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 響研究一基于面板門檻模型分析

    發布時間:2022-10-03 10:43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1緒論 1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
    1.1.1 選題背景 1
    1.1.2 研究意義 2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3
    1.2.1國外研究綜述 3
    1.2.2國內研究綜述 4
    1.2.3 文獻評述 7
    1.3研究內容 8
    1.4研究方法 9
    1.5 本文主要創新點和不足 10
    1.5.1 主要創新點 10
    1.5.2 不足之處 10
    2相關概念及基礎理論 11
    2.1 相關概念界定 11
    2.1.1財政支農支出 11
    2.1.2 財政支農支出統計口徑 12
    2.1.3 農業現代化 13
    2.2 基礎理論依據 14
    2.2.1公共產品理論 14
    2.2.2經濟增長理論 15
    2.2.3農業投資理論 15
    2.3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機理分析 16
    2.3.1財政支農支出影響農業現代化整體邏輯 16
    2.3.2財政支農支出提高農業綜合產出直接作用農業現代化 17
    2.3.3財政支農支出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間接作用農業現代化 17
    3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現狀分析 18
    3.1 財政支農支出絕對規模分析 18
    3.2 財政支農支出相對規模分析 20
    3.3 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分析 23
    4我國農業現代化測量評價 26
    4.1 農業現代化指標構建與測量 26
    IV
    4.1.1農業現代化指標構建 26
    4.1.2農業現代化測量方法 28
    4.2 農業現代化現狀分析 29
    4.2.1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權重分析 29
    4.2.2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分析 30
    4.2.3我國省級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分析 31
    5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實證研究 34
    5.1計量模型構建 34
    5.1.1基準模型回歸構建 34
    5.1.2面板門檻模型的構建 34
    5.2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35
    5.2.1變量選取 35
    5.2.2 數據來源 36
    5.3基準模型實證結果 36
    5.3.1Hausman 檢驗 36
    5.3.2 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37
    5.4門檻效應檢驗 39
    5.4.1門檻效應檢驗 39
    5.4.2門檻回歸實證結果分析 42
    5.4.3進一步分析 45
    5.5穩健性檢驗 46
    6 研究結論和建議 48
    6.1 主要研究結論 48
    6.2政策建議 49
    6.2.1加大財政支農支出健全投入保障機制 49
    6.2.2調整財政支農支出結構 50
    6.2.3健全農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50
    6.2.4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 51
    6.2.5 加大農民投資提升科技文化素質 51
    參考文獻 52
    致謝 57
    附錄 A 59
    附錄 B 60
    附錄 C 63
    V
    1 緒論
    1.1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選題背景
    農業現代化是 21 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體現了 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決心。“十四五”規劃明確到 2035 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環節,是鄉 村振興戰略重要內容,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重要歷史任務之一。農業 現代化發展為何如此重要?首先,農業一直來都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糧食等 重要農產品供給是一個國家的等大事,我國耕地資源有限而隨著人口不斷增長, 傳統的農業生產很難滿足人口增長生存需求;其次農業生產為第二三產業提供物 質資料,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就不能忽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只有推進農業現代化 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才能實現經濟的協調穩定增長;最后農業現代化發展就是 在發展農業農村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發展農業現代化 實現鄉村振興有利于擴大內需,有利于我國經濟內生動力的增長。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許多矛盾和挑戰,如:農業基礎薄弱、農業 質量效益低、農業市場競爭能力差等。我國農村人口占比36.11%①,農業生產依 然是重要經濟來源,但我國農業發展受制約多,一是人均耕地有限,耕地質量退 化,城市化進程耕地壓力增加,人均耕地比世界水平低得多, 2018 年我國人均耕 地面積為 1.35 畝/人,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 2.76 畝/人,低于世界的 1.41 畝/人②, 耕地的緊缺與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的關系緊張,在有限的耕地資源里只能通 過提高農業生產產量才能彌補耕地矛盾。二是農業人力資源增長不足,根據第三 次農業普查數據,我國農業生產管理人員中, 55 歲及以上的占 33.6%,其中初中 以下教育程度占91.8%®,這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和農業內部自我發展。 三是科學技術成果不夠,農業科技進步除了改善農產品品質實現農產品轉換,還 能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2017-2020 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分別為57.5%、58.3%、59.2%、60%④,與農業現代化荷蘭達到97%、德國、美 國農業科技創新貢獻率均超過了 90%⑤相比,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有待提
    ①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
    ②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③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
    ④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網站http://zdscxx.moa.gov.cn:8080/nyb/pc/search.jsp
    ⑤數據來源: http://www.hnssth.com/kejinongye/95687.html
    1
    升。
    政府的財政支農支出對發展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一是農業本身具有另外公 共品屬性,政府對農業的公共品部分必須投資支持否則會出現市場失靈,不能滿 足社會需要;二是農業有受自然影響生產效率低、風險較大弱質性特點,農業現 代化發展在起步階段發展困難,其它社會資金不愿承擔較大風險從而較難進入農 業領域,農民本身能力有限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動機意愿不夠;因此農業現代化發 展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支持和保護。從我國財政在農業領域的支出在逐漸增長, 2003年國家支農支出 1134.86億元,到 2019 年農林水事務支出為 22862.8 億元, 財政在農業領域的投入增長了 19 倍,可以看到我國越來越重視對農業領域的投 資,但是 2019 年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 9.57%,財政支農支出投入強度仍然 低。財政支出的投入雖然能使得糧食增收農民收入增長,但是現實是城鄉收入差 距仍在逐漸擴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財政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推動農業現 代化發展,促進“四化”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我們面臨的一 項重大課題。
    綜合上述來看,無論是從現實情況需要還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需要, 農業現代化成為我國的重要任務,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持重要性不言 而喻,所以為了加強前瞻性思考,整體性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們必須要探究財政 支農支出促進農業現代化作用機理、我國的財政支農支出現狀、以及財政支農支 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等等問題。在有限財政資金下發揮財政支農支出的最大效 率,從而整體性推動農業現代化,如何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解決“三農” 問題,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被賦予了更高的歷史使命。
    1.1.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關于現代與傳統的農業,歷來有很多的相關理論,但關于農業現代化的探討 卻很少見,主要關于農村現代化的定義和度量,以及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的協調 關系,對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與財政支農支出效率關系研究,較少涉及財政支農對 農業現代化影響的研究。鑒于財政資源稀缺性和農業發展需求的矛盾,本文對現 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加以區分,選用熵值法測量農業現代化,以地區經濟 發展為門檻變量,研究財政支農對農業現代化的門檻效應影響,有助于把握財政 支農支出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豐富農業現代化、財政支農支出、經濟增長等相 關內容,從而為提高財政支農支出效率、支農政策實施提供重要理論參考。
    (2)現實意義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新的階段,正在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現
    2
    代化也遇到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 針對性提出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一系列政策,此外農業現代化也是完成“十四五” 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一部分。我國是農 業大國發展農業現代化就是在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在有限的財政資金影響下,財政支農支出規模、結構、支出效率等都可能對農業 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提高支出效率防止統一投入,減少資金的無效占用, 對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整體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1.2國內外文獻綜述
    1.2.1國外研究綜述
    (1)關于農業投入方面的研究 國外對農業需要農業科技、金融、財政、基礎設施的支持做了大量研究,對 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認為,農業生產需要科技、基礎設 施、公共支出的投入和支持。Onofri&LilyanE (2008)在“AK模型”的基礎上, 研究了美國公共研發和公共基礎設施對農業綜合生產的影響,得出公共支出能促 進經濟增長,公共支出上額外支出一美元,私人成本降低 6.5 美元,公共開支的 回報率為190%。BeachyRN(2014)通過對高收入的一些國家,以及中國、巴西、 印度的農業研究經費增長率分析,得出對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的投入可以提高農 業生產率,但是過去 20 年,農業科研經費減少。并且農業投資回報率估計在 20 至40倍之間,提出要加大農業資金的支持。MosherAT (1966)農產品市場、新 技術、當地可獲得的農產品和設備、對農民的適當獎勵和運輸設施等對農業發展 十分重要。TaoY&ZhuX (2008)考察了印度尼西亞最近的權力下放及其對當地基 礎設施供應的影響,權力下放使地方公共基礎設施依賴地方資源。
    (2)關于農業現代化方面的研究
    在農業發展研究國外學者重視農業技術的重要性,如何引進農業技術、農業 技術如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業技術對消費、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關于農 業技術應用重要性。HayamiY (1998)農業現代化不僅是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和技 術進步的過程,而且是要素優化配置和制度創新的過程。現代農業要通過引進新 技術實現農業現代化,速水佑次郎(2000)提出了“誘導技術創新理論”,美國 是機械化的進步促進農業生產擴大和生產力的提高。日本改良種子的生物技術進 步,提高了產量;兩者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不通、存在資源稟賦差異,但是都 依據市場價格信號開發農業技術以促進相對豐富要素替代相對稀缺要素的能力。
    農業技術如何對農業生產發生作用。威爾科克斯(1987)在《美國農業經濟
    3
    學》中論證農業技術發展降低邊際成本,使農產品供應增加,生產者通過適應技 術的跟進和應用實現發展。YangDT&Zhu.X (2013)建立兩部門模型來說明農業 現代化使得經濟從停滯到增長的轉變,當農業依靠傳統技術時,大部分勞動力都 留在了農業,工業發展降低了工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但對人均收入提高影響是有 限的。現代農業技術將農業經濟在停滯均衡狀態中走出來,一旦農業現代化開始, 人均收入就會擺脫停滯,加速向現代化發展。
    農業現代化實現路徑研究。Knickel.K(2016)基于14個國家的案例研究,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不止一條軌道,未來的研究需要關注替代現代化軌跡和彈 性路徑的更有效的支持機制,特別是在農業資本和資源非常密集、有時生產極度 集中的國家。Christian,O.(2014)將基于CGE微觀模擬模型的扶貧分析框架應 用到福利變化中,分析了農業現代化的質量,得出勞動力利用技術變革對脫貧有 利,而資本技術變革導致貧困化增長。這項研究還強調了發展投入供應網絡、確 保小農的使用權以及改善婦女獲得土地的機會對扶貧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
    1.2.2國內研究綜述
    1.2.2.1關于財政支農支出研究
    ( 1)財政支農支出規模、結構、效率等方面研究。學者們認為財政支農能 促進農業增長,但存在總量不足,農業生產對資金的需求與財力提升存在矛盾等 問題,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需要調整(劉涵, 2008;李祥云等, 20 1 0;吳進進, 202 1 ; ) 。 王銀梅等(2015)從規模效率、結構效率、使用效率三個方面分析了財政支農支 出的效率,得出財政支農支出的規模、結構和使用效率較低的結論。韓林(2009) 認為支援農村生產的事業費占財政農業支出總額比重過高。崔元鋒等(2006)利 用數據包絡分析模型,結構性偏差是財政支農資金績效低下的主要原因。而楊伯 堅(2012)得出規模報酬遞減和技術創新不足導致財政農業支出效率不高。也有 學者認為財政農業支出在具體使用者手中時,由于農業本身效率低及政府以績效 考核為目標,導致縣域的財政農業支出存在吃緊、被挪用等問題,陳力予(2012)。
    (2)關于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的區域性問題方面財究。杜輝(2019)對黑龍 江兩大平原地區的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研究,發現存在“散、小、亂、雜”。一些 省份財政支農支出存在財政支農存在數量較少,結構不合理、資金分散交叉重復、 扶持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補貼方式不合理及補貼力度需提高、使用效益低監管 體制弱等問題(瞿志印等, 2009;王巖等, 2014)。張海燕等(2012)四川省財 政支農支出對第一產業彈性系數增加值為 0.784。李曉嘉(2012)經濟支出對農 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大于社會性支出和轉移支出。
    4
    1.2.2.2關于財政支農支出影響農業發展的研究
    (1)與農業現代化關系研究。李煥彰等(2004)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和生 產函數對財政支農投入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財政支農支出不足制約了農業經濟 增長。鄭良芳(2011)通過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財政支農對山西省的農業現代 化有長期的積極作用。鐘陽等(2012)一個地區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 占比重越高,其農業現代化水平越低,只有當地區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業投入公共 資金的提高,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2)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研究認為財政支農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司 翼等(2017)認為財政支農促進農業經濟增長,但這種效應存在區域差異,對西 部的影響最大,東部最小,而中部次之。也有學者通過對財政支農效應進行測量 的方式,魏朗(2007)中國農業經濟 30%的增長是由財政支農帶動的,根據農業 區位商是否大于零,農業優勢地區財政支農平均貢獻率僅為 11%,農業劣勢地區 為 63%。范柏乃等(2011) 1990 年至 2008 年財政支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達到 28.5%。辛沖沖等(2017)引入對數平均迪氏指數分解法,財政支農支出對 農業 GDP 總量變化的總體效應分為三個部分:活動效應、結構效應和效率效應。 結果表明,活動效應最大,結構效應不顯著甚至是微弱負相關,效率效應最小且 是負相關。蘇永偉(2015)通過引入誤差修正模型得出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增長 長期彈性系數為 0.507,短期為 0.203。
    (3)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財政支農對農民收入的提高有積極影響(茆曉 穎等, 2015),但是效果不明顯,楊廣勇等(2020)基于中部 51 個縣域面板數 據,財政支農支出“增產效應”明顯而“增收效應”不明顯。朱青等(2020)利 用 2009—2015 年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財政補貼沒有改變農村的收入分配 格局。各項財政農業支出影響力和貢獻力存在差異,汪海洋等(2014)農村居民 家庭人均純收入方差貢獻率 12.3%,科技三項費用貢獻率為 20.6%。張笑寒等
    (2018)從長期來看,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民工資性收入、轉移支付和財產性收入 的影響較大,而從短期看,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轉移支付和財產 性收入有較大的正向影響。
    1.2.2.3關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面的研究
    (1)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研究。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三者存在交 互耦合關系(夏春萍, 2010;錢麗, 2012),中國農業現代化滯后日益加劇(黃 祖輝等, 2016;周振等, 2015)。李燕瓊(2007)中國傳統農業改造,面臨農業 投資困境,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以糧食安全為核心(張紅宇等, 2015)。賀雪
    5 峰(2015)由于我國農業資源組合有限,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惡化,生態農業是中 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小農的經營模式將長期存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 展必須響應小農生產生活的需要。丁謙等(2010)認為我國的農業政策應該給予 農業內生增長動力的支持,改變農業相對收入偏低、發揮農業技術先導。政府應 該以“有效性”為標尺,推動農業現代化健康發展(高布權, 2009)。也有學者 對比美國模式、日本模式、西歐模式的農業現代化經驗,我國應該圍繞“科技、 制度、市場”著力點,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提高勞動力素質、農業科技推廣應 用等(鄧漢慧等, 2007;杜朝暉, 2006)。
    農業現代化生產條件。陳文科等( 2000)農業基礎設施在降低農業總成本, 提高生產效率,配置勞動力等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張秀生等(2014)在經營規模、 盈利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等各環節上,新型經營模式與傳統農戶相比,有著不可 替代的優越性。我國農業科技轉化率低只有30%-40%,存在財力投入不足、成果 脫節、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推廣力度不夠等問題(王敬華等, 2012;蔣和平 等, 2009;蘇光等, 2008)。
    (2)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有 60%-80%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的群體指 標相同或相近,對農業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及建設目標的不一致,使得構建范圍、 數目、數值等存在很大的差異(譚愛花等, 2011)。指標構建選取上。從多個維 度選取指標用以反映農業現代化的綜合性,“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課題組(2012)農業現代化指標從農業產出效益、設施設備、科技進步、產業管 理、生態環境和支撐保障六個方面構建。田野等(2021)從農業生產、經營和服 務三個維度來度量農業現代化,并基于超效率 DEA 與綜合熵值法的聯合分析農 業現代化。佟光霽等(2016)從農業科技創新與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組織 管理職能完善、財政支持與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土地流轉模式與制度創新五個維 度。李麗純( 2013)從收益—成本維度構建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灰色優勢分析,并得出近 30年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效益水平總體為負。包括 層次分析法、德菲爾法,客觀賦權法根據數據的相關性和變異程度計算各指標權 重,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
    ( 3)在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上。分為主觀賦權法與客觀賦權法兩類。主觀賦 權法,主觀上對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賦權打分,如曾利彬(2008)設計的層次分 析法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蔣和平等( 2006)多指標綜合分析方法測算我國 農業現代化總體發展趨勢和區域發展水平。邸菲等( 2020)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 分法,測算出2016年全國農業現代化處于轉型跨越階段,其綜合得分64.51分。 鐘麗娜(2017)構建陜西省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采用德爾菲法和多層次分析法評 價。客觀賦權法根據數據的相關性和變異程度計算各指標權重,如郭冰陽(2005)
    6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用動態篩選方法篩選方法,篩選出較全面指標數據。閆芳等 ( 2021)從四個維度農業多功能發揮、產業鏈延伸、增效、城鄉融合構建,利用 熵值法賦權,并評價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劉云菲等( 2021)從農業投入、 產出、經濟效益、生產效率、生產基礎、產業融合、科研創新能力六個方面,并 基于熵值法和 TOPSIS 方法對中國農墾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測量。
    1.2.3 文獻評述
    財政支農支出從宏觀角度來看是國家為實現宏觀目標而采取財政政策,而從 微觀角度來看是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我們可以看 到,國內外對財政支農支出和農業現代化相關研究已經進行得比較詳細,財政支 農支出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基本達成共識。國內外文獻主要集中在:一是財政支 農支出的規模、結構、支出效率和地區使用情況;二是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關系 研究;三是基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根本要求,實證驗證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 現代化的交互耦合關系,并分析農業現代化現狀;四是多維度構建農業現代化指 標體系,并且指標體系逐漸豐富。
    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高財政支農支出效率是大勢所趨,但通過梳理 文獻可以看到研究的一些不足。一是從研究內容來看,國內外農業自然資源、生 產條件的差別,我國的農業基礎薄弱,農村存在明顯的短板弱項,國外農業現代 化發展的經驗借鑒作用有限,必須基于我國農業生產現實狀況構建綜合反映中國 特色農業基本發展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從研究方法來看,農業現代化的構 建要么選取單一指標代表農業現代化,要么在構建評價測量時根據決策者的意圖 確定權重主觀性較強。三是從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現代化結合研究較少,實證研 究也僅是簡單關系研究,由于地區發展的差異對財政資金的需求,資金支出邊際 效果存在差別,因此在對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研究時需要考慮其它影 響因素。
    1.3研究內容
    全文分為六章,在財政支農對農業現代化相關理論介紹的基礎上,首先分析 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現狀,在2003至2019年30個省級數據的基礎上利用熵值法 測算各省的農業現代化,并分析我國各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特點,其次通過計量實 證方法分析研究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門檻效應影響,最后提出完善我國財 政支農支出的相關建議,從而提高財政支農資金利用率。具體而言,全文主要研 究內容框架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關于研究問題論述本文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簡要闡述本文 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以及國內外文獻綜述,最后陳述本文的主要 創新點和不足之處。
    第二章為界定本文的財政支農支出和農業現代化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以 公共產品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以及農業投資理論為基礎對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 現代化影響進行理論分析。
    第三章對我國分析財政支農支出現狀,從財政支農支出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 模分析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情況,并分析財政支農支出結構支出情況。
    第四章主要測算構建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并測算農業現代化。首先根據我國 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構建本文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經過比較后選用熵值法測 算 2003 至 2019 年 30 個省份的農業現代化,在此基礎上展開對農業現代化的區 域特點、發展階段、整體情況等評價分析。
    第五章為實證分析。基于 2003 至2019 年省級面板數據,將基于農業現代化 指標體系經過熵值法測算出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結果作為農業現代化值,首先構 建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的基準模型,然后再構建門檻回歸模型,以地 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值,采用王群勇面板門檻模型估計指令,進行門檻回歸并 進行分析。
    第六章為研究結論和建議。根據前文現狀分析以及實證究結果所得出的結論, 結合我國農業現代化相關政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其技術路線如圖 1-1 所示:
     
     
     
    圖 1-1 技術路線圖
    1.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實證分析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閱讀財政支農支出、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經濟增
    長等相關文獻,界定財政支農支出和農業現代化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定性分析
    9
    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2)指標測算分析:從農業生產投入水平、農業綜合產出能力、可持續綠 色發展能力、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四個方面構建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并利用 熵值法測算農業現代化。
    (3)實證分析法:利用 2003至 2019年 30個省級數據,構建基準模型研究 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然后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進一步 做門檻模型回歸,最后進行穩健性檢驗。
    1.5本文主要創新點和不足
    1.5.1主要創新點
    在閱讀了大量關于財政支農支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 財政支農結構、財政支農支出效率文獻上,本文主要創新在于:
    1.在測量農業現代化指標和方法上新。農業現代化需要結合中國農業發展情 況,構建自己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借鑒前人研究以及參考《“十四五”推進農業 農村現代化規劃》基礎上,遵循可比性、實效性、綜合性原則,構建我國農業現 代化綜合性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測量農業現代化,熵值法根據數據的相關性和 指標變異程度確定權重,客觀地測算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2.角度較新。本文構筑政府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數理邏輯關系, 在構建指標體系測算反映農業現代化前提下,透析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 響,考慮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基礎關系,也不局限于兩者之間的線性關系, 進一步透析各區域之間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差異影響。
    1.5.2不足之處
    在數據處理上,由于財政支農支出下的各款項目多,財政支出科目隨社會經 濟發展需要而不斷改變,在統計口徑上發生調整,在考慮了數據連貫性以及科學 性,30個省級的財政支農支出數據 2003-2006年只選擇各地區的“農業、林業、 農林水氣象部門事業費”這三項財政支出數據之和作為財政支農支出,可能對實 證有一定的影響。另外農業現代化是綜合性很強的現代農業發展過程,本文在指 標體系構建上不能全面反映農業現代化,已經盡可能的選擇具有代表性指標,并 不影響科學合理得出結論,也是今后繼續努力方向。
    10
    2相關概念及基礎理論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財政支農支出
    財政支農支出是政府運用財政資金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支持農民、農業、 農村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財政資金投入和惠農政策,是政府支持“三農”發展的 主要手段。財政支農支出最終目標就是解決“三農”發展問題,鞏固農業促進經 濟協調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財政支農支出范圍不斷擴大, 從最初主要用于農業災害補貼和支援農業事業費用,到調整農業政策繼續增加對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農業支援項目,加大生態建設支持等,全面取消農業稅。 從減少農業生產領域支出轉變為增加農業科技進步、農村扶貧開發等,擴大農業 補貼范圍,農村事業發展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在現有的財政支出統計科目中,農林水支出最能直接反映政府對農業的資金 投入情況,反映的是政府農林水事務支出。以 2021 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來看, 農林水支出這一類別下設款主要有: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水利、扶貧、農村 綜合改革、普惠金融發展、目標價格補貼及其他農林水支出。
    (1)農業農村支出
    農業農村支出反映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獸醫、農機、農墾、農場、農業 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村和墾區公益事業等方面的支出。包括:行政運行支出、防 災就災、科技轉化和推廣服務、病蟲害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農民收入補 貼、農業資源保護修復與利用等其他農業農村支出。①
    (2) 林業和草原支出
    林業和草原支出放映的是政府用于林業和草原的支出,對森林的修復、種植、 建設、保護管理、經營利用不僅改善農業生產整體環境,還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 緩解就業壓力。草原草場規劃、監測、管護能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從 而增加農民收入。林業和草原支出包括:事業機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管理、 防災減災、防沙治沙、國家公園、草原管理等其他林業和草原支出。②
    (3) 水利支出 水利反映的是政府用于水利方面的支出,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改造更新等為易受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2021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0..第76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2021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0..第79頁
    11
    自然條件影響的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成為當今農業穩定持續發展必不可 少的保障。對水監測、配置、調度、保護、治理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 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水利支出主要包括:水利行業行政管理、水利工程運行與維 護、水利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水質監測、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利技術推 廣等內容。①
    (4)扶貧支出 扶貧支出用于農村欠發達地區鄉村道路、住房、人畜飲水等生產生活條件的 改善,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從而提高農 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行政運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產發展、社會 發展、貸款獎補和貼息、事業運行等其他扶貧支出②。
    (5) 農村綜合改革支出 農村綜合改革反映財政支持農村綜合改革發展工作,對開展相關工作給予適
    當補貼,對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積極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包 括: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補助、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補助、農村綜合改革示范 點補助等其他農村綜合改革支出。③
    (6) 普惠金融發展支出 普惠金融發展反映的是財政部門用于普惠金融發展支出,政府財政投入的資
    金有限,普惠金融發展建立能吸引確保社會資金進入農業農村,為“三農”發展 提供資金,主要包括: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和獎補、支持農村金融機構、農業保險 保費補貼、補充創業擔保貸款基金④。發揮金融資源配置作用,提升民生領域普 惠金融服務水平,是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現代化道路上的“助推器”。
    (7) 目標價格補貼 反映的是大豆、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的補貼支出,如:棉花目標價格
    補貼和其它目標價格補貼⑤。
    2.1.2財政支農支出統計口徑
    財政支農支出作為國家財政的一部分,也在跟著國家財政核算科目不斷變化。 國家財政支農支出 2003-2006 年主要是支農支出, 2007 年以后是農林水事務支 出。省級層面的財政支農支出, 2006年及以前財政支農支出主要有農業支出、林 業支出、農林水氣象等部門事業費等類別,在農村統計年鑒中農業支出包括支援 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及其他。 2007年及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2021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1.第79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2021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0..第80頁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2021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0..第81頁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2021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0..第81頁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2021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0..第82頁
    12 以后財政支農支出統一用農林水事務支出反映,農林水事務支出這一類下的款科 目雖然有名稱調整或者增添刪減,如農業支出名稱在 2020 年調整為農業農村支 出,在 2011 年增加農業綜合改革支出,在 2020 年不再出現南水北調和農業綜合 開發,但無論款科目怎么調整,統計年鑒上統一用農林水事務支出這一類反映財 政支農支出。
    鑒于財政支農支出統計口徑的變化及為盡量保證數據的連貫性,我國財政支 農支出 2003 年到 2006 年本文使用的是國家支農支出,2007 年到 2019 年使用的 農林水事務支出。對于 30 個省級財政支農支出,國家財政支出是由中央和地方 財政支出構成,為此本文的30個省級財政支農支出分為兩個段數據,第一段2003 年到 2006 年使用各地區財政支出包括農業支出、林業支出、農林水氣象部門事 業費這三項支出之和,第二段 2007 年到 2019 年使用各地區財政支出的農林水事 務支出。以上財政支農支出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2.1.3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與現代農業概念容易被混淆,農業現代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 轉變的過程①。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現 代經濟管理科學,去改造傳統的、落后的傳統農業,讓其轉化為當代先進的現代 農業,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②。從范疇角度來說,現代農業是 動態概念范疇而農業現代化歷史范疇,農業現代化是現代農業的階段性成就,在 農業現代化尚未完成的發展中國家,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③
    O
    而從我國歷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來看農業現代化,都有重點提到農業現代 相關概念,一號文件之前“現代農業”的提法到現在的“農業現代化”,可見我 國農業現代化的概念隨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豐富變化。就目前《“十四五”推進 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的戰略導向中基于我國現實情況,農業現代化是“將 先進技術、現代裝備、管理理念等引入農業,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 延伸覆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鄉村面貌、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促進農業全 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④,這幾個方面是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 核心內容。因此,本文立足保障糧食的穩定增產,圍繞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 率,增加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農業經濟發展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構建 我國農業現代化。
    ①孔祥智主編,農業現代化國情教育讀本[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01,第1頁.
    ②黃國勤編著.農業現代化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③潘錦云著.中國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問題研究從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視角[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 社.2012.第 76-77頁.
    ④資料來源: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
    13
    2.2 基礎理論依據
    2.2.1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理論的出現與政府部門職能提供及市場失靈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 20世紀 50年代薩繆爾遜完成了對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公共產品理論按照消費 是否具有競爭性,效用是否可分割以及受益是否具有排他性,這三個標準將社會 產品或服務劃分為三類: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私人品。“競爭性”是指對產 品或服務的消費影響其他人消費的數量和質量,“可分割性”是可以將產品或服 務從技術上分割為多個買賣單位,“排他性”是一個人購買產品時其他人不能消 費該產品。公共產品是同時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以及收益的非 排他性的產品,準公共品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品之間。因為公共產品的特性導致 “搭便車”的出現,理論上理性的人不會進入到公共產品領域,公共產品出現供 不應求的現象,無法滿足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導致市場失靈,從而公共產品 提供責任落到了政府身上。
    農業屬于公共產品和準公共品。農業的公共產品主要分為用于基本生產生存 需要和發展需要這兩類,農業基本生產生存需要包括農村人畜飲水設施,水利灌 溉、農村道路建設、電力等基礎農業生產設施,目的就是要維護農戶的安全,實 現基本醫療保健,提供基層服務,對農業生產中病蟲害有效控制、防災減災。農 業發展需要包括農業科技轉化和推廣服務、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創業普惠金融發 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勞動力技術培訓,這些對農民的投資能提高農民勞動 技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可持續發展動能。
    按照公共產品理論,政府除了應該承擔農業生產公共產品部分的提供,還要 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和準公共品的提供。一是因為農業生產比較低的經濟效應特 性和農村收入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現實差距,讓農民自己承擔額外的支出部 分會加大農民負擔,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二是因為農業生產本身具備較高 的社會效應,發展農業保障糧食供給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工業化生產提供原 料,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利益全社會共享;第三是因為 展農業就是推動我國的農業近代化進程,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國家的重大任務。因此基于以上幾個原因,無論是農業本身具有的公共產品特性 還是農業發展的高社會效益和比較低的經濟效益,不能完全交給私人部門和市場 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政府承擔投資農業發展的責任,要對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 大力支持。
    14
    2.2.2經濟增長理論
    財政支出是基于滿足多數人需要,為全社會提供服務促進經濟增長,其本質 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對此財政支農最終也是要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推動農業 現代化發展。亞當•斯密被認為是古典經濟學的起源,大衛•李嘉圖注重勞動量 增加和資本積累的作用,托馬斯•馬爾薩斯經濟增長會受到人口的限制,這些古 典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凱恩斯在批判古典理論的基礎上提 出乘數理論,凱恩斯利用乘數理論解釋投資變動給收入帶來的影響,即是政府投 資的變動比投資的變動要大得多。因此凱恩斯主張政府擔負起對社會投資的責任, 經濟增長不能完全依賴于私人投資①,根據乘數理論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 投資農業領域,產生的效應遠大于財政支農支出本身投資。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起源于對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修正,在哈羅德一多馬經濟增長模型中資本積累是 唯一因素,新古典經濟增長指出,在生產關系中,可以調節勞動力和資金,從而 達到就業穩定發展,索洛等指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是技術進步。阿羅提出“干 中學”模型,之后羅默把知識作為變量引入模型中,知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 要的動力②。
    這些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離不開政府財政投資,農業現代化是農 業經濟增長的重要體現,而財政投資具有生產性,財政支農支出又是政府財政重 要組成,對此要重視發揮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作用。此外,羅斯托認為 經濟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傳統、起飛準備、起飛持續增長、成熟、高額群眾消費, 從經濟發展階段角度解釋公共支出增長原因③,對于經濟發展初期私人部門很難 投資,此階段政府的投資至關重要,在全社會中政府投入的比例應當是主導。我 國農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增長還不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還 處于一個“起飛準備”階段,因此僅是依靠農民和社會私人投資是遠遠不夠的, 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支持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動力支撐。
    2.2.3農業投資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轉變了對發展現代農業的認識,農 業與工業同等重要,現代農業對經濟有重大影響,通過改造傳統農業成為一個高 生產效率的經濟部門,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取決于對農業的投資,使用投資要素 向人力和物質資本投資④。
    ①毛程連,莊序瑩編著.西方財政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第94頁
    ②謝蘭云.我國創新投入與產出關系的門檻效應研究[M].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0.06.
    ③(美)羅斯托(Rostow, W.W.)著;賀力平等譯.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8.
    ④(美)西奧多?W.舒爾茨著;梁小民譯.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第5頁.
    15
    在舒爾茨之前普遍認為農業對經濟的貢獻有限,農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低于 工業部門,發展中國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優先發展工業。發展中國家農業 與發達國家相比處在弱勢,應對農產品選擇進口,從而能有更多的資源集中發展 工業,這些都沒有讓傳統農業走出困境,也沒有推動經濟巨大發展。之后舒爾茨 首先區分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區別,傳統農業是保持均衡狀態,技術狀況和生 產要素保持不變,偏好動機保持不變也就是農民自身不愿意,這兩者導致傳統農 業一直是低回報率的均衡狀態,農業停滯不前。再加上貧窮傳統農業地區風險和 不確定性,特別是政治的不確定性,就打消了對貧困地區農業的支持,此時要打 破傳統農業保持的長期均衡就要找到新的生產要素作為廉價的經濟增長來源,需 要政府投資。
    關于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舒爾茨強調將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只有通 過這種方式,農業才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做出巨大的貢獻。現代物質投入品、 具有現代技能的農民也即是農民要掌握運用現代農業技能都是提高現代農業的 方式,這就要求政府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向農民通過教育、培訓、轉移就業等 方式投資。可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要找到新的農業生產要素,又要注重對農 業人力資本的投資,這些都來不開政府的投資。
    2.3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機理分析
    2.3.1財政支農支出影響農業現代化整體邏輯
    財政支農支出促進農業現代化就是要實現提高勞動生產率、縮小城鄉差距、 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①這一根本目標。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整體 上主要是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是農業機械化,近些年雖然我國不斷加強耕地用 途管制、開展耕地整改、確保耕地質量等,但耕地保護也只是在堅守耕地紅線,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加,農業生產力和糧食需求只增不減,因此只有實現 農業機械化,改善農業生產設備設施,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率。第二是 農業信息化,一方面農業技術信息化能提高對農業生產檢測、預報等,提高農業 監測準確率,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另一方面滿足農業經營信息化發展需求,也是 滿足農業生產者的信息技術需求。第三是農業集約化,將分散的耕地集中經營, 利于現代農業生產的集中統一規劃生產,是現代農業高效生產的基礎條件之一。 第四是生態化,綠色農業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又滿足當代人綠色食品需求,隨著 社會生產的發展對農業可持續綠色要求的提高,對農業生態化也提出了要求就是 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①程智強,程序.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設計[J].農業技術經濟,2003(02):1-4.
    16
    因此鑒于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主 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提高農業綜合產出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如財政支農支出 中的農機具購置補貼,直接用于補貼農業機械設備,增加農業生產設備,直接提 高農業現代化綜合產量;二是間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如 財政支農支出資金用于勞動者技術培訓,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完善農業生產交通 設施,提高農產品運輸轉化率,讓農業經濟得到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
    2.3.2財政支農支出提高農業綜合產出直接作用農業現代化
    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直接作用機制是通過惠農政策、農業補貼等形 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綜合產出能力,從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首 先,對直接支援農業生產支出,直接增添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從業者耕作效 率。如農機具購置補貼的支出是直接對購置更新農業生產農機給予的補貼,農業 機械擁有量增加,增加農業機械總動力,大大提高農業投入產出回報率。其次, 對生產基礎設施支出,如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電力建設等 財政支出,能從短期和長期為農業發展創造條件,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高 防災減災能力,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產出,保持農業現代化綜合產出穩定。最后, 對農業科研投入,如農業科技研發,對品種改良,推廣農作物良種種植、畜禽品 種良種化,提高農作物種植品質,緩解農業現代化發展資源短缺矛盾,延長農產 品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2.3.3財政支農支出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間接作用農業現代 化
    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間接作用是通過創造有利農業現代化生產環 境,滿足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需求,提供農業可持續發展動力,實現農業現代 化。一是通過改變農業勞動力、資金要素的地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二是拉 動農村經濟需求,基礎設施乘數效應能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幾倍的社會需求和 收入,擴大農業經濟規模效應。一方面,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增加,例如農村固 定資產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吸引其它資金投入農業,多元化籌集農 業資金;對農民教育投資,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對農村文化、衛生及社會 服務投入,改善農業工作環境,保障基本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農村扶貧投入 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拉動農業經濟增長,有作用于農業生產促 進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融合,延長農業生產產業鏈,增加農業就業崗位; 農業經濟的增長也可以帶來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促使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 生產,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多元化
    17
     
     
    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18
     
     
     
     
     
     
     
     
     
     
     
     
     
     
     
     
     
     
     
     
     
     
     
     
     
     
     
     
     
     
     
     
     
     
     
     
     
     
     
     
    3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現狀分析
    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優勢 不足等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有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先進的農業設備,農業 的公共品屬性需要公共財政投資。同時財政支農支出作為國家財政的一項重要支 出,代表政府對農業重視情況,其支出分配方式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
    3.1財政支農支出絕對規模分析
    國家實際安排用于農業的財政資金總額被稱為財政支農支出的絕對規模。從 表 3-1 可以看到 2003 至 2019 年,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絕對數額在增長,從 2003 年的 1134.86 億元到 2019 年增長了 21108.35 億元,增加了 18 倍,一方面說明城 鄉收入差距拉大,農村本身存在短板弱項,國家不得不對農業高度重視,國家財 政投入在農業的支出數量上增多;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很快,財政收 入也會隨之提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財政支農支出有所增加。
    表 3-1 我國 2003 至 2019 年財政支農支出和增長率(單位:億元)
    時間 財政支農支出 財政支農支出增長率 財政收入增長率
    2003 1134.86 2.92% 14.87%
    2004 1693.79 49.25% 21.56%
    2005 1792.4 4.82% 19.90%
    2006 2161.35 29.49% 22.47%
    2007 3404.7 7.30% 32.41%
    2008 4544.01 33.46% 19.50%
    2009 6720.41 47.90% 11.72%
    2010 8129.58 20.97% 21.28%
    2011 9937.55 22.24% 25.00%
    2012 11973.88 20.49% 12.88%
    2013 13349.55 11.49% 10.20%
    2014 14173.83 6.17% 8.64%
    2015 17380.49 22.62% 8.48%
    2016 18587.36 6.94% 4.82%
    2017 19088.99 2.70% 8.14%
    2018 21085.59 10.46% 6.24%
    2019 22862.8 & 43% 3.83%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19
     
    從圖 3-1 財政支農支出增長率波動大,農業投資不穩定。2017 年的財政支農 支出增長率最低為 2.92%的增長率, 2009 年之前的增長率整體上較高,而 2009 年之后財政支農支出增長率整體水平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我國由高速增長轉向高 質量發展計劃有關,發展的均衡性使得在農業上支出有所調整。從 2017 年一般 公共預算可以看出,在其它科目支出增速比農林水支出快,與我國經濟發展形勢 計劃有關。財政支農支出平均增長率為 18.10%,我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率為 14.82%,整體上來看符合公共財政投入“三農”的政策傾向,但是有幾年的財政 支農支出增長率低于財政收入增長率,分別是:2003 年、2007 年、2010 年、2011 年、2014 年、2017 年這六年,而按照《農業法》國家財政對農業年度投資增加 幅度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①,可見這六年里我國對農業的投入遠 遠不夠,并且也再次說明我對農業的投入不穩定。
    60.00%
     
     
     
     
     
    圖 3-1 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增長率與財政收入增長率情況
    3.2財政支農支出相對規模分析
    財政相對規模衡量財政對某一行業投入強度或者經濟發展貢獻程度,在《國
    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里提出公共財政要向“三農”傾斜,財政支農的相對規模 剛好是財政支出強度的指標,體現出國家在農業上的投資力度和重視程度。
    (1)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情況
    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情況總體上比較穩定,從 2003 年占比 4.6%
    到 2019 年的 9.57%,期間財政支農支出的占比最高值與最小值直接僅相差5.30%,
    ①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三十八條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MmM5MDlmZGQ2NzhiZjE3OTAxNjc4YmY3NGUxMTA2YmQ%3D
    20 并且占比最大值在2016 年達到9.9%并未到 10%,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政府雖然對 農業有所重視,但是對農業方面的支出強度不夠,公共財政對“三農”傾斜的力 度還有待增強。
    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按照 9%的比重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 2003-2009 年,此期間財政支農支出占比均低于 9%并且波動較大,而2010 年及 以后所占比重均在 9%以上比較平穩,但是也沒有突破 10%。2003-2009 年財政 支農支出波動說明政府對農業投入穩定性差,2010 年以后較平穩的原因可能是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農民內生發展意識增強,政府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提高,但是 2017 年之后,財政支農支出占比有所下降,這也許是由于政府對其它行業的投 入增加限制了對農業投資的增長。
    表 3-2 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情況(單位:億元)
    時間 財政支農支岀 全國財政支岀 占財政支岀比重
    2003 1134.86 24649.95 4.60%
    2004 1693.79 28486.89 5.95%
    2005 1792.4 33930.28 5.28%
    2006 2161.35 40422.73 5.35%
    2007 3404.7 49781.35 6.84%
    2008 4544.01 62592.66 7.26%
    2009 6720.41 76299.93 8.81%
    2010 8129.58 89874.16 9.05%
    2011 9937.55 109247.79 9.10%
    2012 11973.88 125952.97 9.51%
    2013 13349.55 140212.1 9.52%
    2014 14173.83 151785.56 9.34%
    2015 17380.49 175877.77 9.88%
    2016 18587.36 187755.21 9.90%
    2017 19088.99 203085.49 9.40%
    2018 21085.59 220904.13 9.55%
    2019 22862.8 238858.37 9.5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財政支農支出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情況
    財政支農支出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是政府對農業的切實扶持體現,同時也 是財政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可以反映出財政支農支出的投入效率,財政支農支出 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大,可能是因為農業總產值的產出效率低,而比重小說明財 政支農支出的投入不夠還有待提高。從表 3-3 財政支農支出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 總體上在上升,從 2003 年的占比 3.82%到 2019 年的 18.44%,政府對農業的實 際支持在增加,但我國的農業產出效率比較低,但這并不說明我國的財政支農支 出強度大,因為農業一個經濟效益低的行業,農業所需要的財政支出遠遠超于“數 據”財政支持配置。
    21
     
    表 3-3 財政支農支出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情況(單位:億元)
    時間 財政支農支岀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占農林牧漁業比重
    2003 1134.86 29691.8 3.82%
    2004 1693.79 36238.99 4.67%
    2005 1792.4 39450.89 4.54%
    2006 2161.35 40810.83 5.30%
    2007 3404.7 48651.77 7.00%
    2008 4544.01 57420.77 7.91%
    2009 6720.41 59311.32 11.33%
    2010 8129.58 67763.13 12.00%
    2011 9937.55 78836.98 12.61%
    2012 11973.88 86342.15 13.87%
    2013 13349.55 93173.7 14.33%
    2014 14173.83 97822.51 14.49%
    2015 17380.49 101893.52 17.06%
    2016 18587.36 106478.73 17.46%
    2017 19088.99 109331.72 17.46%
    2018 21085.59 113579.53 18.56%
    2019 22862.8 123967.94 1&44%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3)財政支農支出強度情況 財政支農支出強度反映財政對農業支持與農業對社會經濟貢獻是否一致, 公式是1=(財政支農支出/財政支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國內生產總值),其中該 數值如果大于 1,則說明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大于農業對社會經濟發展貢 獻,而小于1結論相反①。從表3-4中結果可以看到財政支農強度的值是小于1 的,這說明我國 2003 至 2019 年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小于農業對社會經濟發 展的貢獻,可見我國的財政支農支出投入強度不足,另外從 2003 至 2019 年間 均值為 0.52 整體上財政支農支出強度在逐漸增大,但是也反映出我國財政支農 支出強度與農業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程度不對稱。在 2010 年之后的財政支農支 出強度明顯都是大于 0.52,情況有所改善,但是總體上反映出我國財政支農支 出規模有待增強。
    ①張曉旭.甘肅省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影響效應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2019.
    22
     
    表 3-4 我國財政支農強度情況
    時間 (財政支農支岀/財政 支岀)A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國內 生產總值)B I=A/B
    2003 4.60% 21.61% 0.21
    2004 5.95% 22.39% 0.27
    2005 5.28% 21.06% 0.25
    2006 5.35% 18.60% 0.29
    2007 6.84% 18.01% 0.38
    2008 7.26% 17.99% 0.40
    2009 8.81% 17.02% 0.52
    2010 9.05% 16.44% 0.55
    2011 9.10% 16.16% 0.56
    2012 9.51% 16.03% 0.59
    2013 9.52% 15.71% 0.61
    2014 9.34% 15.20% 0.61
    2015 9.88% 14.79% 0.67
    2016 9.90% 14.27% 0.69
    2017 9.40% 13.14% 0.72
    2018 9.55% 12.36% 0.77
    2019 9.57% 12.51% 0.7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3.3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分析
    財政支農支岀結構是根據政府收支科目農林水支岀這一“類”下設的“款” 占“類”的比重,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財政支農支岀資金分配情況。從歷年政府財 政收支科目中可以看到,雖然農林水支岀類下的“款”有些年份有變化,但是農 林水支岀這一“類”從 2007 年之后并無變化,2010 年之前南水北調和農業綜合 改革在農村統計年鑒中并沒有,所以以2010-2019 年的農林水支岀分析財政支農 支岀的結構情況。
    財政支農支岀各項支岀情況整體情況。財政支農支岀下的各科目支岀絕對數 額整體上都在增長,見表 3-5。從各項支岀增長率來看,用于林業支岀和扶貧支 岀的增長率一直保持正增長,其它幾項支岀都有負增長。在我國財政支農支岀各 項支岀中,從2019 年來看農業支岀為6554.7億元,占財政支農支岀為 32%占比 排名第一,農業支岀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支農支岀項。扶貧支岀為 5561.5 億元, 占財政支農支岀比重為 27%排名第二,扶貧支岀的占財政支農支岀的比重在不 斷上升,這與今年來脫貧息息相關,也反映岀我國對農業農村脫貧的決心和力度。
    23
     
    水利支出為 4584.4 億元,占財政支農支出的比重為 22%排名第三,由于農業生 產易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一直以來重視對水利的建設和投入。農業綜合開發 所占比重 1%,農業綜合開發是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的補助支出等等, 從農業綜合開發占比來開,這項支出遠遠不夠且不利于激發農村農業生產創造活 力。
     
    表 3-5 國家財政用于農林水各項支出情況(單位:億元)
    年份 農業 林業 水利 南水北調 扶貧 農業綜
    合開發 農村綜
    合改革
    2010 3949.4 667.3 1856.5 7&4 423.5 337.8 607.9
    2011 4291.2 876.5 2602.8 68.9 545.3 386.5 887.6
    2012 5077.4 1019.2 3271.2 45.9 690.8 462.5 987.3
    2013 5561.6 1204.3 3338.9 95.6 841 521.1 1148
    2014 5816.6 1348.8 3478.7 69.6 949 560.7 1265.7
    2015 6436.2 1613.4 4807.9 81.8 1227.2 600.1 1418.8
    2016 6458.6 1696.6 4433.7 65.7 2285.9 616.6 1508.8
    2017 6194.6 1724.9 4424.8 116.2 3249.6 571.2 1486.9
    2018 6156.1 1931.3 4523 130.5 4863.8 575.6 1530.3
    2019 6554.7 2007.7 4584.4 8&6 5561.5 288.8 1644.3
    數據來源:農村統計年鑒
    圖 3-2 2019 年我國財政支農支出構成情況
    財政支農支出結構整體情況。從國家財政用于農林水各項支出結構來看,我 國支持結構在不斷調整越來越合理。農業支出占的比重每年都穩居第一位,這與 農業支出本身是一個“大口徑”的支出統計有關,農業范圍廣,也說明國家對農 業方面的重視程度,但是從 2014 年開始,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比重開始下降。 扶貧支出從 2010 年占比 5.35%到 2019 年的 26.83%,國家加大農村方面的扶貧 支出,是一項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支出完成脫貧攻堅。農業綜合開發與南水北調 所占比重較低,并且農業綜合開發所占比重從 2014 年之后持續下降,而南水北
    24
    調一直在 1%以下,隨著工程逐漸完善財政投入動力降低,農業綜合開發是土地 治理、創新類示范類項目的支岀,這很好的在 2020 年政府財政收支科目體現岀 對這兩方面的投資動力減弱,2020 年刪掉“南水北調”和“農業綜合開發”這一 款,并將“南水北調”作為一個項劃分到“水利”下面。農業綜合改革雖然所占 比重較穩定,但是卻從未突破 10%,不利于激發農業農村自主改革發展活力。水 利對農業克服自然條件的脆弱性至關重要,所占比重均值為25.64%,但是從 2016 年開始有所下降,這可能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生產。林業支岀所占比重均值為 9.49%,我國對生態環境投入較穩定。
    表 3-6 財政支農支出各項占財政支農支出的比重
    年份 農業 林業 水利 南水 扶貧 農業綜合 農村綜
    北調 開發 合改革
    2010 49.86% 8.42% 23.44% 0.99% 5.35% 4.26% 7.67%
    2011 44.43% 9.07% 26.95% 0.71% 5.65% 4.00% 9.19%
    2012 43.94% 8.82% 28.31% 0.40% 5.98% 4.00% 8.54%
    2013 43.76% 9.47% 26.27% 0.75% 6.62% 4.10% 9.03%
    2014 43.12% 10.00% 25.79% 0.52% 7.04% 4.16% 9.38%
    2015 39.77% 9.97% 29.71% 0.51% 7.58% 3.71% 8.77%
    2016 37.85% 9.94% 25.98% 0.38% 13.39% 3.61% 8.84%
    2017 34.86% 9.71% 24.90% 0.65% 18.29% 3.21% 8.37%
    2018 31.23% 9.80% 22.95% 0.66% 24.68% 2.92% 7.76%
    2019 31.62% 9.68% 22.11% 0.43% 26.83% 1.39% 7.93%
    數據來源:農村統計年鑒
     
    25
    4我國農業現代化測量評價
    農業現代化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過程,是動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是一個綜 合性發展過程不斷完善的過程①。農業的公共品屬性以及農業較高社會效益都讓 政府財政必須提供農業支持,在研究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化的影響之前,動態 掌握農業現代化進程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農業現代化測量評價對 其較好掌握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至關重要。
    4.1農業現代化指標構建與測量
    4.1.1農業現代化指標構建
    分析農業現代化需要將其與社會經濟綜合發展聯系起來分析,無論人們從生 產手段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服務現代化理解農業現代化,還是從農業科技化、 信息化、規模化角度來認識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現代化有其基本特征認識:有較 高生產力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民富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十四 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提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糧食等重要農 產品供給有效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居民 收入穩步增長等七項目標②。在堅持以實現農業近代化的根本目前為前提下,按 照我國實際情況,堅持可比性、實效性和綜合性原則,最終從以下四個方面構建 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1) 農業生產投入水平。農業現代化特點之一是高效率,按照“投入—產 出”法來看,農業生產投入是生產物質資料投入,是單位生產投入的成本越低, 說明農業生產效率越高,對農業現代化高效率生產越有利。
    (2) 農業綜合產出能力。農業現代化發展成果體現是農業產出,高效產出 是在滿足社會農產品的基本需求外,也要提高農民的收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首 先要保證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還要提高農業產出效益、提高農業生 產者的收入。
    (3) 可持續綠色發展能力。在農業現代化高效率、低投入、高產出發展過程 中,難免存在對森林資源產生破壞、土地污染、農藥過度使用等問題,因此農業 可持續綠色發展既是衡量科學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4)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農業現代化發展一定程度上不斷拓寬農民增
    ①黃國勤編著.農業現代化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②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
    26
    收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距縮小實現富裕。因此農村社會發展水平是以人為本的 發展要求,最終成果就是要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增收。
    農業現代化指標不僅要科學合理反映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更要能重點 突岀不同層級指標特點,在大量閱讀和總結國內外農業現代化指標構建研究成果 及考慮我國數據可獲取性的現實因素,構建四項一級指標,十七項二級指標,二 十六項三級指標,具體農業現代化指標構建如表 4-1 所示:
    表 4-1 農業現代化發展質量指標構建
    一級 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單位 指標 屬性
    農業 生產 投入 水平 農業機械設備 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 千瓦/公頃
    耕地有效灌溉率 單位耕地有效灌溉率 %
    農用肥料施用量 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 噸/公頃
    農業科技投入 科研經費投入強度
    科技人員
    農業 綜合 產岀 能力 耕地產岀率 土地生產效率 萬元/公頃
    主要糧食產岀 單位耕地糧食產岀量 噸/公頃
    勞動力產岀 勞均農業產值 萬元/人
    農業勞動生產效率 萬元/人
    農產品經濟作物 產岀 肉類人均占有量 公斤/人
    蔬菜產量/第一產業從業人員
    奶類人均占有 千克/人
    可持 續綠 色發 展能
    農藥使用量 單位耕地農藥使用量 噸/公頃
    薄膜使用量 單位耕地薄膜使用量 噸/千公頃
    柴油使用量 單位耕地柴油使用量 噸/公頃
    農林牧增加值耗 水 萬元農林牧增加值農業耗水量 億立方米/ 萬元
    森林覆蓋率 森林面積/國土資源總面積 %
    農村 經濟 社會 發展 水平 農民獲益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人
    第一產業從業千人擁有鄉村醫生和衛 生員 人/千人
    農村恩格爾系數 %
    農業經濟效應 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
    農業總產值/地區生產總值 %
    養殖業產值=(牧+漁)/農林牧總產 值 %
    與工業的融合 農業與第二產業融合 %
    農業基礎設施水 平 公路覆蓋率=公路里程/國土資源面積 公里/平方 米
    農村投遞路線 公里
    說明:由于新疆、河北(2018-2019年)、遼寧(2019年)、黑龍江(2010-2012年)的第一產業從業人 員數缺失,所以采用平均增長率方法進行插值補充數據。森林覆蓋率基本變化不大,各省2003年森林覆 蓋率用2004年的代替。
     
    27
    4.1.2農業現代化測量方法
    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方法按照權重分配法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主觀 賦權法根據評價者的專業經驗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主觀評分,包括層次分析法和 德爾菲法,主觀賦權法容易導致指標權重的偏差。主觀賦權法中權重確定依賴評 價者的經驗做出主觀判斷,客觀賦權法根據數據的相關性和變異程度賦予各指標 的權重,主觀賦權法權重賦權主觀性強,本人科研能力有限,用主觀賦權法得出 的研究結果難以令人信服,所以本文選擇客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包括主成分分 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通過降序提取對評價對象貢獻較 大的主要指標,要求提取的主成分累計貢獻率要大于 85%,對提取的主成分給予 新的解釋,解釋必須符合現實背景和意義,并且較少的樣本無法提取出主成分, 可見主成分分析法要保證幾個主要成分貢獻率要達到較高水平較難實現,且主成 分解釋帶有模糊性。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的改進,不需要舍棄信息,但是 計算中涉及的最小二乘法有時存在失效情形。熵值法用來判定指標的離散性,指 數的離散性越大,對綜合評估的影響也就越大,熵值法是依據指數的變異度來確 定權重,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為的偏差,在經濟學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文構建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涉及指標多而廣,為了盡量保證對指標做出客觀、 真實評價,對此本文采用熵值法。熵值法評價農業現代化的具體步驟如下:
    (1)數據標準化。由于農業現代化各指標的量綱和數量級存在差異,需要對
    各指標進行標準化,以消除不同量綱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如果使用的指數值越大 越好,則選擇正向指標公式;如果使用的指標值越小越好,則選擇負向指標公式。
    正向指標x'廠 jmax黑,負向指標x ..=
    max{xj}-min{xj} ij
    j項指標值,max{xj}為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min{xj}為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刈為
    標準化值。⑵計算比重,Yij = ⑶計算信息熵值ej =—哼i(Yij *
    Zj=l xhj
    lnYtj)式中K為常數(4 )計算信息效用值dj = 1 — ej計算權重,為Wj = dj/EJLidj
    (6)計算綜合指數。采用加權求和公式計算樣本的評價值Sij = Wj*X'ij,式中
    S 為綜合評價值, n 為指標個數, wj 為第 j 個指標的權重,顯然 S 越大,樣本效
    28 果越好,最終比較所有的S值,即得出評價結論。
    4.2農業現代化現狀分析
    4.2.1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權重分析
    各項指標體系權重大小反映對農業現代化貢獻程度。按照熵值法對我國 30 個省級2003到2019年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進行計算,最終得到我國農業現代化 各項指標權重,見表 4-2。正向指標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標數貢獻比負向指 標的貢獻大,說明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在變好。從一級指標來看,農業生 產投入水平的權重為 0.1872、農業綜合產岀能力為 0.2637、可持續綠色發展能力 為 0.2027、農村社會發展水平為 0.3464,權重越高其對農業現代化貢獻越大,我 國的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最大,農業生產投入水平的貢獻較低。 從農業現代化的二級指標來看,農業經濟效應的權重為 0.1201 排名第一,反映 岀我國第一產業的經濟效應較好,成為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與工 業的融合程度權重為 0.0330,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最低,也反映岀農業和工業的 融合不太理想。從三級指標來看,可持續綠色發展下各項三級指標權重都比較大, 見附錄A,這說明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注意可持續綠色發展。
    表 4-2 2003-2019 年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權重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權重 排名
    農業生產投入水平 農業機械設備 0.0390 14
    耕地有效灌溉率 0.0393 13
    0.1872 農用肥料施用量 0.0407 11
    農業科技投入 0.0681 6
    農業綜合產岀能力 耕地產岀率 0.0373 16
    0.2637 主要糧食產岀 0.0399 12
    勞動力產岀 0.0774 4
    農產品經濟作物產岀 0.1092 3
    可持續綠色發展能力 農藥使用量 0.0410 8
    0.2027 薄膜使用量 0.0410 9
    柴油使用量 0.0410 10
    農林牧增加值耗水 0.0411 7
    森林覆蓋率 0.0387 15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 平 農民獲益 0.1168 2
    0.3464 農業經濟效應 0.1201 1
    與工業的融合程度 0.0330 17
    農業基礎設施水平 0.0765 5
    數據來源:計算整理
     
    29
    4.2.2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分析
    ( 1)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整體較慢
    整體上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提升,但是發展速度較慢。 2003-2019 年 間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均值為 0.3995, 2019 年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比 2003 年增 長了 0.0775,但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為 0.485%,并且到 2019 年農業 現代化綜合指數的增長率最快的一年,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較慢,見表 4-3。分 析原因,自我國“工業反哺農業”以及“中央一號”等農業政策讓我國對農業的 發展重視, 2007 年在“一號”文件中提出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為我國農業現代 化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發展速度較慢,這可能與我國農業基礎條件有關, 從自然經濟到現代科學技術的介入,農業人口多知識能力有限現實經濟社會發展 基礎較差,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難以深化應用生產,可能導致我國的農業現代化 發展水平速度較慢。
    表 4-3 我國農業現代化四項指標指數情況
    時間 指數 農業生產投
    入水平 農業綜合產 岀能力 可持續綠色發
    展能力 農村經濟社會
    發展水平
    2003 0.3617 0.0489 0.0477 0.1562 0.1089
    2004 0.3689 0.0486 0.0504 0.1563 0.1135
    2005 0.3719 0.0495 0.0538 0.1561 0.1125
    2006 0.3753 0.0502 0.0558 0.1549 0.1145
    2007 0.3761 0.0511 0.0549 0.1548 0.1153
    2008 0.3840 0.0529 0.0587 0.1554 0.1170
    2009 0.3892 0.0541 0.0616 0.1564 0.1171
    2010 0.3970 0.0555 0.0664 0.1564 0.1188
    2011 0.4038 0.0571 0.0705 0.1563 0.1200
    2012 0.4092 0.0587 0.0742 0.1562 0.1201
    2013 0.4123 0.0591 0.0777 0.1556 0.1199
    2014 0.4149 0.0605 0.0808 0.1566 0.1170
    2015 0.4184 0.0618 0.0823 0.1565 0.1178
    2016 0.4189 0.0602 0.0840 0.1568 0.1180
    2017 0.4214 0.0623 0.0840 0.1574 0.1178
    2018 0.4288 0.0646 0.0869 0.1593 0.1179
    2019 0.4392 0.0680 0.0907 0.1601 0.1204
    均值 0.3995 0.0567 0.0694 0.1565 0.1169
    數據來源:計算整理
     
    ( 2)農業現代化指標發展不均衡存在明顯短板
    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明顯短板。 2003-2019 年可持續綠色發展出現八年的負 增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岀現四年的負增長,農業生產投入兩年的負增長, 只有農業綜合產岀能力一年負增長,具體數據見表 4-4。四項指標增長不平衡, 農業生產投入2003-2019年均分為 0.0567,排名第四,農業綜合產岀均值指數最 高為0.0694,排名第三,可持續綠色發展能力均值分值0.1565,排名第一,農村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均分 0.1169 排名第二,這四項指標均分發展也不平衡,最大 值與最小值差距為0.0998,農業生產投入太低,存在明顯短板。
    四項指標發展增速不均衡。農業生產投入水平年均增速 2.107%,農業綜合 產岀年均增速 4.130%,可持續綠色發展能力年均增速 0.152%,農村經濟社會發 展水平增速 0.640%,能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的只有農業綜合產岀,并且年均增 速排名與年均綜合指數排名不相匹配,特別是可持續綠色發展能力和農業綜合產 岀,可見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對農業綜合產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表 4-4 2004-2019 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增長率
    時間 增長率 農業生產投 農業綜合產 可持續綠色 農村經濟社
    入水平 岀能力 發展能力 會發展水平
    2004 1.987% -0.457% 5.682% 0.038% 4.261%
    2005 0.804% 1.722% 6.719% -0.143% -0.910%
    2006 0.935% 1.422% 3.672% -0.767% 1.773%
    2007 0.216% 1.938% -1.543% -0.063% 0.697%
    2008 2.077% 3.358% 6.849% 0.381% 1.513%
    2009 1.357% 2.345% 4.963% 0.666% 0.021%
    2010 2.025% 2.599% 7.750% -0.002% 1.456%
    2011 1.702% 2.795% 6.243% -0.079% 0.999%
    2012 1.327% 2.938% 5.177% -0.078% 0.130%
    2013 0.770% 0.626% 4.796% -0.380% -0.150%
    2014 0.640% 2.405% 4.020% 0.650% -2.433%
    2015 0.824% 2.142% 1.772% -0.081% 0.699%
    2016 0.132% -2.563% 2.069% 0.201% 0.103%
    2017 0.601% 3.387% 0.007% 0.393% -0.123%
    2018 1.738% 3.802% 3.533% 1.187% 0.102%
    2019 2.444% 5.252% 4.363% 0.513% 2.096%
    均值 1.224% 2.107% 4.130% 0.152% 0.640%
    數據來源:計算整理
     
    4.2.3我國省級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分析
    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衡量標準劃分并無統一的標準,經濟增長發展階段劃分 思想主要來源于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理論”,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經濟的重要組 成部分,因此農業現代化也具有階段性特征。辛嶺、蔣和平等(2010)①將農業 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劃分為“起步、發展、成熟”三個階段的做法,劉云菲(2019)
    ①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2010,31(06):646-650.
    31
    劃分為五個階段①,本文參考他們劃分階段設置本文的農業現代化標準,見表4-
    5 其劃分標準如下:
    表 4-5 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等級劃分
    綜合指標指數范圍 農業現代化發展質量等級
    0-0.3 初始期
    0.3-0.4 起步期
    0.4-0.5 發展期
    0.5-0.8 成熟期
    0.8 以上 完全實現
    1)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差距明顯
    橫向對比來看 30 個省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情況同一時期各省差異較大,北 京、山東、天津、江蘇這些省份在各個時期穩居前列,而青海、寧夏和甘肅也一 直后面。江蘇省 2015-2019 年在 30 個省區中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穩居第一,山 東是農業大省,北京、天津和江蘇本身經濟發展快,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綜合性的 指標,經濟與農業條件較好的省份其農業現代化水平都較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較 低的省份與其經濟環境有關,一些省份土地自然條件、交通基礎設施差,不利于 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地區之間存在農業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導致農業現代化水 平發展差異。縱向來看農業現代化發展總體上有所改善,農業現代化水平集中在 起步和發展實現階段,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這四個省從 2003 至 2019 年一直 處于起步實現階段,北京和天津兩個省 2003 至 2019 年農業現代化處于發展階 段,只有江蘇 2017-2019 年和浙江 2019 年達到了成熟階段,具體數據見附錄 B。
    ( 2)糧食主產區與非糧食主產區發展情況
    將30個省區劃分為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②,從表4-6可以看到糧食 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高于非糧食主產區,并且按照農業現代化階段的劃分, 糧食主產區比非糧食主產區更早進入發展階段, 2009 年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 綜合指數達到 0.402,而非糧食主產區在 2013 年才進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實現階 段綜合指數為 0.401,糧食主產區比非糧食主產區早四年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階 段。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快于非糧食主產區,原因一是糧食主產區的農業自然 生產條件更具有優勢,農業現代化建設政策傾向,如建立一些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原因二是糧食主產區的經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更好,財政更優先保障農業發展, 農業基礎設施更完善,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率高。
    ①劉云菲,李紅梅,馬宏陽.中國農墾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研究——基于熵值法與TOPSIS方法[J].農業經濟問 題,2021(02):107-116.
    ②糧食主產區分別為:糧食主產區: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 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十三個省份;非糧食主產區為除了西藏以以外剩下17 個省份。
    32
     
    表4-6糧食主產區與非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
    時間 糧食主產區 非糧食主產區 時間 糧食主產區 非糧食主產 區
    2003 0.368 0.357 2012 0.425 0.397
    2004 0.377 0.363 2013 0.427 0.401
    2005 0.380 0.365 2014 0.429 0.404
    2006 0.386 0.367 2015 0.433 0.407
    2007 0.387 0.368 2016 0.432 0.409
    2008 0.396 0.375 2017 0.432 0.413
    2009 0.402 0.379 2018 0.438 0.422
    2010 0.409 0.388 2019 0.447 0.434
    2011 0.417 0.394
    數據來源:計算整理
     
    33
    5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實證研究
    本文著重探討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村現代化的影響,因此首先構建基準模型, 驗證財政支農支岀與農業現代化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財政支農支岀能否促進農 業現代化發展,以及驗證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的機理作用機制,然后進一 步通過門檻模型檢驗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5.1計量模型構建
    5.1.1基準模型回歸構建
    本文的研究核心是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依據前文分析內容, 本文構建基準模型:
    AMit = ai + B iGO% +》8 jXit + % 公式(5-1)
    公式(5-1)中被解釋變量AM,解釋變量為財政支農支出Gov,控制變量 Xu卩壯為誤差項,其中下標i代表省級行政區,t代表時間年份。
    5.1.2面板門檻模型的構建
    在現實經濟變量中存在結構突變問題,即是一個經濟變量與經濟結果可能對 應著不同的結構模型,而門檻模型正是用來分析結構性突變問題的重要工具。從 前文分析可知,在劃分我國農業現代化階段發展水平后,不同地區之間的農業現 代化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像江蘇等省份農業現代化發展已經進入到成熟期,而甘 肅等省份還處于起步階段,如果只是簡單分析財政支農支岀是否具有對農業現代 化有促進作用還遠遠不夠,也容易陷入“一刀切”思維。鑒于此本文選擇的面板 門檻模型是基于“門檻”值,“門檻”是將一個經濟變量對經濟結果的模型劃分 為不同的結構模型,這樣便于我們地區差異研究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的影 響。
    Hansen 對門檻模型做岀了很多貢獻,將門檻值作為未知變量引入模型中。
    在 1999 年的固定效應閾值模型在經濟、金融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門檻模型 也可以稱為門限模型,如果門檻模型中包括多個研究對象或者多個個體,那么就 稱為門限門檻模型,研究財政支農支岀與農業現代化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是否 存在結構突變等問題,構建的門檻面板模型如下:
    34
    AMit = a + XiQ + BiGoVitI(qit M Yi) + ^GOViJC/i < qit M 丫2)  PnGOVitI(qit > Yn) + £it 公式(5- 2)
    其中,被解釋變量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AMit,解釋變量為Govit,門檻變量qit, 控制變量Xit,%代表隨機誤差項。
    5.2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5.2.1變量選取
    (1) 被解釋變量。農業現代化(Am),用構建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經過熵 值法測算所得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值表示。另外,由于熵值法的客觀賦予權重其 指數都是在 0-1 之間,為了使得綜合指數符合現實記分習慣便于比較,將熵值法 計算所得的所有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擴大 100 倍,也即是 Y=Am*100。
    (2) 解釋變量。財政支農支出(Gov),由于2007年國家財政核算科目的 調整,在省級數據可獲取性的基礎上, 2003-2006 年使用“農業支出、林業支出、 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三者之和反映財政支農支出, 2007-2019 年使用農 林水事務支出反映財政支農支出,并用 2000 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減。
    (3) 門檻變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Gdp),由于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政府財 政支農支出“乘數效應”也會存在差異,吸引其他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領域能 力不同,同樣的財政支農支出水平可能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不同,因此本文將地 區經濟發展水平作為門檻變量,用 2000 年為基期的地區生產總值指數進行平減。
    (4) 控制變量。選取依據是與解釋變量具有低相關性,本文選取可能對農 業現代化發展影響的因素作為控制變:城鎮化率、農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農 業種植結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力就業狀態。
    城鎮化率(Urb)根據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收入差 距促使剩余勞動力轉移,因此城鎮化的發展拉大城鄉差距可能促使農村勞動力轉 移。教育(Edu)①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 資活動,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認知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勞動價值②。農業 種植結構(As)我國農業現代化首先要保障糧食安全,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是在糧食生產和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之間權衡選擇,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既要保 障糧食穩定生產又要提高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延長產業鏈,因此本文仿照周振、孔
    ①說明: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假設未上過學的居民受教育年限0年,小學程度教育年限6年,處在程度 教育年限 9年,高中和中職程度教育年限 12年,大專及本科以上程度教育年限16年,那么農村居民平均 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業人口總數=[(文盲人數*0+小學學歷人數*6+初中學歷人數*9+高中和中 專學歷人數*12+大專及本科以上學歷人數*16)/6歲以上人口總數]。
    ②李君甫著.農民的非農就業與職業教育研究[M].2008第106頁.
    35
    祥智(2015)①的作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為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比重。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Fd)采用的是農村固定資產除以農業總產值。農村勞動力就 業狀態(E1)有研究驗證農村勞動力與土地流轉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因此采用農 村勞動力就業狀態為第一產業從業除以鄉村人口。
    5.2.2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2003-2019年30個省有關數據。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各地方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網站,部分數據來自EPS 數據庫。數據平減處理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用 2000年為基準的農民消費價格 指數和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平減。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5-1所示,可以看到農業現代化平均值為40.62, 標準差為3.63,三十個省份之間農業現代化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整體差異不大。 財政支農支岀平均值為 324.9,標準差為 284.164,并且其最大值是最小值之間 184倍,可見 2003-2019 年我國財政支農支岀情況差異大大。
    表 5-1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變量名 平均值 標準誤 最小值 最大值
    農業現代化 40.620 3.630 31.494 52.639
    財政支農支岀 324.946 286.157 5.428 1287.054
    經濟發展水平 17008.880 17003.060 381.053 103309.000
    居民受教育年限 8.721 1.024 6.040 12.782
    城鎮化率 0.524 0.144 0.139 0.896
    農業結構調整 0.658 0.134 0.354 0.971
    農村固定資產 0.207 0.094 0.010 0.750
    農村勞動力 就業狀態 0.415 0.109 0.142 0.613
    社會性支農支岀 522.188 472.439 15.792 3059.978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岀 3148.466 2686.141 100.9222 16597.07
     
    5.3基準模型實證結果
    5.3.1Hausman 檢驗
    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是靜態面板數據模型中常見,其中固定效應個 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相關,隨機變量是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經過 Hausman
    ①周振,孔祥智.中國“四化”協調發展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一一基于農業現代化視角J].中國軟科學, 2015(10):9-26.
    36
     
    檢驗后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其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見表 5-2 所示,模型(1)是不 加入控制變量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模型(2)是加入控制變量后 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模型(3)是加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支 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
    表 5-2 固定效應模型結果
    (1) (2) (3)
    am am am
    財政支農支岀 0.0075*** 0.0034*** -0.0008
    Gov (26.61) (7.06) (-1.59)
    居民受教育年限 1.6328*** 1.3191***
    Edu (6.69) (6.30)
    城鎮化率 urb 7.9672*** 6.5752***
    (5.96) (5.74)
    農業結構調整 As 5.0553*** 2.3568*
    (3.17) (1.71)
    農村固定資產 Fd -2.8142** -2.4517**
    (-2.38) (-2.43)
    農村勞動力就業 -9.1501*** -5.6976***
    El (-5.45) (-3.91)
    地區經濟發展水 0.0001***
    平 Gdp (13.35)
    常數項_cons 38.1978*** 22.1376*** 25.0435***
    (329.85) (10.29) (13.55)
    N 510 510 510
    R2 0.596 0.686 0.772
    F 707.988 172.603 228.734
    注:***、**和*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t統計量。
     
    5.3.2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從表 5-2 可以看到,模型(1)和模型(2)中在 1%的水平上顯著上財政支 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系數大于零,說明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具有明顯的促 進作用。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在模型(1)中影響系數為 0.0075, 在模型(2)中加入控制變量后影響系數為 0.0034,且所有的控制變量也是顯著 的,模型(3)是加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后,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不顯著,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通過 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 根據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機制分析,如果財政支農支出提高農業綜合產 出和農村經濟發展直接和間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那么加入綜合代表這兩種 促進農業現代化的變量后,原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應該不顯著,
    37 模型(3)正好驗證了這一機制。加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后,財政支農支岀對農 業現代化的影響不顯著,而此時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為 0.0001,所有控制變量均顯著。
    綜上通過基準回歸結果可知,第一,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具有促進作 用,影響系數均為正數。第二,控制變量城鎮化率、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現代化 為正影響,農村固定資產、農村勞動力就業對農業現代化具有一定的負作用;第 三,驗證了財政支農支岀通過提高農業綜合產岀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或間接 作用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一機制。
    5.4門檻效應檢驗
    因為經濟規律可能存在非線性,當一個經濟指標達到特定的數值后,會引起 另一項指標突變轉向開展其他形式,引起另一個指標發生突然變化的現象叫做門 檻效應,作為原因現象中的臨界值被稱為門檻值,但是如果主觀確定門檻值,而 沒有對其進行參數估計及顯著性統計檢驗,經濟研究估計結果存在偏誤也失去了 研究意義。由前面的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分析可知,加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這一變 量代表農業綜合產岀水平后,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不顯著,因此本 文門檻模型進一步探究財政支農支岀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
    5.4.1門檻效應檢驗
    檢驗(5-2)式是否存在門檻效應,也就是檢驗(5-2)式卩系數是否存在不 完全相等的情況。原假設H0: 01=02 ;備則假設H1: 01工02,Hansen (1999) 構建LM檢驗統計量如下:F] = (So — Si(p))//。其中,S0為無門檻效應時模型 的殘差平方和,Si(Y)為門檻效應時的殘差平方,對應的P值若小于0.1,則拒絕 原假設認為存在門檻效應。 LM 漸近分布依賴樣本矩,無法直接獲得其臨界值, Hansen (1996)使用bootstrap (自抽樣法)法計算臨界值。
    當門檻效應檢驗拒絕原假設后,說明存在門檻效應,于是繼續門檻估計值的 真實性檢驗,檢驗門檻值是否正確,原假設y=yo,Hansen (2000)用似然比統計 量LR檢驗門檻值,對應的似然比檢驗統計量為:LR(y) = [Si(y) — Si(Y)]/o2 若顯著水平為6時,當LR(y) < —2ln(l-TT二3),則不能拒絕原假設,認為門 檻估計值是一致的。
    根據門檻模型的檢驗思路,對公式(5-2)檢驗門檻效應,以地區經濟發展水 平為門限變量的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再按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 產區分類,仍然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限變量的財政支農支岀對農業現代化影
    38
     
    響,其檢驗結果如下表 5-3 所示,門檻估計值及門檻估計值的置信區間如表 5-4 所示,門檻值的似然比函數圖如圖 5-1 所示。
    表5-3 Gdp為門限變量門檻效應檢驗(BS次數為300)
    門檻變量 統計量 臨界值
    門檻檢驗 F值 P值 10% 5% 1%
    單一門檻 93.35*** 0 17.288 21.999 33.868
    雙重門檻 22.91*** 0.003 11.542 12.989 17.698
    三重門檻 9.51 0.753 19.057 22.897 28.251
    糧食主產 區 單一門檻 61.47*** 0 28.964 37.766 50.882
    雙重門檻 29.9** 0.013 19.846 24.322 31.657
    三重門檻 13.21 0.733 33.763 38.996 47.704
    非糧食主 產區 單一門檻 89.77*** 0 14.312 16.799 19.85
    雙重門檻 30.54*** 0 11.626 13.472 16.896
    三重門檻 5.18 0.78 15.619 20.09 28.288
    注: ***、 **和*分別表示在 1%、 5%和 10%水平上顯著。
    從表 5-3 中可以看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單一門檻設定、雙重門檻設定的的 P 值均小于 0.01,在 1%的水平下顯著,三重門檻設定的 P 值大于 0.1,因此以地 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的門檻模型存在雙重門檻。
    表5-4 Gdp為門限變量 門檻估計值和置信區間
    以地區經濟發展
    水平問門檻變量 門檻估計值 95%置信區間
    第一個門檻值 5297.4972 [5135.9179 5301.6696]
    第二個門檻值 54070.4073 [47938.8451 54814.511]
    按糧食主產區 第一個門檻值 51419.7700 [49807.3110 54070.4070]
    第二個門檻值 80675.5020 [77282.7350 80675.5020]
    按非糧食主產區 第一個門檻值 29863.9260 [28162.1249 30122.9768]
    第二個門檻值 5344.8166 [5139.4077 5436.1771]
    當確定存在“門檻效應”時,還需要進一步確定門檻值的置信區間,以檢驗 門檻估計值是否等于真實值,根據公式(5-1)的二重門檻 LR 圖結果如圖 5-1、 圖 5-2 以及圖 5-3 所示,虛線與 LR 的交點是置信區間的兩個端點,而最低點是 門檻值橫軸為門檻變量,縱軸為LR值,虛線是95%的顯著性參考線,95%的置 信區間是所有LR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Y構成的區間,因此,由圖可 知,曲線落入參考線的部分說明那部分門檻值是顯著存在的,也就是原假設成立, 二個門檻估計值等于真實門檻值。
    39
     
    圖5-3按非糧食主產區LR—threshold圖
    5.4.2門檻回歸實證結果分析
    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作為門檻變量經過門檻效應檢驗后存在雙重門檻,選擇 居民受教育年限、城鎮化率、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固定資產,農村勞動力就業作 為控制變量,模型(4)是整體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門檻回歸結果。并 按糧食主產區與非糧食主產區進行門檻回歸,模型(5)是糧食主產區的門檻回 歸結果,模型(6)是非糧食主產區門檻效應檢結果,見表 5-5 所示。
    表 5-5 模型(5-2)財政支農對農業現代化門檻模型估計結果
    門檻變量 (4 (5 (6)
    1 6412*** 1.92092*** 1.14409**
    居民受教育年限 Edu (3.99) (3.62) (2.72)
    7.4602*** 3.85363 7.61015***
    城鎮化率 urb (3.79) (0.44) (3.75)
    5.0177* 25.93999*** 1.57515
    農業結構調整 As (2.04) (4.25) (0.53)
    -3.0117* -0.19924 -4.99682**
    農村固定資產 Fd (-1.99) (-0.07) (-2.38)
    -6.2767** -8.68430** -5.39698*
    農村勞動力就業狀態 El (-2.31) (-2.27) (-1.92)
    0.0097*** 0.00129 0.01101***
    門檻區間一 (3.56) (0.72) (3.88)
    0.0025** 0.00409** 0.00283*
    門檻區間二 (2.29) (2.34) (1.96)
    0.0066*** 0.00801*** 0.00902***
    門檻區間三 (6.61) (4.72) (7.46)
    常數項 21.2103*** 7.2479 26.52294***
    (6.18) ( 1.41 ) (7.66)
    N 510 221 289
    R2 0.749 0.866 0.7658
    注: ***、 **和*分別表示在 1%、 5%和10%水平上顯著。 括號為t統計量。
     
    1)核心解釋變量門檻效應分析
    根據表5-5可知,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系數在三個區間都大于零,
    說明財政支農支出促進農業現代化,這與學者們的研究結果一致。存在兩個門檻 值劃分為三個區間,三個區間影響系數均不相同。在模型(5)門檻模型中區間 一和區間三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比固定效應模型中的系數大,
    41 可見固定效應模型中低估了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因此單純從線性 方面考慮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不夠嚴謹,需要用非線性的雙重門檻 模型更合適。
    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的門檻模型其存在雙重門檻。當地區經濟發 展水平 Gdp 小于 5297.4972 時,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系數為 0.0097; 當Gdp在5297.4972與54070.4073之間時,財政支農支出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 平上為0.0025,而Gdp大于54070.4073時,財政支農支出影響系數10%的顯著 性水平上升為 0.0066,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效應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的提升促進作用呈現“V”型。
    究其原因,財政支農支出是政府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財政支持方式, Gdp小于5297.4972時,此時財政支農支出政策效果最明顯,這是因為地區經濟 發展水平較差基礎設施落后,此階段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急需財政支農支出的政策 支持,而政府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通過“乘數效應”為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僅帶來了 財政資金支持,而且擴大了財政支農支出影響效率,因此,財政支農支出影響系 數最大。當 Gdp 介于 5297.4972 與 54070.4073 時,財政支農支出的影響系數急 劇下降,從 0.0097 下降到 0.0025,這可能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財政支農 支出邊際效應下降,單純依靠財政支農支出增加難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 此時財政支農支出的促進作用減弱。當Gdp大于254070.4073時,財政支農支出 影響系數又提升,但是低于第一階段的,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農業現 代化提高,只有專業化、科技化、信息化、集約化綜合發展帶來的高農業生產效 率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特別是農業科技化,這刺激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對 財政支農支出資金的需要,此時財政支農支出的邊際效果提升。但是另一方面, 根據學者的研究成果政府財政支農支出的增加會使利率逐漸上升乘數越大,因為 利率提高而導致社會投資減少,財政支農支出的“擠出效應”越明顯,此階段的 Gdp 很高時財政支農支出影響系數比第二階段影響系數高但又低于第一區間的 系數。
    (2)控制變量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的影響
    從回歸結果來看,居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城鎮化率、農業產業結構、農村固 定資產投資、農業勞動力就業狀態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影響顯著。門檻面板回 歸結果說明:第一,居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具有促進作用, 在1%的水平下顯著,居民受教育平均年限越高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增加得越多。 第二,城鎮化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綜合指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第三,農業 產業結構的調整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有促進作用,在 10%的水平下顯著。第 四,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有負向作用,在 10%的水平下顯
    42 著。第五農村就業狀態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也具有負向作用,在 5%的水平下 顯著,第一產業就業越充分,農業現代化的綜合指數下降越明顯。
    對控制變量的門檻面板回歸結果做出的解釋:第一,人力資本是教育和培養 生產者投入,人力資本投資的經濟效應遠遠大于物質投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更 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綜合指數。第二,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 這從需求側誘發農業產業的技術進步,同時伴隨著城鄉差距拉大,農村剩余勞動 力的向外流動,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這與謝杰(2012)①關 于城市化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研究結論一致。第三,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首要 目標確保糧食安全,糧食種植面積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越有益,糧食種植面積 正式是農業結構調整體現。第四,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小 于零,資金的有限性影響了農戶將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農村固定資產需要大量 資金,沒有作用于農業科學研究“擠占”農業科研資金投入(魯釗陽,2016)②, 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第五,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第一產業的就業越高,對 農業現代化的影響越不利,可以解釋為當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增多,不利于農業 現代化的專業化、集約化、科技化的生產趨勢,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農業現代化 的生產力的停滯,需要更多從業人員。另外,第一產業人員的增長,占用了土地 不利于土地的集約化生產,降低農業生產效率,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
    (3)糧食主產區與非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分析
    以 gdp 為門檻變量糧食主產區模型(5)和非糧食主產區模型(6)財政支農 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門檻回歸結果來看,影響系數都顯著大于零,說明在兩個地 區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都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糧食主產區門檻值分 別是 51419.77、80675.502,在糧食主產區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在 gdp<51419.77 時影響系數不顯著;在 51419.77<gdp<80675.502 時在 5%的顯著性 水平下影響系數為 0.00409;當 80675.502<gdp 時影響系數為 0.00801。在非糧食 主產區兩個門檻值分別為 5344.8166 和 29863.926;gdp<5344.8166 時影響系數為 0.01101;5344.8166<gdp<29863.926 時影響系數為 0.00283,當 29863.926<gdp 時 影響系數為 0.00902。
    關于兩個門檻值,糧食主產區的比非糧食主產區要高。關于財政支農支出對 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糧食主產區第二區間時的影響系數要大于非糧食主產區; 非糧食主產區第三區間時的影響系數要大于糧食主產區;糧食主產區的影響系數 是逐漸上升;非糧食主產區的影響系數走勢是呈現“V”型。由于綜合經濟發展 水平之間的差異,糧食主產區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要高于非糧食主產區,財政支農
    ①謝杰.工業化、城鎮化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門檻效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04):84-90+112.
    ②魯釗陽.財政支農支出、農業FDI對農業科技進步的影響[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9):22-29.
    43 支出對農業現代化門檻值糧食主產區自然也要高于非糧食主產區。糧食主產區的 影響系數上升走勢,說明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農支出的乘數效應更明顯。在非糧 食主產區財政支農支出的支出效應與前文整體的影響系數走勢是一致的,都是呈 現“V”型,說明在非糧食主產區財政支農支出的效應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 在很大的差異。
    從控制變量來看,居民受教育年限對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的影響是糧食主產 區的要比非糧食主產區的更顯著,且影響效果更明顯,人力資本農業現代化重要 的資源,這可能是因為在糧食主產區,農業作業規模大農業資源較豐富,人力資 源的增加越有利于發揮農業技術,提高生產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城鎮化 率來看只有在非糧食主產區才起到促進作用,非糧食主產區大多是經濟發展水平 較高及一些農業自然資源較貧乏的省份,城鎮化發展需求刺激了農業發展需求。 在糧食主產區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現代化綜合的影響在1%的水平顯著,而在非 糧食產區,卻不顯著,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對農業有重大的影響。 在非糧食主產區農村固定資產影響為負,而在糧食主產區不顯著,糧食主產區的 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村固定資產在農業生產的直接投資較少;在非糧食主產 區,在有限的資產投入下,農村固定資產投入減少了資產投入到農業生產,從而 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狀態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在兩個區域都 顯著,且是具有阻礙作用。
    5.4.3進一步分析
    根據前文實證分析知道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存在雙重門檻,按照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兩個門檻值分為三個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低區間(Gdp W 5297.4972),經濟發展水平中區間(5297.4972VGdpW54070.4073),經濟發展 水平高區間(54070.4073VGdp)。
    從2003-2019年整體來看,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區間的省份較少,三個省份一 直處于經濟發展低區間;2007 年后經濟發展水平中區間逐漸增加;在經濟發展 水平高區間只有四個省份,廣東最先在2012年進入到經濟發展呢高區間,江蘇、 山東在2013年才進入,浙江2018年進入,見附錄C。可以看到2019年處于經 濟發展低區間的省份有海南、青海、寧夏這三個省份, 2019年處于經濟發展中區 間的共有 23 個省份, 2019 年處于經濟發展高區間的,有四個省份分別為江蘇、 山東、浙江、廣東,見表5-6。因此,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兩門檻值劃分的區間, 各省份所處的經濟發展區間不同,而根據門檻模型可知存在三個系數,所以僅是 按照固定效應模型中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為 0.0034 來考慮兩 者之間的關系是不夠嚴謹的,不利于深入分析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44
    表5-6 2019年各省份所處經濟發展水平區間情況
    門檻值及經濟發展區間 省份
    GdpW5297.4972
    低區間 海南、青海、寧夏
    5297.4972VGdpW 北京、福建、四川、天津、吉林、重慶、河北、遼寧、上海、河
    54070.4073 南、山西、廣西、內蒙古、江西、陜西、安徽、湖南、湖北、黑龍
    中區間 江、貴州、甘肅、云南、新疆
    54070.4073VGdp
    高區間 江蘇、山東、浙江、廣東
    說明:這里的經濟數據是以2000年為基準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用農民消費價格指數平減后的數據劃 分。
     
    5.5穩健性檢驗
    穩健性檢驗的目的是檢驗評價方法和指標解釋的強壯性,主要從數據、變量、 計量方法等改變某些參數后是否對評價結果仍然保持穩定的解釋。本文選擇更換 解釋變量做穩健性檢驗其門檻模型見公式(5-3), Gdp 仍然為門檻變量, Fsa 為 解釋變量,參照皺文杰等(2019) ①選擇教育經費國家財政性作為社會性支農支 出并取其對數,以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并取其對數,進行穩健性門檻效應檢 驗。更換兩個解釋變量后門檻效應檢驗如下表 5-7,可以看更換兩次解釋變量后 在 1%的顯著性水平上仍然存在雙重門檻,兩個門檻值估計值和置信區間見表 58 所示。
    AMit = a + XitS + BiFSAiJ(qit < Yi) + ^FSAiJM < qit < Y2) + …+ BnFSAiJ(qit > Yn) +
    公式( 5-3) 其中,被解釋變量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AMit,解釋變量為FSAit,門檻變量q壯, 控制變量Xit,£壯代表隨機誤差項。
    表5-7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門檻效應檢驗(BS次數為300)
    統計量 臨界值
    門檻變量 門檻檢驗 F值 P值 10% 5% 1%
    社會性財 單一門檻 134.12*** 0.000 20.797 26.037 34.719
    政支農支 雙重門檻 31.14*** 0.000 12.280 14.789 19.698
    三重門檻 10.32 0.707 26.701 31.057 42.900
    地方財政 單一門檻 149.51*** 0 23.414 27.954 34.211
    一般預算 雙重門檻 34.51*** 0 12.73 15.665 20.297
    支出 三重門檻 10.98 0.23 15.77 17.994 25.091
    注:***、 **和*分別表示在 1%、 5%和 10%水平上顯著。
     
    ①鄒文杰,林航,朱鵬頤.財政支農減貧的結構效應及門檻特征[J].東南學術,2019(06):110-117.
    45
     
    表5-8門檻估計值和置信區間
    社會性財政支農 支出 門檻估計值 95%置信區間
    第一個門檻值 54070.4073 [49807.3113 54814.511]
    第二個門檻值 29863.926 [27074.4047 30122.9768]
    地方財政一般預 算支出 第一個門檻值 54070.4073 [47938.8451 54814.511]
    第二個門檻值 29863.926 [27777.8416 30122.9768]
     
    穩健性檢驗結果分析。模型( 7)和模型( 8)為更換解釋變量對農業現代化
    門檻影響結果,以門檻值劃分的三個區間在1%的水平上顯著且影響系數都大于 零。這與前面公式(5-2)下的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門檻模型所得出各區 間系數都大于零結論一致,說明回歸具有穩定性,也由此看出財政支農支出對農 業現代化具有促進作用。
    表 5-9 穩健性檢驗結果
    變量 (7) (8)
    居民受教育年限 Edu 0.8124* 0.2812
    (1.94) (0.68)
    城鎮化率 urb 5.6123*** 3.3898**
    (4.43) (2.20)
    農業結構 As 4.2580 2.3865
    (1.61) (1.02)
    農村固定資產 Fd -3.3304** -4.3700**
    (-2.09) (-2.70)
    農村勞動力就業狀態 El -7.3510*** -10.0189***
    (-2.89) (-3.58)
    門檻區間一 1.3012*** 1.8557***
    (4.66) (6.25)
    門檻區間二 1.4970*** 2.0101***
    (5.19) (6.59)
    門檻區間三 1.9589*** 2.3942***
    (7.26) (7.96)
    截距項cons 23.5689*** 25.3335***
    (6.68) (7.66)
    N 510 510
    R2 0.771 0.794
    注:***、**和*分別表示在1%、 5%和 10%水平上顯著。 括號內為t統計值
     
    46
    6研究結論和建議
    6.1主要研究結論
    本文得出研究結果主要如下:
    第一,對本文的財政支農支出界定并分析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現狀,目前我國 財政支農支出強度低,支農支出增長不穩定,財政支農支出投入不足,農業綜合 開發和農業綜合改革的支出比重小。
    第二,在農業現代化基本特征認識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構 建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四項一級指標,二十七個二級,并采用熵值法測算我國 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研究得出我國的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最 大,農業生產投入水平的貢獻較低,我國農業現代化處于發展實現階段,具有發 展緩慢、不平衡的特征。省級層面 2017 年只有江蘇省到達到成熟階段,浙江在 2019 年也跨越到成熟階段,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這四個省一直處于起步實現 階段,其它省份處于農業現代化處于發展階段;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 大于非糧食主產區,且比非糧食主產區更早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
    第三,通過基準回歸驗證了財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具有促進作用,也驗證 了財政支農支出直接或間接作用對農業現代現代化產生影響,在基準回歸后財政 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數為 0.0034,在 1%的水平上顯著。
    第四,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經過門檻效應檢驗存在兩個門檻值 5297.4972 和 54070.4073 劃分為三個區間,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系 數都顯著大于零,但三個區間的影響系數不一樣,在經濟發展低區間財政支農支 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系數為 0.0097 在 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在經濟發展水平 中區間影響系數為 0.0025 在 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在經濟發展水平高區間影 響系數為 0.0066 在 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低區間和高區間對比出固定效應模 型中低估了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研究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 區域差異影響,按照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分為兩個區域,得出糧食主產區 門檻值高于非糧食主產區的值,兩個區域的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系數 存在差異,糧食主產區的影響系數在三個區間值是從小到大,即是逐漸上升走勢, 非糧食主產區的影響系數在三個區間值是從大小大,即是走勢呈現“V”型。進 一步對我國 30 個省份 2019 年按照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劃分三個區間分析,海南、 青海、寧夏這三個省還處于較低經濟發展水平,河北、遼寧、上海、河南等共二 十三個省份處于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僅江蘇、山東、浙江、廣東這四個省份處于 較高經濟發展水平。
    47
    根據研究結果,本文的研究結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處在發展階段,財 政支農支出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并且通過作用于農業綜合產出和經濟發展 對農業現代化起作用,但是基準回歸低估了這種影響關系。經過門檻回歸,財政 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存在非線性的關系,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限變 量,存在雙重門檻效應,財政支農支出促進農業現代化在三個區間影響系數存在 差異。
    6.2政策建議
    由于農業生產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特點,政府職能決定了政府要對農業進 行投資,再加上我國農業現代化還處于發展階段,政府在這時期更應發揮作用促 進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在前文研究結果基礎上,結合《“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 現代化規劃》農業現代化要立足于國情特點,立足農業生產特性,立足地域特征 的發展特征提出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6.2.1加大財政支農支出健全投入保障機制
    首先,根據前文對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現狀分析,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 支出的比重2019年為9.57%,財政支農支出投入力度不夠。農業投資理論提供 發展中國家引進新生產要素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理論依據,所以無論是基于農業生 產特點還是財政投入不足,都決定了政府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農業現 代化需要大量公共服務,需要完善的交通體系,物流體系建設,鄉村清潔能源建 設等等,因此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政策支持。其次,我國農業現代 化水平處在發展階段,通過實證檢驗結果可知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具有促 進作用,所以應加大財政農業支出,要重點對處于起步階段的省份加大財政支農 支出規模和財政支出力度。最后,既要協同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又要有重點增 加對部分省區的投入。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應該要針對部分省份格外加 大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對海南、青海、寧夏這三個省份,國家財政應該要增加 絕對規模數量財政投入增長,發揮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的最佳效果。
    對此,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 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建立和實施土地出讓收入標準,推 動各地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要增加地方債券,扶持農業相關配套設施建 立。讓農民增添現代農業生產設備使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政府要注重增加農業 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推進重點區域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48
    6.2.2調整財政支農支出結構
    根據前文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分析,農業綜合改革支出占財政支農支出的比重 在 10%以下,農業支出占比一直穩居第一,因此為了更有利于農業現代化水平建 設,激發農業現代化發展活力,應該適當調整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保持農業支出 在資金的穩定增長的同時,提高農業綜合改革比重。 2019 年扶貧支出與水利支 出的比重僅相差 4.72%,對此應該要提高扶貧支出比重。利用社會性財政支農支 出進行穩健性檢驗時,經過檢驗社會財政支出同樣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議在發 揮直接支持農業生產的財政手段時,調整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增加對農村教育、 醫療等的社會性財政支出,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增加農民勞動力技能,提高農 業生產效率。
    適當引入其它農業社會投資,促進投資結構多元化。總體來看,由于地區經 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其經濟發展水平在 5297.4972 與 54070.4073 之間的省份要適 當引入其它農業社會投資。其中河北、遼寧、貴州等這二十三個省份除了保持財 政支農支出絕對數量的增長外,也要適當增加和引進其它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生 產中,提高其它財政支農支出相對比重。江蘇、山東、浙江、廣東這四個省份除 了保持提高財政支農支出的相對規模增長外,也要拓寬支農資金投資渠道,引導 其他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現代化生產中。
    6.2.3 健全農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根據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系數有差 異,因此財政支農支出的投入要向糧食主產區傾斜,以基礎條件良好的區域為重 點,打造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對非糧食主產區應該分省份重點投入財政支農支 出,除了保持財政支農穩定增長外,更應該引入其它資金進入。對此政府要支持 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其他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現 代化生產,重視對農業主體保障政策,推進農產品收入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制 度。
    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機制,鼓勵工商資本參與投入到現代農業農村、基礎設施 和公共服務建設中,通過涉農貸款的獎勵,支持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銜接。 完善農民就業補貼制度,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對農村資產擴大抵押擔保融資 范圍,穩定、有序地開展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完善農村再保險體系。要充分利 用政府的引導功能,構建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目錄制度,通過市場機制建 設“鄉村振興”資金,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在不增加政府隱性負債的 情況下,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將農村基建作為主要的投入,拓寬農業農村建設融 資渠道,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貸款。
    49
    6.2.4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耕地保護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堅守耕地紅線。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要弱化以往采用美國大規模的“大農場”制度 ①,基于我國耕地資源的有限性,應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不能像發達農業現代化 國家那樣實現大規模大農場,所以堅守耕地紅線。在農業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 中國農業現代化要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因此必須嚴格執行“耕地保 護制度”,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合理規范土地使用。保護耕地數量盤活農村土地, 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合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外出務工的閑置土地,完善土 地流轉相關政策,對轉讓閑置土地農戶增加補償,推進撂荒地利用,從而實現土 地的集中化、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率,提高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 提高耕地質量,加強耕地改良,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監管機制。
    6.2.5加大農民投資提升科技文化素質
    增加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前文的實證分析已經得知,居民 受教育年限對農業現代的具有促進作用,教育經費國家財政性對農業現代化的促 進效果非常顯著,增加農村教育投入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式。在保證 農村教育資金投入的基礎上,也要規范教育經費使用和管理,提高鄉村教師薪資 待遇,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開展耕讀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加大涉農高校、 涉農職業院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力度。引導教育資源下沉鄉村。
    加大鄉村勞動培訓體系。人力資本提升能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因此要加 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深化農業職業教育改革,擴大農業職業教育招收農民 學員規模,培養農村高層次人才,引導和鼓勵實干創業人才到鄉村創業,改善鄉 村居住環境,增加財政投入留住人才。建立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 貫通的農民教育培訓制度。對農業勞動生產者分領域培訓,加強與培訓勞動生產 者的溝通,跟進了解培訓效果做好相應的調整培訓。實現教育培訓資源共建共享。
    此外,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越多,不利于農業現代化適度規模化經營,因此 要拓寬非農就業渠道,從而盤活利用閑置土地,實現農業現代化多種形式適度規 模經營,最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脫貧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強農業 與其它產業的合作,有組織進行勞務輸出,促進穩定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同時 要完善農民就業監測制度,掌握就業情況。
    ①李周,溫鐵軍,魏后凱,杜志雄,李成貴,金文成.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農”專家深度解讀 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精神J].中國農村經濟,2021(04):2-20.
    50
    參考文獻
    [1] Onofri, Alejandro, and Lilyan E. Fulginiti. “ Public Inputs and Dynamic Producer Behavior: Endogenous Growth in U.S. Agriculture. ”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 30, no. 1, 2008, pp. 13 - 28. JSTOR, www.jstor.org/stable/41770344. Accessed 21 May 2021.
    [2]Beachy R N . Building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griculture[J].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2014, 369(1639):20120274.
    [3]Mosher A T . Getting agriculture moving. Essentials for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J]. getting agriculture moving essentials for development & modernization, 1965, 1966(1):66.
    [4]Tao Y , Zhu X , Yang D T , et al.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Long-Term Growth, mimeo. 40[C]// Meeting Papers. 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2008.
    [5]Hayami Y . Toward the rural-based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selected experiences from East Asia.[J]. edi learning resources, 1998.
    (日)速水佑次郎,(美)弗農•拉坦(Vernon W.Ruttan)著;郭熙保,
    張進銘等譯.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修訂擴充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0.
    ⑺(美)沃爾特• W •威爾科克斯.美國農業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 館.1987.
    [8]Yang D T ,Zhu X .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long-term growth[C]//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Elsevier, 2013.
    [9]Knickel K . Trajectori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silience: Some first insights derived from case studies in 14 countries[J]. APSTRACT: Applied Studies in Agribusiness and Commerce, 2016, 10.
    [10]Otchia, Christia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poor Growth: Policy Options for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J]. Journal of
    51
    Economic Structures, 2014, 3(1):1-43.
    [11]劉涵•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 題,2008(10):30-35.
    [12]李祥云,陳建偉.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的規模、結構與績效評估卩].農業經濟 問題,2010,32(08):20-25.
    [13]吳進進.農業地區的財政能力建設: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世界農 業,2021(01):77-87.
    [14]王銀梅,劉丹丹.我國財政農業支出效率評價[J].農業經濟問 題,2015,36(08):49-55+111.
    [15]韓林.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結構優化研究[J].求索,2009(07):25-27.
    [16]崔元鋒,嚴立冬.基于DEA的財政農業支出資金績效評價[J].農業經濟問 題,2006(09):37-40+79.
    [17]楊伯堅.2004?2008年中國財政農業支出效率的實證分析——基于省際 面板數據的DEA-TOBIT兩步法[J].財政研究,2012(03):23-25.
    [18]陳力予,葉頡,鄭傳芳.農業現代化轉型中的縣級財政農業支出研究[J].吉林 農業大學學報,2012,34(02):230-236.
    [19]杜輝.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視域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探究——黑龍江省“兩 大平原”地區的經驗與啟示[J].學術交流,2019(06):93-100+192.
    [20]瞿志印,王厚俊.廣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J].中國財 政,2009(02):53-54.
    [21]王巖,劉忠澤,吳向民,師璇.河北省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 農業經濟,2014(04):32-34.
    [22]林艷麗,孟校臣,王海濤.遼寧省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 研究一一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4,16(02):152-157.
    [23]張海燕,鄧剛.財政支農支出對四川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經濟 問題,2012(06):78-81.
    [24]李曉嘉.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關系研究一一基于省際面 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2(01):68-72.
    52
    【25]李煥彰,錢忠好•財政支農政策與中國農業增長:因果與結構分析【J] •中國農 村經濟,2004(08):38-43.
    【26] 鄭良芳.金融和財政手段共同發力,促進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實現農 業現代化關系我國國富民強和國家經濟戰略安全【J].經濟研究參 考,2011(53):3-7.
    [27]鐘陽,丁一兵,趙素娟•財政支農、稅收、慣性效應與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02):7-13.
    [28]司翼,高飛,王亞芬.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的經濟效應:效率評價及路徑優化【J]. 商業研究,2017(09):88-92.
    [29]魏朗.財政支農支出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對 1999-2003 年 農業生產貢獻率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9):11-16+22.
    [30]范柏乃,段忠賢.財政農業支出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J].理論探 索,2011(01):66-70.
    [31]辛沖沖,陳志勇.我國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LMDI分解法 的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7(03):78-86.
    [32]蘇永偉.基于ECM模型的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J].社 會科學家,2015(06):78-82.
    [33]茆曉穎,成濤林.全口徑視角下財政農業支出結構與農民收入的實證分析 [J].統計與決策,2015(05):115-116.
    [34]楊廣勇,楊林.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解決農業增產不增收問題了嗎?——基于 中部A省51個縣域數據的雙重差分檢驗[J].中國經濟問題,2020(06):107- 120.
    [35]朱青,盧成.財政支農政策與農民收入的實證研究——基于農業補貼的視 角[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3):67-83.
    [36]汪海洋,孟全省,亓紅帥,唐柯.財政農業支出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01):72-79.
    [37]張笑寒,金少涵.財政農業支出的農民收入增長效應——基于收入來源的 角度[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15(01):46-55.
    [38]夏春萍,路萬忠.我國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現實條件分析[J].
    53
    經濟縱橫,2010(08):61-63.
    [39]錢麗,陳忠衛,肖仁橋.中國區域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度 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1):10-17.
    [40]黃祖輝,邵峰,朋文歡.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國 農村經濟,2013(01):8-14+39.
    [41]李燕瓊.我國傳統農業現代化的困境與路徑突破[J].經濟學家,2007(05):61-
    66.
    [42]張紅宇,張海陽,李偉毅,李冠佑.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目標定位與改革創 新[J].中國農村經濟,2015(01):4-13.
    [43]賀雪峰.為誰的農業現代化[J].開放時代,2015(05):36-48+6.
    [44]丁謙,孟衛東.農業現代化與我國農村財政政策的轉變——基于內生增長 理論的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0(05):129-133.
    [45]高布權.論我國農業現代化中的政府績效問題[J].農業經濟,2009(01):3-5.
    [46]鄧漢慧,鄧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J].農業經 濟問題,2007(09):106-109.
    [47]杜朝暉.法國農業現代化的經驗與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06(05):71-74.
    [48]陳文科,林后春.農業基礎設施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村觀察,2000(01):9- 21+80.
    [49]張秀生,單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研究[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03):17-24.
    [50]王敬華,鐘春艷.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J].農業現 代化研究,2012,33(02):195-198.
    [51]蔣和平,崔凱.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J].中國發展 觀察,2009(09):19-21.
    [52]蘇光,劉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東北農業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21-23.
    [53]譚愛花,李萬明,謝芳.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干旱區資源 與環境,2011,25(10):7-14.
    [54]"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組,張淑英,夏心旻.農業現代化
    54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調研世界,2012(07):41-47.
    [55]田野,黃進,安敏.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現代化發展效率評價一一基于超效 率DEA與綜合熵值法的聯合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1(03):100-113.
    [56]佟光霽,孫綱.中國縣域農業現代化的多維路徑[J].學術交流,2016(07):110- 115.
    [57]李麗純.后現代農業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測評[J].農業經濟 問題,2013,34(12):7-14+110.
    [58]曾利彬.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安徽農業科 學,2008(04):1634-1635+1652.
    [59]蔣和平,黃德林.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農業現代化 研究,2006(02):87-91.
    [60]邸菲,胡志全.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農業資 源與區劃,2020,41(06):46-56.
    [61]鐘麗娜,李松柏.陜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 究,2018,39(01):57-64.
    [62]郭冰陽.用動態篩選方法構建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J].統計與決 策,2005(21):42-43.
    [63]閆芳,黃明華,劉繼鵬.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空間格局研究[J].中國農業 資源與區劃,2021,42(03):33-41.
    [64]劉云菲,李紅梅,馬宏陽.中國農墾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研究一一基于熵值 法與TOPSIS方法[J].農業經濟問題,2021(02):107-116.
    [65]蔣和平,崔凱.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及發展 水平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06):646-651.
    [66]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 業現代化研究,2010,31(06):646-650.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293.html

    上一篇:黨的民族政策與壯族社會變遷研究 —以武鳴區雙橋鎮為例

    下一篇: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金融支持研究 ――以山東省為例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