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影響因素研究

    發布時間:2023-07-10 09:54
    摘 要 I
    Abstract II
    1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義 2
    1.3國內外研究現狀 2
    1.3.1個人信息管理定義 3
    1.3.2個人信息安全 3
    1.3.3個人信息管理工具 4
    1.3.4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 5
    1.4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圖 6
    1.5研究方法 7
    1.6論文創新點 8
    2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 9
    2.1理論基礎 9
    2.1.1技術接受模型 9
    2.1.2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 10
    2.1.3計劃行為理論 11
    2.1.4社會認知理論 12
    2.2個人信息管理及相關術語的定義 13
    2.2.1個人信息 13
    2.2.2個人信息空間 13
    3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15
    III
    3.1研究假設 15
    3.1.1感知有用性與管理意愿 15
    3.1.2便利條件與管理意愿 15
    3.1.3自我效能與管理意愿 15
    3.1.4個人記憶與管理意愿 16
    3.1.5管理意愿與管理行為 16
    3.2概念模型 17
    4研究設計 18
    4.1變量測量 18
    4.2問卷初測與修改 20
    5實證分析 24
    5.1描述性統計分析 24
    5.2信度分析 26
    5.3效度分析 26
    5.4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28
    5.4.1模型適配度檢驗 28
    5.4.2路徑分析與假設檢驗 30
    5.5結果討論 31
    6結論與展望 33
    6.1研究總結 33
    6.2管理建議 33
    6.3研究局限和展望 35
    參考文獻 36
    附錄 40
    IV
    研究生期間參與的主要課題及論文發表情況 43
    致謝 44
    V
    1緒論
    1.1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平臺、可穿戴技術和智能手機的廣泛利用,可用數據呈 指數增長,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等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 據IDC發布《數據時代2025》的報告顯示,2018年的全球數據大約有33ZB,到2025年預 計要達到175ZB,在這期間每天約產生491EB的數據。可能大家對175ZB的數據沒什么概 念,1ZB大約等于1.1萬億GB,如果把175ZB的數據存儲于光盤中,那么所有光盤的高度 將是地球和月球之間距離的23倍(月球與地球最近的距離為39.3萬公里),可以繞地球222 圈(一圈大約為4萬公里)。如果以25Mb/秒的速度去下載這些數據的話,大約需要18億 年[1]。面對這種信息社會,即使數據處理工具處理數據的能力在不斷增長,但仍然不能滿足 個人管理信息的需求,信息的過載,信息的日積月累,給個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帶來了很大 挑戰,因此,個人信息管理逐漸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些經歷:幾個月前收到的郵件,當需要使用它時,怎么也回憶不起 郵件的內容,什么時候收到的,所以只能從上百份郵件中一個個的尋找;電腦硬盤的突然損 壞,由于之前沒有備份,導致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丟失,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影 響;在看資料或者瀏覽網頁時,看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時,當時只是隨手一記,等到需要它 時,怎么也找不到它放在那里。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讓我們在需要它時快速的尋找到它, 節省時間、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經常對個人信息進行備份管理,可以降低信息丟失的風險。 因此,對個人信息管理的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他們管理個人信息,以支持他們的學術活動和其他目 標。他們經常從圖書館、互聯網同事和其他人那里獲取信息。此外,他們還創建了大量的信 息,這些信息來自他們的作業、演示文稿、文章和其他一些內容。這些活動,再加上信息時 代,往往會讓學生接觸到比他們需要的更多的信息。由于他們需要在短期或長期活動和決策 中再次使用這些信息,學生需要保留他們遇到的一些信息項。這導致了個人信息收集的創建, 有時是無意識的。事實上,他們經常每天從這些收集的信息中添加和檢索信息。因此,對他 們來說,必須具備正確的態度、適當的技能和工具,才能有效、高效地創建和管理他們的個 人信息。
    1.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豐富和發展了個人信息管理的理論體系,目前國內外對個人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個人信息管理空間和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等研究,很少有對管理意愿的研究,本文通過梳理國 內外文獻以及借鑒相關理論確定影響因素,構建了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因素模型,豐富 了個人信息管理的理論體系。
    (2)實踐意義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平臺、可穿戴技術和智能手機的廣泛利用,信息呈指數 增長,良好的信息管理能讓我們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效率。因此,對個人信息 管理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了,本研究不僅為管理個人信息提供了思路,而且為開發合適的個人 信息管理工具提供了相關的建議。
    1.3國內外研究現狀
    個人信息管理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的興起與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 的關系,個人信息管理的目的是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解決信息分散的困擾。隨著信 息技術發展以及人們對信息需要的不斷增長,我們可以將個人信息管理分為三個階段:(1) 紙質版的個人信息管理,那個時期紙質資料數量的增加,給資料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為了應對這種困難,人們利用文件檔案柜對文件進行管理,這是人們最早將個人信息管理的 思想應用到實踐工作中。Bush在1945年首次提出個人信息管理的思想,他認為合適的工具 和技術可以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提出了能記錄個人的信息,并且能讓人們快速尋找所需自 己所需信息的系統-Memex[]; (2)電子資料的個人信息管理,20世紀中期電腦的普及讓人
    們看到了電腦替代他們處理信息的可能性,1988年Lansdale第一次使用了個人信息管理的 學科術語,個人信息管理也逐漸從理論研究發展到實踐技術支持研究中[3],學者們開始提出 個人信息管理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安排行程、記錄聯系人信息等;(3)移動環境下個人信息 管理,隨著信息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設備的出現,人們管理個人信息越來越 便捷,與此同時,信息分散等一系列問題也出現了,如何在移動環境下管理好個人信息是未 來研究的方向。為了更好的了解個人信息管理,本研究從個人信息管理定義、個人信息安全、 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等方面對文獻進行了梳理。
    1.3.1個人信息管理定義
    2007 年 Jones 將個人信息分為三種類型:(1)完全受自己控制控的信息,自己把他保 存起來為以后需要時使用,比如一些電子文檔、郵件以及圖片;(2)不完全受自己控制的信 息,一部分的信息被保存在其他的地方,如我們去醫院時填寫的一些健康信息;(3)不受 自己控制的,但可以獲得的信息,比如我們上網時獲得的信息[7],本文中個人信息指的是第 一類。
    Bush在1945年首次提出個人信息管理的思想[2]。20世紀中期電腦的普及讓人們看到了 電腦替代他們處理信息的可能性,1988年Lansdale第一次使用了個人信息管理的學科術語, 個人信息管理也逐漸從理論研究發展到實踐技術支持研究中[]。當個人信息管理概念被提出 后,學者們對他的理解各不相同,2003年Barreau認為PIM是一種系統,由自己創建的,它 包括人們獲取信息的方法和規則,組織和存儲信息機制,維持系統的運行,進行信息檢索、 處理和輸出機制。2004年Boardman站在傳統信息管理視角上,認為存儲信息就是為了以后 需要時能快速查找和使用[6]。PIM2005Workshop認為PIM是人們從事的一項活動,目的是為 了獲取、組織、存儲和查找信息,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個人信息管理框架概念,主要有三 種行為:(1)信息保存;(2)信息查找/信息再現;(3)信息映射。2008年Bergman認為 PIM就是在某一個環境中,利用外部設備將所需的信息(比如文件、電子郵件等)存儲起來, 以便日后檢索[4]。2002年Bellotti等人認為PIM就是運用一些方法將信息進行分類存儲,為 了以后可以能快速的檢索到[5]。
    國內對個人信息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始于1994年,還只是1篇譯本,之后的幾年研 究一直停滯不前,2005年之后開始增多。國內對PIM的定大多數借鑒于國外學者的,少數 國內學者也提出了自己對個人信息管理的理解。2007年黃義俠認為,狹義的PIM指的是對 個人電腦中信息的管理,廣義的PIM還包括對未在個人電腦上信息的管理[8]。2009年王知 津等從數據存儲的角度將PIM定義為用戶同龐大的、未組織的PSI之間的交互,包括輸入、 存儲(組織)和輸出[38]。 2011年謝笑認為個人信息管理就是對自己受控的所有信息進行的管 理,目的是為了以后利用時能快速搜索到,主要包括創建、保存、尋找、利用等過程[109]。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個人信息管理進行了定義,雖然定義更不相同, 但他們都認為管理個人信息的目的是為了以后再使用時能快速檢索到所需的信息。
    1.3.2個人信息安全
    個人信息安全一直是個人信息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它要求人們在可控的范圍內進 行個人信息的獲取,存儲和使用。目前國外對個人信息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人健康信息 和其他一些隱私信息安全的基礎上。考慮到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共享性,2006年Mary等人認 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更應該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應該對應不同的 安全需求[11]。2006年Rhonda等人建議當他們在提交個人健康信息時,為了防止病人的信息 被泄露,應該引入個人信息管理隱私顧問[12]。2006 年 Kirstie 等人認為,在個人信息管理過 程中的附帶信息(指由于瀏覽而緩存在終端設備上的信息)隱私(IIP)也需要引起人們的注 意[13]。2006 年 Ying 等人構建了用于個人信息聚合,管理和使用的信息中介模型 medsifter。 信息中介使用群組查詢和噪音查詢的方法來隱藏用戶的隱私,并且可以檢索個人信息,而無 需將敏感信息暴露給外部收件人或健康信息檢索系統[14]。
    1.3.3個人信息管理工具 個人信息整合產生的背景是為了解決信息分散和格式不統一,將個人擁有的文檔、視頻、 圖片等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存儲。2003年Dumais等人開放了一種可以將文件、照片和視 頻等信息整合起來的系統,此系統叫做SIS系統,人們可以在系統里通過關鍵詞搜索自己所 需要的信息[15]。2009年Jones等人設計出一種源代碼程序Planz,人們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 查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Planz可以在不同的來源和不同的格式下整合信息[42]。2013年Liu 等人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如何將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以便用戶在需要時進行 存儲和查看,他們開發出了個人信息管理系統,方便了用戶進行個人信息的管理[45]。
    為了讓一些抽象的信息能直觀的呈現在用戶面前,可視化的信息管理工具應運而生,它 是將抽象的信息以圖片和表格等形式呈現出來。第一個將Bush提出的Memex系統變成可 能的是微軟研究院開放的 Mylifbits 系統,此系統可以存儲用戶擁有的數字信息,比如電子 文檔、照片和視頻等。2004年Yamaguchi等指出,用戶的Web書簽和歷史瀏覽記錄僅包含 標題和Web鏈接,并且由于他們不記得每個Web的內容,因此用戶難以跟蹤和查詢歷史信 息。因此,作者設計了一種基于3D接口的Web書簽信息組織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信息可 視化技術存儲和分層的細粒度Web信息空間為用戶提供交互信息[30]。2006年Agarawala等 人設計出了更容易被用戶采納的可視化的文件管理工具,此系統叫做 BupTOP 桌面組織工 具,用戶可以使用鼠標拖拽自己隨意放置的文件,也可以用鼠標點擊所需要的文件,系統也 會記錄下來你對該文件的操作方式,比如復制或刪除等[54]。2012年Bergman等人為了解決 手機中大量未用的聯系人侵占有限屏幕容量這個難題,他們聯合開放了 DMTR這個界面工 具,用戶通過使用該小工具可以將未用的聯系人的字體變小并自動放在聯系人的末端。使用 該工具的用戶的調查結果表明,DMT用戶可以更輕松地找到聯系信息,并且他們愿意在未
    4
    來的手機中繼續使用此工具[55]。
    在我國,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傾向于研究個人信息管理工具,可能 是由于他們對這個領域接觸較多。由于大部分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缺少技術,他們更傾向于 國外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系統或原型綜述的研究,雖然開放設計的工具尚未得到廣泛使用, 但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傾向于開發設計個人信息管理工具。占南等人認為只有具備了個人信 息整合、個人信息檢索、個人信息共享以及個人信息安全等功能才能稱為個人信息管理系統。 2012 年謝笑等人在介紹個人信息檢索存在一些問題的同時,也介紹了國外幾種常用的管理 系統,比如谷歌桌面搜索[25]。2013 年唐先富等人著重介紹了個人信息管理工程的發展歷程 以及對未來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的期待[24]。2012 年王文韜等人分析了針對國外個人信息管理 的面向客觀和面向活動的原型,對比了電子郵件和網頁管理的不同類型可視化之間的優缺點 并展望了個人數字圖書館應用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可能性[33]。2007 年高翔通過對個人記憶的 研究,發現了個人記憶的特征,根據這種特征設計出了具有Ajax架構的boogu在線個人信 息管理工具[34]。2008 年鄧昌智等人通過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減輕用戶認知以及記憶的負擔, 設計出一款基于活動為中心的個人信息管理工具-ACPIM[26]o 2010年陳明炫等人開發和設計 了一種移動設備個人信息管理工具ruby,以滿足用戶在移動環境中對個人信息管理的需求。 在移動環境中,用戶可以使用智能筆輸入和搜索個人信息。將來,他們將自定義個性化的個 人信息管理用戶界面[51]。
    1.3.4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
    隨著對個人信息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開始關注大學生這個群體。在上大學期間 他們遠離父母,開始獨立的生活,他們管理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個人信息管理成了他們這個 階段重要的一項技能。個人信息管理通常與他們的學習相關,個人信息管理活動被確定為學 術領域內與學生成功相關的重要信息活動。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出于不同的目的表現出不同 的個人信息行為,這些行為常常是特定的,有時在不同的情況下是矛盾的。盡管大學生被稱 為數字原住民,但他們在學習時更喜歡紙質材料。在個人信息管理活動方面,大學生會根據 其重要性,未來的潛在用途和文檔類型的觀點來保存和管理其記錄。研究了大學生如何管理 他們的信息,尤其是在智能手機上,并發現學生在智能手機上期望獲得與計算機上相似的功 能(文件夾系統和搜索功能)[77]。研究發現大學生更愿意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相比于從老 師、朋友、大學圖書館,專家和信息場所。在這些資料中,有些作為起點(例如圖書館目錄、 電視),一些作為終點(例如本地圖書館),其他的作為推薦者,與其他資源(例如家庭、 互聯網)的傳入連接比傳出的連接更多。蔡和金發表了有關大學生信息視野的多項研究。他
    5
    們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更喜歡人類資源(例如同齡人、家庭成員、教授等)而不是信息資源, 并且他們認為同齡人不僅是重要的資源,而且在與課程相關的背景下也是資源的重要推薦者 此外,他們利用家庭成員的精神支持。在信息視野圖中,專家的排名不及同行。足夠的個人 信息管理知識和技能將使學生具備支持有效管理其個人信息的態度。報告顯示在不同的電子 位置以不同的名稱保存相同文檔的多個版本。她還觀察了學生如何用文件和文檔弄亂他們的 桌子,指稱這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個人信息管理技能以及對存在的設施(甚至在計算機的操作 系統中)認識不足而引起的。如果管理不當,個人信息收集將變得無法訪問和無法使用,從 而影響其有效性。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個人信息管理的研究已經從基礎理論到個人信息管理的實踐,主要 研究集中在個人信息安全、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的研究,少有對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的研究。 因此,本文以個人信息管理作為切入主題,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影響其信息管理影響因素 并提出優化策略與建議,從而提高大學生信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1.4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圖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展開:首先是概括研究背景與意義,梳理國內外有關個人 信息管理相關文獻和理論基礎來確定本文的研究模型,然后提出假設,接著對國內外較為成 熟的問卷量表并進行適當的修改,設計出正式問卷,發布及收回樣本內容,對樣本進行描述 統計分析、檢驗問卷的信效度、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理論模型和研究假設,最后總結實證
    6
     
    研究結果,針對個人信息管理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1.5研究方法
    (1) 文獻研究法 閱讀國內外有關個人信息管理的文獻,全面了解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借鑒計劃
    行為理論等方面的文獻來明晰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可能因素,歸納并總結現有的研究 成果,為后續的模型創建做準備。
    (2) 問卷調查法 本文研究擬定在構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影響因素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實證模型
    設計相關的問題選項從而形成完整的調查問卷,獲取研究所需要的原始數據,以此能夠進行 信度和效度分析。
    (3) 結構方程模型
    7
    本文擬定采用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的AM0S22.0軟件探尋大學生個
    人信息管理意愿的影響因素,以此驗證影響因素的合理性。
    1.6論文創新點
    (1) 構建了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影響因素理論模型。由國內外文獻綜述可知,目 前對個人信息管理意愿的研究都是針對管理工具使用意愿的研究。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和借鑒相關理論,從感知有用性、便利條件、自我效能和個人記憶四個方 面構建了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影響因素模型。
    (2) 通過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為開發合適的個人信息管理工 具提供了具體指導和建議。
    8
    2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
    2.1理論基礎
    2.1.1技術接受模型
    為了解釋計算機被廣泛的接受,1989 年 Davis 提出了技術接受模型[59]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如圖2.1所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該模型的兩個決定 性因素,感知有用性指的是使用了該信息系統后對工作的提高程度,感知易用性指的是使用 該信息系統的難易程度。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用戶對該系統使用的態度,一旦用戶在使用該系 統時不方面使用或者使用后工作效率沒有得到提高,用戶就會停止使用該系統。所以,感知 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會影響用戶的態度,用戶態度是否對該系統認可會影響用戶的意愿,最 終影響用戶的使用行為。
     
     
    圖 2.1 技術接受模型
    之后,學者為了研究的需要,增加了主觀規范和認知結構等變量,對技術接受模型進行 了擴展,如圖2.2所示,擴展后的模型被稱為TAM2。自愿性指的是用戶是否出于自愿而使 用該系統的。主觀規范指的是外在人對用戶使用該系統的影響程度,如果對自己影響大的人 在使用該系統,用戶也會傾向于使用該系統。工作相關性指的是用戶在使用該系統時會考慮 與工作的相關程度。
     
     
    圖 2.2技術接受模型
    由于早期受到技術的限制,技術接受模型一開始針對的對象主要為信息系統的企業員工
    9
    隨著后來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普及,技術接受模型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涉及的人群也越來 越廣,不限于老年人、學生和工人等。一開始對技術接受模型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感知易用 性和感知有用性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隨著學者對技術接受模型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增 加一些或減少一些變量,模型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更合理。
    綜上所述,技術接受模型被學者們常用來研究意愿的影響因素,2013 年謝笑通過對個 人信息管理工具使用意愿的研究發現,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用戶使用意愿[87]。2011年李晶以 桌上搜索工具為例來研究用戶使用工具管理個人信息意愿時,發現感知有用性對使用意愿有 正向的影響[78]。學者們發現,當用戶感覺做某件事對自己有利時,比如提高工作效率,用戶 做這件事的意愿就越強烈,因此,本文選取技術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性作為接下來的研究變 量。
    2.1.2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
    在信息技術領域技術接受行為的影響研究一直被廣泛關注,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形成 了很多經典和基礎的理論模型,比如理性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技術接受模型等。之后 的學者因為研究的需要在這些基礎模型上,根據研究對象和目的,增加和刪除了一些影響變 量,形成了許多創新模型。
    2003年Davis等人總結歷年技術接受模型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借鑒了理性行為理論、 技術接受模型、動機模型、計劃行為理論、創新擴散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等經典理論,得出 了整合型技術接受模型(UTAUT) [58],該模型被認為是信息技術領域較全面的研究模型之 一。績效期望(Peformance Expectancy)、努力期望(Efort Expectancy)、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和便利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是UTAUT模型的四個核心變量,與此同時 加入了性別、年齡、經驗和自愿性等四個調節變量。與其他模型相比,UTAUT模型的解釋 度高達70%。 UTAUT 模型見下圖 2.3:
     
     
    綜上所述,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經常被用來研究用戶的行為意愿。2018 年明均仁等在 研究高校學生使用移動圖書館意愿時,便利條件正向的影響使用意愿[57]。2005 年 Chang 等 人研究消費者在線購買行為時,發現用戶對網站的忠誠度以及網站所提供的服務質量等這些 外部的因素都對用戶在線購買行為有強烈的影響[69]。大學生管理個人信息時可能會受到外在
    一些便利條件的影響,比如高效的管理工具。因此,本文選取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中的便利
    條件作為接下來的研究變量。
    2.1.3計劃行為理論
    為了預測和解釋個人行為過程,1975年Fishbein等人提出了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在該理論中個人行為意向主要受到個體的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影 響,行為意愿會最終影響實際行為[61]。態度的構建是由個人對從執行某一特定行為中獲得的 結果的信念驅動的。主觀規范的構建受個人規范信念的影響。然而,TRA最善于預測主體 有意志控制的行為,因為實施行為的意圖可能取決于促進條件,如經濟、社會、環境或技術 資源。
    Ajzen等人通過將感知的行為控制添加到模型中來擴展TRA,以便表示可能影響意圖和 行為的外部個體條件,得到的模型是TPB鳴。行為意向主要反映的是愿意采取某一行動的動 機因素和愿意為之付出的努力,并且它受到主觀規范、行為態度、直覺行為控制這三個因素 的共同影響。其中行為態度主要指的是對實施這種行為的態度評價;主要規范主要指的是來 之外界的壓力和評價;知覺控制主要指的是自身實施這種行為的難易程度。如下圖2.2所示:
     
    圖 2.4 計劃理論模型
    綜述所述,計劃行為理論被學者們用來研究行為意愿對實際行為的影響。個人的意愿越 強就越有可能去實施這種行為,意愿與行為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2016年Sim通過研究社 交網絡中用戶行為時,發現用戶的主觀意愿是用戶使用行為的關鍵因素所在。本文選取計劃 行為理論,主要研究意愿對行為的影響。
    2.1.4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被后來的學者廣泛運用在用戶行為的研究中 該理論認為,用戶環境、用戶認知及用戶行為三者之間存在互相影響的關系,強調在社會學 習過程中,認知、環境、行為彼此聯系與相互決定。
    該理論認為自我效能對個人的行為意向有作用,行為意愿的大小又會反作用于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的是個體可以解決某種問題的能力體現,當個體認為自己有高的自我效能時,他 們的行為意愿就很強烈,就越能成功,當個體認為自己有較低的自我效能時,他們就會表現 出消極的一面,致使工作無法完成。
    學者們經常將社會認知理論運用在知識管理中的用戶貢獻行為。2005年Kan研究用戶 提供資源行為時,發現自我效能高的個人,更傾向于分享有價值的資源[63]。2005年Wasko等 人在探究影響用戶在問答社區中貢獻知識因素時,發現當用戶分享自身資源后收到別人不認 同的回復時,用戶會感受到極大的挫敗感,自我效能較低,否定自身的實力,因此自我效能 對用戶知識貢獻行為有顯著影響。2007年Lin研究發現,有較高自我效能的用戶,越愿意與 別人分享自己的知識[98]。2011 年李楓林通過研究用戶在虛擬社區的分享行為發現,自我效能 積極影響用戶分享的意愿[66]。2011 年葉繼元等人研究影響問答社區用戶知識貢獻行為因素 時,發現有較高自我效能的用戶,不僅僅關注他人提出的問題,而且跟愿意貢獻自己的知識 幫助別人,因此,自我效能對知識貢獻行為有正向的作用[68]。
    綜上所述,社會認知理論在知識管理領域已經得到可廣泛運用,同樣在研究個人信息管 理行為時也可將社會認知理論運用在其中。自我效能是指用戶能否解決某種問題能力的體現,
    12
    高自我效能越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解決在過程中的困難。2003 年 Tsai 等人通過研究在 移動互聯網情境下自我效能對信息查找的影響,發現有較高自我效能的學生更愿意在網上搜 索信息,因此他們能在互聯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70]。2012年Yong等人通過研究問答社區時 發現當貢獻者有較高自我效能時,則呈現出持續意向受動機更明顯的作用[99]。大學生有較高 的自我效能,才能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在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才能更好的管理個人信 息。因此,本文選取社會認知中的自我效能作為接下來的研究變量。
    2.2個人信息管理及相關術語的定義
    要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概念有一個準確的理解,首先要準確的把握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空 間的內涵。
    2.2.1個人信息
    Jones在2007年將個人信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完全受自己控制控的信息,自己把 他保存起來為以后需要時使用,比如一些電子文檔、郵件以及圖片;第二種,不完全受自己控 制的信息,一部分的信息被保存在其他的地方,如我們去醫院時填寫的一些健康信息;第三 種,不受自己控制的,但可以獲得的信息,比如我們上網時獲得的信息[7]。
    學生的個人信息可能包括“臨時信息,工作信息和存檔信息”。臨時信息是具有較短保
    存期限的信息,例如待辦事項列表,記事本,日歷,備忘錄和新聞等。另一方面,工作信息 是指與個人當前任務相關的信息。它們的保質期為數周或數月,甚至更長,一個典型的例子 是講義。學生及時創建和收集,組織,存儲和檢索此信息的能力對于他們的表現至關重要, 而這種能力與他們的個人信息管理行為有關。學生的個人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對象,例如書籍, 期刊,便箋和雜志,以及數字對象,包括電子郵件,網頁和計算機文件。在不考慮信息和通 信技術不可避免的作用的情況下,不能設想由學生進行適當的個人信息管理。無論是以電子 格式還是手動格式來組織其信息,解決文件和文件夾名稱,位置以及其他內容選擇的特定于 PIM 的信息素養都將非常重要。
    2.2.2個人信息空間
    個人信息空間(PSI)作為個人信息管理研究的一個分支,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2010 年黃藍會認為如何將遇到的信息存儲、加工,以便日后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是個人信 息空間研究的內容,認為用戶能控制的所有信息的集合就是個人信息空間[48]。2011 年占南認 為個人信息空間是指存儲在個人電腦里所有的文件,不僅包括文本文檔、圖片、視頻等,還
    13
    包括網頁收藏夾里的記錄[100]。
    從上可知,學者們對個人信息空間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個人信息空間是指與自己有 關的一切信息的集合。
    本文基于學者對個人信息管理的定義,結合本人對個人信息管理的理解,認為個人信息 管理是指為了滿足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借助外部的工具和利用一些好的方法,對自己完全受 控的信息進行管理的一切活動集合,包括搜索、遇見、翻譯、組織、保存、尋找/再現、再利 用、再獲取到信息的最終利用的過程。
    14
    3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3.1研究假設
    3.1.1感知有用性與管理意愿
    當個體感知到使用某項技術或者方法能給他們帶來好的結果時,就會影響他們的個人行 為意向。2010 年 Finneran 通過研究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行為時發現,學生更傾向于學習那 些以后有用的課程以及未來有價值的課程信息旳。2013年Mizrachi等通過訪談和觀察大學 生發現他們更愿意去保存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以備未來需要的時候使用[60]。2013 年謝笑通過 對個人信息管理工具使用意愿的研究發現,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用戶使用意愿[87]。
    因此,提出假設:
    H1:感知有用性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3.1.2便利條件與管理意愿
    由托爾曼心理學理論可知,外在環境因素會對行為意愿產生影響,便利條件主要指的是
    外在有利的因素,會促使用戶的行為發生變化。2001年Chang等人通過研究用戶使用網絡 行為時發現當用戶從外部得到足夠多的資源支撐后,他們更傾向于使用網絡[102]。2005 年 Chang 等人研究消費者在線購買行為時,發現用戶對網站的忠誠度以及網站所提供的服務質 量等這些外部的因素都對用戶在線購買行為有強烈的影響[69]。2011 年李楓林通過研究虛擬 社區用戶在線分享行為時發現,外部的有利條件使得用戶更愿意分享[66]。2013 年許運超在 研究用戶分享行為意愿時發現,軟件的易用性和溝通的舒服性等外在條件對意愿有積極影響 [101]。
    因此,提出假設:
    H2: 便利條件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3.1.3自我效能與管理意愿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自我效能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意愿。自我效能是指用戶能否解決某種問 題能力的體現。2003年Tsai等人通過研究在移動互聯網情境下自我效能對信息查找的影響, 發現有較高自我效能的學生更愿意在網上搜索信息,因此他們能在互聯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 [70]。2012年Yong等人通過研究問答社區時發現當貢獻者有較高自我效能時,則呈現出持續 意向受動機更明顯的作用[99]。2011年李楓林通過研究用戶在虛擬社區的分享行為發現,自我 效能積極影響用戶分享的意愿[66]。2014 年莫秀婷等人通過研究用戶對網站上健康信息采納
    15
    意向時發現,用戶健康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響作用[103]。
    因此,提出假設:
    H3: 自我效能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3.1.4個人記憶與管理意愿
    信息再現是指的人們在已保存的信息中進行查找和定位,這個與個人的記憶是有聯系的 2004 年 Bruce 等人通過研究發現一旦個忘記存儲的信息,那么他在需要該信息時查找就變 得困難,記憶力好的人不太傾向于管理個人信息[104]。
    因此,提出假設:
    H4: 個人記憶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負向作用
    3.1.5管理意愿與管理行為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可知,個人的意愿將會影響其行為,個人的意愿越強就越有可能去實 施這種行為,意愿與行為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2016年Sim通過研究社交網絡中用戶行為 時,發現用戶的主觀意愿是用戶使用行為的關鍵因素所在。2020 年王微等人在研究移動短 視頻傳播時發現,傳播意愿對傳播行為有很強的正向作用[105]。
    因此,提出假設:
    H5: 管理意愿對管理行為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16
    3.2概念模型
    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對國內外現有文獻進行充分梳理,構建了如圖3.1 所示 的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概念模型,以期更全面、系統地詮釋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 愿的影響機制。大學生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的意愿取決于感知有用性、便利條件、自我效能、 個人記憶四個因素。
     
    圖 3.1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行為影響因素模型
     
    17
    4研究設計
    4.1變量測量
    問卷調查法是實證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為了得到嚴謹的問卷數據,問卷題項內容的設 計就顯得很重要,問卷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研究結論的正確性。本研究的問卷主要分為三個 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個人基本信息,主要了解受測者的年齡、性別、學歷等情況。
    第二部分:了解個人信息管理現狀,通過4個題項了解受測者對個人信息管理的了解程 度以及個人信息包括哪些。
    第三部分:本部分共18個題項,以李克特(Likert) 7級量表的形式呈現,受測者根據 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很同意、完全同意”中選擇。
    由本研究模型可知,涉及的變量有感知有用性(PU)、便利條件(FC)、自我效能(SE)、 個人記憶(PM)、管理意愿(MW)和管理行為(MB)。測量題項的內容來源于國內外的 經典量表,部分題項內容根據本研究的實際情況對經典量表進行適當的修改后形成,測量題 項具體內容如表 4.1 所示:
    (1)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的量表如表 4.1 所示:
    表 4.1 感知有用性量表
    變量名稱 編號 變量內容 出處
    PU1 我認為對個人信息管理能提升效率 Davis
    (1989)
    感知有用性 PU2 我認為對個人信息管理是非常有用的 Slade
    (2013)
    PU3 我認為對個人信息管理是有好處的 郭星光
    (2018)
    2)便利條件
     
    便利條件的量表如表4.2所示
    18
     
    表 4.2 便利條件量表
    變量名稱 編號 變量內容 出處
    FC1 現在一些軟件、工具具備的功能便于對 Thompson
    個人學術信息進行有效地管理 (1991)
    便利條件 FC2 現在大部分個人學術信息管理軟件、工 Bergeron
    具是免費的,節約了成本開支 (1995)
    FC3 隨著存儲成本費用下降,我可以及時對 信息進行備份(如移動硬盤備份和云存 占南 儲) (2015)
    (3)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量表如 4.3 所示:
    表 4.3 自我效能量表
    變量名稱 編號 變量內容 出處
    SE1 我自信可以有效的管理個人信息 Lin
    自我效能 (2007)
    SE2 我能解決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Lim
    (2009)
    SE3 在借助一些管理軟件和工具的幫助下, 胡象嶺
    我有能力對個人信息進行有效管理 (2014)
    4)個人記憶 個人記憶的量表如 4.4 所示
    表 4.4 個人記憶量表
    變量名稱 編號 變量內容 出處
    PM1 我經常丟三落四,傾向于管理個人信息 謝笑
    (2011)
    個人記憶 PM2 我經常忘記事情,所有要進行個人信息 王倩
    管理 (2015)
     
    19
    PM3 我記性差,為了快速找到所需信息,需
    要進行個人信息管理 高翔
    (2007)
    5)管理意愿
    管理意愿的量表如 4.5 所示:
     
    表 4.5 管理意愿量表
    變量名稱 編號 變量內容 出處
    MW1 我愿意管理個人信息 Fishbein
    (1980)
    MW2 我樂意管理個人信息 徐春燕
    管理意愿 (2014)
    MW3 我想管理個人信息 郭星光
     
    (2018)
    (6)
    管理行為量表如 4.6 所示:
    表 4.6 管理行為量表
    變量名稱 編號 變量內容 出處
    MB1 我經常管理個人信息 石艷霞
    (2010)
    管理行為 MB2 我會管理個人信息 茍凡
    (2019)
    MB3 我能管理個人信息 茍凡
    (2019)
     
    4.2問卷初測與修改
    在正式問卷發放前,需要對本研究問卷進行前測工作,前測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測試問卷 題項設計的是否合理以及受測者對問卷內容的理解程度,對那些不合理和不易理解的題項進 行修改或刪除,使得問卷的整體性更好和題項設計更合理。本次問卷發放主要在同門和本班 同學之間,一共發放 58 分問卷,回收 58 份,去除無效問卷 5 份,有效問卷 53 份,問卷的 有效率達 91.37%。
    問卷各變量測量題項的一致性檢驗是通過信度來分析的,以a系數來觀測,當a大于0.6 時,可以說明樣本的數據通過檢驗。通過SPSS19.0計算本問卷的信度,得到a系數是0.825, 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很高。
    本問卷共設置6個變量20個問項,其變量的信度情況,見表4.7:
    表 4.7 變量信度分析結果
    變量 項數 Cronbacha
    感知有用性 4 0.800
    便利條件 4 0.722
    自我效能 3 0.687
    個人記憶 3 0.659
    管理意愿 3 0.662
    管理行為 3 0.645
    依表可見,各變量的a值都高于0.6,表示有效數據信度較好,測試題項內容也很合理。 測量各題項是否合理主要通過效度來檢測,其判斷的依據是KMO值,當KMO值大于 0 . 6時,說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接著設置呈現因子載荷高于 0.5 的數據,測量結果如表4.8:
     
    表 4.8 效度檢驗表 1
    變量 因子1 因子2 因子載荷系數
    因子3 因子4 因子5 因子6
    PU1 -0.269
    PU2 0.565
    PU3 0.618
    PU4 0.586
    FC1 0.659
    FC2 0.523
    FC3 0.548
    FC4 -0.114
    SI1 0.514
    SI2 0.657
    SI3 0.572
    PM1 0.559
    PM2 0.531
    PM3 0.595
    MW1 0.681
    MW2 0.586
    MW3 0.690
    MB1 0.750
    MB2 0.626
    MB3 0.617
    KMO值 .647
    巴特球形值 600.994
    Df 190
    p值 .000
    根據分析結果可知,PU1、FC4兩個題項的因子載荷都是負數,低于0.5,表明該題項對
     
    應因子之間的關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作刪除處理,然后將剩下的再次編碼。再次編
    寫題項之后結果見表4.9:
     
    表4.9效度檢驗表2
    變量 因子1 因子2 因子載荷系數
    因子3 因子4 因子5 因子6
    PU1 0.583
    PU2 0.568
    PU3 0.631
    FC1 0.648
    FC2 0.513
    FC3 0.589
    SI1 0.528
    SI2 0.660
    SI3 0.571
    PM1 0.575
    PM2 0.551
    PM3 0.597
    MW1 0.680
    MW2 0.598
    MW3 0.677
    MB1 0.750
    MB2 0.619
    MB3 0.630
    KMO值 0.707
    巴特球形值 514.544
    Df 153
    p值 .000
    將不符合標準的兩個題項刪除后,剩余18個題項。根據上表內容可知:(1)各變量的 因子載荷值都在0.5以上,說明研究項與因子對于關系良好;(2) KMO值為0.707,高于 0.7,說明有良好的效度;因此,通過前測可知,本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題項的設 計合理。
    5實證分析
    本文研究的實證分析由三個部分組成:(1)對回收的樣本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主要從受測者的年齡、學歷等方面進行了解,并概括問卷題項的基本填寫情況;(2)用 SPSS19.0 軟件對回收的數據進行效度和信度檢驗,檢驗問卷題項和可靠性和有效性;(3) 利用AMOS軟件對研究模型進行驗證,驗證研究模型的合理性。
    5.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次調研問卷于 2019年 3 月發布,主要是通過線下在貴州各個高校里進行,歷時3 個 月,2019年6月問卷收集工作結束,共收回390份問卷,去除一些未填寫完整、規律性較 強等無效問卷,剩余有效問卷315份,問卷有效率為80.76%。
     
    表 5.1 樣本描述性分析表
    基本信息 題項 樣本數 百分比
    性別 101 32.06%
    214 67.94%
    年齡 18歲以下 2 0.64%
    18-21 85 26.98%
    22-25 158 50.15%
    26-29 44 13.97%
    30 歲及以上 26 8.26%
    學歷 專科 54 17.14%
    本科 188 59.68%
    碩士 60 19.04%
    博士 13 4.14%
    學科 哲學 2 0.64%
    經濟學 56 17.78%
    法學 21 6.67%
    教育學 28 8.89%
    文學 58 18.41%
    歷史學 2 0.64%
    理學 30 9.52%
    工學 34 10.79%
    農學 3 0.95%
    醫學 36 11.43%
    管理學 42 13.33%
    軍事學 0 0
    藝術學 3 0.95%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填寫數據反映了下面基本情況:
    (1) 性別特征:男性占總樣本量的 32.06%,共 101 人;女性占總樣本量的 67.94%,共 214 人。由此可知,樣本的男女比例符合花溪大學城男女比例。
    (2) 年齡方面:年齡處于22至25歲區間的數據最高,占全部數據的 50.15%,分析原因在
    這個年齡段正好是上大學的時期,由此可知,年齡分布是比較正常的。
    (3)學歷方面:由表可知本科的占比最高,達到 59.68%,分析原因在于花溪大學城主要以 本科院校為主,由此可見,學歷分布情況也是正常的。
    5.2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目的在于明晰數據內容的實際情況及可信度。研究使用接受情況較好的內部 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Alpha,簡稱a系數)進行評價。該準則是:若a系數值高于0.7, 表示此量表的可靠性良好;若a系數值處在0.5至0.7區間,表示此量表的可靠性只是能被 接受的狀態。
    本研究問卷涉及6個變量,共18道題項,通過SPSS19.0軟件計算可知,本問卷的總a 系數是0.848,高于0.7,由此可見本問卷整體的可靠性較好。各測量題項的信度如表5.2所 示:
    表 5.2 信度分析結果
    變量 項數 Cronbach a 系數
    感知有用性 3 0.794
    便利條件 3 0.823
    自我效能 3 0.710
    個人記憶 3 0.824
    管理意愿 3 0.829
    管理行為 3 0.752
     
    根據上表可知,變量對應的a系數均高于0.7,各測量題項設計合理,通過信度檢驗。
    5.3效度分析
    效度主要由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構成,是明晰數據內容是否有效的指標。內容效度主要 指的是測量的題項能否反映出研究問題的程度。本研究所用的測量題項部分是直接引用了國 內外的經典量表,還有部分題項是在經典量表的基礎上結合本文研究的情況進行了微小的改 動,因此,本研究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本文的結構效度主要通過SPSS19.0軟件來測 量,利用 KMO 值及 Barlett 球形檢驗對數據內容做出分析。
     
    表 5.3 KMO 及 Bartlett 指標值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732
    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6146.801
    df 153
    Sig. .000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研究的KMO值為0.723,高于0.7,與此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
    值的Sig是0.000,低于0.05,因此,本研究的結構效度較好,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來提取主因子,解釋總方差結果如表 5.4:
    成份 初始特征值 方差 提取平方和載入
    合計 方差 的% 累積%
    合計 的% 累積%
    1 5.696 31.646 31.646 5.696 31.646 31.646
    2 3.129 17.384 49.031 3.129 17.384 49.031
    3 2.218 12.322 61.352 2.218 12.322 61.352
    4 1.664 9.242 70.594 1.664 9.242 70.594
    5 1.280 7.112 77.707 1.280 7.112 77.707
    6 1.046 5.813 83.519 1.046 5.813 83.519
    7 .741 4.114 87.633
    8 .639 3.552 91.185
    9 .453 2.518 93.703
    10 .355 1.972 95.676
    11 .251 1.393 97.068
    12 .177 .986 98.054
    13 .127 .707 98.761
    14 .076 .424 99.185
    15 .073 .407 99.592
    16 .036 .200 99.792
    17 .028 .155 99.947
    18 .010 .053 100.000
     
    由上表可知共有六個因子的特征根位于1之上,其解釋總方差是83.519%,這表明變量 在該過程中的損失值不大,可見對應著六個因子解釋水平較高,并符合預期的模型設計。
    完成主因子提取工作后,為了進一步確定因子和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需要通過旋轉之 后的成分矩陣來確認。我們對18個題項進行提煉,得到了6個成分,設置了因子載荷值高 于0.5,得到旋轉矩陣如表5.5所示:
    表 5.5 旋轉成分矩陣
    變量 1 2 3 成分
    4 5 6
    PU1 0.575
    PU2 0.617
    PU3 0.591
    FC1 0.559
    FC2 0.724
    FC3 0.729
    SI1 0.565
    SI2 0.552
    SI3 0.631
    PM1 0.796
    PM2 0.761
    PM3 0.739
    MW1 0.772
    MW2 0.801
    MW3 0.820
    MB1 0.848
    MB2 0.804
    MB3 0.761
    由表5.5可知,6個成分對應因子的載荷值都高于0.5,說明了各測量項之間存在較好的聚 合效度,之前提取因子的工作是有效的。成分1對應的變量為感知有用性,包含PU1、PU2、 PU3三個題項;成分2對應的變量為便利條件,包含FC1、FC2、FC3三個題項;成分3對應的變 量為自我效能,包含SE1、SE2、SE3三個題項;成分4對應的變量為個人記憶,包含PM1、PM2、 PM3三個題項;成分5對應的變量為管理意愿,包含MW1、MW2、MW3三個題項;成分6對應 的變量為管理行為,包含MB1、MB2、MB3三個題項。不難發現,5個成分對應的題項與本 文提出的模型有很高的匹配度,因此,可以繼續進行接下來的研究。
    5.4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是一種常見的統計方法,主要利用的是變量之間的協方差矩陣來證明 變量之間的關系,驗證模型中的潛在變量、觀測項和誤差項之間的聯系,分析出自變量與因 變量二者之間的聯系。對模型的驗證,一般分為4個環節:①構建模型,觀測變量之間的聯 系;②擬合模型;③評價模型;④修正模型。本研究按照上述的步驟,利用AMOS軟件對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影響因素模型進行了適配度檢驗和擬合等工作,驗證模型的合理性
    5.4.1模型適配度檢驗
    模型適配度檢驗主要是觀測因子與其對應的觀測項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不是達到預期的
    效果,換句話說,就是驗證理論與數據的一致程度,用適配度來體現出來。 整體適配度檢驗,主要利用絕對適配度、簡約適配度以及增值適配度這三項指標來驗證 模型的整體適配情況。絕對適配指標的檢測值選擇卡方值、ECVI、GFI、RMR、AGFI、RMSEA。 簡約適配指標的檢測值選擇PGFI、CAIC、AIC、PNFIo增值適配指標的檢測值選擇CFI、 IFI、NFI、TLI、RFI。
    表 5.6 適配度測量值標準
    統計測量值 適配標準及對應范圍
    絕對適配度情況
    卡方值 <3 理想;<5 可接受
    ECVI 理論模型的ECVI值低于獨立模型的ECVI值,并低于飽
    和模型的 ECVI
    GFI 0.7<可接受<0.9;好>0.9;良好>0.95
    RMR <0.05
    AGFI 0.7<可接受<0.9;好>0.9;良好>0.95
    RMSEA <0.05(良好),<0.08(可接受)
    增值適配度情況
    CFI 0.7<可接受<0.9;好>0.9;良好>0.95
    IFI 0.7<可接受<0.9;好>0.9;良好>0.95
    NFI 0.7<可接受<0.9;好>0.9;良好>0.95
    TLI 0.7<可接受<0.9;好>0.9;良好>0.95
    RFI 0.7<可接受<0.9;好>0.9;良好>0.95
    簡約適配度情況
    CAIC 標準同 ECVI
    PGFI >0.5
    AIC 標準同 ECVI
    PNFI >0.5
     
    利用AMOS對研究模型作出檢驗,結果如表5.7所示:
    表 5.7 適配度各項指數
     
     
    指標 x2
    /df GFI AGFI RMR RMSE
    A NFI RFI IFI TLI CFI PGFI PNFI
    檢驗結果 3.160 0.711 0.702 0.072 0.04
    5 0.761 0.782 0.775 0.797 0.773 0.516 0.536
    士 I* 卜主 y 口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可接
    擬合情況
    從上表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絕對適配度中的卡方值、RMR、AGFI、RMSEA、GFI等 指標檢測結果都呈現可接受的情況;增值適配度中的NFI、CFI、IFI、TLI、RFI等指標的檢 測結果也都呈現可接受的情況;簡約適配度中的PNFI、PGFI值得檢測結果也呈現可接受的 情況。由此可見,模型的整體適配度情況較好。
    5.4.2路徑分析與假設檢驗
    利用 AMOS 軟件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驗證模型的合理性。用極大似然法對問卷收 集到的 315個數據指標進行計算,得出模型的擬合數據,可以清晰的看到每條路徑的路徑系 數大小和顯著性情況。本研究結構方程的模型擬合情況見圖 5.1:
     
     
    圖 5.1 模型路徑系數
     
    AMOS 軟件在輸出路徑圖的同時,還可以計算出模型的顯著性情況,具體數據見下表
    5.9:
    表5.9 模型擬合指標
    Estimate S.E. C.R P Label
    管理意愿<--感知有用 0.428 0.089 4.826 *** 顯著
    管理意愿<---便利條件 0.185 0.027 6.903 *** 顯著
    管理意愿<---自我效能 0.946 0.295 3.205 0.001 顯著
    管理意愿<---個人記憶 - 0.060 -3.296 *** 顯著
    0.199
    管理行為<---管理意愿 0.347 0.054 6.366 *** 顯著
     
     
    按照模型擬合情況, 將先前的假設作出歸納工作,見表5.10:
    表 5.10 研究假設匯總
    假設編號 假設內容 驗證結果
    H1 感知有用性對管理意愿有正向影響 成立
    H2 便利條件對管理意愿有正向影響 成立
    H3 自我效能對管理意愿有正向影響 成立
    H4 個人記憶對管理意愿有負向影響 成立
    H5 管理愿意對管理行為有正向影響 成立
     
    5.5結果討論
    根據模型擬合結果可知
    (1)感知有用性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假設 H1 成立,這表明了感知有用 性是影響大學生管理個人信息的因素。大學生在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在遇到信息,在大數據 時代,大學生不僅要處理生活上的信息,還需要處理學業上的信息,他們只有在管理好個人 信息后,才能在下次利用信息時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提高自己 的效率。大學生是個高知識群體,他們使用網絡的頻率比其他群體要高,所以他們在網絡上 容易留下個人的信息,如果不及時的處理這些信息,對他們來說存在的風險,因此他們要定 性的清除自己在網上遺留的個人信息,提升安全效率。2013年Mizrachi等通過訪談和觀察 大學生發現他們更愿意去保存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以備未來需要的時候使用[70]o2013年謝笑 通過對個人信息管理工具使用意愿的研究發現,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用戶使用意愿[87]o這與 本文的研究是一致的。綜上,大學生感覺到了管理個人信息的有用后,他們才覺得有價值, 他們才愿意去管理他們的信息,因此,感知有用性對管理意愿有正向影響。
    (2)便利條件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假設H2成立,這表明外部的便利條件 會促使大學生管理個人信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信息都以電子的方式保存著,管 理這種電子形式的信息,更多的時候是考慮到使用工具來管理,工具的功能,操作性等就會 影響到他們管理信息,工具的簡單易用對其影響很大。2011 年李楓林通過研究虛擬社區用 戶在線分享行為時發現,外部的有利條件使得用戶更愿意分享[66]。2013 年許運超在研究用 戶分享行為意愿時發現,軟件的易用性和溝通的舒服性等外在條件對意愿有積極影響。這與 本文的研究是一致的[101]。因此,便利條件對管理意愿有正向影響。
    (3)自我效能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假設H3成立,表明了大學生自我效能 越高越傾向于管理個人信息,高自我效能的個體比低自我效能的個體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 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個人的信息。2003年Tsai等人通過研究在移動互聯網情境下自 我效能對信息查找的影響,發現有較高自我效能的學生更愿意在網上搜索信息,因此他們能 在互聯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70]o 2012年Yong等人通過研究問答社區時發現當貢獻者有較高 自我效能時,則呈現出持續意向受動機更明顯的作用[99]。這與本文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因 此,自我效能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4)個人記憶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假設H4成立,表明了大學生的記憶能 力越強的話,他越不傾向于管理個人的信息,他們認為他們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2015 年占南在研究個人因素中個人記憶時,提到科研人員的記憶會影響其信息管理的行為 [29 ],這與本文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因此,個人記憶對管理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5)管理意愿對管理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假設H5成立,表明大學生個人信息管 理意愿越強烈他們就越會管理個人信息。2016年Sim通過研究社交網絡中用戶行為時,發 現用戶的主觀意愿是用戶使用行為的關鍵因素所在。2020年王微等人在研究移動短視頻傳 播時發現,傳播意愿對傳播行為有很強的正向作用[105],這與本文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因 此,管理意愿對管理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6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總結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和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遇見信息,在這種 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等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他 們管理個人信息,以支持他們的學術活動和其他目標。他們經常從圖書館、互聯網同事和 其他人那里獲取信息。此外,他們還創建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他們的作業、演示 文稿、文章和其他一些內容。這些活動,再加上信息時代,往往會讓學生接觸到比他們需 要的更多的信息。因此,研究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本文主 要完成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和相關理論的學習來確定本文的研究模型,接著確定模 型測量題項的量表,本研究的測量題項的內容都是借鑒國內外經典的量表,對部分的量表 進行了微小的改動,得出了初步的問卷,緊接著進行問卷的前測工作,對一些不合理的題 項和不易理解的題項進行刪除或修改,最終形成正式問卷。本次研究共發放390份問卷, 回收315份有效問卷,接著利用SPSS19.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得到信度 和效度較好,最后利用 AMOS 軟件對研究模型進行驗證,驗證結果表明模型適配情況和擬 合情況較好,模型得到驗證。實證結果表明,影響大學生管理個人信息意愿的因素分別為 感知有用性(0.34)、便利條件(0.3)、自我效能(0.27)、個人記憶(-0.2),其中感知 有用性、便利條件、自我效能這個三個正向影響管理意愿,正向影響最大的是感知有用 性,其次是便利條件、自我效能,個人記憶負向影響管理意愿,管理意愿會正向影響管理 行為。最后,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6.2 管理建議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快速的獲取、創建、維護、存儲與個人任務相關的信息以 供將來使用這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由于人們的時間、精力等是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和 精力提高辦事的效率就越發重要。PIM完全是一種主觀的行為,因此需要個人主動的去管理 個人信息,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本文研究成果,主要從感知有用性、便利條 件等方面進行建議,具體如下:
    (1)提高個人信息管理意識 在當今這個信息為王的時代,只有快速的在一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信息,才能節約時 間,提高辦事效率。PIM通常與學生的學術責任有關,他們每天都需要管理各種信息,比如 生活中的信息,學業上的信息,而通過問卷可知目前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意識不強,因此, 他們就不會認真對待個人信息管理,所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引起了他 們辦事效率不高,每天都很忙,但又不知知道每天在忙什么,只有提高了他們個人信息管理 的意識,才能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輕松高效的學習。提高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識可 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學校層面,學校可以舉辦一些有關個人信息管理方面的講座,讓 大學生們了解對個人信息的管理可以降低信息丟失的風險和提高效率,讓他們知道管理個人 信息是有用的;②老師層面,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老師應該言傳 身教,自己做好個人信息管理的同時,應該讓學生明白良好的信息管理帶來的利處,讓他們 知道管理個人信息并沒有那么難,他們是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個人信息的。
    (2)開發合適的工具
    外部的便利性會促使個人進行信息管理。在大數據時代,大多數信息都是以電子形式的 方式保存著,我們在創建、維護、存儲個人信息是都是在互聯網條件下,借助一定的工具, 工具的便利性就是他們是否愿意管理的因素之一,所以他們利用工具來管理個人信息時就會 選擇那些很容易操作且傾向于使用界面簡單清晰的工具來管理個人信息,因此,開發信息管 理軟件的企業應滿足和適應用戶的需求,如優化管理軟件界面、簡化操作流程,針對不同的 群體開發一些特殊的功能以供他們使用。
    (3)采用移動設備進行個人信息管理 面對目前信息種類多、數量大,大學生應該使用正確的方法和合適的工具來對個人信息
    進行管理。個人信息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①僅使用計算機進行管理②利用網絡 進行管理③利用移動設備進行管理。由于移動環境下的個人信息管理,不受時間和地方的限 制,當前成為了當前主流趨勢。大學生可以利用移動智能工具(手機、平板等),借助一些 專門的個人信息管理軟件系統隨時隨地的管理個人信息,實現個人信息的創建、組織、存儲。
    (4)對個人信息進行整理、分類和維護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快速的創建、維護、存儲、獲取個人信息就顯得特別重要,
    因此就需要大學生對個人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對紙質的資料可以按照自己的使用習慣進行 分類存放,并用標貼標識以便后續能快速找到所需資料;建立信息目錄,將不同的類型電子 資料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夾中;定期對個人信息進行同步更新、備份、刪除一些重復及無用的 信息,個人信息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不斷的增多,所以對個人信息進行定期維護就很有必要, 刪除一些無用的信息和重復的信息,可以釋放個人信息空間,減輕后續尋找所需信息的負擔, 與此同時,對個人信息進行備份可以降低信息安全帶來的影響,減少信息丟失的風險。
    6.3研究局限和展望
    (1) 研究對象的局限性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大學生,而本次研究大學生群體主要是貴州高校的學生,而大學生分 布全國各個地方,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采集不同地區大學生的樣本數據,得到推廣性更強的 結論。
    (2) 變量選取的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變量是在梳理現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基礎上形成的,雖然能夠在 一定程度上解釋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意愿,但是影響大學生管理個人信息的因素還有很多, 比如個人習慣、環境因素等。由于本人能力和時間上有限,缺乏對這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未 來的研究中,可以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3) 數據收集方面 本文獲取樣本數據較單一,僅通過問卷的形式來獲取的數據,可能會使得變量間的關聯
    性擴大,產生一些數據上的誤差。在未來的研究當用,可以適當的采取多種方式來獲取數據, 比如訪談、在網上抓取數據等方式。
    參考文獻
    [1][EB/OL]. (2019.04.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838016099809230.
    [2]Bush V. As We May Think[J].The atlantic monthly, 1945, 176(1):101-108.
    [3]Lansdale M W.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J].Applied ergonomics, 1988,19( 1) : 55-66.
    [4]Bergman 0,Beyth-Marom R,Nachmias R. The user-subjective approach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design:evidence and implementation]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9(2):235—246.
    [5]Bellotti, V et al: Innovation in extremis: Evolving an application for the critical work of email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 ] .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02: 181-192.
    [6]Boardman, R.: Improving tool support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M].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2004: 14-17.
    [7]Jones W, Teewan J.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M].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206-220.
    [8]黃義俠•國外個人信息管理中信息檢索方法分析[J].現代情報,2007,(9):61.
    [9]鄧勝利,韋佳岑•移動環境下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研究一一以筆記類App應用為例[J].情 報理論與實踐,2017,40(08):23-29.
    [10]Malone T W. How do people organize their desk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office information systems ]J] .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1983, 1(1):99 — 112.
    [11]M. Czerwinski, D. W. Gage, J. Gemmell, et al. Digital memories in an era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abundant storag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1): 44--50.
    [12]R. Chaytor, E. Brown, T. Wareham. Privacy advisors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Proc. SIGIR Workshop on Management. 2006.
    [13]K. Hawkey.K.M.Inkpen.Incidental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PIM. in: Proc. SIGIR Workshop on Management. 2006.
    [14]Y.Li,J.Mostafa,X.Wang,A Privacy Enhancing Infomediary for Retrieving Personalized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the Web. in: Proc. SIGIR Workshop on Management. 2006.
    [15]Dumais S, Cutrell E,Cadiz J J,et al.Stuff I have seen:a system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re-use [ c ] //Proceeding of the 26th annual internation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ACM,2003:72-79
    [16]Bowman K.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nurses returning to school ]J] .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 2015, 46(12):557 — 561.
    [17]Lorince J, Joseph K, Todd P M. Analysis of music tagging and listening patterns: Do tags
    really function as retrieval aids? [M] / /Social Computing, Behavioral — Cultur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141 — 152.
    [18]Joseph P, Joseph P . Australian motor sport enthusiasts leisure information behaviour [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6, 72(6):1078 — 1113.
    [19]Jacques J, Fastrez P.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mpetences: A case study of future college students [M]. Human Interfa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Design and Evaluatio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320 — 331.
    [20]Diekema AR,Olsen M W. Teache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 ) practices: Finding, keeping, and Finding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65(11):2261—2277.
    [21]Yeo H I, Lee Y L. Exploring new potentials of blogs for learning:Can children use blogs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 [j]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4, 45(5):916 — 925.
    [22]Zhao X,Li Y,Liu J,et al. Searching desktop files based on synonym relationship [j] . Journal of Chinese Computer Systems, 2014, 35(9):1971 — 1976.
    [23]陳明炫,周明駿,田豐,等•面向知識工作者的PIM模型[J].工程圖學學報, 2010(3):176-186.
    [24]唐先富,陳淑娟.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的發展研究[J].現代情報,2013,33(08):163-166.
    [25]謝笑,占南•個人信息檢索工具的應用現狀與優化策略[J].情報科 學,2012,30(11):1726-1733.
    [26]鄧昌智,敖翔,周明駿,徐禮爽,田豐,戴國忠•以活動為中心的個人信息管理[J].軟件學 報,2008(06):1428-1438.
    [27]Haraty M, McGrenere J, Tang C. How personal task management differs across individua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2015, 88: 13 — 37.
    [28]Copic Pucihar K, Kljun M,Mariani J,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long— term personal proje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 . Aslib.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6,68(4):495 — 522.
    [29]占南.科研人員個人學術信息管理行為研究[D].武漢大學,2015.
    [30]Yamaguchi T,Hattori H,et al.On a web browsing support system with 3d visualization[C]//Proceeding of the 13 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inference on Alternate track papers&posters.ACM,2004:316-317.
    [31]王文韜,謝陽群,謝笑•面向整合的國外PIM原型研究】J] •情報雜志,2012 (11): 170-175.
    [32]王文韜,謝陽群,占南•基于信息可視化角度的國外PIM工具原型研究[J].圖書館學 研究,2013(2):22-31.
    [33]王文韜,謝陽群•面向PIM的一體化個人數字圖書館軟件功能擴展研究[J].圖書館論 壇,2012(3):94-97.
    [34]高翔.個人信息管理與記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
    [35]謝笑,李晶,謝陽群•基于知識圖譜的PIM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J] •情報雜志, 2012(1):102-110.
    [36]李陽,謝陽群•基于Logistic回歸分析的個人信息管理工具應用研究[J].現代情報, 2013,32 (12):165-168
    [37]Finneran C M.Factors that Influence Users to Keep and Leave Information Itms:A Cas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havior[D].2010,Syracuse University:189-191.
    [38]王知津,肖薔•基于民族志方法的個人信息管理行為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9(1):2-5.
    [39]Elsweiler D,Ruthven I, Jones C . Towards memory suppor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ols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58(7):924 — 946.
    [40]Maus H,Schwarz S,Haas J,et.Contask:context-sensitive task assistance in the semantic desktop [J]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2010,73:177-192.
    [41]Franz T,Ansgar S,Staab S.Are semantic desktops better?:sumative evaluation comparing a semantic against a semantic against a conventional desktop [ C ] //The 5th internation conference,200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Capture,2009:1-8.
    [42]Jone W,Sethanandha B D.Writing New Stories for the same Old File System[C]//NSF- Sponsored Invitational Workshop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
    [43]ZhouL, Mohammed A S, Zhang D.Mobile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gent:supporting natutal language interface and application integration]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12,48 (1) :23-31.
    [44]WangW,Peery C,Marina A,et al.Efficient multidimensional fuzzy search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J].IEEETransactions onKnowledge&Data Engineering,2012,24
    (9) :1584-1597.
    [45]Liu C,Zhu M 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internet [C]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Business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Atlantis press,2013:624-627.
    [46]lee J S,Suzuki H,Taira N,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totype e-P.O.box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informatics,January26-29,2011.Rome,2011.
    [47]Moon Y J,Papk J H,Song W C,et al.NFC-based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u-health [C] //IEEE Icce-China Workshop,2013.
    [48]黃藍會,周斌.基于WSRF的個人信息空間管理系統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 計,2010,31(24):5257-5261.
    [49]陳明炫,任磊,田豐,等•一種面向個人信息管理的PostWIMP用戶界面模型[J].軟 件學報,2011,22(5):1082-1096.
    [50]王紅玲•一個基于XML的PIM系統的設計】J] •計算機與現代化,2003(1) :60-65.
    [51]陳明炫,姜映映,田豐,等.Ruby: 一個基于移動設備的PIM系統[J].計算機輔助 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10(9) :1475-1482.
    [52]劉敏華•基于Android平臺PIM的設計與實現[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53]謝笑,談海蓉,謝陽群.WSR視角下的個人信息管理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0):45- 51.
    [54]Agarawala A,Balakrishnan R real:pushing the desktop metaphor with physics,piles and the pen[C]//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2006:1283-1292.
    [55]Bergman O,Komninos A,Liarokapis D,et,al.You never call: Demoting unused contacts on mobile phones using DMTR[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12,16(6):757-766.
    [56]關芳,張寧,林強•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圖書館用戶的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 科學,2018,36(03):39-45+57.
    [57]明均仁,郭財強,王鑫鑫.基于UTAUT的移動圖書館用戶使用意愿實證研究[J].圖書館 學研究,2018(22):81-90.
    [58]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 2003:425-478.
    [59]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MIS quarterly, 1989:319-40.
    [60]Mizrachi D,Bates M J.Undergraduates personal acade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time and task-urgency[J].Journal of the Amerci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bology,2013,64(8):1590-1607.
    [61]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1975..
    [62]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 (2) :179-211.
    [63]Kankanhalli. 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2005, 29(1):113-143.
    [64]謝笑,王文韜,謝陽群.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全面數字記憶探析[J].圖書 館,2017(01):17-23.
    [65]謝笑.個人信息管理實踐研究——個人信息的保存與組織[J]?圖書館學研
    究,2017(01):51-59.
    [66 ]李楓林,周莎莎.虛擬社區信息分享行為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20):48-51.
    [67]王倩,謝陽群,謝笑•個人信息管理環境下的記憶失誤分析[J].圖書館學研 究,2016(15):50-54.
    [68]徐美鳳,葉繼元•學術問答社區知識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 34(11):72-79.
    [69]Chang M K,Cheug W,Lai V S.Literature derived reference models for the adoption of online shopping[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5,42(4):543-559.
    [70]Tsai M.Information searching strategies in web-based science learning:the role of Internet self- efficacy[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3,40(1):43-50.
    [71]楊佳琪,陳思言,高志輝,鄧勝利.國外個人信息管理研究綜述[J].數字圖書館論 壇,2016(06):65-72.
    [72]王贇芝,謝陽群,謝笑.面向個人信息管理的信息碎片的應對[J].情報資料工 作,2016(03):46-50.
    [73]王倩•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信息備份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6,34(03):65-68.
    [74]王文韜,謝陽群,謝笑.國外個人信息管理現狀及發展動態述評[J].圖書館論 壇,2015,35(12):124-133.
    [75]王文韜,謝陽群,謝笑.國內個人信息管理研究述評[J].情報理論與實 踐,2015,38(10):133-137.
    [76]王晗,張玲.面向個人信息管理的網絡隱私保護模型研究[J].情報科 學,2015,33(10):47-51.
    [77]張鵬翼,劉暢.移動智能設備個人信息管理一一以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為例[J].情報雜 志,2015,34(04):145-149.
    [78]李晶.個人信息管理工具使用意愿研究——以桌面搜索工具為例[J].圖書情報工 作,2011,55(24):15-20.
    [79]謝笑•記憶視角下圖像表征對個人信息管理效用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4.
    [80]范幫文.個人信息管理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4.
    [81]謝笑,謝陽群,李晶•關于個人信息管理的若干探討[J].情報科學,2014,32(01):30-35.
    [82]李建禮,夏紅•云計算環境下個人信息管理的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 刊,2013,25(12):162-166.
    [83]朝樂門.數據空間及其信息資源管理視角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6(11):26-30.
    [84]王文韜,謝陽群,李晶•面向整合的PIM軟件工具使用意愿實證研究[J].情報資料工 作,2013(06):41-46.
    [85]鄭珊珊•個人信息再現淺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23(19):133-135+144.
    [86]張瑜•個人信息管理發展趨勢研究[J].情報探索,2013(07):89-92.
    [87]謝笑,李晶,戴旸.個人信息管理工具使用意愿研究——以智能手機為例[J].情報資料工 作,2013(02):62-67.
    [88]方旭,辛剛,謝陽群•基于“6T”管理法的個人信息管理[J].現代情報,2013,33(03):40-43.
    [89]劉梅,姜配民.國內個人信息管理領域論文文獻計量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 報,2013,29(05):68-69.
    [90]王文韜,謝陽群,謝笑.面向整合的國外個人信息管理原型研究[J].情報雜 志,2012,31(11):170-175+144.
    [91]辛剛,方旭,袁晶•基于電子郵件的個人信息管理研究一一以Gmail郵箱為例[J].現代情 報,2012,32(11):159-162+172.
    [92]張曉君,黃微,李瑞.心理距離視角下網絡輿情傳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 作,2019,63(12):86-93.
    [93]丁曉東•個人信息私法保護的困境與出路[J].法學研究,2018,40(06):194-206.
    [94]范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路徑重構[J].環球法律評論,2016,38(05):92-115.
    [95]邵鵬,王齊,趙超.共享單車綠色使用行為與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 境,2020,34(03):64-68.
    [96]張新寶.從隱私到個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論與制度安排[J].中國法學,2015(03):38- 59.
    [97]謝遠揚•信息論視角下個人信息的價值一一兼對隱私權保護模式的檢討[J].清華法 學,2015,9(03):94-110.
    [98]Lin H F.Knowledge Sharing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An Empirical Study[J].Inte 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7,28 (34):315-332.
    [99]Yong Q S,Yulin H,Kai H.Lim.Understanding Sustained Participation in Transact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2(53):12-22.
    [100]占南,謝笑,謝陽群•個人信息空間管理研究初探[J].情報科學,2011,29(08):1140- 1146+1153.
    [101]許運超.辦公軟件社會化分享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13.
    [102]Chang M K.Determinants of the intention to use Internet/www at work:a confirmatory study[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1,39(1):1-14.
    [103 ]莫秀婷,鄧朝華.基于社交網站米納健康信息行為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現代情報,2014,34(12):29-37.
    [104]Bruce H,Jones W,Dumais S.Information behaviour that keeps found things found[J].Information research,2004,10(1).
    [105]李嘉興,王晰巍,常穎,王微.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國內外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J].現代 情報,2020,40(04):167-177.
    [106]郭星光.共享單車用戶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8.
    [107 ]胡象嶺,田春鳳,孫方盡.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心理學探 新,2014,34(01):53-56.
    [108]茍凡•虛擬學術社區科研人員合作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109 ]謝笑•個人信息管理研究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24):21-26.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guanlilei/gongshangguanli/xixinguanli/8829.html

    上一篇:醫院手衛生實時監測信息管理系統 的分析與設計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