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 國內外研究狀況 2
1.2.1 生態經濟系統及其相關研究 2
1.2.2 發展模式 4
1.2.3簡評 6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6
1.3.1 研究目的 6
1.3.2 研究意義 7
第二章 研究內容與方法 8
2.1 研究區域概況 8
2.2研究內容 8
2.2.1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及診斷 8
2.2.2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分析 9
2.2.3河莊坪城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商品型生態農業 9
2.3研究方法 9
2.4技術路線 9
2.5 預期結果 10
2.6 可能創新點 10
第三章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及診斷 12
3.1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概況 12
3.1.1土地利用演變過程 12
3.1.2產業與收入變化 16
3.2農業生態經濟演變過程的再分析 23
3.2.1 設施農業發展演化過程 24
3.2.2 林果產業發展演化過程 25
I
3.2.3 商貿—服務項目發展演化過程 27
3.2.4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驅動要素 28
3.3 發展機遇與挑戰 28
3.3.1機遇 28
3.3.2 問題與挑戰 29
3.3.3 小結與討論 30
第四章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分析 31
4.1 研究思路與方法 31
4.1.1 研究思路 31
4.1.2 研究方法 32
4.1.3 數據來源 33
4.2河莊坪鎮生態—經濟功能區劃分 33
4.3河莊坪鎮生態—經濟功能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分析 34
4.3.1城郊型鄉村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表征指標體系的構建 34
4.3.2城郊型鄉村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度模型建立 35
4.3.3系統耦合關系劃分 37
4.3.4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功能各區特征分析 38
4.4結論與討論 41
第五章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商品型生態農業 42
5.1 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商品型生態農業 42
5.1.1 商品型生態農業是河莊坪的必然選擇 42
5.1.2商品型生態農業與新時代背景下區域戰略定位一致 43
5.2. 河莊坪商品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 43
5.2.1 城郊“三產”融合區“商貿—農—副”型發展模式 44
5.2.2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果—農、林草—牧”型發展模式 47
5.2.3 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農—牧”型發展模式 51
5.3小結與討論 54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55
6.1結論 55
6.2 研究展望 56
參考文獻 57
致謝 61
作者簡介 62
I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中國經濟開始持續 40年高速增長(李建偉 2018; 高 靜等 2020)。與此同時,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逐步推進,使生態系統得到了較大 修復和改善,生態資源量顯著增加(李玥 2019)。根據有關研究,2004年至 2017 年,全國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均為增長趨勢,但農業生態系統增長速度始終 高于農業經濟系統(高靜等 2020)。由此可知,農業產業并未完全建立在因退耕 還林(草)工程而富集的林草資源上,造成林草資源閑置與浪費,即生態資源沒 有得到有效利用,資源的利用和產業之間的發展不匹配,出現生態經濟系統相悖 態勢(王繼軍 2001)。而城郊型鄉村第二、第三產業比較利益大(包永江 1997), 實際資源利用率更是低于其他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相悖表現的尤為明顯。為實現 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與林草資源及區域實際相關的草畜等產業,進行產業 調整、優化,促進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持續發展,構建有效協同發展模式是 當前必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Tian et al. 2000),在我國 生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當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目標與社會需 求存在脫節現象(金釗 2019; 張秋菊等 2004)。實際上,位于黃土高原區域居 民需求已轉變為:改善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提高收入,促進經濟發展(李宗善 等 2019)。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要完成小康,關注三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山 理論”為基礎的綠色發展思想、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及鄉村振興與美麗鄉 村建設的目標,對于推進生態經濟系統協同發展以及城郊型鄉村建設提出新的要 求。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以政策形式明確四類鄉村,并界定 城郊型鄉村為:位于城市近郊以及縣城城關鎮區域的村莊,可轉型為城市又可成 為城市后花園。即城郊型鄉村為鄉村與城市的紐帶,既為城市提供產品與服務, 又從城市獲取資金、公共資源等,實現雙向輸送(郭柳 2020; 王騰 2020; 楊思 遠 2015; 陳佑啟 1996)。這對打破城鄉固有關系,促進三產融合,建設美麗鄉 村有著重要作用。
河莊坪鎮位于延安市城區北部,南距市中心 8 公里,北距安塞區 38公里,
接壤延安北城新區,轄區內有包茂高速與 206省道穿過,鎮區距延安高速北口距
1
鎮區為 1.5 公里,交通便利。2011年 4月,河莊坪被調整為省級重點示范鎮,于 2014 年、2015 年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鎮和國家建制鎮示范試點。河莊坪鎮 是城郊型鄉鎮的典型代表。
針對生態經濟系統相悖以及城郊型鄉村發展的問題,需要協同區域生態經濟 發展。而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適應性系統,因此,關于生態經濟系統相關問 題的研究從未間斷,不同科研人員也在多角度進行分析。但主要關注點集中生態 經濟系統耦合驅動機制、耦合演化路徑、協同性以及生態經濟系統功能評價,且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區域基本上都在非城鎮地區。即,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 或城市兩類非城郊區域方面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針對城郊型鄉村的研究多集中 于村莊整體規劃(屠黃桔等 2021)、產業發展(劉媛 2021; 董慰等 2017)等, 但對于城郊型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總體研究以及協同發展模式較為匱乏(吳丹
2020)。同時,雖然生態經濟系統的相關研究有很多,但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農 業生態經濟系統研究較少。因此,以河莊坪鎮為對象,進行城郊型鄉村農業生態 經濟系統協同發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狀況
1.2.1生態經濟系統及其相關研究
1.2.1.1生態經濟系統概念 基于全球經濟飛速發展同時帶來自然資源需求增強的事實以及生態環境負 面影響日益增長的矛盾,“生態經濟”一詞于上世紀應運而生(潘少會 2017; 許 新橋 2014)。麥肯其在 1920 年提出,生態與經濟需要同時研究且應研究生態范 疇增至人類研究(潘少會 2017)。1966 年美國鮑爾丁于《宇宙飛船經濟觀》提 出“生態經濟”概念(李佛關等 2019; 于法穩 2021)。1972 年報告《只有一個 地球》,從資源使用、社會經濟等方面指出地區生態資源是有限的,是第一個系 統研究人類如何被生態系統制約(周立華2004)。隨著上世紀80年代《Ecological Economics》創刊,生態經濟正式獨立為一門學科,許多學者將生態與經濟結合 進行研究,產生不同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 Costanza 在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基 礎上將全球生態系統劃分為15個類型且計算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Costanza et al. 1997)。Wackernagel提出并使用生態足跡方法測量評估了 52個國家使用的 自然資源量對生態系統的影響(Wackernagel et al. 1997;周維佳等2015)。Odum 結合生態與經濟系統的研究,引入并利用能值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國生態 經濟學的創始人許滌新認為要加強生態學研究,在實踐中檢驗經濟與生態之間的 規律(查廣云 2006)。自此,中國生態經濟研究邁入四階段:1981—1983 年生
2
態平衡理論創建階段、1984—1991 年協調發展理論研究階段, 1992—2000 年可 持續發展研究階段, 2001 年至今的綠色高質量發展研究階段(于法穩 2021)。 然而“生態經濟”概念至今未形成統一的認知,生態經濟系統作為生態經濟核心 概念之一(周芳等 2016),也未有明確的界定。許新橋提出,“社會—經濟—自 然”為復合體系,通過研究組成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運動規律達 到社會協調融合發展(許新橋 2014)。周芳認為,生態系統、經濟系統與技術系 統構成的復合系統為生態經濟系統,三個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不是簡單累 加(周芳等 2016)。
農業生態系統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學者高亮之提出,他認為農業生態系 統是根據人類特定要求而建立的由農業環境、農業輸入、農業技術、農業生物以 及農業產品 5部分組成,且以種植業為基礎使有農、林、牧、付、漁以不同程度、 不同方式結合(高亮之 1980; 田江 2017)。在此基礎上,王繼軍認為農業生態 經濟系統為農業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并將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建設進行 了分段,其包括三個階段,分別是: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生態系統穩定發展以及 生態經濟系統良性循環階段(王繼軍 2000; 王繼軍 2001)。可見,農業生態經 濟體系是人類賴生存的基本體系(Wu et al. 2021)。
1.2.1.2生態經濟系統耦合與協同發展
“系統耦合”概念起源于物理學(萬里強等 2002; 林慧龍等 2004),隨著 交叉學科的發展引入不同領域解決學科問題(鄭業軍 2013)。上世紀80年代“系 統耦合”被任繼周等引入農業領域。 1994 年任繼周、萬長貴界定了系統耦合的 概念與定義,他們認為:系統耦合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屬性相近的系統之間產 生相互融合的趨勢且通過相互作用所形成更高層次的結構功能體(任繼周等 1994 )。
生態經濟系統耦合基于以上理論為基礎而開展相關研究。生態經濟系統是由 生態環境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耦合而產生的系統。生態經濟系統的再生產過程是 社會經濟系統再生產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再生產相耦合的過程(姜學民等 1993)。 成思敏提出由資源、環境、經濟因素相互影響的復合系統為生態經濟系統,生態 經濟系統既是生態與經濟兩系統的耦合系統也是兩者結合形成的巨系統,且因兩 者耦合促使更多科學家進行深度研究(成思敏 2018)。
近幾年,關于生態經濟系統研究主要集中于耦合驅動機制、耦合演化路徑、 協同性以及生態經濟系統功能評價。劉國彬等(2003)以安塞紙坊溝小流域為研 究對象,利用層次分析法,選取反映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功能評價指標,對該區域 生態經濟系統健康發展進行劃分評價。成思敏等人(2018)通過分析吳起縣的生 態經濟系統演變,明確農業產業與資源系統耦合的內在要素之間的作用與機理, 探討機制的含義、驅動要素以及作用關系等,形成農業產業—資源系統良性耦合
3
機制框圖。陳鋒正等人(2016)利用改進的DFSR (驅動力一狀態一響應)模型 構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2003—2012 年河南省農業生態環 境和農業經濟的統計數據,對河南省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耦合關系及協同發展狀 況進行分析。李玥等人(2019)通過建立耦合度模型,構建表征體系,明確了安 塞區退耕還林工程與農業生態經濟社會協同性以及相關問題。王繼軍等人(2010a) 以紙坊溝流域為研究區域建立了表征農業經濟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的指標體系, 反映紙坊溝流域不同情境下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過程模型。劉佳等人(2009) 根據紙坊溝流域調查數據資料,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和生態足跡理論為基礎, 通過對紙坊溝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生態足跡進行的測算,明確了該區域農業 生態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王繼軍等人(2010b)通過對黃土丘陵三個典 型區域及其各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方程模型的建立與運算,揭示了農業 產業與農業資源相互耦合這一本質。
關于城郊型生態經濟系統研究多探討了其基本特征、結構。吳人堅等人(1988) 通過設計生態經濟系統框圖,研究了蘇州城郊光福鎮(包括所轄的村)的生態經 濟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姚振賢(1987)分析了城郊生態經濟系統的成分、結構與 功能相關問題以及對策。張祖新等(1989)運用RA分析建立變量矩陣,按照各 單元在K維綜合因子空間結構功能相似性和定量測度,區劃城郊生態經濟特征、 探索生態經濟區劃規范化。王書華等人(2004)以河北新樂市為例,運用生態足 跡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對當前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狀態進行了定量評估。 尹長安等人(1989)以 1986 年銀川市城郊畜牧業為基礎,運用灰色系統模型預 測了系統變化的規律與發展的趨勢,通過對資源合理分配,選出最佳方案。林文 雄等人(1994)以福建中亞熱帶農村為研究區域,通過聚類分析及農業系統嫡等 方法對研究區域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狀態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系統結構有 11 種類型。夏偉生等(1988)以西北干旱區為例研究了該區域城郊生態經濟系 統的功能、結構、歸屬問題以及如何進一步提高其功能。
目前關于生態經濟系統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城鎮區域,且針對城郊型生 態經濟系統研究也多集中于探討其基礎的特征與結構。而關于城郊型生態經濟系 統協同相關問題研究較少。與此同時,在新時代新背景下,融媒體、數字科技等 要素融入下對鄉鎮型村域發展的影響也鮮有研究。因此,今后要進一步對其進行 理論研究。
1.2.2發展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綠色環保以及高質量要求農業進行現代化改革,既 要實現農業的產量翻倍,又要滿足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需求(趙中婧
4
2021)。順應時代發展,出現許多成功的生態農業模式,給予不同的研究方向以 及學習經驗(崔兆杰等 2006)。
國外生態農業模式研究較早且效果比較顯著的典型國家有美國、日本、德國 (許彥章 2016)。 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同時制定了 相關耕作制度,且最近幾年采用更低投入獲取可持續性發展的農業模式。該模式 將農藥、化肥等用量以法規形式控制,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基礎上,結合最新科 研成果減少化肥量與農藥量,保持產物的綠色環保屬性,獲取最大經濟利益(明 星等 2000; 李曉俐等 2015; 農村工作通訊 2010)。工業發達的德國,面臨由工 業廢氣、廢料等造成的環境破壞問題,提出發展“工業作物”。種植可再生“工 業作物”被德國農業部在農業政策中明確界定為德國農業職能之一。目前,德國 通過輪作耕作的方式種植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并從中提取相關綠色能源,將 農業與工業結合形農業生態工業發展模式,有效地緩解工業污染,延長了農業產 業鏈,達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日本為節約資源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 的代表(孫浩然 2006),其中日本菱鎮最為典型。菱鎮在政府政策鼓勵下建設完 善的沼氣設備,將居民下水道污泥與養殖戶的家禽糞便以及其他有機垃圾投入到 設備中,通過設備發酵后,產生沼氣用于發電或供熱,剩余殘渣從液體中分離, 固態殘渣通過進一步加工處理形成堆肥,液體則經過二次處理后排放或循環使用, 形成完整的廢物利用循環鏈。
20世紀70年代,國內學者提出了用生態學原理進行農業建設問題(卞有生 等 2000),至此關于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模式的研究逐漸增多。在此背景下,國內 研究并實踐了多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因國內至今尚未統一的分類體系和分類標 準,選取比較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如下:
(1) 以區位為核心的農業模式類型
按照地理位置區分的典型生態農業模式為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和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其中:
北方“四合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礎,運用系統工程 方法,在日照大棚內,將畜(禽)、圈(房)、廁所、沼氣池等有機結合的農業生 態模式(張培棟等 2001 )。
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通過“沼氣池—豬舍—廁所”結合當地實情把 農業生產、畜牧、林果業等有機結合起來,開發利用山坡地、田地等現存資源形 成防止水土流失同時提高農戶收入而興建的模式(蔡昆爭等 2000)。
(2) 地形分類的農業模式 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是指依據生態學、經濟學等原理,將多個產業按照
一定方式組合的復合發展模式。該模式還包括:“林果—糧經”立體生態模式、
5
“糧飼—豬—沼—肥”生態模式以及“林果—畜禽”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平原地區是我國蔬菜、林果,米糧油等農產品的重要產區,因此該模式的開發與 建設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以及生態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石潤圭 2001)。
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型生態農業模式是根據我國丘陵山區地貌變 化多、生態系統類型復雜、自然物產種類豐富的特點,發揮其區域生態優勢,而 建設發展農林、農牧或林牧綜合性的特色生態農業。其包括:“圍山轉”生態農 業模式、生態經濟溝模式、生態果園等模式及配套技術。
(3)以目的與過程相耦合為核心劃分為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和商品型生態 農業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是指運用多種水土保持措施,恢復生態農業系統,實現 生態與經濟雙收益的發展模式(盧宗凡 1997)。
商品型生態農業是在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模式基礎上發展而來,進一步改善 農業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環境,并且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模式。主要特征有:生 產經營以農業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通過生產環境條件的限制,以農產品的經濟 效益作為無形掌控的手來改善整體環境,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化生產經 營良性循環系統(王繼軍 2000; 牛艷利 2010; 李奇睿 2011)。商品型生態農業 模式實現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
1.2.3 簡評
關于生態經濟系統的研究有很多,主要側重于不同方面對生態經濟系統評價 以及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態環境與農業產業、資源、經濟之間的耦合關系,運用 模型明確了耦合路徑、耦合強度,這些研究無論是在對現實問題的分析還是研究 方法的選取上都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參考,也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良 好的基礎。但是國內外關于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的案例分析多集中于國 家、省域尺度,在內容上主要集中于農業區域,對城郊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研究相對滯后,所以本文選擇河莊坪鎮,從城郊型鄉村角度探討生態系統與經濟 系統協同發展模式。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1研究目的
現階段針對城郊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滯后,本研究通過對河莊坪鎮 生態經濟系統演變過程的分析,探討農業產業、資源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明確 河莊坪鎮鄉村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耦合特征,構建河莊坪鎮城郊型鄉村生態經 濟良性發展模式,為實現河莊坪鎮生態經濟系統協同發展提供依據,為相關研究
6
提供參考。
1.3.2研究意義
研究河莊坪鎮城郊型鄉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發展模式,為城郊型鄉村協 同發展方案的進一步選擇給予了新的參考,對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具有重要意 義,而且為促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可持續發展提 供依據。
河莊坪鎮自退耕還林政策以及水土保持相關技術實施以來,生態環境顯著改 善,與此同時伴隨著城鎮化建設,河莊坪鎮作為城郊型鄉村典型,出現了資源閑 置與浪費、產業與資源發展不協調、新時代融媒體以及數字農業等要素融入下如 何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基于此,深入分析城郊型鄉村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復 雜的協同關系、建立良性發展模式,這對于區域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結構調 整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第二章 研究內容與方法
2.1 研究區域概況
河莊坪鎮位于延安城區北,為典型梁峁溝壑區(徐增輝等 2021; 夏雨等
2022),西北干旱氣候,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氣溫日較差、年較差較大。南距市 中心8 公里,向北38 公里直達安塞,毗鄰延安北城新區,包茂高速與 206 省道 穿過,鎮區行進1.5公里可到延安高速北口,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鎮共 有 15 個行政村。轄區內有“四八”烈士陵園、原中央醫院舊址、陜甘寧邊區保 育院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和農業部、井家灣農業旅游示范區。借以便利的交通、 獨特的區位優勢,河莊坪的林果產業、瓜菜產業、服務業(餐飲、酒店)、商貿 為主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2011 年4 月,河莊坪被調整為省級重點示范鎮, 2014
2.2 研究內容
2.2.1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及診斷
分析河莊坪鎮流域農業生態經濟演變過程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確河 莊坪鎮現在發展的優勢與潛力,同時指出河莊坪鎮在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過程中存 在的問題。
2.2.2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分析 根據河莊坪鎮發展現狀,劃分不同功能區。以功能區為研究對象,分析河莊 坪鎮各個功能區以及各個功能區內部耦合態勢。
2.2.3河莊坪城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商品型生態農業 以上述功能區為基礎,構建各個功能區協同發展模式(商品型生態農業), 然后以各個功能區典型農戶為案例,進一步分析其協同發展模式。
2.3 研究方法
(1)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依據河莊坪歷年政府報告數據、統計年鑒和農戶案例調查數據,進行定量識 別與辨析,明確河莊坪鎮生態農業系統現狀與耦合態勢。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 分析,確定發展方向,構建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類型。
(2)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 通過理論分析的方法明確河莊坪鎮生態農業系統發展驅動力與問題、優劣勢, 對生態農業系統進行分區分類,從理論層面分析系統演變過程;運用河莊坪鎮府 報告數據、統計年鑒和典型農戶,對河莊坪鎮農業經濟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的演 變進行實證分析。
(3)文獻研究與野外調研相結合 通過分析文獻與歷史資料,明確現有研究情況以及不足,為研究思路提供支 撐。同時,在河莊坪 27 個自然村選擇 170 戶農戶,采用實地問卷訪談與調查方 式,選取典型農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農戶層次的現狀協同關系。
2.4 技術路線
在對相關文獻檢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何莊坪鎮各村域及農戶調查資料, 對其異質性、同一性及其關系辨析、識別,進行功能區劃分,然后對各個功能區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態勢進行重點分析,構建各個功能區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 展模式,為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提供參考。本研究的技術路線如圖 2-2 所示。
2.5 預期結果
(1)明確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耦合特征。
(2)構建河莊坪鎮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
2.6 可能創新點
(1)按照區域主導產業的異質性,將河莊坪鎮所屬村域劃分為三個生態— 經濟功能區
結合河莊坪現狀,以各個行政村現有主導產業為核心,參考“生態、生產、
10
生活”理念,按照不同的生態、經濟功能,將研究區域劃分為三個功能區:設施 農業產業主導區,城郊“三產”融合區與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為河莊坪鎮針對 不同特征屬性區域的發展方案設定提供了參考。
(2)運用“空間代替時間序列”建立了耦合度模型 目前研究多用時間序列建立耦合度模型,本文嘗試運用空間序列代替時間序 列建立耦合度模型,通過案例分析,驗證了空間序列建立耦合度模型的可行性。 通過耦合度模型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新要素融入對農業產業—資源系統的影響。
(3)構建了河莊坪鎮不同功能區的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
在明確生態系統經濟系統耦合強度和路徑的基礎上,結合區域“鄉村振興”、 “兩山論”需求,確立了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商品性生態農業,構建了適應 于不同功能區的商品性生態模式類型,為具有針對性的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案 制定提供了參考。
11
第三章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及診斷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城鎮化的發展,改變了河莊坪鎮土地利用結構, 調整了產業布局。因此,以土地利用結構、產業布局變化過程為主線分析其農業 生態經濟系統演變過程,并進行發展過程診斷。
3.1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概況
3.1.1 土地利用演變過程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城鎮化發展,河莊坪鎮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重要
變化(表 3-1)。
表 3-1 河莊坪鎮土地利用結構(單位: % )
Table 3-1 Land use structure of Hezhuangping town (unit: %)
年份 耕地 園地 林地 其他農用地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1995 45.45 8.26 4.96 1.65 3.31 17.36
2005 20.66 9.92 29.75 0.83 5.79 14.05
2018 9.92 14.88 33.06 0.83 12.40 8.26
2019 13.43 5.35 39.96 2.61 6.70 31.95
2021 14.62 5.11 41.33 2.13 10.35 26.46
1995 年,河莊坪鎮耕地占總面積的 45.45%,園地面積占比為 8.26%,林地 占總面積的 4.96%,建設用地與未利用地占比為 3.31%與 17.36%。而到 2021 年 時,河莊坪鎮耕地、園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分別占總面積的 14.62%、5.11%、 41.33 和 2.13%,建設用地與未利用地占比則為 10.35%和 26.46%。
12
25.00%
20.00%
15.00%
-10.00%
年份(year)
口耕地口園地口林地口其他農用地口建設用地口未利用地
圖 3-1 河莊坪鎮土地利用增速示意圖
Figure 3-1 Schematic diagram of land use growth rate in Hezhuangping town
根據表 3-1 河莊坪土地利用情況,計算以 1995 年為基數的年平均增長速度 得到圖 3-1。由圖可以看出,受退耕還林影響,耕地一直為遞減狀態,但遞減速 度在縮小,林地面積一直呈增長趨勢,2018 年后增長速度趨于平穩。2021 年耕 地、園地相比 1995 年在下降,林地、建設用地增加。其原因為:一方面河莊坪 落實退耕還林政策,林地面積擴大;另一方面受農業科技與現代化建設的影響, 河莊坪果園地逐步脫離原始擴大面積獲利的發展途徑,改為走高質量發展路線, 不再盲目擴充園地;同時,美麗鄉村建設與城鎮化的推進促使建設用地擴張。
13
類重點分析。從1999年起,河莊坪鎮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組織干部 以及群眾展開大規模退耕還林。由圖3-2可以看出:到2005年耕地減少至2500 hm2,而林地則增加到3600 hm2; 2018年耕地面積為1200 hm2,林地達到頂峰值 4000 hm2; 2019年耕地面積最少,僅1003.1 hm2,林地面積相比2018年下降至 2984.2 hm2;而2021年耕地面積又得以增加至1369.7 hm2,林地同時上升至3873.6 hm2。河莊坪整體林地面積為上升趨勢,耕地面積則為減少趨勢,退耕還林政策 穩步推進。
圖 3-3 河莊坪鎮果園面積變化趨勢示意圖
Fig. 3-3 Change trend of orchard area in Hezhuangping town
由圖3-3可以看出,河莊坪在1995年至2018年時,果園面積飛速擴張,2018 年面積達到最大值一約為1800 hm2,占據總面積的14.88%。但一年之后,因冰 雹自然災害影響,果園遭受重創,僅剩399.6462 hm2,占總面積5.35%。而到2021 年,河莊坪果園進行標準化與規模化建設,果園面積達到478.55 hm2,重振果園。
Figure 3-4 Change trend of Hezhuangping construction land and unused land area (Unit: hm2) 河莊坪 1995 年—2021 年建設用地與未利用地面積上下波動,且互為相反。
明顯可以看出:在2018年,建設用地面積最大,為1500 hm2,占總面積12.4%,
14
未利用地為1000 hm2且為6年內最小值,占總面積&26%。到2021年,河莊坪 建設用地資源又出現上升趨勢,且占總面積 10.35%。
口農用地口建設用地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00川川川川,口川,口川川川川川川川
村名
圖 3-5 全鎮土地資源分布圖( 2019 年)
Figure 3-5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whole town (2019)
從全鎮的土地資源分布圖來看,農用地資源較為豐富的村域為:萬莊村、崔 圪嶗村、劉興莊村、陳團溝村、紅莊村、石窯村以及河莊坪村,而李家洼村、石 圪塔村、小溝村、井家灣村李家灣村、解家溝村、趙家岸村以及康家溝村農用地 資源較少。其中石圪塔村、石窯村、紅莊村、萬莊村的建設用地資源相比其他村 域更為豐富。
15
村13.5 hm2,相差14倍有余。林地資源最豐富的為萬莊村583.15 hm2,李家洼 僅有30 hm2林地。從各村資源分布來看,林地資源較為豐富的行政村有萬莊村、 崔圪嶗村、陳團溝村以及劉興莊村;林地資源較為緊缺的有李家洼村、小溝村、 李家灣村以及解家溝村。陳團溝村、崔圪嶗村、萬莊村等為耕地資源較為豐富的 行政村。
3.1.2 產業與收入變化
經濟收入及收入結構可反映生態農業建設中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后系統功能 的變化結果(王繼軍 2000)。
圖 3-7 河莊坪鎮 2009-2020 年收入趨勢
Figure 3-7 Income trend of Hezhuangping town from 2009 to 2020
結合2009年—2020年河莊坪鎮農村經濟總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變化圖與 表 3-1 各類土地利用與總面積百分比圖,可以反應其生態農業建設中土地利用結 構調整的結果,并進一步反應河莊坪產業的變化。隨著201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 點鎮、2015 年列入國家建制鎮示范點,河莊坪鎮形成三大主導產業:沿川道展 開的設施農業產業、依托拐溝坡地的果園產業以及圍繞城鎮開展以服務業(餐飲、 酒店)、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
3.1.2.1設施農業發展現狀以及效益分析
A. 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生產經營者將現代化農業以及機 械工程技術與手段作用于農業之上。毛俊杰(2018)設施農業核心為設施種植業 和設施養殖,而日光溫室與塑料大棚是典型的種植業設施(王滎坤 2021)。
近年來,河莊坪鎮政府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大戶帶動,小戶 覆蓋”的發展思路全力發展高效農業。以 206省道沿線、川道與山地相交的平地 和川道建設用地之間的耕地,作為城市生活供應和生態農業觀光的瓜果產業帶, 并以康家溝、解家溝等村為重點區域。 2020年,河莊坪新建日光溫室30座,大
16
弓棚200座。在設施蔬菜方面,河莊坪鎮趙家岸村和康家溝村發展溫室大棚300 余座,在賀團峪等拐溝村發展弓棚100余座。試點種植蚯蚓肥西紅柿、金絲皇菊 等高附加值農產品,打造了萬莊村菌類培育示范基地。引導鼓勵大面積種植小米 等雜糧,在萬莊推廣新型家庭農場,引進新型加工設施,結合電商銷售推進傳統 產業煥發新機。建成湖羊養殖場2 座,累計養殖湖羊1000 余只,全鎮牛飼養量 900 余頭,生豬飼養量達到 10000 余頭,養殖珍珠雞 1.2 萬只。
B. 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根據實地調研161 戶農戶,實際可用 146戶農戶數據,得出 2019年收入情 況,見圖 3-8。
口收入■支出口價值量
圖 3-8 河莊坪鎮 2019 年農戶經濟效益圖
Figure 3-8 Economic benefits of farmers in Hezhuangping town in 2019
圖 3-8是河莊坪146戶農戶收支情況,可以看出工副業、林果業、養殖業以 及種植業是該鎮農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根據河莊坪實地調研情況,當地種植 業大多都為日光溫室與塑料大棚,較少為房前屋后露天地。圖 3-8 種植業中收支 與價值量可反應出設施農業的情況。根據表 3-1、圖 3-7 以及圖 3-8,可以得出: 河莊坪鎮設施農業經濟整體向上發展,且未來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基本農田所占 比例的增加會引起農業收入的增長,即隨著耕地增加,設施農業經濟效益也逐漸 增加。從種植業經濟價值量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種植業是銷售為主,較小部分為 自產自銷,存在在房前屋后的空地處開荒種植日常所需蔬菜的情況。經濟作物與 大棚蔬菜等設施農業逐漸替代傳統糧食作物。種植業的收入一大部分來自于大棚 小瓜、甜瓜以及大棚蔬菜,因此收入的增加是因為大棚蔬菜瓜果與特色農產品的 收入在種植業中占比增加。另一部分設施農業收入增多的原因是大棚設施蔬菜不 同于傳統只能種植一茬農業,很多農戶一年種植 3-4 茬。例如:某農戶一年種三 茬大棚瓜菜,一茬以菠菜油菜為主,二茬是西瓜、小瓜和西紅柿,三茬是黃瓜和 西紅柿。輪播與套種并行,這就意味著,多種多勞多收入,大棚設施農業受到農
17
戶普遍歡迎。除此之外,政府對貧困戶進行大棚產業扶持,減少部分投入資本, 緩解農戶負擔;同時,每年多次進行線上線下專業技術培訓,避免因種植技術或 病蟲害防治等問題導致減產、減量和減收入;種植大棚設施對川道區域多半離交 通干道較近,利于運輸,交通成本費用低。根據訪談記錄,一座設施大棚瓜菜一 年種植3茬。一個棚每年除去農用肥料、種子費、農藥、大棚覆蓋薄膜等每年固 定投入,一座大棚一年純收入為30000元。 2020年新建30個溫室大棚、 120個 弓棚,可以預見未來收入將會進一步增加。
種植業收益上漲主要是因為依托于種植面積的擴大。與其他產業相比,可以 看出勞動力投入大(表3-2)。同時可以看出:占據種植業主體的設施農業也是因 種植面積擴大以及勞動力投入增大而增長的經濟收入。擺脫靠增大種植面積獲高 收入的方式是第一要務,既要做到產量高又要做到高效利用土地資源與勞動力資 源。總之,設施農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表 3-2 勞動力分布情況表(單位:人)
Table 3-2 Distribution of labor force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018 3900 3750 2680
2019 3977 3796 2825
河莊坪設施養殖業總體上經濟效益較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大型 養殖場或養殖試驗示范基地的養殖設施前期投入資金多,初期成本較高,農戶獨 自投資過于吃力。第二,河莊坪鎮未形成大規模化養殖,林草資源富裕,與畜牧 業發展不匹配,造成進一步養殖業緩慢發展。第三,畜牧業比例較少與退耕還林 工程的封山育林政策限制有一定程度上的關系。第四,通過圖 3-8,可以看出, 養殖前期收益較低,依照投資者“獲利”心理預期,容易選擇其他產業。
(2)生態效益
隨著全鎮的大棚設施投入與建設的完成,土地利用結構得以調整,生態環境 得以恢復。以破壞林地來增產的手段已被放棄,減少了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調 節了局部小氣候。如今青山環抱,山青草綠,蟲鳴鳥叫,天朗氣清。實現了習近 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
(3)社會效益
大棚設施的興起與建立,為河莊坪鎮的農民提供了新的致富門路,建立了穩 定的收入來源,改善了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戶生活水平,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 飯桌子,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通過技術培訓,提升了生產技術,提高了勞動效 率,也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同時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提高就業率,促使勞動力
18 結構調整,有利于維護河莊坪區域鄉村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并為 相似區域提供了可學習可模仿的發展模式,促進同類區域經濟的發展(田均良等 2003)。
3.1.2.2林果產業發展現狀以及效益分析
A. 林果產業發展現狀
河莊坪鎮鎮域東西兩翼的山地、坡地、梁茆地、邊溝貌,結合生態建設、大 力發展以蘋果為主導的林果產業。現全鎮致力于產業培育、主導產業發展質效齊 升。其中,新建果園68 hm2,果園沃土工程186.67 hm2;建立總量可容納2350000 多公斤的多座冷藏庫;建立蘋果產地溯源二維碼追溯體系,增加果品銷售亮點。 依托于2018年9月正式組建的進行作物抗旱生理與旱地農業、節水農業生物學、 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戰略等綜合開發的農業科技研發平臺—山侖院士工作站,構 建云端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果園關鍵生產環境信息的實時監測,進一步增 強了果業生產的防災減災能力。同時開展果農培訓,全年累計培訓55 場次3700 余人次。在網絡更迭時期,迅速捕捉網絡直播風口,建立了農村電商服務站,打 通“農貨進城”渠道,組建電商服務團隊,成立電商公司,開通專業電商直播間, 對接全國各大電商平臺,全面推開電商銷售。
B. 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根據2019 農戶經濟效益圖,林果業因獨特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的自然優勢 以及政府不斷鼓勵發展,已經成為當地農戶發家致富的主要渠道。
綜合表 3-1、圖 3-2 得出:河莊坪近幾年倍速增加的果園面積使得土地利用 結構發生了改變。鑒于未利用地面積較多,河莊坪鎮可以合理擴大果園面積。從 林果業經濟價值量中可以看出,采摘的果品大部分是售賣為主,較小部分為自產 自吃或自裝禮盒拿來送親朋好友,同時農戶在自家空余陰涼房屋內或自建冷藏室 內冷藏果品進行延期拋售。種植買賣蘋果的收入占據絕大部分的林果業收入,蘋 果種植面積的增加以及蘋果產量的提升是農戶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 果農通過河莊坪特有的果園微氣候觀測系統,對果園關鍵生產環境監控化,及時 提供災情信息,減少了不必要的災害損失,保存了果樹產量,穩定產品數量。同 時,針對種植果樹土壤特質,河莊坪推行油菜與果樹套種,使土壤更加肥沃,促 使提高蘋果質量,保證品質。除此之外,政府也多方面推動果園發展:政府聯合 技術人員每年多次進行免費培訓,包括線上線下、田間地頭科學普及相關種植知 識,減少技術性失誤;為果農免費發放有機肥料、尿素、復合肥等,減少果農投 資負擔;建立集體冷藏庫,進行反季銷售,提高銷量,創造更多財富價值;創建 文化果園,為每個蘋果貼特殊文化字,賦予蘋果特殊文化價值,打造文化蘋果品 牌;河莊坪鎮在萬莊村設立“意惠萬家”電子商務服務點一處,解決物流問題;
19 通過微信朋友圈、電視媒體、抖音等方式主動幫助果農做宣傳,以點帶面,發揮 典型示范帶動效應, 2019年通過電商平臺果品1.5萬余箱,收入138萬余元,售 價每公斤高達 16 元。
從農戶層次來看,果農收入出現不均衡現象:最高每0.0667 hm2果園收入 3000元,也存在最低每0.0667 hm2果園收入500元。主要原因是:第一,2019 年出現過冰雹災害,部分農戶因未布置防雹網,損失慘重;第二,果園存在老化 現象,需要及時更新復壯,走山地油菜覆蓋沃土道路;第三,雖技術培訓次數每 年遞增,但需提高培訓效果,全面提升果農有機蘋果種植管理技術;第四,存在 家里有其他產業收入無暇顧及果園,導致果園出現低產、低質量、半荒廢的現象, 果子價格低,果園收入自然低;第五,果業為季節性產業,生長周期長,需要防 災防凍管理難度大,相比大棚蔬菜一年三茬買賣,果農收入每年集中于10-12月, 出現九個多月經濟收入空白期;第六,因果樹種植時間長,土壤肥力需要農家肥 補給,果農投入還是相對較多。
(2)生態效益 蘋果作為深根性果樹,成年蘋果根系會在坎上、坎下以及各處水平分布,垂 直分布能深入80-100cm 土層中,同時蘋果的細跟含量極高且多呈現出“倒v” 形狀(馬駿 2008),這些都可顯示出果園面積增大、果樹數量多可以通過根系提 高土壤含水量,固定土壤,防治水土流失。林果的樹冠作為雨滴下落緩沖墊,承 接雨滴,減少雨水沖擊力。
河莊坪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為主,屬高原大陸性季風氣候,每年會出現 沙塵暴天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特征。林果的種植降低了風速,可做到防風 固沙。與此同時,林果間種套種,可形成區域小生態,為其他生物種群提供了繁 衍的環境(田均良等 2003)。
(3)社會效益
果樹的栽種,一方面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提高了農戶財富支配能力;另一方 面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建立與發展,例如:物流運輸行業、蘋果儲藏加工產業等。 典型的“農貨進城”蘋果電商行業,既帶動了當地就業并使就業方式多元化,又 使農戶跟隨市場風向與進程—熟悉現代多元市場,了解市場需求,調整供需,規 避生產風險。同時,河莊坪創立蘋果品牌,借用品牌效應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 新的機遇。
3.1.2.3商貿—服務項目發展現狀以及效益分析
A. 商貿—服務項目發展現狀
河莊坪鎮以南北走向的帶狀發展,轄區內有“四八”烈士陵園、原中央醫院 舊址、陜甘寧邊區保育院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和農業部、井家灣農業旅游示范區。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旅游資源,使得河莊坪商貿—服務業快速發展,其 20
中服務業以餐飲、酒店民宿為主。
2013 年,延安勝地和古文化旅游產業園區落戶河莊坪,占地 14 平方公里, 投資 100 億元。2018 年,引進延安市紅謠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趙家岸村 打造集休閑住宿、餐飲、娛樂、培訓為一體的陜北精品窯洞民宿酒店;井家灣村 借助金延安發展勢頭,更新拓展“農家樂”經營范圍,其中有28 戶農家樂民宿 實現線上線下同步訂房以及住宿、娛樂、餐飲一體化。延安市委組織部通過給予 大量物力支持,在萬莊村、趙家岸村進行亮化美化工程、改建魚塘、改造特色民 宿、建設濕地小公園、菜園子“開心農場”體驗園、特色菌類—靈芝棚栽等,打 造了集休閑垂釣、種植體驗、住宿餐飲為一體的旅游鄉村,其中一塊荒廢多年的 鹽堿地被改造呈魚池成為絮語城里人休閑垂釣的場所,吸引了大批釣魚愛好者前 來游玩。2020 年開展延安第二屆文化傳承博覽會、夜市文化節等大型活動,接 待游客量約100萬人次以上。
B. 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根據圖 3-8,可以得出:工副業依托得天獨厚的優越位置,迅速發展,成為 目前收入板塊最大的部分。
從表 3-1、圖 3-4來看,河莊坪鎮商貿旅游服務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發展趨勢 較好,商貿旅游服務業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因為所占比例的增加。一方面是建設用 地面積的增加:2019 年到2021 年,僅兩年時間,建設用地增加了352.49 hm2。 另一方面,這種增加不僅體現在土地利用,而且體現在投資支出的增加:從農戶 經濟效益圖 3-8 可以看出,工副業投資分別是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的 12.4 倍、10.5 倍以及12.3 倍:從政府投資來看, 2013 年對旅游產業園區總投資約100 億, 2018 年打造的窯洞精品娛樂一體化民宿實際完成投資額為 1500 萬, 2020 年與物流雙創產業園區等4個項目簽訂合作協議獲得總投資3.8 億元,可以看出 以上投資資金均數額較大。
除此之外,還有多方面原因促使商貿旅游服務業收入增長、推動行業發展。 例如:政府堅持多渠道、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通過不斷加大項目推介力度, 僅 2020 年已經參加絲博會等大型招商引資項目推薦會 5 次;投入第三產業勞動 力的增長,促使勞動價值的提升,增長了商貿服務業收入的提高;獨特的陜北黃 土風情與紅色革命情懷的根據地等多景點多維度的旅游資源,吸引不同的旅客前 來觀光,拉高了當地收入:便捷的交通,促使游客有較強的觀賞意愿;獨特的城 鎮區位,加以便捷的交通,以低價吸引承接了一批原本意圖落腳延安市區內的住 宿游客等多方面原因。
根據實際農戶調研情況來看,商貿旅游服務業的價值量比已獲得收入資金量
21 要高,而出現價值量未變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與延安市其他地區農 家樂項目經營模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復性,競爭環境過于激烈。第二,以民 宿為主、農家樂為輔、以吃住游為一體的規劃思路需要以規模化、集約化為前提。 第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雖已開始,但有極大的完善空間,例如:景點廁所 數量與衛生環境的提高、生態環境的綠化等。第四,目前河莊坪鎮以微信公眾號、 視頻等以依靠運營者自身社交圈宣傳為主,宣傳運營方式單一化;且年齡層次過 于集中,經常在旅游景點看到以中老年人為主,年輕人多以家庭形式參與且人數 偏少。第五,缺少配套的后續旅游服務,例如:與特色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文創周 邊產品并未實現實體化。第六,近幾年,疫情造成旅客稀少,這對旅游業是沉重 的打擊。
河莊坪鎮以勞務輸出為主的人數較多,且多半以在工地當水泥工、瓦匠工等 “大工”和“小工”為主。由于種植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針對種植業的“空白 期”較多務農農戶會選擇去周邊的工地打工,補貼生計。同時也存在部分以打工 為主的居民,在政府招商引資而來的行業進行工作,例如:運輸物流產業園里配 送物品以及搬運貨物、修筑金延安旅游項目等。通過實地農戶調研來看,勞務輸 出中居民的個人勞動價值較低,究其原因有: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具有行業限制, 不能勝任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無法提升個人價值;在工地等建筑類勞力工作, 時間上具有一定階段性—如果項目時間長則打工時間長、收入來源相對穩定,收 入也會增多,項目完成速度快則結束打工;部分居民存在不勞而獲的思想,即使 參與勞動也很快因為辛苦而放棄努力;招商引資并未帶來預期的就業崗位,以延 長石油為例,雖扎根河莊坪但對當地并未解決勞動力富余的就業問題;當地物價 相對較高,居民收支不成正比;疫情導致需要“大工”、“小工”等勞動力的項 目斷斷續續地復工—停工,造成居民收入與往年相比大幅減少;疫情引發“外出 務工”思想產生了變化,原本跨市跨省的務工人員可能會選擇在家附近或者離家 較近而工資較低的就業方式和就業崗位。
(2)生態效益
河莊坪鎮中心區為商貿服務業的集中地帶,通過建設優美鄉村環境、改善鄉 容鄉貌,使河莊坪鎮環境變得優美宜居,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其中,聚焦森 林城市提升,大力實施身邊增綠工程,高標準綠化美化通村道路兩側、村民院落 以及廣場等公共區域,累計栽植油松、云杉等樹種共計10.5萬株,種植格桑花、 百日菊4 hm2多。在打造特色民宿、建設濕地景觀、改建魚塘、種植菌類、新建 中心游園、濱河公園等過程中,增加大面積綠化植被。延河景觀長廊、圣地河谷 產業園、包茂高速沿線等地方,累計栽種銀翹等常青樹 46.4 萬株,全鎮完成綠 化177.87 hm2,為發展鄉村旅游營造優美環境。同時,河莊坪鎮積極開展的露天
22 燒烤整治、查收禁燃物、懸掛環保標語以及宣傳《環保法》等專項工作,既增加 了居民的環保意識,又使鎮區的空氣狀況明顯改善。除此之外,鎮區為每一戶村 民都配備了分類垃圾桶并懸掛垃圾分類標識,成立了村級垃圾收集清運隊伍,建 立、推廣垃圾兌換銀行清潔機制—即通過撿垃圾到垃圾兌換銀行兌換成積分,當 積分達到一定數量時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以此鼓勵居民重視環保、聚焦環保、 隨時隨地做環保。在展開環保宣傳同時,河莊坪鎮政府持續推進“廁所革命”, 2020 年全鎮新建無害化衛生廁所 209 座,新建公共水廁 3 座,改造升級公共水 廁 1 座,無害化改造率達到 81.5%。
(3)社會效益 河莊坪鎮發展鄉村旅游營造優美環境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一方面:道路 硬化便捷了交通、村莊綠化清新了空氣、街道亮化改變了舊貌、環境美化整潔了 衛生,解決了居民入廁難的問題,改善了居民生活條件,在全鎮常態化開展的環 境綜合整治,將環衛“兩化”改革由鎮區逐步向農村延伸,全鎮環境面貌做到長 期清潔不反彈,增強了河莊坪鎮人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改 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另一方面:通過宣傳環保相關知識,既提高了居民的基 本環保素養,又維護了鄉村旅游基本設施;通過綜合治理鼓勵村區參加全國美麗 宜居村莊短視頻擂臺賽,提高了居民的榮譽感;開展健康細胞建設,鎮政府被確 定為市級健康機關,鎮機關、各村組成立了控煙勸導員隊伍,積極開展禁煙知識 宣傳,先后多次進行控煙和健康教育,堅持每季度至少辦 1 期健康教育專欄,提 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健康意識。此外,河莊坪鎮通過城鎮化,堅持發展為人民、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則,推進商貿服務業的發展,將這塊“紅色圣地鄉 村特色旅游”蛋糕做大做強,讓河莊坪鎮居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家底子越 來越厚、自信感越來越強,社會也越來越穩定。
3.2農業生態經濟演變過程的再分析
2011 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包括河莊坪鎮在內的3 5 個省級重點示 范鎮建設。2013 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改變過去通過人為強制、超越 發展水平和自然稟賦推動的做法,積極、穩妥、扎實地推進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 鎮化轉型升級。在政策帶領、政府支持以及現有發展基礎上,河莊坪鎮依據實際 情況,圍繞“設施農業、林果產業以及服務業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三個方面開 展鄉村振興。
23
3.2.1設施農業發展演化過程
3.2.1.1河莊坪設施農業整體發展演化過程
退耕之前,河莊坪農戶大多以種植玉米、土豆等作物為主,在這一時期,產 量的增加是依賴于生態資源、擴大生產面積為基礎。 1999 年延安開始實施退耕 還林還草工程,除人均基本農田,山地、坡地均種植刺槐、側柏,土地利用結構 調整抑制了生態資源的破壞。 2001 年左右,因安塞修建大棚的輻射影響,農戶 開始自發興起修建設施大棚—一座大棚初期建設費用約為20000元,每年固定投 入為10000元,幾乎都以種植大棚蔬菜、瓜果為主。在2006-2008年左右,大棚 瓜菜產業規模達到最大化,效益也達到每棚收入50000元左右,農戶積極性非常 高。約20 1 0年時,一方面,大棚數量過多,勞動力投入過量,出現供過于求狀 況;另一方面,因長期種植同一片土地,未進行土地輪休、間修與沃土,土質下 降,病害過多,效益逐漸下降,大棚產業開始衰退。 2015 年,隨著鄉鎮產業轉 型規劃、政府投資的增大,設施大棚重新步入正向發展。其中, 2015 年河莊坪 鎮共維修、加固受損溫室大棚和大弓棚50座,種植露地蔬菜50 hm2,引進甜瓜、 大棚油桃、蘑菇、草莓、花卉等新品種,全鎮牛飼養量達到1400頭,生豬飼養 量達到9600頭,雞飼養量達到72000只;2016年高標準新建溫室大棚和大弓棚 180座,維修、加固受損溫室大棚和大弓棚50座,種植露地菜50 hm2; 2019年 全鎮牛飼養量820頭,生豬飼養量達到10000余頭,雞16萬只; 2020年試點種 植蚯蚓肥西紅柿、金絲皇菊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引導鼓勵大面積種植小米等雜糧, 新建日光溫室 30 座,大弓棚 200 座。
3.2.1.2基于農戶尺度設施農業發展變化
(1) 1999年康家溝開始興起大棚種植,農戶A,全家一共三口人。2000年 種植大棚瓜菜,人工費用便宜,大棚為竹竿棚,投入不到 1 萬元,效益好。 2005 年設施農業逐步擴大,開始擴大規模,村內弓棚多達47座。盲目擴張必帶來高 風險,大棚收益在這段時間內逐年下滑。 2009 年又拆掉弓棚,重修了大棚。 2013 年,由于延安遭遇強降雨,大棚毀壞,需要全部重建。直至2015年河莊坪鎮開 始新農村建設、并著力產業轉型,農戶 A 將原來的棚都改建為鋼筋棚,一共 4 座大棚。修建一座棚約40000元,兩年一換的大棚膜為2000元一棚,草簾子54 元一席,一棚一年農藥 600 元、鉀肥 400 元、磷肥 600 元、翻地機械費用 100 元。除磷肥只有三座大棚需要,加上每年蚯蚓肥料2000元以及地膜一年150元, 每年投資折算約為 29266 元。大棚西瓜與大棚黃瓜為同一座大棚—上半年種西瓜, 下半年種植黃瓜。大棚西瓜常態1 hm2產量為7500公斤,黃瓜為45000公斤。 而大棚小瓜最小1 hm2產量則為7500公斤。4座大棚一共0.21 hm2,每年大棚西 瓜純收入有15000元,大棚黃瓜6000元,小瓜收入為20000元。種植大棚瓜菜
24
都是季節性作物,冬季空檔期,農戶A做零工,增加額外收入。
(2)農戶B,小學文化,全家一共四口人,家里兩個孩子都在讀書,主要 勞動力為她與丈夫。早年夫妻兩均以打工為生,收入較低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 費。現在丈夫當司機,她則種植大棚草莓為主,閑暇時間做零工掙錢。家里主要 支出用于租用種植草莓的土地費用,草莓苗費、地膜、菌類肥等,平時消費水平 中等,生活樸素簡潔。在政府鼓勵下,農戶B于2019年租地1.67 hm2, 一共花 了50000 元,使用期 5年。草莓種苗一包0.8元,一共購買了3000 包。地膜一 共 1000 元,修筑滴灌管道花費 30000 元,搭建草莓大棚一共 250000 元。投資 334000 元后,大棚草莓初見規模。每年 3 月,農戶 B 開始種植玉米,到季將玉 米秸稈全部當作肥料翻入土地。休整土地后,在9月時期,農戶B種下草莓苗, 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將菌類肥料輸送至每一棵草莓苗,一般 3-4 個月草莓成熟。 農歷十一月至正月售賣草莓,農戶 B 一般會批發到超市或者有旅客專門來大棚 自行采摘體會農家樂,空閑時分她也會給顧客送貨上門。農戶 B 說,一棚草莓 收入基本是3萬,1.67 hm2地是6座大棚,一年收入18萬。經過折算,一年大 棚全部支出為 7 萬多不到 8 萬,實際每年農戶 B 僅僅種植大棚的純收入就可達 10萬元,飯館、工地兼職每年獲得25000元的純收入。
3.2.2 林果產業發展演化過程
3.2.2.1 河莊坪林果產業整體發展演化過程
1985 年之后,鎮政府開始重視并派技術員下村支持蘋果產業發展,農戶最 初種植的果樹為秦冠品種,全部種在陽坡下部,人均0.13 hm2果樹地,粗放型管 理,產量極其低下。 1990 年代果樹種植規模達到了最大。 1995年左右河莊坪鎮 部分村域改道發展畜牧業—以養殖羊和牛為主,后因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又轉回 種植果樹。 2003 年至 2004年,種植業重新返回主流,大部分農戶以種植土豆為 主,也兼種西瓜。土豆和西瓜產量上升,但因市價下跌,農戶重新重視果樹管理 與生產經營。 2005年至2006年,果樹生產效益比較高,農戶備受鼓舞。 2011 年 至2012年產量最高,價格也升至歷史第一頂峰。2015年河莊坪鎮著力產業轉型, 結合生態建設、大力發展以蘋果為主導的林果產業,打造山溝生態林果產業帶, 2015年河莊坪鎮政府共推廣防雹網26.67 hm2,坑施肥水技術133.33 hm2,流轉 土地43.33 hm2,清理殘敗園23.33 hm2,新栽植果樹56.67 hm2,為果農發放化肥 50000公斤;2016年,老果園改造46.67 hm2,規范幼園管理340 hm2,流轉土地 32 hm2; 2018年,架設防雹網約40 hm2,為果農免費發放農家肥2000 m3,秸稈 覆蓋26.67 hm2,貼字480萬個,果產量達13111000公斤。到2020年,河莊坪 鎮以山侖院士工作站為依托,建設果園信息化云臺系統,達到了超視距視頻監控 果園動態的成果,實現了對果園關鍵生產環境信息的實時監測,增強了果業生產
25
防災減災能力。
表 3-3 河莊坪鎮果品年總產量
Table 3-3 Total annual output of fruits in Hezhuangping town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8 2019
總產
(公斤) 7500000 9600000 10800000 12000000 9600000 13100000 13500000
3.2.2.2 基于農戶尺度林果產業發展變化
(1)張某一家共三口人,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下,女兒為服務員。1999 年之 前,張某在自家0.1 hm2的土地上種植玉米兼種少許土豆,玉米1 hm2產量為3000 公斤,僅夠解決溫飽。1999年后,停止種植玉米、土豆,改種蘋果,共1.33 hm2 蘋果需要 7-8 年才結果,產量與效益低下。果園粗放式管理,科學技術未跟進, 效益逐漸下降。2013 年,張某參與政府與技術員實施的沃土知識培訓,參與培 訓后開始在自家蘋果地實施套種。每年 4 月份,張某上山去園地種黃豆,到季將 黃豆翻入地下當肥料。接著又種下油菜花,至來年蘋果樹開花之際,將油菜花當 作肥料再次翻入土地。盛果期不種油菜,影響蘋果產量。果園一年支出較多,張 某每年投入磷肥700元,尿素300元,肽胺600元,果樹專用肥1500元。除卻 肥料每年雇工人套袋花費27000元,套袋所需的紙袋3200元,農藥900元,最 初種子費2000元,防雹網政府補貼一部分自費7500元。1.33 hm2園地一年共計 投入約 38890 元,果園一年純收入 6 萬多。加上其他,全家人均純收入 25867
元。
表 3-4 張某家產業結構情況表
Table 3-4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Zhang family
產業 土地類型 面積(hm2) 收入(元) 支出(元) 純收入(元)
蘋果 坡地 1.33 98890 38890 60000
工副業 — — 17600 包吃包住 17600
補貼 — — — — 472
(2)村民李某與妻子于2000年左右開始種植果樹。果品為秦冠, 2元一公 斤,一公頃地最高可以賣出52500元。災年,果子全部低價售出于收購商,轉入 果汁廠做果汁,收益忽高忽低,不穩定。 2013年發生特大暴雨,市價下降。 2014 年至 2016 年,冰雹凍害嚴重,產量急劇下降,蘋果商業保險,勉強保底。 2016 年后,商業保險公司拒絕接單。 2018 年,李某參加政府與科技員組織的專業技
26 術培訓,重新整頓老化果園,專業套種—一行蘋果、一行油菜。蘋果樹開花時候 將油菜翻入地中。緊接著種黃豆,到季作為肥料再翻入。李某說,套種油菜后, 蘋果有明顯增產,原本一棵樹產量100公斤,現在他的一棵蘋果樹能產250公斤。
李某同時飼養豬與雞,農忙過后在周邊工地做小工。李某通過蘋果種植,以及養 殖與打工,每年凈收入 5 萬。
3.2.3商貿—服務項目發展演化過程
3.2.3.1河莊坪商貿—服務項目整體發展演化過程
1980 年代之前,河莊坪鎮以發展種植業為主,種植多為豆類、谷類等以填 飽肚子為目的。 1991 年,陸陸續續有些農戶開始種植大田蔬菜。 1995 年左右, 安塞興起大棚種植,有些農戶看到商機,投入種植。以種植蔬菜、西瓜、小瓜為 主的小型弓棚種植業開始。 2003 年至2004年,蔬菜市場供給少于需求量,菜價 高,效益最佳。 2005 年,弓棚逐漸形成規模,但不同以往的是:農戶多半種植 的不是小瓜而是花卉。隨著花卉產業興起,觀光旅游開始出現。與此同時,農家 樂也開始興起。 2006至2008年,經營農家樂戶數達到最高,人們可在大棚中自 行采摘并欣賞花卉。
2009 年左右,井家灣附近 210 國道開始修建,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加之金 延安工程項目的開啟,土地被征用,大棚產業衰退。 2013 年,大棚產業徹底退 出井家灣村。 2015 年村民自發建起民宿,到 2018 年形成一定規模。后由政府引 導,形成:經營模式一致、裝修風格各異,客源以家庭為主、散客為輔的規模化 民宿。與井家灣不同的是,趙家岸在觀光旅游出現后,經過政府指導與規劃, 2010 年發展農家樂、個人垂釣園、民宿,打造成為“娛樂—住宿—觀賞”一體化的服 務業。同時,一些村域,開展了“開心農場”采摘園,探索三產融合道路。
截止目前,河莊坪鎮有金延安項目、延河治理景觀長廊、鎮區南部的“圣地 河谷”大型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等大型資源,且圣地河谷游客服務中心二期、銀河 園一期等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圣地河谷“金延安”、趙家岸兀里紅謠民宿 等項目全年接待游客量約 100萬人次以上。河莊坪鎮商貿—服務業正在快速發展。
3.2.3.2基于農戶尺度商貿—服務項目發展變化
(1) 1979 年—1984 年,村民張某種地維持家里基本生活。 1985 年他通過 自行購入的拖拉機開啟自己的司機生涯。每年油費至少3 萬元,加上修車費、保 養費,收入僅夠吃飽。 2003 年,張某賣掉拖拉機,購入渣土車,平均每年收入4 萬元,但工作強度高、時間長。 2013 年,張某賣掉自己家的車,借著高速公路 的修筑、周邊村域花卉產業以及旅游產業興起帶來的打工潮,張某投入 12 萬自 建了兩層樓房,花了20000裝修后,將其中 8 間房出租。一間房子月租 300元, 張某每年純利潤可達 5 萬元。
27
(2)農戶李某, 1990年代開始一直依靠種植土豆、玉米、蕎麥等糧食作物 為生。 1990 年代中期,村里興起小型弓棚,李某開始種植大棚瓜菜。一座棚架 150元,李某搭建了 3座,再付315元建好了整座大棚,共0.2 hm2。李某先種 植了葡萄。后因葡萄因得病無法解決,李某轉投蔬。每年李某先種豆角,豆角收 獲之后種西紅柿,西紅柿上市結束之后種青菜。一年共收入6萬元,扣除自家消 費,剩余并不多。 2014 年,河莊坪鎮開始修建金延安,大面積征地。李某以征 地賠償金為投資,于2017年左右開啟了農家樂。在自家房前屋后地種植蔬菜, 為農家樂提供新鮮蔬菜。旅游旺季的三個月會花費3600元,雇傭廚師一位。根 據李某所言,一年純收入為 6 萬。
3.2.4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演變驅動要素
通過研究河莊坪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進一步分析出城郊型鄉村農業經濟建設 過程的驅動要素。可看出:政策、市場信息、生態資源、農業產業都是重要的驅 動要素。河莊坪1980年,以減少林草地面積來增加耕地面積等破壞生態資源的 行為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雖經濟有發展但水平低下且緩慢。 1999 年,實施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后,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安塞建立設施大棚的成果無 形中釋放出市場供求信息,農戶自發選擇設施大棚生產,改變河莊坪鎮的農業產 業。 2000 年之后,政府主導城鎮化,推出產業調整與升級等相關政策,通過現 金補貼、實物補貼等手段促使河莊坪鎮農業經濟發展。與此同時,退耕還林還草 工程進一步推進,城鎮綠化工程的跟進,生態資源愈加豐富,進而反哺河莊坪鎮 的產業。例如:種植格桑花、百日菊,栽植油松、云杉等綠化美化通村道路兩側、 村民院落以及廣場等公共區域吸引更多旅客入住當地民宿,提高生態林收入。總 體來看,生態資源—自然因素是推動河莊坪城郊型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政府政 策、市場信息以及產業等社會經濟因素是主要驅動力。
3.3 發展機遇與挑戰
3.3.1 機遇
( 1 )資源條件
河莊坪鎮屬于延安市寶塔區,礦藏資源有石油、石卷、天然沙石;主要農作 物有玉米、糜子、蕎麥、高粱、土豆、油菜、向日葵、蔬菜類、豆類和野菜等, 以一年一熟為主;主要果樹和經濟林有蘋果樹、桃樹、杏樹、梨樹等。
河莊坪位于延安中心城區以北 8 公里、延河之濱的川道用地上。包茂高速、 省道 206 南北向縱貫鎮區。村內有 K6 和 K7 城市公交線路直達鎮區,整個鎮距
28 離城市建成區延安卷煙廠、延安大學萃園新校區不足4公里,是城市經濟與城市 服務向鄉村延伸的連接點,又是鄉村經濟、文化與物資通往城市的重要根據點。 河莊坪在城鄉統籌規劃中起著進則承接、退則維穩的作用。
( 2)文化旅游資源
河莊坪轄區內分布有“四八”烈士陵園、原中央醫院、陜甘寧邊區保育院等 革命舊址,擁有展現石油文化的安塞油田展示館、以陜北黃土風情為特色的井家 灣村農業旅游示范區以及河莊坪萬莊村史館,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多彩。同時 坐落于鎮內的“圣地河谷文化產業園”,為全新的一大旅游資源。
( 3)國家政策
2014年發展改革委等11 部委聯合出臺《關于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工作的通知》,在全國選擇2個省和62個不同層次的城市(鎮)開展試點。國家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的新部署, 對振興革命老區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托紅色品牌、整合利用資源、建構適合地域 特征的村鎮體系、實現產業升級、振興城鎮經濟。另一方面,陜西省將延安確定 為“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點市,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新思路;延安市提出: 通過城市空間的擴張來疏解老城區功能,從而緩解老城區負荷過重的問題。同時 河莊坪鎮列入發展潛力較大的重點示范鎮,得到了相應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 河莊坪鎮緊緊抓住國家級、省級重點示范鎮、國家級建制鎮示范試點歷史機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力圖打造最美城郊鄉村。
3.3.2問題與挑戰
( 1)產業發展不平衡。一方面,農業產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規模和效益 層次較低。另一方面,城鎮中心的村組發展迅猛、定位清晰,而一些村域目前為 止都沒有形成與本村實際情況相結合、能夠協調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部分村 組的主導產業,未能及時跟上時代潮流,例如:周邊以發展農家樂為主的農戶較 多,且農家樂經營模式高度相似和重復使得旅客產生審美疲勞。未來要重視自主 創新能力,要發展因地制宜的農家樂。
( 2)基礎設施不完善。雖然河莊坪目前投資城鎮建設資金巨大,但仍存在 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尤其是與旅游相匹配的設施,例如:與村史館相匹配的 旅客耳機、旅游景點的垃圾桶與公廁數量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莊坪 豐富的旅游資源發揮。同時,農業基礎設施,數字農業平臺所需設備需要進一步 建設,例如:蘋果園云媒體所需監控,基礎操控軟件 APP 的開發與提升等。
( 3)人才匱乏以及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河莊坪鎮城鎮化使許多農 戶發現了致富商機,更多吸引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調研途中,作者發現河莊坪
29 空心化比較嚴重。其次,鎮里高素質人才不足,有關農業技術人才更是匱乏。應 鼓勵外出人員返鄉、以優待吸引高技術人才。與此同時,農戶素養有待提高,要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農戶市場意識與服務觀念。要讓村民服務意識、發展理 念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要求。
(4)品牌效應需要提高。目前河莊坪鎮果蔬與電商結合發展迅猛,下一步 工作應該趁勢而上,進一步提高品牌形象,爭取做到讓品牌代言村莊、讓品牌帶 領村莊走出去。
3.3.3小結與討論
經過二十多年退耕還林還草項目的實施與城鎮化建設,城郊型鄉村—河莊坪 鎮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效益。林地的大幅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有效 治理;依托不同區位建立的產業模式初步確立—依托拐溝坡地的林果產業、沿川 道展開的設施大棚瓜菜產業以及鎮區為主的商貿服務業。農戶收入增加、產業結 構優化,城郊型鄉村農業經濟爭相發展。同時,河莊坪面臨著產業發展不平衡、 人才匱乏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與挑戰。
30
第四章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分析
關于系統耦合關系的研究比較成熟,最為常用的方法是耦合度模型。王繼軍 等人(2009)以紙坊溝流域 70 年數據為基礎,通過建立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 統耦合模型,劃分耦合過程為4 個階段,分析了該區域系統的耦合態勢,結果表 明紙坊溝流域目前處于第III階段。李玥等人(2019)參照相關研究結果建立了退 耕系統與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系統耦合模型,分析了安塞縣農業生態與經濟發展耦 合度,將退耕與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協同性關系劃分為“協作推進與發展—相 悖—無序失衡—提升發展”四個階段。劉耀彬等人( 2005)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 構建出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大致將全國省區劃分為協 調、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等 4 種類型。江紅莉等人(2010)運用耦合度模型 對江蘇省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經濟與生態環 境處于協調發展狀態, 但協調耦合度經歷了“九五”期間的快速下降和 2001 年 后逐漸上升兩個階段。然而以上均以時間序列進行研究,以空間排列的樣本構建 耦合度模型,診斷不同耦合程度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采取耦合度模型,以各個 村域生態系統的數值從小到大進行排序,并在研究區域的功能分類的基礎上,采 用耦合度模型來研究各個生態功能區的農業系統耦合特征,同時旨在以空間樣本 代替時間樣本研究系統耦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基于以上背景,在對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生態功能區分類的基礎上,運用 “耦合度”模型通過對其功能區之間以及功能區內部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分 析與診斷,明確各個生態功能區內生態經濟系統的耦合關系,從而為提高農業資 源與產業協調度、促進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系統良性循環。
4.1 研究思路與方法
4.1.1研究思路
以河莊坪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潛力的空間分布為基礎(韓曉佳等 2021),結合實際調研情況,按照村落空間布局和各行政村的主導產業劃分,明 確河莊坪鎮的功能分區;在此基礎上,分析并討論鄉村生態經濟系統關系,明確 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系統的協同、各個功能區之間以及內部的耦合態勢,并進行 診斷。
31
4.1.2研究方法
在劃分生態功能區的基礎上,運用耦合度模型進行問題研究。按照系統耦合 思想,用空間布局樣本替換時間樣本,以河莊坪 15 個村生態系統的量化值從小 到大對各個樣點值進行排序,建立耦合度模型,揭示河莊坪鎮各個生態功能區的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
農業生態系統(el)與農業經濟系統(en)的一般函數可以表示為(李奇睿 等 2011):
el= £=]1論,i=1,2,...,n (4-1)
en=Xn=1niyi ,i=1,2,^,n (4-2)
式中,Xi,yi為兩系統中的元素;1, n為各元素的權重。 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耦合為一個復雜系統,按照一般理論,其復合 系統表征方程為:
del
滄=莎
den
忌=石
式中, el, en 為受自身與外界影響下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的狀態,
Vel、Ven分別為其基于前一個樣本的變化速度,則整個系統的變化速度(V)為:
V=f(Vel,Ven)。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變化可在二維平面上進行分析,以Vel、Ven分別為橫、 縱坐標,V (Vel,Ven)的分布軌跡為橢圓形。其中卩的取值變化可確定農業生態 經濟系統的狀態,所以可以把卩稱為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的耦合度(。)。
32
圖 4-1 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耦合示意圖
Fig. 4-1 Coupling of agro-ecological system and agro-economic system
注:P為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的耦合度(。);Vei為農業生態系統演化速度;Ven為農業經濟系統演 化速度。
P = arctan Ven (4-5)
4.1.3數據來源
基于河莊坪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以2020 年為基 礎,探討三產融合背景下河莊坪鎮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
分析過程中所用到的數據來源于河莊坪鎮政府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報表 以及鎮政府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2020 年 8 月農戶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區域覆 蓋河莊坪鎮15 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調查方式采取與農戶交互式問答。調查內 容包括:農戶基本情況、退耕范圍及其利用情況、土地變更、收入變化情況、數 字農業技術使用情況、水土保持技術實施前后的認識等。課題組4名成員調查持 續半個月,每戶大約2 h,共調查170戶,有效問卷146戶。
在功能分區基礎上,通過河莊坪鎮政府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進一步分析。由 于數據量綱各異,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通過極差標準化以及標度值打分的方式 對河莊坪鎮政府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其值介于 0 到 1 之間。
4.2河莊坪鎮生態—經濟功能區劃分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河莊坪鎮林地覆蓋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生態資源不斷增加;同時出現生態資源未得到有效以及高效利用的現象。伴隨著 近年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近郊型的河莊坪鎮的“三產”得以快速建立、經濟得到
33
快速發展且各村主導產業產業得到建立。韓曉佳等(2021)以農業生態經濟系統 生態潛力以及產業空間布局為主線將研究區域劃分為城鎮生態環境維護區(第I 類型區)、農業生態保護區(第II類型區)、生態安全屏障區(第III類區)3個區 域。根據河莊坪現實情況,以河莊坪各行政村的主導產業為核心、參照韓曉佳等 研究及“三生”(生態、生產、生活)理念,按照不同的生態功能,可將研究區 域劃分為城郊“三產”融合區、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設施農業產業主導區。
4.3河莊坪鎮生態—經濟功能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分 析
4.3.1城郊型鄉村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表征指標體系的構建 城郊型鄉村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包括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其本質內
容是整合生態資源與農業產業。產業布局受到經濟效益的影響,生態環境的改善
34
能夠增大農業資源數量、提高農業資源質量,促進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良性循環。 因而,通過文獻檢索分析對相關資料進行梳理,在參考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 上(王繼軍等 2009; 李玥等 2018),結合河莊坪鎮經濟發展現狀與生態環境實 際情況,綜合客觀性、代表性以及科學性原則,構建了城郊型鄉村農業生態經濟 系統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其中選取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產業態勢、經濟效 益作為一級指標;選擇農業商品率、農業產投比等 15 個指標作為二級指標(表 4-1)。
表 4-1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權重
Table 4-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agricultural eco economic
system in Hezhuangping town
子系統 一級指標 權重 二級指標 權重
人口密度(X1) 0.41
生態環境 0.47 可灌溉面積(X2) 0.28
林草面積率(X3) 0.31
生態系統 農林牧土地利用結構(X4) 0.25
農業資源 人均基本農田(X5) 0.38
0.53
果園地比重(X6) 0.16
牧草地比重(X7) 0.21
工副業比重(X8) 0.23
產業態勢 農業產業鏈與資源量相關
度(X9) 0.28
0.41
農業勞動力/總勞動力 0.22
經濟系統 (X10)
商品加工(貯藏)率(X11) 0.27
農產品商品率(X12) 0.31
經濟效益 人均純收入(X13) 0.33
0.59 0.14
人均糧食產量(X14)
農業產投比(X15) 0.2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通過權重表示。通過專家咨詢法與 層次分析法,經過一致性檢驗,確定各項指標權重的賦值。其中,本文指標權重 通過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水土保持學和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專家按照規定打 分,進行確定;層次分析法是指將問題進行分層,以上一層次的要素為基準的基 礎上對同層次各個要素進行兩兩比較計算,進而求出要素權重的一種定性與定量 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各個指標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
4.3.2城郊型鄉村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度模型建立
通過已經標準化的數據,利用公式(4-1)、(4-2)計算各個行政村的農業生
35
態系統(el)與農業經濟系統(en)綜合指數。為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 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與城鎮化融合以及堅持兩山論,保證生態功能穩定提升基 礎上發展經濟,本文以各個村域的農業生態系統數值從小到大進行排序,s表示 樣本分布情況,并去掉石屹塔村域極端值,得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和農業經濟系 統的綜合指數。
0 I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生態系統 • 經濟系統
多項式(生態系統) 多項式(經濟系統)
圖 4-3 河莊坪鎮各村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綜合指數變化情況
Fig.4-3 Changes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 in villages of Hezhuangping town
由圖4-3可以看出,以各村生態系統綜合指數排序,河莊坪鎮各村農業生態 系統綜合指數發展曲線與農業經濟系統發展曲線都呈增長趨勢。總體上,河莊坪 鎮各個行政村的農業生態系統指數高于農業經濟系統指數。
利用式(4-3)、(4-4),對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指數對計算結 果進行非線性擬合,得到:
絲=-0.000095369s°+0.003049024s'-0.032589051s2+0.13207668s-0.109432607
匕'ds
(R2=0.986) ( 4-6)
Ven = ^=0.00060358s'-0.016099599s2+0.12608293s-0.231798512 匕" ds
(R2=0.85) ( 4-7)
式中,Vel、Ven分別為各個村域與前一個村相比的農業生態系統變化速度和 農業經濟系統變化速度,S取值范圍為1?14,是以各個行政村的農業生態系統 綜合指數按照從小到大排列的樣本分布情況。
利用公式 4-6 和 4-7,計算得出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耦合度。根據
生態功能區劃分以及河莊坪實際情況,對石屹塔的耦合度大致判斷在第一象限。 由表 4-2 可以發現,河莊坪鎮各行政村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耦合度分布 在 4°-267°之間。
36
表 4-2 河莊坪鎮各行政村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耦合度
Table 2 Coupling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 in each
administratiVe Village of Hezhuangping town
村名 s Ven Vel tan(Ven/Vel) p/(o)
李家洼 1 -0.121211601 -0.006991323 17.33743399 266.6989136
小溝 2 -0.039202408 0.047230837 -0.830017219 140.3067427
井家灣 3 0.017850547 0.068094733 0.262142844 14.68915788
石窯 4 0.053568744 0.068172369 0.785783812 38.15968953
河莊坪 5 0.071573663 0.057746893 1.239437471 51.10279888
李家灣 6 0.075486784 0.044812597 1.684499205 59.30458806
崔屹嶗 7 0.068929587 0.035074917 1.965210267 63.03066854
解家溝 8 0.055523552 0.031950433 1.737802802 60.0821865
劉興莊 9 0.038890159 0.036566869 1.063535382 46.76355569
康家溝 10 0.022650888 0.047763093 0.474234112 25.37190359
趙家岸 11 0.010427219 0.062089117 0.16793956 9.533267833
陳團溝 12 0.005840632 0.073806097 0.079134817 4.524661805
萬莊 13 0.012512607 0.074886333 0.167087992 9.485808322
紅莊 14 0.034064624 0.055013269 0.619207413 31.76609862
4.3.3 系統耦合關系劃分
參考已有研究結果(喬標等 2005),將河莊坪農村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關 系劃分為 4 個類型(表 4-3)。
37
表 4-3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系統耦合態勢及其特征
Table 4-3 Coupling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 agricultural system in Hezhuangping town
系統耦合類型 耦合度
0<p<30°
協調發展 30°<B<60。
60°<B<90。
耗損發展 90o<p<180°
鉗制發展 180°<B<270。
提升修復 270°<B<360。
由表4-3可知:當0°SB<90。時,河莊坪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耦合關系 為協調發展類型。在此類型中,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供給能力相輔相成、協調統 一。P=45°時,城郊型農村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協調性最佳,且協調性呈現 沿向45。兩邊遞減趨勢。其中0VBS30。時,經濟發展滯后于生態系統改善;30 <P<60°時,雙系統均衡發展期;60<p<90°時,生態發展滯后,存在潛在發展危 機。
當90o<p<180°時,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為耗損發展類型。此時,經濟 發展以大量消耗農業資源為基礎,生態系統供給隨著資源被掠奪式利用而降低。 隨著B的增大,每單位的生態系統供給所帶來的邊際效益呈遞減狀。即,在該階 段,依靠消耗生態資源而發展的農業經濟隨著生態系統供給總量的減少,出現下 降趨勢。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農業經濟出現低效益、緩增長。P=180o時,每單位 農業經濟增長幅度等于 0,生態經濟系統失調度達到臨界點。
當180o<p<270°時,河莊坪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為鉗制發展類型。此 時,河莊坪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處于內耗,農業經濟的發展繼續縮小且生態 環境逐漸惡化。隨著耦合度B的增大,生態資源供給嚴重不足,每單位農業經濟 增長幅度出現負值,經濟發展嚴重受到限制。
當270o<p<360o時,河莊坪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為提升修復類型。這 一類型中,經濟低速發展,生態系統重創后得以重建。
4.3.4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功能各區特征分析
根據耦合度計算以及結合河莊坪實際情況,本文從生態功能分區以及分區內 部的耦合關系進行討論。
4.3.4.1 各功能區下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特征
根據表 4-2 與表 4-3,參照已有生態功能區劃分,可發現:設施農業產業主 導區與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整體上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關系均為“均衡發展”
38 類型城郊“三產”融合區行政村多數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關系為“均衡發展” 類型、個別行政村為“耗損發展”和“鉗制發展”類型。城郊“三產”融合區受 城鎮化的影響,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兼少量的高效農業。該區域為河莊坪鎮生活 空間,生活環境較好,人員相對集中。在勞動力遷入以及城鎮化的基礎上,該區 域資源利用率得到飛速提高,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耦合較多處于均衡狀態。設施 農業產業主導區與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整體經濟系統落后于生態系統。主要原因 是:設施農業—勞務與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處于山地地區,退耕林草地覆蓋面積 最廣,果園占比最大,整體生態資源豐富;城鎮化造成勞動力遷移減輕了生態的 人為破壞,促使生態資源利用率過低。
4.3.4.2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功能各區內部特征分析
(1) 設施農業產業主導區
在此區域內的劉興莊村,耦合度為46.76°處于第I象限、30°-60°夾角之間, 接近 45°,農業生態資源與農業經濟系統為均衡發展類型。劉興莊村的農業生態 經濟系統耦合態勢處于協調耦合,主要是因為:劉興莊村地處河莊坪鎮副川道拐 溝位置,隨著退耕林地面積覆蓋度增加之后,劉興莊生態資源存量直線上升,且 劉興莊位處山地,隨著勞務輸出的增加,人類干擾較少,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 潛力增加。因果樹老化且無養殖技術跟進的山地蘋果被設施大棚取代。且原以便 利交通和市場需求而發展大棚蔬菜等設置農業的河莊坪和井家灣,因城鎮化建設 逐漸被劉興莊替代。與此同時,以大棚設施農業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通過產業 扶貧項目的驅動減少了通過資源掠奪發展經濟的途徑,同時助增了經濟的發展。
(2) 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 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包括以山地蘋果為主業的紅莊和萬莊村兩個行政村,且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關系均為“均衡發展”類型。
其中,萬莊與河莊坪村政府所在地直線距離為6.4公里,屬于典型的溝道村, 地理環境適宜種植果樹。其耦合度為 9.49°,生態資源明顯利用不足,經濟發展 滯后于生態系統,屬于低質量協調耦合。究其原因:萬莊村行政面積較大,退耕 后林草面積率大幅度提升,果園覆蓋面積廣,且位處人類干擾少的山地,農業資 源儲量多;成熟的蘋果種植與管理技術以及勞務輸出等增加,進一步降低了對生 態系統的消耗,致使資源富裕,利用率較低。
紅莊村與河莊坪村政府所在地直線相距4.5公里。其成熟的蘋果種植技術與 完善的管理制度,減少了建立在掠奪農業資源發展經濟的必要性。在2020建立 采摘模式的開心農場等經濟項目,調整資源配置、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布局。因 而形成了生態經濟均衡協調發展態勢。
(3) 城郊“三產”融合區 城郊村均位于主川道,以川地為主,被延河貫穿而過,鎮政府坐落于此,距
39
離延安市區較近,交通便利,且為延安市副功能區。根據各個行政村主導產業不 同,進一步劃分4類:
a.商貿服務—勞務輸出類
這一類型包括井家灣、石窯、河莊坪、石屹塔、小溝和李家洼行政村。其中 井家灣距離城市最近,在征地帶動下,經濟發展以民宿、農家樂為主。隨著民宿、 農家樂經營者增多,主導產業模式逐漸穩定,伴隨疫情的影響,出現經濟低效發 展的現象。由于退耕以及城鎮化建設推進緩解的生態系統以及增加的生態資源, 未被有效利用,產生資源閑置。
石窯、河莊坪、石屹塔,因棚戶改造完善了住宿、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 供就業崗位以及產業生產的便利,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在棚 戶改造貨幣補償的政策下取得發展原始資本,減少了對生態資源破壞的可能性, 在退耕進一步影響下,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經濟與生態系統均衡發展。
小溝村隨著土地整治、征地擴建,土地面積大幅度減少。一方面,征地補償 帶來了部分經濟收入,同時增加了勞務輸出,整體經濟向上發展。另一方面,土 地的減少促使生態資源減少、生態退化。小溝村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關系為耗損發 展類型。
李家洼行政村的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關系為鉗制發展類型。受城鎮化影響,李 家洼務工為主兼并個體戶。人均基本農田0.0058 hm2,廣泛退化的生態制約了經 濟發展。
b.勞務輸出類
這一類型包括陳團溝,崔屹嶗、李家灣行政村。其中,陳團溝生態經濟系統 耦合關系為協調發展類型,農業經濟系統發展農業生態系統。退耕影響下,林草 面積達到 81%。但由于該村以勞務輸出為主,且老化果園閑置,生態資源富余嚴 重,利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
崔屹嶗同為經濟支撐為勞務輸出的行政村,但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 耦合協調、整體潛在發展危機。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崔屹嶗出現 2020 年珍珠 雞養殖,產業種類增加,退耕還林還草所積累的林草資源提供于養殖業,促進了 農業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應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潛在生態系統發展速度減 慢的危機。
李家灣為生態經濟均衡發展類型。隨著 2005 年的招商引資,李家灣經濟系 統發展速度逐年加快,退耕帶來的生態系統資源也逐步提升。實際調查情況中, 李家灣人均農業收入為較低,全部為自給自足的農業種植,整體屬于低耦合效果。
c.大棚設施農業類
結合延安市和國家的退耕政策,康家溝林草覆蓋率達到 80.1%,推動生態資
40 源快速積累,然而康家溝的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耦合處于較低水平。主 要原因是以大棚設施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康家溝,林草資源與畜牧業產業鏈缺失, 生態資源實際利用小于可利用量。
d. 大棚—勞務類
這一類型包括趙家岸、解家溝行政村。趙家岸耦合度為 9.53°,為低水平的 協調耦合類型。2020 年趙家岸僅存養殖全部變賣,導致退耕增加的資源無對口 產業。與此同時,務工人數增加,導致人力資源減少,生態資源使用率進一步下 降。2020年投資38萬元的采摘園初步營業,經濟收支仍未平衡。
解家溝為態經濟協調發展類型,但資源未能有效利用。解家溝屬于川地地區, 地形平坦,村域內耕地較多,人均耕地0.1 hm2,村內的山地全部退耕,生態環 境好,生態系統發展速度快。但種植技術欠缺,且外出務工變多,農戶文化水平 較低,造成資源閑置不能很好利用。
4.4 結論與討論
退耕還林以及城鎮化的發展,河莊坪鎮生態農業得到迅速發展。按照不同的 主導產業,結合生態功能、“三生”理念和實際,將研究區域劃分為 3 個區域: 城郊“三產”融合區、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三個功能 區整體上均為均衡發展類型。
各個分區內各行政村的協同程度不完全一致,且各行政村的農業生態經濟系 統耦合關系覆蓋了多種類型。其中:城郊“三產”融合區各村耦合度跨服大,功 能區包含了協調發展、耗損發展以及鉗制發展3種耦合類型;鏈式果園產業主導 區既包含低效協調發展類型的萬莊村域又存在高效均衡發展的紅莊村;設施農業 —勞務的劉興莊雖耦合為協調發展類型,且耦合度接近最佳。保證生態功能基礎 上發展經濟的前提下發展同一主導產業,產生不同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程度,究其 原因主要是:退耕政策下,不同區域林草等生態資源儲量不同,所提供生態發展 資源幾處不同,造成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相等生態系統背景下,資源利用率不同 以及產業與資源一致性不同,造成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耦合程度不同。所以,如 何進一步制定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模式,成為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41
第五章 河莊坪鎮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商品型生態
農業
5.1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商品型生態農業
隨著退耕還林還草的推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生態改良為基礎、建立生態 系統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商品型生態農業已形成三類發展模式(王繼軍 2000; 王繼軍 2001)。其中:
“農—副”型為第一類發展模式,其適用于城鎮,或者主干道路周圍區域。 該區域川地多兼有山坡地,人口密集,整體文化素養較高,受市場影響較大,以 發展大棚蔬菜、花卉、高效設施養殖以及大田經濟作物等為主,商貿、服務、餐 飲業等為副,經營方式多樣化。
“果—農、草—牧”型為第二類發展模式,其適用于以山坡地和梯田為主且 幾乎無川地的地區。該區域土地面積較大,水源分布零散,距離主干公路稍遠, 人口密度適中。一般在高度集約化的梯田內發展以葡萄、核桃等為代表的優質特 色農產品,在已退耕還林還草的山坡地發展諸如養豬、養雞等養殖業和林果業。
“林、草—牧—農”型為第三類發展模式,適用于以山坡地為主兼少數梯田 的區域。該地區遠離城鎮主干道,人口密度小,人均面積大,地形復雜,退耕還 林還草力度大,林草資源豐富。零散梯田可種植一些糧食,或飼料作物。
5.1.1商品型生態農業是河莊坪的必然選擇
河莊坪鎮位于黃土高原地區,屬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區域。截止目前,通 過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河莊坪已完成造林綠化177.87 hm2,近五年累計栽種各類綠 植約46.4萬株。2021 年,河莊坪實際耕地面積為13.7 hm2,果園面積6.69 hm2, 林地面積實為38.74 hm2,人均林地面積為0.004 hm2,退耕還林還草成果顯著。 發展包括玉米、糜子、油菜、蕎麥、胡麻等農作物以及桃樹、杏樹、梨樹等經濟 林,累積一定的生產資源,良性生態基礎已初步建立。
與此同時,河莊坪鎮與寶塔區同城,延安后花園,交通便利且轄區內旅游景 點眾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推動以瓜果蔬菜采摘園為代表的特色農業旅游業等 商貿服務型產業誕生,促進了生態農業產業的轉變與升級。
但河莊坪仍面臨產業發展不平衡、資源與產業不匹配等問題。一方面,產業 規模層次僅為簡單擴建未進一步深化,如產品加多停留于初級加工階段,部分村
42
落支柱產業未完全建立,經濟發展受限。另一方面,河莊坪鎮多年退耕還林還草 累積的林草資源無相匹配的完整養殖業,造成資源浪費。
為保護生態環境,在維護現有生態成果基礎上以豐富的生產資源發展農業經 濟,針對河莊坪面臨的問題,利用獨特區位優勢,商品型生態農業是河莊坪生態 系統與農業系統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5.1.2商品型生態農業與新時代背景下區域戰略定位一致
2005 年,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保護優先, 在保護的基礎上綠色發展,明確闡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關系。進入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堅持鄉村振興就是要堅持農 業農村優先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同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推動黃河流域 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流域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形成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協調可持 續發展路線,全面建設綠色、低碳以及高質量發展,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商 品型生態農業通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環境,形成農業產業化生產經 營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河莊坪鎮農業產業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與黃河流域 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5.2. 河莊坪商品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
以商品型生態農業模式概況為基礎,結合生態功能區特征,構建河莊坪鎮商 品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及各模式的土地類型及適宜區域、區域特點及建設內 容(表 5-1 )。
43
表 5-1 河莊坪鎮商品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概況
Table 5-1 Overview of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eco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Hezhuangping town
生態功能區 模式類型 土地類型及適 宜區域 區域特點 建設內容
以民宿、餐飲、
川地為主兼梯 田、壩地、臺地, 城鎮、交通主干
道以及文化旅 游景區附近區 域。 人口密度大,素 外出打工等勞 務、貿易為主的
城郊“三產” 融區 “商貿—農— 質較高,對市場 經營,兼以大棚
副”型發展模 反應靈敏;交通 瓜果、花卉、集
式 便捷,居住地基 約養殖及大田
礎設施完善。 經濟作物等高 效設施農業,三
產并行發展
設施農業產業 主導區 “農—牧”型 發展模式 “川地、壩地+
山坡地”土地 類型 人口密度小;離 干道較遠,運輸 較難;有發展節 水灌溉的條件。 以大棚蔬菜、特 色珍禽養殖及 大田經濟作物 等高效設施農 業為主
鏈式果園產業 主導區 “果—農、林草 —牧”型發展 模式 “川臺梯壩+山
坡地”土地類 型,距城鎮和主 干公路稍遠區 域。 人口密度適中,
區域內土地面 積大;有發展節 水灌溉的條件。 進行規模化經 營,發展優質果 品為主,農特產
品以及草地畜
牧業為輔
5.2.1城郊“三產”融合區“商貿—農—副”型發展模式
河莊坪鎮各個行政村先后形成了 3 種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類型,其中: “商貿—農—副”型發展模式包括井家灣、石窯、河莊坪、石屹塔、小溝、李家 洼、陳團溝、崔屹嶗、康家溝、趙家岸、解家溝以及李家灣行政村;“果—農、 林草—牧”型包括紅莊與萬莊村;“農—牧”型發展模僅有劉興莊村。
44
表 5-2 15 個行政村城郊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概況
Table 5-2 Overview of suburban agricultural eco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15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村名 土地類型 區位特征 模式選擇
井家灣、石窯、河莊坪、
石屹塔、小溝、李家洼、 川地為主, 延河河灣以及G6522、G210縱 “商貿—農—
陳團溝、崔屹嶗、李家 兼有梯田、 躍行政區域,距市區平均距離 副”型發展模
灣康家溝、趙家岸、解 壩地 10198.08 米 式
家溝
劉興莊 川地、壩地+ 山坡地 川地位于公路兩側,距市中心平均距 離約為 12307 米 “農—牧”型 發展模式
紅莊、萬莊 川田梯壩+
山坡地 距市中心的平均距離為13470.5米, 無川地 “果—農、林草
—牧”型發展
模式
5.2.1.1模式生產條件與特點
城郊“三產”融合區位于延河河灣以及G6522、G210縱躍行政區域,川地 較多,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豐富。區位以南,靠近延安市中心,區位條件 優越,以發展服務業(餐飲、酒店)、商貿、勞務輸出等第三產業為主。區位以 北,距市較遠,以發展大棚花卉、蔬菜、瓜果以及集約養殖等高效設施農業為主。
5.2.1.2 模式框圖
通過對河莊坪城郊“三產”融合區現狀特征分析以及整個流域內驅動力的 分析,以農戶發展模式為依托,鑒于河莊坪鎮城郊“三產”融合區存在資源與產 業脫節、農業生產資源分配不均、產業水平低等問題,為了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 發展以及資源與產業等耦合,該功能區“商貿—農—副”型發展模式見圖 5-1。
45
圖 5-1 城郊“三產”融合區“商貿—農—副”型模式循環圖
Figure 5-1 Circular diagram of the "commerce-agriculture-subsidiary" model in the suburban
"three industries" integration zone
整片城郊生態功能區按照土地類型劃分川臺梯壩與坡地,按照距離又劃分為 遠市區與近市區。“商貿—農—副”型模式以此為基礎進行規劃不同地理位置的 產業發展。在此模型中,高效設施農業、特色種植業、養殖業與商貿服務有機結 合。其中,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植被恢復,林草資源上升,鏈接林草資源與蓄 禽養殖之間產業鏈,提升林草資源實際利用。同時,利用豐富林草資源而壯大的 養殖業,一方面向民宿農家樂等行業提供畜產品、蛋產品等食品原材料或通過加 工廠將其進行深加工,入庫代銷;另一方面,牲畜所產糞便與沼氣池結合產生沼 肥,補給經濟林與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的土壤,肥沃土地。鑒于此生態功能區內 人口密集,主河道縱穿整個區域,養殖以常見豬、雞等常見牲畜進行舍飼養殖。
高效設施農業與商貿之間的循環鏈也得到有效地完善。在河莊坪遠市區川地 發展的高效設施大棚—包括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通過加強設施農業與近市 區商貿之間聯系,農戶種植的瓜果蔬菜、特色農產品可直接固定銷往飯店、酒店 等餐飲服務業,也可與農家樂等田園漫步旅游等項目結合形成“采摘—旅游—住 宿”一體化。將特色農產品—蕎麥、糜子等既可直接對接餐飲又可進行加工打造 農業品牌形成相應農產品進入市場。
從圖中可以看出,城郊區“商貿—農—副”型模式的發展是以提供第二產業 以及第三產業功能為主,通過近市區商貿服務類基礎建設,加深三產深度交融, 提供生產商品多個出口。
農戶有4座大棚,一共0.21 hm2地,種植兼售賣大棚小瓜、西瓜與黃瓜,冬 季大棚停止耕種。每年趙某駕車自行售賣大棚作物,大棚西瓜純收入有 12000 元,大棚黃瓜5000元,小瓜收入15000元。趙某退耕還林(草)0.67 hm2地, 退耕的生態林從未利用。通過“商貿—農—副”型模式,農戶趙某利用生態林下 蟲草、落葉等林下資源飼養家雞。而飼養雞產生的糞便,通過收集處理后,一方 面填補于大棚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小瓜、西瓜于黃瓜的產量;另一方面補
46
給于生態林,形成循環鏈接。同時趙某通過向民宿餐飲固定點提供新鮮瓜果,穩 定銷路,減少運輸環節,降低運輸成本。
5.2.1.3協同發展策略
(1) 區域規劃,整體融合發展
明確城郊生態功能區以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為發展中心的基礎上,結合生產 資源進行分片規劃。
經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后,河莊坪鎮遠市區有豐富的林草資源。為了資源的有 效利用,推動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增加城郊“三產”融合區的林草與畜牧業產 業網鏈,遠市區山坡地培養舍飼養殖業;遠市區川臺梯壩土地建設現代化設施花 卉、大棚瓜果蔬菜以及特色雜糧。近市區作為城郊區的主體部分,則以提供二、 三產業功能為主,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民宿、休閑農業、旅游農業。城郊生 態功能區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依托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提高產品價值,促 使三產融合,增加農戶收入。
(2) 規模化與特色化并行
遠市區川臺梯壩根據地形以及種植類別分片劃區,規模化種植。一方面,提 高土地利用,增加機械化管理,提高品控,減少管理成本和收割成本。另一方面, 規模化種植促進產業融合,以大棚花卉為例,規模化種植,種類交錯種植,結合 地形合理布局,使種植與造景相結合,更易吸引旅客參觀,帶動沿路餐飲、采摘 等其他行業。同時分片集約種植以蕎麥、糜子等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產品,增加農 戶收入。
開發休閑果蔬種植區域,即將種植與商貿服務深度結合,開發親子趣味農耕 體驗活動。可對參加的游客進行簡單培訓后,提供簡單種植工具、材料與防護道 具,以家庭為單位共同進行播種、采摘、記錄、觀測等農耕活動。
(3) 完善基礎設施
利用近市區區位優勢,引導加工業產業等投資與建設。以加工業為中心點, 鏈接蓄禽養殖、特色農業種植、大棚種植與商貿服務行業。發展以雜糧、蔬果干、 休閑即食等為主的加工品,聯合民宿旅游打造生態農產品特色品牌,提高農副產 品附加值。
加工產業產出的商品流入市場,需以基礎設施物流為發展前提。不論是同鎮 設施農業區將原材料向民宿餐飲的運輸,還是網絡電商銷售、批發市場或集市, 都應建設能夠保質保量運送農產品的物流網格鏈。
5.2.2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果—農、林草—牧”型發展模式
5.2.2.1模式生產條件與特點
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位于距城鎮和主干公路稍遠區域,距市中心平均距離為
47
13470.5 米,處于流域中下游,土地類型主要為山坡地和梯田,兼有少許壩地與 梯田。人口密度適中,區域內土地面積較大,是集約化進而發展農特產品、優質 果品的重點區域;已實施退耕政策的坡地,適宜發展的支柱產業為養殖業和經濟 林等。
5.2.2.2 模式框圖
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以山坡地和梯田為主,形成下圖模式,見圖 5-2。
圖 5-2 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果—農、林草—牧”型模式示意圖
Figure 5-2 Schematic diagram of "fruit agriculture, forest and grass animal husbandry" mode in the leading area of chain orchard industry 注:夾帶區域指川臺梯壩與山坡地交界部分。
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果—農、林草—牧”型發展模式由兩部分組成,右側 部分為城郊“三產”融合區內所建設的商貿循環,左側則為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 發展主體部分。整體以左側發展生態農業為主,依托右側商貿進入市場環節。
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包括紅莊和萬莊兩個村莊,其中紅莊內置水源保護區因 而以舍飼蓄禽養殖為主。按照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的“果—農、林草—牧”型發 展模式來看,遠村的川臺梯壩區域以種植高粱、糜子、蕎麥等特色農業、糧食為 主,近村川臺梯壩和山坡地種植大規模果樹與經濟林,遠村坡地則種植生態林與 草地,同時利用川臺梯壩與山坡地交界的夾帶區域種植牧草以及飼料作物。生態 林、經濟林、果園以及夾帶區域種植的牧草一起為養殖業提供了牲畜食物。
在此模式之中,經濟林和果園以生長過程中林下的草、落果、以及樹葉為養 殖提供飼料,蓄禽養殖為經濟林和果園提供肥料與發展備用金,兩者相互作用, 共生共長。同樣,養殖所產生的糞便為荒山坡地的生態林與林下草提供養分,而 林草、雜草為畜養的動物提供飼料。
同時,林果業、養殖業以及特色農業種植的產出均可進入右側循環鏈。首先, 自然產出可直接進入商貿服務點,或直接入市入戶,或進入下一節點—加工業以 加工產品流入市場。其次,自然產出也可直接對接加工行業,經過加工賦予更多 價值,形成加工品進入市場。最后,自然產物還可以利用電商、快遞等新式銷售 48
和方式直接銷售,減少積壓。
在此循環網鏈中,可帶來如下效益:(1)林果業與養殖業的有機結合,提高 富余林草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蓄禽養殖所產生的肥料肥力可提高果品,有利于 生態農業的發展。(2)林果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種植以商貿服務和加工業為新生 產要素,既增加了銷售方式轉嫁農戶出售商品過程中部分風險,又增加了商品價 值量、提高了商品價值以此獲得更高利潤促使農戶不再以破壞生態環境換取收入。 在新的循環發展模式中,有益于產業規模與結構調整,促進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 系統協同發展。
農戶莊某與妻子兩人以種植果樹為主,兼養殖與打工。兩人于2000年開始 種植果樹,一共0.53 hm2,秦冠0.33 hm2,富士 0.2 hm2。2007年將秦冠品種全 部改種為富士,管護至今。每年果樹紙袋花費 1 萬元,農藥經政府補貼后約為 800元,地膜600元,購買農家肥需1500元,折算初期投資,每年支出約為13000 元。果園總產量約6500公斤,每年純收益約為15000元。同時莊某還養豬數頭, 疫苗為政府免費提供,飼料購買3500元,一年出欄7頭,現有4頭。家中0.047 hm2壩地于2020年集體回收種植藜麥。此外,莊某每年2月到3月在附近打工 獲得收益。
49
表 5-3 莊某家產業結構情況表
Table 5-3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family in Zhuang
產業 土地
類型 面積
(hm2) 單價
(元/公斤) 成本
(元) 純收入
(元) 占總收入 比重(%)
蘋果 梯田 0.53 4.2 13000 15000 44.77%
藜麥 梯田 0.47 0 0 0 0
舍飼
養殖 0 0 0 6835 12000 30.12%
務工 0 0 0 1000 14000 23.99%
退耕
補貼 坡地 2.67 0 0 200 0.32%
糧食
補貼 0 0 0 0 500 0.8%
從上表可以看出莊某目前家中產業結構組成。莊某年收入主要由蘋果收入、
養殖收入以及務工收入組成。其中,種植果樹所得收入占比最多可達 44.77%, 養豬收入占總收入的 30.12%,務工則占23.99%。
通過“果—農、林草—牧”型模式,莊某通過種植特色農業藜麥,經加工為 特產可增加一部分收入。將蘋果園內落果、樹葉以及園內雜草收集,當作養殖豬 飼料,減少部分養殖支出。同時,養豬產生的糞便與尿液為土地提供了良好的有 機肥料,將其收集集中處理實現豬糞便無害化,并與配方化肥融合,經過水肥一 體化模式,輸送于果園內部,形成林果—牧循環,消納于蘋果果園之中增加土地 肥力,提高蘋果質量與產量。而果園豐收后,可分片管理,一部分加工成果汁、 蘋果干出售,一部分或通過文化展等旅游活動加貼文字打包成高檔禮盒出售,同 時吸引旅客進園采摘,或留小部分存入冷庫商品庫等來年反季銷售,獲得高額收
50
入。整體形成以牧促農、以農帶牧、商—農—牧相結合,三產融合的良性生態農 業發展模式。
5.2.2.3協同發展策略
(1)加強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遠村川臺梯壩規劃種植藜麥、蕎麥等特色農產品,夾帶區域安排種植牧草與 飼料作物,近村種植果樹與經濟林,以上均進行規模化和標準化種植。規模化與 標準化的種植有利于整體成本的下降,以長期收入降低單位成本,且方便管理, 更好把握品控。
(2)強化現代化建設和智慧化管理
圍繞果園產業開展“智慧農業”建設,增設現代化生產技術。在果園部署微 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在線觀測與咨詢服務云平臺,全方面信息化與數字化。同時 成熟季果園劃分休閑旅游采摘區、加工區以及直接入庫區,分片管理,分級收益。 例如:選購寓意吉祥等字模字體或圖案,或緊跟潮流自選字模,在果實著色期貼 字,可論顆單賣。
同時,坡地種植蘋果需要引進新型蘋果品種以及新技術,擴大果園規模。對 老果園更新服裝,對幼園加強看管。標準化建設蘋果果園,提高蘋果質量的同時 更加穩定產品質量。做到既增量又增質,既提質又穩質。同時可間插地塊種植火 炬樹、櫻花樹、杏樹等經濟林,滿足觀光采摘與經濟收益。
(3)制定切實可行方案
紅莊內置水源保護區,不適宜發展規模化養殖,因此以舍飼養畜為主。而萬 莊相反,可以發展集中規模化養殖。利用林果業林草資源,增加養殖數量與規模, 搭建林果—養殖產業鏈接,建立以舍飼為主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
5.2.3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農—牧”型發展模式
5.2.3.1模式生產條件與特點
根據生態功能區劃分,劉興莊為該區域的唯一村莊。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 位于城鎮偏遠側溝區域,離干道較遠,不易運輸,距市中心平均距離約為 12307 米,以川地、壩地以及山坡地為主。人口密度小,區域林草面積較大,資源豐富, 適宜發展散養珍珠雞等特色珍禽的養殖業。川地、壩地發展以大棚蔬菜、大棚瓜 果為主的高效設施農業。
5.2.3.2 模式框圖
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以川地、壩地以及山坡地為主,退耕還林所積累的林 草資源結合整體生產資源使該區形成“農—牧”型發展模式,見圖 5-3。
51
圖 5-3 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 “ 農—牧 ” 型發展模式示意圖
Figure 5-3 Schematic diagram of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model in facility agriculture labor service leading area 注:間帶帶區域指川臺梯壩與山坡地交界部。
從圖 5-3 可以看出,該發展模式由兩部分構成,其中左邊循環為主體。在此 模式左半部分中,川地與壩地發展以供應蔬菜瓜果原材料為主的大棚蔬菜、大棚 瓜果等高效設施大棚農業,兼小米、蕎麥等特色雜糧種植。設施農業—勞務主導 區部分山坡地種植的經濟林與退耕還林(草)的生態林、草地一同為舍飼養殖提 供一定的原材料。舍飼養畜所產生的糞便可以以肥料形式補給于經濟林、生態林, 提高經濟林的存活與產量,促進生態林的生長。同時糞便作為肥料改良種植大棚 產業等耕種的土壤,提高土地生產力,蓄力發展無公害、純天然的綠色有機高質 量產品。川地、壩地與山坡地的邊角間帶區域,則種植牧草,為畜牧業提供養殖 飼草,形成自給型“農—牧”型發展模式。
通過此左側發展模式,形成四條產業:高效設施大棚農業、特色雜糧種植農 業、養殖業以及經濟林產業。同樣,四條產業所生產的產品進入右半商貿循環, 即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農—牧”型發展模式以提供生產商品原材料通過進 入城郊“三產”融合區內“商貿—農—副”循環鏈接,進一步加工、包裝、再加 工、進入市場或直接流入市場,形成生態功能區協調發展。
農戶曹某與妻子、孫子三人一起生活。他與妻子均在家種植大棚。家中一共 3 個大棚,共 0.16 hm2 。蔬菜種植西紅柿、豆角,瓜果則種植甜瓜、西瓜,一年 兩茬。3 個大棚經由政府推廣,免費安裝了滴灌與噴灌,并計劃引進蚯蚓肥料。 大棚每年種子費 3500 元,農藥 800 元,復合肥 1200 元左右,農家肥高達 4000 元,水費 600 元,地膜折算一年 1500 元。壩地 0.133 hm2 種植玉米,僅供自食。 每年種植只有70元種子費用。同時,曹某退耕林地4.67 hm2,為所有中產業最 52
大面積。全家收入中大棚占64.83%,務工29.59%。表5-4顯示了曹某家中產業 情況。
表 5-4 曹某家產業結構情況表
Table 5-4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ao family
產業 土地類型 面積(hm2) 成本(元) 純收入(元) 占總收入比重
西紅柿 壩地 0.053
甜瓜 壩地 0.053
11670 65000 64.83%
西瓜 壩地 0.053
豆角 壩地 0.053
玉米 壩地 0.133 70 0 0%
務工 0 0 20000 15000 29.59%
退耕補貼 坡地 4.67 0 6300 5.33%
糧食補貼 0 0 0 300 0.25%
通過“農—牧”型發展模式,曹某將退耕還林的林草資源銜接舍飼養畜或散 養牲畜,彌補林草資源無法合理利用的空缺,完善養殖產業鏈接。曹某養殖珍珠 雞,將一部分土雞蛋、雞肉等直接賣出,一部分給民宿、餐飲以提供原材料方式 售出,或進入加工廠進行加工包裝成農產品禮盒打包售出。同時曹某將養珍珠雞 所產生的糞便作為農家肥運往瓜果大棚,調整大棚土壤肥力。原本種植玉米的壩 地可改種蕎麥、藜麥特色雜糧,增加收入。此模式通過高效大棚設施和養殖業的 “農—牧”銜接,不僅提高了林草資源利用率,同時促進了產業的發展,減少了 農家肥資金的投入與化肥的投入。
5.2.3.3協同發展策略
(1)產業規模化與標準化
根據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現狀,基于現有條件,實施產業規模化與標準化 是實現產業循環的基本要求。通過規模化建設高效設施大棚瓜果蔬菜與養殖業, 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增加管理的精準化與專業化,提高總體產量。同時標準化產 業流程,減少人工成本,降低產業成本的同時將產品質量保持穩定水準,將產品 快速、安全投入市場。
(2)農牧方式多元化
在規模化與標準化的基礎上采取不同方式進行生產。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 在生態林與草地區域采取散養方式養殖珍珠雞等特色珍禽,通過散養的方式使土 53
雞雞肉更為緊致,提高土雞雞肉質量,增加市場競爭力。同時利用間帶區域種植 的牧草與經濟林、生態林所提供的飼料降低舍飼養殖的成本,進行集約化舍飼養 殖。根據土壤肥力、總體產量等現象科學采取間種、輪種方式建設設施大棚與特 色農業,提高產量與質量的同時,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3)生產種類多樣化
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要重視產品質量與數量提升,又要增加產品種類的多樣性。 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養殖業與其他兩功能區養殖有明顯的不同:設施農業—勞 務主導區養殖業發展以特兒珍禽養殖業為主。在現有養殖基礎上,進一步引進養 殖新品種,優化蓄禽養殖種類,以品種代替規模,提高產品價值。發展珍珠雞等 特色禽類養殖,擴大規模,建設養殖基地,形成具有高區分度的養殖銷售市場。
5.3 小結與討論
(1)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使河莊坪鎮的林草資源穩步增加,而未有效 利用富集的林草資源需要形成相關產業。同時城鎮化以及鄉村振興政策引導下河 莊坪發展要求逐步上升為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2)商品型生態農業是河莊坪農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與三個 生態經濟功能區相適應,商品型生態農業有三種發展模式類型:第一類為“商貿 —農—副”型,第二類為“果—農、林草—牧”型,第三類為“農—牧”型發展 模式。其中,城郊“三產”融合區的區位要求“商貿—農—副”型,為其他兩區 域提供加工以及商貿服務為主的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融合為主。鏈式果園產業主 導區“果—農、林草—牧”型模式圍繞果園發展為中心,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 “農—牧”型發展模式則以高效設施大棚以及養殖業為中心,兩功能區產業生產 均可通過城郊商貿進入良性生態農業循環。整體上實行“三產”融合。
54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針對城郊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滯后的現實,通過對河莊坪鎮生態經 濟系統演變過程分析,對其異質性、同一性及其關系辨析、識別,進行功能區劃 分,然后對各個功能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態勢進行探析,構建各個功能區農 業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為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提供參考。
6.1結論
(1) 河莊坪鎮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目前主要問題是生產資源與產業不匹配, 即河莊坪流域的生產資源并未形成與之相關的產業,資源利用不合理、不充分, 產業—資源鏈網不完善,阻礙了農業生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 按照區域主導產業的異質性,劃分研究區域為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 城郊“三產”融合區與設施農業—勞務主導的生態—經濟功能區。城郊“三產” 融合區分布在川道兩側,區域涵蓋 12 個村,分別是:井家灣、石窯、河莊坪、 石屹塔、小溝、李家洼、陳團溝、崔屹嶗、李家灣康家溝、趙家岸、解家溝。鏈 式果園產業主導區位于鎮區西部,紅莊村與萬莊村坐落于此。設施農業主導區僅 有劉興莊村,其位于鎮區東北角。
(3) 采用耦合度模型,將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關系劃分為協調發展類型、 耗損發展類型、鉗制發展類型、提升修復類型4個類型;其中河莊坪鎮的三個功 能區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程度不完全一致:城郊“三產”融合區包含了 3 種耦合類型—鉗制、耗損以及協調發展,既有低效協調發展類型也有高效均衡發 展類型的村莊為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劉興莊即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的耦合程 度最優;此外,同一主導產業在不同生態功能功能區發展所產生的生態經濟效果 具有差異性。
(4) 明確了通過建設商品型生態農業可實現河莊坪鎮城鄉農業生態經濟協 同發展,構建了三個功能區的商品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鏈網結構):城郊“三 產”融合區為“商貿—農—副”型發展模式,鏈式果園產業主導區為“果—農、 林草—牧”型發展模式,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為“農—牧”型發展模式。鏈式 果園產業主導區“果—農、林草—牧”型模式與設施農業—勞務主導區“農—牧” 型發展模式以第一產業為主,城郊“三產”融合區的“商貿—農—副”型發展模 式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前者為后者提供原材料資源,整體上實現三產融 合。
55
6.2 研究展望
本研究分析了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發展為商品型生態農業模式,對促進河莊 坪鎮城郊型鄉村生態經濟發展與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圍繞以上研究基礎和 現實發展需求,今后可進一步研究與深化下述 2方面內容:
(1)耦合度模型的進一步研究 關于耦合度模型的研究,目前多用時間序列建立耦合度模型,本文嘗試運用 空間序列代替時間序列建立耦合度模型,通過案例分析,驗證了空間序列建立耦 合度模型的可行性。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應選擇不同類型區域及不同屬性問題 進一步驗證。
(2)商品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優化設計 本文根據總體設計,研究了城郊型協同發展模式為商品型生態農業。在后續 對各個功能區以及類型區的商品型生態農業模式,可進一步的優化設計。
56
參考文獻
包永江. 1997. 論大城市城郊型農業的“二次創業”. 天津社會科學, 6: 18~21.
卞有生, 金冬霞, 邵冬暉. 2000. 國內外生態農業對比: 理論與實踐. 國內外生態農業對比.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蔡昆爭, 牟子平, 陳榮均.2000. 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模式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3): 190-193.
查廣云. 2006. 科學發展觀與我國生態經濟學的發展.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5): 45-46.
陳鋒正, 劉新平, 吳大付, 劉向暉. 2016. 河南省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耦合關系及協同發展的 戰略選擇.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50(5): 688-695.
陳佑啟. 1996. 試論城鄉交錯帶及其特征與功能. 經濟地理, (3): 27-31.
成思敏. 2018. 陜北退耕區農業產業—資源系統耦合機制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楊凌: 中國 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崔兆杰, 司維, 馬新剛. 2006. 生態農業模式構建理論方法研究. 科學技術與工程, 6(13): 1854-1857.
董慰, 戴锏, 譚卓琳, 季強. 2017. 生態與產業相契城市與鄉村共生——呼倫貝爾市城郊型新 鎮區發展路徑探索. 城市建筑, (12): 124-127.
高靜, 于建平, 武彤, 劉瑋. 2020. 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研究. 中國農業資源 與區劃, 41(1): 1-7.
高亮之. 1980.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與我省農業現代化. 江蘇農業科學, 02(002): 5-8.
郭柳. 2020. 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郊型村莊融合發展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太原: 山西大學.
韓曉佳, 王繼軍, 趙曉翠, 王超遠, 夏雨. 2021. 城市近郊型鄉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潛力 及產業空間布局——以延安市河莊坪鎮為例. 生態學報, 41(12): 4720-4731.
江紅莉, 何建敏. 2010. 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動態耦合協調發展研究——基于江蘇省的 數據. 軟科學, 24(3): 63-68.
姜學民, 徐志輝. 1993. 生態經濟學通論.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金釗. 2019. 走進新時代的黃土高原生態恢復與生態治理. 地球環境學報, 10(3): 316-322.
李佛關,吳立軍.2019.基于LMDI法對碳排放驅動因素的分解研究.統計與決策,35(21): 101-104.
李建偉. 2018. 中國經濟增長四十年回顧與展望. 管理世界, 34(10): 11-23.
李奇睿. 2011. 安塞縣商品型生態農業系統耦合關系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楊凌: 西北農林 科技大學.
李奇睿, 王繼軍. 2011. 退耕背景下安塞縣商品型生態農業系統耦合關系. 農業工程學報, 27(9): 293-298.
李曉俐, 陳陽. 2015. 借鑒國外循環農業模式,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經濟研究導刊, (21): 31-32.
57
李玥. 2019. 黃土丘陵區退耕與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協同發展研究. [博士學位論文].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李宗善, 楊磊, 王國梁, 侯建, 信忠保, 劉國華, 傅伯杰. 2019.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現狀、 問題及對策. 生態學報, 39(20): 7398-7409.
林慧龍, 侯扶江. 2004. 草地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系統耦合與系統相悖研究動態. 生態學報, 24(6): 1252-1258.
林文雄,吳志強,鄭世慶,王松良,林群慧,梁義元. 1994. 福建中亞熱帶農業生態類型的 成因與發展機制-II.村級農業生態經濟類型.福建農業大學學報,(4): 484-489.
劉國彬, 胡維銀, 許明祥. 2003. 黃土丘陵區小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健康評價. 自然資源學報, 18(1): 44-49.
劉佳, 王繼軍. 2009. 黃土丘陵區農業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互動關系——以安塞縣紙坊溝 小流域為例. 應用生態學報, 20(6): 1401-1407.
劉耀彬, 李仁東, 宋學鋒. 2005. 中國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關聯分析. 地理學報, 60(2): 23(33): 73-76.
盧宗凡, 梁一民, 劉國彬. 1997. 中國黃土高原生態農業. 西安: 陜西科技出版社, 2~23, 45~56.
馬駿. 2008. 黃土坡面果糧復合系統果樹根系分布與分形特征. [碩士學位論文]. 北京: 北京 林業大學.
毛俊杰. 2018. 農業工程技術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 農業工程技術, 38(32): 79.
明星, 王雅鵬. 2000. 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選擇與實施. 調研世界, (4): 3-4, 7.
牛艷利. 2010. 紙坊溝流域商品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楊凌: 西北農林 科技大學.
潘少會. 2017. 村鎮生態經濟系統健康評價及修復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南京: 南京林業大 學.
喬標, 方創琳. 2005.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動態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區的應用. 生 態學報, 25(11): 3003-3009.
任繼周,萬長貴.1994.系統耦合與荒漠一綠洲草地農業系統一以祁連山一臨澤剖面為例. 草業學報, (3): 1-8.
石潤圭. 2001. 安徽省幾種生態農業模式. 安徽農學通報, 7(2): 36-37.
孫浩然. 2006. 國外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模式及其啟示. 社會科學家, (2): 61-64.
田江. 2017.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研究進展.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38(4): 9-16.
屠黃桔, 王佳. 2021. 實用性理念下蘇州城郊型鄉村發展策略研究. 見: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鄉 村規劃). 中國四川成都: 960-972.
萬里強, 李向林. 2002. 系統耦合及其對農業系統的作用. 草業學報, 11(3): 1-7.
王繼軍. 2000. 陜北丘陵區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7(2): 22-24, 110.
王繼軍. 2001. 紙房溝流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建設及其投入問題分析.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3(3): 56-58.
王繼軍, 郭滿才, 姜志德, 蘇鑫, 李慧, 李奇睿. 2010a.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過程模型的建
58
立及應用. 生態學報, 30(9): 2371-2378.
王繼軍, 姜志德, 連坡, 郭滿才, 姜峻, 蘇鑫, 李慧, 牛艷麗. 2009. 70年來陜西省紙坊溝流域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態勢. 生態學報, 29(9): 5130-5137.
王繼軍, 李慧, 蘇鑫, 杜娜. 2010b. 基于農戶層次的陜北黃土丘陵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 關系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 25(11): 1887-1896.
王書華, 張義豐, 毛漢英. 2004. 城郊縣域生態經濟協調狀態與發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 樂市為例. 地理科學進展, 23(1): 96-104.
王騰. 2020. 時空壓縮下城郊融合型鄉村綠色發展的困境與策略. 理論月刊, (4): 75-84.
王滎坤. 2021. 巴彥淖爾市農戶政策性設施農業保險投保決策影響因素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大學.
吳丹. 2020. 城鄉融合背景下城郊型村莊發展模式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鄭州: 華北水利水 電大學.
吳人堅, 徐明. 1988. 蘇州城郊光福鎮城鄉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04): 15-21.
夏偉生, 唐仲篪. 1988. 試論干旱區的城郊生態經濟系統.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02): 1-6.
夏雨, 王繼軍, 連坡, 韓曉佳, 溫昕, 李怡鳳, 馬玲娜, 孫在偉. 2022. 黃土丘陵區農業生態經 濟系統耦合特征分析——以河莊坪鎮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9(3): 344-350.
徐增輝, 金繼明, 蔡耀輝, 楊濤. 2021. 氣候變化對黃土高原淺層滑坡影響的模擬研究——以 延安寶塔區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8(1): 387-393.
許新橋. 2014. 生態經濟理論闡述及其內涵、體系創新研究. 林業經濟, (8): 48-51.
許彥章. 2016. 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河北省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保定: 河北大學.
楊思遠. 2015. 城郊型村莊經濟結構及其發展趨勢. 學習論壇, 31(10): 29-33.
姚振賢 1987. 城郊生態經濟初探.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 (04): 40+76-80.
尹長安, 李培德, 李璟. 1989. 銀川市城郊畜牧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研究. 寧夏農林科技, (4): 42-45, 26.
于法穩. 2021. 中國生態經濟研究: 歷史脈絡、理論梳理及未來展望. 生態經濟, 37(8): 13-20, 27.
張培棟, 潘效仁, 孟維國, 史桂萍. 2001. 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的系統思考. 農業系 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17(3): 164-166, 170.
張秋菊, 傅伯杰, 陳利頂, 趙文武. 2004. 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與區域可持續發 展. “土地變化科學與生態建設”學術研討會. 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 中國 地理學會, 368-374.
張祖新, 周紀綸. 1989. 城郊生態經濟系統的綜合區劃. 生態經濟, (3): 1-4.
鄭業軍. 2013. 退耕還林背景下安塞縣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周芳, 鄒冬生. 2016. 生態經濟核心概念與基本理念、運行規則芻議.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 17(1): 100-102.
周立華. 2004. 生態經濟與生態經濟學. 自然雜志, 26(4): 238-242.
59
佚名. 2010. 各具特色的國外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農村工作通訊, (18), 2.
李玥, 王繼軍, 劉普靈, 成思敏, 李茂森, 喬梅. 2018. 退耕還林工程與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系 統協同性研究: 以安塞縣為例. 自然資源學報, 33(7): 1179-1190.
Costanza R, D'arge R, Groot R D, Farber S, Grasso M, Hannon B, Limburg K, Naeem S, O'neill R V, Paruelo J.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Ecological Economics, 25: 3-15.
Odum H T 1996. Environment Account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New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370.
Tian J, Huang C H. 2000.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https://www.hoepli.it/libro/so il-erosion-and-dryland-farming/9780849323492.html.
Wackernagel M, Rees W E. 1997.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 0-24.
Wu X, Yang Y, Liu C, Xu G, Wang Y. 2021.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agro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emergy theory: 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China. Sustainability, 13(15): 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