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大數據背景下 WF 市新冠疫情防控 信息管理研究

    發布時間:2023-07-09 10:49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 1 章 緒 論 1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2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3
    1.2.1國內研究現狀 3
    1.2.2國外研究現狀 5
    1.3研究現狀評述 6
    1.4 研究內容和方法 7
    1.4.1研究內容 7
    1.4.2研究方法 8
    第 2 章 “大數據”與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概述 9
    2.1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概論 9
    2.1.1公共危機的應急溝通 9
    2.1.2公共危機信息的發布 10
    2.2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 11
    2.2.1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分類分級管理 12
    2.2.2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基本流程 12
    2.3大數據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用 14
    2.3.1“大數據”的概念和特征 14
    2.3.2公共衛生大數據的收集和共享 15
    2.3.3公共衛生大數據指揮體系構建 16
    2.3.4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面臨挑戰 17
    2.4本章小結 18
    第 3 章 WF 市新冠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現狀 19
    3.1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舉措 19
    3.1.1WF市的基本情況介紹 19
    3.1.2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具體措施 19
    3.1.3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取得的成效 21
    3.2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存在的問題 22
    321存在疫情防控信息收集渠道雜亂的問題 22
    3.2.2存在互聯網傳播領域公眾隱私泄漏問題 25
    3.2.3存在疫情防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問題 26
    3.2.4存在缺少危機信息權威發布渠道的問題 26
    3.3本章小結 29
    第 4 章 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問題成因分析 30
    4.1信息采集過程中共享程度不足 30
    4.1.1公共組織應對公共衛生危機預見性不足 30
    4.1.2公共組織與企業間的缺乏數據共享機制 31
    4.2大數據結構化和標準化程度不足 32
    4.2.1疫情防控數據的結構化程度不足 32
    4.2.2疫情防控數據的標準化程度不足 32
    4.2.3疫情防控數據管理系統性不足 33
    4.3隱私保護和傳染病防治法律執行不到位 33
    4.3.1隱私保護法規執行不到位 33
    4.3.2傳染病防治法規執行不到位 34
    4.4公共衛生危機信息管理平臺建設不足 34
    4.4.1疫情防控信息采集和發布信息化程度不足 34
    4.4.2權威疫情信息發布的監管和渠道建不足 35
    4.5本章小結 35
    第 5 章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優化對策 37
    5.1促進WF市疫情防控信息的全面共享 37
    5.1.1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頂層建設 37
    5.1.2公共組織內部的信息管理變革 38
    5.1.3推動公共與非公組織信息共享 38
    5.2強化WF市法規的執行和政策監管 39
    5.2.1強化普法宣傳 39
    5.2.2加強法律執行 40
    5.3通過大數據提升WF市疫情防控效能 41
    5.3.1規范疫情防控信息數據標準 41
    5.3.2開展大數據疫情預測和診療 41
    5.3.3強化信息技術綜合研究應用 43
    5.4搭建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 44
    5.4.1疫情防控信息采集接口規劃 44
    5.4.2疫情防控信息發布平臺規劃 46
    5.5本章小結 47
    結 論 49
    參考文獻 51
    附 錄 55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61
    致 謝 62
    第 1章 緒 論
    2020 年春節期間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的疫情,我國以湖北尤其是武漢 市最為嚴重,其他省市也有不同程度波及。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廣大醫護人員 的堅決努力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疫情從二月份開始逐步得到控制,企 業紛紛進入復工復產階段,人員流動的恢復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對于疫情防控 信息管理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和效果。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通過此次新冠疫情和2003年SARS防控過程來看,對傳染源實施隔離是防止疫 情擴散的有效手段。但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于春節前夕,春節假期結束復工后,政府 為減少人員流動,采取了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延后復工日期、各類學校推遲開學 等一系列措施。但與春節期間近乎停止的人員流動相比,節后人員流動依然帶來了 疫情蔓延的風險。根據新冠疫情傳播的特點,又采取了對于流動人口采取了居家隔 離 14 天,減少本地居民每日外出人數和頻次,所有人員每日在線提報健康信息等管 控措施。而從全社會的角度,交通運輸、通信等關鍵領域企業,公共媒體及互聯網 IT 企業都在積極為疫情防控而努力。例如,從自身所掌握的數據和企業特點出發采 集了諸多的人員信息并同時為用戶提供所需的信息查詢和發布服務,鐵路、民航采 集乘客的目的地和聯系信息為后續一旦發生密切接觸提供追蹤,各大運營商通過手 機基站信息為用戶提供路徑證明,各大門戶網站發布疫情數據,健康碼通行證的出 現等等。這些無論由政府提供的或者是企業提供的信息采集和發布服務,大大助力 了疫情的有效管控,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缺陷,諸如個人及企業向不同的政府部門重 復提交同樣的信息、提報信息的準確性缺乏驗證,企業和個人無法實時從政府查詢 到可靠的信息,公民個人信息在對公發布時缺乏有效的隱私保護等問題。因此有必 要在政府的統一組織下,借助各行業的力量,搭建服務于疫情防控具有廣泛參與、 高效便捷、標準統一、數據準確的人員信息統計和發布平臺,實現信息的跨組織共 享,減少信息的重復提報,建立信息驗證機制提高信息準確性,在保護個人隱私和 公民的知情權和中取得平衡,通過信息技術更好的為疫情防控服務。體現中國政府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度重視人民生命健康權利,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崇高理 念。
    1.1.2研究意義
    1.1.2.1有助于提升疫情防控效果
    李蘭娟院士在 1 月28日接受央視《新聞 1+1》專訪時指出,完全預防諸如新型 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之類的傳染病是很難的,但是通過大數據之類的科技手段有助 于人們更快更好地發現傳染源、控制傳染源,從而高效的阻斷傳播。
    1月29日,李蘭娟在受訪時再次提倡要通過AI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 段來助力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和傳染源確定。
    1 月 31 日,她在受訪時強調,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技術,有效識別密切接觸者, 從而盡快阻斷傳播。
    利用大數據、AI等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幫助人們更高效和精準的防控疫情。 通過大數據防控,讓數據多傳遞人員少流動,減少人際接觸,降低傳播風險。
    1.1.2.2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截至2020年3 月,中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 [1]網民數 量如此之多,要求政府必須重視信息化建設,在互聯網領域加強治理能力和影響力。 大數據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之一,要求各級政府樹立大數據的戰略思維,應用大數據 技術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公共數據的開放和共享,推動 政府數據整合和管理,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通過不斷深化大數據的研究 和應用,實現快速而完善的決策、提高政務生產力、提高公共管理透明度、降低管 理成本、改善政府績效、提高政府應急響應速度,最終實現行政能力的綜合提升。
    1.1.2.3有助于構建服務型的政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 [2]首先,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以 人民為中心,解決人民最關心的、最直接的民生問題,本次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防 控以及如何在保證防控效果的基礎上開展復產復工復學,就是廣大公眾最關切的問 題。其次,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科技,推動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使政府職能更加 科學,政府的結構更加優化,效率更高也更加的廉政,是大數據背景下公共管理現 代化的要求。因此,研究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優化現有防控模式中信息管 理,滿足疫情防控和公眾信息獲取的雙向要求,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一次有力實踐。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內研究現狀
    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于疫情防控,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 強化應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提高防控效率。[3]
    鄔賀銓院士指出,除了結合大數據與醫療助力智慧醫療建設外,通過衛健委與 交通和工信數據結合,可以更好地發現密切接觸者,通過電信大數據可以為旅客提 供未通過疫區的證明,通過電力大數據可以跟蹤社會復工復產情況,但是大數據技 術的有效應用,需注意隱私保護、信息安全、數據共享等問題。[4]
    1.2.1.1公共危機信息的采集
    公共危機信息包括了公共危機尚未爆發、已經發生、減弱及消失的過程中以及 在危機預防、監控、應急、恢復階段相關所有的信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公共 危機的一種,其具體采集的信息包括傳染病患者姓名、住址、年齡等的基本信息, 患者所患傳染病種類,以及報告者信息等,危機信息收集的渠道包括報告、公文、 媒體以及文獻等。[5]危機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損失并恢復秩序。來向武(2013)認為信息 的自由流動與有序管理是秩序產生的前提,信息可以用來消除不確定性,增加有序 性。[6]危機信息的來源有各級政府部門,社區組織、企業、學校、公益組織等社會機 構,社會公眾以及互聯網等。危機信息傳統信息采集方法包括人員值班、應急調查 法、咨詢法等,主要依靠人工采集,時效性差、方法單一、效率不高。現代危機信 息采集方法依托于先進科學技術進行采集,包括信息直報,輿情檢測等,同時要利 用現代化、智能化采集設備,實現實時信息采集,建立救援資料數據平臺。[7]
    1.2.1.2公共危機信息的共享
    陳兵(2020)認為在應對公共危機時,通過開放和分享數據能夠將數據治理效果最 大化。在數據治理的主體上不應當只局限于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其他社會組織 及公眾均應參與到數據治理的過程中。[8]黃其松(2018)認為政府部門和數據巨頭公司 都擁有海量數據,如果數據不能進行整合,將影響大數據的開發和利用,降低大數 據價值。[9]譚海波(2018)認為應該從數據標準統一、共享機制建設和全社會參與三個 角度來促進公共管理數據資源的共享。[10]
    2020年2 月 5 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黨中央領導下,把人民群眾生命安 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11]盡管個人信息具有 強烈的私人性特征,但是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存在沖突的情況下,個人權益應當 讓渡于公共利益。緊急情況下需要利用個人信息時,衛生行政部門、疾控中心可以 依照法律規定或授權對個人信息進行采集,但不能泄露個人隱私信息。疫情防控期 間,個人信息采集應堅持“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在采集他人信息的同時, 應當同時保證他人的知情權,對采集的信息進行適當的公布,但也應當遵循最小比 例原則,對于其中的個人隱私信息不得隨意公布。 [12]謝堯雯(2019)根據美國的司法經 驗,提出電子政務領域個人信息保護的兩條基本規則:一是行政機關程序義務的規 范,二是公民信息權利的保障。 [13]
    1.2.1.3公共危機信息的發布
    2003 年 SARS 疫情發生后,為完善公共衛生危機應急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 危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應急效率,建立了國家級的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直報平臺。 在新冠疫情發生后,公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公開的期望增加。韓瑋(2020)基于 KANO 模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眾的信息需求進行了研究。從內容的角度看, 公眾基本的信息需求包括,疫情實時數據、新冠肺炎的癥狀、新冠肺炎傳播途徑、 防護辦法等。而確診患者的行動軌跡、確診案例社區分布情等則屬于期望型需求。 從獲取信息的方式看,公眾更加注重獲取信息的權威性,政府網站的疫情專屬網頁 以及廣播和電視等都是公眾基本需求。而新聞發布會屬于期望型需求。針對公眾的 信息需求,有四個方面的治理策略:第一,實行信息公開分級分類管理。按照基本 需求、期望需求的順序,有側重有步驟的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第二,完善和規范 疫情發布制度。政府應及時發布疫情的權威信息,避免因信息公開時效與質量不足 而造成的社會公眾猜測,平衡好公眾知情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公開確診患者 的一些個人信息對于疫情防控有必要,但也必須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個人隱私。第三, 構建信息公開公眾需求與政府供給反饋機制。分類細化常態與非常態信息公開制度, 擴大信息主動公開范圍,增強對信息權威性的確認,社會公眾要對政府信息公開工 作進行監督。第四,創新信息發布的載體和形式。通過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以及傳 統媒體進行多渠道的信息發布,在政府網站設立疫情專屬網頁或者管理平臺,實現 信息公開的可視化和動態化。并進一步拓展新聞發布會、微博、微信等更加動態和 靈活多樣的方式。 [14]
    1.2.2國外研究現狀
    1.2.2.1大數據在公共服務中發揮的作用
    政務“大數據”促進政府服務水平提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大 數據技術快速梳理數據,提高公用資源、服務和應用的有效利用,公共服務提供者 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采集、分析和利用政務數據,不斷提升流程效率和服務效能。[15] 二是政務“大數據”能溝提升政府的整體性,隨著社會化分工以及政府功能的細化, 政府部門和層級之間需要加強數據共享以提高政府的整體性,以減少內部的矛盾和 效率損耗以提升整體運作效能。在數字化時代,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整合多 數據源,因為單一數據來源已無法滿足公共管理中不同領域的日趨復雜的需求,未 來必將對大量的數據集進行整合。[16]三是在防災、減災、備災、救災和恢復階段, 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空間技術等提升災害管理能力。[17]四是在公共衛生方面, 大數據能夠在基因組數據、傳染病模型分析提高研究效率,大數據與AI技術的結合, 將能夠提高人們在公共衛生管理中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18]塔倫博士2013年首次 提出了精確公共衛生的概念。精確公共衛生是指由技術進步推動,通過對個人和群 體的大量的精確描述和分析,以期指引更精確的臨床試驗以及公共衛生實踐,包括 預防、篩查、診斷、治療等,從而改善人口整體健康狀況。大數據技術在精確公共 衛生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基因數據分析,群體性電子病歷與健康分析, 流行病預測等。[19]
    1.2.2.2信息發布對公共衛生危機的影響
    國外在針對公共衛生危機中的信息管理,主要研究了公共衛生危機信息發布和 溝通對于公共衛生管理的影響。近些年公共衛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危機事件,從埃 博拉、寨卡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共衛生管理者被要求對這些公共衛生危機做出 準確和快速的反應。
    柯克(2018)認為除了防備、應對和恢復等常規內容外,這些公共衛生危機還突出 了有效溝通在應對公共衛生危機方面的作用。公共衛生管理者與公眾之間的有效的 溝通提供了必要的重要信息,使公眾能夠了解危機的風險和必要的保護措施。沒有 與公眾的良好溝通,任何公共衛生應對措施,無論計劃多么周密,都不可能取得預 想的效果。㈤]雷(2009)對香港地方政府應對SARS疫情的危機溝通效果不佳進行了分 析,并提出了改進建議:第一是需要加強溝通管理,確保信息發布的準確性和專業 性。第二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和靈活性,確保不同層級和不同分工部門之 間的信息共享。第三是與媒體建立起合作關系并減少媒體審查。 [21]
    吉姆(2019)結合SIR傳染病模型,通過對西非2014年埃博拉病毒、香港2003年 SARS 以及墨西哥中部2009 年 H1N1 疾病傳播期間人員感染數量與媒體信息發布之 間進行了研究,基于疫情信息的發布會促進個人注重自我防護從而降低傳染可能性 的前提下,疫情信息發布的及時性和權威性對疫情傳播速度具有重要影響,及時性 越好,疫情信息發布的作用越顯著,但由于信息更新快,相應的影響持續時間較短; 疫情信息發布的權威性越高,對個體實施自我防護的積極影響程度更高,進而降低 傳播概率,雖然不足以完全阻斷傳播,但是能夠明顯降低傳播速率。 [22]盡管雷建議 減少媒體審查,吉姆的研究也顯示出危機信息的及時和正確發布有助于降低傳播速 度,但是安格斯(2020)研究發現,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蔓延,一些錯誤的信息在 全球范圍內傳播,這些虛假信息的傳播將會改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模式,帶 來更嚴重的傷害。其研究發現主要有三點:第一,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社交媒體中 錯誤的信息更多。第二,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錯誤信息與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增長呈 現相關性。第三,社交媒體信息發布會增加誤解,從而降低社交距離的遵從性,導 致傳播風險增加。 [23]
    1.3研究現狀評述
    國內學者對于大數據技術在公共管理領域發揮的作用高度認可,隨著信息技術 的發展,中國愈發重視信息化、數字化與各領域的結合應用以及帶來的深層次革新。 國家通過發布“互聯網+”指導意見、“大數據”綱要,將之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面。 大數據與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公共管理者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 效率。在危機信息收集方面,諸多的類型的危機信息來源于不同的組織與個人,危 機信息的采集方法正在由傳統人工調查咨詢的模式向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模式 轉變。大數據技術將給危機信息處理帶來新的發展,解決信息采集頻次高、數據分 析工作量大等問題。在危機信息的分析和共享方面,從不同組織以及公眾采集到的 海量的信息,如果不能快速進行分析并將數據共享,將降低數據的價值。在大數據 利用的過程中,要完善法規并強化監管,依法保護公眾個人隱私信息。在危機信息 發布方面,公共管理者應當首先了解公眾對于危機信息的訴求,靈活使用各種媒介 和方式,在及時性、準確性、權威性的原則下,向公眾發布危機信息。
    國外學者同樣認為大數據技術可以加強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協 同,進而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在減災防災領域,大數據技術能夠提高研究效率和 決策精準水平。大數據與公共衛生領域結合,提出了精準公共衛生理念。在公共衛 生危機信息管理中,國外學者運用大數據技術重點研究了危機信息傳播對于疫情傳 播的影響,及時準確的危機信息發布有助于降低疫情傳播速度,但是相較于傳統媒 體,新興的網絡社交媒體發布的錯誤的疫情信息更多,錯誤的信息對于疫情的防控 起到了負面的作用。
    綜上,國外對于電子政務、“大數據”等相關理念和技術起步比我國早,相關理 論更加體系化,但大數據技術主要應用在醫療和媒體傳播等研究領域,缺少對于疫 情防控直接應用,一定程度影響了疫情應對效率。我國對大數據的鼓勵和應用,已 深入各個領域,但同時也存在諸如“信息孤島”問題、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和關系 和監管機制、公眾個人隱私保護、制度與法制建設等諸多的挑戰。
    1.4研究內容和方法
    1.4.1研究內容
    第一,梳理“大數據”和危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論,明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 信息收集的范圍、方法和挑戰,結合“大數據”技術,完善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信息 收集短板,梳理政府在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中信息的跨行業、跨部門共享的原則, 提出人員信息保護、大數據利用相關制度法規完善建議。
    第二,梳理分析本市采取的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措施,尋找相關措施的成效和不 足,對存在的問題和問題成因進行分析。開展社會調查并結合案例分析,從政府流 程優化、大數據技術應用、信息系統、以及制度和法制建設的角度,提出疫情防控 信息管理的改進策略。
    第三,設計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系統。以身份證號碼為主線的,涵蓋社區、企業、 政府、學校等多個組織的信息一次性采集系統,同時借助的已有的行業系統進行信 息補全和驗證,構建滿足于不同組織需求的大數據平臺,減少數據反復采集帶來的 重復工作,增強數據驗證機制,避免同源差異數據的產生。在進行了充分數據驗證 和保護個人隱私信息的前提下,實現疫情防控信息發布功能,提高疫情防控信息管 理效率。
    1.4.2研究方法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四種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回顧公共管理課程中關于危機信息管理、組織行為以及電子政 務相關學習內容,根據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集合論文的選題,收集與選題相關的書籍、 期刊論文以及網絡文章等相關文獻資源,通過對文獻內容的閱讀和分析理解,引用 消化相關內容,支撐選題研究。
    (2)案例分析法。結合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案例、通過互聯網了解到的案例以 及臨近區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案例等,對本市采取的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措施及成效 進行分析。尋找本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存在的不足之處,面向這些不足之處,提出 改善對策。
    (3)定性分析法。對本市在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和總結,通 過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現狀進行 思維加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問題的成因進行深入剖析,從而找到提升疫情防 控信息管理效能的根本性措施。
    (4)社會調查法。根據選題研究內容,設計問卷在本市開展社會調查并定性和定 量的分析調查結果,分析社會公眾對于疫情防控信息管理過程的中遇到的問題,公 眾對于疫情防控信息獲取的訴求。并最終根據調研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優化方 案。
    第 2 章 “大數據”與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概述
    2015年 8月31 日,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該文件的目的是 強化統籌促進大數據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持續完善大數據的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深化大數據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深入應用。大數據與公共管理領域結合,通過提升 數據分析和應用效能,成為實現政府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有效途徑。[24]大數據 技術能夠顯著提升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效率。信息管理作為公共危機應對的重要環節, 對于信息處理的及時準確和全面有很高的要求,大數據與危機信息管理結合能夠極 大提升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2.1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概論
    公共危機簡單的理解就是影響到公共利益的危機,往往是由大范圍的突發事件 造成的,包括自然災害、傳染病等。危機中的信息管理對于公共危機的決策和處置 有著重要的作用。
    2.1.1公共危機的應急溝通
    2.1.1.1公共危機應急溝通的基本概念
    公共危機應急溝通是指公共危機管理者在公共危機處理的過程中與公眾和媒體 進行信息溝通反饋的過程。應急溝通在公共危機處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應急溝通有 助于提高公共危機管理者的公信力,在某些情況下溝通能夠防止危機進一步蔓延發 展,為公共危機管理者爭取時間,使其做出并實施有效的決策。應急溝通首要作用 在于防范危機的擴大,通過與社會公眾的交流有關風險的信息,使社會公眾重視風 險防范,并采取積極的行動。布洛克認為危機應急溝通的作用見表 2-1。[25]
    表2-1危機應急溝通的作用[25]
    階段 作用
    減緩 推動戰略和技術預防措施,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準備 轉播準備的信息,鼓勵、教育公眾準備應對危機
    響應 使公眾知道警報、疏散以及有關公共危機的詳細信息
    恢復 向受到災害影響的個人和社區提供信息,使其知道如何獲得援助
    應急溝通的意義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共危機管理者可以廣泛聽取公眾意 見,并在公共危機決策中采納,通過集體智慧提高決策水平。二是應急溝通可以使 危機處理決策更具針對性并體現出公共價值,從而減少政策阻力。三是,滿足了公 眾的知情權,在溝通順暢、信息充分的前提下,公眾對公共危機的形勢做出準確的 研判,行動將更加理性。四是應急溝通可以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樹立良好的公關形 象。應急溝通有助于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公眾樹立對政府的信心。
    2.1.1.2應急溝通的基本原則
    (1)以公眾為導向原則,公共危機應急溝通應積極調動公眾參與,共同應對公共 危機。在應急溝通中,公共危機管理者還必須以人為本,以統一的口徑、用公眾容 易理解的語言向公眾發布相關信息。同時,公共危機管理者還應清晰地向公眾提出 反饋要求,使公眾明白應當向公共危機管理者反饋哪些信息。
    (2)公開透明、及時準確的原則,公共危機切實影響到每一個社會成員,公共危 機管理者應向公眾準確及時地傳遞公共危機發生、發展情況以及處置的相關信息。
    (3)尊重事實、恰到好處的原則,應急溝通應被納入應急預案之中,并貫穿危機 應對的全過程。公共危機管理者應以事實為根據,實事求是地評估公眾的期待,實 事求是地向公眾傳遞公共危機的信息。
    (4)與媒體合作的原則,媒體是公共危機管理者與公眾溝通的橋梁,媒體具有信 息傳遞速度快、受眾廣泛的特點。公共危機管理者應與媒體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 借助媒體形成覆蓋廣泛的溝通網絡,向公眾傳遞重要的信息,推動公共危機管理活 動的開展。
    2.1.2公共危機信息的發布
    信息發布是指公共管理者向公眾傳播信息的行為,公共危機信息發布就是由法 定的機構按法定程序將公共危機相關信息,以便于公眾知曉的形式主動向社會公開 的活動。
    2.1.2.1公共危機信息發布的過程
    公共管理者作為信息發布者必須要使公眾能夠從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有關公共 危機的最新權威信息。不同信息源發出的信息必須彼此一致,不能相互矛盾與沖突。 公共危機信息發布的流程包括以下四個關鍵環節:
    (1)進行公共危機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核實,確保信息的客觀、準確 與全面。
    (2)確定信息發布的目的、內容、時間。有關機構要對擬發布的信息進行審查, 剔除保密的、缺少驗證和支撐的等不適合向公眾發布的內容。涉及保密和個人隱私 的,如果需要發布,則應做一定的處理。
    (3)確定信息發布的方式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發布。公共危機信息發布的常用方 式有報告、廣播新聞、網站、宣傳手冊等。
    (4)跟蹤信息發布后的輿情,進行公共危機信息的后續發布或者補充發布等。
    2.1.2.2公共危機信息發布的原則
    (1)統一性原則,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公共危機信息發布,但公共危機處理者 所發布的信息應高度一致。否則公眾將不知道該以哪個信息為準。
    (2)真實性原則,公共危機處理者要確保信息的客觀性和全面性。發布的信息應 實事求是地反映公共危機的事實真相。真實性是公共危機信息發布的重中之重。如 果沒有真實性,政府的公信力將遭受打擊。
    (3)及時性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的價值越來越小。公共危機信息發布必須 及時、快速、高效。及時發布公共危機的權威信息,讓權威信息主導信息空間,能 夠有效地消滅謠言。
    (4)連續性原則,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公共危機一旦發生往往會持 續較長時間,并且持續期間危機態勢變化較快,因此公共危機處理者必須持續不斷 地向公眾發布公共危機最新情況。
    (5)公眾導向原則,在公共危機信息發布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社會公眾為導 向,在不影響社會安定的情況下,積極高效的發布公共危機信息,保證公眾的知情 權,引導社會公眾正確的看待和響應公共危機。
    2.2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 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 眾健康的事件。[26]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屬于公共危機中的一種情形,公共衛生事件的 應對遵循公共危機應對的基本原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蔓延發展伴隨著更嚴重的 后果,因此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又有其特點。
    2.2.1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分類分級管理
    2.2.1.1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分類
    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內容應該涵蓋公共衛生事件全過程相關要素以及不同階段 要素信息的變化情況。由于信息的收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按照不同的管理維 度,對公共衛生事件信息進行分類管理。
    從公共衛生業務的角度,信息分為不明原因疾病、傳染病以及疾病等。從影響 程度可分為 1~4 級。從信息的來源可分為來自公共機構的信息和來自公眾個人的信 息。來源機構包括政府機構、非政府公共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等。從信息獲取的 難度,分為公共衛生管理者可無限獲取的較容易取得的信息,一般是由政府或公共 組織收集及管理的信息,以及較難獲得的信息,一般是由企業和個人掌握的信息。 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發布,也同樣需要遵循分類的原則。面向專業人士、公眾、協 作單位、媒體應基于總體事實準確的前提,采用不同的措辭和內容深度以及不同的 形式進行發布。[27]
    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應當結合公共衛生的具體類型,分類進行信息的收集、 分析和發布,否則不僅影響到信息處理的效率,還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
    2.2.1.2公共衛生事件分級管理
    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分級管理,首先在信息發布環節,由相應級別的政府機構 根據公眾的訴求和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信息的發布。在傳染病 的防控工作中,應根據不同層級組織、工作人員、公眾等工作和生活所需,設定信 息發布的內容和范圍,遵循必要性和最小化的基本原則,掌握必要之外的信息一方 面處理大量的信息將增加額外的負擔影響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效率,同時帶來信息 泄露的風險,并給社會秩序的穩定帶來沖擊。
    2.2.2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基本流程
    2.2.2.1建立應急信息管理預案
    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論處置的多么有效,都屬于事后補救措施,不可避 免的會帶來人力和物力的損失。采取預防控制對策是減少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有效 措施,在預防控制對策中應針對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的建設完善,公共衛生信息的采 集、整理、分析,以及數據的發布分享,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等建立預案,做好模擬 
    演練,一旦發生公共衛生事件,可以快速部署有效應對。
    2.2.2.2開展社區基層防控管理
    在我國的行政管理中,社區行政機構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是直接面向廣大公 眾的基層治理組織,擔負最直接的服務和管理職能。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同樣也是 直接面向基層的衛生服務機構,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社區行政機構和社區衛生服 務中心都是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礎支撐。首先,傳染病社區信息管理提高了傳染 病報告的及時性和敏感性。其次,傳染病社區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傳染病監測資料的 完整性和準確性。[28]
    2.2.2.3完善信息管理機制
    在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急信息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點需要得到全面 認識并通過制度的形式加以確立和保證。從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信息的收集整理 和分析、公共衛生事件的確認、公共衛生信息的發布,媒體的溝通和利用等,都影 響到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效率和效果。通過建立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機制,從海 量的信息中實現公共衛生事件的早發現、早定性,并通過及時發布權威性的信息來 向社會和公眾進行預警,從而降低危害。通過上下級部門、不同部門甚至不同組織 間的數據共享,實現公共衛生事件聯動應對。[29]
    2.2.2.4發揮信息系統作用
    公共衛生信息管理伴隨著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全過程,從信息處理的角度包括 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存儲、信息質量評估和清洗、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信息的發布 和利用等環節。目前信息技術在前述環節均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收集方面, 傳感器和穿戴技術的發展為數據收集的自動化提供了可能,“云”平臺為數據的存儲 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存儲環境,AI和程序算法為數據整理和分析提供了高效手段,移 動互聯網、社交 APP 為信息的發布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因此,在公共衛生事件信息 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重視和依托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處理各環節的效率, 改進公共衛生事件整體應對效能。在具體實施方面有如下思路:第一,建立統一的 數據采集與交換平臺實現敏感信息快速網絡直報;第二實現數據分級管理,信息統 一采集,業務部門分散使用;第三,統一的業務邏輯規劃及相關的規范標準,實現 數據共享。[30]
    2.3 大數據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用
    2.3.1“大數據”的概念和特征
    2.3.1.1大數據的概念
    大數據概念的首次提出于1988年《科學》雜志刊載的題目為“A handler for big Data”的文章。對于大數據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和機構都有不同的定義。程學旗(2014) 認為大數據是將真實世界數字化并呈現在數據世界中的真實世界的一種映像。 [31]高 奇琦(2016)認為從相較以往有限的、不可擴充的結構化數據,大數據從數據結構上來 說是一種依賴數字化手段獲取可自動記錄、存儲、分析的結構化、半結構化以及非 結構化的數據。 [32]從價值角度看, “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 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33]
    2.3.1.2大數據的特征
    傳統觀念中,大數據具有數據量大、樣式多樣、流轉速度快、具有價值四個特 點,即 4V 特征。隨著對大數據研究的加深,大數據的特征逐漸過渡到 6V 階段,即 大容量(Volume)、多樣性(Variety)、速度快(Velocity)、可變性(Variability)、真實性 (Veracity)、價值(Value)。
    大容量(volume),大數據首先應當有海量的數據作為基礎,全世界的數據總量將 在2025年達到175ZB,而這個數據2年前還僅有2025年的不到五分之一。[34]而 1ZB=1024EB,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1GB=1024MB,而一首 高質量的MP3歌曲,則僅有約10MB。
    多樣性(variety),古時人們產生的數據可能只有語言、文字記載、圖畫、以及其 他所能流傳下來的實物信息,而當下除了前述類型的信息外,每天無數的智能設備、 監控攝像頭、互聯網產生無數種類型的數據并被以各種形式存儲在世界各地。
    速度快(velocity),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處理設備的性能飛速提升,數據處理速 度越來越快,這使得人們對海量數據的處理需求得以滿足,而處理速度的加快又助 推數據量進一步擴大。
    可變性(Variability),由于大數據是各種真實數據的反映,因而大數據的內容和 結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對于大數據的處理,必須要與時俱進,使用落后 的處理規則將無法高效甚至不能處理大數據。
    現實性(veracity),大數據是對真實世界通過數字化模擬形成的對真實世界的反 映,因而準確的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作對未來做出某種趨勢的預判。
    價值性(value),大數據來源于人們的創造同時又是真實世界的反映,因此對于大 數據的分析和應用能夠產生巨大的價值,但同時又因為大數據海量數據的特性, 使得單位數量的數據價值又很低,需要對大數據進行加工提純才能獲得真正有價 值的數據。以美利堅合眾國的個人位置信息大數據為例,就能夠產生八千億美元 的價值。[35]
    2.3.2公共衛生大數據的收集和共享
    2.3.2.1數據的識別和收集
    針對一些已知的呼吸道和胃腸道病毒和細菌傳染病、動物引發的傳染病,相關 機構一直在開展相關的監測活動。監測方式以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報告為主,例如 我國建成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報送系統。但是針對未知的傳染病,由于系 統中缺少相應的數據和判斷方法,往往不能有效識別并開展信息收集。本次新型冠 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在武漢發生后,就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重視并開展應對。 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對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識別機制,從新聞報道、社交 媒體等更大的范圍內按照一定的模式識別公共衛生事件。
    在識別到傳染病發生后,應立即進行相關數據的收集。數據收集的內容包括確 診和疑似病例的個人信息、疾病診斷和治療信息、人員流動情況、密切接觸者信息、 發病前經歷等。同時,應當收集傳染病發生地人口、交通、醫療、氣象、經濟生產 等背景信息,為后續應對做好準備。[36]
    2.3.2.2數據的清洗和分析
    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到的數據不完全都是唯一的、準確的、標準的,首先需要對 數據進行匯總,然后進行數據的清理和加工,去除異常數據和重復數據,并對數據 進行字段、數據結構的標準化,為下一步數據分析做好準備。
    在進行數據分析時,首先需要確定分析的目標,根據目標建立相應的數據分析 模型,并根據分析結果不斷對模型進行修正,以提高分析的準確性。[37]數據分析結 果定期匯總后形成分析報告,分析報告應包括公共衛生事件的原因、發展情況、可 能造成的影響以及應對建議等內容,經過專家團隊評審后提交決策機構以供參考。
    2.3.2.3數據的存儲和共享
    數據存儲時應滿足存取速度快,可靠且便于共享的基本要求。目前“云存儲” 技術滿足前述各項要求,云存儲是在云計算的基礎上衍生的技術,它是將多個相同 或者不同存儲設備通過軟件和硬件網絡連接起來協同提供數據存儲的網絡存儲系 統,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設備通過網絡連接到云存儲服務器進行數據存 儲。云存儲一般由專業的第三方托管機構進行系統的運維,數據存儲的安全性能夠 得到有效保障。
    隨著公共衛生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和理論日新月異,國內外疾控機構、相關 高校、科研機構、醫藥技術企業等針對同一公共衛生事件往往具有不同的看法和應 對建議。因此公共衛生數據必須在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全過程中進行充分的共享, 發揮公共衛生數據的價值,提高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效率和決策的準確性。公共衛生 數據的共享應著重考慮數據資源管理、共享組織管理及共享規則、數據共享技術等 方面,并通過規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確和固定,確保共享效果。
    2.3.3公共衛生大數據指揮體系構建
    2.3.3.1建立大數據的預警機制
    傳染病公共衛生事件的大數據預警包括聚集爆發預警、傳播預警以及輿情預警 三方面內容。
    (1)聚集爆發預警,主要是公共衛生大數據收集系統將收集到的數據代入到自動 預警模型中進行匹配分析,例如將一定地理范圍內的數據相同類型的癥狀或者診斷 記錄進行匹配分析,從而識別傳染病并發出早期的預警信息。
    (2)傳播預警,對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的追蹤,通過不斷細 化完善傳染病的感染模型,對傳染病可能傳播到的地點和群體進行評估,并向相應 的疾控機構發出傳染病可能爆發的警報,以便及早進行應對。
    (3)輿情預警,傳染病相關信息通過媒體傳播時,會對社會應對傳染病的效果產 生影響,傳播錯誤的信息會降低防控效果并造成公眾恐慌。在進行輿情預警時,需 要通過網絡和媒體技術定期采集新聞報道、自媒體、社交軟件以及博客、論壇等媒 體渠道中的相關信息,通過算法對輿情導向進行評估,并進行預警。
    2.3.3.2建立公共衛生指揮系統
    降低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危害的最有效的辦法是進行有效的預防。傳染病一旦 爆發,及早進行阻斷則是控制損失的關鍵。由于人群的流動性大、傳染病傳播迅速, 因此發生傳染病疫情后,需要具備專業、統一、快速的疫情防控指揮系統進行防疫 指揮工作。從系統的廣度上來說,應當將參與防疫工作的單位納入指揮體系,包括 政府部門、防疫機構、醫療機構、公安機構、媒體、公眾等。從系統的深度上來說, 應當涵蓋從防疫決策指揮層到一線防控人員各個層級,并根據分級管理的原則,將 不同的信息和指令通過指揮系統準確傳達到每個個體。[38]在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 公共衛生管理平臺需要將傳染病直報平臺、政府辦公網、醫療衛生大數據系統進行 數據整合,實現防疫工作人員數據共享和工作指令快速接收,針對社會公眾和媒體, 應當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手機 APP 等便捷方式進行信息的快速上傳下達,使防 疫工作的執行群體和被執行群體在同一個指揮體系下進行協同應對。
    2.3.4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面臨挑戰
    2.3.4.1 信息化系統缺乏統一規劃
    (1)對于傳染病類公共衛生事件缺少全局的規劃,國家建成了傳染病網絡直報系 統,對于及早發現傳染病病例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該系統不具備傳染病發生蔓延 傳播后,對人群進行隔離管控的功能,需要從功能設計的角度進行論證和完善。
    (2)數據的標準化難度高,對于信息系統而言,越是近似的數據結構和判定標準 意味著更高效的運算分析。但在實際應用中,描述同一種傳染病在不同醫療機構之 間所使用的描述方法和判定標準可能都是不同的,要提高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信息化 水平和應對效率,需要對公共衛生數據標準進行統一的規劃。
    2.3.4.2數據定量研究程度不足
    (1)公共衛生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由于數據采集方式、數據標準、操作人員的能 力差異以及網絡傳輸等原因,造成不同來源的數據存在結構和質量上的差異,數據 總體的可用性比較差,需要對這部分數據需要進行清洗和治理才能進行分析使用。
    (2)從數據分析的角度,對海量公共衛生數據的分析必須依靠先進且高效的軟件 算法,一方面需要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建立數據模型作為分析的基礎,另一方面則 需要軟件技術人員將數據模型轉化為計算機可用的程序算法。目前此類研究多見于 外文期刊成果,我國相關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39]
    2.3.4.3信息共享程度有待提升
    (1)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需要橫向和縱向多個組織共同參 與、協同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良好合作的前提的是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如 果公共衛生數據分散在不同的組織和不同的信息系統中,勢必將造成數據的割裂和 管理的松散,導致數據資源利用效率低。
    (2)信息資源的結構,信息數據不能共享就會形成一座座“信息孤島”,意味著具 體業務流程和目標無法統一,將導致部門墻的產生和嚴重的內耗。一方面有限的資 源將分散投入甚至重復投入,提高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管理效率將受到嚴重的 制約,管理精力被投入到反復的溝通協調當中。對于公共衛生事件而言,效率往往 意味著生命,通過信息共享促進管理協同勢在必行。
    2.3.4.4法規和制度建設需完善
    (1)在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過程中所收集到的信息必定會涉及到患者、密切接觸 者以及疑似感染者的個人隱私信息,包括診療數據、居住信息、旅行信息和聯系信 息等。而在傳染病防控中,這些隱私信息又需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發布以確保應對 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傳染病防治和隱私保護的法規就是調控沖突降低影響的最有 力支撐,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執行需進一步加強。
    (2)在信息管理方面,大數據的標準、管理要求等需要以標準或者制度的形式加 以固定。在數據傳輸和應用的過程中,接觸到數據的個人和企業在公共衛生事件應 對過程中承擔怎樣的義務與責任,也應當通過法規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確。
    2.4本章小結
    公共危機是公共利益受到大范圍影響的一種危機事件,危機信息管理是應對公 共危機的重要工作之一,正確地開展危機溝通和危機信息發布能夠對公眾施加積極 的影響進而有效組織公眾共同對抗危機。
    以傳染病爆發導致的公共衛生事件屬于公共危機的一種,公共衛生事件中信息 管理遵循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則,但是由于傳染病快速傳播的特性,對公共 衛生事件中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技術是信息科技發展的新成果之 一,大數據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等一系列特點,大數據技術對海量信息的處理和數 據挖掘有著天然的優勢,將大數據技術與公共衛生管理相結合,為公共衛生事件信 息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公共衛生事件的識別、傳播預警、數據收集、數據共享、 防控指揮等環節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大數據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存在規劃和共享不足、缺少定量研究以及相 關法規和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需要在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推進的過程中加以提升和 宀辛
    完善。
    第 3 章 WF 市新冠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現狀
    WF市作為山東省區域中心城市,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斗爭中承 擔了較大的壓力,WF市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疫管控措施,取得了較好的防疫效果,但 還存在一定的改善提升空間,通過對不足之處的梳理有助于后續尋找問題根因和優 化對策。
    3.1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舉措
    3.1.1WF市的基本情況介紹
    WF市是山東省地級市和區域中心城市,[40]管理著四區兩縣以及六個代管縣,總 面積 15859 平方公里,截至 2019 年 12月常住人口超過 900 萬人。
    WF 市位于山東省濟南城市群和青島城市群中間位置,全市共有不同等級公路 27 條,通車里程 2.88 萬公里;設有南站和北站兩座火車站, 2019 年春運期間客運量 達到344.5萬人次;航空客運量超過40萬人次。WF市交通整體較為發達便利,客 流量較大。
    WF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2992家,其中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歌爾股份 有限公司等轄區內龍頭企業,企業就業人口規模均超過3萬人。 [41]
    3.1.2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具體措施
    3.1.2.1 復工前的防控信息管理措施
    (1)外來人員防控信息采集2020年1月23日以后,鐵路總公司要求所有購票 人員需提供電話信息。機場也逐步細化完善乘客信息統計,要求乘機人員必須填寫 目的地、電話、地址、旅行目的等相關內容。
    WF市根據山東省統一安排將復工復產日期推遲到2020年2月10日。復工時間 的推后,降低了集中返程的人流密度,同時為落實防控信息統計流程和方案提供了 緩沖時間。外來人員到達WF市以后,由于以施行小區封閉管理,必須按要求向社 區報告后,方可進入小區。報告的方式主要是采取通過政府統一的防疫云平臺,說 明居住情況、到達WF時間、目的、健康狀況、外出情況等。填報后一般次日,社 區工作人員會進行電話回訪,對提報信息一一進行核實并說明居家隔離的要求和注 意事項。信息確認后,社區人員會將外來人員的信息整理后下發到小區物業,包括 人員姓名、樓棟單元房間號、身份證號、來源地、聯系信息等,由物業對居家隔離 的外來人員進行隔離監督和生活采買服務
    (2)居民防控信息的采集 居民小氣施行封閉管理后,所有家庭住戶每日只允許 一人出小區進行生活物資采購,主要是依據物業制作的通行卡,人員通過門衛出入 小區時,門衛人員檢查其通行卡,如未打勾則說明符合出行條件,對其則進行體溫 測量,并通過紙質方式進行溫度記錄,人員返回后再次查驗體溫并登記,在通行卡 打勾后則表示該戶居民當日外出機會已使用完畢。最后所有的居民均需要通過疫云 平臺進行每日的健康和外出情況提報。
    (3)疫情防控信息的發布 面向社會公眾的信息發布主要還是來自于三個方面, 一是電視傳媒,包括新聞報道、新聞發布會等;二是平面媒體,主要是新聞報刊; 三是網絡媒體,包括官方網站、主要的新聞傳媒網站。公眾從以上媒介可以獲取大 多數需要的宏觀層面的疫情防控趨勢和相關防疫知識。但如果想要獲得更具體的信 息,比如 WF 市的感染患者、密切接觸者的到訪的熱點地區分布,則多是通過社交 媒體進行,包括微博、微信、QQ等,傳播的內容包括感染患者和密切接觸者居住的 小區、到訪的地點等,少部分存在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包括姓名、電話、住址明 細等。傳播的形式包括純文本內容、音視頻內容以及WORD和PDF等格式文件。
    3.1.2.2復工后的防控信息管理措施
    (1)政府及公共組織采取的信息管理措施 2020 年 2 月 10 日以后,各行各業均 逐步復工。相應的 WF 市防疫云平臺也進行了相關功能的優化完善。對于居民進行 了分類信息統計,對于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需直接在防疫云平臺進行工作出行等登 記,與復工復產前相比,增加了上班的出行方式、出行地點等相關內容;對于企業 上班人員,則是由各企業進行出行信息的統計,包括人員姓名、出行的方式、始發 地和目的地、健康狀態等,但是各企業又根據自身的管理要求,進行了細化和補充。 企業復工后,不可避免的會在區域內的發生人員的流動,人員從一個區域流轉到另 一個區域的時候,一般都需要重新登記備案個人信息和健康信息。例如,人員進入 WF市保稅區,要求提前一天由被訪問單位出具紙質備案材料,說明來訪人員的姓名、 單位、訪問地址等基本信息后,由保稅區管委會統一匯總下發到卡口用于驗證和放 行。再例如,部分倉儲物流企業,按照管控要求,需每天提前備案次日上班人員信 息,且將外地身份證號統一列為需進行居家隔離14天人員,隔離起始時間一般按照 人員承諾的返回WF市日期開始計算。
    2020 年 4 月 21 日開始, WF 市開始推行“山東省健康通行碼”,通過健康碼的 不同顏色快速識別人員的健康狀態,這為一些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公共場所,提供了 便捷高效的管理手段。
    (2)典型企業采取的信息管理措施 以 WF 市某大型電子企業為例,由于生產需 要該企業需要使用大量的勞動力,在 WF 市設有電聲園區、光電園一期、光電園二 期、光電園三期、科技園(保稅區)、高新區外包倉庫等多處生產辦公場所。員工居住 在 WF 各區域,上下班路線較為復雜。工作期間也有來往穿梭各園區的工作需求, 因此做好人員信息管理十分必要,但是難度也相對較大。由于該企業信息化能力較 強,針對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建立了微信小程序進行信息收集。員工憑工號登陸該 程序,即可完成個人基本信息錄入、健康信息錄入、上下班行程記錄等功能,該企 業疫情信息管理人員可從系統導出報表提交給政府相應管理部門。
    (3)疫情防控信息的發布 復工后從政府角度看,疫情信息的發布渠道、發布形 式和發布內容與復工前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隨著疫情的發展,對于確診患者和密 切接觸者生活的小區以及行程經過的區域,對于上班人員而言有相對較高的風險。 對于這部分信息,存在兩種主要的發布渠道,第一種方式是通過微信群、QQ群以及 其他社交軟件共享相關信息;第二種方式是通過組織內部通知的方式進行發布,以 前文企業為例,則是在微信小程序中建立了相應的風險地區通報模塊,并配套執行 不同級別的隔離政策。
    3.1.3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取得的成效
    WF市于2020年1月23日發現首例確診患者,到2020年3月8日全部治愈出 院,實現了山東省40例以上確診患者城市中首個清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病 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WF市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成效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加強對確認患者的 隔離治療,另一方面則是實施了有效的隔離管控,防止健康公眾接觸到感染源。截 至2020年2月,WF市確診的全部36名患者,均為武漢接觸史人員以及確認患者的 近親屬,從傳染模式上看屬于家庭聚集性傳播,有效的隔離阻止了向社區傳播的發 展。 [42]疫情防控信息的采集和共享,對于疫情的隔離管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防止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具體來說:
    (1)在疫情發現的初期階段實施了本地居民小區封閉管理,在疫情防控形勢不明 朗的形勢下,最大程度防止因人員流動造成的疫情傳播。
    (2)外地來到WF市人員的信息上報和核實,外地到訪人員到達WF市后需要通 過防疫云平臺報告到訪的具體行程和時間,社區工作人員會進行核實并組織小區進 行隔離管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來疫情輸入。
    (3)居民、行政工作人員、企業、學生分別通過防疫平臺、人工統計等多種渠道 每日提報個人健康狀況,防疫機構可以及時監控到居民的健康狀況,為快速的醫療 響應提供了基礎。
    (4)“健康碼”的推行和使用后,進一步提升了公眾健康狀態識別的效率,為復 工復產需要進行快速驗證和放行的場景提供了技術支撐。
    3.2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存在的問題
    盡管WF市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在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方面, 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更好的分析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 處,首先將與臨近的JN市進行對比,其次將對本地居民開展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社 會調查(調查問卷見附錄),從城市公共管理者的思路和公眾的訴求兩個方面查找不足 之處。
    3.2.1存在疫情防控信息收集渠道雜亂的問題
    WF 市的疫情防控主要可分為復工復產前和復工復產后兩個階段。在復工復產 前,本市居民主要處于小區封閉階段,部分家庭成員可以外出購買生活用品;外地 來 WF 市人員一般處于隔離階段,主要分為在居民小區居家隔離和在工作場地公寓 和宿舍隔離。復工復產后人員流動加大,管理重點轉移到盡量減少人員流動以及降 低人員流動帶來的感染風險方面。
    復工復產前公眾提報疫情防控信息渠道數量分布情況見圖 3-1。在這個階段 64.6%的被調查者向 3 個及以上的渠道提報疫情防控信息。
     
     
    圖3-1 復工復產前公眾提報防控信息渠道數量分布圖
     
    公眾提報的疫情防控信息類型包括健康信息、個人基本信息、出行信息、家庭 信息等,具體分布情況見圖 3-2。從被調查者所提供的數據來看,疫情防控所需要提 報的信息類型具備高度一致性,具備固化為統一模板的基礎。
     
     
    圖3-2 疫情防控信息種類分布圖
    疫情防控信息提報方式的分布情況見圖 3-3。其中,微信接龍占 92.3%是最主要 的方式,電話提報和紙質提報分別占 47.7%和 46.15%。微信接龍由于微信應用的普 及性以及即時通信的便捷性,有利于信息收集者快速收集疫情防控信息,但由于“微 信”屬于商業軟件,其封閉性不利于通過信息化接口導出數據進行進一步開發或者 細化豐富信息統計功能。
     
     
    圖3-3 疫情防控信息提報方式分布圖
    復工復產后,在向防疫機構提報疫情防控信息的群體中,事業及行政機構員工、 企業員工兩類群體占所有調查者的比例約 64.6%,是最主要的信息提報對象,見圖 3-4。
     
    圖3-4 復工復產后填報疫情防控信息群體分布
    為了解復工復產后,疫情防控信息提報的動態變化情況,對有職業調查者中復 工復產前和復工復產后報送疫情防控信息的渠道數量進行開展交叉分析。對事業及 行政機構員工以及企業員工的 42 份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其中 13 個樣本的渠道發生 增減的情況,其中渠道增加樣本數為10項,占比23.8%,渠道減少樣本數為3項, 占比7.1%,凈增加樣本數7,占比16.7%。復工復產前提報渠道為3,復工復產后渠 道降至1個,樣本數量為1;復工復產前提報渠道為2,復工復產后渠道增至3個, 樣本數量為 5。具體見圖 3-5。
    對于復工復產后疫情防控信息提報渠道增加的原因, 90 左右的被調查者選擇了 工作單位要求, 60%左右的被調查者還選擇了防疫機構或者社區的管理要求。
    教育系統、行政和事業單位以及企業間的信息收集均有重疊,表明疫情防控信 息未實現充分共享;居民社區管理、企業員工管理以及 WF 市下轄不同行政區域間 沒有實現數據統一驗證和系統下發,需要各基層管理單位自行收集和驗證信息,表 明沒有形成上層管理機構和下層管理機構以及平行機構間疫情防控信息的貫通共 享,信息管理效率較低且存在一定遺漏風險。由于疫情防控提報的信息類型相對固 定,如果防疫機構及工作單位能夠共享數據,不僅能夠有效提升信息的收集效率, 降低公眾重復提報的工作量以及重復提報帶來的數據差異問題。
     
    ■復工前1 ■復工前2 ■復工前3 ■復工前4 ■復工前5及以上
    圖3-5 復工復產后疫情防控信息提報渠道對比分布圖
     
    3.2.2存在互聯網傳播領域公眾隱私泄漏問題
    WF市在2020年2月?4月疫情防控最緊張期間,共發生三起較為嚴重的患者及 密切接觸者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案例。
    第一起為 WF 市某醫院在確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后,該病區所有住院患者包括 姓名、詳細的住址信息被通過某社交軟件進行了廣泛傳播。
    第二起為 WF 市隱匿行程造成 68 名醫務人員隔離,傳染或間接傳染 12 人的張 某芳個人信息被泄露,包括其個人照片、親屬姓名及家庭住址被在網絡上傳播。張 某芳隱匿行程的行為,被公安機關以涉嫌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采取了刑事措施。 但其個人信息被故意傳播,仍然侵害了其個人合法權益。
    第三起為臨沂市任城監獄爆發新冠疫情后,WF市某建筑工程公司261名工人赴 臨沂市援助建設隔離監區。建設任務完成后,援建員工返回 WF 市,但是隨即 261 名員工的姓名、電話、詳細家庭住址等信息被以PDF文件的形式在某社交軟件傳播。
    以上案例說明, WF 市在疫情防控期間,存在個人隱私保護不到位,個人隱私信 息在互聯網傳播泄露的問題,當事人及家人信息安全權利受到了侵犯,甚至帶來了 潛在的暴力攻擊等潛在風險。
    3.2.3存在疫情防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問題
    WF市在疫情防控信息收集過程中建設了防疫云平臺,但是該平臺的權威性并未 在官方正式場合予以確認,居民在通過該平臺提報信息的同時,還要通過微信接龍、 填寫紙質表單的方式向不同的信息收集渠道提交疫情防控信息。在其他方面 WF 市 同樣存在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信息化不足的問題,以居民小區管理為例,小區出入口 是管理的重點,對于家庭成員外出購物、阻止隔離人員出入小區以及復工人員外出 上班等,這里都是第一道關卡。而大部分小區普遍采用的紙質通行卡在制卡方面, 一般由小區物業人員自行制卡,符合制卡條件的人員信息缺乏統一的來源,持卡人 是否真正的復合條件,缺少可靠的驗證;紙質卡片存在攜帶不便易損壞和遺失,卡 片在清晨和傍晚人工識別困難,出入人員信息無法實時進行信息化統計的缺點,卡 片在進行驗證、填寫、交接的過程中,發生了傳遞和接觸,存在病毒傳播的風險, 這些不利因素影響了疫情防控的效率和效果。
    而與WF市相臨近的JN市,更加注重通過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 JN市結合智慧城市建設,開通了疫情防控信息平臺,利用大數據、AI人工智能技術, 綜合開展疫情防控信息的信息化采集、分析和應用,提升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效率。 JN市征集了大量不同門類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其中疫情防控二百三十四個,在線辦 公一百六十九個,其他九十七個。針對企業復工復產后的疫情防控管理, JN 市建設 了多個與企業相關的疫情信息平臺,一方面與企業進行了有效對接,另一方面則與 公安、民政、人社等與企業密不可分的監管和服務部門對接,進行多維度的數據獲 取和比對,建設大數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體系。對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員 工的健康狀態進行實時全面的監管,有效支撐了復工復產后疫情防控決策。截至2020 年 3 月,已部署應用疫情監測、人員管理、復工復產等多個功能,多個相關單位已 接入系統,提供了疫情防控決策的數據基礎。針對交通密集場所人員和車輛流量大, 監管難的問題,JN市建立了人員、車輛、公路聯合監管的模式和相應的信息系統, 通過車牌識別、機器讀取第二代身份證對車輛、人員信息高效采集,并通過大數據 分析技術進行關聯比對,從而進行精準防控。
    3.2.4存在缺少危機信息權威發布渠道的問題
    通過對 WF 市公眾對于疫情防控信息發布的期待開展調查發現,電視和廣播、
     
     
    圖3-6 不同傳播渠道重要性得分圖 被調查者認為疫情防控信息發布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分別是及時性、權威性和自 身相關性,具體見圖 3-7。
     
    圖3-7 疫情防控信息要素重要性得分圖
    被調查者對于疫情防控信息內容的訴求,主要體現在本地疫情進展、防疫知識、 宏觀疫情進展以及重要通知四個方面,見圖 3-8。
    對疫情防控信息發布的現狀、疫情防控信息發布的關鍵因素、公眾對于疫情防 控信息發布內容的期待進行聯合分析。電視和廣播發布的疫情防控信息具有權威性, 能夠傳遞宏觀疫情進展信息和重要通知,但是信息發布的及時性不及新聞網站、自 媒體等其他媒介,對于公眾的自身相關性較低。
     
     
    圖3-8 公眾對疫情防控信息內容關注度得分圖
    對于本地疫情進展需要對應層級的電視和廣播媒體制作內容后發布,信息發布 的時效、質量和權威性相比省級和中央媒體要弱。微信等網絡社交軟件和自媒體在 疫情信息發布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快,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轉發實現爆炸式傳播, 同時也具備較好的自身相關性。但是發布的很多信息往往未經核實,基本沒有權威 性。在傳播的內容方面,多以本地疫情進展和一些通知性內容,存在準確性較差的 問題。而一些雖然傳遞的是真實準確的信息,但是卻侵犯了他人的個人隱私權利。
    新聞網站從及時性和權威性的角度,位于電視和廣播、社交軟件及自媒體之間。 從受眾的自身相關性角度,通常不如社交軟件及自媒體。在內容方面,不同層級的 新聞網站對于本地疫情進展、防疫知識、宏觀疫情進展、重要通知一般區分發布, 便于訪問者獲取相關信息,但受到信息獲取渠道以及編審的能力限制,信息的準確 性仍存在短板,受眾并不能完全認可新聞網站發布的信息的權威性。
    與WF市臨近的JN市在疫情防控信息發布方面,仍然采取了非常高效的信息化 手段,依托手機應用程序開展復工復產后的企業服務和人員信息管理。復工復產企 業可以在該應用程序上了解最新的政策導向、通知,并辦理備案和申報等工作,而 員工則可以在該程序上查詢到防疫管理要求和疫情進展并自助進行信息采集。通過 該程序, JN 市政府可以實時獲取企業防疫動態并通過該程序發布疫情蔓延趨勢圖, 防疫小貼士、防疫管理要求等,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并最大化助力疫情防控。
    而 WF 市公眾主要依靠電視和網絡媒體獲取最新的疫情信息,對于了解疫情的 宏觀狀態和防疫知識是可以滿足的。但是 WF 市本地的權威信息,公眾缺少可以快 速準確獲取的渠道,尤其是一些高風險地區和出行預警信息等重要通知。由于權威 信息的缺位,造成一些不實信息在網絡流傳引發恐慌,以及個人隱私信息在社交軟 件廣泛傳播,侵犯公眾的個人權利等問題。
    3.3本章小結
    WF市擁有較為便利的交通設施,這給WF市帶來了區位上的優勢,但也給新冠 疫情防控帶來了一定困難。為防止疫情傳播,WF采取了延期復工、小區封閉管理、 外來人員隔離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管控人員的流動,減緩乃至杜絕疫 情的傳播。而獲取、分析和利用人員信息,掌握廣大人員的狀態,則是實施有效管 控的前提和保障。對此,WF市應用了防疫云平臺,動員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實施人 員流動信息、防疫信息填報等措施。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與周邊的JN市相比,WF市在大數據、“云”信息聯動等信息化防疫措施應用 方面,還不夠廣泛和深入。WF市在疫情防控信息收集方面存在重復收集的問題,收 集到的信息還沒有形成各防控層級貫通應用的局面,對于重復收集的問題,社會調 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WF市居民對疫情信息發布中權威性以及地方疫情發展和自 身關聯性等疫情信息獲取的訴求與疫情信息發布的現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需 要進一步完善。
    綜上,還需基于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和應用現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 的剖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性措施。打通數據共享的通道,建立基于“大數據”、 “云”等先進理念下的公共衛生危機信息和共享應用系統,及時向公眾發布最準確 和權威的信息,助力疫情防控高效開展。
    第 4 章 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問題成因分析
    對于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中暴露出的信息重復收集、信息化不足、個人隱 私信息泄露等問題其實是由公共管理活動中深層次的不足引發的,要真正提升疫情 防控信息管理效能,需要從問題的根因著手。
    4.1信息采集過程中共享程度不足
    4.1.1公共組織應對公共衛生危機預見性不足
    政府內部通過信息的高效共享,可以有效減少不同部門和不同組織數據重復收 集帶來的重復工作,提高信息收集效率,同時能夠降低不同統計渠道帶來的數據不 一致性問題。例如公安部門掌握的戶籍和人口信息與疾控中心傳染病患者信息之間 的共享,不同區級政府組織間的信息共享,都能夠避免一些信息的重復收集。
    WF市的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中,教育系統、行政和事業單位間的信息收集出現了 重疊,在復工復產后,人員在轄區間流動時需要反復備案,都表明疫情防控信息未 進行充分共享。對于政府部門內部以及政府與公共組織之間的疫情防控信息共享不 足的原因,對應了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預防性、系統性和動態性原則遵從性不足。
    第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速度快,且給患者帶來嚴重的身體傷害,對于政 府部門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是采取一切手段阻止疫情的進一步傳播。但是疫情的突發 性和嚴重性,又使得政府部門沒有充足的時間來設想萬全的對策。因此,對于疫情 的發生和疫情防控信息管理需要有預見性,提前考慮到傳染病大規模蔓延帶來的管 控措施以及對應的信息管理需求,否則就沒有辦法及時建立相應的信息共享機制, 從而實現共享。
    第二,公共危機管理的系統性要求使得不同的政府部門、不同層級的政府組織, 都想獲取到最充足、最可靠的第一手防控信息。這種導向使得信息收集的環節中的 相關部門和組織會傾向于自己收集防控信息,而不是從其他部門共享獲取,導致相 同類型的信息被反復收集。而沒有信息共享的預案和機制,使得共享信息的流程和 不夠明確,共享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得不到保障,這種情況加劇了信息共享的難 度。
    第三,在公共危機的情況下,疫情的最新情況處于時時刻刻的變化之中,這對 于信息的交互有著更高的時效性要求,這是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性原則。因此危機 信息的共享必須有快速、準確的交換渠道和方式,才能實現信息的高效共享。缺少 共享手段和途徑影響信息的有效共享。另外,信息共享還需要有相應的政府組織作 為協調性機構,居中制訂統一的、分層級的管控措施,并對各部門、各層級、各流 程中的信息交換和共享制訂方案并居中協調。
    4.1.2公共組織與企業間的缺乏數據共享機制
    公共組織與企業之間的疫情防控信息交互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一些企業 作為關鍵領域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本身擁有并較好的管理著大量的用戶數據,能夠 為疫情防控信息提供準確高效的收集和驗證渠道。交通運輸類企業例如鐵路公司、 航空公司等企業的用戶數據中包括人員的行程信息、密切接觸者信息等。移動通信 類企業,由于移動服務的可定位性,可以提供用戶的移動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等。另 一方面,則是本地的其他企業復工復產后,帶來了大量的人員流動,疫情防控信息 管理的重點是獲取企業人員復工的健康和移動狀態,及時驗證和識別高風險個體并 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人員流動帶來的感染風險。
    WF市在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中,企業復工復產后員工需要分別向防控機構和企業 分別提交防疫信息,存在重復收集情況。政府組織應對企業提供的員工防疫信息進 行核實,通過相應的比對和核實措施后,向企業提供驗證結果和預警信息。分析重 復收集的原因,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缺少政府組織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互機制。在公共危機的情況下,政府 部門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互,應當建立不同場景下政府組織和企業間數據交互的流 程和機制,明確政府機構可以從企業獲取那些信息,同時可以向企業提供哪些數據 支持。對于本地企業而言,溝通和協調較為便捷,易于達成協議。但對于航空、鐵 路、移動通信行業的企業而言,其持有的數據本身就屬于敏感數據,并且這類企業 體量大、管理體系復雜,溝通的難度和成本更高,這就更加需要預先搭建信息交互 機制。
    第二、政府部門的間的數據共享不足會影響政府組織與企業間的信息共享。企 業在面對政府組織時,與社會公眾面對政府組織有相似性,不同的管理機構和管理 層級對企業有不同的管理職責。如果政府部門間不能首先進行數據共享,則勢必會 影響到企業與政府組織之間的數據共享。
    4.2大數據結構化和標準化程度不足
    疫情防控中收集的來自民眾和企業的相關信息和數據成為了應對公共衛生危機 的基礎大數據。海量的數據時時刻刻在進行傳輸、存儲、計算的過程,要實現高效、 全面、共享的利用這些數據,必須要將這些數據結構化、標準化。
    4.2.1疫情防控數據的結構化程度不足
    數據的結構化是指將數據轉化為高度組織和整齊格式化的數據,并可以放入表 格和電子表格中的數據類型,結構化的數據人們更容易使用,結構化且電子化的數 據更便于計算機的處理。WF市在疫情防控中所收集的數據中,調查發現最主要的信 息收集類型占比在 80%~100%,這部分數據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結構化條件較 好。但從數據收集方式上來看,使用量最大的微信接龍方式,接龍的數據如果不通 過人工或者后臺軟件進行切分重組,就不是一種結構化數據,不利于數據的傳輸和 處理。數據結構化的關鍵在于充分的識別數據收集的種類和形式,并預先定義數據 結構,這項工作需要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以及時間資源的投入。
    4.2.2疫情防控數據的標準化程度不足
    數據的標準化包括數據結構的標準化、數據載體的標準化、數據接口的標準化。 WF市的防控信息收集中,收集的信息類型的并不完全相同,在主要信息相同的前提 下,不同的信息收集者又提出了個性化收集需求,這給數據結構的標準化帶來了挑 戰。WF市疫情防控信息數據的載體呈現出有紙質表格和電子表格兩種形式,盡管防 控信息的數據結構已基本實現標準化,但用于決策分析的防控數據,最終仍需轉化 為電子數據進行分析、存儲,紙質數據向電子數據轉化的過程需要人力資源的投入 并帶來一定的錯誤率。WF市在公共組織上下層之間,不同組織之間的數據傳遞缺少 共享和驗證,則是數據接口的標準化存在不足,數據接口的標準化是在數據結構化 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數據傳遞的流程,不同來源和用途的數據經過唯一且明確的通 道進行傳遞,對于電子化的數據,還需要對電子數據交換的一些方式和標準進行確 定。但總體來說,上述現象的產生源于收集數據的人或者組織缺乏統一的管理要求 和以及配套的數據收集資源。
    4.2.3疫情防控數據管理系統性不足
    無論數據的結構化、數據標準化都是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中防控信息管理中數據 收集與共享需要系統性建設的內容。公共衛生危機的應對中疫情防控信息管理需要 未雨綢繆。傳染病爆發作為公共衛生危機中的重要分支,其傳染的模式、防控的要 素以及信息管理具備一定的相似性。公共管理者可以通過總結歸納以往以及其他地 區的傳染病防控經驗,預防性的提出防控信息管理的各項流程、信息的結構、接口 的設計等,并結合科技的發展,應用最新的信息技術,通過提前搭建信息收集通道, 為危機發生后進行高效的信息管理鋪墊基礎,避免當公共衛生危機發生后突擊應對, 降低疫情防控效率。
    4.3隱私保護和傳染病防治法律執行不到位
    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中暴露出的醫院患者名單、某企業在臨沂參與隔離病房 建設人員名單,包括姓名、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詳細信息在社交軟件等公共平臺 傳播。這些信息屬于公眾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未經所有者同意而在公共平臺傳播, 尤其是在存在不確定的傳染病傳播風險之下,對個人信息被泄露者,帶來了名譽上 的損害,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潛在的人身傷害風險,嚴重侵害了公眾的個人權益。究 其原因,主要是民眾缺乏隱私保護的意識、隱私保護法律執行不到位,公眾的遵法 守法意識也不強。
    4.3.1隱私保護法規執行不到位
    新冠疫情發生之初中央政府就對利用包括個人信息在內的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 工作持鼓勵態度,但同時強調必須加強對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43]《中華人民共和 國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 務罪”、 “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等相關罪責條款。《中華 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網絡信息安全”一章,從個人信息收集、使用以及保護 的角度對個人信息保護做出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確認了個人信息自 主權,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地十二 條也明確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 資料。”相關法律條文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因此,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對 于未取得信息所有者同意或防疫機構授權擅自披露個人信息的行為應予以懲處。
    4.3.2傳染病防治法規執行不到位
    我國為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以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為 目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該法中從傳染病預防,疫情報告、 通報和公布等環節均用較多的篇幅對公共危機中的信息管理進行了條文敘述。其中 涉及到信息收集和發布的條款簡要摘錄如下:
    第十八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具有收集、分析和報告傳染病監測信息,預測傳 染病的發生、流行趨勢的職責。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訂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其中應當包括 傳染病的監測、信息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
    第三十八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獲得國務院衛生行 政部門授權后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作為處理因傳染病引起的公共衛生危機的主 要法律對于相關組織的權責做出詳細的規定,應作為公共衛生危機中信息管理的依 據確保該法執行到位。
    4.4公共衛生危機信息管理平臺建設不足
    4.4.1疫情防控信息采集和發布信息化程度不足
    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是管理手段演進的通常路徑。在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和 發布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采取信息化手段進行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將能夠極大的提 高信息收集、傳遞、分析、應用的效率。從 2003 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 炎都是具有相當威脅性的傳染病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同樣都是具有突然爆發和蔓 延迅速的特性,我國在“非典”之后建立了傳染病直報系統,三十九種法定的傳染 病發病案可以通過該系統進行在線提報和監測。 [44]但是傳染病的致病因素包括病毒 和細菌等微生物也在不斷演化當中,因此完全依靠預防并不一定能 100%防止疫情的 發生。各級政府組織有必要做好傳染病蔓延后的防控預案,其中傳染源分析和追蹤、 群體隔離等防控措施都離不開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發布等過程。
    當下信息科技相比2003年非典時期,已經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大數據”、“云 平臺”、“AI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以及智能手機、手表、手環等硬件載體都已非常 成熟地應用。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疫情防控信息采集和發布,并結合“大數據”等 先進技術,不斷提高疫情防控信息采集和發布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已成為擺在公共 管理者面前的課題。
    WF市在疫情防控信息收集過程中,政府部門組織開發了防疫“云”平臺,部分 有能力的企業也開發了自身的疫情防控小程序,用于疫情防控信息的收集和發布等。 但這些信息化手段,首先并沒有涵蓋 WF 市所有疫情防控信息收集的場景和場合, 大多數公眾使用的還是微信接龍甚至紙質表單的形式,具有進一步提高效率的空間。 其次,這些信息化手段仍然是分散和自發的,沒有政府組織居中協調,沒有形成疫 情防控信息的系統化管理,沒有完全實現數據的標準化;最后,在疫情信息發布方 面,不同組織之間、組織與公眾之間也可以依靠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升信息共享水 平。
    4.4.2權威疫情信息發布的監管和渠道建不足
    在 WF 市疫情防控過程中,一些患者、密切接觸者的個人隱私信息通過網絡通 信和社交媒體傳播的現象。究其原因,可以主要歸為兩個方面,一是公眾對疫情發 展和威脅信息知情的訴求,公眾之所以在網絡上傳播這些信息,是因為這些信息中 包括了公眾了解疫情發展情況的重要信息,包括確診數量、高風險地區、感染途徑 等等,而患者的姓名、房屋坐落等并不是公眾最想了解的信息,屬于公眾在滿足獲 取信息的訴求時附加的損害。因此,公共管理者必須在疫情信息的發布過程中起到 主導作用,通過法律、法規等形式對信息發布進行有效的監管,明確那些信息屬于 疫情防控過程中應當予以公布的,對于傳播不應該被公布信息的及時進行糾正。
    通過強化法律、法規的監管可以有效減少謠言、隱私信息泄露等情況,但仍舊 屬于“堵”的手段,必須同時建設權威的信息發布渠道,精準高效的向公眾傳達官 方的疫情信息,通過疏堵結合既能夠滿足公眾獲取疫情防控信息的訴求,又能最大 程度的減少謠言、“小道消息”的傳播。
    4.5本章小結
    依據公共危機管理的預防性、系統性、動態性等特點,對 WF 市在公共衛生危 機信息管理預案方面識別出一定的不足之處,而新冠疫情快速爆發和廣泛蔓延給疫 情防控信息管理的系統實施確實帶來了客觀上的難度。造成了公共組織不同部門和 不同層級之間、公共組織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不足,數據的結構化和標準化程度 仍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問題。需要公共管理者更加具有預見性和系統性的開展公共衛 生事件信息管理預案的編制、籌備和執行。在疫情信息的收集方面,需要在數據標 準化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提高信息收集和共享的效率。在疫情信 息發布方面,部分公眾群體的個人隱私信息在互聯網平臺傳播,對公眾的信息安全 權利造成了損害,需要公共管理者強化法律法規的監管和執行,保護公眾的隱私權 利,堵住違法虛假違法信息的源頭。同時,公眾對于本地疫情進展、地區風險等相 關疫情防控信息,又應當在合情合法的范圍內予以滿足,公共管理者應根據公眾的 信息訴求和法律法規要求,建立權威并高效的疫情防控信息發布渠道,疏導公眾對 于疫情發展的恐慌情緒,通過疏堵結合系統性的提高公共衛生危機信息管理水平。
    第 5 章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優化對策
    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要點在于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同時要滿足公眾對于信 息知情的要求。要滿足前述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須系統性的進行危機信息管理流程 的完善和信息化系統建設,并輔以相應的法規和管理制度,整體性提高危機信息管 理效能。
    5.1促進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的全面共享
    5.1.1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頂層建設
    首先,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需要由專門的組織統一進行規劃和管理。組織的構 成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門、防疫部門、宣傳部門、信息技術部門等相關部門組成。 行政部門作為主要的牽頭部門負責疫情防控總體預案的制訂,政策法規的落實和執 行,以及與其他組織的協調工作;防疫部門主要負責為疫情防控提供疫情控制方面 的技術支持,對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措施的制訂提出專業性的意見;宣傳部門則是根 據疫情防控信息發布的需要,制訂相應的信息發布策略并執行疫情防控信息的發布; 而信息技術部門負責按照疫情防控預案以及信息管理措施的具體要求,進行對應的 信息化方案的制訂并組織落實。各部門按照分工完成相應工作后,應由行政管理部 門牽頭對各部分工作方案進行匯總并組織評審,形成科學合理且統一的疫情防控信 息管理方案,并明確各組織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
    其次,在方案的實施方面,應根據不同模塊的緊要程度和實施周期,分步驟推 進。以疫情防控信息的收集和發布信息系統為例,整個系統的建設包括“云”系統、 服務器、網絡、軟件等系統建設,也包括與其他系統的對接,系統建設完成后還需 要對各級各類的使用和操作人員進行培訓,總體建設周期較長,因此在充分進行評 審的基礎上,應及時組織建設和測試,以確保投入使用后能夠快速發揮作用。
    最后,做好公共資源投入保障工作,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方案的落地實施包括預 案和方案的制訂、軟硬件系統的建設、組織工作流程的調整以及人員的調動和培訓 等。這些都涉及到公共管理資源的投入和管理。因此,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主責部 門,需要在整個的預案和方案中預算所需的資源投入,提前與對應的主管部門溝通 好資源投入的事宜,完成相應的審批流程,確保不因資源無法及時到位而影響整個 方案的推進。同時,在資源獲取和使用的過程中應當加強監管,保證資源利用效率 和合規性。
    5.1.2公共組織內部的信息管理變革
    首先,在政府組織內部實現信息共享互通,以疫情防控為根本目的,優化重建 信息管理流程,在疫情發生后可以簡化信息獲取的審批流程,擴大信息開放范圍。 以人口信息例,公安機關掌握的人口信息數據庫是公共管理中人口信息的基準數據, 通過共享該數據,可以實現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的核驗和合并管理。此處并不是指 將個人信息向其他政府部門全面開放查詢,而是指提供信息的核驗接口。在疫情防 控的目的下,獲得授權的機構可以向該接口提交個人信息數據進行核驗,并給出信 息是否正確以及具體哪類信息存在差異的提醒功能。
    其次,不同類型的公共組織之間,例如教育機構、公立醫院等,由疫情防控機 構進行統一協調,開放對應組織所持有的信息查詢接口。例如醫療數據,通過醫院 開放與疫情相關醫療數據,通過大數據比對技術,可以快速對個體的傳染病風險進 行識別。對于學校這樣的大規模聚集群體,通數據共享和識別,可以快速全面的對 學生群體進行跟蹤,預防大規模傳染的發生,并可簡化各公共組織自行收集疫情信 息的管理成本,提高整體防控效率。
    最后,不同的級別的公共組織之間實現信息的上傳和下發,從基層社區到市級 的疫情防控指揮部,依靠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疫情收集和分發的塔形結構。在疫情信 息收集方面,從基層開始收集轄區內疫情信息并逐層匯總上報,而上級機構則為下 級機構提供管轄區域內疫情動態,高風險群體的預警信息。使基層的公共管理者可 以快速和準確的對本轄區內的人員進行針對性的管控。
    5.1.3推動公共與非公組織信息共享
    對于公共組織和非公共組織之間的信息共享,尺度的把握比公共組織之間更為 困難,但同樣的信息共享的意義也更大。例如,鐵路、航空、通信等企業都和公眾 個體的生活密切相關,這類企業掌握了用戶出行的相關信息,對于驗證公眾的行程 信息,分析公眾的健康風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我國,這類企業大多是以公有制 企業的形式存在,但其本質依然是市場化運作的企業,此類企業的用戶數據的獲取, 需要進行較為細致的評估,在實際操作中也需要慎重,一方面依賴于用戶的授權, 另一方面也依賴于政府的信息共享制度建設,包括獲取哪些信息,獲取的方式及流 程等。
    另外一部分常規企業,則不太涉及民生領域,不掌握公眾較多的個人信息,這 類企業在疫情防控中則更偏重于扮演疫情信息消費的者角色。這類企業在社會生活 中一方面按照公共管理者的要求向各防疫機構提交企業防疫數據。另一方面,它們 也非常迫切需要獲知企業范圍內的疫情信息,比如有無員工到訪高風險地區,員工 出差風險預警以及企業防疫政策等。在這類信息交互中,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制度更 加注重明確公共管理者與企業之間的義務和權利,企業應當向防疫機構提交的何種 信息,防疫機構又能夠為企業提供哪些疫情防控信息服務等。
    5.2強化 WF 市法規的執行和政策監管
    疫情防控的根本目的是控制疫情的擴散,保護大多數居民的身體健康。但在疫 情防控中收集公眾的個人信息并進行針對性的管控,使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產生了 一定的沖突。在公共衛生危機這樣緊急的事態下,絕大多數民眾對于個人信息保護 和公共衛生利益的輕重都能做出正確的取舍。但作為公共管理者,要在保證信息的 有效收集和共享的基礎上,切實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安全。[45]
    5.2.1強化普法宣傳
    5.2.1.1實施多形式的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法律的普及,因此不能單純地進行法條的宣講,形 式過于單一將使學習過程變得枯燥,降低學習效果。因此應該多結合實際的案例, 通過講座、視頻甚至畫報等多種形式開展生動的普法教育,最好使被教育者能夠設 身處地的代入教學情境,提高基本法律知識教育效果。
    5.2.1.2擴大法律教育覆蓋面
    普法教育從來就不是面向哪一個特定群體的活動,而是應當面向盡可能多的群 體,例如學校的學生、社區的居民、企業的員工、鄉村的村民等等。擴大法律教育 的覆蓋面能夠使更多的公眾了解法律,使他們既要用法律保護自己也要避免有意或 者無意的觸犯法律。在普法的范圍上,民法、刑法和傳染病防治法都是公眾應當熟 知和遵守的法律。
    5.2.1.3采用豐富的宣傳媒介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各種宣傳媒介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每天 面對的手機、工作的電腦、上下班的開車時的廣播、家中的電視、報刊書籍等都是 公眾日常會接觸到的宣傳媒介,因此在進行法制教育和宣傳時,要利用好這些媒介。 另外,也可以采用社區宣傳海報、宣傳演出等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營造全面 的法制氛圍,潛移默化的提升公眾的法律意識。
    5.2.2加強法律執行
    5.2.2.1提高政府機構的依法行政水平
    政府在收集疫情防控信息時,要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按照收集最必 要和最少的信息的原則,嚴格控制信息采集范圍,不斷規范個人信息采集過程。對 于確實需要收集但又可能涉及公眾個人隱私信息的,應該通過一定的決策程序,并 征得被收集者的同意。
    在疫情防控信息發布方面,在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之外,還應當遵循政府信息 公開條例進行疫情防控信息的公開發布。條例規定對涉及公眾利益調整、需要公眾 廣泛知曉或者需要公眾參與決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其中就包括 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和應對情況。從政府信息公開的發布形式上, 條例要求行政機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機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 報、政府網站或者其他互聯網政務媒體、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途徑 予以公開。
    5.2.2.2依法打擊侵犯隱私的行為
    通過普法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個人隱私信息保護的嚴肅性,認識到依法 進行傳染病防治的必要性,建立起主動遵守法律理念,從主觀意識的角度減少違法 情形的發生。針對存在主觀惡意的明知故犯甚至屢教不改侵犯他人隱私權益的,應 當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依法對其進行處罰。
    5.2.2.3持續開展并強化行業監管
    對于通過互聯網、自媒體以及社交通信軟件進行的非法的傳播他人隱私的情況, 推動網絡運營商、軟件運營商通過AI、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識別和處理技術,對違 法信息進行識別并及時進行阻斷,同時對用戶的違規違法行為進行提醒和限制,對 于觸及法律底線的行為,應及時向政府監管機構反饋并協助采集和固定違法證據。
    5.3通過大數據提升WF市疫情防控效能
    5.3.1規范疫情防控信息數據標準
    為降低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信息化實施的難度,減少數據重復定義和歧義的產生, 疫情防控信息數據標準以盡量整合現有數據為原則實施信息的收集、交換和存儲等。
    5.3.1.1疫情防控信息數據標準的范疇
    提高疫情防控信息數據標準化水平,包括數據接口和交換流程的標準化,相同 層級但是部門不同,或者相同部門但是層級不同的政府組織之間以及政府與非政府 組織在進行數據交換時,數據的提供者和發送者應遵循相同的數據結構,這是數據 接口的標準化。
    而交換流程的標準化,首先是定義數據提供者和接收者,明確數據在傳遞過程 中的流向。其次是數據傳遞的路徑應當標準化,防止不同路徑的數據在匯總階段產 生差異。
    最后是數據的有效性驗證,即數據在傳遞過程中應根據管理要求對數據進行驗 證,防止未經驗證的信息帶來的錯誤,在進行數據驗證時,針對同一類信息應當執 行相同的驗證過程以確保結果的一致性。
    5.3.1.2疫情防控信息類別的結構標準化
    疫情防控信息是由人員基本信息、人員健康信息、居住信息、行程信息、組織 信息等多種類別的信息構成的。在實際運用中,每種類別的信息都描述了疫情防控 中某個要素或某個環節的狀態,并且這些信息需要在不同組織之間以及公共管理機 構的不同層級之間進行傳遞,因此疫情防控信息類別的結構需要進行標準化,明確 每種類別的信息的具體描述方式,以便所有的信息收發者都能夠準確的解讀信息內 容,并保證所傳遞信息的唯一性。
    5.3.2開展大數據疫情預測和診療
    5.3.2.1開展疫情發展趨勢預測
    鐘南山表示,數字技術在此次疫情防控和治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 1000 多例全國新冠肺炎患者的大數據了解到潛伏期、臨床特征,為新冠肺炎早期癥狀鑒 別起了很大作用;根據大數據做了一個新冠肺炎疫情預測模型,為政策制定提供了 重要依據。以SEIR傳染病模型為例,其中S代表易感人群,E代表密切接觸者,I
    代表已染病人群, R 代表已痊愈人群,通過熱度圖和曲線圖等數據可視化方法來顯 示疫情傳播情況。[46]基于特定地區的大數據分析,可以提供精確的新冠肺炎疫情分 布小區圖,公眾可以查詢獲得風險分布小區的具體位置、距離、確診病例等關切信 息。
    5.3.2.2構建冠狀病毒知識圖譜
    SARS、 MERS、 H5N1、 COVID-19 等病毒的爆發,人類愈發重視病毒研究,以 新冠病毒為契機,梳理近年以冠狀病毒為主的對人類有感染性的重大病毒,建立病 毒知識集錦對后續病毒研究和預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清華大學 AMiner 團隊聯合多 個研究團隊和機構研發上線的“知識疫圖”系統。
    知識疫圖收集整理了現有 COVID-19 相關開放的知識圖譜,并進行了進一步的 融合,構建了一個大規模、結構化、中英雙語的新冠知識圖譜(C0KG-19),如圖5-1 所示。目前, COKG-19 包含了 505個概念、 393個屬性、 26282個實例和32352個 知識三元組,覆蓋了醫療、健康、物資、防控、科研和人物等。C0KG-19旨在幫助 發布者和科研人員識別和鏈接文本中的語義知識,并提供更多智能服務和應用。 [47]
     
     
     
    5-1 C0KG-19 知識圖譜示意圖[48]
    5.3.2.3提升新冠疫情診治效果
    大數據的深度應用除了可以追蹤疫情動態和輔助人員管控外,基于大數據和AI 人工智能技術,讓計算機能夠識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診斷特點,從而快速識 別患者。而CAM在AI人工智能的輔助下,能夠進一步加快藥物的篩選進程。甚至 在醫療物資供應方面,大數據能夠優化醫療物資的生產組織、運輸調度、供應分發 等相關環節,提高了醫療物資配置效率,使緊缺的醫療物資能夠更精準更快速的滿 足最緊急的需求,幫助患者盡快康復。
    5.3.3強化信息技術綜合研究應用
    5.3.3.1強化移動終端綜合應用
    2019年,我國移動通信用戶達到12億,普及率為 82%,移動互聯網用戶9.1億, 普及率 62%。 [48]手機成為絕大多數公眾必不可少的伙伴,智能手機大范圍快速普及, 使傳統手機電話和短信的通信作用愈發弱化,手機逐漸成為個人信息終端,其中網 絡通信、網絡瀏覽、支付、娛樂成為手機的主要功能。同時手機硬件技術的發展帶 來了手機定位、各種傳感器技術以及與手環、手表等可穿戴終端的互動,使手機的 應用場景和功能變得更加豐富。在疫情防控中手機等移動終端作為公眾個人與整個 疫情防控網絡的接入點,能夠起到用戶身份識別,健康數據采集,疫情防控信息的 收集與接收,疫情防控通行識別等關鍵作用,
    5.3.3.2移動通信定位分析技術
    對于傳染病控制,最有效的辦法是控制傳播途徑,阻斷傳播過程。發現確診和 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觸者個體行為軌跡和接觸史成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 重中之重。用戶-手機-手機號碼-身份證號形成了公眾個人身份的有效鏈條。而手機 可以通過通信鐵塔定位、 GPS 定位、 Wifi 定位形成綜合判斷進而確定用戶的地理位 置,通信鐵塔定位精度在城市可達百米級, 5G 技術的應用帶來的基站密度的提高, 將進一步提升定位精度;手機位置服務,以北斗系統為例,在戶外的定位精度可以 達到數米到數十米。而手機與手機用戶之間的緊密關系,決定了確定手機的位置就 可以確定用戶的位置,這對于疫情防控中,確定人員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
    5.3.3.3其他民生大數據分析與應用
    除移動通信企業的大數據應用外,交通企業的大數據能夠直接反映出乘客的出 發地與目的地、同行者等重要信息,為疫情追蹤與預防提供了支撐;電力是居民每
    天都會使用的重要能源,因此統計電力的消耗情況并加以分析判斷,也能夠從側面 了解到居民的生活動態,杭州市的電力公司就對轄區內超過千萬條的電力數據進行 了大數據分析,通過相應的數據算法判斷出轄區居民隔離和外出情況,并針對性做 好用電保障,協助社區防疫工作人員做好服務工作。[49]
    5.4 搭建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
    疫情發生初期,疫情信息埋沒在信息洪流中,很難被公共管理者發現。建立起 敏銳的疫情防控神經網絡,運用大數據技術適時感知并捕獲各類疫情信息,將有助 于決策部門進行快速決策。[50]針對公共衛生危機的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應擺脫項目 建設的思路,轉而建設通用化能力高、運行體系全面的大數據平臺,從根本上提升 應對效率。QI]
    5.4.1疫情防控信息采集接口規劃
    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總體分為疫情防控信息的收集、疫情防控信息的驗證、
    疫情防控信息的下發以及承接上級管理平臺四大主要功能,系統架構圖見圖 5-2。
     
    5.4.1.1疫情防控信息的收集和驗證
    疫情防控信息的收集包括來自居民的信息、來自轄區企業的信息、來自教育系 統的信息等。對于人員信息,以居民身份證號碼為線條,實現信息的不重復收集, 并進行歸一化的管理。對于來自組織的信息,則根據相應的規則進行匯總和分發, 實現信息統一渠道管理。
    疫情防控信息的驗證方面,設計為居民信息驗證、位置信息驗證和醫療數據驗 證三個大的模塊。居民信息驗證主要是驗證用戶提交的個人基本信息與公安居民信 息的交叉比對的結果,是否存在提報數據與居民基礎信息存在關鍵管控項點的差異。 位置信息驗證則是根據鐵路、民航等交通行程信息以及移動通信定位數據,對用戶 的外出行程進行驗證,及早發現高風險的行程。醫療數據驗證,則是根據用戶的個 人信息對防控傳染病相關的醫療數據進行查詢,預警可能發生的感染和傳播。
    與上級管理平臺和疫情防控信息發布平臺的對接,則是實現了數據上下鏈條管 理。與上級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對接以后,下級平臺的疫情防控信息能夠及時準 確的上報到上級平臺,上級平臺能夠快速下發指令并針對特定地區實施重點管控, 推動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網絡化,持續擴大覆蓋面。而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與疫情 防控信息發布平臺的對接,提高了發布數據的準確性和信息發布的效率。
    5.4.1.2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手段
    從信息管理的手段上,主要依靠手機客戶端的APP,并根據用戶和功能的不同, 分為居民端、工作人員端和組織版。
    居民端,供居民用戶向防疫機構提交疫情防控信息,并可逐步拓展為通過手機 與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相關聯,實現數據的智能化采集和無感采集。 [52]同時可為 用戶提供健康風險預警,提示用戶可能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同時,對于系統經過 一定規則評估為低風險個體的,可提供疫情防控的驗證,用于用戶快速通過某些卡 口區域。
    工作人員端,為疫情防控工作人員進行信息管理提供便利,工作人員可通過 APP 進行人員健康風險的驗證,接收系統下發的工作范圍內的疫情防控數據,例如社區 人員可接收到本轄區內居民的健康、行程、隔離情況的報表,便于提高管控效率。
    組織端,組織端 APP 為企業、教育機構等組織提供面向組織的信息管理界面, 相關組織可以從該界面進行組織層面上的疫情防控信息提報,本組織相關防控數據 下發接收等功能。
    最后,通過 APP 的使用,通過居民身份證號、組織結構代碼等唯一性信息與手 機號、人臉識別等相關技術的聯合應用,可以實現對APP和用戶的唯一性綁定關系。 在此技術上,通過清晰明確的用戶說明和用戶知悉并授權的驗證,提高信息收集的
    合規合法性,避免用戶對于公共組織大規模收集個人信息產生的隱私信息泄露的擔 憂。
    5.4.2疫情防控信息發布平臺規劃
    疫情防控信息發布平臺承接疫情信息管理平臺,將管理平臺輸出的信息,通過 不同的渠道向不同的受眾發布信息。疫情防控信息發布平臺規劃了公眾信息發布系 統、防疫內部通知管理、以及疫情防控信息聯動發布系統三部分構成,疫情防控信 息發布平臺架構圖 5-3。
     
    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
    丿
     
    /■ 疫情防控信息發布平臺
    V 丿
    5.4.2.1公眾信息發布系統
    公眾信息發布系統是面對社會公眾的信息發布接口,發布疫情進展信息、重要 通知和防疫知識等。疫情進展信息應當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從相應的授權 機構獲取準確的來源信息或由相應的機構授權后發布,包括總體的疫情進展以及本 地的疫情進展信息等。重要通知則以本地信息為主,發布與本地居民切身相關的信 息,包括風險預警、管控要求、生活物資信息等。防疫知識則是向廣大社會公眾傳 遞防疫相關知識,這部分內容應該是官方的、權威的和經過驗證的。
    從發布方式的角度,公眾信息發布系統應至少涵蓋手機APP端和在線網站兩種 形式,以盡可能覆蓋更多的用戶群體,確保公眾隨時隨地都能獲取相關防疫信息。
    5.4.2.2防疫機構內部通知
    內部通知管理是主要面向防疫組織和工作人員的信息發布系統,發布疫情防控 工作相關的通知。從發布方式的角度,該模塊同樣應當對接手機APP和在線網頁等 形式。同時,考慮到該模塊主要面向防疫組織和工作人員,各組織可能會有自身的 辦公系統,因此該模塊要需要重點做好信息系統對接接口的設計,以便各組織能夠 快速接入,完成系統集成。
    5.4.2.3聯動信息發布系統
    聯動信息發布系統主要是參照地震、海嘯等突發災害預警系統設計,實現在公 共危機發生時,能夠以最快和最廣泛的形式向公眾發布預警和防災自救信息。該系 統設計為包含三種發布模式:短信和語音推送、廣播和電視推送以及網絡推送。
    短信和語音推送是指將疫情防控信息接入到移動通信系統中,通過短信和語音 向用戶發出緊急信息。廣播和電視推送是指,將疫情防控信息接入到廣播電視系統, 通過廣播和電視傳媒緊急插播疫情通知。網絡推送是指通過互聯網發布疫情防控信 息,從接入形式上要更加廣泛,包括 E-mail、 Wechat 、 Blog 等各種形式。
    在疫情防控信息聯動發布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三個方面是:第一, 要與各個發布渠道做好溝通協調,確保信息發布的機制執行到位;第二,明確發布 流程,盡可能通過無人值守自動發布的方式進行發布,提高發布效率;第三,明確 數據交換標準,確保疫情防控信息準確對接到各發布渠道的相應程序中。
    5.5本章小結
    通過對 WF 市疫情防控中待優化項點的根因分析,提出了對疫情防控信息管理 進行頂層設計的建議,切實做好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預案,保證實施過程的秩序性 和實施效果;開展公共組織內部的疫情防控信息管理變革,提高公共組織之間的信 息共享程度;推動公共組織與非公共組織之間的疫情防控信息共享,通過交通和通 信企業為疫情防控提供信息驗證支持,明確疫情防控信息的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的 信息傳遞過程。
    在疫情防控信息的收集和共享中,提高疫情防控信息數據結構的標準化水平, 開展疫情防控信息采集和發布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服務于公眾、組織和工作人員, 提高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效率。
    最后,通過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以及傳染病防治法的執行,落實黨中央 關于“依法治國”的要求,通過法律手段調節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在保證 公眾基本信息權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通過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助力公共衛生危機 的有效處置。
    結 論
    2019 年底,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開始在全世界范圍蔓延。在我國, 疫情隨著春節人員流動逐漸向全國發展。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各級政府快速響應, 實施了延長春節假期、加強居民出行管理等疫情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的傳 播和發展。但各行業進入復工復產階段后,確保疫情信息及時上傳下達并繼續實施 人員的隔離管控是疫情防控最重要的措施,也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最緊要課題。
    WF市擁有900多萬常住人口和較為方便的鐵路、航空和公路運輸條件,疫情防 控管理壓力較大。WF市在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中采取用了防疫“云”平臺、微信接龍 等手段,一些大型企業結合自身情況和技術實力,又開發了企業自身的防疫信息管 理系統,這些信息化手段為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和更高的管理效 率。但從系統性的角度看待WF市的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存在著不同組織、不同行政區域間疫情防控信息缺乏共享,疫情防控信 息的重復收集的問題,給公眾帶來額外的信息提報負擔,重復和差異數據的處理影 響了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效率。
    第二,出現了患者及密切接觸者等個人隱私信息通過社交軟件在互聯網傳播的 問題,侵犯了公眾的個人信息權利,并對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恐慌影響。
    第三,疫情信息缺乏本地化的統一的發布渠道,市民對疫情信息的發布的期望 沒有被完全滿足,針對工作人員的工作信息發布形式較為落后。
    第四,與臨近的其他城市相比,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不足,信 息化應用數量較少,面向公眾的信息收集只實現了部分的信息化,缺少公共管理者 面向公眾個體的點對點信息發布系統。
    對WF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對于對傳染病導致公共衛生危機缺乏預見性,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缺少頂 層規劃和管理,公共衛生危機應對主要以臨時措施為主缺少全面協同,對信息共享 和信息化建設缺少系統性思考。
    第二,疫情防控信息數據結構化和標準化程度不足,不同形式和不同標準的數 據,降低了信息數據的交換效率,也阻礙了數據的共享。
    第三.對傳染病防治和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不到位,在制度層面 影響了互聯網平臺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以及疫情防控的“大數據”應用。
    第四,對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信息化認識不足,缺乏基于“大數據”的一體化公 共衛生危機信息管理平臺,信息“孤島”的存在阻礙了數據共享和疫情信息的發布 利用。
    針對 WF 市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現狀,提出了應由公共管理機構牽頭,通過完善 制度和信息化建設,系統性地進行優化提升:
    第一,提出了完善防控信息管理的頂層設計的思路,從管理流程、系統設計和 資源保障等各環節入手,層層落實相關機構的職責,推動公共組織內部以及公共組 織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收集和共享效率。
    第二,通過提高疫情防控數據的標準化和結構化水平,建立疫情防控信息的大 數據標準,從而為疫情防控信息的信息化快速交換和擴展利用奠定基礎。
    第三,提出了強化隱私保護法律和傳染病防治法的普法教育、法律執行,加強 互聯網通信行業監管的對策,為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實際執行的合規性和公共衛生危 機下的公眾隱私信息保護提供制度保證。
    第四,設計了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從疫情防控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入手,規 劃了相應的數據接口以滿足公眾、工作人員和相關組織在統一平臺進行疫情防控信 息收集和驗證的需要。設計了滿足公眾信息獲取訴求的疫情防控信息發布系統,同 時兼容短信和語音推送、廣播和電視推送以及網絡推送等多種信息推送方式,實現 疫情防控信息的聯動發布。
    論文的不足之處在于受行業和政策限制在公安身份信息、移動通信和交通數據 的數據結構和數據管理方面還缺少相應的細節,基于大數據的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 臺主要進行了理論和框架設計。后續需在疫情防控信息管理的應對預案、具體流程 設計以及實施策劃等方面進行進一步完善,對于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平臺的具體功能 設計和實現方式需繼續細化。
    但在黨中央的科學決策和堅強領導下,WF市在取得新冠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 的基礎上,必將在此次疫情過后對成功經驗和應對不足之處進行更加深入的總結和 分析,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為導向,持續提升行政能力, 繼續依法、科學、高效地做好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網信網. 第 45 次 《 中 國 互 聯 網 絡 發 展 狀 況 統 計 報 告 》 [R/OL].
    (2020-04-28)[2020-06-20]. 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2]新華社.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R/OL]. (20
    17-10-27)[2020-04-18]. 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27/content_41805113.htm.
    [3]新華社. 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
    [R/OL]. (2020-02-23)[2020-04-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020-02/23/c_
    1125616016.htm.
    [4]姚春鴿.助力疫情防控大數據“赴考”[N].人民郵電報,2020-02-24(04).
    [5]吳建華.試論公共危機信息收集的范圍與渠道J].情報科學,2007, 25(3): 377-381.
    [6]來向武.危機信息的收集、加工與發布J].新聞觀,2013, (11): 79-80.
    [7]陳蘭杰,楊睿.國內應急信息采集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20,
    33(1): 28-34.
    [8]陳兵.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數據治理的法治面向J].人民論壇,2020, 3: 65-67.
    [9]黃其松.結構重塑與流程再造: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體系轉型[J].貴州社會科學,2018,
    337(1) :32-37.
    [10]譚海波.政府3.0: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創[J].學術研究,2018, (12): 57-61.
    [11]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R/OL].
    (2020-02-05)[2020-05-18]. http://www.gov.cn/xinwen/2020-02/05/content_5474867.htm.
    [12]肖衛華, 戴蕾. 論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保護——以 CoviD-19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為
    視角[J].南華大學學報,2020, 21(1): 36-40.
    [13]謝堯雯.論電子政務中的個人信息保護:美國經驗與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19, 404(2):
    140-146.
    [14]韓瑋,陳櫻花,陳安.基于KANO模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公開的公眾需求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0, 316(05): 13-20.
    [15]Margetts 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Government: Britain and America[M]. London:
    Routledge, 1999: 192-194.
    [16]Milakovich M. Anticipatory Government: Integrating Big Data for Smaller Government [EB/OL]. (2015-11-11)[2020-04-18]. http://www.as.miami.edu/mpa/Michael_Milakovich-C V.pdf.
    [17]Clarke A, Margetts H. Governments and Citizens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Open, Closed, and Big Data in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J]. Policy& Internet, 2014, 6(4): 393-417.
    [18]Khoury M J, Ioannidis J P A. Big Data Meets Public Health [J]. Science, 2014, 346: 1054-1055.
    [19]Shawn D. Big Data's Role in Precision Public Health[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18, 6: 1-7.
    [20]Kirk S T, Feature E S. Public Health Communication: A Vital Component of Health Security[J]. HEALTH SECURITY, 2018, (3): 1-2.
    [21]Lee K. How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Lost The Public Trust in SARS: Insights for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in a Health Crisis[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9, 35(1): 74-76.
    [22]Kim L, Fast S M, Markuzon N, et al. Incorporating Media Data into a Model of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J]. PLoS ONE, 2019, 14(2): 1-13.
    [23]Aengus B, Eric M, Peter J L.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VID-19 Misperceptions: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News and Social Media[J]. The Harvard Kennedy School Misinformation Review, 2020, 1: 1-11.
    [24]寧家駿.《大數據發展綱要》解讀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5, (Z1): 14-19.
    [25]Haddow G D, Bullock J A.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M] . Elsevier Inc., 2006: 324.
    [26]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R/OL]. (2011-01-08)[2020-07-20].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 1 1/content_1 86080 1 .htm.
    [27]毛阿燕,董佩,嚴曉玲,等.公共衛生信息資源管理模式的分類探討J].醫學信息學雜志, 2016, 37(011): 70-76.
    [28]任菁菁,楊仕貴,劉穎,等.傳染病社區信息化管理現狀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 30(8): 509-512.
    [29]周曉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應急信息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圖書與情報,2020(1): 51-57.
    [30]馬家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體系規劃與發展[J].中國數字醫學,2011, 06(06): 11-13.
    [31]程學旗,靳小龍,王元卓等.大數據系統和分析技術綜述J].軟件學報,2014, 25(9): 1889-1908.
    [32]高奇琪.大數據公共治理:思維、構成與操作化.人文雜志[J]. 2016, (6): 103-111.
    [33]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盛楊燕等譯.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岀版社,2012: 86-87.
    [34]David Reinsel. IDC Seagate Dataage Whitepaper: The Digitization of the World From Edge to Core[R/OL] . (2018-11)[2020-04-18]. https://www.seagate.com/files/www- content/our-sto ry/trends/files/data-age-china-regional-idc. pdf.
    [35]寧家駿.大數據:變革世界的關鍵資源[J].時事報告大學生版,2016(1): 48-57.
    [36]雷達,王凝嵐,閆劍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體系中的信息管理[J].現代預防醫學, 2005(8): 997-998.
    [37]馬家奇.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4, (02): 174-177.
    [38]張良,李寧,陸蓓蓓,等.公共衛生大數據平臺探索與實踐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 2018, 15(05): 34-38.
    [39]陳紅纓.公共衛生信息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5, (03): 60-62.
    [40]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濰坊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R/OL]. (2016-12-27)[2020-04-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7/content_5 15328 9.htm.
    [41]濰坊市統計局. 2019 年 濰 坊 市 國 民 經 濟 和 社 會 發 展 統 計 公 報 [R/OL]. (2020-03-24)[2020-04-17]. http://weifang.iqilu.com/wfyaowen/2020/0324/4500174.shtml.
    [42]濰坊市衛健委.圖譜!濰坊36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分布、傳播詳解[R/OL]. (2020-02-09) [2020-04-17]. http://www.qlwb.com.cn/detail/11341502.
    [43]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 關于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 的通知[R/OL]. (2020-02-09)[2020-05-17]. http://www.cac.gov.cn/2020-02/09/c_158279 1585580220.htm.
    [44]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報送系統建設情況. 第二屆中國政 府電子政務論壇論文集:A集[C]. 2005: 14-16.
    [45]胡馨予.論“互聯網+政務服務”中的個人信息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18, 26(6): 61-65.
    [46]劉雅姝,吳琪俊,陸一涵,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傳染病預測模型分析[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20, 31(3): 10-13.
    [47]GSMA. 移動經濟發展中國 2020[R/OL]. (2020-03-10)[2020-06-20]. https://www.gsma.co m/mobileeconomy/wp-content/uploads/2020/03/GSMA_MobileEconomy2020_China_Chine se.pdf.
    [48]學術頭條.知識疫圖|地區風險預測與基于搜索日志疫情預測技術實踐[EB/OL].
    (2020-05-21)[2020-12-04].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00521/conten t-1115142.html.
    [49]羅鐵堅,孫一涵,羅晨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防控體系的軟件設計[J].工程研究- 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2020, 012(001): 72-83.
    [50]王芳.提高社會風險信息感知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機制J].圖書情報與知識, 2020, (2): 4-6.
    [51]陳偉.疫情防控實踐中的大數據體系建設[J].人民論壇,2020, (008): 52-53.
    [52]黃愉然.淺談基于大數據的個人健康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
    13(015): 11-12.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guanlilei/gongshangguanli/xixinguanli/8818.html

    上一篇:昌黎縣政府危機信息管理問題與 對策研究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