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1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義 1
1.3國內外研究現狀 2
1.3.1國內研究現狀 2
1.3.2國外研究現狀 3
1.3.3國內外研究述評 4
1.4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5
1.4.1研究內容 5
1.4.2技術路線 6
1.5研究方法 6
1.5.1實地訪談法 6
1.5.2文獻分析法 7
1.5.3問卷調查法 7
1.6創新點及不足 7
1.6.1本文可能的創新點 7
1.6.2本文存在的不足之處 7
2相關概念及理論依據 8
2.1相關概念 8
2.1.1漁民 8
2.1.2漁民總收入 8
2.1.3漁民純收入 8
2.1.4漁民增收 8
2.2相關基礎理論 8
2.2.1循環經濟理論 8
2.2.2可持續發展理論 9
3龍樓鎮漁業發展概況 10
3.1龍樓鎮概況 10
3.2龍樓鎮漁業發展相關政策 11
3.3龍樓鎮漁業發展概況 12
4龍樓鎮漁民收入情況問卷調查 14
4.1設計調研 14
4.1.1樣本地區 14
4.1.2問卷調查設計內容 14
4.2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 14
4.2.1漁戶信息 14
4.2.2龍樓鎮漁民收入增長狀況 16
4.2.3漁民收入結構分析 17
4.2.4漁民對漁業增收相關政策的需求情況 19
5龍樓鎮漁民增收案例分析 21
5.1案例一 21
5.1.1家庭基本情況 21
5.1.2收入變化及增收方法 21
5.1.3案例啟示 23
5.2案例二 23
5.2.1家庭基本情況 23
5.2.2收入變化及增收方法 23
5.2.3案例啟示 25
5.3案例三 25
5.3.1家庭基本情況 25
5.3.2收入變化及增收方法 25
5.3.3案例啟示 27
5.4案例分析小結 27
6龍樓鎮漁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28
6.1漁民自身因素 28
6.1.1思想觀念和教育程度 28
6.1.2健康狀況 28
6.2資源因素 29
6.2.1海洋資源 29
6.2.2地理資源 29
6.3產業因素 30
6.4市場因素 30
6.5政策因素 31
6.5.1漁業相關補貼資金不足 31
6.5.2環保措施擠壓強 32
6.5.3“失海”漁民無保障 32
7龍樓鎮漁民增收對策建議 33
7.1提高對漁民的重視 33
7.1.1加強教育培訓 33
7.1.2關注漁民的健康 33
7.2加大海洋與漁業執法力度 33
7.3多途徑轉型推進現代漁業發展 33
7.3.1轉型升級助力“上岸增收” 34
7.3.2以新技術促產業發展 34
7.4多方打造特色海洋品牌 34
7.4.1加強企業與個體漁戶的合作 34
7.4.2打造龍樓特色海洋品牌 35
7. 5完善漁民補貼制度 35
參考文獻 36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38
獨創性說明 39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40
致 謝 41
附 錄 42
1緒論
1.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指出,要堅決 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完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 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關鍵點在于 增加農民收入,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農民問題始終是處理“三農”問題的核心 要義,而解決農民問題歸根結底是要解決好農民的經濟收入問題,以帶動廣大農戶增收致 富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標。作為“三農”問題關鍵主體的農民可依據從事農、林、牧、畜、 漁等生產活動進行細分,而漁民作為農民中相對特殊的勞動群體,因自身土地屬性薄弱而 在“三農”問題中,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了。相關扶持政策執行力度較弱且精準度不高, 漁民收入增長量連續減少,增長率逐年下降。因此改善漁民收入現狀,實現漁民收入再增 長是廣大漁民最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關鍵點。
海南省作為我國第二大的島嶼省份,海岸線環繞全省,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漁業作為 海南省經濟基礎之一,其發展對全省的經濟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轉產轉業政策 的推行,截至2020年海南省漁業人口總數下降至33.49萬余人,其中傳統漁民約19.25萬 人,占全省漁業人口的57.50%,與2015年相比傳統漁民人數比重擴大了9.30%。人數相對 增加的傳統漁民因其生產低效,致使海南省漁業經濟總體發展與浙江、山東等漁業大省相 比較為遲緩[1]。
龍樓鎮地處海南省文昌市東部,漁業作為龍樓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正面臨著 漁民收入結構失衡、產業結構不健全、產業鏈嚴重斷裂、產業現代化程度低等諸多問題, 漁業經濟發展進程嚴重滯后,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處處受限,因此能否實現漁 民增收、提高增收速度,直接關系到龍樓鎮漁民的生計及生產熱情;直接關系到龍樓漁業經 濟能否摒棄過度消耗的粗放式漁業生產模式,完成漁業產業結構性改革。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研究目的
本文通過對龍樓鎮漁民收入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深入剖析目前當地漁民在實現經濟收 入增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漁民增收困難的原因,并結合龍樓鎮漁業產業發展現狀和 漁業經濟環境變化,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旨在破除漁民增收過程中的桎梏,推動 漁業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實現龍樓漁民收入再提高,促進當地漁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1.2.2研究意義
漁民增收問題事關漁民生計、是我國“三農”問題中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國傳統漁業向 現代漁業轉型的過程中亟待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海南省龍樓鎮漁民增收問題的研 究,分析特定區域漁民收入結構及增收影響因素,探討漁民增收困難的根源,提出了具體 的對策建議。這是相關理論在特定區域的具體應用,對漁民增收和漁業經濟發展的相關研 究起到豐富和補充作用。
在實踐方面,本文通過對龍樓鎮漁民收入的實地調查研究,分析當地漁民家庭經濟收 入結構,找尋制約漁民增收的影響因素,探索漁業發展新動能,提出加大漁民教育培訓力 度、改革漁業產業結構等合理化建議,有效促進當地漁民收入增長,實現其資源整合后其 利用率的最大化,全面促進當地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本研究成果也可為海南省沿海鄉鎮 地區以及我國其他沿海地區實現漁民收入增長提供借鑒。
1.3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漁民收入和增收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漁民增收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針對特定地區漁民如何實現增收的對策和促進漁民提高收入的政策導向這三個方面。
(一)關于增收影響因素的研究 賈永剛、包特力根白乙(2010)針對漁村居民收入變化進行了詳細的時間分類,并通 過灰色關聯分析的手段進行了進一步論述:地域性資源限制是導致漁民間收入差距拉大的 主要原因之一,沿海地區漁民收入高于內陸漁民,且內陸漁民間亦存在較大的收入差值; 漁民收入日趨多元化,非經營性收入的增加是實現漁民增收的新關鍵點。[2]
同春芬,黃藝,張曦兮(2013年)研究認為漁民收入嚴重依賴漁業第一產業的發展狀 況。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轉型不明顯,漁民的家庭收入生活質量難以提高。借助回歸 模型分析漁民收入變化后得出以下幾點建議:必須加快漁業產業向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 明確漁民群體法律概念,健全漁業資源合理配置;加大漁民技能素質教育培訓力度,發展 新型漁民;對漁業政策價值取向進行重新定位。[3]
趙宗金和楊媛(2016)選取2004年至2013年中國11個沿海省市的數據進行回歸分 析。從市場、政策和人為三方面分析影響漁民收入的原因,得出漁民教育水平、市場價格 和捕撈產量對漁民收入影響明顯,并根據所得結果從市場、政府和漁民自身三個方向為切 入點提出對策建議。[4]
周洪霞、倪麟、陳潔(2018)提取2010年至2015年我國22個省市漁民收入數據通過 實證檢驗的回歸模型計算得出:水產品價格、產量、生產成本、稅收負擔、受教育程度和 城鎮化率之間具有相關性。并建議通過調整漁業結構、加強漁業品牌建設、強化成本控制、 發展特色漁村、培養新型漁民等途徑增加漁民收入。[5]
嚴棉(2018)通過對我國漁業結構調整研究漁民收入問題,通過分析得出目前存在產 業鏈水平低、漁業資源衰退、禁捕區漁民就業問題等影響我國漁民收入增長。并提出優化 漁業結構和漁民收入結構,打造現代化漁業和提供轉業機會增加漁民收入。[6]
(二)關于特定地區漁民增收對策的研究 針對漁民生活的區域不同,獲取漁業生產的自然資源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研究學者 針對不同情況和條件下的漁民再增收問題,進行了貼合各地實際的專業分析,提出了貼合 度更高的對策建議。
劉泉(2014)以上海市奚家港漁業村漁民為研究對象,依據海洋漁民與農民、城鎮居 民的收入對比深入研究,詳細闡述當地漁民收入變化,進一步細化研究傳統漁村漁民增收 面臨的問題和瓶頸,并從漁業生產、水產品流通等方面提出促進傳統漁村漁民收入來源的 對策建議。[7]
閆玉科(2014)以廣東、南海和廣西海洋捕撈漁民為研究對象,利用VBA編程軟件
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得出:捕撈漁民收入來源單一,純收入增長低;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漁 獲物質次、量增長率低;捕撈成本快速提高,漁民經濟負擔加重;漁民遠海生產能力不足, 收入比重失衡;漁區金融業欠發育等問題。[8]
閆玉科和何綺珊(2020)針對廣東省雷州半島漁民進行了典型調查與分層隨機抽樣調 查相結合的專題調研,主要討論轉產轉業后當地漁民在職業技能、再就業途徑、產業結構 和漁業金融業等方面的問題,根據當地現行政策對漁民生活的現狀影響提出了建立以政府 為導向的漁民增收機制支撐;制定多業融合的漁區經濟發展規劃;加大漁民思想幫扶、產 業幫扶的政策力度;實現產業化經營的利益聯結體和完善社會保障等以解決漁民增收問題 的科學意見。[9]
劉坤、俞存根和嚴寅央(2021)從漁業綠色發展背景出發,針對浙江省海洋漁業資源、 經營成本、收入渠道和思想觀念等方法分析從業漁民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優化捕撈模式、 強化政策宣傳、轉變漁業經濟和提升漁民素質等對策促進漁民增收。[10]
劉笑影(2021)以浙江省舟山市漁民為研究對象,分別從人力、物資、社會這三個方 面研究了漁民對休漁期生計的滿意度,具體分析了有哪些因素對休漁期生計滿意度產生怎 樣影響,以此為基礎提出提升休漁期漁民生計來源的對策建議。[11]
(三)關于漁民增收政策的研究 盧東寧、侯軍岐(2007)明確提出政府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建立增加漁民收入的長效 機制,營造發揮機制作用所必需的各方面條件。[12]
岳冬冬和高宏泉(2018)以海洋捕撈漁民人均純收入總體下滑為背景,分別從伏季休 漁政策和油價補助政策兩項政策入手,分析出兩者對漁民收入增加的貢獻率和拉動力,認 為這兩項政策可有效提升漁民家庭的總收入。[13]
錢金生、俞存根和江明方(2018)對我國漁民社會保障問題進行研究,找尋漁民社會 保障對漁民收入的策略,提出應做好漁民社會保障及政策宣傳工作、完善待遇保障的具體 規定,以此促進漁民收入增長。[14]
岳冬冬和呂永輝等(2019)通過對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漁業政策和漁民收入增長關 系進行研究,得出國家級漁業政策的支持對于促進漁民增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結論。 [15]
史磊、宋毅寧和秦宏(2021)通過對1986年以來的我國海洋捕撈漁業政策進行梳理研 究,找尋政策和漁民利益之間的內在關聯,以此推動漁業發展,促進漁民增收。[16]
1.3.2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學者就漁民收入和增收問題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漁民收入影響 因素;二是如何促進漁民增收。
(一)關于漁民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
Semin和Alam Baheramsyah等(2011)以漁船魚缸中干冰的應用對魚品質和漁民收入 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對干冰變質量、變冷負荷(魚)、變風機轉速進行實驗研究,得出應 用干冰冷卻漁船中的魚品,可在保持魚品品質的同時有效降低漁民捕撈成本,進而提升漁 民收入的結論。[17]
Maria Hadjimichael ( 2013 )根據漁民生產勞動偏好采用市場適應測定分析法 (TheAdaptiveConjointAnalysis, ACA),研討政府監管義力對漁民收入的影響程度。[18]
Wamukota Andrew(2014)基于對肯尼亞海岸漁村生產經營活動的分析,研究市場整 合與漁民收入差異性之間的關系。[19]
Haspinor binti Teh、Jamal bin Ali 和 K. Kuperan Viswanathan(2017)通過人工魚礁對吉 拉凱達及凱達普勞朗卡維漁民收入的影響為研究對象,根據分析結果得出人工魚礁不僅增 加了漁民的收入,還可以給游客和潛水員帶來了利益。提出建設人工魚礁,不僅能有效增加 漁民收入。而且是能長遠解決當地漁業資源日漸匱乏問題的途徑之一。[20]
Danang Cahyagi(2018 )認為漁民貧困是多方面的問題。漁民的收入長期低于地區最低平 均工資,同時,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和過度捕撈,也正威脅著地區漁業。[21]
Achmad Yani和Achmad Rizal等4人(2020)針對Juntinyuat地區的敞艙漁艇和漁網 對漁民收入的影響進行研究,確定了 Juntinyuat 地區的漁民收入預算水平,從而掌握了英 德拉瑪裕各地區的漁業發展狀況。[22]
Putra Himawan Dwi、Jamhari Jamhari 和 Hardyastuti Suhatmini (2020)對貢貢基都爾縣
沙甸灘漁港繁榮程度與漁民收入進行研究,提出貧困是漁業資源被過度開采的主要因素, 漁港的繁榮是漁業發展的首要關鍵,漁民收入增加是提高漁民富裕程度的首要前提。通過 以漁民使用的船型為依據來確定漁民的福利水平,得出漁民所使用的船型越大,其所獲得 的福利水平和收入就越會增加的結論。[23]
(二)關于漁民增收對策的研究
Stephen Cunningham(1994)分析提高漁民的收入往往是發展中國家漁業管理方案的中 心目標。在著重論述了男性收入為漁民家庭收入結構中的決定性因素之外,還討論了不同 的管理方法對提升收入的影響。[24]
Edward Olale和Spencer Henson(2013)通過對肯尼亞維多利亞湖沿岸漁民的研究,提 出漁民收入方式多樣化是增加漁民收入的一種手段,并進一步闡述了其對漁民增收的重要 性與現實作用。[25]
Saprani Saprani(2016)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漁民在接受了漁業生產設施和基礎設施 的提供和改造項目等一攬子計劃后,收入水平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26]
Mardjudo A(2017)對提蘇拉威西中部棟加拉農村的稻魚系統發展項目進行研究,并 對水產品產量、工作效率、漁民家庭消費支出等進行分析,得到這樣的結論:當漁船尺寸、 汽油消耗量和捕魚頻率增加時,漁民家庭消費支出也會隨之增加。而發展稻魚系統能有效 提高中小型漁民家庭的收入。[27]
Maria Maghdalena Diana Widiastuti (2018)認為需要更具戰略性的努力來改善當地漁
民的經濟狀況,特別是在金融知識和管理方面,可使所提供的援助被優化,改善當地社 區及家庭的福利。[28]
Choirul Anam和Cahyo Indarto(2018)提出通過社區服務的方式為漁民提供培訓和 指導,分析了發展魚粉產業的可行性,經分析后得出這樣的結論:以蛋白質生產技術從 “垃圾”魚中提取富含蛋白質的魚蛋白制成魚粉出售,對漁民增收有益。[29]
Rakesh Sharma(2019)認為幫助當地漁民轉換生產思路,提升漁業生產技術,可以有效 提高其家庭收入。[30]
1.3.3國內外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漁民收入和增收問題的文獻研究,多從增收影響因素的 研究、特定地區漁民增收對策的研究和漁民收入政策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中針對漁民 增收影響因素和漁民增收對策的研究較多。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分析有哪些因素限制了漁民 增收,并提出了相應可行的對策建議。
其中針對影響漁民增收的因素分析,眾多學者多以自然資源因素、漁民自身因素、漁 業市場因素、政策導向因素這四個方面開展論文辨析,隨著我國漁業經濟的整體形勢變化, 不同因素對漁民增收漲幅的影響力也出現了一定改變,其中漁業市場因素的影響力正在逐 步擴大。
另外,在特定地區漁民增收對策的研究中,通過對發達漁區漁民和傳統落后漁區漁民 的收入情況和收入結構的研究表明,發達漁區的資本膨脹速度過快,漁業產業發展迅猛為 漁民增收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導致漁業生產效率再難提升、產品缺乏創新和銷售方式 陳舊等問題;傳統漁村由于漁業基礎設施落后,漁業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漁民綜合素質 較低等諸多限制,致使傳統漁民始終徘徊在落后漁業生產模式中難以自拔。漁民增收不能 單純依靠政府扶持,更需要加大對傳統漁民的關注度,給予漁民技術支持與教育培訓;鼓 勵金融資本注入,實現漁民多渠道增收;多向融合以刺激漁業經濟轉型,多方聯合共建現 代化新型漁業。以上幾點成為實現特定地區漁民增收對策研究中的主流建議。
再者,關于漁民政策研究,學者們重點圍繞漁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油價政策補貼 發放以及伏季休漁政策帶來的影響為論述點,積極倡議建設以國家政府為導向的漁業經濟 發展機制,為漁民增收提供更有力的支撐作用,營造更適于漁民發展的社會大環境和活躍 的市場經濟氛圍。
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多側重于宏觀分析,基于個體漁民家庭收入的具體調查研究相對較 少,弱勢漁村漁民如何實現增收以及在增收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難的案例調查更是較為稀 缺。因此,本文在針對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漁民增收問題進行研究時,通過問卷調查和實 地入戶訪問等途徑,深入了解當地漁民家庭的具體收入結構,同時結合成功增收的典型案 例,探討實現龍樓鎮漁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以期研究結果能更貼合漁民的現實生活,切實 解決漁民的現實需求。
1.4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4.1研究內容
本文以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漁民增收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相關數 據收集,根據所得數據系統分析了龍樓鎮漁民收入的變化及構成,通過多個角度分析出制 約漁民收入增長的原因,最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全文共分為七章, 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論,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義、國內外漁民收入研究現狀、 研究的內容和具體方法,提出本文研究的創新點和不足。
第二章:相關概念與理論,主要為本文中關于龍樓鎮漁民增收問題研究的相關概念界 定及理論概述。
第三章:龍樓鎮漁業發展概況。整理龍樓鎮漁業發展相關政策,在此基礎上把握龍樓 鎮概況及其漁業發展現狀。
第四章:關于龍樓鎮漁民收入情況的問卷調查及其數據匯總分析。
第五章: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漁民增收案例,采取實地走訪的方式,進行訪談式調查, 對漁民家庭增收個案進行分析。
第六章:根據龍樓鎮漁民收入狀況以及相關調查數據,從漁民自身因素、資源因素、 產業因素、市場因素、政策因素等五個不同角度,分析漁民增收受限的原因。
第七章: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從漁民素質教育、強化海洋執法力度、創 建自主品牌、多途徑產業轉型、扶持政策的實現率和精準度這五個方面提出措施對策,使 之擺脫收入提高難的困境。
1.4.2技術路線
一)技術路線圖
圖 1-1 技術路線圖
Figure1-1 Technology Roadmap
(二)研究思路
本文專注于如何實現龍樓鎮漁民增收的問題。依據漁業經濟相關理論確定研究方法和 研究框架。以查閱文獻、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調查當地漁民獲取經濟收入的具體 方式和收集歷年收入變化的數據,并對調研所得信息進行梳理,總結出龍樓漁民收入結構 的變化情況,并結合典型個案進行分析,剖析漁民增收難的原因,力求提出針對性強且合 理有效的方向和方法。
1.5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5.1實地訪談法
運用實地訪談法對龍樓鎮漁民收入情況展開調研,選取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漁民 進行實地訪談,并通過走訪文昌市海岸警察第二支隊、龍樓鎮海岸派出所等漁業相關部門 了解龍樓鎮漁業的發展現狀和漁民生產、生活情況,借以獲得相關資料數據。在此基礎上 梳理分析出龍樓鎮漁民收入增長減緩甚至負增長的原因。
1.5.2文獻分析法
通過互聯網、政府工作報告、統計數據年鑒、圖書館文獻等資料,對相關研究背景和 研究現狀進行檢索歸納,提取針對本課題研究最具有效性和專業性的文獻。在充分理解消 化的基礎之上,明確自己的研究思路、建立理論架構,結合調研數據,對龍樓鎮漁民增收 問題進行分析。探索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方法。
1.5.3問卷調查法
為盡可能獲取真實有效的數據信息,在龍樓鎮范圍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沿海鄉村作為 樣本點,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抽樣調查,獲取當地漁民家庭收入的數據。在進行 合理規范的科學分析整理后,提取出具有研究價值的部分。通過相關數據的整理,建立起 漁民總收入與漁業經營性收入、非漁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及轉移性收 入等各項收入之間的結構關系,將龍樓鎮近五年來漁民收入變動進行比對,找出阻礙龍樓 鎮漁民增收的癥結。
1.6創新點及不足
1.6.1本文可能的創新點
(一) 研究對象的創新
本文主要以龍樓鎮漁民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增收問題。以當地特定環境為背景,對其 各類收入進行科學劃分,依據其真實收入數據信息,計算得出漁民家庭總收入、漁業經營 性收入、非漁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家庭人均純收入等 各項指標,在計算出不同收入方式占漁民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后,對比分析哪幾類收入類型 可實現再增長。鑒于目前暫無學者針對龍樓鎮漁民收入情況展開研究,故本文在研究對象 上具有一定創新性。
(二) 研究內容的創新
本文選取增收方式不同的漁民家庭作為典型案例,剖析其實現增收的原因和途徑,所 得經驗與啟示或將助力傳統漁民實現多途徑增收,防止漁民家庭出現返貧現象,鞏固脫貧 攻堅成果。關注具體的漁民家庭進行個案分析,在現有漁民增收的相關研究中暫無先例, 故這方面內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1.6.2本文存在的不足之處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雖走訪獲取的數據真實可信,但因龍樓鎮部分漁民地存在著文化 程度不高、合作意識不強、理解有誤等情況,難以避免地會使所獲數據產生一定程度的誤 差。其次,因走訪政府相關部門存在諸多條件限制,材料收集的全面性、數據的完整性也 會受到一些影響。
2相關概念及理論依據
2.1相關概念
2.1.1漁民
我國海域遼闊,在沿海村鎮中,漁民占據鄉村居住群體數量的很大一部分。對漁民這 一概念的界定,人們常常缺少一個清晰明朗的認識,不是將漁民廣義的歸為農民,就是完 全將其與農民群體割裂開。漁民的概念其實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是指居住在 沿海農村或集鎮,以從事漁業及相關生產勞動為主要經濟來源的鄉村群體。狹義上的理解 是僅以出海打魚為生的勞動群體。本文依據龍樓鎮當地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當地漁民 的概念界定為:長期居住在沿海鄉村地區,戶籍所屬為當地鄉村或集鎮的,以從事傳統漁 業生產經營獲取經濟收益的農民群體。
2.1.2漁民總收入
漁民家庭總收入是由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其他 收入這五大部分共同構成。家庭經營性收入指以家庭為單位,通過生產經營和管理而獲得 的收入。包括漁業經營性收入和非漁業經營性收入,其中漁業經營性收入主要指海水捕撈、 水產養殖等生產活動;工資性收入指漁民家庭中從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 酬和各種福利,包括在漁業及其相關行業的工資和與漁業無關的其他工資;財產性收入包 括利息、紅利、保險收益和租金收入等;轉移性收入包括養老金或退休金、社會救濟、惠 農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醫保報銷款、贍養收入、經常性捐贈和賠償,以及其 他家庭成員寄回帶回的收入等。
2.1.3漁民純收入
漁民純收入是指漁村漁戶當年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總收入扣除家庭經營費用、繳納稅 款、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和贈送農村外部親友支出后的收入余額。漁民人均純收入反映的 是一個地區或某個漁民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31]可以充分表述漁民消費開支的能力和需求。 計算方法:
漁民人均純收入=(漁民家庭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 舊—贈送農村外部親友支出)/家庭常住人口數。
2.1.4漁民增收
漁民增收即漁民收入的增長。這里將漁民收入的增長分為漁民家庭總收入的增長和漁 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本文所研究的漁民增收問題主要分析漁民逐年的家庭總收入和人均 純收入的變化趨勢。通過對龍樓鎮漁民 2015年至2020年以來收入水平變化以及收入結構 比例變化,分析龍樓漁民的收入增長幅度。并通過將其與海南省及全國的收入增長進行比 較,探討龍樓鎮漁民收入增長水平的升降及其原因。[32]
2.2相關基礎理論
2.2.1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者K.波爾丁提出的,與線性經濟相 對,循環經濟以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為特征。[33]該理論強調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和 諧發展,旨在以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節約,實現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換取發展效益 的最大化。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為"3R ”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循環經濟理論很 適用于龍樓鎮近海資源枯竭、漁民為實現增收而盲目擴大生產投入、人海矛盾逐步升級的 現實情況。本文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思想,充分考慮龍樓鎮漁業生態系統承載力,以提 高生產資料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生產投入為手段,建立資源節約型漁業生產方式,構建 龍樓鎮漁業可循環產業鏈,破除龍樓鎮封閉的自我循環式發展,建立多向多環的漁業生產 經營模式。
2.2.2可持續發展理論
20世紀后期,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即不僅滿足當 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的發展需要的發展理論稱為“可持續發展理論”。“金山銀 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要素, 在確保資源利用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基礎上,自然資源才會源源不斷的為我們提供 生產、生活所需的重要物質保障。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國漁業資源管理的一項 重要戰略部署,其實質是構建海洋資源、水域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 和諧共生。[34]本研究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研究的理論基礎,深入探求龍樓鎮漁業的健 康穩定發展道路,以漁業經濟整體穩健長效增長,為漁民收入增長提供有利條件。龍樓鎮 人民政府根據《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為保護當地海洋生態資源, 也采取了一系列嚴厲舉措,力求龍樓鎮海洋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龍樓鎮漁業發展概況
龍樓鎮漁民生產作業方式多為近海捕撈,漁民獲取經濟收入途徑單一,生產成本支出 大,抵御風險能力弱,漁民收入的不穩定性大。面對近海資源日益枯竭的現狀,不能深海 作業的漁民在失去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又受到龍樓鎮漁業生產要素落后的限制,使多途徑 實現漁民增收的任務更加艱難。
3.1龍樓鎮概況
龍樓鎮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東部,地處北緯19°21'?20°01',東經110°28'?111°03'之 間,全鎮陸地輪廓略呈短靴狀,土地總面積約98平方公里。龍樓鎮北鄰昌灑鎮,西靠文教 鎮,南接東郊鎮,東部沿海海域為七洲洋,七洲列島位于龍樓鎮的最東端。龍樓坐擁銅鼓 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洲列島、大小澳灣、淇水灣、寶陵河、石頭公園等多處獨特的自 然美景,我國首個濱海航天發射場——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也坐落于此。龍樓鎮屬半丘陵 地帶,東部海濱有銅鼓嶺,海拔338.2米,北有筆架嶺,海拔63米。龍樓鎮土壤分為河流 沖積土、棕紅色沙壤土和白色粗砂土三種,因轄區內沙瘠土壤較多,三類四類農田可達54%, 適宜經營土地種植活動的耕地面積較為有限。
表 3-1 龍樓鎮所轄區域匯總
Table 3-1 Summary of are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Longlou Town
行政村 吉水村、龍新村、寶陵村、 金星村、山海村、紅海村、 龍樓村、全美村、春桃村
社區 龍樓墟社區、航天社區
圖 3-1 龍樓鎮地圖 Figure 3-1 Map of Longlou Town
龍樓鎮歸由文昌市所屬,文昌市公路四通八達,全市公路密度達到0 . 88公里/平方 公里,居全省之首。龍樓鎮至美蘭國際機場約88公里,距文昌市主要行政中心文城鎮約 40公里。
龍樓鎮海域面積廣闊,海岸線長28公里,濱海資源豐富,海岸線上分布有大小十幾 處港灣和錨地,港口資源極為豐富,主要為月亮灣、淇水灣、寶陵港、樓前港等。海灣 灘涂面積廣大,較適宜于發展海水養殖等項目,是發展海洋牧場的良好場所。龍樓鎮近
海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漁場廣闊,漁汛期長,水產品種類繁多。沿海水產品 多達800余種,其中較有經濟價值的品類為石斑魚、馬鮫魚、龍蝦、對蝦、鮑魚、魷 魚、海參等。
龍樓鎮戶籍總數為5617戶,其中鄉鎮人口2.4萬余人,農業從業人口6828人,其 中有約3000余人從事漁業生產活動,漁業從業人口約占鄉村總人口數量的12%,占龍樓 鎮農業從業人口近半數之多。
3.2龍樓鎮漁業發展相關政策
國家基于“三漁”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的落地實施,以及海洋漁業大 環境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強力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了海南漁業經濟發展和當地漁民提 高收入的前提和基礎。表3-2是2012年以來關于漁業發展相關政策的整理匯總,由此我 們可以得知,漁業發展問題日益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和海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表3-2 龍樓鎮漁業發展相關政策匯總
Table 3-2 Policy summary of fishery development in Longlou Town
文件名稱
牌培育。
緊密圍繞海南國際自貿港建設,積極引導漁戶 ‘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全面推 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
2021年海南省政府發布了最新的關于促進漁業經濟的相關規劃和意見。其中不僅對 漁業轉產轉業的具體問題做出了詳細闡述,還提出了更切合海南國際自貿港實際發展需 求的細節措施。
3.3龍樓鎮漁業發展概況
龍樓鎮漁業產業結構主要包括水產捕撈、水產養殖,其中以海水捕撈為主。
近幾年,龍樓鎮漁業發展受多方面影響,水產品總產量整體呈下滑趨勢。表3-3為 2016年-2019年的龍樓鎮各類水產品產量變化。由表中可以看到,四年間龍樓鎮水產品 總產量呈下滑嚴重。從2016年的8505噸到2019年的6261噸,高達2244噸的產量差占 2019年水產總量的35.8%。面對水產業發展持續低迷的嚴峻現狀,龍樓鎮漁業供給側結 構性改革、漁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工作已迫在眉睫。
龍樓鎮2019年的水產品總量中,海水產品產量為2162噸,占比水產品總量的35%, 產量同比減少542噸,降幅超過25%。2018年、2019年海水捕撈量同為1249噸,海水捕 撈量由持續減產轉為產量平穩。海水捕撈量的減少除了受依漁業資源保護政策規定所采 取的“禁捕”影響外,也反映出漁業資源面臨著枯竭的問題,突顯出海域生態環境與資 源保護的緊迫性。2019年龍樓鎮海水養殖品產量驟降至913噸,這種大幅衰減表明龍樓 鎮海水養殖業經營規模進一步減小,漁業養殖經營者正面臨著收入降低,生產經營難以 為繼的困擾。
2019年龍樓鎮淡水產品總量4099噸,連續多年占比水產品總量的50%以上,2017年 至2019年總產量變化幅度較小,差額約在200~300噸之間。淡水捕撈產量微小的現狀未 有改變,因淡水產品產量基本來源于淡水養殖,兩者變化趨勢同步。
表3-3龍樓鎮各類水產品產量變化
Table 3-3 Output changes of various aquatic products in Longlou Town
單位:噸)
年份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水產品總產量 8505 7233 6608 6261
海水產品 2881 3029 2704 2162
海水捕撈 1476 1358 1249 1249
海水養殖 1405 1671 1455 913
淡水產品 5624 4204 3904 4099
淡水捕撈 3 2 1 1
淡水養殖 5621 4202 3903 4098
數據來源:文昌市統計年鑒
目前,龍樓鎮漁業中的養殖產業較為薄弱,全鎮海水養殖面積77公頃,產量913 噸,主要養殖方式有高位池養殖、吊籠養殖、普通網箱養殖、筏式養殖等,缺少深水網 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
從表3-4可以看出,文昌市主要海水養殖產品有四類,其中龍樓鎮海水養殖魚類23 公頃,占比海水魚類養殖總面積的1.56%;蝦蟹類42公頃,占比全市同類海水養殖面積 的1.59%;貝類12公頃,約為全市貝類海水養殖面積的2.62%;藻類僅有1公頃,占比 全市藻類養殖面積的1.30%左右。
其淡水養殖產量是龍樓水產品總量的主要組成部分,養殖面積比海水養殖面積多出 83公頃,占全市淡水養殖面積的2.11%。通過文昌市統計年鑒了解,龍樓淡水養殖品類 多為羅非魚、南美對蝦、鱉、蛙、觀賞魚等15種。
表3-4 2019年龍樓鎮水產養殖面積及所占文昌市水產養殖面積比重
Table 3-4 Aquaculture area of Longlou Town and its proportion in Wenchang City in 2019
單位:公頃)
地區 文昌市 龍樓鎮 龍樓鎮所占比重
海水養殖面積 4651 77 1.66%
其中: 魚類 1478 23 1.56%
蝦蟹類 2638 42 1.59%
貝類 458 12 2.62%
藻類 77 1 1.30%
淡水養殖面積 7583 160 2.11%
數據來源:文昌市統計年鑒
此外,通過對文昌市海岸警察第二支隊的走訪數據可以得知,龍樓鎮擁有漁用船舶 151艘,全部為“三無”船舶,按動力分類均屬機動船。其中,船舶作業收入為家庭唯一 經濟來源的數量為131艘,超過船舶總數的85%。船體長度小于12米的船只為149艘, 船長大于12米且小于24的船舶有2艘,具備中遠海作業能力(40噸或60匹馬力以上) 的船舶數量為100艘,但實際生產活動中,所有船舶均在近海作業。
4龍樓鎮漁民收入情況問卷調查
4.1設計調研
4.1.1樣本地區
為了更深入了解龍樓鎮漁民收入現狀與阻礙增收的主要原因,面向龍樓鎮漁民進行 了有計劃的抽樣調查和研究。分別在紅海村、龍樓村、星光村、桐山村、春桃村等龍樓 鎮沿海漁村,以隨機抽樣的形式對漁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本次調查共填寫問 卷180份,整理出有效問卷157份,問卷有效率為87.22%。樣本分布情況見表4-1。
表4-1 調查樣本分布情況
Table 4-1 Distribution of survey samples
單位:份)
樣本點 樣本數 樣本比例
紅海村 51 32.48%
龍樓村 22 14.01%
星光村 28 17.83%
桐山村 30 19.11%
春桃村 26 16.56%
4.1.2問卷調查設計內容
調查問卷主要收集漁戶家庭對漁業經營活動;漁業家庭收入結構;漁民轉產轉業、 禁漁、休漁等政策法規的認識程度;增產增收的主客觀因素等項目的數據信息。其中對 被調查漁民本人主要問及年齡、性別、學歷、從事職業、身體健康狀況、家庭人口總 數、家庭收入的主要途徑、家庭歷年總收入等項目,著重調查漁民對漁業政策的了解程 度、對各項增收途徑的看法、對提升經濟收入的預期值和對未來漁業的展望等。問卷中 所涉及的專業名詞,在交流過程中均給予通俗細致的解釋和說明。
4.2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
4.2.1漁戶信息
本次調查共收集157戶漁民家庭信息,依據表4-2可知,漁民家庭總人口數787 人,漁民平均家庭人口數約為5人,基本為多子女家庭。接受調查的漁民中,男性為93 人,女性為64人,男女相差29人,差額約為男性人口的三分之一,男女比例較為平 衡。
龍樓鎮漁民生產活動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夫妻共同經營,經濟利益家庭共享。
表4-2 龍樓鎮漁民戶籍人口
Table 4-2 Registered population of Fishermen in Longlou Town
單位:人)
總戶數(戶) 總人口 平均家庭人口數 男性 女性
受調漁民 157 787 5 93 64
從漁民年齡分布來看,平均年齡為46歲,最高年齡為72歲,最小為17歲。根據派 出所等相關戶籍單位提供的數據信息,設定男性勞動年齡為16-60歲;女性勞動年齡為 16-50歲。依據表4-3所示得出,樣本數據中勞動年齡人口數118人,占調查總數的 75.16%,其中男性勞動年齡人數86人,占比54.77%;女性32人,占比20.38%。數據表 明從事經營生產的漁民大部分屬于壯年勞動力且以男性居多。
表4-3 龍樓鎮漁民年齡分布
Table 4-3 Age distribution of fishermen in Longlou Town
單位:歲)
年齡區間 16-40 41-50 51-60 61以上
漁民人數 39 54 48 16
男性 28 33 25 7
女性 11 21 23 9
根據表4-4顯示,龍樓鎮漁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人數最多,為 73人,占比46. 50%;有41人接受過初中教育,約為總人數的26. 11%;獲得高中文憑的 漁民人數為29人,比例為18. 47%;少數漁民具有大學以上學歷,不足總人數的9%。
接受過小學、初中教育的漁民,男女人數相差較小,均未超過10人;在擁有高中及 以上學歷的漁民中,男性人數明顯高于女性,是女性人數的兩倍。由此可認為作為漁業 工作的最主要勞動力,擁有更高文化水平的男性漁民可成為推動漁民家庭增收的重要力 量。
表4-4 龍樓鎮漁民群體受教育程度
Table 4-4 Education level of fishermen in Longlou Town
單位:人)
學歷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學及以上
男性 39 25 18 10
女性 34 16 11 4
漁民受教育程度 73 41 29 14
本次問卷主要調查漁民的職業疾病,其主要疾病有腸胃疾病、骨骼關節疾病、肝臟 疾病、心臟病、其他疾病。從表4-5觀察到,腸胃疾病是漁民最常見的職業疾病, 47.77%的漁民均患有腸胃疾病,但并不影響其勞動能力;骨骼關節病主要有關節炎、風 濕等疾病,約有25.48%的漁民患有這類疾病,存在影響勞動能力的現象;影響漁民勞動 能力最重的疾病是心臟疾病,影響率達62.50%。所調查樣本中漁民的身體健康狀況普遍 良好,95.54%以上的漁民身體健康,具有勞動能力。
表4-5 漁民疾病情況分析
Table 4-5 Disease analysis of fishermen
單位:人)
疾病類型 腸胃疾病 骨骼關節病 肝臟疾病 心臟疾病
人數 75 40 10 8
影響勞動人數 0 2 0 5
依據漁戶信息匯總,龍樓鎮漁民家庭多以男性成員為勞動主力,男性在家庭經營中 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對家庭總收入的增減更具有決定性。其次,漁民整體文化水平不 高,缺乏技能也成為制約當地漁業發展的因素之一,不具備自主創新性和開拓性的漁民 群體,僅依靠單純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很難實現漁民收入提高的目標。漁民健康狀況也 會對漁民收入產生重要影響,健康的體魄既可以支撐漁業生產,也可以大幅減少家庭支
出。
4.2.2龍樓鎮漁民收入增長狀況
表4-6為2015年-2020年龍樓鎮漁民與全國漁民、海南省漁民人均純收入對比表, 其中龍樓鎮漁民人均純收入由本次調查問卷統計得出,其他相關數據均來源于2015年- 2020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
依據表4-6所示,2015年至2020年龍樓鎮漁民人均純收入呈現明顯正增長態勢,其 中2020年龍樓鎮漁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5361.68元,比2015年增長了 1904.47元。近 年來龍樓鎮漁民收入的提升表明,航天旅游項目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 龍樓鎮漁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圖4-1可以觀察到龍樓鎮漁民與全國漁民、海南省漁民 人均純收入對比變化,龍樓鎮漁民與海南省漁民間的人均純收入差距很大,但兩者的差 值持續縮小,由2015年的466.14元降至2020年的336.10元,這主要是由于龍樓海灣 灘涂面積較大,較適宜于發展漁業捕撈和海水養殖等經營活動,同時航天旅游帶動了龍 樓鎮開發休閑漁業,漁業產業結構逐漸多元化,漁業經濟實現穩定增長,龍樓漁民收入 增長態勢與省內水平趨同。
自2015年直至2020年,龍樓鎮漁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漁民人均純收入相差數值持 續增大。2015年至2020年差距逐漸拉大,由2137.62元擴大到6475.48元。這說明龍樓 鎮漁民收入處于國內較低水平,增收潛力巨大。
表4-6 2015年-2020年龍樓鎮漁民與全國漁民、海南省漁民的人均純收入對比表
Table 4-6 Comparison table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Longlou Town fishermen, National fishermen and
Hainan fishermen from 2015 to 2020
圖4-1 2015年-2020年龍樓鎮漁民與全國漁民、海南省漁民的人均純收入對比
Figure 4-1 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Longlou Town fishermen, National fishermen and
Hainan fishermen from 2015 to 2020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龍樓鎮漁民人均純收入偏低的主要因素是該地區物價高 漲,漁業生產所需生產資料價格昂貴,漁民的生活支出與其他物質需求開銷比例較大。 加之,當地漁民缺乏理財知識,貯藏財富意識不強,收入與眾多支出難以平衡,同樣影 響了龍樓漁民人均純收入。
4.2.3漁民收入結構分析
根據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通過Excel表格對龍樓鎮漁民收入結構數據進行整理、 計算與分析,詳見表4-7、4-8、圖4-2。
從表4-7可以看到,2015-2020年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由34808.30元/人增長到 40121.72元/人,增長了5313.42元/人。2020年漁民家庭總收入較前年增長了2856.29 元/人,增長率為7.66%。
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可分為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 收入四大部分。其中家庭經營收入是龍樓漁民家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可細分為漁業經 營收入和非漁業經營收入。近幾年隨著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型加快,龍樓漁民生產 經營方式面臨著巨大沖擊,漁業經營收入與非漁業經營收入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從表 4-8可以看到,漁業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79.21 %降至2022年的 77.08 %。該類收入雖呈下降趨勢,但降低幅度微小,在家庭總收入中所占比重始終高于 75%,在漁民收入結構中占有絕對地位。
龍樓漁民非漁業經營收入的主要獲利方式為家庭某位成員參加務農或者經營其他小 本生意。在“雙轉”政策下,漁民逐步改變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積極尋找更為多元化 的經營手段,然而受當地漁業發展的大環境影響,漁民非漁業經營性收入所占比重攀升 非常緩慢,2015-2020年比重增長約2.25%,直至2020年非漁業經營收入占漁民家庭總 收入比重才達到13.80%(表4-8)。作為漁民家庭第二大經濟收入,非漁業經營性收入 成為漁民實現增收最具潛力的著力點,其比重份額與漁業經營性收入相差甚遠也正表明 龍樓鎮漁民在非漁業經營發展上具有廣闊的空間。
龍樓漁民的工資性收入始終維持在漁民家庭總收入比重的6%以上,是漁民家庭占比 份額排在第三位的收入類型,從表4-8中可以看出,工資性收入雖占有較大比重但增速 變化不大,作為漁民增收點來看,其可刺激性不夠強烈,可實現增收的空間存在一定的 局限。
通過表4-8可以看出漁民財產性收入的占比,以儲蓄金為主的財產性收入為漁民家 庭帶來的經濟效益較小,占比常常不足家庭總收入的1%,快速消耗的生產資料使得漁民 家庭支出頻繁,經濟剩余量十分有限,這從側面反映了目前漁民家庭經濟儲蓄基數較 小,經營投入回報率低,缺少科學高效的資金利用手段。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轉移性收入主要來源于親友往來和土地征收補償款,鑒于海南 地價昂貴,每逢土地征收的年份,部分擁有土地的漁民家庭在征收當年會實現收入提 升,但從長遠來看,轉移性收入存在較大的偶然性,不能作為漁民是否增收的常規標 準。
表4-7 2015-2020年龍樓鎮漁民收入結構
Table 4-7 Income structure of Fishermen in Longlou Town from 2015 to 2020
單位:元/人)
年份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家庭總收入 34808.30 36901.48 38288.57 39760.85 37265.43 40121.72
漁業經營性收入 27570.66 29243.42 30284.01 31374.73 28776.84 30925.68
非漁業經營性收入 4021.87 4263.43 4528.99 4899.03 4996.26 5537.64
工資性收入 2260.22 2368.66 2411.11 2432.70 2458.90 2527.43
財產性收入 322.71 340.73 357.84 361.80 377.06 382.01
轉移性收入 632.84 685.24 706.62 692.59 656.37 748.96
表4-8 2015-2020年龍樓鎮漁民收入結構各收入項目比重
Table 4-8 Proportion of income items in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Fishermen in Longlou Town from 2015 to
2020
單位:%)
年份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漁業經營性收入 79.21 79.25 79.09 78.91 77.22 77.08
非漁業經營性收入 11.55 11.55 11.83 12.32 13.41 13.80
工資性收入 6.49 6.42 6.30 6.12 6.60 6.30
財產性收入 0.93 0.92 0.93 0.91 1.01 0.95
轉移性收入 1.82 1.86 1.85 1.74 1.76 1.87
單位:%
90.00
80.00 育 育 盲 ■ 曹 育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1= 1 -
0.00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年
•漁業經營性收入 79.21 79.25 79.09 78.91 77.22 77.08
•非漁業經營性收入 11.55 11.55 11.83 12.32 13.41 13.80
工資性收入 6.49 6.42 6.30 6.12 6.60 6.30
—•一財產性收入 0.93 0.92 0.93 0.91 1.01 0.95
轉移性收入 1.82 1.86 1.85 1.74 1.76 1.87
Y■漁業經營性收入 Y■非漁業經營性收入Y■工資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
圖4-2 2015-2020年龍樓鎮漁民收入結構各收入項目比重
Figure 4-2 Proportion of income items in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Fishermen in Longlou Town from 2015 to
2020
由表4-9.4-10可以看出,2020年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為40121.72元/人,其中 經營性收入36463.32元/人,占比總收入的90.88%,是龍樓鎮漁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 分;工資性收入為2527.43元/人,約為總收入的6.30%;財產性收入382.01元/人,在 總收入中比重為0.95%;轉移性收入748. 96元/人,占比1.87%。2020年全國漁民家庭總 收入72537.77元/人,經營性收入65125.61元/人,在四種收入類型中比例最高,是全 國漁民家庭總收入的89.78 %;占比第二大的工資性收入為4426.01元/人,份額比例為 6.10 %;財產性收入421.10元/人,占比0.58%;轉移性收入2565.05元/人,數據比例 為 3.54%。
2020年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與全國漁民家庭總收入相差32416.05元,說明龍樓鎮 漁民收入水平未達到全國漁民家庭總收入的平均線。從2020年各項收入所占比重來看, 龍樓鎮漁民的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與全國漁民基本一致,但財 產性收入占比高于全國漁民,而轉移性收入占比相對全國漁民則較低,這說明龍樓鎮當 地對漁民的保障性福利及一些補貼政策還不夠充分
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中,除經營性收入同全國漁民經營收入同樣所占份額較大, 其余收入類別比重數值偏小,龍樓漁民主要依靠漁業經營活動獲取經濟利潤,獲取收入 的手段過于單一,嚴重失衡的收入結構凸顯了龍樓鎮漁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過于偏重 漁業一產,忽視二、三產業發展;反之也可認為以二、三產業為主導的漁業產業對當地 漁民增收的可操作空間十分廣闊,可以成為漁民收入的新增長點。龍樓漁業經濟與國內 整體發展水平相差甚遠,必須加大惠漁扶持力度,推動龍樓漁業產業結構改革,補齊漁 業經濟短板,實現漁民收入再增長,努力縮小漁民收入差距。
表4-9 2020年全國漁民與龍樓鎮漁民的家庭收入結構對比表
Table 4-7 Comparative table of household income structure of Chinese fishermen and Longlou Town
fishermen in 2020
單位:元/人)
家庭總收入 經營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
全國漁民 72537.77 65125.61 4426.01 421.10 2565.05
龍樓鎮漁民 40121.72 36463.32 2527.43 382.01 748.96
數據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鑒
表4-10 2020年全國漁民與龍樓鎮漁民的各類收入結構比重對比
Table 4-8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various income structures of Fishermen in China and Longlou Town in 2020
: %)
經營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
全國漁民 89.78 6.10 0.58 3.54
龍樓鎮漁民 90.88 6.30 0.95 1.87
4.2.4漁民對漁業增收相關政策的需求情況
龍樓鎮漁民家庭以粗放式的近海捕撈為主要經營活動,多數漁民家庭缺乏對漁業相關 政策的了解。通過問卷調查得知,在禁漁、休漁期間,由于漁民家庭缺少穩定收入,漁民 更渴望通過借助政府扶持和社會關注獲得現金補貼扶持。或通過當地旅游業發展,擴大外 來人口流動量,帶動水產品消費需求和購買力,以此增加經濟收入。
從圖4-3可以看出,被調查漁民對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基礎保障的需求度最高,正 反映了漁民對生活基本保障的需求是他們最關心和最亟需解決的問題,更深層次的說明政 府應對漁民民生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
漁業補貼政策的制定與漁業補貼發放申領難度降低等兩項需求度相差不大,均高于 95%。因客觀條件的限制(如個別漁村交通不便、不善于使用網絡銷售工具),使得漁民個 體與主體銷售市場銜接能力不強,這導致龍樓漁民對直接獲得政府即時性、便利性現金補 貼扶持的依賴心理較重。
休閑漁業是傳統漁業經營活動的延伸,漁民轉型的可操作性更強,且龍樓鎮旅游資源 豐富,開發休閑漁業恰逢其時。水產品加工業是漁民日常生產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 直接的增收途徑,近80%的需求度說明漁民對二者的發展更為關注,更渴望獲得相關的政 策福利。
支持海洋新興產業和遠洋漁業的生產方式與龍樓漁民的生產條件和物質需求契合度 不高,漁民的需求度為50%左右,多數漁民更青睞“短而快,小而美”的發展模式,認為新產 業的遠期收益與自己的現實生活需求距離較遠,故而興趣度不高。
目前,幫助其實現漁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暫不適用于龍樓地區,龍樓漁民更需要盡快 完成轉產轉業,另謀生計的目標。但漁民仍然有意向對自身的漁業知識和技術進行系統化、 專業化的培訓。故而相關需求度接近50%。
5龍樓鎮漁民增收案例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梳理發現,雖然整體上龍樓漁民收入增長較為緩慢,但其中部分 漁民家庭通過不同手段實現了較為顯著的增收。本章選取了三個收入增長較為顯著并且 在增收方式上分別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漁民增收家庭作為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半 結構式訪談,進一步調查其家庭基本信息和收入變化情況,對其具體增收的方法進行了 深入了解,總結其增收經驗,從而探討龍樓漁民增收的可行性途徑與方法。
5.1案例一
5.1.1家庭基本情況
調查漁民林春雪,龍樓鎮好圣村普通漁民,家庭成員7人,主要勞動力4人。2015 -2017年,林春雪家庭總收入主要來源于漁業經營性收入,通過在市場販賣捕撈的海產品 賺取經濟收入。受限于家庭生產的規模狹小和盈利途徑的單一,2015年家庭總收入約 23.84萬元,人均純收入1.22萬元。在2017年,林春雪通過轉變主要經營方向,發展住 宿、餐飲等非漁業經營項目,到2020年林春雪家已實現收入再增長,當年家庭總收入為 36.1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92萬元。
5.1.2收入變化及增收方法
2015-2020年這段期間,林春雪家重要是通過擴大非漁業經營性收入實現了收入再增 長。
2015-2017年,林春雪家以漁業經營為主要獲利渠道。 2017年初,為進一步推動農 業升級轉型,以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全域旅游為契機,海南省出臺了《關于以發展共享 農莊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意見》,大力推動全省發展“共享農莊”。文昌市在全省率 先啟動龍樓鎮好圣村“特色共享農莊”試點建設,林春雪家的一部分土地也被劃歸在試點建 設征收范圍之內。在得到約8萬元的土地征收款后,林春雪在2018年開始經營自家的海 濱民宿,從單純出售捕撈水產品的漁業經營性項目,拓展至漁村民宿和餐飲服務等非漁 業經營性活動,并且利用家中老人的傳統手藝制作椰子碗、貝殼畫等工藝品,進一步擴 大經營性收入范圍,增加收入渠道,在2020年其家庭總收入增長到36.10萬元,人均純 收入提升到1.92萬元。
依據圖5-1可以看出,在2017年前,林春雪家收入狀況增長幅度較為平穩。2015年 家庭總收入23.84萬元,人均純收入1.22萬元,家庭收入結構中,漁業經營收入占比最 大,為87.63%(圖5-2)。2016年家庭總收入增長1.32萬元,達到25.16萬元,人均純 收入在1.29萬。2017年通過政府征收土地獲得轉移性收入,大幅度提升了林春雪家的家 庭總收入和人均純收入,總收入為34.20萬元,人均純收入1.81萬元。2018年林春雪由 傳統漁業經營的第一產業轉變為非漁業經營的第三產業,通過為當地游客提供服務項目 賺取經濟利潤,其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為1.74萬元,家庭總收入增至32.95萬元,非漁 業經營性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例上漲為56.24%(圖5-2),成為林春雪家的首要收 入來源。2019年非漁業經營性收入份額比例持續擴大至67.09%(圖5-2),林春雪實現 家庭總收入34.18萬元,同比上年增長1.23萬元,人均純收入1.81萬元。至2020年林 春雪家庭總收入達到36.10萬元,比2015年增長了 2.75萬元,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 1.22萬元,提高了 0. 7萬元,增至1.92萬元。
截至2020年,林春雪家庭總收入已高于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1.14萬元,家庭人 均純收入超出2020年海南省人均純收入3500元左右,距離2020年全國漁民人均純收入
水平相差約2600元。2015年-2020年以來的家庭總收入及具體收入結構變化見表5-1, 圖5-1為家庭總收入和人均純收入變化趨勢,各年份收入結構比例變化見圖5-2。
表5-1 林春雪家庭收入結構變化情況
Table 4-1 Changes in household income types
年份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漁民家庭總收入 23.84 25.16 34.20 32.95 34.18 36.10
漁業經營性收入 20.89 22.16 23.40 11.37 8.91 7.84
非漁業經營性收入 1.02 1.02 1.05 21.17 24.81 27.85
工資性收入 1.55 1.55 1.35 0.00 0.00 0.00
財產性收入 0.20 0.23 0.19 0.20 0.24 0.22
轉移性收入 0.18 0.20 8.21 0.21 0.24 0.23
單位:萬元
圖5-1林春雪家庭總收入與家庭人均純收入
Figure 5-2 Total income and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Lin Chunxue's family
單位:%
漁業經營性收入
非漁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
Y■轉移性收入
5.1.3案例啟示
政府積極引導,在漁業發展大方向上保駕護航是林春雪實現收入增長的前提與基 礎。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多方面為漁民增收創造機遇,為漁民提供鄉村基礎 設施建設和補貼資金支持,以更為有利的社會環境和宏觀指導作用幫助實現漁民增收。
林春雪實現增收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她充分利用土地征收補償款為轉型資金,準確 的抓住了政策扶持的好時機。同時她主觀意識上愿意接受事物的新發展,破除了傳統漁 民墨守成規的思想桎梏,通過轉變漁業生產經營方式完成轉產轉業,以從事第三產業來 拓寬經濟收入途徑,實現了增收目標。
5.2案例二
5.2.1家庭基本情況
符傳弟是龍樓鎮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家庭成員有6位,主要勞動力為4人。符 傳弟在本科畢業后就分配到珠海做船員。2014年返鄉歸家,擁有豐富經驗的符傳弟成為 家庭漁業經營生產的主力。2016年受雇于當地商戶,開始獲取更多工資性收入。2018年 與家里的兄弟一起與當地民宿簽訂勞務合同,專業從事休閑漁業服務,其附加的工資收 入使得家庭總收入逐步得到了提升。在2020年,符傳弟家庭總收入為30.06萬元,人均 純收入1.84萬元。
5.2.2收入變化及增收方法
2015年,符傳弟家庭人均純收入1.24萬元,總收入為21.16萬元,其中漁業經營性 收入占比89.27%,收入金額為18.89萬元。隨著龍樓鎮旅游業的發展壯大,大量外來游 客涌入。符傳弟意識到單純依靠出售捕撈水產難以獲取更高額的經濟收入,因此他憑借 對龍樓海域的熟悉和自身的漁業知識與經驗,自2016年開始,在旅游旺季受雇于酒店、 民宿等商戶作為技術向導為游客提供趕海、海釣等服務來增加部分經濟收入。2016年賺 取工資性收入3.25萬元,家庭總收入增長到23.86萬元,人均純收入1.42萬元。2018 年符傳弟與兄弟共同組建小型休閑漁業技術支持隊伍,為民宿、酒店等商戶提供漁村觀 光、觀潮趕海、出海垂釣、近海浮潛等休閑旅游項目,收取雇傭工資。截至2020年符傳 弟家庭總收入可達30.06萬元,相比2015年收入增加& 0萬元。
根據表5-2、圖5-4可得知,2016-2020年,符傳弟家的工資性收入實現大幅增長。 2015年其工資性收入為0.92萬元,占家庭總收入比例的4.35%。2016年工資性收入提高 了2.33萬元,數額達到3.25萬元,占比增長為13.62%。2017年工資性收入增長為3.99 萬元,比例擴大到15.76%。隨著符傳弟業務工作的深入, 2018年工資性收入提高迅猛, 增長了7.16萬元,至2020年則達到9.51萬元,超出2015年工資性收入8.59萬元。工 資性收入在家庭總收入的份額比重也由2015年的4.35%擴大到2020年的31.64%。
在圖5-4可以看到,在符傳弟的家庭收入結構中,漁業經營性收入仍占據主導地 位,符傳弟在外賺取的工資性收入在2015年未對家庭總收入起到顯著增收作用。2016年 隨著工資性收入比重的逐步提升,符傳弟家慢慢形成了以漁業經營為主,工資性收入為 輔的收入結構。龍樓航天旅游蓬勃發展,每逢衛星發射前一周,龍樓新增旅客達4萬人 次左右。巨大的消費群體有力地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更多市場需求, 為符傳弟這樣的漁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增加了新的收入渠道。
2015年-2020年以來的收入結構變化見表5-2,圖5-3為家庭總收入和人均純收入變 化趨勢,各年份收入結構比例變化見圖5-4。
表5-2符傳弟家庭收入結構變化情況
Table 5-2 Changes in household income types of Fu Chuandi's family
年份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漁民家庭總收入 21.16 23.86 25.31 28.42 28.99 30.06
漁業經營性收入 18.89 19.17 19.92 19.84 19.45 19.09
非漁業經營性收入 1.08 1.10 1.09 1.10 0.98 1.10
工資性收入 0.92 3.25 3.99 7.16 8.23 9.51
財產性收入 0.13 0.16 0.14 0.15 0.14 0.16
轉移性收入 0.14 0.18 0.17 0.17 0.19 0.20
單位:萬元
5.2.3案例啟示
符傳弟借助自身的獨特優勢,順應當地海洋旅游事業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拓寬收入 渠道,以技能素質和專業知識獲取更多經濟收入。因此龍樓鎮政府應當更加重視當地漁 民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鼓勵更多漁民通過個人能力和漁業技術告別傳統低效的經營 模式,開發多樣性的經營思路,擴大家庭經營范圍,多渠道多手段完成增收目標。
政府部門也應該充分意識到當地漁民經濟儲蓄薄弱,對“三無”船舶眾多且取締困 難的現狀進行精準引導,堅持以充分發揮當地特色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基礎,幫扶漁 民由漁業一產轉向二、三產,改變漁民高風險低效益的生產方式和單一的收入結構,以 漁業產業結構升級來帶動漁民收入結構的升級。
5.3案例三
5.3.1家庭基本情況
案例三的調查對象:周安龍,龍樓鎮淇水灣附近一位職業漁民。由問卷和現場訪談 得知,周安龍家庭人口數為5人,主要勞動力4人。2015年周安龍主要以漁業捕撈經營 為主,家庭總收入19.89萬元。2016年周安龍向銀行申請小額信貸將經營范圍擴大到養 殖漁業,家庭總收入增長至30.05萬元。2018年周安龍進一步開展漁業經營新項目,通 過增加水產運輸實現家庭收入再增長,截至2020年,周安龍家庭總收入40.70萬元,人 均純收入2.04萬元。
5.3.2收入變化及增收方法
2015年,在周安龍的家庭收入結構中,漁業經營收入占比最高,為84.72%,這類收 入主要源于漁業捕撈經營活動。2016年,周安龍通過海南省農商信用社的小額信貸申請 了約10萬元的啟用資金,購置養殖魚塘4.5畝。同時,周安龍為提高資金利用率,降低 成本投入,選擇同樣優質但性價比更高的大陸水產種苗,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實現效 益增加,2016年實現家庭總收入大幅增長,漁業經營比例進一步擴大為96.14%,收入金 額28.99萬元,較2015年上漲了 12.14萬元。2018年,周安龍購置額定載重量540kg的 冷藏運輸車輛2臺,逐步開展水產品物流運輸業務,通過聯動海口、瓊海兩地漁業資源 的新思路將銷售市場從龍樓鎮擴大到海瓊文三地,與海口、瓊海的水產供應商和收購點 建立商業聯系,從直線單向出售轉化為多重環向銷購。2018年,以養殖為主兼顧水產運 輸的漁業生產模式,使得周安龍的家庭經營總收入增至37.43萬元。2020年,周安龍獲 得家庭總收入40.70萬元,相比2016年增長了 10.65萬元,比2015年多出20.81萬 元,人均純收入大幅度增漲,達到2.04萬元。
截至2020年,周安龍家庭總收入已高于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4.13萬元,家庭人 均純收入超出2020年海南省人均純收入4700元左右,距離2020年全國漁民人均純收入 水平相差約1400元,由此可見,周安龍已經大幅度完成了漁民收入再增長。
表5-3為周安龍2015年-2020年以來的家庭收入結構變化,圖5-5為家庭總收入和 人均純收入變化趨勢,圖5-6可以觀察到其各年份收入結構比例變化情況。
表5-3 周安龍家庭收入結構變化情況
Table 5-3 Zhou Anlong's Changes in household income types
年份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家庭總收入 19.89 30.05 31.89 37.43 39.86 40.70
漁業經營性收入 16.85 28.99 30.66 36.08 38.53 39.36
非漁業經營性收入 1.22 0.73 0.51 0.40 0.44 0.39
工資性收入 1.45 0.00 0.00 0.00 0.00 0.00
財產性收入 0.21 0.12 0.34 0.39 0.31 0.32
轉移性收入 0.16 0.21 0.38 0.56 0.58 0.63
單位:萬元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年
家庭總收入 19.89 30.05 31.89 37.43 39.86 40.70
人均純收入 1.39 1.41 1.51 1.84 1.99 2.04
•家庭總收入
■•一人均純收入
圖5-5周安龍家庭總收入與家庭人均純收入
Figure 5-5 Zhou Anlong's total family income and per capita net family income
單位:%
120.00
60.00
40.00
20.00
0.00 •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年
•漁業經營 84.72 96.47 96.14 96.39 96.66 96.71
•非漁業經營 6.13 2.43 1.60 1.07 1.10 0.96
工資性收入 7.29 0.00 0.00 0.00 0.00 0.00
■•一財產性收入 1.06 0.40 1.07 1.04 0.78 0.79
轉移性收入 0.80 0.70 1.19 1.50 1.46 1.55
Y■漁業經營 Y■非漁業經營■•一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 Y■轉移性收入
5.3.3案例啟示
周安龍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機制,借助福利性小額信貸獲取更多生產資金,轉變經營 方向,實現生產資料配置最優化和資金利用率最大化,為增加經濟效益完成漁業增收提 供了前提條件。同時,周安龍靈活變通的開拓經營范圍,以多方聯通的銷售渠道和水產 品運輸為途徑,以提供水產物流為優勢,進一步開發海水養殖經營內容,增加經營項 目,達到了大幅增收的目的。
5.4案例分析小結
以上三個調查對象分別通過經營轉型、擴大規模等不同方式完成了增收目標。由此 我們得到以下啟示:
(1)共同點
從這三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改變生產現狀,提高家庭收入的強烈愿望,是漁民完成 轉型增收的思想保障。當漁民增收愿望與國家政策扶持有機結合時,能對漁民家庭收入 增長起到有力的推進作用。在政府幫扶作用下,漁民結合自身能力與物質條件,從漁業 第一產業快速轉向二、三產業,既延伸了經營范圍,又拓寬了增收渠道,順利完成家庭 收入結構轉型。因此,漁民實現增收的愿望越強烈,政策扶持效用越容易被激發。
(2)差異性
以上案例中,三個家庭增收的方式各不相同。林春雪在獲得一定政策補助后選擇轉 變經營方式,從漁業捕撈轉向更適應市場需求的非漁業經營項目,完成了從漁業第一產 業向服務型第三產業的轉變;符傳弟在漁業捕撈收入難以提升的情況下,靈活順應龍樓 鎮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市場形勢,利用個人豐富的漁業技術經驗受雇于商戶,擴大了工 資性收入份額,從而改變了家庭收入結構,獲取了更加可觀的經濟收入;周安龍在大膽 轉變漁業經營方向的同時,充分利用原有生產要素,延伸了上下游產業鏈,漁業經營項 目的增加,使他獲取了更多的收益。
從三個家庭增收效果的差別可以看到:不同漁民家庭選擇轉型的經營內容不同,增 長的收入結構類別不同,增收效果也各不相同;原有經濟基礎對增收幅度的大小也有著 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漁民的增收要根據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才 能起到最佳的增收效果。
(3)增收經驗
首先,漁民在提升自身生產技能、經營水平、文化素質的同時,要密切關注政策導 向和市場訊息。在政策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及時把握政策扶持帶來的契 機。其次,利用市場大環境改善不合理的漁業產業結構,刺激需求增長進而調整漁民收 入結構平衡,為漁民家庭提供新的創收點。再次,對于低收入家庭要努力確保其獲得一 定的工資性收入,規避由于經營收入不穩定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漁民家庭的抗風險能 力。最后,全力發揮政府規劃和市場作用,積極引導漁業產業從傳統漁業向現代化漁業 發展,為漁民創收、增收營造更為有利的大環境。
6龍樓鎮漁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龍樓漁民收入增長幅度長期低于全省和全國水平,漁民想要實現增收的愿 望日益迫切。同時,未開發的龍樓市場也存在著極大的潛力。因此找出漁民增收的制約 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6.1漁民自身因素
6.1.1思想觀念和教育程度
龍樓漁民長期以來習慣于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生產模式,致使漁民思想觀念保守滯 后,“三無”漁船的取締整改困難重重,漁業裝備和技術提升基本停滯。在家庭經營無 法實現規模效益的前提下,漁民常常以提高銷售單價達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表6-1 龍樓鎮漁民群體受教育程度
Table 6-1 Education level of fishermen in Longlou Town
單位:人)
學歷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學及以上
漁民受教育程度 73 41 29 14
從表6-1可以看出,龍樓漁民群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小學、初中學歷占比72.61%, 極個別青年漁民擁有本科學歷,單純的依靠體力勞動的龍樓漁民極其缺乏行業競爭能力 和抗風險能力。觀念保守思想易受禁錮[36],不敢、不愿冒險嘗試新事物、新改變,致使漁 民收入方式貧乏單一。漁民既不愿離家務工,也難以通過學習提升自身技能,阻礙了龍 樓漁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6.1.2健康狀況
漁民的健康狀況對于漁民家庭實現增收也至關重要。漁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與其創造 經濟價值的能力成正比,健康有力的體魄對漁業生產這種勞動強度高、環境條件較差的 工作來講,其價值不亞于豐厚的資金和嫻熟的捕魚技術。
表6-2 漁民疾病情況
Table 6-2 Disease analysis of fishermen
單位:人)
疾病類型 腸胃疾病 骨骼關節病 肝臟疾病 心臟疾病
人數 75 40 10 8
影響勞動人數 0 2 0 5
龍樓鎮現有漁船皆為近海捕撈的小體量船舶,沒有遠洋漁船所具備的大型捕撈設 備,大多數情況下捕撈作業都需要漁民付出大量的體力勞動。但長期從事漁業生產,海 水的侵蝕、較差的勞動環境造成出海漁民不同程度的患有一些疾病,這些病痛的治療增 加了漁民的支出,間接損耗了漁民勞動力的價值產出。
由表6-2可以了解到,龍樓漁民不同程度的患有漁業職業疾病,極個別漁民的身體 狀況不佳,難以進行日常勞作。因此只有健康的漁民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將勞動 力盡可能多的轉化為家庭收入,充沛的精力的體力不僅可以高效完成好現有工作,還使 從事其他工作成為可能,從而進一步拓寬收入渠道。醫療費用支出的多少對實現漁民增 收具有決定性影響。
6.2資源因素
6.2.1海洋資源
海洋生態環境是漁業生產發展的一切前提和必要條件。聞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等 原因使七洲洋近海資源瀕臨枯竭,沿岸礁石垃圾遍布,漁業生態資源的保護已刻不容 緩!
龍樓鎮同樣面臨著海洋資源被破壞所導致的漁業資源枯竭問題。由于缺乏合理的政 策引導與先進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持,龍樓鎮漁民不計代價,盲目的過度追求漁業經濟效 益最大化,導致該鎮附近海域海洋資源受到嚴重破壞,人海矛盾沖突逐漸升級。粗放式 捕撈造成惡性循環,毒魚、電魚、炸魚、底拖網等違法違規的漁業活動對海洋生物無差 別的攻擊極大摧殘了海域內的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趨向失衡。同時,鄉村生活污水和 沿岸養殖廢水排泄入海,大量含有農藥的污水裹挾著殘余餌料致使海洋水質急速富養 化,污染物沉積逐漸改變沿岸沙灘土質和近岸底泥特性,漁民養殖濫用農藥對近海環境 的污染范圍廣、強度大,海洋及周邊生態環境受損嚴重。
龍樓鎮漁民以犧牲海洋生態與來換取漁業經濟收入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海洋生 態系統良性循環難以為繼。近海漁業資源衰退,捕撈結構組成亦發生顯著改變,優質高 值經濟品種數量銳減,漁汛期縮短,海水捕撈量也由之改變。
表6-3顯示,2016年龍樓鎮海水捕撈量1476噸,2017年海水捕撈量減少118噸, 2018年與2019年捕撈產量兩年持平,但相較2017年海水捕撈量繼續下降,由1358噸下 降至1249噸,下降產量為109噸。2016年至2019年海水捕撈量接連下降超過100噸, 漁業資源的衰退導致以海水捕撈為生的傳統漁民的收入無法得到保障,不斷下滑的捕撈 量也刺激著部分漁民鋌而走險,在休漁期違法出港作業或者臺風禁海期冒險出船捕魚。 捕撈量的逐年減產也正說明了龍樓鎮海洋資源的破環程度仍在加深,海洋漁業的可持續 發展正受到嚴峻挑戰。
表6-3 2016-2019年龍樓鎮海水捕撈量
Table 6-3 Sea water 行shing amount in Longlou Town from 2016 to 2019
(單位:噸)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海水捕撈產量 1476 1358 1249 1249
數據來源:文昌統計年鑒調查
6.2.2地理資源
通過對龍樓鎮海岸派出所走訪得知,龍樓鎮擁有數十處港口淺灣可供漁船停泊休 憩,供漁民停靠的主要漁港有6處。水位均在-15米以上,為天然的淺水港口。具體情況 如下:
樓前港:位于龍樓鎮的南部。西連淇水灣,東臨銅鼓嶺,南為排姆礁。港灣寬1.1 公里,水深2米至6米,沿岸地質為沙質土,是一個天然小漁港,可泊20匹馬力機帆船 20只,不能避風,灣內有很多無名礁石,本地漁船僅在近海捕魚。港岸上清代修建的炮 臺1座,當地人稱為炮樓港,港灣海域盛產海膽。
東峙港:位于龍樓鎮的東南部,西面有樓前港,東面有東槽礁、西槽礁,南有飛魚 排。港灣寬0.6公里,水深4米到4.6米。海產品有青甘魚和飛魚等。港和陸地相連的 地方有兩塊對峙的大石,稱為東峙和西峙。
唐洪港:位于龍樓鎮的東南部。東面有大頭榔礁,南面有獨石、國心太石,西面有 東槽礁和西糟礁。港灣寬0.8公里,港內水深2米至8米,為天然沙質土小漁港。主要 魚類有西刀魚、青甘魚、飛魚和沙蟲等。
大澳港:位于龍樓鎮的東部。北面有小澳港,南面緊靠銅鼓角。港灣寬0.8公里, 伸入陸地0.8公里,港內水深0.9至14米,是龍樓鎮所屬最深的天然漁港。主要魚類有 鮑魚、西刀魚、青甘魚和飛魚等。因北面與小澳港相毗鄰,故得名大澳港。
小澳港:位于龍樓鎮的東部。北面為銅鼓角,南面為大澳港和銅鼓咀。港灣寬1.4 公里,伸入陸地0.6公里,港內水深2米至10米,主要魚類有西刀魚、青甘魚和飛魚 等。
寶陵港:位于該縣東部銅鼓嶺北側,它是一個河口港(北水溪),北鄰淡水港,東臨 銅鼓角。港內水域面積1.5萬平方米,港灣寬1公里,水深2米至9米,因流沙淤積, 港門變淺。能避7級以下西南風,落潮時航道僅6米寬,漲潮時航道寬20米,航道兩側 有石頭且灣曲處流沙很大,20匹馬力的機帆船進港有困難,港內有一處峙崆石擋于港口 門,進港漁船行駛要格外小心。岸上設水產收購站,附近海域盛產海膽,平時港內僅能 停泊小漁船。
這些淺水港難以停靠大噸位的漁用機動船舶和貨運船只,無法為其提供避風和必要 供給,下大力氣進一步提升經濟利用價值的可性行尚有待論證。
6.3產業因素
由于受到傳統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漁業生產經營者在經營理念上普遍存在重生產 而輕營銷的特征,導致龍樓漁業產業鏈缺失。龍樓鎮沿海地區除去部分漁村民房,基本 上都是閑田荒地,林木茂密亂草叢生,只具備從事傳統的第一產業的條件。捕撈的水產 品經過漁民簡單的清洗、晾曬制作成初級加工產品,銷售性能不強。且龍樓鎮漁業企業 以養殖經營項目為主,對水產品深加工幾乎沒有涉獵,第二產業鏈條缺失嚴重。以航天 旅游為背景的休閑漁業發展雖初見成效,但因其不具有持續性,不穩定的旅客流量使得 龍樓休閑漁業發展的連續性不強,故而第三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即
面對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龍樓漁民傳統捕撈收入的增長逐年放緩。在禁漁期、休 漁期間,時有時無的休漁補貼難以緩解其收入下降的趨勢。由于二、三產業的不完善, 漁民缺乏更多的工作機會,多數漁民只消耗原有財產儲蓄等待開海,極少部分漁民選擇 外出務工。產業結構的斷裂與不合理發展嚴重影響了龍樓漁民的收入結構,造成龍樓漁 民家庭多數僅依靠單一的漁業經營收入維持生活,其他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極低甚至 不存在。
6.4市場因素
市場需求量的高低對龍樓水產品價格影響性極高。當水產品供大于求時,價格走勢下 行,銷售鏈條初始端的漁民經濟收益隨之縮減;當水產品需求上漲,供不應求時,價格走 勢上浮,漁民收入增加。2015年和2020年龍樓鎮漁民總收入約為34808.3元/人和 40121.72元/人,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水產品價格的變化。珍珠石斑魚從2015年初的19元/ 千克下降至12.25元/千克,卵形鯧鲹和石斑魚今年的出塘單價比去年同期下跌6-10元 /千克,同比下跌5.1%和10.3%。南美白對蝦受病害影響,養殖情況不盡樂觀,價格同比 略有浮動,下跌6%左右。青蟹單價較為穩定。2018年龍樓鎮漁民家庭總收入增長 64460.85元/人,主要因素是水產品市場需求量加大,刺激水產品價格部分上漲,2018年 上半年,龍樓鎮帶魚、海蝦、草魚、鯉魚零售均價每斤分別為21.71元、31.76元、 12.74 元、8.90 元,同比漲幅分別為-2.73%、-0.69%、19.96%、1.14%。而 2019-2020 年 這段時間水產品價格相對比較穩定,漁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也不大,年增長僅859.29元/ 人。因此漁民收入隨海鮮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近兩年龍樓鎮持續低迷的市場需求對 實現當地漁民增收極為不利。
6.5政策因素
6.5.1漁業相關補貼資金不足
根據圖6-1所示,近4年農用柴油價格始終保持增長趨勢,漁業生產資料的資金消 耗程度加劇,漁民生產負擔過重。同時,由圖6-2顯示,文昌市水產品價格漲幅處于徘 徊階段,燃油價格的上升,增加了捕撈成本,但在水產品的價格上未能得到補償。為鼓 勵漁民捕魚的積極性,減少其燃料開支,縮減漁業生產投入,文昌市政府批準財政部門 對具有捕撈證的漁船進行農用柴油補貼,達標船只平均每艘每年約20萬元。但高達20 萬元甚至更多的農用柴油補貼,其金額有可能已超越漁民一年的經濟效益,再加上監管 的漏洞,導致很多漁船在捕魚季節象征性的出海“捕魚”以套取油價補貼,國家幫扶失 去了應有的意義,致使幫扶目的未完全實現,甚至出現了漁業捕撈許可證非法售賣的現 象。
數據來源:文昌市統計年鑒
圖6-1 2016-2019年文昌市農用柴油價格指數變化圖
Figure 6-1 Changes of wenchang Agricultural diesel price Index from 2016 to 2019
2011 年 2012年 2013 年 2014年 2015 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108.04 105.43 96.81 102.95 100.60 98.17 100.75 111.33 103.60
數據來源:文昌市統計年鑒
圖6-2 2011-2019年文昌市水產品零售價格總指數變化曲線
Figure 6-2 Total retail Price index change curve of Aquatic products in Wenchang from 2011 to 2019
通過本次調研得知,龍樓鎮漁港礁多水淺,停靠在岸的漁船都不具有船舶檢驗、船 舶登記證書和有效的漁業準入許可配額證明,這類“三無”船舶的漁船屬性不僅限制了 當地漁民捕撈證的發放,也斷絕了漁民獲得農用柴油補貼的可能。在問及龍樓鎮漁民是 否曾在禁、休漁期間獲得過政府休漁生活補貼時,漁民表示自己沒有得到過此類補貼。「聞 除去極少數擁有土地的漁民獲得過土地征收補償款外,轉移性收入在龍樓漁民總收入中 的比重約為1%。缺少了生產資料補貼的漁民投入與產出差額擴大,經濟效益轉化率下 跌,收入增長困難重重。
6.5.2環保措施擠壓
2016年10月,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制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環辦 水體[2016199號),規定“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居民 區和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劃定的區域為禁養區。”為防止海洋 水體污染,加大陸地水產養殖項目環保監管力度,海南省制定《海南省陸域水產養殖建 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試行)》。隨著“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三區管控要 求、海域空間綜合整治措施等管理機制的實施與推進,漁業生產水域面積逐步壓縮減 退。再者海域、灘涂均歸國有,漁民并不存在水域灘涂的養殖使用權,這些嚴格的限制 給一心想提高收入的漁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6.5.3“失海”漁民無保障
依照現行政策,漁民與農民未作明晰的界定區分,漁民和農民一視同仁。但與“耕 種有土地,種糧有補貼”的農民相比,以農民保障標準衡量世世代代“牧洋”為生的漁 民,其保障能力實效性差,難勝其任。同時,由于出海捕魚風險大,危險系數較高,多 數商業保險公司不愿對漁民的人身和財產承保。針對政府與市場對漁民群體提供保障的 傾向性不足,年輕漁民不愿參加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亦不愿離開家鄉外出務工。老年 漁民對新農合了解不深入,更多愿依靠家庭贍養和早年積蓄維持生計。缺乏有力保障的 漁民群體,抗風險能力差,極易因災返貧、因病返貧致貧,失去生產能力的漁民又何談 增收呢。
7龍樓鎮漁民增收對策建議
7.1提高對漁民的重視
7.1.1加強教育培訓
針對龍樓漁民思想狀態松懈,長期從事落后的小農經濟生產,漁業收入增長緩慢的 現狀,應首先轉變漁民陳舊的思想觀念,增加漁民對新事物發展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 思想觀念上,為進一步發展新型漁業產業奠定基礎。
面對漁民文化水平偏低的現狀,政府應當加大基礎教育資金投入,在全面普及義務 教育的同時,要注意減輕漁民家庭的教育支出壓力,可以設立專項助學資金,幫助漁民 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進而提升漁民后代的思想文化素質,為漁業經濟發展輸送新鮮血 液,儲備后續力量。
利用多種方式培養有文化有技術、能創新敢創新的新型漁民,促使更多漁民適應未 來二、三產業的發展需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業技術教育單位應當積極向漁民 宣傳最新的漁業生產技術,增派農業技術人員入戶指導,提高漁民的科技意識。同時, 在漁民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等各方面開展技能培訓,幫助漁民"扶智”創收,提高漁民群體 的綜合能力,減輕其依賴政府、企業直接資助的懶惰心理,為實現龍樓漁業產業結構改 革奠定素質基礎。
7.1.2關注漁民的健康
漁民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特殊的職業生產環境和氣候條件、勞動強度、生活飲食, 致使部分漁民不可避免的患有腸胃炎、關節病等難以直接根除的慢性疾病,長期的治 療、持續支出的醫療費用和外出就醫,都會對漁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根據漁 民出海及自身健康情況,建立漁民個性化用藥管理檔案,為需要長期服用慢病藥物的漁 民提供長期處方,切實解決漁民持續用藥的問題。
全面推行醫生“漁船簽約”服務,按照簽定協議為漁民提供針對性醫療服務,進一 步規范化管理漁民健康。同時通過與漁民簽約建立海上健康管理鏈接,不定期地開展健 康宣教活動,為出海漁民提供多項健康體檢,打造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海岸同步、治 防結合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39]
7.2加大海洋與漁業執法力度
積極組織開展海洋漁業專項執法行動,重視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和漁業資源調查工 作。以用海規劃區域監管為重點,對各類用海項目尤其是旅游用海和海水養殖工程項目 開展環保執法檢查,加大對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生態監控區和重點 排污口的監管。強化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加大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力度,嚴 厲打擊破壞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各種違法行為。遜
同時,不斷完善以養殖證為基礎的漁業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漁業執法體系,開展 以“養海護漁”為主旨的海洋漁業安全生產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執法行動,對重點沿岸 地區,重點活動海域進行專項檢查,用法律手段切實保護龍樓漁民的合法權益。加強伏 季休漁期的漁船管理,切實做到“船進港、網封存、人上岸、證集中”。堅持維護龍樓 鎮環保、綠色、生態的藍色海洋經濟發展,保障漁業持續穩定上升態勢,為漁民實現增 收保駕護航。
7.3多途徑轉型推進現代漁業發展
7.3.1轉型升級助力“上岸增收”
休閑漁業作為現代漁業五大產業之一,是促進漁業轉型升級、漁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形態。作為傳統漁業適應市場漸趨多元化的一種延伸,發展休閑漁業有助于龍樓鎮漁業 產業與航天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互補互助,共享消費群體與市場資源。因此,通過合 理規劃休閑漁業產業發展,分批創建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確立省級休閑漁業產業重點項 目,著重扶持,以點帶面,發揮樣板作用;組建休閑漁業行業協會,加強對外交流與學 習,引進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充分開發龍樓鎮獨有的航天特色與南洋文化風情;積極 開展遠海垂釣、漁業體驗、海鮮美食、漁村民宿、近海浮潛、觀潮趕海、老爸茶餐飲體 驗等休閑漁業旅游項目,推進文、農、旅三項全面融合發展,打造龍樓特色休閑旅游品 牌建設。加強媒體宣傳力度與擴大知名度,借助電視、互聯網等眾多大眾平臺進行宣傳 介紹。努力將龍樓鎮弱勢漁民群體收編到休閑漁業的框架之內,以此助力漁民“洗腳上 岸”,保障退海漁民實現再就業。“1]
發揮龍樓鎮傳統漁業與漁村休閑旅游功能,充分享受椰風海韻的同時,利用漁村原 生態自然景觀、相對簡單易操作的漁船漁具、豐富美味的水產品及海島漁村南洋人文特 色,使這些資源與航天發射觀看項目有機融合,加加漁村與漁業旅游體驗,提升龍樓海 洋旅游項目品質,帶動當地傳統漁民與第三產業銜接,順利完成轉產轉業,促進漁村整 體經濟發展。
漁民通過完成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變,從高強度高風險的傳統捕撈漁業轉型 為充分發揮個人漁技所長的休閑漁業,由漁業生產者轉換為服務業工作者,以新的工作 經營方式獲得更高水平且更具保障性的工資性收入,擴大收入結構中穩定性和持續性最 高的工資性收入的占比,增強漁民抗風險能力。因此,幫助漁民走向休閑漁業這一舉措 具有穩就業、防回流、促增收等多重功效。「切
7.3.2以新技術促產業發展
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中國漁業產值為12934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 119.08億元。2019年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6.45kg,同比增加0.37%。2018年FAO發 布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預測,2030年全球魚類產量有望達到2.01億噸, 食用魚接近三分之二的數量將由養殖來提供,因此在我國發展網箱養殖大有可為。鼓勵 和扶持南海遠海開發,遠洋捕撈、深海養殖,推進龍樓周邊海域開發,有利于減輕龍樓 鎮沿岸淺海環境壓力,遏制近海生態污染惡化,以更加自然、環保的養殖方式,提高生 產效率,通過規范生產管理和科技含量更高的手段,發展循環型漁業經濟。摒棄傳統的 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資源-產品-污染”單向線性開放式經濟模式,實現漁業與 生態和諧發展。開發生態型水產養殖業,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養殖方式,提倡深海網 箱養殖。充分疏解內灣海域供給不足與外部深水海域開發緩慢的矛盾,抓住新機遇,全 面發展深海網箱養殖,增強龍樓本地漁業競爭力,加強水域空間利用程度以提高量產, 深遠海養殖是發展海洋牧場的大勢所趨,要借助這股勁流助力龍樓漁民走得更遠,賺的 更多。[43]
7.4多方打造特色海洋品牌
7.4.1加強企業與個體漁戶的合作
個體漁戶分布零散,數量眾多,在資金方面無有力支撐,生產技術單一,難以承受 風險沖擊,具有脆弱性,整體發展能力相對受限,但個體漁民經營流動面積廣泛,借助 與漁業企業的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實現漁民上岸、“雙轉”、再增收。企業與漁民同 享銷售渠道,建立利益聯結和風險共擔機制,通過對龍樓漁民進行漁業生產相關技術、 漁民勞動力、水產品銷售市場等多方面的資源整合,可實現更高產高效的規模化綜合生 產經營模式。例如龍樓雷明水產養殖場、文昌達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等各企業可根據自 身實際發展需求,對合作漁民對象可開展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的漁業技術培訓,將漁 技培訓工作普及到龍樓鎮諸多的漁村漁戶中。以提高當地漁民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 平為出發點,對漁農進行多方位的綜合技能培訓,最大限度開發利用漁民各自具備的優 勢技能,雇傭經驗豐富的漁民從事養殖工作。對擁有養殖池但生產技術較差、收效不高 的漁民租用其場地,以最小成本擴大企業養殖面積,統一發放水產種苗、統一收購銷 售;針對無場地、無漁業技術的漁民,企業可聘用其進行水產品副食品加工,確保龍樓 漁民最大限度的獲得經濟收益。在企業資金運作利用率獲得最大化的同時,通過提高任 職漁民個人綜合素質,增強漁業企業經營實力,借助“企業+漁戶”的雙向合作形式,實 現經濟利益最大化,達到經濟成果雙向共享的目的。[44]
7.4.2打造龍樓特色海洋品牌
2019年以來,借助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壯大,龍樓作為“航天小鎮”已有了較高的 社會認知度。在此基礎之上,加快推進龍樓鎮漁業產業特色品牌的創建和宣傳工作,可 以作為刺激當地漁民經濟收入上一個新臺階的新著力點。通過海南省海洋產業發展大 會、中國海洋經濟論壇、2019藍色經濟大會暨海南“一帶一路”漁業合作推薦會等一系 列重大漁業盛會的在瓊召開,龍樓鎮務必要抓住機遇全力打造別具一格的漁業品牌,著 力發展水產品的副食品加工行業,以龍樓優質龍蝦、鮑魚作為主要產品原料,制作可即 食海鮮產品,不斷提高水產品的經濟附加值,打通漁業產品上下游產業鏈,以科學高效 的手段,借助龍樓地區本土航天旅游優勢來支持漁業產業改革轉型,實現再發展。借助 建立不同產業領域的漁業生產主體利益聯合組織,形成較為連貫的漁業生產、加工體系 和經營銷售體系,讓不同漁業經營主體從中獲得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可觀收益, 以漁業三產融合,加快提升當地漁業產業化進程,實現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漁民 收入再提升,穩定漁民“雙轉”上岸落戶做出更有力的行業保障。遜
7.5完善漁民補貼制度
2013年海南省頒布實施了《關于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推進海南 海洋經濟發展、三沙市經濟建設及南海開發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海南省海洋經 濟的實體產業發展需要更全面的優惠政策與措施,如設立專項基金、稅收優惠、行政干 預等,這些都是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在漁業生產中,最大的威脅就是風險大, 所以在很多海邊有所謂的“望夫崖”,就是因為風險太大,漁民、漁船、養殖對象都隨時 處于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威脅之中,這是漁民最大的心病,是影響漁民收入的重要障 礙。我國在國內恢復漁業保險業務后,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漁業保險中存在的問題,主要 是漁業生產本身存在很多不可預料的風險因素,自然災害多,風險大,賠付率高,作為自負 盈虧的商業性保險公司自然不愿參與水產養殖業保險。“6]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行 業,國家應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采用稅收、財政補貼等經濟手段,支持漁業保險發展,幫 助漁民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對保險公司采取優惠措施,包括稅收優惠、貼息貸款、擔保 等手段,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到漁業保險中來,讓漁民吃下“定心丸”。
參考文獻
[1] 陸園園,毛霞維,安姝蓉.“一帶一路”倡議下漁民創業致富的新征途——基于浙江省漁港村的實證調查 [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No.219(03): 28+32.
⑵ 包特力根白乙,賈永剛,趙昭.中國漁村居民收入問題[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8(02):14-18.
[3]同春芬,黃藝,張曦兮.中國漁民收入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3(4): 73—81, 127.
[4]趙宗金,楊媛.中國漁民收入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國沿海各省市2004?2013年的實證研究[J]. 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2016(00):47-60.
[5]周洪霞,倪麟,陳潔.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漁民增收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漁業經 濟,2018,36(03):11-19.
[6]嚴棉.我國漁業結構調整對漁民收入的影響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8.
[7]劉泉.上海市海洋捕撈漁民收入現狀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4.
[8]閆玉科.南海海洋捕撈漁民增收問題研究[A].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浙江海洋學院.2014中國漁 業經濟專家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浙江海洋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14:10.
[9]閆玉科,何綺珊.廣東省雷州半島捕撈漁民政策性轉產轉業后增收問題研究[J].南方農 村,2020,36(04) :30-35+41.DOI :10. 15879/j.cnki.cn44T099/f. 2020.0033.
[10]劉坤,俞存根,嚴寅央.綠色漁業背景下海洋漁業從業漁民增收問題探討一一以浙江省為例[J].中 國水產,2021(01):59-62.周洪霞,倪麟,陳潔.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漁民增收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漁 業經濟,2018,36(03):11-19.
[11]劉笑影.休漁期的漁民生計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浙江海洋大學,2021.
[12]盧東寧,侯軍岐.增加農民收入的長效機制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01):72-76.
[13]岳冬冬,高宏泉,曹坤,夏蕓,郭新海.新伏休制度與油補政策對海洋捕撈漁民收入的影響分析—— 基 于 1608 個 樣 本 戶 數 據 [J]. 漁 業 信 息 與 戰 略 ,2018,33(02):85- 91.DOI:10.13233/j.cnki.fishis.2018.02.002.
[14]錢金生,俞存根,江明方.我國漁民社會保障問題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8(01):101-104.
[15]岳冬冬,呂永輝,夏蕓,于航盛,李旭君,紀煒煒,阮雯,趙娜.改革開放40年中國漁業政策與漁民收 入增長關系研究[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9,34(01):1-9.D0I:10.13233/j.cnki.fishis.2019. 01.001.
[16]史磊,宋毅寧,秦宏.我國海洋捕撈業政策變遷、結構特征及優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 析[J].海洋科學,2021,45 (04) :40-50.
[17]Semin,Alam Baheramsyah,Amiadji,Abdul R. Ismail. Effect of Dry Ice Application in Fish Hold of Fishing Boat on the Fish Quality and Fisherman Income[J]. 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1,8(12):
[18]Maria Hadjimichael, Michel J. Kaiser,Gareth Edwards-Jones. The impact of regulatory obligations on fishers' income: Identifying perceptions using a market-testing tool[J]. Fisheries Research,2013,137:
[19]Kimani Patrick, Wamukota Andrew, Manyala Julius 0. ,Mlewa Chrisestom Mwatete. Actors'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in support of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in marine small-scale fisheries in Kenya[J]. Marine Policy, 2020(prepublish):
[20]Haspinor binti Teh,Jamal bin Ali, K. Kuperan Viswanathan.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Reefs to Fishermen Income[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Review in Emerging Economies,2016,2 (2):
[21]Danang Cahyagi,Raja Oloan Saut Gurning. A Review on Indonesian Fishermen Prosperity in the Coastal Area[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8,4501:
[22]Achmad Yani,Achmad Rizal,Iwang Gumilar,Lantun Paradhita Dewanti. Disparity Analysis Fisherman Income of Payang and Trammel Net Fisherman in Kecamatan Juntinyuat, Indramayu Regency [J]. As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Economics & Sociology, 2020:
[23]Putra Himawan Dwi,Jamhari Jamhari,Hardyastuti Suhatmini. Prosperity level and fishermen income at Sadeng Beach fishery port, Gunung Kidul regency[J]. Research, Society and Development,2020,9(4):
[24]STEPHEN CUNNINGHAM. Fishermen's Incomes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J]. Marine Resource Economics,1994,9(3):
[25]Edward Olale,Spencer Henson. The impact of income diversification among fishing communities in Western Kenya[J]. Food Policy,2013,43:
[26]Saprani Saprani,Idiannor Mahyudin,Erma Agusliani. KAJIAN PROGRAM KEGIATAN PENYEDIAAN DAN REHABILITASI SARANA DAN PRASARANA PRODUKSI PERIKANAN TANGKAP TERHADAP PENINGKATAN PENDAPATAN NELAYAN DI KABUPATEN TANAH LAUT KALIMANTAN SELATAN[J]. Enviroscienteae,2016,12(2):
[27]Mardjudo A.. HOUSEHOLD ECONOMIC MODEL TO IMPROVE SMALL-SCALE FISHERMAN INCOME AT RURAL MINAPADI (RICE-FISH SYSTEM) DEVELOPMENT PROGRAM IN DONGGALA, CENTRAL SULAWESI[J]. Russ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Sciences, 2017, 70(10) : 247-255.
[28]Maria Maghdalena Diana Widiastuti,Ms Sunarni.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Economic Local and Migrant Fisherman in Arafura Beach-Merauke, Papua[P].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ICSS 2018),2018.
[29]Choirul Anam, Cahyo Indarto. Produksi Tepung Ikan Rucah Untuk Peningkatan Pendapatan Nelayan di Paciran Lamongan[J]. Aksiologiya: Jurnal Pengabdian Kepada Masyarakat,2018,2(2):
[30]Rakesh Sharma,Punit Choudhary,Vikas Tandon. Initiatives of Krishi Vigyan Kendra (KVK) in Doubling of Farmers Income: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Sagoon, Jammu[J]. Journal of Community Mob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9,14(3):
[31]《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鑒》[J].世界農業,2020(03):2.
[32]綠色發展、富裕漁民[J].中國漁業經濟,2016,34(02):3.
[33]黃寰.區際生態補償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09.449.
[34]楊雪鋒.循環經濟的運行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35]張紅宇,陳良彪,胡振通.構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J].中國農村經 濟,2019(12):16-28.
[36]高巧依.浙江省漁業產業發展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03) :83- 89+112.DOI:10.
13246/j.cnki.iae.2015.03.013.
[37]孟慶武.中國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分析及調整對策[J].東岳論叢,2015(5):126-129.
[38]財政部.關于調整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 [EB/OL].( 2015-07-09)[2017-12-10].http: / /jjs.mof.gov.cn /zhengwuxinxi /zhengcefagui /201507 /t20150709_1272152.html.
[39]朱銀潮.沿海漁民主要健康問題及危險因素[J].中國健康教育,2008, 24(1):68-70.
[40]李建立,張魯建.荷澤市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漁業致富指南,2020(03):23-28.
[41]陸禹翰,史濟辰.現代化漁港產業業態分析[J].水運工程,2022(6).
[42]張鳳兵,喬翠霞•基于要素配置的城鄉利益格局“斷裂”與“重構”:文獻梳理與展望*[J] •農業經 濟問題,2019(06):85-93.DOI:10.13246/j.cnki.iae.2019.06.008.
[43]周林彬,于鳳瑞.兩岸農民融資的法律制度比較分析[J].臺灣研究集刊,2010(06):54-61.
[44]吉曉莉.“新農保”對我國漁民勞動供給的影響——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漁業經
濟,2018,36(04):46-54.
[45]王書明,高曉紅.海南生態省建設研究綜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5(01):1-
8.DOI:10.16061/j.cnki.cn46-1076/c.2012.01.020.
[46]王淼.21世紀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3(1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