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效果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3-06-09 11:08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1.1新課改的時代要求 1
    1.1.2高中英語教學現狀 1
    1.1.3高中英語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意義 2
    1.3.1理論意義 2
    1.3.2實踐意義 2
    1.4論文結構 3
    第二章 文獻綜述 4
    2.1小組合作學習的簡介 4
    2.1.1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 4
    2.1.2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 5
    2.1.2.1積極互賴 5
    2.1.2.2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 5
    2.1.2.3個人責任 5
    2.1.2.4社交技能 6
    2.1.2.5小組自評 6
    2.1.3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6
    2.1.3.1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 6
    2.1.3.2切塊拼接法 6
    2.1.3.3小組調查法 7
    2.1.3.4共同學習法 7
    2.2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7
    2.2.1建構主義理論 7
    2.2.2社會互賴理論 8
    2.2.3認知發展理論 8
    2.3國內外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綜述 9
    2.3.1國外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9
    2.3.2國內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10
    第三章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設計 12
    3.1研究問題 12
    3.2研究對象 12
    3.3研究方法 12
    3.3.1實驗法 12
    3.3.2問卷調查法 13
    3.3.3訪談法 13
    3.4研究工具 13
    3.4.1人教版高二英語教材 13
    3.4.2實驗前測和實驗后測 13
    3.4.3調查問卷 14
    3.4.4訪談提綱 14
    3.4.5SPSS 21.0 數據分析軟件 14
    3.5實驗實施步驟 14
    3.5.1實驗前的準備 15
    3.5.2實驗的實施 16
    3.5.3實驗后的總結 2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數據分析 24
    4.1成績數據分析 24
    4.1.1前測成績分析 24
    4.1.2后測成績分析 25
    4.2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28
    4.2.1前測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28
    4.2.2后測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29
    4.3訪談數據分析 30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反思 33
    5.1研究結論 33
    5.2教學啟示 34
    5.3研究的局限性 35
    參考文獻 37
    附錄 1 小組合作學習的熟悉度和英語學習現狀調查問卷 39
    附錄 2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調查問卷 41
    附錄 3 前測英語試卷 43
    附錄 4 后測英語試卷 57
    附錄 5 訪談提綱 71
    附錄 6 小組互評表 72
    附錄 7 組內互評表 73
    致 謝 74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論文 75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新課改的時代要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需要有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學校應為社會培養具 有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的人才。因此,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2001 年,國 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當中明確推動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從 而實現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成長。同年,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 行)》,提倡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2014 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 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理念,其中提到:學 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是我國基礎教育面臨的任務和挑戰。更重要的是,《普通高中英語 課程標準》(2017)明確提出,英語教學應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整合語 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學 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與能力。
    1.1.2高中英語教學現狀 我國多數學校施行的是班級授課的傳統教學模式,雖然班級授課有利于全面實現 教學目標,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傳統課堂上,老師唱獨角戲,學生們被動地灌輸 知識。這樣的課堂忽略了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教學相長的可能性,抑制了 學生的好奇心和個性發展。長此以往,英語課堂氛圍處于沉悶狀態,學生學習英語的 興趣得不到提升,成績得不到提高,導致學習英語信心喪失。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可 以很好的解決班級授課模式存在的缺陷,為師生、生生間的課堂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1.3高中英語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缺乏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老師注重知識傳授、語法講解, 這樣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壓制,進而忽略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以 致于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 主體地位,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針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小組合作學習更 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
    1.2研究目的
    為了適應我國教育改革的需要,小組合作學習正在被應用到日常的教學中。基于 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和我國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現狀,筆者通過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 施小組合作學習,試圖改變傳統高中英語課堂上沉悶的老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學 習狀態,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他們的 英語學習能力。筆者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以《普通高中英語 課程標準》(2017)倡導的合作式的教學方針為指導方針,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相關 理論,建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探索其對高中生英語成績所產生的影響,以及這 些影響是如何產生的,進而為今后高中英語教學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
    1.3研究意義
    1.3.1理論意義
    從理論的角度,本研究為小組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提供實證參考,成功應用小組 合作學習有助于驗證建構主義教學觀。英語課堂教學不是刺激反應,而是一種積極的 建構過程,是一種主動體驗,合作分享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使具有不同思維方式、 智慧水平、知識結構、認知風格的小組成員可以相互啟發和補充,實現思維和智慧上 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認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事實 上屬于學生之間合作,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老師在該理論的指導下,積極地為學生 提供教學情境,努力促進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更深層次地認識和理解 知識,主動構建知識。
    1.3.2實踐意義
    從實踐的角度,本研究對英語教學實踐有借鑒意義。關于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 小組合作學習,本研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通過本研究,筆者希望老師加深對小 組合作學習的理解,讓他們意識到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帶來的積極效果, 能夠更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完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對于學生,筆者希望他們意識到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課堂效率的積極作用,在小組合 作學習活動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英 語的興趣。
    1.4論文結構
    論文共分五章,大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引言。主要介紹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以及論文結構。 第二章是文獻綜述。介紹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基本要素、方法、支持小組合 作學習的理論基礎,以及國內外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在第三章中,筆者介紹了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設計,主要包括 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實驗實施步驟。
    第四章的主要內容是研究結果與數據分析。本部分收集和整理了兩個班的成績和 調查問卷,以及老師的訪談提綱,并對其進行整理、總結分析。
    在最后一章研究結論及反思中,筆者介紹了本實驗的研究結論,對教學的啟示, 以及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小組合作學習的簡介
    2.1.1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
    美國是最早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個專門領域來研究的國家。美國約翰•霍普金 斯大學的 Slavin 教授(1980)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把小組合作學 習定義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學生在小組當中一同從事學習活動,并且基于小組成 績進而得到相應獎勵的課堂教學技術,就是小組合作學習。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 Johnson 兄弟(1993)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是: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被分成幾個小組共同努力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目的是促進他們的 全面發展。
    美國肯塔基大學的Guskey (2012)教授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興的教學 模式,通過兩個或者是六個學生為一組,形成異質小組,一同參與學習活動,最終完 成老師分配的學習任務。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著名教育心理學家Sharan (1994)博士做出如下的定義:在 學習過程中,同學們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的學習,培養他們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小 組一般由三到五人組成。
    通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國內專家也提出了以下定義: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王坦(1994)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基于異 質群體當中推動學生彼此合作,并以小組成績為評價標準,一同實現學習目標的教學 策略。
    臺灣教育學者林生傅先生(1989)將小組合作學習稱為合作教學,認為合作教學 是以共同的學習活動為目的,其成敗關系到團體榮譽的一種創新的教學設計。
    教育學者王紅宇(1993)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指課堂教學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形式, 采取一定的合作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在異質群體中共同學習,運用合作技能促進學生 認知和情感技能的教學策略體系。
    盡管中外學者提出的定義不同,但他們的含義基本相同: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 活動為主要形式,小組成員為實現共同學習目標,互幫互助取得進步的教學活動。綜 上所述,筆者將小組合作學習定義為: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互動為 主體,以各組成績為評價標準,進行合理分組,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
    2.1.2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
    為了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理論,離不開小組合作學習的一 些基本要素。當今國內外學者比較認可的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Johnson兄弟(1993) 提出的五因素理論。
    2.1.2.1積極互賴
    當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時,應該承擔兩項責任。首先他們要學習老師指定的材料, 然后確保小組成員都學習指定的材料。當學生意識到他們與小組密切相關時,就建立 了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也就是說,只有當小組成員實現共同目標時,他們才完成了 自己的任務。只有小組成員都成功,每個成員才算真正的成功。因此,在一個小組中, 為了完成一項共同的任務,小組成員要協調好自己的工作。積極互賴使學生能清楚地 看到,他們良好的表現有利于小組成員,小組成員良好的表現也有利于他們。他們通 過分享他們的學習資源一起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組成員的學習效率。這樣他們才 能互相鼓勵和支持,最后實現目標,共同成功。
    2.1.2.2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
    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很重要,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 老師和學生有必要一起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一旦學生建立了積極的相互依賴關 系,老師應盡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幫助、支持、鼓勵學生讓他們獲得成功,努 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老師”向其他學生口頭解釋解 決問題的方法,以及他們對學過的概念的理解,設法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總之,對 小組成員的責任心增加了小組成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最終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2.1.2.3個人責任
    為了實現小組的共同目標,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為了避免學生逃避責 任,老師利用課堂隨機抽查、測試、提問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查。在學習的過程中, 老師將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的結果反饋給整個小組和每個學生。老師和小 組組長有必要知道誰需要更多的鼓勵、幫助和支持,誰在學習上有困難,誰能輕而易 舉地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成為一個更強大的個體,充 分釋放他們的潛能。通過與其他人合作,學生的表現比自己獨立學習時的表現更好。 為了確保小組的每個成員的學習成績都得到提高,學生應該負起責任,各司其職。
    2.1.2.4社交技能
    為了取得合作的成功,人際交往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非常重要。事實上,把沒有 社交能力的人放在一個群體中,要求他們與其他人合作,并不能有效地實現預期目標。 因此,老師應該教給學生社交技能,以便和其他人很好地合作,有效地應用社交技能。 此外,建立信任、決策、領導、處理矛盾和溝通技巧應與學習技巧一樣得到指導。只 有這樣,小組合作學習才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1.2.5小組自評
    為了保證高質量的合作,老師應安排小組成員進行評價。首先,要對整個組進行 全面評價,評價誰的表現是有益和有效的,誰的表現是無益和無效的,幫助學生決定 繼續采用或改變學習方法。下一步是評價每個小組成員的個人表現。在這個過程中, 小組所有成員都應該尊重和平等對待其他成員。總之,學生應該分析他們的小組是否 運作良好,是否運用適當的社交技巧與小組成員保持有效的合作關系。
    筆者為了在所教的班級成功地進行小組合作,必須注意五個要素中的每個要素。 事實上,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有的老師忽視這些因素,導致學生合作學習效率低下。 因此,老師應考慮每個要素,恰當地把五要素應用到課堂上,成功地開展小組合作學 習。
    2.1.3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以上五種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還要靈活地使用小 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2.1.3.1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STAD)
    STAD 的英語全稱是 Students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是由 Slavin( 1980) 教授創設的一種合作學習方法。它主要包括三個步驟:首先,老師根據學生的成績、 性別、性格分成小組,小組由四個或六個學生組成。然后,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學習, 他們不僅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為小組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起責任。他們相互幫助, 確保小組所有成員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每位學生就所學的知識進行測驗,在此期間, 他們不能相互幫助。最后,老師以各組的平均分為標準獎勵進步小組。
    2.1.3.2切塊拼接法(Jigsaw)
    切塊拼接法最初是由美國加州大學的合作學習專家 ElliotAronson ( 1978)及同事 設計的。在這個方法中,老師把學習任務分成幾個部分,小組中每個學生負責其中一 個部分。來自不同小組有相同任務的學生被分到一個六人小組中,在這個小組中,學 生繼續學習并討論他們的任務,直到所有人都掌握被分配的任務。然后,學生回到自 己的小組中,教其他學生直到小組所有成員都能理解所學知識。這樣學生不僅要理解 自己所學知識,還要把知識傳授給其他同學。只有學生很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才能教 小組其他成員,確保他們明白。因此,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表達能力。
    2.1.3.3小組調查法(Group Investigation)
    這種方法是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Sharan( 1994)夫婦創立的。首先,老師根據 學習內容提出一些相關課題。其次,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小組成員 將課題分成幾個方面,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小組成員合作收集數據,探討數據,互相 幫助,確保每個人完成任務。最后,每個小組就他們的課題做報告,老師和學生一起 合作對報告的結果進行評價。
    2.1.3.4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
    此方法是由明尼蘇達大學的Johnson兄弟(1998)共同開發的。在合作環境中, 學生之間的關系從競爭轉向合作。它強調小組成員面對面相互依存作用,要求學生掌 握社交技能,齊心協力達成小組的目標。
    以上提到的幾種方法是我們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側重點不同,老師應靈 活地使用上述方法,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不同的課型適時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服務 于英語教學。
    2.2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迅速成為備受世界歡迎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因為它有扎實可靠 的理論基礎,它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建構主義理論、社會互賴理論、認知發展理論。 下文為相關理論的具體闡述:
    2.2.1建構主義理論 (Constructivism Theory)
    建構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從建構主義者的觀點來看,學習 者的背景知識和文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背景知識和文化知識在幫 助學生塑造知識結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者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 學習的主體,而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他們還認為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 通過與舊知識的不斷融合,主動地進行建構。學生也可以尋求老師和合作伙伴的幫助。 正是通過學習者與提供幫助的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實現建構主義的目標。在課 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與他人交流和交換意見的平臺,反過來 又有助于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
    2.2.2社會互賴理論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社會互賴理論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美國 心理學家考夫卡說,群體的本質是相互依賴的,源于群體成員共同的目標。群體中任 何一個成員的狀態變化將引起其他成員的狀態變化。所有成員團結起來,相互鼓勵, 相互幫助,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約翰遜兄弟(1993)提出了社會互賴理論,理論包 括積極互賴、消極互賴、無互賴。在課堂中,積極互賴與合作促進成員之間的積極互 動,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2.2.3認知發展理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是一種旨在解釋人類智力的性質和發展的綜合理論。 他認為孩子在開展學習活動時,彼此間產生的影響有助于他們對重要知識的認知和把 握,孩子是在與同伴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促進他們新知的獲取與建構。皮亞杰的早期工 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許多人建議將合作學習運用到教學中,使學生互幫互助完 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維果茨基創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在學生發展上存在兩個水平。第一,學生 當前水平,可以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第二,基于別人幫助下可以實現的水平。這兩 個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應該首先了解學習者的當前的水平和他的最 近發展區,然后為他提供適當的幫助,充分開發他的潛力,超越其最近發展區達到下 一發展階段的水平。學生相互間合作,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內,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王坦(2001)曾提出,學習者之間的積極互動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建構新知識,提 高他們的社交技能和認知能力。
    以上三個理論從不同角度解釋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為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 施小組合作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3國內外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綜述
    2.3.1國外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美國從19世紀20年代就開始對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在過去 的二百年里,許多國外學者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下是國外學者對小 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成果。
    Slavin(1980)的研究成果證明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各種方法對小組之間的關系有 積極的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包括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小組游戲競賽法,小組 輔助個體方法,共同學習法,切塊拼接法以及小組調查法。
    Slavin(1983)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有效地降低了普通人對弱 智兒童的排斥程度,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心。
    根據Slavin的研究成果,Sharan (1988)發現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幾個月后,實驗 班的學生比對照班的學生能說出更多與自己種族不同的學生的名字。此外,運用小組 調查法的學生更能友好地對待種族背景不同的學生。這個成果表明,小組合作學習有 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培養學生的開放包容的素質。這對于當前我們倡 導的提高學生的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1)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成為教學的必要組 成部分。研究表明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有積極影響,提高溝通技巧,端正學習態 度。
    Slavin(1994)發現教學實驗后,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學生情緒比運用傳統 教學模式的學生情緒更加積極高昂。這個成果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習者來說,意義 比較重大。
    Gillies & Ashman (2000)表明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造大 量的互動、交流機會,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減少了學習焦慮感。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2004)指出老師應通過樹立共同目標,共享資源 和分配角色來建立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一個 關鍵要素,說明小組成員相互依賴,共同進步,共同發展。老師要給出學生清晰的任 務和目標,分配給學生特定的角色,像記錄員、監督員等,確保他們相互依賴。只有 小組成員意識到他們的成功是相互關聯的,他們才會努力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務。
    Bolukbas, Keskin,& Polat(2011)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參與學
    習,并營造和諧健康有序的學習環境,使語言學習更有意義,促進語言習得。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方面,小組合 作學習在關注學生的情感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減少學生學習焦 慮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合作小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增強溝 通的機會;最后,小組合作學習還能培養學生更加開放包容的素質和協作共贏的品質。
    2.3.2國內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小組合作學習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真正引入到我國的課堂教學中。從那時到現 在,我國已開展了許多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活動,對我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發展起到 很大促進作用。
    王穗平和楊杰(1995)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大學英語精讀、泛讀、口語和聽力 課堂,指出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性、注意力、好奇心和審美觀。
    張法科和趙婷(2004)指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理論和策略體系,該體系以小組 任務為主要形式。他們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到大學英語閱讀課上,旨在為教學構建一 種新型的快速有效的以英語專業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孫秋月和李洪亮(2009)的實證研究表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大學英語專業 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提高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和溝 通能力。
    展磊鑫和劉永兵(2011)通過對東北地區某初中的八百八十九名的學生問卷調查, 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驗證了假設模式的科學性。研究表明,中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 學習觀念對提高英語學習成績有很強的預測能力。
    邵欽瑜和何麗(2014)分析了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優缺點,并根據 Krashen 的語 言輸入假說和 Swain 的語言輸出假說構建了英語小組合作模式。基于該模式,他們進 行了對比試驗的數據分析,發現在混合環境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克服存在于學生 當中的孤獨感,使得學生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進而推動學生語言 習得能力的提高,實現學生語言水平的全面進步。
    李小娟(2015)在研究中指出,小學英語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應考慮學生的 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選擇合理、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如學生自我評價、小組 互評、班級評價、家長評價等與教學相結合。
    許畫(2016)深入了解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 的方法,結合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原因。 研究結果如下:(1)初中小組合作學習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英語語言表達能 力。(2)改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增進彼此之間 的合作關系,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及其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國內學者研究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對象比較廣泛,研究主要集 中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以上研究和實驗證明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改變學生 上英語課缺乏主動性的被動局面,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促進了語 言習得。基于以上國內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筆者決定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高中英 語教學中,探索其對高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以及怎樣影響了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為 以后的高中英語教學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
    第三章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設計
    這篇論文旨在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情況以及小組合作學 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效果。本章包括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 實驗實施步驟。
    3.1研究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效果的研究,旨在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克服 其弊端,所以這篇論文提出了兩個研究問題:
    (1)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會發生什么變化?
    (2)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帶來的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2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巨野縣第一中學高二年級37班和38班的 1 00名學生。其中 37 班共有 50 人,男生 30 人,女生 20 人;38 班共有 50 人,男生 32 人,女生 18 人。 兩個班的學生平均年齡都是 17 歲。37 班為對照班,該班采用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38 班為實驗班,該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兩個班都是根據成績平均分配 的班級,兩個班的學習情況一樣。實驗時間從 2019 年 9 月 1 日開始,歷時兩個月, 兩個班均由筆者本人授課。課程進度保持同步,學習要求和學業測試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實 驗開始之前,先針對兩個班級采取一次實驗檢測,英語測試題滿分設置150分,同時運用SPSS 21.0開展數據統計分析,對實驗之前的平行班進行科學甄選。
    3.3研究方法
    3.3.1實驗法
    本研究通過實驗前的試卷和實驗后的試卷分析,對比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并由
    SPSS 21.0對考試情況進行分析對比,以驗證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影響學 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
    3.3.2問卷調查法
    在研究過程中,問卷調查是了解研究對象的重要手段。此次研究進行了兩份調查 問卷設計。其一,實驗前調查問卷(參見附錄 1),為對關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所掌 握和了解程度以及學生英語學習狀況進行調查;其二,實驗后調查問卷(參見附錄2), 為對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效果進行調查。
    3.3.3訪談法
    訪談法是以訪談者和被訪談者面對面互動為特征,了解被訪談者想法的有效方 法。訪談法是在實驗后進行的,被訪談者是巨野一中 6名高二英語老師。訪談內容主 要包括老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熟悉程度,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 使用訪談法的目的在于了解老師將小組合作學習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后的效果,客觀全 面驗證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可行性。
    3.4研究工具
    3.4.1人教版高二英語教材
    筆者所執教學校選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英語必修五。該冊書共由 5 個單元組 成。每個單元有一個不同的主題,學習任務包括聽力、詞匯、語法、閱讀、寫作和練 習。
    3.4.2實驗前測和實驗后測
    試卷的直觀成績有助于筆者更好地看到兩個班級英語水平的差異。2019年9月 1 日,筆者對兩個班進行了一次檢測(前測),試卷是菏澤市2019年高一期末統考英語 試題(參見附錄 3),由菏澤教研室設計。測試結果表明,兩個班英語成績相當。2019 年11 月,筆者為了測試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效果,以期中考試為契機,對兩個班進 行了英語學習效果的測試(后測),試卷是菏澤市2019年高二期中統考英語試題(參 見附錄 4),仍是由菏澤教研室設計。兩次測試,筆者使用的都是菏澤市統考的試題, 題型設置是一致的,試卷權威性強,符合學生的水平,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兩次測 試卷的滿分都為150分,都采用網上閱卷的形式,由高二老師根據高考評分標準統一 批改,因此學生的成績是客觀、公平、公正的。筆者詳細地統計了兩次測試成績,目 的是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英語成績的影響。
    3.4.3調查問卷
    本研究一共設計了兩個調查問卷,都只是在實驗班進行發放。在實驗前,筆者對 學生實施第一次問卷調查,共發放50 份,回收 50 份,有效率100%。問卷中設計的 問題主要是為調查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了解程度和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實驗結束 后,向學生發放第二次問卷調查,共發放 50 份,回收 50 份,有效率 100%。問卷中 設計的問題主要是為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英語學習產生的效果。兩次調查問卷設 計主要參考了陜西師范大學王瑤的碩士論文《高中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現狀調查研究》 的問卷,在此基礎上,結合巨野縣第一中學高二英語課堂的具體教學情況,加以改編 而成,兩次問卷調查都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筆者通過問卷星編輯問卷,將問卷發送 到所在班級微信群之中。通過微信學生就可以參與調查,學生在填寫問卷調查時,必 須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回答,不必簽署他們的名字。最終筆者通過問卷星收集、分析 和整理數據。
    3.4.4訪談提綱
    此次實驗訪談提綱(參見附錄 5)設計主要參考了陜西師范大學王瑤的碩士論文 《高中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現狀調查研究》的訪談提綱,在此基礎上,結合巨野縣第一 中學高二英語教學的具體情況,加以改編而成,設計對象是老師,一共包括五個問題。
    (1) 您對小組合作學習熟悉嗎?通過什么途徑了解這種教學模式?
    (2) 您在英語課堂中經常使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嗎?為什么?
    (3)在英語課堂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您如何劃分學生的合作小組?
    (4)您如何評價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5)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您覺得教學效果如何?
    3.4.5SPSS 21.0 數據分析軟件
    本文在研究當中在參與實驗兩個班級的前測成績上運用 SPSS 21.0 軟件,從而 挑選出平行班,并就兩個班級實驗數據,通過 SPSS 21.0 軟件進行橫向、縱向分析, 這將為實驗結果提供可支撐的數據。
    3.5實驗實施步驟
    本研究對小組合作學習與高中英語教學的結合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研究(2019 年 9 月到 11 月)。研究對象是筆者所教的兩個班級,高二年級 37 班與 38 班,各班級 均有 50 名學生。其中對照班為 37 班,實驗班為 38 班。
    實驗前:針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英語成績檢測,同時通過 SPSS 21.0 軟件分析, 然后按照分析結果選定實驗班。并在實驗之前在實驗班發放調查問卷,從而對學生小 組合作學習的了解程度和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進行了解,進一步開展調查問卷數據統 計與分析。
    實驗中: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法實施英語教學,步驟如下:第一步:預備與激活早 期知識;第二步:學生獲取新知識;第三步:學生通過實踐練習和課后作業加深理解 新知識。細節歩驟體現為:導入(2分鐘)一頭腦風暴(3分鐘)一互動交流(4分 鐘)一獲取新知識(20分鐘)一深度加工知識(16分鐘)。
    實驗后:筆者采用實驗后測試卷(選自菏澤市 2019 年高二期中統考英語試題), 對參與到實驗的學生進行英語成績檢測,由此對小組合作和英語教學結合產生的效果 進行分析。基于對數據的準確分析,在實驗中通過實驗后調查問卷對小組合作學習同 英語教學結合的效果進行調查,以便分析本實驗是否影響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 變化,以及怎樣影響了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通過對老師的訪談,驗證小組合作學習在 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
    3.5.1實驗前的準備
    1.合理分組
    筆者根據異質分組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也就是說小組成員在興趣愛好、學習 成績、學習能力、性格和性別上有所不同,這樣他們才能互相促進。筆者在分組時盡 量按照優秀、中等、后進組合,以便學生學習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實驗班共 50 人,分為 10 個學習小組,每組 5 人。本研究采用面對面型使學生就坐,便于小組 成員商量討論。
    2.分配角色
    筆者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是不可替代 的。一般來說,有五個角色:
    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討論與合作;記錄員:將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書寫工整; 發言人:報告小組成員的討論結果;監督員:負責監督小組紀律;聯絡員:負責與老 師和其他小組成員聯絡。
    首先小組成員根據英語水平、責任心等條件不記名投票推選小組組長。被選出的 小組組長任期兩周,可連選連任。民主選出的小組組長很有自豪感,也很有責任心, 能夠帶領小組成員共同進步。然后筆者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分配其它相應角色。等學生 逐漸適應小組合作學習并具備相應的能力之后,筆者根據學生適應情況調整小組成員 的角色,以便小組成員體驗不同的角色,進而全面提高學習能力。
    3.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 改變傳統的只看學生成績的評價標準,評價的方式以激勵學生和提高學習積極性 為目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評價相結合,側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小組評價和個人評 價相結合,側重小組評價。
    3.5.2實驗的實施 在“小組合作學習法”實施和驗證階段中,對各節課具體教學步驟、課堂組織活 動進行逐一介紹,會使得研究有些繁瑣復雜。為此,研究中以實驗班完整閱讀課案例 作為分析對象,然后開展教學步驟分解,從讀前、讀中、讀后進行各個步驟過程以及 設計意圖的解釋及說明,并在讀前、讀中、讀后合理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來展 示“小組合作學習法”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
    1. 教學步驟
    (1)讀前
    第一步:導入(2 分鐘) 新課的導入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主要將和文章相關內容導入。導入方法多元,既 能夠選擇師生對話,也能夠用歌曲導入。
    第二步:頭腦風暴(3 分鐘) 充分調動頭腦已有知識,進行頭腦風暴活動。在小組內學生進行各自想法的分享, 然后在筆記本上做記錄。小組內分享之后,學生基于各自分享結果和其他組以競賽的 形式進行頭腦風暴活動,看哪組同學最快完成。
    第三步:互動交流(4 分鐘) 學生通過讀前的合作與互動,構建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為完成閱讀奠定基礎。
    (2)讀中
    第四步:獲取新知識(20 分鐘)
    用快讀的閱讀方法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主旨大意。通過細讀查找特定的信息 和具體的事實。要求學生分組填寫,最后呈現結果。
    ( 3)讀后
    第五步:深度加工知識(16 分鐘)
    通過在班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讀后活動,例如小組辯論賽、復述課文、讀后續寫等, 激發創作潛力,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 教學案例
    筆者以人教版高二英語必修五第一單元閱讀課作為“小組合作學習法”的課堂教 學案例,進而呈現該模式的具體步驟。閱讀課是一課時。標題為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內容是英國醫生John Snow怎樣通過考察、分析以及探究的科學方 法,發現并控制“霍亂”這種傳染病的。在閱讀課文之后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科學家 的認真、周密以及敢于探索的科學態度與精神,進而意識到科學的嚴密性。
    Step 1 Leading in (2mins)
    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of some great inventions and inventors in history.
    T: Welcome back to school, everyone. I guess most of you have enjoyed your holiday. Maybe I should say everyone has enjoyed a scientific life. Why? Because you have enjoyed the results of the science and scientists. Now can you tell me the scientists who invented the electric lights, the gramophone and the computer?
    S1: Edison invented the electric lights and the gramophone.
    S2: The first computer was invented by a group of American scientists.
    老師在導入新課之前,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本節課的新單詞,以小組為單位查閱 單詞發音,每組把自己不會發音的的單詞由記錄員寫在黑板上,由老師集中教授這些 單詞。老師先檢查學優生的發音,確保發音正確,然后學優生指導本組的學困生的發 音。這樣同學們在學新單詞的過程中,培養了聽說能力。在此期間,老師在黑板上寫 上 10 個合作小組的組名,然后用本單元單詞代表組名(例如 physician, pump, germ 等),各組的原始分皆是 0 分。老師向學生說明規則,哪個同學問題回答的對,回答 的多,就在他的組名后面畫上一顆五角星。同學們學習熱情立刻高漲,積極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導入環節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發明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從而激發學 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Step 2 Brainstorm (3mins)
    T: There are some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 Can you name some of them? What kind of role do they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Do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Match the inventions with their inventors below before you answer all these questions.
    Inventor Invention
    Alexander Bell Electricity
    Thomas Edison The First Telephone
    Wright Brothers The Electric Lamp
    Madame Curie Black Holes in Universe
    Frankl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Steven Hawking The First Plane
    Elbert Einstein Radium
    Students report what they have known about great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小組成員合作討論自己熟知的科學家姓名、其發明、工作和生活的情況,記錄員 記錄整理,小組發言人向全班匯報,老師按照學生搶答的順序選出兩個組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學生共享知識,使學生嘗到了樂趣、受到了鼓舞,激活了 學生的思維,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Step 3 Interaction (4mins)
    T: G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work.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Do you know 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Discuss in groups the stages in examining a new scientific idea. What order would you put them in?
    S: (Group work) Put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Draw a conclusion Think of a method Collect results
    Make a question Find a problem Analyse the results
    Find supporting evidence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olera?
    Students watch a picture of the spread of cholera.
    T: Look at the picture, the map and the title and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reading passage. Then skim it quickly to see if you are right.
    Students predict what they will read.
    學生首先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然后通過小組討論了解科學研究的七個步驟,從 而引入課文話題傳染病“霍亂”。老師讓學生看圖、觀察標題預測課文的內容,從不 同角度啟發學生大膽猜測,鼓勵學生思考。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閱讀前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觀察分析,獲 得閱讀課文的相關信息,這樣就降低了閱讀難度。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再合作探 究,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Step 4 While-reading (20mins)
    I.Skimming
    T:Read the text (P2-3)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it.
    S: Skim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reading passage.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 John Snow and how he defeated cholera.
    II.Careful reading
    T: To prove a new scientific idea, seven stages are needed. Read the text (P2-3)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S: Students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to complete the chart.
    Stage 1 Find a problem Thousands of people died of cholera, but nobody knew the 1.cholera of the serious disease.
    Stage 2 Make a question ♦Theory one: Cholera 2. multiplied in the air and floated around until it found its victims.
    ♦Theory two: When people 3.absorbed cholera into their bodies with meals, their bodies were attacked.
    Stage 3 Think of a
    method Began to gather information to 4. prove that the second theory was correct.
    Stage 4 Collect
    results Marked where the dead people had lived on a(n) 5. map.
    Stage 5 Analyse the
    results Looked into the 6. source of the water to see if the problem was the water.
    Stage 6 Find supporting evidence Found supporting evidence from two other deaths: Both of them died of cholera after 7. drinking the water.
    Stage 7 Draw a ♦ & Polluted water carried the virus.
    conclusion ♦ All the water supplies should be 9.examined.
     
    III.Choose the best answer.
    1)We know from the text that John Snow B
    A.had collected information before cholera broke out
    B.felt not quite sure after he finished the map
    C.helped the woman from Broad Street
    D.became famous after defeating cholera
    2)Why did John Snow use a map in his research? C
    A.It could help him find exactly how many people died of cholera.
    B.It could help him find the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for people.
    C.It could help him organize his ideas and find evidence.
    D.It could help him find his way in Broad Street.
    3)Why was cholera called “King Cholera^ in the text? D
    A.Because it caused many deaths.
    B.Because it got its name from Queen Victoria.
    C.Because it was defeated with the help of the King.
    D.Because it was the most deadly disease of its day.
    通過略讀,學生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文章進行細讀,回 顧 Interaction 中科學研究的七個階段,按各個階段完成表格任務。小組組長分配任務 給小組成員,指明具體分工,完成七個階段的內容和給出的三個問題。最后運用小組 競賽的形式展示各組答案。
    設計意圖:此環節學生通過交流合作,縮短了完成任務的時間,提高了效率,達 到有效學習的目的。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學 習動力。
    Step 5 Post-reading (16mins)
    S: We have learned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s a whole, then let's complete some exercises to know more about it.
    T: Complete the following exercises.
    I.Number these events in the order that they happened.
    2John Snow began to test two theories.
    1 An outbreak of cholera hit London in 1854.
    4John Snow marked the deaths on a map.
    7He announced that the water carried the disease.
    3John Snow investigated two streets where the outbreak was very severe.
    8King Cholera was defeated.
    5H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deaths were near a water pump.
    6He had the handle removed from the water pump.
    II.Answer these questions.
    (1)John Snow believed Idea 2 was right. How did he finally prove it?
    (2)Do you think John Snow would have solved this problem without the map? Give a reason.
    (3)Cholera was the 19th century disease. What disease do you think is similar to cholera today? Why?
    The answers:
    (1)John Snow finally proved his idea because he found an outbreak that was clearly related to cholera, collected information and was able to tie cases outside the area to the polluted water.
    (2)No. The map helped John Snow organize his ideas. He was able to identify those households that had had many deaths and check their water-drinking habits. He identified those houses that had had no deaths and surveyed their drinking habits. The evidence clearly pointed to the polluted water being the cause.
    (3)Three diseases, which are similar today, are SARS, AIDS and bird flu, because they are serious, have an unknown cause and need public health care to solve them.
    完成排序和三個問題后,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討論中,老師巡查各個小組活 動,學生求助時給予反饋、指點。討論完成后,通過小組搶答的形式,小組發言人匯 報問題答案。各個小組為了得到更多的五角星,積極搶答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把 機會交給得分低的小組,對小組的答案進行點評,并根據表達內容和流利程度打分。
    設計意圖:此環節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理解文章以及John Snow所做出的貢獻。
    根據文章中的三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推理和判斷,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提高閱 讀理解水平,為之后的語言運用和輸出打下基礎。
    III.Group discussion
    What should you do ifyou're travelling to a country that has a cholera outbreak?
    小組成員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進行集體討論。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對課文的進一步鞏固,為下一步復述課文打下基礎。通過 小組討論,讓學生們學以致用,知道如何預防霍亂疾病。討論以后,每個小組分別派 一名學生上臺陳述,以培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IV.Homework
    (1)Retell the text and write a short summary of the reading passage. Use the details from Exercise 1 on Page 3 to help you, as well as the stag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
    (2)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om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odern scientists.
    設計意圖:布置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復述課文,并 寫下來,鞏固舊知,建構新知,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小組成員合作,查 找更多傳染病的信息和資料,獲取更多有關傳染病的知識,提高傳染病預防意識。
    下課前,老師將小組互評表(參見附錄 6)和組內互評表(參見附錄 7)發給各 個小組。小組成員完成后,小組組長負責把兩個表交給老師,由各小組記錄員記錄并 公布組員和小組得分。最后老師根據黑板上各組所得五角星,評出優秀小組,并給予 獎勵。
    3.5.3實驗后的總結
    實驗后,借助 SPSS 21.0 軟件對兩個班級實驗前后的英語成績進行收集、對比、 分析,以此來驗證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通 過問卷星平臺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實驗數據來支撐小組合作學習怎樣影響了高 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通過訪談做好書面記錄,并整理訪談數據,驗證小組合作學習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的效果。本章結合教學案例詳細呈現了整個實驗過程,下一章筆 者將具體呈現研究結果與實驗數據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數據分析
    本章重點是研究結果與實驗數據的分析。先對學生英語測試成績數據進行研究分 析,如前測、后測成績以及兩者比較,證實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影響學生 的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然后針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如前測、后測調查問 卷及兩者之間的比較,證實小組合作學習怎樣影響了高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 最后為訪談數據分析,筆者深入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效果。
    4.1 成績數據分析
    4.1.1前測成績分析
    實驗之前,針對兩班級進行前測,并對兩個班級成績運用SPSS 21.0軟件分析研 究。
    表 1 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測試成績分析組統計量
    班級 N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成績 37 50 74.16 16.341 2.311
    38 50 73.05 16.621 2.350
    從表1 能夠發現,在英語成績前測當中,實驗班38班平均分是73.05分,對照 班37班平均分是74.16分。相比于對照班,在前測平均分上實驗班要低1.11分,兩 個班的平均分存在差距,但差距很小。因此,實驗班的前測平均分和對照班的前測平 均分滿足兩個班成為平行班的要求,即實驗班和對照班能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 驗。
    表 2 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測成績獨立樣本 T 檢驗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檢驗 均值方程的t檢驗
    F Sig. t df Sig.
    (雙側) 均值
    差值 標準誤
    差值 差分的95%置信區間
    下限 上限
    假設方差
    相等 .294 .589 .337 98 .737 1.110 3.2963 -5.4314 7.6514
    假設方差
    不相等 .337 97.972 .737 1.110 3.2963 -5.4315 7.6515
    從表 2 能夠發現,通過對兩個班級實驗前測成績進行 T 檢驗,結果表明在英語成 績平均分上兩者盡管稍微存在差距,不過標準誤差值均是 3.2963,t=0.337,Sig 值為 0.737。基于以上數據能夠得出,雖然兩個班級前測平均分不一樣,不過在獨立樣本 數據檢驗上能夠發現兩個班級在英語成績上保持穩定的狀態。兩個班級前測成績相 當,差距不明顯。
    結合表 1、表 2 可知,兩個班級作為平行班開展教學實驗,能夠通過兩班級前測 英語成績平均分組統計量以及獨立樣本檢驗得到驗證。
    4.1.2 后測成績分析
    1.實驗班前、后測成績比較
    表 3 實驗班實驗后測成績對比分析
    均值 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對1 實驗前 73.05 50 16.621 2.351
    實驗后 90.15 50 11.173 1.580
    注:以上表格中對 1 表示實驗班的前測英語成績和后測英語成績的對比)
    基于表 3 能夠發現,實驗班在實驗前成績均值、標準差以及均值標準誤分別是 73.05、16.621、2.351。可見在英語前測成績當中,實驗班在實驗前的標準差、標準 誤均高,表明在實驗前測之前是存在著不穩定的情況。實驗之后,實驗班成績均值、 標準差以及均值標準誤變為 90.15、11.173、1.580。相比于實驗前,實驗后的成績有 了 17.10 的提高。在標準差和均值標準誤方面,則實驗后分別出現了 5.448 和 0.771 的下降。足以證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得實驗班學生成績得到提升,而且實驗后成 績更加穩定,這又對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錯進行了驗證。
     
    表 4 實驗班后測成績配對樣本 T 檢驗
    成對差分
    差分的95%置信區
    t df Sig.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
    標準誤 下限 上限 (雙側)
    對1 實驗前—
    實驗后 -17.100 15.840 2.240 -21.602 -12.598 -7.634 49 .000
    基于表4能夠發現,Sig值等于0.000,可見在實驗之后實驗班成績有著顯著差異,
    即實驗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 從表3和表4可知:實驗班的前測成績和后測成績的數據表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學習成績得到了穩定提升。
    2.對照班前、后測成績比較
    表 5 對照班實驗后測成績對比分析
    均值 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對2 對照前 74.16 50 16.341 2.311
    對照后 75.05 50 15.068 2.131
    注:以上表格中對2表示對照班的實驗前測英語成績和實驗后測英語成績的對比)
    基于表5能夠發現,對照班在前測和后測成績均值分別是74.16和75.05,相比 于實驗前,實驗后對照班成績有 0.89 的提高,也就是成績出現了小幅度提高。在對 照班前測和后測標準差上分別是16.341 和 15.068。可見相比于前測成績,對照班后 測成績更加穩定。
     
    表 6 對照班后測成績配對樣本 T 檢驗
    成對差分 t df Sig.
    (雙側)
    差分的 95% 置信
    區間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
    標準誤 下限 上限
    對2 對照前—
    對照后 -.89 13.820 1.954 -4.817 3.037 -.455 49 .651
    基于表 6 能夠發現,在后測成績配對樣本 T 檢驗上,對照班 Sig 值等于 0.651, 實驗后對照班成績有 0.89 的提高,不過標準差等于 13.820。基于對照班后測成績配 對樣本 T 檢驗能夠看到,盡管對照班后測成績出現了一定的提高,不過這達不到統計 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標準,所以對照班成績提高并不顯著。
    3.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成績分析
    表 7 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成績分析
    均值 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對1 實驗后 90.15 50 11.173 1.580
    對2 對照后 75.05 50 15.068 2.131
    從表 7 可知:實驗班實驗后成績的均值為 90.15,對照班實驗后成績的均值為 75.05,實驗班的后測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的后測成績。小組合作學習法比傳統講授 式教學法更能提高學生的成績。
    表 8 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成績分析配對樣本 T 檢驗
    成對差分 t Df Sig.(雙側)
    差分的95%置信區間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標
    準誤 下限 上限
     
     
    對1 實驗前 -
    實驗后 -17.100 15.840 2.240 -21.602 -12.598 -7.634 49 .000
    對2 對照前-
    對照后 -.890 13.820 1.954 -4.817 3.037 -.455 49 .651
    從表8能夠發現,實驗班前測、后測對比,在對應雙側P值上為0.000,可見實
    驗前測、后測在成績上,實驗班有著顯著差異,因此實驗是有效的。對照班前測、后 測對比,在對應雙側P值上為0.651,對照班前測成績和后測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 因此,可以推測實驗有效,即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講授式教學法。
    4.2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4.2.1前測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圖 1 實驗班實驗前問卷調查占比柱狀圖
    100%
     
     
    (注:橫軸為題號,縱軸為百分比。)
    在實驗之前,基于對實驗班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了解程度、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 調查和了解,對實驗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借助問卷星在實驗班英語學習群當中進行 發放,所有學生均參與調查。通過圖 1 的結果可以得出:
    從第 1 題的答案可知,實驗班的大部分同學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所了解,這就為筆
    者以后在英語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做好了準備。
    從第 2-3 題的答案看到,41%的同學不喜歡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76%的學生覺 得學生英語水平不錯原因在于詞匯掌握較好,覺得英語水平不錯的原因是語感、語法 的掌握占比為 24%。這為以后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掌握詞匯提供了幫助。
    根據第 4-9 題的答案得知,58%的同學認為,在英語課上,從不和同學們用英語 交流,32%的同學有時用英語交流。僅有 30%的同學認為老師講授的英語知識比較有 趣,44%的同學認為老師講授的英語知識無趣。關于英語課堂組織形式方面,78%的 同學認為,以老師講解為主。48%的同學對學習存在畏懼心理。53%的同學不會花很 多的時間學習英語。57%的同學認為將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到交際或寫作中十分困 難。
    綜上所述,由于學生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因此,學生的英 語學習興趣缺乏和老師的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有待解決。
    4.2.2后測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圖2 實驗班實驗后問卷調查占比折線圖
     
    (注:橫軸為題號,縱軸為百分比。)
    實驗之后,為深入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使用效果,對實驗班的學生 進行問卷調查。借助問卷星在實驗班英語學習群當中進行發放,所有學生均參與調查。 通過圖 2 的結果可以得出:
    從 1-3 題可知,在實驗班中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使得英語學習效
    果得到提高。80%的同學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78%的學生 覺得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自己英語學習興趣得到激發;72%學生覺得小組合作 學習能夠提高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能力。由此可見,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 英語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同時提高了閱讀、寫作能力。
    從第 4-8 題可知,70%的同學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了英語聽力水平。62%的同 學認為通過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鍛煉了英語口語交際能力。62%的同學認為小組合作學 習對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后,82%的同學認為,他 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74%的同學感受到小組合作學習帶來的好處,贊同 老師下學期繼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
    由此可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發揮了理想的效果,學生對小組合作 學習模式普遍持積極的態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得學生得到全面提高,學 生興趣提升、自信心提升,學生之間的感情也得到提升。而且學生聽、說、讀、寫的 能力以及英語交際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以上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 的英語成績,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英語成績得到了提高。
    4.3訪談數據分析
    以上是對學生的前后測成績和調查問卷數據分析,以下是對 6 位高二英語老師的 訪談分析,訪談提綱如下:
    1.您對小組合作學習熟悉嗎?通過什么途徑了解這種教學模式?
    2.您在英語課堂中經常使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嗎?為什么?
    3.在英語課堂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您如何劃分學生的合作小組?
    4.您如何評價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5.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您覺得教學效果如何?
    通過對老師的訪談,總結如下:從第 1-2 題得知,6 位老師都比較熟悉小組合作 學習。因為學校里經常訂閱關于英語教學方面的雜志,雜志中有許多關于小組合作學 習的文章。縣教研室英語教研員有時聚集高中英語老師觀看省、市優秀老師運用小組 合作學習的視頻。3 位老師說,除了閱讀雜志和集體學習外,還上網查閱資料掌握小 組合作學習教學技巧,以便提高教學質量。2 位老師表示經常聽學校組織的小組合作 學習示范課,從而學以致用。5 位老師經常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其中 1 位老 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解放了老師,成全了學生。1 位老師認為小組合作有利于班級管 理。另外3位老師的目的是提高班級成績。
    由以上得知,老師對小組合作學習并不陌生,他們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了小組合作 學習教學模式。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所具備的優勢,例如有利于提高班級成績,所以大 部分老師經常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從第3-4題得知:就英語課堂上學生合作小組的劃分, 3位老師表示班里的學生 座位是按照學習成績來安排的,學習小組是由座位前后幾人組成的。3位老師采用異 質分組,也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興趣、個性等因素分組。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活 動的評價, 6位老師表示常用激勵性的評語鼓勵學生。2位老師表示主要側重于老師 對學生個體表現的評價, 4位老師表示除了老師評價學生外,還采取學生自評、小組 評價或集體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從合作學習分組方式所得數據可知,一部分老師班級合作學習分組方式參照成績 分組,形式比較單一。另一部分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興趣、個性等因素科學、 合理地分組。大部分老師的評價方式有老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或集體評價, 評價方式比較全面、多樣化。
    教師訪談提綱的第5題是關于使用小組合作學習后的教學效果的,以下是經常使 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 5 位老師的訪談記錄:
    A 老師:課堂氣氛得到改善,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有更多的激情,有更多的機會表 達他們的想法。
    B 老師:小組合作學習帶來了許多好的效果,比如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了溝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平等 的,成績低的學生也積極參加小組合作活動。
    C 老師: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生的好方法,它顯示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平等 關系,有助于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D 老師:根據考試成績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有所幫助。 因為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非認知能力,例如勤奮和自信,這些非認知能力在 考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E 老師: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口語能力得到提高,活躍了課 堂氣氛,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拉近了生生之間的關系。
    從老師的訪談記錄得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 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和成績,拉近了生生之間的 關系。
    綜上所述,大部分老師響應新課改的號召,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了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科學合理分組,全面評價學生。這種 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和非認知能力,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
    為了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老師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合作學習時間,沒有一 定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必須有客觀、全 面、可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作為保障。在小組合作活動結束時,老師通過自評和互評 的方式,對學生綜合評價,指出亮點和不足。老師的評價應客觀、公正、及時、多樣。
    本章基于兩個班學生前測、后測成績的對比分析,實驗班前測、后測調查問卷的 數據分析,以及教師訪談的數據分析,對小組合作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有效 性進行了驗證。這給接下來研究結論的得出以及對研究存在不足的反思提供了條件。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反思
    本章由三部分組成。首先,對研究的結果進行總結。其次,本研究對高中 英語學習的一些教學啟示。再次,本研究的局限性。
    5.1 研究結論
    基于對實驗之后試卷、調查問卷、訪談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在高中英語教學中 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是可行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練習英 語,從而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提高學習成績,同時聽、說、讀、寫能力得到提 升。此外,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具體的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
    筆者通過分析和整理實驗班和對照班前、后測英語成績,橫向、縱向對實驗班前 測、后測成績進行比較,進而獲得結論:相比于對照班后測成績均值而言,顯然實驗 班后測成績均值要高,而且實驗班在后測成績提升方面,表現非常顯著。因此,在高 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較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成績。在小組合作學習 中,學生與其他組員分享自己的觀點,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優生耐心去幫助同組內 的學困生,給學困生講解知識時,學優生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他們通力合作,互 幫互助,共同提高成績。學生在與老師的互動中,對原有知識進行重組和建構,更加 牢固地掌握知識,成績自然得到提高。
    第二、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聽、說、讀、寫是英語教學中的四大環節,也是英語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在聽 說課上運用小組活動時,讓學生在組內交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敢于用英語表達, 然后組間互評優缺點,老師適時點撥,在互相贊美和挑刺中取長補短,提升自己。在 讀寫課上,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組內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同時思考別 人的思維角度,學習他人的優點,最后組內匯總。這樣,學生從同伴身上學會相應的 思維方式,學習策略,得到了提高和進步。
    第三、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合作形式豐富多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小組競爭等方 式,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更有興趣地主動參與學習。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 與同伴平等的交流,減少了憂慮感,有信心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當他們體會到成功的 快樂時,興趣得到了培養,自信心也增強了。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 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第四、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增進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互幫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相溝通感情的過程。學生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既能聆聽表揚之詞,又能傾聽批評之言,既學會了評價,又接受別人對 自己的評價。通過合作,學生們學會處理小組內的人際關系,培養了社交技能。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較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成績。小組合 作學習使學生興趣得到提升,帶動學生自信心的提高,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學生聽、說、 讀、寫的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而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成績。
    5.2教學啟示
    根據研究結果和結論,高中英語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啟示如下: 第一、改變師生教育理念 老師要抓住小組合作學習的契機,在學生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通過巡 視、指導等方式積極參與調控,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合作、 探究的風氣。學生要改變觀念,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 識,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第二、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老師盡力創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減少學生憂慮感,讓學生各抒己見。 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建立多方位的交流,多方面利用課堂資源激發學生的熱情,使 每一個學生充分體驗快樂學習的氛圍,享受新課程改革的成果。同時,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模式也能鼓勵學生積極合作,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 讓學生積極思考,利用學到的知識,通過多種思維渠道,展示自己的特點,獲得更全 面的知識。
    第三、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老師要了解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引領學生穿 過最近發展區,抵達潛在發展區,使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學習 內容的選擇要對應學生英語水平最近發展區的要求,難易適當。科學地選擇學習材料, 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方式合作。比如本研究中選用的有關霍亂的課文與當前的新冠病毒 疫情聯系密切,在下一屆學生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切身體會,讓學生積極互動,充分 認識到自然界中的無數未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充分認識到科學研究者和醫務人員的 偉大。面對疫情人類應該通力合作、共克時艱,并且可以通過國家抗擊病毒的決心和 全民的戰斗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將教材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學有 所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四、完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
    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如果只有合作,沒有評價, 很難激發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合理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信心,而不 合理的評價使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抵觸心理,導致小組合作學習無法進行。因此, 對小組合作活動進行評價時,主要以正面鼓勵為主,讓學生感到成功的滋味。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目的是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 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提升交際能力,分享合作成果。作為一線英語老師,應更加關 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提升教學質量。
    5.3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
    第一、研究對象的局限性: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局限在筆者所教班級,研究對象 僅為本研究中的實驗班和對照班的 100 名學生,研究對象的人數太少,樣本不足。
    第二、研究時間的局限性:小組合作學習用于教學實踐僅有兩個月的時間。雖然 短期的實驗研究驗證了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但兩個月時間在這 一教學模式上存在著認識不足的情況。所以時間的局限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組合作 學習實施的有效性。
    第三、學術能力的局限性:筆者的知識和研究能力有限,研究中必然存在許多缺 陷和不足。筆者仍需對小組合作學習具體在英語教學的哪些環節比較適合進行作進一 步的研究。
    筆者在今后的英語教學工作中繼續努力,使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 效果的研究更深入,更完善,為英語教學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筆者希望本研究能為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提供參考和借鑒,進而使這種學習方式更好地在 英語教學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Aronson, E. The Jigsaw Classroom [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78.
    [2]Bolukbas, F. Keskin, F. & Polat, M.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in Turk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J].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1, 10 (4): 330-335.
    [3]Gillies, R. M. & Ashman, A. F.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the lower elementary school [J].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00, 34 (l): 19-24.
    [4]Guskey, R. Benjamin S. Bloom: Portraits of an Educator [M]. Oxford: R&L Education, 2012.
    [5]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1.
    [6]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Cooperative Learning [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8.
    [7]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4.
    [8]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Circles of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M].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1993, 5.
    [9]Sharan, S. Handbook of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4.
    [10]Sharan, Y. & Sharan, S. Group investigation expands cooperative learning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8, (4).
    [11]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J].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1980, (1): 315-342.
    [12]Slavin, R. E. CooperativeLearning [M]. NewYork: Longman, 1983.
    [13]Slavin, R. E. 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 [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4.
    [14]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Z],2001.
    [15]侯敏超.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16]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 2014.
    [17]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 [Z],2001.
    [18]金慕芳.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19]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李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0]林生傅.新教學理論與策略[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
    [21]李小娟.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9).
    [22]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王憲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3]邵欽瑜,何麗.基于網絡與課堂混合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模型構建及實證研究J].外 語電化教學, 2014, (3): 31-34.
    [24]孫秋月,李洪亮.英語專業精讀課中應用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9, 8(4): 45-49.
    [25]王紅宇.合作學習與學業成績:六種理論觀點[J].外國教育資料,1993,(1).
    [26]王穗平,楊杰.洋為中用-小組合作學習法的移植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5).
    [27]王坦.合作學習一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28]王坦.合作學習:一種值得借鑒的教學理論[J].普教研究,1994.
    [29]王瑤.高中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現狀調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30]維果茨基.思維和語言[M].李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1]許畫.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32]徐麗聯.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3]張法科,趙婷.合作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4,(6):46-49.
    [34]展磊鑫,劉永兵.中國學生英語合作學習因素與學習成績的關系探究J].中國外語教育, 2011, (2): 12-21.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yingyujiaoxue/8717.html

    上一篇:多模態教學模式在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下一篇:高中英語教學中尖子生的培養研究 -以聊城一中為例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