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瀾湄合作視域下云南與老緬泰次 區域農業合作的時空格局及推進機制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03 10:39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第1 章 緒 論 1
    1.1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2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3
    1.2.1有關次區域農業合作理論的研究 3
    1.2.2關于次區域合作成效的研究 10
    1.2.3關于瀾湄合作機制的研究 13
    1.3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14
    1.3.1總體思路 14
    1.3.2研究內容 15
    1.4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6
    1.4.1研究方法 16
    1.4.2技術路線 16
    1.4.3可能的創新之處 17
    第2 章次區域農業合作相關概念和理論支撐 19
    2.1相關概念界定 19
    2.1.1核心概念 19
    2.1.2相關概念 20
    2.2理論基礎與分析方法 23
    2.2.1農業合作相關理論 23
    2.2.2農業合作發展分析法 29
    2.3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動力機制 30
    2.3.1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興起 30
    2.3.2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驅動力 33
    第3 章云南與老緬泰推進次區域農業合作的基礎 38
    3.1研究范圍及其資源稟賦條件 38
    3.1.1研究范圍界定 38
    3.1.2自然環境本底 38
    3.1.3農業資源稟賦 41
    3.2次區域農業合作的產業基礎 44
    3.2.1云南農產業發展現狀 45
    3.2.2老緬泰農產業發展現狀 48
    3.3次區域地緣政治及安全環境 55
    3.3.1地緣政治環境 55
    3.3.2地緣安全環境 56
    3.4次區域農業市場環境 58
    3.4.1農產品市場 58
    3.4.2農業要素市場 59
    VI
    3.4.3勞務及服務市場 61
    3.5次區域合作的歷史文化淵源 63
    第4 章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時空格局 65
    4.1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的建立及其農業合作框架 65
    4.2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歷史進程 67
    4.3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 74
    第5章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主要領域及其合作成效 84
    5.1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主要領域 84
    5.1.1農產品貿易合作 84
    5.1.2農業投資合作 84
    5.1.3農業技術及服務合作 85
    5.1.4農業合作機制平臺的共建 89
    5.2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主要成效 90
    5.2.1農產品貿易成效 90
    5.2.2農業投資成效 94
    5.3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95
    5.3.1區域競爭力視域下農業合作問題 95
    5.3.2結構主義視域下農業合作問題 96
    5.3.3技術及服務的合作問題 103
    5.3.4合作模式與水平問題 104
    5.3.5合作的機制平臺問題 105
    5.3.6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面臨的新挑戰 106
    第6 章 瀾湄合作視域下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及前景分析 109
    6.1瀾湄合作視域下的農業合作新機遇 110
    6.1.1瀾湄農業合作的定位 110
    6.1.2瀾湄農業合作新進展與成效 110
    6.1.3瀾湄農業合作面臨的機遇 113
    6.2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潛力分析 114
    6.2.1引力模型 114
    6.2.2模型構建、變量和數據選取 115
    6.2.3實證分析 117
    6.2.4農業合作潛力預測 118
    6.3農業合作潛在空間分析 119
    6.3.1農業國際合作的潛力 120
    6.3.2農產品貿易的最優結構 123
    6.3.3農業投資潛在空間 124
    6.3.4農業技術及服務結構 124
    6.3.5合作制度發展空間 125
    第7章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的推進機制 127
    7.1農業合作升級目標 127
    7.2農業合作升級的主要領域與關鍵環節 128
    7.2.1貿易投資便利化 128
    7.2.2農業產業內競爭與合作 129
    7.2.3農業基礎設施合作 130
    VII
    7.2.4拓寬農業服務合作 130
    7.2.5農業合作技術標準 131
    7.3 農業合作升級戰略及模式 132
    7.3.1合作戰略及模式經驗借鑒 132
    7.3.2農業合作升級戰略選擇 134
    7.3.3農業合作升級模式構建 135
    7.4農業合作升級的機制體系 135
    7.4.1農產品貿易機制 136
    7.4.2農業投資機制 136
    7.4.3農業技術合作及服務機制 137
    7.5農業合作的建議及對策 137
    7.5.1農業合作影響的對策 137
    7.5.1.2分區域制定農業合作策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137
    7.5.1.3保障涉農企業作為合作發展的重點和主體地位 137
    7.5.1.4建立優質農產品認證標準,健全溯源機制 138
    7.5.1.5加大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投入和推廣力度 138
    7.5.1.6進一步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138
    7.5.1.7充分做好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的準備 139
    7.5.2農業合作問題的對策 139
    7.5.2.1明晰比較優勢,創新合作模式 139
    7.5.2.2提高競爭力,打造新格局 139
    7.5.2.3深化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機制 140
    7.5.2.4創新云南與老緬泰農業投資模式 140
    第8 章 結論與展望 141
    8.1研究結論 141
    8.2創新與不足 142
    8.3.展望 143
    參考文獻 145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 153
    致 謝 154
    VIII
    第 1章 緒 論
    1.1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上個世紀 90 年代以來,中國加大了西南內陸的對外開放,從發展邊境貿易 與開放省會城市及邊境城市,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到主動走 出去建立各種跨境合作區,積極參與各種區域與次區域經濟合作,極大地促進了 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周邊區域市場一體化。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形成了包括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GMS)、東盟一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機制 (AMBDC)、湄公河委員會(MRC)、云南與老緬泰毗鄰地區經濟四角機制(QEC)、 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組織(BIMSTEC)等在內的多重、多樣化、多 領域合作機制。中國主要參與了 AMBDC、GMS、QEC等合作機制,在安全、 經濟、產業、資源及生態等領域與相關國家開展合作,作為大國與負責任國家承 擔了與之相當的國際義務,為該區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些次區域 合作機制平臺無不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域外大國及國家集團主導支持下建立的, 其主要合作議程與重大項目也是在他們的資金支持下得以實施與運行,相關國家 無法掌握合作發展的自主權。再加上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 自身力量有限且發展水平不一,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內部引聚力與合作推動者,形 成以“內部合作需求—外部加持推動”的合作模式,其合作成效與合作進程受制 于域外大國的態度。特別是遭受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后, 東南亞國家迫切希望打破原有合作模式的困境,他們把視線轉向了周邊國家、主 動加強與中國合作的力度,發聲表達了域內國家加強合作、共同建設瀾湄合作新 機制的意愿。
    2016年,順應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新機 制的愿望,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在平等協商基礎上正式建立瀾湄合作組織 (LMO)。究其根源:一方面,原有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機制成效有限且 推進困難。突出表現在農業合作推進乏力,主要是美日歐國家在2008年經濟危 機以來深陷其中,無力也無意愿給予瀾湄國家更多支持。農業合作增勢緩慢,瀾 湄國家及地區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量與價值量的再提高面臨瓶頸,進一步減稅的產 品范疇、類別與幅度有限;進出口產品單一且集中,附加值低;農產業園合作滯
    1 緩,層次偏低;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與便利化低,投資規模小、限制多、門檻高; 農業市場一體化水平低,相關國家仍然保留著諸多保護與限制措施,阻礙農業合 作向縱深發展。其核心問題是,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條件及次區 域內形勢的變化,已有合作制度安排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經濟全球化、次區域一 體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瀾湄合作機制的建立為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 作發展提供了新機遇與新途徑。目前,瀾湄合作已確立“3+5 合作框架”,簽署 《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對促進次區域農產品貿易合作,打 造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統一農產品市場,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不過,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關于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如 何在瀾湄合作背景下得以實現則是一個極為迫切而又困難的課題,亟需學界開展 系統深入研究。
    1.1.2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
    系統梳理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進程、現狀與成效,拓寬次區域合作 研究的新空間。隨著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與市場一體化的加快及深化,已有 的次區域合作制度安排經過20 年實踐,業已面臨諸多新問題、新矛盾,其制度 效用也日漸式微。而農業合作一直都是區域與次區域合作中的薄弱領域與難點, 特別是對于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這樣全由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組成的合作組織,如 何突破制度瓶頸實現全面合作升級、將合作成果惠及各國的農業、農民和鄉村地 區,如何從農產業角度加大各國間的利益交匯從而促成次區域形成利益共同體、 命運共同體,則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可見,次區域農業合作無論是在內涵、外延 還是分析框架上,均需有創新性發展。目前,針對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的定量研 究文獻較少,且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分析層面。對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發 展問題開展系統化、實證性研究具有顯著理論價值,有望進一步發展與豐富次區 域農業合作升級的理論體系,為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與驅動機制研究提供新經驗。
    深入發掘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的機理及規律,探索共建次區域 農業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本文緊緊圍繞“合作成效”與“機制效用”兩個核心 問題,建立適用性分析技術,對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的成效、影響因素 與機制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理論詮釋。在審視與評價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 的既有機制體制歷史作用與現實困境基礎上,探討瀾湄合作框架下云南與老緬泰 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的機制需求與制度供給問題,嘗試建立起次區域農業合作發 展的推進機制。
    (2)實踐價值
    2
    新世紀以來,無論是從國家還是云南省地方層面,均將參與次區域合作作為 進一步推進對外開發開放的戰略舉措,“一帶一路”共建倡議與瀾湄合作機制更 是將打造經濟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作為發展目標與愿景。云南作為西南內陸對外 開放的重點省區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主體,自 1992年后參與了包括 GMS、 AMBDC、QEC 在內的多項合作機制,在環境、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農業、 人力資源開發、旅游與經濟走廊建設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卓有成效的合作,極大地 推進了平等互利基礎上合作關系的形成,助力云南實現發展的新跨越。
    由于次地區合作涉及多邊的政治、經濟、產業、社會、民族、文化、法律、 生態及其之上的綜合性利益糾葛。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利益關系的調適,從根本上 制約了次區域合作成效與一體化進程。相對于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農業合作而 言,現有的合作制度安排由于存在“偏弱、偏軟、偏窄”問題,使得其制度效用 與發展影響更是被弱化。
    通過對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的實證研究,量化該區域農業合作的成 效,揭示次區域農業合作的時空格局及其演化規律。從新區域主義思想、制度演 化經濟學與空間治理觀出發,嘗試構建一套更適應次區域合作成效的定量測度方 法,探討瀾湄合作框架下的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升級問題,闡述次區域 農業合作升級的內涵內容及其推進機制,化解合作的制度與非制度等現實瓶頸及 障礙,并提出因應策略,為云南加快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共建,與老撾、緬甸 及泰國等毗鄰國農業合作取得實質成效,實現產業鏈整合、次區域合作網絡形成 乃至南南合作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實證經驗及參考意見。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有關次區域農業合作理論的研究
    (1)次區域經濟合作理論
    次區域經濟合作理論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維納(Viner, 1957)分析了 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貿易轉移效應與貿易創造效應。 Bhagwati( 1997)探討了追求非經濟目標的國家之間建立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可能 性及其對建立國的福利效應;Krugman (2003)分析了區域一體化組織之間的相 互影響;Tookey(2007)從發展環境、地緣安全角度分析了中亞地區之間的區域 合作問題;Kohsaka(2004)在對東亞地區的區域金融合作分析的基礎上,指出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在帶來破壞與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了區域金融合作機會; LindaF.Ng(2001)等根據中國珠江三角洲和中國香港之間的區域分工合作,實證研
    3
    究了集聚經濟的區域分工問題;(Chen、WU 1995)提出一般較為成功的跨國區 域合作是建立在地理鄰近性、優勢互補基礎上的。
    自 20 世紀 90 年代冷戰結束后,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迅猛發展,世界進 入了區域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研究的新紀元,次區域合作從經濟大國或強大的經濟 集團擴展到東南亞、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地區。劉衛東(2015)等認為隨著“一 帶一路”倡議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一帶一路”倡議對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以及相 關理論的研究已成為學界不可回避的議題①。綜合次區域合作研究成果,學者們 提出的概念有 3點共性認識:一是強調經濟體在地理位置上的鄰近性,二是認為 經濟的合作與競爭是主要表現形式,三是指出毗鄰國家參與合作的重要性與有效 性。Chirathivat (2002)用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檢驗自貿區對部門產品的影響, 結果表明,對中國和東盟來說,自貿區內的貿易創造將抵消貿易轉移;Yang(2014) 等使用貿易引力模型檢驗了自貿區對產品出口的影響,重點研究了貿易創造和貿 易轉移效應,結果表明自貿區極大地促進了貿易創造,自貿區與產品的出口有積 極而顯著的關系;Supriana(2013)采用貿易引力模型比較了自由貿易區對中國 及東盟國家內部貿易的影響,他認為自貿區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且顯著的影響、 積極但不顯著的影響、消極但不顯著的影響、消極且顯著的影響等4 類; Sheng(2014)等通過建立一個擴展的引力模型,研究了 1980-2008年期間117個國 家之間的貿易,發現自貿區顯著地增加了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流,增加了貿易 種類,加強了國家間生產的聯系和區域的零部件貿易;唐文琳(2014)等采用時 序主成分分析框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測量模型,測量了 2002-2012年中國- 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變 化大致可劃分為 2005 年以前的波動階段、 2005-2008 年第一次快速上升階段、 2009年次貸危機影響階段及2010-2012年第二次快速上升等四個階段②;鄧瑤
    (2013)剖析了泛北部灣次區域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認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法 律關系復雜,區外大國介入南海使問題復雜化和國際化,區域各國經濟發展不平 衡及合作機制和法律文件的缺乏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區的區域經濟合 作; Muhammad(2014)和陸利香(2012)等建議優化中國的國際貿易結構,發 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繼續與東盟合作建設港灣經濟區,加深港口合作,加 強終端建設,加強物流、航空信息和人力資源培訓等,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并依 次深化中國與東盟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 Donghyun (2009)等探討了促進中國 與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策略,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 技術合作的強化,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區域投資環境的優化,次區域經濟合作的
    ①劉衛東.“一帶一路”倡議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5): 538-544.
    ②唐文琳;李雄師•“一帶一路”倡議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亞太經濟,2014,(4):23-27
    4 加強,區內金融體系的發展,組織協調工作的強化等措施。
    不過,現有研究多從單一學科視角,采用傳統方法,側重現象、問題和對策 分析,缺乏對規律性的探討,制約了理論研究的深度。研究內容仍存在深度不夠, 存在如以描述和解釋為主、研究方法以傳統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動態分析和預測 模擬及研究視角過于單一,缺乏多視角綜合考慮等方面的問題。
    ( 2)新區域主義合作思想
    所謂“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指的是將區域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 單元,認為區域是在全球化時代最適合于政治、經濟和社會過程及其交互作用的 地域范圍。新區域主義理論建構,始于20 世紀70 年代末一些西方學者對于新技 術革命和市場自由化體制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所出現的新的時空變化,特別是對 區域經濟復興的關注。新區域主義既有突出的經濟戰略傾向,也有相當顯著的政 治意涵。當今全球競爭體系中,區域已經成為協調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最先進形 式和重要競爭優勢來源。這種以生產技術和組織變化為基礎、以提高區域在全球 經濟中的競爭力為目標的區域發展理論、方法和政策導向,在歐美國家及地區廣 泛興起,漸趨形成“外向型、兼容型、復合型”等新特點,為了區別于此前的區域 主義,眾多學者稱之為“新區域主義”①②③。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區域主義實踐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新區域 主義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探索的新的重大課題④。關于“新區域主義”研究的理論 或方法的主要分類有:索德爾伯姆(Fredrik Soderbaum,2002)的“兩分法”,即 “問題解決方法”(含新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和國內經濟一體化等)和“批判 與反思方法”(含世界秩序方法、新區域主義方法和新區域主義/新現實主義方法 等)。馬錢特(Marianne H. Marchand,1999)等人的“四分法”,即區域化制度 方法、批判國際政治經濟學方法、國內政治方法和新區域主義方法等。赫維姆的 “三分法”,即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制度主義和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含新區 域主義方法)等。由比約恩•赫特納(BjOrn Hettne,1994)等人提出的"新區域主 義方法”(New Regionalism Approach,NRA),因其研究成果豐厚、研究視角獨 特、理論觀點新穎且更符合當前區域主義實踐而格外受到關注。該方法以20世 紀 80 年代中期出現的新區域主義這一世界性現象為出發點,以批判國際政治經 濟學研究為學術視角,以“區域性”和“區域間性”為理論基石,描述了以“核心— 中間—外圍”三大區域結構為核心,以“安全、發展和生態可持續性”為價值準則,
    ①韋森.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②何信全.哈耶克自由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p32-39.
    ③彭誠信.主體性與私權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10-12.
    Knut Koschatzky and Henning Kroll.Which Side of the Coin? The Regional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J].Regional Studies,2007,41(8): 1115-1127.
    5 涉及經濟、政治及安全、社會、文化、環境等多維度內容,以及全球、區域、國 家和次國家等多層次動力的“新區域主義”世界秩序新圖景。
    肖歡容(2008)認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新地區主義”稱謂,而龐中 英則認為“新地區主義”之“新”是一個模糊、不實的限定①。耿協峰(2003)把地 區主義定義為“同一地區內的各種行為體(包括政府、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 民間團體或個人等)基于共同利益而開展地區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實踐活動的總 稱”。盧光盛(2008)認為,相對于全球主義來說,地區主義是全球化過程中的 一種地區性的反應;相對于民族主義來說,地區主義是民族國家通過國家間的、 地區性合作謀求國家利益的行為;相對于全球治理的思潮來說,地區主義是全球 公民社會謀求治理的一種方式和途徑。他認為,地區主義并沒有新舊之分。所謂 的“新地區主義”的概念,確切地說是指“地區主義的新浪潮”(The New Wave of Regionalism),只不過在很多場合被不太精確地簡稱為“新地區主義”。
    盡管國內外學者在新區域主義的理解、解釋及其作用認識上存在差異,但是 對于其在區域與次區域合作實踐中產生的影響則是毋庸置疑的。
    (3)制度演化經濟學
    制度演化是演化經濟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在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 中,制度被當作一個常量來處理。制度經濟學則將制度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變量 納入經濟分析框架中,而制度演化理論正是對這一變量的動態過程以演化的方式 加以概括與抽象。從現有研究來看,對制度的動態分析形成了以下幾種觀點,其 一是以North為代表的理性設計理論,其二是以Hayek為代表的自發演化理論, 其三是制度演化的強互惠性②③④⑤。
    North的制度觀承襲了源自建構理性主義。North和他的合作者在《he Rise ofWesternWorld》 (North and Thomas, 1973)中,認為近代荷蘭和英國的經濟 增長源自一系列有效的產權制度,即對生產要素諸如土地、勞動、資本和技術的 有效界定與保護,以及實施的排他性私有產權。在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orth, 1981)一文中, North 進一步闡明,是國家或政府為產 權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安排,目的是實現交易的成本節約,能夠有效克服“搭 便車”行為。不過,現實的經驗并未對North的理論架構所需的政府理性提供充 足的證據,事實上政府有時竟然會容忍一些非效率的制度安排長期存在。為此, North ( 1994)在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Economic Performance (制度、
    ①肖歡容•泛在的地區主義和東亞共同體的未來[J]•世界經濟和政治,2008,(10) :34-36.
    ②王蓉•理解制度的演化一一一個基于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的視角(博士學位論文)[D].遼寧大學,2008.
    ③劉輝鋒.演化經濟學與經濟變遷理論的新視野J].理論經濟學,2004(7).
    ④歐陽日輝,徐光東.制度經濟學:發展歷程、方法和研究綱領J].理論經濟學,2005(4).
    ⑤熊輝.制度的自發演化與設計(博士學位論文)[D].華中科技大學,2008.
    6 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試圖跳出新古典框架,提出了“路徑依賴(mechanism dependence) ”,認為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初始的制度安排或選擇有可能將隨 后的制度變遷長期鎖定在非均衡的封閉路徑之中,并由此推演出漸進式的變遷邏 輯①。延續North的分析范式,林毅夫先生在其“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 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一文的注釋中明確指出, “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這兩個術 語在本文中是交替使用的,因為現有制度的修正同時也是一種創新活動,新制度 的采納也必須隨著舊制度的改變”(林毅夫, 1989),即制度變遷就是以政府為 主體的理性設計的制度創新。
    Hayek 自發演化理論,源自 David Hume, Adam、Ferguson 和 Adam Smith 等 蘇格蘭道德哲學家們的演化理性主義,以及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 FriedrichA.von Hayek在其"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 ”理論下展開了演化的制度觀②。Hayek 的“自發秩序”是一種自我生長的秩序、自組織秩序、內生秩序或者多元中心秩序。 他提出“自發秩序”理念是為了解決經濟學中的一個難題,即人們在社會交往尤其 是在市場活動中知識的運用和信息的利用問題,以解釋整個經濟活動的秩序是如 何實現。自發演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秩序規則不是人類智慧在行動之前有目的 設計的產物,也不是一種神秘的、超驗的或超自然的智能設計,而是一種適應性 演化的結果,這與Veblen的演化經濟學的觀點應該說是一致的,都主張一種無 意識演化。另外,制度演化主義徹底地從新古典的結果均衡的分析范式轉向過程 演化范式,認為只要存在不確定性,系統演化就會偏離演化軌跡,而呈現出非均 衡、發散的形態。
    “強互惠性”(strong reciprocity ),是 Bowles [①(美)道格拉斯• C •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1994.
    ②(英)杰弗里•霍奇遜.制度與演化經濟學現代文獻:關鍵性概念[M].賈根良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5.] [ Bowles, Samuel , Herbert Gintis . The origins of human cooperation[R].from Peter Hammerstein, ed.,Genetic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M], MTT Press, 2003, pp. 429-443.]和 Gintis[ Gintis, Herbert. Strong Reciprocity and Human Sociality[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00,Volume 206,pp. 169-179.
    [']Bowles, Samuel,Herbert Gintis.The Evolution of Strong Reciprocity: Cooperation in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J].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2004,65(1), p17-28.
    7]等 Santa Fe 經濟學 家在最近的制度演化研究中的核心關鍵詞,其觀點可歸納為“在一個群體中,哪 怕只有一小部分強互惠主義者,就足以保持該群體內大部分是利己的和小部分是 利他的這兩種策略的演化均衡穩定”。這一思想源自于美國SantaFe研究所的經 濟學家Samuel Bowies和Herbert Gintis在其1998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及的“親社會 性(prosociality) ”概念,意指人類具有的一種偏好,此偏好有利于合作秩序的 形成[習。這就說明,群體中的強互惠者不論其是出于相互的利他主義,還是自私 主義,均愿意做出對不合作、搭便車行為的懲罰,從而使得合作在群體內延續。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 Sanchez and Cuesta (2005)開展了仿真研究,結果表 明,由于強互惠者的期望接受限度(acceptancethreshold)在演化過程中不斷增 加,也就是懲罰能力增加,將會降低利己者的生存適應性,并導致強互惠者在漫 長的自然演化過程中得到生存的機率提升。Fehretal.(2004)則利用正電子發射 成像技術來觀察采用真實貨幣支付的經濟實驗,實證了強互惠者在懲罰背叛規范 者中獲得滿足的假說。
    ( 4)空間治理觀
    空間治理研究初始于歐美,其理論源流可追溯到 20 世紀早期誕生的區域經 濟學,后來融匯了政治學、發展理論、治理理論等多元視角,逐步成為區域科學 研究的一門重要學科,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焦點與核心。早年的空間治理研 究主要用于協調一國之內下轄的行政區劃之間的治理合作關系,是指政府、非政 府組織、私人部門、公民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為實現區域公共利益最大化,通過談 判、協商、伙伴關系等方式對區域公共事務進行集體行動的過程。在新公共管理 改革倡導建立“整體政府”的影響下,跨行政區的公共事務逐漸成為理論界和政府 關注的焦點,空間治理作為治理的一種新途徑被引入現代公共管理實踐。近年來, 空間治理研究已經從國內的區域治理延伸到了跨國空間治理及次區域治理合作。
    歐美學者對空間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治理的理論范式和實踐模式兩 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以下三類:(1)20世紀初伴隨歐美的鄉村城市化浪潮 孕育而生,在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成為美國學術界占主導地位的,以 解決由地方政府體制的碎片化所導致的大都市區的公共服務無效與無用問題為 目的的大都市政府理論; (2)與大都市政府理論相反,興起于20世紀50、 60 年代,試圖打破大都市政府理論所設計的單一中心的區域治理模式,建構以核心 區為主導的多中心區域治理模式和不依賴于中心城市政府的、范圍更大的區域公 共服務傳送系統的公共選擇理論;(3)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伴隨城市化的 郊區化浪潮發展而產生的,認為當前的城市危機存在于城市(包括老化的近郊區) 與新的遠郊區之間,核心是兩者之間的種族、經濟與社會的差別,主張縮小中心 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社會、經濟與財政差別,呼吁給地方政府更多的資源和自治權 限來處理他們的問題,并以此來構建府際關系,以達到新區域主義目標為主要觀 點的新區域主義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實踐模式有以下三類:(1)作為大都市政 府理論的實踐形態,通過區劃改革和制度性合并,由合并后產生的區域政府(大 政府)統一對區域內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區域治理形態,以 1898 年紐約市宣布 其周邊的 4 郡(縣) 20 市合并成現在的“大紐約市”為代表的區域合并統一治理 模式;(2)以法國市鎮聯合體為代表的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一個都市圈內各級地 方政府的組織結構以及管理功能,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傘型”管理機
    8 構,各級地方政府仍然負責全面的公共服務,保持原有的決策權和獨立性。這種 不改變現有的行政區劃分布,同時保留地方政府和區域政府,并賦予區域政府有 限的公共管理權力和職能的區域治理形態的分層復合治理模式。(3)以美國的 肯塔基州、路易威爾市及其所在的杰弗遜郡在1986年締結的多邊聯合治理協議 為代表,以當代治理的政治理念和思維為基礎,將平等、契約、合作等市場理念 貫穿并合理應用于區域政治與區域行政改革、公共管理事務再造與發展的,以區 域性管理機構可有可無,地方政府以自由、平等的契約方式進行合作為最大特點 的多邊聯合治理模式。
    自 20世紀90年代起,國內學者已對空間治理進行了一些開創性的研究,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地理學者陸大道、樊杰、劉衛東、方創琳等對中國的空間治 理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通過梳理發現國內學者對空間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空間治理與區域行政的對比、空間治理與地方治理的對比、府際合作治理與層次 問題、基于地域文化的空間治理可持續研究、城市群的治理、空間治理與行政區 劃調整及政府職能轉變關系等方面。楊毅、李向陽( 2004)等認為空間治理是治 理理論在區域層次上的運用,但這一概念是從國家與國家間的宏觀區域出發來考 察空間治理,沒有涉及國家內部的空間治理;馬海龍(2006)認為空間治理是基 于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自然等因素而聯系在一起的地域的政府、非政府組 織以及社會公眾對公共事務進行的協調和自主治理的過程,他進一步將空間治理 范圍分為宏觀、次級空間、中觀、微觀等四種尺度;楊道田(2010)、張緊跟(2008) 等分別對新區域主義視角下的中國空間治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認為我國空間 治理不完全,域內多元利益相關者在治理主體結構中缺位或虛位,通過新區域主 義視角的評估,顯示中國的空間治理實際上是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間合作,要促 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提高,應該適時推動政府管理走向空間治理;李禮(2010) 等結合陳瑞蓮、馬海龍等學者的觀點,對歐盟、東盟、新-柔-廖成長三角、圖 們江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瀾滄江-大湄公河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 “大珠 三角”空間治理、 “大長三角”空間治理、 “京津唐”環渤海灣空間治理等國內外代 表性的次區域合作組織按其類型與性質分為了四類;陳振明(2006)認為,對于 治理理論從研究途徑上看存在政府管理、公民社會及合作網絡三種研究途徑,網 絡治理從實踐類型的角度上看又可以分為全球治理、民族國家治理及社區治理; 孫柏瑛(2004)認為,空間治理是當代地方治理實踐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種治理形 式,它是在大都市地區、中心城市與周邊相鄰的城鎮之間,或者相鄰的地方行政 區劃之間形成的,并以跨地方公共事務管理與協作網絡為基礎組合而成的治理組 織形式;陳瑞蓮(2006)等根據治理的范圍不同,將區域發展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大致分為三個層面,即民族國家間的合作治理研究、次區域“增長三角”的合作治
    9
    理研究和國內微觀區域的合作治理研究,并指出,微觀尺度下的合作治理研究是 發展合作治理研究中的主要陣地;李文星(2005)等認為,地方政府間跨區域合 作治理的領域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環境保護合作、水資源合作、警務合 作、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和區域旅游合作等外部性比較顯著的公共服務領域;陳瑞 蓮(2003)、洪銀興(2003)等學者的研究表明,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 為代表的國內典型區域合作區的區域合作仍存在行政區劃分割導致的各自為政、 城市間惡性競爭加劇、產業結構趨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區域環境污染、研究 多基于經濟學的思路和方法,缺乏公共管理的研究視角等問題;胡曉東(2006) 等考察了長三角區域行政的有利條件,指出了長三角區域行政中存在地方保護主 義、條塊行政、缺乏靈活有效的行政合作機制等一些突出問題,并提出長三角應 采取折中的發展模式,積極理順域內政府間關系,從而實現區域行政一體化;曹 現強(2005)等分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中需要克服的公共管理體制方面的障 礙,提出要以制度整合和政府職能轉變為手段,以建立跨市域并有非政府組織參 與的合作機制和機構為目標,最終實現山東半島城市群一定范圍內協調統一的規 劃和公共服務供給;陳瑞蓮(2008)等結合我國當前的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情況, 認為想要通過調整行政區劃發揮政府職能,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應該得到強化: 一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職能,二是提升區域競爭力職能,三是問題區域的治理職 能,同時她認為這三個方面是當前區劃調整與公共管理職能性變革的方向。
    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梳理可發現,國內外學者的相關成果已為區域 治理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和有力的論點支持,并且開闊了后者的研究視野, 尤其是關于區域府際關系、區域行政區劃調整、流域治理與城市群發展等相關研 究成果對區域治理研究影響甚大。但是,目前研究對多維度、大跨度的空間治理 和共生治理的研究仍相對缺乏,未來研究可從這兩方面進行深入與完善。
    1.2.2關于次區域合作成效的研究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也在加快,次區域經濟合作 己成為當今經濟秩序發展的方向,次區域經濟合作成效的理論研究也為各國間開 展合作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些理論也是農業合作的理論依據,加強農業合作將使 成員重新整合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相互間的合作提升各自農業綜合 競爭力。關稅同盟理論和自由貿易區理論是解釋農業合作效應的基礎理論。
    一般認為,關稅同盟具有靜態效應、擴大出口及其他動態效應。 Park( 2007)
    認為,靜態效應主要表現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向兩個方面:貿易創造是指,成員 國之間相互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所帶來的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①。
    Donghyun Park.The Prospects of 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ACFTA):a Qualitative Overview"[J].Journey of the Asia Pacific 10 貿易規模的擴大產生于相互貿易的便利,以及由取消貿易障礙所帶來的相互出口 產品價格的下降,相應地成員國來自相互貿易的利益也會增加;貿易轉向是指建 立關稅同盟后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關稅并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所帶來的相互貿 易代替了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從而造成貿易方向的轉移,從而導致參 加國的福利損失。
    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果表現為①:一是競價能力。在國際上,成員國的地位將 進一步提升。在涉及貿易談判時,次區域合作組織以組織的身份參與談判,強大 的競價能力幫助成員國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及國際影響力;二是規模經濟效應。 當前正是現代化大生產的時代,大多數產品的生產都存在規模經濟效應的特點, 換句話說:在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的過程中,每單位生產要素的投入增加會導致更 多的產出增加,生產規模的波動會導致產品平均收益的波動。市場規模的不斷擴 大為企業規模經濟效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若干個國家結成關稅同盟以后,分散、 無序的市場將得到整合和統一,為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供了專業的平臺和 穩定的市場環境。在比較優勢原理的影響下,成員國之間有可能通過專業化的精 細分工,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專業化、系統化生產的規模經 濟,從而在區域范圍內乃至世界范圍內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次區域合作組織 的成立,必將極大地擴大市場范圍與市場容量,從而使得成員國獲得規模經濟利 益;三是投資刺激效應。隨著關稅同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反映投資 回報率的相對價格變動對刺激同盟內外的投資將產生相應的動態影響,次區域合 作組織內某國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的企業,會設法將產業轉移到其他成員國以獲得 較低的生產成本。域外國家為規避同盟的對外統一關稅,降低貿易轉移的風險系 數,保持和擴大市場規模,對域內成員國的直接投資會進一步增加,從而成員國 之間的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將必然加深;四是競爭刺激效應。隨著關稅同盟成員國 之間關稅的取消或調低,為產品在結成同盟的區域內自由流動開辟了道路,一個 范圍更廣的統一市場的形成,必然會使區域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只有不斷更 新技術水平完善經營管理和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和穩固 自身的優勢,這種受到制度和機制保護的競爭將進一步促進關稅同盟內各成員國 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區域內各國對外的經濟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五是貿易條件效 應。是指在建立關稅同盟后,域內國家向域外國家進出口商品的貿易條件所發生 的改變。一般來說,關稅同盟的貿易轉移會伴隨大國效應,即域內國家減少從域 外國家的進口從而致使外部世界市場的供應價格發生下滑。這樣,次區域合作組 織的外部貿易條件就可能會得到進一步改善和調整。而貿易條件的改善,將為成
    Econorrcy, 2007,(1):485-503.
    ①周雪春.中國東盟農業合作研究[D].廣西大學,2006.
    11 員國的社會福利增進創造更多機會。
    為全面分析和評估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西方經濟學家肯普在1964年首次 提出了“實際貿易量分析法”。沃納克等人相繼對該方法進行了補充和發展,因而 實際貿易量分析法又被稱為“肯普—沃納克定理”該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區域 經濟一體化形成后在考察區域內貿易增長的同時,也把其他國家的實際貿易量納 入分析,從而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效應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估。自由貿易區和關 稅同盟是實際貿易量分析法的兩個研究對象①。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點:(1)任 意一組由國家或地區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在促進區域內貿易增長和福利水平增 加的情況下,總是存在著該區域與其以外區域國家的國家實際貿易量不變甚至增 長的可能性;(2)在建立關稅同盟后,由于規模經濟和競爭刺激效應所推動的 經濟增長和福利水平提高將有助于擴大與區域外國家的貿易規模是“帕累托最優” 能實現的主要原因。自由貿易區的優勢在于各成員國內雖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對外 關稅和共同的貿易政策并沒有得到完善和統一,但仍可以靈活地調整每一種特定 產品的關稅水平,以保持和擴大對區域外國家的貿易量;(3)區域經濟一體化 建立以后對區域內外國際貿易的影響,并不僅僅取決于關稅水平的變動,還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各成員國與區域外國家的進出口商品結構、產品的相互替 代率等;(4)如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具有在不損害任何區域外國家的貿易 利益條件下促進區域內貿易量增加的特征,那么該組織將有益于促進世界貿易的 平穩發展。實際貿易量分析法在化解國際貿易爭端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 中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和現實意義,貿易量變動標準是衡量是否正確運用該方法 的關鍵,而評價動態效應的基準是總貿易量還是局部貿易量。
    自由貿易區與關稅同盟的情況相似,但自由貿易區與關稅同盟相比有兩個突 出特征:一是成員國對非成員國的進口有制定關稅的自主權;二是自由貿易區遵 循原產地的規則,即必須是產于原次區域合作組織地域范圍內的產品才可以在域 內進行自由貿易。對區域外的國家和地區而言,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一關稅的政 策將會減少非成員國的出口,從而使得非成員國的貿易和福利水平下降;而在自 由貿易區條件下,如果自由貿易成員根據各自的情況繼續加強對外開放,非成員 國的出口不但不會減少,反而還會增加。這樣,外部世界的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 升。
    總體上來看次區域合作成效評價還仍有較多的不足:一是關稅同盟理論與實 際貿易量分析法僅分析了對生產要素或產品在區域內以及與域外國家之間的流
    Urata,Okabe.Creation and Diversion of Regional TradeAgreements: A Product-level Analysis[J].World Economy, 2014,(37):267-89.
    12 動量①。而目前次區域合作的趨勢已向構建商品、資本、勞動力和人員的自由流 動的統一市場轉變,對新區域主義貿易理論與測評技術的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 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二是當前的分析法只側重于經濟學中的效應和量化分析, 而事關經濟合作成效的環境保護、民生改善、法律機制等問題難以納入該分析框 架中。三是現有評價法更多側重于毗鄰國家的跨國經濟合作,如自由貿易區、關 稅同盟、共同市場等,而對于跨境次區域合作模式與更為具體的特定產業諸如農 業產業的合作,仍缺乏具有針對性、普遍適用的量化評價手段。
    1.2.3關于瀾湄合作機制的研究
    次區域合作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瀾滄江—湄公河國家發起,在沿岸六 國的共同推動下,不同框架內已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當前, 推動大湄公河區域發展的合作機制眾多,主要的官方合作機制有:大湄公河次區 域經濟合作,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新湄公河委員會,中、老、緬、泰毗 鄰地區經濟四角機制等,其中又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為主。除了這些 官方的機制以外還有半官方(半正式)的機制,如東盟人權工作組、亞太經社理 事會協調的“大湄公河商務論壇”、亞歐會議社會論壇、亞行非政府網絡、聯合國、 亞太經社理事會和亞行的環境項目、東南亞水管理地區對話等②。這些合作機制 的各自的領域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大湄公河區域國家間的良性 互動,建設更加一體化的、繁榮的、具備公正合理秩序的大湄公河區域③④⑤。得 益于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廣泛開展,大湄公河次區域相關國家及地區經濟社會取得 了顯著進步。大湄公河區域農業合作領域涵蓋了以下方面:促進農業生物科技的 發展;準備和實施在加強先進農業科技發展能力和區域合作上的技術援助項目; 在農村替代能源探索上的共同合作;對區域共同問題的專題研討和建立合作示范 項目;共同研發在線信息網,為信息共享、為次區域國家的農業貿易便利化提供 信息支撐,為鼓勵該次區域農業方面的跨國貿易和投資提供基礎設施,同時也為 食物安全,消除社會貧困并保護自然環境和為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做積極探索與 最大貢獻。現如今,大湄公河區域內各國政府間的農業合作與交流已進入了一個 相對穩定、有序的發展階段。
    ①程國強.中國農產品岀口:增長、結構與貢獻[J].管理世界,2004 (10) : 25—30.
    ②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M].北 京:人民岀版社, 2015.p10—15.
    ③畢世鴻.機制擁堵還是大國協調一一區域外大國與湄公河地區開發合作[J].國際安全研究,2013 (2):71-75.
    ④劉稚,徐秀良.“一帶一路”背景下瀾湄合作的定位及發展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16(5):94-102.
    ⑤盧光盛,別夢婕.瀾湄合作機制:一個“高階的”次區域主義[J].亞太經濟,2017(2):43-49.
    13
    隨著全球經濟不斷發展,近些年,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內各國合作日益深化、 利益緊密交融,“一帶一路”的倡導與推進,使得瀾湄合作更是水到渠成①。2016 年 3 月 23 日,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正式開啟了瀾湄合作的新歷史進程,標 志著因水結緣的沿岸六國在共同主導、協調推進等理念指引下,次區域合作方面 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進展。
    瀾湄合作實施兩年來,已確立“3+5”合作框架,即以政治安全(political and security issues)、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社會人文(social,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為三大合作支柱,以互 聯互通(connectivity)、產能((production capacity)、跨境經濟(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水資源(water resources)、農業(agriculture)和減貧(poverty alleviation)為五個優先方向,通過共商共建共享,進一步深化6國睦鄰友好關 系,促進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推動東盟共同體建設和區域 一體化進程,打造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的南南合作新典范②③。
    1.3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1.3.1總體思路
    (1)突出問題導向。圍繞“跨境農業合作成效”,尤其是“合作制度效用” 這一引致眾多國家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紛紛參與形式多樣合作的內生機理問 題,按“時序—國別—領域”逐層深入梳理與闡明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 機制、現狀及問題,重點分析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主要是農產品貿 易成效、農業投資與產能合作成效、農業科技合作成效、不同機制平臺的效用, 揭示出不同機制平臺包括如GMS、湄委會、中緬泰老次區域合作等的制度效用 瓶頸問題與其形成機理及原因,尋求瀾湄合作框架下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 作升級的新出路,即農業合作升級的新領域、新增點、新內涵,以及農業合作升 級的新推進機制包括產業發展機制、談判磋商機制、法律保障機制等。
    (2)重視量化評價。通過理論梳理與實踐經驗總結,以新區域主義、制度 演化經濟學與空間治理觀為基礎理論,構建一套適用于量化評價次區域農業合作 績效的指標體系與方法體系,為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分析提供數理
    ①李晨陽.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機遇、挑戰與對策[J].學術探索,2016( 1):22-25.
    ②新華網.李克強在第十七次中國一東盟(10+1 )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EB /OL].http://new.xinhuanet.com/world/2014-11 /14 / c_ 1113240171 .htm, 2014-11 -14.
    ③新華網.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全文)[EB/OL ] . http: / /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3/23/ c_1118422397.htm, 2016-3-23.
    14
    證據。
    (3)注重實證研究。以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合作為實證對象,通過案例分 析與“三定”(定時—定位—定量)分析,全景式的探討,對云南與老緬泰次區 域農業合作的時空成效,包括合作進展、經濟效益、整體競爭力、市場化水平等 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量化評價,為探尋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的主導性影響因素、 驅動機制及規律,進而推進次區域農業合作升級提供實證經驗。
    (4)注重規范研究。通過規范研究,全面、系統考察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 農業合作的基礎條件——現狀特征——時空過程——綜合效應與機制機理問題, 全面呈現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特別是次區域合作機制的時空過程、格局、 成效與存在瓶頸問題及原因,揭示岀次區域農業合作的主體行為動機、模式及規 律性。針對次區域農業合作的現實問題及合作瓶頸,堅持、發展瀾湄合作的普惠、 公平公正、綠色、開放、平衡、共贏等核心理念及共識,運用新區域主義思想、 制度演化經濟學與空間治理觀等理論方法形成的分析框架,設計云南與老緬泰次 區域農業合作發展的整體構想與推進機制,并給岀相應的保障措施。
    1.3.2研究內容
    在全面梳理次區域農業合作研究現狀,并審視與明確農業合作相關概念及其 理論支撐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運用“條件要素-結構功能-發展機制”的研 究思路、規范分析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針對云南與老撾、緬甸和泰國次區 域農業合作這一實證對象,重點探討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的時空演變過 程與其績效問題及推進機制,揭示影響次區域農業合作的基礎條件、影響因素及 驅動機制,提岀推進農業合作的意見建議。明確本研究的核心問題與其難點突破 在于:
    (1)核心問題
    將經驗判斷、專家征詢與科學分析法相結合,遴選、優化指標體系并科學分 解各指標權重,運用本項目研究構建的量化評價技術,就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 業合作績效、存在的問題與原因進行深入剖析,對跨境經濟合作的影響因素尤其 是制度瓶頸與其破解作岀詮釋。
    (2)研究的難點
    云南與老緬泰開展次區域農業合作時間不長,適用于合作成效分析的定量方 法與可獲的數據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多元化、復雜性和多重性是此區域合作 區突岀的特點,全面系統地研究影響次區域合作區各因素的相互關系是當前亟需 解決的一個難題;經驗研究表明,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的來源多重, 從數理角度無法完全分解岀 GMS、 MRC、 AMBDC、 QEC 等各種合作機制的作
    15
    用程度與影響方式;次區域合作具有超主權特征。
    (3)關鍵技術的突破 審視已有關于次區域合作績效的評價方法,構建一套體現新區域主義思想、 制度演化經濟學與空間治理觀的量化評價方法,為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 成效、特別是合作制度效用作岀比較準確可靠的定量評價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1.4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與實地調研相結合 文獻收集以國內外關于次區域農業合作的概念、內涵、范疇、指標、方法和
    實證經驗為主;數據采集與處理以各種統計性數據和實地調查數據為主,建立云 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資源調查數據、農業合作項目(事件)數據、農業經濟關 系數據庫。
    (2)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是當前研究熱點方法之一,定性分析是研究對象
    的一種總結性描述、特征總結以及原因分析等,定量分析是通過引入計量模型、 運行軟件等手段的一種分析方法。本研究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深入剖析 云南與老緬泰農合合作的時空格局、潛力分析與預測和對策與推進機制。
    (3)理論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 借鑒國內外對次區域農業合作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以理論規范
    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區域解構與區域重構相結合、演繹與歸納相結合的方法,探 討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與合作瓶頸問題及其推進機制體系。
    1.4.2技術路線
    本文技術路線如下圖:
    16
     
    圖 1 技術路線圖
     
    1.4.3可能的創新之處
    ( 1 )研究視角的創新
    本文利用新區域主義思想、制度演化經濟學與區域共治等既有研究成果,秉 持瀾湄合作倡導的“普惠、公平公正、綠色、開放、平衡、共贏”等核心理念及 共識,并以此作為探討多邊合作的主要視角與理論工具。通過探討云南與老緬泰 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及其影響因素與瓶頸障礙,解析次區域合作發展的推進機制, 有望形成次區域合作研究新成果、新經驗。
    (2)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本文基于多學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方法,構建并運用基于新區域主義思想、制
    度演化經濟學與空間治理觀的多種定量方法,包括熵值法、多元統計、產業內貿 易指數、競爭力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等,以及其他次區域一體化水平評價方法, 探討實證區農業合作績效與其制約瓶頸,分解其影響因素的作用程度,為瀾湄合 作背景下的農業合作升級內容、方式及其制度安排提供更為有力的技術支撐。
    (3)研究內容上的創新 次區域合作的歷史至今已有半個世紀,但相對而言,關于農業合作的系統研
    究在學術界尚屬于一個比較新的領域。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各國為保障糧食生產
    17
    安全、脆弱農業體系、農業人口穩定就業,對于農產業的開放與合作問題往往持 謹慎態度,故而當前的次區域農業合作議題較為敏感且水平滯后。云南與老緬泰 次區域各合作成員均屬于欠發達地區,且緬甸和老撾更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 達國家”,各地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不一、水平不一,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 互補有待開展深入探討;其語言、文化、習俗和耕種傳統相似,但政治體制與農 產業制度則差異很大,這類涉各自的主權、安全及外交等復雜問題。
    18
    第 2 章次區域農業合作相關概念和理論支撐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核心概念
    (1)次區域農業合作。
    區域(次區域)農業合作概念是從農業國際化與跨境跨流域合作等研究范疇 及其概念領域拓展延伸而來。農業國際化是指農業產業鏈的各生產環節逐步超出 國境而在國際市場展開,即農業經濟運行的國際分工及一體化。農業國際化涵蓋 了三個層次的合作:首先是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和農產品消費的國際合作;其次 是農業產品生產活動的國際分工及專門化;最后是農業利益分配的國際化。現代 跨境跨流域合作通常被認為始于歐共體(歐盟)的煤鋼等大宗能源原材料的合作, 并全面拓展至工業制品的生產、投資及服務等領域。而農業及農產品作為一種與 國計民生相關的經濟部門,大多數國家將之列為特殊敏感產業產品,即使是農產 品貿易合作亦是慎之又慎。
    中國與東盟的農業合作相對較晚且推進緩慢。2002年,GMS國家及地區簽 署《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并建立了專門的農業工作組(WAG),標志著瀾 湄流域的政府間農業合作正式進入一個穩定有序的發展階段①。《中國參與湄公 河次區域合作國家報告》強調②,我國將加強與相關國家共同開展涉農產業的發 展環境、生產條件和產品需求的調查與研究,建立合作規則,擴大農產品貿易; 進一步深化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在種養殖以及農產品深度加工方面的技術合 作;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積極磋商共建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和防治體系,實 現疫病信息和資料的交流與交換,開發合作綜合防治技術;利用農業實用技術及 管理經驗,為相關國家提供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與服務;進一步推進擴大在緬甸 和老撾的毒品替代種植項目,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發展具有廣闊市場 前景的特色農產業。由此可見,初期的次區域農業合作在很大的意義上是農產品 貿易規范與農業技術服務及援助,帶有很強的區域公共品屬性③。關于這一點, 國外學者G.R.Purnell(2008)、PatrickE.McNellis(2009)等人進行大量實證研究,也 認為農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投資多帶有援助性質,而這種援助方式可 以起到促進東道國農業技術提升與涉農經濟發展的作用。
    ①李先德,王盛威.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農業貿易與農業合作[J].世界農業,2009,(11):56-60.
    ②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財政部.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家報告.2005.
    ③張建倫,趙明.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合作研究綜述.世界農業2011,(6):15-19.
    19
    (2)次區域農業一體化。 次區域農業一體化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狀態,更是一個經濟的動態發展進程。 作為一種發展狀態,是指次區域內各成員國及地區農業生產要素及產品在統一市 場的作用下,實現了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各國(地區)的農業資源稟賦得到充分 利用并形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其主要目的是打通阻礙生產要素流動、 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制度及非制度性壁壘,次區域統一市場得以建立并不斷完善, 具有國際法性質的超國家經濟管理機構被授權制定各種約束性規章制度,次區域 農業產業鏈形成并參與全球農業競爭;作為一個發展進程,即指次區域內各國通 過不斷地平等協商與互利共建,逐步有序推進貿易與投資便利化、自由化,推動 農產品由國內市場向區域統一市場進化演替,促進各國基于資源稟賦條件進行專 業分工與合作生產,形成專業化經濟、規模經濟、集群發展的過程。
    當前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共建的深度推進,云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經濟合作 加快推進,農業合作日漸成為跨境次區域合作的重要領域和優先部門。云南與老 緬泰交匯地區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圍繞跨境農產品關稅互惠、農業投資合作及 援助、農業跨境經濟合作、農業技術合作轉移等領域依次展開,推動了農業資源 和農業生產要素跨國跨流域流動與配置逐步增強,次區域農業一體化發展態勢明 顯。
    2.1.2相關概念
    (1)GMS次區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簡稱GMS合作)以“一江連六國”的瀾滄江一湄公河為天然紐帶, 該區域面積約為256.9萬km2,人口規模多達3.5億人,蘊藏豐富的水資源、礦 產能源資源和生物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能和廣闊的合作空間。需要指明的是, 大湄公河次區域涵蓋了全部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范圍,而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 系前者的核心地域。 GMS 由亞洲開發銀行倡導,中國、柬埔寨、越南、老撾、 緬甸和泰國 6國共同參與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自1992年發起以來,經過 30 年的持續推進,現已構建了由國家領導人峰會、部長級會議和各領域工作組 會議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機制,涵蓋了交通運輸、能源資源、產業貿易、 旅游、教育培訓、信息通信、人力資源開發、經濟走廊建設、環境保護等合作領 域。在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次區域國際競爭力等 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進展和成效。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同是發展中國家,都 肩負著促進各自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通過次區域合作可在充分發揮各自優 勢的同時,以抱團的方式提高本區域的發展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整體競爭 力。
    20
    (2)瀾湄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機制(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簡稱LMC) 是在國際合作機制的指導下,創建的一種新型次區域合作機制。 2014 年,第十 七次中國—東盟領導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 “為深化瀾湄六國經貿合作、 促進東盟次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方愿積極響應泰方倡議,在10+1 框架下 進一步討論建立瀾滄江一湄公河對話合作機制”①;2015年,《“瀾湄合作”概念文 件》和《聯合新聞公報》正式發布,標志著由次區域內相關國家組成并主導的瀾 湄合作機制成立; 2016年,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上發布的《瀾滄江-湄公河 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和《瀾滄江-湄公河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標 志著瀾湄合作機制的正式啟動②。瀾湄機制框架又稱為“3+5合作框架”,它將政 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和人文領域的合作確定為三大支柱,并將互聯 互通、生產能力、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扶貧等作為五個優先合作的方向③。 瀾-湄合作機制是以項目為主導的深化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亞行主導 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改良升級版。瀾湄合作機制的推出,是一個突破該區域 既有合作發展模式的有益嘗試,它打破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由域外大國及其組織 主導的慣例,嘗試開創一種自主發展、自愿合作、平等互惠的合作新格局④。瀾 湄機制與已有的合作機制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將會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一體化 注入新的強勁驅動力。
    (3)農業技術合作。自習近平同志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國政府相 繼出臺《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促進農業對外合作 意見》《農業對外合作規劃》等重要文件精神,吹響了加快農業國際化的號角, 農業技術合作成為發展的重要領域,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作物產量,有效解決 部分國家饑餓和貧窮問題的有效措施,是促進科技要素跨國流動的關鍵舉措。隨 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的大力推進和次區域農業合作全面合作升級,中國與次 區域國家在農業技術培訓與合作方面發展不斷深化,不僅農業技術合作內容和領 域不斷深化,而且合作模式日趨多樣化。大致而言,農業技術合作內含涵蓋了四 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屬于農業技術援助。出于對農業落后國家的農業發展技術幫扶、 援助的方式轉移技術,是指應受助國的請求與要求,利用援助國先進的農業技術、 儀器、設備及管理上的優勢,提供技術項目、技術任務或某種服務的技術援助, 并為受援國開展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培訓。如云南曾向老撾、緬甸提供優良農業品
    ①資料來源:李克強在在第十七次中國一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4-11-14
    03:49.
    ②參見新華網.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一一打造面向和平與繁榮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 體.http://www.news.xinhuanet.com.最后訪問時間:2016 年 12 月
    ③王彩鳳.瀾湄合作機制下云南省對緬甸農業合作影響因素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21.
    ④叢琳.瀾湄合作機制下交通運輸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8.
    21
    種,派出多次的農業科技及服務人員,無償援建農業基礎設施與農業示范園項目, 幫助其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及管理水平。
    第二個層次,為農業科學技術合作研究與交流。通常通過合作項目形式開展 國際性學術會議、技術交流、聯合研究,分享研究項目的技術成果。
    第三個層次,為農業技術轉讓與授權。主要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直接在農 業技術市場上進行技術交易。一般是擁有先進農業技術國家及私人部門將技術使 用權通過市場交易轉讓或授權給技術落后國家使用,包括了農產業優良品種、專 利、制造技術、專有技術和商標使用權等的交易。
    第四個層次,為農業技術轉移式跨國直接投資。通常是農業技術先進企業為 了突破東道國的農業市場壁壘、擴大市場份額,通過綠地投資建立合資、合作甚 至是獨資企業,或實施跨國并購,完成農業技術的跨國轉移。這種形式的技術合 作大多是成熟技術或邊際產業技術,其在國內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逐漸消失,甚 至出現一定程度產能過剩,或者是逐步演化成為非關鍵性的先進技術(鄭兵, 2003)①。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農業技術合作已經從種植業拓展到畜牧養殖業、漁業 等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和農業機械設備、農產品加工、冷鏈技術和農業技術研發等 領域。跨境農業技術合作形式多樣,包括農業技術研討會、農業技術人員交流交 往、農業技術培訓、農業技術試驗示范項目,乃至農業技術研發國際合作等多種 形式的農業科技合作模式的務實開展,使得跨境農業技術交流的合作規模和水平 正在穩步提高。目前,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農林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的農業技 術交流活動十分活躍,議題涵蓋了農產品貿易、農作物改良、植保及病蟲害治理、 農產品加工、產品認證體系等領域;彼此之間互派科研人員相互交流與學習,由 此加快了該區域的農業技術交流進程。
    (4)農業合作績效。關于合作績效的科學定義,學界尚未形成一致性觀點。 一些學者認為績效應當被視為工作的產出,因為它與經濟貢獻、組織的戰略目標 和顧客滿意程度密切相關;另有部分學者則認為績效是一種行為而不是結果。 Brumbrac②融合了以上兩種觀點,提出績效是行為和產出相互作用的關系總和, 行動者將績效目標轉化為行動,同時在行動過程中將自己的精神和體力應用到產 品生產的任務中。
    跨境合作績效是衡量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成效的關鍵指標,是判定 合作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標準,通過對合作績效的評估、特別是利益分享非均衡 度,可以了解各國參與合作的意愿與動機,也可以獲知不同合作模式的優勢和劣
    ①鄭兵.現代國際技術轉移的涵義和特點J].大連大學學報,2003 ( 3 ) :73-76.
    ②BRUMBACH G B. Some ideas, issues and predictions about informance management
    [J].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1988 (Winter) : 387 -402
    22
    勢。獲得合作預期目標是成功合作的標志,因而成功合作的評價可以通過建立系 統的合作績效指標進行度量。約翰•埃爾金頓①建立了的“三重底
    線”(Triple Bottom Line)研究框架并以此定義了農業合作績效。“三重績效”也稱為 綜合績效,較好地反映出企業行為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生態屬性。溫思美和 鄭晶(2006)②吳殿廷和楊歡等(2014)③進一步對農業合作績效指標體系作了研究, 提出了一個由技術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組成的評價體系。
    鑒于現代農業是以“生產、生活、生態”發展為發展目標的新型農業模式,即 實現農業生產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等三方面協調發展。為此, 本文將農業合作績效定義為:各成員國及地區在互利原則基礎上,按照資源稟賦 條件優化配置的農業經濟要素,以滿足各自農產品消費與發展需求為目標,依據 “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經營理念,開展跨境跨流域農業合作,創造出“1+1>1” 的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生態績效。
    2.2理論基礎與分析方法
    2.2.1農業合作相關理論
    2.2.1.1區域合作分工理論
    區域分工也可稱為勞動地域分工、地理分工、區域分工等,尤其是社會分工 的空間落實與組織形式,是利益相關的經濟行為體系在特定利益機制與市場配置 的作用下,在地理空間上演化出的地域專業化與協同性格局。首先,從區域個體 角度來看,其表現為區域生產趨向專門化與集群化,也就是各地區立足于資源稟 賦條件專事某個產業、生產某類某種產品,現代分工全球深化背景下區域分工甚 至細化到了產業鏈上的某個生產環節、某個零部件。其本質是全球(區域)統一 市場配置下,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趨優分布”的規律特征。換而言之,在市場機 制與利益驅動下,各地必然會利用其資源稟賦優勢參與勞動地域分工,當勞動地 域分工達到一定規模時則會引致更多的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與循環累積,繼而出 現產業的區域專業化與集群化。其結果是使各地區都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優勢參 與到以跨國大企業為核心的全球性(區域性)專業化生產組織,世界經濟分化為 一個個相互聯系的專業化板塊。其次,從區域關系的角度來看,區域分工不過是 區域經濟鏈條上的不同的“節點”,其必須通過區際交換這條“聯線”才能構建完整
    ELKINGTON J. 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 century business [J]. Env 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998, 8 (1) : 37 -51
    ②溫思美,鄭晶•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模式的績效及其前最分析[D]•農業經濟問題,2006(11): 4-9.
    ③吳殿廷,楊歡•耿建忠金磚五國農業合作潛力測度研究0].經濟地理,2014(01): 121-12
    23
    的產業鏈、價值鏈,才能最大化實現專業化部門生產的產品價值,增進企業利潤 及社會福利。區域分工理論主要有早期的絕對分工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古典分工 理論,以及 20 世紀中期以來發展的理論要素稟賦論、要素替代理論、技術差距 理論、產業內分工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等。
    (1)區域合作。區域合作是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由各個經濟共同利益市場 主體之間按照特定的法律、協定或契約,在國際貿易、生產要素流通、基礎設施 修建、行業調整以及環境治理等領域所開展的交往和合作活動,以獲取較大的經 濟性、發展經濟性和生態化工程經濟性的活動。由于資源稀缺品種的制約,將引 發地區內部的權益矛盾和利益沖突,但在資源制約下,各個經濟共同利益市場主 體之間又不得不互相依靠,才能使“分享得以增加”。所以區域合作是域內各利益 主體發展、前進的必然選擇。區域合作理論是自區域分工理論發展演化而來的, 早期的分工理論主要是用于解釋并服務于國際分工與貿易,亞當?斯密的絕對優 勢分工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分工理論是其經典理論。絕對優勢理論認 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各國之間有絕對成本的差異,主張一國應該生產自己具有絕 對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才能占有優勢,從而獲得利潤。比較優勢理論認為 一國應專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獲得分工利益,進而以專業化生 產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
    1920年,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在總結、反思古典優勢理論基礎上, 創新性提出要素稟賦學說,其核心思想是不同的生產要素對應不同的商品生產, 應該著重生產并出口本國要素稟賦豐裕的產品,進口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生產的 產品,通過國際貿易獲得最大化分工收益。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提出的 中心一外圍理論假定了工業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如果農業生產規模報 酬不變,在一個區域內工業生產活動的空間格局將演化成為集聚。法國經濟學家 佩魯構建了增長極理論,按照理論觀點,經濟增長通常是一種非均衡的空間過程, 即從區內的某個或某幾個“增長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區或部門傳導,從而帶動區域 不斷地協同發展的過程。因而,確定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中心(即增長極), 帶動經濟發展,該理論被視為發展中國家用來解決不同地區的區域發展和規劃問 題有效理論依據。當前,農業合作越來越多地轉向農業產業內部合作。
    (2)區域合作分工的客觀基礎。區域合作與分工的內在邏輯是:分工是效 率提高的要求,合作是分工的必然結果,以分工為基礎的合作將增進各方的勞動 效率與社會福利。區域合作分工的客觀基礎有兩個,一個是自然的與歷史的基礎 ——區域差異,是不同區域之間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和其他生產要素的稟賦以及發 展結構與水平的不同,可以分為自然形成的和歷史形成這兩種;另一個是動力性 基礎——對區域與全國經濟利益的追求,按照經濟基礎理論的觀點,構成區域經
    24
    濟的各部門大致可分為基本部門和非基本部門兩類,其基本部門職能對區域經濟 發展具有驅動意義。
    (3) 區域合作分工的表現形式。區域分工的形式有很多,從研究區域分工 的發展歷程出發,將區域分工概括為三種:即區域垂直分工、區域水平分工和 區域等級分工。所謂區域垂直分工是指在按照技術梯級,具有較大技術差距的 經濟體在初級產品、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或者技術密度較高的產品與技術密 集度較低的生產中的分工;所謂區域水平分工即指不同產業部門或同一制造業 的不同生產階段、不同種類的產品在不同區域間的分工;所謂區域等級分工通 常指同一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總部與其下屬分支部門及子公司在區域間的分 工。區域合作的表現形式有內容、方式和范圍三種,從合作的具體內容來看, 一般有物資交換、商品貿易、信息合作、技術合作、資本合作等;從合作的方 式看,主要為多區域合作經營、多區域股份化合作和異地辦獨資企業等;從合 作的范圍來看有省區之間、省毗鄰地區、省區內經濟區和城市間區域的經濟合 作。
    (4) 區域合作分工的效應。最早對區域經濟合作效應進行解釋的是瓦伊納 的關稅同盟理論,其認為合作的動機及其合作成效來自于“貿易創造效應”與“貿 易轉移效應”之間形成的利差①。這是由于同盟成員之間的相互取消關稅和非關 稅壁壘,引發同盟內部貿易規模擴大、出口產品價格下降、產業分工深化及生 產技術進步,進而使各國均增進了貿易福利,即產生較大的“貿易創造效應”。 且這一“貿易創造效應”要遠遠大于“貿易轉移效應”——由于同盟成員與非同盟 成員之間較強的貿易壁壘,同盟內部的相互貿易取代成員國與低成本非成員國 之間的貿易所造成福利損失。反之,區域合作則不會形成。
    這一經典解釋成為了煤鋼共同體—歐共體—歐盟不斷演進并在空間上擴展 的信奉基石,但對于1990年代以來大量涌現的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則缺乏足 夠的說服力。因為按照瓦伊納的關稅同盟理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往往高 于發達國家的生產成本,發展中國家間的區域合作將會使貿易轉移效應大于貿 易創造效應。為此,羅布森、庫拍、小島清等學者的研究視域轉向了區域經濟 合作理論在發展中國家中的適用性問題,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的動態效應與靜態 效應并存,而動態效應包括規模經濟效應、市場擴大效應、集聚效應、促進競 爭效應及外資吸引效應等。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主要是尋求動態效應, 以及對外保護作用、區域整體競爭力及其他間接的發展利益。
    進一步地,小島清從國際協議分工角度,闡述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 合作有利于打破不同成員間的市場分割,形成區域統一大市場,幫助各國中小
    ①Viner,J.,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New York, NY, USA; Stevens and Sons. London. UK. 1950.
    25
    企業進入更大市場并形成規模經濟,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①。希托夫斯基和德 鈕基于“大市場理論”,認為區域合作組織建成以后,必將實現產品、資本、技 術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較優配置。為了應對更大競爭并取得有利 地位,區內企業必須加大研發力度以求獲得競爭優勢,這將有利于促進區內技 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與此同時,區外非合作成員及其跨國企業要想繞過區 域合作組織排他性條款的不利地位,勢必采取直接投資以實現生產的本地化, 就此產生對外資的吸引效應。
    2.2.1.2產業競爭優勢理論
    產業競爭力,亦即產業國際競爭力,一般用來指稱某國及地區的某個特定產 業相對于他國及地區同一產業在生產成本、市場份額、顧客價值、盈利水平等方 面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力。對比產業競爭力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基本方面的問題:比 較的內容和比較的范圍,產業競爭力比較的內容為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 勢是最終體現在產品、企業和產業的市場實現能力。這就說明,產業的核心競爭 力是產業的比較生產力,是一種集聚生產優勢的綜合競爭力。因此,對產業競爭 力的分析要注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要素組合、產業集聚、產業轉移 等多種因素及其綜合作用。
    競爭優勢的基本概念最早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張伯倫在《壟斷理論》中提 出的。現今,主要從獲利能力和競爭優勢來源對競爭優勢進行定義,從獲利能力 來看,認為競爭優勢是指相對于競爭對手來說在行業中占據領先地位,突出業績, 并且能夠賺取比同行更高的利潤的能力;從競爭優勢來看,認為競爭優勢是指自 身擁有價值的,獨特且難以代替的優勢資源或能力,能夠創造出比競爭對手更為 豐厚的資源價值。董保寶和葛寶山等②(2011)考察了企業在資源整合過程的能 力問題,指出獨特的資源和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企業的盈利水平和 市場領先地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表現形式、企業競爭優勢是企業市場績效提 高的主導因素。
    競爭優勢理論是由哈佛大學商學研究院邁克爾•波特③教授提出的,他指出, 自然資源的稟賦差異是潛在的比較優勢,是基于各國資源上的相對比較優勢體現 出來的;而競爭優勢則是國際貿易格局中的一定程度的較優現實質態。前期波特 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認為是由企業、產品競爭優勢、產業和區域競爭優勢、國家 競爭優勢等因素構成。波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戰略和專一 化戰略這三種戰略思想,其目的在于使得企業經營在產業競爭中獲得優勢。波特 以企業戰略為基礎提出了鉆石模型,即國際競爭優勢模型,該模型由四種本國決
    ®KiyoshiKojima,Trade,Investmentand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Selected Essays ofKiyoshi Kojima.
    Tokyo:Bunshindo Publishing Company,1996.
    ②董保寶,葛寶山,王侃.資源整合過程、動態能力與競爭優勢:機理與路徑J].管理世界.2011 (03) :92-101.
    ③邁克爾•波特.陳曉悅譯.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岀版社.1997.
    26
    定因素和兩種外部力量組成,四種本國決定因素包括了生產、需求要素、企業戰 略結構競爭與相關支持行業等,兩種外部力量是指機會與政府要素。
    2.2.1.3農業技術轉移擴散理論
    技術創新是以科學技術為載體,以技術活動為手段,推動知識產權與科學技 術成果的商業化和產業化,是科學技術創新發展與空間轉移擴散中的生命周期律 ①(陳柳欽,2007)。空間轉移擴散理論的開創性研究主要是由地理學家完成的。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技術生命周期理論先驅者Everett Roger根據消費者對新 技術的采用程度探討技術的擴散過程,其結論是技術采用生命周期為一鐘形曲線 (Bell Curve),該曲線表現出五個前后相承的發展階段,即創新期一早期采用期一 早期大眾—晚期大眾—技術消退期。相應地,以上五個不同創新期的使用人數占 比分別是 2.5%、13.5%、34%、34%、16%。
    1990年代以來,學界對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轉移擴散問題展開了深入探 討,主要集中在:
    一是創新技術轉移擴散機制研究。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Cantwell & Tolentino, 1990 ;Tolentino, 1993)初創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他們認為技術創新與 產業升級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的協同關系,故而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的時候,要 加強對引進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加以吸收、消化,重視創新改造,以期通過對 技術能力的不斷引進、吸收、積累與創新,逐漸獲得產業競爭優勢。劉易斯•威 爾斯(Louis T. Wells)提出的“小規模技術理論”,解釋了發展中國家之間創新技術 轉移的選擇性與效用,相比發達國家的大規模高密集的先進技術,發展中國家跨 國公司所擁有的小規模制造技術因其具備轉移成本低、技術跨度小、勞動密集型 等特征,特別適合小批量生產,更容易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接納;
    二是技術轉移擴散方式類型的研究。Schumpter很早就從技術創新周期角度 將技術空間過程區分為發明、創新和傳播三大時空進程,Mansfield (1962)進一 步地描述了不同技術發展階段的技術密度、產業結構和市場潛力, Rogers(1983) 又進一步將技術擴散階段細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商業化和營銷等五 個階段②。在技術空間擴散的類型上,中國學者曾剛、孔翔、陳海寧等人按照技 術空間轉移擴散方式,將技術擴散區分為梯度式、跳躍式和雙向式三種方式③。 康凱依據技術擴散過程中的區位變化特征將技術擴散識別分為擴展擴散、位移擴 散和等級擴散三種類型;
    三是技術轉移擴散產生的空間效應的分析。農業技術轉移擴散是指某個農業 新技術、新發明、新成果等在原創地逐步產業化并按照某種空間規律向外傳播的
    ①于曉媛,陳柳欽.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擴散[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2):66-71.
    ②Rogers 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M] .New York:New YorkPress,1 983.
    ③孔翔,曾剛•全球技術空間體系及我國的對策初探[J].人文地理,2003(5): 42-46
    27 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是giant農業技術不斷被廣大農民或農業企業所認可、接 受和采納的過程①(劉笑明、李同升,2006)。可見,農業技術擴散包括時空及價 值三個維度的傳播過程:在時間維度上,是指農業技術的采納行動者在經過了認 知、說服、決策、使用和確定等環節后,確定自己是否采用該技術的過程;在空 間過程,則是指一項新技術通常會由農業技術水平高的國家或地方向農業技術水 平低的國家或地方漸次擴散轉移的過程;在價值維度,隨著時空過程,新技術的 價值日漸衰減,最終衰減為廉價的通用技術。
    農業技術擴散理論,是在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其定義所 指向的是一個將農業新技術從創新源頭開始向四周傳播的一個過程,是一個被涉 農企業、農民等在認識、接受、采納和實施的過程②。湯錦如(2001)把農業創新 周期歸納為 S 型擴散曲線,即以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采用創新數量的累計百 分數進行實證推導的結果③。周密(2010)通過實證研究,建立了一個基于創新 極的區際擴散跨期模型,以此探討區際技術擴散的空間效應,并認為受空間距離 影響下,區際技術空間擴散會呈現出某種“U”型曲線,此外地緣因素與非地緣因 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區際技術的擴散范圍與速率④。農業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 轉移擴散中,社會網絡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它為創新的個體和他人互換信息搭 建平臺,將新技術傳遞給受其影響并采用創新的人,該過程是擴散的核心內容。 換而言之,農業技術擴散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民主 動參與農業技術傳播擴散的行為更加值得關注⑤。
    2.2.1.4新經濟貿易理論
    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新經濟貿易理論逐漸進入市場經濟學家的視線。早期的 新經濟貿易理論是指以保羅•克魯格曼⑥(Paul Krugman)為首的一些經濟學家對于 新時期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關系及其格局的理論解釋,涉及到國際貿易的原因、 國際分工的決定因素、貿易保護主義的效果以及最優貿易政策等問題。 1990年 代以來,克魯格曼進一步將新經濟貿易理論發展為以規模經濟和非完全競爭市場 為兩大支柱的完整的新貿易與新經濟地理理論體系⑦。這一理論突破了新古典貿 易理論和以產業為研究對象的新貿易理論,其主要研究的內容是規模報酬遞增與 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并從供給、需求、技術差距論、集聚、制度、 路徑依賴、歷史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國際貿易與產業集聚的動因及約束條件。新
    ①劉笑明,李同升.由失敗案例透視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影響因素及其改進[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 究,2007,(03):297-300.
    ②李紅艷。基于社會資本的技術創新擴散微觀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
    ③湯錦如.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A].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 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三屆中國農業推廣研究征文優秀論文集[C].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2001:5.
    ④周密.區際技術擴散的內在機理研究一一基于創新極的跨期模型設計[J].科技與經濟,2010, 23 (11): 16-19.
    ⑤史焱文,李二玲,李小建.農業創新系統研究脈絡及啟示J].經濟地理,2014,34(3):11-15.
    ⑥保羅.克魯格曼2001.國際貿易新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岀版社.
    ⑦樊瑛.新新貿易理論及其進展J].國際經貿探索,2007(12) :4-8.
    28
     
    經濟貿易理論甚至把分析變量進一步延伸至企業組織,將異質企業的貿易投資作 為研究對象。
    楊小凱和張永生①(2001)則認為,新經濟貿易理論的實質就是系統闡述了 規模經濟與多元消費之間的兩難選擇問題,不同的消費者對產品的偏好存在差異, 大多數消費者更期待產品類別能夠多樣化,但對于生產者來說,生產規模越大, 生產成本也越低,因此相對而言所能生產的產品種類自然就是越少越好,這樣將 更有利于節約成本,也更符合規模經濟效益。然而,市場競爭會不斷地對這個困 境進行調節和平衡。但是在新經濟貿易理論中,企業被看作是同質的和無差別的, 而現實生活中企業在生產效率、規模、組織結構以及員工技能方面都存在著巨大 的差異,新貿易理論的假設已不再適用,該理論存在很大的缺陷。在企業產生貿 易后,有些企業不斷的壯大,有的企業則不斷地衰敗甚至被淘汰等這些問題,新 經濟貿易理論都未能作出解釋。
    2.2.2農業合作發展分析法
    農業合作發展水平評價方法,主流的評價方法有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度等,各評價方法性質、作用方向各不 相同,根據研究分析需要選取適宜的分析評價方法。指標體系中的熵權 TOPSIS 模型旨在通過熵權法確定權重值,再通過 TOPSIS 計算評判對象與正理想解和負 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距離,評價決策對象的相對優越程度②。構建方法如下:
    (1)構建農業合作成效評價指標體系矩陣,原始數據矩陣為:
    X=
    2)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3)計算評價指標的熵權
    ①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1,1
    (1):19-44.
    ②4萬程成,周葵.基于AHP-TOPSIS分析法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估[J].統計與決策,2018,34(14):124-128.
    29
     
     
    其中,為指標評價的熵,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
    4)構造加權標準化決策矩陣:
     
     
     
     
     
    y;=(瓊‘坊’…’元)
    yj = bt,坯,…,兀)
    對評價距離進行計算得:
    dt =》(溝-刃)
    N i=i
    》(溝-*)2
    N i=i
    計算各個評價對象與最優方案的相對貼近度:
    dt
    C嚴吊C疋[0, 1]
    當 趨近于1時,評價對象達到正理想解,表明農業合作成效高,相反,當 趨近于0時,評價對象為負理想解,說明農業合作成效不顯著。
    2.3 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動力機制
    2.3.1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興起
    農業合作是包括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在內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的重要合作領 域之一,而GMS合作機制則是其主要合作機制。自1992年在亞開行推動下,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機制啟動以來,云南作為中國參與GMS合作的經濟主體,
    30
    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高新農業技術優勢積極投身于GMS農業合作, 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在農業現代化和次區域產業一體化同步推進的 時代背景下,其發展潛力與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①。
    農業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開展區域合作、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傳 統農業國實現糧食生產發展與農產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 業資源極為豐富,農業人口眾多。其中,泰國、緬甸等國是世界著名的“糧倉”, 據亞開行研究報告顯示,老撾和緬甸約有 70%的后備耕地可供開發利用;中國云 南及廣西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兩大農業省份,雖然可耕地面積狹小,但是農業生產 技術特別是在稻谷優良品種的研究開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相對周邊國家 有較大優勢 ,具有與次區域國家發展農業合作的顯著優勢條件。云南與老緬泰次 區域農業發展水平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較大區域差異,集中體現在農業資源稟 賦、農業經濟與農業技術發展水平等方面,因而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具有開展農 業合作的種種優勢條件、潛力和現實需要。按照GMS合作的推進力度及進程,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92—2000年為初步合作階段,合作方式以農產品貿易為主。 1992年亞洲開發銀行在馬尼拉舉行了 GMS六國部長級首次會談,正式啟動了 GMS 經濟合作框架,為推進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搭建起區域性制度基 礎。得益于農產品關稅互惠與消除貿易壁壘,開始形成區域統一市場并擴大農產 品區內貿易規模,成為了這一階段農業產品合作的鮮明特征②。中國與緬甸、老 撾、泰國的貿易額,分別從2.59億美元、 0.27億美元、 8.85億美元增長到6.21 億美元、 0.41 億美元、 66.24億美元,其中農產品貿易特別是緬甸、老撾、泰國 對中國的出口增幅較大③。農業合作的另一個顯著成果是中國在老撾、緬甸實施 的替代種植項目。該項目合作的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區域毒品問題愈演愈烈, 世界各國將目光放在根除毒源上,不斷對毒品種植、生產的國家或地區施壓,敦 促其全面禁種罌粟、大麻等。中國于1998年開始在老撾、緬甸和泰國交角地區 即所謂的“金三角”地區實施以“政府倡導、市場導向、企業為主”的境外替代種植 行動,主要種植作物包括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甘蔗、香蕉、柑橘、橡膠、 等經濟作物,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合資開發、參股開發、獨資開發、公司+農戶、 租賃耕種、農業科技合作等④。據相關部門統計,至2000年僅云南省已投入3 億多元支持實施替代種植項目,援助各類糧食和經濟作物籽種 60 余噸、經濟苗 木20多萬株,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3000多人次培訓緬甸和老撾農技人員300
    ①梁雙陸.邊界效應與我國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J].天府新論,2015 (1).
    ②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 http://www.gov.cn/jrzg/2011-12/17/content_2022602.htm
    ③相關數據來自歷年《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鑒》
    ④段繼華,董仕華.從德宏視角看中緬農業合作的發展前景[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01):103-105.
    31
    多人;在緬甸和老撾開展替代種植共436043畝(緬甸383018畝、老撾53025 畝) ,援建了多個涉農基礎設施工程項目。截至2012年底,中國政府在緬北、 老撾提供了替代種植專項資金超過3 億元,實施替代種植農產品返銷419萬噸, 涉及相關替代企業180多家,實施200多個替代項目,替代種植面積累計高達 300 多萬畝①。
    第二階段, 2000—2010年為合作穩步推進階段,合作方式以農業投資與技 術交流合作為主。在中國的力推下,流域內各國積極拓寬GMS農業合作領域, 例如糧食安全能力提升、跨境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農業科技 示范、農業信息應用和農業科技交流與培訓等方面。
    在2001年的GMS部長級會議,決議將農業和自然資源納入GMS合作領域, 拉開了次區域農業方面合作的序幕。亞洲開發銀行不斷采取各項措施提升農業合 作在GMS合作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使農業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重要領城。 2002年中國與東盟共同簽署了《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為促進農業合作的順 利開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把雙方農業合作推進到了實質性的階段。我國在柬埔寨 和老撾陸續實施農村戶用沼氣示范推廣,在柬埔寨設立了中柬種豬示范場,在越 南建設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飼料加工廠,在緬甸地區不斷推廣雜交水稻和天然橡膠 苗圃生產技術,與此同時還建設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中緬農業高科技園。這些措施 有力地推廣了先進農業技術、農業設施設備與生產管理經驗,促進了老撾和緬甸 在農業科技方面的應用。
    2005 年,“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二次領導人峰會”在中國昆明舉行, 會議發布了《昆明宣言》,倡議各國進一步加強次區域農業合作,確保次區域各 國的糧食安全。 2007年,在北京舉行了“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部長會議”,會 議發布了《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部長聯合聲明》,開通了“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 信息網”,通過了《GMS農業合作戰略框架》,框架設定了 GMS農業合作的目 標:加快和加強地區農業合作,為地區食品安全和脫貧做貢獻,為跨界農業貿易 和投資提供便利,促進先進農業技術在區域內的轉移和使用,確保區域內農業的 可持續發展,加強跨界動物疾病的監管和控制,緩解其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等。
    2008年來,我國倡導實施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大力資助 次區域國家進行優質高產農作物示范田建設,對當地農戶開展了農業生產實用技 術培訓②。僅2008—2010年,中國累計援助950萬元,舉辦境外農業技術培訓班 27個,培訓各國農業技術人員共計220人次。此外,中國積極推動各省區及地 方政府加強與老緬泰的農業交流與合作,其中云南和廣西承擔了開展地方間合作
    ①《公安部禁毒局有關負責人談我國禁毒國際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網站, http://www.mps.gov.cn/n16/n1252/n1897/n2872/3283491.html.
    ②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 http://www.gov.cn/jrzg/2011-12/17/content_2022602.htm
    32
    的主體作用。
    第三階段, 2011 年以來為合作的新發展階段,合作方式更注重農業合作及 技術轉移,并在農作物品種交流、育種栽培技術交流、農業科研技術人才合作培 養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2年中國啟動了“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將 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化、農作物培育和土壤改良等技術列為了重點合作技術領 域,自此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在次年的GMS農業科技交 流合作組第五屆理事會暨農業科技合作交流研討會上,作出了《關于成立大湄公 河次區域農業經濟工作組的決定》,成立了專門的GMS農業經濟工作組。農業 經濟工作組整合了已有的大豆、陸稻、甘蔗、馬鈴薯和植保五個專業工作組,加 強了農業經濟信息共享、人力資源交流及培訓,提供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提升可 持續發展能力。強調通過農業科技合作平臺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決定進一 步深化和擴大合作領域、完善合作機制,重點工作是推動各國間農業生產情況、 農作物布局、農業生產消費、農業政策等相關信息的交流共享并開展人員培訓、 次區域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等。農業工作組致力于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和可持續發展 能力以維護次區域的糧食安全、消除貧困和保護環境,從而成為云南與老緬泰次 區域農業合作交流發展的又一重要平臺
    云南作為中國參與GMS合作的重要主體,通過加強GMS國家在農業領域 的不斷交流與合作,推動了我國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有效輸出,促進了與周邊國 家間的農產品貿易和農業投資,為相關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優質農業、設施農業 作出了貢獻。
    2.3.2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驅動力
    30 年來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持續推進,四國相互協作不斷拓展合 作領域與合作深度。這既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下內外驅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又是地緣關系影響下各國主動尋求強化合作機制的重要成果。梳理云南與老緬泰 次區域農業合作動力機制,主要形成了如下五大驅動力:
    (1)地緣優勢與地緣合作驅動力 突出的地緣優勢為次區域農業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跨境次區域處于中國 與泰國、緬甸和老撾的東盟三國邊界兩側,山水相連,目前GMS交通走廊在公 路、鐵路、水運和航空運輸建設等方面已基本實現互聯互通,為GMS經濟走廊 實現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到物流和經濟建設等功能演化奠定了堅實的合作基礎 和有利的設施條件。值得一提的是邊界兩側居民貿易往來頻繁且歷史悠久,依靠 其舊有的血緣、親緣等社會網絡資本進行農業交往與合作。相似的自然和人文條 件為次區域農業合作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
    33
    (2)勞動地域分工與合作內生力
    加強農業合作將加強GMS國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減貧扶貧,進 一步實現次區域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稟賦差異性、生產要素互 補性和經濟差距為次區域農業合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首先體現在農業生產要素差異性。老撾、柬埔寨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 云南相對而言在資本和農業技術上具有顯著優勢。由于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不同, 有利于云南與老撾、緬甸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促成區域互補①②;
    其次是經濟的梯度性(如表2.1)。在人口規模體量上,根據泰國日前公布 的2019年人口和住房普查結果,其總人口接近1億,在東南亞地區排名第三, 而老撾的人口卻不足1000萬;從經濟發展水平上來看,各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 差異,緬甸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泰國的五分之一;在耕地面積方面差距更是 極為顯著,其中泰國的耕地面積是老撾的 11 倍。總體來看,云南與老緬泰次區 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由于邊界兩側的中國與其他東盟各國經濟發 展水平所處階段不同,形成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這種差異性與互補性使得農業 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配置成為可能。
    表 2.1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經濟梯度
    耕地面積
    (萬公頃) 人口密度(人/
    平方公里)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美元) 農業增加值占國內
    生產總值比重(%) 農業生產指數
    云南 607.2 123.3 6932.9 21.3 139.2
    緬甸 1090.8 81.0 1196.1 25.5 137.0
    泰國 1681.0 134.8 5979.3 8.5 118.3
    老撾 152.5 29.3 2338.7 17.2 219.3
    最后體現在農產品的互補性。中國大部分處于亞熱帶、溫帶氣候區,泰國、 緬甸和老撾大部分處于熱帶地區,由于水熱氣候環境的不同,其農作物生產條件 與種植習慣及耕作制度也呈現出各自特色。比如中國盛產蘋果、梨、葡萄和蔬菜 等溫帶產品,泰國、緬甸和老撾則盛產芒果、火龍果、荔枝、菠蘿蜜、甘蔗、咖 啡、檸檬、橡膠、棕油等熱帶農產品,不同類型的農產品形成互補性貿易格局。
    (3)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合作推力
    2000 年以來,受益于云南“大通道”建設、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橋頭
    ①馮陽.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5).
    ②孫大巖,孔繁利.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新趨勢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5,(10).
    34 堡”“輻射中心”建設,特別是我國提出與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共建倡議,極大 地改善了域內各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互聯互通與經濟文 化交流。 “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給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提供 良好的交通物流條件和歷史性新機遇。
    首先, “一帶一路”建設為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供可靠 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也將為次區域農業合作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硬件保障。 “一帶一路”倡議下創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絲路基金,為云南與老緬泰次 區域農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筑了方便快捷的融資渠道。
    其次,通過“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及物流等方面的基 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中國-東盟之間的雙向多重立體式經濟互聯通道,推動次 區域國家跨境骨干通道建設和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云南與老緬泰次區 域的陸路暢通和物流信息通暢,促進區內外商貿流通的便利化。
    當前,中老跨境鐵路的建成通車及其蓄勢待建的中泰鐵路乃至泛亞鐵路,必 將極大地提升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跨境連接的通達度。中老鐵路2016年12 月舉行全線開工儀式, 2021 年底中老鐵路全線通車運營。中老鐵路已是主動融 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的骨干型基礎設施, 必將在重構中國-中南半島交通物流格局的同時,極大地助推云南與老緬泰次區 域農業合作發展。
    (4)次區域農業合作機制及政策的效用力
    三十年來在包括GMS、四國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機制等各種合作機制的加 持下,中老緬泰四國之間的邊界“屏障效應”轉換成中介效應、通道效應、合作效 應,域內各國合作共識、意愿加強,逐步構建起不同層次的農業合作機制平臺, 包括:
    一是邊貿口岸群與互惠的邊境貿易政策體系。包括邊境口岸、邊境經濟合作 區、邊境經濟加工區在內的次區域農業合作平臺發展迅速。次區域接壤國之間互 設邊境口岸,中國則將邊境口岸城市發展成集邊境口岸、邊境加工貿易區、邊境 經濟合作區于一體的內陸開放前沿。 2019年云南邊境小額貿易額創下215億元 的佳績,邊民互市進出口額更是突破272億元、加工貿易 213億元,說明邊境貿 易成為云南與老撾、緬甸跨境經濟合作的重要方式,邊境口岸城市發展成為次區 域合作的示范窗口。
    二是跨境合作區與自由貿易區政策體系。中國與東盟三國的跨境合作區與經 濟特區建設方興未艾,發展模式更加多元化,為該區域農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 機。優越的地緣條件、濃厚的貿易氛圍特別國家推進內陸開放政策的支持下,云 南在與緬甸和老撾相鄰地區先后建立了中緬瑞麗-木姐跨境經濟合作區、中老磨
    35
    憨-磨丁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多個跨境經濟合作區,促進了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要素 在云南與老撾、緬甸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更進一步,云南于2019年獲批建 設中國(云南)自由貿易區,其中就包括了 29.74km2的德宏片區,大大推進了 云南對西南周邊的開放層級水平。
    三是次區域多重農業合作機制體系。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合作契合該區域各 國的根本利益,農業合作前景樂觀且將進一步穩定發展。目前,在大湄公河次區 域合作開發建設過程中形成了諸如“金四角”、GMS農業合作、瀾湄合作等多重 多邊合作機制體系,其合作宗旨、議題、領域及參與國家和國際組織都不盡相同, 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此發展過程中,多種合作機制長期并存,在其共同作用下, 次區域間農業合作將會得到進一步加深,農產品貿易額將會持續上升,農業技術 研究、農業生產投資、農業示范及推廣等方面都將得到空前的加強和擴大。 2018年,中國領導人在瀾湄合作機制第二次領導人會議上提議, “共同設立瀾湄 農業合作中心,打造農業技術交流、聯合研究及投資貿易合作平臺”,得到了各 國領導人的積極響應,并于2019年正式成立“瀾湄農業合作中心”,標志著瀾- 湄農業合作機制正式形成并發揮積極作用。瀾湄農業合作中心將圍繞“一帶一路” 倡議和瀾湄合作機制,促進瀾湄次區域國家農業與糧食領域的經驗分享、立場協 調與務實合作。
    (5)區域性連片貧困問題與共治推力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各經濟體的農業發展很不平衡,在云南與老緬泰之間形 成了明顯的水平差異與發展梯度,其中緬甸和老撾兩國的農業發展與收入水平均 存在較大差距,多年來緬甸和老撾均是聯合國認定的絕對貧困國家,面臨較大的 減貧壓力①。如表2.2。
    表2.2云南與老緬泰 2018年宏觀經濟情況
    年份 經濟總量
    (億美元) GDP 增長率
    (%) 人均 GDP
    (美元) 失業率
    (%) 貧困發生率
    (%)
    云南 2838 8.9 3702 3.4 3.71
    泰國 5011 4.1 7387 1.0 7.2(2015 年)
    緬甸 237 6.5 1254 -1 24.8
    老撾 181 6.47 2599 5.1 9.6(2015 年)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云南統計年鑒。
     
    就人均GDP進行比較,雖然泰國人均GDP整體上低于中國人均10241美元,
    Paul SHAFFER,The “Great Myanmar Poverty Debate”,Journ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5, Issue 2. 2014: 1-42.
    36
    但是卻遠超云南省的 3702美元;老撾和緬甸的人均 GDP 則分別是 2599美元、 1254 美元,依次排在云南之后。從貧困發生率來看,緬甸和老撾分別高達24.8%、 9.6%。據緬甸中央統計局與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聯合調查報告,緬甸 貧困人口規模超過了 1100 萬;據老撾《經濟社會報》的報道,老撾全國貧困家 庭剩 6.459 萬戶,且兩國的貧困人口絕大多數是居住在農村,致貧原因首先是環 境性貧困,即地理環境因素上的高原、山區及偏遠地區以及由此帶來的交通信息 閉塞,導致與市場對接困難;其次是農業生產方式與技術落后及長期的社會歷史 因素疊加,缺乏必要的生產資金、技術及政策支持。
    在緬甸和老撾兩國農業經濟發展嚴重不足,且貧困人口龐大、貧困面廣、貧 困程度深的客觀現實下,諸多的現實問題包括社會沖突、詐騙、犯罪、毒品等多 重問題頻發,并向周邊國家外溢,導致該區域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治理困難區、 邊緣區。這些問題多具有跨境流動性特征,任何一方的單獨治理均難以取得根本 性成效,只有云南與老緬泰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廣泛動員國際社會力量特別域 內各國的大力援助,才可能切實突破這一跨國境、跨流域的治理困境。 2014 年, 中國在第 17 次東盟會議發出“東亞減貧合作倡議”,資助 1 億美元設立東亞減 貧合作專項基金,開展鄉村減貧計劃,迄今已在老撾、緬甸建立多個減貧合作示 范點、示范村,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進一步吸引了國際社會關注與支持。
    37
    第 3 章云南與老緬泰推進次區域農業合作的基礎
    3.1研究范圍及其資源稟賦條件
    3.1.1研究范圍界定
    本文以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組成的次區域作為研究對象。 1993 年初,泰國政 府提議建立覆蓋瀾滄江下游、湄公河上游流域的由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構成的次區 域經濟合作區。瀾滄江湄公河均屬瀾滄江-湄公河水系,發源于中國唐古拉山東 北坡,流經中國中南半島,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注入南海,全長 4909 公里,干 流主要流經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六個國家。正是由于瀾湄 水系的一脈相聯,為云南與老緬泰經濟合作共建提供了獨特的地理環境基礎(如 圖 3.1 )。
     
     
    圖 3.1 實證區域范圍示意圖
    3.1.2自然環境本底
    38
    自然環境本底是指某個地區進行經濟社會活動的自然環境基礎,對環境本底 的分析能為環境要素組合、環境質量評價以及基于此的農業合作提供基本的邏輯。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地處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區(17°16'?23°36,N)年均溫20°C 左右,受赤道海洋氣團以及大陸氣團的影響,夏季降水充沛,冬季雨水稀少。地 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整體地勢北高南低,云南省位于云貴高原區,平均海拔 2000 米左右。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在地形上以山地為主,地勢北高南低。總體上,該 地區光熱水資源條件組合配置較好。
    (1)氣候條件。瀾湄流域地區以其上游的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與廣大中下 游的熱帶雨林氣候為主要氣候類型,具有低緯度、長日照、高積溫、干濕季分明 的特征。但由于該地區是由北部高原高山向南部低山、盆地及平原的逐步遞降, 且山系多南北向列貫的地形地貌構成,故而局地小氣候熱量垂直分布特征明顯。 云南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省內局地氣候類型多, 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氣溫垂直性變化十分明顯。年平均降水量 在 1100 毫米左右,由于冬夏兩季受不同大氣環流影響,致使在季節上、地域上 的分配極不均衡,部分地區、部分城市存在嚴重缺水問題。瀾湄流域云南以下的 中南半島地區,屬于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表現為雨旱兩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 而冬季少雨的氣候特征。老撾,年平均氣溫約26C,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 降水主要集中在四月到九月的雨季;緬甸年平均氣溫22—32C,年降水量達1764 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五到十月的雨季;泰國年平均氣溫24—30C,年降水量 達 93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五到十一月為雨季。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高溫高濕 的氣候特征,也使得該區域農業生產種植以亞熱帶熱帶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 比如水稻作為一種受熱量和水分影響較大的糧食作物,就十分符合該區域高溫且 降水充沛的氣候環境,各地區全年均溫15C以上的氣溫條件,為該區域三季稻 的生長提供了極佳的光熱條件,這是其稻作種植傳統與加工貿易源遠流長的重要 原因。除此之外,高溫高濕與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也非常適合天然橡膠、油棕、椰 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該區域的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及出口量具有很大 優勢,比如泰國 2017年橡膠收獲面積3146千公頃,是僅次于印度尼西亞的世界 第二大國。
    (2)水資源條件。云南省地表水資源總量 18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 615.2億立方米,由于在季節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極不均勻的,導致綜合利用率 不高。云南省水資源豐富,河流眾多,地跨六大水系,并在云南總體地勢西高東 低、北高南低的走勢導控下,這些河流可區分為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包括長江水系、 珠江水系、元江(紅河)水系、瀾滄江-湄公河水系等,和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包 括伊洛瓦底江水系、怒江-薩爾溫江水系等。這六大水系與其遍布云南省的眾多
    39
    支流構成了云南省的水資源系統。國家統計局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云南省水 資源總量為 1533.8 億立方米,其中包含554.6億立方米的地下水資源,且人均水 資源量為3166.4m*人/年。
    瀾湄流域云南以下,緬甸水資源條件豐富,降水主要在夏季且降水量巨大, 水資源儲量占東盟國家水資源總量的 40%。緬甸境內河流遍布,伊洛瓦底江、欽 敦江、湄公河流域、薩爾溫江四條主要干流由北部高原向南流經緬甸全境,并且 支流幾乎覆蓋緬甸全國。由于緬甸北高南低的主要地勢走向,使得北部地區的水 資源存續能力較弱,并不適合進行農業灌溉;緬甸中部和南部地區地勢較為平坦, 是緬甸主要的農業灌溉區。 2017年緬甸境內的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徑流和地 下水)為9920億立方米,人均取水總量為625.51m3/人/年。老撾全境雨量充沛, 年降水量 2000 毫米左右。湄公河是老撾境內最長也是水量最大的河流,其在老 撾境內有大小支流二十多條。受老撾西北部為山地、南部為平原的北高南低的地 形結構,以及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特征的影響,湄公河在老撾境內呈現為西北至 東南的流向,境內干流長達1877km。2017年老撾境內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徑 流和地下水)為1900億立方米,人均取水總量1052.78m3/人/年。泰國深受熱帶 季風性氣候的影響,全境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主要有湄南河、麥功河、蒙河三 條主要河流,流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 65%。 2017年泰國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 徑流和地下水)為2130億立方米,人均取水總量828m3/人/年。
    (3)土壤條件。云南省擁有16種土壤類型,由于高溫高濕的氣候特征,使 得云南省的土壤質地屬于亞系紅壤土質,紅壤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 50%,其有 著酸性高、黏性強、肥力低的特點。這種土壤配合當地的氣候,使得云南省適合 煙草、鮮花的種植。
    緬甸的土壤條件各地分布情況不同,曼德拉與馬奎省屬于平原區,土壤存水 能力較好,為黃壤、肥力較好。北部高原區的土地類型和云南省情況較類似,以 紅壤為主。南部的河流沖積平原的土壤肥力較強,為沖積土壤地。
    泰國的土壤條件與緬甸較類似,北部的山地地形使得該區域為強淋溶土,該 類土壤酸度大、黏性強、營養肥力較低,不適合水稻種植,但可種植天然橡膠, 橡膠樹也有著存土蓄水的功能,可以雙方互補。泰國中部的土壤類型主要為強風 化黏磐土和沖積土,前者土壤土層深厚存水性強、肥力高,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地; 沖積土由河流泥沙沖擊而成,土壤礦物質較多,肥力強,適合水稻種植,分布在 中部平原地區。
    老撾土壤類型有砂性土、沖積土、高活性強酸土、低活性強酸土、鹽堿土、 高活性淋溶土等 12 類。其中低活性酸土面積最大、其次是高活性酸土、高活性 淋溶土以及雛形土,這四大類占老撾全國土地面積的 90%。
    40
    (4)生物資源及生態。高原山地地貌占優和多樣性的氣候決定了云南生物 的多樣性,并賦予了“植物王國 ”、 “動物王國 ” 、 “真菌王國 ”、 “天然花園”等稱號。 全省森林面積1.43億畝,樹木種類繁多,喬木800多種,生產云杉、鐵杉、白 臘、紅木、紫檀等眾多珍稀樹種,木材總蓄積量 9.88 億立方米。高等植物有 18000 多種,其中熱帶亞熱帶高等植物約10000種。云南省的動物種類繁多,擁有1737 種脊椎動物、 13000種昆蟲、 250種獸類、 766種鳥類。云南盛產水稻、小麥、 玉米、大豆、油菜、馬鈴薯、蠶豆、甘蔗等農作物,熱帶亞熱帶水果、煙葉、鮮 花、三七、天麻、杜仲、砂仁、胡椒等經濟作物。烤煙、卷煙產量位居全國第一。
    緬甸的西部、北部與東部以山地為主,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品質優良的木材 種類有袖木、木莢豆、紫檀木、揭布羅香等。共有 8670 多種植物、 2300 多個樹 種、 850 種蘭花、 97 種竹子、 30 多種不同的藤本植物及藥材植物 841 種。緬甸 擁有動物種類包括哺乳動物類258種,鳥類1056種,兩棲及爬行類動物374種, 淡水魚310種,海魚465種。緬甸多種植熱帶作物,水稻、小麥、玉米、花生、 芝麻、豆類、棉花、油棕、甘蔗、煙草、橡膠、水果、咖啡、黃麻等,其中主要 糧食經濟作物以水稻、豆類、芝麻為主;其中水資源條件最優秀的伊洛瓦底省主 要以水稻、黃麻種植為主;水資源條件較差一些的中部農業種植區以豆類、玉米、 芝麻為主要作物種類。
    老撾的生物資源豐富,森林面積達11.98萬km2,占全國面積的51%。主要 林木種類中屬于闊葉林的有紫檀、坡壘、欖仁樹及龍腦香等;屬于針葉林的有蘇 門答臘松、思茅松、杉木等;多森林使得動物資源種類也十分豐富,有豹子、猞 猁、蛇類等; 2018年老撾有受威脅鳥類29種;受威脅魚類55種、哺乳動物45 種、植物 56 種。
    泰國的森林總面積為1440萬公頃,植被覆蓋率為25%。有記載的泰國鳥類 有982種, 3種為泰國本土特有、 45種稀有鳥類、海洋生物資源350多種。泰國 的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木薯、高粱等;經濟作物有天然橡膠、棕櫚、甘蔗、熱 帶水果等。泰國東鄰太平洋(泰國灣),西靠印度洋(安達曼海),使得其海洋 漁業十分發達。
    3.1.3農業資源稟賦
    云南與緬老泰次區域各地農業資源條件大體相似,又各有一些獨特的產業資 源。這里的農業資源是可進一步分為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農業自然資 源通常指各種農業生產中可供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及條件,包括氣候資源、水資 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等四大類。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農業生產 的社會經濟及技術裝備因素,諸如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質量及結構,以及支
    41
    持農業生產的優良種子、技術裝備、基礎設施與設備等等。在此,簡要闡述云南 與老緬泰次區域的農業經濟資源特征:
    首先,從農業生產的耕地資源來看,各國各地區均存在明顯差異。由于云南 與老緬泰次區域多山地、多丘陵的地形限制,致使該區域平坦宜耕的農業資源并 不算多(如表 3.1),難以發展代化大規模的集約式生產。泰國擁有面積最大的 用耕地資源,達到了 1681 萬公頃,而老撾最缺少可用耕地,云南全省耕地位居 第三;在耕地的農作物生產中,泰國因為有著最多的可耕土地使得其理論上有著 更大的比較優勢。而老撾則在農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林地資源在四個地區中 都占據較大的農業土地資源。緬甸的林地資源占其國土面積的 43.6%近一半,而 該區域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的獨特氣候優勢,加之該區域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 征,也使得該地區熱帶經濟作物能夠廣泛種植。由于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的高溫 多雨、與熱同期的氣候特征,此種氣候特征更有利于高大的喬木生長。而適合牧 草生長的多為溫帶大陸性、海洋性氣候,表現為夏季溫和多雨,冬季較冷干燥, 此種氣候不適合喬木生長而普遍適合牧草生長。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亞熱帶、熱 帶的季風氣候不盡適合牧草生長,因而四個地區的牧草地資源在所有土地資源中 占比最少,可推測該區域畜牧業發展并不充分。
    表 3.1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土地資源基本情況(萬公頃)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總計
    云南 620.78 230.1 14.71 865.6
    老撾 155.5 16.9 67.5 239.9
    泰國 1681.0 450.0 80.0 2211.0
    緬甸 1106.2 151.0 29.9 1287.0
    數據來源:東盟統計年鑒及云南統計年鑒,2017
    其次,就農業勞動力資源來看,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各經濟體的農業勞動力 人口如表3.2。老撾和緬甸的農業勞動力投入高達645.2萬人和3566.9萬人,分 別占該國總人口的90%和66%,這也表明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該國為主經濟發 展的最主要地位。然而,農業在一個國家中仍體現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對一個國 家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乃至對外貿易競爭中均處于不利地位。以農產品原 料這些低附加值產品作為該國的主要對外貿易內容,并不利于該國貿易外匯的儲 備和貿易順差的產生,長此以往對該國經濟發展都有嚴重不利影響。而云南和泰
    42
    國在農業產業轉型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都取得了較好成果,集中表現為農業就業 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低,雖然云南較泰國發展稍遜,但在次區域農業合作中也 會體現出較大優勢。
    表 3.2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各經濟體的農業就業人口(萬人)
    云南 泰國 老撾 緬甸
    農業勞動力 1533 940 645.2 3566.9
    占比 31% 14.03% 90% 66%
    其三,從農業特色產業來看,該區域農業生產種植以亞熱帶熱帶糧食作物和 經濟作物為主,且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雖然均為支柱產業,但各有其特色與 優勢。老撾的農特產品主要有大米、甘薯、玉米、花生、咖啡、甘蔗、煙草、棉 花、茶葉、豬、牛及家禽等。老撾統計公報顯示, 201 8年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 的占比為15.7%,增長率為2.8%。當年老撾大米產量為420萬噸,咖啡產量為 13.8萬噸,玉米120多萬噸,甘蔗200多萬噸,煙草7.1 萬噸,木薯240萬噸。 老撾將甘蒙、沙灣拿吉兩省列為糧食生產、加工及出口的全產業鏈基地。
    緬甸主要農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豆類等常規作物,以及橡膠、甘蔗、 棉花、棕櫚等經濟作物。近年來,豆類已超過大米成為緬甸重要出口創匯農產品。 2018年緬甸農產品出口總額為5.34億美元,其中豆類出口額為2.8億美元,占 到農產品出口額的52.4%,大米出口額約1.64億美元,占比為30.7%。
    泰國的農特產品主要有稻米、玉米、甘蔗、熱帶水果、天然橡膠和木薯等。 它是世界第一大橡膠生產國也是第一大出口國,還是第一大大米與木薯出口國。 2018年泰國橡膠的年產量為45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三分之一,年出口量超過 全球出口總量的 40%;木薯產量世界第三, 60%用于出口;泰國大米出口 1100 萬噸。就優勢農業經濟作物來考察其差異性。由表2可知,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 高溫高濕與熱同期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水稻、玉米、大豆、木薯等糧食作物,以 及天然橡膠、甘蔗、油棕、煙草及椰子、蕉麻等經濟作物的生長種植。該區域是 世界水稻種植歷史悠久、食用稻米為主、大米出口供應的糧食主產區之一,緬甸、 泰國更是全球大米供應的重要市場,泰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
    43
    稻米產量(萬玉米產量(萬水果產量(萬甘蔗產量(萬木薯產量(萬天然橡膠產量
    噸) 噸) 噸) 噸) 噸) (萬噸)
    中國 21267.6 25907.1 26204.1 10440.4 484.7 81.7
    老撾 404.0 119.3 129.3 176.4 227.7
    緬甸 2562.5 190.9 260.8 1037.0 39.9 23.7
    泰國 3338.2 496.2 1145.2 10294.6 3097.3 460.0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東盟統計年鑒,2019
     
    最后,就農業農機投入情況來看,此區域農用拖拉機投入使用量在泰國投入 量最大、云南省其次、緬甸第三、老撾最少的排名順序(如表3.4)。農業設施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情況,其所顯示的泰國、云南省、 緬甸、老撾的這一發展水平排序,與表3.3的農業勞動力投入強度相互印證,即 機械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農業人口的比重則越低。
    表3.4單位面積農用耕地拖拉機投入使用情況(單位:臺/KM2)
    云南 泰國 老撾 緬甸
    農機使用情況 84 281 9 11
     
    3.2 次區域農業合作的產業基礎
    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農業地域生產差異是農產品貿易格局與農業合作的形 成發展的必要條件,因而,全面、客觀、準確地評價農業經濟發展狀況、特別是 區域差異性,是推進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發展的重要依據。由于影響區 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各不相同,指標的豐富性、科學性無疑會為農業經濟 發展提供更為客觀、準確的信息,本研究結合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發展的實 際、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從相關統計資料(包括統計年鑒和 統計摘要等)選取相應的指標組成評價體系,對各經濟體的農業發展綜合實力進 行評價。對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方法,主流的評價方法有 TOPSIS 法、主成
    44
    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度等,各評價方法性質、作 用方向各不相同,根據研究分析需要選取適宜的分析評價方法。 TOPSIS 是一種 根據有限個評價對象與理想化目標的接近程度進行排序的方法,作為多目標決策 分析中一種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在現有的對象中進行相對優劣的評價。由于緬甸、 老撾的統計數據有限,泰國的統計口徑存在一定的差別,本研究對云南與老緬泰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時, TOPSIS 法是相對較為適用的評價方法,因此本 研究選用TOPSIS法對各經濟體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評價。
    3.2.1云南農產業發展現狀
    云南省國土總面積約39.41萬km2,全省有16個州市。2018年末,全省耕 地面積為620.91萬km2,人均耕地面積1285.66 km2。2018年云南省糧食產量約 1860.54萬t,比上年增產0.93%;煙葉總產量約84.47萬t,比上年減產2.04%; 茶葉產量約萬42.33萬t,增產7.7%;水果產量約913.35萬t,增產3.76%;食 用菌總產量約&96萬t,比上年減產1.97%;鮮切花總產量約112.23億枝,比上 年增產1.76%;藥材總產量40.66萬t,比上年增產10.49%;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3 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借鑒國內外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即基于熵權的 TOPSIS 法對云南省農業經 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并按農業經濟綜合實力評價各州市在云南省農業經濟發展 中的地位。分析步驟如下:確定評價指標矩陣R,將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矩陣 Yij,計算矩陣Yij各個評價指標的所占權重Fij,同時根據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 Ej、信息熵冗余度Dj,計算其指標權重Wj,計算加權標準化矩陣,并確定出最 優方案Z+與最劣方案Z-,利用歐式距離計算評價對象與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間
    的距離Si+、Si-,繼而得出評價對象與最有方案的接近程度Ci。評價對象與最優 解的歐氏距離越小,表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與最劣解的歐氏距離越大,亦
     
     
    Z= Wj Yij(i=1, 2, 3..., m; j=l, 2,
    Z+=:r;二:二二 :
    z_={右■■跖….,z和{z「跖…,z-}
    45
    j知0 -竹 r -竹 r
    Si+=, - ,i=l, 2, 3,..., n) (10)
    Si-=「 - ' ,i=1, 2, 3,..., n) (11)
    Ci=Si-/(Si-+Si+),(0^ ::二:乙::二-,i=1, 2, 3,..., n(12)
    基于可對比性及綜合考慮合理性、科學性及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本研究選取 了 8項反映云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分別為:①人均農業生產總 值X1 (元);②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 (元);③人均播種面積X3 (公頃); ④人均農林牧漁業生產值X4 (元);⑤人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X5 (元);⑥ 人均耕地灌溉面積X6 (公頃);⑦人均糧食產量X7 (噸);⑧人均化肥使用 量X8 (噸)。為了使評價指標更具可比性,所選指標均采用人均擁有量來進行 全面評價(見表 3.5)。
    表 3.5 2018 年云南省農業經濟實力指標數據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昆明 3057.5577 14895 0.1456 0.0578 0.0200 3348.9489 0.0273 5472.1796
    曲靖 3896.0344 12394 0.5109 0.1777 0.0332 5965.3101 0.0569 9687.0471
    玉溪 7197.9128 14264 0.2521 0.1197 0.0313 6340.6454 0.0375 10479.6479
    保山 4886.9281 11280 0.5495 0.1553 0.0594 6513.9665 0.0428 10237.2935
    昭通 2253.1533 9474 0.3694 0.1267 0.0224 2962.8832 0.0271 4455.1350
    麗江 3803.0015 10385 0.3793 0.1389 0.0550 4193.4259 0.0677 7209.4136
    普洱 5345.6086 10386 0.4430 0.1889 0.0545 6365.9689 0.0342 10312.7948
    臨滄 6827.7603 10756 0.4001 0.1858 0.0556 6934.5465 0.0841 10670.2248
    楚雄 6124.0611 10988 0.4419 0.1542 0.0415 7012.6565 0.0577 11350.3894
    紅河 4138.0902 11330 0.3786 0.1371 0.0388 5009.6037 0.0546 8124.5826
    文山 4369.9206 10030 0.4526 0.2156 0.0462 4720.3612 0.0496 7695.3421
    西雙版納 7208.2492 13079 0.3919 0.1241 0.0451 9254.6549 0.0595 14638.0387
    大理 6690.5537 11490 0.4573 0.1139 0.0466 6489.3590 0.0343 11558.1085
    德宏 7014.3161 10325 0.5181 0.1947 0.0917 6609.6733 0.0573 10130.5471
    怒江 2505.7143 6449 0.2850 0.1619 0.0297 4138.3002 0.0126 6255.1356
    迪慶 2525.9179 8524 0.3721 0.1457 0.0454 3337.5845 0.0395 5219.9275
    數據來源:2019 云南統計年鑒。數據經整理。
    由于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均為正向指標,故根據表3.5和公式(2)計算 出其標準化后的數據矩陣,記為丫^。
    46
     
     
    根據上文提出的公式(6)、(8)、(9)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最優方案 和最劣方案(見表 3.6)。同時根據公式(12)計算不同地區農業經濟指標與最 優方案和最劣方案的歐式距離,并對其進行綜合評價(見表3.7)。
    表 3.6 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
    評價指標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Wj 0.19 0.08 0.08 0.08 0.16 0.16 0.11 0.15
    Z+ 0.16 0.07 0.06 0.06 0.14 0.29 0.09 0.12
    Z- 0 0 0 0 0 0 0 0
     
     
    表 3.7 云南省 16 個州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結果(2018 年)
    州市 Si+ Si- Ci 排序
    昆明 0.37 0.09 0.20 14
    曲靖 0.26 0.18 0.41 9
    玉溪 0.25 0.24 0.5 6
    保山 0.22 0.21 0.49 7
    昭通 0.39 0.07 0.14 16
    麗江 0.3 0.15 0.34 12
    普洱 0.23 0.21 0.48 8
    臨滄 0.2 0.27 0.58 3
    楚雄 0.21 0.24 0.53 4
    紅河 0.28 0.15 0.35 11
    文山 0.28 0.17 0.37 10
    47
     
    西雙版納 0.16 0.31 0.66 1
    大理 0.22 0.24 0.52 5
    德宏 0.2 0.3 0.59 2
    怒江 0.36 0.07 0.17 15
    迪慶 0.35 0.1 0.21 13
     
    從表3.7可以看出,根據農業經濟綜合評價值Ci的大小對云南省各州市農 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排序, Ci 值越大表明該市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反之, Ci值越小表明該市的農業經濟實力較弱。云南省2018年16個州市農業經濟綜 合發展水平依次是西雙版納>德宏>臨滄>楚雄>大理>玉溪>保山>普洱>曲靖>文 山>紅河>麗江>迪慶>昆明>昭通市。
    以上分析表明,云南省各州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但也形成了 各自的比較優勢。受到各州市不同的自然和經濟區位因素、不同投入產出比、優 勢區域優先發展、規模化經營、多樣化種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云南省農業經濟 發展水平顯現出較為明顯的“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空間結構特征。為此,云南 各地要加強農業的產業化、特色化、現代化發展,改善農業生產的基礎,發展設 施農業,培育資本雄厚、技術先進、市場占有率高、帶動作用大和產業前景好的 龍頭企業、跨國企業,通過較快的增速逐步縮小區域差異,促進農業經濟均衡、 協調發展,確保在對老緬泰的農業合作中處于有利地位。
    3.2.2老緬泰農產業發展現狀
    鑒于老緬泰三國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統計口徑的差異,在對農業經濟發展 水平分析進行指標選取時,盡量選擇具有可對比性的指標進行統計分析,最終選 取的指標如下(見表3.8):①農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比重XI (%);②農業從業人 數占總就業人數比重X2 (%);③農業增加值占總GDP比重X3 (%);④農業增 加值X4 (億美元);⑤農業用地面積X5 (萬平方千米);⑥耕地面積占總土地 面積比重X6 (%);⑦谷物單位面積產量X7 (噸/公頃)及該國各指標在全球的 排名等對老緬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總體分析
    表 3.8 老撾、緬甸、泰國農業經濟發展整體水平
    國別 X1 排序 X2 排序 X3 排序 X4 排序 X5 排序 X6 排序 X7 排序
    老撾 10.26 169 62.42 16 15.71 38 28.2 82 2.369 113 6.6 124 4.5 45
    緬甸 19.54 149 48.89 30 24.56 18 174.9 29 12.96 64 16.7 56 3.6 73
    泰國 43.28 82 31.61 58 8.12 69 409.9 11 22.00 48 32.9 124 3.2 82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The World Bank)、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其中農業用地占比、農業用
     
    48 地面積、耕地面積占比比重為2016年數據;農業從業人數為2019年數據;農業GDP和農業增加值為2018 年數據;谷物單位面積產量為 2017 年數據。數據經整理。
    總體來看(如表 3.8),在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泰國的農業用地面積最大, 在世界銀行有統計數據的19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相對靠前,該國農業用地面積 約占國土總面積 43.28%,相應地在老緬泰三國之中,泰國的耕地在各種土地利 用類型中占比最高,達到了 32.90%,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國農業土地開發 程度相對較高。在農業產出中,泰國的農業增加值在 GDP 中的占比最小,統計 年份農業增加值約 409.9 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相對靠前;但就單位面積糧食產量 而言,泰國的每公頃耕地的谷物產量低于老撾和緬甸。老撾、緬甸、泰國三個國 家中,老撾的農業用地在國土總面積以及耕地在土地利用類型中占比較少,這在 世界同類指標下也排名相對靠后,此外,老撾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占全國總就業 人數的 62.42%,這在世界排名上來看該國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也是偏大的;從 農業產出來看,老撾的農業增加值相對較低,農業總產值在 GDP 中占比較大, 但其單位面積谷物產量相對較高。三國之中緬甸的農業增加值在該國 GDP 中所 占比例最高。
    進一步從國別視角對老撾、緬甸、泰國三國的農業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可對 國家內部農業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及其結構特征作出清晰的判斷。因此,以下部 分主要依據各國農產品的種植、生產等指標對老緬泰農業發展水平進行分析:
    ( 1 )老撾的農業結構
    據《國際統計年鑒 2020》的相關統計數據,2019年老撾農業增加值占國內 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15.30%。總體而言,老撾國民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農業 部門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一半,全國近 7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全國農 業生產用地約 2.369 萬平方千米,其中約 90%用于生產水稻(糯米等),在農業 結構中水稻約占該國農業總產值的一半(表 3.9);同時水果是老撾重要的經濟 作物,主要包括芒果、椰子、香蕉、波羅蜜等熱帶水果。受技術條件的限制,老 撾農業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產業投資相對較少,2017年農業領域吸引外國直接 投資約1.84億美元,約占老撾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0%。
    老撾的作物種植區劃。在糧食作物方面(表3.9、表3.10),2018年老撾低 地水稻收獲面積約78.78萬公頃、旱季水稻約7.42萬公頃、高地水稻收獲面積約 9.24 萬公頃,其中低地水稻和旱季水稻主要集中分布在老撾的中部地區,且單產 最高值省份也主要位于老撾中部地區,而高地水稻則集中于中部省份。老撾北部 省份的玉米種植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烏多姆賽省、沙耶武里省和川壙省等省份,但 玉米的單產相對低于中部沙灣拿吉等省份。木薯種植則以南部省份為主,且單產 相對較高。在經濟作物方面(表 3.10),大豆和花生主要分布在老撾北部省份,
    49
     
    且大豆的平均單產相對高于中部和南部省份,而中部地區花生的平均單產遠高于 北部和南部省份。中部省份的蔬菜種植面積相對較大,但南部省份的蔬菜平均單 產遠高于北部和中部省份。煙草的種植多分布于老撾的中部地區,但北部地區省 份的單產要高于中部和南部省份。甘蔗的種植則集中于北部的瑯南塔、中部的沙 灣拿吉和南部的阿速坡等省份,南部省份的平均單產相對高于北部和中部省份, 而甘蔗的單產最高的省份位于北部的豐沙里省。
    表 3.9 2018 年老撾分省域糧食作物面積及其產量(單位:公頃;噸 /公頃)
    省邦 低地水稻 旱季水稻 高地水稻 玉米 木薯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豐沙里 7900 4.96 - - 9752 1.96 5810 4.73 1395 4.66
    瑯南塔 6346 4.5 346 4.00 9076 1.91 3325 4.59 2365 26.63
    烏多姆賽 15908 4.11 52 4.56 - - 31090 4.56 485 6.58
    博喬 14670 4.5 1622 4.17 7213 1.81 325 4.06 630 7.31
    瑯勃拉邦 13530 3.96 1636 4.65 23174 1.54 8740 3.79 2515 13.94
    華潘 12306 4.75 1653 4.11 15024 2.67 9610 5.85 1765 14.01
    沙耶武里 33563 4.53 1126 4.54 10422 2.3 43070 5.4 29695 35.00
    萬象 42725 4.4 13286 4.66 - - 615 4.42 1870 19.59
    川壙 19329 4.28 6 - 8155 2.1 20685 5.08 170 10.75
    萬象市 50154 4.20 1642 4.28 - - 5890 6.38 6740 17.55
    波里坎塞 26460 3.73 690 4.29 1752 1.69 1435 6.63 11530 20.74
    甘蒙 54407 3.22 7115 5.5 - - 1570 5.90 3465 11.03
    沙灣拿吉 170341 3.82 26060 5.18 - - 3835 7.99 5190 31.16
    賽宋本特區 6601 3.76 110 3.3 3499 2.28 690 4.57 580 15.26
    沙拉灣 79413 4.02 7430 4.73 - - 3895 5.29 22430 27.46
    色貢 8881 4.68 830 5.40 2291 2.00 2300 5.67 2730 23.26
    占巴塞 104266 4.01 4300 5.01 - - 4585 5.54 19850 50.74
    阿速坡 19200 2.63 271 3.13 2071 1.34 720 4.78 975 26.51
    合計 688000 3.97 74175 4.88 92430 2.0 148190 5.18 115915 30.29
    數據來源:《老撾統計年鑒 2018》。據老撾統計年鑒,豐沙里、瑯南塔、烏多姆賽、博喬、 瑯勃拉邦、華潘、沙耶武里為北部地區,萬象市、川壙、萬象、波里坎塞、甘蒙、沙灣拿吉、 賽宋本特區為中部地區,沙拉灣、色貢、占巴塞、阿速坡為南部地區省份。
    50
    大豆 花生 蔬菜 煙草 甘蔗
    省域
    數據來源:老撾統計年鑒 2018。老撾統計年鑒習慣上將豐沙里、瑯南塔、烏多姆賽、博喬、瑯勃拉邦、華 潘、沙耶武里等省市區劃分為北部地區,將萬象市、萬象、川壙、甘蒙、波里坎塞、沙灣拿吉、賽宋本特 區等省市區劃分為中部地區,將沙拉灣、色貢、占巴塞、阿速坡等省市區劃分為南部地區省份。
     
    (2)緬甸的農業結構 從經濟發展所處階段來看,緬甸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是其國民經濟 的支柱產業。據《國際統計年鑒 2020》的相關統計數據,2018 年緬甸農業增加 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21.40%。據《緬甸統計年鑒(2018)》的相關統 計數據(表3.11),農業對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為23.3%, 2017-2018 年度農產品出口(不包括動物、漁業、林業等產品)總值為 13.24 億美元,約占 緬甸出口總值的 8.9%,勞動力總人口中近 70%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活動。
    51
     
    表 3.11 緬甸主要谷物、油料作物產量( 2017-2018 年)(單位:萬公頃;噸/公頃)
    省邦 水稻 小麥 玉米 花生 芝麻
    面積
    面積
    面積
    面積
    面積
    克欽邦 17.7136 3.49 0.0035 1.25 2.4446 3.63 1.0389 1.53 0.6872 0.72
    克耶邦 3.3858 0.49 - - 2.3596 3.95 0.3749 1.28 0.9769 0.38
    克倫邦 22.1870 3.59 - - 2.1493 5.38 1.4584 1.99 1.7263 0.79
    欽邦 3.1968 2.32 0.0176 0.59 1.7274 1.86 0.1599 1.22 0.2217 0.48
    實皆省 72.7394 4.17 4.8267 1.70 7.8298 3.17 40.0871 0.44 39.1974 0.64
    德林達依
    9.9146 3.52 - - 0.0089 1.58 - - 0.0401 0.38
    勃固省 112.0810 3.94 - - 0.3202 4.15 8.0197 1.75 4.9445 0.85
    馬圭省 26.4462 3.95 0.0114 2.47 2.4891 2.47 24.6509 2.47 51.5350 2.43
    曼德勒省 22.8785 4.08 0.2631 2.01 1.5167 3.77 19.2687 1.28 41.5203 0.31
    孟邦 29.3673 3.38 - - - 0.7596 1.73 0.0863 0.75
    若開邦 42.0856 0.75 - - 0.0011 3.39 3.0944 1.49 1.5345 0.05
    仰光省 52.1959 3.50 - - 0.0107 2.43 0.1522 1.41 0.1566 0.66
    撣邦 51.4341 3.86 1.4223 2.49 27.0883 3.97 5.1289 1.46 1.5693 0.60
    伊洛瓦迪
    202.0496 3.87 - - 1.3826 5.06 4.1611 1.95 0.9859 0.75
    內比都 6.8720 4.30 - - 0.7334 4.20 2.0423 1.41 3.1897 0.52
    資料來源:《緬甸統計年鑒 2018》,數據經整理。表中的農作物面積為收獲面積。
    緬甸農業生產中以種植業為主,其中水稻的種植以中部的伊洛瓦底省、勃固 省和北部實皆省面積相對較大,其中實皆省的單產最高。小麥、玉米的種植集中 于實皆省和緬甸東部撣邦,但其中玉米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南部的伊洛瓦底省和克 倫邦相對較高。油料作物中花生和芝麻的主產區主要集中于中部的馬圭省、曼德 勒省以及北部的實皆省,馬圭省的花生、芝麻的單產在各省邦中最高。經濟作物 方面,豆類作物以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實皆省種植面積最廣,實皆省和曼德勒、 勃固、馬圭等中部省份的豆類單產相對較高。煙草種植則以中部的曼德勒省面積 最廣,且單產最高。撣邦的咖啡種植面積最大,橡膠種植則主要集中于南部的孟 邦、克倫邦、德林達依省等,而甘蔗則集中于東部撣邦和北部實皆省,各省邦中 以北部克欽邦的單位面積產值最高。如表 3.12。
    52
     
    表 3.12 緬甸主要經濟作物產量(2017-2018 )(單位:萬公頃;噸/ 公頃)
    省邦 豆類 煙草 咖啡 橡膠 甘蔗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面積 單產
    克欽邦 17.7136 3.49 0.0063 1.99 0.0603 0.54 0.2934 0.66 0.1352 68.28
    克耶邦 3.3858 0.49 0.0089 0.54 0.0236 0.53 - - - -
    克倫邦 22.1870 3.59 0.0998 1.44 0.2866 0.68 6.7999 0.80 0.2522 60.21
    欽邦 3.1968 2.32 0.0766 1.12 0.0205 0.45 0.0000 0.0185 23.36
    實皆省 72.7394 4.17 0.0535 2.06 0.0216 0.78 0.0244 0.46 6.4614 63.52
    德林達依
    9.9146 3.52 0.0000 - 0.0024 0.59 5.8334 0.68 - -
    勃固省 112.0810 3.94 0.0972 1.65 0.0026 0.61 2.0610 0.77 1.9381 64.72
    馬圭省 26.4462 3.95 0.2197 2.29 0.0123 0.17 - - 0.8692 63.14
    曼德勒省 22.8785 4.08 0.6592 2.09 0.0964 0.56 - - 1.3527 56.89
    孟邦 29.3673 3.38 0.0024 0.66 - - 13.1916 0.82 0.0240 45.53
    若開邦 42.0856 0.75 0.1506 1.13 - - 0.1002 0.69 0.0547 37.43
    仰光省 52.1959 3.50 0.0796 1.09 - - 0.3461 0.60 0.2469 50.29
    撣邦 51.4341 3.86 0.0365 2.14 0.6970 0.75 2.3475 0.58 4.4906 67.51
    伊洛瓦迪
    202.0496 3.87 - - - - 0.1369 0.83 0.0081 57.24
    內比都 6.8720 4.30 - - 0.0160 0.44 - - 0.4735 53.46
    資料來源:《緬甸統計年鑒 2018》,數據經整理。表中的農作物面積為收獲面積。
    (3)泰國的農業結構
    泰國農業發展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并有著悠久的耕作傳統,這使 其在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大米等)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盡管近年來泰國致力 于發展更具資本、技術含量的現代經濟,但農業部門仍然是推動泰國經濟發展的 引擎之一。在工業化發展水平較低、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農業特別 是稻米生產仍然是這些地區主要的經濟活動及其經濟產出部門。據《國際統計年 鑒2020》的相關統計數據, 2019年泰國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 8.00%。據《泰國統計年鑒(2018)》的相關統計數據, 2016 年泰國的農業總產 值約 320 億美元(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占 GDP 的比重為 9.55%,農業生產 用地約占國土總面積的 43.28%。而作為泰國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部門之一,農 業生產為大量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行業的勞動力人數占總 勞動力的 31.00%左右。面積廣大的生產性農田加上龐大且愿意從事農業的勞動 力,鞏固了泰國作為世界上重要的農業生產國和農業出口國的地位。以稻米為例,
    53
    2019 年泰國的稻米生產、出口量占到了世界總產量、出口量的 36.35%和 16.24% (見表 3.13)。
    表 3.13 2015-2019 年泰國稻米的產量、出口量(單位:千噸)
    國別 產量 出口量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161 1105
    泰國 15800 19200 20577 20340 18000 9867 7562 6900
    5 6
    47667 49151 49484 49663 49522 4020 4813 4764 4324 4247
    世界
    5 5 3 2 5 7 5 2 8 7
    數據來源:USDA《Grain: World Markets and Trade 2020》,經過整理。
    但在國際市場中,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國際貿易考慮有時可能超過傳統的生 產、產量和效率指標。長期以來,泰國農業領域的價格支持、價格擔保,收入支 持,補貼保險,廉價信貸和貿易限制等政策使農業、農民和農業企業帶來了短期 的財務盈余,而對更高產量和更高效率的追求卻是以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全球競 爭力為代價的①,在生產率、效率和全球競爭力方面,泰國農業產業正逐漸落后 于全球競爭對手(見圖 3.2)。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泰國仍將是全球農產品出口
    的重要國家之一,特別是在大米等農產品領域,泰國正在瞄準細分市場,以更高
    質量為基礎參與國際農業市場競爭。
    48000: 46000 ; 44000 ; 42000 - 40000J 38000 ; 36000 7 34000 - 32000 ; 30000 - 28000 - 26000 ; 24000一 22000 - 20000 ; 18000 ; 16000 14000 ;
    12000【
    年份
    圖 3.2 2011-2019 年泰國農產進出口額度
    資料來源:泰國國家統計局,http://statbbi.nso.go.th/staticreport/page/sector/en/11.aspx,訪問時間:2020.7.29
    ①Oxford Business Group. The Report: Thailand 2017 [EB/OL]. https://oxfordbusinessgroup.com/thailand-20 17,訪問時間: 2020年 7 月 29 日.
    54
    3.3次區域地緣政治及安全環境
    3.3.1地緣政治環境
    地緣政治安全是影響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推進的重要前提條件,其 包含了合作成國及地區各自內部的政局穩定與次區域地緣政治格局等兩個層面 的問題:
    (1)在第一個安全層面上,次區域內各方的政局總體上趨于穩定可控。 中國和老撾政治安全風險最小,兩國自冷戰結束后循序漸進地轉向經濟建設與擴 大對外開放,政局穩健,社會治理成效令世人稱贊,是堅持和平與發展主旋律的 典范國家。云南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致力于建成我國西南地區的“生態文明建 設排頭兵、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進一步深化改革 與全面推進對外開放,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開放型經濟;加強 社會治理促進邊疆發展,為開展跨境農業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泰國的政局變動風險也是很小的。雖然近二十年來泰國政局出現了一些波動, 發生多次非正常權力交替,如 2006年軍方利用時任泰國總理他信赴美參加聯大 會議之機發動政變,推翻了他信看守政權, 2014 年軍方在與各政治派別談判、 商議政治出路未果后宣布發動政變,將時任泰國總理英拉趕下臺之后,又一次接 管了泰國家行政權力。但是,此類內閣權力交替與政局變動并未引起劇烈社會動 蕩,也未在國際關系與周邊關系造成破壞性的損害,總體局勢尚屬平穩。
    緬甸國內的政治安全風險相對較大。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自1990年 代至2021年政局突變的三十年,緬甸國內的民主化轉型取得了明顯進展,經濟 社會得到初步發展,族群沖突、社會沖突基本可控。2021年2月,緬甸國內政 局突變后,緬軍方成立國家管理委員會,而部分反軍方力量則宣布建立所謂的“民 族團結政府”(NUG)和"人民防衛軍” (PDF),武裝反抗國防軍和國家管理委員 會。再加上緬甸國防軍在緬北、緬西南及緬東南等地區與多個“民地武”時有發生 軍事沖突,部分極端民眾也用暴力襲擊方式表達政治訴求。緬甸近期的這些新變 化,導致國內局勢變得極為復雜,為次區域合作帶來了更大安全風險與不確定性。
    ( 2)在第二個層面上,次區域地緣政治格局平穩發展。
    歷史上,由于中老緬泰均為多民族、以信仰佛教為主的國家,老緬泰三國歷 史上受中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影響很大,同中華民族有著密切的交往交流關系, 結成了以“宗藩關系”為特征的地緣政治格局,直至近代英法等西方帝國主義的入 侵、二戰時期日本繼之全面入侵中南半島國家,開始了對老緬泰的近一個世紀殖 民史,這一地緣政治格局才被瓦解。
    55 冷戰結束后,中南半島局勢不斷緩和,中國與老緬泰三國的地緣政治關系開啟了 歷史性嶄新一頁①。一方面,由于中南半島印支國家的敵對關系逐漸淡化并在巴 黎簽署和平協議,初步化解長達十多年之久的地緣焦點沖突;緬甸國內的公民抗 命運動、族群沖突、“民地武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整體局勢趨向平 穩緩和。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聯盟(即老東盟六國)結束了對印支國家的長期 對峙對抗, 1997年先后接受老撾、緬甸作為東盟成員國,并于2002年正式建立 包含所有東南亞10個國家的東盟自由貿易區。此外,中與老撾兩黨兩國也于1989 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 1991年簽定《中老邊界條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 題。自此,制約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地緣政治關系格局的主要問題得以消除,并 將“睦鄰友好、坦誠合作、平等互惠”為核心價值取向的新型地緣政治關系帶入了 21 世紀,為次區域農業合作創造了有利地緣政治環境。
    目前,影響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地緣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跨境資 源環境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沖突。由于跨境資源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超國 家主權性,各國對于如何分配利用這類超主權性跨境資源一直存在爭議,甚至引 發外交爭端,包括瀾湄國際河流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爭端、區域性生態環境外溢與 共治問題;二是域外大國及勢力的介入。長期以來多個域外大國及勢力介入次區 域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地緣關系造成了較大沖 擊。當前,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紛紛實施所謂“印太戰略”,以及美日 印澳共推“四方機制”的背景下,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的地緣政治關系必將有所波 折。三是緬甸政局突變對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雖然有學者 認為,緬甸政局突變始終只是緬甸內部事務,可能會引發一些輿論關注,對周邊 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有限。但是,由于緬甸所處的特殊地緣區位及其在多個區內 外大國的戰略交匯區作用,必將對以上多方構成影響乃至沖擊。很明顯,緬甸政 局突變也會對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合作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3.3.2地緣安全環境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地緣安全形勢向好發展,主要是源于云南與老緬泰三國 加強了對跨境安全問題的合作管控與治理。這里的跨境安全是指由于區域問題的 外溢性與邊界的可滲透性交互下,一國境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穿透各國邊界并在 近鄰國家及地區構成一定程度的安全風險。非傳統安全合作治理是影響次區域合 作政治安全、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人文等三大方面的重要因素也是前提條 件,這已經成為次區域各類合作的共識,如GMS制定的《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計 劃(2018?2022)》中,明確將非傳統安全合作治理列入次區域合作的首要重點
    ①李正.地緣經濟地域系統關聯結構理論與實證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岀版社,2017年.
    56 項目;2020 年舉行的瀾湄合作機制外長會議,各方均同意把“加強災害管理、傳 染病防控、打擊非法販毒、恐怖主義、網絡犯罪、販賣人口、走私販運槍支彈藥 等非傳統安全事務合作”作為合作的優先目標①。
    據此可見,跨境安全問題包括了跨境恐怖主義、金融危機、水資源能源安全、 網絡安全、公共衛生及疫情等多重非傳統安全問題,集中表現在所謂的“金三角” 問題及其在更大區域范圍的外溢②:
    其一是跨境運輸特別是作為國際河流的瀾滄江-湄公河航運安全問題。2011 年發生的震驚中外的“湄公河慘案”就是次區域航運安全問題凸顯的一個個案,之 后在中老緬泰等國家的通力合作下,加強了對航運安全的聯合管控,同年 12月 建立常態化的聯合巡邏執法機制,2013 年至今實施了“平安航道”聯合掃毒行動 機制,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航運安全。
    其二是跨境毒品交易及槍支走私問題。由于各種歷史與現實復雜原因,該區 域曾經長期是世界罌粟種植面積、危害最大的毒源地。多年來,中國一方面全方 位、全天候強力打擊毒品犯罪,并與老緬泰建立了四國禁毒合作機制,積極合作、 通力打擊毒品,另一方面在緬甸、老撾兩國實施了替代罌粟的種植項目、替代發 展項目,擠壓與遏制罌粟種植面積。2008 年中國禁毒委員會通過衛星遙感、人 工踏查相結合方式,檢測到緬北罌粟種植減少至 27.9 萬畝,老撾基本為無。不 過“金三角”地區毒品疾錮根深蒂固,新型毒品愈加嚴峻,《2015 中國禁毒報告》 顯示,該地區仍是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毒源地③。與販毒疊加的是販槍及武裝運毒, “金三角”地區武器走私極其嚴重,而泰國則長期充當著該區域槍支地下交易的 中轉站角色。
    其三是跨境電信詐騙及人口販賣問題。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辦公室(UNODC) 的報告估計,每年云南與老緬泰泰次區域被販賣的人口超過 2萬人。形勢最嚴峻 的是跨境婦女拐賣問題,性剝削及買妻是拐賣婦女的其主要犯罪誘因。既有中國 西南地區的婦女經緬甸、老撾被拐賣至泰國,也有緬甸、老撾的婦女被拐賣至中 國和泰國。剝削勞工(俗稱血汗勞工)是人口販賣的又一重要犯罪誘因,據聯合 國機構間項目(UNIAP)的統計數據顯示,次區域內一些緬甸和老撾的男性多被 販賣至泰國,強迫高強度從事漁業、農業和建筑建材業方面的工作,女性則被強 迫至泰國的血汗工廠里打黑工④。近年來次區域特別是緬北、老撾北部成為了電 信詐騙案件多發地。但由于中國與老撾、緬甸之間一直未能正式建立打擊電信詐
    ①李志斐.瀾湄合作中的非傳統安全治理:從碎片化到平臺化J].國際安全研究,2021, (1) : 90-95.
    ②盧光盛,張勵.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機制與跨境安全治理J].南洋問題研究,2016,167 (3) : 12-16.
    ③《2015中國禁毒報告》,中國禁毒網,2015年3月25日.http: //www. nncc626. com/2015- 03/25/c_127620885.htm。
    ④Iffat Idris, “Drivers and Enablers of Serious Organised Crime in Southeast Asia,” August 30, 2019,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5d9b5b4c40f0b607ec50cc1a/655_Drivers_and_Enablers_of_S erious_Organised_Crime_in_Southeast_Asia.pdf
    57
    騙協作機制,該問題的社會影響比較惡劣。
    其四是跨境公共衛生問題。云南與老緬泰地區基本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全年 高溫多雨,這類區域通常被視為傳染性疾病的高發區域,這也正是瘧疾和“艾滋 病”諸如此類易感性疾病在緬甸和泰國普遍流行的地理環境因素。亞洲開發銀行 (ADB)的調查報告顯示,緬甸2007年艾滋病成人感染率為1.3%,泰國為1.4%。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2019年緬甸艾滋病毒攜帶者超過24萬人,接 受治療者 16.7 萬人①。
    近年來,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傳染病病原體跨境傳播事件時有發生,包括艾 滋病、SARS、H5N1型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高傳染性疾病,隨著云南與老 緬泰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其跨境傳染的風險也在加大。 2020年至今,新冠疫 情爆發并在全球肆虐,在云南與緬甸、老撾交界地區如瑞麗、勐臘等地,雖然當 地疫情防控部門不計代價嚴防死守,但漏防事件一再發生、防不勝防。由此表明 跨境公共衛生防疫形勢不容樂觀,次輪疫情已叫停并預計還將在較長的時間內, 按下云南與老緬泰的農業合作的暫停鍵。
    3.4次區域農業市場環境
    3.4.1農產品市場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經濟合作在農產品市場方面擁有著較強的互補性,由于 地區間政策和地理環境等一系列原因影響,農產品的交易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這 種農產品市場互補性可從四個方面來考察:
    (1)農產品貿易形成優勢互補。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中國大部分地區 處于亞熱帶和溫帶地區,而老撾、緬甸、泰國地處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區,得 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為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多 樣性自然條件。長期的農業生產傳統與現實的農業政策制度,更是賦予了云南與 老撾、緬甸、泰國的各具競爭優勢的農產業及特色農產品。云南與老緬泰在農產 品貿易種類上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云南岀口的特色農產品包括了煙草和煙草制品、 花卉、溫帶水果等產品,對于熱帶農業產品的需求量較大,尤其是橡膠,棕櫚油 和熱帶水果等產品,而老緬泰三國則是這些農產品的生產與岀口大國。老緬泰岀 口至我國的農產品正是為亞熱帶、熱帶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如表 3.14。
    ①WHO, “WHO Myanmar World AIDS Day Special,” December 1,2019, http://www.searo.who.int/docs/default-source/searo/myanmar/factsheet-hiv-aids-wad-2019.pdf?sfvrsn=ffebd469_0
    58
    表 3.14 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主要種類
    國家/地區 云南省 老撾 緬甸 泰國
    主要出口農產品 蔬菜、水產品、 大米、熱帶水果、 大豆、熱帶水果 橡膠、大米、熱
    種類 溫帶水果、花卉 小麥加工品 帶水果
    主要進口農產品 大米、熱帶水果、 蔬菜、大米、溫 蔬菜、大米 飼料、水產品
    種類 小麥等糧食產品 帶水果
    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庫整理
    (2)次區域農產品貿易規模快速上升。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 2001— 2015年中國農產品貿易規模由 275 億美元增長到 1861億美元,增長了 5.8 倍。 這一期間,我國的出口量增長將近4倍,進口量增長將近10倍,已發展成世界 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大國,世界首位農產品進口國。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貿易情況 如表3.15,其中農產品貿易發展更是迅猛,2019年云南省農產品出口額達 331.2 億元,首次超過 300 億元,增長 29%。
    表 3.15 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貿易情況
    出口額(萬 進口額(萬
    美元) 美元)
    國家 2018 2019 比上年增 2018 2019 比上年增
    長(%) 長(%)
    緬甸 301310 334797 11.1% 357227 478088 33.8%
    泰國 65480 89480 36.7% 37780 68650 81.7%
    老撾 28792 40043 39.1% 77346 86019 11.2%
    來源:云南統計年鑒整理
    (3)次區域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自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受歐美發達國 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發展中國家施加了更多的貿易壁壘的影響,包括中老緬 泰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的農產品出口受阻,農業經濟發展遇到前所未有 的困難。發展中國家之間相互協作、攜手拓展更大的區域市場逐漸成為了各國共 識,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云南與老緬泰毗鄰地區經濟四角機制(QEC)、 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機制(AMBDC)等這些區域合作機制變得尤為重要。借助 這些次區域合作機制,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區域及次區域合作逐步加深,區 域性統一市場開始形成。
    3.4.2農業要素市場
    經濟學一般認為,用于生產物品和勞務的投入,就是生產要素(曼昆, 2009)。 而勞動力、土地和資本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市場和普通的商品勞務市 場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生產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在此將農業要素市場區分為農 業用地、農業勞動力、農業資金和農業技術,并從這四個方面加以分析,以更加 全面深入地把握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農業要素市場的發展現狀。
    59
    (1)農業用地。中國地域遼闊,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業現代化進 程的不斷推進,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都在不斷的增加,這也使得我國農 產品岀口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并且整體貿易風險也在逐年下降。而老緬泰三國在 農業用地面積方面整體低于我國,可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種類限制性較大,雖 然農業種植地理優勢顯著,但基本集中于熱帶產物,并且農業主體以對外貿易為 主,岀口導向型農業貿易風險較大,顯示岀和我國的較大差異性。而在此基礎之 上,又延伸岀了我國和老緬泰三國在用地市場上的不同。一些農戶對戶外的農業 生產要素需求不斷增長,而另一些農戶則愿意提供農業生產要素。當一部分農戶 對農業要素產生了需求,而另一部分農戶愿意有償地提供農業生產要素,需求力 量與供給力量就催生岀了這樣的農業用地要素市場,但是又因為我國實行家庭聯 產承包責任制后,原集體成員平均地分到更低,規模小,地塊多。使得租入地的 農戶要與比較多的租岀地農戶進行商談,交易成本變的非常高,所以當前我國農 業用地流轉份額比較低。并且云南省高原地勢較多,地形錯綜復雜,人均農業耕 地資源相對于老撾、緬甸和泰國較少。所以在土地流轉等農業用地方面,存在著 互補性。
    (2)農業勞動力。新世紀以來在中國城市化與現代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大 量農村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 且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速率相對更高,農業勞動力流失較為嚴重。據聯合國 糧食及農業組織調查數據, 2017 年云南省與緬老泰的農業勞動力規模分別為 1715.1萬人、 1110.6萬人、 550.7萬人、 1174.7萬人,在總勞動力的占比則分別 為 48.4%、 70%、 80%、 30.7%。如表 3.16。
    表 3.16 云南與老緬泰的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用地情況
    國家/地區 農業勞動力數量(萬
    人) 農業勞動力人均生產 總值(人民幣/元) 農業用地面積(千公
    頃)
    云南省 1715.1 11012.9 6208
    泰國 1174.7 19550 22400
    老撾 550.7 23201 4700
    緬甸 1110.6 9926 18000
    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庫和云南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整理
    (3)農業資本。云南地處我國邊境地區,地勢較高且耕地碎片化較重,所 以在農業發展道路上還存在諸多問題,農業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著農業發展的關 鍵因素。自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的農業資金投入量逐年攀升,不斷 加強對于云南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農業發展的扶持與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更加重 視云南與緬老泰等國農業合作,設立了農業合作專項基金與試點項目。而老緬泰 三國特別是緬甸與老撾,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不足、農業農村長期投入不足, 致使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工程項目建設困難,財政撥款支持自我發展的能力欠缺。
    60
    另一方面,受 2008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危機影響,長期對東南亞國家進行援助的 西方發達國家如美日韓以及國際組織如亞洲開發銀行,無不大幅削減對該區域的 資助,使得區域內農業發展更是難以為繼,亟需構建新型合作機制尋求更多的外 部資金支持。
    據《2016年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 國在緬老兩國綠地投資的涉農企業數分別為78家、 43家,累積投資2.5億美元、 6.0億美元,當年新增投資為0.3億美元、1.3億美元①。對緬甸和老撾的投資, 主要投向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的生產加工和收儲,對泰國的投資集中在經濟作 物的種植和初級加工以及部分漁業和畜禽養殖業,基本停留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 初加工、收儲等低層次生產端,少有涉足大型、現代化農產業的投資。而泰國的 正大集團,從農作物種子的銷售開始,逐步發展成為涵蓋完整農牧產業鏈的世界 現代化跨國企業集團,投資遍及中國、老撾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在中國就 設立企業400多家,投資超1100億元,年銷售額近1000億元,積極打造了現代 農牧業。
    (4)農業技術。 2011 年之后,中國科學技術部啟動了“中國—東盟科技伙伴 計劃”,次年又成立"中國一東盟技術轉移中心”(CATTC),將農作物育種與栽培、 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化與土壤改良等技術列為重點合作領域,極大地促進了中 國與西南周邊國家的農業技術合作。截至2015年,中國農業部共投入資金5400 多萬元,組織開辦了160多個農業技術培訓班,培訓了3200多名農業管理和技 術人員②。
    云南借助新時期農業科技發展機遇,大力推廣農業科技的應用,實施農業品 種更新工程,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而在老撾和緬甸,農業技術和和管 理水平相對落后,農業技術人員比較缺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業產能 效益都相對低下,兩國對農業機械、種子、農產品加工技術等農業技術發展的合 作需求比較大③。云南利用自身的現代農業技術經驗,并依托東中部發達地區現 代農業企業的技術支持,積極承擔了國家對緬老泰的農業技術合作項目,將生產 實用技術及管理經驗向緬甸、老撾及泰國轉移擴散,在幫助周邊國家提升農業生 產效率的同時,加快云南涉農企業“走出去”。
    3.4.3勞務及服務市場
    近年來,云南各類勞務人員逐步走出去,在國際及區域勞務服務市場上表現
    ①撖曉宇,趙霞.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農業投資特點與問題分析[J].世界農業,2018,472 (8) : 22-25.
    ②吳昕澤.新世紀以來中國一東盟農業合作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
    ③呂玲麗,鄧覃宇“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農業技術合作調研報告一一基于東盟國家需求視角J].世界農 業, 2019,479(3) :84-87.
    61
     
    出不斷加強的趨勢,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如圖 3.3、表 3.17。
    各類勞務人員數量
     
    圖 3.3 2018 年云南在國外海外的各類勞務人員 來源:國家商務部網站。
    表 3.17 云南歷年對外承包工程(包括設計咨詢)情況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合同份 數(份) 47 52 55 44 95 48 99 87 51
    合同金 額(億美 11.21 12.77 12.81 13.44 12.86 19.19 13.63 14.25 15.3
    元) 完成營 業(億美 11.45 15.48 18.17 20.70 23.42 25.75 17.03 17.27 13.14
    元)
     
    來源:云南歷年統計年鑒
    泰國農業勞動力較為充足,薪資水平比較低廉。但隨著泰國國內經濟復蘇及 吸收外資規模不斷擴大,也出現了勞工短缺現象。泰國《外籍人工作法》規定, 允許有條件地輸入技術和管理人員,每年從老撾、柬埔寨、緬甸、越南引入一些 得到公正許可的外籍勞工。緬甸農業勞動力豐富,但人均受教育水平較低,農業 技術人員極其缺乏,勞動力整體工薪水平較低。老撾農業勞動力總量偏低且技能 總體偏低,尤其是技術勞動力嚴重不足。再加上老撾農民收入很低導致常年約有 幾萬青壯年民工流入泰國務工。赴老撾務工人員中,主要來自于云南、越南和泰 國等國家及地區,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在老撾的各類中國勞務
    62
    人員達2.5萬人,其中農業工人主要來自云南,人數少且大多從事替代種植項目。
    3.5次區域合作的歷史文化淵源
    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有著相似的農業生產傳統與悠久的農耕文化交流史,以 及由此結成的良好穩定的民族交往交流關系,為新時期云南與老緬泰深度推進農 業合作提供了歷史文化的底色。
    云南與緬老泰次區域歷史以來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有著濃厚的農耕文化。 而由于歷史的原因,中緬老泰交匯地區在民族關聯性和融合性上都存在著不少中 國華夏民族的基因,跨境民族分布很廣。一般認為,云南的傣族與緬甸的撣族、 老撾的老族、泰國的泰族具有民族的同源性;另有苗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 拉祜族等多種民族在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均有分布。學界一種觀是點,這些民族 很大一部分是歷史上從中國輾轉遷徙過去的,除此以外還有大約800萬華裔華僑 生活在緬老泰,這些群體將中國的相對先進的農業生產方法及農耕文化帶到了各 居住國,不僅很大地促進了所在國的農業生產技術進步,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所 在國與祖籍國之間文化的交流互鑒及交融。這表明中緬老泰次區域有著深遠的歷 史文化淵源,具有某種程度“山水相連、語言相通、文化同源、命運與共”的共同 發展底蘊。也正因為如此,云南與緬老泰在農耕文化上更是高度的相似。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從事農業生產 活動的族群之一。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早在七八千年以前華夏大地就已經進化到 非常發達的原始農業時期,到了中古時期更是在史書中出現了大量關于先人從事 農業生產的記載。而到了西漢晚期,更是出現了全球較早的農業著作《氾勝之書》, 同時在班固的《漢書》中更是明確的把農家與儒、墨、道、法、陰陽、縱橫、名、 兵八家并列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同時由于歷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 基本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對農業的重視導致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 穩居全球第一農耕文明霸主的地位。
    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由于地理區位的原因成為了中國與中南半島地區 交往交流的前端地域。根據現有的考古發掘以及古籍的記載,云南作為古滇王國 的范圍和四川的蜀國一樣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形成了高度發達的農耕社會,扮演 了依托中原中華文化、溝通中南半島諸王國及族群的文化使者角色,將云南農耕 文化源源不斷地傳輸至周邊的老緬泰各地。伴隨著族群南遷及大批華人華僑進入 中南半島,他們與當地土著的交流中傳播了大量先進的農業知識。老緬泰三國在 農業發展和生產上深受影響,再加上氣候以及土地資源的優勢,在經過不斷地發 展之后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并帶有許多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問世。
    63 這種歷史文化互動與相互交流的傳統沿襲至今、令人傳頌,也為當前進一步推進 農業合作渲染了更為融洽的氛圍,成為了緬老泰對云南大開農業合作之門的歷史 的文化的注釋。
    近代以來,中老緬泰四國均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殖民地或附庸,長期成 為西方列強的原料供應地與農產品輸出地。二戰中都受到日本入侵及侵犯,戰后 才相繼獲得民族獨立。云南與老緬泰次區域曾經有著相似的歷史命運,并且在爭 取民族獨立、自由與發展經濟過程中的相互理解與支持,使得次區域內各族人民 感受到了彼此同呼吸、共命運,進而增強了認同感,筑實了密切交往的歷史文化 基礎。
    64
    第 4 章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時空格局
    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事關 人類生命福祉、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性。長期以來,相關國家、國際組 織等都將區域農業生產和發展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先項,而作為“瀾湄合作機 制”下中國參與瀾湄合作主體省份的云南省,既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省,近年來也 正積極推進高原特色農業強省建設,并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地緣區位優勢與 東南亞國家積極開展農業合作。特別是在“瀾湄農業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設和推 進下,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之間在糧食生產、種植養殖、農村經濟作物等領 域的合作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農業合作模式也從此前較為單一的農產品貿 易發展到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合作、投資合作、農業博覽會等多種合作模式。但 與此同時,也需要認識到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現階段的農業合作在產業互補 性、產業投資、市場一體化建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環節①。進入到新的歷 史時期后,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瀾湄合作機制及 RCEP 的生效運行, 區域一體化也必將為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而區域及世 界范圍內大國間貿易摩擦和全球性的公共安全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等也對 區域農業合作帶來不確定性和挑戰②。為鞏固和充分利用"瀾湄合作”背景下的各 種合作機制,推動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快速發展,促進云南與老緬泰之間的 農業科技投入,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建構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新機制, 有必要對瀾湄合作機制下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規劃設計、云南與老緬泰農業 合作進程、云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進行系統分析。
    4.1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的建立及其農業合作框架
    在 2014 年 11 月召開的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 議中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六國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以 下簡稱“瀾湄合作”),李克強總理的倡議得到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 五國的積極響應③。為落實該次會議的倡議,2015年11月12日,參與瀾湄合 作的六國第一次外長會在中國云南景洪舉行。本次外長會議以“同飲一江水,命 運緊相連”為主題,參會的五國外長(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泰國外交部長敦•巴穆
    ①雷瑞 .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制度距離對農業投資模式及績效影響研究 [D]. 云南大學 ,2017;韓越 , 吳江梅 , 李彥鴻 . 滇緬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構想[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4(06):45-58+158.
    ②孫致陸,李先德.疫情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建議
    [EB/OL].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0-04/14/c_1125852244.htm,訪問時間:2020 年 7 月 29 日.
    ③瀾湄合作機制:五年結碩果,續寫新輝煌[N].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433845912628584&wfr= spider&for=pc
    65
    威奈、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國際合作大臣賀南洪、老撾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通倫•西 蘇里、緬甸外交部長吳溫納貌倫、越南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范平明)就進一步加強 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此次外長會議達成了啟動瀾湄合作的 廣泛共識①。隨后,瀾湄合作六國首次領導人會議于2016年3月在中國海南省 三亞市舉行,首次領導人會議的召開標志著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六國積極推動的 瀾湄合作進程正式全面啟動和瀾湄合作機制的正式建立。
    4.1.1瀾湄合作機制的建立
    自 2016年 3月在中國海南三亞舉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六國瀾湄合作首次領 導人會議后,瀾湄合作機制正式推動實施以來,六國間的瀾湄合作碩果累累,瀾 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尤其是瀾湄合作機制漸趨成熟和完善(表 4.1)。
    表 4.1 瀾湄合作機制及其成效
    序號 瀾湄合作機制 合作成效 備注
    01 領導人會議 截至2021年3月, 已舉行3 次領導人會議。
    02 外長會 截至2021年3月, 已舉行5 次外長會。
    03 高官會 截至2021年3月, 已舉行7 次高官會。
    04 聯合工作組會議 截至2021年3月, 已舉行10 次外交聯合工作組會。
    05 瀾湄合作中心 截止2021 年,瀾湄流域六國已成立瀾湄水資源合作中
    心、瀾湄環境合作中心、瀾湄農業合作中心和全球湄 公河研究中心。
    06 推動與其他機制 積極推動了瀾湄合作機制與三河流域機制、大湄公河
    的對接 次區域經濟合作、湄公河委員會等機制的對接。
    資料來源:瀾湄合作機制:五年結碩果,續寫新輝煌[N].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 1697433845912628584&wfr= spider&for=pc,經過整理。
    瀾湄合作機制建立以來,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瀾滄江 -湄公河流域五國隨即確立了三大合作領域和五大優先合作方向(表 4.2),其 中,農業合作是瀾湄合作機制推動的五大優先方向之一。
    ①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長會舉行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建立[N].新華網,2015年11月13日http://world. people.com.cn/n/2015/1113/c1002-27813282.html
    66
    序號 合作領域與方向 具體合作內容
    01 三大重點合作領域 ①政治安全(political and security issues)、②
    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③社會人文 (social,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02 五大優先合作方向 互聯互通(connectivity)、產能(production
    capacity)、跨境經濟(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水資源 (water resources)、農業
    (agriculture) 和減貧 (poverty alleviation)。 資料來源:“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N].中國日報網,2016-03-24, http://language. chinadaily.com.cn/2016-03/24/content_24066887.htm,經過整理。
    4.1.2瀾湄合作機制下的農業合作框架
    在瀾湄合作機制下,農業是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五國的五大優先合作方向之 一。為推動瀾湄農業合作,流域五國積極啟動了瀾湄農業合作機制及其農業合作 框架(表 4.3)。瀾湄農業合作機制框架明確將成立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 設立瀾湄農業合作中心、建立瀾湄合作農業科技交流協作組和水生態合作工作小 組、舉辦瀾湄合作村民委員會主任論壇等作為瀾湄農業合作機制的主要內容。
    表 4.3 瀾湄農業合作的機制框架
    瀾湄農業合作機制 具體內容
    瀾湄農業合作機制框架 成立瀾湄農業合作聯合工作組;
    設立瀾湄農業合作中心;
    建立瀾湄合作農業科技交流協作組和水生態合作工作小組;
    舉辦瀾湄合作村長論壇。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研究所主編。瀾滄江
    一湄公河農業合作發展報告2019[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年,經過整理。
    除了構建瀾湄農業合作機制以外,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五國還通過了《瀾滄 江一湄公河農業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20一2022)》,拓展了農業貿易和投資合 作,推動了瀾滄江一湄公河五國的農業合作與發展。云南作為中國參與瀾湄合作 機制的主體省份之一,瀾湄合作框架下瀾湄農業合作機制的建立推動了云南與老 撾、緬甸、泰國等國的農業合作。
    67
    4.2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歷史進程
    由于地理上臨近、資源優勢互補以及市場需求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云南與 老撾、緬甸和泰國在自然、地理、人文、民族等方面具有的相似性,歷史上地區 間人文交流與經濟互動頻繁,推動了云南與老緬泰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便 在農業技術、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等方面開展了合作。
    4.2.1瀾湄合作機制提出前的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進程
    基于地理上的便利性,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的社會文化交流和經濟交往 歷史悠久,在農業方面的合作亦起步較早,本章節主要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云南 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合作進程。
    (1)云南與老撾的農業合作進程
    進入近代以來,老撾與中南半島的越南、柬埔寨一道,相繼淪為法國的殖民 地,成為法屬印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老撾通過贏得抗法戰爭和抗 美戰爭的勝利實現了國家的獨立。老撾獨立后與中國云南的農業合作大致可以分 為以下幾個階段(圖 4.1)。
    起步階段:早在 1955 年,云南便代表中國對老撾開展了以政府援助形式進 行的農業物資援助,這也拉開了滇老農業合作的序幕,滇老雙方開始了農業技術 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但多以云南援助為主。 1960—1965年間,受國際形勢的影 響老撾內部政局動蕩、局勢緊張,在此期間云南多次援助老撾,援助物資有軍用 物資、農業物資等。從1965年開始,由于國際上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化,尤其是 中蘇矛盾開始公開化,中越關系亦逐漸走向惡化,鑒于越南對老撾的巨大影響, 這也進一步影響到中老關系,導致1965年后中國云南對老撾的援助有所減少。 在國際局勢變換的推動下,老撾與中國于1989年恢復外交關系,此后老撾和云 南之間的農業合作逐步進入正軌。尤其是從 1990年開始,云南開始致力于和老 撾的替代種植合作,在老撾北部原來的種植區開展糧食、水果以及茶葉等多種糧 食與經濟作物的替代種植業務。
    發展階段:2000年1 1 月,老撾、中國兩國于萬象簽訂《農業合作諒解備忘 錄》,至此象征著老中雙方在農業范圍內開始開展多方面的合作,也標志著滇老 農業領域的合作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1 年,老中雙方于云南簽訂《農 業合作紀要》, 2004 年,中國云南省商務廳和老撾簽訂了《關于橡膠種植會談 備忘錄》,建立了老中天然橡膠技術標準示范中心。 2006年,時任中共中央總 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老撾進行國事訪問時,中老兩國政府共同簽署了《中 老聯合聲明》并約定,要進一步充分發揮中國云南-老撾北部合作機制的協調作 用,積極推動中老兩國開展禁毒合作,在中老邊境老撾一側及“金三角”老撾片區 大力發展替代種植產業。 2009 年,云南省農業廳和老撾烏多姆賽省農林廳在烏
    68
    多姆賽省勐賽縣共同合作創辦技示范園。2011 年,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與老撾北部九省簽訂了有關農業合作與土地資源合作的項目。2012 年,云南省 西雙版納州與老撾農業與森林部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簽訂了印奇果種植 合作協議,同時及其推動協議的執行,效果良好。
    深化階段:自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 的經濟合作,這為滇老農業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滇老開始開展跨境農業生態保 護與農業技術方面的合作,促進滇緬農業現代化。2014 年,中老雙方簽署了《中 國西雙版納州尚勇與老撾南塔木哈聯合土地資源保護區域的合作協議》,雙方開 始開展跨境區域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的合作機制和行動。2015 年,應老撾瑯勃 拉邦省豐團縣、煙康縣的技術援助請求,云南省農業廳及時組織了由技術專家和 機防隊員組成的工作組,援助老撾進行滅蝗技術援助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這一系列合作推動了中國云南與老撾的農業合作進一步向深度、廣度發展。
     
    圖 4.1 云南與老撾的農業合作進程
    (2)云南與泰國的農業合作進程
    云南與泰國的社會文化交流與經濟聯系歷史悠久,現代意義上的農業合作起 始于 1980年代,通過梳理云南與泰國的農業合作歷史,其農業合作進程大致經 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圖 4.2)。
    起步階段:現代意義上的滇泰農業合作主要源于 20世紀 80年代經貿上的合 作,受益于發達國家第二次產業轉移。在云南與泰國的合作過程中,為便利滇泰 經貿往來,中泰兩國簽訂了貿易合作協定,這也拉開了云南與泰國農業合作的序 幕。20 世紀90 年代,云南與泰國的農業合作與交流愈加頻繁,1992年,泰國農 業農村部副部長到云南省考察訪問,訪問期間與云南省農業廳就雙邊開展農業合 作交流、人員技術交流與互派研修生等方面達成共識。同年,泰國農業合作部農
    69 業司與云南農業科學院達成“農作物品種交換和合作研究”協議,隨后五年雙方管 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多次進行農業方面的合作交流。 1993年,云南省農業廳與泰 國農業農村部農業推廣司和水產公司達成雙方互派研修生的合作協議。 1993-1995年,雙方互派果樹研修生共計14人,此外水產研修生有2人。云南省 派出的研修生主要到泰國學習熱帶水果栽培技術和水產養殖技術;而泰國派到云 南省的研修生重點學習溫帶水果和糧食高產栽培技術。 1997年以后,受東南亞 金融危機的影響,雙方農業合作交流有所減少。
    發展階段:進入 21 世紀后,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深入推 進,中泰雙邊貿易迅速發展,雙方交流合作增加,尤其是積極拓展建立區域合作 平臺,這進一步促進了云南與泰國農業合作空間的擴展。 2000-2001 年,云南省 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與泰國蓖麻油脂工業公司合作,聯合開展了“蓖麻高產優 質育種”研究,并從泰國引進了蓖麻新品種。從2003年開始,在《中國與泰國關 于加速取消關稅的協議》的推動下,中泰兩國果蔬實行零關稅,雙方的果蔬貿易 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零關稅促進了雙方果蔬產品的雙向進出口,而云南省的果蔬 成為中泰雙方農產品貿易的重點。從2004年開始,中泰雙方對不包含在“早期收 獲”計劃中的所有產品給予互惠的關稅待遇,這進一步推動了中國云南與泰國的 農業合作。 2004 到 2007 年的 4 年間,在一系列雙邊合作協議的推動下,泰國對 云南省的貿易額增加了3倍。滇泰農業發展以“零關稅”政策實施為重要節點,滇 泰農業合作以農業貨物貿易為主要拉動力,滇泰農業合作進入快速發展的新軌道。
    深化階段:進入到 2010年以后,經過多年的準備,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 (CAFTA)正式啟動,在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的刺激下,云 南與泰國的農產品貿易穩步增長,農業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合作領域不斷深化和 拓展。 2013年,《中泰關系發展遠景規劃》的發布標示著云南與泰國在經濟上 的相互往來與交流日漸成熟。近年來,中泰兩國一系列合作文件的簽署既為滇泰 農業合作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尤其是有利于推動滇泰農業的長期合作與互 惠發展。
    70
     
     
    圖 4.2 云南與泰國的農業合作進程
    (3)云南與緬甸的農業合作進程 云南與緬甸之間的社會經濟聯系與交流古有蜀身毒道(亦稱之為“南方絲綢 之路”)相連,新中國成立以后,緬甸是第一個與中國簽訂領土協議的鄰國,這 些都促進了中緬兩國的“胞波友誼”,也推動了云南與緬甸的農業合作。滇緬農業 合作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圖 4.3)。
    起步階段:從 20 世紀 80 年代末開始,云南省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 式與緬甸開始了廣泛的農業合作,包括在水稻、玉米、甘蔗、油料、水果、棉花、 橡膠、蔬菜、香料等作物的種植和產品開發等方面。1992 年,云南省農業廳按 協議組織派遣了專家組赴緬甸,在焦塞農場試種棉花。由云南提供棉種、化肥、 農藥,緬方提供土地和勞力,初步探索農業技術合作。1993 年,騰沖市到緬甸 北部舉辦雜交玉米、蔬菜樣板種植,開展罌粟替代種植。1995 年,云南省科技 廳“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支持騰沖、鎮康、耿馬、瀾滄、勐海 5 個邊境縣市在中緬 邊境緬方境內開展罌粟替代種植。到 2002 年,中國云南相關縣市在中緬邊境緬 方一側開展的替代種植項目面積已接近 10 萬畝之多。
    發展階段:2004 年,中國同東盟簽訂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 協議》(以下簡稱“協議”),緬甸作為東盟 10 個成員國之一,該《貨物貿易協 議》的簽署促使云南與緬甸開始開展農產品方面的合作,滇緬農業合作進入多元 發展階段。協議的簽署為云南開發緬甸農產品貿易市場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條件。 從 2009 年起,在中國農業部的支持下,云南省內的農業部門和科研院所,包括 一些種子企業同緬甸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尤其是種子選育合作。2010 年,中國云南省商會踐行云南“橋頭堡”戰略和緬甸水果蔬菜生產商、出口商協會
    71
     
    共同主辦“滇緬蔬菜水果企業合作項目洽談會”。滇緬雙方 20 多家蔬菜水果企 業代表達成合作意向,雙方為推進蔬菜水果合作走向統一開放的大市場。2012 年,在“中國(云南)—緬甸經貿合作推介會”上,云南與緬甸共簽署了 7 個雙 邊合作項目,總金額達1.46 億美元,其中一個重要合作領域就是雙方農產品的 合作。2013 年,云南省臨滄市與緬甸合作建成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104 萬 畝,在云南的援助下,緬甸的高原特色農產品種植規模達到 300 萬畝,產品主要 有咖啡、橡膠、澳洲堅果等種類。
    深化階段:201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關于深化兩國全 面戰略合作的聯合聲明》決定成立中緬農業合作委員會,這一國家層面的對話協 調機制為云南和緬甸的農業合作提供了機制保障,標志著滇緬農業合作走向規范 化道路,也促使滇緬農業合作進一步深化。該階段,農業合作主要集中于農業技 術領域,雙方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進行了深入地學習和交流。2015 年,在國家 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云南省正式設立了“中國—緬甸農業技術培訓中心”,該中 心的主要職能是向緬甸技術人員提供畜禽養殖技術、雜交水稻育種等農業技術方 面的培訓。上述過程表明,在中國與緬甸國家間雙邊合作的大格局下,云南與緬 甸的農業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
     
    圖 4.3 云南與緬甸的農業合作進程
    4.2.2瀾湄合作機制下的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進程
    2016年 3 月,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中國海南省三亞市舉行,這標志 著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六國之間瀾湄合作機制的正式建立。在瀾滄江—湄公河合 作機制的推動下,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合作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72
    (1)云南與老撾的農業合作
    在瀾湄合作機制的推動下,云南省各單位、各部門積極響應主動作為,全面 融入和參與到瀾湄合作之中。例如,云南省屬重點高校云南農業大學充分發揮該 校農業技術優勢,于 2016年派遣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為老撾開展了農業技術和農 業建設的相關培訓。2017 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老撾進行 國事訪問期間,中老雙方簽署了《關于共同建設中老現代化農業產業合作示范園 區的諒解備忘錄》,云南農墾集團發揮其技術優勢主動成為該《備忘錄》的實施 主體。2018 年,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老撾辦公室在西雙版納 熱帶植物園成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老撾的植物園和勐塞舉行了 8 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共培訓科技干部 41 人。此外,中國 • 老撾瀾滄江-湄公河 漁政聯合執法行動暨增殖放流活動也于 2018年在西雙版納舉行。2020 年,云南 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云南省貫徹落實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工作方案涉農 任務推進措施》,加強滇老農業合作項目的落實與推進。
    (2)云南與泰國的農業合作 在瀾湄合作機制下,云南與泰國的農業合作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云 南物產進出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泰國開展了“泰國國王山地開發計劃二期技術 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實現了食用菌、蔬菜、草莓等種植技術在泰國的示范培 訓推廣成果,及冷庫、組織培養實驗室和大棚等配套設施建設成果。同時,瀾湄 合作機制建立以來,進一步促進了云南與泰國的農業合作,來自中國云南的新鮮 水果借助瀾滄江—湄公河運輸通道順江而下,在泰國清盛港上岸,泰國借此將清 盛港打造為一個互聯互通的國際港和物流中心,建立了大量的倉庫以承接包括中 國云南在內的貨物,促進了中國云南和泰國之間農產品的貿易往來。此外,截至 2018 年,云南農業企業在泰國投資設立農業企業10 家,促進了滇泰農業合作的 發展。
    (3)云南與緬甸的農業合作
    瀾湄合作機制自 2016年正式建立后,云南農墾集團積極行動,并于 2017 年與緬甸福興兄弟集團公司簽訂了農業產業合作協議,雙方合作的重點集中在緬 甸仰光、若開邦、景棟和密 4個地區率先開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深化種植 業、養殖業、加工業為一體的農業合作。云南農業大學則在 2017 年主動進入緬 甸,并與緬甸耶津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食品科學研究、農業科 技教育等多領域合作,并共同建立了中緬農業研究院。兩大高校的合作重點在馬 鈴薯、甘蔗、豆類等主要作物的品種選擇、精準施肥、生物技術的科學研究和教 育等方面。2018 年,中方撥付瀾湄合作專項資金,資助緬方約240 萬美元主要 用于開展包括水稻良種培育及優化種植、咖啡產量和質量提升、農村發展和蔬菜
    73
    栽培技術轉移、水果與蔬菜安全優質種植技術等 10個項目,云南為其水稻、果 蔬種植技術多次進行交流合作。2019 年,緬甸駐昆總領事吳梭柏、德宏州外事 辦主任李其貴等到德宏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考察蔬菜園以及工廠化育苗中心、品 種試驗、設施栽培等,交流學習蔬菜育苗、水肥一體化技術,為緬方蔬菜種植提 供學習經驗。
    4.3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
    自 2016 年瀾湄合作機制建立以來,在瀾湄農業合作機制下,雖然合作是雙 方互動互促的,但總體而言云南與老緬泰的農業合作呈現出以云南“走出去”為主 的空間格局。云南、老撾、緬甸、泰國在地理上毗鄰進而形成的云南與老緬泰獨 特區位優勢,加上四大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生產供給、消 費需求和比較優勢,顯示了在農業領域合作的巨大潛力。同時,隨著中國對內深 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中國政府積極鼓勵國內企業到國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在此國際國內環境下,云南充分利用毗鄰老撾、緬甸、 泰國的地理優勢,利用老緬泰三國豐富的農業資源,享受到區域內的農產品關稅 優惠政策,規避發達國家針對中國農產品設置的部分貿易壁壘所帶來的出口風險, 從而擴大對國際市場出口,推動云南農業企業進一步發展,增大其國際競爭力, 促進農業走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4.3.1云南農業企業在老緬泰的投資存在著明顯的國別差異
    據《瀾滄江—湄公河農業合作發展報告 2019》統計數據顯示,在國家“一帶 一路”倡議、瀾湄合作機制的推動下,云南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積極主動地參與 到瀾湄農業合作進程中,但云南農業企業在瀾湄流域國家的投資存在著明顯的空 間分異(圖 4.4),即云南省境外農業投資企業中對緬甸投資企業最多,投資金 額最大,其次老撾,而對泰國投資的農業企業數量及投資金額最小。據云南省農 業農村廳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8年,云南省共有68 家對外農業企業在 老撾進行投資,投資流量為 6174.61 萬美元。截至2018 年底,云南省在泰國農 業投資企業有 10家,累計投資額約 1040.54 萬美元。2018年,云南省在緬甸投 資設立的農業企業為 70家,較上年增加 26家,同比增長 59.09%;對緬甸農業 累計投資額為 4.21 億美元,較上年增加 1.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66.20%;年農業 產業營業收入總額為 3.84 億美元。這表明,云南農業企業在老緬泰三國以投資 形式開展的合作更傾向于緬甸和老撾(圖 4.4)。
    74
     
     
    4.3.2滇泰農產品貿易往來較滇老、滇緬更加密切
    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由于泰國的農產品產量更大、商品化程度更高,在云南 與老撾、緬甸、泰國等三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方面,滇泰農產品貿易往來較滇老、 滇緬更加密切。中泰兩國從 2003 年 10 月 1 日起,提前實現兩國之間蔬菜和水果 產品的零關稅。中泰兩國相互之間的雙邊貿易地位發生了比較明顯而且迅速地變 化,中國的外貿地位在“零關稅”政策的帶動下逐漸從泰國眾多的進口貿易伙伴國 中提升,中國已經正式成為泰國的第一大雙邊貿易伙伴國。中泰果蔬零關稅推動 了云南與泰國果蔬貿易迅速擴大,尤其是發展成為云南與泰國之間雙邊貿易的新 增長點。此外,果蔬貿易的大發展還直接帶動了雙方果蔬產品種植基地及交通運 輸、物流服務體系等方面的開發和建設,推動了農業技術交流和合作,促使滇泰 農業貿易成為滇老、滇緬等農業貿易的先鋒示范。緬甸對華農產品貿易長期處于 大幅度逆差態勢,中國出口緬甸的農產品在其全部農產品出口中所占比例很低, 中緬農產品貿易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影響很小。中緬農產品貿易問題,加上 滇緬農產品的大宗貨物走私影響到滇緬農業農產品貿易合作。在中國—東盟自由 貿易區、瀾湄合作機制的推動下,中國迅速成為老撾最為重要的農產品進出口市 場之一,但中老農產品貿易主要以初級農產品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為主,貿易逆 差較大。中老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致使滇老農產品進出口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 農產品貿易發展不平衡。此外,老撾農產品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弱,這影響到了
    75
    滇老農產品貿易合作。
    4.3.3云南對老撾緬甸主要以農業技術援助為主,對泰國多為高校技術
    合作為主
    在農業技術合作方式中,滇老、滇緬主要以云南進行技術性援助為主,而對 泰國多為高校技術合作為主。農業技術方面,吸引了其他國家到中國學習交流, 而中國的農業技術對于老緬泰三國來說比較實用且易于推廣,這推動了云南農業 技術的輸出。此外,充分利用對外援助資金和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專項資金,在 云南省邊境地區建立了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展農業技術援助,深入推進農業 技術試驗示范,其中滇老建立了中國云南-老撾烏多姆塞農業科技示范園,滇緬 建立了優質高產水稻示范園,進一步推動了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農業經貿合作。 云南與泰國農業技術合作則側重于農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自 2006 年云南農 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孔敬農業技術學院正式簽訂互派留學生協議以來,到目前 為止與泰國合作的學校達 15所,互派留學師生 13批次約 50人次,促進了雙方 教師互相交流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國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培養了大量“專業+ 小語種”復合型人才、農業應用型人才。
    4.3.4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范圍與領域存在國別差異
    瀾湄合作機制建立以來,雖然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農業合作范圍越來越 廣,合作領域逐漸深入,但依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國別差異(圖 4.5)。云南與老 撾、緬甸、泰國雙方政府和雙方企業、學校等民間團體的農業交流合作,互訪、 考察日益增多。目前多家云南企業在老撾、緬甸、泰國開展農業合作項目或擬開 展農業項目,合作的內容不僅涉及農產品生產領域,同時涉及跨國農產品貿易、 跨國農業投資、農業科技研發、農業應用科技成果轉讓和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 設等方面。云南與老撾的農業合作主要有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毒品替代種植、 林產品加工合作與貿易合作。滇泰農業合作涉及農業技術合作、農產品貿易合作、 農業投資合作、農業勞務合作。滇緬農業合作重點是糧食作物良種繁育及種植技 術推廣、農產品貿易與加工、農業機械化推廣及農機網絡建設、畜牧獸醫與漁業 合作。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之間的農業合作已覆蓋包括糧食領域、漁業和養 殖領域、農村能源領域、動物疾病防控領域和經濟作物領域這五大基本領域。
    76
     
     
    圖 4.5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領域的空間格局
     
    4.3.5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地域空間范圍呈現逐步擴大趨勢
    應用事件數據分析方法,根據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相關新聞事件(截至 2021 年06 月底),本研究篩選出云南與緬老泰農業合作的事件,鎖定地點次數, 高頻詞匯,總結了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地點范圍及主要合作內容如下(表 4.4、表 4.5、表 4.6、表 4.7、表 4.8、表 4.9)。
    表 4.4 基于新聞事件的滇老農業合作地點頻次
    地點 頻次 所占百分比
    西雙版納 42 27.1%
    烏多姆賽 40 25.7%
    豐沙里 26 16.8%
    南塔 24 15.8%
    普洱 6 3.9%
    沙耶武里 6 3.9%
    萬象 4 2.4%
    臨滄 2 1.3%
    波喬 2 1.3%
    77
    數據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根據相關新聞事件進行整理。
    從表 4-4可以看出,在滇老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方面,云南省內參與滇老農 業合作的州市主要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新聞報道頻次高達 42次,其次是 普洱市 6次,臨滄市 2次,玉溪市 2次,昆明市1 次。老撾參與滇老農業合作的 主要省市是烏多姆賽省(新聞事件頻次 40次)、豐沙里省(新聞事件頻次 26 次)、南塔省(新聞事件頻次 24次)。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與老撾相鄰, 老撾的烏多姆賽省、豐沙里省、南塔省亦毗鄰云南省,這反映出滇老農業合作的 空間格局存在著典型的距離衰變規律(圖 4.6),即滇老農業合作主要集中在兩 國相鄰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及老撾北部的烏多姆賽省、豐沙里省、南塔 省等省,距離兩國相鄰地區越遠,農業合作越少。
     
     
    圖 4.6 滇老農業合作的地域空間示意圖
    從表 4-5可以看出,滇老農業合作主要存在于云南對老撾的農業技術援助、 農業技術合作、農業技術培訓、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等方面。在合作對接方面, 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基于地理上的鄰近性,對老撾的農業合作、尤其是
    78
     
    與老撾的烏多姆賽省、豐沙里省、南塔省合作范圍、領域更為廣泛。
    表 4.5 滇老農業合作新聞事件高頻詞匯
    地點 詞匯
    西雙版納 種植示范園、防治蝗蟲、技術培訓
    烏多姆賽 種植示范園、防治蝗蟲、農業投資
    豐沙里 動物疫病預防
    南塔 漁政聯合執法、漁業資源保護
    普洱 技術交流、病蟲害防控
    沙耶武里 水稻直播技術、水稻田間鑒評
    萬象 農產品貿易
    臨滄 魔芋產業考察
    波喬 玉米示范技術培訓
    玉溪 蔬菜種植
    昆明 會議交流
    合計 155
    新聞總事件 247
    數據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根據相關新聞事件進行整理。
    從表 4.6 可以看出,在滇緬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方面,云南省內參與滇緬農 業合作的州市主要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新聞報道頻次為 18次,其次是 臨滄市 7次,其后是怒江州 4次、保山市 3次,玉溪市3 次。緬甸參與滇緬農業 合作的主要省邦是撣邦(含佤邦戶板、果敢),其新聞事件頻次為 21次,其次 是曼德勒省 8次、克欽邦4 次、實皆省 3次。在對緬農業合作新聞事件較高頻次 的云南省相關州市中,德宏州、臨滄市、怒江州、保山市都與緬甸相鄰,同時緬 甸的撣邦、克欽邦也與云南省的臨滄市、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相鄰,這也反 映出滇緬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存在著典型的距離衰變規律(圖 4.7),即滇緬農 業合作主要集中在兩國相鄰的云南省臨滄市、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及緬甸東 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曼德勒省等省邦,距離兩國相鄰地區越遠,農業合作越少。
    表 4.6 基于新聞事件滇緬農業合作地點頻次
    地點 頻次 所占百分比
    德宏州 18 25.4%
    撣邦 10 14.1%
    曼德勒 8 11.3%
    臨滄 7 9.9%
    佤邦戶板 6 8.5%
     
    果敢 5 7.0%
    怒江 4 5.6%
    克欽 4 5.6%
    玉溪 3 4.2%
    保山 3 4.2%
    實皆 3 4.2%
    合計 71 100%
    新聞總事件 121 -
     
    數據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根據相關新聞事件進行整理。
     
    圖 4.7 滇緬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
    從表 4.7 可以看出,滇緬農業合作主要存在于云南與緬甸之間的農業技術合 作、農業技術培訓、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替代種植等方面。在合作對接方面, 云南省的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保山市基于地理上的臨近性,對緬 甸的農業合作、尤其是與緬甸的撣邦、克欽邦、曼德勒省合作范圍、領域更為集 中。
    表4. 7滇緬農業合作新聞事件高頻詞匯
    地點 詞匯
    德宏州 技術交流、考察
    80
     
    撣邦 玉米種植
    曼德勒 畜牧展會
    臨滄 漁業考察
    佤邦戶板 果蔬貿易、牲畜病疫
    果敢 甘蔗示范園
    怒江 中藥材技術培訓
    克欽 甘蔗種植
    玉溪 果蔬種植
    保山 茶葉培訓
    實皆 瓜類種植
    合計 71
    新聞總事件 121
    數據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根據相關新聞事件進行整理。
    從表 4.8 可以看出,與滇老、滇緬農業合作相比較,在滇泰農業合作的空間
    格局方面,云南省內參與滇泰農業合作的州市更廣泛(圖 4.8),云南省內有大
    理、昆明、麗江、紅河、西雙版納、保山、 楚雄、德宏、玉溪等9 個州市有相關
    農業合作的報道,而從新聞事件來看,泰國國內參與滇泰合作的地區主要是泰北
    的清邁府、清萊府、 泰國東北部的孔敬府及曼谷等地區。
    表 4.8 基于新聞事件的滇泰農業合作地點頻次
    地點 頻次 所占百分比
    大理 3 11.5%
    昆明 3 11.5%
    曼谷高校 2 7.7%
    清邁大學 2 7.7%
    孔敬大學 2 7.7%
    麗江 2 7.7%
    紅河 2 7.7%
    西雙版納 2 7.7%
    保山 2 7.7%
    楚雄 2 7.7%
    德宏 2 7.7%
    玉溪 2 7.7%
    合計 26 100%
    81
    數據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根據相關新聞事件進行整理。
    從表 4.9 可以看出,滇泰農業合作主要存在于云南與泰國之間的農業技術研 發合作、農產品貿易以及農業投資等方面。在合作對接方面,云南省的大理、昆 明、麗江、紅河、西雙版納、保山、楚雄、德宏、玉溪等9 個州市參與了對泰農 業合作,尤其是與泰國北部的清邁府、清萊府以及東北部的孔敬府等。
    表4.9 滇泰農業合作新聞事件高頻詞匯
    地點 詞匯
    大理 葡萄銷售、核桃加工銷售
    昆明 蔬菜貿易、桑樹種植
    曼谷高校 新型肥料
    清邁大學 玉米實驗調研
    孔敬大學 養殖調研
    曲靖 中藥材
    紅河 蔬菜貿易
    西雙版納 水稻種植
    保山 玉米選種
    楚雄 菜果市場
    德宏 農技推廣
    玉溪 蔬菜、水果銷售
    合計 26
    新聞總事件 71
     
    數據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根據相關新聞事件進行整理。
    82
     
    N
     
     
     
     
     
    浪奉令作額次
    o
    ■ — 2
    360千米
    圖 4.8 滇泰農業合作的空間格局
    基于事件數據的分析表明,由云南農業農村廳發布的關于滇老農業合作的事 件來看,云南邊境各地州與老撾合作最頻繁地區是老撾西北部。云南多與老撾北 部的烏多姆賽省、南塔省開展農業合作。與烏多姆賽省建立種植示范園、防治蝗 蟲,與老撾南塔省漁政聯合執法、農業技術交流。合作領域逐漸擴展到老撾北部 四省,到 2004年云南和老撾北部九省正式建立合作關系。滇老農業合作區域從 老撾北部往中部擴展,近年來往南部擴展,基本呈現出距離云南由近及遠的合作 趨勢。
    云南與泰國主要合作區域多為高校所在地例如孔敬大學、清邁大學以及曼谷 高校,多集中在技術交流合作上。但泰國與云南合作不僅局限于西雙版納等邊境 州市,已深入到云南腹地,與云南大理、楚雄、紅河等多地州的農業企業均有合 作,多為農業技術的交流以及農產品出口、加工等合作,其中洽談的農產品進出 口多為果蔬進出口。云南與緬甸農業合作區域多為緬北地區,尤其克欽邦和撣邦, 是高海拔地區,部分農田為中國企業開發用于替代種植項目。該區域可墾面積廣, 地廣人稀,農業開發潛力大。云南與緬甸克欽邦、撣邦、欽邦、實皆省之間種植 技術交流較為密切,且與云南臨滄市、德宏州交流合作甚密。近年來,滇緬合作 逐漸擴展到曼德勒省以及緬甸南部地區。
    83
    第 5 章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主要領域及其合作成效
    基于優良的農業發展資源環境基礎、地理上的臨近性、歷史上的交流合作基 礎,在瀾湄合作機制的推動下,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合作呈現出合作 內容日益豐富、合作領域愈加寬廣、合作空間進一步擴大的態勢。本章節擬在此 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云南與老緬泰泰農業合作的主要領域、合作成效及其影響因素。
    5.1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主要領域
    基于前文對云南與老緬甸農業合作歷史進程、空間格局的分析,云南與老緬 泰農業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主要領域。
    5.1.1農產品貿易合作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及瀾湄合作機制的強化,云南與老撾、緬甸、 泰國農產品貿易合作不斷增強與擴展。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中,占比最大的 國家是泰國,其次是緬甸和老撾。這主要源于云南與老緬泰的農產品貿易具有較 強的互補性。云南對泰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有辣椒、馬鈴薯、大蒜、洋蔥、板栗 及蘋果、香菇、胡蘿卜、梨等溫帶蔬果;而云南從泰國進口的農產品主要包括木 薯干、山竹、榴蓮、龍眼等熱帶蔬果。在對緬農產品貿易方面,云南對緬甸出口 的農產品主要為花卉、水果、飲品類和糧食制品等初級加工農產品,從緬甸進口 農產品種類主要是水產品、堅果、水果、干豆和油籽等農產品原料。在對老撾的 農產品貿易方面,云南對老撾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花卉、蔬菜、糧食等;從老撾 進口的農產品主要為薯類、熱帶水果、糧食、甘蔗、橡膠、油料作物等。
    5.1.2農業投資合作
    自 2013 年以來,云南省農業部門在 “ 一帶一路 ”倡議的引領下不斷推進對老 撾、緬甸、泰國的農業投資合作,越來越多的滇企通過并購投資、綠地投資等方 式開展了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合作,投資領域涉及橡膠、糧食、養殖等方 面,并形成了以政府引導、以企業主體的農業投資格局。
    2013 年,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與老撾國家禁毒委員會簽署《關于推進罌粟 替代種植的諒解備忘錄》。隨后,多家滇企到老撾開展替代種植,替代種植產業 涉及橡膠、水稻、香蕉、西瓜等多種農產品,企業項目分布在老撾的南塔、烏多 姆賽、豐沙里、萬象、沙灣拿吉等地。橡膠是老撾重點發展的農林產品,云南省 通過替代種植項目在老撾進行農業投資,形成了政府搭臺、民營企業實施的投資
    84 格局,有效地降低了金三角地區對毒品經濟的依賴。云南農墾集團在境外的農業 投資領域發揮著示范引領帶動作用,2015 年以來云南農墾集團進一步加大在老 撾的投資,與老撾農林部簽署了建立老撾橡膠研究院合作協議,項目總投資 1000 萬美元,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老撾橡膠及農產品技術標準中心的創建,檢驗檢疫中 心、培訓中心及罌粟替代種植成果展覽館的建設等。
    與老撾類似,云南省也通過替代種植項目在緬甸進行了相關投資,云南農墾 集團的橡膠業務不僅在老撾占有一定市場,同時也進入到了緬甸市場。2017 年, 云南農墾集團與緬甸天然橡膠龍頭企業福興兄弟集團合作,深化與撣邦第二、四 特區的罌粟替代種植產業合作,同時擬在緬甸仰光、密支那、若開邦及景棟4 個地區開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為一體的農業合作。截 至 2019 年,約有 150 家滇企在緬北地區開展罌粟替代種植,各類農作物面積已 達500萬畝,涉及到的作物主要有橡膠、香蕉、甘蔗、西瓜、玉米等①。此外, 滇企與緬甸聯手打造全產業鏈經營體系,昆明的朗恩貿易有限公司與緬甸好伙伴 實業有限公司在緬甸共同投資了阿夏農業有限公司,現已初步形成了農業新品種 研發、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經營模式。
    2017 年,云南省與泰國正大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面深化農業投 資合作。泰國正大集團根據雙方發展需求,把云南作為中國重要的戰略合作投資 區域,主要投資領域涉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及現代農牧產品合作、食品與消費品 制造、生物醫藥及大健康合作等方面,投資額近120億元②。泰國正大集團積極 參與云南跨境農業投資合作項目不僅充分發揮了資源、市場、品牌等優勢,也對 云南省農業產業的發展及轉型升級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5.1.3農業技術及服務合作
    近年來,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技術及服務合作不斷深化,云南省 有關政府部門、地方農業部門及對外農業投資企業加快技術輸出、引進與交流合 作,在農業科技合作、漁業資源保護合作、跨境動物疫病防控合作、有害生物綠 色防控合作、替代種植合作、農業人才培養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1)云南與老撾的農業技術及服務合作 總體而言,云南的農業技術發展水平走在老撾的前列,云南與老撾的農業技 術及服務合作主要集中在跨境漁業資源保護、跨境動物疫病防控、農業有害生物 綠色防控及滇老替代種植援助與服務等方面。
    ①張瑩瑩.民盟云南省委提案建議推進替代種植發展筑牢強邊固防“綠色籬笆” [EB/OL]. http://www.ynzx b. cn/xwpd/fachiyunna/150657. shtml,2019-06-26/2020-06-23.
    ②陳亮雨.百億布局正大集團“點亮”高原特色農牧全產業鏈[EB/OL]. http://www.prcfe.com/web/2017/ 1031/204825. html,2017-10-31/2020-06-23.
    85
    促進跨境漁業資源保護合作。2015 年 6 月,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農業局與老 撾南塔省自然資源與環保廳在景洪簽訂了《中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農業局與老撾 南塔省自然資源與環境廳漁業資源保護合作協議》,開啟了中老跨境合作保護瀾 滄江-湄公河漁業資源的先河。雙方達成協議以后便先后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合 作,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老撾技術人員及村民進行水產養殖技術培 訓;贈送魚苗給老撾南塔省的南連、南塔等 5 個縣,累計贈送魚苗已達 38.4 萬 尾;為減少對天然魚的捕撈,鼓勵老撾開展土著魚養殖,對老撾技術人員在土著 魚馴養繁殖方面開展了 5期培訓,培訓 78 人次;邀請老撾政府人員到西雙版納 州參觀漁業保護工作,學習土著魚養殖技術①。滇老雙方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多 次開展增殖放流活動,自 2015年以來,云南省已連續多年參加老撾南塔省 7月 13 日放漁節增殖放流活動, 7 次增殖放流活動共計放生瀾滄江-湄公河土著魚苗 53.1 萬尾。2020 年確定的中老增殖放流計劃實施方案,西雙版納云博水產良種 場為本次增殖流放活動提供約20 萬尾魚苗。滇老雙方漁業資源保護合作對瀾滄 江-湄公河水域水資源的改善及漁業資源的恢復效果顯著,不僅提高了老撾政府 人員、漁民及普通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同時老撾水產養殖技術水平也得到了明 顯提升,也增進了滇老之間的友誼。
    深化跨境動物疫病防控合作。云南省積極開展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與 老撾農業部開展邊境一線動物疫病防控合作。近年來先后援助老撾烏都姆塞省、 南塔省、豐沙里省、波喬省建設了跨境動物疫病防控監測站,合作的內容主要涉 及到動物疫情監測、境外村寨動物免疫及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培訓等方面。2018 年,中老雙方在邊境建設縱深 30-50 公里免疫帶,云南與老撾聯合開展病原學監 測 3500份,在昆明、普洱、西雙版納、德宏等地舉辦了 5 期國際獸醫技術培訓 班,為老撾培訓獸醫技術人員 70余人次;邀請老撾農林部技術人員參加“瀾滄江 -湄公河區域國家跨境動物疫病防控技術與交流”合作項目,幫助老撾培訓農業企 業人員、農民及政府機構人員80余人次②。同時,多年的積累為滇老開展跨境動 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自項目實施以來,云南省積極推進 基礎設施建設、養殖育肥基地建設等工作,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屠宰場一體化試 點項目也正在有序推進。
    積極開展農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方面的合作。自 2015 年以來,老撾瑯勃拉 邦、華潘、豐沙里等 5省蝗蟲災害爆發,給老撾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為此,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與老撾農林部種植業司建立了信息交流機制,云南先后組織了 4批專家深入老撾北部5省開展防治蝗蟲援助工作,開展了相關技術培訓30場
    ①王晨至.瀾湄是我家攜手呵護她——中老跨境漁業資源保護入佳境[ EB /OL ]. http :// www . bndaily . com/ c /2020-05-19/117396.shtml,2020-05-19/2020-06-23.
    ②資料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
    86
    次,培訓相關技術人員200多人次,機防手約600余人次,防控示范面積近3000 畝,贈送老撾4批價值269.5萬元的滅蝗藥械①。此次援助工作受到了老撾各級 農林部門、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中國駐老撾領館的高度肯定及贊揚。 2017年 3月、 5 月及 8 月云南省邀請老方農業部門到云南省考察培訓,云南省先進植保技術經 驗的輸出,有效地控制了蝗蟲災害對老撾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提升了老撾農業 技術人員對病蟲監測防控能力、增強了老撾農民科學防病治蟲的意識,也進一步 深化了云南與老撾的農業合作。
    穩步推進滇老替代種植援助與服務。為推動金三角地區不再種植罌粟,云南 省積極幫助老撾利用經濟作物代替罌粟種植、毒品生產,不斷推進罌粟種植遙感 監測和替代種植工作,為老撾北部罌粟種植區提供資金、經濟作物種苗、種植技 術培訓、化肥農藥、加工技術及各類優惠政策援助。據統計,云南農墾集團共組 織培訓了 75 批次、 6000余膠農的技術培訓,其中培訓政府官員60余人,并與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合作在老撾開展高效低頻割膠試點②。云南農墾集團與老撾 合作發展天然橡膠產業,成立老撾云橡公司,組織橡膠種植、割膠、加工等技術 培訓,開展割膠技能比武大賽等活動,促進當地農業健康穩步發展。 2020 年 6 月,云南民族大學與云南農墾云橡公司進一步規劃在老撾萬象建立瀾湄職業教育 基地,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加強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轉換。
    (2)云南與緬甸的農業技術及服務合作 近年來,云南與緬甸以農業科技合作為重點,促進了滇緬雙方的共贏與發展。
    2015年,普洱市農業部門與緬甸撣邦簽訂了共建農業科技示范園協議,其中通 過共建優質高產水稻示范園,開展了 9 個水稻品種試驗示范并成功推廣。 2018 年,滇緬農業合作玉米、水稻示范樣板觀摩會在緬甸臘戌召開,此后德宏州農業 部門在緬甸撣邦臘戍地區完成“兩個”(玉米、水稻)3200 畝的高產創建樣板和 優良品種引種展示任務,優質水稻品種“德優8號”、 “德優12號”、 “德優16號” 在緬北地區得到推廣應用③,有力地推動了滇緬農業合作。云南省農科院甘蔗所 與緬甸甘蔗研究中心開展合作,在甘蔗種質交換、試驗示范與技術培訓等方面成 效明顯,云南省引進了緬甸品種材料25份,提供了品種材料20份, “云蔗98-7” 等3個品種在緬甸表現良好,輸出雜交花穗20個,云南培訓緬方人員20人次, 赴緬培訓800人次④,滇緬在甘蔗方面的科技合作不僅促進了緬甸當地農業的發 展,同時也為當地農民收入的增加創造了條件。
    ①商務部駐昆明特派員辦事處.云南援助老撾防治黃脊竹蝗見成效[EB/OL]. http: //www. mofcom. gov. cn/ article/resume/n/201607/20160701359032. shtml,2016-07-14.
    ②資料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
    ③資料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
    ④陳云芬.加強中緬科技合作促進甘蔗產業發展[EB/OL]. http://yndaily. yunnan. cn/html/2020-06/21 /cont ent_1352984. htm?div=-1,2020-06-22.
    87
    以人才培訓為依托,推動技術輸出。2014年11月,《中緬畜牧漁業合作諒 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正式簽署,《備忘錄》確定 5 年之內中方將 為緬培訓300名農業技術與管理人員。2015年,在云南設立了中緬農業技術培 訓中心,先后對緬甸技術人員開展了畜禽養殖技術、雜交水稻育種、十字花科蔬 菜種植、病蟲害防治及植物組培技術、水稻高產及熱帶水果栽培技術等農業技術 培訓,獲得中緬兩國農業部及參訓人員的贊評。云南省邊境州市在農業技術援助、 農業技術試驗示范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自身區位、技術及人才等優勢, 開展動物疫病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及農作物種植等技術培訓,推動云南農業 科技、優良品種、技術人才走出去,不斷提升云南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此外, 2014 年至 2019年,云南省對緬甸開展了農業援助,包括緬甸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素質 提升交流培訓班、緬甸南禪邦地區貧困社區中文教育與農業技術等 12 個農業援 助項目。
    以動植物疫病防控為節點,不斷提升防控能力。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研究制定 了《云南省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邊境和瀾滄江防控能力建設方案》, 對云南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項目累計投資超過 5億元,邊境州市開展跨 境動物疫病聯防聯控工作,防范境外疫情輸入,在瑞麗市弄島鎮、景洪市勐龍鎮 建設屠宰加工基地、境內隔離檢疫場等基礎設施。2019 年瑞麗市農業局培訓動 物疫病防控人才36人,對緬捐贈動物防疫器械20套。云南省省級、州市農業部 門及科研所積極開展植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防治合作,在西盟縣、孟連縣等 地加強與緬甸的聯防聯控合作,設立預警監測標識,開展宣傳培訓及化學、物理 定點清除,嚴防有害生物入侵。
    (3)云南與泰國的農業技術及服務合作 近年來,云南與泰國之間進一步深化了農業科技合作,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 云南與泰國之間主要涉及農業生態、熱帶水果、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熱帶藥用植 物、作物種質資源利用、家禽養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2015年11月,云南省 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與泰國農業部達成木薯、熱帶水果合作交 流研究協議,考慮在咖啡、番茄、花菜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2016 年,東南亞 各國技術人員齊聚云南交流農業植保技術,勐海水稻航空植保示范應用備受關注, 并與泰國農業部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18 年,泰國考察團訪問了云南農墾高 原特色農業有限公司、云南農墾咖啡有限公司,希望與云南農墾集團農業特色產 業形成交流與合作,云南農墾集團與泰國企業在農業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依托農業人才培養,促進農業技術合作。從 2006年開始,云南農業職業技 術學院與泰國孔敬農業技術學院正式簽訂互派留學生協議,到目前為止云南省與 泰國的15所學校合作,互派留學師生13批次約500人次。2018年,云南省對
    88
    泰國進行農業援助項目 1 個,開展了泰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研修班。通過項目 的實施,不僅為雙方提供了交流及學習的平臺,也培養了大量“專業+小語種”復 合型人才、農業應用型人才。
    5.1.4農業合作機制平臺的共建
    瀾湄合作機制提出以來,云南省進一步打開了農業對外合作的新局面,充分 利用資源、技術及地緣優勢,通過完善農業合作機制平臺推動云南農業“走出去”。 云南省依托國家及政府部門發布的農業政策,利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大湄公 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農業貿易平臺及技 術交流合作平臺,為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穩步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及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 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云南省抓住機遇, 積極打造跨境農業產業經濟帶、境外大農業產業鏈,與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 合作建設了 4個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展跨境動物疫病聯合防控工作,進行優良品 種推廣、培訓農業技術人員,繼續在緬甸、老撾北部開展替代種植。 2016年, 云南省在《關于促進我省農業對外合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要成立了云南農 業對外合作聯席會議機制,接著云南省農業廳組織編制了《云南農業“走出去” 發展規劃(2016-2025年)》。德宏、普洱等邊境州市與緬甸、老撾等國家開展 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也簽署了農業合作備忘錄,為云南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 及農業對外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 聯合發布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使云南省農業 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及更大范圍發展。
    2017 年,首屆瀾湄農業合作暨中柬老緬泰村長論壇成功舉辦,國內外共11 家村莊及企業簽署了農業生產、貿易及投資等方面的合作協議,論壇不僅增加了 村寨合作、農業合作平臺和推動了國際合作項目,也造福了基層農民。 2020年,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第五次外長會議正式通過了《瀾湄農業合作三年行動計劃 (2020-2022)》,該計劃由中、老、緬、泰、柬、越六國的農業部制定,旨在 加強各國之間的農業政策對話、農業產業發展、農產品貿易及農業私營部門投資 等農業合作,提升瀾湄農業合作水平,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及云南農業“走出 去”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推動農業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云南省農科院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 技交流合作組,先后成立了陸稻、大豆、甘蔗、馬鈴薯、農經及植保6個工作組, 瀾湄流域各國農業科學家依托此平臺進行互訪、開展研討會、組織參加培訓及技
    89 術合作,交換及篩選試驗相關作物,開展相應規模的示范推廣①。此外,云南省 農業科學院還先后成立了國際農業研究中心、云南—東南亞農業培訓中心、東南 亞保護農業協作網、云南—暹粒友好農業科技示范園、中老農業研發中心、中緬 農業研發中心、老撾北方農業科技示范培訓中心等跨境農業合作平臺,也確立了 大湄公河區域農業科技合作的主導地位。 2019 年,為打造更高層次瀾湄國家農 業科技交流平臺,在“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的基礎上成立“瀾湄 合作農業科技交流協作組”,促進瀾湄國家更多的農業科研及私營部門科研機構 開展農業科技交流合作。
    2019 年,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為云南省農產品提供了更廣 闊的市場,稅費更優惠,通關更便利,增強了橡膠、咖啡、茶葉、花卉、畜產品 等優勢農產品競爭力,對毗鄰國家輸入的農產品、水產品、種子等實行快速檢驗 檢疫,深入推進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支持建設境外農業經貿合作區, 解決跨境農業合作返銷農產品檢驗檢疫準入。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 立為云南省更深入地參與到周邊國家的農業合作中提供了平臺與機制的便利。
    5.2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主要成效
    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云南省就利用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農業技術等方 面的優勢與周邊國家開展雙邊、多邊和民間等多渠道的農業合作,取得了一定成 果。自瀾湄合作機制提出以來,云南省不斷加強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合作, 2017 年中國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和外交部發布了《共同推 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在這樣的背景下,云南省與老撾、 緬甸、泰國在農業合作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5.2.1農產品貿易成效
    農產品貿易合作是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農業合作的重要流域之一,近年 來,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產品貿易部分年份有所波動但總體不斷擴大,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圖 5.1)。
    云南省與老撾的農產品貿易額逐漸增大。 2013 年云南省與老撾農產品貿易 額為 44739萬元, 2019 年增長到86925 萬元,滇老農產品貿易不斷增長。此外, 云南省與老撾農產品貿易中進口大于出口,且該趨勢逐漸擴大, 2013 年,云南 省自老撾農產品進口額為 32180萬元,出口額為 12559萬元,貿易逆差為19621 萬元;2019年云南省自老撾農產品進口額為 110169萬元,出口額為10340萬元,
    ①瀾湄合作農業科技交流協作組成立一一農業科技合作道路越走越寬[J].世界熱帶農業信 息,2019(09):5-6.
    90
     
    貿易逆差達到了 99829 萬元。
    云南省與緬甸的農產品貿易穩步增長。2013 年,云南省與緬甸農產品貿易 額為125831 萬元,2019年云南省與緬甸農產品貿易額增加到269932 萬元,農 產品貿易額擴大了 2 倍多,增長勢頭良好。云南省與緬甸農產品貿易中出口大于 進口,但兩者差距不大,進出口相對均衡。2013 年云南省自緬甸農產品進口額 為 68549 萬元,出口額為 57282 萬元,云南對緬甸的貿易逆差為 11267 萬元;2019 年云南省自緬甸農產品進口額為 152312 萬元,出口額為 171146 萬元,貿易順差 為 18834 萬元。
    云南省與泰國的農產品貿易在波動增長。2013 年云南省與泰國的農產品貿 易額為 383333 萬元,2015 年云南省與泰國農產品貿易額最大為 774591 萬元, 2019 年云南省的農產品貿易額為 552527 萬元,云南省與泰國的農產品貿易額總 體上升。云南省與泰國農產品進出口逐漸均衡,2013 年云南省自泰國農產品進 口額為 101662 萬元,出口額為 281671 萬元,兩者相差 180009 萬元,2019 年云 南省自泰國農產品進口額為 405483 萬元,出口額為 420677 萬元,兩者相差 15194 萬元,進出口額差距逐漸縮小。
    從農產品貿易總量來看,在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中,云南省與泰國的農 產品貿易額最大,緬甸次之,老撾最少。自2010 年以來,泰國一直是云南在東 盟的第一大農產品貿易國。
     
    圖 5.1 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 2013-2019 年)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數據經整理。
    前文主要分析的是近年來云南省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從云 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產品貿易增長率來看,總體波動較大,某些年份甚至 出現了負增長,具體情況如下(圖 5.2、圖 5.3、圖 5.4)。
    91
     
    從圖 5.2 可以看出,云南自老撾農產品進口增長率于 2015 年最大,2016 年 最低然后上升;云南自緬甸農產品進口增長率 2016 年最小,出現負增長,2017 年快速增長達到最大;云南省自泰國農產品進口增長率波動較大,2014 年和 2016
     
    圖 5.2 2014-2019 年云南省從老撾、緬甸、泰國農產品進口增長率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數據經整理。
    從圖 5.3 可以看出,云南省對老撾農產品的出口增長率 2015 年最大,2014、 2016、2017 出現負增長;云南省對緬甸農產品出口增長率 2016 年最大,2018 年出現負增長;云南省對泰國出口增長率 2015 年最大,2014、2016、2017、2018 年出現負增長。
     
    圖 5.3 2014-2019 年云南省對老撾、緬甸、泰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率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數據經整理。
    從圖 5.4 可以看出,云南省與老撾農產品貿易增長率 2015 年最高,然后持 續下降至 2019年出現負增長;云南省與緬甸農產品貿易增長率 2017年最高,然 后亦呈下降趨勢;云南省與泰國農產品貿易增長率 2015 年最高,2016—2018 年 出現負增長趨勢。
     
     
    圖 5.4 2014-2019 年云南省與老撾、緬甸、泰國農產品貿易增長率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o數據經整理。
    從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來看(圖 5.5),云南省與泰國農產 品貿易最緊密,緬甸次之,老撾排名靠后。如圖 5.5 所示,從老緬泰與云南省農 產品貿易占比和進出口占比來看,泰國的比重最大,緬甸第二,老撾第三,說明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貿易關系緊密程度依次為滇泰、滇緬、滇老。
    93
    [—老撾貿易占比氐泰國貿易占Lt0E緬何貿易占比
    老撾 磁口占比一•一老彳左出口占比一*l泰國 磁口占比
    T泰飼出口占比f 細甸進口占比-*緬間出口占比
     
     
     
    5.2.2農業投資成效
    云南省與老撾、緬甸、泰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地理位置鄰近,且在農業 資源、農業技術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這為云南省對老緬泰農業 投資帶來了天然優勢。老緬泰三國農作物產量高,具備農業投資的優勢和潛力, 是云南省對外農業投資合作的重點對象,投資存量也在不斷擴大。根據云南省農 業農村廳的相關統計數據,近年來云南省對老撾、緬甸、泰國三國的農業投資成 效較為顯著。
    (1)老撾是云南省農業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國家。截至 2018 年,云南省共 有 68 家對外農業企業在老撾投資,投資流量為 6174.61 萬美元,聘用當地員工 1.46 萬人,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2)2018 年云南省在泰國農業投資企業有 10 家,累計投資額約 1040.54 萬美元,在東道國繳稅 6.99 萬美元、境外企業總人數為91 人、雇用外方人員為 91 人、雇用外方人員年工資總額為38.51萬美元。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近年來,云南省對緬甸農業投資快速增長。2018 年,云南省在緬甸投 資設立的農業企業為70家,較上年增加 26家,同比增長59.09%;對緬甸農業 累計投資額為 4.21 億美元,較上年增加 1.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66.20%。年農業 產業營業收入總額為 3.84 億美元、在東道國繳納稅金 792.68 萬美元;境外企業 年末員工總人數達 2.59 萬人、雇用外方人員達 2.88萬人,雇用外方人員年工資 總額為 2917.42 萬美元。
    94
    5.3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尤其是 2016 年建立的瀾湄合作機制的共同推動下,云南與老撾、 緬甸、泰國的農業合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依然面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 題。
    5.3.1區域競爭力視域下農業合作問題
    在云南與老緬泰區域,云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老撾、緬甸、泰國都為發展 中國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整個進出口貿易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老緬泰也 是農業發展外向型的國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也取得 了快速的發展,該區域在農業合作方面面臨新的機遇的同時,挑戰與問題也將并 存。區域競爭力視域下的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問題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 析,分別為區域基礎競爭力方面的農業合作問題和區域核心競爭力方面的農業合 作問題。
    (1)區域基礎競爭力方面的農業合作問題
    區域基礎競爭力,是由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設施、科技等基礎性要素 產生的競爭力。
    在耕地資源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前瞻數據庫的數據統計(見表 5.1): 在耕地資源方面泰國和緬甸的競爭優勢較大;而老撾和云南則相對人多地少,耕 地面積緊張,因此在耕地資源競爭力方面處于劣勢。
    表5.1云南與老緬泰耕地比較(2017 年)
    耕地面積(萬公頃) 人均耕地面積(公頃/人)
    云南 642 0.15
    老撾 110 0.19
    泰國 1520 0.23
    緬甸 1034 0.22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和前瞻數據庫(https://dqianzhan.com/), 經過整理。
    在交通設施方面:互聯互通的交通基礎設施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盡管致力于 打通昆明到曼谷、昆明到仰光等公路以及國際機場的運營條件改善,使云南省對 老緬泰國家的出口運輸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地形地貌及通達能力的影
    95 響,運輸方式仍相對單一,且以路運為主。就老緬泰國家內部而言,各國家的基 礎設施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泰國,鐵路系統比較落后,且多 為窄軌,改造升級面臨著國內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壓力。
    在人才方面:缺乏具有跨國經營才能的復合型人才。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歸根 到底是人才和技術的競爭,云南同老緬泰進行農業合作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需 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在云南省同老緬泰國家進行 的農業合作中,農產品加工、市場分析與營銷、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人才不足,制 約著云南省農產品的出口和全面開展國際合作,同時也是云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 整方向不明、目標不準的主要原因。
    (2)區域核心競爭力方面的農業合作問題
    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是區域內的產業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環境下,所 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強弱的程度。2003 年中國與緬甸、泰國和老撾等國實現農 產品零關稅以后,云南蔬菜、溫帶水果、花卉、茶葉等在東南亞市場的價格優勢 日益凸顯,但在農業合作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
    在經濟體制層面:老撾、緬甸、泰國政府目前的農業貿易管理機制,特別是 投資機制還不完善。另外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法規尚不健全,甚至頒布的一 些法律法規依然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和執行力度①。云南省則通過建立中國(云 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政府為引導、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遵循市場的主導地 位。
    在政策層面:老撾、緬甸、泰國政策支持不夠強,難以實現農業合作項目的 可持續發展。云南雖然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有良好基礎,但政府間主導的對老農業 合作項目多為農業部門年度部門預算中一次性列支,如中國云南-老撾烏多姆賽 農業科技示范園建成移交后難以應老方要求繼續開展后續管護,影響項目的可持 續發展②。
    綜上,由于云南與老緬泰經濟體制、政策等層面上的不同使其在綜合實力上 表現出差異。各個地區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的差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云云 南與老緬泰的農業合作進程。
    5.3.2結構主義視域下農業合作問題
    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及瀾湄合作機制建立后,即 2014-2019 年云南與老撾、 緬甸、泰國三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為研究數據,從結構主義視角對云南與老緬 泰之間的農業合作展開分析,進而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
    ①丁志吉.云南對東盟農產品岀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對外經貿,2013(11) :29-31.
    ②孔什(DONEVIXAYKHONSERTH).老撾北部九省與中國云南省農業合作研究[D].云南大學,2016.
    96
    (1)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總體情況
    表 5.2 展示了 2014 至 2019 年 6 年間,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三國之間的 農產品貿易總額。總體來看,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三國的農產品貿易呈上升 趨勢。其中,2016 年至2018 年云南與泰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呈下降趨勢,但其 農產品貿易總額仍高于云南與老撾、云南與緬甸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且 2019 年的農產品貿易額為 825469 萬元,較 2016 年增長 661007 萬元。此外,相較于 云南與泰國、云南與緬甸,云南與老撾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雖呈連年上升趨勢, 但其貿易額總量仍處于較低水平,且增長比較緩慢。云南與緬甸之間的農產品貿 易額增長趨勢與云南與老撾之間的增長趨勢大致相似,2019 年貿易額為 319607 萬元,2018 年為 264049 萬元,同比增長 2.1%。
    表 5.2 2014-2019 年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金額表(單位:萬元 /人民幣)
    貿易關系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云南與老撾 54499 80222 77114 85081 100972 120503
    云南與緬甸 140306 159341 195080 248737 264049 319607
    云南與泰國 220805 285645 661007 552986 509966 825469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經過整理。
     
    (2)云南與老撾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及結構
    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昆明海關的兩位數 HS 編碼,將云南與老緬泰之間的貿 易農產品分為22類①。云南與老撾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主要以食用蔬菜、根及塊莖, 食用水果、堅果及果皮,咖啡、茶及調味香料,谷物,制粉產品:麥芽、淀粉、 面筋,含油子、雜項子、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蟲膠、樹膠及其他植 物液、汁以及飲料、酒及醋,煙草及煙草代用的制品為主。其中食用蔬菜、根及 塊莖,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的制品兩種產品出口額大于進口額,但整體看來, 云南與老撾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云南進口額大于出口額。
    如表 5.3 所示,在 2019 年農產品出口方面,云南向老撾出口食用蔬菜、根 及塊莖類產品 2935萬元,對應進口額16 萬元,出口額遠遠大于進口額,表明云 南在與老撾的農產品貿易中具有優勢。云南向老撾出口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的 制品類產品 6037萬元,對應進口額 0 元,出口額遠遠大于進口額,表明云南在 與老撾的農產品貿易中優勢明顯。在云南2019年對老撾的農產品進口方面,谷
    ①根據HS分類法:1類活動物;2類肉及食用雜碎;3類,魚、甲殼、軟體動物與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及其 制品; 4 類乳品、蛋品、蜂蜜等; 5類活樹及其他活植物; 6 類食用蔬菜、根及塊莖; 7 類食用水果、堅果 及果皮; 8 類咖啡、茶及調味香料; 9類谷物; 10類制粉產品:麥芽、淀粉、面筋; 11 類含油子、雜項子、 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 12類蟲膠、樹膠及其他植物液、汁; 13類編結用植物材料、產品; 14 類動植物油、蠟及食用油脂; 15 類糖及糖食; 16類可可及可可制品; 17 類谷物、糧食粉等制品、糕品點 心; 18 類蔬菜、水果、堅果的制品; 19 類雜項食品; 20 類飲料、酒及醋; 21 類食品工業的殘渣及廢料、 配制的動物飼料; 22類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的制品。
    97
     
    物,制粉產品,含油子、雜項子、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三類農產品位 列前三,其中,谷物進口 50328 萬元,對應岀口 38 萬元,進口額遠遠大于岀口 額,表明該類農產品云南在與老撾的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劣勢;制粉產品進口 29876 萬元,對應岀口0 元,進口額遠遠大于岀口額,表明該類型農產品在云南 與老撾的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劣勢;含油子、雜項子、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 秸稈進口額為 22832萬元,對應岀口額為 20 萬元,進口額遠遠大于岀口額,表 明在該類農產品方面云南與老撾的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劣勢。
    表 5.3 2014-2019 年云南對老撾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萬元/人民幣)
    類別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1類 0 0 473 0 840 0 0 0 373 0 420 0
    2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4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8
    5類 98 0 58 2058 0 0 0 33 0 0 0 1
    6類 0 0 0 118 0 651 1277 621 51 830 16 2935
    7類 10827 227 9311 0 8045 0 98 23 0 161 0 418
    8類 789 0 722 0 779 11 5089 0 1768 1389 292 0
    9類 28805 284 44992 0 45008 218 49358 797 49480 317 50328 38
    10類 1875 7 5309 0 6264 0 4554 0 15966 0 29876 0
    11類 385 0 1022 0 797 0 12359 630 18528 1305 22832 20
    12類 925 0 1288 0 1798 0 2187 0 2168 0 4840 0
    13類 17 0 30 0 0 0 0 0 0 0 9 0
     
    98
     
    14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5類 0 0 0 0 0 0 0 0 0 0 132 0
    16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7類 0 0 0 0 0 0 0 0 0 13 0 82
    18類 511 0 6 0 0 248 2 473 0 0 0 86
    19類 0 0 0 0 0 9 0 0 24 0 144 0
    20類 316 0 292 0 521 9 530 19 735 216 1280 701
     
    21類 0 0 0 0 0 0 0 6 0 31 0 0
    22類 0 9433 0 14543 0 11916 0 7026 0 7615 0 6037
    總計 44548 9951 63503 16719 64052 13062 75454 9626 89095 11878 110169 10333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經過整理
    (3)云南與緬甸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及結構
    通過對 2014-2019 年云南對緬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表 5.4),可以發現, 2014 年至 2019 年云南對緬甸的農產品貿易,絕大多數 年份出口額大于進口額,處于貿易順差(除 2014年云南出口額以 69571 萬元少 于進口額 70735 萬元外)。
    從表 5.4 可以看出,云南與緬甸農產品貿易種類雖然仍以 5 類、 6類、 7類、 8 類、 9 類、 10 類、 11 類為主,但是相較于云南與老撾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云南 與緬甸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種類更為豐富。
    從云南省對緬甸 2019年的農產品進口貿易來看,谷物,食用蔬菜、根及塊 莖,含油子、雜項子、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三類農產品位列前三。其 中,谷物進口額為62464萬元,對應出口額為0元。結合6年來的貿易情況,緬 甸對云南出口谷物具有絕對優勢;云南對緬甸食用蔬菜、根及塊莖進口額為 5702
    99
    萬元,對應岀口額為156 萬元,進口額遠遠大于岀口額,表明云南在該類農產品 種的貿易方面處于劣勢;而含油子、雜項子、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類 進口額為 50993 萬元,對應岀口額為 2153 萬元,同樣表明云南在該類農產品貿 易中處于逆差狀態。在云南對緬甸 2019 年的農產品岀口方面,食用水果、堅果 及果皮岀口額為 87044萬元,對應進口額為 21673萬元,這表明云南對緬甸的該 類農產品貿易中處于順差;飲料、酒及醋岀口額為 31831 萬元,對應進口額為 260 萬元,云南處于優勢地位;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的制品岀口額為14193萬 元,對應進口額為 0 元,云南具有絕對優勢。
    表 5.4 2014 年-2019 年云南與緬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萬元 / 人民幣)
    類別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1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類 0 0 0 45 0 356 0 0 0 0 0 0
    3類 2823 0 2401 0 3579 0 3020 1366 2603 2711 1991 2534
    4類 0 2157 0 1977 0 1477 0 0 10 777 3 846
    5類 6 3142 12 3622 0 8124 0 9726 0 4013 0 3931
    3288
    6類 6 2700 4017 2544 150 424 2115 0 4420 0 5702 156
    1265 1417 4594 2676 3744 1778
    7類 5 3 1 5 3 61683 7 77929 26956 59988 21678 87044
    1760
    8類 403 6592 497 4 125 16560 150 6390 313 7192 5032 6672
    1756 1428 2564 3002
    9類 0 74 7 0 7 0 1 0 40150 0 62464 0
    10類 0 267 0 198 0 254 124 185 697 382 297 441
    3572
    11 類 1751 0 1524 0 860 0 3 1108 42739 957 50993 2158
    12類 0 22 0 0 0 55 0 0 0 141 185 145
    13類 0 0 659 0 350 0 608 0 656 0 1213 1
    14類 1238 94 0 0 0 11 0 120 0 473 0 1005
    15類 0 1751 1101 1997 1277 2346 1194 2042 0 2341 768 2376
    16類 0 0 0 0 0 0 0 79 0 98 0 185
    17類 0 6970 0 2663 0 4542 0 4600 0 5636 2 6390
    18類 0 43 0 19 0 184 0 328 0 387 0 3719
     
    19類 0 876 0 1604 0 1457 0 30936 0 28803 1 4656
    2002 1475
    20類 0 49 229 13819 267 16201 110 20819 260 31831
    2 8
    21 類 1413 0 1470 0 1519 0 1237 0 1390 131 590 144
    1068 1358
    22 類 0 0 0 12609 0 5481 0 9157 0 14193
    8 7
    7073 6957 7195 8738 7117 12390 9224 15649 12004 14400 15117 16842
    總計
    5 1 8 3 9 1 7 0 4 5 9 8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數據經整理
     
    (4)云南與泰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及結構
    表 5.5 列示了 2014-2019 年云南與泰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在云南農產品 出口方面, 2019年云南對泰國的食用蔬菜、根及塊莖的出口額為99422萬元, 對應進口額為 12 萬元,具有相對優勢地位;云南蔬菜、水果、堅果的制品出口 額為30007萬元,對應進口額為1452萬元,表明在云南農產品貿易中具有優勢; 云南咖啡、茶及調味香料出口額為5818萬元,對應進口額為2萬元,同樣具有 優勢。而在 2019 年云南對泰國農產品進口方面,食用水果、堅果及果皮,活樹 及其他活植物、產品,水產品,肉及食用雜碎等貿易額大的農產品進口額大于出 口額,在云南與泰國的農產品貿易中不具有優勢。
    表 5.52014 年-2019 年云南與泰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萬元/人民幣)
    類別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1類 0 4 9 0 0 25 0 0 0 0 0 28
    2類 0 0 4 0 0 0 0 0 5756 0 8180 0
    3類 2575 0 5267 0 7382 0 7642 0 8280 0 14323 0
    4類 0 42 0 12 0 0 16 0 101 0 114 0
    5類 48 4789 843 5406 7973 7527 9396 4429 10271 3347 10145 6212
    6類 0 66908 0 74561 0 75683 0 74880 0 68605 12 99422
    7709 6865 45080 32116 16778 19474 36428 27423
    7類 20586 97612 54325 85743
    9 3 5 9 0 4 1 1
    101
    8類 0 4103 39 5813 76 6636 1 5988 2 6412 2 5818
    9類 81 0 0 10 10 0 16 0 269 0 559 0
    10類 0 4055 0 0 145 0 0 0 285 0 0 0
    11類 911 0 450 16 489 103 220 3414 156 3453 575 2862
    12類 358 353 816 290 65 94 0 5 0 45 426 188
    13類 0 0 0 0 0 0 48 0 56 0 15 0
    14類 0 3307 0 3117 0 155 839 0 686 0 1726 0
    15類 1542 0 970 0 0 0 2821 0 48 0 586 0
    16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7類 0 0 0 0 168 0 222 0 216 0 457 128
    18類 0 32994 31 34337 76 33106 156 34684 181 36354 1452 30007
    19類 0 37 0 28 27 84 378 33 938 687 1824 448
    20類 102 0 119 0 199 0 157 3 292 0 762 0
    21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2類 0 911 0 1570 0 1526 0 726 0 1002 0 681
    總計 8271 13808 10616 17948 8526 57574 10765 44533 19531 31465 40544 42002
    6 9 0 5 3 4 5 1 6 0 2 7
     
    數據來源:昆明海關,http://kunming.customs.gov.cn/,數據經整理
    根據上述分析,云南與老撾、緬甸以及泰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主要以谷物, 食用蔬菜、根及塊莖,食用水果、堅果及果皮,煙草及煙草代用的制品,水產品, 活樹及其他活植物,咖啡、茶及調味香料,蔬菜、水果、堅果的制品為主,以上 產品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又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總體來看,云南與老撾、 緬甸、泰國三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種類雖然比較眾多,但又相對于集中在部分種 類之間。
    5.3.3技術及服務的合作問題
    1992年,亞洲開發銀行主導發起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①,云南憑借和老撾、緬甸接壤,與泰國鄰近的優越地理位置, 在多方面與老緬泰三國開展農業合作項目,其中涉及農業科學技術與服務方面的 合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1)農業技術合作方面
    瀾湄合作機制下,推動了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的農業科研與教育機構合 作交流日益密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分別與老撾國家農林科學院、緬甸農林牧漁 科學院、泰國農業合作部農業司等簽署了友好合作協議;云南農業大學、云南農 業職業技術學院等農業教育、科研機構與老緬泰三國開展廣泛的農業技術合作②。
    2015 年中國農業農村部批準在云南設立“中國—緬甸農業技術培訓中心”, 自中心掛牌以來,先后對緬甸技術人員開展了畜禽養殖技術、雜交水稻育種、十 字花科蔬菜種植、病蟲害防治及植物組培技術、水稻高產及熱帶水果栽培技術等 培訓,幫助緬甸培訓技術人員79人次③。
    此外,邊境州市在人員培訓、技術推廣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積極利用 區位、人才、技術等優勢,加強與老撾人員交流,積極幫助老撾開展動物疫病防 治、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作物種植等技術培訓,推動農業科技、優良品種、技 術人才走出去,不斷提升云南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2018 年,云南在邊境建設縱 深 30-50公里免疫帶,聯合開展病原學監測3500 份,在昆明、普洱、西雙版納、 德宏等地舉辦國際獸醫技術培訓班 5 期,為老撾培訓獸醫技術人員 70 余人次; 邀請老撾勞務農林部技術人員參加“瀾滄江-湄公河區域國家跨境動物疫病防控 技術與交流”合作項目,幫助老撾培訓農民、農業企業人員及政府機構人員 80 余
    ①李先德,王盛威.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農業貿易與農業合作J].世界農業,2009(11):56-59.
    ②江惠瓊,李學林,肖植文.“橋頭堡”戰略下云南農業對外開放與合作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6): 135-139.
    ③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官網. https://nync. yn. gov. cn/.
    103
    人次,有力地促進了云南和老撾畜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①。
    總體上來看,與老撾、緬甸和泰國相比較,云南在農業生產技術上具有明顯 的優勢,特別是在農業資源的廣度和深度開發、品種選育及高產速生栽培技術、 農副產品加工及農業綜合規劃等方面有較大優勢,能夠對老緬泰三國的農業發展 起到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然而,結合瀾湄合作機制建立之前的相關資料,從歷史發展來看,云南與老 撾、緬甸、泰國的農業技術與服務合作,從 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大湄公 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至今,依然以云南圍繞老緬泰三國進行初級農業技術培訓、開 展種植示范、農業綜合配套技術推廣、品種交換等工作為主。農業技術合作與服 務形式、內容基本相似;涵蓋領域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農業種植、病 蟲害等方面,而在農產品加工和生產等方面,農業技術交流和服務較少,出口農 產品多以單一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
    從空間來看,云南與老撾、緬甸和泰國之間的農業技術和服務主要在空間上 臨近的邊境地區展開。多數技術和服務項目以云南省昆明、普洱、西雙版納、德 宏、保山等州市為主,向緬甸撣邦,老撾烏都姆賽、南塔、豐沙里、波喬等地區 展開合作。相對于緬甸、老撾、泰國三國南北縱深的國土領域,云南與三國之間 的農業技術和服務合作則顯得偏于一隅。
    從農業技術與服務的主體來看,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農業教育、科研機構為主,這些主要是政府或公辦機構。而 民間農業技術和服務主體參與數量少、參與程度低,如此則會使得市場競爭能力 弱化,不利于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的長遠發展。
    (2)其他農業服務合作方面
    結合相關資料,發現云南與老撾、緬甸及泰國三國之間的冷鏈物流、網絡等 基礎設施不完善,相互間信息溝通不暢通,阻礙了農業合作的順利開展。此外, 云南近年來在口岸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 通關便利化問題一直是瓶頸。口岸建設跟不上發展需要,海關、檢驗檢疫和邊防 檢查,運輸服務等方面還有改進服務、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空間。
    5.3.4合作模式與水平問題
    在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農業合作中,農業科技示范園、邊境動物疫病免疫帶、 GMS 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替代種植模式等農業合作模式,對推動云南與老緬 泰農業經濟的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農業科技示范園最具代表性,發展時間較 長。 2007年和2012年云南農業部門先后與老撾、緬甸等分別簽署了四個共建農
    ①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官網.https://nync. yn. gov. cn/.
    104 業科技示范園的合作協議;2015 年云南普洱市與部門與緬甸撣邦簽訂了共建農 業科技示范園協議,共建優質高產水稻示范園,共開展了9個水稻品種試驗示范 并成功推廣①②。農業科技示范園除了具有推廣優質品種的功能外,農業技術示范、 培訓,人才交流等功能可以共同進行。
    但總體來看,云南與老緬泰三國之間的農業合作模式雖然開始時間較長,但 是農業合作模式類型單一、運作方式與理念較為落后,互聯網技術運用方面欠缺, 并沒有建立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全產業鏈一體化的集群式發展模式,依然 以瀾湄合作機制提出以前的模式開發云南與老緬泰之間的農業經濟,合作水平較 為低下,而如此無法適應與滿足國際國外在新變局、新時期背景下的發展形勢和 要求。
    2017年,中國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商務部、外交部聯合發布《共 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推動建設沿線國家企業合 作共建農業產業園,形成集群和平臺帶動效應,將“農業合作園區”作為中國和“一 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合作的新平臺;提出鼓勵建設多元穩定的“一帶一路”農產 品貿易渠道,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及重點建設“農業研發促進培訓綜合平 臺、農業信息化體系”。相應的農業全產業鏈整合模式:互聯網+農業共建模式、 農業跨國公司合作模式則會更適應新變局、新時期背景下的發展形勢和要求。而 云南與老緬泰之間現存的農業合作模式及水平與《愿景與行動》所提出的對外農 業合作目標存在一定差距③。
    5.3.5合作的機制平臺問題
    在農業合作機制平臺方面,云南積極開展“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對外合作交 流工作,通過出訪、交流、展洽,進一步鞏固、加深和擴大了與國外農業友好交 流的關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 “孟中印緬經濟走 廊”“云南—老北”“云南—泰北”“云南—緬北”和“昆明—河內、昆明—曼谷、昆明 —仰光經濟走廊”等國家級和省級層面的區域、多雙邊涉農合作機制已經建立或 正在逐步完善④。
    然而,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農業合作機制又受國內國外、云南自身等多種因 素影響,問題體現以下方面。
    一是農業合作機制面臨的風險增多。一方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
    ①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官網. https://nync. yn. gov. cn/.
    ②謝群.云南與GMS農業合作回顧與展望[J].云南農業,2013 (04): 10-13.
    ③韓振國,于永達,徐秀麗.“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農業政策變遷分析J].世界農業,2018(12):97-101; 王曉鴻,呂璇.“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研究[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8, 41 (04): 109 -114.
    ④廖桂蓮,張體偉•改革開放以來云南開放型農業發展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9(02):81-87.
    105
    抬頭,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老撾、緬甸、泰國 三國邊境接壤,是國際社會稱為“金三角”的地區,加之該區域地緣政治環境復雜、 人口構成復雜,由此形成的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共同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經 濟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進而對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機制帶來負面影響。
    二是農業合作機制支撐欠缺。首先是研究規劃欠缺,如前文所述,云南與老 緬泰三國農業合作可借助的機制平臺,不論是國際層面,亦或是國家和省級層面, 各種機制、行動、戰略紛繁復雜,導致這一區域農業領域的合作尚缺乏深入研究。 其次是資源整合欠缺,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不僅自然資源豐富,而且農業 合作項目數量多、領域廣。但所有資源比較分散,規模效應不理想。最后是政府 服務欠缺,一方面,目前農業對外投資在立法層面尚未形成專門性法律,主要依 靠政策性文件,無法對企業的合法權益進行可靠的保護;另一方面,農業開展對 外合作領域部門分割、多頭管理與監管薄弱的體制性矛盾阻礙過大。
    5.3.6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面臨的新挑戰
    臨近的地緣、密切的人文經貿往來、互為原料和市場的優厚條件,使得云南 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極具優勢和潛力。從早期的農業物資援助、零星邊貿,到自貿 區的正式建成,再到共同構建“一帶一路”,開展農業合作,建設利益共同體和命 運共同體,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貨物、服務貿易高速增長,產業鏈、價值鏈 的融合不斷加深,農業合作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合作伙伴、合作模 式都在不斷拓展和豐富。作為中國經貿合作的主要和重要方向之一,云南與老緬 泰農濟合作的快速發展為老撾、緬甸等這些以農業相關產業為主導的國家的經濟 發展、保障地區糧食供給以及深化經濟一體化等增添有力助益。
    在世界格局發生復雜而深刻變革背景下,全球農業發展格局深度調整,農業 病蟲害、氣候變化等對主要農業產區影響不斷加深,大國地緣博弈、地區或全球 不穩定局勢(如族群沖突、新冠肺炎揚疫情等)、農業金融投機活動等非傳統因 素對農業合作前景不確定性加強,也造成區域農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使得農產 品市場供求結構極具不穩定性,穩定農產品價格、保障糧食供給、解決饑餓及貧 困等已成為新時期、新階段、新形勢下滇老緬泰農業合作需要共同面對的新問題、 新挑戰。
    (1)國際貿易摩擦下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不確定性
    2018 年 3 月美國挑起對中國的貿易戰,持續至今的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爭 端對全球經貿帶來巨大沖擊,以美國及其“盟友”國家所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興 起①。隨著貿易爭端緊張局勢不減,諸如泰國、緬甸及老撾等以農業為其經濟命
    ①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Announces GSP Enforcement Actions and Succ 106 脈的國家紛紛加強與中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而面對全球經濟不穩定性不斷增多, 云南與老緬泰之間農業合作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也同樣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特別是 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這種不確定性是來自多方面的。 作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的中國,在穩物價、保供給的邏輯下會更傾向于參 與區域性農業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建設,也會積極支持多雙邊涉農國際貿易投資與 合作①,以實現、維持國家糧食安全與營養水平。同時,在貿易摩擦的長期化、 擴大化背景下,中美貿易所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已呈現為“政治性問題”,而作為 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歷來堅持理性務實合作以推動解決貿易分歧,亦即在堅持底 線、根本原則前提下,中國可能從美國進口更多的農產品作為談判交換的條件②。 因此,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也將受到進口美國農產品的沖擊以及國際經貿摩擦 (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承擔更多的不確定性。
    (2) “新冠肺炎疫情”對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沖擊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社區隔離措施使得農 業的生產端、流通端、銷售端被割裂,新冠肺炎病毒傳播機制使疫情對農業合作 的影響得以持續、放大③。由疫情而暴露出來的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將促使中 國重新審視既有的采購和供應戰略,采取+1、 +2甚至+3的供應鏈,以實現效率 和韌性的平衡。由于受新冠疫情沖擊相對較小,中國對東盟進出口延續增長態勢, 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據海關統計數據, 2020年1-6月份,中國對東盟 進出口總額為 2.09 萬億元,增長了 5.6%,占中國外貿總值的 14.7%;1-5 月,云 南對老撾、緬甸泰國的農產品出口比往年同期分別增加-4.99%、18.9%和42.29%, 云南對老撾、緬甸泰國的農產品進口比往年同期分別增加-17.25%、 -42.92%和 28.1%。對“后疫情”時代,在相對缺乏新冠病毒檢測能力與完善的防控機制的老 緬泰等國,保證充足、優質、安全和富含營養的農產品供應,對可能因疫情反彈 而帶來的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和供應鏈等活動被中斷對食品及農產品價格及 其供應鏈造成潛在風險的預警與處理等都是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所要重視的。 此外,為減緩因疫情造成負面影響,充分釋放自貿區紅利和挖掘云南與老緬泰農 業合作的潛力(如熱帶水果等),探索調整經營策略、線上商機對接合作等,開 拓合作發展新空間,以更廣泛地參與、融入全球生產鏈、價值鏈等,這些都是“后 疫情”時代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esses for Seven Countries[EB/OL].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19/octob er/ustr-announces-gsp-enforcement,2019-10-25.
    ①經濟日報.農業農村經濟上半年成績亮眼[EB/OL]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9-07/20/c_121020482 2.htm,2019-07-20.
    ②駐哈薩克經商參處.中國將恢復采購美國農產品[EB/OL].http://www.mofeom.gov.en/artiele/i/jyjl/e/201907/2 0190702879307.shtml,2019-07-05;國際經濟關系司.關于發布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公告[EB/OL].http://w 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001/t20200116_3460124.htm,2019-01-16.
    ③新京報.新發地董事長:進口三文魚切割案板檢測岀新冠病毒[EB/OL].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59 8159/5518876,2019-06-13.
    107
    (3)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區域地緣風險
    地緣風險是由地緣因素引起的系統性影響的可能性①,尺度視角下地緣風險 可分為:國際地緣環境風險、區域地緣環境風險、投資國-東道國地緣關系風險、 項目層次地緣風險② 致險因子主要來自經濟因素、武裝沖突、權力競爭、資源 環境因素等。老撾、緬甸、泰國地緣區位特殊,是中國、印度等地緣戰略交匯區, 美日等國家對華戰略支點區,是民族宗教矛盾與沖突(如緬甸民地武等)、毒品 種植與販運、農產品走私泛濫等多種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重疊區,但同時也是中國 -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大湄公河次區域等多條戰略通道、區域經濟合作區的重要 組成區,地區農業資源豐富,滇老緬泰地域上的臨近客觀上為農業合作提供了便 利,但也存在著國際層面上的地緣環境不穩定(如中美關系、中印關系)、東盟 內部貿易保護主義、區域國家內部族群關系(如緬甸政府與民地武等)以及具體 農業合作領域的法律風險、政策風險、商業風險、自然因素等多重風險。
    (4)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主體認知與合作參與意愿
    “一帶一路”倡議、包括瀾湄合作機制自提出以來就遭受某些不懷好意的西方 國家的非議,在西方地緣政治想象比附下“一帶一路”倡議及瀾湄合作機制成為國 強必霸地緣政治行為③,一些國家和媒體鼓吹“地緣戰略論”、“債務殖民論”等“抹 黑之詞”,戰略質疑、外債擔憂、自身能力多種因素作用下使得各國參與“一帶一 路”、瀾湄合作建設農業合作的局限性。就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而言,老撾更 多地從經濟角度考慮通過農業合作以提振本國農業經濟發展,但其國內薄弱的基 礎、投資環境等問題一定程度制約農業合作能力。泰國由于其政治結構存在不同 政黨角力、加上美日等西方勢力的滲透與干預,在對華經貿合作上都存在“既合 作又提防”的態度。而緬甸,始終對我國的戰略意圖、合作項目可能帶來的外債、 對緬與西方國家關系帶來的影響都心存疑慮;此外,緬政府與民地武之間關系及 對滇農業合作態度差異、西方背景NGO的環保壓力等都可能使雙方在合作推進 上帶來不利影響。
    (5)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短板補缺與潛力突破
    在農業“走出去”與“引進來”背景下,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 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等農業合作方面不斷加強。通過經貿 合作,形成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建立農業技術示
    ①熊琛然,王禮茂,屈秋實,向寧,王博.地緣政治風險研究進展與展望.地理科學進展[J], 2020, 39(4): 695 -706.
    ②洪菊花,駱華松,梁茂林,朱汝霞•“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地緣風險研究[J].人文地理,2018, 33(1): 130-13
    6.
    ③Charles Clover and Lucy Hornby, “China's Great Game: Road to a New Empire”[EB/OL].Financial Tim es, https://www.ft.com/content/6e098274-587a-11e5-a28b-50226830d644, 2015-10-13; Frangois Godement,Aga tha Kratz.“One Belt, One Road”: China's great leap outward[EB/OL].https://www.ecfr.eu/publications/summ ary/one_belt_one_road_chinas_great_leap_outward3055,2015-06-10.
    108
    范中心,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農業技術國際合作長效發展;多元化、多主 體投資合作形式,農業生產鏈、價值鏈不斷延伸,農業資源國際開放取得積極進 展。但就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本身而言,仍需要在農業投資合作主體培育、農 業科技研發推廣平臺和隊伍體系建設等合作主體自身能力缺失以及農業合作的 法律、保險制度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短板補缺。
    此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引領的全球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云南與老緬泰 農業合作領域創新治理也亟待突破。集中表現為農業生產智能化,與農產品儲存、 運輸和加工等線管的供應鏈管理智能化,數據科學的成果在農業領域的推廣,農 業合作對社會減貧、公平貿易等社會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災害性預警防控體系(如 病蟲害防治、非洲豬瘟聯防聯控、旱澇災害預警等)等方面。
    在瀾湄合作機制下,老撾、緬甸、泰國已成為云南面向東盟開發開放的重要 著力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云南與老緬泰農業經貿發展的韌性已證明云南與老 緬泰農業合作是長期的、不可阻斷的,同時也預示著廣闊的經貿前景。隨著疫情 的常態化,農業區域合作將會更加明顯,區域農業一體化效應也將成為推動區域 合作的重要方式。而在“后疫情時代”,如何發揮比較優勢,以促進區域內農業要 素有序流動、農業資源高效配置、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并推動實現農業經濟互 利共贏發展,成為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邁向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發 展的時代命題。
    第 6 章 瀾湄合作視域下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
    及前景分析
    瀾湄合作是中國和湄公河五國共同發起與建設的新型次區域合作平臺,是中 國—東盟合作框架的有益補充,更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力支持。農業經濟是瀾 湄合作的五大優先領域之一,瀾湄農業合作基礎好、潛力大,取得了良好成效, 成立了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瀾湄農業合作中心和瀾湄合作農業科技交流協 作組,通過了瀾湄農業合作三年行動計劃,農產品貿易與農業投資合作規模不斷 擴大,瀾湄合作專項基金項目取得初步成效。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瀾湄農 業合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云南與老緬泰四國應攜手在完善農業合作機制 聯絡體系、深入開展農業合作規劃研究、深化農業合作戰略對接與交流合作、優 化農產品貿易、提升農業投資合作層次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聚焦重點項目,推 動次區域農業合作不斷深化,助力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
    109
    6.1瀾湄合作視域下的農業合作新機遇
    多年來,瀾湄合作“經受住國際地區風云變幻和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保持了 高水平發展態勢”,機制化程度不斷提升,各優先領域務實合作穩步推進, “平等 相待、真誠互助、親如一家”的瀾湄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作為次區域最具活力的 新興合作機制之一,瀾湄合作已由快速拓展期邁入全面發展期。
    6.1.1瀾湄農業合作的定位
    瀾湄區域地處“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上,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中 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都與瀾湄區域緊密相關。瀾湄區域合作機制 繁多,東盟—中國 (10 +1) 、東盟—中日韓 (10 +3) 、瀾湄合作 (LMC) 、大 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 GMS) 等多邊機制都與此區域密切相關。瀾湄合作的首 次提出即在“10 + 1”領導人會議上,瀾湄合作的三大支柱全面對接東盟共同體建 設。可以說,瀾湄合作是“10 +1”框架的有益補充,有助于帶動湄公河五國的經 濟發展,助力東盟一體化建設。瀾湄合作相較于 GMS 機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經 濟領域的合作擴展到安全、政治、社會、人文等領域,并納入瀾湄國家最關注的 水資源問題,范圍更廣,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瀾湄地區農業資源稟賦優良,發展基礎較好,是全球水稻、熱帶經濟作物、 糖料作物的主產區,也是亞洲乃至全球農業極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自 2017 年瀾湄合作機制下農業聯合工作組正式成立以來,瀾湄農業合作在機制完善、經 貿合作、科技交流、項目實施等方面取得良好的進展,其發展潛力大、前景廣。 推動瀾湄農業合作更加穩步務實發展,打造瀾湄合作機制下的特色和亮點,形成 我國農業在更高水平上對外開放的新抓手和發力點,對于拓展我國對外開放的程 度和建設 “一帶一路”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6.1.2瀾湄農業合作新進展與成效
    6.1.2.1構建瀾湄農業合作機制體系初見成效
    (1)成立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共商農業合作計劃
    2017年9月,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 召開,討論通過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概念文件,瀾湄農業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隨之云南開啟了瀾湄合作視域下的老緬泰農業合作的多元發展模式。2019 年6 月,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第二次會議在柬埔寨暹粒 ( Siem Reap) 成功召開, 中柬兩國代表團團長聯合擔任會議主席。會上,中方提出了成立瀾湄合作農業科 技交流協作組、共建瀾湄農業技術推廣與信息交流平臺、共同將瀾湄農業合作中
    110 心建設成為區域性支持服務機構以及編制瀾湄農業合作三年行動計劃等倡議,得 到各國與會代表的支持。2020年10月,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第三次會議以 視頻形式召開,老撾和中國兩國代表團團長聯合擔任會議主席,會議分享了申請 和實施瀾湄合作專項基金農業項目的進展和經驗,重點圍繞實施 “豐收瀾湄”項 目集群,商討了行動方案,云南作為瀾湄合作的前沿陣地起著排頭兵的主要作用。
    (2)設立瀾湄農業合作中心服務區域農業合作
    為落實瀾湄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關于“設立瀾湄農業合作中心”的共識,中 國農業農村部于2019年1月底設立瀾湄農業合作中心,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 瀾湄合作機制,聚焦重點領域,打造瀾湄次區域農業技術交流、聯合研究及投資 貿易合作平臺,促進本地區農業與糧食領域的經驗分享、立場協調與務實合作。 瀾湄農業合作中心是瀾湄合作機制下成立的第四個中心,六國農業部門希望將該 中心打造成為瀾湄農業合作區域性支持服務機構。為發揮國內重點省區的優勢, 2020 年 6 月,中國農業農村部在廣西、云南農業農村廳設立瀾湄農業合作分中 心,助力瀾湄農業合作平臺建設與工作開展。
    ( 3) 組建瀾湄農業合作科技交流協作組
    為落實2019年6月六國在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第二次會議上達成的合 作共識,響應《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計劃 ( 2018—2022) 》中“擴大農業科學技術 的交流與協作,推動科研信息分享交流及雙邊人員互訪”,在原有“大湄公河次 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的基礎上,中國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牽頭于2019年8 月成立了覆蓋范圍更廣、合作內容更豐富的瀾湄合作農業科技交流協作組,聯合 更多的科研與教育機構在農、林、牧、漁等領域開展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6.1.2.2加強瀾湄農業合作戰略對接與交流平臺建設
    (1) 構建瀾湄農業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為加強瀾湄地區各國農業戰略對接,強化頂層設計,務實有序推進瀾湄農業 合作, 2020年1月,六國農業部門共同制定和通過《瀾湄農業合作三年行動計 劃 (2020—2022) 》,各成員國將在未來三年內充分發揮瀾湄農業合作中心的聯 絡協調和技術支撐作用,通過加強農業政策、多元化農業產業、雙邊農產品貿易 和大數據平臺構建等聯合,協同提高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發展水平。
    (2) 舉辦瀾湄合作村長論壇促進基層組織交流
    2017年4月,瀾湄農業合作暨云南與老緬泰村長論壇在云南省勐臘縣舉辦, 緊緊圍繞“加強鄉村合作,造福基層農民”的宗旨展開,為瀾湄國家村長提供村 寨合作、鄉村建設、農業發展的平臺,促進各國鄉村交流、分享發展經驗、分享 合作成果、挖掘合作潛力。第二屆瀾湄合作村長論壇于2018年4月在云南省芒 市舉辦,瀾湄六國圍繞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題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討論。該論
    111
    壇發出 《瀾湄村社合作芒市倡議》,展覽展示對接活動促成現場簽署 8 份合作 協議,簽約金額約 1. 2億元人民幣。
    6.1.2.3拓展農業貿易與投資合作成效明顯
    (1)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在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貿易中雖然存在貿易逆差,但我們杜絕貿易保護, 中方愿進口更多優質的農產品。近年來,中國與湄公河五國農產品貿易總額逐步 增長, 2019 年,貿易總額達 212. 77 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 9.2% , 比 2018 年增長 9. 9%,比 2015 年增長 34. 1% 。中國從湄公河國家進口農產品 的金額增長較快, 2019 年農產品進口額達到112. 97億美元,比2018 年增長 15.9%,比2015 年增長37. 6% ;中國向湄公河國家出口農產品金額呈緩慢增長 趨勢, 2019 年農產品出口金額為 99.80 億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長3. 8% 。
    (2) 農業對外投資蓄勢增長
    2018年,中國對湄公河流域各國農業投資為4.2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農業 投資總額的19.1% ;截至 2018年底,中國在湄公河五國農業投資存量為23. 66 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存量總額的 3. 7%。中國在湄公河流域國家投資建 廠 280 多家,占中國境外企業投資總數的 30. 0%左右。投資方式從海外直接種植 發展到倉儲、加工、物流等各個環節,涉及更多農產品,如糧食 (水 稻) 、經 濟作物 (橡膠、棕櫚、木薯、甘蔗)等。
    (3) 共建農業產業園區,搭建對外經貿合作平臺
    云南與老緬泰等瀾湄合作流域國家共建農業產業園區,開展熱帶水果、稻米、 天然橡膠等優勢農產品品種培育、生產加工、技術示范、貿易物流等全產業鏈合 作,推動瀾湄國家優勢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建設,形成產業、資金、技術集聚效 應,為拓展瀾湄國家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合作搭建平臺。經調研,海南頂益綠 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柬埔寨—中國熱帶生態農業合作示范區基于環 境保護、生態種養、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熱帶農業為基礎,打造第 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熱帶生態綜合產業。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的老撾—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以“生物科技+自然資源”為核心,這些都為 云南與老緬泰開展重要糧食作物、優良品種選育等工作提供借鑒參考,積極建設 大數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指明了方向。
    6.1.2.4實施農業技術交流項目進展順利
    (1)瀾湄農業技術交流成效顯著
    瀾湄區域多數國家農業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較低,近年來利用大湄公 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境外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聯合實驗室等多種平臺,瀾湄各國圍繞共同關心的農業技術問題,開展聯合研究
    112
    與合作,培育適合當地的種植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2008 年由云南省農業科學 院牽頭,聯合湄公河五國農業科研機構成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 作組”已運行十余年,先后組成了陸稻、馬鈴薯、甘蔗、植保、大豆和農經6個 工作組,交換和篩選試驗相關作物栽培品種 543份,初步選育出適宜各國的品種 (組合) 124個,示范推廣面積累計超過200 萬畝,逐步成為具備試驗、示范、交 流、培訓等功能的區域合作平臺。
    (2)瀾湄農業合作項目實施順利 充分利用瀾湄合作專項基金等渠道,調動各方資源,打造合作亮點和樣板項 目,提升瀾湄國家農業科技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中國農業農村部組織 申報并實施瀾湄合作專項基金項目近 30 個,通過開展境外試驗示范與技術合作、 能力建設、聯合研究與行動等,促進農業合作交流,成效初顯。湄公河水稻綠色 增產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引入國內較為成熟的育秧、栽培、水肥管理和病蟲害綠色 防控等技術,幫助當地水稻畝產增產 25% 以上,開展稻鴨、稻漁模式綠色水稻 種植相應的綜合種養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分別帶動當地每畝增加經濟收益 220 元和 413元人民幣。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與湄公河五國開展 聯合執法和增殖放流活動,累計增殖放流魚苗 273. 8萬尾,對瀾湄流域漁業資 源的快速恢復、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6.1.3瀾湄農業合作面臨的機遇
    (1)“一帶一路”倡議助推各國農業發展戰略對接 瀾湄國家山水相連、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 分。2017年 5月,中國農業農村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 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合作目標、原則、思路及重點,規劃了行 動步驟。其中,明確提出 “強化瀾湄合作等現有涉農多邊機制”及 “共同編制雙 邊農業投資合作規劃,增強對最不發達國家農業投資”等行動要求。“一帶一路” 倡議為促進瀾湄國家戰略對接,開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農業合作提供了重大 歷史性機遇。
    (2)瀾湄流域各國農業國際合作愿望強烈 瀾湄流域各國堅持將農業基礎產業的地位不動搖,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問題 一直是重中之重。各國在農業資源、產業結構、技術、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彼此合作訴求強烈。湄公河國家對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發展現代化農業,擴大 農產品出口、吸引外資、開展農業國際合作的需求強烈。中國高度重視農業的基 礎性地位,對促進和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業對外開放程度做出重大戰略部署, 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對外合作的若干意見,為開展農業國
    113
    際合作、瀾湄農業合作提供了保障。2018 年中國開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亟須 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云南與周邊國家盡快構建形成資源稟賦互補、技術優勢互補、 產品流向互補、產業格局互補的互利共贏局面。
    (3)東亞次區域合作一體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地區環境
    當前東亞地區一體化進程穩步進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經過 8 年談判,于 2020 年 11 月 15 日正式簽署,中國與東盟 10 國共同構建 “10 + 5”新的經濟合作模式, 為推動亞太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新動力。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全面提速, 商定在 RCEP 基礎上,打造 “RCEP + ”自貿協定,并大力推進三國與第四方的 合作。中國與東盟關系不斷取得新發展,共同發布 《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 2030 年愿景》,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 《議定書》全面生效,產品原產地規則 修訂版正式實施,中國與東盟關系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提高了東亞次 區域合作一體化的發展水平。瀾湄合作作為中國—東盟合作的新紐帶,六國均是 RCEP 成員國,也是中日韓三方合作的重點區域,新時代平穩向好的東亞地區形 勢為瀾湄農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6.2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潛力分析
    6.2.1引力模型
    6.2.1.1引力模型發展進程
    引力模型是受“萬有引力”定律影響而形成的一個貿易理論假設,被廣泛應用 于雙邊貿易流量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中。依據萬有引力定理將兩個物體間引力大 小同自身的質量大小成正比,與相互間的距離成反比。引力模型最初由物理學概 念發展而來,只是通過數據支撐而缺少理論,隨著經濟學界的引入,引力模型在 實踐中不斷得到補充,并逐漸運用到雙邊貿易中,運用的領域、方法等逐步完善 和拓寬。在經濟學界,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將引力模型運用到國際 貿易的實證研究當中,開啟了引力模型研究的序幕, Tinbergen 通過時間序列驗 證各影響因素對各國貿易量的影響,而Poyhonen通過引力模型對截面數據進行 雙邊貿易流量分析。Hans Linnemann( 1966)在原有公式中添加內生變量人口和 外生優惠貿易協議變量,深度分析了一國若人口眾多對應勞動力豐富,農產品主 要滿足本國需求從而降低了對外貿易的程度。與此相反的是,Josef C. Brada和 JoseA.Mendez (1983)分析了人口與雙邊貿易流量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著貿 易程度的加深,Berstrand(1989)用人均收入更進一步代替人口數量應用于模型中。
    114
    6.2.1.2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引力模型表示雙邊貿易流量與兩國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國經濟中心距離成 反比,公式如下:
    Mi7.=^YDYj(l)
    Dij
    式中:Mz表示兩國或兩地區的雙邊貿易流量;Yi. Yj分別表示i國、j國的經濟 總量,即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GDP表示;Dj表示兩國經濟中心的地理 距離;0為比例系數。
    為方便進行實證研究,將公式(1)取對數進行線性化,公式如下:
    InMij = 0o + BilnYjYj + p2lnDij + 旬(2)
    式中:0o為常數項;01、0為因變量的系數,經濟學意義可理解為Mj對YiY j、Dij的彈性;&j為隨即誤差項。
    通常情況下,又可將公式( 2)取對數進行線性變化,公式如下:
    InMij = Po+ + 阻1仇Yj + B3l5 + 切(3)
    式中:00為常數項;01、02、03為因變量的系數,經濟學意義可理解為Mj對 YY、Dj的彈性;叼為隨即誤差項。
    6.2.1.3引力模型基本形式拓展
    隨著引力模型在雙邊或多邊農業合作實證研究中的廣泛應用,根據實際研究 的需要,相關學者在引力模型的應用中添加了更多的解釋變量,如:反應一國農 業供需量的人口數量、人均收入水平,及反應雙邊農業合作便利條件的政治制度、 經濟協定、是否具有共同邊界、文化語言等虛擬變量被添加到模型中。變量越多 解釋力越強,但存在越多解釋變量越容易偏離原本的引力模型,在后來經過反復 驗證,雙邊農業合作流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基本設定為:兩國或兩地區的農業經濟 規模(GDP總量)、兩國間的地理距離、人均國民收入、制度安排,模型基本 形式表示如下:
    InMij = Po+ PilnYiYj + 鳳加力力 + P3lnDij + 04卩。必溝 + 切(4) 式中,Mj表示兩國(或兩地區)的雙邊農業合作流量;Y、Yj分別表示i國、j國 的經濟總量,即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GDP表示;卩、y分別表示i國、 j國的人均收入水平,Dij表示兩國經濟中心的地理距離;Policy甘表示兩國經濟協 定、政治制度、文化語言、是否具有共同邊界等虛擬變量; 00為常數項; 01、02、 03、04為因變量的系數,為隨即誤差項。
    6.2.2模型構建、變量和數據選取
    6.2.2.1 引力模型構建
    115
    本文分析各影響因素在云南與老緬泰展開農業合作時的反應程度,利用引力 模型研究雙邊農業合作時大多集中應用“多國模型”,即分析多個國家兩兩之間的 雙邊合作,本文只考慮云南與老緬泰國家間的農業合作。從本文的研究實際出發, 選擇單國模式引力模型。根據云南與老緬泰國家間的農業合作影響因素的分析, 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為更好的分析云南與老緬泰國家間的農業合作狀況,在引 力模型原有影響因素,即:表示云南與老緬泰國家間的農業合作經濟規模的兩國 GDP的乘積,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國家地理距離①D的基礎上,將云南對老緬泰 國家的FDI和云南與老緬泰是否接壤作為虛擬變量H,作為影響因素引入到模型 中,分析這四個影響因素對農業合作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反應程度,本文構建的 引力模型如下:
    InTij = Po+ P1lnYiY] + p2lnFDhij + 爲加3/ + BhH + 切(5) 式中:7表示云南,j表示與云南進行雙邊農業合作的瀾湄流域國家,Ti}是 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雙邊農業合作流量,用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表示,YiYj為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乘積;Dl}代表云南 與老緬泰之間的地理距離,有學者曾指出應用兩國進行貿易的運輸成本作為經濟 距離代替實際的地理距離; H 代表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接壤表示為 1, 不接壤表示為0,0。為常數項;負、血、際 掃為因變量的系數&j為隨即誤差。 本文不再將兩國各自經濟規模作為兩個變量引入模型,而是用云南與老緬泰 三國農業合作進出口貿易生產總值的乘積,即GDP的乘積引入到模型中,用以 表示兩國的經濟規模,將云南與老緬泰三國FDI作為新的變量引入模型。FDI 指云南對老緬泰直接投資,其不僅會對一國的國民收入產生一定的影響,還會對 投資國和被投資國的農業合作進出口貿易結構產生影響,進而影響雙邊貿易額。 基于其在雙邊貿易中的影響,本文用 FDI 表示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直接投資, 預期相應的系數應為正。同時引入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作為虛擬變量H, 用兩國是否接壤可以判斷兩國是否具有農業合作進出口貿易的距離優勢。
    6.2.2.2 樣本選取與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狀況,利用2014年至2019年云南與老 緬泰三國雙邊農業合作數據,利用引力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本文采用瀾湄農業合 作區域(老撾、緬甸、泰國)作為數據樣本,構造容量為63的面板數據。考慮 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完整性,選取2014年至2019年作為樣本年份,選取的年份越 多樣本容量越大,回歸分析的結果也就越接近現實。使用Eviews 6.0軟件,對面 板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根據回歸結果分析解釋變量的對應系數。云南與老緬 泰三國的雙邊農業合作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昆明海關
    ①因經濟距離數據獲取困難所以本文采用地理距離作為解釋變量引入引力模型。
    116
    (http://kunming.customs.gov.cn/),單位:萬元(人民幣)。云南與老緬泰三國 之間的地理距離數據來源于http://www.mapctow.info/,單位:千米。
    6.2.3實證分析
    依據變量估計系數的彈性概念,將變量原始數據取對數以達到降低方差的目 的。空間面板包括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通過 Hausman 檢驗確定本文 應采取何種模型,再通過Hausman檢驗結果,統計量2.736117,在10%顯著性 水平下接受零假設,說明支持隨機效應模型,故本文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運用計 量經濟學軟件Eviews6.0,同時考慮截面異方差加權進行修正標準誤差,對模型 (5)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首次回歸結果顯示代表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的 虛擬變量H不顯著,故將其剔除進行二次回歸結果如下(表6.1):
    表 6.1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模型多元線性回歸結果
    解釋變量 一次回歸 回歸系數 二次回歸
    t值 Prob.
    回歸系數 t值 Prob.
    Bo -4.31 -1.13 0.07 -4.57 -1.18 0.08
    YiYj 0.75 17.14 0.01 0.76 17.13 0.01
    FDIij 0.03 1.98 0.00 0.04 2.03 0.00
    Dij -0.91 -4.13 0.04 -1.01 -4.14 0.05
    H -0.10 -1.15 0.09
    R2 0.93 0.94
    注:回歸系數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回歸結果方程為:
    InTij =t 4.57 + 0.h6lnYiYj + 0.04加— l.OllnDij(6)
    根據表 6.1 兩次回歸對比可知,除表示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的虛擬變 量H系數不顯著外,其他解釋變量系數均通過1%顯著性檢驗,將其剔除后根據 二次回歸結果得到回歸方程(6)。一次回歸可調整的R2為0.93,說明擬合優 度相當好,剔除解釋變量H后進行二次回歸可調整的R2為0.94,擬合程度略有 提高。二次回歸可解釋變量系數絕對值,各解釋變量系數絕對值均略有增加。
    根據回歸方程(6)可知,InYiYj的估計系數為0.76,在1%水平下顯著, 表明云南與老緬泰三國在農業合作經濟規模對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為正,即云南
    117 與老緬泰三國GDP乘積每增漲1%,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進出口貿易額平均 增漲0.76%。lnFDIj的估計系數為0.04,在1%水平下顯著,可見云南對老緬泰 三國FDI對農業合作雙邊貿易流量的影響為正,云南對老緬泰三國FDI每增漲 1%,云南與老緬泰國家農業進出口貿易額平均增漲0.04%。lnDj的估計系數為 -1.01,在1%水平下顯著,可見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距離Dij對雙邊農業合作 貿易流量的影響為負,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距離每增加1%,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 業進出口貿易額平均減少 1.01%。
    根據以上回歸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 從回歸結果系數分析可知,兩次回歸結果除表示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 否接壤的虛擬變量H系數不顯著外,其余解釋變量系數均符合實際滿足理論要 求。也就是說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規模,云南對老緬泰三國的FDI對雙 邊農業合作有促進作用,其符號為正;而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地理距離,反映了 農業合作的運輸成本,對雙邊農業合作有抑制作用,其符號為負。
    (2) 從回歸方程來看,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農業合作規模和雙邊合作呈正 相關關系,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地理距離與雙邊農業合作呈負相關關系,滿足引 力模型理論。在回歸方程中可發現,經濟規模系數為 0.76,地理距離的系數為 -1.01,前者的彈性接近于單位彈性,而后者的彈性大于前者彈性,更為富有彈性。 說明地理距離對云南與老緬泰三國雙邊農業合作的抑制作用,要大于農業合作規 模對云南和老緬泰三國雙邊農業合作的促進作用。
    (3) 根據回歸方程(6)可知,相較于其他解釋變量,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 FDI對雙邊農業合作流量的影響較小,FDI的回歸系數僅為0.04。雖然云南對老 緬泰三國FDI對雙邊農業合作流域的影響較小但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云南 可通過增加對老緬泰三國的直接投資額,來擴大FDI對雙邊農業合作流量的影 響。
    (4) 對于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的虛擬變量不顯著問題,說明了云南 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對雙邊農業合作流量沒有影響。國界是否接壤對雙邊貿易 具有正的影響,因為國界是否接壤代表了兩國間的地理距離的遠近,影響著雙邊 貿易的運輸成本。本文中國界接壤不夠顯著,也許是因為老緬泰三國距離云南距 離較其他區域外國家而言均較近,故呈現不顯著的結果。
    6.2.4農業合作潛力預測
    通過引力模型分析影響兩國間雙邊農業合作額的影響因素,再從引力模型回 歸分析得到的回歸方程測算出預估的農業合作流量,與實際的雙邊農業合作流量 進行對比,測算雙邊農業合作的潛力。根據趙雨霖(2008)學者對雙邊合作潛力
    118
    的研究,根據農業合作引力模型的回歸方程預測出云南與老緬泰三國雙邊農業合
    作額的預測值,再求得實際值與預測值的比值作為雙邊農業合作的潛力系數,用
    『準進行表示。根據潛力系數的大小可分為三種情況,如下表(表6.2): 表6.2農業合作潛力分類表
    潛力系數 潛力類型 意義
    丁準蘭0.8 潛力巨大型 表示與農業合作伙伴之間合作潛力遠未發揮
    0.8 < 丁準 < 1.2 表示與農業合作伙伴之間合作潛力尚未充分發揮,還有
    潛力開拓型一定的拓展空間
    T1/T2 > 潛力再造型 表示與農業合作伙伴之間擴大合作規模的現有潛力已
    潛力再造型 經用完,需要培養新的積極因素再造合作潛力
    利用引力模型回歸分析所得到回歸方程(6), 2019 年云南和老緬泰三國農
     
    業合作潛力,測算結果如下(表6.3) :
    表6.32019年云南對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潛力值
    潛力系數 實際合作值(Ti) 預測合作值
    (T2) % 潛力類型
    老撾 1581.43 1603.56 0.81 潛力開拓型
    緬甸 8128.33 8013.27 0.93 潛力開拓型
    泰國 3756.15 3898.14 0.87 潛力開拓型
     
    由表 6.3 比照表 6.2 可知,云南與老撾、緬甸、泰國均屬于潛力開拓型。
    表明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潛力尚未充分得到發揮,仍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這主要由于云南與老緬泰的地緣優勢,以及云南與老緬泰三國關稅的逐漸遞減。 近年來,瀾湄合作流域國家一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因此云南與老緬泰三國 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云南應該借著“瀾湄合作”機制的東風,加強云南 與老緬泰三國的互聯互通建設,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努力拓展云南與老緬泰三國 的農業合作潛力。
    6.3農業合作潛在空間分析
    依據上文瀾湄合作視域下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潛力預測分析,將云南與老 緬泰三國農業合作方式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農業投資、農業貿易和農業援助。
    農業投資方面, 2014年年末中國農業企業在瀾湄合作區域進行了農業投資, 農業合作投資覆蓋率達37.5%;企業數目為283家,占中國境外農業企業總數的 55.9%;累計投資額為49.5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存量的54.5%①。農產 品貿易方面, 2015年,瀾湄合作沿線國家對中國出口農產品總額為231.31億美 元,從中國進口農產品總額為219.71 億美元,與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451.02 億美元; 2010—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為8.48%, 5年中瀾湄合作沿線國家在與中
    ①數據來源:《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報告2017》
    119 國農產品貿易中一直處于順差地位, 2015年順差額達11.60億美元, 5年中先增 后減,中國的貿易逆差地位總體上有所改善①。農業援助方面,沿線大部分國家 仍存在饑餓和貧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是瀾湄合作倡議下中國對外農業援助的重 要區域。 2010年以來,中國連續在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宣布援助舉措,援 建了一大批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項目,開展“中國—東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 升行動計劃”,與東盟國家合作建設了20個農業品種試驗站, 3個農業技術示范 中心,向東盟國家派遣300名援外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指導,并推動建 設跨境動植物疫病防控監測站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柬埔寨開展“木薯種 植技術培訓班”,并推動“擴大木薯出口”合作項目等②。緬泰老位于海上絲綢之路 沿線,與我國地理距離相近,是我國進行國際農業合作的重要區域。因此我與東 南亞國家,尤其是緬泰老在農業投資、農業貿易和農業援助方面的合作潛力巨大。
    6.3.1農業國際合作的潛力
    一是我國土地與環境問題可得到解決,我與沿線國家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出 口貿易合作空間廣闊,土地密集型農產品指需要耗用大量土地的農產品,如糧食、 棉花等。隨著我國人口增多,國家經濟水平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消費方式 較從前有了較大轉變,對肉蛋奶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需求極速增長。但我國耕 地面積十分有限,多地資源環境承受能力已接近峰值,人地關系失衡加劇。此外, 農業生產為追求農產品產量增加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對環境資源帶來了巨 大壓力,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污染及資源短缺。 2019年,世界總人口數約77億, 人均耕地世界平均水平為3.1 畝。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預測2020 年,世界人口將增長至78億左右,中國人口將增長400萬,人均耕地面積愈加 緊張。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與我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泰國、老 撾耕地資源豐富。緬甸人均耕地面積為0.18公頃,老撾為0.13公頃,泰國為0.2 公頃,均高于我國人均耕地水平。 2019 年全年,泰國成為我國農產品主要進口 國,進口額達70.2億美元,躋身2019年中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地區)前十, 排名第5;出口額達37.23億美元,排名第6③。綜上,農產品貿易結構的互補使 得我國在耕地緊缺問題得到緩解的同時,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也獲得了更廣闊的發 展空間。
    二是有利于擴大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瀾湄合作沿線國家是中國大米、小麥、 大豆等農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地。從國家尺度來看, 2016年至2019年,中國都
    ①數據來源:中國海關:農產品進岀口數據庫,2017
    ②數據來源:對外援助白皮書,2011、2014
    ③數據來源:中國農業農村部,http://zdscxx.moa.gov.cn:8080/nyb/pc/index.jsp,最后訪問時間2021年6月22 日。
    120
    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緬甸主要經由木姐、拉扎、甘拜地、清水河和景棟 等邊境口岸,通過邊境貿易向中國出口農產品。 2019年,中緬通過邊境和海運 貿易總額達到120億美元。目前雙方正努力建設邊境經濟合作區,旨在提高大米、 碎米、農產品、水果等農產品的出口。此外, 2019年,泰國水稻種植面積1040 萬公頃,生產稻谷2740萬噸、大米1800萬噸,出口大米758萬噸;天然橡膠種 植面積350萬公頃,生產天然橡膠480萬噸,出口 397萬噸;木薯種植面積139 萬公頃,生產木薯3110萬噸、出口木薯241.5萬噸。 2019年中泰農產品貿易總 額為 78.967億美元,同比增長17.97%。 2020年1-6月,中泰農產品貿易在疫情 形勢下逆勢增長,貿易額同比增長13.36%,其中泰國向中國出口同比增加21.27%。 前五大對華出口農產品依次為鮮榴蓮,木薯、木薯淀粉、番石榴、芒果、山竹和 冷凍肉制品①。與中國、新加坡、越南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跨境貿易額1608.56 億泰銖,增長36.06%。其中,中國位居跨境貿易國首位,貿易額達672.1億泰銖, 出口至中國的主要商品有橡膠、新鮮水果、冷凍水果、干果、橡膠制品②。
    從省級尺度來看, 2019年云南省外貿進出口 2323.7億元,同比增長17.9%, 外貿額首次突破2000億元,進出口增幅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出口 1037.2億元, 增長22.4%;進口 1286.5 億元,增長14.6%。從貿易方式來看, 2019年,云南 省一般貿易進出口額達1581.2億元,增長23.1%,占全省外貿額的68%,同比 增長2.9%。邊民互市進出口額272億元,同比增長12.8%;加工貿易方式進出 口 212.5 億元,增長15.7%。 2019 年,云南省與瀾湄合作沿線國家實現貿易額
    1628.1億元,增長 14.9%,占同期全省外貿額的 70.1%。其中與老撾 86.9 億元、 增長23.5%。 2019年,云南出口農產品創新高,全省出口農產品331.2億元,增 長29%,首次超過300億元。出口 222.3億元、增長56.5%,占全省農產品出口 額的67.1%。 2019年,全省出口水果148.2億元,增長81.9%,占全省農產品出 口額的44.7%,是最大類農產品出口種類,鮮葡萄、柑橘、鮮蘋果、鮮梨等主要 品種均保持增長;出口蔬菜101.3億元、增長10.2%;出口花卉4.2億元、增長 29.7%③。綜上,目前我國主要向沿線國家,特別是出口蔬菜、水果、水產品,沿 線國家主要向我國出口植物油、谷物、棉花、林產品、畜產品,加之各國與我農 業資源稟賦差異大,雙方農產品貿易結構互補,故我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規模 增長的空間較大。
    三是有利于提高沿線各國農業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 中東歐部分國家農業技術相對發達,特色農產品品類豐富且代表性極強。例如聞
    ①數據來源:中國商務部,http://th.mofcom.gov.cn/article/ddgk/zwjingji/202008/20200802996068.shtml
    ②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fuwzn/ckqita/202105/20210503058546.shtml
    ③數據來源:云南網,https://yn.yunnan.cn/system/2020/01/17/030571036.shtml
    121 名世界的保加利亞玫瑰,可用于香料制作、藥品制作、茶飲制作;享譽國際的羅 馬尼亞葡萄酒, 2019年產量達1.4億升;名揚天下的立陶宛香料, 2018年僅胡 椒的出口量就達到了4.9萬公斤,產值為40萬美元。 2019年中國與中東歐17 國農產品貿易額達14.6億美元,同比增長6.2%。我對中東歐國家主要進口畜產 品、谷物、飲品;主要出口水產品及蔬菜①。
    而部分國家與地區,如東南亞,雖農業資源豐富,但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效 率掣肘于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業科學技術開發推廣水平,相對落后。因此, “一帶 一路”共建所搭建起的農業合作平臺,為沿線國家農業科學技術開發及推廣、成 功管理經驗交流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迅猛, 機耕、機種、機收等農機設備技術處于領先水平,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農業工程 建設也逐漸完備,植保等農業技術都已較為先進及成熟,具備一定的優勢。同時, 我國在創新農業制度、生產方式、經營模式、農業技術開發與推廣等方面也累積 了許多的成功經驗可供他國參考借鑒,為沿線各國間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生產 效率的提升創造了機遇。且農業技術交流合作、農業發展成功經驗為沿線各國最 切實的需求,易于被合作對象國家政府及民眾接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摩擦及阻 礙因素的干擾。
    四是有利于我對各國家地區進行農業投資。瀾湄合作共建下,沿線國家大興 基礎設施建設以提升交通通達性,倡議所涉及的國家貫穿亞歐非大陸,兩端分別 為經濟活躍的東亞圈和較為發達的西歐圈,而中間則是幅員遼闊但欠發達的國家 和地區,存在基礎設施落后,建設投資不足等問題。相對于我國,人均公路里程、 鐵路里程、每百戶互聯網用戶數等都較低。
    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基建能力強大,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經驗十足,掌 握核心技術的人才隊伍越加壯大,技術設備也處于領先水平。目前,沿線國家,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仍存在政局穩定性不夠高,營商環境差的問題,加之2019年 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經濟增長動力更顯不足。瀾湄合作共建下,我積極同 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交通通達性,有助于提高東道國自身經濟 發展水平。沿線國家間互聯互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運輸及倉儲等成本,為擴大 農業投資奠定了基礎。在瀾湄合作倡議下,中國同東盟國家一道,在東南亞地區 共同建設了諸如橋梁、水電站、高速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例如中泰鐵路, 全長607公里,為泰國第一條由曼谷至廊開府的高速鐵路,建成后可聯通中老泰 三國。一期工程曼谷-呵叻段將于2021年投入運營,二期工程呵叻-廊開段將 于2023年投入運營。中老鐵路,全長414公里,已于2021年底全線通車運營,
    ①史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農業合作前景如何? J],農產品市場.2020(20)
    122 聯通云南省昆明市與老撾首都萬象,兩地通勤時間將由 3天縮短至 3小時。覆蓋 面廣、通達性強的交通網絡,使地區間投資合作與發展經驗交流提速升級,進一 步帶動資源產品深加工程度和產品附加值,最終通過要素流動,作用于提升經濟 水平。
    綜上,農業合作對國家經濟民生發展的意義重大,我國具備在瀾湄合作沿線 國家進行農業合作的資本與基礎,各國各地區更加強調農業基礎地位,對開展農 業國際合作的訴求也更加強烈。瀾湄合作共建為我國及沿線合作解決土地與環境 的平衡問題,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加大農業投 資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
    6.3.2農產品貿易的最優結構
    生產要素方面,中國農業資源豐富,可生產種植溫帶農產品,如蘋果、櫻桃、 冬棗、葡萄、哈密瓜等;東盟國家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全年 高溫多雨,盛產橡膠、甘蔗、椰子、香蕉、荔枝、龍眼等。我國每年從東盟進口 熱帶水果和棕櫚油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同時也向東盟國家大量出口溫帶水果和 蔬菜。雙方氣候差異明顯,農產品品類互補性較強。
    需求條件方面,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激發產業發展動力,市場需求是產業集群 形成的支撐力量。我國的農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如蔬菜、水果、海產品等, 在國際市場都有較強的價格優勢,且品質優良有保障,總體來看,國際競爭力較 強。往后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將繼續增長,貿易順差會繼續擴大。我國中產階級 消費升級,對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農產品需求量旺盛。在2020年初,多 地經濟因疫情受到重創,但跨境電商平臺使得農產品流通受到的阻礙降低。
    企業戰略、產業結構及同業競爭方面,在瀾湄合作倡議共建下,中國與東南 亞國家都意識到了建立國家優勢、行業優勢的重要性,積極推動企業發展與行業 發展、國家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協同融合,旨在增強中國、東盟國家的農產品競 爭力。同時,中國目前處于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接續鄉村振興偉大戰略的時 期,推動綠色發展和深化供給側農業結構性改革等措施,將促使國內農業生產要 素得以深度調整。國內農產品發展需要更加充分地拓展、利用國際市場及資源, 釋放優勢產品潛力。
    政府政策方面,如前所述,目前我與東盟國家,尤其是緬甸、泰國、老撾的 關系緊密,各領域合作都走深走實。農業合作方面,有足夠的政策支撐,也有多 元的國際合作機制與平臺。云南與老緬泰的國際農業合作也在國家、省級層面的 多項合作中取得了成績,各國都通過合作獲得了實際的利益。往后的云南將更加 注重發揮自身資源、地緣優勢,挖掘潛力,充分發展。
    123
    機遇方面,瀾湄合作共建對全球經濟的運行方式和要素的資源配置產生了重 大的影響,沿線國家的農產品流通面臨諸多機遇。理論上各國應生產具有優勢的 農產品,進口相對劣勢的產品,以實現優化資源配置及資源有效整合利用。在瀾 湄合作倡議下,沿線各國都面臨著優勢農產品走出去的良好機遇。
    綜上,農產品貿易結構的最優模式應具備互補性較強的生產要素,最大程度 發揮企業、產業優勢,以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為最終目標,依托強有力的 物流業支撐及政策支持,把握瀾湄合作共建的機遇,扎實穩步推進貿易。
    6.3.3農業投資潛在空間
    受疫情影響,目前全球農業投資略顯疲軟,但中國在糧食、棉花、畜牧、農 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等投資領域不斷擴展,對外農業投資也呈增長態勢。中國對 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數據顯示, 2014-2019年,中國農業對外投資總量實現跨越 式增長,在沿線國家的農業直接投資流量增加了近70億美元,投資規模增長了 近5倍。說明我國在國際農業合作中,投資空間廣闊。
    投資領域方面的潛在空間體現于產業鏈的拓展。 1987年我國遠洋漁業船隊 首次漂洋過海走出國門,拉開中國遠洋漁業對外農業投資序幕。歷經30年發展 后,我農業投資已經從漁業拓展至農林牧副漁業各行業。初級產業鏈將向加工、 物流、倉儲、貿易等高附加值產業鏈不斷發展,投資潛在空間將不斷擴大。投資 將從除具備農產品貿易功能的領域,拓展到集貿易、科研、儲運等產業鏈健全的 領域。
    投資區域方面的潛在空間體現于我對東南亞國家的農業投資導向明晰,穩中 可進。近年來我國海外農業投資遍布瀾湄合作沿線國家,且逐漸呈現區域性、多 元化特征。從海外投資動機與比較優勢來看,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如泰國、緬甸、 老撾,以資源利用與風險規避為農業投資導向。隨著中國與緬甸、泰國、老撾的 交流越來越深,農業科技交流方面的合作與市場潛力的挖掘大有可為。
    投資主體方面的潛在空間體現于多元化民營企業投資力量逐漸增大。改革開 放前,中國國有企業代表政府,承擔了大部分具有對外援助性質的農業投資項目。 民營企業的平均規模仍較小,充分挖掘釋放民營企業的投資潛力,有助于實現資 源配置的優化及提高對農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環節的控制力。
    6.3.4農業技術及服務結構
    東盟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農業技術合作依托于雙方的地緣優勢與密切的經濟 關系。瀾湄合作共建為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技術水平低的沿線國家提升農業
    124 生產效率、糧食安全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歷史合作機遇。中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水平 處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是沿線國家的發展剛需。
    農業機械和種子是我與東盟國家農業技術與服務的重點合作領域。近年來, 中國的農機水平不斷提高,廣泛用于國內生產,也出口國外。于東盟國家而言, 中國的農機及技術物美價廉、實用性較強,易于推廣。優質種子是農產品品質的 保證,中國的雜交水稻種子、瓜果蔬菜種子,具有增產、提質、抗病害等多重優 點。例如泰國從我國引進的雜交水稻栽培引種試驗技術,表現出了增產效果。2004 年成立的“中國-老撾農業合作實驗基地”、 2012 年建立的“中國-東盟農業合作 培訓中心”、 2017 年搭建的“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創新合作聯盟”應發揮實際作 用,建立更多的雙邊技術轉移中心。故集中于農業機械與種子的農業技術與服務 合作,是下一步合作的重點領域。
    “中國企業+東盟企業”是我與東盟國家農業技術及服務效用最大化的合作模 式。企業的參與是農業技術和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我在與東南亞國家進 行農業合作時需要對新的農業技術進行投資,以將技術轉化到實際運用中。在實 驗和推廣的過程中,政府引導的項目資金有限,企業的參與可以增加投資額,保 證實驗推廣的順利,另一方面,企業在市場的第一線,相較于政府,更加能掌握 基層信息,有利于促進企業間技術交流合作。故突出農業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 間聯動,資金與需求雙到位雙切實,將能使雙邊農業技術與服務效用最大化。
    加大對沿線國家農業技術從業者的農業科學技術培訓力度是加深我與東盟 國家農業技術與服務合作的上佳途徑。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技術水平較高,且 與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有能力向其分享中國先進經驗。 2014年,云南省 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與泰國圍繞水稻品種需求、產量與栽培技術展開了合 作; 2016 年,云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與老撾成立橡膠科技合作中心,開展橡膠 的合作研究、試驗示范、技術交流與培訓。故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通過農業技術交 流、人才培訓、試驗示范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合作,于東道國而言,既為實際需 求,也易于為政府、精英階層接受。往后,雙方農業技術交流的主要合作領域將 為雜交水稻、動物營養、飼料加工、動物疾病監測與控制、海洋漁業、農村能源 與生態、橡膠苗木培育技術等。雙邊農業技術及服務合作方式有望高科技化,發 展到無人機植保、無人機農田遙感、農業物聯等。
    6.3.5合作制度發展空間
    農業國際合作對各國貿易、投資政策的依賴性較強,合理的合作制度是農業 國際合作的重要保障。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對責任擔當與利益分享所采取的態度 不一,合作制度的建立就更需要從實際出發。
    125
    從國家尺度來看,合理有序利用各種國際合作平臺,發揮合作制度的作用推 動農業合作項目落實尚有空間。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推手, 通過頂層設計,推動瀾湄合作與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戰略精準對接。協同打造中 國(云南)與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頂層設計新格局,從各國 實際出發編制合作規劃,共同打造雙邊農業合作新框架。充分運用“10+1”、“10+3”、 瀾湄合作框架下的農業合作機制,強化農業合作重點項目。中老緬泰各國政府需 要加強政策溝通,制定更加完善、高效、切合實際的農業合作制度。例如保障性 措施、服務性政策、激勵性政策的制定可提高農業合作的穩定性。
    從省級尺度來看,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對外農業合作的各項指導精神,最大 限度發揮本省優勢,加強云南與老緬泰業國際合作尚有空間。積極利用地緣優勢, 加強與周邊國家政策交流與農業項目合作,通過制度共建,建設中外合資的農業 合作示范區。制定合理的合作制度,積極維護國家(地區)農業安全,深入參與 農業國際合作,主動完善的貿易沖突解決機制,致力于增信釋疑,不斷提升我國 農業國際合作的整體水平與實力。
    126
    第 7 章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的推進機制
    當前全球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脫離全球化在農 業發展、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獨善其身。新型的農業國際合作將國際農業 合作的范圍擴大至農業合作政策制定、農業科技合作、農業產業合作等領域,彌 補了傳統方式上的缺陷,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也將逐漸完善和升級。
    7.1 農業合作升級目標
    明確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目標是推動升級地區農業合作、完善相關制度的 前提,抓住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的良好機遇,要致力于實現以下目標:
    (1)強化基礎農業發展。云南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優勢利于熱帶作物及 很多農產品生產,加之空氣質量較好,農產品所受污染相對較少。云南的水果、 蔬菜、煙草和花卉等農產品具有不可代替的優勢。緬甸主要農產品有水稻、豆類、 芝麻、玉米、橡膠、小麥、甘蔗等,其中豆類、玉米是緬甸主要的出口創匯農產 品,芝麻產量居世界第一。泰國糧食年產量穩定,且是世界市場的糧食供應主要 國,木薯、大米、橡膠等是泰國的優勢產業。老撾水稻、咖啡、玉米、煙葉、花 生等農產品較有優勢。結合云南與老緬泰各自優勢農產品基礎現實,通過農業合 作,將優勢最大化,各自補短板,提高糧食領域、經濟作物領域農業合作實效。
    (2)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由于緬泰老的農業科技發展相對比較緩慢,且國 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農田整治、農業水利設施、農業機械設備以 及電力設施、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掣肘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和農業合作。 近幾年中國參與了中泰鐵路、中老鐵路建設工程。但在過程中由于營商環境的復 雜、負面社會輿論的影響、融資渠道不夠健全等條件的限制,對項目進程造成了 較大阻力。例如 2014 年泰國政變,中泰高鐵項目直接被叫停,且被法院判決為 違憲項目;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沖突嚴重,直接影響了我與其農業合作。所以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必須高度關注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
    (3)構建產品營銷網絡。物流業的水平影響農產品在運輸途中是否能夠保 證新鮮、不受損壞。面對市場的高質量需求,緬泰老現有的農產品營銷體系很大 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流通。緬泰老全年氣溫較高,農產品保鮮問題、速達問題都 是需要繼續改善的。此外,市場對農產品品類的劃分也存在不清晰的問題,影響 農戶積極性。例如緬甸有農戶種植綠色有機農產品,但市場對其劃分不清晰,導 致農戶積極性下降。所以農產品營銷網絡的構建與合理有序地運營是云南與老緬 泰農業合作的重要基礎。
    127
    (4)研發推廣農業科技。中國農業科技的總體發展水平和農產品生產效率 高于緬泰老,而農業科學技術又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緬、老相對較缺乏高素 質農業技術人才,通過增加云南對緬泰老的農業技術交流、推廣力度,加強滇緬、 滇老農業科技交流與農業人才培養,有助于推動滇緬泰老農業合作。
    7.2農業合作升級的主要領域與關鍵環節
    當前云南與老緬泰地區農業合作的方式、深度與廣度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 題,為了實現農業合作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合作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文章將農業 合作升級的主要領域及關鍵環節分為貿易投資便利化、農業產業內競爭與合作、 農業基礎設施合作、拓寬農業服務合作、農業合作技術標準。
    7.2.1貿易投資便利化
    貿易投資便利化指通過對國際貿易和投資所經歷的全部程序和手續的簡化、適 用和規則的協調、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標準化。為國際貿易和投資創造協調、公平、 透明、可預見性和非歧視的營商環境,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推動國際貨物、服務 和資金的流動。地方政府與企業是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動力源泉。跨境次區域 經濟合作涉及國家間生產要素領域流通與部門間的溝通,需要云南與老緬泰政府 職能部門的相互協調與配合。企業是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的活躍力量,合作行為 的實施主體正是企業。因此地方政府與企業是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主要動力。 在中央政府的引導下,云南通過政策支持,與緬泰老搭建了多個國際合作平臺, 基礎設施建設惠及云南與老緬泰人民,云南涉農企業的生存條件也越來越好。企 業通過發揮邊境地區運輸成本優勢,選擇具有區位優勢的地點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與東道國客戶、供應商等溝通合作推動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國際合作發展。當瀾湄 合作發展到一定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制度完善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交易成 本降低,云南與老緬泰企業便利化合作的自發性動力也將形成。
    互聯互通是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重要支撐。瀾湄合作共建下的互聯互通 涉及市場準入、交通和基礎設施、營商環境、邊境管理和社會文化法律環境等方 面。隨著區域間自由貿易協定議程的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 2.0 升級,云南地 區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深,云南與老緬泰國際貿易和投資面臨的壁壘將減少,雙 邊貿易和投資的成本也將降低。實現云南與老緬泰通信、電力的互聯互通影響著 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投資便利化程度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因此加快推 進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營商環境的優劣影響招商引資 的數量。投資便利化程度高的國家地區,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重視程度高,吸引外
    128
    資的能力就強。改善云南與老緬泰營商環境是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的重要舉 措。云南與緬甸、老撾接壤,邊境地區管理難度較大,不斷提高海關程序負擔能 力、清關效率、邊境管理透明度,是減少國際貿易摩擦和爭端的有效途徑。盡管 云南與老緬泰已有了較為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礎,但在進行農業合作時,文化沖突 還是難以避免。例如云南涉農企業若在緬泰老建立公司,因東道國政策要求或現 實需要,都會雇傭當地員工。中方員工與當地員工在價值觀、溝通方式、工作方 式上的差異將造成文化沖突,加大企業管理成本。因此,致力于云南與老緬泰民 心相通,降低跨文化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利于提高云南與老緬泰貿易投資便 利化水平的提升。
    7.2.2農業產業內競爭與合作
    打造優勢農產品,提高競爭力。優勢農產品是一個地區的農產品名片。云 南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原特色現代化農業優勢,但也存在一系列問題掣肘云南農業 產業競爭力發展提升。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尚未形成地域性農業區域品牌,而是 呈現“小特產”明顯,“大品牌”建設滯后的特點。例如云煙、云花、云茶、云咖啡 等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已經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企業認知不足,缺乏農產品核 心價值與內涵,也就無法形成云南特色、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緬甸、泰國、老 撾農產品競爭力的不利因素:緬甸農產品競爭力落后于東南亞地區同等資源條件 國家。一方面是緬甸政府給予農業研究經費和農業信貸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緬甸生產資料投入能力不足,良種投入較低,缺乏優質高產種子嚴重制約了 緬甸優勢農業發展。緬甸盛產的水稻單產約為中國水平的 56%,棉花單產為中國 的 42% ,玉米、豆類、甘蔗等作物單產也普遍較低。老撾盛產咖啡、水稻、玉米、 煙葉、花生等,但老撾水、耕地、資本、技術等受自然資源開發程度影響,自然 資源開發程度低,將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
    合理規避潛在合作風險,提高合作水平。緬甸目前政局不穩定,在中美、 日、印之間實行大國平衡外交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勢力與 中央政府矛盾尖銳,沖突不斷。中國對緬甸的農業投資、援助等均將受到影響。 因為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支持,云南與老撾接壤,中老邊境地區村民 間跨境合作種植橡膠的活動存在較大風險。滇老農業合作者之間簽訂的大部分合 同都僅以口頭協議為主,沒有相關部門組織的簽章,因此缺乏足夠的法律效力。 一旦中老關系有任何改變,或老撾政治經濟制度發生大幅變動,滇老民間合作將 受到嚴重威脅,進而造成地區間的矛盾沖突,影響民族關系的和諧與邊境地區的 穩定發展。因此,應采取辯證態度應對云南與老緬泰在農業合作中面臨的合作機 遇與競爭,在把握良好機遇的同時,做好形勢預判與風險評估,合理規避可預見
    129
    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7.2.3農業基礎設施合作
    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基石,云南與老緬泰國際層面與本國內層面來分 析,農業基礎設施對于農戶創收、國家外匯創收都有決定性作用。
    農業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目前緬泰老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較低,以我國 基礎設施固定投資長期保持在 40%以上水平為參照,東南亞國家長期固定資本形 成的投資只占其 GDP 的 25%左右,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交通基礎 設施的投入只會更低。中國大部分鄉村已基本實現道路硬化,農戶的生產生活都 更加便利,但通往田間地頭的道路仍需加大建設力度。而緬泰老地區公路設施相 較而言稍顯滯后,鄉村地區農田道路建設仍為短板,影響了農產品流通。
    農業機械化方面,我國的農用機械化不斷由粗放式向集約型發展,主要農作 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09年的49.1%上升到了 2019年的70%。緬泰老地區 目前從我國進口了農業機械設備,但較為偏遠的鄉村地區農業機械化率仍不夠高。 因此應把握瀾湄合作共建的機遇,重視云南與老緬泰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我國通過運用大數據優化鄉村資源配置、完善資源市 場機制、提升生產要素收益水平,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較高。要充分發揮云南高 原特色農業優勢,加緊推動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和平臺,更好地發揮數據新 型生產要素的作用,助力推進云南農業農村現代化。2017 年,泰國農業部就計 劃推廣智慧農業,培訓 18萬農民使用智慧工具管理農田,讓農民如何使用手機 移動網絡去開展農產品營銷。清邁 Rajamangala Lanna 大學已經研發了使用 APP 來控制農田灌溉系統,并為此發展了 100個農民進行實驗。泰國科技部和農業部 已經認可該大學研發的技術,將該技術納入 Young Smart Farmers 計劃。農業信 息化水平也影響著農產品的產量,因此應重視提升緬泰老地區的農業信息化建設。
    7.2.4拓寬農業服務合作
    農業服務是農業相關的經濟組織為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而直接為從事 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各種服務而構成的一個網絡體系。這一體系完善與否, 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商品化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服務內容層面,包括供應 服務、銷售服務、加工服務、信息服務等。服務組織層面,包括鄉村集體經濟內 部的服務組織、農業技術部門的服務組織、大中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等。服務類型 層面,包括服務風險型、政府引導型、龍頭帶動型等。
    130
    目前緬泰老對我農產品出口依賴程度都較高。緬甸存在農業技術落后,生產 率低下,農業教育水平低的問題。泰國是東盟國家中農業科技基礎較好、科研水 平較高、科技實力較強的國家,在農業科技政策制定、科研資金管理和科技管理 體制建設方面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囊括政府及其分支機構、科研院所、高校、 農民合作組織、企業等多種要素的較為規范的運作體系,不斷提升水稻、橡膠、 甘蔗等重點作物的農業科技水平。老撾目前產業基礎和配套條件較差,存在勞動 者素質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現代化農業產業尚未建成等問題。綜上,發 揮云南省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中的作用,拓寬云南與老緬泰農業服務合作 具有重要意義。
    搭建云南與老緬泰農業現代化合作平臺,助推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 通過建立云南與老緬泰現代化農業合作平臺,集聚緬泰老三國農業相關研究機構、 企業智慧,充分利用云南與老緬泰老農業科研資源,開展現代化農業技術聯合研 究。
    推廣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助力云南與老緬泰農業提質增效。升級云南與 老緬泰農業合作,共同推動各地區重點農作物全流程示范推廣模式,通過示范項 目輻射更多現代化農業項目,有助于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建立云南與老緬泰現代 化農業人才培訓機制,為緬泰老地區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7.2.5農業合作技術標準
    緬泰老各國因歷史、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盡相同,農業技術水平差別也較 大。因此云南與老緬泰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提高勞動力素質及農業教育水平。緬甸涉農高校數量少,教育規模難以滿足 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老撾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較低,平均受教育的時間僅 有 4.9 年。老撾農戶缺少專業生產技能培訓,缺乏專業的農業技術人才,進一步 影響了老撾農業的發展。鑒于緬老兩國農業技術發展水平均較低,中國與緬老國 家的企業進行合作,到當地進行投資時,很難找到當地農業技術人才,導致中國 的投資只能集中在粗放型、技術含量低的農業范圍,對云南與老緬泰農業技術水 平的提升造成不利影響。2016 年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云南省從事農 業經營的人口中,僅受過小學、初中教育的高達 85.2%,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 僅有 5.5%。可見云南與老緬泰都存在農業勞動力素質不夠高,農業教育中水平 低的實際問題。
    不斷突破現有農業科技。泰國農業高新技術較緬甸老撾領先。泰國水果產期 調控技術先進,在水果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較強。農業部門開發了甘蔗新品種 Khon Kaen3,木薯新品種RAY0NG3、RAY0NG5和SRIRACHAL等。在改善地方品
    131
    種,擴大遺傳基礎,增加遺傳多樣性和提高作物經濟價值方面,泰國進行了不懈 努力。緬甸具備豐富的物種資源,河流系統發達,勞動力充沛,農業資源條件優 越,但由于其長期受制于西方國家的外交孤立和經濟制裁,盡管緬甸政府堅持改 革開放,農業科技水平仍較為落后,研究力量薄弱。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 緬泰老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下降,高素質農業人才緊缺的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在 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的進程中,應重視創新農業科技,提升農業技術水平, 發揮本國優勢,搭建合作平臺,互相分享經驗。
    加速農業技術成果轉化。農業技術轉化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環節,有利于 增加農業比較利益與農戶收入。加速云南與老緬泰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十分有 必要。應通過磋商,共同構建農業科技咨詢、交流平臺。建立云南與老緬泰科研、 高校、農業推廣合作,加強聯系交流,實現科技成果應用于實際。重視知識產權 保護,建立農業技術成果轉化評估體系,界定云南與老緬泰相關法律政策對農業 技術成果轉化的影響。嘗試建立云南與老緬泰農戶農業科技成果采納風險補助機 制,加強對農戶的農技培訓,培養云南與老緬泰懂技術、懂經營的復合型農業人 才,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真正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中。
    7.3農業合作升級戰略及模式
    前文提及,云南與老緬泰目前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貿易方面具有較大的合作 潛力,云南與緬泰老多種農產品存在的貿易空間能有效緩解因長期貿易逆差引發 的貿易爭端。在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向好發展的同時,應考慮到現實問題,如 東道國政局動蕩、我農業國際合作輿論環境不佳、社會文化差異帶來風險、生態 環保問題等。因此,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戰略及模式的擬定極具重要性。
    7.3.1合作戰略及模式經驗借鑒
    7.3.1.1中俄農業合作
    中俄兩國農產品貿易的商品結構較為集中且互補性極強。俄羅斯是我國進口 海產品第一大供應國,一直以來也都是我國木材來源國。由于我國東北地區與俄 羅斯東部地區的地緣位置較為特殊,中俄農業合作的先天條件較為優越。在我國 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創新了中俄區域合作機制,給予了政策支持,中俄兩國政府 部門互相認可的程度較深。
    中俄合作園區方面,建立了多個科技合作園;勞務合作方面,雙方不斷加強 農業及養殖業方面的工程總包分領域的項目勞務合作,并簽訂短期勞務協定;基 礎設施建設方面,中俄通過旅游帶動了機場、公路、港口、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
    132 的發展,為中俄農業合作等貿易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礎。人文交流方面, 俄羅斯通過舉行國際文化節等加強中俄民間交流,通過教育領域合作、夏令營、 圖書館、藝術團體合作等加強雙方學者交流,增進彼此對文化、法律、社會的認 知,促進兩國人民互相認同,為中俄農業合作打造良好軟環境。
    中俄農業合作采取的純貿易模式,是我國長期以來與俄羅斯為代表的一批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合作的主要途徑。一是降低了農產品進出口交易風險。 該模式下,中國農業公司只需著重考慮交易價格和政策問題,無須考慮多方利益 相關者之間的關系,降低了雙方之間農產品交易的復雜性。二是踐行環保意識, 在保護資源的同時合理運用資源。森林是俄羅斯重要的資源,俄羅斯是世界主要 木材供應國。在全球國家嚴格限制原木出口的背景下,俄羅斯采取了嚴格政策控 制木材供應,單純采用木材進口模式。三是提高了當地民眾對投資國的接受度。 在俄羅斯傳統中,對資源財富有戒備感。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與我進行非純農 產品貿易生產能力合作模式合作時,多國民眾都誤以為中國在“掠奪”其資源和領 土權利,由此中國相關負面輿論興起,不利于我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四是純貿 易公司則避免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非純貿易模式下“走出去”的中國農業投 資企業、生產企業需要參與當地農業生產,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而純貿易公司 則無需直接參與,直接避免了矛盾產生。
    中俄農業合作采取的投資參股模式,是世界范圍內常見的合作模式,較為 容易獲得投資方所在國家的政策支持。在“一帶一路”共建的背景下,中國眾多涉 農企業開啟了“走出去”的征程。投資參股合作模式下,中國企業一是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獲得農產品價格控制權。二是將中國先進農業技術傳播到俄羅斯,提高俄 羅斯對我的認可度。我國的對外投資不只是為了原材料進口,還帶有援助出口國 改善農業生產技術、解決農業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的性質,極有利于提升我在沿 線國家的認可度。三是保障中國農產品進口安全。投資參股模式下,俄方企業有 絕對控股權,民眾不會有戒備感,有利于提升我投資接受度。
    中俄農業合作采取的海外并購合作模式,由于中俄投資政策管控限制,在 沿線國家相對較少。但是該合作模式一是從長遠看可最大程度降低企業農產品進 口成本,從而為農產品貿易企業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海外 并購,中資企業可直接掌握部分俄羅斯土地開發適應權和企業經營決策權,有效 緩解了我國耕地少、規模化生產少、國內部分農產品供給價格被動的局面。二是 在海外并購模式下,中國涉農企業將深入俄羅斯,將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資本 引入其所在開發區,充分發揮我國農業技術優勢,幫助當地改善農業生產方式, 促進當地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進一步發展。三是有利于中國涉農企 業控制生產品種,實現確保國內部分農產品供應穩定的目的。
    133
    7.3.1.2美國農業國際合作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較為發達的國家,也是全球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 的農業合作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國際化體系,機構設置合理,外交人員訓練有 素,全球信息網絡系統全面。
    機構設置方面,美國已經形成了政府-民間高效配合的完善組織機構。政 府正式官方組織主要是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FAS) 。FAS是美國農業對外經 濟合作的主要管理服務機構。除了 FAS,美國的非官方組織管理機構也對美國的 農業國際化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人員設置方面,美國極其重視農業人才的 培養。向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機構派駐了大量農業參贊、農業專家和農業貿易官 員,負責與165 個國家和地區聯系。此外,派駐人員還需定期向海外農業局提交 收集所駐國相關信息報告,最終用于美國農業國際信息匯總。全球信息系統網絡 方面,高度發達的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助推美國農業走向國際化,奠定了美國 農業合作中農產品貿易的主導權與國內供需調控關系的主動權,甚至全球市場話 語權。目前美國的海外農業信息采集點已經覆蓋200多個國家,形成了以FAS 駐外辦公室為中心,美駐外使館、企業、協會等機構協調配合的工作體系。
    7.3.2農業合作升級戰略選擇
    農業經濟是中國對外交往合作中的重要板塊,既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亮 點,也是國家對外交往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傳統的農業合作就需要在戰略上作出調整,以適應當下的發展。
    一是要做好瀾湄合作共建農業國際合作的頂層設計。準確識別我國與緬泰 老之間的資源差異,分別對其農業資源進行深入全面分析,推動云南與老緬泰農 業發展規劃有機融合,增強政治互信與戰略互信。積極建設關鍵港口、貿易集散 點、農產品轉運中心;疏通云南與老緬泰重要農產品運輸線和糧食安全保障線; 繼續加深云南與緬泰老水稻、玉米等糧食產業、畜牧養殖、水產品加工、橡膠等 戰略性產業的合作。二是要發揮云南優勢,大力發展裝備農業、高質生態農業。 三是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合作交流與技術推廣項目。緬泰老三國經濟發展水平 不盡相同,據世界銀行劃分,泰國已躋身中等收入國家,緬甸與老撾仍為低收入 國家。故云南與老緬泰的農業合作與技術推廣項目,應考慮到對象國地區的區位 問題,經濟發達程度、風險承擔能力、產業基礎水平等。對于經濟落后,農業技 術欠發達,農業生產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的緬甸與老撾,可以通過派員指導、共 建農業園區、直接投資等方式。四是要繼續提升農產品貿易水平。依托地緣優勢 推動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通道,簡化農產品檢驗檢疫、進出關、認證申報、 貿易結算等環節的流程。加大集散、倉儲、運輸、交易中心及配套基礎設施一體
    134
    化建設,深化貿易往來,擴大貿易規模,提升貿易水平。推動物聯網、互聯網與 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結合,積極發展跨境電商,共建區域性跨境電 商平臺和物聯網中心。五是要加強云南與老緬泰政策對接與機制共建。從國家層 面打造高效率的對話機制,增強中緬泰老政治互信,確保農業合作的穩定性和可 持續性。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云南與老緬泰跨國企業等多主體的投 融資積極性,探索農業國際合作的金融服務模式,積極創新農業投資融資合作方 式,努力營造和開創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農業投融資新渠道和新環境。
    7.3.3農業合作升級模式構建
    構建互聯網+智慧農業合作模式。引入公私合作制(PPP)以及建設一運營 —轉讓制(BOT),積極探索農業機遇合資基金的農業合作投資。通過云南與老 緬泰高校合作,建立大學生農業創業孵化園。引入云南地區龍頭涉農企業,開展 第三方的農業合作投資、跨境農業園區、跨境經貿合作區。
    構建高質量農產品農業合作模式。在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下綜合運用農產 品貿易、農業技術引進與輸出、產業投資、對外援助等方式,統籌做好云南地區 農業發展與緬泰老地區有機結合。推動云南與老緬泰構建高質量農產品地理標志 品牌互認體系。
    構建企業主導型農業合作模式。在深入了解緬泰老當地法律法規政策的前 提下,積極參與當地農業投資、運營和管理。構建糧食安全互助保障型農業合作 模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局勢趨緊,部分國家為確保本國糧食 安全,出臺了不同程度的糧食出口限制政策。各個國家的隔離措施也增加了農產 品的貿易成本如物流、倉儲、檢疫檢驗成本。新冠肺炎疫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 家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產生的影響不可忽略。農業合作涉及商務、外交、交通、 海關、檢驗檢疫等多個部門、多個環節,疫情暴發也凸顯了區域公共安全事件應 急響應協同機制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有意識地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共同應對 風險和危機。
    7.4農業合作升級的機制體系
    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能力與市場需求具有差異性,應針對各國具體在市 場準入、關稅標準、非關稅措施、貿易便利化、農產品質量技術評價標準、農產 品檢驗和檢疫等貿易條件,構建以平等、高效為前提的農業合作升級機制。
    135
    7.4.1農產品貿易機制
    推動建設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市場監測體系。農產品質量保證是農產 品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農產品動態情況是決策者進行部署的重要依據。參照 美國經驗,針對云南與老緬泰目前的市場環境,建立市場監測體系,監測云南與 老緬泰農產品互相流通情況,關稅稅率調整及關稅收入數額受限情況等。以有效、 及時、樣本基數大的農產品相關信息為依據,靈活調整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相關 規定。
    提高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貿易措施的靈活性。密切關注云南與老緬泰間是 否有存在與農產品貿易協定相違背的行為;關注云南與老緬泰是否存在特殊行政 措施,限制特定農產品流通;關注云南與老緬泰是否有必要進行貿易待遇的調整; 關注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流通是否有波動性。
    完善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管理體系。互相確認云南與老緬泰間實施的農 產品貿易限制或其他相關規定是否有損出口國利益;根據貨幣匯率穩定的需要, 確定各方是否需要采取擴大出口或增加進口的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根據貿易平 衡的需求,確定各方是否需要實施貿易限制措施。
    7.4.2農業投資機制
    針對緬泰老政府對其農業投資的能力、緬泰老企業與金融機構與滇合作意 愿及能力、云南與老緬泰涉農項目投資的規模、周期、風險等,構建透明、高效 的農業投資機制。
    一是要構建更加公開、更加公平、更加公正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在投資 管理制度粗放,市場投資信息不對稱、投資監管缺乏透明性等諸多負面因素的影 響下,云南與老緬泰間的農業投資合作與競爭缺乏秩序,投資效率低,結構失衡。 因此構建系統化、技術化、公開、公平、公正的農業管理體制是提高農業投資效 率和投資效益,優化農業投資結構的有效路徑。
    二是要加大農業投資流程監管力度。根據各國家(地區)具體情況,確立 農業投資目標、編制投資概算、預算,公開發布標的、投標、評標,中標后進行 公示及詳細合作農業投資項目,實施投資監理,驗收投資項目。
    三是要通過云南與老緬泰共同參與的國際機制,最大程度協調、降低甚至 消除貿易壁壘。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中偏向于長期目標; 在微觀目標與宏觀目標間重視宏觀目標。通過構建農業投資市場準入的系統化標 準和技術標準,規范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
    136
    7.4.3農業技術合作及服務機制
    確立云南與老緬泰地區開展農業技術合作與服務所必需的人員、信息、管 理支持。通過云南與老緬泰各方進行磋商,確定開展農業技術合作的政策咨詢、 制定實施確定開展農技合作與服務計劃的實效性。針對此計劃一一開展咨詢與談 判。共同發現問題并解釋,尋求解決路徑。由云南與老緬泰各方提出對策。評估 按照計劃開展農業技術及服務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國際會議、論壇等形式為云南 與老緬泰農業技術合作及服務搭建成果展示、評價平臺。
    7.5農業合作的建議及對策
    為把握新機遇,進一步促進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獲得實際效益,各國將更 加聚焦實際問題,未來的發展呈現不同的趨勢,也將有不同的重點。
    7.5.1農業合作影響的對策
    7.5.1.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進度
    中國參與的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對加速當地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有 積極作用。在多因素作用下,部分項目一波三折,甚至停滯不前。例如,中泰鐵 路在 2017年簽訂合同書后開始修建,之后一波三折。2019 年7 月中國鐵路設計 集團完成了中泰鐵路第一段曼谷—呵叻段土木工程設計,同年 11月中泰雙方發 表聯合新聞聲明,提出將把中泰鐵路打造成兩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典 范,加快實現中老泰跨國鐵路線路全線貫通。中越兩國共同開發建設的越南海防 —河內—老街鐵路目前僅完成了鐵路線路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帶來互 通的順暢,且激發溢出效應。因此要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致力于優化我 國際發展環境。
    7.5.1.2分區域制定農業合作策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以各區域經貿關系為基礎,考慮具體發展訴求,劃分出重要農產品、重點農 產品、特色農產品。從具體情況出發制定相應農業貿易及投資合作策略。泰國、 緬甸、老撾、與中國地緣相近、經貿基礎良好,故應深化稻谷、橡膠、園藝、飼 料、熱帶水果的貿易投資合作,加大農業科技、農業機械、栽培管理等方面的交 流,構建更加緊密的農業合作關系。
    7.5.1.3保障涉農企業作為合作發展的重點和主體地位
    企業既是資源配置的主體,也是對外農業合作的主體,而中國缺少具有競爭
    137
    優勢的熱帶蔬菜和水果的加工企業和集團,尤其是能夠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合作的 涉農企業較少。我應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及瀾湄合作發展機遇,在預估風險后積極 主動到南亞東南亞國家建廠,將優勢產品發展成為農業生產基地,為下一步進入 歐美及全球市場打下基礎。同時借此機會不斷提升企業產品技術優勢,提高產品 的品牌形象,改變以往企業產品出口競爭力不強的現狀。嘗試讓兩國發展較好的 大型農業企業或跨國公司積極開展相關合作,激活兩國農業合作的市場,給其他 涉農企業積極信號,更好地整合資源,優化產品配置,不斷在交流與合作中提升 企業產品和自身形象。
    7.5.1.4建立優質農產品認證標準,健全溯源機制
    產品是承載“品牌”的重要載體,質量是產品的根本。應建立優質農產品認證 標準,主動帶領龍頭企業與全國品牌評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品牌建設促進 會溝通接洽,以國家標準為指導,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廠家以出品優質產品為 目標開展生產。加強農產品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溯源管理 機制,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 特色品牌,讓“云系”、“滇牌”進入老泰緬市場。特色農業的特色品牌是打入市場、 吸引消費者、提高效益的關鍵所在。應最大化發揮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農產品在地 理環境、氣候環境、種養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在特色農產品中注入云 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靈魂,提高農產品的文化競爭力。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 理念,秉持可持續發展觀,持續加強農業資源養護和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治理工作, 發揮農業生態保護功能。
    7.5.1.5加大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投入和推廣力度
    科技是農業的生產力,只有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業 生產條件。農業科技是我國開展對外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導,目前我國在農 業相關制度的創新、生產和管理方法的探索、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方面已經取 得了一定成功。而老泰緬當前的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尚薄弱,對農業科技有強烈需 求。目前云南與老緬泰的農業合作交流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要從頂層設計出 發,由國家出臺政策對老泰緬的農業發展進行支持和指導,在國家級創新工程和 相關科技計劃的引導下,加強云南與老緬泰科技人才的培養,深入實地,量體裁 衣式構建合作機制。農業合作離不開企業,企業的跨國投資離不開國際化人才。 因此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7.5.1.6進一步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近年來中國和老泰緬的農產品貿易額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在交易過程中
    138
    仍存在摩擦,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依舊存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極大程度上阻礙 了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因此應進一步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以 期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打造自由和便利化的貿易環境,不斷減少貿易壁壘, 農業合作才能深入發展。
    7.5.1.7充分做好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的準備
    地緣政治風險方面,東南亞部分國家政局相對不穩定,派系間的執政理念相 左,外部權力干涉,影響政策的穩定執行。如中國與緬甸、泰國、柬埔寨、斯里 蘭卡等國已簽署的有關協作項目就直接受到影響。故應保持與各國的積極交流, 發生不可避免的政局變動時,將雙方的損失降到最低。安全風險方面,東南亞國 家近年來恐怖活動多發,如緬北地區安全問題嚴峻。應密切關注各國形勢,合理 預判,提前做好應急準備,采取措施保證我涉外人員安全。經濟風險方面,東南 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差別很大,局部國家投資環境不容樂觀。中 國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健全和完善國家層面對東南亞國家的農業“走出去”戰略規 劃及支持政策,加強農業企業“走出去”的能力,與應對風險的能力。深化研討東 南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將風險評價工作做在農業企業“走出去” 前,最大程度維護“走出去”的中國農業企業在對象國的合法權益。
    7.5.2農業合作問題的對策
    7.5.2.1明晰比較優勢,創新合作模式
    云南與老緬泰的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社會體制等差異較大,因此比較優勢 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農業合作的模式應根據各國比較優勢靈活調整。首先,中 國應加強政策聯動與風險防控,努力構建云南與老緬泰實際情況相符的規則體系, 有針對性地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其次,要結合東道國在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農 業綜合生產與加工能力的提升方面的實際需求,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投資。再次, 應積極分享先進農業技術、管理方法、成功經驗,以為云南與老緬泰涉農群體獲 得實實在在的利益為落腳點,促進農業合作高質量發展。
    7.5.2.2提高競爭力,打造新格局
    以對老泰緬農業產業鏈合作需求、各國資源稟賦、農業基礎、經濟發展水平、 國家政策方針的準確把握為基礎,以提升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區域核心競爭力 為著眼點,最大程度挖掘研究區內各國的比較優勢,提高原料基地和關鍵環節的 管控效率,加強物流體系建設,積極打造國際農業合作新格局。可通過建設國際 農業產業合作基地、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對農產品資源進行整合,加強中國與
    139 南亞東南亞國家農業合作,互相借鑒交流先進農業技術及管理經驗。建立統籌協 調管理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多優惠政策,才能調動企業積極性,提高農產品競爭 力。加強云南與老緬泰農產品跨境物流體系建設,提升對外開放程度,吸引農業 投資。
    7.5.2.3深化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機制 政府層面,應加強農業部門溝通,共同尋求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的新增長點,
    逐步改善貿易結構單一的問題,合理布局農業合作區域,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模式, 使各國之間的互補性優勢得到發揮。企業層面,應主動挖掘農業合作新亮點,不 斷優化農產品貿易結構。例如中國作為大豆進口大國,中美摩擦影響不斷,大豆 進口途徑亟需多元化。因此要充分挖掘存在互補性的農業合作。通過建立統一農 產品質量標準,明晰各國農產品流通的衡量尺標,有利于促進各國農產品產業鏈 延伸。
    7.5.2.4創新云南與老緬泰農業投資模式
    首先要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積極通過立法等形式,為云南與老緬泰的農業 合作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進一步降低兩國勞動力成本、物流成本、貿易成本。 其次要構建符合云南與老緬泰切實利益的投資模式,加快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 不斷優化口岸,發揮邊境地區的紐帶作用,結合地緣優勢深化農業合作層次。再 次要積極探索農業投資新模式,不斷拓寬農業投資領域,完善農產品深加工配套 設施,發揮互聯網在推進農產品貿易中的積極作用。
    140
    第 8 章 結論與展望
    目前農業仍是包括老緬泰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的基礎性產業,農業的發展又與 解決地區貧困、保障糧食安全息息相關,因此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國際合作是對瀾 湄合作帶來的機遇的把握,更是各地區間共同的利益訴求。
    8.1研究結論
    (1)現階段,隨著人口增長、資源消耗加速、經濟發展等因素交互疊加, 使中國面臨著農業資源與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與資源消耗加速、銳減之間的 結構性矛盾。老緬泰次區域合作地區屬熱帶氣候,高溫多雨,土壤肥沃,生物資 源種類繁多,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糖料等經濟作物的產區。其中,緬甸和泰國 是世界上大米的主要出口國,且出口大米的質量較高,而泰國主要生產和出口天 然橡膠。云南在面對自然資源豐富的老緬泰次區域合作地區表現出了較強互補性。 因此,充分利用老緬泰次區域合作區的農業資源不僅有利于增強云南面向老緬泰 的開放程度,有利于全球發展和減貧事業的推進。
    (2)雙邊層面上,中國與老緬泰次區域合作國家已簽署農業雙邊貿易協作, 進而推動了雙邊政策互惠互通與交流、農業政治技術、農產品貿易等領域;合作 區在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同時也出臺相應的留人才措施政策,使得人才不至 于外流。多邊層面上,依托中國-東盟區域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云南與老緬泰在 人員培訓、技術交流、農產品自由貿易、動植物疫情防控等方面開展了優勢互補、 互利共贏的合作,促進了本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此外,在大湄公河次區 域合作(GMS)框架下,瀾湄六國于2001年成立了 GMS農業合作工作組機制, 推動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交流以及替代種植等 領域合作。
    ( 3 )通過引力模型分析,從回歸結果系數看,兩次回歸結果除表示云南與 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的虛擬變量H系數不顯著外,其余解釋變量系數均與符合 實際滿足理論要求;從回歸方程來看,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農業合作規模和雙邊 合作呈正相關關系,云南與老緬泰三國的地理距離與雙邊農業合作呈負相關關系, 滿足引力模型理論;對于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的虛擬變量不顯著問題,說 明了云南與老緬泰三國是否接壤對雙邊農業合作流量沒有影響。再根據農業合作 引力模型的回歸方程預測出云南與老緬泰三國雙邊農業合作的預測值,利用引力 模型回歸分析所得到回歸方程測算云南和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潛力,可知云南與
    141 老撾、緬甸、泰國均屬于潛力開拓展型,依據上文瀾湄合作視域下云南與老緬泰 農業合作潛力預測分析,將云南與老緬泰三國農業合作方式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農業投資、農業貿易和農業援助。
    (4)企業是我國農業“走出去”、開展農業合作最重要的主體。而從實際情 況看,我國依然面臨著涉農企業“走出去”的國際競爭力弱的實際困難。以云南為 例,目前對緬泰老涉農企業進行投資的云南企業多為民營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 小,投資層次相對較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種植業等附加 值較低的產業鏈低端環節。由于尚未建立起規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多數企業在 “走出去”的過程中內部運行機制簡單化,經營管理績效較差,缺乏清晰長遠的戰 略規劃,造成項目落地難、成功率低。有些企業對緬甸、泰國、老撾的政治、經 濟、法律等缺乏充分考察和了解,對當地風俗習慣缺少認知與認同,導致難以和 當地工作人員及勞工真正融合在一起,不利于云南與老緬泰民心相通,且限制了 項目的順利推進。
    (5)中國一直以來都保持著與緬甸、泰國、老撾農業合作的高度重視,云 南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緬泰老展開的農業合作層次較深,范圍較廣。目 前滇緬泰老農業合作的內容覆蓋農產品生產領域、跨國農產品貿易、跨國農業投 資、農業科技交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但滇緬泰老間的農業合作存在貿易總 量與結構、投資總量與結構、技術及服務的合作、合作模式與水平、合作的機制 平臺等的問題,且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滇老緬泰農業合作面臨諸多新 挑戰。“一帶一路”共建激發了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活力,為合作提供了農業 投資潛在空間、農業技術及服務結構、合作制度發展空間。新形勢下,應當盡快 推動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本研究明確了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目標, 從貿易投資便利化、農業產業內競爭與合作、農業基礎設施合作、拓寬農業服務 合作、農業合作技術標準等方面明確了農業合作升級的關鍵環節。在參考借鑒多 國先進經驗后,構建了農業合作升級戰略、農業合作升級模式以及農業合作升級 的機制體系。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具備了一定基礎,應當把握“一帶一路”共建 帶來的良好機遇,因勢而謀,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推進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 升級。
    8.2創新與不足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集中老緬泰 4個國家(地區)農業合作研究于一體, 基于“一帶一路”共建,瀾湄合作不斷升級的時代背景下,以國際農業合作為理論 指導,梳理了云南與老緬泰目前開展農業合作的現狀及評價、存在問題、前景分
    142
    析、推進機制。深入分析了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的自然資源條件、地緣政治經 濟環境、國際合作社會及制度環境、區域市場環境。梳理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探索了云南與老緬泰在市場一體化、區域競爭、結構主義視域下的農業合作問題。 對滇緬泰老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和前景做出分析,制定四方農業合作升級的推進 機制。
    受限于研究能力與資料獲取、時間規定,本研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首先, 研究過程中涉及了大量數據用于說明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成效,來源廣泛,加 大了本研究的數據真實性準確性核查、整理及計算難度,一定上影響了本研究的 精確性,且對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問題的分析還不夠透徹。其次,對于滇老緬 泰農業合作升級重點領域、前景分析,以及推進機制的建立,還需要更深入研究 及實踐,才能使具有前瞻性意義的觀點更加貼合實際。再次,本文采用的定量分 析較少,部分觀點的論證還不足夠充分,此后應引入定量模型,充分運用數據, 直觀說明問題。綜上,本文研究成果為滇緬泰老的農業合作提供了發展升級的框 架,但還需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對四方的合作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與更全面的剖 析,以最佳的途徑推進滇緬泰老農業合作升級。
    8.3.展望
    農業合作是包括緬泰老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的重點關注領域,也是百年未有之 大變局的背景下,后新冠肺炎疫情時代提振經濟的重點合作領域,是保障各國(地 區)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的共同訴求。于緬甸而言,民盟的改革措施使緬甸近年 來的國內投資環境大有起色,但由于政局存在不穩定性,每逢變動都必然引起經 濟短暫下滑。農業既是緬甸的核心產業,也是全國的民生大計。出于不斷加強中 緬經濟協作交流,促進雙方多邊貿易發展的現實需求,構建滇緬農業合作極具必 要性。加強政策指導與規劃引導,不斷完善滇緬農業生產體系、市場體系、基礎 設施體系與農業科技體系,有利于促進中緬跨國貿易發展,有利于滇緬農產品貿 易不斷完善。于泰國而言,中泰兩國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農產品存在競爭性,但 又有互補優勢存在的復雜問題,亟需進行合作模式的升級,從而繼續深化農作物 種植領域、漁業、勞工、農業科技與服務等領域的互補性農業合作。重點加強農 業科技與服務合作,以農業科技的共同發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以互補優勢 推動農業產業合作,以農業投資促進優質產業開發,推動滇泰農業合作環境升級。 滇老農業合作有利于幫助老撾擺脫貧困、發展經濟,有利于豐富老撾農產品市場, 提高農戶收入水平,擴大老撾農業出口,提高老撾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發揮滇老 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有利于帶動溫帶農業的發展,促進云南涉農企業“走出去”,
    143
    促進農業科技輸出,推動中國農業機械、農資產品出口。
    推動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升級,就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加強執法; 多方籌資加強云南與老緬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作 品牌,提高農業合作規模與水平,加強農業合作發展培訓。云南與老緬泰農業合 作是實現民心相通的良好路徑,也是進一步提升國家間政治互信,發展經濟融合, 實現互利共贏的前提,國家尺度上為中國形成面向西南開放新格局、省級尺度上 將云南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提供了典型案例與發展框架。
    144
    參考文獻
    [I]劉衛東:一帶一路”倡議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5): 538-544.
    ⑵唐文琳;李雄師.“ 一帶一路”倡議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亞太經濟,2014,(4):23-27
    [3]韋森.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4]何信全.哈耶克自由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p32-39.
    [5]彭誠信.主體性與私權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p10-12.
    [6]Knut Koschatzky and Henning Kroll.Which Side of the Coin? The Regional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J].Regional Studies,2007,41(8): 1115-1127.
    [7]肖歡容.泛在的地區主義和東亞共同體的未來J].世界經濟和政治,200&(10):34-36.
    [8]王蓉.理解制度的演化——一個基于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的視角(博士學位論文)[D].遼寧大 學, 2008.
    [9]劉輝鋒.演化經濟學與經濟變遷理論的新視野J].理論經濟學,2004(7).
    [10]歐陽日輝,徐光東.制度經濟學:發展歷程、方法和研究綱領J].理論經濟學,2005(4).
    [II]熊輝.制度的自發演化與設計(博士學位論文)[D].華中科技大學,2008.
    [12](美)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1994.
    [13](英)杰弗里•霍奇遜.制度與演化經濟學現代文獻:關鍵性概念[M].賈根良等譯,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5.
    [14]Bowles, Samuel , Herbert Gintis . The origins of human cooperation[R].from Peter Hammerstein, ed.Genetic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M], MTT Press, 2003, pp. 429-443.
    [15]Patrik Stalgren.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2002:4.
    [16]Gintis, Herbert. Strong Reciprocity and Human Sociality[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00,Volume206,pp. 169-179.
    [17]Bowles,Samuel,Herbert Gintis.The Evolution of Strong Reciprocity:Cooperation in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J].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2004,65( 1 ) , p17-28.
    [18]Donghyun Park.The Prospects of 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ACFTA):a Qualitative Overview"[J].Journey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rrcy, 2007, (1):485-503.
    [19]周雪春.中國東盟農業合作研究[D].廣西大學,2006.
    [20]Urata,Okabe.Creation and Diversion of Regional TradeAgreements: A Product-level Analysis[J].WorldEconomy, 2014,(37):267-89.
    [21]程國強.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結構與貢獻[J].管理世界,2004(10): 25—30.
    [22]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
    145
    動[M].北京:人民出版社,2O15.plO—15.
    [23]畢世鴻.機制擁堵還是大國協調一一區域外大國與湄公河地區開發合作[J].國際安全研究, 2013 ( 2) : 71-75.
    [24]劉稚,徐秀良.“一帶一路”背景下瀾湄合作的定位及發展[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7, 16(5):94-102.
    [25]盧光盛,別夢婕.瀾湄合作機制:一個“高階的”次區域主義[J].亞太經濟,2017(2):43-49.
    [26]李晨陽.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機遇、挑戰與對策[J].學術探索,2016( 1) : 22-25.
    [27]新華網.李克強在第十七次中國一東盟(10+1 )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EB
    /OL].http://new.xinhuanet.com/world/2014-11 /14 / c_ 1113240171 .htm, 2014-11-14.
    [28]新華網.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全文)[EB/OL].http: / /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3/23/c_1118422397.Htm,2016-3-23.
    [29]梁雙陸.邊界效應與我國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J].天府新論,2015 (1).
    [30]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
    http://www.gov.cn/jrzg/2011-12/17/content_2022602.htm
    [31]段繼華,董仕華.從德宏視角看中緬農業合作的發展前景[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 報,2008(01):103-105.
    [32]《公安部禁毒局有關負責人談我國禁毒國際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網站, http://www.mps.gov.cn/n16/n1252/n1897/n2872/3283491.html.
    [33]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
    http://www.gov.cn/jrzg/2011-12/17/content_2022602.htm
    [34]馮陽.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5).
    [35]孫大巖,孔繁利.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新趨勢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5,(10).
    [36 ]李先德,王盛威.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農業貿易與農業合作[J].世界農業,2009,(11):56-60.
    [37]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財政部.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家報告.2005.
    [38]張建倫,趙明.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合作研究綜述.世界農業2011,(6):15-19.
    [39]:李克強在在第十七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14-11-1403:49.
    [40]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打造面向和平與繁榮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
    體.http://www.news.xinhuanet.com.最后訪問時間:2016 年 12 月
    [41]王彩鳳.瀾湄合作機制下云南省對緬甸農業合作影響因素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21.
    [42]叢琳.瀾湄合作機制下交通運輸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8.
    [43]鄭兵.現代國際技術轉移的涵義和特點[J].大連大學學報,2003 ( 3 ) :73-76.
    [44]BRUMBACH G B. Some ideas, issues and predictions about informance management[J]. Public P ersonnel Management, 1988 (Winter) : 387 -402.
    146
    [45]ELKINGTON J. 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 century bu
    siness [J].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998, 8 (1) : 37 -51.
    [46 ]溫思美,鄭晶.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模式的績效及其前最分析[D].農業經濟問題,2006(11):4-9.
    [47]吳殿廷,楊歡.耿建忠金磚五國農業合作潛力測度研究0].經濟地理, 2014(01): 121-12
    [48]董保寶,葛寶山,王侃資源整合過程、動態能力與競爭優勢:機理與路徑J}.管理世界.2011 (03) :92-101.
    [49]邁克爾•波特.陳曉悅譯.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50]于曉媛,陳柳欽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擴散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4}(12):66-71.
    [51]劉笑明,李同升.由失敗案例透視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影響因素及其改進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 合研究,2007,{4}(03):297-300+306.
    [52]湯錦如.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A].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 務中心、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三屆中國農業推廣研究征文優秀論文集[C].{4}:中國農業技 術推廣協會,2001:5.
    [53]李紅艷。基于社會資本的技術創新擴散微觀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
    [54]保羅.克魯格曼.2001.國際貿易新理論[M].北京沖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5]樊瑛.新新貿易理論及其進展[J].國際經貿探索,2007 (12) : 4-8.
    [56]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
    刊), 2001 , 1 (1) : 19-44.
    [57]雷瑞.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制度距離對農業投資模式及績效影響研究[D]云南大學,2017;
    [58]韓越,吳江梅,李彥鴻.滇緬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構想J].印度洋經濟體研 究,2014(06):45-58+158.
    [59]孫致陸,李先德.疫情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建議[EB/OL].http://www.xinhuanet.com/ food/2020-04/14/c_1125852244.htm,訪問時間:2020 年 7 月 29 日.
    [60]張丹.基于TOPSIS的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遼寧農業科學,2018(04):26-28.
    [61]陳莉.安徽省各地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比較[J].鄉鎮經濟,2003(06):11-12+44.
    [62]江凱,楊美英,周嵩,林筱文.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分區研究一一基于多元統計分析J].臺灣 農業探索,2008(01):58-61.
    [63]邢彩萍,吳春榮.甘肅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1):78-82.
    [64 ]任永泰,王婧,孫阿夢.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轉變方式研究與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 (14):334-339.
    [65]Oxford Business Group. The Report: Thailand 2017 [EB/OL]. https://oxfordbusinessgroup.co m/thailand-2017,訪問時間:2020 年 7 月 29 日.
    [66]瀾湄合作機制:五年結碩果,續寫新輝煌[N].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433845912 628584&wfr= spider&for=pc.
    147
    [67]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長會舉行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建立[N].新華網,2015年11月13 日, http://world. people.com.cn/n/2015/1113/c1002-27813282.html.
    [68]外交部檔案:《關于我對老撾提供經濟援助等的意見》,檔號: 106-00555-03(1), 2-3. [66]《中老聯合聲明》,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1/20/content_5353762.htm.
    [67 ]老北烏多姆賽老中農業技術示范園中心.老扭北部九省王地種植面積狀況年報告[D].老中農 業技術示范園中心, 2010:18.
    [68]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研究所主編.瀾滄江—湄公河農業 合作發展報告2019[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117.
    [69]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研究所主編.瀾滄江—湄公河農業 合作發展報告2019[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51.
    [70]劉務,金莉蘋.中緬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幾點思考[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6(06):115-132+ 137.
    [71]詹一覽,陳儉,黃巧香.中國一老撾農產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世界農業,2017(07):138-1
    43.
    [72]谷昌軍,張鐿鋰,劉林山,李蘭暉,張炳華.緬甸農業土地綜合適宜性評價(英文)[J].Joumal of R esources and Ecology,2018,9(06):609-621.
    [73]張瑩瑩.民盟云南省委提案建議推進替代種植發展筑牢強邊固防“綠色籬笆” [EB/OL].http://ww w.ynzxb.cn/xwpd/fachiyunna/150657.shtml,2019-06-26/2020-06-23.
    [74]陳亮雨.百億布局正大集團“點亮”高原特色農牧全產業鏈[EB/OL] .http://www.prcfe.com/web/2 017/1031/204825.html,2017-10-31/2020-06-23.
    [75]王晨至.瀾湄是我家攜手呵護她 中老跨境漁業資源保護入佳境[EB/OL]. http: //www. bndaily.
    com/c/2020-05-19/117396.shtml,2020-05-19/2020-06-23.
    [76]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商務部駐昆明特派員辦事處.云南援助老撾防治黃脊竹蝗見成效 [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607/20160701359032.shtml,2016-07-14.
    [77]陳云芬.加強中緬科技合作促進甘蔗產業發展[EB/0L].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20-06/21 /content_1352984.htm?div=-1,2020-06-22.
    [78]蒲文彬.云南與東盟國家農業合作的互補性和競爭性研究[J]凍南亞縱橫,2005(05):64-69.
    [79]丁志吉.云南對東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對外經貿,2013(11):29-31.
    [80]孔什(DONEVIXAYKHONSERTH).老撾北部九省與中國云南省農業合作研究[D].云南大 學,2016.
    [81]李先德,王盛威.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農業貿易與農業合作[J].世界農業,2009(11):56-59.
    [81]江惠瓊,李學林,肖植文.“橋頭堡”戰略下云南農業對外開放與合作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 28(26):135-139.
    [82]廖桂蓮,張體偉云南開放農業發展研究[J].學術探索,2019(02):98-105.
    148
    [83]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官網.http s: //nync.yn.gov. cn/.
    [84]廖桂蓮,張體偉.云南開放農業發展研究[J].學術探索,2019(02):98-105.
    [85]楊濤源.云南農業加快融入“一帶一路”[N].云南經濟日報,2017-10-20(AOI).
    [86]謝群.云南與GMS農業合作回顧與展望[J].云南農業,2013(04):10-13.
    [87]韓振國,于永達,徐秀麗.“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農業政策變遷分析[J].世界農業,2018 (12) :9 7-101 ;
    [88]王曉鴻,呂璇.“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研究[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8,41 (04):109-114.
    [89]廖桂蓮,張體偉.改革開放以來云南開放型農業發展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9(02):81-87.
    [90]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Announces GSP Enforcement Actio ns and Successes for Seven Countries[EB/OL].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 e/press-releases/2019/october/ustr-announces-gsp-enforcement,2019-10-25.
    [91]經濟日扌艮.農業農村經濟上半年成績亮眼[EB/OL]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9-07/20 /c_1210204822.htm,2019-07-20.
    [92]駐哈薩克經商參處.中國將恢復采購美國農產品[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 l/e/201907/20190702879307.shtml,2019-07-05.
    [93]國際經濟關系司.關于發布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公告[EB/OL].http://www.mof.gov.cn/zhen 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001/t20200116_3460124.htm,2019-01-16.
    [94]劉彥隨,張紫雯,王介勇.中國農業地域分異與現代農業區劃方案[J].地理學報,201 & 73(2): 203-219.
    [95]新京報.新發地董事長:進口三文魚切割案板檢測出新冠病毒[EB/OL].https://wap.peopleapp.co m/article/5598159/5518876,2019-06-13.
    [96]熊琛然,王禮茂,屈秋實,向寧,王博.地緣政治風險研究進展與展望.地理科學進展[J], 202 0, 39(4): 695-706.
    [97]洪菊花,駱華松,梁茂林,朱汝霞.“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地緣風險研究[J].人文地理,201 & 3 3(1): 130-136.
    [98]Charles Clover and Lucy Hornby, “China's Great Game: Road to a New Empire”[EB/OL].F inancial Times, https://www.ft.com/content/6e098274-587a-11e5-a28b-50226830d644,2015-10-13.
    [99]Frangois Godement,Agatha Kratz.“One Belt, One Road”: China's great leap outward[EB/OL]. https://www.ecfr.eu/publications/summary/one_belt_one_road_chinas_great_leap_outward3055,201 5-06-10.
    [100]中國農業農村部,http://zdscxx.moa.gov.cn:8080/nyb/pc/index.jsp,最后訪問時間 2021 年 6 月 22 日 .
    [101]中國商務部, http://th.mofcom.gov.cn/article/ddgk/zwjingji/202008/20200802996068.shtml.
    149
    [1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 //www.mofcom. gov.cn/article/tongjiziliao/fuwzn/ckqita/202105/20 210503058546.shtml.
    [103]云南網,https://yn.yunnan.cn/system/2020/01/17/030571036.shtml.
    [104]史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農業合作前景如何? [J],農產品市場.2020(20)
    [105]中國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http://www.mczx.agri.cn/myfc/mybw/202011/t20201124_ 7563938.htm.
    [106]PakaponSaiyut; IsriyaBunyasiri; Prapinwadee Sirisupluxana; Itthipong Mahathanaseth , The impact of age structure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ai agriculture[J] , 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7.
    [107]Waleerat Suphannachart; Peter War, Research and productivity in Thai agriculture[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Volume 55, Issue 1, 2011, PP35-52.
    [108]Shujie Yao,Efficiency impacts of Government policy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xternalit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ume 55, Issue 1, 1999, PP 57-67.
    [109]Muqing;PENG;Hong;YE,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Yunnan Privat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M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Issue 12, 2013, PP 74-76.
    [110]Stephen McCarthy, Rule of Law Expedited: Land Title Reform and Justice in Burma (Myanmar), [J]Asian Studies ReviewVolume 42, Issue 2. 2018. PP 229-246.
    [111]Mu Mu Than, Roles and Efforts of the Irrigation Sector in Myanmar Agricultural Practice , [J]Irrigation and DrainageVolume 67, Issue 1. 2018. PP 118-122.
    [112]LALITHA AKUNDI , Inter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In Food And Agriculture[J]World Affairs: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IssuesVolume 22, Issue 4. 2018. PP 102-121.
    [113]ARASAKI Yasuhiro, Agricul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Research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Volume 4, Issue 2. 2011. PP 113-119.
    [114]Won-Mog Choi, WTO Rule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Law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4, Issue 2. 2011. PP28-42.
    [115] 李全中.“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農業對外發展環境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 06): 23-27.
    [116]魏素豪.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貿易:網絡結構、關聯特征與策略選擇[J].農業 經濟問題, 2018,: 101-113.
    [117]劉乃郗,韓一軍.“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發展的意義與前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 (24): 82-85.
    [118 ]李金,谷明娜.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規模、結構及發展潛力研究[J].干
    150
    旱區地理,2018,(05) :1097-1105.
    [119] 權衡.經濟全球化的實踐困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引擎[J].世界經濟研究,2017, (12): 3-8+132.
    [120] 王琦,余欣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帶一路”意義研究[J].新西部.2019,(32).
    [121] 陳秧分,錢靜斐,“十四五”中國農業對外開放:形勢、問題與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 2021,(01).
    [122] 胡冰川,“十四五”農業國際合作若干重大問題前瞻[J],農業經濟問題.2020,(10).
    [123] 陳秧分,王介勇,對外開放背景下中國糧食安全形勢研判與戰略選擇[J]自然資源學 報. 2021,36(06).
    [124] 葉前林,段良令,劉海玉,周杰,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海外農業投資合作的基礎、成效、 問題與對策[J]國際貿易.2021,(04).
    [125] 廖嗨烽,高雷,“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業對外合作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農業展 望. 2021,17(01).
    [126] 蔣輝,王杉杉,張馳,“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農業企業境外投資研究[J],桂海論叢.2021,37.
    [127] 王永春,李洪濤,湯敏,王秀東,基于多視角群組劃分“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國家農業合作研 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4).
    [128] 姚輝斌,彭新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度環境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農業技 術經濟. 2021,(04).
    [129] 楊玉文,董婉璐,楊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特征演變[J],云南社會科 學. 2021,(01).
    [130] 廖嗨烽,高雷,“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業對外合作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農業展望.2021,17(01)
    [131] 袁媛,董曉波,陳蕊,李學林,基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思考[J], 中國熱帶農業. 2021,(02).
    [132] 許旭華,王怡瑾,王澤華,加快推動云南農業向高端發展[J],社會主義論壇.2021,(03)
    [133] 李梁,毛昭慶,王雪嬌,李隆偉,鄢文光,陳良正,云南農業多功能拓展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 科學. 2021,49(03).
    [134] 趙顧惜,我國農業龍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研究一一基于對云南建水和源農業公司的調研[J], 中國集體經濟. 2021,(02).
    [135] 羅光潔,王焱,以農業高質量發展助推云南“六穩六保” [J],社會主義論壇.2020,(09)
    [136] 姜曄,楊光祝,自冬,張蕓,云南和廣西參與瀾湄農業合作的比較分析[J],農業展 望. 2020,16(07).
    [137] 何榕,唐繼微,王全永,馮懷宇,推動我國與緬甸農業標準化合作的思考[J],標準科 學. 2020,(03).
    [138] 溫國泉,韋冪,蘭宗寶,溫玉環,鄧慧靈,覃澤林,緬甸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中緬農業國際合作分
    151
    析[J],南方農業學報.2019,50(06).
    [139] 孔志堅,楊光,中國云南與緬甸糧食貿易研究[J],世界農業.2017,(02).
    [140] 楊晨,張蕾,“一帶一路”下中國企業對泰國農業投資實踐與啟示[J],北方經貿.2020,(09).
    [141] 陳格,汪羽寧,韋幕,黃智,曾媛,溫國泉,泰國農業發展現狀與中泰農業科技合作分析[J],廣 西財經學院學報. 2019,32(03).
    [142] 王禹,李哲敏,雍熙,王恩濤,李干瓊,泰國農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農學學報.2017,7(11)
    [143] 鄭國富,“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老撾農產品貿易合作發展的成效、問題與建議[J],對 外經貿. 2020,(12).
    [144] 暢,張俊飚,張蕙杰,韋顯恒,傅廷棟,中-老農業科技合作發展的調查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 國工程科學. 2019,21(0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291.html

    上一篇: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研究 一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

    下一篇:黨的民族政策與壯族社會變遷研究 —以武鳴區雙橋鎮為例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