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陳述 1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2
(三)文獻綜述 2
(四)研究方法、思路與創新點 7
1、研究方法 7
2、研究思路 8
3、研究創新點 9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10
(一)概念界定 10
1、大學生 10
2、個人信息管理 10
3、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 11
(二)理論基礎 11
1、Jones 個人信息管理模型 11
2、Wilson 信息行為模型 13
3、動機理論 15
4、計劃行為理論 15
(三)本章小結 17
第三章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18
(一)訪談設計 18
1、研究程序 18
2、訪談大綱設計 18
3、訪談對象選取 19
4、資料收集與整理 20
(二)編碼分析 21
1、開放式編碼 21
2、主軸編碼 25
3、選擇性編碼 27
4、理論飽和度檢驗 28
(三)理論模型構建 29
(四)研究假設 29
1、感知有用性 29
2、感知易用性 29
3、感知權威性 30
4、自我效能感 30
5、情感負荷 30
6、主觀規范 31
7、個人行為態度 31
8、行為意向 31
(五)本章小結 32
第四章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實證研究 33
(一)研究設計 33
1、問卷設計 33
2、量表設計 33
(二)問卷數據分析 37
1、樣本統計分析 37
2、問卷信效度分析 38
(三)模型結果驗證 41
(四)影響因素結果分析 4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啟示 44
(一)研究結論 44
(二)研究啟示與建議 45
1、端正行為態度,明確行為意向 45
2、提升自我效能,判別有用信息 46
3、關注信息質量,選擇權威信息 46
4、營造良好環境,平緩消極情緒 47
5、加快技術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47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48
參考文獻 49
附錄:調查問卷 54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58
致謝 59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陳述
在科學技術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社會的信息環境也在發生劇烈變化,信息 呈現爆炸式增長,這促使個人信息空間從過去物理形式(如紙質書本、名片等)向網絡 形式(如電子郵件、電子書等)轉變。處在此信息時代下的個人同歷史上任一時代的先 人相比,每天所能接觸到的信息是后者無法比擬的,且這種信息增長態勢還將長期存在。 置身于這樣的信息環境下,個人接觸到的信息數量將伴隨信息獲取途徑的增多而劇增, 此時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外部信息,并將其內化成自身需要的信息——個人信息,就很難 有效開展學習或工作。但這種對信息有效轉化的行為需要個人具備良好的信息管理能 力,例如高校圖書館員具備信息檢索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檢索技巧以幫助用戶查找學術 信息[1],信息技術人員擁有信息組織能力,對接觸到的任何信息項均會有意識地對其分 門別類,以方便下次采用文件名搜索或利用已收藏的書簽訪問信息等[2]。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個人并不具備上述信息才能,最具代表性的是本文將要研究 的大學生群體,他們作為高學歷人才,是信息時代較為活躍的社會群體,信息能力總體 上高于其他群體。即便如此,該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一樣,均會在信息時代滋生一系列 個人信息管理問題。常見的個人信息管理問題有:一、個人接觸的信息數量已經遠超其 能夠接受和利用的程度。二、個人擁有的信息數量增多,但能被有效利用的信息數量卻 少之又少。三、個人日常擁有的信息較多,但是在需要的時候卻無法從中及時找到所需 信息。四、個人習慣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去處理信息,最終導致信息被分散存儲等。這 些問題可以被總結歸納為嚴重的信息過載、新型的信息短缺、頭疼的信息再現、脫韁的 信息失控以及難纏的信息碎片,等等。為有效管理個人信息,實現高效率地學習與生活, 此類問題亟待被有效解決。
因此,本文通過現有文獻,結合半結構化訪談,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進行研究, 旨在獲取影響其活動的因素。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重點針對網絡環境下的個人信息進行 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完善個人信息管理提供建議,幫助他們緩解上 述因個人信息管理能力不足而導致的諸多問題,以使大學生能夠科學、合理、有效地獲 取、存儲、組織與利用好其遇見的大量外部信息,構建整齊有序的網絡空間。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利用文獻編碼與半結構化訪談法從大學生角度出發,探討信息時代下影響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并分析各影響因素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根據 研究結論從大學生自身內部因素與其所處外部環境兩方面提出建議,為解決大學生個人 信息管理難題提供有益參考。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本文的理論意義首先在于通過梳理相關文獻,了解現有研究的不 足,為今后個人信息管理研究以及圖書情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其次本文 引入社會心理學、計劃行為理論等多學科交叉思想,結合定性與定量兩種分析方式提煉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建立模型并驗證假設,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個人信息 管理理論方面的研究。
(2)實踐意義。本文結合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特點與其在生活、學習上對個人信 息管理的需求,來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展開探究。基于扎根理論,以現有 信息行為理論為基礎構建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模型,對模型展開實證研 究,并進一步明確各影響因素間的關系。根據研究結論,從大學生自身與外部環境兩方 面提出如何提升個人信息管理能力,為幫助大學生緩解個人信息管理困境提供一定的實 踐指導意義。
(三)文獻綜述
個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是人們為獲取、組織、維 護、檢索、利用與傳播實現人生目標、履行人生職責和扮演人生角色所需信息而開展的 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3]。從人類祖先第一次開始在洞穴的墻壁上作畫以來,人類對于個 人信息管理方面的需求就一直存在。這是因為個人需要管理其擁有的信息,以求生存與 發展。國內外對個人信息管理的研究始于 1945年, Bush 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信 息數量的增長,人們將無法即時地獲取和保存信息,因此需要建造一種稱之為“memex” 的機械化設備,以便快速存儲和檢索“個人所有的書籍、唱片和信函等信息”[4]。隨后 的30年里,有關個人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發展較為緩慢,直至1988年Lansdale首次提 出個人信息管理的專業術語,即“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5],至此對于個人 信息管理的研究逐漸增多,目前已經初步建立起研究的理論框架。
為能夠高效率地調查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情況,本文首先需要對相關文獻進行梳 理。為此,本文分別在知網(CNKI)、維普、萬方中以主題詞“大學生”并且“個人 信息管理”進行高級檢索,獲取相關中文文獻56篇;在web of science> EBSCO等外文 數據庫中以主題詞"college students or university students or undergraduates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r "PIM")進行檢索,最終檢索到1037篇相關外文文獻。通 過閱讀上述中外文文獻的摘要、目錄,本文最終篩選出同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相關的中 外文文獻約230余篇,現對清洗后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歸納現有研究。
1、個人信息研究
本文在對個人信息管理有關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個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PI)是其研究熱點之一。它主要是指與個人有關的信息,國內外對于大學生個人信息的 研究主要涉及學術信息、隱私信息以及娛樂信息三大類。
(1) 個人學術信息。個人學術信息通常是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能夠反映科研 人員學術需求的信息[6]。一般而言,碩博研究生相較本科生與專科生,其學術信息需求 更加迫切。研究表明,碩博研究生認為個人學術信息查找是其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7]。 Rieh等人指出個人學術信息管理涉及查找、判斷、利用與創造等行為[8]。Jia等人調查學 生在著手新研究或撰寫研究報告時發現,其個人學術信息查找具有探索性,即當其研究 主體較為新穎時,必須主動挖掘潛在資源;不確定性,即由于個人掌握的知識有限,因 此并不能準確判斷何種信息對其有益;邏輯性,即對學術信息要認真分析、評估;連續 性,指個人需要重復、持續地查找先前研究主題的文獻,以確保文獻的新穎性[9]。此外, 對研究生科研活動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表示會以網絡作為其查找學術信息的起點, 并結合圖書館終端來獲取電子資源[10]。
(2) 個人隱私信息。隱私被定義為"個人控制獲取和使用其個人信息條款的能力" [11]。大學生常見的個人隱私信息包括身份證信息、手機號、個人社交平臺或是銀行類 APP 等的密碼信息[12]。研究指出,由于大學生缺乏個人隱私信息管理的意識,隨意上傳 個人信息至互聯網,最終導致個人隱私在網絡上被肆意傳播,給現實生活造成困擾[13]。 方錦浩對大學生個人信息安全意識進行調查后發現,多數大學生通常是在接到騷擾電話 或是網絡賬號被惡意盜取后才發現個人隱私信息泄露[14]。Jones表示個人不僅尋求管理 我們自己可以直接控制的信息,如硬盤或是電子郵件賬戶信息,同時還應該尋求管理他 人易獲取或可能已獲取的有關我們的信息。更好的個人隱私保護不單依靠法律或技術, 更要有個人隱私信息管理的意識,從源頭上杜絕信息泄露[15]。
(3)個人日常生活信息。本文對于個人日常生活信息的分類較寬泛,不僅僅指大 學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產生的信息,還包括日常娛樂信息、社交通訊信息、日常計劃行程 信息以及個人健康信息等,常見的個人日常信息形式有照片、音視頻、微信信息、電子 郵件等[12]。在現有研究中,辛剛等人選取谷歌中的 Gmail 郵箱,分析個人信息管理的任 務管理、個人信息歸檔,總結當前學生在管理電子郵件信息時存在信息過載、信息碎片 等問題[16];劉帥等人在對國外個人健康信息梳理的基礎上,提出國內個人健康信息管理 存在信息多樣、存儲分散、不同系統的兼容與互享等問題,指出應從新技術、法治、宣 傳等方面進行改進[17]; KyongEun調查了 18位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個人信息組織過 程,跟蹤與分析143個組織事件來研究個人信息組織過程模型,為支持個人信息管理的 系統和應用程序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保障[18]。
2、個人信息管理活動研究
在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的研究進行分類后,本文進一步對個人信息管理涉及到的核心 活動進行梳理。由于個人因日后需要而將不同類型的個人信息組合起來,就形成了自己 的個人信息空間(Personal Space of Information, PSI) [15],每個個體均會形成單一的個 人信息空間[19],該空間主要由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組成。研究表明,依據管理個人信息 空間的相關操作,如輸入、存儲與輸出,可將個人信息管理核心活動概括為發現/再現 活動、保持活動、元級活動[15],并從信息與需求兩方面對核心活動作出解釋:
(1)發現/再現活動(Finding/re-finding activities)是從信息需求過渡到信息,在 外部查找、獲取信息或是在個人信息空間中查找已有信息。多數研究表明,發現/再現 活動是個人信息管理中的兩項重要活動,并表示目前該活動正在受到挑戰[20,21]。這是 因為多數從特定網頁、網站、鏈接等來源的信息,很難被重新定位。Deng也表示,雖 然搜索工具在初次查找信息時為其提供了幫助,但是當人們試圖重新查找信息時,這 些工具作用頗微[22]。常見的信息發現活動有瀏覽[23]、搜索等。研究發現用戶在查找信 息時,更喜歡用上下文定位信息而不是直接用關鍵詞搜索工具[24]。對于這一現象, Ravasio認為一方面是搜索工具并不總是起作用,另一方面上下文定位可讓人了解個 人信息空間的全貌以及知曉所需信息的位置[25]°Pu等人認為再現活動就是同一人在經 過一段時間后,重復查找、點擊或訪問先前已經點擊、訪問過的檢索結果或網頁[5]。 它與發現活動最大的不同在于個人再現信息通常比最初發現信息時,知道更多有關目 標信息的內容(如作者、標題、文本樣式等)。Capra表示發現活動更具探索性,這 是因為在信息查找過程中,由于個人無法預知查找后的結果,因此不確定性更高;而 再現活動是因為個人已看過查找后的結果,因此目標信息更為準確[26]。研究還表明, 個人對于發現活動與再現活動的認知、使用策略上也存在差異,針對發現活動,個人 通常是依賴自身知識、直覺來確認其查找到的信息,以判斷該信息是否符合其需求; 而針對再現活動,通常以回憶與再次確認的方式來判別所需信息,強調回憶線索的建 構與目標導向式的瀏覽[5],即個人會回憶所需信息的部分內容,以此來減小查找范圍, 再加以確認[27]。
(2)保持活動(Keeping activities)則是由信息返回至需求,包括對已查找的信 息、信息來源渠道等的保存、組織與維護,該活動會對個人向信息空間中輸入信息產 生影響[15]。保持活動是個人依據信息價值等多方因素對遇見的信息做出決策與行為, 不僅針對信息本身,還包括對信息來源渠道做出決策。具體包括:忽略,這與我無關; 忽略,等需要的時候再有目的地查找;保存,放置特定地方以便后續使用[15]。保持活 動的決策與信息"未來價值"預測有關[28],但是由于信息價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 變,因此這是一項困難的決策。基于此,由于信息數量增加,且伴隨信息存儲工具增 多、信息存儲成本降低,可能會出現"保持一切"和"一切都不保持"兩種極端行為。 Jones 認為"個人保持一切"源于"保持信息因為它以后有用"的期待與"以后不會 再用"的擔憂,而信息技術(如網絡搜索)方面的改進增加了"一切都不保持"方法 的應用[29]。Whittaker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一切都不保持"是因為個人不信任如網 絡等的外部信息存儲方式,并且"保持一切"會讓再現信息變得困難[30]。在個人信息 保持活動中,堆積與歸檔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做法,二者各有其優缺點。例如堆放快且 便利,相較歸檔更直觀,對于電子郵件,將其直接放置在收件箱內,或是下載至默認 文件夾的位置,而對紙質文件,則不設置任何標簽隨意堆疊。但隨著時間推移,堆積 可能會出現問題,常見問題有個人無法準確回憶出曾創建的文件夾[31]或是數量過多導 致個人信息難處理[32]。歸檔則是對信息項進行標記、排序等操作,包括放置、重命名、 移動、創建文件夾、標記和分類信息項[33],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上述困境。Kaye也 表示將信息歸檔至正確的地方非常重要[34],多數學者則表示自己會將已過時的個人信 息歸檔至以"oldfiles"命名的特定文件夾中[35],方便查找。
(3)元級活動(Meta-level activities)是溝通需求與信息之間的橋梁,它更關注 個人信息空間自身及其內部信息集合的組織與管理,例如組織信息就是一種元級活 動。“元”通常被用于指代更高水平,類似“超出(日常個人信息管理活動) [36]”或 是“關于(映射或全部個人信息管理活動) [37]”。對多數人而言,諸如維護、組織類 的元級活動僅僅出現在其他較為緊迫的發現、保持活動實施之后。個人在一天中有大 量事件可能觸發保持與發現活動。個人首先會遇見大量信息,然后做出保持決策(除 非什么決定也不做),各種事務性的活動,如撥打電話、制定日常計劃等,此類活動 所需的信息同樣也會觸發各種發現活動,因此幾乎沒有什么日常活動不涉及元層活 動。研究表明,個人信息如何被組織?以何種方式組織?遵循哪些策略?如何衡量當 前個人信息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個人隱私與個人信息安全等均是元級活動關注的范 圍[35]。具體包括信息維護、組織,常見的有更新、刪除與備份個人信息;個人信息隱 私與信息安全,涉及個人對能進出其個人信息空間中信息的控制;方法效率和效果的 測度、評價,一般是對管理與使用個人信息涉及到的工具與方法的效率進行評價等; 理解和使用信息[15]。當下已有一些研究調查了個人對信息管理的方式,并確定了不同 的分類管理策略。如Whittaker等人對20名工作者對電子郵件分類管理方式進行調查, 確定出三種遵循不同分類策略的分類者,分別是不管理者、在特定時間管理以及頻繁 管理者[38]。在此研究基礎上,又有學者將不管理者細分成“不管理文件夾的特定時間 管理者”以及“不管理文件夾者” [15]。此外,有關元級活動的研究還涉及學生如何在 其個人信息空間內組織信息,例如Kyong依據學生個人心態定義三種不同類型的分類 者,即嚴格者、雜亂者與靈活者[39]。
3、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的研究
目前不同類型的個人信息多以數字資源形式存放在個人信息空間,即網絡空間中的 不同地方。伴隨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個人日常生活中也出現一批具有智能化的個 人信息管理工具,例如個人電腦、平板、手機、USB驅動器、電子郵箱、各類APP以 及云平臺等[30]。這些管理工具在提供便捷生活的同時也給個人信息管理帶來了新的機遇 與挑戰,如何使用與設計此類個人信息管理工具來對個人信息實現高效率地管理,也成 為未來研究一個熱點話題。事實上,就個人信息管理工具而言,當下其面臨的最為嚴峻 的問題之一便是個人信息碎片化。 Anderson 的研究明確指出,人們實際需要的個人信息 與現有管理工具可提供的信息之間存在差距,信息碎片化嚴重。而形成信息碎片的原因 主要在于個人信息管理工具過多,個人通常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管理放置在不同工具中 的個人信息[19]。因此,為解決信息碎片化問題,國內外對于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的研究多 集中在設計、利用該工具實現對個人信息的高效率管理上[40],如占南通過對科研人員個 人學術信息管理的研究,指出要設計出用戶界面友好、支持多種組織結構、能夠彌補個 人記憶缺陷等的個人信息管理工具[41], Jones設計出可對個人項目進行規劃的軟件,該 軟件能夠將電子郵件、計算機文件夾以及Web鏈接整合至類似文件的一個界面內,以 便個人在規劃活動時能夠快速使用個人信息[29]。鄧勝利等人研究發現,大學生在筆記類 APP 中常將文字、圖片作為保存的主要信息,同時也會保存音視頻、微信文章等[42],張 鵬翼等人則通過研究大學生移動智能設備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將個人信息存儲 在移動設備上,且存儲的信息類型多以社交信息、個人筆記、照片等的形式呈現[43]。
4、現有研究評述
本文在對有關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理論研究較 為全面細致。通常將個人信息按學術、隱私與日常生活信息展開分類研究,并且在個人 信息管理活動上,可將研究劃分為針對發現/再現活動、保持活動與元級活動三類核心活 動。此外,個人信息管理還針對個人信息碎片化問題,提出多種方式有效利用信息管理 工具,以此實現個人信息的高效率管理。但在文獻查找的過程中,本文發現國內外研究 多集中在計算機科學、法學以及圖書情報領域,研究內容也局限于對個人信息管理問題 的介紹與分析。此外,研究主體多集中于教師、科研人員以及專業信息技術工作者,對 大學生的關注度相對較低。事實上,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被認為更喜歡在完全 數字化的信息環境中學習與生活。但大學生知識儲備相對教師群體較低,因此在信息爆 炸時代越來越難有效地管理個人信息。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幫助大學生有效利用個人信息,破解個人信息管 理的難題,本文以在校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問題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的方法來了解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特點,探究其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根據研究 結論為大學生改進其個人信息管理提出相應建議。
(四)研究方法、思路與創新點
1、研究方法
(1)文獻調研法。本文從國內外數據庫中查找有關個人信息管理的文獻,根據現 有文獻的研究內容,將其劃分為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管理活動和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研究 三個部分,旨在了解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發展動態與不足。
(2) 半結構化訪談法。此方法在質性研究中應用廣泛。本文將借助半結構化訪談 這一研究方法對在校大學生展開深度訪談,初步了解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特點,并詢 問可能影響該活動的相關因素,同時在訪談過程中,依據訪談情況及時對訪談結構作出 調整,鼓勵訪談對象參與其中,針對訪談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
(3) 扎根理論方法。使用此方法主要是從原始資料中對相關內容要素進行提取。 本文利用扎根理論方法對在半結構化訪談中獲取到的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 碼和選擇式編碼。旨從訪談記錄中提煉出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
(4) 問卷調查法。該方法在社會調查的過程中使用較為廣泛。本文將以"大學生 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為研究內容,依據扎根理論過程中提取出的影響因素,參照 已有問卷內容來設計本文的問卷選項。將設計好的問卷借助線上平臺如問卷星、沃銷眾 填等進行發放,線下則在高校圖書館內進行發放,對問卷進行收集,并在篩選后對有效 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獲取研究結果。
2、研究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如下:一、查閱個人信息管理的相關文獻,總結歸納現有研究 的不足;二、利用半結構化訪談獲取原始資料,利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獲取到的資料進 行編碼分析,提煉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三、在現有信息行為理論的基礎 上,構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提出研究假設;四、依據模型設計問卷, 主要步驟是參照已有文獻設置個人信息管理的題項,并在線上、線下同步發放問卷,進 行問卷收集。將收集到的有效問卷導入SmartPLS軟件中進行分析,從而驗證研究假設; 五、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研究啟示,旨在為幫助大學生完善其個人信息管理提供相應建 議。具體技術路線圖見圖 1.2:
圖 1.2 技術研究路線圖
3、研究創新點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構建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由于本 文在梳理相關文獻后發現,目前圖書情報領域對個人信息管理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 本理論層面上的探討,尚未構成針對特定群體的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因此本文 決定將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作為研究主題,利用半結構化訪談與扎根理論方式提取影響 因素,并構建模型。二、為完善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提出建議。本文將定性與定量兩種 方法相結合,了解信息爆炸時代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特點,獲悉其影響因素,依據研 究結論,提出研究啟示,從大學生自身與外部環境兩個方面為完善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 提出相應建議。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一)概念界定
1、 大學生
大學生是對已于高等學校注冊學習,正在接受高等基礎教育和已經完成教育的群體 的統稱[40]。他們是接受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大學生常見分類包括普通全日制、 非全日制的統招生,一般不包括自考生。在學歷層次上,大學生又被分為專科生、本科 生和碩博研究生。本文中作為個人信息管理研究主體存在的大學生,是狹義上的在校生 群體,具體指擁有普通全日制學籍的在校專科生、本科生與碩博研究生。
2、 個人信息管理
個人信息管理易于被人描述和討論,每個人也都真切地經歷過,但就對個人信息管 理的定義而言,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概念。有學者認為個人信息管理是“日常處理、分 類與檢索信息的方法與程序”[44]或是“利用分類、放置、修飾來對信息進行排序,以便 在需要的時候快速檢索”[45]。事實上,若想厘清個人信息管理的概念,就必須對相關概 念,如信息項、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空間以及個人信息集合等進行了解[46]。
有學者將個人在日常生活里遇見的許多可以被獨立處理與計量的信息“包”,稱為 信息項[15],信息項能被獲取、創建、瀏覽、存儲、(和其他項目一起)分組、轉移,在 給定名稱和其他屬性后,還可以進行復制、分發、移動、刪除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操作。 常見的信息項形式有紙質文檔、電子文檔或電子郵件,信息段落與個別句子也可視為信 息項。個人信息是同個人有關的信息,主要分為四類:一是由個人直接或間接(例如通 過軟件應用程序)保存,以供個人使用的信息;二是個人體驗過但不為個人控制的信息, 如個人瀏覽過的書籍或網頁信息等;三是同個人有關但卻由他人保持并控制的信息,例 如醫生掌握的個人健康信息、公安部門掌握的公民身份信息等;四是指向個人的信息, 如到達收件箱里的電子郵件和彈出式提示等,這類信息本身可能與個人相關,也可能與 個人無關[15]。當個人在信息時代,由于現在或是未來可能存在的信息需求,而將不同類 型的個人信息組合起來,就構成自己的個人信息空間,即網絡空間。在這個空間內的所 有信息項,都由個人控制,但在空間外的信息則有可能被他人控制。多個個人信息集合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s,PICs)存在于個人信息空間內,較為常見的個人信息 集合有文件柜內的文件夾、放置在電腦里的文件夾以及網頁上的書簽集合等[29],它們是 由個人親自管理的個人信息空間子集,換句話說,如果把個人信息空間視為一個個人信 息海洋,那么個人信息集合就是個人信息空間內的“島嶼”[15]。
結合上述相關概念,本文認為個人為滿足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等的需要,必須 要在信息時代構建起個人信息空間,個人放置在該空間內所有信息項構成若干個不同的 個人信息集合,最終基于個人信息集合而開展的一系列有關個人信息的獲取、保持、組 織、維護與查找等的一系列活動被稱為個人信息管理。
3、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
個人信息管理的本質是基于個人信息集合而開展的活動,其涉及在個人信息空間中 進行信息輸入、存儲、組織與輸出等操作。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發現/再現活動、保持活 動以及元級活動三個核心活動。本文研究的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也將目光聚焦在以上三 項核心活動,且僅審查大學生個人信息發現、再現、保持、組織與維護(更新、刪除與 備份),調查的變量為影響上述活動的因素,與大學生個人管理有關的信息安全、隱私 管理以及個人信息管理工具測評等均不在本文研究范圍內。
大學生個人信息發現活動有四個重要階段,分別是定位信息需求、選擇信息來源、 確定信息發現的方法以及評價已發現的信息[47]。即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開展個 人信息發現活動時,首先需要確定其個人信息需求,其次根據信息需求決定是否開展此 活動;信息來源決定發現信息的方式,如使用微信公眾號、網頁瀏覽或是直接采用線下 查找等;在發現信息后,應及時對該信息進行評價,目的是為了確定所發現的信息是否 能夠滿足自身信息需求。再現活動是大學生在其個人信息空間中查找已保存信息的過 程。保持活動涉及大學生對遇見的信息做出決策,它決定著什么樣的信息將會被輸入到 大學生個人信息空間中。組織與維護活動需要對個人信息空間內的信息進行定期更新、 刪除、備份等,例如有些文件夾不再需要,有些文件夾內存過大,需要分解成多個子文 件夾等,文件夾可能需要移動、重命名等。由于所有同信息資源、信息渠道有關的人類 活動都被稱為信息行為[48],因此,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也可視為一種信息行為。
(二)理論基礎
1、Jones 個人信息管理模型
個人信息管理同當下信息、網絡技術等的發展聯系密切,其理想的狀態便是個人能 夠在合適的時間、地點擁有準確的信息來滿足當下的信息需求,以用來解決當下由于信
息多樣化而帶來的信息困擾[39]。Boardman指出當下大多數學者對個人信息管理的定義 均是從傳統信息管理角度考慮的,即信息是可以被存儲的,以方便日后進行檢索[49]。根 據這一觀察,結合Barreau對個人信息管理的定義,Jones認為可以根據個人信息空間的 交互情況來分析個人信息管理,并首次提出個人信息模型,見圖2.1。
需求
會議提醒
聽輕松音樂
發現活動
圖 2.1 Jones 個人信息管理模型
如圖2.1所示,雖然模型內的“需求”通常出現在經濟學領域,用來表達人們在一 定時期與價格水平下所愿意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但Jones個人信息管理模型中的“需 求”同經濟學領域內的“需求”存在差異,具體來說,它是指個人因為缺少客觀條件而 力求得到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主要是在個人在頭腦中所反映出的對自身或是外部條件 的要求。模型中的需求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如“會議提醒”、“聽輕音樂”等,需求觸 發信息發現/再現。與之相對應的模型最右側“信息”也呈現出多種表現形式,如“會議 時間”、“音樂表單”等,此“信息”觸發信息保持活動。在Jones個人信息管理模型 中,將“需求”與“信息”二者聯系起來的稱為“映射”。所謂的“映射”實際上是一 種特殊的對應關系,具體是將兩個對象對應起來,其中對應的對象叫象,被對應的對象 叫原象。Jones指出,僅有一小部分的映射具備可觀察的外部表征,許多映射在個人的 記憶里還只是一種虛擬的存在。因此,由于絕大部分的映射都是潛在的,所以我們無法 通過任何的外在形式或內在形式加以領悟[15]。但是,也存在部分映射是可以觀察與操作 的,例如文件系統中的文件夾,實體或虛擬的桌面布局以及信息項的名稱、關鍵詞等的 選擇,均可以構成有助于連接需求與信息的部分可觀察結構。
綜上所述,觀察 Jones 個人信息管理模型,不難發現個人信息管理的基本活動就是 對 PSI 的輸入、存儲與輸出的等值分析[50],據此可將個人信息管理分為三部分,即保持 活動 (keeping activities)、發現/再現活動 (finding/re-finding activities)、元級活動 (meta-level activities)。其中保持活動強調需求到信息,是向PSI中輸入信息,發現/ 再現活動強調從信息到需求,涉及到PSI中的信息輸出,元級活動則被視為是建立、使 用與維護信息與需求之間的映射[46],例如個人信息維護與組織等。Jones個人信息管理 模型為本文研究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
2、Wilson 信息行為模型
本文對圖書情報領域內與信息行為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在研究信息用戶的背 景下,對用戶信息需求不斷深化,最終形成信息行為的研究[51]。因此,信息行為相關模 型就成為研究用戶的信息需求、行為等的理論基礎。當下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行為模型由 威爾遜(Wilson)創建。但是該模型的形成也是經過不斷修正才發展起來的,最初的模 型起源于威爾遜參加的一場博士研討會,當時他們正試圖繪制被稱為“用戶需求研究” 的過程,此后經過不斷修正,最終在1981年,Wilson信息行為模型正式面世,具體模 型見圖 2.2。
Wilson在其模型中指出信息行為的起點是信息需求,在圖2.2所示的模型不難看出, 在信息需求與信息行為之間,還存在著許多諸如個人、人際關系與環境等的障礙。此模 型還發展出個人、社會角色與環境背景的概念,將引起信息查找行為的信息需求劃分為 生理、情感、認知需求,這三種需求既相互關聯,又同時受環境、角色與個人的影響。 同年, Wilson 進一步對上述模型做出修正,其修正后的模型如圖 2.3 所示。
圖 2.3 Wilson 信息行為模型(1981 年修正)
如圖2.3所示,修正后的Wilson信息行為模型內容更加清晰,它明確指出信息用戶 因為自身的信息需求,從而開展信息搜尋行為。此時信息搜尋途徑可通過信息系統或是 其他信息源進行獲取,例如同其他人進行交流。信息獲取成功后,用戶會對獲取后的信 息進行利用,結果可能會產生滿意與不滿意兩種情況,這種結果會反向促進用戶對自身 信息需求的填補。
隨后在1996年,上述模型被Wilson繼續修正,進一步得到完善。圖2.4所示為最 終被修正、達到完善后的模型。在此模型中,不僅涉及圖書情報領域內的知識,還進一 步引入了心理學、決策學等交叉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在新模型中,Wilson加入激勵機 制,并將圖 2.2模型中的障礙修改為干預變量,具體包括心理因素、人口統計學因素、 角色因素、環境因素與來源特征。同時,新模型還在原先信息搜尋的基礎上,對行為展 開細致分類,如被動注意、被動搜尋、主動搜尋和持續搜尋。該模型綜合借鑒與融合其 他學科的理論成果,結合自身需求,完整地體現了信息行為的多個方面,這將為今后的 信息行為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圖 2.4 Wilson 信息行為模型(1996 年修正)
3、 動機理論
動機理論(MotivationTheory)明確地指出人們當下所做的任一行為都存在一定的 動機,該理論最初源于心理學領域,是被用來解釋行為本質與機制的理論學說[52]。在動 機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爾驅力理論和赫茲伯格的雙因素 理論。
194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表明,生 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是人類需求由高到低的順序[53], 只有較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個人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赫爾的驅力理論又可以被 稱之為驅力還原理論、需求滿意度理論,該理論表明,如果未能滿足有機體的需求,有 機體的內部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刺激,這種刺激將會引起有機體的機體反應,促使有機 體去采取相應行為來滿足需求。當需求逐漸被滿足后,這一內在的刺激也將會隨之減弱 [52]。雙因素理論是由美國的行為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同工程師與會計師訪談的過程中提出 的。赫茲伯格在訪談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令工作中的人們感覺到滿意或是不滿意的因素 是不相同的,其中讓他們認為不滿意的是外部因素,如人際關系、通勤時間等,而工作 本身通常就是使員工感到滿意的事情。赫茲伯格根據此現象指出可以將外部因素稱為激 勵因素,將工作內部因素稱為保健因素[54]。
4、 計劃行為理論
在早期有關行為的研究中,態度對個人的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似乎是一個令人無法 置疑的觀點[55], Gordon Allport甚至以“社會信息學大樓的主要建筑石塊”來描述“態 度”[56]。而在 1934年,則開始出現與態度與行為密切相關假設相反的論證,該論證主 要來源于美國反華態度高漲,店主表現出的態度與其實際接待行為不相同的現象。此后 Wicker 又在其研究中指出態度無法預測行為[57],至此這一觀點逐漸引起關注,使得越來 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重新審視態度與行為間的關系。當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態度與行為關 系論證是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Action,TRA)。該理論于1975年被提出, 認為主觀規范和態度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意圖,并且可以針對特定的態度來預測特定的行 為[4],同時該理論也明確指出人是處于基本理性的狀態,因此個體在作出任何意向行為 時,都會綜合多種信息來考慮自身行為意向與后果[58],而非僅僅依靠態度。但是,此理 論只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行為具有預測作用,不能較好解釋不完全依賴意志的行為。因 此學者們對其做出修正,進一步提出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Planned Behavior,TPB)。 新提出的理論模型與原有的理性行為理論相比,加入“感知行為控制”這一概念,具體 模型如圖 2.5 所示。
圖 2.5 計劃行為理論模型
圖 2.5 的模型指出在影響行為發生的意向中,行為態度、主觀規范與感知行為控制 這三個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59]。其中行為態度(BehaviorAttitude,BA)是個體表現出 來的對某項行為的偏好程度及評價,包括具有主觀性的行為信念(Belief,B)與行為結 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 OE),這兩項因素共同影響個體行為態度,用函數表示 為BA^EBi*(OE)i.主觀規范(SubjectiveNorms,SN)主要是指個體在執行某種行為 時所能夠感覺到的社會壓力,體現出外部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包括規范信念 (Normative Belief,NB)與遵循動機(Follow Motivation,FM),三者間的關系用函數 可表示為:SN*刀(NB)i*(FM)i。感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則 是指個體對開展某項行為所能感知到的難易程度,具體包括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
CB)和感知便利性(Perceived Convenience, PC),用函數表示為:PBC*K(CB)i*(PC)i。 這些多因素綜合起來影響行為意向,進而影響行為產生的結果[53]。
(三)本章小結
本章首先通過介紹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涉及到的相關概念,如信息項、個人信息 類型、個人信息空間以及個人信息集合,來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作出明確界定,指出 該活動同樣是一種信息行為。其次本章對個人信息管理模型、信息行為相關理論研究進 行梳理,為后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第三章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訪談設計
1、 研究程序
此章節本文利用半結構化訪談法對研究主體展開深度調查,獲取原始資料,并結合 扎根理論的方式提煉影響因素。此類方法隸屬質性研究法,主要是從所得文本資料中獲 取理論。為進一步保證調查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本文將嚴格參考Pandit提出的質性研究 程序[60],令調查分為研究問題設計、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和資料補充五個階 段。根據扎根理論的五個步驟,本文首先依據研究主題設計訪談大綱,其次根據研究目 的選取來自不同地區高校、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作為本文的訪談對象,并對其 開展有關個人信息管理的半結構化訪談,在訪談對象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對整個訪談 過程進行記錄。將記錄到的語音文件導入至Nvivo軟件中進行轉錄,并通過開放式編碼、 主軸編碼與選擇式編碼對轉錄后的采訪記錄進行分析,以定性的方式獲取大學生個人信 息管理的影響因素。
2、 訪談大綱設計
半結構化訪談是質性研究中用于收集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它與日常對話不同,前 者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且訪談者與訪談對象之間的接觸較為正規,訪談內容也是嚴格依 據訪談者事先設計好的訪談大綱進行,因此訪談對象在半結構化訪談的過程中,其提供 的信息也應該大致在訪談主題內[61]。同時半結構化訪談相比較其他研究方法,更具靈活 性、交流細致深入等特點,因此可以較容易、清楚地掌握訪談對象所提供的信息[62]。有 鑒于此,本文將結合現有文獻,以Jones個人信息管理模型為理論基礎,設計大學生個 人信息管理調查所需的訪談大綱。在正式進行訪談前,為確保實驗的嚴謹性,本文首先 對 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預訪談,并根據訪談結果與回饋對訪談大綱做出修改與完善,以 確保最終的訪談結果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63]。最終,本文將訪談大綱劃分為三個部分, 分別是被訪談者的基本信息、相關術語的界定、被訪談者的個人信息管理實踐,具體大 綱內容見表 3.1。
表 3.1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活動的訪談提綱
訪談主題 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
被訪談者的基本信息 性別、 年齡、專業、所在高校
相關術語界定 個人信息發現活動、保持活動、再現活動、組織與維護活動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實踐
調查 (1)您主要是通過哪些渠道發現信息呢?
(2)您是否經常保存發現的信息?您是如何保存的呢?
(3)您是否會保存信息來源渠道?
(4)您是如何再現個人信息的?能詳細說明下嗎?
(5)您會經常對您的個人信息進行組織與維護嗎?為什么?
(6)您認為有哪些情況會對您個人信息發現、再現、保持、組織 與維護產生影響呢?請分別詳細說明。
3、訪談對象選取
由于本文針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這一現象進行調查,試圖依據訪談內容初步了解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特點,并以扎根理論方式提取影響其個人信息管理的主要因素。為 使訪談的樣本更具代表性,本文將訪談對象聚焦于不同地區高校、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在 校大學生。
考慮訪談對象的易得性,本文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發布招募信息召集訪 談對象,要求訪談對象必須滿足在校大學生身份,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與 博士研究生。綜合上述分析,本文對報名應征訪談對象的情況進行統計,同時考慮實驗 報酬的支付、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最終篩選出 12名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訪談周 期集中為 2周,其中專科生 2人,本科生4 人,碩士研究生5 人,博士研究生 1人,平 均年齡約為24周歲。男性5名,女性7名,男女比例較為均衡。訪談對象所在高校按 照地理位置,可細分為東部高校(北京、山東)、中部高校(安徽、湖北、河南)以及 西部高校(貴州、云南) [64]。訪談對象所學專業有工學、管理學、教育學、醫學、經濟 學、理學等,具體情況見表 3.2。
表 3-2 訪談對象的基本特征
人口統計學指標 百分比
性別 男 5 42%
女 7 58%
學歷 專科 2 16.7%
本科 4 33.3%
碩士 5 41.7%
博士 1 8.3%
年齡 18-22 歲 4 33.3%
23-26 歲 6 50%
27-30 歲 2 16.7%
專業 管理學 4 33.3%
工學 3 25.0%
醫學 2 16.7%
理學 1 8.4%
經濟學 1 8.3%
教育學 1 8.3%
高校分類 中部高校 5 41.7%
東部高校 4 33.3%
西部高校 3 25%
4、資料收集與整理
本文語音文本資料收集、整理的程序嚴格遵守質性研究要求,以訪談者與訪談對象 的身份形成兩人小組進行對話,確保訪談過程的嚴謹性與訪談結果的可靠性。在開始正 式訪談之前,訪談對象將會以電子郵件的形式接收到訪談大綱與實驗知情同意書,并附 有針對訪談大綱內涉及到的專業術語的文字解釋說明。在取得訪談對象的理解與同意 后,啟動錄音軟件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語音錄制。由于此次實驗訪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 影響,訪談大多是以線上形式進行,考慮時間成本,此次訪談時間集中為3周,每位訪 談對象的受訪時間均控制在40-60分鐘之間,并在訪談結束后的24小時內,由訪談者 對訪談記錄進行整理,如果遇到訪談記錄描述不夠清楚的地方,將重新聯系訪談對象, 并針對此處再次進行詳細詢問,同時將詢問結果作為訪談資料的補充[60]。在所有的訪談 記錄均以文字形式匯總整理之后,將由訪談者將對應的訪談記錄發送至訪談對象的個人 郵箱,請訪談對象檢查閱覽,以確保訪談內容準確無誤。在基于上述操作程序后,由訪 談者對各項整理好的訪談記錄進行規范化處理,去除語氣詞、重復詞匯等,以P加數字 01-15 對訪談對象進行編號,目的是對收集到的訪談資料做出歸檔處理。經處理后,本 文得到共計 3萬字的原始文字資料,并將其用于后續的編碼分析中。此外,為進一步保 證實驗研究的準確性,本文在半結構訪談獲取的文本資料的基礎上,還選取了7 篇國內 外相關文獻用于編碼分析,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的減少由于文本資料不充分而對編碼結果 造成的影響。
(二)編碼分析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開展扎根理論方法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 其進行概念化與范疇化。所謂的概念化就是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后,給個別的事件、現 象貼上標簽,它是編碼獲取的最小意義單位;而范疇化是一組概念,它往往是由較高的 層次概念進行統領,用來表達原始資料的觀點與主題[46]。基于此,本文將經過整理的訪 談記錄導入到 Nvivo 中,并對原始語句進行切割,貼上相應標簽。為了便于后期編碼分 析,本文對事先編碼出的標簽以 a1、 a2、 a3 的形式進行標注,因考慮本文篇幅問題, 此處僅截取部分原始數據的編碼過程,具體見表3.3。
表 3.3 開放性編碼過程(部分)
原始訪談語句(部分) 標簽
我經常是從微信公眾號內獲取信息的,有時候可能就是他要求我將 我需要獲取的內容就是轉發到朋友圈,得到我朋友圈好友的點贊才 能獲取這個信息,這樣的話就是有時候會涉及到一些我的個人隱 私,我可能就需要考慮下這個信息是不是我必須要的,如果不是, 那我就不轉發了 (P01) 獲取信息需要轉發朋友圈并
要求好友點贊,涉及個人隱
私(al)
我喜歡從網上獲取信息,所以網絡好壞對我還是挺重要的,有時候 比如說我在圖書館,圖書館的網絡不好,也會影響我下載信息的心 情,等的太著急了我就不愿意下載了(P02) 網絡獲取信息,網絡不好影
響心情(a2)
我平常愛看電影,會從各個視頻網站中查找電影資源,視頻太大我
一般不下載,而是等著到一個有WiFi的地方去下載這個視頻(P03) 視頻下載耗費太多流量(a3)
原始訪談語句(部分) 標簽
我喜歡看書,但是現在因為學校圖書館里的書數量上比較少,并且 所在環境下的信息資源數量
很多書本很舊,很多東西也過時了。所以我更愿意看電子書籍,主 ( a4)
要還是因為電子資源相較與線下的圖書館來說,更為豐富。比如有
些書我想看,但是圖書館里沒有,我也就不想再去找了,因為我覺
得很麻煩(P04)
我覺得對我信息獲取過程有影響的情況可能是看這個信息對于我 信息獲取非免費(a5);如
來說,是不是很容易獲得,比如我想看一個學習視頻,它可能需要 果信息不重要就不愿意付費
付費,或是只有VIP才能觀看,那這種情況下我就不會再點進去看 ( a6)
了,不過這種情況也僅限于這個信息不是很重要,可有可無,如果
是特別重要的信息,即使需要付費我也還是愿意去買的(P05)
我會考慮這個信息的質量怎么樣?比如說有些信息一看就是騙人 信息質量(a7);信息可靠
的,我爸爸媽媽就愛在朋友圈里轉發一些雞湯文,或者是一些假科 程度( a8)
普之類的文章,我肯定是不愿意去點開看的(P06)
在信息保持方面的話,我會使用手機或電腦,就是說如果全部用電 使用攜帶方便的存儲工具
腦保存信息,電腦我不可能隨時都帶著,因為太重了,所以我大多 ( a9)
數會用手機、筆記本來記錄信息,有時候我也會上傳云端,攜帶比 較方便。( P01)
我覺得手機內部系統會影響我保存信息,比如就ios系統來說,它 存儲工具的內部系統(alO)
是沒有一個文件管理功能的,這就是說你想要再次去獲取我所保存
的資料的話,只能到相應的軟件里去查看,非常不方便(P07)
我認為影響我個人保存信息的話,那首先肯定是我覺得這個信息對 信息對自己有用,對此類信
我而言沒什么作用唄,沒有什么用的信息我就不會產生保存它的念 息感興趣(a11)
頭,不然我要保存的信息就太多了。當然,我有時候也會看這個信 息我是不是感興趣,比如我喜歡在B站上看吃播,那為了下次還能 找到這個博主發的吃播視頻,我就會點擊“關注”,這應該也是一 種保存信息的手段(P08)
我保持信息是看這個信息對我是否有用,沒用的信息我不會保存。 信息對自己有用(a12);同
同類型的信息太多,我也只會去保存我認為信息最全的那個(P09) 類信息內容最全面的(a13)
原始訪談語句(部分) 標簽
我會保存我認為有用的信息,或者是對我身邊的人有用的信息,還 認為對自己有用的信(a14);
有一些比較權威的機構或者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我也會去保存 對他人有用的信息(a15);
(Pl0) 信息來源具有權威性(a16)
在組織信息方面,讓我苦惱的是有些信息我第一次看它的時候,覺 信息自身類別屬性不清晰
得應該是這一方面,但是下次看它的時候,又覺得它應該是另一方 ( al7)
面的內容,就會它自身的類別屬性不是很清楚,我覺得我沒辦法給
它進行組織分類(P11)
信息組織的話,我是會定期去清除我覺得已經過時或者以后對我沒 不喜歡雜亂的信息環境,定
什么用處的信息,比如電子郵件什么的,因為我不喜歡很雜亂的環 期清理過時信息(a18);信
境,我一般都是一個月左右會去整理下我自己的電腦里的文件夾, 息整理看心情(a19)
對于我覺得不重要的信息,看我的心情再決定是不是去整理(P12)
組織信息的話,因為我自己的性格,我很少有想去組織管理它們的 沒有組織信息的想法(a20)
想法,反正要的時候再去找也是一樣的(P06)
如果我覺得信息我今后容易用到,為了便于今后的查找,我會在獲 便于以后使用,會立刻組織
取到信息后對信息作整理匯編(P04) 整理信息(a21)
如果是非常重要(或者有用)的信息,我也會在獲取后就進行整理 非常重要的信息會立馬整理
( P04) ( a22)
個人習慣會影響到我對信息進行整理,例如在我的電腦桌面上會設 個人行為習慣(a23)
置相應的文件夾,在我獲取到信息后往往會做出分類,而不是全部
隨意放在桌面上(P05)
我有時候也想去好好整理我的信息,但是我總是整理不好,沒一會 想去整理信息,但能力欠缺
又亂了( P02) ( a24)
我覺得我自己的記憶問題會影響我查找信息,時間太久遠的我就記 個人對信息的記憶程度
不起來它放在哪里了,比如我保存過的文檔,時間一長我就不記得 (a25)
它的位置,我就要從可能存放的每個文件夾中去找它們(P01)
再次查找的話,時間近一點的,我會記得它們放在哪里,但是時間 對信息位置的記憶(a26);
比較長的,我可能就不大記得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在手機里慢慢找, 產生消極情緒(a27)
很多時候找不到,我就會非常生氣,不想再找了 (P03)
經過上述編碼過程,共從原始語句中獲取有效標簽97個。此后對標簽進行概念化
處理,即將標簽語義相近的內容集合起來,形成對應的概念[65],以 aal、aa2、aa3 的格
式進行標注。所得范疇則以Al、A2、A3等格式標注,具體編碼情況見表3.4。
表3. 4訪談資料開放性編碼示例(部分)
貼標簽 概念化 范疇化
獲取信息需要轉發朋友圈并要求
aal 涉及個人隱私情況 Al 個人隱私
好友點贊,涉及個人隱私
網絡獲取信息
aa2網絡好壞(a37、a39、a67、a89) A2環境便利
網絡不好影響心情
aa3 情緒影響管理(a3、a20、a28、a29、
A3 情緒狀態
a43)
視頻下載耗費太多流量
信息獲取非免費
如果信息不重要就不愿意付費
aa4視頻信息資源數量較大(a5、a76) A4資源數量
aa6信息需要付費(a27、a56) A5信息付費
aa7信息是否重要(a4、a7、a20、a64、
A6 信息重要性
a79)
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aa8 信息是否可靠(a9、a18、a35、a40、
A7 信息可靠性
a6l)
使用攜帶方便的存儲工具 存儲工具的內部系統
信息對自己有用
對此類信息感興趣
aa9存儲工具便利性(a10、a53) A8工具便利
aa10存儲工具系統(a10、a81) A9存儲系統
aa11對自己有用(a4、a13、a22、a34) A10利己主義
aa12個人感興趣(a12、a35、a38、a65) A11個人興趣
信息對自己有用,同類型的信息選
取內容最全面的
aa13信息內容全面程度(a14、a36、
a44、 a49、 a82)
aa14對其他人有用(a16、a36、 a4l 、
對他人有用的信息 a57、a60、a7l) Al3 利他主義
aa15信息來源權威(a17、a32、 a43、
信息來源具有權威性 a46、 a55) A14信息源權威性
信息自身類別屬性不清晰 aa16信息屬性清晰度(a17) A15信息清晰度
不喜歡雜亂的信息環境,定期清理 aa17偏好干凈的信息環境(a24、a37、
A16個人習慣
過時信息 a83、 a92)
aa18信息組織意識(a21、a48、 a64、
沒有組織信息的想法 a73、 a75、 a85) A17管理意識
想去整理信息,但能力欠缺 aa19信息管理能力(a25、a42、 a67) A18個人能力
aa20對信息的記憶程度(a26、 a27、
個人對信息的記憶程度 a58、 a62、 a74、 a87) Al9 個人記憶力
aa21存儲工具丟失(a30、a56、 a67、
信息存儲設備丟失 a70、 a82) A20 工具丟失
aa22存儲工具損壞(a31、a32、 a44、
信息存儲設備損壞 a48、 a63、 a77、 a80) A2l 工具損壞
aa23 信息無用處(a33、a37、a41、a49、
信息當下或以后沒有用處 a64、 a72) A22 信息有用性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主要是在對原始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后,對已獲取的范疇繼續進行二次深 度分析與歸類[66],具體是依據各范疇之間的關系[60],盡可能的對現有范疇進行歸納,提 煉出更具抽象概念的主范疇。據此,本文借助Nvivo軟件,對開放性編碼后獲取到的36 個初始范疇進行分類歸納,同時依據各個范疇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最終將得到的 36 個初始范疇總結歸納至 8個主范疇,具體內容見表 3.5。
表3.5 主軸編碼過程
感知有用性 信息有用性 由個人判斷信息對現在或未來是否有用
信息分散 信息在個人信息空間中呈現分散的狀態
信息無序 信息在個人信息空間中呈現雜亂無序的狀態
存儲系統 管理工具的內部的存儲系統
感知便利性 管理工具便利 管理個人信息的工具方便攜帶
管理步驟簡單 管理個人信息操作的步驟簡單
工具易用性 管理個人信息的工具簡單易學
環境便利 個人所處的網絡環境為信息管理提供方便
資源數量 進行管理時所面對的信息資源數量
工具損壞 用戶信息管理的工具被破壞
工具丟失 用于信息管理的工具被丟失
信息付費 信息管理過程中需要自己付費
自我效能感 個人記憶力 個人對已經保存過的信息的記憶
管理意識 個人是否有想過組織管理信息
信息熟悉度 對已保存組織的信息的熟悉程度
個人信息素養 個人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
個人認知能力 個人對信息的識別、加工、存儲的能力
情感負荷 情緒狀態 個人管理信息時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情緒
情感依戀 個人對管理工具等的依賴心理
平臺信任 個人對信息管理平臺的信任程度
感知權威性 信息源權威性 信息來源于具有權威性的機構
信息可靠性 信息內容呈現出來的可靠性
信息可信度 信息表現出的能讓人信服的程度
主觀規范 利己主義 管理個人信息對自己日后有益
利他主義 信息對身邊朋友有益
自我滿足感 干凈整潔的信息環境讓個人感到滿足
自我成就感 規整好個人信息易產生成就感
個人行為態度 管理意愿 個人產生的是否愿意去組織管理個人信息的想法
信息全面性 信息內容的全面程度
信息清晰度 信息自身類別屬性的清晰程度
個人隱私 信息管理過程中涉及到個人隱私
行為意向 信息重要性 信息對個人重要程度的判別
信息需求程度 個人當下或未來對信息的需求
感知技術兼容 各項信息技術與設備等載體之間整個程度的感知
個人習慣 個人對信息管理的習慣
個人興趣 個人對某類信息的偏好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通常是對上述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已經獲取到的范疇進行歸納與融合,
聚集成為核心范疇[67]。依照此步驟,本文對上述已獲取到的36個初始范疇與8個主范 疇進行反復考量,并結合訪談內容,進一步梳理各范疇之間的關系,最終將選擇性編碼 定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具體編碼過程如表3.6所示。
表 3.6 選擇式編碼譯碼表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 感知有用性 信息有用性
信息分散
信息無序
存儲系統
感知易用性 信息管理工具便利
信息管理步驟簡單
工具易用性
環境便利
資源數量
工具損壞
工具丟失
信息付費
感知權威性 信息源權威性
信息可靠性
信息可信度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感 個人記憶力
管理意識
信息熟悉度
個人信息素養
個人認知能力
情感負荷 情緒狀態
情感依戀
平臺信任
主觀規范 利己主義
利他主義
自我滿足感
自我成就感
個人行為態度 管理意愿
信息全面性
信息清晰度
個人隱私
行為意向 信息重要性
信息需求程度
感知技術兼容
個人習慣
個人興趣
4、理論飽和度檢驗 在完成對上述原始資料展開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性編碼這一系列過程后, 本文最終得出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因素。同時,為保證編碼結果的嚴謹性,本文 需要使用事先預留出的 3 份訪談問卷來驗證理論編碼是否達到飽和狀態[68]。這就需要按 照此次訪談步驟,再次重新尋找3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并進行半結構化訪談, 記錄訪談內容并整理,對整理后的內容進行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后,均未發現新范疇, 且通過選擇性編碼,再次確定核心范疇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因此可 認為此次研究訪談獲取到的影響因素已達到飽和狀態。
三)理論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訪談內容以及現有相關文獻,采用扎根理論的方 法最終獲取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展開更加 精準的測量與分析,構建合理的影響因素模型,本文以現有文獻與訪談內容為基礎,借 助個人信息管理與信息行為的相關概念與模型,提出感知有用性、感知便利性、感知權 威性、自我效能感、情感負荷、主觀規范、個人行為態度以及行為意向對大學生個人信 息管理產生影響,并構建出如圖 3.1 所示的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
(四)研究假設
1、 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一般指用戶在使用某項技術時,認為該項技術能夠幫助其提高在學習或 工作中的表現,從而有助于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69],常被用來研究行為使用意愿。從大 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角度來看,感知有用性是指大學生在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 中,對遇見的信息或已獲取的信息感知是否有用,有鑒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l: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主觀規范
H2: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2、 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戶面對某項信息技術或信息系統時,技術或系統表現出的便于用
戶使用的程度[63]。從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的角度來看,感知易用性是指大學生群體在 開展個人信息管理的過程中對各類信息管理步驟、管理工具等是否感知易用。信息管理 的步驟越簡單或管理工具越方便使用,大學生就越有可能對個人信息展開有效的管理行 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H4: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3、 感知權威性
感知權威性改編自認知權威變量,權威是現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客觀、較為普遍的 現象,體現出特殊的社會關系[70],感知權威性通常被用作是理解信息評估的起點。從大 學生個人信息管理角度來看,本文認為感知權威性具體是指大學生在獲取信息的過程 中,對信息源權威性、信息可靠性以及信息可信度等的感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感知權威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H6:感知權威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4、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來源于社會認知理論,它是個體對自己認知能力的感知,以及對自身是 否可以完成某項任務的猜測與判斷。自我效能感可以對個體的行為決策過程產生一定影 響[39]。例如有調查發現,自我效能感同人口統計學變量之間呈相關關系,其中性別差異 較小,而年齡差異較大,這是因為相對于年齡較大的學生而言,他們經驗更為豐富,情 感狀態與社會反饋對他們的影響更大[71]。從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角度而言,本文認為自 我效能感就是大學生在管理個人信息時所擁有的意志與能力,這些因素將決定大學生是 否愿意面對在個人信息管理中遇到的各類困難,一旦存在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大學生就 可能會產生行為逃避現象[72]。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7:自我效能感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H8:自我效能感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5、 情感負荷
情感負荷變量源自Diane Nahl's的情感負荷理論(Affective load theory, ALT),是個 體在從事信息行為時思想與情感發生聯系的一種社會行為視角。該理論指出,所有的信 息行為都涉及情感狀態,并提供特定的目標方向與動機來支持認知活動。情感負荷(AL) 在操作上被認為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 U)與感覺時間壓力(Time pressure, TP)的 乘積。其中不確定性又被視為是憤怒、沮喪、焦慮和憤怒的綜合程度[73]。當出現無效認 知行為時,情感負荷就會表現出較高值,例如在認知模糊、涉及不確定信息或者是信息 過載的情況下,均會吸引用戶的消極目標和適得其反的情感行為。有鑒于此,本文從大 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角度,認為情感負荷是大學生在對個人信息管理的過程中產生的一 系列情感狀態,故作出如下假設:
H9:情感負荷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H10:情感負荷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6、 主觀規范
主觀規范是計劃行為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變量,體現出外部環境對于個人行為的影響 情況[49]。理論研究表明,規范信念和遵循動機可能對主觀規范產生影響。而就大學生而 言,其在對個人信息展開管理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動機有利他主義、利己主義,同時由 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個人信息管理工具呈現出便利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 始有意識地學習管理個人信息,那么作為以群體生活的大學生,其個人信息管理信念勢 必會受到其同伴的影響。綜合上述分析,本文作出如下假設:
H11:主觀規范正向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行為意向
7、 個人行為態度
個人行為態度源自計劃行為理論模型,模型顯示主觀行為信念、行為結果評價會對 個人的行為態度造成影響,但同時個人行為態度也可有效預測個人行為[39],如態度會影 響消費者滿意度,從而影響購買行為[74],或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本文從大學生個人信息 管理的角度來看,可認為個人行為態度是指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意愿或是在管理信息 時,由于個人隱私、信息全面性、清晰度低等原因所導致的態度轉變。因此,本文作出 如下假設:
H12:個人行為態度正向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行為意向
8、 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源于心理學概念,是個體實施某項行為的主觀意愿,當個體的主觀意愿越 強,就越可能實施該項行為,因此行為意向與行為之間呈現出高度的相關關系[39]。在各 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已有不少學者證明用戶實際行為可以由行為意圖實現,例如在對 9-19歲的青少年群體調研中發現,行為意向作為中介作用,可以積極的提高群體課后體 育活動行為[76]。本文從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角度出發,針對行為意向做出如下假設:
H13:行為意向正向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
(五)本章小結
為盡可能保證樣本多樣性,避免同地區、同專業等條件對此次訪談結果造成影響。 本章對來自不同地區的高校、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的 12 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訪談,了解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情況,并從訪談資料中獲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權威性、 自我效能感、情感負荷、主觀規范、個人行為態度和行為意向會對其個人信息管理產生 影響。為進一步探究各影響因素間的關系,本章結合信息行為理論構建了影響因素模型, 下一章節將重點對模型展開實證檢驗。
第四章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實證研究
(一)研究設計
1、問卷設計
本文在實證研究的部分主要是利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數據,并借助 SmartPLS 來對有效問卷展開數據分析,從而揭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為確保此次問卷調 查的合理性、規范性與數據收集的準確性,本文問卷的設計均參照現有問卷設計流程進 行操作。
本文問卷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問卷說明,主要對本文調查者身份做出簡要 闡述,同時注明問卷用途,旨在讓被調查者對此次開展的問卷調查有一定認識與了解; 第二部分是基本情況調查,主要目的是為了收集被調查者個人基本信息,并針對其個人 信息管理的特點做出簡單的統計調查;第三部分是量表題項,這一部分主要是采用了李 克特五點量表,其中數值1代表“很不同意”、3代表“一般”,依次類推至5代表“很 同意”,要求被調查者觀察題項并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填寫,旨在了解研究假設中的自變 量同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之間的相關關系,完成對影響因素模型的驗證。
2、量表設計
本文構建的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共有 9個變量,分別是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感知權威性、自我效能感、情感負荷、主觀規范、個人行為態度、行為意 向以及個人信息管理行為。為保證量表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次設置的題項均 改編自現有文獻中的問卷題項。下文將對已設置的量表問卷題項做出具體闡述。
(1)感知有用性
本文變量感知有用性是指大學生在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感知其遇見的信 息或是已獲取的信息是否對其有用。該變量的題項設置主要是參考Schultz和Slevin (1975)等人編制的問卷,同時結合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特點,最終完成如下表 4.1 所示的題項設置。
表4.1感知有用性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PU1有效的管理我的個人信息可以提高我的學習效率 Slevin[77]
感知有用PU2如果不進行個人信息的管理,我平常工作和學習就很難完成 Robey[78]
性(PU) PU3有效的管理個人信息使我能更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王贇芝⑺]
PU4 相比于不管理個人信息,管理信息之后我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
(2) 感知易用性
本文經扎根理論提煉出的感知易用性變量具體是指大學生在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
對信息管理步驟、管理工具等方面感知是否易用。針對該變量的題項設計主要參考
Davis、Robey 等人已有的問卷,并結合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特點,最終設置出如下選項:
表4.2感知易用性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PE1當我管理我所有的個人信息時,我經常感到困惑 Davis[80]
感知易用 PE2 我在管理我的個人信息時,需要花費大量的腦力 Robey[78]
性(PE) PE3我發現管理個人信息非常麻煩 王贇芝⑺]
PE4 隨著網絡發展,我可以隨時隨地,在不同設備上管理我的個人信息
(3) 感知權威性
感知權威性這一變量改編自認知權威的概念。本文依據半結構訪談獲取到的文本資 料以及現有文獻,將感知權威性定義為大學生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對信息來源權威、信 息內容可靠性等情況的感知,并結合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特點,參考已有問卷的內容, 設置如表 4.3 所示的問卷題項。
表4.3感知權威性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PA1我認為從具有權威性的機構獲取到的信息是可靠的 張曉丹[81]
感知權威
PA2 我認為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是真實可信的
性(PA)
PA3 我相信具有權威性的機構,是有其相關知識背景的
(4)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變量涉及到大學生在管理個人信息時所具備的意志與能力,該變量題項 的設置主要是以Lim S編制的自我效能感量表作為參考,并結合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特 點,設置如下選項:
表4.4自我效能感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SE1如果我盡力去管理我的個人信息,我總是能夠解決管理中面臨的各Lim[82]
類問題 占南[41]
自我效能
SE2 對我來說,有效管理我的個人信息是輕而易舉的
感(SE)
SE3 我能冷靜的面對個人信息管理中的困難,因為我相信自己處理問題
的能力
(5) 情感負荷
情感負荷是指大學生在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個體所產生的一系列情感狀 態,該變量的問卷題項主要改編自夏立新、黃崑等人設計的問卷題項,本文結合大學生 的個人信息管理的情緒特點,最終設置如下題項:
表4.5情感負荷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EL1我有持續努力直到將所有的個人信息全部管理好的動力 夏立新[83]
情感負荷 EL2 當我管理個人信息的時候,我感到心情舒暢 黃崑[84]
(EL) EL3 當我怎么都找不到原先已經保存過的信息,我會憤怒 張海[85]
EL4 當我看到個人信息管理空間不夠的時候,會覺得焦慮
(6) 主觀規范
主觀規范涉及到個體對于外部環境的感知,以及其行為開展所遵循的動機。本文對 半結構化訪談獲取到的文本數據編碼后發現,大學生在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時,多遵循 利己主義或利他主義。因此,參考 FischerR 等人設置的主觀規范量表,并在其基礎上 結合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特點進行改動,最終設計出如下選項:
表4.6主觀規范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SN1我會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是因為周圍人也在這么做 Fischer R[ 86]
主觀規范
SN2 我的朋友認為我應該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
(SN)
SN3 我的家人認為我應該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
(7) 個人行為態度
本文中的個人行為態度是指大學生在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由于信息全面 性、信息清晰度等多種因素而導致的對信息管理產生的各種行為態度,該態度將有效預 測個人的行為。因此結合FishbeinM等人編制的態度問卷,結合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特 點,設計如下選項:
表4.7個人行為態度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PB1我認為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十分有必要 FishbeinM[87]
個人行為
PB2 我認為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是聰明的做法
態度(PB)
PB3 我認為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對我日常學習生活是有幫助的
(8)行為意向
經研究表明,行為意向與行為之間具有強相關性。本文的行為意向具體是指大學生 在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對實施個人信息管理行為的主觀意愿。當主觀意愿越強,該行 為就越可能被實現。因此本文以FishbeinM等人的問卷作為參考,結合大學生個人信息 管理特點,對行為意向變量設置出如下選項:
表4.8行為意向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BI1我認為個人信息管理是有必要的,未來我會對繼續有效管理我的FishbeinM[87] 行 為 意 向 個人信息
(BI) BI2如果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我愿意及時對我的個人信息進行管理
BI3 如果我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我會對我的個人信息進行管理
(9)個人信息管理
本文中的個人信息管理行為變量特指大學生個體的信息管理,具體包括大學生個人 信息發現活動、再現活動、保持活動、組織與維護活動。為有效測量大學生個人信息管 理的影響因素,本文基于占南、趙悅等人的問卷,設計出如下選項:
表4. 9個人信息管理行為問卷題項設置
變量設置 問卷題項 題項改編來源
PIMB1我會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 占南[41]
個人信息
PIMB2 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已成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 趙悅[88] 管理行為
PIMB3 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不同信息,我都會對它進行保存、
( PIMB)
組織管理以防日后需要
(二)問卷數據分析
1、樣本統計分析
依據上述文本信息與題項設置,借助問卷星平臺設置此次所需問卷,并采用線上與 線下同步分發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收集,且嚴格規定此次被調查者為上述 12名訪談者所 在地區的在校大學生。為保證此次調查問卷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問卷設計完成后,本 文邀請 8名大學生開展預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與其反饋,對問卷設置中存在的不合理之 處進行修改和完善。
考慮問卷調查的費用成本與時間成本等問題,本文將此次問卷的調查周期設置為1 個月,在此期間一共發放260份問卷,回收246份,同時根據問卷填寫時限(小于30 秒)剔除無效問卷 8份。經處理后,本文共回收有效問卷238 份,問卷回收率達到91.5%。 在此次參與問卷調查的樣本中,共有男生135人,女生103人,男女比例較為均衡。本 文在對樣本展開描述性統計后發現,針對個人信息管理工具而言,大學生最常用的管理 工具是個人電腦和手機,占比分別為27.5%與25.6%,其次是USB驅動器、網絡云盤, 占比達 17.3%和 16.5%;在個人信息管理類型方面,有 29.7%的大學生表示他們會管理 直接由個人保存的信息, 26.4%表示會管理個人經歷過的信息,其次分別是與個人有關 的、間接由個人保存的以及指向個人的信息,占比分別為15.6%、 14.1%和12.4%,具體 樣本人口學特征見表 4.10。
表 4.10 調查樣 本人口學特征
屬性 分類 數量 百分比
性別 男 135 56.7%
女 103 43.3%
學歷層次 專科 22 9.2%
本科 74 31.1%
碩士研究生 129 54.2%
博士研究生 13 5.5%
管理工具(多選) 個人電腦 208 27.5%
手機 194 25.6%
USB 驅動器 131 17.3%
網絡云盤 125 16.5%
其他 99 13%
個人信息類型(多選) 直接由個人保存的 190 29.7%
個人經歷過的 169 26.4%
與個人有關的 100 15.6%
間接由個人保存的 90 14.1%
指向個人的 79 12.4%
其他 11 1.7%
2、問卷信效度分析
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在數據分析前必須對量表進行信度與效度兩 方面的檢驗。研究顯示,問卷的信效度檢驗具體又涉及到對問卷內容效度進行檢驗、對 假設模型信度的檢驗以及對收斂效度與區分效度的檢驗[27]。信度檢驗通常用克隆巴哈系 數(Cronbach's alpha)表示,如果該系數大于臨界值0.7,則認為該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89], 在問卷信效度檢驗上,由于本文問卷題項設置均改編自已有文獻,同時也向該領域內的專 家學者進行了請教,并根據專家學者反饋的意見進行了修改,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認為該 問卷具備一定的內容效度。此外,通常在統計學上使用KM0與Bartlett's球形分析來對 問卷整體效度進行檢驗,當檢測出的相關數值越高,就證明被測量的變量之間所具有的 相同因子越多,同時當各個變量之間的凈相關系數越低,則證明問卷的數據越適合做因
子分析[35]。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首先對問卷整體進行了信效度檢驗,獲得總體克隆 巴哈系數為0.93,KMO值為0.885,大于0.5的標準價值,顯著性水平小于0.01,這些 數據均能夠清楚地顯示本文問卷整體效度良好,各變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適合進行 因子分析[90],具體數據情況見表 4.11。
表 4.11 KMO 、Bartlett 檢驗與克隆巴赫系數
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 0.885
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上次讀取的卡方 4355.479
自由度 435
顯著性 0.000
克隆巴哈系數 0.930
當對問卷的整體信效度檢驗完成之后,本文還將對模型的收斂效度、區分效度進行 測量。該部分常以克隆巴赫系數、組合信度(CR)以及平均提取方差值(AVE)來體現。 此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來驗證假設模型,這是因為該算法具有數學優化性,相比于其他 算法,可以更加接近變量實際值[74]。因此,本文將問卷數據導入至SmartPLS軟件,得 出如表4. 12所示結果。
表4.12 驗證性因子分析
潛變量 題項數量 AVE CR 克隆巴赫系數
個人信息管理行為(PIMB) 3 0.661 0.853 0.745
個人行為態度(PB) 3 0.769 0.909 0.849
主觀規范(SN) 3 0.768 0.908 0.848
情感負荷(EL) 4 0.510 0.806 0.686
感知易用性(PE) 4 0.609 0.858 0.769
感知有用性(PU) 4 0.689 0.898 0.848
感知權威性(PA) 3 0.741 0.895 0.826
自我效能感(SE) 3 0.718 0.884 0.804
行為意向(BI) 3 0.780 0.914 0.859
一般而言,當組合信度(CR)的值高于0.7,就可以認為該模型的內部一致性較好 I74】。而從表4-12中不難看出,各類潛變量的CR值、克隆巴赫系數均大于0.7,最小AVE 值也大于臨界值 0.5,因此證明該量表各項潛變量均具有較高信度。
通常以比較AVE和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來評估模型的有效性。表4.13顯示的是
潛變量 AVE 的平方根數值與相關系數的值,此類數值的評估標準是要求每個潛變量的
AVE 開方根必須大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數值[91]。表4.14 是交叉因素的負荷 量,當每個潛變量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高于其他變量間載荷數值,即可證明模型效度 良好。
表 4.13 潛變量的 AVE 平方根、相關系數
PIMB PB SN EL PE PU PA SE BI
PIMB 0.813
PB 0.750 0.877
SN 0.272 0.280 0.876
EL 0.543 0.537 0.419 0.714
PE 0.269 0.282 0.496 0.557 0.780
PU 0.588 0.638 0.268 0.475 0.357 0.830
PA 0.303 0.396 0.325 0.416 0.301 0.392 0.861
SE 0.463 0.402 0.393 0.486 0.294 0.470 0.324 0.847
BI 0.796 0.874 0.305 0.536 0.271 0.619 0.395 0.410 0.883
附注 1:對角線粗體值為 AVE 之根號值,下三角為皮爾森相關值 表 4.14 交叉因素載荷量(續)
BI EL PA PB PE PIMB1 PU SE SN
BI1 0.890 0.525 0.345 0.795 0.246 0.735 0.620 0.355 0.272
BI2 0.878 0.457 0.319 0.783 0.245 0.687 0.502 0.296 0.252
BI3 0.880 0.434 0.386 0.735 0.226 0.686 0.514 0.440 0.283
EL1 0.486 0.751 0.403 0.454 0.407 0.521 0.422 0.500 0.394
EL2 0.412 0.717 0.283 0.414 0.281 0.405 0.421 0.312 0.250
EL3 0.297 0.667 0.225 0.315 0.457 0.255 0.219 0.222 0.215
EL4 0.293 0.720 0.237 0.321 0.473 0.314 0.250 0.294 0.303
PA1 0.228 0.260 0.803 0.237 0.196 0.178 0.274 0.291 0.245
PA2 0.370 0.368 0.911 0.378 0.287 0.272 0.358 0.341 0.318
PA3 0.397 0.424 0.864 0.383 0.281 0.314 0.366 0.208 0.268
PB1 0.763 0.471 0.348 0.878 0.181 0.667 0.523 0.324 0.213
PB2 0.751 0.509 0.356 0.869 0.344 0.652 0.591 0.375 0.335
PB3 0.785 0.431 0.337 0.883 0.215 0.654 0.563 0.356 0.188
PE1 0.166 0.435 0.261 0.176 0.846 0.182 0.295 0.266 0.489
PE2 0.211 0.425 0.244 0.213 0.874 0.186 0.265 0.201 0.395
PE3 0.110 0.415 0.157 0.154 0.825 0.104 0.177 0.179 0.368
PE4 0.368 0.453 0.264 0.346 0.526 0.377 0.368 0.258 0.257
PIMB1 0.783 0.461 0.284 0.754 0.219 0.884 0.571 0.352 0.264
PIMB2 0.606 0.348 0.215 0.539 0.092 0.812 0.484 0.441 0.217
PIMB3 0.513 0.539 0.236 0.496 0.378 0.736 0.348 0.352 0.171
PU1 0.465 0.332 0.341 0.512 0.257 0.454 0.804 0.355 0.212
PU2 0.475 0.454 0.318 0.484 0.350 0.463 0.771 0.413 0.319
PU3 0.572 0.423 0.347 0.578 0.312 0.569 0.884 0.409 0.197
BI EL PA PB PE PIMB1 PU SE SN
PU4 0.539 0.363 0.291 0.541 0.263 0.460 0.858 0.384 0.163
SE1 0.322 0.441 0.251 0.327 0.342 0.337 0.388 0.840 0.362
SE2 0.324 0.365 0.237 0.305 0.198 0.383 0.368 0.856 0.307
SE3 0.393 0.424 0.329 0.383 0.203 0.453 0.435 0.846 0.327
SN1 0.216 0.356 0.265 0.126 0.444 0.197 0.179 0.408 0.863
SN2 0.258 0.359 0.271 0.254 0.422 0.251 0.244 0.362 0.897
SN3 0.326 0.384 0.317 0.355 0.438 0.267 0.281 0.263 0.867
三)模型結果驗證
本文主要是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影響因素提取自半結構化 訪談獲得的文本資料數據,利用扎根理論的方式提取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 權威性、自我效能感與情感負荷作為五個潛變量,探究潛變量對主觀規范與個人行為態 度的影響,并依據二者與行為意向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判斷各變量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 理方面的影響。本小節主要根據上述假設結果,借助 SmartPLS 軟件構建影響研究模型, 并將收集到的238份問卷數據以.csv格式導入至軟件,對模型中研究假設進行驗證,如 圖4.1所示,判定假設H1至H13是否成立。
由圖 4.1 可以看出,主觀規范、個人信息態度、行為意向以及個人信息管理行為的 可變方差,即R平方的值分別為0.332,0.492,0.768,0.634,均高于臨界值0.3,說明 模型有較好的預測效果[74]。本文對數據進行bootstrapping分析,旨在探究路徑系數及其 顯著性,最終結果如圖4.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假設H2、H3、H4、H5、H6、H7、 H10、H11、H12、H13 成立,假設 H1、H8 和 H9 不成立。其中 H2、H3、H7、H10、 H12及H13起著關鍵性的影響作用,路徑系數分別為0.474, 0.369, 0.235, 0.313, 0.856,
0.796。而H4、H5、H6、H11則起一般性影響效果,該假設的路徑系數為0.099, 0.130,
0.103, 0.065。具體假設結果見表 4.15。
附注 2:*p<0.05;**p<0.01;***p<0.001
圖 4.2 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結果
表 4.15 模型假設情況匯總表
H1 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不成立
H2 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成立
H3 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成立
H4 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成立
H5 感知權威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成立
H6 感知權威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成立
H7 自我效能感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成立
H8 自我效能感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不成立
H9 情感負荷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 不成立
H10 情感負荷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 成立
H11 主觀規范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行為意向 成立
H12 個人行為態度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行為意向 成立
H13 行為意向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 成立
四)影響因素結果分析
本文依據扎根理論的方式獲取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因素,并在現有理論模型
的基礎上,構建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借助問卷數據對模型展開實證研 究。最終顯示的結果表明,假設H1 “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 范”不成立,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背景下的感知有用性,具體指大學生對遇見的信息 或是已經保存的信息感知是否有用,僅涉及自身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受他人或集體的影 響較小;而假設H8“自我效能感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態度”同樣被證明 不成立,這可能是因為自我效能感在此研究背景下特指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能力的認 知情況,是自身意志與能力的體現,當大學生從內心認同自身能力時,才會選擇激活某 個行為,這與其遵循的規范信念有關,對個人行為態度的影響相對偏小;假設H9“情 感負荷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在經過模型驗證后,也顯示不成立,其 原因可能在于情感負荷是大學生在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屬于個人內心情緒的具 體體現,該內部情緒最終會表現在對個人信息管理的行為態度上,而對他人或是外部群 體的影響偏小。
除上述H1、H8、H9三項假設不成立之外,其余假設均成立。其中感知易用性正向 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行為態度與主觀規范,這是因為當大學生感知到個人信息管 理工具、管理步驟等一系列外部環境的便利性,就會改變其行為態度,同時受此外部條 件影響,也會促使個人信息管理行為的發生。感知權威性同樣正向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 息管理的行為態度與主觀規范,因為外部環境中具有權威性的信息更讓人信服,從而端 正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態度,激發其對該類個人信息的管理。研究表明,主觀規范和個 人行為態度均會影響行為意向,且個人行為態度與行為意向之間的路徑系數高達0.856, 具有重要影響,其原因在于主觀規范作為外部環境影響行為意向,而個人行為態度屬于 大學生個人因素,當大學生個人有良好的行為態度時,必然會影響其行為意向,最終內 部條件與外部環境共同正向影響其個人信息管理行為。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首先是通過對 12 名來自不同地區的高校、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 就其個人信息管理現狀展開半結構化訪談。在取得訪談對象的理解與同意后,對訪談內 容進行全程錄音,獲取文本資料。其次對獲取到的文本資料進行整理,并對整理后的資 料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式編碼,提煉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因素, 結合現有的信息行為理論來構建影響因素模型,提出研究假設。最后,本文以提取到的 影響因素作為依據,設計出調查所需問卷并采用線上線下同時發放的方式收集問卷。本 文將收集到的有效問卷導入至SmartPLS軟件中,借助軟件的統計分析功能,得到如下 所示的結果:
(1) 在扎根理論階段,本文首先對 12名來自不同地區高校、專業與年級層次的大 學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獲取文本資料,并結合現有的與個人信息管理主題相關的文獻 進行扎根理論,最終獲取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權威性、自我效能感、情感負 荷、主觀規范、個人行為態度、行為意向八個影響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又包括信息有 用性、信息分散、信息無序、存儲系統四個要素,感知易用性包括信息管理工具便利、 信息管理步驟簡單、工具易用性、環境便利、資源數量、工具損壞、工具丟失、信息付 費八個要素,感知權威性包括信息源權威性、信息可靠性、信息可信度三要素,自我效 能感具體有個人記憶力、管理意識、信息熟悉度、個人信息素養、個人認知能力五要素, 情感負荷包括情緒狀態、情感依戀和平臺信任三個要素,主觀規范則包含利己主義、利 他主義、自我滿足感、自我成就感四要素,個人行為態度包括管理意愿、信息全面性、 信息清晰度、個人隱私四要素,行為意向涉及信息重要性、信息需求程度、感知技術兼 容、個人習慣以及個人興趣。
(2) 在描述性統計分析階段,本文初步了解到當下大學生在開展個人信息管理時, 常對直接由個人保存的信息以及個人經歷過的信息類型進行管理,其次是與個人有關的 信息、間接由個人保存的信息和指向個人的信息;同時大學生最常用個人信息管理工具 按比例大小排序依次是個人電腦、手機、 USB 驅動器、網絡云盤和其他。在訪談者與訪 談對象談話的過程中,多數大學生也表示自己習慣于從互聯網絡上獲取信息。
(3) 在假設模型驗證階段,分析已收集到的 238 份有效問卷后發現,感知有用性 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自我效能感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管理的 態度以及情感負荷正向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主觀規范三項假設均不成立。而在已經 成立的假設中,對比各個潛變量間的路徑系數大小又可發現,路徑系數最大的是個人行 為態度與行為意向,高達 0.856,其次為行為意向與個人信息管理行為之間的路徑系數, 達 0.796,二者均能表示個人行為態度對行為意向產生關鍵影響,從而間接影響個人信 息管理行為。同時,感知有用性與個人行為態度之間的路徑系數達 0.474,感知易用性 與主觀規范間的路徑系數為 0.369,情感負荷與個人行為態度間的路徑系數為 0.313,自 我效能與主觀規范間的路徑系數為0.235,均可體現其作為關鍵影響因素,將會對個人 信息管理活動產生影響。綜合上述結果分析,可以得知:感知有用性對個人行為態度產 生影響,感知易用性、感知權威性對個人行為態度與主觀規范均有一定影響,自我效能 感對主觀規范產生影響,情感負荷對個人行為態度產生影響,而作為中介變量,主觀規 范與個人行為態度均對行為意向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
(二)研究啟示與建議
1、端正行為態度,明確行為意向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行為態度對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究其 原因,本文認為這是由行為態度既有個人心理體驗,又有外在行為傾向的特性而決定的。 大學生在面對管理其個人信息的這一行為,有的表示贊同和接受,有的表示反對和拒絕, 這種評價所產生的傾向就是個人對待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態度支配著個人對信 息管理的選擇,也決定著個人想做什么,當大學生個人行為態度決定其行為意向時,最 終也將對其個人信息的管理產生一定影響。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分析,本文認為在信息爆 炸時代,由于大學生群體相對其他社會群體較為活躍,因此其每天必然會遇見各類信息, 當個人信息管理能力不足時,自然會產生信息過載、信息短缺和信息失控等一系列問題。 而解決此類問題,首先就需要大學生個人能夠保持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問題,明確自 身行為意向。換句話說,只有大學生個人真正端正其對信息管理的態度,才可以在信息 時代明確自身的信息需求,從源頭上避免個人信息管理問題的出現。因此,有效緩解大 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困境首先應當從主體內部,即大學生自身角度出發,要求其在日常學 習與生活的過程中,端正自身的行為態度,重視對個人信息的管理,在多樣化的信息時 代下明確自身管理信息的行為意向。
2、 提升自我效能,判別有用信息
自我效能最早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在此研究情境下具體是指大學生個人在管理 個人信息的過程中,所具備“我能行”的信念與“我可以”的能力。“我能行”的信念 因素最終將會決定大學生個人在對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是否愿意獨自面對各種可能 出現的困難,如果其自我效能感較低,那么不可避免的將會產生行為逃避現象。而“我 可以”的能力因素將影響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信息認知能力,即當大學生個人處在多 樣化的信息情境中,對有用信息的識別就顯得非常重要。模型的驗證結果也顯示,感知 有用性對個人行為態度起著關鍵作用,即當大學生個人能夠確定遇見或已經保存的信息 是有用的,那么就會對該信息進行管理,因此在個人信息管理管理過程中,是否有能力 判別有用信息十分重要,這就相當于對大量外部信息或已經保存在個人信息空間中的信 息進行初次過濾,篩查無用信息,僅保留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然而,多數大學生表示其 能力有限,無法評估他們遇到的大量信息,因此也無法決定什么樣的信息應該被輸入至 個人信息空間[31]。要想破解大學生在個人信息管理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從其自身角度出 發,要求大學生能夠提升對信息的認知能力,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同時外部環境也應該 教導大學生如何評估他們遇到、使用的信息,以確定他們是否會在未來再次使用它。這 樣才能從信念與能力兩方面提升自我效能,從而進一步判別有用信息。
3、 關注信息質量,選擇權威信息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爆炸時代下大學生的信息來源、獲取渠道十分廣泛, 在訪談過程中,大多數的大學生也表示其習慣于從互聯網處獲取所需信息。而這些網絡 信息既可能來自具有權威性的官方機構,也可能來自可信度不高的小型網站。源于小型 網站的信息,其可靠性相較于官方網站較低,當大學生長期從可靠性差的信息源處查找 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輸入個人信息空間內的信息質量,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的 利用與再現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同樣,影響因素模型驗證結果顯示,感知權威性對于個 人行為態度與主觀規范均產生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學生在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 的過程中,那些被認為信息來源具有權威性的信息質量更高,也更有可能被大學生放入 其個人信息空間中。因此,為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個人信息管理難題,本文建議大學生在 開展個人信息管理活動時,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本身的質量上,對高質量信息進行 管理,同時還應當多留意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這樣才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超過個人所能 接受、處理與利用的范圍,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
4、 營造良好環境,平緩消極情緒
本文在對 12 名來自不同地區的高校、不同專業與年級層次的在校大學生展開半結 構化訪談的過程中,多次聽及訪談對象對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的困難表現出焦慮、急躁 等的情緒狀態,例如當無法準確再現原先已保存過的信息,或是在需要存儲信息時,卻 發現信息存儲空間不夠,這些情況的產生均會對個人信息管理產生消極影響。而處在此 情境下的大學生,也通常表現出焦躁、不愿意管理個人信息的現象。模型研究結果同樣 表明,情感負荷對個人行為態度起關鍵作用。這是因為大學生個人情緒的好壞將直接影 響其對信息管理的態度,從而影響個人信息管理。因此,破解大學生面臨的個人信息管 理難題,除大學生個人內在需要不斷改變外,外界也應當為其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以 此幫助大學生平緩其消極情緒,改善其對個人信息管理的行為態度。具體可包括在學校 中,教師群體應加強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教導,告誡其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從思想 上端正大學生的個人行為態度,同時教師也可以教授學生如何有效管理個人信息;學生 群體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分享個人信息管理經驗與技巧;而在家庭與社會的環境中, 家人、朋友這一群體,可以適時對大學生個人進行鼓勵和引導,幫助其有效管理個人信 息,打造積極樂觀的情感狀態,從而有效降低消極情緒給其個人信息管理帶來的負面影 響。
5、 加快技術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此次研究表明,當下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會使用不同的信息管理工具來對個人信息進 行管理。本文在此次問卷調查中也發現,有27.5%的大學生喜歡使用個人電腦來管理個 人信息,其次是手機,人數占比達25.6%,同時也有不少學生表示愿意使用USB驅動器、 網絡云盤來對個人信息進行管理,其占比均在10%以上。針對個人信息管理的類型, 29.7%的大學生表示會對直接由個人保存的信息進行管理, 26.4%的大學生會去管理個人 經歷的信息,間接由個人保存的、指向個人的信息以及與個人有關的信息,其占比分別 為 14.1%、 12.4%和15.6%。模型驗證結果也明確指出感知易用性會顯著影響主觀規范, 并對個人行為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信息管理產生與發展。當一個學生所 具備的個人信息管理工具越多,一般而言,其個人信息集合就越大,當其個人信息集合 規模過大,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的管理就呈現失控狀態。這是因為當大學生在使用不同類 型的個人信息管理工具時,一方面可能導致個人信息過多管理不便,另一方面可能會導 致信息呈現分散狀態,以至于無法在個人需要的時候高效率再現所需信息。因此,為有 效避免此類問題,應將重點放置在外部條件,即在個人信息管理工具技術方面,要求科 研技術部門努力促進信息技術發展,組織科研攻關人員突破有關核心技術,創造出一體 化、便捷實用的個人信息管理工具,為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提供外部條件上的便利。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雖然試圖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及其影響因素進 行分析,旨在為大學生在信息爆炸時代提升其個人信息管理能力提出相應建議。但是由 于存在主觀與客觀等原因的限制,本文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 研究內容具有局限性。由于個人信息種類繁多,本文因時間與能力的限制, 僅針對在校大學生網絡空間內的個人信息展開詳細研究,對其物理空間內的個人信息, 如紙質文件、個人信件等未能做出詳細調查。此外,個人信息管理研究內容較為寬泛, 本文根據 Jones 的個人信息管理模型,僅研究了發現/再現活動、保持活動以及元級活動 三個核心活動,未能對個人信息管理涉及到的所有活動展開研究。同時在文獻調研上, 雖然本文查閱了較多的相關資料,但主要集中在信息行為、認知心理學等領域,文獻研 究內容較為單一,缺少跨學科領域相關文獻的調研。
(2) 半結構化訪談樣本選取量存在局限性。本文在半結構化訪談中共選取了12 名 來自不同地區高校、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作為此次訪談的對象,訪談對象 中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數量分別為2 名、4名、5名和1名。雖 然樣本考慮了不同高校、年級、專業、性別、年齡對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但相較于大 學生特點與整體數量而言,樣本數量較少,且代表性欠缺,同時未能考慮所有干擾因素, 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扎根理論存在概括不完全的現象。在扎根理論過程中,本文雖然針對12 名大 學生展開半結構化訪談,并利用文獻編碼法對訪談資料展開編碼,但是由于個人經驗、 理解等的不同,編碼的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編碼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使本文為 盡量減少此類主觀因素對編碼過程的影響,采用兩名編碼員對本文收集到的文本資料進 行編碼,并通過了一致性檢驗,但是該過程仍然有可能存在扎根理論概括不完全的現象。
因此,結合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本文認為后續可適當增加物理空間內的個 人信息管理調查,同時在樣本選取上,可進一步擴大樣本數量,探究樣本個性、愛好等 多種因素對個人信息管理的影響。希望本文能為大學生有效管理個人信息提供參考,并 為研究個人信息管理領域的學者提供一些啟發,共同促進個人信息管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Cushing, Amber L . "If it computes, patrons have brought it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ersonal technology assistance in public libraries[J]. Library & Information ence Research, 2016, 38(1):81-88
[2]Chaudhry A S , Rehman S U,Al-Sughair L.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Kuwaiti corporate sector[J]. 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ence, 2017, 20(3):27-4
[3]謝陽群•專題:PIM—信息管理的新熱點[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24):5+43
[4]Rajaraman V , Bush V. Aswe may think[J]. Resonance, 2000,5(11):94-103
[5]Lansdale, M. W.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pplied ergonomics, 1988,19(1), 55-66.
[6]曾紅巖.數字化學術信息資源利用[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7]Pu H T , Jiang X Y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cademic Information Finding and Re-finding Behavior on the Web[J].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tudies, 2014, 12(2).
[8]SYNJ Rieh . Interaction on the Web: Scholars' Judgment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Cognitive Authority.[C]// Proceedings of the ASIS Annual Meeting. 2000.
[9]Jia, Tina, Du, et al. Academic Users' Information Searching on Research Topics: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Tasks and Search Strategies[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1.
[10]Catalano A . Pattern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a meta - synthesis of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Documentation, 2013, 69(2):243-274.
[11]Culnan, Mary J . Protecting Privacy Online: Is Self-Regulation Working?[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 19(1):20-26.
[12]李晶.當代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的現狀探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 17(20):231-233.
[13]李潔.開放式高校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及對策[J].中外企業 家,2018(22):53-54.
[14]方錦浩.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個人信息保護分析——以251份調查問卷為文本的實證 分析[J].法制與經濟,2020 (05) : 127-131.
[15]Jones W , Ross B H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8.
[16]辛剛,方旭,袁晶•基于電子郵件的個人信息管理研究一一以Gmail郵箱為例[J].現 代情報,2012,32(11):159-162+172.
[17]劉帥,謝笑,謝陽群,李晶.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初探[J].現代情 報,2014,34(09):43-50.
[18]Oh K E . Personal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 everyday life: modeling the proces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9
[19]Abrams D . Information Archiving with Bookmarks : Personal Web Space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J]. Proceedings ofChi98 Los Angeles Ca, 1998
[20]Capra R, Pinney M, Perez-Quinones M A. Refinding is not finding again[R]. Department ofComputer Scienc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 State University, 2005.
[21]Elsweiler D, Baillie M, Ruthven I. What makes re-finding information difficult? a study
of email re-finding[C]//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1: 568-579.
[22]Deng T, Feng L. A survey on information re - finding techniq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2011
[23]Marchionini G . Information Seeking in Electronic Environment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4]Barreau D K . Context as a Factor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5, 46(5):327-339.
[25]RavasioP, Schaer S G , KruegerH. In pursuit of desktop evolution: User problems and practices with modern desktop systems[J].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Human Interaction, 2004, 11(2):156-180.
[26]Capra R , Perez-Quinones M A . Using Web Search Engines to Find and Refind Information[J]. Computer, 2005, 38(10):36-42.
[27]Lansdale M W .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J]. Applied Ergonomics, 1988, 19(1):55-66.
[28]Marshall CC. How People Manage Information over a Lifetime.” Chapter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dited by William Jones and Jaime Teevan[J]. 2007.
[29]Ofer, Bergman, Ruth, et al. The user-subjective approach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0]Whittaker S , Hirschberg J . The character, value, and management of personal paper archives[J].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TOCHI), 2001, 8(2):150-170.
[31]Whittaker S, Sidner C. Email overload: explo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email[C]//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1996: 276-283.
[32]Malone T W. How do people organize their desk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office information systems[J].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1983, 1(1): 99-112.
[33]Otopah F O , Dadzie P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stu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2013, 65(2):143-160.
[34]Kelly, Diane. Evalua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tool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1):84-86.
[35]MashaelALO, CoxAM. Scholars' research-related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s[J]. 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6.
[36]Ackerman M S . Developing for Privacy: Civility Frameworks and Technical Design. ACM, 2000.
[37]Ackerman M S . The Intellectual Challenge of CSCW: The Gap Between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Technical Feasibility[J]. Human — Computer Interaction, 2000.
[38]Whittaker S , Sidner C L . Email Overload: Explo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Email[C]//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ommon Ground, CHI '96, Vancouver, BC, Canada, April 13-18, 1996, Proceedings. DBLP, 1996.
[39]Oh K E . Type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categorization: Rigid, fuzzy, and flexible[J].
Journal of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40]占南.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研究[D].安徽大學,2012.
[41]占南.科研人員個人學術信息管理行為研究[D]. 2015.
[42]鄧勝利,韋佳岑.移動環境下大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研究——以筆記類 App 應用為例 [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 40 (08) : 23-29.
[43]張鵬翼,劉暢.移動智能設備個人信息管理一一以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為例[J].情 報雜志,2015,34(04):145-149.
[44]Gemmell J , Bell G , Lueder R . MyLifeBits: a personal database for everyth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1):88-95.
[45]張帥,王文韜,李晶.用戶在線知識付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 作,2017,61(10):94-100.
[46]李曉嵐,余雙好.質性研究方法[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7]郭玉清.網絡學習社群的信息聚集與推送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48]Wilson T D .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 Informing Sci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n Emerging Transdiscipline, 2000, 3(2):49-56.
[49]Boardman R P. Improving tool support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D]. University ofLondon, 2004.
[50]謝笑•記憶視角下圖像表征對個人信息管理效用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4.
[51]彭倩.研究生學術閱讀行為與需求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7.
[5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28,29.
[53]張愛卿.論人類行為的動機一一一種新的動機理論構理[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 育科學版),1996(01):71-80.
[54]楊俊卿,于麗賢.赫茲伯格雙因素激勵理論與企業管理[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 科學版),2004(03):285-287.
[55]段文婷,江光榮.計劃行為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8, 16(2):315-320.
[56]ALLPORT, G. W.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In G. Lindzey (Ed.),Handbook ofsocial psychology,Vol.1,Theoy and method. Cam- bridge, Mass.:Addison-Wesley, 1954.
[57]Wicker A W. Attitudes versus act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verbal and overt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attitude objects. Journal ofSocial Issues, 1969,25: 41-78.
[58]李柏杏.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企業品牌傳播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9.
[59]Ajzen, Icek.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179 - 211.
[60]Pandit N R .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 Qualitative Report, 1996(2):1-15.
[61]楊威.訪談法解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4) : 114-117.
[62]張帥.學術社交網絡用戶信息需求調查與科研服務優化研究[D].安徽大學,2019.
[63]李晶,張帥,王文韜.科研社交網絡中用戶學術社交不足的前置動因探究——質性研 究的視角[J].現代情報,2019, 39 (02) : 121-127+144.
[64]陳厚豐•中國高校分類標準及指標體系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08(06) :8-14.
[65]姜楠.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創業行為影響因素扎根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 學,2019.
[66]毛昕雅.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用戶信息搜尋行為評價體系構建研究[D].安徽大 學,2019.
[67]Corbin J M , Strauss A L .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
[68]Francis J J , Johnston M , Robertson C , et al.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What is an adequate sample size? Operationalising data saturation for theory-based interview studies - Psychology & Health - Volume 25, Issue 10[J]. Taylor & Francis.
[69]Davis,F.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
[70]鐘麗娟.專業服務網站個人使用意向影響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9..
[71]Bronstein J.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tudent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4;40(2):101-106.
[72]凌文輇,方俐洛.心理與行為測量[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73]Diane, Nahl. Measuring the affectiv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web searchers[J].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74]Zarei G, Asgarnezhad Nuri B, Noroozi N. The effect of Internet service quality on consumers' purchase behavior: The role of satisfaction, attitude, and purchase intention. Journal of Internet Commerce. 2019;18(2):197-220. doi:10.1080/15332861.2019.1585724.
[75]楊萍,王斌,紀春禮,聶元昆•基于TPB修正模型的微信朋友圈廣告接受意愿研究[J]. 商業經濟研究,2016(21):71-73.
[76]Jae Young Yang. A serial path model between autonomous motiva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ction planning, and after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Cognition, Brain, Behavior. 2020;24(4):315-333. doi:10.24193/cbb.2020.24.17.
[77]Chesterton B K , Schultz R L , Slevin D P . Implementing Operation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76, 27(2):513-514.
[78]Robey F A , Freitag C M , Jamieson G A . Disappearance of actin binding protein from human blood platelets during storage[J]. FEBS Letters, 1979, 102( 2):257-260.
[79]王贇芝.自媒體用戶信息內容消費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安徽大學,2017.
[80]Davis F D .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89, 13(3):319-340.
[81]張曉丹,江洪,王可慧•學術APP用戶采納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 作,2018,62(18):90-101.
[82]Lim S . How and why do college students use Wikipedi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60(11):2189-2202.
[83]夏立新,周鼎,葉光輝,孫哲林•情感負荷視角下探索式搜索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J]. 圖書情報知識,2020(04):133-141.
[84]黃崑,李京津,吳英梅•信息行為研究中的情感負荷理論及應用研究綜述[J].圖書情 報工作,2018,62(12):116-124.
[85]張海.大數據環境下用戶信息回音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 究,2020(04):5-13.
[86]Fischer R , Ferreira M C , Assmar E , et 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s Descriptive Norms Development of a Subjective Norm Approach to Culture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9, 40(2):187-213.
[87]Fishbein M , Ajzen I , Belief A .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77, 6(2).
[88]Choi, H.-S. C. Measuring Residents\" Attitude towar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Attitude Scal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43(4):380-394.
[89]趙悅.微博用戶信息管理的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7.
[90]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39-50.
[91]Otopah F O , Dadzie P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stu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2013, 65(2):14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