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導論 1
1.1問題的提出 1
1.2研究背景和意義 1
1.2.1研究背景 1
1.2.2研究意義 3
1.3論文主要內容和創新之處 5
1.3.1論文主要內容 5
1.3.2研究方法 6
1.3.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創新之處 7
1.3.4研究的主要難點 9
1.4研究綜述 9
1.4.1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9
1.4.2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25
1.4.3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總體評述 27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合作社理論 30
2.1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思想淵源 30
2.1.1歐文“新和諧公社”思想 30
2.1.2圣西門“實業制度”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32
2.1.3傅立葉“法郎吉”協作社思想 33
2.2馬克思恩格斯農村合作社思想 34
2.2.1對資本主義合作工廠的揚棄 34
2.2.2農村土地國有化思想 35
2.2.3組建農民合作社的歷史必然性 36
2.2.4合作社基本組織形態與組建方式 37
2.3列寧農業合作制思想 39
2.3.1對舊式資本主義合作社的否定 39
2.3.2“戰時共產主義”共耕制的實施 40
2.3.3新經濟政策時期合作制思想 40
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演變 42
3.1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 42
3.1.1農業合作化的思想起源 42
3.1.2農業合作社的組建原則與發展過程 43
3.1.3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局限性和歷史意義 44
I
3.2鄧小平“兩個飛躍”農村經濟思想 46
3.2.1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改革“第一次飛躍” 46
3.2.2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 47
3.3江澤民“兩個聯合”農村合作經濟思想 48
3.4胡錦濤“兩個轉變”農村合作經濟思想 50
3.5習近平新時代“統分結合”農村合作經濟思想 51
3.5.1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51
3.5.2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兩不變一穩定” 52
3.5.3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52
3.5.4構建新時代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 53
4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的比較分析 55
4.1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基礎和產權制度 55
4.1.1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理論基礎 55
4.1.2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產權結構與演變 57
4.2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治理結構 58
4.2.1西方農業合作社的基本治理形式 58
4.2.2西方農業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 59
4.2.3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收入分配機制 60
4.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對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的本質超越 61
5新時代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發展與治理 63
5.1合作社的產生與現實意義 63
5.1.1合作社的概念 63
5.1.2合作社的產生原因 63
5.1.3新時代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現實意義 64
5.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內部治理 65
5.2.1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現狀 65
5.2.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原則 66
5.2.3形成社會化生產方式和市場化經營體制的治理模式 72
5.2.4完善聯合合作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 75
5.2.5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企業+農戶”模式的治理改進 78
5.3實現真正的“共同體”是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發展的價值旨歸 80
5.3.1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本質內涵與實踐價值 81
5.3.2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共同體”的內在邏輯關系 82
5.3.3增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共同體”屬性 84
II
5.4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 86
5.4.1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86
5.4.2探索建立股權轉讓交易機制 87
6新時代我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與治理 89
6.1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產生與發展現狀 89
6.1.1傳統合作制與現代股份制的融合 89
6.1.2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聯合程度不高 90
6.1.3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經營機制不活 90
6.1.4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分配制度不合理 91
6.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內部治理 92
6.2.1實現民主有效的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管理體制 92
6.2.2形成市場化和開放型的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結構 94
6.2.3完善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共同體”機制 99
6.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態的發展演進 101
6.3.1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解釋運用 101
6.3.2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理論與現實邏輯 102
6.3.3構建生產資料“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合作組織形態 105
6.3.4實現生產資料完全“集體化”統一經營合作組織形態 106
6.4加強政府制度與政策的有效供給 109
6.4.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109
6.4.2加強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政策支持 110
7走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 112
7.1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體系的分類規整 112
7.1.1傳統集體化合作組織形態升級演變 112
7.1.2內部誘致性合作組織形態變遷 113
7.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實踐演變特點 117
7.2.1合作內涵由注重理念到回歸現實 117
7.2.2合作范圍由相對封閉走向開放包容 118
7.2.3合作形態由單一集中轉向多元共存 119
7.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內涵和創新發展 120
7.3.1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內涵 121
7.3.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 122
7.4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 125
7.4.1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下發展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的必然性 126
III
7.4.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總體框架 130
7.4.3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基本遵循 135
7.4.4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與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 140
8結論與展望 144
8.1結論 144
8.2不足之處 147
8.3展望 147
參考文獻 149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科研項目及科研成果 166
致 謝 167
作者簡介 168
IV
TABLE OF CONTENTS
1Introduction 1
1.1Raising of problems 1
1.2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
1.2.1Research background 1
1.2.2Research significance 3
1.3The main 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5
1.3.1Main contents of the paper 5
1.3.2Research methods 6
1.3.3Key problems and innovations to be solved 7
1.3.4Main difficulties of research 9
1.4Research overview 9
1.4.1Overview of relevant domestic research 9
1.4.2Review of relevant foreign research 25
1.4.3General comments on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27
2Cooperative theory of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31
2.1The origin ofMarx and Engels' cooperative thought 31
2.1.1Owen's cooperative thought of "new harmonious commune" 31
2.1.2Saint Simon's utopian socialist thought of "industrial system" 33
2.1.3Fourier's "Franc gill" cooperative thought 34
2.2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rural cooperatives 35
2.2.1Sublation of capitalist factory cooperation 35
2.2.2Rural land nationalization thought 36
2.2.3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Establishing Farmers' cooperatives 37
2.2.4Basic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formation mode of cooperatives 38
2.3Lenin's though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system 40
2.3.1Negation of old capitalist cooperatives 40
2.3.2Implementation of "wartime communism" co farming system 41
2.3.3Cooperative thought in the period of new economic policy 41
3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in China 43
3.1Mao Zedong's though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43
3.1.1Ideological origi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43
3.1.2Establishment principle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44
3.1.3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 45
3.2Deng Xiaoping's rural economic thought of "two leaps" 47
3.2.1"The first leap" in the reform of rural basic economic system 47
V
322 "The second leap"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48
3.3Jiang Zemin's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thought of "two combinations" •… 49
3.4Hu Jintao's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thought of "two transformations" 51
3.5Xi Jinping's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thought of "combination of unific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52
3.5.1Reform of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of rural land 52
3.5.2"Two invariants and one stability" of rural land contracting system…?53
3.5.3Actively develop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53
3.5.4Construction of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e new era 54
4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and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theory 56
4.1Theoretical basis 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56
4.1.1Theoretical basis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56
4.1.2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58
4.2Governance structure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59
4.2.1Basic governance forms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59
4.2.2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60
4.2.3Incom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61
4.3The essential transcendence of 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to wester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theory 62
5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of China's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in
the new era 64
5.1Emerge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ooperatives 64
5.1.1Concept of cooperative 64
5.1.2Causes of cooperatives 64
5.1.3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in the new era 65
5.2Internal governance of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66
5.2.1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status of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66
5.2.2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basic principles based on 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67
5.2.3Form a governance model of socialized production mode and market-
VI
oriented management system 73
5.2.4Improv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join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76
5.2.5Governanc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 farmer"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79
5.3Realizing the real "community" is the value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82
5.3.1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of Marx's "community"
thought 82
5.3.2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community 83
5.3.3Enhance the "community" attribute of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85
5.4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87
5.4.1Deepen the reform of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of rural land 88
5.4.2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equity transfer transaction mechanism…89
6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of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y in the new era 91
6.1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y
91
6.1.1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system and modern joint-stock
system 91
6.1.2The joint degree of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y is not
high 92
6.1.3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y is not active 92
6.1.4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y is
unreasonable 93
6.2Internal governance of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94
6.2.1Realize a democratic and effective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94
6.2.2Form a market-oriented and open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ic governance structure 96
6.2.3Improve the "community" mechanism of rural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101
6.3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103
VII
6.3.1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103
6.3.2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second leap"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104
6.3.3Building a "transitional" collective unified management an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form of means of production 107
6.3.4Realize the complete "collectivization" of means of production, unified
management and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form 108
6.4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government systems and policies 111
6.4.1Deepen the re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system 111
6.4.2Strengthen economic policy support for collective stock cooperation 112
7Take 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path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114
7.1Classification and regularity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114
7.1.1Upgrading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ollectiv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114
7.1.2Change of internal induced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115
7.2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119
7.2.1The connotation of cooperation has changed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concept to returning to reality 119
7.2.2The scope ofcooperation has changed from relatively closed to open and
inclusive 120
7.2.3Cooperation form changes from single centralization to multiple
coexistence 121
7.3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122
7.3.1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in the new era 123
7.3.2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124
7.4Take 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path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28
7.4.1Inevitability of developing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28
7.4.2Overall framework of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rxist cooperative theory 132
7.4.3Basic principles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137
7.4.4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and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142
VIII
8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146
8.1Conclusion 146
8.2Deficiencies 149
8.3Outlook 149
Reference 151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achievements during doctoral study 168
Acknowledgement 169
Personal profile 170
IX
1導論
1.1問題的提出
當改革開放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在實踐中取得巨大績效的同時,也不可避免 地產生了一系列弊端和矛盾,人民公社的解體造就了全國數以億計的小農戶,從事著 幾乎同質化的細小規模家庭生產,從而導致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由高度集中變為過度分 散,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個體農民和家 庭生產正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融入現代市場體系,同時也遭遇到諸多瓶頸和困境,如 何保障分散的、相對弱質的小農經濟在面對國內外市場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下生存發 展和持續增收成為我國農業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同時歷史和實踐也早已證明,小農 生產方式無法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新發展階段必須依靠新型聯合 與合作的生產方式才能進一步優化農村各類資源要素配置,增加農業技術和資本投入, 降低綜合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市場效益,并有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 的有機銜接和融合發展問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可見,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內在要求實現更高質量和更有效率的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 導下如何改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與治理問題。
發展合作經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倡導的 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實踐中由于各地資源稟賦、發展基礎與合作程度的不同,導致合 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如聯合程度不高、經營機制不活、治理結構不完善、分配機 制不健全、一體化發展不充分、開放性不夠、工商資本過度侵蝕、共同的價值理念缺 失等現實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參與積極性與合作組織的生存發展。因此,必須立足唯 物史觀基本原理和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準確理解新時代馬克思主 義合作社理論本質內涵與精神實質,科學把握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實踐特點與演變規 律,借鑒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與相關經濟學思想合理因素,以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市場 效益為導向,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要求和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實際的治理模 式和經營機制,進一步增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共同體”屬性,提升治理效能,推動新 時代農村合作經濟高質量發展。
1.2研究背景和意義
1.2.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進步,我國農村經濟社 會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農村生產關系也經歷了深度變革調
1
整,從高度計劃集中的“統”過渡到單個家庭生產經營的“分”,再到當前數量龐大 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聯合合作組織、集體股份合作組織、集團化發展組織、農業企 業帶動型合作組織以及跨區域合作組織等多種經營主體,農村經濟由此呈現出一條清 晰的歷史發展脈絡,并展現出由分散經營到合作經營,再到集體統一經營的邏輯演變 規律。
在政策上,改革開放后農村土地產權的“兩權分離”和新時代土地“三權分置” 改革激活了農村土地資源要素,強化了土地的商品屬性,為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 發展提供了要素保障和市場空間,也為開展規模化和集體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生產創 造了重要制度前提,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和標準化程度。而當前正在深入推 進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徹底激活了閑置的、產權邊界長期模糊的各類資源性和經 營性資產,并以股份的形式量化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極大促進了農村集體股份合作 經濟的發展。此外,對于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多年的 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指出鼓勵支持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發展,并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 (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為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規范發展與 治理完善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這些變化無論是在制度供給層面還是群眾需求角度, 都從根本上改革完善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體制機制,極大活躍了農村經 濟,促進了農村生產力快速發展,為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同時,實踐中也必須看到,盡管我國農村合作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也逐漸暴 露出了一些問題和短板,主要有:
(1) 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不高,一體化發展不充分,經濟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 無法適應社會化和市場化生產發展需要,同時合作組織公共積累不足,服務功能單一, 缺乏內生增長動力,從而制約了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壯大;
(2) 合作組織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經營機制不活,運營管理不規范,普遍存在 “中心—外圍”二元結構問題,普通社員利益容易被侵占;
(3) 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按資分配比例過高,資本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沒有充 分體現勞動者聯合的本質特征,同時缺少共同的價值理念,導致合作組織凝聚力不強, 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聯農帶農不緊密;
(4) 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雖然已經組建,但發展基礎仍舊薄弱,治理方式 仍然粗放,缺乏市場效益,導致農村內部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
(5) 合作組織治理開放性不夠,運營相對封閉保守,要素流動性不強,無法引進 外部生產要素,不利于激勵監督機制的完善;
(6) 政府配套政策不夠完善,合作組織市場化交易運行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同時 存在專業人才不足、“空殼社”等問題,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2
以上問題是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并亟需解決的現實困境,必須堅 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提出改 進治理辦法,不斷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效能。
另外,從理論層面看,學術界大多數研究總體上側重于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思想內涵和具體歷史實踐的梳理回顧,或者局限于對當前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發 展現狀描述和具體案例分析,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系統性研究闡述比較缺乏, 需要從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角度來整體把握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思想淵源、本質 內涵、發展進程、實踐特點以及演變規律。同時理論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 理解往往處于一種歷史的和抽象的狀態,缺乏與時俱進的理論闡釋和置于新時代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動態把握分析,因而沒有賦予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新的時代 內涵和理論特性。另外,理論研究中偏重于對合作組織經濟效益和一些日常生產經營 管理問題的分析,忽視了對內蘊于其中共同的價值理念與精神訴求的科學闡發,導致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單一的經濟功能。同時也缺乏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思想對新時 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一般規律意義上的探討,發展的指向性不強。因此,基于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問題的探討有助于完善理論 界對這些方面研究的不足,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合作經濟的具體實踐也 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需要在理論上作出新的概括 與闡釋,從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從初級實踐形態向高級實 踐形態的躍升,推動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1.2.2研究意義
發展合作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由于我國農 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環境如法律、金融、財政等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加上組織自身 治理結構不完善,導致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質量不高,運行效率相對較低,并存在諸多 現實矛盾問題。因此,本選題以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為基礎,結合馬克思分工協作 理論、“共同體”思想、“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等,圍繞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利益需 求,以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市場效率為導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了新時代 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理論框架,并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合作 經濟治理結構與經營機制問題,同時從不同層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 的創新發展,對于推進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一定的意 義。
(1)理論意義。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系統梳理研究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 尚不多,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整體性地闡述,同時將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與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也相對較少,另外 對合作經濟的一些具體經營問題闡述較多,缺乏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思想對新時 3
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一般規律意義上的探討,導致發展的指向性不強。因此,本 研究從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角度分析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思想淵源、本質 內涵以及實踐演變特點,從而有助于完整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精神實質。 同時對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比較研究和辯證分析也有助于在理論上廓 清兩者的本質區別,突出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指導思想地位,從而更好地規范引 導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所 有制形式、產權構造、運行機制、收益分配關系以及組織形態演變規律等問題的探討 有助于更清晰地展現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實踐演變特點,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 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再認識,賦予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新的時代內涵,從而推動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最后在理論與實踐分析基礎上,結合馬克思 主義相關理論思想,邏輯地推出新時代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的必然 性、指導思想、總體框架和基本遵循,使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對于從宏觀層面豐富 完善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理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2)現實意義。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總體上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但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內部管理問題,呈現粗放式發展特點,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 加快,人們對于農村合作經濟還不是很了解,對發展合作經濟的意義認識也不深刻。 因此,在對農村合作經濟的本質特性和實踐特點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問題,不僅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規范發 展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還可以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參考,進一步增強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踐指導作用。
①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改革開放實行家 庭承包經營以來,獨立生產經營的農戶間橫向聯系較少,產品自給率較高,商品化程 度較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加強農戶在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聯合合作,進一 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比如統一種苗選育、農用物資采購、技術指導、現場作業管 理等,從而提高協作生產效率。同時構建合理的內部決策與分配機制,增強農民的主 體意識與合作意識,涵養社會主義集體文化,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
②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合作經濟市場效益。市場效益和競 爭力是任何一個市場主體存在的基礎,農民合作組織也不例外。一些合作社之所以凝 聚力不強,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歸根到底還是缺乏市場效益。而提升農村合作經濟 發展治理水平將在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分配機制、要素流動、人員配置、市場行情 調查、品種選育、銷售渠道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完善,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 要求的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實行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 力,進而增加農民收入與合作組織的公共積累。
4
③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水平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實踐證明,傳統的家 庭經營由于生產規模和資本有限導致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技術投入不足。而農 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如購買大型現代化機械設備、聘請專業技能 管理人才、建設水肥一體化基礎設施、統一勞動力調配使用等,實行縱向一體化發展 模式。同時還可以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進一步提高農 業精細化和智能化管控水平,促進傳統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
④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基層治理效能。實踐證明,發展壯 大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將有助于增加基層黨組織的收入,并可以將這部分收入直接 用于集體產業的擴大再生產或者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境,從 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使農民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維護 者和受益者,促進文明鄉風和淳樸民風的形成,從而顯著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效能。
⑤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水平有利于實現農民共同富裕。農村合作經濟本質 上是一種共享發展的經濟形態,農民本身是合作組織所有者與惠顧者的統一,無論是 專業合作組織還是集體股份合作組織,完善組織治理結構、設置合理的股權比例與分 配機制將有效避免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同時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還將充分發揮 利益平衡調節機制和穩定器作用,對低收入群體進行收益分配調節和兜底保障救助, 使他們能共享合作經濟改革發展成果,總體上實現共同富裕。另外對“企業+農戶”合 作模式的治理改進也有利于解決收益分配失衡等問題,實現共享發展。
可見,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水平對于促進新時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 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3論文主要內容和創新之處
1.3.1論文主要內容
論文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包括馬克思、恩格斯、 列寧的合作社理論思想淵源、本質內涵及其在實踐運用方面的研究闡釋;二是系統梳 理論述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演變,主要包括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 胡錦濤和習近平關于農村合作經濟、集體經濟、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及農村集體產權 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思想與實踐探索;三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內在 要求,增強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村合作經濟治理 體系和治理結構現代化,構建了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理論框架,在堅持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合理借鑒了相關現代經濟學思想,比如新制度經濟學、 公司治理結構理論等。同時對比分析了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與實踐問題,包括產權 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治理要素,目的是形成更高效率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治 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四是對當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運營中出現的諸多矛盾問
5
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比如聯合程度不高、經營機制不活、治理結構不完善、分配機制 不健全、一體化發展不充分、開放性不夠、工商資本過度侵蝕、共同的價值理念缺失 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 合作經濟內部治理結構與經營機制問題。同時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為邏輯起點, 從人的本質和現實利益雙重維度論述了如何增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共同體”屬性, 有助于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治理升華;五是對“企業+農戶”合作模式進行了分析, 論證了“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并不是當前我國農村的最優選擇,還存在進一步優化改 進的空間,并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治理方案;六是基于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從民主化和市場化的角度闡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 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結構與經營機制問題。并以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辯證法 思想為指導,結合實踐案例,進一步探討了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具體實踐 路徑,指出無論從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邏輯還是現實角度看,我國農業已總體上具 備了“第二次飛躍”的物質條件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下,應當采取兩 步走的方式穩妥有序推動“集體化”統一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村生產力進一步發展 擴張,實現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效能邁向更高水平;七是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 濟組織的發展治理模式進行了實踐基礎上的分類規整,形成了完全集體型、不完全集 體型、內生過渡型、內生聯合型、外部嵌入型和跨界聯合型多元共存的新時代中國特 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八是從合作內涵、合作范圍、合作形態三個層面論證了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由注重理念到回歸現實、由相對封閉走向開放包容、由單一集中 轉向多元共存的實踐演變特點,為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 要義提供了重要啟示;最后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角度出發,闡述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 合作社理論的本質特性與實踐方式,并從理論體系、理論內涵與實現路徑等幾個層面 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過程。同時在理論 與實踐分析基礎上,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思想,對新時代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 濟發展治理道路的必然性、指導思想、總體框架和基本遵循作了系統地論述,并闡釋 了對農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價值意義。
1.3.2研究方法
鑒于本文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關于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與新時代農村合作經 濟的發展治理問題,以解決具體生產實踐需求為導向,同時深入探討農村合作經濟組 織內部治理結構和發展演變規律,既有理論深度也有實踐寬度,因此,本文主要采用 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是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相關經典著作、理論文 獻、相關史料、合作社理論與實踐專著、相關學位論文、國內外相關期刊和研究動態、 新聞報道、相關農業統計數據資料、調研素材以及部分人員訪談等,有助于掌握農村 6
合作經濟理論與發展治理基本情況。同時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馬克思分工協作理論、 “共同體”思想、“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把握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 展的一般演進規律,為進一步完善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治理結構、提高治理效能 提供理論依據。
(2) 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實地調研了解部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生產運營 情況,包括法人治理結構、資本投入、股權設置、運行管理模式、利益聯結分配機制 以及外部發展條件等,并獲取一些原始資料。同時剖析部分典型案例,既包含發達地 區也涵蓋欠發達地區,從個性中發現共性,從偶然中抽象出一般,從而有針對性地糾 正偏差、改進治理,深化認識、完善機制,促進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范發展和 治理效能提升。
(3) 比較分析法。對比分析了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特別是 內部產權制度、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一方面吸收其合理要素,同時重在揭示資 本主義農業合作組織是從資本的私有性出發,謀求利潤最大化、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 剩余價值是其根本動機。另一方面指明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是站在實現人的自由 和全面發展的高度,以歷史的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來促 進農業生產和農民聯合,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與深刻的精神實質,是對西方農業合作 經濟理論抽象的理性經濟人思想和唯心的個人主義分析方法的批判揚棄和本質超越。
1.3.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創新之處
(1)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①與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相比較,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 論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演變過程,在新時代又具有怎樣的本質內涵和實踐特征?
②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引下,需要從哪幾個方面來確保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 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
③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新時代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需要形成怎樣 的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
④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新時代應該形成怎樣的適應農村集體 股份合作經濟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
⑤基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辯證法思想,農村生產關系和集體經濟組織形態遵循 怎樣的發展演變規律和實現路徑?
上述問題既涵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問題,又關系到農村合作經濟發展 治理和組織形態演變方向,同時也涉及農業生產經營具體情況,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 著重研究解決。
(2) 本文的創新之處
7
①研究視角方面。以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辯證法思想為指導,遵循了 “起于理 論—實踐發展—理論創新—回歸現實”的實踐認識邏輯,進一步深化了對新時代馬克 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再認識。同時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按照“個 體經濟—農村合作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螺旋式發展主線,展現了 新時代農村經濟由分散經營到合作經營,再到集體化統一經營的歷史演變規律和發展 走向,拓寬了研究視角,增強了研究的科學性與邏輯嚴密性。
②理論工具方面。構建了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堅持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融合了馬克思分工協作理論、 “共同體”思想、 “自 由人聯合體”思想。同時立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合理借鑒了相關經濟學思想,比如新制度經濟學、公司治理結構理論等,并對比研究 了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拓寬了研究領域和方法,增強了理論完 整性和支撐解釋力。
③基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農村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 論指導下,結合鄧小平提出的“四個標準”,對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理論 邏輯和現實基礎進行了詳細闡述,論證了采取兩步走的方式實現農村生產資料完全
“集體化”統一生產經營的可行性與必然性,進一步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擴張,促進 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效能邁向更高水平。
④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綜合考慮合作經濟的成員覆蓋面、資本構成、生產方式、 合作模式和經營輻射范圍等因素,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類型進行了分類規整,形成了 完全集體型、不完全集體型、內生過渡型、內生聯合型、外部嵌入型和跨界聯合型的 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并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其組織形態和基本特征 以及市場適應性,為我國農村地區因地制宜采用合適的經營模式提供參考借鑒。
⑤從合作內涵、合作范圍、合作形態三個層面展開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由注重理念到回歸現實、由相對封閉走向開放包容、由單一集中轉向多元共存的實踐 演變特點,折射出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由初步探索到逐步深化再到創新發展的邏輯 發展脈絡。
⑥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角度出發,闡述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內 涵與實踐特性,并從理論體系、理論內涵與實現路徑等幾個層面比較系統地論述了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過程,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 義合作社理論本質上是計劃性與市場性的統一體,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 理論與實踐的再認識。同時在理論與實踐分析基礎上進行一般規律上的提煉和概括, 并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思想,邏輯地推出新時代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 理道路的必然性、指導思想、總體框架和基本遵循,使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確保新 時代農村合作經濟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
8
1.3.4研究的主要難點
從理論和實踐角度看,本文研究的主要難點有:(1)既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合 作社理論所蘊含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同時又要隨著生產力和實踐的發展,從理論 體系、本質內涵、實現路徑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進行深 刻闡述,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進行深入的實踐再認 識,具有一定的理論把握難度。同時還需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思想,在理論與實 踐分析基礎上進行一般規律上的提煉和概括,進一步邏輯地推出新時代走中國特色農 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的必然性、總體框架和基本遵循,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探 索性;(2)盡管我國農業已總體上具備了“第二次飛躍”的物質條件基礎,但由于各 地資源稟賦和生產力發展層次不同,需要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邏輯與客觀實際, 首先構建“過渡型”集體統一生產經營方式,提高生產資料社會化占有程度,待條件 成熟后再實行生產資料完全“集體化”的統一生產經營模式,因而這部分研究也有一 定的實踐探索性。
1.4研究綜述
1.4.1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要深入研究探討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 理問題,就要在理論上闡述清楚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起源、演變和進路問題,完整掌 握內蘊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中的科學內涵、實踐特性與演變規律,進一步深化對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認識,才能在既定的指導思想范圍內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 的發展治理進行研究闡述。從總體情況看,國內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農村 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問題研究比較豐富,同時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生動實 踐也為學者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為便于總結分析,按照邏輯與順承關系,本文 將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歸納為兩大類六個方面,從而有助于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與實踐問題形成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結構。
(1)關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其繼承者合作社思想研究
從大部分研究情況來看,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研究總體上是圍繞經 典作家及其繼承者(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合作社思想兩個層面展開,基本上能 反映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核心思想,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
①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的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創始人, 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合作社思想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主要體現在合作社理論所蘊含的 改造與過渡思想,以及對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影響和對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的實踐指 導作用方面,同時也討論了其中個別觀點。
9
1.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內涵。黃泰巖(1984)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農 業工人合作社與農民合作社的觀點進行了解析,認為前者的生產基礎在于國家對生產 資料的占有,是被剝奪的大地產所有者的生產資料,類似于國營農場,農業工人來源 于資本主義農場主的雇傭工人。而后者的生產資料直接來源于小農,所以只能采取合 作社占有而不是國家占有形式,對二者的區分有助于準確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 社思想。林文益(1989)比較全面地總結概括了馬克思合作社理論,認為合作社運動 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方式基礎上,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積極揚棄和辯證否 定,是對抗階級壓迫和資本剝削的重要力量,合作社運動是引導廣大工人農民與其他 一切勞動群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途徑。同時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個別觀點論斷 在整個國家政權已經掌控在無產階級手中時有必要作出符合生產力發展實際的調整, 比如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多形式的合作社尤其是流通領域的合作,目的是更 好地促進社會化大生產。許經勇(1989)認為馬克思合作制理論并沒有完全剝奪小農 的私有產權,不實行完全的公有制,但這種不完全的所有制同樣具備一定的社會屬性, 同時在生產交換過程中農民保留了很大程度上的獨立自主性,但又包含了聯合與合作 的社會關系,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傳統的小農私有經濟之間的固有矛 盾。并指出列寧是最早將這一科學理論運用到社會主義農業生產實踐中,但后期由于 斯大林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模式而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而是否采用集體化模式從根本 上取決于能否進一步推動形成更高級生產力以及生產關系的繼續完善。黃文忠(1992) 分析比較了資本主義時期的工人合作工廠與馬克思關于合作社構想的異同點,認為無 論是合作工廠還是合作社內部,實行的都是生產資料共同所有制,實現了資本與勞動 的聯合,雖然具體經營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按勞與按資相結合的分配制度,馬 克思的合作制其本質上是一種股份經濟制,是向完全按勞分配的全民所有制的一種過 渡形式。并指出在列寧與斯大林時期作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調整,特別是斯大林將合 作社定性為低級形式的合作制,用高級形態的集體農莊否定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 直接跨越了“過渡環節”實行完全按勞分配的聯合勞動。尹世洪(1994)系統論述了 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并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從最開始對在資本 主義制度框架下建立起來的合作社持完全否定態度,到后來認為合作制具有在一定程 度上改造資本主義私有性的作用而辯證地予以肯定,再到通過合作工廠生產方式來改 造城市工商企業、通過農業合作社改造小農生產進而向共產主義過渡思想的形成,最 終成熟于對合作社具體發展策略與組建方法的系統闡述,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 思想的核心是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而不僅僅局限于對私有制和小農生產方式的改造。 劉國華(1999)認為馬克思的合作社思想中存在兩種模式,即資本主義模式與社會主 義模式,前者只包含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因素,無法真正引領廣大無產階級進 入社會主義,只有后者才能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實現社會生產資料勞
10
動者的聯合占有。合作社的組建基礎也有兩種,即土地國有制與集體所有制,但不論 哪種制度基礎的合作社形式都是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社會過渡的正確方案。 同時指出從產權關系角度看,馬克思構想的合作社是一種更高級的合作社形態,而恩 格斯則傾向于從初級形態的合作社開始逐漸向高級形態演變。孫迪亮(2015)對馬克 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作了比較系統地闡釋,并將其核心要義概括為“四論”,即合 作動因論、合作形式論、合作原則論以及合作目標論,指出挽救處于破產邊緣的小農 是建立合作社的最初動因,而合作社的組建形式、農民參與方式、初始分配方式以及 土地所有制基礎可以是多樣的。同時在合作社組建過程中還需堅持自愿、國家資助以 及漸進性原則,發展合作社的根本目的是改造小農思想和小農生產方式,并從生產環 節入手,推動資本主義農業向社會主義農業過渡,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從上述學者們多角度地研究闡述可以看出,理論界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 內涵的觀點較為一致,普遍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核心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 和小農生產方式的改造,是一種過渡型的經濟形態,最終目的是向共產主義社會和社 會化的生產方式轉變。同時還對合作社的具體組建方式和原則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討, 從而有助于比較科學全面地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的本質內涵和邏輯指向。
2.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的現實意義。理論產生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務具體 的生產實踐,才能更好地彰顯理論的生命力。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對后 來社會主義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學者們對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的現實意義也作了研究闡釋。譚訓鳴等(1985)以《法德 農民問題》和《論合作制》為代表分析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農業合作社理論的核心思想, 認為在農村實行農業合作化既是對舊的、落后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基礎的徹底變革,也 是對農村社會關系的重大調整,對社會主義國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同時指出由于我 國農業合作化運動過程中沒有結合實際運用這一科學理論,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與精神動力,忽視了農業自然增長規律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取得 較大發展成果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影響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并指出新時期 發展農業合作組織必須解決好個體勞動者與組織內部生產資料占有形式以及分配關系 這一核心問題。張斌(2010)闡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農村與農業生產的一些基本 設想,這些設想主要是圍繞土地、生產方式、組織形態以及工業農業有機結合與統籌 發展等方面的問題。認為土地公有制是農村最根本的制度基礎,是傳統小農生產過渡 到大規模社會化生產的前提,生產資料集體占有、規模化經營與合作化生產是社會主 義農業的基本組織形態與生產方式,既可以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制度下分散的個體 經營的固有缺陷,又能充分發揮機械化大生產的優越性。同時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農 業還為融合城鄉發展,消除工業和農業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提供了 重要前提條件,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農業合作社理論與設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
農業理論的主要思想淵源與重要實踐指引。吳德慧(2010)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 思想進行了對比研究,指出馬克思更注重強調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將土地收回國有,在 土地國有化基礎上組建農業工人合作社,從而實現大規模社會化生產并向共產主義社 會過渡。而恩格斯則更細致深入地分析了不同階級與經濟地位的大農、中農與小農的 具體情況,認為在農村首先應該不去觸動農民土地私有權問題,可以退一步先交給合 作社占有,通過國家財政扶持、示范帶動等方式逐漸使農民接受。并指出恩格斯的合 作社思想對于鞏固現階段我國農村家庭承包經營權、發展聯結小農生產與大市場需求 的合作經濟組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任紅霞(2017)認為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是有 繼承性的,它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經過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在實踐中不斷 創新發展。同時從制度條件、組織原則、合作形式、實現過程、內部分配方式、合作 目標、文化建設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進行了剖析闡述,指出合作社的建立 是為了消除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以及階級對立關系,應該遵循自愿與典 型示范的原則組建。合作社內部可以采取按勞、按資等多種適應性分配方式,目的是 使農民擺脫被剝削壓迫的狀態。同時認為雖然時代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這些理論思 想對于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如組建原則、分配機制、管理與監督機制、 文化建設等同樣具有實踐指導作用。東秀萍等(2019)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的合 作社雖然是一種過渡性理論思想,但對于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更高級農業生 產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都具有重要作用,合作社作為勞動者的聯合體是 勞動者擺脫奴役并獲得解放的有效組織形式。同時還具體分析了合作社的組建原則如 區別對待、財政支持等,認為馬克思合作社理論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 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指明了未來發展走向。
從學者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現實意義的分析闡述可以看出,盡管研究 的視角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對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產生了 重要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規制著當前和今后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走向,對這方 面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從不同層面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的現實指導意義,更 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具體實踐中運用這一科學理論,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3.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的其他相關分析。由于研究的出發點和方向不同, 部分學者還從其他方面研究討論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既是對上述研究的補 充,也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的認識。孫曰瑤(1997)分析 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列寧合作社思想的異同點,認為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將合作社的 生產屬性置于一定的社會制度環境下來討論,這種屬性同時依附于一定社會制度,在 資本主義制度下產生的合作社雖然有一定的進步性,但只能是一種改良工具,而在無 產階級取得政權并控制全部生產資料的前提下,合作社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并且是 實現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必然途徑。周誠助(1996)對比研究了消費合作社與生產合作
12 社在不同國家所取得的不同成效,認為消費合作社沒有觸動生產資料所有制,但與勞 動群眾的利益聯系更緊密,能為社員提供更多更直接有效的生產服務,因而相對于改 變產權關系的生產合作社發展得更成功,應該優先發展,而生產合作社應該逐步建立。 合作社本身并沒有高級與低級的區別,關鍵看它能否改進成員的經濟與社會福利。吳 象(2000)認為實現土地集體所有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的邏輯起點與總的目 標,但必須采取農民愿意接受的組織形式。斯大林的集體農莊組建方式并不符合這一 核心思想,違背了列寧晚年關于合作社的基本原則,用完全集體化取代了過渡性質的 合作化,并顯著影響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而家庭承包經營是在生產資料集體所有 制的邊界范圍內裂變出的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經濟細胞,是公有制生產關系基礎上的 一種具體形式,具有很強的市場生命力。黃開華(2004)討論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 工人合作運動的積極作用與歷史局限性,指出合作工廠內部雖然使工人階級擺脫了資 本家的剝削壓榨,消除了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資產階 級政治經濟學的合理替代,但這種合作生產方式只是極少數工人的個人努力,它的影 響范圍極其有限,或者說只是對狹隘生產關系的局部改造,它無法變革整個資本主義 私有制度以及由此產生的雇傭剝削關系,只有在全國范圍內組建合作生產才能徹底改 造資本主義的私有屬性。國魯來(2008)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早期合作社產生 的根本原因,指出無論是消費合作社還是針對農民和手工業這類信貸合作社,其目的 都是為了改善自身經濟狀況,力爭獲得更多的由于機器大工業生產帶來的新收益,而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企圖利用合作社來改善資本主義制度。但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只 有國家政權被有組織的勞動者自身所掌控時合作社才能成為變革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 式的有效手段。潘利紅等(2010)以時間為脈絡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發展 進程,指出蘇聯早期實行的共耕制模式、后期的集體農莊模式以及我國的農業合作化 運動都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社理論,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異 化。而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的回歸返 源,同時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探索出的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是對馬克思和恩格 斯合作社理論的創新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鐘瑛(2017) 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合作制理論與實踐發展歷程,認為馬克思合作社思想形成于對資本 主義制度下各種合作運動模式的批判性總結吸收,而列寧、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是在堅 持馬克思合作社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各自的社會主義實踐進行了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并賦予了新的合作內涵與形式。
綜上所述,通過對學者們的大量文獻研究可以看出,理論界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 作社理論的思想本源、根本目的、具體形式和實踐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 探討,盡管研究層面和視角有所不同,但結論和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認為馬克思和 恩格斯合作社理論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小農生產方式的改造,是實現共產主
13
義社會的重要環節和途徑,同時對社會主義國家農業的生產實踐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些研究有助于從多角度理解和掌握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的核心要義和本質內 涵。但結合具體實際,賦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理論新的時代內涵與實踐特性,并 將這一科學理論運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缺 乏,因此可以在這方面進行一定的挖掘補充,有利于促進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更高質 量發展。
②關于列寧合作社思想的研究。與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進行抽象的理論 研究所不同的是,由于列寧的合作社思想實踐性更強,因此,理論界對列寧合作社思 想的研究主要包含列寧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社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列寧合作制思想 的主要內容與發展演進軌跡、與我國農村改革的對比分析以及對當前農村合作社建設 的指導意義等幾個方面。
1.對列寧合作制思想及其發展演變的研究。陸學藝等(1984)將列寧合作社思想概 括為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創造了一種聯結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計劃生產、將私 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融為一體的新經濟形態,合作經濟是對商品經濟的一種替代模式, 小農生產占主導地位的俄國要想不經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生產發展的歷史階段而直接 過渡到社會化大生產,合作社是唯一可能的路徑。羅運璇(1985)闡述了列寧合作制 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發展過程,指出新經濟政策前列寧創建的生產合作社與消費 合作社包含了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思想,相對于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發揮的作 用更大,但總體上并沒有促進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而新經濟政策后組建的合作社更符 合恩格斯合作社思想,也更適合蘇聯當時農村生產力狀況,容易被農民接受,對恢復 蘇聯農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指出列寧的合作制思想經歷了“研究—實踐—總結” 的探索發展過程。高繼文(2000)認為列寧實行共耕制除了受馬克思合作社理論影響 外,還存在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過渡的思想,企圖過早地消滅商品與貨幣關系,而不 是要發揮合作社固有的經濟功能,由于收效甚微而改行新經濟政策。同時認為新的合 作社制度其實質是通過迂回漸進的方式使廣大分散的小農生產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大 生產,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強,在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的國家如果一開始就急于從生 產環節實現集體化的生產模式往往適得其反,甚至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陳榮佳 (2005)從生產經營效率角度分析研究了列寧從共耕制到合作制思想轉變的根本原因, 論證了共耕制條件下個體勞動效率低導致整體組織的低效率,而合作制條件下個體生 產勞動與在此基礎上組建的合作社聯合生產經營都具有更高效率,從而在實踐中體現 出兩種制度效率的差異性,并指出我國農村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仍需要借鑒列寧的合作 制思想。馬桂萍(2012)認為列寧的共耕制思想直接來源于馬克思關于消滅商品生產 與流通交換,直接從生產領域組織農民開展大規模協作生產的主張。同時由于列寧在 實踐中遇到的是完全不同于馬克思所設想的發達的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而是具體
14 的、情況復雜的小農生產狀況,這就導致后期列寧合作制思想發生重大轉變,從而顯 現出一定的思想動態性與流變性特點,并指出列寧對農民私人利益的兼顧和讓步對合 作社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徐鳳莉(2014)指出列寧合作制思想經歷了從最開始對 資本主義合作社的簡單否定,轉向實行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的共耕制,再到對合作社 的科學認知的否定之否定發展過程,最終賦予了合作社嶄新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
從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列寧合作制思想的起源、內容 與實踐演變過程,并重點分析研究了從共耕制到合作制轉變的根本原因和實際效果, 不僅為正確理解列寧合作社思想的內涵與特點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通 過對列寧合作社理論與具體實踐的研究,有助于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合作社理論 的本質內涵與實踐特性,從而為實踐中如何具體運用合作社理論提供了重要參考。
2.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正因為列寧合作制思想具有比較重要的現實參 考意義,特別是對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啟示,從而引發了部 分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王丁元(1999)從歷史角度對比研究了列寧與鄧小平的農村 經濟思想,認為無論是列寧的合作制還是鄧小平的包產到戶都是對如何發展社會主義 的深刻探索與再認識,兩種模式都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并回歸了農民私有財 產權利關系,都屬于社會主義經濟成分,是推動小農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大生產的中 間形式,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對列寧合作制理論的實踐運用與結合國情的具體發展。曾 長秋等(2006)認為鄧小平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觀點是在列寧合作社 思想基礎上的延伸與深化,其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實踐中都強調從流通領域組建新 型合作組織,待生產力高度發達以及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充分發展時再過渡到合作化與 組織化程度更高的生產環節的聯合合作經營,從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動社會主義 農村經濟產生質的飛躍。曹英偉(2012)認為列寧合作制中的關于從流通領域入手、 尊重農民意愿、強調農民私人利益、政府大力扶持等思想對于發展農村現代化合作組 織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周仲秋等(2014)認為列寧的合作社思想是在否定與轉變中得 到了升華,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和爭論比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科學理論思想,同 時指出列寧關于尊重農民意愿的思想對于現階段不論是在政策制定上還是實踐操作上 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王豐(2016)系統討論了列寧社會主義農業發展觀點,認為合 作社理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列寧倡導的合作社具有聯合性、可行性與靈活性等特點, 是改造傳統落后的小農經濟的主要渠道。同時還是建立國家與農民的交換方式,促進 農村自然經濟走向商品化和市場化,實現更高級的集約化經營的重要途徑。徐鳳莉 (2016)還從矛盾統一體博弈角度出發,指出列寧的合作制思想本質上是一種“共贏” 思想,無論是資本主義時期合作社還是共耕制的集體農莊都沒有很好地實現社會成員 或者國家與農民利益的共贏,只是導致矛盾的一方獲得利益,只有合作社才解決了雙
15
方博弈問題,實現了國家與農民利益的“共贏”統一,并認為這種“共贏”思維為處 理好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提供了重要借鑒。
從上述梳理分析可以看出,理論界從列寧合作制思想本身、合作社思想演變形成 過程、與我國家庭承包經營的對比分析以及現實指導作用等幾個維度開展了較為豐富 的研究闡釋,不僅折射出列寧關于合作社共產主義價值形態和開創性的實踐運用特點, 而且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合作社本身固有的社會功能及價值屬性。如同對馬克思和恩格 斯合作社理論研究一樣,盡管對列寧合作制思想的研究相對來說更貼近現實,但還是 沒有深入到合作社具體經營機制層面,研究還是顯得相對宏觀,還需結合實際在合作 社內部治理機制方面具體化,從而進一步豐富合作社理論內涵,拓寬合作社理論實現 路徑,更好地指導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
③關于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的研究。作為馬克思列寧合作社理論的繼承者,毛 澤東在不同歷史時期都非常重視對合作社理論的實踐運用與探索,并經歷了本土化的 發展演變,形成了獨特的農村合作經濟思想與實踐路徑。因此,學者們對毛澤東農業 合作化思想研究較為豐富,既有對合作社思想的分析闡述,也有對合作化運動本身的 客觀評價,但兩者往往交織在一起,同時也包含了思想上的對比以及對合作社內部具 體操作層面的討論。
1.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原因分析。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 重要階段,理論界從不同層面作了大量研究闡述。吳帆等(2012)認為共產主義理論 的剛性約束與主觀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從一開始就預設了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集體化 制度變遷,并支配著歷史主體的行為選擇,農業合作化只不過是通往理想社會整個鏈 條中的一個環節。張鶯(2012)從經濟角度分析了高級社組建的具體原因,認為初級 合作社土地分配比例偏低,高級社并沒有充分考慮分期償還農戶超額作價入股的生產 資料,農村實行的統購統銷經濟政策以及農民期待入社后更好的物質生活在這個轉變 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白立娟(2013)認為毛澤東跳過新民主主義路線綱領并推動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除了受馬克思列寧合作社思想影響外,還取決于對當時農村生產 力發展狀況、工業化優先戰略、農村階級發展新動向等因素的綜合考量。趙宇霞等 (2014)從歷史角度系統分析闡述了毛澤東農業合作社思想起源與發展演變歷程,認 為經典作家農業合作社思想對毛澤東產生了重要影響,指出毛澤東合作社思想萌芽于 國民革命時期,但當時局限于消費流通領域;形成于土地革命與抗日戰爭時期,通過 互助、變工等方式延伸到生產合作領域;成熟于解放戰爭時期,將合作社作為向半社 會主義、社會主義的過渡形式。同時指出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 等三步走形式構建集體經濟的思想具有獨創性,而新時期的農業合作組織既是對毛澤 東農業合作社思想的接續探索也是其價值訴求的實現載體。姚廣利(2016)分析了農 業合作化運動時期農民多重復雜的心理因素變遷過程,指出農民參與合作社既有衷心
16
擁護也有功利心理,甚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觀望與反對,而傳統的崇尚權威與從眾心 理以及來自政治上的壓力也對農戶的行為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具有獨立的人格是合 作社發展的重要條件。鄧世平(2017)解讀了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 指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共同富裕,最終走向共產主義 是毛澤東一生的堅守,但在合作化運動中對農民加入高級社的積極性作了過高估計, 忽視了農民作為小生產者的個體屬性,同時還過于擔憂農村內部資本主義自發勢力和 貧富兩極分化問題。戚義明(2017)以時間為脈絡著重討論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從整頓 放緩到迅猛發展的復雜變化過程,認為合作社迅速組建既有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有農 業生產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合作社的成功組建有利于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孤立城市工 商資本,使之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并對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重要的激勵作用。
通過梳理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看出,關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起因并不是單一的,而 是多重的,既有客觀形勢上的需要也有主觀意識形態上的追求。從歷史角度看,我國 農村合作經濟正是發端于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期,已有的研究偏重于從歷史發展演變角 度研究合作社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由于生產管理方式比較單一,因而較少涉及合作 社的內部治理問題。雖然也為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部分觀點,比如保證農民物 質生活的改善、生產的獨立性等,但仍然顯得不夠具體。
2.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總體評價。武力(1992)通過較為具體的數據對比分析了互 助組與合作社的相關經濟指標,指出試辦階段初級社的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社員收 入以及投入產出綜合效益要明顯高于互助組與個體農戶,后期由于合作社規模與人數 迅速擴大導致經營管理落后和高投入、低產量以及社員收入下降,農業綜合效益較前 一階段下降嚴重。汪青松(1996)以生產力為標準闡述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組織農業社會化生產以及擴大再生產,黨內關于合作化運動之爭 實質是對是否具備生產力條件之爭,由于后期過于注重政治追求與群眾基礎以及徹底 消滅私有制等主觀因素,忽視了生產力本身發展而導致諸多歷史遺留問題。王玉玲 (2007)從工業經濟角度分析了農業合作化與農村工業化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的關系, 指出農業合作化為農村工業與社隊企業擴大再生產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和發展空間以 及有效的產權組織結構。張紅陽(2014)系統分析了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認為盡 管在合作化運動過程中對國家積累的重視程度遠大于對農民的消費與合作社的積累, 從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者利益矛盾沖突,但合作化成功地使土地私有制轉變為集體 所有制,消除了農村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的可能性,使共同富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 保障了國家工業化初期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因而需要辯證地評價得與失。聞博等 (2015)從不同角度研究闡述了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所蘊含的特殊歷史意義,認為 合作化運動將數千年來被邊緣化的農民納入了國家政治經濟體系當中,要全面把握農 業合作化運動在促進工業型社會轉變、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以及
17 實現共同富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能孤立地、單方面地看待農業合作化本身。 吳建征等(2018)考察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國家需求緣起、互助衍生、異動成形的歷 史發展脈絡與具體實踐過程,認為農業合作化對國家工業戰略、農業自身發展以及鄉 村治理體系都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是對傳統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整體性重塑。 劉惠新等(2005)從具體生產管理層面分析了合作化運動出現失誤的原因,認為農業 現代化生產要素(如農用物資、機械動力、農田水利設施、鄉村治理效能等)發育不 足,農民思想覺悟以及文化素質偏低等都對合作化運動產生了不利影響。蔣玉珉 (2009)分析對比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農業合作社思想, 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合作化運動在某種程度上機械地套用了馬克思關于合作社的某 些觀點論斷與蘇聯集體農莊的做法,沒有很好地結合當時生產力發展實際,應該繼承 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關于合作社民辦、民主管理、多種入股與分配方式、政府多樣 扶持等創辦原則。梁國帆等(2012)對毛澤東組織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初始動因進行了 分析,認為在理論上主要是受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列寧農業合作化思想的影響,在實踐 中主要是向當時蘇聯農業集體化模式學習,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營績效,但總體上沒 有取得預期效果,并在合作化后期偏離了正常軌道,主要是政府介入過多,沒有賦予 農民充分的組織權。羅平漢(2016)通過大量史實與素材再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合作 化運動曲折復雜的具體發展過程,分析了高級合作社之所以能夠迅速組建的主要原因, 認為人的主觀認識因素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重要作用,并指出不同發展水平的初級社 之間的不平衡過渡、土地分紅取消、部分社員生活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 響了合作社的積累與擴大再生產發展。張勇(2017)反思了合作化運動出現的一系列 偏差與失誤,認為對農民私有財產權利邊界的動搖與混淆以及勞動成果內部平均化的 分配方式造成了整體的低效率,指出新時代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須符合農業自身發展 規律,并構建合理的產權制度。
從學者們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總體評價可以看出,相對于宏觀上對生產資料集體 所有制層面的積極評價,反面評價由于涵蓋了對合作社的產量、社員收入、投入產出 效益、生產力發展、現代要素培育、產權制度、分配機制等內部治理問題的探討而顯 得更為具體。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下準確把握和科 學運用合作社理論,也為新時代進一步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提供了 較好的理論基礎和觀點,同時還需要對這些問題原因進行系統的分析論述,才能有效 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水平。
④關于鄧小平“兩次飛躍”農業思想的研究。由于農業合作化最終衍化為生產資 料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從而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發 展,鄧小平基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及時調整了農村生產經營體制,完善了生產資料占 有關系,同時對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發展作了“兩個飛躍”的重要闡述,因此,理論界
18
對鄧小平農村合作經濟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農業“兩個飛躍”思想的闡述上,并 側重于對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研究。
1.“兩次飛躍”的思想內涵及其辯證關系。秦慶武(1997)認為“第二次飛躍”不 是對“第一次飛躍”的簡單否定,兩者是辯證統一而非對立的關系,“第一次飛躍” 是基礎條件而非制度障礙。同時指出集體經濟與合作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是一致的,當 前基于農民自愿聯合的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就是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的重要基礎。 熊吉峰(2003)指出“兩次飛躍”包含了改造傳統小農經濟,使其適應社會化生產方 式,并發展成為真正面向現代化的市場經營主體的思想。孔祥云(2004)認為“兩次 飛躍”思想對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具有長期戰略指導意義,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三 農”問題的偉大綱領,實踐中需要準確把握其中的深刻寓意。陳愛玉(2008)指出鄧 小平“兩次飛躍”思想是對列寧合作制思想的繼承與運用,并包含了對農業生產力發 展、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的規律性認識,同時還指明了農村集體土 地產權基礎上發展高水平集體經濟總的方向與實踐路徑。胡聯洋(2012)指出鄧小平 關于農業發展的論述是豐富而全面的,并集中體現了生產關系變革與經營體制調整的 根本性、農民改革與參與的實踐主體性以及工農互動發展的聯動性。趙智奎(2014) 分析指出家庭承包經營總體上已經完成了它的階段性歷史使命,典型集體經濟強村昭 示著新時期必須理直氣壯地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村集體經濟。魯碧華(2018)認為 鄧小平“兩次飛躍”思想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指出“第一次飛躍”為“第二次飛躍”提供了前提與發展空間,而“第二次飛躍”則 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兩者在空間上呈現出相互融合滲透的邏輯衍生關系。
從上述對“兩個飛躍”思想內涵及其辯證關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盡管研究角度不 同,但學者們的觀點基本上一致,認為兩者是辯證統一、融合滲透的邏輯衍生關系, 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這些研究為科學把握新時代農村生產關系發展演變規 律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同時也有助于構建更合理有效的農村集體股份合 作經濟內部治理機制。
2.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的歷史必然性。馬玉平(1997)認為合作社一經成立就 可以通過合作經營在生產上形成規模效應,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將農民重新組織起來, 開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道路,并為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發揮重要橋梁和中介作 用。郭曉平(2005)分析論證了“兩次飛躍”思想的科學性與深刻內涵,并指出農業 領域這種質的飛躍不具有均衡性與同步性,在發展基礎與主客觀條件相對成熟的地方 完全可以通過不同方式率先實現。趙智奎(2007)指出“兩次飛躍”總結概括了鄧小 平關于我國農村最終實現公有制基礎上的高水平集體經濟與共同富裕的思想,而生產 力水平對實現“第二次飛躍”起決定性作用,應該允許不同地區采取不同集體化程度 的生產方式。于金富(2010)認為以非折股量化的土地集體統一經營、實行企業化管
19
理、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特征的集體農場是未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何干強 (2014)對農村土地私有化傾向表示擔憂,認為大量土地向家庭農場、種田大戶或者 農業公司過度集中容易產生新的雇傭關系,農村貧富差距會逐步拉大,而發展集體經 濟、土地交由集體統一經營更符合廣大農民群眾共同富裕的愿望,也符合農業“第二 次飛躍”的戰略構想。張坤(2019)指出“第二次飛躍”既是解決我國農村個體生產 的局限性與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的根本路徑,也是鞏固農村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地位、 發揮集體生產優越性的根本保證,并認為現階段較強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高的農 業科技貢獻率與機械化水平、日益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以及一大批集體經濟強村為 “第二次飛躍”積累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條件。繆聽雨(2020)從理論、現實與實踐角 度探討了農村經濟再集體化的可行性,指出再集體化既是增收的有效模式,也是家庭 承包經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發展趨勢,但必須以生產力為標準,不能跨越生產 力發展階段強制推進。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到,理論界從多個角度對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的歷史必然 性作了比較豐富的闡述,有助于深化對農村最終走集體化發展道路的認識,但研究總 體上偏向于抽象的理論分析,對于具體實踐路徑的探討顯得不足。同時由于各地生產 力水平和資源稟賦不同,部分學者對某種實踐模式的研究和推崇也不代表適用于所有 農村地區,因此,有必要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下進一步探索如何實現農業 “第二次飛躍”的科學路徑,并有效解決內部生產效率和激勵與監督問題,才能促進 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更高質量發展。
(2)關于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的發展治理研究
從實踐來看,無論是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還是集體經濟,不僅對農民個體生存 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意識形態觀念也產生決定性作用,因 此,理論界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的發展治理問題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 有以下兩方面。
①關于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的總體發展研究。對我國農村專業合作 經濟與集體經濟的總體發展研究主要體現在理論基礎、演變規律、發展現狀、相關共 性問題以及具體實踐案例剖析等方面。
1.關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研究。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載體,學者們基于 不同角度和層面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開展了一系列規范意義上的研究闡釋,王向陽 (2008)指出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存在制度供給不足與不匹配問題,特殊的國情和 農情以及剛性約束條件需要強制性與誘致性制度變遷的雙向互動才能實現較好的經濟 績效。任梅等(2012)從政府規制角度闡述了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 指出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經歷了政府規制缺失、滯后與強化三個階段,且規制措施越 來越趨向具體,對新發展階段如何從政府層面更有效地促進農民合作社可持續發展具
20
有一定的政策啟示意義。孔祥智(2019)分析了改革開放前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理論 在我國的運行績效,認為農業合作化雖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并支援了國家工業化建 設,但對農業生產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減損。而改革開放后我國新型農民合作經 濟組織的發展是對西方合作經濟制度與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創新運用過程,可分 為農民自發傳播與政府自覺運用兩個階段,兩種理論制度曲線交織融合、并行不悖, 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曲曉云等(2019)通過歸納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目標、總的原則和基本特點,指出應基于 不同合作組織發展水平及其客觀規律,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合作經濟組織采取不同的政 策取向。同時由于實踐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具有動態演進性與總體穩定性的特 征,因而必須保持總的政策措施符合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本質要求。聶洪輝(2020) 認為我國農民正處于代際更替過程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也將經歷“生存型—致富 型—發展型”的演變過程,而當前正處于致富型發展階段,農民合作意識、合作需求 與合作層次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更強,與市場結合程度也更加緊密。
可以看出,理論界在宏觀上對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演變規律、 制度供給和政策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了解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發展的來龍去 脈,為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演進邏輯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構建更加符合 時代特點和演變規律的合作經濟生產方式與經營機制提供了有益參考,因而有必要對 這兩方面作進一步的延伸探討。
2.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作為一定地域范圍內集體成員的聯合體,農村集體經 濟的改革發展和演變問題歷來受到理論界的關注,徐勇等(2015)研究了新中國成立 以來集體經濟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并從產權、收益、要素、主體等角度闡述了集體 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主客觀條件,從而揭示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由統到分再到合的一 般規律。許經勇(2017)闡述了改革開放前后農村新舊體制變革的緣起與必然性,認 為改革開放前的集體經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經濟,因為農民的集體產權受到過 度侵占才導致微觀經營主體的形成,但是過度的分散經營也沒有很好地解決農業增效 與農民增收問題,并弱化了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因此,現階段亟需通過多種形式的聯 合與合作,特別是股份合作制來鞏固壯大集體經濟。仝志輝等(2018)系統論述了改 革開放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變遷過程,并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家庭承包責任制初 期;二是自辦或者合辦鄉鎮企業,發展二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時期;三是城鄉一體化 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時期;四是新時代農村深化改革時期。王豐 (2018)動態考察了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歷程與內涵,并從另一個角度 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到八十年代末,以包產到戶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為標 志,農業總產值大幅提升,鄉鎮企業總產值超過農業,成為集體經濟的支柱;二是八 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由于強調了“分”而忽視了“統”的功能,導致基層組織軟
21 弱渙散;三是九十年代末到黨的十八大前,由于過度強調市場化和農業資本化,導致 工商資本與產業資本對農村資源過度侵蝕,加劇了農村分化與生態惡化;四是進入新 時代,伴隨著農村一系列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濟開始走向復興。王娜(2018)指出 雖然改革開放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但家庭經營與集體經濟并不是矛盾對立、此消 彼長的關系,而是共生互補、辯證統一的關系,家庭經營只不過是比較低級形態的集 體經濟,應增加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運用農業技術發展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方 式向更高級形式轉變,并因地制宜發展多元化產業形態,比如農業產業、工業、旅游 業、房地產物業等,更好支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王文彬(2018)針對農村集體經濟 發展動力不足問題,提出要素回歸重構的思路,即培養更多懂生產技術、會經營管理 的實用人才,搭建現代產業平臺集聚更多發展資源,多渠道培養農民集體主義精神與 發展氛圍。賀雪峰(2019)認為鄉村振興迫切需要將農民再次組織起來,具體路徑可 以參照國有農場的土地經營模式來整合利用農村土地資源,實現村社集體化再造。李 燕(2019)以生產資料所有權問題為邏輯主線,系統梳理研究了新中國成立后七十年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歷程,并認為每一個階段都是由不同的生產關系支撐,合作化時期 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共用支撐,人民公社時期是由生產資料共同占有支撐,家庭承包制 是由包干到戶支撐,市場化階段是由土地“再集體化”及多種股份合作發展模式支撐。 高鳴等(2019)根據組織形態與基本構成,將新中國成立七十年集體經濟發展劃分為 構建期、調整期、轉型期與激活期四個發展階段。宋宇等(2019)梳理研究了改革開 放前三十年與改革開放后四十年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模式,認為新時代發展壯大農村 集體經濟應該加強不同要素間的合作,創新勞動與資本等要素的合作方式,積極發揮 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不同作用。楊洋(2020)認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對于實現共 同富裕、培養農村本土人才、繁榮農村文化、改善生態環境以及強化農村組織建設具 有重要作用。
通過眾多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理論界從多個角度描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集 體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內在特點,同時還探討了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實踐方式 和價值意蘊,為科學把握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演變規律、探索有效實現形式提供 了重要啟示。但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對治理結構和發展演 進規律的探討還比較缺乏,需要在理論上進一步闡述清楚,從而更好地引導新時代農 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演進。
②關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內部治理的研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與集體 經濟治理問題關系到農民增收致富以及農村經濟是否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因而也是不 少學者研究關注的重點,研究總體上是圍繞農民合作社(包含合作社聯合社)與村集 體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展開。
22
1.關于農民合作社內部治理問題的研究。從既有研究來看,國內學者從不同視角對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治理問題作了分析探討,尤慶國(2005)對合作經濟組織運行機制 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當前合作社內部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股權結構,容易產生“中 心—外圍”效應。同時股金分紅過多,勞動價值體現不充分,普通社員利益得不到有 效保障,并對決策機制產生影響,從而導致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楊歡進等(2009) 認為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存在認識不足、發展層次不高、資金供給缺乏、聯結帶動 能力有限以及外部發展環境不寬松等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加大財稅金融等 政策支持力度。傅鴻源等(2011)分析了我國農村家庭經營存在的統與分的矛盾、小 規模與集約化的矛盾以及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并結合發達國家發展農業合作組織 的歷史經驗,指出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應該朝著農工商一體化的公司化方向發展。 李君(2013)針對農村合作組織治理發展問題分析了能人示范帶動效應,指出農村能 人在構建穩定的內部組織結構關系、強化農戶合作行為以及增強組織制度創新能力等 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應該通過多種機制加強農村能人的開發培養。陳文榮 (2016)指出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面臨認識不足、政府干預過多、產權不清晰、資 金不足以及管理運行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需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規范政府干預行為,完 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蘆軻(2018)討論了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 織的法律地位問題,認為滯后的、模糊的法律定位阻礙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市場經 濟中的可持續發展,亟需明晰規范的市場主體定位。王軍琛(2019)指出當前我國農 民合作社普遍存在規模偏小、經營結構單一、資金不足、人才緊缺以及運行不規范等 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拓寬市場、多元發展、加強橫向縱向聯合合作與提高內部經營 管理水平等建議。任大鵬(2019)基于馬克思關于合作社本質上是人的聯合、經濟效 益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的理論本源,指出當前我國農民合作社資本化與公司化傾向 嚴重,成員異質性現象逐漸強化,應該重新回歸合作社承載的集體主義功能與價值訴 求。曲承樂等(2019)基于對合作社基本治理原則與本土化實踐的思考,認為在堅持 合作社準則的前提下應逐步完善出資方式,并構建適應我國合作社運營特點的盈余分 配機制,比如對核心社員出資額占比作適當限制,承認以勞動作為出資方式,強化薪 酬激勵等,既符合我國現行法律規范又保持了治理機制的彈性。譚智心(2019)從市 場經濟與發展角度探討了聯合社成員構成、產權結構與分配機制等內部治理問題,認 為聯合社作為更高級的合作組織形態應該更加注重與市場機制的融合,提高市場效率, 成員構成可以是合作社也可以是企業等多元主體,分配方式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 度多樣化,而不僅限于按交易額,組織形態也應該是一個動態演變過程,并呈現出一 定的企業化運營特征。黃博(2020)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與合作社發展現狀,構建 了規模化、內生式、規范化與品牌特色化的合作社發展治理思路,變革完善合作社治 理模式,促進農業發展現代化。
23
透過不同角度的研究可以看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治理問題的重要性,學者們從多 個層面的探討為我們了解當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治理現狀和問題癥結提供了豐富的 資料和思想基礎,部分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可參考借鑒之處。同時需要指出的是, 部分學者提出的建議也相對抽象籠統,不夠具體,部分建議也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暫 時還不具備條件,而且缺乏結合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進一 步探索構建合理有效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生產組織模式與治理機制,因而有必要對這 方面進行補充完善。
2.關于農村集體經濟內部治理問題的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由于在提供農村公共產品 和服務、保障農民權益、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其內部治理 問題也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孔有利等(2010)基于產權理論深入剖析了無錫市陳巷 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的發展過程,認為改革的成功之處在于將長期以來被少數人掌 控的集體資源進行了產權明確,將集體資產與資源要素確權回歸給了原始成員,保障 了成員的集體收益剩余索取權。崔建中等(2013)基于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單一農 業轉向商貿工多元經營、生產方式從單一勞動投入轉向技術和資本等多種要素集聚、 產品交換由封閉走向開放等現實考量,指出應當借鑒現代企業治理模式對集體經濟組 織實行公司化運營改造,利用市場化和社會化機制提高治理效能,從而更好地促進外 部資源要素輸入,保障集體經濟擴大再生產需要。許經勇(2014)結合案例剖析了廈 門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條件下農村集體經濟采取的不同發展模式,并歸納為農民專業合 作、農業產業化、鄉鎮工業配套、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制、服務型經濟以及鄉村旅游 等不同路徑,為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資源稟賦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思路 借鑒。楊一介(2015)從城鄉生產要素與人口自由流動角度出發,指出應根據成員的 自主選擇意愿與市場交易需求多元化組建適應農村生產實際的集體經濟組織形態與經 營模式,比如現代合伙制、公司制、聯合農場等,而不僅僅局限于農村合作社。李強 (2017)對比闡述了經濟發達地區村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造運營的成功實踐案例的具體 經驗做法,指出公司化治理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是對接融入 大市場的有效載體,但在試點過程中要堅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每個村的發展基礎 與資源稟賦不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特別要注重選擇適當的改制模式、內部結構 與治理機制,實現農村經濟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韓冬等(2017)從法人治理角度提 出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的建議,指出應當在兼顧集體效益與個體效用最大 化的前提下,遵循漸進式改革路徑,借鑒現代公司治理模式構建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治 理架構。崔超(2019)指出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境,比如在城鄉融合發 展進程中產生的“虹吸效應”導致人才單向流失,發展動力不足,面臨主體困境;大 部分不具備區位優勢的偏僻村資源匱乏,產品附加值低,剩余價值流失嚴重,面臨收 入困境等。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治理除了構建正式的產權制度安排外,更要順應現代
24
市場經濟要求增強集體經濟的開放性與適應性。杜園園(2019)以珠三角地區股份合 作經濟為例,討論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可行性路徑問題,認為以地租經濟為主要收 入來源的股份合作經濟運行機制不具有可持續性,并以河南劉莊農工商總公司為代表 探討了將“社會經濟”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式的可能性,這種模式不以追求高額 投資回報與利潤為目標,以服務人的需求為價值導向,追求的是一種社會效益與公共 福利。高強(2020)對比分析了蘇南四個地區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分別是永聯村的村 企合一模式、吳中區的以企聯村模式、江寧區的村企合作模式以及姜堰區的服務帶村 模式,并指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應具有開放包容精神,應該允許多種 模式、多元主體和多重要素組合融入。張義博(2020)通過剖析陜西、浙江等 5個村 的實踐探索,指出深入挖掘利用農村優勢資源,并聯合非集體產權入股等方式發展農 村混合所有制經濟在現階段具有合理性與必然性。
從上述研究結果來看,學者們基于不同角度和立場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治理模 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和歸納總結,其中部分觀點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為進一步研究探討 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和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啟示。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觀點和 建議從宏觀上研究發展模式比較多,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探討集體經濟內 部治理問題偏少,因而實踐指導性還不夠強。
1.4.2 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由于歐美國家普遍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制度,同時受意識形態的影響,相對于國內 理論與規范研究,國外學者更多以西方經濟學作為理論支撐點,傾向于采用實證檢驗 和構建模型等方法對農民合作經濟的組織功能、內部治理和績效等方面進行論證,少 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因而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新時代 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問題的研究也比較少見。
(1)關于農業合作社的功能作用。勒皮奧(1992)指出只有采取合作社這種組織 形式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農場主生產經營中的交易成本,同時也降低其經營風險和不確 定性,是農場主取得規模經濟和打破市場壟斷的有效途徑。阿賽姆(1992)同樣認為 合作社內部化了部分市場功能,降低了合作社交易成本,提高了農場主收益。奧利拉 (1994)認為合作社可以使社員直接進入市場,相對于其他市場中介更能降低交易成 本,同時合作社的縱向整合可以降低不確定環境下交易頻繁產生的高額費用,從而提 高社員收益。哈克盧斯(1996)指出構建合作社能使成員在諸如合作精神、價值觀、 共同目標追求等方面形成高度的同質性,從而降低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達到既定的 合作目標。斯皮爾(2000)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了合作社的功能作用:①成員間的信任 優勢和互助優勢;②合作社具有社會關系或者社會資本的優勢;③合作社通過聯結社 區等方式產生正的外部性。亨德里克斯(2003)認為組建合作社最重要的目的是形成 反市場壟斷力量,保護農民利益,同時也減少了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外部性 25
影響,保證社員利益免受機會主義行為侵害。海倫(2010)指出小農戶集體行動進入 市場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戶收入,對較少貧困、實現農業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 莫喬等(2017)利用咖啡種植合作社調查數據研究了合作成員制的經濟影響,分析表 明合作社成員在經濟上的表現明顯優于非成員,合作社在改進貧窮農戶福利、增強農 戶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金德爾(2018)基于埃塞俄比亞小農戶生產者 價格數據構建了農業經濟模型,實證檢驗了合作制對農民獲得的生產者價格水平的影 響,研究結果表明銷售合作社在確保農民有競爭力的生產者價格方面發揮了工具性作 用,通過合作社小農戶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獲得額外的經濟利益。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對于合作社功能作用的觀點是比較一致的,普遍 認為相對于小農戶生產方式,農業合作社具有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彌補市場失靈、 提高農產品市場效益、增加社員收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等經濟功能,與國內學者的 研究觀點也比較接近,但研究總體上是偏向于經濟效益方面,關于農村合作經濟社會 價值功能方面的探討顯得不足。
(2)關于農業合作社的內部治理。對于合作社內部治理問題,國外學者更多的是 運用現代產權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投資理論等進行分析闡述,比如 哈里斯(1996)認為可以建立合作社股份二級交易市場,通過允許股份流轉來解決社 員投資激勵、改善資產組合和社員“搭便車”等問題。羅耶(1999)認為由于合作社 股份不可交易,缺乏股權激勵機制,導致內部產生嚴重的委托代理成本問題,合作社 的市場價值也難以得到評估,管理者的行為難以得到有效監督,同時缺乏股權激勵機 制也很難吸引優秀管理人員。莫比烏斯(2002)研究發現即使是最有能力的合作社內 部董事會成員也缺少管理董事會的技能,而且內部董事會成員有可能會利用他們手中 的權力來滿足私人利益,進而損害合作社與成員的利益。斯皮爾( 2004 )以英國大型 合作社為例,指出合作社如果無法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將導致普通社員權益受損,尤其 是合作社內部的大股東或談判實力強的個人或團體以及外聘經理均會損害社員利益。 比杰曼(2006)認為合作社的治理結構主要是為了解決協調與保護問題,而這些問題 需要通過更完善的產權制度、社會機制和協調機制來解決。邦德(2009)認為相比于 上市公司董事會而言,合作社董事會將遭遇更為嚴重的內部治理問題,這主要緣于合 作社董事會成員構成的復雜性。
從國外學者對農業合作社內部治理問題多角度的研究可以看出,相對于國內學者 的規范分析,國外學者普遍從現代經濟學理論角度進行探討,認為農業合作社內部主 要面臨產權結構、委托代理成本、搭便車、投資組合、股權流轉等治理問題,與國內 研究角度有一定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外農業合作社的發展階段不同,國外農業合 作社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規范,公司化特征明顯,而國內農業合作社還處于起步階段, 從而導致研究的理論基礎和視角不同。
26
(3)關于農業合作社的績效。對農業合作社績效問題的研究也是國外學者比較關 注的,波特(1987)認為合作社是低效率的生產經營者組織,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管 理低效。由于委托代理問題和公共積累制度所形成的集體產權不清晰,努力的成果可 能會成為全體成員的公共產品,導致成員積極性減弱,同時由于產權的不可流動性, 合作社的控制成本較高;②經營低效。由于需要有足夠的成員惠顧額合作社才能取得 更大的規模效應,但合作社與非社員之間的交易在法律上受到限制,因而合作社在經 營規模上也可能是低效率的,難以實現最優規模經濟。瑟克爾(1989)認為由于合作 社組織通常不具有創新性和進取性,因而無法產生明顯的績效。庫克(1999)認為由 于合作社產權關系不明晰,導致多重委托代理成本產生,同時存在社員間利益不一致、 內部融資困難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因而其績效要低于同等規模的投資企業。而影響合 作社績效的因素主要包括成員的異質性程度、理事會規模、資源共享制度以及產權界 定的清晰程度等。扎戈(2001)通過構建博弈模型比較了在開放和封閉的組織制度下 農戶采取何種策略加入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的最優規模,并與IOF (投資者擁有企業) 作了對比,認為普通的合作社不僅具有較低的利潤率、償付能力和資產變現能力,而 且低效率的生產者更傾向于選擇合作社而不是投資者公司。富爾頓和休斯(2009)研 究發現合作社的變遷、失敗以及重組主要是源于資本的缺乏、產權問題和投資組合問 題,同時還存在低水平的管理問題和比較嚴重的代理問題。
梳理國外學者對農業合作社績效問題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數學者認為相對于現 代股份制公司而言,農業合作社的運行績效是比較低的,而影響合作社績效的具體原 因也是復雜的,既有內部管理問題也有制度安排因素。盡管研究的視角和層面與國內 學者有很大不同,但國外學者對農業合作社績效和組織決策管理等問題的研究為我們 進一步完善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實 踐參考。
1.4.3 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總體評述
(1)對國內相關研究的總體評述 從總體研究結果來看,國內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經 典作家及其繼承者的合作社思想內涵與具體實踐運用的梳理回顧,對新時代農村合作 經濟的研究則集中在對實踐中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現狀的描述和案例分析,研 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為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科學內涵,了解農村合 作經濟發展治理現狀和問題癥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有益啟示,也為本文進一步研究 探討奠定了基礎,但仍存在需要挖掘和補充的空間。
首先,學者們的研究往往聚焦于闡述其中某個經典作家與繼承者的合作社思想,
或者是針對單個合作社歷史事件的分析,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整體性闡述,
從而顯得相對孤立和不夠系統,需要從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角度來整體把握馬克思主
27
義合作社理論的思想淵源、本質內涵、發展進程、實踐特點以及演變規律,從而深化 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再認識。同時理論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 理解往往處于一種歷史的和抽象的狀態,缺乏與時俱進的理論闡釋和置于新時代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動態把握分析,因而沒有賦予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新的時代 內涵和理論特性。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合作經濟的具體實踐也進一步推 動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需要在理論上作出新的概括和闡釋。 因此,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問題的探討有 助于補充理論界對這些方面研究的不足。
其次,既有研究缺乏對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進行系統地比較分析,理論與實踐 中存在未加甄別而全盤吸收的傾向,沒有突出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指導思想地位, 需要在理論上廓清兩者的本質區別,從而更好地規范引導我國社會主義農村合作經濟 的發展。
再次,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在分析研 究農村合作經濟內部治理問題的同時還應該深入探討組織形態發展演變規律問題。既 有研究只是從理論上對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進行了抽象的必然性闡述,缺乏 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下對組織形態與生產方式演變的具體路徑的探討,因此, 需要結合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對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可行性與實踐路徑作 進一步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新時代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效能邁向更高水平。
最后,針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問題,學者們基于不同角度和立場對發 展治理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和歸納總結,其中部分觀點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從總體 上看,學者們從宏觀上研究發展模式比較多,缺乏在理論和實踐分析基礎上進行一般 規律上的提煉和概括,導致發展的指向性不強。因此,需要在已有研究基礎上作進一 步的深入探討,科學把握農村合作經濟的本質內涵和演變規律,形成既符合社會主義 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又遵循市場價值規律的發展治理模式。同時在理論和實踐分析基 礎上進行一般規律上的提煉和概括,并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思想,邏輯地推出新 時代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的必然性、指導思想、總體框架和基本遵 循,使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確保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
(2)對國外相關研究的總體評述
由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制度,因而國外學者研究也就缺乏 農村集體經濟這一概念,同時受意識形態影響,相對于國內理論分析和規范研究,國 外學者更多是以西方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總體上是圍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對 合作社具體的經濟功能、產權關系及其績效展開分析研究,相對于國內研究而言在一 定程度上拓寬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也為我們研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效率問題提供了合 理參考。
28
但必須看到,正是由于國外學者側重于對農業合作社內部治理經濟學的探討,也 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對合作社理論本質及其社會功能與價值意蘊研究的缺失,從而突顯 農村合作經濟單一的經濟性和功利性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資本主義股份制公 司,沒有賦予合作社特定的社會功能和價值訴求。其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國家農村 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資本主義農場主以謀求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的,本質上缺乏集 體意識和共同富裕的理念,因而研究也就顯得單一現實。
為此,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問題的研究應該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 論與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思想,從實現人的本質與現實 物質利益需求兩個維度出發,重點探討如何形成既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又遵循市場價值規律的生產方式和治理機制,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 從而更好地發揮合作組織經濟社會功效,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 不是僅僅將合作社視為一個單一的市場經濟細胞。
( 3 )國內外研究的比較 通過梳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和國外對于農村合作經濟的研究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①在研究內容上。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合作社的經濟功能和內部治理因素,比 如產權、績效、激勵、投融資、投資組合、財務指標、控制、決策等比較前沿的問題, 研究的出發點是提高合作社效率,公司化治理傾向比較重。而國內關于農村合作經濟 組織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層面探討合作社的本質、實踐、演變、治理和規范性等問題, 也包含對影響組織發展因素的分析,研究偏向于對組織模式的論述,兩者有較大的差 異,這主要是由國內外農村合作經濟發展階段和面臨的發展環境不同所導致的。國外 的合作社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而我國農村合作經濟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制度建 設還處于實踐探索中,生產運營管理也還不夠規范,因而在研究內容上有一定的差異。
②在研究方法上。由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視角不同,國 內學者比較注重思辨性,主要側重于定性分析和規范研究,或者采取實地調查和案例 分析法,進而提出個人觀點或主張。而國外學者更趨向于采用建立經濟模型進行實證 檢驗分析,最后提出對策建議。同時博弈論、結構分析、計量經濟學等方法也越來越 多地運用到合作社的研究中,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較大差異。
29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合作社理論
2.1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思想淵源
2.1.1歐文“新和諧公社”思想
羅伯特•歐文構建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源自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為使 工人階級擺脫被剝削奴役的命運,他親自設計了合作公社制度,并在美國印第安納州 建立''新和諧共產主義移民區"(New Harmony ),將自己的設想運用于合作社的生 產實踐中,并通過設計一系列具體方案來試驗他理想的社會制度,這是在他那個時代 所沒有的創舉。
( 1)合作社思想起源
歐文 1771年出生于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發達的英國,雖然被譽為“現代人事 管理之父”,但他一生都致力于對罪惡的、產生貧困與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的改造,致力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不合理的勞動權利與財產分配制度的改造。歐 文的思想起源于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恩格斯指出:“歐文在資本主義 生產最發達的國家里,在這種生產所造成的種種對立的影響下,直接從法國唯物主義 出發,系統地制定了他的消除階級差別的方案”①,從而闡明了歐文在實踐中創建合作 公社、建立共產主義移民區以及構建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的思想淵源。
十八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思想由于其鮮明的社會生活實踐特性,在反對封建專制 與宗教神學的理論與思想的激烈斗爭中走在了時代最前列,給黑暗的舊社會徹底的揭 露和猛烈的攻擊,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進步、最革命、最徹底的哲學思想。同時非常 重視社會契約的作用,主張“主權在民”,而不是“君權神授”,人人生而平等自由, 人與人之間通過訂立契約來建立國家,社會的公序良俗來源于全體民眾共同的、原始 的、樸素的約定,國家的本質就是人們在契約范圍內的結合體,用來保護每一位成員 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不是給人們戴上被壓迫的枷鎖, “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 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自然像以往一樣自由。”②這樣,每 個人既是權利的享有者同時也是義務的承擔者,每個人既對所有人承擔義務,所有人 也對每一個人承擔義務,這就體現了平等自由的原則,即使人與人之間雖然可能由于 先天的體力與智力不平等,但他們卻擁有了后天的平等權利。這些包含公平、理性的 契約精神也直接被歐文運用到他的共產主義試驗中,并制訂了《新和諧公社組織法》, 其中規定的公社章程、財產公有、成年人享有平等權利和義務、管理委員會成員構成、 理事選舉、民主管理、公社的使命和任務等都可以看作是社會契約的一個縮影。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778.
②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9.
30
( 2)“新和諧公社”實踐
建立沒有壓迫剝削、平等自由勞動的理想社會是歐文畢生的追求,早在 1817年拿 破侖戰爭后,面對經濟蕭條和失業問題,歐文在《致工業和勞動貧民救濟協會委員會 報告》中就闡述了他關于解決失業問題的計劃,認為建立具有共產主義思想萌芽的、 亦工亦農的勞動合作社可以吸收大量勞動力就業,從而徹底消除失業問題。因此,他 在 1820年《致拉納克郡報告》中就提出了他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主張,并闡述了他所 要構建的新社會的理論基礎,指出合作公社的性質完全不同于當時資本主義的農場主 和工廠生產模式,合作社的基本形態類似于平行四邊形,并且“是根據聯合勞動、聯 合消費、聯合保有財產和權利均等的原則建立起來的。”①同時他還認為資本主義的財 產私有制度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只要私有制存在就必然破壞權利平等,引發特權、奴 役、貧困和等級分化,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所有社員共同使用生產資料和平等享有各 種權利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理想社會中,所有的階級對立與階級差別乃至階級觀念都 將徹底消失。
對于如何實現這一構想,歐文認為要從充滿矛盾的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理想社會, 就必須對社會進行全面的、大規模的制度改造,主要通過兩大措施:一是改造生產環 節,組建勞動公社,生產力將得到極大提高,以便生產出能滿足所有成員需要的為數 極多的物質財富;二是改造商品流通與交換環節,改革價值標準,根據勞動價值組建 交易市場,將勞動券作為唯一的等價物,用于合作社內部剩余產品之間以及與其他合 作社之間的交換憑證。歐文認為只有通過這兩方面的改造才能向新的公有制社會過渡, 才能為理想的社會奠定制度基礎,才能徹底改造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為此,他在美 國印第安納州買下 1, 200 多公頃土地用于構建新和諧共產主義移民區,并制作規劃圖, 整個建筑的布局和結構清晰,功能完整,生產資料和財產全部公共占有,公社內部也 沒有商品交易,成年人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平等義務,實行民主管理,勞動成果由全 體成員共享,任何人在財產上和待遇上都不能享有特權,而且還要為公社作出最大的 貢獻,因此,財產公有制度也就成為新和諧公社最顯著的標志。
盡管歐文耗費了大量精力在公社的生產運營上,但由于缺乏經驗,加之生產管理 不善,公社消耗多、生產少,供需不平衡;腦力勞動者增多,而體力勞動者日漸減少, 理想主義色彩日益濃厚;技術工人與勞動力缺乏,導致生產混亂,收入減少,入不敷 出。盡管耗盡了所有資產,試驗仍無法持續下去,和諧公社最終還是解體了,淹沒在 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當中。雖然試驗失敗了,但新和諧公社提出的生產資料公共占有、 財產公有、各盡所能、計劃生產、按需分配等包含共產主義因素的思想為科學合作社
①羅伯特•歐文.歐文選集(第1卷)[M].柯象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 327.
31
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和思想基礎,馬克思指出:“在英國,合作制的種子 是由羅伯特•歐文播下的。”①
2.1.2圣西門“實業制度”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圣西門 1760年出身于法國貴族,由于受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唯物主義、自然科 學和逐漸興起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使得圣西門從一個封建貴族階級逐漸轉變 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者,并最終轉變為“研究人類理性的進程,以便將來為改進 人類的文明而努力”②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和為工人階級解放的代言人。
(1) “實業制度”思想
圣西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是一個不間斷的、繼承的、螺旋式的發 展過程,雖然它在某些歷史時期經歷了倒退甚至復辟,但它始終遵循了進步和上升的 歷史發展趨勢,是一個不斷向更高級形態演變的過程。雖然腐朽的封建剝削制度被新 興的、生產力更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替代,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并不是萬能的,他甚 至認為剛剛誕生不久的資本主義世界“完全是一個是非顛倒的世界,……不得溫飽的 人每天還要省出一部分生活資料來為闊佬們錦上添花”③,因此,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 也會走向滅亡,新的、更理性和更完善的社會制度也將必然出現,舊的、壓迫的封建 社會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終將被更高級、更和諧的實業制度所替代,從而推動歷史前 進和社會進步,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地向更高級形態演進。馬克思認為這種思想是一種 “本來意義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體系”④,因為它為整個人類構想了一個科學知識和 實業制度都高度發達完善的理想社會。
(2) “實業制度”主要內容
①建立實業制度。圣西門在《論實業制度》一書中詳細論證了殘余的封建制度和 資本主義社會將被充滿希望的實業制度所取代,只有建立一個科學、藝術和手工業都 高度發達的實業制度,人類社會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到“黃金時代” 。在圣西門構建的 理想實業制度社會中,上層建筑將發生革命性轉變,“統治階級”將不再是食利者, 而是由具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和實業家組成,并由他們來掌管國家,但這并不意味著是 一種新的統治與被統治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所有成員都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并且這 種領導是對經濟生活的領導,是對物的管理和對整個國家生產過程的管理,對人的剝 削統治將轉變為對物質生產和對自然界的影響。
②實行計劃生產。在整個國家范圍內實行自上而下和有計劃地生產是圣西門構想 的理想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他認為資本主義的制度設計以及資本的本性和內在矛盾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7: 12.
②昂利•圣西門.圣西門選集(第1卷)[M].王燕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47.
③昂利•圣西門.圣西門選集(第1卷)[M].王燕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39.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431.
32 無法有效組織整個社會按照合理的計劃生產,一方面是龐大的商品堆積、生產過剩, 另一方面是勞動人民食不果腹。而要想擺脫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社會朝著 良性方向發展,必須在實業制度下加強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調節,按計劃組織開展 國民經濟生產,從而克服無序的、自發的生產狀態,提高生產的計劃性,全社會就可 以實現協調、平衡,避免供求失衡、資源浪費,全體人民也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福利。
③建立勞動與分配制度。關于勞動問題,在圣西門構想的實業制度社會里人人都 需要平等地參加勞動,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度,社會上不存在任何特權,政治將不再 成為統治工具,而成為生產的代名詞,一切都圍繞物質的生產和管理。關于勞動報酬 與分配制度,圣西門作了類似社會主義“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構想,并設計了 “按才派工、按才分配”的勞動報酬制度,每個勞動者獲得的報酬應根據他在實踐中 所展現的才能以及他為社會所做的貢獻。
盡管圣西門設計的理想實業制度沒能實現,但其中包含的按計劃生產、人人參與 勞動、按才能和貢獻大小獲取報酬等思想為后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 思想材料。
2.1.3傅立葉“法郎吉”協作社思想
傅立葉 1772年出身于法國商人家庭,因而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制度有著更直接、 更深刻地認識,他認為工業革命雖然推動了生產力飛速發展,自由競爭卻導致整個社 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充滿了極度的不和諧。在他看來,人類社 會發展與自然界一樣都有其自身規律,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資本主義社 會制度終將被更高級的和諧制度所取代。
(1)建立“法朗吉”協作社組織
為實現高度和諧的社會狀態,在傅立葉的構想中,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共同生 活、共同勞動、生產資料共同享有的協作社,他給這個協作社取名為“法朗吉”(希 臘語意為嚴整的步兵隊伍,大小類似于我國一個行政村),它是由勞動者與資本家共 同構成的聯合體,包括工業、農業、商業、科學、教育、藝術、家務這七種專業勞動 隊。在這個協作社里,階級差別、腦力與體力差別、城鄉差別都將消失,人們的收入 按勞動、資本與才能等多種方式分配,從而呈現出一幅美好的協作圖景。在傅立葉的 設想中,未來社會將由無數個這樣的“法朗吉”構成,通過在文明制度社會里組建一 個個“法郎吉”來調節階級矛盾,實現階級融合,最終建立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社 會利益和諧統一,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高度協調的和諧社會,對此,恩格斯稱贊 道:“傅立葉的另一個功績就是他指出了協作的優越性……必然性。”①
(2)實行集體占有制度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I960: 578.
33
按照傅立葉的設想, “法朗吉”是由勞動者和資本家以聯合的方式組建的,形象 地說就是勞動者出力、資本家出資,實行按勞、按資、按才能分配。在“法朗吉”協 作社中,不管參加者來自哪個階層,采取哪種方式加入協作社,他都是協作社的成員, 盡管資本家通過投資入股,并按投入資金分紅,保留了資本的部分權利,但這些資本 一旦進入“法朗吉”就不再歸資本家個人支配了,它的經營權與支配權完全屬于“法 朗吉” ,資本家僅僅保留了資本的所有權而沒有占有使用權,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出現了“兩權分離” ,并完全服從服務于“法朗吉”的公共事業和集體生產,也就是 說,資本的私有性與逐利性發生了改變,不再體現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奴役關系。因此, 在協作社里,盡管保留了私有財產,但生產資料實行的是所有人共同占有制度,通過 “法朗吉”將資本主義分散的、無政府生產狀態改造為集中的、有計劃地協作生產, 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集體占有制,這是傅立葉利用協作社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 根本改造的重要思想體現。
盡管“新和諧”公社、“實業制度”與“協作社”構想都沒有得到實現,但這些 構想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合作社理論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 “德國理論上的社會主義永遠不會忘記,它是站在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這三個人的 肩上的。”①
2.2馬克思恩格斯農村合作社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如何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渡時創立了科學的合作社理 論,并進行了深刻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散見于《共產黨宣言》、《國 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法蘭西內戰》、《論土地國有化》、《論住宅問題》、 《哥達綱領批判》、《法德農民問題》和《資本論》等相關著作中。
2.2.1 對資本主義合作工廠的揚棄
在對農村合作社進行深入研究之前,馬克思對歐洲資本主義工人合作工廠進行了 考察,主要體現在《資本論》與《國際工人協會宣言》中。他指出,在工人合作創辦 的工廠內部,所有生產資料歸勞動工人集體所有,而不是歸資本家,工人可以聘請職 業經理管理生產,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資本的異化與人格化、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與 支配在這里都消失了,所有工人都是替自己生產、為自己勞動,為自己生產利潤和創 造剩余價值,由此在資本主義制度中打開了一個缺口。對此,馬克思高度評價道: “我們說的是合作運動,特別是由少數勇敢的‘手'獨力創辦起來的合作工廠。對這 些偉大的社會試驗的意義不論給予多么高的估價都是不算過分的”②,馬克思這里所說 的勇敢的“手”指的就是當時受資本主義壓迫的工人階級。馬克思同樣還認為現存的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 218.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7: 12.
34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條件下的雇傭勞動是一種暫時的和歷史的,并且是一種低級的勞動 形式,它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必然是勞動者自愿聯合的社會化生產,這既是人類社會發 展的客觀規律,也是生產方式不斷發展擴大的必然結果,而合作工廠就是對資本主義 生產方式的一種積極揚棄,是走向聯合的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過渡形式。通過合作運 動、建立合作工廠可以有效消除工廠內部階級對立和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是對抗資產 階級壓迫的一種新的社會力量,是對舊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基礎的極力反抗,并在一定 程度上促使剝削壓迫工具逐漸轉變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勞動生產工具。
雖然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合作運動給予了高度評價,但同時也指出了它 的局限性與不徹底性,認為合作工廠內部雖然消除了雇傭勞動和勞資對立關系,但并 沒有完全克服資本主義私有制帶來的弊端。同時在資本主義制度體系中,合作工廠是 不可能在各個環節完全擺脫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與整個市場體系的影響,盡管它局 部調整了生產關系,但它無法徹底改造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基礎,更無法變革資本主 義上層建筑,因為整個社會的生產與消費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私人占有之間 的矛盾中進行的,并且在它的上一生產環節與下一生產環節仍處于資本家與大地主階 級的壟斷統治下,是被資本主導與控制的合作生產,因而無法徹底擺脫資本主義生產 關系范疇,在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世界中,合作工廠也就只能被看作是一個耀眼的光 芒,甚至容易蛻變為被少數人掌控的股份公司。可見,合作生產雖然帶有一定的社會 屬性,但它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無法真正解放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也不可能 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占據支配地位的生產組織方式,而要使合作勞動能在全國范圍 內充分發展,馬克思認為除了借助資本主義已有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還必須將國家 政權牢牢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使全部生產資料歸工人階級支配,合作勞動的發展才 具有穩定的基礎。
2.2.2 農村土地國有化思想
關于土地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一直都主張實行土地國有化,將土地視為國 家的公共財產,堅決反對小農土地所有權或者土地私有化,但他們的土地國有化思想 是為實現向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過渡準備的,而不僅僅是為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馬克思在考察俄國農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時認為,在俄國資本主義革命前夜,俄國公社 既可能在資本的掠奪入侵下重新經歷西歐社會所經歷的私有化瓦解過程,由原始公社 公共占有制度變為資本主義農村土地私有制度,從而造成大批農村無產者,貧富差距 嚴重。但如果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行土地國有化,那么俄國公社是可以跨越資本 主義“卡夫丁大峽谷”而直接成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新起點,無需經歷瓦解的歷史過 程,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俄國公社這種土地占有形式給予了很大期望。
在1850年發表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他們也主張消滅農 村土地私有制,把封建貴族土地全部變為國家所有,交給聯合起來的農村無產階級進 35
行共同耕種,從而鞏固農村公有制度基礎。在1872年發表的《論土地國有化》中,馬 克思還系統闡述了他關于土地國有化的思想,指出:“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口的增長 和集中,……正在使土地國有化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必然性①,這是農業科技知 識和生產力進步的產物,也是人口日益增長所帶來的對農產品大規模需求的產物,只 有土地國有化才能實現全國性的大規模耕種,才能對新的生產力更有效地加以利用, 并創造出一種更有效率的集合力,相比較分散的、狹小的耕種方式,它更能推動農村 生產發展和農業效率提高。
在考察法德兩國農村土地所有制問題時,馬克思認為法國農村的小塊土地私有制 是對農民和農村生產發展的一種桎梏,這種小范圍的耕種方式會排斥現代技術方法, 排斥機器的使用,甚至反對各種有利于生產的改良措施,從而將小農永遠固定在小塊 面積土地上,成為反對社會進步和土地國有化的障礙。這種小塊土地私有制在某種程 度上遠不如英國的大地產所有制,因為英國的大部分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 使它更接近于社會化大生產形式,而在法國實行土地國有化難度將更大,遇到的阻力 也更頑強,因而越不利于實行大規模的社會化大生產。
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都強調實行土地國有化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 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關于土地所有制思想也發生了一些 改變。長期的革命實踐和觀察使他們逐漸認識到農村問題的復雜性,特別是小農的私 有觀念根深蒂固,而要鞏固工農聯盟基礎,對待小農就必須有別于對待大地產階級。 在小農占大多數的國家就不能簡單地將土地全部收歸國有,而應該通過宣傳、示范、 教育等措施使他們逐漸向集體所有制過渡,同時還需進行必要的扶持引導,使農民看 到其中的好處,而不能強行干預,也就是說,要讓農民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去選擇以 何種方式加入合作社組織。恩格斯在1894年《法德農民問題》中同樣也認為無論是對 待小農、中農還是大農,都不能采取暴力剝奪的辦法。
但必須指出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關于土地所有制思想的改變并不是對土地 國有化的否定,只是基于現實需要在對待農民土地問題上作了策略上的調整,可以說 是一種暫時的、過渡性措施,最終目的都是過渡到集體所有制,發展聯合合作大生產。
2.2.3組建農民合作社的歷史必然性
在經過深入研究考察后,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實現生產資料全國性的集中, 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之后,在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時,整個社 會將采取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規模化和社會化大生產,并且是按照有 組織有計劃的方式開展,從而克服生產無政府狀態帶來的種種弊端,消除資本主義社 會根本矛盾。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勞動者將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根據實際需要組建生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175.
36 產者聯合體,按照制定好的計劃從事聯合生產勞動,實現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種 聯合生產的具體形式在他們看來就是合作社。因為通過合作不僅可以彌補各自在生產 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力方面的不足,提高個人生產力,還可以產生一種基于這種組 合而形成的更高級的集體力,為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創造重要的物質條件基礎。
此外,對于合作社在具體生產過程中的科學性和巨大優越性,馬克思和恩格斯認 為,組建合作社、實行合作化既是解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可避免走向破產和滅亡的 小農的唯一道路,同時也是擺脫合作社內部中農和大農對農村無產者雇傭剝削的有效 途徑,從根本上消除勞動生產中的對立與差別。還可以利用合作社來逐步改造小農土 地私有制,改革農村生產關系,使農民易于接受新的合作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逐漸 培養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推動農村社會變革,在此基礎上,再經過長期的生產 發展和實踐教育,最終引導農民走上共產主義道路。因此,組建合作社也就成為一種 歷史必然,恩格斯在 1886年寫給倍倍爾的信中也指出:“至于在向完全的共產主義經 濟過渡時,我們必須大規模地采用合作生產作為中間環節,這一點馬克思和我從來沒 有懷疑過”①,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希望通過這種漸進式的變革方法來實現農業 社會主義改造的最終目標。
2.2.4合作社基本組織形態與組建方式
( 1)合作社基本組織形態
對于農民合作社采取哪種組織形態與合作方式,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 出發,在認識上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馬克思最初設想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立即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 公有制,并剝奪大地產階級土地歸國家所有,再將這些土地直接撥付給農民合作社經 營,類似于國營農場,也可以采用出租的形式,合作社向國家繳納租金或實物,這種 方式適用于英國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而對于小農占大多數的國家比如法國、德國、 俄國等,馬克思認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必須實行集體所有制,農民不再保留土 地私有權,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合作社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開展大規模統一生產 勞動,在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生產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后再從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 所有制,當然這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但這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
馬克思雖然指明了小農生產向集體所有制轉變的總的方向,但并沒有對實現集體 所有制之后的具體生產經營與分配方式作出規定,主要是由恩格斯作了系統回答。恩 格斯認為,在土地國有基礎上可以實行農業工人合作社來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但在廣 大農村土地私人所有的情況下就必須慎重對待,在堅持馬克思關于組建農村合作組織 總的構想基礎上,通過對農村實際情況和對農民思想的長期觀察,他認為,在實際操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581.
37 作過程中,無論是小農還是中農,不管是在法國還是德國,農民與生俱來的私有觀念 太強,在對待小農和中農、大農時應該有所區別,發展合作社可以采取一些靈活的措 施,組織形態可以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而不能過于單一絕對,事實上也很難一 步到位。而且認為在農民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過程中還應該有一個過渡形 態,也就是初級合作社,它仍然保留了農民私有產權,土地仍歸農民所有,只是將支 配使用權讓渡給了合作社,這就類似于傅立葉構想的“法朗吉”和我國農業合作化運 動初期的初級合作社。在此基礎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條件的成熟再逐漸過渡到更高 級的合作組織形態,也就是過渡到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對于中農和大農,恩格斯認為在合作社初期同樣允許保留土地私有權、雇傭勞動 和對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并作為合作社內部的一個生產單元,但這種雇傭勞動已經 不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剝削制度,它將逐漸顯示出它的社會生產屬性,因為在國家 調節干預下,合作社內部將不可避免地減少剝削和壓迫的屬性,使其越來越具有社會 主義屬性。同樣,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生產的不斷擴大,這些過渡型合作社生產方式將 同樣不可避免地要演化到更高級組織形態,即進行社會化大生產的集體所有制和全民 所有制,通過合作社這樣階段性的演變,最終使全體農民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2)合作社組建方式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不管是小農、中農和大農,只有加入合作社,實行聯合 生產勞動才能得到完全解放,但是不同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導致他們對土地不同的 態度和不一樣的政治訴求,這就需要在實際組建過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堅持農民自愿和區別對待的原則。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大多數土地集中 地區,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后將直接沒收土地交給(或租給)合作社生產,這體現了 大多數無產階級的利益訴求。對于小農,由于他們具有私有性和勞動性兩個靈魂,既 可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也可以走向社會主義道路,而要引導他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 只能采取經濟的辦法,在承認土地私有產權的前提下將土地交給合作社經營支配,農 民可以按土地、勞動、資本等多種要素分配收益,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過渡到集體所有 制。而對于中農和大農,盡管他們還保留了舊的雇傭勞動,但畢竟不同于資本主義工 廠,因而不主張直接剝奪,而主要采取教育、示范和引導的辦法使他們過渡到新的生 產關系和生產方式,逐漸改造他們的私有性。
二是強調國家支持。農民合作社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恩格斯認為國家應當支 持合作社的發展,除了給予資金上的必要支持,恩格斯還注意到,組建農民合作社、 采用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之后生產效率將得到極大提高,勞動力也必然得到極大解放, 也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富余勞動力,而要充分利用這些勞動力就必須有更多的土 地要素供生產耕作之用。因此,恩格斯設想從鄰近的大田莊中撥出一些土地給農民合
38
作社支配使用,實行一定范圍內的跨區域合作生產,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充分 利用了剩余勞動力,同時還為合作社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2.3列寧農業合作制思想
列寧的農業合作社思想是他關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經歷 了曲折的發展演變過程,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3.1對舊式資本主義合作社的否定
與馬克思辯證地分析看待資本主義合作工廠所不同的是,列寧對資本主義時期舊式 合作社基本持否定態度,并將其視為資產階級謀取利益的工具。這一時期列寧對資本主 義合作社的否定更多的是從階級斗爭角度出發,沒有考察其固有的經濟功能屬性。
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俄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為適應日益 增多的農產品生產和交換需要,農村合作化運動逐漸興起,農村出現了一批由農業生 產者、手工業者以及一些城鄉小資產者甚至部分富農構成的合作社,初期規模和影響 力都比較小,主要圍繞消費、信貸、生產生活物品采購與農產品流通等方面開展聯合 與合作,由于沒有觸及農村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與勞動方式本身,合作社較少涉及生 產領域的聯合,因而社員也就基本上保持了獨立的生產狀態,合作社只是固定充當了 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梁中介,農民雖然享受到了合作社帶來的便利,但仍然采用落后 的小農生產方式。到了十月革命前夕,這類合作社、協作社規模逐步擴大,數量逐漸 增多,發展也更成熟完善,但仍然局限于流通領域,沒有向生產環節延伸,因而列寧 始終認為它是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聯合,而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在列寧看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私有制條件下,這種合作社是受資產階級支 配的,它的交換、分配方式以及產生的利潤完全被資產階級和小資產者掌握,代表的 只是少部分人的利益,真正的貧農享受不到它的好處,這種組織形式只不過是一種 “集體的資本主義機構” ,它甚至會淪為一種新的剝削制度,他在《告貧苦農民》一 書中甚至把這種合作社當作是拉攏中等農民的手段。同時,由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大 部分生產資料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產和交換關 系都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合作社作為資產者的聯合體,作為一個局限在流通領域的 “純粹商業性的機構” ,必然是為少數人謀利的,而且它同樣無法克服生產、交換與 分配之間的固有矛盾,因而也就無法真正實現聯合的社會化大生產與社會關系的深刻 變革,無法成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手段。因此,他在《論合作社》一書中指出:
“我們很有理由把……以為只要實行居民合作化就能使階級敵人轉變為階級朋友、使 階級戰爭轉變為階級和平……當作浪漫主義的,甚至庸俗的東西。”①
①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5: 771.
39
2.3.2“戰時共產主義”共耕制的實施
不可否認,列寧實行“戰時共產主義”共耕制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同時還受當 時急于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渡的思想影響,在這兩方面作用下促使俄國全部經濟 生活轉入“戰時共產主義”狀態,并于 1919年初頒布了《關于各產糧區分別收集應繳 國家支配的谷物糧食和飼料》,標志著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 實施。同時,列寧還認為在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合作社能發揮聯合大部分農民的作用, 通過合作社可以有效組織整個國民經濟生產,成為向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社會過渡 的一種重要組織方式。
(1) 關于消費領域的合作社。在列寧看來,農村小生產者、小資產者和城市私人 資本主義一樣,他們既反對國家資本主義也反對社會主義,要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就 必須改造他們的私有觀念和自發勢力。因此,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寧就著手制定在全國 范圍內組建消費公社的法令, “使全體居民一律加入消費合作社……每個消費合作社 除采購和分配產品以外,還要主持當地的產品銷售事宜。”①同時將各種舊式的、資本 主義性質的合作社及其生產資料全部收歸國有,將其并入公社范圍內,賦予一種全新 的社會主義制度屬性,從而消滅它的私有性和剝削性,提高它的社會性和統一性,并 逐漸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在公社內部實行配給制,所有社員生產生活物資的采購、 供給均由公社按計劃調節分配,商品交換與貿易關系被取消,社會關系從根本上發生 了改變,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轉變為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主導,整個流通領域受消費 公社的監督與支配。
(2) 關于生產領域的合作社。列寧認為單個農民的自然生產必然要被聯合的擴大 生產所替代,要解決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問題,最大限度釋放農業生產潛力,就必 須擺脫一家一戶落后的小生產狀態,代之以聯合的生產方式,實行共耕制,發展大規 模生產,既能緩解全國糧食不足的危機,又可以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因此,全 國各地按照共產主義原則組建集體農莊,在生產關系上實行生產資料完全集體所有制, 所需各種物資均由集體統一調配,農民聯合在一起開展大規模勞動耕作,產品按勞分 配。
2.3.3新經濟政策時期合作制思想
由于共耕制集體農莊無法兼顧到農民的實際利益,并在后期帶來了一系列生產上 的弊端,因此, 1921 年 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決 議,決定廢除余糧征集制,改行糧食稅,農民可以自由支配土地(但所有權歸公有), 允許發展商品流通和自由貿易,農村經濟開始向正常的社會主義商品交換過渡,而對 于合作社的性質和作用,列寧是經過深入思考的。
①列寧.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88: 381.
40
早在 1918 年《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一文中列寧就認為,比起落后 的、保守的小農生產和小資產階級經濟,國家資本主義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在大規 模的生產管理和組織制度上,它遠遠超過小私有者生產方式,可以成為向社會主義過 渡的階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準備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與經濟條件,先進的機器生產力 以及較為成熟的組織管理制度,因此,應該對資本主義加以利用,并將它改造成為國 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而通過這種社會化的生產來調控整個國家經濟。
與此相對應,共耕制既然在農村無法實現,那也應該存在一個過渡環節,列寧認 為這個過渡環節就是合作社。他在 1921 年《論糧食稅》中初步闡述了關于采用合作社 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主張,認為雖然新經濟政策賦予了合作社更多的權利與自由, 也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新的資本主義關系,但在全部生產資料已經掌握在工人階 級手中的條件下,它已經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 “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一個 變種”,合作社(雖然包含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就近乎等同于國家資本主義。通 過合作社可以將農民組織聯合起來,使小生產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大生產,而這又完 全不同于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集體農莊,它是按照科學漸進的原則組建的,以調整生 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邏輯起點,同時合作社內部按照土地、勞動、資本或者其 他入股形式等多種方式進行分配,是符合農村生產力發展實際和規律的。
對于合作社的組建過程,列寧認為要在俄國這樣一個小農占大多數的農業國將農民 聯合起來并過渡到新的生產關系,首先應該從流通環節開展合作,通過加強流通領域的 聯合將小農經濟與國家經濟、小農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建立國家與農民的生 產交換關系。同時由國家對合作社提供資助和幫扶,使農民逐漸增強集體意識和社會主 義意識,在此基礎上再逐漸擴展延伸到生產領域,以此實現對小農經濟的最終改造。
因此,新經濟政策實施以后,合作社開始發揮其特有的經濟功能,對農村商品經 濟和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列寧在《論合作社》中又進一步闡述了他的 合作社思想,并對合作社性質的認識又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轉變。十月革命前,列寧 將合作社視為資產階級謀取私人利益的工具,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將合作社視為國家資 本主義,而此時列寧認為既然主要的、重要的生產資料已經屬于工人階級和國家所有, 那么合作社就不再是國家資本主義性質的,而應該就是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他指出: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會主義完全一致的,……合作 社的發展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①
①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5: 771.
41
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演變
3.1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
3.1.1農業合作化的思想起源
毋庸置疑,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雖然保留了我國傳統農民合作社思想痕跡,但 實踐中更多的是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合作社理論,同時由于當時國內外特殊的 歷史環境影響和制約,在實踐中還特別注重學習蘇聯在短時間內(主要是 1929-1933年) 組建共耕制集體農莊的做法。
無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是列寧,他們都認為小農經濟是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 一種落后生產方式,它具有小規模封閉生產的自然經濟屬性,生產方式簡單,資本投 入不足,勞動替代投入多,資本有機構成低,生產范圍分散狹小,自給自足性強,同 時排斥先進技術和大規模的機械使用,導致農業生產長期處于低產出狀態,制約了生 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擠壓下,小農經濟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破 產滅亡的。因此,他們主張通過建立合作社實現大規模生產,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和土地產出率,創造出一種基于分工與協作基礎上而必然產生的組織化程度更高的集 合力。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強調合作社在生產領域的經濟功能, 而且更加注重它的社會功能,并將它作為改造小農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實現社 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重要手段,進而實現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不可否認,經典作家的合作社思想對毛澤東推動農業合作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甚 至在某種程度上有模仿的跡象,但必須看到,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生產的思想由來已 久,并在長期的實踐探索與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因素中形成了獨特的實踐路徑。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認識到發展各類合作社的重要意義,指出消費和信 用等合作社對廣大貧困農民的生產生活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是農民所必需的,因為 加入合作社可以使農民擺脫商人、高利貸和地主階級在物資買賣方面的盤剝和欺詐, 保護農民利益。同時在變工換工、調劑勞動資料(包括勞動力、畜力、生產工具)和 有計劃地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見發展合作社在當時是促進農業生 產的有效手段,主要有消費、糧食、生產以及信用合作社,但并不改變農民私有財產 關系以及個體所有制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毛澤東對合作社的認識也逐漸深化,從對 合作社最初的經濟功能上升到它所蘊含的社會屬性,并將它作為變革舊的生產方式與 社會關系的重要過渡形式。他在 1943年《論合作社》一文將組建互助組與合作社作為 對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的革命,認為要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將農民的個體 小生產過渡到大規模大范圍的集體耕作,而在當前已有的生產力水平下只有通過建立
42
勞動互助組或者生產合作社才有可能實現新的更高的集合力。在 1943年《組織起來》 的講話中還進一步指出:“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克服這 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就是經過合作社。”①
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認為廣大農村地區還處在封建生產關系的統治下,作為 一種過渡方式,合作社雖然是在個體私有制基礎上組建的,還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生 產形式,但已經包含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因素,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只能是社會主義。 也就是說,最終取代封建生產關系的并不是合作關系,而是社會主義關系,但合作制 與合作經濟這個環節絕不能跨越,必須引導合作經濟走向集體化,并認為如果僅有國 營經濟而沒有農村合作經濟的話,就難以實現勞動人民從個體經濟逐步走向集體化, 因而也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實現了“耕者有其 田” ,但毛澤東認為大部分小農經濟處于一種極不穩定的生產狀態,生產工具簡單, 耕作面積狹小,要素投入不足,從而制約了生產力的進步,而富農、中上農等本來就 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在私有產權制度下是可以實現更多更快地積累。此外,農民的私 有性和自發勢力容易造成新的經濟上的不平等甚至兩極分化,這有悖于社會主義共同 富裕的價值追求。因此,毛澤東認為必須要發展農村合作經濟,改變農民分散狹小的 經營狀態,防止產生新的兩極分化,使全體農民共同富裕起來,進而消滅農民個體私 有制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3.1.2農業合作社的組建原則與發展過程
(1)組建合作社原則
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合作化運動時期,不管是 組建互助組還是成立合作社,毛澤東都始終主張要在農民自愿且互利的前提下開展, 即便是對待貧農和中下農,也不能用強迫的辦法要求他們加入,更不能用暴力的方式 改變農民個體生產資料所有制。在合并或者升級合作社時也不能簡單地將生產資料集 體化、公有化,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循序漸進,不能不顧客觀條件和現實可能性,只 有當農民看到互助比單干產量多、高級社比初級社無論在生產上還是組織上都更優越 時,農民才更容易接受。同時,在 1951 年《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中也規定了要貫徹自愿互利的原則,做好示范、教育和推廣工作,并將糧食產量與成 員收入作為衡量互助組與合作社好壞的標準。而且合作社實行民主管理,入股自愿、 退股自由,成員在退社時可以取回投入的各類資金,即便是在 1955年《關于農業合作 化問題》的報告中毛澤東還特別強調: “對于一切暫時還不想加入合作社的人, …… 不要違反自愿原則,勉強地把他們拉進來。”②
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1: 931.
②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9: 428.
43
(2)合作社的組建過程
一是組建互助組,主要是從新中國成立到 1953年。長期的生產實踐使毛澤東認識 到組建互助組對提高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小農生產方式下對農作物的增長是 極其有限的,必須要組織起來發展互助合作才能顯著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業積累。 互助組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較為簡單的農戶間勞動互助,比如變工隊、扎工隊等, 互助范圍狹小;另一種是具有一定的公共財產積累、發展程度較高的常年互助組,互 助范圍較廣,合作內容較多,農業、副業都有,還有一部分生產資料(如生產工具、 牲畜)屬于公有。另外,毛澤東還在相關會議和談話中強調了發展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將它看作是解決供需矛盾,并向社會主義過渡,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形式。這段 時期互助組發展得較快,數量由 1950 年的 272 萬個增長到 1953 年的 993萬個,參加 農戶數由 1131 萬戶增加到 4563萬戶,參加比例由 10.7%增長到 39.2%。
二是發展初級合作社,主要是從 1954年到 1955年上半年。在稍早前頒布的《關 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就提出,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就是由臨時互 助組到常年互助組,再到生產合作社并過渡到集體農莊,也就是從開始包含社會主義 萌芽,發展到具有更多的社會主義因素,再進入到完全社會主義合作化,即由簡單到 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分步實施、逐級過渡。這里說的生產合作社指的就是初級合作 社,是一種公有性更強、共有財產更多、生產計劃成分較高的生產方式,但明確保留 農民財產所有權,它主要是將農民的土地折股入社,并將各類生產資料比如畜力(牛、 驢、騾等)、大型生產工具(犁、水車、風車、抽水機)等作價入社,交給集體統一 經營管理,與此相對應的則是按入股土地多少和其他尚未公有化的生產資料份額以及 社員勞動投入數量來確定年終收益分配。
三是建立高級合作社,主要是從 1955下半年到 1956年底。為解決半社會主義性 質的初級社內部存在的私有制因素與社會主義不可調和的矛盾,使農業合作化更好地 適應工業化生產需要,緩解城市糧食與原料供給不足問題,毛澤東在《關于農業合作 化問題》的報告中認為,只有分批分期由半社會主義過渡到完全社會主義才能解決上 述矛盾問題,并批評了關于合作化運動“超過了客觀可能性”的看法,介紹了蘇聯組 建集體農莊的經驗,指出“蘇聯所走過的這一條道路,正是我們的榜樣”①,因此,到 1956 年底,高級社發展到了 54.4萬個,入社農戶占比為 88.4%, 1957年這一比例達到 了 95.6%。由于高級社與互助組和初級社不同,它觸及到了農民私有財產關系,土地 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勞動記工分,產品按勞分配,并最終衍化為人民公社。
3.1.3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局限性和歷史意義
(1)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局限性
①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9: 434.
44
在國內外各種復雜因素交織影響下,全國各地在較短時期內完成了農業合作化, 高級社雖然最終建立起來了,但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和矛盾。
①在國家與合作社之間,為供應國家工業化所需要的糧食和原料等生產資料,國 家通過統購統銷等政策提取了較多的農村剩余價值,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國家工業化進 程,但也導致了合作社公共積累較少,擴大再生產條件受限。
②在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由于生產關系的變革,采取按勞分配,取消土地分紅, 模糊了傳統的集體與農民個體之間的產權和收益分配關系,社員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同時合作社內部同質化嚴重,激勵因素不足,難以發揮農民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 性,導致合作社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岀工不岀力”現象嚴重。
③在生產關系上,由于當時廣大農村仍使用相對簡單落后的生產方式,這種落后 的生產力尚未對更高級的生產關系提岀要求,先進的生產關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了農村生產力的增長,致使農業生產未得到有效改進。
(2)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盡管合作社在實踐過程中岀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但這并不能否定農業合作化所 產生的重要歷史作用。
①從生產效益看,從1952—1957年,農業總產值從395.95億元增長到443.93億 元,增長 12.1%;糧食總產量由 16, 393萬噸增長到 19, 504 萬噸,增長 18.9%;農作 物總播種面積從 14, 125.6萬公頃增加到 15, 917.2 萬公頃,增長 12.6%;稻谷平均產 量由 2, 411 公斤/公頃增長到 2, 691 公斤/公頃,增長 11.6%。而同期工業總產值從 349 億元增長到 704 億元,增長 101.7%,增速遠快于農業,而且農業年平均增速為 4.5%,工業年平均增速為18%,①因此,農業合作化有力支援了工業發展。
②從所有制關系看,農業合作化實現了對農村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實現了由 土地私有制向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轉變,避免了農民之間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②, 成功地將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小農經濟改造為大范圍的集體經濟,同時實現了“對 鄉村治理體系的整合與重塑”③,為后來我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改革奠定了根本方向和 政治基礎,也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經濟以及其他經濟成分創造了廣闊空間。
③從合作社理論上看,雖然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主要來源于經典作家合作社理 論,但實踐中并沒有拘泥于這些原文,而是將這些原理創造性地運用到我國特殊的國 情中,形成特有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路徑,從而拓寬了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思路,豐 富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理論體系與實踐方式。
①國家統計局.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 [M].北京:中國統計岀版社,1987.
②張紅陽.毛澤東合作經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探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 30(10): 81-84.
③吳建征,武力.國家整合與體制重塑:以1949-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為中心考察[J].湖北社會科學,2018,(12):
29-35.
45
3.2鄧小平“兩個飛躍”農村經濟思想
與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一樣,鄧小平農村經濟思想也經歷了發展與螺旋上升的 歷史過程,但不同的是,鄧小平農村經濟思想更側重于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進 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邁向更高發展水平,并折射出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3.2.1 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改革“第一次飛躍”
從 1958年到 1978年,運行了二十年的高度集中、結構單一的農村集體經濟模式, 在保障工業化進程和追求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同時,農村自身發展卻遇到了瓶頸,農 業總產值增長緩慢,農產品供給相對不足,農村生產力沒有得到明顯提高。1978年 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的序幕,而就在不久前,安徽鳳陽小崗村的 生產隊突破人民公社“禁區” ,自發實行分田包產到戶,僅一年時間就取得了巨大生 產效益,糧食增產明顯。實踐證明,承包制的經營模式適應了當時廣大農村主要依靠 簡單的勞動工具和畜力進行農業生產的實際,農民獲得了較大程度的土地自主經營權, 可以根據農作物特點和自身勞動力狀況靈活安排生產,從而解決了我國農村生產發展 困境。而針對分田包干到戶是否會影響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進而導致土地私有化的 顧慮,鄧小平認為雖然實行生產責任制,包干到戶,但土地還是以生產隊為單位,而 不是以家庭為單位,土地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改革僅僅是土地經營權向農民延伸讓 渡,農村經濟基礎仍然屬于社會主義集體性質的,始終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同時,鄧小平還認為這種責任制形式不僅有效,而且“只要生產發展了,農村的社會 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 固的也會鞏固起來”①,可見,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發展集體經濟始終貫穿著鄧小平 農村經濟改革思想,而不是對原有制度的簡單否定。在他看來,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只 是改變了發展集體經濟的方式和手段,改變了農村內部的生產組織形態和要素組合模 式,讓渡了部分土地權能,農民土地產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強化,從而提高了土地資 源配置效率,優化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間的收益分配關系,而沒有觸及到集體所 有制基礎,變革的只是生產經營制度,農村仍然維系在集體統一內部,目的就是要通 過生產方式的重構使低水平的集體化逐漸過渡到高水平的集體化,促進農村生產力進 一步發展擴張。
此外,鄧小平還認為只要符合農村生產實際,能夠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可以因 地制宜采取多種責任形式,比如各地自行探索的包干到戶、包產到組、專業承包、小 段包工、聯產到勞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性質的。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全國農業在 1979—1985 年這一期間發展迅速,農業總產值從 1, 896億元增長到 4, 680 億元, 7 年間增加了 1.46 倍,年平均增速為 10.1%,增速遠快于 1953—1978 年 3.2%的年均增
①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4: 315.
46 速,并超過重工業,接近輕工業。①糧食總產量也從33, 211萬噸增長到37,910萬噸, 勞均糧食產量從 1, 134 公斤增長到 1, 222 公斤,人均收入從 160元增加到 397 元, 農產品商品化率也得到了較大提高。②
實踐證明,通過采取積極而穩妥的“上下結合”式的改革策略和放活讓利的價值 取向,長期固化失衡的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得到合理調節,改革 實際上是形成一種兩權分離、雙層經營的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傳統的土地 產權與財產收益邊界,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長期結構單一、邊際產岀效率較低的組織 形態和生產經營方式,為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和各類生產要素的整合重組創 造了廣闊空間,因此,這一階段也是我國農村生產發展最為活躍和農產品積累快速增 長的時期。
3.2.2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
在農村生產關系實現“第一次飛躍”后,經過十多年的生產發展與實踐,農業生 產力實現了大幅提高,從 1978—1992 年,農業總產值從 1, 567 億元增長到 5, 588 億 元,糧食總產量從 30, 476萬噸增長到 44, 265 萬噸,農村勞均產量從 1, 071 公斤增 長到 1, 297 公斤,勞動生產效率提高 21%,全國人均糧食量從 316公斤增長到 377 公 斤,農村人均收入從 133 元增長到 784 元,農業機械總動力從 11, 749 萬千瓦增長到 30, 308萬千瓦。③這些數據充分表明,經過改革開放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農村綜合 生產能力有了質的提高,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積累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 技術條件,而對于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如何再次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問題, 鄧小平逐漸形成了集體經濟再次飛躍的科學構想。
對于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第二個飛躍”的具體路徑問題,鄧小平認為就是要充分 運用先進科學技術開展集體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生產,最終目的是要在農村發展以公 有制為主體的集體經濟,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充足的物質條件基礎,但“就是 過一百年二百年,最終還是要走這條路。”④可以看出鄧小平農村經濟思想具有明顯的 連續性和發展性,充分反映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 求,也體現了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指導下真理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對于“第一個飛 躍” ,學界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它解決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與發展動力問題, 重構了農村經濟社會關系,給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對于“第二個飛躍” ,曾 有過兩種解讀方式,一種是“科技進步+規模經營=集體經濟的‘第二次飛躍'”,另 一種是“規模經營+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 ,兩種提法看似有些類似,但包含的意義
①國家統計局.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 [M].北京:中國統計岀版社,1987.
②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EB/OL]. http://www.stats.gov.cn/.
③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EB/OL]. http://www.stats.gov.cn/.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岀版社,2004: 1350.
47 卻大不相同。第一種提法強調的是借助現代科技力量特別是機械化生產來實現農業規 模化經營,進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這里并不排除有其他經濟成分的存在(如個 體經濟、合作經濟等)。而第二種提法則有些微妙,它是在集體經濟發展和實現規模 化經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農民組織化程度更高,乃至產生“飛躍”,再次實現更大 范圍的生產資料集體占有支配。雖然鄧小平沒有給出清晰的回答,但不管是哪種方式, 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既是為了解決農村的現實生產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指 明了未來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發展前進方向。此外,鄧小平還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既不 能走“一大二公”的老路子,也不能照搬蘇聯的集體農莊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農場 主模式,要符合國情和實際,規模要適度,不是越大越好,不是幾十萬畝也不是幾畝, 而是要根據我國現有的生產力狀況和科學技術水平,著重提高質量效益和集約化水平。 同時還要尊重群眾意愿,如果農民沒有走集體化道路的意愿就不要去強求,而如果農 民自愿也不要打擊農民的積極性,充分表明了鄧小平始終遵循的是農村經濟發展客觀 規律與農民價值認同的辯證統一,而實踐也證明,這一思想不僅是科學的,而且是極 富有生命力的。
為防止急于向“第二個飛躍”過渡,鄧小平還實事求是地設定了一些基本條件, 概括地講就是“生產發展本身的必然要求”,比如機械化水平、管理水平、農村多種 經營和商品經濟發展程度、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占比等。同時他還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 發展運用,認為科技不僅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動力 問題,只有具備了充足的物質條件基礎以后,農業發展才能產生質的轉變,才能向更 高程度的集體化“飛躍”。
綜上所述,雖然農業發展“兩個飛躍”的起因、動力、機制、進路和目標并不一 致,但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繼承性和內在邏輯關聯性,并且是在共同的集體所有制基 礎上演變出的不同組織形態與生產方式,因而在時空上突顯出高度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具體來講,“‘第一個飛躍'解決的是農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問題,是‘第二個飛躍' 的必要基礎和依據”①,而“第二次飛躍”無論在生產力水平、組織化程度以及產權收 益分配關系上都更進一步,是對“第一次飛躍”的辯證否定和積極揚棄,雖然需要一 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但這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社會主義農業的發 展演進趨勢,也是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農村的最終邏輯指向。
3.3江澤民“兩個聯合”農村合作經濟思想
進入新時期,在繼承和發展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上, 1993年中央作出了第一輪土 地承包到期后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的決定,對農民土地使用權作了進一步讓渡,在明 確農村土地集體產權基礎上賦予了農民權限更大、期限更長的使用支配權能,從而穩
①魯碧華.鄧小平農業“兩個飛躍”思想的發展歷程與深刻內涵[J].鄧小平研究,2018, (2): 99-106.
48 定了農民投資生產預期,對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改進資本技術投入以及土地產岀率 與投資回報率都起到了明顯促進作用,也為農村合作經濟創新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
與此同時,在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和農村經濟岀現多種形式聯合與合作的發展 態勢下,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岀:“集體經濟可以體現共同致富原則,要支 持、鼓勵和幫助城鄉多種形式集體經濟的發展”①,可以看出江澤民在堅持鄧小平農村 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思想基礎上,結合實踐中岀現的新形式新特點,對集體經 濟的屬性和內涵作了進一步闡發,不僅繼續明確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社會主義屬性,指 岀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對集體經濟的各種存在形式、實踐方式以及 與其他經濟成分的融合共生關系作了延伸性闡釋,強調集體經濟既可以是單一存在, 也可以包含于其他經濟成分中。
此外,江澤民在報告中還進一步指岀: “目前城鄉大量岀現的多種多樣的股份合 作制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 濟,尤其要提倡和鼓勵”②,由此提出了“兩個聯合”的合作經濟發展思想。“兩個聯 合”主要是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城鄉快速興起的鄉鎮企業組織形態和發達地區新型 股份合作模式的概括總結,它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村集體經濟固有模式,是馬克思 主義經典作家所沒有預料到的新的聯合形態。作為一種新的包容性更大和可操作性更 強、生產要素組合方式更加多元化的合作經濟組織,它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和營利性, 同時也是一種擴大的社會化生產方式。從內部產權結構、合作機制和分配關系來看, 既與我國農業合作化時期的初級合作社相類似,同時又突破了經營方式上的狹隘性和 封閉性,既有勞動聯合又有資本投入,并通過更合理的產權構造和治理機制逐漸形成 了一種新型的和相對開放的,同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組織形態,強化了 內部激勵因素,促進了農村地區生產力的發展,滿足了不斷增長的社會化生產需要, 是契合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際的有效生產組織方式。
當前我國農村大量存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兩個聯合”思想的體現,社員通 過投入資金或者勞動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并與合作社進行農產品交易,合作社內部根 據個人交易額權重與入股資金份額進行合作社盈余分配,體現了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 的有機統一,從而在內部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豐富了合作社內涵與實現 方式。因此,“兩個聯合”可以說是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要素優化整合重組、挖 掘要素增長潛能的實踐總結,也是對市場經濟生產方式的有效運用。在這種形式的聯 合合作中,產權結構實現了成員共有和個人所有相結合,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也適應 了不同勞動群眾的特點,因為農戶既是組織內部的勞動者也是產權所有者,既可以通
①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一世紀[EB/OL]. (1997-09-12) [2007-08-29]http://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614.htm.
②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EB/OL]. (1997-09-12) [2007-08-29]http://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614.htm.
49
過按勞分配又可以實現按資分配,從而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 有利于提高集體和個人的積累以及合作社的擴大再生產能力,還可以防止因生產方式 上偏向于采用資本聯合導致資本權力的異化擴張而產生雇傭勞動和利益侵占現象,制 度績效明顯。因此, “兩個聯合”思想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對馬克思主義農村合作經 濟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為在更高生產力水平上探索農村合作經濟實現機制提供了 思想指引和現實啟發。
3.4胡錦濤“兩個轉變”農村合作經濟思想
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制定并實施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城鄉融 合發展戰略,在堅持和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采取了多予、少取、放 活的方針,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益。同時在科技進步與“兩個聯合”發展模式的 疊加效應下,無論是“統”的層次還是“分”的效率都得到了明顯提升,進一步推動 了農村生產力與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
而針對具體的土地經營方式,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指出: “現有土地 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 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①,這是黨中央在堅持農村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基礎上對 農地經營模式和農村生產關系作出的積極調整,使農民的財產權益得到了更大保障, 經營方式獲得了更大自由,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合作空間與合作方式,提高了土地等資 源要素配置效率。同時還指出“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 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 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②,由此提出了“兩 個轉變”思想。“兩個轉變”是在我國農業生產力和產能都得到極大提高,農村科技 貢獻率在不斷增強的發展基礎上對農村合作經濟思想的進一步概括和闡釋,適應了農 村日益多元化的生產方式對不同層次生產關系的現實需要,是在農村經濟更加活躍、 生產要素更加多元化的條件下對“兩個飛躍”和“兩個聯合”思想具體實踐路徑的深 化,并為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以及農村其他經濟成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強調通過“統”和“分”兩個層次經營方式的優勢互補進一步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和農業效益的提高,同時還指出了依靠科技進步和物質技術裝備的重要性以及發展農 業社會化服務的必要性。我國人地關系緊張,資源要素稀缺,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農 業生產發展必須采取集約化的經營方式,通過對科學技術的運用和對生產手段的改進 來實現由外延型擴張向內涵型增長轉變,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實現更高效率的經濟
①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 (2008-10-12) [2008-10- 19]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
②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 (2008-10-12) [2008-10- 19]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
50
增長,真正擺脫一家一戶小范圍生產的局限性,不斷優化完善有統有分的農村生產經 營方式。
“兩個轉變”是針對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村地區資源稟賦的差異性作岀的科學判斷, 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層次性也決定了家庭經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與合 作經濟并存,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規模經營與合作經濟的效益更高而忽視了家庭經營 的必要性,同時也不能過分強調“分”的獨立性而淡化“統”的必然性,造成統分失 衡,從而違背了社會主義農業發展方向和共同富裕的價值訴求,而應該構建統分結合 的辯證統一關系。 “兩個轉變”的核心就在于發揮集體統一經營、合作經營優越性的 同時兼顧了家庭經營的靈活性與互補性,在堅持個性的基礎上又強調集體性與合作性。 而在具體的實現路徑上,由于合作經濟與農戶之間的天然聯系,家庭經營必然要與合 作經營有機銜接才更具有生命力,并使之逐漸融入過渡到集體經濟范疇,同時還需要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比如集體經濟參股農業企業,集體組織創辦加工實體, 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合作組織與農業企業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與合作共同體 關系,從而進一步降低生產經營風險,創造更多附加值,分享更多的市場收益。因此, “兩個轉變”思想既強調了統一經營、合作經濟的必然性,同時又指岀了家庭經營的 必要性,是對我國農村基本經營模式的辯證闡述,也是新時期實現多層次與多樣化聯 合合作生產方式的基本遵循。
3.5習近平新時代“統分結合”農村合作經濟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村的推廣運用和城鄉一體化深入發展, 農村生產力和農業產能得到了有效提高,糧食產量穩步上升,農村社會結構和經濟組 織形態也發生了較大改變,市場化特征明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社會 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在鞏固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合作經濟高質量發 展,強調要將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同時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調整農村 內部產權結構關系,為發展新型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提供了重要制度基礎和政策保障。
3.5.1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2014 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主題開啟 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 民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對農村 土地產權邊界作岀的重大調整,實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深刻變 革。改革不僅使農民享有了除土地所有權以外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項權能,激活 了農村以土地為核心的生產要素,還進一步帶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市場經濟 的發展,極大釋放了土地要素改革紅利,使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由公有共營到家庭經營, 再到共享經營的深刻轉變,必將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態演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
51
系和農民個體的價值取向產生重要影響。同時積極搭建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 讓土地等資源要素全面活起來,使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提 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為實踐中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 創造了重要制度環境,有效降低了整個農業綜合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
“有恒產者有恒心”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給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吃下了 定心丸,極大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改革第二年我國糧食產量即大幅增加,突破 13, 000 億斤并一直穩定到現在。同時土地流轉面積也大幅增長,新型農業合作經營主體也逐 漸增加,各類農民合作社數量已經超過 221 萬家,產生了顯著的政策效應,土地產出 率和勞動生產率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使我國能夠用越來越少的勞動力生產出越來越 多的農產品。因此,農村土地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改革,就是在堅持科學 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需要,不斷為農民聯合與合作發展創 造更有利的條件,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
3.5.2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兩不變一穩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現實要求,繼續穩定制度和政策供給, 進一步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土地等資源要素有效配置和高效 利用,并且“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①也是就說,從改革開放后第一輪土地承包期 十五年開始,到第二輪三十年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土地承包期限將長達七十五年。 同時繼續保持土地集體所有權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長久不變,農戶依法承包集體土地 的權利長久不變,并保持承包地穩定,為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 用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使農民意識到土地使用權往往比所有權 更重要,“兩不變一穩定”使農民近乎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土地所有權”,這種改 革的徹底性是以往所沒有的,但又絕不是實行土地私有化,仍然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 基礎,從而推動了農村土地資源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這既保證了我國農村社會主義發 展道路不變、方向不偏,鞏固了農業合作化以來農村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同時 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賦予了農民更強的市場主體地位和自主交易權限, 也進一步促進了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蓬勃發展與合作經濟治理機制的完善。
3.5.3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為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農村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持續提高農村微觀經營主體的市 場效益,促進小范圍家庭生產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
①人民網.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17-10-2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52 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農村土地產權集體所有制基礎,在唯物史觀和馬克思 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下,繼續推動農村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農村合作 經濟發展治理提供了多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制度供給與政策保障。比如 2013年一 號文件強調要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提高農業 組織化程度;2014年一號文件要求規范引導發展合作社聯合社;2015年一號文件強調 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開展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2016年一號文件 明確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民合作社; 2017 年一號文件指 岀要持續深化拓展合作經濟內涵與外延,發展多功能、多形式的農村合作經濟,并鼓 勵龍頭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分工協作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拓寬全產業鏈增值空間; 2018年一號文件強調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并逐步構建 縱向一體化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作經濟體系; 2019 年一號文件則強調要進一步完 善“農戶+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并不斷規范提升合作社發展; 2020 年一號文件提岀 要深化股份合作制與供銷合作社改革,并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小農戶融入農業 產業鏈; 2021 年一號文件指岀要通過培育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來增強農村內生 增長動力; 2022 年一號文件強調重點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和全過程生 產托管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岀黨中央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的重視 程度,也展現了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完善、壯大乃至深化、變革的歷史進程,既 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張的合作經濟理論,又在實踐中孕育岀了新的合作組織 形態和多元共存的發展模式,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是對科學合作社理論本質的返 璞與接續探索,因而這一時期也是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據相 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底,我國各類農民合作社數量已經超過 221 萬家,農民 合作社聯社超過 1.02 萬家,帶動合作社成員 6, 680 多萬人,全國所有流轉的耕地中有 近四分之一流轉到農民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農民普遍取得了較好的市場收益,充分 展現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辯證統一。
3.5.4構建新時代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
進入新時代,為更好地激發農村各類資源要素潛能,解決農村內部長期存在的一 些利益矛盾問題,黨中央在 2016 年底啟動實施了事關農村發展全局的集體產權制度改 革,旨在農村內部形成一種新的更穩定有效的財產收益分配機制,重新明確了長久以 來邊界模糊的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產權關系,重構了鄉村內部經濟利益格局,在農村土 地資源高度緊缺的條件下形成了更為合理有效的社會治理機制,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 感和集體歸屬感。改革不僅遵循了“帕累托最優”改進原則(即從一種分配狀態轉變 到另一種分配狀態,在沒有使任何人收益變壞的前提下,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還 盤活了集體資源,實現了更高效率的資源配置,并通過股份制的方式將集體資產和收 53
益量化到每一位成員,體現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是農村內部財產權利關 系的一次深刻變革調整。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原因長期被人們忽視,導 致集體產權缺失,集體資產流失,監管流于形式,甚至被少部分代理人和外部工商資 本侵占,農民較少獲得集體收益分配權。而作為集體成員的農戶本應該享有集體財產 的所有權和收益分配權,但實踐中無論是在質的方面還是在量的方面都沒能得到應有 的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村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優越性,迫切需要更有效 的制度供給。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對農村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進行 股份合作制改造,搭建載體,成立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著力點在于全面核算農 村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全面激活農村土地、固定資產、資本等資源 要素,并通過市場化的經營方式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增加集體和個人收入。改革在 向農村集體釋放更多財產紅利的同時,還在農村內部萌芽了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并不斷 升級演變,因為這部分經營性資源和資產是村集體最主要的收益來源,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遵循市場價值規律以及適應農村生產發展需要,將大包干以來產權與收益關系模 糊的這部分資產以股份的形式量化給集體組織內部成員,“保障成員的集體收益控制 權和剩余索取權”①,強化集體經濟組織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屬性。同時按照市場化的方 式組織擴大再生產,進一步擴張產業邊界并豐富產業形態,增加農村集體和個人的經 營性收入,從而真正體現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制度優越性,使農民不僅可以長期分 享到集體經濟收益和資產增值帶來的紅利(如集體產權流轉收益、參股或領辦現代農 旅產業、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還可以增強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辦成許 多過去農村想辦而又辦不成的事,充分彰顯農村社會主義“統”的功能價值屬性,從 根本上解決新時代農村怎么發展的問題。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國共核實集體土地等資源 65.5億畝,集 體資產 65, 000億元,集體成員 9億人,累計向農民分紅超過 3, 380億元, 53萬多個 村完成了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組建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并逐步建立 了市場化和專業化的運行機制,增強了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①孔有利,劉華周.農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權分析一以江蘇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化為例[J].中國農學通 報, 2010, (23):420-426.
54
4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的比較分析
作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與生產方式發展的產物,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樣是 在小農生產和農場主經營基礎上通過聯合與合作的方式組建起來的,其根本目的是進 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和服務效率,增加農場主利潤,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在交易過程中 的矛盾問題。因此,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形成機理和組織形態上與我國農業合作 經濟組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有必要對其進行比較研究,為新時代我國農村合作 經濟發展治理提供辯證參考。
4.1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基礎和產權制度
4.1.1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理論基礎
從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其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羅虛 戴爾合作社原則與國際合作社聯盟原則,并以此為基礎構建農業合作組織基本形態和 生產經營方式。
(1)羅虛戴爾合作社原則 如前文所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治下,空想社會主義家制定的各種合作社計 劃與構想都沒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主張的財產共有與合作精神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為擺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改善工人階級自身利益和生存狀況, 1844 年,英國 紡織工人在羅虛戴爾小鎮自發組建了以銷售日用品為主的消費合作社,他們以同樣的 資金入股合作社,擁有平等的管理權,合作社主要服務全體社員,實現了社員所有、 民主管理、自我服務的合作理念。合作社通過批量采購生活物資可以明顯降低購買成 本,從而擺脫中間商盤剝,并為合作社創造了盈余,合作社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積 累后根據每位社員購買產品的比例(即惠顧額)將全部剩余返還給社員,體現了按勞 分配的原則。同時社員入股資金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息,但不得高于當時市場利率,實 行資本報酬有限,防止資本對勞動的支配。由于該模式符合了當時廣大工人階級為擺 脫資本家剝削,實現真正自由平等的愿望,因而取得了明顯效果,社員人數也從最初 的 28人逐漸發展到一年后的 80 多人。
概括起來,羅虛戴爾合作社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這是 合作社組建的基本前提,體現了自愿原則;②一人一股、民主管理。合作社重要事項 由全體社員共同決定,社員擁有平等的表決權,體現了合作社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③按惠顧額分配合作社盈余。合作社盈余是由全體社員的交易產生的,按惠顧額分配 體現了勞動聯合的本質;④資本報酬有限。雖然社員入股資金可獲得部分利息,但完 全不同于資本主義股份分紅,資本報酬有限防止了合作社蛻變為資本主義股份公司。
55
以上四點形成了羅虛戴爾合作社基本原則,也體現了合作社質的規定性,對后來西方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起到了極大的約束作用和示范效應。
(2)國際合作社聯盟原則及其演進 隨著合作社在世界各地廣泛深入發展,為促進地區間合作組織交流借鑒,解決合
作社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18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在英國倫敦成立, 聯盟以羅虛戴爾合作社原則為基礎,并根據合作社內外部發展條件變化作了部分完善, 其核心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社員可自由加入合作社;②一人一票,實行民主管 理;③按交易額分配合作社盈余;④入股資金利息有限;⑤設置不可分割的共有財產。 可以看出這些規定總體上延續了羅虛戴爾合作社原則,并作了適當補充,增強了合作 社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為提高合作社生產經營效率, 完善合作社經營機制,聯盟對民主管理與合作社盈余分配兩條核心原則作了一些調整, 一是實行有限的一人多票制,設置部分附加權,但嚴格控制在民主范圍內,防止資本 權力擴張;二是適當增加盈余分配中資本占比,從而有利于吸收更多的資金入股合作 社,緩解合作社資金壓力,增強合作社經營實力。兩條原則的修改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其總的方向是為了進一步適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注重社員的經濟參與性, 適當增加資本在合作社內部的權重,但總體上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資分配只是 作為補充。
同時,隨著技術進步和農業生產力不斷發展,為適應社會化和市場化生產發展需 要,傳統的羅虛戴爾合作社原則逐步發生演變,主要體現在社員參與機制的前置性和 契約關系的約束性,以及由此導致的產權關系和分配關系的社會化。具體表現為社員 通過法律契約的形式以入股資本購買合作社一定的交易額,在沒有交易前即明確了雙 方的權責利關系,從而約束雙方的交易行為。合作社盈余分配也根據社員入股資本 (即交易額)的比重來確定,而管理權限(即投票權)也相應地由資本金確定,因而 呈現出一定的資本化演變傾向。其最大特點在于入股資金不能退出,但可以流轉,從 而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化產權結構,穩定了合作社經營基礎。
(3)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產權理論 西方農業合作社產權理論是建立在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基礎上,新制度經濟學
產權理論是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以成本收益比較分析為出發點,以追求微觀主 體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采取利己主義的分析方法,認為產權是一系列排他性的財 產權利關系安排,明晰的私人產權關系是界定市場行為主體經濟社會關系的基本前提, 既能有效約束各主體行為也能形成交易雙方的合理預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 最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產權的獨立性和排他性,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 會產生大量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場運行效率并帶來效益減損,因此,在市場之外就需 要形成一種組織來替代部分市場功能,實現部分外部交易行為內部化,從而減少不必
56
要的交易費用和市場損耗。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正是基于這種交易費用的降低與合 作帶來的規模效益而將其作為農業合作組織產生和演化的理論基礎,并通過資本主義 私有制家庭農場的聯合合作將與市場交易過程中產生的高額成本內部化,從而減少交 易對象和交易頻率,降低交易費用,并獲得更專業、更優惠和更有效的產品生產各環 節生產性服務,從而實現資本主義農場主利潤最大化。
4.1.2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產權結構與演變
(1) 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產權結構
從實踐中可以看出,傳統西方農業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農場私有產權基礎上,為 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而共同出資組建的,其本質上是分散的家庭農場通 過聯合的方式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需要,并進一步將合作經濟融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 系。在產權結構上,西方農業合作社總體上呈現出扁平化的產權結構,家庭農場(即 社員)以幾乎同等的或略有差異的資金份額加入合作社,從而保證了合作社內部平等 民主的管理決策權,實現所有成員產權按份共有和利益的一致性。同時與資本主義股 份制企業不同,大部分西方國家都規定了入股資金不參與分紅,而且資金利率較低, 這對于保證合作社勞動者聯合的本質和按勞分配的基本原則,防止資本對剩余勞動價 值的過度侵占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合作社所有盈余主要是由農場主的生產勞動和 對合作社的惠顧產生的,因而合作社的盈余只能依據體現勞動價值量的惠顧額占比來 進行分配,資本不能無償占有,否則將失去聯合的本意。
此外,由于入股資金產權歸社員所有,因而社員在退出時是可以無條件帶走的, 特別是當農場主急需生產流動資金或者市場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社員退出的可能性更 大,這就給合作社的穩定性帶來潛在威脅。同時由于大部分西方國家合作社融資渠道 有限,只能依靠內部積累,因此,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共同占有的不可分割的公 積金制度也就成為西方合作社的現實選擇。通過公積金的利益聯結作用實現合作社資 金的法人化占有,既可以增強合作社的經營實力,穩定合作社經營基礎,還可以增強 合作社的凝聚力,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因而現階段大部分西方國家都通過相關法律 規定了合作社在可分配盈余中必須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以此增強合作社服務能力 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建立在家庭農場私有產權基礎之上,實行按份共有的合作 社入股資金結構以及共同占有的不可分割的公積金制度構成了現代西方農業合作社 “三位一體”遞進式的產權結構,較好地適應了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專業化和市場 化的生產發展需要。
(2) 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產權演變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占有程度不斷擴張,西方農業合作社產權權能 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和演變,推動了合作社產權結構由完全私有性向社會性發 展。同時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也由私人所有轉為部分共同占有,呈現出越來越強的公有 57
性特征,并對私有制關系進行了辯證揚棄,具體表現為:一是產權公有性逐漸增強。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農業合作社的產權結構逐漸從社員按份占有制過渡到全體 社員不可分割的共同占有制(即集體占有),合作社產權結構朝著公有屬性越來越強 的方向發展,并通過社會化的形式逐步擺脫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性,增強了社會性; 二是產權主體逐步多元化。合作社從最初家庭農場單一主體的產權結構發展到既有私 人主體也有法人主體,財產權利被多個主體使用支配,由于合作社法人有其自身特殊 的利益要求,因而合作社法人管理權和控制權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是集體意志的體 現,這有利于保障合作社與社員的共同利益和擴大再生產需要;三是產權范圍從封閉 走向開放。為適應合作社現代化和市場化生產發展需要,促進合作社生產力進一步擴 張,傳統的封閉式合作社產權關系通過股權市場化流轉和交易等方式實現了外部成員 介入,產權開放性明顯增強,從而導致合作社產權邊界逐漸擴張,實現了產權一定程 度上的社會化占有;四是盈余分配關系社會化。伴隨著合作社產權主體多元化和公有 性的不斷增強以及合作社生產縱向一體化發展,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就不僅僅局限于農 場主,而是呈現出社員、管理層、技術人員甚至雇傭工人等多樣化的利益訴求,因而 分配關系也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性,但由于合作社的主要剩余價值是由農場主創造的, 因此,按惠顧額返還盈余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從而體現按勞分配的本質要求。
從西方合作社的產權社會化演變趨勢可以看出,適應資本主義逐步社會化的生產 發展需要,傳統合作社產權結構股份化和資本化傾向進一步突顯,體現出越來越強的 公有性和開放性,建立在家庭農場私有制基礎上的傳統西方農業合作社在具體產權結 構安排與制度設計上正逐步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融為一體。
4.2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治理結構
4.2.1 西方農業合作社的基本治理形式
西方大多數國家農業合作社在具體生產實踐中都堅持了民主化和權利均等的基本 原則,體現了合作社質的規定性,同時考慮到成員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以及對合作社 貢獻大小和入股資金的不同,并且兼顧公平與效率,從而形成了“一人一票”和“一 人多票”兩種不同的治理形式。
(1)“一人一票”基本原則。與資本主義股份制企業實行“一股一票”不同,傳 統西方農業合作社實行的是“一人一票”制度,資本主義股份制企業體現的是資本和 資本家(資本的人格化)的聯合,而農業合作社是建立在農場主勞動聯合基礎上,反 映的是人的聯合。由于社員大多是從事具體農業生產經營的農場主,具有相似的生產 生活環境和共同的經濟利益追求,而且面臨相同的市場問題,所需的社會化生產服務 也大體相同,因而社員總體上同質性較強,合作社盈余分配也是根據社員的交易量大 小確定。同時生產資料勞動者私人所有和勞動聯合的本質也內在規定了合作社所有社 58
員擁有同等的管理權和表決權,盡管由于生產分工不同導致部分社員并沒有直接參加 合作社管理,但社員在表決選舉理事會和其他重大事項時投票權利平等,從而保證了 所有社員能夠積極平等地參與合作社事務,增強了社員的主體性與合作社的凝聚力。
(2)有限的“一人多票”原則。隨著農業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的日益擴大,社員在 生產規模以及與合作社交易量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同時由于部分社員投入了更多的 資本,導致社員對合作社的整體貢獻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差異,這就需要從生產實際 出發,按照市場價值規律給予這部分社員相應的附加表決權,承認他們的差異性和貢 獻度,從而穩定合作社的交易量與資金來源,并能起到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但這種 附加權并不是無限制的,它必須兼顧到合作社的本質和民主性,因此,現階段西方國 家農業合作社普遍采取了有限的“一人多票”制原則,即在綜合考慮社員交易貢獻度 與投入資本量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相應的投票權,比如一人三票或者一人五票,或者在 原有基礎上提高 3%~5%不等,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較好地兼顧了公平與效率。這種 調整適應了擴大的農業社會化生產需要,同時提高了合作社的整體經營能力與市場競 爭力。
4.2.2西方農業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
隨著西方農業合作社產權關系日益社會化和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分工協作的 不斷深化,迫切需要形成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生產經營體系以及具有激勵、控制和監督 效能的現代化內部治理機制。一方面,合作社是由生產相似農產品的農場主構成的, 這就內在規定了合作社產權、權利以及一切勞動剩余價值歸社員所有。同時由于權能 行使和專業化分工不同,與傳統羅虛戴爾合作社實行所有者與管理者一體化不同的是, 大多數進行農產品生產的農場主不具備現代化的合作社管理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在 合作社內部分化出具有市場化經營理念,能夠專門從事合作社協調管理,并提供更優 質、更高效的社會化生產服務的人員,可以在合作社成員內部產生,也可以從外部聘 請,但實踐中大多數是從外部引入,從而形成一個受社員大會制約并對全體社員負責 的經營管理層(理事會)。管理層可根據具體工作需要任命經理,經理根據職能分工 設置不同崗位,從而形成了在社員大會領導下的多層次委托代理關系。另一方面,由 于經理層大多數并不是合作社社員,其職責總體上是為農場主提供更好的生產服務, 盡管經理層的產生是由社員大會決定的,但作為理性經濟人,管理人員同樣有他自身 的利益追求,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與社員利益發生沖突,這就要求在所有權與經營 權“兩權分離”的前提下,為確保合作社生產計劃正常進行,同時保障全體社員、合 作社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在給予合作社管理層有效激勵的同時制定必 要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即建立監督管理層,由社員大會直接領導,獨立行使對經理層 各項工作的監督管理,由此構建了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位一體”的現代西
59
方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較好地適應了社會化分工協作的內在需要,提高了合作社管 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4.2.3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收入分配機制
西方農業合作社作為獨立的市場法人主體,其盈余主要產生于社員對合作社農產 品的惠顧以及合作社對社員提供的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隨著合作社產權逐步開放以 及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合作社內部主體逐漸多元化,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生產 資料占有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收入分配機制,主要有合作社管理者的工資—獎金收入 制度與合作社所有者的盈余分配制度。
(1) 合作社管理者工資—獎金收入制度。隨著資本主義農業技術進步以及在農業 領域的廣泛集成運用,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農業生產逐步朝著規模化和社 會化的方向發展,客觀上促使農場主需要更多的專業化生產服務來提高農場生產經營 效率,因而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和專業知識的管理層逐步替代了傳統合作社社 員管理模式。合作社管理者憑借其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才能與專業技能使合作 社的市場競爭力與綜合經營能力得到顯著增強,進一步提高了合作社生產效率和經濟 效益,為社員創造了更多的利潤價值,并實現經營管理方式現代化。盡管合作社管理 層事實上并不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但通過參與合作社的經營決策獲得了生產資料的 部分使用支配權,擁有了一定程度的產權權能,從而改變了傳統合作社由全體社員完 全占有并支配生產資料的單一產權形態,有利于提高合作社整體分工協作水平。而隨 著合作社內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的改變,反映合作社生產關系的分配關系也就不可避 免地發生了變革,合作社管理層以其自身才能和專業知識參與合作社管理也就必然要 求獲得相應的工資性收入和收益分配權。同時由于管理層沒有合作社剩余控制權和索 取權,為鼓勵管理層改進管理方式,提高服務水平與經營績效,西方農業合作社還普 遍實行獎金制度,以激勵管理者為合作社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進一步提高管理層的積 極性與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此形成了合作社外部管理者工資—獎金收入分配 制度。
(2) 合作社所有者盈余分配制度。西方農業合作社的本質規定了農場主是合作社 所有權的唯一擁有者,一方面,社員通過投入一定數額的股金成為合作社成員,但大 多數西方國家都規定了這部分股金只是代表社員獲得合作社提供生產服務的有效憑證, 同時勞動生產者聯合的本質也決定了這部分股金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利息,從而防止 合作社公司化和資本化。盡管也有社員對合作社提供貸款,但這部分貸款并不形成對 合作社的資格權,也不增加他們的管理權限,同時貸款利率也受到嚴格控制,并不享 有一般意義上的投資收益,因此,無論是社員的股金還是貸款都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 股份制公司追求投資收益和利潤最大化,而是為了穩定合作社經營基礎以及為農場主 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社會化生產服務,從而提高農場主的生產效益。另一方面,出
60
于對合作社市場風險防范以及擴大再生產的考慮,兼顧社員當前利益與合作社長遠生 存發展需要,西方國家普遍要求合作社在未分配凈收益的基礎上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 金作為合作社全體社員共同占有的且不可分割的財產,并保持一定的均衡水平,這部 分公積金對增強合作社整體實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在合作社總收入中扣 除上述各項利息、費用和公積金后即形成了合作社凈利潤,也稱為凈剩余價值,合作 社凈剩余價值是由所有農場主社員具體生產勞動與對合作社的惠顧產生的,農業生產 環節是創造合作社凈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因此,這就決定了這部分凈剩余應由所有 社員根據自身惠顧額(即交易量)按比例進行分配,從而體現社員勞動聯合的本質, 由此構成了股金、公積金和凈剩余價值返還的合作社所有者收益分配制度。
4.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對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的本質超越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也逐漸興起,由于農業合 作組織適應了資產階級農場主為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交易費用問題的現實需求, 因而獲得了較快發展,成為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載體,并生產 了大部分的重要農產品。伴隨著合作組織自身發展與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合作社為 農場主提供了越來越全面的全產業鏈服務,推動了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生產效率 的提高。同時適應現代農業技術進步和日益專業化的分工協作需要,資本主義農業合 作經濟組織逐步朝著產權社會化和開放化的形態演進,并對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 作了適應性調整,進一步增強了合作社資本實力和經營穩定性,促進農業合作組織生 產力不斷擴張和農場主利潤最大化。但必須看到,盡管資本主義農業合作社為私人農 場主提供了有效的增值服務,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農場主社會地位和農產品 市場競爭力,但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產生的初衷并不是為了促進全體農場主的共同 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聯合發展,進而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生產和生 產資料占有的集體化與社會化,其本質上為了實現資本主義農場主個人利益最大化。 同時新一代合作社治理結構的衍生形成同樣是為了迎合資本主義總的制度需要,從而 實行社會化的產權結構和一體化的縱向生產模式,并雇傭了更多的農業產業工人,促 進農業產業鏈朝著生產、加工、銷售等領域延伸,以便無償占有更多的工人創造的剩 余價值,其合作理念是基于“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從資本的私有性和利己主義出發, 謀求最大利潤是其根本動機。此外,資產階級政府容許甚至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 發展也并不是為了促進農場主的聯合與合作并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其實質是 為了彌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缺陷,“企圖通過合作社制度從內部來改良資本主義制 度”①,僅僅將合作經濟組織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補充手段,“是資本主義制
①國魯來.合作社的產生及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 (3): 43-46.
61 度這部機器上的一個小零件”①,并將合作生產方式納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但又 絕不能危及資本主義生產制度本身,從而促進資本主義生產力進一步擴張和資本主義 農業發展。因此,列寧認為合作社在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本質上是一種集體的資本主 義組織機構,同樣是剝削和壓迫的工具,而且隨著生產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很容易蛻 變為資產階級股份公司,并將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繼續無償占有更多的工人勞動和 剩余價值。
如前文所述,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自產生之日起就站在實現人類自由和全面發 展的高度,并以歷史的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來促進農業 生產和農民的聯合發展,賦予了合作社科學的理論內涵與深刻的精神實質,并在唯物 史觀基本原理指引下對組建合作社作了過渡性安排與原則性規定。理論和實踐表明,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合作社理論還是中國共產黨農村合作經濟思想,都將實現 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的集體化占有,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極 大增長作為邏輯起點和基本指向,并根據現實物質需要和社會技術進步以及生產力的 發展要求不斷衍生出新的組織形態和治理模式。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條件下,盡管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為適應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和現實矛盾問題解決的 需要,在合作理念、合作范圍、合作形態與合作內涵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演變,同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方面也借鑒了相關現代經濟 學部分合理要素,而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分配機制方面還與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 論存在一定的相通之處,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本質上仍然是圍繞如何進一步發展 社會化生產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進而實現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并根據不同層 次生產力發展水平采取相應的分工協作模式,其最終指向是實現集體化的聯合生產經 營和物質財富的共同占有。因此,無論是在價值追求、合作理念還是合作內涵方面,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不僅相對于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更高級,而且是對西方農業 合作經濟理論虛假抽象的理性經濟人思想和唯心的個人主義分析方法的批判揚棄與本 質超越。
① 列寧.列寧全集(第 27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74 . 62
5新時代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發展與治理
5.1合作社的產生與現實意義
5.1.1合作社的概念
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合作社理論的主張以及國內外農業合作社的生產實踐和內部治 理機制可以看出,合作社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而是由勞動者基于自身經濟狀況 的改進和生產生活的需求自發聯合組建的互助性合作經濟組織,是獨立的市場法人主 體,也是農村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合作社對外尋求最大市場效益, 提高全體成員整體收入,增強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能力,對內則通過低成本方式為成員 提供產供銷各環節生產性服務,實行民主管理方式和按交易量比例返還合作社公共積 累。其所有權、管理權和控制權歸全體社員平等所有,同時嚴格控制社員入股資本報 酬利率,防止出現組織的異化和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從而保證人的勞動聯合的本質屬 性,實現合作社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是新時代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重要載 體和組織形態。
5.1.2合作社的產生原因
從農業的發展歷史可以得知合作社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 會,合作社是以勞動者之間靈活性和季節性互幫互助的形式出現,并沒有現代意義上 的合作組織,根據馬克思分工協作理論和關于企業組織產生原因的論述,合作社產生 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組織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關于分工協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許多 人有計劃、有組織地聯系在一起利用各類生產資料開展生產勞動的形式稱為協作,而 農民合作社本質上就是一種協作生產關系,是勞動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開 展專業化分工協作生產。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片面地分析認為,由于 合作社可以將農戶與市場的外部交易環節內部化,合作社替代了部分市場組織功能, 從而降低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總體交易頻率和費用,導致現代農業合作組織產生。實 際上這種分析不僅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同樣具有降低各種生產生活交易成本的 現實需求,但并沒有進一步發展形成真正的合作社的事實,因而將合作社產生的原因 與結果倒置了,因為交易費用的降低并不是合作社產生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合作社 帶來的必然結果。
從歷史上看,傳統小農生產方式面臨著較高的自然風險(如惡劣氣候、水災、旱 情及管理問題等),由于生產技術落后,個體農戶間不得不開展季節性和間歇性的簡 單互助協作,對于提高農作物生產經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要素的共同使用效率和生產的社會性,但這種簡單的協作由于范
63
圍極其有限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在自給自足的 農業生產關系下也沒有推動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的形成。隨著工業革命和生產技術進步, 現代化機器設備和生產工具投入農業生產領域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家庭農場生 產規模的擴大,農產品商品性和市場性逐步增強,而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和 市場競爭力,實現利潤最大化,就需要在農業生產力發展和技術進步基礎上建立一種 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生產經營組織來替代傳統的簡單互助協作,從而推動形成更高的組 織生產效率。而農業合作社實質上是在堅持農戶生產經營自主權基礎上為農戶提供專 業化的產前、產中、產后生產性服務,將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剝離出來進行專業化、 現代化作業的環節全部交由合作社內部專業人員運用專用設備進行專業管理,因而極 大地適應了規模化和現代化生產經營需要,提高了整個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綜合經 營成本,推動了農業生產社會化進程。因此,無論從農戶需求層面還是管理角度,合 作社“天然”適合在農業生產領域推廣運用,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和專業化分工協作 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產物。
(2)農業生產方式的社會化。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時指出, 生產社會化包含生產要素使用和產品分配社會化的歷史進程,其本質上是生產資料由 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逐步演進過程,是對個體生產和占有方式的辯證否定,這種社會化 生產方式的演變過程同樣出現在農業生產領域,推動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形成和勞動 者與生產資料的進一步結合。
恩格斯同樣認為,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是沒有前途的,小農生 產本質上是一種自給自足、面積狹小和封閉的生產關系,土地等生產資料分散,生產 方式簡單,效率低下,發展的結果必然是被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排擠和取代。要想 擺脫滅亡的命運就必須改變小農生產方式,將零碎分散的生產資料逐步集中起來,改 變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性,提高產權的社會化程度,形成共有產權基礎,同時保留農 民的土地所有權和生產的獨立性,運用現代化機器設備進行分工協作基礎上的社會化 大生產,從而創造一種新的集合力,改變小農生產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提高農業生產 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滿足不斷增強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生產需要。但這僅僅是在生產力 層面的變革,要使獨立生產經營的農戶有效聯合起來開展協作生產還必須建立高效統 一的合作關系,構建穩定的生產管理制度,也就是在生產關系層面進一步完善合作經 濟組織內部的財產權利和利益分配關系才能更好地開展專業化分工協作,否則將失去 聯合的基礎,由此必然要求建立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合作經濟組織形態來統一協調 內部的分工,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從而導致了新的生產關系與農業合作社的產生。
5.1.3新時代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現實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獲得了較好較快的發展,
農村合作經濟既是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鞏固拓展脫
64
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村產業振興的現實需要,同時還是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增強農民集體意識、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農業技術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科技貢獻 率得到了明顯提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得到進一步加強,但我國農村地域遼闊,生產 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是當前農村社會的主要矛盾,特別是中西部偏遠地區由 于各種原因導致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還不是很高,農戶面臨較高的自然風險和市 場風險。因此,聯合與合作是彌補家庭經營農業技術與現代生產要素投入不足、資本 有機構成不高、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與市場聯結不緊密的有效途徑,能有效提高 生產資料社會化占有程度,促進專業化分工協作生產,并形成一種新的更高集合力的 生產方式,既有聯合的物質基礎也有合作的現實需求,同時還可以不斷完善農村生產 關系,是新時代解決我國農村發展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
第二,隨著我國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心。實踐證明,發展合作經濟對于提高農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 和產出效率,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合作組織通過自愿加入和 民主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擴大合作范圍,提高成員覆蓋面,聯結帶動更多農戶,增加 農戶收入,穩定脫貧基礎。另一方面,合作組織可以憑借自身綜合實力引進現代化生 產管理技術,運用新理念、新工藝、新設備,統一生產計劃、質量標準和管理過程, 創辦加工實體,延長產業鏈,實行縱向一體化生產,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 化聯合體,能顯著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為家庭經營有效融入市場經濟、促進農 村各類產業振興發展提供重要的組織保障。
第三,合作組織內部通過實行民主決策和管理的制度保障了所有成員平等的權利 和共享發展,在重大事項表決上普遍實行“一人一票”制和有限的“一人多票”制, 兼顧公平與效率。同時在分配關系上實行按惠顧額返還的基本原則,充分體現了勞動 者的所有權主體地位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質的規定性,并統籌考慮土地、資本、技術 等要素的貢獻度,健全分配機制,增強了合作組織的穩定性和凝聚力,涵養了合作文 化,促進共同的價值理念形成,是鞏固基層民主、提升治理效能、促進成員共同富裕 和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5.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內部治理
5.2.1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現狀
傳統的簡單互助協作由于合作成員較少,成員間同質性較強,同時合作地域范圍 狹小,合作方式單一,因而基本上不涉及治理問題,大多以傳統慣例或者口頭協議為 主。而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協作基礎上的現代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由于涵蓋成員數量較多, 合作地域范圍廣,產業規模較大,合作方式多樣,成員異質性較強,因而需要建立正
65
式的合作社規章制度和一系列的行為規范準則來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并設置科學 有效的內部組織架構與相互間分工協作關系,配備相應的管理崗位和權限,明晰各部 門的權責利等具體內容,構建現代化內部產權結構和收益分配關系。同時完善日常工 作制度,建立對合作組織各部門及管理人員的激勵與監督機制,有效解決委托代理人 問題,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合作組織的生產經營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和不斷擴大的社會 化與市場化的分工協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服務體系,降低運營成本,提高 生產效率,從而增加成員和利益相關者收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共同富 裕與合作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推動下,我國農民合作 組織發展迅速,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得到了明顯提升,取得了較好的市場效 益,成員數量逐步增加,收入也普遍得到提高,較好地發揮了脫貧致富帶動作用。此 外,我國還及時修訂頒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相關配套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合 作社市場法人主體地位,對合作社以及合作社聯合社的設立、組織機構、財務管理、 生產運營、政策扶持以及實踐操作等問題都作了相應規定,從而在法律層面保障了合 作社的各項權益和基本要素,對合作社參與各類市場經濟活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但實踐中也有不少合作社出現了諸如合作程度不高、經營機制不活、治理結構不完善、 分配機制不健全、一體化發展不充分、開放性不夠、工商資本過度侵蝕、共同的價值 理念缺失等現實問題,同時“股金分紅過多,勞動價值體現不充分,普通社員利益得 不到有效保護,產生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①,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參與積極性與合作 組織的生存發展。這些問題的出現有些是合作社內部管理方面的,有些是客觀因素導 致的,有些則是人的因素造成的,但無論是哪類情況都會影響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與 形態演變。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地位,以實現人的本質和現實 物質利益需求為邏輯出發點,同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內在要求,堅持問題導 向和效果導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完善合作組織內部治理機制,提升治理效能, 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演進。
5.2.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原則
(1)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理論借鑒 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后,我國農村并不是單一的所有制經濟體系,而是多種經 濟成分和多層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共存的發展局面,既有個體生產經營,也有規模化、 專業化的合作經濟,并且相互融合滲透。因此,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在堅 持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還應合理借鑒新制度經濟學、公司治理理論等相關經 濟學思想,這些經濟學思想雖然不是以解決農村合作經濟問題為邏輯起點,但對社會
① 尤慶國,林萬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政策影響評價 [J] .農業經濟問題, 2005, (9): 4-9 .
66
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也產生了一定的解釋力,存在可借鑒之 處,因而共同構成了本文的理論基礎。
①新制度經濟學
1.制度變遷理論。關于制度的定義,不同學者基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 數認為制度是人們基于長期的實踐與經驗積累而創立并自覺服從的,旨在約束人與人 之間各種經濟社會關系與行為的一系列規范或規則,通俗地說,就是在人與人之間交 往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倫理或者道德觀念的總和,制度的形成可以減少市場經濟條件下 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降低經濟損失與交往成本。
作為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斯對制度變遷理論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通過 對美國與歐洲等國家不同歷史時期與不同領域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分析,諾斯認為推 動經濟增長與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在于組織和制度的創新,而不是傳統意 義上的技術變革,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技術變革是緩慢的,有時候甚至是停滯的。相 反,通過各種形式的制度安排或者組織方式創新可以有效彌補技術創新的不足,形成 替代效應,同樣可以創造出新的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并在一定程 度上引發技術與產業革命,而這種長期的、一系列的制度變革或者組織創新就形成了 制度變遷。對于制度變遷的動力和原因,諾斯認為存在著主觀意識形態與客觀物質需 求,并引入了“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無論是哪一類群體,包括個人、團體組織、 集團或者政府都是理性的市場主體,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既有的制度結構安 排不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無法增加大多數人的收益,或者改變現有制度能使 大多數人獲得的潛在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并實現收益遞增時,制度變遷與組織創新就 開始了,這是制度變遷的內在誘因與根本動力。它推動制度由非均衡狀態(存在額外 經濟收益)逐步過渡到均衡狀態的演變,因而對原有的制度結構產生了積極揚棄甚至 完全否定,并不斷地進行反復螺旋式上升運動,最終形成一種符合大多數行為主體利 益訴求并使整個社會交易運行成本降低,且存在正向激勵作用的新的體制或制度框架。 而一種新的制度形成后,經濟主體出于維護自身利益以及對制度轉換所產生的各種成 本的考慮,通常會呈現出一種不斷“強化”和“路徑依賴”的特點,導致新的制度往 往持續較長時間,存在一定的制度剛性。因此,制度變遷在本質上反映的是各類市場 主體對經濟效益的本能追求,也是新制度與舊制度維護者之間的博弈過程。
根據制度變遷主體不同,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將制度變遷分為強制性變遷與誘致 性變遷,強制性變遷主要是政府起主導作用,政府為了實現既定目標運用行政權力或 者法律效力進行制度調整或者變革,這種變遷方式既有可能是漸進的也有可能是激進 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革。而誘致性變遷往往是由人民群眾或者某一群體組織 為了改進自身福利、尋求更多獲利機會、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發起的,這種變革起 初不被官方承認,但隨著制度釋放出的巨大效應而逐漸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可,是一
67 種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革。從歷史上看,無論是強制性還是誘致性制度變遷都較好地解 釋了新中國成立后由政府主導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和由人民群眾自發形成的家庭聯產承 包責任制的產生,同時也為新時代我國廣大農村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發展合作經濟、 實現不同形式的組織形態演變提供了理論支撐。
2.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理論最初是由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來的, 盡管經歷了后來諸多經濟學家一系列的發展闡釋,它的核心仍然是分析解決由于市場 與企業組織之間的替代關系而產生的交易費用問題,也可以概括為企業的存在性與規 模大小問題。
關于企業產生的原因,交易成本理論認為,由于行為主體在市場中不斷地進行數 量龐大的交往活動,而“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①,因而也就必然產生大量的交易 成本,這些成本和費用支出構成是復雜多樣的,如各種經濟交往過程中涉及的對象與 目標信息搜索、雙方談判以及最后約定等,正是由于利用了不完善的市場機制來實現 經濟社會目標的費用太高才導致企業組織的出現。因此,企業的產生是對市場機制缺 失的補充完善,它可以將大量的生產與交易等市場行為轉移到企業內部,從而減少交 易次數與合同或者契約簽訂數量,降低由于市場主體的有限理性和對市場信息掌握不 充分而產生的不確定性行為以及不必要的損耗,而企業的組建成本也將由于交易費用 顯著低于利用市場機制而得到有效補償,因此, “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替代價格機 制。”②同時對于一些資產專用性程度較高的企業,由于專用屬性較強,轉換成本高, 市場主體間可以通過一體化聯合或者合作的方式來解決交易頻率與成本過高的問題, 從而形成新的企業組織或生產模式,由此解釋了企業產生的原因。而關于企業規模和 邊界問題,交易成本理論認為由于通過企業組織生產可以明顯節約交易費用,減少不 確定性產生,企業家自然傾向于擴張企業邊界,擴大企業規模,增加經濟效益,但任 何一家企業擴張都存在約束條件,并且追加投資存在規模報酬遞減。起初企業內部生 產成本小于市場交易費用,但隨著企業不斷擴大,管理、決策、執行、資源調配和獲 取信息等運行難度與成本逐漸增加,綜合生產費用將逐漸接近利用市場或其他企業組 織,此時就達到企業規模擴張的臨界點,即市場交易成本與企業綜合成本大致相等, 并達到市場與企業的臨界轉換點,迫使企業家不得不轉向通過與市場或其他企業組織 進行交易。也就是說,企業最終規模或者聯合與合作化程度取決于外部交易成本與內 部生產成本的比較,而不是無限制的,但如果此時出現組織創新或者技術進步,導致 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那么企業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
交易費用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當前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產生的原因。改革 開放后,分散的農民在市場經濟中同樣面臨購買生產資料與銷售農產品等現實交易問
①威廉姆森,溫特.企業的性質:起源、演變與發展 [M] .姚海鑫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 25 .
②威廉姆森,溫特.企業的性質:起源、演變與發展 [M] .姚海鑫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 24 .
68 題,導致單個農民交易成本過高,農戶迫切需要再次強化生產和流通領域的聯合與合 作,既降低了農戶與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各類合作 組織的生成和演變。
3.現代產權理論。現代產權理論主要研究的是產權的本質與產權的不同結構安排對 人與人之間經濟社會關系的影響以及不同產權結構產生的社會外部性等問題,特別是 其中包含的資源配置效率、行為人激勵與回報機制等內在關聯性問題。產權在本質上 規定了人與人之間一系列社會關系與行為準則,它超越了狹隘的物質范疇,是市場主 體得到社會其他成員認可并在經濟上具有強制排他性的權利集合,由所有權、占有權、 使用權、收益權與處置權等一系列權能構成,這些權能可以集中也可以相對分離,既 可以使主體受益也可能使他人受損。
產權理論認為,經濟運行中之所以長期出現市場失靈與外部效應等問題,根源在 于對稀缺性資源要素的產權界定不明確,存在不合理的產權制度安排,并且產權界定 存在一定的成本,從而導致市場主體“搭便車”現象嚴重,個人獲得了額外的收益, 社會與其他組織成員承擔了與他們收益不匹配的支出,影響了經濟運行效率,因而需 要設定有效的、清晰完整的初始產權制度安排,最大限度減少市場交換過程中預期收 益的不確定性,消除產生負的經濟效應的市場行為。同時科學界定產權邊界有助于行 為主體在市場交換過程中認清自己的權利行使邊界,從而將自己的行為約束在這個界 限范圍內,既可以充分運用自己排他性的權利來實現資源要素(如資本、資源、專利 等)的最優配置,獲得最大投入產出效率,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又能有效避免 對其他成員權利的侵害,因為一旦出現侵權行為就必然要求償付相應的費用,這筆費 用可能遠超過他獲得的收益,從而有效降低了社會監督運行成本。此外,無論是同一 種或者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在明確各自產權前提下,在合作生產過程中可以清晰界 定相關利益主體的排他性權利與相應義務,防止侵占其他成員權利或利益的“搭便車” 行為,促進更為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從而對行為主體產生正向激勵與約束效應,提 高組織運行績效。產權理論還認為私有產權的經濟效率最高,權屬最清晰,資源配置 最有效,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當前我國農村進行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革的核心 就在于構建權能完整、歸屬清晰、流轉順暢的集體產權制度,將集體資源性和經營性 資產折股量化給集體組織成員,從而清晰界定了集體與個體間的產權邊界,形成了科 學有效的集體與成員間產權收益分配關系和組織治理結構,進一步激發了農村集體股 份合作經濟的發展活力與內生動力。
②公司治理結構理論
作為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內容,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產生于現代股份公司運營過程 中由于股東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兩權分離”而導致的委托代理關系基礎上,其核心 是圍繞在確定的財產權利條件下如何構建一個科學有效的治理機制,既有助于解決
69
“兩權分離”導致的委托代理成本與雙方目標不一致問題,又能形成對代理人的正向 激勵與行為約束,從而保障委托人與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
委托代理問題主要起源于工業技術革命與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資本主義 社會由手工工場生產進入以機器為主要動力的社會化大生產時期,同時資本主義市場 經濟的快速發展又促使資本家不斷增加資本與其他要素投入,擴張企業規模,尋求更 大的市場和更廣泛的經濟交往,導致社會分工進一步專業化和精細化。而單個資本家 的專業知識與管理能力又是有限的,無法及時獲取市場上的所有信息,也難以兼顧各 個部門的具體生產管理,因而需要在市場上找到更專業的生產經營代理人,通過契約 等方式在一定范圍內賦予相應的管理權限或者股權來替代自己部分權利的行使,由此 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代理人作為獨立的理性經濟人,盡管他的契約目標是實現委托 人經濟利益最大化,但同時也存在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行為傾向,同樣有自己的財富 效用函數與相關變量(比如薪酬、消費、休閑等),并且通常情況下比委托人了解掌 握更多的市場信息以及公司經營狀況,對市場的反應也更靈敏。而投資者由于并不直 接參與經營管理往往處于信息劣勢,因而承擔了較大風險,當雙方目標出現偏差甚至 存在利益沖突時,代理人有可能背棄契約采取犧牲委托人而有利于自己的機會主義行 為,從而產生道德風險與代理成本問題,嚴重的代理問題還將影響公司的經營績效甚 至生存發展。
因此,公司治理結構理論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在委托人與代理人在市場信息 以及權利不對等的條件下,如何設計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治理機制來規避道德風險與機 會主義行為,最大限度降低監督與代理成本,實現激勵與約束并重,使代理人在提高 公司經營績效的同時增加自身效用。為此,一方面要在管理體制與治理結構上構建一 個既運行高效又有助于科學決策與權利行使的法人治理結構,優化權利和職責配置, 充分調動各層級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公司運行績效與市場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 又要在機制設計上不斷強化激勵與監督功能,通過規范有效的股權計劃、薪酬安排、 利益聯系、指標考核、文化建設等治理措施將外部約束轉變為內生動力,最大程度實 現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性,促進公司治理結構與經營機制良性運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我國農村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產生了鄉鎮集體企業、 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聯合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市場化特征明顯, 實踐中可以合理借鑒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建立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又符 合新時代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特點的生產方式、治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增強合作組織 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新時代農民合作經濟內部治理理論框架
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深入推進,傳統農村經濟 逐步由封閉走向開放,并融入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呈現出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發展格
70
局,具備了越來越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越來 越多的公司化和企業化管理特點。這就內在決定了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內部治理不僅 要遵循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質的規定性,同時也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 在組織治理中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 源配置效率,形成符合社會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生產需要的治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因 此,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思想基礎上,引入相關現代經濟學理論,同時參考 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部分合理要素,初步構建了適應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實際的 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理論分析框架,進一步增強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和組織 形態演變的理論解釋力。
(3)新時代農民合作經濟內部治理基本原則
我國是社會主義農業大國,農業總產值較高,綜合生產能力較強,但也面臨人多 地少、家庭分散經營的現實困境,導致人均生產資料較少,勞動力與分散的生產資料 結合程度不高,社會化生產程度不夠。同時現代信息技術和要素投入不足導致農業資 本有機構成較低,市場利潤率不高,農民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強,發展合 作經濟、增強經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也就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 新時代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須從實際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為基礎,堅持勞 動者聯合的本質屬性,尊重農民意愿,實行民主管理,并以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為主要 發展目標,不斷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壯大。
①堅持人的勞動聯合的本質屬性。合作社是從事具體生產的勞動者聯合組織,社 員加入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更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更好的銷售渠道和更滿意的 市場價格,而不是為了投資合作社獲得高額的資本回報,因此,合作社在本質上不同 于現代企業或者公司。現代公司是由少數股東發起成立的,勞動受資本的支配,勞動 者本身并不擁有公司,生產的全部剩余價值歸股東所有,而農民合作社是勞動者自己 的組織,勞動支配資本,社員出資只是資格的代表和獲取服務的憑證。同時合作社產 生的盈余在扣除一定的公共積累后主要按社員交易額占比返還,資本報酬十分有限, 這就充分體現了合作社勞動聯合的本質屬性和勞動對資本的控制,防止合作社異化為 少數人掌控的農業公司。
②堅持民主管理原則。合作社本質上是農民基于自愿的基礎上以個人所有的生產 要素聯合組建的,其所有權和控制權以及剩余索取權歸全體社員所有,是生產者、惠 顧者與所有者的統一體,同時社員出資份額相對均等,確保了社員在重大事項決策中 擁有平等的參與權和表決權,增強了社員的主體地位。因此,這就內在要求合作社堅 持“以社員為中心”的治理理念,不僅要保障社員進入與退出的自由權,而且在計劃 制定、決策執行和生產組織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社員的具體情況和生產意愿,尊重社
71
員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在統一生產計劃指導下充分調動社員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并為 社員提供全面有效的生產經營服務,從而更好地促進人的自由聯合發展。
③堅持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市場效率的導向。實踐證明,發展是解決農村一切矛盾 和問題的根本,提高市場效益是解決合作社發展治理問題的前提,因此,堅持生產力 和市場導向是新時代農民合作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發展生產力是提高市場 效益的基礎,市場效益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促進生產力的不斷改進,而提高合作社生 產力必須完善合作社生產基礎設施,注重對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運用和農業裝備技術 的投入使用,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以及精細化管控 水平,全面提高合作社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以市場效益為導向要求 合作社組織治理結構能有效應對市場變化,增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靈敏度和 適應性,同時管理人員要具有較強的信息收集和市場分析能力,能根據市場需求和價 格形勢適時調整農作物品種和生產計劃,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提高價格談判能力,從 而獲得更好的市場效益。因此,新時代農民合作組織的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要特別注 重與市場經濟的有效融入對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組織治理效能,才能創造更 多的市場價值和物質財富,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先決條件。
5.2.3形成社會化生產方式和市場化經營體制的治理模式
隨著農村改革發展的深入,傳統的小范圍家庭經營已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優越性, 并逐步被聯合與合作的社會化生產方式所替代,同時實踐中部分合作經濟組織生產經 營也出現諸多問題,沒有發揮應有的經濟社會效益。因此,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與技 術進步的內在要求,增強對農村經濟發展演變規律的把握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適 應性,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有必要在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合理借鑒現代企業治理模式,
“利用社會化和市場化機制提高治理效能,更好地促進外部資源要素輸入,保障合作 經濟擴大再生產需要”①,“并構建適應我國合作社運營特點的盈余分配機制,強化薪 酬激勵”②,從而提高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程度,改進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增進共 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因素。
(1)形成社會化的生產方式
①推動合作社產權結構社會化。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一貫主張農村采取社會化 的生產方式組織農業生產,而傳統合作社受地域范圍和交通等因素影響,大多數規模 范圍狹小,產業鏈較短,并實行封閉式管理,合作社成員也基本局限在村組織內部, 很少有外部成員介入,導致生產資料和要素的社會化占有程度較低。同時由于實行民 主管理,社員在退出時可以帶走入社資金,從而給合作社生產經營帶來了不穩定性,
①崔建中,宋旭超,劉家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化改造模式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2013, (5): 22-26.
②曲承樂,任大鵬.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分配困境與對策分析一惠顧額返還與資本報酬有限本土化的思考[J].農業經 濟問題, 2019, (3): 100-107.
72
這也是傳統合作社無法實現擴大化再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隨著農業生產技術 進步和對更高附加值與市場效益的追求,很多合作社開始籌資組建或者控股加工實體 企業實行縱向一體化生產擴張,內化部分市場功能,延長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 合發展,有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不僅在農業生產環節實行了專業化分工協作,而 且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環節也按照現代企業治理要求實行專業化分工生產,從而大大降 低了外部交易費用和內部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合作社整體經營穩定性。 而實行縱向一體化生產不可避免地需要投入更多的專用設備和生產要素,這就必然要 求合作社本身具有更強的資本實力和更穩定的資金來源,由于實踐中合作社外部融資 渠道較少,現階段只能依靠內部籌集和自身逐漸積累,從而決定了新時期合作社的入 股資本在社員退出時不能帶走,但可以在內部或者外部轉讓,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現代 股份公司運營特征,也就增強了合作社資金來源和生產的穩定性。也就是說,雖然資 本的產權歸社員所有,但社員讓渡了部分使用權,發生了 “權能分離”,導致資本的 公有性和社會性增強了,實現了合作社法人占有。同時社員退出時雖然不能帶走入社 資本,但可以向其他成員轉讓,也就是在合作社外部間接形成了一個產權交易市場, 只要有意愿加入合作社并實際上在開展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都可以購買,并獲得與合 作社的交易資格,最終按產權資本份額分配合作社的市場盈余,從而推動形成了合作 社一定程度上社會化的產權結構,促進了生產社會化和產權結構社會化,進一步降低 了資金使用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穩定了合作社經營基礎。因此,實行社會化產權 結構和縱向一體化生產是對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和市場經濟發展作出的適應性變革調整, 也是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②促進生產資料占有社會化。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基 本經營制度,在分散經營的同時堅持了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不動搖,盡管當前農村深 入推進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并保持土地制度“兩不變一穩定”,但絕不是要突破集 體所有制的底線,而是在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的基礎上為形成更先進和更完善的社會關 系與組織形態提供更好的制度前提,從而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社會化占有創造了先決 條件。隨著家庭經營顯現出越來越多的狹隘性和歷史局限性,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和新 一代前沿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綜合集成運用使農村聯合與合作發展越來越成為一種必然, 推動了農村土地、勞動力、資金和現代技術設備等生產資料要素的占有使用逐步社會 化,從而形成了社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既是順應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 律、解決農村生產發展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改進農村生產方式、擴大經營規模、促 進合作組織治理效能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而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資料要素的廣 泛運用和集中占有支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個體生產的私有性,發展了蘊含于其中的 社會性,高度契合了合作組織的發展演變對生產規模日益擴大以及共有屬性逐步增強 的內在要求,促進了合作組織內部專業化分工協作與計劃性生產經營的發展,提高了
73
資源配置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同時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資料的集中還為進一步形成更 高程度的生產組織形態和完全社會化的生產方式準備了物質基礎,開辟了實踐道路, 合作社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支配只是作為這種完全社會化生產形式的過渡手段,同時又 具備了很多共性因素,是順應集體化方向進一步發展演變的前一個階梯,也推動了合 作社朝著更加規模化和社會化的治理方向轉變,由此導致了而且合作社內部勞動者的 個人生產行為越來越具有社會性,個人生產的勞動產品也就越來越成為社會產品的一 部分,因而勞動者本身也就成為真正的社會共同體的一部分。
(2)建立市場化的生產經營體制
①建立清晰的合作社內部產權關系。產權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素與運行基礎, 是市場主體資格的體現和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形成社會關系的前提。構建明晰的產權 關系能有效約束主體的市場行為,并合理界定利益相關者的財產權利與收益分配關系, 最大限度減少交易風險和不確定性問題的產生,防止“搭便車”行為。明晰的產權治 理結構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前提,農民合作 社是由社員共同組建的市場法人主體,其產權歸全體社員所有,其實質是由所有成員 按要素份額共同擁有。同時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了合作社必須在可分配盈 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作為成員共同擁有的且不可分割的法人財產,也就是說, 現階段合作社既是社員憑入社要素按份共有,同時又包含了一部分不可分割的共有產 權,即形成了 “按份共有+共同共有”的復合型產權結構,從而清晰界定了社員、合作 社法人以及外部主體間財產權利邊界,防止利益侵占行為,增強了對不同所有制主體 的包容性,拓寬了合作社的發展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監督運行成本,是合作 社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與現實選擇。從實踐來看,建立清晰的合作社內部產 權結構關系可以有效約束合作社各利益相關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保障社員個人與合作 社法人財產權益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同時還可以監督社員與管理人員的市場行為和職 責履行,防止逆向選擇和不道德問題產生,也降低了少數人對合作社共同財產或者社 員個人利益侵占的風險。同時有效的產權治理結構對合理確定土地、勞動力、資本、 技術和管理等各類生產要素的市場貢獻率和盈余分配權具有重要作用,保障了現階段 多種利益分配方式的實現,既可以激發各要素參與合作社生產經營的潛能,發揮多元 要素共存的組合與疊加效應,提高全要素綜合生產率與合作社治理效能,也是合作社 對內保障公平和對外尋求更大利潤的體現,進一步提高了合作組織生產經營穩定性。
②完善合作社市場化治理結構。隨著城鄉融合發展的深入,農村合作經濟正逐步 以市場法人主體的身份融入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并參與市場競爭,這就必然要求合作社 要堅持以發展生產力、提高市場效率、增強綜合經營實力為基本導向,不斷提高對市 場經濟的適應性和經營管理上的靈活性,逐步探索建立以專業化分工協作生產為基礎 的市場化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從實踐來看,完善市場化的治理結構核心在于如何構
74
建有效的經營管理制度來解決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導致的委托代理與激 勵約束問題,合作社本質上是由全體社員共同組建的,產權歸全體社員,但由于各種 原因大多數社員并不直接參與合作社的日常管理,而是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的理 事會和經理層負責合作社的具體生產管理,并賦予理事會和經理層相應的管理權限, 比如制定生產計劃、物資批量采購、勞動力調配、組織生產實施、聘請相關技術人員、 市場價格談判等,總體上是以生產經營事務為主。因此,在社員與經理層之間就自然 形成了一種委托代理關系,社員既是合作社的所有者也是委托者,經理層是受托代理 人。合作社作為合作共贏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本身并沒有特殊的利益要求,但作為 理性經濟人的管理者則有他自身的效用函數和價值追求,即在保障合作社利益的前提 下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當兩個目標函數產生沖突時,在缺乏外界監督制約條件下合 作社的整體利益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部門來監督合作社 生產計劃的執行以及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從而對經理層的權力形成必要的制約,由此 形成了 “三會一層”的治理架構,即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有效保障 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了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同時由于部分管理層人 員并不具有合作社產權與盈余分配權,實踐中還應該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對管理層 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更好地發揮管理層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運 營成本。此外,完善的市場化治理結構還需建立合理有效的收益分配機制,新時代合 作社既有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又有勞動者以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入股經營, 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合作社的生產基礎和物質條件,也共同創造了合作社的市場價值 和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根據各要素的市場貢獻度建立合理的盈 余分配制度,科學設置權重,既體現效率又彰顯公平,從而有利于合作社在更大范圍、 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上進行市場化配置各類資源要素,增強合作社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的適應性和生命力,促進合作組織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
5.2.4完善聯合合作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
進入新時代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策扶持推動作用下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無論是在規模數量上還是在發展質量上都取得了明顯進展,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和農 民就業增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但從總體上看,單個農民合作社組織化程 度和抗風險能力畢竟有限,整體實力、服務成員能力、市場競爭力和談判地位仍有待 增強,因此,需要構建更高層次聯合程度和生產資料占有程度的合作組織來克服當前 的不足,進一步擴大合作社聯結覆蓋范圍,提升合作組織社會化生產能力。
(1)合作社聯合社的產生與價值意蘊 從現實角度來看,農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產生既有明顯的外部需求拉動作用,也有 內在推動因素,兩者共同作用于合作社聯合社的產生實踐過程,并蘊含了獨特的社會 價值功效。
75
①合作社聯合社的產生原因。對潛在利益的追求和謀求自身發展是合作社選擇聯 合并導致組織形態產生誘致性變遷的直接原因。現階段大部分專業合作社由于在生產 規模、資金實力、技術投入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局限性導致市場效益普遍不高,規模 效應不明顯,仍存在較高的交易費用和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合作主體期望獲得更大 的范圍經濟和更優質的生產服務,法人主體期望改進服務能力并獲取額外收益和更多 的生產積累,因而傾向于開展橫向分工協作或者縱向一體化聯合,正是基于這種利益 的一致性才使各專業合作社能夠以最低的談判成本創造新的組織形態和生產模式,從 而實現更多的制度凈收益。而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則是推動合作社聯合組織 形態生成演進的根本動力,從國內外合作社的發展史也可以看到,落后的、自給自足 的小農生產經營是無需開展規模化的聯合合作,僅僅是一些臨時性或季節性的互助行 為,因為落后的生產力并沒有給大規模社會化的合作生產提供先決條件,只有在農業 技術得到質的進步、農業生產社會化分工得到廣泛發展的前提下才會對生產模式和經 營體制提出更高要求。而伴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融合運用,農業生產分工越來越 廣泛,聯合與合作也就更趨緊密,這是基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下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 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必然結果,也是農村生產關系發展演變規律的內在特點,因此,合 作社聯合社的生成及演化既是市場價值規律的體現,也是農業生產力進步的必然產物。
②合作社聯合社的價值意蘊。從理論與實踐角度來看,合作社聯合社的產生具有 經濟和社會雙重價值功能,一方面,合作社聯合社的形成不僅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 和更寬領域克服了單個合作社在經營規模、生產成本、交易費用、資源整合、服務社 員和技術投入等方面的局限性,同時通過橫向分工協作與縱向一體化聯合的經營機制 將各專業合作社聯合起來,完善了上下游產業鏈,形成一體化生產運營方式,實現了 互補協同效應,增強了聯合社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促進成員社之間利益共同體的 形成,使產業鏈各環節的利潤和剩余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釋放,顯著增加了聯合社的 公共積累。同時通過組織形態創新將潛在的內部利益顯現化,實現了較好的制度凈收 益,提高了聯合社的市場價值和競爭力,增強了聯合社市場主體地位以及在更大范圍 統籌調配資源要素的能力,是破解單個合作社發展瓶頸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聯合 社作為一種更高級的聯合組織形態不僅能發揮固有的經濟功能,同時也承載著特有的 社會價值屬性。合作社聯合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人的聯合過程,是社會的人在共同勞動 過程中共有的物質基礎、共同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訴求一致性不斷增強的過程,也是農 民組織化程度和利益共同體不斷增進的過程,暗含著人與人之間自由聯合的發展因素。 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資本主義虛假的和抽象的共同體過程中,在探索涵涉人的物質利 益與人的本質的雙重屬性中闡述了 “共同體”思想,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以人的 解放和自由聯合發展為邏輯旨歸和終極指向,并建立在個人的現實物質基礎和共同的 價值訴求基礎上,而合作社聯合社的生成在本質上契合了這種“共同體”思想的價值
76
內涵,因為相對于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結帶動了更大范圍的勞動群體,具備更厚實 的物質基礎,合作程度更深,合作理念更強,合作內涵更豐富,行為邏輯也更趨于一 致,更能彰顯合作共同體意識。同時就組織程度而言,聯合社高于專業合作社,但又 低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而可以看作是邁向真正“共同體”的前一階段與過渡形態, 是農村經濟社會矛盾運動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增強合作組織發 展動力、逐步實現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聯合社的形成既 有助于破解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現實困境,也是形成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利 益共同體的有效實踐途徑。
(2)完善合作社聯合社的內部治理機制
作為由單個合作社聯合而生成的組織形態,聯合社盡管在生產規模、組織化程度、 聯結帶動范圍等方面都超越了普通合作社范疇,但其本質上仍是一個市場法人主體, 并未超出合作社關于勞動者聯合、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性以及按勞分配為主的質的規 定性,關于合作社的組建原則和治理規則同樣也適用于聯合社,而且“聯合社作為更 高級的合作組織形態應該更加注重與市場機制的融合,提高市場效率,分配方式應該 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適度多樣化,并呈現出一定的企業化運營特征。”①因此,必須 在實踐中構建并完善體現勞動者聯合屬性、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激勵與約束并重 的現代化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保障聯合社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治理結構上,從已有的聯合社生產運營情況來看,各地聯合社總體上仍處于發 展初級階段,管理粗放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大部分聯合社并未真正建立起適 應現代化和市場化發展需要的治理架構,管理理念和操作方式傳統,缺乏專業人才, 并存在少數核心社主導的“中心一外圍”治理結構,民主性和現代性體現不充分,聯 合的經濟性和優越性未得到有效彰顯。因此,在與市場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聯合社 既要因應勞動者聯合的本質要求,體現勞動者所有權的本質特性,又必須追求更大市 場盈利能力、擴大再生產能力以及資本積累能力,也就是既要與勞動屬性相適應又要 與市場機制相銜接,這就內在決定了聯合社必須構建權力歸成員社所有,由具備專業 知識的人員負責日常生產管理,并在監督部門有效監督與激勵作用下的法人治理結構, 既契合合作的基本理念又符合現代法人治理要求,從而在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突 顯勞動的價值屬性。在運行機制上,大部分聯合社仍然因循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方式和 運行模式,存在僅僅是量的擴張而沒有突顯質的提升的實踐傾向。具體來講,聯合社 在種苗、肥料、設備等生產資料的批量協議采購,生產過程技術指導,標準統一、品 牌一致、銷售渠道共用以及盈余分配方式等方面大體與專業合作社類似,并無本質差 異,但聯合社畢竟不同于普通合作社,而是規模更大、層次更高的生產組織形態,其 經濟社會價值功能顯然不僅僅是量的積累,而應該是質的躍升。特別是隨著整體實力
① 譚智心.關于聯合社內部治理的幾點看法 [J] .中國農民合作社, 2019 , (7) : 36-38 .
77 和獲利能力的擴張,聯合社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生產領域,而應該朝著進一步延長產業 鏈、組建實體企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方向拓展,實現生產的進一步擴大化,充分挖 掘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利潤,注重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和競爭力。另外還需要注意 的是,在開展縱向一體化生產時要特別注重構建有效的產權結構,形成穩定的資金來 源,并建立合理的分配方式與股權轉讓機制,從而保障一體化生產經營的良性運轉。 同時,針對聯合社盈余分配中重資本輕勞動的傾向,實踐中還需要防止資本權力擴張, 避免資本對勞動的占有和支配,進一步體現勞動者聯合的本質屬性,實現人的本質和 物質利益的雙向升華,充分彰顯聯合經濟組織的優越性。
5.2.5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企業+農戶”模式的治理改進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和一體化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企業和工商資本將投 資重心轉向農村,尋求更廣闊、更充足和更低成本的原料生產基地,并與眾多分散的 農戶以契約的方式形成上下游利益聯結關系,發展縱向一體化生產,從而促進了“企 業+農戶”合作模式的產生。
(1) “企業+農戶”合作模式的基本內涵
“企業+農戶”合作模式本質上是屬于外部嵌入型合作經濟組織,是建立在以現代 農業企業為主體,以廣大農戶為基礎的縱向一體化和社會化的生產組織方式,其產生 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和社會化分工協作的發展,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 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產物。在現代農業企業帶動下,農業生產突破了農戶個體的 狹隘性和局限性,生產資料社會化使用程度得到明顯提高,企業和農戶可以充分發揮 各自比較優勢開展縱向一體化分工合作生產,各取所需。農戶可以依托自身土地、勞 動力等天然優勢,在企業的指導下借助現代方式專注于日常種養環節的生產管理,以 勞動和必要的設備投入為主,無需考慮銷售渠道和市場價格不確定等問題,從而降低 了生產風險,并能分享到一定的產業鏈上下游增值收益,農戶也因此成為企業相對獨 立的“生產車間”。而農業企業則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技術裝備、較強的科研實力、有 效的管理模式、現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對市場信息的獲取能力,主要負責提供種苗、 技術指導、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市場銷售等產業鏈前端與后端服務,也是附加值最高 的兩個環節。因此,大多數農業企業為保障原材料的及時供應和避免逆向選擇行為, 一般都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即不論市場行情如何變動,按協議價交易),從而將眾 多分散的農戶有效聯結起來,實現了對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 有效配置。通過這種要素一體化的合作生產方式不僅盤活了農村閑置的資源和資產, 激發了要素潛能,同時還大幅降低了企業生產管理成本和交易費用,解決了農民就業 問題,總體上實現了農業企業和農戶的雙贏。
(2) “企業+農戶”合作模式的內在缺陷
78
①交易履約風險。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盡管“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 潛在組織優勢,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企業+農戶”合作模式也不例外。一方 面,企業與農戶是相對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在交易過程中雙方各自擁有一定的剩余 索取權。另一方面,這種相對獨立性又不是絕對的,與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相比,企 業與農戶在生產、管理、銷售等各環節又存在較大的關聯性和約束性,比如農戶可以 要求企業按契約價格收購農產品,企業可以要求農戶按技術標準進行生產,從而將農 戶納入企業一體化生產環節,但現實中又不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完全控制,可見,這 種組織特性將導致企業與農戶的交易行為存在不穩定性,在實踐中既存在成功的案例, 如廣東溫氏集團、東進農牧公司等,也存在明顯的履約風險和毀約現象。據相關調查 表明,“企業+農戶”合作模式中農戶的履約率不足50%,在實地調查中也了解到,當 農產品市場行情不好時,企業存在不按約定價格和數量收購農產品的違約動機,當違 約情況發生時,農戶既沒有尋求法律渠道解決,也較少去私下協商,因為這個過程費 用太高,最終只能廉價銷售給農業企業。
②收益分配失衡。從實踐來看,盡管“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 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盤活了農村資源,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和增收問題,取得了一定 的經濟社會效益,但必須看到,這種外來的農業企業本質上是私人工商資本性質的, 資本的私有性內在決定了企業在生產經營各環節的行為以及協議簽訂、價格形成等方 面總體上是從有利于企業自身角度考慮的,在雙方的合作談判過程中農戶往往處于弱 勢地位。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出于生產發展需要還給予了企業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土地 租金、服務費用、財稅支持、配套設施等,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在發展初期乃至中后 期農業企業對農村資源和農產品剩余價值的過度提取以及對農戶利益的過多占有,而 資本的私有性還決定了企業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不可能承擔過多的提供公共產品的 責任。因此,實踐中這種僅僅基于物質利益層面上的聯合導致難以形成共同的經濟基 礎和價值訴求,勞動本身并沒有完全擺脫資本的支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企業與 廣大農戶共享發展的問題,更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比如發展較好的河 南鄧州示范園采用“龍頭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帶動農戶2萬余戶,發揮了較好的經 濟社會效益,盡管如此,返還給農戶的收益僅占企業所得盈利的19.5%,可見,大部 分利潤還是被農業企業獲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農戶”合作模式的最大優勢在于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和提高了農產品市場效益,而最大的不足在于忽視了公平與共享發展問題,因此,隨 著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壯大,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下,該模式具有進一步改 進治理的空間。
(3)“企業+農戶”合作模式的治理改進
79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農戶”合作模式的最大不足在于沒有形成真正的合 作共同體關系以及總的利益分配和主體利益代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企業和農戶都 獲得了各自的資本收益和勞動報酬,體現了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多要素的參與 分配,似乎實現了合作共贏,但其實暗含著收入分配不均和剩余價值的內部無償轉移, 并掩蓋了資本對勞動的占有和支配關系,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業企業并不是農民共同利 益的代表,而是少數股東獲取市場利潤的載體。盡管政府部門參與了企業和農戶間的 協調議價與生產管理過程,但這并不改變工商資本的私有性和逐利性,在整個縱向一 體化的生產體系中仍然體現了資本對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支配,資本和私有產權占 據了生產主導地位,勞動的主體性和生產的共同屬性沒有得到充分彰顯。雖然“企業+ 農戶”合作模式超出了一般意義上合作經濟的范疇,但其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合作共同 體關系,同樣反映了一種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 契合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關于實現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和專業化分工協作以及共同 富裕的主張,因此,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擴張,需要改變這種私有 產權占主導地位的不合理狀態,引入中間合作組織,擺脫資本對勞動的支配,實現生 產資料社會化的占有使用和勞動與資本的和諧統一,從而形成共同的經濟基礎與合作 價值理念。這就必然要求合作組織是作為農戶共同利益的代表,產權是農戶的共有產 權,生產盈余由農戶共同占有,從現實情況來看,只有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組織、村集 體出資創辦的合作組織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三類不同層次的主體,因為他們都是全 體農戶或者一定范圍內農民共同利益的代表,其集體屬性或者共有屬性內在決定了它 們沒有自身特殊的利益需求,而是體現了勞動者聯合的本質屬性,因此,該模式可以 進一步調整為“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戶”的合作模式。合作組織(無論是村集體合 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是聯合社)作為中間組織可以充分發揮農戶與企業的對接協 調功能,有效增強農戶與企業的談判能力和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保障農 戶共同利益,使農戶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和勞動剩余價值。而且合作組織本身無論是 盈余分配還是增加公共積累,最終受益的都是全體成員,這種合作模式是對現階段 “企業+農戶”模式的有效治理改進,體現了勞動創造剩余價值的唯一來源性,因為 “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①同時在具體操作層面還需進一步完善利益聯 結機制與雙方合約治理關系,規范雙方的交易行為,才能取得更好的合作績效,促進 企業與農戶在分工協作基礎上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和勞動者本身更好的發展。
5.3實現真正的“共同體”是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發展的價值旨歸
構建真正的人類共同體社會形態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旨歸,農村專業合作經濟 組織因其蘊含了成員間共同的利益與價值訴求,涵蓋了諸多共同體要素,在一定程度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357. 80 上契合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本質內涵和精神實質,是構建農村共同體社會價值 形態的重要載體與實踐方式。構建真正的合作經濟組織利益共同體既是唯物史觀指引 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走向自由與聯合發展形態的實踐指向,也是促進新時代農村 專業合作經濟治理升華的有效途徑。
5.3.1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本質內涵與實踐價值
(1)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本質內涵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起源于對資本主義抽象虛幻的國家與市民社會共同體的批 判性考察,以及對如何實現人類社會人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改善的現實性關注,馬克思 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使人類擺脫了傳統的共同體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打 破了原有的以血緣宗親關系為主體的共同體形態,使原本依靠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個體 的生產方式維系的自然共同體建立在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與交換基礎上。同時資本主義 先進機器設備的投入使用使物質財富迅速增長,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擴張,這原本可 以為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提供厚實的物質因素和先決條件,但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并 沒有促使更先進的人類社會共同體出現,在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作 用下反而導致了階級對立,一方面是喪失生產資料而只能出賣自身勞動力的無產階級, 另一方面是統攝了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的資產階級,并無償占有了無產階級勞 動者創造的大部分剩余價值,從而出現了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和人的生產工具的異化狀 態。由于資本主義國家代表的僅僅是少部分食利階層的特殊利益而不是普遍的共同利 益,無產階級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只是充當了資本家謀取最大利潤的手段,自身并未得 到充分發展和個性解放,因而體現的僅僅是一種虛幻的和抽象的共同體形態。正是基 于對這種致使人的異化狀態與不和諧的生存境況的深刻反思與重新審視,馬克思才對 “真正的共同體”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和理解。在馬克思 看來,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得到極大擴張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嚴重的制度缺陷,它 使少部分人暴富而大多數人貧瘠,整個社會既沒有形成共同的道德觀念和精神價值追 求,也沒有共同的經濟基礎,共同的、普遍的利益屈從于個人的、特殊的利益,每個 人都是其他人為實現自身物質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盡管這種抽象的共同體較之于傳統 共同體擁有更先進的技術和制度體系,但整個社會仍然沒有實現內在的和諧統一,人 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出現斷層與分裂,并且始終籠罩在資產階級對廣大勞動者的剝削 壓迫之中。因此,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現存的社會結構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使全 體成員“在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價值訴求和共同的利益基礎上”①形成真正的社會共同 體,這種共同體在馬克思看來即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是奠基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 財富極大富足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高度和諧的土壤之上的一種生存狀態,只有這種個
① 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致思邏輯研究 [M]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16 : 27.
81
人利益與共同利益相互融合促進的共同體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性以及個 人與集體間的矛盾沖突,實現勞動者對全部社會生產力和對人自身的完全占有。因此, “真正的共同體”的形成就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其本質上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 命,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少數人的民主逐步過渡到多數人的民主,并最終實現 全體成員自由聯合發展的歷史過程。
(2)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實踐價值 馬克思認為人并不是抽象獨立的個體,而是一種社會存在性,是物質和精神關系 的體現以及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通過對抽象的共同體利益關系的剖析以及對人的本 質異化的批判性考察,馬克思邏輯地推出了“真正的共同體”所蘊含的科學性與真理 性。從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演進軌跡可以看出,共同體思想的建構和形成并不是從孤立 的角度來論述的,而是基于對人的現實生存狀況的考量,并訴諸于唯物史觀理論邏輯 和社會形態演變規律以及對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的現實性關注。換言之,共同體思想 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解釋現存世界的不合理性并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是出于擺 脫資本主義虛假共同體的現實統治,克服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缺陷,變革不合理的生產 交換關系,同時著眼于個人與集體的發展需要而逐漸生成的,因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和現實超越性,必須辯證地看待理想性與實踐性關系的統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 看,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既為當前社會主義農村的生產實踐提供了獨特的經濟學視 角,又指出了符合現實利益需求和人的多樣化與異質性特點的發展路徑,從而體現了 共同體思想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蘊。從現實角度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本質上是一定 群體范圍內的利益共同體,內蘊于其中的共同觀念、經濟基礎和價值訴求使合作組織 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共同性,是農村逐步走向“真正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和具體實踐, 當前我國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蓬勃發展也折射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所具有的 實踐價值。同時我國人民公社共同體的瓦解也深刻啟示我們必須合理把握內蘊于馬克 思“共同體”思想中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并將其正確地運用到合作組 織的具體生產實踐中,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民合作組織在觀照現實物質需求和人的自由 全面發展基礎上向更高級的聯合模式與組織形態升級演變,實現農村社會的內在和諧 統一與真正共同體的形成。
5.3.2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共同體”的內在邏輯關系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真正的共同體”是全體成員基于共同的經濟基礎、物質
關系和精神訴求而形成的一種生產方式或者生存狀態,同時這種“共同體”也是奠基
于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人與人之間關系高度和諧的土壤之上,本質
上是一種勞動者的結合體,只有結合在一起的勞動者進行廣泛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才
能更好地利用集體的生產資料和先進的生產工具開展規模化和社會化的生產勞動,為
全體成員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
82
出:“結合勞動的效果要么是單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么只能在長得多的時 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①,因此,只有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充分結 合才能進一步擴大社會生產力,并創造出一種不同于個體的更高級的集體力與集合力, 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更大增長。
從本質上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一定范圍內的勞動者基于自身經濟狀況的 改善和對市場經濟效益的追求,通過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多樣化和多層 次聯合進行專業化分工協作的互助性生產組織,承載著特殊的經濟社會功能。既是全 體成員共同的物質生產基礎,也體現了共同的精神價值訴求,同時還增強了組織凝聚 力與成員的合作意識,涵養了合作文化,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勞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形成了組織內部產品生產各環節分工有序又和諧統一的勞動形式,比如在統一指揮下 勞動者圍繞共同的生產目標從事不同環節的生產作業,既有利于提高各自的勞動效率, 又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專長,從而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時合作組織的產權歸 勞動者共同所有,成員可以平等地享受組織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并根據投入要素的貢 獻度參與組織的公共積累分配,體現了“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組織原則。無論是 農戶之間的聯合還是更高層次合作組織之間的聯合,通過這種要素合作的方式可以有 效提高原本分散的生產資料社會化占有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生產資料的私有 屬性,使之服務于全體成員共同的價值目標追求,實現了生產資料共同占有與勞動者 個人所有的辯證統一,是一種聯合的、擴大的社會化生產組織形態,因而完全不同于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抽象的和虛幻的共同體。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者之 間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之間本質上是分離的,而通過合作經濟組織的專業化分工協作 不僅解決了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和勞動的生產工具的異化問題,實現了勞動者和生產要 素的直接結合,還擺脫了單個勞動力或者單一生產要素產出效率不高的局限性和狹隘 性,實現了生產力的社會化擴張和生產關系向更高級形式的發展,為全體成員積累了 更多的物質因素,也為真正共同體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進一步彰顯了勞動者聯合 的本質屬性,實現了勞動與資本的和諧統一。從實踐中看,由于現階段農村生產力總 體上還處于不發達狀態,同時受諸多外界因素影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無論是在 組織化程度、成員覆蓋面、合作范圍還是整體實力方面都還存在不足,凝聚力也有待 加強,專業化分工協作還不夠廣泛,而且組織內部還是以私有產權為主體,聯合占有 程度還不夠高,尚未真正形成共同占有與個人所有的有機結合,因而現階段農村專業 合作經濟組織可以說是一種生產力還不發達的初級實踐形態的共同體,是一種過渡形 態,但已經具備了很多共同的因素,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它的進一步 發展的結果必然是更高聯合程度的共同體乃至形成“真正的共同體”。因此,必須在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207.
83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指引下,從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需求雙重維度進一步增強合 作經濟組織的共同體屬性,促進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5.3.3增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共同體”屬性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本質上是一定成員邊界范圍內主要以經濟利益為聯結紐帶的合 作共同體,具有共同體的諸多內在特性,但在合作層次與范圍上都低于真正的共同體, 真正的共同體是基于生產資料集體成員共同占有的公有化程度最高的一種聯合體,而 合作經濟組織是部分成員基于追求共同的物質利益和市場效益,以土地、勞動力和資 本聯合的方式,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組建的生產勞動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合作方式 更加靈活多樣,有單一的專業合作社,也有多個合作社橫向聯合形成的聯合社,但無 論哪種形態,合作理念都是以追求更好的農產品市場效益和農業生產性服務為主,較 少涉及精神文化訴求,因而合作層次相對較低。同時既有私人產權,也包含集體成分, 并以個人要素所有制為主體;合作范圍也相對較小,一般由村組內部少部分經濟實力 較強的能人發起成立,聯結帶動的成員相對較少,地域覆蓋面不廣。因此,農村專業 合作經濟組織總體上是一種相對層次較低的共同體,并且實踐中這種共同體內部存在 合作關系不緊密、內部治理不規范、社員利益被侵占等現實矛盾問題,同時偏重于經 濟利益而忽視合作文化的涵養,導致共同的精神訴求和價值理念缺失,合作組織穩定 性和凝聚力不強。盡管農村合作組織具備了共同體的一些基本因素,但由于生產運行 機制不完善導致這些內在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共同體關系也不夠厚實,同時對 人的本質發展問題關注較少,無法彰顯真正的共同體關于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 價值意蘊,這些問題需要在合作組織的具體生產實踐中從更加注重人的發展問題以及 完善內部治理機制的角度來統籌解決,從而更好地維系合作組織的穩定性與共同體的 本質內涵,因為“真正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的共同體,只能是建立在共同生 產和共同生活基礎上的社會共同體。”①
首先,從人的本質角度來分析,形成和諧一致的共同生活趣旨和人與人之間的社 會關系是共同體存在的基本要求與內在根基,不僅僅是現實物質利益占有的多寡,而 是要求大體均衡的物質財富分配與組織內部的有序和諧統一。從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組 織的發展來看,與真正的共同體相比較,缺乏對人的自身發展問題的關注是其根本制 度缺陷,合作經濟組織(無論是合作社還是聯合社)組建的現實動因都是基于提高農 產品生產效率與銷售收入,追求最大的資本投入回報,而不是立足于共同的精神理念 與價值訴求。因此,合作組織也就從根本上缺失了精神支柱和對人的關懷,當合作社 農產品市場利潤好、銷售收入高的時候社員都普遍有信心,組織內部相對和諧,而當 農產品遭遇市場行情下降、收入較少或者減產時,社員積極性普遍不高,甚至要求退
①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致思邏輯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岀版社,2016: 141 .
84
社,從而嚴重弱化了合作組織的經營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人的本質發展問題自 然也就無法得到充分觀照。同時由于生產技術進步和管理方式的專業化和現代化,智 能化管控方式取代了傳統的粗放式管理,合作組織內部勞動力投入越來越少,資本日 益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由此決定了勞動本身在合作組織內部的地位越來越弱化, 資本的力量逐步突顯,并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因此,實踐中需要對這種重物質輕人 本的弊端予以調整克服,逐步擺脫物質和資本對人的勞動本身的統攝。
一方面,必須強化人的本質的聯合。現階段合作組織雖然是農戶基于共同的利益 追求和現實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而聯合組建的,但其中也必然蘊含了一定的共同價值 理念和行動邏輯,只不過被物的表象所掩蓋了,透過物質利益的外衣隱約能看到內蘊 于其中的素樸的互助精神與合作文化,只有當合作組織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得到質的提 高時,這種精神文化才會透過物的外表突顯出來。因此,在以合作組織經濟效益為發 展導向的基本前提下應該彰顯更多的共同體理念和對人的本質的關切,更加注重基于 物質基礎上人的自身聯合發展問題。另一方面,當前大部分合作組織內部治理都注重 資本的力量而忽視了勞動本身的價值創造性,因而也就必然淡化人的自身發展問題, 這與當前合作組織生產實踐中要素投入的比重不無關聯。因此,盡管資本在合作經濟 組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人的勞動價值性和主觀能動性是其他任何要素都無法取代 的,同時發展的終極指向也在于實現人的更好的生存境況與更豐富的社會關系,勞動 要素的比重雖然相對資本而言較小,但在合作組織的盈余分配中要注重體現勞動的平 等性和唯一價值來源性,進一步完善收益分配關系,控制資本報酬比例,合理增加按 勞動產品交易量返還盈余的權重,從而真正體現勞動者聯合的本質,克服資本對勞動 支配的弊端,為合作組織共同體的構建融入更多人的因素。
其次,從完善合作組織治理機制來看,現實的物質利益仍然是當前合作組織最為 核心的關切,合作組織成員總體上是圍繞共同的物質利益聯結在一起的,追求最大的 市場利潤是合作的根本動機,因此,構建合理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不僅關系到合作組 織的長遠發展,也涵涉合作組織的本質特性。
一方面,由于個體間稟賦的差異性導致合作經濟組織并不能完全體現共同體的內 涵特征,甚至產生權力與利益上的過大差距,突出表現在入股資金的份額上。一些實 力較強的合作組織發起人憑借自身優勢在組織內部占據了較大的資金比例,而大多數 社員由于入股資金較少只能被動地聽從少部分社員的決策安排,導致合作組織內部權 力失衡,缺乏和諧的民主關系,也就直接導致了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的不合理性, 土地、勞動和技術等參與合作社盈余分配比例往往較低,資本參與分配占據了絕對優 勢。而實踐中大部分組織成員都是弱勢農民,以土地和勞動要素參與為主,普遍缺乏 資本、技術等現代要素,從而造成資本對勞動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以及資本對勞動的 統轄,并逐漸異化了原本統一的合作共同體成員關系。因此,實踐中需要透過現實利
85
益的共同性,合理觀照成員間的異質性,改進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調整不合理 的經濟利益關系,構建大體均衡的財產收益分配模式。而對于演化升級為包含加工實 體開展縱向一體化生產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樣需要賦予更多的勞動聯合屬性,將獲得 的產品附加值按社員與合作組織的交易量比重來合理確定市場盈余的返還比例,這樣 既體現了勞動聯合的本質又有效抑制了資本的逐利性,防止合作經濟組織產生異化。
另一方面,合理的收益分配關系不僅體現在組織成員之間,同時也涵蓋了組織自 身與成員間的積累與分配關系,或者說是合作組織共同的利益與成員的特殊利益之間 的關系,盡管二者之間的比例在合作組織的盈余分配中沒有嚴格規定,但從實踐來看, 大部分合作社并無多少公共積累,即便當年獲得了一定的盈余在分配完后也所剩無幾, 導致合作組織普遍缺乏共有的財產基礎,既影響了組織的凝聚力和擴大再生產能力, 也造成了共同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念缺失,致使合作組織容易蛻變為少部分人謀取特 殊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因此,需要辯證地對待合作組織與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利益, 既不能因為共同的利益留存過多,從而導致個體缺乏參與動力和積極性,也不能因為 更好地滿足個人利益而侵蝕了共同的物質財產基礎,導致合作共同體的虛化,實踐中 應該結合成員個體利益的實現和組織長遠發展的現實需求合理確定兩者間的分配關系, 既要保障個體的現實利益,又能維系合作組織共同體的健康運行,實現兩者的良性互 促,從而進一步突顯合作組織共同體的本質內涵,促進體現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需求 的真正共同體的形成。
此外,在合作組織構建中還應積極探索集生產、供銷、信用三種功能于一體的農 村合作經濟聯合體,完善合作平臺與共享機制,既推進聯合體規范化、制度化建設, 也推動聯合體在生產、流通、金融、綜合服務保障等方面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高 組織化程度的利益共同體生成,進一步彰顯勞動者的主體性,從人的本質和現實利益 雙重維度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治理升華。
5.4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
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發展環 境逐步優化,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農民合作意識逐漸增強,但“相對于農民的潛在 需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供給嚴重不匹配”①,因此,需要繼續優化外部發展環 境,增強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制度供給和政策支持,推動農村合作經濟實現高質量發 展,為農民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5.4.1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學技術的融合運用,農村合作 經濟組織具備了越來越厚實的物質條件基礎,新時代發展合作經濟具有更廣闊的空間。
①王向陽.新農村合作制度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8, (1): 40-43.
86
合作組織本質上是成員以自由支配的土地、勞動力、資金、專業技術等要素入股開展 聯合生產經營的組織形態,特別是土地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基礎性的關鍵作用, 它客觀上決定了合作組織的生產規模、科技運用水平、聯結帶動范圍和最終市場效益, 也關系到每個成員的經濟收入與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從實踐中看,合作社規模越大往 往能獲得更好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也更容易得到政策上的幫扶,因此,農民合作 經濟組織傾向于擴大生產種植面積,甚至跨行政區域開展聯合合作生產,從而進一步 降低綜合經營成本,提高機械化和精細化管控水平,最大限度提高組織的產出效率和 經營收入。
改革開放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經營權“兩權分離”奠定了 制度基礎,賦予了農民對承包地的聯合合作、入股經營以及出租流轉等各項權能,從 而釋放了束縛在土地上的富余勞動力,為各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經濟組織的形成創造 了基本前提。改革開放以來,合作經濟組織經歷了從萌芽起步、到逐漸成熟、再到蓬 勃發展的歷史進程,并逐步回歸了勞動者聯合的本質屬性,合作形態從單一形式走向 多元發展,合作范圍由村域內部逐步走向開放包容,服務內容也基本上覆蓋了農業生 產經營全產業鏈各環節,進一步擴大了農村土地流轉規模,提升了流轉效能,實現了 農業規模化、社會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生產作業,顯著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附 加值。因此,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針對當前仍然存在的土地流轉期限不長, 經營主體長期投入不足,規模不大、效益不高,農戶財產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等現實 問題,同時規避短期經營行為,在鞏固已有的土地流轉成果基礎上還應繼續深入推進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將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 和經營權等各項權能完全剝離出來,賦予農戶最充實的自主經營支配權,有效發揮市 場在農村土地等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農村有限的土地資源朝著最優的產出 效益和最好的市場價值方向流轉配置,實現國家、農戶、集體和市場經營主體的多方 共贏,促進各類合作組織形態創新發展。同時還要在制度上鞏固拓展已有的改革實踐 成果,繼續推動農村土地“兩不變一穩定”制度的成熟定型,提高土地等生產資料社 會化占有程度,既保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基本經營制度的穩定性,又賦予農戶和經 營主體更加厚實、更有質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一步增強土地的資本性和生產的計 劃性,推動土地長期生產性投入,提高綜合產出效益,實現各主體收益的最大化。因 此,實踐中必須繼續穩定賦予農戶更加充實的土地經營權能,從制度上釋放土地要素 最大產出潛能,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朝著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向發展完善,從根本上保障 農村合作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5.4.2探索建立股權轉讓交易機制
伴隨著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演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越來越具有 市場化和開放性的實踐特征,市場化的運行機制逐步形成,開放型的經營特點日趨顯
87
現。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朝著更有效率和更加靈活的方向發展,增強了可塑性和適 應性,既是農業生產力發展與現代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農業生產專業化和社會 化分工協作的現實需要,同時還適應了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內 在要求。但從總體情況來看,雖然合作組織逐步形成了市場化的組織架構和治理模式, 比如“三會一層”的管理監督體制,按勞動與資本相結合的分配方式,以及其他適應 市場化生產經營需要的配套制度,但合作組織產權結構和股權流轉機制等現實問題還 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甚至還未觸及。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較小, 資本投入不多,產權結構也相對穩定,如果不出現重大糾紛矛盾問題一般成員退社情 況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農村合作組織局限在本村組內部,彼此相對熟悉,對 外部成員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同時外部成員對合作組織內部真實情況也不了解,即 使有成員退出也不敢貿然加入,由此導致了合作組織產權結構相對固化,流動性不強, 客觀上不利于外部優質資源要素的流入和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
從理論上分析,隨著合作組織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張和農業產業鏈的拓展延伸,為 適應專業化和擴大再生產需要,增強合作組織的經營穩定性,有必要探索實行一定程 度上的產權擴張和股權交易流轉,促進合作組織產權朝著社會化的形態發展演進。由 于實踐中合作社的擴大再生產必然會對資金規模和來源的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時 包含了加工實體的縱向一體化合作生產也要求成員具有更穩定的初級原材料供給能力, 因而對成員的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合作組織也就相應地在管理 制度上對社員形成了更多的硬約束,以此穩定合作組織的產能和市場效益。具體來講, 如果某個成員因某種原因退出合作社,那么按規定不能帶走投入的原始資本,但可以 對當時的股權價值進行市場評估后再進行轉讓,這部分股權可能溢價也可能折價,這 主要取決于合作社此時的整體經營效益與共同的物質積累程度。同時合作組織也要對 受讓方的生產能力進行甄別,從而保障初級原材料的供給,穩定合作社生產經營基礎。 另一種情況就是組織外部存在生產類似農產品的農戶,為獲得更好的社會化服務和更 高的附加效益而申請加入,既可以購買內部成員的股權也可以另外出資成為新的成員, 從而拓寬了農產品原料和資金來源渠道,逐步實現合作組織產權結構社會化轉型,增 強了合作組織的經營實力。這種股權流轉既可以在組織內部自行協商轉讓,但流轉交 易范圍相對狹小,也可以由政府層面搭建規范統一的股權交易平臺,形成產權交易市 場,進一步擴大流轉范圍,完善流轉機制,從而吸引更多優質資源要素流入合作組織, 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促進合作社經營機制不斷完善和產能穩步擴張,推動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朝著更高級的形態升級演變,不斷適應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生產發展 需要。
88
6新時代我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與治理
6.1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產生與發展現狀
6.1.1 傳統合作制與現代股份制的融合
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圍邊界內,由該組織內部成員以 股份的形式共同占有,并按一定的組織治理架構和經營管理制度構成的自主經營、自 擔風險、自負盈虧的特殊市場法人主體。主要體現了農村內部勞動者的勞動聯合與資 本聯合,股權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不可轉讓性,融合了傳統合作經濟與現代股份制經 濟的優勢和特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是一定范 圍內社會主義勞動群眾的聯合體。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所有權歸全體組織成員,對 外以尋求最大市場效益為目標,對內以全體成員共同富裕為邏輯指向,盈余按成員投 入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分配,體現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 生產要素共同參與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原則。
從歷史上看,改革開放廢除了原人民公社體制下的集體經濟經營模式,建立了以 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集體經營為支撐的雙層經營體制。由于生產力相對落后,實踐 中以傳統勞作方式并輔以少量機器設備的家庭經營發展迅速,導致集體層面經營日漸 衰退,部分集體資源和資產處于閑置狀態,盤活利用率不高,沒有發揮應有的經濟社 會效益,同時還導致產權關系模糊,形成名義上集體所有而實際上由少數人占有支配 的不良局面,群眾關注度和參與度較低,從而產生尋租空間。因此,隨著農村集體經 濟不斷發展壯大和資源性、資產性收入增加,迫切需要將這部分產權與收益分配關系 模糊的存量資源和資產重新核算,并按相關政策要求折算為股份統一分配給集體組織 成員個人,至于是否保留部分集體股則根據農村具體情況和農民自己意愿決定。同時 頒發股權證書明確成員個人財產權益,由此引入了現代股份合作制關系, “將勞動者 納入勞動和資本雙重聯合的組織體系”①,并在農村內部建立了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 實現了對傳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升級重構,進一步明晰了集體和個人的產權邊界, 保障了集體和個體的合法權益。
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生產力和勞動力獲得了巨 大解放,農業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和深入推廣運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向現代 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轉變,農業不變資本投入逐步增加,資本有機構成顯著提 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集體經營的物質條件基礎得到大幅改善, 亟需改變傳統的集體經濟治理結構和經營方式,明確內部權利、責任和利益關系,進 一步激發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群眾參與積極性,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
①許經勇.農村新舊體制裂變與新型集體經濟重建[J].學習論壇,2017, (8): 31-35.
89
生產經營方式,提高集體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價值,從而更好地推動集體經濟融入現 代市場體系。從當前我國農村發展現狀和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基礎來看,只有引入股 份合作制才能清晰界定集體產權屬性和財產收益分配關系,更好地激發集體和個體兩 個層面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管理的公開透明度,但又不能完全照搬現代股份制公司治 理機制,因為土地等生產資料是全體成員不可分割的共有財產。因此,建立農村集體 股份合作經濟是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和集體所有制關系基礎的必然選擇。
6.1.2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聯合程度不高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適應了當時農村相對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不斷調整完善延續至今,較好地解決 了農民個體生產發展問題,但由此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導致農村土地等 生產資料的過度分散和集體層面生產經營的薄弱。盡管土地集體所有制是農村政策的 基石,但實踐中更多的是“分”有余而“統”不足,兩者關系嚴重失衡,沒有充分發 揮集體統一層面經營的優越性。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民外出務工也使得 土地撂荒現象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等資源要素的離散和閑置浪費,因此,改革開 放以來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集體經濟收入微薄,主要依靠一些集體資源的發包和出租, 增收渠道單一,普遍缺乏經濟實力。有些地方集體經濟甚至有名無實,出現空殼狀態, 這就形成了一方面土地等資源大量分散棄耕或者低價流轉,另一方面集體層面又無力 經營的惡性循環,導致生產資料聯合程度不高, “組織效能未能充分發揮,組織功能 嚴重弱化”,①無法將分散的資源有效整合利用開展聯合生產經營和擴大化再生產。實 踐中盡管也有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農業公司等市場主體進行土地流轉經營, 但它們并不是集體性質的,其本質上是私有經濟與合作經濟,雖然政策上也鼓勵這類 經營主體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盤活集體資產,激發要素潛能,改善農村資源閑置狀 態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但并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方向,而且從長 遠來看還會進一步弱化集體層面統一經營,削弱集體經濟基礎和再生產能力,甚至存 在一定的土地私有化風險,進而影響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和農民共同富裕,實踐中要 給予特別的關注。
6.1.3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經營機制不活
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本質上是村社內部的公有制經濟,這種剛剛脫胎于傳統集 體經濟運營模式的股份合作制仍帶有一些舊的管理痕跡,從實踐中看,農村集體產權 制度改革后大部分農村逐步建立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明晰了集體與個體產權邊界, 激活了各類資源要素,也制定了相應的合作社章程和管理制度,并組建了社員大會、 理事會、監事會等部門。但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大部分合作社并沒有嚴格按照市場
①楊洋.農村集體經濟振興的蘊含價值、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農村經濟,2020,(9): 27-33.
90
化運行管理模式組織生產經營,大多數村仍然沿用傳統的村兩委治理模式,基層治理 與合作組織治理并未完全分開,管理人員基本上還是村兩委干部,思想保守,缺乏市 場競爭意識,對發展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認識不充分,對農業產業 發展趨勢和農村生產關系演變規律把握不夠,從而導致治理結構不完善、經營機制不 活、專業化分工協作不廣泛等現實問題,影響了合作組織的擴大再生產。同時在經營 管理方面,大部分集體股份合作社開放性不夠,運營相對封閉和保守,要素流動性不 強,既無法引進外部生產要素,也不利于激勵監督機制的完善,而且缺乏專業管理人 員,對市場信息反應不夠靈敏,特別是前期對市場需求和價格了解不充分,導致生產 出現一定的盲目性和產能過剩, “專業人才不足成為制約股份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 素。”①因此,在經營管理上,集體股份合作經濟只有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市 場化治理結構和開放型經營機制,提高對市場的靈敏度,增強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 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降低經營風險,提高市場績效,才能推動集體股份合作 經濟治理效能邁向更高水平。
6.1.4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分配制度不合理
從形式上看,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分配制度是組織內部產權制度的一種表現和延 伸,既反映了產權制度所形成的結果,同時又能進一步促進產權制度的完善和集體股 份合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受各種因素影響,當前我國農村集體 股份合作經濟在分配制度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既忽視了公平又 沒有很好地體現效率,導致農戶利益受損,分配制度的作用也就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從而影響了農民參與積極性。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公平性。由 于監督渠道的不完善和財務公開不透明,村干部與集體成員之間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 稱,對于集體經濟收入和支出等真實情況只有少數人了解,大部分農戶無法詳細掌握, 而且農戶也很難進行民主監督,從而導致集體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同時在股權結構上, 普通農戶一般以土地、山地等生產要素入股合作社,資金投入較少,而村干部與合作 組織管理人員往往還投入了一定的資金,獲得了較多的股金分紅,但合作組織的剩余 價值本質上是由集體成員的勞動創造的,少數人股金分紅較多在一定程度上無償占有 了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因而入股資金的不平衡還加劇了管理中的不民主。另一方 面,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在分配方式上存在不合理性。實踐中對于土地、資本等有 形生產要素作用的認識比較充分,但往往忽視了管理和技術等現代無形要素的重要性, 從而影響了組織管理者積極性和能動性的發揮,既制約了現代人力資本在集體組織內 部的積累,也不利于外部專業管理人才的引入,而且在經營管理者既沒有得到有效的 物質激勵又沒有完善的監督機制條件下,還將導致集體股份合作經濟內部效率減損的
①孔祥智,高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與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J].理論探索,2017, (1): 116-122.
91
問題。因此,需要對這種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作進一步的調整完善,增強組織管理的民 主性和有效性,兼顧好公平和效率,從而保障利益相關者的財產權益,促進集體組織 成員自由聯合的發展。
6.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內部治理
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村內部聯合程度最高的集合體,承載著特殊的 經濟功能和特有的價值意蘊,土地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為開展集體化、規模化 和社會化生產提供了重要制度前提,也正是這種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性才內在規定了 經營管理方式上的特殊性。因此,新時代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內部治理需要在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指導下,既注重管理上的民主有效與公平合理,也要適應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要求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市場效率,從而為集體組織創造更多 的市場價值和物質財富,推動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6.2.1 實現民主有效的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管理體制
(1)形成民主化的管理體制 堅持民主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一貫主張。我國農村基層實行的是民主 自治制度,在村兩委的領導下由全體成員共同管理農村內部經濟社會發展事務,因此, 作為集體成員共有所有的集體股份合作經濟也應該由全體成員共同參與管理,才能充 分保障成員的資格權、知情權、表達權和決策權,及時回應農民利益訴求,真正體現 民有民管的合作組織原則,但實踐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管 理不民主的現象時有發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組織成員的自由聯合發展。
首先,我國農村傳統習慣和宗族觀念根深蒂固,村干部和家族勢力在農村社會治 理方面往往有較大的話語權和決策權,普通群眾一方面參與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影 響力也較小,所提的建議也難以被采納,導致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規劃和生產計 劃等重要經營事務被少數人把控,農戶對集體股份合作社內部運營情況了解較少。其 次,在合作社內部,大部分農戶都以土地或山地等生產資料入股,極少投入資金,而 合作社理事和管理人員往往還以資金入股,因而也就存在大小股東問題,即“能人權 威”和民主性問題。大股東往往居于主導地位,擁有更多的表決權和分配權,而小股 東或者普通農戶只有較少的決策權和剩余索取權,導致合作社決策過程不民主,同時 在一些具體事項上也存在不加區分地實行“一人一票”制或者“一股一票”制,沒有 統籌考慮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再次,隨著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生產擴大化和對市場經濟 的融入,對現代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管理方式顯然已經無 法適應日益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生產管理需要,這就必然要求引進外部職業管理人員負 責合作社的日常經營管理,并賦予一定的權限,由此導致合作社產權與經營權的“兩 權分離”和委托代理問題的產生。因為外部引入的管理者并不是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
92
織成員,也不擁有合作社產權,作為理性經濟人必然會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從而在 決策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因而必須制定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 防止機會主義和不道德行為產生。最后,作為上級主管部門的行政和財政干預也容易 導致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管理上的不民主,盡管這在客觀上有利于集體經濟的生產發展, 但也容易造成一種依賴性,導致集體組織在人員管理、資源調配和資金投入等方面為 上級部門所掌控,并逐漸喪失民主性和獨立性。因此,亟需構建民主化的管理體制, 有針對性地解決這類導致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不民主的現實問題,最大限度保障集 體組織成員合法權益。
①多渠道融入現代化管理理念和元素。在組織內部要積極培養民主觀念和平等意 識,發揚民主協商精神,制定完善民主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逐步擺脫傳統思 維方式的影響和家族勢力的干預。對于涉及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由集體 經濟組織全體成員或者成員代表共同討論,避免少部分人決策壟斷,防止信息不對稱 和機會主義行為,同時還需明確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真正實現管理理念和治理方 式向現代化轉變。
②合理運用“一人一票”制和“一股一票”制。由于集體股份合作經濟融合了合 作制和股份制兩種經濟制度特征,合作制強調勞動的聯合屬性,體現了公平的原則, 股份制本質上是資本的聯合,追求的是市場效率最大化,這就內在決定了集體股份合 作經濟既要通過“一人一票”的決策方式來確保內部公平合理,又要發揮“一股一票” 的激勵作用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 分析,對于合作組織內部重大人事問題,比如理事會、監事會等人選應該實行“一人 一票”的決策方式,保障所有成員的權利平等;而對于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些具體事 項則可以適當運用“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大股東在生 產經營上的比較優勢,提高合作組織市場效率,但也要作必要的限制,從而兼顧效率 與公平。
③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對于從集體組織外部引進的專業管理人員,由于身份的外 部性,同時又擁有一定的決策管理權限,為防止產生機會主義和不道德行為,可以通 過股東大會給予管理人員適當的股權激勵,充分發揮管理層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最大限度提升管理效能,降低運行成本,提高集體組織綜合競爭力。同時通過制定相 應的績效考評機制形成一定的約束力,合理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在為集體組織創造更 多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實現其自身價值。
④合理界定鄉政與村治的關系。從歷史上看,鄉政府和村兩委的關系淵源深厚, 在人民公社時期是高度集中的隸屬關系和統一的生產體系,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承包 制并沒有完全阻斷這層聯系,反而有加強的趨勢,因此,需要合理界定鄉政與村治的 關系,保證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相對獨立性。一方面,鄉政府無論在人事還是資
93
金方面應盡量不干預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履行好“守夜人”角色,充分發揮村 民自治和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放手讓蘊藏在群眾的智慧充分涌流。另一方面,鄉政 府應當積極營造良好的農村發展環境,及時協調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比 如產業政策引導、生產發展用地、社員利益訴求等,既體現了政府的擔當又保證了集 體組織的獨立性,激發了集體經濟組織內生增長動力。
(2)建立有效的內外部監督體系
從組織架構上看,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大多數組建了監事會,配備了相應的專 職人員,也制定了相關規定,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沒有很好地發揮監督管理作用,部 分集體組織財務管理也不規范,生產信息不透明,成員對合作社盈余分配和公共積累 也不清楚,從而給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可能,亟需構建有效的內外部監督體系。
在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治理架構中,社員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可以對所有部門 行使廣泛的監督職能,但由于社員大多數是分散從事各自的生產工作,因而設立監事 會作為監督合作社日常生產經營的常設機構,發揮監督主體功能作用。但如上所述, 監事會由于各種因素往往并不能很好地發揮監督職能作用,監督的獨立性也難以得到 有效保證,甚至不敢監督,這就需要社員大會和所有社員共同發揮監督作用,完善監 督制度和運行機制,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合作社產業發展規劃和具體計劃以及日常生產 經營情況,聽取理事會和監事會工作情況匯報,查閱相關文件資料臺賬,及時掌握監 事會監督職能的行使和監督成效,對不盡職的理事會和監事會成員提出改選意見,形 成硬約束,促進履職盡責,從而更好地提高理事會和監事會的工作效率。同時還需加 強對監督人員的專業知識培養,進一步提高監督管理水平,由此在集體股份合作組織 內部形成了以監事會為主體、以社員大會和社員為補充的監督運行機制。此外,考慮 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絕大多數是本村人,血緣和地緣關系密切,實踐中監督起來 有很多顧慮,難以取得監督實效,因此,可以考慮引進外部第三方監督機構開展合理 的審計監督,比如聘請外部資產評估機構和專業審計機構對集體組織的決策執行、資 產狀況、財務信息、盈余分配和公共積累等情況進行全方面的監督審計,保障集體組 織健康運行。同時還可以積極發揮鄉政府監管審計部門的天然優勢,加強對農村集體 資產的監督管理,暢通群眾反映渠道,提高組織內部信息透明度和社員信任度,保障 集體資產的安全運營,從而構建起多層次和多渠道的內外部監督管理體系。
6.2.2形成市場化和開放型的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結構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和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市場機制與農村經濟結合得越來 越緊密,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導致傳統行政命令式的思 維方式和管理模式顯得越來越僵化與不適應,無法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組織效益提 高,因而亟需對現有的生產治理關系和運行體制進行適應性變革調整,以公平和效率 為導向, “兼顧集體效益與個體效用最大化,遵循漸進式改革路徑,借鑒現代公司治
94 理模式構建集體經濟內部治理架構”①,進一步完善組織內部財產權益關系和監督激勵 機制,形成符合社會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發展要求的開放型治理結構,促進集體股份 合作經濟實現更高質量和更有效率的發展,為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奠定 厚實的物質基礎。
(1)形成市場化的內部治理架構
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是產權共有的市場經濟主體,承載了村社范圍內經濟與社 會價值功能屬性,是公平與效率的結合體,必須統籌考慮、合理兼顧,因為缺乏公平 將導致組織內部產生諸多矛盾和問題,影響合作社穩定運行,而缺乏效率也將導致組 織市場競爭力不強,成員信心不足,無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發展壯大。因此,構建 市場化的內部治理結構就是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組織架構和內外部關系, 使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更好地融入市場經濟環境,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和物質財富。
隨著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全國大部分農村在原有的集體經濟組織基礎 上組建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并建立了“三會一層”與“三權分立”的治理架構, 為促進集體經濟治理模式現代化轉型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從實踐來看,現代化和市場 化的管理理念并沒有真正融入農村經濟內部,特別是在中西部相對偏遠和落后地區, 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管理辦法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突出表現在理事會的權力過于集中, 理事長和理事往往由本村書記、主任和其他村干部擔任,普通社員參與極少,從而導 致合作社重大決策事項和日常生產經營由少部分人把持,信息公開不透明,存在利益 侵占風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集體股份合作組織內部政社不分,行政力量干預 過多,組織的獨立性和市場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同時社員大會在很大程度上也 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因為召開難度較大,組織成本較高,召開次數比較少;另一方面 是因為即使召開也沒有很多實質性的內容,多數時候是聽取理事會工作報告,普通社 員的表達權和建議權很少,社員大會和理事會的權力出現本末倒置。另外監事會的履 職情況也不是很有效,監督意愿和監督能力較弱,沒有形成很好的激勵與約束作用。
因此,首先應該明晰理事會的職能作用和人員構成安排。與現代股份制公司類似, 理事會在合作社的內部治理和日常生產運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較好地協調合作社 內外部關系以及為社員提供產供銷各環節的生產性服務,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理事 會在生產經營決策中權力過大,甚至凌駕于社員大會之上。與股份制公司不同的是, 實現所有成員收益最大化和共同富裕是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因 而需要明確理事會的職能定位和服務社員的根本宗旨,在合作社章程中對理事會的經 營決策權作一些具體的規定和限制。對于一些日常性的生產經營服務事項比如勞動力 調配、物資設備采購、日常管理等可由理事會自行處理,而對于一些涉及合作組織的 發展規劃、重大計劃、財務預算和盈余分配等重要事項則必須提交社員大會討論通過,
①韓冬,韓立達,史敦友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治理的構建與完善[J].中國土地科學,2017, (7): 4-11.
95
這樣既保障了成員的知情權,也增強了發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還提高了合作組 織的凝聚力。對于理事會的成員構成,還應綜合考慮合作社的經營規模、社員人數、 經營方式、產業結構、一體化發展程度和內外部發展條件等因素進行合理配備,理事 會的規模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則導致權力過于集中,不利于科學民主決策, 太大則權力過于分散,難以協調一致,增加決策難度和成本,需結合實際合理確定。 而對于理事會具體人員組成還應該堅持均衡性與多元性的原則,既要有熟悉市場的又 要有了解具體產業發展的,既要有經驗豐富的也要有知識技能型的,既要有能人也要 適當吸納普通社員,從而增強理事會成員的互補性和代表性,防止內部人控制問題, 減少機會主義行為。而對于理事長這一重要職位應該由社員大會選舉任命,在給予必 要的物質激勵的同時還需對理事長的權限作出相應的規定,防止理事長濫用權力損害 集體和成員的利益。
其次,應強化社員大會與監事會的實權。針對實踐中社員大會與監事會在某種程 度上呈現虛置狀態,導致普通社員權利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況,應該在合作社章程 中進一步明確社員大會的最高權力地位,并對應該由社員大會表決通過的具體事項進 行細化,以此保障社員權力的行使,比如重要人事選舉、重大經營決策、重要資產處 置、重要生產物資采購以及對外投資經營等,確保集體成員的知情權與合法權益。同 時還需進一步完善社員大會投票決策規則,堅持“一人一票”和有上限的“一股一票” 相結合的方式,兼顧勞動的公平性和資本的有效性,既解決激勵不足的問題,也防止 組織內部資本權力的不合理擴張。而針對監事會未有效發揮監督職能的情況,一方面 應該明確監事會的監督權力地位,在合作社章程中規定具體的監督權限和監督內容, 比如經社員大會批準通過的發展規劃或者生產計劃的執行情況、理事會日常生產經營 管理情況、財務收支情況、盈余分配情況以及合作社章程規定的其他相關事項。另一 方面要保障監事會的獨立地位,由于監事會與理事會是由社員大會領導的平級部門, 因而要盡量保證監事會成員履職的獨立性,特別是不受理事會成員的干擾。同時還應 賦予監事會成員一定的調查取證、資料查詢和問題質詢權,這是有效履行監督職能的 重要前提,從而強化了監事會的實權,形成對理事會權力的有效制衡,在提高合作組 織治理效能的同時最大限度保障集體與成員的權益,由此形成了適應市場化和專業化 生產經營需要的內部監督管理結構。
(2)增強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開放性
①增強集體組織成員和管理人員的開放性。作為一種社會化生產方式與經營組織 形態,集體股份合作組織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由傳 統合作組織融入股份制和市場機制逐步演變形成的特殊的市場法人主體,實行“一人 一票”與“一股一票”相結合的決策機制,組織成員既是勞動者又是產權所有者。集 體股份合作組織的構建對于促進農村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和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
96
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既避免了傳統合作組織形態單一和封閉保守的弊端, 又防止了資本對勞動的支配造成合作組織的異化,從而推動集體經濟朝著更加規范化 和現代化的治理方向發展演變。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對于有效管理越來越多 的農村集體資產、盤活集體資源、繁榮集體經濟和增加成員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 用,但實踐中仍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體制和機制弊端,比如集體組織成員的開放性不 強,流動性較差,成員構成出現一定程度的僵化,不利于組織的長遠發展。同時資金 來源渠道也十分有限,外部資源要素融入較少,整體經營實力有待增強。另外實踐中 村兩委干部擔任了集體組織多數管理職位,導致政社不分,行政干預過多,所有權和 經營權未有效分離,傳統管理方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因而也就無法引入具有現代化專業技能和管理知識的外部人才參與集體組織的內部治 理,正是由于這種“生產關系、主體關系和對外交往關系的封閉性才導致了集體經濟 發展的困境。”①
因此,適應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提高合作組織治理效能的需要,應該進一步增強組 織成員與合作社管理人員的開放性, “在清晰界定產權邊界基礎上形成具有與外部市 場對接的開放性特征”②,拓寬發展空間,謀求更大的市場效益與規模經濟。首先,集 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權是“與生俱來”的,無需付出任何成本就能獲得天 然的股權收益,因而成員本人既不愿意退出也不愿意外部人員加入分享集體收益,這 就容易導致兩個問題,一是既有成員缺乏動力去參與或者監督合作組織的生產運營管 理,只滿足于獲得一定的比例分紅,因而無法有效行使所有者權力,沒有產生相應的 激勵作用;二是封閉的運行機制無法為合作組織引入新的生產要素,比如現代人力資 本、技術、資金等外部資源要素,導致集體經濟組織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生產效率難 以取得實質性提高。因此,可以適當強化合作組織成員的開放性,構建開放式治理機 制,謀求更高的發展治理效能,也就是說,組織內部成員可以通過退出的方式來表達 產權所有者的意志,而對于外部成員的加入也可以考慮設置一定比例的募集股,但比 例不宜過高,否則容易稀釋股份影響原有成員的主體地位,增加管理難度,這樣既可 以引進外部資源要素共同參與生產管理,提高生產要素社會化使用程度,同時還能在 一定程度上形成激勵和監督作用,產生“鲇魚效應” ,進一步提高組織治理效能,推 動集體組織更好地融入市場經濟。
其次,集體股份合作組織的地域特點決定了管理者大多數由本村兩委干部擔任, 由于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同時又較少引進外部綜合型人才, 從而影響了合作組織的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因此,適應現代化治理結構和專業化生產 管理需要,可以適當引進具有專業知識同時又比較了解合作社具體生產運營情況的管
①崔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內部困境及其治理[J].山東社會科學,2019, (4): 148-153.
②崔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內部困境及其治理[J].山東社會科學,2019, (4): 148-153.
97 理人員,強化現代經營理念,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促進新的生產力形成,并賦予 外部管理者一定的決策權,甚至可以給予一定的股權激勵,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能和創 造力,提高集體經濟整體運營水平。
最后,由于歷史原因,不少地區仍保留了部分集體股成分,這對于在集體產權制 度改革初期和集體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有一定的必要,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運行機 制的不斷完善,應逐步減少直至取消集體股,因為集體股本質上仍然是改革前共同擁 有的集體資產,并沒有具體量化到成員個人,實際上仍由少部分人占有支配,無法真 正做到公開透明。因此,應該進一步明確集體組織和成員個人的財產權利邊界,厘清 政府和市場經濟組織的關系,逐步剝離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社會職能,實現組織內部 產權明晰、權能完整、運轉高效,進一步提高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現代化治理水平。
②構建合理的成員股權流轉機制。從實踐來看,大部分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 股權都相對固化,即便在組織內部流轉也不順暢,而成員退出和外部人員進入又受到 一定的條件限制,導致組織封閉程度較高,不利于形成擴大的社會化生產方式。因此,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需要逐步探索建立集體股份合作組織股權流 轉交易機制,完善成員個人有償退出程序,搭建農村綜合股權交易平臺,規范操作流 程,打造公平有序的交易環境與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股份化轉讓和市 場化流通,激發要素活力和增長潛力。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先在組織內部試行有意愿 退出的成員股權交易,明確交易條件、程序、內容以及交易后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再 由內向外逐步擴大交易流轉范圍,實現個人產權在農村內部以及城鄉之間更大范圍地 優化重組和高效配置,既可以為集體組織引入新的要素和管理理念,改善組織內部成 員結構和治理方式,也可以產生一定的激勵監督作用,提高經營績效和成員收益預期, 是封閉的農村集體經濟與開放的市場經濟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
此外,對于一些集體股份合作經濟資本化程度較高、運行機制比較健全、市場化 比較成熟的發達地區如蘇南和珠三角等,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同時可以嘗試探索股份合 作制向股份制轉變,實現完全開放式、股份化和市場化的生產運營。但出于風險防范 考慮可以先試行一部分資產,按照市場規則完善經營制度,做好各類風險隔離防范, 從而保障成員的基本權益不受損害,實現社會功能和經濟職能相分離,謀求集體股份 合作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利潤。采取這種完全股份制的經營方式可以將分散的 生產資料和要素有效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是農村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 必然結果,也是生產方式社會化演進規律的具體體現,有利于促進產權流轉和實現更 大范圍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和組織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構 建有效的市場化激勵監督體系。而實行股份制和市場化改造同樣需要形成明晰的產權 關系、合理的分配機制與有效的運行管理制度,明確成員構成、權利行使、股權結構 以及流轉規則等,在保障成員權益的同時提高成員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的積極性,
98
還可以根據發展需要引進外部法人資本,增強組織經營實力,提高經營透明度,進一 步擴大組織再生產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成員收益和集體積累,實現集體經濟組織在 更大范圍和更廣闊的市場生存發展。
6.2.3完善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共同體”機制
如前文所述,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實質上“是一個動態的、在歷史中不斷發展變化 的關系模式”①,是以人的自由解放和聯合發展為邏輯指向,并立足于現實的人的本質 確證和物質精神需求,具有深刻的理想指引性和科學實踐性。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 組織是村域范圍內集體化和公有化程度最高的組織載體,蘊含了共同的生產關系、物 質基礎、精神理念與成員意志,包含了土地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制度特征,為構建 農村內部特有的共同體提供了先決條件。從歷史上看,新中國成立后由政府主導的人 民公社共同體由于更多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訴求而忽視了對人的現實物質利益需求的觀 照,因而形成了一種低水平的利益共同體,無法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改 革開放后形成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滿足人的現實物質利益需求的 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人們共同的價值理念和集體意識,人與人之間原本統一的 社會關系逐漸被物與物的關系所取代,獨立的家庭生產經營使個體的自由性得到充分 釋放,但集體共同的物質基礎卻被逐步侵蝕甚至蕩然無存,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游離于 共同體之外成為孤立的生產者,從而呈現出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歷史發展軌 跡。具體表現為集體組織內部治理不完善,集體經濟薄弱,收入水平較低,基礎設施 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生產資料聯合程度不高,農村內部缺乏凝聚力和共同的人文精 神與價值訴求,村黨組織公信力和號召力不強等。因此,訴諸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所 蘊含的人的解放和自由聯合發展的邏輯旨歸以及唯物史觀揭示的社會形態發展演變規 律,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共同體機制,形成基于共同的物質基礎、 價值觀念和精神訴求的共同體也就成為新時代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題中 應有之義。
從人的本質來看,實現對全部社會生產力和人自身的完全占有是形成共同體的先 決條件,而物質財富的極大富足、精神生活的高度和諧、個體自由的充分發展則是共 同體生成的具體表現。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作為一定地域范圍內全體成員通過 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聯合的方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市場主體,其本身就是建 立在共同占有土地、林地、山地等資源要素和集體資產基礎上的共同體,成員之間本 質上就是一種共同體關系。改革開放雖然賦予了家庭生產經營充分的自主權,但也不 可避免地導致了集體資源的分散和生產計劃性與整體性的缺失,盡管在改革初期由于 適應了以傳統勞動力和畜力為主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產生了較大的制度績效,但隨著
①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致思邏輯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岀版社,2016: 16.
99
現代前沿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集成運用,這種個體生產經營方式的局限性和狹隘性 越來越突顯,不僅難以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產能的進一步擴張,而且越來越成為新 的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社會向更高級形態升級演變的阻礙,從而影響了共同體的實踐進 程。因此,基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農村集體所有制自身發展演進的內在規律,個體 的生產關系和經營方式只能作為一種暫時的和歷史的過渡形態,而集體化和成員共同 體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將成為農村內部最終的邏輯旨歸和實踐指向。在集體化的生 產方式和共同體的經濟社會結構中,高水平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將廣泛開展,生產的共 同性與計劃性因素將顯著增強,聯合的生產生活方式將更加突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 關系得到進一步豐富發展,個體的才能得到充分釋放。同時每個人又是共同體中充分 發展的自由個體,并且這種自由性不僅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反而因為個體的自由全面 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所有人的自由和共同體的發展,推動基于分工協作基礎上新的、更 高集體力的形成和產能的不斷擴張,從而實現更多的物質財富積累和共同體成員的高 度和諧統一。
從現實物質利益關系的角度來理解,農村內部共同體的形成并不是抽象的理論設 想和價值形態預設,而是建立在充分觀照個體的現實物質利益基礎上,并具備了現實 存在的合理性。新時代構建集體化經營的共同體模式并不是對原有單一公有制經濟體 制的簡單復歸,而是在農村生產力和農業技術取得質的飛躍前提下,在保障農戶個人 財產權益基礎上,基于社會化和市場化生產需要而開展的以勞動和資本聯合為主的集 體化統一經營方式。在這種共同體中,集體組織不僅能充分發揮統一產業發展規劃、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上的統防統治、勞動力統籌調配使用以及提供產供銷各環節 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優勢,實現生產資料和要素的集體化占有支配,還 能有效增強生產的整體性和計劃性,形成規模效益和范圍經濟,進一步提高風險抵抗 能力。同時勞動者個人的產權收益也得到了充分保障,既可以獲得財產性經營收入 (即土地、山地、林地的流轉和收益分紅),也可以在集體產業基地務工獲得勞動性 收入,以資金或者技術等要素入股還可以獲得相應的產業經營性收益(即按要素分 紅)。在此基礎上再逐步構建民主化和現代化的內部治理機制,并對入股資金作必要 的上限約束,既避免了內部少數人控制和資本對勞動的支配,又防止了資本比例過高 導致組織異化為股份公司,從而實現真正的人的社會性結合,復歸了原本統一的社會 關系。另外,這種共同體不僅觀照了人的現實物質需求,還充分考慮到了個體間資源 稟賦和勞動的先天性差異,并設置了合理的股權結構、參與方式和分配機制,充分發 揮集體組織利益平衡調節作用,不斷滿足個體產生的新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因而完全 不同于內部無差異的、以單一勞動力結合的傳統共同體。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 同體本質上是一種基于個體間差異性的異質性聯合體,同時也是一種更為開放包容的 動態結合體,這種異質性并不是共同體的缺陷,也不是共同體發展的桎梏,反而為共
100
同體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現實動力,因為它從根本上克服了成員同質性和平均主義帶 來的弊端,是促進全體成員自由聯合發展的重要因素,并從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利益 需求雙重維度奠定了共同體的生成基礎,增強了共同體的穩定性和凝聚力,也間接促 進了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治理的升華。
6.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態的發展演進
唯物史觀認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岀來以前 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 熟以前是絕不會岀現的,從而深刻指岀了生產力在推動生產關系變革以及促進人類社 會形態演變中的決定性作用,既是新時代進一步改革完善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根本遵 循,也是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形態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而實現集體經濟“第 二次飛躍”同樣是鄧小平基于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思想對我國農村生產關系變革所作岀 的科學判斷,高度契合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關于實現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資 料共同占有的主張,是當前和未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態發展演進的邏輯主線。 6.3.1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解釋運用
對于如何實現農村生產關系和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的變革,從而促進農村生產力進 一步發展擴張和物質財富極大增長,馬克思最初設想在農村土地國有化基礎上組建農 業生產合作社,實行生產資料的集體占有和大規模的集體化耕作,以此改造小農生產 的私有性和低效性,突破私有制關系的外殼,形成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最 終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從而為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農村經濟組織形態 演變指明了總的方向。而對于具體實踐方式,考慮到農村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的特殊 性和農村生產力的現實狀況,恩格斯并不主張一開始就去觸動農村土地等生產資料私 有制基礎,而應該采取一種過渡性的舉措,改變占有方式,而不是直接剝奪土地所有 權,使農民有充分的時間去考慮合作組織生產的優越性。因此,恩格斯主張應該先由 合作社來占有農村生產資料并組織生產,而占有并不是所有,不是剝奪農民私有產權, 這樣既不會招致農民抵觸,使農民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調整完 善合作社內部生產關系,發展農村生產力,為實現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社會 化大生產創造先決條件,進而向共產主義生產方式過渡。
從社會主義國家的探索實踐也可以看岀,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方式上都表明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不僅是科學的,而且是具有時代價值的,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的生產力往往還不發達,特別是在農業生產領域以勞動投入為主,生產工具落后, 資本投入和現代化設備使用不足,導致農業產岀效率不高,無法滿足農民的現實物質 利益需求。這種不發達的生產力本身還沒有提岀更高的生產關系要求,它天然適合家 庭生產或者小范圍的合作經營,而開展分工協作既可以逐步擺脫小農生產方式的狹隘
101
性和局限性,又可以為更高級生產關系的形成創造物質條件基礎,并通過這種不發達 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問題,從而推動 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螺旋式上升發展演進,最終形成更高層次的生產力與更先進的 生產關系。因此,作為體現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重要組織載體,只有通過合作社 的生產和占有方式才能合理解決農村生產力發展不足的問題,并作為一種過渡型組織 形態進一步提高生產資料聯合占有程度,逐步改變集體所有權的表現形式,推動農村 生產關系向生產資料完全集體化的占有方式演變,進而實現農業生產的擴大化和農村 生產力的進一步擴張,克服由于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產生的局限性,促進農村在社會化 生產方式基礎上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聯合體。從列寧共耕制的失敗和我國人民公 社制度的解體也可以看出,在農村生產力還處于極不發達階段時,企圖通過生產關系 單方面的調整無法實現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合作制的實踐運用 和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創新發展才真正折射出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 科學內涵,也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屬性和實踐特點, 從而為新時代農村生產關系和集體經濟組織形態的發展演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 引。
6.3.2 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理論與現實邏輯
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雖然是鄧小平提出的戰略構想,但并不是空想,而 是蘊含了科學的理論邏輯和深厚的現實基礎,高度契合了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的內涵 主旨和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1)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理論邏輯
20世紀 90年代初,鄧小平曾對我國農村經濟未來發展作了深刻闡述,他將實行分 散的家庭承包經營稱之為農村經濟的“第一次飛躍”,將最終實現生產資料共同占有 的高水平集體化經營看作是農村經濟的“第二次飛躍”,其中“第一次飛躍”是對人 民公社體制的辯證否定與積極揚棄,而“第二次飛躍”則是對“第一次飛躍”的辯證 否定,是否定之否定,并始終堅持了農村土地產權集體所有制基礎不動搖,從而為我 國農村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踐路徑。
首先,農村生產關系“第一次飛躍”廢除了不適應以傳統勞作方式為主的人民公
社管理體制。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土地管理制度,農戶除保留極
少數的自留地以外,所有大中型生產資料歸集體占有支配,生產上實行單一的按勞分
配制度,盡管有少量的機械化耕作,但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以集體勞動為主。實踐證
明,以集體所有產權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并沒有很好地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反而使農
戶失去了勞動自主權,同時缺乏相應的激勵因素導致農戶“搭便車”現象嚴重,農業
產出長期在低水平狀態徘徊,其根本原因在于集體所有的生產關系超越了當時以人的
勞動為主的生產力水平。個體勞動有它自身的極限,它天然適合小塊土地的精耕細作
102
與小范圍的合作,缺乏機械設備、以簡單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力并沒有對生產關系 提岀更高的要求,這種更先進的生產關系反而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阻礙。因此, 改革農村生產關系也就成為必然選擇,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農村生產關系實質上是 對人民公社體制的辯證否定,是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客觀體現。
其次,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是對“第一次飛躍”的再次否定,是對 生產關系的再次調整。農村改革后實行的分散家庭經營由于適應了當時以人力勞作為 主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顯示岀了巨大的制度績效,并在短時間內解決了農作物產量不 足的現實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是農村生產關系的一次偉大變革。但實踐 也證明,家庭經營同樣由于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有限性而導致了 生產規模狹小和經營效率不高,農業產岀率較低,因而無法適應市場化和規模化的生 產發展需要。同時由于分的過細、統的不足,導致生產資料聯合占有程度不高,集體 經濟基礎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村集體組織缺乏凝聚力,進一步 突顯了家庭經營這種生產方式的狹隘性和歷史局限性。隨著我國農村生產力的不斷發 展,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前沿技術的廣泛運用,農業生產大部分 環節已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科學技術的投入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本有機 構成,分散的家庭經營也就無法體現岀生產上的優越性,先進的生產力也就不可避免 地與舊的生產方式再次產生矛盾。而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就是要克服前 一階段生產關系的不足,適應農業生產社會化和市場化的需要,開展集體化和集約化 生產經營,補齊農村生產關系短板,將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向更高水平,這種螺旋式 的上升發展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生產力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必然結 果,也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由統到分再到合的一般規律性體現”①,必將進 一步促進農村生產力的擴張和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機制的完善。
(2)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現實基礎
在提岀農村經濟“兩個飛躍”戰略構想的同時,鄧小平還實事求是地指岀實行集 體化經營既要遵循農業生產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能違背農民意愿強制實行,而是要 回歸現實需求,并提岀了實行集體化的四個基本條件,具體來講就是農業生產力得到 了大幅提升、農村經濟實現了多元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比重有了明顯提高以及 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顯著增強,只有具備了這四個基本條件才可以穩妥有序地推進 農業集體化生產經營,實現集體濟經“第二次飛躍”。從現實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四 十多年的發展使我國農業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為農業集體化生產經營積累了厚實 的物質基礎,如果對照鄧小平提岀的四個標準,我國農業已總體上具備了實現集體化 生產經營的現實基礎。
①徐勇,趙德健.創新集體:對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 (1): 1-8.
103
①農業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據調查數據顯示,從1979—2020年,我國農業總產 值從 1, 325億元上升到 107, 000 億元,增長了 79.7 倍,糧食總產量從 3.32 億噸上升 到 6.69 億噸,增長了 101%,農業機械總動力從 1 .33億千瓦上升到 10.56億千瓦,增長 了 6.93 倍,大中型農業拖拉機數量從 66.6 萬臺增加到 477 萬臺,增長了 6.1 倍,農田 有效灌溉面積從 4, 831.8萬公頃增加到 6, 916萬公頃,增長了 43.2%,同時高標準農 田已建成8億畝,①預計2022年將建成10億畝,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升為實現集體經 濟“第二次飛躍”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②農村多種經濟成分和產業充分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結構已從改革前單一集 中的公有制經濟形態轉變為個體經營、合作經營和集體經營多元共存的復合型經濟形 態,產業結構也從單一的生產領域拓展延伸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綜合發展的多元產 業結構,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也蓬勃發展,農產品加工實體逐漸增多,農 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得到顯著提高,農民收入逐步增加。據統計, 2020 年我國實現農業 總產值 107, 000 億元,而農業第二產業加工業總產值達到 232, 000 億元,規模以上 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 7.3萬家。此外,農村電商銷售額、休閑旅游業收入以及農業生產 性服務業等農業第三產業總產值也接近 40, 000 億元,反映出農村經濟開放性和活躍 性的顯著增強,有效推動了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實踐路徑探索。
③集體收入比重逐漸增加。改革開放后,家庭經營取代了單一集中的集體化生產 模式,從而導致大部分農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空 殼村”現象嚴重。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強 調了“統”的重要意義,并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構建集體股份合作 經濟組織,強化政策支持力度,促進了農村集體收入不斷增長。同時全國范圍內還存 在 1 萬多個年集體經營收入超過 1 億元的經濟強村,比如浙江航民村、河南南街村、 陜北東嶺村、江蘇華西村、江西進順村等,并且數量還在增長,這些集體經濟強村雖 然在發展道路、產業結構和治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他們成功的背后反映出 了最終走集體化發展道路的必然邏輯,不能“只看到集體經濟強村成功的特殊性而忽 視其背后的普遍性。”②
④農業綜合管理能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業生產管理方式簡單粗放, 農作物產出效率不高。進入新時代以來,農業生產技術取得了大幅提升并得到了廣泛 運用,資本和技術逐步取代了勞動力投入,現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機械設備的大量 使用顯著增強了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遠程操控能力,據測算, 2020 年我國農業科技進 步貢獻率已達到 60.7%,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也超過 80%,部分農作物已 經實現全過程機械化。同時生物工程技術的運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作物的生長
①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EB/OL] . http://www.stats.gov.cn/.
②張坤•實現鄧小平關于農業“第二次飛躍”的緊迫性與現實可能性[幾海派經濟學,2019, (3): 1-10.
104 習性和經營模式,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精細化水平,顯著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管理 能力。
因此,無論從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邏輯和還是現實角度看,我國農業已總體上 具備了“第二次飛躍”的物質條件基礎,實踐中應該因地制宜、穩妥有序地推動農村 經濟朝著集體化方向發展演進。同時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和內部治理機制,促進集體股 份合作經濟朝著更高水平、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為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和 自由全面的發展提供更厚實的物質基礎。
6.3.3構建生產資料“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合作組織形態
隨著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發展面臨著更好的產業基礎和政策機 遇。從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是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必 然結果和農村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農村集體所有制發展演進的表 現形式。實現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對于盤活集體資源、激發要素潛能、擴大生產 規模、增強經營實力、促進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結構和治理效能現代化具有重要作 用,但實踐中由于各地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發展基礎、生產力水平和集體意識等差 異,導致大部分農村地區無法從家庭經營直接跨越到完全集體化的生產模式,因而需 要采取兩步走的方式,先實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主張的通過合作社的占有使用提 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生產資料社會化占有程度,構建“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組織形 態。
具體來講,構建“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模式主要采取由集體股份合作組織出資 創辦合作社的方式實現農村生產資料的集體化占有,同時集體組織還可以出資創辦加 工實體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效益和競爭力。從生產方式上看,主 要由合作社牽頭,將農戶的土地、山地、林地等生產資料和要素統一流轉,實現生產 資料的共同占有,農戶既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土地流轉租金,也可以將土地或者資金 入股合作社,參與方式多樣,從而在保障農戶財產收益權的基礎上實現合作社對生產 資料的聯合占有支配,并有效發揮合作社在統一用地管理、產業發展規劃、統一基礎 設施配套建設、統一生產物資調配、勞動力和資金統籌安排使用等方面的優勢,開展 社會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生產,降低綜合生產成本,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 平,進一步增強合作社生產的計劃性,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占有程度朝著聯 合的社會化方向發展演進。從分配方式上看,對普通農戶而言,既可以獲得土地租金 與合作社分紅,還可以在合作社產業基地就業,獲得一定的勞動收入;對于存在中間 承包戶的生產方式而言,承包戶主要是將自己承包地種植的農產品按協議價或者市場 價銷售給合作社或者市場來獲取收益,也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初加工提高農產品價格, 獲得附加利潤;對于合作社而言,由于發揮了批量購銷的優勢,從而增強了市場主體 地位和價格談判能力,同時在農作物生產周期內提供了大量的產前、產中和產后一系
105
列生產性服務,因而獲得了一定的中間差價收益,但合作社的目的并不在于實現利潤 最大化,而在于為成員提供更完善和更高效的產供銷各環節服務,合作社的收益在扣 除必要的成本支出和公共積累后將按照社員的交易量比例返還,真正體現勞動者聯合 的本質;而農產品加工實體則通過收取一定的加工費或者提供倉儲物流等服務獲得收 益。可見,采取“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模式既延伸了產業鏈和價值鏈,也解決了部 分農戶就業問題,總體上實現了農戶、承包戶、合作社和加工實體的多方共贏、共同 發展。隨著合作社資本的積累和生產的不斷擴大,這種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向 完全“集體化”的統一經營模式過渡。因此, “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模式契合了當 前我國農村不同層次生產力發展水平實現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的路徑選擇需要, 是向完全“集體化”生產經營方式過渡的中間組織形態,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內 在要求。
案例一:江西省五羊村“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模式
江西省五羊村距離城區約 17 公里,區位優勢并不明顯,在發展村集體股份合作經 濟的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了“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模式,即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 領辦專業合作社與加工實體,并于 2020 年出資組建了富華專業合作社與開泰農業公司。 具體做法是由富華專業合作社負責全村山地和林地的統一流轉,實現合作社的聯合占 有,并統籌做好山地開發、道路修建、澆灌設備購買、水肥一體化建設和生產用電配 套等,同時成立專業技防隊伍,制定臍橙產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從而增強了生產 的集約性和計劃性,提高了各類要素使用效率和農作物產出率。具體而言,合作社負 責提供整個生產環節的各種服務,如種苗和肥料購買、勞動力調配使用、技術員聘請、 病蟲害集中防控等,開泰農業公司則提供臍橙的分級篩選、冷藏、物流配送等初加工 服務,農戶通過山地流轉每年可獲得相對固定的租金,同時還可以出資入股合作社獲 得分紅或者在基地務工獲得勞務收入。合作社將土地等生產資料集中占有后通過招投 標的方式確定 40 戶承包果農,其中大部分是村集體外部成員,從而實現了資源要素在 更大范圍和更寬領域的配置,為村集體融入了更多的外部資源。而果農則通過臍橙銷 售獲得收益,并在扣除繳納的山地租金和各類生產管理費用后獲得了市場盈余。從而 形成了涵蓋生產種植、經營管理、農產品初加工、冷藏和銷售運輸等全產業鏈生產服 務體系,擺脫了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無法直接進行集體化生產經營的現實困境,實現了 對全產業鏈生產環節的間接支配,最大限度將農業剩余價值留在了村集體內部,保障 了村集體和全體成員的利益最大化。
6.3.4實現生產資料完全“集體化”統一經營合作組織形態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生產力水平較低的
集體經濟,適應了當時以簡單勞動力投入為主的生產方式和較低水平的商品經濟發展
程度,盡管如此,家庭承包經營并沒有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改革只是將土
106
地的使用權能進行了分解并向農戶作了讓渡,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仍然從根本上規制 著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的最終走向,即實現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 ,實現農民共同 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僅僅依靠市場這只手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它無法有效解決農村內部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因此,必須通過集體層面的制度 和機制設計才能更好地調節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進而實現全體成員收入大體均衡。
對于農村而言,薄弱的集體經濟不僅會導致低效率的資源要素配置以及公共服務 和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還將淡化集體觀念,弱化黨組織凝聚力,而實行“集體化”經 營不僅“為村民提供了較為豐厚的社區福利,還彰顯了以集體主義、共同富裕為主流 價值形態的優越性”①,因而亟需改變長期以來農村分散的經營狀況。盡管一些專業大 戶和能人可以憑借自身實力開發集體資源,但大部分市場利潤和農業剩余價值也必然 被大戶占有,農民和集體的收益較少,因此,必須再次實現“集體化”統一經營才能 有效解決當前農村發展不充分和不協調的困境。同時新時代實現“集體化”統一經營 并不是對改革開放前生產資料高度集中占有支配體制的簡單復歸,而是辯證的否定和 本質的超越,是在“個人專業化和社會分工水平不斷提高”②的基礎上,在明確集體產 權邊界、保障農戶財產權益的前提下重新構建現代化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的集 體股份合作經濟,既尊重了農民意愿又兼顧了公平與效率,是一種新型的集體化聯合 統一生產經營模式。具體而言,在產權關系方面,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將農村內部 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地等資源折股量化給集體組織成員后進行確權登記,明確成員 股權份額,集體成員以股東身份參與集體股份合作社的生產經營管理,集體成員既是 勞動者又是產權所有者,從而保障了農戶財產收益權,這種內在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提 高成員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同時成員還可以出資入股集體合作社,但對入股金額需作 必要的限制,以體現勞動者聯合的本質屬性。因此,實行“集體化”經營后的集體股 份經濟合作社也就實現了對農村內部所有生產資料的完全占有支配,而農村生產關系 的深刻變革調整也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擴張,從而形成了一種高度社會化、 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生產組織方式。在管理制度方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發展需要,集體股份合作社實行政社分離的管理體制,組建了包含股東大會、理事會、 監事會和管理部門的現代化治理架構,明確了各自的權責利關系,并成立了各專業生 產小組開展不同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為適應多種產業發展需要,由集體股份合作社 統籌安排使用勞動力和資本,明確具體職責分工,實行精細化管理和市場化績效考核 方式,進一步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和農業產出率。在分配機制方面,新時代集體股份 經濟合作社實行按勞、按股和按資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成員以其在合作社的股份(包 括資源與資本的折股總數)占比分配合作社在扣除生產成本和必要公共積累后的市場
①馮道杰.集體化村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探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 (9): 62-71.
②尤慶國,林萬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政策影響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5, (9): 4-9.
107
盈余,同時農戶在集體產業基地務工可以獲得按勞動價值和生產效益確定的勞動報酬, 合作社管理人員則在獲取按股份比例的分紅后還獲得一定的管理工資,從而形成了 “股份分紅+勞動報酬+管理工資+合作社積累”四位一體的市場化盈余分配機制,既兼 顧了公平和效率,還體現了勞動者聯合的本質特征,是新時代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 治理模式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案例二:貴州省塘約村“集體化”統一經營模式 貴州省塘約村在實行完全“集體化”經營模式之前是典型的集體經濟貧困村,雖 然是由于 2014年的一場自然災害改變了全村的生產治理模式,看似偶然,其實蘊含著 必然。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村集體組織出資成立了金土地合作社,由合作社牽頭將 全村的土地、山地、坡地、水利設施等資源和資產全部統一核算并相應地折股量化給 每一位集體成員,由于歷史原因每個成員的股份有所不同,但大體均衡,從而實現了 生產資料由過去的分散經營向完全“集體化”和社會化的占有方式轉變,并由集體股 份合作社負責統一生產經營管理。同樣,在產權結構上,農戶將承包到戶的土地、山 地、林地等資源全部交由集體組織支配使用,并明確折股數量作為股權憑證,農戶不 再享有這些生產資料的使用權,村集體組織真正意義上掌握了各類資源和資產的完整 權能,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內在統一,共同占有與個人占有的有機結合,為形成 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創造了先決條件。在經營體制上,塘約村集體股份合作組織按照市 場化和民主化的運行機制建立了比較規范的包含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 的治理結構,并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了理事長、理事、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人員。而集 體股份合作社則通過統一土地利用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開展了蔬菜、水果、菌類和旅 游等多元產業經營,并引進了外部農業公司開展合作運營,進一步提升了產品質量和 科技含量。同時根據發展需要組建了勞務公司、建筑公司和運輸公司等專業隊伍,提 升了成員的專業技能和生產效率,拓寬了就業發展空間,通過對勞動力的合理安排使 用基本實現了全部農戶的充分就業,增強了對生產要素調配使用的計劃性,使集體成 員得到了比較充分全面的發展。在分配方式上,由于農戶的土地等生產資料已全部入 股金土地合作社,因此,在獲得相對固定的地租收入后還能根據股份占比獲得一定的 經營性收入(即分紅),同時在產業基地或者專業隊伍中勞動同樣可獲得工資性收入, 并在合作社章程中規定了按農戶、合作社、村集體 4:3:3的比例進行合作社盈余分 配,從而實現了三者利益的協調統一,增強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村集體的擴大再生產 能力。據統計,實行“集體化”統一生產經營以來,塘約村的集體收入從 2014 年的 3.92 萬元提高到 2020 年的 576 萬元,集體資產從“空殼村”增長到 2020 年的 2.05 億 元,人均收入從不足 4, 000 元提高到 2020 年的 23, 162 元,集體和農戶的收入都到 得了實質性的增長,成功實現了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 ,為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
108
由而全面的發展積累了厚實的物質基礎,也為仍處于實踐探索中的其他地區提供了有 益的經驗借鑒。
6.4加強政府制度與政策的有效供給
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村社會內部全體成員共同的物質精神載體,具有深刻 的價值意蘊和時代內涵,鞏固擴大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物質基礎,明晰集體與個體權責 邊界,對于增進共同富裕因素、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鄉村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因此,實踐中要持續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強化相關配套政策扶持,推動 農村集體經濟朝著機制更活、效益更高、基礎更穩固、可持續性更強的方向發展演進, 為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高重要的物質保障。
6.4.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改革開放后,農村雙層經營體制賦予了家庭生產充分的自主經營權,但也不可避 免地導致了集體與個體關系的失衡,主要體現在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 的產權關系模糊以及集體層面統一經營的薄弱,農民財產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導 致形成了農戶“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份的集體所有”①的產權形式。因此,改革的核 心應以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為基礎,以合理界定集體與個體產權關系為邏輯起點,以 提高農村集體統一經營的市場績效為目標,最大限度釋放集體產權改革紅利。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于清產核資與確權賦證,將集體所有的耕地、山 地、林地、荒山和灘涂等資源性資產均衡合理地確權量化給集體成員,并嚴格區分由 農戶個體經營和由集體層面統一經營的資源和資產界限,同時制定相應的經營模式與 分配機制,充分發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優勢。對于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如房 屋、農用設備、水利設施等固定資產和集體產業等,改革初期應在充分尊重集體成員 意志的基礎上合理劃分成員股與集體股,并具體核定每個成員所占股本數額比例以及 集體股所占份額多少,形成“個體股+集體股”的股權結構,也可以根據農村實際合理 增設一些特殊股,如年齡股、貢獻股等,但總體上以個體股和集體股為主體。根據調 查統計數據顯示,經過改革開放以來長期的發展和積累,截至 2021 年底,全國 55 萬 多個村全部完成了土地確權頒證,全面核查清楚了集體所有的 65.5億畝土地等資源性 資產, 77, 000 億元的集體賬面資產(其中包括 35, 000 億元經營性資產和 42, 000 億 元非經營性資產)。通過對集體所有的資源性和經營性資產的全面核查與改革,既明 晰了長期以來模糊的集體產權邊界和歸屬,增強了村集體組織財務透明度和規范性, 防止少部分人對其他組織成員的利益侵占,形成了歸屬清晰、權能完整的集體產權制 度,更重要的在于彌補了農村生產關系的缺陷,從深層次調整完善了農村內部財產權 利關系,回應了農民利益訴求,使農民獲得了更多更充實的財產收益分配權。同時,
①馮道杰.集體化村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探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 (9): 62-71.
109
產權制度改革和成員股權的確立為組建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形成民主化和市場化的 內部治理結構與分配機制,開展市場化生產運營管理創造了前提條件,在盤活利用集 體資產、增加農戶財產性和經營性收入、消除低收入空殼村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因素和內生動力,也為最終形成具 有現代化和市場化特征的完全“集體化”統一經營模式和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利益共同 體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制度前提。
6.4.2加強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政策支持
進入新時代,隨著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空殼村已基本消除,集體收入總體上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由于歷史原因,全國大 部分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組建時間并不長,體制機制仍不完善, 政企尚未完全分開,同時法人主體地位也沒有完全明確,市場化運作能力不強,并缺 乏專業管理人才,從而影響了集體經濟朝著市場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演進。 因此,亟需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支撐,增強內生增長動力,促進集體股份合作經 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1)理順管理體制和經濟職能。改革開放后實行的雙層經營制度由于更多地注重 分的自主性而忽視了統的必要性,造成農村集體經濟一度虛化,從而形成了村委會幾 乎等同于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不良局面,同時也導致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集體經濟并 沒有完全脫離行政職能的體制弊端,突出表現在村兩委干部幾乎擔任了集體股份經濟 合作社的理事長、理事、監事和經理等重要職務,經濟職能與行政職能交叉融合,政 企不分。一方面導致了村委會和集體股份合作組織賬務不清晰甚至不透明,容易出現 尋租和利益侵占行為,另一方面村干部習慣于行政思維,較少運用市場化手段解決合 作社發展治理問題,既出現放任不管,未履行好“守夜人”職責等問題,又出現不當 干預和過度扶持等現象,導致合作社官辦色彩較濃,市場主體性不強,經營機制不活, 因而難以取得更好的市場績效。因此,實踐中亟需改革這種政企不分的經營體制,將 行政職能剝離開,還原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經濟職能,并形成市場化運營機制,培 養專業技能人才,才能不斷提高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效能。
(2)強化立法層面保障。與一般意義上的合作組織或企業法人不同,考慮到集體 經濟組織的特殊地位,我國《民法典》將集體經濟組織定性為特別法人,為集體股份 合作經濟進一步走向市場、探索市場化治理結構和經營體制提供了法律依據,但這僅 僅是一種抽象的規定,相較于其他法人主體仍缺乏一部系統專門的法律對集體股份合 作經濟組織作出相應的具體規定。同時鑒于集體經濟組織的特殊性,實踐中還應制定 相應的配套管理條例,劃定投資經營范圍和風險底線,既保障集體資產的安全,也為 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空間。
110
(3) 完善財稅和金融支持政策。從現實來看,各級政府每年都給予了村級組織一 定的行政經費用于村組內部公共事務,而在實行政企分開的同時也必然要求設置相應 的政企賬目,因此,政府在給予財政支持的同時應明確是對村級行政組織還是對集體 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從而規范資金使用范圍,提高使用效率。此外,現階段大 部分集體經濟以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為主,農業的自然特性決定了農產品利潤率并不是 很高,而且前期投入較大,生產周期較長。因此,政府應在各類稅費方面給予更多的 優惠減免,扶持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在融資方面,盡管集體經濟組織逐步取得了市場 法人主體地位,但由于集體資源和資產的特殊性以及相關法規的約束性,在融資過程 中經常遇到缺乏抵押擔保的問題。因此,政府應在融資、抵押擔保等方面給予一定的 支撐,比如制定金融政策、給予財政貼息等,有效解決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難問題。
(4) 加強人才保障支撐。從當前大部分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治理結構和生產實踐 來看,專業人才匱乏是面臨的普遍難題,一方面是因為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人員大部 分來自村兩委干部,缺乏專業知識和開拓精神,主要依靠自身經驗和地緣關系進行生 產管理,盡管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三會一層”的治理架構,但實踐中并未得到有效 執行,仍習慣于傳統的決策方式,社員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體現在經營上 的相對保守,主要是圍繞一些初級農產品的種植銷售,品種結構單一,高效經濟作物 較少,產業形態不夠豐富,精深加工不足,產業鏈不長,導致農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率 不高,這當然存在一些客觀因素,但主要還是市場意識不強,缺乏掌握現代農業發展 技能的專業人員。因此,亟需從組織內部培養或者從外部以市場化方式引進專業管理 人員,發揮專業技術優勢,推動農業生產朝著更高品質和更有效益的方向發展。
111
7走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
7.1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體系的分類規整
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生產實踐和改革的深入,農村中涌現出了大量新的經營主 體與聯合合作組織形態,出現了越來越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沒有預想到的新情況 和新特點,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經典作家所設想的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社會化生產 模式。農村經濟與農民個體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化,農村經濟總體上呈現出以集體 股份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為代表的統、分、合三種經濟形態,并衍生 出多元主體參與、多種要素組合與多樣化治理結構的合作組織模式,這是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自我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因此,綜合考慮合作 經濟的成員覆蓋面、資本構成、生產方式、合作模式和經營輻射范圍等因素,新時代 我國農村合作經濟主要呈現出傳統集體化合作組織升級演變和內部誘致性組織形態變 遷兩大類型。
7.1.1 傳統集體化合作組織形態升級演變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在于通過集體化和規模化的共同生產勞動實現全體 成員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 展,由于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的差異,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率先通過 實施工業化戰略使農村經濟逐漸向工業經濟轉型,傳統的合作經營方式被集團化和公 司化的現代治理模式取代。與市場經濟不同的是,這些地區在取得較好的市場經濟效 益的同時,組織內部仍然按照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原則實行按勞動與資本相結合的分 配方式,既追求效率又兼顧公平,并將大部分留存收益用于改進成員的公共福利和集 體的擴大再生產,如提供免費住房、醫療、教育和生活必需品等,從而增強了成員的 合作意愿與集體行動觀念,實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的價值目 標。江蘇華西村、河南劉莊村和南街村、浙江航民村、深圳南嶺村等都是在結合本地 具體生產條件基礎上實行集團化和公司化發展的典型,并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共同富裕, 進一步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 論的運用空間,豐富了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內涵與實踐路徑。
(1)完全集體型合作經濟。這種類型的合作經濟本質上是傳統計劃經濟的延續, 實行土地等生產資料和村辦企業完全集體化占有,是一種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合作經濟 組織形態,體現了產權集體所有的性質,并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按照統一集中的生產 經營管理方式,下設專業生產隊和各類生產實體企業,實行按勞分配、收益分紅和社 會福利等相結合的分配方式,同時根據市場需求采取多元化發展戰略,既體現了公平 又兼顧了效率,河北周家莊人民公社、河南劉莊農工商總公司是這種模式的典型。
112
(2)不完全集體型合作經濟。這種類型合作經濟是上述類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 開放式延伸,主要是伴隨著農村城鎮化和農業工業化進程產生的,具有顯著的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特征,是在完全集體型合作經濟的基礎上吸納了部分外部私人資本或者法 人資本,“以聯合非集體產權入股的方式發展農村混合所有制經濟”①,是對外部市場 空間的進一步融入,從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權結構,有利于完善現代化的內部治理機 制,拓寬發展空間,增強資本實力,提高市場競爭力,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村、浙 江航民村等現代化集團的發展路徑是這種模式的典型。
案例一:浙江航民村是通過工業化轉型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典型,村集體股份合 作經濟組織航民集團采取現代化的企業經營模式控股或參股了 28 家工商企業,同時也 吸收了外部法人資本,從而實現了對傳統農村集體經濟的整體性重構,經過幾十年的 發展,航民集團 2020 年工業總產值達 102 億元,利潤為 9.6億元。在分配方式上,航 民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將 44%的股權量化 給村民個人,剩余 56%由集體控股,構建了“勞動+資本+集體福利”的利益分配機制, 同時通過設置集體股為全體成員提供了高水平的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福利,保障 了集團的擴大再生產需要,從而實現了全體成員自由聯合的發展。
7.1.2內部誘致性合作組織形態變遷
制度變遷理論認為,當現存的制度結構或者組織方式沒有實現個體或團體效益最 大化,仍存在改進的可能或者潛在的獲利空間時,個人或者團體就會尋求實現這種潛 在利益的機會,進而推動制度變遷或者組織形態演變,當這種變遷是自下而上并得到 官方認可時稱之為誘致性制度變遷。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正是在生產力發展和技術 進步推動作用下,遵循誘致性變遷邏輯而導致了外部聯合模式和內部治理機制的重構, 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多種組織形態。
(1)內生過渡型合作經濟。這種類型主要是農村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生產要素 自由流動和經營主體間越來越細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物,本質上是農村內部農戶間 橫向一體化的聯合,相對于集體型合作經濟而言屬于一種中間過渡形態,主要包括兩 種類型:
一是由部分同質性較強的成員或者能人發起成立的專業合作社以及由該合作社創 辦的實體。專業合作社主要是農戶與農戶之間出于共同使用部分生產資料(如專用設 備、種苗、農用物資、勞動力、資金等)、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 擴大市場份額并獲得一定盈余分配而組織成立的一種初級合作形態,包容性較強,可 以容納不同的生產要素和所有制關系,無論是私有產權還是集體產權都可以在合作社 內部共存,實現要素平等。合作社通過計劃生產、集中管理、產品加工、統購統銷
①張義博.農村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現路徑[J].中國發展觀察,2020, (9): 78-81.
113
(特別是生產資料的統一供給)等環節的一體化,將分散的生產要素集聚在一起,實 現成員在合作社的統一經營管理下開展生產活動,并與合作社進行交易,由合作社代 表社員對接大市場,將眾多的農戶與廣闊的商品市場甚至國際農產品市場有效連接起 來,使農戶成為社會化大生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顯著增強了農民市場主體地位, 降低了單個成員面對市場的成本與風險,也有利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城鄉兩大部類 交換中獲得更多的比較優勢。同時合作社在與市場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盈余還將在社員 中進行二次分配,從而保證了合作社勞動聯合的本質屬性;
二是集體經濟組織參股專業合作組織。現階段很多農村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和市場 需求成立了相應的專業合作社,而每種產業類型的合作社大多數是由本集體內部部分 成員發起設立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參與,因此,在理論上,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參股各 專業合作組織,比如水稻、蔬菜、煙葉、養殖、旅游、苗圃種植等,由合作社負責具 體的生產經營管理,集體只參與盈余分紅。通過這種集體參與或者帶動的方式不僅可 以增強合作組織的穩定性,而且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所有成員都能夠享受到不同 經濟組織和經營形態產生的收益,形成成員間利益上的一致性,并通過設置合理的參 與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逐漸縮小成員間貧富差距,實現成員共同富裕。這種合作模式 關鍵是要統籌好集體經濟與合作組織這兩個經營層面的內在關系,比如利益聯結機制、 收益分配機制、資源要素整合共用、功能優勢互補等,充分發揮兩者的比較優勢,實 現集體經濟與合作組織的良性互動發展。
案例二:信豐縣新建村蔬邦富蔬菜合作社 2020年成立時共有成員 29 人,出資總 額為 15.5萬元,其中 27人每人出資 0.5萬元,其余 2人各出資 1萬元,資本構成比較 均衡合理。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面積 228 畝,社員種植面積基本上是按照出資份額比 例分配,既保障了農戶自主經營權,又滿足了集體化和社會化的生產需要,體現了生 產資料共同占有和共同富裕的合作理念。同時合作社充分發揮在市場議價和談判方面 的優勢,既降低了購買成本又提高了銷售價格(平均售價高出當地 1.2元每千克),并 在此基礎上提取 0.06元每千克作為合作社凈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需要,從而增強了合作 社可持續發展能力。另外章程還規定了合作社的公共積累根據產品交易量與成員出資 額占比進行分配,其中交易量占 60%,出資額占 40%,體現了按勞動、資本等多種要 素相結合的分配原則,進一步提高了合作社的穩定性和適應性。
(2)內生聯合型合作經濟。聯合型合作經濟本質上是由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通過 橫向一體化的聯合生成的,主要是生產同質性較強的農產品或者生產資料存在較多共 性特征的合作社,出于追求更大規模的生產需要和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而聯 合組建的。除了具備上述專業合作組織的優勢外,聯合合作組織的最大特點是通過創 建自己的品牌來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品牌共用、渠道共享,從而顯著提高農產品 的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進一步提高專業合作社主體地位,可以看作是內生過渡型合
114
作經濟的升級版,也是近年來農村內部逐步探索興起的一種新型合作模式,具有較強 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在具體運營方面,聯合社主要是在原有產權基礎上,將若干個產 品關聯度較高、生產資料和相關要素可以互用共享的各專業合作組織,通過橫向一體 化的方式組建起來的一種聯合體,由聯合體統一品牌、標準和技術,促進聯合體內部 土地、勞動力、資本、人才、信息和市場的整合共享,實現要素在聯合體內部自由流 動,進一步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聯合體對內實行統一生產計劃和分工協作,并保 持原有合作組織的生產經營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專業合作組織經營規模和 服務半徑小的問題,降低了綜合生產成本;對外則進行統購統銷,以此提高聯合體的 議價能力與市場效益。在利益聯結機制方面,社員以高于市場價X的價格將產品出售 給合作社,合作社再以高于市場價Y的價格出售給聯合社,聯合社再通過農產品精深 加工等環節提高附加值,最后以Z的價格銷售給市場,其中市場價P<X<Y<Z,從 而實現了社員、合作社、聯合社三個經營主體的共贏。但這種類型的合作組織有一定 條件性的,因為它對各專業合作組織的關聯性要求較高,比如水稻、煙葉、蔬菜、臍 橙等產品同質性相對較強的生產合作組織,或者是植保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服務內 容相似、生產管理環節共性較強的服務組織,因為只有關聯度高才能更好地實現資源 要素共享,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聯合的穩定性。同時它還包含了一定的計劃 調節因素,實踐中需要因地制宜進一步完善組織內部治理機制才能取得更好的市場前 景,發揮更大的聯合功效。因此,這種類型的合作組織聯合體是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 理論的創新發展,是新的歷史條件下“自由人聯合體”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實現全 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有益探索。
案例三:石城縣豐山村合作社聯合社成立于 2019年,由當地水稻、白蓮、煙葉、 臍橙、蔬菜、薏仁等 6家產品關聯度較高的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種植面積達 1.4萬畝, 覆蓋 9個行政村,共有社員 1, 000 余人。在資本構成上,平均每家專業合作社成員出 資 0.8 萬元左右,而專業合作社加入聯合社各出資 30 萬~50 萬元不等,總體上也比較 合理,保證了聯合社內部平等的權利地位。在生產方面,聯合社通過對專業合作社原 有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物資、設備等生產資料的統一使用以及品牌、市場的 整合利用,形成了資源要素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有計劃的社會化大生產,既降 低了綜合生產成本,又通過聯合生產經營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在農產品銷售方面, 社員以高于市場價 5%的價格出售給合作社,合作社再以高于市場價 10%的價格出售給 聯合社,聯合社通過品牌打造與多元化精深加工可增加 60%左右的附加值,不僅取得 了明顯的市場效益,也降低了多次交易產生的成本和市場風險,實現了農民在更高層 次和更大范圍的聯合合作,集體意識與合作意識顯著增強。
(3)外部嵌入型合作經濟。嵌入型合作經濟主要是在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由外 部農業企業通過一定的契約關系聯結帶動農戶發展而產生的,因而改變了傳統的、相
115 對封閉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農村各類生產資料和要素在城鄉之間、工農兩大 部類之間交換流動,實現了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縱向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消除逆 向選擇和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各類主體間的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是合作經濟 范疇的進一步拓展延伸。這種模式的最大特點在于農村內部通過縱向一體化的方式引 入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理念,實行計劃性生產和訂單式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農 村成為農業企業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從而穩定了農產品銷售流通渠道,對農戶起到了 較好地促進帶動作用,目前各地區都在根據農村實際進行積極探索。但正如前文所述, 由于該模式在實踐中存在工商資本對農業剩余價值過度提取的問題,因而需要設計更 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來實現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共贏、共享發展。從實踐來看,嵌入型 合作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農業企業以有償的方式獲得了部分集體資源和資產發 展相對高端的現代農業產業,由企業支付給集體組織一定的管理費,集體組織可以選 擇是否參股運營,而農戶將土地流轉給企業獲得了土地流轉費,同時以土地入股企業 還可以參與分紅,另外農戶在企業內部勞動還可以獲得工資性收入。因此,集體組織 和成員在這個過程中都獲得了較好的收益,集體資源也得到了有效盤活利用,而農業 企業也獲得了相對低成本的原材料供給,總體上實現了三方共贏;二是在農業企業與 合作社之間建立生產協作關系,這樣可以減少交易環節和交易成本,避免公司與農戶 之間產生逆向選擇問題,而農戶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價格優勢和更高的市場談判地位, 減少生產和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三是在前者基礎上進行調整優化,即采取農 業企業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結的方式來保障農民利益,防止工商資本對集體資源和 農業剩余價值的過度提取,將整個產業鏈上盡可能多的利潤和剩余價值留在農村內部, 從而實現農業剩余價值內部化與農戶利益的最大化。
案例四:于都縣謝屋村曾是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由于歷史原因,村集體 經濟組織幾乎無收入來源, 2016年縣政府引進了江西棲嶺農牧公司,并采取“公司+村 集體股份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開展一體化生產經營,從而推動了集體經濟快速發 展。在資本構成上,由縣政府出資 75萬元作為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的注冊資本,并聯結 帶動了 31位農戶加入,每人出資 1萬元,資本構成較為合理。在生產經營上,由公司 統一為村集體組織提供雞苗、飼料、疫苗、技術服務等生產資料和要素,村集體組織 統一搭建養雞棚作為公司的生產基地,農戶負責按公司技術標準進行飼養,公司則按 合同價回收肉雞,從而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共同體關系。經過幾年的發展, 2019年該村 集體經濟收入達到 15.6萬元, 2020年收入達到 33.6萬元, 2021 年發展到了 117萬元, 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蝶變和產能的進一步發展擴張,而入社農戶同樣也獲得了較 好的生產經營收入。
(4)跨界聯合型合作經濟。這種類型也可以稱之為跨區域型合作經濟,主要是指 一些規模較大、經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合作組織(包括村集體組織)在滿足內
116
部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區域資源的同時,通過合作生產或者流轉其他地區土地等資 源的方式(即采取“飛地”的生產模式)將產能逐步轉移到外部,實現跨區域資源整 合與更大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在操作上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聯合經營方式,比如A村 合作組織直接租用B村的土地、林地等資源,同時給予B村一定的費用或者相應的比 例分紅,或者A村合作組織與B村合作組織共同生產經營某種產業,并建立合理的收 益分配關系,既可以有效盤活利用農村資源,實現產能擴張,還可以獲得潛在的經濟 效益,實現合作雙方共贏。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業機 械化的推廣和科學技術的投入將逐步替代傳統的勞動方式,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村生產 力與勞動產出率,為聯合合作生產奠定了重要物質條件基礎,而組建各區域間合作經 濟組織聯合體既有利于實現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流動聚集,提高資源配 置效率,也有利于活躍農村經濟,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因此,這種跨界聯合型合作 經濟在生產力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基礎上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江蘇華西村是改革 開放后實現農村合作經濟跨區域發展的典型,華西村根據生產發展需要逐步并入了周 邊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同時完善了村與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和收益分 配關系,不僅拓寬了發展空間,增強了整體經營實力,還帶動了周邊十多個村共同發 展,既實現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也促進了區域間協調聯動與融合發展。
由此形成了以勞動力、土地、資本的聯合為主體,并融合了城市工商資本、技術、 知識、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基礎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 農村合作經濟體系。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和競爭性制度安排,合作經濟不僅賦予了農村 基本經營制度新的時代內涵,而且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的不斷優化完善提升了整個農業 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與生產經營水平,因而日益成為新時代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 中堅力量。
7.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實踐演變特點
根據前文理論分析和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的規整重構可以清晰地看出,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合作理念、合作范圍與合作形態方面都產生了一系列發展演 變,并在實踐中呈現出不同的理論特點和實踐特性,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由 初步探索到逐漸成熟再到創新發展的邏輯演變脈絡,“顯示出由初級階段向高級形態 的客觀發展規律”①,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內涵,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合 作社理論的實現路徑,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 和組織形態演進的解釋力。
7.2.1合作內涵由注重理念到回歸現實
①張紅宇.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趨勢[J].農村工作通訊,2020, (21): 39-42.
117
新中國成立后,舊思想觀念并沒有完全消除,農戶間不同的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 給農村兩極分化造成了客觀上的可能,為防止農村產生新的貧富差距,同時支援國家 工業化戰略,迫切需要將數以億計的小農生產重新組織起來過渡到社會主義農業大生 產,這原本是正確的路徑選擇,在合作化初期也產生了積極效果。但由于后期過分強 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追求,試圖通過構建更高級的生產關系從 而形成一種更高的生產力,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人的自由聯合發展,導致合作 組織最終升級衍化為人民公社。實踐證明,盡管人民公社通過一種特殊的合作方式實 現了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千百年來“均富貴”的共同愿景, 但這種偏重于精神追求的合作理念忽視了人們的現實需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不僅未能實現共同富裕,反而陷入共同貧窮”①的困境,同時產生了一定的效益減損。 因此,在回應價值訴求的同時還應給予人們更多的現實物質觀照,努力實現更高水平、 更有效率的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以來,為擺脫農業發展困境,順應人們解決溫飽問題的需要和全面建設 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國家及時調整了農村生產關系,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 體制,為農民開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供了制度前提,為新形勢下勞動與資本的有 機結合開辟了廣闊空間,也為實現更高程度、更深層次的合作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物 質基礎,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理念,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 和生產關系的完善,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向升華,極大滿足了人們日益增 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進入新時代,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斷增強和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蓬 勃發展與生動實踐,黨中央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唯物 史觀和辯證法思想為指導,以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滿足人們更加富足的物質精神文 化需求為奮斗目標,在合作經營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高水平統一經營的制度優越性和發 展集體經濟的現實重要性。同時逐步構建起以集體統一經營為主體、多元化和多類型 合作經濟為補充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體系,充分釋放了各類要素發展潛能,既突出了 歷史規律性又反映了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理想價值追求和共享 發展的時代精神需求的辯證統一,使新時代合作理念更加厚實、合作內涵更加豐富、 合作基礎更加牢固,從而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更高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重新回應了馬克思 主義合作社理論本源與初心,使合作內涵由注重精神理念逐步回歸現實需求。
7.2.2合作范圍由相對封閉走向開放包容
① 陳始發,朱格鋒.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共享發展思想探析:歷程、理路與啟示 [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20, (5): 117-125.
118
新中國成立后,“重工業、輕農業,重城鎮、輕鄉村的價值取向長期盛行”①,城 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導致我國農村總體上處于一種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發展狀態, 合作經濟組織也不可避免地局限在狹小的村社與隊(組)邊界范圍內,農民政治生活、 經濟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空間相對狹隘,個體行為受集體限制,個人意志 受集體支配,村社內部合作范圍和層次極其有限,農民合作內生動力不足,導致農業 內卷化嚴重,農村缺乏活力,進而出現低效率的大規模集體行動。同時與外界信息交 流匱乏,城鄉之間、工農兩大部門之間單向化和剪刀差的交換關系導致二元經濟社會 結構矛盾突顯。
改革開放時期,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使農民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經營自主權,農村 商品經濟開始發展,市場因素逐漸發育,盡管土地產權歸集體所有,但農民擁有了較 大的支配使用權,從而為形成新的合作組織提供了基本前提,并逐漸突破了傳統地域 范圍與合作形態的限制。同時工農、城鄉之間的交換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合作方式 也從封閉式的村社內部簡單勞動要素的合作發展到相對開放的鄉鎮企業勞動與資本的 聯合,再到以集體組織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專業化分工協作,以及村與村之間跨 區域的要素聯合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呈現出合作主體更加多元、合作要素更加豐富、 合作空間更加廣泛、合作模式更有效率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合作組織在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環境下高度的開放性和適應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合作經濟在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 重要作用,積極構建多層次新型合作經濟體系,在政策上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社、聯合 社、“企業+農戶”等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同時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推動構建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不斷豐富合作形態、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內涵,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在城鄉合作機制上,逐步建立并完善新型工農城 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互動發展,穩妥有序推進城市工商資本與村集體和農戶開展各 類生產經營合作,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與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 更廣泛的共享發展。在合作組織內部治理上,適應社會化生產需要和現代化生產經營 理念,積極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了土地、勞動力、資本、 資產、技術等多要素參與的分配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從而在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條件下為各類要素的聯合重組開辟了新的空間,形成了更加開放包容的合作 經濟發展理念。
7.2.3合作形態由單一集中轉向多元共存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內外復雜形勢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共同影響下,我國通過 “三步走”戰略成功實現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并逐步建立起以土地集體產權為基礎,
①趙送琴,馮怡等.鄉村振興背景下中部地區鄉村人力資本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 (6): 45-55.
119
以農村生產資料集體占有和支配為核心,以統一計劃、集體生產、按勞分配、統購統 銷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體制,農戶僅保留極少部分的自留地,商品因素消失,農產 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各環節都沿著一條單一集中的計劃模式依次展開,體現 了一種集體意志和集體觀念。因此,人民公社是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情況下,為完成 特殊歷史任務而組建的一種生產資料高度公有化和集體化占有的合作經濟組織,并絕 對排斥其他任何經濟成分和組織形態,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后,為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繁榮農村經濟,擺脫農村發展困境,黨 中央及時采取放活讓利的政策方針,突破了長期固化的單一公有制經濟體制,賦予了 農民更大的土地使用權和財產收益權,極大提高了農村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激 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為多元化合作主體與多種合作組織形態的產生創造了必要前提。 同時還促進了農戶、合作組織、村集體組織、鄉鎮企業與外部市場主體間多層次的聯 合合作,實現了由單一集中的勞動聯合向勞動、資本、土地等多種生產要素共同參與 的深刻轉變,推動農村合作經濟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有效解決了小農生產資本 和技術投入不足、交易費用過高、生產規模狹小、社會化服務薄弱等現實問題。并通 過不斷創新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增強合作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農村合作經濟在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融合共生中不斷發展壯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農業技術的廣 泛融合運用,農村經濟與農民個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和演變,農村經濟總體上 呈現出以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為代表的統、分、合三種經 濟形態特征,由于家庭經營的歷史局限性,“統”與“合”的生產方式將成為當前和 未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基 本原理指引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同時遵循誘致性變遷邏輯,農村內部進 一步衍生出了多元主體共存、多種合作層次和多樣化治理模式的合作組織形態,并逐 步發展形成了以專業合作組織、聯合合作組織、村集體股份合作組織和現代農業企業 之間多種形式的聯合為基礎,以集團化和集體化方式統一經營的新型集體經濟為依托 的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體系,是合作經濟形態由單一集中轉向多元共存的生動寫照。 同時通過不斷改進內部治理結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產權收益關系,進一步推動農 村合作經濟朝著實現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和農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方向演變,從而在 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新的時代內涵與實踐價值。
7.3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內涵和創新發展
歷史證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不僅深刻揭示了發
展農村合作經濟的真理性和必然性,而且在本質上超越了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具
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深刻的精神實質。因此,新時代發展農村合作經濟不僅要以馬克
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為指導,還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理論視野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120
與實踐的創新發展進行深入的再認識,從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指導農村合作經 濟的內部治理與發展演變。
7.3.1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內涵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產生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因素的,由于資本主義 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僅制約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而 且還造成了嚴重的階級分化和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占有支配,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 富差距巨大。同時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和無計劃性還導致了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 和資源嚴重浪費,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有序運轉,因而需要形成一種聯合的、有計劃的 社會化生產方式來改變這種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擺脫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關系 的束縛,實行聯合占有生產資料的擴大化再生產,從而克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 性與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性,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擴張和物質財富極大增長。而生 產資料的社會化聯合也保證了整個社會對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占有支配,從而為全體 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
作為整個社會生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同樣受到小農生產方式的極大 束縛。由于傳統農村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導致了農業生產的分散性和狹小性,同時生 產工具簡單,以個體勞動為主,資本和現代技術投入不足,使原本落后的小農生產更 加保守和脆弱,農業產出效率不高,抗風險能力不強,既容易造成兩極分化也容易走 向衰亡。因此,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認為,要擺脫這種脆弱狹小的生產狀態,在農 業領域只有同樣實行聯合占有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小農生產的局 限性,實現農業生產力擴張和擴大化再生產,同時增強生產的計劃性因素,克服生產 的盲目性和無政府狀態。因為聯合占有生產資料不僅可以有效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 加資本和現代技術的投入,提高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和土地產出效率,而且這種聯合的 生產形態還將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形成一種聯合體和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并 逐漸改變農民的私有觀念,強化合作理念與集體意識,進而實現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 全體成員共同占有。同時促進基于專業化分工協作基礎上更高集體力的形成,推動農 村生產力向更高層次發展和社會形態向更高級階段演進,滿足全體成員不斷增長的物 質文化需要,形成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自由聯合發展狀態。
因此,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既要充分體現 人的勞動聯合的本質屬性,增進共同的合作理念與精神訴求,也要充分觀照人的現實 物質利益需要,實現物質財富的更大增長。既要遵循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也要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在合作組織內部合理引入效率更高的股份制與市場機制,充 分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合作經濟組織的開放性和要素流動 性,改進農村土地等生產資料和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時在經營中還應增加更多的生產 資本、物質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的投入,提高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和農業生產精細化、
121
智能化管理水平,充分發揮農業生產計劃性和市場性兩種制度的比較優勢,共同推動 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實現更高的產出效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此外,在組織 內部還需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統籌考慮成員投入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 等生產要素的貢獻度,實現多樣化的分配方式,既考慮到公平也突出市場效率,從而 增強合作組織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合作組織發展治理效能,進而創造出 更多的農業價值和物質財富,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提 供厚實的物質基礎。因此,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 論是以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為邏輯指向,既堅持了傳統合作制的基本 原則,又融合了現代股份制和市場機制,同時遵循了市場價值規律,在提高勞動者生 產資料聯合占有程度的同時充分保障了個體的財產權益,激發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 勞動創造性,兼顧了公平與效率。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 論本質上是傳統計劃性與現代市場性的統一體,“是股份合作制,股份表示資產組合 方式,合作表示勞動結合方式”①,并從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利益需求兩個維度規制著 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完善,不斷推動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邁向更高發展 治理水平。
7.3.2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
歷史和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的合作社理論具有鮮明的真理性和科 學性,但由于時代和歷史方位不同,我們對于經典作家的合作社理論不能僅僅從歷史 的和抽象的角度去理解把握,從而忽視了它的發展階段性和歷史條件性。馬克思也認 為這些原理的運用要依據當時的、具體的歷史條件,而不能機械地當作教義或者教條。 因此,順應時代發展和現實問題解決的需要,新時代應該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和理 論視野,從理論體系、理論內涵和實現路徑三個層面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與實踐的創新發展,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再認識, 從而增強理論的時代性和解釋力,更好地指導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和實踐 演變。
(1)理論體系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產生于十九世紀歐洲空想社會主 義合作社思想基礎上,并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探索到深化、從萌 芽到成熟的發展演變過程,既有曲折實踐也有蓬勃發展,既有科學闡述也有認識誤區, 總體上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演進軌跡與實踐進程。從時間上看,馬克思主義合作 社理論涵蓋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科學合作社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結合本國實際 和具體歷史條件對合作社理論的創新發展和實踐運用,其思想基礎和基本觀點是一脈 相承的,都將合作社作為改造小農所有制、實現農村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基礎的重要
①黃文忠.怎樣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論 [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 1992, (4): 8-11 .
122 手段,并且都認為合作社是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一種生產方式和組織形 態,具有多重經濟社會價值功能。其社會功能應當是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其政治功 能應當是改良資本主義制度,其經濟功能應當是實現對小農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 從而賦予了合作社獨特的價值屬性和歷史作用。從空間上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農村合作社思想、列寧合作制思想、毛澤東農村合作經濟思想、 鄧小平“兩個飛躍”農村經濟思想、江澤民“兩個聯合”思想、胡錦濤“兩個轉變” 思想以及習近平新時代“統分結合”農村合作經濟思想的整合統一與實踐概括,每一 個階段的農村合作經濟思想都在堅持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基本觀點基礎上,結合當時的 歷史條件和生產力發展實際進行了理論闡釋和實踐運用,因而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思 想統一體,這些“合作經濟思想為中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準 備。”①因此,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呈現出高度的內在關聯性和邏輯繼承性,同 時也體現了各自的歷史特點和時代特性。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是一 種開放包容的而不是自我封閉的理論,是發展的而不是停滯的,是運動的而不是靜止 的,正是由于這種發展的特性才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 出不同的理論特點與實踐形態,從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完 善。
(2)理論內涵持續擴充。從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創立起,合作社就被賦予了特 殊的價值功能屬性,這種價值功能突出體現在改造小農的私有性,建立生產資料公有 制主體地位,并折射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特點,這也就導致了社會主義國家在合作社 最初的具體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偏重于對共產主義價值形態的追求而忽視了對人的現實 物質利益的觀照,但隨后又進行了一系列適應性變革調整,不僅回應了人的本質和現 實物質需求,而且順應了農村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正確處理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實現了合作經濟組織穩定健康發展。首先,在合作理念上更加注重現實性。社會主義 國家農村的改革往往立足農村生產力發展實際,以解決農村社會主要矛盾為邏輯出發 點,以提高生產力和滿足人們更加多樣化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在堅持土地公 有產權制度基礎上重新恢復了農民土地生產經營自主權,從而保障了農民土地財產權 益,改進了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為開展多主體和多層次的聯合合作提供了基本前提, 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對農村土地公有產權制度實現形式的認識。改革既遵循了歷史規 律性又反映了發展的階段性,使新時期的合作理念更加厚實、合作內涵更加豐富、合 作基礎更加牢固,從而在新的歷史方位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重新回應了合作社理論本 源與價值訴求,使合作理念逐步回歸了現實需求。其次,在合作范圍上更加突顯了開 放包容性。從歷史角度來看,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農村合作經濟最初往往局限
① 任紅霞.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思想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的理論指導 [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 (5):21-25.
123
在狹小的村社邊界范圍內,而且只有勞動之間的聯合,同時個體行為受集體限制,個 人意志受集體支配,導致村社內部合作范圍與合作層次極其有限,農民合作動力不足, 進而出現大規模的低效率集體行動。實行改革后,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和要素 潛能得到充分釋放,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和城鄉關系的調整為合作組織發展開辟了新 的空間,從而逐步突破了傳統地域范圍與合作形態的限制,并從封閉式的簡單勞動合 作拓展到實行勞動與資本等多要素的聯合,再到參與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專業分工 協作以及跨區域的要素聯合,合作經濟呈現出要素更加多樣、空間更趨廣泛、范圍逐 漸開放的發展趨勢,開放性和包容性逐步增強。再次,在合作主體上實現了多元共存。 從合作主體來看,在經典作家最初設想的合作社理論中較少提及主體問題,因為在生 產資料集體所有制條件下合作主體本質上只有一個,即農村集體組織,并在此基礎上 建立了以統一計劃、生產、分配、購銷為主要特征的單一公有制經濟體制,物質生產 和交換等各環節都沿著單向度的模式依次展開。政策調整后,單一公有制經濟體制的 解體為多元化合作主體的產生創造了必要前提,農民主體地位得到強化,促進了農戶、 合作社、集體組織和其他組織的生成,并開展了多樣化的聯合合作生產,從而實現了 合作主體由單一組織向多元共存的邏輯演變。最后,在合作機制上兼顧了公平與效率。 由于特殊的歷史環境影響,農村合作組織在社會主義國家最初的實踐中往往由政府層 面主導,是為了完成特殊的歷史任務而構建的特殊的合作組織形態,具有較強的行政 職能和理想主義色彩,同時在合作機制上實行絕對的平均主義,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盡管通過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實現了人人平等,滿足了人們“均富貴”的共同愿景, 但也忽視了合作組織生產效率的問題,從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低水平的共同富裕。在 進行一系列改革調整后,農民具有了較大的合作自主權,不僅可以采取勞動合作,還 可以進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聯合,在管理上也實行民主管理和“一人一票”制 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還引入了市場機制,根據各要素的市場貢獻度設置合理的收益分 配方式,并通過相關機制的調節作用實現對弱勢群體的兜底幫扶,既體現了社會主義 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也提升了合作組織管理水平和整體效能,增強了組織的靈活性 和適應性,從而在更高生產力發展階段上實現了國家、集體、合作組織和農戶的共贏。
(3)實現路徑進一步拓展。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是要通過一種聯合占有 生產資料的方式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突破資本主義狹隘的生產關系外殼,進而向更高 級社會形態發展演變,在滿足人們現實物質利益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所有人自由而全面 的發展,同時實現對社會生產力和人自身的全部占有,這是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指引下 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也內在規制著合作組織的本質特性和發展走向。由于時代 和歷史條件的局限性,經典作家并未就農業合作組織的具體實現路徑問題作出詳細的 闡述,只是在理論上作了比較抽象籠統的規定,同時社會主義國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也出現了許多經典作家未預料到的情況,因此,我們既要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合作社
124
理論的合理內核,也要立足社會主義國家農村現階段生產力發展實際,不拘泥于某些 具體的實踐形式和抽象的理論規定,只要能形成聯合占有生產資料的方式并實現社會 化大生產,促進農村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和農業擴大化再生產,能在不同程度上滿 足人們現實物質需求和實現人的自由聯合發展,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 主義合作社理論的實現路徑。從當前社會主義農村的實踐來看,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和 農村開放性的增強,農村內部出現了多種經濟形態,總體上呈現出個體經濟、合作經 濟和集體經濟三個層次的發展格局,并衍生出多元化主體和多種形態的生產模式,比 如專業合作組織、聯合合作組織、集體股份合作組織、現代化集團組織以及現存的個 別人民公社組織。在管理體制上既有市場機制作用也有行政規制力量,在要素構成上 既有勞動聯合也有土地、資本、技術的參與,在空間范圍上既有村社內部合作也有跨 區域聯合,在產權結構上既有私有成分也有集體成分,而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 下這些因素往往交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農村合作經濟體系,“是馬 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實踐。”①但透過這些具體的外在形 式可以看出,這些組織形態總體上呈現出合作層次與組織化程度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的 發展演變趨勢,其中專業合作組織聯合層次最低,聯合合作組織是在專業合作組織基 礎上的進一步發展,聯合程度明顯提高,成員范圍明顯擴充,集體股份合作組織是在 傳統集體經濟組織基礎上演變生成的,是村域范圍內聯合程度最高的組織形態,覆蓋 了農村內部所有成員和全部地域范圍,而現代化集團組織則是在傳統集體經濟組織基 礎上進行市場化和產業化升級改造形成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得更緊密,不僅 生產力得到了質的提升,同時組織邊界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擴張。另外現存的個別人 民公社組織則依靠行政力量實現了全體成員在廣泛分工協作的基礎上進行聯合擴大化 再生產,組織化程度極高,并且具有較強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特點。從現實角度來看, 無論是哪種合作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主義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增 長,擺脫了農民個體生產的局限性,發展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同時還形成了不 同組織化程度的聯合體,而實踐中這些不同結合程度合作組織的發展本質上就是朝著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所指明的方向前進,而且它們本身就蘊含了“自由人聯合體” 的基本因素,是“聯合體”的一種初級實踐形態。因此,建立在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基 礎上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完全契合了經典作家關于合作社理論的科學主張,既是“聯 合體”在新發展階段的具體實踐方式,也是實現自由聯合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必由之路, 并形成了多層次、階梯型的螺旋式上升發展演進軌跡,從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多樣化的實踐方式。
7.4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
①潘利紅,楊小霞.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的實踐與創新[J].前沿,2010, (24): 43-45.
125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從來沒有脫離政治的經濟學,理論上如果將農民合作經 濟組織視為單純的市場經濟主體將導致其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因為農村合作經濟組 織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承載著特殊的社會功效和精神價值理念,既是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因此,在 認識到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然性的同時,還需科學把握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的總體要求 和基本遵循,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的社會 主義農業合作化道路”①,確保合作組織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
7.4.1 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下發展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的必然性
(1)發展合作經濟順應了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運動規律 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 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 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② 從而科學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演變規律問 題。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范疇中,生產力起決定性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生 產關系變革,同時生產關系的完善反過來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 系,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和組織形態正是遵循了這一基本矛盾運動規律而不斷地發展演 變。
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實行的是生產資料集體占有和支配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 由于資本和現代化要素投入較少,勞動力綜合素質和生產技能普遍不高,因而農村生 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較低,這種較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并沒有對生產關系提出更高的 要求,而是天然適合小規模的家庭生產或者小范圍的合作經營,歷史也證明這種生產 資料高度集體化的生產關系和大規模的集體生產勞動并沒有很好地拉動農村生產力的 發展,反而造成了低水平的集體經濟。因此,順應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運 動規律,改革及時調整了這種高度集體化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并對土地權能進行 了合理分解,在堅持土地集體產權基礎上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離”,賦予了 農戶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性,從而形成了“統分結合”的農村生產關系,極大提高了 農戶個體生產積極性和農業產出效率,因而成功地走出了農村發展困境。實踐證明, 家庭責任制的生產關系適應了當時以個體勞動力投入為主的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既 穩定了農戶生產預期,同時也促進了農業資本和現代技術設備的投入,從而推動了農 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村土地所有制關系得到不斷調 整完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從改革初期的十五年放寬到第二輪承包期的三十年, 并且在第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前后共計七十五年。同時深入推進農村土地
①東秀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社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4): 6-10.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3.
126 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調整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從而為農戶盤活土地資源、開展多樣化的合作經營創造了巨大空間。而針對農村集體 產權虛化的問題,改革遵循了“帕累托最優”的改進原則(即在沒有使任何人收益變 壞的前提下,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并引入了現代股份制,將集體所有的資源和資 產重新核定后折股量化給全體成員,從而將傳統的集體所有制改革為股份合作制,進 一步明晰了長期模糊不清的集體產權,保障了農民財產權益,實現了農村生產關系的 深度變革調整。由此形成了多層次、多主體的農村內部生產關系,既有集體層面的, 也有合作層面的,還有個體層面的,并統一于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在個體層 面,由于土地等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了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重組,同時農業生產 力的發展也為合作經營提供了現實支撐,從而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聯合合作經濟組 織的形成創造了前提條件,促進了現代生產要素投入,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率。而集體 層面由于產權關系不清晰,體制機制不靈活,造成了集體產權長期虛化,集體資產大 量閑置,因此,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總體上形成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集 體產權關系,并構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市場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 機制,有利于盤活閑置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產業,增加集體經營收入,改 善了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總體薄弱的發展狀況,鞏固了農村集體經濟基礎,從而推動了 集體層面生產力的發展。可見,正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才推動了多層 次、多形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而農村不同層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 也在不同層次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得到了合理解決,實現了兩者的辯證統一,同時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正是在這種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關系中實現了由低級形態向高級 形態的發展演變。因此,發展合作經濟是順應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 基本體現,只有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出發,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不同生 產力發展階段合作經濟組織形態演變的內在規律,才能更好地推動新時代農村合作經 濟蓬勃發展。
(2)發展合作經濟是鞏固農村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的內在要求 從生產關系角度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生產資料 公有制不僅適應了不斷擴大的社會化生產發展需要,還保證了廣大人民主體地位的經 濟需求,如果沒有公有制經濟基礎,就無法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而 生產資料公有制在農村則體現為土地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以及建立在此基礎 上各種形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與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使用,不僅克服了分散的家庭 生產經營帶來的弊端,還進一步鞏固了農村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并強化了農村 經濟的公有制屬性。
首先,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的基本經濟體制,在農村則表現為以集體所有制經濟為基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127
的局面。改革開放雖然賦予了農戶充分的土地自主經營權,但并沒有否定土地等生產 資料集體所有制,改革只是向農民讓渡了部分土地使用權能,農村仍然維系在集體產 權范圍內,這是基于當時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實際的一種生產關系調整和策略選擇, 并沒有動搖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也不贊成農村實行 生產資料私有制,認為私有制并不是社會主義,私有制成分過多也不是社會主義,鄧 小平也指出我國農業最終還是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 “農村經濟最終還是要實現集 體化和集約化”,“就是過一百年二百年,最終還是要走這條路。”①但必須看到,改 革開放雖然廢除了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經濟體制,同時也造就了數量龐大的家庭承包經 營,盡管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賦予了農戶充分的生產自主性,但正是因為一家一戶經營 的局限性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土地等生產資料過度分散和單個農戶生產力水平低下的 弊端,同時還導致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弱化和集體資產的流失,形成了一種不完整的集 體所有制產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農業發展走向。因此,在某種程度上 可以說,現階段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基礎并不是完整的,集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 出現了失衡,盡管改革并不是要以私有制替代公有制,但從農村長遠發展來看還是會 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因而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資料集體占有程度,消除農村土 地私有化傾向,鞏固集體所有制經濟基礎,確保農村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不動搖。
其次,發展協作、共同生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的生存和發展 的必然需要,馬克思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 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只有在這些社 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②因此,農 村在實行分散的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業生產隨即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家庭經營需 要通過與集體組織或者農戶之間的合作來解決農用物資、技術、信息、生產工具等需 求問題,如果不采取某種方式與其他農戶或組織聯結起來,獨立的家庭經營就難以持 續。更為重要的是,長期的家庭分散經營導致土地等生產資料的私有性逐漸增強,公 有性和集體性逐漸缺失,從而削弱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基礎和農戶共有產權意識,甚 至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私有化傾向,造成農村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和財富積累日 益集中于少數私人。因此,個體生產的局限性和集體層面統一經營的不足導致合作經 營成為一種必然。而合作組織的具體方式則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程度決定的,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多類型的農村合作經濟既適應了當前我國農村多層次生產 力發展需要,又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資料集中占有程度和社會化使用程度,逐步 擺脫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狹隘性。同時還密切了農戶間橫向聯系,改進了合作行為與 生產方式,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有效流動,提高了資源配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岀版社,2004: 1349-1350.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340.
128 置效率,實現了更高的要素產出率和更多的合作組織公共積累,而這部分“不可分割 的公共積累也進一步體現了組織內部實現了生產資料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占有關系”①, 從而強化了合作組織共有經濟屬性,在增進成員福利的同時進一步鞏固了農村生產資 料集體所有制基礎。
(3)發展合作經濟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基礎 從生產力層面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 因素,而生產力本身又是由勞動者、生產工具以及組織方式等要素構成,在一定的歷 史條件下,生產工具總體上是由科技水平決定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就導致 勞動者和勞動組合方式成為影響生產力的最大變量,并且后者的效應往往比前者更加 明顯,因為它的易變性和可塑性更大,組合方式多樣,不同的組合方式能產生不同的 效果,并直接作用于生產力水平和產出效率上。從歷史上看,小塊土地所有制和小農 生產方式占據了主導地位,農業生產缺乏專業化分工協作,農民自給自足性強,農產 品商品率不高,資本和技術投入不足,因而導致農業生產力和產出效率長期低下,馬 克思也指出:“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 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②因此,小農 生產方式本質上是一種落后的生產力,既無法適應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也影響 了農業現代化進程。而相對于個體的生產經營方式,馬克思認為合作經濟是更高級的 生產方式和生產力形態,不僅是因為“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 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③,是基于組織成員間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從 而提高了個人生產效率和集體生產效率,進而推動了合作組織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技 術越發展,分工就越細致,合作也就越廣泛,就越能促進組織生產效率的提高。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生產同樣經歷了類似的分工合作演變過程,由獨立的家庭 生產逐漸發展成為聯合與合作的規模經營,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所需的各種生產 性服務由不同的個體或組織提供,增強了農產品分工協作生產能力,有利于克服單個 農戶生產效率低下、經營范圍狹小的不足。同時在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中日益使用先 進的生產工具和智能化設備,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手段,從而推動了農 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業生產由過去主要依靠自然資源投入轉變為以 現代科技投入為主,有效提高了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和投入產出效率,增強了農業總體 經營實力。因此,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此外,農民 合作經濟組織也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因為現實中大多數農 民合作組織的生產經營是有科學技術要求的,沒有科技的支撐合作組織很難得到長足
①馬桂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載體研究[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6: 105.
②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4: 912.
③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4: 378.
129 發展。實踐中一些以提供農業生產信息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合作組織,如果缺乏現 代信息技術支撐則無法運營;一些包含農產品精深加工實體的合作組織也離不開科技 支持,否則農產品的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還有一些提供農業智能化遠程管控服務的 組織,如果缺少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前沿技術的運用也無法正常開展。因此,農民 合作組織不僅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而且“必將在更廣和更深 的層次上有利于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①,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 同時,在生產力的諸要素中,勞動者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勞動是一切財富和 一切文化的源泉”②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將使其成為培育現代農民、發展現代人 力資本的重要平臺,因為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應該是具有專業的生產技能、較強的 市場意識和良好的分析判斷能力的勞動者,如果沒有組織的力量是很難進行長期系統 地培養。因此,通過一定的組織載體來加速農民現代化進程,并“培養大量生產人才、 技術人才、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③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從生產效率角度來看,資本 等要素的持續投入將導致邊際效率的遞減,而現代人力資本的運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推 動勞動生產邊際收益率遞增,從而提高農業產出效率。可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將從 現代人力資本、先進生產工具和專業化分工協作三個層面持續拉動農村生產力擴張, 成為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織基礎。
7.4.2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總體框架
改革開放后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激活了微觀經營主體,也活躍了農 村市場經濟,農民個體與農村經濟正逐步融入現代市場體系,并呈現出家庭經營、合 作經營、集體股份合作經營以及外部企業嵌入經營等多元主體共存的生產經營特點。 由于實踐中家庭經營的歷史局限性以及企業嵌入經營的外部性,合作經營與集體股份 合作經營也就成為當前和今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 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載體。因此,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 導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積極構建合理有效的組織形態、生產 方式和經營機制,推動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1)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盛行時期,在資本占統治地位和 生產資料私有制造成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創始人主張 通過聯合合作的方式來擴大生產資料社會化占有程度,從而擺脫資本主義狹隘的生產 關系束縛,促進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和物質財富極大增長,進而實現全體成員
①馬桂萍,曲曉云.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業合作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8, (6): 20-25.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357.
③王文彬.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掃描與優化路徑研究一基于要素回歸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8, (4): 192-198.
130
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些基本理論和構想既為社會主義國家農村合作經濟 的發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思想形成的最基本的理論 淵源。”①
從歷史上看,新中國成立后,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科學內涵的實踐進程 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采取“三步走”戰略(即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實現了 農業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改造,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既觀 照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物質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精神 訴求,同時還從根本上奠定了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集體土地產權制度基礎,盡管經 歷了曲折的探索實踐過程,但這并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 改革開放后,適應以傳統勞作為主要特征的農業生產力發展需要,同時進一步盤活利 用農村勞動力和土地等各類資源要素,黨中央在堅持農村土地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 基礎上將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將部分土地權能讓渡給農戶,從而為多種形式的 聯合合作創造了先決條件,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科學發展與 農民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聯合,既滿足了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又重新回歸了馬克思主義 合作社理論的精神本源和科學主張,同時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實踐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農村經濟基礎和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僅 擺脫了絕對貧困,實現了歷史性脫貧,同時還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內部經濟 社會結構也岀現了較大程度的分化和演變,形成了以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為引領,各類 專業合作經濟、聯合合作經濟、個體經濟為補充,現代農業企業為依托的富有中國特 色的農村合作經濟體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和發展階段性特征。因此,科學把握新 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本質內涵、時代特性與實踐方式,對于推動新時代中國特 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作用。此外,合作社本質上是要通過 生產資料的社會化占有來提高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程度,進而實現社會生產力和 物質財富的進一步增長,這是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邏輯旨歸和根本指向,但由于 現階段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和資源稟賦的不同,實踐中大部分農村難以實現 生產資料完全集體化和社會化的聯合占有經營,因而只能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 張的過渡型合作經濟組織來逐步提高生產資料集體化占有程度,為實現完全集體化的 統一生產經營創造生產力和物質條件基礎,從而催生岀了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村合作 經濟發展治理模式。
因此,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為指導,遵 循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理念,充分體現勞動者聯合與合作的本質屬性,同時在 組織內部治理結構與分配機制設計上既要充分觀照發展生產力、提高農業經營效率的 現實需求,又要回應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精神本源和邏輯指向,繼續推動農村合
①張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農業的基本構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 (9): 72-76.
131 作經濟朝著更高市場效率與更高級組織形態的方向發展演進,逐步實現更高水平的全 體農民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2)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須實現更高層次“統”的生產關系 從農村實踐來看,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融合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我 國農村經濟逐步呈現岀多元化發展態勢,既有集體股份合作經濟,也有個體經濟與專 業合作經濟,并且相互交叉滲透,但實踐中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專業合作經濟的低效率 與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薄弱甚至一定程度的“虛化” ,導致農村合作經營層次不高。 同時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市場主體的興起也導致了農業資源和生產資料過度分 散,造成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程度不高, “分”有余而“統”不足,盡管政策上也 鼓勵這類市場主體發展,但它們本質上屬于個體私有制經濟成分,并不代表真正意義 上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方向,雖然“小崗村解決了‘分'的問題,但‘統'的問題一 直沒有解決。”①因此,必須強化統一層面的合作經營,提高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程度, 實現更高層次“統”的發展治理模式。
一方面,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政策基石,這是我國農村一切 生產實踐的邏輯起點和現實基礎。無論是改革開放后實行的“兩權分離”還是新時代 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改革,其根本目的都不是要否定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而是 為了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使之更好地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提高農民組織化 程度,實現更高層次的統一經營和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擴張,是唯物史觀基本原 理在農村的生動實踐和具體運用。新型市場主體雖然在活躍農村經濟、增加集體組織 和農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必須看到,資本的私有性決定了它們不 可能承擔過多的社會主義功能,也無法有效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和保障問題,更無法 取代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公有制地位,現實中反而造成了農戶間貧富差距的進一 步拉大和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流失,不僅不利于農村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還在一定程 度上削弱了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影響了農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因而實踐中需要 引起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發展統一層面的合作經濟并不是要完全取消甚至否定家 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實行單一集中的生產經營制度,而是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技術 進步推動了統一層面經營的發展,“是生產發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②,兩者并不矛 盾對立,“不應該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應該是相互共生”③和辯證統一的關系。同時 相對于家庭生產與專業大戶經營,合作經營采取規模化和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不僅能有 效發揮統一設施建設、統一產業規劃、統防統治、勞動力合理調配以及提供各環節生 產性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優勢,還能顯著增強生產的計劃性,提高合作組織市場競爭力
①程恩富,張楊.新形勢下土地流轉促進“第二次飛躍”的有效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7, (10): 55-61.
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4: 316.
③王娜,胡聯.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思考[J].當代經濟研究,2018, (10): 67-72.
132
和整體抗風險能力,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進而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 辦成許多個體農民辦不了的大事,是對家庭生產和專業經營方式的質的超越。因此, 合作經營只能加強,不能減弱,而且必須占有更多的農村資源和生產資料,并逐步形 成更高層次“統”的發展治理模式,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 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不足的問題,既符合社會主義農業發展方向,也是新時代我國 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路徑的必然選擇。
(3)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須構建更加“活”的經營機制 受各種因素影響,實踐中無論是專業合作經營還是集體股份合作經營,管理方式 都相對傳統粗放甚至不規范,治理結構也不完善,經營機制不活,從而影響了合作組 織市場效益和組織凝聚力,制約了農村合作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習近平指岀:“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壯大集體經濟,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 體經濟運行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①合作經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土地 等生產資料的集中統一經營,但并不等同于計劃經濟時期單一的管理體制和分配機制, 不是簡單的“復歸” ,而是賦予了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特性,是對傳統合作模式的辯 證超越,既要保證組織內部的公平合理又要追求最大的外部市場經濟效益。因此,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增強合作組織對市場經濟的適應 性也就成為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效能的現實選擇。
首先,構建市場化的生產經營體制要求明晰的產權結構關系。現代產權理論認為, 明晰的產權關系有助于科學界定行為人的財產邊界和排他性權利與義務關系,從而減 少市場外部性的產生,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和運行績效。隨著新時代城鄉一體化融 合加速,農村經濟呈現岀越來越明顯的開放性和市場性特征,合作經濟組織作為獨立 的市場經營主體同樣需要在遵循市場價值規律的基礎上構建明晰的產權結構關系,合 理界定集體、法人、個人和外部主體的產權邊界,明確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有 利于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強化激勵作用,穩定合作基礎。當前我國農村正深入推進集 體產權制度改革,其核心也就在于進一步明確長期模糊虛置的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產權 關系,將集體所有的資源和資產折股量化給集體組織成員,從而賦予農民更加充分厚 實的集體產權權能,增強了農民主體地位,有利于多元化產權和多種要素的組合疊加, 進一步提高組織運行效率。實踐中越來越多的集體組織通過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構建起 了開放包容、多元共存的混合產權治理結構,既釋放了各類要素潛能,也增強了集體 股份合作組織的發展活力,提高了組織治理整體效能。其次,構建市場化的生產經營 體制還需建立有效的內部治理結構。現代企業理論指岀,公司治理的關鍵在于既要合 理解決內部委托代理問題,又要形成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同時還要保障利益相關
①新華網.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作重要講話[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9/content_ 5251611.htm.
133
者的合法權益,從而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在與市場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通過勞 動者各類生產資料和要素聯合組建的合作經濟組織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內部治理問題, 從合作組織的本質上看,社員既是組織的所有者也是委托人,而各層級的管理人員可 以看作是社員的代理人,由此形成了多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和管理層級。因此,構建 有效的合作組織內部治理結構關鍵在于解決多層次委托代理關系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和 逆向選擇問題,并建立激勵與約束并重的市場化管理體制,才能提高合作組織治理效 能,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在股權結構安排上也要注重權利平等,力求合 理,防止少部分人持股過多侵占組織或他人利益,導致合作組織“異化”為股份公司。 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礎上還需統籌考慮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 市場貢獻度,從而形成多種分配方式共存的格局,既保證了公平又提高了效率,實現 合作組織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配置資源要素,進一步拓寬組織發展空間。因此,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引入市場機制,構建市場化的生產經營體制才能有效解決組 織內部治理問題,農村合作經濟才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新 時代才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4)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必須形成生產方式“高”的組織形態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將逐步突破舊的生產關系外殼,進而推動 更高級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生成。隨著新時代我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信息技 術在農業領域的綜合集成運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越來越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越來 越具備向更高級形態發展演進的現實物質基礎,也只有向更高級的組織形態和生產方 式發展才能容納越來越發達的農業生產力,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良性互促和辯證 統一,從而進一步推動合作組織生產力發展擴張,否則舊的、落后的生產關系只能成 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農村生產力的 持續發展,在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農村正朝著共同富裕和自由 聯合發展的方向升級演變,集體意識、合作意識逐漸回歸并不斷增強,同時我國農村 基本經濟制度也從根本上規制著合作組織形態的演進方向,這就必然要求在充分保障 農民個體財產權益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生產關系向更高級階段調整演進,農業生產組織 化程度向更高層次接續推進,生產資料向集體化的占有形式不斷改進,從而形成更高 水平的社會化生產方式,增強合作組織擴大再生產能力,實現生產資料共同占有與個 人所有的有機結合,進而推動新時代農村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從當前農村實際情況 來看,這種更高級的合作組織形態也就是實現生產資料完全集體化占有使用的集體經 濟組織,但又不同于傳統的集體化生產模式,其最大特點就是對個人財產權益的有效 保障和現代市場機制的引入,因而是一種新型的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形態。
而對于具體的實現路徑,如前文所述,盡管農村合作經濟在理論邏輯和現實物質 基礎方面都具備了向更高級組織形態演變的條件,但考慮到現階段我國農村生產力發
134
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狀況和農業自身發展演變規律,新時代實現新型集體化的生產 方式可以充分借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首先實現合作社的生產占有的理論主張, 總體上采取兩步走的辦法逐步擴大生產資料聯合占有程度,進而構建集體化和社會化 的生產組織方式,最終向新型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形態轉變,實現農村生產關系和 治理結構的變革完善。具體來講,在尚不完全具備主客觀條件的地區可以先采取“過 渡型”的集體統一生產方式,實現土地等生產資料部分程度上的聯合占有,為形成集 體化的組織形態積累必要的生產力和物質因素,待物質生產條件成熟后再向完全“集 體化”的組織形態過渡,同時轉換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實現農村生產關系的再次飛 躍。而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區,可以探索直接實行完全“集體 化”的組織形態和生產經營方式,實現全部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由全體成員共同占有, 同時構建民主化和市場化的內部治理機制,實行專業化和社會化的分工協作生產,進 而推動形成更高級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態。由此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生成路徑, 反映了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最終朝著更高級組織形態發展演進的必然走向,也折射出 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農村的最終邏輯指向。
7.4.3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基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村合作經濟也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新時代 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不僅要堅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合作理念,同時還要隨著時代的 發展和改革的深入不斷調整完善發展模式和治理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 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實現組織內部公平與效率的內在統一, 推動合作經濟更好地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進一步拓寬生產發展空間,發揮更 大的經濟社會功效。
(1)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本質上是一定范圍內的勞動群眾,在共同占有土地、勞動力、 資本、技術等生產資料和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開展社會化生產經營活 動的勞動者聯合體,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集體成員共同意志 和價值訴求的體現。其本質特性內在規定了合作組織的所有權屬于全體成員,剩余價 值由全體成員共同支配,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 料、勞動成果的集體占有,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 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生產力將得到快速發展,而社會的“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 裕為目的”①,鄧小平也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 ②因此,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社會功能來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都是促進全體成員共同 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組織載體。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787.
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93: 172.
135
改革開放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村生產力和勞動力得到了極大解放和 發展,農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以傳統勞動力和畜力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逐步 被機械化和智能化的先進技術裝備取代,單個家庭生產經營也逐步走向聯合合作的組 織形態,社會化生產服務也促進了農業生產各環節效率的大幅提升,農村生產發展問 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但共同富裕還存在不少短板。雖然我國農村已經實現整體性脫 貧,但由于地區之間、農民個體之間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和發展條件不同,現階段我 國農村內部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貧富差距,而且農村內部基尼系數呈擴大趨勢,特別 是在可持續發展與增加收入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影響了共同富裕的歷史進 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①,而發展合作經濟可以在較大程度上解 決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差距問題,促進農民走向共同富裕。一方面,農村合作 經濟以其特有的合作共同體屬性,不僅可以直接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還可以將產 生的經濟收益通過公共積累的形式直接用于全體成員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比如發展 集體文化,補齊用水、用電、道路、信息等基礎設施短板,增加農村各類公共服務的 投入,滿足農民多樣化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等,從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筑牢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合作經濟可以充分發揮組織內部利益調節機制 的穩定器作用,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股權結構、岀資份額、要素參與方式和收益分配 機制等,既可以體現各要素的市場貢獻度又可以保障低收入群體收入,而且兼顧了公 平與效率,在實現集體成員共同利益的同時有效維護了弱勢群體權益,增強了困難群 眾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內生動力,進一步彰顯了合作經濟的優越性,促進了全體成員共 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因此,發展合作經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價值理念 和治理導向,形成生產資料聯合占有的社會化生產方式,同時構建合理的管理體制和 治理機制,既要防止資本對勞動的支配,導致組織“異化”為股份公司,忽視人的聯 合屬性,也要避免形成一股獨大的局面,導致普通成員利益被侵占。實踐中我們也可 以看到,凡是合作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不僅村容整潔、生產有序,基礎設施相對完 善,農民收入水平總體較高,而且普遍構建了按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多種要 素參與分配的機制,縮小了成員之間收入差距,并通過組織的公共積累為全體成員提 供了高水平的社會福利,從而實現了全體成員對全部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共同占有, 實現了自由聯合發展。相反,一些合作經濟仍舊薄弱的地方不僅生產生活設施沒有得 到很好地改善,而且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得不到很好地體現,從而削弱了共同富裕、 共享發展的經濟基礎。因此,發展合作經濟不僅是解決當前農村生產發展問題的有效
①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的報告[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7: 23.
136
手段,而且高度契合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推動實現農村全體成 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2)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取得了快速發展,農村生產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農村生產關系也得到進一步改革完善,但從具體經營層面來看,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 展仍然存在要素流動不順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主體活力不強、市場激勵不足 等現實問題,從而影響了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使市場 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①的重要決定,從而進一步強化了 市場在農村資源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新時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關鍵是要以完善農村各類產權制度和促進 要素市場化配置為核心,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和要素自由流動,進一步擴大要素市場化 配置范圍,激發要素增長潛力,推動農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 適應,同時還需“暢通要素流動渠道,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推動要 素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②,進一步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和內生增 長動力。
對于農村合作經濟而言,受歷史條件影響,傳統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采取一種行 政命令和計劃指令的管理模式,農業生產、分配、交換、購銷等各環節都沿著一條自 上而下單向度的計劃模式依次展開,農村內部市場因素發育不足,農產品商品率極低, 缺乏激勵機制,同時二元城鄉結構還導致了生產要素流動不充分,農業發展內卷化嚴 重,因而形成了一種較低生產力水平的合作經濟,也是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社會 主義初級階段的初級實踐形態。隨著農村市場因素逐漸活躍,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技 術進步對農村生產關系也提出了適應性要求,而傳統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顯然無法 實現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因此,必須遵循市場價值規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對農村 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進行配置,促進生產要素自主流動、有序流轉 和平等交換,同時進一步將“農戶塑造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 束的市場主體,即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主體。”③因為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生產要 素會自發流向邊際產出效益高的地方,比如勞動力選擇勞動報酬更高的領域,土地向 更高產出效率的方向流轉,資本追求更多的投入回報,技術轉向貢獻度更大的密集型 行業,從而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下提高了各類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因此,對于農戶 個體而言,發揮市場配置農村資源要素的決定性作用就是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三
①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 11/12/c_118113455.htm.
②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
[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4/09/content_5500622.htm.
③許經勇.農村新舊體制裂變與新型集體經濟重建[J].學習論壇,2017, (8): 31-35.
137
權分置”改革,賦予農戶充分的土地使用權能,實現土地由資源向資本轉變,促進土 地高效流轉配置,進而提高土地產岀率和勞動生產效率。對于集體層面而言,就是要 繼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資源性和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給集體組織成 員,調整產權結構,明晰產權邊界,同時融入股份制,按合作制的原則把傳統集體經 濟改造成為現代股份合作制經濟,因為股份合作制是一種建立在個人所有制基礎上、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共有制,這種合作形態和生產方式比傳統合作制 更有效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岀:“假如必須等待積累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 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 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①,因此,通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 農村生產關系和基本經營制度,而且能有效推動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的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促進組織內部資源要素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讓農村各類生 產要素流動起來,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并有助于傳統封閉型的合作形態向開放型的 合作經濟轉變,進一步增強了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同時在城鄉關系上還需形成市場化 和開放式的要素流通渠道,“創新勞動、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合作方式”②,因 為在這些生產要素和市場機制的發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市場機會,將有利于吸引外 部資本和技術等要素進入,可以有效促進合作組織治理結構完善,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產生更多農業價值。只有在這些要素和機制得到充分激活后才能有效構建農村合作經 濟市場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并在市場價值規律作用下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關系, 進而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和更高的組織產岀效率,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推 動農村合作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可見,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不僅激活了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而且促進了農村合 作經濟市場化和開放型治理結構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市場機制的引入還是對傳統馬克 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偏重于計劃性而忽視市場價值規律性的一種有效調節補充,從而在 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內涵與實踐方式,是馬克 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高級的實踐形態。因此,從某種程度 上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就應當包含了市場機制 在內,同時遵循了市場價值規律,其本質上就是計劃性與市場性的統一體,并從人的 本質和現實物質利益需求兩個維度規制著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走向,不斷 推動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邁向更高發展治理水平。
(3)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 進入新發展階段,農村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與要素的自由流動為開展多樣化的聯合 合作經營準備了物質條件,同時由于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層次性,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283.
②宋宇,孫雪.建國70年農村集體經濟實現方式的階段性發展與理論總結[J].人文雜志,2019, (11): 11-18.
138
從而形成了多層次生產關系與多種發展治理模式,既遵循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 盾運動規律,也實現了多層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統一,是新時代發展新型農村 合作經濟的重要體現。
之所以稱之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主要是相對于傳統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 下單一集中的農村合作經濟而言。從歷史上看,傳統的農村合作經濟行政色彩較濃, 并蘊含了一定的理想主義,而且組織形態比較單一,合作模式固定僵化,合作范圍封 閉狹小,缺乏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從而導致了較高的監督管理成本和生產經營的低 效性,同時也沒有兼顧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片面地理解了馬克思 主義合作社理論科學內涵。這種單一固化的合作關系與治理模式不僅沒有很好地解決 農村內部生產矛盾問題,而且還影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和要素增長潛力的釋放, 因而可以看作是一種傳統的農村合作經濟。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合作經 濟由于組織形態更趨多元,治理模式更加多樣,合作領域逐漸開放,地域范圍更加寬 廣,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既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關于實現社會化生產方式和 生產資料集體占有的主張,同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采取市場化的方 式實現了對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的高效集成利用,促進了農業 擴大化再生產和農村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因而稱之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具體而 言,在組織形態方面,新型農村合作經濟擺脫了單一組織形態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呈 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演變趨勢,比如專業合作組織、聯合合作組織、集體股份合作 組織、集團化合作組織、村村聯合組織、鎮村聯合組織、“三位一體”合作組織以及 外部嵌入型合作組織等。在治理模式方面,由于要素的多樣化和自由流動性增強,新 型農村合作經濟的治理模式逐漸從傳統的勞動合作制向市場化股份合作制轉變,同時 進一步明晰了集體與個體的產權邊界,完善了生產經營體制,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聯 結機制和分配關系,從而保障了農戶財產收益權,有利于合作經濟更好地融入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體系,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和更寬廣的生存發展空間。在合作領 域方面,相對于傳統單一的生產領域合作,新型農村合作經濟更加注重多領域的融合 發展,最典型的就是“三位一體”合作經濟組織,將生產、供銷、信用三種服務功能 融為一體,構建了多主體、寬領域、綜合型的聯合體發展形態,從而將中國特色農村 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推向了新的發展高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發展農民的 橫向與縱向聯合……把生產職能與流通職能融為一體……發展跨鄉、縣的地區聯合, 組建大規模的中心合作社”①,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整體效能,實現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向更高層次升級演變。此外,新型農村合作經濟還特別注重設置合理的成員參與機制 和盈余分配機制,并逐步拓展經濟社會功能,從而更好地兼顧公平與效率,促進合作 組織穩定健康運行。
①習近平.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1: 336-337.
139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岀,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呈現岀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堅持 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關于以人的發展為根本邏輯,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具體方 式,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聯合發展為本質內涵的基本原則;二是在馬克思 主義合作社理論指導下,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方法,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發展需要,在農村合作組織內部引入了股份制和市場機制,遵循了市場價值規律。 同時以發展農村生產力和提高農業市場效益為導向,調整完善了農村內部生產關系, 促進了多層次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治理模式,從而進一 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內涵和實現路徑。可見,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不僅 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生產力 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積極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才能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發展水 平,促進新時代農業生產不斷擴張和物質財富進一步增長。
7.4.4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與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主旨,也是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 論的邏輯旨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加快社會發展又是 促進人的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途徑”①,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本質上是辯證統一的 關系。對于如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在分析資本主 義生產過程中信用所產生的作用時,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給 予了極高的評價,指岀“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是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第一個 缺口”②,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關系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揚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 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他們利用自己的生產資料為自己勞動,并使自 己的勞動增殖。而對于采取怎樣的生產組織方式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在 《法蘭西內戰》中指岀:“大規模有組織的勞動,生產資料的集中,這是無產階級追 求的希望,……無產階級要做的事就是改變這種有組織的勞動和這些集中的勞動資料 目前所具有的資本主義性質,把它們從階級統治和階級剝削的手段變為自由的聯合勞 動的形式和社會的生產資料”③,可見,只有改變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方式, 進一步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化集中使用,并采取社會化的勞動生產方式,才能真正擺 脫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狹隘性和局限性以及資本對勞動統治,才能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創造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因此,“以自由的聯合的勞動條件去代替勞動受奴役的經 濟條件,……這里不僅需要改變分配方法,而且需要一種新的生產組織,……目前
‘資本和土地所有權的自然規律的自發作用',……才能被‘自由的、聯合的勞動的
①豐子義.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岀版社,2017: 245.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571.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146-147.
140 社會經濟規律的自發作用'所代替”①,從中可以看出,社會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和具 體的勞動組織形式對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如果說在資本主 義條件下的合作工廠只是在“工人聯合體作為自己的資本家”的意義上初步揚棄了資 本與勞動的對立關系,那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特別是農民自發創造 的農村合作經濟就是對勞動與資本對立關系的進一步揚棄乃至完全否定,因為在合作 組織內部,勞動已經成為資本的主人,而不再是從屬形式,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共同服務于農業的擴大化再生產。同時資本使自己不斷增殖的歷史作用已經可以被有 意識地用來實現勞動者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并且推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和物 質財富的極大增長,從而完成了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跳躍。
從人與社會關系角度來看,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可見,社會的發展是促進人的發展的內 在要求和必然途徑,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 力。”③因此,人的全面發展既是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推動社會生產力 進一步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為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人的全面 發展每前進一步都會成為推動社會向新的更高階段邁進的重要力量,因而必須將人的 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向, “不能以為社會發展了,每個人也就自然而然地 得到發展,社會發展的所有成果最終都要通過人的發展來反映。”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 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 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⑤,充分說明了人的發展的重要性和社會 發展的根本指向性。
農村合作經濟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它本身也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演 變過程,對于合作經濟的最終走向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有論述,那就是實現“自 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自由人聯合體”本質上是建立在每個人自由而全面 發展基礎上的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高度和諧統一的合作共同體,而農村合作經濟是由 具有共同利益追求和價值訴求的勞動者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的,謀取最大化經濟利 益的一種專業化分工協作方式,并遵循了一定的合作原則,因而可以說是一種初級形 態的“自由人聯合體” 。合作經濟能夠增進各方主體的現實利益,任何社會的發展都 需要依靠合作,但是不同社會和不同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合作方式卻不相同,因而 相應主體的經濟利益實現程度也不相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合作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143-144.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 501.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 203.
④豐子義.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岀版社,2017: 257.
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7: 12.
141
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勞資關系失衡的異化合作,反映的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 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由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生產發展以追求資本利潤最大 化為根本動機,勞動者作為受雇于資本家的勞動力不得不接受剝削和奴役,導致勞動 者的勞動完全失去了其作為自由自覺的人的活動本性而表現為異化勞動,因而資本主 義生產方式下的合作經濟實質上是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來滿足少部分人需要的合作, 是異化的不可持續的合作。正是在對資本主義異化合作生產的批判基礎上,馬克思深 刻地提岀了“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其實質就是要建立一個由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 產資料、并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訴求而聯合起來的合作生產社會,在這個“自由人 聯合體”的社會中,聯合的生產方式將徹底擺脫資本雇傭勞動的異化生產狀態,實現 資本與勞動的和諧統一。同時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將得到極大增長,并為所 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岀:“由社會全體成員組 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 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①可見,“自由人 聯合體”就是建立在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利益共同體,它承認個人利益和 集體利益的共同存在性,它所要實現的社會利益或者聯合體利益并不否定個體對自我 利益的追求和滿足,也不會用抽象的或者虛幻的社會整體利益的名義來損害個人利益。 對于“自由人聯合體”而言,共同利益的實現必須建立在正確處理個體利益和集體利 益的關系基礎上,而不能產生為了集體利益而損害農民個體利益的情況。當然,在構 建“自由人聯合體”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岀現個人利益同社會整體利益相矛盾的情 況,但這種矛盾是在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本質上不沖突的條件下產生的,是可以得到 有效調解的。
在具體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合作制看作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生產 組織形式,同時也是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必要環節。恩格斯在《〈法蘭西內戰〉導 言》中指岀:“公社的最重要的法令,就規定要把大工業以至工場手工業組織起來, 這種組織工作不但應該以每一個工廠內工人的聯合為基礎,而且應該把所有這些合作 社組成一個大的聯社,這種組織工作,……歸根結底必然要導致共產主義”②,可見, 合作經濟發展的最終結果必然是共產主義社會。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的任務 就是要進行合作化,就是要通過實行廣泛的社會化和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方式發展農村 合作經濟,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更高程度的結合,形成農民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辯 證統一的利益共同體。而實踐中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實質上就是構建一個自由 人聯合體的合作生產單元,通過對組織內部土地、勞動力、資本、勞動工具、機械設 備等生產資料和要素的共同占有使用和公共積累的共享,既可以有效提高生產要素的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308.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2: 53.
142 社會性,發展社會化生產力,擺脫私人占有關系的狹隘性和局限性,還可以增進農戶 之間的交流,發展農村內部豐富的、原本統一的社會關系,進而推動農村內部利益共 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因此,無論是哪個層次的農民合作組織,其根本指向都是 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和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如果說資本主義是犧牲大多數人利益而少 數人受益的異化合作,那么社會主義則是建立在人人共享利益基礎上的和諧合作。從 農村合作經濟的現實發展來看,新時代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可以說是引導農民走 向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效制度載體和組織形式,只有真正按照合作社的宗旨和原則為農 民提供實質性的生產生活服務,同時構建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和分配機制,實現農業 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物質財富積累的進一步增長,才能有效組織和引導農民走向共同 富裕和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而且實踐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邊界還在不斷擴張,不 同農民主體在分工協作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經濟聯合體,這種聯合體既是農 民利益共同體也是發展共同體,在不同層面和領域的合作中,平等協作、互利共贏、 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和分配方式也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不 斷滿足農民現實物質利益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農民個性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其 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 人,成為自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①,雖然這是一個很漫長的、漸進的發展過程,
“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②,最終實現農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 “自由人聯合體”的科學設想。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 566.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 9.
143
8結論與展望
8.1 結論
本文通過系統梳理闡述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思想淵源、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 以及在我國農村的本土化和時代化發展演變與實踐探索,結合實地了解部分農村合作 經濟的具體生產情況,指岀當前我國農村無論是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是集體股份合作 經濟組織,都沒有很好地形成既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又遵循市場價值規 律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同時對經濟利益的偏重還導致對人的本質與共同價值訴求 關注的缺失,組織治理效能沒有得到有效升華,組織形態有待于向更高級階段發展演 進。因此,鑒于合作經濟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重要作用,新時代只有堅持以馬 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為指導,科學把握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的 總體要求和基本遵循,具體分析合作組織內部生產運營實際情況,從實踐中找岀偏差、 改進治理,深化認識、創新機制,不斷完善合作經濟治理模式,拓寬發展路徑,才能 更好地推動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邁向更高發展水平,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 的發展。通過認真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得岀以下幾點結論:
(1) 盡管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逐步朝著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社會化的形態發展演 變,但本質上并不是為了促進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謀求資本利潤最大 化并無償占有更多的勞動剩余價值是合作的根本動機。而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盡管 在合作內涵與實踐方式上發生了一系列演變,其本質上仍然是圍繞如何進一步發展社 會化生產力,提高生產資料聯合占有程度,實現更高程度的集體化生產經營與全體成 員共同富裕和自由聯合發展,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深刻的精神實質。無論在合作理 念還是具體形態上,不僅相對于西方農業合作經濟理論更高級,而且是對西方農業合 作經濟理論抽象的理性經濟人思想和唯心的個人主義分析方法的本質超越。同時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合作經濟的具體實踐也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新的時 代內涵和實踐特征,從而實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從初級實踐形 態向高級實踐形態的躍升;
(2) 實踐中大多數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存在聯合程度不高、經營機制不活、治 理結構不規范、市場效益不高、共同的價值理念缺失等現實問題,沒有發揮應有的經 濟社會效益。新時代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治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 為指導,在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逐步形成組織化程度更高的社會化生產方式與更完善 和更有效率的市場化經營體制,進一步提高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程度,完善激勵與 監督并重的內部治理結構。同時延長產業鏈,開展縱向一體化生產經營,推動合作組 織產權結構和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社會化,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現代化治理水平, 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張,增強合作經濟組織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并以馬
144
克思“共同體”思想為邏輯起點,從實現人的本質和現實利益雙重維度增進農民合作 經濟組織的“共同體”屬性,從而增強內生聯合動力,推動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治理的升華;
(3)從實踐來看,現階段“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在農村生產發展中起到了一 定的促進作用,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增收問題,但必須看到,這種外來的農業企業本 質上是私人工商資本性質的,資本的私有性決定了企業在生產經營各環節的市場行為 以及協議簽訂、價格形成等方面必然是基于自身利益考慮的。同時在雙方談判過程中 農戶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沒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與合作共同體關系,實踐中存 在較大的履約風險和收益分配失衡問題,甚至形成一種簡單的買賣關系,造成農村資 源和農業剩余價值過度流失,說明“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并不是當前農村的最優選 擇,還存在改進治理的空間。隨著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壯大,這種模式將逐步被更合 理的、體現勞動者聯合本質的“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戶”的合作模式所取代,從而 更好地彰顯合作共贏、共享發展的合作理念;
(4) 隨著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并影響著集體組織和成員的行為決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行政命令的 思維和管理方式顯得越來越僵化與不適應,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需 要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逐步形成民主有效的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管理體制 與市場化和開放型的治理機制,不斷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收益分配關系和激 勵監督體系,增進成員“共同體”意識,促進集體股份合作經濟實現更高質量和更有 效率的發展。同時還應逐步增強成員股權設置的開放性,探索建立股權交易流轉機制, 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進一步提高集體經濟組織市場效益和治理效能,推動 形成新的更加開放包容的現代化治理模式,促進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體” 內涵不斷擴充和實踐深入發展;
(5) 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內在決定了實現集體化的生產方式 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邏輯主線,對于盤活集體資源、激發要素潛能、增加集體積累 和促進擴大化再生產具有重要作用。無論從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邏輯和還是現實角 度看,我國農業已總體上具備了“第二次飛躍”的物質條件基礎,但實踐中由于各地 資源稟賦、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集體意識不同,導致無法從家庭經營直接過渡到完全
“集體化”的生產模式,因而可以采取兩步走的方式,先實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 張的通過合作社的形態提高生產資料聯合占有程度,實現“過渡型”集體統一經營。 待主客觀條件成熟后再實行生產資料完全“集體化”統一經營,從而實現生產資料更 高程度的聯合占有,進一步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擴張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完善,促進農 村集體股份合作經濟治理效能邁向更高水平,逐步實現集體組織成員共同富裕和自由 而全面的發展;
145
(6) 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合作內涵、 合作范圍與合作形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演變,呈現岀由注重理念到回歸現實、由相對 封閉走向開放包容、由單一集中轉向多元共存的演變特點和實踐特性,折射岀馬克思 主義合作社理論由初步探索到逐步深化再到創新發展的邏輯發展脈絡。同時股份制和 市場機制的引入還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偏重于計劃性而忽視市場規律性的 一種有效調節補充,是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高級的實 踐形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合作社 理論就應當包含了市場機制在內,遵循了市場價值規律,其本質上就是傳統計劃性與 現代市場性的統一體,并從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利益需求兩個維度規制著農村合作經 濟的發展治理走向,不斷推動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邁向更高發展治理水平;
(7)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具有現實的經濟功能,而且承載著特殊的社會功效和 精神價值理念,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統一于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理論上如果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僅僅視為單純的市場經濟主體 將導致其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發展合作經濟既順應了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 動規律,也是鞏固農村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的內在要求,同時還是發展農村先進 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因此,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下,深刻認識發展農村合 作經濟的歷史必然性,正確把握新時代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的指導思想、總體框架和基 本遵循,從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利益需求兩個維度改進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模式,形 成既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又遵循市場價值規律的治理機制,實現合作經 濟更高層次“統”的生產模式、更加“活”的經營機制和生產方式“高”的組織形態, 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走中國特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道路,確保合作組織朝著 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
因此,在新時代,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技術在農業領域的融合運用以及 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聯合與合作具備了越來越厚實的物質基礎,是當前和今后我國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必將深刻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村經濟社會結構, 極大豐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使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新時代綻放岀更旺盛的 生命力。為此,必須更加注重合作經濟在發展農業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 裕和推動形成農民利益共同體過程中的重要價值意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以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市場效率為導向,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和集體產權 制度,強化政府政策的有效供給。同時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與實踐創新發展 的認識,不斷完善組織內部治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形成社會化的產權結構與市場化和 開放型的經營體制,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多要素共同參與的利益分配格 局,促進人的本質和現實物質利益雙向升華,進而推動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治理 效能邁向更高水平,逐步實現全體農民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146
8.2不足之處
由于筆者理論水平與研究能力有限,盡管在前人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結論, 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既需要在后續的研究中加以改進完善,同時也是值得進一步深化 拓展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本文雖然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合作社理論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條件下農村合作經濟的具體實踐,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的本質內涵進行了 闡述,并指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本質上是傳統計劃性與 現代市場性的統一體,但更多的是一種理論上的提煉概括。將計劃性和市場性結合在 一起討論還不夠充分,需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實踐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探討和 再認識,既有利于理論上的深化完善,對新時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理也能起到更 好的促進作用;
(2) 本文結合理論與實踐分析論述了“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并不是當前農村合 作組織的最優選擇,并基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視角提岀了“企業+農民合作組織+ 農戶”的改進治理模式,但沒有對這種合作模式的潛在市場績效進行深入探討,在后 續的研究中還需結合具體實踐案例,通過設置合理的經濟數據指標進行對比分析驗證, 進一步增強支撐解釋力;
(3) 雖然在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和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基礎上對新時代如何實現 農村集體經濟“第二次飛躍”作了一定程度的論述和路徑探索,但主要側重于結合具 體實踐案例在理論層面進行整體性與規律性的探討,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因地制宜,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科學把握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注重對現實可操作 性的論證。同時建立相應的數據指標與評價體系對“集體化”經營模式的市場績效和 社會效益進行分析,防止單純理論化,從而增強“集體化”統一經營模式的科學性和 實踐性,使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新時代具有更強的現實指導作用。
8.3展望
隨著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綜合集成運用,農村合作經濟面臨重 要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與市場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顯現岀越來越強的市 場主體性和開放性,企業化和公司化運營特征進一步突顯。在未來的農村合作經濟發 展治理研究中還可以進一步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方法,從微觀經濟學角度比如價格形 成與規模經濟、產業組織理論、博弈論以及財務效率等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和 發展治理作進一步的解釋分析,既有助于從具體生產經營層面更全面透徹地剖析合作 組織治理問題,也可以增強理論研究的完整性和現實解釋力。
此外,隨著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化,對于實踐中岀現的各種新模式和新 特點也需要辯證地對待,既要看到它的經濟效應,也要注重它的社會價值功能,比如
147
是否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收益分配關系,在合作過程中是否存在合作主 體利益分配失衡和利益侵占問題,合作組織的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等等。 如果存在此類問題,需要怎樣從理論依據、生產關系、組織形態和治理機制等方面進 行規范調整,從而保證合作組織正確發展方向,實現各方利益均衡、共同發展。而對 于合作組織內部產權結構和治理機制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存在公司化的演變趨勢也要 積極關注,如果出現,在制度設計上應該如何有效避免資本化傾向和資本對勞動的支 配,從而體現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人的聯合的本質屬性,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內 在統一。最后,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是以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為邏輯起點,以實現 人的自由聯合發展為最終指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合作經濟不僅要能 進一步促進農村生產力的擴張和自身的擴大化再生產,實現更高質量和更有效率的發 展,同時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還應該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動更高級聯合體的生成,因為 只有在更高程度聯合占有生產資料的共同體基礎上,通過組織內部更專業化的分工協 作才能產生更高的集合力和生產效率,進而形成更先進的生產關系,推動合作組織形 態向更高級階段升級演變,實現農村合作經濟治理效能的升華和物質財富的更大增長, 使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在新時代展現出更強的真理偉力,為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治 理提供更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指引。
148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資本論(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⑶列寧.列寧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金沖及.毛澤東傳(1893-1949)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6]逢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883-1976)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11]顧龍生.毛澤東經濟年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1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下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17]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8]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9]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0]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1]昂利•圣西門.圣西門選集(第1卷)[M].王燕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2]昂利•圣西門.圣西門選集(第2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3]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施煒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4]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25]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
[26]包心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與當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7]貝利,米恩斯.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M].甘華鳴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8]陳澤倫.走進溫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9]杜潤生.當代中國的農業合作制(上、下冊)[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30]杜潤生.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1]杜吟棠.合作社:農業中的現代企業制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2]鄧大才.土地股份合作與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3]道格拉斯• C •諾斯.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革[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149
[34]R.科斯,A.阿爾欽,D.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劉守英等,譯.上海:上海格致出版 社,2014.
[35]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6]范三國.國外的農業合作組織:以日本為例[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7]樊亢,戎殿新.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一兼論農業合作社[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4.
[38]管愛國,符純華.現代世界合作社經濟[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9]郭翔宇,張梅,顏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效率與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8.
[40]黃道霞.建國以來農業合作化史料匯編[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
[41]黃祖輝,梁巧,吳彬等.農業合作社的模式與啟示:美國、荷蘭和中國臺灣的經驗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42]韓俊.可持續發展的加拿大農民合作社[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43]洪民榮.美國農場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
[44]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致思邏輯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 工程大學出版社,2016.
[45]賀小剛,劉麗君,曾鳴曄.現代企業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
[46]吉利斯.發展經濟學[M].黃衛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7]紀亞光.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8]羅伯特•歐文.歐文選集(第1卷)[M].柯象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9]羅伯特•歐文.歐文選集(第2卷)[M].柯象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50]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1]李曉云,張瑋東,劉爽英.農村合作經濟組織[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52]李昱姣.農民經濟合作:需求•能力•國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53]李偉.集體所有制下的產權重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
[54]劉雅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與創新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55]劉英杰.德國農業科技創新與啟示[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56]劉海江.馬克思實踐共同體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57]劉睿.批判與構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58]婁鋒.西方現代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9]陸倩.農民合作社產權治理類型、社員參與行為與福利改善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 社,2020.
[60]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61]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62]米鴻才.合作社發展簡史[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
[63]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魏曉明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64]彭青秀.農民合作社功能實現途徑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
150
[65]史敬棠,張凜,周清和等.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史料(上、下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書店,1957.
[66]蘇志平,龐毅,廖運鳳.合作經濟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6.
[67]孫同全,苑鵬,陳潔等.中國農民合作的發展與作用研究:基于對3省121家農民合作社的 調研[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68]申龍均,李中華.農民合作社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69]孫熙國,孫蚌珠,張守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前沿問題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5.
[70]邵彥敏.農村土地制度: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與運用[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71 ]史美蘭.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國際比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2]仝志輝.農民合作新路:構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73]仝志輝.農民合作社本質論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74]唐建兵.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及其中國化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
[75]譚智心.聯合的邏輯: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運行機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76]陶德麟,何萍,李維武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77]夏爾•傅立葉.傅立葉選集(第1卷)[M].趙俊欣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78]夏爾•傅立葉.傅立葉選集(第2卷)[M].趙俊欣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9]夏爾•傅立葉.傅立葉選集(第3卷)[M].趙俊欣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0]溫鐵軍.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一一“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M].上海:中國經濟出 版社,2000.
[81]溫銳.理想•歷史•現實:毛澤東與中國農村經濟變革[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5.
[82]王洪春.中外合作制度比較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83]王立誠.中國農業合作簡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84]王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下的分工演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85]威廉姆森,溫特.企業的性質:起源、演變與發展[M].姚海鑫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86]王貴宸.中國農村合作經濟[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6.
[87]徐寧.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哲學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20.
[88]章政.現代日本農協[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89]朱道華.外國農業經濟[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90]朱曉鵬.走向發展之路:合作社會主義研究[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91]張曉山,苑鵬.合作經濟理論與中國農民合作社的實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 社,2009.
[92]張曉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93]周曉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94]戰建華,張海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
151
[95]吳素雄.農村股份合作社的治理轉型:村一一社自治視角[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9.
[96]張紅柳.馬克思社會共同體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
二、中文期刊
[1]白立娟.毛澤東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動因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3, (2): 94-97.
[2]柏振忠,向慧.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協同創新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2): 127-132.
[3]陳榮佳.列寧從共耕制到合作制的戰略思想轉變及其啟示[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05, (5): 31-35.
[4]陳愛玉.列寧的合作制理論在當代中國農村的繼承與發展[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6):
42-47.
[5]陳愛玉.論鄧小平關于農業“兩個飛躍”思想的理論貢獻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8, (6):
35-41.
[6]陳沖,鄭文君.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與政府職能:一個動態演變分析框架J].經濟體制改 革,2010,(4): 109-112.
[7]陳靜然,陳潮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問題探析J].當代經濟,2010, (5): 42-44.
[8]陳懷遠.鄧小平農業發展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 (6): 76-79.
[9]陳詩波.“農村能人+合作組織”運行機制與主要問題分析一一基于湖北和山東的實地調查 [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1, (9): 47-51.
[10]陳文榮.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困境與突破[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6, (6): 9298.
[11]陳美球,廖彩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共體”還是“共有體” ? [J].中國土地科學, 2017, (6): 27-33.
[12]陳家建.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類型與變遷[J].中國西部,2018, (1): 67-76.
[13]陳建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權結構與運行機制[J].中國合作經濟評論,2018, (2): 83-93.
[14]崔寶玉,陳強.資本控制必然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功能弱化嗎? J].農業經濟問題,2011, (2): 8-15.
[15]崔慧霞.新中國農村合作經濟政策的演進邏輯[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 (5): 8287.
[16]崔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內部困境及其治理[J].山東社會科學,2019, (4): 148-153.
[17]崔建中,宋旭超,劉家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化改造模式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2013, (5): 22-26.
[18]崔寶玉,王孝璱,孫迪.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設立與演化機制一一基于組織生態學的討論 [J].中國農村經濟,2020, (10): 111-130.
[19]曹英偉,盧婕.列寧農業合作化思想及其對中國農業改革的意義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2, (4): 9-12.
[20]程恩富,龔云.大力發展多樣化模式的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J].中國集體經濟,2012, (31): 3-9.
152
[21]程郁,萬麒雄.集體經濟組織的內外部治理機制一一基于貴州省湄潭縣3個村股份經濟合作 社的案例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0, (6): 43-52.
[22]蔡立東.從“權能分離”到“權力行使” [J].中國社會科學,2021, (4): 87-105.
[23]多淑金.困境與出路:發展我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0, (2): 88-90.
[24]丁忠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研究回顧與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2012, (2): 48-52.
[25]段龍龍,櫻花.論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有性質弱化及其應對[J].農村經濟,2013, (9): 87-92.
[26]鄧衡山,王文燦.合作社的本質規定與現實檢視一一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農民合作社? [J].中國農村經濟,2014, (7): 15-26.
[27]鄧世平.《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與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理想[J].毛澤東研究,2017, (2): 53-5 8.
[28]戴安林.論鄧小平的農村經濟改革思想及其歷史貢獻[J].鄧小平研究,2016, (3): 47-62.
[29]黨國英.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研究論綱[J].社會科學戰線,2017, (12): 67-78.
[30]丁劭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與土地流轉調查研究[J].農業經濟,2019, (3): 87-90.
[31]杜園園.社會經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可能性一一兼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村股份合作經 濟[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2): 63-70.
[32]東秀萍,王停停.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社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9, (4): 6-10.
[33]馮道杰.農業合作化“時代遺產”與現實價值[J].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2010, (1): 75-87.
[34]馮道杰.集體化村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探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 (9): 62-71.
[35]傅鴻源,蔣穎,段力誌等.中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 (1): 1- &
[36]樊文翔.互聯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6, (13): 271-273.
[37]高繼文.論列寧的農業合作制理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0, (1): 18-22.
[38]高晶,張暉.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及其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啟示[J].農業經濟,2016, (7): 3-5.
[39]高鳴,蘆千文.中國農村集體經濟:70年發展歷程與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19, (10): 19-39.
[40]高曉晨,丁俊萍.鄧小平關于中國農業“兩個飛躍”思想及現實意義[J].云南省委黨校校報, 2019, (6): 20-24.
[41]高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典型模式與路徑辨析[J].經濟縱橫,2020, (7): 4251.
[42]郭占鋒,李軼星,張森.村莊市場共同體的形成與農村社區治理轉型一一基于陜西袁家村的 考察[J].中國農村觀察,2021, (1): 68-84.
[43]郭瑩,李凱.從鄧小平的“兩個飛躍”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7, (7): 58-64.
153
[44]郭曉平.從劉莊、南街、竹林集體經濟的發展看“兩個飛躍”思想的科學性J].當代中國史 研究,2005, (2): 10-16.
[45]國魯來.合作社的產生及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 (3): 4346.
[46]關銳捷,師高康,張英洪等.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演變特點及收益分配的實證研究一一以北京 市為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 (1): 57-62.
[47 ]韓元欽.馬克思主義合作制理論與我國農村合作經濟面臨的幾個認識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 1990, (9): 14-18.
[48]韓永廷.鄧小平“兩個飛躍”的思想及實現路徑J].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4, 16(3): 2325.
[49]韓冬,韓立達,史敦友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治理的構建與完善[J].中國土地科學, 2017, (7): 4-11.
[50]韓旭東,李德陽,王若男等.盈余分配制度對合作社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新制度 經濟學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20, (4): 56-77.
[51]韓俊.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推進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20, (21):
[52]黃泰巖.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制理論中一個不容混淆的問題J].經濟問題探索,1984, (10): 42-44.
[53]黃文忠.怎樣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2, (4): 8-11.
[54] 黃潔,魯冰蕊,郭圓.制度邏輯、制度矛盾與合作社的“公司化” J].農業經濟問題,2020, (1): 86-93.
[55]黃博.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0, (5): 7379.
[56]黃開華.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論探析[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報,2004, (4): 21-24.
[57]黃勝忠,林堅.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 (3): 65-73.
[58]赫修貴,王曉杰.積極推進新型農業專業合作化發展的思考[J].行政論壇,2011, (5): 8387.
[59]胡聯洋.鄧小平南方談話中的農業思想及其現實啟示[J].寧夏黨校學報,2012, (4): 25-28.
[60]何干強.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一一鄧小平農業集體經濟“兩個飛躍”思想研究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 (5): 22-27.
[61]侯為民.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的發展經驗與未來取向[J].當代經濟研究,2015, (3): 57-61.
[62]賀雪峰.農民組織化與再造村社集體[J].開放時代,2019, (3): 186-196.
[63]胡聯,盧楊,張小雨等.新形勢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外部監管完善的必要性J].農業經濟 問題,2020, (3): 71-81.
[64]賀衛華.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研究一一基于中部某縣農村集體經濟發 展的調研[J].學習論壇,2020, (6): 39-46.
[65]靳書君.鄧小平農村低水平集體化經濟實現形式多樣化思想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0, (1): 4-7.
154
[66]蔣伯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期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制的若干理論[J].中共黨史研究,2007, (4): 78-85.
[67]蔣玉珉.毛澤東合作制思想再認識[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 (8): 114-118.
[68]蔣明,孫趙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問題探析一一基于博弈理論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 與對策,2011, (1): 28-32.
[69]蔣輝.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機制與運營風險防范[J].江西社會科學,2016, (6): 227231.
[70]簡新華,王懂禮.農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創新[J].馬克思主義研究, 2020, (5): 84-92.
[71]孔祥云.論鄧小平農業發展“兩個飛躍”思想的深刻內涵與現實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 2004, (3): 22-25.
[72]孔有利,劉華周.農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權分析一一以江蘇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 作化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 (23): 420-426.
[73]孔祥智,高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與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J].理論探索, 2017, (1): 116-122.
[74]孔祥智.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與創新(1978-2018) [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8, (6): 1-10.
[75]孔祥智,岳振飛,張琛.合作社聯合的本質一一一個交易成本解釋框架及其應用[J].新疆師 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1): 100-106.
[76]孔祥智,片知恩.新中國70年合作經濟的發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6): 28-37.
[77]陸學藝,張曉明.馬克思主義的合作理論和聯產承包責任制[J].哲學研究,1984, (4): 1-8.
[78]羅運璇.列寧的合作制理論和實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5, (2): 84-89.
[79]林文益.馬克思恩格斯論合作經濟的地位與作用[J].山西財經學院學報,1989, (5): 16-19.
[80]劉國華.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思想再認識[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999, (1): 5-9.
[81]劉惠新,段文忠.農業合作化運動失誤原因再探[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5, (6): 12-14.
[82]劉霞.“典型思想討論”與毛澤東農業合作思想大眾化[J].現代哲學,2014, (4): 30-36.
[83]劉德定.鄧小平的“兩個飛躍”思想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兩種模式[J].社會主義研究,2014, (4): 68-73.
[84]劉平,楊成林,黎懷敬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功能拓展問題研究一一賀州市實證[J].區 域金融研究,2011, (7): 20-26.
[85]劉曉玲.農村集體經濟的價值功能、現實癥結和發展思路[J].當代農村財經,2020, (9): 49-53.
[86]劉奇.時、度、效——鄉村建設的“定海神針” [J].中國發展觀察,2020, (24): 63-64.
[87]劉金龍,許雯雯.創新集體內涵:東莞市農村集體經濟的再出發[J].農業經濟問題,2018, (2): 31-37.
[88]劉志彪.蘇南新集體經濟的崛起:途徑、特征與發展方向[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 學•社會科學),2016, (2): 48-52.
155
[89]劉義圣,陳昌健,張夢玉.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未來發展的隱憂和改革路徑J].經濟問題, 2019, (11): 81-88.
[90]劉鵬凌,萬瑩瑩.農村集體經濟:歷程、現實矛盾與路徑選擇一一基于安徽省973個行政村 調查資料的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0, (1): 47-55.
[91]李佳,鄭曄.鄉村精英、社會資本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走向[J].社會科學研究,2008, (2): 82-85.
[92]李小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功能轉化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0, (5): 190-192.
[93]李中華.中國農村合作經濟制度變遷及構建路徑[J].求索,2013, (5): 32-34.
[94]李君,陳長瑤.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的農村能人帶動效應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
(5): 486-490.
[95]李天姿,王宏波.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現實旨趣、核心特征與實踐模式J].馬克思主義與現 實,2019, (2): 166-171.
[96]李明賢,劉宸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 2019, (3): 106-113.
[97]李燕.新中國70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歷程、邏輯主線與核心問題J].成都行政學院學 報,2019, (6): 36-41.
[98]李周.弱弱合作:起源、演化和展望[J].中國農村觀察,2020, (5): 2-10.
[99]梁國帆,武增榮,梁劍峰.建國初毛澤東從經濟上對推進農民組織化的探索[J].山西農業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1): 1-4.
[100]呂娜.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的公平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展望,2016, (4): 15-19.
[101]羅平漢.對高級農業合作化的歷史反思[J].北京黨史,2016, (6): 5-14.
[102]路征,鄧翔.社群經濟:一個農村發展的新理念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1): 120-126.
[103]劉歡芹.重溫鄧小平農業發展“兩個飛躍”思想[J].鄧小平研究,2017, (2): 82-88.
[104]李強.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造案例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 28(20): 138-140.
[105]蘆軻.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法律地位及發展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18, (4): 14-16.
[106]魯碧華.鄧小平農業“兩個飛躍”思想的發展歷程與深刻內涵J].鄧小平研究,2018, (2): 99-106.
[107]陸林,劉烊銘.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研究脈絡與演進——基于1999-2019年CNKI核心期 刊、CSSCI數據的可視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 (3): 233-240.
[108]賴作蓮,魏雯,智敏.以農村集體經濟的制度優勢助推鄉村振興[J].生產力研究,2020,
(3): 102-106.
[109]繆聽雨,張紅陽.再集體化: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增收邏輯及其走向[J].齊齊哈爾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8): 63-66.
[110]林雪菲,孫華.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賦權實踐邏輯一一基于晉江市華洲村與圍頭村的案 例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21, (1): 2-21.
[111]莫建備.“兩個飛躍”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1994, (1): 53-57.
156
[112]馬恩成.從農村的“兩個飛躍”看股份合作制[J].南方農村,1994, (5): 3-6.
[113]馬桂萍.列寧農業合作社思想及其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價值[J].遼寧師范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6): 721-725.
[114]馬桂萍,曲曉云.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業合作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18,(6): 20-25.
[115]馬太超,鄧宏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產生機制:經驗觀察與理論分析[J].中國農村 觀察,2019, (6): 32-44.
[116]馬曉河,余濤.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階段分析及其啟示[J].中國物價,2020, (9): 3-6.
[117]梅付春,黃笑,黃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發展動力與障礙的經濟學分析[J].河南農業 大學學報,2002, (4), 711-717.
[118]毛志強.鄧小平農業“兩個飛躍”思想在新疆的實踐探析[J].鄧小平研究,2017, (5): 5965.
[119]閔繼勝.需求培育、權責均等與農村集體經濟困境擺脫[J].經濟體制改革,2017, (5): 7682.
[120]歐繼中.我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探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 (4): 45-49.
[121]潘利紅,楊小霞.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的實踐與創新[J].前沿,2010, (24): 43-45.
[122]秦慶武.鄧小平的“兩個飛躍”理論與中國農業的改革與發展[J].發展論壇,1997, (9): 35-37.
[123]屈冬玉.深刻領會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一一農村土 地經營權流轉機制與模式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10, (4): 4-8.
[124]戚義明.毛澤東與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形成[J].毛澤東研究,2017, (4): 48-56.
[125]曲承樂,任大鵬.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分配困境與對策分析一一惠顧額返還與資本報酬有 限本土化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9, (3): 100-107.
[126]曲曉云,林建華.改革開放40年農業合作經濟政策目標、原則及特征[J].現代經濟探討,
2019,(4): 112-119.
[127]任梅,王紅梅.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府規制變遷[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 (3): 80-87.
[128]任紅霞.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思想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的理論指導[J].華南理工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7, (5): 21-25.
[129]任大鵬,趙鑫.馬恩的合作社思想與當代合作社價值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9, (4): 13-20.
[130]肜新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有創新思維[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8, (8): 22-28.
[131]孫曰瑤.馬克思主義合作社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理論學刊,1997, (3): 45-50.
[132]孫迪亮.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民合作理論初探[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 (4): 49-54.
[133]沈紅梅,霍有光.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與當代價值[J].貴州社會科學,2014, (1): 34-39.
[134]沈于,陳柳.正外部性:理解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視角——以蘇南地區為例[J].南京社會 科學,2018, (3): 38-43.
[135]邵彥敏,馮蕾.我國農村集體經營方式創新與機制構建[J].經濟縱橫,2014, (4): 66-69.
157
[136]蘇宏志,徐田.鄧小平“兩個飛躍”理論視閾下新時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發展創新J].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019, (3): 37-42.
[137]宋宇,孫雪.建國70年農村集體經濟實現方式的階段性發展與理論總結[J].人文雜志, 2019, (11): 11-18.
[138]商建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責權利統一的體制機制構建分析[J].農業經濟展望,2020, (7): 35-39.
[139]譚訓鳴,雷國富.馬克思主義的農業合作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J].江西財經學院學報, 1985, (4): 39-43.
[140]譚芝靈.新時期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問題研究進展J].經濟縱橫,2010, (5): 24-29.
[141]譚貴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研究回顧與前瞻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1): 123-129.
[142]譚智心.關于聯合社內部治理的幾點看法[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9, (7): 36-38.
[143]湯志華,李曉梅.鄉村振興視野下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再認識J].黨政研究,2019, (1): 121-12 8.
[144]仝志輝,陳淑龍.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和未來發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 (6): 15-23.
[145]溫鐵軍.合作經濟實證探索的理論構想[J].經濟學動態,1990, (8): 27-31.
[146]溫鐵軍.我國為什么不能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化[J].紅旗文稿,2009, (2): 15-17.
[147]武力.農業合作化過程中合作社經濟效益剖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 (4): 13-23.
[148]汪青松.農業合作化運動評價的新視角[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6, (5): 23-27.
[149]王丁元.從列寧的合作制到鄧小平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1999, (3): 88-92.
[150]王峰,張俊飚.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04, (4): 3-5.
[151]王玉玲.新中國的農業合作化與農村工業化[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 14(2): 52-59.
[152]王向陽.新農村合作制度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8, (1): 40-43.
[153]王曉麗.農村集體所有制理論探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 (5): 136-141.
[154]王雅馨.建國初期農業合作化運動研究述評[J].理論月刊,2013, (10): 163-169.
[155]王豐.列寧關于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論述及其當代價值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 (5): 60-67.
[156]王文彬.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掃描與優化路徑研究一一基于要素回歸視角J].西南民族大 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 (4): 192-198.
[157]王娜,胡聯.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思考[J].當代經濟研究,2018, (10): 67-72.
[158]王豐.改革開放40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蘊、歷程與啟示J].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 2018, (11): 71-84.
[159]王曙光,郭凱.農村集體經濟的減貧效應與內在機理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9, (9): 3-9.
[160]王軍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研究J].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2019, (12): 43-47.
158
[161]王亞華.立足國情農情走出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 (9): 1-8.
[162]萬舟.鄧小平農業思想及其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學報,2010, (5):
74-78.
[163]萬江紅,徐小霞.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研究評述[J].農村經濟,2006, (4): 125-127.
[164] 吳毅,吳帆.結構化選擇: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再思考[J].開放時代,2011, (4): 59-84.
[165]吳帆,吳毅,楊蓓.意識形態與發展進路:農業合作化運動再反思[J].天津社會科學, 2012, (1): 138-144.
[166]吳德慧.恩格斯晚年的農業合作社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經濟研究導刊,2010, (2): 1-3.
[167]吳象.馬克思主義合作化理論的新發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0, (2): 28-33.
[168]聞博,張森林.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當代經濟研究,2015, (7): 73-78.
[169]吳翔宇,丁云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合路徑研究一一基于聯合社的多案例分析[J].農業 現代化研究,2018, (5): 761-769.
[170]吳建征,武力.國家整合與體制重塑:以1949-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為中心考察[J].湖北 社會科學,2018, (12): 29-35.
[171]許經勇.農業合作制理論與實踐新析[J].浙江學刊,1989, (4): 76-79.
[172]熊吉峰,鄭炎成.鄧小平“兩個飛躍”理論與小農經濟改造[J].江漢論壇,2003, (12): 11-14.
[173]徐理結.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踐與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6, (1): 57-65.
[174]徐惠平.發展集體經濟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 (3): 30-34.
[175]徐旭初,吳彬.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526家農民專業合 作社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 (5): 43-55.
[176]徐鳳莉.論列寧農業合作社思想演進軌跡[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4, (1): 14-16.
[177]徐勇,趙德健.創新集體:對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15, (1): 1-8.
[178]徐鳳莉.論列寧合作化思想中共贏思維的生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4): 508-512.
[179]徐秀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困境與出路[J].開放導報,2018, (3): 43-47.
[180]許經勇.農村新舊體制裂變與新型集體經濟重建[J].學習論壇,2017, (8): 31-35.
[181]許經勇.廈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路徑剖析[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4, (6): 7-12.
[182]尹世洪.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理論新探[J].江西社會科學,1994, (2): 40-45.
[183]應瑞瑤.合作社的異化與異化的合作社一一兼論中國農業合作社的定位[J].江海學刊, 2002, (6): 69-75.
[184]尤慶國,林萬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政策影響評價[J].農業經濟問 題,2005, (9): 4-9.
[185]嚴蓉.鄧小平農業“兩個飛躍”思想淺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 (9): 79-81.
[186]楊歡進,王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論壇,2009, (8): 3237.
159
[187]楊莘.充分重視鄧小平“兩次飛躍”論的思想堅持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J].中國集體經濟, 2012, (36): 9-10.
[188]楊旭,李竣.“村企合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能否存續[J].改革,2013, (2): 103112.
[189]楊一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J].中國農村觀察,2015, (5): 11-18.
[190]楊一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形與神:制度轉型與立法選擇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20, (4): 135-144.
[191]楊洋.農村集體經濟振興的蘊含價值、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農村經濟,2020, (9): 2733.
[192]葉祥松,王朝輝.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與創新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 (4): 56-61.
[193]于金富,胡泊.馬克思農業合作社理論與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制J].社會科學輯刊,2014, (3): 75-79.
[194]于金富,徐祥軍.實踐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堅持發展集體經濟J].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0,(10): 34-41.
[195]苑鵬.中國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探析[J].東岳論叢,2014, (4): 106-112.
[196]苑鵬,劉同山.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路徑和政策建議——基于我國部分村莊的調查[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 (10): 23-28.
[197]易蘭華.促進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 (4): 83-86.
[198]姚廣利.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農民的社會心理變遷及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16, (2): 117-122.
[199]易棉陽.社區型股份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比較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8, (6): 48-54.
[200]張吉會.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與鄧小平的農業第二個飛躍比較分析J].寧夏黨校學報, 2002, (6): 19-22.
[201 ]張學鵬.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5, (10): 67-69.
[202]張三林,屠曾長.蘇州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實踐與完善[J].現代經濟探討,2006, (5): 4853.
[203]張超.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用的再思考一一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J].鄉鎮經濟,2009, (9): 43-47.
[204]張曉輝,喬志強,于紅莉.基于熵理論的農村合作經濟制度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0, (2): 56-58.
[205]張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農業的基本構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 (9): 7276.
[206]張月群,王思明.毛澤東“先合作化后機械化”思想探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1,(9): 61-64.
[207]張鶯.從經濟視角看農業合作化高潮出現的原因[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 (10): 11-13.
[208]張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變遷路徑[J].農村經濟,2012, (11): 121-125.
160
[209]張紅陽.毛澤東合作經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探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 30(10): 81-84.
[210]張勇.建國初期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反思與啟示[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 (1): 25-29.
[211 ]張楊,程恩富.壯大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原則與路徑一一從鄧小平“第二次飛 躍”論到習近平“統”的思想[J].現代哲學,2018, (1): 49-56.
[212]張千友,蔣和勝,高洪洋.新中國七十年農業合作化思想演進邏輯體系研究[J].西南民族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4): 189-199.
[213]張應良,徐亞東.農村“三變”改革與集體經濟增長:理論邏輯與實踐啟示[J].農業經濟 問題,2019, (5): 8-18.
[214]張坤.實現鄧小平關于農業“第二次飛躍”的緊迫性與現實可能性[J].海派經濟學,2019, (3): 1-10.
[215]張琛,趙昶,孔祥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再聯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9, (3): 96-103.
[216]張國鵬,李乾,王玉斌.聯結機制、利益分配演變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J].華南理工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5): 34-42.
[217]張艦,岳茂銳.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研究的現狀、問題與未來方向[J].湖南農業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4): 27-35.
[218]張元潔,田云剛.馬克思的產業理論對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義[J].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20, (10): 2-16.
[219]張義博.農村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現路徑[J].中國發展觀察,2020, (9): 78-81.
[220]張紅宇.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趨勢[J].農村工作通訊,2020, (21): 39-42.
[221 ]周立,奚云霄,馬薈等.資源匱乏型村莊如何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一一基于公共治理說的 陜西袁家村案例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21, (1): 91-111.
[222]周蓉,李明賢.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社員異質性及其對資金互助影響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 與管理,2018, (1): 48-57.
[223]周仲秋,秦勃.列寧合作經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求索,2014, (7): 8-12.
[224]周杰,黃勝忠.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模式分析一一基于交易價值視角[J].西北農林科技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6): 40-44.
[225]周振,孔祥智.盈余分配方式對農民合作社經營績效的影響一一以黑龍江省克山縣仁發農 機合作社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 (5): 19-30.
[226]周延飛.農村集體經濟研究若干問題探討[J].區域經濟評論,2018, (6): 114-123.
[227]周建波,葉淏尹,金芙杰.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暨對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啟迪[J].云 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 (4): 34-41.
[228]朱有志,肖衛.集體經濟“二次飛躍”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J].求索,2007, (11): 50-52.
[229]左鵬.鄧小平與中國社會主義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 [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 (1): 45-49.
[230]朱哲毅,鄧衡山,廖小靜.資本投入、利益分配與合作社生產性集體投資[J].農業經濟問 題,2019, (3): 120-128.
161
[231 ]朱建江.“三資分置”前提下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20, (3): 5-9.
[232]章玉麗.對鄧小平農業“兩個飛躍”研究中幾對概念關系的辨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 究,2017, (4): 46-51.
[233]鐘瑛.馬克思主義合作制理論及其中國化新發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 (8): 24-33.
[234]趙宇霞,劉芳.毛澤東農民合作組織思想探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6): 138-144.
[235]趙智奎,彭海紅.鄧小平的農業集體經濟思想[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 (5): 37-41.
[236]趙智奎.論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的現實意義[J].行政管理改革,2014, (7): 30-35.
三、博士學位論文
[1]習近平.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1.
[2]曹曉銳.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法律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7.
[3]崔寶敏.土地流轉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0.
[4]翟新花.我國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歷史變遷中的農民發展[D].太原:山西大學,2015.
[5]馮蕾.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6]高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
[7]何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律重構[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
[8]胡偉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對村莊治理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0.
[9]胡振華.中國農村合作組織分析:回顧與創新[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10]賀福中.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收益分配一一以山西省為中心的分析[D].太原:山西大 學,2017.
[11]孔有利.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變遷一一對無錫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產權制度變遷的剖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12]歐繼中.新時期我國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
[13]王曉麗.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發展的良性互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4.
[14]王禮力.農村合作經濟理論與組織變遷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15]吳愛華.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5.
[16]薛繼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7]閆芳.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演進邏輯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3.
[18]楊擇郡.農村土地股份制合作參與主體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19]趙繼新.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20]趙家如.北京市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變遷績效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4.
[21]張梅.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效率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8.
[22]張士杰.近代農村合作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918-1937) [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 2008.
[23]張曉輝.中國農村合作經濟制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24]張振勇.農村宅基地制度演化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13.
[25]張世敬.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與財政支持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26]張潔.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162
四、外文文獻
[1]Thirkell, J.D. Attracting and motivating manager in U.K.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M]. Oxford: Plunkett Foundation, 1989.
[2]Steven Jerry Holland. Investment in a thin and uncertain Market: a dynamic study of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4.
[3]Reed , H. , Stanley , K. Cooperative social enterprise and its potential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M]. Londo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Pesearch, 2005.
[4]Dobrin , Ather. The role of agrarian cooperati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Kenya[J]. Studies in Coope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969, 5(6): 107-133.
[5]Staatz, John, M. The cooperative as a coalition: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3, 65(5): 1084-1089.
[6]Porter, P. K. and Scully, G. W. Economic efficiency in cooperatives[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7, 30(2) : 489-512.
[7]Ollila, Petri. Farmers' cooperative as market coordinating Institutions[J].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1994, 65(1): 81-102.
[8]Cook , M.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e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o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 77(5): 1153-1159.
[9]Fulton, M. and J. Vercammen.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non-uniform pricing schemes for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 1995, (10): 18-32.
[10]Tennbakk, B. Marketing cooperatives in mixed duopoli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 46 (1) : 33-45.
[11]Royer, J.S., Bhuyan, S. Forward integration by farmer cooperatives: comparative incentives and impact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1995, (10): 33-48.
[12]Harris , Andrea , Brenda Stefanson , Murray Fulton.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s theory [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1996, (11): 15-28.
[13]Hendrikse , G.W.J. and Screening. Competition and the choice of the cooperative as an organisational form[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49): 202-217.
[14]Cook , M.L. and Iliopoulos , C. Begining to inform the theory of the cooperative firm : emergency of the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J]. The Finish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1999, (4): 525-535.
[15]Spear, Roger. The Co-operative Advantage[J]. Annals of Public and Co-coperative Economics, 2000, 71(4): 507-523.
[16]David , Kevin. Credit union governance and survival of the cooperative form[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 Research, 2001, 19(2): 197-210.
[17]Nilsson , J. Organisational principles for co-operative firm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17(3): 329-356.
[18]Chris L. Bruynis, and William J.Taylor. Key success factors for emerging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01, (16): 14-24.
163
[19]Karantinis, K. and A. Zago. 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ol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83 (5): 1266-1272.
[20]Hendrikse , G.W.J. and Veerman , C.P. 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a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26 (3): 205-216.
[21]Fulton, M.E. and K.Giannaka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 mixed oligopol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owned firm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83(5): 1258-1265.
[22]Hendrikse , G.W.J. and Bijman , W. 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 (1) : 104-119.
[23]Sundaramurthy , C. , Lewis , M. Control and collaboration: paradoxes of govern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3): 397-415.
[24]Borgen, Svein Ole. Rethinking incentive problems i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4, 33(4): 383-393.
[25]Corforth Chris. The goverance of cooperatives and mutual associations: aparadox perpective[J].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2004, 75(1): 11-32.
[26]Bekkum, O.F.Van, and J.Bijman. Innovations in cooperative ownership: converted and hybrid listed cooperatives [J]. Busin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 Agrifoodchains and Networks, 2006, (4): 5-7.
[27]Royer, J. S. and Smith, D. B. Patronage refunds, producer expectations and optimal pricing b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07, (20): 1-16.
[28]Somerville, P. Cooperative identity [J]. Journal of Cooperative studies, 2007, 40(3): 5-17.
[29]Azzam, A. and Ersson, H. Measuring pric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in mixed oligopoly: an application to the Swedish beef-slaughter industry[J].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08, 8(1): 21-31.
[30]Salvatore Di Falco , Melinda Smale, Charles Perrings. The role of 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sustaining the wheat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the case of southern Italy[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8, 39(2): 161-174.
[31]Bond , J.K. Cooperative 行nancial performance and board of direct or characteristics: a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09, 22(2): 22-24.
[32]Fulton , M.E. and Hueth , B. Cooperative conversions , failures and restructurings: an overview[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09, 23(3): 1-6.
[33]Francesca Gagliardi.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of cooperative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9, 32(6): 439-464.
[34]Pestoff , V. Towards a paradigm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coproduction of personal social service in Sweden[J].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2009, (80): 197-224.
[35]Fink , M. , Kessler, A. Cooperation , trust and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ree countries[J]. British Jounal of Management, 2010, 21(4): 469-483.
[36]Kelsey David , Milne Frank. Takeovers and cooperatives: governance and stability in noncooperate ^rm[J].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 99(2): 193-209.
164
[37]Kyiakos Divs, Kostnins Gianaka.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s on quality-enhancing innova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0, 61(2): 295-317.
[38]Markelova, Helen, Mwangi. Esther collective action for smallholder market acces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 for A^ica[J].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10, 27(5): 621-640.
[39]Mikami, K. Capital procurement of a consumer cooperative: role of the membership market[J]. Economic Systems, 2010, 34(2): 178-197.
[40]J Rebelo , JV Caldas , SC Matulich.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cooperatives: the Portuguese Douro wine cooperatives[J]. Economia Agrariay Recursos Naturales, 2010, 10(2): 143-158.
[41]Lang Richard , Roessl Fietmar. Contextualizing the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cooperative: evidence from Austria and Germany[J]. Voluntas, 2011, 22(5): 706-730.
[42]Ling Charles. The nature of cooperatives[J]. Rural cooperatives, 2012, 13(1): 32-35.
[43]Feng Hendrikse. Chain in interdepencies , measurement promblems and effici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cooperatives versus publicly listed 行rms[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 39(4): 241-255.
[44]Chopra Narayan. Coopera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dairy cooperatives[J]. Golden research journal, 2012, (3): 28-30.
[45]Bola Amoke Awotted, Taiwo Timothy Awoyemi, Ayodele Fashogbonf. Factors influencing smallholder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 rural Nigeria[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6(17): 87-96.
[46]Mojo, D., Fischer, C., Degefa, T. The determinants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coffee farmer cooperatives: recent evidence from rural Ethiopi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7, (50): 84-94.
[47]Kindie Getnet, Geremew Kefyalew , Wassie Berhanu. On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cooperative institution: Does it secure competitive producer prices?[J]. Wor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2018, (9): 43-47.
[48]Lang, M.G.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 inquiry into expert belief[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cooperatives, 2002.
[49]Burress , Cook. Director development and Board-CEO relations : Do recommendations from corporate governance apply to the agribusiness cooperative ? [R]. Columbia Mo: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2010: 43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