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 增長貢獻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02 16:23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1
    1.2文獻綜述 2
    1.2.1國外研究現狀 2
    1.2.2國內研究現狀 3
    1.2.3文獻簡評 6
    1.3研究思路、研究內容 6
    1.3.1研究思路 6
    1.3.2研究內容 6
    1.4研究方法 7
    1.5研究的創新和不足 7
    1.5.1研究創新 7
    1.5.2研究不足 8
    2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9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9
    2.1.1農業產業結構 9
    2.1.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10
    2.1.3農業經濟增長 10
    2.2理論基礎 11
    2.2.1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11
    2.2.2規模報酬理論 11
    2.2.3比較優勢理論 12
    2.2.4農業區位理論 13
    3四川省農業產業現狀分析 14
    3.1四川省基本資源情況 14
    3.1.1四川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14
    3.1.2四川省農林牧漁產業資源 14
    3.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18
    3.2.1農林牧漁總產值構成變化趨勢 18
    3.2.2種植業結構現狀 20
    3.2.3畜牧業結構現狀 22
    3.2.4林業和漁業結構現狀 23
    3.3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分析 24
    4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26
    4.1理論模型分析 26
    4.1.1模型假設條件 26
    4.1.2建立分析模型 26
    4.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計算 27
    4.3實證分析 29
    4.3.1實證策略 29
    4.3.2因果關系檢驗 32
    4.3.3實證結果分析 35
    5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7
    5.1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37
    5.1.1農業產業結構多元化過多依賴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 37
    5.1.2林業和漁業發展較為薄弱 37
    5.1.3區域優勢不明顯,資源利用效率低 38
    5.1.4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 38
    5.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問題的原因 38
    5.2.1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 38
    5.2.2財政支農投入減少 39
    5.2.3科技創新力度不夠 39
    5.2.4勞動力結構性短缺 39
    6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和效應分析 41
    6.1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41
    6.1.1市場導向原則 41
    6.1.2加強產業關聯的原則 41
    6.1.3依靠科技進步原則 42
    6.1.4區域比較優勢原則 42
    6.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 43
    6.2.1區域布局效應 43
    VI
    6.2.2要素轉移效應 44
    6.2.3生產優化效應 44
    7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 46
    7.1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46
    7.1.1種植業結構的調整 46
    7.1.2畜牧業的結構調整 46
    7.1.3林業結構的調整 47
    7.1.4漁業結構的調整 47
    7.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48
    7.2.1加快農產品市場建設步伐 48
    7.2.2加大財政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 48
    7.2.3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檢驗、檢疫體系建設 49
    7.2.4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 49
    8結論與研究展望 51
    8.1主要研究結論 51
    8.2研究展望 51
    參考文獻 52
    致謝 55
    1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推動農 戶就業增收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發生轉變,由農業產量不足轉變為農業產業結構性矛盾,由 過去單一的資源約束變為資源和需求雙重約束。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不僅是滿 足基本生活需求,更多的是追求優質、綠色農產品,居民對農產品需求的轉變, 表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對農業產業結 構進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也能生產滿足國內外 需求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四川省作為中國傳統農業大省,在提高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現 代化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不僅關系四川省農 業經濟增長,而且直接影響著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四川省響 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 適應性,但四川省內部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種植業仍是主導產業,其他產業對 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還較低,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產業多元化發 展,應研究新形勢下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繼續推進四川省農業產業 結構調整。
    1.1.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較多的學者以中國總體為研究對象來探討產業 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側重于研究三大產業間的調整。本文以四川 省種植業、林業、畜牧業與漁業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調 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為其他學者提供研究思路。
    (2)現實意義 四川省作為中國傳統農業大省,在提高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現 代化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不僅關系四川省農 業經濟增長,而且直接影響著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研究新形勢 下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對促進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農業經濟快速 增長有很大幫助。
    1.2文獻綜述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受制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與經 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學界討論的重要問題,歷來受到國內外眾多學者的 高度關注。
    1.2.1國外研究現狀
    (1)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研究
    國外一些農業發達的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在解決經濟問題上主張通過市 場機制自主解決經濟問題,較多的學者主要研究結構變動,重點研究結構變動引 起宏觀經濟變動和經濟增長,而較少關注具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如何影響農業經 濟增長上。本文主要選取羅斯托、舒爾茨和羅默三位學者的理論研究農業產業結 構調整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研究。
    羅斯托[1]的經濟發展階段論用經濟理論解釋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他認為發 展中國家社會發展要依次經過六個階段:第一、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傳統社會階 段;第二、工業和農業一起發展,傳統社會向起飛階段轉變的過渡階段;第三、 生產部門以生產非耐用消費品為主的起飛階段;第四、工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趨于 平穩的成熟階段;第五、群眾消費需求轉變,生產部門以生產耐用消費品為主的 高消費階段;第六、國民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六個不同階段對農產品有不同的 要求,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盲目調整,要依據各個階段不同的特點進行調整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國內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還要開發優質的農 產品考慮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因此,羅斯托認為,在不斷完善業結構 的過程中經濟會增長。
    舒爾茨[2]的傳統農業轉型的理論中解釋了傳統農業對經濟增長貢獻低的原因 在傳統農業時代,農業投入收益率低,無法刺激資本流入,缺乏資金的流入農業 又無法發展。舒爾茨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對 勞動力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生產能力,生產者勞動力的提高比直接增加生產要 素的投入更重要,故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階段,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是必要的
    羅默和盧卡斯[3]在新增長理論中認為經濟長期增長的原因可能是內生技術變 革,他們認為經濟增長不是通過外部力量驅使的,而是經濟系統內部力量作用的 結果,故他們更多關注知識的投入、產品的研發和勞動力的專業化分工等因素經 濟增長的影響。他們認為,經濟短期增長主要依靠加大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的投 入,但要使經濟長期平穩的增長,不能光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更多的是依 靠技術進步,讓生產要素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這不光能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 能得到更多的產出。農業產業內部結構是否合理,體現在農業生產部門在對資金
    2
    和勞動力的利用和分配情況,是否最大化的利用了生產資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 農業產業結構,不同的農業產業結構利用生產資源能產生不同的效益,這對經濟 增長也有不同的效果。
    (2)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研究
    從根本上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能光依靠一種因素的調整,而是多種因素 共同調整,才能使農業產業向合理的結構調整。國外學者也對影響農業產業結構 調整的相關因素進行了較多研究,在梳理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從以下四 個方面探討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因素。
    戈達德(2012)認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深受技術的影響。技術因素對農業 生產的成本和規模有重大影響,改進和優化農業生產技術的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持 續優化具有深遠的意義[4]。斯皮爾曼(2011)認為技術進步和政策改革是影響農 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產業結構的競爭力[5]。
    戈達德(2010)認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深受勞動力價格因素的影響,勞動 力價格的高低是企業在生產時重點關注的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當勞動力要素價 格過高時,企業將減少對勞動力資源的投資,當勞動力價格下降時,企業將增加 對勞動力資源的投資[6]。
    蓋爾(2007)認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深受人口結構因素的影響。在新形勢下 農業生產萎縮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數量的不斷減少,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問題,這會 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同時指出外來人口數量增減引起的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影響農 業產業結構的調整[7]。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深受體制管理和政策變化的影響。貝森和謝勒(2001)在 “結構-行為-效率”行業分析模型中指出,制度的管理及變化對農業部門的結構 和指標有一定的影響[8]。雷蒙德(2003)在“結構-行為-績效”產業分析模型的 基礎上,對此模型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并將此修改模型應用到了蔬菜產業結構的 分析,認為生產條件的變化將影響農業部門的結構[9]。佩雷斯(2017)根據 1992 年和1999年美國番茄業的發展情況,貿易自由化和農業政策被視為調整的重要因 素[10]。
    總的來說,影響農業部門結構調整的因素包括技術、政策、勞動力價格、人 口結構、制度管理、自由貿易等。
    1.2.2國內研究現狀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探討。
    馬小梅(2022)認為林業技術推廣還存在較多問題,如現階段林業管理沒有 將責任落實到個人,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對林業技術、資金和人才資源投入不
    夠[11]。崔國柱(2021)對山東省農林牧漁發展情況的具體分析,認為山東省現階 段農業產業結構內部不合理、產業區域優勢不明顯、資源利用不充分和農產品優 質率不高,這些都是制約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12]。呂波(2021)認為 現階段主要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是產業結構單一和農業產業轉型困難,應調 整農村結構升級優化[13]。殷嘉成(2021)分析了吉林省農業結構的現狀,認為吉林 省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農業人才,科技支撐力度不夠[14]。黃治、韓松 原(2020)對四川省農業結構調整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目前農業科技含量普遍偏 低,生產方式傳統,農產品附加值低[15]。呂兆晗(2020)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產業 結構調整的歷程,得出農業產業在調整過程中遇到了資金受限、農業規模小和農 民整體素質有限,缺乏市場意識的問題[16]。李竣、袁驚柱(2019)認為我國現階 段農業主要矛盾主要在供給側。由于對農業區域布局重視較晚,農業產業結構還 存在以下問題,農業產業結構與資源稟賦不匹配、產業融合度不高、農業經營主 體不協調等問題[17]。楊金燕(2018)分別從靜態和動態角度分析了我國農業產業 結構調整,認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 使農業資源不斷流失;農業區域特色不明顯,缺少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支柱產品 與主導產品[18]。施啟平(2014)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農業結構調整進行了分析, 認為農業產業結構的問題主要是市場、特色等方面不夠清晰,并認為應該著重對 種植業內部結構進行調整[19]。劉丹、張兵(2013)通過分析國內與國際農業生產狀 況,認為制約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是:國際農產品市場高保護、全球農 產品金融化、農業生產老齡化、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和科學技術難以支撐農業發展 [20]。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王捷(2021)認為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聯系密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能夠提 高農業從業者的收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使農業資源高效被利用[21]。林艷敏 (2021)認為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增長,農業產業結構調 整對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員的效益有直接影響[22]。王洋(2020)是從農業產業結構 調整如何影響農業經濟發展角度分析,認為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對農業經濟發 展有要素轉移效應、生產升級效應和區域布局效應[23]。周永迅(2018)發現農業 產業結構調整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國家應該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產業結 構優化,促進農業經濟增長[24]。韓沁言(2017)認為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直制 約這我國經濟的發展,通過構建模型實證分析得出種植業在武漢市影響農業經濟 增長作用最突出,但鄉村人員就業人數與農業總產值反方向變動,他認為武漢市 農業經濟增長對勞動力要素投入依賴比較小[25]。趙悅(2016)通過實證分析,得 出種植業和畜牧業對吉林省經濟影響最大,農業經濟增速減緩是由于種植業和畜
    4
    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造成的[26]。呂潔華、黎雪(2014)通過數據分析、計算,再結 合回歸模型,發現由于農業各部門的產出彈性不同,使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 程度有所差異,因此,產業結構有待優化[27]。余躍平(2014)認為應調整農業內 部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畜牧業;加快發展鄉鎮和民營經濟,為農民增收提 供幫助[28]。劉松穎(2013)通過對西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計量分析,得出政府應通 過加大對西部農業投入,才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 增收[29]。劉伯凡(2013)通過對重慶市的東、中、西、東北地區計量分析,證實了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增加農民收入[30]。鄧琨(2011)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目前 四川省種植業對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貢獻最大,但種植業內部仍然存在不合理,存 在產出效益不高等問題。四川省作為林業資源大省,目前林業對農業經濟增長貢 獻較低,應重視對林業的發展,林業的發展不僅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而且為其他 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產環境[31]。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和方向
    莊淑貞、胡月強(2021)認為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應該是優化農業供求關系, 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優化區域農業產業結構[32] 王玉杰、劉軍河(2021)通過對西安市、楊凌農業示范區和成都市的實地考察, 認為農業產業結構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注重科技創新,質量興農、多元與規模 經營[33]。劉瑾(2021)通過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歷程分析,認為應該用強 有力的資金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和推動農業人科學技 術的發展[34]。殷嘉成(2021)認為應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農業生產 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胡雷(2018)分析泰安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 認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注重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 注重綠色興農與創新興農[35]。董玲(2018)認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注重糧食 核心區建設畜牧區發展新格局、推動農業新興業發展[36]。李燦(2017)通過分析 萬州市農林牧漁業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出萬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遵循政府 引導、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37]。 羅其友(2015)認為中國站新的歷史起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能放松糧食安全生 產,保證糧食安全生產是農業產業調整最重要的原則[38]。高強、孔祥智(2014)分 析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主要內容,認為中國新時期應加大對“三農” 的投入力度,形成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生產;加快調整農業進出口策略,提升農 業國際化水平[39]。劉媛媛(2013)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效果作了測度及評價,認 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和我國鄉鎮建設相結合[40]。陳煩(2012)對湘西州農業產業 結構現狀分析,認為湘西州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比例不合理,應加快對農業產業結 構調整,按照因地制宜與分類指導的原則改造基本農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
    組織,利用專項資金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逐步實現農林牧漁協調發展[41]。
    1.2.3文獻簡評
    國內外學者專家從不同層面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了深入分析。國外學者 早期重點研究產業結構變動引起宏觀經濟變動和經濟增長,近年來,國外學者著 重研究農業產業結構,認為農業產業結構受政府相關政策制度、技術創新和生產 資源價格等因素影響。國內學者主要以中國總體為研究對象來探討產業結構變動 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難題、調整應遵循的原則和調整的方向作了較為全面 的分析。本文將在國家政策文件和現有省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對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和方向進行深入研究,為了闡明四川省農 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貢獻,通過對四川省內部四個子產業的數據分析 和實證比較分析,從而準確找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相應的對策。
    1.3研究思路、研究內容
    1.3.1研究思路
    本文以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為研究對象,首先梳理國內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狀況,清楚了解到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其次,通過 兩個不同角度分析四川省現階段農業產業發展狀況,一、通過將四川省與全國其 他省份農林牧漁業資源作對比,了解到四川省農林牧漁業資源在全國大致排名情 況;二、通過分析 2000-2019 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變化狀況,了解到四川省歷 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如何。再次,在構建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農業產業結 構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將四川省 1990-2019 年度的農業產業數據帶入模型進行實 證檢驗,從而說明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最后, 根據前文的分析,指出當前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并依據一定 的調整原則提出針對性建議。
    1.3.2研究內容
    文章由八個部分構成,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通過闡述國內相關研究情況,明確相關領域研究成果與 研究不足,在此基礎上明確本文研究目的、意義和創新。
    第二章為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主要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規模報酬 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及農業區位理論,揭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本質以及發展規 律。
    第三章為四川省農業產業現狀分析。主要通過兩個不同角度分析四川省現階
    6
    段農業產業發展狀況。一、通過將四川省與全國其他省份農林牧漁業資源作對 比,了解到四川省農林牧漁業資源在全國大致排名情況;二、通過分析 20002019 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變化狀況,了解到四川省歷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 效如何。
    第四章為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在構建影 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農業產業結構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將四川省 1990-2019年度的 農業產業數據帶入模型進行計算,并對所得結果進行實證檢驗,從而說明四川省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
    第五章為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及原因分析。主要根據前文的分 析,指出當前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具體分析了其 成因。
    第六章為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和效應分析。指出農業產業結構調 整應遵循的原則,與分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機制。
    第七章為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主要通過兩大方面來提出 對策,第一,對四川省農業內部各產業調整提對策。第二,對今后四川省農業產 業結構調整提建議。
    第八章為結論與研究展望。結合四川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實證研究結果, 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并基于本文的研究不足,對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一些思 路。
    1.4研究方法 本文綜合采用了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和實證研究法,相關研究方法在本 文中具體運用說明如下:
    (1)文獻研究法。通過在中國知網、人大復印資料、維普、萬方等數據庫 收集文獻資料,系統閱讀國內外本文研究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清楚、全面了解 到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研究不足和可研究點。
    (2)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兩者或兩者以上事物,探究他們之間的規律。 此法貫穿運用本文第三章中,第三章分兩個不同角度分析四川省農業產業發展狀 況時,一、將四川省與全國其他省份農林牧漁業資源作對比;二、比較四川省內 部不同年份農業產業變化狀況。
    (3)實證研究法。指在相關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構建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 農業產業結構分析模型,并結合四川省歷年的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通過實證檢驗 說明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
    1.5研究的創新和不足
    1.5.1研究創新
    為使實證結果更準確可靠,在構建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農業產業結構分析模 型時,增加了四個重要控制變量,并將最新統計數據帶入模型進行實證檢驗。通 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得知大多數文章是以中國總體為研究對象來探討產業結構 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少對某一省份進行具體分析,鑒于此,本文以四 川省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1.5.2研究不足
    本文側重研究四川省種植業、林業、畜牧業與漁業之間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 的影響,較少討論農產品、農業產業鏈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并且由于農林牧 漁服務業統計數據較少,未討論農林牧漁服務業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程度,可能 對實證結果有一些影響。
    2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從事農業生產的各部 門與各環節所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狀態的組織結構。通常來說,可以從兩個不同 的角度理解農業產業結構的涵義,從狹義方面講,農業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內部四 大產業之間的組成及比例關系。從廣義方面講,農業產業結構的涵義比狹義有所 延伸,還包括各農業產業地區分布結構。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農業為我國 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因此,深入研究農業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農 業產業結構具有相關性、多層次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理解農業產業結構的特點有 利于掌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律。
    農業產業結構的相關性表現為:各農業產業部門、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而 是通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整體。如種植業可以為其他農業部門生產提 供飼料,畜牧業可以為其他農業部門生產提供肥料,林業可以為其他農業部門生 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當農業產業結構比例合理、運作方式有效的時候,各農 業產業部門可以相互促進,螺旋式發展。當它們結構不合理時,會阻礙農業經濟 增長,制約農業產業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的多層次性表現為:由于農業產業結構是多部門和多類別組成 的一個復雜綜合體,農業產業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層級結構。在第一層級產業結 構中,根據我國對第一產業劃分,農業產業結構可以分為農、林、牧、漁四個產 業;在第二層級產業結構中,根據農業產業內部各部門生產工藝差異,可以將其 分為許多的小型生產部門,如種植業可以分為糧食農作物和經濟農作物生產部門 在第三層級產業結構中,根據農產品的類型和農產品用途的不同將其分為若干類 別,如谷物可以分為稻谷、小麥、玉米等。
    農業產業結構的動態性表現為:過去為解決國民溫飽問題,全國上下提倡大 力發展種植業,此階段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 部分地區出現糧食作物供過于求,國民更傾向優質綠色的農產品,為滿足國民對 農產品需求的變化,農業產業結構會發生變化。農業產業動態變化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組織架構變化,二是農業產業結構部門間比例情況變化。例如 中國 2003 年前農業產業劃分為農、林、牧、漁業,2003 年后將農林牧漁服務業 劃入農業產業結構中,這屬于組織架構變化;而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各 部門間的比重變化屬于部門比例變化。在此特別說明,本文對農業產業結構的研 究是按照2003 年以前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劃分標準,主要是針對農業產業結構中
    的農、林、牧、漁業進行研究,不討論農林牧漁服務業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2.1.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指根據當地特色產業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和改變農業各 產業在農業中的比重,使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實現農業產業的高水平發展。具 體來說,農業產業的調整依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等 因素,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和各個農業產業的內在關系,對農業產業內在結 構進行重組,以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提高農業的生產率,使市場上供需達到平 衡與農業經濟得到增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本質是為適應社會發展方式與社會發 展趨勢,通過對各項生產資源合理配置,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經營模式和制度結 構,以提高資源集約利用率,為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 力的保證。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將當期利益與遠期利益相結合,農業產業結構既 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又要進行升級、優化,這二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農業結 構的調整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不斷調整過程中提高了農業供給結構對需 求變化的適應性。
    2.1.3農業經濟增長
    為了正確認識農業經濟增長的概念,本文將其劃分為兩個部分來認識。第一 部分是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含義,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民 的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業生產活動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農業經濟的含義 較窄,即指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在現代社 會,隨著我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對農業經 濟有了新的理解,提出了新的概念,如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等,因此,當前的農業經濟主要研究如何使農業生產關系更適合生產力條件,如 何正確處理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如何使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社會主義提供 綠色服務。第二部分是經濟增長,一般來說,經濟增長的過程是指一個經濟體向 其公民提供經濟產品的能力不斷增強。綜合上述兩方面,農業經濟增長可以理解 為在一定時期特定經濟區域內農業生產率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從總產出的角度 理解,是指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總產量增加;農業生產率提高從總產值角度理 解,是指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生產出滿足消費需求的農產品,使農業總產值提 高,這兩個不同角度解釋了農業經濟增長的內涵。在農業經濟增長分析中,考慮 到統計年鑒數據的可用性和后處理數據的準確性,本文選擇農林牧漁總產值作為 衡量農業經濟增長的指標。
    10
    2.2理論基礎
    2.2.1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 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明確定義可持續發展,“在滿 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分析其內涵,主 要有以下含義: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滿足人民的生存發展,在不犧牲當 代人和后代人利益的基礎上,生產足夠的糧食滿足國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可持續 農業發展作為一項科學的發展戰略,其具體內容不僅包括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 還應該包括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系統、生態系統、社會系統。農業發展過程中應堅 持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相協調統一,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時要遵循自然生 態規律,絕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換取農業經濟增長,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全 面和科學的發展,不能分割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發展,應堅持經濟與生態協調發 展,即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經濟發展要在不破壞生態環境 發展下進行,使農業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在于:四川省農業產業結 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在滿足國民對糧食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優化農 業產業結構,使生產資料在農業、牧業、林業、漁業間合理流動,減少生產資料 的投入的同時得到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與效益,在保證農業 經濟增長的同時不破壞生態環境,讓生態環境優美和經濟發展共存。農業經濟的 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發展速度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農業從業人員可以 獲得社會平均勞動報酬,農業投資方可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農村居民可以享受 社會平均生活質量,農村生態環境匹配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產 業結構調整的中心問題,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時候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該沿 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行調整。
    2.2.2規模報酬理論
    規模報酬指的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當各種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變化時,所 能得到的產量變化。生產要素變化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短期,企業通常不能 改變固定成本的投入,只能改變可變成本的投入數量來影響產出,另一種是在長 期,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都可以以改變。
    規模報酬變化分為三種情況,規模報酬遞增、不變與遞減。規模報酬增是指 當所有生產要素投入增加一單位時,產出增量大于一單位;規模報酬遞減是指所 有生產要素投入增加一單位,產出增量也是一單位;規模報酬遞減是指,當所有 生產要素增加一單位時,產出增量小于一單位。通常在企業發展的最初階段,這
    時企業面臨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是有效的,繼續不斷增加生 產要素的投入,企業會進入規模報酬不變階段,并在較長時間處于這個階段,之 后再繼續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會使企業面臨規模報酬遞減階段,這時增加生產 要素的利用會變得低效,甚至負收益。
    規模報酬遞增原因是,在最初階段,固定生產要素過多而可變生產要素過少 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可以提高廠房、機器設備的利用率,提高資源的集約利用 率。規模報酬遞減的原因是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由于 勞動力市場,原材料市場等不能提供足夠的生產要素,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缺少 原材料;二是由于企業規模太大,信息傳遞太慢并且在傳統過程中信息會被扭曲 使信息的利用效率變低,管理的效率下降,錯失決策時機。
    目前,由于四川省地域遼闊、區域特色分明,導致我省的農業生產較為分散 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四川省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時,要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逐 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在擴大生產規 模過程中,要充分掌握生產規模的適宜性,避免企業盲目擴大規模而使企業處于 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2.2.3比較優勢理論
    李嘉圖在 1817 年《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 理論是在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當時無法回答,當一個國 家生產的兩種商品相對于另一個國家生產的兩種商品都具有絕對優勢時,國際貿 易是否會產生,兩國是否能在國際貿易中分享貿易利益。比較優勢理論主要的假 設是兩國的生產技術不同,勞動生產率存在相對差異。比較優勢理論指出國際貿 易產生不是由于兩國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即使一國生產的兩種商品都具有絕 對優勢,但因為兩國勞動生產率具有相對差異,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 相對差異,兩國會國際貿易。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生產的兩種商品有利程度不同 應該著重生產最有利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生產的兩種商品不利程度也不 同,應該著重生產不利程度較低的商品,雙方互相進口對方生產的商品,這樣會 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兩國帶來貿易利益。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著重發展區域優勢產業,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使 生產資料流向邊際收益高的產業,提高農業生產率,促使農業經濟快速增長。對 于四川省而言,在確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時,要根據四川省不同的縣、州、 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地域特色,發展有特色的農產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實現 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12
    2.2.4農業區位理論
    1826年,德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馮•杜能在《孤立國與農業和國民經濟的 關系》中提出農業區位理論,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探討了由地價不同決定農業 分區的現象。農業區位理論中提出主要有三個因素影響農業區位的劃分,分別是 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銷售價格、生產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 上農產品產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依據影響農業區位的劃分的三個因素,杜能認 為農業布局應該是一個圓圈,從內到外依次是自由農業區—林業區—糧食輪作區 —糧草輪作區——三苗圃輪作區—畜牧業區,在圓圈的正中間是一座城市,城市 為農作區提供工業品,農作區向城市提供農產品。農業用地的類型和集約農業用 地管理的程度不僅取決于土地的自然特征,還取決于當地經濟狀況,特別是農產 品生產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也就是說農業布局的選擇并不完全取決于自然條件 還受到運輸和市場等因素的限制,通俗的講,當銷售價格相同的兩種商品在兩個 不同市場銷售時,農戶更傾向將產品運到離自己更近的市場銷售,這意味著農業 生產基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決定了貨運量,靠近市場的生產基地更有優勢,根據 產品產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決定農業區位的分布,這就是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核 心思想。根據農業區位理論,對四川省布局農業產業有重要的意義。
    3四川省農業產業現狀分析
    四川省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農業大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近年來不斷對農 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研究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立足于四川省農 業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因此有必要了解四川省農業資源狀況。這一章著重 于對比四川省和其他省份的農業資源,以了解四川省農業資源在全國的排名狀況 并通過分析 2000-2019 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變化狀況,對其產業現狀進行了分 析。
    3.1四川省基本資源情況
    3.1.1四川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中國大陸總體地勢大致為西高東低,呈現為一級、二級、三級階梯的形式, 四川省位于中國的西南腹部的位置,恰好位于以青藏高原為代表的一級階梯與第 二階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上。四川省分五個大部分,分別是:位于四川西 部的高海拔地區的川西高原、四川第二大平原川西南山地區、中國四大盆地之一 的四川盆地、四川與陜西交界的米倉山大巴山和四川西北部的丘狀高原。四川省 占地面積大約為 48.5 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 1/20,居于全國第五位 我省一半以上的土地被畜牧業與林業占用,約占土地面積 33.5 萬平方公里,大多 數畜牧業與林業土地集中于四川西部的高原與盆周山地區;耕地面積約占 6.6 萬 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
    四川省因地理位置原因氣候復雜多樣,并且垂直變化和地帶性很明顯。四川 盆地處于中國大陸的西南部,因地理位置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明顯且溫潤,雨 熱同季;西部與東部區域間氣候差異顯著,東部春季干旱、夏季炎熱、秋季多雨 冬季溫暖,全年平均日照較少,農作物生長季長;西部天氣偏寒冷,冬季較長、 基本無夏,全年平均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及干雨季分明。
    四川省水資源較為豐富并且位于全國前列,省內水資源以河川徑流為主,總 量大約 349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河川徑流最豐富,約占全省水資源73%,但河川 徑徑流量季節分布不均,導致四川省農業生產時常面臨洪旱災害;雖然我省人均 水資源比全國人均水平略高一點,但是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水資源分配并不均 勻,西部高山地區的人均水資源可達到約 20033 立方米,而東部平地地區人均水 資源量只有1700立方米,東西部地勢差異導致水資源分布不均,洪旱災害交替發 生。
    3.1.2四川省農林牧漁產業資源
    14
    四川省作為中國農業大省,農業發展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 作用。本節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比四川省與其它各省農林牧漁業資源,了解四 川省農業資源在全國的排名狀況。。
    表 3.1 介紹了 2019 年各省份的農產品產量。農產品主要選取糧食、谷物、豆 類、薯類、油類。根據 3.1 可知,四川省糧食產量 3498.5 萬噸,高于平均產量
    570.4萬噸,位于第 9 位;谷物產量 2825.4 萬噸,高于平均產量 92.1 萬噸,位于 第 9 位;豆類產量 129.9 萬噸,高于平均產量 35.3 萬噸,位于第 9 位;薯類產量
    543.2萬噸,高于平均產量 442.2 萬噸,位于第 1 位;油類產量 367.3 萬噸,高于 平均產量2 1 3.1 萬噸,油類產量位于第2位。
    表 3.1 農產品產量
    單位:萬噸
    糧食 谷物 豆類 薯類 油類
    四 川 3498.5 2825.4 129.9 543.2 367.3
    河 北 3739.2 3566.9 30.1 142.3 119.5
    山 西 1361.8 1266.8 34.2 60.8 13.7
    內蒙古 3652.5 3261.8 251.6 139.1 228.6
    遼 寧 2430.0 2375.7 22.8 31.4 97.6
    吉 林 3877.9 3769.5 77.0 31.4 81.7
    黑龍江 7503.0 6653.0 797.0 53.0 11.5
    上海 95.9 95.3 0.2 0.3 0.8
    江 蘇 3706.2 3612.0 70.3 23.9 94.3
    浙 江 592.1 528.6 30.6 33.0 31.9
    安 徽 4054.0 3935.0 100.8 18.2 161.3
    福 建 493.9 403.8 11.4 78.8 22.0
    江 西 2157.5 2072.2 29.3 56.0 120.7
    山 東 5357.0 5203.6 53.5 99.9 288.9
    河 南 6695.4 6528.9 102.0 64.5 645.4
    湖 北 2725.0 2579.6 39.0 106.4 313.9
    湖 南 2974.8 2846.8 37.3 90.7 239.1
    廣 東 1240.8 1131.6 11.8 97.4 110.2
    廣 西 1332.0 1259.1 24.2 48.7 71.6
    重 慶 1075.2 750.6 40.9 283.6 65.1
    平均產量 2928.1 2733.3 94.6 100.1 154.2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2020
    表 3.2 介紹了 2019 年各省主要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四川省糧食單位面積產 量 9774.5 公斤 / 公頃,低于平均產量 38.55 公斤 / 公頃,位于第 12 位;谷物單位面 積產量 7860.0 公斤/公頃,高于平均產量458.9公斤/公頃,位于第8位;豆類單位 面積產量 2355.4,高于平均產量 128.4公斤/公頃,位于第 12位;薯類單位面積產 量 4310.0 公斤 / 公頃,低于平均產量 536.9 公斤 / 公頃,位于第 14 位;油類單位面 積產量 2457.0 公斤/公頃,低于平均產量295.9公斤/公頃,位于第 12位。
    表 3.2 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
    單位:公斤/公頃
    糧食 谷物 豆類 薯類 油類
    四 川 9774.5 7860.0 2355.4 4310.0 2457.0
    河 北 11780.7 6223.8 2424.3 6396.1 3279.8
    山 西 8514.2 6930.0 1567.5 3304.8 1373.3
    內蒙古 5349.8 8472.4 1639.5 4643.4 2456.5
    遼 寧 6965.2 8574.5 2449.0 3410.3 3327.8
    吉 林 6869.8 7819.8 1974.7 6687.9 3177.6
    黑龍江 5232.9 6986.0 1843.7 4594.8 2234.3
    上海 14164.8 8494.0 2699.8 6214.3 2850.0
    江 蘇 13552.7 8971.5 2535.2 6631.5 3331.1
    浙 江 10176.0 7363.3 2517.9 4893.9 2274.8
    安 徽 11198.9 6496.5 1500.1 2889.0 3055.5
    福 建 10421.1 6488.1 2773.9 5304.1 2842.9
    江 西 9769.9 6121.3 2472.9 4603.7 1783.9
    山 東 12883.8 8709.0 2822.4 8107.5 4235.8
    河 南 12430.7 8311.7 2478.8 5725.6 4207.8
    湖 北 10443.1 8208.4 1556.6 3300.6 2455.4
    湖 南 10679.6 6774.0 2489.2 4992.8 1751.7
    廣 東 10472.5 5993.6 2739.9 4810.6 3164.8
    廣 西 6500.4 5791.0 1654.9 1848.7 2824.0
    重 慶 9079.9 7433.6 2046.2 4270.0 1975.8
    平均產量 9813.0 7401.1 2227.0 4846.9 2752.9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2020
     
    16
    表 3.3 介紹了四川省的畜產品產量。四川省豬肉產量 353.4 萬噸,高于平均產 量 174.1 萬噸,位于第 1 位;牛肉產量 36.4 萬噸,高于平均產量 12.5 萬噸,位于 第6 位;羊肉產量27.1 萬噸,高于平均產量10.4萬噸,位于第5位;牛奶產量 66.7 萬噸,低于平均產量 55.5 萬噸,位于第 8 位;蜂蜜產量 5.5 萬噸,高于平均 產量 3.6 萬噸,位于第 3 位;禽蛋產量 161.7 萬噸,高于平均產量 7.7 萬噸,位于 第 8 位。
    表 3.3 畜產品生產量
    單位:萬噸
    豬肉 牛肉 羊肉 牛奶 蜂蜜 禽蛋
    四 川 353.4 36.4 27.1 66.7 5.5 161.7
    河 北 241.9 57.2 31.0 428.7 1.1 385.9
    山 西 56.8 6.6 8.0 91.8 0.7 111.4
    內蒙古 62.6 63.8 109.8 577.2 0.2 58.1
    遼 寧 189.4 29.6 6.8 133.9 0.3 307.9
    吉 林 108.3 41.9 4.7 39.9 1.2 121.5
    黑龍江 135.2 45.5 12.7 465.2 1.7 114.3
    上 海 8.9 0.0 0.2 29.7 0.1 2.9
    江 蘇 146.2 2.9 6.5 62.4 0.4 212.3
    浙 江 60.2 1.3 2.3 15.5 6.6 33.6
    安 徽 197.8 9.5 18.8 33.8 1.8 168.7
    福 建 103.0 2.1 2.2 14.5 1.7 48.6
    江 西 206.8 13.1 2.3 7.3 2.0 57.2
    山 東 254.7 73.3 36.9 228.0 0.4 450.1
    河 南 344.4 36.2 28.1 204.1 6.1 442.4
    湖 北 243.0 16.0 9.9 13.4 2.3 178.8
    湖 南 348.5 19.0 15.9 6.3 1.1 114.7
    廣 東 221.9 4.1 2.0 13.9 2.6 41.5
    廣 西 192.1 12.4 3.5 8.7 1.8 25.1
    重 慶 112.1 7.3 6.8 4.2 2.1 43.5
    平均產量 179.3 23.9 16.7 122.2 1.9 154.0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2020
     
    表3.4介紹的是四川省林產品和水產品的生產量。四川省水產品產量157.7 萬
    噸,低于平均產量146.5萬噸,位于第12位;油茶籽產量1.9萬噸,低于平均水
    平 10.8 萬噸,位于第 10 位; 竹筍干產量 10.4 萬噸, 高于平均產量 5.6 萬噸,位
    于第 4位。 表 3.4 水產品和林產品 單位:萬噸
    水產品 油茶籽 竹筍干
    四 川 157.7 1.9 10.4
    河 北 109.6 0.0 0.0
    山 西 4.7 0.0 0.0
    內蒙古 13.9 0.0 0.0
    遼 寧 450.8 0.0 0.0
    吉 林 23.4 0.0 0.0
    黑龍江 62.4 0.0 0.0
    上 海 26.2 0.0 0.0
    江 蘇 494.8 0.1 0.1
    浙 江 589.6 7.4 19.1
    安 徽 224.9 9.4 4.1
    福 建 783.8 13.0 21.4
    江 西 255.9 42.1 6.0
    山 東 861.4 0.0 0.0
    河 南 98.3 5.4 0.1
    湖 北 458.4 20.9 1.9
    湖 南 246.9 110.0 6.4
    廣 東 842.4 16.1 6
    廣西 331.9 26.5 18
    重 慶 52.9 1.2 2.8
    平均產量 304.2 12.7 4.8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2020
     
    3.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3.2.1農林牧漁總產值構成變化趨勢
    表 3.5 展示了四川省歷年農業內部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總產值的構 成情況,截止 2019年,四川省種植業總產值4395 億元,與2000 年四川省種植業 總產值相比增加 3609.7 億元;四川省林業總產值 372.2 億元,與 2000 年四川省林 業總產值相比增加 323.1 億元;四川省畜牧業總產值 2647.8 億元,與四川省畜牧
    18
    業總產值相比2000 年增加2036.1億元;四川省漁業總產值263.4億元,與四川省 漁業總產值2000 年相比增加226.2億元。
    表 3.5各年農林牧漁產值
    單元:億元
    2000 2010 2015 2018 2019
    種植業 785.3 2059.3 3315.5 4153.7 4395
    林業 49.1 160 297.2 358.7 372.2
    畜牧業 611.7 1657.9 2414.1 2246 2647.8
    漁業 37.2 129.8 210.5 247.9 263.4
    資料來源:四川統計年鑒 2020
     
    根據圖 3.6 可以看出,種植業和畜牧業是四川省的主導產業,林業和漁業發 展比較緩慢。種植業和畜牧業在 2000-2015 年間基本保持相同的增長速度。種植 業2015-2019年產值一直上漲,但產值的增長速度相比 2000-2015年有所下降;畜
    牧業在 2015-2018 年間發展減緩,產值減少,在 2018-2019 年畜牧業產值恢復上
    漲,并 2019 年末總產值超過 2015 末。林業和漁業在 2000-2019 年基本保持相同 增長趨勢,產值保持增長,但增速放緩。
    5000
     
    圖 3.6 農林牧漁業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 2020
    根據圖 3.7 可以看出四川省農林牧漁業占比變化。在 2000-2019 年間,農業 (種植業)產值占比一直第一位,畜牧業產值占比一直第二位,林業產值占比一 直第三位,漁業產值占比一直最后一位。2019 年種植業產值占比 55.7%,比 2000
     
    2000 2010 2015 2018 2019
    ■農業■林業■牧業■漁業
     
    圖 3.7 農業內部各產業所占比重 資料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 2020
    3.2.2種植業結構現狀
    根據圖 3.8,我們以看到,截止 2019 年末稻谷產量 1692.5 萬噸,稻谷產量在 2000-2010 年間明顯下降,在 2010-2019 年間,每年產量以很小的幅度變化;2019 年末小麥產量 246.2萬噸,小麥產量在2000-2019年間持續下降,產量下降幅度較 大;2019 年末玉米產量 1062.2 萬噸,玉米產量在 2000-2018 年間持續上升,在 2018-2019年間,玉米產量小幅度下降;2019年末薯類農作物產量 543.2 萬噸,在 2000-2010 年間,薯類農作物產量下降,在 2010-2019 年間,薯類農作物產量持續 上漲;2019 年末油類農作物產量 367.4 萬噸,在 2000-2019 年間油類農作物產量 一直保持上升。
    2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圖 3.8 農作物產量 資料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 2020
    根據圖 3.9,我們可以看出,截止 2019 年末,稻谷播種面積 187.0 萬公頃, 在 2000-2019 年間稻谷播種面持續下降; 2019 年末,小麥播種面積 61.1 萬公頃, 在 2000-2019 年間小麥播種面持續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 2019 年末,玉米播種面 積 184.4 萬公頃,在 2000-2015 年間,玉米播種面積以較大幅度上升,在 20152019 年間,玉米播種面積變化幅度較小;2019 年末,薯類農作物播種面積 126.0 萬公頃,在2000-2010年間,薯類農作物播種面積下降,在 2010-2015年間,薯類 農作物播種面積上升,在2015-2019年間,薯類農作物面積基本維持在 126.0 萬公 頃。2019 年末油類農作物播種面積 149.5 萬公頃,在 2000-2019 年間,油類農作 物播種面積持續上升。
     
    單位:萬公頃
    圖 3.9 農作物播種面積
    資料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 2020
    3.2.3畜牧業結構現狀
    圖 3.10 展現了四川省歷年畜產品產量的變化趨勢。截止 2019 年末,豬肉產 量 353.4 萬噸,在 2000-2015 年間,豬肉產量上升,但在 2015-2019 年間豬肉產量 較大幅度下降;2019 年末,牛肉產量 36.4 萬噸,在 2000-2018 年間,牛肉產量持 續上升,在 2018-2019 年間,牛肉產量下降;2019 年末,羊肉產量 27.1 萬噸,在 2000-2019年間羊肉產量持續上升;2019 年末,牛奶產量66.6萬噸,在2000-2010 年間,牛奶產量大幅度上升,在 2010-2018 年間,牛奶產量下降,2019 年末相比 2018 年末牛奶產量回升;2019 年末,禽蛋產量 161.7 萬噸,在 2000-2019 年間, 禽蛋產量持續上升。
    22
     
    ■2000 478.6 25.3 19.2 2&9 99.7
    ■2010 492.3 27.9 24.8 71.3 144.8
    ■2015 512.4 31.5 26.3 67.5 146.7
    ■2018 481.2 34.5 26.3 64.3 148.8
    ■2019 353.4 36.4 27.1 66.8 161.7
     
    單位:萬噸
    圖 3.10 畜產品產量
    資料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 2020
    3.2.4林業和漁業結構現狀
    圖 3.11 展現了四川省歷年水產品和林產品產量的變化趨勢。截止 2019 年末 水產品產量 157.7 萬噸,在 2000-2019 年間,水產品產量持續上升;2019 年末, 核桃產量 56.3 萬噸,在 2000-2018 年間,核桃產量大幅度上升,在 2018-2019 年 間,核桃產量下降;2019 年末,竹筍干產量 10.4 萬噸,在 2000-2015 年間,竹筍 干產量明顯上升,2015-2018 年間,竹筍干產量下降,2018-2019 年間,竹筍干產 量上升。
     
    圖 3.11 林產品和漁產品產量 資料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 2020
     
    3.3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分析
    四川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對保障糧食供給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 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四川省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 高了農業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初見成效。
    從 2000-2019 年,經過 20 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業總產值大幅度提高, 從2000年的只有785.3億元,到2019年高達4395億元,每年以8.99%高速增長。 2000 年種植業產值占比 52.9%,2019 年種植業產值占比 55.7%,說明種植業仍是 四川省主導產業。稻谷和小麥糧食作物產量與播種面積下降;玉米和薯類糧食作 物產量與播種面積上升;油類經濟作物產量與播種面積上升,可見,種植業內部 結構不斷調整。
    畜牧業 2000 年總產值 611.7 億元,2019 年總產值 2647.8 億元,每年以 7.6% 的速度增長。畜牧業產值增長速度與種植業相比,畜牧業每年產值增長比種植業 低 1.39% 。2000 年畜牧業產值占比 41.2%,2019 年畜牧業產值占比 33.6%,說明 經過多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畜牧業產值占比下降。畜牧業作為四川省重要的支 柱性產業,豬肉產量全國第一,但 2019 年四川省生豬養殖受到新冠疫情和非洲豬 瘟的影響,豬肉產量相比 2018 年減少 127.8 萬噸,下降 26.6%。當前,在四川省
    24
    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四川恒通動、巨星農牧和新希望六和等龍頭企業的不懈努力下 四川省 2020 年全年出欄生豬 5615 萬頭,四川省已逐步恢復生豬養殖,全面推進 豬肉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2000年林業和漁業總產值占比 5.8%.,2019 年林業和漁業總產值占比9%,經 過多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林業和漁業占比在逐漸增加,但與種植業和牧業的產 值相比較,仍然有明顯的差距。林業與漁業產值相比,林業總產值從 2000 年到 2019 年一直比漁業總產值高。經過多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盡管農業產業結構優 化升級已初見成效,但仍需要加強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
     
    4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通過構建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農業產業結構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將四川省
    1990-2019年度的農業產業數據帶入模型進行計算,并對所得結果進行實證檢 驗,從而說明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得出今后四 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4.1理論模型分析
    4.1.1模型假設條件
    假設力為農業的總產值,P為種植業產值、O為林業產值、G為畜牧業產值、 F為漁業產值;&為農業產值增長率、Rp為種植業產值增長率、Ro為林業產值增 長率、Rg為畜牧業增長率、Rf為漁業產值增長率;加為種植業產值比重、為為林 業產值比重、九為畜牧業產值比重、久f為漁業產值比重;心 為種植業增長率比重、 Vo為林業增長率比重、Yg為畜牧業增長率比重、Vf為漁業增長率比重;URa為農 業產值增長率的相對變化率、URp為種植業產值增長率的相對變化率、UR0為林 業產值增長率的相對變化率、URg為畜牧業產值增長率的相對變化率、URf為漁 業產值增長率的相對變化率;U入p為種植業產值比重的相對變化率、UA0為林業 產值比重的相對變化率、UAg為畜牧業產值比重的相對變化率、U入f為漁業產值 比重的相對變化率。
    4.1.2建立分析模型
    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四部門產值相加得農業總產值,即
    A=P+O+G+F
    對(4-1)求微分,得出:
    dA = dP + dO + dG + dF
    將(4-2)等式兩邊同時乘^并變形得出:
    dA _ dPP dOO dFF
    T 一 ~A 十 ~o7 十 ~A 十 ~A
     
    AP = £幾0 =和 G = %心=f
    則:Ra = RpNp + R。久0 + Rg久G + Rf^F
    (4-4)
    等式(4-4)示:農業產值增長率由各部門產值增長率分別與其對應部門產值 比重之積構成,并且呈現正相關關系,但由于農林牧漁部門產值比重之和為 1 產業產值比重越高的部門,產業產值增長率變化對農業產值增長率影響越顯著。
    將(4-4)求導,得出:
    色=込.心+心.型+込.丸+心.込+經.丸+ &? dt
    d^G + QRf 幾 + r dAp
    dt dt F F dt
    (4-5)
    將(4-5)等式兩邊乘以丄,得出:
    dRA dRp d.Xp dRo d久o
    頁- -互 Rp n 心 +空 .Zp + dt Ro .a°+亞 …Xq +
    Ra - "Rp Ra A.p Ro o Ra 幾0
    °Rg J% dRp dAp
    .止. &G + Rg . -.Ag + dt .空. 幾F + Rf . 吐
    Rg .石. 石. 幾G Rf Ra Ra
     
    幾f (4 — 6)
    用 U、r 代替( 4-6)中的部分項,如:
    d Ra d Rp dR。
    U 十 U 十 Ct.#-
    URa = URP = UR。= URg =
    dAp d久0 d^G d^F
    UAP = $ ., UA0 = $ , u久g = $ _U2.F = $
     
    通過整理,可以得出:
    URa = (URp + UAp) . rp . Ap + (UR° + UAq) • to • Ao + (URg + UA(;) • rg • Xq
    + (URf + UAf) rf •入f
    URA =久* - -久*) + (^UR* • -久*)
    ura = u± + u2
    根據(4-7)可知,Ui與U2是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兩個因素,分別是農業內 部各部門產值占比與農業內部各部門增長率。
    4.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計算
    參考鄧琨(2011)計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方法,將報 告期各農林牧漁部門的產值增長率分別與基期相應農業產業比重相乘,計算出一 個農業產值增長率,將計算出來的農業產值增長率與報告期實際農業產值增長率 作差,差值就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具體方法如下:
    4
    M =》ZjMi(i = 1,2,3,4)
    1=1
    其中,M為農業產值增長率,Zi為各農林牧漁部門產值所占總產值的比重, Mi為各農林牧漁部門產值的增長率。根據2020年四川省統計年鑒,統計1990- 2019年四川省各農業產業部門的產值比重,如下表4.1。 2019年,四川省實際農 業產值增長率為 9.6%,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的增長率分別為 5.9%、 3.8%、17.9%、6.3%。將報告期2019年的各農業產業產值的增長率分別帶入 1990年的各農業產業比重來計算,則計算出199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 為-0.11%,用相同方法計算出2018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率為0.2%,說明 從1990年至今,全國農業產業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0.11%上升到2018年的 0.2%。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四川省經過多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 還是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其貢獻率始終保持在0左右,故,下一節通過構建實證 模型,利用更多的數據來研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表 4.1 四川省農業各部門的產值比重
    年份 種植業產值比重 林業產值比重 牧業產值比重 漁業產值比重
    Z1 Z2 Z3 Z4
    1990 62.25% 3.82% 32.43% 1.51%
    1991 61.83% 3.78% 32.80% 1.59%
    1992 60.91% 3.93% 33.49% 1.67%
    1993 58.91% 3.77% 35.46% 1.86%
    1994 55.97% 3.06% 39.25% 1.72%
    1995 57.92% 3.08% 37.15% 1.85%
    1996 58.86% 3.03% 36.20% 1.91%
    1997 57.20% 2.96% 37.81% 2.03%
    1998 56.61% 3.15% 38.08% 2.16%
    28
     
    1999 54.87% 3.14% 39.63% 2.36%
    2000 52.94% 3.31% 41.24% 2.51%
    2001 50.16% 3.31% 43.85% 2.67%
    2002 48.89% 3.31% 45.04% 2.76%
    2003 45.09% 3.32% 46.64% 2.99%
    2004 43.85% 2.78% 48.73% 2.92%
    2005 42.21% 2.85% 50.06% 3.19%
    2006 41.32% 2.95% 50.63% 3.35%
    2007 39.00% 3.15% 53.53% 2.55%
    2008 41.20% 3.93% 50.75% 2.66%
    2009 49.22% 2.78% 43.27% 3.23%
    2010 50.45% 3.92% 40.62% 3.18%
    2011 49.75% 4.12% 41.48% 2.98%
    2012 50.89% 4.31% 40.07% 3.01%
    2013 51.36% 4.43% 39.11% 3.16%
    2014 52.12% 4.56% 37.98% 3.27%
    2015 51.98% 4.66% 37.85% 3.30%
    2016 54.30% 4.83% 35.29% 3.23%
    2017 57.57% 4.99% 31.63% 3.38%
    2018 57.73% 4.99% 31.21% 3.45%
    2019 55.71% 4.72% 33.56% 3.34%
    數據來源:根據四川省統計年鑒—2020計算而得.
     
    4.3實證分析
    4.3.1實證策略 建立生產函數:
    Y = f(X1,X2,^Xn,A) (4 —
    8)
    Y代表農業產業總產值,X (i=1,2...n)代表第i產業的產值,A代表技術等 其他相關因素。
    將( 4-8)全微分,可得:
    dY = —- dXj + —— dA (4 — 9)
    I" dXi 1 dA
    (4-9 )等式兩邊同乘可得:
    dY =嚴 Xi dY dXi + AdYdA Y ~ 乙 1=1 Y dXt Xi Y dA A
    上式,書僉代表第i產業的產出彈性,記作倫;彳鴛代表如技術等其他相關因 素的產出彈性,記作0o,故,將(4-10 )改寫成:
    ¥ =器1傷晉+仇# 為了便于研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貢獻彈性,同時為了降低變量 的自相關性和異方差,增加模型的平穩性,本文將(4-11)等式兩邊同時取對 數,得到(4-1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模型。其中 lnYt表示第t年農林牧漁總產值,In Xit(i =1,2,3,4)分別表示第t年種植業、林 業、牧業和漁業產值,In controlit(i =1,2,3,4)表示第他t年對農業經濟增長起到重 要影響的其他變量。
    lnYt = c + ailnXit + 傷饑 control 江 + s
    12)
    為了提高模型回歸結果的準確性,引入了農林牧漁就業人數、農作物播種面 積、農機機械總動力和農村用電量為控制變量引入模型中。最后的實證模型表示 為(4-13),其中lnYt表示第t年農林牧漁總產值,lnAGAt表示第t年種植業產值, lnFRAt表示第t年林業產值,lnGZAt表示第t年畜牧業產值,lnFSAt表示第t年 漁業產值,InAFGFt表示第t年農林牧漁就業人數,lnSACt表示第t年農作物播種 面積,lnAMPt表示第t年農機機械總動力,lnRECt表示第t年農村用電量。
    lnYt = c + a1lnAGAt + a2lnFRAt + a3lnGZAt + lnFSAt + 0iLnAFGFt +
    BzlnSACt + BglnAMPt + p4lnRECt + s
    (4-13)
    表 4.2 1990-2019 年四川省各農業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年份 農林牧漁總產值 種植業 林業 畜牧業 漁業
    1990 484.3 301.46 18.51 157.04 7.3
    1991 513.4 317.4 19.4 168.4 8.2
    1992 565.6 344.5 22.2 189.4 9.5
    1993 660.7 389.2 24.9 234.3 12.3
    1994 930.8 521.0 28.5 365.3 16.0
    1995 1113.9 645.2 34.3 413.8 20.6
    1996 1274.3 750.1 38.6 461.3 24.4
    1997 1395.4 798.2 41.3 527.6 28.3
    30
     
    1998 1455.2 823.7 45.9 554.2 31.5
    1999 1444.9 792.8 45.3 572.6 34.1
    2000 1483.5 785.4 49.1 611.8 37.3
    2001 1534.9 770.0 50.9 673.1 41.0
    2002 1651.5 807.4 54.6 743.9 45.6
    2003 1784.5 804.7 59.3 832.3 53.3
    2004 2252.3 987.7 62.7 1097.6 65.8
    2005 2457.5 1037.2 69.9 1230.2 78.5
    2006 2602.1 1075.1 76.7 1317.4 87.2
    2007 3377.0 1317.0 106.4 1807.6 86.0
    2008 3903.0 1608.0 153.2 1980.8 104.0
    2009 3689.8 1816.0 102.6 1596.7 119.1
    2010 4081.8 2059.3 160.1 1658.0 129.8
    2011 4932.7 2454.3 203.3 2046.0 147.2
    2012 5433.1 2764.9 234.3 2177.0 163.8
    2013 5620.3 2886.5 249.0 2198.0 177.5
    2014 5888.1 3068.6 268.5 2236.3 192.4
    2015 6377.8 3315.5 297.3 2414.1 210.5
    2016 6816.9 3701.6 329.3 2405.5 220.0
    2017 6955.6 4004.2 346.8 2199.7 234.9
    2018 7195.7 4153.7 358.7 2246.1 247.9
    2019 7889.4 4395.0 372.2 2647.9 263.5
    數據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2020
     
    表 4.3 其他指標相關數據
    年份 農林牧漁就業人數
    (萬人) 農作物播種面積
    (萬公頃) 農機機械總動力
    (萬千瓦) 農村用電量
    (億千瓦時)
    1990 3109 905.0 956.0 33.0
    1991 3191 920.7 1007.2 37.4
    1992 3200 921.9 1035.6 40.6
    1993 3108 915.2 1066.4 46.2
    1994 3037 916.4 1165.1 53.8
    1995 2984 930.2 1209.7 61.2
    1996 2876 940.1 1263.3 64.1
    1997 2872 949.8 1348.2 68.4
     
    1998 2824 971.4 1468.3 73.5
    1999 2747 971.8 1606.9 78.8
    2000 2643 960.9 1680.1 82.8
    2001 2596 949.2 1735.1 89.5
    2002 2517 934.4 1803.7 93.0
    2003 2483 908.5 1891.1 99.9
    2004 2446 924.4 2006.8 107.8
    2005 2422 941.7 2181.7 112.9
    2006 2307 953.1 2344.9 117.7
    2007 2266 925.2 2523.1 123.3
    2008 2186 929.5 2687.6 128.2
    2009 2144 915.8 2952.7 133.8
    2010 2083 915.9 3155.1 141.7
    2011 2043 921.5 3426.1 148.6
    2012 1991 932.0 3694.0 156.0
    2013 1956 937.2 3953.1 163.5
    2014 1909 937.8 4160.1 169.6
    2015 1871 945.1 4404.6 174.8
    2016 1827 949.4 4267.3 183.1
    2017 1793 957.5 4420.3 188.4
    2018 1752 961.5 4603.9 198.6
    2019 1716 969.3 4682.3 205.8
    數據來源:四川省統計年鑒—2020
     
    4.3.2因果關系檢驗 要想通過實證檢驗,分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首 先檢驗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只有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 實證分析才有意義。本文因果關系檢驗順序為: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格蘭杰 因果關系檢驗。
    1.ADF 檢驗
    ADF檢驗的目的是檢驗時間序列是否平穩,只有平穩的時間序列才適合進 行協整檢驗。根據 ADF 檢驗的結果,如果原序列變量中存在單位根,則該序 列為非平穩序列,可以通過一次或多次差分變將時間序列變為平穩序列,若變 量通過一次差分后使得時間序列變為平穩序列,那么該序列為一階單整 I
    32
    (1),若變量通過兩次差分后使得時間序列變為平穩序列,那么該序列為二 階單整I(2);根據ADF檢驗的結果,如果原序列變量中不存在單位根,則 說明該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通過ADF單位根檢驗,若ADF統計量大于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時,那 么變量在1%顯著水平下就存在單位根;若ADF統計量大于5%顯著水平下的臨 界值時,那么變量在5%顯著水平下就存在單位根;若ADF統計量大于10%顯 著水平下的臨界值時,那么變量在10%顯著水平下就存在單位根。
    將表 4.2 與表 4.3 數據取對數后,運用 eviews9.0 檢驗變量。檢驗結果如 44 所示,通過分析可得lnYt、lnAGAt、lnFRAt、lnGZAt、lnFSAt、lnAFGFt、 lnSACt、lnAMPt、lnRECt變量均為一階單整。
    表4.4 ADF檢驗結果
    量釁 FD統統計
    顯著水平的平的
    臨界值 離著水平的平的
    臨界值 顯著水平涼警的
    臨界值 穩否平穂
    Inf -1.(424 ■3.7115 -2.9810 9.6299
    MnY -34^^42 1昱971酸 1L6251
    AG尊 -3.1164 43743 -3.6032 ■3.2381
    蝕bzA必 -3.0659 •3.6892 -2.9719 26251
    FiFAlA -2.7549 -43098 •3.5742 •3.2217
    -7.0088 -4.3240 •3.5806 ■3.2253
    GZZA ^.7115 2竝站
    況 GZAZA S5456 393393 7魄託 心衛對2
    ItS^SA 54848 3.95.34 93:: .6098
    邕 FsbSA ”‘0090 裁 •40戈殖 ^5806 53=2.253
    AFGF譜 3霸2沁
    蝕LaFGF隣 2545 礬 ”9心9
    SACC C -2.1894 •3.6892 -2.9719 -2.6251
    蠱SC C -4.0785 -3.6892 -2.9719 -2,6251 :是
    hMPP -0.8836 ■3.6892 •2.9719 -2.6251
    蠱AMP爐 ■3.3661 •3.6892 -2.9719 ■2.6251
    RECC 416 16 ? 1J534
    ZnE£C ■04444 243240 ■0.5806 -3 2253
    注:示示一階一差分;
     
    2.協整檢驗
    33
    協整檢驗的目的是避免出現偽回歸。偽回歸現象是當對時間序列進行回歸 時,數據呈現擬合程度高、顯著性水平指標良好,但這可能只是數字上的巧合, 其實變量之間并沒有任何經濟關系,并沒有反映真實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 間的關系。本章使用 EG 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由上文可知變量為一階單整時間 序列,接下來對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殘差是否平穩,具體檢驗如下: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計模型:
    yt = Po+ Be + q
    (4-14)
    計算對應殘差數列:
    et = yt- (0o + Be)
    (4-15)
    檢驗殘差序列平穩性:
    生=3et_1 +為德說生_1 + st
    4 et = a + 8et_1 + 器iMe— + £t
    Aet = a + pt + 3et_1 + 為世ly/e—i + st
    (4-16)
    建立本文所用協整檢驗方程式:
    ln Yt = c + atln xit + st (4—17)
    上式中,ln xit(i=1,2,3-8),分別是種植業產值取對數、林業產值取對 數、牧業產值取對數、漁業產值取對數、農林牧漁就業人數取對數、農作物播種 面積取對數、農業機械總動力取對數和農村用電量取對數。下表 4.5 是單一變量 協整檢驗結果。根據表 4.5可看出, 8 個指標顯著性水平都很高,均在1%的顯著 性水平下顯著。對每次回歸得到的殘差項進行ADF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可知都是 平穩序列,說明農業經濟增長與種植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漁業產值、 農林牧漁就業人數、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村用電量之間不只是 存在數字關系,而且分別存在協整關系。
    表 4.5 單一變量協整檢驗結果
    LnAGA LnFRA LnGZA LnFSA LnAFGF LnSAC LnAMP LnREC
    加Y 0.60
    (3.39***)
    加Y 0.31
    (2.79***)
     
     
     
    LnY
    LnY
    LnY
    LnY
    LnY
    LnY
    0.55
    (3.11***)
    0.37
    ( 2.67***)
    -0.34
    (-3.26***)
    0.66
    (3.71***)
    -0.28
    ( -2.79***)
    -0.8
    (-4.93***)
     
     
     
     
     
     
     
     
     
     
     
     
     
     
    注:()內為 t 統計量, ***、**、*分別表示在 1%、5%、10%的顯著性水平上變量顯著。
    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由前面的檢驗可知時間序列是平穩的,那么接下來可以將解釋變量分別與被 解釋變量進行因果檢驗,即分別將種植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漁業產值 農林牧漁就業人數、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村用電量與農業經濟 增長指標進行檢驗。根據表 4-6 中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知,包括控制變 量在內的 8 個解釋變量種是被解釋變量農業經濟增長變動的原因。故,本文構建 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農業產業結構分析模型是有意義的,得出的結果的可靠性較 高。
    表 4-6 格蘭杰檢驗結果
    零假設 F- statistic probability 檢驗結果
    厶nAGA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8.17821 0.00472 拒絕
    厶nFR4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6.87212 0.00551 拒絕
    厶nGZA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8.57223 0.00296 拒絕
    厶nFSA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2.81394 0.0807 拒絕
    厶nAFGF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5.48237 0.0113 拒絕
    厶nSAC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3.71463 0.0400 拒絕
    厶nAMP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2.55829 0.0993 拒絕
    厶nREC不是厶nF的格蘭杰原因 5.27761 0.02734 拒絕
    4.3.3實證結果分析
    實證分析結果見表 4.7。回歸(1)—(4)分別將種植業產值、林業產值、畜牧業 產值和漁業產值與農業經濟增長指標進行回歸,回歸(5)將所有指標同時回歸。回 歸(1)表明,種植業產值變動 1%,農業總產值變動 0.563%;回歸(2)表明,林業產 值變動1%,農業總產值變動0.545%;回歸(3)表明,畜牧業產值變動1%,農業總 產值變動 0.539%;回歸(4)表明,漁業產值變動1%,農業總產值變動 1.009%;通 過回歸(1)—(4)單獨研究農業內部各產業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可知對農業經濟增 長貢獻最大的產業是漁業,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最小的產業是畜牧業。回歸(5) 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種植業產值變動 1%,農業總產值變動 0.459%;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畜牧業產值變動 1%,農業總產值變動 0.434%;在其 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林業產值變動 1%,農業總產值變動 0.074%;在其他條件 不變的情況下,漁業產值變動 1%,農業總產值變動 0.068%。通過回歸(5)將農 業內部四大產業同時放入模型研究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可知對農業經濟增長貢 獻最大的產業是種植業,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最小的產業是漁業。由表 4.7 可知, 農林牧漁就業人數、農機機械總動力和農村用電量系數為負,王勇學者在 2015 年 對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中,得出與本文相似的結論,本文推測,推動四 川省農業經濟增長不能光靠生產資源的投入,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對農業經濟增 長影響更大。
    實證結果表明現階段種植業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這與四川省實 際情況相符,四川省以種植業發展為重點,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產業總產值比重為 55.71%。種植業產出彈性為 0.459,畜牧業產出彈性為 0.434,可以看出畜牧業產 出彈性稍低于種植業產出彈性,但兩者產值比重差了近 20%。四川省應該在保證 種植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對畜牧業的發展,同時大力發展林業和漁業,進 一步完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
    表 4.7 實證結果
    解釋變量 回歸(1) 回歸(2) 回歸(3) 回歸(4) 回歸(5)
    LnAGA 0.563*** 0.459***
    (0.000) (0.000)
    LnFRA 0.545*** 0.074***
    (0.000) (0.019)
    LnGZA 0.539*** 0.434***
    (0.003) (0.000)
     
     
    LnFSA 1.009*** 0.068***
    (0.006) (0.021)
    LnAFGF 0.551 0.855*** -0.8839*** 0.050*** -0.314***
    (0.080) (0.092) (0.117) (0.119) (0.024)
    LnSAC -1.534*** -0.726*** 1.986*** 0.7266*** 0.067***
    (0.018) (0.069) (0.140) (0.109) (0.073)
    LnAMP 0.158 -0.038*** 0.5323** 0.2904*** -0.017***
    (0.067) (0.000) (0.100) (0.099) (0.076)
    LnREC 0.823*** 0.996*** -0.1645*** -0.7536*** -0.080***
    (0.005) (0.004) (0.007) (0.007) (0.086)
    常數 5.36 -0.653 5.99 4.53 74.17
    R2 0.85 0.96 0.99 0.98 0.99
     
    5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四川省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積 極參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了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然而,在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仍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準確把握農業產業結 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的 關鍵。
    5.1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5.1.1農業產業結構多元化過多依賴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 四川省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國營農業企業數目減 少、規模擴大,逐步實現規模化經營,農業發展總體趨勢良好。特別是近年來, 四川省躍入全國農業經濟發展大省的前列,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總產值 的增加,使四川省發展農業的優勢更加突出。然而,現階段四川省在推進農業產 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雖然四川省已初步實現了農業產業多元化,提高了供給結構 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然而,從總體上看,四川省農業產業發展過于依賴種植業 和畜牧業的發展,2019 年四川省種植業和畜牧業產值比重達到 89.27%,相較于 2018 年占比升高0.33%,而林業和漁業僅占總產值的 8.06%,相較于2018 年占比 還下降 0.38%。2019 年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產值占比相較于2018 年還在上升,而 林業和漁業的總產值占比相較于 2018 年還在下降,說明隨著農業產業調整過程不 的不斷深化,這不平衡正在加劇,為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多 元化健康發展,必須打破這種不平衡發展的局面,使農業產業內部各部門均衡發 展。
    5.1.2林業和漁業發展較為薄弱 四川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距離成為“農業強省”還有一定距離,農業資 源分布不均,林業和漁業相比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過于薄弱。林業和漁業作為四 川省基礎產業,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產值占比還是過低,從 1990-2019 年 四川省林業和漁業產值占比沒有一年超過 10%,而且2019年林業和漁業的總產值 占比相較于 2018 年還在下降,2019 年林業和漁業的總產值占比 8.4%,2018 年林 業和漁業的總產值占比 9%,產值占比共下降 7.14%。
    林業的發展不僅為國民生存發展提供必要的林產品,而且為其他產業發展提 供必要的生產環境。從產值角度分析,2019 年林業總產值占比 4.7%,2018 年林 業總產值占比 5%,2019 年林業總產值占比相較于 2018 年下降 6.38%。從林產品
    38
    角度分析,核桃 2019 年產量 56.3 萬噸,2018 年產量 57.3 萬噸,核桃 2019 年產 量相比2018年下降 1 萬噸。無論從林業產值還是林產品角度分析,四川省對林業 關注度正在下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對 動物類海鮮的消費逐漸增加,2019 年水產品產量相比 2018 年有所增加,但 2019 年漁業總產值占比相較2018 年下降6%。
    總的來說,四川省農業內部各產業發展不平衡,林業和漁業是四川省短板產 業,應加強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增長。
    5.1.3區域優勢不明顯,資源利用效率低
    四川省一些偏遠山區,農業生產過程中較少利用當地特色資源,難以形成區 域化特色農產品生產,無法建立優勢產業區,使得當地生產資源利用效率低,這 不僅浪費了區域優質資源,也阻礙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盡管一些地區積極參與農 業產業結構調整,將本地特色資源與優勢產業相結合,但無法充分協調農業生產 規模與速度,沒有因地制宜的發展計劃,導致農業生產規模與區域發展脫軌,造 成資源浪費。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農民技術素質低、農業產業化 和機械化水平低、市場信息不對稱、決策失誤導致供需不穩定、對農業結構調整 認識不足等。
    5.1.4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 四川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但規模化生產、工業化程度不夠高,而且有許多 自主經營的企業,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這種自主經營模式暴露出許多 問題,缺乏有效的領導使分散自主經營難以在市場上競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需求者需求變化迅速,農民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信息,無法根據需求調整產業結 構,就算生產出消費者需要的農產品,農民對農產品缺少必要的宣傳和無法保證 農產品及時運達,這即使農民的收入難以提高又阻礙了市場的發展。農業生產組 織化程度低,缺乏對農產品品種開發研究,傳統農產品產量高效益低,制約了農 業產業的發展,導致農業產業深度結構調整缺乏動力,使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缺 乏競爭力。
    5.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問題的原因
    5.2.1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提出了一系列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 設的政策,在四川省業不懈的努力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改善,但與農業發
    展相關的交通物流和市場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在交通物流方面,2019 年,四川 省 99%的村莊實現了公路通車,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但是,有火 車站、碼頭和碼頭的鄉鎮比例較小,不利于四川省農產品的對外運輸。此外,在 市場建設方面,四川省半數以上的鄉鎮有商品交易市場,但許多以糧油果蔬為主 的鄉鎮沒有專門的交易市場,擁有畜禽專業交易市場和水產品專業交易市場的鄉 鎮較少。總體而言,在農業市場建設中,四川省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嚴重,差距 較大,大部分地區農產品市場建設沒有形成專業化發展,農產品物流設施相對落 后。
    5.2.2財政支農投入減少
    財政支農是指利用資金投入與相關優惠政策扶持,促進農民增收、農業農村 穩定健康發展。四川省作為農業大省,“三農”問題還沒有解決,在新的歷史發 展階段,仍需通過財政支農促進農民增收、穩固農業基礎產業與扶持農村優先發 展。近年來,四川省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在農業調 整過程中面臨財政資金投入降低的問題,2019年四川省財政支農資金12884232萬 元,比上一年低1.71%;2019年四川省財政政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12.45%,比上 一年低 1.05%,無論是從我省財政支農資金絕對量角度比較,還是相對量角度比 較,我省財政支農資金都在下降。四川省 2019 年農林牧漁財政支出不足預算的 80%,可以看出,四川省財政支農資金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使用,可以增強對支 農資金的管理與監管,使資金更合理安排。
    5.2.3科技創新力度不夠
    四川省農業發展與“農業強省”還有一定差距,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是促進 四川省農業經濟增長重要途徑。由于缺乏農業科技創新,使農業生產難以培育新 品種農產品,無法向前或者向后擴張農業產業鏈,這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甚至許多傳統農產品生產企業已經難以生存。農業科技創新薄弱,使農產品生產 企業效益低下,農產品在國內與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目前,四川省農產品初加工 率和加工轉化率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除了川藥、川酒和川菜,其他精加工農產 品較少,種類較為單一,四川省粗加工和精加工的科技含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5.2.4勞動力結構性短缺
    1991 年從事農林牧漁的就業人員3190.38萬人,2019年從事農林牧漁的就業 人員只有1716萬人,四川省經過這29 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事農林牧漁的 就業人員下降了 1393.38 萬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一
    40
    輩農民難以以種植為生,而新一代農民(主要是“80”和“90”后)不愿從事傳統農 業工作,相比之下,他們更愿意在城市或其他省份工作。2019 年農林牧漁業就業 人員工資總額 140144 萬元,相較于 2018 年下降了 45.7%,而 2019 年農林牧漁業 就業人員相較于 2018 年只下降了 2.05%,工資的大幅下降導致了四川省農業勞動 力的結構性短缺,使農業經濟發展速度減緩。這就要求四川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 革下,注重培育和培育當前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農業經營主體。
    6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和效應分析
    6.1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6.1.1市場導向原則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市場是商品價格建立的場所,促使生產 資料在不同生產部門間流動,從邊際收益低的部門流向邊際收益高的部門,促進 資源邊際收益提高。在有效的市場中,農業生產者能夠根據價格的高低,決定生 產方向,促進農戶擴產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之一是使農業產業部門最 優的利用有限的資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充分發揮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讓資源的流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促使資源向邊際收益更高 的部門流動。堅持市場導向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出發點,不僅考慮現有市場需求 還考慮未來潛在市場需求;不僅考慮國內市場需求,還考慮國際市場需求;不僅 考慮國民對農產品的基本需求,還考慮國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
    判斷一個市場是否有效,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看是否能及時、準確的傳遞信 息,在有效的市場上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了解到市場上商品供需情況,合理安排 生產結構和最優產量、調整生產規模和改進生產技術,充分利用生產資源,促進 農業經濟增長,因此,建立市場機制有效的農產品市場是必要的。為構建有效市 場機制,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提供相應信息服務、負責農業信息管理,進行相關信 息的分析和傳播,向農民提供有價值和有用的信息。
    以市場導向原則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支持農民、企業和政府合作 農民提供專業技術、企業進行專業化管理、政府相關部門的完善綜合服務功能, 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6.1.2加強產業關聯的原則 產業關聯是各產業部門以投入品和產出品為紐帶,讓各產業間形成密切、復 雜的經濟關系。產業間的紐帶有產品、勞務關系、生產技術、價格等,由于農業 產業間關系復雜,某一產業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和波及其相關和其他產業,故需 要加強農業產業間的關聯,使各農產業部門在生產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扶持。 產業間關聯發展有利于產業生產鏈的增長和拓展;產業間的密切互動,有利于不 同產業之間合理分配資源要素和形成良好的流動性循環,讓產業結構更穩定,促 進經濟快速增長,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力,為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因此, 在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主導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加快 建立智能化產業功能區,推動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結合,讓生產與服務透明化 盡可能使企業產業鏈向前和向后延伸,例如第一產業中形成農產品加工等后續產
    42
    業,充分發揮農村第三產業等服務業的帶頭作用。加強產業關聯為四川省農業區 的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6.1.3依靠科技進步原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 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農業生產率,通過將地區特色產業與先進科學技術結合,能 大幅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農產品產量與優質率,進而提高農產品在國內與國際 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科技進步影響農業經濟增長體現在以下幾個 方面:第一、現階段,在推進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業從業人員更傾向到 城鎮工作,農村流失大量勞動力資源,使農業生產缺少必要的生產要素,若使農 業生產者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那么就能使每一單位勞動力生產要素的產出增加 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第二、農業科技進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能減少財政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使財政支農資金更多投入到需要資金的 農業生產環節中。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第一,要升級農業產業生產環節的 配套技術,即對各個農業生產環節所使用的技術進行創新。第二,要更新各個環 節農業產業生產所需的技術設備,例如糧食作物從收割到儲存過程中所需設備; 果蔬、花卉等經濟農作物的環境調控設備;雞鴨、牛羊和魚等養殖設備進行更新 第三,不僅在設備上有所創新,也要在農業產業的品種上進行創新,為實現產業 在產量與質量上的穩定,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進行不斷的推陳出新,保證良好 的產品質量的同時不斷開發與研究優良的品種。第四,新時代,互聯網日益成為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要使互聯網與農業技術推廣進行良性互動,推廣本省農 業產業技術中心環節、以各鄉鎮為紐帶及與各村級的農業產業推廣相聯系,加大 科技示范戶的推廣從而形成四川省農業產業垂直性產業鏈。第五,要使農民不斷 提高科學素質。要積極建立農村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地方技術干部,發展農村科 技教育課程,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吸收、應用和利用新技術和新成果 的能力。
    農林牧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離不開科學技術支持,科學技術是推廣農業產 業技術成果和提高農業效益和質量的關鍵,在充分利用資源前提下實現的農業產 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進行轉型,這都離不開科學技 術的創新。因此科學技術的改革與創新正是促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化的重要 原則。
    6.1.4區域比較優勢原則
    想要提高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地位,發揮資源區位與產業的優勢是 必不可少的。四川省地域遼闊,省內各地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情 況不同,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資源,應該充分發揮本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 農業產業,加大發展科技密集型農業,使得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與現今的社會經 濟發展相適應。
    農產品主產區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應該充分發揮這些糧食產業的區域優勢 盡可能擴張國內糧食市場的比重,大力發展本區域農產品生產,提高糧食市場主 產區的品牌度和競爭力。作為糧食主產區需充分施展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滿足本 區域城鄉居民需求的同時,也要向主產區外的沿海發達地區與糧食匱乏地區提供 當地市場所需的商品糧,并使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有所保障。另外在堅持家庭承 包經營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規模經濟,以規模化種植為重點,提供統一的管理服 務與相關的優質栽培技術。譬如可以考慮在一些村鎮或者一些鄉鎮建立相應的生 產基地,甚至在全市建立一些專用糧食作物生產基地,通過這種規模化種植來提 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有利于大規模對農產品收購、儲存和加工。
    農產品區域優勢可通過多種形式來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獲取比懇復與種糧更 為高效的經濟效益,例如,一、大力培植與擴大牧草資源,提升草場的產量,增 加草場對牲畜圈養能力,提高畜產品產量。二、將先進培育技術與區域特色相結 合,提高培育果蔬、花卉等名優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不僅可以滿足當地市場需 求,還可以擴大出口。三、集中生產區域優勢產品,建立高質量農產品及附加值 產品基地,形成規模化農業生產,能提高資源利用率,使企業擴產增收,企業就 有能力增加對農產品生產的投入,從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 爭中,我省應發揮稻谷、果蔬、茶葉等產品的區域優勢,進一步提升四川省農業 產業競爭力的潛力,加快小城鎮企業快速發展,使鄉鎮生產企業相對集中,加快 發展農業龍頭企業。
    6.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
    四川省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能使區域布局合理化、生產要素流動、農業 生產優化。調整農業產業過程中伴隨區域布局效應、要素轉移效應和生產優化效 應的出現,接下來研究伴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三種效應是如何促進 農業經濟增長的。
    6.2.1區域布局效應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涌現出大量新品牌、新品種農產品,產業空間布局 與市場競爭力發生較大變化,推動農業布局合理化,提高區域產業化水平變得尤
    44
    為重要。各地區自然環境不同、資源分布不同、適用的技術不同,依據比較優勢 原則,要調整農業結構,在不同的地區建設各具特色的產業,深化區域專業化分 工,形成區域比較優勢,加快形成科學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提高農業產業效益, 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四川省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快速發 展,優勢產業區發展逐漸壯大,優勢產業帶規模化、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提高, 各區域主體功能不斷強化,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農業產業區域,通過 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能夠讓區域農業的產業結構更加具有合理性、實用性 為農業經濟的増長打下基礎。近年來,四川省突破區域農業發展格局,西部形成 生產稻菜為主的輪作產業帶,西南部形成生產茶葉的產業帶。
    6.2.2要素轉移效應
    由于生產要素是有限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使生產要素在農業、畜牧業 林業和漁業產業間流動,從邊際收益低的部門流向邊際收益高的部門,生產要素 流出的區域,由于本地區生產要素可使用量減少,會提高生產要素收益率;生產 要素流入的區域,會補足原本稀缺的生產要素,擴大地區生產規模。總的來說, 在一定條件下,生產要素的流動會使農業經濟增長。生產要素分為:勞動力、資 本等,接下來將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分析要素流動是如何使農業經濟增長。
    一、勞動力流動促進經濟增長。假如在一定的條件下,有 A.B 兩個地區,勞 動力從 A 區域流出,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力的價格將會升高,農民的收入增加 B 區域勞動力流入,使勞動力供給增加,勞動力的價格下降,農業生產企業將增 加勞動力要素的使用,使生產規模擴大,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二、資本流動促進經濟增長。假如有資本富裕地區A,資本稀缺地區B,通 常,資本富裕的地區代表有更成熟、先進和科學的生產技術,當過剩資本從A流 向B時,會提升B地區企業生產技術,提高B地區農業生產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A地區對外資本輸出帶來的利潤回報會拉動本地區的消費與生產,促使A地區農 業經濟增長。
    6.2.3生產優化效應
    隨著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由量的需求轉變為質的需求,不僅要求吃得飽 還要吃得好、吃的安全,高質量、多樣性需求促使資源在農業部門內部流動,使 農林牧漁各產業比重發生變化,農業產業結構由不平衡狀態逐漸變為平衡狀態。 農業生產部門之間協調發展,使農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還能提高農產品在國 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使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要求農業生產要朝著規模化 和集約化方向發展,通過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組合方式的調整來增進效益,
    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合理利用現代管理技術, 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充分發揮生產勞動者積極性,提高農業工作效益和效率,
     
    46
    7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
    7.1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7.1.1種植業結構的調整
    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面是種植業結 構的調整,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加快優化種植業結構。
    一、 構建特色糧食主產區。種植業結構調整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建設 一批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功能區,調整生產區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比例,提升 糧食產出效益。
    二、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糧食產品結構,發展優質、有區域特色的農產 品;培育有地理標識的農產品,擴大地區農產品品牌效應,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 康、質量安全的放心農產品。
    三、 加大種植業產業科技創新力度。強化農業科技基礎條件,提高配套設備 保障能力,如研發新型灌溉農用機,減少灌溉用水量、機器損耗;研發新型農機 解決農作物機播機收中的疑難問題,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創新培育種植技術, 加快培育優質優產新品種,以創新驅動農產品質量提高。
    四、 構建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區域。在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應綜合考慮資 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樹立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協調生產生態區 域結構,使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發展重點,構建科學、專業化的生產格局。
    7.1.2畜牧業結構的調整
    四川省畜牧業經過多年結構調整,從 1990 到 2007 年四川省畜牧業占比不斷 提高,從 32.43%提高到 53.53%, 2007 年后,四川省畜牧業占比不斷下降,到 2019年僅占33.56% 。但1990 到2019年畜牧業總產值基本保持持續不斷升高,從 1990年總產值僅有157.04億元,到2019年總產值高達2647.7億元。這表明近30 年四川省畜牧業結構調整比較有效,促進了農業經濟增長,提高農村整體經濟水 平。
    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肉牛、肉羊等畜產品 有了更高的質量需求,四川省畜牧業調整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一、提高畜產品質量,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四川省是產豬大省,要在保持 豬肉供給的基礎上,提高豬肉品質,加快改良豬肉品種。為保證畜牧業多元化發 展,重點建設原畜禽養殖場,通過引進新的生產技術,力爭建成豬牛羊繁育基地 各鄉鎮要加快一、二級養殖場建設和現有養殖場改造,平衡豬牛羊產出比例,形 成良好的結構組合。
    二、改造傳統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加強對農民的素質培訓,引導農業生產 者轉變傳統養殖觀念、飼養方式,讓分散養殖向集約化養殖方式轉變,建設規模 化、集約化養殖場,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養殖場。加強農戶與企業合作,開辟網 絡銷售渠道,暢通畜產品銷售渠道。
    三,培育無公害畜產品。隨著國內外對畜產品安全衛生標準日益嚴格,消費 者對動物性食品的安全越來越重視,應積極向無公害、綠色畜產品發展,注重畜 產品安全衛生,嚴格控制了動物生產中藥物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
    四,加大飼草料開發。轉變二元種植結構,形成合理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 和飼草飼料三元結構,改良退耕還草地和退化的天然草地,建立高質量飼草料生 產基地,加大生產肉牛、肉豬和肉羊的等飼料,夯實畜牧業發展基礎。
    7.1.3林業結構的調整
    四川省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目前已經完成了全川 40%的森林覆蓋率, 并通過大力推進“全川綠色”運動,加快了構建高質量生態安全的體系的速度。 四川省林業要以生態建設為重點,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努力建成生態環境優美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林業地區。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加快對疏地、殘林地的 修復,科學合理的提高森林覆蓋面積。通過扶優淘劣,改造低價值林業,促進優 質高效林業面積增長,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大力扶持林產品加工業,延長 林業產業鏈,推進優質林業生產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大力引進和推 廣新品種林產品,將實用技術與新技術相結合,發展優質林產品,培育優質反季 節水果。大力扶持龍頭生產企業,加強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與效 益,提高林產品附加值。拓展林業發展空間,發展生態旅游,開發林業發展新機 制,加大政府部門招商引資推廣力度,在政府部門引導下建設企業和農戶股份合 作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切實抓好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務開發 促使生態旅游快速發展。
    7.1.4漁業結構的調整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民對水產品需求增大。首先,對動物類海鮮 的消費逐漸增加,其次,對糧食的需求從豐盛好變為健康營養,這都要求隨著消 費需求的改變,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漁業結構的調整,應在保證水產品供給的基 礎上,引進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并建設防疫監察系,提高水產品產出效益,促 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四川省市場對優質魚、蝦等農產品的需求量較大, 但優質的水產品比列較低,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一些品質不高的水產品產 量直到腐爛也無法銷售,因此,要積極發展和引進優質品種,改進現有農產品,
    48
    優化農業品種結構,制定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安全標準,發展安全、環保無 污染的食品,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
    7.2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7.2.1加快農產品市場建設步伐
    市場是農產品交換流通的場所,加快農業經濟區與市場相結合的基地建設尤 為重要。農產品市場建設要以一級市場為根基,批發市場為重點,建立結構體系 完整、效能互補的農業市場網絡格局,盡快形成大量以現代化技術為基礎、設施 完全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同時,建設特色專業市場,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 在經濟特區開辟本土優勢的特色市場,形成產地型、分銷型等多方位、多類別農 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市場網絡格局,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擴大人才技術 引進、重視硬件設施建設,使市場與農產品有效結合,發揮其潛在優勢與力量。
    加快農產品市場建設過程中,應推行農產品多級化管理。一是實行農產品分 類銷售,按培育過程不同,分為有機農產品和無機農產品,分類銷售減少消費者 擇選產品的時間,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明確培育方向;二是農產品實行統一價格管 理,統一價格標準減少買賣交易時間,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使遠程交易和異地交 易可被接受,有利于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權益。
    7.2.2加大財政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
    2019 年四川省財政支農資金 12884232 萬元,比上一年低 1.71%;2019 年四 川省財政政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 12.45%,比上一年低 1.05%,無論是從我省財政 支農資金絕對量角度比較,還是相對量角度比較,我省財政支農資金都在下降。 政府應將財政支出資金向農村傾斜,堅持“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原則, 確保財政支出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確保財政支農資金持續、穩定增長,重視地 區農業生產。
    一、 擇選優質農產品投入財政資金。支持對象的合理選擇是農業結構優化升 級的重要基礎,是提升農產品效益的關鍵環節。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 高,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選擇已經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與營養保健型,選擇高品質 的農產品以成為主趨勢。因此,我們應該將財政資金投入品質優良、具有特色的 農產品,增加對優質種子、幼苗的補貼。
    二、 增加對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農產 品優質率,使財政支農資金效益提高,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促 進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三、 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現在大
    部分農村已經實現公路通車,但有火車站的農村占比較小,加強對農村交通設施 的建設有助于減少農產品交通成本。在鄉鎮建立專門的果蔬、畜禽、水產品市場 形成規模化銷售,有助于減少農產品供求匹配時間。應將資金投入到使農民受益 的基礎設施中,投入到對農業經濟增加貢獻最大的那部分基礎設施中。
    四、增強支農資金的監管力度。設置多級監管職能崗位,如:財政、審計、 紀檢等監管部門,使財政支農過程多頭監管,明確權責劃分,審批財政支農資金 服從“誰審批資金,誰負責”的原則,監督支農項目事前和事后的使用情況,使 財政支農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7.2.3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檢驗、檢疫體系建設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 化農業轉變,現代化農業的主要標志是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業服務體系 建設是提升農業產品社會化與現代化農業經濟體系的重點內容,加強農業服務體 系建設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點,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電子商務市場 逐漸壯大,但農業電子商務體系還不成熟,應堅持政府推動、多方運作、共同參 與的原則,發展”電商+農產品”營銷模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努力將農產 品電子商務銷售培育為農業經濟增長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食品的安全越來越重視,加強對農產品檢 驗是保證農產品安全關鍵環節,政府應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對農產品的生產、銷 售全過程依法監視和督促,使企業嚴格依法行農產品檢驗標準,為農產品安全生 產提供強有力保證,同時,政府提供經費、項目、認證等保障手段,加強對農產 品銷售過程的監控,為后續農產品安全銷售做保障;現階段全球疫情大流行,我 國進出口貿易不斷增強,農產品安全問題不斷升級,應將完善檢疫體系作為重點 配備高精尖設備,提升農產品檢疫能力,并及時建立檢疫成果平臺,為檢疫體系 提供便捷、高效的追溯管理系統;政府應健全項目體系管理,堅持項目驗收制度 嚴格制定驗收標準,確保在檢疫合格的情況下積極推進無公害生產,努力滿足國 際標準和市場消費需求。通過建設加強各項體系帶動農民積極性和農產品標準化 生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生產大量優質農產品與知名產品,努力擴大國際市場
    7.2.4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利益主體和實踐主體,是 生產力中主要的因素之一,要加快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和有文化的新型農民,改 變農民被動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使農民認同農業政 策,充分調動農民農業產業調整積極性。
    50
    傳統農民技術素質較低,對科技技術理解較低,生產農產品時感性認識占主 導地位,不善于把實踐與科技理論相結合,為充分發揮勞動者在農業產業調整中 的積極作用,必須全方位提高農民素質,加快培養懂技術、有文化的新型素質農 民。新型素質農民是指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科技素質高的農民,作為新時代農 民,在思想道德素培養上,應加強農民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意識、提高認識 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技術素質培養上,應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社會能力,不 斷提高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經營等能力素質。
    新時代培養新型農民,應對農民精準培養、創新教育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 式、加大政府對培訓監督力度。精準培養是指要以村為單位,培養一批具有帶頭 示范作用的新型農民,帶動傳統農民參加素質培養。創新教育培訓內容是指在現 有生產、銷售方式的基礎上,讓農民適應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組織方式轉變 改進農民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和市場營銷技術,滿足農民致富增收的需求。改進 培訓方式是指培訓人員當面對農民傳授技術經驗,讓農民親身參與實驗過程,以 高效、便捷、靈通的培訓方式,充分減少農民的學習成本,使農民學有所用、用 有所獲;政府部門還可創辦農業職業學校,定期舉辦農業技術培訓,并讓當地農 業生產龍頭企業與農民深入交流生產、銷售經驗。加大政府對培訓監督力度是指 政府全過程監督培訓部門相關培訓工作,建立完善的培訓考核制度,定期了解農 民學習成果,建立培訓資金保障機制,確保培訓資金切實落實到農民培養新型農 民上,防止資源浪費等現象。
    8結論與研究展望
    8.1主要研究結論 通過構建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農業產業結構分析模型,將最新統計數據帶入 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得到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結構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將實證結果與四川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相結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結構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按大到小排列為:種植 業、畜牧業、林業、漁業,表明現階段種植業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2)從1990 年到2019 年,經過30 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四川省農業產業結 構逐步完善,但站在我國新的發展階段角度看,四川省內部各農業產業結構依舊 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四川省應該在保證種植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對畜牧業 林業和漁業的發展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8.2研究展望
    (1)本文側重研究四川省種植業、林業、畜牧業與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 業經濟的影響,較少討論農產品、農業產業鏈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未來可以 從這個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
    (2)由于農林牧漁服務業統計數據較少,本文未討論農林牧漁服務業對農 業經濟增長貢獻程度,今后在充分收集農林牧漁服務業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將農 林牧漁服務業納入研究范圍,充分研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52
    參考文獻
    [1]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岀版社,2001.
    [2]王清•劉易斯與舒爾茨經濟發展理論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11,(1):20-24.
    [3]Romerf.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8(5):71-101.
    [4]Goddard E, Weersink A, Chen K, et al. Economic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agroeconomie, 2010, 41(4):475-489.
    [5]Spielman D J , Kolady D , Cavalieri A , et al. The seed an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dustries in India: An
    analysis of industry structure, competition, and policy options[J].IFPRI discussion papers, 2011, 45(3): 88-100.
    [6]Goddard E, Weersink A, Chen K, et al. Economic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agroeconomie, 2010,41(4):475-489.
    [7]Gale H F. Why Did the Number of Young Farm Entrants Declin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75(1):138-146.
    [8]Bain, Scherer, J..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Their Character and Consequen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M], 2001.
    [9]chwetzler B, Reimund C. Valuation Effects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Evidence from German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3, 150(Suppl 1): 1-32.
    [10]Perez M P , Ribera L A , Palma M A . Effects of trade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S. tomato industry[J]. Food Policy, 2017(69): 123-134.
    [11]馬小梅•林業技術推廣在生態林業建設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新農業,2022(02):24-25.
    [12]崔國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探討——以山東省為例[J].山西農經,2021(08):63-64.
    [13]呂波.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鄉村振興發展問題的思考[J].河南農業,2021(23):11-12.
    [14]殷嘉成.國家財政推動吉林省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21(11):62-64.
    [15]黃治,韓松原.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16):16-17.
    [16]呂兆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現途徑和方法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9):39-40.
    [17]李竣,袁驚柱.我國農業區域布局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9,35(10):3-7.
    [18]楊金燕.淺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關鍵、問題與對策[J].農家參謀,2018(08):22.
    [19]施啟平.海門市農業結構調整問題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89-90.
    [20]張兵,劉丹.當前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關注的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08):26-31.
    [21]王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分析[J].山西農經,2021(04):31-32.
    [22]林艷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分析[J].農家參謀,2021(16):110-111.
    [23]王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J].新農業,2020(07):86-87.
    [24]周永迅.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淺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61.
    [25]韓沁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一以武漢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
    技,2017,28(13):18-22.
    [26]趙悅.供給側背景下吉林省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8,39(03):103-108.
    [27]呂潔華,黎雪.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5):
    [28]余躍平.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47-48.
    [29]劉松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和節能降耗影響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13(19):113-116.
    [30]劉伯凡.重慶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3.
    [31]鄧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一以四川省為例[J].廣東農業科 學,2011,38(09):193-196.
    [32]莊淑貞,胡月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J].農家參謀,2021(18):107-108.
    [33]王玉杰,劉軍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考察與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3):229-230.
    [34]劉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現途徑和方法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8):184-186.
    [35]胡雷.泰安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8.
    [36]董玲.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探討[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8(09):43-45.
    [37]李燦.萬州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研究[D].重慶三峽學院,2017.
    [38]羅其友.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5(02):13-14.
    [39]高強,孔祥智.中國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估價與趨勢判斷[J].改革,2014(11):80-91.
    [40]劉媛媛.中國農業結構調整效果的測度及評價[D].西北師范大學,2013.
    [41]陳煩,周祖竣.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模型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一以湘西州為例[J].安徽農業科 學,2012,40(10):6192-6194.
    [42]王軍強,茍天來.北京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的影響[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9,34(01):102-106.
    [43]饒華,高新康.兵團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2,24(03):121-127.
    [44]吳方衛,應瑞瑤.產業結構變化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0(04):17-20.
    [45]舒燕.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基于廣東省數據[J].經濟研究導刊,2009(20):39-41.
    [46]王萍.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思考[J].中國市場,2021(27):31-32
    [47]趙悅.供給側背景下吉林省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8,39(03):103-108.
    [48]孫本良.關于節水農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考[J].山東水利,2006(06):18-20.
    [49]許慶,尹榮梁,章輝.規模經濟、規模報酬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基于我國糧食生產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 究,2011,46(03):59-71+94.
    [50]宋山梅,于海龍.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證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09(09):234-237.
    [51]劉菲.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1(06):43-45.
    [52]倪小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7(09):206.
    [53 ]張大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J].群眾,2018(18):53-54.
    [54]王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分析[J].山西農經,2021(04):31-32.
    [55]王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J].新農業,2020(07):86-87.
    54
    [56]陽武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1.
    [57]袁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03):67-68.
    [58]黃萬猛,趙洋,張靜宏,高建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J].農家參謀,2019(11):7.
    [59]他金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J].農家參謀,2019(20):13.
    [60]婁斌,李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視角下的農民增收問題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3):116-118.
    [61]段佳妮.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農家參謀,2019(15):6.
    [62]王顏齊,郭翔宇.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業經濟增長:以黑龍江省為例[J].商業研究,2009(10):138-140.
    [63]王宏獻.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9(10):247.
    [64]劉成紅,張冰.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5):12199-12201.
    [65]李愛娜.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37(04):145+167.
    [66]袁華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述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10):45-46.
    [67]殷慶武.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幾點認識[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11):5-6.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ngjilei/nongyejingji/4276.html

    上一篇: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下一篇:山東健康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