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 章 緒論 1
1.1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
1.1.1選題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2
1.2國內外文獻綜述 2
1.2.1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
1.2.2農業保險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4
1.2.3農業保險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5
1.2.4文獻簡評 7
1.3研究思路與方法 8
1.3.1研究思路 8
1.3.2研究方法 8
1.4研究內容 8
1.5創新點與不足 9
1.5.1創新點 9
1.5.2不足之處 10
第2 章 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理論分析 11
2.1相關概念 11
2.1.1農業保險 11
2.1.2農業生產 12
2.2理論基礎 12
2.2.1公共物品理論 12
2.2.2農業弱質性理論 12
2.2.3農業風險管理理論 13
2.3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機制途徑 14
2.3.1災后恢復農業生產 14
2.3.2降低損失發生概率 14
2.3.3促進農業技術提高 15
IV
2.3.4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15
2.3.5支持農業信貸 15
2.3.6 抑制農業發展 16
2.4本章小結 16
第3 章 江蘇省農業保險與農業生產發展概況 17
3.1江蘇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17
3.1.1農業保險機制逐漸成熟,政策不斷完善 17
3.1.2保險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有待提升 19
3.1.3缺少大災風險應對機制 21
3.1.4農戶投保意識不強 21
3.2江蘇省農業生產情況 22
3.2.1農業生產發展迅速 22
3.2.2發展不均衡 25
3.3本章小結 26
第4 章 江蘇省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實證分析 27
4.1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27
4.1.1變量選取 27
4.1.2模型構建 29
4.1.3數據來源 31
4.2回歸分析 31
4.2.1描述性統計 31
4.2.2多重共線性檢驗 32
4.2.3基準回歸結果 33
4.2.4中介機制檢驗 35
4.2.5穩健性檢驗 36
4.2.6 異質性分析 37
4.3實證結果分析 39
4.4本章小結 39
第5 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40
V
5.1結論 40
5.2政策建議 41
5.2.1擴展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 41
5.2.2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41
5.2.3變革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42
5.2.4重視農業保險的區域化發展 43
5.2.5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 43
參考文獻 45
致謝 51
VI
第 1 章 緒論
1.1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選題背景
近年來,“三農”工作越來越被重視,江蘇省積極遵循黨中央的指示,發展 現代化農業,大力扶持農業發展,江蘇省農業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農業生產穩定。 其中,2014?2021年期間,江蘇省糧食總產量均保持在700億斤以上。在2021 年,糧食產量高達750億斤。但是,由于江蘇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處于氣候和 海陸過渡帶之中,復雜的大氣系統影響,氣象災害頻發,種類多、波及面大,影 響了正常農業活動的開展,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損失,損害了農民收益,給江蘇省 農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農業保險能起到規避風險的作用,當風險來臨后, 可以為農業生產者提供經濟賠償,保障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對于保障農民收入 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為切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穩定農民收入,保障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 解決“三農”問題,中共中央下發了一系列促進農業保險的惠農政策, 2004?2022 年這十九年間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及到了農業保險。 2022年 2月22日,《中共中 央、國務院關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對新階 段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總體部署,在農業保險層面提出要保障三大主 糧作物完全成本,主產區實現種植業保險的全區域覆蓋,發揮保險在服務鄉村產 業中的作用。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關于農業保險的相關要求,從2007 年開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經過十幾年的運作,江蘇省的農業保險有了較大的 進步。據江蘇省財政廳統計, 2021 年江蘇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 53億元,同比 增長了 19.13%,位列全國第五位,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再創新高。目前,江蘇省承 保種類不斷增多,開辦公司也不斷增加,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保障。
農業保險能夠有效緩解農業風險對農業生產帶來的消極影響, 2021 年江蘇 省農業保險為全省1502萬戶次投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672億元,穩定了農業經 濟,因此探究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十分有必要。而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著
1
眼于農業產量、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針對農業生產的研究相對較少,利用實證
來深入分析江蘇省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更是沒有。因此,本文基于江 蘇省農業保險與農業生產目前的發展情況,利用江蘇省近十幾年來的面板數據, 建立回歸模型,用 stata 軟件進行結果分析,得出相應結論,進而為江蘇省農業 保險的發展提出建議。
1.1.2研究意義
隨著江蘇省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農業保險的功能越來越得到重視。為了進一 步研究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機制途徑,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本文從理論分 析和實證進行研究,完善農業保險理論,從而更好的發揮農業保險的助農作用。
理論方面,本文系統性的闡述了農業生產和農業保險的相關概念,并創新性 的引入了中介機制,研究了農業保險通過技術進步作用于農業生產的機制,完善 了農業保險的相關理論知識,為未來深入研究農業保險和農業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現實方面,本研究立足于江蘇省的發展現狀,基于江蘇省農業保險和農業發 展的相關數據,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機制檢驗模型,利用 stata 軟件進行實 證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有利于更好的穩定農業生產,也有助于政府部門調 整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農業保險是穩定農業生產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國家對于“三農”工作的重 視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展,國內外學者對于二者的關系也開展了許多研究,關 于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2.1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在農業生產方面,國外學者對農業保險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存在不同的觀
點。其中,一部分學者對農業保險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持正向的積極觀點。Jalan J、
Ravallion M 通過對目前的相關理論分析后,得出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發揮積極 作用【I】。Orden D基于1998?2000年的農業數據,利用相關軟件進行分析,研究 得出農業保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生產[2]。Wenner M D利用拉丁美洲和
2 加勒比地區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農業保險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促進農業 生產[3]。Akinrinola O 0、Okunola A M對120名投保了農業保險的尼日利亞農 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農業保險能夠增加對農業的投入,進而增加產量[4]。 Dai YW.和Liu W.P.實證分析發現,為農作物投保農業保險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 量[5]。
庹國柱、李軍認為農戶在購買農業保險之后,即使該種植區域具有一定風險, 但是發現農戶更傾向于擴展種植區域,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6]。王向楠、張偉通 過建立動態面板,利用系統GMM的實證方法對我國307個地級市在2005?2009 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農業保險的大力發展會間接的提高農業生產 的產值,并且影響程度與區域風險程度正相關[7] [8]。趙沛如、穆月英利用聚類分 析法,研究得出購買農業保險后,對農戶進行賠付能夠促進農業生產[9]。李猛從 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運用固定以及隨機效應等計量方法,對我國 31 個省份 11 年間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得出農業保險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總值,在糧食主 產區的正向顯著性明顯高于其余主產區[10]。周穩海、趙桂玲、尹成遠研究了河北 省2007?2013年的數據,通過系統GMM模型分析得出農業保險能夠化解風險, 促進農業生產[11]。聶文廣、黃琦通過研究發展農業保險能夠增加糧食產量[12]。聶 榮等、吳雪平等認為農業保險可以有效促進生產 [13-14]。馬九杰、崔恒瑜、吳本健 認為參加農業保險能夠促進農戶人均收入的增加,從長期來看可以縮小城鄉收入 差距[15]。盧飛、張建清、劉明輝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業保險的優勢在一定程度 上會影響農戶決策,促進農戶增收[16]。此外,部分學者還認為從微觀角度挖掘農 業保險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影響是有必要的。其中,邢鵬、黃昆認為在政府對農業 保險保費在一定情況下提供補貼,能夠促進保險公司擴展農業保險業務,農戶在 這種情況下也愿意擴大生產規模[17]。鐘甫寧等對新疆棉花的生產進行了研究,認 為農戶在購買農業保險之后,會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對生態環境有利[18]。羅向明、 張偉、譚瑩對養殖戶進行實地調研發現,購買農業保險之后,農戶面臨的風險有 效轉移,農戶傾向于擴大養殖規模[19]。
但是,另一種觀點是農業保險與農業生產兩者存在復雜的影響關系,或者在 不同條件,結果可能存在差距°Hazell H.認為自然災害發生時會造成農產品減產,
3 農作物減產會造成價格的上漲,但是單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彌補不了農戶因產量 減少造成的損失。在農戶投保后,農作物產量保持不變,價格卻發生了下降,實 際上給農戶帶來了不利影響,不利于農業生產水平的持續增長,但是消費者卻可 以從中獲益[20]。 Skees 認為政府對政策性農業保險進行保費補貼會使得農戶通過 擴大種植面積來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會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最終不利于 農業生產 [21]。 Shaik、 Atwood 認為農業保險如果在政府補貼下進行,可能面臨道 德風險問題[22]。Yokomatsu、Okada認為農業保險會涉及到有關社會福利的資源, 從而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23]。張躍華、史清華、顧海英以上海市的農業數據 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農戶投保農業保險的意愿與政府補貼水平正向相關。在災 害發生后,保險公司給予較少的賠付時,并不能顯著促進農業生產,從長期來看, 理論上的農業保險福利效應產生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24]。李婷、肖海峰通過對 江蘇省農業保險實際情況進行調研,結果表明農業保險在短時間內可以提高農作 物產量,但在長期的運營周期內結果并不明顯 [25]。
袁輝、譚迪以湖北省相關數據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政策性農業保 險會抑制農業生產 [26]。胡二軍經過實際數據的分析得出結論:即在不同季節下 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強度不同[27]。徐璋勇、左斐得出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在不 同的情況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28]。
1.2.2農業保險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國內外學者研究了農業保險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其中,部分學者認為農業保 險對農業經濟具有正向顯著作用。Leatham D J、Jones L L、Crane L M分析美國 北達科他州的數據,研究得出農業保險賠付增長能增加地區總生產,增加就業崗 位,提高個人收入,這表明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增長[29]°Wang, H. H 也認為農業保險能夠促進農業的良好發展,進而促進經濟增長[30]。以美國 真實的數據為例, Goodwin B K、 Ker A P 發現農業保險能夠支撐農業經濟發展 [31]。 Enjolras G、 F 對意大利和法國 9555 個農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了農 業保險對農業收入波動的影響,得出農業保險能有效的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32]。 Innes、 Robert 通過分析農業保險對政治經濟效應的影響,發現在政府可以提供財
4 政補貼的基礎上,農業保險可以顯著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能夠有效提高社會 的福利和政治效應[33]。Jing-Feng X U、Liao P的研究表明,引入農業保險之后, 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經濟增長[34]。
周才云對我國1985?2010年的宏觀數據進行研究,運用計量方法實證分析發 現,時間越長,農業保險助力農業經濟的作用也就越明顯[35]。程靜,胡亞權,李 春生以湖北、江西、安徽、湖南4個中部省份的數據為例,探究農業保險對農村 經濟的是否起作用,結果顯示保費收入的增加會帶來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36]。溫 鴻飛研究了我國 2001?2014 年的省級面板數據,研究得出 ,保費收入和賠付率 增長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長[37]。張東玲、王丹丹、陳景帥利用熵值法和固 定效應模型對江蘇省 2007?2016 年的區域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農 業保險能夠顯著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城鎮化水平越高的區域,作用效果越明顯[38]。 張麗娟、張東玲、陳景帥利用了耦合發展模型研究了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發展水 平之間的關系,得出江蘇省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發展總體呈階梯式上升趨勢,但 是波動性較大[39]。通過對我國 2010?2016 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數據分析,邵全 權、郭夢瑩發現:上一期農業保費收入和本期賠付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都呈正向 影響[40]。
然而部分學者提出農業保險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理論。Miller S E、Kahl K H、 Rathwell P J 以南卡羅來納州和格魯吉亞為例分析農業保險與桃子收益之間存在 的關系,發現農業保險對桃子收益的影響作用十分微弱 [41]。畢茜實證分析了二 者的關系,結果顯示,農業經濟水平與農業保險之間的關系不顯著,二者非協調 發展 [42]。江生忠和張煜基于我國2007?2013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利用最小二乘 法理論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農業保險并沒有使農業產值增加,農業保險促 進農業經濟的效果不好 [43]。
1 .2.3農業保險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國內外部分學者認為農業保險是提高農民增收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中,蔡洪 濱針對能繁母豬保險進行具體研究,結果表明當農戶購買能繁母豬保險后,農戶 擴大養殖范圍的幾率得到了提高,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水平[44]。孫朋、陳盛偉利用
5 研究1983?2008年內山東省農業保險對農戶收入水平的影響,研究得出,農業 保險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原因,但是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促進效果并不明顯 [45]。周才云利用誤差修正模型,并對該模型進行驗證,結果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民 收入發揮著關鍵作用 [35]。張小東、孫蓉將我國的 31 個省份根據特性進行聚類分 析,通過最小二乘法(GLS)估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農業保險能有效推 動農戶的收入水平(北京地區除外),在不同區域,農業保險對收入的能效存在 差異,相比之下,財政補貼越早、力度越大的省份,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作用 越顯著,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對農戶經營性收入影響呈正相關,因此可以穩定和增 加農民收入[46]。樊豐,劉小春通過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探究農業保險對 農民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業保險可以增加農戶收入[47]。
一部分學者認為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有消極影響。熊德平、余新平、熊皛白 通過構建修正模型分析二者之間關系,數據表明保費收入與農戶收入之間呈顯著 負相關 [48]。張躍華、史清華、顧海英對上海市農村地區進行調研,結果表明上 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沒有顯著影響[24]。祝仲坤、陶建平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農業 保險對農民收入呈負相關,農戶投保后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和福利耗散效應,一定 程度上會導致農民對農業的管理水平下降等消極影響[49]。高凡修通過分析農民增 收影響機制,得出以下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農業保險能提高農民收入,但是中國 農業保險保障程度低,風險分散能力不強,農業保險不能有效遏制自然災害對農 業生產造成的損失,所有農業保險并不能顯著提高農戶的收入 [50]。費清、江生 忠、丁寧對我國322個地級行政單位收集的數據進行廣義矩估計(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分析,分析表明以保費收入作為衡量標準,很明顯農業保 險對農戶收入呈負相關作用 [51]。
其余部分學者認為農業保險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 實際分析。周穩海、趙桂玲、尹成遠通過建立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具體分析災 前和災后兩個對立面中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通過進行廣義矩估計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分析,發現:農業保險在短期呢對農民收入 呈顯著的負相關,農業保險在長期內對農民收入呈顯著的正相關 [52]。阮貴林、 孟衛東根據我國31個省市在2001?2013年的面板數據,采用方差分解和響應函
6
數構建自回歸模型,分析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只有西部地區 的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沒有呈現顯著的正向作用[53]。周亞通過研究,得出云南省 農業保險和農民收入在長期是穩定的,但是并沒有發現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積 極影響 [54]。于晴研究了農業保險對農民增收在空間上因素上的差別,發現空間 因素的有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農業保險對農戶收入是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作用 [55]。石文香,陳盛偉對我國31個省10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 農業保險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具有門檻效應,當農民收入高于某一固定值時,會對 農民收入起積極作用;如果低于該固定值,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甚至起反向作用 [56]。
o
1.2.4文獻簡評
通過閱讀相關農業保險方面的論文,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關于農業保險對 農業生產、農業經濟和農民增收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大部分學者關于農 業保險對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影響持肯定態度。但是由于不同 學者選擇的數據不同,運用的實證方法和研究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結論不完全相 同,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農業經濟和農民增收沒有影響或 者存在負向影響。
通過對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發現:已有文獻中很少有關于江蘇省農業保 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所以,針對江蘇省的相關研究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研究:首先闡述相關的理論,明確影響機制,為 下一步的實證分析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基于江蘇省13地市12年的面板數據 構建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機制檢驗模型,利用 stata 軟件,深入探究農業保險影 響農業生產的力度和方向以及是否存在中介效應。
1.3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通過理論和實證來進行分析,具體的研究過程如下:
首先,對農業保險和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理論和概念進行理論分析。其次,對
江蘇省農業保險與生產的現狀進行分析,并且收集近幾年的相關數據。然后,基 于江蘇省13個地市近12年的面板數據,構建相應的計量模型并進行相關的實證 分析,討論農業保險作用于農業生產的方向和路徑。最后,根據理論分析和實證 研究的結果,提出合理化建議。
1.3.2研究方法
( 1 )文獻研究法
通過知網、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查閱國內外論文,在大量閱讀梳理文獻之 后,確定本論文的切入點和采用的實證方法;整理《江蘇省統計年鑒》等統計資 料中的真實相關數據,使研究結果更具有權威性。
( 2)實證分析法
本文以江蘇省2008?2019年13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選取恰當的變 量,構建回歸模型和中介機制檢驗模型,利用 stata 軟件進行實證分析,使得研 究更具說服力。
( 3)實地考察法
在對本論文正式寫作之前,實地到江蘇省各個地市進行走訪調查,詢問當地 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以及近幾年農業發展的現狀,為本論文的寫作提供了 一手材料。
1.4研究內容
第一章緒論。首先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義;然后分別闡述國內外學者關 于農業保險對生產、經濟以及農民增收的研究現狀并總結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 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具體的研究框架。
8
第二章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效應理論分析。本章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 面展開:首先是闡述農業保險與農業生產的相關概念和特征;其次進行相關理論 闡述,為本文奠定理論基礎;最后進行影響機制說明,探討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 產的機制。
第三章江蘇省農業保險與農業生產發展概況。主要介紹江蘇省農業保險和農 業生產的發展現狀,并分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江蘇省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實證分析。本章以江蘇省2008?2019 年13個地市作為面板數據,選取農業生產水平(Y)作為被解釋變量,農業保險 發展水平(X)作為解釋變量,化肥使用量(chem)、城鎮化水平(urban)和人均 農作物播種面積(area)作為控制變量,構建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估計,同 時將農業技術進步(M)作為中介變量,探討影響效果和途徑。
第五章結論與政策建議。本章主要是對前面章節中實證結果進行總結,并針 對前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
1.5 創新點與不足
1.5.1 創新點
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兩個不同層面探究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作用機制,為 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在實證分析前進行必要的理論分析。具體的創新點如下:
(1)研究對象的創新 目前,關于農業保險與農業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產量、農業經濟和農 業收入等方面,針對農業產值的研究還比較少且主要為定性研究,本文采用定性 與定量結合的方式進行探究,研究方法更為全面。
(2)研究視角的創新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針對江蘇省的研究還比較少,用實 證進行研究的更是沒有。本文在傳統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基于江蘇省 13 個地市 2008?2019 年的面板數據,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探究了農業保險對農業生 產的影響,并創新性的引入了中介機制檢驗效應,探究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 途徑。
9
1.5.2不足之處
本文主要以江蘇省統計數據為例分析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作用,其只 能反映該省的實際情況,結果不具有普適性。無法發現不同省份不同區域之間存 在的問題。其次,由于部分數據的不可得,考慮的影響因素有限,無法通過實證 窮盡全部影響機制,只能選取通過技術進步影響農業生產這一種機制途徑進行研 究,希望后續可以通過實地調研獲得更多數據,完善相關研究。
10
第 2 章 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理論分析
2.1 相關概念
2.1.1 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是指投保者在生產過程中遭受了自然災害,保險公司會按約定給予 補償的一種風險管理工具。關于農業保險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農 業保險僅僅包含種植業和養殖業,而廣義上的農業保險除包含狹義保險之外,還 包括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生產資料、農用設備、信貸等相關保險以及人 身安全、生命相關責任的保險。
農業保險與普通的財產保險具有不同之處,農業保險的特征如下:(1)地域 性。我國疆域遼闊,南北東西跨越大,不同地區生產的農作物種類不同,保險種 類具有地域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有差異, 抵御風險的能力也不同;災害具有多樣性,不同地區面臨的自然災害種類和受災 害影響的程度不同,不同季節面臨的自然災害也有不同。因此,各個地區應該因 地制宜,根據當地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農業保險。(2)風險高、賠付 高。農業風險的特殊性使農業保險伴隨著高風險性。具體原因如下:首先,農業 風險種類多,具體包括社會風險、自然風險以及相關的技術風險等,同等時間內 風險發生的概率高。其次,各種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一種風險可能導致其他風 險的發生,形成風險鏈。再次,自然災害有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點,導致農 業保險存在風險大,經營成本高等問題。(3)非盈利性。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 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農民認知水平普遍偏低,意識不到農業保險的重要性, 購買農業保險的覺悟較低,再加上農民收入也比較低,購買農業保險的能力較弱, 因此以盈利為目的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不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4)易發生逆選 擇和道德風險。保險費率是保險公司依據大部分農戶面臨的平均風險來制定的, 面臨較高風險農戶會傾向于購買農業保險,面臨較低農業風險的農戶會減少購買 農業保險,此時保險公司面臨較高的經營風險,保險公司會選擇提高費率,導致 更多低風險農戶退出農業保險,逆向選擇由此產生。道德風險一方面體現在生產
11
過程中疏于對農業風險的管理,導致發生災害的概率增大;另一方面,在考慮農 業保險后,部分農民為節約農業產出成本,會降低有機肥料的使用量,導致農作 物減產。
2.1.2農業生產
農業投入是保證農業生產能夠成功進行的基礎。農業生產指的是將所有的投 入以貨幣形式表現出經濟價值,反映了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所達到的規模和成 果,但是由于不同農作物的產量不同,價值也不同,無法直接進行加總,因此考 慮到產品的價值、產量的不同,本文擬用農業產值代表農業生產。許多學者對于 農業生產衡量的指標也有較大差異,其中有部分學者用農業生產總值來衡量農業 生產;也有學者用剔除價格因素的農業增加值來衡量,周穩海、趙桂玲、尹成遠 選取了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來代表農業生產[11]。
因此,還沒有一個確定的衡量指標來衡量農業生產。在本文研究中,選取狹 義上的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來衡量農業生產,通過農業生產總值這一數據能夠反 映出某個地區的農業發展實力,展現農業市場規模。
2.2 理論基礎
2.2.1 公共物品理論
實踐表明,公共物品理論是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市場不 能向公民提供合理的公共物品,而市場經濟要實現資源最合理的配置,必須依靠 外界組織進行干預。政府機構可以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從而使市場達到協調機 制,更好的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中,農業保險具有外部性特征,因 此,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加大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提高農業化的生產水平等手段 進行主動干預,從而調動未參保人員積極參保的積極性,通過保險機構增強抵御 風險的能力,從而更好的降低農業中的受災風險。
2.2.2 農業弱質性理論
農業是一切生產活動正常進行的首要條件,但農業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的特征
12
決定了其具有弱質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具有季節性。農作物受自然環境影響大,容易受 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各種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一種風險可能導致其他風險 的發生,形成風險鏈。自然災害的偶然性以及不可預測性的特點,使保險業經營 風險大、經營成本高難以精準投保。第二,農業抗風險水平能力差。農業生產不 僅受到自然災害的挑戰,還面臨市場風險,自然災害具有隨機的突發性,難以預 測,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長,供求信息反應機制具有滯后性,加上農作物屬于生活 必需品,價格缺乏彈性,容易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這給擴大農業生產帶 來很大的限制。當下我國仍然以家庭經營為單位進行生產,規模化程度較低,在 自然災害發生時,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第三,農業領域資源流失。市場經 濟條件下資源總是向收益高的行業和部門傾斜,農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收益率 相對較低,必然會導致生產要素流向其他部門,進一步影響農業的發展,形成惡 性循環。
農業保險能夠分散生產活動中面臨的風險,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穩定 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業弱質性。
2.2.3 農業風險管理理論
農產品作為農業的產物,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農業在生產過程中遭受 自然災害或者因為其他原因減產,會減少市場上農產品的供給,造成價格上漲, 滿足不了人們的基本需求,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農業風險管理是對農業生產過 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估測,進而選擇合適的風險管理工具對風 險進行預防和控制,以最小的管理成本來爭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決策過程。農業風 險管理按照時間不同,包含事前風險防范、事中風險管理和事后補救三個階段。 事前風險防范是在風險發生之前,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前采取措施減少風險發生的 概率;事中風險管理是針對正在發生的農業風險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進行控 制;事后補救是在災害發生后,提供一定的補償進行補救。
農業保險不僅能夠在農業災害發生后對農戶所遭受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從 而迅速恢復農業的正常生產,還能夠發揮保險公司專業的防災防損功能,減少農
13
業風險發生的概率,因此發展農業保險十分有必要。
2.3 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機制途徑
農業保險因其所獨有的抵御農業風險、穩定農業生產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 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視,通過閱讀文獻可知,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既有促進 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因此,本節主要就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機制進行分析。
2.3.1 災后恢復農業生產
自然災害因為其不確定性、突發性的特征,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消極影響, 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導致的農業減產的情況較多。而農民作為低收入行業的代表, 收入不穩定,抵御風險的能力比較低,如果發生大規模減產現象,一定會影響正 常的農業生產活動。
農業保險在災后進行賠償,能夠保障農業生產活動的持續性,目前我國農業 保險的運作方式是由保險機構主辦,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當投保農戶遭遇 在合同內約定的保險事故之后,由保險機構評估損失并支付相應的賠款。在災害 發生后,農戶能夠快速獲得相應的經濟損失賠償,恢復生產能力,從而有能力投 入到下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可以使農戶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及時止損,為農戶快速投入生產提供經濟支撐,不至于影響來年的生產,將對社 會穩定的威脅降到最低。
2.3.2 降低損失發生概率
目前,我國主辦農業保險的仍然是各大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仍然以盈利為目 的,出于盈利的目的考慮,保險公司會想方設法的減少賠款,降低經營風險。因 此在農戶投保之后,保險公司會幫助農戶做好防災防損工作,比如及時進行天氣 預警、對農戶提供應對風險的知識培訓、提高農戶的風險意識等。由于農業保險 是政府、保險公司、個人三方參與,政府起著牽頭作用,出于保護農戶利益和保 障保險公司正常運營的需要,政府也會大力宣傳,提高農戶風險意識,減少風險 發生的概率。從農戶角度來說,購買農業保險之后,可以了解到一系列防災防損 的知識,也有利于降低農業損失發生的概率。
14
2.3.3 促進農業技術提高
農業技術的采用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但是新技術的應用推 廣比較困難。一是由于農業技術的研發周期比較長,實驗過程難以控制,在一個 地區試點開展的農業技術未必適用于其他地區,農業技術的普適性不強;二是由 于新技術的直接使用者大都文化水平較低,對新技術的學習可能存在困難,加上 農民大都沒有固定收入,無法承擔因采用技術帶來的損失,因此大多數農戶不會 選擇使用新技術。
而農業保險能夠分散和轉移應用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如果農戶因災減產,保 險公司會給予經濟補償,使農戶在受損后仍然有資金投入下期的生產活動,提高 農戶使用新技術的信心。同時,在農戶投保后,保險公司會提供給農戶一定的技 術培訓,減少農戶因技術不當帶來的風險,這都會提高農戶使用新技術的信心, 促進科研部門研發的加快,促進農業技術發展。
2.3.4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保險機構對不同地區的農業保險設置不同的險種,政府對不同險種和不同地 區內給予不同的保費補貼額度,能夠引導農戶種植國家優先發展的產業,調整該 地區的種植結構;同時購買農業保險之后,農戶會加大對新技術的使用,能夠提 高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力的投入,可以使多余的勞動力流向其他行業和部門,能 夠調整產業機構。
2.3.5 支持農業信貸
農業生產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而農業自身積累資金比較緩慢且融資體 系也不夠健全,難以滿足擴大生產的要求,必須借助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體系。 因為農業自身的風險性以及脆弱性特性會使農業面臨較大的風險,很大程度上農 戶因為現實原因不得不對農業貸款違約,因此銀行機構一旦向農戶發放貸款,自 身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性。因此,銀行同意向借貸人的借款申請時,一般要求農 戶提供相應的抵押資產,農業保險保單可以在農戶申請貸款時作為抵押物的籌碼 之一。目前的農業保險大都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背后有中央財政的支持,具有穩
15
定性和可靠性,具有發揮類似抵押品的作用。一旦購買過農業保險,在向銀行機 構貸款時可以質押農業保險保單,保險公司會將賠償優先給付給銀行機構,有利 于銀行及時收回貸款,解決銀行系統可能面臨的問題;自然災害給農戶帶來經濟 損失后,受災農戶在接受到由保險公司提供的資金賠付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 障農民的基本收入,同時也會使銀行機構的預期處于相對穩定的范圍。一旦農業 保險參與后,保險公司和銀行機構將會共同承擔相應的風險,使得銀行機構對農 戶借貸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對農業發展起到了信貸支持的效應。
2.3.6 抑制農業發展
理論上,農業保險可以促進農業生產,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 存在,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作用并不明顯,尤其是現在推行政策性農業 保險制度,政府補貼力度比較大,但是農戶在投保時在思想上很容易產生道德風 險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業保險發揮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道德風險是 指當農戶投保農業保險后,由于農業保險為農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障,當發 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后會有保險公司進行賠付,這會使農戶產生惰性心理, 農戶不會再積極采取措施減輕風險,可能會導致生產下降。由于局部天氣的存在 難以監測,也會有部分農戶故意制造損失,造成人為減產。
2.4 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介紹了農業保險和農業生產的相關概念,其次梳理了本文涉的相關 理念,最后從正反兩面探討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機制途徑,為后文研究奠定 基礎。
16
第 3 章 江蘇省農業保險與農業生產發展概況
自 2004 年起,江蘇省已經開展相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比如:淮安市 政府與中華保險公司在 2004 年試行風險共享的“聯辦共保”的新模式,蘇州市 在 2005 年推行 “ 委托代辦 ” 的另一種模式, 2008 年江蘇省全省推行淮安 “ 聯辦共 保”模式,保險運營機制逐漸完善,擴大了農業保險的覆蓋率,在保障農民的基 本收入,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2021 年全省農業保費規模達 到 53.07 億元,同比增長約達 19.2% ,為全省 1502 萬戶次投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 1672 億元。
3.1江蘇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3.1.1農業保險機制逐漸成熟,政策不斷完善
1.保險險種不斷增加。
自 2007 年農業保險試點以來,江蘇省逐漸改善與農業保險相關的政策體系, 農業保險的種類逐年增加,保險的保障功能穩步提升。試點初期只有5 個主要種 植業保險,如今涵蓋主要養殖業、種植業、漁船漁民互助保險、農機具等 67 個 險種,保險責任基本覆蓋了種植業、養殖業中常見的自然災害、病蟲害和疾病等。 江蘇省省級以上的財政補貼險種已達51 個,基本實現對基礎設施農業的全覆蓋。 在主要種植業方面,該省的保險承保覆蓋范圍接近 90%,保險保費在高效設施農 業方面比例超過 50%。此外,保險公司也不斷擴展農業保險服務領域,積極由保 成本向保收入進行過渡,開發出保障收入和價格的特殊險種。鎮江市開辦了針對 大稻和小麥的補充性商業保險,針對水產養殖的氣象保險等;泰州市開辦了保障 農產品質量的保證保險。為提高農民風險保障水平,南通市推行了稻麥附加險。 針對不同區域問題不同,揚州市開發了針對當地特色的地方特色險種,如沼蝦和 水稻收獲期降水指數保險等特色險種。
17
表 3-1 特色保險品種以及承辦公司
名稱 地點 承辦公司
內塘螃蟹水文指數保險 南京 高淳區農保辦、人保財險高淳支公司
夏季保淡綠葉菜價格指數保險 張家港 人保財險張家港中心支公司
生豬價格指數保險 淮安 太平洋財險
大閘蟹氣溫指數保險 蘇州 太平洋產險蘇州分公司
茶葉氣象指數保險 鎮江 紫金保險、江蘇省氣象局
玉米期貨價格指數保險 連云港 人保財險灌南支公司、弘業期貨股份
有限公司
水稻收入保險 常州 人保財險武進區支公司、武進區推委辦
2.政策支持力度增大
繼 2007 年,江蘇省頒布了一系列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惠農政策。江蘇省經 過決策,對該省所有地區展開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針對不同區域差異,各級政府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財政補貼,政策規定,政府中的財政部門對主要參保種類 保費補貼力度不得少于 60%。在江蘇省大力推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期間,江蘇省 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從原來的 60%提升到如今的 70%。2021 年,江蘇省在 33 個產糧大縣(市、區)開展農業收入保險以及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的工 作,對實際開展得地區,中央財政給予35%的保費補貼,省財政給予 30%的財政 補貼,農戶自繳比例低于 30%,剩余差額部分由地方政府部門進行承擔,鼓勵有 條件的市縣適度減輕農戶保費負擔。同時,遵循“保本微利”的標準,規定相關 承保機構的經營成本綜合費用率不允許超過 20%。
江蘇省農業保險首先由保險機構進行先行先試,然后相關單位負責總結并印 發,最后在全省范圍內統一推廣。在實行過程中,根據當地農業的年生產水平, 對農業保險中的保險費率、保險責任劃分以及相關保險條款進行調整。
3.運營模式逐步成熟 農業保險的運營模式在江蘇省主要分為三個關鍵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從最開 始的2007 年的委托代辦到2008 年政府和企業之間共同協作的聯辦共保,最后在 2019 年實現以政府主導的市場化運營。在第一階段,江蘇省各級政府單位將保 險機構作為核心,讓其負責農業保險工作,但農業保險機構作為盈利機構,結果 不盡人意。第二階段,政府機構和保險公司共同開展“聯辦共保”的新模式,即 雙方根據比例收取保費和支付賠款,這種新的運營方式為保險機構消除了疑慮,
18
增加了市場自信度。政府和保險機構分攤的比例由原先的 6:4,調整為如今的 5: 5。為發揮政府的指導帶頭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2019 年江通過政府 的長期考慮,決定將第二階段的運營模式變為由政府指導,保險機構負責獨立承 保的運營新模式,農業保險逐漸變為市場化運營。當前,江蘇省經辦農險業務的 單位有8 家。各個機構在其自身以及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增加了相關的資源配置 和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改善了市場化的經營水平。
3.1.2保險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有待提升
江蘇省農業保險從 2007 年起逐漸興起,農業保險試點范圍逐年增大,不斷 擴充農作物保險的承保種類,為了提高保險機構承保信心,2008 年開始實施“聯 辦共保”農業保險發展模式,使江蘇省農業保險發展水平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但是目前農業保險賠付率波動大。圖3-1表示2008?2019年江蘇省農業保險保 費收入、賠付支出及賠付率。
45000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保費收入(萬元) 賠付額(萬元) O 賠付率(%)
圖 3-1 江蘇省 2008 ?2019 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賠付支出及賠付率
從圖 3-1 中可以得知,在 2008?2019 年間,江蘇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賠 付支出總體上都呈增加的發展態勢,賠付率也波動式增長。 2008 年的保費收入 僅僅有31040萬元, 2019年增長到了398735萬元,年均增長率約達26.12%, 2008年賠付支出約7462萬,2019年賠付支出高達319901 萬元,增長了3 1 243 9 萬元,年均增長率高達約 42.73%,賠付支出額增長較快。分階段來看,2008? 2013 年保費收入增長速度較快,保費收入由31040萬元增長到了157620 萬元,
19
增長率接近 38.34%;2013?2018 這 5 年間保費收入增速放緩,由 157620 萬元增 長到 188884 萬元;賠付支出在在 2008?2016 年呈增長趨勢,從 7462 萬元增長 到 125265 萬元,增速近 42.27% ,但是在 2016 ? 2017 年賠付支出呈下降趨勢, 由 125265 萬元下降到 100364 萬元,從 2017 年至今,賠付支出增長迅速,由 100364 萬元增長到 319901 萬元,增長速度接近 78.53%。
農業保險賠付率能夠反映農業保險的經營風險,從圖中可以看出,農業保險 賠付率波動較大,但是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并且有3 年的農業保險賠付率超過保 險業界公認的 70%臨界值,這意味著江蘇省農業保險經營風險過高,經營模式、 承保類別以及定價標準還有待改善。
圖3-2江蘇省2008?2019年農業保險深度與農業保險密度的情況
農業保險深度與密度是衡量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從圖 3-2 中可以 看出,農業保險密度在 2008?2019 年一直呈現增長趨勢,說明農業保險發展迅 速;農業保險深度除了在 2013?2015 年呈下降趨勢之外,其余時間總體上都呈 現增長趨勢。從圖中曲線可以反映出,農業保險密度和農業保險深度有極強的相 關性,二者增長趨勢基本一致,在這 12 年間,人均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以及保費 同步提升。
根據我國下發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2 年我國農業保險深度目標值需要完成1%,農業保險密度指標達到 500元/人。從 2008年起,江蘇省農業保險總體上呈逐年發展的上升趨勢,尤其是在 2018?2019
20
年,政府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密度使結果顯著,從267元/人提高到578元/人,增 長速度迅速。雖然農業保險密度處于上升的趨勢,但是隨著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 的影響,江蘇省第一產業的從業人數每年下降幅度還是處于 3%?5%的波動范圍, 這從另一層面上反映出農業保險在整個經濟中還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農業保 險深度在2008?2019年總體上也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在2019年增長迅速,在 2019年前,農業保險深度不足0.5%,2019年達到0.87%,還沒有達到國家要求 的 1% 目標值。
3.1.3缺少大災風險應對機制
我國目前整體的自然災害相對于其余國家仍然處于發生率較高的水平,農業 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固然會產生脆弱性的特征,而江蘇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 之一,目前農業保險的賠付率較高,給相應的承保公司造成了較大困難。近幾年, 由于自然災害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傳統的農產業養殖保險和蔬菜大棚保 險等部分險種使保險公司承受了巨大虧損。 2019 年,江蘇省生豬發生大規模死 亡現象,導致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超過12.9億元,簡單賠付率高達290%。可以 反映出保險公司以及政府應對農業生產脆弱性的風險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江蘇 省政府“聯辦共保”時期建立了應對巨災風險的機制以及相關的資金,但是巨災 準備金目前運用范圍存在限制,一是該準備金只適用于棉花、油菜、水稻、玉米、 小麥保險,其它農業保險種類不列入準備金的求助范圍;二是只有當由政府承擔 賠償責任部分發生的超額支出時,該巨災準備金才生效。由保險公司需要賠償的 責任部分,其風險由其自行承擔,導致承保公司不得不進行高額的賠付,進一步 增大了保險公司的運營壓力,導致保險機構主動承辦農業保險業務的意識不強。
3.1.4 農戶投保意識不強
雖然江蘇省生產規模化程度較高,但是普通農戶仍然占重要地位,通過相關 調查結果顯示普通農戶對投保農業保險的風險意識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主 要表現在:一是缺乏風險意識。主要原因在于農戶對農業保險了解不徹底,“靠 天吃飯”的封建思想比較嚴重。在實行“聯辦共保”模式時,首先由村集體統一 組織進行投保工作,接著進行市場化運營,最后村集體按照規定進行統一投保、 21
集中理賠模式變成了一戶一保、一戶一賠新的管理模式。農戶受主觀因素和客觀 因素限制,導致收益高和收益低的農戶的投保意愿差異巨大。二是對保險認識存 在局限性,農戶對農業保險中條款理解不透徹,一部分農戶甚至產生極端思想, 認為農業保險是政府救災的一項舉措,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對受災的農戶給予一定 的資金補償,心理預期高,這是農戶自身存在的現實問題。除此之外,由于外部 的因素,例如:因氣象受災不能提供相關災害證明、保險的賠償金不足以平衡相 關損失。通過以上的綜合因素,最終使農戶投保農業保險的意識處于比較低的水 平。
3.2江蘇省農業生產情況
3.2.1 農業生產發展迅速
1.農林牧漁業產值
50000 8000
0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百萬元)一•-人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元/人)
圖 3-3 江蘇省 2008?2017 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和人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
由圖 3-3 中可以看出,江蘇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和人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總 體上均呈增長趨勢,其中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 2008 年的 2100 億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4612 億元,增加一倍多。人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 2343 元/人增加到 2019 年的6707 元/人,增長速度較快。以上結果表示目前江蘇省農業增長速度處于一 個較快的發展時期。
2.主要農作物產量
22
圖 3-4 江蘇省 2008? 2019 年棉花、油料和糧食產量
從圖 3-4中可以看出,在總產量上,江蘇省近12 年糧食總產量呈現遞增趨 勢,而棉花和油料作物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分階段來看,糧食產量在 2008?2015 年間呈現遞增趨勢,從2008年的3 192.23萬噸增長到2015年的3594.71 萬噸, 增長速度較快。雖然在2015 年之后略有下降,但是從2016 年又開始逐年增長的 趨勢,從2016年的3542.44萬噸增加到2019年的3706.2 萬噸。與糧食作物不 同,棉花作物產量在總體上呈現遞減趨勢,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 2015 年及其之前年份,這個階段呈遞減趨勢,但是棉花產量相對還比較高,從 2008年的32.6萬噸,下降到2015年的15.95萬噸;第二個階段是2015年之后, 由于棉花在生產期種植成本高等不合理因素,棉花總產出大幅度降低,2019年, 棉花產量僅僅只有1.57萬噸。油料作物的產量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 2017年 前,油料作物的產量在波動中呈現遞減趨勢,在 2017 年之后,又開始轉為增長 趨勢。
3.農業技術投入
圖3-5為江蘇省2008?2019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及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情況, 江蘇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及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都呈現增長的趨勢,但是,農業機 械總動力呈波動式增長趨勢,而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明顯的遞增趨勢。分時段 來看,2008?2015 年期間農業機械總動力發展迅速,由 3630.86 萬千瓦增至 4825.49萬千瓦,共增加接近1200萬千瓦,年均增長率為3.45%。人均機械總動
23
力從2018 年的4.05萬千瓦增長到 2019年的 7043萬千瓦。以上數據說明,江蘇 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和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較多,在未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會完善江蘇省的農業化設施設備水平,減少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生產效率,使 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 T—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千瓦/人)
圖 3-5 江蘇省 2008?2019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和人均機械總動力
4.農作物播種面積
圖3-6 江蘇省2008?2019主要作物播種面積
從圖 3-6 可以看出,在這 11 年間,總播種面積大致以 2015 年為節點,在
2015 年以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大體上呈增長趨勢,從 2008 年的 7495 千公頃 增長到 2015 年的 7738 千公頃;在 2015 年之后,總播種面積呈遞減趨勢,截止
24
到2019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7442千公頃。而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在2008? 2019 年總體上呈增長趨勢,這說明雖然總播種面積有所下降,但是從事農業的 人數也在遞減,從業人數的增速大于總播種面積下降的速度。在 2008?2019年 間,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較穩定,波動性不大,雖然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變化不大, 但是糧食產量一直呈現遞增趨勢,考慮是由于利用科技手段,機械化程度高,不 再單純依靠人力進行生產活動,提高了生產力。經濟作物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 其他作物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
3.2.2發展不均衡
12.00%
圖 3-7 江蘇省 2008 ?2019 年 13 地市農林牧漁業產值及其年均增長率
圖 3-7 中的數據可以看到,江蘇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在各個地市間存在較大 的差異,根據2019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為:徐州市— 鹽城市—南通市—連云港市—淮安市—宿遷市—揚州市—泰州市—南京市—蘇 州市—常州市—鎮江市—無錫市。
由上圖可以得出,各個地市發展不均勻, 2019 年農林牧漁業產值最大的是 徐州市,從2008年的421 億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182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 9.85%;而無錫市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在2008年只有124.48億元,在2019年達 到了 201.52 億元,無錫市與徐州市相比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處于較低水平。從 年平均的增長速率來看,連云港市增長速率最快,年均增長率達 9.99%;而無錫 市增長速度最慢,僅為 4.48%。總體來看,江蘇省的 13 地市農業生產總值差距
25
較大,說明江蘇省農業發展不均,存在明顯的地域差別。
3.3 本章小結
本文通主要是對江蘇省2008?2019年13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進行理論分
析,分析江蘇省農業保險和農業生產的現狀,為后文實證奠定理論基礎。
26
第 4 章 江蘇省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生產的實證分析
本章基于前文中農業保險和農業生產的相關理論分析,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 既有正向促進作用又可能因為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抑制農業發展。因此本章 以江蘇省 13 個地市的面板數據,以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為自變量建立相關的基準 回歸模型,以農業技術進步為中介變量構建中介效應模型來探究對農業生產水平 的影響,最后進行穩健性檢驗和異質性分析。
4.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4.1.1變量選取
在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經驗,選取農業生產水平作為因變量,農業保險發展 水平作為核心自變量,選取農業技術進步作為中介變量,城鎮化水平、化肥使用 量和人均農作物播種水平作為控制變量,具體相關的變量以及符號見下表 4-1:
表 4-1 相應變量以及符號設置
變量設置 變量名稱 相關符號
解釋變量 農業生產水平 Y
被解釋變量 農業保險發展水平 X
中介變量 農業技術進步 M
城鎮化水平 urban
控制變量 化肥使用量 chem
人均農作物播種水平 area
其中為更好的理解上述各個變量,各個變量的具體解釋如下:
(1)農業生產水平(Y)
農產品種類眾多,不同種類的產品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其中,農業生產 總值是判斷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指標,可以反應一定周期內的農業生產的規模和 成果,可以直觀的映射出農業生產水平。因此,為了定量分析農業保險對農業生 產的影響,選取江蘇省的人均農林牧漁產值來代表農業生產水平。具體計算方法 為:農業生產水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
27
(2)農業保險發展水平(X)
農業保險發展水平是核心解釋變量。農業保險密度是農業保費收入與農林牧 漁業從業人數之比。因此,農業保險密度不僅能夠反映一個地區農業保險的發展 規模,而且能夠反映出當地群眾對農業保險的認知程度。農業保險密度與農業保 險保費收入正向相關。一般來說,區域內農業保費收入越高,農業保險密度越大, 農業保險發展水平也就愈高。
( 3)農業技術進步( M)
為探究農業保險作用于農業生產的機制途徑,本文選取農業技術進步作為中 介變量。機械化總動力的增加,會減少勞動力的使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能夠 表示農業技術進步。基于以上相關研究,本文借鑒相關學者的處理方法,選取單 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化總動力來表示農業技術進步,即各市農業機械化總動力與 耕地面積之比表示。具體計算方法為:農業技術進步=農業機械化總動力/耕地面 積。
(4)化肥使用量(chem)
在農業生產中,化肥使用量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化肥的合理使用, 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因此本文將化肥使用量作為一個控制指標。
( 5)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 area)
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各種資源的投入,土地資源是一項基礎性資源,會直接 影響農業生產總值。因此考慮將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引入模型中。一般來說,在 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與農業生產水平成正比,人均農作 物播種面積越大,農業生產水平越高。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主要農作物播種面 積/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
(6)城鎮化水平(urban)
城鎮化對農業生產存在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城鎮化的提高能夠重新分配 資源,可以調整農業的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產值,有利于農業發展;另一方面, 城鎮化會占用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不利于農業發展,從而抑制農業生產。本章 用城鎮化率來衡量城鎮化水平,其具體結果為各市年末城鎮人口與該市總人口的 比值。
28
4.1.2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基準回歸模型進行相關結果的分析,其中構建模型具體公式如下:
Y = cX + 0] ■ chem + 02 • area + 03 ■ urban + “ (4.1)
其中,c:表示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效應;
01:表示控制變量化肥使用量(chem )對丫的效應;
02:表示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area )對丫的效應;
03:表示城鎮化水平(urban)對Y的效應;
X、Y、冷分別表示農業保險發展水平、農業生產水平和隨機誤差項。 同時,為探究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作用機制,本文還考慮加入中介變量M,
即農業發展水平深入分析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從而建立相關的中介效應模
型,為更好理解起原理,關于中介模型的示意圖如下圖4-1 所示:
圖 4-1 中介模型示意圖
從圖4-1可以看出自變量X、中介變量M以及因變量Y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 根據本文考慮的相關因素,建立如下的中介效應模型:
Y = cX + ^1 • chem + 02 • area + 03 • urban + 冷 (4.2)
M = aX + “2 (4.3)
Y = c'X + bM + 屁• chem + 02 • area + 03 • urban + “3 (4.4)
其中,a:表示自變量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中介變量技術進步效應;
b:表示在控制了中介變量M后,自變量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因變量 農業生產的直接效應;
29
“1、“2、“3 :表示回歸殘差。
根據 MacKinnon、 Dwyer 和 Warsi 等人 1995 年提出的觀點,中介模型中, 中介效應與總效應和直接效應有如下的關系式:
c = cf + ab (4.5)
目前,關于中介模型的檢驗國內外學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利用溫 忠麟等人( 2004)年的對中介效應檢驗流程的研究,在 Sobel、 Bootstrap 等方法 的基礎上提出新的中介效應的檢驗流程。具體的檢驗流程如下圖 4-2 所示:
圖 4-2 新的中介效應檢驗流程
具體的檢驗步驟流程如下:
Stepl:檢驗公式(4.2)的系數c,如果顯著,那么按照中介效應分析,否則
按照遮掩效應分析。但是無論檢驗結果是否顯著,都需要進行相應的后續檢驗。
30
Step2:依次檢驗公式中(4.3)和(4.4)中的系數a以及b,如果兩個系數分 別都表現出顯著關系,則模型中的間接效應是顯著的,轉到Step4;如果至少有 一個系數不顯著,進行 Step3。
Step3 :用Bootstrap法直接檢驗,如果分析結果顯著,則間接效應顯著,從 而按照Step4進行,否則間接效應不顯著,停止分析。
Step4:檢驗公式(4.4)的系數c,,如果效果不顯著,表明只存在中介效應; 如果顯著,則直接效應顯著。
Step5:比較公式(4.2)、(4.3)和(4.4)的系數ab和c的符號,如果同號則 說明中介效應結果是成立的,可以按照中介模型進行解釋;如果異號則屬于遮掩 效應,分析結束。
4.1.3數據來源
江蘇省農業保險自 2007 年試點工作才進入正軌, 2007年以前農業保險發展 緩慢,考慮到數據的穩定性和政策的滯后性,本文選取2008?2019年間江蘇省 13個地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其中,各地市的農業保險發展水平根據《中 國保險年鑒》計算所得,各地市農業生產水平、農業技術進步、農作物播種面積、 城鎮化水平以及化肥使用量的數據取自《江蘇省統計年鑒》。
4.2 回歸分析
4.2.1描述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即概括性度量,是用來表述、概括事 物相關狀況以及關聯、類屬關系的統計方法。通過描述性統計可以對原始的數據 進行相關的認知,例如數據的集中趨勢,離散程度等。所以,對本文建立的基準 回歸模型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具體結果如表4-2:
表 4-2 描述性統計
變量名 總量 均值 標準差 中位數 最小值 最大值
Y 156 9.146 4.463 8.157 2.499 22.808
X 156 2.227 1.886 1.768 0.039 12.177
31
表 4-2 描述性統計(續表)
變量名 總量 均值 標準差 中位數 最小值 最大值
urban 156 62.898 9.811 62.500 35.900 83.200
chem 156 24.740 18.866 19.885 4.660 70.340
area 156 1.024 0.223 0.966 0.628 1.527
M 156 6.129 1.463 6.043 3.413 9.923
表 4-2 展示的是本文所研究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江蘇省 農業水平生產(Y)和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area)分別達到9.146萬元和1.024 公頃,說明江蘇省農業發展條件較好,農業經濟態勢良好;但是Y最大值高達 22.808萬元,最小值僅只有2.499萬元,相差極大,且標準差達到4.463萬元, 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area)最高值達到1.527公頃,最小值只有0.628公頃, 相差很大,這說明江蘇省農業經濟各個地區發展水平相差較大。農業保險發展水 平(X)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也很大,最大值為1217元,最小值僅為3.9元, 而均值為222.7元,標準差為188.6元。由此可見江蘇省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地區 之間發展不平衡。由城鎮化水平(urban)和化肥使用量(chem)的統計數據可 得,城鎮化水平和化肥使用量也存在很大差異,表示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 結構不同。
4.2.2多重共線性檢驗
為了避免模型中各個解釋變量之間互相影響導致回歸結果的不可信,因此對 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需要對各個變量之間進行相關性檢驗,檢驗是否存在多 重共線性問題。因此,對變量進行皮爾遜(Pearson)多重共線性檢驗,下表4-3 為具體的分析結果:
表 4-3 Pearson 多重共線性檢驗
變量 Y X urban chem area
Y 1
X 0.737*** 1
32
表 4-3 Pearson 多重共線性檢驗(續表)
變量 Y X urban chem area
urban 0.618*** 0.540*** 1
chem -0.492*** -0.262*** -0.637*** 1
area 0.513*** 0.508*** 0.295*** -0.174** 1
注:*** p<0.01, ** p<0.05, * p<0.1
從表中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到,農業生產水平與農業保險發展水平(0.737) 、 城鎮化水平(0.618)、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0.513)、化肥使用量(-0.492)都存 在相關性。其中農業生產水平(Y)與農業保險發展水平(X)、人均農作物播種 面積(area)、城鎮化水平(urban)存在正相關關系,與化肥使用量(chem)存 在負相關關系。自變量的相關系數較低,低于 0.8,證明該模型中不存在嚴重的 多重共線性問題。
4.2.3 基準回歸結果
當前面板回歸分析的模型主要是有混合回歸模型(OLS)、面板固定效應模 型(FE)和面板隨機效應模型(RE),固定效應模型的優勢在于納入了個體效應, 在線性面板模型中,個體效應與自變量相關時大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由于每個地區的情況不同,可能存在不隨時間改變的變量,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 的基礎上擬采用固定效應FE進行分析,同時進行OLS混合回歸分析和RE隨機 效應回歸分析,對固定效應的結果可以達到一個檢驗的效果。回歸分析的結果如 下表 4-4:
表 4-4 回歸結果分析
相關回歸模型 OLs RE FE
變量 Y Y Y
X 0.7532*** 0.8528*** 0.8847***
(6.668) (8.419) (8.455)
33
表 4-4 回歸結果分析(續表)
相關回歸模型 OLs RE FE
urban 0.2570*** 0.1905*** 0.1057**
(10.522) (5.608) (2.359)
chem -0.0092 -0.0297 -0.0425
(-0.766) (-1.349) (-0.609)
area 3.3703*** 4.8536*** 10.2882***
(4.055) (3.173) (3.764)
_cons -12.5569*** -9.9159*** -9.8769***
(-7.074) (-4.260) (-2.923)
N 156 156 156
r2 0.817 0.783
r2_a 0.811 0.755
F 132.039 97.867
注:括號里為 t 值,*** p<0.01 , ** p<0.05 , * p<0.1
根據回歸結果顯示, 在 RE 隨機效應、 OLS 混合回歸以及 FE 固定效應回歸
中,農業保險發展水平(X)、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area)和城鎮化水平(urban) 對農業生產(Y)表現出正向顯著作用,而化肥使用量(chem)對農業生產(Y) 不具有正向的顯著性。在三種模型中,核心自變量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農業生產 均在 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正向作 用。
本文主要根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根據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的結果可以看
出:R-squared為0.783,即模型解釋了總體的78.3%,說明農業保險發展水平、 城鎮化水平以及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都與農業生產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其中農 業保險發展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8847,這表明農業保險發展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 點,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0.8847 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對農業生產水平的回歸系 數為 0.1057,在 5%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城鎮化水平對農業生產的積極作用大
34
于消極作用,有利于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回歸系數為 10.2882,在 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4.2.4中介機制檢驗
本文以農業技術進步作為中介變量,探究農業保險是否可以通過提高農業技 術進步促進農業生產。表4-5 反映了自變量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中介變量農業機 械化水平效應a以及表示在控制了了中介變量M后,自變量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 因變量農業生產的直接效應b,具體的分析結果如下:
表 4-5 中介模型檢驗結果
(1) (2)
X 0.1290*** 0.7319***
(3.975) (7.092)
urban 0.1310*** -0.0495
(9.431) (-0.920)
chem 0.0104 -0.0548
(0.482) (-0.841)
area -2.6973*** 13.4836***
(-3.183) (5.098)
M 1.1847***
(4.588)
_cons 0.1306 -10.0316***
(0.125) (-3.180)
N 156 156
r2 0.681 0.812
r2_a 0.641 0.787
F 58.115 97.087
注:括號里為 t 值,*** p<0.01,** p<0.05,* p<0.1
表4-5中表示的是自變量農業保險(X)以及中介變量農業機械化水平(M)
對農業生產的Y的逐步回歸的檢驗結果,其中(1)表示農業保險對農業技術進步
35 的回歸結果分析,(2)表示農業的技術進步對農業生產的結果。從(1)、(2)中 可以看出a = 0.1290,b = 1.1847。同時通過表4-4中回歸的結果分析可以得出 c = 0.8847。因此相關效應已知的前提下,可以進行中介效應檢驗流程。通過公 式(4-5),可以得出c,= 0.8847 - 0.1290 • 1.1847 = 0.7319,與ab同號,因此根 據中介效應的判斷流程,可以判斷出中介效應存在,即中介效應模型成立,即農 業保險通過農業技術進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
從(2)中可以發現,農業技術進步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增加 1.1847 個百分點,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大于控制農業技術進步時的結果。農業保險通過農 業技術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農業保險的介入能夠分散和轉移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促進農業技術 進步。農業技術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持生產穩定的重要因素,而農業保險能 夠促進農業技術進步。一方面,農業保險能夠減少農戶使用新技術的風險,為農 戶使用新技術提供后備保障,可以提高農戶使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另 一方面,保險公司為減少經營風險,會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一定程度上 減少了農戶因技術使用不當帶來的風險,推動了農業技術的普及,從而有利于農 業技術進步。
4.2.5穩健性檢驗
本文模型中所用的數據為江蘇省2008?2019年這12年的數據,很明顯為短 面板數據。在進行模型的實證分析中,由于選取的數據時間年份較短,容易出現 異方差的問題。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健性,必須對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因為選擇 的是固定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所以仍然在選擇固定效應模型的基礎上進行 標準誤估計,主要是檢驗結果的顯著性和影響方向有無變化。因此,對衡量農業 保險發展水平的指標進行替換,用農業保險深度代替農業保險密度,重新進行回 歸分析。表4-6是農業保險深度對農業生產的穩健性回歸結果。
36
表 4-6 穩健性檢驗
變量 人均產值
X 3.7387***
(2.759)
area 20.7620
(8.207)
urban 0.1611***
(2.770)
chem -0.1313
(-1.570)
_cons -11.0571**
(-2.607)
N 156
r2 0.684
r2_a 0.643
F 57.489
注:括號里為 t 值,*** p<0.01,** p<0.05,* p<0.1
由表 4-6 可知,替換變量之后的農業發展水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方向與變量 替換之前一致,表明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確實能夠促進農業生產。
4.2.6異質性分析
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將江蘇省 13 個地級市按 照城市級別劃分為兩組,考察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具 體的城市分組信息如下表4-7:
37
表 4-7 一二三線城市劃分
組別 城市
一線城市 南京 蘇州
二線城市 無錫 常州 南通 徐州 揚州
三線城市 鹽城 泰州 鎮江 淮安 連云港 宿遷
其中,異質性分析的結果如下表4-8所示:
表 4-8 不同組別城市異質性分析
⑴ (2)
X 0.7705*** 0.6254***
(5.349) (4.056)
urban 0.3645*** 0.1201***
(3.304) (3.268)
chem 0.1432 -0.0905
(1.001) (-1.665)
area 7.2786* 7.5055**
(1.760) (2.586)
_cons -26.9284*** -6.2373**
(-3.422) (-2.319)
N 84 72
r2 0.789 0.871
r2_a 0.756 0.850
F 53.131 81.270
注:( 1)為一線、 二線城市;(2)為三線城市
由上述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農業保險(X)對農業生產(Y)的影響效應在 一、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都在 1%的水平上顯著,在一、二線城市對農業生產的 影響系數為 0.7705,在三線城市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系數為 0.6254 都呈現正向顯 著效應。
38
4.3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表4-4中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R2為0.783,即模型解釋了總體的78.3%, 說明模型擬合較好。3個變量X、urban、area均對Y有顯著影響且均為正向影響。 具體而言,農業保險發展水平每提高 1 個單位,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0.8847 個單 位;城鎮化水平每提高 1 個單位,農業生產水平將提高 0.1057 個單位;人均農 作物播種面積每提高1 個單位,農業生產水平將增加10.2882個單位。
根據表 4-5 中的結果: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具有中介效應,農業保險 加快了農業技術進步,并通過農業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業技術進步每提高1 個百分點,農業生產提高1.1847個百分點。
根據表 4-8 中的結果可以看出: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效應在一、二線 城市和三線城市都在 1%的水平上顯著,在一、二線城市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系數 為 0.7705,在三線城市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系數為 0.6254. 都呈現正向顯著效應。
4.4本章小結
本章基于江蘇省13個地市2008?2019年農業保險和農業生產統計數據,選 取合適的變量,利用 stata13.1 軟件,構建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和中介機制檢驗模 型,用以探索江蘇省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效應。
具體從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回歸過程以及中介效應檢驗、穩健性檢驗、 異質性分析 6 個部分闡述實證分析過程。結果顯示:不僅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 城鎮化發展水平對農業生產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且江蘇省農業保險發展水平也 會通過技術進步來促進農業生產,并且農業保險發展水平一、二線城市和三線城 市都呈現正向顯著作用。
39
第 5 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了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理論方面基于 公共物品理論等多種理論基礎,分析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實證層面基于 江蘇省2008?2019年13個地市的面板數據,選取固定效應模型作為基準回歸模 型進行實證分析,為了從實證角度探究農業保險能否通過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生產, 本文引入了中介機制檢驗,并通過異質性檢驗農業保險在不同區域對農業生產作 用機制,得到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江蘇省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農業生產具有正向的顯著相關性。回歸結果中 表明農業保險發展水平處于 0.01 的顯著性水平下對農業生產起正向作用。說明 江蘇省 2007 年開展農業保險以來,農戶通過購買農業保險,能夠轉移風險,災 后獲得經濟補償,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而擴大農業的生產經營規模,進 一步實現農業生產水平的改善。
2.城鎮化發展水平和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均與農業發展水平呈現顯著正相 關。這說明,城鎮化的加速發展促進了農業布局的調整,增加了土地的完整性, 促進了農業生產,現階段也應該切實保護耕地,減少占用農用耕地的情況,進一 步對閑置土地進行開發利用,從改善人均播種面積的方法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 平。
3.農業保險通過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業保險提 高了農戶使用新技術的信心,農戶會更多的選擇新技術,促進了新技術的普及和 推廣,也有利于技術的更新換代,新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人力資本,擴大生產規 模,促進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的使用能夠提高生產力,提高生產效 率,節約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種植,促進農業生產增加。
盡管江蘇省農業保險從 2007 年才開始正式試點發展,發展時間還比較短, 但是,綜合以上分析,江蘇省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這證實 了開展農業保險的重要性。
40
5.2 政策建議
5.2.1擴展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
為了進一步發揮農業保險在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一是要加大保 障種植業發展力度、降低養殖業生產成本,重點穩定三大主糧作物的參保率,積 極提高其他作物如油菜、花生、棉花、馬鈴薯等作物的參保面積。同時為更好應 對養殖風險,應該建立健全養殖業的投保機制,更好的填補險種在養殖業的空缺。 二是擴展農業保險功能,滿足不同農戶對特色農產品多元化、差異化的保險需求, 開展漁船保險,完善災害處理流程,促進安全生產;推進畜禽病死后的無害化處 理流程,減少環境污染;引進商業險等,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三是要完善農業 保險服務體系,現如今農業保險被農戶抵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后續服務跟不上, 農業保險發展時間也比較短,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也不 夠。因此,應該完善農業保險的服務體系,塑造良好的服務人員形象,強化服務 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加強農業風險知識的培訓、壯大農業保險 人才隊伍,增強理賠工作的專業性,提升工作服務效率。
5.2.2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一是擴展財政投入渠道。加強財政資金的正確引導,完善農業保險支持政策, 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還應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和減免稅收,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農戶 實施不同的補貼力度,對國家大力扶持、風險高的保險險種要加大扶持力度,對 農戶有能力購買的險種適當降低其補貼力度。完善財政補貼資金的使用程序。
二是為農業保險迅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積極發揮政府的職能優勢,為農業 保險機構提供簡約化的操作流程,大力宣傳農業保險,積極鼓勵農戶參保。利用 管理部門的技術優勢,完善農業保險理賠的具體操作步驟,縮短理賠流程,方便 農戶快速投入生產,實現氣象、水文等資源共享,推廣無人機、智能機械等現代 化設備。
三是要完善農業巨災保險制度和再保險制度。應該針對江蘇省當地的氣候、 地理位置等特性,制定出針對江蘇省巨災特點的巨災保險制度,制定針對不同災
41
害的承保和賠付標準、賠付額度等。由于巨災保險政策和研究需要大量的精算知 識,因此針對巨災保險更需要在高效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培育專業人才,為江 蘇省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進行人才儲備。同時由于巨災的危害程度大、波及范圍 廣,災害一旦發生,保險公司將會面臨巨額賠付,給保險公司的正常運營帶來很 大壓力,因此需要完善再保險制度分散巨災經營保險機構的壓力,可以設立再保 險保障基金給保險公司提供保障,也可以通過再保險實現多家保險公司風險共擔, 保證保險公司的正常運營。
5.2.3變革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從江蘇省 2008?2019年的中介模型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農業產值的提 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農業技術進步。因此,江蘇省應該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農 村科研創新基地,進一步提高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具體的措施如 下:
第一,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即政府部門應該向當地的農業 類大學、農業類專業進行大力的扶持例如積極引進農業的優秀人才,例如海內外 的農學博士以及具有豐富經驗的科技員,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懂得現代農業 的技術型人才,打破大學生只懂理論,不懂具體實踐的專業壁壘。另一方面,由 于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部分農民可能對部分機械化設備進行很好的使用,因 此當地高校也應當承擔起農民再教育的責任,定期的組織農民進行相關農業理論 的宣講以及技能培訓等活動,從而將傳統農戶打造成懂得合理使用機械化設備得 新型農民,滿足農業規模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第二,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針對不同區域的問題,明確科研投入的重點。 從傳統的以培育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品種向具有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型農作物傾 斜。例如,使用農業的灌溉技術,注重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將“互聯網+”等技 術作為農業技術發展的新模式。
第三,提高農業設備的科研創新水平。目前,我國已經明確需要建立資源節 約型社會,并把資源開發與節約環保的理念并重。具體的措施如下:完善機械化 節能制度體系,取代高能耗的農業機械的設施設備,增加對新型設施設備的研發
42
與投入使用,實現電動農業機械化。從長期來看,石油資源的短缺以及油價的偏 高不利用基礎設備的發展,因此有必要發展以電動為主的農業機械化機械,研究 電動設備在農業領域的新應用,提高機械化水平節水抗旱能力。
5.2.4重視農業保險的區域化發展
通過對江蘇省不同區域城市的異質性分析可以得出:江蘇省整體農業保險區
域發展不平衡,導致不同區域之間的農業產出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平衡協調農 業保險的差距,促進農業保險健康、穩定的發展。具體的合理化建議如下:
第一,因地制宜發展。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且各地種植的農作物不 同,面臨的自然災害也不同。農業保險對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存在較大的差異, 我們應該吸收經濟區劃分的相關經驗,根據江蘇省的經濟去劃分相應的保險區域。
第二,加大農業保險在區域間差異性的財政補貼力度。江蘇省不同城市之間 的經濟差距不同,因此在加大財政補貼的過程中,江蘇省政府以及地方區域部門 都應該發揮各自的職責,給予農業保險必要資金補貼額度。從各地區實際發展水 平出發,構建起多層級的財政補貼規章制度。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相互監督和 配合,對資金補貼進行統籌管理。針對農業保險特別貧困的地區,應該建立健全 相關的保障機制,在整個工作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在保障農民基本收入的同時, 進行相應的補貼扶持,從而有效縮小農業保險的區域化差異。
5.2.5 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
從前文的研究中發現,當前江蘇省農業保險的發展深度和密度還相對較低, 與國家財政部的要求還存在差距,這也說明了江蘇省部分地區對農業保險的了解 程度不夠,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們國家起步較晚,多數人對保險存在刻板印象, 也有部分農戶單純認為購買農業保險后就需要賠付,不考慮風險因素是否屬于保 險合同所約定的,因此也需要采取措施來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當前我國 農業保險公司主要是由政府牽頭,保險公司主辦,因此政府和保險公司都需要一 定的宣傳責任,政府可以利用基層單位在轄區內下發通知,可以將通知精準下發 到相關農戶,借助政府也可以提高農戶們對農業保險的信任和認可;保險公司也 需采取措施提高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可以通過專業講師,開展講座的形
43
式來提升農戶的風險意識,消除農戶的偏見和顧慮。
44
參考文獻
[1]Jalan J, Ravallion M. Transient Poverty in Postreform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8,26(2):0-357
[2]Orden D. Should There be a Federal Income Safety Net[R]. The Agricultural Outlook Forum,2001
[3]Wenner M.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Revisited: New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J]. Idb Publications, 2005
[4]Akinrinola O.O, Okunola A M. Evaluation of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chem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ndo State[J]. Russ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Sciences,2014,28(4)
[5]Dai Y, Chang H H, Liu W. Do forest producers benefit from the forest disaster insurance program? Empirical evidence in Fujian Province of Chin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5,50
[6]庹國柱,李軍.我國農業保險試驗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金融研究, 2003(09):88-98
[7]王向楠.農業貸款、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來自2004?2009年中國 地級單位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1(10):44-51
[8]張偉,易沛,徐靜,黃穎.政策性農業保險對糧食產出的激勵效應[J].保險研 究, 2019(01): 32-44
[9]趙沛如,穆月英.中國農業保險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J].當代農村財 經, 2019(01): 9-15
[10]李猛.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11]周穩海,趙桂玲,尹成遠. 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基
于河北省面板數據和動態差分GMM模型[J].保險研究,2015(05): 60-68
[12]聶文廣,黃琦. 農業保險與糧食產量增長關系研究——來自 31 個省、市、 自治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6): 4077-4082
[13]聶榮,王欣蘭,閆宇光. 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效需求的實證研究——基于遼寧
45
省農村入戶調查的證據[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15(05):471-477
[14]吳雪平,梁芷銘.美國農業保險政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J].世界農業, 2014(01):64-67
[15]馬九杰,崔恒瑜,吳本健. 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對農民收入的增進效應與作 用路徑解析一對漸進性試點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保險研究,2020(02):3-18
[16]盧飛,張建清,劉明輝.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農民增收效應研究[J].保險研究, 2017(12):67-78
[17]邢鸝,黃昆. 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對政府財政支出和農民收入的模擬分 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03):4-9
[18]鐘甫寧,寧滿秀,邢鸝,苗齊. 農業保險與農用化學品施用關系研究——對 新疆瑪納斯河流域農戶的經驗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7(01):291-308
[19]羅向明,張偉,譚瑩.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環境效應與綠色補貼模式[J].農村經 濟, 2016(11):13-21
[20]Hazell H.Bool U.S. Cotton Acreage Response to Subsidized Crop Insurance, 1995 to 2011 [C] .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s Crop Insurance and the 2014 FarmBill Symposium, Louisville, KY, October 8-9, 1991
[21]Skees J R.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in Risk Sharing Using Capital Marke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9, 81(5):1228-1233
[22]Shaik S, Atwood J A. 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dverse Selection In Federal Crop Insurance[C] 2002 Annual Meeting, July 28-31, 2002, Long Beach, California. Wester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02
[23]Yokomatsu M, Okada N. Premium subsidy for crop insurance as an incentive device in China:In which respects might it work wrongly? [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 Science, 2009, 31(2):39-48
[24]張躍華,史清華,顧海英. 農業保險對農民、國家的福利影響及實證研究— —來自上海農業保險的證據[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6(02): 1-23
[25]李婷,肖海峰.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效果評價[J].技術經濟,2011,
46
30(04): 102-106
[26]袁輝,譚迪. 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效應分析——以湖北省為例 [J]. 農村經濟, 2017(09): 94-100
[27]胡二軍.農業保險對糧食總產量的影響——以蘇州地區為例[J].東方企業文 化, 2012(05):161
[28]左斐,徐璋勇.農作物保險對產出的影響:理論框架,研究現狀與展望[J].保 險研究, 2019(06):26-38
[29]Leatham D J, Jones L L, Crane L M. Economic Impact of Crop Insurance on the North Dakota State Economy[J]. 1997, 22(2): 403-403
[30]Wang, H. H. The impact of US commodity programmes on hedging in the presence of crop insurance[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 2004, 31(3):331-352
[31]Goodwin B K, Ker A P.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of Crop Yield Distributions: Implications for Rating Group-Risk Crop Insurance Contrac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80(1):139-153
[32]Enjolras G, Capitanio F, Aubert M and Adinolfi F. Direct payments, Crop Insurance and the Volatility of Farm Income: Some Evidence in France and in Italy[J]. New Medit, 2014, 13(1): 31-40
[33]Innes , Robert. Crop Insurance in a Political Economy: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Agricultural Polic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3, 85(2): 318-335
[34]Jing-Feng X U, Liao P. Crop Insurance , Premium Subsidy and Agricultural Output[J]. 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 2014(11):9
[35]周才云. 中國農業保險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拉動效應嗎?——基于 1985? 2010年數據的動態分析[J].生態經濟,2012(12):87-90+96
[36]程靜,胡亞權,李春生. 我國中部地區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基 于鄂、湘、贛、皖4省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6, 44(09):504- 508
47
[37]溫鴻飛.關于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經濟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 2016
[38]張東玲,王丹丹,陳景帥. 新型城鎮化中農業保險對農業經濟的溢出效應分 析——基于山東省17地市的經驗數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 17(04):406-417
[39]張麗娟,張東玲,陳景帥.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耦合協調發展分析——基于 山東省1997-2016年的數據[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31(01):5-12
[40]邵全權,郭夢瑩.發展農業保險能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嗎?[J].經濟學動態, 2020(02):90-102
[41]Miller S E, Kahl K H, Rathwell P J. Revenue Insurance for Georgia and South
Carolina Peach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2000,
32(01): 123-132
[42]畢茜.農業保險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4(04): 25-28
[43]江生忠,張煜.農業保險對農村經濟的助力效果分析——基于3SLS方法[J]. 保險研究, 2018(02): 102-111
[44]蔡洪濱.農業保險和經濟發展——來自隨機自然實驗的證據[J].上海經濟, 2010(07):12-13
[45]孫朋,陳盛偉.山東省農業保險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3(03):82-87+120
[46]張小東,孫蓉.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面板數據 聚類分析[J].保險研究,2015(06):62-71
[47]樊豐,劉小春.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穩定效應——來自省級面板數據的實 證檢驗[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0):327-330
[48]熊德平,余新平,熊皛白.中國農村金融效率與農產品對外貿易——基于 1982-2009年數據的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1(10):36- 45
48
[49]祝仲坤,陶建平.農業保險對農戶收入的影響機理及經驗研究[J].農村經濟,
2015(02):67-71
[50]高凡修.農村金融影響農民增收機制及其異化效應研究[J].理論探討, 2016(05):100-104
[51]費清,江生忠,丁寧. 技術進步、保險保障與農民收入——基于東中西部地 區地級單位的面板GMM方法[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8,39(04):100-104
[52]周穩海,趙桂玲,尹成遠. 農業保險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動態研究——基 于面板系統GMM模型的實證檢驗[J].保險研究,2014(05):21-30
[53]阮貴林,孟衛東. 農業保險、農業貸款與農戶人均純收入——基于中國省際
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6,38(05):69-76+98+126
[54]周亞.云南省農業保險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7(21):36-37
[55]于晴.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效應[D].山東大學,2018
[56]石文香,陳盛偉. 農業保險促進了農民增收嗎?——基于省級面板門檻模型
的實證檢驗[J].經濟體制改革,2019(0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