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V
1雄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義 2
1.3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3
1.3.1國外研究現狀 3
1.3.2國內研究現狀 4
1.3.3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5
1.4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5
1.4.1研究內容 5
1-4.2研究方法 6
1.5文章創新之處 6
2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8
2.1相關概念界定 8
2.1.1農村一二三產業 8
2.1.2產業融合 8
2.1.3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8
2.2理論基礎 9
2.2.1產業價值鏈理論 9
2.2.2產業融合理論 9
2.2.3農業多功能理論 9
2.2.4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 10
2.3本章小節 10
3農片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影響機制分析 11
3.1產業鏈延伸擴大生產規模 11
3.2發揮多功能性增加產品價值 12
3.3配合利益分配機制獲得收益 12
3.4本章小節 13
4農業產業融合及農村經濟水平測度 14
4.1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測度 14
4.1.1農村農業穩步發展 14
4.1.2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標體系 15
4.1.3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測度 16
4.2農村經濟水平測度 21
4.2.1農村經濟水平現狀 21
4.2.2農村經濟水平指標體系 26
4.2.3農村經濟水平測度 27
4.3本章小節 28
5農蛇業融合實證分析. 29
5.1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29
5.1.1變量選擇 29
5.1.2數據來源 30
5.1.3描述性統計分析 30
5.2空間自相關性檢驗與分析 30
5.2.1全局空間相關性檢驗 31
5.2.2局域空間相關性檢驗 32
5.3空間計量模型的選擇與設定 33
5.3.1空間計量模型的設定方法 33
5.3.2空間計量模型的比較與選擇 33
5.4空間模型結果估計與溢出效應分析 35
5.4.1空間模型的估計結果分析 35
5.4.2直接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36
5.5本章小節 37
6農蛇業融合促進農村經濟水皺高的郴建議 38
6.1推動農業科學技術 38
6.2加大政府宣傳力度 38
6.3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39
6.4培育新型農業產業 39
結 論 41
參考文獻 43
攻懊學甌間發表的學術論文 47
致 謝 48
1緒論
1.1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經濟己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截至2020年年底,國內生產總值 在1978年之后,不斷增長,己經達到了 10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了 655%。1978- 2020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經過40多年的變化,已經由 1978年的209.8元上升到26702.3元,但是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數比沒有很明顯 的變化,平均為2.61倍,且不斷擴大。這完全呈現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 距大等問題。因此,中央、政府和各界都在關注著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20世紀以來,我國開始逐步發展農業產業融合,而且發展進程仍然較為緩慢。一直 到2015年我國國務院才首次正式提出推進發展農業產業融合并對其相關制度提出具體 的指導意見。之后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不僅強調了要對農業供給側結構進行改 革,還在前者的前提下提出強調農村農業發展要從量轉換到質,通過有效的農業產業鏈 延伸的方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一期間,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和農業部聯合商討并提出 了發展農業產業融合的指導意見;2017年一號文件重點對農業產業鏈延伸進行客觀部 署,并第一次提出建設田園綜合體的政策,打造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體驗經濟為 一體的農業發展,在農村實施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2018年一號文件中多次提及到將農 業投資、鄉村振興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2019年在《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 中提出要全面促進農業產業鏈之間的融合,培育并發展出新的農產品品牌。2020年一號 文件將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作為新的目標,主要采取提高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的方 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決策是農業產業融合戰略,而且 可以實現農民收入水平提高。2021年一號文件支持農業打造產業鏈,讓農村居民實現增 值收益。
近年來,農村農業一直維持著穩步增長的狀態,生產能力也有著明顯的增強,以至 于成為農業產業融合的基本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支撐作用。也隨即產生了農村居民合作 社,家庭農場等新的農業生產企業加工業等,企業和農民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有 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利益聯結關系,為產業融合提供了組織準備。我國所擁有的農產品加 工廠數量也隨之增長,帶動了農民就業,產值的提高,品種不斷豐富,提高了農民的消 費水平。我國休閑農業的新型產業的產生,使鄉村的旅游業發展有了很大的成效,滿足 了各個城鄉群眾的消費需求,各個省市建立類型各異的、主題新穎的休閑娛樂場所,櫻 桃采摘園、民宿、農家樂農場等。
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部署是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各區域鄉村振興。在我 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最應該重點觀察農村產業發展,確保鄉村 產業農村經濟水平提高,實現鄉村振興,通過振興實現農村興旺繁榮。習總書記強調, 只有完全著眼于發展農業現代化、促進發展農業產業融合、推動建設鄉村產業體系,才 能推動鄉村振興。基于此,本文將探討農業產業融合是否能有效的促進農民增收、優化 農民收入結構,農村三產融合對農民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
本文選擇我國31個省市的農業產業融合和農村經濟水平的總體情況,構建相應的 指標評價體系,采用燔權法測算各個省市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的發展指標權重和農村經濟 水平發展的指標權重,進而計算出農業產業融合度和農村經濟水平的指數。最后構建空 間面板回歸模型分析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研究目的
在產業融合形成之后,農業產業融合的想法也隨之產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產 業之間形成交叉之后產生產業融合的現象,隨著農業產業融合的出現,解決了農村農業 生產力低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現階段,我國生產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建設城鄉一 體化,農村的產業融合,改善了農村農業的衰落現象。我國也對提高產業融合水平找到 了突破口,利用產業鏈的橫向或縱向的延伸,將相關的其他行業與環節,使用相關技術 融入到農業的生產過程。
本文研究我國31個省市的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探索農業產 業融合的影響機制,搜索相關數據分析各省市農村地區農村經濟水平現狀以及產業融合 水平現狀,通過選取31個省市的相關指標數據,利用爛權法計算出對應的發展指數, 并在此基礎上實證分析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內在原因。最后可以得出農業產 業融合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發展現狀、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可以 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減少城鄉收入差距,提高 農村經濟水平。
1.2.2研究意義
為實現農村貧困地區“兩不愁、三保障”、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 重要途徑是推進農業產業融合,在信息技術時代,農業產業融合可以對提高農村的農村 經濟水平起到有利的積極促進作用。
在理論意義方面,即使有很多學者在研究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作用的影 響,但是大多數僅將農村經濟水平定義為農民收入水平,忽視了農村經濟水平的各種影 響因素,因此本文結合國內學者對農業產業融合的研究機制,根據各省市實際情況,測 算農村地區的融合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程度,借助空間面板回歸模型說明農業產業融合 對于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補充了相關理論研究的參考,進一步樹立了農業產業融合對 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并為農村經濟水平提供了新的理論研究方向。
在現實意義方面,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均存在的問 題,縮短城鄉差距的同時農村經濟水平問題也是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本文將各省市 農業產業融合與農村經濟水平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實現早日脫貧,改善農民生活 質量。研究出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內在影響機制,對各省市農村經濟水平提 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實證分析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提出合理有效 的建議,為進一步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指引。
1.3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1.3.1國外研究現狀
1.產業融合相關研究
Wen Wang (2010)研究指出產業融合對高附加值產業的提升和促進產業結構優 化,產業融合有助于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集群價值鏈升級⑴。RongPu (2018)從 產業融合的角度對我國傳統旅游供應鏈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表明我國供應鏈確實存在組 織結構松散、管理缺乏靈活性、運營成本高、外部性突出等問題,并且提岀了構建綠色 旅游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合作機制和信息平臺,促進旅游供應鏈的發展,實施綜合、虛 擬、低碳旅游供應鏈,共同優化綠色旅游供應鏈建設口。Yuanyuan Li、Fenfei Chen (2019)在金融產業整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運用灰色關聯法衡量金融業與三大產業和 各子行業的融合關系,結果得出金融業與三大產業的關系呈上升趨勢,金融業整合程度 不斷提升⑶。Ge He (2019)研究指出為促進農村產業聚集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延 伸農業產業鏈,推進特色優勢農產品價值鏈,優化特色優勢農產品供應鏈等⑷。Bai Ming (2021)產業融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為許多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為許多技 術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別是,它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⑸。Zhe Li (2021)指出農業產業增值會使其他行業產生協同效應,會有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民 實現增收,協同延伸產業鏈、完善價值鏈、構建供應鏈,增值效益空間較大向。
2.農業產業融合相關研究
Youngsoo Park (2012)指出全國范圍內,產業融合是關鍵的技術革命,發達國家正 在創新出新的增長引擎,為促進各種政策的國家競爭力,我國也指出進行農業產業融 合,進而促進我國農村發展,縮短城鄉收入差距水平⑺。Chen Guo (2017)討論了農業 產業融合推動著城鎮化發展,指出城鎮化是以農業、農村、農民的內在力量為依托,在 不改變農業性質,不對外轉移農民人口的前提下,通過農業向工業、服務業等產業方向 發展可以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岡。Xiaojun Zhao (2019)研究指出促進一二 三產業融合,是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形勢下農業和農村轉型發展的根本選 擇,我國農業產業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總體來看,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還有更 多的提高空間,可以通過農產品深度加工,提高產品質量,創建主導品牌,提高附加 值,來為融合水平提高做出貢獻[刃。Xiujuan Tian、ManhuaWu、Lin Ma、Ning Wang (2020)通過對農村金融對農業產業融合的影響進行實證考察,結果表明農村金融對促 進農民參與新農合管理組織具有顯著影響,并且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省份和農業與工業 服務業融合的影響較大,農村金融對農業產業融合具有促進作用【0。
1.3.2國內研究現狀
農業產業融合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縮短城鄉收入差 距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借助以前的成功經驗和理論,關于農業產業融合 發展和農村經濟水平進行了大量探討,使其他學者得到了很多有力的幫助與參考。
1.產業融合相關研究
盧東斌(2001)得出將一些高新技術與產業相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可以有效避免 傳統產業的缺點,進而實現農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⑴。由于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 進步,黃建富(2001)提出了通過高科技技術將傳統產業之間相融合,可以為產生新型 產業提供支持,發展出獨具我國生產特色的融合方式,為我國新時代發展提供強大的動 力與幫助IB。劉燕(2001)研究指出產業融合是全球的趨勢,是擋不住的趨勢⑴〕。在我 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興十四村調研報告中,胡永萬和謝宗良(2021)指出推動產業 融合,學好用好習近平總書記論述的“三農工作”對農民的思想文化進行教育,加強精 神文明建設,強化鄉村振興屮]。周芳和朱朝枝(2021)采用模糊合作博弈的方法提出農 村三產融合合作收益分配的策略,依靠產業聯動、產業聚集、技術滲透,形成產業間緊 密相連、協同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①。歐永生(2021)指岀金融是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的重要支撐,強化多樣化信貸支持,創新金融支持模式,豐富金融產品設計加快推進產 業融合的發展〔⑹。魏博通(2022)指出產業融合方式同樣也可以實現城鄉之間的融合發 展,這樣同時改善城鄉發展結構,城鄉之間的差距也會改善,有利于城鄉均衡發展,增 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優化國民經濟布局的重要途徑[⑺。
2.農業產業融合相關研究
(1) 農業產業融合內涵
何立群、李世新(2005)研究指出實現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之間相互融 合的方式,可以改變農民收益狀況,提高農村經濟狀況,產業融合是新的社會經濟條件 下農業發展的又一次機遇【罔。胡海、莊天慧等人(2020)指出了農業產業融合新的理論 機制,分別是農業產業融合共生單元的互動機制、農業產業融合共生界面的調節機制、 農業產業融合共生模式的進化機制、農業產業融合共生環境的誘導機制,只有達成才能 推動農業產業融合向更高層級高度發展1切。劉明輝(2021)指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 融合發展,要先建設高標準的農田,再通過種養結合,生產優質農產品,使一二三產業 得到了有效的改變,變得更優質、強大、靈活,保證農產品精工整體水平問。王琪 (2021)指出要搞好示范創建是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推動器,對積極發展新產業,促進 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農業增值增效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0]。
(2) 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陳慈、龔晶等人(2021)指出農業產業融合中,利益聯結的核心點是存在差異的, 利益主體及其他們之間的構成模式不同,也會導致進行利益分配時和利益調節時的機制 是各不相同的〔2習。張貞(2021)研究指出農業與旅游業等行業之間的融合,在不同區域
會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融合機制、面臨的制約因素,而且在融合發展的不同發展階段, 也會面臨著不同的制約因素,需要的政策引導不同,發展策略也會有所不同〔⑼。
(3)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徐志明(2021)在厘清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理論基礎上,指出農業產業融合發 展層次仍然不高、增值收益依然有限等缺陷,給出了完善扶持政策,提高服務水平等建 議⑴】。鄧想、曾紹倫等人(2021)研究指出將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劃分為城鄉空間融合路 徑、村鎮產業要素資源融合路徑、村鎮產業生態融合路徑,促進鄉村發展,落實鄉村振 興〔⑸。馬新宇、魏廣成(2021)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主 體創新、模式創新,促進農村產業的整體發展,提高農村產業效率[均。孫英輝 (2021)、溫濤(2021)分別指出為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政府的統一規劃與指 導R],需要加快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創新,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吸收社會資本,建立有 效的治理數據網絡空間,確保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的推進過程中的安全性[洌。宋黎娜 (2021)研究指出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為農業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推動者農村 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村產業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的積極作用卩9〕。
1.3.3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可以發現,學術界不斷開始重視農業產業融合,在研究角度方面,國外學者傾向于 對產業融合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給其他學者提供了指導和參考。國內學者主要結合我 國的基本國情,研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作用、發展、以及對農村經濟水平的關系等 提出了很多的研究建議,可見我國學者對農業產業融合與農村經濟水平的之間的互相影 響關系的研究比較缺乏。
本文將基于前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將農業產業融合及農村經濟水平作為研究對 象,研究我國31個省市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分析與評價,探討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 濟水平的作用效果,進而為提高農村經濟水平,農民增收提供有效的對策建議。
1.4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4.1研究內容
本文針對于我國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研究內容如下:
第1章,緒論。本章介紹了我國城鄉農村經濟水平的變化和農業產業融合的形成及 發展,概括了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及在闡述相關的國內外研究成果之后,尋求了所用 的研究方法和創新點。
第2章,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這一章節對農村一二三產業、產業融合、農業產業 融合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關理論進行解釋說明,為后續的研究 提供理論指導。
第3章,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影響機制分析。本章界定農業產業融合主要 通過三大途徑影響著農村經濟水平:延長產業鏈擴大生產規模,拓展多功能性增加產品 價值,建立利益分配機制獲得收益。
第4章,農業產業融合及農村經濟水平現狀。首先,通過數據歸納,分析我國農業 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村經濟水平發展的現狀。其次,基于我國農業產業融合的三種融合模 式,分別從農村產業鏈延伸、農村多功能拓展、先進技術滲透進行選取18個指標,建 立農業產業融合指標評價體系。同樣選取5個指標,建立農村經濟水平指標評價體系, 最后,通過嫡值法測算出我國各省市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
第5章,我國農業產業融合的空間效應研究。首先根據相關文獻選擇影響農村經濟 水平的相關指標;其次,利用第三章和第四章測算出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和農村經濟水 平指數,建立空間面板模型;最后根據農業產業融合與農村經濟水平的計量結果剖析空 間溢出效應。
第6章,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建議。依據前幾章對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影 響的測度研究、空間效應影響研究的基礎上,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農村經濟水平提出 一些對策建議,以期實現鄉村振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改善農民生活。
1.4.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有以下研究方法:
1.文獻歸納法
首先通過查找有關農業產業融合的資料,充分了解農業產業融合,厘清現有文獻的 研究內容、研究現狀、研究方法、以及他們取得的相關理論成就等,并從中發現學者的 成功經驗,概括出整體研究思路,發掘自己的研究方向。
2.定性分析法
采用定性分析法對各省市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以及農村經濟水平現狀進行總結分 析,利用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便于計算觀察研究。
3.定量分析法
在測度各省市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程度時,建立指標評價體系, 通過燔值法計算出有關指標的權重,進而計算出產業融合度和農村經濟水平程度的指數 值。在分析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時,構建空間面板回歸模型分析農業產 業融合與農村經濟水平之間的關系。
1.5文章創新之處
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有兩點:
1.研究內容的創新
相比較以前關于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中,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的 影響進行定量分析的文獻比較少,這也導致了其二者之間的發展關系確定的不是很清 晰。則本文將對這一問題,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及農村經濟水平用各個指標進行構建評價 指標體系,計算出具體的指標數值,并將計算出來的指標分別作為研究過程中的解釋變 量和被解釋變量,建立空間面板回歸模型,研究之間的影響程度。
2.研究方法的創新
當前研究農業產業融合時,較少與農村經濟水平相結合,大多數情況下,以農村的 收入水平代替農村經濟水平較為片面,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可能缺乏推敲性、信任度。本 文將通過三個方面,即收入水平、教育水平、醫療水平構建相關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出 農村經濟水平程度指數,再運用空間計量分析方法,解釋農業產業融合的發展對農村經 濟水平的影響。
2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新的發展形勢,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相關的要求,并且科技的進步 與創新,推動產生農村三產融合,增加農村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從開始單一簡單的三種產業演變成融合發展,經 過了一步一步的變化,通過產業鏈的延伸,發揮出農業的多功能性,將農業與服務業, 工業等行業以不同的形式融合,產生新產業,擺脫了傳統農業的劣勢、種植方式等。本 章將對農業產業融合相關概念與理論進行簡單的概述,為進一步分析提供思路。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農村一二三產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的一二三產業之間及其存在的內部產品按照一 定的比例形成農村產業結構。農村產業主要分為三種不同的產業,分別為生產類產業 (種植、畜牧、林漁),對第一產業進行深加工的產業和對其他產業進行服務的產業。 隨著我國對農村制度的不斷改革,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也隨之不斷提高,但是只有農村的 二三產業發展迅速,農業卻依然沒有任何變化。因此,尋找合適的農村產業發展結構, 使農村經濟得到穩定的增長,己成為人們的重點關注問題。
2.1.2產業融合
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也促進了產業融合的產生。為了將不同產業及不同行 業之間相互交融形成一體,采取以知識產業為主導,農業為基礎,工業作為中介,服務 業為核心,信息業為配套,逐步發展成為新產業。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可 以給產業融合提供發展的動力與支持,而且我國政府和企業也給產業融合的發展營造了 優勝的外部環境。產業經濟的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產業融合的發展,越來越受各國的 關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提高,將各個產業之間不同環節相互滲透、交叉,這就慢慢形成了產業 之間的融合,逐步產生新的產業。但是產業融合并沒有那樣簡單,而是不同產業的邊界 處互相碰撞,最終會像板塊一樣交織在一起,直至融合,再利用技術手段使融合更精確 化,出現新產業的性質和特征。這就可以證明產業融合離不開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更不 開政府和社會政策的監控與管制。
2.1.3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主要是通過以農業為基礎,利用創新、技術等方式將有效的要 素有效的配制,包含技術、資本、資源要素,將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過程融合休閑餐 飲等服務業,即形成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發展。這一融合模式在2015年提出, 借助農業多功能性,將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其具體的結合方式可以有:農業向加工 業、服務業方向融合發展,如建設農業生產加工業、建立農副產品營銷店:反之逆向發 展,比如建設農產品加工廠或農業生產原料基地等。通過產業鏈延伸的方式,將現有的 科學技術融入到傳統農業,形成新的新型農業,吸引更多的大量資本,創建農副產品加 工廠。企業與農民之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使農民增收。產業融合使農村產業共 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最終建立一個和諧、完美的農業生態。
2.2理論基礎
2.2.1產業價值鏈理論
根據一些我國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在1985年產業鏈這一概念出現在《有計劃商 品經濟的實現模式——區域市場》中Ro】。邁克爾•波特說過這樣一句話:“企業在進行 價值創造的時候,仍然需要通過一系列活動來構建起內部的聯系,這樣才能夠組成一條 完整的價值鏈。”按照這樣的說法,企業的每一個環節中都會存在產業鏈,一個簡短的 產業鏈,并不能創造更大價值,將每一個簡短的產業鏈,通過某種完美的連接方式,形 成更大的產業價值鏈,所以說一個成功的企業或者有強大競爭優勢的企業都會有著強大 的系統,不僅是內部價值鏈還有產業價值鏈,這個產業價值鏈一般是最大的價值系統, 會和企業的供應商、銷售商以及顧客之間都會有著強大的聯接方式。形成更長的產業價 值鏈,就需要有更頑固的連接方式,然而在這些價值鏈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活動,從價 值的方向就被稱之為產業價值鏈。
2.2.2產業融合理論
自從20世紀70年代通訊技術的出現,伴隨著也出現了互聯網的發展,推進了產業 融合。在1978年最早出現了產業融合,有關印刷業、廣播業、計算機等行業之間的技 術融合,內各洛朋特(Negrouponte)將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用交叉且重合的圓圈形容。 隨之在1997年,格林斯坦和康納認為產業融合可以形成新的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從 而促進各個產業的發展。在2001年日本學者植草益的研究提出技術融合可以改變不同 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減少產業間的隔閡⑶〕。有兩位學者(馬健,2002;李美 云,2008)將產業融合分為技術融合、產品和業務融合、市場融合三個階段。技術融合 就是在不同產業或者行業融合過程中,將技術水平融入進去,是促進產業融合的關鍵基 礎。企業存在的生產業務活動和管理層的管理之間的融合這就是產品業務融合。技術和 產品業務融合最終會形成市場融合。
2.2.3農業多功能理論
農業多功能性一詞最早出現在80年代,之后在《2000議程》中確定了以農業多功 能性為核心的“歐盟農業模式”陽。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21世紀議程》 承認農業多功能性⑴]。1996年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和《世界 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等國際文件予以承認并利用了農業多功能性〔河。
農業多功能性理論為本文所研究的農業產業融合拓展新思路,為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最重要的路徑是充分挖掘農業多功能性,通過發揮農村多功能,農業可以吸引在城鎮生 活的居民向往農村的生活,來農村里體驗生活,學習和了解農業的生產設備,農產品的
種植、釆摘等各種生活體驗。這樣就可以產生新的產業、新的業態,如設施農業、休閑 農業、循環農業等,這樣有助于農民增收,提高農村經濟水平。
2.2.4空間計■經濟學理論
空間計量經濟學簡稱為空間計量,在傳統的計量經濟學中引入了空間因素,即空間 效應,這是空間計量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反映出空間因素的影響,這也是相較于傳統經 濟計量的最大區別。
Anselin (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評價:“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 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 Anselin提出該模型綜合了地域、空間交 互的影響,參照地理位置對其進行估計與確定,這個地理位置一般是以經緯坐標、區域 之間相對位置確定,有可能是確定的點,也可能是大概的區域。也有需要注意的問題, 空間滯后性與時間滯后性。
2.3本章小節
本章首先系統的介紹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產業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相關概 念,農村將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相融合,展示了新型農業,休閑農業等,為 農業創造出農產品的附加值,有了更大的價值,建設農產品加工廠,農產品營銷店等。 之后梳理和回顧了產業價值鏈理論,產業融合理論,農業多功能性理論,空間計量理 論,這些理論將在后文得到應用,使通過產業鏈延伸的方式,形成更大強大優勢的企 業,促進經濟的發展。發揮農業具有的多功能性,發展出休閑農業等更多的新型產業, 不僅增加農業的產量,創造出產業價值,通過產業融合,使農村居民收入增加,農村經 濟水平的提高。
3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影響機制分析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依舊是農業大國,推動經濟的發展重點是推動農村農業的 發展,最有效途徑是實施農業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發展使推動農業生產、農民實現增 收,也帶動其他行業生產主體相協作而發展。本章介紹農業產業融合給經濟帶來的影 響,發揮農村農業具有的多功能性,產業之間的產業鏈延伸,配合合適的利益分配機 制,扭轉農村經濟水平低的局勢。
3.1產業鏈延伸擴大生產規模
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也不斷增長,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包含很 多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相互關聯的,但每個環節有每個環節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區 別與聯系。在現在的生產環節中,過程日益復雜,很多企業都會對工作進行分工,變成 一個一個環節進行交易與生產[35]。在面臨這樣的難以處理的分工復雜和交易活動的問題 下,企業不得不是獨立的,開始向外界尋求幫助,使企業之間形成相互關聯的最優的企 業組織架構,奠定了產業鏈的形成。產業鏈是指社會生產活動中,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依 靠某種特定的經濟技術聯結,同時包含了產業供需鏈和價值鏈等多個維度。每一個維度 都有著其本身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維度通過相互配合,一起運作就形成了產業 鏈的模式。
傳統生活中,農民只會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勞作,從來就沒考慮過,還可以對農產 品進行加工形成農副產品,將產品進行銷售,變成更高的價值。隨著信息時代的產生, 技術的進步,生產水平也隨之提高,使農民不再局限于生產過程,而是開始尋求加工業 的幫助,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形成農業與加工業融合成一體化的產業鏈。
實現最終消費的產品才能體現岀產品的價值,即使有很多次中間疏通流轉過程,也 不會體現出產品的價值,然而每一個產品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只有產業鏈這一途徑,這 就是產業鏈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且,產業鏈也體現出產業價值的分割。產業價值也隨著 產業鏈的發展與完善發生了變化,將原來的部門之間的分割演變成產業之間的分割,最 后形成產業價值最大化。在產業鏈延伸的過程中,會產生出特殊的乘數效應,一個部分 的效應增加會連帶著其他部分的效應增加,即產生倍增效益。
發展農業產業融合,農民可以不用出遠門就能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 這不僅使農民的生產活動擴大化,不局限于自己的田地里勞作,不再受土地對農民的限 制、可以轉移到農業的其他環節中,解放大量生產勞動力,而且農民可以不用去城市中 謀生,不產生背井離鄉的現象,降低了雇傭工人而產生的費用。在勞動力方面,解決了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生活等問題,也使遠在外地打工的農民返鄉創業,不僅僅在農 忙的時節回歸家鄉做農工、銷售的工作,而是在不耽誤農業生產的時候獲得兼職的額外 收入。
3.2發揮多功能性增加產品價值
傳統意義上,認為農業產生出的農產品只能用來作為人民使用的糧食或者作為牲畜 的飼料,并沒有考慮他們可以作為媒介進行交換其他的物品的價值,更沒有考慮到可以 作為商品進行變賣而產生的商品價值以及其他的在內的社會價值等,這些價值體現了農 業具有多功能性,只有發揮其農業的多功能性,才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創造出更大的 收益,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a】。例如一些農村地區建設多余的農舍,為來鄉村游玩的游 客提供民宿,還可以讓游客體驗農村的農業生活,既對農業的種植、農產品知識有了增 長,還增加了感受農村生活的快樂,提高了農產品的多功能性,增加了產品附加值,提 高了收益。
提高農業多功能性的方式主要在三個方面,從本身的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自然資 源、形成農副產品。一般他的表現形式為可以有很多的農業產品,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 業機會,不僅維護著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還可以保護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還可以延 伸出各種子功能,主要功能與子功能之間會相互促進并相互制約。有時也會通過農業與 其他行業之間的融合方式體現出農業具有各方面的多功能性。例如,農業與旅游業相融 合,以休閑農業的方式表現出來,較為生動的說明了農業多功能性的特性,在生產以外 的環節中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村經濟水平。
如果農產品一直處于最初始的狀態,不進行農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融合,不進行創 造產品的附加值,即農產品生產之后,直接用來食用或作為喂養牲畜的飼料,這樣附加 值很低的農產品,就會出現市場上供需不匹配的現象,也不會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在實施農業產業融合的政策之后,農業的生產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簡 單的,獨一的生產,而是與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相融合,使農產品的產量有所提升,生 產成本降低。當糧食的價格下降之后,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就會增加,但需求量也有最高 限,不會出現一直增長的現象,增加也不會過于多,這樣就會出現總收入下降的現象, 這就需要發展農業產業融合,才能解決這種不良問題。用科學的方式將農業融入生產過 程中的各個環節,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還創造了有效的收益。
如果農業沒有其他功能的幫助,只有依靠農業本身的功能,仍然以傳統的農業生產 方式,是不能人們創造出更好的生活水平。只有通過農業產業融合的方式,比如將農業 向旅游業、服務業的方向正向發展融合,建立農村的休閑農業,農業觀光,旅游,體驗 等新的嘗試,創造出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促進農村農業發展。
3.3配合利益分配機制獲得收益
在很久以前,農村居民一直處于最底層的階級,在農業生產之后產生出農產品,出 來變賣的過程中,經過很多中間商的層層抬高價格,農民的實際得到的收入水平較低, 其主要的原因是農民在和商家的議價水平很低,卻和天氣的原因影響糧食產量的關系不 大。農業產業融合改變了這一農村收入水平低的現象,農民不再是弱勢群體的形式。
除此之外,農民要想擺脫長久以來在市場上與其他企業處于不平等的現象,只有通 過與其他運營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尋求彼此雙方利益最大化。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在 農業產業融合的生產模式下,創建有利于農民收益增長的機制,如采用股份制,根據所 占有的股份比例,將獲得的可分配利潤,按照占比進行利益分配,使每個農民利益最大 化旳。
隨著農業產業融合的不斷推進發展,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方法有很多,最為可靠的 分配方式是先進行固定收益分配,確保基本收益,保證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之后,通過 購買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投股的方式創造增值收益,得到利潤的二次分紅。
利益分配機制可以保障農民收入,首先農民和企業之間簽定勞動合同,農民為企業 提供勞動義務,企業并給農民支付勞動報酬,從而規范了行業規范,使市場有條有序的 進行,遏制了企業剝削農民勞動力的現象,改變了農民處于最底層的狀況,增加了農民 的收益。其次,界定了企業應盡的義務,農民應有的權力,企業應付給農民所盡的義務 對應的報酬,農民和企業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不僅是共享利益,還要共同承 擔風險,為了避免市場價格波動給農民帶來的收益不確定性,主要是先確定固定收益, 再根據二次利益分配,提高了農民工作生產的積極性,也可以使農民的收入增加。
3.4本章小節
本章主要核心在于確定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機制。首先,通過產業 鏈的延伸擴大農村農業生產規模,規模的擴大農業的生產產量業有所提高,可以創造出 更多的農民收益,進而提高農村經濟水平。之后通過拓寬農業的多功能性,形成新型產 業,使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相融合,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產生,增加了農 業產品價值,為農民增幅,提高生活水平。最后,農民和大型企業建立具有法律性的合 作關系,形成利益分配機制,不僅確保了農民收入,還保障了企業的合法權益,使農民 與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增加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感。通過這三種機制影響 農業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值增長,農民增收,提高農村經濟水平。
4農業產業融合及農村經濟水平測度
對農業產業融合影響農村經濟水平的機制進行分析之后,為進一步分析兩者之間的 關系提供了更有力的基礎,但沒有明確的數據來對農業產業融合及農村經濟水平進行評 價,本章在分析產業融合與農村經濟水平現狀的基礎上,將根據相關的影響指標建立評 級指標,對農業產業融合及農村經濟水平發展利用爛權法,測度我國各省市產業融合水 平及農村經濟水平。
4.1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測度
4.1.1農村農業穩步發展
在傳統農業發展中,農業總產值始終穩步增長,農業產業融合作為解決農村經濟水 平問題的新政策,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得到了有效的成績,在2020年,我國農林 牧漁業總產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達到137782.2億元,如表4-1所示,相較于2013年 增長了 1.51倍,其中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平均增長倍數達1.47倍,尤其林業的指 標數據變動最大。
表4-1農林牧漁總產值表 單位:億元 %
總產值 增速 農業 增速 林業 增速
2013 91373.7 5.83 48943.9 9.14 3847.4 12.93
2014 97822.5 7.06 51851.1 5.94 4190.0 8.90
2015 101893.5 4.16 54205.3 4.54 4358.4 4.02
2016 106478.7 4.50 55659.8 2.68 4635.9 6.37
2017 109331.7 2.68 58059.8 4.31 4980.6 7.44
2018 113579.5 3.89 61452.6 5.84 5432.6 9.08
2019 123967.9 9.15 66066.5 7.51 5775.7 6.32
2020 137782.2 11.14 71748.2 &60 5961.1 3.22
牧業 增速 漁業 增速
2013 27572.4 4.08 9254.5 10.12
2014 27963.4 1.42 9877.5 6.73
2015 28649.3 2.45 10339.1 4.67
2016 30461.2 6.32 10892.9 5.36
2017 29361.2 -3.61 11577.1 6.28
2018 28697.4 -2.26 12131.5 4.79
2019 33064.3 15.22 12572.4 3.63
2020 40266.7 21.78 12 力 5.9 1.62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圖4-1 2013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占比 圖4-2 2020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占比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在我國農業產業融合的推進之后,農村農業產值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農林牧漁總產 值構成從2013-2020年幾乎不發生變化。以圖4-1、圖4-2的農林牧漁占比情況發現,農 業產值一直以來在總產值中仍然占有重要的比例。
4.1.2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標體系
2015年提出新農村的發展方法產業融合,通過農業與其他行業相融合,涉及到一二 三產業,在數據的統計資料中就沒有一個決定性的評價指標,因此為了更能準確的反應 農業產業融合的實際狀況,要構建盡可能科學的,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在借鑒現有的研究結果基礎上,設計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數評價體 系,包括2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8個三級指標,來反映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目 標和績效。其中二級指標的內涵與指標構成如下:
1.農村產業鏈延伸
農村產業鏈延伸是指從農業為起點,向不同行業延伸,使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相互 關聯,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相互結合,使得農村產業鏈盡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 本文主要選取農村機械總動力、第一產業產值占地方生產總值比率、農業從業人員等3 個指標,分別從農村機械化程度、第一產業產值占比和農業從業人員個數四個方面來反 映農村產業鏈延伸程度。
2.農村多功能拓展
拓大農業的多功能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建設美麗鄉村的 具體行動。本文主要選取鄉村旅游年營業收入、鄉村旅游年接待旅游人數、人均糧食產 量和農用化肥施用強度4個指標來反映農業多功能拓展程度。其中人均糧食產量和農用 化肥施用強度主要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測算,鄉村旅游年營業收入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旅游 人數主要體現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水平。
3.服務業融合
服務業融合主要是將農業與為農業生產、銷售環節提供的現代服務業相融合,促進 各產業融合發展。本文主要選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金融機構數和保險公司收入3個指 標來反映農業服務業融合程度,分別從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各方面來反映農業與現代服 務業的融合程度。
4.農民增收與農業增效
本文主要選取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化 率、財政支出等5個指標反映農民增收與農業增效情況。其中城鄉居民收入比反映農村 居民收入水平,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反映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情況,農林牧漁業總產 值、城鎮化率和財政支出主要反映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效果變化。
5.先進技術滲透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目的就是逐步縮減城鄉發展差距,使城鄉一體化程度得到 提升。本文主要選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農村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和移動電話用戶3個 指標來反映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度。
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下所示:
—級指標二級指標 指標 單位 指標屬性
表4-2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
資料來源:根據已有研究由作者分析整理而得。
本節指標體系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國民 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1.3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測度
關于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測度方法,為了避免人為的影響因素,本文選取客觀賦權的 矯值法測算農業產業融合指標的權重,使給出的指標權重更具有客觀性和較高的可信
本文采用爛值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規范化數據矩陣
A= :
Y ... Y
宀1入兇)p*q
其中p為年份,q為指標X1-X18。其中,Xij表不i年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據(i=l, 2, ...» p; j=l, 2,…,q) , p=8, q=18o
2.標準化處理
利用標準化消除數據由于單位的不同而帶來的影響,正反向指標用如下公式進行標
標準化后會出現0值的情況,為避免影響后續的計算,將血;正向平移0.0001個單 位,得到呂。
4.第j個指標下,各個對象的比重
(4-4)
5.爛值Ej
(4-5)
其中In為自然對數,Ez >0o
6.差異系數Dj
Dj = 1-場
7.指標權重Wj
Dj
m
8.融合水平S
S = ±Wj5 (4-8)
丿=1
本文利用表4-3所列的指標體系與測度方法,測算出我國31個省市2013-2020年農 業產業融合水平如下表所示:
表4-3 2013-2020年各省市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49.42 54.82 53.24 49.74 48.33 50.46 56.91 50.93
23.74 28.11 35.51 38.38 43.47 45.19 62.56 74.27
24.70 26.72 28.14 27.57 33.83 40.39 49.37 6935
26.63 35.95 40.81 42.05 36.89 50.05 56.61 67.04
28.33 27.07 2&76 30.49 37.27 46.47 57.48 78.10
32.63 24.40 26.70 22.43 29.66 31.48 37.66 72.83
18.92 22.78 27.02 30.38 34.40 41.45 49.75 79.42
32.38 21.00 23.72 31.17 39.93 45.32 5&15 80.91
31.20 37.63 41.30 41.71 52.99 62.46 67.87 48.20
25.57 32.09 44.49 49.00 5&81 66.43 75.79 63.49
24.05 22.84 23.67 4&59 3&04 41.94 45.42 60.90
20.13 22.32 28.00 32.71 39.35 54.69 63.68 74.65
33.75 36.64 42.18 37.75 42.85 50.03 59.55 51.85
20.25 17.74 21.99 27.28 31.65 51.04 36,65 5&02
25.72 2&94 35.69 39.90 45.54 45.49 56.11 67.65
29.74 32.57 34.38 32.47 36.58 42.43 52.15 70.02
21.46 25.51 39.21 45.12 51.83 62.27 72.17 71.72
18.31 22.75 30.71 35.32 42.96 41.12 62.86 72.42
47.92 36.72 42.04 39.18 43.93 4&66 58.87 49.39
28.72 31.92 36.93 39.47 41.79 50.96 63.50 73.99
31.61 25.52 28.67 36.32 39.00 45.48 51.42 73.27
23.33 42.46 49.12 39.46 42.09 47.73 56.34 66.71
25.22 25.60 32.29 41.11 47.78 53.83 62.95 75.37
18.87 29.64 44.05 51.38 60.16 60.96 67.58 59.54
30.61 29.96 34.90 35.84 43.48 39.90 51.06 69.83
25.17 29.17 30.67 38.56 42.81 48.42 76.31 71.18
28.76 35.49 40.51 44.16 47.42 56.93 71.46 65.99
19.65 2&71 40.59 39.21 41.94 51.47 60.04 72.81
26.90 30.43 24.41 2&58 35.19 45.31 57.71 72.04
22.27 2&32 32.86 31.38 37.48 4&82 49.14 74.81
37.03 34.71 35.72 33.29 38.06 47.81 60.34 56.63
資料來源: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2位,根據爛值法計算整理而得
從以上測度結果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各省市2013-2020年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發展情 況。首先,從整體水平來看,各省市在2013-2019年農業產業融合處于遞增趨勢,在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各省市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普遍降低,浙江、福建、廣東、廣 西、海南等省份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在波動中增長。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圖4-3 2013-2020年華東地區部分省份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其次,華東地區農業產業融合水平較高,如圖所示,其中安徽省和江蘇省在2019 年農業產業融合達到了 80%以上,較其他省市高。但由于疫情,在2020年安徽省、江 蘇省和福建省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下跌,依舊在50%左右。
80.00
20.00
0.0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廣東…PH——海南
圖4^4 2013-2020年華南地區部分省份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華南地區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總體水平較低,如圖所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市 2013-2019年農業產業融合水平逐步遞增狀態,達到60%左右,只有廣東地區,在2020 年受到疫情的影響農業產業融合水平下跌至50%o
80.00
j 1. Ps 用 f^J4t 7胡陰
圖4-5 2013-2020年華中地區部分省份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華中地區不同省市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存在差異,如圖所示,湖北、海南、河南農業 產業融合水平在2020年達75%以上,相較于江西省農業產業融合水平較高,江西農業 產業融合水平在2012-2020年波動浮動較華中其他地區大,出現兩次大幅度上漲,一次 大幅度降低的情況,在2020年突然上升到為58.02%。
100.00
80.00
60.00
40.00
20.Q0
圖4-6 2013-2020年華北地區部分省份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華北地區除了北京地區在2013-2020年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一直較穩定,在50%± 下輕微浮動之外,其他城市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發展趨勢是逐步上升的,如圖所示,河 北、內蒙古、山西、天津在2020年農業產業融合水平較為集中,在70%左右。
圖4-7 2013-2020年西北地區部分省份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西北地區不同省市在2020年農業產業融合水平較為一致,如圖所示,在2013-2020 年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整體趨勢是上升,但寧夏、陜西地區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在2013- 2020年波動浮動很大,在2019年分別達到最高峰71.46%、達到最低值49.14%。
圖4?8 2013-2020年西南地區部分省份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西南地區各個省市在2013-2020年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波動程度很大,總體趨勢依舊 呈現上升趨勢,在2020年達到70%左右,如圖所示。
10Q.00 村收入水平變化,如表4?4所示,2013-2020年間我國農村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 體呈持續上升趨勢,顯示出我國農村地區收入整體提高,從決定量上觀察,2013年收入 人均不足一萬,2014年之后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到2020年增長到17131.5元,可以看 出,農村地區人均收入在快速的增長,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這就是我國重視發展農 業,加大農業生產投資的原因。
表4-4 2013-2020年我國農民收入水平增長情況
年份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收入增速(%)
2013 9429.6 16.05
2014 10488.9 10.10
2015 11421.7 8.17
2016 12363.4 7.62
2017 13432.4 7.96
2018 14617.0 8.10
2019 16020.7 8.76
2020 17131.5 6.93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資料來源:根據《我國統計年鑒》由作者整理而得
從增速上,可以顯示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2013年達到峰值,之后增 長速度呈下降趨勢。農民收入受國民經濟形式的影響,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發展、病蟲 害防治等強農惠農政策的投入。
2013年以前,農村居民大多以農業種植為主,導致農村收入處于較低的水平,之后 開始采取一些在農村地區的惠農政策,拓寬收入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業產 業融合。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工數量和工資增長不斷下降。2013 年至2016年增速大幅下降,從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下降到個位數,這是因為我國的惠農 政策的提出,在2014年收入水平達到上萬元,產業融合達到一定的高度。2015年我國 推進了農業產業融合政策,提高了農村農業的產量,農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均收入的增 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2020年疫情的原因,增速下降到6.93%O
2013后,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實,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的提高,這表明我國制定實 施的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對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差距的作用更加明顯。
2.農村教育水平
近些年,我國開始提倡鄉村教育,對農村居民進行農業生產知識的普及,生產設備 的使用,科學技術融入到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產業融合知識的普及,提高農村居民受 教育程度,受教育年限。使更多的農村孩子得到更高更公平更具有優勢的教育,拉低城 鄉的受教育年限差距,鄉村教育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成就。
在2021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農村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達上億 人,但畢業之后大多數會選擇在城市發展,較少回到農村,使得農村的教育水平較城鎮 低。因此要鼓勵大學生回農村就業,從事農業產業融合研究中,利用所學知識,為農村 創造更多的福利,幫助農村居民在快速適應產業融合發展,培養技術高強的農民。
本文選取農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農村受教育水平,并以國家統計局、勞動和社 會保障部公布的各省市不同受教育年限的勞動者比例,手工計算農村人均受教育年限。 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人均受教育年限=未受教育者比例*0+小學文化工作者比例*6+初中文化工作者比 例*9+高中文化工作者比例*12+大學專科文化工作者比例*16+大學本科文化工作者 比例*16+研究生文化工作者比例*20。
表4-5 2012-2020年我國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增長情況
年份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增速率(%)
2013 7.571 0.128
2014 7.566 -0.076
2015 7.600 0.453
2016 7.625 0.327
2017 7.724 1.307
2018 7.780 0.716
2019 7.835 0.705
2020 7.882 0.600
圖4-12 2013-2020年我國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增速變化趨勢圖
我國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絕對量一直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但從圖中可以 看出,只有2014年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增速為負值,其余年份增速一直為正,在 2017年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增速達到了最高峰,直到2020年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 達到最高值,為7.882年。可見在國家優先發展鄉村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農村的教育水 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3.農村醫療水平
農村的醫療水平也可以體現出農村經濟水平程度,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的水平也 會隨著不斷變化,我國在31個省市的鄉鎮衛生院數一直在減少,截至2020年底,共設 約3.6萬個鄉鎮衛生院,床位數減少到139.03萬張,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減少了 5.1萬 人,減到79.1萬人。
近年來,隨著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和基層醫務人員的流動流失,鄉鎮衛生院機 構數量趨向減少,醫療地位趨于下降,醫療作用也逐步走向邊緣化,2013-2020年我國 鄉鎮衛生院機構數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比例下降了 3.49%,約1253家。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0-2026年我國鄉鎮衛生院行業市場專項調查及投資前景展望
報告》顯示:2013-2020年,全國鄉鎮衛生院床位數絕對量上逐步增加,由113.65萬張
增至139.03萬張,可以得出2020年,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達1.52張。
圖4-14 2013-2020年我國鄉鎮衛生院床位數量
受政策紅利影響,這幾年迎來社會辦醫潮,診所(醫務室)數量激增,從2016年 開始,增長速度放快,兩年間增長了近3萬家。在診所火熱發展的同時,村衛生室數量 卻出現斷崖式減少,從2013年的64.86萬家降到2020年的60.88萬家,8年時間減少了 4.02萬家。
巧村E生室數釁(萬個》
圖4-15 2013-2020年我國村衛生室數量
2020年底,全國共設60.88萬個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9.1萬人。可以計算 出平均每村村衛生室人員1.30人。與上年比較,村衛生室數減少0.73萬個,人員總數 也有所減少。
圖4-16 2013-2020年我國鄉村醫生和衛生院數量
2019年年底我國出現疫情,就診人數大幅上漲,隨著疫情的控制,截至2020年 底,全國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下降為11.0億人次,比上年減少0.7億人次;鄉鎮衛生院 入院人數3383萬人,比上年減少526萬人,同比下降13.46%»
圖4-17 2013-2020年我國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數量
4.2.2農村經濟水平指標體系
結合前文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機制分析,本文在借鑒現有的研究結 果基礎上,設計了農村經濟水平發展指數評價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 標,構建農村經濟水平發展指數來綜合反映各省市農村經濟水平,并據此分析各省市農 村經濟水平發展情況。
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下所示:
表4-6農村經濟水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W 指標屬性
資料來源:根據已有研究由作者分析整理而得
本節指標體系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2.3農村經濟水平測度
關于農村經濟水平測度方法,本文同樣為了避免人為的因素影響,采用客觀賦權的 爛值法測算指標的權重使給出的指標權重更具有客觀性及較高的可信度。
本文利用表4-7指標體系與測度方法,測算出我國31個省份在2013-2020年農村經 濟水平如下表所示:
表4-7 2013-2020年各省市農村經濟水平
資料來源: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2位,根據爛值法計算整理而得
從以上測度結果來看,首先可以看出各省市2013-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發展整體上 處于遞增趨勢,農村經濟水平越來越高。其次廣西、河北、西藏、新疆、上海等省市在 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均達90%以上。最后可以發現農業發達省份,這十個省份分別為
河南、山東、四川、江蘇、黑龍江、廣東、湖北、河北、湖南、廣西。這十個農業發達 省份農村經濟水平較高,除了四川和湖北,其他省份在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達到了 80%左右;湖南、廣西、湖北、黑龍江地區農村經濟水平程度波動水平很大,總體趨勢 依舊呈上升趨勢。
120.00
圖4-18 2013-2020年我國農業發達省份農村經濟水平
4.3本章小節
本章首先根據分析出農業產業融合和農村經濟水平的現狀,傳統農業穩步發展,一 直以來,農業產值占總產值有很大的比重。分別從農村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醫療水 平體現出農村經濟水平,在2013-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隨著產業融合政策的加持,經濟 的水平不斷提高。之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分析產業融合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為后文做 出了準備,得出不論在農業發達地區,還是其他地區,2013年至2020年產業融合水平 和農村經濟水平整體上的水平使穩步上升的。
5農業產業融合實證分析
根據上文研究,我國各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良好,融合水平不斷加深,農村經 濟水平發展不斷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基于第三章的機制分析,本章節將從實證角 度嚴重農業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經濟水平的增長,探討農業產業融合與農村經濟水平的關 系。
5.1變■: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節將根據第三章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機制分析,采用我國31個 省市2013-2020年的統計年鑒,獲得面板數據,并據此進行初步的描述統計分析。
5.1.1變flt選擇
本文采取2013-2020年我國31個省市面板數據進行分析。考慮數據的系統性、完 整性及可獲得性,本文采取第四章計算獲得的農村經濟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采取第四 章計算獲得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選取農民收益、城鎮化率、教育水 平、農村恩格爾系數、農業機械化水平等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實證研究我國農業產業融 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
(1)農村經濟水平
采取第四章計算獲得的2013-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用JJSP表示。
(2)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農業產業融合是影響農村經濟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由于統計 資料與統計網站中沒有直接數據,因此本文采取第三章計算獲得的農業產業融合數據來 進行檢驗,用字母CYRH表示。
(3)農民收益
農民收益可以直接直接影響農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增加有著 直接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將采取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農民收益,用SR表示。
(4)城鎮化率
城鎮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二三產業為主的社 會轉變、城鎮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城鎮給農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村剩余勞動 力有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為農村產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支持與幫助,從而提高農村經 濟水平。城鎮化率反映了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某地區的城鎮化率由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 占比衡量,用CZHL表示。
(5)教育水平
農村教育水平體現了農村居民整體的文化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影響著農村居民 學習農業生產技術、農村生產設備的效率,也可以影響著就業機會、就業率,進而影響 到農村的農村經濟水平。本文主要以普通高等學校的在校生數來反映所在省市的教育水 平,用JY表示。
(6) 農村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衡量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標準,一般來說,在其他條 件相同的情況下,恩格爾系數越低,表明這個家庭或者國家越富裕。寧村恩格爾系數是 由農村食品支出總額占消費支出總額的比例來衡量,用EGER表示。
(7) 農村機械化水平
農村機械化更能體現農村的技術進步,對農業增收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進而影響 到農村的農村經濟水平。本文用農村機械總動力來衡量農村機械化水平,用JXH表 zjs o
5.1.2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全國31個省市2013-2020年的區域面板數據來對我國農業產業融合對農 村經濟水平進行實證分析。由于農業產業融合目前的一些統計乃年間沒有直接的指標, 將繼續利用第四章節計算出的數據,其他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我國統計年鑒》、各省 份的統計年鑒和各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1.3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于各指標的單位和數量級之間差異較大,如果直接利用這些數據,會導致結果存 在誤差波動幅度較大,參考價值較低。因此在進行實證分析時,一般會選擇去掉指標量 級的影響,不直接使用原始數據,為消除量綱的影響,可能出現的異方差性,本文將對 原始數據進行取對處理。
上述指標描述性統計如表所示:
表5-1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變量 樣本量 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樣本方差
Ln JJSP 248 0.5815 1.4345 4.6012 0.7095
LnCYRH 248 0.2963 2.8759 4.3933 0.3585
Ln SR 248 0.2795 &6004 10.4606 0.3560
Ln CZHL 248 0.1792 -1.4392 -0.1098 0.2341
Ln JY 248 0.6376 1.1757 5.4466 0.9013
Ln EGER 248 0.1668 -2.1890 -0.6115 0.2433
Ln JXH 248 0.9175 4.6262 9.4995 1.1568
資料來源: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4位,根據stata軟件運行結果整理而得。
5.2空間自相關性檢驗與分析
空間權重矩陣w是與被解釋變量的空間自回歸過程相關聯的矩陣。首先進行選擇 空間權重矩陣,本文的研究樣本為我國31個省市。將地區之間人均GDP差值計算的經 濟權重矩陣與地理位置相鄰關系的二元相鄰權重矩陣相結合,構造出適合分析本文研究 內容的經濟地理空間權重矩陣,其中經濟權重矩陣中所用到的經濟變量采取2020年人 均GDP計算出來E,建立新的經濟地理空間權重矩陣W * = W'xE,其中,W,表示基于 球面距離的地理權重矩陣,E表示按地區間人均GDP差值計算的經濟距離權重矩陣。
空間相關分析是判斷是否可以創建空間測量模型第一步。只有在存在空間自相關的 情況下,才能使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進行分析。最知名和常用的測量方法是莫蘭指數I (Moran's I)。
5.2.1全局空間相關性檢驗
對于Moran's I指數而言,判斷方式是:I值越接近1,表示研究對象的某屬性在空 間分布上呈現出集聚效應越顯著;I值越接近于-1,則表示研究對象的某屬性在空間分 布上所呈現出的趨異性越顯著。
利用Moran's I指數對2013-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這兩個主 要變量的空間自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5-2所示。
表5-2我國農業產業融合和農村經濟水平的Moran's I值
.., Moran's I — , Moran's I
年份 年份
JJSP CYRH JJSP CYRH
2013 0.110*** 0.251*** 2017 0.092** 0.135*
(3.393) (2.393) (0.089) (1.608)
2014 0.134*** 0.176** 2018 0.226** 0.065**
(3.792) (1.654) (2.182) (1.708)
2015 0.091* 0.092** 2019 0.035* 0.123***
(1.309) (1.575) (1.522) (2.227)
2016 0.104* 0.115* 2020 0.735*** 0.194**
(1.631) (1.386) (16.992) (2.132)
注:*、**、***分別表示在10%, 5%, 1%的水平上顯著。括號內表示Z統計值。
0.8
農村經濟水'■'■JJSP '衣村產業吉合水'r-CYRH
圖5-1農村經濟水平JJSP與農業產業融合水平CYRH的全局Moran's I指數變化趨勢
對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這兩個主要變量的空間自相關性進行分 析,如表5-2所示。2013-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的全局Moran's I指數均大于0,表明農村經濟水平與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發展在空間上并不是隨機
分布,而是區域與區域是相互集聚的。圖5-1中JJSP與CYRH的全局Moran's I指數在 2013-2019年呈現小幅度變化,在0.15 ±下波動。農村經濟水平指數的全局Moran's I指 數在2013-2018年呈現小幅度震蕩,在2019-2020年大幅上升。
5.2.2局域空間相關性檢驗
在全局Moran's I的基礎上,利用Stata軟件繪制出各地區之間的年農村經濟水平 Moran散點圖,并展示出其空間相關性,本文僅對2013年和2020年的農村經濟水平進 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如圖5-2、5-3所示。
<i.T
圖5-2 2013年JJSP局部Moran散點圖 圖5-3 2020年JJSP局部Moran散點圖
表5-3 2013年、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的空間相關性分布
年份 空間相關模式 涵蓋區域 城市數量
H-H 遼寧、陜西、貴州、湖北、北京、寧夏、天津 7
L-H 安徽、甘肅、云南、湖南、新疆 5
2013 年 海南、 西藏、廣西、青海、河北、江西、江蘇、內蒙
L-L 古、山東 9
吉林、 四川、河南、山西、上海、浙江、黑龍江、廣
H-L 東、福建、重慶 10
浙江、 江蘇、江西、黑龍江、吉林、廣東、河南、青
H-H 海、上海、西藏、天津、廣西、河北 13
2020 年 L-H 山西、 遼寧、四川、內蒙、重慶、福建、海南、山東 8
L-L 湖北、陜西、寧夏、云南 4
H-L 安徽、北京、湖南、貴州、甘肅、新疆 6
2013年、2020年JJSP指標集聚分布在第一象限(H-H區)和第三象限(L-L區) 的城市占比較大都約占全部省市數量的60%,進一步說明JJSP在空間上存在明顯的空 間依賴性,而且是典型的高值與高值集聚、低值與低值集聚的現象。橫向對比2013年 與2020年的城市分布情況,落入四個區域的省份發生明顯的變化。分布在第一象限的 城市明顯在增加,也即呈“高-高”集聚的城市數量有所增加,說明農村經濟水平明顯 提高了。而分布在第三象限的城市數量明顯減少,即呈“低-低”集聚的城市數量在減 少,也就是說名農村經濟水平在2013-2020年間均實現了由“低-低”集聚向“高-高” 集聚的轉換,這也印證了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在各地區迅速發展。因 此,整體來看,農村經濟水平在空間上一直存在明顯的空間依賴性且形成了各省市農村 經濟水平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由全局空間自相關檢驗和局部空間自相關檢驗可知,研究指標CYRH 對JJSP的影響應該選擇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分析。
5.3空間計量模型的選擇與設定
5.3.1空間計量模型的設定方法
我國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受教育水平、農業生產設施、政府扶持等因素作用的影響, 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省市的分布會引起產業融合水平的差異。要確定省市的產業融合 發展呈現出空間分布的特征差異,構建空間模型:
JJSP = 00 + PWjjsf + PxCYRH + P.SR + P^CZHL + /34JY + f^EGER + p^JXH + £ ( § 】)
其中 s = XW£+u,"?N(0,,/),或&?N(0,b\O
本章以第四章計算得出的JJSP作為被解釋變量,CYRH作為核心解釋變量,考察 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帶入空間計量模型。為選擇適當的空間面板模型,首 先對普通的回歸模型進行拉格朗日LM檢驗和LR檢驗。在引入Hausman檢驗和Wald 檢驗,確定出更優的檢測模型。通過對比SAR、SDM、SEM模型的極大似然值,AIC 值和BIC值,選擇擬合成果最好的模型。
5.3.2空間計量模型的比較與選擇
對不同效應的模型,進行LM和LR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5-4,結果顯示岀,四 種不同的模型中,LM檢驗結果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且在無空間的檢驗中,檢驗結 果非常的顯著。并且在LR的檢驗結果中,空間和時間效應模型結果顯著,說明存在時 間和空間效應。整體檢驗結果來看,面板回歸模型中具有很強的空間依賴性,其中空間 和時間固定效應模型相較于其他效應模型,更能較好的擬合數據,擬合效果會更加完 美,LM檢驗結果看出可以選擇SAR, SEM和SDM模型,但具體的擬合效果還需要進 一步的檢驗,測試。
之后,將對模型進行Wald檢驗和Hauseman檢驗來進一步判斷模型的檢驗,為了 更準確的估計農業產業融合對經濟影響,判斷模型是否可以更加準確的確定出,是否可 以簡化成SAR模型或者SEM模型,并且判斷出空間效應的隨機性。
表5-4 LM檢驗和LR檢驗
Lagrange multiplier (LM)檢驗
LM檢驗 檢驗類型 LM值 p值
LM Spatial lag 74.693 0.000
混合效應 Robust LM Spatial lag 28.721 0.000
LM Spatial error 32.473 0.000
空間固定效應 Rob皿 LM Spatial error
LM Spatial lag 10.782
97.776 0.002
0.000
續表5-4
Robust LM Spatial lag 29.048 0.000
空間固定效應 LM Spatial error 65.647 0.000
Robust LM Spatial error 2.736 0.107
LM Spatial lag 66.728 0.000
時間固定效應 Robust LM Spatial lag 36.729 0.000
LM Spatial error 22.462 0.715
Robust LM Spatial error 1.054 0.000
LM Spatial lag 56.720 0.001
時間和空間固 Robust LM Spatial lag 38.808 0.000
定效應 LM Spatial error 20.605 0.000
Robust LM Spatial error 1.381 0.102
Likelihood ratio (LR)檢驗
LR檢驗 LR值 P值
原假設(Ho):空間固定效應不顯著
39.673 0.000
備擇假設(Hi):空間固定效應顯著
原假設(Ho):時間固定效應不顯著
40.602 0.005
備擇假設(Hi):時間固定效應顯著
由表5-5的Wald檢驗結果,Wald檢驗的檢驗結果顯著,拒絕原假設,說明SDM 模型不能簡化成空間滯后模型,也不能轉化為空間誤差模型。除此之外,SDM模型中 的Hauseman檢驗結果,顯示出不能拒絕原假設的結果,表明模型中不存在隨機效應, 可以判斷出選擇SDM模型非常的合適。
表5-5 Wald檢驗與Hauseman檢驗
Wald檢驗
雙固定
模型 雙固定模型
(誤差修正) 隨機
模型
原假設(H0):可簡化為空間滯后模型 21.730 32.701 28.814
備擇假設(H1):不能簡化為空間滯后模型 0.000 0.020 0.000
原假設(H0):可簡化為空間誤差模型 25.742 36.830 47.327
備擇假設(H1):不能簡化為空間誤差模型 0.002 0.000 0.000
Hauseman 檢驗
原假設(H0):模型應采用隨機效應估計
備擇假設(H1):模型應采用固定效應估計
5.4空間模型結果估計與溢出效應分析
5.4.1空間模型的估計結果分析
為更能準確的選擇擬合的模型,將給出我國地區隨機效應的SDM模型、SAR模 型、SEM模型估計結果。具體結果顯示如表5-6。
對比三種模型,SDM模型與其余兩種模型相比,SDM模型的皿取值為0.8083,更 接近于1,極大似然值最大,R2值越接近于1,極大似然值log-likelihood越大,模型的 擬合效果越好,更能證明選擇隨機效應的SDM模型來擬合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 濟水平的影響更為準確。
表 5-6 SDM、SAR、SEM 模型
變量
SDM模型
SAR模型
SEM模型
注:*、**、***分別表示在10%, 5%, 1%的水平上顯著。
根據SDM模型參數估計結果,整體上,主要解釋變量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的系數估 計值為0.2305,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農業產業融合水平促進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農民收益、城鎮化率和農村機械化水平的系數分別為1.2575、0.0411、0.1480,且在1% 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農民收益、城鎮化率和農村機械化水平同樣對農村經濟水平具有較 強的促進作用。農民的受教育水平的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對農民農村經濟 水平也有較強的積極促進作用。農村居民人均收益每增加1萬元,農村經濟水平整體提 高1.2575個百分點,可見農村居民收益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水平,且具有很大的影響作 用。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點,我國農村經濟水平將提高0.0411個百分點,可能的原因城 鎮人口的增加,擴大了城市建設的規模,促進了技術的提高,社會福利制度的不斷改 善,能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農村機械化水平每上升一個點,我國農村經濟水 平提高0.1480個百分點,可能的原因是農村機械化水平提高影響著農村農作物的產量, 進而影響著農村收益,間接影響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農 民不僅可以學習農業生產的相關設備和技術的應用,從而提高農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進 而提高農村的農村經濟水平。
就空間變系數而言,在總體估計中,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的估計系數值為正,且在 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空間溢出效應顯著。教育水平、農村恩格爾系數和農村機械化 水平的估計值為正,分別在5%、10%和5%顯著,具有正的空間效應。
就研究結果,空間變量W * dep.var均在1%置信水平上進行了檢驗,完美的證明 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具有空間溢出效應,并且具有隨機效應的空間杜賓模 型擬合程度較高。因此,本文將進一步對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及其 空間溢出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和探討。
5.4.2直接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對模型的總效應進行分解,結果如表5-7o
表5-7各變量對指標JJSP總效應分解
變量名稱 CYRH SR CZHL JY EGER JXH
直接效應 0.2044** 2.0052*** 1.1618*** 0.5903** 0.03359* 2.2785***
t-stat 2.1961 0.5541 0.2555 0.2492 0.3098 0.3589
間接效應 0.2137** 0.3971 1.7504 0.6038* 0.5656* -0.4907*
t-stat 0.6777 1.5025 1.2275 1.0272 1.0872 1.3186
注:*、**、***分別表示在10%, 5%, 1%的水平上顯著。
如上表5-7結果所示,各變量直接效應指數均為正,說明各變量對JJSP都存在著正 的直接效應。農業產業融合整體水平對JJSP具有顯著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其中,農 村整體CYRH指標直接效應系數的估計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實施農業 產業融合水平CYRH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地區農村的農村經濟水平,有效地促進 農村經濟的增長;同時,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的間接影響也相當顯著,系 數在5%水平上顯著,說明在提高其他地區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時,對提高本地區農村經 濟水平也有利,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的間接效應高于直接效應。具體來 說,當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提高1%時,農村經濟水平提高0.2044;當鄰近地區農業產 業融合水平提高1%時,該地區農村經濟水平提高0.2137o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的總效應 也顯著為正,通過顯著水平的1%,說明隨著面積的擴大,農業產業融合的發展和對農 村經濟的投入,而且還通過區域發展戰略帶動鄰近地區農村居民的農村經濟水平。
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水平,從估計結果看出,其直接效應 和間接效應均為正,且直接效應通過了 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與農村經濟水平存在顯 著的正向溢出效應,說明農民收入水平SR對農村經濟水平JJSP的影響存在顯著的促進 作用,而農村收入的間接作用不明顯。可能是農村農民收入的影響僅限于當地。
估計的城鎮化率CZHL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系數均為正值,且直接效應通過了 1%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與農村經濟水平具有顯著的正溢出效應,表明城鎮化率對農村經濟 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城鎮化率越高,農村居民數量越少,影響農 業從業人員數量,進而影響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農村收入的間接效應并不明 顯,可能是農村農民收入的影響僅限于當地。
教育水平的估計直接效應為正,估計間接效應系數為正。間接效應通過了 10%顯 著性水平檢驗,且與農村經濟水平存在顯著的正溢出效應,表明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對 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可能的原因是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農 村居民學習生產技術,生產設備的使用,改善生產條件,促進農村農業生產效率,進而 影響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農村恩格爾系數的直接效應估計值為正,間接效應系數估計值為正,間接效應通過 了 10%顯著性水平檢驗,與農村經濟水平存在顯著的正溢出效應,說明農村消費水平 的提高,農村恩格爾系數的提高對農村經濟水平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農村機械化水平的總體估計中,直接效應估計為正,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農 業機械的使用能提高農業農產品生產效率,提高生產產量,能直接影響農村居民收入水 平,而推進機械化水平有利于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因此,發展農村機械化水平可以幫 助農業增強發展動力,有利于提高農村經濟水平。
5.5本章小節
本章選取相關指標的數據,首先進行了空間相關性檢驗,產業融合和農村經濟水平 存在區域集聚現象,在空間上各省市不是隨機分布的,而且還是高-高值集聚,低-低值 集聚的現象。之后通過LM檢驗、LR檢驗、Wald檢驗和Hauseman檢驗的方法,對空 間計量模型進行選擇,確定模型中具有空間效應,而且不存在隨機效應,建立SDM模 型。得出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具有促進作用。最后對總效應進行分解得出,本 地區的產業融合不僅對自己地區經濟有影響,還會對其他地區的經濟有間接性影響。
6農業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經濟水平提高的對策建議
為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鄉村振興的目標,最主要的工作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 在十九大提出:妥善處理好三農問題,實施農業產業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融合可以 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首先要從農業出發,將其與相關聯的產業融合 發展,形成發展新型產業,帶動農村農業和其他行業共同發展,提供給農村更多的就業 崗位,使剩余勞動力減緩了就業壓力的問題,農村居民面對競爭壓力的同時,提高了積 極競爭性,從而使居民增收,縮短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鄉村繁榮發展。
本文研究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解決農村經濟的主要措施是農業產 業融合。最終得出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有促進作用,基于前文的內容,針對提高農業產 業融合提出對策建議,只有促進農業產業融合,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加大政府扶持力 度,這樣為建設完美農村得到有效支持。
6.1推動農業科學技術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前文得出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進步促進了農村經濟水 平的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科技的進步離不 開創新,將農業科學技術融入到生產農業的機械中,使機械水平不斷地提高,對促進經 濟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先進的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 提高農業生產產量,使原本牛產薄弱的農村,創造了條件。
農業產業融合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可以減少農用化肥施用量,減少 化肥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農產品的生產速度,增加農產品人均產量,進而提高農民收 入,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因此政府應推廣科研人員、技術人員深入農民生活,磅數解決 農村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對農業產業融合進行深入的研究創新,盡可能將科技技術深入 融入農業生產中,提高農業產出最大化。
同時,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越高,對提高農村經濟水平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 注重農業專業型人才的培養。大多數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接受科技 進步的效果較低,限制了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普及。因此要鼓勵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到 農村發展,研究農業產業融合,從事為農民進行生產技術方面的培訓,學習生產設備和 技術的應用,幫助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也可以提供更好的優越條件,吸引人才到農村 就業,幫助農民更快熟悉農業產業融合,培養出技術高強的農民,提高農村經濟水平。
6.2加大政府宣傳力度
農業產業融合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不斷地完善政策機制,增加基礎設施的投 入,加大政府扶持政策力度,可以改善農村投資環境,提高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提高農 村經濟水平。經濟落后的省市會存在農村生產設施條件落后,農村住宅破舊,沒有條件 實施農業產業融合,阻礙農民增收,進而阻礙農村經濟水平提高。這和城市之間的農村 經濟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投資,使農民農戶均達到小康生活。
首先,要提高農村農業生產的硬件條件,推動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步 發展,為農村農業生產創造出更好的優勢條件。將產業融合的扶持政策完善,營造出農 村市場的經營氛圍,可以大大促進提高農業與企業相融合,形成良好的生產環境,有利 于農業產業融合穩步發展。
之后,加大農村財政扶持力度,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等行業之間 的融合,經營組織的建立與擴大規模,都會需要資金的支持與贊助,政府應該加大對農 村發展的資金支持,農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才有助于行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農 場、企業等融合程度,還有利于建立農副產品加工廠、休閑農業,充分發揮出農村金融 服務體系的合作性的作用。
最后,加大政府的宣傳力度,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相較于城 市較低,不能完全對農業產業融合的內涵完全認識,再加上農民傳統的思維,缺少足夠 的合作意識,導致農民無法深入加入農業產業融合的相關工作。因此政府要充分發揮出 宣傳的重任,組織農村居民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政策,加速農村和企業之間的融合溝通, 使農民愿意加入農業產業融合的工作中,加快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6.3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在農業產業融合的同時,配合高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可以使農民和企業共同獲得收 益。將舊的農業發展模式、利益分配機制進行揚長避短,推陳出新,建立新的使雙方互 利共贏的分配機制,推動農業產業融合向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利益機制能夠破 除農業發展的瓶頸,帶動農民收入增長。
首先,企業和農民之間要建立更濃的契約精神,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通過和企業 采用簽訂合同的方式,使農民具有一定的保障,和爭取收入的話語權,避免了企業對農 民勞動力的剝削,不履行支付報酬的現象。同時,簽訂的勞動活動具有法律效力,在企 業或者農民某一方不履行應盡的義務,可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雙方獲得穩定的勞 動收益。
其次,通過鼓勵各大企業融入到農產品生產與農業發展中。農民可以向企業進行資 金投入作為股份,不僅可以解決企業發展資金缺少的問題,還可以創造出增值收益。農 民也可以將土地、技術、生產設備等物質入股,通過分紅獲得收益。同時鼓勵加工廠建 立農業生產基地,可以減少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農產品得到了穩定的供應,農村居民的 收入得到有力的保障。
最后,對利益分配機制加強管理。對于農業產業融合的不斷改善和改善,利益分配 機制也要隨之轉變,適應產業融合的變化,對農業與其他不同行業的融合過程進行監 管,以免出現差池,并做好政策的落實。
6.4培育新型農業產業
農業產業融合的穩步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新型農業產業的創建可以提高 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將農家樂、采摘園、觀光園、合作社等新型產業作為經營主體,繼 續創建更多的新型農業產業,為農村增收,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支持。在積極提高農業 生產融合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效率,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 護,這才是真正的發展戰略。
首先,創建新型產業,要有政府的支持與鼓勵,適當的提供資金方面的投入,精神 方面的鼓勵。使農業向服務業、旅游業方向融合發展,政府可以從稅收方面的優惠、增 加政府補貼給進行創建產業的農民提供幫助,提高農民創新的積極性,加強農民經營管 理水平,為農村居民的專業知識進行培訓,保證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學習技術方面的 知識。
其次,確保己有的新型產業健康的發展運作,并生產出更高科技的產品,創建自己 的品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進而形成更大的農業新型企業。將農業與工業、服務業、 旅游業等其他行業融合,各個行業之間整合,重組,取長補短,技術融入生產,驚細加 工已有企業。
最后,完善農業產業管理機制,規范發展。設置出更多的有助于農業產業發展的法 律規范和監管政策,對產業產生的產品質量進行監管,避免出現食物中毒等問題,以確 保安全,保證人民的健康。建立企業年檢和退出的有效機制,確保農村居民可以積極的 融入到產業融合中。
結 論
為實現鄉村振興,促進農村居民增收,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提出:“強調發展 農業產業融合,推動建設農村產業體系”。本文先闡述了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 的影響機制,選取2013-2020年全國各省市的面板數據,分析農業產業融合和農村經濟 水平的現狀,采用爛權法測度31個省市的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及農村經濟水平,運用空 間面板模型,實證分析農業產業融合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響。根據上述實證研究結果,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1)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發展整體趨勢上升。十個農業發達省份農 業產業融合水平較高,山東、湖北、河北、河南、湖南等省份2013-2020年在不斷推進 農業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農業產業融合水平逐步提升,廣東、江蘇、黑龍江等省份農業 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波動,總體趨勢依舊呈上升趨勢。因此農業產業融合也受到地區農業 本身發展情況的影響。十個農業發達省份農村經濟水平較高,除了四川和湖北,其他省 份在2020年農村經濟水平達到了 80%左右;湖南、廣西、湖北、黑龍江地區農村經濟 水平程度波動水平很大,總體趨勢依舊呈上升趨勢。不管是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地 區,還是經濟落后的地區,隨著社會的發展,融合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在逐年上升,增 加了農民收入。
(2)農村經濟水平和產業融合水平指數空間自相關性呈現高聚現象。2013-2020年 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的全局Moran's I指數均顯著為正,表明農村經 濟水平與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發展在空間上并不是隨機分布,而是高值與高值集聚, 低值與低值集聚。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指數的全局Moran's I指數呈現小幅度變動趨勢, 從整體上看,略顯變小。農村經濟水平指數的全局Moran's I指數在2013-2018年呈現 小幅度震蕩,在2019-2020年大幅上升。整體來看,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和農村經濟水 平存在明顯的空間依賴性且形成了各省市水平逐步提高。
(3)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對比三種模 型,SDM模型與其余兩種模型相比,SDM模型的W取值為0.8083,更接近于1,極 大似然值最大,R2值越接近于1,極大似然值log-likelihood越大,模型的擬合效果越 好,更能證明選擇隨機效應的SDM模型來擬合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的影 響更為準確。同時,農村的機械化水平,教育水平,城鎮化率對農村經濟水平也有著促 進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科技的進步,政府的加持都會對融合水平起到提高的作用,進而 加速農村經濟水平的增長。
(4)農業產業融合有效帶動農村經濟水平增長。具體來說,當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提高1%時,農村經濟水平提高0.2044o當提高其他地區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時,對本地 區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同樣具有效益;當鄰近地區農業產業融合水平提高1%時,該地區 農村經濟水平提高0.2137。并且農業產業融合水平對農村經濟水平的間接影響效應高于 直接效應。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的總效應也顯著為正,通過顯著水平的1%,說明隨著面 積的擴大,農業產業融合的發展和對農村經濟的投入,而且還通過區域發展戰略帶動鄰 近地區農村居民的農村經濟水平。
隨著農業產業融合的不斷加深,農村農業發展與2013年相比,整體上有了很大的 提升,農村和企業之間融合形成合作共贏,風險共擔的關系,這樣減少了交易成本,農 民投資之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使雙方都獲得收益。并且政府的加持,資金、生產設 施的不斷投入,農村與旅游業的融合創造出鄉村旅游業并得到迅速發展,吸引更多的游 客,打造出最美鄉村。農村居民也不再只是依賴于農業的生產產品,而是進行加工、運 輸、銷售等服務型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寬了就業渠道,使農村的剩余勞動 力有了新的獲得收入的渠道。因此農業產業融合對于農村經濟水平的增長具有重要意 義。
參考文獻
[1]Wen W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P.R.China. Effective Path of the Value Chain's Upgrading of Industry Clusters:Industry Convergence [A],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5US 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 1)[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2010:4.
[2]Rong Pu. Building of Green Tourism Supply Chain and Study on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P].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ocial Science (ISERSS 2018),2018.
[3]Yuanyuan Li?Fenfei Chen. Regional Financial Security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P].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CHSSR 2019),2019.
[4]Ge He. Research on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Xingwen County[P]. Ge He,2019.
[5]Bai Ming.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J].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Soil & Plant Science?2021,71 (9).
[6]Zhe Li.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Rural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tegration Degre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1,2(1).
[7]Youngsoo Park,Insoo Lee,Mong J.Kwon,Sung-uk Bae. The Study of Korea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dex Method [A]. 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and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ISSGBM 2012 V7)[C].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2012:4.
[8]Chen Guo. Discussion on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romoting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J].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2017, 1 (11)
[9]Xiaojun Zhao.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P].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CFIED 2019),2019.
[10]Xiujuan Tian?Manhua Wu,Lin Ma,Ning Wang. Rural finance, scale management and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20? 12(2).
[11]盧東斌.產業融合提升傳統產業的有效途徑[N]?經濟日報,2001-01-01(007).
[12]黃建富•產業融合:我國發展新經濟的戰略選擇[J]•南方經濟,2001(07):67-69.
[13] 劉燕.產業融合是全球性趨勢[N].我國經營報,2001-10-25(018).
[14] 胡永萬,謝宗良•推進三產融合打造振興樣板——黑龍江省興十四村調研報告[J].農村 工作通訊,2021(01):43-46.
[15] 周芳,朱朝枝.基于模糊合作博弈的農村三產融合合作收益分配[J].數學的實踐與認 識,2021, 51(07):320-32&
[16] 歐永生.金融精準發力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N].我國城鄉金融報,2021-04- 02(A05).
[17] 魏博通•中國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2(02):93-95.
[18] 何立勝,李世新.產業融合與農業發展[J].晉陽學刊,2005(01):37-40.
[19] 胡海,莊天慧.共生理論視域下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共生機制、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 農業經濟問題,2020(08):68-76.
[20] 劉明輝,盧飛•政府支持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于政府工作報告文本挖掘的分析 [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1, 37(04):89-100.
[21 ]王琪•搞好示范創建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JJ.農業知識,2021(08):44-45.
[22] 陳慈,龔晶,周中仁•農業產業融合中利益聯結機制的差別化構建研究[JJ.農業經濟, 2021(03):87-89.
[23] 張貞.我國休閑農業研究新進展述評——基于農業產業融合視角[J].我國林業經濟, 2021(02):34-39.
[24] 徐志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J].江南論壇,2021(04):4-6.
[25] 鄧想,曾紹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鎮產業融合模式與路徑研究[J].四川輕化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36(02):62-74.
[26] 馬新寧,魏廣成•以創新理念引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JJ.我國經貿導刊(中), 2021(03):101-102.
[27] 孫英輝•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的政策支持與發展進路[J].農業經濟, 2021(02):19-21.
[28] 溫濤.加快數字經濟與鄉村產業融合創新[N].人民政協報,2021-02-05(005).
[29] 宋黎娜•鄉村旅游背景下農村創業對新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農業經濟, 2021(02):64-65.
卩0]姚齊源,宋伍生•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實現模式——區域市場[J]•天府新論,1985(03):1- 4+11.
[31] 植草益.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J.我國工業經濟,2001(02):24- 27.DOI: 10.1958 l/j.cnki.ciejoumal.2001.02.003.
[32] 歐盟關于《2000年議程》協議要點[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1999(05):29.
[33] 田紅•國家科委和國家計委召開制定《我國21世紀議程》工作會議[J].我國人口•資源 與環境,1992(04):69.
[34]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J].我國糧食經濟,1997(01):19-21.
[35]王成東,李安琦,蔡淵淵.產業融合與產業全球價值鏈位勢攀升——基于我國高端裝備 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的實證研究[J/OL],軟科學:1-11 [2022-03- 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20301.1203.007.html
[36]魏博通.我國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2(02):93-95.
[37]高京平,孫麗娜.數字經濟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機理與路徑[J/OL].企業經 濟,2022(02): 17-25[2022-03-08].DOI: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2.02.002.
[38]張丹.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村電商產業融合模式探索[J] •核農學報,2022,36(03):697-698.
[39]劉建生,邱俊柯,方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樣態類型、發展路徑及對策建 議——基于中西部農業產業融合多案例分析[J/OL].農林經濟管理學報:1-9[2022-03- 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28.f.20220126.1051.002.html
[40]楊賓賓,魏杰,宗義湘,王俊芹.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算[J].統計與決 策,2022?38(02):125-128.DOI:10.13546/j.cnki.tjyjc.2022.02.025.
[41]米吉提•哈得爾,楊梅•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改進策略[J].農業經 濟,2022(01):55-57.
[42]萬堅,陳鼎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對農民增收效應的實證分析——基于2012—2019 年貴州省9個市(州)的面板數據[幾貴州商學院學報,2021,34(04):11-20.
[43]鄒賽,郝華勇.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 報?2021,22(06):162-172.DOI:10.13410/j.cnki.ypcscpc.2021.06.018.
[44]Ge Kun,Zou Shan,Lu Xinhai,Ke Shangan5Chen Danling,Liu Zhangsheng. Dynamic Evolution and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 Land-Use Efficiency: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in China[J]. Land,2022,l 1(2).
[45]Lai Yifei,Ye Liting?Xie Panjia. Development of Rural 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he New Period [J]. 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2021,10(1).
[46]^ping Mao. 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and Realization 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E3S Web of Conferences,2021,235.
[47]Lili Du,Du Lili,Yang Xuedong. Research on "Marathon +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Strategy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Tourism[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52020? 1648(2).
[48]Yong Chen. A Survey on Industri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2016-2019[J]. Journa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2020,05(01).
[49]Yufei Hu.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ovie and Television Tourism in Yunnan Based 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C]//.Proceedings of 2018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Management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ICEMCT 2018).Francis Academic Press,2018:175-178?
[50] 王勤,王影.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究[J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 報,2021,37(04):20-24.
[51] 陳池波,李碩,田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統計評價[JJ.統計與決策,2021,37(21):164- 169.DOI:10.13546/5.cnki.tjyjc.2021.21.034.
[52] 于霄達.農村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J.廣東經濟,2021(09):80-83.
[53] 王廣英,劉廣偉.新時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探究[J].南方農 業,2021,15(21):101-102.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