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鴉片戰爭與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戰爭比較研究 ——-以軍事素養、國民性與交通為中心的考察

    發布時間:2022-02-25 10:23
    阿富汗被稱作“帝國墳墓“ ( t he tomb of the empire ) ,二百年來 ,英國、蘇聯、美國等世界強國均在此折戟沉沙,損兵折 將后顆粒無收。就英國而言 ,阿富汗與英 國發生過三次戰爭, 1 8 39 年至 18 42 年阿富汗進行第一次抗英戰爭,幾乎與此同時,中國也在與英國進行第一次鴉片戰爭,作為導火索的鴉片也正是來源于阿富  汗和印度。就抵抗國人口而言,1 8 50 年時阿富汗人口 3750000 人<D, 1 8 3 9 年時清朝人口 41 08 50 639 人氣 清朝人口 是阿富汗的 110 倍。就侵略軍人數而言,英軍侵略阿富汗的 人數為 1.7 萬人覓英軍侵略大清帝國的人數最多時為 2 萬人包然而兩場戰爭的結局讓人大跌眼鏡。馬克思曾這樣記載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戰爭的結局: “18 4 2 年 1 月 13 日,賈 拉爾阿巴德(J a lala bad ) 城墻上的哨兵們眺望到一個穿英國軍服的人,檻樓不
    Q) 科林· 麥科伊韋迪 ,理查德·瓊斯《: 世界人口歷史圖集》,陳海宏、劉文濤譯,東方出版社 ,1992 年,第 178 頁。因缺乏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戰爭時期阿富汗人口數據 ,故以 1850 年數據暫代。
    @ 此數字不包括湖南、福建、臺灣人口 ,據《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329,《清 實錄》第37 冊,中華書局 ,1 986 年,第 1188 頁。
    @ 彭樹智、黃楊文:《中東國家通史·阿 富汗卷》,商務印書館,2000 年,第 138 頁。
    @ 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 :兩次鴉片戰爭軍 事與外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 年,第 52 頁。
    • 121 •
    鴉片戰爭與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戰爭比較研究 ——-以軍事素養、國民性與交通為中心的考察
    堪,騎在一匹瘦馬上,馬和騎者都受 重傷;這人就是布萊敦(B rydon ) 醫生,是 三個星期以前從喀布爾退出的
    15000   人中的唯一幸存者。”      (D與阿富汗的輝煌戰績相比,清軍戰績 慘不忍睹,按照張莉的 計算,在鴉片戰爭的
    12 次主要戰役中清軍死約 3100 人,傷約 4000 余人,英軍死 71 人,傷 400 余人 氣 其中第一次定海之戰英軍尤傷亡,除鎮江之戰外,每一次戰役英軍死傷人數都不超過百人,而清軍除死傷外,還有大量潰散、失蹤人員未統計在冊。
    大清帝國人口在阿富汗 110 倍的情況 下,被英軍打得一敗涂地,阿富汗在以部 落為主體的情 況下打得英軍幾乎全軍覆沒,個中緣由值得深思。到目前為止  ,中文世界鮮見研究阿富汗抗英戰爭 勝利之因的成果,更無任何學術文章對這兩場戰爭作比較研究。筆者試從軍事素養、國民性、交通條件三個方面對這兩場戰爭進         行對比,探析其勝 敗之因。
    一、軍事素養對比:虎狼之師與烏合之眾
    就戰爭能力而言,阿富汗山地兵久經戰陣,在面對英軍時,表現出非常高的戰術素養,下面擬從軍隊陣  形、戰術素養 、武器射程三個方面對阿富 汗、大清帝國、英國三支軍隊作對比。
    其一,軍隊陣形。以 1841 年 11 月 20 日的戰斗為例 ,阿 富汗指揮官米爾·馬 斯吉迪在英軍的臨時軍營上方高地集結,他們挖塹壕、筑胸墻,徹底切斷英國人來自其他地方的糧襪補給,隨后開始用火炮轟炸臨時軍 營氣 史料記載:“眼見情況危急,英軍旅長立即把步兵分成兩個方隊,讓 騎兵擠在兩個步兵方隊之間,然后等待敵人發 起進攻。他相信,這個曾 經贏得滑鐵盧戰役的戰術在這里也會奏效。但阿富汗人并沒有發起沖鋒,而是在與英軍保持一定距離的地方用阿富汗長滑膛槍向編隊密集的英軍猛烈開火。身穿艷紅色寬松外     衣的英軍士兵成了活靶子,而他們 手中槍膛較短的滑膛槍卻打不到敵人,這讓他們無比懊惱 。通常情況下旅長會先將大炮對向阿富汗人,造成對方大量傷亡后再下令騎兵沖鋒收拾殘敵。然而正如凱伊評論的那樣,似   乎'上帝的詛咒降臨到這些不幸的人身上',因為他們唯一的那門野戰炮還是因為炮膛太熱而無法使用,否則 就有爆炸的風險。成批的英軍士兵就這樣不斷倒在阿富汗人的槍口下 。這時在山下兵營里觀戰的英軍驚愕地發現,一大隊敵軍正沿著山坡上的溪谷向山上毫無察覺的英國部隊徹匐前進。到達山頂后他們發出令人     毛骨悚然的尖叫聲 ,揮舞著長刀,出其不意地向英軍猛撲過去,躲藏在巖石后面的同伙也不停向英軍射擊。英軍再也無法承受 了,他們徹底崩潰。”@
    面對阿富汗的火炮 轟擊,英軍 采取滑鐵盧戰役對付拿破侖的陣 形,即把步兵擺成空心方陣。這種陣法是前面一排士兵持剌刀和長矛蹲下,構筑成最外防線,又稱刺猾空心陣。后面一排士兵站立射擊,以交叉立姿  用滑膛槍穩住陣腳,再后面還有負責裝填的戰士和預備隊,方陣中間則是空心,有時會把各種軸重或指揮系  統保護在其中。這種方陣在面對騎兵沖鋒時可以起到很大作用,敵軍騎兵縱然攻破方陣一角,也會陷入重    圍,從而很快被殲滅竺 英軍以為阿富汗會發動騎兵沖鋒 ,故而擺這樣的方陣。然而阿富汗人在英 軍射程外,他們以滑膛槍對英軍進行齊射,英軍卻根本打不到阿富汗人。”方陣前列不得不三度才被拼集齊整,毫不夸張地說,前排隊伍被全部射殺"氣在與敵軍騎兵作戰時,英軍慣用戰術就是打防守反擊,先用步兵方陣守  住陣腳 ,抵擋住 敵軍騎兵前鋒,然后用火炮 轟炸敵軍 騎兵中堅,最后自己騎兵反沖鋒 收拾殘敵。不過,由于阿富汗于溝萬壑的地形 ,英軍重火炮根本無法長距離運輸,剩下的輕型火炮 則無法對阿富汗人進行大規模殺傷,這使得英軍戰術完全破產。阿富汗人在與英軍正面交戰時,也派出部隊側面迂回,自“山坡上的溪谷”而上,用 長刀砍殺英軍,最終英軍慘敗。
    英軍的陣形在面對阿富汗山地兵時,遭到慘敗,而清軍陣形在面對英軍時,亦暴露出極大缺陷。清軍作   戰單位為百人 哨,每哨編 10 個小隊,火槍手和持冷兵 器者各半 ,前排是 20 名抬槍手,中間是 30 名鳥槍手 ,后
    0 馬克思 :《印 度編年史稿 ( 664 —18 58) 》,張之毅譯 ,人 民出版社 ,1 957 年,第 1 65 頁。
    @ 張莉 《: 第 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隊 的傷亡及其影響》,東北 師 范 大學 2008 年碩士學位 論文,第 23 頁。
    @ 威廉·達爾林普爾:《王的歸程:阿 富 汗戰記 1839- 1842 》,何暢炸 、李隴譯 ,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18 年,第 371 頁。
    @ 彼得 ·霍普柯克:《大博 弈 :英 俄帝 國 中 亞爭霸戰》,張望、岸青譯,中 國 青年出版社,2015 年,第 275—276 頁。
    @ 唐 納德·索默維爾 :《革命戰爭和法國戰爭》,范潔譯 ,背島 出 版社 ,2003 年,第 52 頁。
    @ 威廉·達爾林普爾:《王的歸程:阿富 汗戰記 1839—18 42》,何暢炸 、李隱譯,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年 ,第 372 頁。
    • 122 •
     
    面是 50 名手持藤牌 、長槍、刀、弓箭的冷兵器手。戰斗時,前 排以臥姿,中間以跪姿,后排以立姿。齊射完畢后,前排左退到后排左,前排右退到后排右,重新裝填火藥和彈丸,準備二次發射叭臨敵時,遠距離者以火   炮攻擊,稍近再放抬槍,再近的以 鳥槍打擊,最后以冷兵器肉搏廝 殺。為協 同冷兵器和火器部隊,清軍整個隊列只能以緩慢速度移動,戰術機動性相當差,很難運動到能最大限度發揮火力的有利位置。鴉片戰爭時靈活  的英軍隊形往往能成功地通過迂回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 弱處實施攻擊。清軍的隊形排列過于密集 ,一旦被英軍火炮擊中,就成片倒下,隊形崩潰。而英軍是空心方陣,被轟炸時只是外圍的一角受損,相比之下隊形基本不受影響。
    其二,戰術素養 。以 1841 年 10 月 12 日的戰斗為例 ,英軍通過庫爾德喀布爾山口時,“阿富汗人極為精通遭遇戰戰術,若不是借著火繩槍發出的閃光,根本無從判斷狙擊手身處何方。巖石和石塊看起來為他們提  供了絕好的掩護… …他們蹲踞著,只有輕型燧發槍 的長槍管和包頭巾頂端高出絕壁危崖露了出來。他們精準瞄射、彈無虛發……他們 的杰撒伊步槍或長槍在長射程內穿楊射柳,我方火槍 在同等距離卻不會對其造成任何傷害。阿富汗人能蹤影全無地隱沒在景致中,這本領也 讓英國人震恐"@。阿  富汗人以巖石為掩體,槍法百步穿楊,這種遭遇戰 打法,使得英軍無還手之力。對阿富汗人而言 ,目 標靶是穿著紅色軍服的高大的英軍身體,對英軍而言,目標靶是火繩槍在巖石間隙的一點閃光,顯然,英軍難以射中阿富汗士兵。“道路從伽拉花園中部穿過,兩旁圍墻林立,到處都有葡萄園。阿富汗人沿此排開潑 彈如雨 ,密密稠稠槍槍致命”@ 。 阿富汗人槍槍致命,表現出極 高的射擊技術與軍事素養。
    相較之下 ,英軍在阿富汗完全未表現出專業軍事素養 ,安營扎寨等方面都很 業余。以英軍在喀布爾扎寨為例,英軍營地”位于靠近庫希斯坦的大道的一塊洼地上,四周被堡壘和小山環繞與控制著,但這些堡壘既未 加以占領,也未加以拆毀。這個軍營的低矮的胸墻,可以縱馬一躍而過。除了這些缺點外,全部供應都貯藏   在離軍營邊沿相當遠的一個小堡壘內。從軍營到那個堡壘之間 有一些堡壘和有墻的園子,兩者都不在英國人控制之下 噸)。英 軍 扎營于洼地,四 面居高臨下的制高點 居然既沒有派兵把守,也 沒有拆毀其軍事設施。英軍的軍需居然放在了距離軍營相當遠的地方,一旦被敵人 切斷補給,后果不堪設想。阿富汗人反攻 喀布爾時,果然利用了 英軍的一切漏洞,英軍的安營扎寨與馬謖在街亭的安 營扎寨水準無二,最終自掘墳墓 。
    與阿富汗"槍槍致命”的軍事素養相比,清軍連瞄準都不會,魏源曾記載:"擊八十丈以外,炮口加高,量高 補墜。有量天尺插在 炮口,以定遠近,加高度數,折為尺 寸以補墜數……皆中國營兵所不習。”© 命中率主要 是 5  個部件的問題:矩度、銑規、銑尺、準星、照門。矩度用以 精確測量目標  和火炮之間距離,統規用來測量火炮仰角 ,統尺用于確定 裝藥量,準星與表尺缺口相輔,構成瞄準基線,有的可以向各個方向移動,以便修正。照門的用法是讓射手的視線透過它對準準星,準星再 對準目  標然后開火。清軍的許多火炮沒有準星、照門、銑規,5    個部件缺 3  個。有的雖裝有準星、照門,但缺乏銑規等輔助器具 ,結 果只能大致確定射擊方向,無論是確定高低夾角,還是火藥裝藥量,都只能靠士兵的   經驗來完成。顯然,這樣的戰術素養在面對英軍時不堪一擊。
    英國人這樣論述清軍的炮臺:" 廣州附近這些炮 臺…… 不過是處于幼稚階段的堡壘建筑的樣本,沒有壕溝,也沒有棱堡、斜堤或任何反擊的防御工事…… 河岸上的炮 臺都是裸露的,沒有一個能夠抵擋得住一只大炮艦的火力 ,或可以抵御在岸上與炮艦配合的突擊隊 的襲擊。突擊隊總是從他們的炮火所不及的側面和后方找到最佳的據點來襲擊他們。值得注意的是 炮臺的門口常常開在旁 邊。正面的進路 ,如果不是全不設防, 也只有一兩門大炮控制著 ,沒有壕 溝,沒有吊橋 ,沒有吊閘 或其他防御 物,除 了內外 門 那幾寸厚的木板…… 據我們的判斷 ,這些炮臺的效能.....一. 般是可能想象出那是再壞沒有的。” © 這樣構筑防御工事充分體現了清
     
    李湘蔡《: 籌備英夷議 二十條》《, 中國 近代史資料 叢刊·鴉片戰爭》第 3 冊,神州國光社 ,19 54 年,第 286 頁。
    威廉 ·達爾林 普爾《: 王的歸程:阿 富 汗戰記 1839—18 42》,何暢炸 、李蹌譯,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 ,2018 年,第 318 頁。
    威廉·達爾林 普爾:《王的歸程:阿 富汗戰記 1839—1 8 42》,何楊炸 、李隴譯,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年 ,第 370 頁。
    珀西·塞克斯 ,《阿富汗史》,第二卷 上冊 ,張家麟譯 ,商務印書館 ,1 972 年 ,第 728 頁。
    魏源《: 海國圖志》卷88《, 魏源全集》,第 7 冊 ,岳麓書社,2004 年 ,第 2076 頁。
    廣東省 文史研究 館《: 鴉片戰爭史料選譯 》,中華 書局 ,1 983 年,第 69- 70 頁。
    • 123 •
     
    軍在戰術素養上的業余水準。卡文迪斯說:“要是說在三億中國人中找不出一支好軍隊,也許是對人類的莫   大的侮辱 。” <D這句話雖然過分 ,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 鴉片戰爭前 后清軍戰術素養之低下。
    其三,武器射程。阿富汗抗英戰爭中,阿富汗人可以輕易地擊中英軍,英軍卻打不到阿富汗山地兵。英        軍中的印度兵悉達·羅摩說:“我們日夜遭受大炮炮擊攪擾。敵軍人數看似以千計增加,他們手中長長的火       繩槍射程遠過我們的火槍射程。雖然他們根本不可能抵擋正規沖鋒,但只要能在墻后屋后等地找到隱蔽處,       他們的射擊就令人苦不堪言。”©  湯因比也說:" 1   838  年不列顛的滑膛槍的射程不如阿富汗的滑膛槍射程遠。”© 阿  富汗滑膛槍 也叫杰撒伊CJ ezail) 火槍(也有的稱為吉 賽爾步槍),這是 一種由阿富汗本土設計的前裝燧發式武器。據說該槍的射程要超過同時期的滑膛火槍 100   碼( 91. 4m  ) 的距離,甚至更 遠。英國人對于阿富汗燧發長槍的評價極高,甚至直到 1870   年代,仍有一些 英國軍官認為該槍甚至可與現代化的馬蒂尼·亨 利步槍相娘美氣
    鴉片戰爭時中國 的槍炮射程與阿富汗的 情況截然相反。林則徐在 1842 年寫給友人的信中說:" 彼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己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 輾轉移時,再 放一炮,是技不熟 也。咚)林則 徐所言清軍火炮打不到英軍,英軍火炮卻能擊中清軍 ,是客觀事實,但是英軍”大炮遠及十里內外”則是林則徐的想當然。晚清文人對于軍事、數學等內容多昏噴無  知,哪怕晚清最先進的中國人林則徐依然對千火炮 射程沒有基本的準確概念。其實此時英軍射程最遠的 42 磅彈岸炮也就是射程 3100 碼( 2850 米)©,何來“十里” ( 5000 米)?
    阿富汗的部分武器裝備性能參數在英軍之上,而清軍武器在射程、射速方面則全面占下風。清軍鳥槍鉛      丸重 31. 5 克,裝填火藥 10. 5 克,射程 150 米,射速 0.3 -   0. 5 發/分鐘;抬槍鉛丸重 18. 9 克,裝填火藥 132 克,
    射程 480  米,射速 1 發/分鐘。英軍伯克式前裝線膛燧發槍鉛彈重 35 克,射程 220  米,射速 2-  3 發/分鐘; 布倫式威克前裝滑膛擊發槍彈丸重 53 克,射程 330 米,射速 3— 4 發/分鐘氣  總體而言,清軍在 武器上占劣勢 ,
    清軍抬槍雖然射程遠,但裝備數量很少。此外,清軍鳥槍、抬槍的制造工藝粗糙,槍身太長,彈藥裝填、射擊均   不便,且射速慢 ,因此清軍武器在綜合水準上遠遜 千英軍。
    久不聞兵戈的清軍在軍事素養上依舊停留在中世紀的狀態,而阿富汗人通過與英國人的接觸,已經掌握  了許多現代武器和軍事戰術,如此,阿勝清敗便 不足為奇了。
    二、國民性對比:彪悍善戰與武德廢弛
    乾隆二十四年(1 759) ,清朝平定 大小和卓木時,清軍為捉拿大小 和卓木,曾 至阿富汗部落邊境 ,阿富汗巴 達克山部落將小和卓的人頭送來,清軍退兵,這是清朝人與阿富汗第一次打交道。此后,中國士大夫不斷留         下有關阿富汗的記載,在他們眼中,阿富汗人驍勇善戰,勇武過人。乾隆四十年 (1  775  )  ,七十一 所著《西域聞見錄》中有"敖罕"的記載,”敖罕”就是阿富汗,他說阿富汗人“多力而橫恣,遇有戰陣,輒為前鋒,無火槍弓矢,    專用木矛,沖突于矢石之間,矯疾無倫……西域人皆畏之……侵凌相尚,劫掠成風,既大遠千中國圣人之教,       又不解佛教慈  悲之說,嗜殺好 利,篡奪相循“巠  18   世紀阿富汗人好勇斗狠、能征善戰巳經成為中國 人對其國民性的認知。1795  年至 1798   年,擔任新疆鎮迪道的福慶在《異域竹枝詞 》中寫道:“ 紅頭子國少人倫,束腕纏 頭戰斗身 。”他在自注中解  釋“紅頭子國” 就是阿富汗,阿富汗人“多強力,好殺,其 名山大川之中有煙癱“氣在 1849 年成書的徐繼含的《瀛寰志略》中,阿富汗仍舊是崇尚武力的形象:" 勝兵數萬,軍 器用鳥槍、長矛、腰
     
     
    0 約·羅伯茨 《: 十九世紀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蔣重躍 、劉林海譯《, 西 方的中國形象 》,中華書局 ,2006 年,第 109 頁。
    @ 威廉·達爾林普爾《: 王的歸程:阿 富汗戰記 1839- 1842》,何暢炸、李艙譯,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2018 年,第 365 頁.
    @ 阿諾德·湯因比《: 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晏可佳、張龍華譯《, 湯因比著作集 》,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16 年 ,第 172 頁。
    @  方麗《: 英 國 馬蒂尼·亨利后裝步槍 VS 阿富汗前裝燧發 長槍》《, 輕兵器》,2012 年第 5(下)期。
    @ 《林則徐全集》第七冊《信札》,海峽文藝 出版社,2002 年 ,第 306 頁。
    @  張建雄 ,劉鴻亮 :《鴉 片戰爭中的中英船炮比較研究》,人 民出版社 ,2011 年 ,第 180 頁。
    @  張建雄 ,劉鴻亮 :《鴉 片戰爭中的中英船炮比較研究 》,人 民出版社 ,2011 年 ,第 2、3 頁。
    @ 七十一《: 西域聞見錄》,《中國 邊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一部第一冊,全國圖 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 ,2003 年,第 157 頁.
    @ 福慶:《異 域 竹枝詞 》,《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 ,1 985 年,第 33 頁。
    • 124 •
     
    刀,不習弓矢……敖罕,西域之大國,亦西域之亂邦,詐力相尚,日日皆逐鹿之勢,蓋自古而然。”叨阿富汗群雄 逐鹿,兵贅頻仍,已經是清廷士大夫的共同認知。
    晚清士人最早 記載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戰爭的是魏源 1852 年擴充為 100 卷的《海國圖志》,《海國圖志》
    對阿富汗國民性有比較客觀的論述,阿富汗“民樸實,有仇必報,百年不忘。恥買賣,不肯家居,以持械爭戰為   要務。山峽甚多,有外人入之,即絕其歸路,故敵國不敢侵,而屢伐他國獲勝……道光二十一年冬,土民乘冬攻擊英兵,英兵乏衣食,多斃者。次年英兵攻之,仍令前王攝權,地始安靜“氣在晚清士入筆下,阿富汗人彪悍善戰,一言不合即兵戈相向。《阿富汗斯坦志》云:“阿富汗人最嗜敗獵,而縱鷹搏獸,尤其所好,常逐鹿千平 原……彼輩索善騎射,而所用土制之槍,施放咸中準的,阿富汗人常團聚以行樂。其聚也,非以貿易哄斗,惟歡呼作樂而已。或較刺擊,或競射賽騎,或作各種無律之野樂以為樂。”©蕭應椿《五洲述略》載阿富汗"戶口甚稀,概崇回教,性擴悍,好戰斗,一言不合,輒以千戈從事”@。精千騎射、弓馬嫻熟的阿富汗人驍勇善戰,在  他們的槍下,許多殖民者最終會成為活靶子。
    至清末新政時期,晚清士人對阿富汗國民性巳經有了比此前更多的認識,盡管這種認識并不一定絕對客  觀。《阿富汗斯坦志》云:“阿富汗人自幼時即使之習慣流血之事,故不以死為畏,而搏擊極驍勇,然一遇敗釁, 則心亦易灰。性好擾亂,不善守國法,及軍律,當有求千人時,外貌似頗坦白,且善交接。若所求不遂,則亦粗   暴狠惡,絕無人理。善設偽誓,而奸詐虛驕,貪瀆無厭,復仇必逾其分,且極殘忍,務求快意。雖擲己之生命,   亦所不惜。定律極嚴,雖小過亦獲嚴譴,犯法之易,他處無可比者。然犯者亦不常治,設或科罰,則罰極嚴厲。   在阿富汗斯坦諸民族中,以阿富汗人最好爭斗,且詭詐無信,陰行離間。及與人斗毆,視若常事……至其天性之慘刻,殆如食烏之鶴……平 H 嘗以世系與獨立及其 戰績 ,自豪 千人 ,以彼阿富汗入,實為第一等國民,即不有所加上于人,然心目中常自以為阿富汗人也。”©說阿富汗人“一遇敗釁,則心亦易灰“顯然不妥,阿富汗人面對英國的三次侵略戰爭,皆不屈不撓,怎會心灰意冷?說阿富汗人“善設偽誓,而奸詐虛驕",其實也是晚清   士人參考英國等殖民者的記載,重述西方話語。
    英國在與阿富汗打交道時,屢屢中計,自然會丑化阿富汗人。但深入了解阿富汗人以后,英國人對阿富
    汗民族這樣評價:“阿富汗人是極其吃苦耐勞、果敢無畏、獨立自主的民族,百伶百俐善諧謔,隨時樂千天南海   北妮妮而談,這令他們成為非常討人喜歡的同伴… 阿富汗紳士克己復禮,人人舉止優雅。”可我國人利亞霍
    夫斯基認為“阿富汗人素以尚武好斗著稱,歷代征戰者都試圖以劍與火來確立自己的統治,好在此地集結部   隊,所以阿富汗人自青少年起就開始從軍“氣生千阿富汗的美國人塔米姆·安薩利寫道:"這里的人民向來   悍勇不馴,還有著虔心宗教、仇視外族的名聲。部落,是他們永恒的歸宿。頭巾、胡須、長袍、彎刀與馬匹是部   落習氣的象征。每一個部落都必須擁有這些東西,否則,他就不屬于這里。咚)可見,凡是與阿富汗入打過交道的各民族都普遍認為阿富汗國民驍勇善戰、民風強悍。
    阿富汗國民性尚武,勇敢善戰的民族在面對侵略者時敢于亮劍,自然會讓侵略者撞得頭破血流,而鴉片  戰爭時的晚清國人則軍無斗志,毫無血性。軍人地位低下,完全沒有榮譽感。在晚清中國當軍事顧問的德國  人漢納根說:“西國之將領由武備院肆業生考充,兵弁以次第升,必其學成而后致用。中國以行伍出身為正  途,用意本相吻合,乃偏視兵之流品為最卑,遂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鄙諺。而凡閥閱之子弟,博雅   之生徒,盡以入伍為大恥。惟窮無聊賴、游手好閑之輩,始貪其月餉而趨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最
     
    徐繼備:《瀛 寰志略》,《近代文獻叢刊》,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1 年,第8 3 頁。
    魏源:《海國圖志》卷19,《魏 源全集 》,第 5 冊 ,岳麓 書社 ,2004 年,第 721 頁。
    學部編譯圖書局:《阿 富 汗斯坦志附新志》,《歷代 地理外紀史籍叢 刊》,第 1 冊,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 年,第149 頁。
    蕭應椿:《五洲 述略》,《歷代 地理外紀史籍叢刊》,第 63 冊,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 年,第 338 頁。
    學部編譯圖書局:《阿富 汗斯坦志附新志》,《歷代 地理外紀史籍叢 刊》,第 1 冊 ,北京燕山 出版社 ,2018 年,第 144 至 146 頁。
    威廉·達爾林 普爾:《王的歸程:阿富 汗戰記 1839—1 842》,何暢烤、李隧譯,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2018 年,第 452 頁。
    利亞霍夫斯基 :《阿 富 汗戰爭 的悲劇》,劉憲平譯,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年,第 4 頁。
    塔米姆·安 薩利:《無 規則 游 戲:阿 富 汗屢被中斷的歷 史》,鐘鷹翔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第 3 頁。
    林樂知譯 述:《德國 漢納根軍門語錄》,《萬國公 報》,第 80 卷 ,1 895 年 9 月,第 1 8 頁。
    • 125 •
     
    早出自宋人《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平話》卷上,原文為:“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漢唐時期的中國人還充 滿了尚武精神,對外作戰屢戰屢勝,自宋以來,尚武精神逐漸衰頹,到晚清,軍隊更是缺乏武德,自然在英軍面   前不堪一擊。
    在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戰爭時,阿富 汗人以強宗大族為紐帶 ,以 宗族對抗英軍,不像晚清中國軍人“勝不相
    讓,敗不相救"。對此,《續瀛寰志略初編》記載阿富汗“先王之世,以分族為分國,故君子有收族之禮。自漢迄 唐,強宗大姓,率子弟以捍外侮者,屢見于史冊。豈非宗法未廢,族可得民,而先王治天下之跡,由分而之合,   亦由合而之分,可知者固如此哉"。。從國家角度言,阿富汗強宗大族的模式可能會削弱國家權利,但從社會 角度言,卻能提高社會的組織力和戰斗力。
    “民族國家”是法國大革命以來歐美各國的標準模式,因為“民族國家”就是按照西歐的國家模式定義的。
    大清帝國可以看作是超越民族國家的天下朝貢體系,民族國家是多國并存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晚清前的大   清帝國在原則上不承認任何與自己對等的國家氣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清本身就是一個世界。與這    兩種模式不同 ,像阿 富汗這樣的伊斯蘭國 家則是亞于西方定義下的“民族國家“ ( nation-s tate ) 的政治實體, 阿富汗始終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形態。作為一個國家需要具備的因素至少要有:領土、清晰的邊界、普遍  遵守的法律、統一的貨幣。然而阿富汗除了有領土,國內人民有共同信仰-伊斯蘭教外,在國家層面就再    也沒有共同點了。因此,在阿富汗這樣的國家,國王只能控制首都喀布爾,并接受幾個大城市地方豪強的朝  貢,而在這幾座城市之外,都是由地方宗族長老控制,英國即便從國家層面戰勝阿富汗,并不代表就能戰勝各地方強宗大族,只有戰勝實際控制國家政治生活的地方強宗大族才算取得戰爭勝利。“全民皆兵"的阿富汗  使得英、蘇、美等國軍隊防不勝防,最終有了“帝國的墳墓”這一稱號。
    《續瀛寰志略初編》云:阿富汗“分為二十四族,每族聚居一地,自理其事,其長之升降,亦聽命于王,雖雜 用回教,然實不相通,軍額有馬隊一萬三千入,步卒二千五百人,國有大戰事則人人能兵,其人勇猛樸誠”氣“人人能兵”的阿富汗以強宗大族為紐帶,從地方角度而言,國民性有其共同體利益,故能團結一致,給英國人   以極大打擊。恩格斯說:“阿富 汗人是勇敢、剛毅和愛好自由 的人民. 戰爭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消遣和擺脫
    單調的營生的休息。阿富汗人分為若干克蘭,大大小小的首領對他們實行類似封建的統治。噸)阿富汗雖然  在國家層面不夠強大,但地方上的強宗大族為了保護地方利益,在面對英國侵略軍時表現出驚人的戰斗力,  各地方部族長老都以抗英為己任。相反,鴉片戰爭前后的中國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國家,在面對侵略軍時  仍舊一盤散沙,我行我素,毫無國家觀念,這樣的國民性焉能戰勝侵略軍?
    法國探險家古伯察記載,道光皇帝死后,他曾在茶館里大聲議論皇位繼承問題,想刺激中國人發表意見, 但無人作聲 ,”這種冷淡的態度著實讓 我們生氣。這時其中一個良民站起身 ,以長輩的姿態,把他的兩只手放在我們的肩膀上,帶著相當諷剌意味的微笑作答:聽我說,朋友!你們何必用這些無濟千事的推測來勞神費   心?朝廷官員不得不管國事,他們吃俸祿就要管國事,那么就讓他們賺錢得了。但是別讓我們去煩這些與我   們不相干的事,我們徒勞無益地去過間政事才是 大傻瓜"氣 國民性渾渾噩噩,對于國家大事視 同兒戲,國民缺乏對國家發自內心的認同感,這樣的國家在與英國軍隊交戰時豈能勝利?
    鴉片戰爭期間,以揚威將軍身份在浙東抵抗英軍的奕經在奏折中說,清朝百姓在圍觀清軍在浙東與英軍   作戰時,根本沒有人支持清朝軍隊,“百姓男婦亳無畏懼,從旁指點嬉笑,竟不知是何肺腑?”©鴉片戰爭期間,  此類事情不勝枚舉。從國民性角度講,大清百姓對清政府沒有認同感,對侵略戰爭的價值判斷缺乏是非感,   把自己當成旁觀者。梁啟超斥責旁觀者說:“國人無一旁觀者,國雖小而必興;國入盡為旁觀者,國雖大而必
     
     
    0 世增譯,顧 錫爵述:《續 湍寰 志略初編》,《歷代地理外 紀史籍叢刊》,第 78 冊,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 年,第 374 頁。
    @ 《中俄尼布楚 條約》承認俄國與自己 對等 ,是康熙基于現實的馬基 雅維利 主義的考址。
    @ 世增譯,顧錫 爵 述《: 續瀛寰志略初編》《, 歷代 地理外紀史籍叢刊》,第 78 冊,北京燕山 出 版社,2018 年,第 3 76 頁。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4 卷,人 民出版社 ,1 974 年,第 77 頁。
    @ 古伯察:《中華帝 國紀行 在大清國最富傳奇色彩的歷險》,張子滑等譯 ,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第 55 頁。
    @ 中國第 一歷史檔案館《: 鴉 片戰爭檔案史料》,第 5 冊,天津古籍 出版社 ,1 992 年,第 85 頁。
    • 126 •
     
    亡。今吾觀中國四萬萬人皆旁觀者也。 ”0 梁啟超此言儼然是阿富汗與晚清國民性對比之不 刊之論。阿富汗人在面對英軍侵略時,幾乎沒有旁觀者,漫山遍野的游擊隊讓英軍聞風喪膽,而晚清國人大多數在面對英軍  侵略時持旁觀態度,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戰爭只能慘敗。
    三、交通對比:千溝萬壑與平疇千里
    就交通條件而言,阿富汗于溝萬壑,平原多為沙漠。在這樣一個地理狀況復雜的國家,英軍的運輸和補  給都受到極大限制。英軍何烏少校曾繪制有一張從喀布爾到白沙瓦的道路狀況表格,阿富汗山地交通之艱    險于此可見一斑 :胡爾德·喀布爾河 ,海拔 7466 英尺,通過六里長的一個隘口 ,過這條河 23 次; 德辛隘口 ,海拔 8173 英尺,這條路要過 7 個山口,在河谷 宿營; 阿拉倫特(巨人墓),道路是在一個多 石的峽谷 之上 ,水不好;盧德- 依—庫塔·宋,在巖石的道路上爬上爬下 ;蘇菲德·宋 ,上坡下坡 ,進入岡達馬克谷 ,最后 3 英里是壞路;蘇丹普爾,路在一低平和多石的沙漠上;查爾底,頭一段上坡,然后進入一寬廣的山谷氣
    如果說這些描述還不夠直觀的話,英軍的戰地記錄應該說非常真實地反映了阿富汗的交通狀況。文遜特·艾爾爵士這樣記載胡爾德·喀布爾關隘:“這個可怕的狹道全長有五里光景,它被兩側高峻的山脈封閉  起來,在這個季節,太陽只能從隘道的險峻的峭壁中透入一線瞬時即逝的陽光。一股山澗急流沖向路中央
    ……水邊上結著厚厚的冰凌,冰凌上又積著擰滑不堪的雪堆……我們得在這條小河上過來過去二十八次之     多……對方向先頭部隊猛烈開火。” CT! 18   42 年 1 月 1 2 日 ,英軍向賈格達拉克關隘前進 ,”這個可怕的狹道約有兩里長,窄極了,四面被險峻的高山所包圍。這條路有一個相當大的上斜坡,在接近坡頂時,發現有完全遮蓋著狹道的,由帶剌的橡樹的枝權構成的兩座堅固的障礙物,又擋住了去路。在這里,傷亡又是十分慘重“氣  僅一條小河就讓英軍來去 28 次,婉蜓曲折的河流 ,巖石峓呴的道路,使得英軍根本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軍事實力。"穿越山口難如登天。英格蘭人早在兩個月前就將兩門大炮和用數于頭驢馱載的火藥送至山口,以便  掃清道路,他們還不得不用繩索將這些物品逐一拖拽上來。運送其他補給同樣艱辛,代價是損失了大批駱    駝、馬、健牛”©,戰爭補給相當艱難。阿富汗的山多是巖石山,寸草不生,英軍根本不可能因糧于敵,拾取腐肉使得英軍大量食物中毒,非戰斗減員也為數不少。
    與阿富汗抗英戰爭中英軍遇到的艱難狀況相比,英軍在中國面臨的自然環境儼如天堂,鴉片戰爭中英國   與中國主要的 12  次戰斗,分別發生在浙江舟山定海、廣東東莞沙角和大角、廣廣東州烏涌炮臺、廣州、廈門、浙江寧波鎮海、浙江嘉興乍浦、上海吳凇、江蘇鎮江等地。這些地方除鎮江外,皆位于中國沿海,英軍戰艦來 去自如,如臂使指,戰場全在膏腴之地,英軍可隨時補給,與阿富汗的地理環境有天壤之別。
    相比之下,清軍雖然本土作戰 ,但交通遠不如英軍便利。被英國國會任命為全權代表的璞鼎查  1841  年6 月 5 日離開倫敦 ,坐船到地中海后 ,由陸路過蘇伊士運河(當時運河尚未開通),而后在紅海乘船 ,7 月 7 日抵達孟買 ,在孟買停留 10 天后 ,7 月 17 日再出發,8 月 10 日即抵達澳門 。從倫敦到澳門僅用 67 天,如果創
    去在孟買停留的 10 天,則只用 57 天氣 與璞鼎查相比 ,林則徐的進度就要慢得多了。林則徐 1839 年 1 月 8 日從北京出發,”午刻開用欽差大臣關防……由正陽門出彰義門  “ , 3 月 10 日抵達廣州仇 用時 62 天。英國人從倫敦至澳門的時間比中國人從北京至廣州的時間還要短,這就是中英之間的交通差距。如果說欽差大臣    僅帶隨從,速度還能快一些的話,身披甲胄、攜帶輻重的清軍士兵的行進速度則更加緩慢。道光二十一年九  月十二日 (1 841 年 10 月 26 日)道光帝下令 ” 于四川建昌、松潘兩鎮屬內,挑選精兵……共足二于名之數…...
     
     
     
    0 湯志鈞,湯仁澤 :《梁啟超全集》,第二集 ,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 ,2018 年,第 227 頁。
    @  珀西·塞克斯 :《阿富  汗史》,第二卷上冊 ,張家麟譯 ,商務印書館,1 972 年,第 724-  725 頁。
    @ 珀西·塞克斯:《阿富 汗史 》,第二 卷上冊 ,張家麟譯 ,商務 印書館,1 972 年,第 724-  725 頁。
    @   珀西·塞克斯 :《阿富  汗史》,第二卷上冊 ,張家麟譯,商務印書館 ,1 972  年 ,第 742 頁。
    @ 威廉·達爾林 普爾:《王的歸程:阿富  汗戰記 1839—18 42》,何暢炸、李庖譯,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年,第 183- 18 4 頁。
    @ 原 文 為 “T hey left  London  on  the  5th  of June, and on the 7th of  July reached  Bombay, which  they left on the 17th, arriving in  China  in 67 days after they left England” 。《中國叢報》,第1 0 卷,18 41 年,第 476 頁。
    @ 《林則徐全集》,第 9 冊《日記》,海峽文藝 出版社 ,2002 年,第 36 5、382 頁。
    • 127 •
     
    前赴浙江軍營,聽候調遣"覓 十二月 二十日(1 8 4 2 年 1 月 30 日)這 2000 人中的第一批 380 人才到達@。 道
    光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 1 8 4 2 年 2 月 21 日)“四川末起兵三百人 ,尚未報到“氣 從四川到浙江,11 9 天下來 , 還有六分之一的人沒到,比起英國人 62 天即可從倫敦到澳門的速度,清軍 不疾不徐,如蝸行 牛步 ,這樣的交通差距使得清軍根本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只能被動挨打。
    綜上,從交通角度而言,在地形與交通工具的雙重影響下,于溝萬 壑的阿富汗成為大英帝國陸軍的墳墓, 而平疇于里的中國沿海則成為英軍的靶場。
    結語
    無論是戰爭能力、國民性 ,還是交 通條件 ,阿富汗人都 有巨大 優勢 ,于是贏得了抗英戰爭的勝利。與阿富汗過硬的戰爭能力,生而為戰士的國民性相比,大清帝國則如同一個中世紀的地理名詞,與英國這樣一個現  代化國家作戰,其結局可想而知。戰爭勝敗不只取決千綜合國力,也取決于單場戰爭的投送能力。英國最長  千海戰,海軍無法在阿富汗內陸破碎的山地施展,阿富汗人因地制宜,本土作戰,自然能取得勝利。清政府雖然總兵力有 8 0 萬人,遠大于英國遠征軍巔峰時的 2 萬人,但是清軍駐扎過于分散,其軍 隊 主要用于彈壓各地可能出現的民變,而不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來抵御外侮,故而戰斗能力遠遜于英軍。與此同時,英國在  鴉片戰爭中以海軍攻擊沿海各地,即便是打到鎮江,也是軍艦溯長江而上,故而基本不存在阿富汗那樣的陸  路交通運輸問題,這就是兩場戰爭勝敗判若霄 壤之由。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biyelunwen/2183.html

    上一篇:作為“反應裝置”的戰爭和作為“認知裝置”的“戰后” —為日本戰爭文學研究再尋坐標的嘗試

    下一篇:論種植間距對谷子生長的影響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