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寫作一點通
發布時間:2018-05-10 14:40
談談博士論文的開題陳述寫作問題。博士生入學即能夠選題,但開題陳述是有要求的。其要求是我帶碩士研討生、博士研討生以來的經驗總結,一起也參閱其它高等院校如南開大學等博士論文的開題要求。曾經我曾給咱們講過,現在再側重三點:
一 標準操作
標準操作要講究程序,博士論文開題應遵照以下四個進程操作:
(一)寫開題陳述的條件
能夠寫開題陳述其基本要求包含兩個方面,從教育方面講,要修完所學課程,學習成績要合格;從科研方面講,要有階段性研討效果,所寫問題有必要是自己了解的,并且是深思熟慮的,對相關材料的占有是豐厚的。
?
(二)開題陳述的方式與結構
側重留意四點:1明晰立意。即要告知自己為什么寫這個問題?從何時開端研討此問題?研討的含義安在?等等;2國內外研討的現狀。即你所作的論文應該是在此根底上的進步,是對此問題的進一步闡明;3研討的新意。即你的首創、奉獻是什么?有什么新效果?4研討方案。即在開題陳述中要講清研討方案,并要詳細詳盡。
(三)開題起點與根底
寫開題陳述的起點問題,也就是在什么根底上進行研討。應該是對國內外研討的現狀進行評述,然后在此根底上加深。建立起點的原則是|:是在現有根底上進步。而實踐的起點則應對導師的有關學術觀念加以評述,并以此做為接力點,踩在別人的膀子上往前走。導師此問題的研討結尾應該是你們的起點。舉例來說,有的同學寫城市運營時提出一個"指標系統",寫這個問題就要明晰自己的起點在哪里?自己的渠道搭在什么根底上?理論的起點應該是現在已有的指標系統,實踐的起點應該是導師的有關此問題的觀念。關于"指標系統"我曾在我的兩部書中有所涉獵,但都從未自稱是什么"系統",相反我側重是"舉例",由于完結一個系統是很難的,我想留給后來者,可是我一直建議城市經濟學里是要有指標系統的。一起我輔導的我的博士生畢業論文里,已開始建立了有關城市管理的指標系統(見王延輝畢業論文),也表現了我的思維,你們寫城市運營的指標系統理應將此視做第一手參閱材料,你可在這個根底上改善,而不是避開這個根底從頭自搞一套,效果畫虎不成反類犬。
(四)開題陳述的要點
一言以蔽之,就是立異。這是最引人入勝的當地,也應該是你們文中最精彩的篇章。有的同學的開題陳述恰恰在這部分從略,是不合適的。這部分應該是你們著翰墨最多的當地,是你超越前人,亮出自己觀念,最打動聽的當地。
二 清除舊習
我以為,咱們現在做論文的博士生依然存在以下三種舊習需求清除:
(一)抄襲型
抄襲之風,由來以久,有道是"全國文章一大抄",而我輔導博士生論文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清除抄襲之風,寫出自己的觀念來。歐洲聞名時裝飽覽展現專家、瑞典勒塞克公司規劃師瑪莎?柏克倫德在她的《參加WTO后的我國時裝》一文中寫道"在我國存在著拷貝問題。從一件衣服到高科技產品在我國都能夠被拷貝出來,我發現這樣的工作方式卻被一些人或多或少地承受了"。"當然,從其他規劃師的著作中取得創意并沒有什么過錯,但重要的是有必要辨明尋求創意與抄襲拷貝的不同。許多公司以為只需如出一轍才算拷貝,假如選用或人規劃的一部分是徹底能夠的,可是在國際其他國家,即便你只選用了或人規劃的一部分也將被以為是抄襲。"可見,部分的仿照也是抄襲,對此咱們應該引起高度留意。
在服裝行業里,要造新衣服需求規劃,規劃不能抄襲,否則是侵略知識產權。理工科畢業生寫畢業論文也叫畢業規劃,不是抄襲。在臺灣,導師要求學生每篇論文都要親身查詢,并且要把查詢辦法和經過寫出來,從制度上確保了學生抄襲之不可能。這都是值得咱們很好學習的!
(二)描繪性
這個問題能夠說更遍及。特別是教師身世的學員寫講義寫慣了,把別人的效果拿來一編列,標上章節符號就算自己的了。僅僅描繪、"批發"別人的陳貨,擺的琳瑯滿目,就是沒有自己出產的東西。有些自然科學的確只需好好描繪客觀存在就能夠了,如地理學、天文學等等;前史學一般也只需求描繪前史進程(當然也與人的前史觀有很大聯系)。經濟學只描繪肯定是不可的。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的性質把私人資本的仇視引到戰場上來。經濟學論文必定要經過證明、論爭才干建立的,真理只需愈辯愈明。任何淺層次的描繪文都不是論文。
(三 ) 說教式
你們從寫碩士論文起就有一個不成文法的傳統習氣,先引經據典鋪陳一堆理論,外國的打頭,我國的跟從這以后,洋洋萬言,顯得很有學識,可是這些理論是干什么的,與你的論文主體思維是什么聯系,則對不住,不甚了了;后邊接著就是一堆"實證研討",一半對一半,各管各的。其實,證明進程應該是理論與實踐難分難解的進程,水與乳是分不出來"邊界"的。分出來了就是蛻變了,不能飲用了。不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理論,就是說教式的理論,沒有用的煩人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就是有"矢"沒有"的",就不能讓人承受,其效果也發揮不出來。人們常說:理論是灰色的,而日子之樹常青。就是這個道理。
一切這些舊習必定要改,要引起留意,防止舊習變惡習。
三 功夫到家
這兒講三個到家
(一)材料到家
材料到家就是要有滿意供自己用作證明的古今中外的材料到手,并且重在了解,吃透吃飽,這樣才干羅致養分.有的作者參閱書目一長串,運用起來卻不能稱心如意,白費.裝門面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二)知道到家
知道到家就是前面談到的"含義",只需知道到家才有動力,才干進步,寫出新意。一起,能夠把所寫問題拿出去,讓人了解,任世人評說。應該抵達一個境地:不達方針不罷手。
(三)邏輯到家
邏輯到家是辦法問題,我以為這方面還要加強。概念明晰,邏輯謹慎,層次分明要下功夫去研討。我看最近送給我的兩份開題陳述,這三方面很不到家,還存在前面說的舊習,要快點改喲!
(于寧依據饒會林教授于2001年11月3日對博士生的授課說話收拾)
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學作研討生的同學,讀到我最近在《》宣布的關于學術研討的文章,說他和一些同學很想知道關于寫論文的事,陳辭誠懇,期望我能在《》作回應。既為人師表,這樣的要求我是不能推辭的。
先答該同學的一個問題:博士論文與碩士論文有什么別離?嚴格來說,沒有別離。一篇好的碩士論文,勝于一篇普通的博士論文;一篇博士劣作,碩士不如也。因而,一位大學研討生,若有進取心,是不應該考慮寫碩士論文的。在美國,經濟學碩士是不必寫論文的。大致上,該碩士是個安慰獎。你攻讀博士讀了兩三年,校方以為你拿博士沒有期望,但又不好意思要你白手而去,就給你一個碩士。
在美國的名大學,如芝加哥大學,一位學生請求讀碩士,是不會被考慮的。這是由于他們以為請求者沒有進取心,孺子不可教也。同學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校內的教師說博士與碩士論文的別離,是有或沒有創見。錯!英諺云:太陽之下沒新事。另一方面,只需不是抄襲,是自己想出來的,要徹底沒有創見就不簡單。
舉一個例。我自己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推翻了經濟學二百年的觀念,應該是有創見了吧。但我的教師艾智仁對我說:「你的佃農理論是傳統的經濟理論,半點創見也沒有;但傳統的佃農理論,卻是由于不明白經濟理論而搞錯了。」這樣,你說是我立異,仍是向來剖析佃農的學者立異?同學要留意的是絕大部分的所謂立異觀念都是廢物,一文不值的。故意去立異是犯了學術上的大忌。找到了一個自己以為需求解說的現象或問題,翻閱一些有關的論著,就放膽地自己去想,想時要徹底不論有沒有新意--到最終,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在經濟學行內我被以為很有新意,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很少閱覽別人的論著。
六十年代初期,我大約下過三年苦功讀書,晝夜不分地在圖書館內日子,但這以后就與書隔離了。嚴格來說,我沒有讀書(或讀別人的論著)最少三十年。我喜愛天馬行空地自己去想——就是與搭檔研討我也是不喜愛的。對我來說,單獨考慮是一種趣味,因而,在學術上我歷來沒有與別人合作過一篇文章。要寫博士論文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寫經濟論文,你對經濟理論必定要有適當的把握,由于問題必定要從一個理論根底去看。但這理論的操作不需求很全面。經濟學理論的全面操作,花終身也不滿意。你要全面有點知道,但在某一部分要知得很深化,把握得很通透。
舉一個例,高斯(R.H.Coase)對一般的經濟理論知得很少,但在「本錢」的概念上卻超人幾級。他一切的重要論著都是與「本錢」有關的。我自己對一般經濟理論的知道,比高斯多,但卻比不上港大的任何一位搭檔。但像高斯那樣,我有才有所長:在價格理論中,我對需求規律的知道獨樹一幟,所以每次出招都是需求規律,盡管我很少提及「需求」這一辭。
任何世事,能夠從很多個不同的視點看。高斯以「本錢」看國際,我以「需求」看國際,但咱們的定論十之八、九都是相同的。所以同學要寫博士論文,或要在經濟學上有點建樹,對經濟理論要簡略地全面知道,但更重要的是要會集而深化地對某部分(或某小部分)操作自若。
沒有如上所說的理論根底,你身手再大也不簡單寫得出一篇可取的論文。這比如締造房子,你不明白得用東西,從何建起?全國的東西數之不盡,你不可能件件皆能。與其每件一知半解,倒不如選一兩件自己能夠操控自若的。
有了東西,其他的就要靠自己,也要碰碰命運。經濟學的實驗室是實在的國際,那你就要到商場逛逛。你要像小孩子那樣看國際,或學劉姥姥入大觀園,盡可能天真地看。沒有成見,不論別人怎樣說,你會覺得國際無奇不有。任何一「奇」,都是博士論文的大好標題。試舉一些比如吧。
為什么在有競賽的商場上,購物者會討價還價?一切經濟學講義都不容許這個現象——我自己為此想了三十多年,到上一年才找到答案,但由于退休將至,不打算著筆了。為什么在九龍廣東道的玉器商場,玉石的原件出售時不切開來,讓買家看不清來猜想石內的玉質是怎樣的?為此,一九七五年我坐在廣東道的街旁賣玉,到七六年有了答案,但今日還沒有寫出來。
是的,科學上的學識,是由于不明白而要試作解說,對或錯不重要,有沒有文章宣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滿意自己的好奇心。同學們若沒有好奇心,就不應該在什么學位名銜上打主意。你要在手刺上印上什么銜頭,沒有誰管得。(我自己是歷來不必手刺的。)找到了以為需求解說的現象,你就以自己所知的理論作剖析,有了大約的答案,就以假說(Hypothesis)的方式來處理,再到商場收集依據,印證自己提出的假說是否被推翻了。這樣,博士論文就是一級的。
到達如上所述,你還要做兩件事,其一不重要其二重要。不重要的是要清查你的論文標題有誰作過類同的研討,補加些注腳,充充局面,好叫論文比較簡單宣布。重要的是到最終你要把自己的假說一般化,期望這假說能引用到不同的現象去。
這最終一點的或大或小,或成或敗,就要靠點命運了。高斯由于研討電臺的播送頻率而成功地把問題一般化,成立了高斯規律,拿得諾貝爾獎!
本文由代寫博士論文整理,本文不代表本站觀點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lunwenkaiti/12.html】
上一篇:2018屆論文開題答辯安排
下一篇:博士論文工作計劃及開題報告有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