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任務描述 1
第一節 原文題材與體裁分析 1
一、原文題材分析 1
二、原文體裁分析 2
第二節 翻譯的目的與意義 3
一、翻譯目的 3
二、翻譯意義 3
第二章 譯前準備 5
第一節 文獻綜述 5
一、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5
二、相關實踐成果述評 10
第二節 準備事項 13
一、工具、參考文獻的準備 13
二、平行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14
三、翻譯策略的選擇 15
第三節 實施計劃 16
一、翻譯計劃 17
二、寫作計劃 17
三、應急預案 18
第三章 翻譯執行情況 19
第一節 翻譯過程 19
一、術語表 19
二、翻譯過程執行概述 19
III
三、翻譯過程監督策略 20
第二節 譯后事項 20
一、 譯文審校 20
二、 譯文評價 21
第四章 案例分析 23
第一節 詞語的翻譯 23
一、 選詞法 23
二、 加注法 28
三、 意譯法 30
四、 運用漢語四字格 34
第二節 句子的翻譯 38
一、 縮譯法 39
二、 靠攏法 42
三、 拆譯法 44
第五章 實踐總結及心得 50
第一節 翻譯實踐總結 50
一、 譯前準備總結 50
二、 譯中過程總結 50
三、 譯后審校總結 51
第二節 翻譯心得 51
參考文獻 53
附錄 57
附錄 1: 原文、譯文 57
附錄 2: 平行文本 146
附錄 3: 術語表 1 47
附錄 4: 縮略語詞匯表 1 49
附錄 5: 圖片 151
IV
致 謝 154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論文 156
獨創性聲明 157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157
III
第一章 任務描述
本章節主要由兩小節組成,第一節對原文的題材與體裁特征進行了描述,第 二節闡述了翻譯此文本的目的與意義。
第一節 原文題材與體裁分析
本篇翻譯實踐報告選擇《21世紀STEM教育》(STEM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中的第三章與第四章作為翻譯文本。該書由斯普林格出版社于2020年出 版,作者是布萊恩•彭普拉斯(Bryan Penprase)。布萊恩•彭普拉斯是芝加哥大 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博士、加州阿里索維耶荷美國創價大學院長,出版著作還 有《星辰力量 天體觀測如何塑造文明》(The Power of Stars - How Celestial
Observations Have Shaped Civilization),撰寫多篇關于文科教育和STEM課程的 文章和書籍,并在《天體物理學雜志》《天文學雜志》《自然》《科學》雜志上 發表了相關文章。全書共七大章節,譯者選取其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進行翻譯, 兩章共計 13,185 詞。本節介紹了原文的題材與體裁,以便對原文本理解透徹。
一、原文題材分析
譯者選取了書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進行翻譯。第三章詳細介紹了各種學習理 論和課程設計實例,以提供有效的STEM教育所需的教學理念,例如,喬•漢德 爾斯曼的科學式教學研究、皮亞杰的自主性理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貝蘭基的學習理論以及來自社會建構主義的其他學習理論,這些對STEM教育的 理論應用都有幫助,此外還介紹了構建 STEM 課程設計的多種學習分類法。第四 章對新文科工程教育進行了回顧,詳細介紹了一些領先的工程項目,包括耶魯大 學工程中心、圣路易斯奧比斯波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寓學于做”的方法,以及強 調項目學習的歐林工程學院。這些項目將STEM領域以外的學科融合到工程課程 中,以深化和加強工程教育。
1
本書共七大章節,第一章回顧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重點回顧了 STEM 教 育在美國高等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第二章回顧了 STEM 教育工作者如何通過評 估記錄高效學習的歷史,這些評估提供了主動學習方面的量化措施。書中詳細介 紹了一些基于研究的課程以及主動學習和課程設計的方法,并舉例說明如何將 21 世紀的研究融入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前沿科學中。第三章詳細介紹了各種學 習理論和課程設計的實例,概述了有效的 STEM 教育所需的教學理念。第四章詳 細介紹了一些領先的工程項目,這些項目將 STEM 領域以外的學科融合到工程課 程中,以深化和加強工程教育。第五章介紹了在線學習平臺并訪問了主要新教育 平臺創始人以及領導層,闡述了在線學習的未來及其對院校的影響,并舉例說明 了 STEM 領域可能出現的新型在線學習環境。第六章對多學科、跨學科、綜合科 學教育的廣泛理論進行了回顧,同時還介紹了在跨學科或多學科項目中整合課程 的方法分類學,提出了一套科學的跨學科“最佳實踐”,并對教師培訓結構、課 程組織和教學評估提出了詳細建議。第七章探討了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歷史并回顧 了過去和本世紀高等教育和 STEM 教育發展狀況,介紹了這些新興技術在新型 STEM課程中的作用及其對大學STEM教育的影響。
二、原文體裁分析
本報告選取的文本屬于教育類著作,在對有關教育的問題或觀點的闡述上, 作者力求客觀準確,以更為理性的思維方法論表述內容和觀點。作者在內容表述 上準確而簡明,整體表達形式規范,用詞精確,內容涉及教育、科技和工程等領 域,運用專業化的術語詞匯實現科學、規范的闡述。
語言運用層面,作者在遣詞造句、修辭手法運用上注重客觀性,文本多抽象 詞語與復雜句式,全篇語言風格客觀簡潔、邏輯性強。表達方式層面,作者運用 說明性語言闡述相關內容,使用敘述、議論等方式加以輔助說明,整體篇章之間 層級關系明確。篇章布局層面,文本內容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章節開頭與結尾
2
分別有概括性引入與總結性表述。文本整體風格側重內容科學客觀、結構條理清 晰、語言嚴密準確。
修辭層面,該文本語言準確凝練、邏輯性強,內容和表述用詞精準、邏輯嚴 密,形式和結構縝密、嚴謹,觀點和論證明確合理、條理清晰,在觀點表述上采 用引用、舉例及數據的修辭方法。
第二節 翻譯的目的與意義
通過國外教育類文本的翻譯實踐,譯者一方面希望能夠提升自身攻克翻譯難 點的能力,另一方面希望為今后相關教育類文本的翻譯提供方法策略上的建議。
一、翻譯目的
譯者對教育類文獻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此次翻譯實踐對教育類文獻有更 深刻的了解,對 STEM 教育類文本閱覽的同時加深對 STEM 教育領域的認識。 STEM教育在課程內容和組織形式方面具有創新性,STEM教育對學生培養綜合素 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國外STEM教育的研究前沿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此類文本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STEM教育類文本的語言和結構 特征,相應地運用翻譯方法策略解決其中的翻譯重難點問題,為今后相類似的翻 譯實踐打下基礎。在了解英漢思維差異的基礎上,譯者希望通過此次有關 STEM 教育專著的翻譯實踐,了解國外相關STEM教育資訊以及教育教學方法和課程設 計,也希望通過此次翻譯實踐,提升解決翻譯難題的能力并提升自身的翻譯水平。
二、翻譯意義
本小節將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分別闡述此次翻譯實踐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在翻譯實踐報告的語料選擇上,譯者選擇 2020 年出版、內容涉及美國 STEM 教育的文本,并選擇其中有關 STEM 教學學習理論及工程教育的章節進行翻譯, 豐富對STEM教育理論及工程教育實踐的理解。在本翻譯實踐報告的計劃撰寫上, 譯者從理解、表達、變通三層面,結合具體的翻譯技巧,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并 在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重視英漢思維差異。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過程有一定程度 的影響,影響譯文的順暢度與可讀性。通過對英漢思維差異的了解,譯者一方面 希望提升翻譯學習者對于英漢思維差異的意識,另一方面希望提供翻譯策略方法 的借鑒。
(二)實踐意義
實踐內容方面,其中有關教學和學習理論的內容有助于譯者了解國外有關 STEM 教育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工程教育教學方式具有一定地借鑒意義,豐富多 樣的 STEM 教育相關文獻資料及有益教學教育方法對促進我國 STEM 教育的發展 有一定的幫助。實踐方法方面,譯者可以在英漢思維差異的視角下從理解、變通、 表達三方面,結合具體的翻譯策略方法,保證譯文的忠實性與可讀性。由于英語 偏抽象、直觀、主體、形式邏輯思維,漢語偏形象、曲線、客體、辯證邏輯思維, 了解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再加上對原文的理解,適當變通表達方式,有助于翻 譯過程中各種可能性問題的解決,為今后相關 STEM 教育類文本的翻譯提供方法 上的建議。
第二章 譯前準備
充分完善的譯前準備有利于后期的翻譯實踐。除了對相關翻譯研究文獻以及 翻譯實踐成果的回顧與闡述,還包括工具及參考文獻的準備、平行文本的選擇與 分析、翻譯策略的選擇等準備事項,最后再確定翻譯實踐的實施計劃,這些準備 工作都是翻譯前期必不可少的。
第一節 文獻綜述
以下內容為相關文獻的綜述,主要從教育類文本的翻譯策略、方法、視角等 層面描述,譯者將分別綜合闡述相關翻譯研究文獻以及相關翻譯實踐成果。
一、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了解此類相關翻譯研究現狀尤為重要,本部分內容主要從國內外理論研究與 實踐成果兩方面展開。
(一)國外相關翻譯研究文獻述評
STEM教育起源于美國,而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STEM教育的發展并投入 大量的資源,加強人才培養儲備。譯者以各類外文文獻數據庫進行“STEM education” 的主題檢索,發現國外對STEM教育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學研究、心理 學、行為科學、科學技術等領域,在教育文本方面有以下翻譯研究。
國外翻譯學者并未針對教育文本的翻譯提出具體的翻譯理論、策略、方法或 技巧,但根據教育文本的語言特征可借鑒部分翻譯理論學派的觀點。功能學派萊 斯(Reiss)將文本類型分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及操作型文本,并闡述了根 據文本功能與語言特點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的觀點,其中針對信息型文本的翻譯, 她認為翻譯時應以簡潔的語言傳遞原文信息。①闡釋學派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提出了 “理解即翻譯”的觀點,并將翻譯過程分為信任、侵入、吸收、補 償四個步驟。②基于上述觀點,在翻譯教育文本時可以借鑒使用簡明的語言傳遞文 本信息內容,在翻譯過程中注重對原文的理解和闡釋。
布迪基納( Budykina, 2012) 在 Termin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論文中建議通過編寫《英俄高等教育詞典》調整高等教 育術語。她著眼于三個維度(認知、語言和交際)來制定術語,首先通過匯編教 育研究、理論和實踐中使用的術語來確定其使用領域,這些資源包括大學手冊、 課程描述、雙語教育詞典和大學網站。她認為使用語言層面的術語指的是認知層 面的概念。此外她還對高等教育術語進行了等值分析,并將分析結果供專家和語 言學家進行審查。③在高等教育術語研究層面,她提供了從認知、語言、交際三維 度的視角對高等教育術語制定及其等值翻譯的參考。
哈倫•塞皮爾等(Harun Serpil et al, 2016)在 Employing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tools to achieve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in 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Making a case for higher education 論文中討論了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使用 CAT 工具 來確保相關文件翻譯中標準化術語使用的難點及優勢。由于各國高等教育體系存 在差異,需要翻譯的文本大多屬于信息型文本,同時也包括一些程序性(操作性) 文本,因此缺乏標準一致的語言表述是這類翻譯中最常遇到的問題。④目前很多用 于教育院校之間交流的文件都是英文書寫而成,在翻譯中使用標準化語言對于高 質量的溝通非常重要,同時它也有助于高等教育體系下語言使用的標準化,除此 之外所制定的每一份原語文件或譯文文件都會成為后續文件或譯文的參考,教育
①Reiss Katharina. Kind and Individually of Text Decision-making in Translation[A]. In: 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30-48.
②金敬紅 , 李思國 . 斯坦納和勒代雷的闡釋翻譯理論評介 [J]. 外語與外語教學 , 2003(09): 44-47.
③Budykina, Vera. Termin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A]. In: Fjeld, R. V. & Torjusen, J. M.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EURALE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7—11 August, 2012 Oslo[C]. UiO: Reprosentralen, 2012, 549-552.
④Serpil, Harun., Durmu^oglu, K, G., Erbek, Murat., Ozturk, Yusuf. Employing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Tools to Achieve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in 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Making a Case for Higher Educa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31: 76-83.
6
學術交流中需要重視術語翻譯的標準化與規范性。
托爾斯滕•施里特(Thorsten Schriter, 2016 )在 Translating in 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Sweden: Some reflections from a practitioner 論文中探討了瑞典高等教 育背景下相關文件翻譯中出現的模糊語等問題,并提出了 CAT工具、詞典、以及 語料庫建議。⑤
加布里埃拉•珍妮蒂(Gabriela Janetti, 2017)在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ndigenous artic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這篇文章中認為跨文化翻譯是社會文化 空間中不同語言動態的關鍵性交流實踐。文章借鑒了跨文化翻譯的概念,通過這 種概念對院校、多語言主義以及翻譯較少的語言有更多的認識。⑥此外文中還描述 了本土行為者使用跨文化翻譯來改善墨西哥高等教育機構輔導項目的模式,它關 注對詞語和意義的選擇性借用、概念標準化以及跨文化層面的參考,為混合式教 育系統的引進提供可能。
古爾•科塞(Gul Kose et al, 2018)在 Academics as mediators betwe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論文中主要關注學術界人士作為翻譯在高 等教育環境下的跨文化交流管理中的作用。文章首先提到了高等教育對跨文化和 多語言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的現象,后探討了譯者在實現高等教育機構院校中的 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權力、責任和限制。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時代,跨文化和 多語言交流在院校交流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高等教育院校也不例外,這主要是 由于與大學和其他院校機構在國際層面上的接觸越來越多,學生和教職員工的人 員流動,以及知識和經驗的交流也日益增多。⑦各民族文化、教育文化甚至法律文 化都包含在高等教育環境中的跨文化交流范圍內,因此學者的翻譯活動有助于高
⑤Schroter, Thorsten. Translating in 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Sweden: Some Reflections from a Practitioner[J]. 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16, 15(2): 188-201.
⑥Janetti, G, B.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ndigenous Artic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Translation Spaces, 2017, 6(2): 230-250.
⑦Kse, G, D., Gulmu, Zehra., Gumu, V. Y., Eren, Gamez. Academics as Mediators betwe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Higher-education Settings: Volume II[J]. FORUM Revue internationale d' interpretation et de traduc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18, 16(1): 39-55.
7
等教育院校有效管理多語言和跨文化交流。
波利亞科娃(Polyakova et al, 2019 )發表的 Building a corpus-based glossary of Spanish-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for specialized translation 文章中,寄希望于高等教 育術語的統一能夠改善歐洲高等教育機構內部的理解與合作的基礎上,以西班牙 和俄羅斯大學系統為研究對象,根據歐洲網絡 Eurydice 提出的概念領域匯編西班 牙和俄羅斯兩種語言的參考文獻語料庫,提取西班牙語和俄羅斯語的高等教育術 語,以確定其等值程度。⑧
綜上所述,首先就文本和翻譯層面,國外高等教育文本的翻譯研究主要從功 能性、交際性視角層面進行,致力于整體傳達原文的信息,實現不同教育模式下 院校之間溝通交流的目的。其次國外對于高等教育的翻譯研究還基于術語標準化 表達、跨文化翻譯視角以及語料庫建立層面的方法與策略的研究,為進行翻譯實 踐提供了翻譯方法的借鑒。國外翻譯理論研究成果一方面為高等教育文本的翻譯 提供了更為靈活的理論層面指導,即從整體把握再現文本的功能交際目的,傳達 源語文本的信息;另一方面強調譯者在高等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對有關 高等教育術語表述以及模糊語等問題提供了相關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語料庫案 例分析以及跨文化翻譯視角的翻譯方法的參考和借鑒。
(二)國內相關翻譯研究文獻述評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的趙中建教授在引進和翻譯美國 STEM 教育文本中是主要領軍人物,但是包括趙教授在內的國內致力于 STEM 教育研究 的學者并沒有細化到文本的相關翻譯研究。鑒于原文本屬于教育類著作,譯者將 從教育翻譯研究理論成果展開論述。
我國的教育翻譯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王國維的翻譯作品內容涉及西方 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他與羅振玉合辦并負責翻譯的《教育世界》主要
⑧Nesterenko, O, P., Mora, M. Building a Corpus-based Glossary of Spanish-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for Specialised Translation[J]. Sendebar: 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Traduccion e Interpretacion, 2019, 142.
8
翻譯介紹歐美及日本的教育著作,但他并沒有留下有關自己翻譯觀點的文章,李 昌銀(2003)在《王國維翻譯思想概述》中將王國維的譯論概括為忠于原文、概 念精確、保持神韻、力求易解,強調筆譯工作者理解原語的能力、譯入語素養以 及歷史之洞見⑨。五四運動前后的中國社會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更多開始關注各種 思想學說,西方教育理論傳入,這一時期的多為文學創作者,如魯迅主張直譯, 認為譯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盡量做到通順易懂,提出“寧信而不順”的翻 譯原則⑩。這一時期文學大家在西方教育理論相關著作的譯介活動中為后來相關教 育理論類著作的翻譯提供了翻譯方法的參考,對引進有益西方教育著作具有重要 意義。
現當代以來,國內學者對教育翻譯的研究主要為對近代教育翻譯活動進行回 顧綜述性研究以及特定理論框架下教育文本翻譯策略的探索。其中,顧建新(2005) 在其發表的《論民國時期教育翻譯的特點》中闡述了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翻 譯的特點以及教育翻譯理論的新發展[⑨李昌銀.王國維翻譯思想概述[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5): 101-104.
⑩趙敏.再析魯迅的歸化和異化觀[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 2(08): 84-86.] [顧建新.論民國時期教育翻譯的特點[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6): 50-53.]。劉紅(2013)在《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留 學生教育翻譯活動的反思與啟示》中通過反思更深刻認識教育翻譯的重要性,對 我國明清時期教育翻譯的發展脈絡及特點以教育翻譯活動為中心的中外教育交流 提出了參考性建議[劉紅.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留學生教育翻譯活動的反思與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06): 68-73.]。劉紅與馬蕭(2014)的《目的論視角下的近代中國留學生教 育翻譯研究》一文從翻譯目的論的視角分析教育翻譯的動機模式及演變、翻譯內 容、翻譯方式的選擇與演變以及其對中外教育交流以及翻譯研究的意義[ 劉紅. 馬蕭. 目的論視角下的近代中國留學生教育翻譯研究(1895--1937)[J]. 理論月刊, 2014(12): 68-74.]。楊盼 (2018)在《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教育文本翻譯淺析》中通過對翻譯過程的闡釋 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討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國外高等教育文本的翻譯策略[楊盼.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教育文本翻譯淺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16(04): 130-140.
9]。
在針對學術著作的翻譯研究方面,劉英(2014)在《英語學術著作的漢譯策 略》中提出了學術著作的翻譯原則有三條,即忠實性、可讀性和學術性原則,并 總結了英語學術著作的漢譯策略為標注法、拆譯法、轉換法和增刪法[劉英.英語學術著作的漢譯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2014, 27(01): 8-11.]。王祥兵 (2020)在文章《軍事歷史學術拙作翻譯:問題與方法——以諾門罕 1939:改變 二戰走向的戰役漢譯為例》中認為,翻譯軍事類學術著作需要重視軍事專業知識、 專有名詞的翻譯以及平行文本的運用,還要考慮到政治因素以及譯者情感這兩個 方面,使譯本更具有生動性和可讀性[王祥兵.軍事歷史學術著作翻譯:問題與方法一以《諾門罕1939:改變二戰走向的戰役》漢譯為例[J].中 國翻譯, 2020, 41(03): 153-160.] [周小勇.學術翻譯中的譯者注類型、規范及譯者素養[J].上海翻譯,2021(06): 89-94.
10]。周小勇(2021)在《學術翻譯中的譯者注 類型、規范及譯者素養》中提出譯者注應遵循當注則注、語言簡潔、形式規范等 原則。 17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教育翻譯或學術類著作的翻譯分別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一方面通過回顧分析重要歷史時期教育翻譯的特點總結歸納現階段教育交流中針 對教育翻譯提出了建議,從更加國際化的視角看待教育交流活動中的譯介環節, 同時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分析教育文本的翻譯策略,具有借鑒性意義;另一方面, 從著作翻譯的視角著手,提出了不同內容學術著作的翻譯方法,重點強調譯文的 學術性以及注釋的規范性,但是缺乏對教育類學術著作的翻譯方法研究。簡言之, 國內學者對教育文本的翻譯研究主要從教育譯介活動特點分析和學術性規范性上 提出翻譯方法和策略的建議。受此影響,譯者試圖從理解、表達、變通三維度, 采取具體的翻譯實踐方法策略,希望能以此對翻譯實踐的譯文質量提供改進的可 行性參考。
二、相關實踐成果述評
相關翻譯實踐成果進行評述有助于譯者選擇合適的平行文本與參考文獻。
(一)國外相關翻譯實踐成果述評
《大教學論》是夸美紐斯于1632 年完成的教育理論著作,最初用捷克文撰寫,
1638年將其譯成了拉丁文;《愛彌兒》這本教育學著作由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 梭創作,首次出版于1762年,原版語言為法語,后由芭芭拉•福克斯利(Barbara Foxley )與艾倫•布魯姆(Allan Bloo m)分別譯成英文;德國的赫爾巴特是現代 教育學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的多個著作被翻譯成了英語,史密斯(Smith M. K.) 于1891年出版譯著《心理學教科書書》(Textbook in Psychology);費爾金夫婦(Emmie Felkin)分別于1892年出版譯著《教育科學與世界美學啟示》(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Aesthetic Revelation of the World) ,以及 1898 年出版譯著《教育 書信與講座》(Letters and Lectures on Education);艾克霍夫(Eckhoff W. J. )和 他人于1896年出版合譯的《感知及未成年人教育建議》(ABC of Sense Perception and minor pedagogical works );穆萊納(Mulliner B. C.)于 1898 年出版譯著《心 理學在教育科學中的應用用》(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to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蘭赫(Lange A. F.) 1901年出版譯著《教育學講授綱要》(Outlines of Educational Doctrine);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同時也是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他 的多部教育學著作被多個國家進行翻譯出版。此后,教育類著作的翻譯受到越來 越多的關注。
綜上所述,國外翻譯實踐成果主要是對經典教育著作的翻譯,尤其是對西方 教育大家的著作進行翻譯實現教育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相信更多教育交流活 動,尤其是教育類著作的譯介活動會更多在各個國家間展開。
(二)國內相關翻譯實踐成果述評
中國 STEM 教育起步較晚, 2012 年 11 月第二屆 STEM 教育應用國際會議在 北京召開,這一學術交流的平臺建立促進了中國 STEM 教育的發展研究。而 STEM 教育譯著方面,國內相關的 STEM 教育譯著主要有 2016 年出版的侯奕杰、朱玉冰 譯的由阿爾帕斯蘭•沙欣(Alpaslan Sahin)編著的《基于實踐的STEM教學模式》
11
(A Practice-based Model of STEM Teaching),周雅明、王慧慧譯的由埃里克•布 倫賽爾(Brunsell Eric)編著的《在課堂中整合工程與科學》(IntegratingEngineering and Science in Your Classroom ),王雪華、屈梅譯的由羅伯特•卡普拉羅、瑪麗•卡 普拉羅、詹姆斯•摩根(Capraro R. M.; Capraro M. M.; Morgan J. R.)編著的《基于 項目的STEM學習》(STEM Project-Based Learning),趙中建、張悅穎譯的由瑪 格麗特•赫尼與大衛•坎特(Margaret Honey; David E. K.)編著的《設計•制作•游 戲培養下一代 STEM 創新者》(Design Make Play: Grow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TEM Innovators),以及2018年出版的林悅譯的由非營利組織826全美編著的《基 于課程標準的STEM教學設計》。
此外,我國相關教育翻譯研究始于明末清初,這一時期主要為西方大學講義 的譯介。 19 世紀初到鴉片戰爭爆發,外來傳教士的譯介活動引發了近代中國研究 介紹西方教育的第一次高潮,這一時期主要是研究介紹西方教育制度的譯著,出 現了各種類型的譯書機構,主要負責對歐美、日本教科書的翻譯與引進。辛亥革 命后至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為研究介紹西方教育的第二次高潮,這一時期中對西 方教育著作的譯介分為四類,一對名家教育經典的譯介,尤其是歐美教育名家的 作品,二對基礎性教育學科著作的譯介,三對應用性教育學科著作的譯介,四對 反映歐美教育革新運動著作的譯介,重視西方教育理論的介紹。 20世紀70年代末 形成了第三次研究介紹國外教育的高潮,這一時期的對國外教育的譯介主要在同 國外教育有關的外國教育史、比較教育學科等著作的研究和譯介,研究的視域在 擴大。 [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廣州:廣東教育岀版社,2004.
12]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教育類譯著,有 1986 年出版的由郭斌和、張竹明譯的 《理想國》(且0加血,Plato),1989年出版的由李其龍譯的《普通教育學•教育 學教授綱要》( Outlines of Educational Doctrine,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990 年出版的由王承緒譯的《民主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John Dewey ), 1996 年出版的由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 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1999年出版的由傅任敢譯的《大教學 論》(GreatDidactic, Johann Comenius) ,2001年出版的由徐小洲、陳軍譯的《大 學的使命》(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Ortega Y. Gasset) ,2002 年出版的由刑克超 譯的《再生產 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La Reproduction. Elements pour une theorie du systeme d'enseignemen, Pierre Bourdieu & Jean-Claude Passeron)。除此之 外,在現當代教育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中國越來越關注世界優秀教育類著作 的譯介。
綜上所述,國內的教育類譯著實踐成果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論、教育學科、教 育史等經典教育優秀著作的譯介,有關 STEM 教育譯著主要集中在 STEM 教育整 合理念、STEM教學歷史背景以及各國實踐操作現狀方面,而有關STEM教學理 論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譯著還比較少。
第二節準備事項
具體的譯前準備事項包括工具及參考文獻的準備、平行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以及翻譯策略的選擇。
一、工具、參考文獻的準備
首先針對文本中涉及的陌生詞匯,為正確選擇合適的詞義,譯者準備的紙質 翻譯詞典包括《陸谷孫英漢大詞典》(第二版,2007)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 典》(第九版,2018);備有電子詞典《英漢教育學詞匯手冊》(2012)與《教 育大辭典》(1998)以了解教育類詞匯的相關表述;同時還備有電子詞典《世界 人名翻譯大辭典》(修訂版,2007)和《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2008)以對涉 及的人名、地名進行準確翻譯。
13
其次,譯者備有谷歌搜索、中國知網和必應搜索以搜索查閱平行文本,利用 在線翻譯軟件 CNKI 翻譯助手、谷歌翻譯和百度翻譯借鑒翻譯表達,同時可供參 考的還有術語在線以及聯合國術語庫工具。
最后,譯者準備的參考資料書有《非文學翻譯》《文體與翻譯》《新編當代 翻譯理論》《英漢對比研究》《翻譯的技巧》《中國現代語法》以及《翻譯指津》 等書籍。
二、平行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翻譯材料內容涉及各種教學和學習理論和工程教育,對此譯者選擇的平行文 本如下:
2010 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檀傳寶編著的《世界教育思想地圖》,內容涉 及皮亞杰、維果斯基、布魯納以及加德納等教育思想理論,該書籍對理解和翻譯 文本中涉及的相關教育教學術語提供了參考借鑒。2016年發布的“STEM 2026: 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 ( STEM 2026: STEM 教育創新愿景)"這篇 報告內容涉及 2015 年美國教育部與美國研究院合作召開的研討會,該研討會邀請 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學和教育領域專家和思想領袖參加,會上 分享了對 STEM 教育創新未來的想法和建議,內容涉及科學研究、文化相關的教 學和學習、公平和獲取、評估和衡量、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技 術、課后和非正式的 STEM 學習和社區學習網絡。該報告綜合了研討會參與者在 STEM 教育理想愿景的基礎上發表的看法、考量與建議。此外, 2017年發表的“重 新定義STEM教育”(STEM Education Redefined)這篇文章將STEM教育的研究 擴展至學術和大學環境之中,并提出了相關技能培養的重要性,對于學生和進入 STEM工作環境的新人才取得成功至關重要。這兩篇文章較為全面地闡釋了 STEM 教育教學,有助于了解STEM教育的概念、內涵及其在培養科學、技術、工程與 數學領域人才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理解和翻譯相關STEM教育內容有所 幫助。
14
有關 STEM 教學實踐方面,侯奕杰、朱玉冰譯的《基于實踐的 STEM 教學模 式——STEM 學生登臺秀(SOS)》(A Practice-based Model of STEM Teaching: STEM Students on the Stage (SOS)),書籍旨在描繪STEM教育方法。書中還提供了許 多關于STEM教育、STEM教育歷史、現行PBL (基于實踐的教學)模式以及關 于該模式的細則及實施策略。周雅明、王慧慧譯的《在課堂中整合工程與科學》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in Your Classroom ), 埃里克•布倫塞爾編的 這本《在課堂中整合工程與科學》介紹了 30個STEM項目活動,涵蓋小學至高中 各學段。這些活動旨在加強學生對重要科學內容的學習以及鍛煉學生的 STEM 技 能。王雪華、屈梅譯的《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STEM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 Integrated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CSTEMD Approach(2ndEdition)),本書論述了如何通過項目式學習法來完成STEM學習及 實踐。這本書主要為中學教師編寫,書中論文的性質和范圍也適用于教師崗前培 訓以及方法論課程。上述三本書籍對于翻譯文本中提及的 STEM 教學實踐提供了 參考。
該教育類文本涉及眾多相關的教育學術語,譯者選擇并閱讀上述平行文本, 一定程度上對文本有更深的宏觀背景知識的了解,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 對語言表達、翻譯過程中涉及的翻譯重難點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翻譯策略的選擇
譯者選擇的文本屬于教育類文本,內容涉及相關教育教學方法及案例研究, 重在傳遞 STEM 教育教學理論及工程教育教學實踐的信息,用詞簡潔清楚明確, 句式流暢,呈現了信息型文本的特點,因此譯者決定從理解、表達、變通的維度, 再結合具體的翻譯方法,整理上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提升譯文的接受度,加強 譯文的可讀性。理解和表達是翻譯的兩個主要階段。根據理解的內容,理解階段 可分為宏觀理解和微觀理解兩個層次。前者主要指理解原作的語篇類型、時代背 景、寫作風格、話題類別、主題思想、寫作目的等,后者指理解根據原文語境理
15
解詞語、修辭和句子的含義及邏輯意義等[譚衛國.翻譯中的理解與表達[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 118-120.]。后李長栓教授提出了理解 (comprehension)、表達(Expression)、變通(Adaption)的 CEA 框架,他將理 解的分類標準分為四類,按理解單位、理解線索、理解手段、理解對象分類,表 達層面分為表達內容及表達形式,變通按照變通對象、變通方式、影響因素、變 通目的分類[李長栓.以實踐報告展示翻譯能力——論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翻譯實踐報告的寫作[J].中國翻譯,2021, 42(02): 72-79.
16]。
理解層面上,翻譯過程中對字詞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及原文的背景知識,減 少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借助互聯網與平行文本,準確理解其語言 特點及思想內容,從而準確表達原文內容,具體可采取選詞法(選擇合適的詞義)、 加注法(解釋說明)、意譯法或運用漢語四字格增強語言感染力。表達層面一方 面要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表達出來,避免產生歧義,另一方面要符合讀者語言習慣。 措辭是建立在對原文理解的基礎上,對原文理解透徹的情況下,如何措辭表達作 者所要傳達的內容是尤其需要關注的,同時還需要注意翻譯過程中的英漢思維方 式轉換以使譯文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變通層面上,理解是基礎,變通是必要手段。 為避免歧義需要做到用詞準確、語言簡潔明了、信息流動通暢,具體可采用縮譯 法(保證句子簡潔明了)、靠攏法(突出話題信息)和拆譯法(條理清晰),邏 輯上層層遞進。
這三個方面貫通翻譯過程的始終。譯者只有基于原文本的理解,做到用詞準 確,準確傳達原文信息,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通順度,才算是一篇合格的譯文。
第三節實施計劃
本節實施計劃包括翻譯計劃、寫作計劃、應急預案三部分,有助于規劃翻譯 進度并針對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應急方案。
一、翻譯計劃
譯者制定的翻譯計劃如下:
2021年6月至2021年8月確定翻譯實踐報告文本,查閱相關文獻及平行文本, 預翻譯文本3000 字。
2021年 8月至 2021年 10月完成譯文初稿,統一譯文風格,記錄翻譯重難點, 做好問題記錄,及時和導師溝通。
2021年 10月至 2021年 12月借助專業詞典、平行文本、語法書籍對譯文表達 進行校對,修改完善譯文,完成譯文二稿。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 月請教攻讀相關專業同學征求修改建議,根據導師 建議修改并繼續完善譯文。
二、寫作計劃
譯者制定的論文寫作進度安排如下:
2021 年 4 月至 6 月確定翻譯實踐文本,熟悉翻譯文本材料,對文本進行預翻 譯,查閱相關的平行文本,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關于該翻譯研究發展 狀況,準備翻譯工具。
2021年 6月至 8月閱讀平行文本熟悉相關術語表達,完成初譯,制定術語表, 閱讀初譯后對出現的翻譯問題進行整理和記錄。
2021年 9月至 10月對譯文進行自評、他評,咨詢專業領域同學的建議,參考 導師建議,修改完善譯文,總結翻譯重難點,制定案例分析框架,完成翻譯實踐 報告一稿。
17
2021年11 月至12月完成翻譯實踐報告二稿,咨詢導師建議,并進行翻譯實 踐總結,繼續完善論文寫作。
2022年 1 月至 5 月完成翻譯實踐報告三稿,與導師溝通,彌補論文寫作中的 不足,繼續完善報告并定稿。
三、應急預案
該翻譯文本涉及教育教學方法以及STEM教育領域的相關教育教學策略,文 本專業性強,若因某些特殊原因導致遇到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無法按時 完成翻譯任務,譯者需要做好應急預案,具體方案如下:
資料尋找查閱方面,向相關領域專業老師征求建議,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 領域文獻資料,補充宏觀背景知識,減少知識盲區。
翻譯文本過程中涉及個別難度較大的語篇時,及時調整翻譯進度規劃及寫作 計劃,及時與導師溝通,征求建議,保證完成翻譯任務。
譯文質量方面,供相關專業同學、老師、導師閱覽做出評價及修改建議,經 過自評及他評確保譯文質量,并根據各方建議修改完善譯文。
18
第三章 翻譯執行情況
本章的翻譯執行情況將按照翻譯過程和譯后事項展開。準確把握翻譯執行情 況,按時按量完成翻譯計劃及寫作計劃,對翻譯效果及譯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 翻譯過程
術語表制定、翻譯過程監控策略和翻譯過程執行概述這三個部分是翻譯過程 不可缺少的一環。
一、術語表
該教育類文本中涉及多數相關專業領域術語,為確保術語翻譯的準確性,譯 者需要制定術語表。該文本涉及經典教育思想理念,如皮亞杰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等,查閱教育學詞典找出準確 的譯文。其次針對文本中包含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術語,需要利用 權威在線平臺“術語在線”,將已收錄的、可查詢的術語納入文檔。最后借助權 威性高的平行文本,將相關教育領域的術語進行整理,制定成術語表。此外對文 本中涉及的縮略語以及需要翻譯的圖片進行整理翻譯,制成表格附在文后。同時 還要根據譯文修改情況,對術語表進行更新修改完善。
二、翻譯過程執行概述
翻譯過程監控主要針對翻譯進度規劃與譯文質量。制定合適的監控策略,一 定程度上有助于督促自身按時保質完成翻譯任務,有鑒于此,翻譯過程監控策略 如下:
翻譯進度規劃方面,在每兩周的例行會議上向導師報告翻譯進度及寫作進度, 若因不可抗因素,譯者需及時調整翻譯寫作計劃,同時反饋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 題并征求導師。
19
譯文質量方面,對譯文進行自我評價,查閱平行文本進行修改潤色,再根據
同學、專業老師及導師的建議修改譯文,提高譯文質量。
三、翻譯過程監督策略
第一階段,譯者閱覽原文本,確定語言風格,查閱相關文獻及平行文本,預
翻譯文本 3000 字。
第二階段,譯者完成譯文初稿,把握統一譯文風格,記錄翻譯重難點,及時 就翻譯問題和導師溝通并征求修改建議。
第三階段,譯者借助相關專業資料書籍對譯文表達進行校對,修改完善譯文, 修改潤色譯文三次以上。
最后階段,譯者經過自評及他評,再根據導師建議修改譯文,繼續修改完善 譯文直至完成譯文終稿。
第二節 譯后事項
為保證譯文質量,譯后事項的相關事宜需要根據譯文審校及譯文評價進行合 適的安排。
一、譯文審校
譯文審校包括自我校對、他人校對、譯文評價三部分。
(一)自我校對
自我校對是譯文審校的第一環,譯者通讀譯文,查找漏譯和錯譯問題并進行 補充修改。自我校對的過程中發現譯者在語言表述方面有語言不連貫的問題,具 體表現為“的”字濫用、連接詞使用頻繁以及斷句問題。譯者對語言表達不通順、
20
可讀性不高的部分做好記錄并做出修改,及時就不確定的翻譯難點與導師溝通, 根據建議反饋對部分譯文進行了修改。
(二)他人校對
他人校對會發現自我校對時容易忽視的問題,這一環節同樣是不可缺少的。 文本中涉及的教育學領域的觀點及概念,譯者請教教育學專業的同學,得到詳述 解答,同時還針對譯文理解有誤、翻譯錯誤的地方,討論并征求修改反饋建議, 并根據同學們的建議修改譯文內容。
二、譯文評價
譯文評價將圍繞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及導師評價展開。
(一)自我評價
譯前階段,譯者認真查閱相關文獻、平行文本,補充了解宏觀背景知識并做 好記錄;譯中階段,譯者把握翻譯進度,就個別翻譯重難點進行分類,查閱專業 詞典、權威在線平臺,確保準確的翻譯;譯后階段,譯者認真審校譯文,確保譯 文表達通順、信息流動通暢。譯者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態度認真、虛心求教,盡 量避免扭曲原意、冗余表達、歐式中文等問題。總之,譯者在該翻譯實踐的過程 中受益匪淺。
(二)同學互評
譯者完成譯文初稿及自我查漏補缺后,將譯文交于本專業同學以及教育學專 業同學評價。整體上,同學們認為譯文整體做到了忠實原文,語言表達較為通順, 無明顯歧義錯誤,個別地方需要加以修改潤色。詞匯層面,教育學專業同學建議 對個別特殊性教育學術語翻譯再次核實準確度,必要時可加以文內注釋;句法語 篇層面,本專業同學建議對部分譯文內容潤色,提高可讀性。同學們劃出了譯文 瑕疵部分,提出修改建議及反饋。再根據同學們的評價認真修改譯文,加以潤色, 21
提高譯文的質量。與此同時,同學們的評價對譯者也有一定的啟發,能夠認識接 受自身翻譯能力的不足之處以及改進空間。
(三)導師評價
導師對譯文的評價也非常重要。導師每兩周會集合小組成員開展例行會議, 分別對成員翻譯實踐報告寫作給予反饋建議。針對譯文整體,導師認真閱覽上交 的譯文,所提出的反饋建議一語中的,并給予建設性指導建議,令受益匪淺。導 師評價譯文整體良好,個別語言表達可加以修改完善,增強語言的學術性與規范 性。鑒于此,譯者能進一步針對問題調整譯文,翻譯的專業性層面也有一定程度 的提升。
22
第四章 案例分析
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譯者難免會遇到翻譯難點及問題,針對這些難點問題 進行案例分析,一方面能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探索解決方法提升 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及水平。本章案例分析將基于理解、表達、變通三維度,同 時注重英漢思維方式在翻譯中的轉換,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分析,總結翻譯方法 技巧。
第一節 詞語的翻譯
針對翻譯文本中的詞匯、詞組、專有名詞以及文件特有名稱等翻譯難點,譯 者一方面可以通過了解背景知識更好地掌握大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平行文本幫 助理解,必要時進行文內加注。英語偏抽象思維,多使用抽象詞語,漢語偏形象 思維,多使用具體性語言,因此翻譯過程中對抽象詞語需進行虛實轉化。此外還 可以適當運用漢語四字格增強譯文感染力。
一、選詞法
連淑能(2006)提到,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原文中某個詞或 某種表達的確切含義,并選擇一個合適的詞來表達原文中的意思,具體可以從情 感意義、語法意義、語境意義、搭配意義選擇詞義或綜合多方面意義選擇詞義。21 準確通順的翻譯需要在把握宏觀內容的同時,從語境等微觀層面分析選取合適的 詞義以傳達原文內容。
【例 1】 And yet the exact mix of content, classroom process and curriculum design can either bring a class to life—or alternatively create a_ mind-deadening experience. [21連淑能.英譯漢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6, 67.] []
【初譯】然而,課程內容、課堂過程和課程設計的完全混合,既會營造生動 的課堂氣氛,也會造成令人窒息的氛圍。
【改譯】然而,課程內容、課堂過程和課程設計的完全混合,既會營造生動 的課堂氣氛,也會產生壓抑的課堂氣氛。
此處以“mind-deadening ”修飾體驗,可將其譯作形容詞。其為名詞加動名詞的 復合詞形式,譯者查閱紙質或電子詞典時并未找到精確的解釋。字面意義上, “mind” 指心理,“deaden”為動詞,意為使麻木、失去活力,該復合詞意為心理上對課堂無 感、無活力。鄭蘭英(2003)提出,“字面意義是詞匯意義的基礎,而語境在詞 意的理解和確立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 [鄭蘭英.翻譯中理解障礙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翻譯,2003(02): 6-8.] [ https://www.vocabulary.com/dictionary/rove] []語境意義上,通過句子前后邏輯對該詞 有更為深入的理解,此處的破折號表轉折,前后句意相反,前半句字面意為使課 堂變得有生機,后半句指完全相反的課堂氛圍。初譯為造成令人窒息的氛圍,情 感意義及詞義的輕重程度上,該詞程度過重,改為“壓抑”更為妥帖。理解字詞 和結構之后,譯者還需要將原文語義表達出來,同時使譯文的表達形式符合漢語 習慣。“令人窒息”很少作為前置修飾語出現,中文一般表述為“氣氛或環境令 人窒息”,為使表達形式符合漢語習慣,結合語境意義修改后的譯文為“產生壓 抑的課堂氣氛”。
【例J 2 】Our discussion roved over all of these topics, and was a great demonstration of active learning.
【初譯】我們的討論涉及這些主題,是主動學習的良好示范。
【改譯】我們的討論圍繞這些主題展開,是主動學習的良好示范。
首先搜索23發現,“rove”的三種釋義為“l.move about aimlessly or without any destination, often in search of food or employment; 2.move over something in many directions in order to appraise or evaluate; 3.move or wander from one topic to another ”。原句符合第三種釋義,故最初將其譯為“涉及”,這是對原文表層結構 的理解。而翻譯的關鍵在理解作者的深層意念24,結合前文背景進行理解,作者所 描述的教師們的討論的確是涉及到這些主題元素,但探討內容不只局限于涉及的 表層次,深層次的探討內容往往是為了突顯核心主題圍繞主題展開。深入理解原 文內容后需注意譯文的表達形式,確保搭配正確。“ rove”本身有漂泊、漫步之意, 而漢語表達中常有“圍繞某某話題展開”的表述,此處根據搭配意義選擇詞義“圍 繞?••展開”,最終的譯文為“我們的討論圍繞這些主題展開,是主動學習的 良好示范”。
【例 3】 The Scientific Teaching Institute also has its participants develop and share a series of “Teachable Tidbits” that become part of the gathered knowledge of the Summer Institute community.
【初譯】科學式教學研究所還讓其參與者開發并分享一系列“教學花絮”, 這些實例成為了暑期研究所收集知識的一部分。
【改譯】科學式教學研究所還讓其參與者開發并分享一系列“教學趣事”, 這些實例成為了暑期研究所收集知識的一部分。
查詢《陸谷孫英漢大詞典》可知,“tidbit”意為小欄報導、珍聞,亦可指人們 茶余飯后的閑談之事。根據不同的語境,它的意思各有不同,也可引申為花邊新 聞、軼聞、陳腔濫調、影視作品的花絮。包括在一些小報刊雜志上,該詞所表達 的意思往往是貶義的。通過擴展熟悉相關領域對該詞的理解,這里作者用引號實 為變相掩蓋其原意,在保持語篇風格一致的前提下應選擇中性情感意義的詞。再 者科學式教學研究所的參與者們一定程度上擔任著教學者的責任,而這些值得分 享的事情是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達情感上是積極肯定的。因此可以將其理解 為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但“教學花絮”一詞還是過于抽象,因此表達 [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中譯岀版社,2019, 445.] [] 內容上為避免產生歧義而導致讀者產生理解障礙,根據語境意義與情感意義將其 改譯成“教學趣事”。
【例J 4】 The meeting discussed how to transcend silos with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acilitate the needed innova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to implement these innovations.
【初譯】會議討論了如何跨越高校內部信息平臺,以促進實施這些創新性教 學所需的創新和合作。
【改譯】會議討論了如何跨越高校內部信息孤島,以促進實施這些創新性教 學所需的創新和合作。
首先譯者借助互聯網詞典工具理解該詞匯,在線詞典25對“silo”的解釋為“l.a cylindrical tower used for storing silage; 2.military installation consisting of an underground structure where ballistic missiles can be stored and fired”,即圓柱形塔或 軍事設施。顯然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該詞不可取,故結合整句去理解。原句中的會 議指的是人文學科工程教育研究小組于2015年在美國國家工程院舉行的會議,會 議討論了多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旨在促使高校轉變原來的教學方式。通過閱覽 知網內有關此次會議的文獻,譯者了解到超越打破這一局面的目的是為了使高校 內部轉變教學模式,各學科之間能夠達到有效的信息共享。“silo”一詞過于抽象, 最初根據上述會議召開背景將其具體化為信息平臺。“跨越高校內部信息平臺” 在搭配上并不妥帖,為保證表達形式上的搭配正確,譯者再次搜索知網查閱 silos 的相關詞組發現有“information silos”(信息孤島)的相關搭配,且基于篇章及上下 文內容的理解,高校內部信息孤島指的是高校內部各個獨立學科之間存在相對分 散、封閉的空間導致無法形成統一暢通的信息交流和溝通的問題,修改后的表述 [ https://www.vocabulary.com/dictionary/silo] []
為“跨越高校內部信息孤島”。該表述符合原文思想內容,因此結合上下文及搭 配意義譯為“信息孤島”。
【例 5】 Cal Poly is creating a new building that will feature a set of “Expressive Technology Studios” for creating music, soundscapes, digital effects, and other expressive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offering flexible collaborative space for the LAES students.
【初譯】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正在打造一座新的建筑樓,其中將設有“表現性 技術工作室”,用于創作音樂、音景、數字效果和其他表現性技術,并為通識教 育工程研究領域的學生提供靈活的協作空間。
【改譯】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正在打造一座新的建筑樓,其中將設有“表達性 技術工作室”,用于創作音樂、音景、數字效果和其他表達性技術,并為通識教 育工程研究領域的學生提供靈活的協作空間。
首先需要理解“Expressive Technology Studios”的概念,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在其 官網上對“ Expressive technology studios ”的解釋為 “Grounded in Cal Poly's Learn by Doing mission, the new Jack and Felicia Cashin Expressive Technology Studios (ETS) —at the heart of campus—will create an interdisciplinary space that brings together technology with the liberal arts”,即“供通識教育與技術結合的創作空間”。原句內 容有涉及到電子聲學音樂創作技術的內容,最初譯者誤以為這些都是創造音樂氛 圍的表現性技術。劉宓慶(2019)提岀,“語境是意義的基本參照系”。 26聯系上 下文語境去理解該專業術語,實際上這些技術層面的手段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激發 學生潛在的創造力,以一種非語言的表達方式,深入探索個人內在與外在經驗。 簡言之,以藝術作品等非語言表達方式為中介,激發個人創造力及靈感,有助于 帶動個人認知與行為層次的改變的技術稱為表達性技術。因此基于詞語的語境意 義改為“表達性技術”。 [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中譯岀版社,2019,104.] []
二、加注法
該文本中涉及教育、科技以及文化等領域的知識,針對部分術語及專有名詞, 為了正確傳達原文的語義,可采用加注法作為輔助手段。
【例 6】The highest two levels of the Feisel-Schmitz taxonomy are to solve a problem by applying these skills—“characterize, analyze and synthesize to model a system” and then to judge—“critically evaluate multiple solutions and select an optimum solution.”
【初譯】費斯爾一施密茨技術分類法的最高兩個層次是通過應用這些技能來 解決問題——“描述、分析和綜合以建立系統模型”,然后進行判斷——“批判 性地評估多個解決方案并選擇最佳解決方案。”
【改譯】費斯爾一施密茨技術分類法(由費斯爾與施密茨共同創立的預期學 習成效技術分類法)的最高兩個層次是通過應用這些技能來解決問題――“描述、 分析和綜合以建立系統模型”,然后進行判斷——“批判性地評估多個解決方案 并選擇最佳解決方案。”
針對專業術語的表述,譯者瀏覽外文文獻尋其來源以準確理解該術語。搜索 知網文獻發現,1986的教育前沿會議錄中萊爾•費斯爾(Lyle Feisel)的“Teaching Students to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文章中提到了此種針對學習的技術分類法,同 時還提及到另一位人物羅納德•施密茨(Ronald Schmitz),該技術分類法是以兩 個人的名字命名的,翻譯時選擇將人名音譯。闡釋(解釋)作為變通手段之一, 能夠方便目標讀者更好地理解,因此選擇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翻譯該專業術語。
【例 7】 CubeSat satellites were launched using an innovation known as the P-POD device that integrates these cubes to existing launch vehicles.
28
【初譯】立方體衛星是使用一種稱為立方體衛星在軌分配器創新設備發射的, 該設備將這些立方體集成到現有的運載火箭上。
【改譯】立方體衛星是使用一種稱為立方體衛星在軌分配器(確保立方體衛 星的軌道部署)創新設備發射的,該設備將這些立方體集成到現有的運載火箭上。
該翻譯材料中有多處縮略詞,最初查閱知網相關文獻發現 P-POD 的全稱為 “Poly Picosatellite Orbital Deployer”,而《新型非火工星箭連接分離技術》一文中對 P-POD 的漢語譯文為立方體衛星在軌分配器。劉宓慶(2019)認為,“闡釋或解 釋是在雙語轉換中用目的語給原語中的可譯性“障礙”作注釋,以方便讀者理解”。 27對這類科技領域專有名詞,為確保讀者正確理解,需借助外文文獻加以解釋說明。 閱覽外文文獻可知,立方體衛星在軌分配器是一種搭配火箭使用以確保立方體衛 星的軌道部署。因此對于相關專業領域的縮略語可借助平行文本了解該縮略詞的 全稱,譯者選擇采用加注法的方法對該術語進行解釋說明。
【例 8】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Self-similarity
【初譯】學科內容知識與自相似性
【改譯】學科內容知識與自相似性(一種“系統與分形”的教育培養模式)
“Self-similarity”以標題的形式出現,說明該小節的核心內容就是標題中的兩大 主題。理解層面上,2013年的《系統體系雜志》中將其定義為“the phenomenon where a certain property of an object (e.g. a natural image or a mathematical time series) is preserved with respect to scaling in space and/or time”,即物體的某項屬性在時間或空 間上得以保留的一種現象,實質上屬于一種物理現象,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論的一 個特征。通讀該小節內容,其中圖3.7有關于“self-similarity”的配圖解釋,此處應 為一種系統與分形的教育培養模式,指的是課程知識體系結構的部分與整體具有 自相似性。該培養模式主要是通過令學生系統整體地學習,從而深化對部分的認 27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中譯岀版社,2019, 370.
29
識學習。因此為方便讀者理解,在內容表達方面,譯者選擇在文內加以注釋明確 該小節的內容核心主題。
三、意譯法
徐興嶺,安文風(2015)提到,“意譯法只忠實于原文內容而不拘泥于原文 形式,是通過對原文深層意蘊的理解和消化,將原文的表層結構打破和重組,然 后轉化為譯文自然流暢的表層結構,用跨文化的“對等”詞表達出原文的信息”。 28該翻譯文本中涉及一些有關教育改革的報告文件,同時也描述了許多教育學習理 論,了解背景知識固然重要,但僅停留在了解背景知識的層面上,再靠自身理解 進行翻譯,翻譯質量效果堪憂。因此在翻譯前期,對文件特有名稱及抽象詞語, 譯者搜集閱覽了相關平行文本,借助平行文本并采用意譯法翻譯出詞語所表達的 含義。
【例 9】 Our group of faculty were huddled in suspense as we listened to the presentation by Jo Handelsman, who wa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of Yale's science educators, leader of Yale's Scientific Teaching group, and co-chair of the group that wrote the report “Engage to Excel” for 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初譯】喬•漢德爾斯曼(Jo Handelsman)是耶魯最著名的科學教育工作者 之一,也是耶魯大學科學式教學小組的組長,也是為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撰寫“卓 越行動”報告的小組聯合主席。當我們這些教職工擠在一起聆聽她的演講時,心 情也是此起彼伏的。
【改譯】喬•漢德爾斯曼(Jo Handelsman)是耶魯最著名的科學教育工作者 之一,也是耶魯大學科學式教學小組的組長,也是為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撰寫
28徐興嶺,安文風.英語文體學概論與實踐研究[M].新華岀版社,2015, 278.
30
“STEM英才計劃”報告的小組聯合主席。當我們這些教職工擠在一起聆聽她的演 講時,心情也是此起彼伏的。
這份報告為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于 2012 年撰寫,報告的副標題 “Producing one million addi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主要目的是為培養科學、技術、工程、 數學(STEM)專業人才培養進言獻策。報告主要內容圍繞STEM教育教學,以培 養學生所需技能。Excel本身有“超越、卓越”之意,“engage”體現了 “培養英才” 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初譯文將其轉譯為名詞“行動”,并采取直譯法將該報告名 稱譯為“卓越行動”。后期在譯文審校的過程中,初譯的名稱未能體現報告內容, 這種翻譯方法在內容理解上會造成一定的困難。針對文件特有名稱的翻譯,采用 意譯法譯岀原文大意,報告內容的核心為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培養后備 專業人才,類似于“英才計劃”或“強基計劃”,因此確定“STEM英才計劃”為 最終譯法。
【例 10】 The Cal Poly physics program was chosen by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s one of the best 21 “thriving”physics programs in the country to be studied as part of the “Spin-UP” report, which praised them for being “friendly and open with a broad, hands-on and can-do approach to physics.”
【初譯】美國物理學會將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物理項目列入該國 21 個“蓬勃發 展”的物理學科項目之中,該項目還是“本科階段物理學科創新計劃”報告研究 的一部分,該學會對其體現的“對物理采用廣泛的、實踐的、可操作的方式保持 友好開放的態度”表示贊賞。
【改譯】美國物理學會將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物理項目列入該國 21 個“蓬勃發 展”的物理學科項目之中,該項目還是“物理學科啟航計劃”報告研究的一部分, 該學會對其體現的“對物理采用廣泛的、實踐的、可操作的方式保持友好開放的 態度”表示贊賞。
31
背景知識的理解層面上,“Spin-up”報告的全稱為“Strategic Programs for Innovations in Undergraduate Physics”,字面意思為"本科階段物理學科創新計劃”, 作為報告名稱并沒有體現簡潔性的特點。此處對于作者將其處理為縮略語的做法 可能有兩方面的考量,“Spin-up”一方面作為報告名稱能夠體現簡潔性的特點,另 一方面它又可以作為詞組岀現在地球科學、天文學、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有“啟 動、加速”之意。而與這類創新性計劃類似的表述有“啟航計劃”,因此針對此 文件特有名稱,可以結合報告內容與詞義,將相關背景知識融入到譯文中,譯岀 報告內容大意,采用意譯法將其譯為“物理學科啟航計劃”,這樣的報告名稱既 能夠引人入勝,又簡潔明了。
【例 11 】 Several examples of innovation and inclusion were shared which arose from what amount to “vacant lots” within an institution一these include maker spaces, modules within courses, summer programs, online efforts, gap year programs, internships and first-year interdisciplinary seminars.
【初譯】會議中分享了具有創新性、包容性的實例,它們孕育于校內“空白 領域” 一一包括創客空間、課程模塊、暑期項目、線上活動、間隔年項目、實習 和第一學年跨學科研討會。
【改譯】會議中分享了具有創新性、包容性的實例,它們孕育于校內“未涉 及領域” 一一包括創客空間、課程模塊、暑期項目、線上活動、間隔年項目、實 習和第一學年跨學科研討會。
“vacant lots”的字面意思即為空地,這只是對詞匯含義的表層理解,透徹的理 解還需要對原文所涉及的客觀事物有所理解。根據上下文理解可知,會議討論了 新工程教育教學方法,此處意為新工程教育教學未涉足的領域,對于研究新型教 學模式的學者們來說也是需要進行填補的空白領域。空白領域的表述過于抽象, 實際上文章中提到的創客空間、暑期項目和間隔年項目等新工程教育教學模式(客
32
觀事物)在此前屬于未開發、未嘗試或未涉及的領域,因此根據內容所指大意可 以采用意譯法將其修改為“未涉及領域”,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
【例 12】 The ranking in order of complexity is listed below:
Knows (Knowledge)
Knows how (Competence)
Shows how (Performance)
Does (Action).
【初譯】按照復雜程度排列如下:
記憶(知識)
理解融會(能力)
展現技能(運用)
行為(動作)
【改譯】按照復雜程度排列如下:
記憶(知識)
理解融會(能力)
演練技能與思維(運用)
行為(動作)
前文闡述了米勒金字塔的由來,該學習分類法最初來自于醫學教育領域,這 一“臨床評估框架”在米勒金字塔層級上分別體現為專業理論知識、應用、操作、 實際表現。李長栓(2021)提到,“理解有不同的層面,可以是對句子結構的表
33
面理解,也可以是對事物運作規律的深層次理解”。 [李長栓.聯合國文件翻譯教程[岡.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岀版公司,2012, 23.]在理解這部分所表述的內容 后,再瀏覽知網有關米勒金字塔的文獻。鑒于此處是關于工程教育學習的思維方 法,譯后審校過程中將“knows”、“knows how”、“shows how”、“does”等抽象詞語 進行具體化,尤其是“hows how ”的譯文,技能展現的深層次之意實質上展現的也 是一種演練技能和思維,因此對米勒金字塔這四大能力層次采用意譯法譯岀所含 大意,同時注意漢語表達,以提升譯文的準確性與可讀性。
四、運用漢語四字格
四字格措辭精悍、結構簡潔、語義凝練,語言言簡意賅、生動形象。 [郭衛民.英譯漢中漢語四字格的運用探索J].山東外語教學,2009, 30(04).
34]若將英 語中的詞語或短語譯成漢語四字格,譯文會更為簡潔。漢語表達中常見的四字格 技巧可以相應地應用到翻譯中,使譯文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表達更為地道。
【例 13】 Understandably, students in California and beyond are clamoring to_get into Cal Poly, and they received 45,000 applications for only 4000 spots in the entering class, giving them a selectivity more like that of an Ivy League University than a Cal State campus!
【初譯】可以理解的是,加州及其他地區的學生爭相申請進入加州州立理工 大學,學校收到了 45,000 份申請,而入學班只有 4000 個名額,相比之下,這更像 是選擇常春藤盟校才會岀現的一幕!
【改譯】可以理解的是,加州及其他地區的學生爭先恐后地想進入加州州立 理工大學,學校收到了 45,000 份申請,而入學班只有 4,000 個名額,相比之下, 這更像是選擇常春藤盟校才會岀現的一幕!
針對劃線部分的詞“be clamoring to”,查閱韋氏詞典,“clamor”作為動詞有“to make a din”和“to become loudly insistent”兩種釋義。從英文釋義的理解上可知, “clamor”的大致意思為喧嚷、強烈要求。但原文從語境上分析,原文想要傳達的應 為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申請者多,“clamor”表示的是申請者想要進入該學校的強烈 決心和意愿。初譯文“爭相”的表述是常見的,并沒有錯誤,因此最初的翻譯可 以接受。但重新閱讀原文發現,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物理學科排名靠前,但新生 入學名額有限,申請者自然是不愿甘于人后,爭先恐后地想要進入該校。因此為 體現申請者想要進入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強烈愿望,在表達形式上進行適當的變 通,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譯者在改譯中運用漢語四字格“爭先恐后”。
【例 14】 If those preconceptions are misconceptions, which they so often are, teachers need knowledge of the strategies most likely to be fruitful in reorganiz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learners, because those learners are unlikely to appear before them as blank slates.
【初譯】這些先入之見是錯誤觀念(經常如此),教師需要掌握最可能在重 新組織學習者理解方面的有效策略,畢竟這些學習者的智力不太可能如白紙一般。
【改譯】這些先入之見是錯誤觀念(經常如此),教師需要掌握最可能在重 新組織學習者理解方面的有效策略,畢竟這些學習者不太可能表現得一無所知。
譯者通過必應搜索引擎查詢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紐約時報》有篇關于“bank slate ” 的文章中提至U “Blank slate is a loose translation of the medieval Latin term tabula rasa-literally, scraped tablet”,也就是說該詞為中世紀哲學術語拉丁文tabula rasa的 不精準翻譯或意譯。《經濟學人》中有篇關于雄蜂的一篇文章中也曾提至 “But each summer appeared to start as a blank slate”,意指雄蜂利用左手采蜜的利手性行為隨 著不同的季節有所改變。由此可知,“blank slate”的意思要根據上下語境而改變。 初譯時理解浮于表面,直譯為白板,由此可以聯想至洛克提出的“白板說”,意 指未被外界刺激或影響的心靈,普遍指的是兒童。理解原文是翻譯的第一要義, 此處以“blank slate”形容人(受教育者)的話也就是通俗地指此人如白紙一般,腦 子里一片空白,譯為如白紙一般。原文在思想內容上想要傳達教師能夠通過重組
35
教學策略讓學生得到更為深刻的理解,這一階段的學生于教師而言不再是沒受過 外界影響的小白,因此此處的“blank slate”更傾向于形容學生沒有經驗,相比白板, 以漢語四字格“一無所知”這種表達形式更能傳達作者的意圖。
【例 15】 Olin College was founded in 1997 and opened its doors in 2002 in a comfortable suburb of Boston, where it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 dazzling successful start-up institution built around the idea of the centrality of experiential and active learning in engineering.
【初譯】歐林學院成立于 1997 年, 2002 年在波士頓一個舒適郊區開放,是初 創院校的成功范例,該學院圍繞工程教育中體驗式及主動式學習理念而建。
【改譯】歐林學院成立于1997年,2002年在波士頓一個舒適郊區開放,成就 卓越,是初創院校的范例,該學院圍繞工程教育中體驗式及主動式學習理念而建。
“dazzling ”的字面意思為“耀眼的”,最初譯者對句子結構的理解有誤,誤以 為“dazzling”修飾的是“ successful”,成功再怎么炫彩奪目也只是成功,意思相差不 大,因此譯者只譯出成功一詞。“dazzling”此處并非修飾“successful”,修飾的是 “institution”,因此可以將其單獨譯出。譯者借助必應搜索瀏覽相關文章時發現, 題為《精益于心,成就卓越》的文章有很多,內容主要描述的是企業精益求精的 追求、成就輝煌的事跡。企業尚且可以如此描述,歐林學院的輝煌成就也是耀眼、 炫彩奪目的。為了增強譯文的感染力,譯者選擇將其譯成漢語四字格形式。
【例 16】The second principle was to be mindful of the tendency for becoming conservative and to continually strive to keep the curriculum,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fresh.
【初譯】第二個原則是,警惕保守型教學,要不斷努力保持課程、教學和學 校文化的新意。
36
【改譯】第二個原則是,切勿因循守舊,要不斷努力保持課程、教學和學校 文化的新意。
劃線部分的短語不難理解,字面意思為警惕保守趨勢,原文指的是教學方式 不要過于保守,譯者最初譯為“警惕保守型教學”,但中文一般不會如此表達, 相較于平白的表述方式,此處譯文表達可以靈活變通,巧用漢語四字詞語,使表 達內容更為具體,語言也更為簡潔明了。
【例 17】 Richard viewed diversity in thought to be absolutely critical in the ranks of faculty. With the diversity came challenges, as many of the faculty had very strong personalities and were passionate about their ideas. Richard credits “having a long fuse” as being very helpful in these early days.
【初譯】理查德認為思想的多樣性在教師隊伍中是絕對關鍵的。多樣性帶來 了挑戰,因為許多教師都具有很強的個性并且對他們的想法充滿熱情。理查德認 為思想多元的挑戰屬實為深謀遠慮之舉,這在早期對教學大有裨益。
【改譯】理查德認為思想的多樣性在教師隊伍中是絕對關鍵的。多樣性帶來 了挑戰,因為許多教師都具有很強的個性并且對他們的想法充滿熱情。理查德認 為思想多元的挑戰使得教師擁有厚積薄發之勢,這在早期對教學大有裨益。
“fuse”作名詞講有“引線、保險絲、導火索”之意,查找相關搭配時發現,“have a short fuse”是美國俚語,中文釋義為"容易激動、動輒發怒”,譯者最開始誤將“have a long fuse ”理解為脾氣好,但根據上下文這么理解顯然是錯誤的,而有關“have a long fuse ”的表達又比較少,只能從詞義本身考慮。基于詞義本身,類似的實例有 用“it has a long fuse”來表達事情并非迫在眉睫。既然引線長,也就是表明此種舉措 的推出考慮良多,做足了準備,因此翻譯初期將其譯為“深謀遠慮之舉”。后續 通過谷歌搜索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2010年美國海匹潤出版社(Hyperion Books) 出版了名為《思維大爆炸》(Long Fuse, Big Bang)的書籍,該書主要講述如何中
37
和快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并真正利用渴望來提高獲得持久成功的機會,其副標 題為"Achieving Long-Term Success Through Daily Victories” ,再結合作者將其置 于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的背景之下去考量,由此可見,“long fuse ”作用對象是人時, 在教學方面給人帶來的積極影響應該是令其擁有厚積薄發之勢。因此最終的譯文 適當運用漢語四字格形式,生動傳達原文語義。
如奈達所言,翻譯即譯意。對意義的把握需要做岀準確的判斷,而這一前提是 對原文的理解。理解作為第一環,其重要性顯而易見。李長栓(2020)認為,"理 解內容的關鍵,是了解寫作背景、熟悉專業知識”。[李長栓.如何撰寫翻譯實踐報告[M].北京:中譯岀版社,2020, 08.]翻譯過程中常常會碰到超岀 已有知識外的信息,針對此類問題,需要了解話題的背景知識,以便對其進行準 確恰當的翻譯。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翻譯的過程,充分準確理解下的譯文可以避 免讀者產生歧義。上述實例表明,譯文建立在對原文背景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理 解其思想內容,同時借助互聯網及權威性較高的平行文本改善譯文質量,提升譯 文的準確度。因此作為翻譯過程的第一環節,理解可以幫助實現翻譯的忠實性, 此外針對譯文表述方面可變通語言表達方式,采取適切的翻譯技巧,更好地傳遞 原文信息。
第二節句子的翻譯
張白樺(2017)認為,"句法層面上,漢語重辯證思維,語言風格注重意合, 句子形式流散;英語重邏輯思維,語言風格注重形合,語義聚集強”。[張白樺.翻譯基礎指津[M].北京:中譯岀版社,2017,100.]黃青(2011) 提到,"英語句義明確,句子結構嚴密,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分明,層次井然,且 主要依靠語法功能進行連接,多枝共干,主謂定位,句法功能外顯。漢語句子結 構松散,句子之間的聯系按時間順序(動作先后)或邏輯順序排列。”[黃青.英、漢思維差異與翻譯策略[J].河北學刊,2011, 31(05): 249-251.
38]因此針對 文本中復雜句的翻譯,譯者選擇省略連接詞或斷句等手段,適當采取縮譯法、靠 攏法和拆譯法。
一、縮譯法
縮譯法也稱融合法或合句法,對不符合漢語語法規則及冗長的內容進行刪除, 保留精華內容。運用縮譯法可以使句子更為緊湊,簡潔明了。連淑能(2006)將 縮譯法可具體分為四類,壓縮短語或從句、把復合句壓縮成簡單句、把并列句壓 縮成簡單句、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簡單句壓縮稱一個簡單句。 [連淑能.英譯漢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6, 270.
39]
【例 18】 In addition to creating the magic of discovery within a classroom, the best STEM teachers employ larger structures for organizing courses into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assessments, with a teaching practice that is responsive to the “data” collected within classes about the learning of students.
【初譯】除了在課堂上創造探究的魔力外,優秀的STEM教師會利用大型結 構和教學實踐將課程組織成一個學習目標和評估的綜合系統,其中教學實踐的目 的就是對課堂上關于學生學習行為做出響應。
【改譯】除了在課堂上創造探究的魔力外,為將課程組織成一個學習目標和 評估的綜合系統,優秀的STEM教師會利用大型結構并采用針對課堂上關于學生 學習行為進行的響應式教學實踐。
從句法層面看,原句的主句為 “the best STEM teachers employ larger structures with a teaching practice”,劃線部分被for引導的目的語成分隔開,原句大意指STEM 教師利用大型結構以及教學實踐將課程組織成一個有關學習目標和評估的綜合系 統,that引導的成分是對該教學實踐的進一步解釋,可視為修飾成分。針對原文中 “data”一詞,實際上指的是學生的學習行為,此處翻譯時注意去抽象化。最初按照 順譯的方式翻譯原句。然而這樣一來,前后主語無法保持一致,在理解上會產生 歧義,原文是作為句子中的伴隨成分,對前文所述的事實現象起總結概括或解釋 說明的作用,也就是在此綜合系統中的教學實踐,初譯的做法反而將其拆分成了 兩個小句。理解原句內容后,下一步要注意變通表達方式。因此在表達上稍作調 整,將伴隨成分譯為修飾性成分,并將特點與事物進行整合,去掉累贅部分,使 譯文結構緊湊、條理清楚。
【例 19】We have certain strengths because we are small. We are more interdisciplinary, we're more nimble; we have better connections to other parts of campus that other departments of engineering don't have. It's iust not that seamless, it's just not that collaborative, at all places.
【初譯】由于規模小,我們占據了特定的優勢。我們更多的是具有跨學科性, 我們的教育模式更為靈活;我們與其他系保持更好的聯系,這是其他工程系所沒 有的。該系與其他系之間也并非時時協作。
【改譯】由于規模小,我們占據了特定的優勢。我們更多的是具有跨學科性, 我們的教育模式更為靈活;我們與其他系保持更好的聯系,這是其他工程系所沒 有的,同時在各個方面又能夠保持獨立。
此處可根據前文篇章的描述理解段落內涵,該段主要描述耶魯大學的工程教 育。劃線部分的“seamless”和“collaborative”后都省略了“connection”,此處對于工程 教育模式的描述較抽象,針對此類抽象詞語英譯漢時應適當進行虛實轉換。原文 主要想表述該模式較為靈活,耶魯大學工程系在能與其他系保持交流聯系的基礎 上,又能夠相互獨立。劃線部分句子有兩個簡單句,前后意思大致相同,對此并 列復合句可采取縮譯的方法,將其壓縮為一個簡單句,再化抽象為具體,傳達岀 原文內容。
【例 20】 The new ag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cognizes diversity as a strength within design teams, and within society, and seeks linkages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liberal arts disciplines to take a more humanistic approach to engineering. The new
40
engineering incorporates “design thinking” which draws from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the arts.
【初譯】新時代的工程教育背景下,應該將多樣性視為設計團隊和社會的優 勢,尋求工程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聯系,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工程方法。新工程教 育融合了 “設計思維”,這些思維來自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藝術。
【改譯】新時代的工程教育背景下,應該認識到多樣性是設計團隊和社會的 優勢,尋求工程和人文學科之間的聯系,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工程方法。新工程 教育融合了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藝術的“設計思維”。
譯者在刻板的翻譯思維下習慣于將句子拆分翻譯,故初譯文略顯啰嗦,并不 簡潔。句子結構方面,關系代詞which修飾“design thinking”,在定語從句中作主 語。理解結構的前提下確保表達上句子結構成立,同時為了準確傳遞信息,在形 式上要根據中文表達的需要使譯文更為簡潔。此處可將劃線的從句進行縮譯,將 which引導的從句成分前置作為修飾語,這樣一來句子結構更為緊湊簡潔,譯文更 為簡短精煉。
【例 21】 The report describes additional exemplary courses that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engineering to encompass Intersections of Technology, Social Justice and Technology—the name of a course at Wellesley College, and how we might approach Engineering Peace—the name of a course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初譯】該報告描述了其他一些典型的課程,這些課程擴展了工程學的邊界, 包括《科技、社會正義和技術的交叉點》一一這是韋爾斯利學院的課程名稱,以 及《和平工程學》一一這是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課程名稱。
【改譯】該報告描述了其他一些典型的課程,這些課程擴展了工程學的邊界, 包括韋爾斯利學院的《科技、社會正義和工程技術的交叉點》課程,以及圣地亞 哥州立大學食物《和平工程學》課程。
41
首先根據句子大意,句中破折號后的插入成分起解釋說明的作用。最初刻板 地按照原句形式進行翻譯,譯文讀來別扭,有明顯的翻譯痕跡。李長栓,施曉菁 (2012)提岀,"譯文的表達形式可以與原文相同、相似或完全不同,譯者可以 在不改變原文語義的基礎上對譯文形式作岀調整”。[李長栓,施曉菁.理解與表達:漢英翻譯案例講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岀版公司,2012, 3.]對這種分隔現象所隱含的修 飾關系有所理解后,斟酌再三將破折后號后的成分譯作定語,修飾所解釋的名詞, 再對該簡單句進行適當的縮譯,避免冗長的表達方式,使譯文做到言簡意賅。
二、靠攏法
連淑能(2006)提到,原句的主要成分中若插入了修飾語、同位語或解釋性 句子,可運用靠攏法重復主語、動詞或賓語,突岀句子主要成分。[連淑能.英譯漢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6, 301.
42]
[例 22】This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includes engaging stages of subjective knowledge, in which a student's inner voice and feelings are placed in context with the subject, procedural knowledge, in which students are given tools to select between competing and sometimes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初譯】這種更高級的知識包括主觀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參與階段,前者將 學生的內心聲音和情感置于主題的背景下,后者賦予學生工具,使其可以在相互 競爭和相互沖突的信息之間進行選擇。
[改譯】這種更高級的知識包括主觀知識的參與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 內心聲音和情感被置于主題的背景下,此外還包括程序性知識的參與階段,在這 一階段,學生可以在相互競爭和相互沖突的信息之間進行選擇。
原句闡述了主觀知識以及程序性知識兩個參與階段,對兩大階段都有作岀解 釋說明。初譯先譯岀原文的主要部分,再譯岀兩大階段的解釋性成分,但譯文不 僅看上去繁瑣,前后邏輯并不明顯。在理解原文句子結構的基礎上,翻譯時將次 要成分與所解釋說明的賓語靠攏,重復賓語,使句子主次分明,在觀感和閱讀上 達到簡潔明了的效果。
【例 23】 The top two levels of learning, according to Bloom, are Synthesis— where students can compile facts and come up with entirely new solutions or concepts, and Evaluation—where students can make reason-based decisions about a set of facts on their own, drawing from previously learned knowledge and outside information.
【初譯】根據布盧姆的說法,學習的兩個最高級層次是綜合一一學生可以綜 合分析事實并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案或概念,以及評價一一學生可以根據已學知識 和外部信息,自行對事實做出基于理由的決定。
【改譯】根據布盧姆的說法,學習的兩個最高級層次是綜合與評價,學生在 綜合層次中可以綜合分析事實并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案或概念,學生在評價層次中 可以根據已學知識和外部信息,自行對事實做出基于理據的判定。
在對布魯姆分類法有大致的背景知識了解后,大腦儲存的記憶中能隨之運用 的知識僅限于了解它的幾大層次。通過閱讀雙語平行文本《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布 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How to use Bloom's Taxonomy in the Classroom ),加深對 最高級兩大層次的理解,同時借助平行文本進行翻譯。綜合和評價是兩個最高級 層次,原文中對這兩個層次都做了單獨的闡釋,可知該兩大層次為原文的信息焦 點。實際上,我們可以對句子進行整合翻譯,使句子前后邏輯更為明朗。此外在 評價這一層次上,通過平行文本[麥克•格爾森著,汪順譯.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M].北京:中國青年岀版社,2019, 109-113.
43]可知,這一層次關注的主要是學生判斷和評定的 能力,因此“判定”相比“決定”更為恰當。此外再可通過重復賓語突出原句信 息焦點,最后在翻譯時對譯文稍加修改完善。
三、拆譯法
劉宓慶(2019)提岀,“分切是翻譯方法論中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廣泛的變通 手段”。[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譯岀版社,2019, 350.]李延林(2016)提到,“英語句子較長時可譯成進行拆分翻譯,拆譯后 的譯文平鋪直敘,起承轉合都融于句中,靈活有序,富有彈性,兼具信息性的同 時,更易于讀者理解”。[李延林等.英漢翻譯技巧教程[M].北京:經濟日報岀版社,2014, 78-80.
44]
【例 24】Embedded in this undertaking is the challenge to all scientists to bring to teach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rigor, creativity, spirit of experimentation that defines research. Scientific teaching also posits that teaching of science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true nature of science by capturing the process of discovery in the classroom.
【初譯】所有科學家在這項工作中都面臨著如何將界定研究的批判性思維、 嚴謹性、創造性和實驗精神引入教學這一挑戰,原因在于科學式教學本身應忠實 于科學的真正本質,在課堂上把握探究的過程。
【改譯】在這項工作中,所有科學家都面臨著一個挑戰,那就是如何將界定 研究的批判性思維、嚴謹性、創造性和實驗精神引入教學。科學式教學模式下, 教學應忠實于科學的真正本質,在課堂上把握探究的過程。
原文內容理解方面,此處聯系上下文可知,這項工作指的是達到使教學更加 科學這一目標。原文體現了探究在科學式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原文的兩個句子 之間使存在內在因果聯系,故最初譯者對原文的兩個句子進行了整合,將其翻譯 成一個長句。譯文審校的過程中發現,初譯雖然簡潔,但理解也應循序漸進。理 清原文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后,再以中文習慣的敘述邏輯和表達方式進行翻譯,先 介紹背景,再表明探究過程在科學式教學中的關鍵作用,因此拆分翻譯在實現暢 通表達這一目的上更為妥貼。
【例 25】 A mirroring of this feedback loop by instructors enables a more scientific form of teaching that enables both faculty and students to progress more efficiently and which enables teachers to draw on their own and other's experiences to refine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toward newer and more effective forms of pedagogy.
【初譯】教師對這種反饋回環的反映使教學形式更加科學,教師和學生都能 更有效地進步,教師能夠借鑒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來完善教學實踐,朝著更新、更 有效的教學形式發展。
【改譯】教師對這種反饋回環的反映使教學形式更加科學,教師和學生都能 更有效地進步,教師能夠借鑒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來完善教學實踐,形成更新、更 有效的教學形式。
蔡立堅(2016)認為,“就英譯中而言,首先要透徹理解原文,清楚分析文 章結構、句法結構及邏輯關系,真正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及所傳遞的信息內容、 范圍和分寸”。[蔡立堅.公文翻譯:譯•注•評[M].清華大學岀版社,2016, 11.
45]句子結構理解方面,首先整個句子夾雜了兩個以上的從句,在翻 譯時遵循拆分原則,將其拆分翻譯成漢語的小句。按照關系代詞that、連接詞and 和介詞 toward 連接的成分拆分為四個小句,便于讀者理解。表達上很容易將 toward 按照固有的譯法將其翻譯成“朝著• ••的方向發展”,英譯漢時為避免表達歐 化,常常化繁為簡,為使漢語表達簡潔明了,故改譯為“形成更新、更有效的教 學形式”。
[例 26】She cited Barnett (2004), who noted that “knowing is the position of realizing and producing epistemological gaps” and that educators who hope to teach for an “uncertain future” should adopt a schema that includes practices that induce “disciplinary wonder” and “open ontologies for an unknown world”
【初譯】巴尼特(2004)指出認知處在認識和產生認識論差距之上,希望為 “不確定的未來”進行教學的教育者應采用一種包括引發“學科奇跡”、“未知 世界開放的本體論”實踐的模式,她引用了此觀點。
【改譯】她引用了巴尼特(2004)的觀點,他指出,認知處在認識和產生認 識論差距之上,并希望為“不確定的未來”進行教學的教育者應采用一種模式, 其中包括引發“學科奇跡”、“未知世界開放的本體論”實踐。
句子結構理解方面,原句包含并列成分,為避免順譯引起譯文表述模糊,初 譯采取了轉換語序的方法,將引用的觀點提前,然而初譯文的句子結構上未免有 點頭重腳輕。此處進行適當拆分,首先將第一處 that 進行拆分,確保觀點的提出 者為巴尼特,將原來的主從結構譯成漢語的平行結構,其次將“schema”的所含內容 拆分譯出,這樣一來小句之間層層遞進,確保了句子的邏輯性,回譯時也能確保 翻譯的準確性。
【例 27】 This incremental process was later termed “scaffolding,” which is a necessary tool needed to guide instructors toward a more responsive form of teaching that enables students to break out from their earlier cognitive frameworks and eventually become self-regulated learners as their learning becomes internalized.
【初譯】這一漸進過程后來被稱為“支架式教學”,其必要性在于可以引導 教師采取一種使學生能夠擺脫早期的認知框架并隨學習內化而能夠自我調節的更 具響應性的教學形式。
【改譯】這一漸進過程后來被稱為“支架式教學”,這是一種必要的方法, 可以引導教師采取更具響應性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擺脫早期的認知框架,最 終隨著他們的學習內化而成為自我調節的學習者。
劃線部分句子較長,初譯時譯者將重心凸顯在“支架式教學”這一名詞上, 故將劃線部分的定語從句前置作為修飾語翻譯,譯文略顯冗長、不夠簡潔,不符
46
合漢語表達習慣。在 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中,關系代詞 which 指代先行詞 scaffolding,翻譯時為達到信息流暢的目的可進行拆分,將其作為從句主語,并根 據句意在先行詞前添加“這”,小句與小句之間的銜接就變得自然順達。
【例 28】A review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Engineering movement is described, with detailed examples of the leading engineering programs that are blending disciplines from outside of STEM fields into th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o deepen and strengthen engineering education.
【初譯】本文回顧了新型人文學科工程教育并詳細介紹了引領性工程項目, 這些項目旨在將STEM領域以外的學科融合到工程課程中以深化和加強工程教育。
【改譯】本文對新型人文學科工程教育進行了回顧,并詳細介紹了引領性工 程項目,這些項目旨在將STEM領域以外的學科融合到工程課程中,從而深化和 加強工程教育。
原句為定語從句,劃線部分對章節內容起解釋說明的作用,總體語言理解上 難度不大,初譯文根據原句采取順譯法既而整合翻譯,整個句子略顯呆板。再次 翻譯時適當進行拆分,主要分為三部分,先介紹背景框架,再是主要內容,即項 目定位,最后部分為其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注意學術表達,這樣的處理過 程使譯文層次更為清楚,脈絡分明。
【例J 29】For constantly I felt I was moving among two groups一comparable in intelligence, identical in race, not grossly different in social origin, earning about the same incomes, who had almost ceased to communicate at all, who i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climate had so little in common that instead of going from Burlington House or South Kensington to Chelsea, one might have crossed an ocean.
【初譯】我經常往返于這兩個團體,我感到他們的智能可以互相媲美,種族、
社會出身、收入也相近,卻幾乎完全沒有相互交往,無論是在智力、道德或心理
47
狀態方面都很少有共同性,好比從伯林頓館或南肯辛頓到切爾西(這三處地方都 在倫敦市內,相距很近)像是橫渡了一個海洋。
【改譯】我經常往返于這兩個團體,于我而言,他們在智能方面不相上下, 種族相同,社會出身差別不大,收入水平相近,卻幾乎完全沒有交集往來,在智 力、道德或心理狀態方面都很少有共同性,好比從伯林頓館或南肯辛頓到切爾西 (這三處地方都在倫敦市內,相距很近)像是橫渡了一個海洋。
這句為作者引用的斯諾《兩種文化》中的內容。張白樺(2017)提到,“英 漢思維差異方面,西方人是焦點思維,英語句式呈“聚集型”;漢語偏散點思維, 句式形散神聚”。[張白樺.翻譯基礎指津[M].北京:中譯岀版社,2017,103.
48]原文的聚集型句式很好地體現了英文的焦點思維,漢語則不然, 因此翻譯時可減少邏輯連詞的使用,將其譯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此外原文中 instead of 引導的成分是對前文關于兩個團體間外在條件無差異卻因道德、心理狀態等內 在因素無共同性而毫無往來的情況所作出的通俗比喻,翻譯時可添加“好比”這 一比喻詞凸顯其修辭手段,同時對三處地點進行文內的解釋說明,方便讀者理解。
通過上述例子對翻譯過程中的難點分析,理解維度上,譯者結合作者寫作背 景、熟悉相關領域知識和內容前后邏輯等宏觀內容的理解,再借助互聯網或權威 性平行文本對字詞、句子結構和篇章等微觀層面有更為全面的理解,如結合上下 文準確把握原句含義。表達維度上,譯者注重用詞的準確性、搭配的正確性,再 表述方面盡量避免產生歧義,確保信息流動暢通。變通維度上,變通的關注點在 對原文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的調整上,在這一環節需要關注譯文內容或形式層面 的變通,譯者試圖通過簡化或改變說法,更好地傳遞原文信息,采用合適的翻譯 方法修改完善譯文,提高譯文的用詞準確度、句子通順度及語言簡潔性,實現翻 譯目的。
英語偏抽象、直觀、主體、形式邏輯思維,漢語偏形象、曲線、客體、辯證 邏輯思維,翻譯過程中需要充分意識到思維方式差異對語言表達的影響,有意識 地轉換思維方式,有效運用各種翻譯方法和技巧,確保準確傳達原文語義。如詞 語層面需要重視虛實轉化,具體可運用選詞法(選擇合適的詞義)、加注法(解 釋說明)、意譯法或運用漢語四字格,此外還需要注意主客體視角轉換。句子層 面需要注意原文句式結構,具體可運用縮譯法(保證句子簡潔明了)、靠攏法(突 出話題信息)和拆譯法(條理清晰)。簡言之,翻譯過程與翻譯質量需要把握英 漢思維差異,注意英漢思維方式在翻譯中的轉換,增強形式邏輯觀念,培養邏輯 思維能力,從整體上理解原文,提升譯文的忠實度和可讀性。
49
第五章 實踐總結及心得
本次翻譯實踐報告分為五大部分,分別為任務描述、譯前準備、翻譯執行情 況、案例分析、實踐總結以及心得。譯者所選翻譯材料為教育類文本,專業性較 高,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針對個別難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并與同學、導師商討 以征求建議,譯者在看待問題的視角以及采取何種解決方式上受益良多。以下為 譯者對此次翻譯實踐的總結及心得體會。
第一節翻譯實踐總結
這一小節中,譯者將從譯前、譯中、譯后三部分對本次翻譯實踐進行總結。
一、 譯前準備總結
本次翻譯實踐的文本為 STEM 教育著作,譯者選擇對其第三章及第四章進行 翻譯。翻譯前期,譯者閱讀了原文本,對文本內容及體裁特征有大致的了解,再 根據相關內容查找、整理、摘錄文獻資料及平行文本。為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 通過查閱前人相關理論研究及實踐成果,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此外,日常聆聽 學院老師們的課程中,譯者對于如何看待問題的視角及選擇何種研究方法,受益 頗多。在所涉閱的文獻資料中,譯者決定從理解、表達、變通三方面,結合具體 實例,采取合適的翻譯方法進行本次翻譯實踐。閱讀平行文本的過程中,譯者著 重記錄與原文本涉及的概念方法,便于后期參考借鑒。譯前準備的過程中,自身 專業知識有一定的積累,翻譯過程中意識到思維方式差異對語言表達的影響,有 意識地轉換思維方式,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及解決問題。
二、 譯中過程總結
該 STEM 教育文本內容涉及教育教學以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的 專業知識,為此譯者根據權威資料書籍及在線平臺制定整理術語表。首先通過查
50
閱工具書、術語在線平臺對陌生詞匯、專業詞匯進行記錄和準確的翻譯,其次通 過閱讀相關文獻書籍了解教育類文本的學術性表達。最后調整原文句子結構,使 語篇在銜接及布局方面條理清晰、符合邏輯。第三章涉及的相關教育教學的概念 較多,通過搜索權威文獻資料反復確定其意義再進行翻譯。第四章的內容涉及工 程、科學、技術領域以及國外名校工程課程實踐,需查閱借助外文文獻進行理解。 原文整體風格嚴謹簡明,有相當數量的縮略語,譯者在翻譯時先補全其完整內容, 再選擇合適的譯法進行翻譯。同時要了解各種翻譯方法,擬定案例分析框架。譯 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如何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的過程,如何正確使用工具書、平 行文本、參考文獻資料,如何產出合格的譯文,因此字字句句都需要斟酌。翻譯 過程中譯者對STEM教育類文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相關教育教學理念、課程 項目實踐有所涉閱,同時利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三、譯后審校總結
譯后審校的過程實質上也是發現問題的過程。同學及老師的修改建議、譯文 評價,對譯者進一步提高譯文質量大有幫助。譯后審校過程中,部分詞匯誤譯、 內容表述模糊等情況還是存在的,語言基礎使最為重要的。此外,自身的知識水 平還有待提高審校除了查漏補缺,還需再仔細斟酌部分表述,提高譯文的通順度。 通過發現之前忽略的問題,譯者綜合整理同學及老師的修改建議,對譯文進行多 次的修改校對,這一過程中的參考性建議彌足珍貴。
第二節翻譯心得
在本次翻譯實踐的過程中,譯者深知自身在專業知識、翻譯技能方面還存在 各種不足,知識水平有待提升,需要更多地參與筆譯實踐之中積累經驗,以便更 為靈活地解決翻譯問題。
細節問題需要重視并糾正。翻譯實踐報告撰寫的過程中,經導師指出及自我
審查,譯者常忽視格式、標點符號的使用、參考文獻排版、腳注行間距大小等細
51
節性問題。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問題往往能夠體現態度問題,譯者前期太過于粗 心大意,過度在意整體完成度,導致在改正細節問題上花費時間多。其次針對譯 文審校過程中岀現的“的”字濫用、連接詞使用頻繁以及斷句問題,譯者都需要 在日常及未來翻譯實踐中多加重視。糾正細節錯誤對于合格且符合標準的翻譯實 踐報告的呈現非常重要,通過此次翻譯實踐報告的撰寫,譯者會更加重視細節問 題。
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有待提升。譯者在翻譯前期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以 及平行文本,閱讀的過程對教育教學領域有了更為系統深入的了解,對其中豐富 多樣的通識工程教育教學實踐所驚艷,對該領域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針對內容 涉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學科領域的文本,宏觀背景知識的了解及平行文 本的閱讀與運用非常有必要,如需要了解科學知識(物理、生物科學、地球空間 科學)在自然界的運用,了解評價性技術能力,了解技術工程設計與開發過程等 等。追根究底還是需要憑借知識的積累與實踐經驗,同時注重學術性思維,在傳 達表述原文語義方面逐步地提升自身的翻譯技能。
自身對翻譯的熟練程度或經驗有待增強。日常的翻譯練習以及曾經的翻譯實 習事件中所接觸的翻譯內容偏實用性,內容多為金融財經、生活科普、互聯網科 技,專業性以及正式性要求屬于中等水平,此外對于專業性要求高的人文社科、 工程技術等相關領域了解較少,譯文質量上會岀現問題。因此譯者將嚴格要求自 己,在閱讀相關教育文獻資料的同時嘗試進行翻譯,以積累此方面的實踐經驗, 積極與專業人士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請教探討,加深對對此類文本的認識, 確保今后能夠靈活處理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問題。
52
參考文獻
[1]巴尼特著,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蔡立堅.公文翻譯:譯•注•評[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1.
[3]陳才俊.學術著作翻譯原則芻議[J].學術研究,2006(09).
[4]杜文彬.美國STEM教育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0.
[5]顧建新.論民國時期教育翻譯的特點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6).
[6]郭衛民.英譯漢中漢語四字格的運用探索J].山東外語教學,2009, 30(04).
[7]侯奕杰,朱玉冰譯.基于實踐的STEM教學模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 2016.
[8]懷特海著,劉放桐譯.思維方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黃青.英、漢思維差異與翻譯策略[J].河北學刊,2011, 31(05).
[10]金敬紅,李思國.斯坦納和勒代雷的闡釋翻譯理論評介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09).
[11]李長栓.聯合國文件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2
[12]李長栓,施曉菁.理解與表達:漢英翻譯案例講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版 公司, 2012.
[13]李長栓.如何撰寫翻譯實踐報告[M].北京:中譯出版社,2020.
[14]李長栓. 以實踐報告展示翻譯能力——論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翻譯實踐 報告的寫作[J].中國翻譯,2021, 42(02).
[15]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6]連淑能.英譯漢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林巍,趙友斌.翻譯中的主客觀變通一一以時間題材翻譯為例J].中國翻譯, 2015, 36(03).
[18]林悅譯.基于課程標準的STEM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19]劉紅.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留學生教育翻譯活動的反思與啟示J].教育研究 與實驗, 2013(06).
53
[20]劉紅, 馬蕭. 目的論視角下的近代中國留學生教育翻譯研究(1895--1937)[J]. 理論月刊, 2014(12).
[21]劉露營,李天梅.英漢信息焦點的比較和互譯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3).
[22]劉露營.論中西思維差異及其對漢英互譯的影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 2002(08).
[2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9.
[24]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9.
[25]劉英.英語學術著作的漢譯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2014, 27(01).
[26]盧思源.漫談詞語的理解和表達一以翻譯九則“熟詞生義”語句為例J].上 海翻譯, 2018(06).
[27]麥克•格爾森著,汪順譯.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M].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9.
[28]皮亞杰著,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9]錢歌川.翻譯的技巧[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30]沈家煊.有關思維模式的英漢差異[J].現代外語,2020, 43(01).
[31]檀傳寶編.世界教育思想地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2]譚衛國.翻譯中的理解與表達[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33]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4]鄭蘭英.翻譯中理解障礙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翻譯,2003(02).
[35]鄭立平,易新奇.翻譯過程中文本理解的解釋學闡釋J].外語學刊,2015(04).
[36]王祥兵. 軍事歷史學術著作翻譯: 問題與方法——以《諾門罕 1939: 改變二戰 走向的戰役》漢譯為例[J].中國翻譯,2020, 41(03).
[37]王雪華,屈梅譯.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6.
[38]謝良才.論職業教育學科術語的規范性[J].中國科技術語,2016, 18(04).
[39]徐興嶺,安文風.英語文體學概論與實踐研究[M].新華出版社,2015.
54
[40]易蔚•語用學與翻譯[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
[41]張白樺.翻譯基礎指津[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7.
[42]張輝.英漢思維模式轉換研究(下)[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2018.
[43]周雅明,王慧慧譯.在課堂中整合工程與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 2016.
[44]周領順.翻譯認識與提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
[45]周小勇.學術翻譯中的譯者注類型、規范及譯者素養[J].上海翻譯,2021(06).
[46]Bryan E. P. STEM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M]. New York: Springer, 2020.
[47]Budykina, Vera. Termin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A]. In: Fjeld, R, V. & Torjusen, J, M.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EURALE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7-11 August, 2012 Oslo[C]. UiO: Reprosentralen, 2012.
[48]Chalmers, Christina., Carter, Merilyn. & Cooper, Tom., et al. Implementing “Big Ideas” to Advanc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7(2).
[49]Chesky, N. Z., Wolfmeyer, M. R. Philosophy of STEM Education: A Critical Investigation[M]. New York: Springer, 2015.
[50]Guzey, S. S., Harwell, Michael., Moreno, Mario., et al. The Impact of Design-Based STEM Integration Curricula on Student Achievement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J]. Journals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17(26).
[51]Janetti, G, B.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ndigenous Artic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Translation Spaces, 2017,6(2).
[52]John, D. D., Yunfeng, Chen. STEM Education Redefined[J]. ASEE Annual Conference & Exposition, 2017.
[53]Kse, G, D., Gulmu, Zehra., Gumu, V. Y., Eren, Gamez. Academics as Mediators
55
betwe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Higher-education Settings: Volume II[J].
FORUM Revue internationale d' interpretation et de traduc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18, 16(1).
[54]Nesterenko, O, P., Mora, M. Building a Corpus-based Glossary of Spanish-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for Specialised Translation[J]. Sendebar: 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Traduccion e Interpretacion, 2019.
[55]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6]Quirk Randolph., Greenbaum Sidney., Leech, Geoffrey., Svartvik, Jan.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2.
[57]Reiss Katharina. Kind and Individually of Text Decision-making in Translation[A]. In: 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58]Schroter, Thorsten. Translating in 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Sweden: Some Reflections from a Practitioner[J]. 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16, 15(2).
[59]Serpil, Harun., Durmu§oglu, K, G., Erbek, Murat., Ozturk, Yusuf. Employing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Tools to Achieve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in 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Making a Case for Higher Edu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60]Tanenbaum, Courtney. 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R]. Washington: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2015.