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研究生如何寫優質論文(獨解)
發布時間:2019-05-19 12:38
多數讀文科研究生的人,都有過寫作數千字文章的經歷。而從寫作數千字的文章到寫作二三萬字的論文,中間隔著一道較為困難的“坎”。一旦順暢地躍過這道坎,會有一種登上一個較高的山峰、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為什么呢?由于此前寫作的文章,榜首是字數有限,在結構和邏輯的掌握上較為簡單;第二是文章并非真實意義上的學術論文。本科畢業時寫作的論文或許是最大的,一般談一個較小的論題,能夠重復已有的研討成果,只需把根本常識以自己的語言敘說清楚,就算合格了。日常工作中寫的文章,無非是工作總結、學習領會和文秘類的東西;即便嘗試過文學作品的創作,無限自由的文學遐想與科學的論文寫作,距離是很大的。關于多數論文作者來說,都是榜首次寫這么長的文章,不僅長度,而且文章的性質也與自己經歷中的完全不同,它要求學術性和必定的立異性。所以,假如在論文寫作方面下必定的功夫,掌握了寫作的根本進程和標準,論文成功了,這是一個人在學業上的一次騰躍,必定要把抓住研究生三年學習中寫論文這一最為要害的環節。
下面談一下論文寫作的整體進程,然后再詳盡談一下幾個要點環節,最后說說引用的標準問題。
榜首節論文寫作的八個環環相聯的進程
嚴格地說,論文寫作并不是從提筆寫(或在電腦上打字)開端的。此前的許多進程都歸于論文寫作的必要環節,必定程度上比實踐著手寫重要得多。許多過來的人都有領會,完結一篇較大的論文,預備時刻少則數月,多則數年,一旦真實預備好了,著手寫作的時刻不過數天到數周。
榜首步,確定論文的選題。從廣義上說,選任何本專業規模內的標題都能夠寫出東西來,只需你有新觀念、新發現、新視點、新研討辦法、新資料等等。可是這后面的“五新”大大約束了論文的選題。論文宣布、專利申請,寫作輔導老師微信/Q:37465216這是由于作者多數是榜首次寫這么長的學術論文,缺少經歷,也缺少深沉的常識堆集,難以掌握;一起,二三萬字這個條件也對選題有很大的限制,假如標題過大,無法在這個相對狹小的規模內打開。所以,選題是否妥當,關于論文的成功,影響很大,乃至有人說,一個好的選題等于成功了一半。
依據許多論文的選題經歷,這一級論文的選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本專業的研討空白、發作爭議的論題(自己的觀念感到較為充沛)、比照性的論題、從其他專業視點研討本專業的論題(這是一種選題的邊際效應)、有新的插入視點的老論題、剛剛冒出來的本專業的新問題。
第二步,環繞現已確定的論文選題,回顧相關的理論和研討,或者叫“文獻檢索”。這一步的工作是較為艱苦的,需求有思想預備。在我國,多數中文學術資料目前沒有上網,需求手藝查找,因此這個進程中查找中文資料花費的時刻和精力或許很大;拉丁文資料,特別是英文資料由于網絡傳達的便利條件,相對好查詢。可是不少資料即便找到了目錄,真實能夠閱覽到,仍需求作者不懈的盡力。
這一步是必要的,假如沒有這一步,你的論文內容很或許重復了他人現已做過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進程,也是啟示思路、產生觀念火花的進程,不走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觀念、新視角、新資料的來歷。這也是為下一步做觀念、視點、資料上的預備。
第三步,提出你自己關于選題的理論假定,或要研討的詳細問題。選題是指預備寫的論文的大體方向和規模,真要著手寫作,就會遇到兩類詳細的問題。榜首類歸于觀念方面的:我的詳細觀念是什么?你能夠設想出一個或幾個觀念,但它們僅僅是一種假定,經過許多證據、資料,經過緊密的證明和恰當的證明結構結構,證明你的假定是建立的,這才能構成論文的主體。第二類歸于有用方面的:我要詳細證明什么問題?你能夠提出許多原因、各種環境條件的影響,它們是不是與所證明的問題相關,相關到什么程度,這需求經過科學的查詢和剖析。
第四步,決議選用哪些研討辦法。人文-社會科學的研討辦法,大體能夠歸為兩大范疇,思辨研討和實證研討,后者又可分為定性研討、定量研討兩種詳細的研討辦法。人們為探求社會現實或社會現象,而選用不同的研討取向,不同的研討取向又有不同的研討辦法,不同的研討假定、搜集資料的方式和對結果的判斷標準。可是各種研討辦法在現在的論文寫作中,現已越來越多地出現相容和內在的連接。一般地說,依據自己的選題和討論的詳細問題,能夠以一種研討辦法為主,輔以其他的辦法。例如研討“人”作為群眾媒體信息的承受者其承受信息時的狀況,這種研討取向就決議了研討自身要以定量剖析為主,但一起也需求一些歷史的、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的思辨研討。
第五步,規劃論文的結構結構。一般文章的寫作也需求有這一步,但對論文來說,更為必要,其要求也更細一些。一般狀況下,一篇論文要有緒章、入題的榜首章、主體章節,以及結束語。章節的設置在寫前要有個大體的布局邏輯,使之結構合理;章和章之間有一種邏輯聯系,避免盲目寫下去,淹沒主題,不知所云。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結的,往往會依據搜集資料的狀況、查詢拜訪中遇到的新狀況,常常變動。可是就像建筑師在蓋房子前有必要有圖紙相同,到了寫論文這個層次上,大體的文章結構不能僅僅存于腦子中,一般要構成文字,相對細致一些,詳細到“節”更好(但“節”的層次開端時不要固定化),便于寫作時心中有數。
到了規劃論文結構這一步,由于有了文字化的章節規劃,除了請導師輔導外,這是在正式動筆寫前較廣泛地尋求其他專家意見的一個好時機。結構還不是厚厚的論文,看時花費的時刻不多,又能夠大體看出文章的價值或存在的問題。這時修正論文結構比寫完后修正要輕松、簡單得多,時刻也較為寬余,不要錯過這個時機。
第六步,對現已取得的文獻資料、查詢資料和各種論據進行剖析、歸類,別離充分到各章節中,再進行解釋、證明。這實踐就是論文寫作自身,所以這樣描繪,意在讓作者了解論文寫作的進程。各種資料和論據,不是天生就能夠證明觀點或說明詳細問題的,需求經過作者對資料的組織和證明,才能使其變得富有生命力,極端自然、有力地為自己所論的標題服務。
在這一步,需求溫習一下學過的邏輯學或社會查詢計算的常識,用正確的邏輯思維和嚴謹的數據組織方式,緊緊環繞現已確定的理論假定或詳細問題,調動自己所學的各種常識,經過正論(這是主要的)、反論、設論、駁論、喻論等等方法,證明觀念或問題,得出結論,完結論文。
證明中肯定會出現種種資料使用或缺少的問題、邏輯推理的問題、論據與論題不般配的問題等等,需求停下來再找資料和拜訪專家,充分或削減原來論文結構中的內容,必要時對結構結構進行局部調整。這種景象是正常的、常常發作的。在時刻的組織上,對此要作出方案。假如時刻組織不妥,有時論文功敗垂成的原因就在于寫作時刻組織過緊,來不及調整論文結構,這很不值得。
第七步,必要時從頭估量選題,修正證明目標的規模。這是與第六步一起出現的另一種景象,即經過較為廣泛地尋求意見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來的選題對自己不恰當,或難以完結,那么就要及時調整整個論文寫作的方案,改動選題。這種景象也是正常的,要害在于不要長時期猶豫不決,有必要較快地作出決議,以便有時刻重起爐灶。由于前面現已對本專業的學術研討有過較多的思考和文獻檢索,即便改動選題,從頭做起,花費的時刻不會很多,對此過多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選題不妥、難以完結的另一種狀況不在于選題自身,而在于選題證明的規模過大。處理這個問題并不難,把證明目標的規模縮小就是了。這里最大的障礙在于作者舍不得“割愛”,花費了許多功夫預備論文,一旦許多資料用不上,難以割舍。這種狀況當然會涉及到從頭規劃論文結構結構的問題。不過,將較大的證明目標的規模縮小,總比相反的景象要簡單得多。論文寫作中,證明目標規模過小的狀況很少見,由于二三萬字的論文,原本大多適合開口較小的選題。
第八步,對論文從技術上進行標準化的查看和調整。章節規劃的技術問題(含目錄)、文中的引用標示、注釋及編號、文后的參考文獻編列,以及不歸于論文自身的內容提要(包含英文提要)、要害詞等等,都要按照標準化的要求進行查看和調整。這些盡管歸于技術性問題,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學態度。特別是引用,但凡使用了他人觀念的地方,都有必要注明資料來歷,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將他人的研討成果變成自己的。標明的資料來歷也要非常清楚,論著稱號、作者或編者、出版社或宣布的刊物稱號、出版或宣布時刻等等,一應具全。有時,一篇較有水平的論文,辯論時提出批評的主要問題是引用的不標準,由于這個原因使論文的評價低一檔,這很不值得。
第二節論文的選題:
一個恰當的選題等于論文成功了一半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這場浩劫,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討遭到了毀滅性的損壞,林彪、“四人幫”在意識形態范疇的種種謬論充滿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時,人文-社會科學研討幾乎全部從頭開端,因此研究生的論文選題還沒有顯現為一個問題,由于寫什么標題,即便不是空白,也是需求從頭認識和證明的。經過改革開放后二十多年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討者的盡力,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討出現一派繁榮的景象,研究生的接收數量大幅度進步。年年招生,年年寫新的論文,而各學科的研討范疇是相對安穩的,空白越來越少,新問題的研討又有必定難度,于是現在文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構成一種獨特的競爭局勢,如何挑選好證明的標題,凸現為一個新問題。有鑒于此,需求要點談談論文的選題問題。
關于選題,能夠從兩個視點來考慮:
一,選題的巨細
選題大而不妥,這是論文選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在著手搜集資料之前,首先要考慮自己的選題是否過大。例如“談談××學理論的若干根本問題”,在這樣的選題下,當然什么都能夠談到,但這只適合某個詳細學科的領導人做總結報告時選用。若詳細一些,例如“論傳媒受眾的心思”,似乎好點,但在這樣的選題下有必要談幾十個巨細問題才或許做到證明全面、深化,適合寫成一本學術論著而不是一篇論文。一般的論文容納不下這么多的不同層次的問題。
關于論文來說,選題之下,以只能分出第二個層次為宜。若選題之下能夠再分出第三個第四個,乃至更多的層次,就不大好掌握,難以將證明深化下去。
假如把方才的“論傳媒受眾的心思”標題,縮小為“試論讀者閱覽消息時的挑選性了解”,明顯后者比前者的證明規模小多了。榜首,它從廣泛的傳媒受眾縮小到報紙這單一傳媒的讀者;第二,又從泛泛的一般心思詳細到承受心思;第三,再縮小,只涉及承受新聞體裁中的一種----消息時的承受心思狀況;第四,又將選題進一步縮小到只研討讀者承受時的一種心思體現----挑選性了解。選題小了,才或許對問題探討得更深化。當然,假如作者既有較多的資料,又有較強的證明才能,能夠將選題定在方才說的第三個層次,乃至第二個層次上。
掌握多少資料和估量自己的駕馭才能,確實是選題時有必要考慮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景象,自己對某個選題特別感興趣,下定決心要寫,可是資料很少,而且估計短時刻內難以搜集到更多的資料,在這種狀況下,還是換一個選題為好。資料是論文的根底,根底打不磁實,僅憑興趣,是寫不出成功的論文的。例如一位作者作出“中國的新聞傳達帶有道德色彩而西方的新聞傳達帶有機械性”的理論假定,可是他除了對當前的中國群眾前言有所了解外,對中國解放前一百多年,以及解放后和改革開放前二十多年的群眾前言,幾乎沒有觸摸過,關于國外傳媒的觸摸非常有限,這個假定盡管有新意,可是可供證明的論據寥寥,這樣的假定就難以建立。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daixieshuoshilunwen/881.html】
上一篇: MPA畢業論文參考選題大全
下一篇:碩士畢業論文怎么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