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隋唐長安建筑的現代研究歷程

    發布時間:2022-12-22 14:15
    目 錄
    1.緒論 1
    1.1課題的提出 1
    1.2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2
    1.3 研究對象的界定 2
    1.4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本文研究的重點 2
    1.4.1相關研究成果 2
    1.4.2本文研究重點 3
    1.5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4
    1.5.1研究的理論基礎 4
    1.5.2 研究方法 7
    2.隋唐長安建筑研究文獻概況 9
    2.1 概述 9
    2.2 文獻及數據來源 9
    2.3隋唐長安研究文獻的學科分類 11
    2.4 主要研究人物概述 12
    2.5研究文獻綜述 13
    2.5.1概述 13
    2.5.2著作 14
    2.5.3 學位論文 15
    2.5.4 期刊論文 15
    2.5.5 會議論文 16
    2.6 研究發展趨勢分析 16
    2.7 文章中所涉及建筑位置 17
    3.歷史學領域的隋唐長安建筑研究 19
    3.1概述 19
    3.2 研究者及研究目的 19
    3.3考古學研究方向及文獻內容概要 20
    3.3.1宮殿、官署建筑 20
    3.3.2 私宅、寺觀 31
    3.3.3市肆、城門及其他 35
    3.4文獻學研究方向及文獻內容概要 41
    3.5總結 41
    4.建筑學領域的隋唐長安建筑研究 43
    4.1概述 43
    4.2 研究者及研究目的 43
    4.3研究方向及文獻內容概要 43
    4.3.1建筑技術 44
    4.3.2建筑造型 46
    4.4總結 83
    5.總結 85
    5.1研究趨勢總結 85
    5.2 未來研究趨勢展望 87
    致 謝 89
    參考文獻 91
    圖表目錄 111
    附錄研究生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 117
    1.緒論
    1.1 課題的提出
    中國位于亞洲東南部,土地遼闊,歷史悠久,建筑遺產極為豐富。數千年來, 中國建筑隨著社會發展與建筑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城鎮規劃、平面布局、建 筑類型、藝術處理以及構造、裝修、家具、色彩等方面,久已樹立一套具有民族 特點的藝術理論與縝密完整的營造方法,從而形成東方建筑的一大體系,在世界 建筑史中占有燦爛輝煌之一頁。以人居環境的理念研究中國歷史建筑,使城市與 建筑史的研究進入了全新的境界。但是,很多地方在很長的時間內,特別是在城 市高速化進程中,人們對其中國建筑設計缺乏尊重和認識,使中國式建筑遭受了 重大的威脅與破壞。
    唐都長安,那時是世界上最為繁華、最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為各國人民所 向往。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其總體格局,也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 唐文化對東亞各國,尤其是對日本的影響更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為“正 統”的“和樣”建筑,即是唐代風格。唐代的建筑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 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 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 的完美體現。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規模宏大,規劃嚴整,群體建筑的規劃 愈趨成熟,建筑藝術與技術都有了巨大發展。木建筑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 的統一,屋頂曲線舒展開朗,出檐深遠,線條流暢活潑的鴟吻和疊瓦脊形成了隋 唐建筑最具魅力的冠冕,木構建筑構件,如柱、梁、斗拱等,均體現了力與美的 完美結合。建筑整體風格樸實大方,色調簡潔明快。隋唐建筑影響深遠,為封建 社會的典型實例,值得我們當代建筑及歷史研究認識。
    隨著中國人居環境的不斷發展和對歷史的不斷深入了解,對于隋唐長安的研 究越來越深入、廣泛,對歷史建筑的研究也越來越全面。隋唐長安城為中國古代 建筑史以及規劃史上的經典,蘊含了中國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很多關于隋唐建 筑的課題的研究,對于其在建筑史上的成就與影響都是十分肯定的。但是,在當 代隋唐時期的建筑僅有少量遺存,建筑歷史研究根據考古及史料,偏重于研究局 部,無整體性研究。因此對隋唐長安建筑的再次深入探索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2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中國古代建筑是中國古人在建筑歷史實踐中受文化、技術、自然等條件下所 創造的物質財富。同時,為中國人的精神財富。在城市建設的“原則鏈”中,發 展是硬道理,是最終目標。但是應值得注意的是保存和保護是發展的基礎。我國 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國的建筑歷史路程也極為艱辛。 近代,中國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深受西方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影響,中國古代原 有的傳統建筑理論與方法受到很大的沖擊。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固 有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也將成為時代的必然。縱觀 中國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到,作為封建社會全盛期的重要標志之一,隋唐建筑作 為封建制度的禮制規范,與園林、水系結合,創造出了統一和諧的風格,顯示出 封建社會統治下中國人居環境雄偉氣勢。因此,對隋唐建筑的研究對于豐富中國 人居環境有著深遠的意義。本課題通過對現有的關于隋唐長安建筑研究文獻的分 析、歸納,為建筑歷史及設計提供資料參考,理清唐代建筑研究文獻,填補建筑 歷史研究的空白。
    1.3 研究對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 1949 年至 2012 年對隋唐長安的所有建筑相關研究成果的 研究。包括歷史學領域和建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
    1.4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本文研究的重點
    1.4.1 相關研究成果
    有關隋唐長安城內建筑的文獻記述和考古發掘資料較為豐富,研究成果也斐 然卓著。相關命題研究,主要有考古學界、歷史地理學界、建筑學界等學者。
    建國以后,針對長安城內建筑的考古發掘工作大規模展開,一系列新發現陸 續出現。關于唐代長安城內建筑的研究,開始從單純的文獻研究轉向實體研究與 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新階段。從上世紀50 年代以來,有關唐長安城建筑研究的學術 成果大量涌現。其中有傅熹年的《中國古代建筑史》、楊鴻勛的《建筑考古學論文 集》、王貴祥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筑比例與尺度研究》等一些專著。
    60 多年以來,有關唐長安城內建筑論述的綜合性著作和論文,十分豐富。如 傅熹年的《對含元殿遺址及原狀的再探討》(《文物》,1998 年 04 期);《唐長安大 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文物》,1973 年 07 期);《唐長安大明宮玄武門及重玄 門復原研究》(《考古學報》,1977 年 02 期)。楊鴻勛的《空海紀念堂設計——唐長 安青龍寺真言密宗殿堂(遺址 4 下層)復原》(《建筑學報》,1983 年 07 期);《唐長 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文物建筑》,第 1 輯);《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 究》(《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 年 03 期);《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報告 ——再論含元殿的形制》(《建筑學報》,1998 年 09 期);《唐長安薦福寺塔復原探 討》(《文物》,1990 年 01 期)。劉臨安的《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研究》(《第五 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50-54 頁)。竇培德與羅宏才的《唐興慶宮勤 政務本樓花尊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文博》,2006 年 05 期)。李百進的《唐興慶 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古建園林技術》,1999 年 01 期)等等。
    1.4.2 本文研究重點
    1.文獻的特點與功能研究。
    包括 1949-2012 年所有有關隋唐長安建筑文獻的性質與定義;文獻整體,不 同類型的文獻以及個體文獻的內容形式、特色及價值;文獻在隋唐長安建筑研究 發展史上的歷史作用和地位等。
    2.文獻類型研究。
    包括運用多種標準對 1949-2012 年所有有關隋唐長安建筑文獻群進行的劃分 及各文獻類型間的相互關系。
    3.文獻及文獻學發展歷史研究。
    包括 1949-2012 年所有有關隋唐長安建筑文獻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歷史上的 文獻聚散存佚現象及其內在規律;不同地區和時代人們對隋唐長安建筑研究文獻 的整理和研究情況、成就及存在問題;文獻的發展趨勢和展望等。
    4.文獻流的研究。
    包括 1949-2012 年所有有關隋唐長安建筑文獻的發展變化和分布規律研究, 如文獻數量增長規律以及與人類知識發展之間的關系;文獻半衰期(老化規律) 與知識更新周期之間的關系;文獻的分布規律與當代學科互相交叉、滲透狀況的 關系;文獻的相互引用及其頻率與情報知識的繼承和利用之間的關系。其研究不 僅有利于掌握文獻特征,更好地收集、管理和利用文獻,而且對于了解學術發展 動態和趨勢,乃至研究整個科學知識的增長規律,都有積極的意義
    1.5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理論基礎
    文獻學是以文獻和文獻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研究內容包括:文 獻的特點、功能、類型、生產和分布、發展規律、文獻整理方法及文獻與文獻學 發展歷史等。治學的基礎、資料的源頭、深入研究的門徑。它可以根據學科領域 劃分為歷史文獻學、古典文獻學等。[[什么是文獻學? http://blog.sina.com.en/s/blog c2528da00101bfu6.html]
    1.文獻學的產生和發展。,文獻學”一詞。是1905年由比利時的保爾•歐萊特律 師(Paul Otlet, 1868—1944)提出來的。也是從法文documentation 一詞演變而 來的。在我國它始見于 1920 年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 1930 年,鄭鶴聲出版 了《中國文獻學概論》這是我國第一部以“文獻學”為名的著作。[駱偉.文獻學綜述[J].圖書館論壇,2003, (6): 49-51.]但文獻學的真 正確立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的問世,標志著中國 文獻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其由 文獻學理論、文獻本體、文獻整理方法及文 獻整理成就 4 個方面的內容構成。對后來文獻學的發展起到了規范性的作。 [明海,羅得勇.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文獻學研究[J].現代情報,2003, (5): 26-28.]中國 文獻學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我國歷史古籍所積累的經驗和方法。傳統目錄學派認為 “文獻學”就是研究古籍整理的各項內容。傳統文獻學是指文獻的載體和體例, 目錄、版本、校勘、編輯等都是文獻整理的重要方法,再輔之以標點、注釋、翻 澤、資料收集、文獻保藏等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就構成了文獻學完整的內容。 [陳萍,劉惠琴.信息時代的文獻學[J].西北大學學報,2002, (3): 117-119.]到了 20 世紀80 年代,一批具有現代研究意義的文獻學著作相繼問世,主要有周文駿的 《文獻交流論》、倪波等的《文獻學概論》、黃宗忠的《文獻信息學》、朱建亮的《文 獻信息學引論》等,這些著作的共同特征是強調了文獻的社會交流性,其研究的 范圍、原則、認識論、方法論開始突破傳統史學的研究模式:即對文獻從收集、 整理、典藏轉到開發、利用。從靜態特征研究轉為動態特征研究,從此文獻理論 研究進入新時代。尤其是文獻交流論,更是研究文獻傳播現象的重要論著,對圖 書館學、目錄學、情報學、檔案學、出版發行學研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繼后文 獻學向專科文獻學發展,以某一學科的文獻為研究對象。為該學科提供研究資料。 目前在文學、史學、社會學、科技學等方面均有文獻學著作問世。文獻學走過了 近千年的發展道路,其研究除與傳統的目錄學、校勘學、版本學結合外,還與圖 書館學、情報學、信息學以及教育學、數學、計算機學等新學科結合起來。而且 有的學科內容已成為文獻學本身構成的有機部分,這是文獻學發展的趨勢。
    2.文獻學的研究對象。關于“文獻學”的定義多達 20 多種,很多圖書館的 前輩和專家都對它進行了闡釋,但眾說紛紜,沒有達成共識。筆者將其歸為以下7 類。①資料說有代表性的是王欣夫及謝灼華。王欣夫認為,文獻學是一門對歷史 性材料進行整理與揭示的科學,它的內容主要包括目錄、版本、校讎。謝灼華認 為文獻學是考證典籍源流、分析書籍類別、辨析史料價值和內容,提供學術資料 的基本內容,研究文獻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②系統說有代表性的是邱均 平。他認為文獻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工作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文獻情報資源 的分布、結構、 功能和文獻管理及利用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③層次說有代表性的 是蔣永福。他認為文獻學是研究社會的文獻現象及其理論與方法的科學.屬于應 用社會科學的范疇。其研究對象根據其對象事物本身所表現出來的層次性。可分 為宏觀研究對象和微觀研究對象兩方面。宏觀研究對象是指整個社會(或國家)文 獻系統的結構、功能以及社會文獻事業的組織管理;微觀研究對象是指個別的文 獻現象以及個別文獻機構的文獻工作的組織原理與方法技術。④過程說有代表性 的是謝元泰和林申清。謝元泰認為文獻學是研究文獻的產生、發展、變化規律并 運用規律指導文獻活動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林申清認為文獻學是以文獻和文獻工 作為研究對象.以文獻的產生、發展、搜集、整理、傳遞的規律為主要研究內容 的應用科學。⑤整理說有代表性的是洪湛侯及趙國璋、潘樹廣等。洪湛侯認為.文 獻學是關于文獻研究和整理的一門學問,文獻形體的特點、文獻整理的方法、文 獻學的歷史、文獻學的理論都應包含在內。趙國璋、潘樹廣等認為,文獻學是研 究文獻的產生、發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學,其可分為古典文獻學和現代文獻學。
    ⑥本體說有代表性的是王余光。他認為文獻學是一門以文獻為直接研究對象的獨 立學科。作為文獻學的研究對象,文獻首先是一個實體概念。包含有文獻屬性、 類型、載體、體式等內容。其次,文獻屬于社會文化范疇。包括文獻生產、整理、 揭示、傳播、收藏和利用等一系列的社會過程。再次,文獻還是一個歷史范疇。 包括文獻的起源、發展過程和規律等。[馮浩飛•試論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改革[J]•文史哲,2002, (I): 107. 111.]⑦國外學說國外出現了多位著名的文獻學 家。他們對文獻學的定義有其獨特的見解。英國文獻學家s. C布拉德福認為文獻 學是搜集、分類和迅速提供所有形式的精神活動的技藝。德國學者 R. s 寨勒認為 文獻學指一系列的技術而言,其目的是為了有條不紊地提供組織傳遞記錄的專業 知識,使所包含的情報達到最高的取得率和利用率。美國文獻學家 J.H 希拉認為, 文獻學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發展新的分析、組織和檢查方法,使人們能夠充分地利 用各種記錄得來的知識。 1由此可見。國外學者對文獻學的研究特別強調揭示文獻 的技術和方法。⑧總結與歸納以上定義雖然各不相同。但都認為文獻學的研究對 象應包括理論、實踐、歷史等方面的內容。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文獻學的科學定 義應該統一和精確,以體現該學科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同時任何一門科學都是源 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文獻學也不例外。所以筆者比較認同“過 程說”,但可以概括得更精確些。應將其確切的表述為“文獻學是以文獻和文獻工 作為研究對象。是對文獻的歷史、文獻的工作方法、文獻交流和利用的規律進行 概括、總結和豐富的一門科學”,這樣就將文獻學和其他科學一樣看作成了一門隨 實踐而不斷發展的科學。
    3.文獻學的研究內容
    文獻學由古代發展到現代,隨著它與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學以及教育學、 數學、計算機學等新學科的結合,其研究內容逐漸豐富、發展起來。筆者對目前 龐雜的文獻學的研究內容進行了總結,歸為以下幾個方面:1)文獻學的本質及其 表現形態比如文獻學的定義、特點、規律、功能、結構、類型等等。 2)文獻流運 動現象和規律把文獻作為一種信息流,探索其發展變化和開發利用的規律。通過 統計分析、定量參數、數學模型等方式。考察文獻運動規律。 同時對于文獻交流 的現象。主要是研究文獻交流和科學交流的相互關系,探索文獻交流的機制。建 立有效的文獻交流保障系統。克服文獻交流過程中存在的障礙。 23)文獻物質栽體 形態的變化目前文獻載體形態多樣化。它深刻地影響著文獻交流的模式、渠道以 及人們的思維方式。 4)文獻發展史文獻學有著豐富的內容和不同的發展階段,文 獻的內容反映了人類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物質狀態和意識狀態。所以研究文獻史可 以揭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類社會的不同物質、意識形態以及文獻所呈現出不同的 形式。 5)文獻學家的研究文獻學能發展到今天.與很多從事文獻研究的前輩是分 不開的,他們對本學科的建立、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他們理應成 為文獻學研究內容的有機部分。 [1王余光.20世紀中國文獻學研究綜論[J].圖書情報工作,2002, (1): 5—7.] [ __
    李偉超.20世紀中國文獻學回顧[J].情報資料工作,2002, (5): 22. 25.]
    1.5.2 研究方法
    本文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文獻綜述,除了搜集整理過往研究成果文獻之外, 對于建筑的研究成果會總結提煉,并提出研究趨勢,所以研究方法在基本的調查 法之上,會采用口述、分析、研究等方法。
    調查法:通過對西漢長安建筑遺址實地調研,分析各個學科研究的有效性, 為總結和趨勢展望做好基礎。
    口述研究法:對學科研究成果較為突出的學者進行采訪,以獲取資料的可靠 性和完整性,并為未來研究動向及未完成的學術成果進行總結。
    文獻研究法: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 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于各 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
    2.能形成關于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觀察和訪問。 3.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 較資料。 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 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 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 規律。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 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 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借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法: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 述并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 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 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 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2.隋唐長安建筑研究文獻概況
    2.1概述
    自從建國以來,對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在規劃、建筑、 考古、藝術、園林等方面巳逐步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專業隊伍,并出現一大批成果 卓著的專家學者。在廣泛的研究工作中,在老一輩專家學者的帶動下,由于各個 階段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工作,對有關隋唐長安的資料整理、校訂和考證工作取得 了很大成績。
    表 2-1
    研究文獻種類分布
    期刊、報紙 著作 學位論文 會議論文 總計
    318 47 18 17 400
    本文的論點是建立在完備的文獻資料收集與整理的基礎之上的,收集的文獻 資料充足、全面與否,關乎著本論文的論點可信與否。因此,在收集整理文獻資 料時,本文將以“全”為核心。在此將本論文的數據資料來源進行簡要說明:得 益于網絡資源的發展與完善,本文所研究的文獻資料主要來自于互聯網上的數據 庫。
     
    中國現有的論文發表形式主要有圖書著作和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 下面分別對這幾種形式論著的數據來源進行敘述說明。
    圖書著作的主要來源為各個圖書館的館藏。通過對比學校或企業的圖書館目 錄,作者認為最全面的當屬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因此,圖書著作的主要來源為國 家圖書館的館藏文獻數據資料。
    在選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這三種論著的數據庫時候,筆者首先 設定相同的時間范圍與檢索條件給每個數據庫,最后的出的檢索結果凡是最多的, 覆蓋面最廣的即為收錄著作最全的數據庫。
    期刊論文
    期刊論文的數據庫來源有四個: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CNKI、萬方數據知 識服務平臺與維普資訊。檢索“隋唐長安”這一關鍵詞,搜索 1949 到 2012 的文 章,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為312條;CNKI數據庫為3,536條;萬方數據庫為123 條;維普有 63 條。因此,本文選擇 CNKI 作為期刊論文的數據庫來源。
    會議論文
    會議論文的數據庫來源有三個: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 CNKI 和萬方數據知 識服務平臺。檢索“隋唐長安”這一關鍵詞,搜索 1949 到 2012 的文章。國家科 技圖書文獻中心為 14 條; CNKI 數據庫為 323 條;萬方數據庫為 13 條。因此,本 文選擇 CNKI 數據庫作為會議論文的數據庫來源。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的數據庫來源有三個: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 CNKI 和萬方數據知 識服務平臺。檢索“隋唐長安”這一關鍵詞,搜索 1949 到 2012 的文章。國家科 技圖書文獻中心為 26 條; CNKI 數據庫為 2730 條;萬方數據庫為 51 條。因此, 本文選擇 CNKI 數據庫作為學位論文的數據庫來源。
    通過比對各個數據庫所收錄的信息, CNKI 數據庫收錄的關于隋唐長安建筑的 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與學位論文相對都比較全面,因此,將CNKI數據庫作為本論 文所研究的題錄來源,其他數據庫的題錄作為補充。
    總之,本文的數據來源為:
    1.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http://www.nstl.gov.cn/
    2.國家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http://opac.nlc.gov.cn/F
    3.CNKI (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
    4•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http://www.wanfangdata.com.cn/
    5.維普資訊:http://cqvip.com/
    6.已有論著的參考文獻。
    2.3隋唐長安研究文獻的學科分類
    在本文中,作者綜合《學科分類與代碼》與《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將所收集 的隋唐長安建筑現代研究歷程的研究文獻所涉及的內容,結合隋唐長安建筑研究 的特點,總結出了一套關于隋唐長安建筑研究學科分類法:
    在隋唐長安建筑研究涉及到的學科領域,學科分類結合《學科分類與代碼》 中有關的概念,學科內的內容界定分類結合《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分為建筑學、 歷史學等。在建筑學中包含宮殿建筑、寺廟建筑、禮制建筑、城門、市場、私人 宅院、建筑構件七方面內容。在歷史學中包含考古學、文獻學兩個方面內容。
    隋唐長安建筑研究學科分類
     
    2.4主要研究人物概述
    1.建筑學領域主要研究人物有:郭湖生,郭義孚,劉致平,傅熹年,畢化, 暢耀,楊鴻勛,曹爾琴,李顯文,王貴祥,武伯倫,妹尾達彥,王逸,張十慶, 宿白,馬得志,陳安利,耿占軍,李百進,金子修一,姜波,王仲殊,福田美穗, 淺川滋男,龔國強,蒙曼,秦建明,董鴻聞,肖旻,吳慶洲,張永帥,李志紅, 宋穎惠,鄒林,蕭默,竇培德,羅宏才,竇程,竇鵬,王光照,翟春玲, 王長啟, 張國柱,李力,武原,韓建武,韓釗,張永紅,王望生,張家琪,楊效俊,楊栩, 黃華明,賀從容,張錦秋,杜韻,王濤,劉臨安,陳婷,袁婧,侯幼彬,王璐, 王天航,李百進,于薇,李若水,侯衛東,杜文玉,季愛民等。
    特別是傅熹年,楊鴻勛,王貴祥,宿白,張十慶,侯衛東幾位對于隋唐長安 建筑的研究頗為深入。他們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布局特點,宮殿、 壇廟等大建筑群的布局及古代建筑的設計方法,先后研究并揭示出了中國古代城 市的模數制度:里坊,大型建筑群的模數制度:院落,單體建筑的模數制度:材 和柱高等一系列中國古人運用模數控制規劃和建筑的設計方法。還有在唐宋時代 木結構建筑的構造、比例,古代樓閣建筑,古代城市衍變,佛塔流變等方面,都 曾做過深入研究。
    2.歷史學領域主要研究人物有:韓保全,曹爾琴,黃永年,方瑜,劉健明, 葛承雍,池田溫,賀從容,金子修一,桑原騭藏,山崎宏,田中淡,布目潮沨, 馬得志,小野勝年,韓保全,郭湖生,布目潮沨,楊鴻年,柏明,雷從云,陳紹 棣,林秀貞,周偉洲,安家瑤,楊鴻勛,傅熹年,宿白,吳楓,劉敦楨,辛德勇, 趙永東,張艷云,黃正建,趙弘毅,常青,楊栩, 佐藤武敏,福山敏男,武伯倫, 植木久行,礪波護,萬斯年,申秦雁,劉艷杰,車寶仁,王建國,龔靜,郭海文, 程悅然,張雯迪,高良佐,福山敏男,重光,陳明達,唐金裕,盧兆蔭,土岐善 磨,蔣靖,暢耀,吳永江,閻文儒,胡戟,河洛,李健超,葛承雍,賈麥明,愛 宕元,雷依群,李廣林,楊希義,劉家信,段清波,石見清裕,申秦雁,王九剛, 徐勇,陳安利,馬詠鐘,常騰蛟,呂家新,陳靜,王澤民,巨亞麗, 王磊,趙強, 楚一鳴,李懷清,孫昌武,穆曉軍,劉瑞,陳曉捷,王亞榮,吳永江,姜捷,陳 劍南,杜文玉,申秦雁,詹德隆,劉瑞,高本憲,福井信昭,龔國強,趙克禮, 何歲利等等,由于歷史學領域研究人物較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特別是馬得志,安家瑤,龔國強,何歲利等幾代考古人對隋唐長安建筑的考 古發掘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使得隋唐長安城內建筑規模得以確認,擬補了文獻
    記載的不足,為各個古建筑學家對隋唐建筑的復原工作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有力 的推動了隋唐歷史文化的研究。
    2.5 研究文獻綜述
     
    圖 2-2 1949-2012 年研究文獻數量分布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統計數據自繪)
     
     
     
     
     
    關于隋唐長安城內建筑的研究文獻資料十分豐富,筆者對建國后至今的所有 有關隋唐長安城內建筑的研究文獻進行了分類。
    由此表可以看出,在建國初期,各項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關于隋唐長安建筑 的研究相對數量較少,在 1958 年之前,一直是以日本人的研究為主。國內對于隋 唐長安城內建筑的研究始于 1957 年,由馬德志先生帶領的中科學院考古所西安唐 城工作隊,開始了對大明宮遺址的發掘工作,國內對于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才陸 續開展。在 1966-1976 十年之間,由于受到政治原因的影響,對于隋唐長安城的 研究工作成果基本與 1958-1965 年持平,甚至更低。在 1977 年之后,對于隋唐長 安建筑的研究工作穩步展開,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呈穩步增長態勢。由數據的曲 線變化可以看出,自 1999 年各個高校擴招以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數 逐年上升,由此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是學術論文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得 不關注到一種負面影響,就是這些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論 文的質量則相對收到一些影響。學位論文相互抄襲,期刊論文一稿多投,這些現 象屢見不鮮。
    2.5.2 著作
    表 2-2
    著作類文獻的學科分布
    建筑學 歷史學 總計
    17 30 47
    圖 2-4 為 1949-2012 年著作類的
    文獻的學科分布圖。從餅狀圖中可以 看出,著作文獻主要以歷史學領域的 研究為主。所占的比例為 64%,可見對 于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大部分以歷史 性研究為主。建筑學所占比例為 36%, 其主要致力的研究方向是對單體建筑 的復原研究以及建筑物的比例、尺度 研究。
     
    2.5.3 學位論文
    表 2-3
    學位論文的學科分布
    建筑學 歷史學 總計
    7 11 18
    圖 2-5 為1949-2012 年學位論文 類的文獻分布圖。從餅狀圖中可以看 出,學位論文中歷史學與建筑學領域 所占比例相差不多。筆者研究發現, 學位論文類的文章主要從2006 年開 始增加,在 2006 年之前,僅在 2002 年龔國強先生有一篇博士論文,對于 隋唐長安城內寺院建筑做了系統的 研究。從 2006 年始,各個高校對于 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逐漸重視起來, 尤以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 安建筑科技大學的研究為主。其中,建筑學領域的研究文獻所占的比例為39%,歷 史學所占比例為61%。
    2.5.4 期刊論文
    表 2-4
    期刊論文的學科分布
    建筑學 歷史學 總計
    98 220 318
    圖 2-6 為 1949-2012 年期刊論文類的文獻分布圖。從餅狀圖中可以看出,期 刊論文主要以歷史學領域的研究為主,占到 70%。建筑學領域的研究論文僅占到 30%,后期有待加強。
     
    2.5.5 會議論文
    表 2-5
    會議論文的學科分布
    建筑學 歷史學 總計
    7 10 17
     
    伴隨著近些年學術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越發地頻繁,舉行學術研討會并發 表會議論文,逐漸成為研究者們發表學術成果的另一重要渠道。如圖 2-7 所示, 建國至今會議論文的數量為 17 條,其中,歷史學站 59%,建筑學占 41%。總之, 會議論文的數量呈逐年遞增的態勢。
    2.6研究發展趨勢分析
    總之,1949-2012 年之間對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文獻分布情況如下:在著作、 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四種文獻類型中,都以歷史學領域的研究居多,。 在 1999 年之后,論文數量幾乎比前期論文數量翻了一倍。從各個領域的發展趨勢 看,建筑學領域的研究的比重應適當增加。
     
     
    2.7 文章中所涉及建筑位置
    4ZZF-
    E
    L
    通化門
    含北
    莫際寺(汛國寺)
    東市
    薦福寺
    叮Izg
    明洼門
    安定坊
    西市
    明寺
    圜丘
    重玄門
    1 ■罵L大明宮
    青龍寺
    含光殿■
    圖 2-8 本文所設計建筑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歷史學領域的隋唐長安建筑研究
    3.1概述
    表 3-1
    歷史學領域文獻分布
    著作 期刊報紙 會議論文 學位論文 總計
    考古學 14 111 2 4 131
    文獻學 18 102 9 8 137
    從圖 3-1 歷史學領域的文獻分
    布中可以看出,考古學與文獻學的對 于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基本持平。由 表 4-1 可以看出,期刊報紙仍是交流 歷史學領域研究文獻的一個主要平臺, 研究生、博士生的學位論文所占比例 較少,有待加強。對于建筑考古這方 面的人才培養也有待加強。
    3.2研究者及研究目的
    歷史學領域主要研究人物有:韓保 全,曹爾琴,葛承雍,池田溫,賀從容, 云,陳紹棣,林秀貞,周偉洲,安家瑤,楊鴻勛,傅熹年,宿白,吳楓,劉敦楨, 辛德勇,重光,陳明達,唐金裕,盧兆蔭,土岐善磨,蔣靖,暢耀,吳永江,閻 文儒,胡戟,河洛,李健超,龔國強,趙克禮,何歲利等等,由于歷史學領域研 究人物較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特別是馬得志,安家瑤,龔國強,何歲利等幾代考古人對隋唐長安建筑的考
    古發掘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使得隋唐長安城內建筑規模得以確認,擬補了文獻 記載的不足,為各個古建筑學家對隋唐建筑的復原工作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有力 的推動了隋唐歷史文化的研究。
    研究目的:
    1.通過對建筑原址的考古發掘,掌握翔實、充足的資料,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
    供準確詳實的資料。
    2.文獻研究與考古研究相結合,準確地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3.服務于當代的建筑設計。通過對隋唐長安古建筑的研究工作,為現代建筑設 計提供理論依據。
    3.3考古學研究方向及文獻內容概要
    3.3.1 宮殿、官署建筑
    1. 大明宮
    “大明宮最初建于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宮'九年正月,改 名‘大明宮',未建成而止。高宗龍碩二年(公元 662 年) ,重建大明宮,次年遷大 明宮聽政,改名為‘蓬萊宮',咸亨元年(公元 670 年) 又改名‘含元殿',至神龍 元年(公元 705 年) 又改為‘大明宮',從此大明宮的名稱才固定。大明宮正門曰丹 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之北為宣政殿,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 史二館,此外,有別殿、亭、觀等 30 余所。 自高宗以后諸皇帝,便常居大明宮聽政。”[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M].北京:科學岀版社,1959: 1.] 因此,對于大明宮的研究,尤其是唐代宮殿 建筑,顯得十分重要。
    建國后對于隋唐長安城的研究最早就 開始于大明宮。對于大明宮的考古工作可以 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 57 年到 61 年的年底,第二階段就是 62 年到 1994 年, 第三階段就是95年到現在。” [龔國強.【學術討論】大明宮遺址公園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
    http://xa.focus.cn/news/2007-10-27/385525.html]第一階段考 古工作基本探清了大明宮具體的大小,各殿 位置,糾正了一些文獻的錯誤。還原了大明 宮的真實面貌,并且繪出了大明宮的實地圖。 此階段比較有意義的三篇文獻:一是 1959 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唐長安大明宮》,二 是馬德志先生 1959 發表的“唐大明宮發掘
    簡報”,三是馬德志先生1961 年發表“1959—1960 年唐大明宮發掘簡報”。
    第一階段(1957 年-1961 年):
    首先是,1959 年馬德志先生發表的“唐大明宮發掘簡報”一文,此篇文章為 階段性成果,因此,在后續出版的《唐長安大明宮》書中都有詳細的記錄,在此 不做過多的闡述。
     
     
    唐長安大明宮》一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隊對大明宮
     
    遺址 1957 年 3 月至 1959 年 5 月的勘察和發掘情況,“對宮城的范圍、形制、城門 的位置及主要宮殿的分布等,大都勘測清楚,并發掘了其中城門四座,大型宮殿(麟
     
     
     
     
    圖 3-4 重玄門平面及立面圖
     
     
     
    德殿)遺址一座,及其他遺址等多處。目前仍在繼續發掘中。這本報告根據前一階 段的發掘,明確了宮城的位置、形制和布局的大體情況,并對歷代有關文獻提出 若干補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M].北京:科學岀版社,1959.]這本書是研究唐代宮城建制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發掘的城門有:
    玄武門及其內、外重門和其東側的銀漢門。已勘探清楚但此階段未發掘的城 門有:丹鳳門、建福門與興安門;右銀臺門與九仙門;玄武門;內重門;銀漢門 與青霄門;重玄門。大明宮內宮殿遺址,根據它的方位可以肯定名稱的,只有含 元殿,此外多埋于地下,看不出遺跡。至此階段結束已探出殿址二十處,但僅發 掘了麟德殿遺址。對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確定了位置。還確定了太液池的位 置及范圍,發掘了含光殿。對上述內容,該書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1959 年秋至1960 年底的考古工作,馬德志先生在“1959-1960 年唐大明宮發 掘簡報”上詳細的進行了說明。這一階段在大明宮內又探得一些小型殿址,同時 還有連接各殿的廊道遺址,對大明宮的布局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為復原大明宮 奠定了基礎。勘測清楚了“左銀臺門”與“九仙門”的位置,同時還對右銀臺門 等門址進行發掘簡介。詳細敘述了含元殿遺址情況。經過此次發掘,馬先生認為: “我們對唐代大明宮的布局以及宮殿的建筑形制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的了解,從 而可以對大明宮作出進一步的研究和初步的復原。含元殿的建筑形式給我們很大 的啟示。它的整個建筑的配置是,正中大殿,左右為對稱的高閣和回廊,殿前設
     
    圖片來源:馬得志.1959—1960 年唐大明宮發掘簡報)
     
    有寬廣的龍尾道等,整個建筑雖都連綿相接,但又各成一體,主次分明,共布局
    形式非常協調氣魄雄偉而壯觀,這種布局形式為后來宮殿的建筑開創了范例。”[馬得志.1959-1960年唐大明宮發掘簡報[J].考古,1961(7): 344.]
     
     
     
    圖片來源:馬得志.1959—1960 年唐大明宮發掘簡報)
    第二階段(1962 年-1994 年):
    該階段對于長安城的考古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是在前期考古工作的基礎上,
     
     
     
     
     
     
     
     
     
     
     
     
     
    圖 3-9 清思殿遺址平面圖
    圖片來源:馬得志.唐長安城發掘新收獲)
    圖 3-10 三清殿遺址平面圖
    圖片來源:馬得志.唐長安城發掘新收獲)
     
     
    著重考證宮內具體個別遺址的內涵和特征。 因此,所發表的考古報告也少之又少。主 要發表的考古文章有“西安唐長安大明宮 遺址”,“西安市唐大明宮翰林院遺址”,“大 明宮含耀門遺址”,“唐長安城發掘新收獲” “陜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等。 另外,在大明宮東南方還發現了清思殿, 它是唐朝晚期的一個非常豪華的殿址,文 獻中記載這個宮殿里面有鏡子三千面,在 考古發掘當中,也發現了鏡子的殘片,證 明了這個記載的準確性。還對三清殿、東 西朝堂、翰林院進行了發掘,其發掘報告 均收錄在馬德志先生于 1987 年在《考古》 中發表的“唐長安城發掘新收獲”一文中。
    “這一階段中,傅熹年、劉致平、楊 鴻勛、郭義孚等古建筑學家,紛紛以考古 資料為基礎,參照文獻記載、敦煌壁畫以 及唐代建筑,對麟德殿、含元殿、玄武門、 重玄門等重要殿址、門址進行了復原研究, 使人們可以對大明宮輝煌建筑有了實際的 觀感和認識。”[龔國強.1957?2009:半個世紀的大明宮考古與考古人[J]中國文化遺產,2009(4):71.]
    第三階段(1995 年至今): 此階段進入了大明宮考古的一個嶄新 的時期。考古工作更加細化,更加深化, 考古成果報道的速度也更快。
    該階段對大明宮含元殿進行了二次發掘,同時還對太液池、丹鳳門、御道進 行了發掘。
    在“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 1995——1996 年發掘報告”一文中,對含元殿遺址
    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同時還探討了“含元殿是否由觀德殿改拆而成、磚瓦窯址的
    性質與意義、含元殿的修繕與拆毀以及龍尾道的位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1995——1996年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 1997(3):395.]這四個問題。最后,總結 得岀結論:
    1、關于含元殿的改拆問題:
    文章認為:“含元殿也不可能是由隋代觀德殿改拆而成。”
    2、磚瓦窯址的性質與意義問題
     
     
     
     
    1 !
     
     
    i-asaiBt 2-nttES 3.皓土層 4.s±g 5.黃栩土
     
    i ! «»
     
    圖 3-12 大明宮含耀門遺址平面圖
    大明宮含耀門東門道縱剖面圖
    大明宮含耀門橫剖面圖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陜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文章認為:“首先,通過這批窯址使我們對唐代磚瓦窯的掏鑿方法、具體形制 有了準確的認識。特別是這批窯址中有的窯頂保存完好,為研究唐代磚瓦窯提供 了翔實的資料。
    其次,這比窯址的產品提供了初唐磚瓦的斷代標本。研究與這些印字磚瓦同 地層出土的其他類型紋飾的磚瓦,隋唐磚瓦分期間題當有可能解決。
    此外,在第一組窯址坑道填土中出土四十余件陶質假山的斷塊,這批陶質假 山可能與《營造法式》卷二十七提到的‘泥假山'、‘壁隱假山'、‘盆山'有關系。
     
    唐代陶質假山的首次發現,為關中地區園林史研究提供了以陶山代替石山的較早
    實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1995——1996年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 1997(3):397.]
    3、 含元殿的修繕與拆毀問題
    文章認為:“含元殿自龍朔三年建成后,連續使用了二百余年,其間必然進行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1995——1996年發掘報告) 過多次修繕……含元殿有可能是在戰亂中被拆毀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1995——1996年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 1997(3):397.]
    4、龍尾道的位置問題
    文章中說明了:“1995-1996 年考古發掘揭露出的龍尾道并不像明清太和殿的 御路踏跺設在殿南正中,而是設在殿堂的兩側。龍尾道起自殿前廣場的平地,沿 兩閣內側的坡道,經三層大臺,遷回登到殿上。考古發現的龍尾道位置與文獻記 載相符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1995——1996年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 1997(3):398.]
    這篇文章不僅僅是一篇考古報告,更應該是對大明宮含元殿在歷史學領域的 綜合研究成果,無論是對歷史學領域還是對建筑學領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龔國強認為該階段對含元殿進行的全面發掘證明了“含元殿系一次建成而不是由 觀德殿拆改而成、龍尾道設于大殿兩側而不是設于殿前中央,從而澄清了長期以 來爭論不定的學術疑案。”[龔國強.1957?2009:半個世紀的大明宮考古與考古人[J]沖國文化遺產,2009(4):71.]
    從 2003 年起,大明宮的考古重心主要圍繞太液池進行。先后發表了一系列關 于太液池的考古新成果。例如“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發掘簡報”,“唐長安 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考古新收獲”,“西安唐大明宮太液池南岸遺址發現大型廊院 建筑遺存”,“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西安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 遺址的新發現”。
    通過對太液池及其周邊的考古發掘結果分析,并結合相關的古籍資料,一些 歷史學學者們總結了幾點關于唐太液池皇家園林的初步認識。“1.規模宏大,面積 占據了后宮的大部分,充分體現了大唐盛世的雄偉氣概。2.園林中“一池三山(島)” 的配置表明,唐代皇家園林的設計和建造繼承了漢代以來中國傳統的道家園林思 想。3. 廣闊的水池、堆筑的假山以 及其他園林建筑景觀遺跡表明,太液池皇家園 林屬于典型的人工山水風景園,意在通過模擬天然風景,為皇帝家族創造一個理 想的休憩環境。4. 從該園林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到周岸各種建筑物錯落有致、 疏密有序的合理配置,系統的給排水設施,以及通過地勢和周圍宮殿院落來造景、 借景的手法,無不體現出唐代造園技藝的成熟、高超。”[安家瑤,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J].考古,2005(7): 34.]總之,對太液池遺址的調 查和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值得我們后續不斷的進行研究。
    在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1 月,中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考古隊對丹鳳門遺址進 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于 2006 年發布了此次考古成果報告
     
    0 40米
    圖 3-14 丹鳳門門址平、剖面圖
    (圖片來源: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
     
    “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該報告詳細的記述了此次發掘的成 果,并總結了此次對丹鳳門遺址發掘主要收獲及學術意義:“1)關于丹鳳門的形制, 過去有兩種說法。一是古代文獻所記載的五門道制,如唐人李華的《含元殿賦》記 有“其南則丹鳳啟涂,遐矚荊吳;十扇開閉,陰陽唯吁”,唐人李庚的《兩都賦》 也記載“其內則有太極承端,通址含元。……涵太液之清瀾。龍道雙回,鳳門五 開”。另外,宋代呂大防所制《長安城圖》石刻圖上,也清楚地標記著丹鳳門有 5 個門道。另一種說法是三門道制,主要是根據 1959——1962 年間進行初步考古鉆 探和調查的結果(當時繪有門址平面圖)而提出的,并據此認為文獻記載是錯誤的。 后一種說法自公布以后幾十年來,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和引用。
    因此,這次全面考古發掘揭露出丹鳳門為五門道的形制,修正了以往考古鉆 探的初步結論,證實了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最終解決了有關丹鳳門形制的學術 爭議。
    2) 這次考古發掘較完整地揭露出丹鳳門遺址的墩臺,其規模之大、門道之寬、 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城門考古之最,充分體現出這座宮門的規格之高和宏大 的皇家氣派。與之相比,即使如唐長安城的正南門明德門,在規模上也要相形見 細許多。同時,對丹鳳門遺址的發掘還使唐代大明宮乃至長安城的一些建筑布局 問題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3) 這次考古發掘不僅為唐大明宮遺址的整 體保護規劃提供了較準確的門址測圖和有關數 據,而且也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中國古代建 筑史以及中外宮城制度的比較研究等提供了最 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J].考古,2006(7):47-48.]
    值得一提的是,2007 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 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區改造保護領 導小組主編,文物出版社的《唐大明宮遺址考 古發現與研究》一書,該書收錄了有關大明宮 的 15 篇考古簡報及報告和 31篇綜論、遺跡考 論、文物考論、歷史地理、古建復原、中外交 流論著。大大的方便了歷史研究者與愛好者在
    今后的研究學習中進行查閱。
    2.興慶宮 興慶宮是盛唐時期的皇宮御苑,也是唐長安三大宮殿區之一,是唐玄宗時代 的中國政治中心,位于大明宮之南,也稱南內或南宮。興慶宮原為隆慶坊。公元 714 年,正式更名為興慶宮,至天佑元年(公元 904 年),經歷了 190 年的興衰, 終于被毀。宮內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沉香亭、勤政務本樓與花萼相輝樓 等建筑。
    1958 年 1 月,中科院唐城考古隊開始了對興慶宮的發掘工作。此次發掘范圍 “僅限于宮城西南隅的一部分,除清理了宮城西南角的部分城垣外:還發掘了勤政 樓及其他房址、迥廊等建筑遺址 10 余座。”[馬得志.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J].考古,1959 (10): 549.]其詳細的發掘報告見于馬德志先生 1959 年發表的“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一文。
     
    圖 3-16 唐興慶宮建筑示意圖
    圖片來源:馬得志.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
    在 1994 年 -1998 年,又先后有三篇文章探討了有關興慶宮的情況,即馬得志 的“再論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的位置:兼與秦建明同志商榷”;秦建明的“唐興慶 宮勤政務本樓位置考”;吳永江的“唐興慶宮六號遺址的探討”。這些資料對以后 的復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太極宮
    隋唐長安城太極宮遺址的地面建筑,現大部分已經被西安城所疊壓,不便于 展開大規模考古鉆探工作,故考古資料不多。僅存的地面遺跡有:修建在唐太極 宮南面宮墻遺址之上的西五臺云居寺;修建在太極宮正南門承天門的遺址之上的 西安蓮湖公園的承天閣;西安光學儀器廠與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校西校區內的唐 太極宮北墻遺址,太極宮宮殿遺跡早已蕩然無存。
    但是,對于太極宮的現代歷史研究歷程中,有價值的資料有中科院唐城隊的 《唐代長安考古紀略》,《唐重修內侍省碑出土記》等考古報告。還有歷代文獻中 對大明宮的描述以及附圖也不在少數,如宋呂大防《長安圖》、《雍錄》中收錄的 《閣本太極宮圖》、李好文的《長安志圖》、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畢源的《關 中勝跡圖志》等古圖;《唐六典》、《兩唐書》、《長安志》、《冊府元龜》、《唐兩京城 坊考》、《資治通鑒》、《全唐文》等史料,這些資料對于研究太極宮都具有極其重 要的價值。
    3.3.2 私宅、寺觀
    1. 私宅
    對于住宅的研究,在考古學領域未有專門的考古報告發表,多出現于一些坊 址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如“唐長安城興化坊遺址鉆探簡報”、“唐長安城安定坊發 掘記”、“唐長安城崇化坊遺址發掘簡報”等。但在歷史學領域內,對住宅的研究 還有就是從文獻著手,結合考古現狀,分析坊內住宅的規模、形制等。這類文章 有李廣林的“唐長安的達官貴人宅第”,京洛的“長寧公主宅在唐長安崇仁坊”, 曹爾琴的“唐代長安住宅的規模”,張永帥的碩士論文《唐長安住宅研究》,袁婧 的碩士論文《關于唐代住宅的幾個問題》,賀從容的“唐長安平康坊內割宅之推測”、 “隋唐長安城坊內官員住宅基址規模之探討”等。
    2.寺觀
    1 )青龍寺
    青龍寺,又名石佛寺,建于隋開皇二年(582 年),原名“靈感寺”。 唐武德 四年(621 年)寺廢。景云二年(711 年)改名青龍寺。國內在歷史學領域最早對 青龍寺進行研究的文獻為1964 年中科院西安唐城考古隊發表的“唐青龍寺遺址踏 察記略”,該篇文章從青龍寺的沿革、位置、遺址現狀、附近所見文物四個方面對 青龍寺進行了簡單的概況性的描述。
    在上一階段,即 1693 年對遺址作過勘查之后,至 1973 年 1 月又進行了復查 和發掘。并于 1974 年發表“唐青龍寺遺址發掘簡報”。此次報告十分詳盡,對遺 址 2 和遺址 4 做了重點發掘并記錄,對遺址 1 、 3 、 5 、 6 、 7 簡單的進行了描述。 雖然,此次發掘只發掘了兩處遺址,但從遺址的情況來看,對了解青龍寺的布局、 形制也得到一些有力的線索。這對今后的復原工作十分重要。
     
    圖 3-17 唐青龍寺遺址平面圖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青龍寺遺址發掘簡報)
     
     
    圖 3-18 唐青龍寺殿址(遺址 4)平、剖面圖 圖 3-19 唐青龍寺塔基(遺址 2)平面圖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 作隊.唐青龍寺遺址發掘簡報) 作隊.唐青龍寺遺址發掘簡報)
    在這之后的 1979 年-1980 年,有先后對遺址 1、3、5、6、7、8 進行了發掘, 并于 1989 年,由馬德志先生執筆,發表考古報告“唐長安青龍寺遺址”,對此次 發掘過程及成果進行記錄。最后說明“青龍寺遺址僅發掘了寺址西端的兩座院址 及其中部的北門遺址,遺址占地尚不到青龍寺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其東部地區肯 定還有許多建筑。但經過多次勘查和試掘,除北門遺址外,中部、東部地區未再 發現其它建筑遺跡。其原因可能是會昌五年(845 年)拆毀后,東部未再重建,又經 長期平整土地,將早期遺址破壞殆盡。西部所以能留存部分遺址,是因為寺院廢 毀后的第二年便恢復了建筑,直至北宋后才逐漸荒廢。這一帶地勢比較平坦,未 遭人為破壞,因而保存下來。南部從斷崖向南至延興門大街,幾乎占青龍寺二分 之一的地區,肯定也會有建筑,可惜這一帶已被深掘十余米,所有遺跡均不復存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青龍寺遺址J].考古學報,1989(2): 261.]
     
     
    圖 3-20 青龍寺遺址勘測總圖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青龍寺遺址)
     
    2)西明寺
    西明寺是唐代名剎之一,它規模宏偉,并且匯集眾多名僧,在中國佛教史上 占重要地位。1985 年開始,陜西省考古隊,開始了對西明寺的考古發掘工作,發 掘面積 7500 平方米,但僅占西明寺遺址的十五分之一。并于 1990 年發布了西明 寺考古報告“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發掘簡報”。報告中揭露了西明寺遺址位置及地層 堆積,遺址的布局及結構以及出土遺物。文章的最后試論了西明寺的位置及面積, 遺址的年代,西明寺的布局,西明寺在中日文化交流上的作用。作者認為“西明 寺遺址僅發掘了靠東端的一小部分,但殿址、回廊、庭院等布局嚴謹,窖井、水 井、排水道、滲井等附屬設備齊全,說明唐代寺院是以庭院為單位的建筑群構成。 西明寺遺址的發掘也證實了《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歷代名畫記》、《寺塔記》及 敦煌壁畫所記的唐代寺院的布局是基本可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90(1): 55.]總結并肯定了西明寺在中日文化 交流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歷史學領域里, 還有兩篇對西明寺的研 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篇是安家瑤的“唐長 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 現”,一篇是羅小紅的 “唐長安西明寺考”。前 者著重分析了西明寺的 布局,后者則是“結合 歷史文獻資料,初步探 討唐長安西明寺歷史及 其在唐代佛教史上的地 位”1,認為西明寺“作 為唐代的皇家寺院,和 世俗政治保持著密切的 關系;和唐代形成發展 的一些佛教宗派有著極 深的淵源;是唐代重要的佛教學術中心之一;是唐代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中心。
    2
    3)其他寺院
    在歷史學領域里所研究的寺院按發表時間排序,還包括薦福寺、慈恩寺、實 際寺、章敬寺、醴泉寺、普光寺。這些寺院都未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大部分研 究學者是通過對現有文獻資料的分析,發掘出有關寺院的歷史沿革、規模、建筑 形制等。在這里不一一詳細說明。
    3.3.3 市肆、城門及其他
    1. 市場
    對于市場的研究,所見文獻不是很多。從筆者搜集的資料來看,僅有 3 篇文 章。即,1961 年,中科院西安唐城工作隊發表的“唐長安城西市遺址發掘” ;1988 [1羅小紅.唐長安西明寺考[J].考古與文物,2006(2) :76.] [
    羅小紅.唐長安西明寺考J].考古與文物,2006(2):79.] 年,曹爾琴發表的“唐長安的東市和西市”;2006 年,薛平拴發表的“隋唐長安商 業市場的繁榮及其原因”。
    第一篇文章詳細記述了 1959 年、1960 年兩次對西市遺址的鉆探與發掘情況。 文中說明:“1959 年夏季開始對西市遣址全面鉆探,初步探側的桔果,知道西市平 面大致呈正方形,長寬各約 1050 米。據 1960 年復探,發現了西市東北角墻址殘 段,距地表 1.2 米左右,殘存厚約 0.5——0.6,寬約 19 米。市內有兩條東西大街 和兩條南北大街,街寬16——18 米,四街交叉呈井字形,與文獻記載市內有井字 街是相符的。市中央部分呈長方形,東西長 295,南北寬為 330 米。據文獻記載, 當時的市署和平準局即在此處。鉆探的結果,知道尚遣有殘磚墻和鋪地磚。從發 現有大量燒土和灰燼以及亂磚堆積看來,房屋建筑可能是被火焚毀的。此外,其 余各方內亦有大量的磚瓦堆積,但未發現鋪地碎的遺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城西市遺址發掘J].考古,1961 (5): 248.]
    第二篇文章從歷史學的角度介紹了東市和西市的建置,經濟管理,繁榮以及 商胡,十分詳細,值得借鑒。
    第三篇文章則是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對隋唐長安市場進行了分析研究。作 者認為其繁榮原因主要是“隋唐兩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幣制統一;水陸交通發 達及西域商路通暢;長安及關中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長安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 獨特地位。”[薛平拴.隋唐長安商業市場的繁榮及其原因J].唐史研究,2006(5):89.]
    2.城墻、城門 對于隋唐長安城外郭城正南門——明德門的遺址發掘工作,開始于1972 年 10 月,至 1973 年 1 月截至。并于 1974 年發布了發掘簡報“唐代長安城明德門遺址 發掘簡報”。據報:“明德門共有五個門道,平面呈長方形。城門墩東西長55.5 米、 南北寬 17.5 米。方向北偏東 1.30°。城門的包磚墻皮都巳破壞,僅東端二門道之 間的隔墻北側尚殘留少許。從包磚遺痕來著,包磚壁厚約 0.5 米許。在磚壁外, 尚有部分散水的鋪磚和遺痕,散水寬 0.8 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唐代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74 (1): 34.]
     
     
    圖3-7明德門遺址實測圖(上、平米圖,下、立面圖)
    (圖片來源:唐代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發掘簡報)
    “明德門遺址雖遭破壞,但從發掘的基址來看,其規模相當宏偉。象這樣一門 五洞的龐大城門,在過去發掘中尚無先例明德門的建筑時代是清楚的,但廢棄的 時間史籍并無記載。從發掘的情況看,明德門是被火燒后廢棄的,這與以前發掘 的大明宮各門址和宮殿遺址的情況相同,在廢棄的時間上也似相去不遠。從門址 上面的磚瓦堆積來看,所堆積的磚瓦和其他遺物都屬于唐代的,除了一顆石印可 能是后來混入的以外,未發現唐以后的任何東西,而各門道內亦是如此。據此, 推測明德門的廢棄,很可能是在唐末天佑元年(904 年)后梁朱全忠遷昭宗(李曄) 于洛陽的前后燒毀的,而不會太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唐代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74 (1): 38.]
    “長安城東西南三面共九門。據鉆探所知,除明德門外,其他各門都是三個 門道,唯明德門是五個門道。所以如此,或因明德門是長凌城的正門,故其建筑 形制較其他各門為異。由于城門墩的上部已破壞無存,對于門樓的形制已無從得 知。但可以肯定當時各城門都建有門樓。《舊唐書》卷四《高宗記上》記載‘永徽 五年冬十一月癸酉,筑京師羅郭,和雇京兆百姓四萬一千人,板筑三十日而罷。 九門各施觀'按觀即門樓。《唐會要》卷八六說的更明確‘……九門各施觀。明德 觀正門,以工部尚書閻立德為始。'這里明確的記載明德門修建門樓,并‘以工部 尚書閻立德為始',這說明了明德門的特殊情況。《冊府元龜》卷一四也有類似的 記載。從發掘出的大量磚瓦和粉面彩繪磚,也可證實明德門樓的建筑相當可觀。 在長安城的中軸線上,聳立著宏偉的明德門,通向 150 米寬的‘朱雀'大街,這 使唐代的首都更為壯觀。同時也對唐以后歷代都城的建設起著一定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唐代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74 (1): 39.]
    關于城門的研究還有馬得志的“唐長安皇城含光門遺址”;李健超的“隋唐長 安城通化門遺址考”;周霞的“隋唐長安城門文化研究”,這些文章對于研究隋唐 長安城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其他 在歷史學領域里還有一些文獻專門對壁畫進行研究,從中提取出有關建筑造 型的圖像表達,例如,長廣敏雄的“長安◎寺塔七壁畫(隋朝篇)”;石田干之助 的“《歷代名畫記》七《京洛寺塔記》一唐◎長安Q於療召佛寺◎壁畫Q關歹召 兩書◎記事Q就^疋”;韓偉的“陜西唐墓壁畫”;宿白的“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 布局和內容”;王光照的“試論唐代佛教寺院壁畫的歷史分期”等等。這其中對墓 室壁畫分析最為透徹的當屬北京大學的宿白先生,他在1982 年發表的《西安地區 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容》詳細記述了西安地區二十四座墓葬的壁畫現在的狀況及 所畫內容,總結了唐代長安及其周邊基葬壁畫的演變。
    即:“ 第一階段雖然只有貞觀四年(630 年)李壽墓一例,但其壁畫布局與內容 沿襲北朝、隋墓壁畫舊制,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這樣的布局和內容與第二階段 差別較大,又可說明他們之間應有較長的時間間隔。因此,這一階段大約上面可 以概括高祖時期,下面可以延及太宗中期。
    第二階段唐代壁畫特征開始出現。這階段例墓的年代,最早的是永徽四年迄 麟德初(653-664 年),最晚的是上元二年(675 年),都在高宗在位的時期(650-683 年)。高宗歿,嗣圣元年(684年),九月,大赦天下,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 迄神龍二年(706年)“冬十月己卯,車駕還京師,戊戍至自東都”),其間二十余 年,唐代京城實際在東都洛陽。因此,西安附近未發現武則天時期較大的墓葬, 所以西安地區唐代墓葬壁畫缺乏這一時期的實例。
    第三階段是唐墓壁畫特征的形成時期。這階段壁畫例墓,最早的是神龍二年 (706 年) ,即唐皇室西返長安之年,最晚的是開元十七年(729 年) 。盡管這階段的 主要例墓大部分在開元以前,但開元十六年(728 年) 、十七年(729 年) 兩墓壁畫接 近它前面的因素比較多(如墓道人物還較多,墓室壁畫的影作木構和其間布置的人 物等情況);而與它后面的天寶四載(745 年) 墓的壁畫差別則較大。因此,我們估計 第三階段的下限,大約可以到開元后期。這階段開元以前的例墓中三座特殊身份 的墓葬墓主人人葬的時間,在神龍二年(706 年)四至七月間,即都在十月還都長安 之前,其時上距神龍元年(705 年)十一月武則天之死不滿一年。因此,可以推測此 三墓壁畫所代表的時代,至少應包括武則夭晚期。這樣,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間 的空缺,就可稍予補充了。
    第四階段,第二、三兩階段所形成的壁畫特征,在此階段有了較大的改變。 這階段的最早墓例是天室四載(745 年)墓,最晚墓例是貞元三年(787 年)墓。第四 階段自天寶以降,大約可以包括肅、代、德三朝(756-805 年),它的下限可能到了 八、九世紀之際。
    第五階段與第四階段墓例的時間間隔較長,但從壁畫上觀察,第五階段應是 第四階段的簡化,出現的差異,也是在第四階段流行的主題—屏風畫內出現的。 它和文學作品中,晚唐不過延中唐的余響、漸人衰境的情況有些類似。這階段包 括的時間,大約從元和以后以迄唐亡(806-907年)。” [宿白.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容J].考古學報,1982 (2) :148—149.]
    對于陜西唐墓壁畫的研究還有王仁波,何修齡,單韋三位,他們在 1984 年發 表的陜西唐墓壁畫之研究(上、下)從藝術學角度分析了唐代壁畫的繪畫方式, 色彩構成,顏料成分,繪畫內容等。尤其是對建筑畫的描繪,值得我們在復原唐 代建筑的時候借鑒。他說:“乾縣麟德太子李重潤墓對宮廷建筑的描繪,三原李 壽墓的樓閣圖,都是異常引人入勝的。……懿德太子墓繪制在墓道東、西壁上的 兩幅宮閩圖,高、寬各達 2.80 米,是精彩醒目的古代建筑藝術杰出的寫實作品, 把建筑外觀的結構,乃至每一構件的交接點,都依比例準確無誤地描繪出來。門 閥是其中的主體建筑,各以母網一座和子網二座排列成“三出胭”。子網又與宮 垣樓鄰接。每閱都由一座高大挺拔的梯形磚臺作基臺;至頂有挑出檐外的木構平 座及雋秀工巧的勾欄;上起觀宇,為單搪虎殿頂,面闊三間,周圍有迥廊;其中母 胭特高,勢若高屋建銳,堅不可摧。網后壁面緊接著出現的是軍容嚴整的儀仗, 一直排比至過洞門前,并有若隱若現的城蝶,和起伏的林木、山巒作淡描的背景, 象征宮內規摸的宏敞博大。……三原李壽墓內第一過洞頂部的樓閣圖,也是難得 的瑰寶。圖中建筑,下層高臺全部用木料疊架,上起樓閣、亭榭,連以飛廊,構 造既極精嚴綺麗,而又狀似崢嶸凌虛。 樓閣特意向前突出,并使臺的前部升
    高,平面呈凸字形,令整體局由舒展、均衡對稱漸趨曲折、變幻,而在外觀造型 上又給人以靈巧、輕盈的感受。 重檐四阿樓閣在臺前居中,底層面闊五間,
    當心間裝棋盤門,門上飾門釘,鋪首,次、稍間裝破子權窗。柱頭仍用雙層欄額 及蜀柱,施人字拱,柱頭用四鋪作出。單抄(即斗日跳。 ) 承托腰檐。上層在博脊 露出永定柱及欄額,上承平座欄桿。閣身顯五間,單檐四阿造。它的外觀及門窗 裝修,均與下層相同,沒有什么變化:唯閣身相對地縮小,其屋面于垂背的前端 用“彎鳥銜經”作裝飾,是比較罕見的,說明中國古代建筑,直至初唐,瓦頂裝 飾仍較自由。也可有可無,并無一定的模式:不過正脊在吻座上用鶴尾,似已逐 漸固定。 ” [王仁波,何修齡,單韋.陜西唐墓壁畫之研究(上)[J].文博,1984 (1): 39—52.]
    同時,還有對建筑構件的研究。如瓦當、蓮花座等歷史變遷的研究。這其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學系申云艷發表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瓦當研究》, 對各個時期的瓦當做了詳細的闡述,他說:“隋唐時期,社會經濟得到空前發展, 各地建筑極為繁榮。佛教到隋唐時期盛極一時,成為佛教在我國傳播的第二次高 潮,全國各地出土瓦當紋飾表現出很強的一致性,絕大部分瓦當都飾以蓮花紋, 邊遠省區出土的蓮花紋瓦當與唐代兩京地區出土的蓮花紋瓦當紋樣基本一致,其 影響遠及古代的朝鮮半島和日本。隋唐時期的獸面紋瓦當也較魏晉南北朝增加, 這一時期的琉璃瓦當發現不少,不僅是美麗的屋頂裝飾,而且具有優良的性能。” [申云艷沖國古代瓦當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138.]
    對于瓦當,左峻嶺在《隋唐瓦當的設計特色和藝術價值》一文中這樣說:“在 中國建筑歷史上,陶瓦的發明與使用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瓦當的使用,不僅可保 護屋檐椽頭免受日曬雨淋,延長建筑物的壽命,而且以其圖案與文字的美妙生動, 達到裝飾和美化建筑物的藝術效果,它是實用與美觀結合的產物,為我國古代建 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瓦當在不同時期的等級建筑物中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 征,充滿了威嚴神秘的色彩。隋唐時期雖然已經不是瓦當發展的鼎盛時期,但是 在這短時期內經濟、社會、文化的昌盛在瓦當中得以體現,它是一個時代不可缺 少的見證。同時,瓦當發展演變到這一時期這一階段,在構造、紋飾、制作工藝 等眾多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諸多的因素對現代生活、現代設計有著重要 而深遠的意義。” [左峻嶺.隋唐瓦當的設計特色和藝術價值J].大眾文藝,2012(14):78.]
    3.4文獻學研究方向及文獻內容概要
    關于隋唐長安城內建筑的文獻資料相當豐富,約有二百種左右,如《隋書》、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隋唐部分)、《唐鑒》、《大唐創業起居注》、《貞 觀政要》、《順宗實錄》、《唐會要》等,自然是這方面的基本史籍。再如,詳細記 載唐代國家組織結構的《唐六典》,集中保存唐代詔令、冊文一類文獻的《唐大詔 令集》,記錄和解釋唐律條文的《唐律疏議》等,也都有較高的史升價位,對研治 隋唐史也很重要,似應屬于這方面的一般史籍。關于隋唐史的筆記、雜著,如《大 業雜記》、《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坦》、《茶經》、 《來粗經》、《大唐新語》、《國史補》、《唐樁言》、《唐語林》、《南部新書》、《長安 志》、《大唐西域記》等,雖非全面系統地記敘隋唐歷史之書,但有的卻記錄了隋 唐某方面的歷史,有的或從社會某個側面反映了隋唐歷史,都有其一定價值,也 應步獵,不能棄之不用。世有所謂“六經皆史”、“文史不分”云者,這些話都有 一定的道理。故治古史者,似應經史兼讀,文史兼顧,特別是選讀一些文學著作, 很有必要。關于唐人文集,數量很大,約有七八十種之多,其中所含奏疏、表文、 公私文贖以及墓詩等等,都是研究隋唐社會歷史的重要文鐵,如《全唐文》曾較 全面地揮集了唐、五代諸家的文章,對研究唐史頗有參考價位。另外,幾部著名 的綜合性文獻巨著,如宋李防等編的部書:《太平廣記》,編基時采用書籍多達三 四百種,其中大部分已散伙,幸賴該書得以保存;《太干御覓》,編慕時采用的古 籍近一千七百種,《文范英華》系選自北朝以來諸家文集,尤以隋唐文集居多。再 如宋王欽若等編的《冊府元龜》,則取材自古代直至五代史籍雜著。這些書的內容 范圍非常廣泛,都含有研究隋唐社會歷史的大量資料,自然也不應忽視。
    3.5總結
    對于隋唐建筑歷史的研究,無論是通過古籍文獻還是古代遺跡、遺物,其目 的都在于盡可能如實地去認識古代社會的各個不同的側面。這就是說,歷史學、 考古學以及包括建筑史、美術史、科學技術史在內的一切歷史的研究,都是一項 科學的復原工作。建筑史學要如實地闡明建筑發展的本來過程,首先要力求認識 各歷史時期建筑的原狀。對于缺乏完整建筑遺存的早期建筑來說,科學地考察遺 址是重要的途徑,這也就是建筑考古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可以說,建筑考 古學的核心是復原研究。這正像是普通考古學之對于古代陶器,首先是根據殘破 的陶片復原成為整體;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不論是對于制陶本身,還是通過陶器 反映當時社會面貌,也仍然是一種復原認識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茍同那種非議 科學復原工作的見解。
    如今,隋唐建筑史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和巨大成就,但是任何一門學問永遠 也不會無剩義可言,總會隨著時代的前進以及研究者水平、能力的提高而不斷發 掘出新的研究課題。
     
     
    4.建筑學領域的隋唐長安建筑研究
    4.1概述
    表 4-1
    建筑學領域文獻分布
    著作 期刊報紙 會議論文 學位論文 總計
    建筑技術 6 23 2 1 32
    建筑外形 9 83 4 5 101
    從圖 4-1 建筑學領域的文獻分布 中可以看出,建筑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各類型建筑的外觀復原方面,占到 了 76% 。對于隋唐長安建筑技術及建筑 構件的深入研究,相對較為薄弱,占 24%。 由表 3-1 可以看出,期刊報紙是交流建 筑學領域研究文獻的一個主要平臺,研 究生、博士生的學位論文所占比例較少, 有待加強。
    4.2研究者及研究目的
    研究者:研究者主要有兩類。一類來自高校,即高校中從事建筑學教育的學
    者和在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另一類為社會上的研究機構,如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 建筑歷史研究所。
    研究目的:1.通過對現有的考古報告的研究分析,掌握翔實、充足的資料之 后對其進行更科學合理的復原,使人們對隋唐長安建筑有一個三維的認識。 2.服 務于當代的建筑設計。通過對隋唐長安古建筑的研究工作,探討中國古建筑的設 計規律,并應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中。 3.對隋唐長安建筑的藝術造詣進行分析解讀, 并配合圖片、多媒體等先進的手段,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品味隋唐長安建筑所 帶給人們的震撼力,將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推向世界舞臺。
    4.3研究方向及文獻內容概要 從前面的學科分類中得知,建筑學領域中包含建筑技術和建筑外形兩方面內 容。下面分別描述各項的研究內容。
    4.3.1 建筑技術
    在建筑技術方面對于隋唐長安城建筑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對單體建 筑的尺度、比例研究;建筑材料的研究以及建筑部件的研究,如斗拱,門窗等。 由于現存的唐代建筑較少,因此,對于此類研究,大多以佛光寺大殿、獨樂寺山 門等其他地區現存唐代建筑以及文獻中記載的,有關隋唐建筑的資料為基礎進行 研究。
    最早對唐宋建筑外檐鋪作進行研究的當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王貴祥教授, 他在 1986-1987 年間,發表在古建園林技術中的關于唐宋建筑外檐鋪作的幾點初 步探討的文章,詳細闡述了斗拱昂在建筑中的各種作用,以及這一時期木構建筑 中的鋪作,尤其是外檐鋪作,對于認識中國古代建筑中斗拱昂體系發生、發展的 基本特點的重要意義。
    他在文中先分析了拱作為懸挑構件,昂作為斜梁、杠桿與懸挑構件,枋作為 縱向聯系構件,斗作為墊托構件,駝峰作為特殊部位的墊托構件,各部分在整個 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之后,又指出了鋪作的兩個基本作用,即 1.由鋪作增大室內空 間 2. 由外檐鋪作調節建筑立面比例。[王貴祥.關于唐宋建筑外檐鋪作的幾點初步探討(三)J].古建園林技術,1987(2):39, 40.] 文章最后又結合營造法式,分析了足材高與 鋪作高的相關關系。通過這些分析,推斷斗拱昂體系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出現, 并在唐宋時期得以高度發展,是有其結構的、造型的、設計的與施工的等多方面 的復雜原因的。尤其是唐宋建筑中尺度碩大的外檐斗拱昂仿,為調節建筑物中結 構與造型,設計與施工的矛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外檐鋪作作為一個整體, 又使得在有限條件下,增大室內空間尺度,并使建筑物的墻柱、檐部與屋頂之間, 在十分復雜與多變的材料、業主要求與施工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下,仍然能夠控制 在一個比較好的比例關系中,成為可能。[王貴祥.關于唐宋建筑外檐鋪作的幾點初步探討(三)J].古建園林技術,1987(2):42.]
    在這之后,汪海峰在“唐代斗拱探析”一文中對唐代建筑斗拱做了專門的研 究,該文章首先對唐代斗拱進行分類,然后詳細論證了唐代材分制度是否存在的 問題,最后提出了唐代斗拱的特征:1.藝術與結構高度統一;2.斗拱形象呈現出 雄壯宏大的面貌;3.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相差懸殊,繁簡各異;4.偷心造的大量
    使用;5.泥道拱與令拱等長。[汪海峰.唐代斗拱探析[N].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1-02.]同年,張十慶在“古代建筑的尺度構成探析(一) ——唐代建筑的尺度構成及其比較”中指出:“對于古代建筑尺度構成研究來說, 營造尺復原的意義在于,若籠統地以某一特定尺度作為不同建筑的尺度衡量標準, 雖可以看出和比較不同建筑尺度的絕對大小及變化,但營造當時的建筑計劃尺度 以及直接的設計意圖和手法則無法探知。故營造尺度的復原成為古代建筑尺構成 研究的基礎和重要方法。”[張十慶.古代建筑的尺度構成探析(一——唐代建筑的尺度構成及其比較[J].古建園林技術,1991(2):30.] [張十慶.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M].天津:天津大學岀版社,2004,前言.]并將現存的日本奈良時代建筑與大明宮含元殿及麟德殿 的考古發掘報告,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進行對比、分析,大體分析推定了唐 代建筑尺度構成的性質及規律,這將為今后的復原、修復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據。
    2004 年,張十慶對自己的博士論文進行 稍作修改,盡量保持論文原貌,出版了《中日 古代建筑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一書,該書 的主體基本上由六個專題研究組成,每個專題 都是從“中日古代建筑的比較研究”這一角度, 對中日古代建筑史上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探 討。從整體上來看,這些探討主要側重于古代 建筑大木技術及其源流變遷等問題。故以“中 日古代建筑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為題,匯 集了這六個專題的研究,形成了本書六章的叢 本內容。第一章側重于從整體的角度,對中日 古代建筑文化交流史的考察,為其后五章技術 內容的探討作了總的背景性考察;第二章以中 日建筑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法隆寺建筑的 大木技術為探討對象;第三、四章就中日古代 建筑技術上的尺度構成與空間構成這兩個專題,從特定的角度試作了一些探討; 第五章從中口比較的角度,探討了對古代中日建筑技術及其研究均具重要意義的 《營造法式》的若干方面;第六章分析了源于宋元時期江浙一帶的日本中世禪宗 樣建筑技術的性質及其特點,以此探尋這一時期中日建筑技術的演變過程及其源 流關系。
     
    在對唐代建筑尺度研究上有了一定成果之 后,建筑技術的研究開始細化到對于木構建筑用 材量以及建筑材料的分析研究上來。有兩篇文章 值得一提,一篇是陜西師范大學王天航的 2007 年碩士論文《唐長安木構建筑用材定量分析》, 一篇是陳安利的“西安出土唐代建筑材料綜述”。 前者通過“對唐代木構建筑的特征、建筑模數等 的探討,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具體說明唐長安城 大規模建設的用材量對周邊森林植被所產生的 影響,進而找出木構建筑與森林植被之間的關 系。”[王天航.唐長安木構建筑用材定量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其論文最終落腳點為木構建筑與植被的關
    系,但它對唐代木構建筑的建筑模數的分析,值 得建筑學專業深入學習研究。后者羅列了一些出
    土的獸面磚,瓦當等建筑構件,簡單論述了其藝 術價值,并沒有做深入探討。
    在隋唐木構建筑技術方面,特 別需要指出的是王貴祥,劉暢,段 智鈞所編著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筑 比例與尺度研究》一書,該書將三 位作者近些年的一些相關研究成 果匯總,使得我們能更好的了解, 掌握這些文獻資源。
    4.3.2 建筑造型
    在建筑造型方面對于隋唐長 安城建筑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集 中在對單體建筑外觀復原研究,其 主要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建立在歷 史學的基礎上的。
    1.宮殿、官署建筑
    1)大明宮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始建于貞觀八年(634 年), 原為唐太宗為其父李淵修建的夏宮永安宮。貞觀九年(635 年)李淵去世后,改稱 為大明宮,又稱“東內”。唐高宗繼位后,認為原來居住的太極宮過于潮濕,便于 龍朔二年(662 年)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更名為蓬萊宮,并入住其中。咸 亨元年(670 年)宮殿再次改名為含元宮,神龍元年(705 年)復名大明宮。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 234 年。整座宮殿的規 模宏大,建筑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 的盛景。中唐和晚唐時朱泚和黃巢先后據此稱帝。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 最終于干寧三年(896 年)被燒毀。數年后,因為戰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跡也都被 拆除,此后便成為一片廢墟。
    在建筑學領域對大明宮的研究主要以郭義孚,傅熹年,楊鴻勛,劉臨安,侯 衛東等為主,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建筑的復原。同時還有劉克成對于大明宮遺址區 域的整體保護規劃。
    (1)在時間上排序,首先,是對于麟德殿的復原研究。鑒于《唐長安大明宮》 考古報告專刊中詳細提到的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可以肯定是麟德殿。麟德 殿遺址無疑是唐代考古中的一項重大收獲。特別是對于研究古代建筑,尤其是唐 代建筑的人,都會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同時,這也會是一個研究難題。因為麟 德殿這組建筑超岀了以前從雕刻或壁畫中所得到的對于唐代建筑的理解。這將使 得我們不得不對唐代建筑的技術和形式作新的估計。
    對于麟德殿遺址的發掘意義,郭湖生在1961 年發表的“麟德殿遺址的意義和
    初步分析” 一文中做了詳細闡述,并給出了他所做的想象復原成果。他說:“麟德 殿遺址表明了唐代宮殿建筑的構造和型式是復雜的,不像過去我們設想中的簡單。 井且,從和《營造法式》的記載對比中,可以看到宋代的許多技術方式,唐代已 經有了,它倆之間關系密切;所以,應當根據《營造法式》的記述來進一步整理 唐代遺址材料,更深入地研究唐代建筑技術的水平。
    麟德殿遺址的意義在于:它將改變我們過去對唐代建筑的理解,為《營造法 式》這部重要的古代科學巨著的技術源流提供了具體的證據;同時,如果出現于 唐初的麟德殿已如此龐大而復雜,則我們對于南北朝時期的 建筑水平,也應重新
     
    估價。”1
     
    圖 4-5 大明宮麟德殿想象立面圖,鳥瞰圖(1961 年) (圖片來源:郭湖生.麟德殿遺址的意義和初步分析)
     
    兩年之后,于1963 年,劉致平,傅熹年兩位先生對麟德殿做了復原研究,并 在考古雜志上發表了“麟德殿復原的初步研究”一文。該文章詳細闡述了對于麟 德殿的復原過程。
    文章中說:“關于麟德殿的形制,歷來有兩種說法,唐人稱它為“三殿”,宋 人稱它為“三面”。“三面”之說最早見于宋錢易的《南部新書》丙集:“麟德殿三 面,亦謂之三殿”。其次晃于宋敏求《長安志》卷六:“……此殿三面……”和程 大昌《雍錄》卷四:, 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三殿也。……”,后兩書對三面并
    無新的解釋,可能是引用前書。錢易是宋真宗時人,其時唐亡已八九十年,大明 宮早已毀掉,“三面”之說只能是得之傳聞或舊籍,所以對“三面”一說未加解釋。 至于唐人則只稱“三殿”,未見“三面”之說。由發掘平面看也是三殿串連,所以 “三面”可能是錢易誤解于前,而宋敏求、程大昌因之于后,年時久遠,遂成一 說。……通過復原工作,使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麟德殿的形制和它在建筑上的成 就。由于現存唐代木構遺物太少,規模太小,我們對唐代建筑的認識是很有限的,
    1郭湖生.麟德殿遺址的意義和初步分析J].考古,1961(11): 630.
    對它的成就是估計不足的。對于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如何由漢魏南北朝的古樸風格 和木構與夯土結合的結構方法(至少在北方是如此),轉變為宋代的程序化和主要 用木構的結構方法幾乎是全不了解。麟德殿和含元殿遺址的發掘,雖不能說是解 決了這些問題,卻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和啟示。
    就建筑的規劃和平面布置來說,把麟德殿布置在西側接近宮城的位置是很 有道理的。它是大規模宮廷活動的場所,有很多非宮廷內部的人員參加活動,使 用方便、安全并炫耀皇家的威權是對這個建筑的基本要求。把它布置在城邊,既 便于大量人流的出入,又可以不影響宮內中心部分的安全和安靜。把這樣一個巨 大體量的建筑布置在高地上,可以使宮內各地都能夠看到它,成為宮城西部的風 景“控制點”之一。特別是由太液池方面看過去,宏大的樓閣襯以水光倒影,極 為壯觀。就殿本身來說,三殿串連也是很合理的布置,如前面的推測三殿在斷面 上呈品字形,連系三殿的樞紐是中殿下層的過廳和過道,利用它們可以把三殿中 的任意兩個連在一起而同第三個隔離開來,也可以單獨使用兩側的樓、亭,以適 應不同規模和性質的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使用方便與安全的要求。
    這種三殿串連的平面,在外形上也造成了豐富的體型組合,特別是在側面 上,三殿高低錯落,與樓亭組合在一起非常壯麗。由于此殿處在宮城西側,從全 宮的中心地區看去,剛好可以看到最美的側面。可晃它在總體位置、平面功能和 外觀上卻是經過一番周密考慮的,這反映了唐代在建筑設計上的高度水平。
    就建筑構 造和技術方面來 說,漢長安禮制建 筑的發掘使我倆 初步認識了漢代 建筑的特點,它們 有巨大的夯土臺 子,臺周圍用柱子 加固,這種做法在 石刻和漢闕中也 可以見到,麟德殿
    的山墻 是 在柱間 圖4-6 大明宮麟德殿一層復原圖(1963 年)
    距內填土,用柱子 (圖片來源:劉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復原的初步研究)
     
     
    加固夯土墻。它很像漢代作法的殘留,同時又已產生了一些新的木構方法,很可
    能初唐建筑正處在由漢魏南北朝的作法殘余向晚唐五代宋的新的木構方法的過渡
     
     
    圖 4-7 大明宮麟德殿二層復原圖(1963 年)
    圖片來源:劉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復原的初步研究)
     
     
    圖 4-8 大明宮麟德殿復原鳥瞰圖(1963 年)
    圖片來源:劉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復原的初步研究)
    之中。對它進行研究,可能會有助于了解古代建筑構造,和施工方法的進化演變 補充一些建筑技術史上的空白。”[劉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復原的初步研究[J].考古,1963(7):385—392.] [含元殿賦.〔唐〕李華.]
    對于麟德殿的“三面”說,張十慶曾做過專門研究,并于1992 年發表“麟德 殿'三面'說試析”一文。該文章從考古報告、歷史資料、古建筑技術著手,詳 細分析了麟德殿“三面”的構成形式的可能性以及確定性,值得我們參考。
    對于麟德殿的影響,王仲殊于 2001 年發表的“試論唐長安城大明宮麟德殿對 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殿設計的影響”一文,使我們了解了麟德殿的意義,以及 它對整個東亞地區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
    (2)其次,是對含元殿建筑的復原研究。 關于含元殿的記載頗多,尤以唐代李華的《含 元殿斌》最為為祥盡,其中形容殿貌雄巍崇高, 有“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鳳翼。退而瞻之, 岌樹巔而崪云末”之句。建殿之際,工程浩大, 斌云:“操斧執斤者萬人,涉磧礫而登崔嵬;擇 一干于千木,規大壯于喬枚”[含元殿賦.〔唐〕李華.]等等。由這些記 載可以看出,含元殿整體的規模,以及給人的 感受,勢必非常壯麗宏大。
    含元殿建筑坐落于“龍首原”高崗上,為 大明宮的主殿。其北部是宣政殿,東西有宮墻, 與之直線相貫。正南為丹鳳門。宮殿整個布局: 主殿居中,翔鸞、棲鳳兩閣分列殿之東南及西 南,井有迥廊與殿相接。殿前有龍尾道,自臺
    基傾斜下達于平地。殿址所在,居高臨下,南 向可俯瞰長安全城。
    對于含元殿建筑最早的復原研究,見于1963年郭義孚發表在考古雜志上的“含 元殿外觀復原”這篇文章,作者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敦煌壁畫中所畫的唐代宮殿
    建筑樣式,以及書中記載的有關唐代建筑的形制進行復原研究。
     
    圖 4-10 含元殿復原透視圖(1963 年)
    圖片來源:郭義孚.含元殿外觀復原)
    文中說:“含元殿之復原, 除根據發掘之遺跡遺物及文獻 記載外,井曾參照唐大中十一年 (公元 857 年)所建之五臺山佛 光寺大殿。據《舊唐書》,含元 殿系建成于唐龍朔三年(公元 663 年),約比佛光寺大殿早 194 年。
    含元殿為大明宮之主殿,殿 頂復原作“廡殿式”,共舉高與 進深之比,系取自佛光寺殿頂之 近似值。佛光寺為 1: 4.77,含 元殿取 1: 4.8。殿頂構架進深
    為 20 米,則舉高為:20*1/4.8=4.2 米。
     
     
     
    脊二鴟尾外,下檐亦置鴟尾。敦煌壁畫中所晃唐以前之建筑、下檐多有置鴟尾者。
    翔鸞閣與棲鳳閣分別建筑于含元殿之東南及西南,位置對稱,形制相同(圖 3-8)。因翔鸞閣保存較好,故復原時依以為據。
    發掘證明,含元殿與翔鸞棲鳳二閣有廊相接,情況一如《大唐六典》所載:“元 正冬至于此聽朝也。夾殿兩閣,左曰翔鸞閣,右曰棲鳳閣,與殿飛廊相接。”近殿 兩旁,廊基因低于殿基,故相接之處當為斜廊,廊道系以木板架接,設有階梯, 借以升降。麟德殿兩旁與大雁塔門楣石刻所刻佛殿兩旁之廊皆系斜廊,唐制多如 此。廊之方向,自殿兩旁起,先是東西向,分別延至閣之正北,即取直角折向正 南,各與其閣相接。
    據發掘知含元殿前道系三條: 中間一條寬 25.5 米,左右兩條各寬 4.5 米,間 隔皆8米;在平面圖中,方向直指南北,相互平行,無曲折(圖3-8)。《雍錄》“含 元殿龍尾道螭道圖”將龍尾道繪作“鋸齒形”,與實際不符。” [郭義孚.含元殿外觀復原[J].考古,1963 (10): 567—572.]
    在這之后,傅熹年又對含元殿進行了更為詳盡的復原研究,發表“唐長安大 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一文。他繪制復原圖時的主要依據有遺址考古資料、已 知的唐代建筑特點、三本開元時的史料:《大唐六典》、《兩京新記》和李華《含元 殿賦》。以它們為主進行研究,便可對含元殿在開元時期的形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和把握。復原中以 0.294 米=1 唐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唐長安時使用過
     
    的尺度),建筑術語主要采用宋式名稱,并輔以清式名稱。
     
    圖 4-13 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建筑平面復原圖(傅熹年)( 1973 年) (圖片來源: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
     
     
     
    圖 4-14 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建筑復原透視圖(1973 年)
    (圖片來源: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
     
    文中說明:“由于遺址保存情況不同,復原圖的詳細程度也不同。墩臺、龍尾 道、殿基、殿身遺址保存稍好,可以做建筑復原圖;二閣,二門,飛廊的遺址破 壞嚴重,不能詳細探討其建筑構造,只能做示意圖;另有一些附屬建筑和設施, 遺址不存,史料描繪不夠具體,只能做為問題提出,在復原圖中暫不表示。”[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J].文物,1973 (7): 33.]
    該文章對龍尾道、殿下墩臺、殿基、殿(平面柱網、殿內地面及副階平坐、
    承重外墻、柱子、梁架斗拱、殿內布置及門窗、屋頂、色彩)、翔鸞棲鳳二閣,通 干觀象二門、飛廊、史籍中描述過的其他附屬建筑及設施(殿前設施、朝堂、東 西廊、殿前廣場)的復原做了詳細的闡述。并分析說明了含元殿的形制對以后宮 殿的影晌。
    由于 1995-1996 年,考古隊對含元殿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工作,在1998 年,傅 熹年發表了“對含元殿遺址及原狀的再探討”一文,針對新發掘的報告,他提出 了自己新的復原見解,并且推翻了之前的一些復原成果,但是他還堅持中央三條 龍尾道的做法不宜輕易否定。楊鴻勛也首次對含元殿又進行了復原研究工作。在 參照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同時提出了自己對于含元殿的見解。他的“復原考 證以遺址為主要根據,參考文獻,除唐人著述外,五代時后唐王仁裕等目睹含元 殿遺構的記錄,也是重要材料。對于宋朝及以后的著述應格外慎重,需要對照唐 及五代人的描述并印證遺址予以考訂后,方可借以說明問題。 [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報告(上一再論含元殿的形制J].建筑學報,1998(9): 64.]
     
    圖4-15 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平面復原圖(楊鴻勛) (1998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
     
    文章也分述了對含元殿、大臺、龍尾道、通乾門、飛廊、觀象門、翔鸞閣、
    棲鳳閣以及前述文獻所提供的鼓樓、鐘樓的概要性的復原論證說明。由于第一期
     
     
    圖 4-16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咸亨元年前形制復原透視圖(1998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
     
     
    圖 4-17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咸亨元年后形制復原透視圖( 1998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
     
    圖 4-18 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咸亨元年后形制復原立面圖(1998 年)
    (圖片來源:作者據楊鴻勛建筑考古論文集與宮殿考古通論自繪)
     
    1959-1960 年發掘簡報所報正南龍尾道為三條,1995-1996 年發掘簡報對此說
    明修正為二條。因此,楊先生結合遺跡,查閱典籍,經過論證推測了 “廢除正南 龍尾道而改為在兩閣下盤上的時間,約是咸亨元年。”[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報告(下一再論含元殿的形制J].建筑學報,1998(10):59.]至于其他部分,楊鴻勛與傅 熹年所做復原情況并無太大差別。二人的爭論焦點在于龍尾道是直坡式還是回旋 式。
    對于唐大明宮含元殿的復原研究還有馬得志先生發表的“唐代大明宮含元殿 ◎建筑樣式七乞①源流”傅熹年,福田美穗譯的“含元殿遺構 當初◎狀態 Q對歹{再檢討”日本學者福田美穗,淺川滋男發表的“含元殿七麟德殿——唐 長安城宮殿。構造七影響”等等。在這里不一一詳細闡述。
    (3)對于翰林院建筑的復原工作,以劉臨安與陳婷所做的唐大明宮翰林院建 筑復原研究為主。唐代大明宮翰林院設立于唐初。史籍中記載,其位置在宮內的 麟德殿之西,然而始終沒有圖繪印證。 1980 年至 1983 年,中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 隊對大明宮翰林院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并發布了翰林院的考古報告。劉臨安, 陳婷的“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研究”這篇文章主要“以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遺 址的考古報告為依據,參照歷史文獻和相關建筑復原資料,運用建筑復原的基本 理論進行分析與推導,討論翰林院的建筑形制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對建筑進行 研究性復原。”[劉臨安,陳婷.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研究[J].南方建筑,2011(4): 50.]
    該文章對翰林院建筑的復原研究“主要采用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作為依據。 直接資料主要有考古發掘報告,例如《唐長安城發掘新收獲》等。間接資料一方 面是歷史文獻或圖檔資料,例如《雍錄》、《唐會要》、《長安志圖》等,另一方面
    是以往的研究著作與論文,例如《翰林院演變初探》、《唐翰林制沿革考》等。
    在建筑復原研究的切入點上,采用從建筑史、歷史學及圖像學三個角度切入 的方法:從建筑史的角度可以參考歷史上官署建筑的制度,對于建筑的總體布局 進行推測;從歷史學角度研究分析歷史事件的記述中所反映的建筑沿革與變遷; 從圖像學角度可以從唐代的壁畫或畫卷中找尋建筑院落的組織方式和建筑細部的 特征。 [劉臨安,陳婷.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研究J].南方建筑,2011(4): 51.]
    通過劉臨安,陳婷對翰林院建筑復原的研究,他們得出了以下 5 點結論:
    “a.以翰林院建筑遺址的考古報告為基礎,參照歷史類的文獻與圖卷、現存 的唐代建筑以及當代關于唐代建筑復原的研究成果,以此構成“四位一體”的建 筑復原的依據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尋求印證點,形成典型的邏輯推理線索, 建立建筑復原的基本方法。
    b.翰林院制度創于唐初,作為宮廷的一個智囊機構,與宮廷關系密切。早年 翰林院的位置不確定,隨駕而遷。唐玄宗以后,翰林院的位置逐漸固定下來。本 案的翰林院建筑遺址當屬唐玄宗即位以后建造的。
    c.翰林院位于西夾城內,雖然臨近麟德殿,但并不在宮城之內,究其性質, 實非屬于宮廷建制的殿堂。置于夾城,用地狹促,既表尊卑之別,又顯草率成事 之樣。
     
    圖 4-19 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圖(2011 年)
    (圖片來源: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研究)
    d.翰林院建筑的布局和形制深受宮廷建筑的影響,體現出“居中”、“套院”、 “主次分明”等特點,院落空間富于變化,建筑輪廓高低錯落。
    e.翰林院的主體建筑稱作南廳和北廳,本案南廳的建筑復原側重采用《營造 法式》的殿堂結構的做法,以體現建筑的等級特點。但是,這種結構做法并不排 除它們可以采用廳堂結構做法的可能性。”1
    (4)對于大明宮內玄武門及重玄門,丹鳳門的復原研究者也比較局限,僅僅 是傅熹年與楊鴻勛兩位先生。
    傅熹年先生之所以選擇玄武門及重玄門進行復原研究,是因為在唐城門中, 以 這兩座門的遺址情況最好,相關資料也較為全面,所以選擇此二門進行復原探討。 而這兩座城門中,重玄門遺址的情況又相對更好一些,所以傅先生先選擇先探討 重玄門的原狀,然后再據此門形制反推出玄武門的形制情況。傅先生認為,此次 復原的意義在于,“通過對這兩座較小的城門的復原,可以為進一步了解其他規模 更大的城門如唐長安承天門、丹鳳門、明德門以及洛陽應天門等的形制提供線索。” 2他所復原的依據為中國科學 院考古研究所編寫,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唐長安大 明宮》(1959 年)。
    該文章對重玄門的復原分為城墩、城樓、慢道三個部分。
    城墩部分,首先根據分析確定其高度,“假定大明宮城墻和與其性質相同的太 極官城墻高寬比相同,也是 2:3。據發掘報告,大明官城墻底闊為 10.5 米,則可 推定城高為 7.15 米,合 唐尺二丈四尺。
    高求得后,城墩 高度即 可推出。由北魏至唐的 壁畫中可以看出 少量城 門的門墩與城墻同高, 多數則比城墻高出近于 城垛口的高度,即城垛 口的頂等于或略低于城
    墩頂。現假定門墩比城 圖4-20大明宮重玄門復原立面圖(1977年)
    墻高 2 米,這高度相當 (圖片來源:傅熹年,潘谷西.中國古代建筑史)
    垛口高度。則玄武門門墩高度為 9 米。 1其次,根據城墩高度、考古報告以及城樓 的面闊確定城墩坡度。第三,城門道做法研究,“根據遺址,參考前述壁畫繪畫資
    料,推定為在方形石礎上立矩形斷面柱子,最外一根柱向內傾斜,其斜度平行于 城墩表面。柱上順城門道方向 架承重仿,枋上跨門道架梯形 構架,構架上鋪木板,板上夯 土直至墩頂。 2第四,探討了 城門道頂部的做法。第五,由 壁畫和繪畫材料推測城墩的 外形。第六,指出了城墩的施 工做法。
    城樓部分,分為基座,城 樓的間數,城樓的層數,屋頂 形式,平坐木構部分以及城樓 木構部分六部分進行復原研究。
    對慢道部分進行復原說明,“在唐長安城址勘查中,發現很多城門門基內側的 城墻加寬一段,如金光門、延平門、明德門、啟夏門等,應即是“慢道”的遺跡。 其中最長一條為啟夏門, 長約 81 米. 這些慢道的寬度都為城墻寬度二倍以上, 表明 它們可能是雙折的。
    重玄門兩側的墻南北側都寬出一段。南側長 27.5 米,北側長 38.5 米,在這 段以東以西都是寬 3.5 米的夾城墻。如果說這加寬部分是為了形成一段與玄武門 東西側相應的城墻,就很難解釋為什么內外加寬的長度不同。顯然其中之一是慢 道遺址。重玄門的門砧表明它以南為內,所以復原圖中假定南側加寬部分是慢道。 發掘報告中說在南面加寬部分夾城處有房屋遺址,可能與慢道的門有關。” 1
    對于玄武門的復原,傅熹年先生認為兩者建筑情況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 有四點:“(1)門道北側有寬
    1.5 米的散水,長約 8.6 米, 即向南矩折,表明在門道北面 東西8.6米以外建有南北向的 廊,其形式可以參考敦煌 712 窟壁畫。(2)重玄門的慢道在 門墩東西側。(3)從玄武門的
    散水寬度比重玄門寬 70 厘米 看,其出檐可能稍大一些。(4)
    重玄門城墻不直對城樓側面 中線,而略偏北一些。” 2
    楊鴻勛先生對于丹鳳門 的復原研究成果,見于 2012 年發表的“唐長安大明宮丹鳳 門復原研究”一文。丹鳳門位 于含元殿正南,為大明宮的正 門,是唐朝皇帝出宮城的主要 通道,始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
    (662 年)大明宮大規模擴修時
     
     
    圖4-25 大明宮丹鳳門復原方案一南立面圖(2012 年)
    圖片來源:作者據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究自繪)
     
    建造的。
    為保證將丹鳳門前大街為整個長安城內最寬的街道,當時將原來的詡善坊和 永昌坊分割開來,變成 4 個小坊,從中開辟出一天寬 120 步,以每步 1.47 米折算, 約合 176 米的丹鳳門大街。至德二載(公元 757 年)正月二十七日,改丹鳳門為明 鳳門[《唐會要》卷八十六]。不久復名丹鳳門。
    楊先生認為“丹鳳門的設計顯然是參照了隋朝宮廷御用建筑大師宇文愷的城 門杰作——明德門”[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3):56.]進行設計的。其復原過程大量參考了敦煌壁畫中所繪唐代建 筑以及“呂大防《長安圖記》碑刻,興慶宮殘段上邊緣所刻劃的丹鳳門形象。”[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3):59.]據 此,楊先生做出了兩種復原形式:一是“根據敦煌128窟壁畫的五門道宮門形象 做出的原狀推測,是復原方案之一。” [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3):59.]二是“根據呂圖做出的原狀推測一作為復原 方案之二 [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3):59.]
    但是,通過一系列分析,楊先生認為“丹鳳門被焚毀百余年后,呂氏所見應 該只是一個殘缺的墩臺。關于這座宮門的樓觀,或有父老相傳主體帶夾庇、是三 個屋頂組合的大體式樣。但是民間傳說,不是建筑專門家,不可能知道具體的屋 頂類型—是四注水的所謂‘四阿'式,還是九脊的所謂‘顯山'式。因此呂氏制 圖估計是據宋時流行的纖巧、華麗的高級屋頂—重檐顯山,來推測的。這樣看來,
    兩個復原方案中,根據唐人所畫敦煌壁畫推測的‘方案一'的可能性比較大。[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復原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3):60.] 對于丹鳳門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王璐的碩士論文《唐大明宮丹鳳門 遺址保護初探》也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文章。
    2)興慶宮
     
    圖4-26興慶宮平面布局復原圖(1999年)
    (圖片來源: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
     
    對于興慶宮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 研究,其主要研究者是李百進與竇培德,羅宏才。
    興慶宮是唐長安三大宮殿區之一,盛唐時期的皇宮御苑,位于大明宮之南, 也稱南內或南宮。原為隆慶坊,公元 714 年,更名為興慶宮。至天佑元年(公元 904 年),經歷了 190 年的興衰,終于被毀。
    對于興慶宮的總體規劃布局,李百進在“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 址復原研究” 一文中指出:“自宋、元、明、清,千年以來,各朝學者對興慶宮布 局,根據典藉記載和對殘存地貌的考察,得出了六個不同的平面布局圖。即宋呂 大防石刻長安圖和三宮合一圖兩方,清《雍錄》閣本興慶宮圖,《咸寧縣志》興慶 宮圖,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西京興慶宮圖,《陜西通志》興慶宮圖。這些圖除龍 池居中一致外,龍池面積及形狀均有別,忠實地記錄了由于長安氣候變化,龍池 干涸的歷史過程。而殿宇布局差異較大,這是由于典藉中多為某人在某殿某門某 年發生了某事件,以及某后卒于某殿,某殿哪個方向有某門等記事,文字過簡和 遺址年久人為取土破壞,加上研究人員主觀定位造成的。”[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J].古建園林技術,1999(1):23.]因此,李先生根據“兩 次考占成果(‘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馬得志先生的‘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 和歷史遺留下來的六個平面圖及歷史文獻資料,以及唐明皇南內宮事活動系統, 從規劃設計角度得出了一個新的平面布局圖 [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J].古建園林技術,1999(1):24.]
    勤政務本及花萼相輝樓,作為盛唐時期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李百進在這篇文 章中也進行了復原研究。他通過對歷史文獻的分析,如《唐會要》、《冊府元龜》、 《通鑒》、《舊唐書》、《長安志》、《玉海》、《唐兩京城坊考》等古籍;流傳至今的 六種歷史文獻圖,即宋呂大防石刻唐長安圖和興慶宮圖、清徐松 《唐兩京城坊考》 《咸寧縣志》南內興慶宮圖、《陜西通志》興慶宮圖、程大昌《雍錄》興慶宮圖閣 本、西京興慶宮圖;對遺址中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的定位, 1958 年馬得志先 生在“興慶宮發掘記”一文中以《陜西通志》即二樓說定位,以及一些建筑功能、 技術的分析,最后得出“勤政樓和花萼樓應是二樓一體的轉角樓,勤政樓底層面 寬 9 間,間寬 5.8 米,第 7 間與宮墻門樓相對,二層面寬 7 間。花薯樓底層面寬 7 間,間寬 4 米,二層面寬 5 間,與‘呂氏興慶宮圖',勤政樓基本相同。” [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J].古建園林技術,1999(1):31.]以下為 復原圖。
     
     
     
    圖 4-27勤政務本樓及花萼相輝之樓東立面圖(1999 年)
    圖片來源: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
     
     
    圖 4-28勤政務本樓及花萼相輝之樓南立面圖(1999 年)
    圖片來源: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
     
     
    圖 4-29勤政務本樓及花萼相輝之樓西立面圖(1999 年)
    圖片來源: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
     
     
    圖 4-30興慶宮外廓宮墻東南隅南立面圖(1999年)
    圖片來源: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
     
    在肯定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竇培德,羅宏才對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又進行 了專項復原研究,并于 2006 年發表“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 究”一文,詳細闡述了二樓的形制、復原過程,建造技術等。
    對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的復原過程,竇培德,羅宏才將其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開元八年建二樓,勤政樓建在西南隅南宮墻上,花萼樓建在西宮
     
    10 0 10 20米
     
    圖4-31 興慶宮西南隅開元二十四年復原圖(2006 年)
    (圖片來源:竇培德,羅宏才.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上))
    墻處。勤政、花萼二樓位置的選定,顯示了玄宗貼近百姓之意。第二個是開元十 四年(公元 726)擴建時期,將花萼樓后興慶宮墻向西擴展了 78 米,并且修建了許 多亭臺廊閣及甬道。第三個是開元二十四年再擴建時期,在勤政樓城墻外又加了 一道復城,就是發掘的勤政樓以南 20 米的一道重墻。拆除了花萼樓西花園里所有 的亭臺回廊小型建筑,修建了一個大型日字型長廊,在勤政樓的城墻上修建了長 廊,勤政樓和花萼樓圍成一個看樓,其下面的一個廣場,供各種演出活動的舉行。
     
     
    1文章所中所呈現的復原成果為開元二十四年擴建后的形制。
    圖 4-32 勤政務本樓正面復原圖( 2006 年)
    圖片來源:竇培德,羅宏才.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上))
     
     
     
     
     
     
     
     
     
     
     
     
     
     
     
     
    對花萼相輝樓的復原中,作者認為“在唐 長安三大內中,根據考古發掘及復原,所有的宮 廷樓閣都是兩層,而花曹樓首先建成三層,是非 常稀罕的,就有了‘仰接天漢,俯瞰皇州'的詩 句。在當時長安的建筑只有塔才有高度,但內部 容積很小,而花粵樓體量很大,樓上能舉行盛大 的國宴。可以說花曹相輝樓在中國古代建筑史 中占有重要的一頁。”[竇培德,羅宏才.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上)[J].文博,2006(5):84.] [竇培德,羅宏才.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下)[J].文博,2006(6):10.]最終其復原的花萼相輝 樓的平面為"南北長為92米,平行的柱礎8個, 每個柱礎的距離4 米, 東西平行的柱礎 7 個, 距
    離都是4米, 加上一間門頭, 東西寬也是92 米。
    柱網外的一圈殿陛為 2 米, 花尊樓的臺基為 33
    米乘33米。”立面,臺基高0.5米,一層高
    11. 4 米(樓面0. 5 米),二層高 9.4 米, 3 層高 6.2 米,頂高 7.8 米。總高 35.3 米,折合 120 唐尺。兩個子樓臺基高 0.8 米,一層高 11.1 米,二層高 5.3 米,頂
    高 4.8 米,總高 22 米。 [竇培德,羅宏才.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下)J].文博,2006(6):10.]
     
     
     
    圖 4-34 花萼相輝樓復原透視圖(2006年)
    圖片來源: 竇培德,羅宏才. 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 (下))
     
     
    圖 4-35 花萼相輝樓正立面復原圖(2006 年)
    圖片來源: 竇培德,羅宏才. 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 (下))
     
     
    圖4-36 花萼相輝樓側立面復原圖(2006年)
    (圖片來源:竇培德,羅宏才.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下))
    興慶宮興建于盛唐,代表了盛唐時期建筑的輝煌成就,尤其是花萼相輝樓更 應名垂中國名樓之列,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相媲美。很遺憾的是花萼相輝 樓沒有留下精確的圖示形象,所幸的是開元、天寶年間是唐代文學藝術的全盛期, 有李白、王維、白居易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均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詩篇,來歌頌勤政 樓、花萼樓、沉香亭、興慶湖等。在對此二樓的復原過程中,竇培德與羅宏才從 古人的文字描繪中,為我們復原,展示了當時勤政務本樓與花萼相輝樓的宏偉景 象,對現階段的復原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3)太極宮
    建筑復原工作,很大一部分資料是要在建筑考古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 太極宮宮址遺跡與西安城市位置重疊,有關太極宮的考古發掘工作,不宜展開, 因此對于太極宮以及宮內建筑的復原工作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根據史料和 考古發掘,以及歷代學者對于太極宮的研究,如程大昌的《雍錄》、宋敏求的《長 安志》、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唐太極宮、大明宮的基本布局較為清楚。如 史念海的《西安歷史地圖集•唐太極宮圖》(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年),傅熹年 的《唐長安太極宮平面復原示意圖》 (《中國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中國建筑工 業出版社, 2001 年)等。都如實的反映了太極宮內建筑的布局形式。這些研究成果
    將太極宮與大量文獻史料和考古發掘成果互證,整理、推證,還原了唐代宮廷建 筑的基本面貌。代表著目前研究唐太極宮布局的最高水平。
    近 50 多年以來,有關唐太極宮論述的綜合性著作和論文有武伯倫、武復興的 《唐長安城的三大宮殿群》(《西北大學學報》1979, 2);吳永江的《唐大明宮遺 址》(《文物》, 1981, 7);韓保全的《唐長安三大皇宮今昔》(《文物天地》1982, 4)等。這些論著有的介紹了太極宮的基本布局,有的講述了太極宮的功能特點, 但總的來看,都是對太極宮的基本情況進行概述性分析,屬于基本性、綜合性研 究。
    從筆者搜集的文獻中,陜西師范大學陳揚的碩士論文《唐太極宮與大明宮布 局研究》專門對二宮進行了系統化的分析。該文章“(1)重點分析二宮空間布局, 對宮城內部進行功能分區。均按照“禮儀與政治空間”、“后庭生活起居空間”、“宮 廷附屬建筑物的分布 的基本架構,從空間分布、功能分區、布局特點等層面對
    C ] C
     
     
     
     
     
    圖 4-37 太極宮總布局圖(2010 年)
    圖片來源:作者據陳揚《唐太極宮與大明宮布局研究》自描)
    二宮布局進行了分析;(2)分析了唐長安城“六艾”地形與太極宮、大明宮、包 括興慶宮的關系,對二宮布局的地理成因展開探討;(3)利用文獻、古地圖資料, 對太極宮進行了詳細復原,并提供可靠依據;(4)探討了二宮“宮廷附屬建筑物” 的類型、分布問題; (5)用橫向對比的方法,直觀對比了二宮布局的異同; (6) 創新表達方式,圖文并茂、直觀的展示太極宮、大明宮的布局。”[陳揚.唐太極宮與大明宮布局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陳揚對太極宮的布局研究,最主要依據是古地圖、地理志和正史、政書資料。 其中呂大防《長安城圖•太極宮圖》、《閣本太極宮圖》,《長安志》、《唐兩京城坊 考》、《雍錄》,《兩唐書》、《唐六典》是最重要的資料。尤其是古地圖和地理志資 料對太極宮的布局有著最直觀的描述。”[陳揚.唐太極宮與大明宮布局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他通過對太極宮布局的研究,繪制了太極 宮建筑布局平面圖,并總結了太極宮布局有以下五個特點:“第一,根據我國古代 宮室建筑“前朝后寢”的原則布局宮城;第二,建筑物嚴格按照中軸對稱分布, 南北中心軸重要性明顯;第三,“三大殿”制度由太極宮首創;第四,庭院是宮城 內部的基本布局單元;第五,宮廷防衛森嚴、數到宮墻由前到后重重遞進。”[陳揚.唐太極宮與大明宮布局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2.私宅、寺觀
    迄今為止,通過此次文獻調查,筆者發現對隋唐長安城佛教寺院進行研究的 成果并不多,少數涉及到的文章主要考察性的研究唐長安佛寺,概況地將《城坊 考》、《長安志》、《類編長安志》、《雍錄》等志書所載文字化地錄出。對寺廟內建 筑的復原以及平面布局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建國至今,對隋唐長安城寺廟建筑的 復原僅限于青龍寺、薦福寺、慈恩寺、大興善寺內一些建筑的復原研究。
    首先是對青龍寺的探索研究。青龍寺坐落于新昌坊內,是唐長安著名的佛教 寺院,原為隋代的靈感寺。唐初武德四年(621 年)寺一度被廢。龍朔二年(662 年), 復立為寺,改稱觀音寺。至景云二年(711 年)改名青龍寺。會昌五年(845 年)武宗 滅佛,寺被廢毀。[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日文)卷四.]會昌六年五月又恢復為寺,名為護國寺。[《舊唐書•宣宗紀》。]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 閏三月,又恢復了青龍寺的本名。自建寺起,直至晚唐青龍寺五次改易名稱。
     
    青龍寺地處樂游原,“北枕高原,南望爽皚”1登眺望遠,可見南山。它對佛教 密宗一派的傳播與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是日本日本真言密教創始之源。
    盡管青龍寺的遺跡保存至今的不多, 但對了解青龍寺的原貌還是極為重 要的。在繼1973 年, 1978 年考古隊 對青龍寺考古勘察之后,楊鴻勛先生 率先對青龍寺真言密宗殿堂( 遺址 4 下層)進行了復原工作。
    楊先生將遺址4的殿堂分為早期 和晚期分別進行復原。原因是考古發 現“‘遺址 4'是早、晚疊壓的兩個殿 堂殘破臺基,其方位基本和長安城一 致,為北偏東 1°30‘。”2“‘遺址4' 上層臺基,從伴出的具有鼻、眼、唇、
    牙的鴟吻殘塊等可知,它是晚唐武宗
    圖 4-39 “遺址 4”晚期殿堂復原透視圖(1984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唐長安青龍寺密宗殿堂(遺址 4)復原研究)
     
     
     
     
     
     
     
     
     
     
     
     
     
     
     
     
     
     
     
    毀寺后重建的殿堂遺存; 下層臺基應是毀寺前的舊 殿遺存。 ”1
    首先,是對“遺址 4” 晚期殿堂復原。該部分對 臺基、殿身、屋蓋分別進 行了說明。踏道、慢道寬, 按遺跡復原。大木結構及 墻體做法,參考佛光寺大 殿。屋頂形式參考敦煌壁 畫中常見的歇山頂,并結 合《營造法式》研究其做 法,用材等。
    對于“遺址 4”早期殿 堂的復原,楊先生認為:“殿堂雖是隋代創建,但在唐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真言
    密宗盛期,它已形成一套符合真言密宗使用的特殊布置。 2對于此種殿堂形式,在
     
     
    圖4-41 “遺址 4”早期殿堂復原立面圖(1984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唐長安青龍寺密宗殿堂(遺址 4)復原研究)
     
     
     
     
     
     
     
     
     
     
     
     
     
     
     
     
     
     
    圖4-42 “遺址 4”早期殿堂復原透視圖(1984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唐長安青龍寺密宗殿堂(遺址 4)復原研究)
     
     
     
     
     
     
     
     
     
     
     
     
     
     
     
     
    國內現存古建中沒有實例,也無文字記 載可查。所幸的是“空海曾圖寫青龍寺 殿堂、佛塔形制,傳諸日本。日本現存 的若干真言密教建筑雖多經重修,但許 多基座仍為當時舊物,平面布置是清楚 可信的,而且若干殿堂雖系重建或晚建, 卻基本保持原來形制”1因此,楊先生將 其作為復原主要依據。他詳細分析了日 本現存的真言密宗殿堂,總結出真言密 宗殿堂最主要的特征是:“它于內堂中間 須彌壇的前方左右,都有相向設置張掛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茶羅的‘曼茶羅 壁'”。2
    最后,分別從臺基,柱,鋪作,明 栿、平闇,草架及屋蓋形式,鴟尾、瓦 作及懸魚、昂嘴、鉤欄金飾,墻體及門窗
    裝修對復原過程進行詳細闡述說明。
    在完成了對青龍寺“遺址 4”的殿堂復原之后,楊鴻勛又先后對薦福寺與慈恩 寺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是對薦福寺塔,即小雁塔的復原研究,并在1990 年發表 “唐長安薦福寺塔復原探討”一文。薦福寺始稱獻福寺,建于唐文明元年(684 年), 天授元年(690 年)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塔(即小雁塔)建于景龍元年(707 年)。 據塔底層石門楣上的題刻:“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徹若窗牖, 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 [薦福寺塔底層北拱門的石門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 年)的王鶴題刻]
    該文章首先分析了薦福寺塔的大體形制,通過分析 1980 年寺內大殿東前方出 土的明正統十四年番僧勺思吉修寺碑刪所刻塔圖以及清康熙三十一年《薦福殿堂 圖》中塔的形象,并結合現存塔的形式,從副階和塔剎詳細說明了復原過程。最
     
    圖 4-44 薦福寺塔立面圖(1990 年) 圖 4-45 薦福寺塔透視圖(1990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 (圖片來源:楊鴻勛.唐長安薦福寺塔復原探討)
    終復原出了一個塔底至寶頂高度為5300厘米,通體青磚砌筑的完整的薦福寺 塔形象。
     
    大雁塔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塔身七層, 通高 64.5 米。主要作用為供奉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大 雁塔歷經多次修葺,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是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 1604 年)重修后 的造型。對于唐代大雁塔的原狀,長期以來成為建筑史學界的空白。因此,在 2007 年,楊鴻勛先生發表“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一文,他“根據印度出土 的佛陀迎耶精舍浮雕形象,參考玄獎目睹的記載以及塔的現狀數據,考證推測出 原狀的基本情況。”[楊鴻勛.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J].文物建筑,2007(0):52.]同時,在這篇文章中還“順便討論了大雁塔在武則天時改為十 級以及晚唐改為七級的不同形制,論證了大雁塔土壑塔體始終基本未變,糾正了 曾經推倒重建的說法。”[楊鴻勛.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J].文物建筑,2007(0):52.]
     
     
     
     
     
     
     
     
     
     
     
     
     
     
     
     
     
     
     
     
    圖 4-46 大雁塔初創形制(2007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
    圖 4-47 武則天時期大雁塔形制( 2007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
    探討)
     
     
     
     
     
     
     
     
     
     
     
     
     
     
     
     
     
     
     
    圖 4-48 晚唐時期大雁塔形制(2007 年) 圖 4-49 大雁塔立面圖(2007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圖片來源:作者據楊鴻勛考古學論文集自描)
    對于寺廟內建筑的復原工作的研究者中,還有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李若水。
    他在 2012 年中國建筑史論匯刊(第六輯)中發表的“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工 程復原研究”一文,從《大正藏》中所記錄的文殊閣建造全過程(包括工程款項 與用材情況),并結合營造法式》、現存唐代建筑實例,相關考古與文獻、圖像資 料對文殊閣進行系統的分析,最后結合文殊閣的工料、壁畫、功能等信息,對文 殊閣進行了系統的復原研究,展現了營造文殊閣的始末。文章中所體現的研究思 維與研究方法是近些年對于隋唐長安建筑研究中最新的,值得今后的研究者借鑒。
     
    圖 4-50 大興善寺文殊閣復原立面圖(2012 年)
    圖片來源:李若水. 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工程復原研究)
     
     
     
     
    圖 4-51 大興善寺文殊閣復原平面圖(2012 年) 圖 4-52大興善寺文殊閣復原剖面圖(2012年)
    圖片來源:李若水. 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 (圖片來源:李若水. 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工程復
    工程復原研究) 原研究)
    3.市肆、城門及其他
    1)市場
    對于長安城內東西兩市的研究,歷史上有關的研究者主要有:唐代的韋述、 段成式,北宋的宋敏求、張禮、呂大防,元代的李好文,明代的祁光中,清代的 徐松、畢沉等。現階段的大部分研究文章也是以概述性的論述為主,如史念海、 史先智的“長安和洛陽”,徐松《唐兩京坊考》,曹爾琴的“唐代長安城的里坊”, 辛德勇的《隋唐兩京叢考》,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黃永年的《類編長 安志》,史念海、曹爾琴的《游城南記校注》等。同時,還有宿白的“隋唐長安城 和洛陽城”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東西市遺址的情況。曹爾琴的“唐長安的東市與 西市”(唐史論叢.第 1 輯)從歷史學的角度介紹了東市和西市的建置,經濟管理, 繁榮以及商胡,十分詳細,值得借鑒。
    在對東西市的研究中,研究全面,深入透徹的應屬陜西師范大學的盧蕊,她 的碩士論文《唐代長安兩市研究》,“從對唐長安兩市在市的設置、管理、兩市的 演變及與關中的聯系上做了系統的論述”[蘆蕊.唐代長安兩市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其中,“長安兩市之比較”一章,對于 東西兩市在建筑學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該部分分為(1)同時期比較: 東、西兩市的空間布局與周邊環境;兩市繁榮程度;商業功能的差異。(2)長安 兩市的演變:長安市場的起源發展;市的演變—由封閉到開放;演變原因。對東 西兩市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說明。
    2)祭祀建筑
    祭祀建筑主要以明德門外的圜丘為主。開皇元年(公元 518 年),隋文帝楊堅 統一中國。次年(即開皇二年),文帝命高穎、宇文愷等在漢代以來的長安城(亦為 北周的都城)故址東南方的龍首原營造新的都城,稱為“大興”《隋書•禮儀志》 記:“ 高祖(文帝)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國子祭酒辛彥之議定祀典,為圓丘于國之 南,太陽門外道東二里 。 [隋書•禮儀志]武德元年(681 年) 唐王朝成立,仍以大興為都城,改名 “長安”。隋大興外郭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又稱“太陽門”,唐代長安城沿用“明德 門”之名而不改。隋代的圓丘作為天子舉行祭天大典的場所,亦為唐代所沿用。 1999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的調查發掘究明,唐代圓丘由 素土夯筑,表面用黃泥抹平,并涂以白灰,以示簡樸、素潔的精神。圓丘整體由 4 層圓臺相疊而成,每層高約 2 米,整體高約 8 米,最下的一層圓臺直徑約 25.8 米, 可稱規模宏大。各層圓臺皆設十二陛(階) 以象十二辰其中“午陛”(南階) 獨寬, 為皇帝親臨祭祀時升登的階道。可以認為,在唐代將近30 年的長時期中,圓丘幾 經修繕,但考古工作隊發掘出來的遺跡保存較好,大體上保留著初唐時的原貌, 而隋代圓丘與唐代圓丘相似,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對于圜丘,主要以遺址保 護為主。
    3)城墻、城門
    對于長安城外郭城城墻的研究主要限于明德門,因為,中科院考古所在 1972 年 10 月--1973 年 1 月期間對明德門遺址進行了發掘工作,并將成果匯總成發掘簡 報于 1974 年 1 期《考古》進行發表。考古的發掘,才使得我們有條件探索對其原 狀進行探討研究。傅熹年與楊鴻勛先生先后對明德門的原狀進行了探討研究,提 出了兩種不同的復原成果。
     
    圖4-53明德門復原鳥瞰圖(1977年)
     
    (圖片來源:傅熹年,潘谷西.中國古代建筑史)
    首先,是傅熹年在1977年發表的“唐長安明德門原狀的探討”,文中揭示了 傅先生對明德門原狀的復原過程。文中分別從城墻高度,唐宋大門的基本形制, 門樓的間數和每間面寬,門樓進深,從屋頂反推門樓的開間、進深,這幾個角度 去探討了整個復原過程。由此推出,門樓建筑為“下有平坐,用永定柱,柱腳落 在門道木過梁洪門袱上;門樓本身柱高 15.5 唐尺,與面寬相等;柱頭斗拱出兩層
     
     
    圖 4-54明德門復原立面圖(1977年)
    (圖片來源:傅熹年,潘谷西.中國古代建筑史)
    拱一層昂,共三跳;出檐自檐柱中線起為 11 唐尺,前后檐口距離為 67 唐尺,比 墩臺南北側散水外緣之距 68.8 尺少 1.8 尺;屋頂為單檐龐殿;用鴟尾。”[傅熹年.唐長安明德門原狀的探討J].考古,1977 (6): 411.] [傅熹年.唐長安明德門原狀的探討J].考古,1977 (6): 412.]據 此,傅熹年對明德門的復原圖為(圖 4-53)。在該文章的最后還將明德門和玄武門 做了比較,試圖說明:“可能在唐代,重要性不同的二個建筑群組(如外郭諸門樓 與宮城諸門樓)已經用開間進深大小的不同和建筑用材的差別來表示不同等級了。” 2
    楊鴻勛先生則在1996 年發表的“唐長安城明德門復原探討”一文中,對明德 門的原狀提出了另一種不同的看法。該篇文章對城門墩臺的做法與傅先生的復原 并無太大差別,二人主要爭論焦點在于城觀形制。楊先生根據敦煌壁畫中所繪五 門道的城門,下部門道木構的對應關系,對此門進行了復原說明。復原圖如圖所 示:
     
     
     
    圖 4-55 明德門復原透視圖(1996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
     
     
    圖 4-56 明德門復原立面圖(1996 年)
    圖片來源: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
    4)其他
    在建筑學領域里,還有一種研究方向,是以壁畫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中分析 研究隋唐建筑的建筑風格、設計特點及細節特征,從而指導對唐代建筑的復原工 作。在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當屬蕭默先生。他在 1983 年發表的《唐代建筑風貌 ——從敦煌壁畫看到和想到的》一文中說:“重視建筑的群體美是中國建筑一個 重大的民族特色。群體美幾個主要的原則是:(1)各單座建筑有明確的主賓關系; (2)各院落空間的主賓關系;(3)建筑群豐富的整體輪廓;(4)單座建筑之間 位置的有機性。壁畫作者對于群體美有敏銳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們忠實于對 象尊重建筑本身的邏輯,為我們再現了一大批唐代建筑群的景象是十分寶貴的資 料。”[蕭默.唐代建筑風貌——從敦煌壁畫看到和想到的J].文藝研究,1983(4):132.]
    其次,還有對于隋唐建筑色彩的分析,如,戴艷,王小強在《唐代色彩論析》 一文中指出:“總體來講唐代建筑色彩大都仍保有漢代以來的傳統,“朱柱素壁”、
    “白壁丹楹”。土朱或赭紅的木面和白墻對比,很好地顯露了結構,加上素灰的臺 基和屋面,襯托著藍天和綠樹顯得淳雅莊敬。只是局部點綴在斗口、柱枋、門窗、 藻井木面的彩畫圖案豐富,用色講究,彩畫在手法上也在以前刷色、彩繪的基礎 上,出現了“退暈'“疊暈”等技法使建筑彩畫色彩更加豐富。甘肅敦煌莫高窟 團花藻井圖案,以連續圖案為主要特征,由十多種圖形組成,每種圖形以藻井為 中心,從里往外由圓形層到方形層漸變,呈擴散狀態。所使用顏色并不多,但通 過參差結合,給人以色彩繁復,艷麗感覺。
    唐代建筑色彩常用色彩為:白色、灰色、朱紅、深紅、琉璃黃。 唐代建筑色彩輔助色彩為:褐色、棕色、群青、草綠、天藍、桔黃。”[戴艷,王小強.唐代色彩論析[N].河西學院學報,2005(6):106.]
    4.4總結
    作為建筑復原工作,建國以來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通過對這些文獻的分析, 筆者發現此類文獻,對建筑本身的原狀研究較多,但對于建筑形式溯源的研究, 少之又少,今后有待加強。
    5.總結
    5.1 研究趨勢總結
    回顧隋唐長安建筑的現代研究歷程,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按時間劃分,可以 分為起步期、發展期、繁榮期三個階段。
    一、起步期
    起步期從建國至文革結束。此階段政局穩定,但各方面的研究條件均不太成 熟,加之又經歷了文革,同時對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活動處在探索發掘階段,因 此,各項研究基本在緩慢進行。
    研究主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機構中的研究者。
    研究對象:這個階段主要以大明宮、興慶宮、西市、青龍寺、明德門遺址的 考古發掘為主。其中,對大明宮的研究主要有丹鳳門、建福門、興安門、右銀臺 門、九仙門、玄武門、內重門、銀漢門、青霄門、重玄門;含元殿、宣政殿、紫 宸殿、麟德殿及其周邊附屬建筑;太液池、龍首渠;含光殿。對興慶宮的研究有 勤政務本樓與花萼相輝樓及其他建筑。
    研究內容:這一時期的研究方式主要以考古發掘為主。明確各個建筑遺址的 位置,規模以及一些建筑遺構。同時還有郭義孚對含元殿外觀的復原研究;劉致 平,傅熹年對麟德殿復原研究;傅熹年對唐長安明德門原狀的復原。
    二、發展期
    隋唐長安建筑研究的發展期為 1977 年至 1998 年。此階段論文數量逐年增加, 主要原因為經濟持續增長,學者們的研究活動愈發頻繁。
    研究主體:考古學,建筑學等專業的高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機 構中的研究者。學術團體的成立也推進了對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進程。如 1980 年 成立的中國唐史學會。
    研究對象:對前一階段考古發掘的各個建筑進行深入研究,同時結合其他學 科,對其原貌進行復原。
    研究內容:這一階段對于遺址的發掘報告占所有文獻資料中的比重越來越少, 對遺址的后續研究比重增大。如傅熹年對玄武門及重玄門,明德門的復原研究; 楊鴻勛對青龍寺真言密宗殿堂,大明宮含元殿,薦福寺塔,明德門的復原研究等。
    最重要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這個階段開始了對隋唐長安建筑技術的研究,如 王貴祥的《關于唐宋建筑外檐鋪作的幾點初步探討》,張十慶的《古代建筑的尺度 構成探析》,汪海峰的《唐代斗拱探析》等。
    文獻學的研究比重也逐漸增加。如黃永年的《述<類編長安志>的史料價值》, 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史念海、曹爾琴的《游城南記校注》,榮新江、 王靜的《韋述及其<兩京新記>》,張麗的《<長安志>考略》,李麗靜的《<云麓漫鈔> 研究》,魏喜娥的《宋敏求<長安志>引書鉤稽》等。
    三、繁榮期
    從 1999 年至今,屬于隋唐長安建筑研究的繁榮期。自 1999 年以來,本科、 碩士、博士大幅擴招。因此,對于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者有了大幅增加,各種論 文的數量也急劇增加。
    社會背景:自 1999 年以來,高校中的本科生、碩士生 和博士生逐年擴招。
    如下圖所示:
    表 5-1 1998-2001 年間高等學校在校人數(單位:萬人)(資料來源:來自 1998 年-2001 年《中國教育事 業統計年鑒》)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在校生人數 643.0 742.2 939.9 1214.4
    其 中 研究生 19.9 23.4 30.1 39.3
    本科生 257.6 320.8 411.8 535.4
    專科生 365.5 398.0 498.0 639.7
    從表 5-1 中可以看出,由于擴招的原因,在校生人數逐年增長。由此導致了 各領域論文的數量急劇增加。
    研究主體:考古學,建筑學等專業的高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機 構中的研究者。隨著高校研究者數量逐漸地增加,他們的研究成果自 1999 年以后 已經占到大多數比例。
    研究對象:這一時期的研究對象基本是延續上一階段的為主,但范圍上稍有 擴張,在建筑技術方面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建筑學領域里對于建筑藝術的研究也 有更多的論文出現。
    研究內容:對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內容已經細化到對建筑色彩、壁畫、設計 思想以及建筑細部等。此階段還將之前的研究成果匯編成書,呈現在讀者面前。 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2008 年)等。本階段的 另一個研究熱點為從文獻學的角度研究建筑,如唐詩中的大明宮、隋唐長安城門 文化的研究、唐長安木構建筑用材定量分析等,這方面的文章在西北大學、陜西 師范大學的研究文獻中出現的比較多且集中。
    通過本次研究,我認為對于建筑的復原研究工作,主要是以考古發掘作為基 本復原條件,以現有所掌握的古建營造技術資料、文獻中關于此建筑等級、形式 等的記載為論據,進行復原研究。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論據,即文獻中 關于建筑用材的記載(如李若水的“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工程復原研究” 一文)。這種新的研究觀點,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向,使得建筑復原的論據更加有 力,更加充分。
    筆者認為,在過去的時間里關于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主要以復原,事實考 證為主,以研究單體為主,群域空間為輔。大多限于對原狀的探討分析,但對于 其本質原因,即為什么是這樣的形式表現、該建筑處于此位置給周邊所帶來的影 響,缺乏一些研究。
    5.2未來研究趨勢展望
    在對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高校是主要的 研究力量,而高校中以陜西地區的高校為主。建國至今對隋唐長安建筑史料的收 集和整理已經初具規模,對其的研究,可謂成果頗豐,但通過筆者此次分析不難 發現,這些領域的研究論文仍有一些薄弱的地方。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建筑學、歷 史學等不同領域里面對建筑的研究各自為政、互不搭邊,缺少一些綜合類跨學科 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教育影響,學科分類過細,沒有一個 綜合各個學科的考慮在里面。不過,近些年這些情況有很大改觀,越來越多的綜 合學科研究成果呈現在人們面前。
    建筑本身就是集眾多學科為一體的一個綜合體現,對它的研究應該是多領域 的合作和配合。通過本次研究,筆者推測對隋唐長安城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更加細 化,深入到建筑的各個構件,對文獻資料的發掘研究應予以加強。同時,在研究 建筑整體造型復原時,要緊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探究其造型來源,包括思想上 與技術上的。在復原建筑時不應僅僅只研究建筑本身,建筑不能脫離周邊環境而 存在,還應該當與其周邊環境一同進行研究考證。
    致 謝
    首先,我要感謝所有在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予我幫助和關心的各位老師。
    本論文的選題對我而言是一次理智的選擇,對隋唐長安建筑的研究源于幾代 人的執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使我們后人對唐代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種對 學問鍥而不舍的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在論文選題、開題、資料收集和寫作過 程中,我自始至終得到了恩師王樹聲教授的悉心指導,使我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 論文。在論文結稿之際,我由衷的感謝我的恩師王樹聲教授。跟隨導師學習已近 三年,他悉心的教導不僅使我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 是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看到了作為一位建筑理論研究者所應具備的敬業精神, 指導了我今后的發展。同時,他寬厚的胸懷與正直的品格更是即將踏上工作崗位 的我一生學習的榜樣。王老師的悉心指導,使我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論文,在此, 謹向導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由衷的祝福。
    在本次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還得到了多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嚴少飛老 師,王凱老師,崔隴鵬老師,徐玉倩老師,他們對論文提出的中肯建議,使我受 益匪淺。在此,我向各位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也感謝我的好友在我調研期間對 我的生活上的幫助與照顧。祝愿他們事業一帆風順!
    感謝在研究生的學習期間朝夕相伴的室友和朋友們,謝謝他們在過去的日子 里一如既往的支持與鼓勵。大家一起走過的日子,無論是歡笑還是淚水,點點滴 滴都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愿他們早日事業有成!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加之論文寫作時間相對較短,文中存在有許多不足之處, 這里懇請各位老師與同學給予批評和指正,力爭在今后的學習和研究工作中使其 得以完善。
    最后,感謝這多年來支持與愛護我的父母和家人,在做論文以及學習期間給 予了我莫大的鼓勵和關心。愿他們永遠幸福安康!
    往事歷歷,師恩難忘,學海無涯,以此為念!
    參考文獻
    專著類:
    [1](日)平岡武夫•唐代◎長安七洛陽•索引篇[M].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1956.
    [2](日)平岡武夫•唐代◎長安七洛陽•資料篇[M].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1956.
    [3](日)平岡武夫•唐代◎長安七洛陽•地圖篇[M].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1956.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⑸(日)桑原騭藏•桑原騭藏全集[M].東京:巖波書店,1968.
    [6](日)山崎宏•隋唐佛教史◎研究[M],1971.
    [7](日)佐藤武敏•江上波夫教授古稀記念論集——考古、美術篇[M].東京,1976.
    [8](日)田中淡•中國科學七科學者[M].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8.
    ⑼(日)布目潮沨•中國聚落史◎研究[M].東京:刀水書房,1980.
    [10]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1](日)福山敏男•福山敏男•福山敏男著作集(六)[M].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社,1983.
    [12]馬得志•西安唐長安大明宮遺址[M].中國考古學年鑒,1984.
    [13]劉敦楨.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423.
    [14]暢耀.青龍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15]馬得志•西安市唐大明宮翰林院遺址[M].中國考古學年鑒,1985.
    [16]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 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文集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7]武伯倫.古城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05—211.
    [18](日)植木久行•唐都青竜寺詩初探[M]//道教七宗教文化•平河出版社,1987.
    [19]馬得志•唐長安皇城含光門遺址[M].中國考古學年鑒.1987.
    [20]曹爾琴•唐長安的東市和西市[M]//史念海•唐史論叢(第一輯)•陜西:人民出 版社,1988.
    [21]馬得志.大明宮含耀門遺址[M].中國考古學年鑒,1988.
    [22](日)小野勝年•中國隋唐長安寺院史料集(2卷)[M] •法藏館,1989.
    [23]韓保全.西安的名剎與古寺[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24](日)山田慶兒,田中淡•中國古代科學史論(續篇)[M].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 究所,1991.
    [25](日)布目朝汎中國◎都市七農村[M].東京汲古書院,1992.
    [26]楊鴻年•隋唐宮廷建筑考[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27]柏明•唐長安太平坊與實際寺一一西北大學校園考古新發現[M].西安:西北大 學出版社,1994.
    [28]雷從云,陳紹棣,林秀貞•中國宮殿史[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29](日)礪波護•京都文化博物館編《長安》[M].角川書店,1996.
    [30]蕭默. 隋唐建筑藝術(唐代歷史文化叢書) [M]. 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31]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新出土唐墓壁畫[M].重慶出版社,1998.
    [32]萬斯年•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3](日)妹尾達彥•歷史人類[M]筑波大學,1999.
    [34]周偉洲.春史卞麟錫教授停年紀念論叢[M].慶北,2000.
    [35]安家瑤.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6]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3.
    [37]申秦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8]張十慶•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 社,2004.
    [3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區改造保護領導小組. 唐大明 宮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7, 463.
    [40]李百進.唐風建筑營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742.
    [41]楊鴻勛. 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增訂版) [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2]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卷)[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751.
    [43]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M].紫禁城出版社,2009, 584.
    [44]宿白•中國古建筑考古[M].文物出版社,2009, 101.
    [45]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38.
    [46]宿白•漢唐宋元考古:中國考古學(下)[M] •文物出版社,2010, 174.
    [47]李允鉌.華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447.
    期刊雜志類:
    [I](日)長廣敏雄•長安◎寺塔七壁畫(隋朝篇)[J].美術史,1950(2).
    ⑵ 高良佐•石刻唐大明•興慶兩宮圖考[J].大陸雜志,1952(4):8.
    [3](日)福山敏男•唐長安城①東南部一一呂大防長安図碑◎復原[J].古代 學,1953(2):4;中國建筑七金石文◎研究,185—202.
    [4](日)福山敏男.校注《兩京新記》卷第三及廠解說.美術研究[J].1953(9):30 —66.
    [5](日)矢野主稅.唐代翰林學士院 H [J].史學研究,1953:50.
    [6]重光.慈恩寺大雁塔[J].文物參考資料,1958(8) :71—72.
    [7]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J].考古學報,1958 ( 3): 79-104.
    ⑻ 馬得志•唐大明宮發掘簡報[J].考古,1959(6):296—301.
    [9]馬得志•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J].考古,1959(10):549—558.
    [10]馬得志•唐代長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J].考古,1959(12):679—681.
    [II]陳明達•讀《唐長安大明宮》后[J].考古,1960(3):52—54.
    [12]郭湖生•麟德殿遺址的意義和初步分析[J].考古,1961(11) :619—630.
    [13]馬得志.1959—1960年唐大明宮發掘簡報[J].考古,1961⑺:341—344.
    [14]唐金裕•西安市西郊唐代磚瓦窯址[J].考古,1961(9):491—492.
    [15](日)牧田諦亮•唐長安大安國寺利涉Q^「Y[J].東方學報,1961 (31):321 —330.
    [1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J].考 古,1961(11):595—611.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城西市遺址發掘[J].考 古,1961(5):248—250.
    [18]郭義孚•含元殿外觀復原[J].考古,1963(10):567—572.
    [19]劉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復原的初步研究[J].考古,1963(7):385—392.
    [20](日)小野勝年.長安大明宮[J].佛教藝術,1963 (51): 109—120.
    [21]盧兆蔭•唐青龍寺遺址踏察記略[J].考古,1964(7):346—348.
    [2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青龍寺遺址踏查記略[J].考 古,1964(7):346—348,354.
    [23](日)小野勝年.長安大雁塔◎缐雕。佛畫[J].佛教藝術,1965(59):91-104.
    [24](日)山崎宏•隋◎大興善寺[J].氏著《隋唐佛教史◎研究,1965:66-89.
    [25]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革委會寫作小組. 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唐代窖藏文物 [J]. 文物,1972(1):30一42.
    [26]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鉆探組•唐長安城興化坊遺址鉆探簡報[J].文物, 1972(1):43一46.
    [27]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J].文物,1973(7):30—48.
    [28](日)石田干之助.《歷代名畫記》《京洛寺塔記》一唐◎長安于療{佛 寺◎壁畫Q關歹召兩書◎記事就[J].古美術,1946(16):2.
    [2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唐代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發掘簡報[J]. 考古,1974(1):33一39.
    [3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青龍寺遺址發掘簡報[J].考 古,1974(5):322一327,321.
    [31](日)土岐善磨.慈恩寺①塔七杜甫[J].禪文化,1975,77:16—19.
    [32]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玄武門及重玄門復原研究[J].考古學報,1977(2):131 —158.
    [33]傅熹年.唐長安明德門原狀的探討[J].考古,1977(6):409—412.
    [34](日)佐藤武敏.唐◎朝堂 V"疋,[M]//難波宮七日本古代國家.東京, 1977:183—213.
    [35]大雁塔保管所.大雁塔[J].文物,1978(5):90-92.
    [36]馬得志、楊鴻勛•關于唐長安東宮范圍問題的探討[J].考古,1978(1):60—64.
    [37]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J].考古,1978(06):409-425.
    [38]蔣靖.小雁塔[J].文物,1979(3):88.
    [39]唐晨. 讀《唐長安城郊隋唐墓》 [J]. 考古,1981(5):23-25.
    [40]暢耀.青龍寺與密宗[J].考古與文物,1981 (2): 93—95.
    [41]晁華山.唐長安城東市遺址出土金鋌[J].文物,1981(4):56—57.
    [42]吳永江.唐大明宮遺址[J].文物,1981⑺:90—93.
    [43]閻文儒.西安大雁塔考[J].史學月刊,1981(2):14—17.
    [44]曹爾琴.唐代長安城的里坊[J].人文雜志,1981(02):83-88.
    [45]曹爾琴.九衢風景盡爭新——從唐詩看唐代長安街道[J].百科知 識,1982(3):33—35.
    [46]韓保全.唐長安三大皇宮今昔[J].文物天地,1982(4):22—24.
    [47]韓偉.陜西唐墓壁畫[J] •人文雜志,1982 (3): 107—109.
    [48]胡戟,河洛•唐代長安太平坊[J].西北歷史史料,1982 (1): 68—74.
    [49]馬得志.唐長安城的調查發掘[J].文博通訊,1982(5):4—10.
    [50]宿白.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容[J].考古學報,1982(2):137—154.
    [51]馬德志•唐代長安與洛陽[J].考古,1982 (06): 640-646.
    [52]保全.唐重修內侍省碑出土記[J].考古與文物,1983(4):38—44.
    [53]畢化•唐代權貴多營私宅[J].中國史研究,1983(3):167.
    [54]曹爾琴.唐長安的游賞勝地曲江[J].學林漫錄,1983(9): 148—168.
    [55]重光.唐大慈恩寺補記[J].考古與文物,1983(2):95—99.
    [56]韓保全.唐長安佛寺紀略[J].考古與文物叢刊,1983(3):222—229.
    [57]王瀧•隋唐長安城建筑的藝術成就[J].美術研究,1983(2):76—82.
    [58]吳永江,魏效祖.明西安城墻包含隋唐皇城墻考實[J].考古與文 物,1983(3):42—44.
    [59]楊鴻勛. 空海紀念堂設計——唐長安青龍寺真言密宗殿堂(遺址 4 下層) 復原 [J]. 建筑學報,1983(7):41-48.
    [60]蕭默. 唐 代 建 筑 風 貌 ——從 敦 煌 壁 畫 看 到 和 想 到 的 [J]. 文 藝 研 究,1983(4):128-140.
    [61]保全•從幾通碑石看薦福寺小雁塔的變遷和修整[J].考古,1985(1):42—47.
    [62]李健超•宋呂大防《長安圖》述略[J].西北歷史資料,1984(2):58—63.
    [63]李健超.唐長安臨皋驛[J].考古與文物,1984(3):91—92.
    [64]王仁波,何修齡,單韋.陜西唐墓壁畫之研究(上、下)[J].文博,1984 (1): 39— 52;1984(2):44—55.
    [65]楊鴻勛.唐長安青龍寺密宗殿堂(遺址4)復原研究[J].考古學報,1984(3):383 —401.
    [66]保全.大雁塔級數考[J].文博,1985(6):34—36.
    [67]葛承雍.唐代太倉初探[J].人文雜志,1985(4):82—86.
    [68]韓保全.大雁塔與慈恩寺[J].陜西地方志通訊,1985(3).
    [69]賈麥明.西北大學發現唐代磚壘滲井[J].文博,1985(1):94.
    [70](日)愛宕元•唐代東渭橋七東渭橋倉[J].京都大學教養部人 文,1986(32):1-31.
    [71]王亞榮•大興善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72]傅根清.《云麓漫鈔》校后記[J].貴州文史叢刊,1986(03):61-65.
    [73]韓保全.大雁塔與慈恩寺(續)[J].陜西地方志通訊,1986(4) :32-35.
    [74]韓保全.西安慈恩寺內的唐代磚瓦窯址[J].考古與文物,1986(1):58—60.
    [75]雷依群.大雁塔[J].文博,1986(3):74—76.
    [76]劉健明.論唐代的翰林院[J].食貨月刊復刊,1986(7、8合刊):15.
    [77]李顯文.大足北山佛灣摩崖造像第245窟中反映的唐代建筑及結構[J].四川 文物,1986(01):95-97.
    [78]王貴祥.關于唐宋建筑外檐鋪作的幾點初步探討(一)[J] •古建園林技 術,1986(4):8-12.
    [79]李廣林.唐長安的達官貴人宅第[J].唐都學刊,1986(3):24-31.
    [80]葛承雍•唐代甲庫考察[J].人文雜志,1987(1):99—104.
    [81]韓保全•隋正覺寺遺址出土的石造像[J].考古與文物,1987(6):57—58,60.
    [82]馬得志•唐長安城發掘新收獲[J].考古,1987(4): 329-313.
    [83]馬得志.唐長安皇城含光門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87(5):441—448.
    [84]辛德勇•唐《東渭橋》碑讀后[J].考古與文物,1987(2);氏著《古代交通與地 理文獻研究》 , 北京中華書局,1996:106—112.
    [85]楊希義.唐延英殿補考[J].文博,1987(03):49-58.
    [86]王貴祥.關于唐宋建筑外檐鋪作的幾點初步探討(二)[J].古建園林技 術,1987(1):43-46.
    [87]王貴祥.關于唐宋建筑外檐鋪作的幾點初步探討(三)[J].古建園林技 術,1987(2):39-43.
    [88]王逸.大雁塔“十層”說辨析[J].東南文化,1987(2):88-89.
    [89]岡田健.長安初唐造像◎展望[J].佛教藝術,1988:61—74.
    [90]李健超•隋唐長安城實際寺遺址出土文物[J].考古,1988(4):314—317.
    [9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 陜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 記[J].考古,1988(11):998—1001.
    [9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青龍寺遺址[J].考古學 報,1989(2):231—262.
    [9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城安定坊發掘記[J].考 古,1989(4):319—323.
    [94]劉家信.《興慶宮圖》考[J].地圖,1989(02):14-18.
    [95]張慶.唐代長安的居民區——坊[J].文史知識,1989(9):54—57.
    [96]段清波,吳春.西渭橋地望考[J].考古與文物,1990(6):84—89, 71.
    [97]石見清裕.唐代◎鴻臚寺七鴻臚客館[J] •古代文化1990(8):48—56.
    [98]楊鴻勛.唐長安薦福寺塔復原探討[J].文物,1990(1):88—91.
    [9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發掘簡報[J]. 考古,1990(1):45—55.
    [100]劉漢忠.《唐兩京坊宅補遺》補輯[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0(06):85-88.
    [101 ]張永祿•唐代長安詞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102]黃永年•類編長安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03]曹爾琴•唐長安章敬寺的位置[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2):147—150.
    [104]申秦雁.唐代薦福寺[J].文博,1991 (4):91—93.
    [105]王九剛•長安唐代二龍塔調查記[J].文博,1991(5):74-76.
    [106]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含光殿應為五風樓形制[J].文物天地,1991(5):24—
    25.
    [107]張十慶. 古代建筑的尺度構成探析(一) ——唐代建筑的尺度構成及其比較 [J]. 古建園林技術,1991(2):30-33.
    [108]徐勇•唐興慶宮沉香亭遺址[J].歷史教學,1991(2):56.
    [109]陳安利,馬詠鐘•西安王家墳唐代唐安公主墓[J].文物,1991(9):16-27.
    [110]牛致功•評兩本研究唐代長安的專著[C]//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1991年). 三秦出版社, 1991:113-128.
    [111]邱晨音.《唐兩京城坊考》正誤一則[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2):88.
    [112]邱晨音.唐長安教坊小記[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3):154.
    [113]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114]常騰蛟,呂家新.唐長安坊里建筑遺址的地理位置[J].考古與文 物,1992(5):98—109.
    [115]傅熹年. 日本飛鳥、奈良時期建筑中所反映出的中國南北朝、隋唐建筑特點 [J]. 文物,1992(10):28—50.
    [116]賈麥明•唐長安大明宮及出土文物[J].故宮文物月刊,1992(1):107—113.
    [117]張十慶•麟德殿“三面”說試析[J].考古,1992(5):451—455.
    [118]辛德勇•長安城寺院的分布與隋唐時期的佛教[J].文史知識,1992(6):95—
    [119]辛德勇. 考《長安志》、《長安志圖》的版本——兼論呂大防《長安圖》 [M]// 黃永年. 古代文獻研究集林(2).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59— 201.
    [120]楊文秀•唐宋時期興慶宮的變化[J].唐都學刊,1992(4):12—15.
    [121]劉家信•宋碑《長安圖》考[J].地圖,1992(04):34-36.
    [122]王光照.唐代長安佛教寺院壁畫[J].敦煌學輯刊,1993(1):77—82, 97.
    [123]雷巧玲.唐人的宗教信仰與舍宅置寺觀[J].文史知識,1993(2):119—122.
    [124]辛德勇.唐長安城坊建置叢考[J].文史,1993(37):93—112.
    [125]雷巧玲.唐代租宅初探[J].晉陽學刊,1993(3):70—74.
    [126]趙力光.唐長安城善和通化兩坊考[J].文博,1993(5):39—42.
    [127]朱金城.白居易長安住宅坊里小考[M]//白居易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3.
    [128]陳靜.唐長安西明寺勾沉[J].宗教研究論集,1994(3):57—62.
    [129]馬得志.再論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的位置:兼與秦建明同志商榷[J] •考 古,1994(6):559—563.
    [130]秦建明•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位置考[J].考古,1994⑵:171—174.
    [131]王澤民,巨亞麗,王磊•西安大雁塔名稱溯源:兼論九百年來的一個誤解[J]. 考古與文物,1994(4):91—93.
    [132]趙強.略述隋唐長安城發現的井[J].考古與文物,1994(6):71-73.
    [133]雷巧玲.唐代賜宅述論[J].唐都學刊,1994(4):12—17.
    [134]楚一鳴•隋大興城無大興寺[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3):196,222.
    [135]李懷清•西北大學校園里的唐代遺跡與遺物[J].考古與文物,1995(4):32— 38、 31.
    [136]宿白.西安地區的唐墓形制[J].文物,1995(12).
    [137]石爾琪.大唐長安皇城[J].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2):79—95.
    [138]辛德勇.《唐兩京城坊考》述評[J].歷史地理,1995(12):228-234.
    [139]曾一民.唐長安大小雁塔文化史跡之探索[C]//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 集,1995:151—172.
    [140]Forte. “ The Chongfu-si 崇福寺 in Chang'an.A neglected Buddhist Monastery and Nestorianism ” , Paul Pelliot,L'inscription nestorienne de Si-ngan-fou, edited with supplements by Antonino Forte[J].Kyoto et Paris,1996:429-472.
    [141]李健超•長寧公主宅在長安崇仁坊[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3):88, 242.
    [142]孫昌武•唐長安佛寺考[J].唐研究,1996(2):1—49.
    [143]楊鴻勛.唐長安城明德門復原探討[J].文物,1996(4):76-84.
    [144]耿占軍•唐兩京城坊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2):158.
    [145]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三秦出版社,1996.
    [146](日)妹尾達彥•唐長安城◎官人居住地[J].東洋史研究,1996 (2): 35—74.
    [147]史念海•西安歷史地圖集[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178.
    [148]馬得志.唐代大明宮含元殿◎建筑樣式七乞①源流[J].東ro古代文 化,1997(93):75-84.
    [149](日)妹尾達彥.大明宮的建筑形式與唐后期的長安[J].中國歷史地理論 叢,1997(4):97—108.
    [150]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再論[J].城市與設計,1997(1):75—102.
    [151]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o復元的研究一乞o建筑形態試 論[J] •佛教藝術,1997(233):111-144.
    [152]翟春玲,王長啟.青龍寺遺址出土 “盈”字款珍貴白瓷器[J].考古與文物, 1997(6):6—12.
    [15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 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1995—— 1996年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97(3):341—406.
    [154]宿白•隋代佛寺布局[J].考古與文物,1997:29-33.
    [155]雷巧玲.試論唐代的住宅文化[J].人文雜志.1997(4):74—77.
    [156]辛德勇. 書評: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 [J]. 唐研究,1997(3):549—555.
    [157]胡懿安.《〈云麓漫鈔〉校勘》前言[N].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01):59-61.
    [158]傅熹年.對含元殿遺址及原狀的再探討[J].文物,1998(4):76—87.
    [159]穆曉軍, 劉瑞, 陳曉捷. 唐 長 安 城 太 平坊 東 南 隅出 土 遺 物 [J]. 文 博.1998(6):22—28.
    [160]萬斯年.關于西安市出土唐天寶間銀鋌[J].文物參考資料,1958(5):32—35.
    [161]王亞榮.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的歷史文化價值[J].佛教文化,1998(5):27—
    29.
    [162]吳永江.唐興慶宮六號遺址的探討[J].考古,1998(6):74—75.
    [16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 關于唐含元殿遺址發掘資料有 關問題的說明[J].考古,1998⑵:93—96.
    [164]姜捷.陜西隋唐考古述要[J].考古與文物,1998(5):41-48.
    [165]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報告(上)——再論含元殿的形制[J]. 建筑學報,1998(9):61-64.
    [166]楊鴻勛•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報告(下)——再論含元殿的形制[J]. 建筑學報,1998(10):58-61.
    [167]耿占軍、安彩鳳.《增訂唐兩京城坊考》正誤一則[J].中國歷史地理論 叢,1998(4):218.
    [168]耿占軍、馬珺.《唐兩京城坊考》校誤五則[J].中國歷史地理叢,1998(2):128.
    [169]耿占軍、馬珺.《唐兩京城坊考》增補五則[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8(2):158.
    [170](日)妹尾達彥.中唐①社會七大明宮[C]//中唐文學◎視角•東京創文社, 1998:339—356.
    [171]章群•唐代之祠廟與神廟[M]//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8:119—150.
    [172]史念海,史先智•長安和洛陽[J].唐史論從,1998 (01): 1-45.
    [173]車寶仁.杜甫唐都故居考[J].唐都學刊,1999(3):41—45,104.
    [174]陳安利.西安出土唐代建筑材料綜述[J].文博,1999(5):65—68.
    [175]陳劍南•唐代的進奏院與四方館[J].秘書,1999(12):36.
    [176]杜文玉.唐慈恩寺普光法師墓志考釋[J].唐研究,1999(5):463—467.
    [177]傅熹年•試論唐至明代官式建筑發展的脈絡及其與地方傳統的關系[J].文 物,1999(10):81—93.
    [178]傅熹年,福田美穗譯•含元殿遺構七乞①當初◎狀態對歹再檢討[J].佛 教藝術,1999:113-136.
    [179]耿占軍•唐代長安的大眾娛樂場所及其環境建設[J].漢唐長安與關中平原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增刊),1999:132—138.
    [180]申秦雁•西安大雁塔名稱溯源補正[J].考古與文物,1999(2):82—83.
    [181]詹德隆•漢魏至唐宋時期的郊壇遺址[J].文博,1999(1):39—46, 57.
    [182]張國柱,李力.西安發現唐三彩窯址[J].文博,1999(3):49—57.
    [183]李百進.唐興慶宮平面布局和勤政務本樓遺址復原研究[J].古建園林技
    術,1999(1):23-35,60.
    [184]劉瑞.西北大學出土唐代文物[J].考古與文物,1999(6):93-94.
    [185]曹爾琴•唐長安住宅分布[J].漢唐長安與關中平原,1999:65-81.
    [186]李健超.唐長安城太平公主宅第究竟有幾處[J].中國歷史地理論 叢,1999(1):181—183.
    [187]馬國榮.唐鴻臚寺述論[J].西域研究,1999(2):20—28.
    [188]王永平.論唐代道教內道場的設置[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9(2):13 —
    19.
    [189]辛玉璞.關于大雁塔的幾個問題[J].華夏文化,1999(3):56-59.
    [190]安家瑤•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現[J].唐研究,2000(6):337—352.
    [191](日) 金子修一, 王詩林譯. 唐的太極殿與大明宮——就其于即位儀禮中的功 能而言[J].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7):260—270.
    [192]武原.略說唐代長安的名畫收藏[J].華夏文化,2000(3):46—48.
    [19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 陜西西安唐長安城圜丘遺址的 發掘[J].考古,2000(7):29—47.
    [194]寒石.《唐兩京城坊考》增補質疑[J].書品,2000(6):63-66.
    [195]呼琳貴.由禮泉坊三彩作坊遺址看唐長安坊里制度的衰敗[J].人文雜 志,2000(1):89—90.
    [196]華豫.唐都長安的食品貿易市場[J].歷史教學,2000(7).
    [197]史紅帥.《雍錄》辨誤一則[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01):70.
    [198]張雷.新見《云麓漫鈔》王秉恩手校本[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04):81-83.
    [199]安家瑤.西安隋唐圜丘的考古發現[J].文物天地,2001(1):7—10.
    [200]韓建武•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寶石玉器[J].收藏家,2001(3).
    [201]王仲殊. 試論唐長安城大明宮麟德殿對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殿設計的影響 [J]. 考古,2001(2):71—85.
    [202]張國柱,李力.唐長安醴泉坊三彩窯燒造年代初探[J].絲綢之路,2001(1):63 —64.
    [203]雷巧玲、趙更申•唐長安筑宅趨勢探析[J].文博,2001(6):37—43.
    [204]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外觀設計手法初探[J].文物,2001(1):74-89.
    [205](日)福田美穗,淺川滋男.含元殿七麟德殿——唐長安城宮殿o構造七影響 [J]. 建筑雜志,2002(117):45—47.
    [206]姜捷.武則天時代的考古學觀察[J].考古與文物,2002(6):74-79.
    [207]高本憲.西安發現的唐長安佛堂院殘碑[J].考古,2002(10):94.
    [208](日)福井信昭•唐代進奏院——唐后半期“藩鎮體制” 一側面[J].東方
    學, 2003(105):47—62.
    [209]黃壽成.說唐代的東渭橋[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2):114-118.
    [210]賈麥明,劉瑞.西北大學田家炳高資培訓中心樓基出土唐代文物[J].考古與 文物,2003(1):12—16.
    [211]賴瑞和. 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臺——關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 的再考察[J].唐研究,2003(9):315-342.
    [212]蒙曼.唐代長安的公主宅第[J].唐研究,2003(9):215-234.
    [213]秦建明,董鴻聞等.唐初諸陵與大明宮的空間布局初探[J].文博,2003(4):43 —48.
    [214]尚民杰, 程林泉. 西安南郊新發現的唐長安新昌坊“盈”字款瓷器及相關問題
    [J]. 文物,2003(12):36-40.
    [215]韓釗,張永紅.試析唐代脊頭瓦一一兼及與日本鬼瓦的比較[J].考古與文 物,2003(4):71-74.
    [216]龔國強, 何 歲 利 . 唐 長 安 城 大 明 宮 太 液 池 遺 址 發 掘 簡 報 [J]. 考 古,2003(11):7-27.
    [217]安家瑤, 龔國強, 李春林, 何歲利, 汪勃. 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考古新收 獲[J].考古,2003(11):3-6.
    [218]李浩•唐代杜氏在長安的居所[J].中唐文學會報,2003(10):1-9.
    [219]任士英. 長安宮城布局的變化與玄宗朝中樞政局——兼及“太子不居于東宮” 問題[J].唐研究,2003(9):169-184.
    [220]孫英剛•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J].唐研究,2003(9):185-214.
    [221]史念海,曹爾琴•游城南記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22]肖旻,吳慶洲.唐宋古建筑尺度規律研究[J] •新建筑,2003(3):80.
    [223]王仲殊.論唐長安城圓丘對日本交野圓丘的影響[J].考古,2004(10):69-81.
    [224]龔國強,何歲利•西安唐大明宮太液池南岸遺址發現大型廊院建筑遺存[J]. 考古,2004(9):3-6.
    [225]王長啟. 唐 長 安 醴 泉 寺 遺 址 出 土 的 鎏 金 銅 造 像 [J]. 考古與文 物,2004(3):16-19.
    [226]孫福喜,楊軍凱,孫武,馮健.西安南郊唐墓(M31)發掘簡報[J].文 物,2004(1):31-61.
    [227]榮新江,王靜.韋述及其《兩京新記》[J].文獻,2004(02):96-101.
    [228]賈麥明, 吉 篤學 . 西 北 大 學 校 北 門 唐 代 遺 跡 的 發 掘 [J]. 考 古 與 文 物,2005(6):19-26.
    [229]趙貞.唐代“正殿”小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04):85-89.
    [230]王亞榮•隋大興城佛寺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5(1):46-56.
    [231]安家瑤,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J] •考 古,2005(7):29-34.
    [232]安家瑤, 龔國強, 何歲利, 李春林. 西安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的新發現 [J]. 考古,2005(12):9-20.
    [233]王維坤,賈麥明,任江.西安唐長安城太平坊隋唐時期遺跡的清理[J].考 古,2005(9):34-41.
    [234]王望生.唐長安醴泉坊鑲嵌刻紋骨飾片的發現與研究[J].考古與文 物,2005(5):38-43.
    [235]楊曉春.《云麓漫鈔》中一則隋唐長安研究珍貴史料的校點[J].中國歷史地 理論叢,2005(03):144-150.
    [236]趙克禮.陜西唐塔遺存考實及歷史地理價值研究[J].考古與文 物,2006(1):77-86.
    [237]羅小紅.唐長安西明寺考[J].考古與文物,2006(2):76-80.
    [238]姜寶蓮,秦建明,梁曉青.隋唐長安城含光門北側地層的考古調查[J].文 博,2006(5):43-48.
    [239]薛平拴•隋唐長安商業市場的繁榮及其原因[J].唐史研究,2006(5):89-95.
    [240]冉萬里,劉瑞俊.唐長安城崇化坊遺址發掘簡報[J].文物,2006(9):45-52.
    [241]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J].考 古,2006(7):39-51.
    [242]李志紅,宋穎惠.唐長安城的寺塔與城市空間景觀[J]•文博,2006(4):80-83.
    [243]鄒林.唐大明宮設計思想淺談[J].文博,2006(4):69-71.
    [244]竇培德, 羅宏才, 竇程. 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
    (上)[J] •文博,2006(5):80-85.
    [245]竇培德, 羅宏才, 竇程. 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
    (下)[J]?文博,2006(6):10-16.
    [246]龔國強,張全民,何歲利.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唐薦福寺遺物[J].考 古,2006(1):48-53.
    [247]竇鵬,竇程•“天下第一名樓”——盛唐花萼相輝樓評述[J].中外建 筑,2007(4):44-48.
    [248]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市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以南的考古新發現[J]. 考古,2007(9):3-6.
    [249]楊鴻勛.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J].文物建筑,2007(01):52-58.
    [250]張家琪. 唐 朝的 美 學 思想對唐 朝建 筑 風格的 影 響 [J]. 基建 管 理 優 化,2007(3):18-21.
    [251]賀從容•唐長安平康坊內割宅之推測[J].建筑師,2007 (02): 23-30.
    [252]楊效俊•長安光宅寺七寶臺浮雕石佛群像的風格、圖像及復原探討[J].考古 與文物,2008(5):69-83.
    [253]邢福來, 肖健一, 田亞岐, 張建林. 陜西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考古五十年綜 述[J] •考古與文物,2008(6) :161-197.
    [254]賀從容.隋唐長安城坊內官員住宅基址規模之探討[J].中國建筑史論匯 刊,2008(01):175-203.
    [255]李向菲•唐大明宮浴堂殿方位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4):149-153.
    [256]高本憲•唐高宗與大明宮[J].文博,2008(5):52-56.
    [257](日)妹尾達彥.唐代長安的東市與西市[M]//乾陵文化研究(四),西安:三秦 出版社, 2008.
    [258]龔國強.1957?2009:半個世紀的大明宮考古與考古人[J].中國文化遺 產,2009(4):68-75.
    [259]李春林.大明宮考古成果巡禮[J].中國文化遺產,2009(4):76-84.
    [260]何歲利•大明宮考古軼事[J].中國文化遺產,2009(4):80-89.
    [261]杜文玉•大明宮與大唐文化[J].中國文化遺產,2009(4):62-67.
    [262 ]張錦秋,杜韻,王濤.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設計[J].中國文化遺 產,2009(4):120-125.
    [263]張永帥,唐亦功•唐長安住宅的規模[J].史林,2009 (02): 12-15.
    [264]李崗, 袁明, 李舉綱, 靳拉田, 胡春勃, 韓民興, 宋建華, 李宏濤, 張明惠, 宋俊榮. 西安南郊隋蘇統師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0(3):3-6.
    [265]段毅, 孫安娜, 王俊華, 劉永利, 王小壘, 劉德平, 賀普選, 劉福剛, 齊東臨, 劉軍 幸,張明慧•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0(3):7-21.
    [266]李百進.當代建筑中的唐風藝術表現[J].古建園林技術,2010(4):47-52, 55.
    [267]張全喜•淺談唐帝國再建大明宮的原因[J].科教文匯(中旬 刊),2010(8):59-60.
    [268]楊栩,黃華明.唐代建筑之琉璃瓦屋頂的色彩與構成意義初探[J].包裝世 界,2010(6):68-69.
    [269]張麗.《長安志》考略[J].江西社會科學,2010(06):245-248.
    [270]賈志剛. 大 明 宮 太 液 池 出 土 “ 左 策 ” 銘 文 磚 考 釋 [J]. 絲綢之 路,2012(24):45-50.
    [271]陳揚, 辛 文 婷 . 簡 論 大 明 宮 宮 廷 附 屬 建 筑 物 的 布 局 [J]. 絲 綢 之 路,2010(24):89-92.
    [272]劉臨安,陳婷.唐大明宮翰林院建筑復原研究[J].南方建筑,2011(4):50-54.
    [273]許棟.唐長安普光寺考[J].敦煌學輯刊,2011(2):54-61.
    [274]趙喜惠,楊希義.唐大明宮興建原因初探[J].蘭州學刊,2011(5):213-215.
    [275]辛玉璞.長安尼寺[J].長安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02) :33.
    [276]宋洋.漢唐代瓦當美學內涵對比[J].河南科技,2011 (5):32.
    [277]朱軍. 《 長 安 志 》 與 《 雍 錄 》 比 較 研 究 [J]. 商 丘 師 范 學 院 學
    報,2011(11):47-49.
    [278]凌琳.《云麓漫鈔》名詞的語料學價值初探[J].文教資料,2011(10):12-14.
    [279]李若水.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工程復原研究[J].中國建筑史論匯刊 (第六輯),2012(8):135-158.
    [280]侯衛東•“大明宮復原研究”淺議[J].建筑創作,2012(1):72-81.
    [281]張錦秋. 大 明 宮 國 家 遺址 公園 : 丹 鳳 門 遺址博物 館設計 [J]. 建筑創 作,2012(1):18-27.
    [282]王曉寧.大明宮麟德殿遺址[J].黑龍江史志,2012(15):10,15.
    [283]李健超•隋唐長安城通化門遺址考[J].唐都學刊,2012(3) :31-32.
    [284]楊鴻勛. 唐 長 安 大 明 宮 丹 鳳 門 復 原 研 究 [J]. 中 國 文 物 科 學 研 究,2012(3):52-86.
    [285]楊軍凱•唐大明宮“五門”考[J].文博,2012(4):52-55.
    [286]龔國強,李春林,何歲利.西安市唐大明宮遺址考古新收獲[J].考
    古,2012(11):3-6.
    [287]楊軍凱, 郭永淇, 辛龍, 王志宏, 羅旋, 張振鵬, 黨曉婷, 關琳, 李明亮, 李洪濤. 西安唐殿中侍御醫蔣少卿及夫人寶手墓發掘簡報[J].文 物,2012(10):25-42.
    [288]楊鴻勛.宇文愷承前啟后的明堂方案一一宇文愷一千四百周年忌辰紀念[J]. 文物,2012(12):63-72.
    [289]李芳瑤.《長安圖碑》新考[J].文獻,2012 (03): 89-97.
    [290]杜文玉•唐長安大明宮、太極宮三清殿小考[J].唐都學刊,2012(3):1-4,14.
    [291]杜文玉.唐大明宮麟德殿功能初探[J].晉陽學刊,2012(2):102-109.
    [292]季愛民•隋代大興城貴族寺院的營建[J].蘭州學刊,2012(11).
    [293]左峻嶺•隋唐瓦當的設計特色和藝術價值[J].大眾文藝,2012(14):77-78.
    [294]武伯綸,武復興•唐長安城的三大宮殿群一一(《西安史話》選登三)[N] •西 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79(2): 91-94.
    [295]吳楓•隋唐五代史的文獻資料及其研究進展狀況[N].北京:北師大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83(02).
    [296]辛德勇•唐長安宮城南門名稱考實[N].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1986(1):102 一104.
    [297]趙永東.唐代集賢殿書院考論[N].南開學報,1986(4):12—20.
    [298]辛德勇•大明宮西夾城與翰林院學士院諸問題[N].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87(04).
    [299]張艷云.唐代“宮市”考[N].陜西師大學報,1989(3):59—62.
    [300]汪海峰•唐代斗拱探析[N].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1 (02) •
    [301]黃正建•唐朝人住房面積小考[N].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4(03).
    [302]趙弘毅.西北大學校園考古新發現述評[N].西北大學學報,1995(2):83—86.
    [303]劉艷杰.唐代進奏院小考[N].廈門大學學報,1997(4):14—17.
    [304]王光照.試論唐代佛教寺院壁畫的歷史分期[N].阜陽師范學院學 報,1997(3):46-54.
    [305]車寶仁.杜甫長安故居考[N].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8(3):20—33.
    [306]戴雨林.淺談瓦當紋飾的演變[N].洛陽大學學報,2003-09-03.
    [307]康震. 唐代詩歌與長安城建筑文化———以“北闕—南山”的意象解讀為中 心[N].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62-66.
    [308]楊鴻勛•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狀探討[N].中國文物報,2004-12-03.
    [309]唐亦工,王天航.唐代長安木構建筑概述[N].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7-09.
    [310]張曉雄. 唐 凌 煙 閣 的 內 部 格 局 考 [N]. 廣 東 技 術 師 范 學 院 學 報,2009(07):88-90.
    [311]王建國•隋唐長安禁苑苑門及四監考述[N].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1(05).
    [312]龔靜. 大明宮初建時日考 [N]. 長安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 版),2012(6):02,12-15.
    [313]劉銀亮.大明宮與九成宮建筑特點的比較[N].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12-06-11(02).
    [314]劉子建,喬寧•唐大明宮設計特征探析[N].邢臺學院學報,2012-03.
    [315]唐亦功.唐代長安城的建筑及布局形式研究[N].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12-06.
    [316]杜文玉.唐大明宮金鑾殿的功能及地位研究[N].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12-05.
    [317]王建國.隋唐長安禁苑相關建筑考[N].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2(03).
    [318]郭海文,程悅然,張雯迪•隋唐長安地區尼寺雜考[N].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2(04).
    碩博論文類:
    [1]龔國強•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2]申云艷•中國古代瓦當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3]張永帥.唐長安住宅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
    [4]景宇平•寺觀與唐朝長安[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5]袁婧•關于唐代住宅的幾個問題[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6]王璐•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保護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7]王天航•唐長安木構建筑用材定量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8]王靜•唐詩中的大明宮[D].西安:西北大學,2009.
    ⑼張玲.唐亭的文化透視一一以唐代詩文為重點的考察[D].西安:西北大 學,2009.
    [10]蘆蕊•唐代長安兩市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11]陳揚•唐太極宮與大明宮布局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12]李麗靜.《云麓漫鈔》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13]凌琳.《云麓漫鈔》名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14]于薇•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1.
    [15]楊栩•唐風建筑的外觀色彩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1.
    [16]馮文慧.宋敏求《長安志》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2.
    [17]周霞•隋唐長安城門文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18]魏喜娥•宋敏求《長安志》引書鉤稽[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會議論文類:
    [1]曹爾琴•說唐長安的青門[C]//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 370—385;學林漫錄,1984(7):102—111.
    [2]韓保全.唐長安佛寺紀略[C]//陜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1983.
    [3]曹爾琴•唐長安的寺觀及有關的文化[C].中國古都研究(第一輯),1985:144— 168.
    [4]黃永年•述《類編長安志》的史料價值[C].中國古都研究(第一輯),1985:102 —123.
    [5]黃永年•敦煌寫本常何墓碑和唐前期宮廷政變中的玄武門[C]//1983年全國敦 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132-153;氏著
    《唐代史事考釋》 ,37-56.
    [6]方瑜.寂寞與超越——試論杜甫長安出游詩四首[C]//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 議論文集. 臺北:學生書局,1989:398—413.
    [7]劉健明•論唐玄宗時期的集賢院[C]//隋唐史論集.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 心,1993:54-64.
    [8]金子修一•關于唐代后半的郊祀和帝室宗廟[C]//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
    文集(下),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1123—1157.
    [9]葛承雍•唐代京城芳香建筑考[C]//國際漢學論壇.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190 —198.
    [10]曹爾琴•唐代長安住宅的規模[c]//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一一中國古都 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
    [11]池田溫•盛唐之集賢院[C]//唐研究論文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9:190-242.
    [12]常青•略論唐代長安佛教造像藝術樣式[C]//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論文集. 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210-219.
    [13]徐怡濤•唐代門窗形制考一一以唐詩及相關文獻史料為據[C]//清華大學建 筑系. 建筑史論文集.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99-105.
    [14]徐怡濤•唐代木構建筑材份制度初探[C]//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筑史論文集 (第 18 輯).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6):59-64.
    [15]王貴樣•唐總章二年詔建明堂方案的原狀研究[C]//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筑史 論文集(第 22 輯).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00):34-57.
    [16]賀從容•唐長安興道坊是否曾有五百家[C]//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筑史論文集 (第 23 輯).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7):172-180.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boshilunwenzhuanti/lishixueboshiluwnen/5761.html

    上一篇:中共革命與太行山區社會文化的變遷 (1937——1949)

    下一篇:高中歷史學術性課堂建構的理念與實踐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