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我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效益研究

    發布時間:2023-04-24 11:08
    目錄
    目錄 1
    圖表目錄 3
    第一章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問題提出 1
    1.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3
    1.3研究意義 8
    1.4研究內容和方法 9
    第二章 相關理論述評 12
    2.1有關概念 12
    2.2相關理論 14
    2.3若干模型分析 16
    第三章 宏觀環境分析 19
    3.1政策與法律環境 19
    3.2宏觀經濟環境 20
    3.3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環境 21
    3.4社會發展環境 23
    第四章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分析 25
    4.1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分析 25
    4.2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分析 28
    4.3農機購置補貼影響分析 30
    第五章 效益分析的區域研究 32
    5.1工業反哺階段和地區的分析 32
    5.2區域農業生產特征分析 38
    5.3補貼的層次性分析 41
    第六章 效益分析模型研究 44
    6.1效益分析基礎 44
    6.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定量描述 49
    6.3效益分析模型 59
    第七章 風險分析與政策建議 64
    7.1風險分析 64
    7.2政策建議 67
    第八章引論:補貼政策與制度變遷 68
    8.1補貼政策與制度變遷 68
    8.2制度、技術變遷與補貼政策發展 70
    第九章結論與建議 72
    9.1結論 72
    9.2建議和不足 74
    9.3結語 75
    參考文獻 76
    致謝 79
    附表 80
    作者簡歷 82
    圖表目錄
    圖L1:論文研究機理 10
    圖L2:論文技術路線 11
    圖4-1: 1990?2003年我國農機總動力變化情況 26
    圖4-2: 1991?2003年我國農機凈值變動情況 27
    圖4-3: 1984?2004年我國農機化水平發展情況 27
    圖5-1:納爾遜的“低水平均衡的陷阱”模型 32
    圖6-1:補貼效益分析框架圖 48
    圖6-2 1985?2003年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變動情況 53
    圖63線性趨勢殘差圖 53
    圖6-4二次趨勢殘差圖 53
    圖6?5對數趨勢殘差圖 53
    圖6-6指數趨勢殘差圖 53
    圖6-7幕函數趨勢殘差圖 53
    圖6-8幕函數趨勢模型預測圖 54
    圖6-9指數變動對比圖 54
    表3-1: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參考指標 21
    表3?2: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4個指標變化情況 21
    表3?3:主要拖拉機價格表 24
    表4-1: 1998?2003年各省農機購置補貼投入情況 28
    表4-2: 1998?2003年我國農機購置實施情況 30
    表5-1: 1990?1998年農業資金凈流出量 34
    表5-2: 2003年我國區域發展階段評價參數表 37
    表S3我國農業區域特征情況表 40
    表5?4我國農機作業情況表 43
    表6-1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線性趨勢回歸 50
    表6?2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二次線性趨勢回歸 51
    表6-3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對數線性趨勢回歸 51
    表6-4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指數線性趨勢回歸 52
    表6?5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幕函數趨勢回歸 52
    表6?6模型選擇準則:線性、二次、指數、對數和壽函數 52
    表6-7 1991?2003年我國農機化水平、農機總動力、農機凈值對比表...
    55
    表6?8農機凈值、農機總動力與農機化水平變動簡單相關性分析表.......
    55
    表6?9農機化水平增長要素指數化表 58
    表6J0農民人均純收入變動情況 62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問題提出
    1.1.1歷史溯源
    農業乃國之根基,民生之基本,人類文明之伊始乃是農業文明,人類社會之進步亦追尋這農 業進步之歷史軌跡,人類之繁衍和耕作跨過兒代文明,直至現代文化昌明,人眾而物豐,農業仍 延續著歷史之基本地位,農業之基本功能也沒有變。
    我國具有悠久的農耕傳統和燦爛悠久的農業文明,具有悠久的重農和尚農思想,在以農業為 生存根基的古代中國,這種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是指導社會一切生活和生產的根本思想, 而這個思想傳統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和深刻的,追尋歷史脈絡,重農和尚農思 想意識和行為有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呂氏春秋•愛類》有“身親耕,妻親織”,指神 農氏以及其后的堯、舜、禹諸帝,都十分重視農業,言傳身教,勸導農業生產;《易•無妄》有 “《象》口:不耕獲,未富也”,把農耕看作財富的來源和致富的途徑;《周書•無逸》有:“周公 說:’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認為農業生產是國家命脈,維系著社會 安定;《國語•周語上》載:“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 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 始,敦龐純固于是乎成”,論述農業是“民之大事”,是禮樂興廢、人口繁衍、物質供應、百姓親 睦、財政充裕、國家富強的基礎和條件,較為全面地闡述了農業的功能和重要性,可以說是西周 乃至春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農思想;《韓非子•五蠹》中“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工商游食之 民少而名卑,以趣本務寡末作”強調農是本,工商為末,人們不能本末倒置;……,這些思想形 成了豐厚的農耕思想和鄉土意識,古代中國人對農業的重視更加明顯地體現出來,同時“重農、 尚農已成為國家上層建筑特別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11o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農業之 于我國的意義,不僅是生存的根本,也是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體現,而這些文化在中華悠久文化 史絕對不是可以忽略的,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分支。重農、尚農思想發展到現今就是“農業 的基礎地位”、“農業是根本”等關于農業地位的論述。千百年來,悠悠歷史,滄海桑田,烽火硝 煙,朝代更迭,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在本質上沒有根本的轉變,只是農業生產方式變革促使人們以 適應此種生產方式的眼光去認識農業。
    1.1.2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從農業生產本身看,農業生 產方式從粗放式向集約化農業跨越,從傳統農耕方式向機械化生產作業方式轉變,從低效農業向 高效農業轉變等;(2)從農業產出及效益看,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轉向總 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但是農產品結構單一及缺乏國際競爭力制約了農業的發展;(3)從農民 收入的角度看,農產品生產供給保持穩中有升并沒有對農民收入的提高產生深遠的影響。農民收 入增幅減緩、農民增產不增收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4)從農村社會結 構看,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轉型和制度變遷引發農村社會的進一步分化,這種分化本身不會給大 部分農民帶來實際收益,處于角色和身份雙重,矛盾之中的農民本能或者說理性地排斥或拒絕作 出轉變,無疑降低了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積極性,而目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或者半轉移模 式在本質并沒有完成農民身份和角色轉變;(5)現代技術的發展逐步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農業觀,
    “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精細農業”等逐步取代了以農耕文化和鄉土意識為基礎的傳統農 業概念成為現代化社會的農業概念,人們正逐步利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與之前的技術適應農業 不同,這種轉變將帶來對農業認識的根本轉變。
    恩格斯說過:“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 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 階段”不僅是對現實的描述,也是一種理論的認識,由這個理論認識而引申的是技術和制度問題, 以此為理論依據來認識當前農業和農村問題的表象和根源,以及解決之道,其實就是認識技術發 展和制度創新問題。
    綜上,農業效益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和農村社會發展動力不足等既有技術不足因素,也 有制度缺失因素,在技術方面,主要是農業生物技術、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管理技術等;在制度 方面,主要是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勞動制度等,當前農業、農民、農村問題綜合起來既有農業 結構調整滯后、農業生產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方面的原因,也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過多、農 業生產呈現小規模經營、生產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原因。技術進步能夠促使物質財富的積累,但農 業發展、農村經濟繁榮的目標不只是財富積累,更重要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和進 步,這就是需要制度創新。
    1.1.3問題提出
    2002年,我國提出了未來幾年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 建設小康的重點在農業,難點在農村。為此,黨的十六大提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 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建設現代農業是農 業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具體奮斗目標,我國農業已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 變。現代農業是以現代農業機械裝備為基礎的農業,對農業機械作用的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 有,《韓非子•難二》有“舟車機械之利,用力少而致功大”,建設現代農業,需要加快農業機械 化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既是解決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經濟效益不好、農 民收人和生活水平低的重要措施,也是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業與農村整體水平的重要條件。
    2003年,根據測算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為32. 46%,其中機耕、機播和機收分別為46.84%、 26. 71%和19. 02%,而美國在1946年就開始“全盤機械化”。根據白人樸和楊敏麗的測算,農業機 械化水平要滿足未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農業勞動力比重下降要求,在2010年和2020年,其 至少達到45%和65%⑵,目前的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與未來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根據近年 來農業機械化發展趨勢,如果按照農業機械化水平自然增長,2010年,其只為36%,因此,必須 依靠其他措施促使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研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就是研究為什么 要補貼、補貼多少、如何補以及如何評價補貼效益問題,在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受到高度 重視的歷史階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有開創性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同時, 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因素調整影響,農民收入不增反而有下將的趨勢,農業開發和生產投入不足, 這必將嚴重制約我國農業發展。在這種現實情況下,研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必將有利于緩解甚至 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與農業投入需求增長的矛盾。當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關鍵的不是解決矛 盾,而是從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提供動力和技術支持。
    1.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1.2.1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研究并不多,而主要側重于農業機械化本身的研究,大多是 技術分析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目標、困境、選擇和戰略問題,側重于勞動力轉移與農業機械化 關系的研究、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的研究、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研 究、農業機械化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等,很少從制度方面認識農業機械化問題,即使有,也是宏 觀地分析,或者局限于解決“為什么”的宏觀因素,而沒有深入到技術因素,這是當前研究的缺 失。
    (1)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研究
    白人樸和楊敏麗等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研究作了開創性的丁作,在廣泛分析和研究國外 農業機械化政策基礎上,分析我國經濟發展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分析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方法、對象、機具種類以及資金的使用管理等作了理論 性的描述,認為農業機械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求、“提高 農業國際競爭力”需求巴并且認為農民的積極性與購買力不足的矛盾、工業反哺農業階段要求 等促使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⑷。白人樸等的研究只是分析了為什么補貼,并提出如何補, 但是沒有闡述其理論基礎,這個基礎不是技術層次,而是經濟學層次的。雖然,白人樸等對補貼 后能夠達到的或者預期達到的目標作了簡要的分析,但是沒有提供為什么能夠達到的理論依據, 這也是當前研究的理論盲點。但是,白人樸等人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研究為更一步研究提供 必要的分析基礎,因其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隨補貼規模、范圍擴大,補貼效應能 夠得到廣泛地體現,因此,可為后續研究提供數據基礎,從而更加科學地、客觀地研究。
    (2)農業機械化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
    關于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有很多,對于勞動力轉移最初的關注是城市化,要實現城市化,就要 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比重,在研究西方國家城市化進程,可以得出的是城市化早于農業機械 化,城市化帶動農業機械化發展,而在我國恰恰相反,農業機械化促進城市化,農業機械化早于 城市化,這一點,國內研究很少對此作出解釋,這帶來兩種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是以農業機械化 研究為基礎研究勞動力轉移,其著重點在農業機械化;二是以勞動力轉移為基礎研究農業機械化, 其著重點在勞動力轉移。李小陽等認為:“農業勞動力轉移是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前提,農村 經濟、勞動力轉移率是影響農業機械化的主要因素,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結果。農業 機械化水平與農業勞動力轉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且認為“我國農業勞動 力剩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⑻。金秀滿認為“農村就業結構是影響農業機械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只有二者發展速度相適應, 才能保持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同時認為我國“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取決于兩個重要條件:一 是農村人均收入水平,二是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的播種面積。”并且在史密斯提出的分室生態系 統模型的基礎上在提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分室模型,以此建立了農業機械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 二元logistic函數模型,由此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⑷。
    (3)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樊日文認為“農業機械化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151,劉雪等認為“農業產 業結構和農業機械化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并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致 性” 161»沈其林認為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4)農業機械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程智強等分析和研究了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貢獻率,建立了貢獻率測算數學模型, 認為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產出增長的貢獻率是取決于“農業勞動力產出彈性”、“農業用地產出彈 性”、“農業機械的產出彈性”和“農業機械以外的農業物耗產出彈性”等要素。若單從農業勞動 生產率考慮,程智強等認為“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的貢獻率大小,與由它產生的農業勞動生 產率增長率成正比,與非農產業總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權重成正比,也跟農業勞動力與非 農勞動力的數量比值成正比",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社會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是為農村社會總產值 增長率成正比⑷。張明陽等對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關系進行了分析,并且建立 了關聯度測算模型,并以此為基礎分析浙江省農業現代化指標與農村社會總產值的關聯度,其中 農業機械總動力與農村社會總產值的關聯度為0.6897,列第二位,說明具有很高的關聯度⑼。
    (5)農業發展與工業反哺研究
    馮海發研究了國外工業反哺農業一般經驗,認為只有“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和進入 一定階段后,才設計和采行了反哺農業政策,反哺農業的水平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相應提 高3”,在研究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基礎上,概括了經濟發展進入反哺農業階段的四個基本標志“農 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地位已經大大下降”、“農業部門的就業人數在社會總就業人數中所占的份 額已下降到30%左右”、“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份額已上升到50%以上”、“人均GNP按1980 年美元計算達到1500美元以上”等何,并且概括出“農業為工業化提供剩余積累使命完成時經 濟發展所具有的階段特征標志購”,白人樸認為這個標志以上到進入工業反哺農業時期為“轉折 期”⑵。白人樸在分析2000年我國國民經濟指標基礎上,認為自2000年始“我國總體上已進入 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期” [ao黃志沖研究了農業福利溢出效應與工業反哺農業政策,提出了 “農 業產業福利溢出效應是指由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而形成對國家政治、社會、經濟、 文化等方面的外部經濟現象”,認為“我國工業已具備了反哺農業的基本條件” 1111»尹從國也認 為“工業反哺農業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2000年,“比照國際工業反哺農業時的 經濟發展水平,我國已基本達到這一經濟發展水平,換而言之,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工業反哺 農業階段悶。”
    (6)WTO農業協議與農業支持政策研究
    《農業協議》主要內容是為推進全球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要求減少并規范農業的國內生 產支持、削減對出口的直接補貼、提高市場準入程度、對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待遇和建立農產品貿 易以單一關稅制作為調節的約束機制,其主要目標是使長期以來游離于關貿總協定之外的農產品 貿易重新納入法律框架之內,以糾正國際農產品市場因對農業的高度保護所形成的扭曲,包括“綠 箱”和“黃箱”政策,“綠箱”政策指允許支持“非貿易扭曲性生產措施”,如政府支持農業科研、 科技推廣、人員培訓、基礎設施建設、食品安全的公共儲備、國內食品援助、自然災害、環境保 護、結構調整和不利地區援助等;“黃箱”政策乂稱保護性補貼,指“綠箱”政策之外的國內支 持政策,包括那些容易引起農產品貿易扭曲的政策措施,如對生產資料、價格的政策性補貼等, “黃箱”政策是給發展中國家特殊差別待遇,對發展中國家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所采取的一些 支持和補貼措施可免于削減承諾,主要有農業投資補貼及對低收入或資源貧乏地區生產者提供的 農業投入品補貼等問。李明等研究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及對策時認為:烏拉圭回合《農業 協議》,“有利于促使我國調整、規范對農業支持方式,加大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支持力度,促使我 國農業調控政策和調控方式向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轉變,在WTO框架的規范下,盡早建 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農業宏觀調控政策和調控方式「⑷。”白人樸等認為“對農民購置大型農 業機械或裝備實施直接補貼是大多數國家尤其WTO成員國調動農民購置大型機具和設備積極性的 主要促進措施”,充分利用WTO有關規則,“通過政府的適當干預和調控,引導需求,刺激消費, 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⑷”。
    1.2.2國外研究現狀
    (1)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研究
    農業機械化發展主要問題是農業機械裝備的有效投資及合理利用,也就是農業機械裝備的投 入與產出效益,同時,也涉及到農業機械裝備投入的區域分析,在國際上有關農業機械裝備和農 業機械管理的優化問題得到了廣泛研究。I. Inukai分析了泰國農業機械化分布格局,利用投入 產出分析法,研究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產出和勞動力投入的經濟影響,認為選擇農業機械化可以創 造比因實現機械化而減少的更多的勞動機會,可以延長農民種植季節,拓展農民就業空間。 Audsley建立了用于新機械與技術開發運用的線性規劃模型,用來分析農業條件、經濟和技術間 的關系,評價農業機械可操作性與經濟可行性,也可為農場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何。Whitson等 利用線性規劃方法,評估德克薩斯州在自然風險下不同農機耕作方案糧食、高粱、棉花、大豆與 玉米作物分別替代耕種的產量,優化農業機械耕作方案t,61oGracia等開發混合整數線性規劃模型, 并運用于西班牙甜菜種植業農業設備優化分析Bender等提出有關線性規劃優化后影子價格 運算法則,分析農業機械化的主要制約因素,闡述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對拖拉機與勞動力資源的影 響冏。
    (2)農業機械化與社會發展研究
    2000年,美國工程院把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20項工程技術之 一,列第七位,指出"The machinery of farms-tractors, cultivators, combines, and hundreds of others - dramatically increased farm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20th century. At the st art of the cent ury, four U. S. farmers could feed about 10 people. By the end, with the help of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 single farmer could feed more than 100,” and **Over the century, the average amourit of labour required per hectare to produce and harvest corn, hay, and cereal crops gradually fell more than 75 percent. In the process, a massive shift from rural to ufban life took place. ” wFarm mechanization has almost entirely replaced human and animal power in developed nations, and is now transforming agriculture in many developing area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mprovements in crop techniques and food processing, it has significantly altered food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M說明農業機械化對美國乃至世界的農 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91[2OJ[21\
    (3)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貢獻研究
    1978年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運籌學家查恩斯(A. Charnes)>庫柏(W. W. Cooper)和羅 茲(E. Rhodes)等提岀了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也稱DEA方法, 該方法是以相對效率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嶄新的效率評價方法,是按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 出,對同類型單位進行有效性評價的一種方法。它憑據一組關于輸入、輸出的觀測值,使用數 學模型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對決策單元進行評價l22][23H24]=該方法包括C'R和C2GS?等 兩個模型,綜合運用這兩個模型,在考慮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測算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 率,使其更接近于實際情況,這對于指導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C2GS2模型是 用來評價決策單元的相對技術有效性的,測算農業技術進步率;C2R模型在評價決策單元的有效 性時,測算出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同時評價規模有效性和技術有效性。孫福田等也 對DEA方法在農業機械化領域的應用作了闡述說。
    (4)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基于農業機械化的現代化。農業機械化也直接 或間接與可持續農業問題或主題相聯系,同時保持和改善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化與環境壓 力有關,涉及污染風險t26JK7J,以及與土壤、水質、生活環境、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和景觀文化 相連的土地管理閥。農業機械是非再生能源的主要使用者購,也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手段。F. R. Leival等對農業機械化與可耕作農業可持續關系進行了分析和界定,利用環境、社會和經濟指標 對英國適宜耕種農田的兩種類型進行了評價。其評價指標包括3類:一是與機械化直接相關的能 源利用、土壤壓緊狀態和廢氣排放指標;二是與農業機械化間接關系的指標,如化學肥料使用副 作用和土壤有機質下降;三是反映受農業機械化影響的指標,如勞動力就業、農機事故和農業財 政狀況叫
    (5)補貼制度的研究
    新制度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理論和觀點對于認識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效益提供了新的并且 是合理的思路。國外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這是一種農業支持政策,是一種制 度上的安排而進行有關的研究,很少有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單獨進行研究的,但是許多制度經濟 學家通過對制度以及制度的發展對技術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的分析,為研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提供 
    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并將其置入經濟學研究視野,這有助于從深層次研究和分析農業機械購置補 貼問題。
    (6)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
    CGE模型起源于列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模型,由約翰森于1960年最先提出。隨后Harberge首 次把一個關于稅負分配的兩部門模型引入財政領域昭,Shoven, Whalley開發出分析幾種稅收的 模型悶。Ballard等利用一個12個部門、12個消費者的多個時期的CGE模型,計算了美國稅收 對勞動、資本、消費、收入和產出的邊際附加負擔團。CGE模型主要用于分析整個經濟系統組成 要素間的相關關系,廣泛應用于分析價格、稅收、公共消費、關稅和匯率、技術進步、環境政策、 工資、收入分配等經濟政策變動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而用于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較少,但是將農 業機械化置入整個經濟系統進行分析,有助于全面、充分認識農業機械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2.3相關文獻分析和述評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性問題,其發展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國內外就農業機 械化有關問題已開展了廣泛的研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主要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農業機械技術及 農業裝備技術的發展;二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以適應機械化作業;三是農業機械化的政策支 持等,對農業機械化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但不局限于這些方面,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現 狀的研究和相關文獻的分析表明:
    (1)農業機械化技術長期以來一直被高度關注,國內外對其研究開展的比較多,發展迅速, 技術水平逐步提高,一些成熟的、具有國內外領先技術水準和高科技含量的技術成果呈現,一些 高新和先進技術被應用到農業機械化作業。
    (2)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不斷擴大,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 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尤為關鍵和重要,因此,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研究得以廣泛開展,設施農業、 精細農業、工廠化農業等大受關注,國外在這些方面開展的較早,研究水平較髙,應用廣泛;國 內自20世紀90年代才有這方面的研究和探討,但發展迅速。
    (3)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和目標,長期的農業機械化政策和戰略是必需的和 重要的,一些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較早,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已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業機 械化發展的政策和戰略也比較成熟,而我國的機械化水平不高,政策體系不完善,發展戰略研究 不夠,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定量或模型化分析研究較少。
    (4)農業機械化問題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問題,也不單是農業的問題,其涉及許多方面和 層次,是農業發展中的一個變量,也是社會經濟中的一個變量,發達國家較早實現農業機械化, 單一的農業機械化研究文獻很少,而將農業機械化作為一個經濟變量引入經濟系統分析中,因為 派生出不同的經濟研究方法和經濟模型應用于農業機械化研究,主要進行定量分析,更多地利用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來計算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各個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利用技 術經濟增長模型來分析技術的進步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補 貼制度等支持政策對技術發展的意義,從而分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作用。
    (5)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方面,國外一些發達國家開展較早,納入到農業機械化促進政策 中,在一些方面有比較成熟的研究,現階段,農業促進政策中主要以來于其成熟的金融政策和措 施,財政作用相對減少,農業機械購置的支持措施也由財政轉向金融;我國當前處于農業機械化 快速發展階段,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其相應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是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是 財政上的政策,補償性較多,促進性較少,現階段而言其作用明顯,但長期的效益并不樂觀,而 且相關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單一的研究,缺少系統的研究,研究方法和技術不是很先進,沒有形成 具有長期指導意義的理論思路和框架。
    農業問題是一個基本性的問題,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農業發展歷史和現狀,因此各國農業 機械化水平、技術層次和發展步伐是不同的,也是不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對農業機械化的研究 是基于其基本國情和農業現狀的,是有所側重,有所不同的,發達國家的研究領先于發展中國家, 研究水平利層次較高,研究的技術手段也比較先進,思想和理論也比較超前。我國有著悠久的農 業文明和濃厚的農耕意識,對農業機械的認識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歷史,但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 高,發展不快,對它的硏究不夠,而且認識局限。
    近年來,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一些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的實施, 農業機械化方面研究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中的熱點和焦點,新觀點、新思路、新理論不 斷涌現,我國農業機械化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在研究中引入了國外的一些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 模型,定量分析逐漸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研究更加科學和合理,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 供科學指導,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轉型。
    1.3研究意義
    目前,我國正在由農業國向工業化國家快速發展的過程,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是主要目標之 一,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研 究必須緊跟社會、時代發展,站在更高的角度,從更加廣泛的視野作更加深入的研究。農業機械 購置補貼是一項農業機械化支持措施,其實施效益突出,作用明顯,有利于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 展,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因 此,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研究進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影響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社會、經濟、政治 甚至文化方面因素,深入以及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 力轉移,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的進步,提高農民收入,及對穩定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發展和推動 農村社會進步等等,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理論、實踐價值和政策指導意義,為我國未來實施農業 機械購置補貼提供政策和理論依據,為《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順利實施提供理論支撐,從而實現 我國農業機械化跨越式發展。
    1.3.1實踐意義
    農業機械化水平要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較慢,以此發展水 平和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當前農民投入不足的情況,通過財政的引導作 用,促使地方政府、社會力量和農民個人加大對農業機械購置的投入,極大地提高了農業機械總 動力和擁有量,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的提高。2004年,農業部編制了《我國農業機械購置 補貼規劃(2005?2010年)》,并開始制定《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等,這當中 重要的是要科學預測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規劃未來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因此,研究農機購 置補貼的效益——財政投入的效益和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的階段發展目標等,可為當前和未 來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規劃和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數據支持,以及規劃和研究依據。
    1.3.2理論意義
    我國自1998年開始在部分的省區市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起步晚、補貼面比較窄、投入資金 少,作為一項新的政策措施,相關理論研究滯后,也比較薄弱,但是直到2003年才開展有關的 研究,也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足,政策實施的理論依據并不充分,對政策效益的分析僅 是基于統計數據的簡單分析和評述,隨著《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將成為 一種制度化的行為,補貼對象、范圍、金額將擴大,如何進一步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將影響我國 農業機械化發展。
    我國自1998年起在一些省市推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在于引導農民使用農業機械作業 的積極性,提供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但是相關研究是比較落后的,同時,農業購置補貼規范 性的政策的出臺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缺乏理論支持,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是一項綜合性的政策,其 研究涉及許許多多的方面,不僅在于促進農業機械技術的更新、升級和轉化;還在于減輕農民負 擔,提高農民收入,還在于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作業水平;還在于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 轉移等等,
    1.3.3政策指導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支持政策實施的落后于發達國家,但已經具備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
    《農業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法規,農業部和財政部《農業機械 購置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等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性的文件,特別是 自1982年以來的7個中央“一號文件”,WTO的農業協定等,這些構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 支持政策體系,但是不完善的,也不健全,研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效益,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 科學規劃、科學實施具有政策的指導意義,從而實現補貼的規范化、項目化和科學化,同時,有 助于促使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加深對農機購置補貼的意義和作用的了解和認 識,為健全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及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有利于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農業機 械化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1.4研究內容和方法
    1.4.1研究內容
    本研究結合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我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規劃(2005?2010年)》項目
    和農業部《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項目,分析1998-2003年來我國在陜西省、 山東省、遼寧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重慶市、新疆維吾爾 自治區、江蘇省、湖 南省、湖北省、黑龍江省和河南省等13個省市自治區實施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成效的基礎 上,結合《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要求,《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 劃》的目標,參照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定性研究方面,論文將系統 分析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制約因素,闡述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未來我 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安排;在定量研究方面,著重于分析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效益上,并建立農業 機械購置補貼效益分析數學模型。
    1.4.2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應用了系統分析法、回歸預測分析法、生產函數分析法、區域分析法和制度經濟 學和發展經濟學原理對農機購置補貼效益涉及的相關問題作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系統分析法:通過對我國農業政策的總結,分析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研究分析 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理論意義;(2)回歸預測分析法等:分析1998年至2003 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統計數據,分析預測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3)生產函數分析法:分析農 業機械化水平增長的模式和購置補貼影響各因素的相關性;(4)區域分析法:對農業機械購置補 貼的區域研究;(5)制度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原理:對我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進行制度分析。
    1.4.3技術路線
    論文的研究機理和技術路線分別如圖1T、圖1-2:
     
     
    系統分析法
    計量經濟學方法
    圖1T論文研究機理
    理論實際結合
     
     
     
     
     
     
     
     
     
     
     
     
    問題提由
    理論研究
    補貼情況分析
    實踐研究
    補貼效益研究
     
    圖1-2論文技術路線
    模型分析
    結論
     
     
     
     
     
     
     
     
     
     
     
     
     
     
     
     
     
     
     
     
     
     
     
     
     
     
     
     
     
     
     
    第二章相關理論述評
    2.1有關概念
    2.1.1農業機械
    農業機械(agricultural machinery)按照《農業機械學》中的定義是"在作物種植業和畜 牧業生產過程中,以及農、畜產品初加工和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昭。農業機械包括農 用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農田排灌機械、 作物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和農業運輸機械等。廣義的農業機械還包括林業機 械、漁業機械和蠶桑、養蜂、食用菌類培植等農村副業機械。而在英語外文文獻中有"agricultural machineM、a agricultural machineryM、uagricultural machine and equipmentw 等表述, 但都是“農業機械”意思,只是在范圍上有所不同。在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時,各國所指的農業 機械大多差不多,但也有差別,主要范圍上的差別,其主要根據各自國情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 不同而有所側重和差別。加拿大《安大略省農業機械法案》定義的農業機械是指“用于和將用于 農業或園藝業的設備或機械,包括附屬裝置”;韓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所指農業機械是指“農 林畜牧產物的生產及產后處理作業、生產設施的環境控制及自動化等過程中使用的機械設備及附 屬機械資材”;我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指農業機械“是指用于農業生產及其產品初加工等相 關農事活動的機械、設備”。對于農業機械定義,不同國家只在范圍上有不同的表述和有所側重, 在學術研究層次,也是如此,不會引起爭議。本論文采用agricultural machinery指稱文中的 農業機械,本論文主要研究我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因此,所依據的農業機械定義是我國《農業 機械化促進法》中明確定義的。
    2.1.2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沒有一個統一而又完整的解釋陶。從研究的角度 講,農業機械化是研究農業機械(群體或單體)與環境之間關系,探索其間協調發展、優化組合的 獨立學科;從內涵的角度講,農業機械化是用先進工程技術配合生物技術,用機械逐步替代人畜 力和手工勞動工具,用新的耕作方式、科學技術和大工業對農業進行轉化和強化,使農業產品獲 得多層次加工利用的過程;從應用的角度講,農業機械化是通過各種動力及作業機械完成農業產 品生產的驅動作業、固定作業和運輸作業,用物化勞動代替活化勞動,實現丁具革命的過程;從 目的的角度講,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經濟生產中的技術手段,是發展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勞動 生產率的重要措施,對于穩定農業基礎和發展農業經濟具有其它農業技術不可替代的作用昭;從 系統的角度講,農業機械化是以無生命的綜合體,通過“化”的過程,為有生命的農業生產系統 服務,而其服務的手段屬于機電工程措施,服務的對象和使用的環境又是農業經濟范疇昭。
    我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指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 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則是從實際應 用和目的層次認識農業機械化的,其目的和作用是改善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水平。本論 文不打算對農業機械化層次性進行分析,只是引用農業機械化這一概念對我國農業裝備應用于農 業生產情況作相應的描述和分析,因此,其含義源引于我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并沒有差別。
    2.1.3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機械化水平(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ate)有幾種理解,一是反映農業機械化 程度,英文用“level”,用水平高、水平中、水平低等來表述,文中當應用到農業機械化水平統 稱概念時采用此概念;二是反映的是農業機械作業與非機械作業的對比,英文用"rate”,即采 用農業機械作業的用于農業生產用地與總農業生產用地的比率關系,用百分數表述;三是,農業 機械化水平可以是表述為指數,英文用“index”,以基礎參照對象,而進行的一種指數化描述, 用自然數表述。根據農業生產的特性,我們可用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表示一種統稱概念,包括3 項對比:機械耕作(機耕)水平、機械播種(機播)水平、機械收獲(機收)水平,文中應用到 農業機械化(農機化)水平或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數值采用此概念,為機耕、機播、機收水平的 加權平均值,根據目前統計口徑,機耕、機播和機收權重分別為0. 4、0.3和0.3。農業機械化綜 合水平也有其他測算方法,并且得出的數值并不必然與本文一致,論文并不對其他測算方法作相 關闡釋,也不對其與文中測算方法作任何評論,文中所有的都是基于這樣一個理論假設:根據農 業機械作業面積與耕地總面積之比,由此按照權重加權測算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真實地反映我國 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能夠為分析其本身及相關的要素提供真實性。論文可能會在統計分析中引 入一些自由變量對由此產生的數據資料做必要的修正,但并不說明其不真實性。
    2.1.4農業機械購置補貼
    補貼是一種財政政策,也是一種產業政策,從廣義上看,補貼包括現金補貼、財政貼息、信 貸支持、技術轉移優惠等多種金融、財政支持政策,狹義的補貼就是現金補貼,補貼還有直接和 間接之分,直接補貼是對消費者的補貼,間接補貼是對生產者補貼。本論文根據農業部和財政部 聯合下發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the allowance for purchas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內涵作相應的描述,農業機械購置補貼 是指將中央財政預算內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按一定比例和要求用于補貼“支持農民個人 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買“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 護的要求,且經農機鑒定機構檢測合格”的農業機械的一種財政支持手段,這對補給誰、補什么、 怎么補等作了定性的規定。本論文所稱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內涵也是如上所述,論文可能在拓展 或引申思路時會提及或者闡述信貸、稅收、技術轉移等方面的內容,是獨立于文中所稱的農業機 械購置補貼之外的農業支持政策和農業機械產業發展政策。
    2.2相關理論
    2.2.1可持續發展理論
    現代可持續發展觀產生于傳統發展概念的瓦解和“三重轉變”時代,即現代文明形式由工業 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現代經濟形態由物質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現代經濟發展道路由非持 續發展向持續發展的轉變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核心是人與資源的關系,基礎是實現人與自然協 調發展,最終目標是人類的發展。1987年4月,布倫特蘭夫人(Gro Harlen Brundtland)在世 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指岀可持續發展是:既滿 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 續性、社會可持續性[M[39]o與傳統經濟發展相比,可持續發展觀:①更重視公平原則,將經濟發 展觀的公平思想從代內延伸到代際;②強調可持續原則,強調人與自然協調這一可持續發展的基 礎。
    可持續農業的理論是建立在對現有可持續理論大綜合的基礎上,幾乎一切指導和推動人類社 會進步和發展的所有科學理論都是其理論基礎,特別是經濟學的理論與分析方法,生態系統思想、 理論,耗散結構論、技術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可持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 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思想與理論在農業中的反映與應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1991年4月在荷 蘭召開的農業與環境會議上發表了著名的“丹波(DENBOSCH)宣言”,對農業和農村持續發展作 了定義:“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基礎的方式,以及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 代人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了不斷滿足。這種可持續的發展(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旨 在保護土地、水和動植物遺傳資源,是一種優化環境、技術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維持下去以及社 會能夠接受的方式”,并且提出實現持續農業的三個戰略目標:糧食安全目標、農村綜合發展目 標、資源環境目標。可持續農業目標是:全面的發展目標、技術發展目標、區域的共同發展目標、 安全的發展目標,在于實現生態、經濟、生產、社會可持續性,其特征是:協調性、可持續性、 人口規模的適度性、高效性、公平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與自然界的可持續性,以及兩者間的 協調是可持續發展內涵的核心,自然界的可持續性是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的基礎。農業的特點,農 業與自然界的特殊密切關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 有著一種不可缺少,無法替代的基礎與決定性作用。農業可持續發展包含:①農業資源的可持續 利用;②農業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③農業生態效益的持續提高。
    2.2.2技術增長理論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是從哈羅德(Harrod, 1939)和多馬(Domar, 1946)提出的資本積累模型開 始的m[411o由于假定資本收益率不變,勞動力投入的增長率外生給定,則國民儲蓄率(即資本積 累率)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率的唯一因素。他們的模型可以解釋一國經濟的穩態增長,但充分就業 的均衡增長卻很難實現,因為資本報酬率不變的假定實際上暗含著資本和勞動的不可替代。索洛 (Solow, 1956)修正了哈羅德一多馬模型,提岀了能滿足一般均衡條件的增長模型,并在其生產 函數中加入技術進步因素附,在對美國經濟增長的經驗分析得出美國人均產出的增長率只有 12. 5%是由資本和勞動等有形要素的投入帶來的,另外的87. 5%就是“索洛技術進步余數”決定的 醐,從而形成了以技術內生為主線,強調以知識積累為基礎的新增長模式。阿羅(Arrow, 1962) 將技術水平解釋為產出總量或資本總量的函數,導出了一個規模收益遞增的生產函數網。羅默 (Romer, 1986)對阿羅模型做了重大的修止和擴展,羅默(Romer, 1990)又提出了一個內生技術變 化的模型,引入了一個專門生產新技術的研究部門,并強調了開發者對其新技術擁有排他性的控 制權,以提供研究和開發(R&D)的動力,指出:有意識的技術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由此, 建立了一個完全內生的知識外溢模型,即是一個由知識外部效應、產出的收益遞增和新知識生產 的收益遞減三個因素共同決定的競爭均衡模型囲。
    2.2.3發展經濟學理論
    發展經濟學發端于20世紀中葉,以阿瑟•劉易斯(W. Arthur Lewis)推出的《經濟發展理 論》(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5)為標志,主要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問 題,早期的發展戰略模型有羅斯托(Rostow)的“增長的階段”、納克斯(Nurkse)的“均衡的 增長”、羅森斯坦一羅丹(Rosenstein—Rodan)的外部經濟和“大力推進”、劉易斯(Lewis)的 勞動無限供給和二元部門模型、普雷維什一繆爾達爾一辛格(Prebish—Myrdal—Singer)關于 貿易條件和進口替代的假設、萊賓斯坦(Leibenstein)的“關鍵性的最低限度努力”命題、以 及錢納里(Chenery)的“兩個缺口模型”,這些發展模型對資本積累、技術變遷和制度優化設計 等作了必要的闡述:艾爾瑪•阿德爾曼認為“發展本身的動力從根本上重新構筑了制度,緩解了 —些制約因素,而加強了其他一些制約因素,并將渴望達到的新的目標提到了前面”,同時“有 利于發展的制度和有形框架一旦建立,政府的主要功能就包括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同時促進工業 化。在19世紀和20世紀,一個能促進獲取動態比較優勢的積極政府成為必要,以實現工業化前 后繼起的幾個階段。在這個方面,政府利用融資和補貼來促進技術先進、相互依賴和外在性引發 的投資,與此同時它本身也進行這種投資。它通過保護和補貼,采取提高私人投資利潤所必須的 政策體系,它替代不充分的或缺失的市場、要素、金融、技術和工藝泗。”格申克龍(Gerschenkron) 在解釋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論”認為“制度創新可以越過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關系;……; 在支撐國內工業方面對外貿易可以替代國內農業”等替代其中的“起飛階段”呦。David、Nelson 和Wright等評價了關于技術擴散和轉移的經濟學M1 [491; James和Skinner評價了關于要素稟賦 影響技術選擇。微觀創新方面的比較優勢“以專門技術和促進技術相對快速傳播的制度為基礎” 昭阿布拉莫維茨在論述著名的“趕超增長”時認為:趕超涉及縮小技術差距,而不僅僅是要素缺 口;需要“社會能力”,不僅包括足夠的人力資本水平,也需要適當的制度、開放以及一個不阻 撓改革和創新的政治體制。表明技術差距與社會能力結合決定了一個國家通過趕超道路發展生產 力的潛力[51]。發展經濟學理論和模型對于認識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效益提供了新的并且是合理的 思路。
     
    2.2.4新制度經濟學理論
    制度經濟學發端于20世紀20年代,至今經歷了 4個發展時期,早期制度學派(The Institution School) (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主要有凡勃倫(Th. B. Veblen)、康蒙斯 (J. R. Commons).密契爾(W. C. Mitchell)等;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有貝利(A.Berle)、米 恩斯(G.C.Means)、艾爾斯(C. E. Ayres)等;20世紀60年代開始,產生了新制度主義 (Neoinstitutionalism)或新制度學派,主要代表有美國的加爾布雷思(J. K. Galbraith)、貝 爾(D.Bell)、科姆(G. Colm),瑞典的謬爾達爾(G. Myrdal),英國的甘布爾(A. Gamble),法國的 別魯(F. Perroux) :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新制度經濟學(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主要以羅納德•科斯,道格拉斯•諾思等代表,制度經濟主要研究制度的產生、發 展和作用,并且從制度方面來分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變化及其存在的問題,認為經濟增 長強調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投資是重要的,但制度更為重要,因為這些因素的社會投入程度決定 于制度中的激勵結構。一個效率較高的制度,即使沒有先進技術,也可刺激勞動者創造出更多的 財富。加爾布雷思理論認為技術發展的必然性理論是制度的演進和權利的轉移都與“生產要素” 重要性的更迭有關,而“生產要素”重要性的更迭歸根到底是由于技術發展的必然性。諾思(North, 1968)開拓性地把制度因素內生于經濟體系,認為即使在沒有發生技術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制度 創新亦能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劉易斯在把制度作為經濟增長內生變量分析的時候,強調 了它與資本、技術等因素的相互關系。
    2.3若干模型分析
    2.3.1回歸預測模型
    回歸預測是數理統計中回歸法在預測中的應用,主要用丁-研究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之間的因 果關系和影響的程度,并據以預測將來影響因素變動時的結果。如果把時間因素看作影響預測對 象的各種因素的綜合,就得到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的回歸分析。回歸分析不僅適用于短期預測, 也適用于中長期預測,一般情況個,主要采用采用一元線形回歸法和平滑指數法的二次曲線趨勢 分析。
    (1) 一元線形回歸法模型,如公式(2-1):
    公式(2T)
    式中乙為預測對象在t時間段的值,為因變量,a為截距,b為回歸系數,是此直線的斜 率。a、b可以通過擬合方法(最小二乘法)求得其的估計值,推導過程如公式(2-2)到公式(2-6):
    公式(2-2)
    A a = Y-bX 公式 (2-3)
    X n
    —匸1 公式 (2-4)
    n
    n
    Y = 公式 (2-5)
    n
    Yt =a + bX, 公式 (2-6)
     
    式中£是當自變量為x「時的預測值,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有一
    定偏差,為離差,論文考慮到其他因素沒有對離差進行計算,也就是忽略兩者之間的偏差。
    (2)指數平滑法的二次曲線趨勢分析模型,如公式(2-7)至公式(2-10):
    yt+T = at +btT + ctT2 公式(2-7)
    a, = 35,(1) - 3S「⑵ + S,⑶ 公式(2-8)
    [(6-5a)5,(1) -2(5-4a)S$)+(4-3a)5,(3)]
    c, = ? (5;n-2S,(2)+Sf(3)) 公式(2-10)
    a為加權系數,由預測工作者定性地憑經驗選定,實用范圍0. 1?0. 3,較多考慮近期影響時, a可取大些,較多考慮長期影響時,a可取小些。
    2.3.2生產函數模型
    生產函數是指某種產品的產量與所需要的投入要素之間的關系,或簡稱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 技術關系,它表明一定數量的投入所能產出的最大產量。生產函數有一般生產函數、Cobb-Douglas 生產函數、常替代彈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生產函數等多種形式,但應 用最為廣泛的生產函數是Cobb-Douglas生產函數,簡記為C-D生產函數,實際上,Cobb-Douglas 生產函數是一般生產函數和常替代彈性生產函數的特殊形式。
    Cobb-Douglas生產函數是以柯布(Chales W. Cobb)與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名字 命名的,具有許多經濟學上所需要的良好的性質,在經濟分析中使用比較多,其數學表達式如公 式(2-11):
    Y = AI^KP 公式(2-11)
    其中:A、a.〒是固定的正的參數,A表示技術進步,厶、K分別代表勞動和資本投入, 其的特點是:①不變彈性。產出的勞動和資本彈性分別是參數a和0;②要素的替代彈性為1; ③產出彈性之和是函數齊次性的階,即可得公式(2-12):
    f{2L,AK) = A(AL)a(AKy =獷仙戲 公式(2-12)
    若a+B=l,則稱規模報酬不變,這時產出擴大的幅度等于投入增加的幅度,若a+B>l, 即為規模報酬遞增,這時產出擴大的幅度大于投入增加的幅度,若a+B<l,則是規模報酬遞 減,這時產出增加的幅度小于投入增加的幅度;④函數是對數線性的,即: lnY = lnA + aln厶+ 01nK;⑤等量線為單調下降和下凸的。實際應用中,生產函數中參數由 軟件以最小二乘法方式給出,同時,生產函數也有很多形式,根據不同的經濟要素條件,衍生出 不同的生產函數模型,論文在有關分析時是基于這樣一種衍生生產函數模型。
    第三章宏觀環境分析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人們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其作用越來越重視。農業 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主要標志,農業機械化在現代化進程中肩負著艱巨的歷史任 務;同時,我國農業機械化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研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有非常有利 的政策、法律和經濟環境。
    3.1政策與法律環境
    3.1.1國家政策高度重視“三農”問題
    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并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 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 《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即2004年中央1號文件),《意見》明確指出,“要 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 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 定補貼”。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 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2005年中央1號文件),意見強調: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農機具購置補 貼資金,地方財政也要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并指出: 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農機具購置補貼,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采取的重大措施, 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意義重大。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 一些重大的政策措施出臺,是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提高我國農業裝備水平的重要政策保障, 必將促進和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跨越式發展。
    3.1.2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
    2004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下文簡稱《促進法》)頒布實施,是我 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的重大轉變,我國政府從階段性的、盲目的、自發的農業機械化支持安排 轉向制度化、程序化的、長期化的促進政策,這是總結國外發達國家實現全面農業機械化的道路 的經驗,基于對我國國情和現代化發展階段充分認識基礎上的戰略性的轉變,是我國農業發展中 又一制度性的創舉,其影響意義是積極和深遠的。《促進法》規定:“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當分 別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國家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給予補 貼”,進一步明確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扶持措施,規定國家對農業機械生產企業的稅收優惠、中 央和省級財政給予農民購買農業機械補貼及貸款支持、農業機械的生產作業服務收入享受稅收優 惠和生產作業用油安排財政補貼等扶持措施,并強調各級政府的責任。制度化的農業機械購置補 貼機制將極大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由此而形成的法制框架下的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的作用,對 于鼓勵和扶持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推進農 業現代化進程,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3.2宏觀經濟環境
    3.2.1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1993年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我國GDP 總值達到116694億元,全國財政收入突破2萬億,比2002年增長20%,全年對外貿易順差255 億美元,比上年減少49億美元,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4033億美元,比 上年末增加1168億美元腳。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 增長9.5%, 2004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6099億美元,比上年同比增加2067億美元,全年各項 稅收收入25718億元(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比上年增加5256億元,增長25.7%。全國規模以 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達11342億元,比上年增長3& l%o
    據統計,2002年,我國各級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總投入為24億元,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僅 占財政收入的1. 3%。,不到財政支農資金的3%。從全國情況分析,2002年農業機械化地方財政投 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在2%。以上的有24個省(區、市),占財政支農資金的比重在4%以上的 有26個省(區、市)。2003年,我國完全進入工業反哺農業期的省市有6個,處于工業反哺農業 的轉折期的省份已達14個。根據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財政支農資金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估算, 如果中央財政加大投入用于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在今后6年間,政府支持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占財 政收入的比重不會高于2%0,占財政支農資金的比重不會髙于4%,這一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財政 在農業機械化初期對其農業機械化的扶持。
    隨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農資金將逐年增加,因此,從國家經濟實 力和財政能力考慮,加大農業機械購置財政補貼投入是可能的。
    3.2.2正逐步步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
    從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進程看,工農關系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以農養工的工業化原 始積累階段;二是工農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工業化中期階段;三是工業支援農業、反哺農業 的工業化成熟階段。有關實證研究從經濟發展的宏觀特征,可以用4個指標來衡量是否進入丁業 反哺農業的階段:①綜合經濟水平指標:人均GDP (或人均GNP);②產業結構指標:農業增加值 占GDP比重;③就業結構指標: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總就業人員比重;④城鄉結構指標:城鎮 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判斷標準見表3-1。
    從表3-2可以看出,2003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達到1090美元,根據以上判 斷標準,可以認為我國整體上進入工業開始反哺農業的轉折階段,這個階段要求國家用工業積累 補貼農業生產,這是工農關系的重大轉折,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資本水平,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資 金積累,提高農機化的裝備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促 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繁榮發展。
     
    表3T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參考指標
    指標 單位 轉折期 反哺期
    人均GDP 美元 $700 >1500
    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W25 <15
    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 % W55 <30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 235 >50
     
     
    表3-2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4個指標變化情況
    年份 人均GDP
    (美元) 農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 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 比重(%)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 比重(%)
    1991 353 24.5 59.7 27.0
    1992 415 21.8 58.5 27.5
    1993 510 19.9 56.4 2&0
    1994 455 20.2 54.3 2& 5
    1995 581 20.5 52.2 29.0
    1996 671 20.4 50.6 30.5
    1997 730 19. 1 49,9 31.9
    1998 762 1&6 49.8 33.4
    1999 791 17. 6 50. 1 34.8
    2000 856 16.4 50.0 36.2
    2001 924 15.8 50.0 37.7
    2002 989 15.4 50.0 39. 1
    2003 1090 14.8 - 40.5
    2004 1268 15.2 - 41.8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3.3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環境
    3.3.1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和機具已相對成熟
    近些年來,圍繞“科技興農”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央及地方政府實施了許多農業基本 建設和科技推廣項目,農機與農藝結合的耕作栽培體系也已相對成熟。在小麥、玉米連作地區實 施的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種或高留茬免耕播種、化肥深施、節水灌溉、聯合收獲及秸稈綜合利用 等配套機械化技術,均取得了良好效果。黑龍江農墾在大豆生產中,采取機械深松、免耕精量播 種、撓性收獲等措施,大豆單產接近美國、巴西等國生產水平。
    同時,各地還圍繞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生產,開展了大量的技術研發和推 廣工作。目前,一些主要作物的生產機具大部分已經相對成熟,如適合旱地生產的深松、精量播 種、秸稈還田、機械收獲(除玉米外)等機具設備都有定型產品,水稻插秧和收獲等瓶頸環節關 鍵技術已取得突破,技術路線和裝備基本成熟,已進入推廣階段。
    3.3.2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國際競爭力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國際競爭日益加劇。農業國際競爭力強的發達國家, 均具有較高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而我國在精耕細作以及水稻育種等許多方面, 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影響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農藝技術,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 和勞動生產率。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農機化水平僅相當于法國上世紀50年代、韓國上世紀 70年代末的水平。
    要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農產品的衛生和安全,提髙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實行區域化種植、 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是關鍵。據統計,我國近年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 油菜籽、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中,人工費用占到35%?53%,平均為45%,而發達國家主 要農產品成本中人工費用不到10%。據1998年成本結構資料,我國機械作業成本僅為美國、加拿 大的25%?80%,但勞動力成本是它們的4?6倍,這是導致我國的大宗農產品生產成本偏高,價 格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
    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階段,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要素中影響農業國際競爭力 的關鍵因素。發達國家農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在此階段,對農業生產系統進行農業機械投資,將 會刺激新知識產生,推進農業生產技術進步,投資積累將產生出經濟增長的內在力量,不僅產生 經營主體的微觀經濟效益,還會產生社會的共享效益,這種力量將推動農業機械化投資與知識積 累的良性循環,實現收益持續遞增,使農業經濟系統出現良性增長循環,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 程,提高農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也是工 業化加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農業機械化也處于成長期和調整期,國家應當適度加 大對農業機械的投入引導,促進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諸領域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 械化整體水平,從而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3.3.3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是增強農業發 展后勁的戰略選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是解決當前 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 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重點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加快實現農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 能力。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在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抗災減災能 力,進一步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 水平相對低,只處于發達國家20世紀40?50年代的水平,這成為制約我國糧食生產發展的重要 因素。
    3.4社會發展環境
    3.4.1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時期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農業機械化帶來新的歷史機遇。現代農業是現代科技與現代生產工具及 現代管理相結合的產物。農業機械作為現代生產工具,是現代科技的物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 設、實現小康目標過程中關鍵要素之一。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 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的重大任務。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建設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是關鍵。總結發達國家實現 農業現代化的歷史經驗,可以人體得出:一是人少地多、勞動力不足國家,以美國為代表,先通 過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后轉向農藝技術措施,進而實現農業現代 化;二是人多地少、勞動力充裕的國家,以日本為代表,先實施培育良種、合理栽培、增施無機 肥等生物技術措施來提高糧食產量,后轉向機械化,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三是介于前面兩種情 況Z間的國家,以德國、法國為代表,把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生產手段現代化放在同等重要地 位,農藝技術和機械化并舉。但共同的歷史經驗就是在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而 且一般都是在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二三十年Z后,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沒有農業的機 械化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美國、歐洲國 家、日本等均是如此,無一例外。20世紀末,美國工程技術界把“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對 人類社會進步起巨大推動作用的20項工程技術列第7位。這一評價是基于100年來農業 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 有力地保障了世界農業發展和食物安全。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業,難點在農 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加快農業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改進農業生產方式, 促進社會化分工,推動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這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同時,農業和農 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都對農機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全面小康社會也是“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是解決農民生產 生活條件較差、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經濟效益不好的重要措施,也是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業 和農村經濟整體水平的重要條件。農業工程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和農村生產,將不斷地解放和發 展農村生產力,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帶來的文明成果,實現農民的現代化。
    3.4.2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增加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已初步形成了國家、集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正逐 步由完全的行政主導投入進入市場主導投入的階段。國家政策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有關促進政策相繼出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積極性,但因農 民收入不高,農民購買農業機械時,價格是其首選因素,而先進適用、符合環保要求的農業機械, 由于價格比較高,絕大多數農民都買不起。2004年,全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扣 除物價上漲因素,比2003年的人均2622元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按2003 年農民收入水平,如果購買1臺東方紅70推型鏈軌式拖拉機,需要近40名農民一年的純收入。 按2002年每個農戶3. 8人計算,一個農戶買1臺上海50拖拉機,在不做任何開支情況下,需近 5年的全部收入:買1臺東方紅70推型鏈軌拖拉機需要近11年的全部收入。因此,很少有農民 能夠支岀大筆費用用以改善農業生產,購買農用機械機具,即使有,往往是買機械機具是小型的 多、大中型少,傳統老式的多、新型先進的少,單一功能的多、多功能復式作業的少。落后的農 業機械氣體排放超標、漏油嚴重,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安全性能差,危害人身安全。另外,由于 鋼材、柴油價格的上漲,主要農機產品的價格一直呈穩中上揚的趨勢,如果僅靠農民自發,靠一 家一戶的購買力,購買農業機械特別是大中型農業機械,難度很大。國內主要拖拉機價格見表3-3»
    表3-3主要拖拉機型價格表(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清江50 38500 38500 38500 38500 39500 39500 39000 39000 39000
    上海50 42000 42000 42000 42800 43000 41300 44000 41400 42000
    鐵牛60 48500 51500 53500 56500 85800 58500 58900 58900 58900
    東方紅70推 94000 94000 94000 94000 94000 94000 96000 97000 98000
     
    同時,考慮到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 比重)仍高達47.2%,也就是農民收入的近一半用于維持正常的飲食,同樣,考慮到目前的我國 在校學生規模和較高的學校包括社會教育成本,農民將大量的支出用于農業生產是不現實的。
    然而,隨著農村經濟條件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表現岀很高的熱情, 渴望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自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相關促進政策出臺 以來,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空前高漲,在此情況下,實施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進行補貼尤為 重要。:1998年以來,根據現實需要而實施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受資金規模的限制,只能在部 分省(市區)部分縣實施,2004年只在66個糧食大縣實施。絕大部分農民及農機服務組織暫時 享受不到補貼政策,這與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機械的強烈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而對農民購買國家 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符合環保要求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和實施范圍, 更大限度地發揮補貼政策的帶動效應和導向作用,是落實有關政策法規,調動社會投入農業機械 積極性,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三增”,是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步驟。
    第四章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分析
    實施農業機械購置實行補貼,是WTO成員國的通行做法,符合WTO的《農業協定》規則。 日本于1953年頒布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期間對農民購買拖拉機、聯合收獲機、育苗設備、 大型米面加工、烘干、儲藏設備以及灌溉、施肥設備提供50%左右的補貼;韓國在1975年后的 近20年間,對農民購置農機提供50%的政府補貼和40%的長期無息貸款;澳大利亞和法國政 府都對農民購買新設備提供20%?30%的補貼。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 時,無一例外地對農業進行反哺,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給予了大量和直接的補貼扶持。
    4.1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分析
    4.1.1農業機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1)農業機械是糧食生產的現實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作為先進的生產工具,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用機械替代人畜 力,實質是一場生產手段的技術革命。馬克思說過,衡量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不是看它生 產什么,而是看它用什么工具生產。農業機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的限制, 實現了人畜力所不能達到的現代科學農藝要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活勞動投入,爭 搶了農時,減少了自然災害的侵襲,大大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是現代農業生產中,特別 是糧食生產的現實物質基礎。據統計,美、日、德等農業現代化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 平均每百公頃耕地擁有5. 98臺拖拉機,每個農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達1. 5萬美元,比制造業 工人擁有的機械裝備高22%。我國在春旱嚴重地區,利用行走式節水播種機作業,可以做到適 時播種,苗齊苗壯;大規模病蟲害的防治只有使用機械或農用飛機,才更加有效;洪澇災害的 搶險救災,恢復生產,實行自救更離不開機械。
    (2)農業機械是提高作物復種指數,推進耕作制度變革的有效手段。
    農業機械本身就是農業科技成果的物化,是農業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有效載體,也是提 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依托。農機作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了農業生產進度,為搶種下茬作 物贏得了寶貴的農時,促進了傳統耕作制度的變革。如上世紀60、70年代,河北石家莊、山東 德州鐵路線以北至長城以南的區域,是兩年三熟種植區。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尤其是小麥聯 合收割機的推廣普及,現在該區域已經成為一年兩熟種植區。
    (3)農業機械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解決農時季節農村勞動力缺乏、培育種糧大戶的 有效辦法。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已經不愿從事艱辛的勞作。糧食生產尤其是水稻生產,勞 動強度非常大,這是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業機械可以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 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大幅度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解決 農忙時節農村勞動力缺乏的問題。而且,農業機械的使用也是種糧大戶產生的必要條件。可以
    說,沒有農業機械,就沒有種糧大戶。
    (4) 農業機械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對于保證作業質量、提高單產、節本增效均有非常顯著的作用。據河 北等地測算,實施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每畝至少節省玉米種子0. 5公斤,增產30公斤,節水 50立方米,節肥30公斤,節省生產成本近100元。黑龍江、吉林等地采用機械深松整地、精 量播種、化肥深施、機械中耕植保、低茬機械收割等大豆全程機械化技術和機具,畝均增產10% 以上,節本近30元。因此,提高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更新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增強作業能 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保證糧食安全中顯得十分必要。
    (5)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現實需要。
    據有關專家預測,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 7億左右,城市化率將達到57%左右,農業人 口將控制在6. 3億左右,農業勞動力2. 5億左右,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降至30%;第一產業 在GDP中的比重將降至10%左右;農業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業增加值)應達 到15000元。依據對1990?2001年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比重與農業機械化水平之間的 關系測算,農業機械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勞動生產率可提高314元,農業勞動力比 重降低1個百分點。據此,實現以上目標,2010和2020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需分別達到45% 和65%左右,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然而,2003年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僅為32.6%,要實 現2020年達到65%的目標,2004?2020年間農業機械化水平需年均提高近2個百分點。因此, 迫切需要加大農業技術和機具的推廣與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
    4.1.2我國農機裝備水平的現狀
    1949年,全國農業機械裝備總動力只有8.01萬千瓦,農用拖拉機只有117臺,一些大型
    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農用載 重汽車基本上是空白。經過半個 多世紀的發展,農業機械擁有量 增長了上千倍,有的品種甚至數 萬倍。在“九五”和“十五”期 間,我國農機化水平發展較快, 農機產業的資產也在不斷增加。 圖4-1顯示了 1990年以來到 2003年的我國農機總動力
    (Total Power of AM或T. P. AM) 變化情況,可以非常明顯地得出, 近十幾年來,我國農機總動力增 長迅速,由1990年的28707. 7 萬千瓦
    2003年,我國農業機械裝備
    總動力60446. 62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97. 26萬臺,總動力為16416. 58萬千瓦,小型拖拉機
    1396. 8萬臺,總動力為3196. 73萬千瓦。配套農機具2292. 27萬臺(套),其中大型農機具16& 95 萬臺(套),小型農機具2123. 32萬臺(套)。截至2004年底,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千億瓦
     
     
    1991年,我國農業機械凈 值為0. 77千億元。1997年為 1.52千億元,六年間,增加了 一倍多。2003年,我國農業機 械原值達到3361. 59億元,農 業機械凈值也達到2407. 700 億元,是1991年的3. 2倍,比 1997 年增加了 5& 5%。圖 4-2 顯示了 1991?2003年我國農 業機械凈值(Net Value of AM 或N. V. AM)的變動情況。與圖 4-1對比,可以清晰的表明, 農機總動力的變動趨勢與農機 凈值變動趨勢具有相當的一致 性,它們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影響也是一致的,這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
    4.1.3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情況
    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包 括:機械耕作(機耕)水平、 機械播種(機播)水平、機械 收獲(機收)水平,改革開放 伊始的1978年,我國農業機械 化水平只有17. 3%, 25年后, 2003年,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 為32.5%,也不高,相對于發 達國家,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 非常低,而且發展速度不高, 平均每年增長只有0.54%,圖 4-3描繪了 1985?2004年我國 農業機械化水平(AMR)的時間 序列圖,表現為明顯的非線性 趨勢,由圖我們可以看出:1999 年以前,水平是不斷增長的,1999?2001年下降非常嚴重,從1999年的35. 6%下降到30. 5%, 2001年之后,農機化水平有所回升,但升幅不大。2004年,政策利好的形勢下,農機化水平大 幅提升到34%左右,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迎來又一個高速發展的歷史時期。
    4.2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分析 4.2.1投入情況
    1998至2003年的六年間,中央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先后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 東、河南、內蒙古、新疆、陜西、湖北、江蘇、湖南、四川、重慶等13省(區、市)實施了農 業機械更新和購置補貼專項。截至2003年底,中央財政共投入農機補貼專項資金1. 2億元,實 際使用11997萬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入近301391萬元,表4-1是每年各省用于農機購置補貼 投入情況,包括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及社會(農民個人)的投入,從表中可以看出,各省投入 情況是不一樣的,北方地區的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新疆、山東和河南從1998年就開 始實施補貼政策,而且投入的力度較大,而南方的江蘇、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以及西北 的陜西是從2001年以后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的。
    表4-1 1998?2003年各省農機購置補貼投入情況 (單位:萬元)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合計
    全國 74631.49 73664.06 52697 32464.65 5772.59 44471.86 313388
    江蘇 0.00 0.00 0.00 0.00 0.00 1186.40 1186.40
    遼寧 8800.00 8800.00 11550.00 6450.00 7408.00 5750.00 47958.00
    山東 3739.00 5639.00 5269.00 603.00 991.00 672.00 16913.00
    黑龍江 47051.99 41597.40 23608.00 18760.05 20285.00 27141.78 178444,33
    湖北 0.00 0.00 0.00 688.25 949.56 1168.72 2806.53
    吉林 3560.00 3960.00 4720.00 549.40 855.15 0.00 13644.60
    重慶 0.00 0.00 0.00 0.00 0.00 633.39 633.39
    內蒙古 5365.00 8597.00 2460.00 1825.00 2990.00 3307.00 24544.00
    新疆 4455.50 3613.66 3730.00 600.00 876.84 897.57 14173.57
    河南 1660.00 1457.00 1360.00 1101.00 955.95 1097.82 7631.77
    湖南 0.00 0.00 0.00 0.00 0,00 102845 1028,45
    四川 0.00 0.00 0.00 0.00 0.00 537.10 537.10
    陜西 0.00 0.00 0.00 1887.95 949.80 1051.63 3886.38
     
    從中央、地方和社會的投入差別來看,中央財政投入與地方和社會投入的比為1:25,但地 方財政投入的力度只占一部分,而農民和社會組織自籌占了很大的比例,一方面說明中央財政 的導向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另一方面則表明農民的自主性很大,并且對農業機械的需求愿望非 常強烈,也表明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方面,中央財政的作用是補助性質的,起引導作用,但是
    可以大有作為。
    從地域差別來看,1998-2003年重點在東北三省等糧食主產區,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的大 型拖拉機日益老化,保有量不斷減少,農業生產力下降嚴重,特別是由于減少了大型拖拉機深 耕深翻土地,造成東北三省土壤板結、土質退化等問題。同時,從全國的糧食生產看,1998? 2003年,我國糧食生產面臨嚴重的問題,糧食產量大幅下降,1998年,我國糧食總產是1024& 9 億斤,到2003年,糧食產量只為8613.4億斤,五年累計減少16.02%,從人均上看,20世紀 60年代初人均是440斤左右,80年代初人均是650斤左右,90年代中為人均800多斤,而2003 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只為666斤,回到了 80年代的水平;從糧食單產上看,1998?2003 年,糧食單產連續下降,1998年,糧食單產是600. 3斤/畝,1999年599斤/畝,2000年是56& 2 斤/畝,2001年是56& 9斤/畝,2002年是586.6斤/畝,2003年則是566.7斤/畝。提高糧食 主產區農業生產能力非常緊迫。2004年,我國糧食產量大幅增產,鞏固增產的態勢,就必須繼 續加大農業生產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綜合農業生產能力。
    2004年,農機購置補貼的面加人,江西、天津、山西等省市也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的有關政 策,而2004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達到7000萬元,全國地方各級財政共投入購 機補貼資金4. 1億元,帶動農民投入2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將從小范圍的試點擴大到全國的層 面,2005年,預計全國2/3的地區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補貼逐漸成為一種普惠性、農業補償性 質的政策。
    4.2.2實施分析
    截至2003年底,中央財政共補貼購置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 9萬多臺套,有效遏止 了我國大型拖拉機保有量自1985年開始連續十多年下滑的趨勢,實現了恢復性增長。2003年 我國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已達97. 26萬臺,配套農具16& 95萬部,分別比該項目實施前的1997 年增加了 41. 6%和49. 6%= 1997年我國農機總動力為42015. 6萬千瓦,2003年末達到60446. 62 萬千瓦,比1997年增長了 43. 9%。表4-2是1998?2003年間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情況,六年間, 中央財政投入1. 2億元,實際使用11997萬元,省級財政投入21481萬元,縣市級財政投入25265 萬元,農民及社會組織自籌254645萬元,共補貼農機具189901臺(套),其中犬中拖41265 臺,配套機具72671臺(套),耕整機械、播種機械和收獲機械分別為41435臺(套)、20575 臺(套)和6320臺(套),其他機械7635臺(套)。
    從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角度看,在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方面,水稻的機播和南方 水稻產區的機收、玉米的機收等水平較低,而且提高起來比較困難。北方旱作地區和東北糧食 主產區主要補貼大中型拖拉機及農機具、耕整機械;南方水稻產區的補貼主要用于播種和收獲 機械上,其主要原因是農機化不處于同一水平和區域性地理差異,南方多丘陵,不利于大型農 機具的使用,且農機化水平較低,主要問題在于水稻播種和收獲機械化作業比較困難;而北方 旱作地區和東北平原地區具有實施全面機械化的條件,一些大型農機可以方便使用。
    從實施的情況看,各地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主要用于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的補貼, 并且,補貼主要集中在北方,其目的是解決北方地區拖拉機老化問題,用于新增拖拉機及機具 上較少,2002年以后,補貼的重點有所調整,新增農機的補貼面較大,力度也較大,而且考慮 到南方水稻產區的水稻機械化生產方面。這說明農機購置補貼從簡單的彌補性措施轉變到促進 性措施上,由更新原有機具到以這項政策的尋求政策引導而帶動農機化發展的重要轉變,這些 轉變從本質改變了農機購置補貼的性質,使之成為我國農業發展中一項長期的政策取向,在由 傳統的農業國工業化發展過程,這項政策取向的轉變無疑將促進相關產業和行業的大的發展。
    實施情況還表明,各地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認識和實踐上因地制宜、不斷總結經驗,不 斷探索各項程序處理的模式,這有利于對這項政策實施進行充分的評估,從而保證政策實施方 向的準確、補貼資金使用公開、透明和科學,充分發揮財政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當中的宏觀 調控作用,引導和帶動農村社會流動資金和剩余資金合理地、科學地用于農業生產,解決長期 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投入不足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
     表4-2 1998?2003年我國農機購置實施情況
    補貼資金投入(萬元) 補貼購置機具數量(臺/套)
    省份 合計 中央 省級 縣市級 自籌 合計 大中拖 配套 耕整 播種 收獲 其他
    機具 機械 機械 機械 機械
    全國 313388 11997 21481 25265 254645 189901 41265 72671 41435 20575 6320 7635
    江蘇 1186.40 150.00 59.75 92.20 884.45 374 0 0 20 319 35 0
    遼寧 47958.00 2000.00 4400.00 8000,00 33558.00 12324 5012 7224 0 0 88 0
    山東 16913.00 1320.00 720.00 1624.00 13249.00 5227 2309 3018 1736 172 1058 49
    黑龍江 178444.33 2100 10191 10263 155889.39 126636 25007 48213 32142 16071 3252 0
    湖北 2806.53 600.00 100.00 314.52 1792.01 1495 280 753 153 7 188 114
    吉林 13644.60 1180.00 600.00 0.00 11864.60 9288 1740 3力6 2330 1144 9 289
    重慶 633.39 150.00 25.00 40.00 418.39 312 2 3 145 0 2 160
    內蒙古 24544.00 1200.00 1400.00 3099.00 18845.00 10480 3196 2318 1040 646 632 4966
    新疆 14173.57 1200.00 900.00 1160.00 10913.57 4257 1256 2426 1165 963 348 537
    河南 7631.77 1200 2785 556 3090.77 4952 1751 3201 1398 12 349 1442
    湖南 1028.45 150.00 0.00 50.60 827.85 289 0 0 0 0 289 0
    四川 537.10 150.00 0.00 65.00 322.10 967 13 0 347 461 68 78
    陜西 388638 597.00 300.00 0.00 2989.38 2438 699 1739 959 780 2 0
     
    4.3農機購置補貼影響分析
    4.3.1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能力明顯提升
    1998-2003年間,由實施購機補貼政策拉動而增加的農機具為189901臺,其中機耕機具
    41435臺(套),機播機具20575臺(套),機收機具6320臺(套),拖拉機41265臺(套),配 套機具72671臺(套),其他機械7635臺(套),上述新式農業機械的增加,顯著提升補貼地農
    業生產的機械化裝備水平。
    按照農機作業能力計算,至2003年,享受補貼購置的農業機械所形成的作業能力為:機耕 面積增加近2012. 88萬畝;機播面積增加699. 84萬畝;機收面積增加521.64萬畝,農業機械 化綜合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2)糧食增產效益顯著
    1998-2003年13省市數據統計,由購機補貼帶來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可顯著 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根據各省市生產實踐經驗:小麥聯合收獲作業可減少收獲損失每畝6~15 公斤;秸稈還田每畝增產糧食25公斤:玉米留茬播種具有搶農時、增積溫,每畝增產26公斤; 小麥免耕播種一次完成多項工序,每畝節約成本30?50元,按新增的深耕深松、精量施肥播種、 聯合收獲作業面積及其增產效果測算: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要糧食的畝產可增加十多斤, 總增產接近45萬噸。
    4.3.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機械化的提高,將促進完善、健全和壯大農機服務體系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同 時促進改善農業生產方式,壯大農業產業規模,拓寬農業生產和經營范圍。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將擴大農業生產的規模,充分發揮、利用農業生產用地的資源效益, 提高農業生產的集中度。從影響農民收入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一是農民有較大的選擇 空間投入到非農生產中;二是降低農業生產和服務成本;三是提高了農業產量。以上這些對農 民收入的增加有顯著影響。
    第五章效益分析的區域研究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茲《改造傳統農業》認為傳統農業是指完全——農民世代使用的各 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從經濟角度分析,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均衡狀態。舒爾茲同時將 農業部門的特征歸納為:①技術狀況長期內大致保持不變;②持有和獲得收入來源的偏好和動 機狀況保持不變;③由于前兩個因素,傳統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長期處于均衡狀態。根據農 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農業發展容易陷入到納爾遜的“低水平均衡的陷阱”中,如圖5-1所示,致 使農村陷入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哈羅德一多馬模型認為加大投資可以有效的促進產業和 經濟的發展。從農業的角度,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不僅是農業發展本身的需要,也是我國工業化 進程的必然路徑。
    5.1工業反哺階段和地區的分析
    5.1.1農業發展與農業投入的關系
    綜觀我國社會發展歷程,其特征是長期處于農業社會,經歷短暫的工業進程,直接步入信 息化社會,就是農業社會——后工業化社會一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過程,相對發達國家具有200 多年的工業化歷程,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化水平低,在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資源稟賦釋放 不足和要素市場的落后已經制約了進一步的發展,要素市場是指資金、勞動力、土地、信息等 生產要素商品化過程中的交易關系或買賣關系的總和,以及這些生產要素交易的場所或領域。 生產要素市場是資源市場,同時與生產市場具有相互依賴性,一般包括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 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和產權市場等。
    反觀我國農業的發展情況,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在資源稟賦和要素市場一直處于低水平, 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投入不足、農業裝備技術落后、農業信息化落后、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村 剩余勞動力轉移不足和農業土地資源效益低等,可以看到一種“低水平均衡”影子。
     
     
    供給方面 需求方面
    圖5-1納爾遜的“低水平均衡的陷阱”模型
    如何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這種低水平均衡,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羅斯托理論和羅森斯坦一羅 丹大推進理論可以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哈羅德一多馬模型對投資賦予了關鍵的重要的意 義,認為其是實現經濟增長第一或持續的推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G=S/K或G?K=S, S為儲 蓄率,K資本一產出系數,G為經濟增長率,得出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條件即實際增長率等于有 保證的增長率,同時又等于自然增長率(Gf=G”=GQ。羅斯托根據此模型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起 飛的條件之一是生產性投資從占國民凈產值的5%增加到10%以上。羅森斯坦一羅丹的大推進理 論認為一點一點、孤立分散地進行投資,對經濟增長難以產生有效的影響,只有在投資規模達 到一定的規模、采用大推進的方式,持續增長的目標才能實現,也就是資金積累必須達到一定 的規模,這主要是因為產業部門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投資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
    雖然舒爾茨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財政政策和干預農業,扭曲了農業生產, 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適得其反”,但從農業發展的自身特點看,在農業不具備自我發展的情況下, 適當的財政政策可以很有作為,而從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羅斯托理論和羅森斯坦一羅丹大推進 理論,我們仍舊可以得出加大對農業的投資,使農業部門具有較高的資金積累水平,將極大地 促進農業的發展。
    我國長期以來都是高度農業化的國家,農業產值占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農業人口占全國人 口的比重和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等都處于較高的水平,在這樣的高度農業化過程 中,突然經過短暫的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和信息化并存的階段,而追求社會全面發展的現代 化,這必然通過對農業積累的全面索取和占有來實現,造成農業發展的相對停滯,農業發展動 力不足,包括國家政策取向重工輕農和重城輕鄉、農業資源被占或長期得不到開發利用、農業 資金和技術投入得不到保證、農業發展環境惡化和城鄉“二元”社會割裂等等,不管是發達國 家還是正在工業化工業,從歷史和實踐看,這些是快速工業化的必然。農業的重要性不是通過 其在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來衡量的,而是以對社會生產、穩定和人類社會發展意義和作用來衡 量的,實現農業恢復性增長和農村社會的發展,也就是工業反哺農業,是工業化國家的必然政 策的取向,這也是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5.1.2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
    發達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經驗表明,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大體要歷經農業哺育工業、 工農業自育自立發展、工業反哺農業等三個發展階段。長期以來,國家宏觀農業政策是將農業 作為其他產業的原料供應的產業,對于農業是取大于予,通過工業和農業“剪刀差”來增加工 業積累,發展工業。尹從國在《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工業反哺農業》一文中研 究了 1998年以前我國農業資金流出情況:1950-1978年,農業資金凈流出額達4500億元,平 均每年為155億元,凈流出率高達1& 2%; 80年代,農業平均每年凈轉移財政資金約1400多億 元。表5-1反映了 1990?1998年我國農業資金流出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1994年農業資金 流出量最大達到2378億元。尹從國認為農業資金大量流失,造成了農業投入不足、農業生產條 件得不到改善和農業技術低水平,嚴重削弱了農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反哺農業也是一個基本的國際經濟發展基本經驗,是與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階段密切相 關的,當今的發達國家都對農業進行反哺,而發展中國家起步較晚,反哺的力度和范圍都不大, 有的國家仍舊在依靠農業積累發展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實施是基于國家的經濟水平達到了一 定階段和水平,因此,反哺農業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事實。我 國反哺農業政策的實施是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要求,也是農村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需要。
    表5-1 1990?1998年農業資金凈流出量(單位:億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流出量 747 1107 1378 2194.5 2378 1486 1278 1439 1361
     
    根據表3-1和3-2, 2000年,我國從總體上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期,所謂反哺轉折期 就是國民經濟發展由農業哺育工業轉變為工農業自育自立發展,并開始由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期, 而國民經濟發展全面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發展階段,即轉變完成,可稱為反哺期。白人樸在對農 業反哺的階段進行研究認為反哺農業可分為保護性反哺(帶補償性、維持性、穩定性)和加強 性反哺(帶引導性、提高性、發展性),轉折期對農業的反哺應以保護性反哺為主,多實行普惠 制和直補政策,把政策的好處和實惠直接落實到農民。糧食直補、大中型農機更新補貼和規劃 中農用燃油補貼政策就是補償性、維持性、穩定性的政策,其目的是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的積 極性,穩定糧食生產,應屬于保護性反哺。而在反哺期,對農業的反哺應以加強性反哺為主, 多帶引導性、提高性、發展性。所以實行重點制,有所補有所不補,導向性很明確。農業機械 購置實施補貼政策就帶有明顯的引導性,就是要發揮國家財政的效益。從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 水平、國家財政實力和農業發展情況等,在工業反哺農業上應該采取適度的反哺和著力于提升 農業競爭力的反哺。
    (1) 適度反哺政策。我國農業長期以來處于弱勢,工業的發展消耗了農業的積累,改變這 一狀況,農業迫切需要從外面得到補充,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業的投入,以及政策傾斜和政 策救濟,農業實現恢復性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依賴性就可能加強,在市場機制不健全、 農村要素市場不發達和城鄉“二元”社會格局得不到根本改變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農業的白 我發展能力和積累能力得不到強化,反而進一步弱化。瑟爾沃認為“農業是一個報酬遞減的活 動,因為土地最終是一個固定的要素。……如果可變要素加到固定要素中,它的邊際產品將最 終下降”,這就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因此,反哺農業應該是實施適度反哺,一方面不會造成國 家財政的壓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財政的引導、杠桿作用;第三是確保反哺農業WT0《農業協 定》的框架之內;最后是改善農業自我發展和自我積累能力和水平。
    (2) 反哺農業應著力于提升農業競爭力。瑟爾沃在研究一些國家的發展經歷時得出:世界 上只有三個國家靠農業變富,它們是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所有其他國家中,生活水 平只有隨著資源從農業轉到工業而迅速提高。同時,他在研究工業報酬遞增時認為“如果工業 之外的活動是報酬遞減的,即勞動的邊際產品小于平均產品,那么,隨著工業的擴張,當資源 從這些活動轉到農業部門,非工業部門的勞動平均產品就將上升”,因此,工業反哺農業,不是 把工業資源轉到農業部門,而是利用工業積累改善農業生產和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工業反哺農 業過程也應該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的過程,也應該是著力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過程,通過 外部作用,改變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的技術和環境層次,改善農業部門內的結構性矛盾和農業部 門與其他部門間的不協調等。同時,反哺農業也不是保護落后,應注重培養和增強農業的自我 積累和提升功能。因此,政府政策不能僅局限于價格保護和補貼的政策,而逐步完善農業金融 和信貸政策,通過市場機制解決農業資本積累不足的問題,政府在農業人才培養、農業監督檢 查和服務和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方面應有更人的作為。
    5.1.3工業反哺的區域分析
    根據表3-1所列的判斷標準,可以將全國劃分為三個類區:一類區是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 期的較發達區域;二類區是處于轉折期的發展區域;三類區是尚不具備反哺農業條件的區域。
    2003年我國經濟運行平穩,自1993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連續H年保持高速發展,達到 9. 1%,同時,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全國各省(市、區)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也取得 長足的發展,各省(市、區)充分調動當地的發展潛力,利用和發揮有限的資源優勢,進一步 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城鄉“二元”社會格局,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步伐。表5-2反映了 2003 年各省(市、區)有關指標的情況,考慮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特殊性,論文也將其獨立來考 慮,并且作為一類區來考慮,表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數據和城鎮人口比重為2002年數據。
    表5-2表明,2003年,我國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等6個省(市)的四項 指標已全部或基本達到反哺期標準,可歸為一類區,其人均GDP、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農 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財政收入、全員勞動生產 率和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指標分別是2906. 70美元、9. 51%,26. 63%.48. 23%,2585. 33元,5260. 83 美元和41.74%。6個省(市)中,上海市的人均GDP、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占總 人口的比重、人均財政收入和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最好,分別為5642. 27美元、1. 5%、77. 8%、 5179. 59元和9784. 9美元,反哺農業的能力最強;北京市的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 重最低為7. 8%,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最高,達到84%,除外是江蘇省最高 為50. 71%。這一類區是沿海省份或主要經濟中心省份,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 和健康,完全擺脫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民經濟,工業和服務業比較發達,地方財政積累了足 夠的資金能夠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完全具備實施反哺農業的條件。
    2003年,福建、遼寧、山東、黑龍江、湖北、吉林、重慶、山西、河北、內蒙古、海南、 新疆、河南、湖南等14個省份的部分指標已達到反哺轉型期標準,其余指標可望在“十一五” 期間達標,可以歸為二類區,此類區的人均GDP、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農業就業人員占全 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財政收入、全員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機械化 綜合水平指標分別是 120& 88 美元、16. 78%、50. 19%、32. 56%、612. 72 元,2622. 07 美元和 35. 19%。 其中,福建省人均GDP最高,為1809. 06美元;農業增加值比重山西省最低,為& 8%;遼寧省 的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最低,為37.4%;黑龍江省的城鎮人口比重和農業機械 化綜合水平最高,分別為50. 4%和62.06%;遼寧省的人均財政收入和全員勞動生產率為最高, 分別為1061.87元和3894. 8美元。總體上看,這一類區主要是我國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國家對 糧食主產區的政策傾斜和政策救濟有效地促進地方產業結構的合理和健康調整,在穩定和保證 糧食生產的前提下,這一類區省份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和地理區位優勢,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積 累了一定的財政實力,在中央財政的引導作用下,地方財政也將充分發揮作用,促進農業的發 展。橫向比較來看,這14個省(市、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處于相近水平,優勢相對平均,但具 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做好這類區的反哺農業工作,將極大地促進我國農 業全面和總體發展。
    2003年,處丁-三類區的有安徽、江西、廣西、云南、貴州、四川、西藏、陜西、甘肅、寧 夏和青海等11個省份,即尚不具備反哺農業條件的區域,此類區的人均GDP、農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財政收入、全員 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指標分別是737. 00美元、1& 62%、57. 88%、22. 15%、407. 09 元、1437.52美元和21.36%。11個省份中,人均GDP、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比重 和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最好的是青海省,分別是87& 86美元、11.8%、35. 2%和1853. 5美元; 江西省的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指標最好,為50. 1%;寧夏的人均財政收入最高, 為517.51元;西藏的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最高,為42.36%。總體上看,這類區主要是中西部 地區省份,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產業結構單一,工業體系不健全,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分量 較重,許多國民經濟指標達不到工業反哺農業階段的要求,在這類區實施工業反哺農業面臨較 大的困難,主要是財政動力、能力和實力不足。但是,這類區共有11個省份,范圍較大,在這 類區實施財政補貼或轉移支付,對于改變這些地區落后的農業生產和過度依靠農業的面貌有非 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區位環境各不相同,資源稟賦參差不齊,各省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潛 力和發展方向是不一樣,具有較為明顯的地理區位特征,因此實施反哺農業政策的時間、力度、 廣度和范圍是不一樣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重要的一步, 也是反哺農業的一部分,將農機購置補貼納入工業反哺農業戰略中一部分來考慮,表明這種補 貼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同時又是與區域經濟水平相適應的政策,這種也是一種選擇性的、引導 性的和有重點的財政補貼,因此,要最大和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效益,應該基于不同地區 的不同地理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的差異、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同發展要求等有選擇性地和重 點突出地實施補貼。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中的補貼范圍、補貼規模和補貼內容的差異性、階段性,以及補貼 效益評估層次性是與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相關的,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指標、財政能 力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將我國大陸地區的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為三個類區,就是適 應這種差異性。不同的農業生產條件包括地理、資源、基礎設施、基本保障和歷史水平等,以 及不同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民的購買力等,區域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對農業機械 需求的動力大小、品種、機型等,以及補貼資金的投入劃分等是具有區域的差異性。相對而言, 經濟發達的省份地方財政和農民自身投入較多,中央財政投入較少;經濟相對不發達的省份, 中央財政投入的多一些,同樣,南方對中小機具和水稻生產作業機械需求旺盛,北方對大型機 具和小麥玉米生產作業機械需求較多,因此,農機購置補貼事實上應重點突出、區域突出以及 分類指導,保證補貼政策實施的科學和合理,調動地方財政、社會資本和農民剩余資金投入改 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從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調節作用。
     
    表5-2 2003年我國區域發展階段評價參數表
    省份 人均GDP
    (美元) 農業增加值農業就業人員占 城鎮人口占 總人口的比 重(%). 人均財政收 入
    (元) 全員勞動 生產率 (美元) 農業機械化綜
    合水平(%)
    占GDP比
    重(%) 全社會就業人員 比重(%)
    全國 1099.15 15.4 49.1 27.2 1722.75 1902.5 32.46
    小計 2906.70 9.51 26.63 48.23 258533 5260.83 41.74
    上海 5642.27 1.5 9.6 77.8 5179.59 9784.9 35.52
    北京 3872.10 2.6 7.8 74.9 4068.52 5152.6 31.23
    天津 3204.35 3.6 19.6 61.6 2022.44 7043.7 49.89
    浙江 2433.21 7.7 29.6 21.2 1509.89 3830.9 24.78
    廣東 2078.87 8.0 37.9 22.9 1653.86 3994.7 16.02
    江蘇 2030.07 &9 34.6 29.0 1077.67 4168.5 50.71
    新疆兵團* 1086 34.3 47.3 50.2 - 2850.5 84.0
    小計 1208.88 16.78 50.19 32.56 612.72 2622.07 35.19
    福建 1809.06 13.3 42.5 21.7 873.59 3597.2 11.99
    遼寧 1721.96 10.3 37.4 44.9 1061.87 3894.8 42.57
    山東 1649.88 11.9 46.9 22.5 782.23 3096.3 50.14
    黑龍江 1402.79 11.3 51.0 50.4 652.33 3297.7 62.06
    湖北 1088.25 14.8 45.1 33.9 432.82 2571.2 21.74
    吉林 1127.78 19.3 50.1 46.5 569.60 2916.5 24.76
    重慶 870.65 15.0 49.2 21.4 516.17 1637.9 4.47
    山西 897.95 8.8 44.3 29.3 561.37 2019.0 35.52
    河北 1269.71 15.0 49.3 20.0 496.09 2529.3 52.01
    內蒙古 1083.89 19.5 54.6 42.4 582.93 2583.7 44.34
    海南 1004.35 37.0 59.5 36.8 633.18 2290.4 7.11
    新疆 1171.50 22.0 55.1 50.2 663.00 3143.8 63.47
    河南 914.27 17.6 60.2 17.7 349.70 1537.8 49.42
    湖南 912.32 19.1 57.4 18.2 403.20 1593.4 22.99
    小計 737.00 18.62 57.88 22.15 407.09 1437.52 2136
    安徽 779.59 1&5 549 19.2 344.38 1404.5 40.76
    江西 806.52 19.8 50.1 23.8 395.29 1733.3 18.2
    廣西 720.89 23.8 59.8 15.7 41931 1269.8 9.23
    = 云南 683.82 20.4 72.7 19.5 523.35 1267.2 3.52
    貴州 435.14 22.0 62.6 16.8 321.88 773.1 1.67
    四川 775.12 20.7 54.5 20.4 386.87 1481.0 8.35
    西藏 829.83 22.0 65.1 17.6 301.66 1705.1 42.36
    陜西 782.61 13.3 52.1 24.5 480.63 1515.6 29.02
    甘肅 606.48 18.1 59.0 21.1 336.71 1208.3 20.99
    寧夏 808.09 14.4 51.8 29.9 517.51 1601.3 29.87
    青海 878.86 11.8 54.1 35.2 450.38 1853.5 30,96
    說明:1、數據來源:2004年和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2、帶*項數據為2002年數據。
    5.2區域農業生產特征分析
    5.2.1區域農業生產特征
    前述,我們分析了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區域性,并將我國大陸地區的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 建設兵團分為三個類區。實際情況表明,在當前我國三個產業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結構性矛 盾仍舊存在、經濟增長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質的轉變和體制性問題突出等等的情況下,在農 業生產階段實施全面的、平等的和普惠性的補貼是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不能夠充分發 揮補貼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必須根據各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等實施補 貼等財政政策,做到補貼到位、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因此,分析各個類區以及類區內各省份 的農業生產特征對于農業補貼政策有效實施至關重要。
    表5-3顯示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大概情況,全國來看,我國現有耕地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 經濟作物種植為輔,絕大部分用于糧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麥、玉米和豆類作物的種植。2003年, 糧食(包括谷類、豆類和薯類,以下同此)種植面積為9941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6. 4%, 主要糧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麥和玉米,以下同此)種植面積合計為7257. 3萬公頃,占總的糧 食種植面積的73%,是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5.8%。從區域地理特征看,我國水田比例約是0.46, 水田和旱田的比例大概為1:1, 14,從南北差異看,南方為丘陵為主,且水田比例較高,以水稻 種植為主,北方多為平原地區且旱田比例較高,以小麥和玉米等旱作作物為主。從三大糧食作 物之間的差別看,目前,稻谷、小麥和玉米的種植面積相差不多,產量上稻谷和玉米高于小麥。 2003年,主要糧食作物中稻谷種植面積為2650. 8萬公頃,小麥為2199. 7萬公頃,玉米為2406. 8 萬公頃,分別為總的糧食種植面積的26.7%、22. 1%和24. 2%,從產量看,2003年,稻谷產量為 16065. 6萬噸,小麥為8648. 8萬噸,玉米為11583. 0萬噸,分別占全國糧食總產量43069. 5萬 噸的37.3%、20. 1%和26. 9%,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產量比為1:0, 54:0. 72,由此,簡單的來看, 我國仍舊以糧食生產為主,農業作用仍是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這之中,稻谷為重,玉米 次之,小麥為輕,分區來看,基本上處于這種關系,只有二類區有所不同,其玉米種植面積和 產量超過稻谷,二類區的水田比例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0.37。
    一類區共有耕地面積1266. 26萬公頃,水田比例約為0. 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種植 總面積為9406. 9千公頃,其中三大谷類作物的種植面積分別是:稻谷506. 57萬公頃,小麥 183. 36萬公頃,玉米84. 42萬公頃,產量分別是3310. 9萬噸、692. 8萬噸和372. 1萬噸。本類 區中,不考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浙江、江蘇和廣東三省是南方經濟大省,也是糧食生產大省, 農業比重較大,稻谷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比較高,因此應該重視其農業生產。
    二類區共有耕地面積7358. 13萬公頃,水田比例為0. 3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種植面 積為5698. 63萬公頃,其中稻谷面積為1043. 23萬公頃,小麥面積為555. 24萬公頃,玉米面積 為1751.51萬公頃,產量分別是6543. 9萬噸、2653. 1萬噸和8808. 1萬噸。本類區中的山東、 湖北、吉林、河北、河南和湖南等六省是糧食生產大省,但是也各有不同,山東主要種植小麥 和玉米,湖北和湖北是稻谷,吉林是玉米,河北是小麥和玉米,河南是小麥。
    三類區共有耕地面積4379. 54萬公頃,水田比例為0. 54,高于全國水平,糧食種植面積為 3301. 68萬公頃,三大糧食作物稻谷面積為1100. 99萬公頃,小麥為706. 84萬公頃,玉米面積 為570. 89萬公頃,產量分別為6210. 7萬噸、2080. 2萬噸和2402. 8萬噸。本類區中江西、廣 西和四川等省是糧食生產大省,也是農業為主的省份,絕大部分耕地為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 本類區中的其他省份也大多為農業省,南方多為丘陵地帶,北方則干旱缺水,并且農業基礎薄 弱,農業生產主要是人力、小農機和畜力的生產方式。
    5.2.2與農機購置補貼的關系
    農機購置補貼本身是一種引導性的財政政策,也就是“以小博大”的補貼,其目的是逐步 改善農業機械化生產和作業的條件和短期之內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補貼涉及的相 應措施和內容是以效益最大化為訴求的和原則的,因此,要有所補,有所不補,不能實施單一 模式補貼,也不能在目前條件下實施普及性的補貼,而根據各地農業生產內條件的現狀和農業 發展潛力,并且充分考慮到我國糧食供給安全,按照不同區域、不同補貼的模式實施農業機械 購置補貼是至為重要的,一是農業區域條件特征是補貼的依據;二是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中央財 政的作用;三是有利于評估補貼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農業區域特征條件是農機購置補貼的依據。1998年我國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初期 主要是更新東北三省等省份的大中型農機具,后來演變為一種農業發展支持長期的政策,并且 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在考察我國大陸各省的農業生產條件時,可以明確地得出的就是各不 相同,不能用同一標準和模式去分析和評價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條件,也 就是小麥為主的省份不能不玉米和稻谷機械,南方丘陵地區大型農機具的效益低一些,也不能 多補,北方旱作平原地區適宜大型農機具,小型農具作用就不明顯,生產效率就低,因此,農 業區域特征條件是農機購置補貼的依據。
    (2)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中央財政的作用。中央財政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和杠桿作用,一是引 導社會資金的走向,二是調節資金流動和投資。而資金和投資恰恰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瓶 頸”,經濟發達、財政實力雄厚和農民生活條件較好的省份投入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較高,國家財 政政策取向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取向,表明政府在一些問題上的立場,這無疑是一種"利好”信 息,將帶動多方資金的投入,這樣中央財政的作用就能得到顯著體現。
    (3)有利于評估補貼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根據區域特征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是充分發揮補貼 效益的關鍵,有利于對其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評估,農業基礎好的省份,本身具備一種較好的 農業自我促進和發展的機制,中央財政實際上影響只在于政策導向,實質性的作用不大,因此, 評估效益著眼于這項政策的安排可能帶來的對其他有關政策的影響,而對于農業基礎薄弱,農 業發展條件不完善的省份,實質性的作用如增加農機總動力,提高農機作業水平等。從社會效 益的角度看,一方面是提高大家對農業的關注,還有就是在適宜農機作業地區,促進勞動力的 轉移,而在一些地區,這種改變并不明顯,這也是區域性的差異,因此,不能單以一種模式去 評價補貼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是在可變的評價框架內,基于不同區域特征來進行有差異和區 別的評價。
     
    表5-3我國農業區域特征情況表
    省份 耕地面積
    (千公頃) 水田 比例 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千公頃) 主要糧食作物產量(萬噸)
    總面積 稻谷 小麥 玉米 稻谷 小麥 玉米
    全國 130039.2 0. 46 99410 26508 21997 24068 16065.6 8648.8 11583.0
    小計 12662.6 0.56 9406.9 5065.7 1833.6 844.2 3310.9 692.8 372.1
    上海 315.1 0.90 148.3 106.2 21.7 4.6 82.2 7.4 3.2
    北京 343.9 0.00 141.3 1.6 35.8 75.2 1.0 1&4 32.2
    天津 485.6 0.20 258.1 7.0 78.3 124.9 5.7 35.9 64.8
    浙江 2125.3 1.00 1427.8 979.4 71.5 51.9 646.9 20.8 21.5
    廣東 3272.2 1.00 2771.9 2130.6 5.8 135.7 1170.5 1.6 53.1
    江蘇 5061.7 0.80 4659.5 1840.9 1620.5 451.9 1404.6 608.7 197.3
    新疆兵團 1058.8 0.00 - - - -
    小計 73581.3 0.37 56986.3 10432.3 5552.4 17515.1 6543.9 2653.1 8808.1
    福建 1434.7 1.00 1471.1 962.6 8.8 36.9 523.4 2.8 11.6
    遼寧 4174.8 0.10 2743.3 500.6 20.1 1434.9 351.4 6.2 907.2
    山東 7689.3 0.00 6415.4 112.6 3105.1 2405.9 77.9 1565.0 1411.0
    黑龍江 11773.0 0.05 8114.7 1290.9 229.6 2053.8 842.8 39.7 830.9
    湖北 4949.5 0.80 3557.8 1805.1 603.2 341.1 1341.3 165.4 167.5
    —. 吉林 5578.4 0.20 4013.8 541.0 22.1 2627.2 318.2 6.0 1615.3
    重慶 2556.4 1.00 2469.0 750.5 322.7 455.5 497.1 83.8 207.0
    山西 4588.6 0.00 2833.6 3」 720.6 915.5 1.2 256.0 477.0
    河北 6883.3 0.00 5944.0 75.6 2192.9 2488.8 41.1 1018.8 1073.6
    內蒙古 8201.0 0.00 4051.5 67.0 317.6 1591.2 45.0 79.0 888.7
    海南 762.1 1.00 541.8 343.1 - 19.9 143.4 - 6.1
    新疆 2926.9 0.00 1377.2 67.2 661.5 467.9 50.7 344.1 317.3
    河南 8110.3 0.00 8923.3 503.0 4804.6 2386.7 240.2 2292.5 766.3
    湖南 3953.0 1.00 4529.8 3410.0 86.3 289.8 2070.2 16.5 128.6
    小計 43795.4 0. 54 33016.8 11009.9 7068.4 5708.9 6210.7 2080.2 2402.8
    安徽 5971.7 0.80 6157.2 1972.4 2012.0 627.4 963.7 642.8 260.6
    江西 2993.4 1.00 3051.1 2685.3 20.6 17.5 1360.5 2.9 6.3
    廣西 4407.9 1,00 3470.0 2356,3 12.3 531.1 1202.7 1.7 159.7
    云南 6421.6 1.00 4068.4 1043.1 567.4 1066.9 635.9 124.4 399.9
    貴州 4903.5 0.90 30213 720.5 474.3 686.3 459.3 74.6 319.9
    四川 6612.7 1.00 6387.3 2040.3 1318.7 1161.3 1471.9 426.2 517.3
    西藏 362.6 0.00 185.9 1.0 42.2 3.3 0.6 27.2 1.6
    陜西 5140.5 0.00 3122.8 139.5 1233.3 948.3 75.5 395.5 373.2
    甘肅 5024.7 0.00 2499.5 4.8 961.3 490.5 3.6 272.5 244.4
    寧夏 1268.8 0.20 805.3 46.7 319.3 176.3 37.0 75.6 119.9
    青海 688.0 0.00 248.0 - 107.0 - - 36.8 -
    說明:1、數據來源2004年統計年鑒;2、耕地面積為1996年數據;3、總面積包括豆類和薯類種植面積。
    5.3補貼的層次性分析
    5.3.1類區農機化發展分析
    除了基于工業反哺農業和區域農業生產特征,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另一個重要的參考因 素就是農業發展戰略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之前,我們已經分析了各省及類區的社會經濟 發展指標和農業生產特征等情況,在農業發展戰略方面,各省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不一樣的。 總體來看,未來我國產業發展中農業的比重將會下降,而工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尤其是第三 產業的比重應該大幅提高,以吸納農業部門結構調整釋放的勞動力和資源,但在不同的省份, 不同經濟發展狀況的省份,這種結構的變化的明顯程度是不一樣的。同樣,我國的農機購置補 貼政策措施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長期的農業發展戰略,各地也應基于各地產業發展戰略和目標 實施有關的政策,對農業的其他投資也是如此。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之路,發達國 家現代化的經驗充分表明了這一點,長期來看,促進和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我國農業 發展的根本策略和長遠戰略,國家在發展農業機械化方面的政策傾斜和政策安排是必須的,農 機購置補貼政策就是這種政策安排或政策傾斜的具體表現,因此,分析各省產業結構布局戰略 和農業的發展戰略是對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5-4反映了我國農機化發展和農機作業的基本情況,這有助于清楚了解當前各地農業機 械化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機作業的有關情況。2003年,我國農機化綜合水平為32.46%,其中機 耕水平為46. 84%,機播水平為26. 71%,機收水平為19. 02%,全國農機總動力為60386. 5萬千 瓦,在農機作業條件方面,機耕、機播和機收單機作業面積不能統一衡量,因為各地的地理地 貌、土質特征和農田集中度等不同。因此,分類區描述相關特征對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更具具體 的指導意義。
    一類區省份處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多樣化,糧食生產在農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相 對較小,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34.69%,機耕水平較高為56.93%,機播和機收水平南方 省份較低,主要是水稻機播作業技術上還不是很成熟,推廣程度不大,但江蘇省在水稻生產機 械化方面研究、推廣較早,機械作業水平較高,這些省份的產業發展戰略是工業和第三產業為 主,穩定農業,農業的發展主要是農業產業化和設施農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高效、創匯外向型 和城郊型農業,促進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發展,因此其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是:在繼 續完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的基礎上,抓好油菜及設施園藝和養殖等機械化。
    二類區省份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但糧食生產在農業生產中所占比重較 大,區內大部處于全國九大農產品優勢產業帶范圍,約2/3的省份(黑、吉、遼、蒙、冀、魯、 豫、湘、鄂)是我國糧食主產區的商品糧大省。本區農機化綜合水平35.19%,機耕水平較機 播和機收水平高,三項分別是51.80%、30. 04%和17. 02%,同樣的問題是水稻生產的機播和機收 存在較大的問題,小麥的三項作業在技術上和推廣上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玉米在機收方面的 技術上還有一些難點,在南方水田產區,農業生產機械作業的難點更多一些。總體看,這些省 份產業發展戰略是壯大工業,繁榮服務業,農業方面主要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 生產效益,培植和重點突破一些優勢項目,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其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 是:結合糧食生產加工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進程,重點搞 好以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秸稈青貯加工為主的綜合利用,積極推廣節本增效農機化技術。
    三類區省份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農業生產基本仍以糧食生產為主,區內部分 地區處于全國九大農產品優勢產業帶范圍。本區綜合農機化水平21.3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1個百分點,三項水平都比較低,分別是22.68%、15. 85%和9. 85%,農機總動力只有14100. 9 萬千瓦,農業機械化基礎薄弱,投入嚴重不足,農機保有量不足,這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水 平的提高,同時,適宜這些地區使用的小型農機供給不足,技術含量低,多為人力、畜力和農 機復合使用,不能真正體現機械化生產作業的效率,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在產業發展戰略 上,仍舊以農業為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推動 以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的發展,而工業基礎薄弱,其工業戰略主要是吸納發達地區退出的勞動 密集型產業,其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是:圍繞產業調整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糧食和牧草 生產機械化,搞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加快特色農業和節水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綜上,不管是整體上,還是在某一方面,與發達國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就基本實現農 業機械化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有非常大的距離,很落后,除了一些客觀的地理因素 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業機械化投入不足,沒有形成資本效益,就不能自我發展和自我積累, 也就是自身機能建設不完善,農機化水平的提高只能依賴于國家財政的政策性投入,投入多少, 產出多少,沒有發揮連動效應,深層原因就是沒有長期的、一貫性的和有制度保障的農業和農 機化發展戰略,農機購置補貼是改變這種制度格局的外在動力,因此農業購置補貼的實施對于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5.3.2補貼的層次與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應該具有層次性和重點性,層次性既包含區域 的層次性,也包括機具的層次性,也包括補貼政策的層次性,而重點性的體現是重點區域和重 點機具。層次性是面上的區分,而重點性是點上的區分,由面到點,由點及面,做到農機購置 補貼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全面體現,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1)層次性。在區域上,三個類區財政補貼效應大小分別是二類區最優,三類區次之,一 類區第三;在機具方面,大中型為主,小型機具為輔;補貼政策方面,起步階段是重點補貼, 發展階段是普惠性補貼,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回歸到重點補貼,逐步推進補貼政策的科學落實。
    (2)重點性。根據上述分析以及各地農業發展戰略,有效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區域上以二、 三類區為重點,著重幫助和扶持這兩類區農業的發展;具體到機具方面,一類區的補貼重點是: 糧食作物生產機械,油菜、果蔬等經濟作物生產機械,設施農業、養殖業及農產品初加工、保 鮮、儲藏等設備。二類區的補貼重點是:糧食生產全過程機械,包括:耕、種、收等主要田間 作業機械和秸稈綜合利用、化肥深施、節水灌溉等節本增效機具設備,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設備。 三類區的補貼重點是:糧食生產的耕、種、收三大環節作業機械,秸稈綜合利用、保護性耕作、 節水灌溉等高效生產機具,畜牧機械及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設備。
     
    表5-4我國農機作業情況表
    2003年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機總動力 單機作業面積(畝)
    「一 官切一
    綜合 機耕 機播 機收 (萬千瓦) 機耕機具 機播機具 機收機具
    全國 32.46 46.84 26.71 19.02 60386.5 -
    小計 S4.69 56.93 17.53 22.20 11603.8 -
    上海 35.52 60.96 7.09 30.03 315.1 300 150 500
    北京 31.23 44.52 27.38 17.36 343.9 400 350 900
    類天津 49.89 76.30 47.00 17.57 485.6 400 350 900
    區浙江 24.78 46.15 0.44 20.62 2125.3 200 150 500
    廣東 16.02 36.78 0.02 4.34 3272.2 300 150 500
    江蘇 50.71 76.89 23.24 43.27 5061.7 400 250 700
    新疆兵團 84.00 99.00 98.00 43.00 500 250 900
    小計 35.19 51.80 30.04 17.02 38348 - - -
    福建 11.99 28.82 0.09 1.46 951.9 200 150 500
    遼寧 42.57 65.17 46.74 &25 1542.3 500 350 900
    山東 50.14 70.12 40.15 33.48 8336.7 400 350 700
    黑龍江 62.06 73.60 69.29 39.45 1807.7 500 350 900
    湖北 21.74 41.27 4.09 13.34 1661.8 400 250 700
    吉林 24.76 27.88 44.31 1.06 1230.6 500 350 700
    重慶 4.47 10.82 0.16 0.30 695.7 100 100 500
    山西 35.52 45.72 39.64 17.79 1928.2 400 250 900
    河北 52.01 68.53 54.01 27.97 7764.5 400 350 900
    內蒙古 44.34 52.75 59.53 17,94 1616.6 500 350 900
    海南 7.11 15.90 0.00 2.49 221.6 200 150 500
    新疆 63.47 78.43 79.33 27.67 972.7 500 350 700
    河南 49.42 68.18 38.27 35.55 6953.2 400 350 900
    湖南 22.99 78.04 1.00 11.57 2664.5 100 150 500
    小計 2136 22.68 15.85 9.85 14100.9 - - -
    安徽 40.76 60.15 23.31 32.37 3544.7 300 200 700
    江西 1&20 41.16 0.55 5.25 1220.5 200 150 500
    廣西 9.23 22.62 0.02 0.60 1696.3 200 150 500
    云南 3.52 7.99 0.37 0.72 1542,9 200 150 500
     
    類貴州 1.67 3.84 0.07 0.37 762.0 100 100 500
    區四川 8.35 14.45 4.06 4.50 1891.1 200 150 500
    西藏 42.36 31.88 55.91 42.79 181.2 400 350 900
    陜西 29.02 30.48 33.82 22.27 122&1 400 250 700
    甘肅 20.99 2&05 22.36 10.19 1255.4 400 250 700
    寧夏 29.87 42.29 36.47 6.71 486.3 400 300 700
    青海 30.96 34.57 44.93 12.17 292.4 400 300 700
     
    第六章效益分析模型研究
    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是我國促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政策安排,并且以法律明文 落實和保障,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業機械化,農機購置補貼從試點發展成為一種農業扶持的長 期政策,涉及到占有我國人口很大一部分的農業勞動者,是一項“準公共政策”,因此,農機購 置補貼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意義,將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跨越式發展。對農機 購置補貼效益的分析,從某種意義上將包含于對這項“準公共政策”績效分析和評估,不僅要考 察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帶來的農機總動力增加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等,也要分析由這項政策的實 施而帶來的社會經濟效應。從公共政策績效分析和評估角度,效益分析還應對補貼投入與產出的 經濟績效問題進行分析和評估,這項評估不僅是分析是否有產出和產出多少,還要評估產出效益 和效率,即投入——產出要符合普遍的經濟規律,使之真正體現公共政策的價值和目標取向。
    6.1效益分析基礎
    6.1.1公共政策與農機購置補貼
    (1)公共政策的內涵
    1951年,哈羅德•拉斯維爾(Harold D. Lasswel 1)和丹尼爾•勒納(Daniel Lerner)發表了 《政策科學:范圍與方法的新發展》后,公共政策分析作為一種新興研究領域逐步成為各方關注 的對象,推動現代公共管理的發展,是政府的政策分析逐步趨向理性化、科學化以及數理模型化, 政策的分析和評估不在是空洞的說辭,而是具有更多的可模擬性和可操作性。
    對于什么是公共政策,其本質和目標等如何界定,自拉斯維爾和勒納后,許多不同學派的學 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公共政策的有關要素作了界定歸納。伍德羅•威爾遜認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 即具有立法權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員執行的法律和法規;哈羅德•拉斯維爾和亞伯拉罕•卡普蘭 (A. Kaplan)認為公共政策是“一種含有目標、價值與策略的大型計劃”;托馬斯•戴伊(Tomas R. Dye)認為:“凡是政府決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為就是公共政策”;羅伯特•艾思頓(Robert Eyestone)則認為“從廣義上講,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構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將公共 政策作為政府系統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交相策動的函數,即P=f(G, E),這里P指公共政策,G指 政府系統,E指生存環境。以此推斷,公共政策本質上是對公共問題的因應;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則從其政治系統分析理論的角度,認為“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做有權威的分配”, 即“一項政策的實質在于通過那項政策不讓一部分人享有某些東西而允許另一部分人占有它們”, 由此指出公共政策的價值分配功能。
    其實,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定義,相同點則是“公共”,所以任何定義都是基于“公共”這 一概念的認知,綜合各個學者的定義,簡單而言,對于公共政策,本質是政府行為的選擇和安排, 其作用是配置社會資源,調整利益關系,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目標是實現政府對社會的管制和治 理,推動社會的經濟積累和促進民眾福利的提高,它的實現主要依靠公權力和強勢力量,還有就 是與社會公共利益的一致性,這非常關鍵,也就是公共政策既要保證效率,也要體現社會公正。 從效率而言,公共政策的目標是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解決影響社會增長和發展的結構性問題,達 到政府行為實施的有效率,從這個意義上將,公共政策就是疏通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作用的環節, 實現政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目標。
    在社會公正方面,公共政策的價值更為明顯,對于社會公正,不同時期不同學派有著不同的 論述:①古典自由主義學派的社會公正建立在洛克的天賦權利學說,不管是亞當•斯密的“個人 的自由選擇和自利行為可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還是以后的哈耶克、諾齊克、弗里德曼和布 坎南等人的論述,都忽略了社會平等,這種社會公正其實與叢林法則有著過多的類似之處;②功 利主義的社會公止主張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出發,主張公正的社會分配應當有助于促進個人 效用總和的最大化,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主張以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原則來評判政策績效。功利主 義還包含著對社會平等的訴求,但功利主義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出發,可能導致對個人權利 和自由的較少的關注;③平均主義的社會公正要求在個人之間平等地分配社會財富和社會價值。 廣義地講,平均主義不僅僅包括收入均等,還囊括個人在權利、機會、財富、教育、就業等各方 面的均等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平均主義的公正一定程度上限制個 人的自由選擇權利,排斥個人價值和積極性的發揮;④羅爾斯主義的社會公正,也可稱為羅爾斯 正義主義,其是平均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中和,它將止義原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正義原則是平等 自由原則——即公民基本自由體系的平等分配,它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言論和思想 自由、機會和結社自由、游行和示威自由、遷徙和通信自由等,第二正義原則是機會公正平等原 則和差別原則的結合一一即盡量平等地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 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只允許那種能給最少受惠者帶來補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其中,第一個原 則優先于第二個原則,第二個原則中的機會公正平等原則又優先于差別原則。羅爾斯正義主義缺 少一種社會契約的安排來保障弱勢群體的機會平等。不管對于哪一社會公正,公共政策的目標或 者說落腳點在于對利益關系格局的確定和對資源配置方式的認可,一種新的公共政策對于舊的利 益關系格局或資源配置安排或許是最為致命的打破,也就是要調整利益關系格局和重新配置資 源,并且這種調整和配置要以社會公正為基石,要縮小由于過去一些政策上安排而產生的經濟、 社會地位等的差距。
    對公共政策的分析包括公共政策本身的分析,也包括對公共政策實施作用的分析。對公共政 策本身的分析,美國公共政策學者斯圖亞持•尼古認為,公共政策分析就是根據政策與目標之間 的關系,在各種備選的公共政策中確定何種政策將最有效地實現一套既定目標的過程,對公共政 策實施作用的分析則包括目標和績效的考察,其實就是考察其對效率和社會公平的影響,是否提 高了或有助于提高效率,是否改善了或有助于改善社會公平。
    (2)公共政策視野中的農機購置補貼
    上述分析了公共政策的概念、目標及公共政策分析的有關內涵等,對分析農機購置補貼效益 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將農機購置補貼置入公共政策的大環境來考察,有助于全面、深入分析農 機購置補貼效益及政策效應,分析農機購置補貼的要素,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具有公共政策的有 關特征,對農機購置補貼進行效益分析也符合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因此,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分 析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拓寬了分析視野和渠道,不僅分析農機購置補貼的直接效益,也為分析其 連帶效益和拓展效益指引方向。
    從公共政策的基本著眼點“公共”看,農機購置補貼無疑具有這一特質,其著眼于具有占有 人口大多數的農業人口,解決其生產生活中的普遍問題,從另一方面而言,農機購置補貼是一向 國家財政安排,涉及國家經濟生活中許多方面,即涉及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也關乎國家財政政 策的安排,這點也能夠說明農機購置補貼的公共性。
    從公共政策的主體看,農機購置補貼是政府行為,是政府整體政策中一部分,我國農業綜合 政策中對農機購置補貼都作了政策上的安排,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促進農民增加 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指出要解“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 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同樣,中共中央、 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髙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強調:中央財政繼 續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地方財政也要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農機具購置 補貼資金;另外,我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對農機購置補貼作了法律規定,指出“中央財政、 省級財政應當分別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國家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 業機械給予補貼”等,這些都充分表明農機購置補貼是政府中長期的行為。
    從公共政策的目標和價值原則看,農機購置補貼體現了政府作為的效率和社會公正。長期以 來,國家的農業政策是鞏固基礎,為工業發展提供積累,但是并沒有為促進農業發展提供政策保 障和政策救濟,長期的政策歧視嚴重弱化了農業自我發展和自我積累能力,農業發展基礎嚴重薄 弱,農業部門效率效益低下,農機購置補貼改善了農民農業生產投入不足情況,有利于國家其他 農業政策效益的發揮,同時,補貼政策改變了單純依靠農民本身進行農業生產的局面,給予農民 公止的生活和發展環境。
    從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看,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框架也包含政策本身的分析和政策外延即 政策的效應分析,后者同樣包括政策直接效益和政策績效分析,但從農機購置補貼的效益分析來 看,主要是對農機購置補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分析和研究。
    然而,農機購置補貼仍舊具有市場行為的屬性,市場行為具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以及避免 損失的自我約束的兩大主要特征,從農機購置補貼本身看,必須服從市場經濟規律,補貼必須在 一定的許可范圍內落實,同時,補貼不能對正常的市場運行秩序造成干擾,應有助于市場經濟的 更加有效、健康的運行,從這個方面,也反映了公共政策的市場屬性,公共政策不僅是政府的有 作為,也要約束市場行為,化解市場失靈壓力。農機購置補貼一方面糾正市場行為中對農業機械 化發展投入不足,農業投資效益不高,從市場的角度,社會投資資本不會介入;另一方面通過政 策杠桿引導社會資本的投入;第三,農機購置補貼也期望獲取最大化的收益,減少政府財政壓力; 最后,必須形成一套完整的和有效的機制防止財政資金的流失,有效的制度是實現效益最大的保 障,這也就是農機購置補貼的自我約束機制。
    綜上,農機購置補貼包含于公共政策的范疇,也具有市場行為的普遍屬性,從市場行為和政 府行為理論的大視野中檢視農機購置補貼,就是將其置入以這兩種行為組成的參考系中,不僅在 分析的廣度,在深度上亦具有非常的意義。
    6.1.2效益分析原則與目標
    將農機購置補貼納入到公共政策范疇,不僅對農機購置補貼的內涵、目標及本質等作了界定, 而且對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的原則和目標作了界定,也就是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的原則和目 標是公共政策效益分析的原則和目標在農機購置補貼領域的體現。
    在分析公共政策效益時,人們多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標示政策的優劣好壞。任何政策或決策 最終都要落實到提高社會福利,在判斷標準上,帕累托最優以及其修正模型“卡爾多一希克斯 (Kaldor-Hicks)潛在補償原理”是福利經濟學判斷社會福利改善與否的重要準則。帕累托最 優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某種經濟變化的結果可以在不使其他人境況變得更壞的情況下,使一些人或 至少一個人的情況變得更好時,社會的福利就會得到改善,其基本前提是不損害任何既得利益者。 帕累托最優標準除了包含資源配置效率上的含義外,實際上還隱含著對收入分配狀況的嚴格的判 斷標準。“卡爾多一希克斯(Kaldor—Hicks)潛在補償原理”認為,如果某項政策或決策的受益 者能足夠補償受損者的損失,那么,不管這種補償是否實際發生,該決策都被認為是對社會福利 的改進,這實際上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收益必須超過費用,二是受益者對受損者的補償僅 僅是設想的,其是否實際發生并不影響對結果的判斷。如果一項政策或決策的收益與費用是跨時 影響的,那么,必須對費用與效益進行折現,并且收益的凈現值要超過費用的凈現值。當然,在 折現時,代際補償也僅僅是設想的。如此,按照卡爾多一希克斯補償原理,如果一個政策或決策 通過了凈現值的檢驗,并且潛在補償是可行的,那么,該政策或決策就有利于社會福利的改善。 比較而言,卡爾多一希克斯補償原理只注重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率的改善,而對收入分配狀況的變 化卻毫不關心。因為受益者對受損者的補償僅僅是假設的,所以如果某一政策或決策的實施使富 者愈富、貧者愈貧,也完全有可能滿足卡爾多一希克斯標準。如果受益者對受損者的補償實際發 生了,使受損者的福利狀況在得到補償后并沒有下降,那么,卡爾多一希克斯補償原理與帕累托 最優標準實際作用是一樣的。
    根據以上的判斷標準,再來看農機購置補貼,實踐證明,1998?2004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 其經濟和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從財政支出方面,并沒有造成財政的困難,也沒有影響其他方 面的投入,也就是是一種完全的帕累托最優,如果從卡爾多一希克斯補償原理來研究,農機購置 補貼帶來的農業發展、機械技術的提高以至增加就業及潛在效益等等都能夠補償可能的損失,由 此,可以認為農機購置補貼是一種完全的福利增加政策模型,其效益分析的原則與目標都是基于 這種政策模型的,上述分析也給出了效益分析的原則和目標:
    (1)農機購置補貼是基于社會福利增加的一種政策模型,這是根本前提,因此,效益分析 要做到科學合理和全面深入,科學合理是分析方法的要求,要利用科學的手段和工具,運用相關 的理論來進行有關的分析。全面深入是對分析廣度和深度的要求,不僅分析經濟效益,也分析社 會效益,不僅考察直接效益,也考察潛在效益,不僅分析政策本身,也分析政策的拓延。
    (2)效益分析的目標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目標,直接目標是分析農機購置補貼的好壞,間 接分析是分析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績效,效益分析作為政策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還應該為政策 的實施提供科學的事實依據,為農機購置補貼規劃和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提供政策依據。
     
    6.1.3效益分析框架
    農機購置補貼效益按效益內容分有經濟效益,主要包括農機裝備數量、農機裝備水平、農業 機械化綜合水平、農業機械作業能力、糧食產量、農業勞動力的轉移等方面;也有社會效益,主 要包括農業生產條件、農民勞動條件、農業規模效益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等。按效益產生方式分有 直接效益,主要是農機裝備數量和水平;也有間接效益,就是由農機裝備數量和水平提高或改善 而帶來的其他方面的變化,主要包括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農業機械作業能力、糧食產量、農業 勞動力轉移、農業規模效益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等。圖6-1是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框架圖,一是
    反映了效益分析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內容;二是反映這些內容要素之間的關系。(圖中箭頭代表 影響方向,圖中圓圈表示交叉處不是影響力引出點。)
     
    單位產出效益
    農業生產效益
    規模效益
    農業產業化
    圖6-1補貼效益分析框架圖
    圖6-1中,我們將農機補貼效益分成五個部分:農機裝備水平、糧食產量、農業勞動力、農 業生產效益和農業產業化等,其中農業裝備水平包含三方面的內容:農機總動力、農機總凈值和 農機產品結構;糧食產量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業生產條件,另一是節本增效;農業勞動 力包含勞動力數量和結構等兩個方面內容:農業生產效益也包含單位產出效益和規模效益等兩個 方面的內容。對于農業產業化方面,一是要建立或延伸農業產業鏈,二是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和工 業化,三是農業服務的系統化和組織化。
    農機購置補貼直接產生的作用是農機總動力和農機總凈值的提高,以及農機產品結構的改 善,表征為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根據圖中的影響和作用方向,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直接產生 的是農機作業能力的增強,間接的是釋放農業勞動力和提高農機工業效益。農機作業能力的提升, 提高農機化水平,進而提高土地的集中度,從而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釋放的農業勞動力,流向 是工業和服務業,農機工業效益的提高,增加就業,也就是吸收農機化水平提高而釋放出來的農 業勞動力,另外,農機工業效益的提高,有助于農機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促進或帶動整個機械工 業的發展,進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農機購置補貼而引致的 技術進步不僅是一個內在的因素,也是農機購置補貼影響國民經濟中其他產業部門的一個要素, 圖中我們用虛線箭頭表示這種聯系。
    農機購置補貼另外一個直接作用是提高糧食產量。農機購置補貼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 了糧食生產綜合能力,同時農業機械的使用可以節本增效,一是增加糧食單位產出,另外是減少 收獲過程中的損失。農機購置補貼的作用和影響還包括轉移農業勞動力,以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和農業產業化水平,這些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在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框架中,這些是最 后的輸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和要素,是溝通農機購置補貼與國民經濟發展關系的橋梁。
    由上述分析,我們得出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不僅涉及到定量模型,也涉及到定性判斷準則, 這些是分析框架中非常必要的組成內容,主要包括農機化水平、農業勞動力變動時間序列模型, 這當中涉及農機總動力與農機化水平、農機凈值與農機化水平和農機化水平與農業勞動力變動等 關系模型,還包括需要建立的一些關系模型,主要是農機購置補貼投入一產出分析模型,因此, 可以說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相對而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分析框架。
    綜合上述分析,對農機購置補貼效益進行分析,有兩種不同的分析思路,一是在給定的農機 化水平發展目標下,由農機化水平與農機凈值關系模型,測算出農機凈值的增加值,包括財政投 入和社會投入,在中央財政投資與社會投入分配的經驗水平下,可以得出中央財政補貼投入,再 根據補貼投入——產出分析模型,進而通過產出指標來檢驗農機化水平發展目標,這個思路的兩 個假設前提是:一是由于農機化水平時間序列模型與給定的農機化水平發展目標存在差距,這個 差距必須依靠額外的投資才可以彌補;二是中央財政可以無限制的投入,也就是能夠滿足所有的 投入,彌補差距。第二個思路是給定中央財政投資水平,由補貼投入——產岀分析模型,測算農 機化水平增量中的相關因素,推算農機化水平,根據農機化水平與農機凈值變動關系模型和中央 財政投資與社會投資分配的經驗水平,檢驗給定的中央財政投資水平。兩種思路的差別是給定條 件不同,第一種思路是規劃發展思路,是理想的思路模型,第二種是評估思路,是現實的思路模 型。我們將以第一種思路建立分析模型,以第二種模型做簡單的實例分析。
    6.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定量描述
    6.2.1農機化水平變動的定量描述
    為了科學認識我國農機化水平變動的情況,科學、合理地對我國農機化水平作出預測,論文 應用Eviews5.0軟件的數據統計分析功能,通過對1985?2003年農機化水平的數據樣本進行了 線性、二次多項式、對數、指數和幕函數趨勢分析,試圖通過量化的數學模型科學地描述農機化 水平的變動。
    圖6-2顯示,農機化水平的變動可以用確定性趨勢(deterministic trend)來描述,可以 用公式(6-1)表示其變動趨勢模型:
    AMR = /(TIME,) 公式(6-1)
    77ME是人為設定的一個變量,稱為時間趨勢或時間虛擬變量(time dummy)0第一期樣本值為1, 第二期取值為2,以此類推。因此,對于論文考察的農機化水平變動樣本:
    TIME = (1,2,3, A, T — 1,T)或 TIME嚴 t 公式(6-2)
    表6-1給出了農機化水平對時間趨勢的線性回歸結果(包括常數項)。根據/統計量的卩值和 A?值,可以判斷線性趨勢是較顯著的。DW統計量表明擾動項存在正的序列相關,即/時刻的 擾動項與—1時刻的擾動項正相關。圖6-3給出了線性趨勢分析的殘差序列圖,顯然,線性趨勢 不是很適合,因為實際的趨勢是非線性。表6-2給出了二次趨勢模型的模擬結果,一次項和二次 項都高度顯著,/接近1。圖6-4給出殘差圖,擬合的非線性趨勢能較好地反映出農機化的變動, 殘差表現為某種持續性變動特征。表6-3、6-4和6-5分別給出了對數、指數和幕函數趨勢模型 的模擬結果,圖6-5、6-6和6-7分別是對數、指數和幕函數趨勢模型的殘差序列圖。
    至此,本文粗略地比較了線性趨勢、二次趨勢、指數、對數和幕函數趨勢模型,并發現二次 趨勢模型擬合的效果最好,但是與其他模型相比,二次模型要估計更多的參數,所以擬合效果略 好一些。為了保證樣本內和樣本外擬合效果的一致性,還要檢驗AIC (Akaike info criterion) 和SIC (Schwarz criterion)兩個指標,表6~6給出了五個趨勢模型的力ZC和SZC值,通過比較, 可以認為二次趨勢擬合效果最好,幫函數趨勢次之。綜合各項實際情況分析,考慮到我國農業機 械化發展的現狀,本文選擇次優趨勢模型,即幕函數趨勢模型描述農機化水平的變動。
    圖6-8是幕函數趨勢模型預測估計圖,顯示了預測值的變動范圍。
    表6T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線性趨勢回歸
    Dependent Variable/因變量*: AMR/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
    Method/估計方法:Least Squares/最小二乘法
    Sample/樣本區間:1985-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察量:19
    AMR=17.67895+0.915789TIME
    Variable/變量 Coefficient/系數 Std. Error/標準差 t-Statistic/t 統計 Prob. /顯著性水平
    C
    TIME 17.67895
    0.915789 1.206059 14.65844
    0.105778 8.657622 0.0000
    0.0000
    R-squared/判定系數R2 0.815126 Mean dependent var/因變量均值 26.83684
    Adjusted R-squared/調整 R2 0.804251 S.D. dependent var/因變量標準差 5.708007
    S.E. of regression/回歸標準差 2.525425 Akaike info criterion/AIC 信息準則 4.789996
    Sum squared resid/殘差平方和 108.4221 Schwarz criterion/SC 信息準則 4.889411
    Log likelihood/對數自然函數值 -43.50497 F-statistic/F 統計量 74.95442
    Durbin-Watson stat/杜賓-瓦森統計量 0.431523 Prob(F-statistic)/F檢驗的實際性顯著水平0.000000
     
     
    表6-2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二次線性趨勢回歸
    Dependent Variable: AMR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5-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AMR=12.80795+2.307504TIME-0.069586*TIME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2.80795 1.254523 10.20941 0.0000
    TIME 2.307504 0.288853 7.988501 0.0000
    TIME2 -0.069586 0.014031 4959335 0.0001
    R-squared 0.927134 Mean dependent var 26.83684
    Adjusted R-squared 0.918026 S.D. dependent var 5.708007
    S.E. of regression 1.634265 Akaike info criterion 3.964203
    Sum squared resid 42.73318 Schwarz criterion 4.113325
    Log likelihood -34.65993 F-statistic 101.7909
    Durbin-Watson stat 0.975750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說明:表中英文名詞的中文名稱對照參見表6-1。
     
     
    表6-3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對數線性趨勢回歸
    Dependent Variable: AMR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5-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Prob.
    AMR=13.34588+6.515735*log fTIME)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C 13.34588 1.472499 9.063424 0.0000
    LOG(TIME) 6.515735 0.664885 9.799797 0.0000
    R-squared 0.849605 Mean dependent var 26.83684
    Adjusted R-squared 0.840759 S.D. dependent var 5.708007
    S.E. of regression 2.277783 Akaike info criterion 4.583583
    Sum squared resid 88.20101 Schwarz criterion 4.682997
    Log likelihood -41.54404 F-statistic 96.03603
    Durbin-Watson stat 0.699571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說明:表中英文名詞的中文名稱對照參見表6-1。
     
    表6-4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指數線性趨勢回歸
    Dependent Variable: AMR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fe: 1985-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7 iterations/經過7次迭代后收斂方程 AMR=C(1 )*EXP(C(2)*TIME)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1) 19.24449 1.140071 16.88008 0.0000
    52) 0.031854 0.004561 6.984385 0.0000
    R-squared 0.762125 Mean dependent var 26.83684
    Adjusted R-squared 0.748132 S.D. dependentvar 5.708007
    S.E. of regression 2.864645 Akaike info criterion 5.042067
    Sum squared resid 139.5052 Schwarz criterion 5.141481
    Log likelihood/對數似然函數值 -45.89963 Durbin-Watson stat 0.357153
    說明:表中其它英文名詞的中文名稱對照參見表6-1。
     
    表6-5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幕函數趨勢回歸
    Dependent Variable: AMR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5-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 or 10 or 56 iterations/經過 1次或 10次或56次迭代方程 AMR=C(1)*TIMEAC(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1) 14.76581 1.032289 14.30395 0.0000
    C(2) 0.277842 0.028933 9.602823 0.0000
    R-squared 0.873714 Mean dependent var 26.83684
    Adjusted R-squared 0.866285 S.D. dependent var 5.708007
    S.E. of regression 2.087251 Akaike info criterion 4.408873
    Sum squared resid 74.06245 Schwarz criteri on 4.508288
    Log likelihood ?39.88429 Durbin-Watso n stat 0.687940
    說明:表中其它英文名詞的中文名稱參見表6-1和表6-4。
     
     
    表6-6模型選擇準則:線性、二次、指數、對數和幕函數
    線性趨勢 二次趨勢 指數趨勢 對數趨勢 幕函數趨勢
    Akaike info criterion 4.789996 3.964203 5.042067 4.583583 4.408873
    Schwarz criterio n 4.889411 4.113325 5J41481 4.682997 4.508288
    說明:表中英文名詞的中文名稱對照參見表6-1。
     
     
    圖6-3線性趨勢殘差圖
    圖6-4二次趨勢殘差圖
    圖6-5對數趨勢殘差圖
    | — Residual Actual Fitted |
    圖6-7需函數趨勢殘差圖
    圖6-6指數趨勢殘差圖
     
     
     
     
     
     
     
     
     
     
     
     
     
     
     
     
     
     
     
     
     
     
     
     
     
     
     
     
     
     
     
     
     
     
     
     
     
     
     
     
     
     
    Forecast: AMR
    Actual: AMR
    Forecast sample: 1985-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1.974341
    Mean Absolute Error 1.552150
    Mean Abs. Percent Error 5.873768
    Theil Inequality Coefficient 0.036067
    Bias Proportion 0.000007
    Variance Proportion 0.028885
    Covariance Proportion 0.971108
    英文名稱的中文對照:Forcast/預測量;Root Mean Squared Error/均方根值誤差;Mean Absolute Error/絕對平均說差;Mean Abs. Percent Error/絕對平均百分比謀差;Theil Inequality Coefficient/錫爾布平均系藪;Bias Proportion/偏差率;Variance Proportion/變異 率;Covariance Proportion/協變率。 I
    圖6-8幕函數趨勢模型預測圖
    6.2.2農機總動力、農機凈值與農機化水平三者變動的關系
    農機總動力與農機凈值的變動對農機化水平的變動的影響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因此,可以用 任一方面來描述農機化水平的變動情況,而且不會扭曲這種因果關系。但是,農機總動力和農機 凈值是不同的指標特征,有著內在的聯系規律,隨著農機總動力增加,農機凈值也增加。表6-7 選取了 1991?2003年農機總動 力CT.P. AM)、農機凈值(N.V. AM) 和農機化水平(AMR)的13年樣 本數值,為了更好地表示我國農 機化水平、農機總動力、農機凈 值變化情況,我們對農機化水 平、農機總動力、農機凈值作了 指數化處理,分別表示為:AMR Index. T.P. AM Index、 N.V. AM Index,即假定1991年的農機化 水平、農機總動力和農機凈值為 100,貝,992年,三者指數分別 是1992年三者的值除以1991年 的值與100的乘積值,以此類 推,就能得出各年的指數數值,
    這樣,就能很清楚地將三者變動的情況在一幅圖中反映。圖6-9反映了三者的對比情況,可以非 常清楚地表明三者變動的關系,即農機總動力或農機凈值的增加,農機化水平也相應提高,同時, 圖6-9還顯示農機凈值增長的速度大于農機總動力的增長,這兩者又都大于農機化水平的增長, 這也說明,二者對農機化變動的影響是非線性的。
    表6-7 1991-2003年我國農機化水平、農機總動力、農機凈值對比表
    Year AMR
    (%) T.P. AM
    (104kw) N.V. AM
    (100B Yuan) AMR Index T.P. AM
    Index N.V. AM
    Index ANVUATPI
    1991 25.6 29388.6 0.77 100 100 100 -
    1992 26.5 30308.4 0.84 104 103 109 2.90
    1993 27.4 31816.6 0.90 107 108 117 1.52
    1994 28.3 33802.5 1.00 111 115 130 1.92
    1995 29.2 36118.1 1.16 114 123 151 2.64
    1996 30.4 38546.9 1.34 119 131 174 2.83
    1997 32.2 42015.6 1.52 126 143 197 1.98
    1998 34.3 45207.7 1.69 134 154 219 2.03
    1999 35.6 48996.1 1.88 139 167 244 1.91
    2000 30.6 52573.6 2.03 120 179 264 1.60
    2001 30.5 55172.1 2.15 119 188 279 1.76
    2002 30.7 57929.9 2.28 120 197 296 1.80
    2003 32.5 60446.6 2.41 127 206 313 1.97
    說明:ANVI為觀察年的N.V. AM Index與其前一年的差值;厶™ 為觀察年T.P. AM Index與其前一年的差 值。△NVI/ZXTPI表示兩者對比變動彈性情況。
    為了進一步說明農機凈值和農機總動力對農機化水平的作用效果,我們利用SPSS統計分析 軟件分別對農機凈值、農機總動力對與農機化水平相關性作了定量的描述,統計分析相關信息如 表6-8所示,農機凈值、農機總動力與農機化水平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657和0.616,顯著性水 平都是0.05,統計檢驗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等于0.05,即總體無顯著線性相關的可能性小于等于 0.05,可以得出農機凈值、農機總動力與農機化水平都為顯著相關,且皆為正相關。若剔除農機 總動力,而對農機凈值與農機化水平作偏相關分析,兩者偏相關系數為0.854,自由度為10,相 伴概率小于O.Olo比較簡單相關和偏相關分析,偏相關更符合實際。
    表6-8農機凈值、農機總動力與農機化水平變動簡單相關性分析表
    AMR N.V. AM AMR T.P. AM
    Pearson Pearson
    AMR Correlation 1.000 0.657 AMR Correlation 1.000 0.616
    Sig. (2-tailed) 0.015 Sig. (2-tailed) 0.025
    N 13 13 N 13 13
    N.V. AM Pearson Correlation 0.657 1.000 T.P. AM Pearson Correlation 0.616 1.000
    Sig. (2-tailed) 0.015 Sig. (2-tailed) 0.025
    N 13 13 N 13 13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雙尾顯著性水平為0.05的相關性系數.
     
    說明:Pearson Correlation為皮爾森相關性系數,N為樣本數,Sig. (2-tailed)為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
     
    6.2.3模型建立及應用
    (1)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AMR )時間序列模型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的時間序列模型為:
    = 14.76581 Xf°277842 公式(6-3)
    公式(6-3)中,t = 1,2,3,A,T, /為時間虛擬變量,為整數,根據6. 2.1中樣本的統計分析, 1985 年,t = l; 1986 年,t = 2,……,依次類推,2004 年,t = 20,則:
    AMR = 14.76581 x 2O0277842 = 33.94205 公式(6-4)
    按照統計檢驗的標準,2004年,AMR的數值在33.94205(1 ±0.05) Z內是正常的變動水平, 即在(32.24495,35.63915)之間。由此推算,2010年的AMR理論值為36. 50869,2015年的AM/? 理論值為38. 33718, 2020年的AMR理論值為39. 96350。
    另外,根據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的計算公式,是機耕水平(AMCZ?)、機播水平(AMPR) 和機收水平(AMHR)的函數:
    AMR = f(AMCR, AMPR, AMHR)
    表示為矩陣公式是:
    AMCR
     
    AMHR
    公式(6-6)中,A。、和A;分別表示為機耕水平(AMCR)、機播水平(AMPR)和機 收水平(AMHR)在綜合水平中的權重,根據統計習慣和經驗數值,A。、和分別為0.4、 0.3和0.3。2004年,根據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數據,機耕水平為48.90%,機播水平為28.60%, 機收水平為20.2%,根據公式(6-5)和(6-6)可得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為34.20%,將此數值與 公式(6-3)和(6-4)的數值比較,可以得岀,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值在32. 24495-35. 63915 之內,由此,正常變動水平下,2004年的實際數值已經檢驗了模型的可信性和可靠度。
    (2)農機化綜合水平的生產函數模型
    農機化綜合水平(Y)增長的投入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進步,在實際的測定 中,資本我們用農機凈值(K)測度,勞動力用農業勞動力(L)來測度,土地用耕地(S) 來測度,技術進步用單位作業時間(T)來測度,由此,可以得出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的一般生 產函數關系:
    Y = f(t,L,K,S) 公式(6-7)
    根據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我們可以建立關于農機化水平的生產 函數模型:
    Y = AI^KpSrTvev 公式(6-8)
    公式(6-8)中a、0、卩和p分別是相應要素的彈性系數,e°表示為誤差,服從于標準正 態分布,A為生產函數系數。
    對公式(6-7)微分得:
     
    dY = ^dt +—dL +—dK + — dS
    dt dL dK as
    公式兩邊除以Y得:
    dY dY 1 ay 1 ” dY 1 “ dY 1 *
    Y dt Y 3L Y dK Y dS Y
    人 3y l o k ay s 斗土”+丄亠宀,品4
    令a =-——,0 = / = ——. a為農業勞動力產出彈性,
    dL Y dK Y oS Y
    彈性,y為耕地產出彈性。將a、0和7代入公式(6-10)得:
    3F 1 , dL odK dS
    --dt + a- + p- + y-
    以差微分代替微分,并令AZ = 1,得:
    ay ay i J al o^k as al as
    ——= at + a——+ p + y——=a + a——+ p + y——
    Y dt Y L K S L K S
    公式(6-12)表明,總產出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農機化水平增長速度△ Y/Y,可以分解表示 K、厶和S都不變的情況下水平Y的增長,這種增長可以歸因于技術進步,a是這種增長的相 對百分率;第二項表示arAL/L由農業勞動力變動產生的彈性系數給農機化水平帶來的增長率; 第三項0AK/K表示由農機凈值增長產生的彈性系數給農機化水平帶來的增長率;第四項 y^S/S表示由農用耕地變動產生的彈性系數給農機化水平帶來的增長率。由公式(6-12)可以 看出,AY/Y, AL/L. AK/K和AS/S分別是農機化水平、勞動力變動、農機凈值和耕地面積 變動速度。
    令 y = AK/y , Z = AL/L, k = ^K/K , s = AS/5 ,貝U:
    y = a + od + ^c + 1)S 公式(6-13)
    由公式(6-13),令左人表示技術進步對農機化水平增長速度的貢獻,貝U:
    公式(6-14)
    為了與統計口徑一致和方便計算,我們對公式(6-13)作了假設耕地面積的不變動,也就是 變動速度為零,假設科技貢獻率不變,公式(6-13)簡化為:
    y = a + cd + flk 公式(6-15)
    在6.2.2節,我們對農機化水平和農機凈值都進行指數化表述,并且引入農業勞動力變動指 數,表6-9中,AMRK NVI和ALI分別是農機化水平指數、農機凈值指數和農業勞動力指數,△ AMRK ZiNVI和AALI分別是相關的變動速率。由公式(6-15),應用統計分析軟件Eviews,得:
    AAMRI = 4.59 + O.O8A7W7 + 3.18AAZJ 公式(6-16)
    另外,在6. 2.2中,經過統計分析,認為農機凈值變動于農機化水平變動的相關性系數為
    0. 657,可以簡單地認為農機化水平增長的65. 7%,也就是:
     
    由此類推: AAM7?/ = 13.382+ 9.271AAL7 公式(6-19)
    X:
    所以: AMRIt =曲級 X1OO t AMR0 公式(6-20)
    所以: = 100x(^^ 1)
    AMR。 公式(6-21)
    AAM =& 13OAAM/?/ 公式(6-22)
    AAZJ =0.108x AAMRI -1.443 公式(6-23)
    根據前述計算,2010年,農機化綜合水平AMR = 36.51,由公式(6-21)得AAM7?Z2010 = 43 ,
    根據公式(6-22)和公式(6-23), ANVI = 349.59, ISAU = 3.20 , 由此可以推算到2010年,
    農機凈值為3460億元,農業勞動力為51241.3萬人。按照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2010年, 農機化綜合水平要達到45%,根據以上,則農機凈值應達到5510億元,農業勞動力為52999. 7 萬人,由此根據屆時總的農業勞動力數,也可以推算勞動力轉移的數據。
    由此,可能達到的農機凈值水平與規劃目標有2050億元差距。按照1998-2003年,農機 購置補貼實施成效,中央財政資金占由補貼而增加的農機投入的3. 83%,因此,到2010年,中 央財政至少應投入實施購置補貼的資金為7& 52億元。
    對農機化綜合水平發展模型及相關要素影響模型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和預測未來我國農業 機械化的發展情況,以及發展對策。以上也表明,農機購置補貼作用非常明顯,是具有投入少, 效益高的特點,特別是對當前我國努力發展糧食生產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表6-9農機化水平增長要素指數化表
    Year AMRI NVI ALI A AMRI ANVI AALI
    1991 100 100 100 - -
    1992 104 109 101 4. 00 9. 00 0.55
    1993 107 117 101 7. 00 17. 00 1.01
    1994 111 130 101 11. 00 30. 00 1.39
    1995 114 151 102 14. 00 51.00 1.74
    1996 119 174 102 19. 00 74. 00 2.07
    1997 126 197 102 26. 00 97.00 2.35
    1998 134 219 103 34. 00 119. 00 2. 59
    1999 139 244 103 39, 00 144. 00 2. 78
    2000 120 264 103 20. 00 164. 00 2.92
    2001 119 279 103 19.00 179. 00 2.94
    2002 120 296 103 20. 00 196. 00 2.91
    2003 121 313 99 21.00 213. 00 -1.37
     
     
    6.3效益分析模型
    6.3.1經濟效益模型
    假設在K省中央補貼投入是在K省,地方財政(厶*)與中央財政投入構成是 有國家補貼引起的社會包括農民個人投入為/以,根據前述的區域分析,各類型區經濟發展和財 力水平,因此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投入的構成比例是不一樣的,一般地一類區省份是1 : 2,二類 區省份是1 : 1,三類區省份是2 : 1,社會及農民投入占總投入的70%左右。
    則K省國家補貼總投資:
    1k=Ick+Iu+IFk =Ick([ + Rk)+ IFk 公式(6-24)
    貝U,全國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國家總投入:
    公式(6-25)
    另外,在K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主要用于機耕、機播、機收機具和拖拉機及其他等三個方 面的投入,假設三項分配占總投入的百分比是D”,機耕、機播和機收機具投入比按三項在農機 化綜合水平中的權重4,£、A?和每分別是機耕、機播和機收機具投入權重。
    貝U, K省用于機耕、機播、機收機具和拖拉機及其他等三個方面的分項投入是:
    公式(6-26)
    K省用于機耕、機播、機收機具補貼的分項投入是:
    hii =人 1 x 4
    (1)農機裝備數量模型
    設機具和拖拉機單價是鞏“,則機耕、機播、機收機具單價是竝”,不考慮其他方面的投入, K省由國家補貼直接增加的機具和拖拉機數量是:
     
     
     
    則,全國總量是:
    F沱眞
    k=\
    (2)農機化水平增量模型
    設K省機耕、機播和機收單機作業面積是耳“,則可新增作業面積分項是:
     
     
    (3)糧食增產模型
    設K省水田比例為,則旱田比例為1-加匕,則新增作業面積機耕、機播、機收分項水田 面積是:
    Mwki =S^x% =^LskUmk
    尸Hi
    旱田面積是:
     
    三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的單位畝產量分別是Op、Ow和Oc,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和 歷史經驗,則旱田機耕深松可使小麥和玉米產量增加,可增產比例是力,力的經驗值一般為3? 5%,則旱田機耕深松糧食增量是:
    S嘰淪寧處皿…)喘川f )寧〃公式(6-36)
    設機播機具的使用可使水稻增產9f,小麥增產Qw,玉米增產Qc,則新增機播機具可使旱 田增產:
    。°心="以2亞嚴=幾2(1-叭)魚嚴=瞥%2(1一%)答坐公式637)
    水田增產:
    ^wpk2 = ^Wk2 = ^ki2 ^mk(lp = ~^~sknmk(lp 公式(6-38)
    打112
     
    根據實際生產和歷史經驗,機收機具的使用可以減少收獲過程中的損失,而增加產量,設增 加比為/, t的經驗值一般為3?5%。
    則,機收機具可使旱田減少損失,也就是糧食增量是:
     
     
     
    水田減少的損失,也就是糧食增量是:
     
     
     
    K省總增產是:
     
     
     
    益主要是從農機購置補貼帶來的其他方面影響,因此,許多情況下,以來于對農業整個產業部分 的分析,并且,不能以一個定量的數學模型來描述,而僅作一些定性的分析,或者直接應用一些 簡單的結論做定性分析,以提高論點的科學性和可信度。由6. 1.3的效益分析框架,農機購置補 貼主要從勞動力轉移、農業產業化和農業規模效益等三個方面作定性分析。
    (1) 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購置補貼不僅是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跨越發展的關鍵,從我國城鎮化進程上看,農業機械化 水平的提高將推動我國的城鎮進程。一方面,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釋放農村人口資源,降低了 農業人口的比重,釋放農村巨大的勞動力資源,根據測算,其相關系數為0.9。2010年,我國的 農業人口比重將下降到38%,比1978年的70. 5%,下降了 32個百分點;二是提高農業生產率, 1991年我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產值僅422美元,世界平均水平為1080美元,日本為4547美元,荷 蘭為44339美元,美國為51561美元。2003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出為516.5美元,還遠遠 低于美國1991年水平,是其的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生產率是非常低的,農業機械化的大 幅提高將提高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是改善農業增長方式的關鍵, 農業增長方式向集約化跨越,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農業產業發展規 律及國民經濟發展歷史表明,隨著社會發展,農業生產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的下降, 后保持一定的水平,1978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為85%, 1991年,比例是72.9%, 2000年為 50. 4%,因此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關鍵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
    (2) 對農業有限規模效益及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
    發達國家實踐及農業產業本身發展特點表明:農業生產是規模效益遞減的生產,也就是農業 生產規模效益是有限規模效益,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的有限規模效益,挖掘農業生產潛在效益是農 業發展在新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我國農民收入的重要步驟。
    提高農業有限規模效益。當前,除墾區及部分糧食主產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方 及西部省區農業生產仍處于松散狀態,農業規模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將 擴大農業生產的規模,充分發揮、利用農業生產用地的資源效葢,提高農業生產的集中度。
    表6-10農民人均純收入變動情況
    年份 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人均收入(元) 397.60 601.5 686.31 708.6 784.0 921.6 1221.0 1577.74 1926.1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均收入(元) 2090.1 2162.0 2210.34 2253.42 2366.40 2475.63 2622.24 2936.0
    數據來源:2004年國家統計年鑒、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增加農民收入。表6-10是1985年以來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變動的情況,由表,1985年,我 國農民人均收入是397.6元,到2000年,達到2253. 4元,平均每年增長29%左右,2001年,我 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66. 40元,比2000年增加113元,增加5. 01%,增加幅度不大。分析來看, 農民收入主要考察方面是農業和非農業產出、生活生產支出,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主要有:一是 糧食產量和單價;二是農資的價格;三是,農業生產和服務成本;四是,農村稅賦水平;五是, 農業勞動力的非農收入水平等,而近年來,農業勞動力的非農業收入占農民收入的絕大部分。農 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農民有較大的選擇空間投入到非農生產中;二是,降低農業生產和 服務成本;三是提高了農業產量。我們對1989?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和農機化水平進行相關性 分析,得出其相關性系數為0. 8395,顯著相關,因此,可以認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民 收入的增加。
    (3)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影響
    戴維斯(戴維斯,1952)將農業產業化作為農工商綜合經營(Agribusiness),就是"以農 業生產為中心,把農業生產同產前部門(生產資料的制造和供應)和產后部門(加工、保鮮、貯 存和銷售)組成一體,綜合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體系”,我國對農業產業化的定義是“以市 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農民自主決策的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為紐帶,通過將農業 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施種養加供產銷、農工商一 體化經營的運作方式”(全國農業產業化會議,1997),前面表述表明,農業產業化包含生產專業 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和產品市場化等方面的內涵。農業機械 化實施和水平的提高,一是,將有助于實現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和進一步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從 而更加便利和直接地溝通產前和產后等環節。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根據區域農業和經濟發展水平 的不同,補貼重點和目標也不同,著力于提升農業的產后加工能力,以此來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 爭力。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將促使部分農業勞動力轉移到產前和產后的部門,也就是 農機化水平的提高為農業產前和產后或農業產業鏈中的其他環節提供勞動力。第三,農業機械化 水平提髙,將進一步促進農業用地的集中,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6.3.3模型應用分析
    根據《農業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規劃(2005?2010年)》,2005?2010年間,因政府投入直 接形成的200億元將會帶動社會總投資達到1200億元,比2003年末農業機械的凈值2410億元 增加49. 8%左右。依據前述模型測算,2005?2010年間,由實施購機補貼政策拉動而增加的農機 具可達960萬臺以上。其中,農民直接享受補貼購置的農機具約占1/6,約154萬臺(套),其中 機耕機具106萬臺(套),機播機具38萬臺(套),機收機具4萬臺(套),拖拉機6萬臺。上述 新式農業機械的增加,將顯著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裝備水平。至2010年,享受補貼購置 的農業機械所形成的作業能力為:機耕面積增加近3億畝,機耕水平增加15%左右;機播面積增 加1億畝,機播水平增加5%左右;機收面積增加0. 21億畝,機收水平增加1%左右(按2003年 全國統計數據為基數測算)。我國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將提高到45%,比2005年增加9個百分點。 由購機補貼帶來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可顯著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按新增的深耕深松、 精量施肥播種、聯合收獲作業面積及其增產效果測算: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要糧食的畝產可 增加11斤,到2010年,年增產能力可達2600萬噸左右。按直接享受補貼購置農機的效益計算, 中央每投資一元錢可增產糧食2. 7斤;按農業機械補貼項目的1200億元總投資效益計算,每元 投資可增產糧食4. 4斤,直接增產效益3元以上陰,見附表。
    按照上述效益分析模型,根據《農業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可行性研究(2006年)》中所規劃 的中央財政投入9. 5億元,可帶動社會投入22. 17多億元,而由實施購機補貼政策拉動而增加的 農機具可達24. 7萬臺以上,可增產糧食70萬噸以上,產值可達14億元以上,效益顯著網。
    第七章風險分析與政策建議
    風險分析是政策制定中重要的步驟,也是效益分析中不可缺的一個環節,是實現效益最大化 的、完善政策體系和提高政策管理水平的關鍵,在戴維•伊斯頓(Davis Easton)公共政策系統模 式中:政策制定過程涉及決策制度、構成決策系統的各個部分以及決策方法等;投入是決策者可 以獲得的資源和信息、公眾的支持與反對態度、咨詢機構的政策咨詢活動等;產出就是公共政策 的出臺與執行;決策環境是指能直接影響公共政策制定與出臺的工作環境,如領導意圖、具體工 作人員的偏好、相關部門的傾向等。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間接影響公共政策的社 會、經濟、文化、法律、生態以及國際事務的大背景。公共政策是有風險,美國學者Jomes和 Sandra將這種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兩種風險之下又有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之分,之下 又有主觀和客觀風險之分,所謂純粹風險是指損害是否發生具有不確定性的風險,投機風險是指 事件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靜態風險是第二層風險,指處于相對穩定不變的社會狀態的風險,動 態風險也是第二層風險,是指社會狀態變動而產生的風險;第三層風險則是主觀和客觀風險,主 觀風險來自人的精神或心理狀態的不確定性,客觀風險則相反,是實際與預期不符的概率變化。
    可以認為,風險的存在是由要素本身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決定的,因此,風險的存 在是絕對,而風險與市場也總是并存的,風險的大小與市場的完善程度和要素的特性有著極大的 關系,越不完善的市場,風險就越大,完善的市場,風險相對較小,要素的投機性越大,風險越 大,反之,則越小。
    7.1風險分析
    7.1.1風險分析內涵
    在前述分析中,我們將農機購置補貼作為一項公共政策或準公共政策來考慮,農機購置補貼 的風險是由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不完善包括體系的不健全、管理機制的不完善等和市場的不完善 特別是農業和農村市場的不完善決定的,對農機購置補貼的風險分析,是為更好實施農機購置補 貼和實現農機購置補貼效益最大化服務的,就是要找尋市場中或補貼本身可能對農機購置補貼產 生風險的因素,以及在農民、企業和政府博弈中能夠實現農機購置補貼效益最大化的機制,總體 上看,農機購置補貼的風險主要有市場性風險、管理性風險和政策性風險。
    7.1.2市場性風險
    農機購置補貼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當中的一個環節,是市場經濟中一個非獨立的要素,是 不孤立于其他要素而存在的,它所產生的影響不只局限于農業生產本身,同樣,對它的影響,也 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因素,特別是在市場整體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今天,其要素之間相互關聯 程度就越高,關聯性就越強。農機購置補貼從政策出臺到政策實施涉及多個方面,不僅對本身有 著相互的影響,對本身以外的市場中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或者說其他因素的存在是 農機購置補貼存在風險的因素,從市場性的角度,這些主要因素是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能源供 給、產品生產和質量等。
    (1)農業生產的影響
    農業生產有其固有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受區域和自然環境影響大,這些因素是不確定的, 但卻是影響農業投入產出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這就使得農業生產的風險高丁-其他產業。農機購置 補貼的風險包含了農業生產不確定性的風險,農機購置補貼不僅要看補貼了多少,而且還要看補 貼產生了多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直接體現就是糧食的增產情況,因此,農機購置補貼要根據不 同的區域的生產條件來實施,這是減少補貼風險的途徑。
    (2)農村經濟的影響
    農村經濟狀況特別是農業收益的不穩定性、農民收入波動及二、三產業的發展狀況等是農機 購置補貼風險存在的基礎性因素。從我國財政實力看,補貼的作用是引導和拉動,不能替代農民 自身的投入,按照目前農機產品的價格水平,農民收入還是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因此,農村經濟 的好壞影響補貼能否順利實施。農業收益的不穩定性是主要是由于農產品需求彈性小,供給彈性 相對較大,需求與供給的彈性差異使得農產品價格較易波動;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民的非農 業收益,因此要保持農民的合理有序流動。農村二、三產的情況與農業產業鏈有較大關系,延伸 農業產業鏈和發展小城鎮是繁榮農村二、三產的重要途徑。
    (3)能源供給的影響
    在當前我國乃至全世界資源短缺、能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發展農業機械化,應考慮國家能 源的供應能力。國家加大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投入力度,提高農業裝備水平,也應適當考慮農用 能源的可持續供應問題。目前,我國農用柴油年消耗量為1575萬噸,按照《農機購置補貼規劃 (2005?2010年)》新增作業面積和單位面積標準耗油量測算,年均增加柴油消耗量約34萬噸, 對我國能源消耗增長的影響較小。但是,必須將能源供給納入到風險分析中,農用燃油價格也是 影響農民購買農機的因素。為了進一步減少的能源消耗,提高農機購置補貼效益,應:一是鼓勵 和支持農民購置節能和聯合復式作業機具;二是大力推廣和應用保護性耕作、行走式節水灌溉等 機具,減少作業環節和機具進地次數,將能耗降至最低;三是及時更新陳舊老化嚴重農機具,減 少用油損失,降低能耗。
    (4)農機產品生產能力與質量的影響
    據農機工業協會統計,目前我國農機產品年均總產出能力為1100億元。為實現農業機械化 發展目標,滿足農業機械凈值的增長需要,至2010年我國農機產品年均生產能力相應地要增加 200億元。這期間,在國家補貼政策的拉動和激勵下,受利益驅動,我國的農機企業可能會盡其 所能增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和產出速度,以滿足市場和農民購機需求。鑒于目前的國內研發能 力和工藝技術基礎條件,完全靠企業自身力量,在短期內研制并生產出農業生產所急需的高效、 適用的農機新產品有一定難度。如果技術創新跟不上,則補貼實際上是補貼落后,則補貼效益不 能發揮,也不利于農機工業的發展,因此:一是國家加大對農機產品的科研開發投入,加強農業 機械試驗研究和技術創新;二是加強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結 合實際,有重點地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農機產品制造工藝和技術,縮短研制周期,提高國 內農機產品科技創新能力。
    另外,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后,在目前農機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水平下,并不能很好滿足足 購機需求,從企業趨利行為本質下,為增加利潤,部分農機生產廠家可能會以降低質量來提高產 量。因此,加強監督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嚴格實行補貼機具采購實行統一招標制,中標企業應 自覺接受國家或省級農機產品權威鑒定機構的檢測、認定;二是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機具質量跟蹤 檢查,整頓農機銷售、維修市場秩序,搞好農機打假,維護農民合法利益;三是做好宣傳培訓, 對各農機生產廠家加強宣傳教育,強調農機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同時要加強對農民、購機戶的技 術指導與培訓,指導他們正確使用、維護所購機具,及時發現機具使用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反饋 給廠家和農機管理部門,以促其改進。
    7.1.3政策性風險
    上述中我們將農機購置補貼作為市場經濟中一個要素,因此,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要受 到市場經濟中其他政策的影響和制約,相關政策的穩定性和協調一致性都有助于發揮農機購置補 貼的效益,相反,政策的不穩定和不協調都會影響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作用的發揮。應該說《農 業機械化促進法》和國家的多項政策性文件將農機購置補貼作為一項長期的、穩定的農業支持政 策,但是并沒有對農機購置補貼在財政中的份額做岀規定,也就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有賴 于國家的財政政策。而且,在目前的政策體系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還必須有賴于各部門 政策的協調性。
    7.1.4管理性風險
    管理性風險因素主要有套取和浪費、補貼資金流向風險補貼資金。從農民的理性和非理性分 析,在農機購置補貼下,為實現收益最大化,農民對農機的需求可能存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將 受補貼機具出賣,變相套取國家補貼資金:二是盲目追求高性能的農機具,可能造成機具閑置; 三是農機企業額定高價的變相套取補貼資金等,這些都不能使補貼資金發揮應有的效益。針對以 上問題,應釆取以下防范措施:一要在正確合理地確定補貼標準和單機補貼額度;二要嚴格約束 被補貼的農機擁有者和企業行為;三要加強社會監督,完善農機價格體系。
    另外,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流向風險主要是在補貼資金層層劃撥中可能的資金損失,目前情況 下,根據補貼資金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級政府再到企業或個人流向,有三種可能的補貼模式,一 是直接補貼給農民,這之間需要其他部門來落實補貼資金的安排和支出,另外則是補貼給生產企 業,由購機者向有關部門申請,按照有關合同,有關部門責成生產企業落實;三是補貼給銷售企 業,就是以低于市場價格出售,這之中所產生的管理費用和可能的損失都是很難估計的,要使投 入小的補貼資金產生大的補貼效益,必須化解可能的直接損失,就應建立健全補貼政策實施管理 體制,完善補貼資金劃轉機制,并且對補貼資金使用的檢查和核查。
    7.2政策建議
    7.2.1穩定補貼政策
    按照《農機化促進法》和2004、2005年兩個“中央一號”文件,繼續穩定推進農機購置補 貼政策落實,同時補貼資金財政份額確定可以采取三種方式:一是根據固定的在財政份額中比例, 核準制;二是基準金額加浮動比例,核準制;三是申請申報項目累加,就是發布補貼政策公告, 設定享受補貼的門檻,按照各地申報的方式確定,這是引進項目化管理的方式。三種方式中,第 三種方法可能會有較大收益,但成本可能很高,需要的時間較長,適宜于風險穩定的項目,也不 符合公共政策的效益和公正價值原則,用于農機購置補貼則可行性不大。前兩種方式均可行。目 前,所采取的審批制,并不穩定,不利于對補貼效益進行連續評估,從而不利于對農機購置補貼 政策績效進行評估。
    7.2.2完善風險防范機制
    (1)根據《農機化促進法》要求,嚴格法律禁止的行為,可以是排除以外均可為,也可以 是規定Z內可為,明確有關政府部門的職責,防止政府部門的自利行為。
    (2)完善檢查監督機制,建立的合理、合法、科學、有序的檢查程序防止資金流失,健全 農機購置補貼招標、公示和產品準入制,完善補貼購機的公開化,方便群眾的監督和促使補貼購 機用戶的自律,完善補貼機具信息化,落實補貼購機實名制和機具流轉登記備案和核查制,防止 資金被套取。
    (3)建立農機保險制度,保護農民購機的積極性,免除農民購機后顧之憂,將可能的技術 性損失轉嫁到生產企業,同時這也促使生產企業保證產品質量。
    (4)創新完善農機服務組織和體系,盡可能地發揮農機效益,通過村村聯合、鄉鎮互補、 區域聯動增加農機戶收入,建立農機服務區域協調機制,特別是補貼機具,應該充分發揮起作用, 因為他們既然受財政補貼,應該具備一定的公益性,可以考慮將特定區域的補貼農機具組織起來, 成立具有公益服務性質的協調組織,不僅是提高農機作業能力,也是體現財政政策調整社會公正 公平的效用。
    (5)建立合理科學的效益和政策績效評估體系,包括農機裝備水平、農機技術創新能力等 多個指標,為改善政策實施和政策發展提供支持。
    7.2.3建立農機技術創新促進機制
    農機購置補貼的效益不能局限于增加多少臺農機具,應該使其具有促進我國農機技術進步的 作用,按照《農機化促進法》,補貼先進適用的農機具,要延伸生產企業的服務鏈,應該建立適 當的調節機制促使企業從使用實踐改善農機技術,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先進適用的農機,還應限制 補貼國外進口農機數量和額度,雙管齊下,促進我國農機技術進步和發展。
    第八章引論:補貼政策與制度變遷
    道格拉斯•諾斯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指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 規范地說,制度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作用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 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將制度及制度變遷納入到經濟績效考察的內容中,諾斯在《西 方世界的興起》中認為,有效的制度具有兩個特征:第一是有效率的制度能夠使每個社會成員從 事生產活動的成果得到保護,從而使他們獲得一種努力從事生產工作的激勵;第二,有效率的制 度能夠給每一個社會成員以發揮自主才干的最充分自由,使整個社會生產能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悶。鄒東濤在《制度:推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因素》一文中指岀:事實證明,先進的科學技術只 是生產力發展潛在的和必要的條件,制度才是保證先進技術充分發揮作用,實現生產力長期提高 的充分條件,制度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石,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最基本層次和核心的因素,科學技 術只有在相應于高效的制度上,才能成為現實的第一生產力囲。
    &1補貼政策與制度變遷
    8.1.1補貼政策的演變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始于1998年,其時稱為“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更新補貼項目”,2001 年改稱“農業裝備結構調整項目”,2003年稱“新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2004年1月,《中 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4] 1號)提出:“提高農業機 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 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投資由原先的每年2000萬元增加到7000萬元。2004年11月,頒布 實施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當分別安排專項資金, 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國家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用法律形式的 將農機購置補貼固定下來。2005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 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5] 1號)提出"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 補貼資金,地方財政也要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 金”,再次強調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并且中央財政補貼資金達到3億元,在全國2/3省份實施政 策。
    農機購置補貼歷時七年至今,從項目化的試點到政策化,再到法律化,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對 完備的管理辦法,不難研究得出,這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里程碑式的變化,是我國農業現代 化過程中又一重要的發展。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其政策發展路徑——小范圍試點到大范圍鋪開 而形成政策,這是我國農業政策發展路徑的縮影,其發展也是追尋這樣一個路徑。
    8.1.2制度變遷的視野
    以制度變遷的視野認識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難看出七年之間的政策變化也是與制度變遷緊 密相關的,這是一項公共政策發展過程中的制度依賴。這種制度依賴可以認為是道格拉斯•諾思 的制度變遷過程,“是一個那些為人們所接受的規范和社會慣例逐漸枯萎的非常緩慢的過程,或 者說是人們隨著新的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交換的漸進變遷而逐漸接受新的約束的過程,”農業 不只是實現農民自給自足,也是政府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一種投資選擇,同時,這種制度變遷與我 國悠久的農業文明的近代發展有著關聯。
    溯源燦爛而源遠流長的農業文明,都沒有逃脫對土地追求的樸素情懷,因此,雖然千百年來 有著濃厚的農耕文化和鄉土文化,但始終不能發展成型的農業價值體系,這也是我國農業近代發 展緩慢的原因,反觀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土地產權,二是勞動制度, 三是農業投資,農業是一個產業可以投資的,這其實就是制度的問題,這樣的制度安排影響了政 府的公共政策。我國的農地產權逐層代表,不具一般市場中土地作為經濟增長的要素,也就是土 地的資源優勢并沒有發揮出來,從而不能促使形成農業投資的價值體系。農業的功能必須隨著發 展而改變,農業不僅為穩定社會、提供基礎產品和釋放勞動力的部門,還應具備市場功能,這就 要求在制度結構、政策體系和農業投資等方面有所轉變。
    從農業機械化的國際經驗看,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先集中土地后發展機械化;二是先機械 化后轉移人口;三是轉移人口與機械化同步。早期工業化國家大多走第一條道路,后期工業化國 家依靠強大的資本優勢走第二條道路,我國及許多發展中國家走第三條道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 展道路選擇其實是一種穩妥的路線,保證了社會的公正,又體現了一定效率,實際上是類似于帕 累托最優的路線,但是以速度為代價,主要是由于農村勞動制度不完善,不能釋放農業勞動力, 降低農業生產者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延緩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步伐,因此要加快農業機械化 發展步伐,必須在勞動制度、土地制度及農業投資等方面作適當調整。
    對于制度的重要性,許多學者都有充分的闡述,制度不僅可以約束行為,制度也可以彌補要 素市場的缺失,正如艾爾瑪•阿德爾曼(Irma Adelman)在《發展經濟學前沿:未來展望——發 展理論中的誤區及其對政策的含義》一文指出:“有利于發展的制度和有型框架一旦建立,政府 的主要功能就包括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同時促進工業化。在19世紀和20世紀,一個能夠促進獲 取動態比較優勢的積極政府成為主要,以實現工業化前后繼起的幾個階段。在這個方面,政府利 用融資和補貼來促進技術先進、相互依賴和外在性引發的投資,與此同時它本身也進行這種投資。 它通過保護和補貼,牟取提高私人投資利潤所必須的政策體系,它替代不充分的或缺失的市場、 要素、金融、技術和工藝”,這無疑為我們理解農機購置補貼提供新的視野,從這種視野,在國 家改革開放的整體背景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演變是伴隨著土地產權、勞動制度改革和農業功 能發展而發生的,這是在社會轉型時期保證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投資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同時我 國農業市場主要是勞動市場和要素主要是土地的不充分,可以通過制度的創新來彌補,農機購置 補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起到以上作用,因此,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發展不僅是作為一項政策而存 在,而逐漸形成可以彌補市場和要素缺失或不充分的制度。
    8.2制度、技術變遷與補貼政策發展
    &2」補貼與技術變遷
    前述中我們將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演變置入到制度變遷這一理論坐標下考察,農機購置 補貼政策實際上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新的制度安排,這種補貼不僅增加特定產業或行業 的投入,提高資本積累;而且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安排,可以改變特定的利益結構和價值觀念;三 是補貼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安排,是國家實現特定經濟和社會目標手段,有助于提升社會整體福利 和保障社會公止,正如上文所述,補貼可以認為可以彌補市場和諸如土地、技術、金融等要素的 缺失和不充分。
    技術變遷有發展性變遷和滯退性變遷,發展變遷就是技術進步,一般所指的技術變遷就是技 術進步,這包含兩層意思:技術進化和技術革命。技術進化是對原有技術和技術體系的漸進的改 革創新,而技術革命是更高的技術變遷,是當技術進化和科學研究積累到一定水平后,在勞動工 具和設備體系等技術體系發生質的飛躍性的變革跖。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林恩•懷 特(Lynn White)和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分析1000?1500年歐洲經濟發展時認 為技術進步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安格斯•麥迪森分析1800?1820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時指 出:雖然“技術進步比以往慢的多,然而它卻是增長的主要動力。沒有農業上的改進就不可能有 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通過研究研究英國經濟發展史,安格斯•麥迪森指出1820?1913年間英 國經濟表現突岀的基本原因是技術進步的加速,以及它所伴隨的實物資本存量的快速增長,勞動 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勞動技能的改進。同樣,丹尼森和庫茲涅茨考察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的經濟 增長發現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增強。另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表明 技術進步構成了創新的基礎,而創新本身就是經濟發展悶。從補貼角度看,補貼至少可以在以下 幾個層次促進技術的變遷:一是加速技術擴散;二是擴大技術應用和與實踐的結合;三是構建不 同層次、不同脈絡的技術體系;四是建立和創新技術組織;五是提高附加在技術中的資本含量; 六是引導技術創新方向等。
    我們在對農機購置補貼進行分析時,以技術進步作為聯系補貼與經濟增長的關鍵量,將農機 購置補貼作為一個系統的體系,則技術變量是橋梁,這也是農機購置補貼產生效益的關鍵,而事 實也能充分證明補貼對于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從農機購置補貼本身看,對資本積累 要求并不是主要的,并且從農業角度看,農業是邊際效益遞減的活動,當資本積累到一定水平以 后,繼續投入的資本的效益就不能充分發揮,降低產出效率,是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也不利 于產業發展。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就是制度變遷下的農業技術變遷的經驗,這種變遷是以 市場為基礎價值觀的變遷,這樣才能調動市場中的要素,推動技術的進一步變遷,促進經濟增長 和社會發展。我國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僅是作為農業制度變遷的結果,也是制度變遷的主 體,前述分析中,我們也提到這一點,在這中互為因果的制度變遷中,促進農機技術變遷是應該 被關注的,農機購置補貼僅僅是改善農業裝備水平是不夠的,補貼的制度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因 此,更為重要的是由穩定的補貼促進和加速農機技術的變遷。
    8.2.2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發展
    諾斯認為有效的制度具有兩個特征:第一是有效率的制度能夠使每個社會成員從事生產活動 的成果得到保護,從而使他們獲得一種努力從事生產丄作的激勵;第二,有效率的制度能夠給每 一個社會成員以發揮自主才干的最充分自由,使整個社會生產能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這是從制 度保障公正和公平的角度看,我們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率的制度根本上應具備市場的價值 觀,也就是有效率的制度是市場導向的制度,有助于市場更合理更科學地配置資源和調整利益結 構。我國現階段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中央財政主導下的國家財政政策,本質而言,只具引 導作用和政策宣示意義,從有效率制度的角度,并不是完全有效率的制度,雖然某種角度上具備 諾斯的有效率制度的特征,但并不具備市場導向。在制度變遷理論框架下,必然被一種有效率的 制度即市場導向的制度對替代,而且從農業發展戰略看,持續的財政投入到農業部門并不是農業 的發展重要的或關鍵性的因素,前述我們在分析農業功能時指出農業功能轉變是非常關鍵的,就 是農業應該一個廣闊的市場,而不僅僅原料供應部門。從制度變遷方向和農業政策演變的方向看, 農業金融政策是替代的財政補貼政策主要政策安排,發達國家農機化發展經驗也表明財政補貼政 策是短暫的,而信貸政策是長期性的,也是能夠將市場價值引入到農機化發展中,這樣的政策是 有效率的,這樣的制度才是有效率的制度。
    信貸政策至少在以下方面比財政補貼政策更具市場屬性:一是信貸政策主體是需求者(農業 生產者)和金融服務組織機構或企業,政府的作用是輔助性的;二是信貸是以合同契約為基礎的, 主體各方都要承擔契約責任,而契約是市場的重要屬性;三是信貸的指向是一種投資活動,有助 于農業市場的發展,有助于提高進行產出的積極性;四是信貸是一種調節資本優化配置的方式等 等,因此,農機購置信貸政策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發展方向,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發展農機 信貸不具現實性,農機信貸是農村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機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農機信貸 有賴于農業效益的提高、完善的農機保險體系、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政策體系。
    第九章結論與建議
    9.1結論
    (1)我國農業問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的問題,農業發展是不僅是制度變遷,也是技術 變遷的結果。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國農業問題,必須要深刻理解和認識我國農業文明和鄉土文化發 展歷史。
    (2)當前我國正進入一個全面轉型的社會,農業社會正發生著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同時,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村社會結構、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產業結 構等逐步趨向合理和優化。
    (3)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也同樣面臨巨大的困難,深層次的、體制性、文化性的問題凸現, 這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但也有我國的獨特性,其解決之路至今仍舊不是金光大道,而是 坎坷崎嶇的。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勞動力轉移問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而農業機械 化水平是遠遠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
    (4)農業機械化發展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既具口的性,也具有工具性, 實施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和支持政策是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普遍歷史經驗,也是大多數國家的 農業政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5)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和支持政策起步晚,但發展潛力巨大,將對我國農業機械化 發展,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繁榮起到非常而深遠的歷史影響。
    (6)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具有非常有利的社會、經濟、政策和法律環境。一是國家政策高度 重視“三農”問題,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提高農民收入,加大農機化發展支持力度;二是促 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是一項重要的 里程碑;三是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四是我國正逐步步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的歷史階段;五是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進步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發展迅速,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需技術相對成 熟:六是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國際競爭力增強;七是我國社會正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八 是農村經濟發展良好,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等等,這些是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重要的因素。
    (7)農業機械化是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是農業耕作制度變革的有效手段,是調動農民農 業生產積極性、解決季節性勞力不足的有效辦法,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加 快城鎮化建設的現實需要。
    (8)當前,我國農機裝備水平是比較低,發展慢。農業機械化水平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 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
    (9)自1998年后實施的農機更新和購置補貼措施是有效的,產生了比較大的社會和經濟效 益,對于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作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是一項投入少收益高的措施, 其長期化、政策化和法律化是符合經濟和農業發展的規律和要求的。
    (10)工業反哺農業是國際經驗和普遍的做法,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是補償性、維持性、穩定 性的政策,其目的是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應屬于保護性反哺。而在反 哺期,對農業的反哺應以加強性反哺為主,多帶引導性、提高性、發展性。所以實行重點制,有 所補有所不補,導向性很明確,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還要發揮國家財政的效益,應該是適度補 貼和著力于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和農業市場化的補貼。
    (11)我國整體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階段,但是根據指標標準,一些省份具備較高的 反哺條件,一些省份部分條件不足,一些省份不具備反哺條件,因此,可以劃分為三個類區,上 海、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等6個省份為一類區;福建、遼寧、山東、黑龍江、湖北、 吉林、重慶、山西、河北、內蒙古、海南、新疆、河南、湖南等14個省份為二類區;安徽、江 西、廣西、云南、貴州、四川、西藏、陜西、甘肅、寧夏和青海等11個省份為三類區。根據不 同類區確定不同的補貼水平、內容,一是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中央財政的作用;三是有利于評估補 貼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2)農機購置補貼要有層次性和重點性。層次性既包含區域的層次性,也包括機具的層次 性,也包括補貼政策的層次性,而重點性的體現是重點區域和重點機具。層次性是面上的區分, 而重點性是點上的區分,由面到點,由點及面,做到農機購置補貼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全面體 現,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13)從公共政策角度分析,農機購置補貼是一項公共政策或者至少是準公共政策,無論是 從公共政策的基本著眼點,還是從公共政策的主體性特征,或者是從公共政策的目標和價值原則, 或者是從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等都能說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公共政策屬性。因此,在公共政策的 理論框架下,理解和認識農機購置補貼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得出:農機購置補貼是 基于社會福利增加的一種政策模型;效益分析的直接目標是分析農機購置補貼的好壞,間接目標 是分析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績效。
    (14)農機補貼效益分析可包括五個部分:農機裝備水平分析、糧食產量分析、農業勞動力 分析、農業生產效益分析和農業產業化分析等,其中農業裝備水平包含三方面的內容:農機總動 力、農機總凈值和農機產品結構;糧食產量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業生產條件,另一是節 本增效;農業勞動力包含勞動力數量和結構等兩個方面內容;農業生產效益也包含單位產出效益 和規模效益等兩個方面的內容。對于農業產業化方面,一是要建立或延伸農業產業鏈,二是農業 生產的標準化和工業化,三是農業服務的系統化和組織化等。
    (15)農機化水平變動與農機凈值變動具有強的相關性,但其變動影響關系并非線性的。農 機化水平的變動與農業勞動力的變動也具有強的相關性。因此,農機化水平變動與農機凈值變動、 農業勞動力的變動可以建立一個生產函數模型,這個模型可以通過某個要素變量的變動描述其他 要素變量的變動情況。
    (16)效益模型應用分析表明:農機購置補貼提高了農機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全國糧食產量,農機購置補貼有利于農業勞動力轉移,有利于提高農業 生產效益,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于繁榮農村經濟,有利于加 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具有非常好的投入——產 出績效的政策。
    (17)農機購置補貼也是有風險的,主要有市場性風險、管理性風險和政策性風險,只有努 力減少或化解這些風險,才能保證補貼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須:一是穩定補貼政策;二是完 善風險防范機制;三是建立農機技術創新促進機制。
    (18)農機購置補貼歷時七年至今,從項目化的試點到政策化,再到法律化,并且形成了一 套相對完備的管理辦法,不難研究得出,這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里程碑式的變化,是我國農 業現代化過程中又一重要的發展。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其政策發展路徑一小范圍試點到大范 圍鋪開而形成政策,這是我國農業政策發展路徑的縮影,其發展也是追尋這樣一個路徑。
    (19)在眾多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選擇其實是一種穩妥的路 線,保證了社會的公正,又體現了一定效率,實際上是類似于帕累托最優的路線,但是以速度為 代價,主要是由于農村勞動制度不完善,不能釋放農業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者使用農業機械的 積極性,延緩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步伐,因此要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必須在勞動制度、土 地制度及農業投資等方面作適當調整。
    (20)技術進步作為聯系補貼與經濟增長的關鍵量,將農機購置補貼作為一個系統的體系, 則技術變量是橋梁,這也是農機購置補貼產生效益的關鍵,而事實也能充分證明補貼對于產業發 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我國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僅是作為農業制度變遷的結果,也是 制度變遷的主體,在這中互為因果的制度變遷中,促進農機技術變遷是應該被關注的,農機購置 補貼僅僅是改善農業裝備水平是不夠的,補貼的制度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因此,更為重要的是由 穩定的補貼促進和加速農機技術的變遷。
    (21)財政補貼政策不是一種可以利于農業市場長期發展的市場行為,因此,其必將被新的、 更有效率的政策取代,這種新的制度安排就農機信貸。因此,農機購置信貸政策是農機購置補貼 政策的發展方向,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發展農機信貸不具現實性,農機信貸是農村經濟、農業 發展和農機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農機信貸有賴于農業效益的提高、完善的農機保險體系、 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政策體系。
    9.2建議和不足
    9.2.1不足
    我國農機購置補貼起步晚,相關研究也較少,可參考的文獻資料非常有限,不僅是國內,國 外的研究資料很少,因此,我們也只能從其他有關的研究尋找到一些可以參考和利用的資料和研 究理論和方法。也因為如此,論文的研究在系統性、邏輯性和理論性有所欠缺,特別是理論層次 上,缺了許多東西,定性分析較多,定量的較少,此為不足之一。
    不足之二是效益分析方面,論文僅作了簡單的模型化,這些模型是實用的,也是具現實意義 的,但論文沒有對這些模型的理論性做必要的分析,這就顯得理論基礎不牢,這也是可以繼續研 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不足之三是論文雖然比較系統地分析了農機購置補貼效益分析中的方方面面,也注意到這些 方面之間具有相互聯系性,是相輔相成的,但論文對此并沒有作深入的闡述,因此,論文結構有 些松散,組織體系也有些雜亂。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不足,上述不足之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歸結而言,這些不足一則與 表面上與資料文獻的缺乏有著關聯,以及農機購置補貼在我國而言是新的課題,是需要許多專家、 學者、學生或其他人員一起來研究的,事實上是與本人學習不夠,研究不夠深入有關,雖然有這 樣或那樣的理由可以對不足之處坦然視之,但是客觀上我必須對論文負責,這也是我比較矛盾的, 一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研究更加完美,但隨著研究的進展,發現這是一個龐雜的體系,要 研究透徹是非常有難度的,或許這可以予那么多不足以寬慰吧!
    9.2.2建議
    農機購置補貼研究剛剛起步,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其他研究者的相關研究有利于對我國農機 購置補貼政策全面和深入認識,這也是我們所期許的,此為建議之一。
    另外,論文的研究和寫作中,我們一直希望或者說也這么做了,就是從政策理論和制度經濟 學的角度認識和分析我國農機購置補貼問題,應該說這是就目前而言農機購置補貼研究中具有創 新的,相信這也是應該被關注和研究的,因此,擴散的、多角度的、不同理論下研究是非常必要 的,也是急需的,是非常有利于深入研究農機購置補貼,此為建議之二。
    此外,農機購置補貼是一種中央財政政策,應該說不是長久之計,而是權宜之計,補貼到什 么程度后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是什么形式,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論文雖然在引論中討 論了農機購置補貼的未來發展,但也只是初步的,不成熟的,因此,深入研究農機化發展中支持 政策的轉變也是必要的,此亦為建議之三。
    以上建議僅為比較主觀的認識,希望有助于農機購置補貼的相關研究。
    9.3結語
    既然是研究,錯誤和不足總是難免,允許并不是放任,若以此為借口而放棄責任,是不可取 的,這不僅是對研究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因此,在論文研究和寫作過程,我一直是 本著科學、客觀、理性和真實的原則,本著不唯書、不盲從的態度,盡量從書本資料出發,以實 際為基礎,發散思維,廣開思路,論文中許多觀點或許是錯誤的,或許是有失偏頗的,但是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源于思考,力求真實!
    參考文獻
    [1]吳松.中國古代早期的農商關系問題卩].云南社會科學,1998(2).
    [2]白人樸,劉敏.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7,6-14,15-17,55-56,55,22.
    [3]李小陽,孫松林,蔣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J].農機化研究,2003 (1): 26.
    [4]金秀滿,張德駿.描述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的分室模型[J].農業機械學報,1997,28 (3): 60-64.
    [5]樊日文.農業機械化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J].廣西農業機械化,2002 ( 3): 6.
    [6]劉雪,傅澤田,穆維松.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致性[J].中國農業犬學學 報,2001,6 (2) :5-9,
    [7]沈其林.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J].江蘇農機化,1999(2):4.
    [8]程智強,賈栓祥,洪仁彪.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貢獻率理論分析[J].農業工程學 報,2001,17(2):65-67.
    [9]張明陽,謝志仁,劉會玉.浙江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4,273:103-106.
    [10]馮海發.經濟發展與反哺農業[J]學習與探索,1995⑹
    [11]黃志沖.農業福利溢出效應與工業反哺農業政策[J].上海經濟研究,2000(11):3,9.
    [12]尹從國.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工業反哺農業[J].農業現代化研 究,2002,23(2):82.
    [13]WTO.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EB/OL]. http://www.wto.org.
    [14]李明,湯楚宙,吳明亮•加入WTO對我國農機化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農機化研究,2003,7(3): 54.
    [15]Audsley E. An arable farm model to evaluate the commercial viability of new machines or technique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1981 (26):135-149.
    [16]Whitson R, E, Kay R. D, Lepori W. A, Rister E. M. Machinery and crop selection with weather risk[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81, 24(2):288-295.
    [17]Gracia C., Judez L.Y, Torres D. Un modelo parael establ ecimiento de un plan de utilizacion y de adquisicion de maquinaria agrfcola [A mode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tilization and acquisition pla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J]. Anales del Instituto Nacional de Investigaciones Agrarias, 1982 (6):97-111.
    [18]Bender D.A., Kline D. E, McCarl. Postoptimal linear programming analysis of farm machinery[J]. Transactions of theASAE, 1990, 33(1):15-20.
    [19]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 Century of Innovation: Twenty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that Transformed our Lives[EB/OL].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20]George Constable, Bob Somerville. A Century of Innovation: Twenty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that Transformed our Lives[M]. the National Academies' Joseph Henry Press, 2003.
    [21]美國國家工程院.20世紀最偉大的丄程技術成就[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
    [22]A. Chames, W. W. Cooper, E. Rhodes.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 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 2: 429-444.
    [23]Jose H. Duld, Francisco J. Lopez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 (DEA) in massive data sets[C]. Handbook of massive data sets. Norwell.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419-437.
    [24]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DEA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5]孫福田,王福林.DEA方法測算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貢獻率的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 綜合研究,2004,40(3): 186-188.
    [26]Court A C, Breach R A, Porter M J. Pesticides in drinking water ― atchment protection of water treatment[C]. Pesticide Movement to Water (Walker A, ed), 1995:381- 38&
    [27]Addiscott T. M, Whitmore A.. P, Powlson D. S? Farming Fertilizer and the Nitrate Problem[M].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UK, 1991.
    [28]Watts C. W, Dexter A. R, Dumitru E, Arvidsson J.. An assessment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soil structure to destabilization during tillage[C]. Part 1: a laboratory test.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1996, 37 (2-3):161-174.
    [29]Stout B. A.. Handbook of Energy for World Agriculture[M]. Elsevier, London, 1990.
    [30]F. R. Leiva 1, J. Morris. Mechan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Arable Farming in England [J]. 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01, 79 (1): 81-90.
    [31]Harberger A. The Incidence of Corporate Income Tax[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 215-240.
    [32]Shoven J. B, Whalley J, Applying General Equilibriu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33]Ballard C. L, Fullerton D, Shoven J.B,Whalley J.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Tax Policy Evaluati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34]桑正中.農業機械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7.
    [35]劉天福,白人樸.農業機械化技術經濟[M].北京:中國農業機械出版社,1986.
    [36]劉超•農業機械化的系統分析[J].江西農業犬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4 (5): 707-710.
    [37]劉思華.可持續農業經濟發展論[M]」匕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1.
    [38]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
    [39]Bruntland, G (ed.). Our common future: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0]Harrod, Roy F. 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 [J]. Economic Journal, 49 (March 193 刃:14-33.
    [41]Domar, Evsey D. Capital Expansion, Rate of Growth, and Employment[J]. Econometrica, 1946,14: 137-147.
    [42]Solow, Robert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 65-94.
    [43]Solow R.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39):312-320.
    [44]Arrow, K.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s[C]. R. R. Nelso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45]Romer 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S72—102.
    [46]Irma Adelman, Fallacies i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cy[C]. Gerald M. Meier and Joseph E. Stiglitz,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03,103-135.
    [47]Gerschenkron, Alexanderv.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48]David,Paul A., and Gavin Wright.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roductivity Growth Dynamics[R].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conmic History Society Conference, Oxford, U.K., 1999:26-28.
    [49]Nelson, Richard R., Gavin Wright.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The Post-war Era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2,30(4):19,31-64.
    [50]Mokyt. Editor's Introductio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CJ. Joel Morkyt, ed.,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OxFord, U.K., Westview Press,1993:1-131.
    [51]Abramovitz, Moses. Catching Up,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86,46(2):385-406.
    [52]國家統計局.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stats.gov.cn.
    [53]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規劃(2005-2010年) 及可行性研究報告(2005年)[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2004.
    [54]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2006年)[R].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2005.
    [55]道格拉斯•諾斯,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5.
    [56]鄒東濤.經殊中國之新制度經濟學中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57]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135-141.
    [58]安格斯•麥迪森[英].世界經濟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115.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yuwen/8181.html

    上一篇:農業機械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開發

    下一篇: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