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山東省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證分析

    發布時間:2022-10-03 10:29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3
    1.2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4
    1.2.1研究方法 4
    1.2.2論文結構 5
    1.2.3本文的創新點與不足 6
    1.3文獻綜述梳理 7
    1.3.1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現狀 7
    1.3.2健康支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現狀 10
    1.3.3文獻評述 13
    第二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 14
    2.1健康支出概念 14
    2.2相關理論 15
    2.2.1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 15
    2.2.2貝克爾人力資本理論 16
    2.3新發展理念 17
    第三章 山東省健康支出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4
    3.1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18
    3.2健康支出現狀 21
    第四章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23
    4.1指標選取原則 2 3
    III
    4.1.1科學性原則 23
    4.1.2系統性原則 23
    4.1.3綜合性原則 24
    4.1.4 層次性原則 24
    4.2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 24
    4.2.1經濟活力 25
    4.2.2社會協調 25
    4.2.3民生共享 26
    4.2.4綠色發展 26
    4.2.5創新發展 27
    4.3數據來源及說明 28
    4.4指標數據標準化與權重確定 28
    4.4.1 指標的無量綱化 28
    4.4.2計算指標體系權重的方法選擇 29
    4.4.3熵值法對指標體系的權重計算 30
    第五章 山東省分區域面板回歸與實證分析 37
    5.1模型構建 37
    5.1.1面板模型構建 37
    5.1.2變量選取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37
    5.1.3面板門檻回歸模型 38
    5.2面板回歸估計結果分析 40
    5.3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門檻效應分析 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48
    6.1 相關結論 48
    6.2相關政策建議 49
    參考文獻 51
    致謝 55
    IV
    圖目錄
    圖 1 2008-2018 年山東省生產總值三產比例圖 20
    圖 2 2008 年、2018 年山東省三產比重圖 20
    圖 3 2008-2018 年山東省城鄉居民衛生醫療消費支出 21
    圖 4 山東省 2008-2018 年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經費 22
    圖 5 指標體系下各項指標權重匯總 32
    圖 6 山東典型地市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化對比情況 33
    圖 7 山東典型地市 2010-2018 年間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化情況 34
    圖 8 2010-2018 年山東省整體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 35
    圖 9 山東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比較 35
    表目錄
    表 1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27
    表 2 指標體系下熵值法計算權重結果 31
    表 3 山東省各市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綜合得分 33
    表 4 變量簡要說明 38
    表 5 山東省分區域回歸結果 48
    表 6 門檻效應檢驗結果 44
    表 7 門檻值估計結果 45
    表 8 各地區門檻面板回歸估計結果 45
    V
    第一章 緒 論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在 2017 我黨便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進入社會 主義新時代就要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要把其擺在第一位,作為制定發展計 劃和戰略政策的根本要求,我們必須要做到全方位協調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高 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 本要求。”這為我們正確認識現階段以及之后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戰略制定 的方向。但在同時也隨著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日趨突顯,農業人口與富 余的農村勞動力在逐步減少,要素均衡配置中的規模驅動力日漸減弱,今后想要經 濟繼續穩定持續的增長重點是要把重心從機器轉移到人身上來,經濟的發展最終要 依靠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和不斷創新的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是某些社會知識、技能等 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下最終能集中表現出來其價值的一種資本。然而,人力資本的組 成除了勞動者積累獲得的知識、職業技能等,更重要的還有勞動者自身的健康。健 康狀況是生存的前提和發展的保障,是有效突顯人力資本價值并進一步發揮其作用 的先決條件。因此,注重健康的改善能效提高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生產效率和質 量水平,即促進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經濟增長。
    在 2018 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開報告》指出,我國在醫療衛生方面的費 用支出僅占同期GDP的6. 39%,與歐美發達國家比相差仍較大。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更應全方位發展,找到并補齊短板,整體提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從2019年 統計局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了解到,要多全方位多層次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不斷增強農村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改革完善醫療制度,提高居民參保基本社會醫保 和大病保險安全水平較低水平,要加強各區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基礎建設和醫 護人員隊伍培養,將新增城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費用和統籌補助醫療費用 全部用于貧困村衛生院和社區,爭取減少或消滅農村地區“因病返貧”的現象和城 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使農村教育、醫療等支出作為我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 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起到積極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1
    在 2020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有明確指出,2020 年的工作重點是要進一步打 好“脫貧攻堅站”和穩步推進“全面小康”,找到并補齊“三農”領域中出現的短 板,其中就包含農村醫療服務落后問題。不同區域農村醫療存在很多差距,2018年 大數據研究報告顯示,約 80%的縣域優質的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的數量比例具體說來還 是集中在大城市。城市醫療機構數量和社會醫療基本資源配置體系相對齊全,在農 村地區各類醫療衛生服務不足和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隨處可見。目前關于政府公共 品影響經濟方面持續增長的文獻資料與經驗分析較多,很多為研究教育人力資本投 資積累對中國經濟方面增長的影響,本文將從政府健康支出角度出發對農村經濟高 質量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
    2020 年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提出要優先所以力量積極發展農業農村,切實解決好 “三農”問題,在打好了“脫貧攻堅”站后即可開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國已踏 上新時代的新征程,這要求我國要首先解決好區域及城鄉間的差距,均衡平等化城 鄉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平等均衡的推動城鄉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農業基礎 體系更加完整和穩固、把鄉村振興戰略放在工作首位,建立更加完善均衡的呈現醫 療衛生、文化教育和基礎設施服務。每一環節都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和完善,逐漸實現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注重農村經濟以高質量整體發展而展開。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一直延續至今仍在不斷的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影響力全球化經濟進程,給各國的經濟帶來不小的風險和沖擊。我們要辯證的去看 待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它的消極作用的客觀存在不可抹掉,但我們不能停 滯不前,需要從中不斷的探索尋找出能拉動經濟復蘇和發展的內生動力,確保在復 雜的經濟環境中仍能找出一條適合我國經濟高質量恢復性發展的道路。新冠肺炎疫 情的出現,加重了健康支出是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影響因素的程度,使我們不得不對 健康支出對經濟增長問題重視起來。
    人們要生產發展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就是健康,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疫 情的出現加速反應出我國在醫療、保健、養老等方面的基礎建設投入的不足,疫情 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人們開始注重自身的健康投資,政府更是把建立 起完善健全的醫療服務體系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是根據 經驗不斷摸索出來的,我們需快速找出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策略以求 解決問題。本論文從加大公共衛生服務領域投入的角度出發,分析其對農村經濟高 質量發展的影響。此次疫情的發生,讓政府加快對醫療服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步
    2
    伐,這正是實現協調城鄉發展的大好機會,讓政府對城鄉財政支出比例重新洗牌, 實現公平均等的同步發展城鄉醫療衛生建設,讓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 共服務,滿足城鄉人民健康生活的需求,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優 選之路。
    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永恒話題,同教育一樣,健康能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并體現自 身價值的基本潛能。“人力資本投資渠道可分為營養及醫療衛生保健費用、教育支 出費用、職業培訓費用、個人及家庭因就業而變化的遷移產生的費用。”貝克爾認 為用于醫療和保健、教育培訓、勞動力遷徙等活動的費用支出都屬于對人力資本的 投資而不是消費,它對勞動生產率不僅是短期提升,更有長期作用。因此健康支出 就是對勞動力健康狀況的一種支出,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健康費用支出是評判一 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狀況、衛生醫療事業綜合發展質量水平變化的一個 綜合尺度指標。在以往的研究中表明,經濟的高質量增長最終不是取決于物質資本 的增長,而是取決于人力資本的數量與質量的提高。在當前政府衛生支出逐年增加 的背景下,我國以往因著重優先發展城市導致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嚴重不均衡等問題 還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城鄉發展之間政府支出中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的投入 差距已經影響制約了國民經濟平等均衡化發展。要想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國家需 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各類要素均衡向各地區流動,提升城鎮人口健康水 平,因此進一步評估健康支出能否有效的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 意義。
    1.1.2研究意義
    狹義的健康支出包括醫藥費用、診斷、檢查和住院等方面的費用支出,廣義上 講,健康支出不僅包含了醫療治療方面以外的各類支出,還應包括日常生活中居民 用于預防保健、恢復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費用支出。據我國衛生服務報告顯示, 我國仍存在農村居民看病回到貧困的情況。若增加健康支出,從預防的角度出發改 善人本身的身體狀況,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能有效減少居民個人在醫療衛生方面的 支出,有助于將資金用于其它消費品或者投資,增加消費可以拉動內需。健康的人 力資本可以充分發揮個體擁有的各項技能,提升勞動效率,創造更多價值。因此增 加政府健康支出能有效的減輕因為看病帶來的經濟負擔,無論是提前預防的保健支
    3 出還是看病過程中的醫療支出,都能減輕農村居民的醫療負擔。適當增加健康支出 增強勞動者自身素質,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良性影響。
    投資健康,從健康支出與濟增長互相作用的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通過防病和治 病,提前預判出危害健康的各種因素并有針對的提前消滅,改善人民的健康素質, 促使整個經濟的穩定與協調;通過對醫療保障、醫藥衛生體制等問題分析研究,探 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路徑,各級政府在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宏觀調控, 促使經濟與健康齊頭并進,兩種角度說明健康可以通過財政支出實現人民更健康的 意愿。在疫情面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公共衛生工作,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為抗 擊新冠肺炎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經濟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支出是統一的,兩者的 最終目標都是服務于人民。
    分別用于教育和健康兩個方面的費用支出是對人力資本的一種投資,一般情況 下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的人會更加重自身健康支出。人力資源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 泉,健康或健康支出是重要的人力投資支出費用,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勞動的供求關 系,影響經濟發展。這兩種人力資本相互作用,促進兩者互相提高,從而對經濟增 長產生影響。
    1.2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1.2.1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本文第一章采用文獻綜述法,歸納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現狀和和健康支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現狀,規則總結出已有的研究結果,找到 可取點和不足點獲得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間的影響關系。
    2.比較分析法:對山東省不同地區及不同實證結果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探究 不同地區間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差異;通過對各地級市不同時期 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分析其對應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 找出其發展規律。
    3.計量分析方法:為了驗證假設,本文綜合選擇面板回歸來考察變量健康支出 等相關因素對于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關系,選取一個核心解釋變量(人均政 府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和相關的四個控制變量,分析各地區健康支出與農村經濟高
    4 質量發展的相關性;采用門檻回歸模型找到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門檻 值,分析兩者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效果。
    4.歸納演繹法:將回歸檢驗結果進行綜合歸納演繹,歸納并概括影響各個地區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進而綜合演繹推導出通過提高健康支出 促進基礎醫療衛生公平的相關學術建議,從而保證歸納結論的普適性。
    1.2.2論文結構
    本文共分五個章節進行論述:
    第一章是緒論。本文第一部分對目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進行闡述,以 及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意義,再簡要說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和文章結構主體。文獻綜述從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和健康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 兩大路徑進行文獻梳理分類,總體評述相關文獻。
    第二章是山東省健康支出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對山東省目前的健康支出和經 濟發展狀況進行梳理和分析。
    第三章是相關概念與理論。對健康支出的概念進行說明,及經濟高質量指標體 系的選取維度來自于新發展理念,對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和發展進行梳理,并通過已 有的成熟的相關理論找到健康支出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影響關系并找到本 文的研究意義所以在。
    第四章是綜合平衡各大因素和原則,構建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通 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構建出一個全面和具有創新性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 體系,并說明數據來源、和本文選取采用的相關變量,并對變量進行解釋和說明。
    第五章是山東省分區域面板回歸與實證分析。構建出固定效應模型并分析回歸 結果,其次帶入門檻回歸模型,對門檻值進行分析,進一步驗證健康支出與農村經 濟高質量發展間的非線性關系,并對不同區域內的不同影響程度進行分析。
    第六章是結論與建議。對本文的實證檢驗結果進行總結得出結論,并根據結論 更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的學術建議。
    1.2.3本文的創新點與不足
    (一)創新點 本文致力于研究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創新點體現在以下幾 個方面: 一是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構建,通過參考已有研究和新發展理念的相 關政策,本文選擇從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協調發展、民生共享、綠色發展5 個維 度進行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分析,本文從上述已有研究成果作為基點,對山東 省農村經濟高質量水平總體發展指標狀況重新進行了量化評價指標模型的構建,選 擇熵值法來分別加權得出中國包括山東省共17個地市的區域農村經濟高質量水平發 展綜合指數水平的權重,由此計算出各地級市每年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得分, 進行比較分析。
    二是分區進行回歸及門檻模型。本文將山東省17個地級市劃分為山東省東部(青 島、東營、日照、煙臺、淄博、威海、臨沂、濰坊)和山東省西部(菏澤、德州、 聊城、濱州、萊蕪、泰安、濟寧、棗莊、濟南)兩個區域進行研究。以農村經濟高 質量發展水平為被解釋變量,以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為核心變量,以人均道路建 設面積、政府規模、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衛生機構數為控制變量構建面板回歸 模型,分區對山東省整體、山東省東部和西部地區分別進行面板回歸并進行分析比 較,分析健康支出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影響關系,再并運用門檻回歸模分 析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和門檻效應。
    (二)不足與展望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除了本文所涉及的指標以外,還 有農村居民在各個方面的消費支出、政府對于農業方面的財政支出等諸多因素都可 能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作用,但出于研究的目的和保證選取數據的客觀性、準 確性和可獲得性,以及文章的順利開展,在本文的研究中適當對于這些因素影響進 行弱化。
    本文時間序列的選取基于各地級市統計局2010-2018 年共9 年的數據進行分析 篩選和回歸回歸,數據主要來源于山東省和山東省各地級市的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及統計局網站信息等,因為萊蕪市在 2019年并入濟南市,2019年之后的數據都已把 萊蕪數據歸入濟南市,而本文是基于山東省 17個地級市的研究,故數據更新只截至 到 2018 年。
    6
    1.3文獻綜述梳理
    1.3.1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現狀
    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進行梳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 段。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要從優化產業結構和轉換新舊動能入手實現我國現代化 經濟道路。”中國目前已步入新時代的新征程,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符合我國 新時代新征程的新發展理念,想要完成高質量的發展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基礎,從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全方位入手共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溫諾托馬斯等(2001)[1]認為當數量型經濟發展程度趨近成熟并擁有諸多相關成 熟理論后,經濟增長由數量到質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但必要前提是必須先實 現數量型經濟增長。任保平(2018)[2]認為要成功轉型為高質量發展狀態必須以穩定的 增長為保障,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結構和社會治理變化過程中不斷創新變 化的過程。為了更直觀的揭示,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注重從量到質的變化就是把經 濟發展問題的重點從數量轉為質量,從定量分析轉型定性分析的一個過程。張擴軍 等(2019)[3]從注重公平、效率、質量和可持續作為想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 目標,從其四個維度出發構建出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和理論假設,發現四者之間 的關系,找到能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為更全面的體現出經濟發展的長期穩 定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提出建立了主要反映出國家以質量和效率,公平和可持續為 原則的前提下建立的科學評價標準體系框架構建和評價基本設想[3]。徐盈之和童皓月 (2019)[4]、徐瑞慧(2018)[5]為求能夠更全面深刻的找出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間與高 質量發展間的影響關系,從國家經濟發展目標與重大社會成果兩方面進行分析。高 培勇(2019)[6]通過整理出國內外經濟高質量發展文獻,分別從內涵、測度和影響因素 進行研究,發現和討論國內外對中國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看法和認同度。劉國斌等 (2019)[7],任保平等(2018)[8]拓展創新高質量發展體系研究框架,主要針對區域經濟 發展過程中經濟狀況和低碳環保,開放包容和社會結構、民生共享和社會協調等多 個方面構建出更加全面科學的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深入分析找到各個維度 中影響意義最大的關鍵維度及指標。在經濟測度方面,鈔小靜和任保平(2010)[9]主要 針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內在萬惡定性、經濟增長背后的福利變化過程和經濟增長 的技術成果和分配結果,生態環境對經濟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對中國經濟增
    7 長過程中的時間序列和地方差異性通過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研究分析。肖攀等(2016)[10] 選擇與鈔小靜和任保平(2010)[9]相同的四大維度經濟研究,區別與主成分分析法,肖 攀選擇采用熵值法對四大維度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中國經濟增長質量變化情況。郭將 和雷雨(2016)[11]主要研究河南省經濟發展質量影響因素,構建出指標體系并采用因 子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評價。王慧艷(2019)[12]從開放、經濟、可持續資源、創新 和民生治理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分析創新驅動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的影響研究。潘雅 茹(2020)[13]從數字經濟、資源要素、市場化分配、基礎建設等維度探究其對經濟高 質量發展的影響關系。還有學者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出發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石 濤(2020)[14]、城市化布局陳肖飛等(2020)[15]、改革創新李新安(2020)[16]、供給與需 求陶愛萍等(2020)[17]、政府宏觀調控能力陳詩一等(2018)[18]、第三產業生產價值李 平等(2017)[19]、經濟韌性孫慧等(2020)[20]等維度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影響進行了 研究探討。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之后的發展要遵從新發展理念,以“創新、協調、綠色、 開放、共享”等實現全面發展。我們要以創新為驅動,構建生態發展觀,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實現城鄉均衡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是實現新時代發展的目標,是我國從 高速向高質轉型發展的基本理念。因此從指標體系的維度選擇方面來看:李金昌 (2019)[21]針對社會矛盾從需求和供給入手以經濟、創新、環保、民生、共享等方面 構建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劉榮增(2020)[22]選擇經濟內在動力、基礎設施建 設、生態承載能力、城鄉協調程度四個維度共 21項二級指標對城鄉高質量融合程度 進行評價,再選擇熵值法對全國各地城鄉融合程度的地方差異進行分析。張合林 (2020)[23]選擇從經濟、社會和環境高質量發展3 大維度進行分析,構建了9 個二級 指標和32 個三級指標的指標體系以說明黃海流域區域的高質量發展程度,選用熵值 法和等權重賦值法測算權重,計算出各維度各項指標的得分以分析對黃河流域高質 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趙玉(2020)[24]選擇主要從綠色發展進行側重研究, 以經濟、科技、環保、協調四個維度共 26項指標構建體系,對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 測評,采用熵值法進行權重分析和綜合得分比較,研究中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地 方差異。常新峰(2020)[25]側重選擇與經濟增長相關指標,其次依據五大發展理念構 建指標體系,從綠色生態、經濟發展、民生共享、社會文化、創新能力五大維度 17 項二級指標建立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采用熵值法計算出中國 20個省份各項指標的 發展水平指數并進行分析。劉波(2020)[26]從新時代海洋發展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8
    要求及目標并結合新發展理念,從創新程度、協調統籌、綠色發展、開發發展和共 享發展五個方面選取出68 項二級指標,全面整體展示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因素。運用CRITIC賦權法得出指標體系中各大維度各項指標的綜合得分并進行分析, 再構建耦合調度模型以反映出五大維度間的關聯和影響程度。王薔(2020)[27]以“新 發展理念”為理論基礎對應選取經濟增長、創新能力、城鄉融合、生態發展四個維 度共24項二級指標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趙儒煜(2020)[28]從“新 發展理念”出發從經濟動力、創新能力、協調發展、綠色環保、持續開放與民生共 享等六個維度 24 項二級指標對各地區間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差異進行研究分析。石 華平(2020)[29]選擇從經濟發展學視角出發,結合高質量發展內涵以創新為發展動力, 協調為基本前提,綠色是必選之路,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是最終追求的發展理 念。從經濟效率、結構整合、創新發展、低碳環保、民生共享五個維度共 20 項二級 出發研究高質量與居民幸福感自己的影響關系。孫慧(2020)以新發展理念中對于的 五個方面為研究基礎構建出相對應的五個維度15項二級指標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采用因子分析法并結合耦合協調分析經濟韌性與高質量發展間的協同效應和影響關 系[20]。周佳寧(2019)[30]選擇從新發展理念中的協調角度研究城鄉協調融合發展與經 濟高質量發展間的關系,指標體系以“人”“空間”“經濟狀況”“社會結構”“生 態環境”的方面進行說明,綜合全面的對中國城鄉融合水平進行分析。魯亞運(2019)[31] 從海洋的角度,分別從動態靜態,宏觀、中觀和微觀多視角下還有對經濟高質量發 展的影響作用進行研究,構建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為基礎 的十 六個維度 25 項二級指標全面和局部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標體系。苗峻瑋 (2020)[32]為研究我國31 個省份區域間高質量發展差異,選擇從要素、產業、社會的 角度對區域高質量發展體系進行說明以分析高質量發展在我國產生的空間差異性, 發現我國高質量發展呈現出西弱東強的特點,區域間高質量發展差距大不平衡。徐 銀良(2020)[33]認為要想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均等的問題前提是各區域都實現經濟社會 協調公平發展,其從經濟、創新、協調、綠色、共享、民生六個方面 25項二級指標 設計區域間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之后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進行賦權和評價 指數進行分析研究。黃順春(2020)[34]主要對已有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文獻研究進 行梳理和總結,找到指標選取的不足并完善。周心昊(2020)[35]、郭承龍(2020)[36]、 葉娟惠(2020)[37]、劉昭沄(2020)[38]分別從創新角度出發,發展新動能;樹立生態文 明觀為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主要支撐;實現民生共享,以解決好新時代人民的新主要
    9
    矛盾為原則,分別找到對湖北省、江蘇省、福建省和遼寧省的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
    董志強(2018)[39]是對山東省高質量持續發展的若干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供 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進入能有效消除體制機制障礙階段,要想山東省高質量發展更上 一層樓必須補短板并不斷深化改革。張萌琦(2018)[40]運用 C-D 生產函數把農業發展 分為三個層次,從教育、健康兩個角度出發,對山東省 17 個地級市農業經濟增長進 行計算分析,從結果可知人力資本的教育和健康支出長期來看能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曹倩(2020)[41]分析山東省經濟增長狀況主要從資源環境角度入手,把其分為資源、 生態、人口、基礎設施、創新和文化六個維度構建出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指標體系, 再選取1996-2016 年的面板數據進行面板回歸,找出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間 的影響,實證檢驗發現山東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且兩者間影 響關系相對穩定。游文倩等(2020)[42]在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山東省省情和經 濟發展實際情況,構建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再選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對各層 次及指標進行賦權,發現山東省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孫豪等(2020)[43] 以新發展理念的五個方面為基本維度構建經濟高質量體系,計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 和綜合得分,結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等地的經濟發展質量與其他省份相 比質量較高;在整體指標體系中創新、協調和綠色等具有優勢,開放和共享屬于短板。 丁浩等(2020)[44]選擇華東地區六省一市2011-2018 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結合新 發展理念對華東地區經濟高質量進行綜合指標體系分析,選擇 C-OWA 算子對各項指 標進行賦權,結果表明在華東各地區中山東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程度中排名靠前, 但在創新程度與綠色環保方面仍需注重加強。
    1.3.2健康支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現狀
    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是以政府財政支出、個人投資支出和健 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作用為主要脈絡進行梳理:丁忠民等(2016)[45]從社會保障和 人力資本支出分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基于面板門限模型進行實證分 析發現,兩者與經濟增長間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存在顯著的門檻值。社會保 障支出在東部地區對經濟產生遞減的負向影響關系,在西部地區則呈現遞減的正向 關系,對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呈現先減后增的特征。
    10
    許巖等(2018)[46]以教育支出、健康支出及人力資本總存量作為支出成本法的指 標進行核算,構建出Lucas作用機制、Nelson-Phelps作用機制及聯合作用機制模型, 選擇中國34 個省(市)1995-2014 年,跨度達 20年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帶入構建模 型經濟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通過增加教育支出而獲得的人力資本部分在文章選取的 三個作用機制下均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作用,用過健康支出而獲得的人力 資本部分通過Lucas作用機制對經濟增長有著促進作用。牟娟(2020)[47]為確定非線 性關系,通過門檻回歸實證檢驗,確定社會保障支出和人力資本支出對經濟發展帶 來的影響,文章選取2009—2018 年間中國各個省(市)的面板數據作用樣本,實證 結果表明社會保障各項開支對經濟發展有負向影響,而人力資本總開支對經濟增長 有主動積極促進協同作用。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間的非線性特征具體表現在東、西 部地區的消極影響逐漸減弱,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發展有負向影響,而人力資本支 出對經濟增長有積極推動作用。而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門檻檢驗, 在東部和西部地區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消極影響逐漸減弱,在中部地區社會 保障預算支出與經濟增長通過雙重門檻確定唯一標準,即社會保障生活支出對經濟 方面增長的負向影響潛在有兩個門檻值,表現出先弱后強的特點。
    在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研究中,國外學者也形成了健康支出有利于 經濟增長的觀點。Schultz (1999)[48]認為導致非洲等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中遲緩和低勞 動力投入是主要原因之一是較低的健康和教育支出,致使人力資本質量較低。
    A.Bhargava et al. (2001)屈構建了健康指標研究1965-1990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 家不同的健康支出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影響,通過較高的健康支出所形成的較高 水平的人力資本能積極影響各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S. McDonald(2002)[50]發現通過 對健康支出的增加形成健康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有著長期促進作用。社會發展過 程中人口老齡化和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日漸凸顯,想要促使經濟穩步增長可以通過 合理分配要素資源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來實現。Acemoglu(2007)[51]選擇從預期壽命 的角度對經濟發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前者對后者有明顯的推動作用°Saida(2018)[52] 從衛生支出進行研究,發展其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因此要保持未來經濟的穩定增長需要從資源攝取轉向通過合理分配要素資源和 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可持續方式來實現。國內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增加教育支 出形成的優質人力資本,關注與健康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較少。楊建芳等 (2006)[53]把人力資本投資支出分為健康與教育,構建模型檢驗出健康每增加一個單
    11
    位,經濟增加 4.6%;而教育人力資本每增加一個單位,經濟則上升 12.1%。兩者對 經濟增長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教育的促進作用要大于健康的影響。王弟海等 (2008)[54]以人均床位數作為人力資本投資中健康支出方面的核心變量進行實證研究, 研究表明增加健康支出能促進經濟的增長。還有學者陳杰(2018)[55]從公共健康支出 和私人健康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角度進行分析,從家庭與政府的角度構建內生增長模 型,實證表明不論是公共還是私人的健康支出都對經濟發展起很大幫助,通過門檻 模型實證發現了公共健康支出與經濟發展間存在門檻值,兩者不是單純的線性關系, 并找出了公共健康支出的最優點。余靜文等(2019)[56]通過工具變量和動態面板 GMM 估計方法找出健康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的影響關系,把中國各地區寺廟數作為健康 人力資本的指標和核心變量,并運用動態面板 GMM 的估計方法找到二者間存在的內 生性,從而分析出兩者間存在的因果效應關系。使用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最新死 亡率中的孕產婦死亡率和圍產兒死亡率、各省分年齡人口數和死亡數、各地區分年 齡慢性病數等來計算期望壽命來代表健康人力資本,用過實證檢驗發現健康人力資 本對經濟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謝智康和楊晶(2020)[57]為檢驗政府醫療支出和人力資本健康投資對農村經濟的 影響是否存在區域差異和非線性關系,選取了2007—2016年10年間中國34個省(市) 級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以農村醫療衛生資源數作為健康人力資本的指標,以政 府衛生支出和農村醫療衛生資源數為核心變量構建模型并進行實證檢驗,結論表明 政府醫療支出和人力資本健康投資對農村經濟發展有穩定的推動作用;在政府醫療 支出的不同區域內,農村經濟增長幅度隨著政府衛生支出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增長 效果,兩者間有顯著的門檻值,存在顯著的非線性門檻關系。李曉嘉等(2020)[58]為 研究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對中國居民健康方面脫貧脫困的遞減效應,用2012?2018年 CFPS面板數據作為回歸樣本,從支出分項和年齡分組兩個角度進行回歸找出政府醫 療衛生支出的最優點,以此制定出對農村地區和貧困人群有針對性的財政健康支出 政策。陶春海和王玉曉(2018)[59]運用 Lasso 回歸實證得出政府衛生財政支出對經 濟增長有推動作用,并在門檻回歸后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唐麗娜 (2020)[60]運用 2011-2017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構建模型分析衛生支出對經濟高 質量發展的作用。
    12
    1.3.3文獻評述
    從上述健康支出對經濟的發展研究來看,國內外研究都表明健康支出對于經濟 增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也有不少學者針對 研究問題已經列出了不同的指標體系,但大多都遵從了十八大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中 的五個方面作為指導方向進行指標體系構建。本論文從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出發, 為構建出更全面合理的指標體系,本文也遵從五大發展理念種提到的“創新、協調、 綠色、開發、共享”五大維度入手選擇出與各大維度相匹配的二級指標共 20 項, 再運用熵值法對山東省 17 個地級市2010-2018 年9 年間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進行 權重計算分析。在得到山東省各地級市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分再與健康支出 做門檻回歸,找到門檻值,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的不同水平上, 探究人均政府 醫療衛生支出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的非線性門檻關系。
    本文的邊際貢獻是,一分別從經濟增長、技術創新、綠色發展、協調發展、民 生共享5個維度對應選擇出 15個二級指標構建山東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構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并用熵值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權重賦值,再計算 出各地級市每年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得分,進行比較分析;二是以山東省為 例,將山東省17 個地級市劃分為東部(青島、東營、日照、煙臺、淄博、威海、臨 沂、濰坊)和西部(德州、濱州、菏澤、聊城、濟寧、棗莊、濟南、萊蕪、泰安) 兩個區域進行研究,從整體、東、西區域進行分區域比較研究。以農村經濟高質量 發展水平為被解釋變量,以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為核心變量,以人均道路建設面 積、政府規模、地區生產總值和衛生機構規模為控制變量構建面板回歸模型,探討 公共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異質性影響;三是運用門檻回歸模分析 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
    13
    第二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
    2.1健康支出概念
    健康支出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人力資本支出形式,人的體能、健康狀況和壽命都 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和社會效益,因此人們主要通過對醫療衛生 和保健等的支出獲得健康人力資本,健康支出是人力資本想要提高和發展的前提。 健康經濟學始于本世紀60年代早期,其中成果主要包括NBER國際人力資本發展會 議和加里•貝克爾關于人力投資的論文,正式將人自身的健康狀態作為人力資本組 成部分是Mushkin[61]在1962年提交的《Heath as an investment》這篇文章中提出 的,他認為應當把健康和教育一起列為同等程度影響人力資本質量的因素,他通過 分析研究 1900 年-1960年間美國的經濟收益與健康狀況得出結論,人均壽命的增長 和人口死亡率的持續下降都將給經濟帶來良好的收益,從而可以推導出因為疾病和 死亡對企業生產效率帶來的負面影響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損失。
    健康經濟學的正式確立的標志是1963年Kenneth Arrow在1963年發表的論文 《不確定性和福利經濟學》,1996年Fuchs"定量"地總結出健康經濟學具有雙重學 科性質:作為醫療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經濟學和作為研究健康行為醫療 保健的經濟學的。
    以舒爾茨、貝克爾的人力資本及家庭生產理論為基礎,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 格羅斯曼在《健康需求:一個理論與經驗研究》[62]中建立健康生產需求模型,將健 康支出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在現代人力資本發展過程中,進行了開創性 的研究,他提出健康支出即是一種最終消費,更是一種投資,而健康支出是經濟生 產過程中的重要投入要素。格羅斯曼將貝克爾人力資本理念整理創新出健康投資這 個新領域,將健康產品視為能有效長期的提高社會消費者生產生活滿足程度的耐耗 資本品,它和社會其他種類的資本商品一樣都會存在資產折舊問題,因此我們需要 通過增加健康支出來補充這種消耗,但應該增加的健康支出具體量化仍是我們需要 不斷研究的方向。
    14
    羅默認為健康是促進人力資本質量提升和經濟增長的一項主要因素,而人力資 本中健康支出水平對其產生的綜合影響和作用越來越趨于顯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開 始注重從個人健康狀況和健康支出等方面研究考慮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不同時 期的各個的角度去出發探究健康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關系,從已有的研究結果分 析健康支出是影響健康人力資本的潛在動力,是經濟增長中最基本的決定因素。
    2.2相關理論
    2.2.1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的最初構建者是西奧多?W•舒爾茨,他在人力資本理論中明確提 出若繼續用單一簡單的傳統經濟理論去看待和解決當下經濟發展中的復雜問題是不 客觀的,人力資本是當今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認為人口質量與人力投資 對未來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應當著重提高人口質量以求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理論重點應該是直接體現在單個勞動者本人身上價值的任 何一種資本投資,它應是衡量勞動者的整體數量特征和人力資本質量,質量特征即 反映勞動者文化程度、專業技術水平狀況及他們自身生理健康發展情況變化等,而 想要人力資本在質量上全面提高主要是通過資本直接投資來逐步實現的,在經濟越 來越快速發展的未來,人力資本會和土地、資金這類實體要素一樣重要,共同推進 社會生產活動的發展。在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中第一次重新系統構建起了一種對 濟發展很有影響作用的增長動力。舒爾茨認為,由社會教育、保健、人口結構的遷 移等投資支出行為所直接形成起來的各種人的生活能力水平的快速增長程度和平人 均期望壽命水平的延長,都是消費支出行為的又一種派生形式。為了正確區分社會 消費投資支出行為和各種人力資本消費支出,舒爾茨把人力資本消費支出大致可分 為了五類,它們分別為營養及醫療衛生保健支出、教育投資支出、職業技能培訓、 個人及家庭因就業而變化的遷徙支出。營養及醫療衛生保健支出是從最根本上保證 人力資本的質量,它影響一個人的勞動壽命、精力和力量等,能增加勞動力和保證 勞動者的身體素質,其必然結果一定是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技 能水平,針對性的提高生產效率;教育投資是從源頭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教育可
    15
    以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以提高生產效率;遷徙活動的投資有利于調節各地勞動 力空缺問題,減少剩余勞動力,做到力盡其用。以上投資會產生長期的影響,當投 資使勞動力素質有所提高表現后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因此 人力資本投資是一項長期的高回報的投資項目。
    2.2.2貝克爾人力資本理論
    有造成重要影響和做出貢獻價值的人力資本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人物還有加 里•貝克爾,他系統科學的闡述探討了現代人力資本管理中個人和企業各項投資行 為對其經濟效益及產生經濟效益的決定作用,追求作用最大化、市場供需平衡和穩 定傾向是貝克爾人力資本體系里的基本思想。貝克爾認為用于醫療和保健、教育培 訓、勞動力遷徙等活動的費用都屬于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而不是消費,它對勞動生 產率不僅是短期提升,更有長期作用。因此貝克爾認為在人力資本理論中它不僅應 當包含著人類發展過程中學習掌握的各種基本知識、才干技能和基本工作技術能力, 還應當同時包括人體健康壽命和社會職業壽命,人力資本的本質是人,因此增加醫 療和保健支出是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最基本的就是保障,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本質就 是一個問題,不能分開而論。
    貝克爾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對于自身的投資項目和數額隨著年齡會越來越少,隨 著年齡的增長可預期收入在下降,勞動力供給能力在下降,對人力資本的支出回報 年限減少了。經濟增長應該靠什么的答案歸根結底都是要依靠著人,貝克爾認為人 力資本不僅還應該是意味著個人的學識、能力和知識技能,還應該必須還意味著個 人工作時間、健康水平程度和壽命長短。
    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人們已經意識到教育支出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增加教育支出已然成為增加收入水平投資的第一位。2019 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健康 支出的重要性才開始逐漸受重視,健康支出之間關系到人力資本的質量,健康支出 直接影響勞動者的工作強度和時間,勞動者的健康狀況側面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狀 況,增加健康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長勞動者可勞動年限,增加勞動者收入,促進 經濟增長。
    16
    2.3新發展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社會主義新歷史時代,2015 年 10 月北京召開中共第 十八屆一次五中全會上習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了一條符合發展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道 路的“創新、協調、開發、綠色、共享”社會主義新階段發展道路理念,并提出了 用新發展理念推進建設中國現代化新型經濟體系,使中國經濟發展從快高速快增長 轉向高質量發展,我們也必須時刻堅持經濟質量放在第一,加快科技創新、實體經 濟協調的產業體系,社會協調和民生共享一手抓,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發 展,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創新能驅動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關系國家未來發展改革全局工作中將處于 絕對核心位置,因此要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首要工作就是發展創新。我們不想 跟在其他國家身后撿拾別人已經拋棄的技術,就要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堅持走自主 創新的道路。讓理論、科技、文化創新整體推進共同發力,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中形 成強大合力。
    中國發展不均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從開始的東西差距到如今的城鄉差距, 協調發展問題一直都貫穿與任何發展階段中,中國進入新時代更需要推進西部發開 發,發揮中部優勢,優化東部發展。實施中國新一輪縣域鄉村全面發展全面振興發 展國家戰略,增強對城鄉區域的科學統籌管理和制度創新發展,以縮小城鄉區域差 距。
    民生信息共享服務要真正把關注人民群眾真正的切身需求及其發展需要放在社 會第一位,不能忘卻初心,不負于人民,方為能寧靜致遠,解決服務好全縣人民群 眾“急難盼愁”民生問題,才能進一步讓大人們從中獲得社會安全感度和社會幸福 感。
    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新時代的新征程需要我們 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聯動內需穩定發展,不斷深化改革,走好改革開放路。
    綠色發展本質就是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在自然資源日漸匱乏的 今天,要讓生態文明建設觀根值于我們發展理念中,我們要認清發展與保護并不矛 盾,青山和金山能夠兼得。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轉型發展的大勢所趨, 是實現新時代發展目標。
    17
    第三章 山東省健康支出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3.1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山東提出用“加減乘除”的思想指導新舊動能的轉換,實現山東省經濟社會整 體的高質量發展,實質就是增強內在潛力,激活外部空間,實現轉型跨越式發展。 山東把推進科技創新擺在國家戰略地位,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探索以求經 濟社會的全方位提升。其中的“加”是要更加突出注重培育打造社會新發展經濟動 能、新價值理念、新社會產業經濟形態;“減”則是改變以往落后的耗能生產理念, 通過努力盡快去掉這一批行業歷史包袱、風險隱患點項目和盡快淘汰一些落后過剩 行業或過剩和無效資源產能項目等;“乘”重點是創新為首要力量,企業要真正形 成的產業與集群和要素與集聚,協同服務與區域協作等;“除”是合理配置各個要 素提高效能和收益。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山東省單位萬元以上生產總值項目(GDP) 投資項目的初步評估實際核算資產數額規模為合計約人民幣71067.5 億元,按國內 市場及可比價格計算口徑綜合計算,比規模同比上年末實際累計增長率為約 5.5%。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最少,第二產業排名第二,增加值最多的為第三產業,它們 的具體增加值分別為5116.4億元、28310.9 億元和 37640.2億元,這表明在市場里 第三產業的彈性最大,潛力空間最大。三次產業結構比值由上年期末的7.4%: 41. 3%:51. 3%調整為7. 2% : 39. 8% : 53%。人均生產總值為70653元,增長5. 2%。物 價全年均保持一個總體態勢溫和或穩步快速上漲。居民生活各類消費綜合成本價格 漲幅均是比物價平均與上年比平均上漲高出近約3.2%。其中,消費品或服務類產品 價格總體上漲大約為了 3.9%,服務消費項目價格的整體價格僅上漲約了為2.0%左右; 而普通食品類價格平均上漲大約僅達到10.6%,非普通食品項目的總價格總體上漲幅 度只有大約1.5%。農業的主要商品生產和資料生產者的產品價格年均上漲均達約 7.6%,經濟運行整體穩中有進。
    2021 年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新突破。我國經濟規模突破110萬億元,達到 10014.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農業生產穩中有進, 2021 年我國制造業 發展向好,制造業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9.82%,增加規模達到31.4億元,占GDP的 比重為27.4%,比上年提高 1.1 個百分點,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主要工業產品
    18
    產量穩居世界首位,服務業逐步恢復,2021 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2%。到 目前為止,我國工業經濟延續了去年4 季度企穩回升的態勢,總體運行平穩,我國 工業經濟持續恢復發展,其中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 12年位居世界首位。產業結構 進一步優化升級,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 18.2%和 12.9%。對規模 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8.6%和45%。規模以上工業單位能耗量呈下降趨勢。
    已有研究顯示,突發的大規模事件不僅僅源于其直接對于經濟發展內生的變化 造成的巨大破壞,而重點在于疫情導致恐慌從眾心理及對影響人們在消費、投資、 生產上等經濟行為方式的內在外部沖擊,因此第三產業是最容易收到疫情影響的產 業。今年的前三季度,全區山東省項目固定資產建設投資完成同比計劃增長 2.7%,山 東基礎設施建設同比增長 12.9%,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既能改善提升山東基礎設施 建設,有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是推動山東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的重要力量。基礎 設施投資釋放的需求又激活民間投資力量。2020年9 月山東民間投資增速達到7.6% , 今年累計增速為 2.3%,民間投資活躍,并帶動制造業投資回暖。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影響下,從經濟同比增長率看,全球各個國家中中 國是首位在 2020 年前三季度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大規模的疫情已使國內各地經 濟承受不甚重負的社會經濟壓力,但山東省作為國內經濟大省領跑國內的整體格局 沒有驟變,全省生產工業總值完成量52186.01 億元,位于全國第三。按商品價格指 數計算,同比全省生產經營總值增長幅度約是 1.9 個百分比,比上年同期水平要提 高約 2.1%左右。通過觀察第一二三產業的變化可知,三產同期增加值分別為 3743.15 億元、2171.16億元和 2827億元。服務業在山東地區生產總值中比占比過半,在生 產性服務與新技術行業、新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等主導產業牽引及驅動發展下,今年前 三季度山東省的各項社會服務業收入總額占整個區域GDP總額收入的比重就已經高 達至為54.2%,由較全省上半年平均下降的約 0.1%來看,同比增長率已由負增長轉 為了正增長。目前我國5G網絡已覆蓋全國87%的鄉鎮地區,持續推進縣城和鄉鎮的 廣度覆蓋,要做到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繼續深入推進5G和工業互聯網結合,在5G+ 醫療健康5G+智慧教育以及向農業文旅領域不斷深化和拓展,第三產業約占經濟比重 得到進一步持續的和穩步地增加,說明 2020年我國經濟在疫情防控保障能力實現常 態化水平前提下,山東省前三季度發布的數據表明山東省經濟整體運行形勢的持續 穩定全面地回暖,發展經濟內在增長動力活力也得以進一步持久地穩定增強,呈現 著國民經濟較為全面快速的良性恢復、穩步全面地回升、逐漸向好態勢。
    19
     
    2008-2018年山東省生產總值三產比例圖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U7o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2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28
    ■第三產業 10389 11805 14389 17427 20061 23294 | 25916 | 28621 | 31752 | 34859 | 37877",
    ■第二產業 17839 19220 21643 24538 26367 28164 29586 | 30335 | 31344 | 32943卞3642
    ■第一產業 2984 3194 3539 3909 4198 4454 | 4663 | 4903 | 4380 | 4833 | 4952
    圖 1 2008-2018 年山東省生產總值三產比例圖
    圖 2 2008、2018 年山東省三產比重圖
    根據《山東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出2008-2018 年間山東省第一、二、三產業
    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各占比重,如圖1、2所示。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的逐年穩步遞增,
    經濟結構呈現著穩步地上升地趨勢,近年來第三產業服務業占全省生產經營總值中
    的絕對比重開始出現顯著變化。2008-2012 年間第二產業占明顯主導地位,生產值遠
    大于第一、三產業;2013-2015 年第三產業生產值不斷增加,第二三產業比重大體持
    平,并逐漸開始向發達國家水平靠近,第三產業在2016 年成為山東省生產總值占比
    最大的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這說明服務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后續發展動力不
    斷增強。2008-2018 年山東省不斷優化三產結構,讓農業向多元化發展,使過去二元
    經濟產業結構也進一步優化向了"三二一"良好形態方向發展,形成始終以第一產業
    20 的穩定發展為基礎,第二產業多層次整合為支出,第三產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為主 導的新格局,使經濟多元健康的發展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要求。
    3.2健康支出現狀
    健康產業主要是指以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和生物技術研究、生命健康發展為基礎 的產業,以維護、改善健康狀況和促進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健康條件為目的,為向公眾 提供一切與自身健康利益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技術的生產活動集合。而健康支出可分 為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和個人醫療衛生支出,個人醫療衛生又可細分為城鄉居民各自 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消費支出。
    2008-2018年山東省城鄉居民衛生醫療消費支出
    onnn U. j j
    0.3
    1 cnn 0.25
    0.2
    丄nuu F 0.15
    0.1
    0.05
    n nc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
    ■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單位:元/人) 16 20 17 201< -U.U □
    圖 3 2008-2018 年山東省城鄉居民衛生醫療消費支出
    根據山東省 2008-2018 年政府統計公報的原始數據,做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 在醫療衛生方面消費支出和增長率的統計圖,如圖3所示。2008-2018年間城鄉居民 各自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消費支出整體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城鄉消費支出在2008-2013 年差距逐漸縮小,但自2015-2018 年,城鄉醫療衛生消費差距不斷拉大。從增長率 可以看出,2008-2011 年農村居民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消費支出比例不斷上升,而城鎮 居民卻相反,這表明在 2008-2010 年政府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多用于投資城市基礎醫 療設施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保與社保的完善使得城鎮居民個人在醫療衛生方面 的消費支出減緩。自 2011年起,農村經濟醫療衛生方面消費支出增長率同比開始下 降,在 2013 年之后幾乎與城鎮居民醫療衛生消費支
    21
     
    出增長率呈同步變化,這說明 2011 年起,政府開始注重城鄉協調發展,大力推 進農村基礎醫療設施建設,完善新農合醫保體系,解決好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 切實民生問題。2018 年城鄉居民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支出分別支出是1966 元/人 和 1205 元/人,同比 2017年分別增長10.4%和 6.3%。城鄉居民在健康方面的支 出不斷增加,說明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隨著生活穩定和收入的增加,對健康 保健越來越看重,健康方面的支出也在增加。
    山東省2008-2018年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經費
    1OOOOOOO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單位:萬元)
    圖 4 山東省 2008-2018 年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經費
    根據山東統計年鑒數據,做出2008-2018 年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如圖4所示。
    從政府醫療衛生支出費用來看,2008-2018 年間相關財政支出逐年增長,這說明 政府注重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人民享有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的利益保障,表明山 東省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2010 年中央發改委制定發布的“十二五”計劃中
    重點指出了要進一步堅決落實新一輪醫療改革以增強村農醫療基層建設,建全區 域醫療健康保障工作機制等任務為發展戰略要求,增加城鄉各級的財政健康支出, 加快改革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全面的跨越式發展,優先體城鄉居民群眾基本醫 療衛生需求,增長率在2011 年達到峰值43.7%。“十三五”時期是處于全面初步 建成現代化小康社會關鍵決勝攻堅階段,城鄉結合的公立醫療衛生制度建立和城 鄉現代民營醫院建設管理的制度已基本全面建立完成,所以在2014-2018年增長 率較之前呈下滑狀態,2017 年、2018年兩年趨于平穩,增長率要小于前幾年。
    22
    第四章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本文以上述已有研究成果作為基點,對山東省農村經濟高質量水平總體發展指 標狀況重新進行了量化評價指標模型的構建,選擇熵值法來分別加權得出中國包括 山東省共 17 個地市的區域農村經濟高質量水平發展綜合指數水平的權重,對其指標 變化與趨勢狀況進行一次定量綜合評析。為探究健康支持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 平的空間效應影響,本文通過面板回歸模型進行分區實證,再通過面板數據構建門 檻回歸模型分析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4.1指標選取原則
    4.1.1科學性原則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構建目的是把高質量這一空洞詞語用量化的 方式直觀表達出來,因此要確定的指標必須遵循科學經濟規律原則和社會規律,確 立出來的科學評估指標都必須是基于能夠通過各種實證的觀察、測算及計量檢驗等 科學各種手段等可得的一個明確科學客觀的定量統計指標,從不同的科學角度和多 種科學的側面綜合進行經濟高質量發展程度進行客觀衡量,堅持整體協調發展可持 續為指導依據原則,以理性科學客觀的態度去正確分析并選取指標,以便能夠客觀 公正真實全面的做出經濟考核評價。
    4.1.2系統性原則
    發展戰略理念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實踐的根本先導,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開放、 協調、共享、綠色”為基礎,可以看出系統完善正確的理念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起著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的作用,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不止是一項單 一工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現代經濟化發展的核心。“系統性”戰略的四個具 體任務要求中之一就是要求在經濟發展戰略中堅持抱有全面貫徹和全局意識、整體 觀念,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濟社會體系與全球人文自然生態資源各大環境中,各項 指標也應做到相互作用、相互協調銜接與制約。因此,必須把促進經濟高質量和均 衡化發展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的問題,并通過各個體系在環境中諸多相關因素相互協
    23
    同作用來對經濟高質量進行一個系統綜合效益分析評估。只有系統中各個因素的整 體推進,共同發力,才能保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經濟社會的良心循環發展, 系統的看待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才能讓其發揮出強大合力。
    4.1.3綜合性原則
    新發展理念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的理論體系,各個方面各 有側重,協同支撐,看待一個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必須是全面和綜合的,任何發展都 是可以被其中一些要素所影響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作為當前一項系統性、綜合 性研究,若只是根據對某一關鍵單一要素綜合進行宏觀分析的判斷很容易做出不正 確甚至錯誤的判斷,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綜合地平衡經濟社會各構成要素、通過對角 度探索、多要素分析,從經濟社會整體全局出發,注重進行多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宏 觀綜合性效益分析,求得了一個總體最佳狀態的最佳綜合分析效果。
    4.1.4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就是指指標體系結構自身內涵的綜合多層重性。由于中國經濟高質量健 康發展評析指標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指標體系一般也是由復雜多層次結構形式組 成,更全面地反映顯示出社會各主要層次經濟的主要特征,能準確從不同維度、不 同發展方向之間反映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些實際影響變化情況。因此,在指標層次 設置上應該按照各個指標層間出現遞進層次關系,盡可能體現出層次界限分明,通 過有明確差別的的指標梯度,較為準確的反映各種指標層級間關系的相對影響關系, 充分地落實出層次性指標體系構建原則,這樣既能合理消除各類指標層間指標的相 容性又要能盡量保證整個指標體系結構的指標全面性、科學性。
    4.2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兼顧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以及層次性的原則,以五大新發展理念為依 據,構建出涉及 5 大維度、15 項指標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如表 1 所示。 數據來源為山東省17 地市2010-2018 年的山東省統計局官網公開數據、各地級市統 計年鑒、統計公報及統計局網站信息等。因此本文基于“新發展理念”和城鄉居民 協調發展的原則,借鑒任保平(2018)[2]、李金昌(2019)[21]、徐銀良(2020)[33]已有研究
    24
    進行梳理整合,選擇從“經濟活力、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社會協調、民生共享” 五大維度入手建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4.2.1經濟活力
    經濟動力:要使經濟發展在穩速重提高發展質量,關鍵就是要激發經濟主體活 力,做到區域經濟穩定發展和三產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經濟 發展在穩速的通知做到保質。本文根據郭承龍(2020)[36]、曹文超(2020)[63]等研究選 取了3 項指標。“農業服務業比重(%)”體現農村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結 構,通過山東省各地級市年鑒數據計算農林牧漁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得出該指 標,該指標能體現出農村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城鎮登記失業率(%)” 能反映社會某一階段的失業狀況,側面體現出該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農業 產值”反映近年來第一產業發展的情況。
    4.2.2社會協調
    社會協調:城鄉區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是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必須的 一項內在制度要求,統籌調整城鄉關系,從生活各重要方面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推 進城鄉居民平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目標。在社會協 調方面參考了了周佳寧(2019)[30]、趙儒煜(2020)[28]等選取了3 項指標。“城鄉收入 比(%)”城鎮和農村居民各自收入的比值,能反映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協調程度, 通過山東省17 個地級市的年鑒數據計算城市居民收入/農村居民收入得出該指標。 “城鄉平均消費的比率(%)”城鄉居民實際消費之間的相對比例,是衡量城鄉居民總 體消費總水平變化的比例協調配合程度,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山東省的 17個省份地 級市以上的城鎮居民統計綜合年鑒,再據此通過這些原始基礎數據分別計算了城市 居民消費支出/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以得出的該指標。“城市家庭與當地農村居民之間 恩格爾系數占比為(%)”食品購買支出消費總額占城鎮居民個人消費食品支出購物總 額數的絕對比重,反應城鄉差距與協調發展水平,原始數據是來源于山東省的 17個 全國地級市發布的統計年鑒,再由通過這些原始數據綜合計算得出城市居民綜合恩 格爾系數/中國農村居民綜合恩格爾系數得出的該指標,反映著城鄉居民社會收入、 消費差距和農村貧富化的差距。社會協調的目的在于解決區域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 題。
    25
    4.2.3民生共享
    民生共享:要進一步確保我們始終能牢牢貫徹堅持完善社會保險政策“以民為 本”總方針,完善好城鎮農村最低人口基本社會生活條件保障、社會事業醫療救助、 社會福利設施保障體系等建立城鄉一體多層次社會綜合就業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完 善農村新型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制度等綜合經辦管理業務覆蓋面。在民生 共享方面根據徐銀良(2020)[33]、楊耀武(2021)[64]等研究為基礎選取了3 項指標來說 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衛生健康行業技術人員數表(萬人)”是各種類 別衛生技術各類相關專業人員,它是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狀況評價的一個其中的一部 分是綜合水平表現,能從中大致看出或反映出來一個特定社會地區醫療衛生資源要 素配置的動態均衡及其配置效率整體水平,數據來自山東省統計年鑒。“城鎮化程 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文化站數”是政府已鄉、鎮、區為主建 設的基礎文化設施,來反映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完善程度。民生共享主要是解決 社會公平與否的問題。
    4.2.4綠色發展
    綠色和平與和平發展:綠色生存和綠色發展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需要人與人自 然和地與地球人自然資源之間和諧健康的共同相處,實質理論層次上概括來說就是 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生活中的與社會各種社會自然環境資源之間的相互和諧發展與 友好相處,我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正確生態文明發展觀,實現全球綠色經濟 環境資源的長期和諧穩定可持續地發展。本文參考郭承龍(2020)[36]、王薔(2020)[27] 等研究基礎上選取3 項指標進行說明。“農業機械生產總用動力容量(千瓦)”指用 于農業各個領域的機械的全部各種生產動力機械用的生產動力總和,表明了在各有 關單位農業綜合作業生產中其機械化有效運用的程度。“萬元國民GDP能耗”單位 指在某一定統計時期限內,國家或地區平均多產出一個單位的能源在全國生產的單 位能到中說多消耗的能耗值,體現出能源消耗速度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指標,通 過系數計算出2010-2018年各市萬元GDP能耗,反映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農 藥施用強度(%)”反映出該地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輸出量和環保可持續發展重視程度, 原始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各市播種面積和農業施用量兩項指標,通過計 算得出農業施用強度,反映出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對土地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和產品的
    26
    綠色無公害。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們要把生態意識真正融入到 日常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中,發揮出生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來,把綠 水青山保護好,才能讓金山銀山建得更大。
    表 1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總指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單位 屬性
    城鎮登記失業率 % -
    經濟活力 農業服務業比重 % +
    農業產值 萬元 +
    城鄉收入比 % -
    社會協調 城鄉消費比 % -
    城市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之比 % -
    衛生技術人員數 +
    民生共享 文化站個數 +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城鎮化程度 % +
    農業機械總動力 千瓦 +
    綠色發展 各市萬元 GDP 能耗 % -
    農藥施用強度 % -
    谷物聯合收割機數 +
    創新發展 城鎮人均財政科技支出 元/人 +
    農村居民人均文娛、教育消費支出 +
     
    4.2.5創新發展
    創新驅發展:科技驅動創新驅動是我們提高現實社會生產力素質和提高綜合軟 國力量的根本戰略力量支撐,全面推動實施好創新引領驅動轉型發展五大戰略,加 快經濟新舊轉換動能轉換接續資源轉換,著力推動振興山東省省實體經濟,必須牢 牢堅持以“全面融合、協同、共享”的原則,實現區域內動能轉換和資源的優化配 置。在創新水平和區域發展合作模式方面我根據對趙玉(2020)[24]、苗峻瑋(2020)[32] 等有關資料取得的綜合實證調查研究初步結論基礎上分別擇優選取的上述這3 項的 相關農業指標數據來說明,其中的“谷物聯合收割機數“分別代表了地區農業機械 27
    化程度,是僅指已實現了建設成現代化大型都市農業示范區現代化發展的一些基本 與必要前提與基本前提之一;“城鎮人均財政科技費性支出”反映當前地方政府可 以直接撥款用于各項公共和科學技術方面經費投資建設的各項城鎮家庭的人均農業 財政性支出,表明我國當地省級政府主管部門目前國家對于各項農業科學技術方面 經費支出的各種主要支出投入安排方式及投入政策與重視方向與保障程度狀況;“農 村居民人均文娛、教育消費類支出”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指一個家庭可平均分配 用于滿足基本生活文化娛樂設施與娛樂教育用品和生活文化旅游休閑設施服務開支 的消費類服務性支出,能表現出農村居民自身對于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我 國高速跨越式發展的今天,抓科學創新就是必須抓未來發展,謀未來創新也就是在 謀未來,創新也能是更好有效率的去發展現代生產力,提升我們綜合國力,創新將 是我國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的發展第一內生動力。
    4.3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測算的山東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和健康支出的數據為面板數據,涵蓋 區間為2010-2018 年。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全面性,本文選取山東省17個地級市在 2010-2018年共計 9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2019年,萊蕪市已并入濟南市管轄范 圍,查找數據止于20 18 年并不會對該省的研究的合理性造成影響)。數據整理統計 與山東省各地級市統計局官網公布的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等。其中的缺失的年份數 據將采用插值法來進行分析處理,運用其賦余年份數據的加權平均速度對缺失年數 據進行預測。
    4.4指標數據標準化與權重確定
    4.4.1指標的無量綱化
    為了更真實的反應情況,我們需要先把不同單位的指標數據進行統一量化處理, 即指標標準化處理,將各個指標數據的不同計量單位,通過極差法進行處理,將數 據變成無量綱的純數字,使復雜的問題客觀化和簡單化。
    28
     
    正向指標標準化公式:
    x…-min X..
    ,_ 可 1士 n 可
    ij max Xij - min Xij
    1<i<n i 1<i<n i
    逆向指標標準化公式:
    max Xij - xij
    ,_ 1<i<n
    ij max Xij - min Xij
    1<i<n ij 1<i<n ij
    上式給出的指標 uij 為第 i 個評價指標中的第 j 個被評價對象指標標準化測試 后所獲得結果的觀測數據;其中Xij為對i地級市下第j個被評價的對象指標所獲 得數據的標準化觀測的數據,其中 n 為被評價的對象指標的被評價觀測對象的個數。
    4.4.2計算指標體系權重的方法選擇
    主成分分析法是指通過設法適當地將其中若干的原來構成的單一變量信息排列 和組合成另一組新的且其各自獨立的幾個的或幾個以上的原始綜合的變量,根據滿 足某些實際經濟問題和需要也可以設法盡量用相對少一點的或取幾個的求和的復合 變量成分方法來重新分析和反映由這些的原始或復合變量所構成新的變量信息。這 方法同樣的也是另一種處理降維的數學方法,把多個變量簡化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 綜合變量進行計算分析。當主成分的因子的表示帶有正負時,說得出的綜合評分就 不能明確的表示出該指標的影響意義。
    層次分析法作為一套直接定性研究評價體系與直接定量分析評估指標體系相結 合運用起來建立的一套多維目標準則研究與定性決策、評價等研究方法。將構成參 與整個指標體系的所有元素細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通過綜合分析和人們 主觀的分析綜合分析判斷分析能力對決策方案層中的各種表現與優劣因素等進行比 較合理地排序,在此基礎上對各層次進行細致分析評價的定性化探索研究和定性分 析以及定量因素的分析。這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人為賦予各指標權重進行線性加得 到方案期待值即得分的方法。這是一種人為的賦權方法,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即期 待值就是得分。
    熵值法是一種綜合考慮各影響因素信息后綜合計算確定出的某一個宏觀綜合定 量指標信息的一個數學方法,作為一個客觀綜合定權法,能快速準確客觀的分析反 應出農村經濟高質量均衡發展綜合指標體系中所暗含量的各項信息,適用于研究農
    29
    村經濟高質量平衡發展綜合性評價方法體系指標信息量太大、客觀量化難的問題。 應用熵值法進行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評價不僅可通過該方法得到各項指 標的權重,同時還可對諸多指標進行選擇,以找出最能反映各區域農村經濟高質量 發展的相關指標,從而反映指標體系的準確性。
    指標體系的綜合得分與評價體系要建立站在準確客觀系統地基礎上,要確定各 類被定量研究的對象其數據的獲得與研究分析,對各項主要定量指標對具體研究的 領域問題和決策依據中具有的重要性程度及其相應評價權重的客觀合理分析進行確 定,在并最終根據綜合問題的計算數據和統計模型,定量客觀準確地找到客觀科學 的評價研究方法。在確定價指標體系過程中更加注重個人主觀的技術方法一般包括 有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進行研究時,由于人主觀的給指標進 行賦權分析的過程中所得的主觀評價的一般會同評價時隨被使用者個人實際認識和 狀況所發生了一定幅度的變化,因此,個人的判斷和分析結果在面對客觀主體時, 無法完全真實和準確的反應出研究對象問題。在諸多方法中熵權法則是具有較強的 客觀性,能夠來更好地準確的對其研究的結果來地進行著客觀地解釋,其研究方法 能夠利用的到的信息量主要的是基于著信息樣本量之間相互關系的內在相關聯性進 行分析研究。在我國農業系統數據資料總量相對較少的程度和資源環境條件均不滿 足宏觀經濟定量的統計和研究水平要求程度上的一般分析情況前提下,本文采用熵 值法來計算現階段山東省農村經濟高質量長期穩定高速發展的測度與水平。
    4.4.3熵值法對指標體系的權重計算
    (1)將各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計算出第i項指標下第t個評價對象指標 值的比值 Pti:
    3)
    2)計算第 i 項指標的熵值,即計算各項指標的熵值 ei:
    ei = k工Pt -lnPt 其中,k = l/lnm
    3)根據熵值計算第 i 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 Di:
    Dti =1 - eti
    30
    Di 越小,指標對評價結果帶來的實際影響作用就將越小,其實指標所占權重也隨 之越小,反之亦然。
    (4)計算第 i 項指標的權重 Wi:
    Wi =(1-e” £ (1 - e) (6)
    根據所需要構建的相應指標體系,其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統計年鑒》 年報,以及山東省及各地市人民政府統計公報年鑒及各市國民經濟綜合和全社會發 展綜合公報,計算得出山東省17 個地級市20 個二級以下指標的數據,并將建立的 數據矩陣分別根據以下公式(1)、公式(2)分別對其計算進行了標準化,再逐步把標 準化結果直接帶入以下公式(4)得出熵值,最后可通過公式(5)計算得出各指標之間 的權重W“各指標權重及排序見表2。
    表 2 指標體系下熵值法計算權重結果
    二級指標 信息熵值E 信息效用值D 權重系數w 排名
    城鎮登記失業率 0.9580 0.0420 8.95% 5
    農業服務業比重 0.9803 0.0197 4.21% 10
    農業產值 0.9599 0.0401 8.55% 7
    城鄉收入比 0.9858 0.0142 3.03% 12
    城鄉消費比 0.9880 0.0120 2.56% 14
    城鄉恩格爾系數比 0.9735 0.0265 5.66% 9
    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 0.9560 0.0440 9.37% 3
    城鎮化水平 0.9873 0.0127 2.70% 13
    文化站個數 0.9690 0.0310 6.60% 8
    農業機械總動力 0.9574 0.0426 9.08% 4
    各市萬元 GDP 能耗 0.9947 0.0053 1.13% 15
    農藥施用強度 0.9855 0.0145 3.09% 11
    谷物聯合收割機 0.9497 0.0503 10.72% 2
    農村居民人均文娛、教育消費支出 0.9277 0.0419 8.93% 6
    城鎮人均政府科技財政支出 0.9581 0.0723 15.41% 1
    熵值越大也就是說明數據結構容易混亂,攜帶出的各種有用的信息量值越多,效 用值也就相應越少,因而其權重也自然就也會隨之愈小。熵使用熵值法對農村服務 業比重、城鄉收入比等總共15 項二級指標進行權重計算,從上表可以看出:農業服 務業比重, 城鎮登記失業率,農業產值,城鄉居民收入比,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比, 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比,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城鎮化水平,文化館數,農業機械 總動力,各市萬元 GDP 能耗,農藥施用強度,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谷物聯
    31
    合收割機,城鎮人均政府科技財政支出總共15項,它們的權重值分別是8.95%、4.21%、 8.55%、3.03%、2.56%、5.66%、9.37%、2.70%、6.60%、9.08%、1.13%、3.09%、10.72%、
    8.93%、15.41%。各項間的權重大小有著一定的差異,其中城鎮人均政府科技財政支 出這項的權重最高為0. 154,以及各市萬元GDP能耗這項的權重最低為0. 011。從五 個維度來看,創新發展的占比權重最高為 35.06%,社會協調的占比最低為 11.25%。
    城鎮人均政府科技財政支出 谷物聯合收割機 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 農藥施用強度 各市萬元GDP能耗 農業機械總動力 文化館數 城鎮化水平 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 城鄉恩格爾系數比 城鄉消費比 城鄉收入比 農業產值 城鎮登記失業率 農業服務業比重
    (5)計算得出山東省各地級市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水平得分S’
    m
    Si _工W xu (7)
    i_1
    Si為各地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綜合得分,Wi為該量化指標體系中第i 個指標的權重值,Ui為其無綱量化值,n為該量化評價體系中的指標個數。計算得出 山東省各地級市農村經濟高質量分鐘指標體系綜合得分值,見表 3。
    根本表 3的數據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地級市是區域優勢明顯,有特有的自身自 然資源或者擁有特色產業,如濰坊、煙臺等。排名靠后的城市地理位置多居于西部 內陸地區,基礎交通設施建設程度較東部地區偏低,使得要素流動性和緊密性較弱, 缺乏經濟發展的必要因素—流動,且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薄弱,這不利于高質量 人才的培養,更不利于吸引高質量人才的到來,所以經濟質量的問題從根本上就是 人力資源質量的問題,想要改變現狀首要是增加公共服務的投入,例如醫院、高校
    32
    的建設和質量的提高。
    表 3 山東省各市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綜合得分
    城市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濟南 0.30 0.32 0.36 0.41 0.43 0.47 0.48 0.49 0.55
    青島 0.39 0.42 0.44 0.47 0.49 0.52 0.53 0.59 0.66
    淄博 0.27 0.28 0.30 0.32 0.33 0.37 0.38 0.40 0.42
    棗莊 0.20 0.22 0.24 0.25 0.27 0.29 0.31 0.35 0.37
    東營 0.25 0.27 0.29 0.32 0.33 0.33 0.35 0.41 0.40
    煙臺 0.34 0.38 0.37 0.40 0.42 0.46 0.47 0.55 0.54
    濰坊 0.40 0.44 0.47 0.52 0.51 0.54 0.55 0.59 0.61
    濟寧 0.36 0.38 0.42 0.45 0.48 0.52 0.53 0.56 0.58
    泰安 0.29 0.30 0.32 0.37 0.39 0.39 0.39 0.43 0.46
    威海 0.28 0.29 0.31 0.35 0.37 0.39 0.40 0.43 0.42
    日照 0.17 0.17 0.17 0.18 0.21 0.23 0.24 0.27 0.32
    萊蕪 0.16 0.14 0.15 0.16 0.17 0.20 0.19 0.21 0.21
    臨沂 0.34 0.35 0.36 0.40 0.41 0.42 0.43 0.45 0.47
    德州 0.34 0.36 0.37 0.42 0.44 0.49 0.47 0.53 0.60
    聊城 0.29 0.31 0.34 0.37 0.39 0.44 0.43 0.46 0.49
    濱州 0.24 0.27 0.30 0.32 0.35 0.38 0.40 0.45 0.47
    菏澤 0.36 0.37 0.39 0.42 0.45 0.49 0.47 0.50 0.53
     
     
     
     
    33
    山東典型地市2010-2018年間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化情況
    0.7
     
    圖 7 山東典型地市 2010-2018 年間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化情況
    從圖6和圖7 可以看出,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綜合得分中,2010-2018年 9 年間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排名一直穩居前排的城市分別是青島、濟南和濰坊,這說 明濟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穩定,其次是青島,青島擁有明顯的地理位置優勢和歷史 文化底蘊,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也屬靠前,從指標構建體系分析濟南和青島在經濟 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逐漸優化,政府對環境保護方面擁有較高的重視程度和財政投 入力度;濟南作為省會城市需要承擔引導作用,帶領山東省的發展因此必須注重創 新和經濟,城鎮和農村居民各自收入和消費差異較小;要素流動快,融合程度高; 醫療、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務系統在山東省 17個地級市中較為完善;濰坊擁有獨特 的蔬菜產業,在全國蔬菜基地中一直穩居第一,進來更是加大了農業機械化投入, 提升產量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因此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山 東省各地級市中排名靠前。排名最后的是萊蕪,但萊蕪在 2019年劃入了濟南,所以 此處暫不做分析。排名靠后的是日照和棗莊,棗莊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公路、鐵路 等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日照是以鋼鐵重工業產業起家,但在逐漸追求經濟現代化 的今天,要想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轉型,靠之前污染嚴重的重工業產業已然 不能支撐地區快速發展。
    34
     
    2010-2018年山東省整體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
     
     
    4.5
    4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圖 8 2010-2018 年山東省整體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
    通過圖8山東省整體2010-2018年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來看,經濟高質 量發展綜合指數整體呈現平穩大幅度上升,從2010年的 4.98逐年提升到2018年的 8.1,整體過程很穩定。山東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前期2010-2014年5年間發展水平 平穩增長,起伏不大,在215-2016年發展水平增長最為緩慢,為 9年間增長幅度最 小的一年,從6.93提升到7.02,一年只增加了0.09;2016-2017年這一年是9年間 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從7.02增長到7.67,一年增長了0.65。山東省各地遵循指 標體系中五大維度發展理念,使五大維度協調發展,以有效提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 展水平。
     
     
    圖 9 山東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比較
    35
    了解政府醫療衛生財政支出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如圖 9 所示。 觀察山東省歷年來的經濟綜合得分與政府醫療衛生經費支出變化情況可知,政府醫 療衛生支出在 2010-2018 年呈現逐年穩步上升趨勢,山東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也呈現出穩步上升的形式,兩者發展趨勢較為一致,可以猜想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 同向影響關系。當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波動較大時,經濟發展的變化波動也較大;當 財政支出平穩,經濟也呈現出平穩發展的趨勢。這說明地方政府加強在農民醫療衛 生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快發展很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各地政府 在衛生事業支持力度逐漸加大,有助于發展我國農村醫療、衛生健康和新型農村養 老保障事業,減輕部分農村居民的在醫療衛生方面支出的生活消費等負擔,進而顯 著提高農村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健康支出實質上就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政府醫療 衛生經費的投入,是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的健康質量,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 更多的勞動力及更高層次的勞動生產能力,增加農村地區的健康支出、教育支出等 可推動國民財富的增長,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增長。
    36
    第五章 山東省分區域面板回歸與實證分析
    5.1模型構建
    5.1.1 面板模型構建
    本文以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被解釋變量,以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為核 心變量,以人均道路建設面積、政府規模、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和衛生機構數為 控制變量。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山東全省 17個地級市及東部和西部三個區域人 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與各地區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關系。
    GZL’t = a * + "gov* + 0Xit (8 )
    其中,GZL’t代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使用上文計算的結果;為合理解釋 健康支出,本文用govit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來代表,體現政府對醫療支出的財政 支持力度,是政府部門對農村提供公共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控制變量相應的 系數向量,X“為控制變量,主要是對農村經濟發展有相關影響的人均道路建設面積、 政府規模、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衛生機構數四個指標。
    5.1.2變量選取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1、 被解釋變量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GZL),本文構建了農村經濟高質 量發展綜合指標體系,并通過熵值法已計算出各項得分。
    2、 解釋變量用實際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gov)來表示。目前我國由于城鄉 與農村兩級之間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等狀況,農村經濟想要較快速平穩的發展仍離 不開上級政府提供有力穩定的地方經濟支持。政府醫療衛生事業費用支出情況也同 樣能側面反映出鄉鎮村級財政醫療經費支出的投入力度,是政府提供管理保障的穩 定的基層農村公共品與衛生用品中的一個很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數據獲得性角度 上出發予以考慮,本文忽略了數據低估問題,直接采用政府財政基本衛生費用支出為 健康支出指標的統一口徑。不分全國與地方、城市與農村,這是因為當前我國部分 省級及以下各級未細分統計出關于城鄉各級政府基本衛生事業總投入支出比例數據, 若盲目采用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費用支出進行實證則會缺乏實證數據資料來 進行支撐。
    37
    3、控制變量本文選取到了對農村經濟潛在增長趨勢有比較重要經濟影響意義的 變量作為相關控制因素變量,本文綜合選取了人均道路建設面積、政府規模、一般 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衛生機構數四個指標。人均城市道路建設面積(infra)是對于一 個地區發達與否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狀況的直觀反映,能綜合表現出了一個國家城 市未來的總體發展投資狀況和對未來發展建設的需求潛力等;政府規模率(govex)即 是指政府支出收入占全部 GDP 總值的絕對比重,若是政府支出規模與法定稅收數額 相等,能夠有助于刺激國家經濟活動朝著合理方向持續發展,及政府控制支出收入 規模將有助于持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edu)政府在教 育方面的支出,代表一個地區對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衛生機構數(number)能反 應醫療衛生資源存量,能表現出一個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
    表 4 變量簡要說明
    變量 變量名稱 變量符號 變量簡要說明
    被解釋變量 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 GZL 熵值法算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
    核心解釋變量 人均政府醫療衛生財政 支出 gov 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年末總人口
    人均道路建設面積 infra 平均每人擁有的道路面積
    控制變量 政府規模 govex (政府支岀/GDP)*100%
    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 edu 政府投入教育經費
    衛生機構數 number 各市醫療衛生機構
     
    5.1.3面板門檻回歸模型
    山東省各地級市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之間有可能呈現 出非線性關系,表現出區間效應。為系統全面深入探究當前農村經濟高質量均衡穩 定發展增長態勢以及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供給能力差距之間存在的某種內在的非線 性關系,本文根據Hansen(1999)中提供到的基于面板門檻限值回歸分析的模型思路, 以殘差平方和最小化為主要判別條件來推導確定面板門限值,并可據此進一步檢驗 面板門限值回歸方法的顯著性,克服了單純的主觀的設定結構突變點的偏誤。在 Clark el at. (2006)的研究框架的基礎上,構建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政府醫療 衛生支出的面板門檻回歸模型,模型如式(9)所示:
    GZLit 二% +01 I(g0Vit + 02xit - I(g0Vit >2) +驅it +&it (9)
    38
    式(9)中i表示地區,t表示年份,GZLit為被解釋變量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 平,xit為解釋變量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Xit為對被解釋變量影響較大的控制變量, 包括人均道路建設面積、政府規模、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和衛生機構規模;&為各 控制變量相應的系數向量;govit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為門檻變量,為滿足某類特定 需求設計2為特定門檻值,I(govit 和I (govit >2)代表了指標函數,當門檻變 量接受假設條件時,指標函數值即等于1,否則函數值即為0值;心代表個體效應, 反應對某些特定個體或未可被觀測者感受到的風險變化的潛在影響或因素效應;務 為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
    想得到參數的估計值,需要我們先考慮消除個體效應〃it,從每一個觀察參數值 組中調減取其組范圍內的平均值,得到式(10):
    GZL;=驅:t +0ix;(govit <2) + 02x:t(govit >2) + ^it (10)
    采用矩陣形式將式(10)轉換,并用0LS方法估計得到0的估計值:
    0 (2) = (X:(2)'X:(2))7X:(2)'Y: (11)
    得到門檻參數估計值后,檢驗模型中涉及兩個假設,即可判斷出是否存在真實 具體的門檻值。檢驗門檻效應是否存在通過建立原假設H0: 01三02和假設
    A
    H1: 01豐02,檢驗統計量F1三S0- S1(2)若滿足原假設H0的條件,門檻值2是無 法直接識別出來的,因此F1不服從于標準正態分布。檢驗門檻估計值是否為真實值 時需要先構建統計量原假設,統計量LR1為非標準正態分布。先進行單一門檻回歸模 型,在通過檢驗后再繼續進行雙重門檻值檢驗,若F1呈現不顯著則接受假設H1,代 表僅只有一個門檻值。在進行雙重門檻回歸并通過雙重門檻檢驗后方可確定用于兩 個門檻值,之后繼續進行三重門檻回歸檢驗,依次進行門檻檢驗,直到無法拒絕原 假設為止。
    在顯著性水平a下,LR1(20) < c(a),c(a) = -2ln(1 - VH)則不能拒絕原假 設H0。因此通過進行單一門檻回歸、雙重門檻回歸和三重門檻回歸以此來判斷F檢 驗P值,確定具體的門檻個數。
    39
    單門檻面板回歸模型:
    GZL” =曲 + 0xit -I(govit <2) + 0xit -I(govit >2)+ 驅it + 匂 雙門檻面板回歸模型:
    GZLit =曲 + 01 Xit - I( g°Vtt < 2 ) + 0 Xit - I(21 < g°Vtt < 2 ) + 0 Xt - I( g°Vtt >22) + 取 it + St
    5.2面板回歸估計結果分析
    表 5 山東省分區域回歸結果
    變量 東部地區 西部地區
    FE RE FE RE FE RE
    gov 1.007*** 0.975*** 0.620** 0.265 1.305*** 1.510**
    (4.82) (4.72) (2.19) (0.81) (3.61) (3.74)
    infra 0.002* 0.002** 0.003 0.002 0.0007 0.001
    (1.96) (1.97) (1.64) (0.81) (0.49) (0.79)
    number 0.075** 0.089*** 0.085** 0.232*** 0.071** 0.086**
    (3.16) (3.85) (2.17) (6.10) (2.57) (2.89)
    edu 0.00002** 0.00002** 0.00003** 0.00003** 0.0001** 0.0002
    (2.48) (2.41) (2.39) (2.80) (2.17) (0.88)
    govex 0.0001*** 0.0001*** 0.0001* 0.00008 0.0001** 0.0002***
    (3.96) (4.60) (1.82) (1.55) (2.52) (3.56)
    R 2 0.77 0.77 0.71 0.64 0.86 0.85
    樣本量 153 153 72 72 81 81
    地區數 17 17 8 8 9 9
    注:括號內為t統計量的值;***、 **、* 分別代表在 1%、5%、 10%的水平上顯著, 下同。
     
    本文面板回歸模型選擇以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作為被解釋變量, 解釋變量選擇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人均道路建設面積,衛生機構數,人均一般 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政府規模作為控制變量變量。面板回歸FE和RE代表固定效應 回歸結果和隨機效應回歸結果,通過Hausman檢驗結果選取更優模型進行分析。為 了考察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將山東省 17個地級市劃分為 山東省東部(青島、東營、日照、煙臺、淄博、威海、臨沂、濰坊)和山東省西部 (菏澤、德州、聊城、濱州、萊蕪、泰安、濟寧、棗莊、濟南)兩個區域進行研究, 分區對山東全省、東部和西部地區分別進行比較其影響作用,回歸結果見表5所示。
    分別對本文劃分的三個地區的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和隨機效應的回歸的結果進
    40
    行了 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山東省全省和山東省西部地區的P值大于0. 1接 受到了原檢驗假設,則選擇隨機效應的回歸結果進行實證分析更優;山東省東部地 區 P 值小于 0.01 拒絕了原假設,則選擇固定效應的回歸的結果進行回歸分析結果更 優,根據以上檢驗本文以固定效應模型作為最終結果。由實證檢驗結果可知,在山 東省整體層面和東、西部地區在固定效應下,全省和東、西部地區的公共健康支出 系數依次為1.007、0.620和 1.305,均在0.05水平上顯著。從山東省整體結果來看, 健康支出可以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其呈現出 0.01 水平的顯著性,并且回歸系 數值為 1.007>0,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提高 1%,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提升 1.007%,說明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會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關系;人均道路建設面積在 10%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所以人均道路建設面積提高 1%,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提升0.002%;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通過1%的 顯著性檢驗并且回歸系數大于 0,政府規模通過 5%的顯著性檢驗并且回歸系數也大 于 0,說明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和政府規模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顯著的正 向影響關系;衛生機構數在 5%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且回歸系數 0.075>0,衛生 機構數提高 1%,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提升0.075%,因此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 展也有著積極推動作用。由此可得出從山東省整體出發,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投入、 人均道路建設面積,政府規模,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和衛生機構數與農村經 濟高質量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們共同作用于農村經濟高質量水平發展, 其中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和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 影響較大。
    在東部地區的數據可以看出健康支出在 5%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對東部農村 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正向的積極影響,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每增加1%,東部農村 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就會提升0.62%;人均道路建設面積其并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它 的變動只會在很小幅度內推動東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均道路建設面積增加 1%, 東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高 0.003%;政府規模也通過了 10%的顯著性檢驗, 并且回歸系數值為 0.0001>0,說明政府規模對東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會產生顯著 的正向影響關系,政府規模增加1%,東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0.0001%; 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在5%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衛生機構數在5%的水平下 顯著,因此衛生機構規模回歸系數為 0.086>0,對東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顯著 的積極影響。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政府規模、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和衛
    41
    生機構數對東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西部地區,健康支出對西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人 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在 1%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因而說明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 對西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會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每增加 1%,西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提升1.305%;針對人均道路建設面積而言,其 并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因而說明人均道路建設面積對西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雖有 著正向影響但影響關系幾乎甚微,人均道路建設面積增加 1%,西部農村經濟高質量 發展水平將提高 0.0007%;政府規模通過了 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政府規模增加 1%,西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會提升0. 0001%,這表明政府規模的增長有利于 西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其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 費在5%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每增加1%,西部農村經 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高 0.0001%,說明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對西部農村經濟高 質量發展會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衛生機構數在5%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衛生機 構數增加1%,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提升0.071%。在西部地區人均政府醫療衛 生支出、政府規模、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和衛生機構數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 展有著正向的積極影響。
    比較山東省東部和西部兩個地區的實證結果,發現健康支出的作用效果在西部 地區的影響最為顯著,對東部地區的影響較小,這可能與地區間農村經濟高質量發 展水平相關,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越完善越全面,健康支出對其的影響越小, 如果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低,發展不夠完善和協調,那健康支出對其的影響 作用就越大;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和政府規模對于兩個地區的影響作用都非 常顯著,這說明在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證經濟穩定高速的增長,經 濟發展過程中若要注重質量的增長一定不能少了政府對于各個方面的財政支出,并 且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靠得不是具體某一個變量,它是各個變量共同作用的成果, 每個變量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來看:健康支出對農 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總體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這表明健康支出越多,居民的基本公 共服務體系越完善,這應和了民生共享維度,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越高。東部 與西部地區相比,西部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邊際影響更高,這說明西 部地區在提高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時,更注重健康支出,從民生共享的角度去 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健康支出使得區域間經濟發展的更加全面公平,提高保
    42
    障了公共福利服務發展水平檔次和整體質量,在基本社保、醫療、養老補貼等政策方 面繼續精準定向發力,不斷為滿足區域國民群體日益迅速增長提高的優質美好生活 需要,推動和社會的各界成員共享經濟社會改革的發展成果,使經濟均衡發展,才 能做到高質經濟的發展。健康支出實質上就是對人力資源的支出,健康支出在實質 結構上其實就是財政對社會人力資源結構的重大投資保障支出,經濟高質量發展要 促進實體經濟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人民的健康長遠可持續穩定發展是推動經濟、 社會健康可持續協調發展成功的第一關鍵,而一個人全面的身體健康才是實現人的 可持續全面發展最好的物質前提,從而全面影響我國經濟整體的長遠發展。
    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人 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是體系一個地區教育的重視程度,創新發展維度里的各項 指標綜合來看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作用力度最大,而對于教育的投入與重 視真是推動創新的第一步,因此要想提高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前提是必 須把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好的教育能培育出高質量人力資本,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 根本,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必將引領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因此人均一般公共預算 教育經費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
    政府規模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山東省整體看有顯著的正向關系,說明政府 規模越大,政府在民生、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增加,能提高民生共享和創新發展兩 大維度水平,以此提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山東省東部地區政府規模對于經 濟的影響程度較大于山東省西部地區,表現為“東部隆起,西部塌陷”的不均衡狀 態,東部地區在教育、科技、醫療等方面的投入都要多于西部地區,因此,做到政 府支出公平化是使西部地區政府規模對農村經濟高質量影響由負轉正的第一步。
    人均道路建設面積從山東省整體、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都呈現出與農村經濟高 質量發展的正相關關系,正向推動著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的發展。但無論東部還是西 部基礎設施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可知基礎建設對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較低,但還是應注重基礎設施的作用,加大基礎設施建 設力度,促進地區經濟協調增長。
    衛生機構數對山東省整體、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都有著顯 著的積極影響,醫療衛生機構與民生共享維度有關,東部地區的衛生機構規模回歸 系數略大于西部地區,表明東部地區衛生機構規模建設力度應加強,提高公共服務 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推動作用。
    43
    5.3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門檻效應分析
    門檻效應檢驗:根據回歸結果可得,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 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根據Hansen提供的面板模型和估計方法,檢驗了現階段 我國地區人均的政府醫療衛生支出規模對地區農村經濟高質量穩定發展帶來的門檻 特征,即人均的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帶來的非線性農業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的影響和 效應。本文首先選擇人均年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作為門檻變量,進行 300次的 bootstrap 和自抽樣的門檻檢驗,得到相應的F值及伴隨概率,具體結果請見下表第6。
    表 6 門檻效應檢驗結果
    地區 門檻類型 F值 P值 BS 次數 10% 5% 1%
    山東全省 單一門檻 16.64* 0.0700 300 13.8378 19.2664 26.1661
    雙重門檻 5.10 0.6433 300 11.8844 14.1528 19.3888
    東部地區 單一門檻 13.35* 0.0700 300 12.0853 15.0465 21.1890
    雙重門檻 7.57 0.2133 300 9.9982 13.6812 21.4815
    西部地區 單一門檻 8.63 0.2100 300 12.5110 16.1325 23.2607
    由表可知山東省全省單一門檻效呈現出顯性著,雙重門檻效果不顯著,拒絕了 雙重門檻值的假設,因此山東全省地區只存在一個門檻值;東部地區的單一門檻回 歸呈現出顯著性,但雙重門檻回歸仍不顯著,拒絕了雙重門檻值的假設,只存在一 個門檻值;西部地區未通過單一門檻回歸檢驗,因此拒絕存在門檻值的假設,不存 在門檻值。由門檻值可得本文所設定的三個地區中只有山東全省和東部地區存在門 檻值,因此只對這兩個地區的門檻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確定全省和東部地區單一門檻效應顯著后,通過似然比的檢驗方法來確定門檻 值是否真實,及其95%的置信區間,表7給出了各地區門檻估計值及其置信區間。山 東省全省和東部地區的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門檻變量的門檻值分別為 0.0580和 0.0664,對應的 95%置信區間為[0.0547,0.0580]和[0.0615,0.0670]。
    44
     
    表 7 門檻值估計結果
    地區 門檻變量 門檻估計值 95%置信區間
    山東全省 門檻值入 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 0.0580 [0.0547,0.0580]
    東部地區 門檻值入 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 0.0664 [ 0.0615,0.0670]
     
     
    表 8 各地區門檻面板回歸估計結果
    變量 全省樣本 東部樣本
    infra 0.0028** 0.0034*
    (2.41) (1.84)
    number 0.0659** 0.0691**
    (2.90) (1.88)
    0.0002*** 0.0002**
    govex (4.53) (2.93)
    edu 0.00002** 0.00002*
    (2.29) (1.85)
    govM 入 0.067 -0.453
    (0.21) (-1.05)
    gov〉入 0.656** 0.2066
    (3.01) (0.70)
    常數項 0.0229 0.0134
    R2 0.79 0.75
    樣本數 153 72
    注:X表示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門檻值,括號內為穩健t統計量的值;***、**、* 分別代表在 1%、5%、 10%
     
    的水平上顯著。
    為了對比兩個區域間門檻回歸估計的結果的差異,我們對山東全省和西部地區 樣本均進行面板門檻回歸,結果列示在表8。首先對全省區域門檻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的門檻值是580 元/人,根據此門檻值可以將人均政府醫療衛 生支出分為[0, 580], [580, 8]兩個區間,對健康支出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 系進行估計,門檻模型估計結果見表 6。回歸結果表明,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低 于 580 元每人時,回歸系數為 0.067;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高于 580 元時,回歸 系數為 0.656,并通過了 5%的顯著性檢驗。從回歸系數的大小來看,隨著人均醫療 衛生支出水平的提高,其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彈性先由小逐漸變大,呈現
    45 一個反L型變化。門檻效應回歸結果說明,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低于580元/人 時,回歸系數為0.067>0;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高于 580 元每人時,回歸系數為 0.656,通過 5%的顯著性檢驗,通過觀察兩個區間的回歸系數可知健康支出的多與少 都能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東部地區存在一個門檻值為664元/人,門檻效應回歸結果說明在人均政府醫療 衛生支出低于 664 元每人時,系數值為-0.453<0,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高支高于 664 元每人時,系數為 0.2066>0,通過觀察回歸系數可知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在東部 地區高于 664 元/人是才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若人均政府醫療 衛生支出低于 664 元/人時,健康支出并不能對當地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推動 作用。
    根據上述分析,山東全省和東部在 2010-2018 年間,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與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間存在明顯的門檻值,兩者間并非單純的線性關系。通過確定 門檻值劃分出各自的健康支出區間,山東全省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對農村經濟高 質量低于門檻值580 元每人時,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推動影響甚小;而當 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高于門檻值580 元每人時,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積 極影響大于低于門檻值588 元每人的正向積極影響,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 展表現出較大的顯著的正向影響,整體呈現出反L型曲線,這表明在健康支出的過 程中,門檻值的出現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速度的拐點,在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 低于 580 元每人時,其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較小,經濟高質量發展較為緩 慢,當支出高于 580 元每人時,健康支出最能積極并快速的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水 平的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也最為顯著。
    通過觀察其它控制變量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可以發現山東全省和東 部地區的衛生機構數和政府規模都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且系數估計值分別為正, 說明衛生機構數和政府規模都能提高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衛生機構數代表了 地區的民生重視程度,衛生機構數是屬于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是實現醫療均等 化的第一步,衛生組織機構數的增加必然有助于有效縮小國內農村與城市的初級醫 療衛生管理服務供給差距,提高各區域農村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保障水平。政府規 模說明政府規模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可能的原因是隨著政 府規模的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功能在不斷完善和提高,縮小城鄉差距, 提高農村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在10%的統計水
    46
    平上顯著且系數估計值為正,這表明隨著政府對教育經費的增加,農村經濟高質量 發展綜合水平也在逐年向上提高,不斷加大對人才的培育,才能始終為高質量現代 化發展戰略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
    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經濟增長、創新發展、社會協調、綠色發展、民生共享5個維度構建了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指標體系,通過收集整理2010-2018 年共計 9年的時 間數據和山東省17個地級市的空間數據進行了測度分析,發現了指標體系中經濟、 創新、民生、綠色和協調五大維度分別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間的影響作用關系。 再利用收集整理的數據構建固定、隨機效應回歸模型分析出人均政府醫療衛生財政 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促進關系,在分區域對山東全省地區、西部地區 和東部地區樣本進行了面板門檻回歸。
    6.1相關結論
    基于山東省地級市面板數據,本文構建了涉及經濟增長、創新發展、綠色發展、 協調發展、民生共享五大維度共15項二級指標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通 過熵值法進行權重賦值和綜合得分計算,對山東省各地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中可 知,創新發展維度在整個綜合指標體系中所占權重最高為 35.06%;綠色發展和社會 協調維度是五大維度中所占權重較低為13.3%和 11.25%。單項指標中,城鎮人均政 府科技財政支出、谷物聯合收割機數和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所占比重較高,分別為 15.41%、10.72%和 9.37%。在山東省各地級市各年份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中, 樣本期內發展水平比較居前的是青島市和濰坊市,而比較落后的是日照和棗莊。從 此描述性統計上來看,山東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東西部區域的差別。
    通過建立面板門檻回歸模型,進行檢驗發現公共健康支出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 展的影響,并進行了東西部分區域比較研究。結果發現:(1)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指 標體系中,創新發展維度和城鎮人均政府科技財政支出指標所占比重較大,東部地 市綜合得分高于西部;(2)對于山東全省和東西部地市樣本來說,健康支出對農村經 濟高質量發展都有顯著影響,其中西部影響最大,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每提高1%,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提升1.305%;(3)山東全省和東部地區均有一個門檻值, 這說明隨著人均醫療衛生支出水平的提高,其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彈性由 小變大,這說明隨著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的提高,健康支出對山東全省的農村經 濟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非線性促進作用。東部地區也有一個門檻值0.0664,且兩個
    48
    區間的回歸系數為-0.453和 0.2066,這說明人均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在東部地區只有 超過664 元/人才能對東部地區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
    6.2相關政策建議
    在當前背景下,政府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反應出政府的資源配置職能,在經濟高 質量發展過程中,政府不僅是管理者,更應該是參與者,因此需要更好的發揮政府 職能作用,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為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提 出如下的對策建議。
    保障經濟增長質量,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強勁動力。加快第二產業、第 三產業在農村的發展,增加第二、三產業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度,改變以 往只參與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舊模式,實現城鄉之間產業的互動與融合。落實鄉村 振興戰略,通過鄉鎮的特色產品打造出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把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輻射到周邊地區。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有勁推力。創新是引領和驅動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涉及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方面,因此 當前我們要以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為轉型關鍵,提升醫護人員培養素質與規模, 同事加大建設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相關機制與配套政策,為人民提供優質的健 康服務。
    持續推動綠色發展,保障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強環保部門對轄 區內農村環境污染衛生環境的有效治理,促進區域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全面融 合和諧發展。同時鼓勵發展醫院衛生產業循環綠色經濟,降低其水、電、辦公耗材 費用投入等綜合運營服務成本,促進城市醫療及衛生服務業與整個社會、自然條件的 持續和諧共同發展。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對于提高促進改善 城鄉收入保障消費醫療保障水平,加快實施城鄉就醫一體化系統建設。醫療資源供 應主要仍集中體現在小城市規模和較發達農村地區,大城市大醫院數量尤為相對集 中分散且多有醫院冗余,農村偏遠地區和農業欠發達地區就醫供給則明顯較為不足。 促進大城市醫療資源整體下沉、均衡統籌發展,要逐步疏解中小城市的過度分散密集 區域的有限醫療資源。利用實施資源聯合重組、機構間拆分、舉辦獨立分院、合作
    49
    協議辦醫協議等新形式進一步加強地方院府深度合作,推進區域醫療資源梯度整合 下沉。
    提升民生服務效能,民生服務展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能夠更多、更均 衡的惠及全體居民的程度。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就,衛生健康問題成為影響 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醫療衛生供給服務質量,需向各層次進行醫療 設施基礎建設使區域間資源配置均衡,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把健康支出融 入鄉村振興戰略中,全面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各地區政府應適當有效的發揮出政府宏觀調節的功能,引領經濟社會往好的方 向發展,積極發揮政府作用,例如城市與農村醫療、教育、基礎建設等不均衡的情 況下,需要政府來進行調節。加快國家公共區域衛生安全技術防控能力體系項目建 設進程;提高醫療衛生行業健康教育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有效提升地方基層醫療衛生 系統服務健康能力提升;同時繼續堅持深化全面醫改,深化推進醫保制度完善和現代 醫藥制度改革,利用財政支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府注重對健康的支出,通過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夯實經濟發展的動力基礎。
    為農村人才和資本的引進制定相應的優待政策,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 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可能的建議是提高公共醫療衛生財政支出,改善醫療健康服務 水平;進一步深化醫改,特別是城鄉醫保制度整合和現代醫藥制度等改革任務;加 快推動公立醫院優質基層醫療資源縱向下沉,增加縣級對鄉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各項 財政支出,縮小縣城鄉醫療基層衛生事業費支出差距;推進健康城鄉建設,特別是加 強山東省西部鄉村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 展。政府要加強山東省西部鄉村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力度和政策支持,提高山東省西 部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縮小山東省東、西部間的區域差距,縮小城鄉醫療衛生 支出差距;推進健康城鄉建設,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水平的發展進程;政府需掌握 好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醫療衛生財政支出,改善醫療健康服務水平;進一步深 化醫改,特別是醫保制度和醫藥制度改革,在推行貧困人口健康扶持的同時,加大 宣傳和培訓,使農村居民從根本上注重健康,做到政府和居民雙管齊下推動鄉村醫 療建設。
    50
    參考文獻:
    [1]溫諾•托馬斯•增長的質量[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
    [2]任保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實踐取向 [J].學術月刊,2018, 50 (03) : 66-74+86.
    [3]張軍擴,侯永志,劉培林,何建武,卓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 [J].管理世界,2019, 35 (07) : 1-7.
    [4]徐盈之,童皓月.金融包容性、資本效率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宏觀質量研 究,2019,7(02):114-130.
    [5]徐瑞慧•高質量發展指標及其影響因素[J].金融發展研究,2018 (10) : 36-45.
    [6]高培勇,杜創,劉霞輝,袁富華,湯鐸鐸.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一個邏輯框架[J].經濟研究,2019, 54(04) :4-17.
    [7]劉國斌,宋瑾澤.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區域經濟評 論,2019(02):55-60.
    [8]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轉型路徑[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03):105-113.
    [9]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 究,2011,46(04):26-40.
    [10]肖攀,李連友,蘇靜.中國省域經濟增長質量測度及其收斂性分析J].財經 理論與實踐,2016,37(04):111-117.
    [11]郭將,雷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經濟發展綜合評價[J].河南農業大學 學報,2016,50(03):422-426.
    [12]王慧艷,李新運,徐銀良.科技創新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及影 響因素研究[J].經濟學家,2019(11) :64-74.
    [13]潘雅茹,羅良文.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作用機制與異質 性研究[J] •改革,2020 (06) : 100-113.
    [14]石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度及空間網絡效應[J]. 區域經濟評論,2020(03):25-34.
    [15]陳肖飛,郜瑞瑞,韓騰騰,張勝男.人口視角下黃河流域城市收縮的空間格局 與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2020, 40 (06) : 37-46.
    [16]李新安.區域創新能力對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驅動作用研究[J].區域經濟 評論,2020(02):65-74.
    [17]陶愛萍,吳文韜.進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嗎?一個供給側的視角[J].世界 經濟研究,2020(06):73-88+136-137.
    51
    [18]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 究,2018,53(02):20-34.
    [19]李平,付一夫,張艷芳.生產性服務業能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新動能嗎 [J].中國工業經濟,2017(12) :5-21.
    [20]孫慧,原偉鵬.西部地區經濟韌性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研究[J].區域 經濟評論,2020(05):23-35
    [21]李金昌,史龍梅,徐藹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統計研 究,2019,36(01):4-14.
    [22]劉榮增,趙亮,陳娜,何春•中國城鄉高質量融合的水平測度[J].區域經濟評 論,2020(05):94-104.
    [23]張合林,王亞輝,王顏顏.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提升對策[J].區 域經濟評論,2020(04):45-51.
    [24]趙玉,謝啟陽,丁寶根.中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測度與演化特征[J]. 區域經濟評論,2020(05):85-93.
    [25]常新鋒,陳璐瑤.金融發展、資本效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分 析[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 35 (04) : 35-45.
    [26]劉波,龍如銀,朱傳耿,孫小祥,潘坤友.江蘇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 價[J].經濟地理,2020, 40 (08) : 104-113.
    [27]王薔,丁延武,郭曉鳴.我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J].軟科 學,2021, 35 (01) : 115-119+133. DOI: 13965/J. SS. 1001-8409. 2021. 01. 18.
    [28]趙儒煜,常忠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識別[J].財經問題 研究,2020(10):22-29.
    [29]石華平,易敏利.環境治理、高質量發展與居民幸福感——基于 CGSS(2015) 微觀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20, 32 (09) : 18-33.
    [30]周佳寧,秦富倉,劉佳,朱高立,鄒偉.多維視域下中國城鄉融合水平測度、時 空演變與影響機制J].中國人資源與環境,2019,29(09):166-176.
    [31]魯亞運,原峰,李杏筠.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 研究——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視角[J].企業經濟,2019, 38 (12) : 122-130.
    [32]苗峻瑋,馮華.區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測度[J].經濟問 題,2020(11):111-118.
    [33]徐銀良,王慧艷.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區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與 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0, 36(14) :98-102.
    [34]黃順春,鄧文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統計與決策, 2020,36(13):26-29.
    52
    [35]周心昊•湖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研究[J].湖北農 業科學,2020,59(18):181-184.
    [36]郭承龍.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J].浙江農業科 學,2020,61(09):1712-1716.
    [37]葉娟惠•基于熵權TOPSIS法的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J].發展研 究,2020(07):59-68.
    [38]劉昭沄,黃琬真,江金啟.遼寧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和障礙因子研究 [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22 (01) : 8-15.
    [39]董 志 強 . 推 動 山 東 經 濟 高 質 量 發 展 的 路 徑 選 擇 [J]. 現 代 交 際,2018(20):189-190.
    [40]張萌琦,周霞,周玉璽.農村健康、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研究——來自山東的證據[J].新疆農墾經濟,2018(09) :21-26+32.
    [41]曹倩.區域經濟發展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實證研究[J].山東社會學, 2020(09):106-113.
    [42]游文倩,莊科俊.基于主成分聚類分析的山東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 [J] •喀什大學學報,2020, 41 (06) : 29-32.
    [43]孫豪,桂河清,楊冬.中國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與評價[J].浙江社會 科學,2020(08):4-14+155.
    [44]丁浩,王賽.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華東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河南 科學,2020,38(07):1189-1196.
    [45]丁忠民,玉國華,王定祥.社會保障、人力資本的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基 于面板門限模型的實證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6, 32(06) :3-15.
    [46]許巖,曾國平,曹躍群.教育人力資本、健康人力資本、總量人力資本對經濟 增長機制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8, 34(07):109-113.
    [47]牟娟.社會保障、人力資本支出對經濟增長的統計檢驗[J].統計與決策, 2020,36(13):116-120.
    [48]T.Paul Schultz.Health and Schooling Investments in Africa. 1 9 9 9 , 13(3):67-88.
    [49]Alok Bhargava,Dean T Jamison,Lawrence J Lau,et al.Modeling the effects of health on economic growth.2001,20(3):423-440.
    [50]Scott McDonald,Jennifer Roberts.Growth and multiple forms of human capital in an augmented Solow model:a panel data investigation.200 2,74(2):271-276.
    [51]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 Disease and Development:The Effect of Life Expectancy on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 07(6).
    53
    [52]Zaidi Saida, Saidi Ka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ealth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in the Sub-Saharan Africa countries:Panel ARDL approach[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8 (04).
    [53]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一包含教 育和健康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及其檢驗[J].管理世界,2006 (05) : 10-18+34+171.
    [54]王弟海,龔六堂,李宏毅.健康人力資本、健康投資和經濟增長——以中國跨 省數據為例[J].管理世界,2008 (03) : 27-39.
    [55]陳杰.政府健康支出與經濟增長:基于內生增長模型的分析[J].中國衛生經 濟,2018,37(01):9-11.
    [56]余靜文,苗艷青.健康人力資本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J].武漢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9,72(05):161-175.
    [57]謝智康,楊晶.政府衛生支出、健康人力資本與農村經濟增長[J].統計與決 策,2020,36(07):41-45.
    [58]李曉嘉,蔣承,胡漣漪.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對中國健康多維貧困的影響研究 [J].中國人口科學,2020(04) :84-97+128.
    [59]陶春海,王玉曉.政府衛生支出對區域經濟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基于山 東省17市的空間面板模型[J].華東經濟管理,2019, 33(03):19-24.
    [60]唐麗娜,李奕延,席恒.衛生支出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 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20, 34(08) :76-83.
    [61]Selma J.Mushkin.Health as an Invest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05):129-157
    [62]Michael Grossman.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80(02):223-255
    [63]曹文超,竇玉鵬.創新驅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 中國省級動態面板數據的系統GMM分析[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20,21(05):90-96.
    [64]楊耀武,張平.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測度與治理[J].經濟研 究,2021,56(01):26-42.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287.html

    上一篇:陜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下一篇:陜甘寧邊區農業生產貸款及其績效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