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3
材料與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6
結論 9
參考文獻 10
第二部分 12
材料與方法 3
結果 16
討論 19
結論 26
附圖 27
參考文獻 30
文獻綜述 33
綜述參考文獻 39
致謝 40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 41
個人簡歷 42
根據WTO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乳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每年約有120萬 新發病例。雖然世界各地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歐美等發達國家為高發地區,亞洲和非 洲發病率相對最低[1],但是近20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生活方式的改 變,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并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其死亡率在我國個別 城市已成為女性惡性腫瘤死因之首。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已經低下,而接受手術的病人,又 因心理、麻醉、手術、疼痛等刺激,致使病人的免疫功能進一步受損,對疾病恢復非常不 利。圍術期免疫功能的良好保護對腫瘤患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多數發達國家及部分發展中國家,乳腺癌已成為女性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治療乳腺 癌的方法很多包括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及生物治療等,但外科手術仍是 乳腺癌主要治療措施之一。目前研究發現外科手術應激會引起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麻醉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一直受到關注,不同的麻醉藥物及方法對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可能 造成影響,如抑制NK細胞活性可能會造成手術時游離出的微小癌栓成活,導致腫瘤復發、 轉移[3]。由Sakaguchi等首次報道的CD3+CD4+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具有低反應性 和免疫抑制功能,有關Treg的研究得到迅猛發展。Treg細胞是一群具有獨特免疫調節功能 的T細胞亞群,在機體免疫穩態的維持、腫瘤免疫以及移植耐受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 作用。目前諸多研究結果均表明[4-6]:在卵巢癌、肝癌以及胃癌等多種實體腫瘤患者的 外周血和腫瘤局部微環境中Treg細胞的比例是增高的,且其表達數目與患者的預后、生 存率呈負相關。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這一概念當初是最早作為不 可手術局部進展期乳腺癌的誘導化療(Induced Chemotherapy)或起始化療(Initial Chemotherapy, Primary Chemotherapy)提出的,研究發現許多原本不可手術患者術前化療 后接受了手術治療,明顯改善了生存期,在免疫治療方面,越來越多的免疫診斷及治療 方法已經為大家所認可。由于腫瘤細胞與正常組織細胞間缺乏根本性的代謝差異,化療 中使用的多數抗腫瘤藥物在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會對機體的正常細胞、組織和 器官造成損害。通過臨床上大量麻醉實例發現,新輔助化療后患者達到相同麻醉深度所 需的麻醉藥物劑量明顯減少,同時麻醉蘇醒時間相對延長。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全身麻 醉能夠減輕圍術期應激反應,從而減輕圍術期免疫抑制,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化療與 麻醉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化療藥物對機體各系統的影響,也會使機體對麻醉藥物的 敏感性增加,并且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在于通過研究全憑靜脈麻醉對術前新輔助化療后行乳腺癌 改良根治術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Treg細胞比例變化,探討全憑靜脈麻醉對于化 療后患者免疫功能及某些因子的影響,以提高腫瘤患者的整體預后。
第一部分
全憑靜脈麻醉對新輔助化療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三系血細胞及肝腎功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
1材料
1.1 病例資料 收集整理2010年1 月1 日至2012年12月31 日期間在寧夏醫科大學總 醫院腫瘤外科住院擇期行乳腺癌根治手術患者病例資料。
1.2納入標準:①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腫瘤 外科住院擇期行乳腺癌根治手術患者;②病例資料完整
1.3 排除標準: ①未采用全憑靜脈麻醉并發第二惡性腫瘤者; ②術前使用鎮痛藥物或全 身激素類藥物使用史患者;③術前存在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或其他免疫性疾 病者;④術前檢查發現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⑤術前檢查發現有白細胞計數、紅細胞 計數及血小板計數異常患者⑥男性⑦術前新輔助化療患者未完成規定治療周期⑧與本 研究無關的數據和病例資料不完整者。
2方法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病案室建立了完善的計算機病案管理數據庫,該數據庫以住院 病歷首頁內容為主要項目,將患者的基本診斷名稱、手術名稱均以國際疾病分類代碼標 準化錄入,病例記錄準確詳細。收集整理1083 例完整腫瘤外科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病 例資料,采用Excel表格填寫并匯總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診 斷。記錄患者術前有無行新輔助化療(化療方案);實驗室檢查項目:血常規、生化檢 查(所有指標均記錄術前最后一次,術后第一次)。術中記錄患者手術操作名稱、麻醉 方法、手術時間。
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法均數±標準差 "土 S )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顯著 性差異,P<0.01;計數資料進行x'檢驗,P<0.05為顯著性差。
結果
1一般情況
本研究1083例病例資料,其中女性1076例,男性7例,年齡21 歲~77歲,平均 (44.3±12.6)歲;全憑靜脈麻醉1054例,靜脈麻醉符合椎管內麻醉29例。術前未行新 輔助化療患者645例,術前行新輔助化療患者431例,其中接受CF化療方案(CEF/CAF 環磷酰胺500mg/m2 iv D1;表柔比星/吡柔比星75mg/m2 iv D1;氟尿嘧啶500mg/m2 iv D1,21天為1周期)197例,A/TE方案(TE多西紫杉醇75mg/m2 iv D1;表柔比星/吡柔 比星100mg/m2 iv D1,21天為1周期)234例。
完全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病例307例,其中術前新輔助化療143例,未行新輔 助化療164例。
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一般情況、身高、體重、體表面積、術前、手術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性 差別(p>0.05)。
表1患者術前和術中一般情況比較(壬土 s)
觀察指標 化療組(n=143) 對照組(n=164)
年齡(歲) 45.25±12.52 47.89±7.83
體重(kg) 52.42±9.89 54.05±9.49
身高(cm) 164.66±8.91 163.47±7.88
體表面積(m2) 1.70±0.13 1.69±0.12
手術時間(min) 166.31±25.22 177.22±27.43
2全憑靜脈麻醉對兩組術前及術后WBC(白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計數)、PLT (血 小板計數)、AST (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BUN (尿素氮)及SCr (血肌酐) 影響比較
組間比較:化療組患者術前WBC、RBC、PLT較非化療組明顯降低P<0.05,BUN、
SCr較非化療組升高,P>0.05;組內比較:化療組患者術后WBC、RBC、PLT較術前明
顯下降P<0.05,PLT下降顯著,P<0.01,BUN、SCr較術前升高,P>0.05。
表 2 全憑靜脈麻醉對兩組術前、術后血細胞及肝腎功比較( x 土 S )
指標 化療組(n=143) 對照組( n=164)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WBC(109/L) 6.47±1.50* 6.05±1.44# 7.21±1.56 7.41±0.82
RBC(1012/L) 4.71±0.49* 4.16±0.41# 5.01±0.31 4.92±0.85
PLT(109/L) 117.43±68.58人 96.45±70.39人 188.68±62.69 168.57±72.10
AST( IU/L) 30.8±10.4 31.9±9.5 26.6±8.5 26.6±8.5
ALT( IU/L) 27.7±10.9 29.2±10.6 25.2±8.6 25.5±9.1
BUN(mg/dL) 6.10±1.59 6.12±1.97 5.46±4.97 5.51±0.89
SCr@mol/L) 72.6±13.2* 71.4±11.10 68.7±15.3 69.4±15.6
注;與對照組術前相比較,*P<0.05;與對照組術后相比較#P<0.05,Ap<0.01;化療組中術后與術前相比較,#P<0.05,Ap<0.01
新輔助化療可減低腫瘤分期,提高手術成功率,增加患者保乳手術機會[7-8]。其主 要目的是使病變減期,為手術創造條件,是目前乳腺癌手術治療一新熱點。然而腫瘤患 者由于腫瘤自身影響使得免疫調節遭到破壞,而化療藥物進一步干擾患者自身免疫調節
[9]。近幾年,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麻醉對惡性腫瘤患者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10-11]。
根據本資料顯示,行新輔助化療患者術前WBC、RBC、PLT均低于非化療組,這 與多方研究報道相符,尤其對于PLT的抑制最為顯著,P<0.01。分析其原因考慮系由化 療藥物對于造血干/祖細胞造成損傷,血細胞增殖缺乏,故隨著化療的進行,患者的骨 髓造血功能受到明顯抑制。化療后患者的血小板數量下降[12-13], 其原因為化療藥物抑制 了骨髓巨核細胞的造血, 致使成熟程度低的巨核細胞成了體積較小而結構疏松的血小 板。通過本研究可見,經過全麻手術后非化療組WBC明顯升高考慮系由于手術創傷、 炎癥反應引起,而化療組其術后WBC明顯受到抑制,其中血小板減少更為顯著,分析 其原因考慮系由麻醉靜脈用藥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作用引起。近年來,關于丙泊酚對 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很多報道[14],認為由丙泊酚ADP (二磷酸腺苷)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機制尚不明確,曾有報道認為與脂肪乳劑有關,但Aoki等[15]證 實丙泊酚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與脂肪乳劑無關,可能是由于丙泊酚本身抑制了血小 板Ca2+內流,直接降低了血小板活化聚集是細胞內Ca2+濃度。(故對于長時間的全麻手 術或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等患者,應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丙泊酚)。很多報道 認為咪達唑侖可以通過引起血小板膜的構象改變,導致蛋白激酶 C 的活性改變,繼而 抑制磷酸肌醇的清除和血栓烷A2的形成,最終抑制細胞內的Ca2+的活動和P47的磷 酸化作用,且Sheu J R等[16]研究發現咪達唑侖發揮上述作用是有劑量相關性的,濃度 在6-26ymol/L時,可抑制人體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阿片類藥物為圍麻醉期主要鎮痛藥 物,大量在體及離體實驗均充分說明阿片類藥物對于由膠原、 ADP 誘發的體外血小板 聚集也有抑制作用。
通過本資料顯示,化療后患者RBC也受到明顯抑制,紅細胞不僅是機體的一種重 要的氧氣運輸細胞它還是一種重要的免疫反應相關。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17-18],紅細胞 具有清除免疫復合物,促進吞噬,促進T細胞活化,調控B、NK細胞的免疫活性等多種功 能,且化療藥物的對其抑制作用與藥物濃度及作用時間成正比。但有學者研究報道[19-21], 臨床麻醉上使用一些可抑制紅細胞免疫功能較強的藥物如硫噴妥鈉、安定等作麻醉誘導, 由于其再分布作用故血藥濃度很快下降,影響不大。但對于腫瘤或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尤 其長周期應用化療藥物的患者暫無相關研究。
大多數化療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腎毒性,隨著化療藥物劑量的增加,毒性反應亦增 大,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由于化療藥物所引起的腎功能損害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有 20~30%的患者于化療期間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腎功異常,重者可出現腎功能衰竭,化療 藥物的腎毒性呈劑量依賴性[22],其引起的腎臟毒性作用,可在用藥時即發生,也可在 長期應用中或停藥后延遲發生。具有明顯腎毒性的藥物有順鉑( DDP) ,氨甲蝶呤 ( MPX) ,環磷酰胺( CTX) ,具有輕度腎毒性的藥物有卡鉑、奧沙利鉑、紫杉醇等。而圍 麻醉期靜脈藥物多通過腎臟代謝排出體外。根據本資料顯示,非化療組術前術后比較 BUN升高、SCR下降,非化療組術前術后BUN、SCR均升高;非化療組與化療組相比 較,術前術后BUN、SCR變化均有相關性,但均無統計學意義。肝臟本身調節血管張 力的作用甚微。肝臟血流量的變化取決于:肝動脈壓、門靜脈壓及肝靜脈壓。麻醉和手 術對這三者都可能有影響,從而使肝血流減少。健康人在麻醉和手術中,肝臟血流雖然 減少,但不至引起肝臟缺氧、乏氧代謝或對肝功能產生明顯影響。但對于肝血流已經受 損害的肝硬化患者或長期藥物應用至肝損傷腫瘤化療病人,醫源性肝血流量減少是極為 有害的,可引起全麻后爆發性肝壞死。根據本資料顯示,化療組術前、術后BUN、SCR 雖均有升高,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曾有文獻報道指出芬太尼的藥代動力學在肝腎功能 不全患者中的改變并不顯著[23-24]。也有研究表明[25],丙泊酚可通過抑制炎性因子的分 泌,減輕氧化應激損傷等機制,對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后肺部的繼發性損傷有明顯的保護 作用。然而臨床上常將BUN、SCR作為腎小球濾過的指標,但BUN實際上是很不準確 的指標,可受多種因素影響。肌醉與腎小球過濾率之間的關系是平方曲線,即腎小球濾過 率在損失70%以下時,BUN可在正常范圍,僅在損失達70%?75%以后,BUN才會迅速升 高,而此時腎功損害已為不可逆。綜上所述, 化療雖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 但化療 的副作用骨髓抑制, 造成患者外周血細胞減少, 免疫功能低下, 甚至出血等, 均有可能 導致化療失敗、圍麻醉期出血、遠期生存率降低等。除此之外,大量長期應用化療藥物 對于患者肝腎功能損害也會引起患者圍麻醉期爆發性肝損傷或急性腎衰竭的發生。鑒于 麻醉安全性,尤其是腫瘤或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應避免在手術麻醉過程中出現缺氧、循環 功能紊亂、酸堿平和障礙、較大量輸血以及受惠嚴重感染等,并在滿足患者麻醉安全性 的前提下盡可能避免藥物血藥濃度過高。如何把握臨床麻醉用藥的“度”是目前亟待解決 的關鍵。而對于臨床麻醉藥劑量的具體用藥量報道甚少,還需進一步研究。
結論
1、 新輔助化療組患者術前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及血小板計數較非化療組均 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2、 全憑靜脈麻醉對新輔助化療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及血小板計數產生 不同程度抑制,以對血小板抑制最強。
3、 全憑靜脈麻醉對兩組患者肝腎功能產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尚屬正常范圍。
參考文獻
[1]Jemal A ,Murry T,Samuels A,et 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2003,53(1):5-26
[2]Smint I E, et al. Continuous infusional chemotherapy as preoperative and as adjuvant treatment in early breast cancer.[J] Eur J Cancer,1998,34(1):8
[3]Johnson FW,Burchill SA,Selby PJ. The molecular detection o circulating tumor cell[J].Br
J Cancer,1994,72(2):268-276
[4]Cureil T J,Coukos G, Zou L,et al. Specific recruitment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ovarian
carcinoma fosters immune privilege and predicts reduced survival[J].Nat Med,2004,10(9):942-949.
[5]Gao Q,Qiu ST,Fan J,et al. Intratumoral balance of regulatory and cytotoxic T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resction [J].J Clin Oncol,2007,25(18):2586-2593.
[6]Leong PP.Mohammad R,Ibrahim N,et al. Phenotyping of lymphocytes expressing regulatory and effector makers in 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Immunol Lett.2006:102(2):229-236
[7]Honkoop A H, et al. Prolonge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GM-CSF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J] Oncologist,1999,4:106-111
⑻ 馮勤梅,等•化療對腫瘤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 2009.36(6):462-464
[9]Wada H, et al. Combined spinal and general anesthesia attenuates liver metastasis by preserving Th1/Th2 cytokine balance[J].Anesth,2007,106(3):499-506
[10]江巖,等.恩氟烷吸入麻醉對胃腸腫瘤手術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的影響J]青 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3005,12:322-324
[11]廖品琥,等.吸入麻醉藥物對T細胞亞群和NK細胞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 志,2000,16:222-224
[12]田衛衛,王慶苗.惡性腫瘤化療后骨髓抑制的病機及臨床治療探討[J ].河北中 醫,2000,22(10):791-792.
[13]苗明三.四種緩解化學藥物治療后骨髓抑制中成藥對環磷酰胺所致小鼠血虛模型外 周血和骨髓象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20):3998-4000.
[14]Farada N Platelers, perioperative hemostasis and anesthesia[J].Anesthesiology,2002, 96(5):1042-1043
[15]Aoki H, et al. In vivo and in vitio studies of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ropofol on human platelet aggregation . [J]Anesthesiology,1998,88,362
[16]Sheu J R, et 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antiplatelet actived of midazolam in human platelets. [J] Anesthesilolgy 2002.3(96):651-658
[17]郭峰•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J] •中華醫學雜志,1982,12:715.
[18]Siegell,et al.The red-cell immune system.[J]Laneet,1981,2:556.
[19]黃中華,等.全身靜脈吸入麻醉對惡性腫瘤病人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的研究[J].廣 西醫科大學學報2002,3
[20]曾繁榮,等.硫噴妥鈉對小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局解手術學雜志,2002,2
[21]王艷,等.硫噴妥鈉麻醉對小鼠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4
[22]曾萬勇,等.不同劑量順鉑為主的聯合方案治療惡性腫瘤的療效及腎毒性[J].實用癌 癥雜志,1993,03
[23]Tegeder I,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opioids in liver disease[J].Clin Pharmacokinet, 1999,37(1);17-40
[24]Tegeder I, et al.Therapy with opioids in liver or renal failure [J]. Schmerz,1999,13(3):183-195
[25]劉月強,等.單次低劑量丙泊酚聯合肢體確需和處理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 響[J]鄭州大學學報,2012,47(2)
第二部分
資料與方法
1 材料
1.1實驗試劑及藥品
1.1.1主要藥品
丙泊酚注射液(批號:H19990282費森尤斯公司,意大利)
鹽酸瑞芬太尼粉針劑(批號: 100903 湖北宜昌人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注射用順笨阿曲庫銨(批號: 060927 東英(江蘇)藥業有限公司) 咪達唑侖注射液(批號: 980025 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復方氯化鈉注射液(批號: 20120502 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琥珀酰明膠注射液(批號: 035p2012092711 吉林省長遠藥業有限公司 ) 地佐辛注射液(批號: 14012341 揚子江藥業 )
1.2.1試劑:熒光標記抗體試劑盒:CD4 FITC/CD8 PE/CD3 PerCP,CD4用異硫氰
酸熒光素標記, CD8 用藻紅蛋白標記, CD3 用甲藻葉綠素蛋白標記。
1.2.2試劑盒組成:①酶標板(96孔)②標本稀釋液(12ml)③標準品(2ng/瓶x2 瓶)④第一抗體工作液(12 ml)⑤酶標抗體工作液(12ml)⑥20x濃縮洗滌液(50 ml) ⑦底物工作液(12ml)⑧終止液(12 ml);組織固定液和緩沖液由寧夏醫科大學電鏡室 提供。
2實驗方法
2.1研究對象
①納入標準:選擇自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腫瘤醫院 腫瘤外科住院且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女性乳腺癌患者58例,全部病例常規行乳腺 X 線 片、胸片、乳腺、腹部及盆腔B超、血常規及生化肝腎功能檢查,必要時做全身ECT,; 化療組均為完成新輔助化療方案接受CF化療方案(CEF/CAF環磷酰胺500mg/m2 iv D1; 表柔比星/卩比柔比星75mg/m2 iv D1;氟尿嘧啶500mg/m2 iv D1,21天為1周期)或TA/TE 方案(TE多西紫杉醇75mg/m2 iv D1;表柔比星/吡柔比星100mg/m2 iv D1,21天為1周 期),化療均滿4周期,平均在化療結束后一個月接受手術;手術方式均為乳腺癌改良 根治術;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標準分級為卜II級;②排除標準:并發第二惡性 腫瘤者;術前使用鎮痛藥物或全身激素類藥物使用史患者;術前存在風濕性關節炎、系 統性紅斑狼瘡或其他免疫性疾病者;術前檢查發現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有精神神經 癥狀表現及不能表達的患者;患者和(或)家屬不合作拒絕本實驗者。患者在圍術期需 要輸血及術后體溫高于389。③倫理及知情同意:本臨床試驗遵守赫爾辛基宣言,征 得寧夏醫科大學附屬總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全部患者均在實驗前告知研究內容及相關可 能的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2實驗分組
化療組(C組)27例患者均術前規律完成新輔助化療,均經病例組織學確診,有 可測量病灶,血常規、肝腎功均正常,治療前1月內未做抗腫瘤治療,近3個月內未用 免疫增強劑,平均在化療結束后一個月接受手術。
對照組(N組)31例患者前均未采取任何化療及放療,有可測量病灶,血常規、 肝腎功均正常,治療前1月內未做抗腫瘤治療術,術前細針穿刺可見惡性細胞。
2.3麻醉方法
58例患者均采用全憑靜脈全身麻醉,術前均常規禁食,入手術室前30min肌注鹽 酸戊乙奎醚1mg。入室后,用多功能監護儀連續監測心電圖(ECG)、血氧飽和度(SpO2) 和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02 )并建立外周靜脈液體通路,采集患者肘靜脈血。
2.2.1麻醉誘導:采用咪達唑侖0.05?0.1mg/kg、舒芬太尼2?4yg/kg、順苯磺酸阿曲 庫銨0.15~0.25mg/kg、丙泊酚1~2mg/kg。待肌松完善后經口腔置入4#喉罩。
2.2.2術中麻醉維持及術后鎮痛:采用微量輸液泵靜脈持續輸注丙泊3?6mg/kg/h, 瑞芬太尼0.15?0.25yg/kg/min,根據手術進展必要時可給予順阿曲庫銨0.05mg/kg維持 肌松,根據血壓、心率變化調整用量,維持適當麻醉深度。 BIS 檢測:術畢停用丙泊酚、 瑞芬太尼,采用新斯的明拮抗殘余肌松藥作用,氟馬西尼拮抗咪達唑侖的殘余效應。待 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達氣管導管拔管指征后(拔管指征為:①病人完全清醒,呼 之能應。②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復。③潮氣量和分鐘通氣量恢復正 常,潮氣量>400ml,分鐘通氣量>6L),拔出喉罩,送患者入麻醉恢復室。
2.3.3術后鎮痛 地佐辛5mg i.v 5mg i.m
2.5 標本采集及數據記錄方法
①采集兩組患者入室建立靜脈通道麻醉誘導前(T0)、術后停止麻醉藥物(T1)、 術后24小時(T2)三個時間帶點分別采集肘靜脈血4ml于含櫞酸鈉的抗凝試管中,所 取血標本當天檢測(或置于49冰箱,最多可放置1周),取肘靜脈血4ml,其中lm咖入到 肝素抗凝試管中充分混勻后立即送實驗室,流式細胞技術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及Treg細 胞比例。血標本采集前均取得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
②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身高、體重、體表面積、術前及術后24小時WBC、RBC、 PLT、 AST、 ALT、 BUN、 SCR 及手術時間等指標。
2.6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Treg細胞比例
2.6.1流式細胞儀檢測原理
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ry,FCM)是利用免疫熒光技術將光學、流體力學、電子計 算機等多種現代化技術綜合于一體的儀器,能對各種細胞進行客觀、快速、靈敏、多參 數定量測定,并能安目的高純度地分離收集所需類型的細胞。待測標本制備成單細胞懸 液通過熒光染色后進入充滿鞘液的流動室,鞘液壓力與樣品流壓力是不同的,當二者的 壓力差異達到一定程度時,鞘液裹挾著樣品流中的細胞排成單列逐個經過激光聚焦區。 如果將細胞標上特異性的熒光染料,這些染料將在細胞通過激光檢測區時因受激光的激 發而發出特定波長的熒光,而通過一定的波長選擇通透性濾色片,可以將不同波長的散 射光、熒光信號區分開來,并送到不同的光電倍增管中,經過一系列的信號轉換、放大, 數字化的處理。選擇不同的單克隆抗體及熒光染料,可以利用FCM同時測定一個細胞 上的多種不同特征;還可利用流式的分選功能將某種特定的細胞分選出來,以便進一步 的培養、研究。流式細胞儀系統的大致流程是:標本一激光系統一流動系統一信號處理
系統一放大系統一計算機系統一結果打印。
2.6.2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Treg細胞的流式檢測:
a取抗凝血100ul加入試管中,加入CD4FITC、CD8PE/CD3PerCP20ul雙標熒光抗體(購 為美國BD公司),震蕩搖勻,室溫避光保存20分鐘。
b.取出試管,加入1倍稀釋的FACS Lysing Solution (溶血素:紅細胞裂解液,使紅細 胞裂解并釋放出血紅蛋白)1ml,輕輕搖勻,避光<10分鐘。帶管內液體透亮。然后用 高速離心機,以 1200r/min 離心,棄上清。
c.加入 PBS (PBS 溶液:KC1 0.2g/L, KH2PO4 0.2g/L, NaC1 8.0g/L, Na2HPO4 2.9g /L,溶 于1000ml超純水中;調整pH值7.20左右)2ml,然后用高速離心機以1200r/min離心,棄 上清。
d.加入PBS 300ul待上機檢測。
e.啟動Simulset軟件,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及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注意在流式細胞 儀分析前,樣品和溶液可直接用35cm 口徑的尼龍過濾,可防止細胞團塊阻塞流式細胞儀; 整個操作最好 49進行,熒光杭體染色應避光。
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法均數土標準差
(匚土 S )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顯著 性差異,p<0.01;計數資料進行x'檢驗,P<0.05為顯著性差。
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一般情況、身高、體重、體表面積、術前、手術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性 差別(p>0.05)。
表1患者術前和術中一般情況比較(壬土 s)
觀察指標 化療組( n=27) 對照組( n=31)
年齡(歲) 44.15±11.25 46.50±8.99
體重( kg) 51.90±9.29 52.75±10.49
身高( cm ) 163.56±9.10 164.50±8.15
體表面積( m2) 1.69±0.15 1.71±0.18
手術時間(min) 174.29±27.21 157.27±28.12
2全麻對兩組患者術前(T0)及術后24小時(T2)時間點血細胞及肝腎功比較
兩組患者相比較,化療組患者術前(T0) WBC、RBC、PLT較對照組差異顯著,
P<0.01, SCR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化療組內T2較T0時間點,WBC、RBC、
PLT明顯下降,PV0.05。
表4全麻對兩組患者各時間點血細胞及肝腎功比較(元土S )
指標 化療組( n=27) 對照組( n=31)
T0 T2 T0 T2
WBC(109/L) 6.77±1.53* 6.35±1.44匸 7.51±1.46 7.71±0.82
RBC(1012/L) 4.61±0.33* 4.17±0.52匸 5.22±0.41 4.82±0.75
PLT(109/L) 113.63±51.69* 97.45±60.29人 178.8±52.62 164.77±2.10
AST( IU/L) 32.8±10.23 30.9±9.32 26.6±7.92 25.8±8.05
ALT( IU/L) 26.7±11.91 28.2±10.64 25.2±8.63 24.5±9.21
BUN(mg/dL) 6.10±1.59 6.12±1.97 5.46±4.9 5.41±0.89
SCr@mol/L) 73.6±15.28 71.4±11.10 68.3±15.33 70.4±15.26
注:非化療組術前相比較,*P<0.05;與非化療組術后相比較#P<0.05, Ap<0.01;化療組中術前術后相比較,#P<0.05, ^P<0.01
3全麻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及術后24小時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Treg細胞比例
3.1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
(1)CD3+與 CD4+
組內比較:N組手術結束時(T2)患者的CD3+與CD4+檢測值較誘導前(T0)明顯 降低(P<0.05)。C組手術結束時患者的CD4+檢測值較誘導前(T0)明顯下降(P<0.05); 組間比較:誘導前(T0)兩組患者之間的CD3+與CD4+值有差異,術畢(T1)及術后(T2) 各時點上C組N組患者CD3+與CD4+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CD8+
兩組患者術畢(T1)時間點上CD8+的檢測值與誘導前(T0)相比,有統計學差異 (P<0.05);兩組患者之間術畢(T1)時間點上CD8+的檢測值相比,也無統計學差異(P>0.05)。
3.2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變化
①化療組N組患者T1、T2時間點測得Treg細胞比例均較T0顯著增多,差異有統 計學意義(P<0.05),T2較T1測得Treg細胞比例增多,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②對照組C組患者T1、T2時間點測得Treg細胞比例均較T0顯著增多,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P<0.05), T2較T1測得Treg細胞比例增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③ 兩組患者 T0 時間點測得 Treg 細胞比例化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T1 時間點測得 Treg 細胞比例化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T2時間測得Treg細胞比例化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2化療組與對照組各時間點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Treg系比例的比較(%,壬土S )
分組 時間 CD3+ CD4+ CD8+ Treg
化療組 (N 組) T0 69.87土6.46* 31.47土4.12* 36.78土4.98* 5.82土1.24*
T1 64.21土6.35 27.45土5.87 35.87土4.77# 7.98±0.89匸
T2 62.32土7.01 25.33土4.38 33.31土5.32 9.86±1.09°
對照組 (C 組) T0 65.24土7.35 35.47土5.35 35.41土5.23 7.88±1.03
T1 63.08土6.89 33.56土6.24 33.56土6.41# 8.26±1.37
T2 61.28±5.98 26.02土7.02 26.45土4.12 9.31±1.06
注:與對照組相比,* ▽ P<0.05;
4全麻對不同臨床分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的影響
全憑靜脈麻醉對不同臨床分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Treg 細胞比例的影響與臨床分期
呈正相關,P<0.05。
表3全憑靜脈麻醉對不同臨床分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影響(元土s )
TNM 分期 例數(n) Treg細胞比例(%)
II期 33 7.04±1.28
III期 25 8.65±1.05*
注:與II期相比,p<0.05
討 論
手術是乳腺癌治療的一種重要措施,手術的打擊本身對患者免疫功能有重要影響,乳 腺癌根治患者也不例外。而各種化療藥物、麻醉藥物及藥物通過對應激反應的不同抑制, 對手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也各異[1-4]。因此,通過觀察新輔助化療后手術病人免疫指標 的變化,探討有益于保護腫瘤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麻醉方法,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惡性腫 瘤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會有所下降,機體免疫監視功能也隨之下降,即免疫細胞的識別和排 除“非己”的功能降低,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的識別和殺傷,結果導致惡性腫瘤細胞大量 增殖[5]。有學者報道,伴有免疫缺陷患者的惡性腫瘤發病率是正常人的 1000 倍[6]。另一 方面,腫瘤細胞又可產生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并存在于腫瘤宿主的血清、腹水或癌灶中, 免疫抑制因子能廣泛地抑制殺傷細胞群的活性,且對T淋巴細胞的增殖,IL-2的誘生及其 反應性均起強烈的抑制作用。因此,惡性腫瘤病人的細胞免疫功能可能會顯著降低。手 術根治性切除腫瘤組織,能夠消除腫瘤細胞產生的大量免疫抑制因子,從而解除對機體細 胞免疫功能的抑制[7]。在本課題中,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的免疫功能雖尚屬正常范圍內, 但化療組患者免疫功能較非化療組存在明顯差異。
1、 乳腺癌術前新輔助化療
隨著乳腺癌為全身性疾病的觀點的廣為接受,在乳腺癌手術前新輔助化療的地位越 顯重要。新輔助化療目前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早期可手術乳腺癌,以及局部晚期或進展期 乳腺癌這兩類患者。前者的目的是增加保乳手術的機會,后者目的是降低分期,提高手術 切除率。新輔助化療有可降低腫瘤分期、提高腫瘤的手術切除率、減少局部復發及遠處 轉移,提高5年生存率[8]。目前常用的化療方法包括CEF、TE、CMF等方案。有研究[9] 表明化療藥物在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時也使腫瘤對機體的免疫抑制得以解除,機體細胞免 疫功能恢復。但臨床對術前輔助化療是否對機體產生有害作用也不無顧慮。在本課題中 化療組患者麻醉誘導前的免疫功能與非化療組雖存在差異,但尚屬正常水平,提示II、III 期乳癌患者用本課題選擇的術前輔助化療方案進行化療,其免疫功能在麻醉誘導前均屬 于正常范圍。
2、 手術應激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手術根治性切除腫瘤組織,能夠消除腫瘤細胞產生的大量免疫抑制因子,從而解除對 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但手術本身對機體是一種傷害性刺激,可引起應激反應,能夠 在短期內抑制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10、11]。目前認為,手術造成的應激反應主要是通過多 種神經內分泌途徑起作用的,包括內源性阿片類物質、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激素及兒茶 酚胺的分泌和釋放。這些物質均能抑制體內的細胞免疫功能、體液免疫功能和NK細胞 活性[12],從而增加循環中腫瘤細胞生存和微轉移灶的形成機會。苗寧等[13]報道麻醉前 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在正常范圍的小兒病人,在手術后CD3+、CD4+、CD4+/CD8+比值均顯 著下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在腫瘤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監視和清除作用,在預防各 種感染中亦有重要作用[14、15、16]。 Bar-Yosef 等[17]研究指出,手術應激所致的神經內分 泌反應能夠引起細胞免疫功能抑制,增加圍術期腫瘤轉移的幾率。姜愛芬[18]等監測胃癌 患者圍術期IL-1、IL-6、TNF-a、血糖及皮質醇水平來觀察不同麻醉方法對機體的應激 反應,以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某些細胞因子可以作用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水平,繼而 激活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從而增強并延長應激反應。現在認為傳入神經刺激和體液因子 是外科應激反應的兩種重要途徑,因此,同時干擾兩條途徑有助于更加有效控制圍術期應 激反應。己經證實糖皮質激素及兒茶酚胺的增加可抑制淋巴細胞DNA和RNA的合成, 造成中性粒細胞增加和 T 淋巴細胞減少,最終致免疫功能的抑制,二者還可通過增加或減 少基因轉錄影響細胞因子的產生,糖皮質激素水平的升高與細胞免疫應答呈現一定的負 相關性。
3、麻醉對腫瘤免疫的影響
就麻醉用藥和操作而言,麻醉深度不足、暴露聲門和氣管內插管等操作可導致機體 的應激反應,而不同麻醉方法又能不同程度的抑制麻醉和手術操作造成的應激反應,這一 方面對機體是有利的,而另一方面對患者圍術期的免疫功能又有程度不同的影響,對于惡 性腫瘤患者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全麻雖有利于術中麻醉管理、抑制手術應激,但麻醉 藥物如異氟烷、嗎啡類藥物和氯胺酮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細胞免疫功能,其機制多數 集中在直接影響淋巴細胞DNA合成,影響淋巴細胞分化、轉化,以及影響血液循環、肝、 腎和中樞神經系統等,對細胞免疫功能發揮間接影響[19]。本文設計從麻醉方法和操作都 盡量減少應激反應,如采用快速誘導的方式、置入聲門上通氣的喉罩代替氣管內插管,并 且保證麻醉深度適宜,但結果提示無論術前是否進行化療,術后和術后24h,所監測患者的 免疫功能仍表現不同程度的抑制。
由于手術、麻醉、出血、輸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惡性腫瘤手術患者圍術期細胞免 疫功能可進一步下降。單從麻醉因素講,大多數吸入麻醉藥如氟烷、安氟烷、氧化亞氮 等和硫噴妥鈉、氯胺酮等靜脈全麻藥以及嗎啡類鎮痛藥、局麻藥均可抑制細胞免疫[20]。 全身麻醉對免疫器官或免疫組織有直接的影響[21 ],影響淋巴細胞DNA合成、分化、轉化, 使總T細胞CD3+減少,使能促進其他T細胞亞群成熟與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CD4+作 用降低,CD4+/CD8+比值明顯變化,機體調節免疫功能平衡的能力下降。麻醉藥物也可通 過抑制參與免疫的細胞的某些通道(如鈉/鉀通道及鈣通道)和/或酶系統而影響它們的功 能。
4、麻醉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
機體抗腫瘤免疫效應中細胞免疫起重要作用,T淋巴細胞亞群是其中最重要的細胞 群,T淋巴細胞間以及與其他細胞、因子之間通過膜受體蛋白相互作用,維持機體正常免 疫應答。CD3+分子表達于所有成熟T細胞表面,代表外周血所有成熟的T淋巴細胞,協助 T 細胞抗原受體(t-cell antigen-receptor,TCR)識別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上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 MHC)的抗原決定 簇,CD3+細胞的減少將降低這種識別能力,從而減弱機體的免疫功能oCD4+分子表達輔助 性T細胞和誘導細胞表面,輔助B細胞分化產生抗體,可分泌淋巴因子激活其他細胞產生 炎癥反應,并介導其作用,CD8+分子表達于抑制細胞和殺傷性T細胞表面,抑制抗體的合 成、分泌及 T 細胞增殖,當 T 輔助細胞廳抑制細胞比值發生變化,可認為免疫功能紊亂, 因此CD4+與CD8+的相對平衡十分重要。T細胞亞群CD3+、CD4+、CD8+是細胞免疫樞 紐。動態檢測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已成為監測機體免疫功能, 反映機體抗病狀態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21]CD4+/CD8+比值降低是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 不良的重要指標之一。
相同手術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對免疫功能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Le-Cras等[23]證實 硬膜外麻醉患者術后免疫抑制輕微。TH1/TH2硬膜外麻醉組高于全麻麻組,TH1增高產 生正面免疫調節。當區域麻醉與全身麻醉復合或代替硬膜外麻醉時,對細胞免疫功能的 影響較小。張紅斌等[24]觀察靜吸復合全麻、全憑靜脈麻醉對圍術期IL-6、皮質醇及T 細胞亞群的影響發現,靜吸復合全麻組術后5天CD4+/CD8+較全憑靜脈麻醉組顯著升高。 周廣利等[26]認為復合麻醉有利于減輕胃癌根治術病人圍術期應激反應,減輕免疫抑制程 度。本課題中,兩組患者全憑靜脈麻醉術后T細胞亞群較誘導前均明顯下降。一般認為: 連續硬膜外麻醉對腫瘤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較輕,T細胞亞群及NK細胞變化相對平穩。復 合麻醉尤其是硬膜外復合全麻對腫瘤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較輕,是一種較好的麻醉方法。 孫惠珍等[28]探討不同麻醉方法對胃癌患者圍術期 T 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后發現,硬膜 外阻滯復合安氟烷吸入全麻下CD3+、CD4+、CD8+及 CD4+/CD8+比值術后5天恢復湖 永華等Ml比較I組異氟烷吸入全麻與II組七氟烷吸入全麻對食管癌、責門癌根治術患者 圍術期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發現:I組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比值術后 5天恢復正常;II組患者CD3+、CD4+、CD8+及 CD4+/CD8+比值術畢不降低,反而升高。
本文中兩組術后24小時的CD3+、CD4+、CD8+仍進行性降低,與上述結果不同可能與 檢測時間間隔較短有關,不排除48小時或72小時后CD3+、CD4+、CD8+恢復正常的可 能性。
5、化療對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的影響
Treg 細胞是一群具有負性調節作用的 T 細胞亞群,在維持機體自身免疫耐受的同 時,參與腫瘤的免疫逃逸。Treg細胞所介導的免疫抑制可能是腫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機 制之一,也是目前腫瘤免疫治療難以奏效的原因之一。近年來研究表明,在腫瘤患者外 周血、引流淋巴結或在腫瘤浸潤淋巴細胞中,Treg細胞亞群所占比例明顯上調,且在 臨床早期 Treg 細胞即被激活,抑制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其數量與患者腫瘤進展程度及 預后不良呈正相關。輔助化療是乳腺癌全身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化療藥物 可通過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血管生成,促進 Treg 細胞凋亡,使 Treg 細胞數量減少, 從而有效控制腫瘤的發展。但化療藥物又能殺傷正常細胞,反復化療能抑制機體免疫狀 態,Treg細胞功能相對增強。本研究將5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行術前新輔助化療27例 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水平與未行新輔助化療乳腺癌患者相比,Treg細胞比例明顯高, 表明新輔助化療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存在Treg細胞下調現象。盧曉婷等[36]報道乳腺癌患 者接受TE方案化療后,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減少,化療藥物不但通過細胞毒作用有 效控制腫瘤,而且下調 Treg 細胞水平,對抗腫瘤免疫逃避,有效提高機體抗腫瘤免疫 功能,改善預后。本實驗結果與之一致,提示新輔助化療可下調 Treg 細胞水平,緩解 其對機體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強機體的抗腫瘤免疫應答。盡管如此,化療后乳腺癌患者 外周血 Treg 細胞水平尚未恢復至健康人水平,提示其體內可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 抑制,也許目前的治療方法還不夠全面。目前,有研究發現在腫瘤發生情況下,以下幾 種機制誘導了 Treg細胞的增高:在腫瘤環境下,CD4+CD25-T細胞可被誘導成為 CD4+CD25+ Treg,其在功能和表型上和天然Treg細胞相似;腫瘤細胞能表達CCL22 趨化因子,促使表達CCR4、CCR8的Treg遷移到腫瘤微環境;腫瘤組織大量釋放腫 瘤相關抗原(TAAs),促使Treg細胞活化、增殖;經腫瘤抗原刺激后,Treg細胞表達 淋巴歸巢分子CCR7和CD62L,從外周血回到淋巴結,通過細胞分裂快速積聚問上述 結果導致了在腫瘤抗原誘導下 Treg 細胞介導的特異性免疫抑制。因此,在腫瘤的治療 過程中,在刺激腫瘤免疫應答的同時,應考慮降低Treg細胞的抑制作用。
6、麻醉對外周血Treg細胞的影響
手術麻醉作為乳腺癌治療手段其重要性無需贅述,麻醉藥物在治療腫瘤中的應用越 來越廣泛。T淋巴細胞亞群中CD4+與CD8+細胞是機體重要免疫調控細胞,對穩定和調 節免疫功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化療是一種應用廣泛而有效的腫瘤全身治療方法,肖 怡梅等[33]通過實驗表明化療對Treg細胞的比例會產生一定影響有實驗表明,某些化療 藥物如多西紫杉醇、環磷酰胺不僅可使腫瘤細胞減少,誘導淋巴清除,同時也可引起 Treg細胞數量的減少,起到清除Treg細胞,喚起免疫應答的作用。而麻醉藥物是否也 直接或間接的對 Treg 細胞造成影響,目前相關報道甚少。本實驗顯示,新輔助化療后 患者行全麻后外周血 Treg 細胞比例的增高較非化療組明顯增多,且兩組之間比較具有 統計學意義。對此我們提出假設:麻醉藥物是否對 Treg 細胞產生了直接作用?麻醉藥 物與化療藥物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間接影響外周血Treg細胞?近10年來,有研究表
明[31]麻醉相關藥物能直接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可能與腫瘤復發有關。但另一些研 究表明[32],麻醉藥物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因此,麻醉相關藥物對腫瘤患者免疫功 能過的影響尤為重要,在圍術期麻醉鎮痛及術后癌痛治療中阿片類藥物是公認的免疫抑 制劑。研究報道阿片類藥物可引起T淋巴細胞的凋亡,對T淋巴細胞免疫有抑制作用,降 低細胞因子(如IL-2、IL-4、IL-6)的產生[”、30]。靜脈用芬太尼可增加NK細胞活性, 增加外周血中CD8+和CD16+的百分數。但是,疼痛本身作為一種應激反應,過強的疼 痛或長期癌痛都將導致不良的應急反應,對免疫功能能產生影響。手術打擊本身可激活 內分泌和交感神經系統,導致暫時性免疫抑制,術后導致免疫功能受損。近年來,研究 靜脈麻醉藥物對免疫系統影響的文獻較多,主要表現在對細胞因子、免疫分子及 PMN
(中性粒細胞)的影響。任憲鳳等[34]研究證實,丙泊酚增強輔助T細胞(Th)、細胞毒 T淋巴細胞活性,促進CD28+的表達,參與CD4+、CD8+淋巴細胞的激活、增殖和分紅, 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丙泊酚還能增加以下免疫因子,如抗炎因子IL-10及IL-Ra的產生, 延緩IL-8、TNF-a升高時相。Treg細胞存在抑制性,主要表現在Treg細胞能夠抑制許 多免疫細胞的活性、增殖及功能,如CD8+細胞毒性T細胞、CDld限制性單核/巨噬細胞、 初始/記憶 B 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目前對 CD4+D25+Treg 細胞的效應機制還不十分明 確,各種實驗結果也不一致,甚至有時互相矛盾。有實驗支持其通過細胞接觸依賴機制發 揮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它可通過分泌細胞因子(IL-10,TGF-卩)來介導抑制效應。肝臟是靜 脈麻醉和化療藥物代謝的主要場所,而化療藥物對肝臟的影響主要是其通過抑制肝臟生 物轉化,影響膽堿酯酶活性和抑制單胺氧化酶作用。很多抗癌藥經肝臟酶系作用進行生 物轉化和代謝,如環磷酰胺經過肝臟轉化后才有抗癌活性,較長時間用藥后對肝臟會產 生一定的損傷。臨床應用的麻醉藥、鎮靜、鎮痛藥多數也經過肝臟解毒,因此術前化療 患者對麻醉藥物的轉化、代謝作用減弱有可能對麻醉藥或鎮靜藥特別敏感,麻醉過程中 應用常規劑量可能發生嚴重反應。同時癌癥本身和有些化療藥物會使化療后患者血清膽 堿酯酶活性減低,環磷酰胺可延長琥珀膽堿的肌松作用。甲基苯肼抑制單胺氧化酶,術 中應用麻黃堿可使得血藥驟增,與氯丙嗪伍用除使血藥明顯升高外,還可加重錐體外系 癥狀。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化療藥物與麻醉藥物存在相互作用,使得化療后患者對麻醉 藥物敏感度增加。國內外很多報道指出惡性腫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會發生改 變,惡性腫瘤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主要表現為免疫性T淋巴細胞數量的改變和改亞群 比例的失調。術前化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患者免疫系統,在本實驗可以得出,相同手 術方式、麻醉方式及用藥,化療后患者術畢及術后24小時CD3+、CD4+及CD8+的減少, Treg細胞的增長較非化療患者更明顯。根據本實驗可看出全憑靜脈麻醉可使乳腺癌患者 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升高,對化療后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下降產生逆轉作用。但 麻醉藥物到底如何影響 Treg 細胞而發揮抑制功能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基于本實驗僅 對患者術后 24h 進行檢測,故無法明確這種抑制作用的時間會存在多久,化療后患者 Treg細胞比例可否恢復以及恢復是否存在延長無法確定。
通過本實驗結果還顯示,隨著臨床分期的進展, Treg 細胞在各期乳腺癌患者外周 血中的分布呈階梯狀上升,并且在圍麻醉期Treg細胞外周血比例增高幅度也于臨床分 期成呈正比。Ohara等[35]報道Treg細胞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高表達,甚至在DCIS 階段,也能觀察到外周血中Treg細胞的上調,且與乳腺癌的分期呈正相關,111期、 IV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Treg細胞數量比I期、II期病人顯著性增高,本實驗結果 與之基本一致,這提示,乳腺癌臨床分期越高受到免疫抑制越強,麻醉對其免疫負性作 用大。除此之外,本實驗還可看的出全憑靜脈麻醉對化療后患者術后紅細胞計數、白細 胞計數以及血小板產生抑制,這與前期回顧性分析得到的結論一致。
結 論
1、 化療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從而減輕Treg細胞對的免疫抑制功 能。全憑靜脈麻醉可使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Treg 細胞比例升高,對化療后患者外周 血Treg細胞比例下降產生逆轉作用。
2、 全麻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的影響與其腫瘤分期呈階梯狀上升。全麻對 乳腺癌臨床分期越高患者的抑制狀態越嚴重。
3、 應用全憑靜脈麻醉對術前化療與非化療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的T淋巴細胞亞群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這種抑制作用與患者術前是否進行輔助化療無關。
suGATd
------------------------ - --- 103102訶佃
圖1新輔助化療后患者T0時間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 圖2新輔助化療后患者T1時間外周血Treg細胞比例
圖4不同時間點化療組(N group )和對照組(C group)患者外周血
CD3+趨勢圖;與對照組相比,#P<0.05;兩組T1、T2 與 T0時間相比,*P<0.05
圖5不同時間點化療組(N group)和對照組(C group)患者外周血
CD4+趨勢圖;與對照組相比,#P<0.05;兩組T1、T2與T0時間相比,*P<0.05
圖6不同時間點化療組(N group)和對照組(C group)患者外周血
CD8+趨勢圖;與對照組相比,#P<0.05;兩組T1、T2與T0時間相比,*P<0.05
圖7不同時間點化療組(N group )和對照組(C group)患者外周血
Treg細胞比例變化趨勢圖;與對照組相比,#P<0.05;兩組T1、T2與T0時間相比,*P<0.05
參考文獻
[1]Rodriquez-Pinilla S M, Sarrio D, Honrado E, et al. Vimentin and laminin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basal-like phenotype in both sporadic and BRCA1-associated breast carcinomas [J]. Clin Pathol ,2007, 60(9) : 1006-1012.
[2]趙麗云,等•舒芬太尼與芬太尼對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PMN功能及血流
動力學影響的對比研究[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7,25(5):79-81
[3]Beilin B,et al .Comparison of two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techniques on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J].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08,30(6):674-682
[4]Dunn GP,Bruce AT,Ikeda H,et al. Cancer immunoediting:from immunosurveil lance to
tumor escape[J].Nat Immunol,2002.3(11):991-998
[5]Schiff D, Wen P.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xicity from cancer therapies. 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 2006; 20:1377-1398.
⑹ 陳意生,史景全.腫瘤分子細胞生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58-6.
[7]Monson JR ,Ramsden C,Guillou PJ. Decreased iuterleukin-2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J].Br J surg,1986,73(6):483-486
[8]Mamounas EP. 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a review of cooperative groups adjuvant and neoadjuvant trals in bteast cancer [J]. Clin Breast Cancer,2001,2Suppl 1:S20-30
[9]Sewell HF, Halbert CF, Robins RA, et al.Chemotherapy-induced differential changes in
lymphocyte subsets and natural-kill-cekk fuctio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J].Int J Cancer,1993,55(5):735-738.
[10]Hershman MJ, Cheadle WG,Wellhausen SR,et al.Monocyte HLA-DR antigen expression characterizes clinical outcome in the trauma patient[J].Br J Surg,1990,77(2):204-207
[11]李求是,張遵一,李華順.腫瘤患者手術前后T細胞亞群、細胞毒性細胞因子及血 漿抑制因子變化[J].中國免疫學雜志,1992,8:247-250.
[12]Wang L, Das H, Kamath A,et al. Human V gamma 2V delta 2 T cells augement 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 secretion and counteract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lucocorticoidson IL-1 beta and TNF-alpha production [J].Immunol,2002, 168 (10): 4889-4896.
[13]苗寧,馬自成.麻醉手術對小兒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1990, 6(4):212-214
[14]岳紅文,胡小琴,龍村等.體外循環手術前后病人學期SIL-2R水平和T淋巴細胞亞群、 NK細胞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7,17(1):7-9.
[15]Eisenstein TK,et al.Effects of opioid tolerance and withdrawal on the immune system[J].J Neuroimmune Pharmacol,2006,1(3):237-249.
[16]侯建民,陳克能,王社軍,等.全麻下經胸食管癌切除前后病人外周血 TNF、T 淋巴細 胞及其亞群的改變[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8,18(2):283 -285.
[18]姜愛芬,徐旭鐘,金盛威,等.不同麻醉方法對胃癌患者圍術期IL-1、IL-6、TNF-a、 血糖及皮質醇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5):376-377.
[19]Foget P,et al.Do intraoperative analgesics influence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mastectomy?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Anesth Analg,2010,110(6):1630-1635.
[20]Viguier M, Lemaitre F, Verola O, et al. Foxp3 expressing CD4 +CD25 + high regulatory T cells are over represented in human metastatic melanoma lymph nodes and inhibit the function of infiltrating T cells[J]. Immunol, 2004, 173(2): 1444-1453.
[21]Wolf A, Wolf D, Steurer M, et al. Increase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cancer patients[J]. Clin Cancer Res,2003, 9(2):606-612.
[22]Zou WP. 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s in the tumor environment and their therapeutic relevance[J]. Nat Rev Cancer,2005, 5(4):263-274.
[23]Le-Cras AE,Gally HF,Webster NR.Spinal but not general anesthesia increases the ratio of T helper 1 to T helper 2 cell subse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J].Anesth Analg,1998,87(6):1421-1425.
[24]張紅斌,譚武菊,許永廣,等.麻醉方法對上腹部手術圍術期血清IL-6、皮質醇及T淋 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0,20(4) :220-222.
[25]周廣利,孫志剛,連京輝.全麻符合硬膜外阻滯下胃癌根治術病人圍術期血清皮質醇 和細胞因子的變化[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4,24(6):466-468.
[26]Lotze MT,Finn OJ.Recent advances in cellular immunology implications for immunity
to cancer[J].Immunology Today,1990,11(1):190-193
[27]胡永華,王宏志,潘振宇,等.不同麻醉方法對胸部腫瘤患者手術圍手術期 T 淋巴細胞 亞群及自然殺傷細胞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2003,23(11):848-850.
[28]孫惠珍,李惠娟,崔紅,等.不同麻醉方法對胃癌患者圍手術期 T 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 [J]沖華麻醉學雜志,2001,22(1):16-1。
[29]Eisenstein TK,et al.Effects of opioid tolerance and withdrawal on the immune system[J].J Neuroimmune Pharmacol,2006,1(3):237-249
[30]Ballard KA,et al.Enhanced immune sensitivity to stress following chronic morphine exposure[J].J Neuroimmune Pharmacol,2006,1(1):106-115.
[31]BiKi B,et al.Anesthetic technique for radical prostatectomy surgery aggects cancer recurrence: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Anesthesiology,2008,109(2):180-187.
[32]Ramakrishnan R, Assudani D, Nagaraj S, etal. Chemotherapy enhances tumor cell susceptibility to CTL-mediated killing dur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mice[J].Clin Invest,2010,120(4):1111-1124.
[33]曲怡梅,等.化療對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調節性T細胞數目的影響及意義 [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1,18(3) :225-227.
[34]任憲鳳,等.異丙酚或異氟烷符合麻醉對肺癌根治術病人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 華麻醉學雜志,2006,26(9):336
[35]Ohara M, Yamaquchi Y, Matsuura K,et al.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tumor onset and progression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9,58(3): 441-447.
[36]盧曉婷,劉俊田•化療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細胞數目的影響及意義J]•中國腫 瘤臨床雜志,2008,35(9):50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