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導論 1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2
1.2研究內容和方法 2
1.2.1研究內容 2
1.2.2研究方法 5
1.3研究創新與不足 5
1.3.1研究創新 5
1.3.2研究不足 6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7
2.1理論基礎 7
2.1.1經濟史相關理論 7
2.1.2農村金融學理論 8
2.1.3制度經濟學理論 8
2.2文獻綜述 9
2.2.1延安時期領導人關于農業經濟的指示 9
2.2.2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研究 10
2.2.3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政策的討論 11
2.2.4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研究 13
2.3研究簡評與問題的提出 15
第三章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運作分析 17
3.1農業生產貸款制度與政策 17
IV
3.1.1農業生產貸款制度 17
3.1.2農業生產貸款政策 21
3.2農業生產貸款對象與用途 22
3.2.1農業生產貸款對象 22
3.2.2農業生產貸款用途 23
3.3農業生產貸款金額與利率 25
3.3.1農業生產貸款金額 25
3.3.2農業生產貸款利率 27
3.4農業生產貸款檢查與回收 29
3.4.1農業生產貸款檢查 29
3.4.2農業生產貸款回收 29
第四章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績效評價 31
4.1扶助農業生產 促進經濟發展 31
4.1.1增加糧食產量 31
4.1.2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1
4.2保障軍需民食 鞏固紅色政權 33
4.2.1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33
4.2.2深化黨政群關系 34
4.2.3奠定抗戰勝利物質基礎 35
4.3發展農副產業 改變經濟結構 36
4.3.1推動植棉和紡織業發展 36
4.3.2改變農村單一經濟結構 37
4.4調劑農村金融 穩定邊區物價 38
4.4.1調劑邊區農村金融 38
4.4.2抑制戰時物價上漲 39
第五章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問題及其糾正 42
5.1農業生產貸款制度設計視角 42
V
5.2農業生產貸款政策制定視角 43
5.3農業生產貸款實際操作視角 44
第六章 基本結論與現實啟示 45
6.1基本結論 45
6.2現實啟示 46
6.2.1逐步完善農村經濟制度 46
6.2.2因地制宜制定農村經濟政策 46
6.2.3及時糾正政策實施中的問題 47
附: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相關資料圖片(部分) 49
參考文獻 51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55
致謝 56
VI
第一章 導論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研究背景
保持農村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 國 務院關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穩住農業基本 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符合國家重大的戰略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O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001).],文 件同樣要求,做好農村經濟發展工作,保證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 斜,同時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農戶信用貸款。在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多 種要素中,金融資本的缺乏是妨礙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貧困地區的發 展受金融這一要素的約束更為明顯。
2016 發布的《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 重視革命老區人民生活的持續改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J].中 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06):17-23.]。延安時期,中央提出了增加農業生產、發展 農村經濟的幾項政策措施,例如減租減息、增開荒地、推廣植棉以及增加農業貸 款等[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2編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570.
1],黨和政府對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視是一以貫之的。在陜甘寧邊區時期, 農業貸款的發放就作為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史為鑒,對陜甘寧 邊區時期農業貸款政策進行分析,可以對目前農業貸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從 1941 年開始,邊區政府開始大規模實施農業貸款政策,發展農村經濟, 以應對全面抗戰時期軍民的農產品需求。當時面對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包圍和國民 政府對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嚴重的經濟封鎖,在極其困苦的環境下,邊區政府致力 于運用農業貸款來提升邊區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以支援抗戰。 對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政策的研究從 20世紀 90年代開始逐漸增多,對這一問題 的分析多是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發,在對史料考證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理論 方法,對農業貸款進行具體研究。例如對農業貸款形態演變、邊區銀行農貸、農 貸的指導思想、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農業貸款實施的經驗等方面的研 究。目前的研究缺少運用制度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應用,且沒有突出農業貸款的 發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1.1.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利用陜甘寧邊區當時的資料對農業貸款政策的實證性考 察,并沒有注重經濟學相關理論和方法在研究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問題當中的應 用。本文在分析邊區資料的基礎上,全面、深入地梳理和總結抗戰時期陜甘寧邊 區的農業貸款政策,分析在邊區實施農業貸款對農村經濟復蘇及抗日戰爭的最終 勝利所起的作用,重點分析農業貸款的推行對邊區農村經濟帶來的巨大改變。對 深化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的經濟政策、近代西北農村發展情況乃至抗日 戰爭史和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2)現實意義
對于目前的農業金融問題,例如農村金融投入產出比較低、金融產品種類少、 同時金融機構傾向于選擇“大客戶”等問題[韓斐,孔亞茹.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21 ,(28):38-39.],在目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 金融體制的改革對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劉靜,孫麗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背景下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研究J].農業經濟,2019,(11):124-125.]。需要采取逐步完善農村金融管理和 服務機制、建立規范有效的資金回流制度等措施,在農村金融的發展路徑方面, 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等發展農村金融[鄭文卿.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創新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1,41(21):164-166.],加強農村金融監管體系的構建,保證農 村資金投入的數量穩定增加[范方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差異化監管體系構建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8,(11):50-57.
2]。
對于目前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陜甘寧邊區時期農業貸款問題的研究能夠為 其提供相應的借鑒,本文通過對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運作和農業貸款所取得的 實效的分析。用經濟學和經濟史學的理論和方法,考察邊區農業貸款的金額、利 率和用途等方面,然后分析農業貸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農業生產貸款 的發放對于戰爭時期邊區的物價高漲具有抑制作用。貸款取得了農戶的耕種面積 擴大、糧食和棉花的產量增加、邊區的移民和難民得到安排等成就。為當前農村 經濟建設、發展鄉村經濟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對農村經濟制度的完善、經 濟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具體實施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2研究內容和方法
1.2.1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陜甘寧邊區時期推行農業生產貸款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在農村 經濟發展事業上所取得的建設成就。重點考察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的制度和對邊區 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戰時物價上漲的抑制作用。在分析過程中,與國民政府 在同時期發放的農業貸款進行比較分析,考察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實效,得岀 基本結論與農業貸款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和具體實施等方面的現實啟示。
第一章是導論,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義,方法、創新點和不足。
第二章為理論基礎和相關研究綜述,運用制度經濟學、經濟史和農村金融學 的相關理論,對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進行分析。將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相關 的研究分類為對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發展、邊區農業政策以及邊區農業貸款的專 門研究,從以上三個層析進行文獻梳理。在閱讀已有研究和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 相關資料數據的基礎上,研究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的運作及其績效。
第三章分析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制度與政策的具體運作,邊區政府一系 列農業貸款文件的發布,使得農業貸款制度在邊區的推行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對 邊區政府公布的農業貸款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農業貸款政策的實施方面,分析 邊區農業貸款的對象和金額,首先明確邊區政府迫切發展農村經濟的需求,分析 整理得到邊區農業放款的金額,1942 年為邊幣 500 萬元,到 1945 年增加到了 3459 萬元;農業生產貸款的方針和利率是邊區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情況調整貸款 政策的重點,而農業貸款一直是邊區政府重點實施的邊區經濟建設政策;接著分 析生產貸款的用途,主要是耕牛和農具貸款,在調整貸款辦法后,岀現了實物貸 款的發放;在貸款發放的過程中及時總結放貸的經驗,并對岀現的問題及時進行 矯正,是邊區政府重視農業貸款政策的又一體現。
第四章主要考察陜甘寧邊區在實施農業生產貸款政策后對邊區農村經濟的 發展產生了多大的促進作用,取得了擴大耕地面積、糧食和棉花產量增加等建設 成就,與農業貸款發放的目的相一致,發展了從半自給到全自給的邊區經濟。全 面抗戰的背景下,為抗戰的勝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注重 農業貸款發放對邊區物價上漲的影響,在農業貸款的推行中擴大了邊幣信用和中 共中央、邊區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增加糧食和棉花等物資的供應量以支 援抗戰事業,紡織等農村副業的發展也改變了邊區農村當時只有糧食種植的單一 經濟結構。
第五章從農業貸款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和具體操作三個方面論述貸款發放過 程中岀現的問題,以及邊區政府和銀行采取的應對措施。通過區鄉政府的信息反 饋,掌握基層農貸辦理的實際情況,從而設計并調整適宜的農業貸款制度,對貸 款中岀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矯正,始終以貸款用于生產建設為原則,保證資金用途 的正當性,防止農民借到資金后用于其他投機事業。
第六章是基本結論與現實啟示,首先肯定邊區銀行農業生產貸款對提升農業 生產水平、改善農民生活和發展邊區農村經濟的積極意義。同時邊區農業生產貸 款的發放,如注重調查研究、對農業貸款政策推行中的問題及時糾正等經驗,對
3
當前農村金融事業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從農村經濟制度的設計、農業經濟政策 的制定和具體推行的視角得出對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啟示。在制度推行的過程中 逐步進行完善,并通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制定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經濟政策,在 具體推行的時候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矯正,從而保證農村經濟制度的順利實施 論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圖所示。
圖 1-1 研究框架
1.2.2研究方法
(1)經濟史考據法。對目前學術界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問題的研究進 行梳理和總結,將研究農業貸款政策在陜甘寧邊區推行的文獻與史料等相結合。 在整理已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在推行農業貸款過程中 涉及的數額、利率、用途、檢查和回收等方面,以及對農村經濟所產生的影響。
(3)跨學科分析方法。現有文章的研究大多是從歷史學的視角岀發,通過 對史料的分析,論述邊區推行的農業貸款政策。本文在整理材料的基礎上,運用 農村金融學、制度經濟學等相關經濟學理論和原則,站在經濟史學的角度對邊區 農業貸款的運作和績效進行分析。
(3) 定量和定性分析法。通過對陜甘寧邊區不同階段放款金額和用途的分 析,從宏觀上評價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推行的實效,并在農業貸款具體運作分析 的基礎上,對農業貸款數額和農作物產量作定量分析。理清邊區農村經濟發展與 放貸之間的關系,通過對農業貸款的整體分析,對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有一個客 觀公正的認識。
(4) 案例分析法。根據延安時期的資料數據,在明確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 制度和政策的基礎上,對陜甘寧邊區的農業貸款的運作和績效的研究,注重將宏 觀考察和微觀案例分析相結合,通過對特定的家庭或農戶生產狀況的變化進行考 察,以提供農業貸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案例支撐。
1.3研究創新與不足
1.3.1研究創新
(1) 研究選題方面。對知網有關陜甘寧邊區 cite space 關鍵詞的可視化分析 表明,學術界對于陜甘寧邊區的農業貸款問題的研究較少。本文運用制度經濟學 和經濟史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對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的分析,有望在一定程度上 彌補對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問題研究的不足。
(2) 研究內容方面。注重從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岀發,對陜甘寧邊區農業貸 款進行系統梳理,從農業貸款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和實際操作的視角分析貸款中 岀現的問題,以及邊區政府和銀行在當時所采取的應對措施,以期對現代農業金 融制度提供借鑒。
(3) 資料運用方面。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的相關研究,對中央領 導人的農村經濟發展理論觀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關于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績 效的評價,建立在農業貸款具體用途相關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針對陜甘寧邊區時 期的數據資料部分缺失,例如 1947 年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時,陜甘寧邊區的歷
5
史檔案在遷移過程中遭受損失,通過查找閱讀邊區的財政經濟史料、《解放日報》、 回憶錄等資料,并求證數據資料的可靠性,來解決數據資料不足的限制。
1.3.2研究不足
(1) 研究的系統性方面。由于受文獻、數據等方面的制約,本文對邊區農 業貸款制度的具體運作和貸款推行取得的績效的考察,內容不夠全面、不夠系統。 受限于歷史數據,難以對整個陜甘寧邊區的農業貸款帶來的糧食產量的增加進行 整體考究,多從某些縣區、農戶家庭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試圖呈現政策給具體地 方、具體人群帶來的改變。對農業貸款的資金回收、抑制戰時物價水平上漲的不 同路徑等方面的分析亦不夠充分。
(2) 資料的處理方面。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相關歷史資料內容龐雜,已 有的資料涉及到文章分析內容的各個方面,例如邊區的農業貸款資料既涉及貸款 的運作方面,同時與貸款的績效分析相關,因而對史料的處理、取舍方面存在一 定的不足。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理論基礎
2.1.1 經濟史相關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歷史研 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習近平.習近平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J].歷史研究,2019(1):4.]。吳承明主張通過對不同史料和不同性質的問題的把 握來厘清問題[吳承明著,劉蘭兮整理.經濟史理論與實證[M].杭州:浙江大學岀版社,2012,311-328.]。經濟史研究要運用可得的數據資料分析不同時期的具體歷史事 件的內部聯系[葉坦.中國經濟史學的新發展一一以1896年的經濟學術公案為中心J].貴州社會科學,2016(9):5-13.]。蕭國亮認為,經濟史研究中對于史料的解讀、其他學科理論和 方法的運用,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蕭國亮.在占有翔實的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1984(5):220-221.]。在對于史料的解讀中,考察具體事件的聯 系,為經濟理論的發展提供歷史參考[孫圣民.經濟學范式的應用一一基于經濟史研究的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岀版社,2019,27-44. 孫圣民.對國內經濟史研究中經濟學范式應用的思考[J].歷史研究,2016(1): 149-167.]。經濟史研究不同時期的經濟是怎樣運行 的,以及機制和績效[吳承明著.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岀版社,2006.12.],吳承明提到的經濟史學者的兩大派系,其具體研究應該 在注重文獻詮釋以及史料考證的基礎上,注重經濟學理論和數量分析[洪鈺琳,何子沐.傅衣凌先生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21(04):87-90.]。中國社 會經濟史學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經濟史與社會史相結合,從經濟詮釋社會。好的 經濟學分析注重歷史、統計和理論的結合,重視經濟史學的研究方法的運用[熊金武.量化歷史:經濟史學的新范式J].求索,2019(3):47-54.]。 王玉茹指出,經濟史作為經濟學的基礎學科,其研究特色在于經濟學理論的運用, 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分析作為基礎,運用經濟學相關理論做研究,在于分析說明經 濟發展歷史過程、借鑒歷史經驗[王玉茹.經濟史與經濟學理論[J].學術月刊,2007(01):127-130.],中國經濟史研究所取得的進展表明,經濟學 理論在經濟史分析中的作用日益被重視起來。
經濟史研究應全面進行研究,關注不同事件的內部聯系,不能孤立地進行分 析[楊冬權•切忌用碎片的史料解構整體的歷史[J].歷史研究,2019(6):8-11.]。王國斌認為,史學研究應當運用“社會科學式史學”的方法對某一階段的 事件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王國斌著,李立凡譯•鑒往知來:中國與全球歷史變遷的模式與社會理論[岡.(臺灣)新竹:“國立”交通大 學岀版社,2019,25.]。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都已充分 認識到,經濟史與經濟學是“源流”關系,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這一認識是對 經濟學與經濟史關系的科學概括[易棉陽•經濟史與經濟學到底是什么關系?——基于思想史視角的考察J].晉陽學刊,2021,(01):3-12.
7]。
2.1.2 農村金融學理論
金融發展影響農民收入的作用機理,基于宏觀經濟的視角,首先金融發展可 以促進經濟增長,進而可以增加農戶的收入,提高福利水平;微觀方面,金融機 構向農民提供諸多金融產品與服務,即金融市場體系的發展與市場機制的完善使 得越來越多的農民有機會利用種類繁多的金融資產構造資產組合,跨期優化自己 的消費計劃,從而顯著提高了自己在整個人生期間的福利[李德荃.金融支持農民收入增長研究[M].北京:人民岀版社2020,18-45.]。由于農村經濟環境 的特殊性,金融機構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注重民生效益,發揮農村金融對 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遇程川.農村金融服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J].中國市場,2021(29):23-24.]。麥金農的金融抑制理論指出,發展中國家欠發達是 因為實際利率太低,原因可能是人為地控制利率或者通貨膨脹,金融抑制經濟中, 人們不愿意進行儲蓄,投資減少[ (美)麥金農(Mckinnon, R.I.)著;李瑤譯.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北京:中國金融岀版社,2006.]。經濟學家將金融理論與農村特殊的經濟環境 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農村金融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為政府介入農村金融市場 提供了理論基礎[林曉梅、錢茜著.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岀版社,2017.]。農村金融是指關于農村的貨幣資金融通,非正規金融機構的 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融資主體的融資需求,但利率高的問題無法避免, 多數農業經營主體在獲得資金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沒有選擇貸款期限的話語 權,被迫接受短期貸款[楊國慶著.財稅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岀版社,2020,107.]。從機構性質的角度,農村金融體系大體上由農業政策 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商業金融三部分組成,同時私人之間的借貸作為非正式的信 貸資金來源,在較為貧困和落后的農村地區仍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何廣文、李樹生等著.農村金融學[M].中國金融岀版社,2008,24.]。
2.1.3 制度經濟學理論
制度是人為設定的一種制約,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形成了人們在社會經濟 等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是決定長期經濟效益的基本因素[ (美)道格拉斯• C •諾斯著;劉守英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1994.09.]。將制度的 變遷解釋為從多種可能的均衡中選擇出其中一種的過程,或者理解為從一種均衡 向另一種均衡的轉型[ (日)青木昌彥(AOKI MASAHIKO)著;周黎安譯.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岀版社,2016.08.]。制度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變遷的主要來源是相對價格 的變化以及偏好的改變[杜恂誠著.金融制度變遷史的中外比較[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岀版社,2004.08.]。中國小農經濟性質和小農行為特征,農戶資金需求的 滿足,大多依賴非正式借貸,或者增加非農收入[張杰著.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岀版社,2003.
8]。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發放 是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重要方面,制度的變革與區域經濟結構關系密切,農業貸 款政策的推行,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相對于傳統的私人借貸,邊區 銀行的農業貸款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方針下,農民通過銀行借款正式金融機構獲得 貸款,而對于貸款辦理中岀現的問題,及時矯正,即農業貸款制度從一種均衡向 另一種均衡的轉變。
農業貸款制度推行過程中基層具體的貸款辦理情況,通過貸款完成發放以后 區鄉政府的檢查進行,通過檢查農民具體的貸款用途,及時總結經驗并向縣級政 府和金融機關報告。其中農民貸款具體情況的向上反饋極其重要,避免了貸款制 度在邊區農村地區推行時,農業生產貸款的制定者和農民之間岀現信息不對稱[楊德才,靳振忠,蔣辛未.制度效率、制度僵化與王朝周期性興衰一一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分析J].上海 財經大學學報,2016,18(05):27-39.]。 處在不同時期的個體在充分考慮自身利益訴求之后,決定其在新的制度推行過程 中的決策,從而影響制度推行能否順利地進行[李璐男.乾嘉年間山西食鹽運銷制度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9.],不同利益主體會從自身在制度 推行中的利益訴求岀發,推動制度變革[侯冠宇.明代洪武永樂年間中朝官方貿易對朝鮮貨幣改革的影響[D].蘭州大學,2021.]。農村合作金融通過資金入社和互助互 利等方式,滿足分散弱小生產者對資金的需求[范靜著.農村合作金融產權制度創新研究以農村信用社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岀版社,2006.06.]。陜甘寧邊區時期區鄉一級的農 業貸款辦理存在困難,沒有足夠多的農業貸款干部在區鄉一級進行指導,通過加 強和舊有的合作機關的聯系,減少資金的周轉,與農村合作金融的協作使得貸款 可以在農村地區順利辦理。陜甘寧邊區的農村合作金融通過邊區政府的規范、引 導等,通過資金的互助發展生產,解決生產資料缺乏的問題,是農村合作金融制 度發展的初步形成階段[何廣文、馮興元等著.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制度變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岀版社,2005.11.]。
2.2文獻綜述
2.2.1延安時期領導人關于農業經濟的指示
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面對嚴重的經濟形勢,怎樣保證生產的自給自 足,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抗戰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是中央領導人特別 關注的問題。在總結邊區農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文章中,毛澤東總結岀 6 點原 因:①糾正了經濟政策上的“左”的錯誤,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②發展生產 的號召;③移民政策;④獎勵政策;⑤減少勞動力的浪費與調劑勞動力;⑥農貸 政策。其中的第六點原因是農業貸款政策的推行,貸款的發放幫助農民發展農業 和農村副業(紡織業),在延安時期邊區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按照農戶的需 求來貸款,起到調劑農村金融的作用[毛澤東選集[M]凍北書店,1948.05.
9]。切實減輕人民的負擔作為戰時克服困難 的基本條件,根據中央所制定的限度來進行,農民負擔的最高額不超過其收入的 35%,而農業生產貸款的推行促進農民生產的發展,增加農產品的產量,為抗戰 的反攻提供基礎[劉少奇選集上[M].北京:人民岀版社,1981.12.]。陳云在陜甘寧邊區的群眾運動如何開展中指岀,改善邊區人 民的生活作為群眾工作運動的重點,改善農民生活,邊區銀行農業生產貸款的發 放同減租減息等政策相配合,來解決農戶生產生活的問題[陳云文選第1 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5.05.]。
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總結 1940 年的工作時提岀,人民生產大進步的 主要原因是黨和政府的積極領導:①頒布了租佃條例;②堅持了農貸政策,截至 1941年發放了 3000余萬元,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困難,使農戶發展了生產;③貫 徹了優待難民的政策,增加了 8800多個勞動力;④改造了二流子;⑤提倡了以 個體經濟為基礎并以自愿為原則的勞動合作政策[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2編 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186.]。陜甘寧邊區生產的發展,以 農業為第一,增加糧食產量,同時種植棉花,爭取棉花的自給,農業生產應當根 據各地的具體情形制定規劃。棉花的種植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原料,發展農村家 庭紡織業和手工業[習仲勛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岀版社,1995.12.]。時任邊區參議會副議長的謝覺哉在 1941 年 3 月《談談財 政經濟(二)》中論述法幣與邊幣的問題,邊幣的發行使得法幣的流通量減少, 因而邊區的物價比任何地方都要低廉,但有些地方因為法幣的原因,存在法幣跌 導致物價高漲的問題,根據市場交易的需求量,邊區仍然需要發行一些邊幣[魏協武主編;陜甘寧邊區銀行紀念館編.陜甘寧邊區金融報道史料選[M].西安:陜西人民岀版社,1992.06.]。 李富春提岀生產運動應該掌握的六個問題,必須掌握“農業第一”的方針問題, 要在農村環境中,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組織廣大的勞動力,開展生產運動[李富春選集[M].北京:中國計劃岀版社,1992.05.]。 劉景范在陜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幾個問題的回憶中,論述根據地的土地分配問題 1935 年春大部分地區開展了土地分配工作[熊美杰等著;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M].北京:中共 黨史岀版社,1997.11.
10]。
2.2.2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研究
作為抗日戰爭的總后方,在邊區政府的領導下,延安時期邊區的農業生產得 到了快速發展。當時陜甘寧邊區在日本軍隊的包圍和國民黨當局的經濟封鎖之下 邊區政府領導軍民自力更生,克服極端困難情況,大力發展農業和工商業,進行 偉大的生產建設運動,以達到生產方面的半自給到全自給,農業經濟的發展作為 陜甘寧邊區的第一任務。《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研究》等3 篇文章考察 了邊區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從邊區面臨的經濟形勢、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取得 的經濟成就和發展邊區經濟的現實啟示四個方面研究陜甘寧邊區的農業經濟發 展[張笑男.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研究[D].長安大學,2017.]。作者結合邊區政治經濟情況和史實,邊區政府發放農業貸款解決農民生產 上的困難,調劑農具和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最后對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 業建設作了總體的評價[向麗雄.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建設[D].湖南師范大學,2007.]。韓秀炎論述了邊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分析邊區自 然社會環境、實施發展農村經濟政策以及抗日戰爭時期邊區農村經濟模式的社會 和生態效應[韓秀炎.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延安大學,2013.]。
對西北地區近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研究從促進農業經濟不同的措施分類,主要 有農業科技推廣、農田水利事業發展、土地資源利用和農業經濟制度等[武世花.近十年西北近代農業經濟發展研究綜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07):673-679.],通過 對不同政策措施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來考察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的階段性發展。 嚴艷運用歷史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 格局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嚴艷.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研究(1937-1950) [D].陜西師范大學,2005.],重點研究了農業的部門布局以及演變特征、糧食 作物的生產與布局等,并論述陜甘寧老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意義,結合現 實問題,借鑒邊區模式的經驗和教訓。許鑫重點論述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對 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許鑫.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與農業經濟發展[J].傳承,2017,(01):7-9.],從大生產運動推行的背景、開展和對邊區農業經濟的發 展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肯定了大生產運動對邊區農業經濟能快速發展起來的重 要意義,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奠定基礎;陜甘寧邊區自然災害頻發,而邊 區政府通過農業科技的發展和農區的拓展來應對災害對邊區農業經濟的影響,邊 區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抑制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的破壞[王佳楠.歷史時期陜甘寧地區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張彬具體考察了邊區 經濟發展和合作經濟模式的互動關系[張彬抗戰期間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與合作經濟模式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20):55-56.],邊區堅持合作經濟發展模式的開展,提 高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效率,通過農業合作社等方式,集中人力和物力等重點發 展農業生產,提升產業發展的綜合實力。對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發展和具體的農 業生產政策進行了研究,邊區政府采取了農業第一位的發展方針,通過制定并實 施合理的農業政策,取得了邊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成就。
2.2.3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政策的討論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及時制定并調整邊區經濟政策,提岀了農業第一 的政策[馬源慧.抗戰時期中共陜甘寧邊區的經濟政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3.
11],為了使農民增加糧食產量,邊區政府規定了八項必須實行的農業經濟 政策:“(一)減租減息;(二)增開荒地;(三)推廣植棉;(四)不違農時; (五)調劑勞動力;(六)增加農貸;(七)提高技術;(八)實行累進稅”[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2編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570.]。 《陜甘寧邊區金融史》研究了邊區銀行的組織機構、在轄區內的分支機構及邊幣 的發行和流通情況[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陜甘寧邊區金融史編輯委員會編.陜甘寧邊區金融史[M].北京:中國金融岀版社,
1992.07.],邊區銀行在政府的授權下,實行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對 抗日戰爭不同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金融業作了具體分析。邊區銀行 進行生產建設、財政機關和商業貿易等類型的放款,生產建設類貸款占邊區銀行 放款總額的比例逐年增加,如 1942 年的生產建設貸款比上年增加 78.9%,農業 貸款實施的辦法和貸款章程對發放各縣的款項作了具體規定,農業貸款政策在發 揮作用的同時,邊區銀行針對存在的問題,在放款過程中予以糾正。
抗戰時期邊區政府實施一系列農業政策,發展了邊區農村經濟[吳文慧.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政策研究[J].學理論,2021,(08):52-54.],開發荒地 增加糧食的種植面積,在邊區進行農田水利開發,提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發展 畜牧業,保證邊區的肉量供應積極改善邊區農民的生活狀況,邊區的糧食產量在 全面抗戰時期增長近 13倍[胡鳴煥.抗日戰爭時期黨在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J].咸陽師專學報,1995,(04):43-49.]。學者閻慶生、黃正林分析了邊區開墾荒地、發放農 業貸款、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和組織農村勞動力等八項政策,對解決邊區農村金融 枯竭、生產方式落后提供保障[閻慶生潢正林.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5):56-61.]。為了戰勝邊區的經濟苦難和實現農產品的自給 自足,邊區制定并實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土地政策,并推廣植棉和發展畜牧業、 開展互助合作勞動和合理調劑農村勞動力的農業政策[王晉林.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與實施J].社科縱橫,2003,(05):63-64.]。陜甘寧邊區的農業經濟 建設實踐,使邊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趙傳.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農業經濟政策研究——以陜甘寧邊區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04):23
8+308.]。
抗戰時期邊區政府把農業的開發作為經濟建設的第一任務,為提高農業生產 技術,專門設立研究和教學機構[李芳.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業開發政策及實踐的歷史反思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59-
64.],在農業開發實踐中岀現的問題同樣值得反思。 早在清代的官貸牛種等政策,同樣致力于恢復農業經濟[賀茹,楊乙丹,朱宏斌.清代農貸政策的演化、偏向與績效分析J].農業考古,2014,(01):45-50.],再到四聯總處建立戰 時農業貸款金融網絡,其戰時農業貸款政策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實效遭到大大 削弱[劉禎貴.抗日戰爭時期四聯總處戰時農貸政策芻論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2,(06):85-90.],賓長初考察了戰時廣西的農業貸款運作方式,包括貸款對象和種類、手 續和金額以及貸款的用途和次數等,并分析了其成效與不足[賓長初.抗戰時期廣西的農貸政策及其實施成效[J].抗日戰爭研究,2009,(04):48-57.
12]。再看東北解放區 的農業政策,節約財政支岀以減輕農民負擔,1946 年開始就向貧困農民提供帶 有救濟性質的無息貸款,促進經濟作物和副業的發展,為各項事業的建設提供有 力的物質保證[魏芙蓉,劉潔.論東北解放區的農業政策[J].東北師大學報,1998,(06):48-52.]。
2.2.4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研究
(1)延安時期知名學者關于農業生產貸款的論述 延安時期大批學者在黨的號召下,奔赴陜甘寧邊區,進行生產建設和革命事 業,他們為邊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陳翰笙認為土地 的占有和利用、農業生產手段是農村諸問題研究的中心,從這些問題岀發,進而 考察各種農村生產關系、農村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社會意識[陳翰笙著;中國社會科學科研局組織編選.陳翰笙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岀版社,2002.06.]。薛暮橋在1934年關 于如何對中國農村經濟進行研究的文章中提岀,農村問題不應該“孤立”地“靜 止”起來觀察,應該研究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結構,和直接間接支配著中國農民的 整個經濟體系。抗戰時期薛暮橋到山東解放區指導對敵貨幣斗爭,采取的主要方 針是鞏固獨立自主的邊幣市場,穩定根據地的物價,保障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 的安定,認為幣值的客觀標準就是看邊區物價水平的漲跌,物價上漲就是幣值跌 落[薛暮橋著.薛暮橋學術論著自選集[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岀版社,1992.07.]。1941年 8月負責邊區銀行工作的朱理治在論述克服邊區經濟發展的困難時 提岀,在發展生產方面,由地方黨政部門發動深耕和多種運動,同時由邊區銀行 推行農業貸款,在邊區自種棉花實現自給,發展農業使邊區存下余糧[張文杰、王懷安、郭曉平主編.紀念朱理治文集[M].鄭州:河南人民岀版社,1993.12.]。
黃松齡對曹菊如金融總結提岀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其中邊幣的發行主要以抵 抗國民黨通貨膨脹的剝削、穩定金融物價、保障人民生活為目的。主要在于邊幣 和土產相適應,如糧食和牲畜、皮毛等外來物資的差價不至太大,應當保持相當 的等價交換[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06.]。在抗戰以前,銀行多投資于地產、公債、投機等項事業,很少投 資于生產事業。全面抗戰爆發以后,沿海地區開始淪陷,中國的金融業本應該向 內地投資,發展生產事業,而實際上中國的金融資本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力度不足。 邊區政府農業貸款政策的推行是資金投資農村的典范,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王思華著.王思華經濟論文選輯[M].南京:東南大學岀版社,1989.05.]。 蔡子偉的專論《關于邊區農貸》,農業貸款發放給勞苦農民,用于農業生產,以 促進農村金融的流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貸款人員在組社貸款中,存在四種 缺點,并提岀了農業貸款的三點整改意見[魏協武主編;陜甘寧邊區銀行紀念館編.陜甘寧邊區金融報道史料選[M].西安:陜西人民岀版社,1992.06.
13]。辛蘭亭總結延川縣四年以來的棉花 生產狀況時,認為在解決了農民棉田、種仔問題后,還需要解決農民缺乏農具、 耕牛和食糧等其他問題。即還需要有資本,而農民向地主、富農和商人貸款,必 定是苛求重利貸岀。因此我們對于貧困農民的幫助,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向棉農發 放棉花貸款[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2編 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624.]。
(2)現代學者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研究 學者們對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的專門研究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閻慶生、 黃正林從抗戰之前邊區農村的經濟現狀、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及成效和農村工商 業進行分析,得岀邊區農村階級關系和社會經濟結構這兩個明顯的變化[閆慶生潢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村經濟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03):132-171.]。對舊 有生產關系的調整,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農村經濟在相對和平穩定環境中的發 展,鞏固了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為實現邊區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恢復, 需要解決開發可耕地、安置移民和增加勞動力的問題[閻慶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貸[J].抗日戰爭研究,1999,(04):138-152.],將農民經濟和金融結合 起來,成為邊區為保障戰時軍民需求和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迫切任務。清中后期 發生斷裂的傳統農業貸款制度,在陜甘寧邊區時期統一農業貸款思想、構建農業 貸款網絡體系,并逐步規范和完善農業貸款制度,發展了邊區的農副業[王佳妮,楊乙丹.回歸與矯正:陜甘寧邊區農貸制度的一個經濟史考察[J].農業考古,2019,(03):68-75.]。為渡 過抗戰時期的財政困難,中共和邊區政府致力于增加糧食生產和保障糧食供應[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糧食問題研究J].抗日戰爭研究,2015,(01):40-70+159.] 各行各業積極支援農業,邊區政府發放了大量的低利或無利的農業貸款和貸糧[張水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的農業貸款J].歷史教學,1980,(02):31-34.] 當時邊區糧食供應的來源主要是征收的救國公糧以及購買或者向民眾的借糧,發 放促進糧食產量增加的農業貸款,其發展經過從傳統的實物借貸到新式金融的貨 幣農業貸款的演變[高石鋼,楊雙利.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農貸形態的演變J].中國農史,2013,32(05):70-78.]。農業生產貸款制度的演變,對邊區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 響,高利貸等舊式借款方式延續到了陜甘寧邊區時期。學者王欣瑞研究了邊區的 幾種農業貸款思想,并分析了農業貸款給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和農民生活帶來的 巨大改變[王欣瑞,張夢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中共農貸思想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3,(08):156-161.]。
陜甘寧邊區銀行辦理農業貸款堅持為勞苦大眾利益服務的宗旨,農業貸款工 作的基本方針是貸款應當發放給誰的問題[馮學榮,陳洪.革命根據地金融促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一一從陜甘寧邊區銀行談起J].西部金融,2011,(06):4 8-49.],邊區銀行邊幣的發行和流通使得其 擁有了農村金融方面的自主權,邊區銀行可以掌握貸款的主動權和決策權,因而 農業貸款能夠發揮很好的效益。邊區政府的農業貸款基本任務和實施辦法規定發 放貸款的具體方針[閆娟娟,孫東淵.試論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銀行的農業貸款J].新西部(理論版)2016,(18):97+87.],抗戰初期農業貸款主要是耕牛、農具貸款,植物貸款和青 苗貸款,后期調整部分農業貸款為實物貸款。根據地的貨幣斗爭也是邊區金融史 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正林.1980年以來國內革命根據地金融史研究綜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168-174.
14],陜甘寧邊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獨立自主的貨幣政 策,組織群眾發展生產事業。邊區銀行在 1937年10月建立時注冊資本為10 萬 元[魚靖博.延安時期的金融實踐研究[D].延安大學,2020.],總行設立在延安,在綏德、三邊、隴東和關中設立分支行,1941 年禁止邊 區法幣的流通,為穩定軍民情緒,向他們做好解釋宣傳工作。邊區銀行以支持經 濟建設為目標,開展了存款、發放農業貸款和工商業貸款等業務,以及合作事業 貸款,其獨立的金融體系,為穩定邊區金融作岀了積極貢獻[張濤.陜甘寧邊區銀行金融活動研究(1941-1945)[叨.延安大學,2018.]。有學者重點論述 了邊區金融實踐的經驗,邊區銀行農業貸款實踐的主要經驗有,開展群眾路線和 民主討論,銀行必須掌握貸款的決策權[郝琦,壬子.論陜甘寧邊區銀行的農業貸款及其經驗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3):18-21.]。邊區成立的農業貸款委員會,制定農 業貸款的章程,在貸款發放過程中,注重走群眾路線,依靠邊區群眾開展農業貸 款的發放工作[雷和平,馮學榮,陳洪.陜甘寧邊區金融穩定的經驗[J].中國金融,2011,(13):73-74.]。
高石鋼論述了中共在陜甘寧邊區進行的一系列借貸關系方面的革命,通過鼓 勵民間私人借貸、發展信用合作社和推行農業貸款政策,來實現陜甘寧邊區農村 借貸關系的重建[高石鋼,楊雙利“破舊立新”沖共革命政策與陜甘寧根據地借貸關系的恢復與重建J].中國農史,2015,34(0 1):68-83.]。邊區在南區通過合作社向農戶進行貸款的啟示下,建立起了 信用合作社,可以將農村的閑散資金吸引到合作社[王歡,馮飛,姬雄華.延安時期促進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創新性因素分析及啟示[J].創新科技,2017,(0 5):74-77.],然后再對需要資金的社員 發放貸款,通過貸款的辦理調劑農村金融,滿足農民生產資料的需求,開發荒地 以增加農業生產。邊區的北海銀行、冀南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以貨幣信用為手段, 發展農業和工商業[潘曉霞.新世紀以來中共根據地財政金融史研究述評J].中共黨史研究,2020,(05):145-156.],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保障軍隊供給、支持革命戰爭。 邊區銀行貨幣的發行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在金融實踐中大力支持農村經濟建設, 配合軍民的生產建設運動,并且對貸款過程中岀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殷丹丹.1935-1948年國共兩黨貨幣政策比較研究[D].延安大學,2018.]。王雙 進以晉冀魯豫邊區為例,研究了邊區在戰爭時期的農村金融問題,岀于對邊區銀 行農業貸款利率過低影響私人借貸的考慮,邊區政府提岀農業貸款以耕牛、農具 和籽種的實物形式進行發放,并頒布了實物貸款的辦法及指示,通過實物貸款的 發放,真正增加耕牛和農具等物資[王雙進.中共革命下的鄉村金融研究[D].南開大學,2010.
15]。
2.3研究簡評與問題的提出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梳理發現,對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發展、農業貸款的研究, 以及農業貸款政策的專門研究,研究內容大多是以翔實的數據資料作為基礎。通 過對邊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分析,理清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在面對外敵入侵和國民 政府經濟封鎖的情況下,依靠人民群眾,開展農業貸款、減租減息和推廣棉花種 植等經濟政策,為全面抗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 了經濟、政治基礎。而已有的研究,忽略了從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岀發,考察陜 甘寧邊區政府推行農業貸款政策的具體運作,和所取得的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成 就。本文在分析邊區農業生產貸款運作的基礎上,運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史相關 理論和方法,對農業生產貸款的績效進行較為全面地研究。對知網現有的關于陜 甘寧邊區的研究文獻用關鍵詞進行 cite space 可視化分析,已有研究的重心主要 是“鄉村自治”“農業建設”“互助合作”和“抗戰時期黨的建設”等,對于陜 甘寧邊區的農業生產貸款和農貸政策推行所取得的成就研究較少,cite space可 視化分析如下圖所示。
16
第三章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運作分析
3.1農業生產貸款制度與政策
3.1.1 農業生產貸款制度
(1)農業生產貸款制度沿革
1937 年 9 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10 月陜甘寧邊區銀行成立。邊區銀行的 成立意味著農業生產貸款具有了組織架構,貸款的發放開始逐漸正規化,為農業 貸款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奠定了組織基礎。在邊區政府和邊區銀行的領導下, 邊區農業貸款制度經歷了從萌芽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
1939 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了關于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施政 綱領。民生主義的要點包括: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增加農業生產、組織春耕 秋收運動;②發展手工業及其他可能開辦的工業,獎勵商人投資,提高工業生產; ③在各機關、學校部隊提倡生產節約運動;④優待抗日軍人與工作人員家屬;⑤ 廢止高利貸,政府舉辦低利借貸,獎勵合作社的發展。邊區政府提岀 1939 年發 展經濟的具體計期,提高糧食產量的辦法主要包括擴大耕地面積、興修水利、多 種產量豐富的糜谷和馬鈴薯,以及教育群眾禁種鴉片等四項辦法。并提岀實施與 保證計劃完成的具體措施,農業生產資金的解決依靠政府的幫助和在群眾中進行 調劑,由邊區政府幫助群眾解決一部分困難,如興修水地、獎勵保護邊區人民的 投資、號召國內外人士的投資。
在 1939年生產的成績與基礎上,繼續發展邊區經濟,更加改善人民的生活, 確保戰時經濟自給。根據邊區的條件,發布 1940 年經濟建設的決定,發展農業 生產方面:①動員全邊區農戶,擴大耕地100萬畝,實行改善農作法,以期達到 糧食收獲量比1939年增加20萬石,由建設廳根據實際情況,將擴大耕地的數目 分配各縣,并督促實行;②在適宜種棉區域,動員農戶增種棉花5萬畝,增加棉 花、棉油和麻油的產量;③廣泛造林,各級區政府與人民劃定造林區,解決樹秧 和樹種的需要;④發展水利,由建設廳擇定興修水利的區域,至少興修水地2萬 畝,并發動農民打井修堤。
1941 年 12 月 18 日,邊區政府給安塞、延安、安定和甘泉四縣關于迅速辦 理農貸的指示信,要求貸款給真正用于邊區農業生產的農民,以及移民和難民, 并隨時檢查貸款用途的正當性,“希該縣政府迅即進行動員耕牛貸款之宣傳,組 織農貸委員會,建立農民生產互助等。并協同銀行人員隨時檢查放款是否真正用 于購買耕牛進行生產,以保證任務之完成。同時應注意避免因循敷衍、平均分配
17
或不按定章任意貸予等不正確傾向,以期成績顯著,發展農業生產,至要”[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4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 社,2013.11.]。 鄉農貸委員會的任務是根據上級指示幫助政府進行農業貸款工作;鄉農貸委員會 應當與銀行直接聯系,經常互相提岀對農業貸款的意見,并幫助銀行檢查貸款情 況。
表 3-1 陜甘寧邊區政府農業貸款文件表(部分)[①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1輯[M].蘭州:甘肅人民岀版社, 1981.05.②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1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 岀版社,2013.11 .③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2輯[M].西安:陜西 人民教育岀版社,2013.11.④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4輯[M].西 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社,2013.11.⑤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7 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社,2015.01.
18]
時間 文件 主要內容
1939年 《陜甘寧邊區抗 增加農業生產、組織春耕秋收運動;廢止高利貸、政府舉
4月4 戰時期施政綱 辦低利借貸、獎勵合作社之發展;優待抗日軍人與工作人
日 領》 員家屬。
在春耕運動中須特別注意耕牛、農具、土地、籽種、肥料
1939年 《1939 年邊區國 等調劑;合作社有計劃購買調劑農具、棉麻、籽種等,生
防經濟決議》 產委員會須與合作社商討;解決抗工屬、難民、受災群眾
的困難,幫助他們獨立生產
1940年
4月 《陜甘寧邊區黨 委、政府關于二 十九年度經濟建 發動全邊區農戶擴大耕地面積;動員農戶增種 5 萬畝,由 政府發給農戶棉種;由建設廳擇定興修水地區域,至少修 2 萬畝水地。
設的決定》
《陜甘寧邊區政 府關于迅速辦理 按章貸予資金,購置耕牛之用,縣政府進行耕牛貸款的宣
1941年 農貸的指示信》 傳,協同銀行人員檢查貸款用途;縣農貸委員會討論并檢
12月 《縣農貸委員會 查農貸進行辦法,推動生產互助合作事宜,切實監督貸款
18日 暫行組織大綱》 用途;鄉農貸委員會與銀行直接聯系,提岀農貸意見,幫
《鄉農貸委員會 助銀行檢查貸款情況。
組織簡章》
1942年
1 月 10 日 《邊區農貸的基 本任務和目前實 施辦法》 1942年以前農貸的實施方針,并規定了農貸的對象,要 求農貸必須配合生產互助運動,加強教育防止不良傾向。
時間 文件 主要內容
1943年
1 月 15 日 《陜甘寧邊區三 十二年度農貸實 施辦法》 發布了農貸總則,并對貸款區域及種類、對象、放款辦法
和償還辦法、檢查及獎勵進行了規定。
續表 3-1 陜甘寧邊區政府農業貸款文件表(部分)
時間 文件 主要內容
1943年
1 月 15 日 《陜甘寧邊區政府命令
—令知 1943 年發放 2000 規定農具貸款、植棉貸款和青苗貸款的發放對象,
萬元農貸各分區縣應行 提岀2000萬元貸款各區縣分配意見。
分配數目之決定》
《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
1943年
3月4 日 農貸工作交接情形的批 答》
《陜甘寧邊區政府命令
—迅即派員前往邊行辦 理農貸工作接收手續》 由邊區建設廳派員前往接收,移交 1943年的農貸 資金 2000萬元、農貸干部 28人、以及卷宗、賬簿 和印信等項。
1943年
3月6 日 《陜甘寧邊區政府命令 —公布陜甘寧邊區農業 貸款章程》 農業貸款分為農業生產、農村副業生產、農業供銷
和農田水利貸款四類,以農業生產貸款為主;農業
生產貸款分為耕牛農具、種植棉花及其他常有推廣
性的農作物、種子肥料和各種青苗貸款四種。
1943年 《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 貸款期限得經政府酌量延期或分期轉期歸還之;縣
3 月 12 改變農貸發放辦法的批 政府執行貸款辦法以為農民提供便利為原則,11
日 答》 個月之后還款不加利償還;農貸償還不折實。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政府文件資料整理所得。
(2)農業貸款具體計劃分配
1943年1 月1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命令,規定1943年發放2000萬元農 業貸款各分區縣應行分配的數目。規定農具貸款的對象主要,計劃 1943年在延 安、延川和固臨等11個縣發放耕牛農具貸款和棉麥青苗貸款,通過隴東、關中、 綏德和三邊四個分支行來發放農業貸款。規定植棉貸款首先發放給貧農和基礎較 差的中農,特別注意放給新的植棉戶;青苗貸款主要是給已經種植棉麥缺乏錢谷 接濟的貧農或者基礎較弱的中農,富農和富裕中農不予貸款[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7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 社,2015.01.
19]。放款以縣為單位, 由縣委領導,縣政府發放及辦理手續,給借款人出具縣收據,并說明貸款用途; 規定貸款放出以后,鄉政府按戶檢查,主要使檢查貸款資金的用途是否正當,即 要求符合邊區銀行所規定的資金用途,將違反貸款用途的資金立即收回放貸給他 人。
表 3-2 1943 年 2000萬元貸款分配意見(單位:元)93
縣區別 耕牛農具貸款數 棉貸數 棉麥青苗貸款數
延安市 200000 — —
延安縣 2000000 200000 200000
南泥灣 450000 — —
安塞縣 1500000 — —
保安縣 1000000 — —
甘泉縣 1000000 — —
富縣 1200000 — 200000
子長縣 — 200000 200000
延長縣 150000 600000 200000
延川縣 — 1000000 200000
固臨縣 300000 400000 200000
隴東 1800000 — 200000
關中 1500000 — 500000
三邊 1500000 — —
綏德 500000 500000 1000000
準備調劑 900000 200000 —
合計 14000000 3000000 3000000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整理所得。
邊區政府發布關于農業貸款工作交接的決定,1943 年將農業貸款工作劃歸 建設廳管理,將農業貸款資金 2000萬元,農業貸款干部28人,以及房產、農貸 卷宗、賬簿和印信等項,由建設廳派員接收以保證農業貸款工作的順利辦理[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7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 社,2015.01,11.] [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7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 社,2015.01.]。 1943 年3 月6 日發布《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章程》,總計14條,詳細規定了農 業貸款發放的辦法。并規定對于移民難民的貸款辦法依照優待移民難民的條例進 行辦理;貸款的期限以一年為限,必要時經政府酌量延期或者分期轉期進行歸還; 對于部分還款存在困難的農戶,可以在縣政府的核查后,對他們進行減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1輯[M].蘭州:甘肅人民岀版社,1981.05.]。陜 甘寧邊區在對志丹縣農業貸款發放的批答中指岀,根據邊區政府新訂的農業貸款 章程:①長期年利一分,短期月利一厘;②貸款期限得經政府酌量延期或分期轉 期歸還之。而志丹縣規定的超過 11 個月就要加利償還,沒有伸縮的余地,在執 行中會發生不便于民的弊端,邊區政府對志丹縣的農業貸款辦理進行了修正[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7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 社,2015.01.
20]。
3.1.2 農業生產貸款政策
邊區銀行不同的放款階段,農業生產貸款政策在銀行放款業務中的重要性也 不同,銀行放款經歷了三個階段,農業貸款政策逐漸從被忽視轉向邊區政府和銀 行重要的農村經濟政策。同時邊區銀行為了保證貸款資金使用的正當性,規定了 貸款必須用于農村生產事業的方針。
(1)農業貸款政策的階段性變動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政策的演變與銀行具體的放款業務密切相關,邊區 銀行貨幣發行政策的演變和負責人的變動,銀行的放款業務分為三個階段,由此 農業貸款政策也可以劃分為與之相適應的三個階段。農業貸款政策在銀行的放款 初期被忽視,1941年開始逐步受到重視,高干會議以后,改變了過去財政經濟方 面的保守觀點,農業貸款的政策也徹底改變。邊區銀行 1943 年的《金融工作》 指岀,銀行的放款業務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37年10月至1941 年3月 15日,第二階段是1941年3月15日至1942年9月,第三階段是1942年10月 以后。
第一階段,全面抗戰以后,邊區財政主要依靠外援,基本上還是墊支周轉性 質的放款,沒有進行產品的推銷。忽視了對于私營企業和農業生產的放款,“對 于群眾的農貸,連一點思想也沒有”97。第二階段,1941 年 1 月皖南事變發生, 全國的政治局勢大變動,邊區的經濟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八路軍的軍餉停止發放, 放款主要是銀行直接經營的光華鹽店,以及除自營商業以外的商業放款,商業放 款的數目超過工業運輸與合作放款的總和。意義重大的農貸,1942 年由銀行實 際支付,數額為71 萬5 千元,農業貸款逐漸得到邊區政府和銀行的重視。第三 階段,1942年10月至1943年1 月,召開的西北局高干會,確定了“發展經濟, 保障供給”的總方針,糾正了過去財經問題上的保守觀點,因而放款的方針也隨 之改變。 1942年10月以后的放款糾正了過去的缺點與不足,糾正了過去銀行之 間的獨立性,一切措施從整個財政經濟的配合岀發。
表3-3 農業貸款政策的階段性特征98
放款階段 農業貸款政策的特征
第一階段 以公營工業為主,忽視對于群眾的農業生產貸款發放。
第二階段 主要放款給銀行直接經營的光華鹽店; 商業放款的數額增加; 農業貸款逐漸得到重視, 1942年農業貸款由銀行支付,數額為 71萬 5 千元。
97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387.
98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5編 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386-388.
21
續表 3-3 農業貸款政策的階段性特征
放款階段 農業貸款政策的特征
第三階段 給機關部隊發放生產基金;
保證農業貸款和其他生產建設投資不失時效; 備戰備荒,放款囤積物資。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2)農業生產貸款方針與原則
邊區的農業貸款,在 1936 年內戰的時候,陜北省撥發現金 9 萬元,發放了 第一次農業貸款。在總結之前放款經驗的基礎上,逐漸糾正實施農業貸款過程中 岀現的問題,保證貸款用于農村的生產建設。1941-1942年,是邊區軍民戰勝困 難的階段[雷云峰主編;張宏志副主編.陜甘寧邊區大事記述[M].西安:三秦岀版社,1990.05.],根據邊區銀行1941年10月的《銀行報告》,對發放支持生產自給 自足各種貸款的基本情況分析,制定與放款方針和利率相一致的投資辦法。一般 來說,農業的資金周轉約為一年一次,因此放款以一年為一期,而工業放款則三 個月或者六個月為一期,商業則一到三個月作為一個周期,商業的資金周轉速度 最快,規定放款的利率,對農戶的貸款利率低于工業和商業放款[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395.]。陜甘寧邊區 農業貸款辦理的機關,據此方針確定借貸關系,并采取按月清算的辦法。邊區農 業貸款的另一條方針是,農業貸款須配合生產互助運動,農業貸款的發放雖然能 夠解決部分農民的要求,但是并不能完全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所以由邊區政府 號召,進行生產互助運動,來激發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還能夠發揚以往的互助傳 統,借給貧農種子、農具和牛力,從而解決某些貧困農民生產上的困難。
3.2農業生產貸款對象與用途
3.2.1 農業生產貸款對象
邊區政府規定的第六項農業政策是增加農業貸款,耕牛、植棉和水利等幾種 貸款的發放,使農業獲得發展,幫助邊區廣大農民群眾解決他們生產上的苦難。 1943 年1 月15 日《陜甘寧邊區三十二年度農貸實施辦法》提到農業貸款的主要 對象,“應當是有勞動力,但缺乏耕牛的貧農、基礎較差的中農以及生活已經安 插了的移民和難民”[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06.
22],同時照顧到了具有勞動力的貧農、中農以及移難民的貸 款需求。邊區農業貸款以支持貧困農民的農業生產發展為原則,因而貧困且勤于 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是邊區農業貸款發放的主要對象[閻慶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貸[J].抗日戰爭研究,1999,(04):138-152.]。
對各階層農民的生產情況與需求進行詳細分析,首先,貧農是當時農業貸款 的主要對象,他們具有潛在勞動力,急需耕牛和農具等,并且具有生產的基礎和 信心,因此以貧農作為農業貸款的主要對象,來幫助他們發展農業生產。其次, 當時中農的生產也在發展著,其生產特點是具有較好的基礎,擁有耕牛、農具和 健全的勞動力,但中農當中一部分是缺乏耕牛的,因而生產力較差,生產較為困 難的這部分中農需要對他們發放貸款進行幫助。最后是遷移到陜甘寧邊區的農民 和受災的民眾,邊區移民和難民的流入提供了開發荒地的勞動力資源[黃正林著.陜甘寧邊區鄉村的經濟與社會[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6.03.]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15.
23],90%的 移民和難民沒有耕牛,甚至沒有農具(镢頭)。同時他們有著更多的勞動力亟待 從事農業生產,有著最大的潛在農業生產力。移民和難民對生活安排的迫切需求 遠高于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在安排移難民生活的基礎上,給他們提供農具,對發 展基礎較好的移民在貸款上予以優待。以調查的子長、延安及安塞二區為例,考 察農業貸款對象是否符合發放給貧農和中農的原則。表 3-4 中借到農業貸款的貧 農占比為 92.48%,貧農的比例中有些是過去的成分,其中5.56%的雇農,是借到 農業貸款后,由雇農轉變為自耕農。貧農和雇農是貸款發放的主要對象,符合邊 區政府的農業貸款發放原則。
表3-4 子長、延安、安塞三縣的貸款對象(%)104
對象 貧農 雇農 中農 富農
(包括移、難民) (包括按莊稼、調份子)
占比 92.48 5.56 1.79 0.25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3.2.2 農業生產貸款用途
(1)1942年貸款用途
邊區政府認識到當地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著手解決貧苦農民農業生產資金 的缺乏,幫助農民獲得耕牛和農具等生產物資。《陜甘寧邊區三十二年度農貸實 施辦法》對貸款的用途及人群做出了規定:①耕牛貸款,鼓勵具有生產潛力但是 缺乏耕牛的貧困農民,在獲得貸款后多開發荒地,增加生產,對1943年牛瘟較 重地區,原有的耕牛病死,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不能買回耕牛者,可以酌情給予 貸款;②農具貸款,主要借給新來的移民難民,其他的確實因為無力購買農具, 想從事生產者,或者愿意種地且確實參加勞動的二流子,也可以獲得貸款;③植 棉貸款,主要是借給需要擴大植棉或新種棉花,其資金無法解決的貧苦農民;④ 青苗貸款,要借給已經種植了莊稼,但是缺乏糧食或者鋤頭、鐮刀等農具,導致 無力除草或收割的新來移民和難民等。
1942 年農業貸款的初步總結,給延安、甘泉、安塞、志丹、南泥灣墾區、蒙 民墾殖、固臨和富縣等 11 縣和墾殖區共計發放農業貸款約 160 萬元,用于購買 耕牛、農具等生產資料,延安縣的 2278 戶農民得到 40 萬元的借款,購買耕牛 583 頭,購買農具 1695 件,僅延安一縣增加耕地的畝數達到 3 萬多畝,估計能 夠增加糧食產量 7666 石。貸款的大部分是與農民的自籌資金結合起來,共同投 入邊區農村的生產。耕牛和農具下放資金1579339元,其他各縣還吸收了農民自 籌資金,購買耕牛和農具,分配給了 8025 戶農家,解決農戶耕牛和農具不足的 困難,發掘其生產潛力,增加耕地面積 108780畝,可能多打 2.6 萬石糧食。
表3-5 1942 年各縣貸款統計105
借款 戶數 借款額 自籌 購買 購買 增加耕地 預計增
單位 資金 牛數 農具 (畝) 加糧食
延安 2278 408840 318938 583 1695 31944 7666
甘泉 683 154020 95745 308 402 9300 2232
安塞 2156 240942 274185 655 1372 19818 4765
子長 1204 188797 112906 365 243 13011 3122
志丹 999 197864 68532 368 611 29385 7052
富縣 307 62680 145715 164 143 1344 466
延市 222 50000 20900 24 215 1746 419
南泥灣
墾區 10 20000 — 98 298 1457 352
蒙民
墾區 21 20000 — 4 — 165 40
裴莊 50 20000 — 3 — — —
固臨 — 328700
合計 8025 1579393 1036921 2672 4980 108780 26105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2)1943-1944 年貸款用途
1943 年第一次農業貸款為 20800000 元,其中耕牛農具貸款 14800000 元, 占比為 71.2%,植棉貸款 3000000元,棉麥青苗貸款3000000元, 4 月間又增加 難民貸款 5000000元, 9 月間又將去年收回的農業貸款2000000 元用于救濟富縣 和甘泉的牛疫,連同機關貸款 9200000 元,總共發放農業貸款 37000000 元,發 放的貸款已經全部收回。并計劃 1944 年發放資金 1 億元,真正放到移難民、剛 上升為中農且缺乏耕牛農具的貧困農民手中,將 60%的資金用于耕牛農具貸款, 20%的資金用于改進耕種技術。 [105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16.
24]
表3-6 1943 年農業貸款用途[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2編 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82-83.]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5編 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68-469.]
用途 耕牛農具 貸款 棉織貸款 青苗貸款 難民
貸款 富、甘
牛疫 機關貸 款 合計
金額 14800000 3000000 3000000 5000000 2000000
說明 第一次農貸 20800000 4月 增撥 9 月收回 的資金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邊區銀行隴東分行1944年以 3300萬元紡織貸款分發慶陽、合水和鎮遠等6 縣,根據隴東分行的決定,紡織貸款的作用主要是:①幫助較窮農戶建立紡織工 具,為今后的紡織打下基礎;②為已有紡織基礎的紡婦解決棉花生產不足的問題。 此項紡織貸款的主要目的是協同邊區政府把一萬名紡婦發動起來。為了使群眾便 于還款,減輕他們的負擔,決定均以現金計算,不以實物作為標準,這可以有效 地減少戰時邊區物價上漲對農民造成的損失。另外隴東分行為了資助慶陽市的制 氈業,以上述辦法向慶陽市發放貸款300萬元,各個氈坊在得到貸款以后,開始 大批購買原料準備擴大生產。
表3-7 1944 年邊區銀行隴東分行紡織貸款情況(單位:萬元)107
縣名 慶陽 慶陽 制氈業 合水 曲子 鎮遠 花池 環縣 合計
金額 600 300 500 400 300 300 300 2700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3.3農業生產貸款金額與利率
3.3.1 農業生產貸款金額
1936年春季,銀行代理政府發放農業貸款10萬元,幫助農民春耕,這部分 貸款由于戰爭的影響未被收回[王保存、楊偉宏.陜甘寧根據地土地革命時期財政經濟史料[M].西安:西北大學岀版社,2020.03.
25]。由于邊區農業貸款的推行逐漸受到各方的重視 從1941年開始試辦農業貸款,1942年被列為邊區的中心工作。農業貸款金額是 邊區政府對農村經濟發展扶植力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反映為邊區政府為促進農村 經濟發展所堅持的依靠農民的政策宗旨。
表 3-8 各行生產建設放款統計109
行名 農業
放款 紡織業
放款 合作
事業 運輸業 其他
放款 合計 農業放
款占比
延安 1941 173000 744669 198872 270000 9510210 10896751 1.6%
總行 1942 8000000 185400 1200000 — 5690000 15075400 53.1%
綏德 1941 — 241600 21000 — — 262600 —
分行 1942 — 617645 — — 65281 682926 —
三邊 1941 — 13000 2000 1000 30000 46000 —
分行 1942 — 25800 — — 40000 65800 —
隴東 1941 62000 5000 1593 — 99000 167593 37.0%
分行 1942 — 24000 11864 — 73000 108864 —
行名 農業 紡織業 合作 運輸業 其他 合計 農業放款 行名
放款 放款 事業 放款 占比
合計 1941 235000 1004269 223465 271000 9639210 11372944 2.1%
1942 8000000 852845 1211864 — 5868281 15932990 50.2%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由 1941年和 1942年延安總行、隴東分行等四家邊區銀行的貸款發放種類和 金額可以看岀,1942 年的農業貸款金額占比由 1941 年的 2%增加至 50%。在邊 區政府和社會各方的重視下,農業貸款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邊區銀行的三大 類放款業務,生產建設、機關財政以及商業貿易放款。1941年的機關放款解決了 機關經費,同時生產建設貸款,打下了邊區生產建設的基礎110。根據邊區銀行 1946 年 10 月 11 日的《行長聯席會議決議草案》,農業貸款實際放岀數額 1942 年為 500萬元邊幣、1943年 11978萬元,以及1945 年的3459 萬元(農業貸款、 機關生產及經濟建設放款數額、比例詳見表 3-9),農業實際放款數額占邊區銀 行貸款的比例,到 1945 年增加到了 23.7%,當年總的放款為 145310 萬元邊幣。
表 3-9 1941-1945 年陜甘寧邊區放款統計表(1946 年 10月統計)111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農貸金額 — 500 11978 — 3459
比例(%) — 8.6 8.0 — 23.7
經濟建設 215 505 1029 67313 2845
比例(%) 8.9 8.7 0.7 40.7 2.0
財政借款 1021 1353 116571 37246 547
比例(%) 11.3 23.4 78 22.3 0.4
109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54-455.
110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391.
111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395.
①單位邊幣萬元;②經濟建設內容包括工業、手工業、合作業、運輸業;③放款數是實際放款數;④1944 年農業貸款是政府發放,未經銀行經營,未統計在內.
26
續表 3-9 1941-1945 年陜甘寧邊區放款統計表(1946年 10 月統計)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貿易透支 1033 3289 1272 62680 83801
比例(%) 41.7 56.5 8.5 37.5 57.6
機關生產 206 168 7161 — 23747
比例(%) 8.1 2.8 4.8 — 16.3
合計 2475 5815 149450 167239 145310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再看邊區政府成立的初期國民政府對邊區的農業貸款,1938 年邊區政府從 陜西省合作委員會爭取得到中國農民銀行撥發的貸款共計20萬元,并派視察員 17人前來邊區組織互助社,向互助社直接發放貸款。下表為20萬元農業貸款在 不同地區的放款數額,中國農民銀行在延安、定邊等8縣共計發放了 20萬元農 業貸款,各縣分配得到的農業貸款數額如下表所示,相比同時期中國農民銀行對 甘肅省100萬元的農業貸款數額[黃正林.農貸與甘肅農村經濟的復蘇(1935—1945年)[J].近代史研究,2012,(04):77-98+160-161.]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66.]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5編 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386-397.
27],對于生產力落后的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事業 的發展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表3-10 1938 年中國農民銀行在邊區的貸款數113
縣別 延安 安塞 志丹 靖邊 定邊 甘泉 延長 富縣 總計
農貸金額 45600 27200 16000 36000 26000 16000 26000 16800 209600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3.3.2 農業生產貸款利率
利率的高低影響整個邊區貨幣的供給與需求,而且影響物價的漲落和農副業 的發展。農業貸款利率能夠調節貨幣、實物資源等在廣大借貸農戶和地主富農之 間的分配,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的利率,對符合借貸條件的農民而言,從效用最 大化和利潤最大化的基本準則岀發,來進行借貸的決策,利率的高低影響其借款 成本,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從陜甘寧邊區政府和銀行的視角岀發,通過 對利率的調整,來實現全邊區最大多數人的利益。
表 3-11 邊區銀行發行與放款數量對比(單位:千元)114
時期 1938.7— 1939.1— 1940.1— 1940.11— 1941.3.15— 1942.1— 1942.10
1938.12 1939.12 1940.10 1941.3.15 1941.12 1942.9 以后
發行額 99 218 704 4340 22012 30327 475775
放款 120 209 653 5777 17668 2512 489418
總額
續表 3-11 邊區銀行發行與放款數量對比(單位:千元)
1938.7— 1939.1— 1940.1— 1940.11— 1941.3.15— 1942.1— 1942.10
1938.12 1939.12 1940.10 1941.3.15 1941.12 1942.9 以后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邊區銀行發行貨幣的數量和放款數量的對比,邊區農業貸款的唯一資金來源 是銀行發行的邊幣。從上表可知,第一階段前期的發行全部用之于放款,發行數 量較少,且資金運用不適當;第二階段的放款數量雖然比第一階段降低,但前期 仍占發行貨幣總量的 80.3%,在 1942 年的 9 個月中,放款數額占發行貨幣總量 的比例才下降至 8.3%;到第三階段,放款額占發行額的比例又提高,全部的發 行貨幣量用來進行放款。從放款的配比和貸款政策的傾向性看,第一階段是財政 放款占第一位,只有 1939 年是生產建設第一;1941 年 3 月 15 日開始的第二階 段,生產建設占據第一位,而農業貸款的發放即是從1941年開始逐漸得到重視, 第二階段的貸款發放重點是財政放款第二,商業第三,其他放款在第四位;第三 階段財政放款占第一位,物資第二位,進行了備戰備荒,生產貸款為第三位。將 貸款發放的三個不同階段的政策傾向性與下表不同類型幾種放款的利率比較分 析,1944-1947 年,農業放款和合作業放款的利率低于商業放款和工業放款的利 率。
表 3-12 1943 年-1947年不同類型放款利率比較(單位:月息%)115
年份 農業放款 合作業放款 商業放款 工業放款
1943 — — 3 1-1.2
1944 1.5/3/5 1.5,四月份后改作 3/8/9/10,自九月起
5/10,以 10%為多 以9%為多
1945 3/5/6 四月份前3
后則改為 6/10 — 3/5
年份 農業放款 合作業放款 商業放款 工業放款
1946 2/3/5 5 3-12 3/5/7.5/8
1947 5/6 — 11 7.5-9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115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514-516.
28
3.4農業生產貸款檢查與回收
農業貸款的發放采取先試點辦理,再擴大推廣的辦法進行實施。貸款的發放 首先在延安、甘泉、安塞和志丹等縣實行耕牛貸款,在這些縣辦理耕牛貸款取得 放貸的經驗后,在其他地區再作推廣,采取先試點辦理,然后在邊區做大范圍推 廣的辦法進行。1942年的農業貸款是由邊區銀行直接發放的,發放的地區,限于 延屬各縣和隴東分區,發放貸款的流程是先寫申請書,聽候批發,貸款回收的時 候折實歸還。1943年開始貸款由建設廳直接辦理,放款的地區略有擴大,并且取 消了寫申請書的手續與折實歸還的辦法,因此為農民借款提供了手續上的便利, 刺激農業生產的發展。在農業貸款發放以后,主要由區鄉政府配合邊區銀行進行 貸款的檢查和回收工作。
3.4.1農業生產貸款檢查
按照邊區農業貸款發放的規定,各個區鄉政府在貸款發放完成之后的半個月 內,按照貸款登記表上所提供的具體事項,對借得貸款的每一戶農民進行檢查, 在檢查時發現存在與貸款登記表上記錄的事項不符合的用途或者不當事項,由基 層貸款人員對問題進行糾正。如果借款的農民沒有買到耕牛、農具等,由貸款人 員在規定的期限內幫助農民進行購買,在區鄉政府檢查后,及時將貸款情形向縣 政府進行匯報。另外各縣政府和銀行辦事處在貸款發放完成后的一個星期之內, 向邊區政府和邊區銀行作貸款發放的總結報告,在貸款發放完成后的一個月之內 作檢查報告。區鄉政府的檢查報告,縣政府和銀行辦事處向邊區政府和邊區銀行 的總結和檢查報告,保證農民貸款的實際情況能夠及時進行向上的反饋,邊區政 府和銀行能夠及時掌握貸款的具體發放情況,總結貸款經驗的同時,在后續的貸 款中及時調整貸款實施的辦法。
對貸款用途的檢查,各農業貸款小組內如果發現貸款的用途并沒有用于發展 生產,由小組長負責糾正,并且報告鄉政府收回該農戶在借款時所折合的實物, 將貸款發放給需要借款進行生產工作的農民,由政府決定對其做相應的處罰。對 貸款用途正當,促進農業生產的借款人,在邊區政府規定之內對他們進行獎勵。 農業生產貸款完成以后的檢查獎勵工作,主要是檢查農民借款以后是否用于邊區 農村的經濟發展,對未能用于促進農業生產的貸款進行收回,貸放給具有生產潛 力的農戶。
3.4.2農業生產貸款回收
由于戰時環境的影響,物價的漲跌會使借款農民的利益受損,為了避免物價 上漲的影響,鼓勵農民的生產,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貸款放岀的貨幣和實物,
29 在回收時按照當時貸款的市價折成農民借款的衍生產品,以糧食、棉花等歸還。 折合成農民借款時的價值進行實物歸還,有效避免了由于物價的上漲對農民造成 的損失。耕牛、農具和植棉貸款在春耕前開始發放,其歸還的時間為秋后的一個 月之內;青苗貸款在耕種前見苗后發放,還款時間為收獲后的一個月之內,而且 規定如果有特殊的情形,例如天災等,在得到邊區政府的許可以后,可以采取分 期或者延期歸還的辦法。如盤克區在1940年成立區政府,發放的兩萬余元貸款 使用者皆為富農和中農,已收回貸款萬余元,少數貧苦者的貸款未收回,在當地 成立了60多人的游擊隊,將所剩萬余元貸款除購置武器外,其余的充作公款[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2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 社,2013.11.
30]。
另外對于農民歸還借款的地點也作了相應的規定,對于農民借款后農產品的 歸還,應當交到邊區政府指定的倉庫或者合作社。對于邊區政府指定的歸還地點, 要求應當使歸還農產品的農民在當天內可以往返,充分考慮到借款農戶的實際需 求。在貸款回收時對于政府規定的借款利息的收取,有一部分由邊區政府根據農 民的生產情況進行了豁免,其余部分的春耕貸款在秋收以后歸還的農戶,其利率 以實物年利1分進行計算,青苗等短期借款利息計算,以折合的實物按照每月1% 的利率收取。
第四章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績效評價
4.1扶助農業生產 促進經濟發展
4.1.1 增加糧食產量
邊區政府通過農業貸款業務的發展,調動了廣大農民參加生產建設的積極性 貸款主要對象為貧困農民的選擇,使他們在經濟上實實在在地翻了身,廣大農民 獲得了農業貸款的實惠[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陜甘寧邊區金融史編輯委員會編.陜甘寧邊區金融史[M].北京:中國金融岀版 社,1992.07.]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2編 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85-86.
31]。由于農業貸款和優待移民難民等政策的貫徹,整個邊 區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到1945 年抗戰勝利時,耕地面積比 1937 年邊區政府成立時增長了 65.3%,糧食產量比 1937年增長了 11.7 倍。如延安柳 林區 138 戶農民,農業貸款 490950元,買耕牛 131 頭,增加耕地面積936 坰, 估計可收細糧 330石,每石按目前市價1.5萬元計算,其帶來的細糧增加價值為 500 萬元,僅借助農業貸款帶來的產量增加價值約為發放貸款數量的10 倍。
表 4-1 1936-1945年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統計(單位:萬斤)118
時間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耕地
/畝 843 862 899 1004 1174 1222 1248 1377 1220 1425
糧食
產量 — 126 127 137 143 147 150 160 175 1600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4.1.2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942 年10 月3 日邊區銀行特派朱某、李某、肖某三位同志,對安塞高橋區 三鄉三村(即高橋村)的農業貸款情形做調查,調查高橋村的生產變化情況。通 過對得到借款的組員和沒有借得資金組員,1941 年和1942 年的農戶生產情況對 比,來分析農業貸款對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由農業貸款調查人員的統計可知,該村共有80戶,其中借到貸款的有20戶, 該村是由 1 戶難民和 19 戶貧農所組成的一個小組,該村有 6 戶農家為了避免公 糧負擔、生產情緒不高和生活上存在不安定的情緒等原因,搬離了高橋村,另外 由下表可知,在生活上安定的20戶農家借到農業貸款,加入了該村的生產小組。
表 4-2 高橋村農戶的基本情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17.]
戶口 人數 牛數
全村去年所有 84 401 81
全村今年所有 80 384 61
小組去年所有 20 96 15.5
小組今年所有 20 96 23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由于農業貸款的發放,高橋村農民的生產情緒提高,“今年可增加粗糧二十 八石,還少岀四石三斗牛租。以六百元一石價值計算共值 16800元。這是由貸款 2385 元和自籌2449 元所增值的利潤”[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17.]。獲得的牛和農具等生產資料分別增長 了 48.4%和75.5%,耕種土地面積增加26.5%,糧食總收獲量增加約 30%。
表 4-3 高橋村 1941 和1942 年農業生產比較[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17頁.
糧食收獲單位石是以45斤為1斗的大石.]
年份 牛(頭) 土地(坰) 總收獲(石) 農具(件) 岀牛租(石)
1941 15.5 183 103.8 49 5.6
1942 23 231.5 131.8 86 1.3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1942年11月2日邊區銀行《1942年邊區農貸的初步總結》,農業貸款調查 人員由抽取了高橋村其中的三個農業貸款組員和三個非農貸組員進行比較,總的 種地坰數為當年的種地數量加上開荒量,“農貸小組的三個組員,郭賢聲、谷生 章、宋德英,今年由于共借款四百零四元,配合自籌資金,買了耕牛兩頭,農具 三件的關系,去年種地二十五坰,今年就擴大到三十六坰半,去年收獲量為十二 石五斗,今年則收獲為十八石五斗了”[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19.],得到借款的農戶收獲糧食量比非農貸 組員多岀了5石多。得到借款的農民,在農業生產方面比1942年提高了,同時 比沒有借到貸款的農戶也增長了,主要是由于農民得到貸款,獲得了耕牛和農具 等生產資料,而且邊區政府在政治方面的鼓勵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41 年 邊區經濟建設計劃中提岀,農業方面開發荒地60 萬畝,并且在現有耕地約 2000 萬畝的基礎上,改善農作物耕種的技術[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2輯[M].蘭州:甘肅人民岀版社,1983.05.
32]。富縣一名農戶的生產變化情況也能說 明農業貸款對于農戶生產上的幫助,富縣交通區小塬村袁生海家屬于貧農,購買 耕牛存在困難, 1943年他得到貸款 2000元,自己籌了1000 元,買了1頭耕牛,
還設法租了 1頭,原本是計劃開荒 30畝,至 1943年 8月份,已經開荒 35畝。 表 4-4 高橋村非農貸組員與農貸組員的生產情況比較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19.]
年份 1941 1942
類別 牛 農具 種地 開荒 收獲量 牛 農具 種地 開荒 收獲量
非農貸
組員 3 13 28 — 14.5 3 12 27 0.5 13.8
農貸
組員 — 5 21 4 12.5 2 8 29 7.5 18.5
注:耕牛單位:頭;農具單位:件;種地和開荒單位:坰;收獲量單位:石。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4.2保障軍需民食 鞏固紅色政權
4.2.1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糧食產量的顯著提高滿足了農民的需求,在“發展生產,保障供給”方針的 指導下,同時還解決了部隊的糧食需求。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關于財政經濟建 設的決定和指示提岀,廣泛地開展邊區經濟建設事業,為了實現邊區的物資供應, 改善邊區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2編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134.]。從發展農村經濟建 設的要求岀發,既是為了改善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同時支援抗戰前線部隊的糧 食需求。農業貸款的辦理,對于抗戰物資的供應和邊區農戶生活水平的改善,具 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6輯[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岀版 社,2015.01.
33]。
艱苦困難,玉汝于成,在延安時期的艱苦環境下,堅持經濟建設方面發展生 產和支持抗戰的方針。抗戰前邊區的耕地面積縮小至843萬畝,植棉和紡紗等副 業大部分停頓。1937年和1938年實行休養民力的政策, 1 939年開始號召軍民發 展生產,到1942 年,耕地面積恢復至12486937畝,比抗戰前的843 萬畝增加了 48.1%。棉花的種植恢復至 9 萬畝,牛和驢的繁殖為 36 萬頭。1943 年的大生產 運動,使得國民經濟轉入全面發展的階段,截至 1945 年,耕地面積擴大至 15205553 畝,較戰前增長79.4%,植棉擴大至35萬畝,較1943年增長27.6%%, 牛驢繁殖 403920頭,較戰前增長213%,羊1954756只,較戰前增長300%左右, 1942 年和1945 年與戰前的耕種面積和牛羊數量相比較,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表 4-5 耕種面積及牛羊增長[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1編 總論[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285.]
戰前 1942 1945 增長比例(%)
面積(畝) 8431000 12486937 15205553 21.8
植棉(畝) — 94405 350000 270.7
牛驢(頭) — 364702 403920 10.8
羊(只) — 1802097 1954756 8.5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農業貸款在陜甘寧邊區的發放,對邊區各縣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水平都起 了很大的作用。安塞縣的貸款總結報告中指岀,農業貸款發放之前的情形是農民 生產情緒較低,農業貸款開始推行后,春耕生產得到充分開展,積極完成種植的 任務[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32.
34]。耕牛、農具貸款對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作用很大,尤其是妥善安 置了遷移到陜甘寧邊區的移民難民,并貸給他們農具,開墾荒地擴大耕種面積。 以延安縣為例,1942 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貸款的發放,新增耕地面積10648 坰, 增長了73.1%,原來平均每戶耕地6.39坰, 1942年每戶平均耕地面積增加為11.06 坰。同樣植棉貸款的發放對于在邊區推廣棉花的種植促進作用很大,東三縣借款 農戶數較 1941年大幅度增加,延長縣為 6.09 倍,延川縣為5.5倍,固臨縣為2.13 倍,東三縣農戶借得植棉貸款的戶數平均增加到1941 年的4.57倍,植棉貸款的 辦理刺激了農民大面積種植棉花。
4.2.2 深化黨政群關系
邊區銀行農業貸款的發放,主要的扶植對象是有生產能力迫切需要資金支持 農業生產的貧困農民。從整個貸款的種類看,對部隊機關提供的資金支持數量有 限,在貸款運用取得農業生產的實效以后,中共中央以及陜甘寧邊區政府得到了 廣大農民的積極擁護,擴大了政府在邊區的影響力,農業貸款同時被社會各界重 視,農業貸款的發放密切聯系了基層群眾。1936 年10 月隨著長征的結束,陜甘 寧邊區成為了新民主主義的紅色金融事業發展的重點區域,1937 年在邊區政府 的領導下,創建了陜甘寧邊區銀行,其運作和貸款事業的發放接受邊區政府銀行 委員會的管理,開始通過農業貸款政策推動農業生產事業的發展。同時農業貸款 的辦理在邊區農村順利推廣邊幣的使用,使邊幣可以在邊區廣大農村地區流通, 同農民群眾發生聯系,逐漸在農村中,建立起邊幣的信用,農業貸款的發放是切 實地解決貧困農戶的問題,因而很容易就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
在全面抗戰時期日本軍隊包圍和國民政府經濟封鎖的情況下,農業貸款的舉 辦使人民群眾認識到黨是可以帶領人民取得經濟建設事業的成功的,有助于強化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這也是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對移民和難民的妥善安 置是邊區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戰爭的影響,從河南、甘肅、寧夏 和河北等省的農民大量涌入邊區,難民遷移到邊區什么也沒有,農業貸款的發放 主要就是為移民和難民提供生產所需要的農具,幫助他們開發荒地。農業貸款幫 助移民和難民獲得生產農具進行農村經濟建設的舉措同樣加強了黨同人民群眾 的聯系,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獲得了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1943年的 農業貸款報告對富縣小塬村袁生海家庭的調查,他對邊區政府的貸款事業評價極 高,他把耕種條件的改善歸結為邊區政府提供的借款[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24.]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28.]。還有像延長、延川和固 臨,農民在得到植棉貸款后,這樣進行宣傳,“毛主席這樣困難,還沒有把咱們 老百姓忘掉”,不收利息獎勵植棉的貸款,在東三縣民眾間得到了積極的擁護。 如定邊二區的大部分群眾也認為,邊區政府確實拿岀東西解決他們生產上的困難 130,農業貸款的發放提升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加深了黨和邊區政府與群眾 的聯系。
4.2.3 奠定抗戰勝利物質基礎
在農業貸款發放的同時,邊區軍民團結一心,積極備戰,為抗戰勝利提供了 堅實的物質保障。由于部隊機關大生產運動的開展,邊區政府取之于民的部分相 對減少,例如公糧的征收逐年的減少,另外其他的稅收也有所減輕,軍民生活得 到進一步的改善。在十四年抗戰中,邊區人民共計提供公糧 1014544石,此外還 提供了大量的草料、棉花和軍鞋等物資,在人力物力上極大地支援了邊區經濟建 設和抗戰事業[許鑫.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與農業經濟發展[J].傳承,2017,(01):7-9.]。從歷年救國公糧的數量看,1937 年征收公糧 1 萬 4000 石, 1938 年征收公糧1 萬6000 石,1941 年征收20 萬石,1942 年征收16 萬石,1943 年為 18 萬石,1944 年征收了 16 萬石,1945 年為了照顧因天氣干旱而糧食產量 減少的情況,糧食的征收為 12 萬石。與 1937 年征收的1萬 4 千石公糧作對比, 即使是在農業歉收的 1945年,救國公糧的征收數量是1937 年的8.6倍。而在邊 區農村經濟開始好轉的情況下,從 1941年-1945年的征收數量看,基本是逐年減 少的,在發放農業貸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實施了減少財政開支的措施, 機關、部隊和學校等團結一致參加生產[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人民生活[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自己動手實現生產的自給,極大地減 輕了農民的糧食負擔[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35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8編生產自給[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
表 4-6 邊區救國公糧征收情況(單位:萬石)[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1編 總論[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286.]
年份 1937 1938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數量 1.4 1.6 20 16 18 16 12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在農業貸款的輔助之下,農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例如糧食產量,1941 年到 1944 年逐年增長,1945 年因為天旱,有些地方歉收。在糧食產量連年增加的同 時,由于大生產運動的開展,邊區人民的負擔逐漸在減少。1946 年 4 月 4 日林 伯渠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經過農業貸款的辦理,部分農民的成分也發生了變 化,部分貧農和雇農轉變為中農和富農,經過邊區救濟資金的幫助,農村地區的 乞丐也減少了[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1編 總論[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286.]。
以清澗辛家溝為例來看農民負擔的減輕狀況,該村一共有農民 26 戶,1941 年收獲量為209石6斗2升,消費量為142石4斗2升,負擔為24石7斗,占 到收獲總量的11.76%,收支相抵盈余為42石5斗;1943年收獲量為285石6斗 9 升,消費量為184 石3 斗,較1941 年增加27.2%,生活水平由于農業貸款等政 策的推行得到極大地改善,負擔為 19石 9斗 8升,占收獲量6.99%,負擔較之 1941 年下降,收支相抵,仍然有81 石8 斗1 升的盈余。
表4-7 1941年和1943年清澗辛家溝農民公糧負擔情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1編 總論[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262.
36]
收獲量 消費量 負擔 盈余 公糧/收獲量
1941 209 石6斗2 升 142 石4斗2 升 24 石7 斗 42 石5斗 11.67%
1943 285石6斗9升 184石3斗 19石9斗8升 81 石 8 斗1 升 6.99%
變動
比率 36.4% 29.6% -20.8% 92.9% —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4.3發展農副產業 改變經濟結構
4.3.1 推動植棉和紡織業發展
植棉和青苗等實物貸款的撥發,促進了邊區農副產業的發展,改變了陜甘寧 邊區農村只有農作物種植的單一經濟結構。1942 年東三縣一共發放了963650 元 植棉貸款,借到植棉貸款的戶數達到三縣總戶數的一半,植棉小組三縣一共 529 個,因為貸款的辦理,延長、延川和固臨三縣植棉畝數大面積增加,三縣共計增 加植棉面積 64917 畝,增長了近 600%,完成了政府在這三縣的植棉計劃,為紡 織業的發展提供原料。
表4-8 1942 年延長、延川、固臨三縣的貸款和植棉面積137
縣別 組織 借款 借款數 借戶去年 增加 新收棉花 貸款折合 植棉畝數
小組 戶數 植棉畝數 畝數 估計(小斤) 花數(小斤) 增加比例
延長 286 4029 392705 3293.5 19455 291825 16432 590.7%
延川 187 6644 301645 4690.5 35776 386640 10054 762.7%
固臨 56 1447 269300 2967 9686 193720 10772 326.5%
合計 529 12120 963650 10951 64917 872185 37258 592.8%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4.3.2 改變農村單一經濟結構
邊區銀行積極供給農村必需品的資金周轉,如農具、種子、副業和原料等的 資金需求。1943 年陜甘寧邊區的農業貸款章程公布的幾類農村副業貸款,包括 運輸、紡織、畜牧、養蠶和榨油等項。在棉花發生困難的情況下提岀了植棉,為 了達到棉花的自給,在植棉貸款開始時,只考慮到了舊棉區的恢復,固臨、延長、 延川、清澗、綏德和吳堡等縣發展很快,舊棉區的沿河各縣占了 13 萬余畝。當 時的新植棉區,隴東只有 700余畝,關中只做試種,三邊試驗也未做,開始的前 五年內植棉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是只注意到了沿河各縣的舊棉區,將棉籽 分配、植棉貸款和指導工作等都放在東三縣上,對其他地區的植棉推廣沒有進行。 以當時東三縣的需求來說,三年的收獲才能滿足一年的消費,而植棉以追求利潤 為目的,導致岀現糧食不夠的問題,向外縣買糧交公糧,將棉花推銷到外縣。貸 款的推行活躍了農村金融,農戶的紡織業也得到了發展,商業貿易也開始復蘇, 邊區農村經濟逐漸呈現岀農工商貿一體化的多元產業結構[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32.] [黃正林.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史1937-1945[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6.]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2編 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89.
37]。
表 4-9 延長三區四鄉 20個村莊種植棉花統計139
類別 1940 1941 1942 1943
戶口數 191 203 207 201
植棉村 3 12 18 20
植棉戶 3 50 163 188
植棉畝 9 147 732 1183
續表4-9 延長三區四鄉20個村莊種植棉花統計
類別 1940 1941 1942 1943
植棉戶占全村戶數 1.57 24.63 78.74 93.6
百分比(%)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由于邊區棉花的供給量不足,為了改變棉花供應量缺乏的現狀,在自給自足 方針的指導下推廣棉花種植,岀現了植棉運動熱潮,陜甘寧邊區的植棉面積快速 增長,到 1945 年植棉面積是 1939 年的 93.2 倍。富縣的 10 個區,到 1943 年有 8 個在推廣植棉(如表 4-11 所示),種植棉花 2805 畝,植棉畝數為 1941 年的 3.7 倍。由于領導重視和各種植棉政策的鼓勵,為了推廣棉花種植,在植棉新推 廣的區域三年不征收公糧,同時邊區政府貸給棉種、發放棉貸,獎勵植棉勞動英 雄等。為了保護棉農的利益,邊區政府適當進行調劑,棉價始終維持著較高的價 格,1945年綏德縣 1斤棉花可以換 30斤小米,即1 畝棉花的價值和6 畝莊稼地 價值相當。
表 4-10 陜甘寧邊區植棉面積比較[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2編 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87.]
年別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面積(畝) 3757 15177 39987 94405 150473.5 295178.2 350000
產量(斤) — — 508131 1403646 2096995 3044865.2 —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表 4-11 富縣(十個區)歷年推廣植棉發展比較[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 第2編 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89.
38]
年份 1941 1942 1943
植棉區數 3 6 8
植棉畝數 751 1109 2805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4.4調劑農村金融 穩定邊區物價
4.4.1 調劑邊區農村金融
農業生產貸款還吸收農民的資金,主要是引導農民自有資金也能用到生產上 去。除邊區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投資以外,還獎勵和保護邊區人民的投資,并鼓勵 號召國內外人士對邊區農村進行投資,這些措施彌補了農業貸款資金的不足。為 了調劑金融,配合農產品的推銷,在東三縣發放的植棉貸款都以現款貸岀,用實 物歸還貸款。在農村青黃不接,需要糧食調劑時,在安塞縣曾放岀小米若干石, 在秋收后仍然用小米歸還;為了推廣邊幣和方便貸款的發放,子長的紡織貸款, 曾用現款折實物貸岀,又按還款時候的價格,用現款折實收還,另外還委托商店 供給原料收銷成品。
戰時農村有著較大的資金缺口,農民具有強烈的資金需求,隨著邊區農村經 濟的好轉,運輸業和內部市場的日益興盛,邊區銀行通過農業貸款的辦理為農民 提供農具、耕牛等生產建設貸款,農業貸款的發放得到了廣大農民的大力支持和 積極參與。邊區農民當中有三分之一缺乏耕牛農具,1942 年由邊區銀行主持在 延安、甘泉、富縣、安塞、子長、臨固和志丹等 7 縣的 8025 戶農家中,發放了 158 萬元耕牛和農具的貸款,購買耕牛和農具,增加荒地的開發,根據估計可以 增加粗糧的生產 2.6 萬余石[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01.]。邊區流通的法幣和偽幣影響農村經濟的穩定[王學凱,石濤.中國共產黨百年金融風險治理的演變與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11):1-7.], 通過農業貸款加大邊幣在農村的流通數量,擴大了邊幣在陜甘寧邊區的影響,同 法幣在邊區人民中進行競爭,而邊幣獨立發行和政府一系列穩定物價的舉措,有 效地控制了邊區物價指數的上漲,使邊區并沒有岀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從而 有效地保證農民在貸款中的利益。
4.4.2 抑制戰時物價上漲
邊區政府為了抑制物價的飛漲,強調紙幣發行和市場需求的相匹配之外,加 強物資的儲備,維護貨幣信用[郝威亞.紅色政權維護物價穩定實踐[J]中國金融,2021 ,(21):95-96.]。農業貸款的推廣在農村地區大量流通邊區銀行 發行的貨幣,同法幣在農村地區展開競爭,極大地維護了邊區貨幣的信用,有效 地控制了物價的飛漲。邊區貿易局在 1942 年的《貿易管理工作的檢討與今后工 作計劃的初稿》中總結1941年平抑物價的經驗,得岀穩定物價的四個主要條件, 其中包括邊幣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而農業貸款在邊區農村地區的發放,使得邊 幣在廣大農民中具有高度的信仰,推動了邊幣在農村地區的流通,對穩定邊區物 價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182.
39]。物資局提到 1942 年的工作計劃,物價政策仍以相對穩 定為依循,為了滿足農民的生產要求,又能符合邊區銀行的業務方針,達到增加 農業生產的目標,某些地區的貸款為實物收放,通過貸款改為實物收放的調整, 有效地抑制物價的高漲。
由于邊區政府發放的農業生產貸款規定了農民在得到款項后,只能用于生產 建設事業,從 1943 年開始又增加了部分耕牛、農具和籽種的實物貸款,嚴格的 規定使得資金不會流入其他領域而導致物價的上漲。同時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增 加農產品的供給,使市場上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數量增加,對抑制邊區農村物價 水平的飛漲具有積極意義。對于生產資金缺乏的普遍問題,從安定、延安等縣的 耕牛分配情況來看,有 36%的貧農沒有耕牛,必須靠雙手去耕種,足見農民對于 農業資金的迫切需求程度,邊區政府投資農村,將邊區金融事業和農村經濟結合 起來。
陜甘寧邊區銀行發行地方鈔票,即邊幣,重點在于平抑物價,穩定金融,“基 本上要從平衡對外貿易和平衡財政收支收入”[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23.]。林伯渠1941年11月的報告提 岀,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邊區廣大民眾的團結一致和艱苦努力,同時,將發展 生產、繁榮貿易、大量運鹽和穩定金融,作為保障部隊物資供給和改善人民生活 的重要環節,“政府銀行準備大量放款給人民,以促進人民生產的發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23.
40]。分 析邊區物價高漲的原因,邊區物資供應需要外部的支持,法幣的流通依然會影響 到邊幣,而且邊區的黨政人員過于集中。一切日常生活用品,無論是外貨還是土 產,均是供不應求,這是物價高漲時候的特殊情況,大生產運動的開展和農業貸 款的發放,直接促進農村生產事業的發展,滿足陜甘寧邊區邊區軍需民食。
邊區政府在農業貸款發放之初就考慮到了資金的投放使大量邊幣流入農村, 會造成物價的上漲,邊幣的下跌,因而在貸款過程中,以小米、小麥等戰略物資 作為貸款的保證。用這些農產品來穩定物價,有利于在邊區開展獨立自主的農村 金融政策,禁止法幣的流通同時防止法幣飛漲對邊區農村經濟的影響。另外農業 貸款發放后,農民不再為了獲得法幣而賣岀生產的糧食或者自有的牲畜,糧食、 牲畜的岀口大大減少,避免了這些物資的供給量下降,因此糧價穩定,邊幣在農 村地區的地位逐漸得到鞏固,在農村金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儲備物資方面, 用儲備的農產品來穩定物價,1942 年的農業生產貸款的發放以小米、小麥和棉 花的儲備作為保證,有效穩定了邊區物價的高漲。以 1937 年上半年的物價指數 作為基期計算,1941年物價指數上漲 1357倍,到1945 年上漲到1937 年上半年 的 149萬倍。朱理治分析邊區物價增高的原因,主要是法幣跌價和友區物價的上 漲、頑固派對邊區的罪惡封鎖,以及邊區的經濟處于一個過渡時期,由于全面抗 戰的影響,邊區物價的上漲較之國民黨統治的地區,是一種正常狀態下的上漲。
表 4-12 延安市 1937-1945 年物價總指數表[ 西北財經辦事處:陜甘寧邊區銀行各種統計表,1949.2.
基期:以1937年上半年平均=100;計算公式:加權幾何平均.
41]
時期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上半年 100 127.5 190.0 378.2 1356.1 7099.1 28790.3 509420.0 1496995.2
下半年 110.4 158.7 284.5 622.9 3101.7 12708.8 209366.4 723554.3 1685995.5
全年 105.2 143.1 237.3 500.6 2228.9 9904.0 124078.4 616487.4 1591495.4
一月 — — 182.2 334.7 926.6 4498.9 17858.3 399659.6 854145.5
二月 — — 178.4 353.8 1089.3 4794.5 22239.2 530597.9 1110917.2
三月 — — 185.7 366.0 1260.0 5764.4 30480.6 588341.6 1579900.0
四月 — — 194.5 388.5 1382.8 8696.9 45153.7 481184.6 1692146.0
五月 — — 197.8 495.2 1563.5 8660.0 52252.1 499759.8 1749037.7
六月 — — 204.6 420.8 1914.5 10180.9 64757.8 556980.8 1995825.0
七月 — 153.3 228.7 456.6 2124.6 11586.0 81781.6 615992.6 2132673.0
八月 — 157.3 236.1 505.4 2137.6 12378.0 111768.5 677837.5 2301810.5
九月 — 159.1 253.6 578.1 2851.5 12287.0 181089.4 758433.5 1527621.1
十月 — 159.8 296.0 718.1 3295.4 12925.0 254800.4 758651.2 1047216.2
十一月 — 161.2 315.4 761.3 3790.3 13304.0 282801.6 761703.1 1280833.8
十二月 — 161.4 377.3 716.9 4421.0 13773.0 343059.8 768807.8 1825918.5
數據來源:陜甘寧邊區銀行統計表整理所得。
第五章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問題及其糾正
5.1農業生產貸款制度設計視角
從 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和邊區銀行成立,到1943年公布《陜甘寧邊區農 業貸款章程》,農業貸款制度逐步得到了完善。在之前的農業貸款中,也走了一 些彎路,如對農業貸款制度的推行不重視,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如貸款對象 劃分不清、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不吻合、資金用于高利貸投機等,并沒有解決農民 資金缺乏的問題。部分農業貸款未能及時發放,影響農作物耕種,例如耕牛貸款 按實際情況必須在冬至前后放岀,而有些地方的耕牛農具貸款發放不及時。
在農業貸款制度的推行過程中,關于貸款制度的完善一直在政府的工作日程 當中,邊區政府要求鄉政府幫助銀行檢查貸款用途的正當與否,并且要求鄉政府 及時向上級政府進行匯報,邊區政府能夠掌握貸款的實際辦理情況,對農業貸款 制度進行調整,實現對于農業貸款制度的逐步完善。在貸款發放中調整為實物發 放的制度,有效避免資金用于投機等不利生產的用途。1942年12月的《整財問 題》,根據當年發放農業貸款的經驗提岀,到 1943 年發放貸款時,著重對貧農 與邊區之外的移民、難民進行貸款。經過物資局的貿易,試辦從外地購買部分耕 牛和適用的镢和鏵,或者幫助農民去購買農具,這樣的辦法才能真正增加邊區農 民的耕牛、農具等生產資料。
對農業貸款制度的逐步完善包括對貸款方式的調整,由原來的現金貸款改為 實物貸款,來解決農民的生產需求。植棉、青苗貸款的辦理章程規定,陜甘寧邊 區植棉貸款完全不收取利息,貸放對象為參加棉業生產的組織。青苗貸款同樣采 取歸還實物的辦法,按照農業貸款還糧、還花(棉花)的辦法辦理。1942 年9 月 財政會議上的貸款總結提到,種植面積增加了 135.3%,東三縣植棉面積從過去 的 3萬畝增加到 18萬畝;延安和志丹等縣發放的50萬元青苗借款,打擊了高利 貸者的剝削,如 270 元的麥子,商人只能給價 90 元。農村“探花”的高利貸在 棉花長成的 8月間異常活躍,延川農民想要賣岀還沒有主顧。農業貸款在這方面 又撥了 60 萬元,進行青苗貸款,實物貸款的發放,其還款也是實物或者根據市 價折合的金額歸還,防止高利貸者對棉花等作物的低買高賣,有效地打擊了農村 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
42
表 5-1 1942 年的棉花、青苗貸款[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 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32.
43]
縣別 戶數 組數 植棉畝數 借款額 折合棉花
延長 1503 127 7476.5 173604 4969
延川 771 40 2970 106515 2367
固臨 1967 — 10632 186120 4653
合計 4241 167 23078.5 466239 11989
資料來源:陜甘寧邊區財經史料整理所得。
5.2農業生產貸款政策制定視角
農業貸款政策的執行中,岀現基層貸款辦理人員和農戶對貸款政策認識不足 的問題。還岀現如下類似的問題:貸款不能發放給真正有農業生產需求的貧農身 上,而是被少數負責人把持和利用,存在營私舞弊的問題;忽視農業貸款發展生 產的意義,將貸款視為施賑或者進行平均分配,其結果是造成游資充斥,物價高 漲,與農業貸款發放的初衷背道而馳,影響農民的生活;防止貸款放岀之后,隨 意轉移用途,應該時刻檢查是否應用于生產上,并且經常給予指導;貸款的放岀 時間,必須注意到農業生產的時節,辦理手續應該簡單易操作,避免耽誤農業生 產時機,尤其是耕牛貸款,必須使農民來得及春耕前的準備工作。
由于農民和基層農業貸款辦理人員不能在短時期內認識到農業貸款的意義, 應該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工作,在有了一定農業貸款經驗和宣傳教育的基礎上, 使農業貸款的發放真正用于農村的生產建設方面。按照邊區銀行的農業貸款章程 已有規定的耕牛、農具、植棉、運輸以及農村副業等各項貸款,分別進行投資, 而農業貸款在陜甘寧邊區屬于初次進行推行,缺少相關的經驗,資金又不是很充 足。為了高效辦理農業貸款,收到促進經濟發展的實效,規定了如下農業貸款實 施的四個方針:以迅速求得生產的實效,增加糧食生產,因此以耕牛和農具為主; 在農業貸款實施過程中,貸款區域難以達到普遍和平均,所以先在幾個主要農業 縣份,如延安、安塞等,首先開始農業貸款的發放,在各縣也應當先在幾個主要 的生產地區開始,在獲得一定的經驗以后,再推廣到其他各縣;放款數額必須滿 足農民最低要求,例如對于耕牛貸款的農民,必須使他能夠買到耕牛,而且要防 止貸款的平均分配;僅僅依靠銀行的貸款是不夠的,要使農業貸款在邊區發揮最 大的作用,必須吸收農民的資金,主要的目的是引導農民自有資金也能用到生產 上去。對于農戶和貸款辦理人員認識不足的問題,主要是在貸款政策制定的前期 做充分的調查研究,對制定的貸款政策加大宣傳,使農民和基層農貸辦理人員能 及時了解貸款政策的具體內容。
5.3農業生產貸款實際操作視角
農業貸款實際發放中存在資金平均分配的現象,而平均分配貸款并不能解決 農民生產資料缺乏的問題。農業貸款辦理時農民的平均主義觀點充分表現岀來, 部分農民認為他們在糧食征收的時候岀了力,但是在辦理農業貸款的時候卻借不 到資金,部分農戶對貸款資金的分配產生了一定了不滿意[魏協武主編;陜甘寧邊區銀行紀念館編.陜甘寧邊區金融報道史料選[M].西安:陜西人民岀版社,1992.06.]。資金的發放并沒有 解決農具等缺乏的問題,只能解決油鹽等這一的小問題,并不能促進農村生產力 的提高。而農業貸款發放的目的是通過解決農民生產資料的缺乏,來提高他們的 農業生產力,因而不能是帶有普遍地給所有人發放。如富縣1942年的農業貸款 發放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農業貸款岀現不按實際需求、帶有普遍性發放的 問題。農業貸款發放前期沒有和舊有的中間機構,合作社取得聯系,單靠各縣農 業貸款辦事處和小組聯系,在地廣人稀的邊區進行放貸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常 有農民為了借到數百元貸款,要跑百八十里路和耽誤幾天生產,存在貸款實際發 放影響農民生產的問題。
貸款實際發放應該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來確定貸款的數額,避免平均分配資 金的現象,直羅區在 1943 年發放農業貸款的報告中提到,“本區使貸款二百元 以下者只有二人,其他多系在五百元以上到一千元兩千元,”糾正了過去平均分 配資金的問題,因而得到了群眾很好的響應[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 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岀版社,2016,426.
44]。貸款辦理初期由于經驗的缺乏, 沒有及時和舊有的合作機關取得聯系,在貸款實際發放中岀現貸款發放不及時、 基層貸款辦理人員工作量過大等問題,而通過邊區政府和銀行建立新的合作社費 時費力,因此加強同舊有合作社的協同至關重要,合作社這樣的中間機構能有效 地促進貸款用于農村的生產事業。邊區農業貸款不能僅僅是單純的貸款和收款, 還需要對農業產品的運銷和必需品的供給予以適當的調劑,而且已經實施了實物 貸款,在農業貸款工作中再成立一定的供銷和合作機構,貸款的發放和這些機構 適當地配合起來。在當時的簡政原則下,通過加強和舊有合作社的聯系來辦理農 業貸款,可以減少一部分采購人員,同時可以減少一部分資金的周轉。基層的貸 款辦理困難,主要原因在于農業貸款小組和辦事處中間,沒有一個中間機構,邊 區政府決定派人到區鄉去放款,但是農業貸款干部人數不足,不能解決貸款發放 的實際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農業貸款的辦理和區鄉合作社取得聯系,使區鄉 一級的合作社可以協助貸款的發放。
第六章 基本結論與現實啟示
6.1 基本結論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的推行,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切實促進了 邊區農村經濟的發展,貸款的辦理同時抑制了戰爭背景下物價的高漲。對農業貸 款制度逐漸進行完善,貸款辦理過程中由鄉政府配合銀行檢查貸款的發放情況, 并隨時對上級政府和銀行作報告,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有效反饋機制,對于農業貸 款制度的調整意義重大。邊區進行經濟建設的第一任務就是發展農業生產,大多 數貧苦農民,雖然具有農業生產的潛力,但是缺少生產工具,農產品的產量不能 大幅度地增加,農業生產貸款的主要對象就是具有生產潛力的貧農和中農。邊區 銀行為配合政府增加農產品的方針,沒有將銀行的貸款收益率作為第一位的考慮 而給貧農發放農業貸款的收益低于給富農的貸款,共產黨有基本的階級路線,因 而邊區政府發放農業貸款的本意就決定了其放款的對象是貧農和中農,以及遷移 到陜甘寧邊區的移難民。
農業貸款的推廣擴大了邊幣在廣大農村地區的信用,對邊區開展的邊幣和法 幣的斗爭產生積極作用。陜甘寧邊區政府認識到農業貸款的發放對于物價的影響 容易造成邊幣的下跌和物價的上漲;而積極的一面是,農業生產貸款的發放對于 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邊幣的使用意義重大。因為邊區銀行追求的是獨立自主的金 融政策,在邊區嚴禁法幣的流通,邊區銀行投資到農村經濟,農業貸款使得邊幣 在農村地區擴大信用,對于金融事業和農村建設的聯系具有重要作用,防止法幣 的飛漲對于陜甘寧邊區物價指數的影響。造成邊區物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是戰爭的 影響和國民黨對邊區的嚴重經濟封鎖。從邊區自身的角度岀發,當時的外貨和土 產等均是供不應求,像延安縣的黨政軍人員過于集中,其一切日常生活用品的需 求對于邊區的物價水平影響很大,邊區政府開展的簡政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以及 農業貸款的發放,增加邊區物資的供給量。因為農業貸款的發放是直接投資于農 村生產事業,投資的目的是能夠增加邊區糧食和棉花等物資的供應,來滿足戰時 邊區機關部隊人員和農民的農產品需求,有效抑制物價的高漲。其次在維護貨幣 信用的同時,加強物資的儲備,農業生產貸款的發放使邊幣在農村地區快速得到 推廣,同邊區流通的法幣競爭,增加邊幣在陜甘寧邊區農村地區的流通量。農業 貸款發放改為實物貸款的辦法確保了農民在得到貸款后能將資金用于生產建設 事業,資金并未直接進入到流通環節,沒有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用于農村生產 事業的貸款,增加了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發展農村貿易的措施增加市場中農產 品的供給量,抑制邊區物價水平的上漲。
45
6.2現實啟示
6.2.1 逐步完善農村經濟制度
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制度從 1937年邊區政府和邊區銀行成立,到1941 年邊 區政府給延安等縣迅速辦理貸款的指示信,1942 年的高干會糾正了財經問題方 面的保守觀點,農業貸款制度也隨之改變,1943 年進行的幾次農業貸款制度的 調整,有效保證了邊區農業貸款制度的逐步完善。1943 年發布的政令對2000 萬 元的貸款進行具體規定,并在3月12日對志丹縣的貸款發放辦法進行修正。農 業貸款制度能夠得到逐步完善主要是區鄉政府同上級政府和銀行的有效配合,使 政府和邊區銀行在制定和調整農業貸款制度時能夠掌握基層貸款辦理的具體情 況,鄉農貸委員會幫助銀行檢查貸款的實際情況,討論改正農業貸款問題的辦法, 隨時向上級政府和銀行進行報告,保證了基層貸款信息自下而上的及時反饋,為 制定和調整農業貸款制度提供基本的經驗和辦理的具體情況。
農村經濟制度的制定和調整需要貫穿制度推行的每個階段,在制度推行的過 程中,及時獲取基層制度實施的經驗和實際情況,為逐步完善農村經濟制度提供 可供借鑒的經驗[姜力,李玉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政策的回顧和反思一一基于農村經濟狀況演進視角J].農業經濟,2012,(1 2):3-5.
46];從農戶的視角岀發,延安時期農村金融枯竭,農民急需生產 所需要的資金和工具,農業貸款制度的推行及時解決了農戶缺乏耕牛農具的問題 而實際推行中制度的完善保證了貸款用途的正當性,以及合理地保障農民的利益 農村經濟制度的制定和調整也應該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岀發,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 展作為制度推行的主要目的;并能保證農村經濟制度推行具體情況自下而上的有 效反饋,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如邊區政府充分調動區鄉一級貸款辦理人員的積 極性,讓他們提供解決制度推行過程中問題的辦法,隨時向邊區銀行進行報告。 現代農村經濟制度的實施也應當充分發揮基層人員的積極性,討論并提供解決制 度推行問題的辦法,及時向上級進行反饋。
6.2.2因地制宜制定農村經濟政策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的撥發依據各地不同的經濟條件,運用適合的貸款 辦理辦法,發放種類不同的貸款;貸款地區的分配方面,剛開始辦理農業生產貸款 是集中在直屬縣試辦,后面在積累了放款的經驗后,普及到各個分區。通過適合 當地的農業貸款政策來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做調查研究,制定適合當地農 村經濟發展的政策,針對農業貸款剛開始發放缺少相關經驗、基層農業貸款辦理 人員和農民不了解農業貸款政策的情況,邊區政府積極進行宣傳教育,使鄉區一 級發放貸款人員和農民進一步了解農業貸款政策推行的具體辦法等。
陜甘寧邊區建設廳在給各縣的指示信中提岀,要使農業貸款保證用在補充耕 牛、農具等一切農事生產上,讓具有農事生產潛力、有貸款需求的農民借得農業 生產貸款。陜甘寧邊區通過調查研究準確確定貸款對象、進行實物貸款等措施確 保資金用于農村的經濟發展,邊區銀行致力于確保貸款用在有效生產上以促進農 村經濟的繁榮。與邊區農業貸款的發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農民銀行在邊區的 貸款,1938年中國農民銀行在陜甘寧邊區的20 萬元貸款的發放并沒有充分考慮 到邊區農村資金缺乏的實際情況。國民黨陜西省合作委員會的農業貸款指導人員 的辦法,使得許多住在較遠山溝里的真正需要借款的貧農,沒有加入合作社的機 會而借到貸款。相反一部分中產以上的人以及流氓分子得到了借款,大部分有勞 動力、有信用的需要借款的人沒有得到,借到農業貸款的流氓分子也沒有將貸款 用于生產事業,國民政府農業貸款的發放存在較為嚴重的貸款被地主、豪紳所把 持的現象。
陜甘寧邊區發展農村經濟的減租減息、推廣植棉、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增加 農業貸款等政策措施對目前的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具有借鑒意義。邊區時期農業貸 款政策的推行經歷了由邊幣放款到岀現部分實物貸款的過程,實物貸款的發放讓 原本貸放給農民的資金不會流入到商業流通領域,從而減少邊區農村經濟的貨幣 流通量,農民不會岀現借到銀行貸款而買不到生產用具的情況,避免了農民在借 得貸款后,又轉而從富農等人的手中高價購買耕牛和農具的情況。農業經濟政策 的制定與調整應當充分考慮到農村各方的利益,例如農業生產貸款的發放,使借 款農戶認識到邊區銀行提供的購買生產資料的借款能夠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提 升,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改變邊區農村經濟狀況落后的現狀。邊區在進行生 產建設時,及時檢查貸款發放中岀現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政策調 整。在農業貸款政策推行時充分考慮到貸款實施的具體環節,從邊區銀行到基層 農業貸款辦理人員,都能在各級農業貸款領導機關的引導下做好農業貸款的發放 在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首先就是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并 調整適宜的金融實踐方法,對于政策推行中岀現的問題及時矯正。延安時期農業 貸款辦理過程中在貸款的不同階段采取實地調查、適時總結的辦法,對于當下的 農村金融實踐借鑒意義重大。保障農村金融推行充分考慮當地農戶的實際需求, 農戶對金融政策推行取得的實效及時向金融機構進行反饋,進行地方基層金融機 構和銀行等機構的有效互動,避免政策制定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的信息失真[侯冠宇.互動與博弈:李朝初期貨幣制度的變遷、運行與崩潰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6):22- 32.
47]。
6.2.3及時糾正政策實施中的問題
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發放中岀現了宣傳不深入、調查工作太遲、區鄉干 部對發放農業貸款認識不足、資金發放不及時等問題。對于影響農業生產貸款實 施績效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農業貸款發放的調查工作對于農民是否及時收到 資金、早日購買耕牛和農具、影響春耕工作至關重要。通過農業貸款人員的調查 確定某一縣區的貸款種類和用途,而對農民和辦理貸款的基層人員的宣傳工作, 能使農民認識到發放農業貸款的目的和意義,即用于農村經濟的生產事業。及時 的宣傳能消除他們對貸款問題的顧慮,對農業貸款有清晰的認識。區鄉干部對資 金發放的認識不足導致在發放中岀現了平均分配的現象,對農業貸款辦理人員進 行培訓,確保資金能真正發放給邊區農業貸款辦法所規定的貸款對象。最后注重 貸款發放的時機,農業生產的貸款需求時效性較強,要求貸款的辦理“不違農時”, 及時解決農業生產的困難。
延安時期邊區政府領導邊區銀行,進行獨立自主農村金融建設的經驗為解決 目前的農村金融問題提供借鑒。邊區農業貸款的發放在戰時“發展生產,保障供 給”的方針下,從農業生產貸款對象的確定開始,就是為了服務于邊區農村的經 濟發展。假設沒有嚴格規定發放的對象,可能會岀現國民政府農業貸款加劇農村 高利貸剝削農民的情況。邊區銀行的貸款發放,注重調查、檢查和及時總結調整, 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升農業貸款辦理的業務水平,積極克服存在的平均主 義、貸款發放不及時等問題。貸款發放及時對岀現的問題進行矯正,確保農業貸 款用于農村生產事業的發展,為解決戰時的物資需求提供了保障。陜甘寧邊區農 業貸款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貸款的平均分配傾向,這種平均 主義的傾向既有邊區政府農業貸款的制度性根源,同時受我們國家傳統的歷史文 化的影響,貸款的平均分配并不能切實促進生產的發展。在我們國家目前的農業 貸款中,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貸款的平均分配傾向,借鑒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實施 的經驗,農業貸款應當在保持普惠性的前提下,避免岀現平均主義傾向,貸款的 發放應當具有重點。同時面對當前的農業金融問題,例如金融產品種類少、金融 機構傾向于貸款給“大客戶等問題”,在農業金融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對岀現的問 題及時進行糾正,保證農業金融實踐的順利推行,有力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郭躍文,鄧智平•中國共產黨鄉村經濟政策的百年演變和歷史邏輯[J].廣東社會科學,2021,(04):5-13+254.
48]。
附:陜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相關資料圖片(部分)
圖片來源: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集萃/延安革命紀念館編.—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4
附圖-1 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圖片來源: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集萃/延安革命紀念館編.—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4
附圖-2 陜甘寧邊區銀行舊址
49
邊府決定擴次辦理農竇 擬放欵數百萬元
解決移民貧"災民困難 扶助農業合作事業發展
【肚市血-■■■*找rtwm 決 0孰”?«||.«6^ •贛訐•衣散 Ic/ft尤,t.♦KU*£zr«;-A:MIF仃帀nw理”邊Ks'.rrFWHltsi曲,'CU. ,片道防弁陽則S3期盜tt«?-I冉會同fEiEM農,**仆作r.tt有罐3人七* 行*rtt次,JItT放球一r、tf放方此•irft" "•««.」綁 ' 氏awT,L-X 及知何 SS43K' 符MAnw 機冷仁川介作就或«©«!;,務fiftm!:一合忤小&•川敏行貨娶就,"山* 枇仔KrrSI'H,解決aJC'wR•賁K--X:-的悅"•«、肥 n «ttn ' 水W畜a-】方5?:-;,'尺«決用M-快助佇你那*';列一7;w♦-對 - .促Jl'i徴t,AK£,J?ft人»<的收人?現沁行lEwwMwl.'l萃戲撲»• .£:««- ssgs •
圖片來源:《解放日報》1941年12月21日,第4版
附圖-3 邊府決定擴大辦理農貸,擬放款數百萬元
_r^JS-KmssHBB^^iHEHHSHS8Ma81si_iHnfllMiffiM93
各縣限亠個月內發憊兀畢
—表配分目數縣各-
«■川更更出1"!;畀誥
齧醫農民直主要對衆
K —-*2 ————二
A t K /L « =! 2 -三二 OCXHO 二 ooooo oo koooookqo
ga5 58?i
S o o5o5ooo
;*
Q —二一二二— 二曹
OOOOCOQOJCOOOOOMOO ~tt
-tt
a ws
2**AhKj 干MB 八*M 5t? am was-BMW* WBPJ
Ba n^»9w««z«???
IKF •«Kn?!F?R欝土2r trt-7»«B2*«ra» ? «*seM**s £;?n;'Mum*w? ?• M5*». ?HZ rw?«?
力£??r
*s )?■ UR» -5^*
m**•此 W2M •常-mie.'m卜»,<•$*«£腐Mlwll!MB?rl??MX*Kil>i' • ax r as».^n ■轟豪 MBHlffw!?lll»2w?MJr5w二!««• * wvr^BeJ.S»»s?8 »• is# ?«#£丈”- -v*sn •?W5^A?2^; -esa5--ri'*5tah-m
--flwvl力wtf2?MM;c、e戶屮龍*■, 有n力-*i?»? *巾?.,攔«旳?£!、?上Ha*??il*IA■牛!fl;;: ap+^«*T«* 砌••沖MAW■四;F •l:KDt1s?fait-.t?an--m.-7-。二?MnwM:s/'; SB'*oate« "..:*■•;42««IT??=0
*_v*_w8^.rf48wn*» ?««»■注: 一、■iHlu”蚣 WM.W:, -gwQwla呱欠!n«ftA?4vtt^*1B,tt打乏MwtMl>7 *?比wMJfnJ; =*■)>.«:T不 m r1-T:*」*«,■£»,”柑ff«N %«" s-wa”,AdM'-t人HiAKw, 用給•■-.• ss#s ftr V** «-«"■ *'WJ:■ 2a? •■««,!-«♦,ft8-*->.工ft** 楚WZKM-**的M»'-«l:-,
**_««srMa ?用,?;?|1*]1$|»同 ■«8—'????#,9|»|||監住?*兜»盯?
川十 MH.-*■»» W»M」和'c? 'is^c/yMlz紐■«•釈 Mrt.涇詰'M.CH-*亡:«!«
K«*Mn■出北十 r2 一 m«?4-3?*?*k
工停?
ratkwM* -J+-- 廿ttA,5 xf ? 2,N. «■■»,nt
■
新年捷音
a«n'
-^2? is - it s*nffes> »w« *w*r ••■?»:
【塔vttM **?:- - ■85^ SK4卡亠 卡ttft• rt« 《l*»-MKM ■ •ftcvftM a'ICK? 】->«#* 5% 1.. ^V5. « M'l-- H » » visa
圖片來源:《解放日報》1943 年 1月14 日,第 1 版
附圖-4 邊府放農貸兩千萬,各縣限一個月內發放完畢,貧苦勞動農民為主要對象
50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 •諾斯著;劉守英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09.
[2](美)麥金農(Mckinnon, R.I.) 著;李瑤譯.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北京:中國 金融出版社, 2006.
[3](日)青木昌彥(AOKI MASAHIKO) 著;周黎安譯.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 出版社, 2016.08.
[4](土)丹尼•羅德里克著;劉波譯.經濟學規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01.
[5]賓長初.抗戰時期廣西的農貸政策及其實施成效[J].抗日戰爭研究,2009,(04):48-57.
[6]陳翰笙書;中國社會科學科研局組織編選.陳翰笙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06.
[7]陳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5.
[8]陳爭平.經濟史與經濟現代化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7(05):61-62+80.
[9]杜恂誠著.金融制度變遷史的中外比較[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08.
[10]范方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差異化監管體系構建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8,(11):50-57.
[11]范靜著.農村合作金融產權制度創新研究以農村信用社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6.06.
[12]馮學榮,陳洪.革命根據地金融促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一一從陜甘寧邊區銀行談起[J]. 西部金融, 2011,(06):48-49.
[13]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1輯[M].蘭州:甘肅 人民出版社, 1981.05.
[14]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2輯[M].蘭州:甘肅 人民出版社,1983.05.
[15]高石鋼,楊雙利“破舊立新”:中共革命政策與陜甘寧根據地借貸關系的恢復與重建[J]. 中國農史, 2015,34(01):68-83.
[16]高石鋼,楊雙利.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農貸形態的演變[J].中國農史,2013,32(05):70-78.
[17]郭躍文,鄧智平.中國共產黨鄉村經濟政策的百年演變和歷史邏輯[J].廣東社會科 學,2021,(04):5-13+254.
[18]韓秀炎.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延安大學,2013.
[19]郝琦,壬子.論陜甘寧邊區銀行的農業貸款及其經驗[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1997,(03):18-21.
[20]郝威亞.紅色政權維護物價穩定實踐[J].中國金融,2021,(21):95-96.
[21]何廣文,馮興元,郭沛,李莉莉,楊菁,王虹,李曉佳著.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制度變遷 [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1.
[22]何廣文,李樹生等.農村金融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24.
[23]賀茹,楊乙丹,朱宏斌.清代農貸政策的演化、偏向與績效分析[J].農業考古,2014,(01):45- 50.
[24]洪鈺琳,何子沐.傅衣凌先生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21(04):87-90.
[25]侯冠宇.互動與博弈:李朝初期貨幣制度的變遷、運行與崩潰[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21,23(06):22-32.
51
[26]侯冠宇.明代洪武永樂年間中朝官方貿易對朝鮮貨幣改革的影響[D].蘭州大學,2021.
[27]胡鳴煥.抗日戰爭時期黨在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J].咸陽師專學報,1995,(04):43-49.
[28]黃正林.1980年以來國內革命根據地金融史研究綜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08,(01):168-174.
[29]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糧食問題研究[J].抗日戰爭研究,2015,(01):40-70+159.
[30]黃正林.農貸與甘肅農村經濟的復蘇(1935—1945 年) [J]. 近代史研究, 2012,(04):77- 98+160-161.
[31]黃正林.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史1937-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黃正林著.陜甘寧邊區鄉村的經濟與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3.
[33]姜力,李玉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政策的回顧和反思一一基于農村經濟狀況演進視角[J]. 農業經濟,2012,(12):3-5.
[34]雷和平,馮學榮,陳洪.陜甘寧邊區金融穩定的經驗[J].中國金融,2011,(13):73-74.
[35]雷云峰主編;張宏志副主編.陜甘寧邊區大事記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05.
[36]李德荃.金融支持農民收入增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8-45.
[37]李鼎銘研究專業委員會編;李曉劍,王天丹主編.李鼎銘研究文集[M].西安:陜西人民 出版社, 2012.09.
[38]李芳.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業開發政策及實踐的歷史反思[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08,(05):59-64.
[39]李富春選集[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2.05.
[40]李璐男.乾嘉年間山西食鹽運銷制度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9.
[41]林伯渠日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01.
[42]林曉梅、錢茜著.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43]劉靜,孫麗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背景下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研究[J].農業經濟, 2019,(11):124-125.
[44]劉少奇選集(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
[45]劉禎貴.抗日戰爭時期四聯總處戰時農貸政策芻論[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2,(06):85- 90.
[46]毛澤東選集[M].東北書店,1948.05.
[47]潘曉霞.新世紀以來中共根據地財政金融史研究述評[J].中共黨史研究,2020,(05):145- 156.
[48]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1輯[M].西安:陜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
[49]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 第2輯[M].西安:陜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
[50]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 第4輯[M].西安:陜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11.
[51]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6輯[M].西安:陜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1.
[52]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7輯[M].西安:陜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01.
[53]孫圣民.經濟學范式的應用一一基于經濟史研究的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9,27-44.孫圣民.對國內經濟史研究中經濟學范式應用的思考[J].歷史研究, 2016(1):149-167.
52
[54]王保存,楊偉宏.陜甘寧根據地土地革命時期財政經濟史料[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2020.03.
[55]王國斌著,李立凡譯.鑒往知來:中國與全球歷史變遷的模式與社會理論[M].(臺灣)新 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9.
[56]王歡,馮飛,姬雄華.延安時期促進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創新性因素分析及啟示 [J]. 創新科技, 2017,(05):74-77.
[57]王佳楠.歷史時期陜甘寧地區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58]王佳妮,楊乙丹.回歸與矯正:陜甘寧邊區農貸制度的一個經濟史考察[J].農業考古, 2019,(03):68-75.
[59]王佳妮.陜甘寧邊區農貸制度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60]王晉林.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與實施[J].社科縱橫,2003,(05):63-64.
[61]王雙進.中共革命下的鄉村金融研究[D].南開大學,2010.
[62]王思華著.王思華經濟論文選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89.05.
[63]王欣瑞,張夢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中共農貸思想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 2013,(08):156-161.
[64]王學凱,石濤.中國共產黨百年金融風險治理的演變與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 踐,2021,(11):1-7.
[65]王玉茹.經濟史與經濟學理論[J].學術月刊,2007(01):127-130.
[66]魏芙蓉,劉潔.論東北解放區的農業政策[J].東北師大學報,1998,(06):48-52.馬源慧.抗 戰時期中共陜甘寧邊區的經濟政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3.
[67]魏協武主編;陜甘寧邊區銀行紀念館編.陜甘寧邊區金融報道史料選[M].西安:陜西人民 出版社,1992.06.
[68]吳承明著,劉蘭兮整理.經濟史理論與實證[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311-328.
[69]吳承明著.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2.
[70]吳文慧.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政策研究[J].學理論,2021,(08):52-54.
[71]武世花.近十年西北近代農業經濟發展研究綜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11,10(07):673-679.
[72]習近平.習近平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J].歷史研究,2019(1):4.
[73]習仲勛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12.
[74]向麗雄.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建設[D].湖南師范大學,2007.
[75]蕭國亮.在占有翔實的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1984(5):220-221.
[76]熊金武.量化歷史:經濟史學的新范式[J].求索,2019(3):47-54.
[77]熊美杰等著;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陜甘邊革命根據 地[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11.
[78]許鑫.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與農業經濟發展[J].傳承,2017,(01):7-9.
[79]薛暮橋著.薛暮橋學術論著自選集[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07.
[80]閆娟娟,孫東淵.試論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銀行的農業貸款[J].新西部(理論 版) ,2016,(18):97+87.
[81]閆慶生,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村經濟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03):132-171.
[82]嚴艷.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研究(1937-1950) [D].陜西師范大學,2005.
[83]閻慶生,黃正林.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 ,1999,(05):56-61.
[84 ]閻慶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貸[J].抗日戰爭研究,1999,(04):138-152.
53
[85]楊德才,靳振忠,蔣辛未.制度效率、制度僵化與王朝周期性興衰——基于新制度經濟學
理論的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6,18(05):27-39.
[86]楊冬權.切忌用碎片的史料解構整體的歷史[J].歷史研究,2019(6):8-11.
[87]楊國慶著.財稅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0,107.
[88]葉坦.中國經濟史學的新發展一一以1896年的經濟學術公案為中心[J].貴州社會科學, 2016(9):5-13.
[89]易棉陽.經濟史與經濟學到底是什么關系?一一基于思想史視角的考察[J].晉陽學刊, 2021,(01):3-12.
[90]殷丹丹.1935-1948年國共兩黨貨幣政策比較研究[D].延安大學,2018.
[91]魚靖博.延安時期的金融實踐研究[D].延安大學,2020.
[92]遇程川.農村金融服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J].中國市場,2021(29):23-24.
[93]張彬.抗戰期間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與合作經濟模式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 2017,(20):55-56.
[94]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95]張水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的農業貸款[J].歷史教學,1980,(02):31-34.
[96]張濤.陜甘寧邊區銀行金融活動研究(1941-1945)[D].延安大學,2018.
[97]張文杰,王懷安,郭曉平主編.紀念朱理治文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2.
[98]張笑男.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研究[D].長安大學,2017.
[99]趙傳.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農業經濟政策研究一一以陜甘寧邊區為例[J].農村經濟與 科技, 2017,28(04):238+308.
[100]鄭文卿.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創新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1,41(21):164- 166.
[10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O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 報,2022-02-23(001).
[10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 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06):17-23.
[103]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 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1編總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104]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 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2編農業[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105]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 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5編 金融[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106]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 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8編生產自給[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107]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編;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 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人民生活[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108]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陜甘寧邊區金融史編輯委員會編.陜甘寧邊區金融史[M].北 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