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基于建筑產業轉型升級視角下施工企業信息鏈研究

    發布時間:2023-07-19 10:30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1緒論 1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3
    1.2研究內容與方法 4
    1.2.1研究內容 4
    1.2.2研究方法 5
    1.3 論文的創新點與技術路線 6
    1.3.1論文的創新點 6
    1.3.2技術路線 8
    2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相關理論、概念界定 9
    2.1國內外研究現狀 9
    2.1.1國內研究現狀 9
    2.1.2國外研究現狀 11
    2.2相關理論及概念界定 16
    2.2.1相關理論 16
    2.2.2相關概念 17
    2.3 本章小結 18
    3建筑業及施工企業視角下信息管理現狀 19
    3.1建筑業信息管理現狀研究 19
    3.1.1建筑行業信息管理發展歷程 19
    3.1.2建筑業信息管理現狀 20
    3.1.3建筑業轉型升級遇到的問題 22
    3.1.4建筑業轉型升級對信息管理的要求 23
    3.1.5建筑業轉型升級中對施工企業提出的要求 24
    3.2 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 25
    3.2.1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 25
    3.2.2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特點 31
    2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相關理論、概念界定
    2.1國內外研究現狀
    2.1.1 國內研究現狀
    與國外百花齊放的信息相關理論研究局面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 段。作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對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研究還較少,尤 其是對施工企業的信息鏈研究方面。大部分學者在施工企業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 中網絡信息鏈、信息生態理論、信息鏈結構及其影響因素、施工企業信息管理平臺、供 應鏈管理、智能化施工技術、企業內部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在成本、質量、風險等方面。
    (1) 關于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
    信息生態理論是以自然生態理論的概念提出,將信息作為形同自然的另一種生態形 式,并對信息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的一門科學。信息鏈是以信息生態作為存在基礎,信息 鏈是信息生態的表現形式之一。二者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在研究中對信息鏈的研 究也是基于信息生態理論。近幾年來,信息生態理論研究逐漸成為信息領域研究的熱門, 研究成果也頗豐。雖然,廣大學者在信息生態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研 究層次和廣度仍然沒有得到較大的提升。在信息生態理論研究方面,研究關注點主要集 中在信息生態演進過程、信息生態失衡問題、信息生態模型構建、信息生態與信息鏈關 系等方面。
    首先,在信息生態演進研究方面。張時新(1990)首次提出“生態學”的概念,他 指出生態學正從一門描述自然與環境的學科延展到其它學科,從一個單純的自然屬性的 概念轉向成為各個學科的一種定義的代名詞[3]。隨后王晰巍、葉乃溪等(2013)將生態 學的概念引入信息領域,并運用定量分析與對比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外信息生態方 面的研究做了異同對比研究,提出了我國在信息生態研究方面的建議[4]。支鳳穩、張海 濤等(2013)在WOS和SNKI上篩選出1995-2012間有關“信息生態”的文獻,通過 CitespaceU軟件對所有文獻進了可視化的分析,為我國學者在信息生態方面的研究方向 選擇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依據[5]。李北偉、董微微(2014)基于博弈理論研究了信息 生態鏈的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具有的博弈特性,學者認為信息生態鏈的演進過程實質上 就是一個不斷進行博弈的過程,并以此總結出信息的相關演化機理[6]。
    其次,在信息生態失衡問題研究方面。自然生態失衡問題在1949年由英國學者威 廉•福格特在其《生存之路》一書中提出。借鑒這一觀點,婁群策教授提出信息失衡問 題。所謂的信息生態平衡是指信息生態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的系統結 構。而信息失衡是指因社會環境、信息主體的改變導致信息生態系統這種相互協調的狀 態被打破,而不能實現其系統的穩定運行,信息生態失衡主要表現為信息污染、信息超 載、信息資源浪費等。韓子靜(2008)信息生態系統進行了整體研究,學者認為信息生 態系統是以人為核心進行信息交流的統一整體,具有人為性、整體性、層次性、地域性、 開放性等特征,并提出系統平衡問題[7]。趙云合、婁策群(2009)針對信息生態失衡問 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解決失衡問題的三大機制,即信息生態的平衡實現機制、平衡狀 態維持機制、恢復機制,三種機制為信息生態各功能間的暢通運行以及失衡后的自動恢 復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依據[8]。
    (2) 信息生態鏈構建 基于上述眾多學者對信息生態本身的研究,部分學者開始嘗試在網絡信息、電子商 務等方面構建信息生態鏈,使信息生態中信息進行鏈式傳遞,優化信息的傳遞效能。目 前我國在網絡信息生態方面已形成各式各樣的生態價值鏈,但是其發展狀態卻各有不用, 有些在發展過程中已初現病態、惰性,而另一些則愈發優越,其價值轉化率也較高。因 此,部分學者針對這種分化現狀進行了相關研究。楊小溪(2012)認為目前我國信息生 態鏈管理思路缺乏仍未成體系,因此學者將價值管理應用到信息生態鏈的管理上,構建 了網絡信息生態鏈價值的概念體系,對信息生態鏈在運行過程中的價值轉化率作為評估 標準以此對信息生態鏈進行管理[9]。而張連峰、張海濤(2016)則利用耗散結構理論對 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耗散結構及其演化和價值形成機理進行分析,構建了商務網絡信息 生態鏈耗散結構模型,提出了價值形成模式的演化路徑為:價值鏈一價值星系一價值網 [10]。王丹、張海濤(2018)站在電子商務的角度,基于對網絡信息生態的分析,并利用 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研究方法構建出網絡信息價值鏈模型,為實際的商務企業的互聯網經 營起到了參考意義[11]。余子丹(2014)針對當前信息生態系統分析了其結構要素和基本 的結構形態,并提出從信息生態鏈的整體結構、信息流轉路徑兩個方面進行優化的方法 [12]。
    (3) 信息鏈理論在建筑行業的應用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信息化革命的到來,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在我國建筑行業得到 廣泛的重視。但是,目前我國建筑行業在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主要著力于技術的創 新和硬件設施的現代化更新。在信息相關的理論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建筑產業、企業的供 應鏈管理、價值鏈管理等方面,而對信息鏈的研究則較少涉及。
    朱廣軍(2006)通過應用信息網路技術構建出施工企業供應鏈信息集成系統,實現了 施工企業在生產全過程上的協同作業和生產周期的縮減,并根據集成系統提供的信息優 化了產品服務,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力[13]。胡翔宇、陸建飛(2012)結合實際案例對建 筑行業的信息管理現狀進行研究,提出利用可視化技術輔助項目管理, 進一步開發利 用信息資源的方法[14]。馬智亮、陸寧(2009)認為信息資源是推動施工企業提高管理水 平,實現轉型的關鍵,并提出了施工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概念框架,促進了施工企業對 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15]。劉潔(2017)從水利施工的角度對信息管理進行研究,認 為信息管理是一切項目管理的基礎,并通過實踐研究指出水利施工中信息管理的重點[16]。 陸寧(2010)認為信息資源能促進施工企業提高其管理水平,并基于對BIM建筑信息模 型的研究將信息資源管理劃分為四個階段:信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 同時,針對信息技術交換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17]。
    (4) 信息鏈結構、動力及其影響因素 張軍(2009)認為信息鏈的形成存在其內在的動力機制,并通過對當前的網絡信息 鏈結構、運行進行深入的分析發現信息交換價值、信息需求、交換雙方的信息差距三者 是影響信息運行的基本因素。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信息鏈設計和完善的重要理論[18]。
    安磊、吳嵐(2012)從現在信息戰爭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信息的實效性評估問題,提 出將信息時效性作為評估信息優勢的關鍵指標。并結合馬爾科夫理論,建立了評價信息 傳遞時效性的馬爾科夫模型,為提高信息的時效性方面做出重要貢獻[19]。
    周浩(2013)從信息資源的視角下對信息鏈在產學研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作者基于信息鏈、信息管理、社會網絡等理論對信息的結構特點進行分析,通過層次分 析法建立了影響信息鏈構成的因素模型,并通過BBV模型對信息鏈的傳遞效率進行驗 證,完善了信息鏈在的傳遞機制及傳遞效率方面的研究[20]。
    張向先、史卉(2013)從網絡信息生態鏈的效能評價角度出發,通過對網絡生態信 息鏈的結構進行分析后構建了網絡信息生態鏈的評價指標模型。并基于評價指標模型, 提出提高信息鏈效能的對策建議[21]。
    馬捷、胡漠(2016)基于系統動力學原理對社會網絡信息生態鏈運行機制進行了深 入的分析,指出信息生態鏈的三種運行機制:一運行機制、一對多運行機制與復合型運 行機制。并針對目前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提出了對策、建議,進一步優化了信息 鏈的運行狀態[22]。
    婁策群(2016)提出網絡信息生態鏈價值的概念與類型,指出信息鏈在滿足社會需求 的同時能給信息鏈本身帶來增值效果,并對影響網絡信息生態鏈增值的因素及其作用機 理進行了分析和闡述[23]。
    2.1.2國外研究現狀
    通過查閱國外相關文獻后發現并不存在完整意義上的“信息鏈”這一概念,而是更 多的涉及了生態鏈、產業鏈等。但是與國內的研究相比而言,國外由于科學技術起步較 早、發展較快,也較早進入信息時代,在信息鏈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豐富的成果。關于信 息鏈的研究源于信息生態理論,而信息生態理論起源于國外。
    (1) 信息生態基礎理論及學科形成
    1866 年恩斯特.海克爾首次提出“生態學”一詞,并認為自然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物、 生態環境、能量三部分構成,三者相互影響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后來,生態學的發展 影響廣泛逐漸涉及到其它學科領域,并被吸收應用[24]。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形態、 結構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國外不少學者在開始對信息展開研究。
    在信息生態發展初期,信息生態學并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各國學者利用自己所 在學科領域的理論對信息生態進行研究,例如1971年,Weinberg GM從信息技術的領 域研究了與社會倫理問題的之間關系[25]。1975年加拿大學者Wojciechowski運用哲學的 觀點構建了知識生態體系。1978年,國外研究者F.W.Horton在其發表的一篇期刊中第 一次提出“信息生態”這一詞,同時學者在文中闡述了從信息生態視角下信息的流動和 信息映射之間的相關性[26]。為了對信息更加深入研究,國外學者開始嘗試將自然生態學 應用到信息領域中,利用生態系統錯綜復雜的結構特性對信息進行研究。隨著自然生態 學的快速發展,1989年德國學者Rafael Capurro最早提出信息生態存在問題的觀點,并 對信息生態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27]。
    隨后信息生態理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信息生態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 1997 年,ThomasH. Davenport在其發表《信息生態學:掌握信息與知識環境》一書中深化了 信息生態的概念,他認為人、信息及生態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這 是首次有學者將信息生態理論引入到信息管理中,開創了信息管理的新紀元[28]。 Thomas H. Davenport對信息生態的概念認為信息本身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而1999年Nardi 通過對現代社會信息的特征研究后認為信息生態系統的核心并非是信息本身而是人,他 認為在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實踐、技術所取的信息價值的大小取決于人的因素[29]。后來, Blaise Cronin 對信息鏈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首次從宏觀角度提出信息生態這一概 念,成為信息理論發展由微觀進程向宏觀進程轉變的節點[30]。學者認為當前由于科學技 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社會信息和交流的產生,成為國家、組織、個人應 該注意的問題,學者的觀點使社會意識到信息傳播產生的宏觀效應。
    (2)信息生態理論發展
    由于國外關于信息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早,并取得了較豐碩的研究成果。同時,在研 究發展過程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研究上進行了跨國界、多學科的交融式發展,并形 成了諸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日本東京城市大 學等一些研究共同體,這些共同體在研究上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信息生態的快速 發展和應用[31]。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發發展,催生了信息生態理論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電子商務、
    企業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在工程項目管理方面,得益于信息理論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
    各種信息化軟件誕生并用于工程項目管理(如表2.1 所示),提升了項目管理效率。
    表 2.1 國外工程項目信息管理軟件應用舉例
    Tab. 2.1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proje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oftware in foreign countries
    技術公司 系統軟件名稱
    Microsoft Project2000
    IBM Rational Portfolio Manager
    Primavera P3
    ABT Workbench
    Gores Artemis Prestige
    Welcome Open Plan
     
    同時,信息理論在電子商務領域應用方面, Susan L.Golicic (2002)將信息生態理 論應用到電子商務中,成功構建了電子商務對供應鏈關系管理影響的理論關系[32]。在企 業管理方面,Burgin, Mark(2018)認為生態方法是信息研究的一個新層次,它使人們 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中的信息過程,將自然生態結構與信息結構相關聯能更有效地創建 信息處理系統[33]。 ChristopherR.Moberg (2002)認為要進行成功的企業間供應鏈管理, 其成功的關鍵是實現企業間信息交換。因此,學者經過對大量企業的實證分析后得出了 實現這種信息交換的前提條件[34]。Martin Christopher(2004)認為市場不確定因素極多, 對于供應鏈的影響極為不穩定。因此學者指出只有提高供應鏈首位的可見性才是降低供 應鏈不穩定風險的關鍵所在[35]。綜上,經過三位學者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信息生態” 理論,拓展了其研究新領域。
    (3) 信息生態理論應用研究
    ①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實現信息價值轉化的首要前提,國外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對于信 息共享過程中的效率問題, Hamid Tohidi, Alireza Namdar( 2017)認為團隊合作效率的 關鍵是實現信息共享,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是決定團隊規模的基礎標準,并采用定 量敏感性分析法對信息技術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予以證明[36]。同時,在信息共享過程 中如何實現信息的跨層、跨區域共享問題上,Joakim Kembro,DagNdslund(2017)進行 了跨層信息共享的實證研究,并指出影響企業進行跨層信息共享存在的的眾多因素,例 如信息利用、流程設置、技術應用等,該研究為解決跨層信息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37]。
    雖然高效、全方位的信息共享能夠為決策者提供準確的判斷依據,但是 Van Wyk Ernita(2008)認為有些時候某些正確的信息并不會成為正確決策的科學依據,反而會 因為決策者的認識差異導致決策的偏差,因此要實現正確信息為決策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首先是要實現信息的共享,培養相同的認知和理解[38]。同時,對于信息共享的研究不僅 僅局限于企業、個體組織之間的小范圍共享,也涉及到全球的信息共享。有關學者發現 廣域的信息共享不僅僅因為共享空間范圍的擴大,同時也因為共享個體間的文化、制度 等因素的差異增加了共享的難度。Liverani, Marco (2018)通過對全球公共衛生疾病的 傳播發現疾病信息傳播受到不同國家語言、國家管理結構、組織間溝通規則等條件的不 同的影響。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上,應該建立起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作為信息的共享載體, 減少語言、管理體制、規則等因素帶來的影響[39]。
    (2信息鏈管理與風險 一切發展的前提都是基于有序的環境,對于如今急劇膨脹的信息量而言,信息價值 與信息垃圾之間的區別僅僅是管理,高效的管理方式是信息產生價值的重要保障,因此 加強信息鏈管理也是研究的重要問題。Chia-HaoLee(2018)認為信息資源是企業提升 競爭力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一種混合的方法,即利用模糊德爾菲法、重要 性-績效分析和決策試驗與評估法對信息資源實現結構性的層次管理,以此支持企業的 發展戰略、企業決策等[40]。同時,價值與風險并存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對于信息亦是 如此,所以對信息鏈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對信息鏈所帶來信息風險的管理。 Ewa Dudek、Michal Kozlowski(2017)基于之前對航空數據在數據的創建、收集、處理和發 布的整個信息鏈的研究,提出了由ICAO規范產生的風險評估和可容忍矩陣以保證信息 質量和安全。同時還使用了 FMEA 方法對所討論的鏈進行了全面的風險評估分析[41]。
    @信息鏈管理與共享價值 在信息共享價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共享對供應鏈中價值量所產生的影響, 例如 RuudH. Teunter,M. ZiedBabai (2018)通過對供應鏈中的庫存成本的研究發現由于 供應商對市場情況的反應不及時增加了其庫存成本,而在貨物的需求信息的共享能夠增 加供應商的決策靈敏度,從而大大降低其庫存成本。研究結論表明,信息共享被認為是 減少“牛鞭效應”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只有信息共享才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價值的轉化, 實現信息增值[42]。關于信息共享價值的研究在其它方面則相對分散, LuuNgoc(2018) 從信息共享的視角研究了合同審查及合同管理機制如何影響合同雙面之間的價值關系, 研究發現合同雙方之間的信息共享程度與雙方價值的確立具有曲線效應[43]。 BaekElisa C(2017)從自然人個體與信息分享之間的反應關系的角度研究了人們進行信息分享的 驅動因素,研究發現影響人們進行信息分享的驅動因素主要包含信息共享對自我的價值、 信息共享對他人的價值以及個人選擇偏好三個方面[44]。
    ④信息識別
    信息識別是信息共享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如何在龐大的信息數據中識別出關鍵 信息決定了決策正確性,即信息共享價值。Kristine L Kelly (1998)在研究各國政府實 施的可持續發展計劃中強調建設全面的信息基礎設施獲取豐富的信息數據是支撐發展 決策的關鍵,同時為識別決定性的信息提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本質是通過信息指標 之間的關系來捕獲信息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發現出決定性信息[45]。
    © 供應鏈與信息鏈的關系
    通過對國外大量相關文獻的研究發現,供應鏈與信息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供 應鏈是資源流通路徑,資源的流通也伴隨著信息的產生,而信息則影響著資源在整個路 徑上流通的效率和方式等。SalomeeRuel(2017)研究了信息系統在現代供應鏈管理中 的積極作用,同時結合不同行業間的 5個案例證明了信息系統對供應鏈管理帶來的不確 定性因素[46]。
    在信息對供應鏈績效影響方面, C.Marinagi (2011)對希臘 61 家制造企業的實證 調查結果證實了信息資源共享在信息質量與供應鏈績效之間的關系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并建立了信息資源共享作為信息質量與供應鏈績效之間的中介的研究框架[47]。所以,信 息的共享會對供應鏈產生有益的價值,ipekKoqoglu(2011)認為信息共享的一個重要 先決條件是供應鏈集成(SCT)。因此,學者揭示了供應鏈集成(SCI)對信息共享和供應鏈 績效(SCP)的影響關系,為企業組織如何從信息共享中獲益提供了有益的見解,以改 進他們的供應鏈績效(SCP) [48]。因此,在供應鏈的結構設計上通常會考慮到信息的價 值因素,KenthLumsden(2011)通過識別和分類供應鏈中不同類型的信息以及不同供應 鏈伙伴的利益份額,定義了供應鏈中的不同合作伙伴最有利的信息類型及其價值水平, 為設計供應鏈時提供了有益的參考[49]。同時,Nguyen Quoc Viet(2015)提出信息的價 值受上下文供應鏈參數的影響,并根據信息的特性(如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而變化, 并基于當前的研究現狀對不同供應鏈決策中的信息價值進行結構化的概述[50]。
    綜上所述,通過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不難發現,由于國內學者對信息生態理論的研 究是建立在國外信息理論發展成果之上,因此國內學者在理論研究方面呈現分散性的特 點,例如,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生態鏈構建、信息生態問題、信息理論應 用等方面,沒有形成體系化的理論研究成果。同時,國內學者對信息理論的研究偏重于 應用型,多數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其次,國外學者在對信息相關理論的研究 則相對系統化,從信息生態理論的形成到信息理論學科的建設以及理論應用的各個階段 的研究都比較全面。并在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了系統化的信息理論結構體系,對信息生態、 信息管理等幾個重大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不管是國內學者還是國外學者都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對信息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也對信息理論所衍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并運用信息生態理論對企業的信息管理工 作進行了指導,但是在對信息傳遞與供應鏈關系問題上研究較少,尤其是缺乏關于企業 信息鏈構建對促進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發現,很少一部分學者從 生態理論的視角對信息生態鏈的結構、動力等問題進行的探索研究,但僅有少數學者注 意到信息對供應鏈的形成和運行具有關鍵的作用。因此,論文開創性的選擇從供應鏈的 視角出發,將信息鏈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建筑行業中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的研究,并對施 工企業如何構建信息鏈作出分析和闡述。
    2.2相關理論及概念界定
    2.2.1 相關理論
    (1)信息擴散理論 信息擴散理論主要研究信息成果在社會系統機各行各業中的傳播規律,通常符合信
    息采用的S曲線。信息擴散五個步驟分別是:①了解階段:接觸新事物,但了解甚少。 ②興趣階段:對新事物產生興趣并試圖尋求更多相關信息。③評估階段:將新事物與自 身需求相關聯,并考慮是否采納。④試驗階段:吸收新事物優點用于自身,并觀察效果。 ⑤采納階段:基于試驗階段的成功,決定廣泛接受、應用新事物。國內外學者關于信息 擴散理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宏觀與微觀在兩個方面,首先,宏觀層次上的信息擴散理 論研究,包括信息擴散的過程研究、擴散模式研究以及擴散速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微 觀信息擴散理論主要體現在個體的信息采納決策研究,包括信息采納的決定因素研究、 信息采納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部分學者認為信息擴散的四個構成要素包括信息成果、 傳播途徑、時間和社會系統;信息擴散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相互結合與反饋的連續活 動過程[51]。通過對信息擴散理論的研究為論文分析信息傳遞過程、特點和信息鏈基本活 動流程奠定理論基礎。
    (2)信息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這一概念應用相當廣泛,最初是指生物所經歷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的
    生命周期以及事物的產生、變化、消亡的生命周期。后來由于社會的發展,生命周期這 一概念逐漸被引入到企業產品管理上,即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從 產品本身而言是指原材料生產加工、產品生產包裝、運輸、銷售過程。但從產品的市場 營銷角度而言,產品的生命周期是指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管是從什么 角度闡述產品的生命周期,其本質都是反應了產品的出現和消亡過程。隨著計算機信息 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資源逐漸演化成具有市場價值屬性的產品。Levitan(1981)首次 將“生命周期理論”應用于信息管理中,提出信息資源同樣具有生命周期的新理論[52]。 Talor(1982)對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這一觀點進行補充,他認為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應 該包含數據、信息、告知的知識、生產性知識和實際行動5個階段[53]。 Horton(1985) 認為不論是何種形態的信息傳播同樣具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并認為信息生命周應該由需 求、收集、傳遞、處理、存儲、傳播、利用、知識管理等不同階段組成[54]。通過生命周 期理論在信息領域的發展研究,該理論成為論文信息鏈生命周期分析的理論基礎。
    2.2.2相關概念
    (1)信息管理 不同于傳統的企業發展觀點,如今信息資源管理與自然資源、生產資源等具有同樣
    的地位。所謂的信息管理,其本質是通過收集、處理、應用、管理等過程實現對信息資 源的控制,將信息作為一種資源進行有效應用,從而輔助社會生產和企業管理的活動。 從信息管理的源由而言,其本質根源在于原始信息呈現出的碎片化、泛濫化、復雜化等 特點,導致原始信息不能直接參與價值創造的過程,因為只有能滿足需求的信息才具有 資源屬性。而原始信息與需求存在不匹配性。所以,信息需要經過信息管理過程,才能 轉化為信息資源,進而滿足需求發揮價值產生效益。從信息管理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 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而言,信息管理是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管理者三者相互依存的結果 [55]。在信息管理活動中,其活動主體是具有信息管理知識的管理者,活動應用的工具是 信息技術,其活動內容是通過管理者在信息管理活動過程中發揮主體功能,使信息技術 在信息流管理的全過程進行應用,實現對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促進信息資源進行有效 性轉化。因此,信息管理的表現形式上是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管理者三者之間的統一。
    ①施工企業信息管理
    A.含義
    通過從宏觀角度的信息管理進行研究分析,并根據施工企業相關特性總結出施工企 業信息管理的是指以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輔助手段,實現施工企業對信息資源的全過 程管理,強化施工企業在過程中的工作管理,提高施工企業對工程項目的決策、管理能 力以及企業自身的運營效率。
    B.內容及目標
    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內容主要包含:信息的采集、信息分析及處理、信息應用、知 識管理四大內容。現代在信息資源管理上主要以信息技術手段為主,實現信息的四階段 管理,從而深化對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價值轉化,提高企業各個功能組織的高效運作 和降低企業的決策風險。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目標是:實現以信息鏈為核心的管理模式, 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管理、引導信息有效流動,提高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以及信息資源的 價值轉化率。同時制度、標準是信息管理的基本準則,規范不同主體間信息管理的行為, 有利于創建統一的信息資源共享環境。
    (2)信息鏈
    信息鏈是指由于施工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存在于企業內部各部門間、各 企業間的信息傳遞信息路徑,信息鏈的基本活動包括:采集、處理、應用、知識管理[56]。 施工企業可以人為的對整個信息鏈進行優化以強化信息鏈效果,提升其管理水平、優化 企業資源配置。信息鏈作為整個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信息傳遞路徑,其本身也應與信息 有良好的適應性。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資源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核心資源,使包括資料、 數據、技術、消息、信譽、形象等在內的信息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無形資產, 其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不僅如此,信息鏈還為實現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提供 了平臺。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全球的市場信息,包括技術、產品、需求等,使新產 品的開發從掌握市場信息、確定產品概念到開發、設計、制造同步進行,不僅能縮短開 發周期,也能降低資源消耗,同時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競爭力。
    (3) 映射分析
    映射是數學理論中一個專業術語,通常解釋為兩個集合之間的對應關系。基于數學 集合的映射原理,將其應用在理論研究中,即映射分析。映射分析通常是指對不同事物 之間進行內容劃分及其關系分析,將一事物(A)的屬性和問題通過另一事物(B)反 映出來,并在另一事物(B)中對這種共同屬性和問題進行研究,以解決原事物(A) 中存在的問題(如圖 2.1)。在論文中的映射分析是指將信息管理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 反映到理論分析模型上,得到分析模型的病態特征,通過解決模型的病態特性,間接解 決建設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事物 A 事物 B
    r a c
    1 映^ 2
    2 映射 映射 4
    3 6
    4 / 8
    < J C )
    圖 2.1 映射分析原理圖
    Fig. 2.1 Mapping analysis schematic diagram
     
    2.3本章小結
    本章內容主要分為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相關理論及概念界定兩部分。國內外研究現狀 主要對信息生態理論學科形成、信息生態理論發展及相關問題、信息生態理論在建筑行 業的應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對論文涉及的相關概念、理論進行解釋 和界定,為論文的撰寫奠定理論基礎。
    3建筑業及施工企業視角下信息管理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建筑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近幾年為了滿足社會 發展需求,諸如北京鳥巢國家體育館、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大型建設項 目層出不窮。大型項目建設對施工企業的建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為了適應“建 筑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的轉型升級新趨勢,同時提升自身的項目建設管理能力及 附加值,眾多施工企業選擇信息管理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目前業內對信息 管理的認識和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施工企業將信息管理誤解為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而 非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的管理。所以,本章將對我國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進行研究 和闡述,并為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提供影響因素支撐。
    3.1建筑業信息管理現狀研究
    3.1.1 建筑行業信息管理發展歷程
    我國建筑行業的信息管理發展階段基本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應用階段同步。 上世紀80年代左右,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我國的引入,少部分建筑企業也學習其他 行業首次引入計算機作為生產輔助工具,但是也局限于各個公司內部單機辦公使用,并 不直接作用于施工生產或管理。計算機的引入成為建筑企業走向信息化道路的開端,也 使我國建筑行業傳統的生產方式開始向現代化轉變。計算機技術的引入不僅僅是效率提 高的標志,也是我國建筑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革新。計算機技術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 和應用,各行各業都嘗到了計算機技術對于崗位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性。因此人們越來 越多的開始嘗試新技術研發,對計算機技術賦予更多的應用使命。
    上世紀90年代左右,計算技術由單一的個人PC辦公作業向公司內部協同作業轉變。 同時由于計算機硬件條件兼容性的改善以及基于圖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統的應用,用戶可 以根據自身需求運行自己開發的軟體。隨著文字、表格處理等軟件開始引入到建筑企業, 繁瑣的紙質化賬目開始被逐步取代[57]。同時一些專業的軟件,如檔案管理、資金管理等 軟件也開始使用。雖然該階段計算機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是依然處于工具化的 應用階段,只能簡單的起到數據處理和存儲功能,并不能實現信息管理的功能。后期由 于改革開放,建筑需求日益旺盛,大型項目也層出不窮。建筑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生產管 理效率,開始利用計算機進行局域網內協同作業。從建筑企業生產力縱向發展來看,公 司內部的局域網協同作業以及專業作業系統的輔助大幅提升了建筑企業的生產效率及 管理能力。但是并不能從本質上改變建筑企業的生產發展方式。從與市場需求的橫向比 較來看,相比各種大型建設項目對建筑企業提出的建設要求,建筑企業依然存在生產周 期長且管理能力不能有效規避項目建設中的各種風險等問題。
    本世紀初,由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興起,建筑企業信息管理開始由單一的公司內部 協同向互聯網協同轉變,同時各種功能的應用更加集成化。例如視頻會議、施工現場的 遠程監控等。同時,建筑行業相關監管部門也將建筑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以及信息化管理 作為企業資質考評的一項重要指標。
    從上世紀 80年代至今,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和技術積累,建筑企業在信息管理 方面有了顯著性的提升和改變。從過去重點關注技術提升向更多關注管理與技術融合進 行轉變。建筑企業在企業經營以及生產管理上基本上實現了信息化。例如,在企業經營 管理方面,引入了集項目管理、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一體化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 各個專業的融合和資源共享。在建設項目管理方,隨著建筑行業實際上需求,出現了各 式各樣的企業級的綜合項目管理系統、項目生產管理、進度計劃管理、成本管理、風險 管理、 BIM 建筑信息模型等軟件。
    綜上所述,我國建筑企業信息管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著諸多發展障 礙。過去,建筑企業從事著較為簡單的生產、管理作業,在整個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量少, 對信息管理需求較弱。而現在工程項目的生產過程復雜、周期長,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 信息。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劇了信息量的膨脹速度。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做到信 息資源的有效管理、利用成為未來建筑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表 3.1 建筑業信息管理發展階段
    Tab. 3.1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age
    信息化建設階段 建設內容示例 通用性 易得性 主導力重 關鍵點 行業發展 現狀 技術&管理 蜃與程度
    電腦普及使用階段 FC機、筆記本、即時通訊、電子 由0件、OFFICE等。 直接釀 信息技術部門 資金投入培
    訓學勻■ 普及
    專業工具性軟件應用 階段 CAD、工程重自動計算、鋼筋重 統計計算放樣、施工視頻監控、 財務抿表軟件等。 直接畫買 信息技術部門 資金投入培 訓學習 基本普及
    事務性規模規模管理 系統開發應用階段 辦公司自動化、檔案管理、人事 管理、企業門戶、知識管理。 槩強 直接購買
    少重定制 信息技術部門 明確流程強 化執行 部分企業 實現
    運營性管控系統開發 應用階段 綜合項目管理系統、財務、資金 管理、采購、預算管理等系統。 較弱 直接購買
    少里定制 高管 管理模式管
    理流程 少部分企 業實現
    決策支持系統研制應 用階段 戰略管理、風行管理等 :獨定制 高管 管理思想管
    理理念 個別企業 實現
    注1) ★代表管理,☆代表技術
     
    3.1.2建筑業信息管理現狀
    建筑行業由建筑設計企業、施工企業、開發企業、咨詢企業、政府主管部門等主要 主體共同組成建筑業生態圈,建筑行業的信息管理即各類建筑企業的信息管理。在建筑 行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各類建筑企業均依靠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使企業改變傳統的企業 管理方式,實現了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信息管理。
    (1)建筑設計企業的信息管理
    建筑設計企業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 不同于以往依靠“手繪、手算”為主的傳統設計流程,如今的設計企業在設計的全過程 中均應用了信息化技術,改變了以往效率低、精度低的設計現狀。例如,在方案設計階 段,設計人員利用Sketch Up等軟件進行草圖設計和概念模型的創建。在初步設計階段, 為了保證模型的可行性,利用結構、保溫隔熱、光照等專業軟件進行項目性能分析。在 施工圖設計階段,設計人員需要在初步設計的基礎上將設計圖紙進行CAD施工圖轉換, 以滿足施工標準、規范的要求。雖然,設計企業在這三個階段均實現了 100%的信息技 術應用和快速出圖,但是大量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在企業管理中出現管理方式落后、信息 資源浪費等新問題。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的企業管理方式與現有的設計工作管理出現 不匹配性,使工作不能高效銜接。同時,在企業內部沒有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共享機制, 使設計各階段產生的可用性信息資源不能得到重復利用,增加了工作中無效勞動。
    (2)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 對于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主要分為建造過程的信息管理與企業經營過程的信息管
    理兩部分。在項目建造過程中,施工企業應用了 BIM 虛擬施工技術、項目管理系統、 施工安全監控平臺等,提高了項目的建造的安全性、質量、經濟性。在企業經營過程中, 施工企業也意識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除了在日常的工作中應用了 ERP、0A、金蝶等 專業軟件外,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適應于企業發展特點信息管理制度,以適應信息技 術的應用。
    (3)開發企業的信息管理
    與施工企業不同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不親自進行項目的具體建造過程,它作為項目 的發起者、銷售及運營環節的主導者,其本質是對建造過程中的經濟性數據進行管理, 以實現自身的盈利目標。開發企業在項目的設計、建造、銷售、運營全過程管理中會接 收大量的項目數據信息,信息技術應用與信息管理方法的結合成為開發企業現代化管理 的重要特征。
    (4)政府相關部門的信息管理 政府部門是建筑行業的關鍵點,一切建筑活動的開展都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許可、
    審批,因此政府部門的信息管理程度影響著建筑行業的信息管理效率。政府主管部門在 信息管理實施上主要從信息管理平臺一體化建設、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業務流程網絡 化三個方面進行。信息管理平臺一體化建設方面,政府部門為實現“一站式”的快捷辦 公,在信息管理平臺搭建上納入了建設、規劃、質檢、環保、國土、稅務等多個功能模 塊,簡化了原有流程,提高了信息流轉效率[58]。在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方面,政府主管 部門積極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將注冊建筑企業、從業人員、項目信息、土地資源等信息 在對外門戶上進行集中共享,提升了行業信息資源的價值轉化。在業務流程網絡化方面, 政府主管部門根據原有流程的特征以及現有技術的可行性,將流程劃分為線上與線下兩 類,盡可能提高流程流轉效率,強化信息管理能力。
    從上述內容可知,建筑業中主要主體的信息管理發展符合表3.1信息管理的階段性 特征。但當前我國建筑業信息管理的發展現狀仍處于以信息技術部門主導的信息系統開 發應用為主、信息管理為輔的主要階段,對于信息資源利用和系統性的管理仍較為欠缺。
    3.1.3建筑業轉型升級遇到的問題
    在關于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快信息技術與建筑業 務的深度融合,即以信息管理提升建筑業的經營管理效率,提升信息資源利用水平和知 識服務能力,提高非物質資源的價值轉化效益。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應該包括技術與管理 的轉型升級兩個方面,而當前的信息管理僅僅實現了第一階段的技術轉型升級,要提升 信息數據和知識服務能力必須實現管理方式的轉型升級。但是,目前建筑業轉型升級不 僅面臨著轉型過程緩慢,同時也面臨著其它諸多問題。
    (1)轉型升級缺乏明確核心,發展布局規劃不明確
    信息技術應用是建筑業轉型升級所達成的共識,使建筑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 型邁進是發展目標。但是長期以來,對于轉型升級的發展布局規劃只包括了技術的轉型, 在轉型升級的核心目標上也僅僅圍繞信息技術應用為主。因此在實際的轉型升級發展過 程中,出現“偏技術、輕管理”的現象,對于技術與管理均衡發展并未有明確的布局與 規劃。
    (2)轉型升級陷入信息管理的誤區
    建筑業轉型升級戰略通過信息管理促進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企業的管理方式的轉 型,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對信息管理概念的集體性誤解。在實踐中,行業各單位將 信息管理理解為信息化的管理,而非是指對信息資源的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只是信息管 理的初級階段,是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而非是管理信息資源的方式。現有的信息技術 僅僅作用于項目生產,對企業經營管理效果不明顯,建筑行業依然具有濃厚的傳統特征。 從上述 3.1.2可知不管是建筑設計企業、施工企業,還是政府主管部門等的轉型升級皆 停留在以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工作效率的初始階段,較少涉及對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信息 資源的管理,因此使整個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緩慢,成效不佳。要使建筑行業從勞動 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同時優化組織 結構向管理轉型,需要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注 重信息管理的實施。
    (3)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低,創新能力弱
    傳統的建筑行業在在發展上通過對固定資產的投資、生產,以實現行業總產值的增 加,而信息技術的應用上只是加快了這種固定資產生產的速度,并未改變建筑業依靠資 源的快速消耗實現資產增值的現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建筑行業生產各環節 的效率,同時也促進了業內信息資源的快速累積。但信息技術并未促進建筑業各個單位 之間以及與科研院校之間的信息交流,反而使業內出現了信息孤島現象。信息資源的匱 乏和企業之間發展方式的局限性使建筑業整體創新意識薄弱,信息資源利用率低,自主 創新能力較弱,在發展中創新成果少[59]。
    3.1.4建筑業轉型升級對信息管理的要求
    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是要改變單純依靠資源消耗的傳統生產方式,通過提升企 業經營管理效率和信息資源等非物質資源的價值轉化來提高企業單位產值、降低單位消 耗。而建筑業的轉型升級要提升信息資源的利用水平不僅僅是依靠形態上的轉變,而是 內在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要想實現建筑業的根本性轉變首先需要明確在轉型升級中 信息管理的核心要義。信息管理的核心是要轉變“以技術應用為主、管理為輔”的思路, 踐行“以信息管理為主,技術應用為輔”,加強對信息資源的利用,提升信息技術應用 效果的方針。通過在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該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信息管理思路和目標
    信息技術是實現信息管理的硬件條件,信息管理的對象是信息資源,信息管理的內 容是利用信息技術強化對信息資源的采集與應用、管理,它的工作目標是將信息資源進 行再應用以實現信息價值轉化,要實現這種價值轉化就必須建立好完善的信息化條件和 信息管理制度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數據支撐企業轉型,而非單純依靠技術。
    (2)加快信息鏈建設,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應在建筑行業內推行信息鏈管理意識,明晰其在信息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確定信息 鏈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引,只有按此主線進行才能不偏不倚,真正做到信息管理,而非 單純的技術應用。所謂的信息鏈其路徑是指在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應用、管理與價 值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信息傳遞路徑網絡,而信息鏈管理則是要通過科學的數據資源管理 生產、指導生產,推動建筑行業的單位產值,避免資源的浪費,改變以往粗狂的管理方 式和低效的生產,同時對積累的數據資源進行再利用。
    (3)加強信息共享,實現信息的快速流轉
    打破行業性、企業性、局部性的信息孤島是建筑業進行信息管理改革的重點,因此 在信息管理中要分級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才能促進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同時,與之匹配 的信息管理制度建設是保障平臺建設以及信息順利共享的重要條件。只有完善的制度保 障,才能讓信息進行快速的流轉,提升共享效率。
    3.1.5建筑業轉型升級中對施工企業提出的要求
    建筑企業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質分為不同的企業類別,主要包括施工企業、設計企業、 開發企業、咨詢企業等,而施工企業不僅是建筑行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建筑行業資 源消耗、生產過程、技術承載的主要環節。因此,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是實現對施工企 業的轉型升級。建筑業轉型升級的目的是以信息化促進行業生產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效 益增長方式的改變。信息技術的應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施行以及二者是否能高效結 合,關系到其本身的應用效果,因此在建筑轉型升級過程中,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體系 建設是行業轉型的重中之重。高效的信息管理體系能夠提升建筑企業本身的工作效率, 并直接提高建筑生產效率。同時,健全的信息管理體系能夠與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相互 促進,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的效果。因此,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對施工企業的 要求如下:
    (1)加快信息技術與信息管理的融合
    施工企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而并未發揮信息技術進行數據挖 掘、信息管理的價值。因此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要重視過程中信息數據的采集和積 累以及信息管理工作對數據的處理與反饋。在建造過程中,要利用硬、軟件工具對項目 生產情況進行監管,用數據管理生產、指導生產[60]。在企業經營中,要學會對項目數據 信息搜集、用科學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為施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決策依據。只 有加快信息技術與信息管理的融合才能實現施工企業實質上的轉型升級。
    (2)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完善信息管理體系 傳統的施工企業在組織結構設置上通常只包括工程部、商務部、財務部三大部門,
    未單獨設立與信息管理相關的部門、崗位。因此,為保障信息管理的建設,施工企業在 組織結構的設置上要遵循與信息管理體系相匹配、與企業信息鏈相契合的原則。優化傳 統的企業組織結構,設置與信息管理相關的專職、專崗,明確信息管理相關崗位制度、 職責,重視組織結構與信息鏈全過程建設的融合。
    (3)整合企業信息資源,實現資源再利用 目前施工企業對于項目數據信息管理較為缺失,導致各個項目的合同清單、過程資
    料、材料價格等工程信息管理渙散。在數據的存檔上也僅僅以竣工備案驗收為存檔原則, 數據丟失嚴重,數據的重復利用率低。因此在信息管理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整合項目數 據信息,對其進行分類存檔、管理,優化施工企業信息資源存儲結構,提升信息資源價 值,實現數據信息的再利用,提升施工企業競爭力。
    3.2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
    總結我國建筑行業信息管理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其發展大致經歷了辦公電子化、工 程項目的信息化管理、企業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三個階段。雖然施工企業目前也處于自身 的信息化管理建設階段,但是三個階段中除第一階段的發展相對完善,其余階段的發展 及應用并為完全成熟,依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行業的發展不協調 以及企業信息管理體系不健全是我國施工企業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3.2.1 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 由于建筑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且目前四川省無相關部門對全省施工企業信息化 及信息管理工作進展情況進行普查、統計。因此,本節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相關情況 進行抽樣調查(詳見附錄A),并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總結反映出當前四川省施 工企業信息管理建設基本情況,以保證本節內容的合理性。
    (1)信息管理現狀相關數據收集 由于本次問卷調查為全省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情況的整體性抽樣調查,為減少工作
    量且盡量保證調查覆蓋范圍的全面性,故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網絡調查的形式。同時,為 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調查對象限定為目前已在四川省進登記注冊的施工企業從 業人員。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施工企業信息化及信息管理建設現狀與管理現狀兩個 方面。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通過微信、 QQ、 Email 等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問卷的發送和收回。 問卷調查過程持續一個月,共計 205家施工企業參與,其中不符合對象限定要求的問卷 10 份,內容無效的問卷7 份,最終有效問卷共188 份,有效率為91.71%,滿足問卷調 查有效率要求[60]。
    (2)數據分析、總結 通過對收回的問卷數據的整理、分析,對四川省施工企業在信息化及信息管理建設
    現狀與管理現狀兩個方面的情況總結如下:
    ①建設現狀
    A. 基礎硬件條件建設 在企業級信息管理規劃方面,僅少數施工企業改變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對部門架 構進行調整,增設信息管理部門或者信息管理專職崗位,同時部分缺乏條件的施工企業 聘請外部咨詢企業協助進行企業信息管理規劃的制訂。由于施工企業具有濃厚的傳統管 理思維,在實際的信息管理規劃制訂等方面的執行力度及效果不佳。根據調查結果顯示, 對自身執行效果評價滿意的施工企業僅占 33.42%。
    在信息化管理機構的建設方面,根據對四川省施工企業的調查后分析得出施工企業 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組織建設水平與企業的經營規模(年生產總值)成正比,即施工 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越高,企業就越重視信息管理機構建設。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參 與調查的施工企業中已建成或初形成信息管理機構的企業僅占 22.12%,意味著目前仍 有 77.88% 的施工企業未設立信息管理機構。
    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國家政策的號召,施工企 業在信息技術硬件設施的應用上有了顯著提升。根據對四川省施工企業在業互聯網接入、 信息化軟件應用、信息管理建設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圖 3.1 所示): 截止 2018年四川省所有施工企業互聯網接入率達到 100%,設立企業內部局域網的施工 企業占比 85%,擁有信息門戶網站的施工企業占比65%,在企業內部采用計算機系統、 傳真等自動辦公系統的施工企業占比為 55%,對于施工企業工作中采用 ERP、OA 等協 同辦公及綜合管理平臺的企業占比 60%,內部設立信息技術維護、數據處理的信息部門 或專職人員的施工企業占比為 22.12%。綜上可知,當前施工企業的信息技術普及率較 高,但是其信息管理水平依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B. 制度建設 信息管理制度建設是施工企業進行信息管理,實現施工企業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也 是將信息管理工作不斷推進的保障條件。根據《2016-2020 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 及結合施工企業實際情況總結出施工企業需要制訂的信息管理相關制度(如表 3.2 所示)。
    表 3.2 施工企業信息管理制度建設
    Tab.3.2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制度類型 主要內容
    信息管理基礎構架 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部門級信息化組織管
    理制度等
    信息系統基礎設施、硬件環境管理制度 設備管理制度、計算機網絡管理制度等
    應用系統管理制度 應用系統使用管理制度
    信息資源管理制度 數據編碼管理制度、數據鏈管理制度
    系統安全管理制度 計算機安全使用及數據安全、備份制度等
    信息鏈管理崗位責任制度 部門級、員工信息鏈全過程管理指南
     
    表 3.2 中信息管理制度涉及六大類,目前我國施工企業在這六大類制度的建設上進 度相對滯后,且現有效果不佳。在信息管理基礎構架的設計上,施工企業著重偏向于部 門級信息管理組織制度的制訂,而對于企業級的信息化戰略規劃的制訂則相對輕視。由 于施工企業特有的傳統屬性導致企業領導在信息化建設上不夠重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始終停留在以輔助項目為準的定位上而非企業管理;對于信息系統基礎設施、硬件環境 管理及應用系統管理制度制訂方面,由于施工企業其本身在工作內容上相對單一且為了 減輕企業經營負擔,往往將硬件設備的維護和管理外包給專業的網絡公司,因此在施工 企業內部未制訂相關制度;對于信息資源的管理制度,施工企業在對工程項目建設具有 重要價值的信息資源管理方面的制度較為完善,但是對于非工程成本、財務、技術類的 信息資源管理則較松懈,其管理制度也相對匱乏;在系統安全管理制度上,由于施工企 業往往承建的項目屬于非保密項目,同時由于建筑行業人員流動性較大,數據的安全性 具有很嚴重的時效性。因此,施工企業的數據安全管理僅僅是靠員工職業道德為前提的 安全管理,數據安全管理制度也無從談起;信息鏈崗位責任制度是論文基于信息鏈管理 提出的相關制度,其基本內容是指處于信息鏈上的企業部門及員工應為信息管理所應盡 的職責。目前施工企業在信息管理上屬于部門范圍內的應用和管理,各部門間的信息管 理界限仍未給出明確定義,因此在信息鏈崗位責任制度的制訂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
    C.應用成果
    根據《2016-2020 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重點內容及施工企業發展實際情況, 目前施工企業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成果主要體現在 BIM 的全過程信息管理平臺、施工企 業大數據庫、基于“互聯網+”的項目協同管理平臺、企業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等方面。
    a.BIM 全過程信息管理平臺
    BIM的全稱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是將建筑所包含的 各種信息數據以三維模型的方式展示出來,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 出圖性等幾大特點。BIM全過程信息管理平臺是指以BIM模型為信息載體,將項目全 過程的數據信息賦予模型中,以模型信息作為管控方式,以 BIM 為基礎實行勘察、設 計、建造三位一體的協同發展。雖然BIM是建筑行業重點發展的信息技術,但是由于 標準未統一、多數單位排斥、應用成本較高等原因,仍未得到普及且其應用依然停滯在 建模審圖階段,未能提升至全過程的信息管理平臺水平上。
    b.施工企業大數據庫 每一個工程項目的全過程信息數據對與施工企業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些信息
    數據在施工企業未來承接項目中可以實現數據的再利用,比如在成本指標用于項目投標、 質量安全數據用于風險管控等。目前施工企業在大數據庫的建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 但僅局限于企業內部,多數企業對于數據的管理往往是針對單個項目而言,且在項目信 息數據的搜集上也存在信息遺漏、方式不規范的現象[61]。因工程項目信息涉及到施工企 業項目成本控制、項目管理、施工技術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多數施工企業不愿意公開 這些數據信息成為目前施工企業間大數據庫建立的重要障礙。
    c.“互聯網+”的項目協同管理平臺
    “互聯網+”的項目協同管理平臺是指在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的基礎上融合多種信 息應用技術,將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涉及的單位、部門、人員聯系起來,實現全過程的 協同管理。互聯網+技術目前在施工企業的應用較多的主要是工地打卡、遠程監控、智 慧工地等應用。現階段在這方面的應用在協同管理水平上還較低,其工程集成化、輕便 化還較差,提升空間較大。
    d.企業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企業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是指融合工程建設、合約成本、財務等部門的信息管理系
    統。目前采用這類綜合系統的施工企業主要是一些大型的施工企業,這類施工企業多數 采用的是ERP企業管理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施工企業內部的業務流、資金流、 信息流的集成管控[62]。
    ②管理現狀 現階段,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在業務層面,主要包括工程數據資料、財務、 檔案、流程等信息的管理。同時,企業內部的信息管理范圍劃分零散,各職能板塊之間 信息管理相對獨立,企業內部缺少對信息管理工作進行統籌協調的職能機構,使整個企 業的信息管理形成統一、有序的運作系統[63]。除了上述信息管理在架構層面上存在的問 題以外,部分企業在信息管理上還出現了認知誤區,將信息管理與信息化建設混淆,認 為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就是成功的實現了信息管理。相反,如果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恰當, 反而會增加企業的管理負擔。施工企業要實現對信息資源的管理除了對信息技術的引進 和應用以外,還要根據自身企業情況進行技術與管理的融合、改進,而非認為信息管理 即是信息技術的一次性引進。
    在對四川省主要施工企業的研究中了解到,目前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分為 對內與對外兩部分,對內的信息管理包括集團公司與其區域公司之間的信息管理、區域 公司內部的信息管理、區域公司與項目部三部分的信息管理,對外的信息管理主要針對 施工企業彼此之間的信息共享及管理。
    A. 施工企業對內信息管理現狀 在施工企業信息管理所存在的信息鏈中,各主體都有擁有對信息的需求和反饋兩種 屬性,但是在信息鏈中總有一方為強需求主體或者強反饋主體。所謂的強需求主體是指, 對信息的需求強度大于信息的反饋強度,反之強反饋主體是指主要為信息的生產和向其 它主體進行信息的反饋和輸送,其本身對信息的需求度較小。施工企業對內的信息管理 主要是針對業務管理、財務管理、流程管理、檔案管理等出于自身經營管理為目的工作。
    a.集團與區域公司的信息管理 集團作為各區域公司的上級經營中心,也是最高層級的信息管理中心,它對信息的 掌控程度往往決定了整個公司的運營效率以及信息的價值轉化率。集團公司與區域公司 同在施工企業中屬于不同層級的經營管理機構,在信息管理中存在上、下級關系。在信 息管理工作上,集團公司主要承擔著信息管理相關制度制定、信息化建設方案規劃、信 息資源的內外管理等方面的職責。現階段,在集團公司與區域公司的日常信息管理上, 通過采用企業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建立專人專崗制度,搭建起企業內部信息傳遞途 徑,實現了總部與區域之間的信息資源傳遞、共享。但是,在日常的信息傳遞過程中也 存在著諸多問題,降低了集團與區域公司之間的信息管理效率,例如信息需求不匹配、 流程繁瑣、傳遞效率慢、信息傳遞失真、信息價值轉化率低等問題。
    首先,在信息需求匹配度方面,集團公司出于對企業整體經營管理的需要,對信息 數據的需求上偏重于公司季度或年度利潤率、動態成本、財務收入與支出等整體性經營 數據,而區域公司在信息數據的采集上偏重于以各項目為單位的項目級數據,因此由于 數據采集的重點和口徑差異,使集團公司在信息需求匹配度上并不理想。其次,由于施 工企業本身為集團性公司,下屬機構眾多,使數據信息傳遞過程冗長。同時,在傳遞過 程中經常出現人為的信息遺漏、信息曲解等現象致使信息在傳遞過程中逐步失真。基于 上述兩點,集團公司最終所采集到的信息數據質量較差,使信息資源無法進行價值轉化。
    b.區域公司內部的信息管理 區域公司內部的信息管理是以各個項目為對象,其管理的內容主要分為“人、物、
    資金”三個方面,在管理形式上主要包括:OA協同辦公系統、商務管理、財務管理、 工程及物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對外信息管理等。區域公司對內的信息管理內容多為 內部的辦公信息和各部門之間的協調信息等,因此區域公司對內的信息傳遞形式為內部 循環傳遞。但區域公司由于其項目管理任務及其內部職能劃分明確,且各職能部門的工 作內容、職責不同,其組織相對獨立,使不同屬性的項目信息分散在各部門之中,無法 在內部進行有效循環流動,各部門的信息無法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更新。在區域公司內部, 信息資源以部門為單元進行封閉循環式流動,形成企業內部的部門級信息孤島現象,不 利于區域公司的信息管理工作,也影響著對集團公司傳遞的信息數據質量。
    c.區域公司與項目部的信息管理 項目部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施工計劃、工程資料、產值及資金安排、物資調運等,
    同時項目部作為施工企業的基層組織,承擔著項目管理和數據采集職責,其主要工作是 將項目的真實信息反饋至區域公司,由區域公司對基礎信息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得到公司 需求的經營數據,例如成本指標、季度盈利、現金流等。因此區域公司在信息需求上要 求項目部反饋的信息及時、全面而真實。項目部作為信息的采集端,是否采集到優質的 信息資源對信息資源價值轉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滿足信息管理體系建設的要求, 項目部主要從信息化建設和管理體制建設兩方面進行。
    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項目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對工程進行實時監控、管理,并采用企 業推行的信息化辦公平臺,實現數據的互通、共享。在管理體制建設方面,已落實信息 管理相關制度,并定期對進度、成本、物資等信息進行采集、錄入系統。但是,現階段 項目部在信息采集方面依然存在時效性差、內容不全面、數據質量差等問題,粗放的原 始信息采集過程不利于后期信息管理和信息價值轉化。
    B. 施工企業對外信息管理現狀 施工企業對外信息管理主要體現為施工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截至目前,根據國家 信息化建設發展要求,四川省在信息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上相對滯后,根據網絡搜索結 果僅有“四川建設行業數據開放共享平臺”為行業內信息共享平臺,但是平臺能提供的 共享信息僅包括企業信息、人員信息、項目信息、誠信記錄四個內容,除此之外再無其 它可供共享的有效信息。由于工程項目數據信息帶有一定的商業保密性,目前在信息共 享上還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以及信息共享標準、規范等制度,施工企業在信 息共享上存在安全憂慮,對于平臺存在不信任因素。因此,建筑行業未能提供安全、可 靠的信息共享平臺是施工企業進行對外信息共享的基本障礙。
    從施工企業自身而言,由于施工企業承接的工程建設項目基本屬于常規的住宅、商 業等民用項目,項目難度較低,施工企業有能力獨立完成整個項目的建設。加之,項目 的常規性,信息的共享并不能為施工企業帶來可觀的增值收益,相比信息共享在短時間 內所需投入的物資、人員等,顯然共享的效益回報速率過低。因此,施工企業往往在項 目建設中不需要外界提供其它有利于項目或企業發展的信息,致使施工企業對于信息共 享的需求較弱。因此,當前施工企業彼此之間的信息共享需求較弱。
    綜上所述,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中存在對內、對外兩條主要信息鏈,其中對內信息 鏈是指以集團公司、區域公司、項目部三大主體之間形成的信息傳遞路徑,對外信息鏈 是指以施工企業為主體的業對外信息傳遞路徑,即施工企業彼此或與其它信息源之間的 信息共享路徑。
    3.2.2 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特點
    根據前文對施工企業當前信息管理發現狀的分析,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重技術、輕管理,以技術應用為主 建筑行業相比其他行業存在的一個很顯著的特征就是建筑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
    業,其知識密度較低。尤其是施工企業由于其本身的經營目的導致其技術屬性相比其他 類型的企業較高。施工企業的主要經營目的是進行項目的建設,而項目建設主要依靠施 工機械與建筑勞務完成。同時,建設項目由于其本身經過長期的技術、經驗積累以及本 身施工難度普遍不高。不管是作業內容還是作業需求都使施工企業不需要具備很高的知 識應用要求。這就使得施工企業更加注重技術應用對施工效率的提升,而非基于管理思 維、方法的改善對效率的提升。
    施工企業由于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高,使其在信息管理方面出現重大缺陷。首先, 對信息技術的敏感性和關注度不強,不能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技術引入。其次,自身沒 有掌握基本的技術知識和項目管理經驗,無法根據自身需求對技術進行量身裁衣式的應 用。最后,企業員工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后無法在此基礎上根據項目建設需求的變化實 現對技術的創新應用。因此,傳統的人力資源觀念無法使施工企業快速適應技術發展的 節奏,從而不能實現自身的快速轉型。同時,由于施工企業以項目建設為主要目標的經 營內容決定了其發展的指導思想始終停留在成本、安全、質量等方面,而不是以企業發 展為核心。目前大多數施工企業延續著以項目為發展核心的老模式,決定了其信息化管 理始終是以技術應用輔助項目建設為目的而不是以技術應用輔助項目管理為目的。
    (2)信息管理呈現多級獨立式分化
    企業組織結構與信息管理模式密不可分,不同的企業組織結構決定了不同的信息管 理模式[64]。施工企業多以項目為單位實施“項目級”自我管理,而施工企業的內部管理 層則以職能部門為單位進行“部門級”管理。且不同的施工企業分別服務于不同的甲方、 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區域范圍,其運營完全實現獨立化發展。因此當前建筑行業內, 施工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屬于局部的、層級化的、單位間的多級化獨立式自我管理。
    由于建設工程項目的特殊性、地域性的不同,施工企業管理總部對項目不能做到深 入了解和實時掌控,施工企業為了減少和避免總部管理層在項目管理上的不及時性所產 生的各種風險,施工企業往往會根據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選擇自身的組織結構。同時,施 工企業為了實現經營管理成本節約、項目效益最大化,施工企業的組織結構大多呈以企 業為運營核心、以項目為點狀式分布的組織結構。這種“一中心、多點分布”的組織結 構式不僅能有效放權實現項目的自我管理,同時也能讓項目管理自負盈虧以強化項目級 的成本管控。但是,這種項目級的自我管理目前還存在諸多困難。項目部普遍重視工程 建設情況,而對于信息管理普遍不夠重視,對于信息技術在信息管理上的融合應用也非 常低效,導致項目上的信息管理工作缺乏,使以項目為單位的信息存儲量較少。
    同時,由于作為信息管理源頭的項目部信息管理能力較弱,使施工企業信息管理中心 在信息管理上陷入信息存量少、信息雜亂、傳遞困難的窘境。這對于企業中心與項目之 間信息交流、信息管理而言存在極大風險,也不利于施工企業及時掌握自身真實情況, 并根據情況反饋做出調整。再而言之,由于建設行業的特殊性,工程建設項目往往是以 住宅、商業為主的常規建設工程。對于施工企業而言,其在施工技術和項目管理上不存 在任何困難,因此施工企業之間往往不會產生信息交流的需求。很顯然,目前施工企業 內部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以及施工企業之間的信息需求不強烈成為當前信息管理呈現 多級化獨立式發展的主要原因。信息孤島現象不僅僅是在行業內部,也在企業之間和企 業內部出現。信息資源的碎片化不僅僅是對信息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施工企業實現自 身改革和轉型。
    (3)信息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施工企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起步較晚,雖然目前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和應用,但 是應用水平還較低并處于實踐、實驗階段。施工企業的信息化管理也還處于初步探索階 段,還未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形成配套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根據信息鏈及信息管理相關概念可知信息管理分為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應用、 知識管理四個階段(如圖 3.2 所示),而我國施工企業在信息管理的四個不同的階段都 沒有相應的措施和管理制度,使我國的信息管理無法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和提升。在當 前信息管理上,施工企業普遍存在對信息不敏感且不重視信息采集的問題。在傳統的項 目管理上,施工企業多是依賴于現場管理人員對項目情況進行監管并進行信息的逐級向
    上匯報。但是現場管理者在現場信息采集方面不能做到主動且廣泛獲取。同時,施工企
    業內部多無專職專崗負責信息管理,在傳遞信息時方式也較為傳統無法做到真正的高效、 快捷,同時在傳遞過程中容易導致信息失真,使信息的的價值無法得到順利的轉化。
    L>采集〉 > 處理〉〉應用〉〉管理”
    決定 行業信息存在形態、結構 影響
    圖 3.2 信息鏈運行階段
    Fig. 3.2 Information chain run phase
    (4)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制度建設
    在工程建設領域,各個施工企業唯一的交集只是其工作內容同屬于工程施工,彼此 之間再無其它任何在工作聯系。在企業合作方面,在建筑行業中由于不同施工企業的規 模、技術水平、承包專業等各不盡相同,導致不同施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建立了一套屬 于自己獨有的企業管理思維和管理方法。它們根據自身項目、市場經營等情況作出不同 的決策,在企業內部實現獨立運營。施工企業在經營上的獨立性導致各個施工企業之間 沒有共同的資源共享、利益共享機制等。在外部平臺制度建設方面,由于政府相關部門 在建筑行業轉型升級措施上的相對滯后,尤其是在信息管理建設方面,使得在行業內部 沒有建立起可以供施工企業進行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的平臺。平臺是發展的基石,如果 沒有可供不同企業相互交流的平臺,信息傳遞則會是在企業內部單線傳遞及循環,無法 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實現信息資源價值的最大轉化率。制度是發展的指引,如果沒有 制度的指引則無法為各企業提供有效、安全的信息交換途徑,也無法規范各企業在信息 資源共享過程中的行為。同時,標準化的制度是提高信息交換效率和價值的前提。
    3.2.3 現狀產生的原因及后果
    (1) 現狀產生的原因 由前文所述可知,施工企業對內的信息管理主要存在信息需求不匹配、流程繁瑣、 傳遞效率慢、信息傳遞失真、信息價值轉化率、信息孤島現象以及信息采集能力弱的問 題。而施工企業彼此之間的信息共享動力弱是目前對外信息管理的主要問題。
    基于上述施工企業內、外信息管理的問題現狀,并通過查閱信息管理相關文獻、企 業資料以及行業信息管理研究報告等資料后對現狀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初步歸納出涉
    及戰略目標制定能力、企業信息管理水平、信息共享保障條件、共享價值、共享后評估 五個方面的因素,定義如下:
    ①戰略目標制定能力:是指施工企業對自身在信息管理方面的戰略目標以及通過 信息管理工作支撐企業制定未來發展目標的能力,其具體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企業內外 環境分析能力、信息需求分析能力、信息采集能力、領導層職業素質;
    ®企業信息管理水平:指施工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信息資源管理能力以及企 業在信息管理體系建設、運行上的管控能力,其具體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員工職業素質、 信息化建設水平、制度及管理水平、技術標準及規范、經營理念;
    (3 信息共享保障條件:指為施工企業進行信息資源交換、共享所需要的平臺、制 度、共享參考依據等促使信息共享順利完成的保障條件,這種保障條件既可以由企業制 定,也可以由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其具體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共享平臺、共享對象選擇 依據、共享制度及規范、企業合作經歷;
    ④共享價值:指施工企業彼此之間進行信息資源交換、共享過程中所得到的價值 收益,不僅僅包括經濟效益,也可以是信譽、技術、資源等其它對企業發展有價值的事 物。共享價值是施工企業決定是否進行信息共享的關鍵因素,其具體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共享成本、信息增值收益、共享周期;
    ⑤共享后評估體系:指對施工企業內、外信息共享過程及結果的評價,用以反饋 信息共享效果,為后續的信息共享提供參考依據,優化原有信息共享流程,同時評估體 系也能指導知識管理工作,其具體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響應及時性、合作滿意度、共享 效益。
    表 3.3 信息管理現狀影響因素表
    Tab. 3.3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tu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able
    主要因素 具體因素 主要因素 具體因素
    戰略目標制定能力 企業內外環境分析能力 信息需求分析能力 信息采集能力 領導層職業素質 共享價值 共享成本 信息增值收益
    共享周期
    企業信息管理水平 員工職業素質 信息化建設水平 制度及管理水平 技術標準、規范 經營理念 共享后評估體系 響應及時性 合作滿意度 共享效益
     
     
    企業合作經歷
    為將上述確定的影響現狀產生的五類因素與實際情況對比,本節將采用問卷調查
    (詳見附錄B)的形式根據各個影響因素的選擇人數比例,對上述影響現狀產生因素的 合理性進行驗證。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完善性,本次問卷調查在內容設計上 增加“補充因素”欄允許問卷對象有其它補充;在問卷的形式上,采用現場問卷調查與 網絡問卷調查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為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調查范圍限定為施工企業 且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相關經歷的從業人員或涉及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研究的機構、院校 各專家。本次調查對象主要為:中建三局、中建二局、四川中恒等施工企業及四川省信 息科技廳。
    本次調查持續一個月,共計發放調查問卷 180份,其中現場問卷50 份,收回45 份 問卷,其中收到 3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 42份;網絡問卷 130份,收回 120份有效 問卷,其中收到 5 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 115 份;本次問卷調查綜合有效率為 87.22%, 滿足問卷調查有效率要求[65]。
    表 3.4 調查問卷分析表
    Tab. 3.4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able
    問卷調查形式 問卷發放數量 問卷收回數量 問卷有效數量 有效問卷回收率
    現場問卷調查 50 45 42 84.00%
    網絡問卷調查 130 120 115 88.46%
    合計 180 165 157 87.22%
    針對論文歸納總結的影響因素問卷調查整理結果如下:
     
     
    表 3.5 信息管理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選擇表
    Tab. 3.5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questionnaire selection table
    主要因素 具體因素 選擇人數
    企業內外環境分析能力 121
    戰略目標制定能力 信息需求分析能力 110
    信息采集能力 135
    領導層職業素質 98
    員工職業素質 137
    信息化建設水平 142
    企業信息管理水平 制度及管理水平 129
    技術標準、規范 112
    經營理念 95
    共享平臺 146
    信息共享保障條件 共享對象選擇依據 121
    行業共享制度、規范 136
    企業合作經歷 89
    共享成本 131
    共享價值 信息增值收益 150
    共享周期 129
    響應及時性 128
    共享后評估體系 合作滿意程度 139
    共享效益 122
    技術研發能力 29
    補充因素 企業經營管理模式 21
     
    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專業性,排除不合理干擾因素,論文將在 第一輪問卷調查的結果基礎之上,通過專家訪談形成專家意見詢征表(詳見附錄C)的 形式對選擇結果進行合理性優化。
    第二輪的專家訪談采用一對一的訪談形式進行,每次訪談時間約為 10 分鐘,訪談 對象為中建三局、中建二局等施工企業內具有豐富的信息管理經驗的高工以及在四川省 信息科技廳從事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研究方面具有權威性的專家,專家人數共21人。經 過本輪訪談,對各位專家針對表 3.5 中各影響因素的主要意見梳理如下:
    ①21位專家對表3.3中的主要因素表示統一肯定,認為五類主要因素具有科學性、 合理性,且符合信息管理的實際情況;
    ②對各位專家針對表3.5中具體因素的優化意見總結、歸納如下:
    A.“領導層職業素質”:該因素綜合表現為對信息資源以及自身需求的分析能力, 與因素“企業內外環境分析能力”和“信息需求分析能力”定義重疊,因此建議剔除。
    B.“技術標準、規范”:該因素與“制度及管理水平”定義重疊,建議剔除。
    C.“經營理念”:該因素與企業信息管理水平無直接關聯,不宜作為企業信息管 理水平的影響因素,建議剔除。
    D.“企業合作經歷”:該因素僅能作為對外共享條件,且其本身不能單獨作為 保障性條件,應包含于“共享對象選擇依據”中,故建議刪除;
    E.“技術研發能力”、“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屬于問卷對象補充因素,專家統一 表示:“技術研發能力”包含于“信息化建設水平”中,故可以刪除;“企業經營管理 模式”概念范圍過大,內容界定不清,且與“制度及管理水平”存在重疊,故建議刪除;
    F.各專家對表 3.3 中各具體因素的內容完整性表示肯定,認為無新增因素。
    根據25位專家的意見對表3.5進行修正后得到最終的影響因素匯總表3.6如下:
    表 3.6 信息管理影響因素匯總表
    Tab. 3.6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summary table
    主要因素 具體因素 主要因素 具體因素
    企業內外環境分析能力 共享成本
    戰略目標制定能力 信息需求分析能力 共享價值 信息增值收益
    信息采集能力 共享周期
    員工職業素質 響應及時性
    企業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設水平 共享后評估體系 合作滿意程度
    制度及管理水平 共享效益
    共享平臺
    信息共享保障條件 共享對象選擇依據
    行業共享制度、規范
     
    綜上所述,通過對大量資料、實際現狀等的分析歸納以及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最 終確定了表 3.6 中影響信息管理的主要因素,即表中所列因素是施工企業進行信息管理 及信息鏈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各因素從根本上決定了施工企業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 同時,對信息管理影響因素的確定也為論文進行信息鏈結構中能力要素的分析及信息鏈 分析模型的構建奠定基礎。
    (2) 現狀產生的后果
    根據前文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特點及其產生原因的分析,可以認識到現階段 信息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將會對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產生以下三個方面的后果:
    ①信息管理發展路徑、布局不明確,成效低。
    從因素分析可知,影響施工企業信息管理水平高低主要由員工職業素質、信息化建 設水平、制度及管理水平三個因素決定。員工素質、信息化建設能力、制度及管理三個 因素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相輔相成,統一構成施工企業信息管理體系建設的基礎能力。因 此,從現階段施工企業信息管理水平上看,不僅影響施工企業日常信息管理效率,使施 工企業在信息的采集上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進一步弱化了信息管理的價值。同時, 由于目前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水平無法使企業獲得強力的信息采集能力,使企業在信息 管理過程中無法全面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市場環境,使得企業在制定自身的信息管 理目標以及企業經營戰略目標中沒有充分的依據,不利于企業對自身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路徑、規劃的統一布局以及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制定。
    (2施工企業間信息共享需求弱,發展緩慢 根據現階段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可知,施工企業在信息共享前會考慮在共享周期 內所需要共享成本以及是否能得到較高的效益回報等因素。而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所需 投入的人力、資金、物資等資源巨大,反之信息化建設成果初期收益并不明顯,且收益 期較長,對于施工企業的資金壓力較大,尤其是對于中小型施工企業。對于施工企業而 言,更偏向于技術的應用獲取直接效益。因此大部分施工企業在對于信息化建設上處于 觀望態度或者建設工作較為懈怠。薄弱的信息化環境導致施工企業中的信息管理機構無 法正常開展信息管理建設工作,也無法對企業信息資源進行價值轉化。所以現階段施工 企業之間薄弱的信息交換需求無法為信息共享提供充足的動力,動力因素成為目前施工 企業信息交換的重要障礙因素。
    @信息共享效率及價值轉化率低 雖然,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相關政策中明確強調要對信息資源開發、共享,但是在保 障機制建設上,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途徑,對于約束和保障共享活動開展的 相關制度目前也不成熟。同時,施工企業在選擇信息共享對象時無關相關依據,例如誠 信記錄、合作能力、共享經歷等。因此,當前的信息共享保障條件無法為施工企業提供 有效、可靠的信息共享渠道和支撐條件,使行業內信息共享效率較低。對于信息共享活 動也尚未建立成熟可行的后評估機制,使施工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活動成為一次性的活 動,對每一次合作后的對彼此的滿意程度、評價內容、需求響應及時性等不能進行有效 存儲,無法為下一次的信息共享活動提供參考依據,也不能為施工企業信息管理、信息 共享制度的優化、建設提供參考意見。因此,共享保障體系的不健全,標準化的制度的 缺乏是信息共享價值轉化率低的重要因素。
    3.3本章小結
    本章從建筑行業和施工企業兩個維度對當前的信息管理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闡述, 明確了建筑轉型升級要求對信息管理建設的急迫性以及當前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證 明了論文將信息鏈作為建筑轉型升級研究方向的現實充分性和必要性。同時,也通過對 施工企業信息管理影響因素的分析為下文信息鏈各生命周期的影響因素劃分及論文第 六章中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提供支撐依據。
    4基于施工企業視角下信息鏈結構及生命周期分析
    4.1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
    4.1.1內涵
    信息鏈是由供應鏈及價值鏈衍生而來,是對信息傳遞路徑中信息價值的反映。基于 第二章中對信息鏈的宏觀定義并結合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實際情況,論文將施工企業信 息鏈定義為:信息鏈是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核心內容,其本質是對信息管理中信息傳遞 路徑的具象化,能通過對信息傳遞路徑的設計和優化,提升信息傳遞效率和價值轉化率, 以此輔助施工企業的項目管理和發展。
    4.1.2信息鏈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原則
    (1)基本思想
    施工企業進行信息鏈構建的本質目的在于從中獲得增值效益,包括信息資源價值轉 化獲得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兩部分。因此,施工企業信息鏈構建的基本思想不外乎是 提升信息管理效率和進行信息資源的價值轉化兩點。
    (2)基本原則
    提升管理效率和價值轉化的基本思想是施工企業信息鏈形成的指導思想,在信息鏈 構建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原則如下:
    ①需求導向原則
    信息傳遞的產生離不開動力因素的存在,而施工企業對信息資源的需求則是信息傳 遞的動力源。因此,信息資源與施工企業內部各種需求之間所形成的路徑即是信息鏈傳 遞路徑,即施工企業信息鏈路徑構建是以企業需求導向為原則。
    ②目標導向原則
    與需求導向原則不同的是,目標導向是對信息傳遞目標的整體定義。需求導向僅僅 是觸發信息傳遞行為的動力因素,也只是完成了滿足需求的初步目標,而信息管理除了 需要信息傳遞滿足需求的初步目標以外還需完成價值轉化、提升管理效率等其它關鍵目 標,以支持信息的持續傳遞,實現信息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因此,信息鏈的構建是以滿 足需求、提升效率、獲得價值等多目標為導向。
    ③效益最大化原則
    施工企業信息傳遞在路徑規劃上應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則,一方面是指信息傳遞路徑 本身的效率對效益的影響,例如:對傳遞路徑的規劃是否高效率、高效益。另一方面是 指信息傳遞路徑是否經過最大數量的信息需求主體以及該路徑上所產生的效益是否最 大化。
    4.1.3信息鏈基本結構及形態
    (1)基本結構
    施工企業信息鏈的基本結構是指以施工企業為路徑核心,信息流所經過的所有主體 之間在空間、層次上形成的路徑結構關系,這種結構形態形式往往受到信息鏈構建的基 本原則的影響,即結構形態反映了信息鏈路徑上各個主體間的鏈接關系以及整個結構的 運行效率、狀態等情況[65]。同時,這種結構形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傳遞的狀態, 不同的結構形態下信息的傳遞效率則不同。
    在整個信息管理中,各個信息主體是整個信息鏈結構的核心。各主體間以信息路徑 為鏈接關系,相互之間互為信息生產和需求方,為信息提供動力要素,共同促進信息的 流轉。按照信息管理的采集、處理、應用、管理四階段將信息鏈結構分為主體活動層、 鏈路反應層、原始信息資源層三層(如下圖 4.1 所示)。其中主體活動層是指施工企業 彼此之間的信息共享活動以及企業內部的共享活動。施工企業內部活動是指集團公司、 區域公司、項目部之間的信息共享,其共享活動由內及外彼此形成一體化的信息循環、 共享圈;其次是鏈路反應層,該層是整個信息鏈循環結構的核心。從抽象概念上講,鏈 路反應層不僅僅是形成信息鏈路徑網絡的前提,也代表了整個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由原 始數據到產生價值并最終轉化為可再利用信息的四個階段,四階段的信息鏈活動一般由 企業內部信息管理機構完成;最底層是包含工程項目信息和外界信息兩部分的原始信息 資源層,其中工程項目信息是指與項目相關的各種原始數據以及信息再應用所產生的各 種數據信息。外界信息是指施工企業通過外界獲取的市場、政策等外部信息。
     
     
     
    (2)主要結構形態
    圖 4.1 中所示為施工企業信息鏈的基本結構,而在實際的情況下,信息鏈的結構隨 著信息管理方式、企業合作關系以及信息發展情況的不同而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根據分 析可知,不論信息鏈結構如何變化,其主要形態主要是樹枝狀和網絡狀兩種。
    ①樹枝狀
    樹枝狀與網絡狀信息鏈結構相同之處在于原始信息資源層與鏈路反應層保持不變, 而區別在于主體活動層的鏈接方式差異。在樹枝狀信息鏈結構中,各層級信息管理機構 建立彼此之間的信息傳遞主徑,將原始信息資源層、鏈路反應層、主體活動層進行主徑 鏈接后,向所在層級的各個主體進行信息延伸并將各個主體相互鏈接,以此實現信息的 共享傳遞。這種鏈接并不受主體數量的影響,若有新增主體則會以新的信息路徑將新增 主體與原有主體之間相互鏈接。但是這種延伸式鏈接的局限性或特征是鏈接順序與鏈接 目標的單一性。首先,順序的單一性是指鏈接順序始終是從沿著信息的傳遞方向一一鏈 接,而不能實現跨主體、跨層鏈接。其次,目標的單一性是指信息路徑不能同時鏈接多 個主體以形成網絡化鏈接,僅能進行一對一的鏈接。延伸式鏈接的缺點是:這種鏈接結 構中信息傳遞路徑長,導致信息傳遞效率低且施工企業無法有效及時的獲取相應信息, 在漫長的傳遞過程中也會增加信息失真的風險。同時,由于信息鏈接路徑會根據結構中 成員數量的增加而擴張,結構的不斷擴張會使信息鏈傳遞路徑范圍隨之擴大,從而致使 結構整體的信息傳遞緩慢,效率下降。同時,傳遞效率的下降也會相應增加信息時效性 風險。其優點是:延伸式信息鏈結構若用于信息主體較少的小范圍信息鏈路,則能發揮 其反應靈敏、結構簡單的優點。因此,樹枝狀的信息鏈結構通常不適用于主體較多、結 構冗雜的大范圍信息鏈路。
    ②網絡狀
    網絡狀信息鏈結構相對于樹枝狀信息鏈路,解決了其鏈接單一性的問題。信息鏈在 延伸鏈接中能實現跨主體、跨層鏈接和多目標鏈接,正因為如此,才能形成錯綜交錯的 網絡化信息鏈路。網絡狀信息鏈路在實際運行中的效果較為理想,其優點是:信息跨級 傳遞減短了信息傳遞距離,提高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信息傳遞中的多目標鏈路降低了 信息傳遞范圍隨著主體數量擴大的速度,即網絡狀的信息傳遞增加了單位范圍內信息的 密度,同時也拓展了各主體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信息價值的轉化的可能性。缺點是: 復雜的網絡化信息鏈路會增加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弱 化各層級信息管理中心的信息管控力度。同時,在網狀結構中,由于各個主體間關系的 親密程度以及對信息的需求強烈程度不一致導致結構中信息密度不均衡,產生信息密度 凹凸點。信息凸點會使網絡結構中某些鏈接信息傳遞滯塞。而信息凹點則會降低信息在 該區域的價值。原則上,為保證信息傳遞的有序性和均衡性,以同層網絡化傳遞為主, 而跨層網絡傳遞為輔。因此,信息鏈結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以形成較為穩定結構。
    根據施工企業信息鏈基本結構將信息鏈結構劃分為信息資源層、鏈路反應層和主體 活動層三層,且前文已明確指出樹枝狀結構與網絡狀結構的區別在于主體活動層的鏈接 方式差異。由此,根據對樹枝狀信息鏈結構與網絡狀信息鏈結構的分析可得到樹枝狀結 構圖(如下圖4.2所示)與網絡狀結構(如下圖4.3所示)。
     
    注1)圖4.2與圖4.3中代表信息流主徑,“一?”、“-f”代表信息流分徑,“O” 代表信息傳輸終端(企業各部門)
    由圖 4.2 與圖4.3可見,樹枝狀與網絡狀結構的根本區別在于信息流是否能跨層級、 主體間交叉傳遞。
    4.1.4結構要素
    信息鏈的結構要素是指在組成信息鏈結構的各個主體部分以及信息傳遞路徑中起 關鍵作用的主體。從對信息鏈結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結構中各關鍵主體主要有信息生 產、信息需求以及兼具信息需求和生產的信息中轉節點三部分。但根據論文在第三章中 提及的“強需求”和“強反饋”概念,將各主體分為信息資源需求和信息資源生產方兩 部分,施工企業信息主體要素關系如下圖 4.4 所示。
     
     
     
    圖 4.4 施工企業信息主體要素關系圖
    Fig. 4.4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hain main factor relation chart
    (1)信息資源生產方
    從對外信息共享網絡而言,每一個施工企業均為信息資源生產方,而從對內信息資 源共享而言,項目部、區域公司、集團公司不僅是信息資源的獲取者,也同時具有信息 生產功能。但不論是對內或是對外的信息資源共享,項目部始終是內部信息資源最初來 源,而其它層級的信息生產功能都建立在項目部信息資源生產基礎之上的信息再加工。 項目部作為施工企業在信息鏈傳遞中的起始端,承擔著原始信息采集的重要工作。在這 一階段中,項目部主要負責采集工程建設項目的進度、成本、技術應用、質量等所有與 項目相關的數據信息,并對原始數據進行初次加工處理后上傳至上級區域公司相關管理 部門。項目部信息采集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施工企業內部的信息鏈中各主體以及作為 內部信息鏈終端的集團公司在信息管理上的決策價值。同時,也影響著施工企業對外信 息共享水平及施工企業在信息結構網中的地位,甚至影響著信息結構網的局部穩定性。 需要說明的是,外部主體雖然也是信息的生產者,但由于其信息的產量、性質變化大, 且來源不特定,因此它在信息鏈結構中并不能作為固定主體要素存在,而僅僅只是信息 的獲取渠道之一。從信息資源共享的角度而言,共享范圍內的各個施工企業既是信息資 源的需求方,也是信息資源的生產方,扮演著提煉信息資源的關鍵作用,同時也在施工 企業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增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信息資源需求方
    施工企業區域公司在信息鏈主體活動層中處于信息傳輸的中間位置,既是信息的需 求方也是信息生產方,但是其對信息的需求遠遠大于信息的生產,故將其劃分為信息資 源的需求方。區域公司在信息的需求上主要是向項目部獲取信息以掌握工程項目實際情 況為主,在信息的生產上主要是向集團公司匯報項目經營類的數據信息。
    (3)信息鏈路結構中樞點
    信息資源中樞點是信息鏈路結構中對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分配的關鍵點,且在內、 外信息共享中具有不同的中樞點。從對外信息共享而言,施工企業作為內部信息鏈的終 端與外部信息鏈的起始端,同時擁有信息強需求和強反饋的雙重屬性,與其它施工企業 在外部信息共享上互為信息的生產方和需求方。因此,施工企業是對外信息共享網絡結 構中的中樞點。從內部信息共享而言,施工企業內部信息網絡結構中主體活動層包括集 團公司、區域公司、項目部三大主體,內部信息傳遞依賴于三層級中具有信息管理職能 的機構進行。因此,各層級中具有信息管理功能的職能機構則為信息共享網絡結構中的 中樞點。信息鏈路結構中樞點不僅僅具有信息采集、處理、分配的功能,同時也是鏈路 結構能夠穩定運行的重要節點,對信息共享的整體水平的影響主要作用包括以下三點:
    ①影響信息匹配率
    施工企業集團公司在信息鏈上處于信息傳輸終端,掌握了整個企業內部所有數據信 息,同時各個施工企業彼此同屬于一個行業且擁有相同的信息量級,對彼此需求相對了 解。因此它們在對外信息共享、交換的時能根據對方的信息需求做出快速、精確的響應, 為其提供較為理想的數據信息,提高信息的匹配率。
    ②影響信息質量及價值轉化率
    施工企業集團公司由于其人員素質較高、信息化建設相對完善,擁有較高的信息管 理能力,能對接收的數據進行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并進一步挖掘信息的潛在價 值,使信息本身的價值質量水平較高。信息質量的提高使施工企業在信息共享時更容易 進行信息匹配,同時高質量的數據信息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使其產生更大的價值,提 高信息的價值轉化率。
    (3影響信息鏈結構的均衡性、穩定性
    施工企業本身是信息的需求和再生產者,其對內的信息的處理效率和對外的信息生 產質量影響著該節點在網絡結構中的穩定性。若其對內的處理效率較低,則會導致信息 路徑阻塞,使網絡結構中出現區域性信息凹陷。若其對外信息產出較強則為導致高節點 處信息大量溢出,影響與網絡結構中其它區域的平衡性,因此,施工企業作為網絡結構 中的主體和關鍵節點,其在信息處理和信息產出上能力有利于維護整個信息鏈網絡結構 的均衡性和穩定性。
    4.1.5能力要素
    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能力要素是指信息鏈模型為保障信息鏈的穩定運行,使模 型各部分相互兼容并發揮功能所應具備的能力。從能力要素的概念可知,保障信息鏈模 型穩定運行的能力同時也應該是影響信息管理體系構建的因素。因此,從論文第三章中 對信息管理影響因素的分析可知,該影響因素既是影響信息管理體系構建的因素,也是 保障信息鏈模型穩定運行的能力要素,所以信息鏈結構的能力要素即是:戰略目標制定 能力、企業信息管理水平、信息共享保障條件、共享價值、共享后評估體系,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能力要素表
    Tab. 4.1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hain analysis model capability table
    信息鏈結構能力要素
    主要能力要素 具體要素 主要能力要素 具體要素
    企業內外環境分析能力 共享成本
    1 戰略目標制定能力 信息需求分析能力 4 共享價值 信息增值收益
    信息采集能力 共享周期
     
    (續表)
    主要能力要素 具體要素 主要能力要素 具體要素
    員工職業素質 響應及時性
    2 企業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設水平 5 共享后評估體系 合作滿意度
    制度及管理水平 共享效益
    共享平臺
    3 信息共享保障條件 共享對象選擇依據
    行業共享制度、規范
     
    從信息鏈模型能力要素角度對原各種影響因素分析,解釋如下:
    (1)戰略目標制定能力 施工企業的戰略目標來源于對市場環境的分析以及自我需求認知,對企業需求的自 我認知是對信息管理體現建設方向以及信息資源獲取的重要指引。因此,戰略目標制定 能力既是對信息鏈基礎能力的檢驗,也是保證信息鏈穩定、高效運行的能力要素之一。
    (2)企業信息管理水平 對于信息管理而言,施工企業的信息化水平、管理能力、制度建設決定了企業信息
    化建設水平的高低,信息管理水平不僅是信息管理建設的基礎能力,也是信息鏈運行的 關鍵要素。對于信息資源價值轉化而言,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信息資源獲取的 效率和質量,也最終影響著信息鏈進行價值轉化的大小。
    (3)信息共享保障條件 是否有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共享對象選擇依據、共享制度及規范往往決定著信息
    共享合作能否能順利進行。從信息鏈結構的能力要素而言,信息共享保障條件在信息鏈 結構中承擔著穩定結構、優化信息鏈的作用,這也是信息鏈運行的重要能力要素。
    (4)共享價值 不論是合作成本還是合作周期以及合作的收益大小,三者的交集在于合作的凈收益,
    即信息資源的共享價值。只有讓信息結構各主體獲得滿意的合作收益,才能保證合作的 可行性和持續性。因此,共享價值是決定信息鏈是否能獲取運行動力的關鍵能力要素。
    (5)共享后評估體系 信息共享合作中對需求響應的及時性、合作滿意度、共享效益既是對信息共享合作 過程及結果的客觀評價,也是改進信息鏈運行狀態,增加運行穩定性,提高運行效率的 關鍵。因此,共享后評估體系是作為優化信息鏈結構的能力要素存在。
    在對信息鏈結構的研究中,必須要認識到能力要素的在信息鏈結構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要素不僅僅是作為結構中的組成部分,更是結構的穩定劑和催化劑。一方面,作為 推動結構平穩運行的要素,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是有所區別。因此,只有
    準確把控企業的能力要素才能不斷促進企業信息管理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各種 能力要素的發展情況與企業信息資源價值轉化效率上息息相關,同時也是企業強化自身 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4.2信息鏈的生命周期
    信息鏈從結構角度看既有一定的延伸范圍,從信息的傳遞過程上來看也有一定的時 間周期。為更加完整、詳細分析在信息鏈在結構中的特性,本文借鑒信息生命周期理論 對信息鏈的運行狀態進行分析。施工企業信息鏈在運行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各階 段的內容和功能都完全不同。整個信息鏈的運行動力完全基于施工企業各個主體的信息 需求,同時工程項目實體也為這種需求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施工企業通過企業內部 的信息管理制度、體系,將信息資源進行處理分析,并進行再生產利用。同時對外進行 信息的交換,以得到額外的信息增值效益,促進施工企業的轉型升級。因此,通過上述 對信息鏈的結構要素分析并結合信息鏈的基本活動內容將信息鏈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對 應的孕育期、運行期、共享增值期、解體期,如下圖 4.5 所示。
     
    (1)孕育期
    孕育期是信息鏈形成的第一階段,也是整個信息鏈結構中數據信息產生的源頭以及 信息鏈結構運行的動力所在。首先,隨著工程項目建設的進行及外界信息的產生,各種 信息資源開始產生和積累,為信息的采集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其次,施工企業內部 的項目部、區域公司、集團公司三大信息主體分別站在項目建設、項目管理、企業運營 的角度,同時基于對市場及自身經營狀況等環境的識別后對信息提出相應的需求。至此, 信息鏈結構中信息路徑的信息數據資源端與信息需求端開始形成,為信息鏈結構的形成 提供了首尾節點。由于信息資源與需求的形成,信息采集成為該時期信息鏈的主要活動。
    (2)運行期 運行期是信息通過被加工處理后在信息鏈結構中進行傳遞的階段。在孕育期,信息 的數據源與需求端分別形成,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動力因素,因此運行期也是信息動力 因素形成的階段。施工企業根據自身的信息需求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使數據 信息隨著需求路徑進行傳遞,達到信息鏈的運行狀態。
    (3)共享增值期 信息資源的應用是共享增值期時信息鏈的主要活動,只有依靠信息應用才能實現信
    息由資源向價值的轉化過程。施工企業信息資源共享主要分為對內的共享管理與對外共 享增值。在運行期階段,施工企業已完成對所有信息數據的處理,滿足了企業內部信息 共享需求的同時,也完成對外信息共享前信息資源的儲備工作。同時,施工企業基于對 自身價值最大化的效益的謀求,通常考慮對外尋找能進行信息交換的合作伙伴。雙方基 于對彼此信任和互利共贏的需求,在整個信息鏈中進行信息共享,從共享過程中獲得共 享價值、收益。施工企業彼此之間數據信息的交換共享不僅僅有利于企業自身價值增長, 同時也能提高信息鏈結構運行的動力,也有益于結構整體效益的的提升。施工企業信息 共享增值期對信息資源的價值轉化過程,不僅能打破建筑行業的“數據孤島”現象,讓 施工企業進行協同創新發展,更能實現建筑行業發展模式的轉型,促進信息化建設[66]。 同時,這種價值轉化更多的表現在對信息資源的應用過程,例如通過信息共享獲得先進 的施工技術、企業管理方法,并通過實際應用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得信息增值收益。
    (4)解體期 施工企業彼此之間完成信息交換共享并利用所得信息產生企業所需價值、效益后,
    若施工企業雙方不再進行信息交換,則因雙方需求形成的信息鏈進入解體狀態。而施工 企業則會根據雙方的合作情況以及信息產生的價值大小進行信息共享情況及信息交換 機制的后評價,并通過共享效果對信息鏈進行改善,將有利于優化信息鏈結構特性,提 高其適應性。
    結合上述內容對信息鏈生命周期的分析及其前文提及的施工企業轉型升級要求可 見,施工企業信息鏈生命周期與施工企業轉型升級的關系密不可分。因為只有對信息鏈 生命周期有了清晰的定義,才能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工作的階段劃分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在孕育期,要明確施工企業自身的信息資源需求,加強信息資源的采集,是施工企業實 現企業信息化轉型的前提條件;在運行期,面對龐大的信息資源量,加強信息管理建設, 做好信息資源的處理,是保證施工企業轉型平穩的關鍵;同時,在應用期要深化信息資 源的應用,提高施工企業共享增值效果及價值轉化率,才能保證施工企業信息化轉型的 持續推進;在解體期,雖然信息完成傳遞,信息鏈進入解體期,但是信息資源傳遞所產 生的價值并未解體。只有做好信息資源價值轉化的后評估以及信息資源再利用才符合施 工企業轉型的要求。
    4.3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鏈影響因素劃分
    在論文第三章中對影響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產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但是所有因 素彼此之間并無邏輯性關系,在分布上無規律性可言。因此,本節將基于各因素與信息 管理的影響關系分析,對各影響因素從信息鏈運行周期的視角進行重新劃分。
    4.3.1 劃分原則
    (1)定義一致性。對影響因素的生命周期劃分,應遵從定義一致性原則,即各影 響因素的內容與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定義應具有一致性。
    (2)目的一致性。通過前文可知生命周期的階段與信息鏈基本活動一一對應(如 表 4.2 所示),因此各影響因素的劃分也應與信息鏈各階段基本活動的目的一致, 即各因素對信息鏈產生的作用符合基本活動的運行目的。
    表 4.2 信息鏈基本活動與生命周期階段對照表
    Tab. 4.2 Information chain basic activities and life cycle phase comparison table
    信息鏈內容 階段名稱
    信息鏈基本活動
    信息鏈生命周期 信息采集 孕育期 信息處理 信息應用
    運行期 共享增值期 知識管理 解體期
     
    4.3.2 影響因素劃分
    根據信息鏈影響因素的劃分原則,對影響因素劃分如下:
    (1) 孕育期的影響因素 該時期是信息鏈從無到有、孕育成形的階段,從信息鏈結構的形成上看主要是形成 豐富的信息資源基礎和信息需求。因此在該時期,影響信息鏈構建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 資源基礎和結構主體需求兩大部分。在影響因素中,信息采集能力是形成信息資源基礎 的直接因素,即施工企業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采集大量項目數據信息形成以工程項目 為核心的信息資源數據存儲,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源;而結構主體需求則需要施工 企業先通過對企業內、外環境的判斷,再基于環境分析后才能得出自己對信息資源的需 求。環境分析是指施工企業對企業內部的生產情況、經營管理環境以及對外風險等市場 環境進行分析,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做出初步判斷,明確企業的信息管理及信息資源的方 向和目標。施工需求分析則是指施工企業綜合企業內部需求以及對外需求兩方面的情況 提出企業當前的需求情況,這里僅指對信息資源方面的需求情況。
    (2) 運行期的影響因素
    該時期主要是指施工企業內部信息鏈的運行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施工企業以 信息鏈為核心對基礎信息資源完成處理、分析,并提取有效信息。該階段影響施工企業 進行信息處理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企業員工職業素質、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水平以 及制度建設及管理水平。其中,企業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對信息資源的分析、提取能 力以及將來信息資源的價值轉化率。同時,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水平也直接影響到企業對 信息處理的效率及內部信息鏈的運行效率。同時,制度及管理水平是信息鏈穩定、高效 運行的重要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響該階段信息鏈運行效率和信 息價值轉化關鍵所在。
    (3)共享增值期的影響因素 該時期主要是施工企業完成內部信息管理工作后基于對信息價值利益最大化的訴 求與其它施工企業進行信息共享的階段。該階段在形式上是信息的共享,但實質上是施 工企業彼此間的相互合作。因此,影響施工企業間信息共享的因素主要分為信息共享的 動力因素以及信息共享的保障條件。其中動力因素是信息合作為施工企業帶來的價值大 小,而對信息共享產生的價值衡量主要從合作成本、信息增值收益、合作周期三個方面 進行考慮。合作成本是指施工企業為進行信息共享所需要耗費的人力、物資等成本;信 息增值收益是指施工企業通過信息共享后信息為自己帶來的直接或者間接利潤;合作周 期是指施工企業進行信息共享直至產生增值效益且信息鏈解體所需要的時間期限,而這 一周期對于施工企業而言也作為成為衡量范圍,同時合作周期長短也代表信息增值收益 回報速度;信息共享的保障條件是指促使施工企業之間順利進行信息共享的條件,主要 包括共享平臺、共享對象選擇依據、共享制度及規范三個方面。其中,共享平臺是指為 施工企業進行信息共享提供的條件或促成合作的渠道、機制。共享對象選擇依據是指施 工企業進行信息共享前對合作對象的選擇依據,例如對方的合作履歷、誠信記錄、企業 資源等;共享制度及規范是指用以約束和規范施工企業信息共享過程行為的相關制度、 條例等。
    (4)解體期的影響因素
     
    該時期是信息鏈全生命周期的最后一階段,通過信息共享的形式,信息傳遞過程已 經產生增值收益就意味著信息鏈的解體。因此,在該階段最重要的是參與信息共享以及 信息鏈中各主體對信息鏈運行效果的評價。評價主要從合作中的響應及時性、合作主體 的滿意程度以及共享效益三個方面進行。響應及時性是指施工企業在彼此的信息共享合 作中,對方滿足自身需求的響應速度;合作的滿意程度,從主觀上講是指施工企業對信 息共享的經歷和感受。從客觀上講是指,施工企業對信息共享所帶來收益情況的滿意程 度;共享效益是指施工企業通過信息資源共享獲得有益于企業發展的效益,包括利潤、 成本節約、市場份額等直接收益以及名譽、企業關系等間接效益。
    綜上所述,對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鏈構建影響因素劃分如下圖 4.6 所示:
     
     
     
     
    圖 4.6 信息鏈生命周期影響因素劃分
    Fig.4.6 The life cycle of information chain is divided into influencing factors
    4.4本章小結
    本章通過對信息鏈基本結構、要素及生命周期的分析,使施工企業對以企業為核心 的信息鏈的結構形態、特點及動態特性有了深入的認識。同時,基于生命周期理論與信 息鏈基本活動的融合,分析了各個周期內影響信息鏈運行的關鍵因素。通過對信息鏈的 宏觀形態以及信息鏈的微觀特性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指導施工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 信息管理建設,尤其是在信息技術、企業組織結構與信息管理的融合方面,進一步促進 施工企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效率。本章內容也為論文第六章中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 的構建奠定基礎。
    5基于施工企業視角下信息鏈構建的內外訴求分析
    建筑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并未就信息管理建設路徑進行說明,使其在信息管理 建設上收獲甚微,且施工企業對信息管理與自身發展之間的關系認識不足,弱化了施工 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需求動力,導致轉型升級過程緩慢。因此,本章將對信息鏈結構中 各相關主體的利益訴求進行詳細分析說明,深化施工企業對信息管理的認識,緩解建筑 產業轉型升級中動力弱的現狀。
    論文在第四章中從信息鏈結構及信息傳遞本身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影響信息鏈結構 形成以及結構中信息鏈構建的影響因素。同時在對四個階段的影響因素的分析中可知信 息鏈中各相關主體的利益訴求不僅僅是影響信息鏈結構穩定運行的因素之一,也是其存 在的基礎條件和運行的動力因素。因此,本章將在此基礎之上對各主體利益訴求進行闡 述,完善信息鏈構建內容。根據對信息鏈的劃分,信息鏈中相關主體主要由施工企業內 部各層級單位以及施工企業本身兩部分組成。因此施工企業的利益訴求也相應劃分為內、 外兩部分。
    5.1施工企業對內利益訴求
    論文所研究的施工企業界定為集團式公司,其內部組織架構由項目部、區域公司、 集團公司組成。因此其內部利益訴求也分為項目部、區域公司、集團公司三個層級,每 個層級之間的訴求形成了信息的內部傳遞動力。
    5.1.1項目部信息獲取利益訴求
    在工程項目建設中施工企業各項目部是工程項目的直接管控部門,它在項目管控 中的主要工作任務是保證項目按既定目標完成,因此項目部管控的核心焦點或它的利益 訴求點維度在于項目的直接管控方面,即其利益訴求點分為進度、成本、質量、安全、 現場管理五個方面。首先,工程項目按時完成是項目管控的一個基本目標,項目部需要 對工程的建設情況進行總體監控,防止工期的拖延。其次,質量和安全是項目管控的關 鍵目標。項目部作為施工方需要對工程項目的施工工藝、材料質量、安全生產等進行抽 檢以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的安全性。在管理過程中,為了保證質量信息的溯源可查,項 目部需要對過程資料、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和管理。然后,成本指標也是項目部進行項 目管控的重要目標,是施工企業保證項目利潤的關鍵。成本管控是一個全過程的管理工 作,需要對各個階段的成本數據進行有效的分類匯總,為項目成本管控提供參考意見, 同時也能為施工企業建立和完成內部成本指標提供參考依據。最后,現場管理也是項目 部需要重點關注的工作。為保證現場施工的有序進行,項目需要對各個參建單位的進出 場時間、人員安排、物資管理等信息進行采集、更新保證項目部能夠對現場做出合理的 統籌管理。因此,項目部的信息獲取利益訴求在于對項目信息的全面監管,保證項目按 既定目標完成。
    5.1.2區域公司信息獲取利益訴求
    作為工程項目的區域性管理組織,負責區域范圍內所有在建項目的項目管理、資源 協調、資金安排、經營決策等。因此施工企業區域公司只有對所有工程項目數據信息進 行采集、處理,才能對整個區域內的生產建設進行高效的協調管理。區域公司區別于項 目部,它在信息獲取上的利益訴求點在于對區域內項目的經營管理。因此,它所需求的 信息主要是用于項目經營管理,其信息獲取利益訴求分為對外和對外兩個維度。首先, 對外的信息獲取利益訴求,區域公司希望與其它施工企業進行信息溝通交流,獲得能為 自己帶來價值的信息。同時希望與區域內其它相關機構保持聯系,獲得及時的市場、政 策等信息,以便為公司進行決策提供依據。其次,在對內信息獲取利益訴求,區域公司 為強化對項目的經營管理,在信息獲取上主要針對項目基礎管理信息、資源協調、資金 安排、經營情況等方面。
    5.1.3集團公司信息獲取利益訴求
    施工企業集團公司是整個企業信息傳遞的終端點,在信息鏈結構中也是信息價值能 產生最大效益的節點。集團公司掌握了整個施工企業的信息資源,是信息傳遞進行價值 轉化的關鍵環節。因此,集團公司的信息獲取利益訴求的目標是對內進行信息資源管理、 對外進行信息共享實現信息增值。
    首先,在對內進行信息資源管理方面,施工企業經營業務廣范,企業內部信息數據 量大,但正如前文提及施工企業往往是“一個中心,多點分布”的組織結構,而組織形 式的扁平化對集團公司在業務管理上難以有效的進行管控。因此,施工企業必須通過信 息管理體系的建設,完善企業信息數據的上報及管理,并通過全面的信息處理,才能掌 握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
    其次,在對外進行信息共享增值方面,施工企業的生產經營不僅僅受工程項目建設 本身的影響,同時也與行業政策、市場環境、物資資源、企業競爭等因素相關。作為企 業個體往往不能全面掌握各個方面的信息,因此企業存在信息交換、共享的需求。施工 企業往往通過與其它企業進行市場、政策、技術、業務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來獲取自身發 展所需的資源,通過這些資源在企業的發展上獲得間接地效益。所以,集團公司的信息 利益訴求不外乎對內的經營管理和對外的信息共享增值兩個方面。
    5.2施工企業對外利益訴求
    施工企業彼此之間的利益訴求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需求而有所差異。但是施工企業 的利益訴求往往關系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因此其利益訴求主要包括降低成本、資源獲取、 風險控制、建立信息共享及協同發展平臺。
    5.2.1 降本增效
    施工企業的生產成本主要包括企業經營管理成本和工程項目建設成本。其中工程建 設成本主要是指組成工程項目的間接或直接成本,而經營管理成本是為保證企業運營所 需支出的人員、場地、設備等費用。通常工程項目建設成本和施工企業自身的生產管理 水平、施工工藝水平相關,水平越高其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所需資源消耗越低,即成 本就越低。因此,施工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需要與其它施工企業進行相互交流,學 習彼此積累的經驗和方法,以降低企業成本和提升企業效益[67]。同時,只有相互學習才 能提升積累的價值,促進知識附加值的增加。
    5.2.2 資源獲取
    企業的發展除了靠自身的作用,有時候更多的推動力來源于外部資源的支持。尤其 是施工企業,由于建筑行業的傳統性,以及本身的傳統特征,大型施工企業相比中小企 業掌握了更多的資源,導致業內施工企業在資源的擁有量上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目前。 除了中建集團、中鐵等幾家大型的施工企業以外,其它施工企業其生產經營的精力主要 集中工程項目建設上,對于自身的技術引進、研發及企業管理等都幾乎未曾嘗試。因此, 對于施工企業要想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更應該關注以下外部資源的獲取。
    (1)人力資源
    人才素質的高低是影響企業的發展的關鍵因素,不管是管理型人才還是技術型人才 都是施工企業不可或缺的。多數施工企業內部沒有人力資源部門,且行業內在人力資源 信息上沒有進行共享,導致施工企業很難招聘到所需的人才。同時,部分小型施工企業 在公司員工的培訓上也沒有體系化的制度和培訓資源。
    (2)工程資源
    對于施工企業而言,勞務人員、周轉材料、機械等工程資源在工程項目建設中都屬 于外購資源,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制定相應的外購計劃。由于施工企業之間未建立相應的 工程資源共享平臺,施工企業只能向勞務公司、機械租賃公司、材料公司等租借,但是 這種租借模式遠高于共享模式的費用。除此之外,在技術共享上國內大部分施工企業由 于自身企業規模、資金、人才素質等原因無法獨立引進或者研發工程技術,同時在技術 的應用水平上也參差不齊。因此,施工企業彼此之間進行工程資源的共享、技術的交換、 引進以及經驗的共享等需求十分迫切。
    (3)企業經營管理資源
    企業的組織架構形式、企業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設以及業務流程設置等都直接影響 到施工企業的工作效率。不同的施工企業在這些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之處和獨到經驗。 施工企業之間應該相互學習,加強溝通交流,相互借鑒彼此先進方法,改善自身企業, 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4)先進技術、設備資源
    目前,為響應國家提出的“產學研”結合號召以及信息化建設政策,在我國僅僅只 有幾家大型的國有企業帶頭與科研院校進行合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作為行業帶頭 的施工企業更應該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將這些先進技術、設備在業內應用并進行廣范推 廣,以提高建筑行業的整體先進性。
    5.2.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對不可預見的風險事件進行提前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消滅或者減少風 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低風險事件對企業帶來的損失。論文討論的風險控制偏指信息 風險控制,即由于信息不對稱或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的傳遞失真、延遲和遺漏等, 導 致施工企業無法獲取足夠的風險信息,使其不能對不可預見的風險事件進行預處理,導 致損失的發生。根據施工企業在建筑行業的角色定位及特點分析可知,施工企業的風險 源主要來自市場、政府、投資者關系、合作方關系等方面。
    (1)市場信息
    在任何行業中,生產和消費都是最關鍵的兩個方面。施工企業作為工程項目的承建 方,其生產行為與市場動態緊密相關,例如:人工、材料、機械的價格水平及供應情況 直接影響到工程項目建設。同時,施工企業作為市場經營主體,需要根據市場發展情況 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以及方向,例如:市場對總承包模式大受歡迎,則施工企業將會進 行相應的調整,適應新的發展模式。
    (2)政策信息
    政府主管部門作為行業政策的制定者,通常會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對現有政策進行相 應修改或者頒布相關新政策。政府主管部門通常會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制定相應的安全、 質量、環保等政策法規,以便指導施工企業健康發展。由于建筑行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不 高,導致很多政策信息不能及時有效的傳達到施工企業,導致施工企業的生產行為違反 政策規定而帶來巨大損失。因此及時了解政策信息是施工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保障。
    (3)合作關系
    施工企業以承接工程項目為主營業務,在工程承攬前對工程項目的投資方和項目建 設合作方的選擇尤為重要。投資方及合作單位的資金、誠信、合作態度等都會在后期的 項目合作過程中給施工單位帶來巨大的風險。而施工企業承攬的工程項目數量有限,且 一般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因此對大多數投資方都不甚了解。因此,施工企業彼此 之間交換對投資方的評價信息對投資方選擇風險控制尤為重要。施工企業因其業務領域 不同、企業背景不同、市場關系不同以及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等因素導致不同施工 企業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它們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參差不齊。因此,為了更好的應對來自 各個方面的信息風險,施工企業彼此之間會形成強烈的信息需求關系。
    5.2.4信息共享與協同發展
    長久以來建筑行業各企業都是以自我發展為主導的模式,很難實現彼此之間的資源 共享和協同發展。在信息鏈運行之下,施工企業之間不同的信息需求會得到解決,同時 也能促進信息鏈的快速拓展以及信息鏈中資源質量、數量的提升。信息鏈的不斷拓展有 利于建立施工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途徑,打破建筑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信息孤島”現象, 實現企業的協同發展和資源增值。
    5.3本章小結
    本章從施工企業視角出發分析了企業進行信息鏈構建時對內、對外兩個維度的利益 訴求,明確了信息管理建設中企業利益與信息鏈構建的關系,即企業利益對信息鏈構建、 運行的催化作用。深化了施工企業對信息資源開發是信息管理核心的認知,對加快、指 導施工企業及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僅從研究內容上而言,本章對施工企業 利益訴求的分析也為論文第六章中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6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
    6.1波特價值鏈模型的引入及啟示
    6.1.1波特價值鏈模型的引入
    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的邁克爾•波特教授(Michael E.Porter)在1985年對企業價值 管理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價值鏈分析理論”,他認為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 現生產過程向價值的轉化,而生產過程主要包括進貨企業生產、銷售、進向物流、去向 物流、售后服務等基本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能直接或者間接產生價值(如下圖 6.1 所示) [68]。而彼得•海因斯(Peter Hines)在對企業價值管理的研究中對波特價值鏈理論進行了 優化,他將波特價值鏈理論進行了從“生產—價值”到“生產—價值—需求”的線性縱 向擴展。他認為不應該將利潤作為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而應將產品滿足顧客的需 求作為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而這種生產活動所產生的價值只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 的衍生品。
     
     
    圖 6.1 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
    Fig. 6.1 Michael Porter's Value Chain Modelr
    雖然 Porter 和 Hines 在對企業價值鏈的研究有所差異,但是其本質都是將價值鏈作 為研究對象,并共同強調了企業的價值創造或者顧客需求滿足都是由企業的一系列輔助 活動和其本身的基本生產活動來實現,企業價值鏈的實質是各個環節生產活動增值的過 程。因此企業既可以通過對生產價值鏈的優化來實現既定利潤,也可以通過對價值鏈的 強化鞏固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
    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由輔助活動、基本活動、價值三部分組成,雖然各種活動之間 具有明確的差異性和界限,但是不同活動之間相互關聯共同形成了企業生產價值。波特 通過對不同組成部分及不同活動之間的內在價值關聯性將其集成形成了價值鏈分析模 型(如上圖 6.1)。在價值鏈分析模型中可見,五種基本活動與四種輔助活動共同組成 企業的運營體系,成為價值鏈中最關鍵的部分,也是企業實現利潤的重要前提。
    (1)五種基本活動
    ①投入活動
    任何生產行為的前提都是資源的投入,同時也是企業價值鏈上的首要環節,因此投 入活動是指為完成企業價值創造流程中下一階段任務所需要的前期準備性工作,例如內 部物流、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倉儲控制管理等。
    (2生產經營
    生產與營活動分為生產與經營兩部分,生產是指企業按照企業經營意圖將前期投入 轉化為附帶價值的產品,經營是指對資源轉化為產品這一過程中的管理和企業本身的運 營管理。不管是直接創造產品的生產過程還是輔助完成產品價值的經營管理都是企業實 現資源增值的重要環節。
    ③產出活動
    產出性活動是產品與價值中間的銜接過程,它所面對的對象是完整的產品,是通過 各種方式將產品輸送到市場銷售階段,為價值的創造做好準備。本階段的活動內容主要 包括對內的物流運輸、產品資源調配以及其它面向各個銷售終端的相關活動。
    ④市場銷售
    市場銷售是實現產品價值的直接階段,決定著產品價值的大小。市場銷售是指通過 各種方式尋找產品市場,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維護和保持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暢通,引 導產品的消費和價值的實現。
    ©售后服務
    售后服務是企業價值創造的最后一個階段,該階段主要是企業實現產品保值的重要 階段,同時也是企業創造間接價值的重要環節,即企業產品品牌價值增值和潛在客戶市 場拓展。該階段所開展的活動是否能在消費市場樹立良好的口碑、形象,在很大程度上 影響著價值鏈上的各項活動。
    (2)四種輔助活動
    ①企業基礎設施
    企業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硬件是指企業的通信、信息化設備、生 產設備等,軟件是指企業的技術、制度、戰略規劃等建設,它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 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也助于產品價值的實現。同時,企業的生 產經營規劃也是根據市場情況視時而定,也會要求基礎設施建設跟隨企業發展節奏,才 能保證企業自由發展。
    ②人力資源管理
    在企業價值鏈運營過程中,產品與資源是運營的對象,人是運營的關鍵核心,決定 了企業價值鏈運營的方式及運營效率[69]。因此,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價值鏈運營中最重 要的支持性活動,包括了員工素質提升、績效考核、企業人才引進、人才崗位適用規劃 等一系列人力資源計劃,這些活動都影響著整個價值鏈中各環節的運行狀態。
    (3研究與開發
    研究開發的對象既是消費者也是物資資源,企業需要根據消費者需求對物資資源進 行按需加工,才能保證正常的產品銷售。同時,研究開發這一活動也是實現產品增值的 關鍵環節,對消費需求研究的越深入、技術投入的越多,越能滿足市場。
    ④采購
    企業要不斷獲得價值收益,物資資源的投入必不可少,因此企業只有根據市場情況
    不斷的進行物資資源的采購并投入生產中才能創造收益。采購從企業行為上是指物資資 源的采購,但是從價值生產上是指將物質資源投入到價值鏈中,即采購是實現物質資源 向價值轉化的關鍵活動和首要環節。對于企業而言,采購不僅僅單指物資資源的采購, 同時也涉及到市場分析和資源管理,只有兼具市場和管理兼顧才能實現價值的正向轉化, 否則資源的滯銷會給企業造成嚴重的負擔。
    通過上述對五種基本活動與四種輔助活動內容的分析,明確了各種活動之間相互依 存的關系。基本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物質資源向產品及最終價值的轉化,而輔助性活 動的任務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保障、物資資源供應、技術研發等職能性活動 給予基本活動全過程的輔助、保障等條件支持。由五種基本活動組成的企業價值鏈中的 各項活動都是相互影響的,且價值鏈中的價值總量會受到這種影響的干擾。例如,物資 資源采購環節決定了基本的生產成本,而研發與開發環節則決定了產品增值空間的大小。
    6.1.2價值鏈模型對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啟示
    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在對企業價值鏈研究中雖然沒有提及市場環境這一 關鍵背景要素,但是通過對波特價值鏈的研究可以發現,波特對價值鏈的研究是建立在 市場競爭背景之下開展的對企業活動的價值鏈研究,即企業價值鏈如何在面對市場競爭 環境下保持自身價值量。在這種背景假設下,通過對企業本身問題及企業價值鏈構建的 研究對施工企業信息鏈模型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示,具體表現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強調了企業活動、價值、競爭力的關系 論文選用波特價值鏈理論及模型的根本原因在于,波特價值鏈理論強調了企業價值, 且其模型反應了企業活動、價值與競爭力之間的緊密關系,即通過對產生價值的企業活 動的優化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理,論文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研究,即是對施工 企業信息管理活動、信息價值、企業核心競爭力三者關系的研究,通過構建施工企業信 息鏈分析模型,既能反映三者間的緊密關系,也能分析信息管理建設的路徑,指導施工 企業進行轉型升級。
    (2)波特價值鏈模型與信息鏈模型的契合性
    在模型內容的關聯性方面,波特價值鏈模型中主要包括了企業生產基本活動、輔助 活動、價值三部分,三個部分在市場競爭的背景下相互聯系,共同組成了波特價值鏈模 型。在對企業的信息鏈研究中也包括信息基本流程、支持性條件、價值三個部分,并在 行業信息化背景下共同組成企業信息鏈。同時,在對模型構建的思考方式方面,不僅僅 只是研究價值鏈,同時也將信息鏈組成部分進行平面延伸,將其它支持性條件都考慮其 中。因此,在對模型思考上轉變了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轉而用具象化的二維平面思考 方式,將模型所需內容一一涵蓋其中。這種平面化的思考方式直接決定了模型的結構是 平面結構而非線性結構。
    (3)強調了聯系的觀點
    通過對波特價值鏈理論及模型的研究可以發現,在波特提出的價值鏈模型中各個部 分是相互聯系的,因此聯系是該模型的基本特征,并在模型中用虛線予以體現。虛線不 僅僅代表了模型內容的關聯性,更代表了價值鏈中各部分之間聯系的緊密性和它們對價 值鏈價值總量的影響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運行狀態也代表了企業競爭優勢狀態。例如,企 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管理雖然不是價值鏈的直接組成部分,但卻是作為支持性條 件直接影響著價值鏈,它們的狀態效果直接決定了企業價值鏈是否具有競爭優勢以及能 獲得利潤的大小。因此,波特所強調的這種模型間微觀的聯系對于描述信息鏈模型、及 構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4)價值鏈與信息鏈結構形成機理一致
    波特對于企業價值鏈的研究首先是將企業內部的價值鏈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企業 內部價值鏈的結構要素。波特也認為價值鏈并非僅限于企業內部,而是與其它企業相互 交織、相互影響,形成外部價值鏈,與內部價值鏈共同構建成企業價值網。在價值網中 相互交織的各個企業既可以是價值鏈中的上游、下游企業,也可以是同類企業,它們之 間的價值關系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對于價值網而言是多方面的,首先,企業對于價值網 結構的影響。不同企業出于對自身利潤的追求會選擇不同的對象進行合作,同時雙方為 了滿足各自的需求會調整彼此之間的價值鏈關系,以此使然價值最大化,這種企業之間 基于利益的選擇和調整決定了價值網的結構類型和延伸范圍。其次,企業之間合作需求 越強烈,所建立的價值鏈越密集,其產生的價值量就越多。因此,企業合作需求的強烈 程度也會影響價值網的密度程度。因此,信息鏈與價值鏈都是從鏈式結構向網狀結構進 行延伸,二者具有同樣的形成機理。
    總而言之,波特價值鏈模型不僅僅在內容上涵蓋了價值鏈上的所有組成部分,更是 全面闡述了其組成部分相互聯系與價值之間的關系。聯系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價值最大化, 這種聯系是圍繞利潤為核心進行交織,這種聯系的過程不僅僅是對企業利潤的動態反應, 更使價值鏈模型中的各個部分的特征、功能表現出來。對于信息鏈亦是如此,信息管理 的支持性條件與信息鏈流程相輔相成共同形成信息鏈運行結構,推動信息共享增值的目 標。因此,論文借鑒波特價值鏈模型進行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為信息管理 建設提供理論分析工具。
    6.2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
    6.2.1 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思路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知,波特價值鏈模型與論文需要構建的信息鏈分析模型在內容上 具有高度契合性,且波特價值鏈理論對企業活動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剖析能夠適用于論文 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與企業信息資源的價值轉化的研究。波特價值鏈模型所具揭示的企 業活動類型、企業活動與價值關系以及價值鏈與企業競爭優勢關系等都符合論文的研究 內容。因此,論文將在前文波特價值鏈模型和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研究內容上,從供應 鏈及企業價值的視角進行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對于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的基本思 路如下:
    (1)參考波特價值鏈模型,對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活動進行劃分,明確施工企業信 息鏈模型的各部分內容。
    (2)基于前文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分析,對模型內容進行優化及適應性改造,在 模型中新增利益訴求和信息鏈生命周期兩部分內容。
    (3)對構建的施工企業信息分析模型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說明,并分析在 該模型下信息鏈的運行活動方式。
    6.2.2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及內容
    從對波特價值鏈模型的研究學習可知,波特價值鏈模型主要分為輔助活動、基本活 動、價值三個部分,三個部分之間相互關聯,借鑒這種模型構建的思路,論文在模型的 構建上對波特價值鏈模型進行適應性改造,將信息鏈模型內容分為支持性條件、基本活 動、利益訴求、生命周期、共享增值五個部分,并對這五個部分所包含的內容從信息管 理角度進行重新定義。
    (1) 支持性條件
    如在論文第四章中對能力要素的解釋,能力要素既指模型為保障信息鏈正常運轉所 應具備的能力,同時該能力要素也應是信息鏈運行的支持性條件。因此,對于信息鏈模 型的支持性條件與能力要素內容相同,主要包括:戰略目標制定能力、信息管理水平、 共享保障條件、共享價值、共享后評估體系。對于各種支持性條件定義,此處不再贅述。
    (2) 基本活動
    ①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指施工企業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數據、信息的能力,它是施工企業進行信 息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通過廣泛的信息采集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并為企業決策提供 支撐依據。
    ②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是指施工企業通過信息處理軟件、篩選標準等對所獲取的數據信息進行加 工處理、去偽存真,從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對企業發展有價值的信息。
    (3信息應用
    信息處理的目的是完成有效信息的提取,而這些信息能產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則是施 工企業將加工處理后的信息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加以運用或與其它企業共享實現 信息增值。
    ④知識管理
    有效信息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必然能檢驗有效信息的價值量,并通 過實踐過程中對應用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對過時、不實用 的數據信息進行淘汰。為后續的信息共享過程奠定信息基礎,也是施工企業在信息共享 過程中快速獲得競爭力的關鍵。
     
    圖 6.2 信息鏈基本活動流程
    Fig. 6.2 Basic activity flow of information chain
     
    對信息鏈的支持性條件與基本活動定義總結如表 6.1 所示:
     
    表 6.1 信息鏈各種活動定義表
    Tab. 6.1 The information chain defines tables for various activities
    性質 活動名稱 定義概述
    基本活動 信息采集 施工企業從企業內部或者外部環境中獲取信息資源,作為信息處理數據 來源。
    信息處理 施工企業對采集到得信息資源進行加工處理,提取有效信息。
    信息應用 施工企業將有效信息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使其產生價值。
    知識管理 對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積累進行管理和循環利用。
    戰略目標制定能力 施工企業基于自身需求和外部環境的分析后制定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信息管理水平 施工企業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管理以及對信息資源管理的水平。
    共享保障條件
    共享價值
    后評估體系 共享保障條件既是企業實現信息共享的外界條件也是衡量企業共享可 靠性的標準。
    共享價值是企業對信息共享合作在成本、周期、收益方面的綜合考量。
    該體系是對共享過程完成后的效益評價,用于對共享過程的優化和作為 下一次選擇共享對象的參考依據。
     
    (3)模型的其它內容 對信息鏈模型的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條件作了詳細的闡述后,值得注意的是波特價值 理論在施工企業信息鏈構建上內容并不完整,欠缺對企業需求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借 鑒波價值鏈模型的基礎上,論文對其進行了適應性優化,在模型中增添了企業利益訴求 部分作為信息鏈模型的動力因素內容。
    波特價值鏈模型屬于靜態模型,由于信息鏈在全生命周期的運行過程中具有動態特 性,因此在現有模型的內容上將信息鏈的基本活動作為時間線進行生命周期劃分以體現 模型的動態性特征,生命周期包括:孕育期、運行期、共享增值期、解體期。
    通過對施工企業信息鏈的結構、基本活動、支持性條件、生命周期、動力因素等進 行詳細闡述后,可以構建出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如下圖 6.3 所示:
     
    信息鏈基本活動及生命周期
    圖 6.3 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
    Fig.6.3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hain analysis model
     
    6.2.3信息鏈分析模型的確定及關聯形式
    (1) 信息鏈分析模型的確定過程及內部聯系
    ①確定過程
    為了得到完整的信息鏈分析模型,論文對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 得出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五大主要內容:利益需求、支持性條件、信息鏈基本活動、生 命周期、增值收益。通過對不同內容之間的關系分析從而構建出論文所確定的施工企業 信息鏈模型。該模型不僅全面涵蓋了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活動,同時也詳細體現了信息 管理的基本特點,該模型對施工企業的零散的信息管理工作進行了邏輯性的梳理和內容 的結構性構建,并為施工企業提供一種可視化的分析工具。
    (2內部聯系
    信息鏈模型內各部分內容存彼此關聯,相輔相成。信息鏈模型各部分都有其特定的 功能,每個部分都是相互關聯,并構成統一的整體,使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發揮出最大 的價值。任何企業行為都存在一定的動機,而利益需求則是施工企業進行信息管理的初 衷,也是作為信息鏈模型運行的基本動力,推動著整個信息管理活動的進行。換而言之, 信息鏈模型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由于利益需求的產生而觸發。利益需求觸發了信息采集、 處理、應用、知識管理四項信息鏈基本活動,四項基本活動的運行也離不開各種支撐性 活動,例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系建設、日常信息管理工作等。在這一過程中, 支撐性活動保障四項基本活動的運行,幫助施工企業進行共享增值,獲得最大的市場競 爭優勢。同時共享增值的效果也能反饋支持性條件存在的問題,指導其進一步優化,讓 各部分之間更好的協調。總而言之,所有的信息管理活動都是因為利益需求而開始,也 都是圍繞“共享增值”這一目標進行,整個模型的各個功能之間形成緊密的耦合關系。
    (2) 信息鏈之間的關聯形式
    信息鏈的最終目的就是進行信息的共享增值,而信息共享不僅僅存在于施工企業內 部,也存在于施工企業彼此之間。施工企業信息鏈關聯形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基于供 應鏈和企業管理的縱向聯系,第二種是以施工企業為核心的橫向聯系。
    ①縱向關聯
    供應鏈是指以企業為核心,由生產計劃(Pla“)、采購(Obtain)、倉庫存儲(Store)、分 銷(Distribute)、服務(Serve)所組成的生產供應鏈。施工企業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也存 在著一條以施工企業為中心的資源供應鏈,整個供應鏈由所涉及到參與工程建設的各個 材料供應商、分包、勞務等單位形成。所有單位在項目范圍內都是作為施工企業的下屬 單位,彼此之間形成相互合作的縱向聯系。對施工企業而言,這些合作者既是材料價格、 技術等信息的來源,也是信息共享對象。
    施工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分為集團公司、區域公司、項目部三層,企業內部信息鏈依 附于各層級之間的業務管理,形成縱向關聯。同時,企業內部的信息鏈與依附于供應鏈 形成的縱向信息鏈相連接,形成施工企業整體縱向關聯。
    ②橫向關聯
    橫線關聯是指與施工企業之間不存在項目范圍內的上下級關系的單位,彼此之間進 行信息共享形成相互交織的橫向信息網。與施工企業相關聯的單位一般是與其關系、地 位平等各個行業主體,例如:其它施工企業、建設主管部門、咨詢公司等。
    6.2.4信息鏈基本活動的運行分析
    如圖 6.3 所示的信息鏈模型中將施工企業的信息活動劃分為信息采集、信息處理、 信息應用、知識管理四個階段,不同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因此每個階段的 運行內容都有所不同,所需要的支持性條件也不盡相同。但是每一個階段都是以信息作 為處理對象,在支持性條件的輔助之下以信息增值為原則進行運行。
    波特所認為的:“價值是企業一切生產經營行為的核心,同時一切企業活動都是以 價值鏈作為其實施路徑進行。企業在價值鏈不同環節所投入的不同,所產生的價值量也 不同。”正如價值在企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信息管理也是施工企業進行價值提升的關 鍵。信息管理是作為施工企業信息鏈運行的四項基本活動,是企業信息管理的關鍵,也 是企業實現信息增值的核心所在。因此,本節將對信息鏈模型中的四項基本活動所涉及 的活動內容、流程等進行闡述,詳細介紹信息鏈基本活動在施工企業中的具體應用。
    (1)信息采集
    ①信息米集的含義和流程
    對于施工企業而言,信息采集主要分為內、外兩部分。外部信息采集是指施工企業 從企業外部環境中米集數據信息,內部信息米集是指施工企業為全面掌握自身生產經營 情況,從基層單位或項目部米集經營管理所需信息。不管是內部或是外部信息米集都會 依次經歷信息甄別、信息米集及粗加工兩道程序后才能完成信息米集。
    A.信息甄別 是信息鏈中初始環節,也是一切信息管理行為的基礎前提,該環節主要包括了信息
    定位、實時監測、敏感性匹配三個方面[70]。
    a.信息定位:信息存在具有廣泛性特征,因此對于高效率的信息米集而言首先是 要參考企業需求、信息類別等標準進行信息范圍定位,在目標范圍內進行信息的監測和 米集活動。
    b.實時監測:由于信息更新速度快,對信息的實時監測反應了企業的信息捕捉能 力和信息嗅覺的靈敏度。對信息變化的動態監測有利于企業及時掌握外部環境條件,為 信息米集提供最新、及時、可靠的數據源。
    c.敏感性匹配:信息定位只是對信息米集的目標范圍進行劃分,并未實現對目標 信息的過濾。因此,在信息米集前需要根據信息內容真實性、關聯度、需求敏感性、關 鍵詞設置等進行敏感性匹配,使米集的信息具有很高的有效性。
    B.信息米集及粗加工 完成上述信息甄別程序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無效信息的干擾。同時,為減少后
    期信息處理的難度,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在信息米集過程末端需要對米集的信息進行粗 加工,以保證信息米集工作質量。例如,按照需求部分對信息進行分類、按照信息的重 要程度對信息進行等級劃分、按照信息發布時間進行的時效性標記等。
    ②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則
    A.質量第一原則
    信息采集的目標是保證信息質量,只有高質量的信息才能使企業的信息管理工作凸 顯價值。反之,低劣的信息反而會造成企業信息管理工作的負擔和企業資源的浪費。因 此對于信息質量主要應該從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精準性、完整性四個方面進行控制。 真實性是指所采集數據來源的真實、可靠,而非虛假、杜撰的信息;信息的時效性是指 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和信息的保質期;信息的精準性是指所采集的信息應該與需求具有較 高的關聯程度;信息的完整性是指應該多角度進行需求分析,進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 為需求提供多角度的信息支持。信息質量往往與采集人員的職業能力緊密相關,因此保 證信息質量的核心是提高基礎采集工作人員的職業能力,從源頭上把控信息質量。
    B.效率至上原則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高效的信息采集才能支撐企業戰略轉變。同時信息采集效率間 接也影響了信息的時效性和信息采集成本,只有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才能降低信息鏈價 值的轉化周期,使企業快速獲得信息增值收益。
    C.成本最優原則
    信息采集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采集方式所需要的成本也高低不同。采集所需的成 本投入形式也略有不同,例如可以是資金購買、人力投入、時間投入、等價物交換等。 因此,在信息采集中往往需要考慮到信息增值收益的大小,盡量采用無成本或者非資金 性成本投入,以降低信息采集成本。
    (3信息采集的途徑
    利益訴求是信息采集的基本前提,施工企業在信息共享上的利益訴求分為對外和對 內兩部分。對內的信息訴求是期望通過全面的數據信息采以集掌握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狀 況,對外的信息訴求主要是以提高經濟效益、資源獲取、風險控制、協同發展為目標。 因此,施工企業采集的信息途徑也因需求不同而有所區分,對外的主要來源包括政府相 關部門、咨詢公司、科研機構、其它施工企業、資源市場等,對內的信息來源主要是施 工企業自身的各級基層單位,例如區域公司、項目部等。施工企業信息采集手段如下:
    A.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信息管理體系
    施工企業內部的信息傳遞工作主要有集團公司、區域公司、項目部三級進行循環完 成,因此在企業內部進行信息采集前應該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信 息管理制度、搭建暢通的信息傳遞渠道、增強信息管理的意識。例如,建立定期匯報制 度:定期由下至上進行項目建設情況、資源需求計劃、資金安排計劃、工程技術應用情 況等制度,并形成成果性數據信息以供施工企業決策者參考;完善ERP平臺功能,加 強系統應用,將項目信息在ERP上的全面上線,實現數據即時可查。
    B.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規劃
    信息的采集工作除了依靠員工的個人能力以及成熟的信息管理制度外,完善的信息 系統也是重要方面。施工企業內部分為工程、技術、商務、財務等部門,組織結構劃分 較為明確,其涉及的信息數據存在體量大、分布分散的特點。因此,在各部門都應該采 用各領域的專業軟件系統進行信息數據的管理,為信息采集工作提供便利。例如企業資 源規戈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金蝶(Enterprise Application Suite,EAS)、辦 公自動化系統(O加ce Automation System,OA)等都是專業性的數據信息管理軟件。
    C.建立企業級行業信息收集工作組
    施工企業對于行業信息的需求包含法規政策、工程技術、經營管理方式、產品研發 等信息,因此針對行業內的采集信息可與政府相關部門、咨詢公司、科研機構、其它施 工企業等單位加強交流,搭建信息溝通渠道,建立全面的信息采集網,收集來自業內各 方面的信息。
    D.建立市場信息收集工作組
    資源市場是施工企業賴以維系的重要保障,只有全面、實時掌握市場信息才能制定 良好的資源計劃為企業節約成本。因此對于市場信息的可以采取定期市場調查、詢問或 者直接從資源供應商、生產企企業等合作單位獲取。由于市場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動態性,因此在信息采集過程中需注意定期、多渠道、多方面采集,保證市場信息的真 實性。
    (2) 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的目標是將在第一階段的信息采集中所搜集的信息進行整合、提煉、分析 等處理,使其滿足施工企業的信息需求。但是,信息的被處理過程和處理后的信息要在 企業內部高效流動是關鍵之處,要做好信息處理這一過程的三個關鍵問題便是信息化硬 件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傳遞與反饋機制、信息分析,詳述如下:
    ①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化的硬件基礎設施是實現信息管理的基礎,只有選擇性能優良的硬件設施才能 快速、高效化的進行信息的處理工作。因此,在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上最重要的是要解決 傳輸速率、處理效率、存儲空間及安全三個關鍵問題。
    A.傳輸速率 現代大多數企業在硬件建設上往往只重視終端工具選擇,而忽視了傳輸介質對信息 處理過程的影響,導致緩慢的信息資源傳輸時間占據了信息處理的大部分時間。同時, 大量的信息處理工作之間往往需要相互支持,但是傳輸速度降低了支持的及時性,使不 同的信息工作受到相互牽制。因此在信息資源傳輸的選擇上應該考慮質量優良的介質或 者大帶寬的網絡,例如 1000M 光纖電纜。在企業局域網管理系統的選擇上優先采用在 遠程訪問平臺、廣域網骨干路由器及網絡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所提供的軟件系 統,以維護企業局域網日常性能的穩定。
    B.信息處理效率 縱觀國內企業在辦公效率上存在硬件速度跟不上員工能力或者辦公工具信息化程
    度低的窘境。為了使信息處理速度更加高效,應將辦公使用的PC機CPU存儲和資源存 儲分離,使用實體服務器或者租用云服務器作為專門的信息資源存儲空間,實現企業輕 量化辦公,降低PC機中信息處理系統的負荷。在輕量化的基礎上選擇專業的信息處理 軟件,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和質量,例如EXCEL、ERP、SPSS等。
    C.存儲空間及安全性
    施工企業在項目建設、企業經營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信息資料,在管理中對存儲空 間需求極大,因此為對這些資料實現有序的管理,應該采用獨立的服務器進行資源存儲。 同時,信息資源作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其存儲方式應該具有較強的安全性,防止信息資 源被竊取、流失。在企業信息資源存儲中應該著重注意安全等級權限劃分及控制,例如 不同部門或員工訪問權限等級設置、內外文件傳輸加密、安全等級劃分等。
    (2信息傳遞與反饋機制
    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解決的是信息傳遞方式的問題,而信息傳遞機制解決的是信息 如何在企業內部各部門間有效進行傳遞。正如論文第五章所闡述的施工企業利益訴求是 信息鏈運行的動力因素,因此信息傳遞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信息需求與信息的分配問 題。企業信息管理中心所有的信息采集工作都是由各部門或者領導層的信息需求所觸發, 信息管理中心完成信息處理后將各種成果信息進行按需分配,這種相互交織的分配過程 在企業內部形成信息傳遞網,如圖 6.4 所示。
     
    圖 6.4 施工企業信息傳遞路徑圖
    Fig. 6.4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ath diagram
     
    如圖 6.4 中所示,施工企業應設立不同層級的“信息管理中心”作為信息中樞,負 責整個企業信息的處理和傳遞,并以其作為信息傳遞網的交集。整個信息傳遞的驅動力 來源于各職能部門或者管理層的信息需求,由信息管理中心根據不同的需求在企業內部 或者外界中進行信息采集后定向提供信息推送服務。同時,信息管理中心會將所有信息 資料進行統一歸檔存儲,或根據信息與部門工作內容的關聯度主動向有需求的部門進行 信息推送。
    @信息分析 采集的信息主要分為可以直接使用的成果性信息和無法直接使用的原始信息兩類, 信息分析是針對無法被直接使用的原始信息資源而言。信息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A.邏輯分析法
    邏輯分析法是分析中的基礎方法,應用十分廣泛,主要有比較分析、綜合分析、歸
    納推理等方法。例如,比較分析法注重數據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通常將數據信息 進行縱、橫向比較,在時間上進行縱向比較,在范圍上進行橫向比較,來發現數據所反 映出來的規律,用數據判斷事物的優劣;而綜合分析法通常會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并強 調數據的個體因素與整體數據之間的相對關系,以衡量某一信息的價值大小。
    B.系統分析法
    該方法源于系統科學,是用來進行復雜條件、信息的常用分析方法,尤其是在對復 雜市場環境下的工程項目建設案例分析具有顯著地優勢。通常將復雜項目看做系統工程, 進行目標、要素、環境、資源、管理的分析,從而更加深入的分析出項目問題的本質, 并提供解決方案。
    C.統計學分析法
    是通過信息數據之間的數量關系發現問題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回歸分析、相關 分析、聚類分析等。例如回歸分析法是指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之上利用回歸方程建立因變 量與自變量關系,從而發現彼此之間的關系,為處理工程項目建設及企業經營性問題提 供支撐依據。
    D.預測分析法
    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之間也是相互關聯的,預測分析法即是通過大量已知信息 中包含的規律來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常用于市場價格走勢、企業盈虧趨勢等 分析,是施工企業進行信息分析處理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3)信息應用
    無論是什么企業進行什么樣的投入性活動,都是期望從中獲得一定的效益。施工企 業進行信息化建設亦是如此,信息應用對施工企業而言是進行工程建設、企業經營管理 的現代化手段,其實質是將企業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向價值效益轉化的過程,這也是施工 企業信息應用的最終目標,也是整個信息鏈價值所在。
    ①信息應用的意義
    第一,信息應用是信息鏈全生命周期中的關鍵階段。信息鏈全生命周期分為孕育期、 運行期、共享增值期、解體期四階段,信息鏈中所有信息資源都在共享增值期內進行增 值,而該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信息應用,只有將信息用于實踐過程才能觸發價值轉 化。
    第二,信息應用是施工企業一切活動的交集點。由前文對信息鏈模型的闡述中可知,
    在信息鏈模型中包括信息采集、處理、應用、知識管理四個基本活動,由于信息應用是 信息鏈的目的性環節,因此其余三項活動都是以信息應用為核心。其次,信息鏈由各種 支持性條件支撐以完成信息鏈的價值增值過程,由于信息應用的本質是價值轉化,所以 施工企業的一切信息管理活動都是圍繞信息應用進行。
    (2信息應用的類型
    信息資源向價值收益轉化的過程,轉化結果既可能是直接價值,也可能是間接效益。 因此對于信息資源的應用大致分為如下兩種用途:
    A.用于獲取直接價值
    直接價值是指信息資源能用于企業生產過程中并為施工企業帶來成本節約、利潤提 升等直接價值。例如,將先進的施工技術應用到自身項目以達到成本節約的目的。
    B.用于獲取間接效益
    間接效益是指信息資源被用于施工企業的決策糾偏、資源交換共享、改善生產建設、 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支持戰略決策制定等活動,所產生的價值在短時間內無法直接衡量。 例如,通過獲取的信息資源對原有企業決策、生產方式等進行糾偏,規避生產經營過程 中出現的各種偏差導致的損失。
    @信息應用的方式
    在信息應用上,重要的是信息資源進行價值轉化的過程,而不是信息資源被用于價 值轉化時實施的方式。因此,從價值轉化的視角看信息資源的應用方式較為多樣化,但 對其歸類主要有如上所述的用于獲取直接價值和間接效益兩種,具體應用方式不再贅述。
    (4)知識管理
    從信息鏈全生命周期可知,信息資源在應用階段被使用后將進入解體期,意味著信 息資源相對于需求者的價值則不再存在。但是,信息資源既是可再生資源也是可重復使 用資源,對于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價值。因此,可以在信息鏈解體期引入知識管理 環節,使信息資源能夠被循環增值利用。知識管理即是對信息價值的反饋、評價及知識 服務,實現信息資源的再循環增值過程以及自身信息管理的優化。
    ①信息的反饋、評價
    企業信息管理中心對信息資源的收集、處理以及最終所分配的成果都是根據信息需
    求所進行的,至于資源質量的優劣或是否能滿足需求,應由需求者進行意見反饋及效果
    評價,以此改善和優化前端的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同時,信息管理中心會根據需求者 的反饋修正工作目標、調整工作方式等,并對信息資源在歸檔時進行質量劃分,在企業 內部形成“信息生產、信息使用、資源歸檔”的三點聯動。
    ②知識服務
    隨著企業的發展會積累龐大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都是根據不同時間段內的不同需 求所產生,因此施工企業內部的信息資源存在種類多樣化、分布碎片化、內容非結構化 等特征。顯然,這種現狀使企業后期的信息資源管理工作難以為繼,也無法為施工企業 提供有價值的知識服務。因此,為了對企業內部信息資源進行系統化管理,施工企業應 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知識服務管理建設:
    A.對知識庫進行結構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識地圖。
    通過大量研究發現,企業在信息鏈末端的知識增值上存在諸多障礙,導致知識閑置 無法進行循環使用,例如:第一,知識資源存儲混亂,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不便,降低 了其使用欲望。第二,知識管理方式落后,導致知識的再應用價值效果差。因此,企業 要想從知識中獲取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對存儲的知識進行結構化的管理和建立便捷 化的存取方式[71]。存儲內容的豐富性、存儲邏輯的清晰化、資源存取的方便化是企業員 工進行知識獲取的前提條件,也是企業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關鍵。
    在知識的結構化管理上應該利用知識地圖、知識庫等方法對知識資源進行整合,運 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來源、不同專業類別、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知識進行綜合和集成 以及知識體系再建構,使單一知識、零散知識、新舊知識經過整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形成清晰的知識存儲邏輯,為企業員工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識查詢服務[72]。
    a.結構化管理:將企業積累的知識資源按照專業類別進行分類,并進行統一的目 錄編碼。例如,按照工程商務、工程技術、工程管理、財務、人力、經營管理等類別進 行縱向目錄劃分。
    b.知識地圖:在結構化管理的基礎之上將縱向資源分類進行橫向拓展,形成縱橫 交錯的知識路徑圖,使使用者能夠按照按圖索驥的方式查找相應的資源。例如,將工程 商務橫向劃分為過程成本、資源計劃、結算等。
    B.知識顯化與推送
    知識分為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且能被直接獲取的顯性知識和在 行動中所蘊含的未被表述的隱性知識。知識服務不僅僅是包括被動式的結構化管理,更 應該注重主動化的知識顯化和推送。因此,在知識服務管理中要對搜集整理的信息根據 不同部門的需求特征進行顯化處理,并通過公司 OA 系統或者移動端進行主動推送,圍 繞企業價值鏈提供持續的知識服務。同時,員工對信息資源使用評價或者過程中的心得 對企業是一種知識資產,但是由于施工企業人員流動性大,使得這種資產流失嚴重,知 識得不到傳承。因此,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推送,更應為員工搭建知識分享平臺,將隱 性知識進行顯化后及時吸收、更新,做到過程中的資源維護。
    6.3模型特點
    論文所構建的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旨在揭示以信息管理活動、信息資源價值轉 化、企業競爭能力三者關系為基礎的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結構框架及邏輯關系。通過對施 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相關內容的分析,對模型的相關特點總結如下:
    (1)模型是對信息管理的平面化表示和對信息管理的全方位剖析
    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工作往往繁瑣冗雜,涉及部門、人員、事項眾多,在信息管理 工作中抓不住重點,進步緩慢、效果不明顯。而論文構建的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將 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工作進行了邏輯性劃分,主要包括支持性條件、基本活動、生命周 期、動力因素、增值收益五項,使信息管理工作內容邏輯清晰,將繁瑣的信息管理工作 內容進行了邏輯性的平面化表達,明確了工作重點。同時,基于信息鏈活動分析的信息 鏈生命周期,明確了信息鏈各階段的活動特點及影響因素,進一步加深了企業對信息管 理的認識,也為施工企業進行信息管理建設提供了理論分析工具。
    (2)明確了施工企業信息管理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 論文基于波特價值鏈理論所構建的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揭示了施工企業信息
    管理活動與信息資源價值轉化及增加企業競爭力的邏輯關系,明確了哪些信息管理活動 是屬于信息鏈中具有價值性的環節,即對信息管理影響最大且決定了信息鏈是否能正常 運行、是否能支持信息資源在信息鏈中完成價值轉化的環節,對施工企業的信息管理工 作具有指導作用。
    6.4本章小結
    本章基于波特價值鏈模型的價值內涵、特征、內容關系等成功構建出施工企業信息 鏈分析模型,該模型的實質是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工作的邏輯性、結構化的梳理,通過 模型的內容關系體現了企業信息管理活動、信息價值、企業競爭力三者關系的本質,也 為施工企業在信息管理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一種體系化、可視化的理論分析工 具。同時,在對這種理論分析工具的內容構建上,論文通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 別對信息鏈運行的影響因素、信息鏈的結構及生命周期特性、模型運行動力的分析,使 模型具備完整、科學、合理的內容特性,提升其信息管理問題分析的應用價值。
    7案例分析
    7.1企業簡介
    中建N局于1991年06月03日成立,是世界500強企業上市公司,是具有多功能、 集團化經營的國有大型建筑安裝骨干企業,其組織體系主要包括集團公司和分公司兩級, 經營范圍包括可承擔各類型工業、能源、交通、民用等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總承包等。
    公司全面繼承了原公司成立以來取得的技術優勢,在超高層建筑施工、復雜空間鋼 結構建筑安裝、特殊構筑物施工、大型工業建筑施工、清水混凝土施工、高級裝飾施工、 復雜深基礎施工、超厚鋼板焊接、大型超長預應力張拉施工、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方面具 有獨特優勢,達到國內和國際先進水平。截至目前,共有湖北省電力調度樓、廈門嵩嶼 電廠、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部綜合大樓、上海國際網球中心、天津泰達司法服務中心、 河南省職工之家、武漢協和醫院外科病房大樓等 63 項工程榮獲中國建筑工程質量最高 榮譽—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
    同時,中建N局為響應國家對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號召,在企業信息化建設方面做 出積極努力,其“企業信息化工程”獲中建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全國工程建設企業 管理現代化成果一等,在信息化及管理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地成就。
    7.2中建 N 局信息管理現狀分析
    7.2.1信息管理建設的基本戰略
    (1)戰略選擇問題 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的初步目標是依靠信息技術轉變企業的生產方式,但是作為施 工企業大量引入信息技術會給企業的經營帶來較高的成本壓力且技術應用、維護困難。 信息技術在短期內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有限,無法使企業獲得快速的效益增長。因此,中 建 N 局如何利用信息管理應對當前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形勢,在基本戰略制定前首先 需要明確以下兩點:
    ①企業信息化與信息管理之間的關系 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進而提升企業的經
    營效率,但信息化并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最終目標,它只是企業進行信息管理的硬件基 礎建設。只有企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設,才能實施信息管理。因此,企業信息化是輔 助于信息管理而存在,信息管理才是企業應對建筑轉型升級的有效方法。
    ②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 正如“綱要”中明確提出,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才是施工企業未來的價值增長點。
    因此,施工企業必須建設完善的信息化基礎,使企業能夠進入信息管理模式,只有通過 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才能使企業獲得長效的發展。因此,施工企業轉型升級的對象是
    信息資源,戰略目標是實現對信息資源的價值轉化,價值轉化既包括信息資源對內用于 指導生產、為生產提供計劃依據所產生的直接價值,也包括對外用于風險規避、經營決 策、信息交換等所產生的間接價值。
    (2)基本戰略制定原則
    ① 符合企業各職能部門需求 信息管理發展戰略應該了解清楚企業內部各部門對信息管理的需求以及信息管理 建設中的發展規劃,不能盲目進行信息技術的引入和信息管理建設,一切都要以需求為 導向。
    (2有助于實現企業功能優化
    信息化建設、信息管理體系建設以及企業功能是互相關聯的,只有三者相協調才能 發揮出最大的耦合作用。因此,信息管理發展戰略必須有助于企業的功能優化,刪減冗 余,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以及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應用效率。
    ③符合企業實際情況且經濟可行
    信息管理戰略除了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外,還應最大限度利用現有信息化建設條件, 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建設與企業發展相協調的信息管理體系。同時在信息管理發展 規劃中,應該考慮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以最小的成本解決企業轉型升級中的矛盾點。
    ④以信息資源整合及價值化為原則
    不管是信息化建設,還是信息管理體系建設都要以構建企業信息鏈、實現信息資源
    的高效整合為目的,只有信息資源具備價值轉化的條件,信息管理體系才具備實際應用 價值。
    (3)基本戰略內容
    ①第一步,信息化基礎建設
    要將企業發展由人力驅動向以人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應用驅動轉變,并實現企業運營
    基礎的網絡化轉變,以信息網絡作為企業業務開展的基礎。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要使企
    業業務流程形式輕量化、業務數據電子化,減少冗余的流程,提升效率。信息化基礎建 設的重點工作主要包括:企業管理平臺、局域內網、業務應用系統及數據庫四個板塊。
    (2第二步,信息管理體系建設。
    立足于自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建立相適應的信息管理體系,以標準化的制
    度、先進的管理方式使各個信息功能之間相互協調,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同時,在信息
    管理體系建設中明確信息管理是以信息鏈構建為目標,一切信息管理制度、體制的建設 都要遵從以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信息傳遞效率為目標。
    ③第三步,信息資源開發及管理。
    通過信息化基礎建設獲取大量的信息數據,并利用信息管理體系加強對信息資源的 開發利用。對信息數據進行提煉、分析,將信息資源轉化為有價值的信息,輔助于企業 的生產過程、技術應用、經營決策、信息共享等[73]。同時要落實對信息數據的結構化管 理和再應用,實現對信息資源的循環利用。
    7.2.2信息管理建設現狀
    中建N局的信息管理工作在我國施工企業中起步較早,經過多年的建設也取得一定 的成績,其建設現狀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設現狀、信息管理組織制度建設現狀、信息管理 運營建設情況三個方面:
    (1)信息化建設現狀
    在企業門戶建設方面,中建N局依托信息化技術的引進,建設了企業門戶網站,網 站內容包括“企業資訊、經營管理、人力資源、服務專區”等多個信息功能模塊,成為 中建N局信息資源的集中載體。在企業信息化辦公方面,建立了辦公局域網和企業內部 網絡,實現了企業信息資源的共享,提高了信息資源的安全性。并采用ERP信息系統 與0A辦公系統結合方式作為企業的基礎辦公方式,同時各個部門采用了對應的信息化 軟件進行辦公作業,例如工程部引入項目集成信息管理系統、財務部引入金蝶財務管理 系統等。在工程建設、企業管理方面,主要建成以下三個管理系統:
    ①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集成了企業財務資金、物資計劃、項目經營收益等核心業 務,實現了企業業務活動的無紙化管理。這一系統的實施,使企業各部門之間實現了協 同作業,大幅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目前,中建N局已發展為年合約額超 過 3118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 1438億元的國有獨資大型施工企業。
    (2項目集成信息管理系統
    該系統是以項目為基礎,在項目部、區域公司、集團公司之間進行的三級管理系統, 功能包括:投標管理、生產與工期管理、分包管理、竣工管理等模塊。其工作流程主要 由項目部進行具體數據信息的錄入和維護,由區域公司進行數據的處理和項目經營、盈 利等表報的生成,最終成果將有集團相關部門進行數據審查及應用。該系統不僅提升了 企業的經營效率,同時也提高了各級主管部門對項目經營的了解和掌控。
    ③協同辦公平臺
    由于企業工程項目建設數量多、情況復雜,同時涉及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傳統的辦 公方式已經不能進行有效的處理。中建N局引入0A協同辦公系統實現了企業的輕量化 辦公,同時企業將0A辦公系統和ERP系統的對接,基本實現了辦公信息的共享、業務 的協同和資源的協同,使企業的各種資源要素得到有效的統一管理。
    (2)信息管理組織、制度建設現狀
    在制度建設方面,為了規范、促進信息管理工作,提升信息管理效率,中建 N 局在 企業內部下發了諸多信息管理制度,例如《信息化管理辦法》、《信息化工作規范》、 《信息管理人員指導手冊》、《信息管理崗位職責》、《信息管理崗位培訓及考核制度》 等。同時在信息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信息管理崗位制、信息系統 維護指引、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及電子檔案管理等,并根據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對現有企業 組織結構進了優化和改進。
    在組織建設方面,為實現工程項目信息的及時采集、處理、存儲,中建 N 局成立項 目部、區域公司、集團公司三級信息管理中心,對信息資源管理進行統籌安排。各級信 息管理中心皆為專職、專崗人員負責信息技術、系統的應用、維護以及日常信息數據的 監督、管理。同時,在過程中及時解決三層級信息鏈之間的銜接標準、信息化等問題, 以排除信息傳遞障礙,加強信息鏈運行效率。
    (3)信息管理運營建設情況
    中建 N 局通過信息化基礎建設和管理組織、制度等建設為企業信息管理運營構建起 保障體系。針對信息管理具體運行形式的規劃,中建N局基于企業信息管理體系的建設, 形成以企業戰略決策層、運營管理層、業務管控層為核心的運營體系[74],體系的具體內 容如下:
    ①戰略決策層 決策支持:依托于企業現有的信息管理體系,依靠各級信息管理中心對項目信息的 采集、處理,為施工企業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種決策及戰略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撐, 以降低決策風險,提高決策的正確性。
    風險管控:通過各級信息管理中心對各項目及獨立經營各公司的運營數據進行采集、 監控,尤其是對項目的財務數據、項目付款、工程建設成本等關鍵數據進行監控,及時 發現風險,提前規避。
    效益考核:基于數據中心對歷史數據、最優數據指標的積累,通過運營平臺對當前 企業財務狀態、工程建設狀態、項目產值狀態等進行對比分析,對各層級組織進行效益 監控和實時反饋,同時根據過程數據進行年終運營效益考核,以改善企業運營狀態。
    (2運營管理層
    A.經營管理
    在工程項目建設的經營管理方面,中建N局以“信息共享協同管理”的目標,通過 采用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項目集成信息管理系統兩大系統進經營管理,分別進行企 業內部的縱向、橫向的協同與共享,其中:
    橫向鏈接:通過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對企業各部門業務進行橫向連接,集成了企 業財務資金、物資計劃、項目經營收益等核心業務的數據信息,在企業內部加強了業務 的關聯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信息資源共享范圍。跨專業信息資源的共享,以 提升中建N局各部門日常工作的聯動效率,在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同時也有益于信息 資源的相互校核,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縱向鏈接:在組織形式上,項目集成信息管理系統將項目部、區域公司、集團公司 之間進行三級縱向鏈接,形成信息傳遞、共享路徑。企業內部信息數據通過該路徑進行 傳遞,通過信息的共享進行企業將內部上下各層級、部門之間的聯動、協同作業。該系 統在企業信息鏈構建中承擔著企業信息資源縱向傳輸載體的功能,是企業內部信息資源 共享重要工具。
    B.信息資源管理
    為了更好的適應企業轉型要求,全方位的推進信息管理工作,中建N局進行企業組 織結構調整,建成以項目部、區域公司、集團公司為分級的三級信息管理中心對企業信 息管理進行全方位指導。同時,其自身也承擔著信息資源處理中心、信息樞紐、存儲中 心的功能。
    C.職能管理
    中建N局在組織機構的設置上,除了工程、技術、財務等核心業務板塊以外,還包 括企劃、黨委、外聯等職能部門。企業信息管理建設工作除滿足核心業務需求以外,也 向職能部門提供信息支持,以支持企業的整體運營。
    @業務管控層
    A.總承包信息管理:中建N局作為國有大型施工企業,為提升工程總承包管 理能力,提出“441計劃”。項目信息管理則以“441計劃”為工作框架,完善總包單 位信息管理體系、規范信息管理行為,加強協同作業,促進信息管理水平提升。
    B.現場信息管理:項目現場管理體系是對總包管理能力的建設的細節補充和完 善。現場信息管理體系以工程建設進度、成本、材料等為管理對象,對工程項目進行全 方位信息化監控和數據采集,以支持現常信息管理。
    C.分包合同管理:通過項目管理系統對參與工程建設的各個分包單位進行管理, 全面掌握分包單位的進度安排、付款節點、資源調度等信息。
    在信息鏈構建上,中建N局以信息化基礎設施、條件建設為基礎,以信息管理中心 作為信息處理中心,并通過項目作業層、業務管控層、戰略決策層三個層級的信息數據 傳輸進行內部信息的共享、應用,初步實現企業信息管理的目標,主要建設內容,如下 圖 7.1 所示。
     
     
    圖7. 1中建N局信息管理建設內容
    Fig. 7.1 China construction N bureau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content
    7.2.3在建筑轉型升級中企業面臨的問題
    雖然,中建N局通過在信息技術應用、制度、企業組織結構等方面的建設已初步建 立起信息管理體系框架,并在信息管理的建設上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于企業信息資源 開發實施規劃不明確,導致其信息管理建設出現虛有其表、收效甚微等問題,其信息管 理建設依然偏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 2017年,住建部印發《中國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 文中指出我國施工企業必須重點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時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 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企業要注重信息資源的開發,加強信息資源規劃、建 設和管理及共享,促使信息與生產的深度融合,釋放信息資源紅利,促進企業生產、經 營管理方式的全面轉型升級。在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形式下,其信息管理建設的現狀 及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綱要”中對信息資源開發的新要求。當前,中建N局在信息 管理上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信息資源開發能力弱
    當前中建N局在信息化建設上,通過企業信息系統以及專業軟件等信息技術的使用 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企業內部信息數據的傳輸效率。但由于其信息管理基本活動的能力 較弱,即信息的采集、處理、應用、管理過程無法實現高效的信息資源價值化。在信息 采集方面,雖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但由于信采集方式、方法的欠缺, 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在信息處理方面,由于員工的專業能力較弱,不能對信息進 行有效的深度處理;在信息應用方面,雖然構建了以信息資源為基礎的企業信息管理運 營建設體系:戰略決策層、運營管理層、業務管控層,但由于信息管理中心的信息采集、 分析水平較低,阻礙信息資源的應用,使信息管理運行效果不佳;在知識管理方面,不 夠重視信息資源的管理,使信息資源管理渙散,不能實現信息再利用。因此,由于信息 管理基本活動能力較弱,導致對信息資源開發及管理工作不理想。
    (2)信息資源的管理能力弱
    數據存儲是信息資源管理的基礎,而信息資源管理的核心是實現資源的存儲、分類 整理,其目的是為實現資源的再應用做準備。中建N局的信息管理工作使傳統的數據資 源存儲由線下紙質文檔存儲轉為線上電子數據存儲,提高了信息的存儲效率、存儲量及 存儲有效期。但是,在對信息資源的管理上沒有突破信息資源存儲向信息資源結構化管 理的跨越,各子公司、項目、部門之間的數據無法進行有效聯動和統一管理。當前中建 N 局的信息資源管理仍然局限于資源存儲層面,并未使信息資源存儲與應用實現有效鏈 接,則其所產生的信息資源無法進行再應用,也無法進行價值轉化。因此,在建筑業進 行轉型升級的形勢下,中建N局所面臨的困難不再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升級,而是利用 現有的信息技術提升信息管理水平,構建完善的信息鏈,實現對信息資源的開發、管理 及價值化,形成有效的信息資源再循環。
    (3)信息資源共享范圍局限
    目前,中建N局在信息資源共享范圍上過于局限,僅實現了企業內部的信息共享, 而在對外的信息資源共享上較為匱乏。對外信息資源共享程度弱是由于內、外兩方面因 素導致。在對內共享方面,由于施工企業對內信息資源開發能力較弱,阻礙了對外共享 需求。在對外共享方面,由于行業外部保障條件的欠缺,不能為施工企業的信息共享提 供相應的平臺及制度規范,降低了施工企業彼此進行信息共享的可能性。
    (4)信息鏈優化能力弱
    由于目前中建N局在信息評價體系建設上的不足,使信息鏈并不能形成“運行-優 化-再運行”的鏈式循環,無法對企業內部構建的原始信息鏈進行優化,同時也無法形 成對企業機構設置、流程設置等的反饋機制,使企業不能獲得持續性的改善建議。因此, 在今后的信息管理建設上應該著重加強信息評價體系的建設。
    (5)信息需求傳遞路徑不明確
    信息需求是信息鏈運行及信息管理建設的動力因素,但目前中建N局內部未建立有 效的信息需求傳遞平臺、機制,使企業內部對信息的需求無法快速、準確的傳達到信息 管理中心,導致信息管理中心在信息采集中無明確的方向和目的。同時,信息需求也是 信息鏈形成的要素之一,企業內無完整的訴求傳遞規劃,也會影響信息鏈路徑規劃。
    7.3基于信息鏈分析模型對中建 N 局信息管理情況的分析
    7.3.1 基于信息鏈分析模型的信息管理問題分析
    由前文可知,目前中建N局在信息管理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包括:信息資源開發能力 弱、信息資源的管理能力弱、信息資源共享范圍局限、信息鏈優化能力弱、信息需求傳 遞路徑不明確。根據施工企業信息鏈模型內容對上述問題進行映射分析(定義詳見2.2.2 節),得到各個問題與模型內容的關系如下:
    (1)信息資源開發能力弱體現在信息基本活動效率,其直接影響因素是由于施工企 業信息管理水平低導致。
    (2)信息資源的管理能力弱的根源在于施工企業內部對知識管理的缺失,即未對信 息資源進行結構化的管理和知識服務。
    (3)信息資源共享范圍局限,主要是因施工企業外部共享保障條件缺失造成。
    (4)信息鏈優化能力弱,是由于施工企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評估體系,無法對 信息資源及過程進行評價,無法對原有信息鏈進行優化。
    (5)信息需求傳遞路徑不明確,使施工企業的利益訴求無法及時傳達到信息管理中 心,致使信息鏈基本活動運行無明確的方向、動力,降低了信息鏈運行效率。
    通過上述對存在問題與論文所構建的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問題映射及內容關 系分析后發現,信息鏈分析模型中相對應的內容出現病態特征,即通過將存在的問題映 射到分析模型中,由于問題的存在導致信息鏈分析模型運行出現病態特征,并將信息鏈 分析模型中出現病態的內容進行“虛線網格”標注,可以直觀的了解到信息鏈分析模型 的病態情況如下圖 7.2 所示。
     
     
    7.3.2對中建N局信息管理建設的改進建議
    根據圖7.2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病態特征圖可知目前中建N局的信息管理建設
    問題存在的原因,并以此提出針對性改進建議:
    (1)加強人才建設,提升企業信息管理水平
    企業的信息資源開發能力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但企業信息管理人員的職業能力是 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要提高為企業的信息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信息鏈產出效率, 就必須加強信息管理人才建設。中建N局在信息管理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員工信息管理能 力培訓,對員工進行系統性培訓,重點強化員工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信息分析能力、 信息管理意識,從而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能力。
    (2)完善信息評價與知識管理
    要做好信息資源管理應該從信息資源管理方法、信息共享評價體系建設兩個方面進 行。信息評價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條件,只有完善的評價體系才能評定信息資源質量,進 而進行詳細的資源分類和結構化管理。同時,對于知識地圖、結構化管理等知識管理方 法、措施建設詳見6.2.4相應內容,此處不再贅述。
    (3)健全信息共享保障條件
    信息共享保障條件包含由政府搭建的外部保障條件和企業內部建立的保障條件。中 建N局應該加強與建設主管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交流,促進外部保障條件的健全。在外部 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積極建立企業內部用于對外信息共享對象的選擇標準、制度等, 為行業標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同時,對現有企業管理系統的信息互通性進行優化, 完善、規范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流程,提升內部平臺共享能力。
    (4)完善共享后評估體系
    信息鏈運行要注重運行過程的應用與后期的知識管理。在企業內部信息共享過程中, 通過信息管理中心對各層級、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路徑進行梳理,并通過共享的成本、 周期、收益等因素衡量共享路徑是否有益于信息鏈運行。對冗余、無效的信息共享路徑 進行調整或取消,優化各個信息管理系統、平臺之間的共享關系。在信息應用后期,建 立完善的信息資源評估體系,對信息資源的效益以及在共享過程中彼此之間的合作過程 進行評價,以此優化信息鏈的運行狀態,同時將信息資源應用的收益評價用于對信息知 識的管理和再應用。
    (5)建立企業內部信息需求反應渠道
    根據論文對施工企業信息鏈各主體的內外利益訴求分析,中建N公司對自己的利益 訴求進行梳理,明確了在自身的業務發展過程中對信息資源的需求。但在實際的執行過 程中,忽略了企業內部需求反應渠道的建立,使企業信息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因此, 應根據企業內部需求特點,通過對信息系統的優化改善,搭建信息需求的傳遞渠道,發 揮需求對信息鏈運行的動力作用,提高企業信息管理效率。
    7.3.3基于改進建議的預期成效分析
    前文通過運用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對中建N局的信息管理現狀問題進行了分 析,并針對性的提出改進建議。為了對改進建議執行后的預期成效及其合理性進行分析, 筆者對中建N局的各位專家就該問題進行了訪談。
    (1)訪談概況
    本次專家訪談采用集中式的訪談形式進行,訪談時間約為 60分鐘,訪談對象為中 建N局內具有豐富的信息管理經驗的的專家,專家人數共10人。本次訪談的主要程序 為:首先,向訪談的各位專家介紹論文構建的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主要內容及應 用原理;其次,就論文對中建N局信息管理現狀的問題分析及改進措施進行介紹,并就 其合理性對各位專家進行訪談;最后,就論文提出的改進建議實施后的預期成效對回訪 對象進行訪談,并記錄訪談過程中各專家的預期成效的分析。
    (2)預期成效分析
    通過對中建N局各位專家的訪談,各位專家肯定了論文對中建N局信息管理問題 及改進建議的分析,并對改進建議實施后所能達到的預期成效進行了分析。筆者對各位 專家的分析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后得到改進建議實施后的預期成效相關內容如下:
    ①信息管理人才建設的預期成效
    通過加強信息管理的人才建設,將能強化中建N局信息管理中心的職能作用以及在 企業中的地位。由于信息管理中心是信息鏈運行活動的執行機構,通過人員專業能力的 提升,將同步提升對信息的采集、處理能力及信息應用效果和知識管理水平,信息鏈運 行能力的提高主要產生以下作用:
    A.通過信息基本活動能力的加強,將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能力及價值轉化率。
    B.信息鏈基本活動效率的提高,將加強企業對項目建設及公司運行情況的監管 能力。
    C.信息管理人員管理意識的提升,將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信息管理建設布局, 推動企業轉型。
    ②完善信息評價與知識管理的預期成效
    通過對信息共享后評估體系的完善,在確保信息資源的質量的同時還能通過評估意 見的反饋改進信息管理中心的管理工作,使企業信息鏈形成“運行—優化—運行”的良 性循環。同時,基于信息管理人員專業素質的提升以及知識管理方法的改進,將有利于 中建N局內部大數據庫的建立。通過對信息數據庫采用結構化、知識地圖等管理提升企 業知識服務能力,為中建N局的管理、員工提供優質的知識服務。
    @健全信息共享保障條件的預期成效
    中建N局在內部信息共享制度、標準等保障條件的建設以及實踐改進的同時,通過 加強與政府主管部門的溝通、交流,為信息共享外部保障條件的建設提參考依據。信息 共享外部保障條件的建設將能打破行業信息孤島現象,加強企業間信息互通,促進產業 的創新合作及協同發展[75]。對中建N局而言,能通過信息共享獲得先進的施工技術、 管理經驗、物質資源等,降低施工企業能耗、提高單位產值,提高企業運行效率。
    ④完善共享后評估體系的預期成效
    通過信息共享后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信息鏈結 構優化方面,通過評估反饋優化原有信息傳遞路徑,改善信息鏈結構運行的穩定性,提 高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流暢度。在企業信息管理機構設置方面,通過在信息共享過程 中暴露的問題,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使其與信息鏈的運行相協調。通過信息鏈結構與企 業組織結構的關系優化,提高中建N局信息管理整體運行效率。
    ©建立完善的信息需求反應渠道的預期成效
    通過建立企業內部信息需求反應渠道,能為中建N局帶來以下成效:
    A.在信息需求反應渠道創建過程中經過對企業需求的梳理,將能提高信息鏈路徑 規劃的合理性。
    B.需求的明確為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明確方向和目標,提高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 效率。
    C.信息需求反應渠道的建立為企業知識服務提供了準確的知識推送依據,提高信 息的價值轉化率,減少無效信息對推動對象的干擾。
    D.通過需求端與資源端的有效連接,能及時滿足企業內部各種信息需求,以解決 日常工作中產生的問題。
    (3)預期成效的合理性 關于上述基于改進建議的預期成效分析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分析依據的合理性和 分析來源的合理性兩方面。
    分析依據的合理性:論文對于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論、 信息擴散理論、波特價值鏈理論、信息生態理論等,同時對模型內容的確定運用了文獻 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實地調研等方式,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保證了模型 本身的合理性、科學性。因此,將論文構建的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應用于中建N局 的案例分析,由此得到的信息管理現狀問題及改進建議具有充分的理論合理性,由此為 各專家在預期成效的分析上提供了合理的參考依據。
    分析來源的合理性:對于上述預期成效的分析來源于中建N局各位專家基于論文研 究內容并結合實際情況的意見整理、分析后得出,具有較高的現實合理性。
    7.4本章小結
    本章通過運用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對中建N局的信息管理建設問題進行映射 分析,根據模型所表現出的病態情況,針對性的提出了改進建議,并通過專家訪談的方 式對改進建議所帶來的預期成效進行了闡述。通過實際案例與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 的結合,論證了模型對分析信息管理建設的指導作用,尤其是通過現狀問題與模型內容 的映射分析,將現狀問題反映到平面化的模型內容上,凸顯了模型的可視化、邏輯性優 點。
    8結論與展望
    8.1結論
    隨著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轉型理念得到廣泛認可。 我國“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指出要提高施工企業信息化水平及信息管理能力,加 強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建筑產業的附加值。但是我國在轉型升級中并未對信息 管理建設路徑做出明確的說明,且建筑行業傳統特性濃厚,施工企業在信息化及信息管 理建設上存在認知淺顯、動力弱、盲目性大等現狀,導致施工企業的轉型升級進程緩慢、 成效差。因此,論文針對當前施工企業在信息管理建設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通 過對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構建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對建筑行業及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現狀的研究,梳理出當前建筑行業在轉型 升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施工企業在信息管理上的問題和產生原因,提出提升施工企業信 息管理、推動施工企業轉型升級研究的必要性,為論文影響因素的分析明確方向。
    (2)論文對施工企業信息鏈結構和生命周期的研究是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具象化 研究,不僅明確了施工企業信息鏈的信息傳遞路徑、方式、特點等,還從生命周期角度 附加了信息鏈動態特征。論文對信息鏈的結構及狀態的具象化有助于施工企業信息化、 信息管理建設。
    (3)任何行為的產生都離不開動機的存在,通過對施工企業轉型升級與企業自身利 益的關系研究,明確了信息鏈運行的動力因素,同時也明確了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動力弱、 進程緩慢的問題。
    (4)基于對施工企業信息鏈結構、生命周期、影響因素的分析,引入波特價值鏈理 論構建了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該模型不僅在內容上明確了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所 有關鍵工作,而且對模型內容進行邏輯性梳理,并分析了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明確了信 息管理的核心是進行企業信息鏈的構建。模型的構建用于施工企業對自身問題的分析, 為施工企業在信息管理建設上提供了框架性的參考,降低施工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 盲目性。
    8.2展望
    論文在對施工企業信息鏈分析模型的研究上雖然取的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 內容本身的新穎性和復雜性,加之個人研究能力及條件有限,所以對施工企業信息鏈的 研究還不夠完善,在研究中依然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仍需要在后續的研究中改進。后 續的研究方向和重點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 施工企業信息鏈的影響因素權重量化及效益評價
    由于論文對信息鏈的研究是通過文獻研究、定性分析、調查法、理論分析等方法構 建出的施工企業信息鏈模型,在研究形式上屬于理論性研究,且研究內容不涉及對信息 鏈效益的分析、計算以及信息鏈模型中各種影響因素對信息鏈效益的影響權重分析[76]。 因此,論文的研究成果雖能為施工企業在信息鏈構建上提供參考,但是無法對施工企業 在信息鏈構建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和價值轉化進行量化。至于如何對信息鏈效益進行研究 以及采用何種方法對于信息鏈化網絡中各條信息鏈的價值大小以及傳遞各環節上的信 息增益性進行量化還需在后續研究中行進一步深入。
    (2) 信息鏈與供應鏈、價值鏈三者之間的耦合關系 供應鏈從現代企業管理學的角度講是指以企業為核心,從產品的生產到銷售所涉及 參與者形成的網鏈結構。價值鏈則是指在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中所創造價值的各種動態 活動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價值鏈與供應鏈彼此關聯,在內容上也互有交集。而信息鏈則 是基于供應鏈之上,以價值鏈為目標導向的各種信息傳遞工作所形成的信息網鏈。從某 種角度來講,供應鏈代表了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價值鏈代表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信息 鏈則代表了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彼此關聯,在企業的發展中形成 強大的耦合效應。論文對施工企業信息鏈的研究僅從信息鏈模型構建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未曾對供應鏈、價值鏈、信息鏈三者之間的耦合關系進行分析,因此,此處研究空白將 作為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2016
    [2]《2016-2020 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
    [3]張新時.現代生態學的幾個熱點[J].植物學通報,1990 (04) :1-6.
    [4]王晰巍,葉乃溪,崔鳳玲,王韋瑋.中外信息生態研究進展的比較分析[J].圖書情報工 作,2013,57(10):142-148.
    [5]支鳳穩,張海濤,許孝君,姚佳含,翁毓琦.國內外信息生態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情報科 學,2013,31(02):156-160.
    [6]李北偉,董微微.基于演化博弈理論的網絡信息生態鏈演化機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 踐,2013,36(03):15-19.
    [7]韓子靜.信息生態系統初探[J].圖書情報工作,2008, 52 (S2): 230-234.
    [8]趙云合,婁策群,齊芬.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機制[J].圖書情報工作,2009, 53(18) :22-25.
    [9]楊小溪.網絡信息生態鏈價值管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10]張連峰,張海濤,孫思陽,孫鴻飛.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耗散結構分析與價值形成機理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2016,60(24):69-75.
    [11]王丹,張海濤,徐海玲,崔陽.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價值模型演化研究[J].情 報理論與實踐,2018,41(09):18-24.
    [12]余子丹,楊小溪,婁策群.信息生態鏈結構與優化研究[J].情報科學,2014, 32(12) :8-11.
    [13]朱廣君.基于供應鏈協同理論的建筑施工企業信息系統應用研究[J].管理現代化,2006(05): 52-54.
    [14]胡翔宇,陸建飛,徐新鋒.基于ERP系統的施工企業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J].施工技術,2012, 41 術,2012,41(16):37-39.
    [15]馬智亮,陸寧.施工企業信息資源再利用的概念框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49 (12):1909-1914.
    [16]劉潔.淺談施工企業信息管理[J].山西水利科技,2017(01) :89-90+93.
    [17]陸寧.基于BIM技術的施工企業信息資源利用系統研究[D].清華大學,2010.
    [18]張軍.網絡信息鏈的動力與動態演化[J].圖書館學研究,2009(04) :2-4.
    [19]安磊,吳嵐,夏海寶,許蘊山.信息鏈時效性評估的馬爾科夫模型[J].電光與控制,2012, 19(09) :50-54.
    [20]周浩.產學研共同體信息供應鏈信息傳遞機制和效率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1]馬捷,胡漠,魏傲希.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社會網絡信息生態鏈運行機制與優化策略研究[J].圖書 情報工作,2016,60(04):12-20.
    [22]婁策群,楊小溪,曾麗.網絡信息生態鏈運行機制研究:價值增值機制[J].情報科學,2013, 31 (09):3-9.
    [23]Ernst Heinrich.Outline of morphology[M].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1866.
    [24]Weinberg G M. The Psycology Of Computer Program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71.27(06):13-19.
     
    [25]Horton.F W .Information ecology[J].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1978,29(9):32~36.
    [26]Rafael Capurro .To-wards an Information Ecology.,1989.[2008- 12-25].http://www. capurro. de/nordinf. htm#Notes.[C]. “信息與質量”研討會,1989.
    [27]Thomas H. Information Ecology: 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9.
    [28]B A Nardi.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MIT Press.1999.
    [29]Blaise Cronin. Information quality: definitions and dimensions (I. Wormell, ed.)[J].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1991,9(1):22-28
    [30]Fiala,P.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 [J]. Omega, 2005(5):419-423.
    [31]Susan L. Golicic,Donna F. Davis,Teresa M. McCarthy,John T.
    e-commerce o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amp;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32(10):12-16
    [32]Burgin, Mark.Information Ec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2018,9(3).:05-10
    [33]Christopher R. Moberg,Bob D. Cutler,Andrew Gross,Thomas W. antecedent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in supply chains[J].
    Physical Distribution &amp;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32(9):14-18.
    [34]Martin Christopher,Hau Lee.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 through improved confide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mp;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34(5):31-37.
    [35]Hamid Tohidi,Alireza Namdari,Thomas K. Keyser,Julie Drzymalski.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s and teamwork between sub-teams: a mathematical modeling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17,13(4):66-72.
    [36]Joakim Kembro, Dag Naslund, Jan Olhager. Information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supply chain tiers: A Delphi study on antece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193:35-39.
    [37]van Wyk Ernita,Roux Dirk J,Drackner Mikael,McCool Stephen F.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making sense of the contextual gap between information providers and decision maker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41 (5):44-49.
    [38]Liverani, Marco,Teng Srey.Sharing public health data and information across borders: lessons from Southeast Asia[J].GLOBALIZATION AND HEALTH,2018,94.
    [39]Chia-Hao Lee,Kuo-Jui Wu,Ming-Lang Tseng.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 through eco-innovation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ing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and quantitative dat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202.
    [40]Ewa Dudek, Michal Kozlowski. The Concept of Risk Tolerability Matrix Determination for Aeronaut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Chain[J]. Journal of KONBiN,2017,43(1):36-42.
    [41]Ruud H. Teunter,M. Zied BabaiJos A.C. Bokhorst,Aris A. Syntetos. Revisiting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wo-stage supply chai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8,270(3):22-27.
    [42]Luu Ngoc,Cadeaux Jacques Martin,Ngo Liem Viet.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otal relationship value: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8,33(5):13-18.
    [43]Baek Elisa C,Scholz Christin,O'Donnell Matthew Brook,Falk Emily B. The Value of Sharing Information: A Neural Accoun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7,28(7):15-19.
    [44]Kristine L Kelly. A systems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decisive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 109 (2):21-27.
    [45]Salomee Ruel, Lhoussaine Ouabouch, Sabry Shaaban. Supply chain uncertainties linked to information systems: a case study approach[J]. Industrial Management &amp; Data Systems,2017,117(6):14-18.
    [46]C. Marinagi,P. Trivellas,P. Reklitis.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Information Sharing[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5:212-218.
    [47]ipek KoQoglu, Salih Zeki imamoglu, Huseyin ince, Halit Keskin.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information sharing:Enhancing th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4:114-118.
    [48]Kenth Lumsden,Vahid Mirzabeiki.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for different partners in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mp; Logistics Management,2008,38(9):312-318.
    [49]Nguyen Quoc Viet. Trivellas,P. Reklitis.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Information Sharing[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5:124-128.
    [50]Bailey K. and Francis M. "Managing Information Flows for Improved Value Chain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1(1) 2008 pp. 2-12.
    [51]Levitan K B.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goods” in the lifecycle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81,33(1) : 44-45.
    [52]Taylor C. Value-added processes in the information life cycl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2,3 ( 5) : 341-346.
    [53]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Lon-don: Prentice Hall,1985.
    [54]Hult G.T.M. Ketchen Jr D.J. and Slater S.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7(2) 2004 pp. 241-253.
    [55]Cachon G.P. and Fisher M. "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Shar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6(8) 2000 pp. 1032-1048.
    [56]中施企協.行業信息化發展歷程回顧與分析[J].施工企業管理,2015(10):56-59.
    [57]劉嬋.建筑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對流程管理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7(10):177+179.
    [58]張海濤,王丹,徐海玲,孫思陽.基于價值網絡的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價值協同創造機理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41(09):25-30+11.
    [59]傅翔.土木工程信息化戰略及實施構架[J].科技風,2017 (23) :108.
    [60]劉楠,魏進武,劉露.大數據交換信息鏈[J].電信科學,2016, 32(10):130-136.
    [61]張筱雯.基于ERP系統的建筑企業信息化管理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7(21) :145-146.
    [62]安楚.大數據環境下的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J].蘭臺內外,2018 (06) : 27-2&
    [63]韓順山.大型建筑企業信息化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64]Kalton G.Models in the practice of survey sampling[J].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tatistique,1983:175-188.
    [65]蔡冬松.產學研共同體信息供應鏈網絡的結構特性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08) :22-26.
    [66]李才初.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企業創新化發展一一中建三局三公司信息化建設[J]. 中國建設信息,2014(04):60-63.
    [67]楊依依.企業知識化與知識價值化的平衡[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110-111.
    [68]夏前進.基于信任視角的企業價值鏈模型構建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3.
    [69]宋華,麥孟達.供應鏈知識管理及其二元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18, 32 (12):61-72.
    [70]吉清凱.供應鏈管理中的信息甄別模型綜述[J].管理現代化,2018, 38 (06) :126-128.
    [71]唐懷坤.知識管理的三層進階[J].企業管理,2018(11) :61-62.
    [72]于果鑫,徐明.知識管理概念模型視角下知識管理實施障礙及對策研究[J].科學與管理, 2018,38(05):65-70
    [73]王改性.企業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J].時代經貿,2018(24):101-102.
    [74]張曉東.中鐵四局集團信息化戰略規劃[D].南京理工大學,2006.
    [75]魏毓璟.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價值協同創造機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6.
    [76]張向先,史卉,江俞蓉.網絡信息生態鏈效能的分析與評價[J].圖書情報工作,2013, 57 (15):44-49.
    [77]任江博.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15.
    [78]張世利.工程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14.
    [79]王娟.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路徑研究一一以知識管理為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8(12):51-54+8.
    [80]楊依依.企業價值與價值創造的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
    [81]Martin Chistopher,Hau Lee.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through ImprovedConfi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2016,15:7-96-101.
    [82]Christopher R Moberg,Bob D Culter,Andrew Gross.Identifying Antecedent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32):755-771.
    [83]Evelyne Vanpoucke.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flow strategies:an empirical taxonomy [J].Vlerick Leuvent,2012(22):345-351.
    [84]JaneMillsKarenFrancisMargaretMcLeodMohammadAl-MotlaqEnhancingcomputer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skills: A rural and remote nursing and midwifery workforce study Collegian Available online 6 March 2014. Gent Management School Working Paper,2009:155-165.
    [85]T. Engel, A. Englschalk, N. Guner, S. Goswami and H. Krcmar, "Investigating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in Supply Chains: Evidence from an Embedded Single Case Study," 2014 47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Waikoloa, HI, 2014, pp. 170-179.
    [86]Gereffi G,Humphrey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global value chains[J].forthcoming i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2):78-10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guanlilei/gongshangguanli/xixinguanli/8922.html

    上一篇:智能藥房信息管理與控制 系統的設計與研究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