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 1 章 導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義 3
1.3 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線圖 3
1.3.1研究內容 3
1.3.2研究方法 4
1.3.3技術路線圖 6
1.4 可能的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6
1.4.1可能的創新點 6
1.4.2不足之處 7
第 2 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綜述 8
2.1相關理論 8
2.1.1基本概念的界定 8
2.1.2理論基礎 8
2.1.3理論分析 9
2.2文獻綜述 11
2.2.1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的研究 11
2.2.2農村人口老齡化原因的研究 12
2.2.3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業生產關系的研究 14
2.2.4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 15
2.2.5研究述評 17
第 3 章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業經濟現狀分析 19
3.1新疆近 20年人口狀況 19
3.1.1新疆人口規模和城鄉結構 19
V
3.1.2新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與平均預期壽命 20
3.1.3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 21
3.2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及其變化 22
3.2.1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 22
3.2.2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特征 24
3.2.3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原因 26
3.2.4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 28
3.3新疆農業經濟現狀分析 31
3.3.1新疆農業經濟發展階段 31
3.3.2新疆農業經濟現階段特點 32
第 4 章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的規范分析 35
4.1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短期影響 35
4.1.1對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35
4.1.2對農業生產總值的影響 36
4.2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長期影響 37
4.2.1對農業生產規模化的影響 38
4.2.2對機械化水平的影響 38
4.2.3對農業科技應用的影響 39
第 5 章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41
5.1模型設定 41
5.2變量選取與處理 43
5.3實證結果與分析 43
5.3.1基準回歸分析 43
5.3.2中介效應檢驗 45
5.4綜合分析 49
第 6 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50
6.1研究結論 50
VI
6.2政策建議 52
6.2.1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52
6.2.2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52
6.2.3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53
6.2.4引導土地流轉 53
6.2.5發展非農經濟 54
6.3展望 55
參考文獻 56
致 謝 562
作者簡介 63
VII
圖目錄
圖 1-1 技術路線圖 6
圖 2-1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效應機制 10
圖 3-1 全國人口城鄉結構 19
圖 3-2 新疆人口城鄉結構 20
圖 3-3 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 21
圖 3-4 新疆農村 6 歲以上不同學歷人口比重 22
圖 3-5 全國、新疆和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比 24
圖 3-6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增長速度 25
圖 3-7 新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 27
圖 3-8 1997-2019 年新疆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3
圖 3-9 2007-2019 年新疆鄉村及農業就業情況 34
圖 3-10 新疆大、中、小型農業機械擁有數量對比 30
圖 4-1 2006-2019 年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與新疆農業人口變動趨勢 36
圖 4-2 2006-2019 年新疆農業勞動力變動趨勢 37
VIII
表目錄
表 3-1 2006-2019 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人口年齡結構 23
表 3-2 2006-2019 年各地區人均 GDP 對比 26
表 3-3 新疆地區未來預期壽命假定 28
表 3-4 三種方案的總和生育率估計 29
表 3-5 新疆地區育齡婦女年齡別生育率平均值 29
表 3-6 新疆地區農村總人口預測值與實際總人口檢驗結果 30
表 3-7 新疆地區農村老年人口預測結果 30
表 3-5 新疆地區育齡婦女年齡別生育率平均值 29
表 3-6 新疆地區農村總人口預測值與實際總人口檢驗結果 30
表 3-8 新疆農業現代化情況 30
表 5-1 基準回歸結果 44
表 5-2 勞動供給效應檢驗 46
表 5-3 資本要素替代效應 47
表 5-4 土地規模轉換效應 50
IX
第 1 章 導論
1.1研究背景
社會生產發展始于農業,只有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會出現工業和服務業。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農業從始至終都是基礎產業,在發展過程當中起著十分重要 的作用。黨和國家對農業發展高度重視,多次提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意見和政策, 比如 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9 年中央一 號文件都指出要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在2021 年12 月28 日至29 日的中央農村工 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進一 步加以強調,并要求全黨對于農業在發展過程當中的作用要足夠的重視。新疆具有豐富 的自然資源,是我國以農牧業為主的欠發達地區。新疆的農業承載了我國最多的種植面 積,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六成以上,因此,農業在新疆戰略發展規劃中,具有重要作 用。同時,又由于自然資源的優勢,新疆農業有其自身特色,比如新疆長絨棉、阿克蘇 冰糖心蘋果、吐魯番葡萄、和田大棗、伊犁薰衣草等等。這些特色農業的發展,既滿足 了人們對多元生活的需求,也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帶來希望。因此,要積極平穩的推動 新疆農業經濟發展。
目前,全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相應的人口膨脹,這又從一定層面 上加速了老齡化進程。聯合國規定,若一個國家或地區 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例達到 7%, 或 60 歲以上老人為 10% ,則該國家或區域可稱為“老齡化社會”(王爭光, 2021 )[1]。根 據人口統計數據顯示,在 2019年新疆人口總數為 19660萬人,其中農村65 歲及以上年 齡人口就有 1586萬人,占全部老齡人口的 8.67%,并且每年還在以平均 2%左右的速度 在快速增長。這與國際上的先行衡量標準進行比較,新疆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凸顯。并 且新疆農業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將對社會、家庭產生巨大的壓力(趙亞慶,2015)[2]。
農村農業適齡人口減少,將會給農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楊長 福,2013)[3]。但是隨著城鎮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農村中的青年勞動力不斷的 流入城鎮,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加深,傳統的家庭農業耕種模式被打破,老年
1
人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角,農業經濟的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應積極探索我國農業 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對策建 議,來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但是,由于我國不同農村地區 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存在差異,因此,在分析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 析,才能得出客觀準確的結果。并且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經濟發展落后,其人口老 齡化問題的特殊性,使得現有的相關研究不夠深入。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成為當務之急。因此, 以新疆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可獲得更有價 值的結果。這不僅可以清楚的認識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實際狀況,而且也能促進新疆 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可以為新疆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尋找新的出路,對新疆經 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研究目的
近年來,新疆農業發展水平在國家的支持下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伴隨著農村勞動 力不斷的往城市流動,新疆農業發展面臨勞動力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又使得新 疆農業生產缺乏有效勞動力,導致新疆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故而,本文利用新疆 十四個地州農村地區可獲得的 2001-2019年有關統計數據,完成以下目標:
目標一:明確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嚴重事實。本文根據新疆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對其成因進行了分析,并采用隊列要素分析法對新疆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進行了預測,目 的在于揭示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客觀現實,從而引發思考。
目標二:定性和定量測度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首先根據經濟學 原理,從長期和短期定性分析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其次,建立回歸模型來定量 分析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目標三:總結分析結果,提出建議。本文在前文的研究基礎上,對如何提高新疆農 業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且因地制宜地推進新疆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提出了針對性的建 議。
1.2.2研究意義
1.2.2.1理論意義
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一直都是我國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石。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 化的發展,青壯年從鄉村涌入城市,老年人在農業生產中逐漸成為主角[4]。在農業經濟 發展過程當中,機械化的普及程度相對較低,人口老齡化將成為制約一國農業經濟發展 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動下,農村人口的老齡化 給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會(陳雪,2017)[5],總之,此問題需要提高關注力度。然而, 盡管近年來關于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由于農村數據來源有限,關注農村 人口老齡化的學者較少。其次,由于新疆地處祖國邊疆,且自身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研 究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及其影響的學者更少。因此,本文的研究,不僅可以為我國農村 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對新疆后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1.2.2.2實踐意義
人口老齡化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新疆承載我國農業最大的種植面積,其“三 農”問題關系到全國農業經濟的建設與發展。面對當前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正確認識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中國農業經濟的影響,將對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大意 義;本文通過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進而了解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并從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研究該問題,不僅對新疆應對 農村人口老齡化具有政策參考意義,而且對新疆的農業經濟發展可提出相應的政策建 議。
1.3 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線圖
1.3.1研究內容
本文共包括六個章節,每個章節的具體內容如下:
3
第一章:緒論。本章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與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和可能的創新點。
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本文對人口老齡化和農業經濟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 并理論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之后,通過對文獻的歸納和總結, 對國內外關于人口老齡化的研究成果和進展有初步的了解,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礎。
第三章: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關于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現 狀,本章描述了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特征、原因和趨勢。關于新疆農業經濟現狀, 本章描述了新疆農業經濟的發展階段和階段特點。
第四章: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的規范分析。本章從長期和短期 兩個視角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我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定性的研究。短期 內,主要研究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勞動力供給與農業總產值的影響。長期內,主要研 究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生產規模、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科技應用的影響。
第五章: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本章節利用 20012019 年新疆農村地區十四地州的面板數據進行基準回歸,在此基礎上,建立中介效應檢 驗模型,深入研究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勞動力供給效應、資本要素替代效應和土地規 模轉換效應,明確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
第六章:結論和建議。首先本章對第三、四、五章進行總結,然后給出了相應的對 策建議,最后對本文今后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1.3.2研究方法
文章深入探討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及其對新疆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采用以下 幾種研究方法:
1.3.2.1文獻分析法
本文首先查閱了國內外有關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相關文獻,將有關農村人口老齡化及 其影響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并總結出主要的結論與方法。此方法主要應用于本文的第一、
—-
二章節。
1.3.2.2統計分析法
基于 2001-2019 年人口普查數據及人口預測數據對新疆人口老齡化和農業經濟發展
4
狀況進行統計分析,以此了解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此方法主要應 用于本文的第三章節。
1.3.2.3隊列要素方法
隊列要素方法是人口及年齡結構預測的經典方法[6]。通過對相關歷史的考察,這種 方法早在 19 世紀就已出現。隨著如今人口分析與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隊列 要素法得到了再一次的發展升級,已基本實現了操作簡便化、樣式多樣化[7]。鑒于此, 本文將使用 PADIS-INT 軟件以隊列要素法為基礎來預測人口。為了對模型預測結果的 準確性進行檢驗,需通過下列公式進行判定:
& (k)=侖⑼幺)-x(0), k = 1,2,3... n (1-1)
e(k) = X⑼(k) - x° (k)]/ x° (k), k = 1,2,3. n ( 1-2)
上式中,e (k)為殘差,e (k)為相對偏差。其中,X°(1) = x0(1),若相對偏差小 于 0.2,則視為符合普通標準,若相對偏差超過 0.1,則視為滿足更高的標準。此方法主 要應用于本文的第三章節。
1.3.2.4中介效應機制檢驗方法
在分析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影響時,如果X可通過影響變量M進而對Y產生影 響,則稱M為中介變量。為了驗證農村人口老齡化影響農業生產的效應機制,參考溫 忠麟和葉寶娟(2014)[8]的研究,構建了中介效應檢驗模型:
'Yt =q + cXt + CV + 習 (1-3)
Y Mt = 02 + aXt + CV + s2 ( 1-4)
、Yt =d+c'Xt + bMt + CV + s3 (1-5)
上式中,Yt為被解釋變量,Xt為解釋變量,Mt為中介變量,CV為控制變量,e 為隨機擾動項。a、b、c、c'為估計系數,通過比較估計系數之間的顯著性來判斷是否 存在中介效應,以及若存中介效應時,是完全中介效應還是部分中介效應。此方法主要 應用于本文的第五章節。
1.3.3技術路線圖
研究內容 研究流呈 硏究方法
1.4 可能的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1.4.1可能的創新點
本文通過梳理大量相關研究,總結了三個創新點:
(1)研究范圍創新:由于新疆地區地理位置偏遠,經濟落后等因素,研究新疆農 村人口老齡化及其影響的學者較少,而本文就以新疆地區為研究范圍,針對該問題展開 研究。
(2)研究視角創新: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在宏觀層面的研究 較多,而關于深入研究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機制分析較少。本文則深入研 究新疆農村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中介效應,分析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 響的中介效應大小及其方向。
(3)研究內容創新:本文以經濟學為基礎,不僅從長期和短期兩個視角對新疆農 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進行規范分析,而且從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各要素出 發,對其進行實證分析,客觀論證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及其影響。
1.4.2不足之處
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這個問題的研究中,農業勞動力投入有男、 女和老年勞動力之分,但是由于新疆各地州統計數據有限,因此本文未將農業勞動投入 進行區分。
另外由于筆者學識尚淺,研究能力有限,本文沒有將所有問題都進行闡述,許多問 題仍需要后續深入研究。
第 2 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綜述
2.1相關理論
2.1.1基本概念的界定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在人口年齡結構中所占比重持續增長的一種現象,由于老齡 人口的比重已經超出一定的范圍,因此也被稱作“高齡化”。聯合國通常假定 60歲以 上人口比例在 10%以上,或 65歲以上人口比例在 7%以上時,即為老齡社會(王陽,2019) [9]
。
農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產業, 狹義上的農業主要指種植業。目前,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從廣義的角度來分析。農業經濟 主要指以農業生產和發展為中心的經濟活動,它包含著農業的經濟結構以及投入和產 出。而農業經濟的投入主要包括勞動力和非勞動力,農業經濟的產出主要指農業生產總 值、農作物產量等等。本文關于農業經濟的研究重點放在了農業的產出方面。
2.1.2理論基礎
2.1.2.1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典經濟增長理論是早期的經濟增長理論,主要以亞當•斯密、馬爾薩斯的有關經濟 增長理論為代表。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曾經提出的一些經濟理論思想現在仍被認可, 其主要從分工的角度對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他認為勞動分工能夠充分的發 揮勞動力資源,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形成規模經濟。其次,他還進一步從生產力提高 這一觀點出發,認為勞動質量與生產力成正比。在財富實現增長的過程當中,只有人口 增加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關于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聯系的研究,馬爾薩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學者。他在《人 口論》中所提出的人口經濟學說 馬爾薩斯停滯論(Malthusian stagnation) [10],對后 來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馬爾薩斯提出:當人民的收入高于大多數人的時 候,嬰兒的人口比率就會升高,而死亡人口就會減少。而這個時候,人口的數量就會增
8
長,人均收入就會下降。當他們的生活水平低于人均基本生活水平時,他們的死亡率就 會上升,生育率下降,近而他們的總體工資就會上升,直至他們的生活水平重新回到原 來水平。總體而言,人均收入將會隨著人均基本生活水平而上下浮動。
2.1.2.2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學家哈羅德和多馬同時提出了非常相似的兩個模型,表達式為AY/r=s/v (s代 表著社會儲蓄比例,v則代表資本產出比),被稱為哈羅德一多馬(Harrod-Domar)模 型[11]。該模型表示若資本產出比不變,經濟增長率就由儲蓄率決定。且該模型沒有直接 論證人口與勞動力的決定因素,假定勞動力和人口是以固定的比率上升。
索洛和斯旺對Harrod-Domar模型中的相關生產函數進行改進,并指出新模型中生
產函數技術是可以變化的。改進后的模型主要包括知識或技術(A),產量(Y), 勞動(L)和資(K)等變量,公式表示為:Y (t) =F[K (t),A (t) L (t) ], (t指
時間)。該模型指出當人口增長率增加時,國家會越貧窮。
2.1.2.3新經濟增長理論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部分經濟學派從新古典理論模型的內部分析經濟增長的原 因,創造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又被稱作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的代表人之一盧卡斯在 1988 年提出人力資本模型。該模式表示經濟增長越快,就越能實現人力資本升值。人力 資本理論的提出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并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該理論在考慮到外部 因素的同時,將人力資本和政府管理都納入了研究的范疇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
2.1.3理論分析
2.1.3.1農業勞動供給效應
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影響就是農業人口老齡化,使得投入農業生產中的有效勞動 供給減少。首先,在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往城市轉移的背景下,農村中剩余人口多為女 性、老齡人口和農業兼業人口,使得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和質量都下降(歐陽金瓊等, 2014)[12]。其次,老年勞動者的體力、能力不斷下降,而農業生產需要一定的體力支撐, 那么老年勞動者會較少參與農業生產(王善高等, 2018)[13]。同時,老齡化的問題使得 農村在進行具體的生產過程當中,以家庭為農業經營的單位削弱,青壯年勞動者的減少
9
或退出,會導致斷層的現象。這對農業在相應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是十分不利的。
2.1.3.2資本要素替代效應
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業勞動供給不斷的受到約束,那么就需要增加資本投 入,即增加農業生產機械的使用來替代勞動力(蔡昉等, 2016)[14]。首先,在農業生產 中,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力投入這一生產要素容易被機器所取代,高效的機 器操作代替了低效的體力勞動,使得農業生產活動對農業勞動力的體力要求降低,這讓 身體機能較差的老齡勞動力參與農業生產成為可能。其次,老齡化問題的加重就不可避 免的讓機器參與到農業作業當中,這從側面上對于農業發展不良影響有了一定的補償 (李露等, 2021)[15]。因此,農村人口老齡化會通過“資本要素替代效應”抵消一部分 對農業經濟的不利影響。
2.1.3.3土地規模轉換效應
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升,導致農業勞動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這可能會約束家 庭農業經營規模。一般情況下,在技術水平既定時,勞動規模與勞動力成正比。由于我 國在土地利用過程當中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這在一定層面上讓土地在精耕細作過程當 中實現了產量的水平提高(李谷成等, 2010)[16]。但是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農戶需 要重新調整農業經營規模,對于地理位置偏遠、耕作條件差的一些劣等地,很多情況下 會選擇棄耕。那么,這將會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農村人口老齡化還會家庭土地 經營能力下降,進而制約農戶租入土地,這也會增加對農業經濟的不利影響。因此,“土 地規模轉換效應”將會受到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 人力資本 :
農業勞動力 供給效應
農村人口老 資本要素替 【阻礙 農業經濟
齡化 代效應 :改善
土地髓轉
機械投入
圖 2-1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效應機制
10
2.2文獻綜述
農村人口老齡化是各個國家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動的現象。 在20世紀初期,學者們已經開始了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影響的相關研究。伴隨 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逐漸凸顯,到 20世紀后期,關注農村人口老齡化及其影響的 學者不斷增多。
2.2.1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的研究
學者們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方面的研究主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進行,也 即人口老齡化水平和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差異兩個方面。
2.2.1.1基于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的研究
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楊文會, 2019)[17]。關于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的研究,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都表明農村 人口老齡化水平日益加深,且明顯高出城鎮水平,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Nina和David (2012)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查閱發現,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的多以自 然衰退及老人遷移的農村地區為主[18],隨后Peter等學者(2014)研究了澳大利亞城市 和農村地區六個居民點中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城市老齡化的差異,結果表明農村人口老齡 化水平趕超城市,且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農村老齡化水平更令人擔憂[19]。Pakapon Saiyut (2017)根據泰國國家統計局 2016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泰國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口 比例不斷升高,其老齡化水平高出城市地區 17.84%[20]。
我國在 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發展階段。我國學者宋斌文(2004)根據相關數據 對中國農村老年人口變動趨勢進行預測,認為自 2020年開始,農村老年人將以1%的幅 度上漲, 2030 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到 33.8%[21]。隨后,唐康芬等(2007)對農村人口 老齡化的特殊性進行分析,進而發現農村和城市的人口老齡化在規模、程度和成因等具 體問題上都有所不同[22]。隨后田永坡等學者(2007)[23]和賴作蓮(2014)進一步指出農 村青年勞動力短缺[24],從城鄉差距來看,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明顯高于城市,也即通常 所說的老齡化的城鄉倒置現象(范運鵬, 2017)[25]。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落后、資源
11
缺乏等因素,使農村老齡人口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棘手,截至2016 年底,我國60 歲及以 上老年人口超過 2.3 億人,占總人口的 16.2%;農村老年總人口約為 1.08 億人,占全國 老年總人口百分比近的 50%(仝廣順, 2018)[26]。隨著農業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廖開 妍等(2020)對農村人口老齡化進一步研究發現,即使在政府相關政策的作用下[27],如 今這個老齡化社會日漸嚴峻的當下,對于農村的相關人口問題進行相應的解決變得十分 重要。要緊跟局勢,把握好相應的老齡化降低最佳時期[28]。
2.2.1.2基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空間差異的研究
近年來,相關學者在分析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分布過程當中,將目光聚集在了農村人 口上。對于我國來講,農村人口相對較為分散,屬于地理上十分明顯的集聚效應[29]和空 間非均衡性(劉華軍, 2014)[30],這也是如今造成老齡化空間更加明顯的原因之一[31],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老齡化程度越高,空間分布格局呈現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 狀態(李秀麗等, 2008;王志寶等( 2013)[32][33]空間演進速度上西部地區農村人口老齡 化水平最為迅速(林琳,2016)[34]。高玉娟等(2016)利用 2003-2013年全國 30個省的 統計數據,以地區間的差異對老齡化趨勢加以分析,發現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相較西部 地區速度更快、更高[35]。在此研究基礎上,王紅霞(2019)利用泰爾指數進行測度,進 一步研究指出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內部差異要大于區域間的差異,老齡化、農村 老年人口分布與農村發展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空間作用機制的三個關鍵因素[36]。
2.2.2農村人口老齡化原因的研究
我國農村的人口老齡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有關該方面的研究進行歸納 總結后,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2.2.2.1基于出生率、死亡率視角的研究
自 1973 年以來,伴隨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我國的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姚靜 等, 2000)[37], 2005年的總和生育率比1970年下降21%,這使得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 中,少年人口比重不斷下降(顧勁揚, 2004)[38]。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時,由于經濟的發 展和醫療科技水平的進步,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李文政, 2009)[39]。人口預 期壽命的延長,死亡水平下降,進一步加速了我國農村的人口老齡化步伐。
12
2.2.2.2基于農村人口流動視角的研究
除了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兩個因素外,還有不少學者認為農村人口往城市流動是農 村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Brian C, 2017)畫。在因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使得我國城 鄉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農村中有能力流動的人口(多為青壯年勞動力)為了尋 求更好的發展前景和個人經濟條件的改善而遷移到城鎮(晁偉鵬等, 2017)[41]。范東君等 (2012)對湖南鄉村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農村勞動力流出 1%,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水 平將會上漲0.067%,這降低了農村年輕人口比重,提高了農村老齡人口比重,農村人 口老齡化成為必然趨勢,也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42]。并且相關研究表明, 農村流出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水平明顯高于留下的勞動力,這會造成農村精英的流失(王 愛華, 2012)[43],這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會進一步加大城鄉收入差距。更有學 者李學鋒(2018)認為,農村青壯年朝著城市流失的社會現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將會一 直持續,這也導致了如今所面臨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44]
。
2.2.2.3基于對土地情感和勞動觀念視角的研究
老齡農業勞動力繼續耕作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務農習慣、對耕種情感和實現個人的 價值的需求(彭柳林等, 2018)[45]。農村老齡勞動力勞動供給成本為零,并且在鄉土文 化、家族生計、養老需求(何小勤, 2013)等因素的影響下,農村老年人只要身體健康, 通常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前會一直參加勞動[46]。宋雪(2020)等認為由于傳統的思想封建 了老人們的觀念,導致了農村人口結構偏向老人居多的社會現象[47]。
2.2.2.4基于其他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以上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原因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相關原因的 研究。何建寧等(2010)根據1999-2008 年統計數據,利用灰色關聯模型和主成分分析 法得出人口密度是導致人口老齡化的原因之一[48]。鄧濤(2012)認為在傳統的農業生產 條件下,農產品的種植全部需要依靠人力,在農忙時節,農村可以反吸城市多余的勞動 力,農村根本不會出現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由于現代化的農業發展背景,在一定層 面上促進了農村青年勞動力朝著城市的季節工轉移,因此,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是農村 人口老齡化的最根本原因[49]。除此之外,王錄倉(2016)認為初期的老齡化的水平和步
13
入老齡化序列的人口規模對未來人口老齡化水平具有基礎性的作用[50]。
2.2.3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業生產關系的研究
在經濟增長理論不斷發展的當下,無論對于國內還是國外的學者來講,越來越關注 老齡化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其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機制。第一個機制是“農村人口老 齡化——農業生產總產值或生產效率變化”,即農村人口老齡化直接對農業生產產生影 響;第二個機制是“農村人口老齡化——中間變量發生變化——農業生產總產值或農業 生產效率變化”,即農村人口老齡化間接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
2.2.3.1基于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研究
在農村人口老齡化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研究思路下,較多學者認為農村人口老齡化 會阻礙農業生產進步,比如 Thomas 等學者(1999)利用經合組織國家 1950-1990 年間 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出結論,65 歲以上人口數量越多,人口年齡結構趨于老齡化,經濟發 展速度越慢皿。隨后,Thomas等學者(1999)又考察了歐盟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對經 濟增長的影響,結果同樣顯示老齡化將導致經濟增長的停滯[52]。袁蓓(2010)在分析老 齡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從側面驗證了人口老齡化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提高[53]。胥璐等 學者(2013)等人通過研究發現農業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完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出 現的,這終會導致農業生產勞動時間的減少和勞動生產率的降低,不利于糧食安全[54]。 隨后CieJay等學者(2016)利用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進一步驗證,人口年齡結構 老化不利于經濟的發展[55]。
但也不乏二者無顯著關系甚至存在正相關關系的研究,胡雪枝(2012)在研究過程當 中發現老齡化并未影響到中國糧食的生產,所以也不用太過悲觀 [56]。孫悅(2015)對 黑龍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在農業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的同時,農產 品產量卻表現出穩定增長的現狀,側面也說明了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有利于農業生產[57]。 劉景景(2017)認為從全國整體來看,農村人口老齡化并沒有對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產生 顯著的負作用[58]。
2.2.3.2基于間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研究
14
在農村人口老齡化間接影響農業生產總產值或效率的研究思路下,更多學者支持老 齡化對農業生產無顯著影響。一種觀點認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雖然對勞動力投入產生了 負面影響,但并不影響對化肥、農膜以及機械的投入,綜合之后,并未發現老齡化對農 業生產有明顯影響(陳雪, 2017;林本喜,2012)[59][60];另一種觀點認為老人們自身的 經驗一定層面上彌補了生產勞動力的不足(匡遠配等,2015; Pakapon Saiyut等,2017) [61][62],有利于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向規模化生產轉變(李雪梅, 2014)[63]。
但也存在大量學者支持農村人口老齡化抑制農業生產的觀點。陳錫文(2011)在分別計 算農業勞動力投入對農業產出的貢獻度和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勞力投入增長的影響的基礎 上,得出2002年以后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對農業產生負作用的結論陶。Despotovic等學者 (2015)通過研究發現,伴隨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同時,農村剩余人口的教育水平偏低,較低 的教育水平會阻礙農業生產的產量閃。Fried HO等學者(2016)利用DEA技術對美國50個 州不同年齡段農民的勞動生產率進行測量,結果發現65歲以上的農民勞動生產率最低,因此 說明農村人口老齡化會降低農村從業人口的勞動生產率,對農業生產會產生消極影響[66]。魏 君英(2018)指出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將會改變農村土地的利用狀況,增加化肥和農藥的使 用量,將對糧食安全造成隱患,進而降低農業生產質量[67]。
2.2.4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
學術界目前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促進或抑制作用尚未達到統 一意見。對該方面的研究總結歸納后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2.2.4.1基于抑制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
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影響就是農業人口老齡化(陳素瓊, 2015)[68]。從國內外文 獻來看,(Lu Ding,2009;李旻等,2009;楊長福等,2013;徐娜等,2014;郭曉鳴等, 2014)等學者認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會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69][70][71][72][73]。他們研究發現, 在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往城市轉移的背景下,農村中剩余人口多為女性、老齡人口和農 業兼業人口,使得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和質量都下降,因此勞動力轉移會對農業生產 產生深層次的影響(歐陽金瓊等,2014)[74]。
15
一方面老齡農業勞動力在身體素質方面存在劣勢,難以從事重體力勞動,導致投入 到農業生產中的有效勞動減少(朱啟臻, 2011)[75],進而降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常哲, 2015;李谷成, 2018)[76][77]。甚至有些老齡農業勞動力,會因為自身體能限制,傾向于 土地撂荒,對糧食產出造成不利影響(高洪洋, 2012)[78]。另一方面,與青年勞動力相 比,老齡農業勞動力思維固化嚴重,學習能力不足,更不利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使用, 使農業規模經濟受阻(聶正彥, 2016)[79],嚴重影響到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何小勤, 2013;彭華等, 2014)[80][81]。隨后,更有學者驗證這一觀點,趙培芳等(2020)利用 2016 年國家調查數據指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程度越高,對農業增收的抑制作用越大[82]。韓 冬(2020)指出當老齡農業人口比例跨過0.159的門檻值后,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產 量產生明顯的負向影響[83]。楊志海(2020)基于對長江流域6省農戶的調查得出,勞動 力老齡化對農戶糧食綠色生產行為有顯著的不利影響[84]。
2.2.4.2基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會產生積極影響,比如 楊進(2016)、Zhang et al(2017)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并沒有 對農業經濟帶來不利影響[85][86]。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在農業生產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 步促進了勞動力投入這一生產要素容易被機器所取代,高效的機器操作代替了低效的體 力勞動,使得農業生產活動對農業勞動力的體力要求降低,這讓身體機能較差的老齡勞 動力參與農業生產成為可能。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易于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 變(車曉光, 2015;盧秋萍, 2016)[87][88],有利于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可促進農 業經濟的發展。再則,小規模農戶在大田生產中,耕種技術和種植決策有很強的模仿性, 這降低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并且又在農業機械化的幫助下,老齡勞動力的作物產量甚 至有可能高于青年勞動力(彭柳林等, 2019)[89],也即“老人農業有效率”。
2.2.4.3基于不確定性的相關研究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不能簡單的將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歸結為促進或 是抑制,其具體影響應因時因地因作物而異。主要原因是農村青年勞動力的轉移,使得 農業生產處于依賴資本要素替代勞動要素階段。短期內,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顯著,但是從長期來看,老齡化農業勞動力的知 16
識水平低下,資本投入無法取代勞動投入,使得依賴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而降低農業勞 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階段難以長久持續(李俊鵬等, 2018)[90]。王善高(2018) 等學者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形上差異巨大,在平 原地區的影響是正面的,而在山區的影響確是負面的[91]。而張淑雯(2018)等學者的調 查發現,平原地區,勞動力老齡化對小麥生產的影響是負面的;而在山區,勞動力老齡 化對小麥生產產生了顯著正向影響[92]。
2.2.5研究述評
總的來說,以上文獻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出現原因,學者 們基于不同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業生產關系和對農業經濟發 展的影響。這些研究取得了豐碩了成果,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但是現有研 究還存在不少需要提升完善的方面:
在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相關研究方面,以往大多研究集中在國家總體或是中東部等發 達地區,很少有學者重點關注西部地區。又由于新疆地處祖國邊陲和經濟落后的特殊性, 關注新疆地區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影響的學者更是十分匱乏,因此關于新疆農村人口老齡 化的成因及其相關影響有待深入探討;
(1)在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業生產關系方面,以往的研究僅從直接和間接兩個視 角來說明其關系,而二者實際關系復雜,僅從這兩個視角不能充分反映結果,其研究視 角有待增加;
(2)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方面,以往研究有待深化。一方面有關 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相關影響在學術界仍存在較大分歧,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 面,由于農村數據獲得途徑有限,現有研究指標選取有待豐富,以往的實證研究也有必 要進一步深化。
鑒于此,本文選取新疆地區為研究區域,充分考慮研究視角和研究指標,從定性和 定量兩個角度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首先基于經濟增 長理論從長期和短期兩個視角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及其影響進行規范分析和描述性 分析。其次,利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近19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基準回歸,在此基礎上,
17
建立中介效應檢驗模型,深入研究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勞動力供給效應、資本要素替 代效應和土地規模轉換效應。以期探討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 及其研究區域的特殊性。最后,為新疆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和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 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18
第 3 章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業經濟現狀分析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不管是農村人口還是農業產值,在西北地區都位于前列。2019 年農村總人口為2523.22萬人,占西北地區農村人口總量的33%,其農林牧漁總產值為 3850.6455 億元,占西北地區的 40%。這從也側面表示了新疆地區農業的不斷發展,對 整個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3.1新疆近 20年人口狀況
3.1.1新疆人口規模和城鄉結構
近20年來我國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城鎮化水平也不斷上升。從2001-2019 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增加了 23.19%。因此得出,農村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城 市發展。
圖 3-1 全國人口城鄉結構
根據圖3-1 與圖3-2可知,在全國的城鎮化水平提高的同時,新疆的城鎮化水平也 在不斷提高,說明新疆人口規模結構的變動跟全國同步。從2001-2004年,新疆總人口 的增加速度在1.5%左右,但從2004年至今,新疆總人口的增加速度基本穩定在2%。 自2001年以來,新疆農村總人口的增速由1.4%下降至0.5%,可以明顯看出,新疆農村 人口的變動趨勢和新疆總人口相反,說明不斷有人走出農村,進入城市生活。另外, 2001
19
年到2019年近20年期間,新疆總人口增加了大概647萬人,然而農村人口下降了30
萬人,說明新疆新增人口中農村轉移人口占比4.6%。從圖3-2中可以看出,新疆總人口
在增加的同時,新疆農村人口有不斷減少的趨勢,這進一步說明了農村人口流入城鎮的
規模也越來越大。
圖 3-2 新疆人口城鄉結構
3.1.2新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與平均預期壽命
根據《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數據得知,1990年至2019年以來,新疆人口出 生率由26.44%。下降到& 14%。,且下降速度不斷增加。總體上來看,新疆出生率水平高 于全國水平,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改變, 2015 年“鼓勵生育 二孩政策”的出臺, 2015-2017年新疆生育率以0.5%的速率回升,但是即使2018年國家進一步通過對子女 教育稅專項扣除來鼓勵生育,新疆的出生率仍下降5.19%,且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
新疆人口的死亡率也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 1990年到2019年,死亡率由 7.82%下 降到4.45%,下降速率基本在0.05%左右。從2001 年以來,新疆人口死亡率低于全國 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疆的老齡化速度快于全國水平。
通過查閱全國統計年鑒、《“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新疆2030” 規劃綱要》得出,新疆的人口預期壽命略低于全國平均預壽命。 1990年全國的預期壽命 為68.55歲,而新疆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2.69歲;2010年全國的預期壽命為72.95 歲,而新疆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2.35歲;2030年全國的預期壽命為79歲,而新疆
20
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76.35歲。從數據中可看出,全國和新疆人口平均壽命都在不斷 增加的同時,新疆的人口平均壽命增速明顯大于全國。這會進一步促使新疆的老齡化的 速度將趕超全國平均水平。
3.1.3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
一個國家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因 為封建制度的原因,整個國家的文化水平都很低。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們國家對文化愈 發重視,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提倡科教興國。根據全國統計的6 歲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 可以得出 2006年新疆人均受教育時間是 8.86 年,相當于小學畢業水平。近 13年來,隨 著社會的發展,新疆人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在 2019 年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平均教育 時間增加到 9.61 年,相當于初中學歷水平。從圖3-3 可以看到新疆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 在持續增長。除此之外,新疆農村的受教育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并 且這種差距雖然有上下浮動,但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反映出了我國城鄉差異問題的 一角。
^新疆全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新疆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二者差值(年)
圖 3-3 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
進一步來分析新疆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可以發現新疆從2006-2019 年農村人口受 教育程度變化十分明顯。21 世紀初,新疆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文化程 度為小學和初中的人數占比高達 85%,未接受過教育的人口占比也達到 7%,而高中和
21
大學學歷的人口寥寥無幾,二者人口總和所占比例只有 2%。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年份
V•■文盲占比一小學占比V—初中占比?=高中占比♦••••大專及以上占比
圖 3-4 新疆農村 6 歲以上不同學歷人口比重
從圖 3-4可以進一步看到,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口比例在不斷下降,小學學歷人口在 總人口中的比例從 40%降至 30%;中學學歷人口相對穩定,其人口比例穩定在 40%;而 高學歷人口在不斷增加,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上升至 16%。
總之,從二十世紀初期至今,新疆農村 80%以上的人口文化水平較低,普遍為小學、初 中學歷,這還未達到農業科技化對農業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的要求,新疆農村勞動人口 的受教育水平還有待提高。
3.2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及其變化
3.2.1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
2006 年至今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顯著提高,且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結 合數據的可得性,本節通過搜集和計算新疆農村人口年齡結構來說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 的情況。從數據來看,自 2006 年以來,新疆農村地區有關人口老齡化的各個指標都表 現出增長趨勢。
表 3-1 是 2006-2019 歷年來新疆農村的人口結構和老年撫養比數據。可以看出,2019 年新疆農村總體上基本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總體程度加深,且老 齡化水平有加快上升的趨勢,總的來說包括兩個方面:
22
表3-1 2006-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人口年齡結構
0-14歲人口比重 15-64 歲人口比 65 歲及以上人
年份 老年撫養比(%)
(%) 重(%) 口比重(%)
2006 24.49 70.07 5.44 7.77
2007 23.71 71.02 5.27 7.41
2008 23.74 70.53 5.73 8.13
2009 23.04 71.39 5.56 7.79
2010 23.73 70.70 5.57 7.88
2011 23.70 71.28 5.02 7.05
2012 24.34 69.97 5.68 8.13
2013 23.91 70.67 5.43 7.69
2014 25.40 69.24 5.37 7.75
2015 25.73 67.96 6.31 9.29
2016 26.58 67.62 5.81 8.6
2017 27.77 66.29 5.95 8.97
2018 27.25 66.40 6.34 9.55
2019 27.24 65.96 6.80 10.31
數據來源:2006-2019年《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
(1) 新疆農村人口中0-14歲的少兒占農村總人數的比例雖在2017年呈上升趨勢, 但是 2017 年之后就開始下降。少兒人口比重下降的對立面就是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 從2017年以來,新疆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 5.95%上升到6.8%,使全疆農 村區域進入老齡化社會。
(2) 以2016年為分水嶺,在2016年之前,新疆農村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 重呈上下波動趨勢,但是到2016年之后,該占比不斷增加,且增速由0.14%增加至0.46%, 增速增加了3倍有余。這表明, 2016年以后老年人口的增加對農業勞動的不利影響已經 大于兒童數量減少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23
圖 3-5 全國、新疆和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比
圖 3-5為 2006-2019 年全國、新疆、新疆農村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折線圖。 從圖表中可以看到:①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處于新疆整體人口老齡化水平之下,新 疆則處于全國人口老齡化水平之下。這表明,盡管2019 年新疆農村已基本步入老齡化, 但老齡化程度尚未達到全國水平,因此,盡早分析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及其應對 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②從增加幅度來看,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雖小于全 國的老齡化增速,但是已經大于新疆總體老齡化增長速度,并且還將以遞增的速率持續 上升,說明對于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有必要引起重視。
3.2.2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特征
3.2.2.1老年人口基數大,但分布不平衡
在全國農村人口眾多的背景下,新疆農村人口也占據新疆大部分人口。根據1990 年第四次普查數據顯示,新疆有51.4%的老齡人口停滯在農村地區。直到2010年第六 次人口普查時,新疆依然有49%的老齡人口分布在農村。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集中在北 疆地區,近些年來有逐漸向南疆蔓延的趨勢。截止2014年末,新疆農村老年人口眾多 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克拉瑪依市、塔城地區、石河子等自治區直轄市、昌吉回族自治州、 阿勒泰地區、哈密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烏魯木齊市等一 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吐魯番地區、和田地
24 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區的農村老年人口相對較少。
3.2.2.2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快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增速超過新疆人口老齡化增速,且增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如圖 3-6 所示,把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增速劃分為四個階段,2006-2008 年為第一 階段,人口老齡化增速為 0.29%;2009-2012 年為第二階段,人口老齡化增速為 0.12%, 跟第一階段相比有輕微下降;2013-2015 年為第三階段,人口老齡化增速為 0.88%,其 增速是第一階段的 3.3 倍,第二階段的 7.3 倍;
2016-2019 年為第四階段,人口老齡化增速為 0.98%,比第四階段增加1 個百分點。 總之,從圖中可得,新疆農村老齡化水平遞增的速度在加深。
3.2.2.3 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年齡結構會發生動態變化。新疆進入老齡化社會后,人 均 GDP 偏低,“未富先老”現象十分明顯。表 3-2 是我國人均 GDP 、新疆人均 GDP 、 新疆非農人均 GDP 與新疆農村人均 GDP 的對比。從表中可以看出,新疆農村人均 GDP 始終偏低,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其他三項指標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進而可得出,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加深的同時,農村人均 GDP 水平始終偏低。這對于新疆農業 經濟的發展來說是個巨大挑戰。
25
表3-2 2006-2019年各地區人均GDP對比 單位:萬元
年份 我國人均
GDP 新疆人均
GDP 新疆非農人均
GDP 新疆農村人均
GDP
2006 1.67 1.44 6.18 1.21
2007 2.04 1.67 7.04 1.42
2008 2.40 1.94 8.20 1.54
2009 2.61 1.96 8.05 1.65
2010 3.07 2.46 9.55 2.28
2011 3.62 2.96 11.21 2.26
2012 3.98 3.32 11.98 2.45
2013 4.36 3.71 11.97 2.62
2014 4.71 4.03 12.67 2.73
2015 5.01 3.94 11.82 2.68
2016 5.40 4.02 11.43 2.68
2017 5.99 4.56 12.43 2.90
2018 6.59 5.15 14.34 3.20
2019 7.08 5.39 13.97 3.68
數據來源:整理《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新疆統計年鑒》所得
3.2.3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原因
一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 們的生活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這大大的提高了人們的平均壽命, 減少了死亡率。據統計資料顯示, 1990年新疆人均預期壽命為68.55歲, 2015年為74.68 歲,整整增加了6.13歲,這是新疆人口水平不斷的重要原因。
二是計劃生育政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強制實施,我 國的生育率水平迅速降低,人口結構在短時間內就從高出生率轉變到低出生率。在全國 計劃生育政策推行生育率降低的背景下,新疆的人口出生率也不斷下降,這在極大程度
26
上促使了新疆人口老齡化水平的加快。
三生育觀念轉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撫養孩子的成本在不斷上升,適齡生 育人口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這是人們生育觀念轉變的原因之一。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 用遞減規律,人們生育孩子的數量越多,孩子帶給父母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因此人們 通常情況下不愿意生育太多的孩子,這是第二個人們生育觀念轉變的原因。并且在過去 我國政策對計劃生育的宣傳和倡導,人們的生育思想已經在潛移默化中逐步發生了轉 移,這是第三個人們生育觀念轉變的原因。總之,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的巨大變化,更 愿意少生優生,這促使的生育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齡化的步伐。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圖 3-7 新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
四地區人口流動。人口流動也是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重要的原因之一。歷來我國地 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不平衡的狀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中部和東部, 人口流動也多為從西部地區流入東部地區。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遠 低于東部和中部等發達地區。另外新疆城鄉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也存在巨大差異。從圖 3-7 中可看出,自 2013-2019 年,新疆農村和城鎮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逐年增加,但是 農村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遠小于城鎮。到 2019年,新疆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是農村的 3.3 倍,而2013 年卻只有2.3倍。這說明新疆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的差距在不斷擴大。這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使得城市的生活水平、醫療條件、個人就 業機會和發展空間等都遠遠優于農村,因而農村中大量的青年勞動力為了尋求更佳的發
27
展和生存空間,源源不斷的從農村遷移到城鎮中去發展,導致農村中剩余的大多為老年 人、婦女和小孩等無流動能力的群體。
3.2.4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
為了更加準確的把握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變化特征。因此,本文選用人口預測軟
件PADIS-INT,采用隊列要素分析法,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展開進行預測與分析。 首先,將人口年齡和性別進行分組,對參數提出假設,去預測未來的人口總量和結構[93]。 在對未來的人口情況進行預估之前,首先假設新疆的行政區劃分、經濟發展和人口死亡 模式等不確定因素保持不變,然后根據新疆實際情況,對各參數的數值設定如下:
(1) 起始人口
起始人口是基年的分性別和年齡的人口數量。由于人口普查數據準確性高,且第七 次人口普查數據還未公布,所以本文選用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數據。基 年為2010年,參數間隔為5年。
(2) 死亡水平
死亡水平指預測前分性別的人口預期壽命。根據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得知,自1990年到2010年,新疆男性預期壽命平均每年增加0.42歲。且根據《“健康 新疆2030”年規劃綱要》得知,新疆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比2010年增加6.05歲。因 此,假定2030年男性預期壽命為76.35歲,女性為80.91 歲,其他年份用線性插值法補 齊,如表 3-3 所示。
表 3-3 新疆地區未來預期壽命假定 單位:歲
年份 2010年 2015年 2020 年 2025 年 2030 年
男性 70.3 71.81 73.32 74.84 76.35
女性 74.86 76.37 77.88 79.4 80.91
(3)死亡模式
根據我國的人口發展實際,選擇新疆人口死亡模式為一般模式。
(4)生育水平
28
生育水平通常用總和生育率來衡量。一般情況下,要保證人口數量平穩狀態,總和 生育率為 2.1;低生育水平時,總和生育率為 1.8-2.1;極低生育水平時,總和生育率為 1.5-1.8;超低生育水平時,總和生育率低于 1.5;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知新疆 的總和生育率在 1.6-1.86之間。因此,在現在開放三孩政策的情況下,設定低、高兩個 不同生育率水平方案,并以 5年為一組,如表 3-4所示:
表 3-4 三種方案的總和生育率估計
年份 低生育率方案 高生育率方案
2000-2005 1.52 1.82
2006-2010 1.5 1.86
2010-2015 1.48 1.92
2016-2020 1.32 2.24
(5)生育模式
生育模式指年齡別生育率除以總和生育率。該數據采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中,新疆的育齡婦女年齡別生育率平均值表示,如表 3-5所示。
表 3-5 新疆地區育齡婦女年齡別生育率平均值 單位: %
年齡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生育率 0.015054 0.102114 0.110464 0.069532 0.02804 0.012838 0.006686
6)出生性別比
出生性別比率是指未來年份出生的男女比例。如果出生性別比為 103-107 之間,男 女比例是均衡的,如果超出了這個區間,則會造成性別不平衡。新疆地區的出生性別比 率在 105.2 左右,屬于正常水平。因此,設置新疆地區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05。
(7) 流動人口 在進行人口預測時,由于人口流動的影響比較大,會造成開放人口預測復雜程度的增加。 為了簡化研究思路,本文暫不考慮人口遷移因素,假定在封閉的條件下進行預測,假設 人口遷移率為 0。
(8)預測值檢驗及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假設,采用 PADIS-INT 人口預測軟件,對 2011-2030 年新疆 14 個地州人
29
口進行了預測,并采用公式(1-1)和(1-2)對2013-2020年新疆人口的預測與人口的
實際情況進行了檢驗。經檢驗,兩種方法的相對誤差都在 0.1 以內,符合較高的要求。
表3-6 新疆地區農村總人口預測值與實際總人口檢驗結果 單位: %
年齡 實際人口
(萬人) 方案一預
測數據
(萬人) 方案二預
測數據
(萬人) 方案一殘
差(萬人) 方案二殘
差(萬人) 方案一相
對誤差
(%) 方案二相
對誤差
(%)
2013 114.10 115.09 116.34 0.99 1.25 0.0031 0.0056
2014 117.37 121.53 125.08 4.16 7.71 0.0084 0.0100
2015 119.29 130.31 132.64 11.02 13.35 0.0106 0.0135
2016 122.34 135.66 140.11 13.32 17.77 0.0134 0.0164
2017 124.07 143.32 149.56 19.25 25.49 0.0177 0.0252
2018 124.43 148.75 154.23 24.32 29.80 0.0248 0.0269
2019 124.17 149.20 150.27 25.03 26.1 0.0250 0.0257
從表 3-6 可以看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預測值與實際相比,均存在一定差異,但方案 一的相對誤差較小,更接近實際。因此,本文根據“四普”“五普”“六普”和方案一 的預測數據整理并計算出2000-2030年新疆65歲以上人口數量、老齡化系數和老年人 口年均增長率,計算結果如表 3-7 所示。
表3-7 新疆地區農村老年人口預測結果 單位: %
年份 65歲及以上人口(萬人) 老齡化系數(%) 老年人口年均增長
率(%)
2000 40.75 4.93 -
2010 50.89 5.27 4.25
2020 87.91 8.31 7.27
2030 134.36 12.89 5.87
上述結果中,從老年人口占比來看,從2000年到2030年,新疆農村老年人口由40.75 萬人增加至134.36萬人,增加93.61 萬人;從老齡化系數來看,從2000年到2030年,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系數從 4.93%上升到 12.89%,增長 7.96%,從這兩個指標中,都可
30
以看到新疆的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持續加深。從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來看,從 2000 年 到 2030 年,新疆農村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不斷增快,在 2020 年達到最大值,老年人口 年均增長率為 7.27,到 2030 年雖有所下降,但整體處于上升趨勢,該指標進一步說明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有不斷加深的趨勢。
3.3 新疆農業經濟現狀分析
3.3.1新疆農業經濟發展階段
我國的農業在發展過程當中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依次是原始農業階段、傳 統農業階段和現代化農業階段。這三個階段互相聯系,相互影響,不能截然分開。
農業發展的最初的階段為原始農業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們僅僅使用石器、木棍 等簡單的生產工具,農業經濟也多為自給自足的方式,屬于最簡單的商品經濟。隨后隨 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人們的智力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斷進步,慢慢的鐵制工具開 始出現并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農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為原始農業階段。隨著上階段中,鐵制工具的廣泛的使用, 農業種植技術和效率迎來了極大的進步。這促使農業由原始農業階段步入傳統農業階 段。在傳統階段中,人們已經擁有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農藥、化肥等農業物質資料也 開始出現。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人們的種植經驗結合日漸增多的農業物質資料,農業生 產條件和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促使農業逐漸步入第三個發展階段。
農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為現代農業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傳 統農業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必將被現代農業所取代。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業經濟發 展的完成式,現代農業階段不僅在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農業物質資料的使用上有巨大優 化,在農業發展經營管理方式也是前兩個農業發展階段所不具備的。先進科學農業管理 手段的使用使得農業生產率又進一步提高,這標志著農業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通常農業現代化主要指農業生產方式的改善。關于農業現代化情況,新疆統計局對 新疆農業物質資料的使用和農用機械數量進行了統計。本文用農業機械化水平、農用化 肥施用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和農藥使用量四個指標來分析新疆農業現代化的情況。其中,
31
農業機械化水平用農業機械總動力/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表示。
表 3-6 是 2013-2019 年間新疆關于上述四個指標的統計數據。從表 3-6 中可以看出 新疆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雖然小有波動,但是逐年增高的趨勢十分明顯。從 2013年到 2019 年,新疆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增長了 11 個百分點。農用化肥的使用可以提高耕地肥力, 農藥的使用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存活率,二者都可以促進農作物產量的增加。2019 年新疆 的農用化肥施用量較 2013年增加了約27 個百分點,2019年新疆的農藥使用量較2013 年增加了約 8個百分點。農用薄膜的使用可以在農業種植過程中減少水分流失,降低灌 溉成本,促使農作物迅速生長。從2013 到2019 年,新疆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從 206666 噸增加到 262677噸,增加了 27個百分點。總之,在新疆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業機械化 水平、農用化肥施用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和農藥使用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這說明新 疆農業正在向農業現代化方向進一步發展。
表 3-8 新疆農業現代化情況
年份 農業機械化水平
(千瓦/千公頃) 農用化肥施用
量(噸)(折純) 農用薄膜使用量
(噸) 農藥使用量(噸)
2013 4155.33 2032213 206666 21285
2014 3900.87 2369792 262921 30439
2015 4053.97 2480930 268901 25838
2016 4152.88 2502062 266198 27596
2017 4415.20 2507431 252646 27670
2018 4323.57 2549915 269839 23732
2019 4628.22 2577628 262677 22948
數據來源:《新疆統計年鑒》
3.3.2新疆農業經濟現階段特點
3.3.2.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基礎地位弱化
著眼整個西北地區,在 1997 至今二十多年來新疆的農業總產出呈逐年上升趨勢,
如圖 3-8 所示。新疆農業產出總值雖從2008年開始居于第二位,但基本上占西北地區
32
農業總產出的 1/3。
圖3-8 1997-2019年新疆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新疆農業產出總值逐年增長,但對新疆總產值的貢獻水平卻逐年降低。從 1997-2019 年,新疆第一產業產值占生產總值份額由 25.61%減少至13.10%,而第三產業的市場份 額上升到 51.63%。新疆第二產業產值基本保持穩定,這跟新疆的旅游等服務產業的發 展有關。總之,新疆產業結構的轉變,反映出新疆產業結構正在不斷調整,資源配置更 加合理。
3.3.2.2農業從業人員不斷向其他產業轉移
自 2006 年以來,新疆農村從業人口數量在下降的同時,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數量也 不斷下降。如圖3-9 所示,新疆鄉村從業人口在2007-2010 年間較為平穩,在 2010-2016 年呈現較為平緩的上升趨勢,但是自 2016年之后,就進入了加速的下降趨勢。在 2016 年新疆鄉村從業人員有 607.97 萬人,到了 2019年只有 595.95 萬人,減少了 12.02 萬人。 新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下降時間與鄉村從業人員一致,也是從2016 年開始呈現下降 趨勢,但是下降幅度要遠大于鄉村從業人員。自2016 年至2019 年間,新疆第一產業的 從業人員下降了 67.67萬人,其下降幅度是鄉村從業人員的 5.6倍,這說明鄉村勞動力 存在產業轉移的現象。農業勞動力轉移率自從 2007 年以來不斷上升,這同樣印證了鄉 村勞動力存在從第一產業向其他產業轉移的情況。
33
圖 3-9 2007-2019 年新疆鄉村及農業就業情況
3.3.2.3新疆農業經營模式向現代農業轉型
農業規模化生產是農業現代化的表現之一。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特點。對于新疆地區進行農耕活動過程當中,主要的機械設備包括 大中、小型拖拉機兩種,結合表 3-10 可以看出,隨著年分的增長,拖拉機的使用數量 也在不斷增大。在 2015 年,小型拖拉機有 280914 臺,大中型拖拉機僅有 470591 臺。 并且深入觀察表 3-9發現,2000-2019 年間新疆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大幅上漲,在2019 年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略低于小型拖拉機使用量,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都驗證了新疆 農業正處于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期。
■農用大中型拖拉機(臺〉■小型拖拉機數屋(臺〉
圖 3-10 新疆大、中、小型農業機械擁有數量對比
34
第 4 章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的規范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生產函數有長期與短期之分,而農業生產也不例外。在經濟學 中,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變的時期為短期,在短期存在著固定成本。在長期 內,所有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發生變化,所有成本都是可變的。因此,在探討農村 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時,也要從長期和短期考慮。
4.1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短期影響
4.1.1對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新疆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水平日益加劇,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勞 動力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數量上,而且表現在質量上。
一方面,農村人口老齡化會直接影響農業勞動供給數量。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 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流入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進而去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農村中剩余 農業勞動人口多為身體素質、教育程度差的老年人。老年人對機器的操作水平和對新鮮 事物的接受度遠不及青年勞動力。在老年人占主導的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效率處于較 低水平。根據《中國人口與就業年鑒》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 2006年-2019 年新疆農村 人口老齡化水平與農業人口的變動趨勢,如圖 4-1 所示。從圖4-1 中可以看出,自 2006 年-2019 年新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在2016 年之前有 所波動,但在 2016年之后呈平穩的上升趨勢。在2016 年之后,新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 和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的變動趨勢則相反,這一現象表明,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嚴 重制約了新疆勞動力供給的總體水平。
35
圖 4-1 2006-2019 年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與新疆農業人口變動趨勢
從另一方面來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影響是農村人口質量,主要指勞動力的素 質。本文探討的勞動力素質主要從勞動力身體、文化等角度來分析。
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轉移到城鎮的背景下,農村中農業剩余人口多為老年人 口。老年人口身體素質差,在體力和精力上不及青壯年勞動力,導致了勞動力整體水平 的下降,進一步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甚至農村中部分老年勞動人口因年齡偏大,無 法繼續從事體力勞動等原因,放棄位置偏遠、種植條件差的土地,以致一些地區出現了 土地拋荒的情況。此外,在農業生產中,由于老年人體質差,很多農業基礎設施不能進 行維護,從而使農業發展受到更大的限制。
我國不僅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且對農村教育重視程度也較低。在過去幾 十年里,農村教育資源短缺,教師和教學設施的投資金額較少,這些都的制約農村教育 的發展,進一步導致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底下。新疆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人 口中的多數人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接受能力較差,這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農業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4.1.2對農業生產總值的影響
由于新疆農業勞動力的投入數量減少,其人口老齡化也會對農業生產總值產生影 響;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增加,減少了勞動力資源。如圖4-2 所示,新疆農村老齡人口比
36 重持續增加,表明隨著農村人口數量的下降的同時,老齡人口又回到了農業生產。
在短期內,農村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導致了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下降,減少了農 業生產總值,不利于新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生產來講,主要應用到的勞動力在 年齡與效率之間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高齡勞動力雖然有豐富的耕作經驗、熟練的技術, 但其體力等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有所下降,導致農村勞動生產率的下降。與年輕勞動力 相比,老年人思想相對保守,對于新信息的捕捉能力不夠敏捷,所以這類人群在生產效 率方面上很難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另一方面,農業老齡勞動力身體素質急劇下降,其醫 療需求增加,加大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影響有效的農業生產時間,對農業生產總值產生 不利影響。因此,農業勞動力供給水平的下降,將導致農業生產總值受到影響。
4.2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長期影響
從長期來看,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可能與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呈現出正相關的趨 勢,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成長。與傳統農業相比其兩者最顯著的差異 在于,現代農業生產使得農業技術和現代工業都可廣泛使用。此外,先進的管理方法也 同樣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真正做到機械化、信 息化、生物化,這主要歸因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的使用;二是傳統農業生產的 自然狀態轉變為現代農業的社會化狀態,這主要是因為使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來管理農
37
業。
根據之前所提出的農業生產函數Y=f (Xi、X2、X3…Xn) , (Y代表農產品產出量, Xi…Xn主要指生產中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具 等)。由此可知,農業生產的進行主要依靠勞動力因素和非勞動力因素的投入。勞動力 因素主要指勞動力的投入,非勞動力因素則包括機械設備、化肥、農業等資本投入和農 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短期內,農村人口老齡化降低勞動力投入水平,因此可通過改變 勞動力投入而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從依賴勞動力投入轉變為依賴非勞動力投入,進而促 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種不利影響。
本文從農業生產規模化、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應用三個角度,對農業生產的 長期影響進行分析。
4.2.1對農業生產規模化的影響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農村人口的老齡 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農業生產勞動要素的投入,造成了某些地方耕地資源的閑置。 對于缺乏農業勞動力的家庭,可通過土地流轉解決相關問題。土地流轉指土地使用權的 轉移,而不是土地承包,也就是在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后,農戶可以繼續擁有承包權,而 其他農戶卻可以取得經營權。所以,當年輕人外出打工,家中土地閑置時,而老年人可 以將土地流轉出去,不僅可以保證一定的收入,而且還能保持承包權。所以,通過土地 流轉,可以將少量的土地集中起來,從而形成規模化的土地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 效益。
4.2.2對機械化水平的影響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階段。比如,紡織機器的發明促使紡 織業的生產效率提高幾十倍。同樣,在農業生產領域中,農業現代化可利用農業機械化 水平衡量。農業機械化是勞動者操作農用機械進行農業生產的一個過程。由于人力勞動 和機械勞動最大的區別就是勞動者的體力有限度,而且其生產效率要比機器低得多,所 以在從事生產活動時,采用農機替代手工勞動,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此外,用 農機代替人工,既能提高生產率,又能大大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所以,機械化水平的
38
提高會促使人力勞動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降低。
新疆老齡化的不斷加重以及輕壯年勞動力的不斷流失,導致農業生產受到的影響十 分不利。目前比較適合老齡化階段農業生產的方法,只有通過機械解放生產力。因而, 對農業生產而言,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要保證農業產出的增長,最有利的措施之一 是通過擴大農業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中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 在不能改變農村人口老齡化大趨勢的情況下,增加農機裝備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彌補農 業勞動力的供應。對于新疆的農業生產過程,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重,也讓傳統的勞作 方式朝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努力,開始大量應用機械代替人力,將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生 產的消極影響降到了最低。
4.2.3對農業科技應用的影響
正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技,現代農業就沒有發展動力。對于現代化農業 來講,要求其規模化生產的同時,還要應用到機械武裝,以科技帶動農業生產力。總體 而言,農村老齡化的問題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層面上對于農業投資及科技的影響既 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積極的一面主要體現在,它可以通過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及信息手段,為農業打開 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為提高生產力提供方向與目標,達到了傳統產業改頭換面成為密 集型技術產業的目的。從長期角度分析,這種作用是十分積極的,能夠有利于農村擺脫 貧困,實現共同富裕。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就會提高,他們更樂于 采用新技術,也更樂意把錢投在農業生產中,進而促進了農業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對于科技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也更有利。
消極的一面從個人層面來說,農村人口老齡化會使農村老人口撫養比不斷提高,在 新疆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水平促使家庭養老支出增加,不僅使農民家庭承受更大的負 擔,同時也會使家庭其他方面的開支變得緊促,從而家庭單位的特色農業生產將會降低。 從國家層面來說,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政府在養老保險方面的投入也相應 的加大,從而給國家和地方財政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促使農村地區的財政投入水平下 降。同時,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我國的青年勞動力比例也在不斷降低,這種差距進一
39
步加大了農村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進而導致了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偏低,這對農業新 科技、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都是不利的。
在對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的分析過程當中,從長期和短期兩個角度考慮, 發現了其對農業生產的兩面性。毋容置疑,以新疆地區的農村人口來講,老齡化問題的 加重顯而易見的為農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勞動力質量。因此,在實現 勞動力有效供給的過程中,只能以降低農業勞動參與率的形式進行。此外,在資金和農 業技術投資等方面也會有負面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農村人口的老齡化也會促進土地 的流轉,從而促使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倒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從一定 程度上彌補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40
第 5 章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本章基于 C-D 生產函數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進行基準回歸,之 后又通過中介效應機制深入研究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勞動力供給效應、資本要素替代 效應、土地規模轉換效應,進一步明確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
5.1模型設定
美國經濟學家Paul H.Douglas和數學家C.W.Cobb提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又 稱為C-D生產函數。該函數主要探討在一定時間內以及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生產要素的 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本文基于C-D生產函數,建立模型如下:
Y = AK aLp (5-1)
為消除異方差,對模型兩邊取對數,得到下式:
LnY = LnA + B、LnK + 0 LnL (5-2)
由于農業生產過程不僅有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同時考慮到農業機械化水平、土地 規模、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種植結構等因素的變動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故最終建 立面板數據模型為:
LnYjt = ait + 01Lnagingit + 0? Lnemp^ + 03 ^nmecit + 0。Lnseedit + (53)
05 Lnlaborit + 0 psit + 07 npk’t + 8i
其中, Y 表示農業經濟, aging 為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 emp 為農業勞動投入, emc
為農業機械化水平,seed為農業種植規模,labor為農村勞動力轉移,ps為農業種植結
構,npk為財政支農力度,&為隨機擾動項,i表示地點,t表示時間。
5.2變量選取與處理
被解釋變量:本文研究的農業經濟重點放在了農業產出方面,通過選用農林牧漁生 產總值增長量來進行農業經濟的度量。目的在于能夠更好的衡量經濟變化趨勢,用符號 “ Y”表示。本文選取新疆2001—2019年間的面板數據,以2001年為基準,利用新疆
41
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剔除了物價水平的影響,將所得數據標準化處理,得到了農林牧 漁的產出指數。
核心解釋變量:本文的重要解釋變量為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這里用符號“ aging ” 表示,計算過程當中以 65歲作為一個分界點,通過新疆農村的65 歲人口占比進行農村 總人數的比重結算活動。這里我們借鑒了老年系數的概念,以《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 社會經濟影響》作為參考,當該系數達到 7%時標志著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
中介變量主要包括農業勞動供給、土地要素投入和農業機械化水平。
(1)農業勞動供給。農業勞動供給主要包括農業勞動的投入數量和質量。通常衡 量農業勞動投入數量的指標有農業從業人員、鄉村就業人口等,由于這些指標會受到農 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此選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關于勞動力投入質量,本文參考孫
S
亞菲等的研究[94],用農村加權平均年限法來衡量,用公式Ed = ?Si來計算新疆 2001-2019各年份農村加權平均受教育年限,其中公式中2是不同階段的受教育年限,S 是不同階段受教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這里以 2001 年的數據為基期生成指數 ED(t) = /Ed(t = 2001),來衡量19年的時間里新疆農村勞動力質量的增長情況。在綜合 勞動投入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通常農業勞動供給=第一產業就業人口X勞動力質量 增長=P?ED,獲得結果后再對這一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最終生成勞動投入指數。用 符號“emp"表示。
(2) 土地要素投入。土地規模是農業產出的載體,本文從數據的可獲得性角度出 發簡化了關于土地規模的測度,用農作物播種面積進行衡量,用符號“seed”表示,對 數據進行指數化處理。
(3) 農業機械投入。農業機械投入對提高農業經濟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農 業機械化的推廣可以有效緩解勞動力短缺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這里參考李露等的研究 [95],用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值來衡量,用符號“mec”表示,對數 據進行指數化處理。
控制變量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種植結構。
(1)化肥施用量。資本投入包括政府財政支出、化肥投入、灌溉投入等等,由于
農村數據來源有限,本文用化肥施用量來表示新疆農村各地的資本投入,符號為“npk”
42
表示。
(2)農村勞動力轉移。由于在新疆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調查過程當中,數據無法直 接獲取,因此借鑒李旻等的研究[96],并將這種轉移形式定義為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 移,勞動力主要以從業人員的形式表現出來,包括農林牧漁各個領域,這種人員的增減 可以直接反應上述問題。具體的計算公式為:(鄉村從業人員-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 / 鄉村從業人員,用符號“labor”表示。
(3)農業種植結構。農業種植結構的不同對農業經濟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本文 是通過播種面積與農作物總播種量之間的比值來表示該指標,用符號“ps”表示。同樣, 對以上三個控制變量也同樣進行指數化處理。
本文研究樣本為新疆十四個地州農村地區,由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0年人口 普查數據》還未公布,那么本文數據主要以《新疆統計年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00 年人口普查數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等為依據。其中2016 年喀什地區和和田等地區關于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數據缺失,本文用插值法補齊。
5.3實證結果與分析
為了保證回歸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避免產生虛假回歸。因此,在正式回歸之前, 首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最終結果為結果為拒絕原假設,即不存在單位根, 是平穩性序列。這為下文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奠定基礎。
5.3.1基準回歸分析
本文運用Stata軟件,基于2001-2019年新疆十四地州農村地區面板數據進行回歸
分析, Hausman 檢驗拒絕隨機效應模型,因此本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
43
表 5-1 基準回歸結果
變量名稱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老齡化水平(log_aging) -0.1727*** -0.1625*** -0.1156***
(0.0394) (0.0351) (0.0405)
農業機械化水平(log_mec) 0.2623*** 0.2309***
(0.0818) (0.4479)
農業勞動供給( log_emp) 0.3288*** 0.0195**
(0.1196) (0.2436)
農作物播種面積( log_seed) 0.3153*** 0.4350***
(0.1110) (0.0861)
農村勞動力轉移(log」abor) -0.9013**
(0.3573)
農業種植結構( log_ps) -0.1796
(0.2454)
化肥施用量( log_npk) 0.5933***
(0.0716)
常數項( C) 14.3034*** 8.1814*** 9.7313***
(0.2416) (0.8164) (1.9494)
R-squared 0.9567 0.9669 0.9692
注:括號內的值為各變量回歸結果的 t 值;*表示變量回歸結果的顯著性水平,其中*、**、*** 分別代表在 1%、5%、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
表5-1 中,模型1 只考慮到了農業經濟的影響,模型2加入了關鍵解釋變量,模型 3進一步加入了控制變量。通過這種形式,首先確定了效應固定結果。通過對農業經濟 增長的相關數據,以人口老齡化為基礎分析其影響,并通過將關鍵的解釋變量加入之后, 觀察農業經濟回暖現象,并通過控制變量,將老齡化對農業的經濟影響進一步降低。整 個過程表明農村老齡化在整體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影響還是十分巨大的。對于模型 三中表示出來的相關數據,有1%顯示為負,這也表明當平均年齡提高十歲時,農業經
44
濟水平在整體的生產過程中將會下降 11 個百分點。
從關鍵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看。首先,通過土地種植規模對農業經濟進行1%的統 計性檢驗,說明土地種植規模對農業經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可通過合理規劃利 用土地,有效增加農業種植規模來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農業勞動負面影響農業生 產的過程當中,且通過了 1%的統計性檢驗,說明了農業經濟與勞動力成正比,勞動量 的投入增加,也會使農戶在管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當中能夠更加輕松精細;農業機械化 的水平對農業產出的作用同樣值得注意,可以發現機械化的運用對農業產出具有顯著的 促進作用,并且通過了 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從控制變量的相關回歸系數來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經濟增長也具有顯著的負 向影響,估計系數為-0.9013,說明農村勞動力每轉移出 1 個單位,農業經濟水平就要下 降 0.9013 個單位。農業種植結構對農業經濟增長也具有負向影響,但是不顯著,說明新 疆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作物種植的類別關聯不大,同時也呈現出新疆的農作物種植結構 達到了最佳狀態。化肥使用量與農業經濟增長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目前新疆農業 生產中化肥的投入量還處于不飽和狀態。
5.3.2中介效應檢驗
在上述基準回歸結果分析中,得出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土地種植規模、農業勞動 供給、農業機械化的水平都對農業經濟發展有顯著影響。為了進一步探討農村人口老齡 化是否通過土地種植規模、農業勞動供給、農業機械化的水平等中介因素對農業經濟發 展產生影響,接下來將展開以下的中介效應檢驗。
5.3.2.1農業勞動供給效應
對于整體社會呈現出老齡化的現象,在一定層面上會影響到家庭勞動力在整個農業 生產活動當中的勞動供給,從而影響農產品的產出。因此可以通過控制變量的形式將相 應模型檢驗以固定面板效應形式對老齡化是否會影響到農業經濟的勞動供給作出反應, 估計結果如表 5-2 所示。
45
表 5-2 勞動供給效應檢驗
變量名稱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農業經濟 農業勞動供給 農業經濟
老齡化水平(log_aging) -0.1625*** -0.0977*** -0.1795***
(0.0351) (0.0200) (0.0368)
農業勞動供給(log_emp) 0.1738**
(0.1156)
關鍵解釋變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控制變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常數項(C) 8.1814*** 15.4902*** 10.8734***
(0.8164) (0.4646) (1.9664)
R-squared 0.9669 0.9931 0.9672
注:括號內的值為各變量回歸結果的 t 值;*表示變量回歸結果的顯著性水平,其中*、**、 ***分別代表在 1%、5%、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
上述回歸結果中,模型4表明老齡化對農業經濟負向反應明顯,估計系數為c
(-0.1625)。并且對勞動供給影響也十分顯著,估計系數為a (-0.0977)。模型6表明, 在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過程當中也是十分顯著的,估計系數為c' (-0.1795),另外,其正 向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估計系數b =0.1738。由于a、b、c三個系數均較為顯著,并且 ab符號與c相同,這表明人口老齡化通過農業勞動供給影響農業經濟的中介效應切實存 在。同時,由于c,也比較顯著,說明老齡化也是中介效應的一部分。中介效應的大小為 ab/c=(-0.0977*0.1738) /(-0.1625) =14.04%,這說明老齡化對農業產出減少的作用中 有 14.04%是由于農業勞動供給減少造成的。
5.3.2.2資本要素替代效應
隨著整個社會市場老齡化的加劇,農村人口在相應的勞動供給過程當中產生了一定 的減少,勞動成本價格不可避免的上升。本文主要通過對機械化農業的研究代替資本要 素對人口老齡化中介效應進行分析論證,回歸結果如表5-3所示。
46
表 5-3 資本要素替代效應
變量名稱 模型7 模型8 模型9
農業經濟 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經濟
老齡化水平(log_aging) -0.1625*** 0.0930*** -0.1475***
(0.0351) (0.0293) (0.0357)
農業機械化水平(log_mec) 0.1614**
(0.0784)
關鍵解釋變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控制變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常數項(C) 8.1814*** 10.2499*** 6.5271***
(0.8164) (0.6816) (1.1418)
R-squared 0.9669 0.7983 0.9675
注:括號內的值為各變量回歸結果的 t 值;*表示變量回歸結果的顯著性水平,其中*、**、*** 分別代表在 1%、5%、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
上述回歸結果中,模型7表明,在不考慮農業機械化影響時估計系數為c (-0.1625), 即農村人口的年齡每增加一歲,相應的農業經濟生產水平也會隨之下降 0.1625 個單位。 模型8通過對農業機械化正向影響的分析,反應估計系數為«(0.0930),這也從一定 層面上表明老齡化社會的加快,也促進著整體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模型9表明農村人口 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系數為cf(-0.1475),而機械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系數為b
(0.1614)。由于a、b、c三個系數均顯著,這表明農村的機械化影響著中介效應。根 據中介效應的計算公式,中介作用的大小為ab/c =(0.0930*0.1614)/(-0.1625) =-9.23%, 即通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抵消了 9.23%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負向影響。
5.3.2.3土地規模轉換效應
在當今社會隨著整個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無論在哪一方面的經濟都會受到一定 的影響與沖擊。從農業的角度來講,生產經營能力會首先受到影響,這就需要進行一定 的土地模式及規模的調整與改革。在農業種植方面上,老年農戶多以自給自足為主,對
47
于超出家庭經營能力的土地進行土地流轉或直接拋荒。所以在目前老齡化突出的背景 下,對于農戶來講,可以通過進行土地改革的模式,對于土地規模進行相應的整改,來 調動整體的中介效應回歸,本文將通過對土地規模調整的中介效應回歸來檢驗假說3, 回歸結果如表 5-4 所示。
表 5-4 土地規模轉換效應
變量名稱 模型 10 模型 11 模型 12
農業經濟 土地規模 農業經濟
老齡化水平(log_aging) -0.1625*** -0.1733*** -0.1296***
(0.0351) (0.0213) (0.0397)
農作物播種面積( log_seed) 0.1900*
(0.1085)
關鍵解釋變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控制變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常數項( C) 8.1814*** 2.7136*** 7.6657***
(0.8164) (0.4939) (0.8645)
R-squared 0.9669 0.9865 0.9674
注:括號內的值為各變量回歸結果的 t 值;*表示變量回歸結果的顯著性水平,其中*、**、*** 分別代表在 1%、5%、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
上述回歸結果中,模型10顯示出老齡化對經濟產生負向影響,系數為-0.1625。模 型11 顯示對土地種植的負作用,系數為-0.1733。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在整個農業 發展過程當中,會導致土地經營條件變差,資源浪費和閑置的現象發生。模型12顯示, 土地種植規模擴大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而老齡化會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根據分 析土地規模的系數乘積為ab (-0.1733*0.1900),這與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系數c (-0.1625) 方向相一致,這表明,在整個老齡化趨勢的大背景之下,對于老齡農戶來講,在對土地 種植進行相應規模調整的過程當中,不利于整體農業經濟的發展。又由于c' (-0.1733) 系數也顯著為負,因此土地規模存在部分中介效應。根據中介效應計算公式,農業機械 化對老齡化影響農業產出的中介作用為ab/c = (-0.1733*0.1900) / (-0.1625) =20.26%,
48
即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負向影響中有 20.26%是通過土地規模效應引起的。
5.4綜合分析
本章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同時在基準回歸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得出新疆農村人 口老齡化、農業勞動供給、土地要素投入、農業機械投入、化肥施用量、農村勞動力轉 移等指標均對農業經濟產生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農業勞動供給、土地要素 投入、農業機械投入為中介變量,建立中介效應模型來進一步研究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 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我們發現,在農業勞動供給效應機制檢驗中,整體的農業經濟 促減基制達到了14成。在進行相應的土地規模轉換過程當中發現,中介效應引起土地 規模減小,在資本要素進行相應的機制檢驗過程當中,農村開始朝著機械化水平傾斜。 這樣的手段在一定層面上對于農村人口老齡化起到了一定的負作用抵消。
49
第 6 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研究結論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的整體社會趨勢。然而對于中國來講,農村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 對于我國來說,新疆不僅承載了我國最多的農業種植面積,而且新疆特色農業的發展極 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朝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文章通過對國內外有關農村 人口老齡化影響的有關研究進行歸納和總結,并結合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 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利用2001-2019年新疆十四地州面板數據,基于C-D生產函數構建 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實證分析新疆農村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及其效 應機制,最終得出如下結論:
(1)通過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程度、基本特征、內在成因和趨勢預測等 研究發現:新疆農村人口在 2019年基本進入老齡化社會,其老齡化的發展速度雖小于 全國水平,但高于新疆總體水平,且遞增的增長速率使得新疆農村老齡化水平和總體的 老齡化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新疆農村老年人口基數不僅大而且分布不平衡、并且 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等問題較為突出;新疆農村人口呈現出老齡化現狀的主要原因可以歸 結為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生育觀念的轉變和地區間人口流動等因 素促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大量農村青年人口遷移到城鎮;基于PADIS-INT軟件 預測新疆2000-2030年的人口結構,預測結果顯示未來65歲及以上的新疆農村人口的 占比仍然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
(2)通過對新疆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可以發現: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 投入的要素呈現出增多的趨勢;自2013-2019年新疆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化肥施用量、 農用薄膜和農藥使用量等農業物質技術基礎都大幅度的增長,揭示新疆農業正向農業現 代化方向邁進。但到2019年,小型拖拉機有388510臺,大中型拖拉機僅有378069臺, 表明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新疆在進行耕地過程當中,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略低于小型拖 拉機使用量,從側面說明了新疆目前的農業的發展方式還處于一個現代化農業的轉型 期。
50
(3)本文通過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得出以下結 論:
1)從短期看,新疆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勞動供給的質量和數量產生了直接的 影響。本文通過 2006年到 2019年新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量的分析發現,農業勞動力 數量相對甚至是絕對的下降,愿意從事農業的人也越來越少。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 大量的青壯年向城市轉移,老年人口被迫從事農業生產。與青年勞動力相比,老年人在 農業生產方面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但是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在身體、文化素質 和機器設備的操作方面呈現出落后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科技更新換代較快的時代 背景下,老年人的學習能力跟不上知識、技術的發展,對農業勞動生產率造成了很大的 不利影響。
2)從長期看,新疆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水平會對農業勞動的供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 響,從而可以促使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水平以及農業科技應用水平的提高,間接促進農 業經濟發展。首先,由于農業經濟發展勞動力供給短缺,促使土地經營模式發生變化。 另一方面,農民外出務工所得所占比重的提高,削弱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通過土地 流轉,中青年勞動力或職業農戶等進行集約化生產,這將有效地促進土地規模化的發展, 從而間接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腳步。其次,農村人口老齡化造成了農業勞動供給方 面的稀缺性,使得農業勞動者被迫使用大型機械設備去代替農業勞動力,從而為實現農 業機械化生產提供了機遇。最后,農業現代化進程助推了對農業新技術以及新品種的需 求,而伴隨著農戶因外出務工獲得相對更高的收入,增加接受新技術和新品種風險的能 力,這為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進而也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 程。
(4)通過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發現:新疆農村人口老齡 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對農業經濟有顯著的消極影響,而農業勞動 供給、土地要素投入、農業機械投入、化肥施用量等指標均對農業經濟產生顯著的積極 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中介效應檢驗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機制,分析 得出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促減機制中有 14.04%是通過農村人口老齡化導致的 農業勞動供給減少引起的,有 20.26%是通過土地規模效應引起的。隨著機械化水平在農
51
業應用方面上的不斷提高,可以抵消一部分(9.23%)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的負作用。
6.2政策建議
6.2.1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通過第五章實證分析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中介效應可知,新疆農 業機械化水平在農業應用方面上的不斷提高,可以抵消9.23%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的 負作用。因此,要在短期內實現新疆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通過機械化操作取代人 工種植,從根本上提高新疆的農業生產力水平,進而來緩解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負面 影響。
然而,在新疆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有兩個因素制約著其發展:一是新疆的農村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戶沒有足夠的財力購買大型農機;二是從事新疆農業生產的中青 年勞動力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老年人口比例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并且老年人口 對機械設備的接受度低。
對于新疆的農民購買大型農機資金短缺的問題,可以考慮并購,即幾家農戶合作購 買,也可以選擇租賃,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國家的支持。第一,政府要向合作購買機器 的農戶進行相關的知識普及,避免出現產權糾紛;第二,政府要確保租賃公司的合法地 位和機器租賃的合理性,切實保護買賣雙方的利益,同時也要在缺少機械租賃公司的情 況下,為當地農民提供租賃服務。鑒于新疆農村老年人口缺少農機操作技術,不適宜常 規大型農機作業,政府應該大力支持農機生產相關企業進行技術革新,研制出更適合新 疆的農機裝備,并對老年勞動力進行農機操作技術的培訓。
6.2.2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新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是由于農業勞動者收入偏低,致使大批青年放棄農業生 產工作,長此以往,這一現象必將危及新疆的糧食安全以及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若要 解決這一問題,最佳的辦法就是增加勞動力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而吸引勞動力參與農 業生產的最佳辦法是增加農業補貼力度。相比工業和服務業,農業屬于弱勢產業,因而
52
發展農業必須要有國家的扶持。關于農業補貼,政府主要可以采取制定糧食支持價格、 對優良品種進行風險補貼、補貼農業機械購置費用等方式。糧食支持價格主要是依靠政 府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充分發揮宏觀經濟調控功能,合理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依 法保護農民收益不受侵害,這也是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的最直接措施;而良種補貼是對 農業種植品種進行有選擇性的補貼,它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導農業種植結構的轉變;農機 購置補貼是指對農業生產資料方面的補貼,通過補貼購買農機費用的方式,可以顯著提 高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程度,間接補貼了農業勞動者的生產成本。政府除了制定相關補貼 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實施好的政策,要加強對政府實施部門的監督,以保證農業勞 動者的利益。
6.2.3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通過第五章實證分析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中介效應可知,新疆農 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促減機制中有 14.04%是通過農村人口老齡化導致的農業勞 動供給減少引起的。因此,提高新疆農業勞動的有效供給是新疆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重 要動力。而新疆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低于城鎮,農村中的高學歷人群又大都不愿意 返鄉創業,進而導致新疆農村地區廣大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此,要讓廣大的農 業勞動力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素質,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 題。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農業勞動力的科技教育培訓制度。在農村地區,舉辦相關培訓 班、農業學習班,為農業勞動力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國家必須對現有的農業技 術教育進行改革,大力支持以及發展農業技術教育,通過創辦農業中專、大專院校,并 開設農業科技、農機制造等相關專業,使農村的年輕人更加傾向于接近農業生產,在學 習和發展農業相關技術方面,更加具有優勢。新一代青年的教育,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 展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源頭。
6.2.4引導土地流轉
通過第五章實證分析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中介效應可知,新疆農
53
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負向影響中有 20.26%是通過土地規模效應引起的。因此,可 通過土地流轉來效緩解新疆農村老齡化水平較高、農村中青年勞動力供應不足、高齡勞 動力身體素質差而導致的部分土地荒廢的問題。
關于土地流轉,目前新疆在該方面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政府可以通過建立一個更 有效的交易平臺來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和擴大,增加農業生產 帶來的收入。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中介機構,是促進農村土地集體流轉的有效途徑之 一。通過中介機構進行的土地流轉,可以使土地流轉更加市場化,使得交易主體可以有 更多的選擇,進而使土地的流轉定價變得更加合理。
同時,積極推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新疆農業勞動人口的非農收入,從而提 高土地流轉的意愿。且關于土地流轉雖具有簡單、便捷的特點,但是仍存在易滋生糾紛、 期限受限等弊端。因此,要不斷完善新疆土地流轉的發展。同時,政府當局也要積極制 定相關的政策,保護農民的利益,增加土地的收益。
6.2.5發展非農經濟
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疆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區域間和城 鄉的巨大差距使得新疆的青年勞動力不斷向外轉移,而青年群體的遷移又加劇了新疆農 村人口的老齡化,使其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之所以會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年輕人為了得到比在家鄉更好的生活,所以寧愿去其他地方打工, 也不愿意在家里務工。所以,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是發展新疆農業經濟的重要任務。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于第一產業,而新疆農村存在嚴重的 非農業經濟缺位現象。因此,要發展新疆農村非農產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村 資源配置。同時,政府還應注重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引導和培養農民發展非農產業, 并引進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例如農業配套產業、農機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 等,以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在當地就業,并對高學歷人才返鄉創業給予補助和優惠,以鼓 勵優秀人才返鄉,防止高素質人才外流。
54
6.3展望
文章立足于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與新疆的農業經濟現狀,從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角 度,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因其所學的程度及所學時間所限,尚有一些缺陷,今 后有待進一步改進。
(1)本論文以 C-D 生產函數為基礎,對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行 了實證分析。由于現實問題的復雜性,統計模型不可能將所有問題都展開研究,本文研 究暫且只關注了農業經濟發展最為核心的幾個方面,之后的研究要盡可能關注多方影響 因素。
(2)本論文未作任何調查,僅以統計年鑒為依據,后續的研究盡量以農戶為單位, 以獲得更完整的資料。
55
參考文獻
[1]王爭光,張長江,晁偉鵬.新疆南疆老年人口結構差異及問題研究——基于第四次、五次和六次人口
普查數據的分析[J].統計與管理,2021,36(02):47-52.
[2]趙亞慶.新疆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5.
⑶楊長福,張黎.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05):522-526.
[4]Peter Smailes,Trevor Griffin,Neil Argent.Demographic Change, Differential Ageing, and Public Policy
in Rural and Regional A ustralia: A Three - State Case Study[J]. GeographicalResearch,2014,52(3).
[5]陳雪.農村人口老齡化對中國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D].江蘇大學,2017.
[6]王廣州.中國人口預測方法及未來人口政策[J].財經智庫,2018,3(03):112-138+144.
[7]翟振武.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J].求是,2013(23):57-59.
[8]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05):731-745.
[9]王陽.中韓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比較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04):79-85.
[10]馬爾薩斯.人口原理[M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1]哈羅德,黃范章譯.動態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2]歐陽金瓊,王雅鵬.農戶兼業會影響糧食生產嗎一一基于江漢平原糧食主產區400戶糧農的調查J]. 經濟問題,2014(07):69-74.
[13]王善高,田旭.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基于耕地地形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 術經濟,2018(04):15-26.
[14]蔡昉,王美艷.從窮人經濟到規模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對中國農業提出的挑戰[J].經濟研究,2016, 51(05):14-26.
[15 ]李露,徐維祥.農村人口老齡化效應下農業生態效率的變化[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 1,20(02):14-29.
[16 ]李谷成,馮中朝,范麗霞.小農戶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嗎?來自湖北省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0, 9(01):95-124.DOI:10.13821/j.cnki.ceq.2010.01.010.
[17]楊文會.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9.
56
[18]Nina Glasgow,David L. Brown. Rural ag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 contexts[J].Journ al of Rural Studies,2012,28(4).
[19]Peter Smailes,Trevor Griffin,Neil Argent.Demographic Change, Differential Ageing, and Public P
olicy in Rural and Regional A ustralia: A Three - State Case Study[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4, 52(3).
[20]Pakapon Saiyut,Isriya Bunyasiri,Prapinwadee Sirisupluxana,Itthipong Mahathanaseth. Theimpact o f age structure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ai agriculture[J]. 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 017.
[21]宋斌文.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老齡化的影響及其對策建議[J].公共管理學報,2004(02):74-79+96.
[22 ]唐康芬,許改玲.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特殊性分析[J].西北人口 ,2007(02):85-87+92.
[23]田永坡,胡衛勛,王曉東.農村人口老齡化研究:趨勢、問題和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7(11):154-157.
[24]賴作蓮.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研究綜述[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3):7-13
[25]范運鵬.我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相互作用機制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
17.
[26 ]仝廣順,楊竹晴,宋鳳軒.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18
[22]:26-29.
[27]廖開妍,曾建霞,吳曉婷.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是否存在“人力資本陷阱”?——基于人口老齡化 視角[J].農村金融研究,2020(06):32-41.
[28]鄭健.“新農保”對農村地區老年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03):201-202.
[29 ]査奇芬,謝明柱.農村人口老齡化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
3,14(04):37-42.
[30]劉華軍,何禮偉,楊騫.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空間非均衡及分布動態演進:1989?2011[J].人口研究,2014, 38(02):71-82.
[31]孫蕾,王亦聞,門長悅.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研究一一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 經濟科學,2015,37(01):18-24+124.
[32]李秀麗,王良健.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的區域差異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06):104-107+111.
[33]王志寶,孫鐵山,李國平.近20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37(01):66-77.
57
[34]林琳,楊瑩,李冠杰.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省際差異及類型劃分[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04):154-160.
[35]高玉娟,劉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分析[J].金融經濟,2016(04):140-141.
[36]王紅霞.鄉村人口老齡化與鄉村空間演進一一鄉村微觀空間視角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探究[J].人 口研究,2019,43(05):66-80.
[37]姚靜,李爽.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成因及對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0(05):24-29.
[38]顧勁揚,勵建安.人口老齡化問題分析與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136-139.
[39]李文政.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及農村養老保障面臨的難題[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0):4699-47
01+4745.
[40]Brian C. Thiede,David L. Brown,Scott R. Sanders,Nina Glasgow,Laszlo J. Kulcsar. A Demograp
hic Deficit? Local Population Aging and Access to Services in Rural America, 1990 - 2010[J]. Rur al Sociology,2017,82(1).
[41]晁偉鵬,王鵬程,張長江.邊疆民族地區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研究——基于南疆四地州1557份調查問
卷[J].現代城市研究,2017(12):126-132.
[42]范東君,朱有志.農村勞動力流出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影響探究[J].西北人口 ,2012,33(03):104-109.
[43]王愛華.成因、效應與政策路徑:人口數量控制與中國人口老齡化關系再審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 012(12):76-82.
[44 ]李學鋒,駱培聰.鄉村振興與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09):171-176.
[45]彭柳林,吳昌南,張云,張志芳,王勇.糧食生產效率:農業生產性服務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具有調節效應嗎?— —基于江西省糧食主產縣500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4):7-13.
[46]何小勤.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研究——基于浙江省農村的調查[J].人口與經濟,2013(02):69-77.
[47]宋雪.新時期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4):190-191.
[48]何建寧,朱霄雪.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0(06):29-33.
[49]鄧濤.農村人口老齡化折射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J].農村經濟,2012(11):118-120.
[50]王錄倉,武榮偉.中國人口老齡化時空變化及成因探析一一基于縣域尺度的考察J].中國人口科學, 2016(04):74-84+127.
[51]Thomas Lindh,Bo Malmberg. Age structure effects and growth in the OECD, 1950 - 1990[J]. J
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999,12(3).
[52]Thomas Lindh,Bo Malmberg. European Uni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 opulation[J]. 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2009,42(3).
[53]袁蓓.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D].武漢大學,2010.
[54]胥璐,李宏偉,屈錫華.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3(01):50-51.
[55]Jie Cai,Andrey Stoyanov. Population aging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 al Economics,2016,102.
[56]胡雪枝.老齡化對種植業生產影響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57]孫銳.黑龍江省農業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5.
[58]劉景景.勞動力結構老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3):36-4&
[59]陳雪.農村人口老齡化對中國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D].江蘇大學,2017.
[60]林本喜,鄧衡山.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土地利用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浙江省農村固定觀察 點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2(04):15-25+46.
[61]匡遠配,陳梅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15,16(01):15-21.
[62]Pakapon Saiyut,Isriya Bunyasiri,Prapinwadee Sirisupluxana,Itthipong Mahathanaseth. The impact of age structure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ai agriculture[J]. 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7.
[63]李雪梅.山東省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4.
[64]陳錫文,陳昱陽,張建軍.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產出影響的量化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0
2):39-46+111.
[65]Despotovic A, Joksimovic M, Jovanovic M. Impact of demographic changes on agricultural dev elopment in Montenegro[J]. Ekonomika poljoprivrede, 2015,62(3):613-625.
[66]Fried H O, Tauer L W. The Aging U.S. Farmer: Should We Worry?[M]//Aparicio J, Lovell C A K, Pastor J T. Advances in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391-407.
[67]魏君英,夏旺.農村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基于糧食主產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
59
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8(12):41-52.
[68 ]陳素瓊.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老齡化、女性化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0
9):515-517.
[69]Lu Ding.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labor mobility i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J]. Asi an Economic Papers, 2009(2): 85-114.
[70]李旻,趙連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一一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9,30(10):12-18+110.
[71]楊長福,張黎.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05):522-526.
[72]徐娜,張莉琴.勞動力老齡化對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4,19(04):227-233.
[73]郭曉鳴,任永昌,廖祖君,王小燕.農業大省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態勢、影響及應對——基于四川省 5
01個農戶的調查[J].財經科學,2014(04):128-140.
[74]歐陽金瓊,王雅鵬.農戶兼業會影響糧食生產嗎——基于江漢平原糧食主產區400戶糧農的調查[J]. 經濟問題,2014(07):69-74.
[75]朱啟臻,楊匯泉.誰在種地一一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 1,28(01):162-169.
[76]常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農村經濟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15):29-30.
[77]李谷成,郭倫,周曉時.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戶作物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研究——以油菜新品 種技術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06):641-649.
[78]高洪洋.淺析我國豬肉價格長期增長的原因一一基于供給視角J].時代金融,2012(33):66-67.
[79]聶正彥,燕彬.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016,26(04):60-67.
[80]何小勤.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研究——基于浙江省農村的調查[J].人口與經濟,2013(02):69-77.
[81]彭華,歐陽萍,李光躍,唐瑕苓.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困境與出路——來自四川省的實證[J].農村經濟, 2014(10):108-112.
[82 ]趙培芳,王玉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背景下農機服務促進農業增收的作用J].江蘇農業學報,2020,36 (06):1589-1594.
[83]韓冬.城鎮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糧食經濟研究,2020,6(01):51-61.
60
[84]楊志海,王潔.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戶糧食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長江流域六省農戶的調
查[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29(03):725-737.
[85]楊進,鐘甫寧,陳志鋼,彭超.農村勞動力價格、人口結構變化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J].管理世界,20
16(01):78-87.
[86]Xiaobo Zhang,Jin Yang,Reardon Thomas. Mechanization outsourcing clusters and division of lab
or in Chinese agriculture[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7,43.
[87]車曉光.農村人口老齡化對延邊州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15.
[88]盧秋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32(05):88-91.
[89]彭柳林,吳昌南,張云,張志芳,王勇.糧食生產效率:農業生產性服務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具有調節效應嗎?—— 基于江西省糧食主產縣500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4):7-13.
[90]李俊鵬,馮中朝,吳清華.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與中國糧食生產一一基于勞動增強型生產函數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8(08):26-34.
[91]王善高,田旭.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基于耕地地形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 術經濟,2018(04):15-26.
[92]張淑雯,田旭,王善高.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小麥生產機械化與技術效率的影響——基于地形特征 的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23(10):174-182.
[93]于昊淼,鄭筠,修金月.基于PADIS-INT的湖南省人口預測研究[J].現代商業,2014(13):82-84.
[94]孫亞菲.陜西省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產出增長的影響研究[D].西北大學,2018.
[95 ]李露,徐維祥.農村人口老齡化效應下農業生態效率的變化[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 1,20(02):14-29.
[96]李旻,趙連閣.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形成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中 國農村經濟,2010(09):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