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基于臨床應用的靳三針治療中風病 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發布時間:2023-07-18 11:09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
    I
    Abstract Ill
    VI
    1
    第一章靳三針治療中風病文獻研究 3
    1.1靳三針療法 3
    1.1. 1靳三針起源與發展 3
    1.1. 2靳三針處方原則 3
    1.2靳三針治療中風病 5
    1.2. 1中風病因病機 5
    1.2.2靳三針治療中風病 5
    1.3小結 8
    第二章信息管理系統在針灸領域的應用 9
    2.1數據 9
    2.1. 1數據概念 9
    2.1. 2醫學數據特點 9
    2.1.3針灸數據表達 9
    2.2數據庫 9
    2.2. 1數據庫概念 9
    2.2.2數據庫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9
    2.3數據挖掘技術 10
    2.3. 1數據挖掘概念 10
    2.3. 2數據挖掘步驟 10
    2.3.3數據挖掘中醫藥領域的應用 11
    2.3. 4數據挖掘在針灸領域的應用 12
    2.4信息管理系統 13
    2.4. 1 概念 13
    2.4.2在醫學領域的發展 13
    2.4.3在針灸領域應用現狀 14
    2.4.4在針灸領域應用的前景 14
    2.5小結 15
    第三章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16
    3.1系統的設計路線 16
    3.2系統的設計需求 17
    3.3系統的設計原則 17
    3.3. 1系統的實用性 17
    3.3.2系統的安全性 17
    3.3. 3系統的可靠性 17
    3.3. 4系統的可擴展性 17
    3.3. 5系統的可操作性 17
    3.4系統的設計思路與框架 18
    3.4.1系統整體設計框架圖 18
    3.4.2系統設計、管理、開發、測試工具 18
    3.4. 3系統支撐平臺 19
    3.5系統研發流程 19
    3.5. 1形成信息管理系統 19
    3. 5. 2建立數據庫 19
    3. 5. 3數據庫字段設計 19
    3.5.4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管理系統字典的建立 20
    第四章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實現 21
    4.1系統操作使用說明 21
    4.1. 1系統登錄界面 21
    4.1. 2 系統主界面 22
    4.1. 3功能模塊 23
    4.2系統特點 29
    4.2.1數據信息系統條目的確定 29
    4.2.2數據庫的可擴展性及安全性 29
    4.2. 3信息管理系統的兼容性和易操作性 29
    4.3 成果轉化 29
    第五章臨床研究 31
    5.1研究目的 31
    5.2研究對象 31
    5.3研究標準 31
    5.3. 1 診斷標準 31
    5.3. 2納入標準 32
    5.3. 3排除標準 32
    5.4統計方法 32
    5.5研究結果 32
    5.5. 1患者一般資料 32
    5.5.2中醫證型與實驗室檢查指標 33
    5.6 結果分析 35
    5. 6. 1 中醫證候分析 35
    5. 6. 2中醫證型與性別年齡關系 36
    5. 6.3證型與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 37
    5.6. 4證型與肌酸激酶 37
    5.6.5不足與展望 38
    第六章討論 39
    6.1系統研發的目的和意義 39
    6.1.1醫學數據共享 39
    6.1. 2靳三針理論的傳承 39
    6.1. 3中風病大數據挖掘 39
    6.2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不足 40
    6.2. 1數據準確性 40
    6.2. 2功能模塊 40
    6.2. 3后期維護 40
    6.2. 4版本更新 40
    6.3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前景 40
    41
    參考文獻 42
    47
    在校期間發表論文情況 49
    50
    引 言
    中風病又稱卒中,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痹,而導致腦 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引起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經昏 仆,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癥⑴。因發 病急驟,癥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卒中,相 當于現代醫學的腦血管病。
    中風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健康 評估,2012年,中風已成為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第三大傷殘調整生命年損失 原因⑵。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最新發布的《中國腦卒中防治報 告2017》顯示,中風是中國成人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預計2030年中國腦血管疾 病事件的發生率將比2010年增加50%左右,估計增加120萬例[3\隨著醫學技術的不 斷發展,中風病的致死率有所下降,流行病學顯示2005年一2015年缺血性卒中年齡 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 20.2%,出血性卒中下降了 21.9%。反之,致殘率大大增加,傷 殘調整生命年由1990年的682. 91/10萬升至2015年的891. 41/10萬⑶。因此,面對 我國中風病日益嚴峻的形勢,構建中風防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針灸對中風病尤其是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治療具有極大的臨床價值,其歷史由來 己久,早在《內經》、《難經》及《針灸甲乙經》等古醫籍中均有記載。許多醫家在實 踐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和學術思想。靳三針療法是靳瑞教授 在50多年的臨床實踐上,經過多位針灸工作者系統地、反復地研究總結出來的治療 方案,已納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優勢病種的臨床路徑,以其療效確切、無副 作用、方法簡便易行、可重復性高的優點,蜚聲海內外。目前,運用靳三針療法治療 中風病產生了大量的臨床數據,如何髙效、準確、便捷地實現這些臨床病例數據的管 理和應用,并進一步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知識及規律?信息化管理大量病例,并進行數 據分析、挖掘及整理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針對大數據環境下,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病數據分析的特定需求,運用計 算機信息技術,結合醫學信息學原理,將靳瑞教授學術思想及學術經驗運用進行數據 信息化管理,研發一套緊密貼合臨床實際、能夠實現數據共享及高效管理的靳三針治 療中風病的信息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可實現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的病案收集、處方 分析、中藥辨證、愈后隨訪等功能,用以對中風病臨床數據提供多維度、多層面的分 析和展示。這不僅能幫助針灸臨床人員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知識及規律,同時可以最大 程度保存名老中醫的優秀經驗總結,具有戰略推廣意義和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廣州中醫藥大學2019屆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靳三針治療中風病文獻研究
    1.1靳三針療法
    1.1.1靳三針起源與發展
    靳三針療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靳瑞教授在海南進行腦型瘧疾的救 治和研究工作,受氣候環境影響,過敏性鼻炎患者很多,靳老常以迎香、鼻通、印堂 三穴為主穴治療,通常三次可治愈,獲得“鼻三針”之雅號,后由此逐漸擴展形成靳 三針療法。
    靳三針療法發展期在上世紀80年代,靳老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針灸最具 有代表性的臨床研究成果,并對全國各地臨床醫師的針灸穴位選擇規律進行了系統的 分析,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表明:針灸治療每一種疾病都會有三個主要的穴位發揮重 要作用,以此為基礎,靳三針療法體系初步建立。
    上世紀90年代,靳老在開展對弱智兒童治療研究期間,深入探索,發明了一系 列三針療法,包括:“智三針”治療弱智兒童,“啟閉針”治療自閉癥,“顓三針”治 療中風后遺癥,“老呆針”治療老年性癡呆,“定神針”治療多動癥,明確腦病為靳三 針療法的主攻方向。靳老一方面繼續深入臨床實踐,同時,非常積極地開展系列科學 研究,成果豐碩,獲得了同行及患者的認可。1996年靳三針療法獲得WHO、WFAS及 AAA聯合頒發金獎W
    進入21世紀以來,靳老指導大批研究生和弟子研究靳三針療法,體系進一步發 展壯大。2004年,靳三針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評審和驗收,是其首批適宜診 療技術,被列入國家星源計劃,攝制成光盤,向全世界推廣。這一時期,許多學者撰 寫了有關靳三針療法的文章和書籍,使靳三針療法在國內外得到了普及,獲得了越來 越高的聲譽。2005年,靳老的學術思想和經驗傳承研究被列入“十五”國家科技攻關 計劃《基于信息挖掘技術的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及傳承方法研究》。靳三針療法被 定為國家級中醫繼續項目閻。
    1.1. 2靳三針處方原則
    靳三針療法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成熟。在相對完整的 靳三針體系中,共有39種穴位組方,后經莊禮興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探索,將穴組 發展為45組,創立了攣三針和開三針等。靳三針穴組一般由3個穴位組成(有的是2 個穴位,偶有4個甚至10個以上穴位),它們具有獨特的療效和適應證,穴位選擇依 據也有其自身的特點⑺。具體靳三針處方見附錄。
    1. 1.2.1以局部取穴為主的三針體系
    包括鼻三針、耳三針、突三針、眼三針、頸三針、背三針、肩三針、手三針、足 三針、手智針、叉三針、膝三針、踝三針、暈痛針、足智針等21組靳三針處方。其 特點在于此組穴位都在病變部位周圍取穴配方。根據“以痛為臉”及“經脈所過、主 治所及”的理論取穴閻。對于局部病變比較突出的病癥,如五官、頸肩腰腿及四肢關 節等,在病變部位周圍或其上、中、下或前、中、后三部各選一穴來組穴,著重于突 出穴位局部的治療作用。五官及外科部分病癥的發生雖與五臟六腑相關,但其局部癥 狀較為突出,用近部取穴法有祛除局部邪氣,疏通患部經脈,消瘀止痛的作用。耳三 針在耳前取聽宮、聽會,在耳后取完骨,主治耳聾、耳鳴、聽力下降耳部疾患;乳三 針在乳房旁取膻中、在其上下分別取肩井和乳根,治療乳腺增生等乳房疾病;眼三針 在眼部旁睛明穴上0.2寸取第一針,在眼部下約承泣穴處取第二針,在眼部上方,上 眼眶下緣正對瞳孔處取第三針,治療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炎等內眼疾病;同樣,其他 本組的三針處方都體現了這一組方特點。
    1. 1.2.2以臟腑相關的“內景”三針體系
    包括腸三針、膽三針、胃三針、肥三針、脂三針、老呆針、癇三針、尿三針、陽 三針、陰三針、啟閉針、閉三針、脫三針、疲三針、郁三針15組靳三針穴對。祖國 醫學的“內景”主要是指內在臟腑。根據特定穴取穴相關理論(“臟病取募”、“合治 內腑”),針對性治療臟腑病變,釆用與臟腑有關的特定穴。靳老在治療腑病時強調募 穴、下合穴或合募相配,主張增加六腑調理,如胃三針取胃經下合穴足三里配合胃經 募穴中皖,腸三針取小腸、大腸募穴(關元、天樞)配合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合用 后可調暢臟腑氣機;膽三針取膽經的合穴陽陵泉配合肝、膽募穴日月、期門,具有疏 瀉肝膽,清熱利濕的作用,用于膽道疾病的治療;“尿三針”選用參與肝脾腎的交會 穴,配合關元、中極,三穴合用對水液代方面疾病改善效果佳。
    1. 1. 2. 3以臨床經驗結合現代醫學生理病理基礎創造的三針體系
    包括顓三針、攣三針、坐骨針、智三針、舌三針、四神針、腦三針、定神針8組 靳三針處方。從中醫經典看,其特點在于按經脈取穴,這幾組穴位都與神志相關,根 據經脈循行,治神必離不開督脈和膀胱經,正如《難經》提到:“督脈者,起于下級 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靈樞•經脈》也有:“足太陽之脈,起于 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故多選用督脈和膀胱經穴,如智三針取神庭,四神 針取前頂、后頂及雙側絡卻,腦三針取腦戶,定神針取印堂等。
    同時結合現代醫學生理病理基礎,這幾組穴位的特點還包括按照現代解剖學理論 分部取穴。根據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在頭皮部的投影區分布,四神針較古代醫家的四 神聰在腦部的投影區域更寬闊,對于提高人和動物記憶力的療效更好回;智三針位于 額部,由神庭與左右本神組成,與神志關系十分密切,現代醫學認為大腦額葉和智力 有關,故智三針可提高智力何;穎三針在頭兩側取,為穎葉皮質投影區域,又靠近中 央前后回,穎葉與學習記憶關系密切,穎三針對提高智力、改善運動功能作用良好 腦三針在腦后部,相當于小腦投影區,針刺該處的腦戶和左右腦空對運動平衡失調者 有良效叭
    總之,靳三針處方是靳老綜合傳統針灸精華和現代醫學思路,結合臨床辨證論治 和經驗總結而出的結晶。靳老認為針灸治病的關鍵在于辨證,抓住疾病本質,臨床運 用中,三針只是基本方,通常也結合辨證配穴以及多種療法配合。同時,特別需要持 針者專心致志,守神治神,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2靳三針治療中風病
    1. 2.1中風病因病機
    中風的名稱來源于《內經》中“飲酒中風”、“新沐中風”的記載,雖與現代中風 名字相同,意思卻不一樣,而《內經》記載的“偏枯”、“大厥”、“薄厥”等與現代中 風類同[13"41=中風患者最主要的癥狀包括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和語言不利 等,病輕的患者可能不出現昏仆,只是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的癥狀。對于中風病因 的認識,古代醫家經歷了漫長的轉變,唐代和宋代之前,中風的病因理論是由于“外 風”產生,也就是“內虛邪中”理論;后來到金和元時期,古代醫家們開始認為“內 風”對中風有突出影響怡閭。他們將中風病分為兩大類:分別是中經絡和中臟腑,中 經絡即患者出現偏癱、口眼碣斜、無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中臟腑則是患者會出現突 然昏厥、不省人事的表現。就中風的發病機制而言,其基本病機屬于陰陽失衡、氣血 逆亂、經脈瘀阻;多發生在心腦,與肝臟、脾臟和腎臟密切相關,多屬本虛標實,其 中肝腎陰虛為本,又有風、火、痰、氣、瘀失調為標⑼。
    1. 2. 2靳三針治療中風病
    1. 2. 2. 1靳三針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
    偏癱是中風病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致殘率在存活患者中高達80%以上陰,嚴重 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而痙攣性偏癱是治療中最棘手的后遺癥?。患者會出現上肢 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運動的肌痙攣模式,具體表現為上肢手指及腕關節屈曲,肘關節 屈曲并旋前,肩關節內收,下肢體關節內收、內旋,骯、膝關節痙攣性伸直,足內翻 下垂,腳趾屈曲。從前內側為陰、后外側為陽的概念上看,肢體的痙攣狀態屬于陰急 陽緩,由陰陽脈氣失調所致,正如《難經•二十九難》記載:“陰蹺為病,陽緩而陰 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中風偏癱傳統取穴以陽明經、少陽經穴為主,用以祛風活絡呦;靳三針則是以潁 三針(患側腦區)為主,配合癱瘓類型不同取穴。痙攣癱取上、下肢攣三針,遲緩癱 取手三針、足三針。若語言不利、吞咽困難加舌三針,若口角歪斜加口三針。從中醫 理論來看,潁三針在側腦部,可疏通肝膽經絡之氣血,平肝熄風潛陽,鼓舞少陽生發 之機;攣三針通過提插捻轉手法,可達瀉急補緩,平衡陰陽之效,對于臨床中風后痙 攣性癱瘓療效顯著。楊海濤㈤等將100例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隨機分為靳三針組(35 例)、康復組(33例)、聯合組(32例),分別在治療前、治療7天和14天后采用功 能綜合評定量表(FCA)、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四肢簡化Fugl-Meyer 評分(FMA)、臨床痙攣指數評分(CSI)對患者痙攣程度、肢體功能進行評定。結果 顯示在FCA、NDS、FMA量表評分方面,治療7天后,靳三針組、聯合組優于康復組(均 P<0. 05);治療14天后,聯合組優于其他兩組(均PV0.05);在CSI評分方面,治 療7天后,聯合組優于其他兩組(均PV0.05)。因此靳三針、康復訓練及其聯合應用 均可緩解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癥狀,靳三針組和聯合組在治療7天后即顯示出效果,優 于康復組;對痙攣程度的改善,聯合應用效果最優。
    1.2. 2. 2靳三針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 syndrome, SHS)是中風病的常見并發癥,又稱反射 性交感神經性營養不良冏。臨床表現為患側上肢疼痛、血管功能障礙、營養障礙、水 腫及上肢活動功能受限等冏。其病因目前還沒有明確解釋,一般認為與交感神經系統 功能障礙、肩一手泵機制受損及腦血管病后腕關節異常屈曲使血液回流受阻等因素有 關[24-26]
    靳三針療法多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一般選取病灶側額三針、偏癱側肩三針和上 肢攣三針配合康復訓練。林涵如等將82例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2 例(靳三針療法)和對照組40例(康復訓練療法),1個療程(28天)后靳三針組患 者的NDS、ADL評分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V0.05),說明靳三針療法能有效改 善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痊愈率、總有效 率。李均平測等將搜集的15篇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相關臨床文獻進 行系統評價,結果顯示:靳三針療法和康復訓練療效相當;靳三針聯合康復訓練療法 優于單純使用康復訓練療法;較單純某一療法,聯合靳三針在內的多種療法的療效更 好。由此,肯定了靳三針是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有效手段,值得臨床推廣。臨床 研究表明毎加,靳三針對肩手綜合征的療效,可能與此組穴位改善上肢血液循環,使 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周圍阻力減少有關。
    1. 2. 2. 3靳三針治療假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lsy, PBP)是中樞性延髓麻痹的簡稱,屬于中風 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患者會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飲水反嗆三大主要癥狀,多 與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有關⑴。針刺治療中風性假性球麻痹機制相當復雜,可通過擴 張血管,增加腦血流灌注,也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微循環,或者,改善腦細胞新 陳代謝等達到針刺作用。各種機制之間還有相互作用和影響,其相互間的關系有待深 入研究昭。
    靳三針治療假性球麻痹臨床多選用腦三針加舌三針。腦三針由腦戶、雙側腦空 組成,腦戶穴為督脈通腦入腦之門,又是足太陽經由出腦下行之處。腦空穴其內正當 腦干延髓與小腦交界處,為通腦之孔竅處而得名⑷,由此說明腦三針為通腦竅常用組 穴。舌三針由舌I針、舌II針、舌III針組成。舌I針即上廉泉穴,上廉泉穴左右各旁 開1寸為舌II針和舌III針。三針齊刺,不僅僅可以增加對舌體根部的刺激,還能充分 利用合谷刺的作用刪。正如《靈樞•官針》記載有:“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 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因此,取腦三針加舌三針,共奏醒神開竅、開音 利咽之功。廖穆熙⑶:等將納入的42篇(總樣本量3268例)單獨采用靳三針和靳三針 聯用其他措施治療假性球麻痹的臨床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結果顯示:總有效率方面靳 三針組高于常規針刺組(P<0. 00001),高于康復訓練(P=0. 004),高于西藥(P = 0. 002);最終得出單用靳三針或與其他療法聯合能有效提高中風后假性球麻痹的療效 的結論。
    1.2. 2.4靳三針治療中風后抑郁
    中風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發生于卒中后,可使患者功能恢 復變慢,并增加卒中復發的概率冏。其臨床表現為以情緒低落、興趣缺失為主要特征 的情感障礙綜合征和相應的軀體癥狀綜合征,除卒中癥狀外的一系列抑郁癥狀泗。目 前PSD尚缺乏統一的發病機制理論,主要認為腦卒中所致病灶,損害了情感相關神經 中樞和傳導途徑,阻礙了去甲腎上腺素能和5-疑色胺能等神經遞質的產生、釋放和結 合,使其含量相對或絕對減少,從而導致抑郁
    靳三針治療PSD多選取智三針為主穴。智三針包括神庭和雙側本神,都位于大腦 額葉表面的頭皮層,而大腦額葉是情感、智力及情志中樞所在昭,從而有智三針主治 情感等疾病。臨床研究證實昭,針刺智三針及印堂、絲竹空,對情志的改變有明顯療 效,這可能與興奮額葉功能區,使腦血液循環5-HT、NE含量增加有關。魏燕瑩麗等 將納入的10篇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后抑郁的RCT文章進行系統評價,結果顯示,靳 三針療法對有效率、抑郁自評量表(SDS)、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PV0.0001、P<0. 00001 P<0. 00001),因此,靳三針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的療 效結果存在明顯優勢。
    1. 2. 2. 5靳三針治療中風后失語
    中風后失語臨床表現為聽說讀寫等方面的障礙,是指意識清楚情況下,語言表達 或理解障礙,由大腦優勢半球語言中樞病變造成⑷)。中醫稱之為“言審”。在國外中 風后失語癥的發病率從21%到2010年增至38%“")。目前臨床以非針對性藥物治療為 主的方法有抗凝、改善微循環、保護腦細胞等,但療效不顯。
    靳三針治療中風失語癥多選用舌三針加飄三針。關于舌三針的定位,我們先取廉 泉穴,可用拇指一、二指節關節掌面平貼于前正中線下頜前緣,此為一針,二、三針 分別位于廉泉穴左右各1寸。《素問•刺瘧論》云“舌下兩脈者,廉穴泉也”;廉泉穴 為任脈與陰維脈的交會穴,針刺可直達病所,促進舌及周圍組織氣血運行,中風病失 語癥患者舌肌失用萎縮,血運較差,《靈樞•寒熱篇》云“暴喑氣哽,取扶突與舌本 岀血,舌本,廉泉穴也”,故針刺舌三針可改善因中風導致的失語或吞咽困難。隨著 社會的進步,現代解剖學的發展,進一步驗證了舌三針對失語癥有效的機制,舌三針 所在部位位于舌骨與甲狀軟骨之間,舌下神經的部分支脈及下頜舌骨肌神經從深層穿 過,針刺后可增強神經的興奮,反饋到中樞,使神經纖維激活數量增加,反射形成進 進而調節語言中樞變性細胞,使大腦皮層功能未受損部分進行彌補代償,語言神經通 路重建,改善患者失語癥狀,甚至恢復到病前狀態屈。
    1.2. 2. 6靳三針治療中風后便秘
    便秘因中風后引發消化系統功能失調產生。患者結腸運動和排便反射障礙,同時 肢體少動、進食影響而導致便秘。其對于中風病的預后與轉歸有較大影響,排便用力 過度時會導致人體顱內壓增高,從而引發中風加重。中風后便秘,臨床針刺多以腸三 針為主,取天樞、關元、上巨虛三穴。天樞為大腸募穴,又屬陽明經,陽明主降;關 元為小腸募穴,分清泌濁,善通腑: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合治內腑”,故本穴善調 腸胃;三穴合用,共治腹痛、腸炎、痢疾、便秘等腸道疾病。賀偉平陶等將72例中 風后便秘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6例(腸三針電刺激療法)和對照組36例(單純口服 福松),治療四周后,實驗組患者的排便間隔、便質程度、持續時間、伴隨癥狀變化 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V0.05),因此,腸三針對于中風后便秘的顯著療效十分 確切。
    1.3小結
    靳三針療法由最初的創立起源,到后來的創新發展,再到如今的成熟完整,一步 步發展壯大,經歷了近50年臨床實踐的證實,療效顯著。不僅對針灸學經典理論進 行了傳承引領,同時也對國內外臨床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實擴展,是療效顯著、應用廣 泛、影響深遠的針灸治療新體系,是嶺南針灸的一面旗幟。
    有學者「切檢索知網、萬方及維普等數據庫2010年至2017年期間發表的靳三針療 法相關文獻,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符合要求的703篇文獻中,臨床研究類612篇,占 89%,其中成人中風等腦病類臨床研究占34%,說明成人中風等腦病是靳三針療法長期 研究的熱點,有相當強大的臨床基礎。靳三針對于中風病的治療除了上述的相關疾病 外,還包括中風后失眠、中風后呃逆、中風后眩暈等,臨床療效都十分確切。
    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病,作為國家重點專科協作組方案,從2006年開始,在全國 10家大型綜合性醫院及8個靳三針療法二級工作站進行技術推廣,對靳三針療法治療 中風病的選取的穴位、中醫辨證的分型、刺入的寸數、進針的度數、電針頻率、刺激 大小及療程范圍等進行客觀評價,獲得了科學的、價值高的靳三針治療中風的臨床證 據,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可推廣應用的操作技術規范;2011年,該操作技術規范 正式納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并 從2009年開始,靳三針操作技術規范被制作成光盤、視頻教學軟件并建立遠程教育網 站,以學習班和學術交流的形式,在全國各基層醫院進行推廣使用。十二五期間,累 計推廣醫院22家,靳三針療法學習工作站8個,治療中風病患者近百萬人次,取得社 會經濟效益兩千萬元,具有廣泛、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1
    第二章信息管理系統在針灸領域的應用
    2.1數據
    2.1.1數據概念
    數據是指存儲在某種介質中,用來描述事務特性并能識別的物理符號,其形式是 多種多樣的,包括數字、字母和文字等文本形式,也包括圖像、影像和聲音等多媒體 形式泗。它包含所需要的信息,能夠進行計算、統計、傳輸及處理。
    2.1. 2醫學數據特點
    醫學數據其他類型的數據相比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醫學數據有血壓、脈搏、血常 規、尿常規、血生化等數量值,有表述療效等的范疇值,有各項影像檢查,例如X光 片、CT、MRI等圖片多媒體數據,較為復雜。因此,在進行數據挖掘時我們要充分考 慮到醫學數據的以下特點:
    數據繁雜:例如檢查化驗結果等數字形式,描述患者癥狀體征等文本形式,還有 B超、X光等圖像形式。數據缺失:因病例病案存在的有限性導致患者的所有信息并不 能夠完全被數據庫所反映,另外包括許多醫學信息的表達記錄本身不確定、模糊。數 據冗長:由于疾病類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每天將相同的信息輸入數據庫,如患者癥 狀、實驗室結果、治療措施等可能完全相同。數據安全:醫學數據庫的患者信息涉及 到隱私,如果不注意數據脫敏處理,會涉及倫理問題。
    2.1. 3針灸數據表達
    在針灸治療疾病過程中,也會有多種多樣的數據產生,例如臨床醫生的針灸治療 方法(電針、微針還是火針等)、穴位名稱(頭維、少澤等)、留針時間(30分鐘或 15分鐘等)、使用手法(提插捻轉等)、針刺頻度(電針頻率或手法頻次)、療程(天 數)和療效(有效率、相關評分等)等。例如,黃秀容妙等釆用靳三針結合認知知覺 障礙訓練的方法治療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實驗組患者,選取的穴位包括四神針、腦三 針、智三針、額三針,針刺30分鐘,一天1次,療程為3個月,治療結束后試驗組患者 全智商FIQ評分為46. 19±13. 77o
    2. 2數據庫
    2. 2.1數據庫概念
    數據庫(Data Base, DB)代表相互關聯的數據集合,是按照數據結構組織、存 儲和管理數據信息的倉庫,并存儲在計算機存儲器中以某種一定的組織方式阿。醫學 數據庫可供查詢病歷、病案和各種醫學文獻的數據庫,能用于臨床診斷、醫學資料分 析和各種統計。醫學診斷系統與醫學數據庫相結合,可提高醫學診斷的質量。
    2. 2. 2數據庫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進步,數據類型經歷了文本到多媒體數 據的轉變,數據庫也經歷了從單機數據庫到網絡數據庫的發展⑸打其形式越來越多樣 化、高級化、復雜化。目前,數據庫技術在醫療機構廣泛應用,其中最主要包括生物 信息學數據庫、循證醫學數據庫、跨物統一檢索平臺及外文期刊全文數據庫這四個方 向㈤。如國外最著名的TrialDB數據庫,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并可定制的用于存儲并管 理臨床數據的臨床試驗數據庫系統宓創。國內有上海英拜公司研發的醫學臨床研究系 統,利用該系統可實現入選對象的信息收集、病史監管、隨訪查閱、數據監控等多方 面功能閔。由此可以看出,當前醫學數據庫正在逐步向數據海量化、系統集成化、資 源分布化、網絡化、操作智能化和共享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源于醫學科學研究 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是現代信息化資源管理需求的推動作用。
    2. 3數據挖掘技術
    2. 3.1數據挖掘概念
    數據挖掘(Data Mining, DM)又稱數據庫中的知識發現,指挖掘出數據庫中大 量數據的潛在的、前所未知的、非常有用的信息的過程陰。隨著數據采集、存儲和管 理手段越來越完善,醫學領域也面臨數據量爆炸式增長的情況,面對海量的數據,若 仍然采用傳統數據分析方法,將不能探索挖掘出數據的內在隱秘聯系和有用的知識規 律,相反,我們只能從中發現一些表層的信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而數據挖掘應運 而生。
    2. 3.2數據挖掘步驟
    如下圖1所示,醫學數據挖掘一般包括數據收集、數據預處理、數據挖掘、解釋 評價和分析決策這幾個步驟職幀。實際操作時需要循環往復地進行這個過程才能達到 預期的效果。醫學數據存在其獨特性,不同的挖掘需求有其各自的挖掘步驟,具體而 言:一是挖掘目的。挖掘目的是數據挖掘最關鍵的環節,研究人員需提前對可能挖掘 出的結果進行預測。二是數據處理,需根據數據挖掘的需求、數據的類型、數據的規 模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建立數據庫。三是數據挖掘,選擇真正適合的挖掘算法是數據 挖掘成功的關鍵,對于同一過程可用不同算法,實際操作時反復比較,進行驗證。四 是分析評價,通過挖掘發現大數據下隱藏的有可靠價值的知識規律后,進行合理解釋 分析。五是臨床決策,將經過分析評價總結的有效可靠醫學知識規律應用到臨床決策。
     
     
     
    數據挖掘在中醫藥領域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醫診斷,體現中醫 四診客觀化、中醫癥候和中醫辨證智能化;二是中藥研究,包括方劑藥對和中藥配伍 規律的探索,中藥藥性分類判斷,藥效量效分析等;三是中醫信息學領域,包括中醫 信息處理,中醫文獻古籍,中醫醫案及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研究;四是中醫系統平臺研 究,包括中醫輔助診斷系統,中醫診斷效果評估系統,以及基于檢索的中醫文獻查詢 系統等妙64]。
    我們可看出,數據挖掘在中醫藥領域研究的應用日趨廣泛,根據不同內容選擇適 當的挖掘手段尤其重要。常用的數據挖掘方法有決策樹算法、關聯規則算法、貝葉斯 算法、聚類分析算法、神經網絡算法等聞。雖然這些算法都能從不同角度挖掘出研究 對象的知識規律,但因其方法和原理存在差異,所以得出的結論也會有不同側重。因 此進行中醫藥數據挖掘時,對比所有數據或全部過程只單純使用一種算法,多種挖掘 算法的共同交叉配合利用,更能全面地、直觀地、準確地挖掘出研究人員還未發現的 知識規律。總結目前常用的挖掘模式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見下表1。
    中醫藥常用數據挖掘算法運用領域對照表
    序號 挖掘模式 中醫藥應用領域
    1 關聯規則 分析病病、癥癥、方方的相互關聯度
    2 聚類分析 分析某醫家對某類疾病的辨證思路
    3 偏序分析 按照某種屬性進行病-癥-方/穴的配伍研究與量效關系
    4 人工神經網絡 某疾病的定位、定性與基礎證的非線性映射
    5 決策樹 中醫某種證候分類模型的構建,輔助診斷
    6 遺傳算法 井滎俞經合子午流注、靈龜八法及八穴八法等時間針法
    7 貝葉斯網絡 中醫癥候研究,中醫專家診療系統構建
    8 小波變換 脈象、血流等客觀指標的信號,提取特征信息
    9 主成分分析 中醫癥候及中藥產品質量分析
    10 時間序列分析訥 益F 分析某疾病的預測和演變的時間序列
    11 孤立點分析 CT, ECT, MR等醫學圖像的分析
    2. 3. 4數據挖掘在針灸領域的應用
    目前數據挖掘技術正廣泛應用于針灸學領域,檢索2010年1月一2018年12月期間 發表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針灸學領域的數據挖掘文獻,發現研究更傾向于腌穴配 伍、優勢病種、針刺方法和臨床決策方面,其中臉穴配伍和優勢病種的研究占相當大 的比例。此外,數據挖掘技術也開始應用于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理論研究及針灸處方的 尋優設計等領域。見下圖2。
    2.3. 4. 1腌穴配伍
    臉穴配伍是針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研究有助于指導針灸醫生在臨床診療時選 取最優針刺穴對,故研究針對不同疾病的最佳穴位配對可極大提高針灸臨床的準確性 和高效性。譚惠娟閩等將檢索后納入的196篇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文獻運 用“針灸數據挖掘系統VI. 0”進行數據挖掘,發現“足三里+三陰交”“三陰交+內 關”分別在兩穴配伍項集中支持度、置信度最高,是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首選穴對。
    2. 3. 4. 2分析臨床優勢病種
    優勢病種的療效是數據挖掘在針灸學領域應用的重點,包括穴位搭配、刺法特點 等的規律總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優勢病種的研究屬消化系統疾病最為集 中,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胃皖痛、鼓脹、痞滿和呃逆等時“;神經 系統與感覺器官疾病占比也相當大,例如中風、三叉神經痛、頭痛和面癱等庇泗;肌 肉骨骼系統疾病,如痹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時;婦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旳。
    2. 3. 4. 3探尋不同針刺干預方法的特點
    數據挖掘在針灸學領域的應用還包括對不同針刺方法特點的知識發現泗。己有研 究人員對普通針刺、電針、火針、穴位埋線、穴位注射、放血療法等不同針刺方法進 行了數據挖掘,得出了相應的研究結果。
    2. 3. 4. 4建立臨床決策支持系統
    目前數據挖掘在針灸學領域的應用開始轉向于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任玉蘭 網等在針灸數據挖掘研究中引入循證醫學理念,提出循證決策和臨床工作模式,并最 終完成了包括數據預處理、診斷決策、用穴規律、針灸治療決策、系統輔助和結果輸 出等功能模塊為一體的系統,該系統的研發促進了針灸臨床決策模式由最初的經驗模 式發展更為可靠性更強的循證模式。
     
    圖2數據挖掘技術應用于不同針灸領域的分布
     
    2. 4信息管理系統
    2.4.1概念
    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IMS)伽多服 務于醫院及相關醫療平臺,能實現對醫院及醫院相關部門如患者資料系統、物力資源 甚至醫院財務等系統進行高效、準確地最優化管理,針對醫療活動時所產生的各種龐 大數據,進行采集存儲、處理提取、傳輸匯總等,最終完成加工和總結,并提供潛在 的、有價值的醫療信息與醫療資源。系統常常與現有的計算機技術、管理技術、工程 化技術、軟件技術、網絡優化算法技術等其他現代手段相結合。
    2.4.2在醫學領域的發展
    我國醫學數據信息化方面,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研究較晚,落后很多叩。憑借 數理統計和決策分析等手段,醫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研發適應于臨床醫 療研究的專業數據管理系統,有力地推動了臨床診斷和治療效率阿。目前國內醫院均 依據自身的優勢和基礎,構建專業臨床醫學數據信息管理系統,并廣泛在臨床研究實 踐中成功應用。例如上海英拜公司研發的醫學臨床研究系統,利用該系統可實現入選 對象的信息收集、病史監管、隨訪查閱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時,該系統平臺可以允許 復雜格式數據(如圖片及影像)的基本錄入,并具有導航和視圖分析模塊,支持功能 擴展、結構化定制,能滿足臨床人員對醫學信息的收集,科研人員對數據的統計兩方 面的個性化需求。此外,還有長沙思遠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研發的思遠科研病例管理分 析及隨訪系統刪,其對于病例的管理完整、規范,患者的隨訪也十分智能化,査詢檢 索功能靈活高效,并能做到直觀而實用的統計展示。患者的所有臨床相關數據可以從 醫院的HIS系統等相關平臺根據科研人員設置的條件篩選后電子導入。
    2. 4. 3在針灸領域應用現狀
    近年來信息管理系統在針灸學領域的應用逐漸廣泛,對于針灸學經典的傳承和臨 床研究成果的發展都起到了創新性的知識發現、規律總結的作用。隨著中醫藥數據井 噴式發展,信息管理系統在針灸領域的研究越來越龐大,但仍存在著以下亟待解決的 問題。
    2.4. 3. 1數據庫規模
    目前針灸數據庫的規模普遍不大,研究的出發點更多地只是在針灸處方、重要穴 位及名老醫家臨床經驗等方面,從所需的針灸古醫籍或針灸文獻中篩選出符合納排標 準的針灸處方及臉穴進行挖掘整理。但是,僅從一百至幾百個針灸處方中得出的穴位 配伍規律,從某種程度上看其價值十分局限,很難推廣到其他的病癥穴方中,只能作 為一種方法學上的有益嘗試。
    2. 4. 3. 2數據規范化
    針灸數據挖掘研究初期,由于數據庫缺少規范化,挖掘的知識規律不夠全面或不 夠準確。目前研究人員開始意識到數據規范化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幾千年前針灸古 醫籍的文字記載和數以百計的針灸古醫家的臨床經驗,這些數據某些時候仍缺乏統一 的標準。數據標準化過程中,若發生記錄的丟失、錯誤和不規范等,都將使結論可靠 性大打折扣。
    2. 4. 3. 2人才不夠全面
    醫學領域的數據挖掘是一個交叉學科,而針灸數據庫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研究,僅 僅依靠針灸學人才是不夠的。面對醫學大數據,需要相關計算機、數理統計或醫學信 息學相關專家的指導,并切實參與進來。在理解針灸學知識的基礎上,應對軟件的針 對性和適用性進行充分考慮,設計出符合針灸學數據特點的系統,提高挖掘的針對性 和有效性,兩者不僅要在形式上一致,更是內涵上的統一。
    2.4.4在針灸領域應用的前景
    中醫藥研究應用中引入數據挖掘技術,不僅能夠豐富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加速中 醫藥知識的更新和創新;更能對中醫學科學化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飛速發展 的現代醫學大環境下,針灸學的科學性、正確性因以其經驗為主的決策模式受到循證 醫學的挑戰,如何讓針灸學的臨床決策更有證據性是當代針灸研究人員亟需解決的問 題。通過引入現代醫學信息管理技術,研發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可實現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病案收集、處方分析、中藥辨證、預后隨訪等功能,這不僅能最大 程度保存名老中醫的優秀經驗總結,同時可高效、大規模的進一步進行經驗整理和數 據挖掘。
    2.5小結
    醫學大數據環境下,針灸領域的數據挖掘研究越來越集中,包括針灸古醫籍文獻 挖掘、名家醫案挖掘、臨床針灸數據挖掘等,其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有效性得到了臨 床研究的證實。挖掘領域從最開始的臉穴配對,發展到后來的優勢病種和干預方法研 究。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醫學信息學的不斷發展,未來針灸數據挖掘研究的重 點將會集中在針灸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從而實現針灸經驗傳承和臨床決策支持 的有機統一,轉而更好地服務于針灸臨床和科研。
    同時應該注意到,由于醫學數據的敏感性特點,涉及患者的隱私,需要研究人員 在處理醫學數據時,充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這不僅需要研究人員安全性敏感性意識 的提高,還需要高配置的數據挖掘軟件和系統平臺的支撐。因此,未來針灸學領域的 數據挖掘及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將會是多學科交叉化的研究,真正將針灸學和計算 機技術、數理統計做到形式和內涵的雙重統一。
    第三章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3.1系統的設計路線
    針對靳三針治療中風病診療流程和臨床信息,確定系統條目數,生成研發需求報 告書,開發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Jin's three needle treatment of strok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該系統包括用戶管理、入選對象管理、靳三針治 療中風病初始檔案建立、追蹤隨訪、信息查詢、信息統計、數據管理、數據同步、共 享平臺、系統設置9個模塊。以軟件模塊形式在各個靳三針技術推廣醫院和工作站進 行應用。
     
     
     
     
     
     
    1J
     
    圖3研究的技術路線圖
    3. 2系統的設計需求
    系統設計目的是實現靳三針治療中風病臨床數據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全面涵蓋靳 三針治療中風病臨床數據,包括靳三針處方、中醫證型、實驗室檢查等。將醫院信息 系統、電子病歷系統中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的臨床數據進行匹配和手工錄入,以供查詢 瀏覽、在線隨訪、安全保存等,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以圖片或表格的形式在系 統界面展示,并支持打印輸出等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從而發現 其潛在的、有價值的知識規律,這不僅可以傳承名老中醫的經驗理論,還能對現有針 灸知識進行理論擴充,并指導針灸醫生進行臨床決策。這些需求全部能在同一系統中 實現。
    3. 3系統的設計原則
    3. 3.1系統的實用性
    保證系統各項功能健全、完善,以滿足臨床及科研的不同需求;同時,系統構架 必須合理,刪繁去簡,更好的服務于系統用戶。本研究系統的研發是為了實現對靳三 針治療中風病數據的收集管理、統計挖掘分析、數據共享等功能。所以,系統構思時 要以這幾個功能模塊為主要框架。
    3.3. 2系統的安全性
    保證系統有高級別的安全保護機制,能對關鍵數據提供可靠保護,以防未經授權 的訪問、讀取和修改。必須防范網絡病毒傳播,可采取子網隔離和防火墻等安全控制 措施,保證系統安全運行。
    3. 3.3系統的可靠性
    保證系統可靠性,技術部分完善備份設計使系統能持續穩定運行,管理部分采用 高級別軟件,對系統進行實時監控發現故障;數據部分采用備份系統保證數據安全可 靠,權限方面相應的使用人員設置不同的操作權限。
    3. 3.4系統的可擴展性
    保證系統在總體設計上可擴展、易于擴充,采用開放式體系結構,使系統有適應 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這樣系統就能夠在變化環境下運行。同時系統采用開放式的數 據接口。
    3. 3.5系統的可操作性
    保證系統操作便捷。采用簡潔清晰的界面,靈活易學的使用方法。系統的研發是 為了解決臨床和科研中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的實際問題,所以必須保證系統友好且易操 作,這樣也能給系統技術人員對于系統的后期管理維護帶來方便。
     
    3.4系統的設計思路與框架
    3. 4.1系統整體設計框架圖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框架圖如圖4。將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及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中所 需的數據提取,形成靳三針治療中風病臨床數據庫。經過數據的脫敏、清洗、轉化形 成臨床數據倉庫。其中結構化數據可直接進行數據挖掘,非結構化數據需經過自然語 言處理后進行數據挖掘,最終通過統計模型的訓練、測試形成決策支持模塊。
     
    圖4系統整體設計框架圖
    3.4. 2系統設計、管理、開發、測試工具
    3. 4. 2. 1 '用戶程序 基于桌面程度安裝方式。
    3. 4. 2. 2設計工具
    應用程度建模:Rational Rose;
    數據庫和對象建模:Sybase PowerDesigner。
    3. 4. 2. 3開發工具
    界面開發:SWT, RCP;
    開發工具:Eclipse.,
    3. 4. 2. 4項目管理工具
    系統配置工具:Microsoft SourceSafe; 系統運行測試工具:LoadRunner、GT3000; 軟件開發版本控制工具:SVN; 項目規劃管理工具:Microsoft Project;
    3.4.3系統支撐平臺
    3. 4. 3. 1操作系統平臺
    數據庫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服務器平臺選擇UNIX操作系統或Windows Server 系列;應用服務器的操作系統:Windows Server系列;客戶端PC操作系統:Windows XP/Windows 7。
    3. 4. 3. 2數據庫平臺
    系統的數據庫:Mysql5. 0版本以上。信息管理系統的核心在于數據庫,數據的 處理等過程都在數據庫進行。這就要求系統數據庫必須具備高級別的安全性、可擴展 性、易操作性。保證用戶對數據的安全訪問,達到數據庫存儲能力較強、開放程度良 好且簡單便捷的實際需求。基于以上條件,故選用Mysql5. 0版本以上數據庫。
    3. 5系統研發流程
    3. 5. 1形成信息管理系統
    首先由項目的針灸學專家確定研發的靳三針信息管理系統的條目,根據針灸治療 中風病診療過程中的所產生的數據和診療的流程,建立最初的條目,再以問卷的形式 進一步篩選和補充,最終確定下來。確定條目后,開始生成系統設計的需求報告,并 反復論證,和相關計算機人員共同探討系統技術方面實現的可能性,最后完成系統的 研發報告書,由專業的計算機工程人員研發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系統包 含的模塊有以下幾個,包括用戶管理模塊、入選對象模塊、數據導入導出模塊、靳三 針治療中風病初始檔案建立模塊、數據同步模塊、數據共享模塊、統計模塊、系統設 置模塊。
    3. 5. 2建立數據庫
    數據庫的建立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創建數據庫、創建表結構,設置字段的屬 性。創建Access數據庫可自定義數據庫,先建立一個空的數據庫,保存在計算機的相 關文件路徑。創建完成數據庫框架后,則可開始在數據庫中繼續創建存放醫學數據的 表結構,包括字段名字、數據的類型、字段的大小等等。最終設置字段的屬性,字段 的屬性主要根據數據的類型來設置,包括字段的大小與格式兩種屬性,有文本型、數 字型、日期型等。
    3. 5. 3數據庫字段設計
    3. 5. 3. 1用戶信息
    包括用戶賬號、密碼、性別、聯系電話必填項,電子郵箱、醫院科室等可選項。
    3. 5. 3. 2患者個人基本信息
    包括住院號(數據進行脫敏處理、隱去患者真實姓名、住院號為入選對象唯一識 別號)、性別、出生日期、民族、籍貫、婚姻狀況、血型、聯系電話、家庭住址等。
    3. 5. 3. 3患者病歷信息
    包括個人史、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超聲檢查、影 像學檢查、用藥記錄用、量表評分等。其中患者的診斷、證型、舌質、脈象、中醫辨 證分型、是否口服中藥方劑、方藥名稱、靳三針處方主穴、配穴、其他針灸治療方法 等在數據進行字段設計時需格外注意。
    3. 5. 3.4患者隨訪信息
    包括隨訪次數日期、每次隨訪的日期、疾病診斷的增減、期間病情變化、治療后 反應。重點記錄量表評分的變化和靳三針辨證處方的增減配穴。
    3. 5. 3. 5信息查詢統計
    包括患者相關基本信息的統計,如年齡統計、中醫證型統計、實驗室檢查數據統 計,統計圖以折線圖、柱狀圖或餅狀圖等形式展現。同時,也可以統計圖表的形式對 某一個入選對象的固定具體指標進行長期隨訪的簡單顯示。
    3. 5. 4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管理系統字典的建立
    3. 5. 4. 1數據來源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來源于2012年1月一 2018年11月期間我院 針灸科和康復中心病房中風病患者的臨床數據,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住院期間病史信 息、醫囑信息、針灸治療、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量表評分等。從產生、存儲這 些數據的系統,如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醫囑系統、實驗室檢查系統、CT、MRI 等平臺中將所需數據導出,生成相應的EXCEL表格和文本TXT格式數據。每一個項目的 數據生成一個文件,并命名保存,如“血液分析”、“CT”等。
    3. 5. 4. 2數據類型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相關臨床數據形式多樣,有血壓、體溫、心率、血液分析、尿 分析、血生化等數量值,有表述療效、疾病轉歸等范圍值,有藥物名稱、靳三針處方 等描述性文本數據,還有CT、MRI等影像學檢查圖片多媒體數據。尤其對于針灸治療 中風病,會生成多種形式的數據,包括采用的不同針灸方法、腌穴、針刺時間、針刺 頻率、針刺療程和療效等。
    3. 5. 4. 3數據預處理
    將導出的數據進行規范化、脫敏化處理,隱去患者的真實姓名,將住院號作為其 唯一的識別條目。醫囑系統和輔助檢查系統導出的數據多以數量值和唯一確定名稱為 主,不需另外進行規范化處理,但HIS系統的數據多為文本形式,需要進行相應的預 處理。例如,病史信息中體格檢查會有腱反射亢進、腱反射(+)等多種描述,經規 范為“腱反射(+)” ;病理反射有未引出、沒有、無、未發現等多種描述,統一為 “(-)”;中醫辨證分型有腎陽虛、腎虛、腎陽虧虛等描述,經統一規范為“腎陽 虛”;舌質、脈象有脈弦滑描述,規范為“脈弦+脈滑”。
    第四章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實現
    4.1系統操作使用說明
    經過研究人員半年的系統研發和測試改進,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己初 步應用于臨床,目前匹配了 2012年1月一2018年11月期間我院針灸科和康復中心病 房中風病患者的臨床數據,并于2019年開始進行同步錄入。經實踐證明,系統達到 了設計要求,方便快捷、安全穩定,滿足了臨床和科研工作者對系統高效性和準確性 的需求。下面將詳細介紹、展示該系統的使用操作。
    4.1.1系統登錄界面
    系統以研究人員的實際需求為指導,操作簡單易行,用戶直接復制點擊網址即可 登錄使用,網址為:http://zhen. dream5u. com/zhenController. do?login
    登錄界面見下圖5-8。圖5為系統主界面,包括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登錄 口及8個靳三針二級工作站醫院平臺。點擊相關登錄口可進入中風病主界面,如圖6所 示,包括缺血性中風病、出血性中風病、康復評定,可根據需要點擊相應的板塊。目 前只匹配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中風病數據。進入登錄界面后,可輸入用 戶名和密碼登錄系統,進入主界面。依據權限設置管理員登錄、普通用戶登錄。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
     
     
    ◎ 金 ⑥
     
     
    圖5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系統主界面
     
     
    4.1.2系統主界面
    系統主界面(見圖8)包括兩個部分:左側的系統導航和右邊主要部分的應用中 心。左側導航條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信息、檢査信息、治療信息、量表測 試及隨訪情況,右邊主要部分為應用中心,展示中風病患者的相關數據,根據需要可 選擇調整界面數據的條目,10條、50條或20條,或者在界面下方進行翻頁。其中右 下角包括當前頁面的數據總數。應用中心功能包括:信息的查看、新增、修改、刪除
     
    和導出。用戶通過點擊系統左方展開的節點,可以在系統主界面打開相對應的界面。 通過該部分為每位入選對象建立唯一的靳三針治療中風病檔案。如果用戶已建立初始 檔案,單擊患者信息,可以查看檔案數據。
     
    圖8系統主界面
    4.1. 3功能模塊
    4.1.3. 1用戶管理模塊
    此模塊參與對象為系統的使用人員,包括針灸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主要提供新 增用戶、修改用戶和刪除用戶的功能。在錄入賬號、姓名、密碼等信息后,點擊添加 按鈕,新用戶添加成功。用戶名在系統是唯一的,不能重復。修改用戶時,從用戶修 改界面找到需要修改的信息,雙擊該信息,修改后點擊確認,即完成本次操作。也可 修改用戶密碼,見下圖9。刪除用戶時,從用戶刪除界面找到需要刪除的信息,雙擊 該信息,刪除后點擊確認,即完成本次操作。査找用戶時,可以通過賬號、姓名進 行用戶査找。
    修改— □ x
    湖fi入原密碼
    斷密碼: 密碼至少^個字符,最多]
    重転語:
    2"關閉
    圖9用戶修改密碼界面
     
    4. 1.3.2患者管理模塊
    用于為患者提供生成個人疾病檔案的功能。包括對患者信息的錄入、修改、刪除 和查找等。
    研究對象的錄入:入選對象基本信息、輔助檢查和醫囑信息可以通過醫院網絡科 工程師從醫院相應系統導出數據,生成EXCEL表格,經數據處理后直接導入系統。其 他文本數據如現病史、個人史等住院信息,需人工手動錄入,點擊錄入按鈕,當錄完 全部數據,點擊保存則錄入成功。見圖10。
    研究對象的刪除:從入選對象檔案的界面查找需要刪除的數據,點擊該記錄后再 點擊刪除,界面會彈出是否繼續執行本次操作的條框,點擊確定后完成本次操作。見 圖11。
    研究對象的查找:可以通過患者唯一的識別號即住院號進行查找。也可以進行某 一項目橫斷面資料的查詢,用戶可以根據某個中醫證型、某個年齡段或某個具體檢查 項的參考值,査詢輸入范圍內的系統中所有患者的數據資料。
    目應用中心
     
     
     
    出院日期
     
     
     
     
    圖10研究對象的錄入界面
     
    月禺者信息
    +錄入 區竊i x 瞬 •《導入 CSS
    1 /17 ? H °
    1 50#
     
    圖11研究對象刪除界面
    4. 1. 3. 3中風病患者個人檔案
    為每位入選對象建立唯一的中風病檔案,包括主訴、中醫診斷、西醫診斷、現病 史、家族史、既往史、用藥記錄、實驗室檢査、影像學檢查和量表評估等。功能包括 患者資料的增加、修改和刪除。
    基本信息界面,包括住院號、性別、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狀況、入院日期、入 院科室、血型、疾病診斷等。見圖12。
    體格檢査界面,包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四肢肌力及肌張力,生理反射及 病理反射等。見圖13。
    實驗室檢査界面,包括血液分析、生化全套、凝血四項、血脂4項、尿組合、大 便檢査、尿酸、高血壓五項。
    影像學檢査界面,包括頭顱CT\MRI、頸動脈、椎動脈彩超及心臟彩超等超聲類別 和項目,檢査時間、部位、面積,檢査所見描述及診斷意見。見圖14。
    住院治療界面,包括中醫治療:靳三針處方、隨癥配穴、中藥處方、中成藥及其 他中醫特色治療,例如頭皮針、腹針、穴位敷貼、耳針、拔罐等,也包括西醫藥物治 療。見圖15。
    中風量表管理界面,包括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臨床痙攣指數CSI評定量 表、Ashworth痙攣狀態量表、Rankin Scale (MRS)量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 (Barthel-Index) o 見圖 16。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
     
     
     
     
    角15反割
     
    CopyTightr州中醫菊大字鏑一IMB醫詵02014-2017
    圖13體格檢查界面
     
    admin was g應用中心 曲逛日0注硝
    直念■信念 * •»逅回
    (B4.aa)
    筋 X 454583 <9典 2833S3
    直修•字嗤直 住S! 年"87歲
     
     
    ? «KMR H« 針卻 ®S18« CT
    a •$93(3 彌 ttSEBlm? 2012-07-31 S
    P住鋭治療 雙區及放宼可見多發》I京tM匣度1® ■曲為11mm, E«R■可見蜩龍幅291?±邊齊満噸.?&^«gi3Em. £»««»*<.
    檢査所31 «BssaaB3gsiss5«M<6.腕里swiEir張.苗越ag*a*?s. as中茲無移e?.占罷5可處列b斤#»湮岌桁.■e^«)47*30mm. cni大
    亦 23HU.
    aswfliit 改««底方區及敦的冠多:S麗性W.左■內■化戲.角SKt性.彌澧性W 錨8?»51度5. ■議必■時電一駅匹.
     
    直聽訪記w 小針炙g
     
    圖14影像學檢查界面
     
    圖15住院治療界面
    vwa 目應用中心 om他H
    9■•値■ «ffi 0 WWW; 9^> Oitt»
    acttVAB 0"感”《 - MB O^KNUU^rwT-CSS
    fflM OfMt 0P<M». 7«« -
    。住l«岀療
    AlUMtit *
    ? Ashworths 平f切 0不IWf動,?»勁少于45變
    盹8分 55
    2Wg 上” o^a
    ?NiHssmaxwR鐵躋分
    ?Rankin Scale (MRS)” KUH2W) 0 W» SUK2W) o CR«
    ? effssm»csii?2 •tWZW) 0 Z own
    大<»2W) 0 -J- St^WaiJK 小 AR2W) O»K«»f?WlcT«fil?«
    直岀6WI況 RUK2W) 0 儉• J»«MW»(2W) o "E T«ttt
    PH訪記金 平J#?0M2W) 0 不K»Hj. "3^45* 上 R(2W) 0 74R
     
    圖16量表管理界面
    4. 1. 3. 4統計描述
    統計描述功能的設計包括中風病患者基本信息的統計,如年齡統計、中醫證型統 計、實驗室檢查數據統計等。統計以折線圖、柱狀圖或餅狀圖等形式展現。系統還包 括對中風病患者的相關量表的統計評估,例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根據其結 果進行健康測評,包括患者整體結果和具體各項分值。見圖17。
    通過對系統納入的中風病患者年齡的分布圖可以得出,中風病患者發病率高的年 齡段都為60-80歲,但男性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60-70歲,女性為70-80歲,且男 性患者的發病年齡峰值較女性偏小。中風病患者中醫證型分布圖可以得出,氣虛血瘀 型(41%)和風痰阻絡型(42%)占大部分,兩者比例相當;而陰虛風動型(6%)、肝 腎不足型(2%)、痰熱腑實型(2%)和肝陽暴亢型(1%)占少部分。見圖18-19o
    健康測評結果
     
     
    治療后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
    圖17治療結果健康測評
     
    ■女■男
     
    圖18中風病患者的年齡分布
     
     
    ■風痰阻絡 肝陽暴亢 ■痰熱腑實 ■氣虛血瘀
    ■陰虛風動 ■肝腎不足 ■其他
    圖19中風病患者的中醫證型分布
    4. 2系統特點
    4.2.1數據信息系統條目的確定
    由項目的針灸學專家確定研發的靳三針信息管理系統的條目,根據針灸治療中風 病診療過程中的所產生的數據和診療的流程,建立最初的條目,再以問卷的形式進一 步篩選和補充,最終確定條目,做到條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證了靳三針治療 中風病信息系統的實用型和可靠性。
    4.2. 2數據庫的可擴展性及安全性
    數據庫是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核心,因此數據庫的安全性高、容量 大、可擴展性強的系統是研發的關鍵。本系統選用高級別的安全保護機制,能對關鍵 數據提供可靠保護,保證系統安全運行。系統在總體設計采用開放式體系結構,使系 統有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
    4.2.3信息管理系統的兼容性和易操作性
    由于醫學領域的特殊性,醫學數據形式多樣紛雜,手動錄入存在較大困難,耗時 耗力,也增加了數據混亂及錯誤的可能性,還有影像學資料等數據含圖片形式,不適 合手動錄入,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靳三針系統時需要兼容目前醫院HIS系統、醫囑系 統、輔助檢査系統等。同時,由于使用者為針灸醫生和相關科研人員,不是計算機人 員,該系統界面友好,操作簡易。
    4. 3成果轉化
    本研究為國內外首個針對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實現了對靳三 針治療中風病患者臨床資料的信息化管理。經過申請、論證,目前己取得具有獨立自
    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如圖20所示。
     
    證書號:軟著登字第3594956號 軟件 名稱: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
    [簡稱:中風病管理]
    VI. 0
    著作權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開發完成日期:2017年10月10日 首次發表日期:2017年10月10日 權利取得方式:原始取得 權利范圍:全部權利
    登 記 號:2019SR0174199
     
     
     
    圖20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
    第五章臨床研究
    5.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過對中風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調查,探討中風病患者實驗室檢 查指標,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肌酸激酶、血小板總數、尿酸、總蛋白、葡萄 糖、血漿纖維蛋白原、同型半同胱氨酸、肌酹、總膽固醇等與中醫證型間關系,為中 風病的中醫辨證分型提供客觀依據,對臨床中風病的預后評估提供一定的參考。
    5.2研究對象
    所有資料均來源于本研究研發的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系統數據,該系統已收集符合 條件的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間本院針灸科和康復中心明確診斷為中風病的 住院患者臨床資料,共1140例。
    5. 3研究標準
    5. 3. 1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起草制訂《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 與《中醫內科學》(上海科技出版社)。
    5. 3. 1. 1中醫診斷標準
    主癥:偏癱、言語騫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次癥: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急性起病,發 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 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分期:急性期:發病2周以內,中臟腑最長至1個月;恢復期:發病2周至6個 月;后遺癥期:發病6個月以后。
    5. 3. 1.2中醫證候診斷
    主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審或不語,偏身麻木。
    風痰阻絡證兼癥:頭暈目眩、痰多而黏。舌脈象: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弦滑。
    肝陽暴亢證兼癥:眩暈頭痛、面熱耳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脈 象: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痰熱腑實證兼癥:腹脹、便干或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脈象:舌質暗 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弦滑而大。
    氣虛血瘀證兼癥: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澹、手足腫 脹。舌脈象: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
    陰虛風動證兼癥: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脈象:舌質紅絳、少苔或 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5. 3. 1. 3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與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 血管病防治指南》進行診斷。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腦梗塞(動脈粥樣硬化 性血栓性腦梗塞、腦栓塞)、腔隙性梗塞。同時參照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進行診斷。
    5. 3. 2納入標準
    符合中風病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診斷標準,并且以腦血管疾病編碼為西醫第一診 斷,中醫診斷為中風病,且具有資料完整的病歷。
    5. 3. 3排除標準
    不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和資料不完整患者。
    5. 4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 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數土標準差(X土S)表 示。所有數據均先進行正態性檢驗,若符合正態分布,則兩組均數間差異比較采用獨 立樣本t檢驗,兩組以上均數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選擇單因素方差分析時先 進行方差齊性檢驗,若方差齊,選擇Bonferroni檢驗,進行均數間兩兩比較;若方 差不齊,選擇Dunnet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戶值小于0-05時認為有統計學意 義。
    5. 5研究結果
    本研究收集了 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間我院針灸科和康復中心明確診斷 為中風病的住院患者臨床資料,共1281例。經嚴格篩選后排除141例,排除辯證分 型不屬于中風病證型85例和中醫證型所占比例低于5%的病例,包括肝陽暴亢型7例 (VI%),痰熱腑實型21例(1.64%),肝腎不足型28例(2.19%)。最終符合納入研 究患者共1140例。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5. 5. 1患者一般資料
    表3中風病患者不同證型性別構成
    中醫證型 人數 性別
    氣虛血瘀 530 (45.50%) 270 260
    風痰阻絡 533 (46. 75%) 370 163
    陰虛風動 77 (6. 75%) 43 34
    中風病患者不同中醫證型性別構成分析:1140例中風病患者中,氣虛血瘀型共
    530例(45.50%),風痰阻絡型533例(46.75%),陰虛風動型77例(6.75%)。男性患
    者中,氣虛血瘀型共270例,風痰阻絡型370例,陰虛風動型43例;女性患者中氣 虛血瘀型260例,風痰阻絡型163例,陰虛風動型34例。經卡方檢驗得出:x'=38. 336, ^<0. 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中風病患者不同性別其證型分布存在顯著性差 異。
    表4中風病患者不同證型年齡構成
    中醫證型 n x±s F P
    氣虛血瘀 530 66. 99±12. 89®®
    風痰阻絡 533 65. 86+12. 37® 9.066 0. 000
    陰虛風動 77 72. 30±9.65
    注:①/>0.05;②/>0.01;③PV0. 01
    不同證型年齡構成情況分析:氣虛血瘀型患者共530例,年齡均數為(66. 99± 12. 89);風痰阻絡型患者533例,年齡均數為(65. 86±12.37);陰虛風動型患者77 例,年齡均數為(72.30±9.65)。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間各組數據方差齊
    (Levene Statistic=2. 989, 40. 051>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F=9. 066, 40.000V0. 01)。經Bonferroni檢驗:氣虛血瘀型與風痰阻絡型兩組 間無顯著性差異(P=0.425>0.05),氣虛血瘀型與陰虛風動型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
    (^=0. 00K0.01);風痰阻絡型與陰虛風動型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00V 0. 01)o
    5. 5.2中醫證型與實驗室檢査指標
    5. 5.2. 1紅細胞計數情況比較
    表5不同證型患者紅細胞計數情況
    中醫證型 n x±s F P
    氣虛血瘀 530 4.31 + 0. 59®®
    風痰阻絡 533 4.43±0. 58® 8.662 0. 000
    陰虛風動 77 4. 20 ±0. 63
    注:①P<0. 01; ®P>0. 05;③/<0.01
    不同證型紅細胞總數情況分析:氣虛血瘀型患者530例,紅細胞總數均數(4. 31 ±0.59);風痰阻絡型患者533例,紅細胞總數均數為(4. 43±0, 58);陰虛風動型患 者77例,紅細胞總數均數為(4. 20土0.63)。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間各組數 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 = O. 229, P=Q. 796>0.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有顯 著性差異(尸=&662, e0.000V0.01)。經Bonferroni檢驗:氣虛血瘀型與風痰阻 絡型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40.002V0.01),氣虛血瘀型與陰虛風動型無顯著性差 異(片0.378>0.05);風痰阻絡型與陰虛風動型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片0.004V 0. 01)o
    5. 5. 2. 2血紅蛋白量情況比較
     
    表6不同證型患者血紅蛋白量情況
    中醫證型 n x±s F P
    氣虛血瘀 530 124. 00±16. 88®®
    風痰阻絡 533 127. 98±16. 03® 9. 597 0. 000
    陰虛風動 77 122.25±16. 65
    注:①PV0. 01;②P>0. 05;③PV0. 05
    不同證型血紅蛋白量情況分析:氣虛血瘀型患者530例,血紅蛋白量均數(124. 00 ±16.88);風痰阻絡型533例,血紅蛋白量均數為(127.98±16, 03);陰虛風動型患 者77例,血紅蛋白量均數為(122.25±16.65)。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間各 組數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 = 0. 068, 40. 934>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 有顯著性差異(尸=9. 597, 40. 000V0. 01)。經Bonferroni檢驗:氣虛血瘀型與風 痰阻絡型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CO.OOOVO. 01),氣虛血瘀型與陰虛風動型無顯著 性差異(41.000>0.05);風痰阻絡型與陰虛風動型間有顯著性差異(40. 013V 0. 05)o
    5. 5.2.3肌酸激酶情況比較
    表7不同證型患者肌酸激酶情況
    中醫證型 n x±s F P
    氣虛血瘀 530 74. 94±62. 18®®
    風痰阻絡 533 82. 02±57. 60® 3. 745 0. 024
    陰虛風動 77 65. 19±42. 63
    注:①P=0. 05;②只>0. 05;③P<0. 05
    不同證型肌酸激酶情況分析:氣虛血瘀型患者530例,肌酸激酶含量均數(74. 94 土62.18);風痰阻絡型533例,肌酸激酶含量均數為(82. 02±57, 60);陰虛風動型 患者77例,肌酸激酶均數為(65. 19土42. 63)。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間各組 數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 = O. 919, P=Q. 399>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有 顯著性差異(Q3. 745, P=0. 024<0.05)o經Bonferroni檢驗:氣虛血瘀型與風痰 阻絡型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40.05),氣虛血瘀型與陰虛風動型無顯著性差異(P =0. 175>0.05);風痰阻絡型與陰虛風動型間有顯著性差異(F=0. 019V0. 05)。
    5. 5. 2. 4其他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8不同證型患者其他相關實驗室指標情況
    相關檢驗指標 氣虛血瘀型 風痰阻絡型 陰虛風動型 F P
    血小板總數 259. 73±101.40 255. 50±72.51 255. 53±77. 73 0. 331 0.718
    尿酸 356. 92±98, 52 355. 55 + 102. 85 345. 18±93, 83 0. 461 0.630
    總蛋白 6& 61±5.22 6& 52±5. 15 68. 84土5?23 0. 147 0. 863
    葡萄糖 5.85 + 1.67 5. 79±1.59 5. 92 + 1.74 0. 309 0.734
    血漿纖維蛋白原 0. 036±0. 125 0. 285 土 0.219 0. 292 + 0. 231 0. 927 0. 396
    同型半胱氨酸 11. 11±6.47 11.33 + 5.38 11.55 土 4. 02 0. 304 0. 738
    肌酹 82. 68 ±47. 45 83. 086 + 29.43 80. 23 ±29. 90 0. 182 0.834
    總膽固醇 4.09±1.03 4. 16 + 1.29 4. 11±1.03 0. 469 0.626
    不同證型中風病患者其他實驗室指標情況分析:
    血小板總數:氣虛血瘀型均數(259. 73±101.40),風痰阻絡型均數(255. 50土 72.51),陰虛風動型(255.53±77.73)。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各組數據方差 齊(Levene Statistic = l. 361,片0. 257>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無顯著性差 異(F=0. 331, P=0. 718>0. 05)o
    尿酸:氣虛血瘀型均數(356.92土98. 52),風痰阻絡型(355.55土 102. 85),陰 虛風動型(345. 18±93.83)。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各組數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0.453, P=0. 636>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F= 0. 461, P=Q. 630>0. 05)o
    總蛋白:氣虛血瘀型均數(6& 61±5, 22),風痰阻絡型均數(68. 52±5, 15),陰 虛風動型均數(68. 84土5. 23)„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各組數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 = 0. 012, 40. 988>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尸= 0. 147, 40. 863>0. 05)。
    葡萄糖:氣虛血瘀型均數(5.85±1.67),風痰阻絡型(5. 79±1.59),陰虛風動 型均數(5.92 土 1.74)。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各組數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 = 0. 803, P=Q. 448>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尸= 0. 309, P=0. 734>0. 05)o
    血漿纖維蛋白原:氣虛血瘀型均數(0.036±0. 125),風痰阻絡型均數(0. 285土 0.219),陰虛風動型(0. 292土0.231)。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各組數據方差 齊(Levene Statistic=0. 958, P=0. 384>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無顯著性差 異(尸 =0.927, Q0. 396>0. 05)。
    同型半同胱氨酸:氣虛血瘀型均數(11.11±6. 47),風痰阻絡型均數(11.33± 5.38),陰虛風動型(11.55±4.02)。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各組數據方差齊
    (Levene Statistic=0. 392, P=0. 676>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尸=0. 304, P=0. 738>0. 05)o
    肌酹:氣虛血瘀型均數(82.68±47.45),風痰阻絡型(83. 086±29. 43),陰虛 風動型(80.23±29.90)。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證型各組數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 = l. 013, P=0. 363>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尸= 0.182, P=0. 834>0. 05)o
    總膽固醇:氣虛血瘀型(4.09土1.03),風痰阻絡型(4. 16±1.29),陰虛風動型 (4. 11±1. 03)o經單因素方差分析:各組數據方差齊(Levene Statistic = 1. 622, 片0. 198>0, 05);三組間均值總體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尸=0. 469, P=0. 626>0. 05)。
    5. 6結果分析
    5.&]中醫證候分析
    現代中風多指內傷病證的類中風,是一類以腦部缺血性或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 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多因氣血逆亂從而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 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為主要 臨床表現,并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之特點。本病病因較為繁雜,歸 納起來有六類:虛,包括陰虛、氣虛;火,包括肝火、心火;風,包括肝風、外風; 痰,包括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阿。
    從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140例中風患者風痰阻絡型占大部分,氣虛血瘀型其 次,說明痰濁、血瘀兩個證素在中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對痰與中風的關系 認識較早,《素問》記載“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明確指出肥人多痰 者或嗜食膏梁厚昧滋生痰者,易導致中風。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認為“半身不 遂,大多率痰”,謂中風乃“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首次提出中風從痰論治 學說。經過近千年的不斷完善深化,目前在發病機理、治療方法及預后轉歸等方面都 對中風痰證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853 o
    《內經》奠定了中風血瘀致病理論,后世醫家多以血瘀闡述中風發病。如巢元方 曰“風濕客于半身……使氣血凝澀,不能潤養……則成偏枯”;《東垣十書》提到“中 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近代醫家在前人基礎上進行了歸納總結,任繼學 等陶觀察了 1637例中風病患者診治過程,得出中風病發病核心在于瘀血阻滯、血脈 不暢,血瘀是導致中風發病的關鍵因素。根據現代醫學理論,缺血性、出血性中風均 存在不同程度血瘀證阿,血瘀是中風關鍵致病因素。八十年代己有研究證實,腦血管 患者會出現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粘稠度增強、血流量減少及微循環障礙等引起腦梗 塞,而腦實質內形成凝血塊并有腦血液循環障礙則出現出血性中風,根據“離經之血 即為淤血”理論其屬于血瘀網。
    本研究中醫證型中“痰”和“血瘀”的占比,同時印證了 “痰瘀”理論。《奇效 良方》中記載:“血壅不流……津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痰瘀。”董漢良述:“痰滯 則血瘀,血瘀則痰滯”。根據現代理論解釋,血液流變學改變及微小血管血栓形成的 基本原因,增多的血中異物如組織因子等乃人體津液所化,是中醫所說的血中之“痰 濁”。這種痰濁在形成血瘀上起了重要作用,瘀血之形成多為血中痰濁所致。如腦血 栓形成,由于組織因子進入血液,或動脈粥樣硬化斑脫落形成血栓,阻塞了部分腦血 管而發病。對此主張痰瘀并治,且尤為重視化痰,因為化痰起到了祛除血中異物的作 用屈。
    綜上所述,痰瘀是中風重要病機。在中風病治療方面,可在基礎治療方案上加祛 痰化瘀類方法,同時要兼顧風痰及血瘀的輕重程度和兼夾證,在臨床上給予個體化治 療。
    5. 6. 2中醫證型與性別年齡關系
    年齡與性別是與缺血性中風密切相關但無法干預的危險因素。由上述統計描述推 斷可知,本研究納入的1140例中風病患者中,男性發病率明顯多于女性,約占總體 的59.91%o對中風患者年齡分布可以看出,不同性別高發病年齡段都為60-80歲,但 男性患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60-70歲,女性為70-80歲,男性的發病年齡峰值較女性 提前,50歲以下年齡段男性發病率遠遠大于女性(見圖18),這個發現符合現有研究 結論,在青年人中女性腦卒中的發病年齡小于男性,這可能與男性過高的吸煙、飲酒 比例及體內雌激素水平相對較低有關恥加。
    不同性別中醫證型分布也存在顯著性差異,男性患者中風痰阻絡型最多,共370 例(54.17%),氣虛血瘀型次之,共270例(39.53%);而女性患者中,氣虛血瘀型最 多,共260例(56.89%),風痰阻絡型次之,共163例(35.67%)。說明中風病患者痰 證素多見于男性,氣虛、陰虛證素多見于女性。對不同中醫證型年齡構成進行單因素 方差分析發現,氣虛血瘀型患者年齡均數為(66. 99±12.89),風痰阻絡型為(65.86 ±12.37),陰虛風動型為(72.30±9.65)。陰虛風動型患者年齡與氣虛血瘀和風痰阻 絡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陰虛患者的年齡普遍偏大,這可能與中青年多嗜食肥甘 厚味、性情比較急躁,而老年人體質多偏虛有關昭,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從而導致 中風。臨床多表現多伴有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苔少或 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5. 6.3證型與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
    不同證型患者紅細胞計數情況分析,氣虛血瘀型患者紅細胞計數均數為(4.31 土 0. 59),風痰阻絡型(4.43±0.58),陰虛風動型(4.20土0.63)。風痰阻絡型分別與 氣虛血瘀型和陰虛風動型存在顯著性差異(e0.002V0.01; Q0.004V0.01),風 痰阻絡型患者紅細胞計數偏高。不同證型患者血紅蛋白量情況分析,氣虛血瘀型患者 血紅蛋白量均數為(124.00±16. 88),風痰阻絡型患者血紅蛋白量均數(127. 98土 16.0),陰虛風動型(122.25±16.65)。風痰阻絡型分別與氣虛血瘀型和陰虛風動型 存在顯著性差異(40.000V0.01; P=0. 013V0.05),風痰阻絡型患者血紅蛋白量 普遍偏高。
    中醫素有“痰瘀同源”之說,認為病理狀態下,津液溢出常道成痰。若內外病邪 引起機體血行失常、血流瘀阻,會導致血液生理功能不良或完全喪失而變為痰濁,痰 濁既成,又可妨礙血流的正常運行。因此,不少學者認為血液流變學異常可能是中醫 痰濁的本質之一附剛。紅細胞為血液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紅細胞大部分由血紅蛋白 組成,兩者含量偏高會出現體內津液的增加,痰的生成源于體內的氣血津液,從而導 致痰來源增加。這與上述統計得出的結論相符合,提示風痰阻絡型中風病患者的紅細 胞計數和血紅蛋白量較其他證型偏高。“痰瘀同源”理論也印證了前文論述的“痰瘀 同治”的重要性。
    5. 6. 4證型與肌酸激酶
    上世紀90年代,己有醫學者研究肌酸激酶腦型同工酶(CK-BB)在中風診斷中的意 義,發現肌酸激酶(CK)及其腦型同工酶是診斷中樞神經病損敏感特異的指標冏。國 內外研究發現,針對不同腦血管病變CK-BB活性也有差別,其不僅與腦梗塞灶大小關 系緊密,還與病變分期相關陶。經證實在中風急性期尤其是前3天內,患者CK活性 增強,以CK-BB更顯著削。CK和CK-BB存在于腦細胞中,常因其受損而被釋放進入血 清和腦脊液中,故當腦血管障礙腦細胞受損時,血清和腦脊液中CK和CK-BB的活性 會有不同程度增加。
    目前對于研究肌酸激酶及其腦型同工酶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研究幾乎沒有,根據本 次研究,對不同證型患者肌酸激酶情況進行分析:氣虛血瘀型患者肌酸激酶含量均數 為(74. 94±62, 18);風痰阻絡型均數(82. 02 + 57. 60);陰虛風動型均數(65. 19 + 42. 63)o風痰阻絡型與陰虛風動型間有顯著性差異(40.019V0. 05),風痰阻絡型 患者的肌酸激酶含量較其他證型偏高。
    5. 6. 5不足與展望
    第一,目前該系統收集的靳三針治療中風病數據都為本院患者資料,存在病源單 一的缺陷,下一步擬納入靳三針療法二級工作站的中風病患者資料,做到多中心、大 樣本。第二,中醫證型的判斷來源于不同針灸臨床醫生,沒有經過統一培訓,可能存 在偏差,導致統計結果不夠精確。第三,由于精力有限,未對系統收集的現有全部資 料進行全方位的挖掘整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地區、吸煙飲酒史等,治療信息如靳 三針組方、其他針灸療法等,CT、MRI影像學信息等,項目組成員下一步將在這些方 向進行深層次研究。
    第六章討論
    本研究針對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病大數據環境下進行數據挖掘分析的要求,運用 計算機技術和醫學信息學,將靳三針治療中風病臨床數據進行信息化管理,研發能貼 合臨床并做到數據共享的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可實現靳三 針治療中風病病案收集、處方分析、中醫辨證、觀察隨訪等功能,用以對靳三針治療 中風病數據提供多維度、多層面的分析和展示。經過研究人員研發、測試和改進,靳 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已初步應用于臨床,目前匹配了 2012年1月一2018年 11月我院針灸科和康復中心病房中風病患者的臨床數據,并于2019年進行同步錄入。 經實踐證明,系統達到了設計要求,方便快捷、安全穩定,滿足了臨床和科研工作者 對系統高效性和準確性的需求。
    6.1系統研發的目的和意義
    6.1.1醫學數據共享
    本研究研發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利用該系統可對靳三針治療中風病 數據進行收集、管理、查詢瀏覽、在線隨訪、統計分析、輸出打印等,并以軟件模塊 形式在各個靳三針技術推廣醫院和工作站進行應用,從而達到數據共享的目的。不僅 更好地服務于基層醫院的針灸臨床人員,同時收集來自多中心的中風病樣本,使下一 步的數據挖掘有更好的論證性和全面性。
    6. 1.2靳三針理論的傳承
    靳三針療法是靳瑞教授在長期針灸臨床實踐和充分吸取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的基 礎上,創立的主要以三個穴位為處方的針灸治療方法,其療效顯著,應用廣泛,影響 深遠,是嶺南針灸的一面旗幟。該系統可實現靳三針治療中風病病案收集、處方分析 功能,以統計圖表的形式展現其隱藏的知識規律,從而最大程度地保存靳三針治療中 風病的臨床數據并傳承其優秀經驗;同時,也可通過數據挖掘技術發現名老中醫針灸 臨床數據潛在的規律。
    6.1. 3中風病大數據挖掘
    信息技術的出現為醫學大數據的管理帶來了巨大便利,信息化管理可以使醫學數 據更集中化、準確化、高效化,通過挖掘、整理、分析發現其潛在規律。例如,收集 中風病患者的臨床數據,按年齡、地區、證型等方面統計,可以使臨床醫生明確人群 易發生中風的年齡段、所在區域、中醫證型或某個范疇的實驗室檢查指標等,從而有 針對性的指導臨床,并為下一步針灸臨床決策系統的研發提供平臺和數據的支撐。
    6.2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不足
    6. 2.1數據準確性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關鍵在于數據的準確性,如果出現數據錯誤或 不能及時更新,那么統計分析結果將毫無意義。因此要求研究人員嚴格保證錄入數據 的準確性和同步性,這樣才能達到項目設計最初對靳三針系統數據分析準確而高效的 要求。
    6.2.2功能模塊
    由于時間精力有限,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各個功能模塊不夠完善,還 可以增添一些功能來使系統更加結合實際,運用效果更加明顯。如添加預警模塊,對 患者某個值超出預定范圍做出提醒,有針對性的對中風再發進行預防。
    6. 2. 3后期維護
    由于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存儲有限,當數據庫中的數據過多而 無法及時清理時,容易導致系統卡頓,從而影響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使用。因此在以 后的工作中要及時進行系統維護,清除緩存數據,保證系統流暢運行。
    6. 2. 4版本更新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系統操作環境的更新在不斷進行,操作平臺、編 寫語言、數據庫等也在不斷升級,結合實際情況,對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 進行版本更新十分必要。
    6. 3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前景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作為國家重點專科協作組的方案,在全國10家大型綜合性醫院 及8個靳三針療法二級工作站進行技術推廣,對穴位選擇、辨證取穴、針刺深度、進 針角度、手法頻率、刺激量大小及治療時間等進行客觀的針刺手法量學評價,獲得科 學、價值高的靳三針治療中風的臨床證據,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可推廣應用的操作 技術規范。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采用統一的軟件設計格式錄入,避免了手 工錄入的隨意性和遺漏混亂現象,實現了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的數字化存儲和有序 管理,利于長期保存和隨時查詢。本系統包含了數據的收集、處理、瀏覽、統計、挖 掘、整理、輸出和打印等功能,更加智能化和功能一體化。同時本系統針對的用戶為 臨床科研人員,界面友好、簡單實用、可兼容性強,易于維護。
    本系統完善后,將數據庫、挖掘技術及信息管理系統集為一個平臺,目的在于將 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學術經驗運用進行數據信息化管理,探討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及數 據挖掘信息化管理新模式。這不僅能幫助針灸人員,從針灸大量數據中發現知識總結 規律,同時可最大化地保留針灸老中醫的優秀經驗。未來本系統將在八個三針療法 二級工作站應用,實現數據共享,具有戰略推廣意義和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結 語
    本研究目的為研發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利用該系統可對靳三針治療 中風病數據進行收集、管理、查詢、隨訪、統計、輸出等,并以軟件模塊形式在各個 靳三針技術推廣醫院和工作站進行應用。經過研究人員的研發、測試和改進,靳三針 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初步應用于臨床,目前匹配2012年1月一2018年11月我院 針灸科和康復中心病房中風病患者的臨床數據,并于2019年開始同步錄入。經實踐 證明,系統達到了研發設計要求,方便、快捷、安全、穩定,滿足了臨床和科研工作 者對系統高效性和準確性需求。
    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的關鍵在于數據,如果出現數據不準確或沒有及 時更新,那么統計分析的結果將毫無意義。因此,我們要嚴格保證錄入數據的準確性 和同步性,這樣才能達到對靳三針系統數據分析準確而高效的要求。由于時間和精力 有限,靳三針治療中風病信息管理系統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系統的功能模塊不夠 全面等。另外要注重系統的維護和更新,及時清除緩存數據,保證系統流暢運行,有 必要時進行版本更新。
    同時對本系統納入的1140例靳三針治療中風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初步的統計 分析,探討中風病患者部分實驗室檢查指標與中醫證型間關系。研究的初步結論:中 風病患者中醫證型中“痰”和“血瘀”兩個證素占比最高,符合中風病機“痰瘀”理 論;風痰阻絡型患者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較其他證型偏高,符合中醫理論“痰 瘀同源”,提示臨床上“痰瘀同治”的重要性。同時,風痰阻絡型與紅細胞計數、血 紅蛋白、肌酸激酶含量存在明顯相關性,這對中風病中醫證型的判斷及預后具有重要 提示作用。同時在中風病治療方面,可在基礎治療方案上加化痰類方法。
    參考文獻
    [1]裴景春,王穎•中醫針灸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6: 112.
    [2]田同良,李玲,位夢霞.基于數據挖掘方法分析治療中風病方劑用藥、配伍規律及病機[J].中 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 16 (05): 543-547.
    [3]王隴德,劉建民,楊弋等.《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概要[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8, 15 (11): 611-617.
    [4]彭增福.靳三針療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岀版社,2000.
    [5]莊禮興.靳瑞學術思想及靳三針療法經驗集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6]余瑾.靳瑞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傳承暨顫三針治療帕金森病的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 2006.
    [7]袁青,劉龍琳,沈秀進,等.論“靳三針”學術內涵[J].中國針灸,2014, 34 (07): 701-704.
    [8]李艷芬,曾德毅,莊禮興.“靳三針”的組方規律辨析[J].針灸臨床雜志,2006(10): 35-36+66.
    [9]袁海斌,李理,成蓮英,等•“靳三針”治療腦癱患兒智力障礙86例臨床分析[J].中醫兒科雜 志,2008 (05) : 44-47.
    [10]姚滔濤,許能貴,汪敏,等.靳三針及經顱磁刺激治療血管性癡呆療效觀察[j].r州中醫藥大 學學報,2018, 35 (04) : 659-663.
    [11]鮑超.補腎健腦針法治療肝腎不足型小兒腦癱療效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03): 206-209.
    [12]吳思平,姜桂美,鄒雅琴,等.針刺配合手法被動牽張運動治療對不同證型痙攣型腦性癱瘓的 療效[J].中國臨床康復,2004 (30): 6666-666&
    [13]徐木林.中風之古與今[J].遼寧中醫雜志,1996 (06) : 253-254.
    [14]李春紅,李衍濱.中風病中醫研究概況[J].陜西中醫,2003 (02): 186-18&
    [15]周岳君,姚海清.中風病因學探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 (07) : 24-26.
    [16]郝軍,田永衍,嚴世蕓,潘華信.孫思邈“凡中風多由熱起”淺析[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25 (02) : 20-22.
    [17]周仲瑛.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04-306
    [⑻Ng SS, Hui-Chan CW. Contribution of ankle dors i flexor strength to walking endurance in people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93(6): 1046-1051.
    [19]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3: 202-20&
    [20]李靜銘,趙倉煥.陰經穴治療中風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2 (03): 54-56.
    [21]楊海濤,莊禮興,劉悅.穎三針配合攣三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 33 (10) : 889-892.
    [22]趙俊,李樹人,宋文閣.疼痛診斷治療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 876.
    [23]Pertoldi S, Di Benedetto P. Should-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A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J]. Eura Medi-cophys, 2005, 41: 283—292.
    [24]Albrecht PJ, Hines S, Eisenberg E, et al. Pathologic alterations of cutaneous innervation and vasculature in affected limbs from patients with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J].Pain, 2006, 120 (3): 244-266.
    [25]王茂斌•腦卒中的康復醫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53-354.
    [26]Kond I, Hosokawa K, Soma M, et al. Protoeol to prevent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1, 82 (8): 1619-1623.
    [27]林涵,莊禮興,賀君.靳三針療法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征隨機對照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 報,2012, 29 (04): 389-391+401.
    [28]李均平,莊禮興,賀君.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系統評價[J].針灸臨床雜志,2016, 32 (11): 66-72.
    [29]陳藝.穴位注射靳氏肩三針治療肩周炎96例一附電針治療96例對照[J].浙江中醫雜志,2005, 40 (12): 52&
    [30]張雷,姚正業•“靳氏肩三針”與“傳統肩三針”臨床療效比較后的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 1998, 14 (1): 1.
    [31]鄭誠東,蔣建章,劉梅仕.臨床神經病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59.
    [32]陳興華,賴新生.針刺治療中風性假性球麻痹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理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 學報,2005 (05): 31-34.
    [33]江鋼輝,李湘力.靳氏舌三針治療中風運動性失語癥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07): 5-6.
    [34]廖穆熙,黃麗軍,曾訪溪,等.靳三針治療中風后假性球麻痹的Meta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 2017, 28 (12): 3023-3030.
    [35]Tharwani HM, Yerramsetty P, Mannelli P,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J]. Curr Psychiatry Rep, 2007, 9(3): 225-231.
    [36]王少石,周新雨,朱春燕.卒中后抑郁臨床實踐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卒中雜志,2016, 08: 685-693.
    [37]蒙迪.TST評估電針對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影響的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38]莊子齊,王朝榮.“智三針”配合點穴按摩治療中風后抑郁癥[J].中國針灸,2004, 11: 62-64.
    [39]姚舜,姚鳳禎.電針額區臉穴治療中風后焦慮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 04: 35-37.
    [40]魏燕瑩,唐純志,古玉梅,等.靳三針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J].遼寧中醫 藥大學學報,201& 20 (12): 69-72.
    [41]Meguro K. Behavioral neurology in language and aphasia: from basic studie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Acta Med In-dones, 2012, 44 (4): 327-334.
    [42]Dickey L, Kagan A, Lindsay M, et al. Incidenc and profile of inpatient stroke-induced aphasia in Ontario, Canada[J]. Arch Phys Med Rehabi1, 2010, 91: 196-202.
    [43]Engelter S, Gostynski M, Papa S, et al. Epidemiology of aphasia attributable to first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06, 37: 1379-1384.
    [44]Pedersen PM Jorgensen Hs, Nakayama H, Raascha Ho. Aphasia in acute stroke: incidence, determinants, and recovery[J]. An Neurol, 1995, 38: 659-666.
    [45]韓德雄,張鶯.失語癥及舌三針治療機理淺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 38 (04): 470-472.
    [46]賀偉平.腸三針電刺激治療中風后便秘的臨床療效觀察[D].成都中醫藥大學,2009.
    [47]官友敏,劉茜言,徐藝文,等.近8年“靳三針”療法文獻計量學特征分析[J].河南中醫,2019
    (02) : 275-279
    [48]王崇駿.大數據價值期望探討[J].大數據,2017, 3 (04) : 91-103.
    [49]黃秀容,袁青,羅秋燕,等•靳三針頭穴留針結合認知知覺障礙訓練治療小兒精神發育遲緩臨 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5, 35 (07) : 651-656.
    [50]薩師煩,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1]朱勝堅.當前醫學數據庫發展的若干熱點[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8 (07): 29-32.
    [52]Nadkarni PM, Brandt CA, Frawley S,et al. Managing attribute-value clinical trials data using the ACT/DB client-server database system[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1998, 5 (2): 139-151.
    [53]Nadkarni PM, Brandt CA. Data extraction and ad hoc query of an entity-attribute-value databa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1998, 5 (6): 511-527.
    [54]Marenco L, Tosches N, Crasto C, et al. Achieving evolvable Web-database bioscience applications using the EAV/CR framework: Recent advanc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2003, 10 (5): 444-453.
    [55]朱勝堅.當前醫學數據庫發展的若干熱點[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8 (07): 29-32.
    [56]Fayyad U M, Piatetsky-Shapiro G, Smyth P, et al. Advances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J]. AAAI/MIT Press, 1996.
    [57]吳蘭岸,劉延申,劉怡•歐美國家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過程模型研究及其教育領域應用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2016, 35 (03) : 24-31.
    [58]韓煜.數據挖掘技術在醫院信息系統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 31 (10): 28-31.
    [59]郁抒思,周水庚,關佶紅.軟件工程數據挖掘研究進展[J].計算機科學與探索,2012, 6(01): 1-31.
    [60]晏峻峰,朱文鋒•基于Cache數據庫的中醫診斷數據挖掘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2008 (16) : 4332-4334+4339.
    [61]呂慶莉.數據挖掘與復雜網絡的融合及其在中醫藥領域應用[J].中草藥,2016, 47 (08): 1430-1436.
    [62]劉雅芳,楊玉赫,郭竹英,等•“互聯網+”背景下數據挖掘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研究[J].醫 學信息學雜志,2018, 39 (08) : 58-61+72.
    [63]任建業,許鳴,陸嘉惠.基于數據挖掘的中醫臨床用藥規律和證型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 志,2017, 32 (10) : 4579-4582.
    [64]劉鴻燕,胡紅濮,張越.基于電子病歷結構化的名老中醫經驗數據挖掘研究[J].醫學信息學雜 志,2015, 36 (12) : 13T&
    [65]劉銘,呂丹,安永燦.大數據時代下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J].科技導報,201& 36(09): 73-83.
    [66]譚惠娟,羅婷婷,瞿玉竹,等.基于數據挖掘的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臉穴運用規律[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 23 (02) : 242-244+29&
    [67]朱亞楠.基于數據挖掘對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選穴規律研究[J].山西中醫,2019,35(01): 53-55.
    [68]國瑤.針灸治療痞滿的現代文獻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17.
    [69]劉邁蘭,任玉蘭,趙凌,等.運用數據挖掘研究古代針灸治療胃骯痛的特定穴規律[J].遼寧中 醫雜志,2009, 36 (12) : 2032-2035.
    [70]鄭華斌,陳媛,陳驥,等.運用數據挖掘研究現代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用穴規律[J].時珍 國醫國藥,2013, 24 (03) : 701-702.
    [71]許曉康.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穴位注射療法效應特點研究及穴位注射治療呃逆的系統評價 [D].河北醫科大學,2012.
    [72]劉文文,陳楚云,李麗霞.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古籍針灸治療中風后失語的腌穴處方規律[J]. 中國中醫急癥,2018, 27 (02) : 259-262+269.
    [73]陶圣余,徐雯,高照,等.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用穴規律分析[J].中國針灸,2016, 36(02): 207-211.
    [74]趙丹.基于期刊類文獻數據挖掘針灸治療頭痛的臉穴優選與配伍規律譜研究[D].長春中醫藥 大學,2017.
    [75]王儒蒙,惠真珍,焦楊.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李家康針灸治療面癱選穴規律[J].湖北中醫藥 大學學報,201& 20 (05) : 107-110.
    [76]趙磊,穆敬平,彭力,等.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數據挖掘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2, 44 (03) : 54-56.
    [77]浦嬪嬪.利用數據挖掘方法探討針灸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相關穴位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藥 大學,2012.
    [78]尤苗苗,陳楚云,李麗霞•數據挖掘技術在針灸文獻研究中的應用[J].環球中醫藥,201& 11 (04): 635-640.
    [79]任玉蘭,郭太品,陳亮,等.針灸臨床循證決策信息化建設與應用[J].世界中醫藥,2015, 10 (04): 477-481.
    [80]張幸華.醫院信息系統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5, 3 (09) : 10-12.
    [81]凌紅,陳龍.發達國家醫院信息系統發展研究及啟示[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06): 78-80.
    [82]李包羅,許燕.醫院信息系統簡介[J].中國護理管理,2009, 9 (01) : 77-79.
    [83]黃柳濤,劉偉敬,鐘雪娟,等.慢性腎臟病組織生物樣本庫-臨床隨訪系統的建設與應用[J]. 中國醫學創新,2015, 12 (30) : 108-111.
    [84]周岳君,姚海清.中風病因學探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 (07) : 24-26.
    [85]王智強,過偉峰.論中風之痰證[J].中國中醫急癥,2012, 21 (01):90-91.
    [86]任繼學,任璽潔,王中男,等.中風病急性期的中醫藥辨證治療一附1637例臨床觀察[J].中 國中醫急癥,1995 (02) : 63-64.
    任繼學.中風病急性期的中醫藥辨證治療[J]•中國中醫急癥,1995 (4) : 2.
    [87]付長庚.試論血瘀在中風發病中的作用[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 (01) : 32-33.
    [88]崔超望.中醫治療中風近況[J].陜西中醫,1988 (09) : 424-426.
    [89]董漢良.試談痰瘀相關[J].中醫雜志,1980 (09) : 7-10.
    [90]田成林,蒲傳強,李雪梅,等.青年型缺血性腦血管病特點[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 21 (5) : 448-450.
    [91]吳雅芳,林金秀,林建珍,等.急性缺血性與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 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 12 (1) : 47-51.
    [92]袁東超,張哲,肖蕾,等.982例心腦合病患者證型分布橫斷面調查[J].中醫雜志,2014, 55
    (09) : 754-75&
    [93]楊巨成.“痰瘀同源”理論在臨證治療中的指導作用[J].中國民間療法,2009, 17 (11): 57.
    [94]李保良.中醫痰證實質的現代研究[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3 (03) : 66-6&
    [95]譚來勛,吳旭,劉志超,等.急性腦血管病肌酸激酶及其腦型同工酶活性變化[J].湖北醫科大 學學報,1998 (03) : 35-37.
    [96]譚來勛.肌酸激酶腦型同工酶在中風診斷中的意義[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 1995 (03) : 126-129.
    [97]神經系統疾病[J].中國醫學文摘.內科學,1999 (02) : 190-199.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guanlilei/gongshangguanli/xixinguanli/8909.html

    上一篇:基于BIM技術的電氣設計信息 管理流程研究

    下一篇:FC油田工程項目信息 管理系統開發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