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文摘要 - 1 -
Abstract - 2 -
緒論 - 1 -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 1 -
(一)研究背景 - 1 -
(二)研究意義 - 1 -
二、 國內外研究綜述 - 2 -
(一)國外研究現狀 - 2 -
(二)國內研究現狀 - 4 -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 8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 8 -
(一)研究方法 - 8 -
(二)研究內容 - 9 -
四、 創新點和不足之處 - 9 -
(一)創新點 - 9 -
(二)不足之處 - 9 -
第一章 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 11 -
第一節 相關概念 - 11 -
一、農業干旱與農業旱災 - 11 -
二、農業經濟 - 11 -
第二節 理論基礎 - 12 -
一、馬克思主義災害觀 - 12 -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 13 -
三、災害經濟學理論 - 14 -
四、公共物品理論 - 15 -
本章小結 - 15 -
第二章 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的發展概況及旱災災情分析 - 16 -
第一節 農業經濟發展概況分析 - 16 -
一、糧食總產和單產變化情況 - 16 -
二、農業生產總值變化情況 - 19 -
三、農業技術條件變化情況 - 20 -
第二節 旱災災情分析 - 24 -
一、旱災演變趨勢 - 24 -
二、旱災成因 - 29 -
三、旱災特點及分布 - 30 -
第三節 旱災對農業經濟的主要影響 - 31 -
一、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 31 -
二、對農業經濟發展投入的影響 - 31 -
三、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響 - 32 -
本章小結 - 33 -
第三章 旱災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 - 34 -
第一節 旱災對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影響的回歸分析 - 34 -
一、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 34 -
二、模型構建 - 34 -
三、實證模型分析 - 35 -
第二節 旱災與農業經濟脫鉤關系分析 - 37 -
一、脫鉤模型構建 - 37 -
二、實證模型分析 - 39 -
本章小結 - 42 -
第四章 對策建議 - 43 -
第一節 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 43 -
一、做好資金保障工作 - 43 -
二、統籌“建設—使用——管護”全過程 - 44 -
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 44 -
第二節 應用農業節水抗旱技術 - 44 -
一、節水灌溉技術 - 45 -
二、節水抗旱栽培技術 - 45 -
三、節水抗旱化學技術 - 45 -
第三節 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 - 46 -
第四節 提高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 47 -
第五節 積極發揮農業保險作用 - 48 -
一、保險公司層面 - 48 -
二、政府層面 - 49 -
本章小結 - 49 -
結語 - 50 -
參考文獻 - 51 -
致謝 - 57 -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論文 - 58 -
緒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變暖的程度逐漸加深,洪澇、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極端事件頻繁發 生,對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因為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有著較強的依賴性,與 其他產業相比抵抗災害的能力弱,使得農業經濟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20 世 紀 90 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的旱災日益頻繁且嚴重,各地干旱時間也有所增加。相較 于其他自然災害,旱災因其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成為 造成農業經濟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糧食產量占 世界的 1/4,但日益頻發的旱災對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造成巨大影響。
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保障著全國人民的糧食需求,2021 年糧食產量 為 7867.7 萬噸,占全國糧食產量 11.52%,連續 11 年居全國第一。由此可看出黑 龍江省農業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 著全球氣候變暖顯著加劇,黑龍江省降水量減少且時空分布不均,境內多條河流 水位下降,全省大部分縣市都發生過不同程度旱情。干旱事件頻發導致水資源短 缺,河流斷流,禾苗枯死,糧食產量大幅度減產,威脅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經濟 損失慘重。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黑龍江省是我國第一產糧大省,擁有得天獨厚資源條件,糧食產量約占全國 的 1/9,但因常年受到各種自然災害尤其是旱災的影響,農業生產面臨著日益嚴峻 的挑戰。因此本文通過梳理黑龍江省農業經濟和旱災災情發展概況,深入了解黑 龍江省旱災和農業經濟內涵,將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在一定程 度上豐富了我國對農業旱災研究的理論,為進行旱災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同時為 健全旱災快速響應機制提供正確的理論準備。
2.實踐意義
-1-
雖然國家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旱災仍然制約著黑 龍江省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通過選取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成 災面積、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有效灌溉面積、農用化肥使用量、農業機械 總動力等指標能夠科學、合理地對旱災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進行估算,使政府和 農戶對旱災造成的危害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為下一步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有力 的依據與參照。這對保障黑龍江省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鞏固脫貧攻 堅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1.旱災成因及評價指標
John A. Dracup 等(1980)[10]表明干旱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是由于與預期的“正 常”氣候相比,極端缺乏降水造成的,當降水不足超過一個季節或更長時間時, 會導致農業、水文或社會經濟災難的發生。IPCC (2014) [13]認為在考量災害風險 時,需綜合考慮災害本身(致災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度。Hugo Carrao(2016) 等[15]基于歷史干旱風險、暴露性和脆弱性三個獨立指標,使用非補償性DEA模型 得出在全球范圍內,美國東部、南歐、印度、中國東部和尼日利亞的干旱風險較 其他地區高。
2.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Habibollah Salami 等(2009) [26]使用線性規劃模型估計旱災造成農業經濟直接 損失,并運用宏觀計量模型追蹤旱災對其他經濟部門的間接影響,發現 1999—2000 年發生的嚴重干旱造成了 1.65 億美元的直接損失,相當于伊朗種植部門總增加值 的 30.3%,同時導致其他農業分部門(畜牧業、漁業和林業)的增加值減少 12.7%。 Jadwiga R. Ziolkowska 等(2016) [27]基于投入產出和社會核算矩陣模型,分析了由 農業旱災引起的消費行為變化對畜牧業和對其他相關部門的影響。結果發現 2011 年的德州農業干旱使整個德州經濟損失了169 億美元,約166895 人失業。僅農業 部門就失去了約 10.6 萬個工作崗位。 A.Lopez-Nicolas 等( 2017) [28]提出了一個新
-2-
的框架來分析干旱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在灌溉季節開始時 預測流入和未來水庫蓄水量的隨機時間序列模型;根據預計的流入和儲存情況評 價供水情況的統計回歸;以及基于灌溉用水供應和作物價格對農業生產價值影響 的計量經濟模型。Norman V Loayza (2012) [29]認為旱災不僅會制約農業經濟增長, 還會進一步削減農業資本。Thomas Fomby(2013)[30]發現在旱災發生當年會對農 業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在接下來的一年農業經濟會得到顯著恢復,總體上 旱災的累積效應仍然負面的。 Jean-Marc Montaud 等(2019) [32]利用動態可計算的 一般均衡模型,對馬里 15 年期間不同程度的干旱強度和頻率進行了反事實模擬, 發現干旱年份的實際 GDP 與正常情況下的偏差分別為-2.8%、-5.6%和-13.1%,同 時干旱也會引起農產品價格上漲。 Vikrant Panwar 等(2019) [33]為了分析自然災害 對農業部門的影響,使用了以 2010 年不變價格計算(以美元計價)的人均農業增加 值,并進一步將自然災害分為洪水、干旱、風暴和地震,以研究它們在經濟影響 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表明,旱災對農業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但不會對 其他經濟部門產生沖擊。
3.抗旱措施
Eleni Kampragou等(2011) [46]針對不同國家共同抗旱要如何制定政策進行了 研究,表明抗旱政策制定的關鍵在于促進利益相關方自下而上的參與管理過程、 提高管理方應對干旱風險的能力、加強科學與政策領域之間的聯系,以便根據決 策確定工作的優先級,從而確保相關結果有效地傳達到不同決策級別。 Gabriel Felbermayr等(2014)[47]表明面對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要在制度上下功夫,更好的 制度質量能夠有助于加快經濟重建進程,從而減少自然災害對人均收入的不利影 響。Eleni Kampragou、Gabriel Felbermayr等學者提出可通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提高制度質量來應對旱災造成的負面影響。Michael L. Nuccio等(2018)[43]認為全 球氣溫的不斷上升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導致許多作物的生產率下降, 在這種背景下,研究耐旱作物至關重要。K. F.Fung等(2019) [40]認為干旱預警技 術的發展能夠幫助人們及時應對旱災,研究回歸分析模型、隨機模型、概率模型、 人工智能模型對于預測干旱的適用性和準確性,展望了未來干旱預測技術的發展 -3-
前景。Prodhan Foyez Ahmed等(2022)[41 ]討論了機器學習方法在開發干旱災害預 測模型中的潛在應用,表明日后機器學習方法可作為預測旱災的重要手段。K. F.Fung、Prodhan Foyez Ahmed等學者認為加強旱災風險預警監測能力能夠及時預 防農業旱災,減少旱災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
(二)國內研究現狀
1.旱災變化趨勢
隨著氣候變暖,干旱事件的發生會越來越頻繁。楊秀春等(2002)[1]、許朗等(2012) [2]基于我國旱災受災面積、成災面積隨時間波動情況,得出我國旱災頻率逐漸增加 以及災情的逐漸加重結論。李明等(2018)[3]運用斜率估計和Copula函數等分析方 法對1961—2012年東北地區的干旱風險進行研究,得出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整 個東北地區重旱、特旱事件發生頻率顯著增加。于小兵等(2017)[4]通過使用數理 統計和偏相關分析方法對我國1970—2019年農業氣象災害進行了研究,表明旱災 是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黑龍江省旱災發生頻率增加。楊曉靜等(2018)[5]創新性地 運用自然災害系統理論構建了旱災評估模型,發現在東北三省之中,黑龍江省農業旱災暴 露性最高、抗旱能力最低、農業旱災綜合等級最大。Shi baoLu等[6](2019)發現20世 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干旱程度相對溫和, 90年代以后干旱程度較為嚴重。田志會 等[7](2019)通過運用M-K趨勢和突變檢驗兩種方法分析我國主要糧食生產基地的 旱災演變情況,發現無論是旱災發生的規模還是影響范圍,東北地區均呈顯著增 加趨勢。Jiaqi Zhao等[8](2020)基于歷史上干旱損失最高的地區未來更有可能遭 受干旱損失的假設,發現極端高干旱風險區域以黑龍江省居多,占總面積的 32%。 黑龍江省雖屬濕潤半濕潤地區,但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勻,春季最易發生干旱。王 利民等[9](2021)人運用變異系數、聚類分析等方法對我國旱災時空分布格局進行 分析,發現在旱災空間分布上,西北和東北更容易發生旱災,受旱災影響較為嚴 重;從時間動態變化上,旱災受災面積和旱災占比呈現出波動降低的特點。楊曉靜、 李明、Jiaqi Zhao、王利民等學者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了旱災變化趨勢和分 布特征,均表明了東北地區易發生旱災。
2.旱災成因及評價指標
-4-
中國所處特殊地理位置和極端的氣候條件是干旱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①(張文 淵, 2003),對水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污染水源等一些不適當的人類活動則 加劇了旱災的危害②(黃會平,2010)。徐愛華(1995)[11]和王國慶(2000)[12] 針對黑龍江省實際情況,表明旱災主要是由于氣候異常、降水偏少、降雨時空分 布不均勻等氣象因素造成,除此之外水庫虧蓄、江河水位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水資源利用率低等人為因素也是旱災發生的誘因。旱災是由自然因素導致的,人 為因素會增加旱災發生的風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也會逐漸加重旱 災的嚴重程度。
尹圓圓等(2014) [14]梳理了旱災風險評價指標研究進展,認為未來全球旱災 風險研究的主流趨勢是運用“孕災環境—致災因子—承災體”這一定量化風險評 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為世界各國進行抗災減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張強等(2017) [16]從災害形成機制的角度介紹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提出了一種干旱災 害形成的概念模型,即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地震引起的地質水文環境的變化使 得致災因子(危險性),承載體自身性質(暴露性和脆弱性),孕災環境(敏感 性)受到波動,進而引發旱災。張強等系統分析了災害的形成機制,在原有的三 因素理論中,又考慮到環境的敏感性。趙佳琪等(2021) [17]總結前人研究成果, 克服主觀性強和理論基礎薄弱的問題,基于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暴露度以及 承災體脆弱性構建新的旱災風險評估模型,表明高暴露度和高脆弱性是地區旱災 風險高的主要原因。趙佳琪等量化了各個影響因子的貢獻水平,得出旱災發生的 主要原因是高暴露度和高脆弱性,較之前學者具有開創性,可使各級政府把握決 策重點,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談及旱災對農業的影響,不少學者從糧食產量的角度出發,采用的方法也各 不相同。You等(2009) [18]選取1979—2000年中國各省氣象條件、小麥產量等數
①張文淵.淺談中國的干旱災害及抗旱減災對策[J].中國減災,2003(01):48-50.
②黃會平.1949?2007年全國干旱災害特征、成因及減災對策[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11):94-98.
-5- 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發現在作物生長期氣溫上升1°C,小麥至少減產3%。Yinpeng Li等(2009) [19]通過綜合分析方法評估當前和未來全球干旱風險對主要作物生產的影響, 結果表明到2100年,受干旱災害影響的地區將從15.4%增加到44.00%。隨著氣候變化, 主要作物因干旱而減產的速度將顯著增加,2050年減產50%,2100年減產近90%。覃志 豪(2010)[20]通過衡量旱災發生強度來計算旱災影響力。結果表明,如果干旱強 度增加1%,干旱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增加0.38%,糧食產量將損失2X106to段小紅 (2011) [21 ]運用C-D生產函數法計算受災面積對糧食產量增長的貢獻率。發現除糧 食播種面積外,受災面積對糧食增長的貢獻率處于第二位,減少和控制旱災發生 的頻率能夠使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李治國等(2014)[22]選用旱災受災面積、強 度異常指數、強度指數等指標定量分析旱災對糧食產量造成的影響,發現在 1982 —2011年間每年因旱人均糧食損失量已經達到32.56kg,旱災對我國糧食產量有著 較為嚴重的危害。且旱災嚴重的中心在北方,西南地區為次中心,而東南沿海地 區的旱災較輕。孫良順[23]通過對 29 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表明與水災相 比,旱災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更大。且當旱災受災率增加 1 個百分點,糧食產量減 少 0.0038 個百分點。這些學者使用的模型方法不一,但都得出一致的結論,即旱 災會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糧食產量,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魏一鳴等(2002)卩3]探討自然災害對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的影響,運用投入產 出分析法發現1995年的自然災害導致農業總產值損失909.23 億元,而由農業總產 值引起其他部門的損失達265.65億元。閻虹等(2006) [25]從糧食產出、糧食供求 波動、價格、農民收入以及農民消費水平等方面研究自然災害對山東省農業經濟 的影響,結果發現自然災害會導致糧食減產,糧價波動,農民收入增長趨緩、農 民消費水平則在受災較輕的年份上升,較重的年份下降。黃毅(2018)[31]通過對 我國 2006—2015 年 31 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發現自然災害會降低農村居 民人均收入和農業經濟增長。李宏(2021)[34]對我國 1998—2018 年 31 個省區的 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東北和西部地區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人力資本稀缺 等原因,當自然災害發生,經濟增長會受到負面影響。魏一鳴、閻虹、黃毅、李 宏等學者都持自然災害會對農業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觀點,而旱災作為最普遍的
-6-
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
4.抗旱措施
張秋平等(2010) [35]在深入分析當前水旱災害投入機制現狀、存在問題的基 礎上,提出了水旱災害分級投入計算模型,認為明確各級政府救災資金分級投入 責任十分有必要。蔣尚明等(2013) [36]建立了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安徽 省 1990—2007 年抗旱投入和減少農業經濟損失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抗 旱投入能夠有助于減少農業經濟損失。Chen Huili等(2018) [37]表明促進資本投資 和提高技術投入(化肥、農藥和灌溉)的可獲得性,可以有效地減少干旱造成的 糧食產量損失。郭靜等(2021) [38]運用GMM模型對我國2007—2018年31個省份 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在一定范圍內增加政府救災支出可以減輕自然災害 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張秋平、蔣尚明、Chen Huili、郭靜等表明可通過增加抗 旱投入應對旱災造成的負面影響。溫奇等(2012) [39]發現環境減災衛星星座因其 自身特性適合于監測旱災等大范圍災害,建立區域旱災風險評估和旱災監測指數 模型對旱災的風險進行評估,發現監測結果精度較高,可以應用于旱災風險預警。 ZhenXiang Xing[42] (2017)等表明可從承災體的角度著手,通過降低作物、耕地等 承災體脆弱性,進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保護土地生態環境。杜建斌[44](2020) 為有效應對旱災對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提出在玉米苗期和全生育期東北地區可 利用育苗移栽、壟作、薄膜覆蓋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針對大豆,則可采用調整耕 作方式和應急補灌等抗旱技術。唐喜華(2020) [45]提出在抗旱減災過程中要堅持 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重,即調整農業結構、修建各類水利工程、增加森林和植 被面積等。ZhenXiang Xing、杜建斌、唐喜華等針對抗旱所提出的諸如種植耐旱作 物、提高灌溉應急能力、調整耕作方式、薄膜覆蓋等建議基本可以歸類于對承災 體的保護。屈艷萍(2018) [48]等對目前的抗旱工作進行總結,發現我國抗旱減災 科學水平還較低,相關基礎理論和實用技術手段剛剛起步。為了提高國內抗旱減 災水平,需要建立以防旱學、抗旱學、抗旱減災技術為主體的學科體系。王向楠 等(2011) [49]運用動態面板的估計方法分析農業貸款、農業保險對中國農業產出 的影響,認為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對農業產出有積極的正向作用。代寧等(2017)
-7-
[50]運用面板分位數回歸方法研究政策性保險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發現農業保 險能夠提高農業產出水平,且分位點越低對農業產出的促進作用越明顯,因此需 要鼓勵農業產出水平較低的地區參與農業保險。王向楠、代寧等都通過是實證研 究表明農業保險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產出。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內學者普遍 認為我國東北地區更易受到干旱的影響,旱災發生頻率最高;二是就旱災對農業 經濟的影響而言,學術界普遍認為旱災會對農業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國外已經有 了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國內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旱災對糧食產量 的影響,也有一些學者就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但僅從旱災角度出發 研究其對農業經濟影響的成果較少;三是國內外學者從提高災害預警能力、種植 耐旱作物、建設水利工程等方面提出了諸多抗旱減災措施,以期能夠幫助政府和 農業生產者減少旱災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一)研究方法
在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統計分析法與實證模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分析旱災對農業經濟造成的影響,主要運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和脫鉤指 數模型進行模擬分析。
第一,文獻研究法。通過仔細研讀國內外相關文獻,總結已有文獻的研究方 法和研究結果,為探討黑龍江省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提供豐富理論基礎。
第二,統計分析法。通過搜集到的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不同作物糧食單產、 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總產值、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使用量、旱災受災面 積、成災面積等數據進行整理,動態分析1978—2019年黑龍江省農業發展情況和 旱災災情變化情況,同時選取了某些糧食產量下降幅度大和旱災災情嚴重的年份 進行靜態分析。
第三,實證分析法。文章主體部分是通過對時間序列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和脫
-8-
鉤指數模型研究旱災對農業經濟造成的影響,分析旱災對黑龍江省農業總產值和 糧食產量的影響。
(二)研究內容
本章共有五個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對的論文研究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綜述、創新點和不足 之處等進行了闡述。
第二部分對論文研究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以及基礎理論進行了闡述。
第三部分主要闡述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發展和旱災災情情況。從糧食產量、農 業生產總值、農業技術條件三個方面分析了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發展概況。從旱災 演變趨勢、旱災成因、旱災特點及分布三個方面分析黑龍江省旱災災情情況。同 時對黑龍江省旱災對農業經濟的主要影響進行了闡述。
第四部分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黑龍江省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主要運用了 回歸模型研究黑龍江省旱災對糧食產量、實際農業生產總值影響程度,以及脫鉤 指數模型分析旱災與農業經濟之間的脫鉤關系。
第五部分提出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應用節水抗旱技術、提高災害預警 監測能力等對策建議。
四、創新點和不足之處
(一)創新點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進行創新:
第一,在研究視角上,談及旱災對農業經濟造成的影響,國內學者大多從糧 食產量的角度出發。本文不局限于研究旱災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而是以黑龍江省 為例研究旱災對農業經濟的整體影響。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搜集了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農業 發展和旱災災情方面的數據,并運用了回歸模型和脫鉤指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在方法運用上有一定程度的創新。
-9-
(二)不足之處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處具體有兩點。一是在實證分析過程中,未能充分納入各 類指標。本文大部分研究數據來自于統計年鑒,由于部分數據的可得性受制問題, 若想數據縱向跨度長,就需要舍棄部分指標。對于影響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發展的 因素,主要從 7 個方面進行衡量,可能會有些不全面。二是僅從農業產出的角度 實證分析了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未能研究旱災對農業其他部門、其他行業、 生態環境等的影響。
-10 -
第一章 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一節 相關概念
一、農業干旱與農業旱災
農業干旱是指在高溫少雨的氣候環境下,由于土壤含水量低、作物灌溉不及 時,使得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由于缺水而無法正常發育的自然現象,具有滯后性 和累積性特征。而農業旱災不同于農業干旱,并不是每一次干旱都會引發旱災。 農業旱災指的是由于氣候異常,在較短時間內降水量減少,加之農田水利設施過 于陳舊、抗災經濟條件有限等原因,致使農作物大幅減產甚至絕產的自然災害, 具有偶發性特征。即使是在降水量常年豐富的地區,也有可能出現農業旱災。農 業旱災不僅跟氣象條件有關,同時也受農業基礎設施、農作物種植結構、人類活 動、水文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人口日益增長、經濟活 動愈加頻繁,區域性干旱缺水情況會越來越嚴重,進一步誘發農業旱災。通常情 況下,當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科學技術水平越高,抗災救災體系越健全,農戶 文化素養越高時,旱災發生的可能性越低,影響范圍越小。
二、農業經濟
農業指的是通過利用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 業經濟則是指以廣大耕地和眾多人口勞動力為基礎、主要取決于勞動資源的勞動 經濟①,具有區域性、階段性、季節性、綜合性等特點。農業經濟主要包括生產、 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②。農業屬于第一產業,是其他一 切產業的基礎,既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料,也推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隨著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現代農業已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手工勞 動而是走自主研發、綠色生產、新媒體推廣、自由貿易一體化道路。與第二、三 產業聯系越加緊密,農產品附加值逐步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社會穩
①馬振清,莊天慧,柳建營•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程[M]•北京工業大學岀版社,2002.09(1)
②何盛明•財經大辭典[M].中國財政經濟岀版社,1990.
- 11 - 定、人民生活以及國家現代化建設。現階段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旱災作 為典型的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本文所指的農業并非指的是 農、林、牧、漁業這個整體,而是單指種植農業。農業經濟發展內涵隨著時代發 展不斷深化,主要體現在以下 5 個方面。一是農業經濟產出水平。衡量農業經濟 產出的指標主要為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以此從數量上判斷我國農業經濟發 展的變化情況。一般提到的農業經濟增長就是對農業經濟產出的衡量。二是農村 居民生活質量。主要表現為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加。三是農業生產投入,主 要體現在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水利工程的建設和政府財政支出等。四是農業生 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既要符合當地資源條件和地理位置優勢,還要 積極響應市場需求。五是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農業能否持續 發展,能否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豐厚的物質基礎。在進行旱災對農業經濟影響 的研究時,將研究重點放在農業產出水平,并將農業生產總值作為衡量農業經濟 發展的指標。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災害觀 馬克思指出:“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 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就正如他所說:“我們連同我 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②同時馬克思也指出:“勞 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 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③在這里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在一 定生產方式下的物質變換關系。若這種物質變換關系出現裂縫,那么就有可能引 發災害。只有保障物質變換的有序進行,才能使得人類社會有序進行。
“地球的表面、氣候、植物界、動物界以及人本身都發生了無限的變化,并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161.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60:518.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207-208.
-12 - 且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動。”①這表明物質變換關系的裂縫與人類活動有關。也 就是說,災害的發生跟人類活動有關。人類在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時一味追求經濟 增長,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導致人類無法控制的現象層出不窮,進而造 成了各種各樣的災難。
避免災害發生的關鍵在于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系。人類在進行 物質生產活動時,要擺正自身位置,尊重自然規律,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不能 只顧眼前的利益肆無忌憚的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正如恩 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 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②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傳統的發展理論將經濟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表現為對國內生產總 值(GDP)的狂熱追求,卻忽略了由此引發的經濟結構失衡、資源日趨短缺、自 然災害頻發等嚴重后果。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進行反思,提出了 全新的發展觀念。由于可持續發展理論涉及到諸多領域,廣大學者在定義上未達 成一致意見,但最被人廣泛認可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 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③。即是指在尋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環境資源的可 持續,在滿足當代人基本需求和較好生活愿望的同時要保證后代人經濟福利。可 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在環境系統再生產能力基礎上,不能對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 危害,對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予鼓勵,對環境不利的經濟活動應深思熟慮。
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和參考價值。農業可 持續發展核心是在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的同時兼顧好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 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生態效益和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2003:918—919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岀版社,1979:145-46
③環境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岀版社,2014.05
- 13 - 經濟效益的必由之路。我國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就是尋求農業資源、 農業生態系統和其他各相關系統協調性與持續性運作的過程。近些年,由于自然 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自然災害愈演愈烈,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環,農業可持 續發展受到影響。想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發展觀念,重視自然災害對 農業環境和農業經濟的影響,重視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三、災害經濟學理論
1966 年,在 Howard Kunreuther 與 Fiore 合作發表的論文《阿拉斯加地震:災害 經濟學案例研究》中第一次提岀災害經濟學的說法。 1980 年,我國著名學者于光 遠先生十分關注災害對我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積極尋求應對災害的舉措,結 合自身所學知識,提岀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災害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岀要建立災 害經濟學科。一般認為災害經濟學屬于“消極經濟”范疇,但以辯證的眼光看, 消極和積極之間的對立并不是絕對的。
災害經濟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災害問題,將災害作為研究對象,剖析 災害發生的原因,探討災害的發展規律。它的岀發點是利用各類分析方法和經濟 發展的基本理論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進而保障社會 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災害經濟學基本規律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不可避免 規律,自然災害是自然界的演化發展的一部分,人類無法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 二是不斷發展規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界范圍不斷擴大,程度 不斷加深,災害也不斷發展,表現為災害強度增加、災害種類變多、承載體承災 能力變弱;三是人災互制規律,顧名思義指的是人類活動和災害會相互影響、相 互制約。人類從事物質生產和生活活動不斷改造著自然界,促使各種災害頻發, 進而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但隨著政府治理災害能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又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災害發 生頻率,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四是區域組合規律,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災害發 生會呈現岀區域分布的差異性,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和經濟區域會表現岀不同的組 合規律。
-14 -
四、公共物品理論
自 17 世紀以來不斷有學者對公共物品進行研究,在 1955 年薩繆爾森發表了 一篇名為《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①的論文, 標志著公共物品理論正式形成,此后國內外學者對公共物品的研究如火如荼。農 村公共物品,與農村私人物品相對,可滿足農村居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需求, 有助于農業經濟健康發展。農村公共物品同其他公共物品一樣具有非競用性和非 排他性,除此之外還具有高成本回報慢、正外部性、多樣性、區域性等特點。由 于農村公共物品的特殊性,通常情況下它的供應主體是中央和各級政府,但由于 國家財政承受能力有限,并不是完全由政府岀資支持,也會利用市場機制吸引社 會資本。
本文所涉及到的農村公共物品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 田水利基礎設施能夠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減少水旱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改 善土地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性公共物品。小型的水利工程因其投資少、 規模小、實用性強等優勢成為工程建設重點。二是農業技術應用及推廣。當農業 技術在農村推廣效果好,農民能夠運用農業技術進行現代化生產,推動農業經濟 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真正指導了實踐,研發農業科技才具有意義。三是農業氣 象和發展戰略研究規劃。國家及地方政府為應對天氣變化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 部署了一系列農業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力求使氣象事業指導農業生產,避免農業 災害損失。農村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 展,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保障糧食產量和農業經濟穩步增長。
本章小結
本章對兩個核心變量進行了經濟學定義,系統的分析了農業干旱、旱災、農 業經濟的基本概念,并闡述馬克思主義災害觀、公共物品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 災害經濟理論。
① 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37(4).
-15 -
第二章 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的發展概況及旱災災情分析
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東北部,是中國最北端和最東端的省級行政區。全省地形 呈現岀大山大江大平原的特征,俯瞰黑龍江省,會看到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完 達山等綿延不絕的山脈與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大江大河交相輝映,中間 分布著如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這般面積遼闊的平原。
黑龍江省共有土地總面積47.3萬km2,其中有2.39億畝(2019)的耕地面積, 有助于發展農業生產。黑龍江省不僅有遼闊的土地面積,而且土質肥沃,地勢平 坦,有著世界僅有的三塊黑土平原之一,黑土面積達到2099.2 萬公頃,其中黑河 市、哈爾濱市、牡丹江市黑土面積占比位居全省前三,依次是20.9%、12.8%、12.53%。 黑龍江省憑借先天的土地資源優勢,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成為全國性的農業大省, 糧食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其產量在國內占比很高,農業也成為 主要的支柱產業。糧食作物的生長對水資源要求較高,一旦岀現干旱,農作物基 本的生長環境就會受到破壞,直接導致糧食單產和總產量下降,抑制作物的生長 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先從理論層面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糧食產岀、 農業產岀、農業技術條件、旱災災情等變化情況,進而了解黑龍江省農業和旱災 災情發展情況。
第一節 農業經濟發展概況分析
一、糧食總產和單產變化情況
(一)糧食總產量變化情況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圖 2-1 所示,1978—2019 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整體呈現岀波動上升的特征, 按其波動情況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2004年,這期間糧食總產量增 速平緩。1978年糧食總產量為1500萬噸,2004年達到3001 萬噸, 26年間增長了 1 倍,年均糧食總產量為2170.01 萬噸,年均增長率為2.7%。在2000年糧食總產 量岀現最大降幅,較前一年下降了 529.1 萬噸,主要原因是這一年自然災害頻發致 使糧食受災嚴重。從占比情況來看,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呈緩慢波動上
-16 -
升趨勢,2004 年該比重較 1978 年上漲了 1.47%。這一比重最高為 2002 年的 6.44%, 最低為 1982 年的 3.24%。第二階段是 2005—2019 年,糧食總產量增幅前期較大后 期則保持平穩, 2019 年糧食總產量為 7503.01 萬噸,較 2005 年增長了 4411.01 萬 噸,年均糧食總產量為 6039.17 萬噸,年均增長率為 6.54%,高于第一階段。糧食 總產量在 2015 年達到峰值,為 7615.78 萬噸。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屢創新高,截至 到 2021 年已連續 11 年位居全國榜首。在這期間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呈 現出先快速上漲后趨于穩定的狀態, 2019 年該比重較 2005 年上漲了 4.91%,變化 較大。近些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比重已基本保持在 11%左右,是名副其 實的全國第一產糧大省。第二階段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率較第一階段高的原因主 要有以下三點:一是黑龍江省利用先天土地資源優勢,不斷擴大糧食播種面積; 二是自 2006 年起,農業稅正式取消和各項農業補貼精準落實,調動農民種糧的積 極性;三是農藥化肥等生物化學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等物理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 上保障糧食規模化生產。
■糧食產量(萬噸) —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
圖 2-1 1978— 2019 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17 -
(二)糧食單產變化情況
圖2-2是 1978—2019年黑龍江省糧食單產和四大糧食作物單產變化趨勢圖, 可以看岀糧食單產與糧食總產量波動情況大體相似。糧食單產因受很多不確定因 素的影響而呈現岀波動變化的特征,但從總體上看不斷地提高。1978—2004 年黑 龍江省糧食單產整體呈現岀波動上升的趨勢,2004 年全省糧食單產為 3548.12 公 斤/公頃,較1978年增長了 1586.62公斤/公頃,年均糧食單產為2825.67公斤/公頃, 年均增長率為 2.31%。2005—2019 年年均糧食單產為 4656.25 公斤/公頃,年均增 長率為2.76%。黑龍江省糧食單產同糧食總產量一樣在2015年達到峰值,為5332.03 公斤/公頃。由圖 2-2 可知,在黑龍江省四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的單產都高 于糧食單產,是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大豆單產在整個研究期都低于糧食單產, 小麥單產整體上低于糧食單產,僅在某些年份高于糧食單產。在1978—2019年間 水稻單產整體呈上升趨勢,增長幅度較大, 20 1 9年水稻單產較1 978年增長了 3645 公斤/公頃。玉米單產波動較劇烈,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978—1994年是快速增長 階段;1995—2003 年是波動下降階段;2004—2019年則是穩步上升階段。影響水 稻和玉米單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農業科技手段的運用,政府政策的積極引導 等,也包括氣候變化等不可控因素。在1978—2019年間小麥單產波動劇烈,整體 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在 2000、2003 年較上年下降幅度大,其原因可能是持續的高 溫少雨所引發的旱情。1978—2019 年大豆單產處在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年均大 豆單產為 1633.79 公斤/公頃。與其他三種作物相比,大豆單產最低,且一直未得 到有效提升。黑龍江省作為大豆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大豆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 肩負著我國大豆產業持續發展的重任。如何有效提高大豆單產、保障國內大豆供 應、提高大豆產業整體效益是黑龍江省政府一直重視的課題。
-18 -
圖 2-2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糧食單產和四大糧食作物單產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2020年《黑龍江統計年鑒》、《振興
之路:黑龍江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2008》
二、農業生產總值變化情況
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先天地大物博的優勢以及各項農業扶持政策 的出臺,黑龍江省農業飛速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時 至今日,黑龍江省農業在全國已經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黑龍江省農林牧漁業發 展不均衡,以農業為主,牧業次之。本文所研究的農業生產總值是指農林牧漁中 農業的生產總值。農業生產總值是衡量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利用農業產值 指數,以 1978年為基期,將名義農業總產值換算成實際農業總產值,從而避免因 通貨膨脹或緊縮引起的誤差。1978—2019年黑龍江省實際農業總產值變化情況如 圖 2-3所示,從整體上看,黑龍江省實際的農業總產值呈上升趨勢。黑龍江省實際 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51 億元增長到2019年322.96億元,42年間增長了271.96
- 19 -
億元,年均增長率在 4.6%。2004 年是整個時期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較去年增長 了 27.41 億元。在 2004 年后實際農業總產值增長速度較前期快,只在 2007 年出現 了降幅,較前一年下降了 1.38 億元,主要是由于 2007 年黑龍江省降水量異常,夏 季連伏干旱,致使農作物因旱受災,旱災受災面積約是上年的 3.94 倍,總的受災 面積約是上年的 2 倍。為了保障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重視黑龍江省自然災 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
■農業總產值(億元)
圖 2-3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實際農業總產值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黑龍江統計年鑒》、《振興之路:
黑龍江改革開放三十年 1978-2008》
三、農業技術條件變化情況
農業經濟發展依賴于農業技術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生物和農業 機械技術的普及提高了糧食產量,保障了農業安全生產,使得農業經濟迅速發展。 如表 2-1 所示,黑龍江省農用化肥使用量和農藥使用量在 1991—2014 年整體上呈
-20 -
波動上升趨勢,農用化肥使用量從 1991 年的 83.8 萬噸增加至 2014 年的 251.93 萬 噸,農藥使用量從 0.84 萬噸增加至 8.74 萬噸。化肥和農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 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作物產量,減少了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傷害。在一定范圍內使 用化肥可以使糧食增產,但超過該閾值,糧食產量將不會隨著化肥用量的增長而 繼續增長。過量的化肥和農藥也會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土壤內部酸化和板結、耕 地生產力下降等問題,嚴重危害農田生態環境。國家清醒地認識到過量使用化肥 農藥會威脅到農業可持續發展,于 2015 年初開展化肥農藥雙減行動,黑龍江省積 極響應國家號召,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保障糧食產量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逐步減 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黑龍江省農用化肥使用量從 2015 年的 255.31 萬噸減少到 2019 年的 223.27 萬噸,農藥使用量則從 8.29 萬噸減少至 2019 年的 6.43 萬噸。
表 2-1 1991—2019 年黑龍江省農用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變化情況
農用化肥使用量(萬噸) 農藥使用量(萬噸)
1991 83.8 0.84
1992 88.5 1.46
1993 100.2 1.7
1994 108.5 1.81
1995 108.9 1.88
1996 115.1 2.24
1997 121.8 2.69
1998 125.89 2.81
1999 126.31 2.84
2000 121.55 2.95
2001 123.24 3.1
2002 129.72 3.54
2003 125.7 3.66
2004 143.81 4.72
-21 -
2005 150.92 4.75
2006 162.2 5.79
2007 175.2 8.17
2008 180.73 6.24
2009 198.87 6.68
2010 214.89 7.38
2011 228.44 7.8
2012 240.28 8.05
2013 244.96 8.4
2014 251.93 8.74
2015 255.31 8.29
2016 252.75 8.25
2017 251.2 8.32
2018 245.64 7.42
2019 223.27 6.43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通過圖 2-4可以看出黑龍江省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動力、小型拖拉機動力和農業 機械化總體水平變化情況。1978—2004 年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動力整體呈現出緩慢 波動上升趨勢,由1978 年的201.98萬千瓦增長到 2004年的 415.47 萬千瓦,26年 間僅增加了213.49萬千瓦,年均增長率為2 . 81%。而2004年小型拖拉機動力較1978 年增加了719.13萬千瓦,年均增長率為 15.98%。這一時期小型拖拉機比大中型拖 拉機發展速度快,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小型農機。2004 年后進入農機大型化 發展階段。在2005—2018年間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動力快速發展,2018年達到3289.2 萬千瓦,年均增長率為 14.3%。小型拖拉機動力在2007 年達到頂峰,隨后呈下降 趨勢,年均增長率為-2.47%。
1978—2018 年農業機械總動力是先緩慢上升后快速上升,2018 年黑龍江省農 業機械總動力是6084.65 萬千瓦,較 1978 年增加了5564.73 萬千瓦,年均增長率 -22 -
為 6.34% 。 1978 — 2004 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緩慢上升,由 1978 年的 5564.73 萬千瓦 增長到 2004 年的 1952.17 萬千瓦,26 年間增加了 1432.25 萬千瓦,年均增長率為 5.22%。國家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2004 年 6 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并且開始加大農業機械化的補貼力度,實施農機置辦補助 方針,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發展也由此進入了 黃金時期。2005—2018 年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快速發展,2018 年農業機械總動力較 2005 年增加了 3850.61 萬千瓦,年均增長率為 8.01%,明顯高于第一階段。黑龍江 省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在 2018 年底農業機械化水平已達到 96.8%,位居全國前 列。農業機械化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如智能化農機研發不足、農機補 貼效率較低、大型農機總量不足等。
— 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動力(萬千瓦)
小型拖拉機動力(萬千瓦)
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
圖 2-4 1978—2018 黑龍江省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動力、小型拖拉機動力和農業機械化總動力
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黑龍江統計年鑒》
-23 -
第二節 旱災災情分析
一、旱災演變趨勢
因為 1978 年以來的數據相對比較完整,故選取 1978 年的數據為起始數據。 黑龍江省農業旱災受災面積、成災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這些基礎數據主要來源 于《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業統計資料匯編 1978-2007統計年鑒》、《中國水利統計年 鑒》、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其中缺失1978、1984和2013年旱 災成災面積,1984和2013 年旱災受災面積。獲取以上統計數據后,對黑龍江省旱 災災情進行分析。
(一)旱災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 基于農作物旱災受災面積與成災面積,可對黑龍江省農業旱災的發展規律進
行分析。由圖2-5可知,在1978—2019年間,年均旱災受災面積178.94萬hm2, 年均旱災成災面積為86.03萬hm2,其中1982、2000、2001、2003、2007和2009 年農作物旱災受災面積在300萬hm2以上。1982、1989、2001、2003、2007、2009 和2016年農作物旱災成災面積在150萬hm2以上。全省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具有 一定的波動性,且二者波動情況大體一致,據其波動情況將其分為四個階段。第 一階段為1978—1988年,受災面積最高為346.67萬hm2 (1982),最低為15.2 萬hm2 (1983),年均受災面積為132.61萬hm2。成災面積最高為193.33萬hm2
(1982),最低為5.93萬hm2 (1983),年均成災面積為58.78萬hm2。第二階段 為1989—1997年,受災面積最高為277.4萬hm2 (1989),最低為87.13萬hm2
(1990),年均受災面積為179.65萬hm2。成災面積最高為177.67萬hm2 (1989), 最低為6.67萬hm2 (1990),年均成災面積為82.7萬hm2。第三階段為1998—2011 年,受災面積最高為650萬hm2 (2007),最低為41.7萬hm2 (1998),年均受 災面積為241.77萬hm2。成災面積最高為313.3萬hm2 (2007),最低為16.22萬 hm2 (2005),年均成災面積為123.75萬hm2。可以說這一階段是改革開放以來的 一個重災期,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波動最為劇烈,旱災發生的頻率最高,災害強 度最大,表明自90年代末以來黑龍江省旱災越來越嚴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越
-24 -
來越大。第四階段為2012—2019年,受災面積最高為295.5萬hm2 (2016),最 低為6.2萬hm2 (2014),年均受災面積為118.58萬hm2。成災面積最高為216.6 萬hm2 (2016),最低為3.1萬hm2 (2017),年均成災面積為49.89萬hm2。
■旱災成災面積(萬公頃) ■旱災受災面積(萬公頃)
圖 2-5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 《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業統計資料匯編1978-2007統計年鑒》、 《中國水利統計 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二)旱災受災率和成災率 受災率反映干旱災害的影響范圍,成災率則指的是致災程度,由圖 2-6 可知, 黑龍江省旱災受災率與成災率的變化趨勢與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的趨勢基本一 致。受災率和成災率較高年份出現在第三階段(1998—2011 年),旱災受災率在 40%以上有 3 次,分別是在 1982、2003 和 2007 年;在 30%和 40%之間的有 4 次, 分別是在 1989、2000、2001 和 2009 年;在 20%和 30%之間的有 7 次,分別是在 1979、1980、1993、1995、1996、1997、2004 年。旱災受災率在 20%以上的共計
-25 -
發生了14次。旱災成災率在20%以上的有6次,分別是在1982、 1989、 2000、 2001、 2003和2007年。通過旱災受災率和成災率可知, 1982、 2003和2007年這三年黑 龍江省旱情非常嚴重,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糧食產量大幅度減少,給農業 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圖 2-6 1978—2019年黑龍江省旱災受災率與成災率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農作物播種面積來源于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三)旱災強度指數
災害強度指數可以表示氣象災害對單位面積上糧食生產的致災強度。由圖2-7
可知黑龍江省旱災強度指數不具有明顯的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在1978—2019年災 害強度指數平均值為45.61%,其中 1990年災害強度指數最低,為7.66%,2010
年災害強度指數最高,達到了76.68%。其他災害較為嚴重的年份,尤其是在00 年代,強度指數基本上超過了50%。在1978—1988年間災害強度指數超過50%的
-26 -
有 3 次, 1989—1997 年間有 4 次, 1998—2011 年間有 6 次, 2012—2019 年間有 3 次。
—災害強度指數
圖 2-7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旱災強度指數變化情況
注:旱災強度指數=旱災成災面積X100%
旱災受災面積
(四)旱災異常指數 為了更好研究黑龍江省歷年來旱災受災情況,引入異常指數這一指標。異常 指數指的是受災率或者成災率偏離平均狀態的參量,可以反映災害的嚴重程度①。 計算災害異常指數的公式如下:
=也 (1)
①梁紅梅,劉會平,宋建陽,劉江龍.廣東農業旱災的時間分布規律及重災年份預測[J].自然災害學 報,2006,(04):79-83.
-27 -
本文主要是針對旱災進行研究,式(1)中,&指第f年旱災受災率或成災率 異常指數,S指旱災受災率或成災率標準差,Mf指的是旱災受災率或成災率、M則 是指旱災平均受災率或者成災率。
通過公式計算了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的旱災異常指數,如圖 2-8 所示。旱 災受災率異常指數和成災率異常指數大體上具有明顯的同步性,取受災率異常指 數0WE <0.5時為輕度旱災,0.5WE <1.5時為重度旱災,2 >1.5時為特大旱災。 在研究期內,全省有 5 年出現重度旱災,分別是在 1979、 1989、 1996、 2000 和 2004 年,有 5 年出現特大旱災,分別是在 1982、 2001、 2003、 2007、 2009 年,且這 5 年受災面積都超過了 300萬hm2,成災面積都超過150萬hm2。第三階段(1998 —2011)是一個重災期,其中有 2 年發生嚴重旱災, 4 年發生特大旱災。在 2007 年出現的這場特大旱災中,旱災受災率異常指數和成災率異常指數都超過 2。
-28 -
二、旱災成因
(一)自然因素
在引起黑龍江省旱災發生的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氣溫升高和降水 量時空分布不均。
1.氣溫升高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干旱頻率增加。黑龍江省年平均氣溫有較大幅度的變 溫和增干現象。氣溫的升高在三個方面會引發干旱災害:其一,會增加水的蒸發 量,增大水分消耗;其二,驅動著水汽循環加劇,降水會有一個重新分配的過程, 影響水分的收支,導致旱災頻繁發生;其三,導致濕地面積縮小,加重土地沙化、 鹽堿化,土地多樣性功能受到影響。
2.降水量時空分配不均
黑龍江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全省冬季較為漫長,是全國氣溫最低的省份。 春季多大風、少降水、易干旱,從降水總量來看,黑龍江省年均降水量變化較大, 各地年均降水量在390—760mm (1961—2021年)之間,干旱程度由東向西漸強, 西部平原常年是多風少雨。由于受氣象因素及地理環境的影響,黑龍江省降水量 時空分布不均,干旱的發生與降水時間和空間分配有關。在空間上,全省中部地 區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伊春、哈爾濱大部分地區以及綏化東部地區的降水量最多, 在360mm以上。西部地區降水量較少,其中漠河、呼瑪、齊齊哈爾、泰來、杜蒙、 肇源、富錦、寶清以及東寧的降水量最少,均在300mm以下。在時間上全省降水 量具有季節性變化特征,夏秋多,冬春少。夏季降水量一般在250—450mm之間, 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其中7月降水量最多。春季則一般在50—100mm之間, 占全年降水量的 20%左右。
(二)經濟社會因素
除了自然因素外,也不能忽視經濟社會因素對旱災的影響。黑龍江省糧食產 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水利工程建設不完善、種植結構 不合理、水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層出不窮,使得農業用水供需矛盾日趨緊張,進
- 29 -
而增加發生干旱的頻率、加重旱災嚴重程度。
1.農業用水量增加
為了滿足全國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需要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農業用水 量因此大幅增加,但仍不足以滿足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一些灌區干旱趨于嚴重。
2.種植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黑龍江糧食作物的種植結構正在向種植高產值、高產量的優勢糧食 作物方向轉變,種植面積由高到低依次為玉米、水稻、大豆,而就作物類型而言, 玉米的耗水量和單位面積缺水率高于水稻和大豆。在降水量減少的情況下,玉米 更易因旱減產。
3.農業耕作方式轉變
在農業生產中,農民會通過使用農藥和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產量,合理使用農 藥化肥確實能夠促進糧食增產增收,但長期過度的使用會破壞土地生態壞境,進 而導致土地嚴重沙化,大大降低土壤保水能力,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4.水利工程不完善
農田水利工程設老化失修,設施設備不完善,管理人員職業素質不達標,調 度不到位,致農業用水難題得不到解決,進而發生無水旱災的現象。
三、旱災特點及分布
通過對黑龍江省發生旱災的年份進行分析,得出在7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連續 幾年的干旱,造成巨大的農業經濟損失;80年代—90年代中期旱災發生的次數有 所減少;90 年代末及之后,旱災發生頻率及其持續時間、強度呈增加趨勢。
黑龍江省處在我國最北端,地理位置決定了緯度較高,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
4 月份氣溫較低,黑河、漠河等地寒冷時間則更長,這導致農作物生長期短,一般 在 4—9 月,而生長周期長,為一年一熟。全省春旱和后夏旱發生頻率較高,尤其 是在進入21 世紀后春旱愈來愈嚴重,直接影響到農作物播種的進度。由于降水在 季節間的非均衡分布,春、夏旱時常發生,農作物會因此缺水從而導致幼苗植株 矮小、發育不全、甚至死亡,造成糧食減產。全省旱情嚴重時可出現春夏連旱,
-30 -
2000、 2001、 2003 年爆發的旱情就屬此類,使得作物在需水臨界期缺水,對農業 生產造成巨大影響。黑龍江省各地都可能發生干旱,旱情最為嚴重的地區為松嫩 平原西南部,包括大慶、綏化、齊齊哈爾部分地區、明水、安達、肇東、肇州、 肇源等地,這些地區多鹽堿地,風沙大,春季蒸發量大,持續時間長,有十年九 旱之稱。全省東部的雙鴨山、牡丹江南部、七臺河西部則會發生小范圍的輕度干 旱。
第三節 旱災對農業經濟的主要影響
一、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干旱會對作物生長環境產生影響,當糧食作物在生長季出現高溫少雨時,土 壤水分蒸發速率變快,產生干旱脅迫現象,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最終導致糧食 減產。關于黑龍江省糧食減產量與旱災受災率、成災率之間的關系,肖大偉等①通 過建立減災指標和減產量指標公式,得知黑龍江省糧食減產量與旱災受災率、成 災率波動情況大體一致,旱災嚴重時,糧食減產量大。借鑒他的研究方法,在去 除掉缺失數據的 1978、 1984 和 2013 年后,發現 1978—2019 年間黑龍江省糧食累 計減產量達 10025.46 萬噸,年均減產量為 257.06 萬噸。嚴重的春旱、夏旱及秋旱 對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和產量均有明顯影響。如 2007 年黑龍江省發生了歷史罕見的 特大干旱,夏季干旱十分嚴重,旱情自 6 月下旬一直持續至 8 月上旬,受干旱影 響農作物營養生長期提前結束,導致植株矮小、籽粒不飽滿。其中松嫩平原西部 及黑河、三江平原西部的部分地區農作物受旱最為嚴重,其次是松嫩平原部、黑 河大部地區。盡管 8 月 8 日出現明顯降水天氣,部分地區旱情解除,農作物依舊 受損嚴重。后又在 2009 年先后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春旱、夏旱、伏旱,不利于小麥 和大田作物的適時播種與生長,對農業生產影響極為嚴重。
①肖大偉,李海成,楊德光.黑龍江省糧食水旱災害減產研究一一基于1978—2013年數據[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14(06):39-44.
-31 -
二、對農業經濟發展投入的影響
旱災造成農業生產條件或者基礎設施的損失,屬于農業生產性損失,對農業 經濟的影響很大。主要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對農業經濟發展投入造成影響:一是旱 災會造成耕地損毀,當干旱嚴重時,土壤會由于嚴重缺水而酸堿度失衡,修復能 力變差,耕地質量下降,且恢復周期長,短時間內無發再繼續種植農作物,農作 物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產量隨之減少。二是旱災還可能阻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加大旱災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黑龍江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我國其 他省份,多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由于缺乏資金長期被擱置。大旱之后,又需要耗 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恢復農業生產,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只能一再延后。三是 干旱會改變作物生長環境和土地濕度。氣溫較高會促進病蟲害大面積滋生繁殖, 農藥需求加大,過量的農藥投入不僅增加農民生產成本而且危害生態壞境。同時 干旱也會催生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農民運用水罐車、抽水機、拖拉機等農業機械 進行抗旱。四是旱災一旦發生,為了幫助農民盡快恢復生產,政府會投入防災救 災資金,從而增加了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
三、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響
旱災會導致糧食減產,這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而對于旱災對農村居民人均 收入的影響,不同學者則有不同的觀點。但就國內情況而言,大多學者都認為旱 災會降低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三農政策、精準扶貧等一 系列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科技水平的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條件越好越好。黑龍江 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年的171.7元增加到2019年的14982.1 元,增 長了86.26倍,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較低且不穩定。農民是靠出售農作物而 獲取農業收入,農作物的產量與價格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收入的多少。當旱災發生 時,農作物產量會減少,又由于國家對糧食價格的保護,糧食價格上漲幅度較小, 總體來說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會減少。除此之外,農民面對旱災時往往心有余而力 不足,農民會投入資金進行抗旱,但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和自身能力不足,這部 分投入往往成為了沉沒成本。盡管國家會給予農民自然災害救濟費,但對于提高
-32 -
農民可支配收入的作用非常有限。
本章小結
本章通過收集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與單產、農業總產值、農用化 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動力、小型拖拉機動力、農業機械化 總動力、旱災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等數據,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和旱災 災情情況進行了描述性分析。結果顯示;
(1) 黑龍江省糧食單產和總產、主要糧食作物單產、農業生產總值體呈現穩 步上升趨勢,但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差異。農藥、化肥則由于對生態環境有危害作 用這幾年逐漸減少了使用。在農業機械技術方面, 2004 年后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動 力是大型農機,農業機械總動力也因此快速提高。
(2) 1978—2019 年間黑龍江省不同程度的旱災頻繁發生,年際間波動劇烈。 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21 世紀 10 年代旱災發生頻率高,其中 2007 年旱災最為嚴 重,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均為研究期內最高值,造成糧食大量減產,農村居民收 入因此大幅度縮水。全省西部較易出現干旱事件,春旱越來越嚴重。旱災的頻繁 發生不僅是由自然環境變化導致,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導致自然系統承災能力下 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旱災主要對糧食產量、農業經濟發展投入、農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造成影響。
-33 -
第三章 旱災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旱災對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影響的回歸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一)數據來源
實證分析所需用的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糧食總產量、農業 總產值、農業產值指數、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農 用化肥使用量、水電站個數和農村用電量數據,來源于《黑龍江統計年鑒》、《中 國水利統計年鑒》、《"振興之路:黑龍江改革開放三十年 1978-2008"》、《龍江六 十年1949-2009》、《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20》、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二)指標選取
對于在研究旱災對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影響的回歸分析中,注意到影響 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的因素有很多,需要盡可能將這些因素納入到控制變量 中去。為了擴大研究期的長度,根據黑龍江省 1978—2019 年相關數據的可獲取情 況,選擇如下幾類變量:(1)農業經濟的度量:農業生產總值是衡量農業經濟發 展的重要指標,選用的是以 1978 年為基期,并利用農業產值指數剔除了價格因素 的影響后,所得出的實際農業生產總值(億元);(2)糧食收獲情況的度量:選 用糧食總產量(萬噸);(3)農作物旱災受災情況的度量:選用旱災受災面積(千 公頃);(4)農業機械化程度的度量:選用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5) 農作物種植范圍的度量:選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千公頃);(6)農業技術發展 的度量:選用有效灌溉面積(千公頃)、水電站個數(個)、農用化肥使用量(萬 噸)、農村用電量(億千瓦小時)。
二、模型構建
為了分析黑龍江省旱災對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影響,本文所使用的是運 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的方法,所構建的模型如下:
-34 -
agdp t = a + a'drought t + ajrrigation 才 + a3fertilizer 才 + aqS tation 才 + a 5machine 才 +
+ a6electricit yt + a?area t + 6 (2)
yeildt = 0 + 0、drought t + 0irrigation t + 03fertilizer t + 0^station t + 0§machine t + 卩6electricit yt + 0?area t + 6 (3)
其中,t表示年份,agdp為農業生產總值,yeild為糧食總產量,drought為旱
災受災面積, irrigation 為有效灌溉面積, fertilizer 為農用化肥使用量, station 水電
站, machine 為農業機械總動力, electricity 為農村用電量, area 為農作物播種面積,
&t 代表隨機誤差項。ai、a2、a3、a4、as> a6、a7、B 1、B 2、B 3、B 4、B 5、仏、
07分別表示各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
三、實證模型分析
本研究使用 Stata15.1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因為是時間序列數據, 要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結果得出在5%的置信度下, 農業機械總動力machine為二階差分平穩,糧食總產量yeild、農業生產總值agdp, 有效灌溉面積irrigation、農用化肥使用量fertilizer、水電站個數station>農村用電 量electricity>農作物播種面積area都是一階差分平穩,而旱災受災面積drought 原序列平穩。遂將旱災受災面積進行一階差分平穩性檢驗得出旱災受災面積一階 差分平穩。農業機械總動力這個變量是二階差分平穩,已經沒有討論的意義,故 在后續模型構建中舍去這個變量,將其余變量一階平穩后的數據進行協整檢驗, 存在協整關系。故可以將一階差分后的變量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3-1 旱災對糧食產量、農業生產總值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
D.agdp D.yield
Variable Coef Std. Err. t Prob Coef Std. Err. t Prob
drought
D1. -0.0014953*** 0.0155306 -2.81 0.009 -0.0801813*** 0.0155306 -5.16 0.000
irrigation D1. 0.0215213** 0.0104346 2.06 0.048 0.7427337** 0.3041268 2.44 0.021
- 35 -
fertilizer
D1. 0.0100069 0.1082999 0.09 0.927 &721538*** 3.156499 2.76 0.010
station D1. 0.0420492 0.987514 0.43 0.673 3.770122 2.878199 1.31 0.200
electricity D1. 0.2786328 0.8395917 0.33 0.742 -27.24562 -24.47066 -1.11 0.274
area
D1. -0.0003212 0.003766 -0.09 0.933 0.3281212*** 0.109763 2.99 0.006
cons 3.129808* 1.643842 1.90 0.067 -7.303294 47.91125 -0.15 0.880
R2=0.4207 Adj R2=0.3049
Prob>F=0.0079 R2=0.7014 Adj R2=0.6417
Prob>F=0.0000
注:*p < 0.1, ** p < 0.05, *** p < 0.01
需注意,一階差分后的變量所具備的經濟學意義是變量的增量,可為正也可 為負,在后文討論的是變量增量之間的關系。回歸模型中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 30.49%,主要是在經濟研究領域中,影響農業總產值的因素有很多,且受制于數 據的可獲得性,不能納入足夠的控制變量。從模型回歸的結果來看,當農業總產 量增量作為被解釋變量時,模型對應的 P 值為0.0079,小于0.05,因此在5%的顯 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說明模型顯著存在。旱災受災面積增量作為核心解釋變 量,P值為0.009小于0.01,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旱災受災面積增量 和農業生產總值增量之間具有長期均衡的協同關系。旱災受災面積的影響系數為 -0.0014953,其含義是旱災受災面積增量每增加1 個單位,農業生產總值增量就減 少0.0014953個單位。例如當 2019年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的增量較 2018年旱災 受災面積的增量上漲1 千公頃時,2019年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量較 2018年農業生產 總值的增量就會減少 0.0014953 億元。以 2020 年黑龍江省名義農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16168元為標準①,表明了當旱災受災面積增量每增加1千公頃時,就會至 少有 9 位農村居民 1 年沒有可支配收入。歸根結底就是旱災的發生會在一定程度
①注:16168元為2020年黑龍江省名義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來源于《2020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6 -
上制約農業經濟的增長。從控制變量的情況來看,有效灌溉面積增量的 P 值為 0.048,在 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對農業生產總值增量有顯著影響。其對應系數 為 0.0215213,說明有效灌溉面積增量每增加1 個單位,農業生產總值增量將增加 0.0215213 單位。因此提高農作物有效灌溉面積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當糧食產量增量作為被解釋變量時,模型對應的P值為0,小于0.01,因此在 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說明模型顯著存在。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64.17%, 模型解釋效果較好。模型中旱災受災面積增量的 P 值為 0 小于 0.05,影響系數為 -0.0801813,表明旱災受災面積增量每增加 1 個單位,糧食產量增量就減少 0.0801813 個單位。例如當 2019年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增量較 2018年增加 1 千 公頃, 2019年糧食產量增量就會較 2018年的糧食產量增量減少 0.0801813 萬噸。 由此可以看出,旱災會對糧食產量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實施有效的抗旱減災措 施已刻不容緩。從控制變量的情況來看,有效灌溉面積、農用化肥使用量和農作 物總播種面積的增量都通過了 5%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對提高糧食產量有 積極的正向作用。當有效灌溉面積增量每增加 1 個單位,糧食產量增量就增加 0.7427337單位;當化肥投入量增量每增加1個單位,糧食產量增量就增長8.721538 單位;當農作物播種面積增量每增加1 個單位,糧食產量增量就增長 0.109763 單 位。由此可知增加化肥的投入對提高糧食產量作用最大,然后是有效灌溉面積、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可通過增加化肥施用量、擴大農作物播種面積和有效灌溉面 積來提高黑龍江省糧食產量,保證糧食安全。但為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 宜過度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和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來增加糧食產量,可通過興修農田 水利工程、運用節水抗旱技術等方式增加農作物有效灌溉面積進而提高糧食產量。
第二節 旱災與農業經濟脫鉤關系分析
一、脫鉤模型構建
目前構建“脫鉤指數”的基本模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期初值和期末值的
- 37 -
OECD脫鉤模型①;另一種是基于增長彈性變化的Tapio脫鉤指數模型②。在進行脫 鉤關系分析時,第二種相比第一種模型更具的客觀性。因此,本文在研究旱災對 農業經濟的影響選擇構建Tapio脫鉤模型,選取旱災受災面積(HZ),農業生產 總值(AGDP )作為指標分析。
% A HZ
%AAGDP
A HZ/HZ
A AGDP/AGDP
4)
式(4)中,En表示第n年的脫鉤彈性,%AHZ表示為旱災受災面積的變化 率, %AAGDP為農業生產總值的變化率,根據旱災受災面積變化率與農業生產總 值變化率的正負以及脫鉤彈性值的不同,可以將旱災受災面積與農業經濟的脫鉤 關系分為八種類型,如表3-2所示。
表3-2 旱災與農業經濟的脫鉤類型
狀態 旱災受災面 積變化率 農業生產 總值變化 率 En 內涵
弱負脫鉤 旱災受災面積與農
業生產總值均呈下
<0 <0 0WEn<0.8 降態勢,且農業生
產總值下降較大 旱災受災面積呈增
強負脫鉤
負脫鉤 20 <0 EnW0 長態勢,農業生產 總值呈下降趨勢 旱災受災面積與農 業生產總值均呈增 長態勢,且農業生
擴張負脫鉤 >0 >0 En>1.2 產總值增長速度小 于旱災受災面積的 增長速度
① 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② 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Policy, 2005, 12 (2) :137-151.
-38 -
二、實證模型分析
表 3-3 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與農業生產總值的脫鉤關系分析
年份 旱災受災面積
變化率 農業生產總值
變化率 脫鉤彈性值 脫鉤狀態
1978 - - - -
1979 132.73% -2.60% -51.05013467 強負脫鉤
1980 -13.67% 10.50% -1.301731602 強脫鉤
1981 -75.68% -7.50% 10.09003317 衰退脫鉤
1982 650.37% 2.50% 260.1471861 擴張負脫鉤
- 39 -
1983 -95.62% 18.50% -5.168401447 強脫鉤
1984 - 9.30% - -
1985 - -8.90% - -
1986 -52.57% 16.40% -3.205195655 強脫鉤
1987 83.95% -2.70% -31.09307713 強負脫鉤
1988 -54.36% 3.30% -16.47339755 強脫鉤
1989 362.33% -6.50% -55.74358974 強負脫鉤
1990 -68.59% 27.60% -2.48516243 強脫鉤
1991 21.81% -6.40% -3.407265006 強負脫鉤
1992 38.42% 8.60% 4.46687805 擴張負脫鉤
1993 33.63% 0.90% 37.36479843 擴張負脫鉤
1994 -33.72% 9.70% -3.476689897 強脫鉤
1995 58.88% 0.70% 84.11112331 擴張負脫鉤
1996 22.45% 11.00% 2.040726569 擴張負脫鉤
1997 -15.80% 7.90% -2.00051013 強脫鉤
1998 -80.43% -3.90% 20.62351851 衰退脫鉤
1999 94.00% 2.60% 36.15569083 擴張負脫鉤
2000 319.41% -4.70% -67.958867 強負脫鉤
2001 10.52% 6.50% 1.618717269 擴張負脫鉤
2002 -67.76% 7.50% -9.034666667 強脫鉤
2003 275.85% -3.50% -78.81365946 強負脫鉤
2004 -34.98% 22.70% -1.540880747 強脫鉤
2005 -85.18% 9.00% -9.463962033 強脫鉤
2006 276.39% 6.50% 42.52195293 擴張負脫鉤
2007 294.27% -0.80% -367.8424117 強負脫鉤
-40 -
2008 -75.43% 7.50% -10.0574359 強脫鉤
2009 205.07% 3.10% 66.1522613 擴張負脫鉤
2010 -79.23% 7.20% -11.00392264 強脫鉤
2011 -30.53% 8.30% -3.678746607 強脫鉤
2012 70.70% 5.80% 12.18914014 擴張負脫鉤
2013 - 5.90% - -
2014 - 6.00% - -
2015 680.65% 5.40% 126.0454002 擴張負脫鉤
2016 510.54% 5.40% 94.54392409 擴張負脫鉤
2017 -66.26% 4.10% -16.16111593 強脫鉤
2018 130.09% 4.50% 28.90894907 擴張負脫鉤
2019 -86.56% 2.50% -34.62563208 強脫鉤
年均值 87.99% 4.88% 18.0472.392 擴張負脫鉤
由于缺失部分數據,導致1978、1984、1985、2013、2014年旱災受災面積與 農業生產總值脫鉤關系無法得知。如表 3-3 所示,1978—2019 年黑龍江省旱災受 災面積和農業生產總值的脫鉤關系有15年是強脫鉤狀態,當旱災受災面積下降時, 農業生產總值呈現增長態勢;有14 年是擴張負脫鉤狀態,旱災受災面積增長速度 快于農業生產總值增長;有7 年是強負脫鉤狀態,表明旱災受災面積呈增長態勢, 農業生產總值呈下降趨勢;有 2 年是衰退脫鉤狀態,旱災受災面積與農業生產總 值均呈下降態勢,且農業生產總值下降速度小于旱災受災面積的下降速度。出現 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在較多年份,旱災不發生或者強度較小,同時農業基礎設 施建設、科技水平提高、國家政策支持又會對農業經濟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在 這種情況下旱災對農業生產總值的負面影響可以忽略,就會出現強脫鉤狀態;而 當旱災相對嚴重時,雖然其他積極因素促進著農業經濟發展,但旱災會在一定程
-41 -
度上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速度,此時會出現擴張負脫鉤。當旱災非常嚴重時,如 在 1979、1987、1989、1991、2000、2003、2007 年發生的旱災,超出了農田基礎 設施的承災能力,此時農業生產總值變化率為負,旱災與農業生產總值脫鉤關系 則可能呈現出現強負脫鉤狀態。鑒于農業經濟會受到農業基礎設施、科學技術、 國家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分別對 1978—2019 年旱災受災面積變化率和農業生 產總值變化率進行算術平均,得到旱災受災面積年均變化率為 87.99%,農業生產 總值年均變化率為 4.88%,也就是說,從長時段來看旱災受災面積和農業總產值呈 現出擴張負脫鉤狀態。即旱災受災面積與農業生產總值均不斷增長,但旱災受災 面積增長速率更快。這表明從長時間看農業生產總值仍然受到旱災的影響。
本章小結
本章通過從糧食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兩個角度分析了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1)在利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中,發現旱災受災面積增量對糧食產 量增量的回歸系數為-0.0801813,說明旱災會影響黑龍江省糧食安全。旱災受災面 積增量對農業總產值增量的回歸系數為-0.0014953,表明旱災會阻礙黑龍江省農業 經濟增長。而有效灌溉面積對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和農業總產值都有正面的促進作 用。在將來可以通過采用高效的灌溉設備、應用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建設農田 水利工程等手段來提高農作物有效灌溉面積,從而減少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2)通過脫鉤指數分析法,測算了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與農業生產總值之 間的脫鉤關系,發現在1978—2019 年內,強脫鉤和擴張性負脫鉤狀態出現頻次最 高。在遭遇旱情比較嚴重的時候,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為負,此時黑龍江省旱災受 災面積與農業生產總值脫鉤關系則為強負脫鉤狀態。從總體看,兩者之間為擴張 性負脫鉤狀態,農業總產值仍然受到旱災的強力束縛。
-42 -
第四章 對策建議
農業作為我國基礎性產業,關乎全國人民生存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 業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視。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范圍內的旱 災損失不斷增加,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受到威脅。農業發展事關全國人 民的口糧,為了降低旱災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造成的影響,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 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節 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高 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①。
通過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可以提高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能力和耕地質量, 還能夠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實現糧食旱澇保守。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糧食主產 區和農產品重點建設區,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歷經 10余 年。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土地供給、生態環境、工程 設計、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與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土資 源部、財政部門等相關部門共同協作。
一、做好資金保障工作
做好資金保障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先決條件,這就需要構建多元化的資金籌 措機制,搭建起一個資金整合平臺。一方面要完善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可從 健全中央財政投入機制、鼓勵地方政府財政投入和以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入 這三個方面著手保障資金順利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資金分配過程的統籌安排, 對所有涉及到的農業項目資金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強化對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督 力度,保證每筆資金的去向有章可循,完善資金績效評價體系,促進高效完成建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2014[s].北京:中國標準岀版社,2014.
-43 -
設任務,進而形成一種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巨大合力。
二、統籌“建設—使用——管護”全過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要以提高糧食產能為目標,嚴格把控好工程質量、可持續使 用、生態友好等硬指標。在建設過程中要突出重點,可將整治黑龍江省土地鹽堿 化問題作為重要任務。通過種植耐堿性植物改良鹽堿土、適當翻耕并施加有機肥 抑制土壤鹽分上升、興修水利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脫鹽、深井灌溉進行洗鹽等方 式治理土地鹽堿化。建好高標準農田后仍應交由原本的農戶經營和使用,由他們 選擇種植何種農作物。高標準農田系統能長期正常運行離不開定期維護保養。在 這方面政府是管護的核心力量,要制定出因地制宜的管護制度,安排好管護經費, 建設管理數據平臺實行動態監測。農民、農村集體組織或生產經營主體也要承擔 相應責任,要自主管護好農田設施。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使用—管護”全過程 進行綜合管理,對各個環節提出科學合理的安排。通過管理體系的配套,充分發 揮好高標準農田的規模效益,進而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
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落實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能夠為糧食增產 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為此,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 水利工程建設,保障工程建設質量,建立一把手負責制。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 中,要想達到工程建設要求和目標,必須構建好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建立標準 的工程建設管理制度。為此要形成省委省政府統籌領導,農業農村部負責項目安 排,市縣有關部門各司其責、密切配合的長效工作機制。將工程建設總目標分解 成一個個任務,然后落實到具體部門及具體人員,同時要使參與高標準農田工程 建設的工作人員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督促他們保 質保量完成任務,推進工程建設有序平穩進行。監督部門在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中 要及時履行監管職責,細化各環節的監管要求,針對各項工作認真檢查,發現工 程建設存在問題時,督促有關部門及時整改,保障工程質量。
-44 -
第二節 應用農業節水抗旱技術
農業節水抗旱技術可以促進節水農業的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減小 干旱缺水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全面推行節水抗旱技術刻不容緩。運用節水抗旱 技術,要根據地形、土壤、氣象條件,結合實際特點選擇合適技術。農業抗旱節 水技術主要分為三類:
一、節水灌溉技術
節水灌溉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1)微灌技術。微灌技術是一種工程性節水 手段,依靠完備的管道系統,將水和作物養料按照合理配比,然后將其輸送到農 作物根系附近。微灌技術發展前景好,節水效率高。(2)噴灌技術。該技術是較 為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在我國發展很快,是借助機械能的作用把水霧化。在實 際灌溉過程中,節水量能達到 50%—60%,但有一個缺點是會受風力影響。(3) 地下滴灌技術。水資源可以從地表下的毛細管道滲透到附近土壤中,不僅能夠在 一定程度上減少水分蒸發,還可以防止雜草生長。(4)關鍵時期灌水。根據作物 種類不同,選擇作物生長中對水最敏感、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時期灌水。 二、節水抗旱栽培技術
節水抗旱栽培技術有以下幾種:(1)選用抗旱品種。全球氣溫升高導致許多 作物的生長速度下降,選種耐旱作物則顯得至關重要。根據不同作物的持水能力 和對水分的需求,合理調整作物結構和布局。(2)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中蘊含多 種營養元素,可以促進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有機質,能夠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3)地膜覆蓋。在干旱條件下使用地膜覆蓋,可防止土壤水發蒸發,以保證水分 供農作物生長。(4)深耕深松。耕種較淺,會導致土地保墑性變差,影響農作物 的生長發育,進而減少作物產量。深耕深松能夠增強土壤通透性,加大土壤蓄水 量,促進農作物根系發育,還可以掩埋粉碎的雜草,促進微生物活動和養分釋放。
三、節水抗旱化學技術
節水抗旱化學技術有以下幾種:(1)保水劑。它具有強大的吸水能力和儲水
-45 -
能力,相當于一個微型水庫,將保水劑施用到土壤中,遭遇干旱時保水劑能夠釋 放水分以減小干旱對作物的影響。同時保水劑對土壤的滲透率和土壤容重有抑制 作用,可以改善作物種植環境、提高土壤水分、肥料利用率和種子發芽率。(2) 抗旱劑。抗旱劑能有效縮小作物葉面的氣孔開張度,使作物的水分不會過度耗竭, 能夠有效地抵抗干旱造成的危害。(3)植物生長調節劑。通過使用植物生長調節 劑可以增強作物根部對水吸收能力,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第三節 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
目前,我國農民應對旱災的重點已經從確保可靠的水源轉向提高農田灌溉效 率、發展多樣化的農業和非農業生產。提高灌溉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建設農田 水利工程。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業生產穩步推進的基礎,是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和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重要舉措。因此要持續興修水利基礎設施,完善水利抗旱防 汛功能。我國大部分農田水利工程修建時間較早,由于建設標準低、施工過程不 規范等原因,導致設施老化嚴重、功能不完善、排灌能力差,在日后的運行管理 中因監管力度不夠、使用不合理、管理觀念落后、缺乏維修資金等問題而未能有 效管護和更新改造,一旦遇到洪水、干旱等災害難以發揮作用,不能有效幫助農 作物抵抗災害,保護生態環境。因此為推進農業生產平穩進行,提高農業產出水 平,迫切需要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改造。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在水利工程 建設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完成水利投資580 億元,完成了 23處中型灌區續建 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和9 處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實施了 15處大型灌區節水改 造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 602萬畝。截至2020 年底,已完成176 座小型水庫遺 留問題整治任務①。
在十四五期間,黑龍江省政府在全力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之時,還應注意 以下幾點:一是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農田水利工程改造或者建設規劃,明確農田
①黑龍江省召開2021年水利工程建設推進視頻會議[EB/OL].(2021-05-17)[2021-11-10]黑龍江省水利
廳.http://slt.hlj.gov.cn/contents/134/8162.html
-46 -
水利設施建設效果,這關系到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二是完善工程建設資金監管 體系,建設過程中在保障配套資金及時到位的同時還需加強資金監管。三是落實 監督管理各項規定,明確工程質量監督責任,提高監督人員工作能力,加強對監 督人員的素質教育。四是明確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責任,并逐級 細分責任。五是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一方面為投資主體增收,另一方面增加 水利設施供給。六是明細水利工程產權,破解主體缺位,秉持著“誰投資、誰所 有、誰管理”原則,進行確權登記。產權確定后,相關人員對工程進行建設或者 改造時能夠有法可依,更好地挖掘工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農業抵御自然 災害能力。
第四節 提高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中國共產黨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矢志不渝地探索人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生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以預防為主的防災抗災道路,積極推 動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立,爭取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黑龍江省氣候 變化越加頻繁,氣溫異常性日益突岀,各種氣象災害頻發,尤其以旱災為主,造 成巨大的農業經濟損失。面對旱災當務之急是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準確性和 時效性。根據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預警平臺建設情況,存在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 平仍然較低,預警反饋機制尚未建立,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專 業人才缺失,信息發布渠道不通暢等諸多問題。因此要建立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平 臺,提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增加資金的投入,受黑龍江省經濟發展變緩的影響,政府科技經費投 入明顯不足。資金的投入能夠促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發,開展符合黑龍江 省氣候變化趨勢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理論研究和相關預警技術系統研發,使得一 批高水平的研發成果轉化。還需要有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否則黑龍江省無法不 斷更新災害預警技術,形成系統的氣象災害科技創新體系、維持日常業務運行、 招攬并培訓優秀人才。為此政府需要承擔主體責任,同時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資金保障機制,推動氣象事業發展。
-47 -
二是完善省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指標,運用數理統計的分析方法研究水稻、 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產量與氣象條件之間的關系,關注日平均氣溫、日降水量、 土壤相對濕度等指標,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決策指標庫。
三是建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加強省、市、縣三級政府相關部門的 合作,自然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應該要明晰各部門在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工作 中的職責邊界,保證數據準確,實現災害監測數據共建共享。與此同時要暢通信 息發布渠道,以便保證預警信息能夠及時發布,為后續搶險救災工作提供黃金時 間。
第五節 積極發揮農業保險作用
美國旱災頻發,但農民收入不降反增,這主要歸功于美國完備的農業保險體 系。農業保險能夠有效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的負面影響。每增加 1 元保費對 應的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可以降低由農業自然災害導致的第一產業產出約 8.19 元 的損失①。近些年黑龍江省農業保險發展遇到瓶頸,未能取得突破進展。對保險公 司而言,農業保險品種單一、辦理和理賠流程不規范、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突出。 對政府和社會而言,財政補貼缺失嚴重、監管機制不完善、對農業保險的再保險 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亟待解決。除此之外,農戶由于對農業保險認知程度低和收 入不高的原因而選擇放棄投保,這導致保險需求不足,進一步阻礙了農業保險的 發展。在災害面前,讓各區域之間、社會團體、企業、個人等在防災抗災中發揮 重大作用,將人民群眾與政府的力量緊密的聯系起來,才能戰勝各種重大自然災 害。
一、保險公司層面
要想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工具的作用,保險公司要針對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癥下藥,政府必須采取行動改變并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保險公司可以根據不同
①丁宇剛,孫祁祥.農業保險可以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的負面影響嗎?[J].財經理論與實 踐,2021,42(02):43-49.D0I:10.16339/j.cnkihdxbcjb.2021.02.006.
-48 - 的投保主體,擬定新的農業保險范圍,合理厘定保險費率,為農戶和企業提供符 合自身訴求農業保險服務。同時保險公司也要拓寬農業保險的銷售渠道,提高保 險精算技術,簡化理賠流程,使受災農戶能夠及時得到賠償,進而增強農戶愿意 來年繼續投保的積極性。
二、政府層面
政府可以運用抖音、微博、農村廣播等宣傳媒介,積極宣傳引導,提高群眾 風險意識。首先勸說村里有名望的農戶進行投保,從而對其他農戶的產生扶持帶 動作用。黑龍江省政府應該從保障農民利益的角度出發,貫徹落實各項農業補貼 政策,主動分擔農民貸款風險。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盡快構建農業再保險法 律體系,建立并完善農業再保險制度,將立法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鼓勵支持保險 再保險公司建立,合理確定分出業務的約定分保比例,細化分業務承保機制,避 免保險過程中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同時政府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 線是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決定性力量,廣泛了解農民對保險產品的疑問,認真聽 取農民針對保險不合理之處提出的建議。
本章小結
本文通過研究旱災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的影響,深刻認識到旱災會在一定程 度上阻礙農業經濟發展,徹底消除這種負面影響是不切實際的,但可通過采取有 效措施減少農業經濟損失。為此要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應用節水抗旱技術、 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一方面是由上述實證研究可知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可以增 加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另一方面通過上述三種方法可增加農田抗旱能力,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除此之外,還需提高災害監測預警能力以及時預防旱災、 積極發揮農業保險作用以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
- 49 -
結語
本文通過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發現國內大多學者研究 旱災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研究旱災對農業經濟整體影響的成果較少。然后對旱災 以及農業經濟等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同時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災害觀、災害經濟 學、公共物品等相關理論。隨后基于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 成災面積、受災率、成災率、農業機械總動力、糧食單產和總產、農業生產總值 等數據資料,對黑龍江省農業和旱災災情發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運用回歸模 型和脫鉤指數模型研究了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得出的結論如下:
(1)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單產和農業生產總值保持平穩增長 態勢,農業科技水平不斷進步。但旱災受災情況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在 1998—2011 年間,頻繁發生的春旱、夏旱嚴重制約了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對糧食產量、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業經濟發展投入產生負面影響。
(2) 通過對 1978—2019 年黑龍江省旱災受災面積、糧食產量、農業生產總 值、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使用量等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實證結 果顯示旱災受災面積增量會對糧食產量增量和農業生產總值增量產生顯著的負面 影響,對應的系數分別為-0.0015、-0.0801。換句話說,旱災會影響糧食產量和農 業生產總值的增長。通過回歸模型也發現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對糧食產量和農業生 產總值有正面的促進作用。利用脫鉤指數模型可明顯看出在旱災較為嚴重的年份, 旱災受災面積變化率和農業生產總值變化率呈負脫鉤狀態,旱災嚴重阻礙了農業 經濟增長。
(3) 實證分析得出有效灌溉面積對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有正面的促進作 用。可通過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應用節水抗旱技術、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 設來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增強農田抗旱能力,進而減少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除此之外,通過提高災害預警監測能力,可在旱災發生之前能夠及時采取措施, 減少農業經濟損失。也可積極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提高農戶抗風險能力,保障 農戶收入。
-50 -
參考文獻
[1]朱曉華,楊秀春.中國旱災分維及其災情演變趨勢研究J].水科學進 展,2002(06):747-750.
[2]許朗,李梅艷,劉愛軍.我國近年旱情演變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 與環境,2012,26(07):53-56.
[3]李明,胡煒霞,張蓮芝,王貴文,柴旭榮.基于SPEI的東北地區氣象干旱風險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07):134-139.
[4]于小兵,盧逸群,吉中會,駱翔,蔡玫.近 45a 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及其對糧 食產量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7,26(10):1700-1710.
[5]楊曉靜,徐宗學,左德鵬,蔡思揚.東北三省農業旱災風險評估研究[J].地理學 報,2018,73(07):1324-1337.
[6]Shibao Lu,Xiao Bai,Wei Li,Ning Wang.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grain produc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9,143.
[7]田志會,李曉雪.1949—2016年我國糧食主產區旱災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大 學學報,2019,24(12):159-167.
[8]Jiaqi Zhao,Qiang Zhang,Xiudi Zhu,Zexi Shen,Huiqian Yu. Drought risk assessment in China: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2020,1(prepublish).
[9]王利民,劉佳,張有智,楊福剛,高建孟,劉述彬.我國農業干旱災害時空格局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1):96-105.
[10]John A. Dracup,Kil Seong Lee,Edwin G. Paulson. On the definition of drought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0,16(2).
[11]徐愛華.旱災發生規律成因及預測研究[J].黑龍江氣象,1995(03):32-35.
[12]王國慶.我省旱災頻繁發生的成因及財政對策——由2000年嚴重夏旱引起的思 考[J].黑龍江財會,2000(12):42-44.
-51 -
[13]IPCC WG II.The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s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WGII AR5) [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14]尹圓圓,王靜愛,黃曉云,雷永登.全球尺度的旱災風險評價指標與模型研究進展 [J].干旱區研究,2014,31(04):619-626.
[15]Hugo CarrNo,Gustavo Naumann,Paulo Barbosa. Mapping global patterns of drought risk: An empirical framework based on sub-national estimates of hazard, exposure and vulnerabilit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6,39.
[16]張強,王勁松,姚玉璧.干旱災害風險及其管理[M].氣象出版社.2017:1 - 30
[17]趙佳琪,張強,朱秀迪,申澤西,余慧倩.中國旱災風險定量評估[J].生態學 報,2021,41(03):1021-1031.
[18]Liangzhi You,Mark W. Rosegrant,Stanley Wood,Dongsheng Sun. Impact of growing season temperature on wheat productivity in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9,149(6/7).
[19]Yinpeng Li,Wei Ye,Meng Wang,Xiaodong Yan. Climate change and drought: a risk assessment of crop-yield impacts[J].Climate Research,2009,39(1).
[20]李文娟,覃志豪,林綠.農業旱災對國家糧食安全影響程度的定量分析[J].自然災 害學報,2010,19(03):111-118.
[21]段小紅.旱災對甘肅省糧食生產的影響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 境,2011,25(07):35-38.
[22]李治國,陸賢東,管相榮.1982—2011年旱災對中國糧食產量影響研究[J].江蘇農 業科學,2014,42(08):426-430.
[23]孫良順.水旱災害、水利投資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6,16(05):136-142.
[24]路琮,魏一鳴,范英,徐偉宣.災害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應用[J].自 然災害學報,2002,(03):15-20.
[25]閻虹,韓靜軒.自然災害對山東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02):22-26.
-52 -
[26]Habibollah Salami,Naser Shahnooshi,Kenneth J. Thomson.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drought on the economy of Iran: An integration of linear programming and macroeconometric modelling approach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4).
[27]Jadwiga R. Ziolkowska,Ralf Fendel.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Drought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the State Economy[J]. Economies,2016,4(3).
[28]A.Lopez-Nicolas,M. Pulido-Velazquez,H. Macian-Sorribes. Economic risk assessment of drought impacts on irrigated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Hydrology,2017,550.
[29]Norman V. Loayza. Natural Disasters and Growth: Going Beyond the Averages[J].World Development,2012,40(7).
[30]Thomas Fomby,Yuki Ikeda,Norman V. Loayza. THE GROWTH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3,28(3).
[31]黃毅,鄧志英.區域異質性:自然災害、農業增長與農民收入——基于 31 個省市 自治區2006-2015年面板數據[J].災害學,2018,33(02):1-4+13.
[32]Jean-Marc Montaud. Agricultural drought impacts on crops sector and adaptation options in Mali: a macroecono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9,24(5).
[33]Vikrant Panwar,Subir Sen. Economic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An Empirical Re-examination[J]. Margi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2019,13(1).
[34]李宏.自然災害經濟增長效應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 1998—2018 年的省域面 板數據分析[J].災害學,2021,36(04):1-6.
[35 ]王冠軍,張秋平,柳長順.水旱災害分級投入計算模型研究J].水利水電技 術,2010,41(07):64-67+87
[36]李金鑫,蔣尚明,杜云,費振宇,金菊良.安徽省旱災區劃與農業經濟損益分析J].上 海國土資源,2013,34(02):80-83+96.
[37]Chen Huili,Liang Zhongyao,Liu Yong,Jiang Qingsong,Xie Shuguang. Effects of
drought and flood on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across 1949 - 2015: spatial
- 53 -
heterogeneity analysis with 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ing[J]. Natural Hazards,2018,92(1).
[38]郭靜,張連增.自然災害對經濟增長影響研究——基于制度、政府救災支出的調 節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1,42(01):41-47.
[39]溫奇,范一大,陳世榮,孫灝,胡卓瑋.環境減災衛星數據在旱災預警監測中的應用 [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2,27(04):591-599.
[40]K. F. Fung,Y. F. Huang,C. H. Koo,Y. W. Soh. Drought forecasting: A review of modelling approaches 2007 - 2017[J]. 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2020,11(3).
[41]Prodhan Foyez Ahmed,Zhang Jiahua,Hasan Shaikh Shamim,Pangali Sharma Til Prasad,Mohana Hasiba Pervin. A review of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for drought hazard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22(prepublish).
[42]Zhenxiang Xing, Zhaorui Yang, Qiang Fu,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ased on 30 years'disaster data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17, 10(6):144-154.
[43]Michael L. Nuccio,Matthew Paul,Nicholas J. Bate,Jonathan Cohn,Sean R. Cutler. Where are the drought tolerant crops? An assessment of more than two decades of plant biotechnology effort in crop improvement[J]. Plant Science,2018,273.
[44]杜建斌•旱災對我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的影響及抗旱對策研究[D] •中國農業 科學院,2020.
[45]唐喜華•寧鄉市干旱災害分析與抗旱對策思考[J] •湖南水利水電,2020(04):80-82.
[46]Eleni Kampragou,Styliani Apostolaki,Eleni Manoli,Jochen Froebrich,Dionysis
Assimacopoulos. Towards the harmonization of water-related policies for managing drought risks across the EU[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11,14(7).
[47]Gabriel Felbermayr,Jasmin Groschl. Naturally negative: The growth effects of
-54 -
natural disast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4,111.
[48]屈艷萍,呂娟,蘇志誠,等.抗旱減災研究綜述及展望J].水利學 報,2018,49(1):115-125.
[49]王向楠.農業貸款、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來自2004?2009年中國地 級單位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1,(10):44-51.
[50]代寧,陶建平.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水平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全 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分位數回歸[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22(12):163-173.
[51]郭躍.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然災害風險及應對策略[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2014,31(05):126-131.
[52]胡娜.西南旱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 學,2010,38(23):12807-12808.
[53]欒健,周玉璽.自然災害對山東省糧食生產影響的實證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 境,2016,30(04):127-131.D0I:10.13448/j.cnki.jalre.2016.125.
[54]王秀芬,李茂松.中國自然災害與糧食生產脫鉤關系分析[J].災害 學,2012,27(01):94-97.
[55]Yehong Sun,Hongjian Zhou,Jing'ai Wang,Yi Yuan.Farmers' response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in paddy field of south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emporal dimensions of resilience[J].Nat Hazards (2012) 60:865-877
[56]Xi Yu,Yandong Tang.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Disasters[J]. Journal of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JRACR),2017,7(1).
[57]樊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歷史演進及其當前困境探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22(01):88-98.
[58]杜建斌.旱災對我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的影響及抗旱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 科學院,2020.D0I:10.27630/d.cnki.gznky.2020.000100.
[59]楊旭鵬.馬克思主義災害觀中的災害損失評估研究[D].中共廣東省委黨 校,2018.
[60]文琦,劉彥隨.北方干旱化對水土資源與糧食安全的影響及適應——以陜北地區
- 55 -
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07):7-11.
[61]毛紫君•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經濟學分析與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 究,2021(04):68-71.
[62]李武,胡振鵬•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模式及對策研究[J] •江西社會科 學,2012,32(03):58-61.
[63]李宏.自然災害經濟增長效應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1998—2018年的省域面 板數據分析[J].災害學,2021,36(04):1-6.
[64]王珂,李玲,黎鵬•基于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研究[J].生態與農 村環境學報,2021,37(06):706-713.D0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81.
[65]趙俊偉,尹昌斌•中原經濟區農業節水分區研究[J] •中國科技論
壇,2017(05):128-136.D0I:10.13580/j.cnki.fstc.2017.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