.8360
2011 0.7653 0.7657 0.7677 0.7643 0.7643 0.7643 0.7650
2012 0.7170 0.7180 0.7193 0.7163 0.7163 0.7163 0.7170
2013 0.6803 0.6810 0.6827 0.6797 0.6797 0.6797 0.6803
2014 0.6433 0.6437 0.6447 0.6423 0.6423 0.6423 0.6427
2015 0.6210 0.6210 0.6217 0.6200 0.6203 0.6197 0.6203
2016 0.5967 0.5970 0.5980 0.5960 0.5960 0.5960 0.5963
2017 0.5730 0.5733 0.5737 0.5727 0.5727 0.5727 0.5727
2018 0.5483 0.5487 0.5493 0.5480 0.5477 0.5477 0.5477
2019 0.5183 0.5190 0.5193 0.5180 0.5180 0.5180 0.5180
2020 0.5167 0.5201 0.5212 0.5297 0.5220 0.5221 0.5221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匯總得出
計算出關聯系數,按照關聯度公式進行代入,分辨系數通常取0.5,計算出關 聯系數值并進行排序,結果如下表:
表 4-11 東部地區關聯度結果
關聯度結果
評價項 關聯度 排名
農業機械總動力 0.6993 4
第一產業增加值 0.6998 2
化肥施用量 0.7000 1
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量 0.6992 5
農林牧漁月服務業產值 0.6991 6
鄉村旅游年收入 0.6986 7
農業加工業機械總動力 0.6996 3
54
表 4-12 中部地區關聯度結果
關聯度結果
評價項 關聯度 排名
農業機械總動力 0.7132 4
第一產業增加值 0.7134 3
化肥施用量 0.7154 1
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量 0.7127 5
農林牧漁月服務業產值 0.7024 6
鄉村旅游年收入 0.6921 7
農業加工業機械總動力 0.7136 2
表 4-13 西部地區關聯度結果
關聯度結果
評價項 關聯度 排名
農業機械總動力 0.7014 4
第一產業增加值 0.7024 3
化肥施用量 0.7256 1
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量 0.7013 5
農林牧漁月服務業產值 0.6090 7
鄉村旅游年收入 0.7012 6
農業加工業機械總動力 0.7027 2
55
表 4-14 東北地區關聯度結果
關聯度結果
評價項 關聯度 排名
農業機械總動力 0.7154 3
第一產業增加值 0.7156 2
化肥施用量 0.7278 1
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量 0.7145 5
農林牧漁月服務業產值 0.7144 6
鄉村旅游年收入 0.7143 7
農業加工業機械總動力 0.7153 4
各地區關聯度
■農業機械總動力 ■第一產業增加值 ■化肥施用量
■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量■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鄉村旅游年收入
■農業加工業機械總動力
圖 4-1 各地區關聯度匯總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匯總得出
4.6.3灰色關聯度實證分析
從表 4-11、4-12、4-13、4-14 可以看出各地區關聯度都在 0.6-0.8 之間,表明
農村產業融合各指標與農民可支配收入關聯性較強,對收入增長的影響水平較強,
56
從圖4-1 可以看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個地區農民可支配收入關聯度最強的 為化肥施用量,分別為 0.71、0.72、0.72、0.72,表明在當前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下,農村各地區提升農作物產量主要依靠施用化肥,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提高農作物 產量進而提高收入,我們離綠色、集約型農業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綠色農作物和 無公害農產品還處于發展階段,相比之下發達國家正在通過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進而 減少化肥的施用量,我們也要逐步進行推廣施用高效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程度向現 代化、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從圖4-1 可以看出各地區各地區關聯度最小的為農林 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分別為 0.69、0.69、0.60、0.69,表明各地區服務業發展與農 業結合不夠充分,服務業處在剛起步階段,而農村產業融合重要的一環就是將農業 與服務業相結合,帶動當地就業,推動產業化發展,我們仍需完善農村各地區基礎 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出農業+服務業的組合形式,挖掘農業的生態、休閑、教育價 值。
從圖4-1 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區與其他三個地區還有較大差距,農林牧漁服務 業產值和互聯網覆蓋帶動農民收入關聯度比較弱,分別為 0.62、0.7,對于西部地 區自然環境惡劣,我們仍然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基礎設施的覆蓋率,實現 西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有效互通。東北地區化肥施用與農民收入關聯度最高,為 0.73,表明該地區生產十分依賴化肥,東北有著最肥沃的黑土地,在保障糧食安全 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快轉型的速度,推進農業集約化生產,在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 擺脫僅靠農業帶來收入增長的局面,對農業進行不同維度的開發,利用農業的多功 能性推出開發旅游業和服務業相結合的模式。對于中部和東部地區,農業機械加工 動力與收入關聯程度比較高,表明產業鏈得到延伸,農業生產加工環節結合充分, 機械使用率比較高,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發展服務業與時俱進。
4.7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選取 29 個省市 2007 年-2020 年的面板數據,通過熵值法測算農村產 業融合水平,利用兩步GMM模型,分析了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的影響關系,然 后通過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一步分析農村產業融合各細分指標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程度,得出結論如下。
第一,從實證的基礎上展開回歸,從估計結果表明農村產業融合能顯著帶動農 民收入增長,兩者存在正向關系,本文選取其他的控制變量依次加入到模型中,農 村產業融合的系數依然顯著,符號沒有改變,這表明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優化種植結 構,推進農業向現代化、機械化發展,加快資源的整合,推進產業鏈的延伸,改變
57
原有的生產布局,同時也印證了農村產業融合政策的有效性,我們要繼續推進農業 深化改革。
第二,考慮到各個地區的經濟基礎不同,將29 個省市分為東部、西部、中部三 個地區,利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檢驗,三個地區的經濟基礎不同融合效果也不同, 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系數都為正,但是對農民收入的帶動效應依次遞減,西部 對收入的帶動效應最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西部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限制了 機械化的農業種植,第一產業的產能沒有得到釋放,而產業融合以農業現代化為核 心的,政府要加強機械化的推廣,在控制變量中,地區生產水平、城鎮化水平 、人 力資本水平、農業固定資產水平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也會影響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 水平的提升,三個地區的產業融合系數依次遞減,東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說明外 部因素也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運用灰色關聯度法表明四個地區與農民收入關聯程度最高的化肥使用量, 表明我國農村產業融合還是處于薄弱階段,雖然農村產業融合能夠帶動收入增長,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得關聯程度在四個地區分值最低,農村產 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提高服務業產值,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加強 科學技術的應用,重視外部因素的推動作用。
58
5加快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
中國經濟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性時期,政府需要轉換GDP的增長方式,調整經 濟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節點在于農村地區的發展 狀況,妥善處理”三農”問題,帶動農民走向共同富裕是關乎社會穩定、民族復興 的重大問題,我國提出了農村產業融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戰略,去實現農村產 業興旺,帶動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農村產業融合能夠推進農村產業鏈的延伸,構 建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和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縮 小城鄉差距。但是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尚有不足,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狀況,提出促 進產業融合的建議,為推進農業走向走向現代化道路,鄉村振興提供幫助。
5.1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挖掘農業多功能性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障糧食安全的 前提下,推動農業像綠色化發展,同時加快融合的速度,將農業與其他產業資源進 行整合,去挖掘農業的社會、生態、文化功能,去帶動產業發展,經濟在發展,人 們的消費水平在不斷升級,農產品在供給端也要迎合消費升級的需求。
首先,鼓勵農民施用農家肥去替代傳統的化肥,建立沼氣池,將農業廢棄物變 廢為寶,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推動循環農業發展,政府對于施用農家肥的農民給予 補貼,對綠色農業進行規劃,綠色農業的發展既保護了當地的土壤、水源也是滿足 人類對食品健康安全的需求。
其次,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人的養老、療養需求正在增加,他們比 起城市更喜歡有著空氣清新,鄉土氣息的農村,而養老服務可以率先在城鎮附近的 農村展開,充分利用鄉村自然條件優越的優勢在農村地區建立養老院,隨著產業規 模的擴大既能帶動農村的就業還能解決養老問題。
然后,打造以農業為核心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國家的惠農政策不斷扶持下, 一部分地區已經建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業基地,農產品在線上線下同時 展開,在相關產業鏈條中不斷擴大自己優勢,推動農業精細化加工,與優質的企業 展開合作,將農產品運輸至國內國外,對于其他還停留在起步階段的地區,政府要 積極去學習經驗,加強對產業發展的規劃,打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產業鏈條, 讓農民的收入有所提高。
最后,為了避免鄉村旅游趨向同質化,當地政府應該結合當地的農業發展狀況,
59
利用各個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去打造出具有特色農業旅游項目,將農耕文化,傳統 習俗進行保留,例如東北地區在冬天開展冬捕項目,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 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獨具一 格帶有特色的旅游項目,紅色旅游也逐漸成為我們回顧歷史,不忘初心的旅游項目, 紅色旅游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有關地區可以將紅色歷史結合數字技術、虛擬技術, 增添游客的體驗感。各地區在對當地村落、宅基地進行改造的同時不要注入過多的 現代化元素,應該更多保留鄉村氣息,通過這些措施打造以農業為核心產業鏈,讓 農民在產業融合中享受到更多的收益。
5.2加強科學技術的推廣
農業機械化規模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部分地區農民無法直接購 買昂貴的農業機械,政府應該建立生產合作社,通過租賃的方式使用農業機械,政 府應該加大農業機械補貼力度,鼓勵農民通過機械化耕作方式擴大農業的種植規模, 通過增加產出的方式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政府應該加大與農業院校、科研單位的 合作,在育種、培育、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實現技術上的創新,將更多 的科研成果轉換為農業產品,促進產出最優最大化。各地區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 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和產品推廣,學習最新的農業設備和產品的使用,了解相關的農 業知識,打造出一批有知識有技術的農民,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提升整體的勞動素 質,加快傳統思維的轉變和知識水平的提升,這將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鄉 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互聯網銷售已經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尤其在 新冠疫情之后,居家購物消費已經成為常態,這也會加大農產品的需求,各地政府 也要完善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各個村實現網絡互通,讓農民享受數字紅利,同時 要增強農民的互聯網水平,了解網絡基礎知識,提升電子營銷水平,方便線上銷售 的開展,同時警惕網絡詐騙,增強風險意識,將信息化的便捷滲透到農業生產、銷 售領域。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內核動力,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 應用,讓科學技術引領農業走向現代化。
5.3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的投入力度
農村產業融合實際上是產業不斷積聚,資源不斷整合的過程,隨著產業融合的 深入,當地的資本水平不斷提升,吸引外來投資,從而加速產業規模的擴張,土地、 資金、企業的數量都是制衡產業融合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升農村產業融合的 質量需要從這些因素出發。
首先,宅基地的試點開發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展試點,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已
60
經勢在必行,各級政府應該積極落實政策,保證政策的公開透明度,為農民解讀土 地政策,為土地流轉打好堅實基礎,可以利用土地的經營權與旅游公司,廣告宣傳 公司相互合作,在利用資源的同時還能為當地居民帶來收益,保持土地的合理開發 和有序利用為農產品加工業、儲藏和運輸環節提供有利的支持。
其次,農業發展還面臨資金的短缺,對于房屋改造,發展民宿,推動旅游業的 發展等都需要啟動資金。但是目前來看,只有確權的土地和合法承包的土地需要層 層審批才能拿到貸款,各級政府應該簡化貸款流程,將抵押物的類別進行補充和拓 展,滿足農民對于資金的需求,鼓勵社會資本的參與探索新型資本模式,克服小農 戶經營的困難,缺少抵押物的狀況。
最后,引入龍頭企業的參與,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在行業內具 有話語權,掌握最新的技術,更容易構建行業壁壘。形成競爭優勢,例如育種研發 企業,加工包裝企業,冷鏈運輸行業,引入企業加入農村產業融合中會提升農產品 的生產效率,降低產品的邊際成本,提升產品的品牌效應,樹立產品的競爭優勢政 府應該給予企業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加入到農業領域中,打造出優質 產業鏈,為農產品增添更多價值。
5.4加強人才的引進
農村產業融合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電子商務、品牌運營需要懂銷 售的人才;農業育種、技術推廣都需要專業化的人才,政府要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加大對農村創業者的補貼,鼓勵畢業生在農村發展事業,加大與企業科研單位的合 作,建立大學生實習培訓基地,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農村,鼓勵 大學生返鄉創業,利用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平臺宣傳家鄉,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同 時政府也應該組織農民進行學習,可以通過云課堂學習農業知識,了解市場動態, 提升自身素質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也至關重要,積極參與和改良農產品的深度加 工、保鮮、儲藏的生產流程,加快農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打造農產品生產加工的 完整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品牌化建立,打造具有特色和辨識度的農業品牌。這些環 節需要有經營管理產品的經驗的團隊去完成農產品的推廣和運營,需要不斷為農村 培養和輸送人才,農業轉型需要農民不斷學習,從小農戶的經營方式轉變為標準化 生產、規模化經營,為農村產業融合和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和動能。
61
參考文獻
[1]An O.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J]. Information Society Project Office Eu, 1997.
[2]Broring,S.Developing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convergence-is‘open innovation'i mpera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49:272 ~ 2 94
[3]Bryan Lohmar,Scott Rozelle,Changbao Zhao. the rise of rural-to-rural labor markets in china[J]. asian geographer,2001,20(1-2):
[4]Greenstein S,Khanna 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mean? [C]. Yoffie D B,eds. Competing in the age ofdigital convergen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1997: 201-226.
[5]Hacklin F, Marxt C, Fahrni F.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Convergence: Inducing a Stage Model of Inter-industry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49(1/2/3):220-249.
[6]Hacklin F.Management of convergence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value creation beyond blurring industry boundaries: Contributions to management science[M]. New York:Springer,2008: 23-46.
[7]Heo P S,Lee D H.Evolution Patterns and Network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J].Structural Changeand Economic Dynamics,2019,51(4):405- 426.
[8]M. Boehlje,L.F. Schrader, J.S. Royer, et al,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questions of coordination[M], 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8,32(5):563-572
[9]Popkovaeg, sergibs .A Digital Economy to Develop Policy Related to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Predictive Lessons from Russia[J].LandUse Policy,2020,99( 12) : 304-307.
[10]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M] ,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63,23( 04) :414-443.
[11]Roslina Kamaruddin,Amir Hussin Baharuddin. The importance of 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s in improving fish farmer's income: A case of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15,42(12):
[12]Sahal, D. Technological Guideposts and Innovation Avenues. Research Policy, 1985, Vol. 14,No. 2,Amsterdam,the Netherlands North-Holland; Dosi,G. Technical Change
62
and Economic Theory[M],London,Pinter Publishers. 1988,425-433
[13]V.J. Rhodes,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discuss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3,75 (5) ,1137-1139
[14]W.E. Huffman , Farm and Off-Farm Work Decisions : The Role ofHumanCapital[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0,62 (1) ,14-23
[15]Yan b q,Duan y w,Wang s h. China,semissions embodied in exports: How reg ionaland trade heterogeneity matter [J]. Energy Economics, 2019(8).
[16]曹祎遐,黃藝璇,耿昊裔•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對農民增收的門檻效應研究一一基 于2005—2014年31個省份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19,51 (2):172-182+189.
[17]陳池波,李碩,田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統計評價[J].統計與決 策,2021,37(21):164-169.
[18]陳國軍,王國恩•“盒馬村”的“流空間”透視:數字農業經濟驅動下的農業農 村現代化發展重構J].農業經濟問題:1-20 (2022-02-26).
[19]陳盛偉,馮葉•基于熵值法和TOPSIS法的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綜合評價研究—— 以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20,41(05):78-86.
[20]陳學云,程長明•鄉村振興戰略的三產融合路徑:邏輯必然與實證判定[J].農業 經濟問題,2018(11):91-100.
[21]陳一明.數字經濟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 題,2021(12):81-91.,
[22]程莉,孔芳霞.長江上游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J].統計 與信息論壇,2020,35(01):101-111.
[23]崔博,劉偉偉.以高質量的三產融合高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J].農業經 濟,2021(09):103-104.
[24]崔凱,馮獻.數字鄉村建設視角下鄉村數字經濟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農業現 代化研究,2020,41(06):899-909.
[25] 崔振東•日本農業的六次產業化及啟示[J].農業經濟,2010(12): 6-8.
[26]樊增增,鄒薇.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中國相對貧困的動態識別與貧困變化 的量化分解J].中國工業經濟,2021 (10):59-77
[27]方春華.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一一含山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 主體的實踐思考J].決策,2014(04):8-9.
[28]馮賀霞,王小林.基于六次產業理論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研究一一對新型 經營主體的微觀數據和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0(09):64-76.
[29]龔斌磊,張書睿,王碩,袁菱苒•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技術進步研究綜述[J].農 業經濟問題,2020(06):11-29.
63
[30]關羽彤.農村三產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20.
[31]郭軍,張效榕,孔祥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J] 基于河南省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案例.農業經濟問題,2019( 3) :135-144
[32]韓曉瑩.演進式視角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中國式探索[J].商業經濟研究, 2017 (5): 189-192.
[33]郝華勇•特色產業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一以湖北恩施州硒產業為例 [J].江淮論壇,2018(04): 19-24.
[34]何立勝,李世新.產業融合與產業變革[J].中州學刊,2004(06):59-62.
[35]胡海,莊天慧.共生理論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共生機制、現實困境與推進 策略[J].農業經濟問題,2020(08):68-76.
[36]胡漢輝,邢華•產業融合理論以及對我國發展信息產業的啟示[J].中國工業經 濟,2003(02):23-29.
[37]黃花.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理論探討[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9,35(02):22-27.
[38]冀銘希.河南省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 學,2021.
[39]姜晶,崔雁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 理,2018(07):39-45.
[40]姜云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 2015(2):18-22.
[41]李愛軍,王成文.安徽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度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J].宿州 學院學報,2018, 33(7): 1-7.
[42]李晶晶,劉文明,郭慶海.農戶兼業經營的生成條件、效應及其演化方向[J].經 濟學家,2021 (05):120-128.
[43]李莉,景普秋.農村網絡式產業融合動力機制研究——基于城鄉互動的視角[J]. 農業經濟問題,2019(08):129-138.
[44]李明賢,劉宸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研究
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型產業融合為例[J] •湖南社會科學,2019 (5) : 106113.
[45]李乾,蘆千文,王玉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民增收的互動機制研究 [J].經濟體制改革,2018(4):96-101.
[46]李桃.稅收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適應性探究[J].稅務研究,2020(06):99-103
[47]李小靜•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內生條件及實現路徑探析[J].改革與戰略, 2016(4) : 83-86.
[48]李小靜.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農民可持續增收路徑探析[J].農業經
64
濟,2021(04):72-74.
[49]李曉龍,冉光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如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一一基于農村經濟 增長與城鎮化的雙重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19(08):17-28.
[50]李英杰,韓平.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一一基于省級面 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06):183-188.
[51]李蕓,陳俊紅,陳慈.北京市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數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 究,2017,38(02):204-211.
[52]厲無畏、王振.《中國產業發展前沿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5-46.
[53]梁樹廣,馬中東.農業產業融合的關聯度、路徑與效應分析[J].經濟體制改 革,2017(06):79-84.
[54]劉斐,夏顯力.異質性預期、社會資本與農村產業融合中的農戶有效參與[J].改 革,2021(04):121-135.
[55]劉麗偉.荷蘭.打造創意農業產業鏈[J].中國鄉鎮企業,2012(05): 85-86.
[56]劉曉璇.吉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狀與對策分析[D].吉林農業大 學,2020.
[57]劉宇鵬,趙慧峰.農業產業化機制創新提高農民收入的實證分析 以壩上
地區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1):73-79.
[58]劉耘嘉.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社會資本與農戶收入研究[D].吉林農 業大學,2021.
[59]劉振偉.鄉村振興中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2018(09):4-9.
[60]陸琪.中國農村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 究,2022(01):115-129.
[61]馬 健.產業融合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48-59.
[62]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5(2):43-44.
[63]齊文浩,李佳俊,曹建民,滕超.農村產業融合提高農戶收入的機理與路徑研究 ——基于農村異質性的新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21(08):105-118.
[64]任維哲,鄧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研究一 —以陜西為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05):75-82.
[65]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 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08):17-28.
[66]譚明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6.
[67]湯洪俊,朱宗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宏觀經濟管 理,2017(08):48-52.
[68]萬寶瑞.我國農業三產融合沿革及其現實意義[J].農業經濟問題,2019(08):4- 8.
65
[69]萬海遠,王盈斐.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新變化[J].農業經濟問 題,2022(01):27-39.
[70]王麗納,李玉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及其區域異質性 分析 J].改革,2019(12):104-114.
[71]王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區域差異分析[J].農業經 濟,2017(06):21-22.
[72]王艷君,譚靜,雷俊忠.農業與其服務業間產業融合度實證研究一一以四川省為 例[J].農村經濟,2016(12):82-87.
[73]席曉麗.產業融合與我國多功能農業建設初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7(09):20-23.
[74]夏顯力,陳哲,張慧利.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 濟,2019(12):2-15.
[75]徐沁.農村新零售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 (13):130- 132.
[76]薛永基,楊晨鈺婧,賈廷燦.區域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協調發展及互動關系研究 ——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1,36(02):45-55.
[77]亞當•斯密亞當•斯密全集(第2卷):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42-167.
[78]楊歌謠,周常春.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戶多維貧困的影響一一基于云南省紅河州 調查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1,37(03):9-15.
[79]楊慧楨.新發展理念下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對經濟發展的支持研究[J].農業經 濟,2020(02):43-44.
[80]楊濤•農村產業融合的實踐特征與提升路徑[J].中州學刊,2019(05): 37-42.
[81]楊小凱.分工和經濟組織:一個新興古典微觀經濟學分析框架[M].北荷蘭出 版公司,1994:13-16
[82]葉興慶,殷浩棟•從消除絕對貧困到緩解相對貧困:中國減貧歷程與2020年后 的減貧戰略[J].改革,2019(12):5-15.
[83]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 [J].改革,2020(12):48-56
[84]余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及分析[J].宏觀經濟研 究,2020(11):76-85.
[85]張靜,朱玉春.產業融合、社會資本和科技創業減貧[J].農業技術經 濟,2019(11):74-82.
[86]張來武.產業融合背景下六次產業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軟科學,2018(05):1- 5.
66
[87]張麥生,陳丹宇.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因及其實現機制研究[J].農業經 濟,2020(08):6-8.
[88]張義博•農業現代化視野的產業融合互動及其路徑找尋[J].改 革,2015(2):98 ?107
[89]張岳,周應恒.數字普惠金融、傳統金融競爭與農村產業融合[J].農業技術經 濟,2021(09):68-82.
[90]趙趁.城鄉融合背景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及實現路徑[J].農業經 濟,2019(11):9-11.
[91]趙可霖.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D].山西財經大 學,2021.
[92]趙霞,韓一軍,姜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 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4): 49-57+111.
[93]植草益•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1(2):24-27.
[94]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 12-63.
[95]鐘漪萍,唐林仁,胡平波.農旅融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機理與實證分 析一一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 濟,2020(07):80-98.
[96]鐘真,黃斌,李琦.農村產業融合的“內”與“外”一一鄉村旅游能帶動農業社 會化服務嗎[J].農業技術經濟,2020(04):38-50.
[97]周芳,朱朝枝.農村三產融合的動態演進路徑分析一一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方 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04):92-103.
[98]周振,馬慶超,孔祥智.農業機械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貢獻的量化研究[J].農業 技術經濟,2016(02):52-62.
[99]周振華.產業融合: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J].中國工業經 濟,2003(04):46-52.
[100]莊晉財,尹金承,莊子悅•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創業的演變軌跡及未來展望J]. 農業經濟問題,2019(07):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